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辛亥革命简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6 21:02:3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1.黄兴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湖南善化(今长沙)

出生年月:1874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16年10月31日

生平概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六)生。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 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时人多称其为黄克强。黄兴与孙中山常被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1902年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并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3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同留日学生二百多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随后以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的名义归国。回长沙后,任教于明德、修业等学堂,暗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11月4日(九月十六),借他三十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宋教仁、张继、刘揆

一、章行严等二十余人筹商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后被选为会长。他提出在湖南首先发难,争取各省响应的方略,并决定从联络军、学两界和会党入手,准备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时,乘机起义。事泄,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他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全国革命团体同盟会。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亲自掌握留日陆军学生的入会工作,并从中选拔一些坚定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团体“丈夫团”,为进行武装斗争准备力量。1907~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之役。

1909年秋,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召集“庇能会议”,议决倾全党人力物力,在广州再举。1911年初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于4月27日(三月二十九)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许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养伤,支持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于28日赶到武汉,被任命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民军在汉阳前线与清军奋战二十余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后,转赴上海。南京光复后,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先举他为大元帅,后改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他均未赴任。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编南方各军。因军饷无着,军队哗变,于是大量裁遣。嗣后又自行取消留守府,退居上海。6月30日,参加同盟会上海支部夏季常会,发表政见,说民国成立已半年,而一切未能就绪,“其原因在于政党未能成立”,强调要贯彻三民主义,

特别是民生主义。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联合,改组为国民党,黄兴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汉川铁路督办职务,不久又辞。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黄兴以南方各省内部不统一,军队力薄,对讨袁缺乏信心,主张法律解决。7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兴师讨袁,黄兴表示赞同。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在南京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孙中山、黄兴与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对黄兴有所责难。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按指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同孙组党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同年夏,离日旅居美国。袁世凯恢复帝制时,他在旅美华侨中宣传反袁,并为护国军筹措军饷。袁世凯死后,他于1916年7月回到上海,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10月31日在上海因病逝世。著有《黄兴集》等。

华兴会:1903年11月4日,他以其三十寿辰(虚岁)为由,邀集刘揆

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十二人,在坡子街附近的保甲巷彭渊恂宅集会,以兴办矿业为名成立华兴公司。次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龙璋的西园寓所正式成立,他被公推为会长,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为革命志业口号。随后约半年时间,华兴会大力招募会员,并在外地设立分会,同时联络其他同性质的组织,议定于农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大宴时在长沙起义。不久,黄兴变卖长沙的祖屋和农田筹集革命资金,并在长沙小吴门正街创办东文讲习所作为活动据点。

实干家:1905年7月,他在日本结识刚到日本的孙中山,并力主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黄兴任同盟会庶务,主要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到越南河内,与孙中山一起策划在南方起义。9月时黄兴先后发动并指挥了钦州、防州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黄兴等人由安南再次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在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2万清军周旋月余,并激战数十回,大破清军。后弹尽粮绝,退回河内。之后他又发动云南河口等起义,都遭失败。宣统元年(1909年)秋受孙中山之托,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策划于次年春在广州新军中发动起义,起义再次失败。1910年11月3日,与孙中山等在南洋槟榔屿(马来西亚)集会,决定在广州再举行起义,与清军决一死战。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黄兴和赵声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他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此次起义多人牺牲,事后收碱殉难者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称帝。黄兴派人促进遇难护国军起义讨伐袁世凯,并在美洲为蔡锷率领的云南讨袁护国军筹措军饷。1916年6月,因孙中山、蔡锷多次电催,他于是由美国赶往日本,为国内反袁斗争筹款购买军械。

后世评价: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直到199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重新重视黄兴的功业。黄兴逝世时,在日本疗病的蔡锷万分悲伤,写下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不久蔡锷也因病逝世。两人同葬岳麓山。据说章太炎的外号“章疯子”乃出自于盛怒中的黄兴之口。章太炎很敬重黄兴,曾愿拥戴黄兴为同盟会领袖。在黄兴的追悼会上,章太炎送的挽联写道:“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2林觉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闽侯(今福州)

出生年月:1887年

牺牲日期:1911年04月27日

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7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同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3秋瑾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光绪二十九年,其夫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

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4邹容

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区)人。6岁入私塾,12岁育《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及名家传记。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常“非尧舜,薄周礼,无所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后入重庆经学院读书,仍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常侃侃议论政事,以致被除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大量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文化,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陈述已见,切齿于满清统治的暗弱腐败,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其辞犀利悲壮,鲜与伦比,为公认的革命分子。

邹容在上海寄居于爱国学社,与章炳麟的写作,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该书约两万字,分为七章,其中以“绪论”、“革命之原因”、“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他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积极参加拒俄爱国运动;奋笔疾书,完成《革命军》革命独立之大义”为全书重点。邹容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革命”乃对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学术,以及日常事物存善去恶、存美去丑、存良善而除腐败的过程,故赞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他还从满清王朝官制的腐败、刑审、官吏的贪酷,对知识分子、对农民、对海外华工、对商人、对士兵的政策及对外的一系列政策,揭露了满清政府对国人的压迫和屠戮,分析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独立之大权”,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五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章炳麟的文章,广为介绍,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1903年6月,因《苏报》宣传《革命军》,被相互勾结的中外反动派查封。江苏候补道俞明震赴上海查办革命党,章炳麟等人被捕入租界狱。邹容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被判刑两年,罚做苦工。因洋人待“犯人”甚虐,麦饭粗劣,邹容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上海义士刘三收其遗体安葬在上海华泾乡野。

邹容短暂的一生,是以推翻满清王朝、革新中华为已任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军》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它喊出了中华民族谋求革命独立之呼声,所以问世之后风行海内外,章炳麟称之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的《苏报》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是署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不朽之作。1912年2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签命令,追赠邹容为“大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题诗赞曰:“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这是对邹容及其《革命军》的中肯而确切的评价。

为纪念邹容,在出生地重庆和就义地上海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邹容路。

推荐第2篇:辛亥革命

推荐阅读:历史像一面古镜,往事历历在目。参加辛亥首义的湖北革命党人和全国的革命志士一样,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革命军人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国的危亡,奔走呼号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3则范文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在这里我们迎来了运动会后的第一个升旗仪式,时隔一个多星期,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搏击的一幕幕场景吧,那里曾经有过胜利者的欢歌笑语,有过失败者的暗自垂泪。但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因为他们都曾努力过,不仅挑战了自己还为我们的学校增添了精彩,就因为这个理由,我要向所有的运动员致敬,为了他们的成功也为了他们的失败。

今天,同样需要我们致敬的是100年前的一群英雄们,他们不畏强权,殊死奋战,终于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们就是所有参加辛亥革命的英雄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在这之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十次武装起义,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就是经过这种量的不断累积,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给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朝廷”,同时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自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尽管因为袁世凯的窃权而走向失败,但是革命英雄的血没有白流,他们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他们的努力和鲜血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继承起辛亥革命的奋斗精神,将对祖国的这份责任慢慢挑在自己肩上,更好的发扬我们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繁荣,更富强!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二)

老师、同学们:

我们永远难忘,一百年前的今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着湖北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覆灭。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历史像一面古镜,往事历历在目。参加辛亥首义的湖北革命党人和全国的革命志士一样,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革命军人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国的危亡,奔走呼号,多次举行起义,血洒中华大地。这种革命精神和爱国力量如洪流一般,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影响着代代的华夏儿女,尤其是觉醒的中国青年一代。

抚昔思今,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可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生活似乎并不丰富。看看我们的文明习惯、想想我们的学习态度,反思我们的道德缺失,情况并不乐观。我们青年一代,如果仍然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荒废学业、丢掉了道德的良知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安然的享受着父母创下的并不丰厚的财富时候,许多西方国家正翘首期盼着中国的颓废。

“辛亥革命”体现出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给了缺乏理想信念的我们青年一代,一碗心灵鸡汤,弥足珍贵。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更是一种炽热的爱国精神。作为新世纪的少年,爱国不是空洞的挂在口头上的,而是应该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爱国不仅仅是庄严地参加升国旗仪式,不仅仅是坐在电视机旁为中国队助威喝彩,更不仅仅是在纪念日到来时出一期黑板报或写一个标语。作为学生,首先要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热爱我们的学校,以自己班级为荣,以我们的学校为荣。从爱护我们身边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做起。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祖国为了我们青年一代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免费的教科书、补贴生活费,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等。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应该感到无比幸福。可惜仍然有同学不珍惜这样的学习环境。那洁白墙上留下的一个个球印,那课桌上的累累伤痕,那花坛里走出的一条条便捷小径,还有的同学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令人心痛。一个人没有了集体的荣誉感,没有了宽阔的胸襟,爱国必定无从谈起。

作为学生,新一代的接班人,继承和发扬“首义”精神,要不甘落后,树立“远大”理想。所谓“远”就是不光考虑到眼前的事,而是你这一辈子想干什么事业?所谓“大”就是不只是想自己的前途,想自己的小家,还要想祖国的未来。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同国家、民族、人民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才是最有价值的。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有更高的追求,都应为祖国、为人民多作奉献。奉献的过程既是造福社会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我们要向周总理一样,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想。

我们的祖国从倍受欺辱的,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挣扎出来,短短的六十多年的建设,还并不富强。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在近代被转自http://www.daodoc.com八国联军侵略的历史,火烧圆明园,掠去了我国的无数珍宝,赔款的真金白银不计其数;20世界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杀害我30多万中国同胞,在东北使用细菌、毒气残杀中国百姓,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了,在日本大地震后,核泄漏事故对世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对于亚洲邻国,影响更大,但日本却首先向西方国家通报污染状况,丝毫不顾及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人民的感受;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中国附近公海与多个国家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它是在告诉我们: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号的强国。近年来,中国虽然在不断发展,上可天宫探月,下可深海寻宝,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高铁事故遭日本讥讽,电脑软件受美国控制。同学们唯有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才能为将来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打下基础。只有富强了,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在中华民族的未来重演。

我们中小学生朝气蓬勃,是时代最强的脉博,祖国的蓝图需要我们添彩。我们应当热爱祖国,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实现祖国的富强,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才是对一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三)

我们永远难忘,一百年前的十月十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着湖北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覆灭。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历史像一面古镜,往事历历在目。参加辛亥首义的湖北革命党人和全国的革命志士一样,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革命军人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中国的危亡,奔走呼号,多次举行起义,血洒中华大地。这种革命精神和爱国力量如洪流一般,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影响着代代的华夏儿女,尤其是觉醒的中国青年一代。

抚昔思今,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可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生活似乎并不丰富。看看我们的文明习惯、想想我们的学习态度,反思我们的道德缺失,情况并不乐观。我们青年一代,如果仍然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荒废学业、丢掉了道德的良知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安然的享受着父母创下的并不丰厚的财富时候,许多西方国家正翘首期盼着中国的颓废。

