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翻译实践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0 18:00: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翻译实践报告

本文内容:这是一篇关于记叙作者初到厦门,因巧遇同学而机缘留在厦门生活工作的游记散文,来表达海的博大的魅力和作者对海无限的喜爱,感情的背后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人生就应该像海那样,包容、沉静、而充满力量。本文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表达主旨。直接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海景的描写,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优美的语句,并且对海景的描写有宏观又有微观细致的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叙事的方式,描写自己一次在海中遇难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句式多变,表达灵活,不讲究韵律,文字优美朴实,生动有趣。文章看似散乱,情节不完整,实则主题鲜明,主耍围绕作者的生活体验,表达对生命历程中的某些片段的冋忆与思考。流水句多,文本意境具有鲜明特点。本文大量出现了对于海景的描写,海景的内容也是这篇散文的重头戏,所以翻译出美轮美奂、雄壮浩荡的海山景色,贴合作者对海的热爱之情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文中描写海的语句:

翻译难点:通篇的流水句也是翻译的一大难点。同时,对于散文类翻译,如何传达文本意境,再现原文风格,也是笔者需要深思熟虑的。

翻译方法:音译法、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断句法和倒译法。

流水句处理:

作者一逗到底,事情一一交待,层层铺开。对于这种大量比较长的句子,翻译时的困难就在于如何理清原句的逻辑关系,怎样抓句子主干,按照原文意思顺序,并增加关联词以表达其并列或因果关系,将其转化成符合英语习惯的主从句。同时,还要做到如何保持译文与原文对应的流畅度。原文大量的这种长句对译者的语言能力耍求特别高,这也是翻译中必须面对的另一火难点。

意境处理:

茅盾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闻如武160)。文本意境是文学翻译的灵魂,传情达意的最高境界就娃能让作者、译者与读者产生共鸣。

结尾:第三,在译文的校对过程中,需反复揣摩,有时候校对几次后,还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通读,不要把校对想成一件轻松的活。校对时也要找到衡量标准,并借鉴与学习习近平行文本技巧与方法,达到翻译预期目标。第四,要有高度的耐心,责任心,刻苦学习、吃苦耐劳,打造过硬的专业本领。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要迎难而上,坚定信心,以严谨的态度对待。

笔者深知水平有限,在翻译时错误难免,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将不断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丰富理论认识,改进翻译质量。

推荐第2篇:翻译实践报告

班级:英语1105 姓名: 学号:

翻译实践总结报告

一、实践课程名称 翻译实践

二、实践课程时间

2014年6月23日—7月11日

三、实践过程概述

本次的翻译实践总共三周。第一周进行的是文学翻译,译本是巴金的《小狗包弟》。第二周是科技英语翻译,译本是《设备维修中心》。我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翻译过程是这样子的:每个人先进行个人的文本翻译,然后小组针对翻译过程中的遇到的难点进行组内讨论,同时也把自己认为译文的亮点向大家展示。最后选出一个代表把小组最终的版本做成PPT的形式,在每周的最后一天展示给大家。最后一周我们去了华清池景点,以笔记和拍照等方式收集景点介绍的中英文资料,了解该景点的汉英翻译状况。先是个人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别找到了景点翻译中的亮点和错误,然后在小组里进行整合。最后做成了PPT向大家汇报。

三、实践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我在这次的翻译实践中受益匪浅。经过了大三一年的翻译学习,包括最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学习和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的学习,都在这次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同时我也从中发现了许多不足和很多还需要进步的地方。在这次翻译中,我主要使用的翻译工具有牛津高阶词典,新世纪英汉大词典,有道翻译软件等。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文章的选词非常重要,可能两个词语放入语境中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意思。首先,词汇量的不充足使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我不得不借助电脑,词典等工具查找出我所不能准确描述的关键词句。其次,是常用句型的缺乏也使得我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次,就是对一些专有词汇的不熟悉还有一些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匮乏也使得我的翻译工作进展的不太顺利。这时,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在网上查询在词典中查不到的专有名词、新词,以及相关背景知。

在文学翻译《小狗包弟》中,针对文学翻译的特点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可能对“雅”的要求会比较高点,因为需要使读者的感受与原文传达出的信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翻译时需要我们尽量保持文章的风格。但是我们绝不能丢掉忠实这一准则。对于题目,我采用了异化,没有把“包弟”翻译成拼音,而是根据音已成了“boddy”。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的难点就是很多短小且动词很多的句子很难处理。又比如:“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我是用非谓语动词来处理的,再三考虑,我翻译成了:”It barked warmly and threw at him, smelling, licking, with paws touching him.”

在第二篇科技英语《设备维修中心》中,针对科技英语文章的特点,尤其是它对忠实与通顺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我并没有采用大量的花哨的句型,而大多是按照它的句式顺译的。在这个文章中我所遇到的困难就是有大量的科技术语,而且在不知道不了解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需要查阅大量的网络知识才能翻译出来。而且对译者句子的分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大多数科技英语的句子都是很长的,结构通常也会比较复杂。

最后的华清池翻译实践是我最喜欢的也收获最多的。之前从来不知道这些名气很大的景点在翻译上也会有这么多小错误。现在对这些译文进行了整合后发现问题还早真不少。比如有前后文译法不统一,专有名词的错误音译 、专有名词的意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力求展现出完美的一面给国外游客看。同时这也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充分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严谨的译者有多么的重要在传达不同国家的文化方面有多么的重要。

最后我想总结下在这三周的翻译实践中我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 1.这次翻译老师要求我们每人都用电子版然后打印。我打字速度还好,但是对word的排版还是不太熟悉,有的地方常需要同学的帮忙才能完成。今后我们的工作肯定离不开办公软件的使用,所以我应该加强对各个软件的熟练度。

2.对于一个好的翻译家来说,肯定是需要有一个翻译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最好的,这是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己琢磨,并借鉴前人总结的规律得到的。我还需要在翻译数量上有所提高,让量变引起质变。

3.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时候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才能得到很多启示。因此,我现在对于团队合作相当看好。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多和大家探讨,开阔自己的思路。

这就是我三周来的一些收获与启发。在翻译的这条路上还有很长要走,我会多总结多实践,希望可以有所进步。

推荐第3篇:翻译实践报告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节选)

翻译项目报告

1

摘要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一部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全面介绍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历史发展的巨著。该项目选取的是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作为翻译报告材料。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本翻译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第二部分为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第三部分为翻译难点与翻译方法,包括翻译难点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第四部分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在该翻译报告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翻译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并运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该理论在翻译中得重要性。

关键词: 翻译项目报告,《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

2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

ABSTRACT This is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work to take a large-scale thematic look at the human species worldwide.The excerpts of this report are from the chapter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nd Human Adaption”.The Columbian Exchange, also known as the Grand Exchange, was a dramatically widespread exchange of animals, plants, culture, human populations (including slaves), communicable disease, and ideas between New World and Old World.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is the translation projection description, including project significance, project origin and structure of the report.Part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background, including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ain cont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Part Three is about quality control, including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hile translating and how to settle those problems through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Part Four concludes with the leons, enlightenments and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Underpinned by Nida’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reporter argued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crete examples.

Key Words:translation report;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

目 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2 1.2 项目意义„„„„„„„„„„„„„„„„„„„„„„„„„„„2 1.3 项目结构„„„„„„„„„„„„„„„„„„„„„„„„„„„3

二、原文背景

2.1 关于作者„„„„„„„„„„„„„„„„„„„„„„„„„„„3 2.2 原文版本„„„„„„„„„„„„„„„„„„„„„„„„„„„3 2.3 主要内容„„„„„„„„„„„„„„„„„„„„„„„„„„„4 2.4 原文分析„„„„„„„„„„„„„„„„„„„„„„„„„„„5

三、质量控制

3.1 翻译难点„„„„„„„„„„„„„„„„„„„„„„„„„„„6 3.2 准备工作„„„„„„„„„„„„„„„„„„„„„„„„„„„7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7 3.4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7

四、总结

4.1 翻译经验„„„„„„„„„„„„„„„„„„„„„„„„„„„8 4.2 翻译教训„„„„„„„„„„„„„„„„„„„„„„„„„„„9 4.3 待解决的问题„„„„„„„„„„„„„„„„„„„„„„„„„9 参考文献„„„„„„„„„„„„„„„„„„„„„„„„„„„„„10 附录1 原文„„„„„„„„„„„„„„„„„„„„„„„„„„„„11 附录2 译文„„„„„„„„„„„„„„„„„„„„„„„„„„„„12 致谢„„„„„„„„„„„„„„„„„„„„„„„„„„„„„„„12

4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本翻译项目是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翻译硕士专业(MTI)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主要翻译工作,并作为其毕业论文的设计来源。该翻译项目节选自由ABC-CLIO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分成九个纪元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历史。由于篇幅原因,笔者节取了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进行翻译实践。节选部分原文约一万一千余字。

1.2 项目意义

首先,《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第一部大规模、全面地介绍全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的历史发展的书籍。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因此,将《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这部巨著译介到我国来,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全面深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本项目节选部分内容为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这一生态变革,因此,项目原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及知识普及意义,值得翻译。

再者,就语言特点来说,原文用词准确、句子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是很好的翻译文本。

最后,通过该翻译项目,笔者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丰富自身知识。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内容,翻译才可能传神、达意,而这一切需要首先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其次,检验自身的中英文水平及英汉转换能力。英汉互译本身其实就是对译者中英文水平的考察,从英文翻

5

译成中文,对于译者的中文水平要求则更高,因此必须在完全理解英文的基础上,将内容转化为符合表达习惯的中文,这就要求译者对翻译技巧要有娴熟的把握。第三,学会使用翻译辅助工具。在这里,笔者所指的翻译工具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各类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等。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类辅助工具,翻译的效果和效率才会更有保障。

1.3 项目报告结构

本翻译报告的结构如下:

第一,翻译项目背景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

第二,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

第三,翻译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翻译难点问题的介绍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第四,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

二、原文背景

2.1 关于作者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的主编是世界史学会前主席Alfred J.Andrea, 他同时也是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杰出学者。此次翻译项目报告选取的原文部分是由以下作者共同编著而成,他(她)们分别是Kevin M.McGeough , Frances Pownall , Frances Pownall , Jeffrey Trumbower , Keith N.Knapp , Abrabam O.Mendoza , Joseph P.Byrne , Lisa Holliday和Jeffery D.Long。

2.2 原文版本

该项目的英文原版是《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该套书籍是由ABC-CLIO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的,分21卷,包含9个纪元,共7743页。本报告选取的是 “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部分作为翻译报告材料。

2.3 主要内容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一套由众多作者

6

参与编撰的专业历史类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将世界历史分成九个纪元分别叙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变进程。笔者翻译部分主要介绍了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以前,东西半球的人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终结并改变了这一状况。新世界(美洲大陆)与旧世界(欧、亚、非洲大陆)之间开始交流,交流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种、动物、粮食、文化、观念、疾病等各个方面。新世界给旧世界带来了很多新生事物,同样旧世界也影响了新世界。哥伦布大交换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大交换也提高了全球的生活质量。在地球上许多国家地区,大交换中新作物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解决了大饥荒导致的人口大增长。美洲的粮食玉米、土豆等影响了整个世界。但哥伦布大交换也有消极的一面,新人种、新物种、新疾病等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导致了有些物种的灭绝,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多方面的问题。

2.4 原文分析

原文按照地理位置详细介绍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主要讲述了从粮食、物种、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并存。

这篇文章的句型结构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对知识面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疾病、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尤其文中使用了部分拉丁词汇、印度语等部分词汇,在词语翻译方面的处理,有些令人耗费脑筋,因此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前后文的解释来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所以在名称词汇方面做了音译处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相信读者应该能够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质量控制

3.1翻译难点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此,笔者将其主要归结于以下几大重难点:

(1)该书涵盖范围极广极深,而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很多内容对于大部分国内读者来说可能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因此,缺乏部分信息的

7

背景知识、地理或人物名称的翻译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2)节选部分文章对于译者的知识面要求较高。很多知识不是简单的查阅工具书就能得到答案。而是需要译者先查阅相应的书籍资料,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再根据自身经验和对上下文的理解进行翻译。

(3)再者,中英文的行文方式不同,生硬地字对字翻译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翻译过程中往往要加入议员的自我认知,对词序甚至句序进行重组。因此,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译文的准确把握是也是一难点。

3.2准备工作

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译者在译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工具书必不可少,无论是在阅读文献资料还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旦有不清楚的单词或知识点,都应该查阅工具书,将其弄明白。译者使用了《英汉大词典》以及网络翻译资源。其次,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除通读全文了解资料的语言特点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关于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的信息与资料。另外,译者还查阅了翻译理论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有了正确理论作指导,翻译实践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译者本次翻译的理论依据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的核心翻译理论。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他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强调源语接收者和目标语接收者对于翻译产物的反应应该大致相同,指明翻译不仅要求词汇意义上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认为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并不是译文和原文在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种翻译中,“原文信息转移到接受语言,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上相同”(Nida 1969: 200),这也是该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中的对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

8

建中2000 : 67)。而源语的文化意义、语义等深层次的意义很可能被语言形式掩藏,因此,译者应着重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之前,中外传统翻译理论的翻译标准仍停留在“直译”与“意译”之争或“归化”与“异化”之争。功能对等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中外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而将焦点集中在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对各自文本的关系对等上。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为翻译评价和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标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翻译标准,也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原则。

因此,笔者选择了该理论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指导理论,并在其关照下,根据遇到的问题,选择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增补法、减译法、意译法等,以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为前提,对译文进行适当地调整,在信息传递方面和在句法表达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3.4 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3.4.1 增译法

例1: The spread of African and Muslim commodities promoted new systems of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cro the Western Hemisphere.译文: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的发展最初翻译时,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译为“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但感觉不妥,根据原文表达的意思,译者采用了增译法,增加了“的发展”,意思表达更为完整准确。

例2: This biological exchange between the Americas and Eurasia(and Africa) was coined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y historian Alfred Crosby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 popularly credited with initiating contact betwee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the Eastern Hemisphere.译文:美洲和欧亚大陆(与非洲)之间生态交换被历史学家阿尔佛雷德·克罗斯比称作“哥伦布大交换”, 他参考了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的经历。哥伦布是一名意大利热那亚的探险家,被认为开启了西半球与东半球之间的联系。

这里采用了增译的用法: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实际上参

9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这里根据中英文的习惯,此处应当需要切换成中文思维,对名词的解释,需要关联起来,所以译为“哥伦布是一名意大利热那亚的探险家”。

例3:Tried and true ancient methods continued to be used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Dams called bands (pronounced “bund”) were built acro the outlets of natural watersheds to form reservoirs,or cheruvu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Often these lakes were no larger than ponds, with small channels leading to a few acres of irrigated land nearby.

原文中的“Cheruvus”,在所有词典中都查不到该词,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湖的名称。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在译为 “彻卢伍湖”音译的同时,加上了湖,让人一目了然。

例4:“In India, corn and chili peppers,both American crops,quickly became staples.” 译文:在印度,到处都是美洲作物玉米和辣椒,它们迅速成为主食。

英文中代词,以及关系代词的表达多样,作用很大。但是翻译成汉语时,如果表达不清楚,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此处,译者翻译时采用了增译“它们”,意思表达更为清晰准确。

3.4.2 减译法

例5: The peoples of Guam and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Chamorros or Chamorus) are particularly striking examples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in which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overwhelmed by their European conquerors.译文:关岛人与北马里亚纳群岛人(查莫罗人)成为哥伦布大交换中特别典型的例子,在那里土著民族被欧洲征服者所打压。

英文中词汇常常有不同的拼写方式,所以都进行了注明,但是汉语却不存在同一个字有拼写方式与单复数的区别,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重复的表达,因此这里“Chamorros or Chamorus”采用了减译法,仅译为“查莫罗人”。 例6:Roasted as a snack or cooked into stews and sauces,they provided an excellent source of protein for 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译文:无论是烤花生小吃,煮花生还是花生调味酱,花生都为该地区的人们提供 10

原文中“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可能是为了调侃,用了“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直译出来的话,难免会让读者看不明白。所以,译者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采用了减译法,省略了“久坐不动的农学家们”。

3.4.3 意译法

例7: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 by the ottoman Turks and the Portuguese capture of ports in Asia from Goa(1510) to Mallaca(1511).译文: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及葡萄牙占领从果阿(1510年)到马六甲(1511年)在亚洲的港口。

原文的“Capture”,直译为“捕获”,令人费解。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得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于是采用意译法,改译为“占领”。

例8:Another important food crop introduced by slave traders was caava. 译文:由奴隶贩子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

这是是关于褒义词、贬义词等词汇的选择问题。初译为“由奴隶贸易商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根据表达习惯,联系背景资料,发现这里“trader” 不能翻译为“贸易商”,而应改译为“奴隶贩子”更为准确合适。 例9:Most of India in fact is arid, mainly receiving intense seasonal rains called monsoons once or twice a year for a few weeks at a time,and briefly yellow and red hues turn to green.

译文:事实上,印度的许多地区都非常干旱,主要靠一年一次或两次雨季几周的降雨,来帮助作物生长。

原文中 “yellow and red hues turn to green”,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就是“黄红色调变为绿色”。若如此直译,着实令人费解。但是通过对上文的内容理解,可以猜测,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降雨对干旱地区产生了影响。原来干旱的黄土地、红土地上长不出植物,因为雨水的到来,使植物开始生长,绿色的植物在雨水的滋润下茂盛的生长,因此采用了意译法,处理为“降雨,帮助作物生长”。

11

四、总结

4.1 翻译启示

通过翻译《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一文,译者意识到只有不断的实践,锤炼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实践出真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娴熟的翻译技巧,信达雅的翻译境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翻译,首先应经常练笔,锻炼中英文表达能力,磨练翻译技巧。还应该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另外,要勤查工具书,平时应多搜集可能成为今后翻译中信息来源的书籍、词典、文献和网站,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员应充分理解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实践,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夯实翻译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完成了翻译项目后,译者得出以下启示:1.多与其他译者进行交流学习,多多吸取他人的翻译经验;2.翻译之后的文本一定要进行多次校对,尽可能的去完善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3.做好翻译总结,就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查阅、揣摩、领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在下一次的翻译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4.2 翻译教训

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而且要成为一名“杂家”,所谓杂家就是要达到样样通的程度。在如今信息流通如此迅速的社会,翻译的需求越来愈大,而翻译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译者自身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这次翻译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译文应该超脱原文的语言形式,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去翻译痕迹化,去翻译腔。 一名优秀的译员,应该拥有广泛的知识面,而在翻译《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一文时,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不仅要精通中英两种语言,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扩大知识面,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知识面限制了内容。如果仅仅去扣语言上的技巧等东西,不去学习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翻译出来的东西会非常晦涩、不能理解,不仅译文有很重的翻译腔,而且翻译中会出现非常类似于“常凯申”式的严重内伤。通过此次笔译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面还有欠缺,同时也发现自己所 12

学的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也停留在理论上,要想融会贯通在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的磨练。

4.3 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初学者,笔者的能力还十分有限,译文难免会有失误和瑕疵。例如在此次翻译实践中,对于原著的理解不够透彻,以致译文难免有生硬之处。如何透彻理解原文风格和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的相容性,是笔者以后需要努力提高之处。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艺术。译者应当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做到以原文为导向,把读者放心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语言,提高译作的质量。

13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2004)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2]Newmark, P.(198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 Pergamon Pre.[3]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4]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7]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8]杨全红.高级翻译十二讲[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杨士焯.百科全书条目释文的语体特征及翻译策略[J].济南:山东外语教学,2003(6):75-77.[10]周方珠,卢志宏.英汉互译原理(修订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4

附录:

原文 译文

15

致谢

感谢两年来所有不辞辛苦向我们传道授业的各位老师,感谢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在各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明老师,感谢你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牺牲休息时间为我指点迷津。如果没有张明老师的点拨和教诲,就不会有此次翻译任务和翻译实践报告的顺利完成。

感谢所有同窗,尽管两年时光不过弹指一挥,转瞬即逝,但我会永远记得大家的帮助、支持、鼓励和祝福,和大家相处的点点滴滴将会成为我永久的美好的回忆。

最后要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感谢他们的无条件支持与关爱,让我有勇气和信心在求知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推荐第4篇:翻译实践报告

翻译实践课的收获与心得

为了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翻译实践的机会。

通过这次翻译实践,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英语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足,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及语境英语句型的重要性。我对翻译充满了热爱,怀着这份热爱,我要跟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今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翻译知识中去,争取在翻译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这次翻译实践,我认识到了两点,一是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二是合作的重要性。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是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然而翻译是一项非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要做好翻译要求个人的素质非常高,作好专业资料的翻译,需要有外语、母语和专业方面的雄厚的功底,还要有缜密的思维习惯,当然,这是我们这些刚刚接触翻译的同学来说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仍能从中收获颇丰。

本次英语翻译实践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作为一门实践课,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初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因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但在翻译时,往往因受原文的影响,而容易忽略在译文中体现原有的特点。这也就是本课程的难学之处。但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定会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我们了解到了有关翻译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标准的汉语表述出来。”可见这是一个学习和再加工的过程。首先自己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要反复推敲,直到真正弄懂,然后再用标准的中文把思想再现出来。在对翻译《我的大学梦在女儿身上实现》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有体会。一开始我完全不知该从何着手。后来先弄清文章的大体内容主旨,思想情感等,最后是按段落来翻译。

二、翻译质量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符合原文的本来意思,就是要忠实原文,既不能随意增加原文中没有的意思,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缺

斤短两,随意删减,既要透过字面意思揭示出作者的本意,又要避免东拉西扯,脱离正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第二个标准是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达”,句子要通顺流畅,不能生造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文笔。应保证任何业内人士都能够看懂,不能像有的人翻译出来后连自己都看不懂。在此次翻译实习中我们也是领悟到了这点的重要性,自己翻译完后,同学互相阅读,找出翻译不通顺或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再一起研究、讨论,最终完成整片文章的翻译。

三、翻译界通用的质量标准是“信、达、雅”,对于技术、学术和商务资料来说,只要求“信”和“达”不要求“雅”,所以对于我们此次的翻译篇章,我们必须尽量做到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

四、直译和意译的辨证关系。有的句子只需直译就很明白了,例如比较浅显的句子,不需要变换语序就翻译得很好。而有的句子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性,在翻译时需要对原来的语序进行大幅度的调整,需要透过字面意思,用重新组织的汉语句子将原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表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这次翻译实习的另一重大收获是我们培养的团队意识。在不懂如何翻译某句话或者段落时,与自己的同学互相讨论,或者通过翻译相关书籍,或者借助网络使翻译变得通顺。总之,这次实习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翻译实践,我认识到翻译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要做到精益求精,专业性非常强,而且要与时俱进,这让我知道了仅有翻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平时大量的艰苦练习,不断积累,才能在翻译中获得巨大收获。而且,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凭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就要抓好每一个机会,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强化自己的翻译技能,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因此,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实践的机会,也希望今后学校能多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得到锻炼!同时也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老师,的确,这次实践学到很多!

推荐第5篇:翻译实践报告

文本翻译:英译中或中译英任选其一

翻译实践报告结构 第一部分:

1.原文与译文按段落对照,即一段原文后跟一段译文。第二部分:

2.翻译报告(采用第三人称行文) 2.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 2.3 Case study 2.4 Conclusion

英译中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E Industry in Hong Kong(节选,约1000

单词)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individual MICE segments To lobby and bid for more MICE events to be held in Hong Kong, MEHK has been adopting a tailored-made strategy for each MICE segment.For the meeting and incentive travel segments, MEHK identified short-haul markets as the major targets, namely the Mainland, India, Japan and South Korea.In 2009, MEHK organized 40 activities for members of the MICE sector such as trade shows, trade miions and familiarization visits to foster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local and overseas MICE sectors.In 2010-11, MEHK will ride on the general marketing theme of HKTB, “Festive Hong Kong 2010”, and package new incentive offers to cater to different interests from short-haul and long-haul markets.It will also reach out to corporations of the pharmaceutical, finance and banking, and education sectors so as to generate more busine leads.

