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书籍推荐(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9 09:06:1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经典书籍

教育经典书籍:

倾听孩子.doc

陪孩子长大.doc

哈佛教子枕边.doc

做最好的家长.doc

笨爸爸笨妈妈.pdf

学会跟孩子说话.doc

人生设计在童年.exe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doc

让孩子赢在网络时代.doc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doc

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doc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doc

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exe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doc

新爸爸新妈妈必读:

宝宝护理锦囊精华篇.doc

从1个月到2岁半的育儿方案.doc 1-2岁宝宝的游戏和活动指南.doc 0-1岁宝宝的游戏和活动指南.doc

打造全能父母:

人体使用手册.pdf

家庭实用菜谱大全.pdf

儿童食谱菜谱精选.pdf

小儿智力发育300问.chm

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健康细节.exe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本书由“无忧E书网”免费制作

推荐第2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书籍读后感大全

篇1:靠自己成功>读后感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 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 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这段话是摘自台湾着名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刘墉作为一位成功父亲,为女儿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个警醒,这是对女儿的期盼;是对女儿的鼓励;更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 我也为人女,看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规划,对我崇敬的作家――刘墉有了新的认识。 刘墉,说他是画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广大读者所痴迷的文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于是,“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头衔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人们对于刘墉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请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对引号,这表明,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机构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 刘墉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书;他的女儿刘倚帆擅长绘画、小提琴,曾获得“布什总统奖”。可见,刘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样是位资深“家庭教育家”。在这方面他也一定怀揣绝技。 《靠自己去成功》一书正是从侧面揭开了这“绝招“的神秘面纱„„ 本书中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觉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懂得“避而后谈”。 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懂得“换位思考”。 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 „„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听人说《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所以在新华书店过来售书书时,推荐一部分学生买了这本书,这以后,就经常看到他们在看,受学生的影响,我也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个小镇奥奈格里斯,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可以看,以了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篇3: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了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了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了做好的榜样。

篇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了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了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了表示出是河流还画了几只鱼儿。画完了,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了。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了,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了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了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了,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了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了,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了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篇5:大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我仔细地阅读了《大科学家的小故事》,这篇文章很具有吸引力,越读越引人深思,我不禁掩卷沉思,一时思绪万千,趴在桌子上思索着,想着什么,似乎感悟到什么。

文章讲了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换旧画时从梯子上摔下来,他觉得奇怪,便把想法记下来,这对他研究相对论有很大启发。还有一次,爱因斯坦在雨中等一位学生,朋友误认为他在挥霍时间和青春,他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想出了一个出色的想法。还有爱因斯坦无论在为成名时还是成名后,他总是穿着件旧大衣在街上行走,朋友们很疑惑,但爱因斯坦却泰然处之。

从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爱因斯坦是一个善于思考,珍惜时间,生活简朴的人。

鲁迅曾说过:“节约时间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爱因斯坦的事迹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吗? 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难道不是珍惜时间善于思考所结出的硕果吗?

爱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死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岁8个月零7天。他一生凭靠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创造了2000多种发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种。正是这些发明,给当今世界增添了异彩,使我们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话说,梦想是现实之母。每一个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人,都是一个梦想家。而他们所完成的工作,又是与他们的想像力、能力、毅力,与他们对理想的执着程度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关的,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了毕生的时间寻求机遇,把他的每一个想法付诸实践,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机遇。在他身上,直觉和决断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爱迪生为了人们能用上价廉物美的好灯泡,废寝忘食地寻找各种灯丝。他算算他用过的耐热材料,

一、

二、

三、

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种。后来,他发现竹丝灯丝能燃1200多个小时,最后熄灭了。

熄灭了吗?不,爱迪生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像爱迪生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困难的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因为,天才是1% 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换来的。

一幕幕世人感叹,佩服,催人奋进的画面总是闪现在我眼前。再看看我自己吧,在>温暖舒适的家庭里,却既怕苦有怕累,老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发奋学习。我做数学题遇到难题时,不勤于思考,不会的就丢在一旁,或者抄别人的答案,他们再给我讲解思路时,我又听不下,都是因为我不爱思考的原因造成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要向爱因斯坦学习,他善于思考,珍惜时间,生活简朴的精神,激励着我幼小的心灵。我要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不懂就思考,勇不放弃,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期望,让我插着成功的翅膀飞得更高,更高!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乘坐着时空穿梭机一样,又回到了他们那个年代。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足,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现。

虽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却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矿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45个月,1300多天,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闻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曾开发的园地,最后终于取得了近代科学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发现放射性元素镭。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

因为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女科学家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吨水、100吨化学试剂才发现了1克镭,人们都叫她“镭的母亲”。因为居里夫人忙于实验没时间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干面包做实验,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

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篇6: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近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习资料 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有人说,人的身上有两种属性并存:动物性(兽性)和社会性(人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动物性,增强社会性。“人之初,性本兽。”意指人生之初的婴儿和动物幼崽类似,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其实是对自身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适应,一句话 说是生物的本能。而教育的意义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用持之以恒的方法加以引导,以减少人的生物属性,增加人的社会属性,也叫人性。因此,“育人”被当作教育的本质属性已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就是这个共识,在我国却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淡化、弱化甚至是异化。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分数,不惜为学生作假;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不惜一切代价,更不让孩子做家务怕耽误学习;我们的社会,以有钱有势为成功的潜规则,而不管成功 的方法和过程,造成社会价值取向严重偏离社会道德的轨道。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升学,成了家长的目标;升学率,成了学校炫耀的资本。这些不良现象,屡屡被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所痛心、所焦虑,可这有什么用呢?为此,我认为一线教师已经到了非仔细思考现行教育不可的时候了。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人格。既然人是一种动物,其生物属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生命和生存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尊重。同时人又是一种高级智慧生物,有其思维、逻辑和情感,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维护每个人的尊严。作为实施教育作用主体的教师,也就应该把关爱学生生命、关爱学生健康、关爱学生身心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数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教师。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推荐第3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

俗话说得好,“要得公道,打个巅倒”,几年来,我常觉得教师在地位上就是与学生不一样,教师就要高一层,就是权威,所以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不得顶撞和不满,如有违反,那就是对老师的无理,就是不听话。所以师生平等很难在现实中体现,殊不知,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篇2:走好人生第一步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 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走好人生第一步》——为3岁以下孩子的爸爸妈妈推荐的一本书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这本书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力量,它用爱打开了人的心扉,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我们对此的态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会引发了我们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的教育》把爱比成很多东西,读《爱的教育》,使我步入了恩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心存着一份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关心与帮助。我很希望我们享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也会付出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爱,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大到爱心捐献,希望工程,社会保障„„这其中都包含了爱。但人们常常忽视了爱的存在,就如父母的爱,人们似乎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与回报,甚至还无形中拒绝着父母的爱。这样的人走不了多远。

《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我”在一学期中所发生的事情,从恩利科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班上的同学的优点,如科列帝的宽容、勤劳;沃提尼的善良;卡罗纳的正直;纳利的坚毅等等。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足,如沃提尼的嫉妒和爱慕虚荣;弗朗蒂的厚颜无耻、阴险、狡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也可以自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毛病。

爱,像把金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爱,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别人,不怕牺牲自己;爱,是多么伟大啊!

