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汇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7:19:08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推荐第2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材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推荐第3篇:兴国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兴国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兴国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所辖1个综合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一是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镇在县城解放北路的宣传文化中心新建办公活动场地,成立了兴国镇综合文化站,初步解决了镇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地。已在18个行政村建成19个农家书屋,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

我镇28个村已全部联网,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5000余户,安装卫星接收设施355套。广播覆盖率达98%,电视覆盖率达到93%。

二是持续深入开展“十个一”工程。即创建一批达标农家书屋;新建一批新农村文化设施;培养一支文化工作队伍; 1

扶持一批农民业余剧团;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源网点;建立一支电影放映队;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申报一批文化名村;树立一批村、社区文化示范点。“十个一”工程的深入实施,,拓展和延伸了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1、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情况

我镇始终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的惠民政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到目前为止,累计送戏下乡演出56场,送电影下乡99场,开展文体活动18场,观众累计达241万人次。三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赞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目前,我镇通过收集整理,完成了资料的编制工作,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大项九小项,主要包括:

(一)民间美术:书法美术;书画蛋雕;秦安做幛。

(二)曲艺:秦安小曲;

(三)民间手工技艺:陶艺;皮毛加工;剪纸。

(四)民间习俗:酸辣肚丝汤;

(五)民间信仰:娲乡圣母庙会;以上各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三)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镇综合文化站人员情况

全镇共有人员5人(其中4人兼文化员),40岁以下人员24人,40岁以上3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中级职称1人。我镇每年不定期对镇文化员进行文化市场、文物普查、图书整理借阅等方面培训,进一步提高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3、村级文化队伍情况

我镇现有的农家书屋19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28个,以上两个文化活动场所都有工作人员,但绝大多数是由村委会干部兼职,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上级规定,有2个农家书屋聘用了残疾人员为书屋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工资200元,其余人员无报酬。

(四)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缺失。由于镇财力困难,全镇28个村6各社区中有9村5个社区无文化室。 2.文化活动减少。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村上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3.文化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镇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我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4.文

化活动人才匮乏。除了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是专职干部外,其余为兼职或临时雇用,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文化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每年的节假日,且形式比较单一,对群众的教育影响不大。原来配备的文化专干已外出另谋职业,即使有个别文化专干工作也不专被改做其他工作。

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一)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建设的总体规划。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薄弱,特别是乡镇一级,无法开展正常的文体活动,难以较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建议应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社会事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同其他建设齐头并进。

(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人才的缺乏是公共文化体系难以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要采取多创形式培养一支爱文化、懂文化、爱岗位的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

(三)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阵地建设。县级财政应适当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即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四)要把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相结合。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五)要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广开门路,拓宽文化主体,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城乡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推荐第4篇:娜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娜姑镇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云办发〔2015〕36号)和《中共曲靖市委办公室、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曲办发〔2016〕90号)精神,全力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娜姑镇通过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和形式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就创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服务基础

为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关于促进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娜姑镇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提供有力保障,文化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一是争取上级投资金 万元,完成娜姑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实现免费开放。乡镇文化站配备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排练厅一个。二是村级配有16个农农家书屋、四个村级文化活动小广场,发放村村通2574套。组建民间乐队 3支。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能力

落实分管文化工作副镇长1名,镇文化站编制9人,目前在编在岗4人,都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并定期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文化业务知识培训,参培率达100%。建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7个。成立了5支广场舞团队,1支耍水龙团队,以文化遗产保护为目的,成立了白雾村洞经音乐表演队,和圣喻宣讲团队,这些文艺团队活跃在场镇和农村院坝,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从基层农村群众需求出发,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围绕文化服务“实用、优质、高效、便捷”的原则,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文化惠民和服务群众。一是进一步扎实开展“三百”文化惠民活动、“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和“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文化下乡内容,提升活动实效。二是全面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镇文化站图书室书藏书达1990册,免费对外借阅,全年借阅人次达1600多人次;全镇17个村,有10个村建有农家书屋,每周对公众提供服务的时间不低于40个小时。三是利用阅报栏和展板,开办文化专栏,公示文化服务内容,方便群众了解新闻。通过开展各类展览、讲座,读书读报,文体活动,广播、电影放映活动,流动文化服务,指导村文化室(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和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搜集、整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四是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四个村级文化活动小广场都配置了篮球架、乒乓球桌、单杠双等健身器材,确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切实加强执法检查,强化文化市场监管

强化监管,抓好文体市场执法。加强全镇文化体育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扎实开展“网吧”市场、教辅读物市场的整顿和“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推进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本辖区内的校园周边文化市场、非法演出活动、地毯游商销售音响制品和书刊等无证无照的文化市场经营活动进行整治。对辖区内的娱乐(演出)场所、网吧和电影放映单位的消防(防火)和安全生产进行检查,督促业主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广大消费者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协助县文广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定期对辖区内的文物、古建进行巡查,加强镇内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和安全工作,加大对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配合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做好镇域内文物遗产的发现、检查、监督、管理、保护工作。挖掘民间文化传统艺术,建立健全文物档案,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文物更好的得到保护。

二、存在的问题

(一)娜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历史底蕴丰富镇内文物、古建较多,这些年虽然修复了很多文物古建,但还有白雾村的江西庙、乐里村的龙王庙等由于资金问题,还未得到修缮。

(二)文艺社团组织的投入还需加大。目前,全镇的文化社团组织均为群众性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对于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做出积极贡献,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制约,影响其作用进一步发挥,急需上级部门加大对其资金扶持。

三、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为达到创建要求,我区计划投资金额350万元,做到各行政村有一个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小广场。计划投资300万建设白雾村铜商文化及农耕文化博物馆。在有条件的村(居)委会按标准设置排练演艺、交流展示、辅导培训、游艺娱乐等功能用房。二是为农家书屋配齐相关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同时增加书架、阅览座位、数字化加工与消毒、图书防盗、自助借还等设备。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文化部《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要求,到今年年底,分别完成白雾村铜商文化广场、娜姑镇历史文化数字博物馆新建任务,并严格按照要求标准配置相关设施及设备。

(二)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支持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各村、社区依托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小广场等设施,建成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按照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终端计算机不少于2台、局域网存储空间不少于1TB、互联网出口带宽不低于2M的标准,实现街道、社区全覆盖。

(三)加强对传统文艺及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力度。加强对白雾村“圣瑜宣讲”、“洞经音乐”、“耍水龙”等重要民俗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强对云峰村、大闸村、干沟社区、乐里村及白雾村民间文艺团队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强对娜姑镇“土靛扎染”、竹编、刺绣、石木雕刻工艺传承人扶持力度。引导民间文艺团队向积极健康的文化方向发展,加强沟通交流,培育更多更优秀的民间文艺团队和文艺工作者。

会泽县娜姑镇人民政府

2018年6月26日

推荐第5篇:绍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7年绍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成员单位工作目标

市委宣传部

1.指导《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

2.完成全市100家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任务,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礼堂服务内容。深化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保障机制建设, 制订并实施农村文化礼堂星级评定管理办法。积极试点推进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保障机制建设,有效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切实保障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

3.对县市区(含市直开发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及开放等相关考核内容进行考评,并提供考评得分。市农办

1.用好载体。深入实施“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动,充分利用乡镇成校在农村文化礼堂,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教育培训。

2.对接需求。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村、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了解农民需求,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以赛提质。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比武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市编委办

1.统计梳理全市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核定编制数、实际

- 1 实工作,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

2.在做好镜湖中学、诸暨市和嵊州市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运行的基础上,争取新建1-2个新基地。市民宗局

1.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宗教工作系列会议精神。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提升民族宗教的法制化、规范化。

2.抓宗教文化主体建设。进一步深化“同心同行〃共建和谐”活动,通过“五进五化”推动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适时向条件合适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延伸。

3.深入挖掘和弘扬宗教优秀文化,引导和支持宗教界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继续推进教风建设、文明进香等活动。市民政局

1.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鼓励村(社区)年轻干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积极参加全国社工考试,组织好考前培训,提高考试通过率;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 市财政局

1.按照绍兴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统筹落实市本级相应的资金保障。

2.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绍市文„2015‟49号),指导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统筹安排相关资金。

- 3 的社区(居住区)建有健身点;85%以上的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有全民健身器材,并免费使用。公共体育场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

2.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各区、县(市)组织体育活动6次以上,每个乡镇(街道)3次以上,每个村(社区)1次以上。

3.加强数字体育服务。县(含)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内免费提供Wi-Fi。群众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能享受到县(含)以上免费的数字体育服务。

4.开展体育人才培训工作。市县两级公共体育馆从业人员参加脱产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

5.对县市区和市直开发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活动开展、数字体育服务、人才培训等相关考核内容进行考评,并提供考评得分。市统计局

1.根据省统计局要求做好CDI(文化发展指数)相关数据的采集和社会公布。

2.提供省统计局反馈情况,及时提供上一年度浙江省CDI(文化发展指数)。

3.根据部门职责,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统计数据。市质监局

传播先进质量文化,组织开展卓越绩效、精益现场、“浙江制造”等系列培训,培训企业员工800人次以上。 市总工会

1.开展各级“职工书屋”创建,在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作和居住相对集中的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等开展职工

- 5 2.充分发挥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全面实施市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推进15个重点实事项目的落实。

3.推动将妇联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妇联干部需求,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4.推进县市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对县市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设施建设、免费开放、数字服务、人员培训等相关考核内容进行考评,并提供考评得分。 市科协

1.实行免费开放。科技馆常设展厅、专题展览等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市科技馆确保2017年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

2.加大数字服务供给。科技馆提供免费Wi-Fi,群众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能享受到免费的数字文化服务。

3.加强业务培训,市县科技馆从业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市残联

1.2017年助残日期间,举办绍兴市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暨市级残疾人文化艺术团成立仪式,通过精心组织评选,打造一批立意新颖、定位准确、观赏性强、表演水准高的残疾人艺术精品节目,为下一步市级残疾人文化艺术团开展活动打好基础。

2.继续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培育,注重培养、选拔优秀残疾人文艺人才和体育人才。

3.继续做好“五进”系列文艺演出。开展“进军营”为主

- 7

推荐第6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新华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2011-09-24 17:25:30 来源: 新华网

转发到微博(10)

有1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将之作为“三加快一加强”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46.9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吉林省靖宇县农村电影放映员刘晓明近来“相当忙”,他开着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每天穿梭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的乡间小路上 他要赶在秋收开始前,为14个村庄放映完今年的最后一场电影。

作为一名农村放映员,刘晓明切身感觉到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今年我们就放了《建国大业》《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好几部大片,这样的大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搁以前谁敢想呀?”

