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班古诗大全100首(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2 09:04:4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诗一百二十首

古朗月行 李白 小识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悯农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飞在青云端。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二月春风似剪刀。 池 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花重锦官城。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蚕 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 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来。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鹰恰恰啼。 鹿 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绝 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示 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 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雨夜归人。

早 春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然豆萁, 豆在斧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 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蓠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峰。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墨 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蜂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迟日江山丽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竹枝词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菩萨蛮 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清平乐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鸣 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 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绝 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山一程,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雨晴 唐 杜甫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三月晦日送春 唐 贾岛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初夏绝句 宋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曲院风荷 清 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初夏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秋 词 唐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 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夜曲 唐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雨中赠元九 唐 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 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 比君校近二毛年。

初 秋 唐 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 阶下丛莎有露光。

秋 月 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

四 时 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 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 冬岭秀孤松。

终南忘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冬至夜怀湘灵 唐 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

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 俱作独眠人。

冬郊行望 唐 王勃 桂密岩花白, 梨疏树叶红。 江皋寒望尽, 归念断征篷。

冬夜送人 唐 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 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 楚山无限路迢迢。

夜 雪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秋日郊居 陆游

行歌曳杖到新塘, 银阙瑶台无此凉。 万里秋风菰菜老, 一川明月稻花香。

早 冬 唐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 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 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 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 五马无由入酒家。

推荐第2篇: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作者为东汉时期已不可考的一些下层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书法的大都是个人的厉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困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由于这些作品本无统一名称,但在内容风格上相近,萧统讲这些作品编在一起,题名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具有很大影响,钟嵘说它“几乎一字千金”,亦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建安风骨是前人概括出的建安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此时,声律说有了突破发展,诗人自觉地把声律说自觉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这些新体诗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

□ 王官采诗

王官采诗是汉代学者对《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据汉代人记载,西周时期,朝廷设有采诗的专职人员,定期到民间采诗。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说:“孟春之夜,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据说,《诗经》中的作品就是这样被收集到朝廷的。

□ 赋、比、兴

赋、比、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如《硕鼠》中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作比;“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现在认为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在思想上,《左传》基本倾向于儒家。

《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及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本集团的立场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的学派自由讲学议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他们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而且敢想敢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孟子?公孙丑》上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在《庄子》作品《逍遥游》中,对其有所描述。逍遥游即所谓“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无穷的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只是心灵的遨游,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但又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带有很多寓言故事,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所以《楚辞》中的《九歌》并非指九篇歌曲,而是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形式上,《九歌》是由巫觋扮神分角色演唱的歌曲,保持着原始歌、乐、舞三者合一的痕迹。

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瓠子歌》。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乐府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机关的只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以供给皇帝和有关部门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作品后来又被称为乐府诗,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乐府诗在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西门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六十余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 试论《庄子》哲理与诗意交融的特点。

答: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本身就带有艺术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所以说逍遥的境界就是艺术的境界。庄子哲学的核心就是人生问题。

①饱含激情的笔触,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全书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 ②以艺术的态度来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③强烈的抒情色彩。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

以《离骚》为例,说明屈原的艺术成就。

答: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通过此诗展现出屈原杰出的艺术成就。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备受打击,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作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过苦苦的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

②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却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在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无奈的恋之情。

③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独具特色的“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突破了《诗经》中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⑤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带有大量的“兮”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论述《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答:《史记》中的人物个性形象鲜明、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首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无一例外的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它们身上无一不闪现着司马迁本人的美学理想,《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有几个方面。

①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在《项羽本记》中,关于项羽瞋目镇敌的细节描写,最能表现这位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的威势和气概。据司马迁说,项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双眸,显然“炯炯有神”一词已不足以形容这双重瞳之目射出的威严之光。司马迁紧紧抓住项羽这一容貌特征进行细节描写。项羽威严的目光,竟使惯于骑射的高手目畏手软,又使久经沙场的骑将人马俱惊。《史记》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些细节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选择、提炼而得。这些人物的只言片语,一颦一笑,较之千军万马的会战和攻城掠地的壮举,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鸿门宴”一节,是刘邦、项羽较量的关键时刻。宴前的紧张气氛,宴会上的剑拔驽张,使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作者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不仅写活了项羽,而且也写出了刘邦的老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无畏、善于言辩,范增的阴险狠毒、脾气暴躁等,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写许多人物,达到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

③通过渲染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项羽打被败后,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本来已经使人感慨嘘唏了。在如此气氛之下,又写他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的悲凉的气氛。

④运用互见法写人。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功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高组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出了项羽十大罪。关于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但借刘邦之口集中道出,确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 论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含义(《史记》的抒情性)。

答:《史记》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鲁迅曾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①所写人物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客观地记载历史,而是要通过写史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达到他改造或改良现行社会的目的。《史记》是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它是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自己因为被处以腐刑后,决定发愤著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现实抗争,让后人通过《史记》去理解自己的理想和冤屈。

②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写屈原在困境下创作《离骚》,表现出屈原不公的待遇,表达出很深的感慨。又因贾谊写过《吊屈原赋》,亦为感伤诗人。司马迁将屈原、贾谊两个怀才不遇的诗人放在一起同时写,从形式上更像抒情诗。

③多处引由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这些歌谣谚语用于刻画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项羽本记》中,垓下之围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用《垓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将楚歌原本具有悲凉慷慨之韵,揉以项羽叱咤风云、而最终以悲剧作结的一生,抒写了英雄末路之悲与儿女情长不免英雄气短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

④夹叙夹议。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廉颇失势时与人的对话的描写,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之感慨,对廉颇不怕死的精神,给予赞扬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以及司马迁本人的生死观。

⑤语言的总体风格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叙悲剧人物的篇章中(如《项羽本记》),突出了体现了《史记》语言的风格。《史记》语言风格多样,随各篇内容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使语言与其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

一、和谐。辛弃疾曾用“雄深雅健”来形容《史记》的语言。

□ 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 分析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答:二人都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都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边塞诗,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但二人的边塞诗又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容方面。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②艺术方面。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姿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自己另立新题,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的奇和丽,采用丰满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节奏,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内容上除写军旅生活外,同时还抒发报国豪情,特别是表现边塞风格、边地风俗方面,风格上是浪漫主义。高适的边塞歌和岑参的热烈浪漫、想象夸张不同。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如“校慰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又通过“羽书飞传”“猎火照山”等进行形象的描写,使整首诗具有高亢悲壮的格调。

③清朝王士桢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大致说出了两人的区别。

□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安定城楼》,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竞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另外,李商隐的诗歌中,在后世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传世。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④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第3篇: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冉冉孤生竹》之八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回车驾言迈》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东城高且长》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驱车上东门》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生年不满百》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凛凛岁云暮》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孟冬寒气至》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农历二十日。消失。 区区:指相爱之情。 《客从远方来》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明月何皎皎》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三年。灭:【注释】 三五:农历十五日。四五: 三岁:

推荐第4篇:古诗十九首教案

经开一中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古诗十九首选讲

开发者:刘巍 申容

2011年11月

《古诗十九首》选讲

课程名称:《古诗十九首》选讲

任教教师及课程开发者:刘巍、申容(其中第

一、

二、

三、八课时为刘巍老师开发并讲授,其余课时内容由申容老师开发并讲授) 内容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考核方式及要求:结合教师给出的思考题,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进行相关研究后写出小论文

课程正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2.明确《古诗十九首》的价值及不足

3.能批判性看待《古诗十九首》的生死观 教学方式:讲解、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八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简介

一、导入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每当吟诵起这样的诗句,人们总不免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古希腊著名智者普罗泰哥拉也曾说过:‚人生是短暂的,问题是晦涩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一方面试图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永恒,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人间的诸般享乐。可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发出这样的叹息似乎就是必然的了。这十九首一千多年前的古诗,今人读来仍深有同感。但这些古诗的作者今人已无法确知,这不也表明了世事无常吗?

二、《古诗十九首》简介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 ‚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因为江南的草都绿了,其中不但包括了‚到‛、‚过‛和‚满‛的意思,而且‚绿‛字又是那么鲜明和充满了生命力的颜色,改得确实是好。但《古诗十九首》不属于这一类,你不能从中挑出它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最好,因为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全诗都好,根

本就无法摘字摘句。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互相比较,其水准也不相上下,全都是这么好。

课后作业:朗诵《古诗十九首》并试背自己最喜欢的几首

思考诗中的思想内容,选取其中一种分小组进行研究

第二、三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一、教师导入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们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的。

二、学生分小组汇报

《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古诗十九首》涉及以下关系:

永恒与有限的关系。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古诗十九首》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写物长人促,人和物的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所谓‚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就是把人和金石视为异质,以金石的坚固反衬人的寿命短暂。《青青陵上柏》、《驱车上东门》都是把永恒之物和有限的人生相对照。《古诗十九首》有时也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竹生》皆为女词,其中都有‚思君令人老‛之语,前者是思妇的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的怨艾。这两位主人公都因婚嫁变故而有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们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台词。《古诗十九首》中男主人公的羁旅情怀,也不是有早衰、速老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的生命周期缩短,衰老的速度加快,诗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忧郁与欢乐的关系。人的忧和乐相反相成,经常纠缠在一起。《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揭示了忧与乐的这种关系,并提出一种消极地解脱方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嘲笑有些人活得太累,人生有限而忧愁无限,难免如负重物,压得喘不过气来。诗人提出的解脱办法是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要秉烛夜游。诗人是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及时行乐,对物质条件并不十分注重。良宵聚会,新声逸响固然‚欢乐难具陈‛(《今日良宵会》),就是斗酒娱乐,也不觉得菲薄。即使是‚驱车策驽马‛,也不妨到洛阳、南阳这样繁华的都市游戏一番。(《青青陌上柏》)他们是得乐且

乐,化忧为乐,甚至是以忧为乐。

来去亲疏的关系。‚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这是诗人见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对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概括。诗人是从去来相继、新陈代谢所形成的历史长河中看待亲疏的推移变化揭示出时间之流给人带来的角色转换。其实,不仅生者与生者相亲,生者与死者疏远,就是再生者之间亦有来去亲疏之异,相亲而来,相弃而去,友则相亲,弃则相疏,此亦人情世态之常理。《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诗篇对此作了形象的表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在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敏锐的节序感。《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季节的变特别敏感,这些作品中明确标示出季节的有6篇,其他以物候按时节序的诗篇亦为数不少。上述两项加在一起,占据19首诗的绝大部分。那些或明或暗表示节序的物象不是孤立地臵于作品中,而是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以感伤的情调回应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的多种物候都被轻烟薄雾般的愁思所笼罩。萧瑟的秋风固然引起游子的苍凉之感,就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在他们心中产生的也不是欢快喜悦,而是‚所遇无故物‛(《回车驾言迈》)的失落和孤独。至于闺房思妇,更因春天的到来而牵动愁肠。

微妙的空间感。《古诗十九首》所展开的空间方位是多维的,诗人把自己臵于不同的空间方位,产生许多微妙的感受。‚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客从远方来》),这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是天涯咫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诗的作者多是行旅之人,饱尝长途跋涉的艰辛,所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回车驾言迈》),就是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道路的漫长暗示宦游的渺茫前程。诗人旅居他乡,四处漂泊,他们本身是离家而去的远行客,对于人生也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加以描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这是以远距离的行走比喻人生的历程,人生短暂感和距离遥远感交织在一起,时空贯通而又背反。

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古诗十九首》的许多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深切,《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自名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实际是慨叹知音难遇。《明月皎夜光》是有感于朋友间的友谊不牢固而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富贵易交,严重伤害了那些仕宦无门的游子,他们本已脆弱的神经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抚今追昔带来的只有悲伤和怨愤。

三、师总结

大体说来,其中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三首。有写游子思妇的,如‚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及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八首。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青青陵上柏‛、‚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四首。有写朋友交情的凉薄的,如‚明月皎夜光‛一首。此外还有主题不明确的,如‚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二首,可能是指夫妇,也可能别有寄托。‚迢迢牵牛星‛一首,表面上是咏物的诗,实际上也是借牛女双星比男女离别之情。这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宦官交相执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文人不仅得不到重用,而且随时可能罹祸,因此对现实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作品内容总是闪烁其词,或是避重就轻,因而其真实内容较难猜测。《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及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如‚今日良宴会‛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回车驾言迈‛云:‚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青青陵上柏‛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生年不满百‛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所有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的前夕,对于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苦闷的反映。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他们和乐府民歌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诗中所谓‚游子‛和‚荡子‛。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怨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对游子自己来说,就会发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前面提到秦嘉的《留郡赠妇诗》,正好说明这种情况。徐干《中论?谴交》篇叙述汉末游宦风气之盛以及公卿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以接待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送往迎来,亭传常满‛。于是士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桓灵之世,其甚者也‛。最后他对这一社会病态提出批评道:‚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非仁人之情也。‛由此可见,那时候为什么‚游子‛、‚荡子‛会这样多;《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的游子思妇的伤感,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的反映;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至于那些‚游子‛和‚荡子‛或出身于太学,或起家于征辟,大都是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之士。他们的遭际是不同的,其中有遇时得意的,有不遇时不得意的,失意的人羡慕得意的人。当他们游宦四方,想着策高足,据要津,却得不到帮助时,就不免愤愤不平地感叹:‚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失意者的牢骚就是这样来的。试看那时陈重、雷义互相推荐的友谊被人称为比胶漆

还坚固,就可以了解诗人的心情了。他们既然落拓失意,自然容易感到寂寞、苦闷,所以一当听到动人的‚慷慨有馀哀‛的清商曲调随风传出楼外时,不禁触物兴感,自然而然地沉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而由此出发的消极情绪也会油然而生,于是‚人生非金石‛、‚人生忽如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等等想法都来了。加以东汉末年已是大乱将临的时候,到处农民起义,严重地威胁着剥削阶级的每一个人。在次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环境中,那些感到人生短促、没有出路的游子,眼前看到京洛等地的繁华,又不禁发生一连串的纵情享乐思想:‚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甚至秉烛夜游的想法也都一齐来了。

课后作业:细读十九首,品析其思想内容

第四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分小组例析思想内容

一、小组汇报

比如对人生易逝的感慨的诗句有: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写游子思妇的有: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出门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 写人情淡薄的有: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 写及时行乐的有: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生平不满百》)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二、小组代表总结:这些诗句虽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是都反映了当时文人一种普遍的人生遭际。热衷仕途却又生不逢时,空有抱负却又屡遭打击。于是,在前途渺茫之时,或感时伤怀,或及时行乐。十九首古诗的整个情调都流入消极颓废中去了。他们做不到陶渊明之寄兴山林、忘情于自然,更无力像农民阶级之陈胜、吴广去反抗那个时代。他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知识分子,只好在这苦闷的人间寄托于烟花柳巷、声色犬马以麻木自己的神经,但是

有些东西是无法被麻木的,于是就凝结成了这些古诗。在对乡土的眷恋之中,在男女相思的情爱之中,无疑已淡化了富贵功名,透出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来。 总的来说,《十九首》不论正面提出,还是托物寄意,都明显地绘写当日社会的状况——生离死别、男女怨思、友情浅薄、乘时窃位,刻画时人的心态——慨叹人生短促、纵情及时行乐、祈望服食成仙、追求传世荣名、逃避社会现实。这就是《古诗十九首》的全部思想内容,也就是东汉末年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镜头。它们的思想情趣虽不高,却也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沈德潜《说诗晬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他的见解是对的。可惜历代不少笺注家多以君臣关系、讽谕美刺、比兴寄托来解说《十九首》,陷入穿凿附会、繁琐援引、芜杂寡要的毛病。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这说明了《十九首》所以能够深刻地、广泛地感动读者,是由于它能够真实的、确切地写出一个时代人们共有的情感!

