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6: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

【摘 要】 《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大体上包括五类:第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第二,对宦途失意的悲叹;第三,游子思妇的哀怨;第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五,及时行乐,强作旷达的无奈。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人生思想 荣身立名 宦途失意 游子思妇 相思离别 人生有限 生死无常 及时行乐 强作旷达

前言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群生活境遇相似,人生思想相同,写作风格相近的无名的中下层文人拟写的五言古诗。它的作者众说纷纭,缺乏充分的考证,至今仍无定论。南梁萧统将古诗中的十九首作为一组收入他所编的《文选》中,因此,《古诗十九首》即成为作品名。《古诗十九首》历来被人所称诵,它篇篇都是抒情诗,犹如“秀才说家常话”(明·谢榛《四溟诗话》),在中国五言古诗发展过程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实五言之冠冕”(南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它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尽管它只有十九首,却记录着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下层文人在政治上和个人生活上的真实的心灵写照,抒写着种种人生嗟叹。同时,它所抒发的正是“人同有之情”(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在这人之常情之中影射着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思想。在这里,我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对《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进行分析。

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两汉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推崇黄老之学,至武帝时期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而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文人士子只有通过举孝廉和明经取士方能入仕。随着谶纬之学的兴起以及汉末政治黑暗,仕途被官僚集团垄断致使“党锢之祸”的发生,使汉代文人形成了“立身荣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观。他们有很强的入世精神,积极地想介入国家进程当中。这种强烈的济世意识与他们高涨的政治热情是一致的。

如“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等都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二.对宦途失意的悲叹

汉朝的选官制度是举孝廉制,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察举与征辟,而名誉是被征、举的重要条件,所以士子必须通过上层权贵的荐举才能入仕。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不得不奔走交游,拜谒官僚权贵,去谋求前程。然而东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和帝以后,统治阶级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正直的官员和谏议大夫被迫害甚至杀戮,两次“党锢之祸”即是实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中下层文人辞别父母、妻室,背井离乡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攀结无缘,进仕无门,怀才不遇,一事无成。游子的憧憬与希望化为了梦幻泡影,背井离乡的落寞和孤寂,也只落得满腹牢骚与乡愁。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汉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求仕途中,遭权贵冷眼,引起宦途失意的悲叹,使得他们在对待自我方面,积聚怀才不遇、攀结无缘的愤慨,及时行乐和颓废沉沦,消极感伤相交织。

如《西北有高楼》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点明失意文人难遇明君,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认为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最为悲酸的一首。诗篇通过“高楼”、“曲悲”、“知音稀”等意象来反映自居高楼望远处,曲尽悲来愁无际的高楼佳人借琴曲吐露心声的清凉氛围。“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悲情无奈跃入眼帘,扣击心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感叹知音难觅,孤寂难言。“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听曲者辨音识人,感慨同命相怜,于是深情呼唤旷世之中还有知音存在的虚幻,从中也

- 2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情也。”③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与之相伴。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古诗十九首》有一半以上的诗篇抒发游子思妇相思之苦,这个比例在别的组诗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思妇这个群体,她们没有更多的机遇与外界沟通,因而她们的孤独更加深远。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的刻骨相思往往与人生短促、青春易逝的生命时间联系在一起。如《冉冉孤生竹》中的女子感叹“思君令人老”,《庭中有奇树》以年年绿意盎然的“奇树”来反衬女子枯等的青春的不再,而《青青河畔草》中的“荡子妇”则喊出了“空床难独守”这一许多人欲言而未敢言的心声。这些叹息、恐惧和挣扎体现了思妇强烈的生命内求和对传统礼教压制人欲的抗争,而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