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我认为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爱是人间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只有爱,能使人变成一个心灵纯洁的人,而教育,才能使爱永恒。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别人付出的爱,都能对别人献出爱,那么我们社会将变得幸福安宁,我们祖国将繁荣昌盛。

让我们打开博爱的门,让世界充满爱!

篇4: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读后感

本人读了《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让本人晓得了钱学森是本人国出色的爱国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良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他在火箭研讨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停顿,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位置,声誉他都有了,可自重新中国解放以来,他立即决议回国并说:“本人是中国人,本人能够放弃这里得一切,但不能放弃本人的祖国,本人应该早日回国,为建立新中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力气。”可是美国人使终不让他回国,还说他是特务。阅历了种种磨练,他终于回国了。

这件事让本人想起本人的喜好钢琴,本人的喜好钢琴是本人从7岁开端学的,从小到大,从生到熟,本人总是想:真烦呀,还有这么多变。可是,本人看完这篇课文以后,总有六个字在鼓舞本人,那就是:不丢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不断让本人坚持下来。

本人太感激这篇课文,由于这篇文章让本人晓得了假如钱学森也像本人一样,那样本人国的航天技术就不会这么兴旺;让本人明白了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篇5:英雄人物读后感

读了《英雄人物》这本书,本人领会到是当时中国的落后,和那些英雄儿女们深深的爱国之情。本人不由摸起了胸前的红领巾,由于它是国旗的一角,由于它是英雄儿女们鲜血染红的。

《英雄人物》这本书里有很多传奇英烈们,他们饱受困苦,坚持作战,把自己的终身奉献给了祖国,为的是把下一代教育好,把祖国明天建立好。这样的英雄事迹,使本人们想起了本人们那次的队列竞赛。

那天,天刚下过雨,操场比拟滑,可本人们还是继续竞赛。这次竞赛,本人们都不怎样有把握,由于平常锻炼的不刻苦,不认真。教师为全班同窗捏了把汗,同窗们心里都很着急。竞赛仍然慌张的持续着,轮到本人们班上场了。本人们都俯首挺胸,气势高扬,>口号喊的异常洪亮,响亮。本人们用划一的步伐和认真的态度,赢得了教官们的阵阵的鼓掌声。最终本人们博得了第二名的好成果。

严厉请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干学好身手,发奋国强,长大才干把祖国建立的愈加强盛,愈加辉煌,这就是本人们的爱国情怀。

篇6:学习助手读后感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

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推荐第4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读 书 感 悟

——暑期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在暑期我阅读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我感触颇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老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那么,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谈,也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同样应在教育教学中行动起来。

一、发现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其实很多地方是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的。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只会从美术学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并且,很少进行深入挖掘,使之成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1、发现教材中 “爱”

一个人心中充满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人对于人和事怀着恨的心理,那么,他的心理肯定的不健康的。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很多地方蕴含着“爱”的元素,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充分挖掘。

2、挖掘教材中 “理想”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理想的驱动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具有正确的理想观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渗透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说教的形式肯定是无效,而应该在教学中进行无痕渗透。

1、渗透于快乐的课堂环境之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之中,自然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向小学生进行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因此,小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是最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

2、渗透于主动的美术实践之中 小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从美术技巧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这样与“画画”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小学生有效的美术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能够进行美术创作,这样,小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3、渗透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美术素养的提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三、激励评价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对小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往往是静态化的,并不能够有效地对小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

1、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美术学习实践评价,注重对学生成功感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各科教师携手努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小学生。

2017.9

推荐第5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

俗话说得好,“要得公道,打个巅倒”,几年来,我常觉得教师在地位上就是与学生不一样,教师就要高一层,就是权威,所以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不得顶撞和不满,如有违反,那就是对老师的无理,就是不听话。所以师生平等很难在现实中体现,殊不知,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篇2:走好人生第一步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 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走好人生第一步》——为3岁以下孩子的爸爸妈妈推荐的一本书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篇3: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这本书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力量,它用爱打开了人的心扉,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我们对此的态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会引发了我们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的教育》把爱比成很多东西,读《爱的教育》,使我步入了恩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心存着一份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关心与帮助。我很希望我们享受那份极为普通

的爱的时候,也会付出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爱,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大到爱心捐献,希望工程,社会保障„„这其中都包含了爱。但人们常常忽视了爱的存在,就如父母的爱,人们似乎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与回报,甚至还无形中拒绝着父母的爱。这样的人走不了多远。

《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我”在一学期中所发生的事情,从恩利科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班上的同学的优点,如科列帝的宽容、勤劳;沃提尼的善良;卡罗纳的正直;纳利的坚毅等等。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足,如沃提尼的嫉妒和爱慕虚荣;弗朗蒂的厚颜无耻、阴险、狡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也可以自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毛病。

爱,像把金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爱,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别人,不怕牺牲自己;爱,是多么伟大啊!

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我认为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爱是人间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只有爱,能使人变成一个心灵纯洁的人,而教育,才能使爱永恒。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别人付出的爱,都能对别人献出爱,那么我们社会将变得幸福安宁,我们祖国将繁荣昌盛。

让我们打开博爱的门,让世界充满爱!

篇4: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读后感

本人读了《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让本人晓得了钱学森是本人国出色的爱国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良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他在火箭研讨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停顿,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位置,声誉他都有了,可自重新中国解放以来,他立即决议回国并说:“本人是中国人,本人能够放弃这里得一切,但不能放弃本人的祖国,本人应该早日回国,为建立新中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力气。”可是美国人使终不让他回国,还说他是特务。阅历了种种磨练,他终于回国了。

这件事让本人想起本人的喜好钢琴,本人的喜好钢琴是本人从7岁开端学的,从小到大,从生到熟,本人总是想:真烦呀,还有这么多变。可是,本人看完这篇课文以后,总有六个字在鼓舞本人,那就是:不丢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不断让本人坚持下来。

本人太感激这篇课文,由于这篇文章让本人晓得了假如钱学森也像本人一样,那样本人国的航天技术就不会这么兴旺;让本人明白了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篇5:英雄人物读后感

读了《英雄人物》这本书,本人领会到是当时中国的落后,和那些英雄儿女们深深的爱国之情。本人不由摸起了胸前的红领巾,由于它是国旗的一角,由于它是英雄儿女们鲜血染红的。

《英雄人物》这本书里有很多传奇英烈们,他们饱受困苦,坚持作战,把自己的终身奉献给了祖国,为的是把下一代教育好,把祖国明天建立好。这样的英雄事迹,使本人们想起了本人们那次的队列竞赛。

