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16 21:00:1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英语2007

政治理论2007

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2007——2008 党的建设理论2006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2007——2008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8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20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7——200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07——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6——2008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2007——2008 西方哲学2007——2008 中西哲学史2006

政治经济学原理2007

政治经济学2008

政治学2007——2008

中共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06

推荐第2篇: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2011年春季主体班次“菜单化”选学专题设置

(一)上课时间:3月29日

1、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比较与前景研究(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王福生)

2、文化资源富足与文化产业滞后的困境解读(文史教研部教授杨光祖)

3、侵权责任法解读(法学教研部副教授何志春)

4、网络发展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政治学教研部讲师李龙江)

5、美与美的欣赏(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武劼)

(二)上课时间:4月12日

1、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建设(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成兆文)

2、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开发(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副教授鲜静林/陈治华)

3、加快发展甘肃现代化服务业(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丁国安)

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秀英)

5、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构建(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建晖)

(三)上课时间:4月26日

1、扩大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选择(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刘金玲)

2、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考察与规律认识(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王锐)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占荣)

4、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卫霞)

5、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规制及司法实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建平)

(四)上课时间:5月10日

1、领导干部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张佺仁)

2、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研究(文史教研部副教授雒庆骄)

3、“钓鱼”执法拷问中国依法行政(法学教研部副教授陶清德)

4、行政文明与地方政府行政文明建设(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王旻)

5、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网络中心副教授张诤)

(五)上课时间:5月17日

1、城市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研究(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白旭川)

2、中国安全生产及其法律规制——以山西溃坝事件为例(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徐世平)

3、张国焘“南下”错误性质研究(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马雅伦)

4、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干预(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闫晓勇)

5、甘肃生态补偿模式研究(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王文行)

推荐第3篇: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社会学研究方法2006——2007

社会学原理2006——2007

公共行政学2006——2007

公共政策(含管理学)2006——2007

管理学原理2006——20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6——2007

中西哲学史2006——2007

经济理论综合(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2006——2007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西方政治思想史2007

政治学基础2007

政治学(含政治学原理、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2006——2007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含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2006——2007 中共党史2006——2007

政治学原理2006——2007

行政法学2006

宪法学2006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综合2007

法理学2007

推荐第4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2001(有答案)

邓小平理论2000——2002(均有答案)

国家公务员制度2002(有答案)

国民经济管理2000——2001(均有答案)

国民经济管理学2002(有答案)

简明外国经济管理思想史2000——2001(均有答案) 经济学说史2000——2002(均有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2000(有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原著2000(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2001(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001(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事政策2001(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时事政策2002(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2002(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1——2002(均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2001(有答案)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2002(有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2(有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00——2002(均有答案) 外国经济管理思想史2002(有答案)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2002(有答案)

行政管理学2000——2001(均有答案)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2000(有答案)

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部分)2001——2002(均有答案)

推荐第5篇: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文件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文件 安徽省人事厅文件

皖校字[2006]28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 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事局,各市、县(市、区)委党校,省直 工委党校,各大型企业党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衡量党校系统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党校系统教师队伍,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党校系统教师队伍的实际,特制定《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附件:

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 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观公正地衡量党校系统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党校系统教师队伍,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 标准条件所称党校系统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名称是:县级党校为教员、助讲、讲师、高级讲师;市级及以上党校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第三条 申报人通过评审或评审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 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突出者,可以优先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对有突出贡献者,可以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直接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用范围

第五条 标准条件适用于安徽省各级党委党校(含大型企业党校)中申报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及助教(助讲)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由省人事厅委托评审的其他院校的有关人员。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治学态度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较好地履行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任期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第七条 任现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或延期申报:

1、受到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能申报;

2、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两年内不能申报;

3、发生教学事故造成一定影响的,两年内不能申报;

4、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未达合格等次的,从下次合格之后满一个任期方可申报。

第四章 助教(助讲)任职资格条件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按有关规定直接认定助教(助讲)资格。其余教师申报,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九至十条要求。

1、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经考核,表明能胜任本职工作;

2、取得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承担教学工作满1年。

第九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本科学历后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

2、县级党校教师,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教学工作满3年。

第十条业绩能力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比较熟悉,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够胜任并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五章 讲师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按有关规定直接认定讲师资格。其余教师申报,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十二至十五条要求。

1、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表明能胜任本职工作;

2、获得硕士学位后承担教学工作满3年;

3、大学本科毕业后再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且本科毕业后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第十二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研究生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后,聘任助教职务满3年;

2、省委党校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后,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聘任助教职务满4年;

3、市级党校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后,聘任助教职务满4年;

4、县级党校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并聘任助教职务满4年或者取得本科学历并聘任助教职务满5年;

5、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它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十三条 业务能力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1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7 5%以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十四条业绩成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本校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前三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附项目任务书等相关证明材料,下同);

2、参加并完成县局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被授予市级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4、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市级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第十五条 论文、著作条件:

(一)县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

2出版著作一部或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

(二)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

2、出版著作一部或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三)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3篇;

2、公开出版3万字以上的著作1部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

3、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

第六章 高级讲师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六条 申报高级讲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十七至二十条要求。

第十七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2年;

2、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3、取得本科学历后,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4、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它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十八条 业务能力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2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75%以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十九条业绩成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市(厅)级成果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市(厅)级成果三等奖以上(前2名)或主持并完成本校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

2、参加并完成县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被授予市级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4、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市级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第二十条 论文、著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3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高级讲师学术水平;

2、公开出5万字以上的著作1部,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高级讲师学术水平;

3、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高级讲师学术水平。

第七章 副教授任职资格条件

第二十一条 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二十二条至二十五条要求。

第二十三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2年;

2、获得硕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3、研究生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6年,若为市级党校教师,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4、1 9 9 3年前具有本科学历(含大学普通班毕业生)或学士学位,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聘任讲师职务满8年,若为市级党校教师,聘任讲师职务满6年;

5、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二十三条 业务能力应具备下列条件: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2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7 5%以上。能够对青年教师或学员的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提供具体的指导(市级党校教师须提供1‘篇总结报告)。省委党校教师还须在本学科领域一个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省委党校教师须提供1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四条 业绩成果条件: (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市(厅)级成果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市(厅)级成果三等奖以上(前2名);

2、参加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5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或主持并完成本校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

3、参加并完成市(厅)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被授予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5、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市级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或其它专业奖项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省’(部)级上述奖项三等奖以上(前2名);

2、参加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前2名)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4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或主持并完成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

3、参加并完成市(厅)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5名),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被授予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5、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第二十五条 论文、著作条件: (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为国家级,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2、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5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3、公开出版6万字以上的著作1部(或编写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3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被《SSCI》全文收录,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2、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2篇为国家级)或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为国家重点),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3、正式出版1 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1部(或主编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本人撰写1 0万字以上),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第八章 教授任职资格条件

第二十六条 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二十七条至三十条要求。

第二十七条 学历和资历条件: (一)市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硕士、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2、1 99 3年前具有本科学历(含大学普通班毕业生)或学士学位,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聘任副教授满6年;

3、具有本科学历或大学普通班毕业,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的第一完成人,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4、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他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2、研究生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聘任副教授职务满6年;

3、1 9 9 3年前具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并聘任副教授职务满8年;

4、大学普通班毕业,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的第一完成人,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5、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他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二十八条 业务能力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在本学科领域一个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知识面广博,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并对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对中青年教师或学员提供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教学评估优秀率在8 O%以上或具有讲授多个主体班专题的能力(须提供1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省委党校教师还须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专业实践;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九条 业绩成果条件:

(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成果一等奖1项(前5名)或获得省(部) 级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前2名);

2、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3、参加并完成(市)厅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教学科研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5、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级成果奖励1项(前5名)或省(部)级成果一等奖1项(前3名)或省(部)级成果二等奖1项(前2名);

2、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前3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或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

