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春秋战国故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1 06:05:5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春秋战国年表

前770 周平王迁都洛邑,周室衰弱,齐,楚,秦,晋始大。

前722 鲁隐公即位。

同年 郑庄公(郑由于辅佐王室迁都有功,主朝政,在五霸之前,郑强盛,庄公于

前701死后,诸子争立,内乱,郑国从此衰落)之弟段反,庄公伐之,段败,

出奔。由于庄公母与其弟同谋,庄公迁其母,并誓言:不到黄泉,勿相见(黄

泉见母的故事由此而来)

前719 桓王(平王孙)

前717 郑庄公入朝,桓王不礼(因桓王之父,曾为质于郑国,后死于郑国,桓王由此

怨郑,后郑又私自收割天子田之禾,其矛盾愈深 )。

前712 鲁杀其君隐公,立桓公。(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的事情数不胜数)

前707 周桓王伐郑,郑射伤桓公(君伐臣,臣伤君,由此看出,周王室的地位已尴尬

的可怜)

前696 庄王元年

前694 鲁桓公及夫人(齐襄公的妹妹)至齐,齐襄公(齐桓公之兄)与其妹私通(其

无耻简直令人瞠目),鲁桓公察觉,大怒。齐襄公恐,令力士杀鲁桓公。襄公

众弟因齐乱,纷纷出奔,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奔莒 。 前693 周公黑肩欲杀王,事情败露,王杀周公。

前686 齐襄公堂弟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

前685 齐人杀无知,诸公子闻之,归国争位,齐桓公小白先入得立。鲁派兵送纠归齐

齐发兵据之,鲁败,齐桓公遂令鲁杀纠,囚管仲至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齐国大治,后称霸。

前681 釐王

前679 齐桓公会诸侯于甄,始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在此拉开了

春秋诸侯国称霸的序幕)(五霸之说历来史学界争论不休,一般是两种说法

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吴夫差,越勾践。在这且不管这些争论,暂取第一种说法)

同年 晋曲沃武公(晋文公重耳的爷爷)代晋为诸侯(晋曲沃跟晋侯之争,在744晋

昭公封其弟成师于曲沃开始,后曲沃愈强,60几年间,曲沃竟然4次杀死晋候,

终于于前679年最终取代原晋候的位置,并正式得到周王室的承认)

前676 惠王立

前675 大臣作乱,惠王出奔,大臣立王弟颓。

前673 郑杀颓复入惠王。

前671 楚成王杀其兄自立。(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的例子屡见不鲜,不过楚国似乎

格外鼎盛,弟杀兄,子杀父,怪不得被称为蛮夷)

前667 周惠王赐齐桓公伯。

前656 秦迎妇(晋申生之妹)于晋。(秦晋之好由此而来,不过秦晋两国虽然世代

联姻,却世代交战,一点没有亲家的样子)

前655 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自杀,重耳(重耳即后来的春秋第三个霸主晋文公开始

了为期19的逃亡生涯),夷吾出奔。(春期战国时期因女子而乱国 甚至亡国

的例子屡见不鲜,像褒姒,骊姬,哀姜等等)

前651 襄王立。

同年 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称伯(注意这个伯不是爵位里的伯,是方伯的意思,方

伯是春秋时期政治的产物,是指天子任命的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

为方伯)。 同年 晋献公卒,骊姬子奚齐立,大臣里克杀之,后骊姬妹之子悼子立,里克又杀

之.使人迎重耳,重耳惧,不敢入,遂迎夷吾,秦送夷吾归晋,立,为晋惠公。

前649 王弟叔代谋袭王,王欲诛之,叔代奔齐。

前648 晋饥,秦送粟

同年 齐管仲死。

前646 秦饥,晋趁机伐秦,秦穆公大怒。(这事夷吾办得太不地道)

前645 秦败晋师,获秦惠王,后归之。惠公割地,送太子质秦,与秦和

前643 齐桓公卒,其五子争立,后次子孝公立。(齐桓公死后,诸子只顾争位,齐桓

公尸体于床67日不得下葬,生的蛆都爬到了室外,想其一生驰诧风云,却如此

结局,悲凉...)

前638 宋襄公伐郑,楚救之,与宋战于泓水。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第二年去世。

(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想要称霸,无奈国力有限,为楚所羞辱,沦为历史笑柄

二霸)

前637 晋惠公卒,晋人迎重耳,杀惠公太子。

前636 晋文公重耳立(时年已62岁)。

前635 晋纳王诛杀书带,天子致伯晋文公。

前632 楚晋城濮之战,晋大胜,楚成王怒杀楚将子玉(这是春秋时期第一场大规模

战役,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原诸侯对楚的第一场大胜,由此晋霸,三霸)。

前628 晋文公卒。

前627 秦晋倄之战,晋大胜,俘虏秦三主将,后归之。(此为第二仗蹇叔哭师故事

正是此事)

前626 楚太子商臣杀父成王自立(先杀兄,后被子杀,真是报应不爽)

前624 秦穆公亲征晋以报倄之役,晋人恐守城不敢出。秦称霸(四霸)

前621 秦穆公卒。

前618 顷王

前613 顷王卒,晋赵盾平周乱,立匡王。

同年 楚庄王(庄王继位三年不理朝政,即一鸣惊人的来历)即位。

前609 齐人弑其君懿公。

前607 晋灵公欲杀赵盾,赵出亡未出境,赵穿杀灵公,立成公。

前606 定王。

元年 楚庄王强,过周,问鼎。(问鼎中原由此而来)

前597 楚庄王围郑,郑降,庄王罢兵。后晋救郑,楚与晋战,大胜。楚由此称霸。

(五霸)

其年 晋灭赵氏族,赵氏门客程婴,公孙臼以计保全赵氏遗孤。(即

赵氏孤儿的故事)

前594 楚庄王围宋,后罢兵。

前591 楚庄王卒。

前585 简王

前583 晋景公复赵氏后-赵武。

前575 晋围郑,楚救之,晋胜楚,楚王杀将子反(春秋时期,晋在四个大国中,

是实力较强的,齐自齐桓公以后,霸业不在,秦在秦穆公之后,国力也

不如以前,楚虽强但后来为吴所困,只有晋称霸的时间较长,晋文公,

晋襄公,晋悼公都称霸一时)

前573 晋杀其君厉公,立悼公。 前573 灵王

前571 老子生。

前557 晋伐齐围临淄,后去。

前551 孔子生

前548 齐崔伃弑君庄公。

前544 景公

前529 楚公子弃疾诈弑两兄,自立,即楚平王。

前527 楚平王为太子迎妇于秦,后自取之(什么叫恬不知耻,这也

埋下了祸根,直接导致了后来伍子胥的复仇)。

前523 诛杀太子太傅伍奢,伍奢少子伍子胥出奔吴。

前520 景王崩,国人立长子猛,子朝杀之,国人攻子朝,立丐为 敬王。

前519 敬王

前516 晋率诸侯入敬王。

前514 吴公子光(夫差之父),令专诸(专诸之事记于《史记—刺客列传》)刺杀

吴王僚,自立,即阖闾。

前506 吴王,伍子胥,孙武,率军攻陷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平王尸(这

是兵圣孙武的唯一一次出山,后便隐退)。

前504 周子朝复作乱,敬王奔晋。

前503 晋定公入敬王于周。

前500 孔子行鲁相事。

前496 越勾践即位。吴王伐越,败,伤重而死。夫差继位。

前494 夫差大败越国,围勾践于会稽山,勾践请降,夫差许之(夫差跟勾践的故事大家

都应该耳熟能详,此时夫差的一时妇人之仁,直接导致了20年后吴国的灭亡)。

前485 齐悼子弑其君悼公。

前482 吴夫差与晋会黄池争长,勾践攻陷吴都,俘虏吴太子(这边还在跟人争霸呢,

那边老窝让人端了,委实可笑)。

前481 齐田常弑简公。(齐国田氏由此专政,后终于前379年篡齐)

前479 孔子卒,楚白公之乱,后叶公平之,后楚灭陈。

前475 元王

其年 勾践围吴都城。

前473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越称霸(勾践死后越国逐渐衰落,于前306年被楚

所灭)。

前468 定王

前453 赵,韩,魏三晋,灭智伯三分其地(这件事情相当有戏剧性,本来晋国四卿智伯

最强,但智伯因此专横跋扈,因向赵要地,赵不给,就率领韩,魏伐赵,韩魏惧

其破赵以后伐己,遂与赵合谋,阵前倒戈共灭智伯,智伯也成了后来狂妄自大的

典型)。

前441 哀王,思王。

前440 考王

前425 威烈王

前403 命三晋(赵,韩,魏)为诸侯。(资治通鉴由此年记起)(晋一分为三,

实力大减,且其后互相侵伐,疆土逐渐被强秦蚕食,也为以后秦的统一埋

下了伏笔) 前401 安王

其年 盗杀楚声王。

前398 楚围郑。

前397 聂政刺杀韩相侠累。

前391 齐相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

前386 天子命田和为诸侯

前384 秦献公立,秦复强(在此之前,秦国内乱秦公动辄被杀,秦弱,晋常侵其地。

自秦献公继位以后秦国复强,而此时秦国的死敌晋国一分为三,实力大减,

使秦国实力更加膨胀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其后的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

秦始皇一代比一代更强,最终实现的统一,其基础应该从秦献公算起)。

前381 楚悼王卒,大臣作乱,攻吴起,杀之。

前379 齐康公卒,无后。田氏终代吕齐国,后称田齐。

前378 齐威王立。

前376 赵,韩,魏,灭晋分其地。

前375 烈王

其年 韩灭郑。

前368 显王(烈王弟)

前364 秦献公败三晋于石门,斩首6万,天子致伯(以前的诸侯称霸,像春秋五霸,

都是一代称霸,而秦国自献公以后,献公,孝公,惠公代代称伯,到了秦昭

王直接灭了周王室,统一之势已势不可挡。)

前361 秦孝公立

前359 秦 商鞅变法。

前354 魏伐赵,围邯郸(三家分晋后,相互攻伐,使秦渔翁得利),赵求救于齐。

前353 齐威王使田忌,孙膑救赵,赵邯郸降魏,孙膑围魏救赵,大败败魏师于桂陵。

(齐国虽然当初为五霸之首,但并没打过几场大仗,其得胜的战役基本就局限

于跟鲁宋等二流国家,于另两个大国晋,楚之间的战事基本以败北告终,跟 魏国的这两场大战,也是齐国唯一的几场漂亮仗)

前352 秦商鞅伐魏,降固阳。

前351 魏归还赵邯郸,盟。

前350 秦迁都咸阳。

前343 天子致伯于秦孝公

前341 魏庞涓伐韩,齐救之,孙膑用减燥计诱敌,大破魏军于马陵,杀庞涓,

魏从此衰落。

前338 秦惠王立,杀商鞅。

前336 孟子见梁惠王。

前335, 秦拔韩宜阳

前334 越侵楚,楚大破之,灭越。

前333 楚围齐徐州。

前32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那个)立。秦称王。

前320 慎靓王

前318 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前317 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诸侯振恐。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杀之。

前314 赧王 其年 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

前313 张仪入楚,欺楚怀王,楚怀王上当,与齐决裂。

前312 怀王知被欺,大怒与秦战,两战均大败,韩魏见楚败,袭楚,楚割两城于秦和。

前311 张仪复入楚,怀王以郑袖故,释张仪。

前310 秦武王立

前307 武王举鼎,绝膑而死。

同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前306 秦昭王立。

前300 秦伐楚,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

前299 赵武灵王让位于少子,自号主父。

同年 楚怀王入秦,被留。秦闻齐孟尝君贤,招其入秦,相之。(战国四君子以

孟尝君为最早立,前298平原君立,前276信陵君立,前263春申君立)。

前298 孟尝君亡归。楚立太子为王,秦击楚,斩首6万,取15城。

同年 赵王封弟胜为平原君。

前296 楚怀王死于秦。

前295 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赵内乱,围主父,主父饿死。

前293 白起(战国时期最悍的大将登场,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以白起为

首)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

以白起为国尉。

前289 知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前288 秦称西帝,齐称东帝,后又去帝号。

前286 齐灭宋。

前285 秦蒙武击齐,拔九城。

前284 燕以乐毅为上将,率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大败,乐毅

入临淄,齐王走,被杀。燕国继续攻齐,其他国退兵。(自此以后齐

国国力大减,秦国傲视群雄)

前283 完璧归赵. 前279 秦与赵王会与蝇池,田单火牛阵破燕军,复齐国。乐毅奔赵。

前278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东北徙都于陈。屈原投江而死。

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前276 魏安釐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前270 秦伐赵,围阏与。赵奢救之,大破秦军,赵封赵奢为马服君。(这是秦献公

以后100多年来秦国的第一场大败,秦军战力之凶悍令人震惊,但也为后来

长平之战赵王任用赵奢之子赵括埋下了伏笔。)

前265 李牧大破匈奴十万骑兵。

前263 楚封春申君

前260 秦赵长平之战,初赵主将为廉颇,秦将为王龁,数战赵军数败(此不能怪廉

颇秦军凶悍,且为良将率领,其难敌可知)廉颇遂坚壁自守,秦军挑战不出,

两军均伤亡惨重。秦便行反间计,赵王怒廉颇数败,又不 敢出战。遂令赵奢

(此时赵奢已死)之子赵括代廉颇将。秦闻赵军以赵括为将,大喜,秘密使

武安君白起代王龁将( 这下两方的将领差距太大了)白起遂大破赵军,阵前

射杀赵括,赵40万卒降,白起尽坑杀之,赵人举国大震。

(此一战是战国时期最著名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战,赵括也成了后世夸夸其谈的

典型,四十余万赵军投降,被白起全部坑杀,赵国之前是唯一还能跟秦国抗衡的 诸侯,自长平以后各诸侯国再无力与秦军对抗,秦国吹响了统一的号角)