那天,天刚下过雨,操场比拟滑,可本人们还是继续竞赛。这次竞赛,本人们都不怎样有把握,由于平常锻炼的不刻苦,不认真。教师为全班同窗捏了把汗,同窗们心里都很着急。竞赛仍然慌张的持续着,轮到本人们班上场了。本人们都俯首挺胸,气势高扬,口号喊的异常洪亮,响亮。本人们用划一的步伐和认真的态度,赢得了教官们的阵阵的鼓掌声。最终本人们博得了第二名的好成果。

严厉请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干学好身手,发奋国强,长大才干把祖国建立的愈加强盛,愈加辉煌,这就是本人们的爱国情怀。

篇6:学习助手读后感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

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

推荐第6篇: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50 本教育书籍

1.《教育的55个细节-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 2.《爱情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著 3.《苏菲的世界》 (挪威)贾德著

4.《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马联芳 等主编 5 《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 林格 著 6.《不做教书匠》管建刚 著

7.《回归生命-一位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王立华著 8.《影响孩子一生的10大教育方法 》涂永华著 9.《给新教师的50个忠告》王晓援著

10.《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精神档案》李茂著 11.《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雷玲 著 12.《民主与教育(修订本)》李镇西著 13.《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14.《瓦尔登湖》,(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15.《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16.《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 17.《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 18.《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杜威著

19.《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20.《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 21.《不跪着教书》, 吴非著 22.《顺生论》, 张中行 著 23.《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24.《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 25.《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 26.《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27.《发现母亲》, 王东华 著

28.《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29.《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30.《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32.《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著 33.《觉 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著 34.《大师谈教育激励》 肖川 主编

35.《校长,教育思想的践行者》唐盛昌著

36.《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沈茂德 著

37.《家校合作》马忠虎

38.《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著 39.《校长与教育家》周川等编著

40.《班主任走向成功的修炼》冯心怡著

41.《有一种美,叫教育--教育美学思想录》陈建翔著 42.《慢教育》 张文质 主编 43.《追寻近代教育大师》马建强 著

44.《 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集爱与案例评析》刘守旗等 主编

45.《三适连环教育》何福田 著 46.《听课的变革》郑金洲著

47.《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钱爱萍等编著 48.《少有人走的路》(美)派克著于海生译 49.《文章作法》张圣华 著 50.《教育中的“肉”与“灵”》 闫旭蕾著

推荐第7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与学生同行、与爱同行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战斗机,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班主任工作的尽心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集体凝聚力。班主任是整个班级机器中最重要的那颗螺母。如果班主任的工作没有做好 势必影响整个班级机器的运转。

班主任不仅需要埋头苦干,更需要“实干”和“巧干”。新型的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与传统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已然不适用了。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人文的变迁做出新的调整。平等、民主、亲和才是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而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恰恰也是实践并提倡这种管理方法。因此,得到这本书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阅读的同时也深受启发。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的体悟:

第一,班主任要与爱同行,学会“爱”学生。“爱”是摆在第一位,否则一切管理技巧都将是空谈。一个班主任如果没有对学生怀抱恒久的热情与发自内心的关爱,那一切都将是机械而苍白的摆设。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而且关心他们点滴的生活。这些关怀都能渐渐地被学生敏感的心灵所感知,并且能把这份可贵的关怀转化成学习的动力,甚至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魏书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全方位关心学生的优秀班主任。他在学习上关心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首先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获得进步。他规定每位学生的每篇作文都得当堂完成,交给他检查合格之后才能离校。如若不合格就撕掉重写,如此直至合格为止。他是不是对学生太残忍、太苛刻

1 呢?不,这种严格、负责的态度正是对学生爱的体现。“严格”是外在,“关爱”才是实质。相比之下,那些“仁慈的”、对学生放任自流的老师才是真的不够爱学生。在魏老师的这种“先痛后快”的高要求之下,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语文作文水平提高了,自然整个语文成绩也就提高了,学生对学习也就更有自信了。成绩是学生在学习获得自信的一大来源。所以说,对学生学习上的负责是关爱学生的最大体现。一个语文老师能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严格把关、认真负责,这是需要付出很多意想不到的辛劳。这不正是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望子成龙的爱的体现吗?

除此之外,学生点滴情绪的变化,班主任也应该及时捕捉。要用侦探式的敏锐“嗅觉”,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心理波动、情绪变化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能影响他们人生的方向。这并非危言耸听,一次次的沦陷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走上歪路。这就需要班主任为他们“导航”,拨正人生的航向。这也要求班主任平时得多了解、关心学生。这样才能及时拨正。如若发现某同学情绪不太对劲,可以直接找该同学沟通,或者找与该同学关心亲近的其他同学及时了解情况。实在找不出原因的可以通过其家长了解沟通。魏书生老师发现有情绪的学生,他的沟通方式很特别。他有一个特别好的“招数”,那就是“孩子,请与我同行”。他只要发现谁学习不认真,或者“要找谁了解情况,便邀请谁放学和我走一段路”。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方法,他说“换了环境,离开教室和学校,师生之间便容易摆脱固有角色的束缚。”这句话特别有道理,出了学校大家就能从一个比较平等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对话沟通。这不仅能找出问题所在,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放松固有的对老师的“警惕感”

2 和“戒备心”,更轻松地解决问题。班主任能做到与学生同行,以一种平行的方式与学生对话,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关爱,当朋友来交流,这样用心的、用爱的管理方式何愁会没有成效!我们大部分班主任缺少的正是这种爱心。“爱”也是一种能力。所以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培养起这种“爱”的能力!

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情绪变化,魏老师甚至还主动去调节学生与他们家庭的纠纷。魏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写到:“班主任要善于调节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使之更亲密更融洽。”由此看来,班主任不仅是老师而且是侦探,是心理专家,亦是家庭调节员!总之,一切为了学生,对他们学习或人生有利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得设法给予关心,让他们得到最及时的帮助。这种无私的关爱似“无声润物的春雨”,定会慢慢地定能渗透到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学业上的进步,让他们的人生方向更清晰,前进的脚步更坚定!