“辛亥革命”体现出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给了缺乏理想信念的我们青年一代,一碗心灵鸡汤,弥足珍贵。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更是一种炽热的爱国精神。作为新世纪的少年,爱国不是空洞的挂在口头上的,而是应该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爱国不仅仅是庄严地参加升国旗仪式,不仅仅是坐在电视机旁为中国队助威喝彩,更不仅仅是在纪念日到来时出一期黑板报或写一个标语。作为学生,首先要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热爱我们的学校,以自己班级为荣,以我们的学校为荣。从爱护我们身边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做起。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祖国为了我们青年一代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免费的教科书、补贴生活费,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等。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应该感到无比幸福。可惜仍然有同学不珍惜这样的学习环境。那洁白墙上留下的一个个球印,那课桌上的累累伤痕,那花坛里走出的一条条便捷小径,还有的同学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令人心痛。一个人没有了集体的荣誉感,没有了宽阔的胸襟,爱国必定无从谈起。

作为学生,新一代的接班人,继承和发扬“首义”精神,要不甘落后,树立“远大”理想。所谓“远”就是不光考虑到眼前的事,而是你这一辈子想干什么事业?所谓“大”就是不只是想自己的前途,想自己的小家,还要想祖国的未来。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同国家、民族、人民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才是最有价值的。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有更高的追求,都应为祖国、为人民多作奉献。奉献的过程既是造福社会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我

们要向周总理一样,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想。

我们的祖国从倍受欺辱的,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挣扎出来,短短的六十多年的建设,还并不富强。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在近代被八国联军侵略的历史,火烧圆明园,掠去了我国的无数珍宝,赔款的真金白银不计其数;20世界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杀害我30多万中国同胞,在东北使用细菌、毒气残杀中国百姓,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了,在日本大地震后,核泄漏事故对世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对于亚洲邻国,影响更大,但日本却首先向西方国家通报污染状况,丝毫不顾及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人民的感受;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中国附近公海与多个国家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它是在告诉我们: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号的强国。近年来,中国虽然在不断发展,上可天宫探月,下可深海寻宝,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高铁事故遭日本讥讽,电脑软件受美国控制。同学们唯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才能为将来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打下基础。只有富强了,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在中华民族的未来重演。

我们中小学生朝气蓬勃,是时代最强的脉博,祖国的蓝图需要我们添彩。我们应当热爱祖国,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实现祖国的富强,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才是对一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

参考资料: 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3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六安九中 荣光林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历史知识能力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树立青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弘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同时,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通过史实总结出来,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材分析

在不断面临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对中国这个危重病人进行医治: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但都失败了,中国该何去何从?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南京旅游图片)

同学们国庆七天长假是怎么渡过的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在这段时间去了一个地方,参观了中山陵和总统府。看到了老师心目中的伟人---国父孙中山先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而100多年前的一场革命仍在我的脑海中激荡。 【板书】 辛亥革命

【教师引导】老师这次到南京,还见到了国际大导演张艺谋,他说要拍一部《国父孙中山》的电影,让我们同学给他提供一些资料,大家乐意吗?那么你了解孙中山吗?你眼中的孙中山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图片、学生简述孙中山的个人资料】„„

【教师补充】孙中山是个医生,但是后来却弃医了,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的抉择说明了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风起云涌----起义准备

【教师引导】如果要拍摄《国父孙中山》这部电影,我们要选择哪些拍摄地呢?

【学生自由讨论】„„

【出示图片】拍摄地一:美国檀香山。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呢?和孙中山有关系么?(学生自由发言)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爱国华侨、会党、留学生等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建立兴中会,他们的口号是“振兴中华”。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为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作了准备。

【出示图片】拍摄地二:日本东京。为什么要选择东京呢?(学生总结)为了汇聚革命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了。到1905年8月份,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就成立了。介绍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同盟会通过的纲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关于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先生对此有一个明确的阐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出示图片】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把16字的革命纲领浓缩为“三民主义”,分别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解释其内涵,让学生把它与16字革命纲领一一对应。

【教师引导】近代中国这个重病人,人们一直在医治,洋务派、维新派等。那么孙中山医治中国和他们一样吗?孙中山开的药方是什么?(学生发言)所以孙中山动的是外科手术,洋务派、维新派则是内科治疗。 【板书】血雨腥风---武昌起义 【教师引导】拍摄地三:武昌。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为实现三民主义,孙中山和革命党怎么做的呢?

【出示图片】起义的结果都失败了,但是却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出示视频】简单介绍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和武昌起义的过程。提问:这段历史在我们的电影中要不要出现呢?(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他的精神和影响仍在其中。

【出示形势图】提问:为什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份就脱离清政府宣告独立呢?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的革命形势。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提问: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吗?(学生讨论) 【板书】理想的实现----中华民国

【出示图片】拍摄地四:南京。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出示图片】情景再现,我们现在走在1912年的南京街头,大家看看有什么变化吗?(展示国旗、纪年方法、称呼、剪发辫等变化)介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引导学生阅读P44页的材料,感受民主思想。

【出示文字材料】材料一: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材料二:2001年10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就是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促进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材料三:2011年胡锦涛在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讲话“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师点拨】清朝全国的统治大致有260多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一直到1911年,这是两千多年,1912年开始了中华民国,帝制被废除,废除的是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板书】前途未卜---革命命运

(此部分课文中没有,做简单介绍)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出示图片)讲一讲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大致过程。

【拓展延伸】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认为呢?为什么? (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探讨辛亥革命的得失。

【小结】张艺谋导演让我们帮的忙,我们准备好了,那么我来把大家准备的资料展示一下,送给张艺谋。(出示图片)回顾本课内容。

【情感升华】辛亥革命已经有100多年了,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今天

已成为光辉现实,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正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向前推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播放《走进新时代》音乐)

【布置作业】列举你所知道的孙中山先生的遗物 【板书设计】风起云涌----起义准备

血雨腥风---武昌起义

理想的实现----中华民国

前途未卜---革命命运

推荐第4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引言:1911年,清政府王朝向侵略国家低头,腐败至极,致使国内百姓对于革命的呼声高涨;而此时的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社会上主要的角色;就在1911年10月10,在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由此中国开始进行历史性的转变。

正文: (一)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发起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发生地点是广州。它以失败告终,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却与武昌起义并存,孙中山先生认为武昌起义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取得胜利与它关系密切。黄花岗起义是一场加快革命爆发的革命,因为它太过悲壮,所以让人民长久以来压抑的怨恨以及愤怒释放,让人民拥有了革命的信念与目的。黄岗山起义将于武昌起义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所纪念。 关键字:黄花岗起义、意义

参考资料:孙中山《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起因表面上看是因为保路运动被推向高潮,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清政府太过腐败令百姓的不埋怨恨已经累积到一个极点。武昌起义的意义仍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它迅速形成的摧枯拉朽之势,它就像是星星之火,但却可以燎原,因为它,两个月内,十五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因为它,起义军在中国腹地打开了一个可以向清政府发起攻击的突破口;因为它,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

关键字:武昌起义、根本原因、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 (三) 黄兴

黄兴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与孙中山并称“孙黄”,都是创建中华民国的元勋。黄兴与孙中山是至交,在创建中华民国的路程上,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而黄兴是实干家。

黄兴一生领导了十多次武装起义,可是取得胜利的少之越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首先,清政府虽说腐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政府在物资和军械方面总是强过这些小规模的武装起义的;其次,军事指挥的权利

并不是完全掌握在黄兴手上的,因此在战斗过程中会出现军令不一的现象;最后,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战争过程中出现的指挥有误的状况。其实我们需要明白,在每次战争中,黄兴的惊人胆略和献身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崇敬

我认为辛亥革命可以胜利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同盟会内部的团结。从历史上看,黄兴比起孙中山具有更广阔的人脉,而且因为组织领导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起义,威望比之孙中山也不低。但是黄兴甘愿居孙中山之下,全力辅佐,这让人更为敬佩。

当然黄兴也有自身的不足,比如他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对革命前途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袁世凯的态度模棱两可等。但是无论这些缺点多么严重,在评价黄兴的功过时,我们都不能脱离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因为这些问题和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人所共有的。

关键字:黄兴、孙中山、起义失败、黄兴的缺点

参考资料:《革命家黄兴的生平事迹》《中华民国的创建者-------黄兴简介》

推荐第5篇:辛亥革命

变革求索以救国,历时百年扬爱国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纵观中国历史,在中国五千年的传承道路上,每隔一段或短或长的距离,当道路开始变得黑暗的时候,文明的延续难以进行的时候,便有一盏探照灯为中国文明的继承和延续照亮前路,使文明能得以传承。

这些探照灯或明或暗,能照亮的范围或大或小。暗的一盏灯可以是一次微乎其微的游行,一项影响甚微的协议,一个犹豫长久后的决定,暗到如刘和珍君的英勇,虽不至于照亮道路多远,但是它们布满了道路的两侧,将文明从歧路上引回正路。明亮的灯可以是一场决胜万里的战争,一位德高望重的明君,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它们远少于幽暗的路灯,往往是几十几百年出现一次。但是只要一出现,必能照亮一段长路。

近代是一场巨大的变革,是中国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转折点。这段时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耻辱,最懦弱的的一段时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文明的延续遭到了空前的威胁。这段时间中国前进的道路异常黑暗,虽然有着点点细微的光芒指引着以致于不跌落于峭壁。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三盏明亮的光芒照亮着前路,一盏是洋务运动(清政府在技术与经济上的变革),一盏是维新变法(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不得不说的是第三盏明灯,个人以为这盏明灯是三盏或者说是五千年里罕见的,那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次震古烁今的巨大变革,我敢说辛亥革命照亮的不仅仅是中国传承道路的长度,也铺平了中国前进的道路,更将光明的种子撒得很远很远„„

虽然中华民族自古勤劳勇敢充满智慧,在五千年的历史上长久不间断地焕发着自己独特而又异常辉煌灿烂的光彩,但是到了近代,西方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工业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激发了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中国的光芒渐渐被西方兴起不久的新星压制,然而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状态,于是自豪变成了自傲,优势逐渐变成劣势。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清政府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生产财政低下,社会动荡不安。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 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走向难以自拔的深渊。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难以自救,一批一批爱国志士在寻求拯救祖国的办法。先是洋务运动,再是维新变法,种种抗争,每一次都试图照亮中国前进的道路,虽然他们照亮了道路,但路是那样坎坷,就算照亮了道路,还是那样难以前行,中国在曲折泥泞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缓慢前行。虽然道路自古以来就充满坑洼,这是封建君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中国在这条坎坷的路上已无法赶超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国期待最全新,最完善的,最彻底的变革。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革命团体,取名“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展开变革,先后在各地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湘赣边界萍浏澧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等。虽然一次次的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起义激发了爱国人士的理想和激情。在国父孙中山的带领下,在有志之士的抗争下,在全中国的呐喊下,中国开始了一场由全中国人民发起的波及全中国人民的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一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次跨时代的起义,这次起义的成功使得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制社会,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制订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这样得到的共和无法长久,但是,一盏明灯点亮,并将道路改造的平坦。