3、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教学科研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第三十条 论文、著作条件: (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公开出版1 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1部(或为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其中本人撰写1 0万字以上),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3、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并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有1篇为国家级重点,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2篇为国家级重点并被《SSCI》全文收录,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公开出版1 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1部(或为全国党校系统统编教材主编或副主编,其中本人撰写1 0万字以上),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3、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泰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4、参加并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2名)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5、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3篇为国家级重点,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第九章 破格申报条件

第三十一条 破格申报讲师任职资格,除符各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I、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2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8 0%以上(须提供1篇总结报告);

2、获得市(厅)级成果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市(厅) 级成果三等奖以上(前2名)或参加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I项(前4名):

3、有1篇论文被《SsC I》收录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第三十二条破格申报高级讲师或副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在本学科领域一个方面有高深的造诣,知识面广博,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并对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须提供1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

2、获得省(部)级成果一等奖(前5名)或获得省(部)级 成果二等奖(前2名),或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3、有2篇论文被《SSCI》全文收录或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篇。

第三十三条 破格申报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国家级成果一等奖(前5名)或获得省(部)级成果二等奖(前2名);

2、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有4篇论文被《SSCI》全文收录或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篇。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标准条件中所要求的论文必须是任现职以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并公开发表在有“CN”、“ISSN”刊号上的学术文章;专著或教材必须是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

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副刊”等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上收集的论文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只供参考;提交的论文,按条件中的数量要求须有二分之一及以上在非本单位主办的刊物上发表。

第三十五条 本标准条件中所称的科研项目除特别说明的外指任现职以来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政府设定的项目或课题。完成科研项目或课题成果以成果鉴定书为准。未结项课题中人员名次以承担科研量的多少为序。

第三十六条 本标准条件中所称的奖项除特别说明的外指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政府颁发的奖项,例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社科成果奖等。所获奖项以奖励证书所列名次为准。

第三十七条 本标准条件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条件需同时具备(破格申报除外)。申报人的工作业绩从取得现任专业职务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和有关组织提供的有效材料。

第三十八条 本标准条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省人事厅皖校字[1 9 98]5 7号文同时废止。

第三十九条本标准条件由省人事厅和省委党校负责解释。 主题词:党校教师资格标准条件通知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06年5月8日印发 共印240份

推荐第6篇: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首次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首次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以及省委组织部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批复的《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为省委党校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组织保障。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按规定设岗、按岗聘用、聘任上岗、合同管理。 2.业绩优先、年功为基。 3.实行主辅系列分列设置。

二、实施范围

实施范围为现有正式在编并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岗位设置

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主系列和辅

1 系列分列设置,根据条件和现状设置比例。

(一)主系列岗位等级设置

主系列为高等学校教师系列,适用范围包括在教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即9个教研部、省情研究所、报刊部。主系列岗位包括四个层次11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二至十二级岗位。其中正高级岗位设

二、

三、四级岗,副高级岗位设

五、

六、七级岗,中级岗位设

八、

九、十级岗,初级岗位设十

一、十二级岗。

(二)辅系列岗位等级设置

辅系列为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系列,适用范围为主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辅系列岗位包括四个层次10个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三至十二级岗位。其中正高级暂不设三级岗只设四级岗,副高级岗位设

五、

六、七级岗,中级岗位设

八、

九、十级岗,初级岗位设十

一、十二级岗。

四、聘用条件

(一)各级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遵纪守法,热爱党校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能够全面履行工作职责,各年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以上等次;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条件;身体健康,能够坚持正常工作。

(二)各级岗位任职的资格及业绩条件

聘任各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应具有相应级别岗位专业技术职务,达到以下任职资格条件和岗位业绩条件:

1.任职资格条件。二级岗位资格条件执行《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2 辽宁省人事厅关于全省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辽人发[2008]16号)关于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相关规定;三级岗位一般须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或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且在任职以来连续3年获主体班教学等级奖和校内科研精品奖以上奖项;四级岗位应为年度考核合格的在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五级岗位一般须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或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且在任职以来连续2年获教学等级奖;六级岗位一般须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或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年以上且在任职以来获教学等级奖;七级岗位应为年度考核合格的在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八级岗位一般须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或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年以上且在任职以来获教学表扬奖或以上奖励;九级岗位一般须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年以上,或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获教学表扬奖或以上奖励;十级岗位应为在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十一级岗位应为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1年以上人员;十二级岗位应为在聘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2.岗位业绩条件。

(1)二级岗位人员业绩条件执行《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辽宁省人事厅关于全省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辽人发[2008]16号)关于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相关规定。

(2)三级岗位人员须学术造诣比较深厚,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是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校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做出过较大的贡献;在本学科青年教研人员的指导

3 和培养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同时须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①长期承担主体班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或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强的科研及科研组织能力,为推动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和理论阵地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

②独立承担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独立承担或主持一项以上省(部)级一级科研项目、出版过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作、任现职以来在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文章(或科研成果被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

(3)五级岗位主系列人员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本学科理论功底;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在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参与本学科青年教研人员的指导和培养工作。同时须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①承担主体班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或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为推动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和理论阵地建设上做出贡献;

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或主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版过一定质量的学术著作或主编过教材(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任现职以来在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文章。

五级岗辅系列人员应依据业务工作、年功等综合情况确定(以下同)。

(4)六级岗位主系列人员应具有较系统的本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

4 功底;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同时须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①承担主体班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较好,或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为推动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和理论阵地建设上起到一定作用;

②具有科研能力,主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合作出版过学术著作或教材,任现职以来发表过本专业有一定质量的学术文章。

(5)八级岗位主系列人员应具有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理论功底;是本学科青年骨干教研人员。同时须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①独立承担教学工作,或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

②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任职以来发表过本专业有价值的学术文章。

(6)九级岗位主系列人员应具有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理论功底;是本学科青年骨干教研人员。并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①参与教学或科研工作;

②任职以来发表过本专业有价值的学术文章。

五、聘任方法

(一)二级岗位聘任,根据我省有关规定,执行省里统一标准,聘用人选由省里统一组织专家评委会进行审查评定。此次进行专业技术岗位聘用时,先将拟申报二级岗位聘用人选,聘用到三级正高级岗位。待省里对二级岗位人选核准后,满足二级岗位条件人选,再聘用到二级岗位。

(二)其他高级岗位聘任,分别综合考核主辅系列高级专业技术

5 职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及年功条件,由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评议小组对参评人员的业绩等综合成果进行核准和审定,由校委会聘任。

(三)中初级岗位聘任,由学校按比例、按部门确定职数,由各部门推荐聘任人选,由校委会聘任。

六、聘任程序

(一)公布岗位

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公布聘用岗位职数。由高到低聘任。

(二)个人申报

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符合现任专业技术职务内高等级岗位任职条件且本人申请应聘相应等级岗位的,个人提出应聘申请,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向人事处报《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专业技术岗位申报表》及符合岗位业绩条件的相应成果实物。

申报目前岗位级别以上岗位的而未被聘任的,如没有说明,自动列为申报岗位的下一级别,可不再申报。

此次暂不应聘高一等级岗位的人员可不填写申报表。在规定时间未提交申报表的,视为自愿应聘现任级别岗位内现任等级岗位。

(三)业绩考核与认定

业绩考核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由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评议小组对参评人员的业绩等综合成果进行核准和审定。

(四)成果公示

申报人员的业绩成果在全校专业技术人员范围内公示。

(五)校委会审定

6 校委会根据资格条件和业绩考核情况综合确定相应各岗位拟聘人员。

(六)公示

各级岗位按以上程序产生拟聘人选后,统一在全校范围内公示,最后由校委会批准聘任人员。

(七)签约聘用

学校与受聘人员签订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合同。

七、若干特殊问题及处理意见

1.在辅系列部门工作,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近三年内在校内承担教学任务的,可以按主系列进行聘任;不承担教学任务的,按辅系列进行聘任。在主系列部门工作,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按主系列参加聘任。

2.新调入专业技术人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如错过集中聘任时间,根据空岗情况,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直接聘任相应岗位。