不仅农村电影片源不断丰富,放映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看电影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放电影赶驴车,扛的是好几十斤重的胶片机,放的影片老,图像还模糊;现在我们开 微面 ,用的是轻便的数字机,放映影片新,图像清晰,声音还逼真,你说大家伙能不爱看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电影大餐,并非靖宇县农民的“特殊待遇”。来自广电总局的数字:“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共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0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1万多支,拥有数字放映设备4.2万多套。2010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覆盖了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确定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包括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内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而按照1998年这一工程刚实施时的统计,在我国有70多万个散布在偏远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的行政村,居住在这些地方的1.48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覆盖了90%行政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截至2010年底累计服务群众近10亿人次。

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管自用的公益性阅读场所,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到今年底,全国预计建成50万家农家书屋。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

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目前,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已免费开放,陕西实现省内“三馆”全部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之举,获一片叫好声,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提高公民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犹如一股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走进文化艺术殿堂汲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文化权益的阵阵暖意”。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文化民生品牌

从社区的文化活动到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从锣鼓巷的民俗文化到相声俱乐部,从旅游文化节到群众周末大舞台,北京文化惠民工程带给市民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

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总量全国第一,部分领域已接近世界主要城市水平。其中博物馆数量156家,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公共图书馆在伦敦、东京和巴黎之后居世界第四;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量接近巴黎、日本水平。各行政村已基本建成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有线电视、电子政务、有线广播、图书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党员教育和远程教育“八网”合一。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努力打造文化民生品牌,探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路。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及“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河北全面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全省各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艺娱乐、休闲健身、公益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文化广场,打造了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邯郸市“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陕西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项目,统筹职能、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2011年上半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群众自办文化: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虽说平时也参加过不少演出,但是如此高规格、大场面的舞台还是头一次,这些舞台灯光音响设备真是好,我没想到自己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唱歌。”说到参加“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的感受,张林田竖起了大拇指。

正在举办的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将持续到10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14台特色文艺晚会,从社区群众声乐器乐展示、老年合唱节、农村小戏小品展演,到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演、皮影戏精品展演等,将有4000余名张林田这样的群众参与演出。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大大调动了群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我的文化,我唱主角。”

在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 农民自办文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为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各地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因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演出成本较为低廉,在农村文化市场如鱼得水。作为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和团里的演员们抬着戏箱,上矿山、进山庄、入农家,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数十个县、近千个村落,演出6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五年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场次,几乎天天有演出,同时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文化骨干 与当地文化馆联手,开办“马头琴培训班”,全县现在有专业马头琴手5000多名。

“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所描绘的未来五年文化民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文来源:新华网作者: 周玮 白瀛 黄小希 常亦殊 ) 责任编辑:NN024

推荐第7篇: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料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全省60%以上的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完成升级改造,二级以上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超过40TB,全省17个地市和140个县(市、区)全部建起高于国家标准的支中心;在文化部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30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筹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将筹备“十艺节”与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十艺节’场馆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以‘十艺节’为契机,推动全省文化场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十艺节”筹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其中,山东省文化艺术之家正抓紧推进,省博物馆老馆改造为省艺术馆的项目也正在立项。地市级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加快,临沂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艺术馆新馆已开馆运行,潍坊市民文化中心已部分投入使用,滨州市文化中心、德州市博物馆等完成了主体工程,济南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等新“三馆”以及泰安文化中心、枣庄市文化中心、临沂大剧院、菏泽市图书馆等已开工建设。一批县级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开工,部分已经投入使用。

据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介绍,山东省50%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已经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任务。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山东省被评为

一、

二、三级文化馆数目分别为70个、37个和7个,其中,二级馆以上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乡村、街道一大批文化大院相继建成。

截至目前,山东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初步建立,并努力推动建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举办“十艺节”准备了完备的硬件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

为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济南市以筹办“十艺节”为动力,变筹备“十艺节”的过程为文化惠民的过程。2011年,济南市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4572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55680场,组织下基层公益演出300场、“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活动20场,举办各类展览、讲座180余次,举办非遗传习班等40个,对2000余人进行了公益培训。

被文化部列为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省以来,山东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试点工作。据山东省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试点公共电子阅览室3400多个,其中建在文化阵地内部的有2300多个,与青少年宫、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1100多个,3G网终端4400多个,成为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实现文化服务“三贴近”,1月14日,山东省文化厅为16个地市配发了流动舞台车,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看戏难和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搭台难、转点难的问题。

姜大明指出,山东将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到”、农家书屋“村村建”、农村文化大院“村村有”、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扎实推动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力争在2012年9月实现全覆盖。

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山东围绕“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组织举办“庆十

一、迎十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庆祝建党90周年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电影展映等,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向‘十艺节’献礼·齐鲁情”书法展、山东省地方戏曲票友演唱大赛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1年10月至11月,山东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金秋演出季”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演出1100余场,举办各类展示展览300余项,观众近百万人次,得到了全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介绍,山东正积极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目前省、市两级和属于国家一级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的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在全省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肥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威海市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成为国家首批创建示范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山东思考

发表时间:2011-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秋收获硕果之时,山东省140个县(市、区)的领导迎来了文化大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作为“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40项指标中的一项,成为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

不久前,记者在“金秋齐鲁文化行”活动中深入山东多个地市了解该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山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令人印象深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深思。

人才培养: 让文化人才扎根基层

文化人才供需不足,特别是基层难以吸引专业文化人才的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

30岁的叶贵芬从山东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当了村官,如今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文化名人。她负责管理村里的党员教育、精神文明工作和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工作,还要组织节庆晚会、军地联欢活动。“她是大学生,视野开阔,也懂得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工作效果非常好。”三涧溪村的党支部书记高淑贞很得意自己留下了这个“知识分子”。

20岁的刘潇去年从山东省滨州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就来到东营市垦利县文化馆担任辅导员。一年的时间里,她几乎都在村里辅导舞蹈、歌唱活动。“虽然她们没什么舞蹈、歌唱基础,但都很热情很认真,学得很快。”刘潇和其他8个辅导员把村活动中心当成自己的办公室,长期在基层辅导文艺活动。

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扎根基层,使得当地文化工作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涧溪村是山东知名的“文化治村”典型,文化的力量使这个从前的穷村、乱村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垦利更是掀起了“村村唱戏村村舞”的全面性、高水平群文活动热潮。

2010年文化部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规定,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据了解,山东在文化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加以保障,如开展文化从业资格考核和认证,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考核和资格认证纳入工作范围,激发了从业人员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力吸收社会人才资源,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山东在县、乡两级,积极吸收志愿者建立群众文化辅导团,面向群众开展辅导、培训等活动。目前,山东群文辅导团已发展到20万人,每村3人。

活动创新: 让所有人都喜欢 长期以来,群艺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较吸引老年人、儿童,对中青年的吸引力较小,设施豪华却“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情况并不鲜见。而记者走进烟台市群艺馆时看到了一番热闹的景象:一楼大厅正举办摄影展,不大的展厅站满了欣赏的人。二楼的儿童活动室里,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表演。相隔不远的排练室,30多位年轻人在学瑜伽。烟台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杜玮玮定期来这里当辅导老师,一次拿不到50元的补贴,“之前就知道不赚钱,但是很多同事都乐于来教”。广泛开设的瑜伽、健身等课程,使得烟台市群艺馆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文化乐园。

一墙之隔的烟台大剧院2009年加入了“保利院线”,演艺资源丰富、实力雄厚,却是一个不允许包场、限制团购的大剧院。烟台市政府每年补贴剧院1500万元,剧院保证最高票价不超过680元、年均票价不超过280元,每年举办高水平演出100余场、公益演出不低于20场。“控制票价,鼓励普通老百姓进场,才能逐渐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说。据介绍,剧院的散票平均出票率已经超过70%。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推广,山东一些地方的群众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群策群力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如威海市环翠区南竹岛社区的一些退休人员加入社区宣传队,义务入户宣传防震知识、文明新风等。

资源整合: 打破城乡和部门界限

整合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现有资源,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图书流动机制成为山东各地大显身手的一个方面。文登市建立了48个图书交流中心,每季度由文登市图书馆选送一批书给图书交流中心,为农家书屋等基层服务点“供血”,各村之间也一季度交流一次。“人不跑,让书长腿跑。这样‘一本图书一村看’就变成了‘一本图书全市看’。”文登市社科联主席王汝辉说。临沂市蒙阴县农家书屋建设积极借鉴图书馆的图书流转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将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统一归档管理,根据村民的预约记录,实现图书“每季度小流转、半年大流转”的目标。