For the convention segment, MEHK has been targeting at markets in United States (US) and Europe and leveraging on held and confirmed events for brand-building.In 2009, MEHK increased its presence a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ociation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Congre A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ociation Executives.In 2010-11, MEHK will focus on lobbying and bidding for large conventions and conferences from six sectors with growth potential (science, medicine, social science, sports-leisure-cultur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s conventions often require long-term advance planning, MEHK will continue to build up long-term partnership with organizations from these sectors as well as profeional convention organizers and aociation management companies in Europe and US.

Regarding the exhibition segment, MEHK strategy was to drive attendance and provide customized support to new exhibitions so as to retain them in Hong Kong.In 2009, MEHK joined hands with the Hong Kong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Industry Aociation and TDC in showcasing Hong Kong’s destination strengths in major overseas shows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In 2010-11, MEHK will lobby exhibition organizers of all sectors in US,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to stage new industry shows in Hong Kong.It will also co-operate with event organizers in strengthening promotion of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One -stop profeional support MEHK has been providing one-stop profeional support to organizers of MICE events in Hong Kong in order to attract them to keep staging future events in the city.Such support includes site inspection service, promotion, itinerary planning, offer of hospitality programs, as well as consultation and referral services for various support and logistical needs.

In 2009, MEHK provided support to 1,090 MICE events.Amongst them, 590 have been secured through MEHK proactive lobbying efforts and will be held in Hong Kong in 2009-13.These new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ring in over 150,000 additional MICE visitors.Examples of these include the Asia Fruit, Asia Funeral Expo, Cine Asia and Mobile Asia Congre which were all held in Hong Ko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9 and will be staged again in Hong Kong this year.New events in 2010 include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 on Abdominal Obesity, Carte in Asia and Asian Seafood Exposition.Examples of conventions and exhibitions secured for Hong Kong in which MEHK was involved are at Annex. Enhancing visitor experience MICE visitor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high-yield visitors to Hong Kong.Expanding their exposure to our diverse tourism offerings will thus benefit the tourism industry as a whole.To this end, MEHK has been partnering with the travel trade to provide value-added offers on airfares, shopping, sightseeing, dining and cultural performances, with a view to enriching the travel experience of MICE visitors.In 2009, such offer coupons were distributed to some 782,000 MICE visitors.

In 2010-11, MEHK will lower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e.g.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nd introduce new elements to the two hospitality plans, namely the “Hong Kong Rewards!” scheme for the meetings and incentive travel segments and the “Value Plus” scheme for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segments.MEHK will also cro-promote wine and dine offerings, local tour packages, tourist attractions, as well as major events and festivals in Hong Kong.This way MICE visitors’ travel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can be enhanced.

In addition, to provide visitors of major MICE events with convenience, MEHK has been offering a wide range of hospitality arrangements, including setting up visitor service counters in exhibition venues and arranging dedicated immigration counters at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In 2009, 21 visitor service counters were set up in various major trade fairs held in Hong Kong, while 10,000 MICE visitors made use of the dedicated immigration counters at the Airport. Hardware infrastructure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been mak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MICE infrastructure. In April 2009, the Atrium Link Extension (ALE) of the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HKCEC) commenced operation, boosting HKCEC dedicated exhibition space by 42% to 66,000 square meters.The extension has benefited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 queuing for participation in over-subscribed trade shows.

The Asia World-Expo (AWE), which has only been in operations for some four years since end 2005, continues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conventions in the areas of logistics, technology, aviation and consumer goods from Europe, the US, Asia and the Mainland.Noting that the venue has spare capacity for staging more MICE events,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been encouraging exhibition organizers to use AWE and, where appropriate, expand their trade shows through the “one show, two venues” arrangement.The Government and MEHK have been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ir organizers as appropriate. For example, the Asian Aerospace International Expo & Congre 2009 is one of the projects receiving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At present, the supply of exhibition spaces at Hong Kong’s two major exhibition venues are, to various extents, tight during certain time periods within buying seasons.We are aeing the long-term demand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facilities in Hong Kong and will plan for the provision of additional quality facilities as appropriate.As regards the HKCEC Phase 3 proposal submitted by TDC to the Government, we are still examining its feasibility and have not made any decision.We will conduct a public consultation at an appropriate time when there is a concrete proposal.Meantime, we will also continue to consider the feasibility of proceeding with AWE Phase 2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Board of AWE as appropriate.

中译英(1420字)

今日五矿

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是中国39家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中国五矿努力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和其他重要业务经营,争取国家强盛,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自1950年成立以来,中国五矿主要经营钢铁、有色金属、贵稀技术、及各种非金属矿产品和五金制品的进出口贸易,并且在金融、证券、保险、科技及信息产业、国际货物运输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作为中国最大的金属和矿产品进口商,中国五矿数十年来所进口的钢材、有色金属和其他物资,广泛应用于国家城市建设、厂矿建设、汽车制造业、航天科技、石油开采、核电站设施、大型水利设施、桥梁建设、船舶制造业、铁路设施以及家用电器制造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中国五矿长期致力于扩大出口贸易,目前经营的出口商品达360种以上。主要有各种钢材、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品、金属制品及机电产品等。其中钨、锑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贝钢磨球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5%以上,其他主要大宗商品的出口,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五矿自营出口连续稳步扩大,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近20%,增长速度在中国各大外贸公司中名列前茅。

中国五矿强大国际贸易能力,源自于它具有独特的综合优势。自80年代初,中国五矿就积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发展,不断完善贸易信息网络和购销网络。迄今已在香港和南美设立两家地区总部,并在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南非等2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0多家国外子公司,遍布世界五大洲。与此同时,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总计建立了近百家贸易机构或出口生产企业。中国五矿在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厦门、广州等沿海口岸建立了货运仓储公司,形成运输网络。中国五矿积极组织所属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的展览及商务洽谈活动,广交世界各国朋友。这些综合优势,使中国五矿得以及时、准确地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在国际竞争中位于强者之林。

人是企业之本,中国五矿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年轻员工队伍。中国五矿十分重视员工培训,更新员工业务知识。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迎接未来挑战,中国五矿有计划地将优秀员工派遣到国外攻读MBA,以期不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保证公司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中国五矿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文艺活动,使职工陶冶了情操,强健了体魄,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中国五矿开展国际贸易一贯以诚信为本,奉行“平等互利”、“重合同、守信用”原则,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客户达8000家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如中国五矿同日本主要钢铁企业保持了几十年密切合作关系,促进了中日钢材贸易的发展。

中国五矿凭借良好信誉和骄人业绩,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有力地支持公司进出口贸易和其他各项业务开展。中国五矿同各主要国有、国家政策性银行以及新兴的股份制银行建立了密切的银贸合作关系。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国五矿同世界知名大银行合作,自从1996年到1998年连续在美国成功发行商业票据,融资五亿美元。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五矿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到1999年累计贸易额超过了1500亿美元。这骄人的业绩,受到广泛赞赏,为中国五矿赢得巨大荣誉。江泽民主席挥毫为中国五矿题词:“团结、务实、高效、奉献”。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风云会际,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中国五矿登高望远,调整经营结构,实施了“一叶为主,多元经营”的吸引企业新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推荐第6篇:翻译硕士实践报告

摘 要

本文的翻译文本是英文传记Incidents in Life of a Slave Girl 《一名女奴的人生际遇》中的16--30章。该作品的作者是哈丽雅特·雅各布斯,笔名琳达·布伦特。这部自传文学作品的中译本让更多的人更清楚地认识美国的蓄奴制历史,更深入地了解奴隶的生活以及这一歧视黑人的制度是怎样对奴隶特别是女奴进行压榨和迫害的。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框架,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如下翻译技巧:

一、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使源语言和目标语实现部分功能上的对等以减少翻译后的文化缺失;

二、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使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三、采用增译和减译的方法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以及在文化背景和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四,采用转性译法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笔者并通过分析传记文学尤其是美国黑人自传的文体特点探讨汉译此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项目概述,主要介绍翻译项目的有关情况,翻译文本的作者及作品;第二部分是翻译前期准备,包括项目文本分析与翻译计划制定;第三部分,翻译理论及案例分析包括功能对等理论与翻译策略及案例分析;第四部分,项目总结,主要就翻译遇到的问题、翻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 翻译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技巧 词义对等 句义对等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1.1翻译项目介绍

在英属北殖民地创建之初到二十世纪早期,黑人受到奴隶制度极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是女性黑奴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监工的摧残和虐待。从1760年第一部黑人奴隶自传问世,黑人奴隶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口诛笔伐,用亲身经历的血淋林的事实揭发和控诉奴隶制的罪恶,对推动废奴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作品的作者是哈丽雅特·雅各布斯,笔名琳达·布伦特。她出生在一个奴隶家庭,由于难以承受奴隶主对她及其子女的迫害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作者逃到北方后,把自己受奴役、受剥削、遭迫害到逃亡北方、实现自由的亲身经历写成传记并于1861发表。通过这部自传文学作品的中译本,更多的人更清楚地认识美国的蓄奴制历史,更深入地了解奴隶的生活以及这一歧视黑人的制度是怎样对奴隶特别是女奴进行压榨和迫害的。

该作品属于传记文学范畴。传记文学是作者通过纪实的写作方式和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事迹和体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刻画人物爱憎分明和鲜活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该传记中涉及到的人物50多个,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形象十分鲜活,比如负重坚强的外祖母对奴隶主的隐忍,吃苦耐劳的姨妈对奴隶主的忠诚,老奸巨猾、用心险恶的医生对女奴的欺压,以及追求自由、果敢勇毅的女主人公琳达·布伦特的机智。特别是作者在逃往北方之前对她在“囚笼”一样的小屋中度过的七年时光的描述更加无情地鞭挞了奴隶制的罪恶。女主人公的遭遇深深感动了身边的亲友其中也包括白人奴隶主,在亲友的帮助下女主人公得以逃往北方。

第二章:翻译前期准备 2.1 项目文本分析

笔者的翻译任务为该项目的16—30章,共计3,7000字。接到任务后,笔者首先搜集并查阅该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而后多次阅读整部作品,以期充分了解作品的人物关系及事件的发展脉络,最后开始动笔翻译。 这部黑人女性的自传作品从黑奴和女性两个视角出发,从儿时的经历开始叙述。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善恶不同的主人,小时候的女主人让作者学会读书写字,后来病逝,而后新的主人弗林特医生夫妇折磨陷害她,后来为了自己孩子的自由,作者毅然决定逃往北方,与她的儿女们享受自由的权利。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历经逃跑,追捕,躲藏直至坐船去北方。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简单却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对立阶层利益的矛盾斗争、贩奴的罪恶控诉、奴隶逃亡北方的历程,揭露了奴隶主对奴隶赤裸裸地剥削与欺诈,剖白了奴隶的真诚、勇敢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作品朴实的语言、铺陈的叙事手法充分塑造了女奴琳达·布伦特的坚韧、果敢、聪慧、爱憎分明的个性,同时向读者展现了众多奴隶的不幸与苦难。

2.2 翻译计划制定

本项目的翻译成果将制作成电子书,受众多为使用电子书在线阅读的学生,英语爱好者,和西方文学爱好者。委托方对译文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译文内容忠实和通顺,并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并力求原文和译文的语言语体风格一致。本项目启动之后,项目负责人就译员的翻译任务作出部署,并就翻译前期讨论及翻译流程及注意事项作出安排。(1)2014年6月—2014年10月完成一稿,并提交译文。(2)2014年11月—2015年3月审稿,项目译员之间互相校对,并对校对意见进行修改。(3)2015年4月—6月提交二稿。最后发表译文,完成翻译项目。

第三章:翻译理论及案例分析 3.1功能对等理论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框架。尤金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著名翻译理论家。他从语源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他认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的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奈达指出译文应该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判断译文和原文是否对等,应该以读者的心理反应为标准,也就是说译者不应仅仅停留在结构和语义层面上的对等,而是力求使译文读者产生原文作者通过其作品想要达到的功能和效果,从而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之后,获得同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使翻译真正成为思想感情和文化信息的转换器。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就是“内容大于形式”强调当内容和形式发生冲突时,内容一定要先于形式(Nida,2004:203)。由于中西方存在着思维方式和逻辑习惯的差异,为了达到译文符合译入语国家读者的习惯,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更容易接受,笔者在翻译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根据奈达理论的具体内容,拟从四个方面剖析其在英译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使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使使源语言和目标语实现词汇方面的语义对等;

二、采用增译和减译,词类转换的方法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以及在文化背景和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

三、采用正反译法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

四、对于原文的长难句,采用重组法,句子的拆分与合并等译法使译文的语言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3.2 翻译技巧及案例分析

在翻译词汇时,笔者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较为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若直译后,译文意思不够准确,或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笔者则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而针对结构复杂的长难句则采用转性译法,拆分法使之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更易被读者接受。

案例

一、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实现词汇方面的语义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用目标语言将源语言正确表达出来,这时每一位译者的基本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必须从源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汇入手,笔者在项目翻译中,遵循功能翻译理论,追求语义对等首先要保证词汇意义的对等。笔者主要从直译、意译两个方面探讨词汇的语义对等。

1、直译法

直译强调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一致性,有助于保持原文的格调,直译不是死译硬译,不是生搬硬套,逐字照译。直译强调留其形而达其意。

例1 Nothing could please her better than to see me humbled and trampled upon.没有译文:没有什么比看到我恭顺谦卑、任人践踏更让她快活啦。

分析:该句中humbled和 trampled upon用来表现奴隶主眼中奴隶应有的心理和生存状态,这里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将humbled和 trampled upon译为恭顺谦卑和任人践踏 即可反映出奴隶主的冷酷和奴隶的凄惨。

2、意译法

意译强调神似。当原文在词汇意义,句法结构问题风格上与译文有较大差异是,就不能拘泥于原文,应当采取意译的方法,用另一种语言形式将原语言的形式进行阐释性的说明,正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思想主旨。意译要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流畅和自然。意译不是任意增删,不是胡译乱译,意译强调“传其神”,而不需要“留其形”。该作品属于传记文学,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差异较大,译者不能自始自终坚持直译,应根据需要进行意译,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例2 I resolved to give him no cause to accuse me of being too much of a lady, so far as work was concerned.直译:就工作而言,我决心让他找不到口实指责我过分淑女。 改译:就工作而言,我决心让他找不到口实指责我养尊处优。

分析:a lady原意为女士或优雅的女子,too much of a lady常理解为十分优雅。由于作者能读书写字,相貌端庄,以前并没有像其他的奴隶那样干粗重的活儿,“我”猜到年轻的主人为此心生嫌隙。这里采取意译的方式将too much of a lady译为养尊处优,反映出年轻主人的内心对“我”的鄙夷之情。

案例

二、增译、减译和词类转换法使译文实现句义的对等,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

增译

例4 One day, she sat under the window where I was at work, crying that weary cry which makes a mother\'s heart bleed.译文:一天,她就坐在我干活的那个房间的窗户外哭,哭得声嘶力竭让任何一个做母亲的心里流血。

分析:a mother字面意思是“一个母亲”,可是把后面的分句译为“哭得声嘶力竭让一个母亲的心里流血”,译文的感情较弱。文中,“我”作为奴隶必须工作,不能顾及子女、亲情,因为在奴隶主看来奴隶是低等动物,不配有感情。“我”虽然听到女儿在哭,亦不能越矩。女儿的哭声让任何母亲听了都会心疼。为了弥补直译的感情缺失,所以此处应采取增译的方法,译为“任何一个母亲”。

减译法

例11 The doctor stamped his foot at him in a rage, and exclaimed, \"Get out of the way, you little damned rascal! If you don\'t, I\'ll cut off your head.\" 译文:医生愤怒地跺了他一脚,厉声说道:“滚开!他妈的小坏蛋,如果不听话,我把你的头砍下来!”

分析:弗林特医生两次去北方追寻逃奴“我”未果,花了一大笔钱,正满腔怒火,这时“我”的儿子问他把他妈妈带回来没有,弗林特医生先是愤怒的跺脚,厉声呵责,不仅骂还恐吓小孩,通过对弗林特医生的的肢体动作和和语言的生动描述气急败坏的形象跃然纸上,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实现语言风格对等,笔者根据原文的“stamped his foot at him in a rage, and exclaimed”也使用连动词对应地译为“愤怒地跺了他一脚,厉声说”。“you little damned rascal!”更是典型的强势的成人对待弱小的孩子的话语,为了简洁有力笔者将”you”略去不译,译成“他妈的小坏蛋”。

例5 But when winter came, the cold penetrated through the thin shingle roof, and I was dreadfully chilled.

译文:可是到了冬季,寒气穿透薄薄的木瓦屋顶,我感到冷风刺骨。 分析:when winter came不必逐字译成当冬天到来,因为前面还有一连词But,为避免连词连用的累赘感,此处笔者采用减译法将此译为“可是到了冬季”,这样转折语气自然,表达流畅。

3、转译法

例3 My fear of snakes had been increased by the venomous bite I had received, and I dreaded to enter this hiding place.译文:上次遭遇蛇咬,现在我对蛇更惧怕了,踏上这个藏身的地方,我不由心惊胆颤。

分析:My fear of snakes按照字面直译为“我对蛇的恐惧”,而后面分句的主语皆为“我”,为了给译文读者统一的阅读视角,所以把My fear of snakes had been increased 译为:我对蛇更惧怕了。该句通过把fear的名词性转化为动词,比起直译,该译文更简洁,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案例

三、采用正反译法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

5、正译、反译法

例6 Nobody respects a mother who forsakes her children; and if you leave them, you will never have a happy moment.译文一:没有人尊重抛弃孩子的母亲,如果你离开他们,你永远不会幸福的。 译文二:抛弃孩子的母亲会遭人唾弃,如果你离开他们,你永远不会幸福的。 分析:这个句子包含了一个否定的不定代词Nobody,译文一采取直接字面直译的方法,将原文前半部分译为“没有人尊重抛弃孩子的母亲”,虽然说意思译出来了,但是表达不够地道。译文二采用正反译法,变否定为肯定,Nobody respects译为“遭人唾弃”则能更好地表达说话者(我的外祖母)极力反对“我”逃跑的急切心情。

案例

四、采用重组法,句子的拆分与合并等译法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

英汉句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英语重形合,英语是线性语言,其句法以主谓结构为中轴线其它成分则以枝丫的形式构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与主轴线相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倾向于外显,;而汉语多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词。汉语句子以主题为统率进行铺排,即“话题——说明”的结构,形式多样,组合自由,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多的则为隐含的(杨林,2007:序言)。分句与分句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为此笔者采用重组法,合句法,拆句法实现句子的语义对等,研究句子的结构对译文的影响意义在于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

1、重组法 例7 This was the good old lady who paid fifty dollars for my grandmother,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her free, when she stood on the auction block.译文:这个老太太是个好人,当年外祖母站在拍卖台上,为了让外祖母获得自由她花五十美元买下了我的外祖母。

分析:原文含有两个复合结构,一个是定语从句,另一个是时间状语从句。由于汉语的句子依靠逻辑顺序的规律构建,按照实际的时序和事序来安排语序,在时间上分为先后顺序,在逻辑上注重前后因果关系。笔者把时间状语从句调整到前面,先交待时间,然后再交待原因,最后是结果,这种重组的译法对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符合汉语句构特点。

2、合句法

例8 There was joy and there was sadne in the sound.It made my tears flow.译文:无论是哭声还是笑声都会让我泪流满面。

分析:原文是两个句子,笔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两句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就采用合句的译法将其译为一个句子,这样目的语读者读起来更自然。

3、拆句法

例9 My hope was that the doctor would get discouraged, and, for fear of losing my value, and also of subsequently finding my children among the miing, he would consent to sell us; and I knew somebody would buy us.译文:损失一个女奴,再赔上我的两个孩子,这正是弗林特医生所担心的。他会泄气并同意卖掉我们,我知道有人会买下我们,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分析:在处理英语长句时,一般采用拆分的方法,把原句拆成若干部分,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该句主语 My hope后的表语从句由三个并列句构成,其中第二个分句带有较复杂的原因状语。笔者先将主从句拆开,先译从句,把主语放在最后呈现,符合汉语先铺陈后点题的特点。

案例、文体风格对等

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忠实的在现原文,所以译者对原文风格的追求是必要的。做到风格上的对等译者需要对原作中的风格标记进行分析和鉴别。原文文本中含有民族语言特色及历史典故和宗教信仰,因此带有文化的差异性,翻译时要相应的体现原文的风格,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处理,以实现风格的再创造,从而适应目的语的交流。

原文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内容,朴实中带有虔诚的信仰,句句流露出对 的热情与激情。翻译时既要表现出 又要优化与句风格,适当进行异化处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份虔诚,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问题风哥的塑造关键在于与原语风格的适应性。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深刻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巧妙对原文风格进行适应性的转换,才能将原文的风格意义再现于目的语中,更好地体现其神韵与意境。

总而言之要先把一篇传记文本较好的表现出来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首先要深入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站在原作者的角度想起所想,才能体会到原文的中心思想,翻译的前提是译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不同的背景文化所带有的特殊性,具有较好的译入语驾驭能力,然后再灵活的采用

例10 She hasn\'t so much feeling for her children as a cow has for its calf.If she had, she would have come back long ago, to get them out of jail, and save all this expense and trouble.译文:她对孩子的感情还不如母牛呢,母牛还知道护犊子。如果她有感情,她很久以前就会回来把他们救出去了,也就没有这些代价和麻烦了。

分析:这一句是“我”的女主人——弗林特医生妻子对“我”的逃跑所发的一顿牢骚。考虑到中国文化中的母牛也具有爱护幼崽的形象,笔者把feeling for ...as a cow has for its calf译为:“母牛还知道护犊子”,这样不仅做到了文化对等,听起来亦口语化。另一方面符合说话者——刻薄的女奴隶主的身份。

He was \"a chip of the old block.\" If he found any slave out after nine o\'clock, he could whip him as much as he liked; and that was a privilege to be coveted.如果他发现任何人九点后(宵禁时刻)跑出去,他就会抓住并鞭打此人,直到他满意为止。这是别人垂涎三尺的特权。

项目小结

通过此次项目的开展,笔者认为翻译人物传记作品需要对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对原文的语言特点、内容有着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后,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对字词句进行推敲和选用,不断地加以修改润色,使之成为一篇优秀的译作。笔者在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下几点总结:

1、传记文本的翻译方法,传记文本兼有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张美芳,2006)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不仅要将原文的信息正确表达出来,还要将传记文学的文学性体现出来。那么针对中英文的思维和逻辑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词汇方面可以直译的尽量直译,这样可以简单清楚准确的传达原文的含义,不能直译的,则采取意译,增译或减译,正反译,此类转化等方法力争实现字面之上的语义对等。对于句子方面,针对中英句构的各自特点,采用重组法,拆句法,合句法等翻译技巧,以便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体会传记文学的语言风格,在本项目中,作者叙事语言简单质朴,做好传记文学材料的特点分析,对于一名译者来说遇到的材料翻译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学的或科学的,那么译者拿到一分比较生疏的翻译文本时必然要做好文本材料的分析工作,只有将材料分析透彻特点摸清之后准备工作做得才够充分。本项目采用的是传记性文本,特点是人名、地名较多,地方的文化特色较为浓厚,所以为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笔者在翻译之前着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查找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相关历史史实,以及当时的民风民俗等。并参考了新英汉大辞典,见文本中的人名地名进行了翻译的统一。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翻译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翻译过程保持问题意识,笔者对此有两点体会,第一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个词句不确定的情况,应及时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借助网络。第二,在对文化方面的问题时,我经常会向这方面的同学或专家求教,这样及时解决问题。

项目存在的问题

笔者翻译经验尚浅,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本次项目存在一些欠佳之处。 由于本人的汉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译文语言尚显稚嫩,不够凝练,第二,对相关知识的欠缺导致在翻译中对异域文化的特有事物只能直译硬译,导致译文生硬,呆板。比如A box, covered with sheepskin, is called the gumbo box.A dozen beat on this, while other strike triangles and jawbones, to which bands of dancers keep time.第三,在翻译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思,又要体现原文的风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感。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已的译文水平。

致谢

时光飞逝,眼下,自己的硕士生涯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这两年半中在学业上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他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胸襟,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感染者我、激励着我,在整个翻译项目和写论文期间,老师无怨无悔地给予我学术上的指导,让我受益良多。在此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与祝福!