《古诗十九首》写思妇的离别相思,感情发自肺腑,诚挚深切。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慰的意象。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通过思妇对丈夫久出不归的情景而顿生思念之情。长久的离别,使游子与思妇过着“生人作死别”的日子,这种“生别离”的痛楚是绵绵无绝期的。会面之期不可知,生离与死别一样令人寂莫愁苦不堪。思妇的思念与日俱增,“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身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折磨,以致衣带渐宽,人比黄花瘦。岁月流逝,青春难驻,容颜渐老,唯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来勉强空以自慰。《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表达的都是采芳赠远而不能的痛苦忧伤的心情,只能在思念中打发空虚寂聊的岁月。“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来予以寄托忠贞的良好愿望。《凛凛岁云暮》则是通过思妇想梦、入梦和寻梦的生动情节来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于恍惚之中见情深义重。《客从远方来》中的思妇,接到丈夫送来的细绫,又惊又喜,用绮缝被的细节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绵绵不断。《凛凛岁云暮》中的思妇念极生梦:丈夫驾车而来,愿与她 “携手同车归”。正当她沉浸在欢乐中时,丈夫竟无情地走了,思妇在惆怅哀伤中醒来,伤悲不已。《迢迢牵牛星》中织女与牵牛相隔“盈盈一水间”却不得见的愁苦,实质上是人世间生离死别之悲剧,也就是《涉江采芙蓉》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一般士人政治上遭受排斥,经济上陷入困顿,无法维持和平安定的生活。因此,这种悲剧就是社会性的悲剧,游子思妇们的不幸遭遇,是对汉末社会有力的揭露和否定。

相比较而言,游子之辞少于思妇之辞,在《古诗十九首》的“伤别”中仅有3首。即《明月何皎皎》、《去者日已疏》和《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们也真切地表达出与妻子分离而思归无路的痛楚,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是一首游子久居他乡思归故里之作。人生只要有羁旅,有离乱,就难免有乡愁,更何况是贫穷潦倒,长期客居异乡。失意的中下层文人面对人生不得志、前途未知、生离死别,思归故里之情尤胜;“月是故乡明”的明月照床,忧愁得夜不成寐,在徘徊之中揽衣出户,心中归乡之情浓郁。“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只有家才是最好的归宿,但千里迢迢,归途何在,引人深思。“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户,泪下沾裳衣。”这种矛盾和彷徨心理,使“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游子泪湿沾襟。其实思念故里何尝不是思念远方闺房中“引领遥相晞”(《凛凛岁云暮》)的人哪!

不堪漂泊之久,不胜远隔之苦,游子应该更有切身感受,而《古诗十九首》中表现离别主题的诗歌却大多为思妇之词。借思妇之口抒游子之情,这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一般表现男女情爱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马茂元在 《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说:“《十九首》的语言,篇篇都表现出文人诗的特色,其中思妇词不可能是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虚拟。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 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事。”④可见,思妇之词亦为文人的代言,是汉末文人孤独失意的曲折表现。“通过空闺独守的思妇们幽幽绵绵而丰富复杂的心灵倾诉,来表现彼此之间深切的离愁别绪与人生感伤。”⑤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表达离别相思的作品中,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或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家室的幽思,都是十分真率自然,亲切感人的。游子、思妇的心理刻画贴切入微,真可谓“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人生有限,生死无常

在表现人生有限这一主题时,《古诗十九首》巧妙运用了永恒与有限的辩证关系,手法主要有二:一种是写人物异质,物长人促,以外物的永恒来反衬人生的有限。另一种是写物我同构,推物及人,由外物的有限联想到人生的有限。⑥《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了关于生命永恒、生命短暂以及生命死亡等一系列生命意象,让人产生人生无常的巨大的生命悲哀。生命永恒的物象如松柏、涧中石、盘石、金石等,诗人以物的不变反衬人的变化,强化生命短暂的主题。生命短暂的物象如百草、秋草、惠兰花、促织、蟋蟀、秋蝉以及飚尘、朝露、白露等,都充满着生命转瞬即逝的悲哀。