前258 秦军围赵邯郸。白起病,进谏秦王,邯郸不可攻,秦王不听强起之,白起称

病不行,秦王怒,此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楚春申君也率军救赵。秦军与战

不利,白起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王闻之,强起武安君。武

安君称病笃,不肯起。

前257 秦王大怒,迁白起为卒,后令其自杀(狡兔死,走狗烹,武安君白起功高

镇主,驰诧风云疆场三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从未败绩,这在战火纷飞名将

辈出的战国时代几乎可以说是个神话,其他六国闻白起将,均不敢交战,足见

其威摄力之恐怖,死在其手中的诸侯兵将不下百万,被战国人称为战神。最

后落了个自裁的结局,可叹。)

同年 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秦军撤退。

前256 秦昭王灭周。

前255 秦昭王52年

前251 燕国伐赵,廉颇大破之。(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长平一战赵国损失

惨重却也将燕军打得七零八落,燕国也实在不争气似乎还以为自己是在乐毅

时代,以为自己是什么军事强国 )

前250 秦孝文王立三日卒,庄襄王立。吕不韦(吕不韦以人易货,可谓之窃国大盗,

史记和通鉴均记载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子,不过后人有人质疑其真实性,认为

可能是六国人对秦始皇的恶意诽谤,在此不敢妄下断论,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相秦。

前249 楚灭鲁。

前248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前247 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前246 秦始皇 嬴政立(虽然是秦始皇最后完成的统一,但在其继位之前,秦昭王

通过50多年的征战已经奠定了统一的基础,秦始皇只不过做了个收尾工作)。

前244 蒙骜伐韩,取十二城。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

前241 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

谷关,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此时秦统一之势已成,势不可挡)。

前237 免吕不韦相

前235 秦诛杀吕不韦(吕不韦落此结局不知其死时心境如何)。

前234 秦伐赵,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赵封李牧

(李牧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数败秦军的将领,赵国后期多良将像廉颇,李牧;

却都毁于自国之手,赵王贬廉颇,长平40万赵卒被杀,杀李牧,赵国直接被

灭,正应了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为武安君。

前232 王大兴师伐赵,一军抵鄴,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还. 前229 王翦伐赵,李牧御之,秦使反间计,赵王迁,杀李牧(可惜了李牧)。

前228 王翦击赵军,大破之,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秦灭赵。

前227 荆轲刺秦王。

前226 秦使李信,蒙恬将20万伐楚。

前225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秦灭魏。

同年 李信为楚军所破。秦王起王翦将。

前224 王翦将60万伐楚,大破楚军,杀楚将项燕。

前223 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秦灭楚。

前222 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秦灭燕。王贲攻代,虏代王嘉。 前221 齐王降, 秦灭齐。最终并六国,战国结束。

推荐第2篇:春秋战国试题

单项选择

1.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c。 A.晋国 B.楚国 C.郑国 D.齐国

2.战国时期>的作者是( )。d A.商鞅 B.吴起 C.韩非 D.李悝

4.战国楚国悼王时担任令尹的是( )。a A.吴起 B.屈原 C.李悝 D.荀况 5.《法经》共( )。c A.三篇 B.七篇 C.六篇 D.九篇

6.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提出反对的是( )。d A.孔丘 B.商鞅 C.魏文侯 D.叔向 7.在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A.叔向 B.孔子 C.子产 D.郑驷歂 8.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A.赵鞅 B.叔向 C.郑驷歂 D.子产

9.“阴阳”最早见于(

),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扩展引申为事物的对立统一,并由此产生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c A、《尚书》

B、《论语》

C、《易经》

D、《左传》 10.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年号是(

)。b A、元鼎

B、建元

C、开元

D、前元

12、为培养儒学人才,西汉( )开始创办国家级最高学府太学。b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4、春秋末年开凿的邗沟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它沟通的水系是( )。c A、黄河和海河 B、海河和淮河 C、淮河和长江 D、长江和钱塘江

15、下列不属于“儒家十三经”的著作是( )。a A、中庸 B、孝经 C、尔雅 D、仪礼

16、八卦中,象征“泽”的是( )。b A、巽 B、兑 C、震 D、艮

19、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于(

)。a A、周朝

C、秦朝

C、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 20、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叫( )。c A、胐 B、晦 C、朔 D、望

1、春秋时期“三国分晋”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吴B秦楚赵C韩楚魏D赵魏韩

2、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战死于? A桂陵道B马陵道C少陵道D羊肠小道

3、秦献公英年早逝,他逝世时多少岁? A43 B44 C45 D46

4、秦朝宰相李斯死于? A车裂B斩首C腰斩D毒药

5、“百里奚举于市”,请问百里奚在被举荐前时干什么的? A商人B奴隶C士兵D木匠

6、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A法家B名家C杂家D纵横家

7、西汉昭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的主持人是谁? A桑弘羊B杜延年C田千秋D霍光

8、“秦吞六国”,请问最后一个被吞掉的国家是? A齐 B楚 C燕 D韩

9、随荆轲刺秦王的人是?

A樊无期 B高渐离 C秦武阳 D燕丹

10、“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是谁的名言? A商鞅 B韩非 C荀子 D李斯

11、春秋战国名剑中“仁道之剑”是指? A鱼肠 B湛卢 C巨阙 D赤霄

12、平定西汉“七王之乱”的将军是? A李广 B韩信 C周亚夫 D郭子仪

1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秦穆公 B魏惠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14、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哪个时期颁布的? A征和 B元狩 C元鼎 D元朔

15、“田横五百士”中的田横是哪国人? A赵国 B齐国 C韩国 D魏国

16、商鞅变法,徙木立信,请问徙木立信的奖金是多少? A十金 B二十金 C五十金 D一百金

17、“一鸣惊人”讲的是谁的故事? A楚庄王 B楚成王 C楚文王 D楚怀王

18、“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是指现代哪些地区? A湖南湖北 B浙江江苏 C安徽 D四川

19、“斥候”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什么职务?

A级别较低的王公大臣 B军队内务人员 C通信侦察人员 D高级行政人员 20、文景之治主要应用的思想方法是?

A黄老之术 B大一统思想 C兼爱非攻 D法治思想

答案:1——5DBDCB 6——10CCACB 11——15BCBAB 16——20CABCA

1. 垓下位于现在哪个省?A湖北B湖南C江西D安徽 D 2. 箕子朝鲜是由哪个国家遗民所建?A夏B商C周D秦 B 3. 箕子朝鲜之后建立的是哪个国家?A李氏朝鲜B卢氏朝鲜C卫氏朝鲜D李氏高丽 C 4. 西汉七国之乱是以哪国为首?A吴B楚C齐D淮南 A 5. 张良是哪国人?A齐B赵C燕D韩 D 6. 白起的封爵是什么?A信平君B武安君C武成侯D马服君 B 7. 以下哪个与其他人不属于一族?A商鞅B夫差C姬旦D勾践 D 8. “五羖大夫”指的是哪一位?A百里视B西乞术C百里奚D蹇叔 C 9. 泓水之战是发生在哪两国之间?A宋楚B宋郑C宋齐D楚郑 A 10. 下列哪个不是战国四大名将?A李牧B白起C乐毅D王翦 C 11. 赵氏孤儿说的是哪位的故事?A赵朔B赵盾C赵武D赵衰 C 12. “推恩令”的提出者是?A桑弘羊B主父偃C董仲舒D公孙贺 B 13. 以下哪位西汉皇帝没有庙号?A汉文帝B汉武帝C汉宣帝D汉景帝 D 14. 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____亦重瞳子“A刘邦B韩信C项羽D嬴政 C 15. 下列哪一项不是韩非的核心观点?A法B术C刑D势 C

1.鬼谷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属于诸子百家的哪一家?A A.纵横家 B阴阳家 C 杂家 D小说家

2.“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出自以下哪部作品 B A.《离骚》 B《天问》 C 《诗经》 D《上林赋》

3.

《论语》是传统儒家经典之一,对于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请问以下哪句名言出自《论语》 D A.“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小不忍则乱大谋”

4.在今安徽和县的乌江亭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地,历史上许多诗人都曾经在此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请问“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B A.李商隐 B 杜牧 C 王安石 D 李清照

5.《汉书•李广苏建传》里记载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之作,苏武被关押了多少年? A A.19年 B 20年 C21年 D22年

6.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天)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C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庞大的皇陵,兵马俑坑是其陪葬坑,从当时的形势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D

A座北朝南 B座南朝北 C坐东朝西 D座西朝东

8.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9.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0.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B A、108 B、120 C、140 D、160 11.以下哪个城市战国时期没有作为过都城

郢 蓟 邯郸 沛城

12.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而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在B( )。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13下列政策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C( )。 A.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B.颁布“推恩令” C.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诛钱

14.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D( )。 A.大学 B.儒家 C.郡国学 D.太学

15.秦中央政府的官职中太尉负责管理的职务是 (B )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教育

16.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A )。 A定杀 B醢 C枭首 D具五刑

17秦朝有一种罪名,即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此罪叫作(D)。 A妄言罪 B非所宜言罪 C投书罪 D以古非今罪 18李悝改革发生于哪个国家A A.魏 B赵 C 韩 D 楚 19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C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20.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经过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D ) A.牧野之战 B.围魏救赵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6、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主要是因为

A、商朝人以“贝”为货币B、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C、商民善于经商D、商朝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 答案:C

57、战国时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出土于:

A、湖北随县 B、四川成都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答案:B 6

2、

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 《墨子墨经》 B 《梦溪笔谈》 C 《营造法式》 D 《山海经》 答案:A 70、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 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答案:A 80、春秋战国时期兴修水利工程最多的诸侯国是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魏国 答案:C 90、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兼并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D 4

47、春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修的“芍陂”位于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C.关中地区 D.黄河流域 答案:B 4

55、墨子思想中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愿望的内容是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俭 答案:B 4

56、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使佛教开始在中国内地流传开来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明帝 C、魏孝文帝 D、唐太宗 答案:B 8

13、下列与《论衡》所反映的思想基本一致的是

A,《神灭论》 B,《太平经》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A 8

21、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开端于 A、战国B、秦国C、汉朝D、秦朝 答案:D 96

9、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都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三项水利工程按其所在流域,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 A.郑国渠、都江堰、芍陂 B.芍陂、郑国梁、都江堰

C.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D.郑国渠、芍陂、都江堰 答案:D

推荐第3篇:春秋战国影片)

电影:《屈原》《马陵道》《荆轲刺秦王》《英雄》

电视剧:

春秋:

东周列国-春秋篇 骊姬传奇 晋文公传奇 孔子 孙武 孙子谋略

西施(大陆84版 台湾版) 吴越争霸

西施(大陆84版,台湾版,香港版)

战国:

东周列国-战国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商鞅传奇

屈原(香港版,大陆版) 乱世英雄吕不韦 荆轲传奇

秦:

秦始皇(香港版,大陆版) 陈胜王

《神话》 属于秦末汗初,前部分是秦朝没落,后部分是汉朝的建立,以及刘邦得汉 与“汉朝”相关的主要剧情人物: 吕雉(刘邦的皇后)【陈紫函(陈莎莎)饰】 刘邦(汉高祖)【李易祥 饰】 刘盈(太子时期的汉惠帝)【石云鹏 饰】 ----------------------------

《美人心计》 讲述了从汉高祖刘邦末期,经历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一直到汉 武帝刘彻初期 与“汉朝”相关的主要剧情人物: 窦漪房(窦皇后/窦太后/窦太皇太皇后)【林心如 饰】 王娡(刘彻的母后)【王丽坤 饰】 刘恒(汉文帝)【陈键锋 饰】 刘盈(汉惠帝)【罗晋 饰】 刘启(汉景帝)【高昊 饰】 吕雉(吕太后)【戴春荣 饰】 刘彻(汉武帝)【茅子俊 饰】 ----------------------------

《大汉天子》(第一部) 讲述了汉武帝刘彻,从太子时期,到汉武帝初期的繁盛时代 与“汉朝”相关的主要剧情人物: 刘彻(汉武帝)【黄晓明 饰】

东方朔(武帝时期的谋臣)【陈道明 饰】 窦太皇太后(窦漪房)【陈莎莉 饰】

卫子夫(还没当武帝皇后的时候)【王灵 饰】平阳公主(武帝的姐姐)【陈紫函(陈莎莎)饰】 ----------------------------

《大汉天子Ⅱ--汉武雄风》 《大汉天子Ⅲ--铁血汗青》 分别讲述汉武帝刘彻,的青年和中晚年时期。 但是这两部里面的一些剧情是虚构的,而且连历史上的人物名也变了,例如: “张骞”变成了“张远”,“李陵”变成了“李勇”等等(这点是让我看着最郁闷 的,还是第一部比较好看) 与“汉朝”相关的主要剧情人物: 刘彻(汉武帝)【黄晓明 饰】 刘据(武帝时期第一任太子,后被废)【赵熠洋 饰】 ---------------------------- 《母仪天下》 从汉宣帝刘询(又叫刘病已,是刘据的孙子,即汉武帝刘彻和卫子夫的曾孙)开始,经历汉元帝刘爽、汉成帝刘骜、直到汉哀帝刘欣即位为止,以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王政君的一生为主线,描绘了这段时期的纷纷扰扰。 与“汉朝”相关的主要剧情人物: 王政君【袁立 饰】 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佟丽娅 饰】 汉元帝(刘爽)【吴军 饰】 刘骜(汉成帝)【任东霖 饰】 刘欣(汉哀帝)【张迪 饰】 王昭君【白庆琳 饰】 =============================== 《八岁龙爷闹东京》 (这是我有印象的看过的第一步汉朝剧,很经典的) 这里“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而是指东边的京都。讲的是东汉的乱世时期,大奸臣梁冀利用强行将年仅八岁的刘赞扶上皇位,想借其年幼来让自己独揽大权。于是朝廷之中忠奸之间的殊死斗争中。 与“汉朝”相关的主要剧情人物: 刘缵(汉质帝)【释小龙】 刘蒜(清河王)【焦恩俊】 梁冀【徐锦江】 李固【许还山】 =============================== 后面的还有很多,我简单介绍一下吧: 讲汉高祖刘邦时期的 《楚汉骄雄》张可颐饰演吕雉 《西楚霸王》吕良伟饰演项羽 关之琳饰演虞姬 巩俐饰演吕雉 张丰毅饰演刘邦 《楚汉风云》吴倩莲 饰演 吕雉 《南越王》张恒饰吕雉 《神医侠侣》刘雪华饰演吕雉 《汉刘邦》刘文治饰刘邦 讲汉武帝刘彻时期的 《汉武大帝》(陈宝国的)这个也是讲汉武帝时期的故事,而且全部情节都借鉴了历史,是真实的故事 《汉武帝》 周里京 饰演 汉武帝 《东方朔》 靳东 饰演 汉武帝 讲汉宣帝时期的 《昭君出塞》,央视放过,主讲昭君的