推荐第7篇:某翻译实践报告

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有限公司和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12年11日

时间地点: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有限公司和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 实践人:xxx

翻译是英语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高年级一门对词汇、语法、文化及语言应用等知识能力要求极高的综合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以及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能进行基本的英译汉工作。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深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百科能力、领悟能力、再现能力,译文对比分析能力和译文鉴赏能力。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本课程通过介绍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汉英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译汉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进行。为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为此翻译三班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到了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有限公司和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两家公司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增加了对宁夏这片沃土的热爱之情。之前,大家对枸杞的认识很单一,并不知道它还有那么多功效。通过对枸杞养生馆的参观,我们知道了枸杞的来源、种植、加工以及生产工艺等。没想到,一个个红宝石竟然有如此广的用途。

宁夏枸杞产业有限公司和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在省外也建有公司,并且百瑞源是宁夏唯一一个进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企业,这不仅提升了宁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让更多国内外朋友了解了宁夏

枸杞的与众不同。

显而易见,企业的强大也在不断要求企业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所以企业品牌的跨文化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作为翻译方向的学生,我们对此也很敏感。当我们翻阅宁夏枸杞产业有限公司和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及产品广告的宣传时,我们不免感到有些失望。没想到这么成功的企业的对外简介中竟出现了如此多的错误,更甚的是其中一些是低级错误。我们对此表示堪忧。

参观结束后,针对这种状况,指导老师王老师通过分组的形式给大家分配了不同的翻译任务。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们小组分到的是一段简短的翻译改错任务,但是我们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研究了很久才完成了任务。即使是一个标点的错误,大家也不会放过。

的确,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磨炼意志的工作,没有顽强的毅力和较真的态度是做不好翻译工作的。所以,在此十分感谢王老师给大家一个这样的机会,我从中的确学到了很多很多。只有具备高超的双语基础和耐得住性子的人,才能在翻译的路上越走越远。

推荐第8篇:翻译实践报告 2

一星期的翻译实践课就在不依不舍回味无穷的情况下结束了,这一个星期主要围绕着学术翻译,公司简介翻译等一系列活动展开,一个星期下来感触颇深,也受益匪浅。

一周的实践课由吴沙老师的学术翻译开始,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相关内容后,要求我们分成小组讨论,两节课就在轻松讨论中度过了.

星期二本以为又是紧张的一天,意想不到老师却让我们小组自主翻译,我们小组抽到一张有关淘宝网的介绍,相对于别组来说,我们翻译的内容相对较少,不一会儿,我们小组就进入了激烈的讨论当中,两节课下来我们感觉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也感觉非常的充实.

星期三,老师首先给我们复习了下先前的内容,忽然发现好久没上商务课,好多知识点都渐渐开始遗忘了,仿佛回到了大三期间,忽然感慨时间过得真是快,一下子就大四了.

星期四是何娟老师的课,老师也给了我们一段翻译要我们小组讨论.

星期五我们就根据自己不懂得地方询问了下老师,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些指导和建议.一个星期的实践课就这么在不依不舍中结束了。

在翻译实习期间,根据老师给的资料,我从图书馆翻阅到相关的资料。虽然需要时间来研究,一天之内要在图书馆泡上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值得,也并不觉得辛苦,毕竟是学习到了东西。当自己真正去实践一次的时候,觉得过的非常充实,而且了解了新的商务知识。塌心的翻译工作实习实实在在的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东西。此次实习中,也使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作用。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必须随时处于一个团队中,不可能在,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实习,我们单人完成翻译工作,但毕竟自己的学识有限,所以与同学的交流与协作是分不开的。如果缺少了团队精神,我们将是一团散沙,没有凝聚力,成功的完成翻译实习也就无从谈起。这次翻译实习,我们不仅从个人能力,业务知识上有所提高,也了解到了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重要性。相信,无论是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甚至是生活,我都会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该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相信,此次翻译实践将是我今后人生的一个良好开端。

经过这么多天的实践课我深刻认识到翻译不容易啊,不具备精细的专业知识,也无法面对思维千变万化的专业术语。我反思了下如何做好翻译,做好翻译应该具备怎样良好的素质?如果说英译汉要与中国接轨才能既信且雅,那么汉译英就应当与世界接轨,即英语文字要尽量自然、流畅一些。固然我们作为外国人不可能做到像英语作为母语的人那么自如,但这不是大量存在的死译乱译的理由。这一点至关重要。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测试,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与难点体现在一字一句的具体之中,但归根结底都会反映出这一点来:英语基础,或曰基本的英语水平,是做好翻译的根本。从学生的作业和考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汉译英最能暴露学生的表达缺陷。汉译英考试题材广泛,对英语基本功的应用比较全面。“译”是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汉译英,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英语运用能力,顺利通过社会上的、今后将面临的求职、资格、职称评定、研究生入学等各种测试和考试,并能胜任就业之后的多种业务翻译需求。如果说作文题目的制定可能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容易雷同和上靠的话,那么汉译英练习和考试中具体的句子却不容易事先准备,实际翻译中,问题往往不会分门别类地出现,而是各种情况都有,学生不容易事先背写框架式的套语而致使评分难分轩桎。做好汉译英关键在翻译之外,具体技巧只有在充分熟悉汉英两种语言基础上,并且积极主动地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才能逐渐掌握,不可能指望通过两三个月的突击,围绕某些“秘诀”而真正掌握汉译英这个工具。

翻译是一项艰辛而高尚的工作,它使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在各个方面互通有无,相互交流。翻译有两个过程,即理解过程和表达过程。换句话说,翻译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所需翻译成的语言根据该语言的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翻译是按照原文的

句型、精神、意义、情绪再现原稿整体效果的艺术性再创作。实际上它比写作还要费时费神费力。因为写作中作家占有主动,可以自由发挥,而在翻译中则受原文局限,不能避此就彼,随意发挥。提高翻译技巧不能仅靠阅读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书籍。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如对两端语文功底不够,那些条条你用不上;但若功底深厚,那些条条便成了不足取的桎框。各种翻译技巧只是工具,用好用不好要看你掌握得熟练不熟练。从学生的翻译作业中,从笔者校译过的一些出版物中,经常注意到英译汉时洋腔洋调,“翻译体”表现严重,而在汉译英时又是浓郁的汉语化英语。许多情况下,单独看英语译文都看不出什么来,但是一经对照便会发现,译文在遣词造句上明显地是在按照中文的思路、使用英文单词进行字面上的简单堆砌,并未真正地把原文所指翻译出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实践时为1周,将临毕业季,对于大四的我们也可能是大学的一个尾声,大学的生活即将结束,这次翻译实习必将是难忘的,也是受益匪浅的;同样,也将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圆满实习尾声。最初听说系里前两周要安排实习的消息,我心里还是一阵郁闷,因为英语专业八级的考试,因为毕业论文的紧迫,实习对我们来说无疑又添了一层重担,我心里不禁有嘀咕起来,学校真嫌我们不累啊。但静静地想这不正是对我们负责任的表现么?学校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创办史,了解如何更好地培养我们是和社会的需求,给我们安排的都是有着多年实习指导经验的老师,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这样一想,又坚定了我认真完成的决心。 通过指导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的实际的情况和一些为翻译理论技巧之后,我开始认真地进行我的翻译实习工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我更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经之路。

推荐第9篇:翻译实践报告论文

大二的下学, 我的职责是俄语翻译,翻译一些资料。实习的目的是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迅速将翻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加强使用计算机和翻译工具的能力。

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我总结了4种必备的翻译工具:一是灵格斯翻译工具,里面可安装简明俄汉词典、新俄汉词典、大俄汉词典、俄汉实用工业技术词典;二是百度搜索工具;三是google搜索工具;四是яндех搜索工具——专业的俄文搜索工具。翻译的具体步骤可如下:首先可以现在灵格斯里查询不懂的单词或词组,寻找最符合原文的解释。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做法,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科技词典,在灵格斯往往是查询不出所需的单词或语义。于是,求助于google和яндех则是很有必要的。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采取同时在google和яндех搜索的做法,并对同种搜索工具搜索结果进行比较。它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google的优点是打开俄文页面的同时可以同时打开另外一个翻译页面,即google可以自动把页面从来源语俄语翻译成汉语,而缺点是经常发生翻译错误,翻译的可信度是50%。яндех的优点是用俄语词组和句子解释俄语词汇,意义更准确,更贴近原文,而缺点就是有时用于释义的词汇过于深奥,过于专业,相当于用更专业的词汇解释专业词汇,即难上加难。所以我认为最后就需要用到百度工具了。结合google和яндех的参考翻译,用百度搜索翻译过的专业词汇,查看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用语,之后才确定出最准确的译法。 自己校对,虚心地向本专业的老师和材料学院的老师请教。首先进行的自己去校对。原以为会限于“当局者迷”之说而不懂查看、修改自己的译文。但认真看完一遍译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眼睛还算是锐利的,检查出不少错误。比如最明显的一处是有一个句子翻译得不通顺,如果是一个没看过原文的人肯定是看不懂得。还有专业术语的译错。但错的最离谱的是编辑排版上的错误。于是我反复对照原文和译文之后,及时把发现的错误都改了过来。之后我找到了材料学院的一个同学,她的专业能力一直都是优异,她无疑是能够帮我校对的好帮手。我让她帮我看我的译文,查找出不符合材料专业方面的词汇或句子,并提出相关问题和相应地译法建议,之后我根据她的意见参照原文,采用了其中可取的建议。最后我就需要找本专业老师的对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了。我把之前摘录在本子上的疑点。难点句一一请教老师,比如应该怎样正确分析句子的结构,何种情况下采用拆分语义翻译,何时应该直译。老师讲得很详细很耐心,似乎想把自身积累下来的翻译经验全部都传授给我了。此行确实受益匪浅,越来越明白到做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不容易,要想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则是更难了,必须同时具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经过几天的翻译工作,心里感触良多,收获也颇多,细细梳理了第一次真正的翻译生涯,总结出了几点体会。

1、翻译的工作性质需要我们仔细、认真并且耐心。翻译是一项慢中出细活的工作,要坐得住,稳得住,要一丝不苟地对待,字字斟酌,句句思量,严格遵守“信、雅、达”的翻译标准,力求把译文翻译得通顺准确,忠实原文。

2、俄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毫无疑问,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工作者,就必须同时具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一次的翻译实践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积累了不少专业的俄语词汇,也逐渐认清科技俄语文章的翻译特点。

3、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尤其是俄语打字的水平。现在翻译文章无不需要借助于电脑,翻译的过程中直接考验了一个人的打字水平,现在我的俄文打字速度已经相当快了,即使没有俄文键盘照样能熟练打字。

4、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第一次真正的翻译实践就得到了褒奖,大大增加了我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

总而言之,实习是我通向职业之路的踏脚板,翻译助我通往人生的成功之路。

作为一名商务俄语专业的学生。我的工作内容是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将在报告中首先讲述我在实习期间积累的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所在工作的地方是边疆一带,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非常忙,感觉很累。很耗时间,第一天腰酸背痛的。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学习很多知识。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有空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我现在上班近两个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月中,曾有几次想过干完一个月不干了。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不然,想念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现在才明白,在校做一名学生,是多么的好啊!早晚要工作,早晚要步入社会,早晚要面对这些避免不了的事。所以,现在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多学一点总比没有学的好,花同样的时间,还不如多学,对以后择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两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事无大小,自己都倾力而为,在这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韧劲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的关系,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基本的理解,丰富了我的用运能力,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领导老师们,感谢你们这么多天的照顾和帮助。相信这次珍贵的实习经历会一直伴随着我以后的工作生活。我会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懂得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

推荐第10篇:日语导游翻译实践报告

日语导游翻译实践报告

王权 2008级日语2班 0803022248

导游实践感想: 这次跟团,让我感觉导游可绝不是游山玩水那么简单,起初我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但尝试之后才发现玩也是玩不痛快的。我发现,作为一名导游,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彩而熟练的导游词,更重要的是应变的能力.这才是考验导游的难题。正像某导游社的经理所说 ,如果你能带好每一个团,遇到问题能够耐心的思考并予以解答,今后你在社会上再遇到其他问题也会得心应手,这是一种能力。对待客人我学会以身作则从容不迫。其实人是一个很怪的东西,越宠他越变坏。导游虽然是服务行业,但不是什么不正经的服务行业,没必要对客人像对祖宗一样,因为我们自己没做什么坏事。当然,我对客人从心底上说还是很关心的,不过如果他们迟到了,不守时间了之类的话,我就会发脾气了。我们带的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我想导游如果把自己当成团队的领导者,那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会很有底气。

如何做一个好导游呢?我觉得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要考虑在先,如车辆、卧铺、餐饮和房间的安排等等,尤其是出游旺季,这些可能都不能尽人意,但应该尽量把问题考虑在前,解决在没发生的时候.地陪和全陪要尽量配合工作,有任何矛盾都应该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要有热情,带团中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客人,即使你很不开心了,也不要带到工作中,游客是跟你来玩儿的,不是来看你脸色的。还要有责任心,这点要时刻保持,导游的工作事无巨细,突发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真遇上事情了,要冷静处理,以大局为重。尽量满足每位游客的需要。

这次导游跟团工作,让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是不会白做的,总会给做事的人留点什么。首先,我要感谢旅行社给我这锻炼的次机会,谢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其次,我要感谢这次带团的前辈们,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的每一次的旅程也许不会这么顺利。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游客,虽然他们当中的个别人在旅程中刁难我,给我难堪,但我依旧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他们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中一小部分形形色色的人,是他们让我对校园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也许有人会说游客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其实不是,同样也是他们,但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小部分人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善良的一面。谢谢他们。

鼓浪屿日语导游词: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今日私たちが鼓浪屿に访れます。すなわち「海上の花園」です。

今私たちの車で走っているのは中山道という。中山路はアモイいちばんにぎ

やかな商業街であるが、それが二三十年代に建てられていましたが、また20世纪には、街のそばの下町に骑楼建築は下(柱廊から作られた部分の横断歩道を渡って、フロア式の一部が建っている。证文が歩道を覆うことや、雨宿りをして、両者は通用骑楼名)は、アモイ特色です。中国南部の都市や东南アジアが多い国の都市にかられて階にあった。それは主に亜熱帯距离を考虑し、アモイ、日差しが強い、时には多分すぐ后骑楼の下では、歩行者のほかにも、紫外線を自由に歩いたり、買い物をします。中山路はアモイの主要商業街、文明街、国産産品も洋品もある。

各位の団だが、船の時間が約6分間、次にみんなに简単に鼓浪屿をご绍介しておる。ほら、向こうの小島は鼓浪屿であるなら、それは鹭江とも呼ばれてと厦ドラム海峡、幅は600メートルです。そして美しい鼓浪屿の面積1.78平方キロメートル、人口1万人にのぼる。「宋元期によると、明朝から鼓浪屿とよばれる。海は岛の南西に大岩積年波が、それぞれの一つの大きな穴を飛び出した波が、潮の扑打、しばらくの間擂鼓の声がして、だから人々はそれを「鼓浪石」と呼ばれ、岛も鼓浪屿である。現在は国家級の风景名所、福建省の観光スポット「ベストテンのトップだった。

みなさま、この埠頭に着いて、桟橋は、1976年によれば、昔の新筑埠頭は小さく、は1938年の建物だった。欧米列强もとはここで贩売される中国の労働者を外国に乗船したところで、みんなする『海囚』を読んだことがあるんでしょ、「海の埠头する」とは、船を出発したからだ。船の問題を解決するために建てられた。この「ピアノ埠頭」を発表した。そして美しい鼓浪屿からは「音楽の岛」させるには、遊覧客ははじかれたように接し音楽の鼓浪屿であるガーネット、みんなをちょっと開いたようなグランドピアノ!

みなさま、いに少量の観光电気自転车を除いて、他の車がない。島を歩行しることは特別な味がある。今私たちは鼓浪屿で歩きながら欧陆建物の风采を体感しましょう!

第11篇:翻译实践报告撰写说明

翻译实践报告撰写说明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在Q群成功举行了两次讨论、一次翻译竞赛,加上正在进行的“写作竞赛”,作业形式丰富多样。本月布置这项“翻译实践报告”作业,同学们要注意翻译前的准备和翻译后的总结归纳,该报告将作为翻译课程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撰写时间:自作业发布日至2016年6月10日18:00 作业评分为百分制,任何逾期提交的作业将被额外扣除20分;允许提前交,但请避免反复提交,老师一旦已经批阅打了分数,就不再重新批阅。系统会提示老师是否已批阅。

2.提交方式:在Q群2016年5月9日“翻译实践报告作业”中提交

请用电脑登陆QQ,以附件形式提交,文件名命名为“某某翻译实践报告”,文档内小四号文字,中文用“宋体”,英文用“Calibri”,设置1.5倍行距。 3.成绩评定: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 课程总评成绩各部分比例:平时成绩40%+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40%,“实验成绩”是教务网上成绩录入单上的栏目名,实际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于张曼老师的翻译课,20%就是指该学期报告。“平时成绩”包括n次个人作业,小组作业,课后讨论,翻译竞赛等。 4.撰写要求:

1)选择一篇文章进行翻译,中译英、英译中均可。可选择进行翻译的篇章包括:

a.研究性文章(可以摘选其中相对独立的一段或几段,中、英文原文均不少于300字)

b.小说(可以摘选小说中相对独立的一段或几段;微小说必须是完整的一篇,中、英文原文均不少于300字)

c.杂文(包括各类报刊文章、历史散论、演讲稿、文艺美文等,所选段落必须相对独立,中、英文原文均不少于300字) 2)报告内容应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选题说明—交代所选篇章来源、历史社会背景、作者情况、语言风格;是否有目标语言译本;翻译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包括对原有译本的超越、对原文语言风格的转译程度、对翻译方法的尝试等)

第二部分:翻译总结—包括与已有译本进行对照比较;翻译难点的介绍和分析;对某些语句翻译规律与方法的总结、译文修改过程(如几稿之间的差异等)

第三部分:原文、译文(如果有已有目标语言译本,也要附上) 3)写作语言:中文,全文字数不限

第12篇:翻译实践类开题报告doc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节选)翻译报告

A Translation Project Report for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Medium-and Long-Term Program fo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excerpts) 1.论文简介:

本次翻译项目有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进行汉译英的翻译实践。其次,根据此次翻译实践撰写一篇相关的翻译报告。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大多是针对文学翻译,由于文学翻译和时政文本翻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适用于文学翻译的理论往往无法直接应用于时政文本的翻译。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时政文本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材料,其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探讨适合时政文本翻译的方法,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翻译文本,借助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理论和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这理论对时政文本的翻译特点和技巧进行初步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政论文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目的是探究针对政府文件的若干有效翻译策略和方法,提高笔者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报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项目介绍,包括文本选择,项目目的,项目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第二部分,研究背景,包括理论介绍,文本内容,文本特点分析以及翻译时政文本应注意的问题。第三部分,翻译过程,即理论联系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准备工作,以及在文本分类理论和动态对等理论下对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如何解决,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第四部分,项目总结,包括翻译心得,经验教训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2.材料简介:

2.1 翻译文本的选择:

在本次翻译项目中,笔者选取了由国务院2012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作为翻译文本。对其中的„„内容(共计„„字左右)进行了翻译。文章主要是对未来11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全面规划和总体部署。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选取该文本作为翻译项目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从文体上看,本文属于应用文体,由于应用问题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型和目的性,因此通过对该文本的翻译可以进一步提高笔者的翻译实践能力。其次,这是一篇时政文本,基于该类文本在文体,用词等方面的特殊性,笔者试图借助相关翻译理论,对时政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做初步研究和探索,希望有助于今后的翻译实践。第三,笔者长久以来一直对时政文本的翻译很感兴趣,曾对近十年的政府报告翻译进行过详细的学习和思考,在时政文本翻译方面积攒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借此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也为以后从事翻译工作找好方向。

2.2 翻译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教育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振兴。此《纲要》的颁布表明政府对教育发展的深切关注,标志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逐步转变。目前,还未有关于该文本的正式译文出现。为了更好的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为了宣传中国政府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成就,笔者联系所学的翻译理论,对该文本进行翻译实践。希望在增进国际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处理翻译问题的能力以及翻译水平

2.3 预翻译情况:

截至撰写开题报告当日,文本翻译已完成近50%(11000字左右),并且得到指导老师的修改和反馈。预计在10月底可以结束文本翻译,并于11月开始进行翻译报告的撰写。 3.翻译评述: 3.1 理论框架: 3.1.1 文本功能分类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为了找到适合的翻译方法,译者必须先确定原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式(Newmark; 11)。这一理论对种类繁杂的应用文体翻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纽马克在布勒的理论基础上,按照语言功能将文本大致划分为不同三个类型: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呼唤功能型,并针对文本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时政翻译属官方声明(authoritative statement),是表达型文本的一种。在翻译此类文章时,纽马克建议采用语义翻译的手法进行翻译,使译文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尽可能贴近原文。纽马克的这一理论为译者根据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依据,对此次翻译项目的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1.2 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20世纪60年代初,奈达在等效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对能(或称动态对等)理论。该理论摒弃了“文本中心论”,强调以读者文中心,将读者感受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信息。”并提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时政文本的译文接受者是外籍人士,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与我们存在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读者反映,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使他们最大限度的看懂并理解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3.2 可能遇到的翻译难点

3.2.1 词法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熟悉中国时政文本的人都知道,这类文本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即词法和句式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中式英语的特点。根据文本功能理论,此类文本的翻译重点在于传递信息,减少交流障碍,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尽量“求同”而非“求异”。因此翻译策略是:在词法方面,应采用异化法,突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色,而在句法和篇章方面,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尽可能准确传递信息,应以归化法为主。

3.2.2 句法方面,修饰词过多,多层次并列结构导致汉语长句翻译困难,以及大量无主句的使用。汉语讲究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出于修饰,语气等需要,常有很多无实际意义的修饰词,而英语则忌讳同义重复,讲求简练。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无实际含义,语义重复的内容,在翻译时应考虑酌情删减。而对于一些其重要修饰限定作用的词,则要紧扣原文,决不可随意删减,对于无主句则必须添加适当主语,以符合英语的句法习惯。

3.2.3 语篇方面,汉语的时政文本则具有典型的语篇特征,即缺少连接成分,祈使谓语结构和并列短语居多,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显,由于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依靠形式标记词(如连词,副词等)来实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语篇的衔接,可使用替代法,省略法进行翻译。 4.准备工作: 在与导师商量并确定翻译项目之后,为了翻译任务顺利开展,笔者对以往近5年(2008-2012)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尤其对其中涉及教育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归纳和整理,细摘录了一些政治术语的固定表达,并对时政报告的句式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笔者对文本中出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进行比照查阅,力争找出最符合原语内容的表达方式。主要借助的工具书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汉英大辞典》,《英语笔译常用词语应试手册》,同时借用网络翻译资源,如CNKI翻译助手,维基百科,有道词典等。其次,笔者查阅了网上关于该《教育纲要》的相关介绍,掌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段落结构,并对其中出现的一些新名词进行了查阅。最后,笔者阅读了相关理论的书籍,包括Eugene A.Nida的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Peter.Newmark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刘宓庆的《新编当代翻译理论》,贾文波的《应用翻译功能论》,郭建中的《实用性文章的翻译》等等。 5.论文大纲:

第一章:翻译项目介绍 1.1 文本选择 1.2 项目目的 1.3 项目意义 1.4 报告结构 第二章:研究背景 2.1 理论框架

2.1.1 文本功能分类理论 2.1.2 功能对能理论 2.2 文本内容 2.3 文本分析 2.3.1 句式特点 2.2.2 语篇特点 第三章:翻译过程 3.1 准备工作 3.2 翻译难点 3.2.1 长句的处理 3.2.2 文化差异的处理 3.3 翻译方法 3.3.1 归化和异化 3.3.2 增译和减译 3.3.3 无主句的翻译 3.3.4 替代法和省略法 第四章:项目总结 4.1 翻译心得

4.2 翻译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4.3 尚待解决的问题 6.研究工作的进度安排

7.参考书目

Banet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Third Ed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2010.New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2001.Newark, Peter.2004.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Nida, 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J.Brill.1964.Nida, Eugene.A.& 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Brill.1982.Nida, Eugen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1993.Pinkham, Joan.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2000.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第1期,200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郭建中,实用性文章的翻译(上)(下)[J],《上海科技翻译》第

3、4期,200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贾毓玲,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上海科技翻译》第4期,200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王弄笙,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J],《中国翻译》第2期,2000.王弄笙,近年来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J],《中国翻译》第1期,2002 谢建平,《功能语境与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第13篇:211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报告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节

选)翻译项目报告

1

摘要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一部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全面介绍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历史发展的巨著。该项目选取的是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作为翻译报告材料。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本翻译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第二部分为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第三部分为翻译难点与翻译方法,包括翻译难点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第四部分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在该翻译报告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翻译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并运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该理论在翻译中得重要性。

关键词: 翻译项目报告,《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

2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

ABSTRACT This is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work to take a large-scale thematic look at the human species worldwide.The excerpts of this report are from the chapter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nd Human Adaption”.The Columbian Exchange, also known as the Grand Exchange, was a dramatically widespread exchange of animals, plants, culture, human populations (including slaves), communicable disease, and ideas between New World and Old World.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is the translation projection description, including project significance, project origin and structure of the report.Part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background, including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ain cont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Part Three is about quality control, including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hile translating and how to settle those problems through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Part Four concludes with the leons, enlightenments and unsolved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Underpinned by Nida’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reporter argued the import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crete examples.

