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学历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2 09:04: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 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 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 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 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1 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优化 一是删除枝节内容,保留主干部分,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骨干知识。二是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就是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

教学内容过程化 就是教师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加工,即进一步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知识本质、顺序与联系,同时运用相应的策略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 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黑板语汇)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讲授法主要有四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其缺点是单向的“传送─接收”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探究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发现,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谈话法 是以学习历史新知识、巩固历史旧知识或检验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以问答对话的双向交流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谈话法包括: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的启发式谈话; 用已有历史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导引式谈话;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已有知识的巩固性谈话;归纳概括所学历史知识内容的总结式谈话。

参观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以获得感性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现场(实地、实境、实例)观察、访问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一般分为三类: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预备性参观,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并行性参观,以及学习新知识后的总结性参观。

欣赏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领略和品味,从中体验到真善的价值,享受到美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法包括:自然美欣赏;艺术美欣赏;社会美欣赏;科学美欣赏;心灵美欣赏等。

检查、评价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检测评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及时反馈教学效,以便教师调整进度、控制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检查、评价法有三种类型:课前的摸底式检查评估;课中的诊断式检查评估;课后的总结式检查评估。

2 备课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

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

评课 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板书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其作用在于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于学生记忆,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图画式板书 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得淋漓尽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课 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固定的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过渡 即上课中的课堂过渡,指教师巧妙地将所学内容的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专题与专题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此问题与彼问题转换衔接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技能。过渡旨在体现教师上课的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思维连贯地学习新授课内容。

教态 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和表情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教师正确、恰当的体态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控课堂教学;有利 于丰富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巩固练习法 是以学生的练习方式巩固新学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及时巩固新知识有直接的作用。

3

教学语言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教与学的语言讲解、讲述、解释、讨论、回答、复述、纠错、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

教师形象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可分为外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部分。即在职业行为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和或者别人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风格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色,职业信念、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教学风格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风格往往是内在形象的表现。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新课程提倡的课程资源是广义的课程概念,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新课程认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内容一方面包括当地特有文化、科学、社会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辅助国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

乡土教材 指为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的教科书,对历史学科来说,就是地方史教科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了解;以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社区人力资源 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的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事务,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 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基础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1)教学目标取向全面性、协调性发展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研究重心由教法转向学法

(4)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2、按照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评价?

(1)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2)学生: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1)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5)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思维定势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1)创设课堂情境 (2)用形象诱发情感 (3)用声调来渲染

(4)用体态语言强化情感

5、简述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1)主题化: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主题,通过主题将知识进行串联。

(2)集约化: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成为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重点。

(3)结构化:抓住历史基本主题,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

(4)层次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中把历史进行层次化,识记,理解、运用就是历史知识的层次化。

(5)理性化:尽可能把历史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炼观点。 (6)方法化:体现一般的思维方法和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6、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布局调整?

(1)认真研究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 (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科书顺序。 (3)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4)变化多样,给学生全新的认识。 (5)对教科书进行深化、扩展。

7、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式教学法: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2)自学式教学法:说明学习目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3)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4)历史比较教学法:在中外历史比较中组织教学。要求:识记知识、领会教材内涵是前提;专题整理中外知识,培养技能拓宽认识是手段;综合运用、培养智能是目标。历史比较有宏观、微观、横向、纵向、逆向五种比较分析法。

(5)练习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从历史上的教学实践中继承下来的,以训练行为技能为教学目标。基本操作程序:教师阐明技能并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

5 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技能--课堂小结。

(6)尝试教学法:围绕解决某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资源,开展互助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力。 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7)历史图示法:就是用简短的信号、纲目、要点,按历史发展的规律组成板书,进行教学。它以直观、明确、概括的形式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以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8)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9)历史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的决定作用,是激励学生参与、调控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0)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现代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挂图、实验、模型)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我国教学论育专家的定义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总得说来,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1)目的性原则

(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3)直观性与发展历史思维结合的原则 (4)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5)情感性原则

(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7)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

9、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1)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

(2)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3)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4)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5)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10、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2)内容选择要合理

(3)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4)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5)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6)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7)问题设计要精当 (8)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9)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10)练习设计要精当

11、简述说课的要求。

(1)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教法、学法--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5)说效果--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

12、试述导入新课的功能和要求。

A 功能

(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承前启后,起过渡作用

(3)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究

B 要求

(1)导入的问题要准确 (2)简洁明快,切入主题 (3)不单纯追求兴趣性 (4)不牵强附会 (5)生动感人不呆板

13、有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1)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2)类型多样,提出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各种类型问题 (3)设置坡度,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 (4)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 (5)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

14、简述历史教学中结束技能的作用。

(1)巩固强化作用 (2)过渡衔接作用

(3)加强认识、深化主题作用 (4)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作用 (5)内外沟通、立疑开拓作用

15、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的起伏发展规律,每一堂课应重视以下几个时段的设计。 (1)起始时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时区。

(2)兴奋时区: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 (3)调试时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调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 (4)回归时区: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再次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5)终极时区:是课堂教学中的总结回应时区,教师应当加大信息量,加快语速,强化情绪,总结新课。

16、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试述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

(1)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要有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要求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身作则,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精神。同时要为人师表,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3)教育能力素质。教师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还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语言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4)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7

17、简述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主要内容:

(1)记成功做法: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2)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

(3)记教学机智: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

(4)记学生问题: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记学生见解:即把学生独到的见解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6)记学习心得: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

18、构成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1)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的指导核心,是教学模式的灵魂。

(2)功能目标:即要完成的主题所规定的任务。是教学模式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是人们在某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效果的一种预先估计。

(3)活动程序:即完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来进行的,活动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

(4)实现手段:指教学模式发挥效力、达到目的所需要各方面条件。

19、获得历史知识的媒介。

(1)历史事实的和钟声、像实录,如纪录片、录像、录音、摄影、照片等。 (2)历史遗迹、遗物、出土材料以及保留着历史遗风的民族、民俗石料。 (3)概括化的映象、如给绘画、图表等; (4)当事人的回忆、传说、口牌、故事;

(5)再传的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和种记录、如史书、著作、教材等。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历史教学新理念包括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8 A 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B 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 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2、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请分别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A 重点:

(1)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从历史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

(2)从教与学的活动看,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也是教学重点。

(3)从情感教育来看,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教学重点。 (4)

B 如何突出重点:

(1)灵活调动教学内容

(2)围绕教学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3)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

C 教学难点:就是头绪较多,比较艰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1)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2)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

(3)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 (4)超越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 (5)为了阐明重点而必须增补的历史知识

D 如何突破难点

(1)将头绪比较多的内容通过多媒休进行简化 (2)用具体事例讲述一些艰深的问题。 (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和以陶冶为主的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另一种是运用教学工具为载体的。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应该做到: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用语言为媒体,用多媒体为辅助,进行历史教学。(2)要正确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A 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B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从而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时,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而以《清明上河图》 为主。先让学生通过找资料,适当了解此图的基本情况,如背景、主要内容等,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静态、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以及补充相关的影视、文字资料,从而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讲解这幅图去看待北宋的社会生活。

4、试论述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意义。A 基本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9 (1)主体性原则: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2)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3)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B 主要内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2)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 (3)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4)备学生的能力 (5)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6)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C 意义:

(1)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3)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4)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5、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试论述如何提高听课水平?

听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 对于提高听课水平,则需要听课老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思考。 主要包括: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闪光的地方,思考老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和不足并如何修正,想教师出现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与教师的教学比较之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2)把自己当成研究者。

A 看符合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B 看教材把握的水平与程度如何

C 看教师是不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会欣赏他人。 A 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 B 欣赏他人教育教学技巧 C 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 (4)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者课前要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盘点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让自己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态度去听课。 (5)学会选择听课。

A 听同头教师的课,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借鉴但不能照搬。

B 学会听不同学科的课,可以教会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管理课堂。

6、试论述历史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目标明确: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摒除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问在哪就问在哪的做法。如在讲述《唐的社会经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二牛抬杠的直辕犁”、“曲辕犁”两幅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①二者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②分析比较两种犁的作用,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激发兴趣:一方面,发挥历史知识丰富的特点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加

10 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述《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何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拉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那么是什么背景促使这种情况产生? (3)选准时机,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在历史教学中,选准提问的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似无疑处设置疑问,于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在教材的前后衔接处设置疑问。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一课时,在解决完基本问题后,可以设问: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为什么到18世纪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4)培养能力,根据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分别设置各种问题。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

7、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A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

(1)挖掘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认真钻研教科书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及其当前学科研究最前沿的知识,自己身边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不断丰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让他们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了解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综合,培养各种历史学科能力。

8、当代外国几种教学模式探索。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先向学生展现引导性的材料。

(1)理论基础: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新知识有意义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这就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

(2)功能目标:它的功能目标在于:通过直接向学生提供作为组织者的概念原理,提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辨别程度,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创立者是美国当代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 (1)理论基础:

A 新的学生观:只要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教师所教的知识。 B 情感影响学习效果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C 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

(3)功能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任务的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并改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4)活动程序:掌握学习模式的步骤一般可分为:诊断评价--集体教学--单元形成性评价--已经掌握者进行巩固性学习或者帮助末掌握者,末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5)实现条件:

A 师生对学习都要有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11 B 要确定好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手段等。

C 教师要制定好掌握学习的计划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反馈等。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的这种模式。他的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对人基本信任,相信有的潜能,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的作用,而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促进作用。

(1)功能目标:强调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一种工具,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大程度上的个人的统合的现实的自我坚定.(2)活动程序:

A 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和谐的融合的教学气氛。

B 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对问题做出计划的决策,教师提供可供学生选择和利用的资源。 C 学生汇报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在教师的支持下修改和完善计划。 (3)实现条件: A 创设良好的情境.B 教师要接近学生,实现移情,真诚对待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 C 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推荐第2篇: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概说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概论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第六节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

第七节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复习与巩固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设计

第六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

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估

第一节成功历史课的标准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业测评

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师的说课

第九章历史教育毕业生试讲

第十章中学历史教师的科研

第十一章 师范院校历史教育实习

推荐第3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

朱可

戴加平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朱可//01-02—09 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戴加平//01-02—13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黄怀球//01-02—17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周长森//01-02—21 专题六 人文主义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毛宏良//01-02—25 专题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宏良//01-02—29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周长森//01-02—33 专题九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朱世光//01-02—37 专题十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明/朱可//01-02—41 专题十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戴加平//01-02—45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朱能//01-02—49 专题十三 走向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朱世光//01-02—53 专题十四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朱能//01-02—57 专题十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周葳//01-02—61 专题十六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周葳//01-02—65 专题十七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黄怀球//01-02—69 专题十八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对外交往/朱可//01-02—72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参考答案//01-02—76 新时代的历史观·导言/黄仁宇//01-02—01 学术茶座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二)/臧嵘//01-02—81 教学研究

鸳鸯绣出凭君看,欲把金针度与人——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综述/鲁力//01-02—84 教材分析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周建定//01-02—89 国家统一与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张彦//01-02—93 新课标教材中的“宜侯矢铜簋”及其他/徐丙利等//01-02—104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盛全生//01-02—109

高考研究

热点·重点·冷点·冰点——考点分级,增强历史高考复习的针对性/段家次//01-02—95 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试题评讲课/王红兵//01-02—98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六)/陈伟国//01-02—99 试题集锦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曹朴//01-02—102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亟待关注/潘金传//01-02—105 历史博览

“爱国者”的歧路三例/粟真//01-02—106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3)/陈其//01-02—110 图说历史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九):佛教诞生/黄牧航//01-02—112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罗马和“城墙前”的圣保罗大教堂/(封面) 2006年广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3期

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03—01 学术茶座

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与江南黄帝祠的修建/李凭//03—04 呼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从“昭君出塞”、“寝则同床”、“孟姜女”、“聊斋”谈起

(三)/臧嵘//03—08 教学研究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史的教学为例/周凌,陈杰//03—12 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03—17 小议乡土文化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关系/赵东亮,巫云龙//03—19 公开课应不应该“作秀”?/展会//03—43 教材分析

简洁·清晰·生动·深刻——谈《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夏武荣//03—21 郡县制度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周群,李耀均//03—23 如何理解两个“最早”——《汜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刘梨//03—11 对新课标教材中梭伦像的疑惑/刘琴//03—22 对“长乐未央”瓦当的解读/谯全春//03—45 何为“有理、有利、有节”/温晓霞//03—52 高考指导

追寻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2007年高考(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分析/黄牧//03—26

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2007田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与最后阶段的复习对策/林桂平//03—33 2007年山东新课程《考试说明(文综历史)》解读/宋景田//03—37 高考历史新课程复习线索表解

(七)/陈伟国//03—40 试题集锦

浅析高考“考古文物类”选择题/于云雁//03—42 创新性试题汇编(16)/潘勇,孙美艳//03—44 初中园地

2006年全国中考试卷特点简析/张炜//03—46 师爱无价/蔡文华//03—49 历史博览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马执斌//03—51 《文物讲读历史》序/朱启新//03—53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4)/陈其//03—54 图说历史

大权在握/胡胜章//03—07 相煎何太急?!/史秀鱼//03—2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荷马史诗/黄牧航//03—56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佛罗伦萨//03—(封面) 学者选介:聂幼犁教授//03—(封面) 读者来信//03—50

第4、5期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主编:赵鸿超 李栋山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一//04-05—04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04-05—06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04-05—08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04-05—10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04-05—12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 主编:李栋山 赵鸿超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一//04-05—1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二//04-05—1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04-05—24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四//04-05—29 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五//04-05—34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 主编:王溅波 赵士祥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一/李赛娥//04-05—39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二/饶超英//04-05—43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三/陈叙通//04-05—47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四/黄永友//04-05—51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五/赵士祥//04-05—56 历史单科模拟试题六/赵士祥//04-05—60 200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参考答案//04-05—64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04-05—01 学术茶座

“浓妆淡抹总相宜”——陈寅恪与中国通史/代继华//04-05—79 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吴磊//04-05—81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徐为章//04-05—84 在高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的尝试/刘琴//04-05—86 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上对农民等级的划分/邰英盛//04-05—89 高中课标教材选修Ⅰ教师教学用书拾疑/刘剑//04-05—92 关于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12处表述的商榷/周仕德//04-05—93 过渡时期的几个易混易错问题/冯红梅//04-05—94 中国近代史规谬三则/曾润虎,何青//04-05—80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王鸿娣//04-05—111 高考指导

开放了,还要不要戴上“标准”的紧箍咒?/施福荣//04-05—95 高考备考与应试中的心理调整/林起汛//04-05—97 网络阅卷环境下文科综合主观试题的答题规范/李永达//04-05—99 高三历史学习中如何处理试卷/胡胜章//04-05—91 试题集锦

高考主观性材料题创设浅析——以2006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蒋兆强//04-05—100 创新性试题汇编(17)/邢新宝,杨富丁//04-05—103 初中园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任岩兵//04-05—96

关于“鹿延第四将带器械”铜版上的阿拉伯数字/黄波//04-05—88 对《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一图的质疑/蔡宝芳,张秋香//04-05—106 历史博览

司马迁的教训/冯一下//04-05—105 谈谈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谢璇娟//04-05—107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学的先驱/李积权//04-05—108 历史英文:美利坚民族:美国历史迫近的危机(5)/陈其//04-05—110 图说历史

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恩怨的见证/吕琮//04-05—8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一):爱琴文明/黄牧航//04-05—112 世界文化遗产:吴哥古迹//04-05—(封面) 学者选介:姬秉新教授//04-05—(封二)

第6期

目录

一个旁观者眼中的邓小平/史景迁//06—01 学术茶座

是总统制还是会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体制相关问题辨析/杨秀习//06—04 教学研究

小组学习与社会调查/赵亚夫//06—08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梅莉莎//06—11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材为例/朱可//06—14 论“相似诱导”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苏全有,申艳红//06—17 我为什么不问?/潘金传//06—54 历史教学中的“四节课“/黄庆华//06—51 谈学生课上睡觉/阚新红//06—49 教材分析

浅谈“学习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为例/冯荣国//06—19 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纪年/汪永臻//06—18 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王宗信//06—22 对课标教材中程颢、程颐像的疑惑/胡永霞//06—21 全面理解“摊丁入亩“/武旭辉//06—24 再谈“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少一点/陆瑞//06—23 张之洞应高“暑两江总督“/孔媛媛//06—07 浅析“大跃进“时期农村工作中左倾思想泛滥的原因/付亦农//06—25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李国权//06—27 关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几个问题/刘堂裉//06—10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1)/刘琴//06—28 高考指导

近三年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与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关系/张志胜//06—32 试题集锦

中国古代典型易错解析/刘森//06—34 世界史双语试题汇编/温才荣//06—38 巧用书信设题一例/潘勇//06—26 初中园地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综述/周朝阳//06—41 真实·趣味·智慧——一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的启示/周云华//06—44 关于《世界历史》的两点疑问/段寒冰//06—33 一项至今难以超越的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马执斌//06—46 换个角度看李广/史海威//06—48 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宋晓东//06—50 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工具——木炭车/易春梅//06—52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1)/陈其//06—53 图说历史

曾经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易卉,任俊琴//06—55 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刘卫萍//06—4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二):古代希腊/黄牧航//06—56 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宇治、大津的文物古迹和花园//封面 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暨教学研讨会掠影//封二

第7期

灯下杂谈/吴晗//07—01 学术茶座

从《新时代国文大观》看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张齐政//07—04 教学研究

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陈志刚//07—07 关于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思考/范何勇//07—11 试论历史教学设计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潘金传//07—55 教材分析

从历史必修Ⅲ看高中历史课标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得失/周道贵//07—14

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提法的质疑/冯一下//07—17 浅析法国大革命领导机构名称的变化/邢新宝//07—18 陈连升牺牲在何处?/方光禄//07—37 对《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一图的质疑/卓伟//07—43 爱琴文明始于何时?/王宗信//07—45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2)/刘琴//07—19 高考指导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07—23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简评/鲁力//07—27 体现新理念,蕴涵新精神——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阅卷教师八人谈/叶炳健等//07—34 坚持探索改革,克服缺陷不足——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分析/孙双武,沈清//07—38 认真研究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做好新高三的历史教学和复习工作/王国华//07—40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和文综卷Ⅱ历史部分之比较/杨俊龙//07—53 初中园地

必须在乎的几个课堂细节——《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调研手记/施福荣//07—4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梁颖群//07—44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罗美素//07—46 关于山顶洞人距今的时间/张志胜//07—16 历史博览

百年服饰折射中国朝代变迁/陈倩仪,蒋湘桓//07—48 探体育用语之源 彰人文奥运理念/曹靓//07—47 世界上君主制国家还有哪些?/朱新昌//07—50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2)/陈其//07—51 图说历史

走向联合的欧洲/张波//07—54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漩涡/史秀鱼//07—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三):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黄牧航//07—56 世界文化遗产:乌尔内斯的条木教堂//07—封面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恩来/唐加寿//07—封四 教坛精英:胡军哲//07—封二

第8期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翦伯赞//08—01 学术茶座

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经过/张国镛,陈一容//08—04

教学研究

天堂里没有恐怖——《天堂此时》电影沙龙教学故事/李冰//08—08 用心、用情感受中学历史教学/胡军哲//08—12 回首过去 展望未来——高中历史第一课讲什么?尹燕聪,侯召生//08—14 主题:课堂教学的灵气/刘俊利//08—16 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崔向阳/08—18 历史课堂上的四种互动/张荣才//08—23 教好历史的“四诊法”潘金传//08—36 教材分析

人民版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为例/陈伟国//08—20 “官撩资本”概念解析/郭景纯//08—2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通史教学/毕茂荣//08—30 “行已有耻”还是“行己有耻”/沈丽平//08—38 关于“交子”与纸币/赵启莲//08—44 关于人教版教材所引《引享文集》中的一段史料/刘志昂//08—34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卓伟//08—0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3)/刘琴//08—24 高考指导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品读/汪瀛//08—28 新课改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渗透及启示/林桂平//08—31 正本方可清源——从高考卷看教学存在的问题/桂俊//08—35 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管窥/范鸿波//08—37 全球史观下“三过程一体化”高三复习模式的构建/林沙沙//08—39 新课标、新考纲下的高三历史教学策略/李泳筠//08—42 初中园地

一节幸福的课/王建新//08—45 “两弹一星”到底指的是什么?/喻维勤//08—52 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的中国记者/朱新昌//08—54 历史博览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评晚清重臣曾国藩/蒋兆强//08—46 华盛顿纪念塔中的中文碑——一道高考题引出的话题/曹靓//08—49 银元中的一段历史变迁/赵鸿超//08—50 南宋宫廷的讽谏戏/郭友刚//08—1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家庭与婚姻/余海琳//08—51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3)/陈其//08—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代价/吴新风//08—55 “群丑”还是“群美”?/刘玉广//08—1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四):雅典卫城/黄牧航//08—56 世界文化遗产: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场所(封面) 如此相似/张齐胜//08—封四 名师选介:汪瀛//08—封四

第9期

历史主义贫困论·序/波普尔//09—01 学术茶座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道路比较:19世纪后半期/赵自勇//09—0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与对话教学/陈志刚//09—08 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教学为例/任俊琴//09—11 浅析美国原始资料教学的特点/吴朝阳//09—15 现实关怀——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史丹丹//09—18 情景·实践·创新——与曹庆文、龚洁两位老师商榷/王叶军//09—21 历史亲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成长?/刘梨//09—26 历史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王必闩//09—52 教材分析

读课本——历史学习急需要重新重视的一个问题/桂俊//09—23 中国近代租借地的99年租期从何而来?/杨锦銮//09—25 何处是江南?/欧榆韦//09—27 关于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丁红军//09—28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指瑕/黄元罗//09—20 新航路开辟的七步学习法/李怀清//09—37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的时间/焦庆//09—4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4)/刘琴//09—29 高考指导