此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电子阅览室能否统一建设,群艺馆和青少年宫的建设可否统筹整合„„一系列打破部门界限、缩短城乡距离的实践在山东已经零星出现,并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势头。这一切,都得益于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据统计,山东全省1388个乡镇已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7万多个建制村建成村级文化大院5.3万个、农家书屋4.5万多家,山东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记者 简彪)

推荐第8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第9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关于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区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新社区加速转变进程中,全区22万人口除中心城区的人口相对集中外,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崂山核心景区的山村里,离中心城市、文化繁荣地带相距较远,获取文化信息及参与文化活动的途径不方便。因此,在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崂山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崂山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起具有崂山特色和崂山风格的“文化崂山”形象。

一是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网络阵地。自2005年起,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将“新建、扩建40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列入政府实事项目,持续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调动多方力量兴起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区、街道、社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建设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6个,占全区社区总数的80%(预计今年将达到95%以上),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建有功能完善的五室一场:图书室、阅览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体活动广场,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辖区内“十分钟文化圈”初步形成。同时,出台《文化设施配送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将区委组织部、文明办等有关部门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社区学院教学点等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融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体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金家岭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港西社区、小河东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先进文化社区”。

二是“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日臻完善。针对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数量少、旧书多,居民看书难的实际,坚持以“书香满社区”为服务品牌,自2005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由区图书馆作为全区图书配送中心,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入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配送到相关社区。截至目前,已投入购书资金达230余万元,配送图书7.8万册,建起了116个达到市级标准的社区阳光图书室。全区图书藏量达38.5万册,人均藏书量达1.8册,居青岛市各区(市)首位。同时,还根据各社区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立了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 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在全国率先为51个社区实现共享工程系统与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对接,为全区群众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2007年,对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重新布局改造,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崂山支中心,三年累计投入资金230余万元,为基层社区购臵安装电脑480余台,建设116个基层服务点,并全部实现网络对接,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休闲益智、发家致富提供了信息保障。建设完成“文化崂山”网站,设立文化动态、群文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稽查曝光台等板块,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打造形成具有崂山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品牌。联合青岛市演艺机构组织开展了“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文化品牌”活动,为基层群众免费演出350余场,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策划组织了历届崂山旅游文化节、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太清水月〃崂山仲秋赏月会等大型开幕式演出;组织举办了民间广场文艺汇演、新年音乐会、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崂山民间故事大赛、“山海情怀〃魅力崂山”大型图片展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400余场,实现了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广大市民在亲身参与中陶冶了情操。同时,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的目标要求,建成东海劳山古乐团、山东头社区民乐团等民间文艺队伍219支,成为丰富全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是创作推出反映崂山底蕴系列文化精品。以深度挖掘崂山传统文化资源为突破,组织开展了“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先后推出了“彩韵崂山—2007的留影”、“军旅画家曲直油画展”、“女油画家眼中的崂山”等系列文化品牌;组织出版《青岛海洋民间故事》、《崂山道教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连环画》、《崂山区历届节会原创作品选》等系列文学作品;组织创作了《山海情怀》、《魅力崂山》等一批原创性节目,特别是歌曲《记着老百姓》,被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成MTV,多次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中演唱,成为许多地区大型活动中的必唱歌曲,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岛市反腐倡廉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与特别奖。组织完成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崂山茶文化与产业化经营研究》课题报告,成功推出了52集电视宣传片《印象崂山》。近年来,全区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120余项,有力地提升了崂山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全市率先公布了首批1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沙子口庙会、沟崖高跷成功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公布了塘子观、太和观等三批1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第一批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配合国家博物馆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建立崂山区文物陈列室,并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区文物普查工作,为促进全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崂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文化设施分布还不是很平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崂山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仍存在不均,中心城区及各街道办事处驻地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部分偏远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分布较少,部分文化设施场所由于建成时间较长,需要修建和完善。区内没有一处能够展示区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全区还有35个社区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利用率不高,服务居民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区建设中缺少对文化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区文化功能不强。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崂山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文化供给和消费数量相对不足,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精品力作不够多,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艺术精品数量较少。

三是群众文化队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近年来,随着全区“文化设施配送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队伍结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队伍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别。大部分业余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这种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业余时间比较多,队伍排练时间比较充裕,而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业余生活相对贫乏。部分社区文化活动丰富,队伍很多,而有些社区队伍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四是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筹集问题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从国外及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途径投资和捐助为辅的资金投入方式,不仅减轻了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参与程度。目前,崂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虽然在部分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体设施建设方面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造成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动力不足。

三、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与打算

要依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东省文化先进区”的文化凝聚力,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要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改革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体制,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文品味,统筹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职能部门,规划建设一处具备多种功能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树立区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区文化馆、图书馆要升级为“国家一级馆”,免费对社区居民开放。以实施“文化设施配送工程”为带动,使基层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及市级达标率均达100%。基层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要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有效整合,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活动阵地,形成功能完善的“十分钟文化圈”,使全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要积极营造书香满社区的文化氛围。创造坐拥藏书、静心阅读的社会氛围,激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完善和发展自我,是提升城区文明素质的关键。要强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推出电子图书(音像制品)借阅等创新型服务举措,实现馆藏文献由单一纸质文献向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的转变。加强基层图书室的自动化建设,推广“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图书文献的通借通还。全力推进全区图书配送体系建设,使全区社区阳光图书室覆盖率达100%,满足全区居民有书读、读好书的愿望与要求。各街道、社区可根据自身地域特色及优势产业,建设花卉、林果、茶业、渔业等特色图书室,为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供知识保障。要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青少年读书节、经典美文诵读比赛等读书教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读书、爱书、用书”在书香飘溢的崂山蔚然成风。

三是要顺应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发挥图书馆(室)作为共享工程的服务点的功能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综合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使全区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要完善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阵地、数字电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政务网“五条连线”的对接,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区图书馆要开发建设“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对外传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基层服务点要积极开展艺术培训、农业科技、科普常识等公益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开发建设“文化崂山”网站,突出时效性、客观性,使其成为展示崂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是要组织举办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城区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鼓舞人、教育人、感化人的积极作用,着力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创新,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创新办节思路,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论道、崂山旅游文化节及各街道特色节会的办节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起点高、创意新、影响大、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节庆品牌,拓展城市魅力。同时,充分利用崂山道释儒和谐共生的宗教文化以及美丽怡人的山海风光,打响“节庆的海洋〃度假的天堂”的文化旅游品牌。要全面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努力发展海尔“真诚到永远”、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一批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环境。要坚持重心下移,扩大以“山歌海韵〃乡音乡情”流动舞台进社区、“情系山区〃放飞希望”流动舞台进校园、“重温经典〃情满崂山”流动电影进社区“三大公益品牌”活动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满足社区居民欣赏文艺作品的需求。

五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充分发掘、扩大崂山道教文化、山海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山东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展示时代风貌和反映崂山特色的精品力作。建立健全艺术精品的创作激励机制,对列入国家、省、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逐步形成以宣传文化单位为重点、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创作格局。围绕时代主旋律及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组织开展“写崂山〃唱崂山〃画崂山”系列活动,重点抓好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歌曲等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小说、动画、歌曲、图书、剧目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精品。凸显崂山文化底蕴。

六是要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区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政府领导责任制,把各级政府保护文物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健全崂山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建立完备的文物资源档案数据库,并结合崂山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重点组织修复玉清宫、关帝庙、白云洞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继续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国家、省、市推荐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一批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积极组织举办以展示和弘扬崂山道教音乐、崂山民间故事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抓好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推介、演示和传授,推进崂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推荐第10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年度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11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指: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的地区。

一、简介: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经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2011年5月,第一批创建示范区(项目)名单公布,共有31个单位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两年的创建,2013年9月,第一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评审,获得示范区称号。

二、示范区意义:

1、探索新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得到明确和加强。通过创

1 建,各示范区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并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通过示范区创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实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一是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对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少示范区城

2 市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在公共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创建工作:

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文化部党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通过对示范区、示范项目的统

一、集中、有序的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工作内容:

(一) 在文化部机关报和创建工作指定宣传平台《中国文化报》开辟专栏和专门版面,组织重要稿件,有效推动、指导各地文化部门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1、开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专栏和专版:及时报道文化部对创建工作的要求、各地创建工作动态。

2、开辟“公共文化论坛”: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刊发专家学者及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讨文章。

3、组织有关研讨会: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探讨,对研讨成果进行集中刊发。

4、组织示范区创建成果展览展示活动:在示范区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组织有关成果展览展示活动,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

3 (二)建立示范区(项目)信息报送制度,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沟通信息。各创建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整理后,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工作动态》(暂定名)及有关内刊刊发。

(三)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理平台”(即“国家公共文化网”),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对创建单位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公共文化网”以专题报道方式反映创建工作动态,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全面报道。

(四)在文化部社文司指导下,组织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适时进行集中宣传。

1、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节点,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中央重要新闻媒体,通过实地调查、集中访谈等多种方式,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2、建立与中央重要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有关媒体的内部参考等平台,适时组织重要稿件,建立灵活的发稿机制。信息宣传内容要求:

1、创建工作动态:反映各创建单位工作进展,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对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要求,有关会议、文件的精神。