Key Words:translation report;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

目 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2 1.2 项目意义„„„„„„„„„„„„„„„„„„„„„„„„„„„2 1.3 项目结构„„„„„„„„„„„„„„„„„„„„„„„„„„„3

二、原文背景

2.1 关于作者„„„„„„„„„„„„„„„„„„„„„„„„„„„3 2.2 原文版本„„„„„„„„„„„„„„„„„„„„„„„„„„„3 2.3 主要内容„„„„„„„„„„„„„„„„„„„„„„„„„„„4 2.4 原文分析„„„„„„„„„„„„„„„„„„„„„„„„„„„5

三、质量控制

3.1 翻译难点„„„„„„„„„„„„„„„„„„„„„„„„„„„6 3.2 准备工作„„„„„„„„„„„„„„„„„„„„„„„„„„„7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7 3.4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7

四、总结

4.1 翻译经验„„„„„„„„„„„„„„„„„„„„„„„„„„„8 4.2 翻译教训„„„„„„„„„„„„„„„„„„„„„„„„„„„9 4.3 待解决的问题„„„„„„„„„„„„„„„„„„„„„„„„„9 参考文献„„„„„„„„„„„„„„„„„„„„„„„„„„„„„10 附录1 原文„„„„„„„„„„„„„„„„„„„„„„„„„„„„11 附录2 译文„„„„„„„„„„„„„„„„„„„„„„„„„„„„12 致谢„„„„„„„„„„„„„„„„„„„„„„„„„„„„„„„12

4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本翻译项目是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翻译硕士专业(MTI)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主要翻译工作,并作为其毕业论文的设计来源。该翻译项目节选自由ABC-CLIO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分成九个纪元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历史。由于篇幅原因,笔者节取了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进行翻译实践。节选部分原文约一万一千余字。

1.2 项目意义

首先,《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第一部大规模、全面地介绍全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的历史发展的书籍。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因此,将《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这部巨著译介到我国来,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全面深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本项目节选部分内容为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这一生态变革,因此,项目原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及知识普及意义,值得翻译。

再者,就语言特点来说,原文用词准确、句子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是很好的翻译文本。

最后,通过该翻译项目,笔者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丰富自身知识。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内容,翻译才可能传神、达意,而这一切需要首先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其次,检验自身的中英文水

5

平及英汉转换能力。英汉互译本身其实就是对译者中英文水平的考察,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对于译者的中文水平要求则更高,因此必须在完全理解英文的基础上,将内容转化为符合表达习惯的中文,这就要求译者对翻译技巧要有娴熟的把握。第三,学会使用翻译辅助工具。在这里,笔者所指的翻译工具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各类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等。只有熟练地运用各类辅助工具,翻译的效果和效率才会更有保障。

1.3 项目报告结构

本翻译报告的结构如下:

第一,翻译项目背景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

第二,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

第三,翻译项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翻译难点问题的介绍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第四,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

二、原文背景

2.1 关于作者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的主编是世界史学会前主席Alfred J.Andrea, 他同时也是美国佛蒙特州立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路易斯维尔大学的杰出学者。此次翻译项目报告选取的原文部分是由以下作者共同编著而成,他(她)们分别是Kevin M.McGeough , Frances Pownall , Frances Pownall , Jeffrey Trumbower , Keith N.Knapp , Abrabam O.Mendoza , Joseph P.Byrne , Lisa Holliday和Jeffery D.Long。

2.2 原文版本

该项目的英文原版是《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该套书籍是由ABC-CLIO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的,分21卷,包含9个纪元,共7743页。本报告选取的是 “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部分作为翻译报告材料。

2.3 主要内容

6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历史类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将世界历史分成九个纪元分别叙述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演变进程。笔者翻译部分主要介绍了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以前,东西半球的人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终结并改变了这一状况。新世界(美洲大陆)与旧世界(欧、亚、非洲大陆)之间开始交流,交流的范围很广,包括人种、动物、粮食、文化、观念、疾病等各个方面。新世界给旧世界带来了很多新生事物,同样旧世界也影响了新世界。哥伦布大交换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大交换也提高了全球的生活质量。在地球上许多国家地区,大交换中新作物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解决了大饥荒导致的人口大增长。美洲的粮食玉米、土豆等影响了整个世界。但哥伦布大交换也有消极的一面,新人种、新物种、新疾病等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导致了有些物种的灭绝,生态环境的改变等多方面的问题。

2.4 原文分析

原文按照地理位置详细介绍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主要讲述了从粮食、物种、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并存。

这篇文章的句型结构并不十分复杂。但是对知识面的要求比较高,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疾病、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尤其文中使用了部分拉丁词汇、印度语等部分词汇,在词语翻译方面的处理,有些令人耗费脑筋,因此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更加注重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前后文的解释来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所以在名称词汇方面做了音译处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相信读者应该能够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质量控制

3.1翻译难点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此,笔者将其主要归结于以下几大重难点:

(1)该书涵盖范围极广极深,而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很多内容对于

7

大部分国内读者来说可能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因此,缺乏部分信息的背景知识、地理或人物名称的翻译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2)节选部分文章对于译者的知识面要求较高。很多知识不是简单的查阅工具书就能得到答案。而是需要译者先查阅相应的书籍资料,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再根据自身经验和对上下文的理解进行翻译。

(3)再者,中英文的行文方式不同,生硬地字对字翻译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翻译过程中往往要加入议员的自我认知,对词序甚至句序进行重组。因此,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对译文的准确把握是也是一难点。

3.2准备工作

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译者在译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工具书必不可少,无论是在阅读文献资料还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旦有不清楚的单词或知识点,都应该查阅工具书,将其弄明白。译者使用了《英汉大词典》以及网络翻译资源。其次,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除通读全文了解资料的语言特点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关于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的信息与资料。另外,译者还查阅了翻译理论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有了正确理论作指导,翻译实践才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

译者本次翻译的理论依据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的核心翻译理论。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他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强调源语接收者和目标语接收者对于翻译产物的反应应该大致相同,指明翻译不仅要求词汇意义上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认为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并不是译文和原文在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种翻译中,“原文信息转移到接受语言,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上相同”(Nida 1969: 200),这也是该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中的对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

8

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67)。而源语的文化意义、语义等深层次的意义很可能被语言形式掩藏,因此,译者应着重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和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等。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之前,中外传统翻译理论的翻译标准仍停留在“直译”与“意译”之争或“归化”与“异化”之争。功能对等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中外传统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而将焦点集中在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对各自文本的关系对等上。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为翻译评价和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标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翻译标准,也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原则。

因此,笔者选择了该理论作为翻译过程中的指导理论,并在其关照下,根据遇到的问题,选择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增补法、减译法、意译法等,以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为前提,对译文进行适当地调整,在信息传递方面和在句法表达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Amplification Omiion literaltranslation 3.4 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3.4.1 增译法

例1: The spread of African and Muslim commodities promoted new systems of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cro the Western Hemisphere.译文: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的发展最初翻译时,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译为“非洲人和穆斯林的商品扩张促进西半球新种植农业体系”,但感觉不妥,根据原文表达的意思,译者采用了增译法,增加了“的发展”,意思表达更为完整准确。

例2: This biological exchange between the Americas and Eurasia(and Africa) was coined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y historian Alfred Crosby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 popularly credited with initiating contact betwee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and the Eastern Hemisphere.译文:美洲和欧亚大陆(与非洲)之间生态交换被历史学家阿尔佛雷德·克罗斯比称作“哥伦布大交换”, 他参考了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的经历。哥伦布是一

9

这里采用了增译的用法: “in reference to Christopher Columbus” 实际上参考的不是个人,而是其经历,因此译为“参考了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的经历”。 “Christopher Columbus, the Genoese explorer”,这里根据中英文的习惯,此处应当需要切换成中文思维,对名词的解释,需要关联起来,所以译为“哥伦布是一名意大利热那亚的探险家”。

例3:Tried and true ancient methods continued to be used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Dams called bands (pronounced “bund”) were built acro the outlets of natural watersheds to form reservoirs,or cheruvu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Often these lakes were no larger than ponds, with small channels leading to a few acres of irrigated land nearby.

原文中的“Cheruvus”,在所有词典中都查不到该词,但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湖的名称。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在译为 “彻卢伍湖”音译的同时,加上了湖,让人一目了然。

例4:“In India, corn and chili peppers,both American crops,quickly became staples.” 译文:在印度,到处都是美洲作物玉米和辣椒,它们迅速成为主食。

英文中代词,以及关系代词的表达多样,作用很大。但是翻译成汉语时,如果表达不清楚,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此处,译者翻译时采用了增译“它们”,意思表达更为清晰准确。

3.4.2 减译法

例5: The peoples of Guam and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Chamorros or Chamorus) are particularly striking examples of the Columbian Exchange in which indigenous peoples were overwhelmed by their European conquerors.译文:关岛人与北马里亚纳群岛人(查莫罗人)成为哥伦布大交换中特别典型的例子,在那里土著民族被欧洲征服者所打压。

英文中词汇常常有不同的拼写方式,所以都进行了注明,但是汉语却不存在同一个字有拼写方式与单复数的区别,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需重复的表达,因此这里“Chamorros or Chamorus”采用了减译法,仅译为“查莫罗人”。 例6:Roasted as a snack or cooked into stews and sauces,they provided an excellent source of protein for 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

10

无论是烤花生小吃,煮花生还是花生调味酱,花生都为该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

原文中“the region\'s population of 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可能是为了调侃,用了“sedentary agriculturalists”。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直译出来的话,难免会让读者看不明白。所以,译者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采用了减译法,省略了“久坐不动的农学家们”。

3.4.3 意译法

例7: The capture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 by the ottoman Turks and the Portuguese capture of ports in Asia from Goa(1510) to Mallaca(1511).译文: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及葡萄牙占领从果阿(1510年)到马六甲(1511年)在亚洲的港口。

原文的“Capture”,直译为“捕获”,令人费解。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得知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于是采用意译法,改译为“占领”。

例8:Another important food crop introduced by slave traders was caava. 译文:由奴隶贩子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

这是是关于褒义词、贬义词等词汇的选择问题。初译为“由奴隶贸易商引进的另一种主要粮食作物是木薯。”根据表达习惯,联系背景资料,发现这里“trader” 不能翻译为“贸易商”,而应改译为“奴隶贩子”更为准确合适。 例9:Most of India in fact is arid, mainly receiving intense seasonal rains called monsoons once or twice a year for a few weeks at a time,and briefly yellow and red hues turn to green.

译文:事实上,印度的许多地区都非常干旱,主要靠一年一次或两次雨季几周的降雨,来帮助作物生长。

原文中 “yellow and red hues turn to green”,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就是“黄红色调变为绿色”。若如此直译,着实令人费解。但是通过对上文的内容理解,可以猜测,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降雨对干旱地区产生了影响。原来干旱的黄土地、红土地上长不出植物,因为雨水的到来,使植物开始生长,绿色的植物在雨水的滋润下茂盛的生长,因此采用了意译法,处理为“降雨,帮助作物生 11

长”。

四、总结

4.1 翻译启示

通过翻译《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一文,译者意识到只有不断的实践,锤炼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实践出真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娴熟的翻译技巧,信达雅的翻译境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翻译,首先应经常练笔,锻炼中英文表达能力,磨练翻译技巧。还应该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另外,要勤查工具书,平时应多搜集可能成为今后翻译中信息来源的书籍、词典、文献和网站,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员应充分理解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实践,将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夯实翻译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完成了翻译项目后,译者得出以下启示:1.多与其他译者进行交流学习,多多吸取他人的翻译经验;2.翻译之后的文本一定要进行多次校对,尽可能的去完善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3.做好翻译总结,就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查阅、揣摩、领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在下一次的翻译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4.2 翻译教训

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而且要成为一名“杂家”,所谓杂家就是要达到样样通的程度。在如今信息流通如此迅速的社会,翻译的需求越来愈大,而翻译涉及到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译者自身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各方面的知识。这次翻译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译文应该超脱原文的语言形式,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去翻译痕迹化,去翻译腔。 一名优秀的译员,应该拥有广泛的知识面,而在翻译《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一文时,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不仅要精通中英两种语言,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扩大知识面,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知识面限制了内容。如果仅仅去扣语言上的技巧等东西,不去学习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翻译出来的东西会非常晦涩、不能理解,不 12

仅译文有很重的翻译腔,而且翻译中会出现非常类似于“常凯申”式的严重内伤。通过此次笔译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面还有欠缺,同时也发现自己所学的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也停留在理论上,要想融会贯通在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的磨练。

4.3 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初学者,笔者的能力还十分有限,译文难免会有失误和瑕疵。例如在此次翻译实践中,对于原著的理解不够透彻,以致译文难免有生硬之处。如何透彻理解原文风格和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的相容性,是笔者以后需要努力提高之处。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艺术。译者应当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做到以原文为导向,把读者放心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语言,提高译作的质量。

13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2004)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2]Newmark, P.(198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 Pergamon Pre.[3]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4]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7]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8]杨全红.高级翻译十二讲[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杨士焯.百科全书条目释文的语体特征及翻译策略[J].济南:山东外语教学,2003(6):75-77.[10]周方珠,卢志宏.英汉互译原理(修订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4

附录:

原文 译文

15

致谢

感谢两年来所有不辞辛苦向我们传道授业的各位老师,感谢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在各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明老师,感谢你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牺牲休息时间为我指点迷津。如果没有张明老师的点拨和教诲,就不会有此次翻译任务和翻译实践报告的顺利完成。

感谢所有同窗,尽管两年时光不过弹指一挥,转瞬即逝,但我会永远记得大家的帮助、支持、鼓励和祝福,和大家相处的点点滴滴将会成为我永久的美好的回忆。

最后要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感谢他们的无条件支持与关爱,让我有勇气和信心在求知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第14篇:翻译理论与实践实习报告

实习报 告

实习名称

系别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外语系2010级英语专业(向雅芳、刘文红)

邵阳学院

2013年 7 月6日

一、实习时间

2013年上学期7月1日—7月5日

二、实习地点

邵阳学院李子园校区1栋108

三、实习目的

通过本周的翻译与理论实践课程了解并掌握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原则,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准确、通顺、忠实完整地将句子、段落、短文进行翻译;能够正确使用学会的翻译技能,翻译方法和翻译旨要进行翻译。

四、实习对象

2010级英语本科412人

五、实习内容

1.对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评价译文的基本知识 予以掌握。

2.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的训练

3.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增译,减译,转译等等

4.基本修辞手段的翻译训练:隐喻、提喻,双关等

5.难句和从句的翻译训练: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

6.一些特殊句式和惯用语的翻译训练

7.从语言篇章的角度训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

六、实习方式及步骤

1.结合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周一周二集中训练英译汉各种翻译技巧,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范文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2.周三周四集中训练汉译英各种翻译技巧,方式步骤同英译汉。

3.周五进行总结。

七、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翻译是体现我们英语水平的一个手段,不管是以后我们从事教师工作,还是进外企,我们都需要翻译能力。每一次实习都是一次学习,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但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1.这次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翻译有关的知识,如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2.再次巩固了我翻译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加深了我的深层认识。

3.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有人说,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此话一点不假。经过阅读、理解、翻译、查证、修订、审校,完成一篇译文,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和时间的,期间得承受身心的煎熬。因此从事翻译工作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我们在翻译时常说,译者要突破语言的外壳,这并非易事。在翻译时怎样实现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平衡,阿阿其实都要译者做出艰难的选择。世界上什么最难?选择最难!所以,翻译工作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翻译,所以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翻译,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尽管我们戴着镣铐,但是如果我们肯下苦功,在点滴进取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假以时日,我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还是那句话,译海无涯,学无止尽。

八、存在不足与建议通过这次实习,我觉得自己的翻译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平时练习少,所以没有重视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初次着手翻译时,发现有诸多长句、比喻句等很难理解的句子,而后,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至对文章总体风格和立的把握,小至句子的结构、选词、标点,均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日思夜想,几易其稿。

电脑前绞尽脑汁、思来想去地寻觅恰当的表达来传达原文作者的意思,这个过程诚然是痛苦的,因为自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总是不能让人觉得完美。而且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译文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但是当看到一行行字在键盘上敲出心里又是非常高兴的,特别是找到了想要的表达法的时候。我想这也是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地奔在翻译这条路上的原因。翻译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享有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翻译的时候还可以大大地扩展知识面,要是能够做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多留意,我们一定能够掌握丰富的只是,为将来寻求全方位发展打下基石。

现在我们大家在翻译时调查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专业性很强、必须要调查的内容,当然这表明了大家勤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时候,大家是否是害怕注释写的太少,作业分数会比较低呢?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当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更加见多识广了,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减轻一些调查的负担呢?特别根本不是专业性的内容,只是英语语言本身的问题。当我们的英语好到一定程度,会不会觉得有一些东西根本就是浑然天成、无需思考的,因为我在哪儿已经看到过了,存在我的大脑里。但是遇到专业领域的文本,肯定还是要做调查的,只是这个度应该怎样把握,怎样真正体现自己的思维。

翻译是一门必须亲自动手实践的课程。不亲自动手,翻译水平如何就永远无法得知,也永远提高不了。这次的翻译实习暴露了我在翻译上的缺点和不足,也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如广泛收集并识记各类词汇 ;把握各种翻译技巧; 参照样本英汉互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针对不足之处加以训练,并且多读多看各方面书籍和新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是翻译的要求,对

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也很重要。

六.其他。

很珍惜这次实习机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许多翻译技巧,也巩固了语法。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体会到了专业知识与工作阅历对工作的技巧与工作效率的深刻影响。我充分明白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显示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的重要性。

感谢学校给予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机会,感谢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的!

