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梅州嘉应学院(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7 15:05: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嘉应学院校徽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daodoc.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嘉应学院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推荐第2篇:嘉应学院录取分数线

嘉应学院录取分数线2015

嘉应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州女子师范学校,2000年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嘉应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位于广东梅州,梅州在清朝时曾称嘉应州,学校由此取名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经过深化教育改革和学科调整,院系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学科构成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大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师范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体系。

学院现有2个校外二级学院、16个系、4个教学部,33个本科专业及20多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德育工作,强化各项管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有首届本科毕业生以来,,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在同层次院校中居于前列。> 点击下图进入2015年嘉应学院高考录取查询入口(考生可凭14位考生号查询录取结果)

2015年我校河南省本科第二批文科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河南省本科第二批文科录取结束,共录取5名,录取最低分468分。

2015年我校贵州省本科第二批文理科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贵州省本科第二批文理科录取结束,共录取 15 名,其中文科 10名,录取最低分 482分;理科5名,录取最低分373分。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美术类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美术类录取结束,录取162名。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农村卫生定向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农村卫生定向录取结束,共录取36名,最低录取分506。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体育类、音乐类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体育类、音乐类录取结束。其中体育类录取264名,音乐类录取89名。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文理普通类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2015年我校广东省第二批本科A类文理普通类录取结束,共录取4396 名,其中文科1116 名,录取最低分 528分、最高分565分;理科3280名,录取最低分525分、最高分578分。

嘉应学院2015年甘肃省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甘肃省本科提前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30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11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5分;视觉传达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48分;环境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8分;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55分;舞蹈学(师范)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7分。

嘉应学院2015年安徽省艺术二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安徽省艺术二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7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音乐学(师范)7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12.2分。

嘉应学院2015年四川省艺术本科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四川省艺术本科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15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9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10分;视觉传达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5分;环境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3分。

嘉应学院2015年河南省提前批艺术本科A段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河南省提前批艺术本科A段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10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22分。

嘉应学院2015年湖南省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湖南省本科提前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47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2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3分;视觉传达设计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6分;环境设计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3分;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9分;舞蹈学(师范)7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3分。

嘉应学院2015年江西省提前本科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江西省提前本科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70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14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0.33分;视觉传达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4.33分;环境设计3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0.33分;音乐学(师范)2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60.92分;舞蹈学(师范)3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134.89分。

嘉应学院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果信息公告

我校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提前批录取已经结束,共录取35名考生。录取原则为:专业志愿优先,在文化成绩和该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若统考术科成绩相同,则比较文化成绩并择优录取)。录取结果如下:美术学(师范)6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5分;视觉传达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0分;环境设计2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31分;音乐学(师范)10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23分;舞蹈学(师范)15名,最低录取分(术科统考成绩)200分。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阅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学校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广东省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学校概况

第三条 学校全称:嘉应学院

第四条 学校国标代码:10582

第五条 学校地址:

校本部(江北校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松路100号

邮政编码:514015;

校本部(江南校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华南大道19号

邮政编码:514071;

梅州师范分院: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师范路10号

邮政编码:514087;

医学院: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黄塘路146号

邮政编码:514031。

第六条 办学层次:本科、专科(高职)

第七条 办学性质: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第八条 办学类型:全日制

第九条 学校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第十条 毕业颁证: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我校正式学籍的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生基本要求时,准予毕业并颁发嘉应学院毕业证书。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十一条 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贯彻执行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的有关招生工作政策,负责制定招生章程、招生规定和实施细则、确定招生规模和调整学科招生计划,领导、监督招生工作具体实施,协调处理招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 招生办公室为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的招生规定和实施细则,编制招生计划,组织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处理普通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招生的日常事务。

第十三条 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招生监督小组,对招生工作实施监督。在录取期间成立信访组,安排专人负责考生的信访、申诉、投诉处理工作。

第四章 招生计划

第十四条 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及有关要求均以生源省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

我校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联合开展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采用“2+1.5+0.5”的协同培养模式,学生按照培养模式规定的时间,分别在我校及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并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我校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联合开展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采用“2+1.5+0.5”的协同培养模式,学生按照培养模式规定的时间,分别在我校及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并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第十五条 学校办学层次所属的录取批次:在广东省招生批次本科属录取批次第二批A类;专科属录取批次第三批A类;运动训练专业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文件规定时间录取;广东省以外招生批次详见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通过广东省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实施方案录取进入我校的定向培养考生免学费和住宿费,须与定向县(市、区)的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到指定的定向县(市、区)定向服务单位就业。

第五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七条 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招生录取严格遵守教育部、省招生办公室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以考生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德智体美,择优录取。

第十八条 在省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在保证完成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制定具体录取原则及办法,按照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美术类、音乐类分类录取。

第十九条 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投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0%-120%以内,学校视生源情况在此比例内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平行志愿省份,文科类、理科类本科投档比例不高于105%,其他不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生源省份招生层次及投档比例。

第二十条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第二十一条 专业录取要求:志愿优先。对于视为相同院校志愿投档的考生,我校依据“志愿优先”的原则录取。在第一专业志愿额满的情况下,按考生第二专业志愿录取,依次类推,不设置专业志愿级差。考生专业志愿填报顺序且总分相同时,按专业相关科目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第二十二条 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未被录取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总成绩并兼顾单科成绩,调剂到招生计划有空额的专业录取,否则,作退档处理。

第二十三条 外语语种要求及相关科目的要求:

外语语种要求:语种不限。本校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第二十四条 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专业相关规定

1、面向广东省招生的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专业的录取,考生按照综合成绩(专业成绩×70%+文化成绩×30%=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考生专业填报顺序、综合成绩均相同时,按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2、面向广东省以外其他省份招生的美术类、音乐类专业的录取,在高考文化成绩和所在省术科统考成绩双上线的基础上,按统考术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3、运动训练专业录取办法

在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基础上,根据考生综合成绩(文化考试成绩×30%+专项考试成绩×70%=综合成绩)分项目择优录取。具备一级运动员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在原始分基础上加30分,具备运动健将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在原始分基础上加50分。

具备免试资格的考生,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委文件(体人字[2002]411号)及国家体育总局(体科字[2014]177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对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当年度《普通高等学校照顾加分考生资格》中的加分予以认可。符合国家和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各种符合优录条件的考生,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二十六条 在广东省,报考我校文科类、理科类本科层次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均须获得等级成绩,且至少有两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报考文科类、理科类专科层次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均须获得等级成绩,且至少有一门达到C级或以上等级。当考生考试成绩(或排序)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优先录取。专业录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修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考生。

第二十七条 在广东省,报考我校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至少有两门达到D级或以上等级。当考生考试成绩(或排序)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优先录取。专业录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修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考生。

第六章 录取体检标准

第二十八条 本校录取考生的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残障的考生,若其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符合所报专业要求,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标准,则予正常录取。因我校校道坡度较大,下肢残障的考生,请慎重报考。

第二十九条 地理科学、美术学、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不招色盲者;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前教育、心理学、医学类、药学类专业不招色盲、色弱者;其他物理学类(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教育专业)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色盲者慎重报考;化学类及生物科学类(化学、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教育、园林技术专业)色盲、色弱者慎重报考。

第三十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以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依据,对新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复查,对经复查不符合体检要求或不宜就读已录取专业者,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理,予以转专业或取消入学资格。

第七章 收费标准

第三十一条 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收费标准如下:

1.学费:文科类本科3800元∕学年、高职(大专)4500元∕学年;理工类(含体育)本科4300元∕学年、高职(大专)5500元∕学年;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一类专业本科10000元∕学年,二类专业本科8000元∕学年、高职(大专)6000元∕学年,三类专业本科6000元∕学年。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服务外包)本科专业每人每学年8000元。

2.住宿费:视不同的住宿条件在每人每学年750元—1500元之间收取。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专业,学生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间,住宿费按该校标准执行。

3.如2015年广东省政府批准新的收费标准,则按新标准执行;具体收费标准以录取通知为准。

第八章 资助学生政策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措施按照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我校相关规定执行。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除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外,学校还设有理想拉链集团高分考生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二十多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此外,还积极协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在校内开设了固定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

第九章 招生工作的咨询、监督与申诉

第三十三条 招生工作的监督机构:监察处

联系人:徐老师 联系电话:0753-2186671

传真号码:0753-2186516 电子邮箱:jsc@jyu.edu.cn

第三十四条 招生咨询机构联系方式

校本部招生办:0753-2186877 传真:0753-2186877

梅州师范分院:0753-2523398 传真:0753-2523398

医学院: 0753-2202616 传真:0753-2202616

电子邮箱: zsb@jy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daodoc.com

招生网址:http://admiion.jyu.edu.cn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章程由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审查通过,适用于嘉应学院2015年本、专科(高职)招生工作,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由嘉应学院授权嘉应学院招生办公室解释。本章程若与国家和省的规定不一致,以国家和省的规定为准。

推荐第3篇:嘉应学院招生章程

嘉应学院2013年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学校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广东省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学校概况

第三条 学校全称:嘉应学院 第四条 学校国标代码:10582 第五条 学校地址: 校本部(江北校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梅松路 邮政编码:514015; 校本部(江南校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华南大道 邮政编码:514071;

梅州师范分院: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程江锭子桥 邮政编码:514087;

医学院: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黄塘路 邮政编码:514031。

第六条 办学层次:本科、专科(高职) 第七条 办学性质: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第八条 办学类型:全日制

第九条 学校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第十条 毕业颁证: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我校正式学籍的学生[含我校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设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以下简称“联合培养试点专业”)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生基本要求时,准予毕业并颁发嘉应学院毕业证书。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第十一条 学校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设土木工程(基础工程技术方向)一个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本科专业。试点专业由我校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与我校其他本科专业同批次录取。试点专业录取的学生不得转学到其他高校和不得转读其他专业。采用“2+1.5+0.5”的协同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我校就读,主要由我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5-7学期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学习,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十二条 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贯彻执行教育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的有关招生工作政策,负责制定招生章程、招生规定和实施细则、确定招生规模和调整学科招生计划,领导、监督招生工作具体实施,协调处理招生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 招生办公室为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的招生规定和实施细则,编制招生计划,组织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处理普通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招生的日常事务。

第十四条 学校设立由学校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组成的招生监督小组,对招生工作实施监督。在录取期间成立信访组,安排专人负责考生的信访、申诉、投诉处理工作。

第四章 招生计划

第十五条 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及有关要求均以生源省公布的专业目录为准。 第十六条 学校办学层次所属的录取批次:在广东省招生批次本科属录取批次第二批A类;专科属录取批次第三批A类;广东省以外招生批次详见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 第五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七条 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招生录取严格遵守教育部、省招生办公室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以考生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德智体美,择优录取。

第十八条 在省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在保证完成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制定具体录取原则及办法,按照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美术类、音乐类分类录取。

第十九条 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投档比例,投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0%-120%以内,学校视生源情况在此比例内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平行志愿省份,文科类、理科类本科投档比例不高于105%,其他不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按生源省份招生层次及投档比例。

第二十条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符合本校投档要求的情况下,对于视为同一志愿投档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择优录取;对于不能视为同一志愿投档的考生,我校按院校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

