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鹬蚌相争的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2 18:01:2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说课稿

童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在我们学校与百忙中的你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小学语文课。下面我先谈谈自己对语文课的粗浅认识,之后从说教材,说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鹬蚌相争》这节课进行说明。我觉得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要讲字词句篇,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训练要扎实,评价要合理,不段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阅读课上要书声朗朗,要凸显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是课标的要求,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我认为阅读课不可忽视写,我说的写指的是写字,写话,写文,板书。为什么学生写的字不规范,不漂亮,是因为教师的写不能起表率,或者说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写。一个写字漂亮的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写字,学生的字体一定会大有进步。有的形近字或笔画数较多的字很容易写错,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范写后再让学生练写两三遍,比下去之后让学生抄很多遍效果要好得多。我们的作文课都是每周一次,说实话,仅仅靠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提高学习的习作水平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课中的有利资源,抓住火候,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这样写惯了,写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越来越高了。现在的公开课提倡用课件,有的老师把板书也设计成课件,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好的板书就像一则微型教案,是动态生成的。电脑做的课件再精美,但它就像一瓶塑料花,没有根植的土壤,是没有生命力的。小语宗师贾志敏老师说:“语文课,要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教师教风的具体体现,扎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语文课要突出学淡化自己,老师尽量少讲,老师不要强势,课堂是学生的,不要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亮点是生成的,不是设计的,语文课上要反应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进步了,课就好,学生没有进步,即便老师激情澎湃、妙语如珠,课也会大打折扣。课件是好东西,该用的时候一定用,可用可不用的时候尽量不用,没有必要用的时候千万不用。”我很崇拜贾老师,受贾老师的影响很大,我曾经用贾老师的话“亮点是生成的”做题目,写了一篇教学随笔,发表在《教育时报》上,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亮点是生成的,生成的亮点靠的是我们用一辈子时间好好备课,好好上课。经验是积累的,成功是积淀的。亮点是生成的,生成的亮点反映了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喜人的成绩!亮点是生成的,生成的亮点点亮学生,点亮自己,点亮我们阳光的教育之途!看了贾老师的文,听了贾老师的课和讲座,我还陆续发表了 《享受本色之美》《与贾志敏老师面对面》 《学习着,感动着》等文章,文中多多少少都有我对语文课的看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非常赞同于老师的观点。我认为:字,不一定要写得漂亮,但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话,不一定要说得精彩,但一定要准确、清楚、明白;文,不一定要写得优美,但一定要健康、真实、顺畅。株株幼苗成材,滴滴爱水浇灌:“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优秀是教出来的,绝非自然天成。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就像一篇优秀的作文,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绕弯子,做一些费时抵消甚至无功而返的劳动,要让听者听时累,听后耐人寻味。我认为语文课就是一扇窗子,要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爱上祖国的语音文字,爱上读书,爱上生活,爱上周围的人和物,为学生打开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说教材

《鹬蚌相争》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根据《鹬蚌相争》的文言文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文中描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不知不觉睡着了。一只鹬鸟就见机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住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随着时间的溜走,鹬鸟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没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它不但不松口,反而钳得更紧了。当太阳下山时,双方仍相持不下,就这样,它们都被第三者渔翁轻而易举地捉住了。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与别人争执时应该宽容、谦让,否则,真的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借助图片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 通过朗读和复述,深入感悟鹬蚌相持不让的内心世界。

5 通过比较学习,感受现代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读文中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等词语的意思,2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复述课文。

二 说理念

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朗读、概括、复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朴素课堂。”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的“鹬”“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加上自己的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涟漪”一词学生较陌生,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涟”“漪”两字的偏旁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印象很深刻。“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得词语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怡”和“暗”是重点词,学生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一下子明白其意并不容易,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说了词语的意思后再引导理解,这样就化难为易了。本文讲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泼有趣,适合表演,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以巧送礼物为由,激发了学生表演的欲望,为学生较好地表演《鹬蚌相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学法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会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读和复述课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鼓励为主,不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课件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 默读故事,制造悬念。(课件出示)

鹬(yù)蚌( bànɡ )相争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qián)其喙(huì)。鹬曰(y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

3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实话,老师不讲,能读懂故事的请举手。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能读懂的确不易;读懂的超常,希望你在这节课上有超常的发挥。

4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鹬蚌相争》,这节课咱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让生仔细看课件中鹬蚌两字后生说笔顺,老师板书课题)你了解鹬和蚌吗?(课件出示鹬蚌图片让生描述,师相机补充鹬蚌的生活习性和经常以什么为食。)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并且写得生动、具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110页,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的导入语能很快吸引学生,为学好本文做好铺垫。《鹬蚌相争》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史料记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使学生明白事情真相,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出示文言文的《鹬蚌相争》,是故意刺激学生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白话文《鹬蚌相争》的兴趣。】

二读通故事 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读故事,师及时评价,及时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露”“禁”的音,并讲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读好难读字“踱”的音,及时引导生理解“涟漪”(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舒适”(凭着生活经验谈理解。)“心旷神怡”(学生说了意思后,引导学生知道“怡”的意思是愉快。)“用尽全力”“无计可施”(引导学生说了意思后,让生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从什么,

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懊悔”“饥肠辘辘”(重点引导生理解“辘辘”的意思。)“暗自得意”(重点引导生理解“暗”的意思。)“反唇相讥”(重点引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蚌反唇相讥的话。)“怒目相视”(老师读本段,故意读掉该词,让生谈谈使用本词的好处。)“轻而易举”(学生读文后找到四字词语,说了其意后,老师相机鼓励,你们真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一般在上精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新词是否理解,句子是否读通。这是一节一个课时的电教观摩课课,对于本文,如果还用老路子,不仅时间不许可,还费时低效,因为本课很多四字词语用得恰如其分,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老师或用图片辅助,或用动作演示,或用同义词代替,或用拆字法,让学生习得各种各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有看到一篇文章就能读通的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新词理解了,借助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了重点语句,可谓一举多得。】三复述故事古今对照

1奖励初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的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3再次出示古文,让生说说古文的意思,引导生重点理解“曝”和“喙”的意思。4 小结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

四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 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2 赵王听了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3你学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

4交流。

5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读文后就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会冲淡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学生非常熟悉课文后再说,水到渠成,短时高效。让生先谈赵王受到的启发,再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使本文的教学显得层次分明。】

四巧送礼物 激发表演

1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乐意接受吗?