推荐第4篇:春秋战国纷争

本文由Sophianana061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说课提纲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一,体现中国古代两种社会现象:战争和民族 融合;其二,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所以争霸 战争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其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 民族融合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则是中 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

2、

本课具体内容及大纲的要求

本课内容在编排上明显的显现为前后衔接的两大块。 第一块是春秋战国纷争, 内容详细地叙 述了春秋时期争霸的背景、目的、概况及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第二大块是民族融合。春秋 战国时期是我国出现的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 融合的主要方式有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 争,而且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大纲对本课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能够辨证地分析这一 时期的战争;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3、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本课重点是齐桓公称霸和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春秋 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 客观辨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 作用。

4、教学目标: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情感、能力三个层次。 (1) 知识目标:“春秋”、“战国”,春秋争霸背景和特点,春秋争 霸的基本情况, 战国七雄割据的形成, 战国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2)能力目标:①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线 索,

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评价、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 性质、特点、影响、作用。

(3) 情感目标: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形成的时期,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削弱了奴隶 主贵族的实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 ③一些大诸侯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实行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 革; ④战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之一,春秋战国的一系列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 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二、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选择任何教学方法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即指导学生学会,指 导学生会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1)本节课易采用问题解决与谈话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思考题,设置问题 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2)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3)采用纲要信号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4)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法,根据提纲研读 教材,进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前置补偿 引导学生回顾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和瓦解过程,并对学习本课知 识进行知识测评及补偿,同时又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二)思维引导

1、分析标题,确定主题 从分析标题中,可得出本课的两个主题:战争和民族融合

2、总结线索,明确任务 (1)春秋战国纷争:背景→目的→概况→评价 (2)民族融合:周边少数民族→融合方式→作用

(三)认定目标: 学习具体内容之前,集中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认;具体过程中,始终以目 标为纲;教学小结时回扣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作用。

(四)过程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 逐步形成。诸侯争霸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指 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 象:

1、齐国管仲改革与齐国经济发展、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强化经济决定 政治和重要人物对历史发展作用的认识;

2、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与社会 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不同阶级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为了 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流血 的政治。战争有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 这一时期的战争. (以下“教师”简称“师”)

一、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师: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 思考回答:(1)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2)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3)“春 秋”“战国”名称的由来?(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 么?(学生回答:略) 春秋时期, 奴隶制走向瓦解, 一种旧制度的瓦解孕育着一种新制度 (封建制) 的诞生。请同学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 (我 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诸侯争 霸。(多媒体展示春秋列国形式图)结合图和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1) 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

(2)归纳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3)管仲改革与齐桓公霸业首成的关系;(4) 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5)春秋争霸战争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 问题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 第一, 王室衰微, 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 控制。 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 第二, 春秋时期, 生产力发展 (铁器、牛耕的使用) ,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 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国打着 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 学生简述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的情况。并回答(3)(4)(5) 问。 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展示材料题,引导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做出正确 评价。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 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 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 展, 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联系春秋争霸史实, 评述以上观点。 (学 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 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 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 客观作用;(2)列宁的话适合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 但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第一,春秋争霸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 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第二,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 秦统一提供了前提。第三,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 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

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师:经过春秋时期的战争,到战国时,诸侯国因为数不多,在历史舞台上扮 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晋、秦几个大国。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 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教师可演示三家分晋图,知 道学生读图,了解七雄是从春秋列国演变而来的,并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和国 都。)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其政治割据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魏国强大独霸中原时 期、魏齐争霸时期、秦齐互帝时期、齐赵削弱时期、秦国向东方大发展时期(或 秦国独霸时期)。(让学生简要了解战国兼并战争这段历史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可设问: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其结 果如何?你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吗?说说“纸上谈兵”的典故。让学生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小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从本质上看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 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的战争,但战争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

用武力实现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 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 (

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师: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 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 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 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 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作用)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 民族变动、发展、融合的时期。在民族融合的熔炉中,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统一大业,将非秦莫属。

(五)释疑解难与能力培养

1、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2、综合训练题(略)

四、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线索清楚,简洁明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形 成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背景 目的 春秋争霸 概况 评价 背景 促进 民族融合 方式 背景 作用 战国兼并 经过 作用

推荐第5篇: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晒;寒:冻。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睡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

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9、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采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

10、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春秋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

11、朝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2、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载寓言故事:养猕猴的老人在分给猕猴栗子时,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猕猴都生气发怒;老人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猕猴都高兴起来。后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表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13、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4、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说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人家见了都躲到一边不愿意看她。后来有就称这个丑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盲目模仿。

15、东食西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载寓言故事: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的儿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儿子貌美而家贫。父母不能定夺,便让女儿自己拿个主意。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喻多方谋取,贪得无厌,贪利求惠。

小故事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推荐第6篇:春秋战国典故

一、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2006-2-7 21:23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楼

二、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

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2006-2-7 21:31 * 回复 * * 春秋战国志 * 3位粉丝 * 3楼

继续努力~~谢谢~* 2006-2-7 21:34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4楼

三、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

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2006-2-7 21:36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5楼

四、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06-2-7 21:40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6楼

五、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

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006-2-7 21:44 * 回复 * * 炎帝¢吟风 * 38位粉丝 * 7楼

白虹贯日,有趣!

很多古代的文人都会给历史添加一些神秘的色彩! 不知是真是假!呵呵* 2006-2-7 21:47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8楼

六、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

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006-2-7 21:50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9楼

七、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006-2-7 21:59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10楼

八、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 成公二年》:

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

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006-2-7 22:08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11楼

九、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006-2-7 22:17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12楼

十、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 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2006-2-7 22:25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13楼

十一、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006-2-7 22:29 * 回复 * * 炎帝¢吟风 * 38位粉丝 * 14楼

谢谢!?蝶舞兄!* 2006-2-7 22:31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15楼

十二、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2006-2-7 22:37 * 回复 * * 风魔1 * 37位粉丝 * 16楼

汗!佩服!是手打的吗?

毅力真让人佩服!这个只要知道成语的名称,在网上可以查到的! * 2006-2-7 22:46 * 回复 *

* 春秋战国志 * 3位粉丝 * 17楼

强人一个~~加精表扬~* 2006-2-7 22:49 * 回复 * * 风魔1 * 37位粉丝 * 18楼

我的意思是说不用手打这么费事!* 2006-2-7 22:55 * 回复 * * 春秋战国志 * 3位粉丝 * 19楼

晕~~我知道~~不过人家发这么多不容易~~也该给点精神鼓励~* 2006-2-7 22:58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0楼

呵呵,* 2006-2-8 09:56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1楼

十三、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

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2006-2-8 10:01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2楼

十四、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

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2006-2-8 10:05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3楼

十五、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

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2006-2-8 10:11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4楼

十六、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

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2006-2-8 10:17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5楼

十七、呆若木鸡

《庄子 达生》: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想想也真是好笑啊,这句成语的出处与现在的解释居然如此不着边啊。呵呵,古人也很有意思。* 2006-2-8 10:23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6楼

十八、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

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2006-2-8 10:27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7楼

十九、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

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

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

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可见这也是一个后世用意与出处不相符的成语。也不知是怎么传的。* 2006-2-8 10:35 * 回复 * * 蝶舞菲菲520 * 2位粉丝 * 28楼

十、断织(孟母继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及〈列女传〉: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

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唐代骆宾王的《上衮州张司启》里有这个典故:“加以承断织之慈训,得锐志于书林。”

另外一个有关断织的故事就是乐羊子妻劝其夫进学的故事,和孟母劝告孟子的形式大致相同。而且目的也都达到了。* 2006-2-8 10:40 * 回复

220.162.48.*29楼

量度当成?许以一路78哟976676度;8?枯井恢复痕迹棵好看机虎骨酒感旧 各个广泛打开了解看见法 开会发电机搞活 艰苦 发火点感国际法虎骨酒发挥后果飞机开迪斯科吉林省会解放海龟法 解放个 经过飞过海旧搞活运动环境反对和 解放个搞活嘀咕后飞机感广泛大家可 飞机感发 国际法单簧管弧光经过反对规定法防护广泛丢搞活国际法大会 恢复 虎骨酒反对鬼画符恢复感到回顾反对恢复觉得光辉法 反光镜反对

广泛电加工复古大会辜负大会 发低偶尔机的偶尔扩大 饿哦扩大世界诶解决 饿哦棵;殴打 爹机你好解决可偶尔可怕棵打开;迪斯科我吗饿低反对四脚蛇哦第克斤分 个实际偶尔 亿斤亿度 诶偶数机佛额亿度诶哦三叠纪偶尔哦诶哦就诶殴打哦度亿* 2006-4-1 10:11 * 回复 59.40.229.*31楼

四、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推荐第7篇:春秋战国成语

春秋战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大部分成语也是出自于这个时代

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抱怨雪耻bào yuàn xuě chǐ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兵临城下bīng lín chéng xià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不祥之兆bù xiáng zhī zhào 兆:预兆。不吉利的预兆。 《战国策·秦策一》:“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汝之生,不祥之证。”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

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不翼而飞bù yì ér fēi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北宫婴儿běi gōng yīng ér

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 《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悲歌击筑bēi gē jī zhù

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不可胜计bù kě shèng jì

胜:尽;计:计算。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极多。 《战国策·韩策一》:“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蚌鹬相持bàng yù xiāng chí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白雪阳春bái xuě yáng chūn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不测之罪bù cè zhī zuì 指大罪,死罪。 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惩羹吹齑chéng gēng chuī jī

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汤;齑:细切的冷食肉菜。被热汤烫过嘴,吃冷食时也要吹一吹。比喻受到过教训,遇事过分小心。 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尺寸之地chǐ cùn zhī dì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战国策·楚策一》:“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尺寸之功chǐ cù zhī gōng

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 《战国策·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回复收起回复 5楼

2014-01-14 13:45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我也说一句

尺短寸长chǐ duǎn cù cháng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泽之鲵chǐ zé zhī ní

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春兰秋菊chūn lán qiū jú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朝云暮雨zhāo yún mù yǔ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城北徐公chéng běi xǘ gōng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层台累榭céng tái lěi xiè

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一层层高台,一座座建在高台上的敞屋。形容亭台档榭一类的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 战国·楚·宋玉《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刺虎持鹬cì hǔ chí yù 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载: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

沉灶产蛙chén zào chǎn wā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国语·晋语九》:“晋师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战国策·赵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马相食。”

辞金蹈海cí jīn dǎo hǎi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处堂燕鹊chǔ táng yàn què 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

楚天云雨chǔ tiān yún yǔ 指巫山神女,或男女欢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曾母投杼zēng mǔ tóu zhù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朝朝暮暮zhāo zhāo mù mù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褚小怀大zhǔ xiǎo huái dà 褚:口袋。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战国·宋·庄周《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道不拾遗dào bù shí yí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回复收起回复 8楼

2014-01-14 13:49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斗鸡走犬dòu jī zǒu quǎn 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得寸得尺dé cùn dé chǐ

指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也指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蛾眉曼睩é méi màn lù 形容女子容貌之美。蛾眉,比喻美女的眉毛像蚕蛾眉那样又细又弯;曼睩,眼珠转动。《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 王逸 注:“蛾眉玉白,好目曼泽,时睩睩然视,精光腾驰,惊惑人心也。” 唐 张说 《邺都引》:“ 邺 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战国·楚·屈原《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

尔为尔,我为我ěr wéi ěr,wǒ wéi wǒ

尔:你。你是你,我是我。指两者界限分明,互不沾边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二卵弃干城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方枘圆凿fāng ruì yuán záo

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吠非其主fèi fēi qí zhǔ

狗朝着外人乱叫。旧比喻各为其主。 《战国策·齐殶六》:“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干城之将gān chéng zhī jiàng 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肝肠寸断gān cháng cùn duàn 比喻伤心到极点。 《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公子王孙gōng zǐ wáng sūn 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孤儿寡妇gū ér guǎ fù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孤了寡妇,寒心酸鼻。”

毂击肩摩gǔ jī jiān mó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顾犬补牢gù quǎn bǔ láo 比喻事情出了差错,宜及时设法补救。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冠盖相望guān gài xiāng wàng

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战国策·魏策四》:“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高枕而卧gāo zhěn ér wò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过门不入guò mén bù rù 过:路过;入:进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干将莫邪gān jiàng mò yé

干将、莫邪:古代宝剑名。锋利的宝剑的代称。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甘苦与共gān kǔ yǔ gòng 甘苦:欢乐和痛苦;与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欢乐与幸福,共同承担痛苦与磨难。 《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孤寡鳏独gū guǎ guān dú

泛指没有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人。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桂薪玉粒guì xīn yù lì 指柴米昂贵。 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公平无私gōng píng wú sī 办事公平,没有私心。 《战国策·秦策》:“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gōng wú bù kè,zhàn wú bù shèng 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诡形奇制guǐ xíng qí zhì 奇特、怪异的形体。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若钟鼎所采,自是春秋、战国时各国书体,故诡形奇制,与《苍颉篇》不同也。”