2、创建工作经验、体会:反映各地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措施和效果。

3、理论观点: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相结

4 合,以国家课题和各地课题为重点,通过专家学者的文章,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理论阐述。

4、举办有关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扩大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影响。

5、及时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其他工作:对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古籍保护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进行全面的报道。组织机构:

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具体联系实施,并接受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领导。 工作机制:

1、每个创建单位确定1名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的组织。

2、各创建单位应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报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

3、参加中央媒体宣传统一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办公室协调安排。

5

第12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XX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XX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 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

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 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精心筹办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筹办体育赛事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精选XXXX、XX、武术等比赛项目,参加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摘得1金2银2铜,取得奖牌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组织45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赢得15.5金、15银、4铜和总分211.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XXX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达3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XX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XX市首届和谐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来自20多个社区XX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为契机,连续3年在13个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比赛,累计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

几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厅XX、XX年度文化工作考核先进市县二等奖,“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XX市XX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XX区党委政府XX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完成未达标乡镇综合文体站改造建设任务,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继续争取乡 “XXXX”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快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加大生态移民点、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举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节等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极具亮点品牌文化;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XX之区的热情;高质量举办社火展演、元宵节花灯展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回乡文化内涵;多元化举办体育赛事,展现利通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是抓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上有新进展。结合“一十百千万”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专业村镇、文化产业一条街,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围绕苦水河沿岸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壮大XXXXX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第13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xx镇是于都的东大门,距于都县城仅17公里,323国道穿境而过,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推进我镇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直文化单位的大力支持下,xx镇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为我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镇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文化站功能凸显 xx镇综合文化站于2010年改建,坐落于政府大院左侧与xx大道路口交汇处,同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站内设置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等基本功能室,同时配套了室外篮球场、乒乓球场、露天舞台、宣传栏等文体娱乐宣传设施及场所。站内建筑面积829.38㎡,总投资60余万元,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标准化综合文化站。 (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管理并重 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其活动面积均达100平方米,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级(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确保文化活动室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积极向上争取农家书屋惠民工程指标,农家书屋拥有的图书平均达1500多册,书籍种类涉及农业、科普、法律法规、文艺书刊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实现全覆盖,通过共享平台,村级服务站点成为培训、学习和娱乐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共享工程服务点的利用率,使广大群众享受免费、优质的文化资源,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镇政府、村委会每年拨付一定的经费,保障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转。

二、积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现文化服务实用、优质、高效和便捷。 (一)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丰富文化下乡内容,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深入偏远村组,不断提升活动实效。我镇始终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的惠民政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每个行政村每年看12场以上电影,3场以上戏剧及文艺演出,组织群众文体活动5次以上,三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二)全面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政策。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建立起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实现均等普惠的免费服务。综合文化站实行全年无闭室日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0小时。 (三)做强做大特色文化活动。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群众自发组织开展门球赛、健身舞、秧歌舞、打腰鼓、赣南采茶戏等活动,重大节假日、春节期间,村(社区)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各种民俗文艺演出活动。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参与强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开展迎新春闹元宵民俗文艺汇演、兵乓球赛、象棋赛、选派人员参加长征源大合唱等。 (四)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有针对性的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努力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和妇女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通过暑期利用共享工程服务留守儿童、展播电影,为农民工宣传政策法规,为老年人设置棋牌室等,满足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和发展他们的文化权益。

第14篇: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附件2-3: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

乡镇(街道)

(苏南地区)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加强乡村统筹,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覆盖乡村、惠及镇村居民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

1.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室。

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经营保障、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标准。

3.村(社区)文化室建设。结合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100平米的文化室。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建有符合《江苏省文化共享工程农村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

5.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

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市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6.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及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不少于42小时。

7.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8.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镇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线电视入户率≥90%;文化共享工程实现“村村通”;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图书、时政、文艺、科技等文化信息服务。

9.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站经常组织开展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知识普及培训等。

10.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11.重视特色文化创建工作。加强对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在特色文化团队建设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乡镇获得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乡镇”称号。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有力

12.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当地各项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文化建设,制定统筹镇、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建立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运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

13.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标准,无偿划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4.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5.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团队和农民自办文化具有一定规模,每年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不少于2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16.乡镇(街道)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镇、村(社区)领导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

17.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公共文化业务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得到切实保障,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

1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兼职文化管理员。

19.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建立

20.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21.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2.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本市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3.积极协助文物、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盒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乡镇(街道)

(苏中、苏北地区)

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深化改革,加强乡村统筹,率先建成符合当地实际、覆盖乡村、惠及镇村居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立

1.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文化室。

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经营保障、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标准。

3.村(社区)文化室建设。结合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50平米的文化室。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建有符合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共享工程农村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配置标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

5.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市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5小时。

6.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及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不少于42小时。

7.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6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8.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全镇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线电视入户率≥80%文化共享工程实现“村村通”;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图书、时政、文艺、科技等文化信息服务。

9.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站经常组织开展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知识普及培训等。

10.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11.重视特色文化创建工作。加强对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在特色文化团队建设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三、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有力

12.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当地各项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村文化建设,制定统筹镇、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建立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运营,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机制。

13.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标准,无偿划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14.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15.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团队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每年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不少于1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四、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措施落实

16.乡镇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镇、村(社区)领导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

17.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文化体育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公共文化业务经费、公用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经费得到切实保障,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

18.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2名以上,行政村(社区)有至少1名财政补贴的兼职文化管理员。

19.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五、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健全

20.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

21.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六、其他方面

22.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并已取得显著成绩,在本市乃至全省产生较大影响,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23.积极协助文物、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盒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部门要求达到相应标准。

第15篇:筠门岭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筠门岭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会昌县筠门岭镇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素有赣南四大名镇之美誉,全镇地域面积297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2个),2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4.6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击。包容、开放、务实的文化助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一、把握正确文化发展方向,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镇党委、政府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农村文化纳入到经济发展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二是以圩镇社区文化建设、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建立了农村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镇26个村委会已经建好文化活动室21个,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坚持做到文化干部专职专用,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全镇文化事业发展纲要,使得全镇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四是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三送”工作相结合,做到送政策、送服务和送文化紧密结合,着实解决了一些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

二、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夯实文化阵地根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创新。近年来,该镇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在村校共建,综合文化站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一是实行镇综合文化站与镇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整合。该镇多渠道筹措资金65万元,启动了镇综合文化站的项目建设,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启用,综合文化站为两层主体结构,总建筑面积460平米,内设展览厅、信息资源共享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排练厅、培训室,为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的主阵地作用,许许多多的群众在综合文化站里,找到了乐趣,一些老干部在享受到各种活动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又热心参与到综合文化站的日常管理中来,进而推进了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有声有色地正常开展。二是实行红色资源的整合,2011年,该镇投入550多万元,在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门前的一片稾草丛生,破旧的猪、牛栏、厕所连片的地方,兴建了占地12亩多的小平广场,这个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广场,与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和小平故居连在一起,广场上设立了舞台、塑胶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健身活动场,设立了宣传栏、报刊阅读橱窗、漫画墙等设施,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小平广场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历史名镇的品位,更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三是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点的整合,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建立了一所集娱乐、体育和教育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场所,配备了文体健身器材,建立了规范标准的农家书屋,龙头畲族村和白埠村兴建了广场和戏台。与此同时,该镇在实施圩镇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含量,从街道路灯设置宣传牌到楼顶安装“爱我门岭,兴我门岭”发光字,从墙上绘画“红色故事”到休闲广场上的《小平广场兴建记》和滨江公园的《筠门岭赋》大理石书简的设置,处处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提示,处处彰显出历史名镇厚重的文化底蕴。四是实行村级活动场所和校园文化阵地的整合。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两年来,该镇共整合扶贫等资金共2235万元,对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15所村小学、9个村教学点和26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整修。在建设点的选址上,做到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与学校连在一起,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村校互补。比如,在黄埔村文化服务点,村级活动场所与校园紧紧相连,校园环境经过精心的打造,彰显出宁谧、神圣的人文气息。村级活动场所里内设的文化活动室、信息资源共享室、远程教育电教室、农家书屋等,不仅是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更成为延伸学校教育的大课堂。该服务点,实行村、校结合,实现农家书屋、信息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村校共建模式,还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在村校共建文化服务点里,设立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对教育形象的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提升,以及村、校的两个文明建设等诸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发镇综合文化站挥阵地作用,构建大宣传、大文化新格局

一是抓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镇文化站吸纳了一批文艺骨干,组建了一组由12人组成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全镇26个行政村开展了以“创新文化升级,塑造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巡回演出,2015年宣传队共巡回演出了40多场次。为宣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土坯房改造、黄龙病防治、计划生育政策等,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凝聚群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镇政府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宣传队每下村演出一场节目,根据群众的评价,按好、中、差,分别给予600、500、400元的演员补助,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宣传到了每个家庭、每个农民心上。让宣传文化工作真真地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思想文化大宣传的格局。二是坚持镇文化站面向大众,实行免费开放。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坚持面向大众,实行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42小时,节假日基本文化服务项目也正常开放。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设施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图书室、娱乐活动室等。建立健全了场地使用、设施维护、档案管理、图书借阅、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消防措施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安全有序。三是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带动和辐射农村文化的蓬勃兴起。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带给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一大批文体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了腰鼓队、健身队、琉璃球队、篮球队等群艺团队,每天都能看到:晨晖里,湘江畔,太极轻柔舞婆娑;华灯下,广场上,彩扇飞扬歌仁政。镇文化站因势利导,经常性地组织他们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化站组织开展了大合唱(全镇28个村(居)和全体镇属(驻镇)单位的17个合唱队,引吭高歌,唱出了门岭人民凝心聚力,打造“赣闽粤三省边界第一镇”的壮志豪情)、农歌会、镇教育奖励基金会颁奖和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等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庆龙年送春联、猜灯谜(游园)活动等单项性文化活动,举办科普、法制、农技、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讲座、培训,每日更换一次报纸、每周放一场电影、每月编办一次文化宣传橱窗。