如果说对于生命的短暂,诗人只是感伤与无奈的话,那么对于死亡,诗人的内心则充满了恐惧。翻开《古诗十九首》,我们便强烈地感受到“死亡”的沉重喘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古诗十九首》中关于死亡的物象有白杨、松柏、死人、黄泉、坟、墓、丘等,加深着死亡的阴森恐怖以及人们的恐惧与悲哀,眼前的一草一木,在诗人看来,无不彰显出毁灭与死亡,以及人类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生命无常的思想在《驱车上东门》里表现得最为深透: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 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 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 6恋。对于这些放浪形骸的言语,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有很好的注解:“悲夫,古今惟此失志之感,不得已而托之名,托之神仙,托之饮酒„„有所托以自解者,其不解弥深。”这种及时行乐的做法,颓废沉沦的思想是他们在社会动荡与死亡对峙的背景下自我慰藉的产物,实际上是“自我怜惜”的一种反面表现,也可视为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表面看来消极、悲观,但深藏着的恰恰是对人生、生命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诗人立功扬名的炽热的心被现实击得粉碎,个性扩张遇到挫折,那就只好回归自我,关注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感受。这个过程在《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形象的描绘。 第一步: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第二步: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第三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在这三部曲中,人的兴趣从身外的功名转回到人性本身。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因为前进受阻和死亡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这一回归的过程并没有在事实上完成,这就是人生的真味。《古诗十九首》暗示了生命本质意义上的无奈,这是人类共有的感受,也最易引起人的共鸣。

《古诗十九首》中的中下层文人在异乡求取功名屡受挫折后,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对个体的愁怅与哀怨,对自我的消极行乐,无不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忧患,从而在对待生死方面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如《青春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尽。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诗篇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透露孤高正直,磊落坦荡的情怀;然后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写出人生的飘忽如寄,接着描绘贫穷潦倒之中见闲情志趣“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簿,”同洛中遭遇的见闻,实属无奈中寄予另一种人生际遇;最后以“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作结,来表达强作旷达的情怀,使失意的中下层文人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担忧反衬于仕途失意而表现出来的人生如寄的情绪中。《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和《生年不满百》都表达了这一主题。失意的中下层文人“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驱车上东门》),直视墓地。面对生死挣脱,古人贤士也无法逾越,更何况是他们呢!“年命如朝露”的感慨流于笔端,显得沉重而深刻。坟墓如堆的凄清景象所引起的生命短暂的惊恐和来自死亡的恐惧,让人不得不深思离乱之世的痛苦。“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等,这些诗篇都反复吟咏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感伤。这些人生苦短的咏叹,从中也影射出这些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生死的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提倡及时行乐,强作旷达之志。

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认为《古诗十九首》“人生如朝露的感叹及由此而来的及时行乐的鄙俗意识,实际上正联系着眷恋生命的深情厚谊。是第一次人们如此集中而情绪强烈地体会了时空无限中的生命短暂与脆弱,并使之化为生命之流中的日常生存感受与经验,进而发展为文人的诗歌中重要主题之一”。从此,中国诗歌突破了传统诗学的狭窄空间,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人生情感,尤其是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方式。

结语

《古诗十九首》记录着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下层文人在政治上、个人生活上的真实心灵写照,抒写着种种人生的嗟叹。为了改善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离家求仕,追求功名富贵。于是,夫妻便不得不分离,亦便有了许多游子与思妇,萌生了不尽的离愁与别怨。而仕途人生的坎坷,作客异乡的屈辱,穷困潦倒的痛苦,有家难归的内疚,使他们看破世态和人生,痛感现实黑暗,更觉自身软弱无力。于是,有选择逃避的,有选择超脱的,还有选择愤世的,更有选择随波逐流的,就是很少有挺身改革的。确切地说,《古诗十九首》所蕴含的人生思想,表现的并不是时代的强音,相反,它更多地在表现弱者的悲鸣。它不是宣扬积极的理想,不是讲述努力的奋斗,而是宣泄着对现实的不满,表达着对前途的失望。

- 9101112 -

古诗十九首

经典古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教案

古诗十九首之二

《古诗十九首》思妇形象

《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从《古诗十九首》看游子

古诗十九首(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浅论《古诗十九首》的意象.doc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