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工作汇报

示范产业情况汇报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21:02:20 来源:工作汇报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汇报材料

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

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的汇报

(2010年6月17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按照宁经信综合发〖2010〗726号文件精神,现就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创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位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与其卫星城贺兰县的中心地带,南接银川市区,东临石中高速公路,北至银川市北环高速公路,西与银川市新区相连,109国道贯通园区南北,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的省级开发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16.3平方公里。2006年,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园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挂牌设立。2008年,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0年位列自治区优秀工业园区前四名。目前,园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路灯、建设用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 工商注册企业400余家,集聚了丹麦嘉仕伯啤酒集团、台湾旺旺集团、上海胜华集团、天津大桥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国际、国内

1 知名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培育了“厚生记”、“百瑞源”等30个国家、自治区级的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气制造、家具制造及装饰材料、商贸流通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建园以来,园区经济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已成为贺兰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宁夏最具投资、创业、发展的工业园区之一。2010年完成工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工业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39%,增加值15.5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税收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50%。2010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20.5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41%;机械电气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27%; 家具制造及装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7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14%;商贸流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占园区工贸总收入的61%。清真食品、家具制造、汽车销售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家具制造及装饰材料、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意义

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在穆斯林国家享有一定声誉。在宁夏发展清真食品产业有着别的省区不可复制的优势。清真食品已经被区、市、县政府确立为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有效指导、整合、提升现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2 的必要途径,对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转变园区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引导清真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发展情况

园区建设以来,围绕着打造国家级的清真食品加工基地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以明旺乳业、塞尚乳业、东君乳业为代表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伊顺集团、煌上煌集团为代表的清真肉制品加工企业;以厚生记食品、泰丰科技为代表的休闲保健及饮品加工企业;以格瑞迎春、众一方便面、爱里食品、万利食品为代表的面制品加工企业;以福芝源、三利酱醋、滴滴香为代表的调味品加工企业。近年来,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清真食品加工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资金对原有企业实行改造嫁接,积极帮助企业树品牌、创名牌,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银川地区具备食品加工生产条件、具有一定知名度、其产品占据本区及周边省区一定市场的食品加工企业基本集中在示范基地,由此形成的行业集中度和聚集效应,对于突出发展清真食品产业,解决就业、带动贺兰县乃至全区清真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园区清真食品企业4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家,3000万元-1亿元企业5家,中外合资企业2

3 家,出口创汇企业9家,国际知名品牌项目2个,国内知名品牌项目5个,宁夏名牌产品25个,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为了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加快推进园区 “两化融合”进程,园区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在园区建设了全区首家企业管理信息化培训中心和OA协同办公系统,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2010年,园区清真食品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2011年清真食品产业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

四、“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确保质量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和资源比较优势,以实施大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为核心,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企业创新、科技进步和质量监管,加快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力争把“示范基地”创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面向中东地区的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2、基本原则

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宁夏清真特色食品具有的饮食风格特色优势、地理区域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优势,扬长避短,实现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4 实施品牌战略原则。市场的竞争优势是品牌的竞争,通过扩大宣传、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逐步打造基地清真特色食品品牌,扩大市场的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

多种模式促进发展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创建示范基地清真特色食品企业,走集群化、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创建示范基地清真特色食品加工产业。

科技创新的原则。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清真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3、发展目标(2011年-2015年) 2011年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示范基地清真食品加工产产业形成规模,产品辐射范围涵盖周边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

----结构指标:示范基地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加工企业达10家以上,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3家, 5千万元-1亿元的企业(集团)5家。

----就业指标:聚集50名以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带动3500人就业。

----创新指标:争创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

2013年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形成国内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清真食品加

5 工生产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50%,实现利税总额3亿元。

----结构指标:示范基地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加工企业达15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食品企业(集团)1家,超1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8家,在5千万元-1亿元的企业(集团)12家。

----就业指标:形成有100名从事清真食品产业研发的技术人才队伍和50余名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群体,带动5000人就业。

----创新指标: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内的同期水平。争创2-3个中国驰名商标,5-6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

2015年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会展促销、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形成,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5亿元。

----结构指标: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加工企业达28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2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12家,年产值在5千万-1亿元的企业(集团)15家。

6 ----就业指标:清真食品产业研发的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10000人就业。

----创新指标: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争创3-4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商会总部建立,并在马来西亚、吉尔吉斯、埃及、阿联酋等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五、“示范基地”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乳制品加工业

“十二五”末乳制品加工业产品覆盖周围临近省区,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宁夏明旺乳业公司一期项目产能达标,二期“旺旺”系列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宁夏塞尚乳业公司奶酪及蛋白粉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宁夏东郡乳业公司的“明太郎”系列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二)肉制品加工业

“十二五”末,肉制品加工业产品覆盖国内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其中:宁夏伊顺农工贸清真肉制品公司一期项目产能达标,二期“伊鑫”系列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德州扒鸡集团公司、煌上煌集团公司的家禽肉制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宁夏伊味食

7 品公司、佳美渔业清真食品公司等一些肉制品加工中小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三)休闲保健及饮品加工业

“十二五”末产品覆盖休闲保健食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张,国内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宁夏厚生记食品公司的“乡村豆”、“螺丝菜”“休闲食品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宁夏泰丰生物科技公司的“百瑞源”枸杞保健品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康师傅饮品饮料、昊王集团果蔬饮料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

(四)、速鲜冷冻食品及调味品加工业

“十二五”速鲜冷冻面食品加工业产品覆盖国内大中城市,宁夏格瑞迎春食品公司、宁夏平顺源食品公司、万利食品、A里食品等加工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粮油调味品加工业产品覆盖周边城市,宁夏福之源、三利酱醋、草原阿妈等粮油调味品生产加工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推荐第2篇:产业汇报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翻两番;形成6—8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大批能参与国内竞争、对中心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初步形能较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建立若干个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及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标准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积极拓展加快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

4、培育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不利于市场培育完善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有效地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要素集聚。积极引导、合理土地投入方向,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人员和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5、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储备,积极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结合我省实际,建立科学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的环保、、技术、质量标准,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投资调控政策、投资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浪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聚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业性投入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广泛利用民间资本,

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6、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帮助协作配套企业做好与龙头企业相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省内配套率。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7、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推动跨国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闽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

8、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进一步完善“飞地政策”或采取“保存量、分增量”的分配办法,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鼓励县乡到市县工业园区开发项目。建立项目投资密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面积)和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按照产业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

9、努力扩大开放,拓展产业集聚。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限制,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推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域协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链招商,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更多地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继续办好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批重大经贸活动,引导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加大招商力度。

推荐第3篇:示范镇汇报

峄城区新型城镇化重点示范镇建设情况

峄城区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10日)

自省、市开展 “百镇建设示范行动”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有关会议精神,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把示范镇建设作为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要素集约配置、提升小城镇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切实加强了新型示范镇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区委、区政府高度新型城镇化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相关镇街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住建、发改、规划、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城镇和农村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还抽调了6名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实行集中办公,做到了“人员、经费、机构”三到位。各镇街也按照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细化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督

- 1

镇大力发展小城镇社区,加大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吸引群众向小城镇聚集。同时,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优势,打造临运集物流、运输、加工、包装、商贸于一体的临港工贸区。积极申报省级峄城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园和内河新港区建设,加快完成可研报告、环评、洪评、地质测量等基础工作,积极运作报请国家和省发改委立项,争取寻找合作开发和扶持资金,开挖内港引渠,建设内河新港,打造鲁南苏北临港物流园区,加快沿运十里港城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宜工宜业宜商宜居,互相促进提高。

三、加大扶持,政策优惠 (一)实施扩权强镇。 (二)保障发展用地。 (三)适度扩大财权。 (四)加大金融支持。 (五)加强资金扶持。 (六)培养引进人才。 (七)优化机构设置。

- 3

完成,已经开始施工建设。六是高标准完成“冠世榴园绿道”建设。冠世榴园绿道沿跃进河而建,东起榴园镇魏楼村,西至北棠阴村,全长3.8公里,投资100余万元,该项目的建设为冠世榴园景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群众提供了新的娱乐休闲场所,提升小城镇建设档次。

(二)古邵镇健全机构设置,做好示范镇前期工作。一是成立机构。自8月15日全市小城镇建设座谈会后,古邵镇成立了示范镇建设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设立城镇社区、公共设施、规划方案、资金预算等6个专业组,抽调有关部门技术专业骨干专门靠上,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二是广泛宣传。古邵镇党委、政府做好示范镇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动员全镇上下抓住这次重大机遇,积极参与、支持示范镇建设。同时,向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全方位宣传镇街特色,提供工农业经济数据,争取示范镇建设资金。三是修编规划。督促省城乡建设设计院按照新标准,完成了《古邵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初稿,并组织省院专家和镇党政成员以及城建、国土、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古邵实际,发挥运河优势,明确了“以工贸物流为主导的临运生态宜居城镇”的发展目标,以镇驻地及南部临港物流工业区为主的“组团式”发展方式。同时,委托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了《城镇污水管网设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四是编制方案和年度计划。由

- 5

住区。改造完善水电暖、道路、电信、有线电视、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实施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狠抓重点污染源治理,深化城乡环境整治。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商业网点布局,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行医疗、教育、保险城乡一体化,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 7 -

推荐第4篇:示范学科汇报

荆家镇中心中学数学示范学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代表荆家镇中心中学参加数学示范学科的申请汇报。汇报分五个部分:

一、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桓台县荆家镇中心中学,始建于1986年。现有12个教学班,485名学生,38名专任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15人;桓台县学科带头人和桓台县教学能手各2人,桓台县名师人选1人;淄博市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4人。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创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学校获得荣誉

近年来,学校荣获“山东省绿色学校”、“淄博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淄博市“依托知网,科研兴校”实验学校”、“桓台县依法治教示范学校”、“桓台县优秀乡村少年宫”、“桓台县书香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和“桓台县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等殊荣。

三、数学组工作介绍

我校数学组现有数学专任教师8人,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1名,中学一级教师三名,中学二级教师2人,中学三级教师2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体系。真正实现了老带新,新补老,取长补短的科学的完美组合。在这种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下,我们数学教研组在我校的各项工作中都积极进取,力争第一。受到市县教研员的关注与肯定。我们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打造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强调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不断反思,锻炼成长。学校先后出台了《荆家镇中心中学综合考核细则》《荆家镇中心中学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评选细则》、《荆家镇中心中学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等力求通过规范行为、引领发展、鼓励先进以达到提高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我们数学组的教师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间周进行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交流在各自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困惑。并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加速了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数学组的教师们坚持“走出去,学进来”,积极寻找并充分利用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11年3月我们数学组的教师积极跟随学校赴高阳中学参观学习,返校后我们组的教师就如何把高阳的教学模式与我们自己的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展开了大讨论,并都写了个人心得体会。2011年10月在学校配备电子白板后我们数学组的教师跟随学校赴周村城北中学参观学习,在学习后,老师们又就如何让电子白板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进行了思考与实践,荆秀华老师和王蕾老师积极报名参加了荆家镇交互式电子白板说课大赛,荆秀华老师参加了桓台县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评优活动。我们数学组的老师也积极参加县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活动,淄博市数学课堂改革研讨会

(一)到

(六),我们组的老师们都积极申请去参加,每次回来,老师们都积极思考讨论,表示收获颇丰。正是数学组教师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才使我们数学组在课堂改革创新方面走在了其他学校,其他教研组的前列。

