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漪的拼音(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09:03: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于漪

于漪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

七、

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于漪语录】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教学风格】1.思想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2.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情趣性: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4.智能性: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5.文学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6.整体性: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钱梦龙

钱梦龙,原上海市嘉定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后任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1931年生,1951年参加教育工作,初教美术,1953年起始教语文。1980年晋升为上海市特级教师。近年来,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不少谈语文教改的文章,多次被邀到外地讲学,作观摩教学。这些,有的整理成教学实录。这些实录大多收进他的主要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他的语文教学经验影响较大的是“三主”“四式”导读法。

钱梦龙的教学风格: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主体、主导、主线,是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后称“四式”。“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

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1.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2.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3.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赏课文写作。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顾黄初

顾黄初,1933年生,浙江嘉善人。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苏北农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教师,扬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扬州市委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

三、四届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六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七届江苏省人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第

一、

二、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顾先生致力于中国语文教育的理论探索、历史研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出版专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语文教育论稿》、《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与顾振彪合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合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与顾振彪合著)、《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上、下),主编著作《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与李杏保合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与李杏保合编)、《中国语文教育丛书》、《中学语文教师高级进修丛书》、《21世纪语文教育文库•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丛书》等数10种;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语文教学论》199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1992年获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优胜奖;《语文教材的编著与使用》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1999年被中国新闻出版署、中国版协教育图书研究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

2002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与扬州大学等单位联合举行了“顾黄初从教50周年暨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与会代表对顾先生在半个世纪以来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特色鲜明的语文教育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吕必松

吕必松,江苏省泰兴市人,1935年6 月17日出生,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院长,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吕必松教授曾任中国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前身)院长,于1978年首次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1983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并连任四届会长。1987年主持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连任三届会长和两届副会长。他主持完成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于1990年通过专家鉴定,开始在中国及世界推出。

张巨龄

张巨龄,回族,中共党员,1941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现为湖南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从事现代汉语、语文教育和回族史学研究。

历任教师、教研员、记者、编辑。1984年参与创办并主持《光明日报》“语言文字”专刊,是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回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学术委员。几十年来,坚持应用语言学、语文教育学和回族史学研究,以及高校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工作,并多次在首都教师进修部门、高等院校和河南、河北、辽宁、安徽等省、市、地区做关于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等学术报告,参加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有关方面主持的相关座谈,参与教参编写工作。

1991年,与吕叔湘、陈原、张志公、柴泽民、张寿康、吕必松、奚博先等先生联名致函中共有关部门,就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提出建议,对促进健康、纯洁地使用汉语汉字做了有益工作。翌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改用规范简体排印。近年来,他多次接受国内报刊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采访。2001年12月就汉字研究问题对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发表了个人见解。他发表的关于“语言文字的使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主权行为的表现之一”、“教师业务水平的最后分界”在于如何使学生学会的“架桥”能力上,以及汉语言文字研究“要上下纵横,全方位观察”,“不能只凭对个别的、局部现象的个人感觉下结论”等意见,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出版专著有《语文•情趣•教学》、《语文教学初阶》、《作品分析与教学》、《诗词格律浅说》、《语海泛舟——张巨龄语言和语文教育论选》、《绿苑钩沉——张巨龄回族史论选》,主编《作文学》(合)等。

魏书生

魏书生,1950年生。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至今。由于成绩卓著,他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1981年)、省劳动模范(1982年)、特等劳动模范(1984年、1987)、特级教师(1984年)、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9年)、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84年便指出: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

魏书生的奇迹和荣誉是干出来的。他从1986年起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兼书记,后又兼盘锦市教委副主任,另外还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但他始终不离教学第一线,一直坚持上语文课,并当班主任。他是教书育人的模范。在他手下,再乱的班级也会变好,再差的学生也能成才。他所教班级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高,升学考试成绩每届都名列全市前茅。

十多年来,魏书生已在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作报告1100多场,上公开课600多次,堪称全国之冠。他热爱教书,酷爱读书,也善于写书,至今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和《魏书生文选》(

一、二卷)等著作均已重印多次,越来越受欢迎和好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书出版时,陈慕华、孙起孟、陈锡联、张承先、柳斌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座谈会,对魏书生及其有关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还特地为《家教漫谈》一书题了词。

魏书生是我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他工作出色,事迹感人,讲演精彩,文章漂亮,论著不同凡响。很值得人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 洪镇涛

洪镇涛,著名语文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学语文协会学术会员。他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是中国六大语文教学流派之一的“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的创史人和代表人物,现任“阳光作文系列丛书”的主编和顾问。

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80年代初提出“变讲堂为学堂”,主张改变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做法,认为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90年代初,洪老师又提出“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主张纠正以分析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方法,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概括起来,洪镇涛的语文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在“学堂”里“学习语言”。洪老师认为,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学习语言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语感训练。综上所述,称洪镇涛教学法为“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法”。它由三个部分构成:“学习语言”论,“早感受早领悟早积累早运用”语文教学过程说,“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法。

张化万

张化万,杭州市第

五、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主编,杭州市小学语文研究会副理事长。发表论文60多篇,编写学生和教师教育教材10多本。现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1981年开始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把玩进行到底”,在书中学生活,生活中学语文。提倡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弹性的差异作业,为儿童一生的学习、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

李镇西

四川乐山人。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他告诉我们:“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不是溺爱,要关爱。再拿一个令班主任和老师都头痛的后进生问题来说,他告诉我们:“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他们当课题。”与其去争那几个有限的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不如去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做研究型的教学,就是在做实际的课题。

推荐第2篇:解读繁漪

解读繁漪

读《雷雨》,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有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周扑园,一个是繁漪。周扑园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奸诈与虚伪,令我无法从脑海中将将他抹去。而繁漪,却是因为那与众不同的性格,那一种令人着迷的力。

很多人看完《雷雨》,都觉得繁漪很恐怖,很吓人。确实,这是他给许多读者的第一印象。而觉得,繁漪这个人,是全剧中最有艺术特性的一个形象。他的性格,就像夏日雷雨一般,她的古怪孤僻,是在封建奖章周扑园压制下的变形,就像是雷雨到来之前那令人窒息的郁闷。而她敢爱敢恨,不肯屈就与周扑园变态的压制,内心的熊熊烈火在巨大的压制仍旧不灭,终于那个夜晚,想雷雨一样爆发,内心的或蔓延出来,决心将他所爱的所恨的,连同自己一同毁灭。她有一种阴力,一种不驯的性格,这正是她令人着迷之处。

剧中有着令人恶心的乱伦关系。这种关系牵连到繁漪,就让观众对她的看法蒙上一层灰色。而我觉得,正是我佩服她的地方。她敢爱,拼命去爱。这是腐烂的木偶般的周萍永远做不到的。她的爱可以冲破一切的阻碍,一切的所谓伦理,一切的关系桎梏。她追求的是一种纯的爱,一种不考虑任何东西的最大限度的感情挥洒。这是一般女子特别是封建女子所难以做到的。

至于周萍,她有她的善良,容易被周扑园虚伪的面具欺骗。而繁漪,则不容一点虚伪的东西,她要揭露一切的罪恶,将人性和爱赤裸裸地摆在人们面前。这正是她与众不同的体现。

《雷雨》塑造了一个雷雨般的真女子――繁漪。

推荐第3篇:于漪观后感

在看完关于于漪老师的纪录片《教师》之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于漪老师的每句话和每个事迹都深深触动着我,我现在觉得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更多的是一个人灵魂和思想的引导者,是爱和宽广胸怀的化身。看完整个视频,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于漪老师的思想和品质。

第一,在教学方面。于漪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她一生听了2000多节公开课,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徘徊,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可见一斑。没有这样的热爱,是不可能造就如今巨大的成就和影响。于漪老师将她的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使命,生命与使命同在,所以于漪老师的每节课都是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她随时向老教师请教,同时她为了改自己的课堂用语,把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背出来和写出来,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她把每节语文课都当艺术作品来上,课后有教后笔记,里面记录了每节课的成功之处以及经验教训。每节课都有新的教法和新的内容,绝不重复。在于漪老师看来,上课的质量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教学是用生命在歌唱。只有热爱教学才会有工作的热情,于漪老师总结出了语文教学的三要素:一是有爱国心,二是有文化积淀,三是语言有文化含量。一个好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在学生时代碰到了好老师,所以她始终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她一直对这些恩师带着感恩的的心。

第二,在育人方面。于漪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了老师,就要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为他人着想。于漪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在我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要使孩子与我们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与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我们老师要想让学生信服我们,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教育学生,而应从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来慢慢的引导。于漪老师曾经遇到一个不听话的学生,于是一气之下说了一句她的外号,但于漪老师曾经承诺过不会说她的外号,但这次还是说出来了,后来于漪老师发自内心的感到后悔,并对该学生道歉,这种道歉是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和自己的承诺。而如今又有几位老师会对学生道歉,对此我也感触颇深。于漪老师没有骂过任何一位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老师应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这种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是走在学生心里头的,与学生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和想法,只有这样才会有共同语言。于漪老师曾经带过差班,但她通过自己的真诚,告诉学生她讲的对的必须要听,不对的学生可以批评,以这样一种平等的态度使学生开始接受自己。正如她说的那样,对学生要丹心一片,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会受自己学生的爱戴。

第三,在师德方面。于漪老师无愧于教师楷模的称号。曾经于漪老师去一个学生家家访,那个学生得了肺病,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于是于漪老师用自己一半的工资去给这个学生买药,在她看来这是老师应有的修养。她对孩子有特殊的悲悯。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她对学生的关心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师爱的最高境界,师爱超越亲子之爱。于漪老师的学生是这样评价于漪老师的: 于漪老师对学生是充满爱和欢喜的,和学生是心与心的沟通。所以,几十年后这些于漪老师的学生仍然背得出老师的话,可见于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多崇高的地位。即使自己走上管理层,于漪老师也不忘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她自己身体力行,告知其他老师学校的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并激发教师的奉献意识与创造精神,使教师觉得在学校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是对价值的追求。于漪老师对教育有信仰般的热爱,别人把她比作教育界的梅兰芳。她不是仅仅口头上说说以学生为中心,而是用行动检验自己爱学生,用自己的言传和身教感受教育的情怀,即使退休后仍然关心教育,爱着学生,爱着教育事业。 第四,在教研方面。于漪老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出版过《教育的姿态》一书,在语文学习方面发表过《弘扬人性改革弊端》一文,这后来直接影响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后,语文教学理论一片空白,于漪老师于是出版了教学实录和磁带,语文教学探索,语文备课手册,这些都是不停思索和探究的成果。针对教师素质的问题,于漪老师第一个站出来做了相关研究,她出版了《现代教师发展丛书》和《现代教师学概论》等著作,探讨了教师学的研究方向,学术价值,教师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她的梦想就是中国有自己的教师学,所以她专门成立了教师学研究基金,通过对教师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育人水平。

正如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所阐述的,教育是解放学生,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热爱教师职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崇高的事业,教育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我为身为一个老师感到自豪,也深知老师任重道远,但老师的目标不会变,就是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恩泽莘莘学子。

推荐第4篇: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 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00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部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我几乎不加停顿地报了自己教过的100多位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奇,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我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是‘目中有人’给了我这个‘特异功能’”。“从教50周年”“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100多位学生的名字”“71岁”,这些数据组成的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无论从书中哪个章节,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始终是于老师教育教学中放在首位思考的,“生本意识”深深扎根在于老师心田。在于老师的教育观中,她反复强调的是“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终极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教师的职业观中,她说“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对我们寄予无限的期望。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发展”,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教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仅在于她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还在于她俯下身子爱学生,于老师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在谈到她的“学生观”时,我们看到她是如此平等地对待、理解学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所以,于老师会从学生课堂上不以为然的笑中体察到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妥;会在调皮学生的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以激励他,于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于老师在理性思考指引下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于是,拥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于老师之所以能以学生为天,又踏在坚实的语文教学大地上的原动力是她强烈的使命意识。于老师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誓言“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这样的追求成为于老师内在的生命需求,这样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她为钟情的语文教育“消得人憔悴”,却依然无怨无悔。于老师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终生进步。”“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正因为如此,于老师至今还能站在语文教学的潮头上,引领着大家奋力前行。在今天多元经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于老师的忧患意识更强烈,“特别在今天这样的多元时代,教师的导引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我们更理解了一个八十高龄的老人为什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顾自己身体病弱,依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语文教育的洪流中,关注教改、创设基地、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每一次,都是全心投入,激情似火,她说“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老之已至,不能也不愿放下我心中的事业,这一使命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无怨无悔。”于老师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所以,读这样的词句你不会感到丝毫的矫情,在于老师真诚的奉献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是无比的敬仰,是虔诚地学习。

愿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拥有不假思索就能报出足够多的学生人名的“特异功能”;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无痕地渗透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内涵;愿“让生命和使命同行”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誓言。

推荐第5篇: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她让我也深深体会到“胸中有书”是老师不断的追求,着才能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服务于学生。胸中有书,要求我们“读懂教材”,根据文道统一的精神去钻研教材,明确每一篇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另外,要求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是“栋梁”和“未来”,这激励着我们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在教育中去实践“胸中有书,眼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为人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人才。

推荐第6篇: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

陆澎澎

一、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第

七、

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教苑耕耘录》 《语文园地拾穗集》 《学海探究》 《教你学作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 《于漪文集》 《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 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

(一)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二)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三)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四)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

(五)文学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六)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于漪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兴趣激发求知欲 于漪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她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归纳为四点,即:

(1)让课堂具有新鲜感,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抑制。

(2)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迷恋。教师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享受到知识的甘甜,学生就会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

(3)带着情感去教学,用思考咀嚼的心态去挖掘课文中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尚的情操。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以情激情

(4)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沟通,课堂内如果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易振奋。

(二)情感熏陶塑心灵

于漪认为,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1.披文入情,进入角色 于漪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以入情”,即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进入角色,即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进行再创造,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丰富和补充,真切地体验作品中寓含的情感。

2.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于漪深挖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能以情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于漪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于漪善于传情激情,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有人曾经评价说,于漪课堂教学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六、于漪的语文教师素质论

于漪所提倡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德、才、识、能”俱全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的品德素养

于漪说,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于漪对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就是“才、识、能”都很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底蕴、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师的创新素养等四个方面。 1.知识底蕴

于漪认为,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阅读专业书,而且还要读国内外的教育著作、心理学著作以及与语文有关的学科著作,以提高理论修养。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知识仓库里的货物不能不“杂”,但要杂而有章。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有选择地阅读,并且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有条理地储存。因此,于漪认为,教师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语言修养 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讲究语言艺术,要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于漪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愉悦,关系融洽,师生都沉浸在如鱼得水、海阔天空的境界中。

(三)教师的创新素养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素养。具体说来,教师的创新素养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自身必须有创新的意识。于漪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她一直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用激疑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乐于从事创新活动,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开展创造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作出创造性评价。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创造萌芽,而不能只是指责学生失败的结果。

七、于漪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界,于漪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她有改革家的气魄、政治家的胆识、文学家的情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在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于漪提倡要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改革。她认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的焦点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教学改革的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 如何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于漪曾经对记者说:“我认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本本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于漪在《积极改革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中说,过去虽然认识教文育人这个道理,但是长期以来,“教文”讨论得比较实在,而“育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带过,比较抽象,比较笼统。改革语文教学,就要牢固树立“育人”的观点,把“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焦点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于漪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 1.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中,于漪说,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各学科都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这种学习方式。

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的课堂结构。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师生关系的变革 于漪认为:“实际上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是把教师与学生的灌输与被灌输关系转换为对话的关系,平等对话的关系。改革的关键就在这里,从灌输转化为对话。”“师生关系不是灌输与被灌输,而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是多边对话,讨论的是文本,它的基础是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对话中,老师应该是对话的首席,否则怎么指导和点拨?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启发、点拨、指导,学生的角色是自主的、合作的学习。于漪所说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爱学生。于漪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有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与他们平等的对话,才能独具慧眼,发现学生,那怕是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发奋读书。

推荐第7篇:于漪情景教学法

关于于漪的情景教学法的思考

摘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教学素有“情感派”之称,她讲课声情并茂,注重熏陶感染,被誉为语文教学的一面旗帜。她以情感教育为旨归,开辟了语文情感教学的新天地。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如果学生脱离了兴趣而学习语文,那一定是一种痛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导语方法种种,情景渲染无疑是课前最佳激趣方法之一,从于漪老师的三例导语中可窥一斑。 例一:朱自清《春》一文的导语——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回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例导语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老师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语言表,学生迫切学习《春》的欲望被激发,朱自清如何妙笔生花的描绘、盛赞春之美景,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 例二:鲁彦《听潮》一文的导语——