第二十一条 专业录取要求:志愿优先。对于视为相同院校志愿投档的考生,我校依据“志愿优先”的原则录取。在第一专业志愿额满的情况下,按考生第二专业志愿录取,依次类推,不设置专业志愿级差。考生专业志愿填报顺序且总分相同时,按专业相关科目成绩由高到低录取。

第二十二条 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未被录取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总成绩并兼顾单科成绩,调剂到招生计划有空额的专业录取,否则,作退档处理。 第二十三条 外语语种要求及相关科目的要求:

外语语种要求:语种不限。本校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第二十四条 面向广东省招生的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专业以及其他省份的体育类专业的录取,考生按照综合成绩(专业成绩×70%+文化成绩×30%=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其中舞蹈学专业必须获得我校专业考试合格证。考生专业填报顺序、综合成绩均相同时,按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面向广东省以外其他省份招生的美术类、音乐类专业的录取,对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美术类、音乐类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且取得本校美术类、音乐类专业考试合格证的考生,我校将按百分制分别折算其文化分和专业分,再按一定比例合成该考生的综合成绩(专业成绩×70%+文化成绩×30%=综合成绩),最后按综合成绩高低排序,择优录取。

第二十五条 对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当年度《普通高等学校照顾加分考生资格》中的加分予以认可。符合国家和省招生办公示通过的各种符合优录条件的考生,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第二十六条 在广东省,报考我校文科类、理科类本科层次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均须获得等级成绩,且至少有两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报考文科类、理科类专科层次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均须获得等级成绩,且至少有一门达到C级或以上等级。当考生考试成绩(或排序)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优先录取。专业录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修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考生。

第二十七条 在广东省,报考我校美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的高中毕业生,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至少有两门达到D级或以上等级。当考生考试成绩(或排序)相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优先录取。专业录取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修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考生。

第六章

录取体检标准

第二十八条 本校录取考生的体检标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残障的考生,若其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符合所报专业要求,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标准,则予正常录取。因我校校道坡度较大,下肢残障的考生,请慎重报考。

第二十九条 地理科学、美术学、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不招色盲者;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心理学、医学类、药学类专业不招色盲、色弱者;其他物理学类(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教育专业)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色盲者慎重报考;化学类及生物科学类(化学、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教育、园林技术专业)色盲、色弱者慎重报考。

第三十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以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依据,对新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复查,对经复查不符合体检要求或不宜就读已录取专业者,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理,予以转专业或取消入学资格。

第七章

收费标准

第三十一条 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收费标准如下: 1.学费:文科类、理科类本、专科专业(含外语、体育)每人每学年3800元—5500元;美术类、音乐类本、专科专业每人每学年6000元—10000元。联合培养试点专业学生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间学费按该校标准执行。

2.住宿费:视不同的住宿条件在每人每学年750元—1500元之间收取。联合培养试点专业学生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间住宿费按该校标准执行。 3.如2013年广东省政府批准新的收费标准,则按新标准执行;具体收费标准以录取通知为准。

第八章

资助学生政策

第三十二条 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措施按照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我校相关规定执行。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除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外,学校还设有理想拉链集团高分考生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二十多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此外,还积极协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在校内开设了固定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

第九章

招生工作的咨询、监督与申诉 第三十三条 招生工作的监督机构:监察处

联系人:徐老师

联系电话:0753-2186671 传真号码:0753-2186516

电子邮箱:jsc@jyu.edu.cn 第三十四条 招生咨询机构联系方式

校本部招生办:0753-2186877

传真:0753-2186877 梅州师范分院:0753-2523398

传真:0753-2523398 医学院:

0753-2202616

传真:0753-2202616 电子邮箱:zsb@jy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daodoc.com 招生网址:http://admiion.jyu.edu.cn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章程由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审查通过,适用于嘉应学院2013年本、专科(高职)招生工作,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由嘉应学院授权嘉应学院招生办公室解释。本章程若与国家和省的规定不一致,以国家和省的规定为准。

推荐第4篇:梅州背景

梅州

世界客都梅州,位于粤东北山区,北邻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503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503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小时,至广州只需4个多小时。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梅州市政府正在争取广东省的立项,建设梅州-惠州高速铁路,链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

经济概况

【农业】 历史上梅州经济以农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1986年开始实施治理水土流失和绿化荒山两大工程。至1998年,治理水土流失2500平方公里,基本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达71%,改善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以种果为主的农业经济。大力扶持各种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以及各种经济联合体,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生产逐步从传统型农业向开发型农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转变。全市建有一批水果、茶叶、烤烟、竹木、禽畜、水产等商品生产基地,还兴建了小

庄园28万户。水果生产快速发展,小庄园经济生机勃勃。1998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总产55.57万吨,其中柚类种植面积36万亩,总产达24.4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梅州已成为新兴的水果之乡。梅县金柚(沙田柚),大埔蜜柚、西岩茶,兴宁龙眼,五华荔枝,蕉岭、平远的金桔等,在全省、全国享有盛名,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工业】 梅州工业起源较早,从宋代开始,大埔就有陶瓷生产,五华的石业 和兴宁的纺织业也有悠久的历史,梅县的煤炭、平远的炼铁、丰顺的铅锌矿,也早已闻名遐迩。建国前,大部分是手工业作坊。主要行业有陶瓷、纺织、卷烟、采矿、冶炼等。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梅州形成全民、集体与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以开发资源为主,轻重结合,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并重的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体系。建材、卷烟、电子、矿冶、纺织、陶瓷、机械、电力、食品等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金利来、银利来、绿丹兰、绅浪、佐田、天王表、明珠球阀等一批名牌产品逐渐进入国内外市场。兴宁“口得福”牌大颗粒味精,1986年10月获第十二届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五华“长乐烧”酒,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平远30度“南台”酒同时获银奖;梅州制药厂的“羊城”牌双料喉风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兴宁生产的“明珠”牌球阀是部优产品,是中国“长征”火箭系列首选的球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市磁性材料厂是电子工业部生产磁性元件定点厂之一,该厂生产的冰箱门封塑胶套、磁性胶带等产品,性能和意大利同类产品相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商贸】 随着工农业的持续全面发展,国内外贸易也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梅州市实施“希望在外”的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梅州市目前经济的一大板块。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520家,合同外资金额 13.60亿美元,实际投资9.8亿美元。投资客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印尼、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涉及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陶瓷、轻工等行业和“三高”农业,外贸出口逐年增加。梅州市有各类进出口企业54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18家。梅州市已

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服装、陶瓷、松香、机电产品、文体用品、钟表、塑料制品等成为全市出口拳头产品。

【交通】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74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55.2公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广梅汕铁路全程474公里,梅州境内145公里。途经五华、兴宁、梅县、梅江区、丰顺。民航已开通的航线有梅县至广州、香港。

【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重点发展以下项目:

1、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

2、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先进、出口型项目;节能型家用电器产品;

3、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

4、牵动全局的零部件制造、模具等配套工业;

5、生物工程、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新兴工业;

6、优质水果、烤烟、竹木、南药、茶叶、蔬菜、畜牧、水产等创汇农业和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7、农作物优良品种、畜牧良种、蔬菜、水果保鲜、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引进;

8、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的项目;

9、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和传统产业;

10、港澳及国际市场畅销及市内缺供的商品生产;

11、积极稳妥地发展房地产、旅游、宾馆、商业服务、专业市场、广告、信息等第三产业。

梅州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优势方面

第一,资源优势。梅州山区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72.2%。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岭南山区,水、土、光、热、湿等条件各异,人均土地面积较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这种自然资源的优势既是山区综合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后备资源,更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选择空间。

第二,环境优势。梅州山区林地较多,不但能够起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还能促进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相比,山区在环境具有绝对优势。梅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广东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殊荣。‘一江两岸工程’建设被国家水利部称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 ’,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也是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生态环境优越,城市绿化率从原来的23%增长到现在 48%。”

第三,人文优势。打造世界客都是梅州文化最大的金字招牌。梅州是客家文化集大成的城市,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20年来客家文化大发展。客家上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和五 华提线木偶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文化设施方面,剑英图书馆、华侨博物馆、剑英体育馆及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成。

第四,侨乡优势。梅州市素有“华侨之乡”的美誉,是全省的重点侨乡之一,全市总人口有485万 人,其中归侨侨眷200多万人。旅居海外的“三胞”约有300万人,分布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较多。旅居海外的乡贤有的成为政界名流,有的成为华侨领袖,有的成为富商巨贾,有的成为科技精英,为侨居国的经济繁荣和桑梓的公益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1-01-18/2010年广东省各市GDP

广东45636亿元,增长12.8%

广州10589.86亿元,增长13.3%

深圳 9496.67 亿元,增长11.9%

佛山5638.47亿元,增长14.0%

东莞4246亿元,增长10.3%

中山1826亿元,增长13.5%

惠州1730亿元,增长 18.01%

江门1550亿元,增长14.3%

茂名 1489 亿元,增长15.23%

湛江1406亿元,增长14.2%

珠海 1277亿元 增长14.5%

汕头 1218亿元 增长13.88%

清远1100亿元,增长21%

肇庆1050亿元,增长16.5%

揭阳832亿元增长17%

韶关660亿元,增长约12%

阳江641.8亿元 增长约15%

梅州603亿元,增长13%

潮州 555亿元 增长13.23%

河源474.56亿元,增长13.1%

汕尾470亿元 增长16%

云浮452亿元 增长14%

梅州人口

梅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梅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23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广东省政府和梅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全市人口普查入户登记等工作任务,现进入后期数据处理、资料分析、开发应用等阶段的后续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424013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8020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38130人,增长11.52%。年平均增长为1.10%。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050955 户,家庭户人口为386312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1人减少0.03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124282人,占50.1% ;女性人口为2115857人,占49.9%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16下降为100.4。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 岁人口为 868918人,占20.49% ;15-64 岁人口为 2937294 人 ,占69.28%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433927人,占10.2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37 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25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8518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882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92645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965941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338人上升为436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12045 人上升为162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170人上升为4543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5475人下降为22781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97719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00191人,文盲率[5]由5.21%下降为2.3%,下降2.91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梅州市 4240139人

梅江区 380774人

兴宁市 962883人

梅县 554745人

平远县 229863人

蕉岭县 205862人

大埔县 374731人

丰顺县 479025人

五华县 1052256人

推荐第5篇:梅州发展变化

梅州发展变化

此次参观考察了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使我不得不感慨于梅州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州崇文重教的客家传统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并为意蕴深厚、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所吸引。 客家公园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其中的广东客家博物馆将通过 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史料,逐步发展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客家公园的建成,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集中展示客家文化之大成之地。 公园设计浓缩客家文化精髓 ,其整体构思以客家文化为体系,以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通过迁徙、教育、伦理、民俗、农耕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景区,集中展现客家文化之大成。规划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客都文化广场、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客家风情游览活动场、客家民俗文化展览等30多个景点。

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分成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教育功能区由东山中学、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梅州市艺术学校组成,文化功能区由东山书院、“世界客都”城标、“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院士广场、剑英图书馆等组成,市政功能区由唐屋公共服务区、40米大道、院士广场南18米道路、院士广场北24米道路、东堤路延伸段、亲水公园、新东山桥、东山书院两侧和秀兰大桥两侧绿化等组成。在东山教育基地范围内的五条道路分别命名为“学子大道”、“书山路”、“学海路”、“梅香路”和“书香路”,这些颇具书香气息的道路名称给教育基地增添了一份神韵。