3、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积极探索数学“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提出后,我们对于这个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新生事物经历了“质疑——认可——尝试”三个阶段,我校数学组结合县教研室提出的“12345”工程,在充分的讨论后,我们开始了对数学“生本”课堂的探索。在这里我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是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在以前学生的座位是按成绩的好坏来分的,好学生较为集中,这就出现了学生们在讨论问题时,成绩好的小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成绩差的小组却没有人会,无人发言;于是我经过讨论后决定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重新进行了分组。这样我们的每个小组中就出现了“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带中等层次地学生中等层次地学生带差层次地学生,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小组讨论,组内解决问题时,每个小组都会非常热烈的讨论,并且经常看到会的学生在像小老师般地给不会的学生讲题。讲的学生一丝不苟,听的学生津津有味。每当此时,老师们都会感叹:这才是和谐的数学课堂。

其次,新授课的教学环节探索。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实践,目前我们的新授课有以下几个环节:

1、前置性自学。包括对与新授课有关的以前知识点的回顾复习和对新授课的预习。

2、组内学习,组内成员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

3、汇报预习成果,包括:“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那些疑惑?”两个环节,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4、教师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疑惑重点解决,并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的提问。

5、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时会让学生自己出题,学生通过出题给其他人做,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更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6、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以及还存在哪些疑惑。

7、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这几个环节,我自认为我的独特之处在于增加了第3个汇报预习成果的环节。通过汇报预习成果,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分析问题,让老师了解哪个新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让老师在讲解新课是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此知识点。

第三,习题课的教学环节探索。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组内解决。在课前每个小组,由组长组织对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练习题进行讨论(主要包括对答案,改错,对疑难问题进行标注)

2、课前小组领任务,重点剖析。由课代表给每个小组分题,每个小组重点分析分到任务的题目,包括此题的知识点,思路,步骤,心得。需要画图时,每组派一个学生去黑板上画图。

3、上课最初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4、小组展示讲题,教师适时点拨。

5、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收获。主要指做题目的心得或做某类题的思路。

当然目前我们的新授课和习题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一些环节或思路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也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能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四、为了让学生体味数学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学校开展定期做数学手抄报活动。

在每一章节的内容结束后,我们会要求学生做一期的手抄报,比如在《全等的三角形》一章结束后,学生做的手抄报中包含《全等三角形》一章的知识树,典型题目,以及错题分析等。通过做手抄报学生对本章的内容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知识体系,难点重点都在头脑中建立起来。当学生看到枯燥的知识可以如此美丽地展示在纸上时,相信他们心目中对数学就只剩下崇拜和热爱了,怎么能够学不好数学。

四、我们的成绩

付出就有收获,通过我们数学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2009年的教学评优活动中,王蕾老师荣获桓台县初中数学教坛新秀称号; 在2010年的教学评优活动中,荆秀华老师荣获桓台县初中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推荐第5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 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1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2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3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 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4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5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6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7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年度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8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

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推荐第6篇:四川仁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规划汇报

四川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规划

(汇报稿)

四川仁寿县丘区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是省政府同意的继广汉之后第二个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按照 “十二五”期间,四川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规划目标,以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为核心,开展基地规划设计工作。

一、基础条件

项目区选址于仁寿县珠嘉乡,位于仁寿县东北方,距县城仅6公里,属于“黑龙滩灌区”,整个项目区紧邻在建的成赤高速。

项目区总体布局上分为三个部分:棚村村部分(6163.7亩)、现代农业专家大院(1785.2亩)以及成赤高速沿线部分(涉及国和村、踏水村、园山村和笔水村的部分区域,共计 6790.7亩),总占地面积14739.6亩(实际勘测面积)。

项目区内主体道路骨架已具雏形,国道“213”线与省道“106”(仁寿至简阳)线纵横交错,贯穿整个项目区,和即将建成成都至沪洲高速公路、以及村级公路形成网络,使项目区内各村社相连,大交通较为便利。但根据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需求相比,项目区内的道路还需大量地整治和新建。项目区的山平塘经过多年运行,坝体滑坡、垮塌、渗漏严重,部分塘内淤积较厚,严重影响水量蓄积。此外,项目区中的旱湾死角灌溉水源无法保障,灌溉用水困难,急需建设“三沟”(截流沟、边背沟、排洪沟)、“三池”(蓄水池、积肥池、沉沙池),理顺坡面水系,有效利用天然降水。项目区内地势整体较平,但有部分区域较低洼,在规划中应注意土地的平整。总体来说,项目区内道路和渠系基础条件较好,但根据我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的定位与发展需要,总体规划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还有待完善,以满足我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的各方面发展需要。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二五”期间,四川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为规划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和提升基地基础支撑条件,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二)规划思路

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突出研发优势,融合现代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发展理念,体现粮食稳定丰产、全区域农业生产机械化、高展示度的全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

(三)规划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

2、坚持基地规划与天府新区建设、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相协同;

3、坚持环境友好型基地规划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高;

4、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综合发展的原则。

(四)规划目标 着力将基地打造成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功能区、转化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核心区、创新发展粮食生产体制机制的试验区 。

三、规划方案

(一)总体布局方案

根据基地功能定位,结合地形条件,考虑农业发展需求与基地管理机制,将基地规划为“一心”、“一带”和“两片”的空间格局。

一心:项目区踏水村S106仁简公路旁,以科技管理服务为目的的专家大院。

一带:以成赤高速为优质高产粮食生产研发示范带和农业观光游憩景观带。

两片:棚村村部分、成赤高速沿线部分(涉及国和村、踏水村、园山村和笔水村的部分区域)。

详见总体规划图。

(二)基础设施规划

1、土地平整规划

为满足耕地地力和机械化操作需要,水田力求外形规整,大小控制在2-5亩之间;旱地力求坡度平缓(控制在5°以内),尽量大且平整。

本次项目土地平整工程共整理耕地5525.5亩,其中水田整理3595.7亩,旱地整理1929.8亩。

2、农田水利规划 基地内规划形成支渠(3.5m宽,项目区原有,需整治加固)、农渠(50cm宽矩形渠)、排水沟(50cm宽矩形渠)以及配套水工建筑物的农田灌排渠系网。其中,整治支渠(3.5m)4145.5m,新建农渠32044.7 m,新建排水沟21603.4m;新建100m³蓄水池66口;新增D400涵管共计320m。

为进一步满足专家大院部分旱地机械化操作要求,改善现有沟渠对机械进入田块操作的影响,设计将区域内3859.4m沟渠进行明沟改暗沟工程。

3、道路规划

为满足机械化操作的需要,项目区内道路力求成网建设,且根据不同机械需要,设计不同规格的生产道。

田间道路工程涉及整治宽3.5m田间道,总长2386.2m,设错车道5处;新建宽2.5m生产道(水田整理区)83条,共计26943.6m,设置下田坡面共计846处,设回车道41处;新建宽1.5m生产道(旱地整理区)68条,共计5170.5m;新建1.5m宽机械操作带134处,总长12164.4m。

四、经费概算(工程施工费)

推荐第7篇: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杨文宾

一、学校介绍

我校占地面积15990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2.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9585平方米,生均面积为7.72平方米;学校绿化面积2979m2,生均绿化面积2.40m2,现有29个教学班,1242 名学生,有教职员工68人,专任教师66人。

我校始建于1912年,在97年的办学里程中名人辈出,有徐勉先生——温州和平解放的功臣、农工党浙江常务副主席;有担任过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的吴三多(吴特)将军;有中国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兵器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带头人——徐宗昌将军;有国家航天导弹专家的徐大新;有中央中宣部理论局巡视员、副局长黄忠平等等,从这些校友身上我们发展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善待人,诚做事”,这就是碧莲中心小学的校训。

在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工近三年的艰苦创业,辛勤工作,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办学理念逐渐成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内部管理日趋规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坚持“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让教师品味精彩的人生”的办学理念,遵循“善待人,诚做事”的校训,树立了“学之勤奋、人之文明、德之养成”的校风,积极倡导“我努力、我成功、我幸福”的学风,通过温州市示范性小学的创建逐步形成了学校办学近、中、远期的办学目标。

经历三年艰难的创业,学校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获得:浙江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先进单位、温州市雏鹰红旗大队、永嘉县文明单位、永嘉县小学发展性等级评估一类学校、永嘉县教育规范管理合格学校、永嘉县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等近20来项荣誉。

二、办校特色

三年来,学校立足实际,引领学校特色教育幸福成长,倾力打造校内的特色教育平台,挖掘一批不同类型的、能够展现不同学生不同潜能的特色教育。

1、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凸现乡土韵味的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发掘碧莲的资源, 开发了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话说碧莲》,校本课程分“我们的学校”、“家乡的杨梅”、“碧莲早香柚”、“稻田养鱼”、“碧莲发夹厂”、“缸窑制陶”、“永嘉郡祠”七个主题。校本课程结合土色土香的山区资源,做足“土”字文章,让各科的教师尽情地挥洒教育的艺术,以自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演绎校本课程《话说碧莲》,我们还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校本课程教案评比,收到良好的效果。

2、结合区域资源,开展楠溪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它的开展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积极开展学校以三到六年级分“碧莲早香柚”、“稻田养鱼”、“碧莲发夹厂”、“缸窑制陶”等四个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了解和重新认识了家乡,还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如三年级段开展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围绕“碧莲早香柚”这一主题展开。学生每两周去碧莲早香柚标准化示范园,认真地向果农了解有关早香柚的相关知识。在果农的介绍下,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早香柚的树形,花形等外部特征,还了解到了现季节正值早香柚异花授粉结束期。

3、利用心理咨询阵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我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学校充分利用校心理咨询室和班主任这两个心理咨询阵地,积极开展符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徐赛白等教师的《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及对策--以五位青年教师的心理叙事为例》获县级课题结题获奖并被立项为省课题进行研究。

4、立足制高点,实施农村教育手段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我校作为农村中心小学,着重围绕“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展开工作。2007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温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首批创建学校。

5、营造书香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爱书氛围、构建“德馨满园,书香满园”的人文环境,我们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创建了古诗文吟诵考级社团和小荷文学社团,利用学校图书阅览室,校园的文化长廊、走廊书吧,班级书屋三级读书网络引领学生诵读古诗文,使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之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工作回顾

1、管理方面:实施愿景管理

通过三年市示范学校的创建,我们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对师生实行了愿景激励管理,形成学校办学的利益共同体,按照现有的政策法规和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学校的实际,用学校共同的愿景去带动教师个人的愿景,通过师生个人的愿景达成从而实现学校的愿景,愿景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如,一位将要退休的老教师

2、德育方面

⑴开展以“善待人,诚做事”为核心的德育渗透

“诚善”蕴含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既有古典的“儒家”风范,又有新时代的校园气息,学校以“善待人,诚做事”为校训,学校以‘诚善’为教育德育特色。在继承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经典文化。把“诚善”传统道德教育同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把“诚善”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诚善”同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又有特长的幸福人。

⑵开展“幸福少年在行动”的德育激励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我们应该明白,成功只是手段,学生的幸福才是目的。幸福对学生健康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个有幸福感的学生,她的身心会很健康,对世界、社会、人生、事业、他人等各种问题的看法会比较正确,为人处事比较合理。一个人有了幸福,成功是迟早的事,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教育理念。学校大队部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碧小幸福少年”评比活动。具体做法是我们学校统一设立星级:一星少年至五星少年、阳光少年、幸福少年。满4分为一星少年,满12分为二星少年,满20分为三星少年,满28分为四星少年,满36分为五星少年,满48分为阳光少年,连续两年或满三年被评为阳光少年的可以升级为幸福少年。评比活动贯穿学生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他们设立了短期与长期的双项目标,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教学方面