“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它有时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它有时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写海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海的壮观。”在这例导语中,于老师对大海的情态、声音、乃至“”性格都作了生动的描摹,把大海无形中搬进了教室,或者说把学生引入了大海,缩短了学生和大海的距离,老师再带领学生读描写大海的佳作,定然会兴味盎然。 例三:杨朔《茶花赋》一文的导语——

“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干亲情。可是,要我们动笔写时,又感到难以下笔。在庆祝国庆时,我们要同学们写祖国颂,祝愿伟大祖国展翅飞翔,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写,怎么表达”啊?话问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泼墨绘彩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会给我们以很大启发。”

于老师首先是饱含深情歌唱祖国。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感染,学生的情感和老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接下来,抓住学生写作上的犯难心理,两个问句,极易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可以看出于漪的情景教学法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推荐第8篇:记于漪老师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于漪:《育无止境 爱满天下》《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以人为本 教文育人 ——特级教师于漪谈语文教学改革》《于漪——为语文教育加“钙”》

愿作春泥,甘为红烛

——记于漪老师

“红烛呀!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1

用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来赞扬于漪老师是再恰当不过了。于漪,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用她自己的心灵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红烛之歌”。“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点,于漪把自己的一辈子定格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她心里,教育千斤重——伟大的教育事业,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于漪对“合格”有自己的理解。“国家把后代交给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讲的这句话,常常被于漪引用,她视之为座右铭。教师是育人的工作,并非人人可以胜任。也正因此,教了一辈子书的于漪,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课堂这个舞台对我来说,教书育人的分量更重一些。但与于老师相比,深感差距很大。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于漪老师从教多年,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读了于漪老师的文章,对教师这一职业,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对学生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 2 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对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是师德的灵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3、对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法。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推荐第9篇:论于漪师德

师爱永存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来思考我的价值;更不是歌手,没有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深知自己的职责,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则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由此而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但是这些话,其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对于一位常人的老师来说,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保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中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

于漪老师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真懂,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的;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 师爱荡漾,追求自然和谐,细雨润物。讲求真切、透彻、持久。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用这样的话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近期,我园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深有感触,更重新认识了这句话的内涵。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于漪老师这样理解韩婴的这段话:因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传,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在学习后,大家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但要有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更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学历高并不代表文化素养高,特别是作为启蒙老师更应展现在孩子们的眼中是正确的、干净的、纯真的一面,虽然孩子还小,但是心灵是脆弱的,我们给予的爱是无限的、博大的,今天播什么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师德,就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要从“德”中体会到献身幼儿教育事业的无比快乐和自豪。刚进园时,因为不是专业出生就先开始对幼儿教师上岗有了具体要求,脑子里主要还是偏重了业务能力、专业文化的学习,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经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说在师德认识上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使我爱岗敬业有了具体内容和明确目标,我对自己所担负的幼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尤其作为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师德,心中基本上也有个底。人们形容育人职业是“园丁”那是很贴切的,尤其幼儿教育,从事启蒙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可以这样说,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

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幼小,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幼儿,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这样你就会感到有意义,幼儿身体健康,学习和素质有所提高,你就会喜悦,那么就可以消除所有的劳累感。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既充满了信心,又增添了危机感。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追求,才能名符其实地对得起幼儿教师的称号,为有一个健全的灵魂而勤奋踏实地去工作,坚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爱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之一,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教师以培养人为职业,必须热爱学生。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但是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所以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当我们从事了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我们以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出现;我们注定肩负历史的使命,以教师博大的心胸投入战斗。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在知识的海洋里,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童心世界是一首牧歌,虽然谱写的音符简单又简单,但却清纯、温馨而深情,童心世界是泓清泉,虽然没有浓烈的芬芳与香甜,但却纯净、透明而晶莹。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精神教育着我;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激励着我,增强了我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我要在知识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赞歌——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我选择,我热爱。

小二班 李欣 2011.10

推荐第10篇:于漪教你写作文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 ──从生活中取材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写文章同样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于漪教你写作文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人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地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从这几段文字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嚷”、“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也沉静”、“自失起来”、“弥散”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察所得胶合在一起,使人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

二、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是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的经验之谈。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拆开来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拔前篙”、“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分别述说。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意思是开船。“点”、“磕”、“退”、“上前”、“出了桥”。 1

如果不拆开来看,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冰心《观舞记》中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明。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显然,这里描绘的是飞动的美,而这种飞动的美如此活灵活现,除高超的语言修养外,基础是扎实的观察本领。

一、观察有序。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

二、观察细致而全面。“双眉颦蹙”、“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如果没有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要看得那么全面,辨别得那么细微,是不可能的。

三、观察有独特的发现。一般说,观看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动是重点。而这儿不仅写“四肢”,更写“五官”,是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说优美的诗歌故事。“无限的哀愁”、“无边的喜乐”、“低回宛转的娇羞”、“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的观察,作者独特的发现。而“花朵”、“褶裙”、“铃声”和“四肢五官”揉成为美妙的整体,刻画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因而材料充实,形象丰满,构成了飞动的美。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

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注意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他告诉我们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曾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村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老舍先生创作《骆驼样子》时就是花许多功夫去寻觅有关素材。他在《我怎样写》一文中说:“记得在民国二十三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趁着军队转移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来。„„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样子》的故事的心核。”十分明白,单凭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写成小说的,于是,老舍先生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寻觅有关人力车夫的各种材料,不仅自己搜集,而且请朋友了解、记述。由于材料十分丰厚,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学生写作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些经验,

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

佳作借鉴

泰山一片月

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

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冽的甘露哩!

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烟云。月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泰山月的韵致,却迥然不同。万里平畴,独尊一岳。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上了南天门,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月色里。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泰山一片月,消融了山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深。白日里,“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飘浮着、飘浮着。万籁俱寂。

泰山山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这里是古松古柏的世界。涧水清清,滋润着满山森森的古树林。二三百年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杂生的小树。勤快的山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扫庭除。月光遍地,树影婆娑。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上,仿佛还有扫帚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融融的感觉。从山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山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泰山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山脊上。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

泰山山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方。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暗算,失败以后,便来到这里。一页悲壮苦涩的历史,永远镌刻在这块土地上了。寺中筛月亭,是赏月的佳处。逝者如斯夫,只有一轮明月,深情而依恋地辉映着一片琼楼玉宇。一棵相传是六朝老僧种植的千年松,虬枝弯曲如盘龙,英气逼人,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肃然起敬。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待定神看时,杳无踪迹,树影又恰似凝住了。那一棵棵历经沧桑劫难的古树,竟看不到一丝枯枝败叶,它们抖擞精神,悄然屹立着,是独事这圣洁的佛国之乡的清幽恬静,还是悉心期待着那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的气势恢宏的一幕?

曾听一位青年散文家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月亮的时代。乍听起来,新奇之中未免有点茫然。上了泰山,才真正理解这话中的诗味和哲理:月亮是美的,美化着山,美化着水,美化着严峻的历史和人人向往的未来,也美化着一颗颗纯真不泯的心哩!

这篇文章选自1984年9月14日《羊城晚报》,作者沈世豪。古往今来,名字描写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佳作不少,写泰山美妙月色的却不多见。而这篇文章把月下的泰山描绘得画意浓郁、诗意盎然,令人心醉。且不说其选择角度的别出心裁,单是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择取写作材料的功力就值得学习、借鉴。

作者着力描绘了三个月下景点,一是泰山极顶月景,二是山腰柏洞月景,三是山脚普照寺中月景。三个月景貌似独立成篇,实则作者足迹的移动隐含其中,是动点观察的反映,移步而换景。

泰山极顶赏月,一绘形态,二描月色。在观月峰定点观察,月如玉盏,悬在空中,背景是淡淡的云,轻轻的风。因为在极顶观月,故而有伸手可挽月的感受。尽管重在绘形,但又将“色”胶合起来刻画,“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清冽冽的甘露”比得绝妙,把月色融融的景象刻画得如在眼前。写“天街”月色,先用“凡尘淘尽,一碧如洗”概括,再以月下景物“剔透玲珑,纤尘不染”渲染;既绘近处的月华如水,万物白日状态被消融,又绘远处欲乘风飘去的洁白的云霓;既有真,又有幻。看得真切,感受独到,泰山月的韵致在笔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山腰柏洞月景围绕古松古柏展开,以“月光遍地,树影婆娑”总揽,突现“斑驳陆离”的特征。极顶 3

赏月的感觉是清冽、宁静,此处是暖融融,如返古朴故园,赏月者的感受随着眼前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外在的物与内在的情巧妙结合,更能引读者人佳境。为了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柏洞月景,除平视外,又以俯视和仰视的角度观察,出现了高洁、雅致的素装和气势磅礴的泼墨写意画的迥然不同的景色。如此着笔,丰厚而不单薄,奇妙而不平淡。

如果说极顶赏月是较为广泛地写景物,柏洞月景是对松柏群体进行粗笔勾画,那么普照寺的月景就是聚焦在一棵六朝千年松身上了。虬枝、枝丫、针叶,各具其态;从繁枝茂叶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忽而“摇落的月光”使人通体生凉,忽而“片片雪花”杳无踪迹。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把月光下千年松动动静静、静静动动的美姿刻画得维妙维肖。而冯玉祥先生深明大义的历史材料,更给普照寺月景增添万般情意。

作者通过三个月景的具体描绘,总绘了泰山一片月的诗意美、哲理美。笔下美景得力于观察的准确、细致、有深度、有层次。

一、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结合,还插入散点观察。为了突出泰山月的韵致,作者采用了跳跃观察的方法,打破位置的顺序,从山上、山下不同方位观察,使柏洞月景更为动人。

二、观察中注意比较。作者选择了十分有个性的平湖秋月月色作比较,以“潮润润”、“妩媚”、“缠绵”的特征与眼前泰山月对比,使泰山月的“空明澄碧”更富神韵。

三、主体与背景和谐地组合。“玉盏般的圆月”有“云淡风轻”的自然背景,“普照寺”、“筛月亭”有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失败而隐居于此的悲壮而苦涩的历史的人文背景。这样处理,景物清晰,情洒泰山,使写景的文章寓含人文的活力。

四、主观感受逐层深化。泰山极顶赏月,有伸手可掬甘露之感;柏洞观月,虽离天庭“遥远”,但有走进明镜里的错觉;山脚观千年松屹立,猜度其独享清幽和恬静,抑或悉心期待日出的心情。凡此种种,如不用眼精细观察,用耳仔细谛听,用心深入感受,是不可能见之于笔墨的。当然,相关的知识,文字的功夫也十分重要。

习作评说

乡情浓郁话豆干

亲戚从海外归来,一进门就念叨起豆干来:“孩提时就跟豆干结下不解之缘了。那油花花、热腾腾的油炸豆干,上锅后切成小块,蘸上辣椒盐水,又香又辣,真把舌头都嚼断了!”还说,华侨几乎都喜欢吃豆干,嚼上一口豆干,乡情油然而生,唤起几多回味啊!

潮乡吃豆干,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了。豆干是老少咸宜的食品,无论城镇还是乡野,处处都可见到。村口榕树下,一摊子油炸豆干,围满腰束水带的村汉。他们边品尝边谈农事家常,这种乐趣实在不可名状。村头大巷几家卖生豆干的摊子,摆满白色、黄色的生豆干,顾客买上三几块,抹上盐粉香料,切开煮熟,就成款待客人的上莱。至于市井街头,更有豆干街、豆干亭、豆干圩,其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架起竹篷的油炸豆干摊子,一摊连一摊,几十上百个摊子一起炸开,烟气弥漫,香味四溢。那些享尽口福的豆干客,抹抹油腻的嘴巴,舔着舌头,恋恋地离去。还有好酒者,带上一瓶酒,蹲在摊子边,切了两块豆干送酒,喝得醉醺醺的。

潮乡豆干有好几个品种:有纯大豆的正宗豆干,有以薯粉制成的薯粉豆干,也有大豆和薯粉混合制成的豆干。按含水份多少分,有干豆干,专供油炸的半水豆干,水豆干;按制作方法分,有蒸熟晒干的豆干脯,有油炸得酥脆可口的豆干片,有用香料腌制的乌豆干等,真是五花八门。

至于豆干的烹调,除了油炸、煎片之外,还可用白豆干切片煮鲇鱼、鲤鱼头,加上香菜,南乳汁,色泽鲜红,味道香醇,是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用生豆干对角切成两半,在斜边切个口子,填入用肉糜、咸鱼肉、香菜制成的馅料,下锅煎熟,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酿豆腐”,令人见之垂涎欲滴。豆干切成丝条,还是制作饼馅的配料。将豆干碾压成泥,加进鸡蛋、猪肉、面粉,用豆腐膜卷咸肉卷,蒸熟切块油炸,这是筵席上不可少的下酒料。

豆干的制作颇见功夫。先磨豆、洗浆、煮浆,加进适量石膏,装进大木桶内,让它慢慢凝结。待结成浆糊状时,可舀入包格。包格是木制的架子,每框架分成许多小方格,底部垫上木板,格子铺上纱布,小格子内装满豆浆凝固体,把纱布包起来,架上再加上一块木板。这样叠成几架后,顶部压上石块去水。待豆浆凝固体凝结成块,拆去纱布煮熟,就成应市的“生豆干”了。

豆干虽小,却是潮乡群众喜爱之物。今天,它已远传异乡,为群众生活增添色彩,更让海外赤子一睹 4

豆干就萌生缕缕乡情。

(肖苑)

这是写岭南风情的一篇短文,介绍的对象是小小的豆干,但内容具体充实,使人长知识长见识。

有些材料是耳闻目睹所得,如村口榕树下村汉品尝豆干谈农事,村头大巷卖豆干小景,市井街头炸豆干盛况等等;有些材料显然是追踪观察,作了一番调查研究的结果,如豆干的品种,从原料的质地、配置的成分和制作的方法等方面,条分缕析地加以说明,如不作仔细的调查,难以说得具体、准确。观察切忌浮光掠影,浅观即止。如果这样,所获材料不是残缺不全,一鳞半爪,就是不够真切。本文豆干的烹调着重写了三种方法,就是精细观察的反映。豆干怎么切,怎么碾压,加哪些配料,怎么制作,色、香、味如何,一一道来,清楚明白。

文章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标题中的“乡情浓郁”未在文中充分体现。除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引一收煞之外,关于豆干的介绍未能有意识的照应,因而出现文章开头、结尾与文章的主体部分缺乏有机联系的毛病。二是文字上有些地方欠准确。比如:“那油花花、热腾腾的油炸豆干,上锅后切成小块„„”,“上锅后”怎么“切”呢?可能操作程序未理解真切。又如:“其规模之大,令人耳目一新。”“耳目一新”不够妥贴,改为“惊讶”比较恰当。再如:“更让海外赤子一睹豆干就萌生缕缕乡情。”全句已以“它”为主语,再用“一睹豆干”就累赘而不通了。尽管如此,习作者观察本地风情,从生活中汲取生动而丰富的写作材料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中学生生活圈子很窄,哪会观察出什么名堂?其实不然,不要说观察校外的大干世界了,就是学校生活的某一丁点,只要用眼用耳用心,也会取得极其有趣的活泼泼的材料。如若不信,请看:

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

一对燕子在我们教室的走廊里做窝。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有人赞美窝儿精巧,有人赞美燕子勤奋,我更钦佩的却是这小小的一对竟在我们教室门前安家落户的勇敢、见识和自信。

试想,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既好奇,又好动,还有出名的“弹弓手”,一下课,便蜂涌在走廊上跑跳打闹,即是有个小粉蝶飞过来,也会掀起一阵扑捉的狂热,而这对小燕子却全然不怕,何等勇敢。

然而,它们也一定知道,我们这里虽然不多不安静,可都是有文化,讲文明,守纪律的中学生,对人类的“益友”岂肯加害?而且,正由于我们“不安静”,在这里才没有猫的出没,蛇的暗算,各类天敌的威胁。这对小燕子之所以勇敢,正是因为有这个见识。

说它们自信,是说它们相信自己“行得正”。“爱人者,人恒爱之;害人者,人恒害之。”小燕子有益于人而无求于人,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能得万物之灵的人之爱,岂不是最大安全,和人做伴,与人为邻,便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想到麻雀,麻雀自知“行不正”,所以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而燕子,在益己中益人,在益人中益己;于功无所恃,于利无所争,怎不深得人的喜爱而加倍尊重它们自由选择的生活呢?