2学生欣赏动画版的《鹬蚌相争》(课件播放)。

3 同学们,喜欢这个礼物吗?其实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是动画版的《鹬蚌相争》。鹬蚌相争的故事还适合表演呢,希望对表演感兴趣的同学利用大量的课文时间好好准备,争取把它演下来。演的时候,你们可要分好角色哟。)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故事的印象,也为学生课外表演《鹬蚌相争》打好了基础。】五推荐阅读 拓展延伸

1我们今天所学的故事是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 交流。

3同学们,《寓言故事大全》中有很多经典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大全》有古文版和现代版的,希望你们古今对照着看,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啄)(钳)(两败俱伤)

【该板书美观、简洁,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则“微型教案。”】

领导、老师评课精要

1教学过程简单,重点突出,以生为本。

2课堂真实(进了教室学生还不知道讲什么课,课前一点儿都没有预习。)、朴实、扎实。理解词语的方法多,读书充分,指导朗读有效,引导复述方法好,古今对照学故事的方法妙。

3 课件设计得精美,用得及时、恰当,体现了现代教师的风采。

4 教师语音亲切,鼓励暖心,点拨、引导巧妙。(例如当老师问学生“暗自得意”是什么意思时,一生说就是自己很高兴,老师巧妙地引导:“暗自得意”重在“暗”字,学生立即意会。)5 老师介绍时代背景时间有些长,语速可以快一些,也可以说得再简练一些。

6 课在第四个环节结束恰到好处,会让学生感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第五个环节有蛇足之感。

7 找第一个学生讲课文时生看着课文讲,说明学生对课文还生,可以再让学生亲近文本,比连找三个学生复述效果好。

自评

教学过程设计得简约、易让学生接受,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和深奥的解读,与课改合拍,符合高年级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提高了学生朗读、概括、复述课文的能力。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心理素质不够好(面对百十个听课教师和领导一开始紧张),应变能力不够强(例如让学生说故事的原因时,有学生张嘴就说经过,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题,找出课题的关键字“争”,然后问:鹬鸟啄河蚌的肉,河蚌钳鹬鸟的嘴,这叫什么啊?学生会很容易知道这叫争,接着再引导学生说原因,这样不但不费时,还体现了老师教育机智。之所以在观摩课时在这个地方用的时间长,除了老师应变能力不强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用的学生语文

素养不理想,二是试讲时这个环节太顺利,老师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不好的情况发生。)陌生话筒运用得不自如。

后记

这是一堂电教观摩课,上周五接到通知,自己用了三天时间备课、做课件,本周二给国培班老师和教研室老师讲,本周五为全区老师做观摩课,今天随市领导到农村做观摩课。观摩活动举行前,试讲了几遍(讲课前都没有让学生预习)。第一遍用的是自己的学生,听课的老师是国培班的老师,讲课时间一点儿不超时,正好35分钟,老师们一致评价很高。指明复述课文前是让通读课文时出众的两位学生分段轮流读文,读文后找了两位学生复述课文,一个比一个好。第二遍讲课时用的别班学生,听课的是教研室领导,因为该班学生没有读书出众的,所以指明复述前是我读课文让生闭目听,读文后找了两位学生复述课文,也是一个比一个好。教研室领导听课后很满意,美中不足的是复述课文时老师不如让学生自由亲近文本,这样突出了学生。以后再讲时,复述课文前采纳了教研室领导的建议,每次都严重超时,并且一次比一次超得长。总结经验教训,我觉得复述前还是找读书好的学生读文(实在没有读书好的同学可以老师读。)效果好,这样学生可以专心完整地听故事。让学生自由读怎样读的都有,学生读书情况也不一样,时间不好控制,尽管突出了学生,但效果并不见得好。由此可见,合理的不一定是有效的,但有效的一定是合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引以为戒。鹬蚌相争的动画课件得到了好友悟空的鼎力帮助。

《鹬蚌相争》的动画课件得到了好友闻俊杰的鼎力帮助。教案得到了恩师贾志敏、薛法根、谈永康的热心指导,教研室李红花老师和我校的张校长、杜征寒、许锦娟、袁金辉等老师提出了宝贵建议,(自己备的教案基本没有改动。),童心在此深表感谢。

推荐第2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愿意站起来大声的把故事的题目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齐读)

2、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分别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吗?看图说说鹬、蚌各有什么特点?

4、鹬和蚌干什么呢?(相争)“争”字在这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5、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二、熟读古文

1、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咱们就得先走进这篇古文,下面请同学们拿起书先听陈老师范读,注意听清重点字的发音和句子的停顿。

2、听完老师的朗读,有什么想说的吗?(纠正雨的读音第四声,动词下雨,名词雨一种自然现象)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则寓言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停顿。

4、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三、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有几分古人的味道。古文乍一看不太懂,可细研究起来还挺有意思,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竖大拇指称赞,就喜欢这样有志气的孩子)

2、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古文的意思,看能不能把这几个红色的重点字也研究明白。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

3、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4、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成果,我想请2位同学合作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说给大家听一听。一人读古文,一人说对应的译文,听懂了吗?

5、看来这个故事大家都读懂了,古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鹬帮相争的原因。

出示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第一句中的重点字你都理解了哪些?曝:晒 。 箝:同钳。是夹住的意思。喙:鸟兽的嘴

谁能说说第一句古文的意思?

鹬蚌之所以相争就是因为:鹬啄蚌 ,蚌箝鹬(板书)

6、那鹬蚌争斗的经过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古文的

二、三句。

(1)出示第

二、三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在这两句话中你都理解了哪些重点字?

即:就,就是。谓:对某人说

谁能说说这两句古文的意思?

(出示图片)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蚌会想什么?

(2)就在这时,鹬和蚌各抓住了对方的什么弱点?那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对方说呢?(威胁,吓唬) (3)我有弱点,你也有弱点,你威胁我,我还威胁你呢。这就是——毫不示弱、互不相让

(师生配合读,指名读,齐读) (4)既然都不示弱,那鹬蚌到底谁斗得过谁,我们分成2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试一试,老师当总导演。

在斗之前,他们的争斗是不是一次就结束了呢?

生:不会,就像吵架一样,互不相让,肯定不止一次。

(5)那我们两个组就来斗三次吧!

第一次我们站着斗,第二次我们坐着斗,第三次我们就趴在桌子上斗?想想老师为什么这么安排?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越来越低了。)

(6)师:累了吧?这时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筋疲力尽。

7、就这样,鹬和蚌斗的已经筋疲力尽了,还谁也不让谁,有位渔夫看见了——(出示大屏幕)齐读最后一句,

(1)出示第四句: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舍:放下,放弃。禽:同擒,捉住的意思。

理解了哪些重点字?

谁能说说这一句古文的意思?

