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生山水画(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2 09:08: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山水画说课稿

篇1:说课稿 中国山水画

说课稿 中国山水画

各位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中国山水画欣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欣赏,评述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属于讲解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对一些山水画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以及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及其风格,为以后深入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

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四、学情分析

本科教学的对象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绘画技巧以及审美水平,还有几本的构图基础,对于陌生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欣赏法:通过欣赏各个画家的山水画,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以及技法;

2、讨论法:通过讨论来解决山水画方面的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教学结果的理念,并且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3、讲授法:通过讲授,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

4、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采用一些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图片)

学具:毛笔,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1、提问: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3、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二)、讲授新课

1、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2、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

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三)、赏析《富春山居图》

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并展示相关图片与资料

(四)、讨论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五)、教学总结

八、教学评价

本课运用教学课件以及多媒体使用,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的因素也是同样重要的。

篇2:情景交融的中国山水画说课稿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情景交融的山水画》,选自岭南美术出版社第十七册美术教材。我主要通过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4个部分分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是岭南版初中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学习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的:

1、知识:(1)认识、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

及独特的艺术传统。

(2)国山水画是情与景的交融。

(3)学习山石的画法。

2、情感: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为学生

的兴趣,使学生爱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能够讲出自己的

主观感受,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3、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会掌握好山水画山石的画法。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2、学习山水画技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

根据初三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拟定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交流研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

(1)讲授法。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应用讲授法介绍画家,画理和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帮助学生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分析法。通过作品分析,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教学活动。

(3)示范法。山水画是通过笔墨传达画家的情感,技巧性较强;教师采用示范法讲解范画教学,能直观演示笔墨关系及画面处理方法。

2学法:

(1)比较法。将黄山的自然相片和画家所画的黄山放在一起比较,能清晰快速找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相片有着根本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能较快地理解山水画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2)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法对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探索研习,有利于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3)尝试法。通过对山水技法的练习,了解基本造型方法。山水画有多种表现技巧,笔墨变化丰富。让学生动手学习基本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

山水画的表现力。

3教具:课件、教材、宣纸、毛笔、墨汁、调墨盘、水

4学具:教材、宣纸、毛笔、墨汁、调墨盘、水

五、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搜索资料

课前要求学生围绕本课学习内容,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山水画知识,整理学习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2问题导入,欣赏评述

教师提出问题:提问:同学们从小学到高中已学了许多描写山水的美文佳句诗词,能不能回忆背诵几句?

使学生从良好的心境入手,逐渐进入艺术氛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画作品赏,探究画理

(1)放映唐代柳宗元的诗《江雪》和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文并茂,让学生结合《江雪》这首诗分析《寒江独钓图》所表达的情感,传达的意境。再放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张大千的《瀑布图》加深理解中国画情景交融的特点

(2)对比展示风光照片、与中国古代山水画。以黄山为例。然后分组讨论一下自然中的黄山和石涛,梅清,弘仁所画黄山的不同。让同学们理解中国山水画都是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升华,画的是画家自己的情感。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4示范方法,艺术实践

(1)教师示范画山水画的步骤。从作画的起稿、勾线、皴擦、点染等表现技法,以及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空间创设,意境传达等画面的处理方式逐一讲解演示。

教师示范山石的基本步骤:

(2)教师指导学生艺术实践。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临画步骤图和老师的示范进行山水画技法的练习。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体验山水画意境的创设过程。体会画家将时代精神融于笔墨之中,表达情感的创作方法。

5作业展评,加深交流

学生完成作业后,我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展示交流。此环节主要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作总结补充性评价三种方式来进行。学生自评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有问题可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互评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教师作总结补充性评价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小结并作相应的补充,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完整,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6归纳总结,课后拓展

(1)以上环节都结束,我会对这节课进行一个小结。首先,我会引导同学们进行回忆上课雪到的知识,然后我系统地来总结一下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在绘画练习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2)课堂延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幅山水画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赏析文章,谈谈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本堂课的板书设计我将黑板分为三列,从左到右依次为:教师板书区、教师示范区、学生作品展示区。

教师板书区,自上而下依次是课题、山水画的特征、作画步骤、作画方法三个部分。教师示范区用于粘贴教师课堂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展示区是用于展示学生当堂练习作品的。

篇3:现代山水画说课稿

厚德树人 笃学致用

****************************************************************** 遵义师范学院(说课稿)

教案题目: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系 别 美术系

业 美术教育学

级 09级

名 谭新

号 09411204047 指导教师 彭刚老师

间 2012年4月

关于《江山多娇——中国山水画》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

你们好!我是09美术3班谭新,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江山多娇——中国山水画》,本课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七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领域是美术鉴赏。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江山多娇——中国山水画》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七课的内容。《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这节课是继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的中国现代山水画。对中国画的介绍在上一节课已经完成了,这节课主要是欣赏名家的现代山水画,从中体会到画家“以大观小”的独特方式和山水画的意境,尤其是现代山水画的“与时俱进,革故图新”。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山水画的时代特征(精神、情感、语言、形式等等);以及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发展。

其次是能力目标,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使学生能利用所体会到得思想和感受,并敢于用画笔表现自己。

最后是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学会自己画山水画,不仅能表达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能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美术素养。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课的重点是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的明显变化。难点是理解现代山水画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图片展示法,讨论法,讲授法,评价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图片展示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方法,这样既直观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之后欣赏现代山水画较容易些。在教法上,采取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作品自主讨论分析,并与古代的山水画比较,理解其创新的一面。

二、学法及理论依据

针对本课教学属于高中美术鉴赏领域,我主要采用了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表达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课堂以学生自主欣赏为主,知识点的传授穿插在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中进行。以上就是我对于本节课学生的学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并了解了中国画的特点,画家寄情于山水之中,热爱祖国的江山之情都融入的国画中。那么现代的山水画又是怎样寄情的呢?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中国现代山水画。(展示上节课的图片与这节课的比较,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并进入新课题。)

2、讲授新课:

(1)、感知作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3)、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

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9m*5.5m。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脱。此画巧妙融合2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了解钱松嵒《常熟田》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5)、展开讨论:

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

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

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

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6)自由欣赏

3、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欣赏中,体会到的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山水画的创新。继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因而现代山水画形成了新时代的山水画风,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4、课堂拓展:

再继续了解张大千、陆俨少、亚明、宋文治等艺术家的作品对传统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拓宽学生的欣赏视野。

5、最后是布置课后作业,我在本课中设置的作业是,把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山水画临摹下来,亲身去感受画中的意境。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督听。

篇4:山水画(说课稿) 《水墨画风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九册第10课《水墨画风景》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笔墨表现技法有着自己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不一定符合我们理论上的要求,这既是儿童的特点,也是儿童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其实儿童运用笔墨和色彩时的大胆想象及创造意识,正与水墨画的意象表现的本意相契合。为此,教者必须让学生熟悉笔、墨、纸等工具的性能及掌握初步的笔墨表现技法,并允许他们随意描绘主客观的形象。

认知目标:了解水墨画的主要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水墨画的笔墨技法,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尝试练习,创作出一幅以树为主体的水墨画。(课件) 情感目标: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通过水墨画的学习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是:能够运用水墨画笔墨技巧来表现一幅以树为主体的水墨画。

教学难点:是否能够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空间感。

解决方法:观察、感受、对比、讨论法。

教师准备:

(1)与水墨画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水墨画的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

水墨画的工具材料,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5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目 的:了解学生所知道的国画相关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 求:通过学生回忆所知道的国画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国画。

(—)创设情境 欣赏风景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山水画,让学生欣赏风格独特的山水画,为后面设计画风景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古往今来的艺术家留下的不只是美丽的图画,懂得热爱家园,引出本课课题—水墨画风景。

1、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国画的相关知识。

2、教师揭示课题:以树为主体的《水墨画风景》。方 法:讨论法。

讨论:比较这三幅作品,说说画面上的树,石分别给你什么样的

印象?

(二)引导启发 了解树的画法。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树的画法”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1.画树的时候,先画树干,再添加枝叶。起笔自顶上往下画,用笔以中锋为主,可适当结合使用偏锋。

2.“三远法”是指中国山水画传统的透视法,通常指“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三种。高远法画的是从仰视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其构图有挺拔伟岸的感觉;深远法画的是俯视所看到的景色,其构图产生曲折幽深的感觉;平远法画的是平视所看到的景色,其构图具有悠远渺茫的感觉。

(二)欣赏探究:

目的:通过大量图片的欣赏、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对比,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和构图布局。

要求:学生掌握以树为主体的水墨画的笔墨技巧,以及合理的布局。

方法:欣赏、示范、感受、对比法、讨论法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

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山水画的技巧,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实践:

目的: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在继承传统水墨风景效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与表现。 要求:能够运用水墨画的笔墨技来表现一幅以树为主的水墨画。

方法: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大胆创作能够运用水墨画的笔墨技来表现一幅以树为主的水墨画。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制作同时,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四)评价赏析:

目的: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初步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要求:让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方法: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法。

展示欣赏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

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课后拓展: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媒体出示图片8教师:中国画博大精深,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水墨画风景,还有动物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六)板书设计: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水墨画风景)

教师示范作品展示和学生作品展示区。

水墨画风景

多媒体 教师示范作品展示 学生作品展示

篇5:中国山水画说课稿

第二课天人合

一、情景交融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第2课《天人合

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两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的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2、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

3、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天人合

一、情景交融”?