第二,班主任要与班委同行。爱学生,但并不等于打着爱的旗号“独断专行”。应该给予学生权利,学会放手,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把班级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商量解决。让学生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当班主任和做家长一样都是无私地爱着孩子,但是爱他并不是要控制他。如果想把什么都抓在手里,不给孩子自由,不给他们民主的权利、参与的空间,那么这无私的爱也终会是让人窒息的爱。那样的爱,自己辛苦不说,孩子也未必快乐。所以,班主任要适时放手,让学生们“当家作主”。这就需要与“班委同行”。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相信每个学生都可能是你的助手。开学伊始,班委先行。班集体一旦产生,首先就是确定班委。我主张民主竞选。首先让学生毛遂自荐,自己上讲台演说,“推销自己”,

3 大胆地展示自己当班委的能力,大胆地阐述他们将如何带领班级同学共同进步的举措。在这样的竞选演说中,班委就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他们日后就要对自己的言语负责。其他同学也能对他们的能力有基本的判断。而且学生们自己推选出来的班委自然更有说服力,今后的工作也能比较顺利地开展。另一方面,班委是学生们的一员,他们更了解同学的情况,年龄相仿,可以站在同样的位置理解、处理问题,同学也更能接受他们的意见。值日班长每天反馈甚至有权自己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比如考勤、纪律、卫生等。这样,即使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一个班级也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让班级这部机器更有效地运转。在管理班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关注集体,提高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班委利用好每周的班会。在班会上班委把本周发现的问题拿出来回顾,共同解决或吸取教训。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各自的更加有效地办法。不仅是班委,其他同学也得纳入管理班级的体系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班级中光荣的一员,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比如,魏书生老师给班上其他非班委也分配了任务。他的班级里有“花长”(照顾班级盆栽的)、“鱼长”(负责喂养班级的鱼儿)、“炉长”(早早地到教室给班里生炉子取暖的)等等。这样让每个同学都有“头衔”。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自然也更强。只有学生们的积极有效地自我管理,班主任不在时班级才不会失控。班级才能“欣欣向荣”。

第三,班主任要与“特殊的学生”同行,即处理好个别特殊学生的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毕竟不是工厂生产的统一型号的机器。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个性鲜明的个体而存在,性格各异。一个班级这么多人,除了积极

4 向上、争先学习的同学,必然也会有一些比较淘气的学生。他们可能不爱学习、上课迟到或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和个别科任老师有冲突等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这些不愉快的事情都可能出现。作为科任教师可以向班主任“告状”或无视即可。但是,班主任呢?能“一叱了事”吗?或是可以学习科任老师的做法去校长那里告状?抑或是无视。不能!别无他法,班主任只能是正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淘气学生犯错误的表象出发,了解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是基础差导致厌学情绪?还是晚上晚睡导致今天的迟到?抑或是家庭忽然遇到变故无心向学,与老师顶撞?所有的原因都应该一一排查。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我们不能敷衍了事。我们得找他们谈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魏书生老师主张,如果是基础差而导致厌学的学生,老师可以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老师对后进生的积极帮助,一方面可以弥补、拯救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未被抛弃。这种精神的力量必然也会形成学习上的动力。成绩慢慢提升上去,自然对学习不厌烦,表现也更积极,最终让“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在我们班上,对于早读迟到的学生,按照班规就是罚扫地一天。其中有一周,班上的李同学连续迟到三天。当时我心里是有些火气。虽然他每天甘愿受罚,一丝不苟地完成他的罚扫任务。但是,第四天他仍旧迟到。我就忍不住,必须要找他谈话了。我先用调侃的语气对他说:“你是不是特别想为班级做贡献而苦于‘报班无门’,所以故意用迟到的办法来争取扫地的机会”。他闪烁其词,并未说出迟到的原因。此路不通,后来我只

5 好找同学了解情况。从其他同学那里得知,近段时间,李同学的父母在闹离婚,家里整日鸡犬不宁。怪不得李同学总是一副怏怏的神情。接下来,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只是有一天放学后和他一起扫地,跟他聊聊课业之外的生活,问问他的兴趣。我想一个学生在家里受了伤,就不能再让他们在学校再受委屈。如果家里不愉快,而学校又尽是批评指责,也许一个学生的信心就会被摧毁。李同学大概是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后来就再没有迟到了,渐渐地脸上也有了笑容。有时候,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语言的追问和盘查。你过分的语言围攻可能反而会伤害到他们敏感的心灵。无声的关怀,行动上的温暖更能直达人心!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犯错误时都适合这种“温柔的抚慰”。还得看具体情况。有的同学犯错误的,该写检讨的也得写。除此之外,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方法。如犯错误的要罚唱歌、罚做好事等等。这些有趣而新颖的惩罚措施,足以说明班主任的用心良苦。

第四,班主任要与耐心同行。当好班主任势必是一场辛苦的修行。你的爱心再浓烈,你的能力再强,如若没有十足的耐心,都将会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磨平。刚刚毕业那会儿,自己凭着一股冲劲儿,一心想把班级管理好,与学生亲近,与他们交流,付出真心,但是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的调皮捣蛋,令我倍感挫折。他们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老师的真心交流就能一下感化他们,让他们从此积极向上,努力读书。由于他们家庭背景的不同,有时候学生在学校跟你交流得很好,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一回到家,面对自己“熟悉”的家,一切就又都白费了。第二天,你又得重新跟他们灌输思想。如此反反复复几次,甚至几十

6 次,你可能都收效甚微。但是,这时的你不能放弃。你的耐心得发挥用处了。你的坚持和执着必定能改变或影响学生。我们得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用爱点燃学生,用耐心影响学生,让他们走得正、走得更远!

第五,班主任要与教育理论同行。怀有爱心和耐心是当好班主任的前提。但是当好班主任还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理论的指引。我们要多阅读有关班主任管理的专业书籍,用理论来武装和提升自己。凭着自己的摸索和一腔热情,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最终也能总结出一套经验。但是毕竟道路太过遥远,可能会耽误一批学生。而借助班主任相关的专业书籍的辅导,吸收他人的经验,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阅读相关书籍是提升班主任工作技巧的一条捷径,在管理中我们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处于现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学生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随时阅读相关书籍,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且工作久了一个人的思维也很容易僵化,我们恰好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不断注入新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书籍就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活水”,不要让自己故步自封,那样到最后只能成为“一潭死水”。另外,我们不仅要阅读班主任工作的相关书籍,而且要多读。魏书生老师说:“班主任工作的书还可以比较着读,即同时看三四本,看他们的共同点。”让这些共同点指引我们在班主任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这些共同的技巧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活力,也更轻松自如。当然,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专业书籍我们都得在班级管理实践中不断地验证,看它们是否适合自己的“班情”,理论联系实践才能不至于偏离现实的轨道!

7 每一个用心当班主任的老师都是了不起的。教学需要每个老师的用心付出,而教学之外兼当班主任,那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不断付出。班主任要把班级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爱心当燃料,用耐心来加油,用专业知识来推动。虽然辛苦在所难免,失望亦时时有之,动怒也是必修之课,但你终将收获喜悦。当班主任就是“痛并快乐着”,一路与爱同行,与学生同行,一路撒播希望,终将收获满满。我们是班主任,我们骄傲!以上就是我阅读了魏书生老师《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并联系自己当班主任过程的点滴所获得的感受。

推荐第8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书籍读后感

寒假当中,读几本关于教育的书,反思一下一学期来的教学感受,让有些僵化的大脑转一下弯儿。尤其是为了调节一下因抓复习考试而变的有点失控的神经,读书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读什么呢?看来看去,教育类的书大部分是对老师进行再教育的,教条,枯燥,引用一些外国教育家的什么什么理论,读来很难叫自己放松,反而有些紧箍咒越念越紧的感觉。只有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来让人觉的爱不释手,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有些话真说到老师的心里去了。