三、教师总结

《古诗十九首》所出现的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见,他们既有合乎传统礼教的价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选择;时而有违礼之言,但见不到违礼之行,不及与乱。游子即使决心‚涤荡放情志‛,一旦真的面对燕赵佳人,又‚沉吟聊踯躅‛。()妙龄女子先是埋怨对方的迎娶过迟,但随即又表白:‚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竹生》)如果说游子聪立功立名转向佳女美酒体现了古代失路士人的普遍趋势,那么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的做法,则是东汉士林风气的折射。

课后作业:总结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把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一、师生讨论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写出人人‚同有之情‛,故能感染动人;它的写作技巧更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替后来的诗歌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1、融情入景,借物抒情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这是借景抒情,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又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

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又如‚青青河畔草‛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这些都是把人物臵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徙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 《古诗十九首》的另一艺术特点是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內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路彷徨,却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寂寥;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又如‚凛凛岁云暮‛一首描写一个思妇怀念良人,梦醒后惆怅伤感的情绪。这是一个蝼蛄悲鸣、凉风凄厉的冬夜,诗中的女主人思念着她的丈夫睡不着觉。她想到天气已寒,而游子还没有寒衣,想到寄锦衾,路途又是如此遥远。想来想去,忽然笃念旧好的良人枉驾来迎,她喜出望外地想,从此携手同归,长相亲爱,这是多么快乐啊!岂料那良人‚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竟自无情地走了。心里十分懊恼,原来却是一梦。她当时恨不得飞到良人那边。引领遥望,好像良人还走的不远。此时这位女主人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只觉得凉风拂面,蝼蛄满耳,潮水般的眼泪直涌出来,沾湿了双扉。写道这里,一个孤独无聊的思妇形象就如在目前。这样抒情叙事双管齐下的写法还很多,‚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篇都是如此。

3、善用比兴,言近旨远,语短情长

比兴是写作诗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可以加深文意;兴,可以掀起联想,同样增广原文的涵义,撇除了穿凿附会的解说。《古诗十九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风》、《骚》的比兴手法,衬映烘托,著墨不多,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用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李善的《文选》注引用了《韩诗外传》:‚诗曰:‘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胡马、飞鸟皆不忘本,人更应当不忘本,由此衬托出‚游子不顾返‛的不是。同时,‚北‛、‚南‛相对,加强了下文‚各在天一涯‛的观念。又如‚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明月皎夜光‛)南箕、北斗都是星名。《诗

经?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又‚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借以比喻有名无实的友谊。所以,虽然是‚昔我同门友‛,现在却‚弃我如遗迹‛。证明‚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又如:‚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冉冉孤生竹‛)用柔弱、孤单、生长在泰山山坳的竹兴起下文顾影自怜、闺中寂寞的新婚少妇——‚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抒发了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自伤迟暮的感慨。

4、语言生动简洁

《古诗十九首》描写简练生动。不论抒情还是写景,都着墨不多而含义丰富。锺嵘称它‚一字千金‛(《诗品》),揭示其简练处;孙櫎说它‚宏壮、婉细、和平、险急,各极其至‛(《文选论注》),道出其生动处。如:‚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青青陵上柏‛)浮雕出一幅京城的繁华、热闹景象:冠带往来,衢巷纵横,华宅众多,宫阙壮丽。《十九首》造句精审,写来自然朴雅,绝无斧凿雕饰痕迹,只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含义渺邈的情感和景象。陆时雍《古诗镜》说:‚《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深衷‛、‚长情‛可说是诗的内容丰富;‚浅貌‛、‚短语‛可说是诗的文字精简。《十九首》的文字,外貌看似平淡,但经过仔细咀嚼,就知道这些好像陈年醇酒,其味无穷。张戒《岁寒堂诗话》说《十九首》‚词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以‚不迫之词‛,表达‚独至之意‛,可见造句遣辞之妙。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简单的文字,平浅的句子,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细心分析,就觉得写作技巧不凡。首句‚行‛字重复四次,一般诗作视为毛病,这里却是特点。‚行‛表示走路、旅游。‚行行‛暗示路途漫长,‚行行‛、‚行行‛更表示路途漫长而遥远,有走不尽的意思。走不尽的遥远道路,仅是从空间上说,加一‚重‛字,又从时间上说。一句中只是由一个动词(行)和一个副词(重)组成,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真是貌浅而意深了。次句‚生别离‛则通过典故的暗示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生而分离,人之所悲,但环境所迫,又不能不分离;无可奈何,只有‚行行重行行‛,直至不得不分离。此情此景,两句描写殆尽!

5、文字清新自然

《古诗十九首》不管是文人创作,还是文人改自民间歌谣的作品,都无疑地吸收了民间歌谣的语言特色,呈现出一种生动、流畅、自然的风格。谢榛《四溟诗话》说:‚《古诗十九首》,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又说:‚《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胡应麟《诗薮》说:‚《古诗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词藻气骨,略无可寻。‛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汉乐府古歌辞及《十九首》,气质古质淡泊,皆与《三百篇》为近。‛几位诗论家都认为‚自然‛是《十九首》的语言特色。自然的语言,给予人们亲切、明朗、纯朴的感觉。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臵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这些句子,简直是口语化,好像诗人跟读者面对面谈话。而且,诗人的感情表露的那么坦率、单纯、明朗,完全没有装模作样,藏头露尾的形貌。

6、善用叠词,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的另一特色是叠词的运用。顾炎武說‚诗用叠字最难‛,但《古诗十九首》中有十三首用叠字三十一处,共用了二十一個叠字。特別是‚青青河畔草‛十句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生动地描绘了欣欣向荣的环境,刻画了少妇的风姿神态。‚迢迢牵牛星‛也是十句中用了六个叠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叠字的运用使感情表达得更真切、深刻。而且叠词富有音乐美,可使作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二、教师总结《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于它高度的艺术成就上。评论家历来都对它有很高的评价

‚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明)王世懋《秋圃撷余》

‚《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明)谢榛《四溟诗话》 更有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提问:为何后世文人对《古诗十九首》推崇备至呢?

明确:从诗歌发展史上来讲,汉代乐府上接《诗经》、《楚辞》,下开建安诗风。《古诗十九首》代表着乐府抒情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

课后作业:品读《行行重行行》与《驱车上东门》。

第六、七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选读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研读十九首中的两首《行行重行行》与《驱车上东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学生讲,教师补充:首诗十六句,八句一韵,分为两段。前一段写离别之苦,后一段写相思之怨。一句‚行行重行行‛已刻画出游子漂泊已久矣。所以会‚相

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所谓‚生别离‛几近‚生离死别‛才有下面‚会面安可知‛。‚道路阻且长‛一句是用典。《诗经〃蒹葭》有‚溯回从之,道阻且长‛。用典的好处在于语短意长,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朱自清先生认为这里就暗示了‚从之不得‛之意。开始这几句意蕴层层递进,都是诉说别离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胡马出于北地,越鸟来于南方,所以会‚依北风‛而立,‚巢南枝‛而宿,皆因思念故土。禽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但是君‚相去日久远‛,我‚衣带日已缓‛,君却‚游子不顾反‛。(‚反‛同‚返‛)为何‚不顾反‛呢?是为‚浮云蔽白日‛。这一句历来有诸多分歧。‚浮云蔽白日‛一般是指‚邪臣之蔽贤‛。(陆贾《新语》)这里或是指游子在外另有新欢;或是指游子在乡里被谗邪所害,所以远走他乡,不顾返家。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能不‚思君‛,只是岁月易逝,人生易老。但临了还不忘叮嘱‚努力加餐饭‛。‚弃捐‛是丢下的意思,可能是指被抛弃或指相思无益。这一句就是说什么都不用再去说了,只希望君在外好好保重身体吧!《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思’。‛语言这般质朴,竟如家常话了。

这无疑是一首描写思妇之诗。内容非常浅显,语言近乎白话。但诗人写来却是回环复沓,一唱三叹。辛酸的离愁别绪与悲怨之情跃然纸上。写的是思念,感慨的却是人生。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沓沓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师生共同讨论:‚上东门‛指的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北的一座城门。‚郭北墓‛是指洛阳城北北邙山的墓群,王侯卿相多葬于此。‚陈死人‛即死了很久的人。‚沓沓‛是幽暗的意思。人死后葬于幽暗的墓中,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中不醒。‚潜寐‛意为沉睡,‚寤‛为醒。‚阴阳移‛是指一年四季的远行。《庄子〃知北游》中有:‚阴阳四时运行‛。岁月无涯而‚命如朝露‛,短暂的生命又如何经得起岁月的流逝呢!所以人活在世上,只不过是暂时的寄居于这个世界,绝无金石那样长久。寓居曰‚寄‛,就是指人生于天地之间。‚万岁‛是自古以来之意。‚更相送‛是说生死更迭,年代更替。圣贤也无法超越这种规律。‚度‛同‚渡‛是越过的意思。‚服食‛:服也是食,一般是指道家服食长生之药。求仙、服食,皆是寻求生长不老,结果长生不得,反为药误。‚被‛披也,‚被服‛就是‚穿着‛的意思。‚纨与素‛都是白色的丝织品绢。

这首古诗显然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古

诗十九首》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首诗以墓地为场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肃杀萧瑟的坟墓,再联想到人生短暂‚命如朝露‛,即使穿绢衣,饮美酒,人生境遇之凄惨、悲凉也丝毫不得减轻。这是诗人真正的生命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白。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在艺术造诣上,这首诗可谓是真情流露,一气呵成,语言不假雕琢,精炼通达。清人方东树言:‚此诗意激于内,而气奋于外,豪宕悲壮,一气喷薄而下。前八句夹叙,夹写,夹议,言死者。‘浩浩’以下十句,言今生人。凡四转,每转愈妙,结出归宿。‛

说的是及时行乐,实际上是诗人勘破了生死这一人生大问题。正如《红楼梦》中空空道人的《好了歌》。今人也有徐志摩那首著名的诗《歌》。所谓文章千古,感情也是千古不变的。

课后作业:背诵《行行重行行》与《驱车上东门》。

第八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十九首》的不足及总结

一、讨论:如何看待诗中的及时行乐思想?

如何理解诗中缺少个性?

二、交流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大约是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时的中下层文人。其诗不外乎抒写男子宦游之感,女子空守之情,大抵是有道德的人在无道德的社会游走所产生的种种悲愁郁闷以及对新人生的思索。

《生年不满百》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因为有道德,内心本不以此为人生应有之境界,所以感伤怨恨、痛苦迷茫。《去者日已疏》所谓:‚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若无道德,何能言之若是?儒家的一切本来是围绕人格的完善展开的,可是在汉末是非颠倒的日子里,真正恪守儒学自我修养的人却是命运坎坷,这就使得士人们开始思考新的生命价值观。《驱车上东门》曰:‚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不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既否定了做圣贤,又否定了做神仙,剩下的就是在有生之年追求个人的欢乐,这个思想若进一步向前发展,也就是魏晋玄学的倡导自然了。魏晋风流讲究饮酒和男色之美,也从此已开风气。

《古诗十九首》自产生以来,总是受到很高的评价。尤其它思想的平易,使得一般人都能产生共鸣;而语言的浑朴,适应了道家的自然之旨,格调的温柔,也实践了儒家的诗教,所以无论站在哪个立场的诗论家都不会吝惜他们对十九首的赞美。可是,换个角度想,十九首的诗人有他们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吗?明明是不同人所写,但看起来却恍惚一人所作。如果艺术的生命是个性,十九首可以

说是有生命的诗篇吗?说十九首没有生命,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但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十九首缺乏艺术家个人的生命。如果说我们读李白的诗是欣赏李白,那么我们读十九首一类诗篇,所怜惜的恐怕就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了。

其实缺乏鲜明个性的也不单是十九首,而是东汉文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无论我们是比较史传,还是比较辞赋和诗歌,东汉总似乎比西汉缺少一些个性,班固的《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不过汉代的察举制度也许可以看作是个主因。

汉代的察举制度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以后具体形制有些变化。察举有不定期的,如新皇帝登基,或者遇到荒年,朝廷会令地方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才到朝廷,简称‚贤良‛,然后咨以国事,是谓策问,贤良之回答谓之对策,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汉代最有名的对策。贤良们对策得体有识见,朝廷便量材委任,不拘一格。察举也有定期的,定期的察举主要是各郡国向中央举荐孝子廉吏,简称孝廉。举孝廉作为制度始于武帝元光元年,发展到东汉初,形成一年一举的惯例,到和帝时又规定各‚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这些孝廉举荐到中央后,一般做几年侍卫或郎官,再分派到各郡国为官。西汉的察举花样比较多,而且很重视‚贤良‛,东汉则渐渐惟重举荐‚孝廉‛。在某种程度上,西汉可称为贤良的时代,东汉可以称为孝廉的时代。贤良与孝廉性格不同。贤良被举荐主要在于真有才干、识见而且敢于直言极谏。孝子廉吏则未必一定有才干、有识见、有胆量,因为举孝子重在他能顺从父母,举廉吏重在他能忠诚职守。西汉重举贤良,东汉重举孝廉,孝廉忠顺的性格与贤良张扬的意气自然不能比,所以东汉的士风不及西汉活泼自由,文风不及西汉有个性。《古诗十九首》的温柔,《汉书》的敦厚,班固辞赋的专事模拟,这些正都可以说是孝廉主顺从主规规矩矩的性格在文学上的反映。