这对小燕子在我们教室门前飞来飞去,虽然那矫健的身影,呢喃的话语常使我们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却使我们受到不少启迪,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担心学校卫生大扫除时有人把它们的窝捅掉,便作了这篇小文,希望登在班报上。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就“燕子为什么敢在我们教室门前做窝”这件事,写写自己的观感。

(张海霞)

这篇短文写的是教室门前的小事,尽管出于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之手,但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又耐人寻味。

首先,习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抓材料,发现一对燕子,便连续观察,于是燕子“从侦察环境,到选择位置,到清理地基,到衔泥构筑,五天时间便告竣奏凯了”的材料进入文中,过程清晰,要言不烦。

其次,善于把眼前从生活中的观察所得与往常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结合起来运用。下课时走廊里跑跳打闹以及扑捉小粉蝶的狂热情景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事,习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与眼前发生的事沟通、联系,眼前材料寓含的深意极其自然地得到揭示。

再次,观察的对象不拘泥于某一点。既观察燕子如何做窝,又观察它们飞来飞去矫健的身影和呢喃的 5

话语;既观察同学对燕子的赞美,又观察同学在课堂上禁不住向外张望的情景;既表露自己观燕子做窝的感受,又猜度燕子的心情与胆识,人与物,人与人,个体与群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均作了认真的观察,进入文章,构成有机的整体,各自发挥作用。

善于调动知识储存为眼前材料服务,从而深化材料的价值,突出文章的主旨也是本文的明显优点。燕子的“行得正”,“终生扑食蚊蝇,美化环境”,麻雀的“行不正”,“只好偷偷摸摸住墙洞”,鹦鹉虽“行不邪”,“却又太过娇爱无大用”,这些知识都储存在习作者的脑海里。由于眼前燕子做窝事儿的触发,这些知识从脑中小仓库里跳跃而出,通过比较,展开议论,赞美勇敢、见识和自信的主旨就突现在读者眼前。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简洁(除结尾稍有孩子气之外)。个别句子中有别字,如“蜂涌”的“涌”应是“拥”。

要语一束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人脑人心。

要激发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对所接触的人、事、景物,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就能见别人之所未见,闻别人之所未闻,获得“发现”的欢乐。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功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

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

──勤于积累

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经验,都亲目能睹,亲耳能闻,亲身实践,通过阅读,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须记住: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时笔下越有神。

文心絮语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中学生无不读过。它不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情操给后人以深深的启迪,就是对洞庭景色的描绘,也是景物描写中的一绝。“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霪雨霏霏”的阴风浊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胜状刻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是否想到:范仲淹据说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笔下所描绘的巴陵胜状,非亲眼所“观”,而是虚拟的。既是虚拟,为何又写得如此逼真,使人拍案叫绝呢?原

来他有生活上的积累,再加上读画所得,笔下便出现绝妙好景。

范仲淹是苏州人,从小熟悉太湖景色,后来又官贬饶州(现江西上饶),又对鄱阳湖的景色十分了解。生活上有太湖景、鄱阳湖景的积累,再从滕子京那儿得到《洞庭秋晚图》的画,仔细阅读,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巧妙地揉合,笔下洞庭湖的景色就活灵活现。

上面这个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生活积累对写作是多么的重要。深知其中道理的年轻人常以作家为榜样,勤奋地把生活中撷取的朵朵浪花记下来,如春意盎然的美景,扣人心弦的场景,精彩纷呈的对话,鞭辟入里的议论,均可作点手记。生活手记是写作素材的仓库,经久不懈地储存,必然富足。

也许有同学认为:我们的记性好,这些事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忘不了,何必一丁点儿的东西要麻 6

烦“笔”呢?其实不然。人类确实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据研究,人脑可以储存1015比特的信息,容量巨大,保持的时间也很长。巴金说过,有两百篇文章储存在他的脑子里。日本索尼电器公司职员友寄英哲能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2万位。然而,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做到事事有清晰的记忆,遗忘会悄悄跟随着每一个人。因此,写作材料的仓库不仅靠记忆,更靠手勤。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得好:“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提高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阅读中采集,善于积累多种材料,凡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看到作者勤学、积累的功力。众所周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笔记。他在图书馆习惯坐同一个位置,有时一天在图书馆里坐十几个小时,他座位下的地板小知不觉被踩成了两个脚印。当然,中学生习作所要求的无法与如此的巨著相比,但写巨著的这种废寝忘食、苦苦积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精读,撷取有价值的材料。有些佳作,不仅语言好,内容好,材料也很丰富,能增进知识,增长见识。阅读时应精细、精心,反复咀嚼,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摘录备学备用的材料。例如唐弢的《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以十分丰富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语文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摘录的价值。有的可直接摘录,如: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引自清人沈德潜著的《说诗畔语》,全句是“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送无可上人》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注的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唐朝范阳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有的自己作简要的概括,如:

文学语言同时要具备绘画和音乐的特点,有色彩、有音响地来描写生活和反映思想。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先后用过“到”、“过”、“人”、“满”,最后才选定“绿”字。

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著名学者王国维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必须向生活汲取,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语言。普希金跟奶妈学语言;列夫·托尔斯泰一接触到民间语言,就立意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听到有趣的谚语立即记下;阿·托尔斯泰从法院里审问犯人的一本记录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俄罗斯语言,并依靠这个宝藏写出了小说《诱惑》;高尔基说:“从16岁开始,我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的。”

社会急遽变化时,新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此时语言会出现大矿藏。尽管这种语言显得幼稚、粗糙,乃至混乱,但其中确实埋藏着“语言的金子”。

请看,一篇短文中容纳了多少有关锤炼语言的材料,稍加摘录,就有10条,如果不注意积累,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从记忆中消失,有时至多留下个模糊的印象。

博览,同样要注意积累,勤于动笔。在现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更要博览群书,文史哲,数理化,音体美等等书籍均要涉猎。阅读面广,智力背景丰富,如蜜蜂采花,采过许多花,就能酿出蜜来。

积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摘录式笔记。如上文所举例子。可录名言佳句、精彩段落,可对书中、文中主要论点、主要内容摘其要记录下来。

做卡片。可摘录,可提要,可批注,可写心得。

索引。如果要记的内容多,可采用索引的方法,把文题、书名、作者、页码等记在笔记里或写在卡片上,备日后查用。

报刊剪贴。把报纸或杂志上具有价值的简短文章,剪下来贴在活页本上以备阅读、运用。

积累时可铺开一定的“面”,广为收集,也可先列若干专题,如理想、志向、道德、情操,学习方法,名言警句,科学天地等等,定向积累。

无论用哪种方法积累,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积累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分类整理,千万不能糊成一锅粥,如果眉目不清,材料再好,也难以及时而充分地使用;二是忌滥,积累的材料确有意义,确有价值,评注、心得也是真有独特见地的,如果一般性的都捡到“仓库”里,拉杂不堪,把“宝贝”淹没,也成不了写作的宝库。

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近代学者梁启超等等都在读书积累方面下过大功夫。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数干张卡片。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

于漪教你写作文二开阔视野,广为采撷(1)

柿叶铺庭红颗秋

我家庭园正中偏东一口井的旁边,有一株年过花甲的柿树,高高的挺立着,虬枝粗壮,过于壮夫的臂膀,枝条特多,大叶四展,因此布荫很广。到了秋季,柿子由绿转黄,更由黄转为深红,一颗颗鲜艳夺目,真如苏东坡诗所谓“柿叶铺庭红颗秋”了。

柿是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每年春末发叶,作卵形,色淡绿,有毛,叶柄很短。夏初开黄花,花瓣作冠状,有雌性和雄性的区别。雌性的花落后结实,大型而作扁圆形的,叫做铜盆柿;较小而作深圆形的,叫做金钵柿。我家的那株柿树,就是结的铜盆柿,今秋产量共有五百多只。可惜未成熟时,就被大风吹落了不少,成熟以后,又被白头翁先来尝新,又损失了一部分;然而把剩余的采摘下来,除了分赠亲友外,也尽够我们一家大快朵颐了。在柿子未成熟的时候,皮色尚未转黄,而孩子们食指已动,那么我就先摘下一二十颗,浸在盛着鸳鸯水的钵子中(把沸水和冷水混合起来,叫做鸳鸯水),四面用棉絮包裹,过了十天至半月取出,扦了皮吃,甘美爽脆,十分可口。至于皮色转黄而尚未转红的柿子,味涩不堪入口,必须用楝树叶阉熟,或放在米桶里过几天,也会成熟。柿子成熟之后,又酥,又甜,实在是果中俊物。

古人对于柿树有很高的评价,说是有七绝:一长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蛀,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这七点柿树确兼而有之,为他树所不及。只因落叶肥大,曾有人利用它来练字。据说唐代郑虔任广文博士,工诗善画,家贫,学书而苦于没有纸张,因慈恩寺有大柿树,树叶可布满几间房子,他就借了僧房住下,天天取柿叶来写字,一年间几乎把整株树上的叶片全都写遍了;他的书法终于大有成就,被夸为“郑虔三绝”的一绝。

成熟的柿子称为烘柿,晒干而皮上生霜的称为白柿。据李时珍说,烘柿并不是用火烘熟的,只须将青绿的柿子收放在容器中,自然烘熟,好像烘过一样,涩味尽去,其甜如蜜。白柿就是生霜的干柿,做法将大柿压扁,日晒夜露,等它干了之后,藏在陶瓮里,到得皮上生了白霜才取出来,这就是柿饼,那白霜称为柿霜。据说患痔病的常吃柿饼,可以减轻;将柿子和米粉作糕饼,可治小儿秋痢,那么食物也可作药用了。

这是现代作家周瘦鹃的一篇说明柿树、柿子的短文,从这篇短文中,我们可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积累的丰富。

首先是园林知识的丰富。对柿树的枝、干、叶、果、生长情况、结实情况了如指掌,因而说明时具体、明白、准确、细致。特别是柿子转色的叙说,不仅具体,而且给人以美感。这是由于作者一边从事创作和翻译,一边以相当多的精力从事园艺工作,从亲身实践中积累了栽培花木、种植盆景的经验。

其次是文学知识的积累。柿树叶子肥大,可利用它来练字,非停留在一般性的叙述水平,而是举唐代画家郑虔的事例加以说明,更有说服力。举例又不拘于用叶写字,而是顺带介绍郑虔的官职——广文馆博士及三绝——诗、书、画(郑虔与杜甫为诗酒友,工诗善画,书法出众),使所举例子更为丰满生动。又如 8

文章标题,引的是“柿叶满庭红颗秋”的诗句。全诗是“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松风梦与故人遇,自驾飞鸿跨九州”。诗题是《睡起》。该诗一般不为人引用,且作者一说苏东坡,一说黄庭坚。由此也可见周瘦鹃文学方面积累之深。

再次是古代科学知识、古代文化的积累。如古人对于柿树的“七绝”的评价;又如柿子未成熟时,孩子们食指已动的用典(《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国人送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子

宋见了,食指忽然自己摇动,以为一定可吃到好的东西。)增添了情趣。

医药知识丰富,也是一特色。柿饼可减轻痔病,和米粉作糕饼,可治小儿秋痢等。

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形容柿树“年过花甲”;用词的生动、准确,如“大快朵颐”(“朵”是动义,如手之捉物叫做“朵”,“朵颐”,就是动颐,嚼。“大快朵颐”形容吃得十分开心。)等等。真可谓用得得心应手。

这篇短文选自周瘦鹃的《花木丛中》一书,如果有兴趣读一读,就会发现书中所反映的花木知识是何等渊博,有趣的典故,美丽的诗词,俯拾皆是。读了,能大大增添学养。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于漪教你写作文二(1)习作评说

尾巴趣谈

动物有尾巴,这个结论童叟皆知。猫有尾巴,那黑白相间的尾巴,就像一把钢鞭,给猫增添了不少威风;鱼儿有尾巴,那片月牙儿似的尾巴灵活地摆动着,鱼儿也悠闲地穿行在水草之间;松鼠有尾巴,那条红棕色的尾巴几乎和身子一般大,每当松鼠在树上活蹦乱跳时,这条尾巴也随着身子一起一伏,高高地翘在后,看上去还挺可爱。

可是,动物们长了那么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尾巴,作什么用呢?首先,尾巴能帮助动物活动。就拿我们熟悉的鱼来说吧,鱼的尾巴就像船上的浆和舵,它左右摇摆时,可以产生一股反冲力,推动鱼身的前进。金枪鱼的速度之所以能达到70公里/小时,还是尾巴起了重大作用;另外,鱼尾也能控制前进的方向,当它向左偏时,能使身体两侧的水压不平衡,于是,鱼儿就会向左转弯;反之,则会向右转弯。另外,尾巴还能保护自身并成为一种武器。在烈日当空的夏天,牛常常会受到一种叫牛虻的小飞虫的袭击,它们专门在牛、马的皮肤上吸血,牛为了避免受到袭击,往往会拿自己的尾巴在身上拍打,以便赶走牛虻。还有一种动物——鳄,它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亿多年了。鳄之所以没有在茫茫的生物界中消失,主要是由于它的尾巴,它的尾巴几乎有身长的一半,且表皮十分坚硬,当它猛一转身甩开尾巴时,有几百公斤的力量,可以把一棵大树打断。一般的羚羊、牛、马等动物更谈不上挨它一下子了,连“百兽之王”——老虎,也惧它三分。所以鳄鱼凭着尾巴几乎可以打败除了人以外的一切动物,使它历经沧桑,在二亿年中没有被淘汰。

这就是一般动物的尾巴的主要功能。可是,还有些动物的尾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使尾巴成了这些动物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大家颇为熟悉的动物——袋鼠。袋鼠一般高达2—3米,它前肢特短,生在胸前,后肢特长,这样的结构十分有利于跳跃,使它能以60公里/小时

的速度向前跃进;可当它站立时,由于前肢很短,不能支持到地面,很容易摔倒。可是袋鼠长了一条1米多长的尾巴,平时跳跃时,尾巴也一上一下地摆动,保持袋鼠的平衡,当它站立时,尾巴又好像“拐杖”似的,直挺挺地支撑着地面,以防摔倒。要是没有尾巴啊,它真的要“寸步难行”了。

绵羊大家一定很熟悉,可它的尾巴也有特殊功能。当绵羊来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它就会“开怀畅饮”,吃得饱饱的,然后把养料都储藏到尾巴里面,就好像骆驼把养料藏在驼峰里一样,那条尾巴一下子会长粗2—3倍,好像胡萝卜一样;在行走的途中,绵羊就利用尾巴中的养料过活。当它再来到水草丰盛的地方时,那条粗大的尾巴已经变成了细细的一根了,接着,它又大吃大喝,把养料再储藏进去„„

除了以上几种以外,有些动物的尾巴具有报警的功能,当它把尾巴外面深色的地方竖起时,就表示“没有敌人”,当它把尾巴里面浅色的地方竖起时,就意味着“危险,快逃”„„

看到这里,你知道了吧,别看尾巴大小不同,功能各异,可是对动物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了。

这是一篇初中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当堂作文,尽管文字上有缺点,但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还是颇具特点的。

参赛者对动物的尾巴的形态、功能有所了解,并作了一定的积累,有些有关知识储存在记忆中,使用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文中谈到的尾巴涉及的动物面较广,有猫、松鼠、鱼、牛、鳄、袋鼠、绵羊等;说明尾巴的功能,有一般的,有特殊的,并运用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具体生动。如果平时阅读不认真,不注意积累,笔下不可能有如此生动的材料。

语言毛病比较多。有形容不当的,如鱼儿尾巴像“月牙儿”;有以偏概全的,如猫的尾巴“黑白相间”,其实猫的皮色多样,不都是“黑白相间”;有说明欠准确的,如袋鼠的尾巴在于支撑地面,帮助袋鼠站立,而不在于助跑,不在于没有尾巴,就“寸步难行”;又如绵羊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吃水草,不能说是“开怀畅饮”;有的不够明确,如尾巴的报警功能,未举例说明。此外,在说明的层次方面也可作一点调整,使条理更为清晰。尽管如此,由于参赛者平时注意知识积累,故而文章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可读性。

广为采撷,对中学生来说,也是做得到的,采撷越广,文章材料越丰富多彩。下面是香港一位中学生的习作,从中也可见到平日注意采撷的情况。

面 谱 说

昨天放学经过街角时,被一张夺目的戏曲海报吸引住。这并不精致,可是剧中主角那张涂满油彩的面庞,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勾起了我的回忆。

小时候,婆婆常和我去看粤剧,每次当我见到那些开脸的艺人总情不自禁地想:好好的一张脸为何要涂得像个怪物似的?“哪!黑面的是包公、白的是奸鬼曹操、红的就是关公。面上涂了颜色,好让咱们看戏的容易辨别清楚嘛!要不然,我怎知谁是忠谁是奸呢?”这是婆婆妁.答案。可是我还不明白,

为什么演古人要开脸,演现代人却又不开脸?婆婆答不上,总是说:"从前又岂同现在。”于是我就识趣不问了。问题因此搁置,但对面谱的兴趣却更为农厚了。

其实,不单中国的京剧、粤剧等借助面谱来分辨角色,就是东南亚、非洲乃至西洋也用面谱。就以日本为例,传统戏剧演员,均需涂上面谱。据说白色是代表武士,是忠的。表演时,他们除涂面谱外,还要穿上一套十多磅重的戏月艮,又笨又重。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表现出武士的威严和雄壮。至于东南亚、中亚及非洲一些部落在庆典时,喜欢以舞蹈助兴,舞者面上也往往涂上面谱以助辨认角色。西洋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演者——小丑,也是涂上不同的面谱,使人辨别他们不同的表情。

从前,各地舞台表演者都用面谱来帮助观众辨别角色。现在,借助面谱的舞台表演已渐衰落,现代角色再不用涂得满脸花花绿绿的了。

你可能会问:“这一来,面谱岂不失去了它的作用了吗?”不,面谱虽已从表演者的脸上取下来,但自古至今,它们从未从人们的脸上剥落。

无形面谱,正如演戏的面谱一样,出现在世界每个角落,不论欧洲人、亚洲人,还是美洲人等,都戴它。

文明与面谱,似乎有不解之缘。文化基础深的民族,面谱的花样自然繁多。比如粤剧,面谱的颜色与式样可说是多彩多姿。中国人是聪明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对于戴面谱的学问自然更精通。一个人随时可以拥有多种多样面谱,可真是世上罕有,一批精于此道的面谱专家纷纷出现了。一些落后部族,当然不甚了解面谱的妙用,所以一个人顶多只有一个面谱,于是文明人本着一片善心,企图改变他们,把“文明”带到他们那儿去,使他们也变成爱戴面谱的“文明人”。

可是你可知道,“面谱”实在有如毒品与病菌一般,是会毒害人间的!人们借助它,把病毒传染到世界每个角落,腐蚀人的本来面目,使人类走上尔虞我诈、互相仇恨的道路,长此以往,后果真是不可设想!