不得不说的是这盏明灯的点亮者国父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性格进行了艰辛而又不屈的斗争,创立了伟大的业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

同时,辛亥革命的意义更加重大,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可以说辛亥革命是近几百年来最亮最大的灯火,是一座里程碑,使中国人民的自我救赎有路可走,从清王朝的手中夺得并保全了中国,揭开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新的历史篇章,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辛亥革命的爆发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自由渴望科学渴望平等的愿望,传播了当时正时兴的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并为中国的觉醒提供了平台。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最有价值的,最具历史性的巨大变革。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我想着辛亥革命的伟大,感谢着革命先烈的英勇,沉思辛亥革命对今天中国的蓬勃发展的具体影响。

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五千年的总结,更在于对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影响和对现代发展的影响。正是因为君主制的被推翻,可胜利的成功被袁世凯偷走,张勋的复辟。共和的弊端的显现,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人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各种新思想进入中国,在寻求救国的路上,十月革命打响了,人们终于发现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璀璨。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年抗战和新中国的成立都和辛亥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而辛亥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间接原因,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民主共和的失败给了共产党成立的理由:资产阶级有着谋私、目光短等弊端,只有让无产阶级来进行革命才能真正成功。

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三民主义现在成为了中国前进的目标。不管是民族、民权还是民生,现在的中国都在努力进行实现。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辛亥革命未完成的目标基本已被中国共产党完成,幸哉幸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使辛亥革命愿望理想的实现者和升华者,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孙中山先生日夜渴望的三民社会。

其实回头想想,辛亥革命的核心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拯救自己的祖国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这是一种很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可以从辛亥革命中看到黄花岗烈士的不屈身影,他们不回头,不惧怕,只因为他们看到祖国受到凌辱,家乡受到摧毁,人民受到伤害。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是这激发起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也正是这种精神,谭嗣同横刀向天笑,也正是这种精神,邓世昌下定向前的命令,也正是这种精神,共产党人才担负起了保护和发展中国的期望,不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进。所以说,爱国主义是为中国的延续冲锋陷阵的烈士们的魂魄。

弘扬爱国主义很难,因为爱国是一件抽象的事,你无法表达出你对祖国的爱,只能说我很留恋这片土地,留恋这个生我养我的国家。而且有时你要为你的热爱付出很大的代价,或多或少,有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但是同时弘扬爱国主义很简单,因为我们有爱国的方式,那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吸收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华,要大力弘扬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锻炼自己意志,强化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为中国明天的建设献上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百年的辛亥影响了中国百年,并还会继续照耀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一定会按照辛亥给我的光明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按照辛亥给我的光明去,实现革命烈士未曾实现的愿景!

——机械工程学院

热动1107

戚瀚中

推荐第6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暂时的后退。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切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农民阶级为了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的高峰,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得不仓促地走上历史舞台,勇敢地领导了救亡运动——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但这些斗争都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中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迫下,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通过革命,打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也只有冲垮封建主义的桎梏,才能开拓社会发展的道路。民主革命,唯有民主革命,才是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封建主义专制和国家贫穷落后,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民主革命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又不同于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资产阶级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下层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提出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替代旧的生产方式,而且还要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开始革命是以他在19世纪90年代建立兴中会作为标志的。兴中会的建立是中国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结束,辛亥革命失败,这场革命运动历经了近20年,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和6个阶段。

两大时期为:

1912年前兴中会和同盟会发动和领导革命时期;

1912年后组建中央政府和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时期。

6个阶段为:

从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起至1900年11月兴中会领导的惠州起义失败,此为辛亥革命的最初酝酿阶段;

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前,是辛亥革命运动的兴起阶段;

从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前夕是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阶段;

从1911年10月武昌首义至11月下旬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省区宣布起义或独立,为辛亥革命运动的高涨阶段;

从1911年11月下旬,光复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汉口举行会议筹组临时政府至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之前,为辛亥革命运动的胜利阶段;

从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散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是辛亥革命运动由胜利到失败的阶段。

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胜利和失败都来得很迅速,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激烈。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软弱,不能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未能把政权巩固起来。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败告终。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

辛亥革命运动是由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和发动的。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联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科学补习所在日本的部分成员和其他爱国革命者,组成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继承了兴中会武装反清斗争的正确路线。

孙中山1894年冬在檀香山组织的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在国内外进行发展组织、宣传革命思想、批判保皇派和发动武装起义等多方面的活动,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局面。进入20世纪后,孙中山倡导的革命事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活跃于政治舞台,给黑暗、停滞的中国社会带来勃勃生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介绍西方政治学说的书刊大量涌现,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在国内建立和开展革命活动。这些组织的成员虽然大多数只是崇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同会党、新军、华侨建立了联系,在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受压迫的阶级、阶层中都有一定联系和影响。革命派所进行的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不仅扩大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而且也培养了一批有才能、有胆识、有坚强革命意志的领袖人物和骨干分子。这就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创立,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方面准备了条件。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力量的进一步集结和整个革命形势的进一步成熟,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担负领导革命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同盟会作为新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为楷模,建立了一整套党的组织系统:中央设本部,在各省和海外各地设支部和分会。本部的总理通过民主公举,四年更选一次;本部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所有这些,都赋予同盟会以新型政党的特色。虽然,同盟会在组织上也难免存在着松散的状况,但它无疑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领袖的领导核心,在总理之下,黄兴任执行部庶务总干事,协助孙中山主持本部工作,实际上起着副总理的作用;汪兆铭(精卫)为评议长,宋教仁为检事长,邓家彦为判事长,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为各部主要职员;张继、章太炎、陶成章等先后主持《民报》,秋瑾、蔡元培等为各省区主盟人。在华侨中,也涌现了象陈楚楠、张永福、邓泽如等代表人物,主持各地分会和筹款工作。在这众多的领导成员中,孙中山比起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前面,“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永不后退;他最先走上革命征途,率先建立革命团体;他最早提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纲领,并且最早领导和组织武装夺权的革命实践。因此,孙中山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运动的领袖,他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

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派面临着两方面的严重挑战:立宪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严重挑战。前者是阶级内部右翼势力的挑战,后者是敌对阶级反动势力的挑战。对于立宪派,革命派采取公开争论,辨别是非,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做法;对于反动派,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武力批判,以革命手段打垮清政府的统治势力。

资产阶级立宪派,对于清政府虚伪立宪存在极大幻想,对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采取敌视态度。立宪派的政治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顽固坚持保皇立场,攻击同盟会纲领,反对民主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要想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必须肃清立宪派散布的思想影响。1905年底,在孙中山领导下,革命派与立宪派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论战。论战的主要战场在日本,论战的主要阵地是革命派的《民报》与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在新加坡、香港、檀香山、旧金山、加拿大等地也笔战不绝。革命派的《中兴日报》、《中国报》、《民生日报》、《大同报》,立宪派的《南洋总汇报》、《商报》、《岭海报》、《新中国报》、《文兴报》等20多种报刊,全部投入论战。这场论战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涉及问题之广,实为中国近代史上所仅见。经过两年的思想大论战,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立宪派在论战中失败,革命派维护了同盟会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大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与改良路线决裂,公开站到革命派一边,大大地扩充了革命队伍,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减如后来孙中山所回忆:同盟会成立后,不期年而加盟者已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

同盟会的成立使清政府十分惊恐,对于革命党人在国内的一切活动都以残暴的手段疯狂镇压。孙中山对于清政府针锋相对,采取武装斗争的对策,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早在同盟会成立前,革命派就策划和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如兴中会在1895年策动的广州起义,1900年发动的惠州起义,华兴会1904年策动的长沙起义,得到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积极配合响应。这几次武装起义虽然很快就因清朝地方当局镇压而失败了,但它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的决心,反映了当时革命者的认识和大无畏精神。同盟会成立后,武装斗争连绵不断,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广东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的广东钦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此外还有同盟会员在四川发动的多次起义,光复会员

1907年发动的浙皖之役,岳王会员1908年发动的安庆新军之役等。其中同盟会领导下的历次起义,前后延续5年之久,达10余次之多,波及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浙江等省份。有的起义,拥众数万,略地数州县。参加武装起义的有会党、新军、华侨,也有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参加,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持续不断的革命形势。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又与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相互激荡,相互影响,造成清廷顾此失彼的危局。

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虽因缺乏坚固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根据地,一个又一个地被清朝军队所击破,但它点燃的武装斗争火把,却成为燎原大火,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起着教育、动员、组织群众的作用,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干部队伍上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的爆发作了充分的准备,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和革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象阴沉天空中的一声巨雷,震动了中国大地。11日凌晨,革命军占领武昌全城。接着,汉阳、汉口相继光复。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这一胜利,敲响了清朝统治的丧钟,进一步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热情,革命在全国范围迅猛发展。

武昌起义得到全国的响应。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全国已有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福建、广东、上海、四川等15个省市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12月2日,江苏重镇南京被苏、浙革命联军攻克,并逐渐代替处在清军炮火威胁下的武昌,成为新的革命重心。会党起义和各省各族人民反抗压迫的群众自发斗争,也此伏彼起,接连不断,席卷全国,迅速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与此同时,立宪党人也因三次请愿召开国会斗争失败而对清廷失望,相对附和或投身各地的独立运动。清王朝的统治在迅速崩溃。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革命党人为了统一全国的革命领导,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从11月下旬起便开始酝酿筹组中央革命政府。但由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各省纷起独立,同盟会无法控制整个局势,立宪派乘机把持各级地方政权,给革命党人组建政权工作带来诸多困难。12月25日,革命领袖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受到热烈的欢迎。孙中山回国,提高了革命人民的斗争勇气,增强了革命派建立全国统一革命政权的信心。孙中山针对立宪派、旧官僚和投机政客操纵、控制中央政府的企图,在筹建中央革命政权过程中,明确提出“组织政府问题当然由党而决”的正确主张,打破了组建临时政府的僵局。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正式当选为中华民国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着手组织中央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进行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结果,是兴中会成立以来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的胜利成果。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部总长,虽为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分任,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取得临时大总统,陆军、外交、教育三部的职位,各部次长也全部由革命党人充任,在临时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掌握了实权。孙中山在任上主持制订和颁布了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法令和革新措施。在政治方面,要求全国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和国家分裂,努力扫除封建官场的腐朽恶习;在经济方面,提倡振兴实业,确定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制订发展实业、协调和统筹各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法,着重解决各族人民的生计问题,在教育方面,改革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新的人才。这一切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然而,在南京临时政府中,旧官僚军阀黎元洪占据了副总统的高位,立宪派控制了内务、实业、交通、司法等重要部门,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在临时参议院中,议员多数是立宪派分子,他们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牵制革命派。临时政府颁布的许多政策法令,并没有能从根本上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对内不敢公开镇压反革命和宣布“平均地权”,对外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答应负责偿还外债和全部赔款等。所以,辛亥革命运动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而也没有确定起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制度,没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尽管如此,南京临时政府毕竟是辛亥革命运动的辉煌战绩。它的成立成为迫使清帝于2月12日宣布退位和帝制终结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所能取得的最大胜利。