该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抓阵地、抓队伍、抓载体、抓活动入手,使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凸显了广场文化在创建文明圩镇中的重要作用,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跳舞、下棋、唱山歌、玩器乐…..,许多人都可以在广场找到自己的所爱,围绕广场文化活动这一载体,镇文化站精心培育,悉心打造,多层面、多角度、多领域带动和辐射了农村文化的蓬勃兴起,促进了全镇上下大宣传、大文化格局的形成,推动了全镇农村文化宣传事业的发展繁荣。比如,竹村民间舞龙队,多次在县里举办的大型赛事中荣获金奖,农历七月初六的庙会,人们抬着赖公福主的雕塑沿街游行,其盛况颇为壮观,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更是成为传统文化以及客家山歌表演和传习的好场所。“卷起裤脚起个调,下田干活心乐呵,打个招呼说嘿喽,挑担脐橙扭秧歌。” 这首盛传在筠门岭的山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时期筠门岭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不懈追求。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一次次的讲座和培训,真正地让群众感受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不仅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同时也净化了社会风气,提高了农民精神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第16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讲稿)

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起源、形成与内涵

(一)起源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中国生效 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开始生效。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2001年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文化权利”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人人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发展成果”)

人人有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用享受被保护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国家义务” 缔约国为充分实现上述权利采取必要的步骤(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与文化)

-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义务 -非歧视性权利保障义务 -男女平等享有权利义务 -合理限制和克减义务 -发展中国家特殊义务

(二)形成

“十六大”报告(2002.11)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9) 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8)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十七大”报告(2007.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的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2010.4)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0.7) 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 “十二五”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0)

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 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 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 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 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 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 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 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梳理与总结

2002年开始:《经社文公约》生效-尊重和保障文化权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

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1、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权利;

2、获取文化信息的权利;

3、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

4、参与公共文化事务及活动的权利;

5、文化选择的权利;

6、文化传播的权利;

7、文化创造与表达的权利;

8、文化监督的权利。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行使的基本职能

一是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二是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通过投资保证基本公共 文化产品供应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或提供某些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 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 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 和服务过程的公平。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便利性,就是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方便群众获得和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文化民生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怎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 公共资金支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全社会参与

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农村为重点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 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与法律保障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

二、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制度建设 《南京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2011.8)

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2011.12)

《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011.12)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市建有市级群众艺术馆、面积28000平方米,金陵图书馆新馆、面积25000平方米;建有区级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市、区两级14个公共图书馆和9个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6座,藏品50余万件。全市100个街镇全部建有文化站,1253个社区(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552家“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街镇及社区(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已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目前,全市一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高淳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3年,建邺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以及栖霞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并完成江宁区图书馆、高淳区文化馆以及六合区第二图书馆的改造,开工建设浦口区桥北文化艺术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六合区第二文化馆新馆;

2014年,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六合区青奥文化城“一城五馆”(含文化馆、图书馆)将建成开放,并将开工建设秦淮区文化艺术中心、溧水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未来2-3年我市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面貌将整体改观。

五星文化站、示范文化站与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创建 2011年,为解决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市政府拿出500万元用于支持、奖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了镇街“示范文化站”和村(社区)“示范文化活动室”的创建工作,在全市形成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全市已建成41个示范文化站,58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示范点标准。

全市已命名示范文化站名单 2011年

红山街道文化站、光华路街道文化站、中华门街道文化站、双闸街道文化站、江东街道文化站、宝塔桥街道文化站、西岗街道文化站、西善桥街道文化站、秣陵街道文化站、江浦街道文化站、冶山镇文化站、白马镇文化站、石湫镇文化站、桠溪镇文化站

2012年

玄武湖街道文化站、洪武路街道文化站、秦虹街道文化站、沙洲街道文化站、宁海路街道文化站、小市街道文化站、栖霞街道文化站、铁心桥街道文化站、汤山街道文化站、星甸街道文化站、龙袍街道文化站、雄州街道文化站、永阳镇文化站、淳溪镇文化站

2013年

孝林卫街道文化站、大光路街道文化站、双塘街道文化站、莫愁湖街道文化站、挹江门街道文化站、幕府山街道文化站、八卦洲街道文化站、梅山街道文化站、横溪街道文化站、永宁镇文化站、葛塘街道文化站、东屏镇文化站、东坝镇文化站

示范文化广场和社区特色文化广场打造

2012年,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打造14个“示范文化广场”和86个“社区特色文化广场”的任务,市、区两级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音响、照明设备,搭建活动舞台,并组织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文艺团队与文化广场挂钩,定期到广场为群众举行公益演出,实现了“广场天天演,剧场连连看”的喜人景象,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示范文化广场名单

(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2670万元,用于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目前,全市建有金陵图书馆等市、区支中心13个,10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我市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共建共享。2013年,全市实现社区(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各基层服务点通过VPN方式连至金陵图书馆市支中心,共享达48TB的各类影视资源、讲座资源、科普知识、电子图书、南京地方文献等,街镇、社区的公共数字化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对90个街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通借通还“一卡通”建设

在全市推进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以金陵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骨干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通过更新管理系统和网络连通方式,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联网。目前已实现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下一步我们将街镇、社区分馆建设作为重点,使图书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村。金陵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还开展了建立社区分馆、流动图书车、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等方便快捷的馆外流通服务,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借阅。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四)、服务品质提升 免费开放

2011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增强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规范服务标准

拟定《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南京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规范,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质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五)、文化惠民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区演出上千场,实现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万场。

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金图讲坛(1981年)

“金图讲坛”是南京地区乃至在省内外图书馆界被公认的是面向社会大众创办最早的公益性文化讲坛。 “金图讲坛”邀请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先生,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为市民献上免费讲座,听众累计十余万人次,多次获得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表彰,并于201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

金陵合唱节(1990年)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已举办七届,2008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优秀服务奖”,2010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 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2007年)

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组织艺术院团和群文团队走进广场、走进社区,每年为老百姓提供100场免费的文艺演出。七年活动主题分别为:“欢乐和谐”、“收获幸福”、“共享华诞”、“感受欢歌”、“享受阳光”、“放飞愉悦”、“点燃梦想”。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为群众免费演出了近千场。

公益交响音乐会(2009年)

每月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一场,市民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音乐会门票。公益交响音乐会已连续举办6年,70多场演出,财政投入400多万元,扶持了南京市本地的南京爱乐乐团,也让老百姓不花钱就可以欣赏到高雅音乐。

公益合唱音乐会(2011年)

把南京地区数百支合唱团和国内外优秀合唱团请到文化艺术中心,每月举办一场合唱音乐会。

金陵群文大讲堂(2011年)

每年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0期,通过开展讲座,进行业务技能交流。大课堂开设以来,先后邀请文化部专家、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等一批中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520音乐厅(2013年)

“0场租”、低票价、一年52周、周周有演出。繁荣全市音乐演出市场。

各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建邺区《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意见》; 江宁区《关于促进和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 浦口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淮区提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并出台相关细则;高淳区、溧水区还把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列入文化惠民工作考核之中。

各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玄武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惠民小剧场”公益演出活动、“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彩365 快乐每一天”系列文化活动、“幸福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春满滨江”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南京“金秋栖霞”艺术节、“多彩雨花” 系列文化活动、“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浦口区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六合同春”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月”系列文化活动、“唱响古戏台”系列活动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实行了三项举措。

一是菜单服务,“选得上,你来演”。年初市文广新局把参演单位申报的剧节目公布出来,发到社区,由各区组织让群众挑选,根据群众的意见,将得票多的节目排入各区当年的演出计划,面向全市公布。

二是政府买单,“你来演,我来补”。每年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评选奖励,“演得好,有奖励”。群众既是观众,又当评委。演出结束后请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年底全市评出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和剧节目再给予表彰奖励。

据统计,仅2012年,全市各类文化活动达到22990多场,群众文艺团队达2360多支,参与人数达1000万以上。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主要成效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百千万行动计划”吸引和凝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统筹计划,统一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活动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100多万元到2012年的1000多万元,活动场次由1700多场达到22000多场。

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百千万行动计划”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问需于民,由群众评判。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促进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激活了业余团队的发展活力,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融洽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培育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对支持公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出现一些偏差,各区也不平衡。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区划调整和撤乡并镇中,个别区文化馆无馆址、无等级。个别文化站被无偿占用或挪作他用,造成基层文化机构没有服务阵地。二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

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总体投入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文化事业总投入6.07亿元,与2010年的4.1亿元相比,增幅48.05%。市财政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市内各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区级文化馆、街镇文化站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市100个街镇文化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43人,其中30岁以下57人占16.6%,30-50岁214人占62.4%,50岁以上72人占21%,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0人,占17%。基层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努力方向

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重点推进南京市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2年申报创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3年4月8日,陈刚副市长代表南京市进行现场陈述。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

2013年8月,市文广新局刁仁昌局长在文化部进行陈述。2013年10月,经审核,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面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惠民活动的投入。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转。