3.经学校批准离岗进修学位、作访问学者、参加长期培训、挂职锻炼等长达半年以上的,离岗期间视为完成教学科研基础工作量。

4.一个聘期结束,下个聘期不足一年(含一年)退休的人员,可延聘原岗位至退休,具备上一级岗位条件,可晋升高聘。

八、聘任工作的组织领导

校委会统一领导全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审议通过《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审议批准各级岗位聘任人员,及时解决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出现的重大问题。

7 成立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评议小组。评议小组由校委会组成,组长由常务副校长担任。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作为办公机构成员,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小组负责对参评人员的业绩等综合成果进行核准和审定。

九、聘任期限

本次岗位聘任为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后的首次聘任,聘期为四年(2008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后续聘期为三年,聘任期满,重新聘任,业绩考核自上一次聘任起始时间计起。

聘期内各类岗位人员均实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方案与下一聘期方案另行制定。

聘期内退休人员自行解聘。

聘期内出现空岗,根据岗位需要可以补聘(本方案适用于补聘)。补聘聘期为本聘期的剩余期限。

十、解聘、辞聘

(一)解聘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提前解除聘用合同: 1.不履行聘用合同的; 2.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3.严重失职、渎职的;

4.违反工作纪律或学校规章制度,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5.与学校终止人事或劳动关系的; 6.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8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不得解除聘任合同: 1.聘期未满,又不符合上述解除聘任合同条件的; 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3.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 4.国家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

(二)辞聘

有下列情形之一,受聘人员可申请提前解除聘任合同: 1.学校不履行聘任合同的; 2.与学校终止人事或劳动关系的; 3.国家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

在上述规定情形之外,学校和受聘人员中一方要求解除聘任合同的,须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经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解除。但承担重要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如提前解除合同,将给学校带来项目终止、知识产权纠纷、等较大经济损失的,在合同终止条件未出现时,不能提前解除合同。

十一、聘任待遇

受聘人员按所聘岗位享受规定的工资、津贴及相应待遇。解聘人员按有关规定执行。

十二、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2010年1月24日

附件1: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比例设置 附件2: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部门中初级岗位设置

推荐第7篇: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发展规划

关于转发《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党组(党委),各大学党委: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已经省委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2011年6月17日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颁布后,党校事业面临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加快发展,争创一流,谱写党校科学发展新篇章,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省委党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若干意见》,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充分发挥“五个作用”,(“五种意识”则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永康市委党校的大局,就是围绕永康市委市府中心工作,完成有关的党员干部培训,研究永康实践,为永康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这个大局则是完成党的事业的具体作为;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不忘党的性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于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不懈,把握规律,研究理论,更注重实践;要牢固树立勤俭意识——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勤俭办学,节俭办事,清正廉洁;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严格治校,从严管理。从而真正发挥“五个作用”:则充分发挥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充分发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教育培训新要求,自觉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和“十二五”发展战略,实施具有时代特征、安徽特色的党校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党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在创建一流党校上取得重要进展,带动和促进全省党校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教学工作

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围绕提高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紧密联系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的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制机制,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推进研究式教学为主线,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年期间,常规班次教学的学员满意率达到90%以上。建立起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安徽特色、适应干部教育需要的教学新体系。

1、完善教学布局和内容。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对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项目,制定教学计划。按照“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一个中心”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为中心;“四个方面”就是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第二十二条 党校教学布局要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

1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以掌握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重点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党校教学布局。),优化党校教学布局,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把理论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全过程,注重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在主要抓好理想、信念、宗旨和作风教育的同时,注意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加大安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省情和区域经济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份量,抓好推进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培训。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突出按干部类别开展培训。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倡导异地培训、实践教育、分段式培训。积极为学员提供选学菜单,逐步增加学员自主选学的比重。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等,为学员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立足本地,面向省内外,选择对学员有重要考察借鉴价值的村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教学联系点和现场教学基地。

3、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教学实施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习考核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完善常规班教学专题竞标制度、新专题论证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优秀课程激励制度、教学指导小组跟班制度,试行项目招标制度。狠抓各项制度落实。组织学员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把教学工作与业绩考核、职务晋升、奖励等有机结合起来。

4、推进继续教育。坚持国家标准、突出党校特色,坚持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第一,继续办好脱产和在职研究生班,稳定办学规模,增强党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妥善做好函授教育收尾工作,稳步推进函授教育转型工作,积极开拓对社会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工作。

5、抓好学科建设。制定和完善学科建设规划。重点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继续深化和拓展具有党校特色的优势学科;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适应党校教学需要,发展领导干部所急需的,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学科、应用学科,并逐步建设成为党校独有的特色学科,逐步形成既与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相衔接又具有鲜明党校特色,既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又适应领导干部培训轮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需要的学科体系。重视学科之间的交流协作,加大学科融合力度。加强全省党校系统学科建设的协作工作。

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重点学科建设及管理、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等制度。建立校内校外两支队伍,用好两种资源。切实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研骨干的支持与培养力度,力争形成一支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队伍。

6、加强教材建设。着眼安徽党校教育的特点,组织编写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安徽特色、适应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党校教材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充分发挥“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增加教材出版基金,统一教材编印、发行工作。

7、强化学员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果。做好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坚持党性教育,严格党性锻炼考核,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员考勤、请销假、生活管理、考试考核等制度。

(二)科研工作

2

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原则,以发挥“思想库”作用为着力点,以研究和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稳步推进“科研精品”战略,力争五年期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数比前五年增加20%。

1、实施精品工程。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确定科研选题,加大研究力度。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为中心,组织实施精品工程,力争在国家级课题立项、学术专著出版和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科研成果上有新突破,不断提升党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大力推进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提高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水平。

2、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项目管理、科研激励、科研成果考核评价等制度,规范重点课题的发布、评审、立项和成果评估办法。不断完善“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机制。合理确定教研人员的科研工作量,严格业绩考核,完善激励机制。

3、加强科研协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依托,发挥校学术委员会作用,组织科研协作,实行联合攻关。发挥党校系统优势,在全省党校系统科研协作攻关上发挥省委党校引领作用。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国(境)外学术界的合作和交流,建立健全党校科研对外交流与协作机制。

4、抓好图书馆建设。积极推进图书馆转型发展,建成馆藏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服务手段先进、突出党校特色和安徽特色、现代化多功能的新型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

应用现代信息手段,继续推进图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建成能够基本满足我省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的特色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分工合作、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完成所承担的全国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建设任务,完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数据库,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省情数据库,建立体现我校优势学科和理论研究的专题数据库,增加具有党校特色数据50000条,丰富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

5、巩固理论阵地。坚持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努力提高《理论建设》办刊水平,扩大在学术界的影响。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力争把《安徽党校报》办成全国一流省级党校校报。

(三)信息化建设

以提升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党校教育发展的全面深入融合,实现由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为主向深度应用融合转变,由为教学服务为主向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服务转变,由为校内服务为主向校内服务与系统内服务相结合转变。

1、构建网络体系。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部门局域网,加强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络设施的配套和升级工作,健全数字图书馆网络设施。建设安全可靠的万兆以太网网络平台,无线网覆盖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场所。完善VPN网络,向上接入上级党校网,横向连接党务专网,提升省委党校与市、县党校网络互联互通的应用水平。建立和完善数据中心,完善主机房建设,构建高可靠性和超大容量的存储系统。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建立课件制作基地和课件素材库,建成全省党校系统网络信息资源中心。逐步开展云计算应用。

2、强化信息应用。在校园网及基本应用系统基础上,通过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多媒体教室集中管理系统、情景模拟教学实验室、学员管理系统、行政后勤管理系统、楼宇管理系统、音响及报警系统,升级和改版校网站群平台,完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远程教学应用平台和安全监控系统等,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达到“数字校园”的要求。

3、保障信息安全。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重点加强上网行为管理,做好数据容灾

3 备份和网站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网络安全和发展、使用和普及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远程教学网管理体制,建立全省党校系统网络联结、资源共建、信息共享的管理体制和协作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的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全省党校信息化工作评估体系。

