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诗经卫风木瓜(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3 21:02:1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国风卫风木瓜读后感

国风·卫风·木瓜读后感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三人,同时到一家制衣厂打工。不料,在一天晚上,老二得了严重的胃穿孔,急需3000块钱的医药费。制衣厂老板得知后,不但帮忙付了3000块钱的医药费,还亲自把老二送回家,给了老二生活费和后期的医药费。工厂的员工得知后,非常感动,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厂子,于是工厂的效益马上好转了起来。第二年,当制衣业因为行业不景气而纷纷倒闭的时候,兄弟三人组织起公司其它员工,大家齐心协力,减少了工厂不必要的开资,创造了更多的效益。制衣厂老板因此感叹道:“去年救了一个普通的员工,反过来却救了自己啊!”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家制衣厂的真实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一个人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回报他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受了他一点点帮助,在我有条件的时候,把那点帮助还给他就行了,如果像《国风·卫风·木瓜》中说的,受人木瓜,回报美玉,那我不是亏大了吗?现代人哪还那么傻啊。

可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点点的帮助,都有可能帮你走出困境;在别人风平浪静的时候,得到的再大的回报,也只是锦上添花。大家应该能掂量出在沙漠里一杯水的价值和在平原上一桶水的价值哪个更大。一桶水的分量肯定要大于一杯水,可它仅仅是一桶水,而沙漠里的一杯水呢,它很有可能救活一个因干渴而频临死忙的人的命啊。

更重要的,是一份心。就像《国风·卫风·木瓜》所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个在你遇到苦难时候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必须回报人家。不是为了那份礼物,而是表达的那份心意。当你再遇到苦难的时候,你很可能再次得到帮助。一个不知回报别人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穷途末路。当他再次伸出手去寻求帮助的时候,是不可能再有人去帮助他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再次度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有古人的睿智与伟大,他们在三千年前就为我们点出了做人做事应该有的品德。而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常常不懂得投桃报李,结果最后害了自己。

受人木瓜,回报美玉;受人滴水,回报涌泉;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更是一个人生存的根基。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住:受到了人家的帮助,就一定要懂得回报他人!

推荐第2篇:诗经·卫风·氓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折叠

词句注释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3.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

4.5.6.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7.8.9.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复关: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10.11.12.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载(zài):动词词头,无义。

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13.14.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5.

时期。 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16.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18.19.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说:通\"脱\",解脱。

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20.21.22.23.24.25.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 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不爽:没差错。

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意思是\"女方没有什么差错过失,男方行为不对,对爱情不专一\"。

26.27.28.29.30.31.32.33.34.35.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 \"夙兴\"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

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咥(xì):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6.37.38.39.40.

韵。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即\"返\"字。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41.

已:了结,终止。焉哉(古读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国风·卫风·氓

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折叠

推荐第3篇:《诗经卫风氓》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3.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与结构。3.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而“痴情女负心郎”更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两千年前这个“痴情女负心郎”的故事,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复习]:(打开多媒)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诗经》常识,及《氓》基本字词含义。 [推进新课]

一、朗诵感知

二、走进课文:

1.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 2.本文事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一) 理清结构:叙事思路(恋爱、婚变、决裂)、感情变化(欢喜、悲伤、怨恨)

(二) 具体分析: 1.恋爱(1-2):

(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男:抱布贸丝 来、谋、怒)(女:乘、望、泣涕、笑、言) (2)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赋”,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推荐第4篇:《诗经.卫风.氓》

《诗经.卫风.氓》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

一、二章

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推荐第5篇:《诗经·木瓜赏析》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推荐第6篇:《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经·卫风·氓》赏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典型的弃妇诗,共六章,每章十节,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上演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像所有的爱情故事的开始一样甜美浪漫,一个善笑的男孩子抱着布走向一个卖丝的女孩子。在相爱、等待的种种体验之后,女子终于怀揣幸福与忐忑坐上了婚车。新婚之后,繁杂的家务、无休止的操劳取代了花前月下,女子仍然相信爱情,希望自家的桑树枝繁叶茂,自己多子多孙,幸福满满。女子早起晚睡,勤劳贤惠,但是男子却逐渐变心了,最终女子被休弃回娘家。女子历经沧桑,痛定思痛,最后只能结束这无奈的婚姻。

我们看到的童话故事总是这样结尾的:“从此,王子和公主(或者是男主和女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是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汉代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经历了“文君夜奔”、“当垆卖酒”的浪漫爱情之后幸福生活在了一起,可是后来司马相如却有了纳妾的心思,完美的爱情故事也就变了味道。而千古爱情佳话——梁祝的故事在双双化蝶时进入最高潮,牺牲了性命,保全了爱情。但是,不敢想象,假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冲破重重阻碍走在了一起,他们会不会也像司马与文君一样,之后是爱情变味,或者索然无味呢? 究其原因,有爱情专家称,是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与观念不同。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过,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男人把爱情当作点心,女人把爱情当成了主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婚姻当真是比爱情多了几分辗转。