近两年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的特点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与对策/陈银洲//09—33 “专题式”选择题何去何从?——全国文综卷Ⅰ、Ⅱ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王露忠//09—38 合作学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张书林//09—41 2007年文综卷Ⅰ学生答题问题及教学建议/张叠//09—43 烟标中的历史/徐继宽//09—45 初中园地

最后的盛世,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由研讨课《最后的盛世》引发的思考/施福荣//09—48 常识的魅力/周良梅//09—42 怎样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喻维勤//09—14 历史博览

对质疑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探讨/马执斌//09—50 关于“战国铜壶金银错宴乐图”/韩增科//09—24 “军人魂”佩剑的兴替/尚磊//09—40 陈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传》简介/杨润平//09—54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4)/陈其//09—53 图说历史

战争的戏剧性/胡之柳//09—55 联合,或死亡/刘玉广//09—1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

(十五):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黄牧航//09—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蒂卡尔国家公园//09—封面 名师选介:朱可//09—封二

第10期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10—01 学术茶座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左双文//10—0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育之痒/汪瀛//10—10 网络教研,鲜活挡不住/刘京平//10—12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王泳//10—14 中学历史教学回顾性提问的设计/王俊伟//10—18 公开课——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万成银//10—21 历史课堂语言浅议/杨麒//10—51 教材分析

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

1、2版对比为例/刘松柏//10—23 如何构建专题教学背景下的历史时空概念/宗加银//10—2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对华交涉全权代表称谓正误/梁建//10—29 如何理解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学林//10—30 以诗纪史话“两税”/张耀军//10—32 何处寻访“丹徒市”?/方光实禄//10—39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5)/刘琴//10—33 高考指导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冯一下//10—37 高中历史复习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策略/朱可//10—40 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特点及应用策略/杨芳//10—42 似曾相识气温图——2006年、2007年两道高考历史题之比较及启示/张小华//10—44 错题本——提高成绩的捷径,师生交流的平台/代俊侠//10—22 电影经典台词设题举例/于京凤,李道海//10—25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提纲/吴安京//10—46 初中园地

驱动内源,因材施教/何启国//10—52 “三限”中考复习训练法/贾兴岽//10—54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小议/孟凡永//10—09 历史博览

狗事杂记/刘降有//10—53 图说历史

朝鲜战争/张波//10—55 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史秀鱼//10—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六):亚历山大帝国/黄牧航//10—56 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城大津巴布韦//封面 读者来信/马天鹰//10—13 “两岸四地中学史地课程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封二

第11期

中国史通论·绪言/[日]内藤湖南//11—01 学术茶座

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选材思想的的现实启示/张天明,赵海红//11—04 教学研究

评价—堂历史好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张显传、李宪老师商榷/陈志刚//11—0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一) 历史教师的“史德”/徐赐成//11—13 历史课改亟待教师理念的转变/吴自兴//11—16 从杂志缝里找文章/潘金传//11—19 新历史课堂中五种常用课型简介/杨德志//11—53 教材分析

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西汉学术思想之变迁/王珺//11—18 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刘剑//11—20 后期新文化运动两个易错问题的辨析/王俊伟//11—22 “土地私有制”还是“国家授地制”——关于商鞅变法中秦国土地制度的疑惑/黎吉标//11—50 难寻难觅说“交子”/冯一下//11—1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谁口?/杨晓晨//11—48 谈谈“绝对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区别/庞玉姬//11—36 关于岳麓版课标教材的几处表述问题/刘斌//11—38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6)/刘琴//11—24 高考指导

高考复习在课堂——再谈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策略/胡军哲//11—28 2007年高考历史常识题举例/张波//11—33 专家争鸣与高考命题的动态/王涛//11—35 解读材料解析题的难度系数/夏东平//11—37 歧义重重的邮票题材试题/沈为慧//11—39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历史/陈伟国//11—40 初中园地

历史教学中生成生动态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汤准田//11—45 莫把“祆教”当“袄教”——明末顾大韶的祆教考证/孙常凤,董光奎//11—47 “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吗?——兼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王爱军//11—49 郑板桥的《兰竹图》印反了/莫宇苍//11—12 历史博览

恪尽职守的循吏/刘隆生//11—51 何谓“韵目代日”?/张保玉//11—54 图说历史

“火山口上”的美国外交/吴新风//11—55 马歇尔计划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吕琮//1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七):古代罗马

(一)/黄牧航//11—56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奈贾高原上的岩画//封面

读者来信:与你同行——致《中学历史教学》/贾兴岽//11—32 名师选介:周明学//封二

第12期

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12—01 学术茶座

教材所述“二十一条”第五条质疑/刘玉广//12—04 “二十一条”中“第五条”质疑/李佩岳//12—04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肖自力//12—04 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

(二)——历史教师的“史观”/徐赐成//12—07 有感于一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诊断/陈春露//12—10 美国中学教材《世界历史》(学生版)体现的“全球史观”及其启示/刘松柏//12—12 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冷思考/李强//12—14 善待学生的“插嘴”/陈水土//12—19 老师也是“顺毛驴”/韩新萍//12—45 教材分析

走出关于康乾时代的认识误区——兼与操璐璐老师商榷/徐德厚,蒋运文//12—17 浅析雅典的选举方式及希腊城邦的规模城邦的规模/臧书磊//12—20 “权力”与“权利”辨析/陈登鹏//12—21 关于中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张继斌//12—37 北魏相州在何处?/唐剑锋//12—22 何谓“盟旗”/贾文治//12—50 内蒙古自治区为什么成立于建国前?/李健//12—39 初、高中不同体例历史教材衔接、整合的策略与思考——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王露忠//12—23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新、旧教材主要观点的变化/杜海军//12—2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外大事编年(7)/刘琴//12—30 高考指导

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王俊伟//12—34 高三历史教学提高学生选择题成绩的几点尝试/李明雨//12—38 联系《十七大报告》解读高考历史考点/卢虹//12—40 小议历史高考题中的解题指导语/张应进//12—26 革命歌曲巧设题/李道海,于京凤//12—47 初中园地

感谢周杰伦/莫宇苍//12—44 浅谈初中生的收藏爱好与历史学习/胡卓尔//12—46 历史博览

陈公博留下的文字资料澄清了中共“一大”的历史谜团/苗体君,窦春芳//12—48 孔子、孔庙与潮州红学宫/王忠雄//12—51 琉球半岛为何未纳入中国版图/姚焕成//12—54 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宋仲明//12—09

历史英文:古今文明(5)/陈其//12—53 图说历史

香港回归/易春梅//12—55 一战前的巴尔干局势/吕琮//12—1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十八):古代罗马

(二)/黄牧航//12—56 世界文化遗产:巴黎苏利桥和第纳桥之间的塞纳河沿岸的迷人风光//12—封面 教坛精英:徐赐成//12—封二

推荐第4篇: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中学历史课外活动

一 历史课外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期间,除课堂上的45分钟外,还有大量课外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指导他们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历史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之外,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广泛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充实他们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能力、方法,以及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泛、持久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之一。

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历史课外活动具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一些特点。它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配合和补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扩大。历史课外活动能够以大量生动的新材料巩固和充实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使他们对其所学内容,感知得更为具体形象,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也更加牢固。同时,还能以更新的方式和生动丰富的内容,扩展学生眼界,把他们带进广阔的历史知识领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以极大的积极性和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自己多动脑动手,进一步去加深和扩大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大限度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项能力。

历史课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和形式,深深地被学生所喜爱,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要充分发挥它对于中学生的历史教育作用,就要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总结,不但要研究其本身的一些特点,还要深入探讨历史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历史课外活动与开辟第二课堂的关系等等。在深入研究、探讨和总结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必将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二 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组织方法

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方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参观

历史课外活动的参观对象主要有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或专门的考古发掘等。博物馆又包括综合性的博物馆,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专门性的博物馆,如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如北京鲁迅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等等。这些博物馆在全国各地一般都有。历史文化遗址和专门的考古发掘,在全国各地也有许多,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安半坡氏族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本地区的有利条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参观。

组织一次学生的历史参观活动,是一个很有趣味但又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参观的准备,参观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应当尽量与教学结合起来,作到参观活动配合课堂教学。由于条件所限,不少地区的参观内容地方性强,往往不能较多地为教科书提供典型材料,但是,如果教师计划周密,引导得法,通过参观还是可以帮助学生把获得的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达到与教学相互配合的目的。如,教师在讲完中国历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教材后,组织学生参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部分,通过展出的实物、图画,加上解说员有针对性的讲解,就能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其社会组织、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直接地加强对于这部分教材内容的了解,配合了这一阶段的教学。

明确了参观目的、要求,教师就可以选择参观地方,并制定具体的参观计划。参观前,教师应该熟悉、掌握参观现场及预定参观内容:必要时,还要自己先去参观一次,和讲解员进行联系,提出希望和要求;对学生也应该先行说明参观的目的、重点及注意事项,避免将参观变成一般性的游览,失去历史课外活动的意义。这一点对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尤为重要。

2.参观。进行参观时,教师要对参观内容给以必要的讲解和说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时,还要临场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工作,不可以放任自流,避免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和贪玩,而打乱参观计划。

3.总结。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作出总结,有时也可以组织学主进行总结座谈,引导他们把参观内容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巩固、扩大参观成果;有的教师还组织、鼓励学生把参观时所简录的资料和心得体会加以整理,举行展览、陈列,互相交流,其收效往往更大。

(二)访问

历史课的访问,主要指走访革命前辈、著名历史事件的参加者或目睹者。如,走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老红军、八路军战士,请他们讲述当年先辈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历尽千辛万苦,英雄斗争的事迹,访问参加过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二七机车车辆厂的老工人,请他们回忆当年领导工人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进行英勇斗争的历程,等等。这种和历史当事人或见证人面对面的谈话,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而主动的历史知识,而且更可以使他们从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访问之前,教师一方面要失走访和了解被访问人,熟悉其经历和特点,告诉被访者这次访问的目的和要求,必要时还可以帮助被访者确定、整理谈话内容;另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被访问的人,讲明本次访问的内容和意义,提出注意事项及要求。和组织参观一样,在访问中,教师要随时进行组织工作,访问后,还要及时地进行总结。

对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安排其自己组织访问,这样,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但是,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

(三)报告会、故事会

历史报告会或故事会的内容很多,如,结合教材某一部分内容或历史上的某一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及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都可以举行专题报告会或故事会。报合或故事的中心可以历吏事件为主,穿插人物活动,如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太平天国”专题报告会,报告的内容是以近代中国历史上两次革命高潮为主题,并于其中穿插孙中山、黄兴、洪秀全、杨秀清等一大批历史人物的事迹,这样既交待了这两次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又能使事件与人物生动具体,有血有肉。报告或故事也可以历史人物为主,带出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当时时代的概貌。如以“抗金爱国名将岳飞”为主题的故事会,便以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生平事迹为主题,带出了南来社会的政治形势以及宋金的和战关系;再如,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诞辰纪念日,组织介绍他们革命活动和事迹的报告会、故事会,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刻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还可以进一步掌握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某些重要内容,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其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目前,北京不少学校都开展了历史课外活动,如有的学校举办了“北京的历史”、“北京人的故乡——周口店”、“北京的长城和十三陵”、“中国历史上几个有争论的问题”、“是谁最先到美洲”、“几个地名的来源”(日本、阿拉伯)等等讲座。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多采,引人入胜,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历史报告会、故事会或讲座的主讲人可以是本校历史教师,也可以是史学工作者,或者是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目睹者。历史报告会、故事会和讲座也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是配合课堂教学,或是结合纪念日、节日和重大的国内外形势需要。假如邀请外人报告或讲故事,教师则要先向主讲人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与主讲人共同磋商要讲的内容,务使报告或故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生动具体、通俗易懂;报告和讲故事的时间不宜过长,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读物也是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历史读物主要有历史通俗读物和历史文学作品等。历史通俗读物,如吴晗同志主编的《历史小丛书》,林汉达同志编著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近代史常识》、《中国现代史常识》等等。历史文学,如中国古典历史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中国现代历史文学作品《李自成》、《戊戍喋血记》,世界历史文学作品《双城记》、《战争与和平》、《九三年》,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选辑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既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高年级,这样做,更有必要。在历史通俗读物和历史文学作品中,历史通俗读物的主要情节都是严格按照历史史实编写的,是比较理想的历史课外学习读物。历史文学作品虽然也能够给学生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却往往容易“真假掺半”、“以假乱真”,把艺术想象和历史真实混淆在一起,影响学生对科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推荐历史课外读物时,要先经过自己的一番精心选择。

一般说,选择历史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项标准:

1.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能够正确反映历史真实,并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倾向。

2.内容应该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一定的关系。

3,写作上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叙述生动,语言优美。

在选择合适的历史课外读物向学生推荐后,教师要做具体的阅读指导。指导时,要介绍读物的内容及写作特点,对有些历史文学作品还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并指出其中的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无论指导学生阅读哪类读物,教师都要注意尽量选择其最真实、鲜明,而又具体生动的那些内容,努力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做到课上课下相互配合。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教他们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有的教师更为认真负责,还指导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同时,告诉学生要爱护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乎卫生要求的方法去读书等等。

(五)编辑历史墙报

编辑历史墙报也是一项经常性的历史课外活动。通过出刊历史墙报,不但可以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能够锻炼、发展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历史墙报的内容有历史专题论述、历史常识介绍、历史资料简辑、历史小故事,等等。除去文字部分,还可以配以历史照片、图画、地图、剪报和图表,取得图文并茂之功。就其形式看,也是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如有“历史园地”、“历史之窗”、“历史家俱乐部”等等。历史墙报可以配合重要纪念日出专刊,也可以经常结合教学进度、而不断更换其刊出内容。教师还可以把历史墙报作为日常刊登学生历史作业、学习心得及优秀试卷等交流学生学匀体会、成绩的园地。

历史墙报的编辑、出刊工作,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历史课外小组或历史学习骨干负责,要广泛发动学生参加写稿、绘画,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六)观看历史电影、历史电视节目和历史戏剧

观看历史电影、历史电视节目和历史戏剧是学生喜爱的一项课外活动。由于电影、电视节目和戏剧的直观性很强,学生看后,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打破时间限制,直接回到过去历史时代的效果。它不但有益于李生直观地认识历史,而且往往能够对其思想感情起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目前,我国拍摄和上演的历史题材电影、电视节目(电视片、电视剧等)和戏剧很多,电影中如《成吉思汗》、《甲午风云》、《林则徐》、《火烧圆明园》、《垂帝听政》、《非常大总统》、《孙中山》、《风雨下钟山》、《中国革命之歌》等,电影节目中如电视片《中州大观》、《古城西安》、《丝绸之路》等;电视剧《努尔哈赤》、《黄兴》、《少帅传奇》等,戏剧中如话剧《蔡文姬》、《王昭君》、《大风歌》以及一些历史题材的京戏、地方戏等等。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历史电影、电视节目和戏剧,也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电影、电视节目和戏剧的内容,在观看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影视片或戏剧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基本史实,还可以根据其内容,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观看后,教师也要注意总结,帮助学生把从历史影片和历史戏剧中获得的形象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其中心思想,把影视和戏剧内容与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在总结时,教师还应该指出影视片或戏剧中,属于艺术夸张、虚构与不将合历史史实的地方。教师这方面的指导,往往很重要,它可以避免学生把历史影视片和戏剧中的艺术虚构与历史真相相混淆,产生错误的认识,以提高观看效果。

(七)历史文艺活动

历史文艺活动包括属于历史题材的朗诵、歌咏、小话剧等文艺演出和猜谜语等游艺活动。它能够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宣传历史人物,介绍历史事件,使学生在演出和游艺中获取历史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是一种寓学习于娱乐中的很好的课外活动,这种课外活动可以单项举行,如历史朗诵会、历史歌咏比赛、历史话剧等;也可以综合举行大型的历史晚会,北京有的学校举办的综合历曳晚会,包括有合唱历史歌曲、演出历史话剧片断、讲历史故事、乐器演奏历史题材的古曲等十余项节目。一般说,这种课外活动可以在重要纪念日举行,也可以在某一单元教材学习以后,专门组织。搞这种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做,但大量的组织工作还是需要教师来做,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历史文艺演出活动,往往是几个年级、几个班或十几个班参加,内容、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组织工作是大量的,往往需要几个教师或全教研组乃至别的课程教师,共同参加工作。历史文艺活动不宜搞得过大,占用时间过多,特别是搞大型历史文艺活动,一定要慎重,不要过分追求形式,注意讲求实效。

(八)历史课外活动小组

建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也是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表现出极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开始形成对各门学科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开始较多地独立思考问题。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学科内容,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丰富自己的知识。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如果把喜欢历史课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就不仅可以培养历史学习骨干,加强师生之间联系,推动群众性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将来造就和培养各级历史学科专门人才,打下了一定基础。坚持持久地开展历史课外小组的活动,是学校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课外小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亦多种多样,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历史古迹;绘制历史地图、历史图表;举办小型历史专题讲座;编辑出刊历史墙报;收集、编写各种历史资料,制作历史直观教具以及帮助教师做好各种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等等。

学生参加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应该本着自愿原则,参加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10—20人为宜。如果一个小组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还可以根据情况,在各年级各班中,组成几个小组开展活动。小组活动的时间也要安排适当,不要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其他课程学习。

(九)历史知识竞赛

这是新兴起来的一种历史课外活动形式。历史教师拟定历史知识竞赛题后,可以让学生笔答或口头抢答,可以组织一个班的学生进行竞赛,也可以由各班选出代表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竞赛。历史知识竞赛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其它学科混合在一起进行,如“史地知识竞赛”、“文史知识竞赛”等。进行竞赛的题,应该包括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和历史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难易程度要适中,避免太偏太难的题,应该在一个班或一个年级中,经过学生努力,大多数题目可以回答出来。历史知识竞赛如果组织得好,可以巩固、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 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开展任何历史课外活动,教师都要认真备课

历史课外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之一,它同样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一样,都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历史课外活动的备课,可以分戌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学期或学年开始时制定学期或学年的课外活动计划。这个计划要写上根据教学要求,本学期、本学年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并把它纳入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历史课外活动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为了配合国内外的一些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临时组织一些活动,如,报告会、墙报专刊,或临时组织学生去看一部历史电影,等等,都是可以的。因此,学期或学年计划,要留有余地,准备随时有所变通。第二步,就是每次活动之前的备课了。历史课外活动前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备课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饶有特色的准备。具体方法,本章前面都已提到,此处不再赘述。

(二)历史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历史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一样,也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它的目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和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二是为了配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追求热闹,没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一样,不但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让学生帮助教师收集举办报告会、故事会的一些材料;让历史小组的成员主持小型专题报告会,做历史故事会的主讲人,发动大家为历史墙报撰稿,参加各项活动等等。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项历史课外活动才能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对历史课外活动,要做周密、细致的组织工作

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一定要有严格、周密的组织工作。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并不比组织课堂教学容易。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地方往往是野外或展览馆、博物馆。这些地方容易增加学小的好奇和好玩心理,如果组织工作做得不好,就会使活动事情功半,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在每次活动之前,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目的,提出各项具体要求,而且要强调组织纪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始终注意组织学生的工作,保证活动顺利而有秩序地进行。

(五)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还要因地制宜,注意实事求是

各地学校都有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有利条件,但是,也都有某些具体情况和不利因素,因此,教师组织历史课外活动,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实事求是地将其活动开展起来。

思考题和论文题目示例

1.试论历史课外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2.如何正确处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推荐第5篇: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刊物一贯

《中学历史教学》

坚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贴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对广大师生有着切实的帮助。

推荐第6篇:中学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是历史学科门户网站,资料丰富、原创性强,日点击数超过一万。网站主要有高一新课标、历史flash、历史视频、历史课件、教师论文、历史教案、试题交流、高考中考、学生园地、历史百科、活动探究课等栏目。

现在网站注册量、访问量、文章总数用户排行等指标均排在全国历史教师个人网站的前2位。教育部主办的《信息技术教育》、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对网站做过专题介绍。网站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网站展评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

推荐第7篇:中学历史说课稿

《中学历史说课稿》简介:

场白:各位评委,您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

《中学历史说课稿》正文开始>>场白: 各位评委,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她在这个单元中是很重要的,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开端,统一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

一、说教材

(一)整体感知:本课内容丰富而课时较为紧张,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只要围绕中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它的形成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秦朝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郡县两级制和秦朝疆域巩固统一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看待秦朝的统一虽然时间短暂但它在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平定天下,海内一统,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是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教学、教法主要以讲解法、史思维能力。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示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视历史课的教学,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投影制作几则关于秦始皇的史记从中提出问题,独裁的制度。

(二)讲授新课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分一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核心问题是讲君主专制,内容讲了三点:

1、概述秦朝的统一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 我就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做一概括的阐述。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

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郡县两级地起了重要且不断加对世界的贡献细出处参那么发展现代中详

推荐第8篇:中学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中学历史培训心得体会(一)

到华南师大参加学习培训,尽管非常累,但是收获多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给大家共同来分享。

一、提高了参加培训的认识。

我们参加的此次培训是一种脱岗培训,而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在华南师大搭建了一个难得的教育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除了能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一些名师、专家的授课,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学习,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

同时,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但可以集中学习,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所以说通过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并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地得到调整和改善。现代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换代快,旧知识迅速老化,新知识飞速生成。假如我们教师仍然坚持自己的传统观念,不愿意学习,势必跟不上形势,因而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落实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种注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围绕的中心话题。

四、转变理念、勇于创新。

新课标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点。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有功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新型学生。