(2)最后争斗结果如何?(板书:渔翁得利)老师告诉你这还是一个八字成语。齐读

(3)望着手里的这两个家伙,渔夫心里会怎么想呢?为什么这么轻松地就可以抓到它们呢?(因为鹬和蚌相争给渔翁创造了机会。)

(4)此时,被捉住的鹬、蚌,听到渔翁这么得意地说,它们又会怎样呢?请把此时鹬蚌会说些什么写在书上的空白处。(互相责怪、后悔、想办法)

8、是啊,多惨痛的教训啊,我们在生活中可不能犯它们这样的傻了。

五、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一个“争”使得渔翁最后得利,如果“不争”会怎么样?(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那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燕(yān)国都不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而秦国实力强大,并对这两个小国虎视眈(dān)眈,想乘机吞并。可赵王没有考虑清楚眼前的形势却打算出兵攻打燕国。燕王知道了,心里很着急,便派大臣苏代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出兵攻打燕国。

“苏代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来讲个故事给您听„„’”

2、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

4、你从《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

5、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把大家的话总结了一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六、指导诵读,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学懂了学透了,这回呀,老师要求提高了,自己有感情的读一读,练一练,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咱们一齐背一背。

七、总结、拓展。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

推荐第3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 。( 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索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2.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指出直译与意译。引导学生意译,感悟两者的直接与生动、传神。)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

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如何?(师板书:渔翁得利。)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 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

这个故事在今天同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可以警示我们什么?(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

四、指导诵读,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学懂了学透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

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

五、总结、拓展: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六、作业:

1、给文中的鹬、蚌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相争则死;相助则生)

2、搜集古文,运用学法,感受快乐。

板书: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权衡利弊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通过描述鹬和蚌相互争斗,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穿插到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后在学法提示下鼓励孩子们自学研究,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诵读、自学古文。接着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鼓励他们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后再进行拓展实践,培养学生学古文的能力。

推荐第4篇:鹬蚌相争

门头沟区育园小学

07

107300007

4中文2班王雅悯

北京版三年级《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案例。

一.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寓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个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出示课件题目“鹬蚌相争”)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鹬和河蚌这两个主人公(出示鹬和蚌的图片,介绍鹬和蚌)

鹬:一种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脚趾间没有蹼,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食小鱼、小虫和贝类。

蚌:一种生活在淡水里的软体动物。贝壳长圆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出珍珠。

这两种动物,一个在天空中飞翔,一个在水中生活,他们怎么会有交集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了解一下故事的内容。

二.课文学习

1.同学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内容,现在请同学给大家讲一下“鹬蚌相争”的故事,注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几个要素(请两、三名学生回答)。

2.听了他们的复述,我给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总结这篇寓言的。 一只河蚌张开贝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用嘴啄住了它的肉。河蚌急忙合上贝壳夹住鹬的嘴。鹬和蚌互不相让,最终被渔

夫轻松地捉走了。

3.同学们都注意到了河蚌和鹬的互不相让,现在请大家用波浪线把鹬和河蚌“互不相让”的表现画出来。

(1)(请学生读出画线部分)从这些话中看出鹬和河蚌当时什么心情,你们觉得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2)刚才我们画出了鹬和河蚌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话,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出鹬和蚌相争的语气,生气、毫不示弱的语气)

(3)通过同学们的分角色朗读,我想问问,“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有谁可以用“毫不示弱”造句。

4.鹬和蚌“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结果怎么样?

5.学到这里,你们想不想看一看鹬和河蚌互不相让的场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动画片(鹬蚌相争的动画片,用时5分钟),看过之后告诉老师,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

1.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了《鹬蚌相争》这个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过之后请同学们回答我的问题。

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第一位皇帝是谁吗?是秦始皇。他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在统一之前,国家处在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历史上把这段时间叫做“战国”。战国时期,我们的国家分为七个小国,其中包括之后统一了其他国家的秦国,秦国非常的强大。还有在咱们北京附近的国家燕国,还有在现在的河北省附近的赵国。

请大家看看当时的地图。(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当时赵国的君主想要攻打燕国,燕国的苏代就去向赵国的君主求情,苏代给赵国的君主讲了一个故事,成功的化解了两国的矛盾。如果你是苏代,会给赵国的君主讲什么故事呢?如果赵国攻打燕国,那么最后获利的会是谁?

九.大家都知道,鹬和河蚌因为互不谦让最后被渔夫轻轻松松的捉走了,我想请大家想一想,被捉走的鹬和河蚌现在在想些什么呢?如果当时他们怎样做就可以避免被渔夫捉走呢?

2.同学们以前学习过《守株待兔》,同学们想一想,《鹬蚌相争》中的渔夫和《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推荐第5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河南省内乡县夏馆镇:李金瑞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根据《鹬蚌相争》的文言文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 课文描述了在阳光明媚的时候,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睡着了。一只鹬鸟乘机去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住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嘴。随着时间的溜走,鹬鸟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没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不但不松口,反而钳得更紧。当太阳下山时,双方仍相持不下,被第三者渔翁轻而易举地擒走。

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理解故事,并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寓意,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上“阳光明媚”等词语复述故事。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及结果,领会其中的道理。

2.读与想象相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启发。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鹬和蚌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 出示“鹬”和“蚌”的图片,引导学生介绍鹬和蚌。【导语: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想认识吗?(出示图片)大家请看,左边的是谁?右边的呢?(板书“鹬”和“蚌”,指导读和写,指名介绍鹬和蚌。)】

2 板书课题,导语引新: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个与鹬和蚌有关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请跟我一起写课题。(板书)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介绍鹬和蚌给大家认识,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学习课文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习惯。】

(二)检查预习,复述故事

1 出示课后的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师随机评价。

2 复述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试着用上这些四字词语复述一下

故事? (指名说,师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复述故事,在检查预习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

的习惯,又使其语言概括能力得到锻炼,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美读海景,了解故事起因

1 师导语过渡:通过复述,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更深的印象。文中哪些段落交代了

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呢?

2 反馈,指名朗读

1、2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这两段话都描写了哪些

景物?

3 指名反馈,随机评价。(师导读:多美的景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

1、2自然段(要读出景的美和河蚌的惬意)

4 师导语过渡:正因为这样,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河蚌才会不知不觉睡着了,(出示

第三段)请大家齐读第三段,体会:这时的河蚌真()。

5指名反馈,理解“心旷神怡”,指名朗读。(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故事情境的优美,从而体会河蚌的惬意。河蚌晒太阳睡着了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为学习后文做了铺垫。】

(四)品读过程,探究相争原因

1 导语过渡:和暖的阳光,柔柔的海风,使河蚌张开蚌壳进入梦乡,也因此使得鹬

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这时的河蚌有什么反应?(合拢蚌壳)鹬鸟

怎么样了呢?(被钳住了嘴)鹬、蚌相争由此开始(板书“相争”。(出示这一

画面)这时的鹬鸟和河蚌又会各自想些什么呢?(出示“学习提示”:)

读一读:自由认真朗读

7、8自然段。

想一想:分别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时的河蚌和鹬鸟?