开展碧小教学质量监控过程性评估,使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质量等方面得到控制,使每班后20%—30%的学生的教学质量在平时就得到加强,参加评估对象是碧莲镇中心小学的每一名在校生,学生在学校六年期间必须参加所有12次的过关测试;各年级段各学科具体评估细则由各备课组根据新课标要求自主商定,并交于学校质量监控过程性评价领导小组审阅方可实施。我们将过关测试分为三个等级:“达标、基本达标、待达标”。并且对“待达标”和“基本达标”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并要求科任教师在一个月之内必须加强对“待达标”和“基本达标”的学生进行辅导,使其达到“达标”或“基本达标”,学校质量监控过程性评价领导小组在一个月后的规定时间内重新派评估人员对“待达标”和“基本达标”的学生进行测试。

4、教科研方面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三年来教师专业素质稳步提高。特别是2009年三位老师参加县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两人,三等奖一人;2009年三位教师被评为县骨干教师。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校三年来坚持不懈开展“专家一对一活动”和“名师一对一活动”,给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

专家一对一活动——为了使教研活动真正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服务,我校改变以往 “一人上课,大家评课”的单一教研模式,每学期聘请县里的各学科专家与我校各备课组进行“一对一”结对活动,定期为教师做辅导讲座,并下班蹲点指导,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策略。

名师一对一活动——为了培育我校名师,我们采取了“教师上课、名师评课”的“一对一”指导模式。我校每学期聘请永外实小等学校的市、县级名师一对一听取我校骨干教师的随堂课,课后他们相互进行交流探讨,我校名师知道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缺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效促进了个人专业成长。

5、基建工作

加强硬件建设力度,改善办学环境,近三年来,学校为了创建市示范学校,共计投入近1100多万元完善校舍及教学硬软件建设。2006年投资360万元,建造一号教学楼3287㎡,2006年下半年投资50多万元建造了学校围墙,添置小平台7套,添置学生课300套;2007年投资近240万元建成学校学生宿舍楼、可以容纳450人用餐的师生食堂,2008年下半年投资310万元建造200米环形塑胶远动场、校园绿化景观等等;2008年7月,学校投资近124多万元更换了教师办公室的办公桌、教师办公电脑、1000副学生课桌椅,新增一个37座学生电脑室、一批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等;2009年上半年共投入经费20万元改造卫生室、心理咨询室、校史室、大队部、文化长廊、校园走廊书吧等,学校将在2009年暑假投资近40万元对教工宿舍进行全面维修,不断改善住校教师的生活质量。

四、指标说明及存在的问题

回顾近三年的工作,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关心下,全体师生艰苦创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办学成绩明显突出,但学校的发展前进还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和困扰。我们认真对照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的评估细则,进行逐条自评,28项B级指标中,26项达标,B

1、B26两项基本达标,没有不达标项目。

为此,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1、由于我校处在永嘉小楠溪核心位置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较快,得到了社会、家长的认可,近几年茗岙乡、山坑乡等非施教区儿童要求将子女送进我校就读。我校共有29个教学班,学生数为1242人,平均每班人数42.83人,个别班额超出45人,此项只能基本达标。今后学校将努力控制班额,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

2、我校地处山区,这几年学校的师资素质虽然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年轻骨干教师流动过于频繁,所以学校的市级以上教学骨干和县级以上学科名师缺乏,但教师队伍中只有县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以上教学荣誉获得者没有,此项只能基本达标。

3、校园东南两面临溪,特别是南面的楠溪江支流由于上游的金溪电站发电放水时间不定,溪水时大时小,溪边又没有保护栏,学校的安全管理难度很大,我校每天安排一名值日老师蹬点管理。

我们坚信问题和困难是前进的动力,只要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针对问题,认真反思,努力克服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的有关工作。在完成温州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的创建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积极创建高一级示范学校和文明学校。 为了将永嘉县碧莲镇中心小学打造成一所示范性窗口学校,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市县人民政府、教育局在政策、财力、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帮助和指导。

推荐第8篇:省示范工地汇报

万科·松山湖1号花园四期溪湾

4、

5、6栋 创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

欢迎各位莅临万科·松山湖1号花园四期工地检查指导工作。万科·松山湖1号花园溪湾

4、

5、6栋商住楼工程,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北侧为沁园路毗邻松湖烟雨风景区、松山湖管委会,南侧为大学路;西侧为种植荔枝园;东侧为莞深高速,南北以新竹路相连松山湖1号花园就在路旁; 本工程与三期相邻,又与二期遥遥相对,依山伴水空气清新适宜旅游、居住。该三栋总建筑面积为26315.18M2,均为地上20层,地下一层。工程于2011年3月15日开工,计划于2012年4月15日竣工验收,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398天。(至2011年11月25日)现已施工约256天。

该工程由东莞市松湖居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由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韶关地质工程勘察院进行基础勘察;监理单位为东莞市恒信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在各方的支持和协助下,在东莞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东莞市松山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的监督和指导下,广胜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施工单位,十分重视本工程争创双优文明工地的活动,将其树立为本公司历年来多次荣获省市“双优”工地、“示范单位”及国家建设部“建筑安全奖”的基础上,再次塑造“广胜达”建筑品牌和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公司、项目部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一、统一思想、责任明确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创建活动。重点做到思想统一,把创建活动目标定位为“市级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工地”。公司与项目部签定责任合同,作为考核项目之一,每个月检查考核两次,考核结果与项目部管理人员工资挂钩。每个考核内容都有具体的考核对象,责任到人。有效的规范了创建活动开展的总目标和日常工作,扎实的开展基础工作,去争取总目标的实现。从开工以来,公司、项目部、监理公司对施工现场严格按照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每月进行自检、监督检查累计达20余次,评分均在90分以上,公司对项目部的月考核平均分也都在90分以上,达到优良水平。

二、组织保证、制度健全

项目部以《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为纲领性文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项目主管领导主抓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按施工阶段的不同,明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按专业和分工实行管理责任制,分解目标、组织实施。例如,施工以高支模为重点,项目部组织专门小组严格按施工专项方案进行交底,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跟踪检查,提出的整改内容,落实到责任人,定措施,定时间,整改内容专人验收。由于严格把关,整个高支模施工阶段未出现过胀模、坍模的质量和不安全现象。

另外,在项目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能及时整改落

实,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了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达到了安全预控、管理可控的效果。截止目前为止,项目部检查下发所有安全隐患整改书已及时得到整改。

项目部除做好组织落实外,还注重抓好制度建设,按上级和公司的要求,建立了全套的安全生产、质量、文明施工各方面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管理标准、安全生产技术交底等,共计四大类三十余种。并将主要作业工种的安全技术交底和重在危险源防范措施张贴公布,教育作业人员牢记遵守。

三、常规管理标准化,专项管理规范化

施工现场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的常规管理归纳起来有四大类:安全培训教育、安全宣传挂牌、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文明施工场地。我们以标准化的形式,提高这些常规管理工作的效果。

对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工作:我们抓住新工人进场三级教育、平安卡培训上岗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三个标准点展开工作。自工程开工以来,对进场的工人进行三级教育培训率达100%;与此同时,组织累计460多人次先后几次集中在培训室进行教育、培训,并考核、办理平安卡,使工地平安卡持卡上岗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

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段分项施工作业前,项目经理亲自主持召开安全技术交底会,进行安全生产技术交底。整个工地到目前进行交底会、培训教育会累计80多场,各工序、工种安全技术交底累计100多份。

对安全宣传挂牌工作:除按公司规定标准做好五牌一图、警示标

志、操作规程责任牌、材料标识牌等各种牌板外,还注重做好安全宣传教育标语牌和安全宣传黑板报每月一次的展示和更换,以良好的安全氛围、环境教育感染人,警醒人。

对安全防护设施工作:将洞口和临边防护的做法以标准化、形成定型安装,如电梯门洞防护网,施工升降电梯防护门,整体式卸料平台,洞口防护盖板、安全通道、防护棚等是统一标准制作,挂设相关警示标志并安装使用。整个工地常设4名专职人员负责临边洞口防护和安全设施的施工动态维护和修复。

对安全文明施工场地:首先做到场地规划标准化,统一布置,分区管理,安排专门人员管理清扫、保持场容场貌、整齐、卫生、干净。其次加强推进管理,严格执行公司“狠抓过程管理,工作不留手尾”。 各分项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及时硬化场地,达到无积水,无垃圾,无废弃材料的标准要求。对达不到的场地,追究班组的责任,并扣除施工单价中的文明施工费用,派出清理人员进行处理。

对施工中安全危险性大和关键性的施工实行专项管理规范化:如大型施工机械(塔吊、外用电梯)、施工用电,高支模、悬挑脚手架等,项目部有编制专项方案,重点规范实施、专人管理落实。本工程共编制各项专项方案25篇,其中专家论证1篇,上报备案6篇,在编制和上报专项施工方案中,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指教,使我们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施工都更加规范化。

四、脚踏实地创优,总结经验创新

在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的活动中,得到了公司领导

及相关单位大力支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场所有安全防护材料、标语标牌、钢管、安全网、踢脚板、塔吊、电梯、配电箱等全部是全新购入和加工。项目部专项管理人员和全体施工管理人员,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积极推进创优活动目标的实现。从各项检查记录,整改记录、安全活动记录、设备维修记录,到整理安全管理资料档案,设备管理资料,都能看到大家的付出。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大家辛劳的付出,换来的是一个面貌全新的、规范化的文明施工工地和创造了工程开工以来,安全无事故的崭新成果。

在接下来的施工中,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示范工地的活动还要认真总结经验,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开展扎实的基础工作,努力创新提高,丰富“广胜达”建筑品牌的内涵,让安全文明与生产进度、质量更好的协调,合作,互相促进,共创双赢。

敬请赐教,谢谢!

深圳市广胜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万科·松山湖1号花园四期工程项目部

2011-11-25

推荐第9篇:创优汇报材料(示范)(材料)

XXXX争创优秀物业管理小区汇报材料

XXXX位于福田区梅秀路,于2000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由深圳市京基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XXXX物业 管理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小区占地面积约37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5000平方米,共有17栋住宅(12 – 17层高),总户数1139户,地下停车位460个,另有会所、泳池、网球场、幼儿园各一个。XXXX的环境规划由著名的澳大利亚柏涛(墨尔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精心设计、凝聚澳洲现代化环境设计的新概念,紧跟国际时尚。小区分为碧、绿、清、翠四大组团,各园以乔木为篱、灌木为经、辅以各种花草结合而成的绚烂花带,与喷水池、草坪相辅相成,巧妙描绘出一幅精美图画。更有设计独到的架空层花园,使园林美景立体化,洋溢着亚热带风格的异国情调。

XXX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XXXX管理处目前有员工共计107人,全体员工本着XXXX物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一流的管理服务,赢得了业主的信任与支持。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我们积极投入到创建优秀小区的工作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建全组织机构,制订详细计划

创优工作实际上是对日常物业管理工作的检验,尽管我们日常服务工作都是严格规范运作。但为了将创优工作做的更完善,公司及管理处都专门成立了创优工作领导小组,公司领导及管理处负责人亲自挂帅、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以确保创优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借此机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管理服务水平。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要想为业主想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做为深圳市甲级物业管理公司我们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我们深知再完美的制度,只有落在实处不能体现其作用,所以在日常工作当中重点抓落实工作。首先,严格按照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除了管理处总的培训计划以外,各部门根据本岗位的实际需要亦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内容函盖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服务意识、服务技巧等各个方面,是每位员工都熟练的掌握本岗位所需的服务技能,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使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其次,管理处还根据本小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些作业指导书,使内部管理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严格的考核,结合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实行优胜劣汰,大大的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进行,另外,加大了检查监督的力度,除上下层级之间的检查监督外,还要求不同岗位人员进行交叉监督检查,大大的避免了因遗漏造成的管理责任。