五、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历史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六、提高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使我获益良多。同时,也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我有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中学历史培训心得体会(二)

培训已告一段落,整个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得益彰。知名学者、专家讲座、培训学员同课异构、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实地考察、一线教师说课与教学改革研讨、教师自主研修、合作式互动探究互动等,让参训学员多层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专家们要求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应该根据课堂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巧妙地缩短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同样,好的结尾可以使教材内在联系加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渴望和追求。

专家们还要求上课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规范,注意言之有史、言之有据,要做到声情并茂、形象生动。语调丰富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听起来意犹未尽,兴趣大增。例如,用亲切、崇敬的语言讲述对爱国者的爱,用鄙视、憎恨的语言讲述对卖国者的恨,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事件、历史名词等等。

二、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

归纳所有专家的讲座,都会发现这个字眼“真”。作为历史研究或是历史教学,一定要尽可能追求和逼近历史的真实。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地搜集史料,复原史实是历史教师的责任。然而,教育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导向性,应选择主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引领孩子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三、与其他学科知识渗透,使历史教学丰富多彩

历史是一门贯通古今、纵横中外、与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陆学科,在教学中应加强历史同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整合陆,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

昨天的政治就是今天的历史,政史是紧密联系的。如:西周战国时期,七雄兼并战争极为惨烈,各国为争城争地相互残杀。秦国崛起灭掉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可谓当时的政治大变革,今天再看已成了一页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还要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热忱。如:北京人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火的使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胜利,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对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与语文的关系也紧密相连,二者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记忆。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可先让学生阅读《隆中对》,了解当时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而再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加深。

人类历史与地理环境条件也息息相关,学习历史离不开地理。在历史课上利用地图可以直观地对历史现象、历史地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并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充分利用地理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德军的机械化兵团在北方严寒冰雪的突击下瘫痪。这使希特勒三个月消灭苏联的闪电战受阻,大大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可见史地结合给历史课带来很大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培训已然结束,学习仍将继续。“国培”结束了,可我却走上了初中历史教改路上的又一个起点,我将乘教改的春风奔向教改的阳光大道。

中学历史培训心得体会(三)

今年xx月,我有幸的被推荐来参加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近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中,让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的生活,这是毕业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接受那么长时间、那么系统化的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同时还与省内其它院校的一线教师们进行的充分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通过几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现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几天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四、更新与专业知识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

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五、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讨论政治有关话题,然后在班里交流,学生经过打分、得分、答辩、同学间互提问题再打分等环节,培养了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推荐第9篇:中学历史教育叙事

我对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的反思

榆中一中 郭子森 史地组

关键词 反思 感悟

内容提要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不知不觉地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已有二十二年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中小学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为主,学生则是当然的听众。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程标准结合了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其实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融的过程,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教材为参考工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情感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得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善于独立思考。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并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学知识,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教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应该抓住时机,经常坚持写一些教育叙事,播种希望,收获理想。

推荐第10篇:中学历史老师求职信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这份求职信。这有一颗热情而赤

其是EXCEL。善于向他人学习与交流,坚持每学期观摩课堂教学15节以上。

本人进行过高中大循环教学二轮,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进行过

诚的心渴望得到您的了解与帮助。在此,请允许我向作简短的自我介绍。多次校级示范性公开课,多次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课和关于高考的知温先发,男,中共党员,江西省石城县人,出生于1982年12月,2005年7月,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历史学本科教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担任过系学生会主席、学生党总支书记。毕业后一直在江西省重点中学石城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现为中教一级教师。

本人政治觉悟高,思想积极上进,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以优秀党员标准来严于律己,受到学校的好评,于200

7、200

8、2010这三年度获得石城中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不过,这些荣誉的获得与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工作上能服从学校安排,爱岗敬业,勤心治教,专心治学,博采众长,提升自我。教育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善于将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关爱学生,因材施教,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熟悉WORD和EXCEL的操作,尤

识讲座,能正确指导与培养青年教师。

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 高中循环历史教学及任班主任。 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高中循环历史教学及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尤其2011年本人担任高三文科2个班的的班主任,在高考中,两个班的学生高考成绩都超额完成学校的二本指标。

2011年9月至今担任高一历史教学及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 总之,本人教学成绩略有成就,教学成果显著,个人竞赛硕果累累并获得相关的荣誉:

2008年被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评为 “教学新秀”称号; 2008年度获得江西省石城中学“优秀教师”称号; 2010年被聘为石城县高考历史学科指导并担任组长; 2011年获得江西省石城县中小学“首届教学能手”称号; 在2011年高考中,本人担任高三文科2个班的的班主任,2个班的

高考都超额完成学校的二本指标

教学技能方面:

2006年度获得江西省石城中学优质课竞赛历史组贰等奖; 2006年指导学生黄雯君、温丽霞同学参加赣州市中学生“纪念长征70周年”小论文竞赛分别获得市教研室贰、叁等奖;

2008在江西省赣州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市教研室高中组历史学科叁等奖

2008年度获得江西省石城县县教研室优质课竞赛历史组贰等奖; 2008年度江西省石城中学“看图命题”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壹等奖; 2010年度江西省石城中学“限时课件制作”基本功竞赛中获贰等奖 2011年江西省赣州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市教科所高中组历史学科贰等奖;

从教以来,本着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校和社会、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取得良好的效果,于200

6、200

7、2009年度获得江西省石城中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009年开始本人担任艺术特长班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取得佳绩,于2010年中共江西省石城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本人“优秀班主任”称号;并多

次在全校班主任例会上做经验介绍,于2008年我代表学校参加江西省省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关心学生的成长、思想、生活、学习是德育工作的重点,深入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与了解是班主任的职责,总结经验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台阶,总结的经验,鲜明的案例要与人分享,我经验、案例、感想都很实在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项,如下:

2007年德育论文《家访必备和方法》,在“中学综合”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获贰等奖,发奖单位是赣州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

2007年度论文评选中《随笔》,获江西省石城中学叁等奖; 2009年德育案例《他(留守孩)终于停手了》,在“中学综合”学科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壹等奖,发奖单位是赣州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

三、教研方面:

从教以来边从事教学工作,边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案例,并写成论文。

1、论文《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独著,于2008年12月在《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版第24期(总6769期)发表(刊号:CN14—0706(F))

2、论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独著,于2008年12月在全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评比中获壹等奖,发奖单位是赣州市教学研究室;

3、论文《浅析新课标下中学生的乡土史教学》独著,于2009年6月在“江西省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壹等奖,发奖单位是赣州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

4、论文《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两点感悟》独著,于2008年12月

在教育教学的同时,本人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积极响应并完成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努力争取学习的机会,于2006年参加江西省石城中学首批骨干老师培训;2008年学校推荐我分别参加江西省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和江西省骨干班主任培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2011年推荐我参加省级学生心理培训。经过培训,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鉴于毕业六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我相信自己能够从事好重

在全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评比中获贰等奖,发奖单位是赣州市教研室; 点高中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多年来我努力工作的劲头,认

5、论文《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问题的思考》独著,于2008年12月获壹等奖,发奖单位是江西省石城中学;

6、论文《提高学史兴趣,达成教学目标》独著,于2007年8月在全国“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贰等奖,发奖单位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

7、论文《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独著,于2006年12月在“赣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壹等奖,发奖单位是赣州市教育学会。

四、继续教育:

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一定能在贵校发挥特有的作用。给我一个平台,我会以一颗真诚的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快速高效的工作效率回报贵校。

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我期待着能为成为贵校的一名历史教员!

若承蒙赏识,请拨打电话13117978868,恭盼回音。最后,衷心祝愿贵校事业发达、蒸蒸日上!此致敬礼!

第11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大变革的时代

莱阳市古柳中心中学丛学庆

莱阳市沐浴中学赵淑芹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重点,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和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实质是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本课是继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延续。春秋时期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为后来秦的统一打下基础。因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为下一单元“同一国家的建立”做好了铺垫。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历史知识,但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对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所以,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理解起来困难比较大,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一定的高度,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时期对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和李冰的活动,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通过观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提高识图、用图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都江堰设计原理,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理解商鞅变法的作用,树立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意识。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铁农具、牛耕技术、都江堰和商鞅变法的相关情况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运用观察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都江堰的结构和功能,认识李冰父子的伟大贡献,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启发学生把商鞅变法等知识综合分析,加深对战国时期经济

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室结合现实问题,创设情景。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的破坏。离震中不远的都江堰市,有一项修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却几乎没有受到破坏。这项水利工程是什么?战国时期为什么修筑这样的水利工程?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大变革时代。

学生认真倾听,动脑思考,自由回答问题。课件显示课题,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习木匾,学生认真识记、思考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二) 自主合作,梳理知识

出示学生阅读思考题:

1、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社会变革?

2、观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讲述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建设,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3、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4、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5、我国的封建社会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6、你佩服李冰还是商鞅?为什么?

学习先自主学习,自读教材内容,观察历史地图册上的相关图片,梳理知识要点。在教材画出知识要点,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对于

2、

4、5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解决。

教室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观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的顺序、要点。

引导学生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

(三) 展示交流,精彩点拨

各小组汇报成果

1、课件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的锄范”、“铸造铁制农具示意

图”;课后“思考与探究”。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对生产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2、课件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指图讲解,对都江堰简单介绍。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感受它的伟大、科学、巧妙。

欣赏、讨论教材中第61页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知。”

共同总结:都江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两千多年过去了。都江堰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人们千秋万代都在颂扬着李冰的功绩。

3、指导学生排练历史短剧:商鞅变法

第一幕:舌战旧臣

第二幕:立木为信

第三幕:商鞅变法

第四幕:千秋功过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角色的心理和语言,然后分角色排练,各组派代表上台表演。某一小组的表演是否符合历史史实,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着重对学生评价方法进行引领。

4、战国时期都有哪些变化?时代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兴修水利等属于生产方面的变化,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出现、商鞅变法、封建制度的确立等属于政治上的变革。引导学生归纳出时代特征——大变革的时代。

引导学生概括归纳知识提纲,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教师启发分析变法运动与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战国社会生产力发 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原因。

自由提问: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那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以学生回答、评价为 主,教师给予总结性点评。

(四)目标检测,反馈矫正。

学生独立做题,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情况。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

(2)请概括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请你分析这次变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1)商鞅。(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经济发展,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2.战国时期都有哪些变化?时代特征是什么?

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此,课前我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讲稿、绘制挂图等。通过角色体验、表演历史小短剧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掌握了基础知识,进行了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学生支配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都比较充裕,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

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加上教师引导的欠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还不够积极主动、热烈深入。今后教学中要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氛围,积极引导,是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要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专家点评

本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习,以大变革为基本线索,抓住新知识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的联系,实现了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课堂结构合理,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教法运用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对话氛围,有效地引领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

角色体验与教学内容融合得较好,但在角色体验的设计应用上做得还不够充分。要面向全体,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思考和体验,这样才能确保角色体验的有效性。

第12篇:《中学历史教学》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

1、2期目录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设计

主编:陈伟国

第一部分 中外历史宏观概述

中国古代史 韦玉(4)

中国近代史(上) 韦玉(8) 中国近代史(下) 韦玉(11) 中国现代史 韦玉(16) 世界近代史 韦玉(22) 世界现代史 韦玉(25)

第二部分 历史复习关键问题解析

韦玉(26)

第三部分 考点核心知识再认再现

中国古代史 陈伟国(42) 中国近代史 陈伟国(44) 中国现代史 陈伟国(45) 世界古代史 陈伟国(46) 世界近代史 陈伟国(47) 世界现代史 陈伟国(48) 参考答案(49)

第四部分 原创试题设计

中国古代史 陈伟国(52) 中国近代史 陈伟国(61) 中国现代史 陈伟国(70) 世界古代史 陈伟国(76)

世界近代史 徐州市历史学科中心组(78) 世界现代史 徐州市历史学科中心组(88) 参考答案(94)

珍视伤痕 王淦生(1) ○学术茶座

树立完整的历史观 冯一下(100) ○教学研究

给历史学科做广告:细节的魅力——在全校读书报告会上的发言 夏武荣(106) 由英语高考改革引发的感想——一位历史教师对高考改革的思索 胡欣红(109) 分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江伟(111) ○教材分析

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运用——从高中新课标教材对“鸦片战争”内容的处理说起 胡军哲 贺英(113)

关于思想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思考与实践——以《百家争鸣》一课的史料运用为例 何光明(117)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史料引用商榷 刘建兵(108) 首届茅盾文学奖颁于何时? 陈敬远(110) “拜上帝会”还是“拜上帝教”? 卫凯(119) 此处“友好”二字不能少 易复官(129) “出神人化”比“出鬼人神”好 吴小明 褚丽萍(135) 《新青年》早期发行量有多大? 杨林 郭路(142) ○高考指导

众里寻她千百度——一节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的启示 周凌(120)

用建构主义理论打造“五幕四环”学考复习高效课堂——以“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一课为例 刘丽珍(124)

从“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由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第25题想到的 孙英勇(128) ○初中园地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与点评实录

(二) 陈伟国(130)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适度原则 韩海龙(134)

主题揭示四步曲——以《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为例 骆增翼(136) ○历史博览

红卫兵登道歉广告有感 徐金卫(139) 严贡生的伎俩 王峰(141) “酒状元”苏易简 陈鹤(143)

加人欧元区需达何种经济指标? 邓志明(105) “司”、“后”之争仍未了 吴小明 褚丽萍(138) ○图说历史

将军的神秘失踪 严龙梅(116)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九):拿破仑时代

(二) 黄牧航(144) 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封面)

广东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讨会暨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组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研讨会掠影(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3期目录

真实的历史对学生更有教育作用 贾宏权(1) ○学术茶座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两点思考——在“共创历史:精英人物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左双文(4)

开山之作 奠基之功——纪念《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110周年 冯一下(6) ○教学研究

当甄嬛走进中学历史教学 曾凡亮(9) 生动描述莫忘准确定义 沈静(12)

历史细节的选择与意义生成一一读“历史细节”教研论文有感 陈伟壁(15) 历史分层教学策略在高三试题讲评课的实践与思考 赵星光(19) 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促进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刘淑芳(22) ○教材分析

“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必修3为例 周明学(24)

叙事与解释的融通一一高中历史选修“改革”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丁翀(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问·中国史部分 王峰(33)

将史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用“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工业革命 戴世锋(37) 洋务运动破产说商榷 王凤席(43) 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男耕女织” 吴树文 夏巨富(45) 吴阶平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归国知识分子代表 侯智林(5) 中国多少劳工参加一战欧洲战场? 陈敬远(8) 关于王建的一首诗 石海龙(14) 牛顿出生于1642年 陈树志(18)

《旋转木马》,逆时针VS顺时针 赵含清(27) 关于汉字的演变脉络 戚明军(32)

镇江之战清军伤亡人数考 杨林 郭路(36) 是金圆券形同废纸吗? 方配莲(67) 攻占冬宫有数小时激战吗? 卫凯(69) ○高考指导

应对高考的三只眼睛 胡欣红(46)

谈高考历史试题中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的考查 朱庭通(48)

常识判断、类比排除、主旨导引: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技术性方法——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为例 税光华(50)

例说历史信息说明题的类型和解法 刘建新 薛玉(53) 豫时孙摩,长善救失一一浅谈文综备考策略 何敬平(56) ○初中园地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与点评实录

(三) 陈伟国(58)

初中历史教科书文本目录教学及其理论意义 焦非非(64) ○历史博览

“双面人生”霍去病 梁金贵(68) 卢梭终生未婚吗? 张彬(11)

民国初年的公务员考试 倪杰孔(42) ○图说历史

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 朱卉群 刘玉广(70) 保皇还是革命 陈伟壁(2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拿破仑时代

(三)·拿破仑法典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封面)

编读往来:既接地气又望星空——我眼中的《中学历史教学》 徐金卫(71) 教坛人物:吴朝阳(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

4、5期目录

2014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谭方亮等(4) 我们需要对日本发动核战争吗? 胡欣红(1) ○学术茶座

浅谈微观史学——以《一个女学生日记中的情感世界》为例 文建刚(70) ○教学研究

名师模拟上课助推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 陈春露(74) 高中历史教学应回归知识生成的教育本质 具惠兰(77) 理科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黄庆华(83)

教师人际对话在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赖明敬(85) 对《严是爱,松是害》一文的一点质疑 贺健白(118) ○教材分析

经济学派的立场,还是历史教学的视角?——关于“应对危机”的补充和说明兼答尹海峰老师 徐金超(8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答问·世界史部分 王峰(91)

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中国近代史中的反近代化现象 刘建伦(94) 中学历史教材应向教学体系切实转化 谌凤山 孙秋芳(98)

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设计 谭方亮(102)

结构化设计助力有效教学——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 徐继宽(106)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拾掇 张有堂 徐银梅(111) 递交投降书的是小林浅三郎 阳金平(110) ○高考指导

形散而神聚·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新格调 王邵励 车晋晋(113)

解读考纲 明确目标 注重方法——考前百日历史备考方略浅述 宋景田(119) 勿混淆选择题设问中“这”字的三种代指含义——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II卷为例 税光华 夏仁贵(123)

高三要重视国际贸易史的复习刘金军(125)

以诗入史须谨慎——浅议“袍中诗”到底该怎样解读? 郑毅(128) 再谈高三文综历史备考 何敬平(130)

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专题的复习陈莉(132) 浅谈历史作业的设计及评价 彭红(134) ○初中园地

“瘦”、“漏”、“透”——历史中考复习之良策 周云华(136) 把握有效生成,创造灵动课堂——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洪福珍(141)

《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有误 骆新强(82) ○历史博览

王羲之贴过春联吗? 陈春云(76) “马车铁路”的由来 陈冬梅(97) “身毒”的几个读音 牛金魁(131) “明夷待访录”的含义 胡全俊(140) ○图说历史

西藏和平解放 吴志荣(14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一):拿破仑时代

(四)·特拉法加海战 黄牧航(144) 世界文化遗产:罗马历史中心区(封面) 教坛人物:刘玉广(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目录

当“爱国”成为“道德绑架” 齐雨(1) ○学术茶座

提升文化自信,历史教师有责 夏武荣(4) ○教学研究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与我的课堂教学 孙立舟(6) 吸纳与镜鉴:美国中学两种“做历史”的方式——以历史主题概念教学与评价为例 马宁(10) 一本有效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好书——读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有感 林国富(14)

鲜活真实的历史,生动高效的课堂 刘莉(17) 历史教学目标的有效陈述 林少媚(19)

也谈“真实的历史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 邹流芳(22) ○教材分析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一个应该重视的历史年代 冯一下(23) “市场经济改革九二共识说”献疑 周明学(25)

反思改革史教学,寻找缺席的声音——感受“顶层设计”中的改革智慧 曹军辉(28) 美国如何解读“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以《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为视点 李堪珠 陈伟壁(31)

传统与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二重奏——由2013年江苏卷第7题说起 梁金贵(34) 以学定教,巧编学材 潘真荣(36)

巧用教学凭借,构建历史课堂教学场 李宝霞(39) 王阳明死于哪一年? 孟凡靠(16)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及匡邑归属 刘裕强(35) ○高考指导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有效路径——以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运用为例 胡军哲(42) 关于2010-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的分析与思考 刘金军(47) 众里寻他千百度,已在考点踪迹处——以洋务运动为例谈高考备考策略 洪伟(51) 对史料的解读应力求准确——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27题为例 张兆金 万维其(55) 译文入题须谨慎 王涛(50) ○初中园地

历史课堂也应瘦身——从史实处理说开去 史春林(57) 初中课堂教学中历史空间概念的构建——以“古埃及”历史空间概念构建为例 林红霞 郑路(61)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文史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金霞(63)

魔术的悬疑艺术对初中历史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启示 李优治(66)

让历史与社会课厚重而灵动——以八年级新教材《西方文明的摇篮》为例 金月敏(68) ○历史博览

乌思藏与《西游记》 陈鹤(24)

使用《清明上河图》教学要注意版本 卫凯(27) 红夷炮还是红衣炮? 刘玉琪(54) 李慈铭的科举“履历表” 刘振修(60) ○图说历史

“蛮”清大显身手 陈伟壁(2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二):拿破仑时代

(五)•奥斯特里茨战役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封面)

编读往来:成长路上,感谢有你——我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缘分 钱金燕(71) 教坛人物:周双宝(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7期目录

不拘一格识人才 徐金卫(1) ○教学研究 20世纪西班牙之于中国学生的历史教学:比较视野下的教学方案 [西班牙]胡安·玛利亚·托马斯著;肖自力、罗水荣译(4)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质原则与同质原则 冯一下(8)

历史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复习为例 戴世锋 叶燕(1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史证方法的培养 阮巧玲(14) 谈史料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黄旭(17) ○教材分析

也许上得简单点也不错——我上《宋明理学》有感 陈春露(20)

不宜盲目拔高的“爱国主义”——浅析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二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黎镇(24)

是“打倒孔家店”还是“打孔家店”? 叶君明(27)

关于人民版《百家争鸣》一课若干问题的教学思考 蔡孙丹(30) 新中国初期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薛伟强(33) 美国能走上法西斯道路吗? 徐银梅(34) 在铜人外遍身涂腊? 刘玉琪(9)

再话民部改为户部的时间 陈卫华(16) 中国冶铁起源于何时? 卫凯(19) “毅生同志”其人 胡全俊(29)

梭伦改革是“将自由民分成四个等级”吗? 樊兆龙(46) 一则关于郑观应言论的材料引用商榷 戚明军(70) ○高考指导

2014年全国文综卷(课标2)历史科41题之管窥 张有堂 徐银梅(35)

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前行——简评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刘金军 郭福生(38)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简评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 谭方亮(42) 2014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第1问考生答题分析 鲁力(41)