 结束语:在一般选本中,对《古诗十九首》往往只选其中的几首,但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只读几首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全部读下来。因为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会吟诵的方法,那就更好。吟诵,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这十九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题:

1、谈谈《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2、《古诗十九首》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推荐阅读书目:

1、《文选〃古诗十九首》,[梁]萧统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古诗十九首探索》,马茂元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3、《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推荐第5篇:古诗十九首之二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和译文评析

【《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评价】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1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注释】

〔盈盈〕『盈』,同『嬴』(俗作女赢)。『广雅:释诂』:『嬴嬴,容也。』就是多仪态的意思。

〔皎皎〕本义是月光的白,这里用以形容在春光照耀下『当窗牖』的『楼上女』风采的明艳。 〔窗牖〕『牖』,窗的一种,用木条横直制成,又名『交窗』。『窗』和『牖』本义有区别;在屋上的叫做『窗』。在墙上的叫做『牖』。这里的『窗牖』,就是泛指现在安在墙上的窗子。

〔娥娥红粉妆〕『娥娥』,形容容貌的美好。『红粉』,原为妇女化妆品的一种。『红粉粧』,指艳丽的妆饰。『妆』,一作『粧』、『装』,义同。〔纤纤出素手〕『纤纤』,细也,手的形状。『素』,白也,手的肤色。

〔昔为倡家女二句〕『初学记』引作『自云倡家女,嫁为荡子妇。』『倡』,发歌也。由此引申,凡是以歌唱为业的艺人就叫做『倡』。『倡家』,即後世所谓『乐籍』。『倡家女』,犹言『歌妓』。『荡子』,指长期浪漫四方不归乡土的人,与『游子』义近而有别。 说明:这首思妇词,用第三人称写的。在『古诗十九首』里,这样写法是唯一的一篇。

【译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园中葱葱的高柳.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

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 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 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 ,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 (《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 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 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 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 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 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 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 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 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

2 所不能到的精妙。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 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 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 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 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 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 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 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 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 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 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 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 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 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 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 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 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如互易,又必 格不顺。六 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 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 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 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 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平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平声,而一浊一清,平仄与 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 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 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 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 。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 心声。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 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 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 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 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 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 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

3 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 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近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 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 ,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推荐第6篇:咏物的古诗十五首

诗歌辞赋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你知道有哪些咏物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物的古诗十五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4、《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9、《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0、《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归燕诗》

唐·张九龄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2、《咏梧桐》

清·郑板桥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13、《咏苎萝山》

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14、《宫中调笑·团扇》

唐·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15、《洞仙歌·咏柳》

宋·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推荐第7篇:《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罗丹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郑州 450046)

【摘要】《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诗中出现的众多思妇形象体现了东汉末年文人的生命哲学、价值追求、思想意识等,这些思妇形象成为当时文人的生活渴望和精神寄托。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相思;哀怨。

The Miing Women Imag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uoD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Zheng Zhou 450046) Abstract:Nineteen Ancient Poem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dynasty literati cource of poetry,poetry in many miing women image show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literati’s philosophy of life,the pursuit of value,ideology,the image ofyearning women became the lierati life desire and spirit.Keaword: Nineteen Ancient Poems,Miing Women,Acacia,sad.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著的《文选》卷二十九,题目为“古诗”,共有十九首五言诗。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所作,不是作于一时一地,而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作作品的集合。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和高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诗品》评其为:“文温以丽,意悲以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鲁迅先生评《古诗十九首》说道:“或近楚骚,体式实为独造,诚所谓蓄神奇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者也。”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地位之高。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丰富而复杂,学者对它的分析历来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马茂元先生和袁行霈先生都认为游子和思妇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是表现共同的时代主题的两个方面,以游子和思妇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活在汉末中下层社会的  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77.钟嵘.诗品{M}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P3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P231.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无名文人士子虽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但是生不逢时,志不得展的苦闷,抒发了他们相思离别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和思妇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这也是其得以流传千年的魅力所在。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主题的古诗共有十一首,分别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细细品味这些作品中的思妇形象,可以发现她们所表现的不仅是相思,还有哀怨和追求知音的感悟。

姑且不去深究《古诗十九首》中的叙述者是男子,还是女子,只看诗歌本身,单纯地从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发掘《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物形象,思妇形象是诗中女性形象之一。思妇形象是思念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妇人形象,在不同的场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思念之情,由此可以将思妇形象分为以下几类:

一、哀叹年华虚度,渴望夫妻团圆的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明显表现这类思妇形象的作品有《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涉江采芙蓉》。以《青青河畔草》为例: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扑,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首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和柳既是柔弱植物的代表,更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而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草和柳的体态妖娆随风飘逸也好似女性娇好的身段,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这两句诗起兴,如同《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是由大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生命的相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唐朝王昌龄有一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青青河畔草》中的这位思妇也是如此,因春意引发游子的思念,渴望夫妻团圆。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当时的妇女化妆时“傅白粉使面部显得更加白皙的习俗流传已久,傅红粉以使面色红润则起源较晚,不过至少在东汉时期已开始使用。”红粉妆和素手恰是当时女性只能对外展示的两个身体部位,以极少的语言表现最大的力量,展  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P9.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P57.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8 ,P100.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现了女子的容貌风采,光亮照人。然而,这些描写并不仅仅是展示美丽的姿态,还有更多暗示。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在于得到别人的知赏和重用,而女人的价值则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了欣赏自己的人而做。这位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光鲜照人也暗示了她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从诗人对女主人公身世的揭示,可以看出这位思妇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便与一般幽居怀人的思妇不同。一般传统的幽居思妇品性温柔敦厚,性格内敛婉约,如《诗经·郑风·子衿》、《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所塑造的女性。而《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则与之截然不同。由于女主人公曾为歌妓,长期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欢场,是个率直大胆、个性张扬、情感外泄的人。再则从诗人对女主人公身世的揭示中,我们知道诗中这位女主人公所思的丈夫也有些与众不同。别的女子思念的是“游子”式的丈夫,而女主人公思念的却是“荡子”式的丈夫。游子一般是为了生计,为了光耀门庭,为了今后与妻子家人有更美好的生活才不得不外出游历;而荡子则不同,这些人往往不愁生计,经常出入欢场,四出游荡行踪不定,出家不念家。这样的丈夫给女人的安全感是很低的。诗中的女主人公脱离欢场,嫁作他人妇,说明她追求的是能一种男女同居共欢的世俗生活,她希望后半生能夫妻恩爱相守白头,但不幸的是她却嫁给了一个行踪不定四海为家的“荡子”。这位荡子丈夫把一个如花似玉而又不甘寂寞的她孤零零地抛在家里,白白虚度年华,作为一个过惯了灯红酒绿欢场生活的女子,往往是忍受不了这份寂寞的,所以当她面对眼前的一片无边春色,不禁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呼喊。这一直抒心灵的呼喊,充分表现出她内心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表现出独守空闺的思妇的痛苦之情,这是一个女性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本体的关注、对生命的认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憾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岂不尔思,是室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

中国传统的女性,涉及两性之间的相思离别之情,总是遮遮掩掩,她们的心理状态是曲折而微妙的。而《青青河畔草》等作品一改以往思妇形象,其所刻画的哀叹年华虚度,渴望夫妻团圆的思妇形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否定,大胆直白地抒发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忧愁,她们的心理状态比较单纯直率。诗人的写作视角 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P54.

3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由外部景物转入女性的内心深处,将其深层心理表露无遗,突显自我意识,可以说是对思妇形象的大胆创造。

二、相思苦闷,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表现这类思妇形象的作品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以《客从远方来》为例: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在日常生活中,有客来访,带送礼物应当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思妇眼中却是一件十分惊喜的事情。因为这位客人非比寻常,一是因为客人来自于“故人”所在的万里之遥的地方;二是因为客人带来了久别家乡、身处万里之遥的“故人”寄给她的一件礼物。这一切又充分说明思妇日夜思念的“故人”并没有因为久别、因为身处万里之遥而变心遗忘自已。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再加上交通、通讯的不发达,“故人”长期滞流异地他乡,音讯不通、会合难期。“故人”会不会另有新欢,这对孤居旧乡的思妇来说难免是内心的一大忧患。但今天“故人”托人从远方带来了礼物,可见“故人”对自己还是那样情深意浓,一下便扫除了她心头的疑虑,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因此,此时的思妇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故人心尚尔”的感慨。从另一个方面反衬了思妇的相思苦闷。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诗的核心,波澜曲折由此展开,抒情亦由此得以深化。

“故人”从万里之遥托人带来“一端绮”已是十分值得珍贵的了,而且绮的上面又织有“双鸳鸯”的文彩,其中自然寓有浪迹天涯的“故人”热切期盼夫妻团聚的心愿。睹物生情,思妇长久孤寂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由此激发了她胸中爱情的火焰。于是她手抚“一端绮”,展开了一番丰富的联想:要将这“一端绮”裁为象征夫妻团聚、同床共眠的“合欢被”,而且在被子里要装进象征“长相思”的丝绵,在被子外要缀上象征永不分离的“结不解”丝缕。这一系列的联想,充分表现了思妇对夫妻欢聚的强烈期盼之情。“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最后两句,以比喻作结,点出主题,表达了思妇对爱情的坚定誓言。胶和漆混合在一起,黏粘度就更加地坚牢,让人根本无法分解,这里用以比喻夫妻间感情的融洽无间。“别离此”,语意双关,从比喻本身来说,“此”指“胶”、“漆”相投,不可分解。从诗的意蕴来说,则指夫妻感情如胶似漆,不可分离。“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这世上惟有“胶”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思妇对游子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可见一斑。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这首写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诗时,不禁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这位身处深闺、孤寂痴情的少妇一种无限的同情,在残酷的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现实生活中,不知她的期盼可否实现?

《客从远方来》等作品所表现的这类相思苦闷、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细腻真切,栩栩如生。面对久别难逢的游子,她们没有挣扎,没有抱怨,只是一味的等待,将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寄托于物:客人从远方带来的“一端绮”,经过她精心裁制而成的“合欢被”,盖在身上如同游子睡在身边;客人捎回的“一书札”日日怀揣在袖中,精心呵护,几年过去字迹一点没有磨损,见字如见人;庭院中的树木、夜空中的星星、皎洁的月亮这些都成为她们的情感寄托,陪伴着她们思念、等待,其忠贞不渝之志可歌可泣,动人心魄。

三、因游子不归心生埋怨,努力劝慰自己的思妇形象

还有一些思妇形象敢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敢于表达离别相思对自己的折磨,敢于袒露对夫君的埋怨。她们更重视自己的生命本体,更自觉追求生命价值,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怨妇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是这一形象的典范之作: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给人一种随着游子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与君生别离”是抒写妇人别离时的内心感受,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表现出思妇对此的无奈与不甘和难舍难离之情。“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与游子分别已久,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何方,在妇人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万里之遥,故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思妇的期望被时空的距离一点点消磨近乎绝望。

“道路阻且长”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游子去乡万里,与妇人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诗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也不仅仅只是一水相隔,妇人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因此对妇人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所以妇人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 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P18.

5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另一种是如《吴越春秋》所述:“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用对比和反问表现出对游子的埋怨之情。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写出别离的无穷无尽。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愈来愈宽松。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说:“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返,点出负心。”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疲惫,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着强烈的震动人心的力量。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结尾的几句是“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写思妇从相思的哀怨感伤中回到现实后的自我宽慰和勉励。既然一味地痛苦相思于人了无裨益,反而只会使人身心憔悴,不如把相思离愁暂置一边,你和我都各自努力加餐,保重好身体,以待来日相会吧!这是思妇劝慰自己的方式。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由于思妇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只有努力为之才行。这两个字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一个人为了坚持某种希望而在无限的苦难中强自支撑,甚至想要用人力的加餐去战胜天命的无常,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种极度高贵坚贞的德操了。

《行行重行行》将这位苦等不归、独自努力支撑、劝慰自己的思妇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在千百年前的古代这一形象震撼人心,在千百年后的现在依旧令人触动,这是多么顽强的女性,苦苦等待依然不归而心生埋怨,大胆直呼内心的不满,表现出对自我的关注与  (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P34. (汉)赵晔.吴越春秋[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P67.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43.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P368. 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P85.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觉醒,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实践。

《凛凛岁云暮》中的思妇,也有哀怨,她的哀怨表现出更多的是质疑: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首起两句描写岁未景象。年近岁末,天气寒冷,草虫不胜酷寒即将冻馁而亡,故其声悲凄。三四句紧承首起两句写女主人公由岁末凛冽的寒气所引发的联想,她心中思念的游子所居之地大概也是北风凛冽,寒冷异常,但此时的他可能还无冬衣可以御寒吧,显现出女主人公对游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洛浦”即洛水位于河南省西部。传说伏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之中,遂成洛水之神。古代很多人神相恋的传说便发生在她身上。因而在古代诗词中洛水往往成为宓妃的化身。“同袍”:原义指战友,这里借用为指夫妻间的关系。这两句是诗中理解的难点。历来的注评家注解不一,但都主要倾向于认为这两句是女主人公猜想之辞,认为游子负心,在外被美色所惑,另有所爱,将她抛弃。其中的代表尤推清代的吴淇,他在其《选诗定论》中说:“‘锦衾’句引古以下,言洛浦二女与交甫素昧平生者也,尚有锦衾之遗;何况与我同袍者,反遗我而去也?”表现出思妇内心对游子另结新欢的一种担忧,一种质疑。

“独宿”已觉难堪,更何况忧思累积,所以更感冬夜之漫长。因此,女主人公为消磨长夜,满足自已对游子的思念,故寄希望于“梦”,虽然现实中不能相见,但想凭诸于梦以便可以在梦中看见自已日夜思念的丈夫,由此可见女主人公与游子相别之久而又相爱之深。果然,在恍惚之中思妇进入了梦境,她梦见了与游子新婚那天的情景。由此可以看出在空闺独宿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思妇曾无数次回味新婚当天甜蜜欢乐的情景。但遗憾的是,这不过是南柯一梦,徒增伤感。于是以无可奈何的语气慨叹道:“只恨自己没有晨风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追寻良人的踪迹。”后四句诗人从思妇的眼神着笔,写其始而“眄睐”,继而倚门“遥睎”,以至于“垂涕”而濡湿门扉,短短四句,思妇的感情变化便跃然纸上,由思念到哀怨,又怀念到质疑,其内心的波澜令人唏嘘不已。

《凛凛岁云暮》塑造了这样一位因新婚不久便与丈夫离别的少妇,她苦苦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无数次回到梦中怀念新婚时候两人的恩爱情景,又担心和质疑丈夫将“同袍”赠予新欢,反复猜测丈夫所受到的诱惑,产生怨愤之意。这一思妇形象深入人心,让人觉得她可怜又可悲。  吴淇撰.汪俊、黄进德较.六朝选诗定论[M].扬州:广陵书社.2009,P110.