(四)行政后勤工作

按照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要求,推进后勤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经营关系,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管理科学、服务优质、运作高效、保障有力、文明和谐的局面。

1、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和严格执行《省委党校财务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财务统管。强化预决算管理,加强对资金运作全过程的监管,加强成本核算。不断完善校内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创建节约型党校。

2、管好国有资产。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挖掘潜力,拓宽经营服务渠道,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为党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和质量。

3、强化基础建设。加大对教学、科研办公等硬件设施投入,逐步更新设施,添置设备,实现教学、科研办公自动化。完成新建教学综合楼工程,争取新建一幢学员楼。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教职工活动场所。科学规划校园,提高绿化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确保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和谐。

坚持勤俭建校、勤俭办学。努力提高医疗、食堂、物业服务水平。下大力气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对校园绿化、住宅区物业管理、维修等工作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

4、建设平安校园。坚持“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加强教育,强化管理,群防群治。加大经费投入,以防范为重点,实现对重点要害部位电子监控管理,达到技防、物防、人防紧密结合。加强普法教育和民事调解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创造条件实行教学办公区和生活区分片管理。

(五)队伍建设

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校教职工队伍为目标,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抓手,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全面提升教研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专兼结合、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教研队伍,为进一步发挥党校干部培训主渠道和“思想库”作用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1、加强和改进师资的培养和选聘工作。制定和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实施培训者培训工程。完善培养方式,通过挂职锻炼、实地调研、跟班学习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业务水平。实施开放式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境内外知名高校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学习进修。强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优化人才结构,引进高端人才。探索建立符合党校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优秀师资积极参与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专兼结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专职教师,大力选聘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全省党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为实现优秀师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工作暂行规定》,坚持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制度。坚持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定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约束机制,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干事创业的制度环境。

4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立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加强党员队伍自身建设入手,以促进党校发展为目标,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拓展党建工作内容,努力提高机关党的工作科学化水平。

1、加强校委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校委班子自身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把校委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校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行校务公开。建立和完善重要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廉洁自律、求真务实为根本,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党校,促进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人文环境。继续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加强对校委决定的重大事项落实情况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提高工作执行力。

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职工头脑,努力建设学习型党校。教育和引导教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工委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加强离退休职工的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努力办好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充分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作用。

(七)业务指导工作

以体制规格建设为抓手,以教学科研为重点,以分级分类指导为原则,进一步推动全省党校系统建设与发展。

1、加强对下级党校业务指导。督促指导市、县级党校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党校教育规律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市、县级党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办学渠道和企业党校办学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党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每年对四至五所市级党校进行评估,五年内对所有市级党校评估一遍。指导市级党校对县级党校进行评估。加大市、县级党校教学、科研交流活动力度,进一步拓宽市、县级党校教师培训渠道。探索业务指导的有效方式,创新业务指导的手段和途径,切实提高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继续推进体制规格建设。巩固和扩大市、县两级党校体制规格创建成果。在各级党委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指导争创中专体制规格的县(市)委党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省县(市)委党校中专体制规格建设任务。

5

推荐第8篇:山东省委党校现任领导

山东省委党校现任领导

省委书记姜异康兼任校长,安世银任常务副校长。商志晓、王士富、衣芳、李永清、王延超、葛泉滋任副校长,鲁大奎任巡视员,丁长顺、孙占元、魏恩政任校务委员会委员。

校长姜异康

常务副校长安世银

副校长商志晓 副校长王士富

副校长衣芳

副校长王延超

巡视员鲁大奎

校委委员孙占元

副校长李永清

副校长葛泉滋

校委委员丁长顺

校委委员魏恩政

推荐第9篇:中共浙江省委党校MPA招生简章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7年MPA招生简章

【MBA中国网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中心,毗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既是党委政府的重要部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基地,更是干部成长的摇篮。学校早在1993年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和学位管理体系。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5个一级学科和区域经济学1个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一、学校概况

公共管理学科一直是学校的支柱学科,研究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在省内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建有浙江省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一个(省政府挂牌),危机管理实验室和媒体沟通实验室两个,设有地方治理创新研究所、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公法与治理研究中心3个研究所。相关学科领域共有教授27名,副教授35名,博士42名,还聘请了一批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为兼职教授和校外导师,形成了一个学术有专长、教学有特色的专业团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在充分借鉴国内著名高校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浙江省情,逐步建立了科学完善的MPA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机制。党校MPA教育注重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即牢牢把握领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的成长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注重工学相长、学以致用,即在系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工作实际,用于理论的转化与吸收;注重实践立基、研学并举,即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在丰富而生动的地方实践中开展学习与研究。依托浙江省一大批具有鲜明浙江特色和干部培训特点的实践基地,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适应公共管理特点要求的教学方式,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培训经验,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既符合国家标准、又具有党校特色的专业学位培养途径和方法。

二、招生名额

2017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计划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暂定20名,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2017年确定的招生计划为准。学制二年半。初试科目、考试范围及参考书目详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二〇一七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三、报名与初试

(一)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报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报名方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考生按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和流程进行网上报名,并在规定时间内到相应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公告指定的报考点交验有关材料、办理确认手续。未到报考点办理确认手续的考生,其网报信息无效。办理完报名确认手续后,同等学力报考者须将有关证明(如成绩单、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著作等)及毕业证书复印件一份寄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部招生办。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将全面审查考生的网报信息,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

(三)初试

1.初试时间、科目及准考证打印要求均按照教育部《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的规定执行。

2、初试地点由考生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报考点统一安排。

四、复试与录取

复试:复试一般在2017年4月底前完成。复试要求详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二〇一七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另行通知。

录取: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校根据考生初试、复试成绩及思想政治表现和业务素质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经教育部审核批准后,于2017年5月中旬发出录取通知书。

五、学费

学费为18000元/年/人(全程45000元/人),按年收取。

六、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为在职攻读,课程学习等一般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学习期间档案、工资、户口及医保关系等不转入我校。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达到相关培养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证书。

八、注意事项

1.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主要在复试阶段进行。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在报考时采取弄虚作假手段、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发现,不论进入招生工作的哪一阶段,我校均有权取消其复试或录取资格。

2.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主要用于寄发初试成绩单、通知复试等,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省、市、县、地址、门牌号或信箱号、邮编、姓名等)和联系电话,保证该内容详尽、准确。如所填信息在2017年7月前有变动,应及时告知我校研究生部招生办。

3.我校不提供入学考试各科目参考书籍,请考生自行购买。

4.其他具体事项,请仔细阅读《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或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或我校研究生部网站查阅。请考生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部网站上的最新信息。

5.若教育部2017年的招生政策有变化,按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九、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89633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一西路1000号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部招生办

推荐第10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史回眸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史回眸

一、初创时期(1950年——1956年)

1950年9月1日,经省委第37次全会批准,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正式成立。1954年3月,省委决定我校与省行政干部学校(其前身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云南分校)、省工农干部文化学校合并,统称省委党校。1955年校址也由昆明西郊黄土坡原中法大学附属中学、西山龙门村、昆明市东庄原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昆明市分会残老教养院(现昆明东风东路市政府招待所)的几度变迁,定址西山杨家村、苏家村、冷水沟、高跷一带,发展至今。

这一时期学校紧紧围绕过渡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对干部进行了思想整风和较为正规系统的理论、政策教育。同时,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加强,为后来党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76年)

1956年后的十年,党校工作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在党的指导思想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势下,曲折发展:一方面正确的东西得到贯彻,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但成绩和经验是主要的:一是教育培养了大批干部;二是树立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三是培养了一支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四是建设了一个良好的干部培训基地。

1972年4月24日,省委发出《通知》,恢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各项工作,恢复后的培训工作相对稳定,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在拨乱反正中发展(1976年——1982年)

经过风雨的党校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逐步恢复了教学科研和一批不可缺少的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正规化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坚持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先导,以拨乱反正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干部轮训工作。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推动了全省的拨乱反正工作。