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辛亥革命运动推翻帝制的胜利,就不会有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民主运动和民主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发展;如果没有经过辛亥革命运动这样一次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就不会有民国初年社会风气的好转、全国人民政治热情的提高和关心国家大事的迫切愿望;如果没有人民群众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相当大的解放,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发生。所以,辛亥革命运动的胜利为中国人民争取实现人民民主、民族独立和国家统

一、繁荣富强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它是近代中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人们曾兴高彩烈,以为中国将会走向独立、统

一、民主和富强,中华民族将会在国际社会得到应有的地位,人民将享受光明和美好的生活。许多革命党人都相信:只要扫除阻碍中国进步的、卖国的、拒绝一切改革开放的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便得以完成;民主政治的实施、实业的发达、国家的富强,便指日可待。

可是,历史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外。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革命刚开始取得胜利,革命派内部便呈现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有的公开高唱“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大骂南京临时政府“一党专制”;有的公开脱离同盟会,与立宪派、旧官僚相勾结,拥护袁世凯专制统治;有的诬诋孙中山“贪恋禄位”,逼迫孙中山让出政权,有的追求高官厚禄,向孙中山要权要位,目的不达,便私组宗派团体与同盟会对抗,完全跌入立宪派的泥坑;有的革命意志衰退,认为清帝退位便大功告成,退归林泉,不问政事。革命处在紧急关头。但是,革命派的阶级局限使他们过于软弱,他们没有能力和勇气去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存在幻想,对袁世凯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质认识不清,并且未能充分发动和组织广大劳动人民,因而缺乏足够的力量,对革命的发展进程感到难以把握。然而,他毕竟是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当时革命形势鼓舞下,他曾要求革命党人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可是,因为多数革命党人都被意外迅速获致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为了尽快享尝到手的果实,在政治上都有妥协倾向,希望尽快结束革命。帝国主义又从外部施加压力,逼迫孙中山将南京临时政府政权交给袁世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和革命派内部妥协倾向的增长,孙中山不得不于1912年2月13日辞职,并于4月1日正式解除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军阀官僚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转向尾声。

袁世凯取得了政权,但他不可能马上控制全中国,也不可能立即就在全国迅速恢复被革命派打乱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实行全面的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还保留着

七、八个省的地盘和十几万军队。辛亥革命的三大成果——责任内阁、国会、《临时约法》至少还在形式上保存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声音和革命的回响还在四处震荡。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着袁世凯进一步集权、独裁专制。因此,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维护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与封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反革命势力的真正较量,是一次不可避免的较量。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讨伐袁世凯发动的“二次革命”,是作为辛亥革命终结的最后一役。在这场大战中,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讨袁斗争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反抗斗争。可是,由于国民党的涣散和政见不一,致使“二次革命”缺乏团结统一的政党领导。“二次革命”一旦爆发,革命势力仓促上阵,讨袁军既没有统一部署,又局限在单纯讨袁,这不仅造成步调不一,各自为战,也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结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讨袁军很快就被各个击破。9月12日,四川讨袁军放弃重庆,持续两个月的“二次革命”最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实现。革命党所掌握的武装被击散,他们所控制的地盘全部沦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领袖人物亡命海外,作为辛亥革命成果的责任内阁遭到践踏,国会被解散,《临时约法》被废除,辛亥革命运动以实际的失败而告结束。

辛亥革命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可是,辛亥革命的先烈们为推翻帝制、争取民主共和而建立的业绩彪炳史册,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深入人心,这次革命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的。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历史功绩,应该给予很高的评价,革命先烈们的爱国革命、振兴中华的精神,应该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所学习和继承。辛亥革命运动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推荐第7篇:辛亥革命

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承受着巨大的屈辱和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灭亡。 二十世纪初叶,革命成为时代潮流,清王朝风雨飘摇,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名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社会理想,并为此英勇悲壮地实践。公元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应运而生。

开头第一幕,就把我震惊且感动了。“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总是这些被奴役很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我自认为这是非常强有力的开头,很成功,让人震撼,让人深思,为文章后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广州起义中,面对清兵的层层逼近,喻培伦为了保住仅有的革命力士,手持炸弹冲向了清兵当中,英勇牺牲。黄克强活了下来。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敛烈士遗骸七十二具,丛葬于黄花岗。

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烽火不息。清政府为争取四国银行贷款,不惜以铁路为抵押,丧失主权,六月,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牵制了清政府的力量,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数月后,湖北新军中的为学社和共进会响应孙中山革命主张,酝酿着新的起义。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在清政府残酷清剿面前,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起义第一枪。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史称武昌起义。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三日,革命党人督请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革命军政府都督并向全国发布起义通电。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袁世凯以钦差大臣身份抵临前线,全盘掌控兵权,随即令冯国璋总统第一军,段祺瑞总统第二军,进攻汉口。

一九一一年是一月三日,黄兴临危受命,以战时总司令之任全权指挥阳夏保卫战。

孙中山为了延缓四国对清政府借款,在国外用言语与人家奋战。而在国内,武昌保卫战历时四十余天,牵制了清军主力,捍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其间,由各地同盟会的积极响应和领导,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先后独立,革命风潮席卷全国。

革命的命,指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命运。

当袁世凯问孙中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章士钊说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日本人宫崎滔天把他尊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康有为说他目不识丁,而吴稚晖说他手不释卷。有人说他是绿林豪杰,是造反的土匪。有人说他是一介书生,手举手术刀的江湖郎中。还有人把他称作高谈阔论的孙大炮。

列祖列宗在上,如今列强欺压,民党猖獗,王公大臣么,招权纳贿,痛民误国,子孙无能,愧对祖宗,倒是孙文给我们留了些体面,没有屠城,没有断头台。清帝退位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

最后林觉民之妻哭着说才知道觉民真的不在了,那种撕心裂肺,多令人心痛。

或许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再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攻击之。革命是让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一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黑暗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推荐第8篇:辛亥革命

,但林宗素没有因此而放弃,她表示“愈挫愈勇”,决不气馁;并为此于宗孟女校创设“女子法政速成科”,以提高女子政治学识,养成参政能力

。“女子同盟会”的领导人吴木兰也曾在一次宣讲会旨的会上,明确说到:由于“后t}I=小儒创为夫扶妇服之说”,数千年来妇女沉沦于“昏黑晦 不能 自拔”。因此,“本会长对 于今 日之会,心中所欲言者,不过男女平等四字”。宣布“女子同盟会”以“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

政事”为宗旨

唐群英无疑足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最杰出的领导者。唐群英,原名唐恭懿,号希陶,1871年 12月 8日诞生于湖南新桥黄泥町村

。从小,她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遍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1891年,她与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成婚。在亲戚的交往中,她与秋瑾、葛健豪结为挚友,抨击时弊,互相勉励,探讨新的生活。19O4年春,唐群英得知秋瑾赴日求学 ,亦决意变卖家产东渡 日本,寻求救国真理。在 日本留学期间,她参加了留学生的革命活动。1906年成立了“留 口女学生会”她先后任书记和会长。191 1年 l0月,武昌起义爆发 ,唐群英组织女子北伐队,成为

时苫名的女军首领。1912年,在唐群英的推动下,“女子参政同盟会”成

,唐群英本人也一再向临时政府请求在《临时约法》条文 h写明“无沦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为了这一 目标,唐群英率领“女 子参政同盟会”的成员先后h次 向参议院请愿,要求 “女子 参政权”,但《女子选举法》未经讨论便被参议院否决,唐声色俱厉地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此后,在同盟会本部召开改组为国民党的酝酿会议上,宋教公然删去“男女平权”一条,遭到女同盟会员一致抗议。唐群英与宋教f:据理力争,并为“女子参政同盟会”起草“驳诘同盟会传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唐氏的勇敢行为成为一时的佳话,即使最终五次请愿都趋于失败,她仍然无怨无悔地为着“妇女参政”这一目标继续奋斗。

正是因为有了像林宗素、吴木兰、唐群英等一批致力于妇女参政运动的女界领袖,才能号召更多女界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推动着妇女参政运动的不断深入。这一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先后形成了“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女子尚武会”、“女子同盟会”、“女国民会”五大团体。为取得南京临时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支持,“女子参政同志会”会长 林宗素曾专程到南京向孙中山汇报本会组织宗 旨“普及女子之 政治学识 ,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 ,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 。 在以 七五个团体的基础上,l9I2年 4月,“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 ,坚持“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予女子以参政权利不 可”

。该会成立后,通过九项决议。

一、实行男女平权;

二、普及和实施女子教育;三、提高家庭妇女的地位;

四、实行一夫一妻主义;

五、实行 自由结婚,禁止无理离婚;

六、鼓励和提倡妇 女从事职业;

七、禁止蓄妾和买卖妇女;八、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九、改 良公娼制度

。“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后的主要活动 是要求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表示“誓以死力”达此目的,把妇女参政运动不断推向前进。唐群英率领广大会员先后 五次向参议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女子参政,在屡遭失败后,唐群英却毫不气馁,号召女界“必达 以男女平权、女子参政而后矣”。“女子参政同盟会”的成立,把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推向高潮,“女子参政”问题也成了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后,“女子参政同盟会”的活动趋于低潮,但是仍有唐群英、傅文郁等一批女界精英致力于妇女解放事业,为女子获取参政权不懈奋斗。1924年 1月,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审定并通过了男女平等权利的草案,提出了“于法律上、经济、教育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 权之发展” 。这部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关于男女平等的权利草案,在形式上承认了女子有着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在各方面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的。这场运动极大地激励着中国的妇女界,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中国妇女正凭着 自身的力量,立志推翻加在 自己身上的重重枷锁 ,获得与男子相同的参政议政权 ,从而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三、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未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原因

诚然,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是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的先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场运动最终只是在形式上获得了男女平权,实际上,在当时整个社会来讲,妇女并没有真正获得其应有的参政议政权 ,究其原因,应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去探析。