归读公园在广东省梅州市城区,位于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七孔闸之间。公园分五个主题文化区,五座园林建筑分别以梅州历史文化名人命名为逢甲书屋、芷湾翰墨、公度诗廊、剑英弈台、风眠画苑。公园内分散布置了十四组雕塑,分别体现梅州客家崇文重教、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民俗、客家妇女风貌等主题。在归读公园的入口处,一个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字雕刻的“归读公园”巨石格外抢眼。据了解,“归读”两字缘于叶剑英元帅著名诗句“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用以寄语梅州莘莘学子潜心读书、立志成才,客家四海乡贤归读故里、奉献家乡的美好愿景。

从这次参观考察的情况来看梅州的发展变化:建市二十几年来,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梅州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从经济层面上看,这三个人文景区的建设是梅州成功运用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结合梅州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一个有效的实践探索;而从文化层面上看,梅州十分崇文重教,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此次参观考察给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而从生态环境的方面看,这三个人文秀区的建成使梅州的发展环境有了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梅州超越传统工业化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坚持建设生态梅州、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现。

推荐第6篇:梅州历史

梅州历史

1、梅州地域被纳入“华夏之邦”的时间是 秦朝

2、北宋前梅州的州名是 敬州

3、“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的诗句描述了梅州地区的动人景象

4、“一闪一闪亮晶晶,天上有颗梅州星”,梅州星是 国际3239号小行星

5、有“粤东山茶花”美誉的文化艺术是 梅州山歌

6、民居建筑中,最典型 最具客家风格的是 围龙屋

7、我国第一部详细介绍世界概况的著作《海录》的作者谢清高是 梅州人

8、20世纪30年代在百侯中学开展“生活教育”的人民教育家是 陶行知

9、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梅州人士是 叶剑英 10 “广东第一才子”美誉的清代诗人是 宋湘

11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在梅州展开了一场恶战,这场

战役的战场在大埔三河坝

11 1976年协助华国锋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功臣是 叶剑英

12 梅州是我国客家人最集中、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最早便有“客都”之誉 13 1994年1月,国务院正式确认梅州为第三批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

14 2001年8月,在梅县雁阳,被正式确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 叶剑英故居及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15 晚清诗界革命中黄遵宪被誉为“诗界之哥伦布”。被誉为“诗界革命臣子”的人是 丘逢甲、宋湘、黄香铁及李甫平被称为“梅诗三家”

16 客家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勤劳刻苦、勇于开拓、团结奋发、不断进取、眷恋故乡、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17 标志着天平天国运动最后结束的战役是 白沙坝 战役

18 梅县人赖汉英在 太平天国 运动中功勋卓著,历任西征主将、东殿尚书等职 19 饶辅庭、林修明等革命志士参加 广州 起义,壮烈牺牲后合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墓

20 1930年,东江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任命 古大存 为军长

21 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国军队与日寇在上海展开为期三个月的 淞沪 会战。会战中蕉岭人士 谢晋元 副团长率领 800 名壮士坚守苏州河北岸的 四行仓库 ,孤军奋战 四昼夜,歼敌200多人

22 1976年被评为世界足球史上最负盛名的五大球员之一,兼有“亚洲球王”美称的人是李惠堂

23 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 的文化。

24南宋末年,梅州成为抗元的主战场。

25在梅江穿城区段,有“梅州第一桥”—— 梅江桥

26千佛塔 作为文化名城的象征伫立在东山之巅。

27李士淳 梅县松口人 被当地人称为“岭南夫子”

28 温训(1787—1857)与宋湘齐名的“客家才子”,因博古通今,出口成章,被五华故里人称为“温书笼”

推荐第7篇:梅州简介

中国梅州市简介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环境状况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目前,梅州市政府正在争取广东省的立项,建设梅州-惠州高速铁路,链接珠三角轨道交通。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

高雄的直航包机。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正兴·水榭云台和正兴·归读一品正在施工建设当中。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梅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梅州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梅州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城一江两岸)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经济概况

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

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

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增长6.4%。其中种植业产值105.82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4.26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57.9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7.44亿元,增长8.0%。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34.93亿元,增长8.1%。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六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分别增长2.0%、16.1%、13.8%、24.1%、8.0%和4.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9%;集体企业增加值减少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1.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工业产品销售率98.4%。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8亿元(含小部分跨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42亿元,增长17.6%,其中房

地产开发投资15.38亿元,减少2.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减少21.2%;第二产业投资55.1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02.15亿元,增长19.3%。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全年进出口总额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10.3%,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增长19.3%。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出口总额的78.5%。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5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者54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4个。

金融和保险业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3.40亿元,比年初增长32.4%。全年现金净回笼51.49亿元。

目前,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3月15日消息:梅州划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发展规划获批亮相

陆域面积约达27万平方公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版图首次亮相。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策。

《规划》指出,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治意义。《规划》明确,立足于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一带”即“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五轴”即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和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九区”即厦门湾发展区、闽江口发展区、湄洲湾发展区、泉州湾发展区、环三都澳发展区、州沿海发展区、粤东沿海发展区、闽粤赣互动发展区、闽浙赣互动发展区。《规划》还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推荐第8篇:梅州简介

梅州简介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游览梅州,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闽、赣二省交界 , 因盛产梅花而得名。梅州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

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

梅州文化教育历来比较发达,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梅州历史上曾涌现不少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如黄遵宪、丘逢甲、罗香林、林凤眠等;也有海内外客籍地区广为流传、喜闻乐道的传奇式人物,如宋湘、叶璧华、李惠堂等;历代名流如张九龄、韩愈、文天祥、朱熹等均在梅州留下足迹。1964年,郭沫若视察后曾赋诗称赞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

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有200多万,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

梅州还是“足球之乡”,足球运动十分普及,为国家和省输送了大批人才。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光绪三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驻日友赞四年内,着重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这部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惠潮嘉视学员。曾任中华民国广东省军政府教育部部长,赴南京参加筹建临时中央政府当选为参议院议员。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全岛一片恐慌。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先后上疏四次、

血书五次以示愤慨和决心,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清廷回电“台抗京危”,并急召守军早日撤回,派员专程南下交割台湾。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 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人称其为梅州八先贤之一。

林凤眠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李惠堂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发凡。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 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李惠堂41岁“挂靴”退伍,足坛生涯长达25年。获得过包括“亚洲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和120多枚奖 章。曾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得意联邦共和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 据统计他在足球比赛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他和巴西名将 里登雷克、德国球星宾德以及球王贝利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四大巨星。

推荐第9篇:梅州简介

梅州,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位于粤东北山区,北临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梅州坚持“不等不躁”的精神,坚持探索从“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坚持抓好建厂、办学、治水、修路、种树、惠民、用贤七件大事,全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新的成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旅游业,作为梅州市极其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令人瞩目,被业界誉为山区市发展旅游的一个典范。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梅州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已形成较完整的行业结构体系和产业链,旅游产业化深度和强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名人故居,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多年来,梅州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资源,将景区建设与当地生产、生活、民情风俗、历史文物和市政建设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加快了景区建设速度,旅游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新项目逐年增加,新景区如雨后春笋。九五以来先后新建并对外开放的景区有12个,如雁南飞、雁鸣湖、五指峰、千佛塔、蕉岭长潭、五指石、龙鲸河漂流、龙归寨瀑布、揭岭飞泉、五华热矿泥山庄等。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雁南飞和丰顺温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出),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蟑、梅县阴那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点)5个(长潭、泮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5个(雁南飞、泥浴山庄、五指石、长谭、泮坑),100家观光新亮点3个(龙鲸河漂流、神光山、叶帅故居)。这些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景区,组成了十多条旅游线路,使梅州景区从单一依赖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风光型产品发展成为与“三高”农业相结合,各具特色,既有观光、探险、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又有浓郁客家风情、人文景观、革命传统教育等文化内涵和健身、疗养的综合旅游区或专项产品,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旅游营业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进入2008年,梅州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梅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竞争力,而旅游业是梅州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推进“绿色崛起”的先锋产业进行培育,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工业的有机结合,提出大产业、大规划、大项目、大招商、大营销推动全市旅游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梅州打造成为粤港澳最有影响力的旅游地区之一,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品牌,全世界客家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梅州旅游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的发展,得益于它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1.内部优势

(1)地域文化优势。梅州是客家文化大本营,客家文化既是一种特色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特色民系文化,不仅属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一分支,也是中国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具有很大的文化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经济价值,特别是旅游与商业价值。“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在旅游业中,客家文化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而且是一种旅游环境;不仅是一种物质,而且是一种精神、价值观,特别是品牌。因此,文化旅游业必将成为梅州旅游特色产业。

(2)品牌形象优势,特别是文化品牌优势。梅州作为终点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第一,作为客家人“一枝散五叶”(粤北、桂、云、贵,台湾,国外,赣南,四川)的首发之地,“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闻名海内外。第二,作为粤菜三大菜系之一,“中国客家菜之乡”远近皆知;第三,围龙屋作为中国五大典型民居之一,就以梅州最典型也最多,而且与最有机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近在咫尺,可以联合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第四,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一定知名度。第五,梅州一些旅游企业如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五华热矿泥山庄、一些名人故居(如叶剑英故居、黄遵宪故居)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可以进行品牌输出。第六,某些节庆,如客家山歌节、客家恳亲祭祖大会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第七,体育如“足球之乡”具有一定知名度。

(3)旅游资源优势。在广东,梅州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有特色,其中以文化资源(客家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最为突出;其次,温泉资源具有较强优势;再次,山水资源(风景名胜、湖泊、河流)、生态资源(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优势。

(4)生态环境优势。梅州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农业产业特征,使梅州市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尽管存在一些采矿业对环境的破坏,但基本上还是远离了现代大工业的污染,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发展保持了一块净土。但无工不富,“工业梅州”应该以发展循环工业为主要。

(5)产业特色优势。依据梅州市特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其中包括:第一,住宿业方面,适应乡村旅游,特别是“3N”旅游(Nature-自然、Nostalgia-怀乡、Nirvana-涅磐)发展,以梅州市围龙屋为载体的乡村旅馆业将颇具特色,如印度的古城堡酒店一样;同时形成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度假酒店。第二,以客家菜为特色的餐饮业独一无二,可以如川菜馆、湘菜馆一样进行品牌输出,特别海内外客家人聚住地输出。第三,以土特产、纪念品(客家文化纪念品)为特色旅游购物业具有前景。第四,以温泉休闲保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娱乐业具有发展潜力。第五,专项的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温泉旅游、节事旅游具有发展优势。

(6)民营资本优势。客家人才众多,企业家遍布海内外,具有良好的投资融资条件。目前,梅州市民营资本正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龙头旅游企业几乎都是民营资本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的,而且具有资金优势,甚至上市条件,如开发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宝丽华集团。

(7)一定的区位优势。在赣闽粤客家文化区中,梅州市的区位优势最好,邻近两大客源市场——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乃至漳厦泉三角洲,在泛珠三角合作中处于赣闽粤三省中心。