从教这些年来,我一直困惑怎样摸清学生的心思,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对他们未来有用的,我想读些理论方面的书会对我有帮助,说实在的,理论性的书确实没有小说那么好读,可能因为理论的书太多内容显得空洞和乏味,所以一直也没看几本,这次看起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

该书的序没有王婆卖瓜,只一句:本书无害,不妨一读,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真诚,看这本属于教育随笔的书,读起来非常亲切、轻松,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让我耳目一新,并得到很多的启示与感悟。难得的是作为校长的作者郑杰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分四个主题: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来详细剖析,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们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用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让教师回归到了生活的实际之中。教师本来就只是芸芸大众中的一角。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教书,首先就要教好自己,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的风格来。作者字里行间传达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感慨良多。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对孩子要宽容、要耐心,可有时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开小差,看到他们又把题目做错时就按耐不住的要呵斥、批评孩子,我们就会忘了对孩子宽容。其实,正如郑杰老师说的“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明白这一点很重要。首先,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教师已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死去了的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就不仅会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而且会鼓励他们不必在意那些差错。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是教师的本分。”《回归女性》、《教师要有静气》、《不培养乖孩子》、《别让孩子们失语》等文章都给了我不少的启发,我们老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换一种方式去帮助这些犯错的孩子,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衡量他们。

作为教师,既然我们已经干了这一行,就要热爱它,从中寻找让我们快乐的一点一滴。每天抱怨,应付工作,只能让我们自己沉浸在自己制造的愁苦氛围内不能自拔,最终影响的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何苦呢?《服务于公益民生是莫大的荣耀》、《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为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成为名师,为什么不?》都让我备受鼓舞,受益匪浅。正如郑杰所说:“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有了竞争力。”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aodoc.com)查看更多与本文《《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推荐第9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书籍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读《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有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推荐第10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玫瑰,教育的理想之园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花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吉义。比如,“1朵”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18朵”是“真诚与坦白”;“99朵”是“天长地久”。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摘自《玫瑰与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常常为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或许这就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我自知自幼农村长大,没有书香的熏染,师范里自己倾心于玩耍,而对图书馆比较陌生,工作以后,才知道什么叫浅薄,“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

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

羡慕过李吉林童话般优美的文字,倾心过于永正幽默而活泼的课堂,感叹过支玉恒的四两拨千斤,震撼于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现在,面前放的是一本《玫瑰与教育》。

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有了想了解她内心的愿望,更多的是疑惑:被说三道

四、世人表面热心其实漠然的教育怎么和这么美的字眼、这么美的形象“玫瑰”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在她高雅的“清谈”中感受其深深的“忧患”,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

窈然回首,“玫瑰”与“教育”的含义及关系已渐清晰。原来是因为有了激情的阳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地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

一个女性,能做到除工作之外,全部时间几乎都在看书和写作上,这是怎样的一个女性?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

按我的阅读心习惯,看完一个人的一本书,我是要尽量找他的全部著作的。一朵玫瑰将我引向整个玫瑰园。于是,又得以欣赏一簇“玫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激情与思想》、《创造生命的课堂》,接着又在线观看了她的一些课堂录像和演讲实录,这是怎样的一片让人怦然心动、心潮澎湃的园子啊!这是我们理想教育的园子呀!

玫瑰堪称大家,因为她有大心境,大气魄。

“玫瑰”是窦桂梅的网名,其实是窦桂梅的化身——外表美丽而内在芬芳。或者,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

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教师的20项修炼》为三篇“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本书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没有艰涩的专业名词,而是用和风细雨般的的细节,润物细无声式的魅力,令人感动,触动我们久已死水一滩的心灵,引领我们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

一、和煦的笑容。

教师的微笑如春风化雨,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增加师生间的凝聚力,增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于是,我努力地微笑着走进教室,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微笑着鼓励学生探究知识,大胆提问,学生遇到难题,我微笑地对他说:“别着急,再想想,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在耐心的等待中,学生终于解决了难题。教师应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微笑着等待孩子的成长。可见,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应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给学生一份好印象。

二、积极的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是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在平时工作中,养成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后再指导实践。读了郭教授的文章,我感到自己的反思,只停留在教学层面,今后我还应将教学反思深入到教育领域的价值观和教师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因为教师的反思是新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三、无声的宽容

宽容是无声的教育,但决不是纵容,教师的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教师真心地关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多一点微笑效果会好一些。小学生的观念习惯理解能力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失误也不足为奇,孩子犯了错,愿意改正,我们就应该宽容他们,给他改正的机会。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学生是活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怎样靠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把知识传递给他们,这需要教育的艺术,需要老师的教育技巧,深入钻研和思考,使他们在自己的知识阶梯上,自信地向上前进。

《教师的20项修炼》的一篇篇精妙论述,让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触动,引导我不断地修炼自己。今后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修炼了吗?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本学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们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又发了两本书给大家学习,就我个人而言感觉很好,这样通过教学之余时间学习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对增强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在学习《教师的20项修炼》时看到教师的反思一章节时,感触很多。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旨在引领老师们“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分析问题与困惑、成功与失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反思促发展,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成为教师。事实上,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毋需刻意追逐。

一、运用现代课程观,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等多重角色。这一转变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角色。

为了适应这种多重角色,教师备课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授上,不应以自己所理解的重点难点去把握教材,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一切活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策划、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答疑、做好总结工作上来,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收获与发展”为标准,而非教师“教给了什么”。本学期我教的《电子技术项目课程》就是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的教学。

二、运用教育民主思想,反思自己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实行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实行教学民主,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到一个平等的人的位置来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尊严与情感,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把学生当人看。其次,始终记住学生是思想意义上的未成年人、不完美的人和需要教化之人,学校是他们走向成年、走向完美、接受教化的主要场所,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来自教师的鼓励、宽容或讽刺、批评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教师要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待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要多宽容,少责备;多激励,少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要意识到哪怕是一句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也有可能扼杀他一辈子的上进心。要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再次,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学生也是各有特点的,要把每个学生都视作一座尚待挖掘的矿藏,无论是金矿、铜矿或铁矿,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关注的全体学生,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了适合于发挥每个学生潜能的学习模式,给他们创造了多少发挥潜能的机会;是否千方百计地发掘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运用现代学习观,反思自身综合素质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着眼于学生素质,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那么教育的成效也难以有很大提高。因此教师要经常扪心自问自身素质上的差距。

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既表现为接受,也表现为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究。知识经济时代对从业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客观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己也要“学会教学”。教师和学生无疑都是学习者,随着现代传媒的发达,学习方法多样化,学生很有可能比教师了解得还多,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因循守旧的教师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但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更要有自己的独创,这种独创正是来自于教师的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的20项修炼》一文中指出,“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那怕知识再渊博,也决不是称职的教师。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具备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碍,有效铸造人类灵魂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四、运用唯物辩证法,反思教与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就教学而言,本身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教学改革长期以来普遍强调和关注的只是“教”的改革,以至教学改革变成了单纯是教师的事,而忽视了学习层面的改革。这种由教师单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由于缺少学生的广泛参与,往往难以深入下去,在实践中也收效甚微。 “教改”与“学改”是教学改革的两个方面,两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改革,所以,“学改”是“教改”的深入与落脚点;没有“学改”,“教改”便失去了意义;“教改”是“学改”的依托,离开了“教改”,“学改”便失去了指引。学校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没有学习主体对学习的投入,学习观念与方法的更新与改进,以及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再好的“教改”也是徒劳。因此,必须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作用,突出学习改革的重要性。