眼前一亮,不同凡响——2014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评析 王峰(45) 略谈SOLO分类评价法在近三年安徽高考历史命题中的呈现及启示 林桂平(47) ○初中园地

重读热点 大写历史——以《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例 高凌(51)

社会课课堂教学活力再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社会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尉云英(5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实践与思考 胡士华(59) 一个“乡村医生”的感悟 骆新强(63) 关于玄奘的俗名 于卫(26) ○历史博览

执中贵和虞博士 王颖 王峰(65)

影视材料在历史本科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 黄金凤(67) 十月革命的谎言 杨富丁(69)

“四大发明”说法源于抗日战争时期 钱金燕(23) 也谈“炮烙之刑” 陈鹤(32)

布莱德雷没有说过越南战争打错了 刘振修(64) 梁山好汉为什么爱使用朴刀 贺健白(66) ○图说历史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核试验 陈伟壁(7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三):拿破仑时代

(六)·征俄失败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封面) 教坛人物:赵登明(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8期目录

从两份清朝人物名单说起 胡欣红(1) ○学术茶座

努力开创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时代 左双文(4)

也谈提升文化自信——兼与夏武荣老师商榷 徐金卫(6) ○教学研究

中学史证意识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薛伟强(9)

好学好用:好的理论书就该这个样——我对黄牧航教授《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一书的学与用 孙立舟(15)

历史课的“三韵” 刘建伦(19)

为什么公开课会出现“不买账”的现象——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展示课观课反思 李应平(21)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意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诊断”微型实例 欧阳国亮(23) ○教材分析

基于历史思维能力层次要求的史料教学法初探 席长华(25)

让习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基于岳麓版《历史》与美国McGraw-Hill版《世界历史》的比较 杨林 郭路(28)

美国最高法院的最高司法解释权是如何确立的? 谢万顺(30) 《华盛顿会议》一课教学札记 张有堂 徐银梅(32)

“第三产业的兴起”还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肖杰鸿(35) 孙中山史事考辨三题 张裕伟(37)

木活字印刷术并非王祯创制 王海龙 薛伟强(14) 是“李憕”,而非“李澄” 黄智(27) 伊尹先后辅佐了汤的几个子孙? 何吟(29) 牛顿到底生于何年? 卫凯(45) “致远”舰的获救者 刘裕强(55) ○高考指导

素养立意: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 胡军哲(39)

“性善”还是“性恶”——论宋明理学的“人性”,兼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第26题 孙英勇(46)

2014广东文综历史试题考察趋势分析、对策 刘洪生 杨国(48)

理清命题思路,提高备考效益——以广东省近5年历史科高考选择题为例 林少媚(52) 关注命题 发掘史料 创新史论 借鉴史观 优化备考——2014年浙江文综高考历史评析吕准能 王涛(56)

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简评 宋景田(60) ○初中园地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专题研讨实录

(一)陈伟国(62) 信度·厚度·长度:人文学科命题的价值追求——以一则材料题的命制过程为例 金明强(65) 青铜器是什么颜色? 刘玉琪(36) 丁云鹏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赵含清(51) ○历史博览

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看中华民族意识的缺失 孙英勇(68) 勿忘日本“文化大屠杀” 刘振修(70) 景德镇何时成为“瓷都”? 聂忠凯(18)

《清明上河图》何以称“清明”? 张俊海(20) 中共党的三大作风的提出 胡全俊(34) 也说我国最早的春联 吴铁官(38) 新中国华东海军组建历程 钱金燕(47) ○图说历史

昏头昏脑的把戏 严龙梅(8) 美国反日宣传画 刘玉广(7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四):拿破仑时代

(七)·莱比锡会战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申布伦宫殿和花园(封面) 教坛人物:张有堂(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9期目录

历史,让我们拥有人文情怀 梁金贵(1) ○学术茶座

再谈“文化自信” 夏武荣(4) ○教学研究

“慕课”来袭,如何应对 胡欣红(7)

含义、选择与达成——对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几点思考 范从华(10) 加强历史教学思想性的方法与途径 谢良梅(14)

让学生在同步中享受成功——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例 周云华(18)

谈谈历史教师说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林桂平(22)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刘敏(26) ○教材分析

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以高中人民版教材《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为例 刘建伦(29)

常学常疑,常教常思,教学相长——例说几个历史概念的解读和启示 周凌(33) 就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答学生问 刘畅(36) 让学生明晰历史的来龙去脉——“英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现”题的教学启示 陈树志 岳红芳(39)

我的诗词我的课 于卫(6) 阿古柏死因考 杨林(9)

是文官还是武官? 张巧萍(17)

“星火计划”在“863计划”之前 万明(25) 关于百团大战的规模 高晓峰(28)

格拉姆发明的是发电机还是电动机? 曾凡亮(32) 是《抱朴子》还是《武经总要》? 石海龙(44)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么? 陈敬远(54) 大亚湾核电站开工时间勘误 陈松林(57) ○高考指导

私人订制——高三备考新思路 曾凡亮(41)

历史命题与评价需要依照课程标准——以“赤壁之战”题为例 李林川(45)

命题材料的挑选与加工技艺的磨练——我看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 徐金卫 刘小丽(48)

2014年高考广东卷文综历史主观题评析 李萍(52)

挖掘高考试题背后的教学资源——2014年江苏卷第11题的教学启示 徐继宽(55) 浅析原因分析法在高考历史材料试题的运用 詹巧珍 吴树文 夏巨富(58) ○初中园地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专题研讨实录

(二) 陈伟国(59)

《八一宣言》非中共中央发表 侯智林(21) 瓦特是发明还是改进蒸汽机? 陈冬梅(51) 辽代究竟有几个都城? 刘建新(63) ○历史博览

以讹传讹的名言名句考辨辑录四则 周明学(64)

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与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兼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第30题 孙英勇(67)

包拯不是“文正公” 成荫(38) 关于秦始皇的避讳 刘剑(47)

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校 骆新强(69) ○图说历史

口言立宪而心实致专制 刘玉广(7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五):拿破仑时代

(八)•兵败滑铁卢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圣吉米尼亚诺历史中心(封面)

读编往来:感悟与成长——我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十余年 陈荣春(71) 教坛人物:欧阳国亮(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0期目录

公开课到底该公开什么? 孙立舟(1) ○学术茶座

甲午殇思之一:甲午一百二十周年祭 胡欣红(4) ○教学研究

一节好课应当把握的四个度———以四节全国公开课为例 薛伟强(6) 问题设计:引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李玉民(12) 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今高中教育发展的启示 黄彪(15) 打造魅力细节 回归简约课堂 杨春霞(18) ○教材分析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教学设计 周凌(21) 也说一说斯大林模式 张有堂 徐银梅(27) 预备立宪,怎一个“骗局”了得! 沈承尧(30)

略述“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概念的形成 苗颖(33) 唐代儒学地位究竟如何? 邢新宝(35)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何时? 刘裕强(5) 世上第一台柴油机发明于何时? 侯智林(14) 克利(里)斯提尼改革时间刍议 林国富(20) “四大名镇”并非出现于宋朝 杨林 郭路(26) 七大国并非出现于春秋末期 李军(32) 不该出现的城墙 刘玉琪(46)

一画三名很不妥 胡全俊 刘高亮(64) ○高考指导

略说西方汉学对我国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冯一下(37)

异质同构 形散神聚——2014年全国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6题评析 欧阳跃峰 唐淑云(41) “弯道超越”与“逆向行驶”——2014年安徽高考历史两大命题走势 吴云驾(44) 稳中有变,风格依旧——2014年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 陈杰(47)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张兆金(51)

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以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第41题为例 周锐武(53) ○初中园地

打造“三史”课堂 发展史学素养——从省名师课堂《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展示课说开去史春林 胡士华(56)

以时间要素为依托,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率 田维浩(60)

是“左青龙右白虎”吗?——印反的《贝壳堆塑的龙虎图》 赵含清(62) 关于《武氏祠汉画像石》 李生力(50) 关于珍妮机的命名 侯智林(67) ○历史博览

对德日法西斯清除程度不同的原因 刘建伦(63)

书虽小,收获不小——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徐金卫 章银芳(65) “曆史”还是“歷史”?“日歷”还是“日曆”? 冯凌妹(11) 你所不知的“丈夫守则” 刘振修(55) ○图说历史

山姆大叔的“使命感” 陈伟壁(68)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六):拿破仑时代

(九)·病逝圣赫勒拿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封面)

编读往来:十年相伴 一路成长——记《中学历史教学》与我的教学生活 金明强(69) 教坛人物:戴世锋(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1期目录

好课由谁说了算? 贾宏权(1) ○学术茶座

甲午殇思之二:一场农民与现代军人的较量 胡欣红(4) ○教学研究

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专题 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提升学习张力的助推器——由“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引发的思考 吴美娟(6)

以合作助学,以评价促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 袁杏宜(10)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基于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观察的思考姜涵丹(11)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中教师的作用减弱了吗? 刘琴(12) 中学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度的观察研究 刘永红(13) 小组学习中学生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梅金娣(16)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复习课堂上的运用 鲍春根(17) 由两个“空杯”故事引发的思考 汪远飞(19) 高中历史课评课要素探析 何光明(23)

历史教师的继续成长需要“鲶鱼” 于水生(51) ○教材分析

从教学实践谈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体例的调整 赵登明(25) 探寻中国古代思想史“有效教学”的路径 陈辉(30) “地域文化”校本选修课教学的尝试与思考——以《博大精深的余杭本土文化》一课为例 陈杰(34)

世界历史教学拾零 徐银梅(39)

对“天雨粟,鬼夜哭”的质疑 吴小明 褚莉萍(38) 课文引文应注意准确性 邵长坤(41) 彩瓷、青花瓷与珐琅彩 刘玉琪(43)

战国时郡县以下是“乡镇”吗? 陈树志 岳红芳(59)

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沙俄共强占中国多少土地? 陈荣春(64) ○高考指导

似曾相识燕归来——略谈高考历史试题与高校历史教材的关系 冯一下(42)

方向、线索、设计:知识点复习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例 鲁东海 徐凤文(44)

从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谈高三复习阶段“多元互动”高效课堂的创建 赵立多 梁静(48)

广东高考试题在一轮复习中的运用——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为例 黄凌(52)

历史不可想当然——四道高考模拟题折射出的四个常见错误认识 沙耕耘(56) 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9(1)评卷反思 陈旭光(33) ○初中园地

是学生不理,还是教师无理?——从两道历史试题讲评说起 甘长春(60) 中学历史教科书难免会有错误和缺漏 傅元根(62) 课堂教学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人物复习课为例 朱桂芳(65) ○历史博览

浅析《全球通史》对中国史的论述 靳滇霞(68)

中日关系萌芽的见证——“汉委奴国王”金印 刘振修(5) 胡佛的不当经济措施 李玉龙(47) ○图说历史

第一次石油危机 陈伟壁(71) 俾斯麦下台 石玉中 马霜(22)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七):美国的诞生

(一)•建立詹姆斯敦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锡吉里那古城(封面)

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掠影(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12期目录

一辈子与十五分钟 孙立舟(1) ○学术茶座

甲午殇思之三:一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 胡欣红(4) ○教学研究 关于“好老师”的三点认识——学习总书记第30个教师节讲话精神的初步体会 周明学(6) 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哪儿去了?——以高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为例 陈春露(9) 怎样的培训讲座才能让教师喜欢? 徐金卫(13)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历史学科“五环学习法”探讨——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 戴世锋(16)

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历史教学资料管理 张铭(20) ○教材分析

渐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我讲《英国的制度创新》 王峰(23)

抓住冷落的教材 打造精彩的课堂——以“克伦威尔和资产阶级革命”一课为例 张齐胜(28)

大陆与香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辅助系统比较 李志玲 曹巧(30) 论外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胡云菲(33)

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不是北洋贸易税收增长的主要原因 汪儒斌(35) 关于英国的枢密院与内阁 樊兆龙(12)

联邦、邦联与“独联体” 唐娟 刘新胜(39)

《山径春行图》不宜作为《短歌行》的插图 王冰丽(45) “因信称义”还是“唯信称义”? 卫凯(55) 甲骨文与中学历史教学 石海龙(58) ○高考指导

略谈方法类历史试题的考查内容 冯一下(37)

广东近五年高考思想文化史考查特征分析及启示 谭方亮(40) 高考背景下师生交流中的教材知识挖掘和拓展——以人民版必修Ⅱ《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例 刘建伦(46)

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史学研究基本能力的培养——2010-2014年山东高考历史部分试题的启示 高泽峰(50)

试题不应“猜谜语” 曾凡亮 丁杰(54)

浅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以必修二第四单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开篇课为例 黄辉(56) ○初中园地

让学生享受一场“私人定制” 钱金燕(59)

关于初中历史教材中《春秋争霸形势图》的质疑 刘裕强(61) ○历史博览

人君酗酒 多亡其国 刘隆有(63) 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始末 孙英勇(69) 应该是“查慎行” 陈鹤(8)

对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列入二战三大惨案之一的思考 徐金卫(15) 火烧圆明园是为了掩人耳目吗? 于卫(60) 悲催的路易十七 胡全俊(68) ○图说历史 中美“乒乓外交” 陈伟壁(7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八十八):美国的诞生

(二)•“五月花”号 黄牧航(72) 世界文化遗产:奥斯维辛集中营(封面) 教坛人物:鲁东海(封二)

第13篇:中学历史实习报告

中学历史实习报告

我们小组十一人分别负责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其主要工作包括听课、备课、试讲、授课、说课、批改作业和试卷、开展历史活动课等。

1主要工作

听课。从教育实习工作之始,我们十一人分别在初中部与高中部就开始了听课工作。除了对应的原任历史教师外,我们还听了包括初二级、初三级、高二级与高三级历史教师的课,囊括了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以及三个必修模块,博采众长。除了拥有丰富经验的在职历史教师外,我们还互相听课,彼此提出建议,共同进步。这不仅包括了初中部之内与高中部之内的听课,我们还经常彼此交流,初中部的实习队员到高中部听课,高中部的实习队员到初中部听课。除此,我们小组还共同前往广州市第十中学与沙滘中学,聆听来自其他实习小组成员的公开课。在授课期间,我们仍然坚持听原任历史教师或者同班队员的课,充实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保持每个班教学的连贯性。集百家之所长,我们每人至少写下了十五篇听课记录与评课记录,作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参考范例。

备课。在通过听课吸取历史教师们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彼此的备课工作。我们通过细心领会课程标准、研读各类教学参考书籍、询问原任历史教师、集体备课讨论等方式,把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编写好每一课的详细教案,制作好每一课的课件。而且,对于我们编写的教案和制作的课件,我们会分别交予原任历史教师与李芳清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再进行修改,草稿即成,又复毁之,经过多次修改后才正式定稿。

试讲。光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教案和课件是不足够的,我们还会经过多次试讲,请原任历史教师或李芳清老师指正,才敢把自己的教学设计运用到真正的课堂上。譬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高中部的每位队员都试讲了至少两遍,互相吸收彼此的经验,跟原任历史教师和李芳清老师反复讨论,才最终落实教学设计。

授课。俗话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我们经过反复地完善教案、修改课件、模拟试讲后,终于站上讲台,一展平生之所学。在初中部,每位队员每周授课一节,每节四或六个课时,实习期间共授课五节,课时约二十六个;在高中部,每位队员实习期间共授课三到五节,课时六个。仅仅把原来的教学设计运用到真实的课堂上是不够的,我们每位队员都秉着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乐学的心态,灵活地进行课堂反思和课后完善。譬如丁智勇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感觉自己整个授课过程比较闷,于是在“独尊儒术”的难点处理上设计了一个话剧来提高趣味性,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又如李捷盈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时,出现较严重的拖堂情况,于是在非教学重点环节减少不必要的解释,终于在一课时内完成了完整的教学。

第14篇:中学历史教学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

1、2期目录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设计 第一编 “考试大纲”串讲、辅导 古代部分 4近代部分 11 现代部分 20 第二编 通史复习指要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要 30 中国近代史复习指要(上) 42 中国近代史复习指要(下) 51 中国现代史复习指要 62 世界古代史复习指要 75 世界近代史复习指要 77 世界现代史复习指要 83 第三编 训练试题设计 高三历史模拟训练

(一) 87 高三历史模拟训练

(二) 90 高三历史模拟训练

(三) 94 高三历史模拟训练

(四) 98 高三历史模拟训练

(五) 102 参考答案 106 历史上的中国(节选) 1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六)国民党退台初期的高层权争

(四) 109 ○教学研究

三十年来历史教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11 激发·感染·提升——以价值观引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116 历史课的精彩在于讲故事 119 试论高中历史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策略 120 ○教材分析

论新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评价标准的缺失 122 中国古代思想教学札记之二——两个主题聚焦:同门相残与义薄云天 125 《波斯人信札》中是一人还是两人? 115 是黄慎还是巩黄慎? 127 西周初期到底有哪些封国? 139 ○高考指导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应把握的原则——以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为例 128 高考中的社会生活类试题概说——以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为例 131 教师亟需提高命题能力——读胡军哲老师《教师阅读与考试命题》有感 135 ○初中园地

一节课的三个问题 138 ○历史博览

莫让“中国式xx”成为民族的灾难 140 ○图说历史 民众的力量 14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九):法国启蒙运动

(二) 144 世界文化遗产:亚眠大教堂(封面) 教坛精英:税光华(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3期目录 释“纵通”与“横通”(节选) 1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七)二战时蒋介石曾打算亲德?

(一) 4 世界近代史教学中存在的史观问题——从“欧洲中心论”到“全球史观” 6 ○教学研究

历史教学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滥用的危害 9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历史科公开评核特色 15 有多远就走多远 18 一本“非专业”的专业教材——读《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 20 转换教师角色 推行“一案五学” 22 ○教材分析

高中新课标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发现与解决 24 中国古代思想教学札记之三——三个教学设想:老庄、墨子与董仲舒 30 教学中不能刻意夸大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教版《唐太宗》一节的两点补充说明 33 外文修养需提高,勤学勤用化臂助 36 历史表述应力求精准——对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一些表述的质疑 38 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实践、思考与对策 41 “领事裁判权”的由来 23 孝文帝是北魏第几位皇帝? 29 关于拿破仑在埃及弃军而逃的时间 68 到底有没有这个“的”字? 70 ○高考指导

由“反动”试题引发的思考 44 命题培训——一次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47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备考中时段的困境与思考 50 也谈解读思想须谨慎——以2012年高考海南卷第2题为例 52 ○初中园地

捕捉史料细节,凸显历史魅力——以《历史与社会》

(九)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贺岁片的启示:初一历史教学怎样才能“接地气” 59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教科书的标题——以北师大版初中教材为例 62 编演历史剧,促进初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65 俄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吗? 40 ○历史博览

引用毛泽东著作要注意版本——以《毛泽东选集》为中心 67 拷问灵魂的“史盲”之问 69 胡适原名小考 5 医家为何称“杏林” 14 状元办厂,钱从何来? 53 ○图说历失

54 “官”念十足 17 睡魔醒来 46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法国三级会议召开 72 世界文化遗产:汉皮古迹群(封面) 学者选介:余柏青(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

4、5期目录 2013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4 史料——历史认识的中介(节选)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八)二战时蒋介石曾打算亲德?

(二) 74 试论历史认识的基本理路——以马克思的历史认识为中心

○教学研究

论中学历史教学应用“虚拟情境”当注意细节

生成性历史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直通车”,通向哪?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心理环境建设省思

教学合一,有效教学

○教材分析

“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为例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商鞅变法教学拾疑

行文也需细推敲——对税光华老师商榷文章的进一步探讨 103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教学拾遗三则 106 历史地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为例程朱理学是英台求学的文化背景吗? 83 巫山人应该写入中学历史教材吗? 94 “飞船返舱并成功着陆”表述有误 123 张议潮并非唐朝河西节度使 133 签订《辛丑条约》的不只八国联军 141

108 ○高考指导

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特征分析 110 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考查的“主题”解读——以2009-2012年文综浙江卷历史主观题为例 118 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之中国史摄要 124 ○初中园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实施建议 129 对一幅《老子像》出自吴道子之手的质疑 131 浅说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132 “错误的战争”并非指朝鲜战争 128 ○历史博览

波旁王朝的复辟之路——复辟前路易十八的经历 134 非凡的陈寅恪! 138 广泛阅读是中学历史教师的生命 142 抗战期间,日本究竟占了中国多少地方? 76 同一年入学的七七级和七八级大学生 90 墨索里尼并非死于绞刑 100 中共一大召开时的党员 105 ○图说历史 乒乓外交 10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一):攻占巴士底狱 144 世界文化遗产:琉球王国遗迹(封面) 学者选介:周仕德(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6期目录 保存古物刍议(节选) 1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九)二战时蒋介石曾打算亲德?