二、教学手段

课件展示、自主欣赏、分组讨论、自由展示、引导小结。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学生阅读课本,自助学习山水画整理学习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2、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中国山水画的简介,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① 萌芽:魏晋时期

② 隋:独立成画科

③ 发展和突变:南北朝→唐中期 南北朝→隋(停滞期) 初唐开始发展 ④ 高度成熟:唐末、五代、宋

(1)、为什么说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① 多媒体展示欣赏中国水画:《雪景寒林图》、《六君子图》

② 学生小组思考和讨论《雪景寒林图》、《六君子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欣赏《六君子图》画中有哪几种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 (2)、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

①工具材料的不同

②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不同

西方多以焦点透视的方法,中国画则讲究散点透视方法。通过对《草地一角》和《千里江山图》的欣赏理解中国画和西方画的表现方法不同。

提问课本中有哪些画是焦点透视?哪些是散点透视?

③、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

山水画包含的内容广泛,有山、水、树、石,还有房屋、桥、船、车、马、人物等。自由洒脱、用笔造型简约概括的山水画称写意山水。寥寥几笔,有三两棵树、几间草房,远处有山,近处有水,提上几句诗就成为一幅耐人寻味的山水画。国画的表现方法是通过笔墨来“造景”西方多表物,国画多抒情。表物只要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抒情是主观地表情达意。

通过对《春山瑞松图》、《江山秋色图》的欣赏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

(3)、怎样学山水画

①、临摹

首先选好临摹范本,选用与范本对路的纸张。

②、临画的步骤示范:

1、用木炭条轻轻起稿,定出位置和轮廓。

2、修改定稿后,用淡墨勾线,然后掸掉木炭稿。

3、山水画中的树皮和石纹用皴笔表现。然后在结合擦、点、染等方法来逐步完成。

4、设色完成。

③、老师辅导学生完成作品。

④老师讲评学生作业。

四、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天人合

一、情景交融”的意义,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和学习了怎样画山水画。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如何理解“天人合

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主要有1工具材料不同、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不同、3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三个分支环节,讲解与探究结合,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推荐第2篇: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2)

马远/钟礼《举杯玩月图》_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山水图

《举杯玩月图》,宋代,马远/钟礼,立轴,绢本水墨,纵205.6厘米,横104.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举杯玩月图》与马远的另一副《对月图》风格和用笔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诗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诗赋歌的意境,同属诗意图。本幅画,作者马远灵感来自李白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士人对著迷蒙烟岚,皎洁明月独饮,气氛浪漫。画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纯熟,是明人学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钦礼”二字,学者认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锺钦礼款。锺礼,字钦礼,学戴进,善画峰峦云气变化。

《举杯玩月图》立轴是一张根据李白的诗来创作的诗意画,简洁的构图,充满幽茫空旷的空气感,引发观者产生一种浪漫感性的情绪。 过去这幅画被认为是南宋宫廷画家马远的杰作,但是经过数百年之后,才揭开了作者真实的身份。 在画的左下角,发现一组签名和印章。但是,有两枚后来的收藏印章重叠覆盖在这个签名和印章之上。签名以浓墨书写,因此可以清楚释读出“钦礼”两个字,这可能是画家的字号。 姓名的另外一个线索,在于被覆盖的这颗印章。透过摄影,我们先将印章的局部放大显现,然后再利用影像处理,将上下两个不同的印文分离,就可以判读出下层的这方印文为“钟氏钦礼”。 现在将签名与印章并列一起,这幅画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宫廷画家─钟礼。

马远《洞山渡水图》_描绘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云游过河山水人物画

《洞山渡水图》,宋代,马远,立轴,绢本墨画淡彩,纵77.6厘米,横33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洞山渡水图》为宋代画家马远绘制。描绘的是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在云游途中,涉水之时见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刹那,是为数不多的马远的真迹之一。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图上有南宋皇帝宋理宗的皇后杨妹子之题字。款识:携藤拔草胆风,未免登山涉水,不知触处皆渠,一见低头自喜。本与天龙寺所藏的云门大师图、清凉法眼禅师图同为描绘禅宗法师的画作之一。

马远《对月图》_南宋象征主义代表作品水墨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

《对月图》,宋代,马远,立轴,绢本水墨,纵149.7厘米,画心横78.2厘米,全幅横11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月图》描绘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笔线粗重而带颤动,树石皴法采用侧笔直刷浓淡一笔而成的画法,树干瘦硬如屈铁,树枝斜拖而长,水作勾勒回纹,构图布局尤喜作半边一角之景,遂有“马一角”绰号。用特重烘染的手法来制造出月夜朦胧的景色,给人一种境界高简、意象幽邃的趣味,发人深思。此图充分发挥了他的特点,与马远的《举杯玩月图》风格和用笔用墨非常相似,是南宋象征主义作品的代表。

马远《寒江独钓图》_宋代马远传世山水人物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寒江独钓图》,宋代,马远,绢本水墨,纵26.7厘米,横50.6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马远所绘的《寒江独钓图》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

《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马远《寒江独钓图》局部高清大图】

在中国画中何谓虚实?一般说,“实”指绘画中有笔墨处。虚与实相对,无笔墨处即为“虚”。画家作画常常用心:厂无笔墨处,用力于有笔墨处,以达到“虚实相生,元画处皆成妙境” 。在这幅画上,作者正是这样处理的,他着力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中国画家称之为“计白当黑”,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寒江独钓图》是一幅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意象境界的典范之作。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绝句《江雪》这样描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寒江独钓图》创作与这首诗有关,这就是诗意画,欣赏这一诗一画,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独钓,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马远《寒香诗思图》_宋代团扇山水小景画寒香诗思图高清大图

《寒香诗思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纨扇,纵25.5厘米,横25.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构图别致意境幽远的小品山水画佳作。作为纨扇扇面,其圆形构图对创作是一种限制。此画之妙在于,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约占小半个画面的斜右下部,以浓墨钩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而与占大半个画面的远山、天空形成浓与淡、实与虚的对比,这即使圆形构图中的景物显得平稳安定,又富于变化。

《寒香诗思图》是团扇扇面,也是一幅别致的小品山水画,在圆形上经营画面,是 对画家艺术才能的一种考验。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突破了这种圆形的限制,把树木山石等重点的景物放在右下角,以浓墨刻画,使其和远 山、天空形成浓淡虚实的对比。为弥补左侧的空虚,又点缀了一群飞鸟,使画面静中有动,富于诗意。马远画山水以少见多,以偏概全,正是他艺术手法高明独到之处。图中山石画法用大斧劈皴,状其石质,画树“瘦硬如屈铁”,多折枝。远山则低,用淡墨勾染。苍茫外,露出月亮,表达作者当时思念之情。

马远《华灯侍宴图》_马远描绘宋代豪门夜宴的外景小景画高清大图赏析

《华灯侍宴图》立轴,宋代,马远,绢本淡设色,纵125.6厘米,横4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华灯侍宴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作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 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长而斜向出,所以有“拖枝马远”之称。画山从不作全景式图,常取一角或一峰给予突出的描写。 这是马远在继承前人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他对山水画形式美感探索的可喜成就。

《华灯侍宴图》图轴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头,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而一旁的树林,似乎也随着音乐起舞,枝桠栖斜,显得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而远,渐渐隐没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矗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数抹青山。

画家虽然没有让饮宴的帝王直接出现画面上,画上的题诗却点出了画题:“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这首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诗,生动地记载了她一家荣宠侍宴帝王的情景。这位皇后所具有的书画素养,在历代的后妃之中,可是历史上罕见的。她曾经在当时多位宫廷画家如朱锐、马和之、刘松年、李嵩、马麟等的画上题诗,足见她对于绘画艺术的热爱。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也作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马远《江亭望雁图》_宋代画家马远所绘山水小景一角风格水墨画赏析

《江亭望雁图》,宋代,马远,绢本水墨,纵23厘米,横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亭望雁图》以南宋马远之法,绘江亭对景寥阔旷朗,鸥雁斜飞渔舟荡波,树法瘦峭之笔,爽利而无拘泥之态,尤得马夏韵趣,旧题马远,是其一路风格之作。画心钤印:马远;跋边:马远,此图用笔流逸,景物疏爽,几脱画院习气矣。