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学生要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处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因此,教师应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现代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激烈的社会竞争呼唤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责无旁贷。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树立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并不断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实现教学相长,以使自己的工作具有更大的成就和意义,为人才培养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即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教学开始查找问题,如果说在教学环节中,我们的老师能为了学生而多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平时,多问问学生的听课感受,在写教学体会时,常反思自己,多给自己找找缺点,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那么,你将是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心得

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有多个年头了,但是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两点体会。

一、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二、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而发挥作用,而不只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便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让我们一起共勉。

第11篇:教育书籍心得

教育诞生天才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心得

从前,有一位神童叫方仲永,他五岁便能指物作诗。这个故事到此为止,大家肯定是听过的。如果没有,你就是仲永了,因为大家都是受过教育的,教育改变了你什么?

现在我讲一个天才的故事,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的天才。他

8、9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我们学了

7、8年的英语还不能自由运用,差距可想而知。并且通晓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这些我们听了就头痛的。9岁时他考入莱比锡大学,后来又被哥廷根大学挽留,年仅14岁就被授予了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失去后劲的神童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大学里讲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么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记载了卡尔的成长历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方法。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爱情的专题讲座,也提到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我们按照给孩子找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的标准去寻找肯定是没有错的。老卡尔给我们的观点就是他甚至把孩子的教育提前到择偶上,因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父母必须符合上帝的要求,必须优秀、合格。为了将来的孩子,我们一定要选择身体健康、内秀、善良的女人做妻子。他说“孩子之所以能健康的成长,并最终取得辉煌,与妻子那一颗天生善良的心是分不开的。”

书中认为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为重要,卡尔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和他父亲后天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卡尔出生时被认为是有些痴呆的婴儿,但通过他父亲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天才。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得当,用看待天才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相信我们也能培养出许多的天才,至少也要让他们成为人才。

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天生禀赋起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最主要的还是看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孩子也能成为天才,自然能成就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教育不当,即便再大的天才也会被毁掉,“伤仲永”的典故相信我们耳熟能详,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第12篇:教育书籍读后感

创造是教育的灵魂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

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

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

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

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后,感慨良多,于是想把里面的几个细节观点与大家一同交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作者认为,创造性是“创”与“造”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教”是指“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所以作者的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在大陆,甚至在台湾,那些左撇子都不用左手写字,据说用左手写字是大逆不道,但是在美国用左手写字者大有人在。这个问题掩盖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误区,我们的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独立性等方面有没有值得反思之处?

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而我们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张记名选票上投自己的赞成票很难,难就难在实现内心的飞跃!“如果连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由于美国人认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因此作为芸芸众生的凡人,他们一般都能较坦然地对待自己的缺陷。正因为在美国的校园里,老师不被看作是一个完美的神,而是一个有限的人,学生才能平等地与老师交换意见甚至争论问题。

五、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美国学校并不禁止老师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限制的只是把老师个人的观点作为“对”或“错”或者“是”或“非”的判断标准。因此,如果老师一定要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必须声明是自己个人的观点,不能企图用自己个人的观点来影响学生,更不能以此作为判断是非或对错的标准。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里面记的全是真实的生活。作者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他用边叙事边议论的形式,以小见大的方法,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中国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全书说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

《辞职,去旅行!》读后感

人活到一定的年纪就会产生这样的纠结,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质量哪个更重要?这种纠结一旦产生,伴随而来的就是极度的无助感,尤其是当你这边依然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而那厢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更悲催的是你的健康情况已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你还要却道天凉好个秋。所以啊,趁着青丝如霜黄花飘落红颜已老之前,长啸一声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改变一下生存状态、调整一下生活节奏、提升一下生命轨迹,不留遗憾给自己,像原南方都市报城市杂志中心首席编辑蔻蔻梁那样——《辞职,去旅行!》,未尝不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相对于旅游来说,我更倾向于辞职去看书看电影,典型的足不出户非行者,但在作者的文学中找到共鸣、悟出道理,也可以说是心随书行是旅人。

在我们这个不做游牧民族很多年的国度里,几千年来拿得出手的旅行家也就徐霞客一位,游记寥寥几本,可见此项活动多么小众,普及程度和参与人员堪比如今的青少年足球,在安居乐业的大理念下,行路难是旅行的关键词,而“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则深刻的告诉我们那不是一般的难。所以,恭喜幸运的蔻蔻梁女士,你赶上了好时候,走进了新时代。

我承认,初见书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洗洗睡吧”,当然我也承认,看罢之后感觉大不一样,第二反应是“赶紧洗洗睡吧,天快亮了”,所以说,人生若只是初见其实并不太美好。作为一个生在人世间的凡人,蔻蔻梁女士的胆量与魄力我深表敬佩,她到过的地方我也只能蜻蜓点水,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理解,这就好比我们永远成为不了雷锋那样的人,却可以模仿他做事,更能够学习、理解、传播他的精神。

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在路上,当然是不跟团的。出去就意味着改变了生活状态;不跟团,就选择了自主,如同作者那样,每到一地,不仅仅是逛街,而是在“读城”,品味其中的韵味,比如在蔻蔻梁女士看来,日本就是用来购物的,就算再去一次,尤其是在京都清水寺门前的那条女人抵挡不住的小街;而那不勒斯的存在给我国罗湖商业城带来很大压力,因为它大有冲击世界第一造假中心之势;还有莫斯科的地铁是给智商100以上的人设计的、而智商在100以下甚至更低的可以选择去法国,当然这些完美的城市不仅仅要有历史、文化、美食,还应该有些被重点提示的“坏人”„„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您辞不辞职,不过先别着急,在面对美景、美食、美色之前,必须的是——打包先,在“穷家富路”这句古训的教导下,我们永远缺一个足够大的旅行箱,但请记住,你是出去玩不是搬运工,所以蔻蔻梁女士在这方面苦口婆心给了很多建议,尤其是装备“爱疯”、“爱拍”这些高科技的玩意儿,因为在路上有很多需要消磨的时间。

其实《辞职,去旅行!》并非教我们旅游,而是教我们生活,用“在路上”的状态告诉我们财富和幸福并不在同一条路上。的确,尽管我们很努力,但依然无力改变许许多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多是为房子、为孩子、为身子这些生存问题,在这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我们很难不失落,不过越是在这样一个“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的奋斗年代,我们越需要释放一下体内的负面情绪,走出去看看同一个世界的其他人的活法,他们是不是跟我们有同一个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学到很多、领悟很多、改变很多。而如果你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就能真正获得这些启示,开始享受生活、怒放激情燃烧的生命,那么恭喜你,你连出去旅游的时间和金钱都省了,而且你的老板也幸运的没有被你炒了鱿鱼。