7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古诗十九首》中还有一种女性不能简单地列入思妇形象,她不止有相思、哀怨的情感,还有与男子一样寻求知己、倾诉内心的要求。《西北有高楼》中就有这样一位女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诗的前四句点明“歌者”住在西北一座建筑考究、装饰华美的宫殿式的高楼中,歌声悲苦哀伤,令听歌人不禁深思这是怎样的一位歌者,莫非是那位内心深处蕴藏着无限悲哀的杞梁之妻?“杞梁妻”的典故意在说明听者以为这首悲哀的曲子是一个“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的孤独寂寞之人弹奏出的。然而居住在这样的高楼里应该快乐和幸福才对,为何会弹唱出如此哀伤的曲调,引发听者和读者无限的想象。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音乐传达人的内心,曲子的徘徊也是人内心的徘徊。楼中的“弦歌”女子,每弹一个音符都传达出那么多的哀叹,但尽管如此辛苦投入地歌唱,能够真正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情的人太少了。“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诗人便是那极少数人中的一个,愿意成为她的知音,和她比翼高飞。其实这是一种虚拟之笔,是一种想象,知音不遇的悲苦慰藉。

这位女子是矜持的、是高贵的,不同于一般的世俗女子,她所追求的不是一位“悦己者”,而是一位懂她的知音,这是一种理想,而不是一种感情。在封建社会中,很少有人去关注女性的内心,更不会去倾听一个女子的心声,而《西北有高楼》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则打破这种封闭,追求生命本体的自觉,寻觅知音,这是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也是《古诗十九首》的独特创造。

《古诗十九首》中这些思妇形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汉代的社会政治与取士制度。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年代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是从作品中的地名方位和时间表征基本可以判定是东汉末年。当初汉武帝推行明经取士这一选举制度,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改变命运的捷径,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的同时也鼓励了游学之风。在这种取士制度下,士人纷纷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读书、游学获得举荐、征辟,以求功名显达。东汉末年,读书游学和游宦风气之盛,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桓帝、灵帝时期,宦官外戚勾结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人为了谋求前程不得不奔走交游。士人们为了谋求功名必须长期宦游在外,家人不能前往,年轻的夫妻被迫分离,时间空间的阻隔使感情难以沟通和慰藉,彼此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伤离怨别的情绪,于是产生了“不平则鸣”之音的情绪酝酿。另一方面与妇女道德教化的进一步加强有关。汉武帝以后,实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统治思想,施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大力倡导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家庭生活中主从关系确立,夫权在婚姻关系中占绝对地位。“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的封建化思想在东汉时期进一步加强。班昭所作《女诫》一书,是对妇女的道德教化的具体表现,使男女有别、夫尊妻卑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汉代妇教和妇德的进一步加深,一方面使得当时的女性不断从内心到行为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另一方面,现实的离别、彻骨的相思又让妇人难以纾解。于是,诗人将写作视角转向女性情感的抒发。他们手执毛笔,毫无矫饰、大胆直白地表现内心世界,借作品抒发内心的痛苦的呼号、热烈的向往,自然真切,动人心魄,以至于使读者分不出作品中的人物是女子,是游子,还是诗人,“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写照、心灵的声音,《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千百年来不同阶层的人对它称赞不已,是因为人们在诗中能够看到自己的身影,听到自己的心声,证实自己的疑惑,怜惜自己的处境,从而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慰藉。它引发人最深处的共鸣,超越了时空和各种局限,牢牢俘获了每个读者的心。本文单纯从作品分析着手,挖掘《古诗十九首》中展现出的思妇形象。这些思妇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拓展,传递着文学作品的动人力量。

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P46.

9

河南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4.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6.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8;7.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 8.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7; 9.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 10.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1.吴淇.六朝选诗定论[M].江苏: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09.1 12.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推荐第8篇:《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

《古诗十九首》与《青青河畔草》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其作者历代说法不一。近代以来,学着意见渐趋一致,认为它们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由《古诗十九首》的内容、风格,联系到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以及有关史实作考查,可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大致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之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物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狩猎游乐乃至都城宫室等,曾一度霸距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物候节气、街道田畴,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文字简单朴实,意境自然混成

《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 处”。什么叫“天衣无缝”?就是说,这些诗写得自然浑成,看不到一点儿人工剪裁的痕迹。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因此,有些人就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刚才举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马背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把“推”字改成“敲” 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冲进京兆尹韩愈出行的队伍,被众人拿下送到韩面前。韩愈也是有名的诗人,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帮他斟酌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更好。为什么“敲”字更好?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当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我当然不是说修辞不重要,可是要知道,更好的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

2、引人产生自由联想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这一点上与《红楼梦》颇有相似之处。第一,它们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作?同样一直成为一个疑问,因而使人们难以确定它的主题。它果然是写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故事吗? 还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写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种哲理?抑或如大陆批评家们所说的,是要写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阶级的腐败堕落?它到底要说些什么?要写怎样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联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道理来。如果我们讲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用唐朝那一段历史和杜甫的生平来做印证,多半就能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事情。但这个办法对《古诗十九首》不行,我们只能感觉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托的是什么?我们无法通过考证来确定,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确切的作者。然而,这是一件坏事吗?也不一定。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有个习惯,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对有些诗来说这种办法是必要的,如杜甫诗就是如此,他有不少诗反映了唐代某些历史事件,写诗的时候确有所指。对这一类诗当然应该尽可能确定作者的原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你怎样去确定作者的原意? 因此,对这十九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联想。正由于《古诗十九首》有这样的特色,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西方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流行一种叫作“新批评”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主。他们认为,作品里的形象、声音、韵

1 律,都关系到作品的好坏,惟独作者却是不重要的。而后来流行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则是一种更新的文学理论,它进一步把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来了。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然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经历和阅读背景,因此对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它能够使千百年来各种不同的读者读过之后都有所感动,有所发现,有所共鸣。

(二)《古诗十九首》的感情主题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我以为,这三类感情都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或者也可以叫作人类感情的“基型”或“共相”。因为,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而《古诗十九首》就正是围绕着这三种基本的感情转圈子,有的时候单写一种,有的时候把两种结合起来写,而且它写这些感情都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含意幽微,委婉多姿。例如,《今日良宴会》里有这样两句:“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你为什么不鞭策你的快马,抢先去占领那个重要的路口?其实,所谓“要路津”,所代表的乃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说得通俗些,这是对争名夺利的一种委婉的说法。还有一首《青青河畔草》也是我们所要讲的,它写了一个孤独而又不甘寂寞的女子,最末两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这几句“可谓淫鄙之尤”,然而它们之所以不被人们视为“淫词”或“鄙词”,那就是由于其感情的真挚了。其实,我说这两首诗真正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感情的真挚,它们真正的好处在于提出了人生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中时,你该怎么办?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软弱的时候或绝望的时候,每个人在这种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挣扎。而《古诗十九首》就提出来很多这样的问题,这是它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态、很幽微的笔法来引起你的感动和联想。晚清有一位诗学批评家叫陈祚明,在他的《采菽堂古诗选》里有一段话对《古诗十九首》评论得非常好。现在我把这段话抄下来: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 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 慊慊犹有不足, 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 莫不欲终身相守, 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 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 不知有愁, 亦复不知其乐, 乍一别离, 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 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 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 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 即能言而言不能尽, 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言情能尽者,非尽言之为尽也。尽言之则一览无遗,惟含蓄不尽, 故反言之, 乃足使人思。盖人情本曲, 思心至不能自己之处, 徘徊度量,常作万万不然之想。今若决绝, 一言则已矣, 不必再思矣。故彼弃之矣, 必日亮不弃也;见无期矣,必曰终相见也。有此不自决绝之念,所以有思,所以不能已于言也。“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 而必取其宛曲.者以写之,故言不尽而情则无不尽。后人不知,但谓“十九首”以自然为贵,乃其经营惨淡,则莫能寻之矣。

也即是说《古诗十九首》说出了我们人类感情的一些“基型”和“共相”。比如,每个人都希望满足自己的一切理想和愿望,但真正能够满足的又有几个人?就算他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了,在精神生活上也都能满足吗?有的人已经得到高官厚禄,但仍然有不满足的地方,何况那些贫贱之人呢?如果你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追求,也许最终会有满足的那一天,然而人的生命又有多么短暂,时间并不等待任何人,你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又比如,谁不愿意和自己所爱的人永远相守在一起?但天下又有谁没经历过生离或死别?当你们相聚的时候,并不能体会到离别的悲哀,因而也就不懂得这聚会的难得和可贵;可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懂得了它的珍贵,却又不得不承受失去它的悲哀! 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自然界的四时变化、人世间的生死离别,所有这些物象和事象就会摇荡人的心灵和性情,从而产生诗的感发。可是,既然每个人都能产生诗的感发,为什么还有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呢?那是因为,一般人只是“能感之”,只有诗人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写之”。也就是说,写诗不仅需要有感受的能力,还需要有表达的能力。

此外,中国古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古人所追求的标准乃是“温柔敦厚”。《古诗十九首》的感情就是如此,它是温厚缠绵而且含蓄不尽的。我们常说,某人的感情是“百转柔肠”,这种人他不能够把感情一下子切断。因为有的时候,他的理性明明知道这件事不会成功,应该放弃了,他的感情却没有办法放弃。一个人

2 被他所爱的人抛弃了,如果干脆从此断绝关系,那么就不会再有相思怀念了,但他偏偏不肯,心里总是在猜想:对方一定不会如此绝情吧?我们最终还是要相见的吧?因此才会产生相思怀念,才不由自主地要用诗歌把这些感情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情的态度是如此温厚缠绵,所以它表现的姿态也十分委婉曲折。它的语言表面上含蓄不尽,实际上却把人的内心之中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都表达出来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古诗十九首》,有这么几句评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结体”和“散文”是两个对称的动宾结构。“结体”,是说它构成的体式;“散文”是说它分布的文辞。刘勰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一看《古诗十九首》体裁的结构和对文辞的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也就是说,它写得很朴实,但不浅薄。我们大家都读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读过李杜的诗之后再返回来看《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发现: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古诗十九首》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你会觉得,《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普通、寻常的话,可是如果反复吟诵,就越来越觉得它有深厚的味道。而且,你年轻时读它们有一种感受;等你年岁大了再读它们,又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就是婉转附物。在我们中国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法。《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个特点等下一次我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什么叫“怊怅切情”呢?“怊怅”与我们现在所说“惆怅”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种若有所失、若有所求、却又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也是诗人们常常具有的一种感情。因为,凡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灵,常常有一种对于高远和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后天学习所得,而是他天生下来就有的。一首好诗,往往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切”是切合,就是说能够表现得深刻而真切。我们都说杜甫的诗好,为什么好?就是因为他能够把他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假如你把你内心的感情表达得不够,那当然是失败的,可是你把你的感情夸大了,超出了实际情况,那也不是好诗。现在我们就要注意,把你内心的情意直接而且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属于什么方法?我以前讲过,是“赋”的方法。所以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很成功地结合了中国最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因而形成了我国早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作。

二、《青青河畔草》赏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我可以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这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忽然就思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心里就产生了忧愁。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起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下面他说,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梳妆打扮也很美。“娥娥”,也是美丽的样子;“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美丽的姿态。同时你要知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仅仅是写美丽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诗里边有感发的生命,但这种生命有品质和数量上的种种不同。如《西北有高楼》,那首诗所写的也是一个楼上女子,也是写她有一种对于知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两个人物在品质上就有很大的不

3 同。《西北有高楼》的那个女子是矜持的、高洁的,她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理想;而这首诗中的女子是炫耀的、世俗的,她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感情。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这话很难讲,可事实上确实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现在我们看诗中的这个女子,从她一出场,诗中就用了“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这些词语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向外散发的、被大家看到的美丽和光采。尤其是“纤纤出素手”的“出”字,更是隐约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暗示。对于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或者美丽的女子来说,当得不到别人赏识时,总会产生一种寂寞的感情,而这时候往往也是对品格操守的一个重要考验的时刻。李白被请到翰林院去做待诏,那是一个很高贵的地位,但李白认为这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因此辞官而去。杜甫在华州做司功参军,他觉得这违背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也弃官而去。一个有才能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不能够接受那些不正当的或不够资格的赏爱,这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考验。以后我们会讲到陶渊明,那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内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而现在我们所讲的这首诗,在描写这个楼中女子时用了很多美丽的、外向的词语,所有这些词语中都含有一种不甘寂寞和善自炫耀的暗示。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个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所谓“倡家女”就是歌妓舞女,这样的女子平生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往往是忍受不了寂寞的,更何况她现在又嫁给了一个“荡子”。所谓“荡子”,不一定是现在所说的浪荡之人,而是指那种经常在外漫游,很少回归故乡的人,这种人一出去就再也想不起回来,把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在家里,所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所谓“难独守”,是说这个女子现在还是在“守”,只不过她内心之中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

所以,《古诗十九首》实在是很微妙的。这首诗仅仅是写一个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挣扎吗?不是的,这“难独守”三个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写尽了千古以来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仅仅是女子要经受这个考验吗?也不是的,任何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都面临这样的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好,或者根本就不选也不讲这首诗,我以为那是不对的。

三、《西北有高楼》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李商隐有—首诗说: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李商隐写一个女孩子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这样美丽环境之中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应该有多么美丽、委婉!而现在我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仅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美丽。“疏”,有“通”的意思,是怎样的“通”呢?就是“刻

4 穿之”。中国旧式房屋的窗户都是木头的,上边有窗格子。讲究的木窗,上面的窗格子往往雕刻出弯弯曲曲的花纹。这花纹当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叉,所以叫作“交疏”。 “绮”是“文缯也”。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李善的注解说是“刻镂以像之”,就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美丽精致。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诗歌可以有多义,这样讲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美丽的印象,而这里边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人物形象品格的暗示。