(8)一定的政策优势。2003年,梅州市正式确定了旅游业的支柱行业地位,并作为“第三产业龙头”来定位。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并在土地使用、项目开发与税费等多方面给予优费政策;又出台了《梅州市旅游业管理规定》,对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规定;还出台了《梅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一都三品”的旅游发展定位,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兴宁市矿难后,梅州市委、市政府更加深刻认识到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性。

2.外部优势

(1)客源市场优势。第一,从地域看,梅州市旅游客源市场优势在于邻近几大客源市场——韩江三角洲(高速1-2小时)、珠江三角洲(高速1-5小时),乃至漳厦泉三角洲(高速1-3小时),具有庞大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第二,从民系看,梅州市旅游客源优势在于客家人遍布海内外,具有认祖归宗的庞大探亲怀旧旅游市场。第三,从文化看,独特的客家文化不仅是国内,而且是海外(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异质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兴趣所在,具有庞大的文化旅游市场。

(2)投资融资优势。海内外客家人企业家众多,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可以吸收海内外客家人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建设家乡,如领带大王“曾宪梓”。

(3)区域联合优势。闽粤赣三省边界是客家文化特色区域,其中又各有特色,如赣以土方楼居多、闽以土圆楼居多、粤以围龙屋为特色,需要联合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线路,其中以梅州市最有区位优势,邻近主要目标市场,且交通条件便利,又接近最有希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永定土楼,可以作为三省边界客家文化旅游集散地来打造。

(4)市场促销优势。在外(海内外)客家名人、能人众多,既可以利用名人效应促销,又可以利用名人关系促销。

(5)一定的交通优势。梅州市已开通航空、铁路、高速,与主要的客源市场建立了联系网络,交通比较便利。但航空需要增加航班、铁路需要提速、高速需要建设。

(6)旅游政策优势。国家经济、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旅游与休闲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与休闲能力大大增强。国家、广东省已经把旅游业、休闲业、文化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抓,在政策方面给予许多优惠。例如,旅游业正式成为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广东省的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广东旅游局“广东人游广东”政策等。

但是,在看到梅州旅游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旅游增加值排序靠后,旅游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有待提高效益,降低平均行业成本,改变利润过低的局面。

◆产业规模不大。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链条不长,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牵动和贡献率偏低。

◆精品开发缺乏。梅州市景点的开发规模普遍较小,有国际影响力的长线旅游产品仍较缺乏,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旅游参与性内容少等。

◆特色开发不足。梅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与“世界客都”这个长线品牌结合不紧密,开发深度不够,客家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总体形象包装不够。由于宣传推介资金紧缺,造成梅州市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和占有率。

◆购物与娱乐消费水平不高。梅州市具有客家地方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加工水平低,重复模仿多,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整体商品销售产业化水平低。从梅州市2005年1-8月国内游客在本市消费上看,购物消费占比仅为7.9%;“十一”黄金周游客人均消费不到200元;不少景区几乎“购物零消费”。 ◆旅游产业链延伸有待加强。旅游产业链主要涉及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商品制造、建筑设计、旅游汽车、金融、通讯等行业部门。目前在梅州市旅游产业结构中,产业链延伸不够,拉动力不明显。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协调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各县(市、区)旅游局大部分不是行政单位,个别县还是政企不分的单位,不利于旅游局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职权,削弱了行业管理的权威,更难实现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行政局编制偏少、经费不足,旅游推介费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削弱了市场推介力度。

◆旅游行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梅州市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责任心、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的严重隐患,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推荐第10篇:梅州古镇

梅州古镇 小资生活的原始体现

提起古镇游,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周庄、同里、凤凰、丽江。如果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出游,也许我不会知道广东也有那么多的古镇古村。这儿没有人工的开发与破坏,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让人们在青石板路上悠然地想到过往的岁月;村头的老榕树下,总有满脸皱纹刻画着沧桑的老人家抽着水烟,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在区内有很多古朴的客家民居,包括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有特色和最为著名。而当地的特产也以客家文化为特色,包括有金柚、梅菜干、盐焗鸡、客家娘酒、酿豆腐、麦芽糖等。

客家山歌是梅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来传达客家男女情爱、劳动之乐。广东汉剧是客家文化结合广东文化的产物,也称为“外江戏”、“兴梅汉戏”,在梅县地区较为流行。 客家人有“中国吉卜赛人”之称,这不仅因为他们同样是迁徙民族,也因为他们才华出色,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而梅州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是近代客家人集散中心,被誉为“客都”。

客家博物馆第一展厅“客从何来”—— 客家民系孕育于汉民族母体,成长于南岭东部山地,兴盛、发展于中国和世界各地。客家文明同中华五千年文明同根;客家人在南岭边区聚居之后,不断繁衍并从国内辐射海外,谱写了一首从涓涓溪流汇入世界的史诗。该展厅以各种历史文献和实物材料,追溯了客家先民从东晋到清末、从中原到“南荒”的五次迁徙的历史,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客家迁徙画卷。

茶香氤氲围龙屋

游梅州古城镇首站当是梅县。梅县始建于南朝,时称程乡县。县内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等14个少数民族。古县城名胜古迹甚多,名声在外的自是那别具一格的客家围龙屋。

古村虽是镇中村,但环境仍很是怡人,开阔的视野极目处绿树环绕,碧田铺展,房舍置于田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围龙屋。目光穿过绿色田野,远远看到那宏伟建筑时,便忍不住惊叹客家人的勤劳和才华,更叹于他们的凝聚力,土木结构的庞然大物,不是一家一户的人力财力能建起的。从十余间连成一片的房间走进去,入口处的这些房子显然并非是居住的房舍。

经过求证,这些房舍果然是过节时拜神祭祀的地方。穿过前厅,便是足可比拟一个小足球场的院落和半圆形的居住房舍了。院落很大,里面有古井晒场,甚至还种了荔枝树。虽仅一层,但空间颇高的住房是整体的建筑,连绵成半圆形,与前厅的房舍相连,便成了一个完整的椭圆。

围龙屋外观、围龙屋里大多数人家已经搬出去住进了现代高楼,所以有不少房舍是铁将军把门。好不容易窥得一家门户大开的,忍不住信步走了进去,纯朴的人家倒也没有阻拦。房间很深,竟约有10来米,主人将之隔成了一厅一房的结构,入门处不宽,越进却是越宽,这是因为围龙屋是半圆形建筑,里面的房间便成了扇形的缘故。

绕屋一圈你可以看得够,坐在院落里可以晒着太阳闲侃,根据老人家的讲述,围龙屋的兴建源于战乱,为防贼寇,围龙屋以前多背山而建,外围房舍多用作防御和祭祀,内围居住。院落修得极大,方便储放食物和日常用品。屋里的住户起初都是一个姓氏,后来渐杂,但仍如一家人般其乐融融。

圆圆方方土围楼

离开梅县,我们直接开车去了大埔,看那儿的另一种客家建筑:土围楼。

大埔古为百越之地,是广东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因而被有心人称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围楼,便坐落于大埔群山环抱、碧水围绕的古村中。

我们先到的是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大丘田村的花萼楼。与围龙屋连接的椭圆形建筑不同,围楼呈标准的圆形,居户环楼而居。内设环形回廊,分里外三重,楼内有天井,全用鹅卵石铺成。楼内房屋正中为大厅,是家族议事的地方。

相较于400多年历史的花萼楼, 230多年历史的泰安楼更加迷人。位于大埔龙冈村的泰安楼,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围楼。楼体的防御工事极为了得,墙体竟有内外三层,

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楼内主体建筑为平房,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怀抱其中,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而楼内格局也别具一格,不仅有祠堂、厢房、天井,楼两侧还各有一座供读书求学的书斋,在旧时便俨然自成一个小镇了。

有趣的是,不管是方还是圆的土楼,一村一镇竟只得一座,想来古时村落形成时,最早的一代客家人皆居住于土楼之内。及至土楼年代久远或人满为患后,后来者才在楼外结庐而居。

人境庐

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会客厅、书房、卧室、藏书室、无壁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花坛、假山等,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

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除了围屋,梅县和大埔两大古县城的其他客家建筑也值得看一看,此外,还有灵光、龙岩两大古刹,叶剑英故居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祖居,光禄第等人文景观,有兴趣的也不妨去瞻仰一番。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爽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梅州的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烧肉、醋溜鱼、炒仔鸭、娘子鸡、炖鱼肚等等。另外当地的客家黄酒也很有名,值得一尝。

第11篇:梅州概况

【位置、范围、面积】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座标为北纬 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北部连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县,西部和西北部接江西省寻乌、会昌县和本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东源县,东南部邻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潮州市湘桥区、汕尾市的陆河县、潮州市饶平县。辖梅江区、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总面积15876.06平方公里。市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地质、地形、地貌】 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山脉 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等三列山脉组成。市境内主要高峰有铜鼓嶂,海拔1560米;项山甑,海拔1530米;凤凰髻,海拔1497米;银窿顶,海拔1357米;七目嶂1318米;阴那山五指峰1297米;明山嶂1357米;鸿图嶂1277米;西岩山1230米;皇佑笔1150米。

盆地 境内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302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积110平方公里;蕉岭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汤坑盆地,面积100平方公里。

河流 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全长470公里(梅州境内长343公里),流域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长307公里(梅州境内长271公里),流域面积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长323公里(梅州境内55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内1333平方公里);同时还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格梅潭、松源河、丰良河等。此外,东江亦沿市境西北的兴宁市边境流过,在梅州境内河段长24.8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气候】 梅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以大埔县茶阳经梅县松口、蕉岭县蕉城、平远县石正、兴宁市岗背为分界线,平远、蕉岭、梅县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五华、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区。

年平均气温20.5~21.7℃,五华与历年平均值持平,梅县、丰顺偏高0.2℃,其余各县(市)偏低0.1~0.3℃。年内各月平均气温起伏大,2月气温明显偏低,3月、9月、10月气温明显偏高。年极端最低气温0.3℃、最高气温38.7℃,分别于2月1日、7月25日在大埔气象站测得。日照时数在1669.4~2059.2小时之间,接近常年同期平均值。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龙舟水明显,热带气旋影响多,降雨相对集中,旱涝交替出现。年降水量1247.0~1583.3毫米,丰顺较常年偏多10%,梅县偏少18%,其余各县(市)偏少10%以内。年雨日131~143日。

梅州地处低纬,近临南海,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形成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冷热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的气候,有利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和多种商品生产。但因此形成的干旱、暴雨、强对流天气和冻害等又成为影响梅州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梅州市已发现的矿产有54种,已开发利用矿产有40种,共有矿区274个。金属类有铁、锰、铜、铅、锌、钨、锡、铋、钼、银、锑、钒、钛、钴、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属类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大理石、钾长石等。

水资源 梅州市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127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立方米。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37万千瓦。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如丰顺汤坑邓屋温泉,水温高82-91℃,流量达4459公升/秒。

动物资源 梅州市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种以上。

植物资源 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经考察采集和记载的就有1084种,隶属于182个科、598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果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134科、471属、908种;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按树种分类有:材用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果类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还有属于花卉、观赏和庭园绿化类的野生植物。