三、针对业主要求,提供一流服务

物业管理公司应当以服务为主,以客户为中心,竭诚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工作,XXXX物业秉承“以人为本、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了解客户的需求,在做好常规性管理服务的同时,还向业主提供快捷、方便的便民服务。

首先,通过住户问卷调查、业主访问等形式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提供便民服务。小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业主 调查,每月还按80份/月的比例对业主进行访问,通过多种形式的走访,了解住户对管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也征求到一些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建议及时采纳。同时,根据业主的意见,在搞好基础管理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些便民服务项目。如:户内维修,钟点工服务,代理联系订报、安装等。另外,我们还在服务的细微之处下功夫,让业主全体会所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深圳的天气变化无常,经常是一时晴一时雨,我们在小区出入口摆放一些雨具,以提供不时之需,还拟购置一批商场用手推车供业主购物回来时使用;与银行联系推出每月两次缴款服务。以防业主忘记存钱而产生滞纳金;使用留言条,当预约上门服务业主临时有事不在时告之业主并提醒其再次约定服务时间;使用《出租车登记卡》,登记出租车号,交乘坐业主保存,避免在乘坐过程中遗失物品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措施其实大大方便了业主。

在日常的服务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首先,管理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业主的每一个诉求既有专人进行记录并安排处理,进行回访,每一件的处理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得到及时的处理。其次,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强调预防性的工作。要想到业主前面,做到业主前面,不能被动的等着业主前来诉求时再处理问题。因此,在小区里,除了管理处每日的正常巡视工作外,公司专门的品质管理部门还会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小区抽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管理疏漏降到最低。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强化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工作人员时刻牢记“以业主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中去。总之,我们将通过对业主的充分沟通,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为业主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

四、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小区平安

安居才能乐业。可见,安全对小区来讲是重中之重。管理处实行封闭式管理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巡视。XXXX小区在规划时是按高档小区进行设计的。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引入了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闭路监控系统、红外线自动监控系统、停车场自动化管理系统、单元门禁系统、煤气泄露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等。先进的技防设施涉及到了安全防卫的各个方面,但只有先进的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完善的制度及一支过硬的保安队伍与之相匹配方可发挥最大威力。因此,管理处指定了严格的检查、养护及使用制度,确保系统的准确可靠。

在人防方面,管理处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保安队伍。在人员方面,基本都是退伍军人,有较强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经严格的招聘选拔后,入队初期还要经过强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成为保安队伍的一员。管理处对保安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从生活到工作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日常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每周至少二次军事训练,二次理论培训,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实行优胜劣汰。通过一系列规范的培训和管理措施,使保安队伍素质保持在稳定的高水平上,通过完善的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措施,为小区业主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五、设备设施管理

XXXX管理处所有设备设施的运行均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能够保证各类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形成完整的运行记录。对于专业技术较强的或需要特别资质方可进行的(如电梯)的养护工作均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其它设施、设备的管理由XXXX物业管理公司工程部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对设备设施除公司职能部门组织的专门检查外,管理处内部根据各设施、设备的情况,安排了各层次、各岗位人员的交叉检查。

六、重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

XXXX环境设计是由澳大利亚柏涛(墨尔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精心设计,充满了迷人的亚热带风格,硬件设施标准较高,,在环境管理上要求也很高。管理处专门组建了一支绿化、清洁队伍,负责小区的环境管理、维护工作,并且实行全员环境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专业人员的精心管理,使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

七、开展社区活动,营造文明氛围

XXXX为业主提供了高档次的硬件环境,但仅有高档硬件的小区还不能称为最佳的居住环境。作为物业管理公司,我们有责任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物业管理当中,使小区形成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居住氛围。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a) 定期开展社区活动:根据年度社区文化活动计划,定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并且重视住户的参与性。如举办“家庭卡拉OK大奖赛”等,以社区活动为载体,以达到增进了解、融合关系的目的。

b) 与住户签定业主公约,精神文明建设公约使住户形成一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个体意识服从群体,大家共同起来根治不文明的现象,共同创建文明居住环境。

c) 加强宣传:与街道办、派出所等政府部门相互协作,进行时事宣传,协助做好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人口登记、税收宣传等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使有关的规定深入人心,共同遵守。

d) 加强管理:小区内居住几千人,经常有外人进出小区,难免有些人有不文明的行为出现。管理处工作人员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管理,发现及时制止。同时,业主们在发现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时也会主动制止或通知管理处,形成齐抓共管,共创文明环境的好风气。

八、齐心协力抗“非典”

1、为确保业主的身体健康,管理处对“非典”的预防工作极为重视。3月中旬开始在各大堂张贴预防“非典”通知,向业主通告管理处对公共区域消毒情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到防疫防疫站领取各种预防宣传资料,张贴于宣传栏及各大堂明显处,并投递到业主信箱中,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业主的防范意识。

2、在卫生防疫站购买了安多福PVP-I消毒剂、二氧化氯、漂白水、白醋等防治药品,每天对小区电梯、消防通道、园林等公共区域进行定时消杀和擦洗并在现场张贴消杀记录;各大堂玻璃门24小时敞开通风,电梯24小时不间断消毒擦拭。电梯按钮、门禁按键、电梯扶手等用保鲜摸进行隔离,并每小时更换一次。各大堂、员工宿舍配置体温计,每天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员工身体状况。对办公区、生活区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通风、消毒处理。按市劳动局文件指示精神,管理处每天对员工出入市区情况进行登记,

3、5月9日,管理处接卫生部门通知,本小区怀疑有一例“疑似病例”,管理处针对该栋采取更严密的预防措施,并加强了与卫生防疫部门和业主沟通,并及时将病情向业主通告,稳定了小区业主的情绪,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分管副总在此期间到小区了解情况并慰问员工。至5月25日,“疑似病例”解除。

4、在“非典”期间,管理处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化被动为主动,不仅的确保了小区的稳定而且加深了与业主和员工的感情。在此期间,无一员工离职,无一员工请假,获得了业主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赞誉。 以上是此次创优活动的工作简报。我们会借此创优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XXX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XXXX管理处 2003-8-2

推荐第10篇:示范高中汇报材料

示范高中汇报材料

为了贯彻落实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教育系统关于夯实工作责任的要求精神,我校从校长做起,领导带头,教职工全员参与,着力夯实责任,转变作风,全面加强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切实排除影响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升学校品位,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发展。

一、强化管理责任制,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起到“先导”作用。

⑴、全员管理,全面育人,大力推进 “全体参与,全员管理,全面育人”的“三全”管理基本理念。 建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年级包抓领导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 努力营造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执行者,人人都是教育者又都是教育对象的大环境。责任到班、责任到人;学校管理真正做到了纵到底、横到边。同时,切实落实“全面育人”理念,倡导“首问制”,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德育观。 成立以学校中层主任、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督导组,分层对学科教学进行过程管理、指导、监督和反馈;成立以包抓领导为核心的年级管理小组,贯彻执行学校决策。

⑵、以身作则,加强领导。学校领导一班人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要旗帜鲜明地抓质量。学校每位领导在坚持带课的同时,每周必须深入班级听课 2 - 4 节,每周必须到所包抓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参加一次教学教研活动,一月参加一次学...

第11篇:示范家长学校汇报材料

家长学校 让教育蒸蒸日上

——优秀家长学校材料

宁河区潘庄中学

20

17、12

1

家长学校 让教育蒸蒸日上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很多学生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忽略孩子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忽略孩子如何做人的导向。我们也知,家长由于缺乏与孩子情感的沟通,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们遇到了“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困惑。我们很庆幸,庆幸自己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家长群和社区视为自己的左臂右膀,用完成自身核心教育工作的热情去发展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一切工作,尤其是家长学校的工作。

潘庄中学家长学校创办于2008年,2012年逐步走入正轨。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行的,必须有学校、社会、家庭的整体配合。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的育子基本素质和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通过创办家长学校,潘庄中学的教育合力不断增强,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一、明确目标 适应教育的需要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传授现代家庭教育知识;沟通与学校、社区、家庭的联系;研究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和方法。家长学校要适应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适应解决新形势下家教新问题的需要,为促进儿童少年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为加强家长学校的管理,保证家长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潘庄中学成立了由校长李光明为组长,德育主任高彬为副组长等9人组成的家长学校工作小组。 并聘请了7名在职和退休教师、3名校外专家组成的讲师团,同时三个年级成立了相应的家长学校委员会,各年级明确了主任、副主任、委员。家长学校领导机构的成立,为优化家长学校环境及各种制度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依据,完善管理制度是办好家长学校的有

力保证。为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建立完善了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整体工作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如《家长学校办学章程》、《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家长学校授课制度》、《家长考勤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校长接待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确保了家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逐步朝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三、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家长学校学习活动途径

1、定期开展讲座。潘庄中学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为更好推进家长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提高家长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的素质,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交流经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基并轨地发展。学校针对学生情况及家教存在的普遍问题,家长学校要求每个年级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年级学生家长学校培训课,家长学校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各类教育法规为主,辅以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的内容。例如2017年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天由校长李光明给全体高一学生家长上了《开学第一课》,德育处主任高彬和高一年级主任陈昆清分别做了《如何做好高中生的家庭教育》《初高中教育衔接》的专题讲座。开学一个月后,学校又陆续聘请天津市教育专家、天津市外国语学校退休老校长张奎文老先生给家长做了高中生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聘请塘沽一中心理咨询师孙晶老师带领家长学习并讨论了《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心理疏导措施》的内容。通过这些专业的讲座家长学习到了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交流了良好的育人方法等主要教育内容。

2、完善家长开放日。为拓宽家长学校的学习和活动途径,让家长从多方面了解学校工作,学校建立了每双月一次的校长接待日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活动之中,使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形成教育共识、管理共识,达到学校工作与家庭教育的良好沟通。为结合当前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本学期已经举行了三次家长开放日,采取学校邀请和家长预约的方式组织部分家长代表到校检查和监督,使家长了解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动向和对素质教育的见解,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学,增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3、积极开展家访活动。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督促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学校周边采取上门家访,路途比较远的采取电话、微信等通讯手段家访,要求班 3

主任和科任教师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并做好家访登记表。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的校内和校外的动态和去向,从而加深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促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4、开展教子有方经验交流会。学校于第一次阶段性考试以后举办了经验交流会,家长们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老师们向学生家长讲解先进的家教理念,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受益。学校还在教师节期间对部分优秀家长进行了表彰,这就更好的调动了家长们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5、资源共享,目标一致。充分利用家校通和班级微信群、家长委员会微信群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学校利用这些平台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教育文献材料、教育管理经验、教育趣事、高考动向、就业择业、人生规划、学生在校表现等等,家长被调动起来,也积极投入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且分享自己看到的网络教育内容,做到真正的与学校的真诚合作,目标一致的培养成人成才的高中生。

四、取得的成效

1、学生家长对培养孩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学校以家长学校为核心,利用一切宣传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创设各种普及家教平台,给以正确的导向,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使家长们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广大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较前增强。通过家长学校的宣传教育,家长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配合学校,抓孩子的学习、抓孩子的生活、抓孩子的行为习惯,加强对孩子全面的正确引导。特别是少数家庭原先存在的①父母经常吵架、②父母长年在外工作、③父母经常参与赌博、④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等现象,均有所改进和收敛。家长们的学习反馈告诉我们,不但责任感有所增强,有的还常来校反映情况,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较之前多了,许多家庭被评为文明家庭和遵纪守法家庭。