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群众参与文化热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

第17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XX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构建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齐备‛的文化服务格局,切实保障了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XX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县‛、‚河北省文明县城‛等多个荣誉称号。

一、抓阵地,拓展文化服务空间。XX县以‚集约节约、共建共享‛为理念,大力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力打造‚五大惠民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构成了覆盖全县、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文化活动空间,加快了构建XX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进程。一是重‚强基‛,建设文化阵地。这县大力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425万元配齐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连续5年投资40亿元实施了多项文化阵地建设项目。先后新建了四大特色公园、一带两区三街等文化标识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赋予了城市文化内涵;新建了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大楼,配套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新型文化场地,新建成集教、研、产一体化的综合文化艺术集群体--XX文化园,该园档次高、设施齐、环境美,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肯定。二是重‚提质‛,打造惠民工程。为真正实现文化成果由群众共享,这县着力推动‚五大惠民‛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开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目前全县完

成了1771套‚村村通‛直播卫星的安装任务,县城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偏远乡村实现农村电视网全覆盖,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建成农家书屋275个,覆盖率达到75%以上;学校、社会、社区等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XX红色旅游基地等文化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参观人数逾万人。

二、抓活动,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品位、传播城市形象,为此这县充分利用‚天蓝、云淡、草绿‛的草原生态资源优势,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一是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节模式,重点打造了‚XX文化旅游节‛、‚草原音乐节‛、‚冰雪艺术节‛三大节庆活动。特别是三届XX草原音乐节共吸引了200多家国内外媒体、70多万世界各地的乐迷,直接带动全县旅游、招商、项目等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1+1>2的效应,被誉为‚中国户外音乐节的新标杆‛,荣获‚全国十佳县域节庆之首‛、‚全省文化发展‘五个一’工程奖‛。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这县继续探索与实践,最大限度地延伸精品活动,进一步举办了XX大赛、XX大赛等20多项节庆文化活动,成功叫响了XX文化品牌,极大提升了XX的外向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异彩纷呈的群众活动。这县连续多年开展了 ‚两节‛文化活动、‚五〃一‛、‚七〃一‛等节日文艺演出,开展了书画摄影展、诗歌朗诵会、‚三下乡‛等多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出了‚XX县首届荣誉市民‛授予仪式、‚XX因你而精彩‛等大型活动,对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宣传。将‚彩色周末‛上档升格为‚文化艺术节‛,创下了文化活动演出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观众最多、内容最丰富、最贴近生活、影响最持久

的‚六个最‛。一系列有氛围、有亮点、有效果的文化活动,不仅拓展丰富了文化服务内容,繁荣活跃了全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有效提升了城市品味和对外形象。

三、抓保障,构筑文化服务平台。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XX县不断加大力度,着力构筑‚两大平台‛,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支撑。一是着力构筑‚财政保障平台‛。充裕的财政投入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这县一直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一方面坚持政府投入建文化,先后为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放价值约45万元的设备器材,为XX乡文化广场建设申请到农村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一五‛期间,全县在60多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中投入39.6352亿元。今年,这县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等专项资金,激发全县文化发展和精品创作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坚持社会力量办文化,灵活开通多种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本以冠名、出租商业区等方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主动与国内知名文化公司和大型投资企业合作,并加大省市形成文化部门的资金争跑力度,吸引了50多家民营企业前来投资,增强了财政保障力度。二是着力构筑‚人才支撑平台‛。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XX县将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作为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大力引进培养文化人才,组建了18支乡镇文艺宣传队、12支社区文艺宣传队、100支农村文艺宣传队,培育了3000多名乡村艺术人才,设立了《XX文艺》编辑部、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20个县级文化团体,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并从乌盟艺校等专业机构挖掘招聘了20多名专业二人台演员,正式纳入财政编制,解决了演艺人才匮乏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文化人才走出去,先后推出了‚绘画大师‛XXX、‚画家‛XX、‚歌手‛XX、‚魔术艺术家‛XX等一批乡土文化名人,他们屡获国内、国际大奖,为XX县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18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读

2015年10月22日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内涵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

那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十六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

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加上“现代”两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要求,2014年3月,成立了由文化部牵头、20 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搭建了统筹规划、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依托协调机制,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工作,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1 等文件。

2014 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审议《意见》时强调,要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 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标志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制度设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意见》分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等7个部分,共26条。在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强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五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

2015年9月8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桂办发[2015]21号),这将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重要遵循。目前,我局已拟好《贺州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按局领导工作安排,这基本上我草拟的,10月20日,我局召开班子会进行了讨论,昨天上报到市委宣传部,市委、政府预计年内下发到各县区、管理区,因为这项工作是列入了今年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绩效考评工作的。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2日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表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不均衡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

2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我国文化民生水平。

第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将有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传递价值理念、“以文化人”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凝聚发展合力,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

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自治区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市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各县(市、区)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街道)建有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社区)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

3 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简单的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

(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如何理解?

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标准化是推动均等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标准如同一把“尺子”,为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确立了准绳。

如何理解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一个相对概念,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是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特别是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均等化是相对均等而非绝对均等,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简单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其次,均等化应该是在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意义上的均等化,具有“保基本”和“托底”的性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公共文化服务高端化、国际化的口号都需要谨慎。再次,均等化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和内容。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财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目前首先应当着重满足的是现阶段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如何实现均等化? 自治区出台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达到均等:

一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文化工程”,开展城

4 乡“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推广以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为中心、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服务网点的总分馆制。每个县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在乡镇逐步开展“数字文化乡镇示范点”、在村屯逐步开展“数字文化驿站”建设工作,运用“移动图书馆”、“流动公共文化站”和“科普大篷车”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扶持桂剧、壮剧、彩调、壮族民歌、刘三姐山歌等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出版发行“三农”出版物。制作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创作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实施“兴边富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广西国门风采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西珠江-西江经济带全民健身工程”、“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民健身工程”等一批公共文化扶贫项目。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服务。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发放文化惠民票、文化惠民卡。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纳入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完善公共文化场所无障碍设施。扶持残疾人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活动。向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

5 要实现均等化,首先就应该有一个全国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那么这就是标准化,它是要达到均等化目标的手段。国家制定了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我们广西在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同进,也制定了2015-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它里面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的保障底线。要求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组织年度检查和中期检查,到2020年时验收,自治区文化厅和各市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检查。这个标准也就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内容和大家在今后5年内要做的具体工作,可以说公共文化工作基本上围绕这个标准进行开展。归纳起来就是3大项目、14方面内容、24条标准。

一是基本服务项目 (一)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自治区图书馆藏书量不断增加,各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确定人均藏书量。

2.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公共场所阅报栏免费为群众提供阅读服务,至少提供五类报纸(党报类、三农类、科普类、文化生活类、健康文摘类等)。

(二)收听广播

3.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建立自治区、市、县、村四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与国家应急广播平台衔接。

4.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摸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三)观看电视

5.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

(四)观赏电影

6.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

6 比例不少于1/3。

7.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五)送地方戏

8.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为农村乡镇每年送戏曲等文艺演出。每个乡镇每年免费送地方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不少于4场。

(六)设施开放

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免费服务内容向公众公示。

10.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免费为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提供全民健身器材。

11.有条件的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免费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12.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七)文体活动

13.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开展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14.各级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包括公益培训、讲座、展览、辅导),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县级以上文化馆每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60次,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少于20次,每个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不少于4次。

二是硬件建设 (八)文化设施

15.县级以上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

(1)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到文化部要求的三级以上标准。 (2)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制定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的要求。

(3)行政村(社区)结合基层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在村(社区)统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地制宜配置文体器材。

7 16.公共美术馆、博物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17.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建有面向群众的网站,设施内免费提供无线Wifi服务。

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免费提供上网服务。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开展盲人阅读服务。

(九)广电设施

18.县级以上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按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等进行建设。完善乡镇农村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为农村边远山区特困户赠送卫星直播接收设备。

(十)体育设施

19.县级以上设立公共体育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纳入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配置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新建商品房小区或其他居民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套体育设施。

(十一)流动设施

20.根据基层实际,每个县配备用于图书借阅、电影放映、群众文化辅导等公共服务的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十二)辅助设施

2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

三是人员配备 (十三)人员编制

22.县级以上根据辖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工作职能等科学合理设置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数,并配齐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

23.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并明确为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应适当增加。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政府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

(十四)业务培训

24.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为了达标,自治区实施意见中还明确了几条保障措施:(我们做成一件事,

8 无非就是人、财、物的问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绩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落实。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制定完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配套政策。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解决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

二是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自治区实施标准,统筹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自治区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薄弱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予以补助,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解决财的问题

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根据地区人口、馆舍面积、服务范围等科学合理配备编制数。对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名编制,专用于负责文化工作的人员。设立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不少于1名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公共文化专管员。新录用和转岗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经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审核方能上岗。解决人的问题

四是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立法进程,鼓励各地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发展规律和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解决软件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些学习理解,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周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19篇: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举措。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这对各级政府履行职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怀化来说,就是要围绕怀化是多民族地区和移民城市的特点,构建符合怀化地域特色的、覆盖城乡、高效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实施文化建设重心下移,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以学校、图书馆、文化馆、俱乐部、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为阵地,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人才优势和群众文化基础,引导和组织好群众自发形成的多样的文化形式,在社区范围内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万村书库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组织好“五下乡”、“四进社区”、“心连心”等活动,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二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2010年,我市将重点建设一批档次高、服务齐全、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示范点”工程。强化精品意识,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产品购买力度,争取质量和档次较高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来本地演出。三是要建立健全推动公共文化运行的有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办法,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功能和作用等予以明确界定,做到在运行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功能发挥、活动开展等方面有制度可循,避免出现“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建立文化事业激励机制,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和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经费方面予以倾斜。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20篇: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积极配合市政协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我局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提取了2000年至今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真实资料和数据,尽可能准确地提供详实资料,为专题调研工作提供有力而结合实际的佐证。