(一)社会的普遍认知使妇女参政得不到实质性的成效

从客观上讲,在当时整个社会中,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妇女参政表示漠视,甚至不支持,尤其是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其中的大多数官员都对此采取反对态度,这是导致这场妇女参政运动最终没有取得实质件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封建社会,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准则。

女子历来就是被封闭在家庭中,以作贤妻良母为美德,并一直被定格在从属于男子的地位上。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临时约法》在法律上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纲常礼教”,其意 义和影响都是划时代的。然而,法律与现实毕竟有一段差距,数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民众的骨髓之中,不可能随着一部法律的更改而把这种思想彻底消除。在广大民众的心中,依然认为妇女只是男子的附属品,或许在“民主”之风下,她们可以接受一些教育、获得一些“人权”,但是“妇女参政”是万万不可行的。孙中山在与林宗素的谈话中,表示对女子参政“完全赞成”,并提出“女子参政同志会”可为全国女界代表。社会党据此以该党名义在《民立报》公布后,“中华 民国联合会”即致信孙中山,表示反对,说:“女子参政之说,果合社会习惯否,尝未敢知,取舍之宜,必应待于公论。乃闻某女士以一语要求,大总统即片言许可,虽未明定法令,而法浮议嚣张之日,一得赞成,益形恣肆。”

在当时,持有这种思想的人绝不在少数。在这种社会普遍认知下,妇女期望真正地获得与男子平等的社会权利是不可能的。

由于广大民众的不觉悟和不支持,“妇女参政”自然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反对。唐群英等人的请愿活动虽然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但是对于这场运动的回应,舆论界几乎是一片反对声。或日“女子程度不及,不能予参政权”。或 日“女子无国家思想,无活动能力,与以政事,必误国机” 。总之,对于“女子参政”,冷嘲热讽者有之,谩骂攻击者也有之。可以说,“女子参政”遭到了社会舆论的无情冷遇。

在社会民众的反对声中,临时政府参议院也否决了“女子参政”的请求。应该说,南京临时政府对于妇女争取人权是持支持态度的,如支持创办妇女报纸杂志,兴办女学 ,号召民众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倡导妇女解放等等。但是当唐群英等人要求在《临时约法》中加入“妇女参政”条款时,参议院却以“事件重大,应候国会成立时再行解决”

为辞予以否决。后来,唐群英等人又与国会议长吴景濂关于此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而此后,吴景濂就干脆避而不见,仅派一招待员敷衍。宋教仁等为了实现“政党内阁”,在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过程中,不惜于政纲中公然删去“男女平权”的内容,于是就有了唐群英怒打宋教仁事件。可见,临时政府和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只支持妇女争取人权,对于“妇女参政权”这一点却始终持迟疑态度,认为妇女参政“为时过早”,不赞成妇女持有参政权。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在思想上破除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将妇女提高到与男子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妇女参政运动屡遭挫败的情况下,他仍不断鼓励唐群英等人,并建言“切勿倚赖男子代为出力,方不为男子所利用也”。但是迫于当时政府中的种种压力,孙中山先生虽认为“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但何年能实行,则应“候咨参议院议决”

。对于“女子参政”,他除了头与精神上的支持,在实际行为中也无能为力。

(二)中国妇女本身的主观缺陷使这场运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民众与f临时政府的不支持是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没有取得真正胜利的客观原因,但是从主观上讲,中国妇女本身人格与素质上的缺陷却是导致这场运动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妇女受压迫已久,吴虞在《女界报》的发刊词中就这样写道:“三从之外,加以七出,束缚压抑,惨无人理,谬种流传,积非成是,于是顺从以外无道德,井臼之外无事功,针锈以外无教育,筐荚以外无权利,脂粉以外无品性;胶蔽耳 目,拘束形骸„„”

一直以来,中国妇女处在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大绳索的束缚之下 ,无力翻身,久而久之,她们习惯了这种社会地位,习惯了依附于男子,依附于整个社会,没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辛亥革命爆发 ,虽然也有一批女界中的杰出女子参加了革命,大力宣扬妇女解放,但对于中国大多数妇女来说,妇女在家“围着锅台转”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女子完全之人格也没有因此而确立起来。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另一方面,中国妇女在婚姻家庭、经济上也完全没有独立性。丁初我在《女子家庭革命说》中就曾提到:“综观女权削弱之原因,半由亲族爱情之羁勒,半 由家庭礼法、社会风俗之浸淫,而何莫由于君主立法之三千年如一日。”中国妇女在家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出嫁后又遵从“夫为妻纲”,根本没有 自主权,在经济上妇女也毫无独立可言。在辛亥革命时期,尽管秋瑾等人一再强调:“但凡一个人,只怕自己没志气,如有志气,何不可求一个 自立的基础,自活的艺业呢?”

但是妇女走出家门寻找工作,要求经济独立的毕竟不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大多数中国妇女仍然过着仰俯于人的生活。人格上的不完整,婚姻、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得中国妇女的参政运动丧失了基础,阻碍了这场运动的深入发展。

此外,中国妇女本身的素质也阻碍了这场运动的发展。中国历来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认为女子没有必要接受教育,只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就可以了。封建社会中,偶尔有“大家闺秀”有机会接受教育,也只是为以后有一段更美满的归宿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近代以来,一批女界中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了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她们进学堂、出国留学,接受了新式教育。然而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妇女来说,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仍然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因中国女子共有二 万万,惟 于教 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 问者正少„„”不接受教育,又如何提高本身素质呢?在这种低下的素质下,对于“妇女参政”这一概念尚且模糊甚至没有,又何来的为了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呢?

综上所述,社会大背景的客观限制和中国妇女人格与素质上的主观缺陷使得这场妇女参政运动只取得了表面上的成果,中国妇女并没有真正获得参政议政的权力。

四、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的当代启示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最终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使“妇女参政”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一些先进人士的头脑当中。那么,这一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留给当代的又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妇女经济上与人格上的独立是政治上独立的前提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的中国妇女本身没有获得独立,这就使妇女参政缺少了一个前提。因此,“独立”是妇女真正获取参政权的前提基础,这个独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上的独立。恩格斯曾说过:“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我们通常说,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而中国妇女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能真正获得政治权利。因此,妇女虽然在体力上难以与男子相匹敌,但是这并不成为妇女在经济上依赖男子的借口,广大的妇女应该努力寻求经济上独立,从而为政治上的独立创建一个有力的基础。二是人格上的独立。一直以来,中国的妇女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被看作是男子的附庸,从而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而历史发展到今天 ,在大部分妇女已经获得经济独立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妇女要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倡导真正的“男女平等”,道德上的自尊、心理的自信、经济上的自强和政治上的自强就是妇女所应追求的人格上的独立。因此,我们说,妇女经济上与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政治独立、真正获取参政权的前提基础 。

(二)普遍提高社会对妇女参政的认知度是使得妇女真正获取参政权的重要条件

一直以来,中国是一个性别歧视颇为严重的国度,“男尊女卑”的思想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辛亥革命时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社会的普遍的认知,才使得这一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历史发展到今天,一方面,在我国,私有制已经从制度上被消除,这就为妇女的解放创造了制度上的条件;另一方面,妇女们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在经济上和人格上日益获得了独立。这就为社会对于妇女参政这一问题的社会认知度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在当代,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妇女参政的认知度,因为这是妇女真正获取参政权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果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能真正意识到 19世纪初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所说的那样:“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那么,妇女参政问题一定能得到切实的解决。

(三)充分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是妇女获取参政权的有效途径

中国这个封建专制统治时间十分长久的国度,有关“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远不如西方国家那样深入人心。在当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应该说,中国的妇女参政运动的发展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经济的全球化可以使中国妇女更多地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文化的全球化可以使中国妇女更多地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的全球化可以使中国妇女更好地借鉴世界各国妇女参政运动的成功经验 因此,可以说 ,充分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是中国妇女获取参政权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努力促使妇女在经济上和人格上获取独立,要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妇女参政的认知度,同时还要借鉴国外的一有益经验,提高 自我 ,抓住机遇,不断获得妇女参政的实质性成效。

参考文献:

[1]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61.

[2]辛亥革命前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8:959.

[3]辛亥革命回忆录(四)[M]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l:59.

[4]朱信泉,宗志文.民国人物传(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3:78.

[5]辛亥革命前

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978:895.

[6]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M].北京:生活、渎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895.

[7]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五)[M].北京:人民盛{版社,1987:155.

[8]魏秋玲.欧美的女权运动:从家政到国政[J].国外社会科学,1995,(8):14.

[9]徐辉琪.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的觉醒与对封建礼教的冲击[J].近代史研究,1994,(4):136.

[10]徐辉琪.唐群英与“女子参政同盟会”[J].贵州社会科学,198l,(4):30.

[11]徐辉琪.唐群英与“女子参政同盟会”[J].贵州社会科学, 1981,(4):30-3

[12]孙石月.巾国近代女子留学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83.

[13]朱信泉,宗志文.民国人物传(七)[M].jE京 :中华书局,1993:79.

[14]朱信泉,宗志文.民国人物传(七)[M] 北京:中华书局,1993:81.

[15]徐辉琪.唐群英与“女子参政同盟会”[J].贵州社会科学,1981,(4):30.

[6]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0.

[17]邓伟志.近代中围家庭的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I994:70.

[18]朱信泉,宗志文.民国人物传(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3:81.

[19]李小江.华夏女性之谜f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l990:228.

[20]徐辉琪.唐群英与“女子参政同盟会”[J].贵州社会科学,1981,(4):37.

[21]徐辉琪.唐群英与“女子参政同盟会”[J].贵州社会科学,1981,(4):34.

[22]朱信泉,宗志文.民国人物传(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3:79.

[23]朱信泉,宗志文.民国人物传(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3:82.

[24]辛亥革命回忆录(八)[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456.

[25]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563.

[26]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M].北京:生活、渎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928.

[27]穆长青.秋瑾评传[M].兰州:甘肃教育学院内部印行 ,64.