推荐第7篇:诗经.卫风氓doc

诗经·卫风·氓(méng)

氓之蚩蚩(老实的样子),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丝。匪来贸丝,来即(靠近)我谋(商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地名)。匪我愆(qiān,过,误)期,子无良媒。将(愿,请)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guǐ)垣(破颓的墙),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用龟甲卜吉凶)尔筮(shì)(用蓍(shī)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无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chén: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往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过贫苦生活)。淇水汤汤,渐(沾湿)车帷裳。女也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久)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智),咥(xī:大笑貌)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己,自身)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则有岸,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则有泮(pàn:通“畔”,岸,水边)。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简析: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

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推荐第8篇:《诗经卫风氓》赏析

一、《诗经-卫风-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

1 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

2 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在目前吗?所以我们说,《氓》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同志讲:\"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温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活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汽车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个\"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

4 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象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象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人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推荐第9篇:《诗经·卫风·氓》教案

《诗经·卫风·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回顾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提高并不断挖掘通过研读课文得出结论的能力。 3.德育目标: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设计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2.体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介绍

1、导语: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关于诗经的常识。

①总评

②所反映的时间段

③篇数

④内容体例分类

⑤三种表现手法

(二)研读课文

1.导语: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诗经是一条河流,穿越浩浩时空,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冰雪气质。秉烛夜读,我们仿佛成为一尾潜游其中的鱼,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让我们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去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自读课文时,注意大屏幕上给出的字词的读音)

3.找同学范读课文

4.讨论:女主人公的思想、行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借此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讨论过程中反复读课文中同学发言涉及到的章节)

明确:温柔、善良、忠贞、痴情、勤劳、清醒、理智、坚强、果断、决绝……

5.不知大家注意否,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那么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氓的行为)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发展:

幸福——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热烈——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沉痛——1.无与士耽 2.三岁食贫 3.靡室劳矣

4.靡有朝矣

决绝——1.老使我怨

2.亦已焉哉

明确:幸福——热烈——沉痛——悔恨——决绝 总结:至此一个丰满、鲜活、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使我们不得不慨叹文学的萌芽阶段有如此的文学创造力,这便是《诗经》文学价值的体现。

(三)扩展研究

1.统观整个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婚姻爱情悲剧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试着对我们熟悉的故事进行分析,总结一下它们的异同,看看我们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先秦——《诗经·卫风·氓》——男子责任——坚强、敢爱敢恨

两汉——《孔雀东南飞》——家长责任——自杀

隋唐——《琵琶行》——男子责任——漂沦憔悴(无爱的婚姻/无自主性/凄凉)

宋元——《钗头凤》——家长责任——病死

明清——《红楼梦》——家长责任——病死

结论: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女子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婚姻幸福与否取决男子,如果遇人不淑,那么一定会是悲剧性的命运,所以至今在社会上还流传着那句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2.进一步提问:文中女子婚变后,还有无可能重获幸福。

五、课文总结

这样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六、课外作业:

1.把《诗经·卫风·氓》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推荐第10篇:诗经《木瓜》教案(材料)

诗经《卫风·木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字音

2、通过吟诵,走进理解诗歌意义,感悟诗人情感;能简单赏读《木瓜》,懂得朋友之间“投木报琼”的方式来表达永结友好的意愿。

3、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韵字拖长。了解诗歌的押韵表达着诗人情绪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温故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已学习了一些经典诗篇,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温习。

二、知新篇

(一)我会诵

1、引入:同学们,如果朋友送了一份你特别喜欢的礼物给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一首古诗《诗经·卫风·木瓜》,它出自于《诗经》

2、关于《诗经》的一些知识。

谁来分享下你所知道的诗经的一些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共305首;风就是指国风,总共15国风。是指这15个地方的一些风俗和习惯。整个国民的风气都在诗歌里反应出来。你说多么了不起。《诗经· 魏风· 硕鼠》硕鼠就是魏地这个地方的的一首歌,称为魏风;《诗经· 秦风· 无衣》无衣就是秦地这个地方的一首歌,称为秦风。)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诗经· 卫风· 木瓜》就是卫国这个地方的一首歌,它描述的是好朋友之间为表达情意而互相投桃报李的情景

3、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二)我会悟

1、释义:琼琚 琼瑶 琼玖 匪等 请看这一组词,齐读,(点名说)发现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确实从可视的角度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它们都有“琼”。琼是什么意思呢?是美玉的意思,非常美的玉就叫琼。这6个字大家都认为是王字旁,事实上我们这样认为得都错了,它实际上真正的部首不是“王”,而是“玉”。“王字旁在古代很多时候是斜玉旁。 ”