旅游资源 梅州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境内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温泉瀑布,秀丽湖山。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热心人士又捐建一批亭台楼榭,修葺许多名寺古迹,增添食宿游乐设施。境内主要旅游区(点)有:千年古刹阴那山灵光寺,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清末爱国诗人、政治家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佛塔,泮坑瀑布,梅县雁南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阴那山天文科普园、松源王寿山,兴宁合水湖山、神光山,五华益塘水库、热矿泥山庄,平远南台山、五指石,蕉岭长潭胜景、丘逢甲故居、释迦文化中心,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丰顺汤坑温泉、龙归寨瀑布、龙鲸河漂流等。 (来源:梅州年鉴2009 更新日期:2009.10.28)

梅县地处北纬24°.18'、东经116°.07'、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东北与福建上杭、永定县接壤,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110公里,地处闽粤赣3省之要冲。县人民政府驻程江镇。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辖22个镇,人口约100万,是广东著名华侨乡之一。梅县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

梅县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南岭余脉横卧北部,形成一道开然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将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东南部的明山嶂附近之银隆顶海拔1357米,为梅县最高山峰。

全县丘陵地占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C,最冷1月平均气间11.9°C,最热7月平均气温28.6°C 极端最高气温39.5°C,极端最冷气温-7.3°C,无霜期304天,年均降雨量1173.3毫米,雨水多集中于4-9月份。梅江是流经梅县的第一条大河,主源系紫金龙窝水,经五华、兴宁、于畲坑入县境,汇程江于梅城,于丙村汇石窟河、于松口汇松源河,再折向南流至大埔县三河坝,汇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称为韩江。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入南海,全长478公里。

农业主种水稻,兼种番薯、小麦、黄豆、花生、烤烟、甘蔗、花生、黄豆、黄麻等。土特产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龙眼、三华李、仙人草等。

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大理石、铁、钨、铅、锑、铜,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锰、铁、稀土等,有储量小种类多的特点,多数已有开采。

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地多种植茶叶、沙田柚(金柚)、柿子、龙眼等。 梅江两岸和狭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旅游胜地主要有阴那山麓的灵光寺,其构筑雄奇精巧,风景优美,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还有雁洋镇叶剑英元帅的故居、雁南飞茶场、雁鸣湖渡假村及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泮坑胜景、千佛塔、乌仙岩佛光寺等。

蕉岭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6.01\'-116.022\',北纬24.25~24.53\'。西界平远县,东南与梅县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及上杭县相连,县境东西宽39公里,南北长51公里,205国道南北贯穿,扼闽粤公路交通之咽喉。全县总面积957.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7.47万公顷,耕地7433公顷。

县境属亚热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温高,雨季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1.7℃。

矿产资源主要有锰、铁、铝、钨、铜、铅、锌、锡、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砂、稀土等,尤以石灰石居多,资源储量约10亿吨,煤储量约450万吨,锰储量约240万吨,花岗岩储量约2700万吨。水力资源10万千瓦以上。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有288个品种,分隶95个科。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主要有长潭、丘逢甲故居等。长潭风光是\"南粤百景之一,列入广东\"九五\"开发计划的长潭旅游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1999年末全县总人口224170人。其中非农人口57647人,居民族属主要汉族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9.98%;有极少量从外地迁来的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0.02%。另有旅居海外侨胞约8万人,台胞40余万人

第12篇:梅州2

[梅州]大力发展油茶产业 推动梅州绿色崛起

发布日期:2010-09-02 点击数:26近年来,梅州按照“规划引领发展、后端引领前端、科技引领创新”的发展思路,强化领导,强力扶持,强势推进,初步形成了油茶种植、加工、研发、销售、观赏一体的产业链,探索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

现代产业发展新路子。

目前,梅州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50万亩,抚育改造低产林5万亩,油茶果总产量达5万吨,油茶产业产值达4亿元。建成大型现代化油茶加工厂3间,新增精制山茶油年生产能力1.4万吨。建设了年产500吨茶皂素生物农药及6万吨茶粕有机肥生产线。围绕茶皂素提取和生物农药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取得了10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项目确立为中央财政扶持项目,兴宁市被授予广东省首个“中国油茶之乡”称号、平远县被列为“油茶丰产林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广东新大地、兴宁树人、广东长荣、广东鸿利丰等4个项目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

一、规划引领发展,打造绿色支柱产业

1、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均成立了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每年召开现场会,总结部署推动油茶产业发展工作。

2、突出发展规划。根据梅州山多地少以及土地气候状况、种植习惯、产业基础、市场供给等因素,按照新建和低产改造并举的方针,制订了《梅州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油茶产业作为生态富民产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指导油茶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

3、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种苗补助、抚育费补助、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高标准建设大型油茶林基地。2005年市财政给予种植户每株0.5元的种苗补助。2006年后开始由市财政给予每株0.3元的种苗补助。2009年开始市财政给予新种油茶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每亩每年补助20元的抚育费,连续补助两年。创新金融支持手段,以财政贴息带动金融信贷投入。2005年以来,全市安排专项补助资金5700多万元。

4、整合项目资金。有效整合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和科技研发等项目资金,支持油茶基地和加工项目建设。

二、后端引领前端,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

1、以加工带动种植。按照工业化带动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大幅提升油茶的效益。在加工业的带动下,茶油产销两旺,价格不断攀升。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企业投资油茶种植加工的积极性,推动油茶规模种植。

2、以品牌带动升级。积极推动油茶种植加工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塑造优质品牌,促进油茶产业升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和国家标准种植、加工油茶产品,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曼陀神露”、“茶树林”等成为著名商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经济效益和

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3、以龙头带动群众。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崛起,并带动群众在种植油茶中脱贫致富。目前全市新种油茶1000亩以上的大户有35户,并由此带动周边8000多户农户种植6

万余亩。

三、科技引领创新,挖掘提升油茶产业效益

1、重视精深产品研发。鼓励企业采取“校企合作”等模式,走产学研、林科教一体化的路子。新大地公司与多家大专院校组建成立了省内首家以企业为载体的“油茶研发中心”,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

明专利。

2、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进推广广西岑溪软枝油茶等一批产量高、含油率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注重当地优良农家品种的选优推广,建立了10个良种繁育基地和20个油茶高产科技示范林基地。制订和推广“油茶种植管理标准”,引导群众转变油茶“粗生粗长”观念,

像管理果树一样管理油茶林。

3、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建立市、县、镇三级服务网络,专门开办油茶种植管理培训班,加大技术扶持力度,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提供信息服务,努力提高油茶产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

今后,梅州将着力建设全省最大的高端植物油生产供应基地和全国油茶研发中心。一是市财政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精深加工企业、科技高产示范和种苗繁育基地等。二是支持企业推进标准化建设,力争使梅州油茶产品主要指标成为国家制定食用茶油标准的参照依据。三是开展“扶贫—绿色行动”,5年内扶持1万户贫困户每户种植油茶10亩,形成多元化种植格局。四是集中力量打造“梅州油茶”大品牌,全面提升梅州油茶的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年产茶果32万吨以上,建成大型油茶加工企业5间,年加工茶籽7万吨以上,实现油茶产业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梅林信)

第13篇:嘉应学院科研奖励暂行办法

嘉应学院科研奖励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 科研立项经费配套资助

第一条 有经费资助的纵向科研项目

(一)凡列入国家级科研计划的项目,学校给予配套经费资助,额度为下达项目经费的100%,但单项最高配套经费为20万元。

(二)凡列入省部级科研计划的项目,学校给予配套经费资助,额度为下达项目经费的50%,但单项最高配套经费为5万元。

(三)凡列入厅级科研计划的项目,学校给予配套经费资助,额度为下达项目经费的30%,但单项最高配套经费为3万元,市级项目不给予配套资助。

第二条 自筹经费的纵向科研项目

(一)凡列入国家级自筹经费的纵向科研项目,学校资助科研经费10000元;

(二)凡列入省部级自筹经费的纵向科研项目,学校资助科研经费5000元;

(三)列入省厅级自筹经费的纵向项目,学校资助3000元。

(四)市级自筹经费的纵向科研项目,不给予经费资助。

第三条 横向委托课题

横向委托课题按学校科研管办法执行。

国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及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属于国家级项目;国家其它部委办、省科技厅、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属于省部级项目;省其它党政部门名义立项项目为厅级项目。均指我院教师主持的项目,各类民间社团(含学会、协会等)立项项目不属于配套资助范围。

第二章 科研项目(均指有经费资助并由我校主持的项目)结题、成果鉴定、成果转让

第四条 科研项目结题验收

(一)凡列入国家级科研计划的项目,项目按期完成,通过相关部门的结题验收后,每项奖励5000元。

(二)凡列入省部级科研计划的项目,项目按期完成,通过相关部门的结题验收后,每项奖励3000元。

(三)凡列入厅级科研计划的项目,项目按期完成,通过相关部门的结题验收后,每项奖励2000元。

(四)市科研计划项目(由市科技局、市社科组织评审)按期 1

完成,通过相关部门结题验收后,每项奖励1000元。不含立项不资助项目和学校出资的项目。

第五条 鉴定成果

由我校为主承担完成的项目成果,通过国家级成果鉴定登记的,每项奖励10000元,通过省级成果鉴定登记的,每项奖励5000元,通过市级成果鉴定登记的,每项奖励3000元。通过鉴定与结题验收不重复奖励,但可补足奖励差额。

第六条 成果转让

职务成果转让时,奖励办法按照学校《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章 科研成果奖

第七条 学术论文奖(A、B类分类见附表)

(一)发表在《SCIENCE》和《NATUER》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同时拔给5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二)发表在《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万元,同时拔给5000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三)在学校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

(四)在学校认定的B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3000元。

(五)在列入北京大学图书馆最新编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其它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500元;在有正式刊号并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刊名索引》的普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300元。

(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3000元;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省级及以上报纸(除上述四个)理论版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300元;

(七)在国外学术刊物上用外文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500元。

(八)除特别说明的外,学术论文必须是全文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摘要、索引、简报或增刊发表的论文不予奖励;

第八条 论文转载与收录

(一)学术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含网络版(SCI、SCIE)收录,每篇奖励6000元,学术论文被《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CI)、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ISSHP)收录,每篇奖励4000元;

(二)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每篇奖励2000

元,论点摘编,每篇奖励300元;学术论文被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CI) 或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每篇奖励1000元;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每篇奖励500元。论文被列入北京大学图书馆最新编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检索性期刊》的其它检索性期刊:全文转载,理工科论文每篇奖励600元,社科论文每篇奖励300元;被摘录,每篇奖励200元;摘目不予奖励。

第九条 学术著作奖(含音乐、美术创作作品集)(限首发本,修订版、再版不予奖励)。

(一)在学校认定的权威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共十二个)出版学术著作,理工科专著10000元/部、人文社科专著8000元/部;理工科编著8000元/部、人文社科编著6000元/部;译著(限首译本)、工具书(含索引、辞书、字典、词典)4000元/部(套);

(二)在其它普通出版社(局)(国家出版总署注册的)出版的学术著作,理工科专著奖励6000元/部、人文社科专著奖励4000元/部;理工科编著奖励4000元/部、人文社科编著奖励3000元/部;译著(限首译本)、工具书(含索引、辞书、字典、词典)奖励2000元/部(套);