高飞远集gāo fēi yuǎn jí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 语出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汉·东方朔《七谏·怨世》:“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更唱迭和gēng chàng dié hé ①彼此唱和。②指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相呼应配合。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当年邀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逸园》:“太史之女曰蕴玉者,自号生香居士,亦能诗,与在山更唱迭和。”

寒心酸鼻hán xīn suān bí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怀瑾握瑜huái jǐn wò yú 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黄钟毁弃huáng zhōng huǐ qì

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遭受摈斥。 战国·楚·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回肠荡气huí cháng dàng qì

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胡服骑射hú fú qí shè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狐虎之威hú hǔ zhī wēi

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徊肠伤气huí cháng shāng qì 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回肠伤气huí cháng shāng qì

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诸声,能回转入肠,伤断人气。”

汗血盐车hàn xuè yán chē

骏马拉运盐的车子。“汗血”,骏马。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 “汗血马”,在我国又称天马、大宛马,语出《史记·大宛列传》;“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积少成多jī shǎo chéng duō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战国策·秦策四》:“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

鸡尸牛从jī shī niú cóng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鸡鹜争食jī wù zhēng shí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吉日良辰jí rì liáng chén 吉:吉利;良:好;辰:时日。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 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价增一顾jià zēng yī gù

原意是卖不出去的好马,被伯乐看中了,就增加了十倍的价钱。比喻本来默默无闻,遇到赏识的人而抬高了身价。 《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

肩摩毂击jiān mó gǔ jī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肩摩踵接jiān mó zhǒng jiē

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见兔顾犬jiàn tù gù quǎn 顾:回头看。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交浅言深jiāo qiǎn yán shēn

交:交情,友谊。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战国策·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狡兔三窟jiǎo tù sān kū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金玉锦绣jīn yù jǐn xiù 指精美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巧妙的计策。 《战国策·秦策一》:“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惊弓之鸟jīng gōng zhī niǎo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九死一生jiǔ sǐ yī shēng

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久病成医jiǔ bìng chéng yī

病久了对医理就熟悉了。比喻对某方面的事见识多了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鸡鹜相争jī wù xiāng zhēng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骥服盐车jì fú yán chē

骥:骏马;服:驾驭。让骏马驾盐车。比喻使用人才不当。 《战国策·楚策六》:“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法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九折臂jiǔ zhé bì

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矫国革俗jiǎo guó gé sú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矫国更俗jiǎo guó gēng sú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 《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军临城下jūn lín chéng xià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峻阪盐车jùn bǎn yún chē 比喻能人老迈,难负重任。 《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幕之。”

金台市骏jīn tái shì jùn

犹言千金市骨。指不惜以高价买养骏马。比喻延揽贤才十分诚恳。 语出《战国策·燕策一》所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

旌旗蔽日jīng qí bì rì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骥伏盐车jì fú yán chē

骥:千里马。指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矜功不立jīn gōng bù lì

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 《战国策·齐策四》:“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空穴来风kōng xué lái fēng

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旷日持久kuàng rì chí jiǔ

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良辰吉日liáng chén jí rì

良:好;辰:时日;吉:吉利。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 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流金铄石liú jīn shuò shí

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 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乐不可言lè bù kě yán

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战国·楚·屈原《大招》:“魂乎归徕,乐不可言只。”

邻女詈人lín nǚ lì rén 比喻各为其主。詈,指“骂”。 《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报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眄视指使miǎn shǐ zhǐ shǐ 形容骄傲的神态。 《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矣。”

偭规越矩miǎn guī yuè jǔ

偭:违背;越:逾越;规、矩: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违反正常的法则。 战国楚·屈原《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摩肩击毂mó jiān jī gǔ

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摩肩接踵mó jiān jiē zhǒng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末路之难mò lù zhī nán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战国策·秦策五》:“‘行百里路,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糜躯碎首mí qū suì shǒu 指粉身碎骨。 战国·燕·婅武《报燕太子书》:“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糜躯碎首而不避也。”

目兔顾犬mù tù gù quǎn 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毛羽未丰máo yǔ wèi fēng

比喻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暮雨朝云mù yǔ zhāo yún 指男女间的情爱与欢会。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鸥鸟不下ōu niǎo bù xià 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海上之人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怦然心动pēng rán xīn dòng 心怦怦地跳动。 战国·楚·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蓬头历齿péng tóu lì chǐ

头发蓬乱,牙齿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

被山带河pī shān dài hé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战国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披坚执锐pī jiān zhí ruì

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凭几据杖píng jī jù zhàng 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 《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奇装异服qí zhuāng yì fú

比一般人衣着式样特异的服装(多含贬义)。 战国楚·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千金市骨qiān jīn shì gǔ

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 《战国策·燕策一》

前倨后恭qián jù hòu gōng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清宫除道qīng gōng chú dào

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 《战国策·秦策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琼浆玉液qióng jiāng yù yè

琼:美玉。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汉·王逸《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战国楚·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裘弊金尽qiú bì jīn jìn

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 《战国策·齐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三人成虎sān rén chéng hǔ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蛇欲吞象shé yù tūn xiàng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舌敝耳聋shé bì ěr lóng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虱胫虮肝shī jìng jī gān

虱子的小腿,虮子的肝脏。比喻非常微小的东西。 战国楚·宋玉《小言赋》:“烹虱胫,切虮肝,会九族而同噬,犹委余而不殚。”

时不可失shí bù kě shī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食不甘味shí bù gān wèi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食玉炊桂shí yù chuī guì

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室怒市色shì nù shì sè 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 《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势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誓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天府之国tiān fǔ zhī guó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王孙公子wáng sūn gōng zǐ 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委肉虎蹊wěi ròu hǔ xī

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 《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喔咿儒儿ō yī rú ér

喔咿:献媚强笑的样子,形容声音含糊不清。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战国·楚·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喔咿儒睨ō yī rú nì

儒睨:强笑的样子。形容老着脸皮,强作欢颜 战国·楚·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巫山云雨wū shān yún yǔ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万岁千秋wàn suì qiān qiū

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 《战国策·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卧不安席wò bù ān xí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 《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巫山洛浦wū shān luò pǔ

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毋翼而飞wú yì ér fēi 比喻传播之迅速。 《战国策·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

握雨携云wò yǔ xié yún 指男女欢合。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五尺童子wǔ chǐ tóng zǐ

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为蛇画足wéi shé huà zú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推荐第8篇:春秋战国股份有限公司

春秋战国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项目简介: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孕育着21世纪人类新的饮食的各种信息正扑面而来,让人们不得不从新定位餐饮对人们的重要性,做一个好的餐饮公司不仅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日益更新的饮食文化的需求,更能够把餐饮变成一项经久不衰的产业。特此创建了战国食代责任公司,公司秉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让客户满意为宗旨的经营理念,坚持信誉至上、优质服务、规范运作、科学管理、的经营方针。本公司为一所综合文化餐饮公司,主要业务为全国各高校的学生,热爱文化,热爱餐饮的各阶人员,并向全国各阶段需求人群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包括特设餐饮、古代歌舞表演、食客亲身体验的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1.2市场

(1)震撼的数据

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根据2010年度中国餐饮百强分析报告在5月7-8日召开的2011年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报告统计分析显示中2009年gdp340903亿元,2010年397983亿元,增长率10.3%,2010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额为1395.84亿元,比2009年度餐饮增长了11.69%,据有中国内贸部的消息,中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国内消费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

(2)个体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兜里有钱了,他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用在餐饮方面的消费愈来愈多。根据《河北经济日报》的调查,1999年人均年餐饮消费为300元,2000年达到855元,同比增长85%;2010达到1500元,同比增长500%。据专家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数字将成几何级飞速递增。

(3)餐饮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随着老百姓消费水平的提高,他们就餐时不在单纯地注重价格,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环境、服务、特色的软件方面,也就是说需求日益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结论:宏观经济的发展带动餐饮市场和个人餐饮消费发展,餐饮业已经成为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最快的行业,餐饮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战国食代主题餐馆不仅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菜品的要求,而且在软实力上下足了功夫 ,让顾客吃的安心,舒心,放心,欢心。

推荐第9篇:导读《春秋战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春秋战国》导读课

东胜四小赵红梅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中华成语千句文》之《五霸七雄》,在原来粗知大意的基础上,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进一步的阅读逐步理解原来不懂的成语。

2.唤醒学生比较模糊的积累,使有关历史知识更准确。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历史故事书的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如何有效地尽快扫除孩子们的阅读障碍,并能够理解文中词语。

2.课堂进行有效积累,面向全体。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五霸七雄》

一、导入

1、王安石曾经说过“长成须读五车书”。是啊, 多读书,爱学习,不仅能使我们成为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而且可以让我们从读书中感受快乐(齐读):我读书,我快乐

孩子们,从去年到现在,我们每天早上都读《中华成语千句文》,看着你们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听着你们清脆悦耳的童音,我觉得真好。

3.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叫“我来说,你来猜”。听清要求:根据老师说的,你得快速的说出历史人物的名字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周游列国,弟子三千,”(孔子)“不阿权贵,世外桃源。”(陶渊明)“成也萧何,时来运转,败也萧何,感慨万端。”(韩信)“梦中杀人,狐性多疑。”(曹操)

二.初步了解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成语千句文》当中,还藏着好多有趣的故事,有一套书《中华上下五千年》就讲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出示书)这套书有不同的版本。老师手中拿的这是一套由十本书组成的,请看。

今天我们就来看《春秋战国》这一本。

三.简介时代背景。

话说西周末年,到了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周幽王一代,说到了周幽王你想起了什么?对,烽火戏诸侯之后,那一天,真有敌来犯,可曾被苦苦戏弄的诸侯王们再不听号令,不来救他,可怜周幽王惨死于敌人的刀枪之下,之后继位的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洛邑,从此中国进入了战乱不堪的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四.初读《春秋战国》

1.请同学们看书,封面的图你知道是谁吗?

“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这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又是谁?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屈子行吟,(),呵壁问天,()。负石沉湘,()。

2.静静的看看目录,看看故事的题目有没有你熟悉的,简单地说给大家听听。

五.细读《田单巧布火牛阵》

今天你想读读哪个故事。正如麦考莱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我们一起来看九十四页的《田单巧布火牛阵》。

1.范读,要求孩子手中拿铅笔,给不认识的字注音。老师相机解释较难的字词。

2.自由读,不会的字问同桌。

3.开火车读。

4回答问题:田单是在什么情况下抗燕的?( 数年)

5.燕惠王即位后,田单是如何一步一步进行取得胜利的。反间计——诈降,使敌人放松警惕——火牛阵

6.积累

一日半夜,田单()在城中集合一千多头牛,给它们(),上面(),又在角上绑上(),在牛尾巴系上()。齐军()墙洞数十个,趁燕军熟睡之际,点燃

牛尾草,将牛从()驱出。一千多头牛被火一烧,又惊又怕,()一般朝燕军的营寨()

燕军士兵从睡梦中惊醒,一睁眼看到(),一群尾巴燃着火苗、()、浑身都是龙纹的()横冲直撞,都吓得()。而田单借着火牛的攻势,帅五千名精兵随后攻入燕军阵地,杀声震天动地。燕军猝不及防,(),()。骑劫只好随着乱军逃走,在混战中被田单赶上,一戟刺死。

8.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你还想读哪个故事,自己快乐的去读一读吧!

推荐第10篇: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会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会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春秋战国故事演讲比赛、春秋战国故事表演赛、春秋战国人物辩论会等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瘪的、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立体、充盈、具体起来,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

演说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熟悉故事内容,使用普通话,要声情并茂,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三、参赛规则

1.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象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

第11篇: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动荡而变革的时代。一方面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教材以4课篇幅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改变传统的“双基”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落实“三维目标”,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战国的基本史实;以辨证的观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带来的历史影响;理解改革、人才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共同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的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民族作好准备。

3、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过程的了解,理解改革使两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就了霸业。而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征战的不同特点及不同影响。

二、说教法及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和满堂灌的做法,树立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平等观,注重教学的开放和思维的创新,构建活泼、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不一定固定有一种答案,甚至某些问题在史学界都存在着争议。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开放式教学”不应算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应将这种观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2、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

3、情景教学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历史。

4、利用教材中的部分插图、地图、文字资料以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样既可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

三、说学法: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突显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新时代需要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的人才。因此为了学生的将来,合作学习成为一种相当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就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将学生每8人分为一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了组内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2、比较的学习方法:

“比较中出真知”,尤其是对于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历史的能力较差。例如:对“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的战争特点”这一历史问题不太好理解,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体会不同时期的特点。

3、识图的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及其他插图,在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4、探究式学习方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诸如:烽火戏诸侯、管鲍之谊、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等。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应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对这一段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样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进入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导入新课:

1、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讲、听故事中了解西周的灭亡,并引导学生归结暴君、昏君误国的历史教训(规律)。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使国家富强、兴旺。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习过程是我们构建、自我成长的过程,对此问题的回答即体现这一理念,学生会从旧知识中推出新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三〉交代清楚“东周”的概念内涵及历史分期

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知识,并放映幻灯片,以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落实知识目标。

〈四〉突破“春秋战国的争战”这一重点

1、要求学生阅读地图,比较《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①找出两幅图的不同 ②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③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④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战争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以上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2、教师出示幻灯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图象。

教师指出:这三位人物是当时著名的霸主,今天,我们以三位霸主为例,分析一下当时这些霸主的实力从何而来?