[2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006.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158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1.转

推荐第9篇:辛亥革命

观《辛亥革命遗址》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到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走进大门,迎面是一幢精致典雅的两层小楼,房屋皆由红砖砌成,故当地人又称其“红楼”。 “红楼”的周围是一片碧绿的草地,绿树掩映,芳草遍地,它们的“绿”把纪念馆的红墙红瓦衬托的格外醒目。看到眼前保存的如此完好的辛亥革命遗址,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不时听讲解员的解说下,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馆内收集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有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鄂军都督府复原陈列、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1997年,该馆被团中央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怀着对无数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怀着对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我们对纪念馆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不仅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还参观了辛亥革命起义史迹陈列馆,从而有幸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和文物,了解了那些为革命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无名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参观,同学们的心灵深受震撼: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流芳百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

时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观结束后,我思绪万千。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的了解,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而祖国的和平安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身为当代大学生,未来国家建设生力军的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对工作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应深刻体会胡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认识到身为炎黄子孙的无上光荣以及肩负的责任。

此次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我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点感想: 第一,辛亥革命纪念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座里程碑。“红楼”是无数忠贞志士的集结地,在这里孙中山先生领导湖北地区的革命人士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后来又在这里组建了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一举结束了中国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从那以后,“红楼”便成了人们的向往之地方、奋发之起点、拓展之源泉。被誉为“民国之门”。

第二,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展现中国革命史,对社会各界

人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该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机关单位职员乃至海外华侨来到这里参观。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总是能使参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到辛亥革命的艰辛,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第三,辛亥革命纪念馆周边虽高楼林立,仍不失英雄名楼之风貌。它宏伟壮观,装饰典雅,让人们留连忘返:它的宏伟显示了民国时期建筑工艺之高超;它的壮观,体现了当时人民的聪明才智。光阴似箭,近百年已经过去,“红楼”却仍旧英名长存、璀璨至今,可见“红楼”所代表的英勇无畏、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不倒。“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激励有志之士发扬传统精神,不怕吃苦、奋斗不息,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推荐第10篇:辛亥革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 辛亥革命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是太理想。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便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试内容与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学习要求: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一部分人搜集资料,一部分人整理成文,一部分人制作课件,一部分人代表小组发言。在讨论过程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注意不要把讨论变成辩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将禀赋不同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流程】

投影:2009年国庆期间北京**广场的孙中山画像 问:这是哪里?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 答:北京**;孙中山。

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规定的。为什么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都会在**广场摆放孙中山画像?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

- 1

——选自《思想政治》

答:同盟会完全符合政党的特点,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谓“新”,就是有了革命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板书)

一、背景

⒈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⒉革命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⑴组织上: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⑵军事上: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思想的同时,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捍卫自己的理想。

如果问大家:你所知道的辛亥志士有哪些?可能很多同学都答不出来。这些起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光也已经很久了。其实当时的起义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在书面上只是变成了一个代表省略的文字符号;其实当时捐躯的烈士还有很多很多,众多热血儿女的英灵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们更加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正如电影《集结号》中说的那样:“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缅怀几位辛亥志士。

投影:

徐锡麟(1873—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浙、皖两地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袭杀安徽巡抚恩铭,率学生攻占军械局,与清军激战4小时,战败后被捕,当晚被剖心而死。

临刑前徐锡麟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

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1904年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1907年,她与徐锡麟分头准备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被害。

徐锡麟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没闪现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我们福州人的骄傲——林觉民。今年春节前老师参观了林觉民故居,现在就跟大家一起分享参观的收获。

投影:参观林觉民故居时拍摄的照片

林觉民,这位安眠在黄花岗的烈士给妻子的信中对生与死、情与爱写下了最好的注解。 投影: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先烈们献出的是生命,如果我们后人留不下一丝记忆,存不住一份感动,那将是极大的耻辱。

革命党人在一系列武装起义中展现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斗争精神,这一切更为我们的民族积累起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

一、背景

⒈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⒉革命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⑴组织上: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⑵军事上: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二、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播放视频: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胜利得到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就在这时,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全国17省代表在南京投票,孙中山凭借他在民主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民国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

(板书)

一、背景

⒈列强:瓜分控制中国

⒉革命党:宣传革命发动起义

- 3

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⒋材料四弹劾总统的矛头实际指向了谁? 答:袁世凯。 (板书)

一、背景

二、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⒉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 ⒊清帝退位(1912年2月)

⒋《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

武昌起义的枪声很快响遍大江南北,也传到了一个叫未庄的小镇。大家能否从下面的名著片断中找出辛亥革命的隐患?

投影:

名著中的辛亥革命:《阿Q正传》节选

片断一: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他们……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片断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片断三:“唔……这个……”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 “什么?” “我……” “出去!” “我要投……”

“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

答:“历来不相能”的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在看准形势后也“相约去革命”;城里的知县、把总等都已改头换面,做了“革命党”,为革命阵营埋下隐患;他们还不准贫苦的阿Q革命;新旧军阀官僚、封建遗老遗少很快勾结在一起,钻进了革命阵营;……

绍兴如此,武昌如此,全国也大都如此。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在封建旧官僚的破坏下,革命派处处受到排斥和打击。1912年春,随着清帝宣告退位,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板书)

一、背景

二、过程

⒈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⒉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 ⒊清帝退位(1912年2月)

⒋《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 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

三、历史意义

投影:清帝退位诏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板书)

一、背景

二、过程

三、历史意义

⒈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功绩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投影:

材料一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 5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50页“学习思考”

答: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课本第53页“史学争鸣”

答: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课本第53页“自我测评”1 答: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课本第53页“自我测评”2 答: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

课本第5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

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间就是革命,是一个意志顽强的实干家。

学生能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关键在于确有实感,而非道德漫谈。

- 7 -

第11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 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 能力目标

1. 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 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 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 通过历史短剧表演和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重点,突出难点。

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本课是承《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民主资产阶级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近代前期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三个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和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几张图片循环播放)上课铃响,打出本课标题。

(二) 导入:

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第二次,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邓小平——改革开放。今天,我们来学习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导入

(三) 讲授新课

1、历史背景:通过一段历史材料,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回答。国内矛盾,经济发展是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革命的伟大力量

2、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近二十年的较长过程,进行历史时空的动态研究才是历史思维的高级形式。辛亥革命的酝酿从经济发展到阶级的强大、从思想理论的提出到组织的建立、从人民的斗争到革命党的起义,环环相扣,一度前行,节奏很快。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聚集正是从1894~1911年的过程,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在这之后的种种变化又在为新的革命聚集能量。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聚集了最大能量,一举荡涤了旧的尘埃,完成了对旧制度初步改造。我们在教学中可利用哲学化的思考来诠释历史,看看辛亥革命前有着怎样的积累能量之过程。在师生的活动中首先归纳出辛亥革命酝酿的三个方面,再提供图片使学生了解。对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和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则要进行重点分析,对于武装起义,可运用《与妻书》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革命的爆发:由图片引入。从各省来看,湖北省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各省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武昌拉开革命的序幕,则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4、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资产阶级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重点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归纳其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总统象征的具体内涵,使学生真切感受这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对民主共和的热切追求。

5、结局: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很易搞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比如通过介绍学术争鸣、辛亥革命胜利说、失败说和有胜有败说,使学生能够既学会以史实支持观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更深切地认识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客观的真实和后人的主观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所认识的历史只是客观历史的一个仿真品。因此,迷信任何一个固定不变的结论并不是尊重历史本身,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评论。还可以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的变迁作革命前后的比较与思考,这样比干背条文要更易被学生吸纳。把马克思、列宁的有关革命最精彩的言论提供给学生,同时也适当介绍一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性认知的方法,如怎样理解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怎样认识事件的功绩与不足,怎样把握评价的标准等。评价是学生认知的最高层次,多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学科能力。

(四)课堂知识巩固

四、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课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图示、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经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反思:

本节内容多,,如何在一节课完成本节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把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体现了一种新理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快速提取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事物发展过程,例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

另一个亮点,运用历史情景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情境中去。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多媒体技术,把握好多媒体与教材的关系,融进历史课堂教学,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但也不要泛泛使用,反而适得其反,浪费精力,效果不佳,而使历史教学走入另一种歧途。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要把握好课改方向,领会课标要求,关注教学效果,灵活处理教材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设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方能探讨出符合实际的最佳方案。

第12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大家忙着‚赶路‛的时候,静下心来看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不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颇多。

第一点,就电影本身来说,我看到好几个画面似乎和《十月围城》的很相似。不是抱怨中国电影的不足,但还是认清自己的实力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才是有利而无害的。中国电影一旦与世界电影比较,就会相形见绌。我自己感觉中国电影能以其美丽的画面取胜,但在引进高科技技术方面就表现出远远的不足了。像《变形金刚》《盗梦空间》这类电影,真不知中国何时能拍出来。所以,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要加油噢!

第二点,每每看到无数鲜活的生命战死在血泊里,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也许,对他们来说,献身与革命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理想奋斗,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和平安逸的生活。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世界各国对逐渐强大的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友好,他们忌肆与中国的强大,试图打击我们。而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我们担负着国家的命运,只有我们强大了,中国才能强大!不要再惶惶不可终日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汲取力量,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第三点,我原来只是认为孙中山是一个革命家,看了电影才知道,他的演讲能力是如此的了得。给不同的人演讲,他用不同的方法:在广州起义失败后的华侨筹资大会上,他打的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政权‛旗号,而在游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政府时,他没有说救国之类的话,而是讲清政府不可靠,这样,本来以盈利为目的银行家就要考虑他们的投资。突然之间,我想到是不是能当\"一把手‛的人都是口才了得,比如,毛主席,奥巴马。孙先生真的很伟大,当革命胜利了,为了全中国人的利益,他舍弃了大总统的职务。他无私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

第四点,从孙中山和黄兴的友谊中,我想到一个人的成功需要纯真的友谊。朋友是酒,愈久弥香;朋友是阳光,送来温暖;朋友是良药,包治百病。孙中山去欧洲游说四国银行的时候,是黄兴在国内组织革命。所以,孙的成功离不开黄的支持。当两人在船上相遇的时候,两人的眼中都充满着泪水,这种情感我们能够理解。善待我们身边朋友,他们是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也许,有一天我们成功了,你会发现是你的朋友在一路守护着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生若能得一知己,我想那足矣!