由此可见,无形面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世人沾染日深,到头来只能是自取沦亡。只有还未戴过面谱的孩子能保留真纯,我不禁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救救孩子。”真的,救救孩子吧!

这篇议论文有一定的深度,启人深思。它从一张夺目的海报引出议论的课题——面谱,然后从纵横两 10

个方面展开论述。纵的方面是演古人开脸,以助辨别忠奸,演现代人不涂面;横的方面由京剧、粤剧的面谱论述到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对面谱的使用。对有形面谱进行论述后,进而对无形面谱展

开论述,着力论述文明与面谱的关系,揭露文明人对落后民族的欺凌,揭露面谱对成年人乃至孩子的毒害,指出去除无形面谱的艰难,最后以“救救孩子”的呼声作结。文章有说服力,除见解鲜明、结构清晰、详略得当外,十分重要的在于材料比较充实。习作者既善于从生活中直接取材,如戏曲海报、小时候看粤剧,婆婆的言谈等生活中的材料,又注意从书报杂志中取材,如日本的传统剧,西洋的小丑,东南亚、中亚及非洲一些部落的庆典等,都是间接获取的材料。

由此可见,兴趣广泛对材料积累能起积极的作用。

开阔视野,广为采撷

于漪教你写作文二开阔视野,广为采撷(1) 要语一束

头脑里“仓廪”充实,写的文章才会材料厚实,质地好。

“仓廪”靠坚持不懈地储存。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对中学生来说,精读、博览尤为重要。

积累须眼勤、手勤,多看、多读、多记录,背诵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段落也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手段。

积累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做读书笔记,可做卡片,可作索引,可剪贴,可自己创造好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眉目清楚,讲究实用。

过一段时间,阅读积累的材料,既是吸收精神养料,也是一种乐趣。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 ──写作的冲动感

学习写作的人在认识上常常会进入这样的误区:只要掌握写的技能技巧,作文一定高质量高水平。其实不然。学习写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冲动感。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性、责任感,再好的技能技巧也难以掌握,更不必说下笔千言,感人肺腑了。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写作冲动感一经形成,就会思绪纷呈,妙语连珠,写作进入最佳状态。写作热情、写作冲动不是自天而降,凭空产生的,而是写作的人频繁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对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花草鸟兽,对社会上纷繁的人和事认识、理解、感受的结果。

中学生都读过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也都为之而感动过。这篇300字的通讯在50年代初期曾经使亿万热血青年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曾经使亿万读者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时间,热爱祖国、热爱最可爱的人的浓烈感情弥漫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植根于千千万万的人民心中。为什么这篇文章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作者一番倾吐心潮的话语能给我们以极好的回答。他是这样说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

“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感觉呢,那就用不着说了„„你跟他们交上知心朋友,你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 11

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也就是说,才能使你感受得更深些。”

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至少可领悟到以下一些写文章的道理。

一、作者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急于要说,急于要写,急于要告诉别人,正是这种写作冲动,正是这种难以控制的奔腾的写作热情,造就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内驱力,是使思维活跃、生活素材在脑中涌现的内部动力,写作的人如果蕴藏的思想感情不汹涌澎湃,如果没有一吐为喜悦、为愉快、为欢乐的表达情绪,下笔绝不会一泻千里,气势感人。

二、写作的热情与冲动来之于对现实生活的接触与理解。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火热的斗争中,和志愿军——指导员、战斗英雄、一般战士、干部、新参军的学生和过去曾经是落后的人交朋友,了解他们,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理解,感受,深深地感受,因而有倾吐为快的热情。学习写作的人要能激情满怀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歌颂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鞭挞丑陋的人和事,必须认真地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用眼观看,用耳倾听,用心细思,事事留意,处处积累,培养写的热情。如果对生活冷冷淡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无论如何也出现不了写作冲动的动人境界。

三、写作的热情与冲动还来之于崇高的责任感。作者长期生活在部队里,战士

伟大的英雄气魄,感人的英雄事迹不断撞击作者的心灵,震撼作者的肺腑,出于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要把战士的纯洁的品质、刚强的意志、淳朴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和英雄的业绩告诉给祖国的朋友们,让人们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为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学习写作的学生尽管与作家写通讯报道的目的不完全相同,但同样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文章,是学习的需要,日后工作的需要,是步入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学习写作的目的意义越明确,肩上越有责任感,越能激发旺盛的写作热情,越容易孕育写作冲动。

写作冲动绝不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耳目与心灵,激起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涌出要诉说、要呐喊、要歌颂、要鞭挞等等强烈情感。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千古传诵的佳作,就是心声的吐露,特别是末尾处: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经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杜甫在成都营造了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草堂,好不容易有了个安身处所。谁知有一天突然暴风雨发作,江翻石走,草堂旁据说已经生长了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尽管与雷雨抗争,但是根还是断了,被狂风拔起,像死了的龙虎一般倒在荆棘中。八月的又一天,秋风怒号,草堂顶上的三重的茅草都被无情的风卷走,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候,风虽停了,但乌云聚集,下起了密密麻麻的雨,雨不停地整整下了一夜,屋里已漏得没有一块干土。雨下到地上,下到屋里,也下到诗人的心上,漫漫长夜无法入眠。诗人思绪万千,心潮起伏,由自己遭受的灾难联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联想到怎样才能盖上千万间的房屋,使天下寒士喜笑颜开,再不遭受狂风暴雨袭击之苦。诗人情不可遏,于是在无眠的长夜里唱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情感的冲动构成的千古绝唱,高潮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在心扉的坦露,在生命的奉献。这种高尚而博大的情怀令读者激动不已,肃然起敬。

写作热情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勤于笔耕,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快乐,有的是孜孜矻矻,长期坚持,力求文字能准确地表达情意。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意思是说:自己生平没有痛快、高兴的事,只有写文章,想到什么,笔下就能曲曲折折充分地加以表达,自己认为人世间快乐的事,再也没有超过写文章的了。这种炽热的写作热情、写作冲动,可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因为苏轼把写诗作文升华到人生欢乐的境界,把人生欢乐融化于写诗作文之中,因而他的作品气势恢宏,畅达淋漓,挥洒自如。他的同乡唐庚也是宋代著名诗人,他写诗作文的情况就与苏轼迥然不同,苏轼是欢天喜地,唐庚是愁眉苦脸。唐庚说:“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回。”这段话从另一角度揭示了持续高涨的写作热情。他说,写诗是最难的事,自己写诗非常苦,要痛苦地口吟好些天,然后才能成篇。第二天拿出来读读,发现毛病百出,于是再痛苦地推敲好些天,反复修改。隔了一些时候拿出来再读,又发现了毛病,这样反反 12

复复好多次。这种对写作执着追求的热情十分难能可贵。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明白:写作热情可呈奔放的形态,也可呈含蓄、深沉的形态,但不论什么形态,其共同点是要写、爱写,要充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意。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应该也必须具备的。

热爱是培育写作热情、激发写作冲动的基础。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爱慕、敬佩,主动地接受教育,以高尚的人文美、雄伟粗犷或雅致灵秀的自然美陶冶自己的心灵,知识增长,心灵丰富,心田里就会有绵绵思绪往外倾吐。热爱生活,对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充满憎恨、厌恶,同样有要说、要写的感情冲动。

在热爱生活的同时,还必须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学生们读到这个内容,心中很不服气,认为我们祖国的语言最优美。我觉得我们学生的认识、感情是可贵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宝藏极其丰富,它的表达情意的准确程度、细腻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只有怀着热爱它的深情,孜孜不倦地探求、挖掘,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语言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要掌握工具,熟练地加以运用,须坚持不懈地认真地进行训练。只有满怀浓厚的兴趣,满怀浓郁的深情进行训练,才会以写作为乐事,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写作热情。

无数写作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热情越高涨,写作情感越激越,语言编织的文章越情真意切,内容丰厚,习作者越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年青的学生风华正茂,豪情满怀,只要有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不断培育写作的热情,必会出现拈笔伸纸、一吐为快的动人佳境。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于漪教你写作文三拈笔伸纸,一吐为快(2) 佳作借鉴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首诗爱国主义感情如火山般的喷发,震人心魄。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感人力量?那是因为作者在感情极端冲动下写成。作者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在国外饱尝民族歧视之苦,而国内又是反动军阀的罪恶统治,他悲愤满腔,胸中燃烧着炽烈的爱国热情,正如他写给诗人臧克家的信中所说,把自己比喻为“没有爆发的火山”。1925年夏,他回到祖国,正是反帝运动高潮的时候。这时候他不仅看到了帝国主义反动派对人民血腥的统治与镇压,也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席卷全国汹涌澎湃的反帝怒潮,说明了“谁是中国人”,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伟大”,胸中的火山爆发了,他大声喊出了一句话:“咱们的中国!”“爆”,揭示了在胸中积蓄已久的话进发而出。诗人察觉到缄默的中国蕴藏着惊天动地的巨 13

大力量,坚信一旦火山忍不住缄默,就会突然间青天里一个霹雳,到那时帝国主义反动派就要“发抖,伸舌头,顿脚”。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句话》是首响亮着中华民族庄严的最强音的诗,激情奔放,语言凝炼,它是诗人对祖国命运满怀的深情浇灌而成。炽热的爱国情感燃起了势不可挡的写作热情,这种写作热情浇铸的诗句铿铿锵锵,唤起读者由衷的共鸣。

写作冲动、写作热情并不都是像火山岩浆般的喷射,有时它表现为细微的、平和的、素静的,甚而是含蓄的,难以觉察的。李广田的散文《花潮》就是另有一番风味。

花 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别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真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放,“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耀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的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洋气得很。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惊呆了。画家们正调好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 14

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

„„

花潮描绘得如此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关键在于作者心潮起伏,汹涌澎湃。作者如果走马观花,对海棠无千种情,对观花人无万种爱,无涌上心头要表述这花景、人景的强烈欲望,笔下要能如此风光绮丽,花潮荡漾,显然是不可能的。

作者的心潮融合在花潮的描写之中,咏花的热情在字里行间细细渗出。潮,铺天盖地。往上看,“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攀到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每棵树炫耀千朵万朵的鼎盛,每朵花诉说自己的喜悦。总写,分写,群体,个体,花的气势已伴随着作者的热情生动地铺展开。然而,仅仅凭此细说,还远远不能表达心潮的起伏。于是,进一步在花潮的动态上着笔。“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行文至此,花潮铺天盖地、汹涌澎湃的气势毕现。

单从形态、色彩角度刻画尚不能充分表达歌颂之情,于是又诉诸听觉,从声音方面着笔。以风声、蜜蜂嗡嗡声、黄莺歌声,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天籁人籁,交织成为海上午夜的潮声,把花潮的气势,花潮的生命力深入一步地铺展,把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糅合起来,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美景须靠人添意,景中有人,景就活起来,洋溢生意。人潮因花潮汇集,流动,二者交融,画卷就更为波澜壮阔。作者在人潮的描绘方面,同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仍然用铺陈的手法来描绘观花人的种种形态和心态。尽管观花人有坐,有站,有大方,有贪心,但共同的特点是陶醉,陶醉于花巷、花街、花海、花潮之中,面对绮丽风光,只得“徒唤奈何”了。总写了观花人的形态、心态,还未尽情,还未达到“一吐为快”的境地,于是又分笔写老头儿、老妈妈、青年们、青年妇女们、小学生们、画家、摄影者等等观花的情景。尽管这些人表情不同,动作各异,但都“聚焦”在“花”这个耀眼点上,沉浸在花潮的欢乐之中。“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这些句子只要稍加思量,就可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热情如暖流奔泻。作者把“人”与“花”交织起来写,巧妙地选择了照相的角度,把花与人、人与花胶合在一起,一“照”,一“遮”,一“伴”,气象万千,意味无穷,深化了花潮的意境。作者的心潮调动了手中的笔,极其生动地描摹了圆通公园的花潮,绘声绘色绘形,给读者以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于漪教你写作文三拈笔伸纸,一吐为快(3)习作评说

黑土地上的忏悔

爷爷去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期待,带着我的忏悔,走进了自己耕耘了一辈子的黑土地。

窗外,下着淫雨。风直灌进我的脖子,我一哆嗦,蓦地一抬头,看见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风中微微摇动。

„„

“爷爷,这鸟儿叫啥名字呢?”我曾经这样问爷爷。

“噢,它是燕儿呀!”

“燕儿?”

“是呀,你可记得‘燕子归来寻旧垒’么,它是吉祥的鸟儿啊!”

唉!怎么能忘呢?小时候,我常常偎依在爷爷身旁,听爷爷讲“九死而不悔”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燕子归来寻旧垒”这句诗了。每当讲到这里,爷爷总是深情地对我说:“孩子,这就是我们祖国啊!人,不能忘了本土啊!”

屋内,悲悲切切,我木然地望着门外的小河,蒙蒙细雨飘落在河面上。

„„水乡的夜,是那么美,黑黝黝的山峰像屏障,萤火虫一闪一闪,满月在河面上撒下了一把银波。

“这么晚了,您老还在打鱼?”

“噢,孙女咳嗽,打些鲫鱼治嗓子。”

第二天,我刚起床,爷爷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鲫鱼汤走进来,“喝了吧!”

鱼汤真鲜啊!干渴的嗓子仿佛一下子就好了。

“爷爷,真好喝!”当我抬起头来,才看见爷爷眼里布满了血丝。

“爷爷,您的眼睛„„”

“噢,没事,歇歇就行了。”回答得很轻松。

为了我,爷爷通宵未眠„„

在爷爷身边,我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该上初中了。一天,爸爸从城里来了,要接我回去读书。我急哭了,我怎么舍得离开这曾给我无穷乐趣的故土?

“爷爷,我不去,不去嘛!”我几乎是在哀求。

“孩子,在城里能学到更多东西,若真想爷爷,放假时回来看看,不也挺好么?”

就这样,在一个清晨,我告别了老屋,告别了爷爷,告别了蜻蜓、蚂蚱。

“上学堂要认真,莫惦记着爷爷。”我倏地发现,爷爷眼里也含着眼泪。走了很远,还依稀看见爷爷站在门口。

噢,爷爷„„

时间,像飞梭,编织着日月星华。我离开老屋已整整三年了,带着久别后重逢的喜悦和激动,回到了爷爷身边。

可是,当我风尘仆仆踏上这片黑土地时,却失望了,满腔的喜悦顿时被莫名的压抑代替了。在我的记忆里,故土的一切都是那么有吸引力。现在,却觉得那么狭小。村庄的南北两端相隔不过两百米,几个小孩在跑着玩风筝,脚下扬起一阵尘土。

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土么?