二、排版要求

1、统一用A4纸打印;

2、页边距25mm,小标题用四号黑体字,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4;插入页码居中,

第15篇:翻译实践心得体会

笔译实践

院系名称:外语学院

专业年级:英语f1101 姓名:王欢

学号:201119010209 心得体会

在做这次笔译实践题目之前,关于笔译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在我的感觉中笔译相对于口译而言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做完全部题目之后我就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这种认知,原来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并不定就像表象上呈现出的那样容易做到。表面看来笔译能够看着文本逐字逐句翻译,貌似很简单,只要把文本内容真实的翻译出来就可以达到要求了。实际上则不然。这学期我们有一门专业课就是关于英汉翻译的。课堂上老师曾经讲述过关于翻译的历史、理论、要求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所以在简单翻阅这次翻译之后,我觉得看似简单的题目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在翻译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对某些专业术语了解甚少。例如第一篇the high-tech student中出现的gopher program,generic2 database,moby dick,等等,类似这样的词汇我就需要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进而推测了解作者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意思。再如a roller-coaster ride in the stock market中,关于股市的一些专用名词,dow and nasdaq,cnbc等也是这样。

2、对统计数字的描述能力较差。如何用不同的描述性词汇来体现数字的增长和下降及其各自升降的幅度,如何准确把握那些不同用词之间细微的差别,较好地描述数字变化,这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次翻译题目中出现的仅仅只是一些已经被数字化的统计数据,但是要用合适的词汇来体现尚且不简单,倘若是给出bar chart, pie chart, line chart等这一类图标来自行描述其内容,就会更加困难了。题目中出现数字最多的莫过于描述汶川大地震的这一部分了。各种数字,表示年月的,表示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的,以及各个地区经济损失所占的不同比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亟待加强训练的部分。

3、关于某些长句翻译起来较困难。长句出现最多的就是最后一篇题目描述“我”的文本。这片文章涉及不同领域大家的杰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各式各类的建筑,建筑中体现出的精湛的技巧,还有各种被写入经典的景物,所有的描写都交织在一起,翻译起来很容易找不到方便。摸不清头绪,到底哪里才是开始,应该如何结束。在翻译课上老师曾经说过长句的翻译技巧,要先根据谓语动词进行切分,之后再根据逻辑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之后才能慢慢进行翻译,听起来就很繁琐的程序。我一直在试着这样做,却发现这要求太难达到了,而且每次被提问翻译总是被说翻译的一塌糊涂。关于长句,我可能还要经历一段很艰难的路程。

虽然完成所有题目有点困难,但是我觉得收获还是很不小的。这是第一次这么耐心的昨晚这么多翻译题目,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些翻译工作者们真的是好辛苦,之前还以为翻译是我们英语专业发展的目标。事实上也是,但是这项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这也是我的真实感触之一。总结一下,收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定程度上开阔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虽然这次实践题目只有几个,但是各个题目都具有的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题目涉及科技、经济、文学、报道等各种题材的不同内容,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学者算是一个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遇。初次涉猎翻译领域就得到这样的锻炼,既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又给自己之前的知识积淀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展现平台,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2、增加了对专业的认知。在刚入学的时候每每都被别人问到你们英语专业出来

的是不是只能做翻译,这句话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英语翻译既然这么容易做,那我学这个专业不就一点竞争力都没有了,可是自己亲身时间之后才知道翻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来的,只要好好学专业,任何专业都是好专业。与其抱怨,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好好努力,这样才能不给以后留下遗憾。虽然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同学不一定在以后的就业中选择与英语相关的工作,但是就心理上而言,对翻译的进一步了解对于增强专业认知度,增强自信是很有益的。

3、进一步学习专业的欲望被激发,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我自身而言,我是一个有点好胜,在任何事情上都不甘落后的一个人。从翻译这几篇题目中,我发现了自己原来学习中的许多漏洞:态度不够端正;不够勤奋;涉猎面较窄,等一系列亟待改正的不足之处。今天看杂志的时候看到有关近几年来一直很热门的“同声传译”,文章讲了同声传译员的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虽然笔译跟同声传译有所区别,但是同属于翻译行业,需要学习者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肯定是一样的。算算自己每天中学习时间所占的比例,我不禁感到很羞愧,按照这样的努力程度我只能距离最初的目标渐行渐远。虽然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大三生,但是我们在英语这条道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笔译实践任务虽然算是完成了,但是从这次完成任务的进程中,我对自己的英语素养及其知识水平有了一个较为客观地认识,总的来说此次任务我是受益匪浅。虽然我的目标不是走翻译这条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翻译的过程中确实能掌握到包括其他领域在内的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管你以后做什么都会有所帮助。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经过不懈努力之后,在不就得将来也能在翻译方面有所成就。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我坚信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篇2:翻译实践总结

2012年7月翻译实践总结

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是一门专业知识实践课。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来考察和提高自己对翻译理论及翻译常用方法、技巧的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以适应未来实践的需要。 英语专业翻译实践通过对各类题材的文章翻译实践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使我们在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是自己的翻译能力增强。

一、实习目的

全面地将所学的各项 英语知识结合起来并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运用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水平,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未来的工作领域中一展风采。另外此次实习经历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基本情况

从大三开始我们开了翻译课第一学期的英译汉以及本学期的是汉译英,经过了整整两个学期的英语翻译,我觉得自己在翻译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将近一个月的翻译实践课程即将结束,指导老师精心的为我们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翻译资 料,资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科研、实事新闻、历史、医学、心理等各个方面方面以及保护等方面。

在实习起步阶段,我们先是由魏老师指导向我们进行本次实习的内容、安排以及意义并将我们分组。要求了每周的具体工作以及我们第一周要进行的翻译材料,汉译英材料是《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英译汉是《extra weight in early childhood foretells later disease risk》,并要求我们将《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做成课件,详细的列出翻译过程中所遇到困难以及感受。第二周的翻译材料是《设备维修中心》和《exhaustion syndrome leaves measurable changes in the brain》

万事开头难,翻译实习的开始是比较头疼的,在正式动笔对《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进行翻译之前我们不得不复习之前所学过的翻译理论知识点了解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和一些晦涩难懂词让我们四人为此而抓耳挠腮。所以开始的时候,总是感觉翻译的有些别扭。在周四的ppt汇报过程中,魏老师认真的给我们讲解了各种困难。 第二阶段的实习是由张云老师指导我们对菜谱进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的西科杯翻译大赛。主要翻译内容是《why economics can’t explain our cultural divide》,中餐菜名译法举例以及班级合作的菜谱书翻译;最后一周的翻译材料是《平凡的人生》节选及《the girl with the apple》节选。

在第三阶段,我们认真对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知道老师。

三、实习感受

过这次的翻译实习主要让我领会到了两点一是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二是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有是该活动的结果它是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我更加透彻的掌握了一些翻译的相关知识。1.翻译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标准的汉语表述出来。2.翻译质量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忠实于原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第二个标准是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达”句子要通顺 流畅不能生造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文笔。3.翻译界通用的质量标准是“信、达、雅”。4.直译和意译的辨证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团队精神。在四次讨论中我们每个人都做认真的翻译,然后一起研究,讨论,最后做出决定。这种经历对我们日后工作或者学术研究都有很大帮助。2.查阅搜索资料的能力。前面提到很多文本需要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词汇表达。因此我们在翻译中要通过网络、图书来查阅大量资料。我们的收获不在于我们学会了

查资料而是我们能够更快地在大量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我想今后的工作中也会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大量的多余信息里找有用的资源。

四.实习反思

1.这个过程暴漏了单词量不够 ,这点对我来说影响很大, 比如经常会遇到一些单词 ,感觉见过但有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查字典浪费了很多时间。通过这次实践在以 后顶顶会注意多积累增加单词记忆量。 2.对句子的分析能力不足,包括具子成分以及语法的欠缺导致了在翻译中的困难并且犯错。英语句子成分只是英语语法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平时的考试也不会考, 以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3.我在速度方面的不足。在这儿我主要谈的是打印时的翻译速度因为看电子版本,首先是费眼睛时间长了眼睛会很花,所以会感到比较的疲劳总是不能坚持下去。其次,是我本身对电脑键盘的熟练程度还不够经常会打错字。不过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把自己的翻译速度尽最大努力提上来。

五.实习总结

这次的翻译实习对我来说是次绝佳的挑战。经过这次的学习后我发现自己的心静了很多,所以,什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习惯和心态也是慢慢培养训练出来的。认真和努力了这就已经足够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刻意追求事情的完美 一直加油努力就好。 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 我都会坦然去面对。 最后对魏老师和张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指导我要深表感谢。总之一句话这次翻译让我收益匪浅,一定会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所帮助。篇3: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

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翻译有了新的概念和认识。以前,我认为翻译就是把不会的单词查出来,然后把特定词语组织起来,表达流利就可以了。但是通过这学期对翻译理论知识地系统学习,和大量翻译作业地练,让我对翻译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老师给我们布置得一篇短片小说的翻译,让我受益颇多,也发现了自己在翻译文章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开始翻译作业时,我们都是用很直白的话,不加思考地翻译,往往翻译出来的句子句意生硬,结构混乱,很难读懂,就像老师说的,‘怎么学了英语连汉语的意思都不会表达了?’。随着对课程的深入学习,我学会了许多翻译技巧,也懂得了在不同类型的翻译文中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法和使用不同的语言功能,力求所翻译出的文章更贴近原作者的意思和想法,且语言表达更完美。

通过翻译《灰熊传奇》这篇小说,以及老师对我们译文耐心认真地评讲,让我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在翻译文章时的不足之处,和翻译时我们应该注意的许多细节问题,例如‘的、地、得’的错误用法,句子过长,让人难读费解,用词不当,句意模糊等等。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但如果不注意,就会影响整篇译文的完美。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其他同学译文地讲解,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翻译文章时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仅活跃了学习氛围,也使得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是有灵魂的,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翻译也是文化的交流。翻译不是精通一门外语,借助于词典工具书就能为之的事,缺少对原语言文化的深究很难保证翻译的水平和质量。近代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高度的表达了翻译的理念,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的表达了原文的写作风格。

翻译实习总结

将近一个月的暑期翻译实习课程即将结束。在这次翻译实习中,指导老师黄老师为我们布置了5篇精心挑选的 具有代表性的翻译资料。翻译资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高科技、实事新闻以及西藏文化保护等方面。

经过三年的英语学习,大家的英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中很多人以后有可能会走上英语翻译的道路。这次学院组织的翻译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专业笔译的机会,也让我们体会到一名笔译的亲身感受。翻译实习要求我们全面地将所学的各项英语知识结合起来,并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运用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水平。在这次的翻译实习过程中,我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也收获颇丰。

以前,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虽然,现在我的译文用词不够标准,语句也还不够得体,但我相信只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也能翻出一篇好的译文来。

这次翻译实习除了使我增强了信心以外,更重要的是让我发现了很多翻译的缺点和不足。首先是炼词方面,用词不够准确、恰当。我记得翻译资料中有一个句子关于英国外交部的“travel advice”。单词

“advice”本意是建议,但建议用在这里总觉得不恰当。经过一番思索,我翻译成“旅行指南”,但后来恍然觉得“旅行指导”更恰当吧。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翻译过程中,我明明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但真正表达时总觉得组织不好语言,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够得体。第三是知识面不够广泛。比如,对于翻译资料中涉及日本核辐射和英国皇室婚礼等材料,如果能了解很多背景知识,翻译起来会容易很多。另外,专有名词的翻译也是一个难点。例如,关于经济的材料中提及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如果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多积累一些常见的专有名词,翻译起来也会比较顺利。

翻译是一门必须亲自动手实践的课程。不亲自动手,翻译水平如何就永远无法得知,也永远提高不了。这次的翻译实习暴露了我在翻译上的缺点和不足,也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针对不足之处加以训练,并且多读多看各方面书籍和新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是翻译的要求,对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也很重要。篇5:翻译实习心得体会

翻译实习心得体会

这学期的翻译实习很有意思,很有趣儿。我们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导游,把学校逛了一大圈。这让我想到的耶鲁大学的宣传片,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把我们的实习拍成片子,让大家也感受一下淮工的校风校貌。

把学校逛一圈真的挺累人的,还好我们选了个好日子,没有似火骄阳,微风习习,莲花飘香。虽然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校园,但是要让你讲讲她的历史、文化,还真的有点难度。所以我们十五个人共同合作,明确分工,而且在导师陪同我们实习之前,我们早已经把学校逛了好几遍,实战演练了好几回合。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临场还是有几分紧张。最欠火候的地方是我们太嫩了,一点也没有导游的气场。导师说这个实习不仅仅是锻炼我们的英文水平,更是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干一样就要像一样,要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导游。其次,我们的线路设计有些不合理,走了很多回头路,这样子很容易引起游客们的不满。我们只顾着介绍景点,也不关心游客走了那么久累不累、渴不渴,不问问人有没有人想去洗手间,太不人性化了。

这次实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虽然旅程很长、而且景点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新鲜感,但是我们依旧一路欢声笑语。同时,这次实习也加深了我们对学校的了解。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英语,马上就大三了,可是我们还存在着语音语调的问题。导师还当众说我的发音很土,好丢人啊。虽然说内容为王,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是个门面,口语之于英文就像书写之于作文。我真的好惭愧,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连简单的good morning发音也发不标准。我的口语问题早在大一时就被发现了,不过一直没有采取拯救行动,现在真要高度重视了,否则大学四年毕业了,还是一口土土的英文。很多东西,用中文表达出来毫无压力,可是用到英文就发愁了,词汇不足、表达不清晰、反应不够迅速。

导师说这次实习是他们共同精心策划的,并且和很多企业一起商讨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的人才。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要运用。企业希望我们一毕业就能为他们所用,他们不愿意多花精力和时间来锻炼我们。天下老板一般黑呀!不过这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技能,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我们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不浪费光阴,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每个大学生都在学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我该如何立足?我正在寻找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只要专业技能够硬够强,一定会有自己的舞台。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只有足够的input,才能output。

第16篇:翻译实践作业

成绩: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_10_____级翻译实践

姓名学号专 业 班 级指 导 教 师

2012年 12月13徐州

Silence is not golden

People always said that \"silence is golden \".Even in many places it is written in calligraphy and framed then stuck on wall.People use it to remind themselves: more words and more mistakes; le talks ,more actions; misfortunes iue from the mouth; spend more time on practical matters.In short, that means when you can keep silence then speak no word.

While Martin Luther King, Jr once said:\" We will have to repent in this

generation not merely for the hateful words and actions of the bad people but for the appalling silence of the good people.Human progre never rolls in on wheels inevitably.\'\'

In the history,the collective silence led to the numerous sadne.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lthough most of Germany ordinary people had indistinctly realized the ending of those Jewry who had been pushed onto the train, they kept silent for that iues and still bought bread and milk, still went to work in the morning and went home in the night, still tenderly said hello to their neighbors as usual.

Today, in China, after friends costly dine together, the person who work in public office ask a invoice then there is nobody to investigate who is the people pay for that deal meal at last.

In English ,\"Elephant in the room\" is an metaphorical idiom for an obvious truth that is either being ignored or going unaddreed.The idiomatic expreion also applies to an obvious problem or risk no one wants to discu.Eviatar Zerubavel\'s said that is the thing we \"know but realized that we shouldn\'t know.\"

In a blind dating program, all honored guests were signifying the inappropriate places that someone who failed to take the girl: which sentence he should not say or which facial expreion was not property in confusion, while there was no one ever mentioned that the really problem was his occupation.It is hard for some girls to

accept the person whose job is a chef or a shoemaker as her dating person.At this moment, all the people knew the truth, but there was no one courage enough to speak it out.There was an elephant in the TV.

Sometimes, silence maybe stem from kindne and politene: we don\'t talk aboutthe state of illne before our friends or relatives\' who really sickne heavily; and similarly, we neglected the stammerer\'s stammer when talking with them.But sometimes other, silence maybe stem from recreancy.People scared to power,scared to overpre, scared to lost the chance that they could promote, scared to lost their house and car.Silence is become a way people to protect themselves.Some people overlook the existence of obvious problems to satisfied themselves\' benefits, some people regard silence as a principle to live on.

Actually, sometimes, what people really scared is not the lo of their benefit or physical hurt, but lonene in spiritual separated by the people who contact with them.Silence is a way to keep away from this lone situation and find the sense of safety.

Therefor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break this silent situation when there are more people to keep silence ---when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caught in the eddy of silence, more and more power need to break away from it.The prophet in history, they always had sad destiny.For the person who first shorted that \"their is an elephant in the room\", people will not see with his finger\'s direction whether their is an elephant, but reproach him why he ruins their dream.What\'s worse, they become madne because the person\'s courage indicate that how recreance they are.They may blamed him that what\'s the hell you shorted so loudly? You are just play to the gallery,you are just show off , you are the stupid man who not see through the situation and you are really an insane.\"Silence like a cancer cell ,division and growth\".The elephant is growing bigger when people embraced each other friendly.

The author who wrote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told us that with the time go by and the elephant grow up, there are more poibilities to puncture the seeming.Because as bigger as the elephant , as higher as the cost to cover it.What\'s more, more witnees also mean that more poibilities to exist the turncoat.At last, the little child\'s grumble that \"the king wear nothing\" will poibly bring the truth in light.After second world war, most of the Germany open their eyes, the sadne is that during the time they close and open their eyes, there are unnumbered people died due to some other people\'s silence.

It is not strange to refuse to say a word, because phonation is not only need courage but means to response to it.It means that we are going to search the solution to deal with it when we talk about the Global warming, means that we are poibly going tochose the life without car, or as le as poible to use heater and air conditioner, or saving water when we use it.For this iues, silence is golden.While the elephant will never vanished even you never talk about it.You can deliberately avoid talking about it, even don\'t remind this don\'t talk, but the global warming is going on.

Now, look at the silence in our daily life, people are used to use political or social restraint to defend for themselves\' silence, but neglected the truth that it is their silence make things worse.Yes , we can block our ears and close our mouth, but as soon as there is an elephant in the room, it is very easy for it to lift its feet up and ruin our all delusion.

“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但是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宣泄,而是好人的沉默。”二战期间,普通的国人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

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的那位“要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的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以那些触目惊心的存在却被明目张胆的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用作者泽鲁巴维尔的话来说,就是那些“我们知

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该知道”的事情。

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那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有一只大象。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有些时候,沉默或许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罹患重疾的亲友面前,我们不愿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神官发财的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身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所以,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的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以第一个站出来喊“屋子里的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作者指出,他被戳穿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着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小孩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了气的大象迅速的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可惜,在众人眼睛的一睁一闭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拒绝发生并不奇怪,因为发生不但需要勇气,也意味着承担 谈论全球变暖以为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可以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人们习惯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视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

己的耳朵或者捂着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大象时,它随时可能会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第17篇:翻译实践总结报告

2012年7月翻译实践总结

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是一门专业知识实践课。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来考察和提高自己对翻译理论及翻译常用方法、技巧的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以适应未来实践的需要。 英语专业翻译实践通过对各类题材的文章翻译实践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使我们在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是自己的翻译能力增强。

一、实习目的

全面地将所学的各项 英语知识结合起来并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运用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水平,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未来的工作领域中一展风采。另外此次实习经历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基本情况

从大三开始我们开了翻译课第一学期的英译汉以及本学期的是汉译英,经过了整整两个学期的英语翻译,我觉得自己在翻译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将近一个月的翻译实践课程即将结束,指导老师精心的为我们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翻译资 料,资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科研、实事新闻、历史、医学、心理等各个方面方面以及保护等方面。

在实习起步阶段,我们先是由魏老师指导向我们进行本次实习的内容、安排以及意义并将我们分组。要求了每周的具体工作以及我们第一周要进行的翻译材料,汉译英材料是《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英译汉是《extra weight in early childhood foretells later disease risk》,并要求我们将《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做成课件,详细的列出翻译过程中所遇到困难以及感受。第二周的翻译材料是《设备维修中心》和《exhaustion syndrome leaves measurable changes in the brain》

万事开头难,翻译实习的开始是比较头疼的,在正式动笔对《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进行翻译之前我们不得不复习之前所学过的翻译理论知识点了解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和一些晦涩难懂词让我们四人为此而抓耳挠腮。所以开始的时候,总是感觉翻译的有些别扭。在周四的ppt汇报过程中,魏老师认真的给我们讲解了各种困难。

第二阶段的实习是由张云老师指导我们对菜谱进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的西科杯翻译大赛。主要翻译内容是《why economics can’t explain our cultural divide》,中餐菜名译法举例以及班级合作的菜谱书翻译;最后一周的翻译材料是《平凡的人生》节选及《the girl with the apple》节选。

在第三阶段,我们认真对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知道老师。

三、实习感受

过这次的翻译实习主要让我领会到了两点一是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二是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有是该活动的结果它是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我更加透彻的掌握了一些翻译的相关知识。1.翻译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标准的汉语表述出来。2.翻译质量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忠实于原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第二个标准是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达”句子要通顺 流畅不能生造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文笔。3.翻译界通用的质量标准是“信、达、雅”。4.直译和意译的辨证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团队精神。在四次讨论中我们每个人都做认真的翻译,然后一起研究,讨论,最后做出决定。这种经历对我们日后工作或者学术研究都有很大帮助。2.查阅搜索资料的能力。前面提到很多文本需要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词汇表达。因此我们在翻译中要通过网络、图书来查阅大量资料。我们的收获不在于我们学会了 查资料而是我们能够更快地在大量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我想今后的工作中也会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大量的多余信息里找有用的资源。

四.实习反思

1.这个过程暴漏了单词量不够 ,这点对我来说影响很大, 比如经常会遇到一些单词 ,感觉见过但有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查字典浪费了很多时间。通过这次实践在以 后顶顶会注意多积累增加单词记忆量。 2.对句子的分析能力不足,包括具子成分以及语法的欠缺导致了在翻译中的困难并且犯错。英语句子成分只是英语语法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平时的考试也不会考, 以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3.我在速度方面的不足。在这儿我主要谈的是打印时的翻译速度因为看电子版本,首先是费眼睛时间长了眼睛会很花,所以会感到比较的疲劳总是不能坚持下去。其次,是我本身对电脑键盘的熟练程度还不够经常会打错字。不过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把自己的翻译速度尽最大努力提上来。

五.实习总结

这次的翻译实习对我来说是次绝佳的挑战。经过这次的学习后我发现自己的心静了很多,所以,什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习惯和心态也是慢慢培养训练出来的。认真和努力了这就已经足够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刻意追求事情的完美 一直加油努力就好。 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 我都会坦然去面对。 最后对魏老师和张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指导我要深表感谢。总之一句话这次翻译让我收益匪浅,一定会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所帮助。篇2:翻译实践报告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节选)

翻译项目报告

摘要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一部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全面介绍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历史发展的巨著。该项目选取的是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作为翻译报告材料。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本翻译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来源、意义以及报告结构等。第二部分为原作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原作分析等。第三部分为翻译难点与翻译方法,包括翻译难点分析、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第四部分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启发并指出仍待解决的问题。在该翻译报告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翻译实践经验,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并运用具体的实例论证了该理论在翻译中得重要性。

关键词: 翻译项目报告,《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

a project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excerpts) abstract key words:translation report;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目 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2 1.2 项目意义???2 1.3 项目结构???3

二、原文背景

2.1 关于作者???3 2.2 原文版本???3 2.3 主要内容???4 2.4 原文分析???5

三、质量控制

3.1 翻译难点???6 3.2 准备工作???7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的选择与简述??7 3.4理论方法的运用与重难点问题的解决???7

四、总结

4.1 翻译经验???8 4.2 翻译教训???9 4.3 待解决的问题?9 参考文献?10 附录1 原文11 附录2 译文12 致谢???12

一、翻译项目背景

1.1 项目来源

本翻译项目是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合作项目,由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011级翻译硕士专业(mti)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主要翻译工作,并作为其毕业论文的设计来源。该翻译项目节选自由abc-clio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世界历史百科全书》是一套由众多作者参与编撰的专业工具书,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分成九个纪元叙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重大历史。由于篇幅原因,笔者节取了该书“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章节进行翻译实践。节选部分原文约一万一千余字。

1.2 项目意义

首先,《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是第一部大规模、全面地介绍全世界范围内各人种、各文明的历史发展的书籍。其内容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因此,将《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这部巨著译介到我国来,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全面深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本项目节选部分内容为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适应性。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国内并没有多少人深入了解这一生态变革,因此,项目原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及知识普及意义,值得翻译。

再者,就语言特点来说,原文用词准确、句子结构严谨、文章层次分明,是很好的翻译文本。

最后,通过该翻译项目,笔者想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丰富自身知识。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原文的内容,翻译才可能传神、达意,而这一切需要首先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其次,检验自身的中英文水平及英汉转换能力。英汉互译本身其实就是对译者中英文水平的考察,从英文翻篇3:翻译实践报告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翻译实践报告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实践时间:

填写说明

1. 所填写各项内容要求准确,要点应突出,表达应清晰; 2. 各项内容描述应分开填写;

3. 表格空间可与描述内容的多少而变动;

4. 所有各项内容填写完成之后,单面打印一式两份并装订好(此

页与封面双面打印),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自己留存。 5.电子文档采用 “翻译实践报告+学生姓名”方式命名。

篇4:翻译实践报告

一、实践课程名称

翻译实践

二、实践课程时间

2014年6月23日—7月11日

三、实践过程概述

本次的翻译实践总共三周。第一周进行的是文学翻译,译本是巴金的《小狗包弟》。第二周是科技英语翻译,译本是《设备维修中心》。我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翻译过程是这样子的:每个人先进行个人的文本翻译,然后小组针对翻译过程中的遇到的难点进行组内讨论,同时也把自己认为译文的亮点向大家展示。最后选出一个代表把小组最终的版本做成ppt的形式,在每周的最后一天展示给大家。最后一周我们去了华清池景点,以笔记和拍照等方式收集景点介绍的中英文资料,了解该景点的汉英翻译状况。先是个人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别找到了景点翻译中的亮点和错误,然后在小组里进行整合。最后做成了ppt向大家汇报。

三、实践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我在这次的翻译实践中受益匪浅。经过了大三一年的翻译学习,包括最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学习和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的学习,都在这次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同时我也从中发现了许多不足和很多还需要进步的地方。在这次翻译中,我主要使用的翻译工具有牛津高阶词典,新世纪英汉大词典,有道翻译软件等。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文章的选词非常重要,可能两个词语放入语境中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意思。首先,词汇量的不充足使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我不得不借助电脑,词典等工具查找出我所不能准确描述的关键词句。其次,是常用句型的缺乏也使得我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次,就是对一些专有词汇的不熟悉还有一些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匮乏也使得我的翻译工作进展的不太顺利。这时,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在网上查询在词典中查不到的专有名词、新词,以及相关背景知。

在文学翻译《小狗包弟》中,针对文学翻译的特点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可能对“雅”的要求会比较高点,因为需要使读者的感受与原文传达出的信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翻译时需要我们尽量保持文章的风格。但是我们绝不能丢掉忠实这一准则。对于题目,我采用了异化,没有把“包弟”翻译成拼音,而是根据音已成了“boddy”。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的难点就是很多短小且动词很多的句子很难处理。又比如:“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我是用非谓语动词来处理的,再三考虑,我

翻译成了:”it barked warmly and threw at him, smelling, licking, with paws touching him.”