马远《秋山投宿图》_宋代名家马远人物山水画高清大图赏析

《秋山投宿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纵161厘米,横89厘米,私人收藏

《秋山投宿图》为一立轴,图中细节刻画惟妙惟肖,整幅画工细、丰腴,绘画风格与南宋著名大画家马远极其相似,且题识有“马远”,所以大多归为马远之画作。本画题识:马远。藏印:墨林秘玩、二樵、乾隆五玺、项子京家珍藏。黎简边跋。

马远《水图》_南宋马远十二水图卷名画全卷高清大图赏析

《水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纵26.8厘米,横第1段20.7厘米,第2-12段4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水图》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无图名,画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细浪,远处的水波舒缓而轻淡,这是金秋季节里静谧的湖面。 《十二水图》马远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仿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来。“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彷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就留待读者自己体会。

《水图》原为十二幅册页,后来合裱一卷,每幅均有南宋宁宗皇后杨氏题写图名,其中一幅缺半,故无图名。钟致帅曾将雪轩旧藏摹本依“寒塘清浅、洞庭风细、细浪漂漂、层波叠浪、云生苍海、黄河逆流、云舒浪卷、长江万顷、秋水廻波、湖光潋滟、晓日烘山”为序,最后一幅无图名则以“仁者无言”代题,由平静到汹涌复归于平静的旋律题写了一首七言诗《题水图古画》,并作有二跋。诗中每一句中都体现了宋宁宗皇后杨氏题写的图名,最后以仁者清怀言志,诗与图相得益彰、情景交融。马远《水图》第二幅:洞庭风细。起伏的线条组成细密柔婉的波浪,渐渐向远方淡化,最后虚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轻风习习,波浪如鳞,万顷碧波,浩渺无际。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马远《水图》第三幅:层波叠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颤笔画出,浪谷间卷起浪花。这是汹涌澎湃、向前奔腾的巨流。

马远《水图》第四幅:寒塘清浅。稀疏的线条回旋起伏,水边三两石头,水面流动感很强,显然这是溪流,而非清浅的池塘。画面上的水纹,让人联想到马远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凫图》。

推荐第3篇:山水画教学大纲

《中国山水画》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30221082 学 时:48 学 分:4 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对象:美术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通过中国山水画基础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概况、主要成就及其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兴趣和审美经验,初步具备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临摹传统山水化的能力。临摹传统山水画名作,使他们初步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传统的程式化技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中国山水画概述 (4课时)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20课时) 第一节 山水画用具 (1课时)

1、笔

2、墨

3、纸

4、砚

5、羊毛毡、垫纸

6、颜料

第二节 山水画技法(19课时)

(一)、构图

之、甲、由、则、须

(二)、笔墨 (1)勾 (2)皴 (3)擦 (4)点 (5)染

(三)、树的画法 (1)树干画法 ①树主干画法 ②树支干画法 (2)树枝画法 ①鹿角枝画法 ②蟹爪枝画法 (3)树叶画法

①点叶法

②夹叶法 (四)、山石的画法

1、皴法 (1)披麻皴 (2)解索皴 (3)折带皴 (4)荷叶皴 (5)斧劈皴 (6)刮铁皴 (7)点皴 (8) 雨点皴

2、各种皴法的综合运用 (五)、云水法

1、云法 (1)勾法 (2)皴染法

2、水法

(1)瀑布 (2)江河 (3)湖水 (4)海水 第三章 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12课时)

1、临摹

(1)选择范本 (2)细读摹本 (3)落笔临摹 (4)整理默临

2、写生

(1)速写 (2)水墨写生 第四章 山水画的创作(12课时)

1、山水画的构图

2、山水画的形象

3、意境

三、考核方式

本课的考试方式由平时考试和单元考试相结合

1.平时考试:以学生课堂习作为主,由任课教师测评;

2.单元考试:学生用展览的形式展示规定的作品,由任课教师评分; 3.本课成绩:平时考试和单元考试各占50%。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陆俨少、《山水画入门》、西泠印社、199

7、11 参考书:《芥子园画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8

3、4 陆秀竞编:《山水画基础》,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

9、4 第1 版

大纲编写人:李 荣

推荐第4篇:山水画教学大纲

《山水临摹》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基本功,山水画的学习自然是从临摹入手,本科阶段的学习应有大量的临摹课,尤其是低年级应以临摹为主。因此,本课程设有临摹①、临摹②、临摹③、临摹④。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山水画材料工具的特征、用笔用墨的方法、皴法、树石法、云水法、点景法、设色法、构图法等基本方法,对不同作品的艺术表现、风格特征等有正确地认识。同时辅以史论、画论等理论学习,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传统山水画,从而做到师古人之心而非死搬古人之迹,不断加深对山水画的认识,不断提高用笔墨表现山水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集体讲授与个别辅导、手授示范与多媒体演示、点评分析与艺术欣赏相结合贯彻于教学始终。不同的临摹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总的原则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即刚进画室的低年级学生,先学习树石法等基本技法,然后再临习完整作品,临时要采取先繁后简的原则,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笔墨的理解和用笔墨表现丘壑的能力有限,从简的范本入手容易愈画愈简,使画面空洞无物。再后,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逐渐把自己对范本的理解和感受融入临作中。到高阶段可以结合写生、创作的经验加入新的笔墨造型语言进行意临或自行组合。同时,山水画自来就南北有别,南方山水重笔墨,用笔灵动自然,但有时因其对笔墨的过分追求而忽视丘壑结构;北方山水则刚好相反,注重丘壑结构,往往容易忽视笔墨的灵动与润泽。鉴于此,临摹采取南北结合的原则,笔墨与丘壑并重。并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山水画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多临摹。学生作业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或以小幅为主或以大幅为主或大小相间。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临摹① 授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周学时:20学时、总学时:60学时(3周) 临摹② 授课学期:二年级下学期

周学时:20学时、总学时:80学时(4周) 临摹③ 授课学期:三年级上学期

周学时:20学时、总学时:120学时(6周) 临摹④ 授课学期:三年级下学期

周学时:20学时、总学时:60学时(3周)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临摹古代山水画作品范围

临摹不能只局限于某家某派,凡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可以作为临摹的范本。

(一)中小幅或大画局部的临摹

古代大师的小幅作品往往是精品,笔精墨妙,意境深邃,构思绝妙,临摹此类作品更容易把握古代大师的精神情感。临摹范围如下:董源、巨然、范宽、李成、郭熙、南宋四家、赵伯驹、赵伯啸、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四王、龚贤、黄宾虹等人的作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选择临摹。

(二)大画临摹范围

1、五代 巨然 《万壑松风图》 《秋山问道图》 《丛林层崖图》 (任选其一)

2、宋代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雪景寒林图》 (任选其一)

3、宋代 郭熙 《早春图》

4、宋代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5、宋代 李唐 《万壑松风图》

6、元代 王蒙 《青卞隐居图》

7、元代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长卷

8、元代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9、明代 沈周 《庐山高图》

10、宋代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明代 仇英 《桃源仙境图》青绿山水(选其一)

11、清代 石涛 《山水清音》 《搜尽奇峰打草稿》(选其一)

12、清代 龚贤 《溪山无尽图》长卷(或局部)

以上作品是山水画室的同学在工作室学习期间临摹的作品范围,每次临摹都在此中选。(其他精品也可)

第一章 临摹①(60学时)

教学要求:

一、通过临摹使学生对笔墨法、皴法、树石法、云水法等技法有全面的了解和基本掌握,为进一步的临摹学习打好基础。

二、四尺六裁作业3幅。教学内容:

一、树石法临摹,以临摹《芥子园画谱》、小画或大画的局部为主。

二、讲解笔墨法和相应的画论。

第二章 临摹②(80学时)

教学要求:

一、画面笔墨层次清晰气息准确。

二、除注重笔墨法外,还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

三、完成小画2幅(四尺三裁以上)

教学内容:

一、临摹小画或大画的局部。

二、逐渐转入临摹大画。

第三章 临摹③(120学时)

教学要求:

一、临摹大画,训练学生对大画的把握能力,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法则

二、准确把握范画的笔墨气息、韵味等,并能够准确表达出来。

三、大画1-2幅

教学内容:

临摹大画,前三周以宋、元代作品为主。后三周以明、清代作品为主。

第四章 临摹④(60学时)

教学要求:

一、通过临摹是学生了解临创转化的重要性,并领悟、把握临创转化的要点所在。

二、完成大画1幅或小画2幅。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历史上有代表性或学生自己选择有感觉的作品进行临创转化。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一) 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由任课老师初评,工作室全体老师评阅审定

(二)评分标准(学生成绩以百分制进行评定)

1、作品完整深入、结体严紧、章法准确(占25%)

2、笔墨精妙、表达准确(占25%)

3、作品气息好、韵味足(占25%)

4、作品数量多,质量好(占25%)

优90-10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差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三)计分方法

1、作业成绩占80%;