①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分别归纳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②然后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讨论: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及时表扬,对于个别学生独特的见解,要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结束后,教师提议:你知道还有哪些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故事,不妨给大家讲讲,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并对教材内容作必要补充。

③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以上的讨论和故事,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要求各组继续交流讨论、发言,学生的发言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观点,不管全面与否,只要言之有理,或有创新,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给予鼓励。

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了解了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达到“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五〉创设情景,突破难点: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切身体验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突破“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特点”这一难点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现在是一位霸主,默默体会有何感觉?并将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

通过学生的“切身体会”,再加上教师必要的解释,使学生体会到春秋战争的突出特点——争霸。同时这种形式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的原则。

如果说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争霸”,那么,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

鉴于教材内容较为简单,在此安排学生讲课前准备的故事,诸如: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并配合幻灯片,出示长平之战的画面,以此让学生体会战国时期的特点——规模大、时间长、破坏性大,在惨烈的战争中,弱国、小国被强国、大国吞并的现象经常发生。

〈六〉教师总结本课: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在这个历史时期涌现了许多有作为的君主和文人武士。他们为我们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历史,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成语典故,但毕竟经历了一段战乱。那么,这一时期的战争给当时社会和历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的历史将朝着什么趋势发展?

采取:

1、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组内讨论,各组发言,通过合作学习,理解教材中“争霸战争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等语句暗含着“国家朝统一方向发展”的意思。

〈七〉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你预测一下,哪一个国家将统一天下,为何能统一天下?要求学生课下相互交流或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对于此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本课的知识想到: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了改革等角度,还会通过交流从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或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寻找答案,还可以查阅各种资料获得结论,所以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精神,而且也为学习下一课的“商鞅变法”作些铺垫。

第12篇:《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比拼》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比拼》

活动主题: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充满哲理和智慧的寓言以及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怎样让学生感知和体验这辉煌历史,让历史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找到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因而我提出“以生活铸就历史,让历史走向生活”的主题,设计了历史成语历史典故竞赛活动,虽然范围仅局限于中国古代历史但涉及教材(北师大版)的很多内容。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所学历史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著名战役及相关的成语典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拓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借鉴电视节目《开心词典》、《幸运52》和《正大综艺》的作法,将涉及所学历史中的有关历史成语、历史典故设计成问答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竞争、合作意识;学习、了解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典故的过程中,感受、形成奋发图强、竞争向上、自强不息、沉着机智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活动准备:

1、教师在课前将活动方案告之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以及相关的书籍、资料,尽可能多的了解有关历史典故、历史成语。

2、各班由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分小组作活动准备.

3、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抢答题和必答题。题目设计要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有机结合,避免死板、干瘪。

活动方式及步骤: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将每组搜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成语,符合要求的每个5分。

2、通过成语接龙、问答必答、问答抢答、风险题等形式决出胜利者。

3、公布获胜小组及人员名单。

4、教师点评。

活动过程:

一、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一环节-----成语接龙。

规则:在规定时间2分钟内每个小组写出尽可能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每个5分,作为底分。

二、第二环节——必答题。(24题)

规则:每组选手需要回答两道必答题,由指定同学代表回答,答对一题记20分,答错记0分。小组代表未能正确回答的必答题,将交给其他小组的同学抢答,抢答正确的同学,你将会为你所在的组赢得10分。

三、第三个环节——抢答题。(10题)

规则:答对得10分,答错不扣分。

四、第四环节——风险题。

规则:每组选手可选

10、20的分值作答,答错要扣相应的分值。每组必须派一名代表回答,代表选手未能正确回答的必答题,将交给台下的同学抢答,每组只有一次机会,抢答正确的同学,你将会为你所在的组赢得相应分值的。

一、必答题:

★“老马识途”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个人的智慧?(管仲) ★“管鲍之交”指的是哪两个古人的交情?(管仲与鲍叔牙)

★“退避三舍”指的是找、春秋时期哪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晋国与楚国) ★“退避三舍”在古代来说有多少距离?(90里) ★ 请写出“卧薪尝胆”这个成语。

★ “卧薪尝胆”指的是哪国诸侯?(吴王夫差) ★成语“纸上谈兵”指的是谁?(赵括)

★春秋时期哪个国家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救了赵国?(齐国) ★请写出“围魏救赵”这个成语。

★“东施效颦”说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春秋) ★成语“郑人买履”说明了什么问题? ★成语“守株待兔”说明了什么问题? ★成语“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问题?

★成语“掩耳盗铃”说明了什么问题?(自欺欺人) ★成语“掩耳盗铃”讲的是哪个时期的事?(春秋晋国) ★请写出“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画蛇添足”比喻什么? ★请写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说明什么道理?(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胡服骑射”指的是战国时期哪一个诸侯国?(战国赵国) ★成语“三令五申”与哪一个古代军事家有关?(春秋孙武) ★请写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 请写出“毛遂自荐”这个成语。 ★ 成语“朝秦暮楚”什么意思?

★“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这个成语是?(一鸣惊人)

★ 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什么成语来形容(狐假虎威)

二、抢答题

1、“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这个成语是?(一字千金)

2、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穿过丛林时掉队了。这个学生就是孔子很喜欢的子路。子路正在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农在田地里作农活,于是他走上前问到:“子见夫子乎?”意思是说: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看了一眼子路,没好气的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老农的意思是说:既不劳动,又不知道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

子路觉得自己说话太冒失,没有礼貌,所以就很恭敬的站在一边,半天也没有说话。老农看子路还是知书明理的人,就邀请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晚上还盛情的招待了子路。

第二天早上,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人,就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孔子想和他谈谈,叫子路立刻回去找他。当他们去的时候,那位老农和他的家人已经不在了。

3、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请填空。(上行下效)

4、请说出成语“塞翁失马”的意思?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5、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绕梁三日)

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叫韩娥的女歌唱家。一次,她经过齐国,由于路费用完了就在那里演出赚路费。她的歌唱的确实非常的好,轰动了全城。

后来有人到旅店请她再给大家演唱一场。但是旅店的老板对韩娥很不礼貌,还辱骂她,韩娥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哭声很是凄楚,附近的居民都被感动的流下眼泪,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的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出城走了的时候,就派人去追,苦苦的挽留她。韩娥在盛情之下,答应再次为大家唱一次。大家非常高兴,几天来的郁闷一扫而空。

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几天后,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在屋梁间飘荡。

6、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接踵摩肩)

晏婴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王倚仗国势强大,对齐使很不礼貌,想捉弄晏婴。晏婴身材矮小,楚王就派人故意在宫廷大门旁另开一个小门,让晏婴进出。晏婴一到,见如此这般,便说:“我若是访问狗国,当然可以从这狗门进去;但楚国不是狗国,怎么能走此门!”楚王失策,只好开大门迎晏婴。

一计不成,一计又生。晏婴上得殿来,楚王便问:“齐国难道无人不成,怎么派你这个矮子来?”晏婴不慌不忙答道:“且不说齐国别的地方,单是京城临淄,行人接踵摩肩,人们张开衣袖,就可以连成一片片大幕;每人洒几滴汗水,就可以汇成倾盆大雨。但使臣出访,自有章法;大凡贤能体面之臣,出访上国;而像我这样不中用之人,就只能派到这里了。”

楚王反被晏婴奚落,不得不另眼相看。

7、表示生活美满、安定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安居乐业)

8、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安步当车) :

9、“把心思完全放在一处。形容做事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专心致志)

10、“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用的器物上刻着龙,住的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来到叶公家里探望他。但是它刚把头探进窗子,叶公看见了,就吓得拔腿就跑。”这个典故出自于哪个成语?(叶公好龙)

11、请讲出成语“与狐谋皮”的含义。(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12、请听下面一个成语典故,说出这个典故的有关成语?(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三、第四环节——风险题。

1、“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一鼓作气) 20分

2、“Amazing the World with a Single Feat”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一鸣惊人)20分

3、“Drawing a snake and Adding Feet”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画蛇添足)20分

4、“Sitt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a Carele Hare”这句英语翻译成中文成语应该是什么成语?(守株待兔)20分

5、“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请写出这个成语。(按图索骥)20分

6、说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典故。10分

春秋时代,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的国王鲁庄公带着谋士曹刿指挥作战。齐军第一次击鼓以后,鲁军准备发起进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以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攻了。”结果齐军大败。战斗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曹刿说:“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士气十分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我们发起进攻,所以取得了胜利。”

7、说出“三令五申”这个成语的典故。10分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8、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成语“掩耳盗铃”。10分

9、写出“郑人买履”这个成语。10分

10、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成语“画蛇添足”。10分

11、“负荆请罪”中的荆指的是什么东西?10分

12、何人“完璧归赵”?蔺相如

10分 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胡服骑射、窃符救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鹬蚌相争、买椟还珠、买椟还珠、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邯郸学步、按图索骥、乘龙快婿、鸡鸣狗盗、哀而不伤、安然如故、按兵不动、包藏祸心、杯水车薪、奉公守法、利令智昏、病入膏肓、与狐谋皮、一字千金、一网打尽、一窍不通、叶公好龙、问一得

三、闻一知

十、畏首畏尾、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甚嚣尘上、上行下效、专心致志、:::

第13篇:春秋战国 中医名人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建立东周王朝

自此至秦灭六国

历史上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当时战争此起彼伏,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代。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春秋战国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文挚

战国时期宋国名医,以激怒的方式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他洞明医术,深明心理治疗之作用。传说有奇能异术。

扁鹊

秦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4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医学家,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齐桓公忌医的故事中扁鹊望诊齐桓公说:“你生病了。”齐桓公不信,扁鹊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反复觐见,结果当他第三次见君王时,病已入膏肓,没治了。没多久齐桓公去世了。由于医术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人们送他神医“扁鹊”称号。传说为秦国武王治病后,返回途中于骊山被秦国太医李酰使刺客劫杀。扁鹊在他的一生中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医和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医家。晋平公病重,秦景公派遣医和候诊,医和指出其病不是由于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失调。而是由于沉溺于女色所致,继而提出了著名的天气治疗论,从理论上否定了巫术鬼神致病观。

医缓

春秋时代秦国名医。晋景公病危,求医于秦,秦恒公使医缓治之。曰:“疾不可为也。其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是早期对病情的见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医缓成为当时著名医家的代表。

第14篇:第二章 春秋战国史学

第二章 春秋战国史学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史学的对前代史学的发展,孔子修《春秋》、《左传》等重要史事、史籍对中国史学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春秋》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春秋笔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法指导:阅读《春秋》等文献的部分原文,提高理解水平本章主要阅读文献:

1、金毓黼著《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

2、陈其泰著《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吴怀祺主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黄山书社2002

4、张冠湘《孔子人本思想建树及其现代意义》/《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2月。

5、李颖科《论孔子的史学思想》/《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教学过程:

春秋战国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新旧社会制度激烈碰撞,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逐渐确立,是一个全新局面形成的过程。在历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国的元典文化。中国社会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史学也不例外,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其基本标志就是孔子修订《春秋》,《春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产生。另外,还有历史观念的彰显,人们更多地从历史中获取经验;诸侯国记史制度的发展,众多历史典籍的产生等。

第一节

春秋战国史学发展的条件

一、史学发展的时代条件

(一)天、神为本的思想衰弱,人本思想兴盛,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环境。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对人的重视程度是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人类对人类社会有了重视,才会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对史学的思考,史学才会表现出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本思想的兴盛,人们思考问题根多地从人事考虑,而不象以前那样把决定权更多地给予神、天等这些非人力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原来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威风扫地,诸侯显赫,士异常活跃,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人力的作用。人们对天的崇拜已经动摇,怀疑否定“天神”的思潮兴起,相应地就是民本思想的壮大。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看来,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民众,是人事。《国语·周语下》记单襄公跟鲁成公谈论“晋将有乱”。鲁成公问:“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单襄公代:“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有晋国史墨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此思想代表了当时人对于国家、个人、时代变化的理性认识。在西周初期形成的“敬德”思想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的思考。人们对人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年》)充分表明了对人生价值的重视。作为显学的儒家更是以重视人为自己的最基本特色的。创始人孔子就人的思考创造出“仁”的学说,孟子继之发展为“仁政”。

(二)周王室衰落,诸侯国竞争激烈,为史学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有资于治道,为现实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央权威的衰落,各个诸侯纷纷兴起,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稍有不慎就有亡国的危险,各国都十分在意如何加强自己的力量,历史经验就是他们非常注意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通过为各国国君出谋划策的“士”的历史知识的运用体现出来。这在下面诸子的历史观念中将详加论述。

(三)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术下移,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学术条件。原来所有的社会知识都由贵族垄断,知识只在上层一个很小的范围存在,广大的社会中下层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和权力,这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限制了史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典籍流散民间,学者流向民间,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知识阶层急剧扩大,为史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条件。

史学的多方面发展

(一)历史意识强烈。随着对人的认识的清醒,人们对历史的作用也有了较多的考虑和较深的认识,习惯从历史中寻找帮助。 周灵王时,太子晋畅谈往古胜败兴衰,提出“若启先王之遗训,省其典图刑法,而观其废兴者,皆可知也。其兴者,必有夏、吕之功焉;其废者,必有共、鲧之败。”这明确表达了应当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寻求兴亡成败教训的观念,不仅是讲历史的鉴戒作用,而且突出了史学记载的作用。鲁庄公时,夏父展因事进谏称:“君作而顺则故之,逆则亦书其逆也。臣从有司,惧逆之书于后也,故不敢不告。”这里的“顺”、“逆”是指符合、不符合礼制,史官纪事,是“顺”、“逆”皆如实记载,夏父展以历史记载流传后世来进谏,已试图利用历史记载对君主的行为予以制约。晋悼公时叔向“习于春秋”,被认为可以作到“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表达了当时对史学作用的认识。楚昭王时,其史官倚相被视为国宝,因为他“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这已经是史官直接利用历史记载诱导与辅助君主的事例。不仅如此,据倚相的叙述,早在200多年前的卫国卫武公时,已经“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史册、史官和记史制度向君主提供鉴戒、行为制约和思想诱导,从而参与了深层的政治机制,其影响之一,就是使史学发展的动因深深地扎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肌体之内。 楚庄王时申叔时论教育太子方法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春秋”(编年记事之史)、"世"(世系之书)、"令"(先王之官法、时令)、"语"(以往治国之善语)、“故志”(记前世成败而总结出议论、格言之书)、"训典"(五帝之书),均为史籍。这段言论,包含以史实施教育、教化,汲取鉴戒,从史学中学习政治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和学习治国政策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很明显,这些史学观念都是首先在官方记史制度、官方政治与史学相结合的机制上形成的。