四、在深化改革中发展(1983年至今)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党校事业迎来了事业的春天。1983年2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我校工作从此走上了正轨:一是领导干部的短期轮训培训和各种岗位培训得到加强;二是对现职领导干部及其后备人员和理论干部开展正规化学历教育,办班形式更加多样;三是电教、函授、联办等形式的学历教育得到发展,办学渠道进一步拓宽。

步入90年代,在正规化教育的基础上,以贯彻好中央《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党校的地位性质、教育方针和基本任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突出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以“认识云南,研究云南,发展云南”为中心议题,以学员在知识、能力和党性三个方面同步提高为目标搞好培训,开展了大规模的“三基本”教育轮训,开办了领导干部进修班、研究政策的地厅级正副职专题研讨班、地县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等。1991年9月1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委党校与云南行政学院合办,并正式挂牌办公。自此,校院成为全省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

进入新世纪,校(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党校工作条例》、《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大部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教育培训方式转型,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力度,班次设置不断规范,“一个中心,四句话”的教学新布局不断完善和发展,培训课程体系更加科学系统,

- 1 -

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大量的运用到干部教育培训当中;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难题,科研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队伍素质显著加强,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党校工作人员队伍;以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得到了加强;培训的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各方面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 2 -

第11篇: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引进人才公告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2年引进人才公告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是在中共辽宁省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省委的重要工作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学校座落于沈阳市区南端,浑河北岸,占地11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体制,校长由省委副书记夏德仁兼任,校务委员会工作由常务副校长于言良主持。现设处级部门25个,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党建、党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基础教研部等9个教研部和省情研究所、报刊部、信息中心。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轮训辽宁省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主要开设有进修班、中青年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等班次。学校还开展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现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职研究生教育设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法学、社会管理等专业。

为选拔高水平人才,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现将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2年教学科研人员需求计划发布如下(详见《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2年招聘计划信息表》),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符合条件的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电子版)发送至组织人事处师资科电子信箱,或将个人简历(文本版)邮寄给我们,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五里河街18号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处师资科

邮政编码:110034

Email:ln23891886@163.com

第12篇: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二○一一年在职干部研究生

(恩施班)招生简章

应恩施州广大求学干部的要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决定2011年继续在恩施州中青年干部中招收在职研究生并单独开班。

一、招生专业:法学或公共管理。

二、学制及学历待遇:在职研究生班学制3年。实行不脱产学习,定期授课,严格考试。根据中发[2000]10号及鄂发[2000]15号文件精神及有关规定,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班的学员,按教学计划学完规定课程,经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后,颁发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证书,享受研究生待遇。

三、报名时间、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 报名时间:2011年11月10日―11月30日。报名地点:中共恩施州委党校培训处。联系人:吴绍佳袁坤。联系电话:8252303(办)13872710268(吴)15629203088(袁)。

四、报名方法、入学考试和录取:报名方法:报名者缴验所在单位组织部门签署同意报考的介绍信(介绍信上应详细注明报考者的政治面貌、学历及职务)、毕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缴一寸彩色登记照4张,填写《报名登记表》和《准考证》;缴报名费和考务费150元,考试资料费300元(按教材实际价格多退少补)。

入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时间为2011年12月上中旬,地点在中共恩施州委党校。法学专业考试科目为公共政治、经济法学、综合知识(法理学、民法学、行政法学、英语),公共管理专业为公共政治、行政管理学、综合知识(政治学、行政法学、社会学、英语)。

根据考生考试总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五、教学组织与学习费用:恩施班所有教学活动均由省委党校派员在恩施州委党校组织实施,州委党校协助做好招生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根据湖北省物价局、财政厅2006年6月核准的收费标准,三年学费和资料费共计15900元。首次注册时缴8750元,第二学年注

册时缴3600元,第三学年注册时缴3550元。

第13篇: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法理

2015年在职研究生入学练习题

《法理学》

一、简答题

1、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点P248-249 答:法律定制一般称为“立法”,是指国家专门机关遵循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创制、修改和废纸法律的专门活动。

法律制定既包括有立法权的专门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 法律制定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法律制定是一项包括多种形式的法律变动的专门活动。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P99 答: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P130-133

答:从层次上来看,当代中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有以下六种:宪法、法律、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章、国际条约。

4、法律继承 P115

答:所谓法律继承,是指在法律发展过程中,新法在审查、批判旧法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吸收旧法中的合理因素,使之成为新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包括一国国内的新法对旧法的继承,也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新旧法间的继承。法律内容非常广泛,即包括外部的规则制度的继承,也包括内在的精神文化的继承。

5、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法律结构的构成要素P147 4个

答:构成法律结构的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技术性规定。

7、法学体系的特征P56-57 4个

答:法学体系的特征有系统性、层次性、现实性、开放性。

8、司法的基本原则 P284-290 5个

答:司法的基本原则是

1、司法公正。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司法平等原则。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5、司法责任原则。

9、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P261概念 P262必要性

答: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法律的含义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

1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或实践意义在于

1、法律解释能够为法律实施提供比较具体的标准,缓解法律的抽象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2、就我国现状而言,法律解释是使法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会发展并维护法制统一的必要手段。

3、法律解释是弥补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是使法律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并且保持法律自身稳定的需要。

10、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P224-226 P229 新旧16字方针

答: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手法新十六字方针。

11、法律移植 P116-117 含义、两大类型、影响因素

答:法律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选择的引入、吸收、同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弥补本国法律的不足。

法律移植有两种类型,一是被迫的消极性的法律移植。二是主动的积极型的法律移植。

影响法律移植的因素有

1、地理、气候、人口等自然条件。

2、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4、文化因素。

12、法律的特征P98-99 两大方面

答:

1、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的一般特征,即规范性和概括性。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13、法律的规范作用 P100-102 5个

答:法律的规范有以下作用:

1、法律的指引作用。2法律的评价作用。

3、法律的预测作用。

4、法律的强制作用。

5、法律的教育作用。

14、当代中国法律渊源(与3题重复)

答:从层次上来看,当代中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有以下六种:宪法、法律、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章、国际条约。

1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178-180 3个要素

答: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内容和要素,根据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才能构成,即主体、内容和客体。

16、法律责任的特点 P184 3个

答:法律责任的有法定性、强制性或必为性、当为性三个特点。

17、守法的要素P274-275 3个

答:守法是社会主体依法享受权利旅行义务的活动,由守法的主体、内容和范围等要素构成。

二、辨析题

1、法制与法治区别P217-219 答: 首先,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种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主张法治意味着否定人治,赞成人治则意味着反对法治。法治和人治被人们在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如孙中山等也倡导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和人治,并有精辟论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中,也同样是在与人治相对的意义上运用法治一词。

其次,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法律以及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各种制度

2 (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与人治不同甚至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或原则。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和人治探讨的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法治论”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予以充分实施;“人治论”则相反,认为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贤明,“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主张法制并不意味着否定领导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是认为领导人贤明与否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主张法律应有极大甚至无上的权威,不能听任个人和组织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论”则相反,它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权大于法。

再次,虽然法治与法制具有内在联系,即实行法治必须要有法制。但我们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从人类的政治法律实践看,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法制,但却不一定是在实行法治,如当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和蒋介石统治的中国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实行法治。

最后,即使在动态意义上理解“法制”,也与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去甚远。“法制”的动态含义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地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法?“恶法\"还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显然,这些都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无法回答的。与此不同,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它不局限于形式或逻辑意义上考虑问题,不单纯以“有法”、法律完备为满足,还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考虑法律的好坏,而且,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它还强调《宪法》和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贯彻民主原则,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和互相制约,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

总之,在中国用法治置换法制,其意义就在于与人治的彻底决裂,法制将真正成为法治下的法制,而不可能是“人治底下的法制”,更不可能再是“法制底下的人治”。倡导法治,反对人治,为解决以下两个始终困扰着中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一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国家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主要寄托在一两个领导人的英明和威望上,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忽视甚至无视法治的意义;二是权大于法,办事依人不依法,依言不依法。