2、平时课堂表现占20%。

《山水写生》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的创作从来就注重师造化的重要作用,山水花鸟画更是如此,“师造化”是成就一个画家的重要前提。因此,写生就愈显得重要。写生中,要了解中西方写生的不同观察方式,掌握山水画写生的观察方法,体会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印证传统技法源于生活,并从自然中提炼归纳出艺术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自然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现形式。具体写生中不同年级有不同侧重,故本课程设有山水写生①、山水写生②、写生考察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任课教师慎重选择具有典型特色,景观丰富的地区进行教学,拒绝参观纪游式写生。写生时教师采取个别辅导,集中观摩,并能以身说法,亲手作写生示范;结合实景欣赏分析名家名作,鼓励学生自行观察、感受写生对象,强调个人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就地完成写生作业,避免回校后照抄照片应付展览的现象。写生中,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水墨写生与钢笔铅笔速写或线描相结合,穿插进行,必要时进行默写。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山水写生① 授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

周学时:42学时、总学时:168学时(4周)

山水写生② 授课学期:三年级上学期

周学时:42学时、总学时:168学时(4周)

写生考察 授课学期:四年级上学期

周学时:42学时、总学时:126学时(3周)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章 山水写生①(168学时)

教学要求:

一、通过写生训练学生观察自然、概括提炼艺术语言、用笔墨表现自然

的能力。

二、使学生掌握山水画写生的基本方法。

三、写生作品要完整深入、有个人感受。

四、四周内学生完成层次丰富、完整深入的作品10幅(不小于四尺六开)、

速写10幅。

教学内容:

一、水墨写生,以单纯小景、片石丛树为主或以场面较小的写生为主

二、速写写生

第二章 山水写生②(168学时)

教学要求:

一、写生时要求学生做到与自然交流,努力挖掘个性,积极探索个性

化语言。

二、在保留生动性的基础上,力求作品完整深入,层次丰富。

三、四周内学生完成层次丰富、完整深入的作品8幅(不小于四尺三

开)、速写10幅。

教学内容:

一、较大场面的水墨写生。

二、速写写生。

第三章 写生考察(126学时)

教学要求:

一、速记式再认识自然。学生在三周内完成作品数量不限。

二、论文一篇,不少于3000字。教学内容:

根据毕业创作需要到各名胜古迹、博物馆、名山大川参观考察写生。

五、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

(一)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由任课老师初评,展览后由工作室全体老师评阅审定。

(二)评分标准:(学生成绩以百分制进行评定)

1、刻画深入完整,层次丰富(占25%)

2、笔墨生动(占25%)

3、有独特的生活感受,有个性风格(占30%)

4、数量多,质量高(20%)

优90-10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差60-70分,不及格60

分以下。

(三)计分方法

1、作业成绩占80%;

2、平时课堂表现占20%。

《山水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它涉及面尤为广泛,是作者在艺术上综合素质的展现。作者的艺术观念、生活阅历、审美倾向、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以及绘画技巧的高低决定着山水画的创作。具体教学中,遵循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法,设有山水创作①、山水创作②,指导学生把在临摹、写生中的所学、所感、所想运用到创作中,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确立自我,注重自我感受,勇于创造,懂得“笔墨当随时代”。同时,要借鉴中外姊妹艺术的优秀成果,多多实践。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集体讲授与个别辅导、手授示范与多媒体演示、点评分析与艺术欣赏相结合贯彻于教学始终。不同的创作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小构图小品与大幅创作穿插进行。注重发现、引导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山水创作① 授课学期:三年级下学期

周学时:20学时、总学时:60学时(3周)

山水创作② 授课学期:四年级上学期

周学时:20学时、总学时:80学时(4周)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章 山水创作①(60学时)

教学要求:

一、通过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中要充分表现山水画的笔墨、造型、章法、空

间关系、虚实关系、破立关系等等山水画的种种表现因素。

二、三周完成完整深入的作品2幅、小构图10幅。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构图规律与山水画的水墨造型语言的训练。

第二章 山水创作②(80学时)

教学要求:

一、要求学生在上学期创作的基础上,结合写生经验,加强笔墨语言的探求,强调作者的精神价值取向,突出创作的个性化语言表现。

二、四周内完成完整深入,有个性的作品,大画1幅,小幅作品2幅。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水墨造型语言与空间表现的训练。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一)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由任课老师初评,工作室全体老师评阅审定。毕业创作由创作组老师审定打分。

(二)评分标准:

1、画面结构完整,造型、章法正确(占20%)

2、笔墨生动(占30%)

3、有独特的个性风格(占40%)

4、数量多,质量高(10%)

优90-10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差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三)计分方法

1、作业成绩占80%;

2、平时课堂表现占20%。

注:本教学大纲使用范围:供绘画专业国画山水花鸟方向使用

教学大纲编写教研室:美术学院国画山水花鸟工作室

推荐第5篇:山水画 鉴定

山水画 鉴定

作者简介:王镛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山水画 鉴定。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王镛先生作为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印三方面都有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透脱着一份苍茫与雄浑的大扑境界,成为中青年书画家中的重镇,鉴定材料《山水画 鉴定》。

在水墨画家中,能在书、画、印三个领域中均有较高造诣,并使三者高度统一,以此独标一格,自成一家者,并不多见,王镛当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早期的山水,受文人画之溽染,追求疏简清秀的笔致。至20世纪90年代,画风始变,逐渐向山水画的主脉—荆关董巨的宏大、崇高性山水画回归,着意于依真而作,

笔墨繁复的“画家画”的创作,以此超越了小趣味、小技巧的文人画樊篱。王镛的画风走朴野雄浑一路,作画时,率性而为,大胆落笔,层层积墨,自然生成森严之气势,浑厚绵密中流光徘徊,溢出通透的灵性和放浪的野逸。王镛的书法以小笔作大字,锋、腹、根并用,成功塑造出拙朴之中,暗埋巍峨的书风。

在王镛的画面上,书、画、印虽形态各异,但在风格、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作品有《红树秋山日欲斜》、《燕山长城》、《大江东去》、《田园小景》、《秋声暗向树头归》、《秋声》等

作品材质:宣纸画片,没装裱

作品鉴赏:本作品品相完好,已经鉴定专家史树青鉴定为真迹.鉴定证书随作品免费赠送给买。

山水画的鉴定是一个很深奥的工作。一般需要专门方法,看很多蛛丝马迹。更需要很高的绘画修养,和审美修养。对画家的绘画习惯和风格有很深刻的认识。

现在名家的赝品太多了,仿制的好的作品,一般的绘画者和群众都很难分辨真假。价值大的作品只能找权威的专家来鉴定。

如果楼主是要鉴定一张作品是手绘的,还是印刷的,那就很容易了。你用鼻子闻一闻,有墨香的就是手绘的,没有的就是印刷品。也有的作品是半印刷半手绘的,可以看画面的光泽,印刷的都会反光,手绘的就不会。

推荐第6篇:山水画心得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如果追溯它的渊源,可以说他的萌芽就蕴藏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彩陶上的山水纹样到巫咸祭祀中的自然崇拜,处处都洋溢着文化始祖们对生活有意无意的提炼与感兴,也正是由于的有意无意才成就了中国山水画日后的辉煌;夏商周时代山水画的种子正在进一步的生发,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可以发现比较完善的山水纹样;秦汉时期,在以人物为主的帛画上出现了一些具有山水画雏形的配景图;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可以说是旭日东升前的黎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国山水画将要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迎接他成长历程中的辉煌与自豪;隋唐时期,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蕴征服了整个时代,与人物画平分秋色,这一时期山水画以青绿为主,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画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到以水墨为主的时代,山水画史上的南北两派自此形成,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乃至整个文艺史上北方雄宏、粗犷,南方温润、含蓄的特点;宋元明清时期,山水画发展流派纷呈,各种程式、技法不断的融入山水画,使之更加完满。

再学习中外美术史并将其相互对比之后,我们明显的发现中国山水画与外国的风景画、风俗画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发端,而西方的风景画直到

17、18世纪才出现。

其次,中国山水画描绘的对象大都是名山大川或世外桃源般的野津荒域,而西方的风景画却明显带有人的色彩。

2

再次,中国山水画从发轫之初就注入了一股灵气,成就了一种境界,而西方此类绘画却缺少这种气韵,比较呆板。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山水画学习之后,我颇有心得,概括如下:

一、和所有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一样,山水画的学习也有其纷繁复杂的一面, 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无数前人大家创造了多样的技法程式,留下了灿烂丰厚的书画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在山水画的世界里有一番作为。

二、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绘画出了形式和技法上的不同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绘画较之与其他绘画更加能够传达出一种“神”的意境,因此,在山水画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绘画的技法、程式,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你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精神性格,只有这样才能画好画。

申国营

2012.0420

推荐第7篇:山水画写生方法

山水画写生方法

说起\"写生\",就令人想起那种支起画夹,对景描画,一坐半天一天的经历,这一般是西画的写生方法。而在中国画,所谓\"写生\",往往是\"皮袋中臵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贯穿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国画技法,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当面对真实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获。直接面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2:山水写生应注意的地方