说一说:想象表达:这时,河蚌心想:

鹬鸟心想:

2 生自读思考,然后交流反馈,出示

7、8自然段,男女分组朗读。(读出河蚌的

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3 师导语过渡:鹬鸟和河蚌就这样相持着,眼看一天就要过去了,可它们仍然互不

相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出示鹬、蚌对话部分)请大家分角色朗读对话,边

读边想。

4 指名反馈,交流看法。(随机板书:伤害对方)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直观作用和想象的作用,结合朗读,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所讲述的故事中,走进鹬和蚌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相持不让的根本原因,为后面

的感悟道理奠定基础。】

(五) 探究结果,感悟道理,拓展延伸

1 师导:鹬蚌相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指名反馈。(板书:渔夫得利)

2出示:默读最后一段,想象表达:被渔夫捉走的鹬和蚌,此时又会想些什么呢? 鹬和

蚌垂头丧气,鹬心想:

蚌心想:

3 反馈交流。

4 拓展延伸:(1)鹬蚌相持的结果让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为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感悟故事道理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心理,这样学生既很好地理解、内化了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回顾个人的阅读经历,从中明白更多的是非善恶,体现了在学语文中学做人的育人理念。】

5课堂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

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六) 作业推荐(出示):

1积累本文的优美词语。

2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3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

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请你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鹬蚌

相争

(伤害对方)

渔夫得利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根据《鹬蚌相持》的文言文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领会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授课过程中,我在检查预习、复述故事的环节之后,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景的优美,感受鹬鸟和河蚌的语言、心理,探究它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在诵读及想象过程中,理解故事,体验情感,领悟寓意,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令人遗憾的是,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互评。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个人的想法。

推荐第6篇:鹬蚌相争

25鹬蚌相争

学习目标:

1、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例。

3、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互不相让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学习难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品读《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

2、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他概括的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再概括一下吗?

3、师: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一些问题。那么,这节课,你认为我们应重点探究哪些问题?

4、师:同学们,你们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说明大家都是爱学习的孩子。学习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用心感悟。

5、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划出与问题有 1

关的词语或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间6分钟)

二、解疑合探

(一)感悟“鹬蚌相争”的原因。

过渡:俗话说有因必有果,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谁能把找到的词语或

句子说一说。

生说:口水直流、阳光明媚、心旷神怡

(1)师:“阳光明媚”的天气该是多么美好啊!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呢?

出示: “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想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影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指一名学生读一读并评价)

(2)师:这么安逸的环境让人陶醉,河蚌感到什么?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河蚌

的“心旷神怡”?

生读,师出示: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身上,他觉得舒适极了。柔柔

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师: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只是老师觉得河蚌陶醉其中的感觉比你读的还要美。来,谁愿意读一读?

(3)美景让河蚌忘乎所以,但鹬鸟可不和它一样?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

河蚌的肉啄去。”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迫不及待、急不可待)。小结: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正因为河蚌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二) 感悟鹬蚌相争的经过

过渡: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会善罢甘休吗?一场战斗开始了。“鹬蚌相争”的过程中,你找到了那些词语?

(生相互补充依次找出: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

(1)鹬鸟那么长的嘴,河蚌是怎么做的,让它无计可施?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说一说。

师:河蚌正在做美梦,却被鹬鸟啄肉,那么它是怎么想的?

出示图片:

这就是被河蚌夹住嘴的鹬鸟,想想一下,鹬鸟会怎么做?一切徒劳之后,鹬鸟会怎么想?

过渡:一个生气,一个后悔,就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体会一下。

出示:

河蚌即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得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拍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它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河蚌。 分角色朗读。

(2) 师:鹬鸟无计可施,一番挣扎再加上好久没有吃东西,它已经饥肠辘辘,同时又暗自得意,鹬鸟为什么暗自得意?

师:那么它是怎么说的?那么河蚌又是如何表现呢?

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3)河蚌和鹬鸟就这样互不相让,怒目相视。下面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9-12自然段。

师:它们争夺的结果怎么样呢?谁能用一个词总结争斗的经过.(互不相让)

(三)弄清故事的结果

(1)指名学生读课文中写结果的句子。

出示课件:

(2)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故事的结果。

(3)教师总结板书:渔人得利。

出示课件:写一写。

渔夫提走了鹬和蚌,此时

渔夫心里想。

鹬鸟心里想。

河蚌心里想。

(四)体会故事的寓意

回顾整个寓言故事,填空:

鹬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它们只想到(),没想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有什么启示?

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目睹了鹬蚌相争的结果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我们要。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里,课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你还有

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四、运用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编

一、两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

3、师补充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早上暖暖的太阳照着河面,河水泛着银光,它们。 午后,骄阳似火,大地像火炉一样,它们。

晚上,月亮出来了,星星眨着眼看着大地,它们。 小练笔:鹬和蚌从渔翁那儿逃脱了,再一次在河边相遇。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4、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教训牢记心间,“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凡事要“宽容谦让、以和为贵”!

板书:

25 鹬蚌相争

鹬啄蚌肉

25 鹬蚌相争互不相让宽容谦让

渔人得利

推荐第7篇:鹬蚌相争

《说课稿鹬蚌相争》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五年级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 “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弱\",理解词语意思.

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本课的难点是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要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推荐第8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今天,老师要隆重地为大家介绍两个小动物(出示图片)瞧,这是翱翔在蓝天的鹬(板书: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这是生活在水中的蚌(板书:蚌),一种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有一天,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读一读吗?

2、故事的题目叫——板书:相争

3、快打开课本,自己去读一读吧!希望你们字字读准,句句读通。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吗?(能)开火车读。

4、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吗?(点击媒体)

出示:蚌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短短一句话,就把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真简单!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知起因,入情境

1、故事中的主人公可没这么简单,它们之间发生了争斗。相争的起因是什么呢?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谁来为大家来读一读?(点击媒体)

2、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起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相机板书)

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展现这些画面吧!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交流)

2、是呀,鹬又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引读)拔不出嘴来。(点击媒体)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威胁蚌)

4、威胁就是?怎么威胁的?

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

6、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7、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8、我想你们也能读好蚌得意洋洋的话。(指名读,齐读)

9、下面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了,请男生读鹬说的话,女生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好吗?