2、社会法律监督的种类P308-309 4种

答:在我国,社会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组织监督、执政党的监督。

3、法学研究的对象 P3 法律现象

答:法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静态的法律,而且还包括动态的法律,同时法学围绕法律现象这一中心,还要研究法律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想象的关系。

4、法所具有的特征 见简答第12题。P98-99 答:

1、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的一般特征,即规范性和概括性。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法律的社会作用 P102 3个

答:法律的社会作用有

1、分配社会利益。

2、解决社会纠纷。

3、实施社会管理。

6、广义的法律

答: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如我国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第62和67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

3

7、法律作用的种类P100-103 规范作用、社会作用两大方面

答:法律的作用可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2、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分配社会利益、解决社会纠纷、实施社会管理。

8、立法体制的含义P253 答:立法体制是指关于立法权配置方面的组织制度,其核心是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即在一个国家中,哪些主体享有立法权或可以参与立法,各立法主体享有哪些立法权限。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是由该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及国家结构形式所决定的。

9、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依据P112 经济基础及阶级本质

答:所谓法律的历史类型,即根据法律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其阶级本质,对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法律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四种不同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10、法律与道德的国家强制力P99-100 强制形式不同

答: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法律要想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对违反法律甚至犯罪的行为实施限制或制裁。道德规范是由社会舆论、人的良心以及习惯和传统的力量加以维护。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但具有国家强制性的也并非都是法律。

11、法律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一:参见简答题之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P99 答: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参考答案二:

答:

一、权威性

二、强制性

三、稳定性

四、统一性

12、守法的主体P275 3个

答:守法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一切国家组织和武装力量。

2、非国家组织。

3、公民。

13、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参见简答第2题

P99 答: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14、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参见简答第3题 P130-133 答:从层次上来看,当代中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有以下六种:宪法、法律、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章、国际条约。

15、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法的形式P199 含义

P201-203特点

答: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海洋法系、英国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为基础产生与发展起来,以英国法和美国法为代表,以及在英美法律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统统外部特征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总成。其特征有

1、判例法为主的独特法源。

2、法官在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3、法律的务实性及其经验主义基础。

4、注重程序,实行对抗制诉讼。

16、立法的基本原则P250-253 4个

答:立法的基本原则有科学立法原则、法制统一原则、民主立法原则、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18、国家法律监督的种类P303-307

4类

4 答:国家法律监督的种类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检察机关的监督、国家审判机关的监督。

19、正式就职时要公开向宪法宣誓的主体

答:《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在我国,就职宣誓的主要是经全国人大选举的是国家主席、副主席,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经任命的是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委部长。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主要有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高院副院长、审委会成员、法官,高检副检察长、检委会成员、检察官等。

三、材料分析题

1、法律的本质P96-97 三方面

答:法律的本质有三个层面:

1、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2、法律体现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意志,同时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法律所体现的意志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法律关系P177-182 含义 要素 分类

答: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所确定的主体之间具体行为的法律相关性,具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常见有以下几种分类:

1、按照据以形成法律关系的法律规则所属法律部门的不同,划分为宪法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等类别。

2、根据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否具体化,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同,划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4、根据法律关系之间因果关系与相互间地位不同,划分为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法律责任的种类 P185 答:法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是根据不同的部门法所确立的责任种类讲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4、法律规则的分类P150

3种

答:

1、根据行为模式与调整方式不同,可将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2、根据强制性不同,可将法律规则分为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3、根据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将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和非确定性规则。

5、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

参见辨析题之10题

P99-100 强制形式不同

答: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法律要想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对违反法律甚至犯罪的行为实施限制或制裁。道德规范是由社会舆论、人的良心以及习惯和传统的力量加以维护。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但具有国家强制性的也并非都是法律。

6、法律渊源的形式P1 29-130 7种

答:法律渊源主要有制定法、判例、习惯、法理、法学家的学说、国际条约和协定、宗教教义和戒律。

7、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P149 3个

答: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有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8、广义法律和狭义法律

(参见辨析题之6)

答: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如我国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和人大

5 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第62和67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

9、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P181-182 答: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同,民事法律关系术语平权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是不对等、不一致的。

10、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的种类P186 制裁种类:人身、财产;P185法律责任种类

答:法律制裁就是不以责任主体意志为转移,法律责任归责主体依照法律对责任对责任主体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是作用于人和社会最为严厉的方式。制裁针对人身或财产,主要是国家强制限制人身自由、剥夺人身自由、剥夺生命或限制、剥夺财产等。

法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是根据不同的部门法所确立的责任种类讲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四、论述题

1、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P183概念 P184特征

答: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义务,具体是指一方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或约定的义务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特定的义务,是由违反第一性的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法律责任有以下特点:

1、法律责任的法定性。法律责任承担的最终依据是法律,而非别的任何社会规范。

2、法律责任的强制性或必为性。法律责任的承担有特定国家机关运用强制力量归结,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障实施,不以任何责任主体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3、法律责任的当为性,法律责任主体应当补救由于自己违反第一性义务所带来的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所带来的损害。

2、法律的本质见材料分析题之1.P96-97 三方面

答:法律的本质有三个层面:

1、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强制性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从本质上看,法律首先表现为一种意志,实际上乃是一种阶级意志和国家意志

2、法律体现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意志,同时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国家意志。法律不仅确认和保护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包括维护一般的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等。

3、法律所体现的意志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在本质上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任何特定社会阶层的法律都必须在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内制定法律,因此,物质制约性是法律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

3、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见材料分析题之7.P149 3个

答: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有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假定条件是经过对事实状态中相关条件和情况的归纳与抽象并将其规定在法律中,从而构成具体使用某一法律规则的前提条件。行为模式是构成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对人们的行为标准与方向做出法律要求和规定,指出人们所具体享有的法律权利和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及其方式。法律后果是指在一定情形下,法律对其调整范围内的相关事件与行为的动机、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法律评价所得出的记过。

4、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的区别结合材料分析5,辨析10,参见P99-100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

答:

1、道德与法律的一般关系

法律与道德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任何法律秩序都以道德的价值秩序为基础。在现代法治国家,只有社会道德的核心部分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6 道德与法律有区别:有着各自作用的范围,起保障实施的强制力也有不同。就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而论,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就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而言,道德的要求比法律更高;就强制力而言道德是靠舆论强制力约束的,而法律则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的。

一般来说,道德禁止或许可的行为,也是法律上禁止或许可的行为。还有一些行为道德上不许可,法律上却是许可的;也有一些行为,道德上许可,但法律却是禁止的。

2、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的关系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作为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对法律有着重大影响。反过来法律也积极地影响着道德的发展。

第一,只有通过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制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去犯罪,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建设才是治本的。

第二,在立法中注意法律的道义基础,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的规范中;同时,道德教育则要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提出来,使法治和德治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那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出现的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比如“见死不救”、“虐待父母”、“破坏家庭”等,就可以在立法时予以适当注意。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进一步推动法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怎样对待公平和效率问题,等等。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指导思想,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为早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而努力。

5、法律的社会作用 参见辨析题之5.P102 3个

答:法律的社会作用有

1、分配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属于稀缺的资源,无法被社会成员同等的拥有,任何法律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这汇总分配体现在立法当中。法律对社会利益的分配随着社会变迁的出现以及利益角逐,可以重新建立利益分配格局,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解决社会纠纷。法律对社会纠纷主要通过司法活动予以解决,国家通过司法的裁判活动,使违法者受到惩罚或承担责任,使社会纠纷得到平息。法律的方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的和最有力的手段,能使社会秩序等到切实的保障。

3、实施社会管理。法律的社会作用还包括积极的实施对社会的管理作用,国家需要发挥积极的只能,根据法律行使权利。

6、执法的基本原则P280-28 2 共6类

答:

1、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未经法律许可,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义务的决定。

2、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行政管理时,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客观、必要、适当、合理。