(1) 不要\"泥古不化\"。

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2) 避免\"食洋不化\"。

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3:山水画写生法

下面谈谈山水画写生的几个步骤: (1)、感悟自然。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情感,用心去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灵。古人云:“悟对通神”,想要准确的领悟山水画的绝妙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融入到纯美的大自然当中,真切地感悟山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山水画的精神得以升华,做到“情境合一”。

(2)、观察自然,认识春夏秋冬山色的特点。 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方法,认识大自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春景则协和销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此为自然之理法。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山与树之间,树与树之间,水与水之间,人与山水树木之间等等,既要整体,又要局部,整体去观察山的势,局部看精彩的部位,总之,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犹如一幅画。既有山的开合,又有精彩的画眼和严谨的局部,而关键就在于你要如何去发掘它潜在的魅力。

(3)、描绘自然 通过前一段的临摹以后基本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根据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就应该细心的描绘,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构图 因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构图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洋画的构图属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一般都是散点透视,不受定点的约束,意在体现“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感受。掌握基本的构图方法,比如S,Z型等构图法 ,近坡中水远山的构图形式等

取景 可分全景和局部(小景),取全景时要体现主次关系,还要注意加减,山可以加可以减。也可以加些生活素材,如房子、人物、树木、河流等用以点缀,也可取小景,比如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可构成一幅小画面。

意境 在画的同时就是你创作的同时,你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把春天画成夏天、秋天。还可以把冬天画成秋天等,这样能产生新的感觉,同时在颜色上加一些变化,比如用赭石色渲染山顶和山坡可以营造深秋的氛围等等,以此来调动画面的情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之,自然中的景物搬到画面上都需要笔者的组织、经营,画面的构图、面积、虚实的变化和黑白的处理也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写生作为中国山水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我们这些研习山水画者的必经阶段。在大自然中采撷山川万物的灵气和生机,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交融过程中体味关于山川、河流、人生的一切感悟和启迪,拓展视野,培养新的艺术感受力。在技法上,也是获得美好形象、意境、锤炼笔墨语言、探索艺术的必要训练

总结中国画的写生方法

(1) 局部模写法:

适合初学者, 临摹未到熟练程度,真山水写生又未多接触,须要两相对照,揣摹模写,此时切忌贪大求全。

(2) 详记法:

较完整\"真实\"地记录画面,适合初步熟练的学者,此时即当强调感受之真实,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实\"。

(3) 记异法:

只对特别的事物加以记写,适合时间较少或有特别感受时用。

(4) 记意法(简记法)

只简单记录一个印象,不作详细刻画。

(5) 放大法:

选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并作较详尽表现,常可有意外收获。

(6) 映象法:

针对整体景物的感受,较简洁的画出大体印象,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7) 映象重叠法:

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记,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万水的叠加印象,此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8) 重复体味法:

此法即留恋于此山此水间,留连忘返,反复观照体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烂熟于胸,以致行坐眠食 ,时刻不忘。石涛之钟情黄山,潘天寿先生之画雁荡,黄宾虹先生之爱观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4:总体的把握:

(1)中国山水画是宏观的,要在宏观把握中去处理微观,注重整体大感受,防止受拘于一草一木。

(2)写生越熟练,越要减少直接对景描画,而多把身心投入观照,体悟造化的神妙,在这里\"观\"十分重要,通过\"观\"和\"看\",努力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3)应特别注重特定条件下的自然山水对自己产生的强烈感触,因这类感触往往是你个人特有的体验,努力强化这个体验并表现它,那就是你神遇而迹化的开端,也就是你的绘画风格确立的开端

推荐第8篇:山水画教学反思

山水画教学反思

篇1:山水画>教学反思

画家亨利曾说,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绘画和玩的关系。教学《学画山水画》第一课时,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水墨之间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美。学生用水墨的点线表现人物、动植物和场景,表现实在的事物和想象的事物,表现愉快的事和烦恼的事。无论学生的水墨尝试是什么样的效果,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体验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涂抹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上中国山水画一课时,也可以制作古诗词与画相结合的课件,供学生学习欣赏,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祖国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篇2:山水画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可归结为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为此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此为第一课时。

选取教材内中国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和教材之外英国着名风景画家康斯泰勃的《干草车》进行欣赏、对比、评价。希望通过分析找出各自特点,以此深刻主题,使学生了解追求意境是中国画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意境。

初中学生对作品欣赏的能力和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都很薄弱,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美术课程欣赏。评述领域特别强调的。课堂上学生对于着名的美术作品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麻木、无动于衷,优秀的美术作品无法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这使得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更显艰巨。

好在大多数同学有极大的兴趣极高的热情,教师娓娓道来能够吸引他们,今后的教学中还是重在引导吧!

篇3:山水画教学反思

中国画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山水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凝聚着中国人丰富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

《山水画》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它要求学生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个、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本课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在练习中,允许学生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在巡视时,更注意用笔与用墨的指导,让学生的画面也能水墨淋漓。学生基本都能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作业效果较好。

回望整节课,如果在示范阶段能将中锋与侧锋单独提出来复习一下,学生在作业时,就会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画面效果会更理想。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把问题留给学生,不要只是师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进一步改进。

推荐第9篇:说课稿 中国山水画

说课稿

中国山水画

各位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中国山水画欣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欣赏,评述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属于讲解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且对一些山水画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以及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及其风格,为以后深入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

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2、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四、学情分析

本科教学的对象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绘画技巧以及审美水平,还有几本的构图基础,对于陌生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欣赏法:通过欣赏各个画家的山水画,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以及技法;

2、讨论法:通过讨论来解决山水画方面的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教学结果的理念,并且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3、讲授法:通过讲授,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

4、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采用一些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图片) 学具:毛笔,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1、提问: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3、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二)、讲授新课

1、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2、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三)、赏析《富春山居图》

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并展示相关图片与资料

(四)、讨论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五)、教学总结

八、教学评价

本课运用教学课件以及多媒体使用,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的因素也是同样重要的。

推荐第10篇:第14课 山水画

第14课 山水画

一、教学目的: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入: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

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2)双勾法: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作业要求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第11篇:山水画 教案(推荐)

山水画的意境

(二)

中国古代山水画

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3)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有表情的背诵一遍。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略。

师: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 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从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 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画面) 焦点透视(看画面) 崇高气韵生动 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 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理解)

遵循自然真实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分,忠实再现

看图黄宾虹的《山水》讲解。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提问学生: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遵循自然真实,尊重客观现实。《干草车》中国山水画要求要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风景画是物我两分,忠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

多媒体画面出现《万山红遍》)讨论回答问题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万山红遍》用全景构图描绘了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山中小村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他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空白:而本画面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墨色: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本画面题目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劲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享和的气氛。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两幅古今作品的欣赏,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画面的构图、墨色、空白是为意境设计的。

(三)、教师当堂示范《望庐山瀑布》:画面有浓墨、淡墨、空白较多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

(四)、学会表现

作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七、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决定了画家的意境风格。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家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李可染的“浓郁醇厚”的积墨和倪瓒的“淡雅清逸,崇尚疏简”的画法。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

山水画的意境

(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博大的文化渊源,精深的艺术内涵,与欧洲绘画艺术一同成为世界绘画艺术宝库的经典珍藏。

随着配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现代青少年知道《蒙娜丽莎》的多过《清明上河图》,喜欢卡通画的多过中国古代绘画。现在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本课试图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刮目相看”,由漠视到推崇,由迷惑到陶醉。这确有难度,很有挑战性。但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结合古琴曲《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氛围中。

我们听到的琴曲是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现在我们来我国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体验。

在欣赏之前先让同学们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步骤。(结合音乐,教师简单示范) 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1、表现内容

中国山水画是表现自然山水景物的绘画,为什么中国画家独独锁定山和水?“山水”、“山河”、“江山”这些词汇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祖国

——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空间与透视

法国国家西斯莱画的《塞夫勒道路一景》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比较。

3、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风光各异,名山大川各具特色。 (结合图片、课件)欣赏《游春图》、《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风雨暮归图》、《富春山居图》

4、中国山水画注重景、情、意、志的联系 (1)诗情和画意的联系

山水诗和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

欣赏分析《早春图》、《寒江独钓图》、《梅石溪凫图》、《千里江山图》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

中国画中表现的物象,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 欣赏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利用诗文题跋,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 欣赏倪瓒的《六君子图》,画前那六棵立足与贫瘠土坡、不太繁茂、相互簇拥的树,距离人间繁华是多么遥远,那一汪深水隔开了气节与诱惑。

三、图片欣赏、小结

展示图片(结合古典曲目《渔舟唱晚》) 作业: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第12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第13篇:中国山水画观后感

中国山水画观后感

我无法统计出中国画画坛上有多少位画家。可以说,中国画画坛上从来没有过这么人丁兴旺,中国画艺术从来没有过这么姹紫嫣红。当然,多了的东西不免就有俗气的。仅管中国画的确在激烈变改,而变革中的庸俗尤其丰富多采,中国画坛上缺乏的仍然只是画才。而对于富有创造性作品的鉴赏,则是若干争执的关键所在