蜻蜓、蚂蚱我已失去了兴趣,小河已没有往日的光彩,老屋,长出了枯草,爷爷——老了。

现实与想象相差太远了。

我第一次怀念城里的一切,柏油马路,高大的楼房,以及永远被妈妈拖得干干净净的棕色地板。

“渴了吧?喝一口井水吧!甜着哩。爷爷从水桶里舀了一杯井水,递给我。

我接过杯子,抿着嘴喝了一口。

随即,又吐了出来。

“怎么了?你!小时候不是很爱喝吗?”爷爷吃惊地望着

“谁爱喝啦?土腥味!”

“„„”爷爷手中的杯子失落了,水汩汩流进了黑土地的缝隙里。

“爷爷,您„„”我拾起了杯子。

“爷爷很累,去歇会,一个人玩吧!”

我分明望见,爷爷深深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从那以后,爷爷总是从商店里买汽水给我解渴。

„„人们的悲哭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后院,有一口井,我叹了口气,走过去,按住摇把,向下压了几下,没有水涌上来,而我的手却沾满了灰尘,好久没人使用这口井了。几经周折,我终于望见了井水从井口涌出,舀出一杯,清明透亮的,杯中似乎又出现了爷爷吃惊的样子。心一酸,仰起脖子,一口气喝下,是那么清甜。唉,三年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我对这片黑土的眷恋之情。

此时,我明白失去的太多,太多„„

爷爷,你若在天有灵,能原谅我么?

黑土地,曾哺育过我的土地,能饶恕忘了本土的子孙么?

那天,我刚进门,爷爷就怒气冲冲地问我:“这本书是哪儿买来的?”我一愣。

“《霹雳舞入门》,是你看的么?”不等我回答,爷爷又说了第二句。

几天别扭的生活,已使我觉得不适,今天忽然被爷爷说一顿,我不禁反问了一句:“凭什么不能看?娱乐有什么不可以?”

“你会耽误正业的!”

争论的结果,那本书锁进了爷爷的柜子,我也负气离开了故土。

„„

现在想起来,太后悔了。要是我登上火车一刹那间看看黑土地,一定会回到爷爷身旁;要是我好好的,设身处地为爷爷想一想,我也许不会离开爷爷。

留给爷爷的是怎样的痛苦啊!

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很多。我难道忘了本土?

“人,不能忘了本土啊!”爷爷的话,在我耳边响起,犹如一声霹雳,把我震醒了。

在爷爷遗像面前,我陷入了沉沉的反思中。相片上的爷爷那么削瘦,但精神矍铄,我仿佛听见爷爷正在对我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莫过于热爱国土了!”

“姐,这是爷爷给你的。”堂弟递过一个包。我颤抖着揭开外面包着的报纸,里面是《霹雳舞入门》这本书。扉页上,有爷爷用毛笔写的一句诗:“燕子归来寻旧垒。”

堂弟落泪了。我也禁不住热泪长流。

(龚霁凡)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外。显然,习作者面对爷爷的永远离去有说不尽的遗憾,有无穷尽的忏悔。这份真挚的亲情,这份由衷的爱戴,冲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不吐不快,不痛痛快快表达,难以平抑心头感情的波涛。正因为感情上波澜起伏,才掀起写作上的冲动,也才可能写出这一波三折的文章。

文章下笔点题。谁“忏悔”?谁和“黑土地”为伴终生?为什么是“黑土地上的忏悔”?习作者用了十分简单而平静的语言来述说。然而,在这简单而平静的背后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遗憾、期待、悲哀、悼念、忏悔„„一下笔,就揪住了读者的心。

写作冲动促使习作者把眼前景与昔日事交织起来写。由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风中微微摇动眼前景的触发,勾起了孩提时代爷爷深情教导、疼爱备至的往事。黑土地上的无穷乐趣,是爷爷亲手撒播,三年后返回故土的失望、冷漠,使爷爷伤心而无奈。鲜明的前后对照,使内心的忏悔之情极其自然地升腾。习作者又从记忆中的土腥味的井水引出眼前的汲井水,喝井水,以“清明透亮”、“清甜”的井水寄托对爷爷的哀思,表述对爷爷的忏悔、对黑土地的眷恋。正当用呼告的手法请求爷爷原谅、请求黑土地饶恕时,笔锋一转,又从眼前景引出了往事的诉说。一本《霹雳舞入门》惹得爷爷暴怒,而爷爷离开前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的“燕子归来寻旧垒”的诗句,更似重锤扣击习作者的心窝,愧疚之情不能自己。

写作冲动并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漫无边际,杂乱无章。尽管习作者由于内心的激动,一会儿眼前景,一会儿昔日事,一会儿昔日事,一会儿又眼前景,但并不杂乱,因为全文有一根中心线贯串,那就是“燕子归来寻旧垒”。祖孙之间的亲情凝聚在对故土——黑土地的热爱、眷念中,而热爱故土又与热爱祖国紧密相联,这就使“黑土地上的忏悔”寓有深刻含义,不是一般地寻找“旧垒”,对爷爷的怀念,不是一般的亲人之念,而是在向一位爱国老人奉献哀思和赤诚。

毕竟是习作,有些语句拖沓,省略号用得过多,结尾“堂弟落泪了”完全是赘笔。

拈笔伸纸,一吐为快于漪教你写作文三拈笔伸纸,一吐为快(4) 要语一束

写作冲动是写作的内驱力,是使思维活跃,生活素材在脑中涌现的内部动力。

文章是心灵的轨迹,有旺盛的写作热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感,一行行文字就会从火热的心头奔腾而出。

写作热情、写作冲动来之于对自然、对社会的频繁接触。热爱生活,投入生活的怀抱,眼看,耳听,潜心思考,体验感受,情感获得孕育,思维得到锻炼,想写、要写的冲动会奇迹般地出现。

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崇高责任感,是形成写作冲动的最根本的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肩负着跨世纪建设伟大祖国的重任,有责任也有义务从小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主动、积极而又精心地练习。经常练,持之以恒地练,笔端就能生花。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让思想插上双翅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千千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乌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陆机《文赋》中“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意思是:开始写文章,往往是集中视线,不听其他,深入思考,广泛采集,心神可以飞驰在八方最远之处,遨游到极高极高的地方。运用想象于一瞬间就能观察到古今,奔驰于四海。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从两段引述的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体会到想象的巨大功能。人坐在屋内握笔,心神可在天地之间任意遨游,贯通古今,横越四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开发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写作中发挥想象的能力,无与伦比,令人叹为观止。

《天问》是一首长诗,在这首诗里,屈原一口气对天文、地理、人事等各方面提出一百七十几个问题,构思新颖,想象极其丰富,可说是篇奇文。摘录天文部分中某一些问题剖析,就可窥见开展想象的全貌。

(译文)

老天共有九层,

是谁经营测量的? 这个样子有什么用处,

是谁最早动手兴建的? 轮毂上的绳子拴在何处? 天的极顶又安装在哪儿? 八根擎天柱如何顶住? 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 九重天的边缘延伸到何方? 它依托连接在什么东西上? 天边有多少的弯曲和角落,

谁能算清楚这笔帐? 天在何处与地相合? 十二区如何划分?

日月附在什么东西的上面? 星宿何以陈列得错落有致?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

晚上停宿在蒙汜;

从天明到天黑,

它要走多少里路? 月亮有什么本领,

死后又能再生? 顾兔生在肚子里,

对它有什么用处?

一连串问题如水银泻地,一发而不可收。从天有九层想到是谁经营、谁测量、谁兴建,究竟建造了有什么用处;想到宇宙像个旋转的车轮,车轮中心上的绳子拴在什么地方呢;想到天的最高处安装在哪儿,八根柱子又怎么顶住它呢;想到天的东南角为什么会倾塌,天的边缘究竟延伸到什么地方,依托什么,连接在什么东西上;想到天边究竟有多少弯曲和角落,这笔账谁能算清楚;想到天和地究竟在什么地方相连接,天上星宿12个区究竟是怎样划分的;想到太阳、月亮究竟附着在什么东西上,而星宿又为什么在天上摆布得那么错落有致;太阳早出晚归,究竟一天走多少路;月亮死而复生,究竟靠什么本领,兔子(顾兔:月中兔子的名,即蟾蜍。)生在月亮肚子里,对月亮究竟有什么用处呢。真是一会儿天,一会儿地,一会儿日月,一会儿星辰,就在这跳跃式的思想自由驰骋中,展现了作者无穷的智慧和奇特而绚烂的精神世界。难怪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想象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想象是以生活和知识为基础的。如上面引述的“地的东南角何以倾塌”就根源于生活,因为我国地貌状况是西北高,东南低,大河大江由西流向东南,最后归人大海。又如“十二区如何划分”,也不是凭空而来,因为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星宿方位划为十二个大区。有这方面知识作基础,一触即发,问题就从脑中蹦跳出来。其实,上面所提出的寓含了众多神话传说的资料,是有坚实的生活与知识为基础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无人不知,生活中有猴子、猪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发挥想象,就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生活中有正气,有邪恶,而邪恶总是诡计多端,变换出种种伪善面目欺骗善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于是创造出白骨精的丑恶形象,创造出孙悟空以变化多端的神力与屡施诡计的妖精反复斗争的故事,以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千千万万读者。

写作中开展想象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常常是眼前的实景,即眼前的人、事、景、物。“触发点”选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是一首抒情小诗,想象丰富,具有童话色彩。这首诗的想象的“触发点”就是“街灯”,由眼前的实景“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想象开去,创造出天上街市的美景。人间、天上,回环互比,由于想象这面折光镜的作用,诗闪发出比现实更为奇幻的光辉。

莫奈是法国19世纪著名印象派的画家,他画的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学这幅画十分有名。画上,教堂掩映在雾中,轮廓隐约可见,而雾是紫红色的。有人看了这幅画,思想立即在历史长河中纵横,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画上紫红色的雾触发了他。紫红色的雾就是他展开想象的“触发点”,由此他想到伦敦环境有污染,环境污染伴随着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而产生。通常雾是灰蒙蒙的,画上却是紫红色的,这一反常规的色彩具有新奇性、刺激性,而具有新奇性、刺激性的事物最能激发想象力,是比较理想的想象“触发点”。

谈到想象,人们常常想到联想,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想象和联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思索,而且从由此及彼开始,但联想基本在由此及彼的轨道上运行,如由井冈山的竹子联想到老乡冒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用小竹筒给山上红军战士送饭的情景,联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用毛竹做的扁担带领队伍下山判[粮食的情景,联想到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联想的材料都是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所以联想是已有生活经验的组合。想象是在已有生活 19

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构成新的形象,而且是多向性的思维,不定向的,跳跃式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诗人在梦中漫游仙界时,忽而飞渡镜湖,月照我影;忽而身登云梯,天鸡啼鸣;在千岩万转中迷花倚石,闻熊咆龙吟,见电霹山崩;在恍惚间见云里的神仙纷纷而降。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所创造。当然,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无中生有;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来自过去的经验,不过,经过了加工改造。有人说,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这是有道理的。

梦也是一种想象,组成梦境的素材仍然是感知过的,上述李白的诗已证明。幻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同样源于生活,科幻小说就是以文学体裁来对未来科学的预测。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爱思、多思,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渴求,都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越能闪发光彩。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于漪教你写作文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1) 佳作借鉴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被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写于1925年2月24日。作者处于“昏沉的夜”,“石油”(点灯用的煤油)已经不多,身边缭绕着烟草的烟雾,而思想却长着翅膀飞翔,“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很美丽,幽雅,有趣”,是想象中故事的总貌,怎么美丽,怎么幽雅,怎么有趣呢?于是出现了众多的美的形象——美的人美的事编织成的云锦,像万颗奔星般飞动,飞动到遥远遥远,以至于无穷。想得自由自在,一下子把视野扩展到无穷尽。

思想跳跃,由天而地,坐小船经山阴道,于是,“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一二十种形象次第展现,接着,这些形象又都倒影在小河中,诸影诸物解散、摇动、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日光,水光,闪烁晃动,诸物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由过去所见,又一跃而写现在所见,同样是美不胜收。一切事物交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而且色彩斑斓。青的天,大红花和斑红花拉长为缕缕的胭脂水,拉成的红色锦绣带织入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斑红花影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而这一切又是发生在水中,是从水里看到的人世间的云锦,真是奇思妙想,令人神往。

两幅美景构成了一个好的故事,而这故事中的人、事、景、物都似曾相识,不过是进行了加工,进行了新的组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绚丽的新形象。新形象不是无中生有,是以生活为基础的。

想象的内容与眼前的实景要注意衔接,要衔接得自然、巧妙,不能脱钩脱节。也就是说,要注意由眼前景渡到想象景,“渡过去”,又要注意由想象景渡回眼前景,即“渡过来”,如果不渡过来,文章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飞无主了。《好的故事》在衔接过渡方面很精彩。身处昏沉的夜,展开美好的想象,是“闭了眼睛”“蒙胧中”开始的;被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深深吸引,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皱蹙,整篇的影子撒成片片。衔接得十分自然。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睁开眼苏醒以后还要寻梦境,趁“几点虹霓色的碎影”还在,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然而抛书取笔时,才知何尝有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以昏沉的夜开篇,以昏沉的夜结束,基调是悲苦的,这是现实;然而想象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令人向往的,在强烈的反差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无限的感慨。

鲁迅生活的时代早巳过去,但他在诗文中发挥想象作用的做法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仍屡见不鲜。且不说许多名著,就是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一篇短文,也可看出想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功能。

贝壳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巳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这篇短文寥寥几百字,写的是极其普遍的自然小景,然而却新气扑鼻,启人深思。对贝壳的精细描写固然有特色,而使文章大为增彩不同凡响之处,却是想象的开展。上苍给短暂和细小、脆弱和卑微的生命制作出来的居所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一丝不苟,联想到与贝壳的生命比,自己在世间停留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多,能做到的事应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文章至此,对生活的积极进取态度已有所表现,但这样表达毕竟一般化,比较平面,缺乏深度。就在此时,作者的思想突然腾飞,腾飞到千年之后可能出现的情景,两个“反复”,一个“叹息”,就把一颗固执而简单的心生动地捧到了读者的面前。与“精致”、“仔细”、“一丝不苟”比,思想升华了,意味隽永了。

21

想象的线头是怎样拉开的呢?“触发点”就是一枚小小的贝壳,尤其是它的精致的花纹,复杂的图样。面对着它,仔细观察,认真感受,深入思考,思想就离开眼前景展翅翱翔。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于漪教你写作文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2)习作评说

测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是脑子却专横地不许我接触书本。窗外的雨下个不停,教人心烦。我一丝劲儿也提不起,只好伏在案上,闭上眼睛„„

不一会儿,灵魂好像离开了我的躯壳,飘啊,飘啊,飘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我伫立观望,只见村屋寥寥可数,阡陌整齐地把田地分割开来。农民背着太阳,把着耙子在犁地。老人在屋前的小园剪草栽花,畜栏中的鸭子和绵羊在相互嬉戏,好一幅农家乐的美景。温暖充盈在空气中,把我这孤单的人也感染了。

小溪波明如镜,水流渗出了一股清凉。清新的空气,不禁使我贪婪地吮吸起来。微风又把花香阵阵传送,我感到无比舒畅。偶而捡起一块泥土,也是芳香扑鼻。我感到身上的每一毛孔都在享受着大自然释放的芬芳,像吃了灵丹妙药似的,全身十分受用。

我走进绿林,林里一棵棵树木上挂着累累的果实。我随手摘下数颗,放在怀中珍藏。

穿过绿林,我一口气爬上山坡,轻轻躺下,一边欣赏天地交接的壮观,一边欣赏云儿的变幻,奇趣无穷。

大阳在山坡后若隐若现,把霞彩衬托得更为绚丽。它们争妍斗丽,美不胜收。霞彩构成的图案是世界上最谐和最自然的,霞彩的颜色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绚烂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黑夜从四周静悄悄地压过来,大自然依然弥漫着令人陶醉的气息。我虽没有床和褥,但田野为床,星空为被,榕树根为枕,足以使我安然入梦。

突然,一阵风刮来,把我吹醒。啊!身边的美景已无影无踪,我又返回到现实的繁华世界。

雨点把我的书本沾湿了,我把窗子关上。这一关,虽标志着梦中旅程的结束,但毕竟寻觅到向往已久的美妙世界。我振奋精神,专心致志地复习功课。

(陈淑华)