其时统治阶级普遍养成了一种重视史鉴的深沉意识,史官及其专业职能受到朝廷和社会的相当尊重,处于非他人所能随意罢斥或替代的地位,即使原任的史官被罢斥,继任者一般也只能从巫史官员的系统甚至其家族内选拔,这就为他们不顾当政者的权威,通过“直书”史事曲直而对其言行实行监督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史称春秋时齐卿崔杼杀庄公后,因怒齐大史兄弟相继坚持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连杀三人,仍未能迫使对方屈服,终于不得不放弃了篡改史实的念头;晋灵公被杀后,太史董狐敢于直斥当时掌权的赵盾“弑其君”,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也就是说,先秦诸侯国的一些史官能够做到“仗气直书,不避强御”,不光取决于他们个人作为史官所具备的品德、素养和气节,也是和当时的制度及一般上层社会长期形成的舆论共识制约分不开的。

当然这一时期历史知识运用的水平还比较低,主要停留在就事论事和罗列史实的阶段。

(二)记史制度完备,留下了不少的史籍,形成了一些优良的史学基本原则。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历史地位的上升,诸侯国内及诸侯国之间的社会内容增多,朝聘、会盟、征伐、城筑。祀典和王侯贵族的历各种斗争等成为历史记载的主要内容。历史记载不再是基本上限于王朝而是出现于许多国家,不再是局限于官文书和诗篇的形式而是逐渐发展为按年代先后连续记载的编年的国史形式了。各诸侯国都以自己的王号纪年。齐自献公、燕自惠侯、蔡自武侯、晋自靖侯、楚自熊勇。纪年可能先以历谱的之类的形式表达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就以编年史的形式出现。如秦自秦侯有纪年,过了一百余年,到文公十三年才有了编年史。白寿彝先生通过对《墨子·明鬼》篇的引证(《墨子·明鬼》历举各书以证己说。于宗周晚年以后之事,引周、齐、宋、燕之春秋,而以所引宣王杀杜伯一事为最早。在此以前引《商书》和《大雅》。)因而判断“编年体国史的出现在周宣王或其前不久的时期”,这个见解极其精到,官方记史制度的形成亦当在这个时期。保存与整编档案文献,只是初始和朦胧的史学意识,特意和自觉地记述历史,进而形成记史的制度,史学意识便得到了明确与巩固。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官名称与王室类似,如鲁、齐、晋、郑、卫皆有大史,鲁又有外史、齐有南史、晋与楚有左史等等,齐管仲说:“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作而不记,非圣德也”地处较为偏僻的秦国也于周平王十八年(公元前753)“初有史以纪事”,可见各诸侯国记载史事已普遍制度化。曹刿向鲁国君主进谏时曾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表明记史制度遵循“君举必书”与讲究一定书法的规则,从曹刿语意上看,这已经实行许久了而且是非常严格地执行。《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史官董狐于史册书“赵盾弑其君”,同书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史官不顾接连被杀,坚持记录“崔杼弑其君”的事迹,成为古代史官不惧强权、奋笔直书的典范。

在完备的记史制度下,出现了董狐、南史等为代表的著名史官,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史籍。各国官方记录的史册多以“春秋”为名,也有如晋之“乘”、楚之“梼杌”等别名。还有《郑志》《秦记》 春秋战国时期国史的形式,至少有三种。一是只记某时有某事发生。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齐太史书:“崔杼弑其君。”这一形式可以说是自甲骨文记事的形式发展而来,《春秋经》、《竹书纪年》都属于这一类。二是写出史事的过程。如《左传》记王子朝之乱,从昭公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详细地按年月日的顺序一一记录。这不是《左传》的创造,而是根据周国史。三是记言,或以记言为主,或记事有记言。这在《左传》和《国语》的大量材料中都可反映出来。这跟第二种形式,都对后来编年史体裁起了开创的作用。它上承《商书》、《周书》,下启《国语》、《战国策》。

国史之外,还有世卿的家史,这在当时也是官史,不同于后来的私家之史。家史模仿国史的体裁、方法等。家史没有流传下来的。

(三)私人著史的发展。

春秋时私人著史还较少,到了战国获得了发展。早期有:《国语》、《左传》;战国中叶有《铎氏微》;战国晚期有《虞氏春秋》、《竹书纪年》、《世本》等。

《国语》为战国早期作品。它一开始记载了周穆王、周恭王的材料各一条,以后记周厉王以至智伯被诛,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全书二十一卷,他的编纂安排次序是按周跟鲁齐晋郑的关系、诸夏跟蛮夷的关系来安排的。这还是孔子一派的尊周思想的体现。但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国史的限制,以周和鲁齐等七国的历史汇合在一起,视野有了扩大。它的取材有些地方琐碎,但跟重要历史事件有联系的记载占最多。在记载一条之后,往往指出这一事件发展的结果或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一个编纂上的优点。它也记载有一些鬼神荒诞的故事,但更多的是重视人事的作用,在历史遗迹中寻找得失盛衰的经验和教训。关于社会矛盾的记载很丰富。而且这种精神贯穿全书。《国语》很注意人材在政治上的作用。《齐语》把齐桓公的霸业归结为“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国语》写出了人材在社会上的作用以及人材在政治舞台上的上升过程,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考察。《国语》的记言,记的是以贤士大夫的言论。《国语》的内容和形式是时代特点的发映。它的作者,相传为左丘明,但不可信。《国语》在编纂形式、思想内容和材料丰富上,都比《春秋》有所发展。但因不是编年史的体裁,在年月顺序、前后连续上有所欠缺。同时,《国语》过多地保留了原有材料的形式,还不能熔炼成一部具有完整规模的史书。 《铎氏微》,《史记》说它是楚威王的傅铎椒选择《春秋》的部分内容而成。《虞氏春秋》是赵孝成王的相虞卿根据《春秋》并结合实际而成。这两部书都是以历史为参考对象,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虞氏春秋》采取的是史事类编或是记事本末的形式,它们为政治服务的态度比《国语》更显著。两书现都亡佚了。

《纪年》,又名《竹书纪年》,上起黄帝,继述夏商周之事,写到周幽王为犬戎所灭。详记晋国、魏国史事。编年体,加载短如《春秋》。《世本》上起黄帝,直到战国末。有帝系,王侯大夫谱,有氏姓,有居,有作。是一部综合记载的书。两书有一个共同点,即综合了远古传说和文字的记载,自黄帝至于作者的时代,写出了通史性质的史书。战国晚期,整个历史趋势是朝向统一,此时,史家根据以往的历史试图对此作出合理判断,这是历史“知来”作用的体现。

总之,在西周"殷鉴"思想的基础上,春秋时期建立“君举必书”和讲究一定书法的记史制度;提出“良史”的概念,这涉及史家标准的评议,产生了史家的榜样性人物;形成以史借鉴、以史教化、以史辅政和从史学中学习治国之策的史学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运行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表述得还相当简约,有如格言成语,而唯其简约,更便于传播、更提供了后世展开、发挥与丰富化的空间。

(四)诸子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历史知识广泛运用。诸子是春秋战国社会舞台的活跃分子。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现实服务,能够以自己的学说为指导,把自己对社会的设计变为现实。因此,他们对历史有较多的思考,对历史知识有较多的运用。

《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实际上,“疏通知远”是先秦人运用历史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仅仅限于《书》。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观察当前的历史动向,二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出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如墨子目击当时的战乱,认为对任何国家来说,打仗是没有出路的。他援引吴国先胜越国,再胜楚、晋而成霸,最后为越所亡的史事指出即便是战胜也会亡国。面对这样的现实,墨子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兼爱(人人相爱)和上同(就是要求有一个圣王和层层的贤政长来进行治理)。法家对时局的变化很敏感,肯定时局的变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商君书·开塞》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韩非子在《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而汤武征伐。„„”这虽然并不完全是根据历史事实作出的分析,但他肯定古今之变,古不如今,这是进步的。他又指出“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斗,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尽管财多财寡的说不符合历史实际,但他企图从客观条件上说明历史变化的原因,这是珍贵的古代历史观点。荀子曾到国秦国,根据他的历史知识,建议秦国“节威反文”。秦国最后的结局跟荀子的观没有太大的距离。孟子对当时的历史趋向有明确的看法:战国终归一统。并且对历史前途进行了设计“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也就是封建的小农经济。诸子通过对历史的批判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取证于历史的素材,为自己的学说服务。

第三节

孔子与《春秋》

孔子与《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丰碑。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划时代人物,跟他自身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孔子前是学在官府,他出身于一个原是贵族而久已没落的家庭,这给他受教育提供了保证;他有志于政治(这使他关心关心政治、社会。他修《春秋》的目的就是服务政治。也有一定的参政经历。)但始终不能如意。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讲学,相传弟子3000,贤人72,其中包含有贵族和非贵族出身的人物。他突破学在官府的限制,使学术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开放,这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在史学史上也有很大意义,因为,孔子所修《春秋》就是他的教本,他的史学思想就是他向学生讲授的内容之一。孔子有浓厚的历史兴趣。他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他用来教授学生的教材《诗》、《书》、《礼》等六艺其中相当多的是历史文献。

一、孔子修《春秋》。孔子修《春秋》,是史学一公案。 有否定孔子修《春秋》的。今本《春秋》体例既不统一,褒贬也很随意,错记、漏记也未得到补正,仍是太史原初的样子,很难相信这就是儒家所津津乐道的经过孔子笔削过的《春秋》。认为孔子根据鲁国史册修成了《春秋》,从汉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是没有怀疑的。孔子曾以己之褒贬标准对《春秋》原文作过一番更动。旧称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今本《春秋》不显鲁君之弑,即是孔子修改《春秋》的一个明证。孔子修《春秋》,不仅儒家这么说,《史记》也这么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孔子:“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文辞,去其烦重。”“论”就是整理、编次,“;论史记旧闻”就是通过整理、编次来表明自己的褒贬是非,“”约其文辞,去其烦重“就是对旧史删繁就简。与儒家对立之学派(如庄子)也认可(《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润饰原文,修改原文,袭用原文的的情况都可以从《春秋》》与若干现在还可见的鲁史旧文相对校中得到证实。今本《春秋》并不等同于原藏于太史氏之《鲁春秋》,它是从《鲁春秋》中截取下来,并加以某种修订,而成为儒家经典的。至于《鲁春秋》,则由于秘不传世,和其他各国《春秋》的命运一样,随着其国的灭亡而灭亡,至少未能躲过秦火,只留有部分轶文。退一步讲,大凡历史公案,鲜有一方全对,另一方全错的,孔子修《春秋》也不例外。如果说孔子修《春秋》,指的是孔子以自己的“春秋笔法”对《春秋》原文作了更动,使之更合己意,那么,这不是事实。但若说今本《春秋》与孔子毫不相干,孔子不曾对《春秋》作过任何变动,充其量不过把《春秋》抄录下来作为学生的教本,(杨伯峻)那也同样不是事实。孔子虽然基本不改《春秋》,但也并非一点改动也没有;小的改动还是有的。当时真正的史实是怎样,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它在史学史上的作用,事实是,它在史学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有深远的影响。(《伪尚书》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孔子的史学思想。

(1)进化论的历史变易观。政治上,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制度,经济上,也维护原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但作为历史学家,孔子的史学思想又表现出进化论的历史变易观。首先他承认历史的不断变化。《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孔子以“礼乐征伐”是否由天子决定把历史划分为“有道”和“无道”两个阶段。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孔子所描述的“无道”阶段约540年,也就是周穆王、共王时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其所作的划分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孔子的这种划分也说明了孔子承认历史的变化。不过他认为社会政治在逆行。希望从“无道”回到“有道”,但不是机械地回归。其次,孔子承认历史发展的继承性。者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的认识上。《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基于这种变易历史观,孔子认为,一历史文化的发展后世往往会超越前人。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二不能割断历史,要批判地继承。他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韶之舞,放郑声。”(《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历史变易观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虽然没有走在时代的最前面。他只看到局部的变化,看不到根本的变革,可以说是改良主义的。他认为周是对夏殷的损益,将来也只是对周的损益。但他与承认历史变化的时代思潮精神是一致的。孔子之所以这样看待当代,跟他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他的“信而好古”。

(2)重视人事的历史发展观。孔子承认历史是变化的,并且认为人是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他所说的人是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是英雄史观。《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利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充分肯定了管仲的历史作用。当然,孔子思想里还有天命、鬼神的存在,但这些是很小的,很淡薄的。“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他不否认鬼神、天命的存在,这是宗周思想的继续。孔子不以鬼神和天去说教,而是要在人事上下功夫。他的实际行动就是很好的说明。他认真地教育他的学生,讲求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希望他们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他不危艰险,不辞劳苦,长期周游列国,以求一用。“仁”的学说也是很好的证明。

(3)经世致用的鉴戒史观。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就是借助历史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以达到警世和垂训后世的目的。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因此孔子讲求“春秋笔法,”才会有“乱臣贼子惧”的发生。这一点可以从正名和批判两个方面分析。正名。名指事物的概念、名称,也指人的名分即社会地位和身份。春秋时期,社会秩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出现了名实不一。孔子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无视名分的道德要求,因此他想通过正名,使各级的人按照名分所涵的道德含义,把自己的纳入到一定的秩序内,以便实现社会的安定。所以《庄子日·天下》说“《春秋》以道名分”。正名在《春秋》中就是尊王攘夷。尤其是尊王。如春秋时,周天子已无号令天下的权威,但《春秋》仍书“王正月”,因为正月是周王定的。再如,春秋时,诸侯纷纷称王,但王原为周天子专用,所以,孔子按照原来的宗法规定称吴、楚的国君为“子”。相应地就是批判。主要批判那些不合乎宗法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孔子对君不君、臣不臣的现象进行批判,以申明大义。所以孟子说:“《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因此,孔子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基于“名教”的。正名和批判是孔子鉴戒史观的表现方法。虽然孔子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回归,但他的这种史观密切了史学和现实政治的关系,加强了史学功能,增强了史学的生命力。