在第二篇科技英语《设备维修中心》中,针对科技英语文章的特点,尤其是它对忠实与通顺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我并没有采用大量的花哨的句型,而大多是按照它的句式顺译的。在这个文章中我所遇到的困难就是有大量的科技术语,而且在不知道不了解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需要查阅大量的网络知识才能翻译出来。而且对译者句子的分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大多数科技英语的句子都是很长的,结构通常也会比较复杂。

最后的华清池翻译实践是我最喜欢的也收获最多的。之前从来不知道这些名气很大的景点在翻译上也会有这么多小错误。现在对这些译文进行了整合后发现问题还早真不少。比如有前后文译法不统一,专有名词的错误音译、专有名词的意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力求展现出完美的一面给国外游客看。同时这也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充分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严谨的译者有多么的重要在传达不同国家的文化方面有多么的重要。

最后我想总结下在这三周的翻译实践中我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

1.这次翻译老师要求我们每人都用电子版然后打印。我打字速度还好,但是对word的排版还是不太熟悉,有的地方常需要同学的帮忙才能完成。今后我们的工作肯定离不开办公软件的使用,所以我应该加强对各个软件的熟练度。

2.对于一个好的翻译家来说,肯定是需要有一个翻译的标准。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最好的,这是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己琢磨,并借鉴前人总结的规律得到的。我还需要在翻译数量上有所提高,让量变引起质变。

3.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时候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才能得到很多启示。因此,我现在对于团队合作相当看好。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多和大家探讨,开阔自己的思路。

这就是我三周来的一些收获与启发。在翻译的这条路上还有很长要走,我会多总结多实践,希望可以有所进步。篇5:翻译实践报告

翻译实践报告

姓名:荆一嵘 学号:041180 进入英语系伊始,周围的朋友便不断以“帮忙翻译东西”相求。似乎存在着一种共识:语言学习的 直接作用就是翻译。而实际上,在不得已而帮朋友的忙,以及逐渐参与翻译可学习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语言学和翻译是两种学问。语言的学习可能 其目的作用皆与翻译无关。而同时,懂得或熟练的掌握一门语言,也并不等同于可以从事翻译工作。在此谨以我在学习翻译理论前后的实践活动作比较,一来总结我 的所学和进步,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二来例证我前面所述的观点。

(一) 在接触翻译课之前

1 观念上

只要学好两门语言,就可以从事其互译工作。在翻译工作中,力求更优美更纯熟地运用文字,尤其是专业词汇的正确运用,是做好翻译的必经之路。

2 实践上

由于学习英语专业,周围朋友和自己都感到在英语方面我可能更胜一筹,于是就帮助同学翻译论文和简历。这成为我“翻译生涯”的开端。

3 实践总结

为了“不丢英语系的人”,自己力求精准优美,大量的查字典学词汇,客观上还是基本合格地传达 了原文意思,并且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整个实际操作的过程却显得尤为艰难,而且交付定稿时很多地方都还不尽如人意,颇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尽管之 前听过“信,达,雅”之类的说法,但用到实处,却无从下手。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来,大约是看到洋洋洒洒的几页文字,鼓足

勇气下定决心,抱着“排除万难, 不怕牺牲”的信念,硬着头皮从一个个生词查起,心中念着“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最后,才一句加一句地弄完。那份活里面,恐怕除了“辛勤的汗水”,还包含了 我日后面对翻译时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首先,由于那时还没有接触到翻译课,仅凭自己英语比同学好点,之前写过些有人拍手叫好的中文 文章,就贸然行动。一没能对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清楚定位,二还带点想“显摆显摆”的小聪明,结果弄到后来大词生词大用特用,从句长句连篇累牍,洋腔汉腔混 杂一气,书面口语轮流上阵。现在看看,真是热闹得很。

其次,那时最突出的感觉是,明明很清楚明白的读懂一句话,再换个语言转述,就怎么都不地道 了。正是这种感受,让我开始认识到,语言的学习可能只是停在更好地理解一门语言,更熟练的运用它去阅读和交流。但翻译,远比说明一个词一句话的意思要难, 文化背景(成语典故等为例)语言习惯(句式句法等)方言以及词的引申义等等,都是易懂难翻的。

最后,回到“阴影”问题。经历了那次痛苦不堪的战役,我对翻译大有敬而远之之势。乐意花时间去读英文小说,写自己的感想日记。唯独不愿翻译东西,且对翻译的印象保持在矛盾不断困难重重的阶段。一直到大三听说要上翻译课,都再三确认是必修还是选修。

(二) 被迫无奈上翻译课时

1 认识上

首先,开始重新对翻译定义。认识到至少大 体上讲文学性的和实用类的翻译,其功能和语言要求是不同的,要“对症下药”。其次,接触到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等。再次,对于遣词造句,从“华 丽”的审美走向“恰当”的标准。最后,虽然迄今为止自己的翻译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感觉无论是理

论上还是操作上还是(至少比以前)入门了。尤其要说的一 点是。不知不觉有了推敲的习惯,常有晚上做完一篇翻译,半夜突然灵感大发又起来删删改改的情形。那时改完一篇手稿,总要在室友微微的鼾声中“孤芳自赏”一 下再睡。 2实践上

翻译课的练习作业

帮同学翻译的几篇论文和简历

一个章节长的历史课本的英译汉

3实践总结

毫无疑问,对一门课程系统地逐步地学习,会对实践大有帮助。在参与翻译课的过程中,日益感到 实践中的进步,从理清头绪到准确表达意思再到力求更精炼更完善,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在实践中明显的表现出来。自己翻译的东西也越来越让自己“有面子”。与此 同时,为了翻的更好,尤其是看过一些名家专家的翻译理论和作品后,感到翻译的深奥和自己探求欲的强烈,无形中给自己的时间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

这段时间的实践,让自己越来越多的提出各种问题,然后一一努力克服和解决。而其中两大突出而且一直存在的问题让我觉得难以解决。

一个问题是,个人文风偏好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可能由于从小喜欢文学作品,学习英语也侧重于英 文剧英文原著的欣赏,对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很是偏好。在翻译时,或多或少带着“文学”的味道。另一方面,实用性文体,如简历等,往往套用固定格式,用词准 确巨资精炼是关键,但文学性的拓展空间显然较小。这使我感到,实用文体和文艺作品的翻译走的是两条路子。而我们的翻译教学相对比较笼统,虽然,老师在教学 中作过比较和区分。但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分为两个科目,就像分英美文学和翻译两个方向一样,是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

第二,依然是“易懂难翻”的问题。不论是应用文还是文学作品,两门语言中的词句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把作者的原意准确而又地道的翻译出来,是我实践中一直以来的困惑。有时“再创作”引发的矛盾让人两难:1)再创作可以使文章语言“地道”起来,但这个过程必然会使一些原有的东西丢失,被介绍的作品也不知不觉中或多或少的走形。2)像鲁迅提倡的那样,用“洋腔”,保持了原味,却难免显得不通顺,又失掉些文学的雅致。当然,可能这个问题至今都是专家争论的焦点。记得看《名家翻译理论介绍》时,就常常感到同一问题,不同人不同说法,根本找不到一个定性的答案。大约这就是翻译的难题所在吧。

(三) 即将告别翻译课

虽然日后,我可能选择从事传播类的职业。但不可否认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因此我想,在翻译 课程,在英语系所学到的知识,必将可以帮助我更好的发现语言文化中的奥妙,发现文化文艺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帮助我更好的去完成交流和传播工作。我想即使离 开英语系,我仍不会停止对语言的学习对翻译的实践。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感激“师傅”领我进门,更愿在以后努力“修行”进一步提高, 并期待着在以后的日子中,仍能有机会向“师傅”学习,与“师傅”交流。那样的话,学术与精神的收获,都必将成为我人生一笔不可估价的财富。

最后,要用一句话总结我在翻译课上的收获的话——?我不再是被迫无奈了,我恋上了她?。

第18篇:翻译实践考核

Stolen Suffering

ON a March day four years ago, a very old lady, striking, snowy-haired, unsmiling, was looking at me with disgust.A Polish Jew who had survived the Holocaust, she‟d been telling me how she and her young son had managed to keep a step ahead of the people who were hunting them down, and at the end of this stupefying tale of survival I‟d looked up at her and said, “What an amazing story!” It was at that point that she flapped her spotted hand at me in disdain.“„Amazing story,‟” she mimicked me, tartly.She fetched a heavy sigh.“If you didn‟t have an amazing story, you didn‟t survive.”

She was referring to literal survival, of course — survival at its meanest, most animal level, the mere continuance of the organism.At a time when Jews throughout Europe were being rounded up like livestock or hunted down like game, survival indeed depended on feats of endurance or daring so extreme, on accidents or luck so improbable, that they can seem too far-fetched to be true.

A Jewish couple who hid in the attic of a Nazi officers‟ club, forced to listen as the soldiers below joked and drank after a day‟s slaughter; two young brothers who hid in a forest, strapping the hooves of deer to their feet whenever they ventured into the snow to confuse those who were trying to find them; a youth who, the day before the Germans entered his Polish hometown, left home and just kept walking east, until he reached ...China.

I heard these stories firsthand five years ago, while researching a book about relatives of mine who didn‟t survive.But still they keep coming.Last Monday, I heard about an orphaned Jewish girl who trekked 2,000 miles from Belgium to Ukraine, surviving the Warsaw ghetto, murdering a German officer, and — most “amazing” of all — taking refuge in forests where she was protected by kindly wolves.

The problem is that this story is a lie: recounted in a 1997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by Misha Levy Defonseca, it was exposed last week as a total fabrication — no trekking, no Warsaw, no murder, no wolves.(No Jews, either: the author, whose real name is Monique De Wael, is Roman Catholic.) To be sure, phony memoirs aren‟t news: in 1998 the acclaimed child-survivor memoir “Fragments” was proved a fake, and more recently James Frey‟s credibility infamously exploded into a million little pieces.But the trickle now seems to be a flood.Just days after the revelations about Ms.De Wael‟s book yet another popular first-person account of extreme suffering turned out to be a fraud.(This one, “Love and Consequences,” purports to b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young half-white, half-American Indian woman who was raised by a black foster mother in the gang-infested streets of Los Angeles.) This trend sheds alarming light on a cultural moment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suffering, identity and “reality” itself seem to have become dangerously slippery.

Each of the new books commits a fraud far more reprehensible than Mr.Frey‟s self-dramatizing enhancements.The first is a plagiarism of other people‟s trauma.Both were written not, as they claim to be, by members of oppreed claes (the Jews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impoverished African-Americans of Los Angeles today), but by members of relatively safe or privileged claes.Ms.De Wael was a Christian Belgian who was raised by close relatives after her parents, Resistance members, were taken away; Margaret Seltzer, the author of “Love and Consequences,” grew up in a tony Los Angeles neighborhood and attended an Episcopal day school.

In each case, then, a comparatively privileged person has appropriated the real traumas suffered by real people for her own benefit — a boon to the career and the bank account, but more interestingly, judging from the authors‟ comment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gratification, too.Ms.Seltzer has talked about being “torn,” about wanting somehow to ventriloquize her subjects, to “put a voice to people who people don‟t listen to.” Ms.De Wael has similarly referred to a longing to be part of the group to which she did not, emphatically, belong: “I felt different.It‟s true that, since forever, I felt Jewish and later in life could come to terms with myself by being welcomed by part of this community.” (“Felt Jewish” is repellent: real Jewish children were being murdered however they may have felt.)

While these statements want to suggest a somehow admirable desire to “empathize” with the oppreed subjects, this sentimental gesture both mirrors and exploits a widespread, quite pernicious cultural confusion about identity and suffering.We have so often been invited, in the past decade and a half, to “feel the pain” of others that we rarely pause to wonder whether this is, in fact, a good thing

Empathy and pity are strong and neceary emotions that deepen our sense of connection to others; but they depend on a kind of metaphorical imagination of what others are going through.The facile

aumption that we can literally “feel others‟ pain” can be dangerous to our sense of who we are — and, more alarmingly, who the others are, too.“We all have AIDS,” a recent public-awarene campaign declared.Well, no, actually we don‟t: and to pretend that we do, even rhetorically, debases the anguish of those who are stricken.

四年前三月的那一天,一位引人注目的、满脸严肃的银发老妇人愤愤地瞪了我一眼。

四年前三月的一天,一个老太太,醒目,白雪皑皑的头发,表情严肃,看着我的厌恶。是一个波兰犹太人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她告诉我,她和她年幼的儿子是如何设法保持领先一步的人猎杀它们,在这种愚民的生存故事的结束,我看着她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这是在这一点上,她拍着斑的手在我不屑。 “令人惊讶的故事,”她模仿我,刻薄。她取出一个沉重的叹息。 “如果你没有一个惊人的故事,你也无法生存。”

她指的是文字生存,当然最“惊艳”的所有没有徒步旅行,华沙,没有谋杀,没有狼。 (没有犹太人,无论是作者,他的真名是莫妮克瓦伊勒阿布,是罗马天主教)。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假的回忆录的消息:在1998年,著名的儿童幸存者回忆录“记忆碎片”被证明是假的,并最近詹姆斯·弗雷的信誉臭名昭著的爆炸成万的小件。但涓涓细流,现在似乎是洪水。仅仅几天后,约女士德瓦伊勒阿布的书的启示,另一种流行的第一人称帐户的极度痛苦竟然是一个骗局。 (这其中,“爱与后果”,看来是一个年轻的半白,半美国的印度女人提出一个黑色的养母在该团伙出没的洛杉矶街头的自传)。这种趋势揭示惊人光的时刻,痛苦,身份与“现实”本身的含义似乎已经成为了危险滑的文化。

的新书中的每一个都犯了欺诈行为更应该受到谴责比先生弗雷的自我戏剧化的改进。第一个是抄袭别人的创伤。两人都写的,因为他们声称,被压迫阶级的成员(犹太人在二战期间,贫困的非裔美国人今天在洛杉矶),但相对安全或特权阶级的成员。德瓦伊勒阿布女士是一个基督徒,比利时被带走后,她的父母,抵抗运动成员,近亲属提出的,“爱与后果的作者,玛格丽特Seltzer的”长大了托尼洛杉矶附近,并出席了主教的一天学校。

然后,在每一种情况下,一个比较特权的人拨了真正的她自己的真实的人而且,更令人震惊的,别人是谁,太。最近的公共宣传运动宣布:“我们都有艾滋病”。哦,不,其实我们不和假装,我们甚至反问,那些没有遭到贬低的痛苦。

第19篇:翻译实践总结

2012年7月翻译实践总结

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是一门专业知识实践课。我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来考察和提高自己对翻译理论及翻译常用方法、技巧的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以适应未来实践的需要。 英语专业翻译实践通过对各类题材的文章翻译实践掌握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使我们在了解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是自己的翻译能力增强。

一、实习目的

全面地将所学的各项 英语知识结合起来并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运用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水平,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未来的工作领域中一展风采。另外此次实习经历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基本情况

从大三开始我们开了翻译课第一学期的英译汉以及本学期的是汉译英,经过了整整两个学期的英语翻译,我觉得自己在翻译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将近一个月的翻译实践课程即将结束,指导老师精心的为我们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翻译资 料,资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科研、实事新闻、历史、医学、心理等各个方面方面以及保护等方面。

在实习起步阶段,我们先是由魏老师指导向我们进行本次实习的内容、安排以及意义并将我们分组。要求了每周的具体工作以及我们第一周要进行的翻译材料,汉译英材料是《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英译汉是《Extra Weight in Early Childhood Foretells Later Disease Risk》,并要求我们将《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做成课件,详细的列出翻译过程中所遇到困难以及感受。第二周的翻译材料是《设备维修中心》和《Exhaustion Syndrome Leaves Measurable Changes in the Brain》

万事开头难,翻译实习的开始是比较头疼的,在正式动笔对《唐朝皇后棺椁被追回》进行翻译之前我们不得不复习之前所学过的翻译理论知识点了解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和一些晦涩难懂词让我们四人为此而抓耳挠腮。所以开始的时候,总是感觉翻译的有些别扭。在周四的PPT汇报过程中,魏老师认真的给我们讲解了各种困难。

第二阶段的实习是由张云老师指导我们对菜谱进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的西科杯翻译大赛。主要翻译内容是《Why Economics Can’t Explain Our Cultural Divide》,中餐菜名译法举例以及班级合作的菜谱书翻译;最后一周的翻译材料是《平凡的人生》节选及《The Girl with the Apple》节选。

在第三阶段,我们认真对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知道老师。

三、实习感受

过这次的翻译实习主要让我领会到了两点一是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二是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有是该活动的结果它是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翻阅大量资料我更加透彻的掌握了一些翻译的相关知识。1.翻译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标准的汉语表述出来。2.翻译质量有两个基本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忠实于原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第二个标准是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就是所谓的“达”句子要通顺 流畅不能生造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文笔。3.翻译界通用的质量标准是“信、达、雅”。4.直译和意译的辨证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团队精神。在四次讨论中我们每个人都做认真的翻译,然后一起研究,讨论,最后做出决定。这种经历对我们日后工作或者学术研究都有很大帮助。2.查阅搜索资料的能力。前面提到很多文本需要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词汇表达。因此我们在翻译中要通过网络、图书来查阅大量资料。我们的收获不在于我们学会了

查资料而是我们能够更快地在大量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我想今后的工作中也会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大量的多余信息里找有用的资源。

四.实习反思

1.这个过程暴漏了单词量不够 ,这点对我来说影响很大, 比如经常会遇到一些单词 ,感觉见过但有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查字典浪费了很多时间。通过这次实践在以 后顶顶会注意多积累增加单词记忆量。 2.对句子的分析能力不足,包括具子成分以及语法的欠缺导致了在翻译中的困难并且犯错。英语句子成分只是英语语法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平时的考试也不会考, 以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3.我在速度方面的不足。在这儿我主要谈的是打印时的翻译速度因为看电子版本,首先是费眼睛时间长了眼睛会很花,所以会感到比较的疲劳总是不能坚持下去。其次,是我本身对电脑键盘的熟练程度还不够经常会打错字。不过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把自己的翻译速度尽最大努力提上来。

五.实习总结

这次的翻译实习对我来说是次绝佳的挑战。经过这次的学习后我发现自己的心静了很多,所以,什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习惯和心态也是慢慢培养训练出来的。认真和努力了这就已经足够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刻意追求事情的完美 一直加油努力就好。 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 我都会坦然去面对。 最后对魏老师和张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指导我要深表感谢。总之一句话这次翻译让我收益匪浅,一定会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所帮助。

第20篇:毕业论文翻译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

所在学院 专业

申请学士学位所属学科 年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

外国语学院 英 语 文学

二零一六年五月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The Translated Version The Original Story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Acknowledgments

译文

雾都孤儿

狄更斯 著

陈明茜 译

进一步讲述奥利弗在布朗罗先生家的情形,在布朗罗先生外出办事时,一位名叫格林维格的先生为他作了一番值得注意的预言。

布朗罗先生突然发出一声惊呼,奥利弗吓晕了过去,过了一会他醒了,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老绅士和贝德温太太都十分谨慎,对画像避口不谈。也不谈论奥利弗德过去和未来,且谈论仅限于让他感到快乐的同时又不会刺激他为限。他仍然太虚弱,不能起床去吃饭,但第二天他下楼进入管家的房间,第一个举动就是将急切的目光投向那一面墙,希望能再次看到漂亮女士的面庞。他的期望破灭了,画像已经被摘走了。

“啊!”管家看着奥利弗眼睛看的方向说,“你瞧,没了。”

“我也发现不见了,夫人,”奥利弗回答,“他们干吗要把画像拿走呢?”

“是给摘下来了,孩子。因为布朗罗先生说了,它好像会使你挺难受似的,说不定会妨碍你身体复原,你是懂得的。”老妇人答道。

“噢,不,真的,一点也碍不着我,夫人,”奥利弗说,“我喜欢看,我可喜欢呢。”

“好啦,好啦!”老妇人相当幽默地说,“你尽你所能恢复好,宝贝儿,它就能重新挂起来了,在那儿!我向你保证!现在让我们谈点别的事情吧。”

此刻,奥利弗所能得到的关于肖像的情况就是这些了,因为老妇人在他生病期间对自己那样好,他便尝试着不再去想关于这个话题的事了。

他聚精会神地听她讲了许多故事,说她有一个既可爱又漂亮的女儿嫁了一位既可爱又漂亮的丈夫,女儿女婿都住在乡下。还有一个在西印度商人那做店员的儿子,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青年,很孝顺每年都会写四封信给家里。谈起那些信,泪水便涌上她的双眼。老妇人一五一十,说了半天儿女们的优点,此外还谈到他那体贴温柔的丈夫也有无数的优点,她丈夫已经去世了,真可怜啊!整整二十六年了。喝茶的时间到了。喝过茶,她开始教奥利弗玩纸牌,奥利弗学得快,一点也没让她费心。两人玩得

兴致勃勃,毫无倦意,一直玩到该给病人来上一点暖和的对水红葡萄酒外带一片烤面包的时候才罢手,接着他才心满意足地睡觉去了。

奥利弗恢复健康的那些日子是多么幸福啊,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整洁,井井有条。每个人都那么和蔼可亲,他向来在喧嚣扰嚷中生活,在他看来,这似乎就是天堂。他刚恢复到能自己穿衣服,布朗罗先生便叫人替他买了一套新衣套装,一顶新帽子和一双新皮鞋。奥利弗得知他可以随意处置旧衣服,他把它们给了一个对他非常友善的仆人,并且让她把它们卖给个犹太人,钱留下自己花。这事她很快就办妥了,奥利弗从客厅窗户里望出去,看见那犹太人把旧衣服打成一卷,放进袋子走远了。他满心欢喜,心想这些东西总算妥善处理了,自己现在不可能再有得重新穿上它们的危险。说实话,它们是烂得不成样子的破衣服,奥利弗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套新套装。

一天晚上,大约是画像事件之后的一个礼拜,他正坐着和贝德温夫人说话,从布朗罗先生那来了消息,如果奥利弗·忒斯特精神很好的话,他希望能在他的书房见见他并且和他谈谈。

“哎哟,真没办法,你洗洗手,我帮你梳一个漂亮的分头,孩子。”贝德温夫人说,“真要命,早知道他要请你去,我们该给你戴一条干净的领子,把你打扮得跟六便士钱币一样漂亮。”

奥利弗照老妇人的要求的做了,尽管她一个劲惋惜,可已经来不及给他的衬衫领子压褶饰了。尽管少了这样重要的一大优势,他的模样还是十分清秀,招人喜欢。老妇人十分满意,一边将他从头打量到脚,一边说道:哪怕是早就接到通知,恐怕也没办法将他打扮得更精神了。

凭着老妇人这番话的鼓励,奥利弗敲了敲书房门。听到布朗罗先生叫他进去,他便进去了,他发现这一间小小的里屋整个就是一座书城,屋里有一扇窗户能看见几个精美的花圃。临窗放着一张桌子,布朗罗先生正坐在桌前看书。一见到奥利弗,他把书推到一边,叫他靠近桌旁坐下来。奥利弗照办了,心里感到挺纳闷,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才找到要读这么多书的人。这些书好像是为了让全世界的人都变得聪明一些才写出来的。这一点在许多比奥利弗·忒斯特更有见识的人看来,也依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一桩不可思议的事情。

“书可真多不是吗,我的孩子?”布朗罗先生观察到奥利弗带着好奇心打量着书架,从地板垒到天花板上。

“相当多,先生。”奥利弗答道,“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书。”

“如果你表现好的话,你可以读它们。”老绅士和蔼地说,“你会很喜欢它们,而不光是看看外表这样,在某些情况下,因为有些书的精华仅仅是书的封底封面。”

“我想准是那些厚的书,先生。”奥利弗说,指了指几本封面烫金的四开本大书。

“那倒不一定,”老绅士说,他笑着拍了拍奥利弗的头,“还有一些同样也是大厚书,尽管篇幅要小的多。怎么样,想不想长大了做个聪明人也写书,嗯?”