(三)以外文形式并在国外正式出版的著作,理工科专著奖励10000元/部、人文社科专著奖励8000元/部;理工科编著奖励8000元/部、人文社科编著奖励5000元/部;译著(限首译本)、工具书(含索引、辞书、字典、词典)奖励4000元/部(套);

(四)在其它国内、外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学术著作,奖励500元/部(套);

(五)列为教育部推荐使用的本、专科生教材奖励10000元/部(套);列为省级重点教材、统编教材奖励5000元/部(套)。均在教材封面或扉页中有标明,并能提供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相关文件证明材料)。

第十条 文学、音乐、美术创作作品奖

(一)杂文、散文、诗词、歌词、歌曲(均指结集出版的原创作品)、长篇小说:

(1)在上面所列权威出版社出版,奖励5000元/每部,以外文形式并在国外正式出版的奖励5000元/每部;

(2)在一般出版社出版奖励3000元/每部,在其它国内、外

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每部奖励200元;

(3)中篇小说、剧本,在上面所列权威出版社出版,奖励3000元/每部,在一般出版社出版奖励1000元/每部,在其它国内外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每部奖励100元;

(二)单篇短篇小说、杂文、散文、诗歌、诗词、歌词、歌曲在公开发行的合法刊物中发表,每篇奖励100元。

(三)获奖音乐、美术、艺术设计原创作品:

(1)获得国家级作品奖时,一等奖(金奖)20000元/项,二等奖(银奖)15000元/项,三等奖(铜奖)10000元/项,优秀奖5000元/项;

(2)全国一级协会作品奖,一等奖(金奖)5000元/项,二等奖(银奖)3000元/项,三等奖(铜奖)1000元/项,优秀奖500元/项;

(3)省级作品奖(含全国二级协会作品奖),一等奖(金奖)3000元/项,二等奖(银奖)2000元/项,三等奖(铜奖)500元/项;

注:由国务院(或委托相关部门)、中央各部局(如国家文化部、建设部、体育总局、新闻出版署等)组织专家评选并分颁发的全国最高艺术类奖项为国家级作品奖;由中国文联或中国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家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全国一级协会(学会)颁发的纯学术奖项为全国一级协会作品奖;由全国二级协会(学会)或一级协会属下分专业艺术类委员会颁发的学术奖项为全国二级协会作品奖,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或省文联、省美协等省级一级协会(学会)颁发的学术奖项为省级作品奖。

报奖时须提供组织单位的有效证明材料,同一作品多次获奖时只按其中的最高等级奖励一次,入选参展作品不予奖励。

(四)音乐、美术原创作品在列为在学校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奖励1500元,在列为在学校认定的B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奖励1000元,在列入北京大学图书馆最新编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其它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发表,每件奖励800元,在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刊名索引》的专业刊物发表,每件奖励100元。每期刊物只奖励一件。

第十一条 职务发明专利奖

由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属于职务专利(产权属于学校,申报及维持费用由学校统一支付)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和2000元。

第四章 获奖科研成果的奖励

第十二条 由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获得国家级奖励的

科研成果,学校按奖励等级和奖金额进行奖励。一等奖奖励300%,二等奖奖励200%,三等奖奖励100%。

国家级奖励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第十三条 由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学校按奖励等级和奖金额进行奖励。一等奖奖励200%,

二、三等奖奖励100%。

省部级奖励指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第十四条 获市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奖励5000元/项,一等奖奖励3000元/项,二等奖奖励2000元/项,三等奖奖励1000元/项;

第十五条 获得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名义(含科协、社科联,均不含其它各级各类学会、研究会、协会)的著作(含科技创作、软件设计)、论文奖项(同一成果当年只算最高一次奖励):

(一)获国家各部委办(含科协、社科联)著作一等奖1000元/部,二等奖800元/部,三等奖600元/部;论文一等奖500元/篇,二等奖300元/篇,三等奖100元/篇;

(二)获省各厅部局(含科协、社科联)著作一等奖800元/项,二等奖600元/项,三等奖400元/项;论文一等奖400元/项,二等奖300元/项,三等奖100元/项;

(三)获市委市府著作一等奖500元/项,二等奖400元/项,三等奖300元/项;论文一等奖200元/项,二等奖100元/项。三等奖及优秀奖不予奖励。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成果等未署嘉应学院校名的,一律不予奖励。确因客观因素,又能提供有效证明的,按相应办法给予50%奖励。当一项成果符合多项奖励条件时,按其最高一项奖额颁奖。

第十七条 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获奖,由学校另行制订奖励办法。

第十八条 奖金只发给本校人员(含返聘及外聘人员)。

第十九条 多人合作完成的成果奖励,如涉及外单位人员时,按排名顺序,二人为7:3,三人为5:3:2,三人以上时第一完成人按标准的67%奖励,其他人均摊余下的金额;如有争议,且不涉及到校外人员,则以主持人出具的有关说明为准,但原则上第一完成人不能超出上述比例。

第二十条 学校享有产权的与外单位或个人合作完成,不是由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专利、各级科技成果奖、通过鉴定并取得

成果登记的科技成果(不含验收结题的科研项目),并能提供有效的证明材料:

本校作第二完成单位,按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相应办法的50%奖励;

本校作第三以后完成单位,按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相应办法的20%奖励;

第二十一条 论文被国内、外检索性期刊收录的,必须提供由检索机构出具的证明。

第二十二条 本校在籍学生以本校名义取得的科研和科技成果(不含教师指导参加的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获奖),按本条例给予同等奖励。

第二十三条 科研奖励每年进行一次,由个人按要求提供材料,并在科研信息系统中录入,通过所属单位进行申报,科研处审核并经学校批准后进行奖励。凡有争议的奖项,暂缓奖励,待澄清事实后再确定是否给予奖励。若授奖后发现弄虚作假或有侵权行为者,将立即追回全部奖金,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逾期一年未曾提交有关材料的成果,视为自动放弃,不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2006年7月1日起执行,原嘉院科(2004)6号同时废止。其它条例、办法与本办法有冲突时,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第14篇:《嘉应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

《嘉应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粤教科[2006]90号)和《嘉应学院学报管理办法》(嘉院[2009]15号),办好高校学报,特制订如下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

第一条 编辑部是编辑委员会下设的日常编辑工作的业务机构,编辑部设主任1人,专职编辑7人,编务1人,兼职编辑若干人。

第二条 编辑部的主要工作

1、根据学报编辑工作的方针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向编委会汇报工作。

2、负责稿件的收发、登记、分类、组织审查和存档。

3、负责对选用稿件的编辑、加工、清稿和定稿。

4、制定每期的发排计划,组织校对、印刷。

5、负责刊物的发行、交换,资料管理,样刊上报。

6、负责文件收发、处理,年度自检,来信来访处理。

7、编制稿酬统计表,发放稿酬。

第三条 主编的职责

根据教育部(教备厅[1998]3号)文件:“学报编辑部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由校(院)长聘任”的精神,主编行使如下职责:

1、召集和主持编辑委员会会议,研究解决编辑出版中的主要事宜。

2、掌握贯彻本刊物的方针、计划,研究决定刊物的有关重大问题。

3、对有争议的稿件进行裁审。

4、对每期稿件终审。

第四条 常务副主编的职责

1、协助主编开展工作。

2、主持学报全面工作。

3、分管人事、财务、编辑、出版和对外联络,以及学报某一版本的编辑与终校工作。

4、承担部分责任编辑和稿件的二审工作,制订选题计划,做好组稿工作。

5、布置、检查有关工作。

6、处理上级及主编交办的工作。

第五条 副主编的职责

1、协助主编开展相关的工作。

2、负责学报某一版本的编辑与终校工作。

3、承担部分责任编辑和稿件的二审工作,制订选题计划,做好组稿工作。

4、处理上级及主编交办的工作。

第六条 编辑部主任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和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法规。

2、全面负责编辑部内部日常管理工作,确保编辑部确定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3、负责编辑部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的拟写与上报。

4、负责编辑部政治学习和编辑培训工作,对编辑部工作人员工作任务的下达,并进行指导、检查、督促、考核。

5、负责核报与制订编辑部经费开支及物品支出计划。

6、负责学报的印刷和发行工作。

7、负责稿酬的审核。

8、自觉服从编委会、主编的领导,组织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第七条 编辑室主任的职责

编辑室是学报编辑部下设的日常编辑出版工作的业务部门,在学报主编、副主编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1、负责学报某一版本稿件的组织、督促和检查工作,协助副主编做好选题工作,并按时将稿件送交副主编,协助编辑部各项编辑出版工作的圆满完成。

2、承担相关栏目责任编辑和某期的执行编辑工作。

3、编制某一版本的稿酬统计表。

4、负责某一版本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的拟写与上报。

5、服从编辑部领导交办的相关编辑出版工作。

第八条 专职编辑的职责

1、负责学报责任栏目的组稿、初审、编辑、校对工作,并于每年10月底前上报所编栏目的下年度选题计划。

2、积极组稿,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认真审稿,对每一篇推荐发表的稿件必须做好“齐、清、定”和规范化工作,并详细填写审稿意见。

3、在三审结束的一星期内将用稿情况通知有关作者。

4、认真校对,坚持三校,一校逐字核对原稿。

5、协助有关人员做好学报的征订、发行工作。

6、服从编辑部主任的领导,积极完成主编、副主编所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 兼职编辑的职责

根据工作需要,由学报聘请兼职编辑。兼职编辑的职责是:

1、接受编辑部的委托,负责学报责任栏目的组稿、初审、编辑、校对工作,并于每年10月底前上报所编栏目的下年度选题计划。

2、积极组稿,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群,认真审稿,对每一篇推荐发表的稿件必须做好“齐、清、定”和规范化工作,并详细填写审稿意见。

3、在三审结束的一星期内将用稿情况通知有关作者。

4、认真校对,坚持三校,一校逐字核对原稿。

5、向编辑部反映意见和要求,改进编辑工作。

第十条 执行编辑的职责

1、负责将所要发表的稿件,按栏目秩序填好发稿单,设计好版式及时交给电脑室输入、排版。

2、将校样及时送交责任编辑校对,并负责点校。

3、将胶片送交印刷厂,在开机前后要认真把好印刷质量关。

4、学报出版后,将外稿地址提供给编务,以便尽快将杂志和稿费寄出。

第十一条 编务的职责

1、完成学报编辑部主任交办的日常事务工作。

2、负责邮件、文件收发保管,做好学报发行、交流和资料的管理工作。

3、做好学报稿酬、审稿费等的发放及有关开支的报账工作。

4、负责稿件的登记、管理,并及时送审;做好档案工作。

5、负责学报编辑部资料室、电脑室、库房的管理和设备的请购、报修及公物的保管。

6、做好常务副主编或副主编、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嘉应学院学报编辑部

二OO九年十一月三日

第15篇:嘉应学院规划和感受

有关校园规划,有关体会和感受

嘉应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是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梅州市市区。学校本部占地面积1532亩,校舍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664万元,拥有22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176个校外实习基地;馆藏纸质图书157.3万册,开通了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新建了一批学生公寓,现有30多栋学生宿舍;校园网现已覆盖了整个校园。嘉应学院经过深化教育改革和学科调整,院系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学科构成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嘉应学院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的办学宗旨,办学至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嘉应学院高举“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一次一次的走在教育的前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将以一个嘉应学子的身份来谈谈我校在校园整体规划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是学校的功能分区。学校的各个区域都是按照一定的功能来划分的。图书馆屹立于校园的中心,突出了文化之乡的理念,方便师生们进一步的学习。学习区域和活动区域有条有理地融合在了一起,秉承了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需求,让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下也不忘记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而且为了方便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特意布置了世纪广场这样宽旷的场地,还有周围摆放了凳子和立起了帐篷,同学也为学生的早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校园。