(1)、鹬傲慢地说:

蚌白了鹬一眼说:

(2)、鹬扎煞着羽毛,生气地说:

蚌也恶狠狠地说:

(3)、鹬咬牙切齿地说:

蚌也怒气冲天地说:

(4)、过了很长时间,鹬和蚌都筋疲力尽,鹬有气无力地说:

蚌也无精打采地说: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谁也不让谁”让你想起了哪个词语?(板书:互不相让)

2、是啊,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一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

,可它们都(读);两个小时过去了,鹬仍然

,蚌

,它们还是(读);三个小时过去了,鹬坚持

,蚌

,它们仍旧(读);四个小时过去了,鹬死死地

,蚌

,它们依然(读);„„鹬和蚌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3、果然不出所料,出示“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此时的渔夫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语道出这一切。(喜笑颜开)

4、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揭寓意。写一写:现在,你想对寓言中的鹬、蚌、渔夫分别说些什么呢?(点击媒体)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那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都不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而秦国实力强大,并对这两个小国虎视眈眈,想乘机吞并。可赵王没有考虑清楚眼前的形势却打算出兵攻打燕国。燕王知道了,心里很着急,便派大臣苏代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出兵攻打燕国。

“苏代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来讲个故事给您听„„’”

2、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4、“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

5、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平时读读寓言也是一种很好地学习。

三、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翁得利

推荐第9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课本剧

人物:

老婆子: 老翁:梦中老翁:大树: 兔子:鹬: 蚌: 场景

(一):

旁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个守株待兔的老翁又在做起了梦。 大树、兔子、梦中老翁、老翁上场

老翁在晒着太阳做梦:去下地干活,看见一只兔子碰到了大树上,走进看了看,兔子撞死了,老翁便把兔子带回了家。

老婆子上场

老婆子:老头子,啥时候了还在着打呼噜,咱中午吃啥啊? (老婆子拍打老翁,老翁被惊醒)

老翁:死老婆子,嚷嚷啥,把我梦都给吓跑了。 老婆子:赶紧吧,马上就晌午了。 老翁:知道了,知道了。

(旁白:老婆子转身喂鸡,老翁转身出门了) 场景

(二)

旁白:在海边有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蚌高兴的说:今儿天真不错,我也来晒晒太阳,暖和暖和,补充点维生素D (旁白:鹬猛然间飞过去,一下子捉住了蚌的肉) 鹬愤怒的说:“臭河蚌,快放开我,要不然我就啄死你!” 蚌着急的说:“你这只臭鹬,快拿走你的鸟嘴,小心我把你的鸟嘴夹扁了”

鹬狡诈的说:“嘿嘿,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成肉干,等你死了我再吃你。”

蚌得意的说:“哈哈,你想的美,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谁吃谁,还说不定呢!” 鹬:哼 蚌:哼

(旁白: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老翁从远处走了过来。)

老翁得意的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得来全不费功夫,看老婆子看说什么。 场景

(三)

(旁白:老翁提着鹬和蚌,往家赶,鹬和蚌被渔翁捉住了以后,它们还在争吵着不停)

蚌生气地对鹬说:“都怨你!都怨你!谁让你把我的肉夹住的,否则我就不会被渔翁捉住!”

鹬也不服气,说:“哼!还不是你先夹住我的嘴!”„„ (旁白:鹬蚌继续争吵)

渔翁把它们拎回了家,朝厨房大声喊道:“老婆,你看我捉了什么回来啦!” 老婆子从厨房里走了出来,没有发现什么呀?便好奇地问:“在哪呀?你到底捉了什么呀,这么的高兴?”

渔翁拿起鹬和蚌回答道:“你瞧,在这儿呢!我刚走到海边,便看到它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看出这两个家伙脑子进水了,实在是笨死了啦!

(说着,便将它们拎到了大缸上,扔了进去。) 老婆子:瞧,你那样,不就是瞎猫碰见死耗子了。 老翁:切!你懂啥,这叫吉人自有天相,跟着我享福吧! 渔翁对老婆说:“你去拿把刀来,今天我们好好吃一顿!” (旁白:老婆高兴地将刀递了过去,转身便去烧开水。渔翁接过刀,见刀生锈了,便找来石头,在厨房里磨了起来。“嚯,嚯,嚯„„”声音越来越大)

缸中的鹬听见了,蚌惊讶的问:咦,不会是磨刀的声音吧? 鹬颤抖着问蚌:“那不会是要了我们俩的小命吧?” 蚌迟疑了一会,紧张起来,说:“应该是吧。” 鹬:你想死吗? 蚌:我还没活够呢! 鹬和蚌异口同声:咱逃跑吧! (旁白:鹬和蚌,各自松开了口)

鹬:咱得想个办法,逃出这个网子,才能出去啊!

蚌:以咱俩着高水平,还能出不去?咱俩把这网子给捉开个口子,不就见得天日了! 蚌在窃笑:嘿嘿……

鹬:我可以飞走吧,可是你不会飞呀!我不能丢下你不管啊,兄弟! 蚌:这才是兄弟啊!咱是不打不相识啊! (旁白:鹬和蚌互相抱着,感动的哭着)

鹬对蚌说:“要不,你到我的背上来,我带你飞出去吧!” 蚌很感动,握着鹬的手说:“谢谢!有你这样的兄弟此生无憾啊!” (旁白:话音刚落,鹬和蚌把网子啄破了个口钻个出去,蚌便滚到了鹬的背上,鹬拍着翅膀,一声不响地飞走了。)

老翁磨好了刀,哼着小曲,走到大缸边,一看不禁呆了:“那两个笨家伙到哪儿去了?”

老翁提着网子,摸着脑袋,郁闷着

老婆子听到了叫声,也闻讯赶过来,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今天吃什么呢?”唉,真是空欢喜一场呀!

老婆子生气的说:叫你自认为很聪明,总想不劳而获,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啊!

鹬蚌和好高兴的说:刚才我们用事实告诉了大家,在危难到来的时候,只要我们临危不惧地面对困难,团结在一起,一定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推荐第10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出示图片,生猜跟图片相关的寓言。

2、导入课题,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一则跟动物有关

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生在草稿纸上写,注意鹬的写法)。

3、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二、初读课文

1、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3、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好,现在开始吧!

4、指名、齐读文

三、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知起因,入情境

1、读准、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细细品读课文才是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请你们一起读出来。

2、通过刚才的朗读,是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引导理解:猛地、立刻、牢牢地,并指导朗读词和相应句子。

3、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原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相机板书)

(二)悟过程,体情感

1、(出示图片)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有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

4、读读鹬的话,哪些地方能看出鹬对蚌的威胁?(就等着瞧吧、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指导朗读。

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

6、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7、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8、我想你们也能读好蚌得意洋洋的话。(指名读,齐读)

9、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三)晓结果,明道理

1、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两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还是不愿意退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仍然不愿意退让……

2、指名学生回答。

3、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它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怎样读鹬蚌相争的对话?(指导朗读)

4、出示“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他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渔夫,你想说什么?踏破铁鞋无觅出,得来全不费功夫。)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

5、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

出示问题:

1、如果你是鹬、蚌或者鱼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

2、谁能帮鹬和蚌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夫捉走?

3、鹬和蚌在鱼翁的网袋里会说些什么呢?

4、如果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结果又会怎样呢?