3、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极大提高。通过办家长学校,融洽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在这以前,家长到学校无理取闹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纵容孩子,有的到学校找茬子,现在,此类事件基本得到杜绝,校园环境安定了,教学工作更加有秩序了。

总之,开办家长学校以来,通过家长学校的健康开展,以讲课、举办专题讲座为主,其它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予以配合,改变了农村高中校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使一些素质水平较低的家长有了较大的进步,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发展,使学校教育蒸蒸日上。今后,潘庄中学将认真总结经验,大胆创新,为创办更优秀的家长学校不断努力。

第12篇:法治示范学校汇报

开展普法教育 践行依法治校

团风县实验小学普法教育工作总结

团风县实验小学是1998年新建的一所县直学校。建校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全体师生拼搏进取,追求卓越,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自2006年来,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班子成员及政教处、少先队和年级组负责人为成员的法制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统一领导,分管校长负责,政教处、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分级落实的一支完善的法制教育宣传队伍。

为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学校建立了教职员工学法用法制度。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教职工学法情况登记考核、奖惩等相关制度。一是深入学习了《宪法》《教育法》《劳动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民法》等法律。二是以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注重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增强公民自觉遵守法纪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提高尊重并维护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的意识。三是坚持法制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推进依法治校的各项工作,形成崇高道德、讲求信用、开拓进取的法治环境,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法、知法、用法活动落到实处。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建普法环境

为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塑造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舆论氛围;并深入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创建良好的普法氛围。学校还认真选择征订普法教材,使我校的普法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制定详细的课时计划,保证普法活动有良好的硬环境。学校继续推进和完善聘请法制副校长制度,并在法制副校长的协助下,聘请多名法制辅导员,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校外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队伍。保证

1 了普法工作良好的软环境。

通过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少年儿童知法、用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在推进普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普法成效,争取实现:由被动守法转变为主动守法,由他律守法转变为自律守法;由知法守法上升到用法、护法;在以身作则、以法作则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有效促进认真学法、切实知法、自觉守法、模范用法、坚定护法,从善如流的法治氛围,建设优美、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

三、开展普法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一是继续加强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并着力探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努力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教育队伍。依照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做到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深入学习和宣传《宪法》《国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性场所管理条例》《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环境保护法》等,做到教育的时间、内容、效果“三落实”。同时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围绕普法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切实解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中的薄弱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探索有效的普法手段、途径、内容、活动等,使学生真正地知法(包括校纪校规)、懂法,促进他们由“他律”向“自律”过渡;引导他们用法、护法,使他们由“自律”上升到“自觉”的层次。

三是举行普法知识竞赛或征文比赛,各年级依照学生不同年龄段制定阶段性标准和不同形式,做到全员参与,促进共同提高。学校努力践行“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以教育孩子先成人为目标,学生从学习《弟子规》《小学生守则》开始,逐步普及法律常识,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学生在活动中学法、知法、用法,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2 四是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廉洁诚信、遵纪守法的观念,自觉维护祖国和集体的利益,使廉洁教育成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廉洁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培育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体教师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学校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带动家庭、社区的廉政建设,以期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使学校成为廉洁教育的宣传主阵地,有效的推动了廉洁型社会建设,同时也树立了广大师生学法、守法的意识。去年学校接受市委廉政文化“五进”活动检查,得到市委及各县市区领导高度评价。

四、实施依法治教,促进规范办学

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工会组织对全校的教职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着重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使教师不断规范执教行为,严格按照部办课程计划上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学校加强依法治校,不办实验班,重点班,推行均衡教育;不违规收费,减轻学生家长负担;坚持校务公开,透明办学。

尤其我校一向规范收费,将教育收费作为一项重要的校务公开内容长期公开于校务公开栏内,使学校收费进一步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现执行的标准:免交学杂费,免交课本费,在开学工作中,我们做到了:收费实行明码标价,项目公开,专款专用,亮照收费,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无自行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范围的收费行为。收费前,除了公示外,我们还以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将收费项目、标准告知家长,使家长知情,做到收费行为的规范。

今年,学校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严格遵照有关法规和上级的要求,规范收费行为,在师生、社会中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使每个教师都明确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让每个学生及家长明确收费项目的标准,制定了治理乱收费的制度和措施。学校把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作为行风建设、创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与班主任教师签订了治理乱收费工作责任书。在各种服务性收费中,学校坚持收费前宣传、公示,收费中严把标准、程序,未发生强制性收费和学校教师从中谋取利益行为。

总之,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普法教育、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及时总

3 结普法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普法教育的先进典型,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工作,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普法氛围,不断推进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第13篇:产业建设汇报材料

产业建设汇报材料

***市***区***

尊敬的***教授、***:、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区***产业建设情况做简单汇报,请

指正。

一、基本情况

1、***区概况。

***区地处*****之要冲,是***省和***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0万。全境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区是***的交通枢纽和商埠“***”。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交通干线四通八达。***区是“东方艺术雕塑馆”***山石窟所在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举世闻名的***山、***“第一洞天福地”***、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近年来,***区全力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商贸兴埠、旅游拉动、城市带动”五大战略,经济持续提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形象明显改善,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 1 -

2、产业发展情况。为有效助推***行动,达到为民富民的效果,在***大力支持下,我区以打造 “绿色安全、风味独特、营养均衡”三大特性的***桃花苑土***产业品牌为目标,以“多联户、快增收”为工作方向,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产业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在******等12个乡镇28个贫困村建设完成。预计全年可产生效益**,可吸收贫困户169户,带动农户650余户2900余人,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30余人就业,人均纯收入增加320元以上,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户思想认识禁锢,产业发展凝聚力不强。群众思想观念和饲养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模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缺乏研究和探索,对***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形成了固定的程式,想问题办事情局目光短浅,大局观意识淡薄,单打天下,长期形成封闭的保守的发展模式。

2、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产业建设缺乏财力支撑。

我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困难,***产业是为民富民产业,养殖户大多为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少。产业发展初期,在省政协大力支持下,我区区委、区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制定详细帮扶政策文件并严格落实,实实在在做到了帮扶贫困户。但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阻碍了产业深化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依托,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区***大多位于山区,道路崎岖、供水供电设施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4、缺乏先进生产技术,科技水平急待提高。

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乡镇基层技术人员严重缺失,一些关键性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短缺,后继乏人。由于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许多需要开发研究的领域无法开展,许多高新科技资源仍然处于潜在状态,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目标。

按照省政协提出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紧围绕“为民富民”这一目标,以培育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为己任,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帮扶贫困户致富措施,勤创新,多进取,科学统筹、多方联动、全力打造***品牌,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2、发挥两大优势。一是优美环境优势。***区地处**之要冲,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绿色天然屏障。二是区位优势。***区是**省的交

通枢纽和商埠“旱码头”。陇海铁路横贯东西,交通干线四通八达,为***产品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突出三大特性。我们通过广泛调研论证,根据***气候温和湿润,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主推生态养殖,力求发展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饲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自产自给,从源头上确保产品的高端品质。以后的***苗开始放养,利用荒坡、林地、果园等适宜的放养场地,以山坡野果,林中昆虫,草中嫩叶、土中蚯蚓为食。同时,我们严格按照***区***地方养殖标准科学喂养,喂养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违禁添加剂,确保成品***放养周期保证在6个月以上,“绿色安全、口感独特、营养均衡”是***发展的三大特性得以保证。

4、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利于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的原则,科学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积极改变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现状,为产业深化发展打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加大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专业技术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加大对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创新用人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技术人才大量涌现、科技成果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快品牌培育。按照市场需求,立足本地基础市场、面向外地高端市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从品种选育入

手,以生态养殖为核心,用高效营销为保障,努力建设生产、销售、服务系统化发展模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生态土***品牌。四是加速科技富民。利用深化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导作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法,带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的目的,实现科技富民。

责任赋予我们良好的机遇,我们同时迎来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更应该树立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

第14篇:和田县核桃产业汇报

和田县核桃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和田县紧紧围绕地委、行署提出的“两个加速,一个突破”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核桃特色林果优势,采取依托基地、优化服务、提升品质、开拓市场等有效措施,坚持在“绿色、特色、规模、品牌”上下功夫,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核桃面积达30万亩,580万株,挂果面积达20万亩,年产核桃2025万吨,年产值达4.5亿元,人均来自核桃收入1685元,占人均收入的44.7%,核桃产业成为了和田县农民实现持续突破性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依托基地,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充实了和田县绿色食品原料(和田薄皮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在基地发展中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县委、政府定期就基地发展的一些问题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科技人员分片承包的责任制,挂牌服务,加强督查,确保了基地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化基地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根据核桃生长发育需要,及时增施有机肥,生物复合肥,控制土壤含盐量,改善士壤生态指标。按照基地生产管理要求,制定了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在各乡(镇)设立农

— 1 — 业投入品专供点,从源头上控制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健全了农户生产手册填写制度,使基地每一位种植户都对各自地块编号、作物名称、品种来源、病虫害防治情况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明确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部门为监管执法主体,对基地建设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进行监督检查或抽查。同时聘请基地中责任意识较强的农户担任生产监督员,适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有效促进了薄皮核桃数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三是加大基地建设扶持力度。将核桃基地建设与“三北”五期、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形成资金合力。对农民定植核桃进行苗木补贴,千方百计保证核桃优先配水,推动核桃产业规模发展。积极争取北京对口帮扶省和自治区对口帮扶厅局的项目支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促进核桃产业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自2006年3月开始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和田薄皮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来,我们按照核桃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劳动者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对核桃主产区以外的其它乡镇也全面普及标准化生产模式,进而大面积提高全县核桃的内在品质、外观质量、食品安全水平和商品率,使全县绿色、无公害、有机核桃产品基地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2007年3月,经 — — 2 过国家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自治区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有关专家验收组的全面、认真、细致的检查验收,和田县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和田薄皮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当年,受绿色食品品牌牵动,和田县核桃市场价格每公斤同比增加3元,亩均产值同比增加318元,全县核桃新增产值3180万元。

二、优化服务,走精品高效发展道路。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县财政每年投入科技三项费用110余万元,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三下乡”等有效栽体,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以核桃产业大户为重点,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的要求,围绕核桃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着眼于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采取行政措施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办法,大规模、大范围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林果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核桃管理实用技术。组织编印核桃技术手册,做到农户每家一本,干部人手一册,普及核桃全程科学管理技术。目前,全县已培训农民技术员1000余人、农民2.5万余人次,确保了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同时,我们还聘请自治区林科院、农科院有关专家作为核桃产业发展技术顾问,为我县培养了279名科技干部和1200名农民技术员队伍,为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县、

— 3 — 乡、村、组四级管理体系,推广高密度栽培模式,培养优质丰产品种,全面落实拾遗补植、水肥投入、病虫防治、树型培养、嫁接改造等各项管理措施,突出抓好13万亩核桃丰产示范园建设;改变传统的林、田一茬肥为林果业和大田作物分开施肥,按照“斤果斤肥”的要求,通过在果畦种植绿肥、打草积肥和加大林果业专用肥投入等多种措施,确保肥料投入足额到位;统一调宽果沟,变果沟为果畦,确保了果树尽快成形。三是加大科技服务。进一步健全了县、乡党政一把手科技示范园建设制度,制定出台了科技人员绩效挂钩奖惩办法,全县80名林业科技人员包村蹲点进行科技指导服务,开展林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创业示范”活动。将林果科技示范园建设成效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挂钩,提高广大技术人员为基层、为果农、为产业服务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全县有11支农村党员技术服务队,长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为核桃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提升品质,积极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大力实施精品园建设。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首先对核桃主产区乡镇进行核桃精品园建设,按照连片布局、规模化发展的原则,采取地毯式嫁接、改良和清除低产、低效、退化的老果园,彻底改变农民传统的稀植大冠种植思维,重点对边角地、撂荒地和原有的老核桃基地进行矮化密植改造,使每亩地由过去的8 — — 4