其次是学校的文化和特色。一个高校,最怕的是不被社会人士看好。嘉应学院为了把“嘉应学院”这个旗号打响,努力发展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品德。利用良好的师资和过硬的硬件设施来辅导学生学习。同时,嘉应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比赛。利用这个契机打响嘉应学院这个称号。所以为了这个,学院把教育教学区和实验观测区精密的结合起来。以此培养更多不仅理论知识好,动手能力更是强的学生。

再下来是学校的生态环境。嘉应学院为了把“嘉应学院”这个旗号打响,努力发展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品德,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里有优秀的师资和过硬的硬件设施,可以让学生用其所能来发挥自身的天赋,学院举办各种技能大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竞争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学院把教育教学区和实验观测区精密的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德智体全面的优秀学生,为祖国的未来建设的加班人不懈努力。

最后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所高校,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保证未来能更好发展的规划。嘉应学院的未来方向是向着高等学府进一步迈进。为了未来嘉应学院的更好发展,嘉应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坚持依法和以德治校,强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优化育人环境,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认可的,称赞的,值得信赖的嘉应学院的品牌。让从嘉应学院出去的学生,只要说出嘉应学院,人们都会称赞。彻彻底底的做好高等学府-嘉应学院这个招牌。

第16篇:世界客都梅州

我来推介梅州征文世界客都——梅州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美丽而富庶;在中国的南方,有一个伟大的群族,她勤劳而好客。那奔腾不息的梅江是她的血脉;那巍峨屹立的阴那山是她的脊梁,她就是世界客都——梅州。

一、千年史诗客从何来

梅州又名嘉应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邻福建,西接江西河源,南挨汕尾,全市土地面积15836平方公里,五县一区一市,人口4百多万。

梅州是一部千年传奇的史诗。“客从何来”?这向来是游客感兴趣的话题。公元317年,她开始从中原走来,一路南迁,就像一群南飞的大雁,飞过那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飞过那蜿蜒曲折的长江黄河,飞过那广袤肥沃的南岭大地。五次大迁徙,在历史长河中汇成了一首雄壮的歌曲,作客粤东,故名客家人。

二、五岭逶迤山水画卷

梅州地处五岭逶迤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得天独厚。阴那山、铜鼓峰、八乡山、南台山九龙嶂、泮坑旅游区、丰溪森林公园、揭岭飞泉、龙鲸河漂流、龙归寨瀑布、益塘风景区、神光山风景区、合水湖山、五指石风景区齐落梅州,已成为梅州生态旅游享受慢生活的好去处。

梅州,一副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既有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梅江闭合浮桥、华南第一的热矿泥山庄。又有魅力无穷的人文景观,五指峰天文科普园、院士广场、亲水公园。更拥底蕴深厚的名胜名居,岭南四大名寺灵光寺、“三千佛塔”千佛塔、“父子进士”牌坊、明朝学府长乐学宫、状元故居四角楼、黄遵宪故居人境庐、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张弼士故居光禄第、雁洋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三、围龙传奇人杰地灵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固的艺术,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橄榄屋”、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

大特色民居”。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土围楼、五凤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例联芳楼、花萼楼、泰安楼各具特色。在梅州市区和城郊40公里以内的地方,均可看到几百座大大小小的围龙屋。如今,围龙已成为梅州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穿越历史的客家大地上,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造就了一辈又一辈的杰出英豪,文武状元李威光,民族英雄丘逢甲;诗人黄遵宪;洋务运动丁日昌;爱国华侨张弼士;“亚洲球王”李惠堂;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著名乡贤田家炳、曾宪梓;海内外政要泰国总理他信、新加坡内阁李光耀等。

四、日新月异客家新篇

今天的梅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不见了,平坦开阔的水泥路出现了;低矮阴暗的平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宽敞的楼房,一个曾经以农耕为主的落后的山城,正逐步发展为现代化都市。

那条康庄大道梅河高速、广梅汕铁路穿越崇山峻岭,是围龙屋与世界沟通的桥梁;那清沏的梅江水、韩江河宛如一条白练,滋润着梅州大地,传载着千年流不尽的奇妙!

那万里飘香的金柚,已飘过香江,走向世界;那甘醇的客家娘酒,醉美了世界的客人;那创吉尼斯纪录的慈橙,金黄的色泽,香甜的味道,象征着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那优美的山歌,唱出了客家人幸福的笑容。

那雄浑的古刹钟声,飘荡着千年的神韵。客家小镇“客天下”正迎天下客,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客家已经崛起。“一园两特一精”在梅州产业园全面铺开,一幅富庶美丽幸福的画卷正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红色土地实现绿色崛起。

客都——梅州,梅州——世界的客都,一幅连绵不尽的画卷,尊道厚德。啊,梅州,一片多情的土地,欢迎你!

第17篇:浅谈梅州经济发展

浅谈梅州经济发展

梅州市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民间艺术、最纯正的“客家话”和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作为一位来自客都梅州的学子,心系家乡的发展,以下是我对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的小小分析。

一、梅州的经济发展现状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6∶41.8∶37.6,对比 “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

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同时,梅州市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和矿冶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并凭借梅雁水电、宝新能源、广东明珠、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股份、超华科技股份共7个上市公司,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

梅州的人均收入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来说,虽然梅州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水平仍处在全省的下游。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和梅州市统计局历年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可知,梅州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另外,梅州的人均收入水平排在全省末位, 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其他同类城市。在看到梅州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全省其他同类城市(河源市、云浮市、揭阳市、汕尾市)的经济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梅州市与这些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显现,并且这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得知,梅州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全省其他城市。推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攻破其制约因素,下面就重点分析制约梅州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梅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地理条件较差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处山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有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山地面积47.5%,丘陵占39.2%,平原、阶地、台地面积仅占12.4%左右。1由于山地、丘陵面积大,加之山地分割,平坦地形的面积较少,并且分布于沿河谷地和山间盆地之中,导致了对经济发展的不利。这主要表现在:农田地块碎细分散,不便于现代化农业耕作和田间管理,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生产的应用;恶劣的地理位置使梅州的基础设施建设

成本远高于东部沿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梅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使得梅州市的对外吸引力大大降低。反过来,这低水平的基础设施又导致了梅州经济的愈发落后,基础设施滞后与经济发展缓慢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二) 气象灾害较为严重

梅州自古就有“南蛮之地”之称,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一方面,梅州市受旱、涝、洪、低温等自然灾害较频繁,其中以低温阴雨、寒露风及低温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最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这些气候灾害给梅州带来了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严重地影响了梅州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不利于梅州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资源利用程度低

在工业发展初期,很多城市和国家利用本地区内的矿产资源禀赋,依托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矿产资源的开发,以矿产产品的输出来实施资本原始积累,从而为区域工业化创造条件。梅州的自然资源也相对丰富,比如: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但是由于资源开采技术、资源产品开发技术等制约,梅州市的许多自然资源基本上没有怎么开发利用,即使已经开发的自然资源,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开发的地步上,没有对资源进行深加工,没有大型的资源型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这种状况导致自然资源对梅州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太小,梅州资源上的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四)、城市之间的劳动力转移

改革开放以后的近25年的时间里,农业部门或者说农民、农村每年为城市贡献了1.2亿个廉价的劳动力,这些廉价的劳动力是平均接受了7.3年的教育,而且年龄处在16岁到46岁之间,城市大概从中获得了90000亿人民币。2当然,这是从全国范围来说的,但是就拿梅州来说,梅州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几万人,但回梅州工作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发达城市(例如:深圳、广州、珠海、中山、东莞、佛山)由于工作环境优越、工资待遇高、工作发展空间大等优势吸引了梅州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造成了梅州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严重缺乏,经济发展自然就较慢。梅州成为了“为别人养儿子”的典型地区。

(五)、国家实施的偏向性政策

我国在1980年先后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成立经济特区。国家和当地政府在经济特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这些带有优惠和“偏向性”的政策,使得国家和其他城市的大量生产要素流向经济特区。在生产要素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特区的资本积累迅速增加,而其他城市的资本积累相对减小。这就导致了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迅速得到优化,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却迟迟得不到改观。自然而言,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全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也要优于全国其他城市。国家实施的偏向性政策,也是造成梅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

(六)、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

一直以来,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首选读高中、大学,只有成绩不好、纪律性差的学生才去读职业学校,这种怪现象给广大市民和农民一种职校学生素质低下的印象,导致无论市民还是居民普遍认为读书就要读大学,只有大学生才有好出路。农民和市民,对大学生都高看一眼,对技工生都低看一眼。这也就导致了梅州的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职校的办学能力低下,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实际上,对于梅州这样的三线城市,由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承接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需要。梅州市对熟练技工的需求是远远高于对大学生的。而且,对技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而现实是由于技工的缺少,梅州的众多工业、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人才制约。

三、梅州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结合梅州的实际情况,梅州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 抓住发展机遇,改善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1、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多渠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全省发展形势很好,特别是粤东地区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为梅州市的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穗梅两市对口帮扶不断深化,为加快两地的经贸合作,产业对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同时,梅州较低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为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层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梅州这样的基础设施落后地区。要促进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就应该先行。梅州市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其他市和民间资本的支持,完善以高速公路、铁路、民航为主的对外交通主骨架,同时,也要促进供水供电、电信网络、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并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以此优化梅州的硬件环境。

(二) 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1、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梅州市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类有铁、锰、铜、铅、锌、钨、锡、铋、钼、银、锑、钒、钛、钴、稀土氧化物等,非金属类有煤、石灰石、瓷土、石膏、大理石、钾长石等。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4目前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梅州应该要加大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土地、税收、水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并通过招商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努力建成一些资源型的龙头企业。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与资源产品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并逐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以发挥资源对梅州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发挥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梅州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境内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温泉瀑布,秀丽湖山。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热心人士又捐建一批亭台楼榭,修葺许多名寺古迹,增添食宿游乐设施。5同时,要加快旅游服务基本配套设施的

完善,比如:旅行社、星级饭店、导游等,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推进职业教育,做好“双转移”战略工作

1、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宁可子女在初中毕业以后流向社会,也不愿意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这就导致职业学校招生难,而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大,形成供需两难的境地。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深远意义的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和学生逐步消除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培养一大批蓝领甚至高级蓝领。

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完善奖学金、助学金等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要从土地、水电等方面给予职业学校优惠待遇,确保实现职业学校的快速发展,政府和学校一起联系实习、就业单位做好职校毕业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实现“学有所用”。同时,各种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梅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要为产业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服务,为梅州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3、努力增加梅州的人才资源存量

增加人才资源存量可以分为减少人力资源流出和增加人力资源流入这两个方面。梅州市党政部门和企业要不断满足工人在薪酬、社保、医保、养老、子女教育、社会地位等基本需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满足人才的个性需求。通过多种措施,提高梅州对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增加梅州的人才资源存量。

1 蓝祥龙.张志和,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职业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二期

2 王桂芳.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考及路径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9卷第三期

3 王立国.高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学术交流2009年7月第七期 4 吴春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 李俊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J].《社会纵横》2008年11期

第18篇:爱我家乡梅州

我是来自中国粤北的山区——梅州,我以我是梅州人而自豪,我以我是客家人而自豪。虽然梅州处于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也称不上富裕,现在虽然在清远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我对梅州的归属感是丝毫没有影响的。等我毕业之后我想回我家乡工作,讨个老婆一起在梅州生活。

有人问我:为什么毕业后还要回那个穷地方啊?