最后,我来说说女人的泪水。袁世凯为了让慈禧拿出钱来对付革命军,当着众大臣的面给慈禧说:‚如果国库拿不出钱来,他就去议和。‛可此时,慈禧真的拿不出那么多钱,各大臣吵吵嚷嚷,突然慈禧大哭起来,说:‚平日里,你们都说一心为大清,现在却一个个中饱私囊。‛大臣们赶紧跪下,接二连三的表示为了国家可以倾家荡产,捐其所有。慈禧用她的哭解决了一个难题,这招高明啊。如果她是男国君,一定不会在大臣面前落泪。暂且不谈她是真哭还是假哭,她用她小女人的方式博得大臣们的怜悯,进而解决问题。所以,示弱也是一种生存之道。舌头比不过牙齿的坚硬,但舌头可以伴人一生,而牙齿就慢慢地脱落了,这样算来,坚硬的牙齿没软弱的牙齿生存的长久。做人也应这样,能屈能伸,才能成大器! 回顾过去,我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展望未来,我们重担在肩。革命前辈铸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能给与我们的子孙什么?我想答案只能有我们来书写。中华兴亡,匹夫有责。革命途中,我们早已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

第13篇:辛亥革命

迷雾后的盛装舞者

--《辛亥 摇摆的中国》读后感

如果说历史是一场舞蹈,时间是舞台上的迷雾,历史事件是迷雾后的盛装舞者,她的舞姿或妩媚、或超然、或激扬、或低迷……然而,坐在观众席上,我不在乎她的舞姿是什么,我在乎的是她的身份-----盛装舞者!我看不到她的真实面貌,因为她是带着面具的盛装舞者! 谁能看破这盛装,这盛装背后不戴面具的裸舞者,才正是最真实的历史,不化妆的历史,最初的历史。

读张鸣老师的《辛亥 摇摆的中国》,也许正统的近代史学者称其为荒谬,然而,也许,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在读完这样一本书后,我的感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辛亥革命是一场有点失败的社会变革。它并没有使得中国走向富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负担和中国社会的混乱。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走向了分裂,刚起步的民族资产阶级在长达半世纪的动荡之中消耗跆尽,艰难生存的民族企业在战火纷飞中荡然无存。

第二、中国的改革长久以来,是不能激进的。也许在那一刻,和辛亥革命一样,我们达到了目的,看似光明在现,然而,实际上,在那一丝丝的光亮之后,是无穷尽的黑夜。正如书中张鸣教授这样说道:“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而今的中国正处在政治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进行政治改革?我们的体制应当做出怎样的改变?如何推动社会的转型的变革?稳健的改革还应当是我们的选择,法律体系的改革还应当实在首位,改革就是放权,但不能放的是军队的权力,若不然,像清室放弃了军事的领导权,最后还是不是受制于袁世凯。

第三、就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在世界处于一个动荡期,中国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而中国的君主立宪已经不能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不能等待,历史的车轮在迅速的前进,腐朽的君主政体已经不能承担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而帝国主义列强的贪婪使得中国必须有人能过站出来引领中国前进,乱世是不可避免的,革命是必须进行的,哪怕不是辛亥年,也会进行。

第四、历史应该如何介绍,如何将一个真实的历史留给后世。曾经有人说过:不存在历史,只存在史观。我以为,对待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是应该统一众人的看法,还是放任不管,任由发展?我以为,历史无论时间多久远,浓雾有多重,装束多盛,但是,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裸舞者,这是我们要看到的,裸舞者,是我们应当留给后世的。 辛亥革命不仅仅只应该着眼于历史上的辛亥年,而是应当看看前后五十年内的近代历史,辛亥革命不能单纯的说是失败的或者是成功的,因为,它毕竟推翻了帝制,因为它毕竟使得民主意识在社会上觉醒,但是,它同时使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的时代,它毕竟导致了外蒙古的独立,它的革命不具有彻底性,它没有贯彻它的政治纲领,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带进了动荡。

张鸣教授的《辛亥 摇摆的中国》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辛亥革命,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我们不应该只是拘泥于教科书式的陈词,而应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历史,这样的历史才会更加清晰,我们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拨开历史的迷雾,辛亥革命到底是怎样的?在这场中国历史无法避开的一笔里,历史是在怎样的舞蹈?中国的各个阶层又是在进行怎样的思考?外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件事情?在夜深人寂的时候,我望着夜空,谁能给我一个答案?我又给如何追寻这样的答案? 在辛亥革命的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凭空祭奠那些辛亥革命中先烈们。愿英烈们百年后能够安眠于中华大地。

第14篇:辛亥革命

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开尘封了百年的1911年10月10日那一页,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武昌城头的激烈枪声,眼前似乎重现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振新中华”的旗帜下,为挽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奔走呼号,前仆后继,血洒街头的壮烈情景。

现今一个世纪过去了,革命先贤们的业绩熔铸成了不朽的史诗,他们的抱负在后人的手中已经变成了现实。先贤们曾经生活和战斗的这块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千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仁爱精神;是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奋斗精神。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学生,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我们21世纪的中学生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继承人。应该始终牢记先贤的教诲:“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一、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树立远大志向。我们在祖国和人民的呵护下成长,应当立志回报祖国,服务人民。要以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时刻维护国家利益,绝不做危害国家或有损国家尊严的事。从孝敬长辈做起,从尊敬老师做起,从帮助同学做起,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使自己的言行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学校、有益于社会。

二、勤奋学习,追求真知,培养科学精神。学习是我们成长的最大动力,科学是我们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每一个有理想的中学生都应当把宝贵的时间投入到探求知识奥秘当中,把美好的时光用于攀登科学的高峰,勤学博习,修身利行,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弘扬文明,克服愚昧,努力掌握各种有益知识和劳动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三、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增强集体观念。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每一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有了长辈的关爱,我们得以健康地成长;有了老师的启蒙,我们找到了人生的航标;有了同学的帮助,我们懂得了友情的珍贵。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当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团结同学,善于合作,与人为善,特别是热情关心和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

四、遵纪守法,崇尚节俭,弘扬传统美德。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恪守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什么都更为重要。我们中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并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我们的所食所用都是父母劳动的成果,都是社会创造的财富,对于我们中学生,特别要注重养成节俭的习惯,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在生活上不追求奢侈和攀比,努力以良好的品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馈社会。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人的蜕变应该是一种由被动到主动,再由主动到产生自我意识的过程。而且,不难发现,蜕变无一例外地要经历一个相对冗长而艰涩的历练过程。的确,一个人的蜕变是漫长而艰苦的。但正如流星穿越千年的时空是为了那耀眼的一瞬,种子忍受冬季的严寒是为了生命的绽放,我们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了找寻美好的人生,这漫长的忍耐与等待不会成为徒劳,它是为了积蓄力量,为了修建羽翼,为了等待时机,最终是为了随之而来的那次伟大的鹰击长空。

说到这里,我的演讲也接近尾声了。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在忍受了我这次冗长而晦涩的演讲之后,心中对蜕变的概念是否也完成了一次蜕变呢?

第15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片段,初步了解孙中山早期活动。

2观看

封建帝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人过够了皇帝高高在上的日子,1911年一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使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让我们走进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活动二: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1展示近代化中的历史人物图片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他们救国途径。(关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回顾。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2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整理归纳孙总山创建革命党的过程。(引导认识到孙中山选择的道路和之前是不一样的。)

3从武昌起义到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4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两个方面取理解)怎样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失败的,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成功的。

活动三:反思完善情感升华。

1知识整合,结合板书梳理知识。

2通过学辛亥革命我们有了哪些收获?

3继承为中华之崛起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激发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6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

高一(7)班张婷婷指导老师:刘羽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我和同学到电影院看了这场电影,看完后,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提到辛亥革命,我们必须还要回到100年前。《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的历史。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保、中华民族资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电影把这次革命的精神,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描述的很详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

辛亥革命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固胡的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贯穿着一种勇抓机遇、顽强拼搏的果敢精神。

辛亥革命的仕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而我们现在的和平、民主、自由的生活,都是先人们用鲜血换回来,而这遗留下来的辛亥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传承。

辛亥革命是什么?

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国体的新生,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国家、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元首、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变王权天授,王土王民、杀伐随意的专制独霸政体。

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进化。

想起辛亥革命就想起了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想起了闭关锁国。国门被轰开,主权被践踏,想起了那些屈辱的历史,所以这场革命的影响是伟大而深远的,是不可磨灭的,时光荏苒,到了今天,辛亥历程的血雨腥风都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珍惜现在快乐的时光,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让祖国更强盛,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也是这次革命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2011年10月15日

观《辛亥革命》有感

高一(7)班韩佳秀指导老师:刘羽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对于电影《辛亥革命》而言,除了成群结队的明星出场以外,我认为最要紧的意义在于打捞出一些尘封的历史人物,让银幕上呈现的历史事件更接近历史真相。但不管编剧如何考察和接近史实,往往有一些与史实有误差和出入。

首先是徐宗汉这个人物,李冰冰出场的时候,按惯性思维在孙中山的旁边应该是宋庆龄。不过,这一回是黄兴的红颜知已徐宗汉。成龙和李冰冰演绎的黄兴和徐宗汉,不是虚构的,而是实有其人。而且历史往往比电影更生动,更吸引人。电影上广州起义中的徐宗汉只是在街头惊慌的扮演看客的角色。在以后的各种事件中,除了一路哭到底以外,诸如看到绝笔书哭,为烈士收尸哭,战士锯腿死在怀里哭鲜有别的表现。事实上,历史上的徐宗汉作为巾帼英杰,在关键的历史时刻,频频救助黄兴渡过难关,机智、勇敢、胆识过人。

写到这,便想起了现在的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馆内有两个名人故居。后来谢冰心的爷爷买了这个故居,在冰心的笔下,这个故居曾经被深情地描述过。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林觉民的史长林长民,他生

了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儿,就是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林徽因也曾在这个屋子住过。一间屋子前后有三位名人住过,这不能不说是一段巧遇或佳话。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成绩。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后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仕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011年10月15日

《辛亥革命》观后感

高一(7)班杨兴杰指导老师:刘羽

《辛亥革命》加重了徐宗汉和黄克强的情感纠葛,令人耳目一新。 电影还原历史本来难度就不小,而要还原并演绎一段风起去涌的革命史则难上加难,《辛亥革命》做到了由表及里的历史重现,并不十分激进的革命者孙中山,一个忠诚的信仰者黄兴,一位投身革命为受勇敢的徐宗汉,一个慷慨激昂舍生取义的林觉民,还有投机分子、北洋军阀,以及那些已经面目模糊的年轻革命者们,又鲜活在银幕上。 影片截取了1911至1912年初那一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可谓成功做到了短小精悍且重点明确。因为在这段看似短暂的时间里,却发生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动荡的革命运动,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起义”再到“创建共和制”,短短的不足不年时间里,中国历史这个已然被封建国体霸占了两千八百年的漫长书卷,终于迎来了她全新的书写者和民主故事。

一袭白衣的林觉民,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好似一朵盛开的山茶花,而面对审判时,这朵血染之后的山茶花更加地傲然挺立,胡歌的慷慨激昂让人眼前一亮。当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从那一群年轻的人衣服中发现一封封绝命书的时候,泪水令人动容。汉口前炮火连天时,“黄兴到”的血红大旗一路路杀来,成龙饰演的黄兴的血性本色与勇

者无敌之风范令革命军士气高涨。历经了生生死死,离别慷慨后的黄克强与徐宗汉的情感,在战火中逐步升级,为影片增加看点,至于反派袁世凯,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就与导演有过紧密合作的孙淳,则再度成功演绎了机会主义者的真实嘴脸。导演镜头感耳目一新。