“我想我更愿意阅读它们,先生。”奥利弗答道。

“什么!你不想成为一个作家吗?”老绅士说。

奥利弗考虑了一会儿,最后说,他认为成为一个读书人更好;以上回答让老绅士由衷地笑了,并说他讲了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奥利弗非常高兴,尽管他一点也不知道这句话妙在那里。

“好啦,好啦,”老绅士平静下来说道,“你别怕,我们不把你培养成一个作家就是了,只要是正当的手艺都可以学,或者改学制砖。”

“谢谢您,先生。”奥利弗说,他答话时真挚态度引得老绅士再一次笑了,并且说了一些关于奇怪的直觉的事。奥利弗没听懂,也没太在意。

“现在,”布朗罗先生尽量说得温和一些,然而在这一时刻,他的脸色仍然比奥利弗一向所熟悉的要严肃的多。“孩子,我希望你认认真真听我说下边的话。我要和你开城布公地谈一谈,因为我确信你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就像许多年纪稍长的人一样。”

“噢,不要告诉我你要把我送走,先生,求您了!”奥利弗惊叫起来。他被老绅士刚开始严肃的口吻吓到了。“不要把我赶出去,叫我又到街上去流浪。

让我留在这吧,当个仆人。不要把我送回原来那个鬼地方去,可怜可怜一个苦命的孩子吧,先生!”

“亲爱的孩子,”老绅士说,他被奥利弗突如其来的激奋感动了。“你不需要担心我抛弃你,除非你给我个理由。”

“我永远,永远不会了,先生,”奥利弗抢着说。

“但愿如此,”老绅士再次答道,“我不相信你会那样做,我以前被我尝试去帮助的对象欺骗过;不管怎样,我依然由衷地信任你。我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这样关心你。我曾倾注满腔爱心的那些人已经长眠于黄泉之下,我平生的幸福与欢乐也埋在了那里。不过从内心感情来说,我还没把我的心做成一口棺材永远封闭起来,切肤之痛只是使这种感情越发强烈与纯净罢了。”

老先生娓娓而谈,与其说是对那位小伙伴讲的,不如说是说给他自己听的。随后,他稍微顿了一下,奥利弗仍安静的坐着。

“好了,好了!”老绅士最后用欢快的语调说,“我说这些,是因为你有一颗年轻的心。要是你知道我曾遭受过巨大的疼痛与伤心,你就会更小心,或许不会再伤我一次了。你说你是个孤儿,在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我多方打听的结果都证实了这一点。让我听听你的故事;你从哪里来,谁把你养大,你怎么进入我找到你的那个团伙的。说真的,在我有生之年你不会无依无靠的。”

奥利弗哽咽起来,好一会说不出话。他刚要开始讲述自己如何在农场里长大,布鲁斯又如何把他带到济贫院去的,大门口却响起来了颇不耐烦的敲门声。仆人跑上楼来报告说,格林维格先生来了。

“他上楼来了?”布朗罗先生问道。

“是的,先生,”仆人答道,“他问家里有没有英格兰松饼。我告诉他有,他说他是来喝茶的。”

布朗罗先生笑着转向奥利弗说,格林维格是他的一个老朋友,切不可对他的举止稍有些粗鲁而耿耿于怀,因为他骨子里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他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我要下楼去吗,先生?”奥利弗问道。

“不用,”布朗罗先生答道,“我更希望你待在这儿。”

这时,有人拄着粗拐杖进来了。他是一位肥胖的老绅士,一条腿有点跛。他穿着蓝色大衣,条纹马夹,淡黄色棉布马裤和长筒靴,头戴宽边且周边凸起绿边的白色礼帽。衬衫领褶从马夹里露出来,下边晃荡着一条长长的怀表钢链,表链末端只有一把钥匙在底下挂着。他白色围巾的尾端缠绕成一个桔子大小的球。他扭动面部,脸上做出各种表情,很难形容。当他说话的时候他的头习惯拧向一边,与此同时他的眼睛打眼角里往外看,使人看见他就不自觉地联想到鹦鹉。他一进来就定在那里,摆出那种

姿势,手臂伸得长长的,拿出一小块桔子皮,忿忿不平地吼起来。

“瞧瞧,看见这个了吗?真是邪门,我每次去拜访一户人家都要在楼梯上发现这个东西,莫非是那个穷大夫的朋友干的?我已经让桔子皮拌瘸过一次,桔子皮总有一天会要了我的命,如果不是的话,我把自己的脑袋吃下去我也心甘情愿,老兄。”

格林维格先生最后夸下了一句海口。他每次提出一种主张几乎都要用这句作后盾。以他的具体情况而言这一点就更不可思议了,因为即使是为了作出这种论证,承认科学上可能出现的种种进步已经到了一位绅士能够在本人有这种意愿时吃下自己脑袋的程度。但格林维格的头是相当大的,就是世间最自信的人也不敢指望一顿把它吃下去,而且完全不考虑上边还抹着一层厚厚的发粉。

“我会把我的头吃下去,先生。”格林维格先生重复了一句,一边用手杖敲了敲地板。“喂!那是谁!”他打量着奥利弗,向后退了两步。

“这是小奥利弗·忒斯特,我们上次说到的人就是他。”布朗罗先生说,奥利弗鞠了一躬。

“我希望你说的不是那个发烧的男孩吧。”格林维格说着又往后退了一点。“等一下,不要说话,停——”格林维格先生继续说道。突然间,他又有了新发现,把发烧的疑惧抛到了脑后。

“他就是吃桔子的那个男孩。如果不是这个孩子吃了桔子,又把这一片桔子皮扔在楼梯上的话,老兄,我可以把我的脑袋连同他的一块吃掉。”

“不,不,,他没吃过桔子,”布朗罗先生笑道,“来,摘下你的帽子,和我的小朋友聊聊。”

“我对这个问题很有感触,老兄。”这位易动怒的老绅士一边脱掉手套一边说。“我们这条街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几片桔子皮,我知道是在拐角上那个外科大夫的孩子丢在那的。昨晚,一个年轻的女人就在那上边滑了一跤,撞在我花园的围栏上。她一爬起来,我看见她一个劲地往他那盏该死的红灯上瞅。‘你别到他那去’,我向窗外大声喊,‘他就是凶手,人为的陷阱!’所以他是,如果他不是——’这位性情暴躁的老绅士用手杖重重地敲了一下。朋友们向来就明白这个意思,每当词不达意时,他就会把这句口头禅搬出来。随后他依然握着手杖,坐下来并打开一副用黑色宽带子挂

在身上的眼镜,看了奥利弗一眼。奥利弗见自己成了审查的对象,脸唰地一下红了,又鞠了一躬。

“他就是那个男孩,是吗?”格林维格先生终于问道。

“就是他,”布朗罗先生说。“你还好吗,孩子?”格林维格先生说。

“好多了,谢谢你,先生。”奥利弗答道。

布朗罗先生似乎看出他脾气古怪的朋友要说一些不友善的话,就让奥利弗下楼并告诉贝德温夫人他们准备用茶。奥利弗一点也不喜欢来客的态度,便高兴地下楼去了。

“他长得不错,不是吗?”布朗罗先生问道。“我不知道。”格林维格先生想要发火了。“不知道?”“是,我不知道。我从来看不出小孩子有什么两样。我只知道两类孩子,一类是粉脸,一类是肉脸。”

“奥利弗是哪一类?” “粉脸。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儿子就属于肉脸。他们管他叫好孩子。他有圆圆的脑袋,红红的脸蛋,明亮的眼睛,可压根儿就是可恶的孩子。身体和四肢肥硕到把他蓝衣服的线都撑开了,有着飞行员的声音和狼一样的胃口,我知道他,这个坏蛋。”

“哎呀,”布朗罗先生说,“这都不是奥利弗·忒斯特的特点,所以他不至于激起你的愤怒。

“是不是那个样子”格林维格先生回答道,“他也许更差劲。” 布朗罗先生不耐烦地咳嗽起来,格林维格先生却感到有说不出的欣慰。

“我说他可能更差劲,”格林维格先生重复着。“他从哪里来,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发过烧,那又怎样?不仅仅是好人才发烧,不是吗?坏人有时也会发烧;不是吗?恩?我知道牙买加有一个人因为谋杀他的主人而被绞死了,他发过六次烧。在这件事上他不值得同情,哼!胡说八道!”

现在,事实是,在他自己心里最深的隐蔽处,格林维格很想承认奥利弗的仪表举止都非常讨人喜欢。可是他生来喜欢抬杠,这次因为拾到那片桔子皮,就更要抬抬杠了。他暗自决定,谁也别想对自己发号施令。说一个孩子是否好看,从一开始他就跟自己的朋友过过招。布朗罗先生承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问题他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并且他已经把调查奥利弗以往经历的事搁在一边,等到他认为孩子经受得住的时

候再说,格林维格冷笑一声。他不无嘲讽地问管家有没有在夜间清点餐具的习惯。因为如果她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没有发现丢了一两把汤匙的话,他宁愿说说。

尽管布朗罗先生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冲动的绅士,可他知道他朋友的怪脾气,对这一切他还是带着少有的好兴致照单全收。在喝茶的时候格林维格先生亲切高兴地表达了他对英格兰松饼的赞赏,气氛十分融洽。奥利弗也在座,他逐渐感到自己不像刚见到这位凶巴巴的老绅士时那样紧张了。

“你什么时候才能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听到有关奥利弗生活遭遇的故事呢?”吃过茶点,他斜着眼盯住奥利弗,重新提起了这件事。

“明天早晨,”布朗罗先生答道。“到时候我更愿意他独自跟我在一块。明天十点来找我,亲爱的。”“好的,先生,”奥利弗答道。他答得有些迟疑,因为很疑惑格林维格先生看他的眼神为什么那么冷峻。

“我要告诉你点事,”老绅士对布朗罗先生耳语说,“他明早不会来找你,我看见他犹豫了,他在骗你,我的好朋友。”

“我发誓他没有,”布朗罗先生温和地答道。

“如果他没有,”格林维格先生说,“我将——”他把手杖放下了。“我将用我的生命担保孩子很诚实!”布朗罗先生敲着桌子说。

“我敢拿我的脑袋担保他会说谎!”格林维格先生也敲着桌子再次应声答道。 “我们走着瞧,”布朗罗先生压住火说。“走着瞧,”格林维格先生带着一种气人的微笑说着,“走着瞧。”

真好像命中注定似的,贝德温夫人恰好在这时拿着一包书进来了,这是布朗罗先生那天早上从那位书摊掌柜那里买的,他在前面的故事中出现过。她把书放在桌子上准备离开房间。

“让那个送书的男孩等一下,贝德温夫人!”布朗罗先生说,还有东西要他带回去。”

“他已经走了,先生。”贝德温夫人答道。

“叫他回来,”布朗罗先生说,“这人也真是的,他是个穷人,这些书还没付钱,这还有几本书也要送回去。”

大门开了,奥利弗和女仆分两路追了出去。贝德温夫人站在台阶上,大声呼喊送

书来的男孩,但男孩已将不见了影儿。奥利弗和女仆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回报说不知道他跑哪去了。

“啧啧,我感到非常抱歉,”布朗罗先生惊呼道,“我特别希望那些书今晚能还回去。”

“把这些书给奥利弗,”格林维格先生讽刺地笑着,“他一定能把它们安全送到,你知道的。”

“是啊,如果你愿意的话啊,让我把它们送去,先生,”奥利佛说。“我会跑着去的,先生。”

那个老绅士刚要说任何情况下奥利佛都不应该出去,格林维格带有敌意地咳嗽了一声,这迫使他决定让奥利佛跑一趟,由他迅速办完这档子事,自己就可以向维格先生证明,他的猜疑在这一点上至少是不公正的,而且可以立刻证明。

“你可以去,我亲爱的,”老绅士说,“书放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把它们拿下来。”

奥利佛非常高兴自己能有用处。在慌乱中拿下来书夹在胳膊底下,手里拿着帽子,听候吩咐。

“你这样说,”布朗罗先生目不转睛地看着格林维格先生:“你就说你把那些书送回来了,并且你要支付我欠他的四镑十先令。这是一张五镑的钞票,所以你应该给我带回十先令的零钱。”

“用不了十分钟我就回来,先生,”奥利弗热切地说。他把钞票放在夹克的口袋里并小心翼翼地把书夹在胳膊下。他有礼貌地鞠了一躬,离开了房间。贝德温夫人跟着他到了大门口,给了他不少嘱咐——最近的路怎么走啦,书摊老板的姓名啦,街道名称啦。奥利弗说他一切都清楚了。老妇人又添上许多训诫,路上当心,别着凉,这才准许他离开。

“保佑他可爱的面庞!”老妇人目送他到门外。“不管怎么说我不能忍受他走出我的视线。此刻,奥利弗快乐地向四周张望。他在转角的地方朝老妇人点点头。老妇人笑呵呵地还了礼,关上门走回她自己的房间。

“我看最多二十分钟他就会回来,”布朗罗先生拿出他的表放在桌子上。“那时天就黑了。”

“哇!你还真以为他能回来?”格林维格先生问。 “你不这样看?”布朗罗先生笑着反问道。

格林维格先生心里的矛盾很强烈。此刻他因为朋友自信的笑容,更来劲了。 “是的,”他用拳头猛捶桌子说道,“我认为,这男孩有新套装穿在身上,一摞值钱的书夹在胳膊底下,还有五镑的钞票在他手里,他将会回到那窝贼朋友那嘲笑你!如果那个男孩返回这座房子,先生,我就把自己的脑袋吃下去。”

他说罢这番话,把椅子拉的离桌子近了一些。两个朋友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表放在他俩之间。

为了举例说明我们对自身做出的判断有多么看重,做出一些极为鲁莽轻率的结论时又是多么自负,有一点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尽管格林维格先生绝对不是心术不正的坏蛋,看着自己尊重的朋友上当受骗,他会真心诚意地感到难过。在这一刻,他却由衷而强烈地希望奥利弗不要回来。

天渐渐黑了,连表上的数字也几乎看不清了,但两个老绅士依然默不作声地坐在那儿,表放在他俩中间。

原文

Oliver Twist

Charles Dickens

.Comprising Further Particulars of Oliver’s Stay at Mr.Brownkow’s, with the Remarkable Prediction Which One Mr.Grimwig Uttered Concerning Him, When He Went out on an Errand.

Oliver soon recovering from the fainting-fit into which Mr.Brownlow\'s abrupt exclamation had thrown him, the subject of the picture was carefully avoided, both by the old gentleman and Mrs.Bedwin, in the conversation that ensued: which indeed bore no reference to Oliver\'s history or prospects, but was confined to such topics as might amuse without exciting him.He was still too weak to get up to breakfast; but, when he came down into the housekeeper\'s room next day, his first act was to cast an eager glance at the wall, in the hope of again looking on the face of the beautiful lady.His expectations were disappointed, however, for the picture had been removed.

\'Ah!\' said the housekeeper, watching the direction of Oliver\'s eyes.\'It is gone, you see.\'

\'I see it is ma\'am,\' replied Oliver.\'Why have they taken it away?\'

\'It has been taken down, child, because Mr.Brownlow said, that as it seemed to worry you, perhaps it might prevent you getting well, you know,\' rejoined the old lady.

\'Oh, not indeed.It didn\'t worry me, ma\'am,\' said Oliver.\'I liked to see it.I quite loved it.\'

\'Well, well!\' said the old lady, good-humouredly; \'you get well as fast as ever you can, dear, and it shall be hung up again.There! I promise you that! Now, let us talk about something else.\' This was all the information Oliver could obtain about the picture at that time.As the old lady had been so kind to him in his illne, he endeavoured to think no more of the subject just then; so he listened attentively to a great many stories she told him, about an amiable and handsome daughter of hers, who was married to an amiable and handsome man, and lived in the country; and about a son, who was clerk to a merchant in the West

Indies; and who was, also, such a good young man, and wrote such dutiful letters home four times a year, that it brought the tears into her eyes to talk about them.When the old lady had expatiated, a long time, on the excellences of her children, and the merits of her kind good husband besides, who had been dead and gone, poor dear soul! just six-and-twenty years, it was time to have tea.After tea she began to teach Oliver cribbage: which he learnt as quickly as she could teach: and at which game they played, with great interest and gravity, until it was time for the invalid to have some warm wine and water, with a slice of dry toast, and then to go cosily to bed.

They were happy days, those of Oliver\'s recovery.Everything was so quiet, and neat, and orderly; everybody so kind and gentle; that after the noise and turbulence in the midst of which he had always lived, it seemed like Heaven itself.He was no sooner strong enough to put his clothes on, properly, than Mr.Brownlow caused a complete new suit, and a new cap, and a new pair of shoes, to be provided for him.As Oliver was told that he might do what he liked with the old clothes, he gave them to a servant who had been very kind to him, and asked her to sell them to a Jew, and keep the money for herself.This she very readily did; and, as Oliver looked out of the parlour window, and saw the Jew roll them up in his bag and walk away, he felt quite delighted to think that they were safely gone, and that there was now no poible danger of his ever being able to wear them again.They were sad rags, to tell the truth; and Oliver had never had a new suit before.

One evening, about a week after the affair of the picture, as he was sitting talking to Mrs.Bedwin, there came a meage down from Mr.Brownlow, that if Oliver Twist felt pretty well, he should like to see him in his study, and talk to him a little while.

\'Ble us, and save us! Wash your hands, and let me part your hair nicely for you, child,\' said Mrs.Bedwin.\'Dear heart alive! If we had known he would have asked for you, we would have put you a clean collar on, and made you as smart as sixpence!\'

Oliver did as the old lady bade him; and, although she lamented grievously, meanwhile, that there was not even time to crimp the little frill that bordered his shirt-collar; he looked so delicate and handsome, despite that important personal advantage, that she went so far as to say: looking at him with great complacency from head to foot, that she really didn\'t think it would have been poible, on the longest notice, to have made much difference in him for the better.

Thus encouraged, Oliver tapped at the study door.On Mr.Brownlow calling to him to come in, he found himself in a little back room, quite full of books, with a window, looking into some pleasant little gardens.There was a table drawn up before the window, at which Mr.Brownlow was seated reading.When he saw Oliver, he pushed the book away from him, and told him to come near the table, and sit down.Oliver complied; marvelling where the people could be found to read such a great number of books as seemed to be written to make the world wiser.Which is still a marvel to more experienced people than Oliver Twist,every day of their lives.

\'There are a good many books, are there not, my boy?\' said Mr.Brownlow, observing the curiosity with which Oliver surveyed the shelves that reached from the floor to the ceiling.

\'A great number, sir,\' replied Oliver.\'I never saw so many.\'

\'You shall read them, if you behave well,\' said the old gentleman kindly; \'and you will like that, better than looking at the outsides,that is, some cases; because there are books of which the backs and covers are by far the best parts.\' \'I suppose they are those heavy ones, sir,\' said Oliver, pointing to some large quartos, with a good deal of gilding about the binding.

\'Not always those,\' said the old gentleman, patting Oliver on the head, and smiling as he did so; \'there are other equally heavy ones, though of a much smaller size.How should you like to grow up a clever man, and write books, eh?\'

\'I think I would rather read them, sir,\' replied Oliver.

\'What! wouldn\'t you like to be a book-writer?\' said the old gentleman.

Oliver considered a little while; and at last said, he should think it would be a much better thing to be a book-seller; upon which the old gentleman laughed heartily, and declared he had said a very good thing.Which Oliver felt glad to have done, though he by no means knew what it was.

\'Well, well,\' said the old gentleman, composing his features.\'Don\'t be afraid! We won\'t make an author of you, while there\'s an honest trade to be learnt, or brick-making to turn to.\'

\'Thank you, sir,\' said Oliver.At the earnest manner of his reply, the old gentleman laughed again; and said something about a curious instinct, which Oliver, not understanding, paid no very great attention to.

\'Now,\' said Mr.Brownlow, speaking if poible in a kinder, but at the same time in a much more serious manner, than Oliver had ever known him aume yet, \'I want you to pay great attention, my boy, to what I am going to say.I shall talk to you without any reserve; because I am sure you are well able to understand me, as many older persons would be.\'

\'Oh, don\'t tell you are going to send me away, sir, pray!\' exclaimed Oliver, alarmed at the serious tone of the old gentleman\'s commencement! \'Don\'t turn me out of doors to wander in the streets again.Let me stay here, and be a servant.Don\'t send me back to the wretched place I came from.Have mercy upon a poor boy, sir!\'

\'My dear child,\' said the old gentleman, moved by the warmth of Oliver\'s sudden appeal; \'you need not be afraid of my deserting you, unle you give me cause.\'

\'I never , never will, sir,\' interposed Oliver.

\'I hope not,\' rejoined the old gentleman.\'I do not think you ever will.I have been deceived, before, in the objects whom I have endeavoured to benefit; but I feel strongly disposed to trust you, neverthele; and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your behalf than I can well account for, even to myself.The persons on whom I have bestowed my dearest love, lie deep in their graves; but, although the happine and delight of my life lie buried there too, I have not made a coffin of my heart, and sealed it up, forever, on my best affections.Deep affliction has but strengthened and refined them.\'

As the old gentleman said this in a low voice: more to himself than to his companion: and as he remained silent for a short time afterwards: Oliver sat quite still.

\'Well, well!\' said the old gentleman at length, in a more cheerful tone, \'I only say this, because you have a young heart; and knowing that I have suffered great pain and sorrow, you will be more careful, perhaps, not to wound me again.You say you are an orphan, without a friend in the world; all the inquiries I have been able to make, confirm the statement.Let me hear your story; where you come from; who brought you up; and how you got into the company in which I found you.Speak the truth, and you shall not be friendle while I live.\'

Oliver\'s sobs checked his utterance for some minutes; when he was on the point of beginning to relate how he had been brought up at the farm, and carried to the workhouse by Mr.Bumble, a peculiarly impatient little double-knock was heard at the street-door: and the servant, running upstairs, announced Mr.Grimwig.

\'Is he coming up?\' inquired Mr.Brownlow.