在这之前,我自己也非常的喜欢的画画,喜欢用墨来临摹近代的,古代的山水画,每次自己感觉画的挺不错的,但仔细的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缺少了点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现在,直到老师你在讲哪些作画的手法、技巧的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我少的就是那些描绘的方法,所以才会使得我的画感觉有点生硬,缺少生动,和形象。

在我的理解里,中国画是紧紧抓住了传统艺术的精髓不放。他的山山水水都被笼罩在一种迷茫而混沌的整体之中,文气淋漓,神秘得很。具有音乐般抽象味道的世界。应当说,中国画山水的艺术已经离开了具体的自然形态的模拟,对传统绘画拥有的艺术有了更好的诠释。点、线、面实现的是一种抽象意义的表述。这些国画完全是形式感得没,完全是由点,线,面的搭配。象那山,那树的轮廓都是用线勾画出来的,线的长短,粗细都能表达意境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出画家的心理和他的想法,让现在的我们看了来能感受到他的情怀。象那用丁头鼠尾描所描绘的人物衣服,就给人粗软相间的感觉,让人感到非常的真实,象那铁线描,使用它来画兵器,就能给人以锐利之气,用在一些器皿上,也更加生动形象,而用它来画人物就表现的太过呆板,还有那兰叶描,用它来画人物的头发,就能体现它的柔软,而画手和皮肤的时候,就能表现人物的一种富态等。我并不欣赏那种浮浅的自我。他们对艺术片面的澎涨与局部极端化的做法,并不是艺术真正的开拓,至少是不完美的艺术。我更不欣赏那种浮浅的仿效,取自然肌里形态而代替艺术构成,取逻辑断想的构成而代替心灵真实。我仍然信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体所实践着的那些美学范畴,仅管它们被人庸俗地滥用。东洋人把"绘事后素"当成画面背后留空白,但他们本身并不浮浅,他们始终把握着艺术的本质与整体。当全盘西化、模仿成灾的中国画坛已进入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认为正确总结"五?四"以后觉醒的民族文化精神,剃除以西代中的偏颇,是中国画发展的当务之急。

是的,中国的山水画在把握着以上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在他近期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能够完整地看到一个二十世纪青年画家民要表述的一切。我为我们国家的美术艺术而感到骄傲。多少年来,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使东方古老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中国这一禁锢的房屋被敲开了它展望世界的窗口;当人们窥见西方文化文明眩目的光辉;不勇敢的人们沿着先驱们所开辟的那荆棘的路走向世界时,人们惊讶地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他们开始求教于西方,如饥似渴地吞食着西方的文化营养……。但是,现代文明本身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中国文化的自身飞跃。如同冲锋队般地扫荡自己的文化,只能导致皮扫荡的后果。现在,中国画坛风行断裂与代沟的喊叫,他们同破"四旧"一样,他们所破坏的正是中国文明本身,实际上他们也正在破坏着自己。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有所作为。许多有为的画家不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中西文化频繁的交往中,在勇敢攀登和进取的艺术进程中,他无比珍视自己民族的那些最可贵的东西,我以为他的态度是高明的。采矿的为采矿而要砍伐森林,然而我们是种地的,我们需要种树。农民知道,矿山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暂时繁荣,而被毁掉的却是我们的世世代代。那么,我想胡晓森又是取农民立场的,我深深地为他高兴,今天的学习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作画技巧,也更了解了中国画的发展,让我为有这样的艺术而感到骄傲。

11软件2班

11120601

陈示建

第14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上)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

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皴法”,这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重大变革。他的《匡庐图》是一幅大型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层次分明,皴染兼备,气势雄浑。滕固在《唐宋绘画史》中说道:“盛唐以后山水画上长时期的努力与酝酿,它的成果终于在荆浩的作品中显现了。他是集了众长,他是诱起宋代山水画特别发达者之中的一人。”

山水画至宋代,已达到完全的成熟,是山水画空前兴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在风格上,董源与巨然一体,李成与范宽相近,是宋初山水画的两大流派,即“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派雄强挺拔,得秦陇山水之骨法,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南方派“淡墨轻岚”得江南山水之神气,以董源、巨然为领袖,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董源、李成、范宽被历史上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到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崛起,号称“南宋四家”,创水墨苍劲的新画风,把北派雄强挺拔的笔法与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融为一体。 两宋的山水画犹如山花怒放,绚丽多彩,表现出画家们极大的创造才能。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都创始于宋代。以皴法而言,董、巨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言,则干笔、湿笔、破墨、积墨、泼墨,诸法俱备;以布局言,则全景、边角都用。所以汤垕在《画筌》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山水画的理论在宋代也十分发达。荆浩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前人的理论,写了《笔法记》,为水墨山水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郭熙的《林泉高致》、刘道醇的《山水纯》,补充了荆浩理论,使之日臻完备。文人画理论的兴起,认为“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提倡山水画重意境、重神韵。这对于宋代及以后水墨山水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元代是山水画的重大转变期。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由五代以前色彩为主,经过两宋色彩、水墨交相辉映时期,至元代则水墨占了画坛的统治地位。元初的赵孟頫强调书法入画,趋向于以单纯的墨色体现色彩的效果。这一提倡,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笔意,使山水画向文人画的方向更前进了一步。代表元代山水画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为次,轻视理法,重视意趣,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的情怀,从师造化到法心源,这样就从思想理论上冲击了两宋以来相沿成风的旧画坛。从此,画风大变,不求形似,追求画中见我,并极力讲究笔墨情趣、诗书画印结合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雄踞画坛先后达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前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势力最大,继承的是南宋马远、夏硅画风而无所创新;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统领山水画坛,上师董源、巨然,下接“元四家”的衣钵,所画姑苏山水,一派古风,特别到了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晕、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他们虽有泥古之弊,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他们以新安江流域和黄山为据地,一扫临古之风,而开创写生之新径。他们不拘一格的画风使清代山水又出现新的高峰.他们强烈的个性及其精深理论,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特别是石涛,既采前人之长,又写生活之真,画了许多与众不同的山水画。他在所著的《石涛画语录》中,提出“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一画”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创见,有力地冲击了几百年山水画坛的沉闷气氛,别开一条新路。近代山水画坛,北京、上海、广东各地相继出现不少优秀的山水画家,如胡佩衡、贺天健、高奇峰、赵望云等,都曾作过程度不同的技法革新。至于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几位大师的成就,更为众人所熟知。这三位山水画家都是博学艺高而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黄画笔辣墨厚,傅画一派新趣,他们的作品不胫而走,四海同赞。而齐白石所作山水虽不多,但构图笔墨异常洗练,充满生活情趣,另有妙处。

近半个世纪以来,山水画更有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新老山水画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之中,以不同的风格对山水画创作有着新的开拓、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创造出无数反映时代精神的画卷。例如刘海粟的《黄山天门坎风云》,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李可染的《漓江揽胜》,石鲁的《东方欲晓》,钱松嵒的《红岩》,陆俨少的《九州生气》,等等,以及几乎被埋没的陈子庄、黄秋园、黄叶村三位画家令人震撼的作品。凡此种种各具特色的画作,使中国的山水画坛呈现出一派百花竞开、姹紫嫣红的新局面。 当今的时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明朗宽松的空间,使人们对中国画的发展能够多方位、多渠道地自由探索。中国山水画理应出现更为繁荣昌盛的新景象。我们寄望于植根在中国泥土中的、与人民气息相通的、与时代脉搏一致的美术家,惟有在深入研究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开阔视野,确立现代的审美观念,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具有现代情趣的艺术语言,从而推动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向更高更新的水平上发展,使我们祖国古老的民族绘画之树呈现出灿烂的青春光华。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下) 第二节 中国山水画分类及特点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2、在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中,通过讲解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

就色与墨的关系而言,中国山水画可分为青绿、浅绛和水墨三类。青绿山水是以色为主的一种山水画格式;在水墨上赋以赭石为浅绛山水;水墨山水即是以水墨为主的山水画。

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小青绿和金碧山水之分。墨骨不显者为大青绿,在大青绿上填金底、勾金线者为金碧,墨骨显现、具有一定墨趣者为小青绿。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

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

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

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

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

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五)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六)山水画是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如果一张画没有题款和印章,就像画未完成似的,总觉得有些缺憾。 题款中诗文、书法的好坏和钤章得当与否,都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从画中的题款和印章来审定画家的艺术修养程度。因此,历代画家十分重视题款和钤章的研究。题款是一首诗还是一句话,是一段散文还是一个题目?款题在什么地方,题一行还是两行?包括用什么字体,用浓墨还是淡墨?这些都要深思熟虑。对于印章的内容、形状、大小,是朱文还是白文,是粗犷还是纤细,盖一枚还是两枚,均要反复推敲。有修养的画家,善于题跋和用印,会给画面增添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题款和印章是山水画构图的需要,是立意的需要,是造境的需要,虽然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在山水画里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配合、相互映衬,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形成中华民族绘画形式上的传统特色。