第15篇:生物产业汇报材料

平河乡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汇报材料

尊敬的xxx及随行各位领导:

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不辞辛劳亲临我乡调研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平河乡党委、政府以及全乡3万多各族干部群众对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平河乡乡情概况、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乡情概况

平河乡位于绿春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绿春县城65公里。介于东经102°17ˊ至102°38ˊ,北纬22°至22°57ˊ之间。东与金平县者米乡和元阳县黄草岭乡相连,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与我县半坡乡、骑马坝乡隔河相望,北与我县三猛乡毗邻,地处两国三县六乡的结合部,国境线长123公里,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区域优势非常明显。

全乡国土面积460.31平方公里,均为山地,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境内群山蜿蜒,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多陡坡,少平地,最高海拔2202米,最低海拔41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局部地区属北热带气候,全年无霜区一般在350天,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2890.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9.9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全乡辖11 个村委会、1个社区,有95个村(居)民小组6322户31220人,其中农业人口2864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3%。境内世居哈尼族、瑶族、彝族、拉祜族四种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26684人,瑶族3863人,彝族504人,

-1- 拉祜族169人,是全县瑶族人口最多的一个乡。

2010年,全乡完成社会总产值8538万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达1.16亿元,投资额度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0%;农村经济总收入7356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960元,同比增长16%;粮食总产量1531万公斤,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有粮419公斤,同比增长9.8%。

二、生物产业培植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产业富县、电矿产业强县、哈尼文化生态县”三大战略目标,不断深化乡情认识,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培植以茶叶、草果、八角、杉木、桉树、紫胶、橡胶、核桃、香蕉等为主的生物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生物产业培植措施。一是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生物产业发展思想和认识不动摇;二是念好“山”字经,做好“山”字文章,在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橡胶等热区作物,在高寒山区大力发展茶叶等经济林果;三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和“兴边富民”政策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下派工作组进村入户,乡党政领导挂钩、站所干部分片包干负责,优先发动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五是在巩固提升原有生物产业的基础上,加大新兴生物产业培植和管抚力度,做好中耕管理和补植补种工作;六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林地立体套种力度,强化科技措施的到位和肥力的投入;七是创造生物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 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大老板前来投资开发生物产业;八是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农户当前生计问题与长远利益矛盾关系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生物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我乡不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生物产业培植不放松。截止目前,全乡已形成了17万亩的生物产业格局,人均生物产业面积已突破5亩。其中,培植八角38827.6亩、紫胶14208.4亩、草果29443亩、核桃18695.8亩、茶叶18150亩、橡胶31559.2亩、杉木等2万余亩,实现生物产业总产值6830.4万元(生物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使生物产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八角、橡胶、草果、茶叶、紫胶为主体的生物产业特色乡。目前,全乡上下积极性高涨,正在掀起杉木、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种植的高潮。

三、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一)已建加工企业。我乡建有7个茶叶加工厂,它们是东哈双王茶厂、车里莪玛茶厂、东斯茶厂、略马茶厂、咪霞茶厂、东批哈龙茶厂和东角茶厂。其中,东哈双王茶厂和车里莪玛茶厂规模较大。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投入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近两年大部分茶厂已停厂。此外,还建有几处零星的木材加工点。

1.东哈双王茶厂:双王茶厂距东哈村委会3公里,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2000年个体户王永发与村委会承包40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1200平方米,有茶叶地430亩。

-3- 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热风炉、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6吨以上。目前茶厂生产加工情况不稳定。

2.车里莪玛茶厂:莪玛茶厂位于车里村委会旁,紧靠绿二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茶厂原经营权属于村委会,于2001年个体户李梅与村委会承包35年的经营权。茶厂占地230平方米,有茶叶地224亩。是一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厂房有炒茶机、揉捻机、杀青机、烘培机等茶叶加工设备。年加工量在3吨以上。由于近年来效益不好,该茶厂已停厂两年。

(二)拟建加工企业。目前,我乡拟在东哈村委会小黑江东岸国防公路沿线独红村下方选址,由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县人民政府已批复同意建设)。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在东哈村委会独红、东角两地共开垦种植橡胶2000余亩,目前胶树长势较好,预计明年可陆续开割。除该公司种植的2000余亩橡胶外,全乡还有3万余亩农户自种的橡胶,明年起将陆续进入开割期,建设橡胶加工厂已迫在眉睫。为此,绿春县小黑江林胶有限公司拟在我乡投资建设一座橡胶颗粒加工厂。该橡胶颗粒加工厂占地15亩,其中建筑物占地7512平方米,投资约620万元,建设周期2年,建成后可年产1000吨颗粒胶,之后随产胶量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该橡胶颗粒加工厂的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我乡橡胶产业化发展步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发展。

-4-

四、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处于粗放型的小作坊形式,企业管理差,配套能力弱,工艺水平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企业基本上是由个人承包兴建,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原料收购、加工和产品销售,以及扩大再生产。

(三)生物产品加工程度较低、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市场导向、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转化增值的幅度偏低,市场流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影响了产业链的对接。

(四)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应对市场的实力和能力。

(五)生物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薄弱,生产资料、生产标准、标志体系的建设滞后,尤其是企业加工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质量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体水平。

五、下一步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工作对策建议 我乡是生物产业特色乡,生物产业产值在全乡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要提升生物产品加工质量和层次,提高生物产品比较效益,实现生物产品的外延增值,我们的工作对策建议是:

(一)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设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生物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征用土地、项目资金、贷款贴息、税

-5- 收优惠、担保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缓解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物产品加工环境。加大无公害生物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快无公害生物产品的生产引导和推广,从源头上为生物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原料,从而推动生物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培植主导生物产业。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筑巢引凤”的发展模式,实行专业分工、错位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管护好现有17万亩生物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生物产业培植力度,努力推进生物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乡发展壮大生物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四)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鼓励、支持现有加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先进适应性技术,对原有的落后工艺、陈旧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推行质量体系和管理体系标准化认证,着力做好现有加工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内涵式扩大生产文章。

(五)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加大投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精深加工,打破传统的粗放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物产品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巩固、提升和创立自己的品牌,树立精品意识。

-6-

第16篇:区产业扶贫汇报

县区产业扶贫汇报

篇1:天祝县产业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天祝县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天祝县扶贫办

(2011年6月)

“十一五”以来,在省、市扶贫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县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种养业结构、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合作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截止2010年底,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68亿元,较“十五”末

1.65亿元增加1.0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2元,较“十五”末的1675元增加1077元;贫困人口由“十五”初的10.6万人减少到3.75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1.7%,产业扶贫成为拉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有力“引擎”。

一、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加大了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共争取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100多个,投入扶贫投资4629.844万元,县级整合投入1.46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信贷投入3.2亿元,无论是投入总量还在产业发展规模、效益上都成倍增长,有效推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产业化贴息项目。我们始终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以贷款贴息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十一五”期间省办共下达我县产业化扶贫贴息贷款5270万元,贴息174万元。重点扶持了天祝县介实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正阳农贸有限责任公司、天润公司、富源养殖场、

华藏养鹿场、恒崟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天祝福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用于蔬菜加工销售、万吨马铃薯生产线、建食用菌菌种培育小区,牛羊育肥示范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2、种养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611万元,共实施环马牙雪山产业化项目等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58项,建马铃薯贮藏窖450座,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10250亩;日光温室2761座,养畜暖棚2057座;引进良种畜3928头(只),草原散养鸡2万只;新建獭兔兔舍150座,引进优质种獭兔1200只,养殖鸵鸟750只;种植中药材600亩,蔬菜400亩;种植优质牧草2.98万亩,围栏草场3.55万亩,草原综合治理2.85万亩。

3、整村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2568.5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的1479.844万元,新建人参果日光温室615座,红提葡萄日光温室251座,食用菌日光温室610座,蔬菜日光温室193座;修建马铃薯贮藏窖200座,种植马铃薯7600亩;建养畜暖棚2047座, 引进良种畜6327头(只)(其中:牛1294头、羊3545只、猪1488口),草原散养鸡雏鸡4.5万只,种植优质牧草9900亩。

4、产业连片开发项目。沿毛毛山浅山贫困片(带) 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000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的国家扶贫投资828万元,建成果蔬菌日光温室1273座,养畜暖棚1500座,食用菌大棚777座,建成大田无公害蔬菜基地16660亩,引进良种畜413头(只),建成人工授精站11处,食用

菌气调库5座,围栏草场33.6万亩。“张哈”片省级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390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292万元,新建人参果日光温室470座,养畜暖棚130座,引进基础母牛75头,推广人参果脱毒苗280亩。去年下达的祁连山北坡藏区项目投入国家扶贫资金40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国扶资金245万元,已引进虫草鸡雏鸡10万只,良种牛157头,良种羊500只,种植优质牧草5000亩。

二、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1、以果蔬菌为主的日光温室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按照 “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菇则菇”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动员、资金扶持、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设施农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果蔬日光温室达到1.28万亩,建成连片示范点73个。设施农业规模以年均46.2%的速度扩展。

2、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快速推进。以草产业开发、畜禽品种改良、暖棚舍饲养殖、舍饲规模育肥为重点,优化养殖业结构调整,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养殖暖棚2.09万亩,共建成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79个;建成优质饲草料基地25.38万亩;引调西门塔尔良种肉牛7000多头,建立28个肉牛繁育示范村,累计完成黄牛改良2.8万头。建立89个绵羊人工授精站,改良绵羊25万只,养殖草原生态鸡52.4万只,进一步加快了草畜产业结构调整。

3、以高原绿色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效益显著。近年来,县

上采取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龙头企业拉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规模等措施,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建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8万亩,生产各类蔬菜1.52亿公斤,平均亩纯收入2811元。7个蔬菜品种和5万亩生产基地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及产地认定,部分蔬菜远销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

4、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红提葡萄栽培、生态经济林和林木种苗产业,至2010年底,在10个乡镇建成红提葡萄日光温室2600亩(其中设施桃子75亩)。建成山杏生态经济林示范园400亩,完成种苗培育2000亩。

5、以全膜垄侧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县上下将旱作农业工作作为干旱山区农牧民增

收的重点产业,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全面推进”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强化组织领导,完成全膜垄侧栽培技术覆膜面积5.7万亩,生产马铃薯6424.47万公斤,实现产值7709.36万元,平均亩产1127.1公斤,较露地亩增产239.2公斤,增产率26.9%,亩增产值287.04元。

6、以营销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发展。以正阳公司、藏牛乳业、恒崟、创新、金和、高原魂、福乐等为重点的一批龙头企业得到发展,“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雏形初步形成。至2010年底,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1家(介实公司)、省级1家。资产总额达11685万元,2010年实现

销售收入23365万元,同比增长18.8%;上缴税金240万元,同比增长68.9%;农产品出口创汇106.6万美元;辐射带动农户31063户,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8300万元,解决农牧民就业岗位0.17万个。7个介实牌蔬菜品种(蒜苗、娃娃菜、西葫芦、荷兰豆、甜脆豆、西芹、豆苗)通过了国家绿色认证和产地认证,人参果和红提葡萄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建立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包括协会) 154个,发展会员3137人。

三、存在困难与问题

1、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基础薄弱。由于我县特殊的自然地域条件和历史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历史欠账较多,水、电、路、渠配套和仓储设施、种苗供应、流通冷链体系建设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加之我县干旱、冰雹、洪涝和冰雪冻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了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