“阿阁三重阶”的注解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种重大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般都是有“四阿”的。郑玄《周礼注》说, “四阿”就是后来的“四柱”。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必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不会只有一层。这个 “阿”字,就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宫”,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之后就有一个平台,你可以休息一下再向上走。而且,古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阿阁三重阶”,并不一定只有三层,它可以有很多层平台,所以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现在你看,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气氛了。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非常好。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知道,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得到的东西,才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往。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古人常说:“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才有“知音”的说法。“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受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下边他说:“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写得实在很妙,像这个地方,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想像。因为,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但是——真的有这个歌者吗?其实她完全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寂寞也完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孤独寂寞的女子。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这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殖死,妻叹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亦死而已!”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法稍有不同,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后来,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总之,这里之所以用“杞梁妻”这个典故,是着重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这几句话。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倘若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独寂寞之中了。这首诗是说听者以为一定是这样一个人,才可以弹出如此悲哀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写得也非常美。我在讲词的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乐”,也叫“清商乐”,所以“清商” 指的是一种曲调。但古诗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哀伤之感的曲子。为什么呢?因为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 “金”是兵象,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所以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到了秋天,葱茏的草木遇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零了。因此欧阳修《秋声赋》说: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清商”之曲是悲哀的,而“清商随风发”之所以写得好,还不仅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悲哀,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美丽的姿态。难道声音还有“姿态”吗?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大家都知道,听音乐是不宜坐在喇叭跟前的,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传送的距离,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那声音才美。唐人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因而显得悠扬好听。而且还不止如此,越是从很高很远的地方传下来的声音,越是你不能够看见,不能够接触,就越能够激发你的想像。王国维写过一首很好的小词《浣溪沙》,上阕是:“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他说:天已黑下来了,山顶上有一个寺庙在落日的一点点余辉之中看得不很清楚。那地方那么高,高得鸟儿都飞不上去,而且半山之下已经昏暗了,你已经没有办法上去了。可是从那个地方远远地传来了孤独的磬声——磬是用玉石做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那声音不但对人是个诱惑,连天上的云彩都被它感动,经过那里的时候都停下来不走了。当然,王国维这首词接下来讲的是哲理,我们且不去管它,我的意思是说,从高远之处飘洒下

5 来的那种声音,总是具有一种对人诱惑和吸引的能力,它促使你想像,促使你追求。而且, “清商随风发”就更妙。因为如果没有风,声音的振动就不发生变化。如果有风呢?顺风的时候声音就大,背风的时候声音就小,你所听到的那个声音,随着风的变化时远时近、时大时小,是捉摸不定的,这就更增加了声音的美感和对你的吸引。

“中曲正徘徊”,徘徊者,是指曲调那种低回婉转、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徘徊;“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间,或者说中间那一段曲子。前边我说“清商”给人一种凄清悲哀之感,而现在所说的“低回婉转”,就不仅是简单的凄清悲哀,而是在凄清悲哀之中还有一种缠绵婉曲的姿态。而且,人的内心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一段曲子的徘徊,同时也就是人的内心的徘徊。所以下面他说“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楼中那个女子,她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么多的哀叹。我们常说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脑子里总是回想着那美妙的声音。这里所谓“余哀”也是说,在音乐的声音结束之后,仿佛还留下说不尽的悲哀,使你继续感到激动。我们今天使用“慷慨”这个词,一般是说某人在金钱方面很大方,但古人所说的“慷慨”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内心感发激动的一种感觉。《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别时说,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这里的“慷慨”,就是指一种悲哀之中的感发激动。“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是说,歌者如此投入地歌唱当然很辛苦——不但有歌唱的劳苦,而且有感情的悲苦——但那种苦算不了什么,如果听歌的人真能够欣赏她的歌,那么即使再辛苦也值得。但作者说,我所感到悲伤的不是她的辛苦,而是真正能够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在于有人真正认识你的价值。《水浒传》里吴用到石碣村去找阮氏三兄弟,让他们入伙同劫生辰纲,阮小五和阮小七听吴用一讲,就用手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不要以为只有当强盗的这么说,孔子不是也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吗?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由此可见,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那才是最悲苦的事情。

结尾两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有的本子不是“鸿鹄”,而是“鸣鹤”。要想分辨这两个词用哪一个更好,你就必须熟悉中国文化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鸣鹤”和“鸿鹄”这两种鸟的形象含有不同的寓意,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我们先说“鸣鹤”的含义,《易经•中孚》的爻词说: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说有一只鹤在山阴的地方呜叫,而它的一个伴侣就在旁边和它互相应答,这是一个大自然外在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一种和谐的欢聚,所以下边就联想到,假如我有一杯好酒,我当然也要和你一同享用。因此,如果是“愿为双鸣鹤”,其含义就是我愿意和你做一对可以互相应答的知音伴侣。联系前边的内容,这个意思是可以讲得通的。“鸿鹄”也有出处,《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看到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不肯辅佐自己却肯辅佐太子,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他在同戚夫人饮酒的时候作了一首《鸿鹄歌》说:“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徼,尚安所施。”意思是,太子的翅膀已经长成,他已经像一只高飞的鸿鹄跨越四海,我们虽然想害他,但他已经不是弓箭所能够伤害的了。那么,这里如果是“愿为双鸿鹄”,则除了成双成对的含义之外,还含有高举远骛,不再受尘世伤害的意思。古代诗人经常作这种高飞远走的想像,李白有一篇《大鹏赋》,想像他自己变成一只大鹏,遇到了一只“稀有之鸟”,于是就“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境界,一起飞向辽阔高远的天空,把那些尘世之间的龌龊卑鄙都抛得远远的。其实杜甫也有这种想法,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述说了那些“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落魄失意之后,在结尾时说,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意思是:我要变成一只白鸥,消失在那烟波浩荡的大海上,离开这个使我失意和痛苦的尘世。杜甫是一个人飞走,李白是找一个知音两个人飞走。总之,远走高飞,离开这个龌龊的、勾心斗角的尘世,这是千古以来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态。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命清高、自视不凡的心理。其实,人在心灵和品格上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以为,具有这种心理的人起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不管别人还辗转在泥土之中,我只管自顾自地飞去。第二种是:尽管他会飞,但能抱着深厚的爱心降落下来与泥土之中那些凡俗的人们共处,而且不会沾染上那些污秽。第三种人是最了不起的:他不但自己能够高飞,而且要教会那些辗转在泥土中的人们,带着他们一起飞。然而,我们怎么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这么崇高呢?一个人如果在心灵上能有一种向高处飞去的向往,那已经是很好的了。实际上,这种想法还不仅仅存在于诗人、士大夫之中,我还可以举出另外的例子来说明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同的想法。大陆作家告然是农民出身,只受过三年小学教育,从小就参加了游击队,后来又参加过土

6 改。他写过一部小说《艳阳天》,男主角叫萧长春,书中还有一个女孩子叫焦淑红,她对萧长春发生了爱慕的感情,却又不能够确知对方是不是也爱她,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两个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谈话,焦淑红就说:看到月光这么好,我真想变成一个什么飞到月亮里边去。所以你们看,不只是诗人士大夫,即使是从事革命工作的人,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挫折和烦恼的时候,也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也会产生这种高飞远走的想法。所以,这实在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心态,我们不宜对这种心态作过分求全的责备。

因此, “鸣鹤”的重点在于成双成对,以此比喻人世间的幸福生活;而“鸿鹄”,则包含有一种高举远骛的理想境界。再者,“双”字已经包含了成双成对的意思, “愿为双鸿鹄”则不但是愿结成伴侣,而且这一对伴侣还有着共同的高远理想。所以我个人以为, “鸿鹄”比“鸣鹤”更好。

明朝有一位学者叫陆时雍,他说这首诗所写的感情是“抚中徘徊,四顾无侣”。“抚”,是用手接触的意思;“中”是内心;“抚中”,就是你自己反省回顾,亲自领会你内心深处的那种感觉。“四顾无侣”是说,当你向四方观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孤独。陆时雍对这首诗还有几句评论说:“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就是说,如果你要传达你的感情,就必须有一个对象,但这首诗里边的对象完全是假想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把感情投注进去的知音女子,可是,作者却把这种内心中最难传达的感情通过一个假想的歌者和一个假想的听者传达出来了,写得真是令人十分感动。所以,我以为这是《古诗十九首》里写得很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处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意方面,另一个是表现方面。现在我先谈它在情意方面的好处。这首诗的主旨是对于一个知音的向往,这是干百年来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因为人生在世总是想要追求一些完美的、能够使自己真正满足的东西。我的一个学生对佛学有些研究,她认识一位女法师,这位法师很年轻,还在美国念了PHD的学位,可是有一天她遇到一位佛教法师,仅仅通过很简单的几句问答她就觉悟了,后来就剃度皈依了佛法。我的学生和她很熟,有时候两个人谈起来,这位法师就讲,她从很早的时候就总觉得自己内心在追求向往一种什么东西,她在香港工作了很久,也在美国读过书,那时候她的生活是浪漫多彩的,然而总觉得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满足,内心总在渴望寻找一种真正完美的东西。其实,还不仅仅是信仰宗教的如此,自古以来,凡是有理想的人心中都有这种感情,就好像一种本能一样,也许他自己并不十分清楚到底要追求什么,但总是觉得宇宙之间应该有这种最完美的东西,并且把满腔的热情都投注到对完美的追寻之中。从《离骚》开始,在中国的诗词里抒写得最多的,就是这种向往和追寻的感情。我以前写过一本《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王国维这个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特色,其中有一个特色就是对完美理想的追求。在人生社会中,什么叫作理想?有些人认为,一个年轻人努力完成他的学业,然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就是他的理想了。我以为,这个不是真正的理想。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训年轻人要“扬名声显父母”,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个是不是理想?我以为这也不是真正的理想。凡是你要追求一种名利上的成功或是一种现实的收获,凡是你一开始就存有一种利害比较的念头,那都不是真正的理想。真正的理想既不为功名利禄,也不为扬名声显父母,也不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是属于你的一种本能,是你自己都拿它无可奈何的。例如陶渊明就说过“性刚才拙,与世多忤”,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之类的话,那并不是为了某种道德的教条,而是他本身对某些邪恶的、污秽的、不完美的事情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还不是说为了某种利害的计较或为了维持一个清白的名声,而是一旦违背了内心这种本能,就会感到比挨冻受饿的滋味还要痛苦。一个人可以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本能,就看你将来把它投注到哪里去了。它可以成为一种宗教的信仰,可以成为一种政治的理想,也可以成为一种学术的事业。而且,同样是追求理想,又有不同的两种类型。第一种人一定要追求完美,如果追求不到,他情愿以身殉之,即如屈原《离骚》所说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人热情而且固执,往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第二种人其实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那就是像苏东坡那样的人。这种人对世界有一个通达的看法,知道从来就没有所谓真正的完美无缺,任何人和事总是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问题在于,你要多看人家好的那一面,鼓励人家向好的那一面发展;对于现实中的不完美,你要“自其变者而观之”,树立一种通达的、洒脱的人生观。有人认为,中国文学里一直存在这样两种类型,在早期文学作者里,屈原可以代表热情执著的那一类型,庄周则可以代表通达洒脱的这一类型。

现在就要说回来了——如果你把你那种本能的追求和向往的感情投注给宗教、哲学或者政治,那当然很好,但这种投注是单方面的。因为你作为人是有知有情的,而对方作为一种信仰、一种哲理、一种主义,是无知无情的,你的感情不能马上得到回答和共鸣。天下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把你的感情投注给另一个与你有相同理想的知音,你马上就可以得到回答,感受到一种温暖。所以古人说人生如果能得一知己,那真是死

7 而无憾了。所以,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种对知音、知己渴盼追求的感情,其实也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感情的基型。这也就是《西北有高楼》这首诗之所以在情意上写得十分动人的缘故。

这首诗之写得好还在于它的表现方法。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句法很简单,叙述也很直接,外表是很朴实的,但实际上它有好几种表现方法用得非常好,例如背景的形象、感受和气氛、象喻的联想、若隐若现的人物等等。从“西北有高楼”到“阿阁三重阶”这四句,没有一个人物出现,整个是写背景,但从这些背景的形象中就渲染出一种气氛,给你一种感受。这是很重要的,好诗和坏诗的区别往往就在这里。有的诗里所提出来的形象没有完整统一的气氛,因此也不能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些人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写诗的时候心里并没有什么想说的东西,只不过是拿一些漂亮的文字在那里拼拼凑凑而已。作者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感受,又怎么能够给读者以气氛和感受?一个好的诗人,他不但自己确实有深刻真切的感受,而且还能够找到恰当的形象把他的感受传达出来。《西北有高楼》开头四句的背景形象所提供给我们的气氛和感受是什么?刚才我说过,一个是高寒,一个是美丽,这是建筑物的形象。接下来他还有声音的形象,从“上有弦歌声”到“慷慨有余哀”是声音的形象,它起了一种交往和传达的作用。这曲调为什么如此悲哀?因为弹唱它的人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的女子。这个女子与《青青河畔草》中那个女子显然不同,那个女子是“皎皎当窗牖”,从一开始就是很鲜明地站在那里让大家观看的,而现在所写的这个女子根本就没有出现,只是听到了她弹奏音乐的声音。事实上,不管建筑的形象也好,声音的形象也好,都未必是现实的,作者只不过是用这些形象来传达他的感受和气氛,从而提供给你一种追求向往的象喻的联想。而且他没有到此为止, “不惜歌者苦”两句是写听者与歌者的共鸣,“愿为双鸿鹄”两句是把听者与歌者合一。这真是很妙的一件事,因为楼上那个女子只是诗人的想像,而所有那些建筑的美好、声音的美好、中曲的徘徊,都是诗人自己的描写,写的是他自己内心之中的境界。过去有人给《古诗十九首》作注解,考证《西北有高楼》可能是指洛阳城里的哪个楼,这实在是把这首诗讲得死于句下了。作者制造的完全是一种气氛和感受,他所写的楼上那个女子好像是一个“对方”,其实就是他自己。建安诗人曹子建写过一篇《洛神赋》,形容洛水中的那位女神“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说她身上有一种光采,一下子你就看见了,一下子又隐没看不见了。而这首诗的妙处,也完全可以用这两句来形容,在叙述的主体和被叙述的客体之间就是这种“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关系。在一开始它们是分开的,到最后它们就合起来了,而实际上这种分与合是在若有若无之间,因为他在说对方那个女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这真是很微妙的一件事。以前我们讲过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虽然也很好,不过比较起来,这首诗的变化显得更丰富些。

五、《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不过,在古诗里没有这种法则。而且,如果你的内容果然很好,你的声音果然能配合你的感情,那么即使没有这些法则也一样能写出好诗。“行行重行行”,就完全不符合格律