(三) 4 谈老子与《老子》 7 ○教学研究

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9 用课程理论引领教学实践——读陈志刚老师《历史课程本体研究》有感 12 “11231”式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略论高中历史新授课教学程序的优化 14 遍地皆是“课题组” 18 中学历史课分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19 “三三制五星级评价法”初探 21 ○教材分析

历史教师眼中的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 23 如何根据历史课程特点变通教学设计 27 从教辅书看德国中学历史教学与考试评价 29 高中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37 高中历史“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人教版必修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为例 41 将文明史观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尝试 44 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40 这个“有”字到底能不能省? 48 一位被教科书写错名字的抗日英雄 60 “大宗伯第”与宗法制研究有关系吗? 66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应尽可能准确 70 ○高考指导

再谈引用材料命题须严谨 46 返回历史现场——读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 49 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正德去农”题指误 53 一道材料并不存在的材料选择题 6 ○初中园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国古代史重点内容分析 54 台湾国中与大陆初中《戊戌变法》教学课例比较 57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班化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61 结合历史学科特征 强化学生素质教育 63 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65 《天方夜谭》为何又称《天方夜谈》? 8 ○历史博览

快乐集邮助我专业成长 67 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吗? 69 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 17 中学历史歌 20 关于“后稷”的“后” 26 ○图说历史

广告中的“总路线” 71 骑虎难下 6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二):《人权宣言》 72 世界文化遗产:魁北克古城区(封面) 教坛人物:胡欣红(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7期目录 中国文明的基本特征(节选) 1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十)陪都战时生活:一些可能曾被忽略的侧面

(一) 4 “一分为三”:历史事物的常态 8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师培养与史学理论学习刍议——兼论张庆海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 10 记一次别样的培训经历 12 从“两株枣树”的导入运用谈历史想象力的施展 15 那些花儿 18 应用学案教学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20 ○教材分析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学科主题学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案例 22 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点”与“面”的关系 27 由罗斯福新政的不足想到的 29 孙中山的两次谈话商榷 32 应该是《毛泽东文集》 9 关于1977年高考的两个数据辨析 19 关于辜振甫的职务 28 “第七艺术”的前六种是? 56 李斯是丞相还是廷尉? 64 ○高考指导

风生水起评高考 曲径通幽析命题——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命题总体评析管见 34 无米难为炊——2013年全国卷两道选择题的商榷 38 2013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其备考启示 43 浓郁的“粤菜”特色——简评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46 历史认识论在2013年广东高考历史学科中的运用 49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第2问考生答题分析 61 2013年北京文综历史试题评析 50 SOLO分类评价型设问“二度”入安徽卷及解析策略谈——从2013年高考安徽文科综合卷第36题说开去 52 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漫画题评析 33 语文化的解读不应套用于历史 55 ○初中园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分析 57 中国史民族英雄评价略说 62 图片解读:打开历史的另一扇窗 65 ○历史博览

小民作天子,文盲当皇帝———刘邦两破天荒 67 日本为什么没有侵占澳门? 14 红楼梦最早英译本浅议 17 牛肉是宋人的主要肉食吗? 42 浅析“东南互保” 45 中国古代的房产税 70 ○图说历史

中国人之福耶祸耶? 7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三):《马赛曲》 72 世界文化遗产:措迪洛山(封面) 教坛人物:张小明(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8期目录 大知与小知(节选) 1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十一)陪都战时生活:一些可能曾被忽略的侧面

(二) 4 ○教学研究

再上“我的高一历史初次见面课” 8 QQ群上一道历史选择题引起的讨论和思考 12 说说历史的想象 16 从“学生问倒先生”说开去 49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以北师大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为例 18 中国古代科技教学札记 22 对一道古钱选择题的思考 26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探讨 29 切入点选择: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例谈 31 春秋战国分界线之管见 7 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8 人教版教材已采用“不谋而合”说 32 对一则译文材料的质疑 51 “桂林”到底在哪里? 56 航天飞机经济吗? 68 ○高考指导

高扬历史学科能力的旗帜——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 33 是果非因也 11 两个选项都有理!——对新课标Ⅱ卷第25题的思考 41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2013年安徽高考历史主观题剖析 38 2013年浙江省文综卷历史试题瑕疵商榷 42 2013年浙江卷历史试题的“变”及思考 45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搭建——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38(2)阅卷启示 48 2013年广东文综卷39(1)小问答题分析 50 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9题第3问考生答题分析 52 基于史料释读分歧背景的选择题命题策略刍议——以“美金”“恶金”释读题为例 54 《高考重于孝亲是教育之痛》荐读 47 ○初中园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国现代史重点内容分析 57 例谈历史中考选择题命制的科学性 60 中学历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63 “颜骨赵姿”还是“米芾为宗”? 25 是“背景”还是“背面” 53 ○历史博览

中国古代历史的另一番景致——读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中国大历史》 65 让历史教学充满人文与智慧——读《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有感 69 ○图说历史 三个渔夫 71 “三从四德”靠不住 4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四):瓦尔密大捷 72 世界文化遗产:阿育他亚(大城)历史城及相关城镇(封面) 教坛人物:王峰(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9期目录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1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十二)陪都战时生活:一些可能曾被忽略的侧面

(三) 4 ○教学研究

积养学识 丰厚课堂——一个教学团队在探微索迹中践履成长 7 做思想良师 育理性公民——读魏勇《用思想点燃课堂》 10 建构历史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13 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史教育的若干思考 16 高中历史课堂要素缺失情况透析 19 蜕变,源于本质,还是源于环境? 21 ○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仍应注重唯物史观的渗透 22 历史教什么?——《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读书札记 27 对历史的理解要注意认识的角度——以如何“应对危机”为例兼与徐金超老师商榷 29 对中国近代华侨资本类属的再认识 32 康有为、梁启超坚持君主立宪主张违背了世界潮流吗? 33 浦东新区属于什么区? 9 唐代并无“景德镇”一说 31 关于左宗棠进军新疆的策略 34 中国古代的“官”与“吏” 49 沈德潜没写《黑牡丹》诗 56 ○高考指导

由高考历史试题“历史味”衍发的若干认识——从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说起 35 试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以人教版必修Ⅱ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 39 这道题该怎么做?——评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30题 44 张冠李戴 背离主旨——评两幅漫画在中、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运用 47 埋头苦读之际亦何妨抬头看看——由浙大“启真”卷中“航母”题引发的关于高三历史学法指导的思考 50 如何应对高考大题中的历史观考查 52 识今通古:广东高考文综历史教学备考策略——以《中外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专题教学为例57 《翻身农奴把歌唱》歌颂的是西藏解放吗? 26 ○初中园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世界古代史重点内容分析 59 精彩缘于细节——以人教版初中历史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为例 63 美国宪法究竟有多少条修正案? 67 ○历史博览

唐诗证史——以张籍的《野老歌》为例 66 历史课堂中的“伪故事” 68 党旗上的字 20 财神,知多少? 70 ○图说历史 李鸿章上广告 7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五):处死路易十六 72 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封面) 教坛人物:沈为慧(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目录 历史知识有什么用(节选) 1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十三)新疆盛世才变脸反苏

(一) 4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例谈 7 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常见偏差及校正策略 10 从近代乡土志看当前乡土历史教学 13 严是爱,松是害 16 ○教材分析

简述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 1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例举 19 清末新政的资本主义性质 23 例谈“沉默者”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27 简谈商鞅的官爵问题 30 唐朝有景德镇吗? 6 1792年法国政体的更迭 9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美术的辉煌》的两处质疑 12 秦始皇画像不合规制 26 ○高考指导

试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以《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为例 32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和错失的战略机遇期”教学设计与实施 39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 43 问题与建议: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答题情况反思 46 ○初中园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世界近代史重点内容分析《中国近代史重点内容分析》一文再分析 54 例说几种历史课堂活动模式及其利弊 57 我们应该为初中生提供什么样的历史作业题? 61 《八一宣言》非中共中央发表 15 ○历史博览

当“汉字危机”到来的时候 66 李密放过牛吗? 38 从“顽石点头”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48 “三藏法师”专指玄奘吗? 56 司母戊鼎实乃后母戊鼎 69 ○图说历史

另眼看“日内瓦会议” 70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3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六):雅各宾派专政 72 世界文化遗产: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和岩刻(封面) 编读往来:一份平实且有担当的刊物 71 教坛人物:张铭(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1期目录 也谈《三字经》(节选) 1

49 ○学术茶座

主编谈史

(十四)新疆盛世才变脸反苏

(二) 4 ○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学科特质研究述论 7 导课:不得不说的缺憾——以《抗日战争》为例 10 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张扬个性有矛盾吗?——关于《百家争鸣》一课的争鸣 13 创新班教师节礼物引发的思考 17 有多少恨,需要拔刀相见? 19 让“弑师”悲剧不再重演 21 ○教材分析

对“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的几点思考 23 为高中历史教材“疗伤”的喜与忧 27 一道高中历史测评题的改进 29 “一纲多本”的历史教材与高考命题创新 30 人教版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商榷 35 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教材的差异与互补——以井田制教学为例 41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地图使用商榷 43 人教版中《十二铜表法》译文商榷 28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哪一年? 34 关于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选修四的几点商榷 42 邵力子是《民国日报》总编辑吗? 54 再论李斯是丞相还是廷尉 67 ○高考指导

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历史教育——胡军哲老师《高扬历史学科能力的旗帜》一文读后 45 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启示 48 浅谈“弗里娜之活”的原因——兼析2013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 52 历史高考中应用思维导图辅助SOLO分类评价型主观题的解答——以2013年江苏历史高考卷第23题为例 55 历史离不开语文化的解读 58 是什么造成长途贸易的兴盛? 60 2013年广东文科综合测试第38题的启示 62 ○初中园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世界现代史重点内容分析 64 预设生成在初中历史课堂活动方案设计中的运用 68 唐初的高昌国是汉人所建 6 唐玄宗与唐明皇 26 关于张尧佐 70 ○历史博览

一份珍贵契约展示女儿具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71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16 拿破仑二世是谁? 18 “小六龄童”与“六小龄童” 22 ○图说历史 世界进步之比较 20 改头换面 61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七):拿破仑的崛起 72 世界文化遗产:素可泰历史城镇及相关历史城镇(封面) 教坛人物:范从华(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2期目录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节选) 1 ○教学研究

教学的设计思路应坚持基础性——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为例 4 思路·细节·沟通——模拟上课《专制下的启蒙》的课堂实录及评价思考 9 高中历史教学不应回避“*” 12 《美国高中走向应试化》荐读 14 ○教材分析

警惕历史教材中的观点被固化 16 有关英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19 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材商榷 23 历史“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初探 25 为失去思想的思想史教学找回思想——以《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为例 27 例说被误解的几幅常用图片 30 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总统否决权制度吗? 8 教科书插图不应被切割 22 《1792年法国政体的更迭》一文质疑 41 法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于何时? 61 是拿破仑墓还是其将士纪念碑? 68 关于对外开放的几点说明 71 ○高考指导

重复的事用心做——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研讨有感 32平实之中见精神——听朱世光老师执教《神权下的自我》高三历史复习课有感 34 认知冲突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刍议——由近几年高考冲突性史料情境题说开去 37 基于邮票(品)图片的情境命题初探——以历史选择题的命制为例 42 高考试题应避免过度学术化 46 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3题商榷 49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反映的是什么? 29 这题该选哪一个? 50 ○初中园地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初中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与点评实录

(一)51 规范引领 高效展示——也谈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展示环节 55 西汉两类封国、两个梁王不宜混淆 59 善用课堂小结 提升教学品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小结的应用浅析 62 “公车上书”何解? 64 ○历史博览

小论中国历史之精神——读钱穆先生《中国史学发微》有感 65 理解严监生 69 东印度公司有几个? 15 神袛·神祗·神祇 24 如何理解“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45 西方人为何要将名人们的心脏取出来? 48 ○图说历史

“关门”只是驴象之争? 1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七十八):拿破仑时代

(一) 72 世界文化遗产:卡塞塔的18世纪皇宫(封面) 学者选介:薛伟强(封二)

第15篇: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下面我要谈的是我对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大纲,熟悉重难点。

二,了解学生,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充分了解学情,因人施教,有的放矢。

三:认真钻研中考题,尤其是本省的中考题,并对照教材,一一地做好了相关的笔记,进行了归类整理,这样就使得我的平常教学能够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

其次:虚心地向校内外的各位同仁请教,包括他们的课堂教学、备课、作业的评讲„„吸取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几次成都之行,使我大长见识。每一次的外出学习,我总是带着一种求知若渴的精神,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学。总认为别人是专家,自己是学生。相信一个道理,那就是“虚心一定会使我进步”。

再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休养,它包括很多方面

一是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每一年的最新高考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来的攀枝花市高考分析黄皮书„„,根据它们制订自己的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是认真备课,做到备课备八问:

1、教学目的是什么?

2、重难点是什么?

3、双基是什么?

4、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

5、如何组织好教材?

6、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7、新课与旧课如何联系?

8、板书写什么?如何布置板书?(课题、标题、要点、重难点等) 三是注重历史学科的讲评课的质量,注重五讲

1、讲审题。选择题,一审题干(问),二审题枝(备选项)三审选择方向(排除缩小最后确定);材料题,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二审找准其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三审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问答题一审题目类型,二审求答项目,三审解答对象,四审限制条件,五审材料观点,六审代词含义。

2、讲思路方法。如问答题要求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细致构思,列出题纲;规范作答,策略得当。

3、讲误区(找出原因,确定纠正努力方向)

4、讲拓展,举一反三。

5、讲规范,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这里主要是问答题要具体做到:首先,答案内容构成规范,史论结合,反对堆砌史实,反对空发议论。

6、答案的组织形式要规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分明。

7、答案的文字表述上要规范化,做到行文有序,条理清楚。

总之,从事高中教学以来,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根据不同的学生,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备好学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关键所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失。

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我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休养,才能在教学这块园地里有所收获。

第16篇:中学历史教学计划书

中学历史教学计划书

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准确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计划书,欢迎参考!

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对初中三个年级的所有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湖南乡土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每周三课时,全期16周,共计48课时左右。除去放假与月考的时间,每本教科书复习时间大概是5课时左右。

本年度我任教的班级是

27、

28、

29、30班。绝大部分学生有兴趣,但懒得记,每次考试对老师的依赖性特别强。

1、认真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XX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深入研究和领会毕业考试中各种题型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练习。

2、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准确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做到精讲精练,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其掌握考纲所要达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做到毕业考能顺利通过。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四、具体做法:

1、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3月——4月,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考标》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专题训练,时间是在5月。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6月——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考标》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每次周练、月考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3、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第17篇: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从1992年毕业至今,工作已近十六个年头,在这期间,我既教授过初中各年级的历史,也教授过高中各年级的历史。不管是初中年级的历史教学,还是高中年级的历史教学,在整个攀枝花市里,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了许多的教学心得体会。

下面我要谈的是我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时间不是特别长,真正从事高中教学是从2000年才开始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在一所极为普通的学校任教,2001年才调入现在所在的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原攀煤一中),因为这是一年四川省的重点中学,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光环及该学校历史学科的各位前辈(如:邓兴国老师、廖源老师、贺远盛老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硕果累累的教学业绩给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各种压力和空前的挑战。面对压力,我该怎么办?我曾经一度彷徨过,一度迷茫过。但之后,我找到了自己振救自己的方法,那就是从现在做起,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学习,再做学生。

首先:我在一年之内就做完了90年代以来的所有高考题,并对照教材,一一地做好了相关的笔记,进行了归类整理,这样就使得我的平常教学能够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村。

其次:虚心地向校内外的各位同仁请教,包括他们的课堂教学、备课、作业的评讲„„吸取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几次成都之行,使我大长见识。每一次的外出学习,我总是带着一种求知若渴的精神,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学。总认为别人是专家,自己是学生。相信一个道理,那就是“虚心一定会使我进步”。

再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休养,它包括很多方面

一是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每一年的最新高考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来的攀枝花市高考分析黄皮书„„,根据它们制订自己的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二是认真备课,做到备课备八问:

1、教学目的是什么?

2、重难点是什么?

3、双基是什么?

4、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教育?

5、如何组织好教材?

6、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7、新课与旧课如何联系?

8、板书写什么?如何布置板书?(课题、标题、要点、重难点等) 三是注重历史学科的讲评课的质量,注重五讲

1、讲审题。选择题,一审题干(问),二审题枝(备选项)三审选择方向(排除缩小最后确定);材料题,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二审找准其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点,三审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问答题一审题目类型,二审求答项目,三审解答对象,四审限制条件,五审材料观点,六审代词含义。

2、讲思路方法。如问答题要求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细致构思,列出题纲;规范作答,策略得当。

3、讲误区(找出原因,确定纠正努力方向)

4、讲拓展,举一反三。

5、讲规范,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这里主要是问答题要具体做到:首先,答案内容构成规范,史论结合,反对堆砌史实,反对空发议论。

6、答案的组织形式要规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层次分明。

7、答案的文字表述上要规范化,做到行文有序,条理清楚。

总之,从事高中教学以来,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根据不同的学生,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备好学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关键所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有的放失。

时代在前进,学生在变化,我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

高自身的休养,才能在教学这块园地里有所收获。

第18篇: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1年的上半年过去了,随着辛勤的工作,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也顺利的完成了,在本学期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和遗憾,现对2011年上半年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几点:

1 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备课,我们学习历史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能够根据历史的知识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并且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做出贡献,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 上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多种新型的授课方法,解放学生的思维,开放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提出对历史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事件的独到见解,工作总结《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从而使历史课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积极教研,在上好课的同时,积极向其他本校或者外校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和他们交流教学经验心得和新的教学方法,邀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并虚心的接受其他老师的意见。

4 批改作业要认真,对于学生的作业要少留,作业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对学生的作业不敷衍了事,细致的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提出建议性的改正方法。

5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现在的考试制度下,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还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坚决不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本学期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方面,例如对学生思想的把握还不够细,对学生的生活关心还比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努力做好历史教学工作,更好的为学校争光。

第19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全年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目录 ◆笔随心舞◆

不觉春风换柳条 新年我们新设想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1)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点◆

如何看待学生基础差的问题 / 赵亚夫(4) 三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

——高三历史教学应该是素质教育 / 李晓风 张增强 成学江(6) ◆课程论·教学论◆ 教学目标陈述方式刍议

——从课程目标取向说开去 / 勾爱珍 张汉林(32)

高中历史课堂激情教学摭谈 执笔:罗士祷 杨红霞 指导:梁仁华(48) ◆特别关注◆

“发现身边的历史”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公告 /(封二) 活力·张力·深意

——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案例研修展示邀请赛暨颁奖大会小记/ 陈 穗(17) 寒香团簇九重葛

——参加“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案例研修展示邀请赛暨颁奖大会”有感/ 卢元杰(19) 在鉴赏中分享 在分享中反思

——从参加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案例研修活动说起 / 杨家平(21) 活动助推专业成长 且行且思深化教研

——兼谈《圣雄甘地》一课的教与学 / 赵庆东(23) “2010基础教育回眸”历史学科风云榜 (26)

2010中学历史教育大事回眸 / 王雄 邓惠 梅冬 张娟娟 徐渭清 夏辉辉 彭禹 沈为慧(109) ◆他山之石◆

家庭与社区口述史研究性学习案例及其分析 / 章丹萍 郑耿标(34) ●知识与资源 ◆史学简论◆

从俄国到土耳其:泛突厥主义的蜕化变质考查 / 张来仪(27) 中世纪西欧的“二元”政治制度 / 侯学华(106) ◆中外文摘◆ 未来的谎言

——兼论我们该如何应对 /【美】詹姆斯·洛温(28) ◆学术驿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 / 石 鸥 赵志明(13) ◆阅读与思考◆

阅读拓宽视野 史料支撑思想

——从《重读近代史》说起 / 莫翠鸾(43) ◆教材评解◆

在整体把握中选择素材 在全面认识中组织内容

——以高中历史教科书文艺复兴内容为例 / 潘树林(37) 是“动力织布机”还是“水力织布机”

——兼谈历史教材关于卡特莱特的表述 / 刘东明 赵翠琴(41) ◆备课参考◆

雅典城邦政治下妇女是公民吗 / 杜海军(102) ●动态与交流 ◆人教走廊◆

基于学情分析和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必修3第17课《毛泽东思想》为例 / 刘 强(80) 例说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由学生的“秦始皇吃过葡萄”回答说起 / 刘向荣(83) ◆岳麓谈新◆

不同政体下的古代中国人和雅典人 ——穿越时空的对话 / 余春玲(92)

关于“古代中国人和雅典人”的教学感悟与教后反思 / 余春玲(99) 关于克里斯提尼改革和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确立的理解与思考 / 李 凤(97) ●学生与教学 ◆教学设计◆ 思想的突围

——关于《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的教学处理 / 徐赐成(39) ◆课例述评◆

构建生活史教学“大课堂”的探索

——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的设计与实施说开去/ 孙玲玲(45) ◆教学叙事◆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题剖析和感悟

——我看历史“角色体验”教学 / 汪 瀛(86)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随想 / 祝旭东(104) ◆学子风笛◆

当下高中历史教育的“四大缺失” / 潘 鹏(10) ●学习与评估 ◆高考导学◆

基于专题整合的主题复习教学策略 总策划 / 姚锦祥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制度文明 / 孟 殷 姚锦祥(51)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和中国的民主革命 / 戴加平(58) 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生活 / 蒯 泓 杨 杰(66)

殖民体系和两极格局的发展及其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 朱 能 姚锦祥(72)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例 / 孙武军(88) ◆征题精选◆ 征题精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试题设计

(一)/ 宋景田(112) 试题设计

(二)/ 王俊伟(112)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试题设计

(一)/ 宋景田(113) 试题设计

(二)/ 王俊伟(114) 试题设计

(三)/ 温才荣(11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试题设计

(一)/ 宋景田(116) 试题设计

(二)/ 王俊伟(117) 试题设计

(三)/ 黄小波(11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王俊伟(119)

近三年台湾高考历史选择题选编 / 邢新宝 张宇宙(119)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3期目录 ◆笔随心舞◆

全球化是药方还是诅咒?/【美】查尔斯·W·凯格利 (1)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点◆

四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

——试题存在的问题及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 李晓风 张增强 成学江(4) ◆焦点观察◆

还张衡地动仪和科学复原的真实 / 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12) ◆课程论·教学论◆

历史人物的复习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孔子为例 / 戴加平(44) ●知识与资源 ◆史学简论◆