张黎的拍摄技巧与经验,显然已经在冯小刚身边历练出来,而张黎的功力与底蕴,更已经在诸多电视剧中打造过程而积淀起来。

《辛亥革命》由电视剧导演成功转变为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

2011年10月15日

第17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第18篇:辛亥革命

李晓辰-【常识】辛亥革命知识梳理及点评

【来源:联创世华 编辑:zhouwenjing 更新时间: 2011-10-18 14:42:53 点击数:172 】【2012国考常识】辛亥革命知识梳理及点评

联创世华公考研究院 李晓辰

近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时效性日益凸显,尤其表现在常识判断部分。如,2010年国家和社会中的重大事件——西部大开发10周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等等都在2011年的国考试题中有所体现。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那么,在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知识汇总及小测验》一文将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进行了梳理,这

里,我们就其中的重点、难点和易考内容再做一下具体的点评。

一、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因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而引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位旧历辛亥

年,故称“辛亥革命”。

【联创世华李老师点评】在这里要提醒广大考生注意一个常识性的误区——辛亥革命(从数量上来讲)并不是仅指一次革命,而是多次“起义”和“运动”的合称,起止时间大约为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即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3日。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外部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外国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1904-1905年日俄争夺在中国利益,中国政府宣布“局外中立”;英国侵入西藏、德国势力延伸至长江。

2.内部原因: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社会矛盾激化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对抗外国侵略,甘当“洋人的朝廷”。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2到1911年各

地民变多达1300起;这意味这个中国民众也开始抵制外国侵略。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在政治上需要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和维护者,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其主要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

【联创世华李老师点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联

系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知识点。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从根本上讲,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1894年孙中山北上向李鸿章上书,希望和平改革,但最终失败。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4年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用革命方式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中国资产阶

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联创世华李老师点评】注意孙中山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民主革命思想随着知识分子以及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涌现而广泛传播。1903年,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

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写《革命军》,“革命军中马前卒”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

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 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维执行部庶务。同盟会《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联创世华李老师点评】第一,注意成立同盟会的标志性意义——①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注意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称为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

1.民族主义

【内容】“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

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不足】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

之机。

2.民权主义

【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

即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不足】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

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内容】平均地权,也即孙中山所说社会革命。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

其功于一役”。

【不足】孙中山的这一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

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联创世华李老师点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四、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底,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

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相距半个世纪。从单纯的农民战争,到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2.《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参

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联创世华李老师点评】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②通过哪些方面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一是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二是约法规定政体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但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正在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

文约束袁世凯手中的权力只不过是软弱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而已。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

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并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的

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第四,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

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第五,辛亥革命尽管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

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辛亥革命知识点小测验】

1.20世纪初的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时间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细致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3.下列选项中属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原因的有()。

①列强扶植袁世凯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的实权

③临时政府对袁世凯没有约束措施④革命营垒内部意见分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二者主张相似的有()。

A.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

5.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因为()。

A.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建立的

B.它首先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C.它是华侨志士建立的革命团体

D.它是建立后准备发动起义的组织

6.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7.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B.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矛盾

8.孙中山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满清贵族统治B.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C.驱逐帝国主义出国D.解救中国人民

9.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B.议会C.内阁D.国民全体

10.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1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记述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2.下列对辛亥革命胜利了的理由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1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壮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

14.以下是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不相违背的是()。

A 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B 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却并未对此做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C辛亥革命并不是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D 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而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15.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临时约法》不够完善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16.辛亥革命对政治近代化的贡献最主要的是()。

A.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标志着中国全国性统一革命政党的建立的是()。

A.兴中会B.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

18.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B.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

19.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青年报B.新青年C.革命军D.民报

20.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叙述正确的是()。

A.1894年日本B.1911年上海

C.1911年武昌D.1912年武昌

21.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新民主义

C.维新变法D.新政

参考答案

1—5 DCCAB6—10 BABDD11 –15ABCAA16—20 CBADC21 A

第19篇:辛亥革命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组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史料,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知道中国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掘辛亥革命的价值: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建国是各派政治力量的理性选择;振兴中华是辛亥革命留下的精神财富。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今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学习辛亥革命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伟大精神。

一、走向革命——爆发前的抉择 ◆阅读课本第一段,思考问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背景?

(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清政府和革命党如何挽救社会危机?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革命党人要发动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问题探究:如果你是当时的爱国青年,你会选择追随革命派还是改革派?谈谈你的理由。

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代价最小的社会转型方式是政府主动改革,暴力革命终究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是选得改革还是革命关键是看当时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清政府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改革。看看清政府的表现: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九、爵赏及恩赦之权。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专。

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不得干预。

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23条中,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臣民)有当兵、纳税、服从中国晚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内阁由13人组成 :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

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满)、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

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从根本上讲是维护其专制统治,立宪派也对清政府绝望了,历史的天平向革命一方倾斜。革命党为了发动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课本第

2、

3、4段。

组织准备: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思想准备: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军事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这是黄花岗烈士墓,在这里安眠着72位革命党人,他们大多数是留学归来的学生,平均年龄29岁。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这是起义三天前用写给妻子的信。林觉民《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对妻子的那份深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令人敬仰。

总结:在改革与革命两条道路上,中国最终选择了革命,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愚昧于历史大势,不肯放弃专制权力。历史是无情的,清政府最终被历史所抛弃。革命党以实现民主为根本诉求,顺应了历史潮流。

二、和平建国——谈判中的智慧 ◆播放视频: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辛亥革命大事记: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11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2月南、北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开始和谈。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月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

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民国与“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其实质意义是什么?

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2

六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问题探究:

1911年12月,南、北方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开始和谈。南方革命党人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拥有优势军事力量的袁世凯,放弃凭借武力统一中国的想法,表示拥护共和。清王朝没有负隅顽抗,接受退位。通过这一系列特殊的妥协,南北方最终达成协议,和平建国。

革命党、袁世凯、清政府是当时中国三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你如何认识他们在“南北议和”中“妥协”?

务宜设法和平了解,早息一日兵争,地方百姓,早安静一日。否则,势必兵连祸结,不但荼毒生灵,糜费巨款,迨至日久息事,则我国已成不可收拾之国矣。

——袁世凯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傅国涌先生讲:“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二百六十七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没有连年苦战、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伦敦《泰晤士报》的社论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

总结:政治斗争、社会革命,不是流血越多越好,在很多时候,协商与妥协,克制与包容也是一种智慧和美德。在历史上,正是雅典贵族与平民的妥协,才使雅典避免内战,走向民主的道路;正是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妥协,产生了一部伟大的法典,使罗马走向辉煌;正是英国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的的妥协,建立了一种新的民主制度。

辛亥革命由武装起义走向和平建国,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能抹杀。

三、民主丰碑——余恨后的荣光

◆当时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上,有人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

3

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阅读材料,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解放。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一个新的中国诞生了!不管她的未来走向何处,不管她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渡期有多长,我们都不能忽视一个共和制的中国诞生了!

——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布(1912年3月30日)《辛亥革命》

◆现在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宪文在《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南京临时政府评析》中认为,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走出传统社会,迈上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生活习俗的转变;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总结:实现民族复兴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梦想。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同样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第20篇: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

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天下为公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他的陵墓上镌刻着“天下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黄帝魂的拯救者——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同盟会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这个医生却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枭雄,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来:恢复中-华,他胜利了;创建共-和,他胜利了;重焕黄帝文化,他胜利了;揭开现代建设,他胜利了;黄埔肇基两-岸国防,他胜利了;他的继承者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赢来了港澳回归,他胜利了„„这位医生在天上会怎样俯瞰着这个苦难的民-族呢?是依旧忧郁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讪笑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悲悯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盐碱地,恨不能再生人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辫子连根拔起,重生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原型,再现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华夏姣颜?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吅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2、观电影《辛亥革命》有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3、纪录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曾记,1911。展望,2011。曾记,1911。辛亥鼎革,今已百年。是谁将这个时刻永恒的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是辛亥和孙中山。当时,政局*,清朝处于衰败,民族处于危亡。迎合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仁人志士拿起了思想武器采取革命手段拯救着这生死关头的国家,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时局最终失败了,可它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得民主观念深入民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清朝统治,废除君主**,阐释为民族主义)、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思想的指导才使得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思想的指导,中国才能够一步一步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孙中山先生曾说:“天下为公”,此言出自儒家《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即“国富”“民强”。它描绘了一副蓝图,一副国泰民安的蓝图。我们可曾记得,孙中山先生寥寥数字的遗书,他一生牵挂的唯国家和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曾努力过,他曾希冀过,希望建立一个政党,一个为国为民的政党,政党建立起来了,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我们怎么忍心让他一个人来背负这历史的使命? 展望,2011。回首,时间沿着辛亥的印迹已滚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在“国富”的同时也关注着“民强”。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民生,推进民生发展。2011年3月3号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贾庆林提出:2011年工作要继续关注和促进民生改善,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民是执政的基础,人民是中国富强的脊梁,唯有脊梁强硬了,中国才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 温总理曾把“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他的座右铭,句句表真意,点点露深情。我想,在我们心中,在中国人心中,总有这样一位“平民总理”的形象,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总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心解读着“人民”,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这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这是一个民族的形象,这是一个执政党的光辉形象。

这个执政党如此强大?是的。因为,我们不肯把历史的担子交给孙中山先生一个人来背负。我们要给他些许安慰,我们建立了一个一心为民为国的政党——中国***。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经历着风雨,共度着难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走向成熟。当然,党的日益壮大离不开***员。他们始终保持着党的先进性,他们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们始终奉献者自己却毫无怨言,哪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地震处,山洪处,火灾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他们是人民心中一堵永不会倒的墙,他们是中国大地上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线。

看来,时间不是总无情,它并没有将所有的东西都化为虚无。只保留,那一点,纯粹的无杂质的干净,那就是“国”“民”,那就是信念,那就是“为民服务”。从此处可以看出,三民主义与现代中国所追求的目标和文化传承具有一致性,是跨越百年的心系民情!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亦续百年情!

敬爱的党组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国在辛亥革命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从落后封闭逐步发展起来,走向了繁荣昌盛。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带领,才使人们的生活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一百年过去了。2011年的到来,标志着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这一年,“九一八事件”迎来了八十周年的纪念;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将迈入它的新一个十年;这一年,中国革命的先锋辛亥革命将迎来百年庆典。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着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继而奔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剥削和压迫,奔向了自由幸福的新时代。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为把新时代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出一份力而做好准备呢?是的,我们正用行动证明着,我们不是垮掉的堕落的一代。浩瀚的自愿者队伍中有我们活跃的身影,自主创业的人群中有我们奋斗的汗水,同时我们正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点。2011年,在这个众多历史事件都将迎来周年庆的时候,我们将继续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

回望过去,我们坚定的信念、奋斗的身影、前进的脚步,都成就了今天的繁荣。当我们辞旧迎新,展望未来时,我们依旧生活于历史的影响下,现在必将倒影过去,现在必将预示未来,因此,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将坚持不懈的为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而奋斗。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