8 诗的法则。首先,这五个字里有四个字是重复的;其次,这五个字全是阳平声,一点儿也没有声音的起伏和间隔。然而我说,正是如此,这五个字读起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这话真是很难讲清楚。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就是往而不返,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的力量。

如果说, “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所谓“生别离”,可以有两种讲法,现在我们先说第一种。人世间的别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死别,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是再也不能够复返了。但现在我要举《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来做相反的证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了,贾宝玉糊里糊涂地和薛宝钗结婚了,但他心里老想着黛玉,所以他的病总是不好,神智总是不清楚。于是有一天薛宝钗就痛痛快快地告诉宝玉说:“你不要再想你的林妹妹了,你的林妹妹早就死了!”宝玉当时就昏过去了。大家都责备宝钗不应该故意给宝玉这样大的打击,宝钗却说:“倘若总是不敢对他说明真相,那么他心里就永远不能安定,病也就永远不能好。今天我告诉了他,他虽然如此痛苦,可是从此以后他这种思念就断了,他的心也就安定下来了。”你看,宝钗这个人是很有办法也很有道理的。后来,宝玉的病果然就好了。所以,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哪一个更痛苦呢? “生别离”的“生”还有另外的一种讲法,就是“硬生生”——硬生生地被分开了。现在我打开我手中的这本书,这不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这两页本来就不是黏结在一起的,不用费力就把它们分开了。但我把这根粉笔掰开,这就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它本来紧密地连接为一体,我是用力量硬把它分开的。这对于物体来说当然无所谓,但对于两个亲密无间的人来说,就是很大的痛苦了。那么“与君生别离”的这个“生别离”到底用哪一种讲法更好呢?我以为两种都可以。因为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给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你只须用你的直觉读下去就行了,也许这两种感受同时都存在。

接下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说的是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你看,这就是十九首之往复缠绵了,他在叙述了离别和离别的痛苦之后,又停下来进行一个反思。这个“涯”字读yí在这里是押的“支”韵。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有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他经过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了。要知道: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许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的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就如陈祚明所说的 “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 “胡马”和“越鸟”两个形象用得真是很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文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艺术手法,也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例如,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 “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

9 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感。

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联想。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永难见面的悲慨。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古典也一样可以明白。对这两句,如果你想向深处追求,它可以有深的东西供给你,如果你不想向深处追求,也一样可以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动。它把古、今、雅、俗这么多联想的可能性都混合在一起了,这是它的微妙之处。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民间流传的诗歌,但后来经过了文士的改写和润色。就像屈原改写九歌一样,那并不是有意的造作,而是这些诗的感情很能感动人,当文士吟诵这些民间诗歌时,内心中也油然兴感——即所谓“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因此产生了共鸣,从而才亲自动手来加以修改和润色。我想,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既可以深求也可以浅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从“行行重行行”到“越鸟巢南枝”是一个段落,前边都是平声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就换了仄声韵。从内容上来说,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么一个想像的飞扬回荡之后,现在他又回到了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因此就产生了更深的悲慨。词人冯正中有一句词说“天教心愿与身违”,事实与你的盼望往往是不相符合的。日子正在一天一天地过去,尽管你不放弃希望,尽管你打算等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可是人生有限,你能够等得到那一天吗?在这里, “相去日已远”和前边的“相去万余里”似乎是一个重复,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重复。因为“万余里”虽然很远,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的数字,而且它所代表的只是空间,并没有时间的含义,而“日已远”三个字则进一步用时间去乘空间,所得数字就更是无穷无尽了。而且更妙的是,这“日已远”三个字又带出了下一句的“日已缓”,从而使人感到:离人的相思与憔悴也是一样无穷无尽的。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就是从此句变化出来的。但柳永的那两句却未免带有一些着力刻画的痕迹。而且那个“悔”字还隐隐含有一些计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在外表上所写的只是衣带日缓的一件事实,内中却含有一种尽管消瘦也毫无反省、毫无回顾的意念。倾吐如此深刻坚毅的感情,却出以如此温柔平易的表现,这就更加令人感动。

如果说前边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之中含有一种希望的想像,是向上飞的;那么接下来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之中就含有一种失望的想像,是向下沉的了。我以为,这两句是这首诗中最令人伤心的地方。因为,前边所写的离别只是时间与空间的隔绝,两个相爱的人在情意上并没有阻隔,所以虽然离别,却也还有着一份聊以自慰的力量,而现在连这种自慰的力量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说,天上太阳的光芒那么强烈,但也有被浮云遮住的时候;那么,美好亲密的感情就没有被蒙蔽的时候吗?而且那远行的游子不是果然就不回来了吗?这个“游子不顾反”的“顾”字,有的版本作“愿”,但我以为应该是“顾”。因为,“不顾反”和“不愿反”的意思是不同的。例如汉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说的是一个贫苦人家,丈夫不得已而出外谋生,但他惦记着家中的妻子儿女,刚出东门又走了回来,可是回来看一看,家中实在无法生活,最后还是得走。所以这是“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来,暂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他“不愿反”,却替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的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诗看作思妇之辞,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我在讲词选的时候曾提到过西方的符号学,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个code——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的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开始,“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浮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喻被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是可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很为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

10 另有遇合,不再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听信谗言放逐了他,使得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每依北斗望京华”,又说“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朝廷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上次我引过钟嵘《诗品》的话,说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所谓“惊心动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这首诗中接下来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纵使你决心等到底,可是你有多少时间用来等待呢?时间在不停地消失,一年很快就到了岁暮,而人生很快也就到了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所有相思期待的苦心都将落空,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心的一件事!事实上,这又是人世间绝对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是多么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如此强烈的震动人心的力量!但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接下来的结尾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汉乐府有一首《怨歌行》说: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不再喜欢班婕妤,于是班婕妤主动要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并写了这首诗。诗中说,当初我们俩的情意像白团扇这么圆满,这么纯洁,然而我经常恐惧的是:到了秋天,天气凉了,你就把扇子扔到盒子里不再使用了。“弃捐”,就是被抛弃的意思。显然,这是弃妇之辞。所以“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意思是:我们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唠叨和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努力加餐饭”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自劝,一种是劝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结尾的几句是“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因此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以不恨己之弃捐,惟愿彼之强饭收住,何等忠厚。”这显然是解释为劝对方加餐的意思,这样解释也未始不可。而姜任惰《古诗十九首释》则说:“惟努力加餐保此身以待君子”,又引谭友夏的话说:“人知以此劝人此并以之自劝。”另外张庚《古诗十九首解》也说:“且努力加餐,庶几留得颜色以冀他日会面也,其孤忠拳拳如此。”我比较同意自劝的说法,因为这样可以较自然地承接上面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如果你在人之老和岁月之晚的双重恐惧之下还不肯放弃重逢的希望,那么惟一的一线指望就是努力保重自己的身体,尽量使自己多活一些岁月以延长等待的时间了。然而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想加餐何尝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这平平常常的“努力”两个字之中,充满了对绝望的不甘心和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如果把这一句解释为劝人,只是表现了一种忠厚之心;而把这一句解释为自劝,则用情更苦,立志更坚。要知道,一个人为了坚持某种希望而在无限的苦难之中强自支持,甚至想要用人力的加餐去战胜天命的无常,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种极高贵极坚贞的德操了。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悲哀和挫伤,如果你丝毫不作挣扎努力便自己倒下去,虽然你的遭遇令人同情,可是你的态度并不引起人们尊敬;但如果你在最大限度地尽了人力与命运争斗之后,即使你倒下去,也给人类做出了一个榜样。何况,万一真的由于你的努力而实现了那个本来好像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岂不更是一件意外的喜事!“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就隐然流露出这么一种可贵的德操。我以为,对于具有这种德操的人,无论是逐臣还是弃妇,是居者还是行者,抑或是任何一个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却仍然一心抱着重逢的希望不肯放弃的人,这首诗所写的情意都有它永恒的真实性。上一次我讲过,《古诗十九首》写出了人类感情的“基型”与“共相”,《行行重行行》这首诗就可以作为第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外,在赏析这首诗的过程中,大家一定已经体会到,这首诗在语意和语法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点。比如“胡马”两句、“浮云”两句、“弃捐”两句等,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这并不是这首诗的坏处,反而正是它的好处。因为这种含混模棱的现象,造成了这首诗对读者多种感受与解说的高度适应性,因此具有更多的西方理论所说的那种“潜能”,从而能引起更多的丰富联想。对这样的诗,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它情感的基型,另一方面则要从多种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来加以探讨和解说。

行行重行行①,与君生别离②。相去万余里③,各在天一涯④;道路阻且长⑤,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⑥,越鸟巢南枝⑦。相去日已远⑧,衣带日已缓⑨;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⑩。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

11 捐勿复道⑾,努力加餐饭⑿!

【注释】①重(chóng崇):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②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③相去:相距,相离。 ④涯:方。 ⑤阻:艰险。 ⑥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⑦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⑧已:同“以”。远:久。 ⑨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⑩顾反: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 ⑾弃捐:抛弃。 ⑿这两句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 【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 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曹旭)

推荐第9篇:大班节日古诗

大班古诗

一、除夕的古诗

1、《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除夜》

宋代 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 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 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 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 三冬瑞雪未全消。

二、春节的古诗

1、《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 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 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 遥视延安景物华。

2、《卖痴呆词》 南宋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 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 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 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 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 奉赊痴呆千百年。

3、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 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 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 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 千红万紫报春光。

三、元宵节的古诗

1、元夕二首 明代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 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 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 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 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 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 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 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 孝皇曾为两宫开。

四、清明节的古诗

1、《清明日》 唐代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 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

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 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 黄鹂隔故宫。

2、《长安清明》 唐代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3、《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 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 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

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 日夜柳条新。

4、《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 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 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 进节只愁余。

5、《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6、《喜迁莺·清明节》

唐代 薛昭蕴 清明节, 雨晴天, 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 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 人竟赏, 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 归路草和烟。

五、端午节的古诗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 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

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 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 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 贻厥后昆芳。

2、《端午三首 》 宋代 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3、《小重山·端午》元代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 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

4、《端午日赐衣》 唐代 杜甫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

5、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7、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8、五丝

(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 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 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 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 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 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 汨罗空远而。

9、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

10、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 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 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 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 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

贻厥后昆芳。

11、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12、《屈原塔》 (唐) 苏轼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 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 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 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 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

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 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 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 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 所以持死节。

六、中秋节的古诗

1、《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 杜甫 满月飞明镜, 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 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 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 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 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 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 不独汉家营。

3、《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4、《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七、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1、《醉花阴》宋代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3、《九日齐山登高》唐代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推荐第10篇:大班古诗教案

大班古诗教案:《所见》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学习朗诵古诗,初步尝试创编古诗,感受创编的乐趣。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古诗,体验朗诵和吟唱的古诗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与古诗内容相符的古诗图片2幅;与图片相结合的古诗内容;伴奏音乐“办家家”;记号笔、纸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袁枚的人,有一天他看见了这样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一,幼儿看图回答)他把所看到的这件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名字叫“所见”,“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意思。

(二)、基本部分:

理解古诗内容并朗诵古诗:

1、师: “这个骑在牛背上的孩子,叫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放牛的孩子叫牧童),“哦!原来是牧童骑(引导幼儿说黄牛)”,(师边说边出示第一张文字图片)

“这个牧童,他嘴巴张得大大的,在唱歌呢!他的歌声传到哪儿了呀?”(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哟!歌声在密密麻麻的树林上空回荡呢,这就是“歌声振林樾”。林樾指密密麻麻的树林(边说边出示第二张文字图片)“在这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学说一遍)

2、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画,我们来看看这幅画和刚才的一幅画有什么不一样?(师边说边出示第二幅画)(幼儿看图后回答)师:“呀!牧童为什么不唱歌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谁知道?”(幼儿自由讲述)师:“好的,那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师出示蝉的图片贴在树上)“哦!原来他发现了树上有一只蝉,瞧!这只蝉在树上干什么呀?(它在叫呢)”蝉在鸣叫我们就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他会去干什么呀?(去捉蝉) “捉”还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也出来了“意欲捕鸣蝉”。(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张文字图片)

这样想着,牧童马上停止了歌声从牛背上下来了,可以用“忽然”这个好听的词来说。“你们看”(出示牧童站立的图片)这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呀?(不讲话,闭上了嘴巴) “闭上嘴巴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闭口”,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就是闭口立,联起来就是“忽然闭口立”。(师边说边出示第四张文字图片)“呀!藏在第二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请小朋友念给我听一听,(幼儿学念一遍)

3、哇!你们真聪明!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一共有几句话呀?(四句)提问:“四句话的古诗叫什么?(绝句)每一句有几个字呢?”(5个)师小结:“有四句话每一句有五个字的古诗就叫五言绝句”。

4、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呀?(幼儿回答后出示文字)诗人袁枚真是个有心人,他呀把自己看到的事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他一样做一个有心人,在每天的讲新闻活动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好吗?(好)“想不想听老师来朗诵这首古诗呢?(想)(师边念边摇晃身子,并注意音的节奏)师:古代的大诗人朗诵古诗时就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幼儿念古诗一遍)“哇!真好听,再来一遍。”(幼

儿念第二遍)

创编古诗:

师:这首古诗的名字叫所见,但是诗人只告诉我们牧童去捉蝉了,小朋友你们认为古诗里的那个牧童他捉到蝉了吗?如果捉到了,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没捉到,他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引导幼儿讨论后回答)老师还能用5个字的句子来说呢,就向这首古诗一样,5个字一句。(师示范并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并帮助幼儿进行归纳,师把归纳好的句子用记号笔写在纸上)

用熟悉的旋律唱古诗:

师:老师还能把这首古诗和小朋友编的句子用好听的音乐唱出来呢,你们听!(师唱一遍)好听吗?(好听)想学吗(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和幼儿一起唱)“真棒”!我们再来唱唱其他小朋友编的古诗吧!他是怎么编的呢?我们先来读一读,再范唱。

哟!下面还有小朋友也想把自己编的古诗唱出来,这样吧!请你们把编好的古诗唱给客人老师听(活动结束)

附:乐曲“办家家”

1=F 2/

4(33 5│ 33 5│22 56 │1 1 )│

33 63│2 23 │55 56 │1 ─│33 63 │2 23│55 56 │1 ─ │ xx x │ xx x │ xx xx │ xx x │33 53 │ 2 2 │33 63 │2 2 │33 53│ 2 23│ 55 56│1 0‖

大班语言活动:《静夜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喜欢学习古诗。

活动准备:

1. 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 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不能回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注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

教材分析:

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但可能幼儿园的孩子对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孩子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

《望庐山瀑布》的课件、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一段瀑布得视频。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就是描绘瀑布的情景。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小朋友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孩子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

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7、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目标:

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活动准备:

让幼儿预先知道 九月九日 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相关诗句字卡。

古诗CD、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 九月九日 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

6 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1 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诗人在 九月九日 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网址:http://www.daodoc.com

(五)新疆亚心网网址: http://www.daodoc.com

第11篇:《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洪艳艳

摘 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人更多地关注自身。《古诗十九首》 以其纯熟

的艺术传达出人们普遍的真挚的情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赏,被称为“五言冠冕”。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一组五言诗,计十九首。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年-190年之间。《古诗十九首》以其纯熟的艺术传达最真挚的情感,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1]我想,它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原因正在于此吧。

一、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

生命意识体现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人类生命的本体,对人生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痛苦的超越。清代学者沈德潜说:“《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友,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意,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2]可见,《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1、相思之情,震摄人心。

《古诗十九首》中一半以上的诗篇都是游子,思妇真挚的情感的抒发,深刻剖析了游子思妇因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相思,其情感的诚挚、热切与悲凉,足以让人震撼。

古诗中的游子不管其仕途顺利与否,都同样深感于*之时天各一涯的沓无音讯,深感于遥遥无期的相逢苦等,深感于长期独处的凄清寂寞,深感于远离家乡的思家之愁等等。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一首漂泊异乡的游子思念家乡和妻子的诗,该诗主人公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 1 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充分表现了爱情不得意的痛苦和无奈,虽然两人“同心”而爱情不移,无奈空间令二人不得相见相依,于是在忧伤之中生命老去了,美丽而令人哀伤。

游子在外漂泊虽然孤苦无依,但他们可以驾车出游,把酒言欢,而思妇只能独守空房,甚至连向外人诉说的机会都没有,因而她们的处境更悲惨。“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中“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久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开篇追叙别时情景,一个“生”字尽显离别之痛,继而说路远难会面——“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分别的空间遥不可及,时间不可跨越,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等中,产生了担忧、疑惧:“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害怕自己的殷切等待换回的是丈夫的无情背叛。清代吴淇在评价“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时说:“妙在‘已晚’上着一‘忽’字。彼衣带之缓曰‘日已’,逐日抚髀,苦处在渐,岁月之晚曰‘忽已’,兜然惊心,苦处在顿。”[3]把别离写得更加可怕和难以忍受。

《冉冉孤生竹》中的女主人公对未婚夫满怀思念,但未婚夫与她相隔甚远,迟迟不来迎娶成亲,她饱受相思的煎熬,向对方发出“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如怨如诉的呼唤。《明月何皎皎》中“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展示女子因思念丈夫,深夜起衣徘徊,对月相思,无以慰藉,最后只能以泪解忧,《孟冬寒气至》中的妻子把丈夫三年前托人捎来的书信贴心深存:“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更”,不但见其忠心,更见其痛苦。

更为可贵的是《古诗十九首》体现的思妇的生命意识在于对传统礼教压制人欲的抗争,对个体生命的渴求。《青青河畔草》中思妇天生丽质,“昔为倡家女”的出身,不安分的举动和打扮,使她在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春景下发出“空床难独守”的呼唤。全诗最末的“守”字,是全篇的诗眼。“难守”,是把贞洁道德放在与真情的冲突中展示生命的力量。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马茂元先生说::“现实生活的刺激,使得诗人突破了因袭已久的传统的社会意识,而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平日认为不可告人的东西毫不顾忌地裸陈出来。”[4]这种“不可告人的东西”,就是从儒教的严密束缚底下解脱出来的一度泯灭了的

2 人类的真情和自我的生命意识,就是对我情感的重视,对自我生命的歌唱。

2、生命易逝,人生无常。

这些游子漂泊异乡,远离亲人,仕途并不十分得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使他们内心极为复杂和痛苦,尤为深刻地体会到个体生命的匆促、短暂与渺小。《古诗十九首》中几乎每篇都充斥着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会。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叹生命如白驹过隙;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叹生命无奈地消逝,“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感时光飞逝,漂泊异地,居留无定,前途末卜,就自然产生人生如寄,命运无常的羁旅感受和过客心态。游子境遇的无定,无常、客居、寄托、飘零是其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使诗人们更加敏感而忧伤:生命是那样脆弱,又是那样渺小,无从把握,不可捉摸。

《今日良宴会》中“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用所愿,含义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在这个热闹的宴会上,诗人本应该饮酒行乐。但是人生短促,盛筵难再,诗人始终难以摆脱这种生命短暂的困扰,因为他看重的仍然是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

这种感伤从思妇口中说出则表现为对青春易逝,容颜衰老的畏惧意识,对死亡正在无情逼近,人生竟然如此短促的惶恐感。如《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冉冉孤生竹》中“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这些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品,正是汉末社会时代思潮所致。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的“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3、世态炎凉,知音难觅。

诗人们寓居他乡,生命困顿,饱经磨难,渴望得到同情与帮助,然而人情淡漠,世态炎凉,心中充满了孤寂与怨恨,《明月皎夜光》中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昔日的同门好友,一朝仕途得意竟全然不顾往日的情谊,抛弃自己就像行人身后遗留的足迹,诗人心中的悲伤与愤慨溢于言表。《去者自己疏》

3 一诗:“去昔日已疏,来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何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诗人走出城门,本想排谴一下思乡的痛苦。结果,放眼望去,只见远处丘坟垒垒,一些古墓已被犁成了平地,枯松也被砍伐,只有那些幸存的白杨在寒风中飒飒作响,给人一种阴冷,可怕的感受。人终究是要死去的,坟墓可谓是人的最后归宿。但是,活着的人不仅很快就会忘却死去了的人,而且连死人的坟墓也不让它久留!这实在是一件令活人和死人都十分痛苦和悲哀的事情。

世态炎凉使得诗人更加感叹知音稀少,怀才不遇。《西北有高楼》的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和对方同病相怜,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悲哀。

4、追求功名,及时行乐。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长久地处于失意之中,希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呼声异常强烈,在诗里集中表现为对功名的追求。如在《今日良宴会》一诗里,“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诗人要奔竞仕途,争取捷足先登,抢占显要职位,以摆脱贫贱辛苦的处境。即使在《明月皎夜光》中“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同门友”的不满,诗里隐含的依然是那颗为博取功名的炽热的心。东汉末黑暗的社会现实阻塞了广大文人的入仕之路,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借助立德、立功、立言等使自己虽“奄忽随物化”,但仍有“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中涌动的也是强烈的追求功名的情绪。万物皆去故而就新,更何况人呢?只有光荣的名声才是不朽的,所以人间都把它当作珍宝。但是,这种强烈地要求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愿望,在现实面前,无不被击得粉碎,这种想法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诗人们长年漂泊,热衷求仕进官,扬名后世又屡屡碰壁,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于是由精神追求转向物欲满足。

《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此时的文人不再有成仙长生的梦想,同时辛辣嘲讽守财为后代子孙的愚者,对生命的绝望使他们沉溺于美酒的麻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潮在他们心中泛

4 滥开来。似乎他们的追求堕落了,人生意义退化了,但这种感伤的情调和享乐主义的思潮,正反映当时文士对人生的珍惜和执着。李泽厚就曾指出:“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受、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5]

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古诗十九首》以其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刘勰《文心雕龙》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6]钟嵘《诗品》评“十九首”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7]

1、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行行重行行》从初别追叙起,分别从“道路阻且长”,“相去万余里”,“相去日已远”的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角度,回环咏唱,组成低沉回荡的旋律。

2、使用叠字,生动自然。

《迢迢牵牛星》与《青青河畔草》中双叠字均有六句,确切真实,自然生动,有异曲同工之妙,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说:“‘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是人的神情,词性不同,用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

3、虚实交替,相互映衬。

《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闺。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全诗二十句,首八句点明时节,从深秋蝼蛄的悲鸣写起,都是居者听到,感受到的。以已度人,她既担心丈夫无御寒之衣,又怕他远离家乡在外别有新欢,思念至极而入梦。中间六句写梦中之景,充满了欢乐,新婚良辰的重演,携手同游的幸福生活在梦境中一一呈现出来。最后六句写梦醒后的感伤惆怅乃至绝望。诗人的笔触细腻而曲折,刻划的心情迷离恍惚,给诗的形象染上了一层奇丽的梦幻色彩。

4、兴而兼比,余味无穷。

《冉冉孤生行》前六句追忆新婚时夫唱妇随,女子托身于君子,如孤行托根于泰山,兔丝附于女萝,兴而兼比。“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仍是用比,兔丝开花有一定的时间,夫妇相会也应有适当的时间,即青春正盛之时,比喻巧妙。

《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比喻游子思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诗篇通篇比兴,足见作者写作之精妙。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其诚挚热烈的情思,高超精妙的表现手法,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529页

[2]沈德潜《古诗源》

岳麓书社

1998

[3]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5 第9页

[4]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第52页

[5]李泽厚《美学三书》[M]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6]刘勰《文心雕龙》[A] 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C] 中华书局

1986 第58页

[7]钟嵘《诗品》 [A],陈延杰

诗品注[C],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第17页

参考文献:曹

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12篇:从《古诗十九首》看游子

从《古诗十九首》看游子

游子漂泊在外,多为求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然而游宦的成功率很低。正是踌躇满志的雄心与支离破碎的现实,滋养出游子面对未来,持有的不同态度。在《今日良宴会》中,“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道出了游子想要摆脱当今困窘处境,力争谋得一官半职的壮志。然而在《驱车上东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前者截然不同的消极颓然的失败者形象跃然纸上,在经历求职失败、仕途挫折后,游宦的人生追求便由不朽的名望转向华衣锦服的物质享受。

在仕途发展的路上,游子除了为自身遭遇不忿、对妻子的思念,更有对世态炎凉的哀叹与失落。东汉末年,畸形的社会形态对文人士子的身心造成了严重摧残,游子背井离乡,更需要同情与帮助,对人间冷暖感受更深。“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当初在贫穷时,落魄游子间守望相助,彼此誓言他朝富贵不相忘。可惜“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展开竞争,原先的友谊就发生了变化,得势者和失意者的沉浮起伏,使原来的友情异化,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分崩离析。诗人本已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本想着同僚飞黄腾达,能够提挈自己,岂知富贵易交,长贫难顾,昔日承诺今日亦化作自私自利,本已脆弱的心更是雪上加霜。

诗人在表达因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抑郁之时,除了直抒胸臆的剖白,亦不乏婉转之词。在《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意面上似乎指作者有急功近利、不甘贫苦的争名逐利之心,但实质是作者愤世嫉俗的弦外之音,在讥讽现实的不得志的同时,自身却又无可奈何。愈是讥讽,愈是失落。“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知音难觅,正如诗人仕途失意,一样的痛苦,一样的无人赏识,“庶不致汨汨尘埃,没世而名不称也”,诗人在抒发感情的时候,越是隐晦,越是曲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读者发掘之际,那一刻的感知与冲击,更为强烈。

第13篇:古诗十九首(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

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第14篇: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三首

八月十五中秋节,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骚客多于它的描写和寄托的情感可谓是不计其数,以下这篇《最新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是特地为大家这里的,希望对大家写作文有所帮助吧!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一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一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十二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十三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第15篇:《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

【摘 要】 《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大体上包括五类:第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第二,对宦途失意的悲叹;第三,游子思妇的哀怨;第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五,及时行乐,强作旷达的无奈。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人生思想 荣身立名 宦途失意 游子思妇 相思离别 人生有限 生死无常 及时行乐 强作旷达

前言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群生活境遇相似,人生思想相同,写作风格相近的无名的中下层文人拟写的五言古诗。它的作者众说纷纭,缺乏充分的考证,至今仍无定论。南梁萧统将古诗中的十九首作为一组收入他所编的《文选》中,因此,《古诗十九首》即成为作品名。《古诗十九首》历来被人所称诵,它篇篇都是抒情诗,犹如“秀才说家常话”(明·谢榛《四溟诗话》),在中国五言古诗发展过程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实五言之冠冕”(南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尽管它只有十九首,却记录着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下层文人在政治上和个人生活上的真实的心灵写照,抒写着种种人生嗟叹。同时,它所抒发的正是“人同有之情”(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在这人之常情之中影射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思想。在这里,我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对《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进行分析。

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两汉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推崇黄老之学,至武帝时期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而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文人士子只有通过举孝廉和明经取士方能入仕。随着谶纬之学的兴起以及汉末政治黑暗,仕途被官僚集团垄断致使“党锢之祸”的发生,使汉代文人形成了“立身荣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观。他们有很强的入世精神,积极地想介入国家进程当中。这种强烈的济世意识与他们高涨的政治热情是一致的。

如“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等都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二.对宦途失意的悲叹

汉朝的选官制度是举孝廉制,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察举与征辟,而名誉是被征、举的重要条件,所以士子必须通过上层权贵的荐举才能入仕。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不得不奔走交游,拜谒官僚权贵,去谋求前程。然而东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和帝以后,统治阶级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正直的官员和谏议大夫被迫害甚至杀戮,两次“党锢之祸”即是实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中下层文人辞别父母、妻室,背井离乡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攀结无缘,进仕无门,怀才不遇,一事无成。游子的憧憬与希望化为了梦幻泡影,背井离乡的落寞和孤寂,也只落得满腹牢骚与乡愁。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汉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求仕途中,遭权贵冷眼,引起宦途失意的悲叹,使得他们在对待自我方面,积聚怀才不遇、攀结无缘的愤慨,及时行乐和颓废沉沦,消极感伤相交织。

如《西北有高楼》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点明失意文人难遇明君,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认为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最为悲酸的一首。诗篇通过“高楼”、“曲悲”、“知音稀”等意象来反映自居高楼望远处,曲尽悲来愁无际的高楼佳人借琴曲吐露心声的清凉氛围。“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悲情无奈跃入眼帘,扣击心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感叹知音难觅,孤寂难言。“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听曲者辨音识人,感慨同命相怜,于是深情呼唤旷世之中还有知音存在的虚幻,从中也