3、正当程序原则。是对行政权进行程序控制,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通过行政程序公正实现行政实体公正。

4、效率原则。要求执法主体从保护公民权利和国家利益出发对行政相对人的各项要求及时做出反应,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

7

5、诚实守信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进行执法活动时要讲诚实、守信用。

6、责任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承担责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规定其相应的责任,确保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做到有权必有责。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5个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8、国家法律监督P303 概念、性质;种类

答:法律的国家监督是一种法定监督,即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国家监督具有权威性和特殊性的作用。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的权限、程序和效力由宪法和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构成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

国家法律监督的种类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检察机关的监督、国家审判机关的监督。

8

第14篇: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

2015研政治理论部分

一、概念解释题 1.资本(P15)

答: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货币(P12)

答: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抽象劳动 P11 答: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4.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5.上层建筑

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两部分,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结合。

6.价值规律P12 答: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归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7.使用价值P10 答:商品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物的有用性构成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它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8.资本积累P17 答: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9.可变资本(P16)

1 答: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10.实事求是P95 答:“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务的内部联系,既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1.理性认识(P97)

答: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12.主要矛盾 P100

答:是指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的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13.共同富裕 P204

答:是相对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言的,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4.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5.民主集中制P257 答: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6.自由人联合体P27

答:所谓自由人联合体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人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17.矛盾的特殊性P100 答:事物内部包含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94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2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它构成了我们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辩证的否定观,要全面的看待事物,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唯一动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状态,要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P145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5.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法律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严格执法是我国新阶段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充分表明法律得到全面实施是法治本身的基本要求。如果执法不力,法律再完善也终究是一纸空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6.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 发展是指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的。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是认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把辩证法和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不仅解决了正确地说明世界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9.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P174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是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0.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P203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 (2)中国的改革实际说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实行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3.提高立法质量,必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P41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6.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所以只要用全力抓住它,

5 其他工作会自行解决。P102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心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带关键性工作,抓住了它,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但其他工作也并非不重要,其他工作反过来会影响中心工作。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190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18.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也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 答:(1)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 (2)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3)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

2.简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关于货币职能的论述。P12 答: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4.如何理解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P12

6 答: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还有其他生产要素。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

5.什么是价值规律? P12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

6.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P15 答: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体现出的资本家雇佣工作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7.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P14 答: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

8.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 P43 答:他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

9.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P42 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泉源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僵死。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而是活生生的,只有辩证法才能提供说明事物运动本质的钥匙。

10.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P66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11.简述毛泽东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论述。P101 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他强调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结,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12.毛泽东是如何阐述“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工作方法的?P102

7 答: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任何工作时必须采用的方法。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典型、“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P150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P174 答: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主要原因是:

一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15.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P145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的相互关系。P129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什么?P133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失所和立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由此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

1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

8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24-25 答:马克思在提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时候,不但提出了“两个必然”,而且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说明,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社会主义只有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了,暴力革命才能成为新社会的助产婆。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同“两个必然”的思想是统一的。“两个必然”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认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同时,找到了推动这一客观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

2.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6 答:资本可以区别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们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提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实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66-68

9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必须看到“相适应”和“相矛盾”,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后者,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01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5.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论述及其重大现实意义。P83 答: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自我批评是党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的优良风格的集中表现。

意义:这些论述,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我们加强执政党的觉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们继续坚决反对腐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6.试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P134-135 答: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这不仅使总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获得了极大丰富和拓展。

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五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

10 相成,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要素,既有各自的特定领域和特殊规律又是不可分割、互为条件、彼此互动的关系。第一,经济建设是基础,它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二,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政治保证和行动指南。第

三、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四,社会建设是枢纽,它发挥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它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持。

7.试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P186 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一个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我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人民民主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历史证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第三,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艰巨复杂,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也能实现科学决策。

8.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重大意义。P232 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中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有关祖国和平统一的设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法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11 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振兴作贡献,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途径。

第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通过接触谈判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是我们党一贯立场和既定方针,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的方式,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第四,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香港、澳门、台湾建设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

9.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P190 答:第一,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而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完善而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第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评测们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第三,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分析研究、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遵循现代化进程中法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但是又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别国成功经验、优秀的法律遗产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

第15篇:山东省委党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11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今年省委党校健康教育工作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省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分局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文明洁净的办公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现将我单位健康教育工作安排如下:

一、工作目标

认真做好省委党校办公室的绿化、美化、净化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健康知识水平,营造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工作环境。

二、具体规划

1、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在干部职工中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2、及时学习、观看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图片,定期进行健康知识的测试,提高干部、职工卫生文明办公意识,把健康教育纳入机关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完成省委、县政府分配的各项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1 -

坚决制止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乱吐瓜子皮,口香糖等不良社会行为,不在禁烟区抽烟,保持环境的整洁干净。

4、搞好单位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每个办公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规范,不留卫生死角,窗明几净,空气清新。司机出车归来要及时清洗车辆,保持车辆内外清洁卫生。

5、工作人员要精神饱满,着装整洁,举止大方文明,无奇装异服。言谈优雅、礼貌,无粗语秽言。

6、开展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工作,积极进行防病除害。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对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结合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省委、县政府及县创卫办有关文件。提高干部职工思想觉悟和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领导班子把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对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卫生工作检查记录和收集卫生及

健康教育资料工作。

3、建章立制,完善措施,把环境卫生的整洁保持变为经常性的工作。对健康教育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明确每个部位、每个人员的职责,用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全局卫生及健康教育迈上新台阶。

4、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干部职工的教育学习内容,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健康卫生知识,开展以除害防病,环境卫生与疾病防治,健康与保健等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和卫生观念,使他们讲文明,讲卫生,自觉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社会环境。并进行健康教育测试,提高干部职工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5、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内容,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使爱国卫生活动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使省委党校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第16篇:《理论探索》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山西行政学院

《理论探索》2014年第3期目录

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变化分析„„„„„„„„„„„„„„„„„„林 岗(5) 乡镇干部的心理焦虑及其消解途径

——以山西省33个乡镇的调研为例„„„„„„„„„„„„„林 洁(10)

哲学问题

康有为对老子的总体评价和态度„„„„„„„„„„„„„„„„„魏义霞(14) 从财富梦走向生态文明梦——基于人类六次科技革命的思考„„„„„苏玉娟(18) 马克思技术观的环境伦理尺度„„„„„„„„„„„„„„„„„„杨 珺(23) 马里奥·邦格对社会科学本体论之争的批判与发展„„„„„吴朋飞 殷 杰(27) 卢梭、弗格森社会思想之比较研究„„„„„„„„„„„„„„„„项松林(31)

党的建设

从党内权力运行体系完善看民主建设科学化——基于党章修改的考察„周福振(35)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目标体系的构建„„„„„„„„„„„„李 娟 何丽君(41) 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缜思„„„„„„„„„„„„„„„„„„„„庞跃辉(44) 中共中央南方局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侯晋雄(48)

政治学研究

追求社会公正要具备五种思维„„„„„„„„„„„„„„„„„„王淑琴(53) 提升协商民主制度化水平的思路„„„„„„„„„„„„„„„„„凌锐燕(58) 意识形态能力研究凸显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兼评《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侯惠勤(61) 从“同者”走向多元——列维纳斯的政治哲学向度„„„„„„„„„严 宾(65) 密里本德对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批判及其启示„„„„„„„„„„孙军英(70)

公共行政

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稳定风险及其治理„„„„„„„„„„„简 敏 念兴昌(74) 公租房社区服务满意度探讨

——基于重庆市六大公租房社区千份问卷的实证数据分析„„„„闫 建(78) 虚拟社会背景下的政府管理:挑战与回应„„„„„„„„„„„„„李 宇(82) 征地中的利益关系失调及其治理„„„„„„„„„„„„„祝天智 张文壕(85)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包双叶(91) 《孙子兵法》中的“势”在晋商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程 艳 赵国浩(95) 公益慈善参与扶贫:成效、问题和对策——以广东省为例„„„„„廖建军(99) 信息协同视角下煤炭运销企业绩效研究„„„„„张 艳 李景峰 张晋菁(104)

法治建设

法律规范词的语义与法律的规范性指向

——以“不得”语词的考察为例„„„„„„„„„„魏治勋 陈 磊(107) 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分析„„„„„„„„„„„„„„„„„„„仝其宪(113) 行人交通违章的法律治理„„„„„„„„„„„„„„„„„„„吴建国(120) 生态补偿法律化:必要性及推进思路„„„„„„„„„„张 钧 王 希(125)

第17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一、本刊关于注释与参考文献区别的标准是:注释用于对文章相关内容作出说明,参考文献用于对其它学术成果引用部分进行标注。注释用脚注,参考文献用尾注。

二、拟投本刊的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请按本《规则》规定执行,本《规则》未作出规定的按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相关规定执行。

三、参考文献的标注实行顺序编码制,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

四、专著的著录格式及范例

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在专著中的页码.