这是一篇中学低年级学生的习作,内容是寻觅美妙理想的世界。作者寻觅的理想世界是风景优美的农家乐的清凉世界。

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开辟广阔的天地,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者神游不知名的地方,看田舍风光,观小溪流水,嗅空气中芬芳,摘果实珍藏,赏天地交接的壮观,云儿变幻的奇趣,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纷至沓来,构成了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想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文章从白天的欣赏自然风光写到夜晚的安然入睡,时间跨度大;由村落而小溪,而绿林,而山坡,而天地为被褥,空间不断转换。事实是:作者身在小屋,纹丝不动。很显然,想象比观察、感受更能扩展取材的领域。想象是以生活和知识为基础的,如果作者平时对田园风光不注意观察,不具备有关的知识,不管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文中的众多形象,当然也不可能选择它们作为写作材料。

文中注意了想象景与实景的衔接。开头用“伏在案上,闭上眼睛”过渡到神游大自然;思想张开双翅翱翔后,又要妥贴地收回。结尾用风把自己吹醒,返回现实,目的就在于把梦境和实境衔接起来。

用梦境表现奇思幻想是文中展开想象的常用方法,但不用梦境同样可以充分想象,神话、传说、童话等等,想象色彩都无比浓郁,许多真知灼见都是通过精彩纷呈的新形象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如此,一般习作也可向这方面努力。下面是一篇习作:

假如我是

假如我是一个可以同时生活在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那就好了,因为可以在不同的世界生活,看看不同世界的事物。

22

在人间可以过着繁荣、热闹的生活,可以结交不同个性的人,可以去许多地方游览,又可以有很多消遣,例如:逛街、看电影、游泳、旅行等等,自由自在。

当烦恼时,可以到仙境,那里不会有烦恼,生活宁静安逸,所以人也特别快乐。

当自己想做坏事时,可以到地狱看看。看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死后要受到怎样痛苦的惩罚,警惕自己不要这样去做,否则就会遭受同样的痛苦。

当然,这些地方也有各自的缺点。在人间,虽然可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但是和人相处久了,不免会发生磨擦,会弄得自己很不开心。在仙境住久了,慢慢便会因为太安逸而感到厌倦。在地狱,虽然可警惕自己,但目睹那种恐怖场景,心中十分恐惧。所以,住在哪处都有缺点。

我更希望有一处地方能汇集它们三处的优点,三处的优点是——繁荣、安宁、有警惕性。虽则繁荣,但不会有斗争;虽则安宁,但不会令人感到沉闷;虽则有警惕性,但不会令人惊慌。我想这样的地方会十分难找,因为没有一处地方是十全十美的。

人间、仙境和地狱,如真的要我选择,我当然会选人间,因为我居住在人间已十多年,对这里的环境已经适应。

不过以上只是一些幻想,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不要只追求幻想,应当珍惜求学时光,勤奋学习,努力创造自己美好的理想。 (戴恩霞)

这篇习作是香港一名中学生所写。《假如我是》是近几年流行的作文题,这一类作文题给习作者自由思考的余地很大,习作者能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身的条件,超越时空的限制,写出动人的文章。

常见的《假如我是》,往往是把自己调换一个位置,或是教师,或是医生,或是营业员,等等,等等,总是在人间,在地球上。这篇习作与众不同,习作者大胆想象,把自己设想为可以遨游于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既体会到这三处的特点,又看到它们的不足;既放开来大胆幻想,又收束到面对现实,落脚在及时努力的基点上,不落窠臼,给人以新鲜感。

文章一起笔就引人注目。“一个可以同时生活在人间、仙境和地狱的人”,这明明不可能,但加上了假设的前提,这句话就无可置辩地站立起来,文章由此而展开。

习作者用三段文字简述人间、仙境和地狱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除对人间生活有粗浅感受外,仙境与地狱的情况纯属想象所得。习作者上赴仙境,下人地狱,为文章蒙上奇异的色彩。

“选择”是从幻想回到现实的关键词,想象的翅膀收缩得比较巧妙。

文章结尾拖沓无力,与全文思维的活跃情况大不协调。

上下求索,神游八荒于漪教你写作文四上下求索,神游八荒(3) 要语一束

广泛的取材来自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的思想插上双翅在天地之间遨游,就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生动的形象。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想象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生活和知识是想象的基础。

要善于选择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的所见所闻出发,拉开想象的线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

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既巧妙地渡过去,又妥贴地渡过来。

想象和联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基本在由此及彼的轨道上运行,而想象是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联想的升华。

想象力的提高靠生活材料的积累、知识的储存与运用,以及想象的训练

(摘自《于漪文集》

23

第11篇:作文陈静漪

小木船**

邮编:117000

详细地址:辽宁省本溪市凤阳街533栋

学校:本溪市实验小学六年二班

作者姓名: 陈静漪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我们上学一起走,放学一起玩,整天黏在一起,甚至睡觉都不想分开,好的像一个人似的。但是这份友情差点因为一艘小小的木船而失去。那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儿,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小木船给摔坏了。在争执中,陈明又把它给踩碎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了他的小木船,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我觉得还不够解气,于是,我又狠狠地踩上了一脚。陈明看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小木船被我弄得七零八落,伤心地哭了。我气愤地对他说:“活该!谁让你把我的小木船弄坏了,又不把你的赔给我。”说完我就自顾自地走了,陈明一边用手抹着眼泪,一边跑回家了。我们的友谊就这样破碎了。

下课时,我们不再向往常一样追逐嬉戏,形影不离,而都静静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想心事,我们不再一起回家,而是各走各的路,各回个的家。平时,我们也不再一起写作业,简直形同陌路。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快一个星期,我的怒气渐渐消了,我开始感到了孤单,觉得自己就像离群的大雁一样寂寞。于是,开始反思自己,仔细想想,自己也的确有错,不该斤斤计较,意气用事。我很想向他道歉,可是自己有没有那个勇气当面说,怎么办呢?突然一个好主意跃上心头。放学回家,我十分用心地作了一艘精致的小木船,并且在里面放了一张写着“对不起”的小纸条。第二天上学,趁陈明上厕所的时候悄悄把它放入陈明的课桌里,然后就出去了。我的内心十分期待友谊能重新回到我的身边。导航我回来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书桌里也多了一只精美的小木船,里面也有一张纸条,上面同样写着“sorry”。我抬头看了看陈明,正看到陈明向我投来的目光,我们相视一笑。从此,我们又成了好朋友。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彼此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友谊,我也慢慢地改掉了急躁的坏脾气,不再因为一点小事儿就和朋友闹矛盾。

指导教师:仲雪

作者联系电话:13842414309

第12篇:于漪教育心得

于漪教育心得

于漪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教了一年半历史后改行教了语文。对于不是学中文出身的于漪老师来说,教语文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自问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但是于老师坦言,“隔行如隔山,一捧教科书,难题就来了。文言文可以串讲,过去老师就是这么教我们的,现代文学生基本能看懂,怎么教,教什么呢?”

事实上,新教师常常会有“教学经验浅薄,总觉底蕴不足,功力不深,教学时常有捉襟见肘之感”,为了站稳课堂,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仔细想来不同的应对方式导致了教师的不同成长。于漪老师的方法是:第一,自学“高中语文教育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为终身从事语文教育而强化专业地基” ;第二,反复钻研教材,备课中吃透教材,力求自己真懂。

如果说刚上讲台的于老师是为站稳讲台努力的话,之后于老师一方面广为涉猎学习借鉴,吮吸其中的琼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为做个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打基础”;另一方面反复推敲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1.丰富语文素养,“为做个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打基础”

于老师夙兴夜寐一灯明,如饥似渴地读、想、实践,探索语文教学的大门。于老师寻寻觅觅,寻找借鉴,从中寻找入门的途径。其中,三种学习方法,让于老师受益匪浅:

到记忆中搜索。当年自己在中学求学时,语文老师时怎样教我们的,哪些课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激动,感奋,引领我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精辟深邃的思想里遨游,使我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化,享受欢乐?有些课经久不忘,至今历历在目。神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

从比较中学习。在那个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落实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流行的教法是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字词解释、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说明写作特点。于老师说:“虽然从报章杂志上的有关文章,从教研组会议的讨论中,对上述情况略有知晓。但究竟怎么教,脑中仍然充满问号。难道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它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难道语文教学只有一扇门?我不信。我要占有,挑选,借鉴,走自己的路,绝不依样画葫芦”。当时比较封闭,能看到的资料凤毛麟角,于老师就从外语教学中体悟一二,对选文进行比较,对语法进行比较,对读写训练进行比较。比较中,让于老师对利弊得失,有自己的看法。

第三,到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从识字教育到工具书的使用,从阅读教学到作文训练,于老师都认真阅读,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途径。于老师的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尽管有些学术著作做大学生时也读过,但那是不懂得联系实际,自己也无多少实际可供联系,空对空,学得浮光掠影,现在带着问题学,效果大不一样”。

为了教好学生,于老师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因为,“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无知与浅薄,越学越体会到语文教师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

2.不断推敲,“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有一段对于老师的评论,特别能概括于老师的成长特点,也特别让我回味:“在于漪老师下的功夫中,苦读苦练,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但她的田野功,反思功更为可贵” 。

如果说,“勤于学习”是于漪老师做语文教师的一根支柱,那么,另一根支柱就是“勇于实践,不断反思”。于老师自己称为是:不断推敲。我的理解是,在这平实的语言之下,是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感悟,是于老师不断地将自己认识与想法正确与否,效果怎样,拿到实践中检验,再将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不断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判断。于老师自己的诠释是:“备好课不等于就能上好课,更何况备课绝不只是课前做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准备,而是贯穿教学生涯全过程的学习、积累、反思、改进”。

“教课要一清如水”,是于老师追求的目标,因为清晰,学生学起来就头脑清楚,不仅能学到知识,锻炼语文能力,而且在逻辑思维方面可获得良好的熏陶。然而,“清”谈何容易。于老师说:“教课时,总是有个思想在作怪,多教一点,让同学多学一点!再加上备课钻研所得,更是舍不得丢开”。反躬自省,于老师又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认识上的提高:“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于老师说“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于老师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于老师常用的方法是:望、问、听、阅和材料跟踪。望:目测,课内课外与学生的接触中察言观色;问:做口头和书面的询问、调查;听:谛听学生朗读、背诵、说话、讲演;阅:看学生各种语文作业及其他书写的有关材料。根据平日了解所得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料,定期填写有关项目。

其次,语言上下功夫。于老师说:“教师讲课所用的语言,既要又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有文化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与感染”,教课时要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让学生听起来愉快。

语言是思想的影子,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文化含量,因为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操。“如果语言有吸引力,学生就愿意听。语文教师的词汇要很丰富,既要教学生规范的书面语言,又要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下学习活的语言”。于漪老师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第三,行动上下的苦功。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我的奋斗目标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认真剖析自己教学语言的毛病,首先做到清楚明白,通俗易懂,不含糊其辞,不诘屈聱牙;再进而锤炼,力求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我的教案写得极为详细,把所教之课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认真修改,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不规范的口头语言,把多余的字、词、句,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一一删改,纠正,然后背诵出来,再口语化。这样坚持了两年,语言水平提高了,我做到了讲话、交流、乃至做报告,只打腹稿,不打草稿;写文章,也着力于下笔成文。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是一名语文教师。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平实的话后面蕴含的是于老师对三尺讲台的无限的爱,对学生、对未来,对寓含着灿烂中华文化的语文的热爱。

于老师曾经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长篇复信,被认为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

于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质与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通俗选文开始,到《论民族自决权》、《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教育史》、《世说新语》、《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于老师广泛涉猎,前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的著作等等,叩心扉观性灵,享受读书之乐乐无穷。

事实上,对于老师来说,工作量大,负担很重,要想有整块时间学习是不可能的,但于老师锲而不舍,她说:“把零星的宝贵的时间有计划地用上,天长日久也是可观的”。我发现于老师的读书,有三个要诀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重要的理论反复学。力求正确理解,学能深入,用能浅出。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

紧扣一点深入学。要弄懂一点知识,必须深入学习,认真钻研,锲而不舍,层层深入。

拓宽视野广泛学。在某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知识仓库里货物不能不“杂”,但要杂而有章。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有条理地储存。

第13篇:于漪的教学风格

于漪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第14篇:繁漪人物性格分析

繁漪人物性格分析

雷,是繁漪痛苦疯狂的呐喊。雨,是繁漪哀伤无奈的彷徨。(题记)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人生价值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作品《雷雨》塑造的人物形象繁漪给我们的回答:人性的自由。当她的自由遭到外界的阻挠时,产生一种生命抗争意识,以寻求生存下去的可能,逐渐形成一种悲剧美。

繁漪,富家阔小姐,美丽、深沉、有个性,全身散发着生命活力,读《西厢》、《新青年》等具有反抗倾向的书,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她追求个性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嫁给了周朴园,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生活并不幸福,究其根源,周朴园是冷酷无情、道貌岸然的封建专制主义代表。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如“喝药”一场戏,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周朴园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不理,繁漪想等会儿再喝,他不依,硬是逼着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这场戏的意义远不是喝药与治病本身,而是周朴园的意志能否贯彻,繁漪能否在子女面前做一个服从的榜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到封建秩序的大问题。因此,周朴园步步紧逼,毫不放松,使得具有强烈抗争意识的繁漪只得屈从。她的生命活力被抑制被扼杀,从此,长期被禁锢在黑沉沉的封建家庭中。

繁漪,作为畸形社会的女性,对于对封建专制产生强烈的抗争意识.有追求个性自由的一面,但远不是主要的。曹禺曾把她比喻为“雷雨”,即具有雷电暴雨性格的叛逆者。她虽被囚禁了十八年,但时刻都在挣扎、反抗。当情欲被周朴园前妻之子周萍唤起后,她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沉浸在理想的世界里。同时,为了追求自由,实现理想,她勇敢地与周朴园的专制进行了斗争,最后发展到敢于劈开周公馆的内幕,揭示其中的黑暗与肮脏,繁漪面对人生的苦难,具有强烈的超越和抗争精神,那燃烧着自己生命的爱,却是同时代作品中的人物所未曾具有的。正如作者所说:“在周朴园黑暗的家庭中,她是一片浇不熄的火,一朵艳丽的花.一柄犀利的刀,她是一个敢于追求人生价值,敢于摆脱一切束缚,最有雷雨性格的女人。”

然而,一个刚烈的斗士,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抛弃了名誉、地位,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追求着微薄的希望,却处处遭到压抑。三年前,周萍对繁漪那样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可三年后.由于伦理的压力,父亲的权威,这棵弱不禁风的小草害怕了,退缩了,他不愿意维持不正常的关系.这无异于抽掉了繁漪的灵魂.因此,她把热烈的爱变成阴鸷的恨,恐吓、报复、不择手段,终于因她恶作剧中的一场误会,导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悲剧。

假如说周朴园是由自制的力量抑制了自己对感情生活的自由追求,他心目中只有物欲横流,没有人性的灵魂,那么,繁漪的心田中却流淌着人性的清泉,但她被外在力量所制约,人性成了客观环境的牺牲品,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已被毁灭。

第15篇:雷雨繁漪雷雨读后感

雷雨 繁漪 【雷雨读后感】

雷雨 繁漪 【雷雨读后感】

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富家千金。新式教育,现代文化观念的灌输,自由的观念是她所必持有的。但婚姻是残酷的,更可以说社会时代是残酷可悲的,时代的发展交替注定她成为过渡的牺牲品。

她所拥有的仅仅是对未来爱情的美好幻想,如此简单,仅此而已。

她是从古典画廊里走出的女子,迷离,朦胧,一切都是那么清新,那么淡雅。知识是她知书达理,善良与追求自由的缘由,本着执着的的信念,纯洁的她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心中的真爱,生活本如江南水乡般宁静致远,淡定闲适,但嫁入周家把一切都改变了。

嫁入周家,在原本宁静的湖面上卷起阵阵不散的涟漪,一波又一波的轰击着这个纯净的心灵。从此,这便是一个挥之不去噩梦。敲击,困扰,挤压着她,直至将她毁灭。

她仅仅是作为封建社会家族联姻的一个工具。前一秒还嬉笑的她,顷刻间就变成了封建社会家族的牺牲品。贡献了青春,束缚了自由。原本向往并且追求自由的她现在只能是关在笼子里面的死物,逐渐迫使她走出梦,走向梦破碎且永远不可复原的边缘,去迎接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无际的黑暗。当然她是不会知道的。

婚后的一切,痛苦是不可言的。专制沉闷的家庭,没有那么的如人愿,丈夫的冷漠,专制,压迫着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欺骗,压迫,背叛。这一切令人困惑,迷茫。这怎么让这个思想站在时代前沿的女人接受?这根本不可能,完全与自己的观念背道而驰,但是时间已经晚了,改变不了,至少她改变不了。所以,她恨这一切,她恨这一切的缔造者,这个家。她不惜一切,更是疯狂地追寻那原本已经被挤压得变了形的梦,但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在疯子一样的外在表现下有的也仅仅是一颗脆弱的心。

这一切改变了她,改变了这个原本纯洁的女人。原本清水一样的她被社会染得污浊,没有一点儿生气。她痛苦,忧郁,阴鸷,叛逆,疯狂。她要为自己变了形的梦努力,即使跨越世俗的羁绊。但是事不随人愿,短暂的幸福带来的是百倍,乃至千倍的再一次伤害。由爱生恨,压抑的怨恨在心里,在谎言和借口撕裂的伤口流出的鲜血的浇灌下滋生得愈发快。即使这样,她兴许还是残存了些许理智,她并没有像侍萍那样投河自尽。

理智下的便是对周冲的爱。她理解周冲支持他接受各种新事物,懂得他有着冲破这污浊的世界的执念,他的理想是那么的美好,美得犹如一个用水晶雕琢的理想国度,在这个澄清的国度里,没有喧嚣,没有飞尘,没有争执,没有虚伪。他身上干净得没有一点杂质,他的心灵更有着寻常人无法逾越的纯真。她仿佛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种久违了的生气。 又因为如此,她更加在周冲的映衬下看到了现在的自己。一个仇恨充斥了双眼的母亲,一个被旧社会毒害了的新时代女性。正像曾经对周萍的话:一个女人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辱!这个社会对她的伤害太大了,太深刻了。如果当初知道有如此一劫,投生时她还会做人吗?