2、示范基地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小,产品数量有限,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设施农业经营粗放,科技服务能力不强。设施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同时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技术服务量大面广任务重,现有的涉农技术干部数量少、装备差,导致技术服务在整体上滞的要求不相适应。

3、群众自身积累少,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我县是一个国扶贫困县,大多数群众生活贫困,没有积累,但设施农业建设 篇2:关于我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09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羊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 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篇3:县产业扶贫规划 **县产业扶贫规划

(2011-2020)

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县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县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5大扶贫攻坚产业片区,为进一步搞好产业片区建设,提高贫困户收益,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扶贫到户与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以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围绕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创建基础设施过硬、科技含量较高、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具有一定规模、有利于群众持续增收的扶贫产业片区,形成产业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科学发展原则。本着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能长久发挥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和安排产业扶贫项目。

2、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原则。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展,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到一乡一业。

3、集中连片、统筹兼顾原则。充分发挥规划作为资源整合

平台的作用,优先对贫困程度较深、地域自然相连、主导产业一致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推进。同时兼顾相对分散、单个零星的贫困村。

4、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原则。在选择、安排产业化扶贫项

目时,要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意愿来确定和安排扶贫项目。同时,要动员贫困户参与村级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

6、多元化投入原则:县财政扶持突出导向性和基础性作用

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企业和贫困户的投资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各类资本投入产业扶贫项目建设。

7、产业化经营原则: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生

产大户为主体,实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效益。

8、允许适当调整原则。中远期规划是一个纲领性和指导性

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上级拨付的扶持资金规模以及各规划村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对不适宜的规划村或规划项目及其规模做适当调整,以保证项目安排更切合实际,扶持效果更加明显。

三、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总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实现区域内贫困户

1户1项增收项目,5大扶贫产业片区形成雏形覆盖全县。到2020年,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彻底改变长期分散自由种植、无标准、低市场率和农民低收入状态。

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一)扩大规模

1、旅游扶贫产业片区。以建设农家院为重点,大力发展生

态旅游,用2-3年时间,使率先启动的6个村农家院达到4500张床位,日接待能力达到5000人次,实现6个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率先启动的村为基础辐射扩张,带动扶贫示范区整体发展,逐步把该区建成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体验式精品扶贫示范区。

2、优质核桃种植产业片区。规划在原有5万亩的基础上再

新种植优质核桃5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项目建成5年后产产值达7.5亿元。

3、生态养殖产业片区。根据资源条件和群众不同的养殖习惯片区分为三部分:一是以**乡为核心的舍饲牛、羊养殖区。规划肉牛养殖达到2万头、羊达到5万只;二是以**乡为核心的肉驴养殖区。规划养殖肉驴4万头;三是以**为核心的猪、鸡养殖区。规划养猪5万头,鸡100万只。片区建成后,可使1.8万贫困户通过养殖就地脱贫,项目区人均年增收1100元。

4、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片区。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按

照“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项目包装、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杂粮种植,重点推广种植张杂谷面积达到5万亩,其他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建设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小杂粮品牌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力争到2014年建成面向**市场的优质小杂粮供应基地。

5、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在现有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山

地种植面积1.6万亩,林药间种面积4000亩)和百亩以上中草药种植基地8个的基础上,使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面积扩大到10万亩。片区建成后,预计3年亩产值可达1万元,整个片区总产值将达到10亿元,纯收入达到5.5亿元。届时,**将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药都。

(二)加强产品品牌创建。要在完善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

出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宣传和推广,通过组织发展、产品

推介、媒体宣传等办法,提高片区主导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到2015,在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依托**旅游休闲

度假区打造品牌效益,率先做大做强优质核桃种植产业片区、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片区和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片区生产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争取申报 “优质核桃”、“金乡小米”和“山地中药材” 为国家级或省级名牌。到2020年,5大片区基地均建成国家或省级品牌基地,

彻底改变长期分散自由种植、无标准、低市场率和农民低收入状态。

四、总体布局

1、旅游扶贫产业片区涉及**、**个镇43个贫困村。核心区域是依托世界地质公园**,集中连片打造以生态农家游为主的**旅游扶贫示范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包括**10个村,3052户,9790人。示范区基本布局由三部分组成,概括起来叫“一带两区”:一带:就是以**东西门旅游公路为轴线,确定两侧的10个贫困村(全部临近**)集中连片,在两区之间形成过渡带和扶贫产业带,打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区:一是在**西门附近的**村建设涞源有机农庄,主要建设以养生健身、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爱情公园4大主题区为内容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二是在**东门附近的**村建设以酒城堡、红曲酒酿造、长城文化、旅游大型实景演出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风情园。“一带”规划重点项目为农家院,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采摘园、特色种、养殖。

2、优质核桃种植产业片区。涉及**4个乡、镇,48个村, 11838户,41170人。该片区建设主要以扩大优质核桃种植规模和改良更新老品种为主。

3、生态养殖产业片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139个村。根据资源条件和群众不同的养殖习惯片区分为三部分:一是以**乡为核心的舍饲牛、羊养殖区。涉及4个乡

第17篇:中药材产业分析汇报

二、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缺乏政策扶持。一是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药材生产出台的有关扶持奖励政策,受财力影响,标准低、要求高、难兑现;二是药材种植技术含量高,投入大,部分农民因种植和加工缺乏资金投入,贷款无路,使企业难以做大;三是保护力度不够。不管是政府也好,还是药农也好,对野生药材的家种、驯养不够重视,部分药农在采集野生药材特别是珍稀濒危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引导药农合理保护和积极开发。

(二)缺乏科技人才。目前全县16个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中药村产业开发归口农业局,医药、卫生等部门懂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也为数不多,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工作条件制约,知识结构不能及时的更新,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真正种植技术人员仅在几家中药材企业中。而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我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 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管理 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粗放的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 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

(三)缺乏龙头组织。目前,嵩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只有顺势药业有限公司一家,且群体小,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1、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协会运作滞后。中药材协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对专业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积极地联合其他种植户组成联合体(专业协会)共闯市场,减少个人 承担的风险,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2、由于缺乏龙头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第一,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不少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的诱惑而盲目引种种植,有的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对药材认知不足,致使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 人数少且年营销额不大,造成中药材产品销售空间小,药材收购大多靠外地客商,价格低甚至难以销售,种植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3、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基地规模滞后。中药材品种不成规模,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且品种种植多样,产量不成规模,不利于客商收购,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盲目性较大,药农抗御风险能力弱。

(四)缺乏专业市场。我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尚不健全,专业的药材交易或批发市场并未建立起来,迫使药农千家万户找市场,盲目性大、风险大。由于缺市场,客商引不来、留不住,农民千家万户种药找不到市场,药卖不出去,且上当受骗,压级压价时有发生,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发展环境。目前我县县委县政府已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但就目前总的情况来分析,政府仍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加大推进力度。对我县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辨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自生自长为积极引导,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出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新闻媒体、科普宣传部门要为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产业形象、产业内容的宣传和对农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3、优化政策,重点扶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效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科技开发、技术鉴定等。财政、金融部门对企业和农户资金方面的扶持、服务要到位。制定完善中药材项目开发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二)坚持科技领先,强力推进科技兴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领先的科技来武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领先工作中要抓住五个环节,一是品种要先进,对落后品种要进行淘汰、改良,提纯复壮,以良种良苗保证高产高效。二是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三是立足加工企业的工艺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由目前的出售原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售成药、半成药为主,实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过程、生产环境、加工工艺等实行全方位质量跟踪监控,确保中药材产品达到绿色、环保标准。五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要重在培育,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自己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组织专业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发展成为种植经销科技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三)培育龙头组织,精心做大产业规模。中药材种植要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分散种植的局面,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带动药材事业的发展。而培育龙头组织是壮大产业规模的有效手段。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18篇:产业项目汇报材料

顽强拼搏 坚决打好产业项目攻坚战役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是产业项目建设三年决战的首战之年。区委、区政府领导信心坚定,做到了早规划、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牢牢把握了产业项目建设的主动权。现将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提早动手,专题研究

2月21日组织召开了项目推进情况专题汇报会,区四个班子领导、各产业项目牵头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单位领导参加了会议,区委书记赫贵涛同志听取了关于我区2011年产业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项目建设是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招商引资,大上项目,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项目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解决好民生问题除了保障救济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抓项目建设,抓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项目建设是完成省市任务的需要,今年我区的任务目标是上亿元以上项目4个5千万元以上项目8个,我们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上重视了行动才能落实,项目建设不是几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几个主管领导的事,而是全区共同的责任,是靠郊区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实现的。二要明确目标,确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要明确任务目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路线去抓落实,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切实解决瓶颈问题,要解决土地问题,在解决土地问题上要坚持谁负责、谁推进、谁解决。同时,要解决资金和环保问题。三是要求各项目责任单位按月制定推进工作计划,并将工作目标细化到旬。目前,区委办和产业项目办已将推进计划制定完成。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了加强对产业项目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形成推进合力,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两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项目攻坚年”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设在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全区项目建设工作综合、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并负责全区项目建设综合信息通报、年度目标制定等项工作,主任由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志国同志担任。在全区选拔抽调6名同志充实到产业项目综合办公室。

三、制定方案,理清思路

我们根据市委[2011]号《关于2011年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十一届八次和区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产业项目攻坚年”活动,明确了工作目标与思路,制定了详尽的产业项目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加快了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步伐。全区力争完成项目投资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35%。重点推进区级领导包重大产业项目20项。全面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升级工程,即2011年,全区开工建设和前期谋划产业项目完成166项。开工项

目83个,谋划项目83个。遵循“产业项目攻坚年”实施方案,采取梯次推进,力求在七大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第一阶段。宣传发动和前期工作阶段。1月—4月末。一是各推进组、区直部门、乡镇(街道)要全面调查摸底。二是舆论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三是全方面招商。第二阶段。开工推进阶段。5月—11月末。奋战200天,大打一场产业项目推进战役。第三阶段。年终评比阶段。12月。组织验收,评比总结。

四、强化保障,推进有序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有序。实行产业项目区级领导包保制。明确项目包保责任制,采取“螺旋式”推进方法,实行“五个一”推进方式全程包保,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即:针对一个大项目、由一个区领导包保、确定一个推进目标、制定一套推进方案、成立一个专项推进组推进,做到“四定一保”,即定时间,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保证项目按时开工建设,按时竣工投产。重大项目包保领导要经常深入包保项目单位,经常向全区重点项目推进组组长汇报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下步工作安排意见。遇有重大节点性进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随时汇报,由区主要领导协调推进。实行项目推进情况通报制。为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实施重大项目随时通报、调度、巡检、考评和督导推进机制。

实行项目会办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项目,全区上下形成一盘棋,集中力量,集中攻坚,全力破解立项核准、土地、环评、资金筹措等要素瓶颈制约。实行专人专项推进机制。各单位高度重视产业项目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专人具体抓产业项目推进工作,组建了2人以上的产业项目推进办公室13个。

五、明晰奖惩,严格考核

产业项目建设的考核结果按权重纳入全区目标综合考评体系,与先优评选和干部使用挂钩。设立产业项目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产业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年度实绩考核进入前30%的单位中,每年评选出一批先进集体,每年评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先进个人。奖励乡镇、街道办领导班子集体5万元,奖励区直部门领导班子集体2.5万元,奖励先进个人每人5000元。每月发改局通报一次,产业项目综合办每季度检查一次,区委半年拉练检查一次。

第19篇:产业转移汇报11.16

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汇报

县发改委 (2011年11月16日)