讲述故事: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

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今后我们在生活中与人发生冲突时,你又会怎么去面对呢?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五、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翁得利

第11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

3、

4、5自然段。(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5) 出示小黑板: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7) 指导朗读。(8) 学生自由读

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毫不费力)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全班反馈。(11) 齐读课文

3、

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

1、

2、

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第12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成都市红花实验学校

钟军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背诵《矛与盾》

2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二、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指导书写鹬 三 精读课文

1找出《鹬蚌相争》的内容,齐读。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四、明道理

1、看动画片。

2、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3、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五、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六、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七、作业:续写鹬蚌相争

第13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体会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理解——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深化,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相争

(互不相让)

渔夫得利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造句:毫不示弱。

4、填写同音字:( )言 ( )蚌相争 美( )

( )不示弱 ( )言壮语 丝( ) ( )迈 不( ) 开( )

5、成语积累: ( )( )相争 ( )不( )弱 ( )不( )让

3、用“相”组三个词语( ) ( ) ( )

4、讲故事《鹬蚌相争》

七、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重视朗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自主梳理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不强调答案的唯一,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度启发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

2、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自主使用工具书学习字词,指导识记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内容等。

3、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言交流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故事续写拓展学生思维。多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良好。

4、同学们的看法、问题、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这堂课通过讨论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弄清出了使用拟人的手法来说明道理,正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重要的本质特点。

第14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两种小动物(出示图片)瞧,这是鹬,它有着长长的嘴巴,生活在水中的河蚌(出示图片)是鹬的食物之一,蚌肉柔软鲜美,外壳却很——硬。一只鹬遇上了一只河蚌会发生什么?(争斗、相争)

2、读题——鹬蚌相争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知起因,入情境

1、鹬和河蚌之间发生了争斗。它们争斗的起因是什么呢?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谁来为大家来读一读?

2、和暖的阳光,微风柔柔,河蚌张开蚌壳,惬意地进入梦乡,没想到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引读:有只鹬看见了,猛地—— ,河蚌急忙—— ,牢牢—— 。

3、从“牢牢”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蚌夹得很紧)为什么夹得那么紧?(生命受到了威胁)

4、鹬蚌相争的起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本来想吃河蚌,现在情势逆转,鹬的嘴反而被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又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威胁河蚌)

4、威胁:恐吓(he)

怎么威胁的? (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抓住了河蚌的致命点——需要水,长时间的缺水,蚌就会——干死。 抓住河蚌的致命点,用言语对河蚌进行恐吓,让河蚌感到害怕,这就是——威胁。

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

6、面对威胁,河蚌害怕了吗?屈服了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

毫不示弱:一点儿也不比对方软弱,表示态度强硬。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沙滩上——原来鹬的软肋也被蚌抓住了。

7、下面同学们要合作了,请男生读鹬说的话,女生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好吗?注意老师提示的语气! (1)、鹬傲慢地说:

蚌白了鹬一眼说: (2)、鹬生气地说:

蚌也恶狠狠地说: (3)、鹬咬牙切齿地说: 蚌也怒气冲天地说: (4)、过了很长时间,鹬和蚌都筋疲力尽,鹬有气无力地说: 蚌也无精打采地说: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谁也不让谁”让你想起了哪个词语?(板书:互不相让)

2、是啊,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它们谁也不让谁;早上,暖暖的太阳照射着湖面,他们—— 谁也不让谁;中午,沙滩像火炉一样,他们——谁也不让谁;晚上,星星眨着眼望着沙滩,他们——谁也不让谁;深夜呢?

他们互不相让是因为他们想打败——对方,谁也不想先——让步。

鹬和蚌互不相让,争执——不下,结果呢?

3、出示:正当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一个悲剧的结局,鹬和蚌都被捉住了,它们——两败俱伤。

但渔夫的心情是高兴的,文中有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喜笑颜开)

喜笑颜开:十分开心

渔夫为什么那么开心呢?(没费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可以美餐一顿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两败俱伤的鹬和蚌,即将成为美餐的鹬和蚌,一定后悔死了,此时它们会想些什么呢?如果有机会再遇见一次,它们会相争到底,还是会选择各退一步?

5、揭寓意

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方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听的这个故事,战国时期的赵王也听过。如果不是这个故事,赵国会因为一点误会而攻打燕国,强大的秦国会乘势吞并这两个国家,赵国和燕国更快地走向灭亡。因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三、总结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第15篇:鹬蚌相争

来一些文人学者一方面引用人们已经创作出来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创作新的寓言,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这样,大量的寓言便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特点:1.鲜明的教育性课题:《鹬蚌相争》

计划课时数:1

主备人:

马天武

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5.一般篇中心备课负责人:马天武

年级主任签名:

时 间:__4__月__16___日

幅短小,结构紧凑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意思:有所

隐含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

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将深刻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的道理揭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3、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给生字注音并解释。

1、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整体感知寓意。

鹬( )_____________________。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课文,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

曝( )_____________________。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2、比一比,再组词。

矛( )誉( )弗( )瀑( )禽( )

予( )鬻( )佛( )曝( )擒( )

本预习案是课前发放,引导学生按步骤完成对课文的预习,发现问题,

喙( )陷( )

提出问题,为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要求A、B、C层学生都自

椽( )掐( )

主完成。A生可以适当拓展延伸。B生完成所有任务,并帮助C生完成预习40

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任务。

1、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

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课文围绕着鹬蚌相争写了一件事?

2、我理解了下列字或词语的意思,我把它写下来。

3、你最喜欢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为什么?

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展示了战国

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

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

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寓言: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

事。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后

家长评价: 金佛寺学校 六 年级 语文 学科学生导学案 学科主任签名:________ 我的自主学习可认真啦!爸爸、妈妈送我几颗星吧!( )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5分钟左右时间认真朗读课文,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1、鹬、蚌相互牵制时,分别想些什么?结果如何?谁输谁赢了?

2、鹬侵犯蚌的目的是什么?蚌是如何反击的?鹬出师不利,对蚌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呢?蚌采用的对抗方式是什么?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2、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也有许多矛盾冲突的事例,请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1、课文内容我熟悉。

鹬蚌相争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述并背诵《鹬蚌相争》.

3、续写《鹬蚌相争》的故事(当渔翁擒住鹬和蚌时,它们分别想些什么)。————————————————————————————————————————————————————————————————————————————————————————————————

4、巧填下列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狡( )三( ) 亡( )补牢 ( )假( )威 惊弓之( ) 汗( )功劳 画( )添足

5、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续写这则寓言故事。课外延伸,拓展提升: 41

这些名句我会背: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2、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第16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课件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回顾上节内容,导入课文

对,就是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咱们今天接着学习课文《鹬蚌相争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 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怒目相视 轻而易举 3 再次出示古文,引导学生说出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

四理解故事 明白道理

1 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名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当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为什么会相持不下?它们当时是什么反应?分角色读课文

9、

10、11自然段体会鹬蚌的内心活动,当鹬蚌被渔翁轻而易举地捉住时,渔翁会想些什么?鹬鸟会想些什么?河蚌又是什么想法?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3看到鹬蚌相争的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4交流。 6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读文后就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会冲淡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学生非常熟悉课文后再说,水到渠成,短时高效。让生先谈赵王受到的启发,再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使本文的教学显得层次分明。】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学完这个故事,你收到了什么启发? 2你还知道哪些蕴含深刻含义的寓言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寓言故事大全》中有很多经典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大全》有古文版和现代版的,希望你们古今对照着看,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故事的印象,也为学生课外表演《鹬蚌相争》打好了基础。】 五,课堂检测

第17篇: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语言的寓意。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

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

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

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读,读通: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

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

四、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

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

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那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呢?