第三节 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2、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并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内容:

(一)笔法:笔法就是用笔之法。用笔首先是执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指实、掌虚,握笔略高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拇指向上倾斜,食指向下倾斜,两指相对捏住笔管),中指由外向内勾住笔管,无名指由内向外抵住笔管,再以小指贴在无名指内下侧,协助无名指推挡。这样笔管在手中既稳当又灵活。指实就是手指捏笔管要实在,要用力捏紧,又不可太紧。掌虚就是掌心要空灵。捏毛笔切不可像捏钢笔那样,握笔略高为好,便于使转。 在掌握执笔方法之后,还要懂得运腕方法。正确的运腕方法应该是“腕平掌竖”。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小画提腕,大画悬肘。一般作画只运臂、运肘、运腕,惟极精微处可以运指。这虽属常识,但总关全局。初学者起手入门要有个高的标准,否则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难改了。

用笔的内容包括“起笔”、“行笔”、“转折”、“收笔”四个方面。

“起笔”是指笔画的开端,“收笔”是指笔画的结束,起笔和收笔是线条形成的关键。按照笔法要求,起笔要像书法楷书下笔那样,做到“竖笔横下、横笔竖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笔意;收笔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勾线至尽处,应把笔收回,通常称为回锋。

笔的运行造成各种线的动势,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气质和绘画的气韵。因此,行笔的过程中是很讲究波折的,通常称“一波三折”。所谓“波”是指掌握用笔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笔运转的方向变化。行笔中,要使笔锋始终在笔线的中间,用力要均衡、沉着,有分量、压得实,线条才不至于飘浮;行笔要自然流畅,洒脱自如,就要求在勾线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行笔要富有节奏,富有弹性,笔画有轻重、缓急、起伏、顿挫的变化。总之,行笔要做到“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畅、生动灵变、沉稳有力的艺术效果。

当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用笔,曾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宜圆、宜平、宜重、宜留、宜变。)他阐明了中国画用笔的本质规律。

圆——是指圆笔中锋勾线,(如折钗股)线条圆润、有力、挺拔;平——是指行笔平衡稳健,(如锥画沙),用力均匀,处处着力;

重——是指用笔厚重,如(高山坠石)要有力度,有分量; 留——就是要沉着用笔,(如屋漏痕)控制住线条的运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

变——这里一个“变”字很重要,“变”是灵活变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据描绘对象的各种因素而有所变化,去追求用笔的气格、韵味。

用笔要讲笔法。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

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

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

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

(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 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

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

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是指一种湿墨对一种干墨的重叠。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也有小面的浓墨对淡墨的重叠。积墨法在山水画中一般用在表现浑厚、浓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对比与气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时也藉以补救勾勒的败笔。

泼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作品绘制方法。这种方法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之难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笔笔分明,要既分明又朦胧,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山水画学习方法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按照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三个重要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功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如笔墨技法、画理画论、造型能力、构图法则、透视原理、色彩规律、创作练习、生活积累以及文学、书法、艺术修养等等,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围。但是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首要问题还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巧的表现力,到大自然中领略绘画源于生活的道理,去创造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山水画的三个重要步骤: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

(一)临摹

清王麓台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临摹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临摹是学习山水画的必修课。古代画家几乎无一不是从临摹入手而登绘画艺术殿堂的。历代画家在山水表现手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在文字里,更留在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真正地领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传统山水画技法。不仅初学绘画者应从临摹开始,即使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也都从这里得到过巨大收益。 临摹首先是临本的选择。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是要向高水平学习,从师要从高师。临摹学习要选择古代名家、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

对临本的学习要认真咀嚼,静心研究。不但要对临,还要背临,要反复临画,找出表现手法的规律来。要先学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在临摹时不要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叶、似是而非、草率从事。临摹中心记最为重要,不要看一笔画一笔,要胆大心细,落墨不惧,一气呵成。这就是山水画临摹的要领。若遇到在临摹落墨时出现了败笔,应坚持画完,最后总结,切不可半途而废。

临摹是一种基本功,通过临摹练习笔墨技巧,向传统学习,同时也向现代优秀作品学习,这就叫做“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天壤之别,有文野之分。笔墨技法和艺术修养,绝非旦夕所得。必须长期磨练,才能有所提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出成果。

(二)写生

临摹只是学习山水画的手段,不是目的,从传统学来的技法,必须到生活中去印证,去衡量自己掌握技法技巧的程度,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传统技法不能完全适应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只有到生活中去长期观察、体会,才能把传统技法用活。所以古人提出画山水要“饱游饫看”、“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是为了捕捉大自然山川景色的神韵,以描绘真正生动感人的作品。

写生的具体方法有四种:对景落墨、速写、默写和整理。用毛笔在宣纸上直接对景落墨,虽难度较大,但可以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描绘对象,可以把从临摹中吸取来的各种表现技法,对照生活原型有机地加以运用。长期坚持对景写生,不仅可以扎实地打下造型和笔墨的基本功,也可为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开辟新路。速写是配合写生练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础训练,它要求在环境既不安定、时间又很短的条件下,迅速、敏锐、简明扼要地描绘自然景象。这对于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现力来说,是临摹无法替代的。山水画还有一种特殊的写生方法,叫做记忆画,也叫默写。默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古代优秀作品,都不是直接面对物象写生的,而是通过观察记忆、默背下来的,或者依据写生、速写、记忆重新整理而成的。由于记忆画不是对景写生,因此更富有意趣,更带有任意性。当场写生的作品,一般来说比较生动,但由于作画条件限制,往往画得不够充分,一些作品尚显得粗糙。回来之后,有条件、有时间再对所画过的东西重新思索咀嚼,抑或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就是原有的立意构图,也可以在笔墨上下番功夫,在生动的基础上再画得深入一些。整理不同于创作,整理应追求写生的感受,在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

(三)创作

学画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调动、运用全部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绘画造型、技能、技巧的实践过程。它既检验了画家基本功的深浅、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对否,也检验了画家思想、阅历、知识、修养的深广程度。创作的练习和锻炼是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及笔墨功夫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山水画创作中,一般都有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大画,另一种是从造型到笔墨都非常简练而饶有意趣的即兴之习作,一般称为小品。在学习创作的开始阶段,大量进行山水画小品练习,是学习创作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训练既是一种创作式的练习,又是一种基础训练的方法,训练和创造是紧密结合的。它对于用笔用墨的技巧锤炼和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年只画一二张大的山水画,是不可能画好山水画的。只有长期地、大量地进行小品画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山水画的各种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表现能力,获得山水画创造的自由。同时,画山水小品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捕捉、表现美的能力。把小品画看作是大件作品的创作尝试以及进行笔墨创新的探索,也是有其实践意义的。

综上所述,学习山水画一般应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相合的方法,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临摹不只是单纯的笔墨继承,写生也不只是单纯的造型训练。从对前人作品的临摹中,我们还应研究前人如何把客观自然变化为艺术作品的一般规律;从写生练习中,我们也应揣摩艺术作品如何对客观自然进行加工创造的一般法则。因此,临摹和写生也是创作的一种参照。对初学者而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该写生、临摹相结合,写生、临摹交替进行,学到一定程度时,则应该以写生和创作为主。创作必须在有一定造型能力和掌握了基本笔墨技法以后再进行。所以,临摹、写生、创作既是三种学习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步骤,而且要多次地反复地进行,广采博收,刻苦锤炼,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山水画的造型规律和笔墨技法。

第15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片段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根据什么画种制作而成的?”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揭题

播放视频资料《央视宣传片——水墨篇》

“这段视频中的内容,和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是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精神

老师小结:山水画不仅能表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呈现了真实的景物,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了其中

二、山水画知识

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山水画的特点

出示《溪山行旅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立轴(又称中堂)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体现空间的灵活性,白色的雾气萦绕着整个山体,由线条勾勒的整个山体在白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山:整个山壁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给人一种仰视(由下向上)的感觉,

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从笔直的线条中似乎可以感受出瀑布的那种冲击力十分强大

崖壁上再输茂密,浓浓的墨团几乎占满了山头

山脚下:由近及远的山路凸显出画面的纵深感

动静结合: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静止的山间景色,形成动静的对比,似乎把画家看到的那刻美景存留了下来。

峻巍的山势造成动人心魄的效果,使人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老师这里还有一幅与《溪山行旅图》不同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赏析

出示《千里江山图》

不同点:

“从构图上讲一讲,这幅作品与《溪山行旅图》的不同之处。”长卷

“从色彩上来讲讲两幅作品的不同点。”水墨山水、青绿山水

知识点:

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幅画的理解”

生:

“结合桌上的文字资料,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再评价一下《千里江山图》”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和《千里江山图》,我们在评价一幅艺术作品时,主要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的。