最后一轮的反扑,真相面前的大家庭,一切都乱了,全部都结束了。与其说疯了是悲上加惨,倒不如说是最好的解脱。一个男人守着两个疯了的女人守着时代的悲惨。

.....

繁,多也;漪,水之纹也。繁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

第16篇:记特级教师于漪

记特级教师于漪:师魂,岁月深处的烛光

2009年09月05日 作者:李玉兰

来源:光明日报

师魂:岁月深处的烛光

——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用来描述上海杨浦高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最合适不过。今年80岁高龄的于老师,如同一支红烛,58年如一日,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心灵,也点燃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从教热情。

于老师的语文课有魔力,她的学生们都这样觉得: 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诸多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章的大千世界中翱翔,不知不觉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老师常说,上课是教师“用生命在歌唱”,她执著地要求自己,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至终身难忘。

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坛,几十年春风化雨,于漪教过不同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学生,她的“育人”之心始终如一。1975年,于漪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班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

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近五十堂公开课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观点,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于漪又旗帜鲜明在她《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讨论,并使这场讨论最终在“人文性”上达成共识,写入了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初中、高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于漪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众多年轻语文教师的老师,她认为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像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他们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如今,于漪老师早已退休了,但80岁高龄的她,仍然致力于教育事业。她担任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教师培养基地、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她在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上海语文课改教材的审查、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作着大量具体而卓有成效的贡献。一颗心殷殷切切,孜孜不倦。 (本报记者 李玉兰)

第17篇:于漪教学艺术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

[摘要] 于漪是从讲台上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她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是目前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是“情感派”教育的代表。她的语文教学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关键词] 于漪

语文教学艺术

魅力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艺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美,一种灵魂美,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

二、于漪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漪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像是一篇起承转合协调统一的优美散文,又像是一曲旋转动听节奏鲜明的乐曲,充满了神奇的艺术。从她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这魅力来自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一)心的沟通

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守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灵活运用高超娴熟的教学技法,创造一种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以取得较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和谐共振,首先得心灵沟通,于老师深谙此理。她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1]本着了解学生,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教学思想,她认真地研究课堂心理,研究学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身份加入其学习讨论中。她认为:“教学中只有发扬了教学民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能融,洽,思想才能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2]走进于老师的课堂,就会感到自由和谐的氛围:教师和蔼豁达,引导得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敏捷。师生敞开心扉,交流沟通,相互补充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为了达到“心心相印”,于老师的每个教学步骤,每一堂课用语,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实施中,又能依据学生心理,随机应变。教《藤野先生》时,学生对“油光可鉴”一词弄不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于老师作了深浅不同的讲解。她先浅解为“涂了油的头发梳得很光,可当镜子照”,指出“鉴”就是“镜子”,在此名词用作动词“照”,然后又将“鉴”举一反三,引出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说明诗中的“鉴”也作动词镜子解,最后又指出“鉴”的引申义“警戒”,并列有关成语佐证,从而使好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满意。

心的沟通,使于老师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在讲授《宇宙里有些什么》,课文里有“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一语,一学生突然问:“一千万万颗是多少?”结果引来一片笑声。有人插嘴说:“万万就是一亿,这都不知道”使提问的学生很尴尬。于老师见状,顺势接过话题问:“万万是一亿,

2 可课文中为什么不用‘一亿’呢?”在引导学生得出“万万”一是读起来响亮,二是让人觉得比较多的结论后,她又引导学生想想“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致使所有的同学都用尊敬的眼光看提问的同学,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这一细节说明因为师生的沟通,才保持了师生间、生生间的高度和谐,从而使教学产生了艺术魅力。于老师的学生曾动情地说:“我们每一次听于老师的课,总是睁大眼睛,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一刻不停地跟着她转,而于老师的眼光也十分敏锐地观察着每一个同学的表情,捕捉我们学习中的难点和疑问。凡是同学似懂非懂,或容易浮光掠影、一晃而过的关键之处,她就像一个钉子一锤子地引导大家琢磨推敲,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3] 获。”

(二)智的启迪

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心的沟通,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于漪认为,开发智力、培养思维,是现代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是要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很强,有创新精神,而不是培养书呆子”。[4]于老师指出,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学生的智力结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使学生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取语文能力”。学思结合成了她教学艺术上一条件基本规律,不仅要学生“学有所思”,而且是“似有所得”。[5] 思起于疑,于老师善于激疑,并激在关键处。教《七根火柴》时,她在课始就提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她说出自己的观点: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然后又设疑:“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作者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卢进勇呢?”开课仅几分钟,就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容易弄错的疑点,借提问钩出文章的精义,迅速地打开了思维之门,既为学生钻研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在他们脑海里激起了新的悬念,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真的是引导有方又魅力十足啊。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鼓励学生谈看法,摆见解,向老师质疑,激发学生的创

3 新精神。教《变色龙》时于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变”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变中的不变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得背后掩盖着媚上欺下的不变本质,她以一条波浪曲线与一条直线来表达。可这两条线一画出,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可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对此,于老师不但没有制止,还很为学生的独到见解兴奋,表扬并让其上台修正从而使学生竞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情的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还具有情的感染作用。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教之以情,是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色。她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了,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6]她强调语文教学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样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艺术魅力。

她常说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于老师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再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等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间达到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有人说,于老师教《春》是诗人,教《挥手之间》是个摄影师,教《最后一课》是个朗诵家,教《马克思在墓前的讲话》又是个政治家„„无论课文表现何种内容,她都能融而化之,以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它们,去感染学生,使情感充满整个课堂。

(四)美的熏陶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充满诗情画意,神韵非凡,独树一帜。不仅是学生,即使是语文界同仁乃至前辈专家,听了她的课都感到是极好的艺术享受,美不胜收。有人曾作这样的评价: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她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审美实践,以

4 丰富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诉诸学生的认识与审美意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在美的熏陶渐染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她主张努力把每一堂课上得情趣横溢,充满美感。她追求准确生动的语言美,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她的教学语言层次丰富,优美生动,感情真挚,富于节奏感,感染力强。她还追求结构美。她的课堂结构独具风采:导入设计精彩纷呈,发展阶段跌宕多姿,“小高潮”缤纷夺目,大高潮震撼心灵,结束部分余味无穷,板书则画龙点睛,优美的教学节奏和深邃多姿的意境更使教学锦上添花。听课者如入山阴道,旖旎风光应接不暇,心神俱醉。

(五)爱的奉献

交心、启智、激情、审美从不同方面展现出于老师的教学艺术魅力,把它们有机融为一体的是“爱”,是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酷爱,“爱”是于老师教学艺术魅力的根本。她有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她将语文教学工作称之为“爱的事业”。她上课始终洋溢着高尚的的爱的氛围,她慈爱的目光,微笑的脸庞和亲切的语言,时刻向学生传递爱的心胸、爱的温馨、爱的信任、爱的尊重和爱的期待。

于漪老师奉献给学生满腔的爱,为了爱,于老师“教海无涯学作舟,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7]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她一再“沉”到学生中间,悉心体察和准确了解学生看书、写字、思维的种种表现,然后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耐心指导;她对作业精批细改,“滴滴红墨水,字字肺腑言”;尤其可贵的是,她极为尊重学生,优等生、差生一视同仁,鼓励他们给自己的教学提意见,出点子,并及时予以表扬。爱具有双向鼓舞行和协调性,她的学生回报给老师的也是满腔的爱,对母语的热爱,对语文课的喜爱,对于老师的敬爱。“每每上到语文课,我们常常怀着兴奋渴望的心情期待着上课的铃声,目光专注地等待着于老师走进我们的教室。”在他们心目中,于老师是高尚的,

5 难忘的,于老师的语文课永远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结论

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在于寓情于教,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教学环环相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于漪无愧于整个中国教师心目中的偶像,她的教学艺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新干.用心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中学语文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20,84,236.[4]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0,﹙2﹚:21-26.[5]于漪.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J].课程·教材·教法.1994,(9).[6]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7] 年青的教师,要发展,要创新―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J].语文学习,2001,(9)

6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

课程名称 ___语文名师研究_____ 姓 名 ___农 芳 香______ 班 级 ___中本101班 _____

学 号 ___1002401107______ 专 业 ___汉语言文学______ 方 向 ___师范教育_______ 指导老师 ___黄 福 艳 论文评分 ______________

年6月

2013

第18篇:教学工作总结陈漪

2011年语训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是我正式进入学校教学的第一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不管是自闭症康复还是聋儿康复,不仅需要有一颗强大的爱心,更要有一份一直坚强下去的毅力。半年的工作,让我坚信,特教工作将是我一直不变的选择。我只希望能够接触更多种类的残疾孩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为他们做更多事情。促进回归主流。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1.思想政治方面

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和业务学习,正确处理好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工作中听从领导的安排,无违纪现象发生,关心和关爱残疾人,认真做好残疾人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领导安排我担任语训班的科任老师。负责语训及其他教务教学工作。

了解学生。开学初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成为了我最主要的工作。要做好一份特殊教育老师的工作,最重要一点就是,足够了解学生。

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根据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制定一个符合学生教育教学的教学计划,并针对个别学生,作出个别的计划。该

计划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必须符合正常儿童各方面发展顺序。以便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可以修改教学计划,并做好附加的教学记录与家长工作。这也是有关教学的重要工作。

此外,在教学上还应具备以下几点:

3.备课。认真按照教学要求和计划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4.上课。在课堂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指导思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上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让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在课堂上闪现,让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1)、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19篇:毛纯漪同志

毛纯漪同志

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二00六年五月十五日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昆山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要求,切实加强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大会。刚才,我们现场参观了周市镇阳光社区、玉山镇泾河村;会上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社区)同城区文明社区、镇辖文明单位、市级文明行业“四结对”共建签约,玉山镇泾河村、市文广局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对大家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下面我再谈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尤其是中央把“乡风文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提出来,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更好地推进“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我市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富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去年,我市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全市城乡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

水平。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影响“两个率先”第二步目标的完成。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市委市政府实施“两个率先”富民强市战略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收入、农村环境出现良性发展。但农业和农村发展同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花更大力气,付出艰苦努力,尤其是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营造良好氛围、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这是哲学的基本原理。没有文化的经济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同时,没有体现先进生产力的文化也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客观分析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可以用“三个滞后”来概括:即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多数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还滞后于现代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要求。这是当前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

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当前,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使荣辱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社会所有成员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我市作为经济发达城市,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扭转。它不仅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也会严重影响第二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明确任务,全面把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根据市委市政府《昆山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意见》和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我们制定了《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案》,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昆山作为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走在全省的前列,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精神文明建设实际,我市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两个率先”的总要求,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农村“文明福万家”宣传教育活动为主线,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法律法规意识、身心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培养和造就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努力开创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要明确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主要目标任务是: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推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农民教育,强化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健全社会治安、社情民意的快速反应机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改善,力争提前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到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并形成有昆山特色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品牌。重点推进六大举措:

(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烈氛围。

(二)加强农民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教育网络体系。

(三)推进载体建设,丰富活跃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强组织引导,广泛开展农

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加快阵地建设,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功能设施。

(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障促进机制。

三要明确工作路径和工作方式。一是坚持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经济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离开这个基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不少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科技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我们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个中心来展开。二是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任务。新农村首先要有新农民,农村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开展创建活动和思想教育,都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素质上,引导农民成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三是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基本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切合乡村和农民实际设计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化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吸引群众、陶冶群众,让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夯实基础,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去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拓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向前发展。

三、加强领导,确保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推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已成立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办公室,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

牵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文广局、市体育局、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组成,负责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并组建专门督导员队伍,负责“乡风文明”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估和调查研究工作。开发区、各镇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为创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把这项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标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标准,作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和重要依据。

二要注重制度建设,搞好督导检查。发挥各级文明委成员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作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建精神文明。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约束。我们要多研究、多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并及时把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长效机制,指导和推动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安排部署的工作,要一件件盯住不放,保证件件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三要目标管理,强化考核。开发区、各镇是建设新农村的责任主体,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市镇两级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人,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同志们,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组织和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20篇:拼音

拼音:(xià mén)

英译:Xiamen(旧译Amoy)

区号:0592

邮政编码:361000

厦门(xiàmén)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拥有地方立法权;既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厦门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个行政区。其中,思明区,湖里区在厦门岛内,厦门岛又名鹭岛,宋曰嘉禾屿,明曰中左所。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厦门“东方夏威夷”。这里地处亚热带,全年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环境整洁,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誉。在《经济日报》2002年初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厦门名列第五。

2013年,厦门参与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推出的2013中国城市榜评选活动,将角逐“最中国生态名城”名号。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厦门位于福建东南部,闽南地区。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75.16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分为思明区、湖里区、翔安区、同安区、集美区、海沧区六个行政区。其中,思明区、湖里区在厦门岛内。

编辑本段自然气候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5]编辑本段旅游景区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说这里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因厦门人热情好客,陈运和才写出诗《鼓浪屿在笑》,终被游客称为最温馨的城市。 [1]

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它因此被人称为“鹭岛”;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厦门的城市环境也非常整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包括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钢琴博物馆、厦门海底世界,郑成功塑像、厦门博物馆(八卦楼)、林氏府等)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林植物园(万石植物园),鼓浪屿旅游区,海沧大桥旅游区(包括牛头山公园、桥梁博物馆等),集美嘉庚园(包括集美学村、鳌园、龙舟池、南熏楼、归来堂(陈嘉庚故居)、李林园等),日月谷温泉主题公园,天竺山森林公园,胡里山炮台(包括胡里山炮台、荣光宝藏博物院等),同安影视城,园博苑。

国家一级博物馆:华侨博物院

国家森林公园:莲花森林公园(包括莲花山、金光湖、小坪、文山、铜钵岩、野山谷等六大景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嘉庚墓(鳌园)、陈化成墓(金榜公园边)、青礁慈济宫、胡里山炮台、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鼓浪屿近代建筑(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五星级公园: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园林植物园(万石植物园)、中山公园、金榜公园、南湖公园、湖里公园、日东公园、天竺山公园

四星级公园:白鹭洲公园、狐尾山公园、仙岳公园、鸿山公园、海湾公园、牛头山公园、嘉庚公园、杏东公园、双溪公园

厦门岛内:虎溪岩、白鹿洞、中山路步行街、南普陀寺、厦门大学、五老峰、环岛路及其海滨浴场、台湾民俗村(景州乐园)、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湖里山炮台

厦门岛外:海沧野生动物园、火烧屿生态乐园、陈嘉庚纪念馆、集美鳄鱼园、杏林湾温泉、同安孔庙、大轮山、梵天寺、梅山寺、竹坝南洋风俗村、宋代瓷窑遗址、北辰山十二龙潭、大嶝战地观光园

厦门二十景:鼓浪洞天、皓月雄风、菽庄藏海、胡里炮王、大轮梵天、五老凌霄、万石涵翠、太平石笑、云顶观日、金山松石、虎溪夜月、金榜钓矶、鸿山织雨、筼筜月色、天界晓钟、东渡飞虹、东环望海、青礁慈济、鳌园春晖、北山龙潭