5、基本情节讲清楚了,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内容,编者想得很周到,为我们准备了译文。让我们对照译文再来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6、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7、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8、故事内容读懂了,那么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五、精读感悟寓意:

1、那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呢?

2、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

3、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鹬和蚌在相互钳制的同时还不忘斗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心里的暗战。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语气词,然后带着这种语气跟同桌读一读。

5、师: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引读),蚌亦谓鹬曰(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学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学生接读)。

6、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乘机板书“不肯相舍”)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后说: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如果你是他,你会说些什么呢?

8、渔翁乐了,我们的鹬和蚌却悲剧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渔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渔翁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它们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最好能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来!

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鹬和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请

2、3名学生读一读)

10、这场悲剧能避免吗?作为悲剧的目睹者,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11、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拓展

1、其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2、师介绍:1934年,当国共两党争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这就是“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领会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道了!(齐读)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板书设计:

不肯相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权衡得失 懂得谦让

第18篇:鹬蚌相争教案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2014年12月12日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李 剑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战国时期,中原有七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秦国势力最强,其他之间势力较弱、旗鼓相当,秦国一直想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六国的机会来了。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赵王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今天我们学习《鹬蚌相争》这一则寓言故事,板题(齐读题目)。 1)同学们看到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2)注意“鹬”“蚌”的写法。

2、出示导学提纲。

1)能读写生字,组词。

2)理解词语意思(可以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鹬蚌相争

心旷神怡

无计可施

饥肠辘辘

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

怒目相视

3)有感情朗读课文,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自学设疑。(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记下自己新产生的疑问)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交流导纲和自己新产生的疑问)

2、展示、评价:

1)展示读写生字词。 2)展示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4)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读一读,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5)分角色朗读鹬鸟和河蚌对话的语句,简要说说他们相持不让的原因。 6)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7)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质疑解难:学了这节课,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

三、导学归纳:学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1)故事的结果鹬鸟和河蚌被渔夫轻而易举的捉住了,此刻鹬鸟、河蚌和渔夫的心里分别会想些什么?

2)再想想苏代给赵王讲“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类的成语?说一说。

2、编题自练:同学们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你的同学。

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渔夫

第19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 周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两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

2、绘声绘色地讲这个故事。

3、了解语言特点,知道故事中蕴含的寓意,激发学生读寓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讲寓言故事。

2、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寓言,激发学生读寓言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我知道大家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历史故事,对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个故事:大约在2300多年前,那时中华大地上有许多国家,他们之间不断征战,历史学家把那个时代称为战国。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赵国和燕国也是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一天,赵王准备出兵攻打燕国。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燕国一个叫苏代的人勇敢地向赵王讲了一个故事,赵王听后便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你一定很想知道苏代讲了个什么故事,看老师来写——

2、板书:鹬yù蚌bànɡ相争(板书时指导“鹬”和“蚌”的偏旁,鹬是一种鸟)

3、出示图片,鹬、蚌各有什么特点?

(看得真细致!那是你从生活中学掌握的学问!)

4、读题。通过预习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呢?看到这个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斗?(你想知道故事的起因)又是怎样争斗的(往往这就是故事最精彩的地方)?争斗的结果又怎样呢(老师也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局)?

(二)初读课文

1、那我们还等什么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P139,带着这些疑问自由地读这个故事,觉得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从大家读书的神态就可看出来,许多同学读得非常专注。课文中出现的这些 1

词,咱们能读好吗? 出示

啄肉 夹住 威胁 毫不示弱 用尽力气 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1)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识字的本领很高,字正腔圆。)

(2)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个孤零零的词,那它就是冷冰冰的。如果你在读这个词的时候,还想到这个故事,那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听老师来读一个词,范读(恶狠狠):啄肉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读得很重)

你能猜出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狠吗?(因为鹬很想吃蚌的肉) 你也来试试。

赞同老师的观点吗?一起读。

(3)小结:孩子们,词语是有感情的,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故事啊!谁来学着老师往下读? 生读:夹住

评价:蚌是怎么夹鹬的?(牢牢地夹)请你再读,夹得还不够狠!(或这样才夹得够狠)

(5)这样读的时候,我们头脑里就呈现出了一幅幅的画面。大家练习一下,读出你对它的理解。 (6)指名读。

(7)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指导“筋疲力尽、得意洋洋”) (7)齐读。

3、大家读得真好,把词语都读活了。现在咱们把这些词放进课文中,看能不能将课文读得更好,自己好好把故事再读一遍!

4、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读书的本领真高,读得绘声绘色。)我觉得他有几个词读得特别好,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故事的紧张气氛里。是哪些词? 指名交流。

猛地:速度快、狠。

急忙:反应迅速。

牢牢:用尽全力。

(哟,这只蚌反应可真迅速。) 我们一起来读读故事的开头。

故事会如何发展呢?指名读第2、3自然段。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她已完全把自己放进故事中去了。读得真好,奖励你,继续。)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故事越来越有意思了,谁接着读故事的结尾。

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4、故事读到这儿,这几个问号你解开了吗?

(鹬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夹住了鹬的嘴,它们互不相让,最后被渔夫捡走了。) 能不能把这几个同学讲的话,合成一句简短的内容?(手指关键词)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得清清楚楚,这是概括故事的好方法!

三、精读对话

1、如果当时苏代将这个一句话的故事讲给赵王听,你认为赵王会改变主意吗? 要让故事精彩,什么是一定不能少的?(人物的表情、动作„„)

2、鹬和蚌的争论无疑是本文最精彩的地方,现在我们就带着同学们刚才所提的建议,来读好这个对话。出示

2、3自然段。自己读读看。 (1)谁来读读鹬的话?

引导:你能体会此时鹬的心情吗?(着急)

是啊,嘴被河蚌死死地夹住了。此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嘴) 想象一下,它会怎么拔呢?(打、敲、甩、摔„„)

是啊,鹬又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于是——它就威胁蚌了。

(2)什么叫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不答应就不行,不答应就给 3

你颜色看!)