\'Yes, sir,\' replied the servant.\'He asked if there were any muffins in the house; and, when I told him yes, he said he had come to tea.\'

Mr.Brownlow smiled; and, turning to Oliver, said that Mr.Grimwig was an old friend of his, and he must not mind his being a little rough in his manners; for he was a worthy creature at bottom, as he had reason to know.

\'Shall I go downstairs, sir?\' inquired Oliver.

\'No,\' replied Mr.Brownlow, \'I would rather you remained here.\'

At this moment, there walked into the room: supporting himself by a thick stick: a stout old gentleman, rather lame in one leg, who was dreed in a blue coat, striped waistcoat, nankeen breeches and gaiters, and a broad-brimmed white hat, with the sides turned up with green.A very small-plaited shirt frill stuck out from his waistcoat; and a very long steel watch-chain, with nothing but a key at the end, dangled loosely below it.The ends of his white neckerchief were twisted into a ball about the size of an orange; the variety of shapes into which his countenance was twisted, defy description.He had a manner of screwing his head on one side when he spoke; and of looking out of the corners of his eye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rresistibly reminded the beholder of a parrot.In this attitude, he fixed himself, the moment he made his appearance; and, holding out a small piece of orange-peel at arm\'s length, exclaimed, in a growling, discontented voice.

\'Look here! do you see this! Isn\'t it a most wonderful and extraordinary thing that I can\'t call at a man\'s house but I find a piece of this poor surgeon\'s friend on the staircase? I\'ve been lamed with orange-peel once, and I know orange-peel will be my death, or I\'ll be content to eat my own head, sir!\'

This was the handsome offer with which Mr.Grimwig backed and confirmed nearly every aertion he made; and it was the more singular in his case, because, even admitting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 the poibility of scientific improvements being brought to that pa which will enable a gentleman to eat his own head in the event of his being so disposed, Mr.Grimwig\'s head was such a particularly large one, that the most sanguine man alive could hardly entertain a hope of being able to get through it at a sitting--to put entirely out of the question, a very thick coating of powder.

\'I\'ll eat my head, sir,\' repeated Mr.Grimwig, striking his stick upon the ground.\'Hallo! what\'s that!\' looking at Oliver, and retreating a pace or two.

\'This is young Oliver Twist, whom we were speaking about,\' said Mr.Brownlow.Oliver bowed.

\'You don\'t mean to say that\'s the boy who had the fever, I hope?\' said Mr.Grimwig, recoiling a little more.\'Wait a minute! Don\'t speak! Stop--\' continued Mr.Grimwig, abruptly, losing all dread of the fever in his triumph at the discovery; \'that\'s the boy who had the orange! If that\'s not the boy, sir, who had the orange, and threw this bit of peel upon the staircase, I\'ll eat my head, and his too.\'

\'No, no, he has not had one,\' said Mr.Brownlow, laughing.\'Come! Put down your hat; and speak to my young friend.\'

\'I feel strongly on this subject, sir,\' said the irritable old gentleman, drawing off his gloves.\'There\'s always more or le orange-peel on the pavement in our street; and I know it\'s put there by the surgeon\'s boy at the corner.A young woman stumbled over a bit last night, and fell against my garden-railings; directly she got up I saw her look towards his infernal red lamp with the pantomime-light.\"Don\'t go to him,\" I called out of the window, \"he\'s an aain! A man-trap!\" So he is.If he is not--\' Here the irascible old gentleman gave a great knock on the ground with his stick; which was always understood, by his friends, to imply the customary offer, whenever it was not expreed in words.Then, still keeping his stick in his hand, he sat down; and, opening a double eye-gla, which he wore attached to a broad black riband, took a view of Oliver: who, seeing that he was the object of inspection, coloured, and bowed again.

\'That\'s the boy, is it?\' said Mr.Grimwig, at length.

\'That\'s the boy,\' replied Mr.Brownlow.

\'How are you, boy?\' said Mr.Grimwig.

\'A great deal better, thank you, sir,\' replied Oliver.

Mr.Brownlow, seeming to apprehend that his singular friend was about to say something disagreeable, asked Oliver to step downstairs and tell Mrs.Bedwin they were ready for tea; which, as he did not half like the visitor\'s manner, he was very happy to do.

\'He is a nice-looking boy, is he not?\' inquired Mr.Brownlow.

\'I don\'t know,\' replied Mr.Grimwig, pettishly.

\'Don\'t know?\'

\'No.I don\'t know.I never see any difference in boys.I only knew two sort of boys.Mealy boys, and beef-faced boys.\'

\'And which is Oliver?\'

\'Mealy.I know a friend who has a beef-faced boy; a fine boy, they call him; with a round head, and red cheeks, and glaring eyes; a horrid boy; with a body and limbs that appear to be swelling out of the seams of his blue clothes; with the voice of a pilot, and the appetite of a wolf.I know him! The wretch!\'

\'Come,\' said Mr.Brownlow, \'these are no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Oliver Twist; so he needn\'t excite your wrath.\'

\'They are not,\' replied Mr.Grimwig.\'He may have worse.\'

Here, Mr.Brownlow coughed impatiently; which appeared to afford Mr.Grimwig the most exquisite delight.

\'He may have worse, I say,\' repeated Mr.Grimwig.\'Where does he come from! Who is he? What is he? He has had a fever.What of that? Fevers are not peculiar to good people; are they? Bad people have fevers sometimes; haven\'t they, eh? I knew a man who was hung in Jamaica for murdering his master.He had had a fever six times; he wasn\'t recommended to mercy on that account.Pooh! nonsense!\'

Now, the fact was, that in the inmost recees of his own heart, Mr.Grimwig was strongly disposed to admit that Oliver\'s appearance and manner were unusually prepoeing; but he had a strong appetite for contradiction, sharpened on this occasion by the finding of the orange-peel; and, inwardly determining that no man should dictate to him whether a boy was well-looking or not, he had resolved, from the first, to oppose his friend.When Mr.Brownlow admitted that on no one point of inquiry could he yet return a satisfactory answer; and that he had postponed any investigation into Oliver\'s previous history until he thought the boy was strong enough to hear it; Mr.Grimwig chuckled maliciously.And he demanded, with a sneer, whether the housekeeper was in the habit of counting the plate at night; because if she didn\'t find a table-spoon or two miing some sunshiny morning, why, he would be content to--and so forth.

All this, Mr.Brownlow, although himself somewhat of an impetuous gentleman: knowing his friend\'s peculiarities, bore with great good humour; as Mr.Grimwig, at tea, was graciously pleased to expre his entire approval of the muffins, matters went on very smoothly; and Oliver, who made one of the party, began to feel more at his ease than he had yet done in the fierce old gentleman\'s presence.

\'And when are you going to hear a full, true,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Oliver Twist?\' asked Grimwig of Mr.Brownlow,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meal; looking sideways at Oliver, as he resumed his subject.

\'Tomorrow morning,\' replied Mr.Brownlow.\'I would rather he was alone with me at the time.Come up to me to-morrow morning at ten o\'clock, my dear.\'

\'Yes, sir,\' replied Oliver.He answered with some hesitation, because he was confused by Mr.Grimwig\'s looking so hard at him.

\'I\'ll tell you what,\' whispered that gentleman to Mr.Brownlow; \'he won\'t come up to you to-morrow morning.I saw him hesitate.He is deceiving you, my good friend.\'

\'I\'ll swear he is not,\' replied Mr.Brownlow, warmly.

\'If he is not,\' said Mr.Grimwig, \'I\'ll--\' and down went the stick.

\'I\'ll answer for that boy\'s truth with my life!\' said Mr.Brownlow, knocking the table.

\'And I for his falsehood with my head!\' rejoined Mr.Grimwig, knocking the table also.

\'We shall see,\' said Mr.Brownlow, checking his rising anger.

\'We will,\' replied Mr.Grimwig, with a provoking smile; \'we will.\'

As fate would have it, Mrs.Bedwin chanced to bring in, at this moment, a small parcel of books, which Mr.Brownlow had that morning purchased of the identical bookstall-keeper, who has already figured in this history; having laid them on the table, she prepared to leave the room.

\'Stop the boy, Mrs.Bedwin!\' said Mr.Brownlow; \'there is something to go back.\'

\'He has gone, sir,\' replied Mrs.Bedwin.

\'Call after him,\' said Mr.Brownlow; \'it\'s particular.He is a poor man, and they are not paid for.There are some books to be taken back, too.\'

The street-door was opened.Oliver ran one way; and the girl ran another; and Mrs.Bedwin stood on the step and screamed for the boy; but there was no boy in sight.Oliver and the girl returned, in a breathle state, to report that there were no tidings of him.

\'Dear me, I am very sorry for that,\' exclaimed Mr.Brownlow; \'I particularly wished those books to be returned to-night.\'

\'Send Oliver with them,\' said Mr.Grimwig, with an ironical smile; \'he will be sure to deliver them safely, you know.\'

\'Yes; do let me take them, if you please, sir,\' said Oliver.\'I\'ll run all the way, sir.\'

The old gentleman was just going to say that Oliver should not go out on any account; when a most malicious cough from Mr.Grimwig determined him that he should; and that, by his prompt discharge of the commiion, he should prove to him the injustice of his suspicions: on this head at least: at once.

\'You SHALL go, my dear,\' said the old gentleman.\'The books are on a chair by my table.Fetch them down.\'

Oliver, delighted to be of use, brought down the books under his arm in a great bustle; and waited, cap in hand, to hear what meage he was to take.

\'You are to say,\' said Mr.Brownlow, glancing steadily at Grimwig; \'you are to say that you have brought those books back; and that you have come to pay the four pound ten I owe him.This is a five-pound note, so you will have to bring me back, ten shillings change.\'

\'I won\'t be ten minutes, sir,\' said Oliver, eagerly.Having buttoned up the bank-note in his jacket pocket, and placed the books carefully under his arm, he made a respectful bow, and left the room.Mrs.Bedwin followed him to the street-door, giving him many directions about the nearest way, and the name of the bookseller, and the name of the street: all of which Oliver said he clearly understood.Having superadded many injunctions to be sure and not take cold, the old lady at length permitted him to depart.

\'Ble his sweet face!\' said the old lady, looking after him.\'I can\'t bear, somehow, to let him go out of my sight.\' At this moment, Oliver looked gaily round, and nodded before he turned the corner.The old lady smilingly returned his salutation, and, closing the door, went back to her own room.

\'Let me see; he\'ll be back in twenty minutes, at the longest,\' said Mr.Brownlow, pulling out his watch, and placing it on the table.\'It will be dark by that time.\' \'Oh! you really expect him to come back, do you?\' inquired Mr.Grimwig.

\'Don\'t you?\' asked Mr.Brownlow, smiling.

The spirit of contradiction was strong in Mr.Grimwig\'s breast, at the moment; and it was rendered stronger by his friend\'s confident smile.

\'No,\' he said, smiting the table with his fist, \'I do not.The boy has a new suit of clothes on his back, a set of valuable books under his arm, and a five-pound note in his

pocket.He\'ll join his old friends the thieves, and laugh at you.If ever that boy returns to this house, sir, I\'ll eat my head.\'

With these words he drew his chair closer to the table; and there the two friends sat, in silent expectation, with the watch between them.

It is worthy of remark, as illustrating the importance we attach to our own judgments, and the pride with which we put forth our most rash and hasty conclusions, that, although Mr.Grimwig was not by any means a bad-hearted man, and though he would have been unfeignedly sorry to see his respected friend duped and deceived, he really did most earnestly and strongly hope at that moment, that Oliver Twist might not come back.

It grew so dark, that the figures on the dial-plate were scarcely discernible; but there the two old gentlemen continued to sit, in silence, with the watch between them.

翻译心得体会

毕业论文写作我选了翻译方向的翻译实践,完成译文后,感想很多。翻译心得我想从三个方面说起,

一、选《雾都孤儿》作为翻译文本的原因。

二、翻译中用到的原则使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三、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选《雾都孤儿》作为翻译文本的原因。

《雾都孤儿》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作品所表现的风格是我喜爱的类型。狄更斯的创作风格,是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他描写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生活遭遇,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英国十九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棺材铺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几番沉浮,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对这种心理的细节细致入微描写能够使人身临其境,发挥想象力。狄更斯精心选择的这一系列细节,不但描绘了客观事物,而且切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选的第十四章,进一步讲述了奥利佛在布朗罗家的情形。狄更斯在本章节对人物、环境和语言做了细致的描写。例如,At this moment, there walked into the room: supporting himself by a thick stick: a stout old gentleman, rather lame in one leg, who was dreed in a blue coat, striped waistcoat, nankeen breeches and gaiters, and a broad-brimmed white hat, with the sides turned up with green.A very small-plaited shirt frill stuck out from his waistcoat; and a very long steel watch-chain, with nothing but a key

at the end, dangled loosely below it.The ends of his white neckerchief were twisted into a ball about the size of an orange; the variety of shapes into which his countenance was twisted, defy description.He had a manner of screwing his head on one side when he spoke; and of looking out of the corners of his eye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rresistibly reminded the beholder of a parrot.In this attitude, he fixed himself, the moment he made his appearance; and, holding out a small piece of orange-peel at arm\'s length, exclaimed, in a growling, discontented voice.这一处细致入微的描写了格林维格先生样貌特征,一个栩栩如生的中上层阶级的胖老头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他马夹里露出来的衬衫褶领和他一进门就伸长胳膊用大嗓门说话,作者细致的展现了格林维格先生是个举止略为粗鲁的人物形象。Thus encouraged, Oliver tapped at the study door.On Mr.Brownlow calling to him to come in, he found himself in a little back room, quite full of books, with a window, looking into some pleasant little gardens.There was a table drawn up before the window, at which Mr.Brownlow was seated reading.此处描写了主人公奥利弗进入布朗罗先生的书房后看到的情景。展现了布朗罗先生拥有大量的书籍和一些小花园,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布朗罗先生热爱读书并且家底丰厚。\'I never , never will, sir,\' interposed Oliver.\'I hope not,\' rejoined the old gentleman.\'I do not think you ever will.I have been deceived, before, in the objects whom I have endeavoured to benefit; but I feel strongly disposed to trust you, neverthele; and I am more interested in your behalf than I can well account for, even to myself.The persons on whom I have bestowed my dearest love, lie deep in their graves; but, although the happine and delight of my life lie buried there too, I have not made a coffin of my heart, and sealed it up, forever, on my best affections.Deep affliction has but strengthened and refined them.\'这一处的语言描写表明了奥利弗要呆在布朗罗家的决心,同时也道出了布朗罗先生曾经被欺骗过的的经历但仍对奥利弗有义无反顾的信任,这也反映了布朗罗先生有一颗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心。

二、翻译中用到的原则与技巧

翻译的原则我们要遵循严复的翻译翻译标准即信、达、雅。译事三难中的“信”是指忠实于作者的原译,使译文准确无误,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当然,“信”应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减。“达”是指通顺流畅,不拘泥原文形式,整个译文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目了然,明白无误。因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总会存在着一些难以拿捏的东西或者

21

说不能完全对等的东西,这就需要译者融会贯通,在一些方面做必要的调整。“雅”是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合理得体,追求译文本身的简明优雅和文采。还有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上功能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综上所述,我们进行翻译要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

本章节大部分运用了(1)直译法,例如,①As Oliver was told that he might do what he liked with the old clothes, he gave them to a servant who had been very kind to him, and asked her to sell them to a Jew, and keep the money for herself.直译为“奥利弗得知他可以随意处置旧衣服,他把它们给了一个对他非常友善的仆人,并且让她把它们卖给个犹太人,钱留下自己花。”②Oliver did as the old lady bade him; and, although she lamented grievously, meanwhile, that there was not even time to crimp the little frill that bordered his shirt-collar.直译为“奥利弗照老妇人的要求的做了,尽管她一个劲惋惜,可已经来不及给他的衬衫领子压褶饰了。”还有一些句子用了(2)意译法,例如,①\'Ble us, and save us! Wash your hands, and let me part your hair nicely for you, child,\' said Mrs.Bedwin.意译为“哎哟,真没办法,你洗洗手,我帮你梳一个漂亮的分头,孩子。”贝德温夫人说。”还有一些句子用了(3)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Oliver\'s sobs checked his utterance for some minutes; when he was on the point of beginning to relate how he had been brought up at the farm, and carried to the workhouse by Mr.Bumble, a peculiarly impatient little double-knock was heard at the street-door: and the servant, running upstairs, announced Mr.Grimwig.直译意译相结合翻译为“奥利弗哽咽起来,好一会说不出话。他刚要开始讲述自己如何在农场里长大,布鲁斯又如何把他带到济贫院去的,大门口却响起来了颇不耐烦的敲门声。仆人跑上楼来报告说,格林维格先生来了。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运用了一些翻译技巧,通过运用这些技巧使文章增色很多。(1)词类转换法是翻译的常用手段,简言之就是改变单词词性,例如,

They were happy days, those of Oliver\'s recovery.Everything was so quiet, and neat, and orderly.翻译为“奥利弗恢复健康的那些日子是多么幸福啊,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整洁,井井有条。”“quiet安静的”和“neat整洁的”都是形容词,这里转换成了名词“宁静”和“整洁”。“orderly井井有条地”是副词,这里转换成了名词。(2)分译法是根据行为要求,将一句译为几句,又称化整为零法。不但从句、短语、独立主格可以这样处理,有时一个形容

22

词、名词或副词也可以从原文中的结构中分离出来,译成单独的句子或短语。翻译还要讲究一个地道,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的时候需要调整语序。例如,①Comprising Further Particulars of Oliver’s Stay at Mr.Brownkow’s, with the Remarkable Prediction Which One Mr.Grimwig Uttered Concerning Him, When He Went out on an Errand.译成汉语为“进一步讲述奥利弗在布朗罗先生家的情形,在布朗罗先生外出办事时,一位名叫格林维格的先生为他作了一番值得注意的预言。” ② \'There are a good many books, are there not, my boy?\' said Mr.Brownlow, observing the curiosity with which Oliver surveyed the shelves that reached from the floor to the ceiling.分译为“书可真多不是吗,我的孩子?”布朗罗先生观察到奥利弗带着好奇心打量着书架,它从地板垒到了天花板上。”③As fate would have it, Mrs.Bedwin chanced to bring in, at this moment, a small parcel of books, which Mr.Brownlow had that morning purchased of the identical bookstall-keeper, who has already figured in this history.分译为“真好像命中注定似的,贝德温夫人恰好在这时拿着一包书进来了,这是布朗罗先生那天早上从那位书摊掌柜那里买的,他在前面的故事中出现过。”(3)增译法,根据上下文语境,增添的词语句子能使句子的翻译更明晰,使读者一目了然。例如,All this, Mr.Brownlow, although himself somewhat of an impetuous gentleman: knowing his friend\'s peculiarities, bore with great good humour.译成汉语为“尽管布朗罗先生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冲动的绅士,可他知道他朋友的怪脾气,对这一切他还是带着少有的好兴致照单全收。”(4)反译法,是从原文的一个角度下笔,译文恰恰从相反的角度下笔,采取此译法可以是词,短语甚至整个句子。例如,\'No,\' he said, smiting the table with his fist, \'I do not.The boy has a new suit of clothes on his back, a set of valuable books under his arm, and a five-pound note in his pocket.He\'ll join his old friends the thieves, and laugh at you.If ever that boy returns to this house, sir, I\'ll eat my head.\'反译为“是的,”他用拳头猛捶桌子说道,“我认为,这男孩有新套装穿在身上,一摞值钱的书夹在胳膊底下,还有五镑的钞票在他手里,他将会回到那窝贼朋友那嘲笑你!如果那个男孩返回这座房子,先生,我就把自己的脑袋吃下去。”

三、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自己查阅词典资料以及老师同学的帮助,也找到了解决方法。

23

在翻译某些片段的时候会出现(1)误译,例如,①将The old gentleman was just going to say that Oliver should not go out on any account; when a most malicious cough from Mr.Grimwig determined him that he should; and that, by his prompt discharge of the commiion, he should prove to him the injustice of his suspicions: on this head at least: at once.翻译成“老绅士将要说任何情况下奥利弗不应该出去,格林维格先生有敌意的咳嗽了一声决定他应该去,他迅速的执行委员会的职能,他要证明他怀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至少因为他的头,立刻。”而正确的译法应该是“那个老绅士刚要说任何情况下奥利佛都不应该出去,格林维格带有敌意地咳嗽了一声,这迫使他决定让奥利佛跑一趟,由他迅速办完这档子事,自己就可以向格林维格先生证明,他的猜疑在这一点上至少是不公正的,而且可以立刻证明。” ②将\'No,\' he said, smiting the table with his fist, \'I do not.The boy has a new suit of clothes on his back, a set of valuable books under his arm, and a five-pound note in his pocket.He\'ll join his old friends the thieves, and laugh at you.If ever that boy returns to this house, sir, I\'ll eat my head.\'翻译成“不,”他用拳头猛捶桌子说道,“我不认为,这男孩有新套装穿在身上,一摞值钱的书夹在胳膊底下,还有五镑的钞票在他手里,他将会回到那窝贼朋友那嘲笑你!如果那个男孩返回这座房子,先生,我就把自己的脑袋吃下去。”这样句子意思前后就出现了矛盾。好在老师给了我及时的指导,纠正了我的错误。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出现了(2)漏译的现象,例如,将bout a son, who was clerk to a merchant in the West Indies; and who was, also, such a good young man, and wrote such dutiful letters home four times a year, that it brought the tears into her eyes to talk about them.翻译成了“还有一个在西印度商人那做店员的儿子,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青年,每年都会写四封信给家里。谈起那些信,泪水便涌上她的双眼。”译文中漏掉了“dutiful”这个单词的意思,正确的译文为“还有一个在西印度商人那做店员的儿子,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青年,很孝顺每年都会写四封信给家里。谈起那些信,泪水便涌上她的双眼。”

还有自己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造成翻译时使用的词语不符合当时的环境或人物身份。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翻译之前要深入了解一下翻译文本的文化背景。当然,本章节只是整篇小说的一部分,还要联系上下文,例如,原文中有个如“picture”,如果没有联系上下文就可能翻译成“图画”或者“照片”,如果仔细推敲的话,翻译成“画像”比较符合作者想描述的情节。人

24

物的语言的翻译是翻译的重点,能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才是地道的翻译。例如,\'Ble us, and save us! ’译成“哎呦,真没办法!”就比“保佑我们,救救我们!”要好得多。

通过对本章节的翻译,我对翻译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字,而是翻译的过程中包括很多环节,像理解、转换、和表达等等。我觉得翻译中还存在文化交流的障碍。不同民族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交流障碍。作为文化传递者的翻译工作,译者自然而然地会遇到同样地问题。翻译中的思维语言差异比较常见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语言逻辑,思维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方面,我们这些东西比较欠缺,在翻译中就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从而会形成思想文化交流的障碍。 所以自己的汉语文功底需要加强,这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这种欠缺表现在对于文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对翻译是十分不利的,我们需要多加强积累自身的文化素养以提高自身的翻译素养。

通过此次翻译经历,令我受益匪浅,翻译的过程是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人再创作的过程,需要我们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积累丰富的文化经验。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翻译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多多听取老师的指导。翻译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25

Acknowledgements

致谢

在本次的毕业翻译实论文翻译的过程中,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丽娟老师一直给予我耐心地指导,纠正我论文中的错误,耐心讲解我提出的问题。让我认识到认真的态度很重要。同时感谢我的的同班同学刘冠军对我的译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以及陪伴。感谢我的答辩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们的支持,感谢学校的培养。谢谢!

26

翻译实践报告
《翻译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