近两年,广德县立足县情,深入研判形势,积极转变产业承接思路,牢牢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广德县情简介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辖5镇4乡、33个社区和106个行政村,人口51.5万。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苏浙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是我省唯一同时与苏浙两省毗邻的县份,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第一站。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宣杭铁路和3条省道贯穿全境,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历史积淀深厚。置县于东汉建安初年,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先后归属于吴、越、楚国。吴越文化、楚文化与徽文化、中原文化的相互交织,铸就了广德人民热情豪爽、包容好客的性格特征。生态环境优良。有万亩竹海、千顷卢湖和“天下四绝”之一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是辐射江南数千里的祠山文化发源地,是省生态建设试点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物产资源富饶。是国家首批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拥有竹林90万亩,毛竹蓄积量居安徽省第

一、全国第六;板栗面积25万亩,列全

省前茅。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有铁、煤炭、石灰石等30多个品种。

二、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确立主导产业,明确承接方向。

“十一五”初期,考虑我县工业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全县基本围绕已有的机械制造、金属深加工、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信息电子、纺织服装箱包等产业实施全面招商,短期内对加速全县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源要素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末期,县委、县政府意识到这种招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须重新确立新的产业承接方向。2011年初,县人代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确立了 “工业强县”发展战略,把机械装备、信息电子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全县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出台了《广德县机械电子行业招商指南》,重点开展主导产业招商。

(二)开展产业招商,实现挑商选资。

自确立主导产业后,我县坚持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税收贡献大、辐射带动力强的机械电子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承接通用和专用设备、电气设备、通讯电子设备、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高端电子元件、器件等产业,着力引进规模型、核心型和外向型企业。围绕龙头企业、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上下游企业,将产业集群式引进作为重点,不断优化整合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积极承接商贸、中介、物流和餐饮休闲等服务产业,加快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

(三)优化空间布局,建设“两区两园”。

根据全县各地资源环境状况,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全县产业布局,由原来的“一区九园”、“一区五园”调整为现在的以“两区两园”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园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省级广德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信息电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广德经济开发区北区(邱村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广德经济开发区西区(誓节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配套和农产品加工业,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省级新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金属深加工和机械制造产业,规划面积16.2平方公里。

(四)严把准入门槛,提升承接水平。

在挑商选资过程中,严格控制项目引进标准。一是坚持科学承接原则,努力做到“五个不招”,即污染难治理的项目不招,有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不招,能耗高的项目不招,耗水量大的项目不招,贡献率低的项目不招。二是完善项目审查机制。出台《关于加强项目准入管理提高项目质量的意见》,对拟入园项目的产业性质、环境影响、投资强度、能耗水平、安全生产评价、预期效益等进行严格审查。三是实行项目联审终结制。对单个部门难以准确把关的项目,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实行一票否决、不再重议。四是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未通过环评的项目,一律不予落户。加强投资项目节能管理和评估,年用电量500万千瓦时以上工业项目,原则上每度用电应交税收1元以上;

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工业项目,须报县政府研究决定;从严控制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项目,不再新建矿砂开采、琉璃瓦、莹石浮选、石英砂加工等项目,提高碳酸钙、氧化钙加工项目准入标准。

(五)加强合作共建,实现整体承接。

通过建立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园区、政府与协会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跟踪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动态,促进产业整体有序转移。一是继续深化与上海闵行、松江、青浦三区政府合作,推动产业大规模转移。二是在广德经济开发区内规划建立了PCB产业园、汽摩配产业园2个专业园区,发挥江浙地区行业协会力量,专门承接印刷电路板、汽车零部件企业。三是以位于我县境内的上海市白茅岭监狱2万亩国有农场为载体,加强与上海等地的产业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信息电子及其配套产业。四是加强与省祠山岗茶场合作,加快广德经济开发区三期建设。

(六)破解发展瓶颈,保障要素需求。

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加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申报力度。加快建设用地置换复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保障园区发展用地需求;通过扩充国投公司资本,进一步提升了政府融资能力。积极引进县外金融机构,2011年新引进徽商银行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2家股份制银行。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进企业”活动,搭建银政企对接良好合作平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加大就业信息发布频次和覆盖面,引导劳动力就地转移。

认真落实人才引进培养各项政策,鼓励支持引进紧缺型人才。

(七)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

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及早发挥经济效益。一是分类推进项目建设。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力促招商引资项目顺利推进。加强管理服务,督促社会投资项目严格履约建设。二是完善项目调度机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和“3+1”工作机制,重点抓好100个重点项目的工作调度。三是完善项目考核机制。突出项目引进、项目推进和财税贡献,层层构建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项目工作量化考核和保证金制度,实行周督查、月调度、季考核、年终严格兑现奖惩。

三、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两年,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路的根本转变,全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非常明显。1-10月,全县实现签约项目157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2.1%;协议引资144.8亿元,同比增长61.7%。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项目共130个,占项目总数的82.8%。

(一)承接平台建设日新月异

省级广德经济开发区现已建成近20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近400家,其中2010年入驻项目144个。区内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上半年又与省祠山岗茶场正式签定合作协议,规划三期的3.25平方公里起步区即将动工建设。省级新杭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6.2平方公里,已开发近4平方公里,落户企业30余家。广德经济开发区北区(邱村工业园)规划面积

12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近30家。广德经济开发区西区(誓节工业园)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已建成1.8平方公里,落户企业20余家。

(二)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

全县两大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1-10月新签约项目中,机械电子类项目共89个,占比56.7%。从专业园区来看,广德经济开发区汽摩配产业园累计引进汽车零部件类企业65家,总投资规模达到内资65.86亿元,外资4300万美元。目前已有磐石油压、中鼎汽车工具、天健环保、辰泰汽配等9家投产企业,已开工建设企业27家,其余正在紧张筹建过程中。广德经济开发区PCB产业园落户项目已有12个,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项目涵盖高端线路板企业、覆铜板企业和配套污水处理厂等。

(三)引进项目质量显著改善

从投资规模看,157个签约项目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07个,协议引资额132.7亿元;1亿元以上项目44个,协议引资额91.3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4个;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增多,一是高端装备技术项目:如安徽涌诚机械工业机器人及数控装备部件项目、安徽直立曲轴多缸曲轴项目、杭州今胜集团特种钢项目,投资额均在5亿元以上。二是信息电子类项目:如杭州新业科技、柳市电子、扬升电子和新三联电子等高尖端PCB项目。三是新能源项目:如安徽旭日晟光伏科技太阳能光电产品、安徽亮亮电子LED节能灯项目。

(四)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在投资强度上,全县引进项目投资强度平均在180万元/亩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产出水平上,将税收标准控制在10万元/亩以上,已引进项目预期亩均税收达到20-30万元。

(五)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今年县委、县政府共确定96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232.1亿元。其中奖惩挂钩考核项目39个,重点调度项目61个。截止10月底,全县共有90个重点项目超前完成或按序时进度完成节点建设任务要求,占项目总数的93.8%。

第20篇:核桃产业汇报12.19

卢龙县核桃产业建设情况的汇报

卢龙县是驰名中外的核桃之乡,核桃栽培历史在千年以上。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了优良的农家品种“石门核桃”, 并以其圆润光滑的果型和优良的内在品质在国际市场上成为著名品牌,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钻石核桃”相媲美的优质品种。近年来,我县本着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原则,结合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石门核桃”,从而使核桃这一卢龙的优势产业走上了振兴之路。

一、“石门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一)核桃基地规模发展迅猛。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支柱产业、推进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栽植面积迅速扩大。到目前全县共有核桃面积近13万亩,其中近三年栽植核桃实生苗9.76万亩。全县现有500亩以上的核桃示范园5个,进入结果期的核桃园面积约1.1万亩,20年以上的成龄大树面积约0.3万亩。

1、科学规划。本着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核桃基地重点向五大片区集中,即抓好石门核桃老产区、环城绿化、高速沿线、西洋河综合治理区和燕河营镇长城沿线等五个区域,目前上述区域共栽植核桃7.4万亩,每个基地规模基本达到5000亩以上,12乡镇全部建成了一个面积不低于200亩的示范园。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8年,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步伐,出台了《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配套制定了《卢龙县核桃基地建 1

设管理办法》。同时市委、市政府也把发展石门核桃列入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08年《秦皇岛市生态经济林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卢龙发展“石门核桃”纳入市本级生态经济林项目,市财政给予资金扶持,以尽快实现绿化国土、富裕农民的建设目标。省林业局也把“石门核桃”的发展作为全省的名牌特色林果产业来加以扶持,2008年我县被省林业局确定为“利用资金造林绿化示范县”,造林重点为“石门核桃”。

3、整合项目资金。一是县政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用于扶持核桃基地建设发展;二是将核桃的发展纳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充分利用国家资金建设核桃基地,三北防护林国债资金大部分用于购买核桃的种苗,全部无偿提供给栽植户;三是协调水利、农业等各涉农部门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支持核桃产业的发展。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土地开发整理、新能源、农业综合开发、开发性扶贫资金等项目,与发展核桃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仅2010年全县就整合涉农资金2096万元用于全县核桃基础建设。

4、开展技术攻关。积极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对全县“石门核桃”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定位,优中选优,并就核桃丰产、高产等相关课题进行攻关。积极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通过“传帮带”形式培养本地嫁接人员100人,为全县实生园嫁接做好了技术人员储备。

(二)北方干果研发中心签约成立。

2009年,卢龙县人民政府与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完成“北

方干果研发中心”的签约仪式。该中心是集优良品种选育与引进、基地建设、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研究与开发内容包括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干果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基地建设、北方干果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目前已投资350万元,完成了办公实验楼建设。

(三)“石门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得到认证。

2008年11月“石门核桃”商标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批准注册;2009年,“石门核桃”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审。这大大提高了“石门核桃”的地域特色和知名度,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核桃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初见成效。

秦皇岛市棋盘山绿色庄园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县林果协会把“卢龙石门核桃”商标和“石门核桃”地理标准产品授权该公司独家使用。目前,公司已完成基础建设投资850万元,建成加工车间、产品展示厅、产品储藏库、办公楼等基础设施,核桃油生产线和油脂灌装线已安装,风味核桃仁和核桃糖果设备正在选型,各种产品的包装及标签正在设计中,启动了环评及QS认证。

二、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基础性工作全面到位,但仍有以下几个方面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主要表现为:

1、县财政投入核桃基地建设资金有限。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每年用于基地设施建设、苗木品质、奖励政策、栽植补助等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制约了核桃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优质苗木供应与基地快速发展不适应。我县每年优质石门核桃产量仅在2吨左右,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主要原因是核桃品种良莠不齐。全县核桃大约共200万株,有180万株不是品种苗,这些品种苗中,优秀的“石门核桃”代表品种仅占20%,且多为3年以下幼苗,还有8000株“石门核桃”用作嫁接采穗,且年供应量仅50万芽左右,而为品种化嫁接需要,年需求量至少要200万芽,供需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县核桃品种化发展。

三、需省局帮助解决的困难

为切实将核桃产业做大做强,我县进一步谋划了核桃产业重点县项目,通过增加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总体投入,高标准建设优质丰产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优良新品种,推进全县核桃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示范带动我县核桃种植总面积2013年末达到14.19万亩,核桃年产量达到4789吨,可加工优质核桃油160万公斤。由于县财政薄弱,投入到核桃产业建设资金有限,为此,恳请省领导对我县核桃产业在项目政策予以更大倾斜,资金上给予更大支持,将我县列为全省核桃产业重点县之一,及早在省内立项和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示范产业情况汇报范文
《示范产业情况汇报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