谁来威胁一下这该死的河蚌!如读得不行:这鹬比较和气,但这不是威胁。 学生1(恩,声音响亮、嗓门大是威胁的一种方式。) 学生2(瞪着眼睛读,这也是一种威胁。不错。)

学生3看,已经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了!同学们,合适的表情再加上恰当的动作,读出鹬的心理,这才是到位的读。谁来试一试。(加动作读) 学生4蚌有什么弱点?红显文字。

抓住别人的弱点,那也是一种威胁,谁再来读一读? (3)面对鹬的威胁,蚌害怕了吗?胆怯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毫不示弱

是啊,蚌不服气,因为他知道鹬也有弱点呢。 (4)谁来读河蚌的话?

(我听出了不服气,但不够得意!)

(我猜想蚌说完这话,一定会暗自笑两声,你再来试试。) (可能还不止笑两声,还会摇头晃脑呢,谁再来试试?)

(5)谁来和老师配合一下,我们把这段对话读给大家听。(咱俩这就叫做“鹬蚌相争”)

3、同桌两人再练一练!

4、指名朗读。(这可真是针尖对麦芒!)(这就是相争!谁也不服谁!)

5、它们是不是就争了这一回?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6、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因此他们之间的争斗,谁也没占得好处,反而让—— 板书:渔翁得利

四、寓意拓展

1、已成为渔翁囊中之物的鹬、蚌此时又会想些什么呢?

2、是啊,双方争利、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渔翁得利。板书:两败俱伤

3、这个故事是苏代讲给赵王听的,下面我们就把自己当苏代来讲这个故事! 作为一个讲故事高手:注意要讲清楚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还可加上动作。那讲故事高高手可以借用书上的语言,还可发挥自己的想 4

象,用上自己的话。

5、学生练习讲故事。

6、哪位同学来做勇敢的苏代?我们坐着的同学就都是赵王了! 情境:大王,燕国使者苏代求见—— 见到赵王应该先干什么?

7、真是一个伶牙俐齿的苏代。我来采访一位赵王,为什么听了苏代的故事,你就决定取消攻打燕国的计划了?

真是一位英明的赵王啊,千万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 这真是——小故事、大道理

这就是——寓言。板书:寓言

8、我们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说话委婉、含蓄,往往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带给人无尽的思考。我们来看看当初苏代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出示: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9、范读。自己能读懂吗?试试看。

指名读。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让人回味无穷。真有味道,这是我们中华寓言的魅力!

像这样的寓言,狐假虎威、画蛇添足,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希望大家能喜欢上它们。我们一齐来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我们祖先的智慧!

五、写字指导

今天我们除了要读懂这个故事,还有两个字一定也要写好。 出示:弱

1、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2、“弱”:左右两部分完全一样,右半部分比左半边稍大。像这样的字还有:从、羽、朋

第20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贾红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 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 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 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 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 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 就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 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苏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说家苏秦的弟弟), 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巧舌如簧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 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 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有没有同学听说过或者看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或者比别的同学先行一步预习过课文的,能跟我们讲讲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大致说一说就行。

二、学习寓言的方法

对,讲得很好,你是怎么了解到的?是看书?懂得学习。看动画片,善于积累,看课外书,博览群书。

好。我们今年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样才算学好了这则寓言?

(1)读通顺----(2)解文意-----(3)明寓理

对,因为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跟现在的白话文差别很大,所以要先读得清楚,意思也比较深奥,所以我们还要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每个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解文意。那么对于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才是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后还要明寓理。现在我们就先来读一读这则寓言。

三、读通顺

这则寓言虽然很短,但却出现了不少生字。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看看在读音方面有没有完全读对。

好,刚才XX同学把这篇古文读得字正腔圆,不容易啊。现在我们也学着XX人的样子齐读一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三、解文意。

我们课文呢有原文,也有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同学们光看译文就可以知道了。可是如果没有译文呢?要看懂这个故事,字词的解释就显得特别重要的,对不对?现在,假如你是一个编辑,你要把这则寓言介绍给别的同学看,不能出现译文,但可以有注释,即对一些难解的或者重要的字词作解释,你认为哪些字需要作出注释呢?让别人根据你作的这些注释就可以读得准看得懂这则寓言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背后的译文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哪些地方需要注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方——正在

曝-----晒太阳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之-----指鹬蚌

以上就是同学们的注释,同学们在这作注释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发现?你看我们现在常常需要用几个字的意思来解释文言文一个字的意思,说明文言文比较?----简洁。如果字词的意思都明白,整句话的意思也基本能水落石出了。

现在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它的意思弄懂。

四、明寓理。

既然是寓言,明白寓意是至关重要的。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

“争”

(1)“争”的原因:鹬啄蚌, 蚌夹鹬。(大家这时要注意在这里面,谁是进攻者)

(2)“争”的过程:

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对,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

蚌是什么反应的?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他们可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好比针尖对麦芒,双方针锋相对

互不相让

毫不示弱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两位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

同桌之间再读一读。

(3)“争”的结果:

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鹬与蚌的争吵不休换来了什么结果?

对二者僵持不下,却被第三方渔翁轻而易举拣了个大便宜,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4)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这个故事中,受到教训的是谁?鹬与蚌

它们都怎样做的?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不可以总结出如果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更妥当呢?

告诉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对,应该相互谦让,才能化解矛盾。那么我们再退一步设想一下,如果鹬与蚌不想两败俱伤,而且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你认为应该谁先做出退让呢?

蚌先退让

二者同时----诚信

还有没有第三种看法?

(1)在这个故事中,鹬与蚌谁是进攻者,是谁最先导致了可能出现的两败俱伤?

(2)当双方发生冲突僵持不下即将两败俱伤的时候,如果一方是强者,一方是弱者,你认为谁应先退让?为什么?

蚌是弱者,它若主动畅开双翼,无疑于送肉给鹬吃,而鹬是强者,它的退让并不会导致蚌趁机将它消灭。答案只有一种,只有鹬先作出退让的姿态。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我们看一看《战国策》中《鹬蚌相争》原文是怎么样。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当赵国要出兵攻打燕国时,苏代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可是在拐弯抹角地向赵王提出建议。同学们想想在这里面,谁是鹬?谁是蚌?谁是渔翁?从故事中能不能看出做了退让的是谁?赵。对,赵惠王是一只很聪明的鹬,他知道是他是强者,是主动制造事端的一方,所以当蚌即燕国托人来调解的时候他主动地作出了退让。鹬蚌相争,秦国这位渔翁自然也没有得利了。

五、小结

乱世战国,群雄并起,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相互冲撞,有侵略就保卫,有进攻就有防御,有欺辱就有抗争,当双方陷入僵持状态之后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制造事端者理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现在《鹬蚌相争》常常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扩大,即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因此要懂理权衡利弊,相互谦让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冲突。

六、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鹬蚌相争的故事
《鹬蚌相争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