孙中山是何时提出“节制资本”主张的 / 冯一下(8) ◆学术驿站◆

中西史学的产生及特征之比较 / 王成军(16) ◆备课参考◆

邮票上的中美关系 / 董运动(59) ●动态与交流 ◆岳麓谈新◆

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23课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课教学设计 / 刘庆亮(39) 历史课堂教学要突出教学主线和情境创设 / 仇世林(43) ◆人教走廊◆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 黄卫军(50) ◆编读往来◆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国历史教育最优信息资源期刊

——从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率说起/ 杨辉祥(18)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隆重推出高考专刊 《摹效与超越:高考备考历史新题集萃》/(封二) ●学生与教学 ◆课例述评◆ 让历史课“神入”历史

——以《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一课为例 / 周其意(9) ◆教学叙事◆

秦朝“三公”职权分设与“三权分立” / 叶瑞碧(48) ●学习与评估 ◆高考导学◆

基于专题整合的主题复习教学策略 / 总策划 姚锦祥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 李 杰 陈 静(19) 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 / 徐 雁 张汉林(26) 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 唐 琴 季 芳(32) ◆命题研究◆

“社会转型期”高考历史试题特征及备考启示 / 戴世锋(57) ◆征题精选◆

试题设计

(一)/ 魏 飞 赵庆东(61) 试题设计

(二)/ 邓吉贵 钟垚博(62) 试题设计

(三)/ 聂忠凯 郑平涛(63) 试题设计

(四)/ 方晓鸣(6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4期目录 ◆笔随心舞◆

最危险的污染:核污染的世界简史 /【英】克莱夫·庞廷(1) ◆焦点观察◆

现阶段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主攻方向 / 冯一下(4) ◆专家视点◆

五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关于试题价值观目标展现的思考 / 张增强 李晓风 成学江(8)

◆课程论·教学论◆

高位目标引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必修2《英国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 张 帆(29) ◆备课参考◆

近代集中在中国的犹太人 / 薛雅云(35) ◆人教走廊◆

基于人教版“五四运动”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 / 王昌成 沈为慧(25) ◆岳麓谈新◆

岳麓版必修Ⅰ第三单元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设计 / 黎建军(32) ◆动态扫描◆

本刊选聘“特约编辑”“特约通讯员”公告 (封二)

“发现身边的历史”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 (封二) ◆课例述评◆

在情境叙事中推动历史学习的有效认知——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实录 ∕ 束鹏芳∕授课、记述(14)

实现知识分类 关注教材重组 推进有效学习—— 从束鹏芳老师执教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起/陈 辉(18) ◆教学叙事◆

基于学情的高三试卷讲评策略探索——从一道材料解析题的抽样分析说开去 / 程 玲(21) ◆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第二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教学设计 / 聂 静(59) ◆高考导学◆

研读“考试说明” 把握备考方向 / 郭 弘(12)

也谈高考历史复习的高效策略——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例 / 蔡长春(23) 基于专题整合的主题复习教学策略 总策划 / 姚锦祥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改革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 罗安琪(37) 古代中西方的传统文化 / 蒋华强 汤永成(44)近现代中西方的科学技术 / 陶建萍 邓 焰(52) ◆征题精选◆

试题设计 / 刘立春(6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目录 ◆笔随心舞◆

战争、技术及20世纪史 /【英】大卫·艾杰顿(1) ◆专家视点◆

六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关于试题“素养立意”的再思考 / 成学江 李晓风 张增强(4) ◆思想之旅◆

一场未完成自我使命的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 李明海(8) ◆课程论·教学论◆

提升教学智慧 打造灵动课堂——中学历史“三史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贲新文 刘建峰(49) ◆阅读与思考◆

重新认识“德先生”——读《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陈伟壁(11) ◆观点与素材◆

辛亥革命的五个拐点 /(22) ◆教材评解◆

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 陶 涛(23) ◆备课参考◆

从龚自珍诗文看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社会状况 / 刘建伦(54) ◆岳麓谈新◆

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实录 / 李树全(14) 有效突破与有效教学——从《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说开去 / 李树全(20) ◆人教走廊◆

人教版必修1第五单元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从“关注人类命运”角度挖掘资源选择方法的思考 / 杨春华(28)

因“材”施“教” 化“教”为“导”——从杨春华老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说开去 / 唐 琴(32) ◆动态扫描◆

本刊选聘“特约编辑”“特约通讯员”公告(封二)

“发现身边的历史”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封二) ◆课例述评◆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 吴建红(33) ◆教学叙事◆

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与探讨——历史教学应当遵循历史主义 / 冯 波(52) ◆高考导学◆

基于专题整合的主题复习教学策略 总策划 / 姚锦祥近代中西方思想解放潮流 / 陈晓霞 黄爱芳(37)

19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的文学艺术 / 袁廷虎 卞姗姗(44) ◆征题精选◆

试题设计

(一)/ 张汉林(56) 试题设计

(二)/ 宋雪梅(59) 试题设计

(三)/ 郭永森(6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6期目录 ◆特别关注◆

“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创意大赛”历史学科投稿说明 (封二) “发现身边的历史”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最新进展(封二)

本刊推进新课程历史高考研究八大选题征稿公告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1)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点◆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教育部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的寄语或感言 / 聂幼犁(4) ◆课程论·教学论◆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课件的“拿来主义” / 陈国清(38) ◆他山之石◆

美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中的阅读教学设计 / 张彩莲(45) ●知识与资源 ◆学术驿站◆

30年来我国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 周仕德 陈德运(7) ◆史学简论◆

试析1949~1952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 / 孙燕玲 叶 夏(10) ◆备课参考◆

写意人物画之意与境的历史寻踪 / 杨 悦(26) 历史虚无主义的“告别革命论” / 邓秋萍(43) ◆中外文摘◆

法国是如何发现中国的 /【法】雅克·布罗斯(12) ◆生活考古◆ 中国古代旗帜的方色 / 秦建明(17) ◆阅读与思考◆

中学历史课堂应致力于灵魂教育

——读《探寻历史背后的真相:读史》有感 / 陈年冬 刘玉广(18) ◆教材评解◆

必修二内容解析与教学重点面面观 / 李海英 吴福生 许 敏(51) ●动态与交流 ◆动态扫描◆

第二届“廿一世纪华人社会的历史教育”研讨会综述 / 戴世锋(29) ◆人教走廊◆ 人教版必修1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教学实录 / 徐 雁(32) ◆岳麓谈新◆

青铜文化知识与高中历史教学

——从河南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素材说起 / 王建为(41) ●学生与教学 ◆课例述评◆

例说“故事材料”的重要特征与教学运用 / 何成刚 沈为慧(20) ◆教学叙事◆

历史概念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 周 明(54) ●学习与评估 ◆征题精选◆

试题设计

(一)/ 徐 彪 刘新宇 杨丽君 杨桂萍 漆志忠(56) 试题设计

(二)/ 韩湘萍 李 勇(61) 试题设计

(三)/ 曾国明(64)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7期目录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李大钊(1) 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断想/井建斌(4)

中英历史教科书“副课文系统” 比较分析/刘 亭 杨向阳(6) 运河号子“邪许”考辨/秦建明(12)

理解与超越:围绕史料展开教学设计比赛的实践性认识/夏辉辉(14) “剪锦成屏”:在逻辑梳理中确定主题选择方法

——关于“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中史料运用的思考/毛经文(16) 循环运用材料 突出教学主题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一课教学设计/张宏杰(20) 量体而裁衣 浅导而深入

——基于材料的《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课堂教学设计/马燕辉(22) 在追问与阐明中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

——《推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洋务运动》一课教学设计/袁晓勇(25) 运用多元材料 重构历史认识

——《洋务运动》的教学设计及实践反思/李小萍(27)

新中国统一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嬗变与思考 /刘克明 张华中(30)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孙晓萱(32) 例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郭锦田(36) 网络在历史课堂质疑教学中的应用/陈夕灿(37)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

——基于学习与思考、实践与反思的对话/沈为慧等(38)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以人教版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例/昌庆钟等(40) 2011年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特点之我见/汪 瀛(43) “指挥棒”在“悄悄地变脸”

——2011年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评析/马东博(45) 2011年全国卷(大纲)历史试题特点分析与教学启示/黄玉兴(46) 2011年北京卷历史试题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曹卫东等(48) 2011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特征分析/谭方亮(50) 见微知著 纵横拓展 推陈出新

——2011年广东卷历史试题评析及教学建议/王溅波 朱命有(52) 突出新情境内涵 关注思维层次性

——2011年四川文综第37题评析/郭子其(53) 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试题特点评析/马 斌(55) 独具匠心出亮点 华丽转身有遗憾

——从2011年山东文综第27题说开去/刘茂森(56) 试题设计

(一)/宋景田(59) 试题设计

(二)/ 梁君华(59) 试题设计

(三)/吴继存(59)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目录

关于祖国统一的教学:基于普世价值观引领的思考/王晓荣(4) 历史移情的内涵及其教学策略/郑耿标 章丹萍(7)

可探究·愿探究·会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性认识/周百鸣(11) 墙内开花墙外香 ——从《海国图志》在晚清与日本的“不同命运”说起/朱修庆(14) Seminar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宋永成 (16)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学设/计郭 蕾 (18) 军民情谊:“长征”教学的新视角/ 何成刚 沈为慧(21) 围绕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认识

——以人教版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为例/李 娜 (25) 利用校史整合内容进行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

——以《从沛中首任校长李昭轩一生看中国现代化历程》为例/苗 颖 刘晓兵(27)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张创东 刘凯华(30) 中学历史:“同题异构”及其课堂教学策略/ 刘喜山(32) 生活·探究·参与:澳大利亚历史教科书第一课的启示 / 翁省会(34) 分析试题特点 确定复习策略

——从2011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说起/李 华(36) 2011年高考浙江卷试题特点与高中历史教学指向性分析/方 霞(39) 关于高考历史选做题命题依据的思考

——从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48题说起/仁 山 (41) 基于高考试题特点的历史课堂教学启示

——从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41题说开去/李树全 (42) 一道特点鲜明的开放性试题

——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41题评析/全志聚(44) 如何才能走出开放性试题的答题困境

——以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41题为例/杨兆贵(45) 关于2011年广东卷第14题的几点思考/冯高峰(47) 我说2011年北京卷第17题/马立秋(48) 诗性的预构 理性的俯瞰

——2011年高考浙江卷历史试题评析/董洪励(49) 2011年浙江卷第14题评析/ 王露忠(50) 能力无涯 知识有界

——例说安徽卷“三新”高考试题的知识考查/何学保(51) 2011年安徽卷第14题解答方略/杨 燕(52) 独特的视角 高深的寓意

——从2011年安徽卷第35题说起/郑 婷(53) 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以《广州沙面欧式建筑的特点及保护》为例/帅诚江 王惠华 (5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任永民 朱命有 (56)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朱命有 任永民(57)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朱命有 任永民(5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设计

(一)/ 任永民 朱命有(6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设计

(二) /许兴东(6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9期目录 我们应该了解后现代史学吗/冯一下(4) 行走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路上/刘俊利(9) 考试大纲之“题型示例”

——与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历史试题/毛经文(11) 回望过去中小学的精彩

——读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有感/朱志浩 张炎林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研究述略/ 余柏青 匡林林(16) 课堂教学:在“情境”中体悟历史的探索与思考/ 沈玉林(20)

另一类五四青年:从萧公权《问学谏往录》的相关叙述说起/ 高怀举(23) 明清两朝“海禁政策”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苟德仪 杨宇忠(24) 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演进过程/ 王晓荣(27) 我看到的法国历史教育和初中历史教科书/刘汝明(29)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23” / 魏誉宁 李 渡(33)

例说传统板书与电子板书在历史课堂的运用与作用/ 邢新宝(37) 基于批判精神培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思考/ 刘 健(39)

从历史角度阅读《阿Q正传》从文学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结局/ 张 叠(40) 从国际关系学视角看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 李兵兵(41)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实施

——运用多元史观进行复习教学的尝试/李 君(44) 静以臧往 动以知来

——2011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启示/张子辉(49) 我说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7题/ 毕延芳(51)

从2011年全国文综卷(课标)选择题的特点说开去/曾国明(52) 关于卢梭自由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思考/刘志远(53) “步步为营”: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反思/高从武(5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设计

(一)/ 艾平华 朱命有(56)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设计

(二)/ 刘道梁(58)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苗 青(58)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苗 青(59)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试题设计

(一)/ 任永民(60)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试题设计

(二)/ 刘 莎(62)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试题设计

(一)/ 任永民(62)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试题设计

(二)/ 杨淑华(6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目录

“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创意大赛” 投稿火热进行中 /(封二) 中史参:绝不屈就于低俗的历史教学诉求/(1) 清末明初:新教育视野中的国民意识(上)/杨向阳(4) 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对策/鲁东海(12)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艺术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历史 ——关于文学艺术史教学策略的思考/张汉林(14) 雅典民主制的多元解读/ 倪学勇(29) 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罗士祷 (55)

西风渐染:从“断发易服”看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田革 孟凡明(38) 应谨慎对待教科书中人物插图的左赶右迁问题/蔡伟胜(54) 岳麓版必修Ⅲ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林小静(34) 与孔子同行

——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教学实录 执教/ 石爱华 观察评述/ 张莉 (41)

“加”“减”并重:优化文学艺术史内容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陈德(17) 从阅读到思考:初二历史阅读课的实践与反思/张馨月 (23) 历史课堂:角色扮演脚本构建与课程目标意识提升/戴文君 (27)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高三通史复习的思考/ 刘金军(20) 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情景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杨有德(30)

用教育眼光审视高考试题不应只是期待 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考查风向分析/徐赐成(45)

守正出新 白璧微瑕

——2011年高考浙江卷第39题特点分析与教学启示/明文文(49) 基于全球史观的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 ——从2011年历史高考说开去/蒲艺果(5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郭光勇 梁西明 朱本升 (57)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王昌成 苏峰 施海涛 季长征(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 石爱华 何凌 (6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1期目录

清末民初:新教育视野中的国民意识(下)/杨向阳(4)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大连)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辞/姬秉新(11) 当开开便好 清高合时宜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祝辞 /沈为慧(12) 唤醒理性的历史教育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闭幕辞/赵亚夫(13) 史学盛会 教师幸事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年会概览/郭弘等(16) 革命与建国:为了百年后的中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的设计与思考 /王 雄(17) 亢奋·茫然·顿悟

————听王雄老师《辛亥革命》一课后的心路变化故事/李惠军(23) 《从大连近代看中国百年变迁》一课的设计思路 /杨晓军(28) 听杨晓军老师《从大连近代看中国百年变迁》一课有感/杨艳君(30) 流动如海——记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年会 /徐赐成(31) 好的历史课是讲出来的——由大连年会现场课引发的思考 /成学江(33)

大道至简 践行维艰——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年会侧记/赵剑峰等(35) 学者气派 大家风范——聆听高端报告的收获与思考/王 磊(37)

真诚探索 执著追求——参加大连年会教育沙龙的思考与感受/卢元杰(39) 观王雄老师《辛亥革命》一课有感 /孙 梅(41) 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学术沙龙小记 /伍学文(42)

以谨慎的态度教历史——读《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有感/古素华(57) 课文栏目内容与教学考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范鸿鸣(43) 用“内在理路”把握思想史教学的实践性认识

——以宋明理学和民末清初的儒学思想为例/卢元伟(45) 科学·理性·思辩: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1787年美国宪法》一课为例 /余佩霞(47)

五十年机变百出 五十年开拓进取——读《织田信长》有感/吴树桐(49)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思强等(59)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杨亚丽等(6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目录 ◆笔随心舞◆

西方学者论教育 / 西塞罗等(1) ◆教研动态◆

教育部“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创意大赛”本月底截稿 / 本 社(1) 战略合作八刊进校 编读互动教研相长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8种期刊

社长主编战略合作学校互动教研活动侧记 / 严 讯(封三)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点◆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 / 杨宁一(4)

互促共进:学科能力研究与测量目标建设 / 吴四伍(5) ◆特别关注◆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武汉年会剪影 / 史 嘉(封二)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武汉年会 历史新课程高考改革研讨会综述 / 陶 涛(7) 论历史科高考命题的专业化倾向

——基于现象成因分析的复习教学建议 / 黄牧航(9) 域内方外:指向历史高考的教学策略摭谈 / 束鹏芳(12) 关于高考备考策略的思考 / 李晓风(18) 提高复习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 刘汝明(20) ◆焦点观察◆

高校自主招生历史试卷的体例、特点以及备考策略 / 林晓杰(22)

●知识与资源 ◆教材评解◆

价值与冲突: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美国历史”的叙述分析 / 鲁东海 朱 煜(26) ◆备课参考◆

宋代两京饮食服务业发展背景探析 / 刘树友 康 琪(50) 吕后的政治智慧 / 庞友海(52)

●动态与交流 ◆岳麓谈新◆

岳麓版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5课

《辛亥革命》设计意图与教学实录 / 李树全(33) 阅读改变观念 思考提升教学

——《辛亥革命》备课札记 / 李树全(40) ◆教研之窗◆

关于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 闫 璟(47) ◆人教走廊◆ 用有意义的问题引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从人教版《开辟新航路》一课的教学说起 / 陈建云(53)

●学生与教学 ◆教学设计◆

角度:课堂教学中史事解释和事理提炼的关键 / 刘百海(25) ◆课例述评◆ 课以载道 史以证实

——从北师大版八年级上《辛亥革命》教学说起 / 张 艳(42) ◆活动素描◆

例说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 / 王红光(55) ◆教学叙事◆

例说历史课堂教学小结的运用与意义 / 周照正(59)

●学习与评估 ◆评估论衡◆

基于主体互动的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探索与思考 / 阮巧玲(29) ◆命题研究◆ 以小见大须防以偏赅全

——从一道选择题说开去 / 张俭平王 春(31)

关于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大纲)第19题的思考 / 史联盟(49) ◆高考导学◆

复习教学要在“理”上做文章

——以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23题为例 / 李南亮(58) ◆征题精选◆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 赵剑峰 李广元 况卫华 刘春利 许 发(60)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赵剑峰 董运动 田 磊 刘秀焕 夏东平(62)

《中学历史教学》2012全年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

1、2期目录 教学研究

全盘西化的理由(节选)陈序经 (1)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术观点的引入刘建伦 (98)

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以《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为例刁利琼 (101) 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王凤席 (104)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设计

第一编“考试大纲”串讲、辅导——古代部分陈伟国 (4)近代部分 (11) 现代部分 (19)

第二编通史复习指要——中国古代史复习指要陈伟国 (28) 中国近代史复习指要(上)王凤席 (35) 中国近代史复习指要(下)杜彬峰 (40) 中国现代史复习指要杜彬峰 (46) 世界古代史复习指要杜彬峰 (51) 世界近代史复习指要徐妍 (54) 世界现代史复习指要高振平(60)

第三编训练试题设计——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

(一)陈伟国 赵加军 (62)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二)赵加军 韦玉 (65)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一)赵加军 韦玉 (68)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二)陈伟国 张淑亚 (71)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三)陈伟国 张淑亚 (74) 世界史综合训练

(一)陈伟国 张淑亚 (78) 世界史综合训练【二)王凤席 韦玉 (81) 世界史综合训练

(三)韦玉 杜彬峰 (85) 中外历史综合训练张淑亚 陈伟国 (89)

图说历史

《历史倒车还能开多久?》一文图片释读有误邵长坤 (100) 谁的“北伐”?陈伟壁 (10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五十九):宗教改革

(三)黄牧航 (128)

教材分析

关于高中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界定陈卫华 (106)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廖怡丙 (108) 再论顾炎武的“天下”之意曾芳玲 (110)

朝贡贸易不等于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陈树志 (121)

高考指导

命题传承与数据分析——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

(一)张炳伟 韩建峰袁兆桐 (112) 高考复习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谭方亮 (117)

初中园地

司马迁“三句教”出自《报任安书》陈鹤 (122) 构建精彩生成演绎有效课堂赖海波 (123) 浅谈中学生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黎璎 (125)

历史博览

从两则政治笑话看苏共亡党亡国原因刘征 (124) 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纪念邮票折射出的时代意义张聿军 (126)

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阶段成果展示交流会掠影 (F0002)

中学历史教学目录2012年3期目录

我对历史的看法(节选)黎东方 (1)

刘晓兵 (F0002)

学术茶座

从“我是阿根廷迷”谈历史老师的兴趣张元 (4)

教学研究

春在枝头已十分——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阶段成果展示交流会综述鲁力 (7)

对“过程与方法”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刘翌青 周仕德 (13)

中学历史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实践与反思历史教学中走活三步棋:懂、会、通在继承中创新,在求实中前进--高中历史教材建设之探索基础年级教学中如何整合教材资源的思考--同课异构公开课《辛亥革命》观后感中学历史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实践与反思张光华 常宏 (19)

历史教学中走活三步棋:懂、会、通杨晓侠 (21)

图说历史

敬祝进步陈伟壁 (18)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宗教改革

(四)黄牧航 (64)

教材分析

也谈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怎么蒸饭的黄彩红 (22) 在继承中创新,在求实中前进--高中历史教材建设之探索叶德季 (23)

基础年级教学中如何整合教材资源的思考--同课异构公开课《辛亥革命》观后感范从华 (29)

材料选择、呈现方式、探究质量与联系技巧——以人教版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费元度 (32)

"全球史观"主题教学模式在必修二复习总结中的运用安华宇 (36)

历史博览

避讳与"庄青翟"改姓陈鹤 (31)

龙年思索:我们该是谁的传人?刘隆有 (59)

初中园地

河姆渡原始居民“杆柱式”房屋探疑邹宝刚 (35) 这样的虚拟设计"华而不实"傅元根 (57)