我跟他说:因为在那梅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充满着我对她的一片爱恋,充满着许多回忆。

就像一诗人所说:“为什么我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沉!”是啊,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让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梅州的山还是那样的青、水还是那样的清、人还是那样的亲!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后来又增添了“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梅州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从这么多“乡”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所以说梅州客家人虽然并不富裕,但大家的生活幸福系数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梅州人民都“安居乐业”,安全感系数也是比较高的。梅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著名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等都是梅州人。

第一次来梅州的人会喜欢上梅州;第二次来梅州的人会爱上梅州;第三次来梅州的人就想扎根梅州。

为什么梅州会让人喜欢和爱上甚至想扎根梅州?这是因为:

梅州是一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山城,虽然她离广州、深圳有4小时车程,但这里有负离子很高、休闲设施完备的雁南飞、雁鸣湖为代表的山地休闲度假区,有以千江温泉、五华热矿泥为代表的温泉度假区等休闲度假产品,她能给人远离城市的嚣尘,放飞心灵。同时,梅州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一座卫生整洁、秩序良好小城。这里政通人和,是全国社会治安最好的地级市之一;热情好客的客家人让第一次来到温馨小城的客人宾至如归。

更主要的是梅州还是一座千年客都,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星光灿烂,客家风情千姿百态。

这里居住着百分之九十九的客家人,梅州的客家话是中央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的标准话,这里有图文并茂详尽介绍客家人迁徙历史现状,未来的世界第一个中国客家博物馆。这里有存量大、种类多、结合了南北客家民居特点、被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

这里有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美丽、热情、贤淑的客家妹子被誉为广东旅游四大美人之一。

这里有被誉为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黄遵宪,亚洲球王李惠堂,一代国画大师林风眠,松沪保卫战杰出的抗战英雄谢晋元,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等一代名人志士。这里有令人回味无穷的客家美食,被中国餐饮协会评定为“中国客家菜之乡”。这里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万种风情的客家文化,构成了一幅幅朴实美丽的图画。所以,当您第一次来到梅州,来到这个生态迷人的山城,温馨的小城,千年的客都,沉浸在这些朴实美丽的图画面前,你就会喜欢上梅州。

李嘉市长的第二句话是投资梅州就是投资未来。这是因为:首先,梅州在未来五年将有五条高速(梅河、梅揭、天汕、汕梅、兴畲高速)穿过梅州全境,梅州将一个山城变成连接华东与珠三角的枢纽,梅州旅游的进出条件发生质的变化。

第19篇:梅州农业龙头企业

梅市府办〔2010〕8号

关于公布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

企业名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有关单位:

按照《关于印发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梅市府办﹝2009﹞90号)规定,市农业局2009年组织审核工作小组对我市第1—4批8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考核监测,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申报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考核验收,并按规定进行了公示。根据监测考核结果,经市政府批准,新认定梅州市清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为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梅州市客乡乳业有限公司等139家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部改称为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烟草公司大埔县公司等13家企业由于已归口扶贫部门管理、被工商部门注销登记或生产经营不正常等原因,取消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资格,不再享受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并由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农业局收回牌匾。

附:

1.新认定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

2.取消“梅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资格的企业名单 3.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含新认定企业)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三月九日

附件1

新认定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

(30家)

一、市直(2家)

梅州市清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顺威兰花种植场

二、梅江区(4家)

梅州市新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梅州凤凰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尚记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南洋(思乡)食品有限公司

三、兴宁市(4家) 兴宁市运祥养殖有限公司

梅州市桂丰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生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粤东农机推广服务中心

四、梅县(6家)

梅州市大自然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梅县天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徐梅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梅县鸿园花木有限公司 梅州市惠兴米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县南口镇荷泗洋坑种养场

五、平远县(2家) 平远县鸿泰生态农庄

梅州市鸿福农林生态有限公司

六、蕉岭县(4家)

蕉岭县泰农黑猪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东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梅州市源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新丰收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七、大埔县(4家)

梅州市星奇泰水果出口有限公司 大埔县宝益多食品饮料厂 大埔县飞鹅岭种养有限公司 广东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

八、丰顺县(1家)

梅州市顺兴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九、五华县(3家) 梅州市俊鑫实业有限公司 五华县绿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纷宝食品(梅州)有限公司

附件2

取消“梅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资格的企业名单

1、广东烟草公司大埔县公司

2、广东省五华县种子公司

3、梅州市金宝来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4、广东省兴宁市绿旺实业有限公司

5、兴宁市飞腾实业总公司

6、平远种子公司

7、平远绿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8、广东省蕉岭县神农有限公司

9、广东康加美保健品有限公司

10、五华县客属酒业有限公司

11、五华县金龙茶叶发展有限公司

12、五华县潍龙鸸鹋养殖开发有限公司

13、五华万重山实业有限公司

附件3

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含新认定企业)

(共169家)

一、市直(13家)

梅州市清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顺威兰花种植场 梅州市客乡乳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凤山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有限公司 梅州侨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烟草梅州市有限公司 梅州市绿保农资有限公司 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新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梅州市畜禽良种繁殖场种猪育种中心 梅州嘉味鲜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市三高农业开发公司

二、梅江区(19家)

梅州市新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梅州凤凰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尚记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南洋(思乡)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 梅州市凯雁贸易有限公司 梅江区城北金鑫养猪场

梅州市运兴实业有限公司丽园农场 梅州市华丰种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东丽达贸易有限公司 梅州祥增养殖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惠玲投资实业有限公司 裕丰食品加工(梅州)有限公司 梅州市梅江区金良兽药经营部 梅州市农家人农资服务中心 梅州市百老桂园艺有限公司 梅州市金良城北粮食购销有限公司 梅州市光兴发工贸有限公司 梅州市梅江区运源粮食加工厂

三、兴宁市(23家) 兴宁市运祥养殖有限公司

梅州市桂丰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生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粤东农机推广服务中心 广东鸿利丰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宝山茶叶发展限公司 兴宁市泰丰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种子公司

广东省兴宁市万通工艺有限公司 广东省兴宁市径南镇黄蜂窝茶场 兴宁市盛旺龙眼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兴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南华茶业有限公司 兴宁市水果综合开发公司 广东鸿辉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祥旺高山油茶种植场 梅州市思丰水产养殖发展有限公司 兴宁市国峰桑蚕合作社 广东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兴宁市阳天高山茶油有限公司 兴宁市兴旺果场

兴宁市绿梅养蜂专业合作社 广东新丰盛有机种植有限公司

四、梅县(31家)

梅州市大自然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梅县天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徐梅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梅县鸿园花木有限公司 梅州市惠兴米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县南口镇荷泗洋坑种养场 梅县客乡农牧业有限公司 广东健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梅县嘉应水果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梅县勇兴果业有限公司 梅县金航养殖实业有限公司 梅县白渡瓜洲芳华种养场 梅县梅岭果品有限公司 梅县英帅茶业有限公司 梅县康夫特茶业有限公司 梅县丰都综合养禽场 梅县锦绣生姜购销公司 梅州市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龙广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杉维生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梅县莲泉酒液酿制有限公司 梅县十记金柚行 梅县嘉俊金柚食品厂 梅县绿优水果配送有限公司 梅县城东金鑫种猪场 梅县白渡镇生辉种养场 梅州市木子金柚专业合作社 梅县安裕贸易公司

梅县恒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县清凉山蜂蜜茶厂 梅县南口镇嘉园蔬菜种植场

五、平远县(16家) 平远县鸿泰生态农庄

梅州市鸿福农林生态有限公司 广东南台药业有限公司 梅州嘉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平远县裕兴隆食品厂

梅州市金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青草湖果业有限公司平远金绿果业有限公司平远春兴食品有限公司平远县仁居果业合作社

平远县丰泰堂农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平远县荣源发展有限公司平远县冠鑫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平远县锅叾土特产有限公司 梅州市飞龙果业有限公司平远县鸿基生态园有限公司

六、蕉岭县(15家)

蕉岭县泰农黑猪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东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梅州市源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新丰收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广东烟草蕉岭县有限公司 蕉岭县昂天塘茶业集团公司 蕉岭县三圳镇志龙菜业有限公司 蕉岭县长云南药生态有限责任公司 梅州市玉纯酒业有限公司 三圳镇三山钟记蜜蜂园 蕉岭县鸿腾种猪场

蕉岭县供销农产品合作总社 蕉岭县南国白珍珠酒业有限公司 蕉岭县刘小良水产鱼苗孵化场 蕉岭县三里酒厂

七、大埔县(20家)

梅州市星奇泰水果出口有限公司 大埔县宝益多食品饮料厂 大埔县飞鹅岭种养有限公司 广东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 大埔青溪永泰种猪场 大埔县康达茶业有限公司 大埔县青溪顺发猪场

广东省大埔县金山茶业有限公司 大埔县茶阳福民原种猪场 大埔拾富茶业有限公司 大埔县西河畜牧有限公司

广东省大埔县蜜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鎮志超种猪养殖公司 大埔县万事达茶业有限公司 大埔县枫兴桑蚕产业有限公司 大埔县国兴种养场

大埔县湖寮镇繁兴种猪菜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大埔县黄枝香客家特产食品厂 大埔县青溪镇长丰猪场 大埔县茶阳昌裕种猪场

八、丰顺县(13家)

梅州市顺兴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丰顺县黄金食品厂 丰顺温氏家禽有限公司 丰顺县加发水果种植有限公司 丰顺县中联种猪场

丰顺县富民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 丰顺县龙岗镇马图茶叶加工厂 梅州市大地食品厂

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 丰顺县昌盛种养场 广东天亿实业有限公司 丰顺龙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丰顺县福康农科有限公司

九、五华县(19家) 梅州市俊鑫实业有限公司 五华县绿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纷宝食品(梅州)有限公司 五华县大田镇强兴柿花制品厂 五华县华阳供销社

梅州市恒星畜牧实业有限公司 梅州丰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五华县金良粮油饲料贸易公司 五华华岭柚果有限公司 梅州市大天然养殖业有限公司 梅州名望丰华生态种猪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岭南裕宝实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田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五华县长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康奇力药业有限公司

五华县强盛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 五华县腾骊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五华县浪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五华县长乐源高山油茶种植场

第20篇:客家梅州风俗

客家梅州风俗

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

一、生产习俗

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男人多外出谋生。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

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二、生活习俗

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现在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曾瓦 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火局 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板”、“猪油板”、“锅笃板”、“黄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梅州嘉应学院
《梅州嘉应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