3、《春秋》内容和特点。《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它始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孔子是活到73岁才辞世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春秋·经》: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春秋》作为我国史学史上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有其伟大的史学意义。他的意义和特点主要有:

(1)内容突出人事,强调历史的致用。a.《春秋》涉及各国之事情,而以鲁国为主。上起鲁隐公元年,下止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所记载的内容都是社会方面的,突出的是人事。《史记》说它:“王道备,人事浃。”(浃,通达意)就是这个意思。王道就是周礼。鲁国的始祖是周公的长子伯禽。鲁国是周初分封的一个东方大国,为周王室所倚重。保存了大量的周礼。晋国的韩宣子到鲁国后说“周礼尽在鲁矣。”鲁国的许多现象都与周礼密切相关。另外,孔子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恢复周礼。(三日不梦周公,心不安。“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礼是他治国的蓝图,如果恢复了周礼,那么天下也就安定了。《春秋》跟周礼的联系,一方面说明孔子对旧贵族传统文化的依恋,更是说明《春秋》反映了孔子借助著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孔子鉴戒史观的体现。《春秋》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所以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司马迁说:“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b.《春秋》对于人事,不只是注意所谓的善恶,也认真记载了得失成败。这就是“人事浃。”它没有象《雅》、《颂》中那样的鬼神气氛,也没有象周、齐、宋、燕等国史那样详记鬼神故事,也不是象后来的《左传》那样不肯割舍灾祥。它也记水、旱、雪、霜、地震等,这都是作为与人事有关的自然现象来来处理的。就是偶尔记有奇异现象,如“六鹢退飞“,六只鹢(一种似鹭得水鸟)只是作为一种特异得现象看待,而不宣扬迷信说法。也就是《史记·天官书》说的“纪异而说不书”。春秋时期,朝聘、会盟、征伐、城筑等社会活动,都跟宗教活动有一定联系,但《春秋》却从神秘的空气中游离出来,专从人事的角度记载这些事情。把历史跟神话和宗教分开,是《春秋》的矣一大优点,也是对中国史学的一大贡献。 (2)采用编年体体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谓编年体,即“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我国起源最早。 (3)详今略古。《春秋》记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时代离得越近,记载得就越详细。这体现了孔子详近略远得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4、孔子和《春秋》开创的史学传统。

(1)孔子开创了私人修史的传统。孔子作《春秋》顺应了春秋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潮流,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传统。孔子修《春秋》,并以之为自己的教本。这对于史学发展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它把原来深藏于官府、一般人难以知晓的史学知识带到了更广泛的范围。这是孔子的一大功绩。它改变了国亡史亡的局面,为史事的保存、流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孔子开创的私人著史的风气,首先在儒家学派产生巨大反响。出现了《春秋》三传。其中《左传》从史事上对《春秋》加以补充发展,把私人著史继续推向前进。其他两传《公羊》和《谷梁》从解释《春秋》文辞和“史义“上加以发挥,至西汉成为显学。另外,由于孔子崇高的文化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后人把私人著史视为”名山事业“,是十分光荣的事业,使众多学者自觉地从事史学活动。司马迁就是在孔子直接影响下而出现的史学第一人。

(2)重视史义,使史学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孔子修《春秋》并不是单纯地记载史实,还有其他意义。它的遣词用字体现出一套褒贬书法。也就是《春秋》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借此表达孔子对现实问题的见解,寄托社会理想。如开端为隐公元年。这其中包含多种含义,一说是效法天地之数12,自孔子至隐公为12王;一说是孔子时为三桓势力鼎盛期,而三桓为隐公弟弟桓公的后代,因此需从隐公说起;一说是隐公让位于弟桓公。再如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践土之会,周王应晋文公之命赴会。孔子记为“天王狩于河阳。”以表达对这种臣召君的做法,宣扬维持周王为天下共主的观念。在如,鲁昭公被季氏逐出鲁国的时间里,《春秋》仍书“春王正月”表明仍尊鲁昭公为国君。隐公四年记“卫人杀州吁于濮”用“卫人”表示州吁有罪该杀;僖公七年记“郑杀其大夫申侯”以国作为主语,表示国君杀人,而被杀者不一定有罪至少是罪不至此。历史记载中用“书法“表示褒贬善恶,对将来起惩戒作用,这种做法本来是各国史官所常用的。孔子前的董狐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春秋》把这种做法进一步提高,运用得更加自觉更有系统。这就使历史著作同政治生活发生了紧密联系。直面社会,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也就是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得优良传统。 (3)确立了史法,开创了历史编撰学传统。一是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二是形成了一套比较具体的编纂方法:属辞比事。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孔子将242年之事,逐年加以记述排比,有条而不紊。 孔子是中国奴隶社会史学的结束者,又是中国封建史学的开创者。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但《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还存在许多弱点和问题。首先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最少一个字,一般十个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第四节

战国时期私人撰述的发展

一、《左传》和《国语》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作者:《史记》和《汉书》均以为是左丘明;南宋郑樵认为应是战国时楚国左史倚相的后代;清姚鼐认为是战国初的吴起;清末刘逢禄、康有为认为是西汉刘歆采摭《国语》,依《春秋》纪年而精心伪造的作品。现代学者认为是孔子门徒或孔子后学根据左丘明的口诵并加以补充在战国初年写成的。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的时间范围远远超过《春秋》。今天的《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刘歆的重新整理有关。

《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全书共记录了37次目蚀,记录了陨石的降落、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水旱虫灾等,这些记载是研究自然科学史的宝贵资料。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如记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壮激烈。作者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并不单纯地叙述战争的过程,他总是把军事与政治联系起来一并考虑,并且往往把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看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在书中,冠以“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无不受其影响。 《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城濮之战中认为晋文公称霸的主要原因是教化人民的结果。在对待“卫人出其君”这一事件时,作者引用师旷之语称:“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以弃天地之性?必不然也”。明确指出象卫君这样的“困民之主”,“弗去何为?”(襄十四年)并多次指出:“众怒难犯”,“违民不祥”。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很多处记载了关于卜筮、星占、星气等预断人间祝福的事,并且没有一处不得到验证。说明作者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国语》

二、《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

本章思考题目:

1、春秋战国时期史学发展主要条件是什么?

2、简述孔子在史学上的贡献。

3、所谓的“春秋笔法”主要指什么?

4、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5、《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国语》与《左传》在体例和所记内容上有何差异?

第15篇: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的故事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1、这段导言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

2、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周幽王)

3、为什么?(诸侯们不可能第二次受骗)

4、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一个什么故事相似?(狼来了)

5、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烽火戏诸侯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惨就惨在周幽王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痛就痛在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没有给周幽王留下任何申辩、痛改前非的机会。当戎族真的来进攻的时候,往日报警号令天下的烽火台就失去了威力和作用。)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和狼来了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战国时期。〖屏幕显示〗

一、春秋五霸——五霸相继 (前770~前476年)

1、著名霸主:

【师】归纳: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

2、齐桓公首霸原因 影响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归纳: 〖屏幕显示〗

① 优越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山海渔盐,经济富裕

【师】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师】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开发、利用,可联系西部大开发) 【师】要实现这个转化过程,最需要什么?(人才、资金) 【师】齐国是否重用人才?重用什么人?(管仲) ②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师】何谓 “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 (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的注解。) 【生】答略

【师】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师】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

【生】城濮之战

【师】对!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生】退避三舍!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退避三舍这种策略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生】答略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可是,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其实质便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攻为目的的攻势防御,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战例之一。

引导学生加以讨论:为何晋军能以二万的兵力战胜拥有四万兵力的楚军?关键是采取了一个什么策略?(退避三舍)为什么要“退避三舍”?(〖屏幕显示〗作用 ① 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 ② 战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教师指出:其实,所谓“退避三舍”并不单纯是履行诺言,它还是一个策略,让士兵看到国君讲信用,可以激励士气,提高自己在政治上的声望;又可以避开楚军的锋芒,挫伤楚军的锐气,以便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敌决战,这是积极防御,激励士气的一招。

“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师】关于楚庄王,同学们最熟悉的一个成语故事是什么? 【生】一鸣惊人!

【师】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卧

薪尝胆) 【师】哪一个同学能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由一个学生介绍越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和思考中,同学们了解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

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

【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

【师】〖屏幕显示〗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主——勤业

楚庄王:选择贤能、问鼎中原——重才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成霸业——毅力

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过渡〗

从以上的学习的争霸战争来看,王室衰微促进了诸侯争霸战争。反之,诸侯争霸又反过来加速破坏了旧王室的权威,旧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这就形成了战国七雄。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 (前475~前221年)

1、战国的形成:

【师】提问这一部分的知识要点。-------

1、战国七雄由哪几个国家形成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似一耳朵――展示相关图片)

4、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让学生看书归纳战国时期的战役

【师】齐国在两次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关键在于齐国采用了什么战术?(教师展示卡片:围魏救赵、纸上谈兵)

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小字部分。两次战役中主要战术虽然相同,但第二次作了适当调整(围魏救赵+减灶计)由此启发学生,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处理不同的事情应有不同的方法与对策。不论是战争还是身边的小事都是如此,应该学会灵活机动的处事技巧)

【师】同学们学习春秋战国一课后,能否总结一下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特点?。

三、小结: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并抄下来: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马陵孙膑谋。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四、课后作业:

第16篇: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

1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是描写先民们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 8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20 尧帝时期的的乐舞叫《咸池》。 21 成汤时期的乐舞叫《大濩》。

22 六代之乐是指(周)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23 六代之乐是指《云门》《咸池》《大韶》《大濩》《大武》《大夏》。 24 六代乐舞有(文舞)(武舞)两种乐舞形式。

25 六代之乐舞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和(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音调平淡)(缓慢肃穆)。

26 在商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并领导音乐与乐舞等艺术活动的代表人物是(巫)。 27 为商纣王创作靡靡之音的乐师叫(师延)。

28 六代乐舞在当时最受统治者重视,这种乐舞有(大司乐)亲自掌教。 29 商纣王使用音乐形式主要是(淫乐)。

30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乐队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王宫县)是指(四面)用的乐队;(大夫判县)是指(两面)用的乐队。

31 在周代繁琐的礼仪中,天子使用的乐队的排列是东西南北四面的,这种排列叫(宫县),诸侯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东西北三面的,这种排列叫(轩县),卿、大夫使用的乐队是两面的,叫(判县),士使用的乐队排列是一面的,叫(特县)。 32 周天子用乐舞人数(64),诸侯用乐舞人数是(36),卿大夫用乐舞人数是(16),士用1

乐舞人数是(4)。

33 我国最早一部记载乐律的书是《管子·地员篇》。 34 春秋时期由(管仲)著的(《管子·地员篇》)一书中记载了音乐的(乐律)。 35 十二律律名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36 在周代以前已有七声音阶,而周代七声音阶是:五声为正,二声为变。 37 周代在五声音阶上加入了(变宫)(变徵)二声,形成了七声。 38 周景王向乐官(伶州鸠)咨询十二律与七声的问题。 39 雅乐的旋律是非常(呆板)(冗长)的,它应用在祭祀郊庙场合。 40 在八音分类法中,乐器种类最多的要属(皮革)(竹制)。 41 八音分类法是:(金)(石)(革)(木)(土)(匏)(竹)(丝)。 42 在八音分类法中属于敲击乐器的有:(金)(石)(革)(木)。 43 在八音分类法中属于吹奏乐器的有:(土)(匏)(竹)。 44 在八音分类法中有一类乐器是属于弦乐器,它是(丝)。

45 在古代有一种乐器分类法,它是根据乐器制作的材料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法叫(八音分类法)。

46 在古代的乐器分类法中,八音一词是指乐器的(制作材料)。

47 始于(周)代的乐器分类法是我国古代一种较完整的八音分类法。 48 “吾,”形状如伏虎,背有27片锯齿,演奏时用尺刮之,表示乐曲(结束),是八音分类法的木类。

49 春官大司乐是周代的一种(音乐教育)性质的机构。

50 “木兄”这种乐器是八音分类法中的木类,用它演奏时表示乐曲的(开始)。 51 我国最早的一部科技著作是《周礼·冬官·考工记》,在这部书中只论述了钟、磐、鼓的制作。

52 根据文献记载,乐器发展到西周大约已有(70)多种。 53 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主要表现在使用音乐的(规模上)。 54 西周的宫廷雅乐主要是(典礼仪式)的乐舞。 55 周代的乐舞主要是夸耀(文德武功)用的。

56 周代把乐教的地位提得非常高,把音乐教育视为(国教)。 57 在周代教授国子乐德、乐语、乐舞的是(大司乐)。

58 在周代教授国子小舞、帔(pèī)舞、羽舞、干舞、人舞的是(乐师)。 59 在周代掌管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诗的是(太师)。 60 周代音乐教育的招生生源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贵族子弟),一种是来源于(平民子弟)。 61 周代的音乐教育有两类:一种是(职业音乐教育),一种是(学校音乐教育)。 62 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音乐学校是我国(周代)的(春官大司乐)。 63 古代统治者有一种向民间收集民歌的制度,这种制度叫(采风),它兴起于我国的(西周)朝代。

64 “四夷之乐”这一政策是指(西周天子)容纳(夷狄蛮戎)少数民族音乐奏于(郊庙),来(炫耀)、(威慑人民)。

65 “制礼作乐”这一政策是由(西周)统治者制定的。 66 《大武》是歌颂领袖(周武王)的乐舞。

67 西周宫廷中有一种(燕乐)不用(钟磐)只用(琴瑟),由(后妃)歌唱从民间采集来的诗歌,以供天子观赏用,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叫(房中乐)。