高考指导

特点与趋向--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

(二)郑志伟 田家伟袁兆桐 (38) 史料题的解析初探李进 (43)

高三历史教学中选修内容处理之我见武松健 (47) 历史试题编制的能力结构与认知调控卢佰选 (50) 高三复习中训练往年高考主观题的策略唐丽红 (53) 基于全球史观的备考策略蒲艺果 (55)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

4、5期目录

谈学术文章的写作任继愈 (1)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4)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二 (7)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三 (10)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四 (13)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五 (16)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六 (19)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七 (22)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八 (25)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九 (28)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十 (31)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十一 (34)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十二 (37)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十三 (40)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十四 (43)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十五 (46)

学术茶座

“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应对李庆忠 (57)

教材分析

也谈列强为什么没有瓜分中国王振华 (61) 这个“有”字不能省崇尚俊 (68) 这里不该用“决策”许强陆 (72)

“五七国耻”也是“五九国耻”安耀辉 (75)

应该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胡全俊 (77) 制礼作乐: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最显著表现冯一下 (82) 是“闭关锁国”还是“海禁”?苗颖 (84) 不同语境下的历史概念辨析温才荣 (85) 关于“万世师表”匾额的题写时间张苏法 (86)

对人教版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再认识张兆金 万维其 (87)

卢梭不否定私有制,不主张代议制——兼与向勇老师商榷税光华 王建华 (89) 关于人民版《商鞅变法》课文的几点商榷邵长坤 (91) 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教学设计瞿丽霞 (93) 缗≠络邸艳红 (102)

是“物体”还是“动体”?李永康 (104) 是“唐”还是“绛”?安耀辉 (112)

也谈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的时间于卫 (119)

教学研究

《魅力历史的非常道——非常道I、II》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刘畅 (62) 例说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刘建伦 (65)

从研究视角的专业阅读到目标引领的问题设计——以《巴黎和会》为例谈历史阅读的实践转化许彩仙 (69)

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运用梁征 (73) 激活思维,培养能力赖广斌 (76)

写“身边的历史”——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好形式刁利琼 (78) 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陈美嫦 (80)

历史博览

“科学"一词何时传入中国?温兆军 (88) “焚书坑儒”的“儒”指哪些人?胡洪 (95) 侵华日军为什么没破坏中山陵?袁凤英 (110) 唐玄宗为何被奉为“梨园领袖”?王学岩 (114) 孔子“骂人”辨析兼及孔子的师道和为人徐金超 (123) 孔子是帅哥还是丑男刘红影 (125) 初中园地

对唐朝状元之误解严中润 陈德运 (92)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张洁 杜雪梅 (11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之比较李应平(120)

千家万家夜灯起,机声轧轧满城市陈鹤 (122)

高考指导

问题与不足——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

(三)荆立霞 韩越袁兆桐 (96)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要突出“三重”陈春露 (100)

此题答案真的不惟一?——《2011年全国文综卷第25题商榷》的商榷陈树志 (103) 两种类型的高考历史观点评论题及其解法段家次 (105)

横看成岭侧成峰——挖掘真题丰富信息,拓宽学生广阔思维田国华 戴加平(108)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的思考李萍 (111)

注重“改革史”教学——综观近7年广东卷主观题得出的启示王英俊 (113)

图说历史

脑子里的馅儿姜素宇 (12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一):宗教改革

(五)黄牧航 (128) 刘俊利 (F0002)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6期目录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费孝通 (1) 学术茶座

略谈历史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冯一下 (4)

教学研究

历史想象与虚拟教学的“真实”边界——帕帕迪、王氏与张九奴形象背后的历史哲学思考丁翀 (7)

历史课堂教学基本功修炼徐赐成 (11)

注重历史前概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陈丽 (15) 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王珍英 (17) 对实施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思考李志珍 (19)

初中园地

宋代的翰林院与学士院陈鹤 (14)

炮烙之刑到底是什么样的酷刑?陆宗高 (28)

由内容标准管窥新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之变化梁维滔 (50) 初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的思考汪艳 (53)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邓燕敏 (56)

图说历史

《大西洋宪章》陈伟壁 (2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二)“无敌舰队”的覆灭黄牧航 (64)

教材分析

以管窥豹——从教科书目录看德国中学历史教学概况吴朝阳 邹之嬅 (21)

立足学情,找准方向--谈对大危机原因的教学认识兼与胡军哲老师再商榷尹海峰 (29) 借《百家讲坛》之"技"解思想史教学之"难"--以人民版《百家争鸣》为例史善庆 (32) 中学史料教学反思黎璎 (34) 关于京剧的两个问题郭祥贵 (55) 欧元究竟何时正式启用?陈松林 (57) 是与中国还是与英国接壤?娄丛 (60)

历史博览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谁提出来的?刘振修 (35) 于小故事,蕴大历史——《马丁·盖尔归来》读后徐洋 (58)

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到意大利统一的完成张芳 (61)

高考指导

教师阅读与考试命题胡军哲 (36) 有效训练:请远离垃圾题周明学 (42)

新材料命题须谨慎——以章太炎征婚广告为材料的几道习题商榷张裕伟 (44) 加强教材的阅读指导.提高历史复习备考效益吴美娟 (48)

封二

金明强 (F0002)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7期目录

新旧史料的检讨(节选)董作宾 (1) 桂俊 (F0002) 学术茶座

美国中学与大学历史学教育若干特点简介姚昱 (4)

教材分析

“并人”一词不妥樊兆龙 杨玉凤 (7)

细节更需细推敲——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常见细节错误浅析苗颖 (20) 《厘金:解体自然经济、打开中国市场的真正黑手》一文商榷税光华 (23) 例说知识结构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沈君飚 (25) 自治区成立时间的表述问题陈松林 (29) 蔡伦封侯是因为造纸吗?王红珍 (41) 地图中“苏联”名称质疑赵亚娟 (56)

教学研究

浅议历史想象的分类、属性和思维特点霍建山 (8)

课堂的出彩之道:“放开”与“开放”——由四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评优课想到的周云华 (11)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幽默所需关注的几个问题陈雪松 (16) 浅谈中学生历史教材阅读能力的培养黄春平(18)

图说历史

袁世凯骑木马王长雨 (17) 斯大林的“保卫”战陈伟壁 (4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三):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黄牧航 (64)

历史博览 “包税制”简释曹中原 (19)

《辛丑条约》的赔款怎么规定?刘振修 (54) 照片未必可信赵崎 (62)

尼克松有再度访华并会见毛泽东吗?黄叶坤 (63)

高考指导

平实中蕴含着深刻——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刘金军 (27) 2012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第2问考生答题分析鲁力 (30)

自然中求和谐,平淡里见精神——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概论徐赐成 (32) “材料”与“设问”如何有效开发——评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沈春华 (35) 注重基础·回归传统·风格朴实——评2012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刘茂森 宋景田 (38)

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其教学启示桂俊 (42) 高三历史主观题试卷讲评课模式初探徐奕霞 (45) 历史数据图表选择题分类及解题策略沈阴珍 (48)

初中园地

《北京条约》开放汉口、南京为通商口岸了吗?赵含清 黄元罗 (31) 试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特点冯一下 (51) 着眼细节提升效果——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尹恒勤 (55) 巧用心理效应激活魅力课堂赖海波 (57)

利用《评价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曾小连 (59) 利用标题,提高教学效率孙太忠 (61)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8期目录

史术(节选)柳诒徵 (1) 杨志冲 (F0002)

学术茶座

国民政府的“和日”外交(上)左双文 (4)

历史博览

玄奘为何不南游?代洁 (7)

《三国演义》卷首词的由来于卫 (29)

一本别开生面的教学参考资料——晚清时事漫画《帝国崩溃前的影像》刘建伦 (56) 中学历史教学中女性平等意识的培养略论——以中国史为例詹坚固 (61) 大危机下美国妇女婚姻观的变化王军 (63)

教学研究

历史课堂讲授法的优化——学习聂幼犁教授《辛亥革命》展示课范从华 (8) 白璧微瑕——聂幼犁教授《辛亥革命》示范课商榷曾凡亮 (12)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影视史学的运用周新征 (14)

试论开展乡土历史研究的策略——以《南海特色风俗历史研究》为例康文举 (16) 在设疑与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杨星 (18) 茶几是西式家具吗?陈松林 (19)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策略贺满芳 (20)

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科书语言表述的典范——评张荫麟《中国史纲》余孟孟 (22) 史实有争议 运用应谨慎——以雅典六一汉的税赋负担为例杨志冲 (26) 对家庭手工纺织业解体过程中两个“分离”的理解周明学 (28)

在阅读中重访:历史教学资源的拓展性开发与运用——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为例杨春华 (30)

关于照片《毛泽东在读书》宋晓兰 陈鹤 (32) 商鞅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吗?陆宗高 (51)

初中园地

关于“新政”一课材料使用的疑问陈兰芳 (2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板块”研读笔记冯一下 (47) 初中历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卜秉雄 (52) 浅谈历史学习中学法习惯的养成陆翔 (54)

高考指导

2012年全国文综卷(课标)历史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胡军哲 武松健 (33) 也谈高考历史选作题的命题依据--从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8题说起樊兆龙 (38) 风景这边独好--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的亮点分析谭方亮 (40) 2012年浙江省文综卷历史主观题改进商榷徐金卫 (42)

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一种有效应对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策略李彩艳 (45)

图说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方针和联苏抗美战略李剑 (55)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四) 英国内战黄牧航 (64)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9期目录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辜鸿铭 (1) 焦鹏 (F0002)

学术茶座

国民政府的“和日”外交(下)左双文 (4)

教材分析

秦汉时期的州并非行政区划侯智林 (6) 对人教版梭伦插图的质疑黄鸿 (16)

刀耕火种播种是翻土还是挖坑?陈松林 (19)

开学第一课:谈高中历史统筹全局导学法——以2010年岳麓版必修I教材为例曾纪洪 (20)

高中“民本”思想教学初探凌喜发 (22)

有关“大危机”的几个“是”“非”问题赵邵俊 (26) 甲骨文中的“蚕”及“蚕神”刘剑 (29) 美国总统“届”与“任”的区别邸艳红 (30)

浅谈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以“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为例朱小荣 (31) 关于郭巨埋儿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的争议谷志峰 (33) 孔子用什么来教育学生?刘振修 (63)

教学研究

多写点真实、亲切、有效的教学论文陈春露 (7) 非常历史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刘畅 (11)

问题探究法在课外自主学习中的运用实例谢万顺 (15)

有效历史课堂需要有效的教学思维--以岳麓版必修II《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为例张光洋 (17)

“一分为二”的教学误区李应平(56)

历史博览

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吗?王学岩 (10) 是校场口还是较场口?胡全俊 (28)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真的无敌吗?孙士承 孙杰 (38) 那些令人敬仰的教师王峰 (60)

高考指导

“变”与“不变”:走向成熟与稳定——2009至2012年安徽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印象林桂平(34)

材料分析立论题的命题技术研究——以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2题为例仲尧明 (39) 关于高考历史试题语文化的思考樊兆龙 (42)

从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感受历史备考思路沈承尧 谢从德 (45) 浅谈主题教学与高考备考黄永友 (48)

图说历史

言论自由,一网打尽陈伟壁 (41)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禁烟陈树志 岳红芳 (62) 光荣革命黄牧航 (64)

初中园地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不能合而为一李振环 (44) 观看广州市汇景中学的两堂演示课张元 (53)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为例陆虎 (57)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10期目录

学术茶座

博与通(节选)刘祚昌 (1)

陈诚是否不欢迎蒋介石到台?

(一)左双文 (4)

高考指导

请看这道垃圾题王峰 (6)

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新动向——基于对2012年试题的观察与分析冯一下 (35) 从一份学生作业引发的对历史考试评价的思考徐金卫 (39) 从一道高考题浅谈命题的逻辑刘晓兵 (44)

渗透“思想力”培养有“思想力”的学习者——以“‘评价秦始皇’一轮复习”为例范从华 (46)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间轴教学法初探——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例赖基贵 (49)

教学研究

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遐想陈伟国 (7) 历史课堂中的“伪现象”举证陈杰 (12)

全人教育观在“学案导学教学法”中的体现——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詹明静 (17) 关于历史教学中材料运用的思考郑海涛 (20) 教材分析

再论蒙毅之死陈松林 (11)

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最多么?胡全俊 (21)

例说以全球视野来观察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刘建伦 (22)

苏格拉底之死能证明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吗?林凯吟 (25) 高中人教、人民、岳麓三个版本历史教科书栏目设置的对比分析叶德季 (26) 痛苦中纠结.纠结中思考——高一《历史》(必修一)新课程怎么上?邹远航 (30) 《细节更需细推敲》一文相关观点商榷税光华 (33) 官本船制度和元朝的海禁陈树志 (34)

是“波罗行动”还是“阿波罗计划”?赵邵俊 (38) 再谈这个“有”字叶敬宝 (58)

从《亚历山大大帝铜像》插图没有马尾巴说起宋仲明 (29)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武则天吗?于卫 (32)

用史料为课堂添彩——例说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策略焦鹏 (52) 美国的“全国历史日”活动改变着我田慧 (56)

初中园地

无声电影史上的奇迹——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张彬 (48) 五族共和为何没有壮族?黄彩红 (55)

随意阅读。有意记录——阅读于教学的效用和启示周凌 (59) 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背离曹中原 (62) 图说历史

重返联合国陈伟壁 (63)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六):法国绝对君主制时代

(一)黄牧航 (64) 毛经文 (F000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全年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第1~2期目录

◆笔随心舞◆

龙的传人应懂得龙文化真谛 / 任鹏杰(1)

●环境与课程

◆焦点观察◆

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 袁伟时(4) ◆专家视点◆

中国主流思想演变脉络及其阶段特征 / 冯一下 刘松柏(18) ◆思想之旅◆

历史教育:人文价值观·公民意识

——基于中学历史教师学科素养的思考 / 柴松方(25) ◆走近名师◆

成长在梦想的路上 / 胡柏玲(28) ◆课程论·教学论◆

执著与理性:课改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 / 陆 安(35)

基于“学习参与度”的课堂观察与有效教学策略 / 李 杰 蒋启章 (106) ◆他山之石◆

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历史学科考试试题简析 / 程金华(109)

●知识与资源

◆阅读与思考◆

2011年暑期读书札记 / 黄牧航(14) ◆人物春秋◆

“创意”推动历史之“创意”改变世界

(一) / 陈 其(23) ◆教材与教学◆

苏格拉底为什么不能避免死刑 / 周仕德(95) 关于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从人教版《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的教学说起 / 刘 芃(123) ◆史学简论◆

清末新政的内容与影响 / 许小青 孟凡明(90) 美国宪政制度建构的政治思想溯源 / 侯学华(127) ◆ 备课参考◆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 / 张 毅(118)

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纪念邮票所折射的时代意义 / 张聿军(125) ◆ 关键词解析◆

例谈课堂教学中历史概念的深度解读 / 高思超(113) 例说汉字结构蕴含的“民本”思想 / 茅佳清(120)

●动态与交流

◆教研之窗◆

突破地域的活动 跨越南北的交流

——哈尔滨与东莞高中历史教师网络在线备课侧记 / 郎文涛(104) ◆人教走廊◆

在过程中回望 在回望中感受

——人教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 郑婷婷(84) 学养与风格成就灵动、个性的历史课堂

——观郑婷婷老师《抗日战争》一课有感 / 刘计荣(88) ◆岳麓谈新◆

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21课 《新文化运动》课堂实录 / 华春勇(97)

●学生与教育

◆课例述评◆

要多一点审慎 / 邹玉峰 李惠军(38) ◆教学设计◆

基于“关注民族命运”的专题整合复习尝试

——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说起 / 许国庆(81) ◆教育叙事◆

基于课例研究的设计、实录、反思的意义分析 / 黄小平(93) ◆ 创新课堂◆

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看教学内容定位与实施途径

——以“美国的独立”和“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 / 邓 焰(79) 历史的话语·话语的历史:史实、叙事与心灵空间

——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例 / 梅 冬(102) 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独具慧眼的路径选择 / 杨晓侠(112) ◆学子风笛◆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指导老师 / 汪 瀛

课题主持人 / 汪永益

课题组成员 / 谭俊鹏 易可为 吴耀华 文佳丽 刘钰婵 张晟程(115)

●学习与评估 ◆高考导学◆

例说多角度历史观点题的命题方式和考查目标 / 朱文琪 姚锦祥(40) 历史高考能力考查取向与塑造 / 徐赐成(44) 思想的力量

——必修三“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主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 李付堂(58)

有效活动:凸显高三历史课价值与魅力的重要途径

——从李付堂老师“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课例说起 / 宋艾玲(61) 《数字背后的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实录

/ 朱徐峰(63)

关于高三复习课教学效率的思考

——从朱徐峰老师公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说开去 / 方 霞(68)

主题概念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走向及其教学策略

——以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主观题为例 / 马 宁(70) ◆评估论衡◆

明确目标 把握方向

——考试大纲之12条能力浅析 / 梁爰如(73) ◆ 征题精选◆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叶德季 黄文明 何学保(1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试题设计

(一) / 郭锦田(132) 试题设计

(二) / 方 威(13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试题设计

(一) / 张明中 郭建华 (134) 试题设计

(二) / 方 威(13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试题设计

(一) / 全志聚 贾学会 王金辉 程 慧(136) 试题设计

(二) / 方 威(137)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全志聚 贾学会 王金辉 王海迎(139)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全志聚 贾学会 王海迎(140)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试题设计

(一) / 魏 飞(142) 试题设计

(二) / 方 威(144)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第3期目录

◆笔随心舞◆

可恨的教育把人变成了压扁的豌豆 【英】诺曼·道格拉斯 / (封二) ◆特别关注◆

本刊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征稿选题公告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1)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点◆

例说深彻解析历史概念的路径选择 / 王继平赵亚夫(4) ◆焦点观察◆

重视辛亥革命性质的新表述

——“历史教学中的辛亥革命”专题研究之一 / 冯一下(7)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中的几个问题 / 汪 瀛(11) ◆他山之石◆

德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历史意识” / 孟钟捷(43) ◆课程论·教学论◆

关于“历史有效教学”的再认识 / 张 莉(51) 高中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深层思维

——从高考试题要求说开去 / 郭子其(61)

●知识与资源

◆人物春秋◆

“创意”推动历史之“创意”改变世界

(二) / 陈 其(9) ◆备课参考◆

战火中诞生的国歌 / 史玲芳(27) ◆教材与教学◆

15~17世纪主要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方式概述 / 刘正涛 王文军(49)

●动态与交流

◆岳麓谈新◆

关于知识目标设定与落实的思考

——从2011年湖南省历史说课比赛谈起 / 雷建军(45) ◆人教走廊◆

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认识与思考 / 芮 信(55) ◆编读往来◆

《摹效与超越:高考备考历史新题集萃》(2012版高考专刊)创新亮点 / 本 社(1)

●学生与教育

◆创新课堂◆

复习教学:把握核心考点的实践与思考

——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例 / 俞锦霞(21) ◆教育叙事◆

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 陈维亚(25) ◆教学设计◆

高考历史同心圆复习模式的建构与运用

——以“近代化”专题为例 / 王新国(47) ◆学法指引◆

在提升综合能力和理解基础知识间寻求平衡

——从学生的反馈看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 夏武荣(52)

●学习与评估

◆评估论衡◆

试说高考试题对历史课程价值的体现与导向

——以近三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为例 / 杨 杰 李 冰(15) ◆命题研究◆

社会史观教学与经典材料研习之我见

——从江浙高考历史卷引用的同一句话说开去 / 殷 俊(58) ◆高考导学◆

高中历史专题内容的三步复习法

——基于同一专题内容整合的角度 / 郑宇明 姚锦祥(17)

古希腊和罗马历史复习教学的理路分析与价值挖掘 / 徐赐成(28)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 朱 能(38) ◆征题精选◆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 肖云豹 赵庆东(65)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邵永银 赵庆东(67) 读史设题 / 孙绍辉 王春燕 任俊琴(69) 综合演练 / 朱命有(69)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4-5期合刊目录

2012年文科综合课标卷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李栋山等( 4 ) 谈学术文章的写作 任继愈( 1 )

“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应对 李庆忠( 57 )

魅力历史的非常道——非常道I、II》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刘 畅 ( 62 ) 例说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刘建伦( 65 ) 从研究视角的专业阅读到目标引领的问题设计

——以《巴黎和会》为例谈历史阅读的实践转化 许彩仙( 69 ) 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运用 梁 征 ( 73 ) 激活思维,培养能力 赖广斌( 76 )

写“身边的历史”——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好形式 刁利琼( 78 ) 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陈美嫦( 80 ) 制礼作乐: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最显著表现 冯一下( 82 ) 不同语境下的历史概念辨析 温才荣( 85 )

对人教版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再认识 张兆金 万维其 ( 87 )

卢梭不否定私有制,不主张代议制——兼与向勇老师商榷 税光华 王建华 ( 89 ) 关于人民版《商鞅变法》课文的几点商榷 邵长坤( 91 ) 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教学设计 瞿丽霞( 93 ) 也谈列强为什么没有瓜分中国 王振华( 61 ) 这个“有”字不能省 崇尚俊( 68 ) 这里不该用“决策” 许强陆( 72 )

“五七国耻”也是“五九国耻” 安耀辉( 75 )

应该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胡全俊( 77 ) 是“闭关锁国”还是“海禁”? 苗 颖 ( 84 ) 关于“万世师表”匾额的题写时间 张苏法( 86 ) 缗≠络 邸艳红(102)

是“物体”还是“动体”? 李永康(104) 是“唐”还是“绛”? 安耀辉(112)

也谈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的时间 于 卫(119)