《让孩子自己走》读后感

“我们到底要带孩子绕开什么?”这是《让孩子自己走》中的一句话,自从读完这则短文后,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是啊,我们到底要带孩子绕开什么呢?正如文中所说,我们以为自己的丰富经验可以使孩子少走歪路,其实,我们虽然带孩子绕开了苦难,绕开了真实,绕开了丑恶,但同时,孩子们也失去了自己,绕开了独立的思考,丧失了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

记得著名文学家冰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从小对孩子过分保护,很多本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由大人们包办了,对孩子我们经常会说:“这不行!”“这样做很危险!”等等,致使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所措,怯怯的问:“我应该怎么做呀?”遇到挫折,更是一蹶不振。 可见,对孩子的万般宠爱,不仅没有培养孩子直面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抹杀了孩子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

我想社会是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让孩子从小经历一些风雨洗礼和磨练,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生命的能量,使他们的自信力、创造力在危急与困难时刻发挥出来,增长孩子竞争取胜的才干和驾驭生活的能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蒲公英妈妈有很多孩子。一天,她召集起孩子,对他们说:“我这里有很多把伞,每人拿一把,到广阔的天地去闯闯吧,生活是美好的!”一阵风吹来。孩子们纷纷告别蒲公英妈妈,愉快地撑起小伞飞走了—它们要去挑战新的生活。小草见了,非常吃惊地问蒲公英妈妈:“你把孩子们都放走了?”“是的,都放走了!”“没有留下一个吗?”小草感到不可理解,为蒲公英妈妈惋惜。“一个也不留。”蒲公英妈妈说。“他们是那样的弱小,放出去,你能放心吗?”小草又问。“不用担心,我们蒲公英家族就是靠着独自战胜困难的勇气才能够存留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蒲公英妈妈笑道。这就是为人父母最难做到的一点: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经历困难,生命才更加充沛、丰盈,将来才能更好地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

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就非常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盖茨认为,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生存能力。

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盖茨领着她去报到,把女儿送到教室后对她说:“今天你已经认识来学校的路了,从此以后,爸爸妈妈不会再接送你,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孩子懂事地点了点头,从此,每天都独自背着书包穿过3条巷子上下学。女儿放学回来后,有时看到家门紧锁,也并不像其它小朋友一样害怕、哭喊着四处找大人,因为爸爸早就告诉过她,可以自己想办法,到附近任何适合孩子待着的地方。

盖茨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仅是让孩子具有独立的意识和态度,还必须让孩子亲自经历,扫除障碍,才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事情,作为家长和老师虽然对事情有一定的预见能力,但我们不能剥夺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一颗小苗只有在经历风雨中,根才能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壮,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本身具备生存的本能,小鸟之所以飞翔,是因为父母给她的呵护是短暂的,要想我们的孩子能够展翅高飞,我们应该大胆的放手,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多给孩子一次机会,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在自由快乐地学习中健康的成长,让孩子在生活中积聚生命的色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像雄鹰一样振翅高飞!

第13篇:科学教育书籍

科学教育书籍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在中国》

《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骆培琦小学自然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的智慧_写给中小学教师》

《智力的培养与测验》

《素质教育在西方》

《素质教育在美国》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

《趣味心理学》

《小学自然科学教育评价》

《现代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教与学的逻辑艺术》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统计学》

《儿童科学游戏100个》

2003年9月后的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科学究竟是什么》

《面向全体人的科学》(2061计划丛书)

《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智商、情商和潜智能开发》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小学科学教育案例精选》(法国科学院“动手做”组)

《多元智能》

《探究——小学科学探究的思想、观点与策略》

《教师如何做研究》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主编:喻伯军)

《案例教学指南》

《思维心理学》

《思维与语言》

《思维技巧训练30法》

《小学生科学课实用辞典》

《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的教与学》

《浙江省优秀教学论文汇编:小学科学,2004年》

《浙江省优秀教学案例汇编:小学,2004年》

《杭州市第十六届中小幼教学专题研究优秀论文集,2004年》

《杭州市第十七届中小幼教学专题研究优秀论文集,2005年》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丛书

 《小学各科教学设计荟萃》

 《多元评价与学生自主发展》

 《新课程实施与学校管理创新》

 《课程多样化与教育个性化》

 《课程改革与教育进步》

《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郑金洲主编)

 《研究设计指导》

 《课堂观察指导》

 《质的研究指导》

 《实验研究指导》

 《行动研究指导》

 《统计分析指导》

 《研究报告撰写指导》

 《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科学素养的基准》

《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改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指南》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加拿大1-8年级〈科学〉课程课程标准》

《教育的国际视野》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主编:郝京华)

《大学科学读本》

《从小亲近科学与人文——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喻伯军主编)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

A《批判反思型教师ABC》

B《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

C《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

D《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科学的种子》(做中学系列)

《愉快的科学课教学(日本综合学习资料)》

《科学探究活动手册——做中学科学实验活动600项》

A《科学实验方法与技巧》

B《地球与宇宙》

C《科学和技术》

D《科学研究方法》

E《能量》

F《物质世界》

G《物体与物质》

H《运动与力》

1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中国教育家评传》 沈灌群、王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 《外国教育家评传》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9 《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刘新群主编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11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傅道春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13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英)罗素著,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14 《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5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16 《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 《和老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8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20 《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世章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 《让孩子互相学习:独生子女教育成功之路》 孙云晓主编 湖南少儿出版社1999年版

22 《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2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 《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版25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 《回答未来的挑战》 (美国)J.W.博特金著,林均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7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8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 《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 《孔子评传》 匡亚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 《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 (印)屈雅君、刘铁英编译 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33 《教海泛舟》 傅东缨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 《叶圣陶教育文集》 叶圣陶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5 《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吕静、周学平、刘国正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6 《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8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编著,胡世发、王艳华译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39 《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0 《教育论》 (英)斯宾塞著,胡毅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41 《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2 《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3 《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4 《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 (英)英克尔斯著,殷陆君译 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5年版45 《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46 《中国教育思想史》 郭齐家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

47 《外国教育思想史》 单中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49 《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 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0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51 《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锦书出版社2003年版

52 《中外教育小说选》 唐亮主编 已完成,即出

53 《中外教育诗歌选》 袁卫星主编 已完成,即出

54 《中外教育故事选》 黄建南主编 已完成,即出

55 《中外教育散文选》 李希文主编 已完成,即出

56 《中外教育格言选》 王军主编 已完成,即出

57 《中外教育漫画选》 范其恢主编 已完成,即出

58

59

60

61 《教育基础》 朱永新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心理学》 张斌贤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2 《心理学》 李锐主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3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64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5 《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 (美)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著,赵中建主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 《组织行为学》 朱永新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 柯森主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8 《教育与心理测量》 董奇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9 《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Peter G•Northouse)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0 《教育中国——50名流教育访谈》 夏欣 已完成,即出