一直以来,全市文化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线,以文化惠民为主旨,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全市文化建设保持强劲的良好势头。现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全市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电影放映、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等文化范畴,全系统从业人数2031人。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图书馆10个,文化馆16个,市级博物馆1个,市级纪念馆1个,全市现有艺术馆团12个,影剧院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9个,村级文化大院3161个(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站占个数相同)。城市街道文化中心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60个。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多项文

— 1 —

化事业方针政策,注重结合信阳实际,全面规划,科学决策,坚决落实,系统全面地提升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如2002年2月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计委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信政办[2002]126号)文件;同年11月信阳市规划局、市建设委员会、市文化局联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通知》(信规字[2002]84号)文件,全面启动了我市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任务,各级均按部颁标准设计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有力地开启了我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的新局面;2003年5月信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信阳市2003年—2020年文化设施项目规划情况》和《信阳市2003年—2010年文化设施项目情况》 ;2005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信政办[2005]114号)文件,全面启动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4月信阳市文化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信文字[2006]42号文件,全面启动了全市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同年,信阳市委办公室印发了《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信办[2006]1号)文件,工程涉及全市219个乡镇和3161个村级站点;2007年4月信阳市 — 2 —

文化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信文字[2007]32号)文件,对全市公共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公共文化事业有序提升;2008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信阳市“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信政办[2008]156号)文件,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的便利,采取政府采购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为民服务;2008年3月信阳市文化局下发了《“文化下乡”工作意见》(信文字[2008]18号)文件,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进一步夯实“文化下乡”扎实有效开展节奏。

除上述政策措施上有力推进,全市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呈上升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加大了投入力度,具体投入情况如下:2000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投入226.3万元、文化馆投入319.3万元、乡镇文化综合站投入107.2万元,按此顺序分别为:2001年,227.8万元、320.8万元、108.7万元;2002年,258.5万元、362.8万元、112.3万元;2003年,252.9万元、517万元、131.1万元;2004年,293.2万元、534.4万元、153.7万元;2005年,291.8万元、609.4万元、174.9万元;2006年,397.8万元、1164.1万元、543.4万元;2007年,526.9万元、1616.6万元、887.3万元;2008年,647.1万元、2075.9万元、1019.3万元;2009年,799.2万元、2213.8

— 3 —

万元、1199.1万元;2010年,957.6万元、3795.4万元、1358.3万元;2011年,1230.3万元、1658.8万元、2156.6万元;2012年,1149.0万元、1780.1万元、1921.1万元;2013年,1266万元、1672.6万元、1623.9万元;2014年,1250.3万元、1814.4万元、1762.4万元;

全市公共文化机构。一是公共图书馆系统基本情况。有地市级图书馆1所,县级图书馆9所。其中二级以上图书馆3所,分别为信阳市图书馆、平桥区图书馆、商城县图书馆。市级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原位于四一路文化大厦,2002年底对外开放。2008年,市委、市政府斥巨资兴建大型现代公益文化设施建造信阳图书馆新馆。该工程是一项为民、亲民、惠民工程,是信阳城市文明进步的标杆和文化建设的标致性成果。新馆位于百花园西北部,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藏书量30万册,建立网络节点700个。新馆自2010年9月8日免费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免费办理读者证2.5万个。新馆率先在全省引进先进的RFID自助借还操作系统,实现无线网络全馆覆盖。内设读者服务区、爱心阅览区、图书借阅区、少儿服务区、报刊阅览区、多媒体信息服务区、专题文献服务区、读者研讨学习区、公共活动区等九大活动区,设施齐全、环境舒适。新馆集学习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致力于为广大市民 — 4 —

提供专业、高效、平等、自由的现代化图书馆服务。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于2007年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后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本着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截止目前,我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共完成1个市级分中心和9个县区支中心终端设备安装3418个行政村(含升级村数)站点建设任务(此项含固始)。三是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全市文化馆(含分馆)17个,其中市级馆1个,县级馆9个,乡镇级文化馆7个(浉河区文化中心、商城县汤泉池、光山县泼河、平桥区明港、息县包信、潢川县双柳、罗山县周党镇文化分馆)。多年以来,信阳文化工作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使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呈现出目前可喜的局面。先后参与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和重大节庆、文艺汇演活动。尤其是成功组织了河南信阳端午节庆典活动、河南电视台国庆55周年文艺演出等省级大型文化活动,为宣传和提高信阳知名度起到积极作用。自2003年9月启动至2005年底结束的“锦秀茶乡——信阳市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共有26支代表队在市中心城区演出参演人员达6000多人

— 5 —

次。该活动时间跨度之长、参加人员规模之大均前所未有,倍受社会各界关注。2006年至2008年,我市又启动了新一轮的“锦秀茶乡——信阳市民间文艺展演”活动,紧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我市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更广泛地开展。每年“双节”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重要法定节日期间,全市均精心组织精彩的文艺晚会和文化活动,大规模送戏下乡,多种形式的民间花会等群众文化活动。2000年以来,市县两级先后举办了全市青少年歌手选拔赛、青少年键盘大赛、首届信阳综合艺术大赛、戏曲大赛、民歌大赛、合唱比赛、舞蹈大赛、摄影大赛、美术书法大赛等各类赛事活动达238次。信阳市群众艺术馆位于四一路文化大厦。文化大厦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0年投入使用,原系市文化综合楼,主体为8层钢混结构(含地下停车场一层),建筑面积6500㎡,2011年文化大厦交付给市群众艺术馆使用。该馆编制40人,在职3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业务人员占全馆人数的80%,馆内设综合活动部、辅导培训部、美术摄影部、调研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安保物业部、办公室等部门。该馆现有排练厅3个、综合活动室2个、各类专业教室8个、展厅3个、艺术工作室4个。开设免费艺术培训班17个,每月免费辅导培训学生约800人次,馆办文艺团队达16支,全年参与 — 6 —

各类演出活动达150余场次,每年來馆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市群艺馆真正成为市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培训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艺术展示交流中心。四是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全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79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2个,从业人员317人。截至目前,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均达到国家部颁标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特点:

1、各类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普遍增强。全国、全省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我市于2002年12月中旬召开了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此次会议对加快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步伐提出了要求,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非常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出现了健康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大多数县区在城市改建扩建当中,充分考虑并规划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多渠道争取资金,用资产臵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同时,以“两馆”达标活动、先进文化基层活动及建设先进文化乡镇、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广场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乡镇文化建设的开展。

2、加大投入,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加快城镇化、非农化进程的重大决策给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市在城市规划中,都对公共文化设施

— 7 —

的布局和文化含量储备的增大给予了充分的考虑。新县在2002年由政府多渠道筹资,投入近千万,使各项文化设施及文化广场建设上了一个大的台阶,2003年成功创建了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实现了我市创建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零的突破。光山县文化中心争取国家文明委资金110万元,加上自筹资金于2004年9月开工,光山县“两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占地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总投资1100余万元,2005年10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仪式。截至目前,我市商城、淮滨、罗山、潢川、平桥、浉河等县区通过资产整合和臵换等方式,分别择址新建了“三馆”(含博物馆)。总之,各级在落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会议精神的鼓舞下,积极想办法、不等不靠,都在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不懈努力着,使整个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这些文化建设工程的稳步实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3、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加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自2003年以来,我市明确提出要加强市、县、乡、村文化网络建设,明确工作指导关系,建立业务指导、人才培养及活动开展的工作档案,要求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尤其要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指导,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克服基层文化薄弱环节。长 — 8 —

期以来,我们坚持“重心下移”,通过抓载体、抓活动、抓提高、抓服务、抓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先进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基层先进文化蓬勃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做法

(一)坚持提速增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公益文化设施功能提升成效显著。创新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全市“红色网络教育家园”试点工作全面完成。信阳城阳城址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淮滨县图书馆、文化馆投入使用,罗山县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潢川、光山、淮滨、罗山4家县级数字影院建成投入使用。信阳博物馆安防工程升级改造完成,市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建成对外开放,市群众艺术馆书画展览大厅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全市开展文化“五进”活动2600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8656场,中心城区开展100场优秀电影送农民工活动;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179场,市政府采购市艺术中心100场演出送到基层。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推向深入。信阳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至今,以充满诗意的文化情怀为城市拓展了新的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品位和塑造城市灵魂的重要推力。2014年,信阳博物馆接待参