问题与不足——新课标历史高考命题述评

(三) 荆立霞 韩 越 袁兆桐 ( 96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要突出“三重” 陈春露(100)

此题答案真的不惟一?——《2011年全国文综卷第25题商榷》的商榷 陈树志(103)

两种类型的高考历史观点评论题及其解法 段家次(105)

横看成岭侧成峰——挖掘真题丰富信息,拓宽学生广阔思维 田国华 戴加平(108)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的思考 李 萍(111) 注重“改革史”教学——综观近7年广东卷主观题得出的启示 王英俊(113)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张 洁 杜雪梅(11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之比较 李应平(120) 千家万家夜灯起,机声轧轧满城市 陈 鹤(122) 对唐朝状元之误解 严中润 陈德运 ( 92 )

孔子“骂人”辨析兼及孔子的师道和为人 徐金超(123) 孔子是帅哥还是丑男 刘红影(125)

“科学”一词何时传入中国? 温兆军( 88 ) “焚书坑儒”的“儒”指哪些人? 胡 洪 ( 95 ) 侵华日军为什么没破坏中山陵? 袁凤英(110) 唐玄宗为何被奉为“梨园领袖”? 王学岩(114) 脑子里的馅儿 姜素宇(127)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一): 宗教改革

(五) 黄牧航(128) 世界文化遗产: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 (封面) 教研员风采:刘俊利 (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目录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节选) 费孝通 ( 1 ) 略谈历史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 冯一下 ( 4 ) 历史想象与虚拟教学的“真实”边界

——帕帕迪、王氏与张九奴形象背后的历史哲学思考 丁 翀 ( 7 ) 历史课堂教学基本功修炼 徐赐成 (11)

注重历史前概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陈 丽 (15) 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王珍英 (17) 对实施高中历史活动课的思考 李志珍 (19) 以管窥豹

——从教科书目录看德国中学历史教学概况 吴朝阳 邹之韡 (21) 立足学情,找准方向

——谈对大危机原因的教学认识兼与胡军哲老师再商榷 尹海峰 (29) 借《百家讲坛》之“技” 解思想史教学之“难” ——以人民版《百家争鸣》为例 史善庆 (32) 中学史料教学反思 黎 璎 (34) 关于京剧的两个问题 郭祥贵 (55) 欧元究竟何时正式启用? 陈松林 (57) 是与中国还是与英国接壤? 娄 丛 (60) 教师阅读与考试命题 胡军哲 (36) 有效训练:请远离垃圾题 周明学 (42) 新材料命题须谨慎

——以章太炎征婚广告为材料的几道习题商榷 张裕伟 (44) 加强教材的阅读指导,提高历史复习备考效益 吴美娟 (48) 由内容标准管窥新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之变化 梁维滔 (50) 初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的思考 汪 艳 (53)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邓燕敏 (56) 宋代的翰林院与学士院 陈 鹤 (14)

炮烙之刑到底是什么样的酷刑? 陆宗高 (28)

于小故事,蕴大历史——《马丁·盖尔归来》读后 徐 洋 (58)

历史变革与西方歌剧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到意大利统一的完成 张 芳 (61)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谁提出来的? 刘振修 (35) 《大西洋宪章》 陈伟壁 (20)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二):

“无敌舰队”的覆灭 黄牧航 (64) 世界文化遗产:沙特尔大教堂 (封面) 教坛精英:金明强 (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7期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7期目录

新旧史料的检讨(节选) 董作宾 ( 1 )

美国中学与大学历史学教育若干特点简介 姚 昱 ( 4 ) 浅议历史想象的分类、属性和思维特点 霍建山 ( 8 ) 课堂的出彩之道:“放开”与“开放”

——由四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评优课想到的 周云华 (11)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幽默所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陈雪松 (16) 浅谈中学生历史教材阅读能力的培养 黄春平(18) 细节更需细推敲

——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常见细节错误浅析 苗 颖 (20)

《厘金:解体自然经济、打开中国市场的真正黑手》一文商榷 税光华 (23) 例说知识结构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沈君飚 (25) “并入”一词不妥 樊兆龙 杨玉凤 ( 7 ) 自治区成立时间的表述问题 陈松林 (29) 蔡伦封侯是因为造纸吗? 王红珍 (41) 地图中“苏联”名称质疑 赵亚娟 (56)平实中蕴含着深刻

——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 刘金军 (27)

2012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第2问考生答题分析 鲁 力 (30) 自然中求和谐,平淡里见精神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概论 徐赐成 (32) “材料”与“设问”如何有效开发

——评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 沈春华 (35) 注重基础·回归传统·风格朴实

——评2012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刘茂森 宋景田 (38) 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其教学启示 桂 俊 (42) 高三历史主观题试卷讲评课模式初探 徐奕霞 (45) 历史数据图表选择题分类及解题策略 沈丽珍 (48)

试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特点 冯一下 (51) 着眼细节 提升效果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尹恒勤 (55) 巧用心理效应 激活魅力课堂 赖海波 (57) 利用《评价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 曾小连 (59) 利用标题,提高教学效率 孙太忠 (61)

《北京条约》开放汉口、南京为通商口岸了吗? 赵含清 黄元罗 (31) 尼克松有再度访华并会见毛泽东吗? 黄叶坤 (63) “包税制”简释 曹中原 (19)

《辛丑条约》的赔款怎么规定? 刘振修 (54) 照片未必可信 赵 崎 (62) 袁世凯骑木马 王长雨 (17)

斯大林的“保卫”战 陈伟壁 (44)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六十三):

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 黄牧航 (64)

世界文化遗产:伊凡诺沃岩洞教堂 (封面) 教坛精英:桂俊 (封二)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第8期目录

◆笔随心舞◆

怀念本刊创始人史念海先生 / 本刊编辑部(封二) 唐宋两代文人对历史的看法不大相同 / 金克木(1)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智慧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同舟共济 / 【英】乔伊·帕尔默(1) ◆特别关注◆

《摹效与超越:高考备考历史新题集萃》(2013版)/ 本刊编辑部(26)

●环境与课程

◆课程论·教学论◆

“史料教学”:基于共性规则的个性化研读 / 刘俊利(6) 心理历史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例说 / 徐金卫(16) ◆焦点观察◆

谁在“塑造”学生心目中的哥伦布

——教师价值取向与学生历史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 罗永学 夏 玲(9)

●知识与资源

◆阅读与思考◆

在对照中找寻“真实”的历史

——读《太平杂说》有感 / 黄叶坤(4) ◆教材与教学◆

历史教育要重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鸦片战争”教学为例 / 尤克光(53) 梳理经济史教学内容的途径与方法 / 宋晓亮(65)

●动态与交流

◆编读往来◆

唤醒有生命的历史教育

——《中史参》伴随我成长 / 黄文明 何学保(21)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中史参》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 胡欣红(22) 结缘与成长:我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陈 穗(25) ◆岳麓谈新◆

岳麓版必修Ⅰ第12课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两种文明的较量 / 谢芳青 徐晓玮(49) ◆人教走廊◆

政治素质:历史必修一教学的应有之意

——以人教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 / 陈 龙(59)

●学生与教育

◆创新课堂◆

2012年高考对“社会转型”的内容考查与复习策略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为例 / 戴世锋(56)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开篇课的设计与实施 / 史曼丽(62)

●学习与评估

◆命题研究◆

数据材料植入历史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说开去 / 左卫星(13) ◆ 评估论衡◆

高考试题评价:但愿来自一线师生的话没白说

【编者按】一件事情总是被做好,人们可能不再用过多心思去关注它,因为不担心做不好。高考试卷试题却总是备受关注,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没完全做好。本来,“考试领导教学”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可是有的命题专家坚决否认这一事实,是不是不愿担当“导向”责任?未可知。这些年,不少地方的读者反映他们学校历史学科的高考成绩总比其他学科低,导致教师抬不起头、学生很沮丧。这究竟是谁的问题?能不能全怪师生?倘若不能创造支持学科教育发展的环境,而是老去伤害师生教学历史的信心和自尊,结果将如何?毋庸讳言,这对于历史学科教育的发展来说,毕竟不是一个好兆头。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不客气,但我们在这里选登文章时,还是尽可能挑“说好的”来说。高考关乎基础教育走向,这么大的事,大家认真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历年的讨论,总出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可是被采纳的究竟有多少,或许尽人皆知。创造一个交流、沟通、协商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吧,互相帮帮忙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互相埋怨。我们对包括命题改革在内的高考改革,总是抱有美好的期待。对此,我们当然还要拭目以待! 从高考试题看能力考查与存在问题

——以2012年浙江文综卷历史试题为例 / 朱 可(27) 2012年浙江卷试题的历史底蕴与考查走向 / 方 霞(32) 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

——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37题第(3)问评析 / 张汉林(33) 2012年北京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与教学启示 / 贾海燕(34) 体验与开放:2012年江苏卷22题的特点与启示 / 俞静娟(37) 还原历史的“另一面”

——从2012年江苏卷第6题说起 / 王 生(38)

2012年广东文综卷两道非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 朱命有(40) 中学历史教学应返璞归真

——由2012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说起 / 沈为慧(41)

平实而不平淡:2012年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特点评述 / 温才荣(44) 新趣·内涵·深广:2012年高考四川卷37题之我见 / 郭子其(45) 基础·个性·平稳:2012年重庆文综卷历史试题印象 / 庞友海(47) ◆ 征题精选◆

综合演练 / 李 凤(68)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第9期目录

◆笔随心舞◆

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皆在现在与未来 / 唐君毅(1)

历史意识绝非滥用历史将过去当代化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1)

●环境与课程

◆思想之旅◆

史学:穿越时空的生命关照 / 丁林兴(4) ◆特别关注◆

“刊庆论道·全国中学教研与论文写作研修会”掠影 /(封二)

《摹效与超越:高考备考历史新题集萃》(2013版)已出版 /(72) 学术盛宴 精神洗礼

——聆听高端报告的感受与思考 / 田雪莲 孟 伟(14) 相遇与相蚀

——我看王生老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课 / 张 轩(16) 了解·理解·同情

——听杨奎松教授报告有得 / 伍学文(18) 践行课改使命 促进课堂重建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南京年会的感悟与思考 / 李付堂(19) ◆课程论·教学论◆

历史教学应减少定性的结论 / 卢元伟(41)

历史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刘艳萍(66)

●知识与资源

◆观点与素材◆ 长征途中的同龄人

——让学生在小红军故事中感悟成长 / 李宏伟 杨作峰 宋东江(11) ◆教材与教学◆

历史课堂要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讲清楚

——关于“陶片放逐法”几个问题的回答 / 刘东兴(35) ◆备课参考◆

别样的雅典奴隶 / 武其芳 姚焕成(46)

●动态与交流

◆教研之窗◆

且行且思:提升教研指导力的实践性认识 / 鲍丽倩(22) ◆人教走廊◆

我眼中的战争史好课

——以人教版“走向世界大战”一课为例 / 陈国清(38) ◆岳麓谈新◆

岳麓版必修Ⅱ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 相龙刚(49) ◆编读往来◆

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

——我与《中史参》的故事 / 李树全(52)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史参》引我命题与创新 / 董运动(54) 为有源头活水来

—— “走近名师”促我成长 / 王先进(56)

●学生与教育

◆教育叙事◆

回望千年,我该把学生引向何方

——“汉武帝时代”课前的多元联想与阅读思考 / 田颖城(8) ◆课例述评◆

美的巡礼 智的飞跃

——例说《美的历程》对文化史教学的启示 / 刘 畅(43) ◆教学设计◆ 历史背后的推手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 沈为慧(58) 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沈为慧老师“解放战争”一课教学设计说起 / 何 凌 吴平(62)

●学习与评估

◆评估论衡◆

高考试题评价:但愿来自一线师生的话没白说 历史教学指南的“信号灯”

——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评析 / 王邵励(24) 由高考试题试题看“改革意识”的引导

——从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说起 / 华春勇 史小军(27) 要重视学生解答选择题的思维过程

——从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24题的调查说开去 / 李隆启(29) 动机·行为·效果

——关于201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考生感受的调查反思 / 匡志林(30) 2012年高考安徽历史试题的特点及教学启示 / 李广元(33) 2012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7题评析 / 逯成武(34) ◆命题研究◆

多元评价背景下高考历史试题的创新与思考

——以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16题为例 / 李林川(63) ◆征题精选◆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尹正驰(6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 余春玲(70)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第10期目录

◆特别关注◆

坚守良知办好刊 / 本刊编辑部(封二)

众所周知,钓鱼岛自明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日】井上清(1)

●环境与课程

◆焦点观察◆

也谈历史课堂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以“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为例 / 吴永青(13) ◆课程论·教学论◆

史论结合:探寻“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

——从“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说起 / 杨春华(31) ◆成长感悟◆ 师路心语话成长

——从应对课堂“异类”回答说开去 / 郭 蕾(39)

●知识与资源

◆学术驿站◆

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提要

(四) / 赵亚夫 陈德运(4) ◆观点与素材◆

别样视角观察新航路开辟 / 贾雪枫(7) 玄奘为何西游而不南游

——从学生的课堂疑问说起 / 代 洁(52) ◆教材与教学◆

人地关系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

——以“古代希腊”为例 / 袁从秀(16)

古代中国的田庄手工业经济形态分析 / 秦东仁(22) ◆阅读与思考◆

美苏争锋中苏联是如何反击美国的 / 彭 亮(36) ◆备课参考◆

珍珠港事件美国阵亡人数初探 / 金 飞(65)

浅说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书法雕刻艺术 / 李芝岗(67)

●动态与交流

◆编读往来◆

低头思考 抬头走路

——我的成长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陈维坚(25) ◆岳麓谈新◆

岳麓版选修四第三单元第7课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教学设计与实施 / 田雪莲(27) ◆人教走廊◆

人教版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 孙国平(44) 历史教科书封面蕴含的人文信息举隅 / 张华中(49)

●学生与教育

◆教育叙事◆

“走进五四”与“走出五四”

——基于历史意义与教育价值的探究与反思 / 白 贤(11) ◆活动素描◆

“历史课堂十分钟主题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 谢金梅(19) ◆课例述评◆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认识

——以岳麓版“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学为例 / 李 静(23) ◆学法指引◆

培养学生历史论证思维能力的路径选择

——从新课程高考试题说开去 / 杨志才 郭仁贵(41)

●学习与评估

◆ 命题研究◆

选择题:设问类型归纳与命题趋势分析

——以近六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为例 / 尹爱华(33) 把准命题脉络 提高复习效率

——2012年高考必修三命题特征及2013年复习策略 / 谭方亮(58) ◆评估论衡◆

“承古萌新”:2012年江苏历史卷的特点和取向 / 刘喜山(54) 高考试题解答中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从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的答卷情况说起 / 张 岩 王 鹏(62) ◆高考导学◆

基于整合的选修模块复习教学策略 / 姚淑云(56) ◆征题精选◆

试题设计

(一) / 陈向群(68) 试题设计

(二) / 李荣萍(7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第11期目录

◆特别关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新栏目开始全面征稿 / 本刊编辑部(封二)

《摹效与超越:高考备考历史新题集萃》(2013版)已出版 / (封四)

●环境与课程

◆焦点观察◆

美国对日本天皇及天皇制度的庇护

——兼论日本的“有条件”投降 / 项福库(8)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 / 胡欣红(13) ◆课程论·教学论◆

用“大历史观”引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认识 / 李哲治(18) “以学定教”: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选择 / 钦国强(22)

●知识与资源

◆学术驿站◆

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提要

(五) / 赵亚夫 陈德运(4) ◆阅读与思考◆ 难以谢幕的帝国

——读尼尔·弗格森《帝国》有感 / 鲁东海(10) ◆教材与教学◆

教科书应及时反映史学研究成果

——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 / 韩光辉(30)

关于“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教学的思考 / 王晓荣(32) ◆备课参考◆

从经济理论与历史背景角度解读罗斯福新政 / 王得众(41)近代服饰变革的社会影响初探 / 高振平(66)

●动态与交流

◆人教走廊◆

体验·构建:综合探究课的设计与实施

——以“寻根问祖话姓氏”为例 / 张 健(34) 滴水藏海 以小见大

——用教科书注释丰富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性认识 / 徐维兵(39) ◆教研之窗◆

走区域联合道路 创历史教研特色 / 陈福山(64) ◆岳麓谈新◆

岳麓版“综合探究”课的探索与思考

——以“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为例 / 王少涛(47)

●学生与教育

◆教育叙事◆

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性教育问题的思考

——从“猪八戒”是什么化身的争议说起 / 徐渭清(15) ◆创新课堂◆

借助“苹果”认识与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白 杨(25) ◆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第三册“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设计 / 韩海林(43) 运用图表缩短时空跨度的教学设计探索

——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 / 沈素英(62) ◆学子风笛◆ 用治史的眼看历史

——高三历史复习之我见 / 熊卓然(54)

●学习与评估

◆命题研究◆

“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我看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26题 / 齐 畅(20)

历史学科思想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及其分析 / 潘明剑(59) ◆高考导学◆

年鉴学派理论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从高考试题的变化说起 / 景生进(28)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及教学策略 / 胡军哲(56) ◆评估论衡◆

要重视试题材料与考查目标的关联性

——以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第34题为例 / 朱启胜(52) ◆征题精选◆

试题设计 / 徐 彪 刘新宇 杨桂萍 杨丽君 漆志忠(68)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第12期目录

◆特别关注◆

本刊新栏目开始全面征稿 / 本刊编辑部(封二)

《摹效与超越:高考备考历史新题集萃》(2013版)已出版 /(封四) ◆笔随心舞◆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分野 / 【美】泰勒·考恩(1) 卢梭论“错误的教育” /【美】罗伯特·C·拉姆(21)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点◆

历史时间与历史思维 / 冯一下 康 琪 (8) ◆课程论·教学论◆

e-学习环境下的中学历史教育初探 / 刘克明 (22)

比较置疑: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策略优化 / 俞静娟(45) ◆他山之石◆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一张标志性图片的诞生 /【德】米夏埃尔·沃布林/著 孟钟捷/ 译(14)

●知识与资源

◆学术驿站◆

历史教育学研究著述提要

(六) / 赵亚夫 陈德运(4) ◆备课参考◆

围绕“开元通宝”的交流与探究

——从一节公开课历史知识的讲述说开去 / 刘兴法(63) ◆教材与教学◆

高中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实践与思考

——从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说起 / 王宏伟(36)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教学分析 / 张兆金 万维其 (43)

●动态与交流

◆教研之窗◆

说课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以高中历史为例 / 郭井生(24) ◆人教走廊◆

中国近代史是否“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一课引发的思考 / 刘向荣(49) ◆岳麓谈新◆

“异端”观点:一种多元视角的历史书写 / 郑辟楚(39)

●学生与教育

◆课例述评◆

在历史形象中想象与归纳

——以人教版“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为例 / 黄 伟 (11) 浅谈情感教育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 周生民(47) ◆创新课堂◆

诊断与示范:从医学角度认识历史上重大改革问题的探索 / 杨兆贵(34)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灿烂的宋元文化”为例 / 金春琴(52)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设计特点与意义

——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 / 武其芳(58) ◆教育叙事◆

从课堂观察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 阮巧玲 崔路明(60) ◆活动素描◆

让学生在模仿中理解和感悟历史

——“文物模型制作”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 王红光 吕正媛 孙 敬 刘 爽 栗国英 康育杰(28) ◆学子风笛◆

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读卡尔《历史是什么?》有感 / 陆燕南(19)

●学习与评估

◆命题研究◆

历史试题命题失误举隅 / 陈 杰(31)

例说图片素材在选择题中的合理运用 / 代政洪(62) ◆高考导学◆

从儒家政治理想看明末清初的思想发展

——人民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教学设计 / 董远远(54)

增强高三讲评课效率的实践性认识

——以2012年高考广东卷主观试题为例 / 黄海珍 (66)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上半年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目录 ◆笔随心舞◆

岁首 /【日本】长谷川如是闲(封二)

新年心语:“桃李端须著意栽” / 本刊编辑部(1) 老虎 / 【英国】布莱克(封三) ●环境与课程 ◆专家视点◆

高中历史科学生学业评价系列讲座(18讲) 黄牧航 导 论 /(7)

第1讲 什么是学业评价?/(9)

第2讲 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与高考 /(11) 第3讲 学业评价与高考/(12) 第4讲 教育评价的功能/(14)

第5讲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上)/(16) 第6讲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下)/(19) 第7讲 表现性评价/ (21) ◆焦点观察◆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普教系统历史名师培养探讨 / 杨向阳(28) 试论中学历史课程的“方法”目标 / 冯一下(32) ◆课程论·教学论◆

学习能力培养:试论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 / 王继平(103)

历史选修课程实施中的“异化”现象及矫正建议 / 王 生(112) 问题解决理论指导下的历史问题分类和解决过程 / 杨桂萍(117) 历史课堂:重视常识教育 提高人文素养 / 刘莉华(121) ●知识与资源 ◆史家讲坛◆

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轨迹 / 王加丰(4) ◆中外文摘◆

历史教育:有些事情大错特错 /【美】詹姆斯·洛温(24) ◆史学简论◆

1963~1965:民权运动的高涨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演进系列

(四)/ 陈 其(38) ◆备课参考◆

瞭望世界的新视窗

——换个视角看传教士 / 王新香(115)

第20篇: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坡头爱周中学唐恒兰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占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义,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是要爱那些不认真学习、又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要选好切入口,例如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或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亲近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要求每周星期四的早读时间和晚读时间都要读历史;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 1

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与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针对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70分以上的学生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长见识。

4、自己在平时查阅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各地方的中高考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我就可以布置较为灵活的题目,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增强他们的应试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努力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85%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