编辑本段旅游指南 交通

厦门交通便捷,历史上曾为我国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现已形成较完善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无论从海上、从空中、从陆地进出厦门,都会在周到的大众化交通服务系统中,领略到现代化交通手段所带来的旅途乐趣。飞机、轮船、铁路、公路,每天往返于各地的穿梭运行,加上中程、短程大巴、中巴、小巴、的士与民间营运的有力补充,使得您来厦门观光旅游选乘任何一种公共交通工具都十分便利,而且收费便宜。

[2]

外部交通:80年代厦门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机场--高崎国际机场,现已成为国家一级二类机场,是全国18个重点枢纽机场之一。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汽车运输不仅可直达省内各地,而且还可北至浙江温州、南抵香港和广东的深圳、广州、珠海、汕头等地;客运有直达上海、南京、合肥、福州、南昌、鹰潭等地客车车次。厦门岛有杏林大桥与大陆连接,铁路可直抵厦门市区。目前,厦门有始发至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鹰潭、西安、重庆等地的旅客列车。

内部交通:厦门出租汽车数量很多,从喧闹的商业区到偏远避静的住宅小区,随处可见。厦门市拥有泰成、盈实、东顺发、新南等近30家正规租车企业,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服务。坐渡轮到风光如画的鼓浪屿,或是到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吹着海风,别提一番滋味!厦门公交车很发达,目前厦门市有公交线200多条。公交收费上车一元,分段计价,每跨一段加收一元,最高票价3元。

飞机

厦门唯一的高崎国际机场,位于厦门岛的东北端,距离市区10公里,与国内4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均有空中航线连接,是到达厦门最便捷的方式。此外该机场还有到香港、澳门、曼谷、新加坡、马尼拉和大阪等地的航班,方便旅客的后续旅行计划。进入市区可搭机场巴士或公交车,打的大约30元。

火车

厦门总共有三个火车站,分别是岛内的厦门站,高崎站,以及岛外的厦门北站。

目前,这里有始发至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鹰潭、西安、重庆等地的旅客列车。因福建多山的地理原因,通往厦门的火车的通常提速较慢,如果旅客朋友们安排了足够的出行时间,不妨订一张火车票,沿着依山旁水的铁路线,慢慢的走,慢慢的品。 美食

以厦门为代表的闽南菜,隶属于八大菜式里的福建菜,菜式清鲜香脆,注重调汤,口味清淡,酸甜适宜。厦门是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港口,菜式风味在历史上以泉州菜和漳州菜为主体,还兼收了粤菜和西餐的风味。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批年轻的厦门厨师游走列国,大量地吸取了西菜的精华,于是,厦门菜在原闽南菜“清鲜香脆”的主旋律上,有了更多的开拓与创新,一跃成为闽南菜的代表。如传统菜“加力鱼(闽南冬季盛产的一种海鲜)火工白菜”,过去是以加力鱼头和大白菜先大火、后慢火地将其焖熟,如今是以大白菜将加力鱼肉包起来,投入事先调制的鱼骨高汤中,再装进小瓷盅里,大火蒸透后上席,更显风味。闽南菜以善制山珍海味著称,口味清淡,所以有人说,它与粤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闽南菜在调汤估味方面自成特色,常用糖、醋、酱等调味,几乎每款菜肴都会搭配两三款酱料,让食客一次品尝到不同的风味。它注重汤料的烹制,以清鲜、醇和、荤香为特色,有“一汤十变”的美誉。

有名小吃

土笋冻是一种冻品,它含有胶质,身长

二、三寸,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其肉清。配上好酱油、甜酱、辣酱、蒜蓉、白萝卜丝、辣椒丝、则色香味俱佳。

虾面最好吃的地方在于它的汤,吃的时候将面用清水煮熟捞置碗中,放上几片猪肉和几个虾仁,加上一小匙葱头油,舀进熬好的虾汤,一碗可口的虾面就做成了。味道非常的鲜!

海蛎煎这个传承了台湾美食的风味,以珠蚝为主要原料,把鸡蛋、地瓜粉和大蒜调匀,用适量的猪油煎至酥黄。食用时,以芫荽、蒜泥、沙茶酱等为作料,香脆细、美昧可口。

双润糕光滑游润,咸甜合璧。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浸泡沥干磨成浆,分装在两个容器内,一只加红塘一只加白糖后搅匀。花生仁炸酥去膜研成末,加上油葱、桂花盐、熟猪油、白糖、味精调匀。按红白四层相叠蒸熟冷却后切块而食,要现做现吃。 旅游路线

环岛四日游 [3]

DAY1:鼓浪屿—皓月园—港仔后海滨浴场—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

乘船来到鼓浪屿,走沿海路线,游览皓月园,重温郑成功的雄风;沿着石头栈道来到环岛海滨浴场,光着脚与浪

花追逐,在沙滩上写下自己心里的话,坐在礁石上跟朋友闲聊,还可以与周围民居家的金毛犬逗趣一会儿„„

环岛栈道走到尽头就到了菽庄花园,参观钢琴博物馆,看江南风情小院,再去眺望一下宽广的大海。

鼓浪屿上有很多家庭旅店,也有一些别具风情的小旅馆,选择一间自己喜欢的,今晚,迷失在鼓浪屿吧„„

餐饮:龙头路上有各种小吃,一日三餐都可以在这儿解决。

住宿:岛上有宾馆,也有别墅改成的民俗,各有特色。

DAY2:厦门博物馆—万国建筑博览—日光岩—郑成功纪念馆—钢琴码头—厦门海底世界

清晨,先看一看厦门博物馆,在笔架山北坡的八卦楼里。然后前往万国建筑博览,开始万国建筑之旅,参观鼓浪屿上留存的各国风格建筑,之后到毓园了解一下“万婴之母”林巧稚的生平事迹,在她墓前祝福逝者安息。

穿过鼓浪屿有些错乱的小路,开始爬日光岩,山虽不高,但是等到顶点也足以俯瞰鼓浪屿全景,精致的红色房顶,偶尔可以见的特色建筑,与茂盛的植被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沿着小路下山时,可以看到郑成功演武点兵的遗址,还有一些雕塑纪念郑成功和他的军队。

沿着海边儿的小路返回钢琴码头,参观码头旁边的厦门海底世界。

餐饮:已然是在龙头路上品尝鼓浪屿的特色,如果是住在有厨房的民俗,你可以在龙头路的市场买新鲜的海鲜,回去自己做哦!

住宿:继续前一天的选择吧,晚上在鼓浪屿宁静的小路上散散步,感受弥漫在空气中的舒适。

DAY3:南普陀寺—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环岛路—鸿山公园—国际会展中心

早餐后乘船返回轮渡,搭公交前往南普陀寺,这里曾经是弘一法师修行过的地方,目前是闽南佛学院的所在地。

南普陀寺紧邻厦门大学南门,于是到这全国最美的学府一游。漫步厦大中,会发现这里好像公园一般,围着芙蓉湖走一圈儿,沿着凌云小路到情人谷体验一下浪漫。

从厦大白城校门出来,就到了白城沙滩,沿着沙滩走到木栈道,就到了胡里山炮台。这里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海岸炮,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有打炮的表演,颇有气势;里面讲述清海军生活的蜡像馆栩栩如生,偶尔还有个真人混在其中哦。

午饭之后,可以租个自行车沿着环岛路慢慢骑行,欣赏海景,沿途经过曾厝垵、书法广场、音乐广场等小景点,还有台湾民俗文化村、妈祖庙等等可以参观。环岛路旁有个鸿山公园,是看厦门城市新貌,是市内上佳的登高望远处。最终到达厦门会展中心,每当有大型贸易投洽会,或者演唱会等其他活动,这里就会格外热闹。从会展中心乘车返回轮渡,可以再次欣赏环岛路与大海的完美融合,自然中透出浪漫。在轮渡可以购买船票,乘船在海上看金门。

餐饮:午餐可以再厦大附近吃,晚餐就在中山路解决。

住宿:厦门岛不大,有豪华酒店,也有快捷酒店,在曾厝垵有民宿、青年旅店,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自行选择。在哪里住都比较方便。

DAY4:厦门大桥—集美学村—集美陈嘉庚纪念胜地

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校主都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所以到厦门,必然要去集美,看一看陈嘉庚的故乡,和陈嘉庚一手建立起来的集美学村。

乘坐BRT到集美很方便,从市区走可能还能经过厦门大桥,下车之后转快速公交即可到达集美学村,高高的牌坊还能让人从中看出学村的繁荣,这里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在这里找到,建筑之精致,设计之独特,足见用心良苦。这里是陈嘉庚先生关注祖国教育事业,甘愿倾其全力支持祖国办学的最好见证。

紧邻集美学村的鳌园是陈嘉庚先生的墓园,陈嘉庚先生的遗体当年被从北京运至此,安葬在这块风水宝地。墓园因为陈嘉庚墓的设计形状如同一只“鳌”而得名,这只鳌无头无尾,象征着为人低调不出头和死后未留下任何遗产给自己的孩子们,体现了陈嘉庚先生一生的优秀品质。

鳌园的另一侧,有陈嘉庚纪念堂,详细记录了陈嘉庚先生不同凡响的一生,可以前往观看了解。

餐饮:中午可以在集美大学附近比较热闹的街道上吃饭,也可以在陈嘉庚故居周围吃饭。

晚上可以回到住的地方,吃一下海鲜或是在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商店吃饭,比如“阿杜”。

住宿:建议住在之前同一个地方。

Tips:陈嘉庚故居和公园附近的餐厅相对较贵。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汉代属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282)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西南4乡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厦门市思明区、海沧区、湖里区、集美区4个区在唐开元二十年(732)称新城,大中元年(847)设嘉禾里,属同安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嘉禾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始筑厦门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厦门城建成,置中左守御千户所。

厦门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9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全市拥有文化表演团体6个,国内演出898场次,观众64.6万人次;电影院9家,放映4.41万场次,观众合计192.89万人次;文化馆7个,博物馆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298.77万册(件),全年总流通432.56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20019.89万份;期刊杂志26种,77.64万册。全市共有广播节目5套,电视节目8套,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68%和100%。年末拥有动漫游戏企业65家,《神奇的游戏》、《加油!宝贝》、《诚信评书》等作品被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

城市十大名片

鼓浪屿

榜理由:天风海涛围成的岛屿,琴韵歌声造就的花园;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以500米的鹭江与市区相隔,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岛上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屿上居民喜爱音乐,钢琴拥有密度很高,被赞为琴岛。主要旅游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郑成功纪念馆等。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每一个来厦门的人,都会安排时间到鼓浪屿的,不管是因为鼓浪屿本身的名气还是每个人心中对那个小岛的想象和期待。鼓浪屿已经成为厦门的标志。鼓浪屿与厦门之间隔着鹭江,靠渡轮往返。

温馨厦门

上榜理由:永远属于人民的海上花园,温馨家园,创业乐园 。厦门是个面积不大的海岛,却处处充满温馨:公交车让座、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到处都有家的感觉。厦门不仅仅只限于自然风光。厦门的自然风光无疑是美丽的,但厦门之所以美丽可人,不在于很小,而在于很安静、很清洁、很温馨。旧城小巧,新区精致,有着南方沿海城市特色的街道和建筑,都收拾得非常干净漂亮。厦门不但美丽而且洁净,不但洁净而且文明。大厦门格局的形成,使厦门达到了“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目的,为温馨厦门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城市的繁华,这为温馨厦门创造了物质条件。

厦门大学

上榜理由: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重点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的校训。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中国惟一地处经济特区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校园环绕厦门湾,依山傍海,成为国内公认的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厦门大学正昂首阔步向着“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厦门大学入选“世界大学学术500强”榜单

陈嘉庚

上榜理由: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企业家、教育家

陈嘉庚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华侨领袖,是一位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将一生中积累的资财都用在兴办学校的事业上。他不但在国内创办了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和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因此,毛泽东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人们也将他视为“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陈嘉庚先生的贡献还不止在兴办教育上,他对中国的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等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环岛路

上榜理由:曾经是烽火连天的沙场,如今是最美的和平大道厦门岛环岛路西起厦大胡里山炮台,东至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于1999年09月30日正式贯通,2004年09月08日,历时10年建设的厦门环岛路全线贯通,全长48公里,总投资26亿元,集交通、旅游、文化景观、休闲于一体。

小白鹭民间舞团

上榜理由:世界因她而认识厦门,厦门因她而享誉世界 1993年10月成立,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民间舞艺术表演团体。在各类舞蹈比赛中频频获奖,其表演以浓郁的民间风格和独特的闽南特色博得各界好评。曾荣获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最高荣誉奖章--中俄友谊纪念奖章。接受过全国150多位专家的指导,其定位、模式、创作均走在全省最前。有人评价,厦门观众看表演的习惯是小白鹭舞团建立后培养的。

厦金航线

上榜理由:这个小时在海峡这头,下个小时在海峡那头 。2001年1月2日开通的厦金直航,是52年来两岸之间的破冰之航。客流量逐年大幅攀升,通过厦金航线直航入出厦门的人数已从当年的2.1万人次增至2005年的52万人次。厦金航线已经成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直航规模、适用对象的不断扩大,厦金直航的优势也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9.8”投洽会

上榜理由:整个中国注视厦门,整个世界注视厦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于每年09月0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协办,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分计划单列市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全国性商协会作为成员单位参与组织工作并组团参会、参展。 是中国惟一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为主题的国际性投资促进活动,位列国家主办的三大交易会之一。

厦门国际马拉松

上榜理由:有了马拉松,厦门更成功。2003年03月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选手前来参赛,影响力逐年提高,对提升厦门城市品牌有着积极的意义。许多国际知名选手在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道全长42.195公里,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它从金门岛隔海相望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出发,沿途既有依山傍海、风景如画的环岛路,更有厦门二十名景中的八大景点缀其间,可尽览厦门的天风海韵。国际马拉松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厦门,给厦门带来无限商机。

十大人气名片

双十中学、厦门蓝狮、厦门喜梦宝女排、博饼、厦门机场、凤凰花、厦门植物园、电信10000号、金龙客车、郑成功 编辑本段政治经济 人口

厦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

2012年11月1日,厦门常住人口数为367万人。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185.26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49.50万人,思明、湖里两区合计88.41万人,占47.7%。全市人口出生率10.0‟,人口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长率7.1‟,比上年增长2.8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92.42万人、92.85万人,性别比为99.5(女性为100)。此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年末厦门全市人口为3531347人,其中思明区929998人,湖里区931291人,翔安区304333人,同安区496129人,集美区580857人,海沧区288739人。 行政区划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邮政编码区人民政府地址户籍区分

思明区 83.99 361001 民族路33号 350203

湖里区 73.77 361006 枋湖南路161号 350206

翔安区 411.50 361101 祥福路2005号 350213

同安区 669.35 361100 银湖中路1号 350212

集美区 274.29 361021 岑东路168号 350211

海沧区 186.46 361026 滨湖北路9号 350205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53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8亿元,下降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10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207.02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为1.0∶51.4∶47.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734元,增长10.1%,折合10947美元。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667.7千瓦时,比上年减少63.33千瓦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11.7吨,减少1.62吨。

[4]

财政收支: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65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70.77亿元,增长32.6%。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14.85亿元,比上年增收75.14亿元,增长31.3%,占地方级收入增量的82.5%。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增收明显,合计增收74.07亿元,分别增长40.5%、27.3%、100.8%、26.7%和62.6%。

全年财政支出389.07亿元,增长30.8%。其中医疗卫生支出19.55亿元,增长34.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53亿元,增长50.9%;教育支出58.37亿元,增长34.5%;交通运输支出46.86亿元,增长60.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2亿元,增长40.5%。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城镇投资1112.17亿元,增长30.7%。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0.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02:20.95:79.03。全市191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86.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2%。

工业: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456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工业增加值1116.71亿元,增长19.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4.0%。

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58家,工业总产值446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89家,产值3920.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7.8%,产值增量755.22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05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轻工业完成产值1405.79亿元,增长11.8%,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2.2∶1。

对外贸易:外贸进出口总值701.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出口426.47亿美元,增长20.7%;进口275.20亿美元,增长26.8%;贸易顺差151.27亿美元,增长11.1%。

私营企业进出口总值229.56亿美元,增长34.1%,其中出口183.12亿美元,增长32.3%;三资企业进出口总值354.44亿美元,增长13.8%,其中出口196.66亿美元,增长12.4%。

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392.20亿美元,增长31.7%,其中出口248.29亿美元,增长27.6%;进口143.91亿美元,增长39.6%。

对台进出口贸易总值72.36亿美元,增长13.4%,其中自台进口57.72亿美元,增长8.5%;对台出口14.64亿美元,增长37.9%。

漪的拼音
《漪的拼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