- 2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情也。”③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与之相伴。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古诗十九首》有一半以上的诗篇抒发游子思妇相思之苦,这个比例在别的组诗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思妇这个群体,她们没有更多的机遇与外界沟通,因而她们的孤独更加深远。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的刻骨相思往往与人生短促、青春易逝的生命时间联系在一起。如《冉冉孤生竹》中的女子感叹“思君令人老”,《庭中有奇树》以年年绿意盎然的“奇树”来反衬女子枯等的青春的不再,而《青青河畔草》中的“荡子妇”则喊出了“空床难独守”这一许多人欲言而未敢言的心声。这些叹息、恐惧和挣扎体现了思妇强烈的生命内求和对传统礼教压制人欲的抗争,而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古诗十九首》写思妇的离别相思,感情发自肺腑,诚挚深切。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慰的意象。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通过思妇对丈夫久出不归的情景而顿生思念之情。长久的离别,使游子与思妇过着“生人作死别”的日子,这种“生别离”的痛楚是绵绵无绝期的。会面之期不可知,生离与死别一样令人寂莫愁苦不堪。思妇的思念与日俱增,“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身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折磨,以致衣带渐宽,人比黄花瘦。岁月流逝,青春难驻,容颜渐老,唯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来勉强空以自慰。《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表达的都是采芳赠远而不能的痛苦忧伤的心情,只能在思念中打发空虚寂聊的岁月。“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来予以寄托忠贞的良好愿望。《凛凛岁云暮》则是通过思妇想梦、入梦和寻梦的生动情节来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于恍惚之中见情深义重。《客从远方来》中的思妇,接到丈夫送来的细绫,又惊又喜,用绮缝被的细节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绵绵不断。《凛凛岁云暮》中的思妇念极生梦:丈夫驾车而来,愿与她 “携手同车归”。正当她沉浸在欢乐中时,丈夫竟无情地走了,思妇在惆怅哀伤中醒来,伤悲不已。《迢迢牵牛星》中织女与牵牛相隔“盈盈一水间”却不得见的愁苦,实质上是人世间生离死别之悲剧,也就是《涉江采芙蓉》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一般士人政治上遭受排斥,经济上陷入困顿,无法维持和平安定的生活。因此,这种悲剧就是社会性的悲剧,游子思妇们的不幸遭遇,是对汉末社会有力的揭露和否定。

相比较而言,游子之辞少于思妇之辞,在《古诗十九首》的“伤别”中仅有3首。即《明月何皎皎》、《去者日已疏》和《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们也真切地表达出与妻子分离而思归无路的痛楚,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是一首游子久居他乡思归故里之作。人生只要有羁旅,有离乱,就难免有乡愁,更何况是贫穷潦倒,长期客居异乡。失意的中下层文人面对人生不得志、前途未知、生离死别,思归故里之情尤胜;“月是故乡明”的明月照床,忧愁得夜不成寐,在徘徊之中揽衣出户,心中归乡之情浓郁。“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只有家才是最好的归宿,但千里迢迢,归途何在,引人深思。“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户,泪下沾裳衣。”这种矛盾和彷徨心理,使“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游子泪湿沾襟。其实思念故里何尝不是思念远方闺房中“引领遥相晞”(《凛凛岁云暮》)的人哪!

不堪漂泊之久,不胜远隔之苦,游子应该更有切身感受,而《古诗十九首》中表现离别主题的诗歌却大多为思妇之词。借思妇之口抒游子之情,这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一般表现男女情爱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马茂元在 《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说:“《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 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事。”④可见,思妇之词亦为文人的代言,是汉末文人孤独失意的曲折表现。“通过空闺独守的思妇们幽幽绵绵而丰富复杂的心灵倾诉,来表现彼此之间深切的离愁别绪与人生感伤。”⑤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表达离别相思的作品中,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或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家室的幽思,都是十分真率自然,亲切感人的。游子、思妇的心理刻画贴切入微,真可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人生有限,生死无常

在表现人生有限这一主题时,《古诗十九首》巧妙运用了永恒与有限的辩证关系,手法主要有二:一种是写人物异质,物长人促,以外物的永恒来反衬人生的有限。另一种是写物我同构,推物及人,由外物的有限联想到人生的有限。⑥《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了关于生命永恒、生命短暂以及生命死亡等一系列生命意象,让人产生人生无常的巨大的生命悲哀。生命永恒的物象如松柏、涧中石、盘石、金石等,诗人以物的不变反衬人的变化,强化生命短暂的主题。生命短暂的物象如百草、秋草、惠兰花、促织、蟋蟀、秋蝉以及飚尘、朝露、白露等,都充满着生命转瞬即逝的悲哀。

如果说对于生命的短暂,诗人只是感伤与无奈的话,那么对于死亡,诗人的内心则充满了恐惧。翻开《古诗十九首》,我们便强烈地感受到“死亡”的沉重喘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古诗十九首》中关于死亡的物象有白杨、松柏、死人、黄泉、坟、墓、丘等,加深着死亡的阴森恐怖以及人们的恐惧与悲哀,眼前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看来,无不彰显出毁灭与死亡,以及人类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生命无常的思想在《驱车上东门》里表现得最为深透: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 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 6恋。对于这些放浪形骸的言语,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有很好的注解:“悲夫,古今惟此失志之感,不得已而托之名,托之神仙,托之饮酒„„有所托以自解者,其不解弥深。”这种及时行乐的做法,颓废沉沦的思想是他们在社会动荡与死亡对峙的背景下自我慰藉的产物,实际上是“自我怜惜”的一种反面表现,也可视为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表面看来消极、悲观,但深藏着的恰恰是对人生、生命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人立功扬名的炽热的心被现实击得粉碎,个性扩张遇到挫折,那就只好回归自我,关注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感受。这个过程在《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形象的描绘。 第一步: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第二步: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第三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在这三部曲中,人的兴趣从身外的功名转回到人性本身。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因为前进受阻和死亡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这一回归的过程并没有在事实上完成,这就是人生的真味。《古诗十九首》暗示了生命本质意义上的无奈,这是人类共有的感受,也最易引起人的共鸣。

《古诗十九首》中的中下层文人在异乡求取功名屡受挫折后,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对个体的愁怅与哀怨,对自我的消极行乐,无不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忧患,从而在对待生死方面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如《青春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尽。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诗篇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透露孤高正直,磊落坦荡的情怀;然后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写出人生的飘忽如寄,接着描绘贫穷潦倒之中见闲情志趣“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簿,”同洛中遭遇的见闻,实属无奈中寄予另一种人生际遇;最后以“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作结,来表达强作旷达的情怀,使失意的中下层文人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担忧反衬于仕途失意而表现出来的人生如寄的情绪中。《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和《生年不满百》都表达了这一主题。失意的中下层文人“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驱车上东门》),直视墓地。面对生死挣脱,古人贤士也无法逾越,更何况是他们呢!“年命如朝露”的感慨流于笔端,显得沉重而深刻。坟墓如堆的凄清景象所引起的生命短暂的惊恐和来自死亡的恐惧,让人不得不深思离乱之世的痛苦。“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等,这些诗篇都反复吟咏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伤。这些人生苦短的咏叹,从中也影射出这些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生死的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提倡及时行乐,强作旷达之志。

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认为《古诗十九首》“人生如朝露的感叹及由此而来的及时行乐的鄙俗意识,实际上正联系着眷恋生命的深情厚谊。是第一次人们如此集中而情绪强烈地体会了时空无限中的生命短暂与脆弱,并使之化为生命之流中的日常生存感受与经验,进而发展为文人的诗歌中重要主题之一”。从此,中国诗歌突破了传统诗学的狭窄空间,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人生情感,尤其是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方式。

结语

《古诗十九首》记录着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下层文人在政治上、个人生活上的真实心灵写照,抒写着种种人生的嗟叹。为了改善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离家求仕,追求功名富贵。于是,夫妻便不得不分离,亦便有了许多游子与思妇,萌生了不尽的离愁与别怨。而仕途人生的坎坷,作客异乡的屈辱,穷困潦倒的痛苦,有家难归的内疚,使他们看破世态和人生,痛感现实黑暗,更觉自身软弱无力。于是,有选择逃避的,有选择超脱的,还有选择愤世的,更有选择随波逐流的,就是很少有挺身改革的。确切地说,《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表现的并不是时代的强音,相反,它更多地在表现弱者的悲鸣。它不是宣扬积极的理想,不是讲述努力的奋斗,而是宣泄着对现实的不满,表达着对前途的失望。

- 9101112 -

第16篇:第一学期《古诗》大班

2014年第一学期《古诗》大班

《金谷园》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江南春》

青门柳枝软无力, 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前酒薄醉易醒, 满眼春愁消不得。

《离别难》

绿杨陌上送行人, 马去东回一望尘。 不觉别时红泪尽, 归来无可更沾巾。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17篇:大班语言活动古诗

大班语言活动: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

秋天里有两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和重阳节,它们的特点是亲人朋友团聚、登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及欣赏思乡名诗,引导幼儿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而大班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如何通过诵读理解诗歌意思,领悟诗中之情。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活动重点:

欣赏并理解古诗,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活动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活动准备:

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多媒体课件、相关诗句字卡、诵读古诗视频。

教学方法:故事情境教学法、欣赏法、问答法、表演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欣赏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基本部分

(一)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二)师幼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三、结束部分

师幼小结:今天我们一块分享了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叫做什么呢?请小朋友下午回家后讲给自己的家人听,好吗?

第18篇: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活动准备: 图片,磁带,字卡。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有没有诗兴大发呢,请小朋友自己来编一编。你们编得真好,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提问: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卡片)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师解释难解词。

3、跟着卡片,大家练习朗诵一下

4、游戏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5、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附: 古诗《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第19篇: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

幼儿大班古诗>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杨丽霞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重、难点:

1.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动画。

2.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3.古诗音乐《枫桥夜泊》。 活动方法:

愉快教学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问好。 2.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引入新授内容。

提问: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的美丽景色?

1 谁来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寂寞呢? 2.欣赏古诗(课件视频)

提问:古诗叫什么名字?是谁写的?

3.再次欣赏古诗,引导幼儿结合图意理解古诗的意境。简单了解古诗结构: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内容。

5.游戏“找一找”图文并茂学习古诗。

三、结束部分

播放古诗音乐《枫桥夜泊》自然结束。

2 幼儿大班古诗>说课材料

说课教师:杨丽霞

一、说设计意图: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旅行诗。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的目的是让幼儿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身在他乡而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情感强烈,意境优美,但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缺乏一人独处的经验,普遍存在对周围事物缺乏感情的行为,因此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更不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我在教学时以讲故事-----图文并茂理解-----视频播放学习-----分句理解-----游戏活动-----音乐欣赏。这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3 2.从情感上,使幼儿懂得,做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简单理解故诗内容,使幼儿懂得做事要替别人着想,教学难点是请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乐意参与表演,大胆背诵古诗。

四、说教法。

采用直观学习的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采用角色游戏法是因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五、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等。

六、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故事引入新授内容。

提问: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的美丽景色?谁来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寂寞呢?

2.欣赏古诗(课件视频)提问:古诗叫什么名字?是谁写的? 3.再次欣赏古诗,引导幼儿结合图意理解古诗的意境。简单了解古诗结构: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内容。

5.游戏“找一找”图文并茂学习古诗。6.播放古诗音乐《枫桥夜泊》自然结束。

这几个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使一个语言活动成功需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足指出,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20篇: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静夜思》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我听到很多没有上大班的小朋友,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我发现多数小朋友在朗读古诗上缺乏训练,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朗读古诗。也不知道古诗的含义。所以,我需要用这节语言课程,提高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对内容的理解。 活动目标:

1、可以流利的朗读古诗,知道大概的意思。进而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2、知道“举头”“低头”的含义,知道是个动词,并且可以做出来动作。

3、可以控制自己的朗读能力,尽量不拉长音,不结巴。

4、能够和其他小朋友沟通,享受讨论的快乐。

5、让幼儿体会到什么是思乡之情。活动准备:ppt 前经验准备:幼儿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已经会吟诵《静夜思》这首诗歌 活动难点:

1、能够理解古诗之中的含义。体会到诗中的美好意境,和诗人的思乡之情。

2、能够知道“举头”“低头”的含义,知道是个动词,并且可以运用到生活和游戏之中。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堂:

教师在ppt上出示月亮、或者夜空等有意境的图片。问小朋友这些图片好不好看?这些图片分别是什么?这些图片里有什么?

对,有月亮,那么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由月亮引出来的故事好不好?

二、授新课,学习《静夜思》

1、在这晴朗的夜空,有许多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空中,真美!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出示课件)有一位叫李白的诗人在外面游历,他很久很久没回家了, 在这静静的夜晚,面对这圆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由此而写下了一首诗,叫《静夜思》。(揭晓古诗名字,齐读一边静夜思) (把诗的大概解释放在前面,引出古诗,提高兴趣。)

2、小朋友听完了老师讲的古诗想到了什么呢?谈话:如果小朋友在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3、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出示古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出示古诗时,伴有一些符合内容的图片,目的是让小朋友理解古诗内容,更容易理解到思乡之情。

注:ppt上不会出示翻译的内容,教师口述讲解,(古诗解释)这样小朋友在看图的同时,听老师的讲解,会更容易理解,字数多了幼儿会厌倦。

4、互动:看了刚才的图画,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李白是怎样思念故乡的吗?(用你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可以)目的了解一下幼儿了解到什么程度,方便讲解;加深幼儿对思乡的理解。

5、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次《静夜思》,出示静夜思,儿童随便读,不用齐。教师主要是听,看看幼儿有没有拉长音,读错,结巴的问题。

6、下面小朋友自己读一遍这首诗,然后和周围的小朋友讨论,找出你认为不好读的字,一会问老师。如果你都会读,可以找出你觉得我会读错的字,来考考我,每个人都要参与。(找出来的字,一会集体读三遍。)

7、老师的一个朋友读《静夜思》很好听呢,让我们一起听一下吧。(播放视频,视频中会有古诗解释,再一次解释,加强理解古诗意思。)

谈话:读的好听么?有谁可以给我讲一下这首诗讲了什么故事?

下面老师有感情的读一句,你们一个一个的重复好不好,要求尽力模仿我。(这样可以实现每个幼儿读一遍,听三遍的效果,运用模仿的方法,可以纠正朗读的恶习)

三、游戏,加强理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沟通能力

1、老师把小朋友两两分组。两人一组,两个组同时朗读古诗,一人一句,朗读古诗。在有韵律有感情的情况下,看看哪一组快。齐读。

2、游戏会分出胜负,老师和输的小朋友说,不要灰心,我们还有一个游戏。一个组内的两个小朋友,一个读古诗,一个表演。“举头”“低头”动作对的,会有小贴纸作为礼物,下课领。 活动延伸:

可有小朋友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并且和爸爸妈妈一起背诵这首诗。(巩固理解)

大班古诗大全100首
《大班古诗大全100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