71 《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2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3 《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郑润洲、李秀玲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74 《班主任工作》 魏书生 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

75 《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6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7 《名人的教师生涯》 马建强编著 已完成,即出

78 《有效教学方法》 (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9 《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80 《学校里老师不教的50件事》 (日)中谷彰宏著 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1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英)赫•斯宾塞 著 颜真 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2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Ю•K巴班斯基 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3 《孩子们!你好!》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84 《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维果茨基,龚浩然、黄秀兰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5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台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86 《教育目标分类学》 (美)布卢姆著,罗黎辉译;(美)克拉斯沃尔、布鲁姆等编,施良方、张云高译;(美)哈罗、辛普森著,施良方、唐晓杰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87 《多元智能》 (美)加德纳 著,沈政隆 译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8 《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 《课堂社会学》 吴康宁 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90 《案例教学指南》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91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92 《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 (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 《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95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 《生活体验研究》 范柏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教育部编写 三联书店2001版

98 《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岩崎千弘图,赵玉皎译 海口出版公司2003年版

99 《学习,别听学校的》 (德)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印芝虹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第14篇:读教育书籍有感

读教育书籍有感

读教育书籍有感 暑假来临了,学校要求在暑假期间读一些有益的教育书籍,大量的阅读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个暑假得出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带我的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当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知识培训,区级的、市级的甚至国家级的各类的教改活动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 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这一点是我参加工作这几年来最深刻的感悟。我觉得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点,只有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电源时,才方可为学生们去消耗。 3.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4.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5.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 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 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第15篇:教育孩子书籍读后感

教育孩子书籍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教育孩子书籍读后感。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读后感《教育孩子书籍读后感》。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第16篇:教育教学书籍读后感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非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灵活掌握程度还存在欠缺,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区别,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时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做的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但要张弛有度。

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新旧知识,经验,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第17篇:教育技术书籍、期刊

一、国内教育技术期刊:

1. 《中国电化教育》 2. 《电化教育研究》 3. 《中国远程教育》 4. 《远程教育杂志》 5. 《开放教育研究》 6. 《教育技术通讯》 7. 《教育技术研究》 8. 《教育信息化》 9. 《现代教育技术》 10.《电化教育通讯》 11.《教育技术》 12.《电教世界》 13.《教育信息技术》 14.《北京电化教育》 15.《江苏电化教育》 16.《湖南电教》 17.《天津电教》 18.《上海电教》 19.《湖北电化教育》 20.《内蒙古电化教育》 21.《信息技术教育》 22.《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3.《中小学电教》 24.《外语电化教学》 25.《网络科技时代》 26.《教育传播与技术》

二、国外教育技术期刊: 1. 《教育技术期刊》 2. 《美国教育技术》

3.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view》

4. 《教育技术学》(注:日内瓦大学虚拟图书馆的一本杂志) 5. 《国际教育技术期刊》 6. 《澳大利亚教育技术杂志》

7.全美远程教育杂志列 http://ccc.commnet.edu/HP/pages/darling/journals.htm

教育技术相关书目简介

1.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何克抗等 《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傅德荣、章惠敏 《教育信息处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祝智庭 《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黄荣怀 《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黄荣怀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案例精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9.黄荣怀 《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0.黄荣怀 《校校通的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黄荣怀 《校校通的核心?信息资源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黄荣怀 《校校通的目的?教与学的应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荣怀主编,《校校通的保障?维护、管理与培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薛理银、黄荣怀编著,《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1997年5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年;

15.黄荣怀编著,《信息网络与教学》,1997年3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7年

16.李运林、徐福荫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7.南国农 《电化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18.尹俊华、戴正南 《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9.乌美娜 《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0.施良方 《学习论》、《课程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1.邵瑞珍 《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2.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教育信息化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4.余胜泉等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5.高利明 《现代教育技术》中央电大出版社 1997 26.黄清云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7.张祖忻主编 《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极其演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8.尹君华主编 《教育技术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9.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编 《教学技术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0.沈亚强、蔡铁权、程燕平、楼广赤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31.南国农、李运林编 《电化教育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2.容世彦、和仲池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宇航出版社 1999 33.龚义建、黎仰安编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4.胡礼和 《现代教育技术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5.李克东,谢幼如编著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科学出版社 1992 36.顾明远 谢邦同、乌美娜 《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7.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38.李运林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39.李克东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0.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命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41.师书恩 《计算机辅助教育》 北师大出版社 1992 42.何克抗 《计算机辅助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43.南国农、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4.李克东、谢幼如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科学出版社 1994 45.(美)加 涅(Gagne,Robert M.)主编 《教育技术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6.加 涅(Gagne,Robert M.)《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47.(爱尔兰)基更(Desmong.keegan) 《远距离教育基础》《远程教育研究》《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8.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 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49.Bruce Joyce等,荆建华等译 《教育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0.《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51.《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52.《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

53.《教学设计原理》

54.《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

55.《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

56.《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

57.《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

58.《教育技术学基础》

59.《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

60.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62.高文《教学模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6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64.Barbara B.Seels,Rita C.Riche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efinition and domains》 1994 65.Patricia L.Smith,Tillman 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1992 66.C.M.Reigeluth, 《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1983 67.Timothy J.Newby,Donald A.Stepich,James D.Lehma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rTeaching and Learning:Designing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omputers,and UsingMedia》

68.Barbara Seels,Zita Glasgow, 《Mak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ecisions》,SecondEdition 1998

第18篇:心理健康教育参考书籍

《心理健康教育》 彭奇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灵游戏》 毕淑敏 十月文艺出版社

《你的误区》美)韦恩·W·戴尔 崔京瑞 王南 译者 群言出版社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李子勋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NLP简快心理疗法》李中莹 编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第2版)(心理自助系列)》(美)卢斯亚尼著,普早垒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石红著 叶斌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长课:影响你一生命运的隐喻故事》李永强,王蒙著 工人出版社

《心灵拓展系列-别跟情绪过不去》广梅芳 译 作者:(美)亚伯·艾里斯 四川大学出版社 《心灵游戏》 毕淑敏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全本) 》孙云晓、张引墨 漓江出版社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阳志平、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01出版)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 钟志农 宁波 (2007-07出版)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 钟志农、刘鹏志、周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8出版)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 许维素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11出版)

《了解你自己(高中生必读) 》崔丽娟、李思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出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用书)》 蒋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0出版)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王玲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01出版)

《了解你的学生(高中教师必读)》 崔丽娟、郝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0出版)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俞国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7出版)

第19篇: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容岩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这还有待于以后的日子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学习。

第20篇: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147团小学

冯延福

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印度著名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种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培根也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这些名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习惯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人存放在大脑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本。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以外,更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孩子们都将会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教师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教育书籍推荐
《教育书籍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