68 在(杜佑)的《通典》中有“应钟为变宫,蕤ruì宾“为变徵,自殷以前但有五声,自2

周以来,加文武二声”。其中的两变和文武二声说的是(fa)、(xi)。 69 (周代)到民间采集民歌的官员叫(太师)。 70 “旋宫转调”是我们现代所说音乐术语(“转调”),其最早记载于《礼记》一书中。 71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音乐体裁。 72 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是《诗经》,它包括(风、雅、颂)三类音乐,其中(风是民间歌曲)、(雅是贵族创作歌曲)、(颂是祭祀乐舞歌曲)。

73 《诗经》是孔子从(西周)保存下来的3000多首民歌中整理、删改、加工出一部民歌集,其书共有歌曲(305)首。

74 据史料记载孔子掌握多方面的音乐技艺,他会(鼓琴)、(击磐)、(弹瑟)、(歌唱)、(作曲)。

75 孔子曾这样说过:“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76 孔子闻《韶》曰:“尽善尽美”,闻《大武》曰:“尽美矣,未尽善也。” 77 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对音乐/文艺作品评价的概念,其内容是(真)、(善)、(淫)。 78 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79 “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是(孔子)最早把音乐与(仁德)结合在一起的。

80 《诗经》中记载了(29)种乐器,其大部分乐器是用于(歌舞伴奏)场合的,而敲击乐器占了(20)种。

81 《诗经》中的风,包括(15国)的民歌,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长江以北)地区。 82 古籍中有六经,它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8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以及“大音希声”。这是(老子)的音乐思想观点。

84 春秋战国时期歌唱家(薛谭)的声乐老师是(秦青)。

85 春秋战国时期形容(韩娥)的歌声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86 钟子期赞伯牙鼓琴“善哉,巍巍兮若泰山”,说的是琴曲《高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说的是琴曲《流水》。

87 在(楚王)面前假扮贤相(孙叔敖)的人是宫廷优人(优孟)。 88 (齐湣王)使人吹竽好(一人),(齐宣王)使人吹竽好(三百人)。 89 “滥竽充数”这广为人知的典故说的是(南郭处士)吹竽。 90 文献资料记载中最早一位创作歌曲的女性是(百里奚)的夫人。 91 《战国策》中载:“临淄,苏秦夸到,甚福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苏秦说的是齐国的民情。

92 “下里巴人,阳阿薤(xīè)露,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徵”是出自《战国策》《宋玉答楚王问》一文中。

93 儒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肯定)的,墨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否定)的,道家学派对音乐的态度是(否定)的。

94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套编钟(64枚),总音域有(五个八度以上),其每件能发出相差一个(小三度)或一个(大三度)的音来,是(战国时期)所使用的宫廷乐器。 95 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墓一套编磐共(32)件。

96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专著,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原有32篇,现存(11篇)。 97 据史料记载我国出土最早的一枚铜制钟是在(战国)时期。 98 我国史料记载最早的以为音乐考古学家是战国时期的(高子)。 99 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一次音乐考古,它被记载在《孟子》一书中。

3

100 《楚辞》中记载的一种曲式叫“乱”,“乱”是乐曲中的(高潮)部分。

101 《楚辞》中的少歌是乐曲曲式的一种,可作(结束)用,少歌也是表示故事情节的(咏叹)部分,在大型的音乐作品中,少歌又是乐曲曲式的关键地方。 102 《楚辞》中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九歌》,共有(11)首组成。

103 《成相篇》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作品,它是一种独特的(说唱)音乐形式。 104 《成相篇》在演唱形式上是用(相)打击乐器伴奏。 105 《成相篇》是战国时期(荀况)的作品。

106 《成相篇》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的作品。 107 瓠hù巴鼓瑟而渊渔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mò。

4

第17篇: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彭厝学校

苏红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争霸战争这种历史现象,比较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确立霸主地位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争霸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成语故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故事。

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分析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做人做事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养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由此产生了一些什么?(诸侯)国王改称什么呢?(天子)

2、教师生动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同学们,讲新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烽火戏诸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即位时,国势已经衰微。他有一个特别受宠爱的妃子褒姒,很漂亮,但不爱笑。为了让褒姒发笑,幽王绞尽了脑汁。最后,他把目光盯在了骊山顶上的烽火台上。什么是烽火台呢?简单地说,就是古时传信报警的一种建筑。遇到敌情时,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就下令点起烽火。各国诸侯看到烽火升起后,知道京城告急,就急忙率领人马前来救助。周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在骊山脚下忙乱的情形,感到非常可笑,褒姒终于大笑。谁知这一笑,竟使西周灭亡的日子到来。当犬戎进攻围困镐京时,周幽王下令再次点起烽火求救,但诸侯都怕上当,谁也不来,犬戎终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问:这个故事和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个故事有点相似?(“狼来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烽火戏诸侯”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周幽王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公元前771年,犬戎族进攻西周时,往日用来报警、号令天下诸侯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室王族平王迁都洛,历史称这个周朝为“东周”。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为什么把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战国”呢? 学习新课:

一、春秋争霸--相继称雄(前770--前476年)

1、教师讲述“春秋”的来历。然后讲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个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他们,他们展开攻势,咄咄逼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斗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2、学生自己阅读本框,了解本框内容。

3、检查,引导学生理解。

(1)春秋时先后出现了哪些霸主?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进行补充讲解(用当时形势图演示)。

春秋霸主,一般认为有“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嗑闾、越王勾践。

(2)春秋第一霸主是谁?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霸主?

引导学生看P31《春秋争霸形势图》,找出齐国的位置,然后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原因)?

由同学发言,教师小结。

原因: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因此,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国力量非常强大,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实际上就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称霸为诸侯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中原第一霸主是谁?他又怎样成为霸主的?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

晋文公长年流亡在外,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了国王之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的一个强国。而此时的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了黄河流域,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楚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公元前7世纪,楚晋双方在城濮展开决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巧妙地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最后大败楚军(引导学生看P32〈晋军猛冲楚军〉)。

“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军又打败了晋军,楚庄王取而代之,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

(4)你能讲“卧薪尝胆”的故事吗?

江南吴越争霸。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指出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

4、动脑筋: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霸业,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是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军事等方面。渗透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思想。

5、过渡: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周王几乎被遗忘,“尊王”的时代已过去。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

1、战国初期:七雄的形成。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引导学生阅读P33第一段文字及〈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

历史角度:齐、楚、秦、燕(春秋时期的国家)+韩、赵、魏(三家分晋)

地理角度:齐、楚、秦、燕、韩、赵、魏 东南西北到中央 告诉学生记住七国的方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1)设计情境:桂陵之战形势,让学生讨论:你是齐国国主或者军事指挥者,你将怎样去救越国?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讲解“围魏救赵”的故事。

(2)教师讲“马陵之战”、――孙庞斗智

(3)过渡:战国时期的斗争除了战场上的较量之外,还展开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由于秦国通过变法而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曾一度“合纵”攻秦,但最终还是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各大国的势力逐渐衰落,而秦国却越战越强。在秦国兼并其它六国的过程中,有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长平之战。

3、长平之战--秦赵之间。

师: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结果、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P34小字部分)(学生回答)强调影响: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的进攻。指出成语“纸上谈兵”就出于此。

课堂小结:

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并抄下来: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马陵孙膑谋。长平之战秦称雄,封建社会始形成。

教师指出: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谰的年代,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转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那么,秦国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架势,是笑到最后的国家。但是不是笑得最好,请听下回分解。 课堂练习:

1.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战争是 A.城濮之战

答案:A 2.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是在_________战役之后 A.城濮之战

答案:D 3.下列各诸侯国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秦国

答案:C

4、以下史实与齐桓公无关的是(

B.赵国

C.晋国

D.韩国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A、任用管仲为相

B、以“尊王攘夷”为旗号

C、与楚国争霸 D、首先称霸

5、下列战役中,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A、围魏救赵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板书设计: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东周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的形成)

一、春秋争霸

1、争霸背景:王室衰微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成霸业 原因

自然条件

政治条件

外交手段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

2、桂陵、马陵之战

3、长平之战——奠定秦统一六国的趋势

课堂延伸:收集、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比一比谁收集的多,谁讲得更精彩。

第18篇: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

(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特点:以_______为单位、男___女___、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______的______经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_______。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1)战国铁农具推广;

(2)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鼓励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1)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春秋战国时期,我国_______繁荣。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商人______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_______和拥有雄厚资产的______。

(2)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三、文艺:

1、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①孔子的主要观点:核心是“______”。实现“______”,要做到待人宽容,“____________”。孔子强调统治者要______,爱惜______,取信于民,反对______和______。他希望恢复____________制度,主张“______”。首创______,主张“____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他强调一切要顺应______,提倡______、______提出“______”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______的理想社会,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______,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______,不断______的。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______。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______,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______。到了春秋战国时期,______逐渐下移,从“______”发展为“______”,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________和________;儒家学派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墨家学派的_________;法家学派的_________。

③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运动,是中国______、______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______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孟子的主要观点: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______”思想。发挥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____为贵,社稷次之,______为轻”;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所以要实行______来回复和扩充人的______。

②荀子的主要观点:主张施政用“______”和“王道”,“______”。看到了_______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者_____也,庶人者____也。_____________,亦能覆舟”的著名观点。(3)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__”,强调用______来规范______,使人向善。

③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____,儒家思想更能________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

2、文艺:

《诗经》: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部______。《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诗经》的诗,以______为主,多____________,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诗经》经______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的基础,被后世奉为______经典。 《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______。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______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又称“______”。

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______》《______》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确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巩固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2)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洙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答案要点:

(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

理由:①第一手材料:②实物史料。

(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因为出现了“百家争鸣”

原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于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4)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检测反馈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全球通史》 请回答(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哪些根本性变革?

答案要点: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请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

政治: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 思想: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

社会生活: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成了(封建)经济繁荣 政: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提高军队战斗力

总: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力得到解放,请说出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民间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有哪些重大的思想文化成就?

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发挥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看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观点。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又称“骚体”。 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界,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全球通史》

请回答(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哪些根本性变革?请举例说明在此过程中改革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要点: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春秋时期有哪些重大的思想文化成就? 答案要点:①孔子的主要观点:核心是“仁”。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③《诗经》: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⑴材料

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答案要点: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⑵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⑶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要点: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19篇:《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①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以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的目的;

④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直观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①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②城濮之战,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课前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并由教师向学生阐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东周的两个分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 东周的分期由教师讲述 图示二个分期:(可用多媒体,也可板书) 看P30注释①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 引导学生联系

4、5课内容

提问:我们已学习了奴隶社会的几个朝代?每一朝代的时间及特点?

老师可将学生发言情况副板书,有条件的用课件展示,形成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的完整概念。

及时对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也可由学生互评,并给予鼓励。

(二)春秋争霸

1、王室衰微(争霸背景): 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在此基础上,老师举出一两个具体、生动的例子,补充说明王室衰微情况。 提问:“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何因果关系”? 指导思考,就势引导。看书回答

2、春秋五霸:

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

补充:除书上的三人外,还有秦穆公、楚庄王 (课件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

3、齐桓公争霸原因:

齐桓公争霸原因设计问题组(课件展示) (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 (2)、如何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开发、利用) (3)、管仲改革老师采取边叙边议的教法

提示学生引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强调改革的进步意义 提出问题: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有什么联系?

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的思想学生叙述改革措施,评说管仲改革的作用。 (4)、“尊王攘夷”政策提问:为何说“尊王攘夷”的口号高明? 设计问题组(课件展示)

a.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b.“尊王攘夷”这一口号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的?

c.既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为何还要尊王? d.“尊王”会有哪些影响力?

e.“攘夷”为什么在当时很有号召力?

f.“尊王”起到了哪些作用?看P31注释①解决第1问 (5)、小结:提问:齐桓公争霸的原因有哪些?将归纳要点课件展示一下学生议论,从自然条件、实力、争霸手段(政策)三个方面发表看法 教师提出掌握要求即可。

4、齐桓公称霸标志

学生看书掌握葵丘会盟的时间、盛况、意义

5、晋楚争霸 (1)、晋文公改革提问:晋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联系齐国改革,让学生思考:“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城濮之战提问: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晋国为何会以少胜多? 补充:“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和战略) 提问:“退避三舍”的作用?

学生看书总结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派代表讲述“退避三舍”的故事 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退避三舍”的作用 讲述“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的故事。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看书、讨论、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中掌握知识,了解历史。

6、吴越争霸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

问: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在同学们熟知的成语中,哪一个成语是“卧薪尝胆”的反义成语?(乐不思蜀) 投影《卧薪尝胆》图

问:从卧薪尝胆与乐不思蜀中谈启示 教师补充材料:历史上确有“尝胆”,卧薪是后人加上去的,以“卧”与“乐”的启示教育学生,同样是国君,同样的经历,却由于他们不同的抱负,不同的志向,导致了不同的结局看小字回答。 小结提问: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归纳要点: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讨论: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重用人才;重视改革内政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7、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战争给当时的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战争是残酷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它也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有利于我们的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三、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韩、赵、魏

引导学生由春秋时期的霸主以及三家分晋得出战国七雄是哪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形成并立局面。并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其中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由此导入长平之战的介绍,其他战役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方面了解一场战争。 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时期,在此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战争也给社会和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但总体而言,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学们要正确的看待和学习了解这段历史! 板书设计: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东周的分期

1、争霸背景

2、春秋五霸

3、齐桓公称霸

二、春秋争霸

4、晋楚争霸

5、吴越争霸

6、争霸的影响

三、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2、战国七雄

第20篇: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春秋”“战国”的名称从何而来?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六十几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后期,各诸侯兼并吞食,到三家分晋时,主要只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诸侯国。七国连年战争,兼并征伐剧烈、频繁,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兼并征战十分剧烈的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因此,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征战而得名。

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