— 9 —

观者33万余人次,团体1400余个;市群众艺术馆“百姓大舞台”、“童星艺术课堂”等免费开放活动形成品牌,20支业余文艺团队近800人常年活跃在该馆;市图书馆接待读者近43万人次,举办公益讲座《申城讲坛》51场、受益读者万余人,“大别山红廉文化苑”成为全市党员干部接受党风党性党纪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年接待参观单位189个、观众1万余人次。平桥区着力完善县、乡、村3级图书馆建设格局,“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中期评审。商城县成功入选国家文化部颁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双节”期间,全市组织开展“春满中原”春节系列文化活动 400余场次;成功举办信阳市春节联欢晚会和信阳市新春戏曲名家演唱会。全面启动2014年“文明信阳·美丽茶都”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城区“豫南花扇”广场舞活动推广成功,市局购臵12套音响设备、3000把花扇等舞蹈道具分发到沿浉河带状公园12个广场演出点,精选20首信阳民歌组织文艺骨干编曲编舞、下点辅导,目前已有2000余名广场舞队员活跃在各广场活动点,“豫南民舞广场化”被省文化厅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级示范项目。“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广场文艺演出通过群众性的演唱演奏、舞蹈曲艺、民间技艺、知识讲座、展览展映展播等形 — 10 —

式,成功举办了启动仪式专场、文化遗产日“信阳民歌”专场等演出,场场精彩,场场爆满。光山县青年歌手大赛、第一届民间艺术大赛、新县第三届民歌汇演等艺术赛事和潢川“水城花乡·大众欢乐”、淮滨“中国梦·淮河情”、“幸福商城”等群众文化活动也都拓宽了路子,办出了影响和水平。据统计,2014年,全市举办各类大型主题展览60余项,其中:“2014年首届信阳文物艺术品联谊会”活动邀请单国强、丘小君、贾文忠等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在信阳博物馆举办免费讲座、现场鉴宝活动,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花少峰捐赠瓷器专题展”展出花少峰先生无偿捐赠市博物馆藏品177件(组),如此规模的民间文物艺术品捐赠善举在全省乃至全国收藏界十几年来尚属首次。

(二)坚持孵化助推,艺术创作成果丰富。根据信阳大别山区革命历史重点打造的红色民歌剧《桂花与王霁初》剧本与音乐创作基本完成,力争今年立上舞台。围绕“中国梦”主题,新创小品4台、歌曲8首、舞蹈15个、电视剧本2部,由《茶妹子》和《金月亮》两部电影剧本扩充改编的26集原创电视剧本《因为有了你》获得中国“十佳电视剧本入围提名”,并被北京电影协会推介为优秀剧本。2014年,我市共有17幅作品入选“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览”,9幅作品分获

一、

二、三等奖;组织参加2014年国际摄影展取

— 11 —

得1金1银2铜和5个RPS(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勋带奖;组织参加河南省第八届农村摄影展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潢川县飞天艺术中心创作的少儿舞蹈《稻田里的小脚丫》参加CCTV-3《舞蹈世界》“五彩缤纷夏令营”节目演播,获多个奖项。

(三)坚持内强外联,对外文化交流开创新篇。应台湾中华侨联总会邀请,新编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剧组于去年上半年再次赴台,在台湾花莲、台南、南投、桃园、基隆、宜兰、新北和台北等地巡回演出8场,取得圆满成功。该剧成功塑造的陈元光人物形象得到台湾各界高度认同,引发台湾各地民众深度追捧,对进一步增进两岸互信、沟通交流、文化认同、追宗溯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黄氏宗亲会炎黄堂邀请,作为文化部“跨越太平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的项目,信阳市豫剧团一行30人携《开漳圣王陈元光》剧于2014年10月28日至11月9日赴美国休斯敦市和洛杉矶市参加了河洛文化周活动,演出4场,开创了我市赴美文化交流的先河。在美期间,市豫剧团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及豫剧 《轩辕大帝》选段、京剧《贵妃醉酒》、川剧《变脸》、歌舞、乐器演奏等,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这也是河南豫剧在休斯敦和北美地区的首次大型整场演出活动。本 — 12 —

次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当地华人社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华人的热烈欢迎,美国当地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美南新闻和电视对主要演员进行了专访。

(四)坚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非遗保护亮点突出。组织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我市信阳毛尖采制技艺、光山花鼓戏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遴选18个项目申报了第四批河南省非遗项目。会同市住建、财政部门展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统计,全面掌握非遗资源现状,7个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44个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全市现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30余家,6000余人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普查中发现了一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城阳城遗址

一、二号墓复原保护展示工程和内城保护展示工程正在实施,完成城阳城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工作。开展鸡公山近现代建筑群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立项工作,实施避暑山庄别墅区1-4号楼维修工程。抢救性发掘清理息县东关明墓,出土两方完整的墓志铭,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信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商代淮河古沉舟保护性脱水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待修复工程全部完工后,观众即可看到古沉舟的全新面貌。

— 13 —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需持续提升。主要是硬件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水平需要持续提高

(二)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更加丰富。边远山区、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更好保障。

(三)文化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有部分县区就免费开放基本配套资金都不能保障,严重侵占了人民群众文化利益。

(四)文化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函待完善,需加快引进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各艺术门类领军人物。

(五)市级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存在短缺。信阳市大剧院自拆迁后一直未重建;市群众艺术馆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青少年文化宫建设从未提上议事日程。

四、对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标准》,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 们要牢牢抓住贯彻落实《意见》这个契机,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 14 —

标准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要继续稳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建、管、用并重,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网络的同时,注重已建成设施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加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实施好2015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县级数字电影院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推广等重点文化惠民项目。二要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落实文化部《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大对少数民族、特殊群体服务力度,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因地制宜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快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团体、民间艺术团队的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深入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引导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常态。三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落实全省“春满中原”、“百城万场”系列文化活动要求,广泛动员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结合信阳实际,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美丽信阳”广场文化演出月、“百姓大舞台”、“结对子、种文化”、

— 15 —

“教你一招”、“申城讲坛”等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送去文化服务,在基层播撒文化种子。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活动,各级新闻出版部门和图书馆要迅速行动起来,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读书活动月,把此项活动尽早安排,推向深入,办出影响,办出成效。要积极备战河南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和第十二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音乐舞蹈大赛,要加强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组织开展我市“群星奖”赛事活动,通过参赛、办赛创作优秀作品、发现优秀人才、盘活市场潜力。组织参加2015年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深入发掘和盘活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推动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普及推广。继续推动我市豫南民舞广场化项目推广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更好发挥这些示范区(项目)带动作用,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再上台阶。

(二)精心组织艺术创作生产,着力推动发展繁荣。今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组织、指导全市文艺工作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一要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把总书记的讲话作为文艺创作的“导航仪”,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崇高的艺术追求结合起来,贯彻到艺术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各个环节, — 16 —

重点开展好“中国梦”主题创作和“点赞新信阳·诗颂新时代”系列主题创作活动。要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巡演,推动文艺精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今年,要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筹划组织系列文艺创作生产、展演展览。要以重大赛事和展演活动为平台,不断提升信阳艺术影响力,积极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声乐器乐大赛、河南省第七届舞蹈大赛、河南省美术作品展等专业艺术赛事。二要实施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程。规划实施舞台艺术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艺术发展基金,实施重点艺术作品扶持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题材创作工程。今年要全力打造红色剧目《桂花与王霁初》,争取早日立上舞台并获奖。三要大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艺术家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广大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真正摆脱低级趣味,沉下心去、扎下根去,深入研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广泛运用和提炼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创作出一批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

(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形成新常态。信阳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夫要下。推动信阳文化走出去,

— 17 —

讲好信阳故事,传播好信阳声音,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一要内练真功,精心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近几年,我市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与加强信阳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这一需求相比,做的还远远不够,与文化资源大市身份不相匹配,对外文化交流种类也还有很大局限性。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我市茶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民歌民舞等优势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信阳对外文化交流名片,可以是一台戏、一部歌剧、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等。需要强调的是,各县区也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地实际,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狠下功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二要加强外联,拓宽文化交流路径。要加强与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华人社团、协会的联系对接,积极宣传推广信阳文化,形成合力,并充分利用省市搭建的各类平台,拓展更多的渠道,探索更多的模式,广泛组织开展全市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包括文物保护交流活动。三要强化抓手。继续扩大根亲大戏《开漳圣王陈元光》影响,巩固对台交化交流成果。按照市政府援疆工作统一安排,选择合适时间与我市对口援疆城市——新疆哈密地区开展文化合作与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吸纳民营团体和社会力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各级电台、电视台要精心采写、制作反映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优秀稿件和节目,提高在省台、中央台的播出频率,正面宣传报道 — 18 —

信阳。四要优秀文化引进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同时,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文化,开展广泛深度合作,认真学习兄弟地市、省外、境外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成熟的文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我们的文化实践。

(四)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着力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和利用。1月9日,新华社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的文章。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深刻领会总书记对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物部门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始终把文物安全放在文物工作首要位臵,在确保文物安全的问题上,你们就如同“保护神”、“守门人”,要以如履薄冰的态度,精心呵护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今年,要积极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阳城址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遗址保护区开发利用工作;启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鸡公山近代建筑群实施维修保护工程;做好出山店水库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勘探和发掘工作。下一步,还要在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推选出一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保护对象,作为信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报请市政府予以公布,重点加以保护和利用。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非遗保护从2005年

— 19 —

国家正式提出到今天初步构建体系,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把打基础放在重中之重,持续开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传承能力、发展现状等情况调查,挖掘非遗资源,确保不漏项,完善相关档案资料,推动全市数据库建设。要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申报,开展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评选,命名一批传习所、展示馆、社会传承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加强传播宣传,推进各种展示展演活动,加强对信阳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编纂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丛书和音像制品。重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对全市传统村落要进行摸底建档,逐步实行挂牌保护,编制保护规划,要充分借鉴平桥区郝堂村、新县西河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经验,使我市众多传统村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结合文化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古籍收集整理档案。

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5年6月18日

— 20 —

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汇报
《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