例:[1]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

[2]王夫之.宋论[M].刻本.金陵:曾氏,1845(清同治四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五、专著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及范例

格式: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在专著中的页码.

例:[1]白书农.植物开花研究[M]//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6-163.

六、期刊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及范例

格式: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析出文献所在页码.

范例:[1]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

[2]邢贲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J].求是,2010(22):24-26.

七、报纸中析出文献的著录格式及范例

格式: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月日(版次).

范例:[1]胡锦涛.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N].人民日报,2010-09-30(1).

八、网站电子公告的著录格式及范例

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网站题名,发布时间[引用日期].访问路径.

范例:位宇祥.房价控制目标3大焦点[EB/OL].中国新闻网,2011-03-31[2012-07-27].http:///estate/2011/03-31/2941934.shtml.

第18篇: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建校60周年公告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建校60周年公告

2008-9-16 16:43:00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步伐和举办“北京奥运”的喜悦,伴随着党校人的追求与梦想,2008年5月,我们迎来了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建校60周年华诞。藉此,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校庆筹备委员会代表全校教职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校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广大校友,致以真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六十耕耘,岁月如歌,薪火相传,成就辉煌。成立于1948年的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在历届中共吉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先后培养了近30万名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为吉林省干部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党校教育事业,各地各部门对省委党校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援助。党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校风面貌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党校作为省委的一个部门,面对“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新形势新任务,正充分发挥“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作用,党校人将乘改革开放和十七大的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乘势而上,为把吉林省委党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省级党校而努力奋斗。

为纪念省委党校建校60周年,我校校委决定,2008年9月,在省委党校举行隆重庆典。目前,校庆筹备工作包括著书立传、修史建馆、庆典准备等已全面展开。我们热切期盼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学员撰写纪念文章,提供相关历史资料,总结回顾历史,憧憬美好未来。届时,敬请您莅临我校,畅叙友谊,共谋党校发展大计;同庆盛典,再铸党校明日辉煌。

第19篇:考研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专业目录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我校2011年有四个专业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拟招收16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为准。

(1)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4名,本专业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国际政治与中国对外战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711政治学基础④8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30204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4名,本专业分中共党史(含地方党史)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两个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711政治学基础④813中共党史(含党建理论)

(3)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4名,本专业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两个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711政治学基础④8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4名,本专业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建党思想研究两个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711政治学基础④8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20篇: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工作要点(版)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我校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意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不断深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校工作科学发展。

按照这个总体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继续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按照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认真办好各常设主体班次;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精神和省委中心工作,认真办好各类专题研讨班和其他专题培训班;继续办好全省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次;会同有关部门适时举办各类计划外短期培训班。(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总务处、后勤服务中心)

2、不断优化教学布局,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教学,加大重大现实问题的研讨和党性教育,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坚持和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教学布局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的教学,加强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宏观调控、市场机制、危机处理、国际金融、社会管理、传媒应对等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

3、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坚持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体验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重点抓好以项目负责制为依托的模块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努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开展远程教学,继续坚持外请报告制度,精心组织“学员论坛”,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教学相长和教学互动,切实增强教学的鲜活性,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教学管理,扎实推进教学组织的项目制和招标制,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学员学习考核

制度,加强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积极推进自主选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党校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

4、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结合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学、中共党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行政管理7个学科专业建设;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组织编写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甘肃特点、适用全省各级党校教学需要的教材。(教务处、科研处、八部二所、研究生部、函授学院、图书馆)

5、坚持从严治校方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把党校姓党的要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校系统学员管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果,全面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加强学风、校风、教风建设,进一步把“科学探索无禁区,党校讲坛有纪律”的要求落到实处。(教务处、八部二所、进修培训部、研究生部、函授学院)

6、认真抓好学历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按照控制规模、严格管理、保证质量的要求,认真抓好在职研究生教育工作;继续做好与兰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过渡期的函授教育工作。(研究生部、函授学院)

7、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创新,进一步发挥思想库作用。紧紧围绕中央、省委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要组织精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的研究;充分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科研资源的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上下结合、教师学员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紧紧围绕推动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研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科研、咨询和论证成果,使党校科研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科研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8、始终坚持科研抓项目不动摇。按照项目带动、内涵发展、形成特色、多出精品的要求,认真抓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的项目、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项目、为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服务的项目。重点抓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努力提高科研项目的中标率和结项率。(科研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9、广泛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举办系列研讨活动;召开全省党校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九次理论研讨会暨全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科研工作组织奖表彰会;精心组织好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全省党校系统第七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和我校第十四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工作。(科研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10、坚持正确方向,活跃学术思想,提高报刊质量。认真办好《甘肃党校报》、《甘肃理论学刊》、《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报告》、《报告选》、《教学参考》、《甘肃省情》和《党校教育动态》等报刊,多发表高质量、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一报六刊理论宣传和科研平台的阵地作用。(办公室、科研处、教务处、八部二所、图书馆)

11、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层人才、稳定拔尖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把优秀人才吸引和集聚到党校事业中来;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中青年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培养和使用提高;加强和规范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工作,进一步提高教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竞争上岗和轮岗工作;认真做好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运行;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调整、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组织人事处、教务处)

12、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按照突出使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围绕教学科研的需要,不断丰富网络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优化网络安全和管理,完善网络应用平台,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抓好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校园网特色资源,努力为教职员工提供内容丰富的网络服务;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推进全省VPN专网建设,着力构建全省党校系统教研成果和文献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体系。(网络中心、图书馆)

13、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为全校各项工作做好经费保障。强化核算,细化管理,多渠道开辟财源;按照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管好用好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计财处)

14、抓好“一个规划、五项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校园建设规划》。按照确保质量、确保进度和“好、快、省、廉”的要求,抓好“五项基本建设工程”。要强化管理,完善措施,确保体育馆建设工程和西

二、西三楼改扩建工程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认真做好东

二、东三楼改扩建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第二季度开工,年底主体封顶。(体育馆建设领导小组、危旧校舍改扩建领导小组、总务处)

15、深化后勤改革,努力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要求,围绕“发展、服务”主题,以创收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盘活校产资源,努力拓宽创收渠道;加强管理,细化标准,狠抓落实,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继续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认真做好治安保卫、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制定《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临时用工人员的管理。(后勤服务中心、总务处、组织人事处)

16、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继续抓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的学习;按照带头学习、当好表率,学在前、用在前的要求,重点抓好校委中

心学习组和副处、副教授以上人员的学习,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双优一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文明处(科)室的评选表彰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努力形成聚精会神办党校、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机关党委、工会、体育教研室)

17、认真做好离退休职工工作。按照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的要求,进一步把中央、省委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老干部服务工作水平。(离退休职工处、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

18、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形成上下互动、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继续抓好全省党校系统贯彻落实《党校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意见》的督促检查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贯彻落实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业务指导的意见;认真搞好甘肃省党校系统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换届工作和全省党校系统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扎实做好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评选工作,适时组织召开全省党校系统教学经验交流暨优秀教学奖表彰会。(党校工作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