四、深入与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学习到的一些山水画知识,来重新排列一下《富春山居图》

出示作品图片,学生交流、讨论、排序

2、

3、

4、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排列

浅绛山水:以淡红赭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

五、作业

请每位同学写一段文字评价

要求:

、《富春山居图》赏析

2、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

3、文字评价在100字左右

六、评价

、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对这幅画的评价

2、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也可以补充

3、老师小结:老师也写了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和自己写的比较一下,哪些方面是同学们没有写到的(富春两岸,峰峦坡石,似初秋景色,树木苍苍,疏

密有致地长于山间江畔,其间有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并写有平沙及溪山,远处的飞泉茂林。整个画卷有咫尺千里之势。此图技法和艺术效果上表现如下:

一、构图复杂、富于层次,无堆砌拼凑之感;二,笔墨简洁,活泼自然,无做作;

三、群山杂树,巧为概括;四,笔墨技法,披麻兼斧劈,略施浅绛,显得格外简淡天真。可见没有足够的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的。)

七、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了中国的山水画,并简单谈了谈自己对不同的中国画的感受。而这三幅山水画都是我校百幅经典名画中的作品,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其他的名家之作。

第16篇:中国山水画赏析

掬一捧烟雨

会缓缓地流进心底

我想就这样

带着这些传奇

凝结这刻宁静

隐没在西湖画卷的水墨里

——西湖水墨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无数独特的文艺。不似油画色彩繁多;不像水彩明丽绚烂,以黑白为主调的山水画,更别有清新雅致的风韵。我沉醉在这水墨丹青的世界里。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表达方式,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与心灵享受,诠释着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婉约、宁静和安详。

记得那还是在七年前的美术课上一幅丹青在我眼中呈现,笔走龙蛇,是山峰蜿蜒的曲线,自有一番磅礴大气。墨色的线条,更显它的沉默与伟岸。侧锋游走,是山溪动态的身躯。蜿蜒自谷中而下,迂回至山底而出。腕转而手不动,肘端而身不散。一幅‘溪山行旅’深深地吸引了我……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而我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一点一画淡笔痕,水墨世界中醉沉。中华文艺多而纷,唯此一门我痴嗔。我沉醉在这水墨丹青的世界里。

第17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江家店镇初中

刘延海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 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

(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山石、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欣赏屏幕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

1、中国画介绍

2、中国画的分类

3、中国画的发展

二、了解山水画

三、欣赏山水画

1、《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

观赏屏幕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

四、学画山水画

(一)、山石画法步骤

介绍山石绘画是中国画的基础,必须掌握山石画的基本绘画过程: 勾、皴、擦、染、点。

(二)、树的画法步骤:

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要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五、学生作品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山石、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山石、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18篇:山水画教学设计

《山水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苍溪县陵江镇庙垭中心小学校 贾雪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画出一幅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习的探索、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三、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墨汁、生宣纸、毛笔、调色盘、报纸、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投影出示有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幅色彩照片和一幅中国山水画。

让学生说说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点?

2、讲授新课。A、教师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作简单介绍。

B、布置学生边听音乐《高山流水》边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这两幅作品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3)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5)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选代表发言。 (6)激发学生的兴趣:你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3、教师边示范讲解山水的画法:斧劈皴、披麻皴、点画法…… 教师讲解的同时,可让学生跟着练习。

4、教师示范画一幅山水画(尽量简单些的),让学生边观察边跟着学作画。

在教学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如下几点: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示画面景物远近、明暗,加入适合水分)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这样才能控制自如。(如果水分多,可用纸巾或干布吸干些)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5、学生独立创作。

由学生自由作画,内容不限,教师相机指导。

6、作品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尽量把评价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7、全课小结。

第19篇:山水画赏析教案

题:山水画赏析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山水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意境美,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区别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的特点,了解山水画发展概况 教学难点: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江苏是我国山水园林、名胜古迹高度集中的省份,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湖光山色

2、提问学生游览过祖国哪些名山大川,谈谈感受

二、合作探索

1、投影显示本地风景名胜照片,并出示教师为本地名胜所创作的一幅山水画,通过比较讨论问题

(1)照片中的景与画中的景有无异同

(2)照片中的景属保种美?画中的景又属何种美?

景是现实美,画是艺术美。现实美较之艺术美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但它缺乏艺术美的高度集中性高度和高度理想性,所以才有“西湖风景美如画”

散点透视即透视没有固定的视点、视向、视域,取景作画不局限于视点、视向的束缚

2、比较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和倪瓒《幽涧寒松图》 讨论两幅山水画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重点语:青绿山水画属中国画中工笔重彩画范畴之内的画种,是把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性颜料涂在经过勾皴的山峰与坡脚形成主色调,使山水处于浓郁的青翠之中 水墨山水画的水墨为主进行勾、皴、擦、染、点来表现山石树木等,其中包括用不同的植物颜料渲染的没色山水画

3、通过画家创作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录像,强化学生对这两种山水画的感知效果

4、分组讨论《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清凉环翠图》、《淮扬清秋图》,对它们的技法特征、画面布局、艺术效果畅谈自己的感受,每组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教师小结时,交代山水画发展的简要脉络、代者的师承关系、画家身处的轶闻趣事等,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品味我国古代山水画杰作,从而产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的热爱的健康心理

三、感情体验阶段

1、《千里江山图》属何种山水画?其美何在?

2、《溪山行旅图》与《富春山居图》主要区别是什么?

3、《清凉环翠图》表现的是何方水土?你知画该地现在变成了什么状况?

4、清代四僧指的是谁?他们共有种怎样的情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请举一例说明 重点语:宋初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师,写实为本,《溪山行旅图》以“景真”“情真”为美,令观者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感。画家作画讲理法,布局严谨,使山水画更加浑厚而生气韵。元朝绘画主流是以表现性为特征的文人画兴起,艺术表现不再像宋画那样讲究理法刻意求工,趋向“空灵”风格。画家用豪放苍劲的笔墨借山石表现平和、宁静而冷漠的气氛。他们追求绘画的文学性,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四、归纳巩固阶段

1、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艺术美的表现有何不同?

2、北宋的绘画在谁的直接参与下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3、元代的山水画更注重表现什么?他们的绘画称做什么绘画?

五、课后拓展

1、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一幅(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写一篇赏析短文

2、你喜欢哪一个地方的风光?能画出来吗?请你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出个好主意 板书 山水画赏析

一、青绿山水

二、名作赏析

三、清代四僧

教学后记:要把欣赏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把教材放在大文化背景中细细品味,提取精华作为主攻方向,抓住学生兴趣所在,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静态教法

第20篇:学画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学画山水画)

河南新郑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冯建红

1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调试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学生准备学具。

二、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我们来学画山水画。

首先看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就一副山水画(历代画家或自己的作品)说出该画的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

2、知道“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最高的审美标准。

3、能试画“斧劈皴”、“披麻皴”、“硬折”、石、“树分四枝”。

4、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诗词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5、喜欢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山水画。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先来欣赏几幅中国山水画。

顾恺之(魏晋南北朝)所创作的《庐山图》,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范宽(北宋)的《溪山行旅图》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

2

马远(南宋)的《寒江独钓图》,可以使我们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咱们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形式也美,如果我们自己能动手画画,那该多好呀!无论做什么,方法很重要,学画山水画也是如此。山水画中离不了山、水、石头和树,接着我们来看看山、水、石头和树怎么画!

三、看视频,学技法

(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视频,边试画,自己不能试画的同学请在小组内解决)

1、山的画法(斧劈皴、披麻皴、硬折)

2、石头的画法

3、树的画法(树分四枝)

4、水在哪里?

知道了山、水、石头和树的画法,我们怎么把它们组织在一张纸上,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在一张纸上构图,也就是章法呢?我们看看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借鉴借鉴吧!

3

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构图方法,也可以自己组织画面。快动手试试吧!

四、我创作,我行

要求:根据老师提供的诗词,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或回忆你到过的名山秀水之处,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或根据我们美丽的校园,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

3、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登鹳雀楼》)

4、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提醒:

1、运用笔墨时要注意墨的多少、用力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线的刚柔、曲直,毛笔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别忘了用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2、题款(署名、诗词、印章)。

五、展示,评价

1、能否就一副山水画(历代画家或自己的作品)说出该画的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2、是否知道“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最高的审美标准。

3、能否画“斧劈皴”、“披麻皴”、“硬折”、石、“树分四枝”等。

4、能否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5、是否喜欢上我国的传统文化——山水画。

六、全课结

这一节我们掌握了山水画的技法,创作了自己喜欢的、有意境的山水画。常言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大自然瞬息万变,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我们才不会画出千篇1律的画。随着科技的发展,绘画工具和材料也会不断增加,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绘画材料和机会,希望同学们去发现、去运用,更好地表达祖国的山山水水。

小学生山水画
《小学生山水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