师:我们来看一下王、玉二字的渊源吧(出示图片)

我们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到隶书,到现在我们常见的楷书。 看看这两个字的变化过程。(出示图片) 请你仔细看看,你有没有发现这两行字很相像,哪个是玉?哪个是王?你能猜出来吗? (点名说)说说你怎么猜出来的?认为他说的对的请举手 请看一下。两个字都是三横。。。。。。第一个是玉,第二个是王。 师:有没有想过老师为什么要给你看着一组字呢?这首诗6字都是斜玉旁,如果我们都把它当作王子旁,我们汉字的渊源如果不去探究,我们将会错失很多理解。每个汉字穿越千年来跟我们相见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对我们的汉字有一点研究的兴趣。 你们看这样子看,它用在这首诗歌里是有特殊含义。现在大家一起来看看,从斜玉旁的字一般都有(出示图),从王子旁的字:()。从斜玉旁的这一行字都是色彩非常鲜明的,同学们会说“现”怎么是色彩鲜明呢?是玉被你看见了,玉出现了,玉石摆在你面前,特别美,所以“现”了,出现、出现都是色彩鲜明的,而且是褒义词。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玉。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流传到今天“金银有价玉无价。理解它的意思吗?

汉朝的许慎先生有一本书《说文解字》,他这样解释玉的:(出示图片)有五种品德:仁 义 智 勇 廉。所以在诗经里面关于君子一出现,就会有玉出场,出现类似“君子如玉“的词语。诗经305首,据研究193首都与玉有关,可见对玉的赞美有多重。

2、理解诗意(诗意与诗句的对应)

师:既然“琼“都与玉有关,那就是说它们都是美玉。琼琚—玉镯 琼瑶—玉佩 琼玖—腰间的玉环。三样都是戴在身上的。再看右边这一组词,齐读,它们都与“木”有关,也就与瓜果有关。

师: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两组词语,哪一组词包含的东西更值钱?(玉),可是我给你一个木瓜,你就回报我一个琼琚;给你一个木桃,你就回报一个琼瑶;给你一个木李,你就回报一个琼玖。这样的“投”“报”之间相等吗?(不相等) 师:那是不是回报的人很傻?

(引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举例来理解)

3、点名读意思,其他读诗文。(白话文与原文相对读)

师:你们看这么长的一句话实际上用几个字就可以回答了。读懂诗文不难,对照读就可以了。

(三)我会吟

师:这首诗像我们现在这样读的话,我们就可以了,但这样没把诗的韵味读出来。读诗有两种境界:

1、韵味

2、金石相撞的声音(中国的大学者曾国藩说的)

孔子是怎样教他的学生呢?汉代的司马迁这样记载的: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

1、按声调标吟诵符号。

师:请大家拿起笔,根据声调来标记吟诵符号(平— 仄|)

2、依据平长仄短、韵字拖长的吟诵规则,师生共吟

师:还记得吟诵规则中的平声拖,仄声短吗?那么来试试吧。每个字要读的饱满,(示范)不能这样一开口就滚过去了。可以用手指划线,要气沉丹田(点名 个别指导)

师:(下一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声在一起,怎么办呢?每个都要读长吗?不行,要注意逻辑重音。什么是逻辑重音?比如:开~门,开门哪个是重音?门。读~书(书)我们汉字里的双音节词,大多数第二个字是逻辑重音。(点读、指导读)

师:两句连起来,你看有什么变化。(师示范读)跟你平时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像是唱歌,弦而歌之,本来就是唱的,不过,唱是有规则的。它和一般的唱歌不一样。一般唱歌不讲究平仄(平长仄短)不讲究每个字读它的原音(依字行腔)。吟诵就是要每个字读原音。唱歌出现倒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古时候的人是写诗,他们没有这么多印刷品,看不到,那就只能读给你听,若果把字读倒了,那别人是听不懂的。所以要按原音读出来。

3、逐句学习吟诵 (强调相关注意的规则)

师:平仄声出来了。还有个很重要的押韵的字要拖长,也就是把气读完,这就是韵字的味道。我们一直在讲诗歌的韵味韵味,就是押韵哪个字的味道。知道什么叫“押韵”吗? 就是诗歌最后一个字韵母和声调都是一样的。(春晓:晓 鸟 少)

师:这两句你们哪个字是韵字,“也”同韵字而且是同字韵(同一个字押韵)。为什么要把韵字拖长呢?因为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出示图片)增强感情色彩,更是为了换气。怎样把它读好呢?“也”仄声但是韵字,也要拖长。两个仄声加韵,听老师读,“气”吐完了,舒服了,表达清楚了,(不是为了回报您啊~~~是希望您能铭记这份情义啊)。你要对人表达你深厚的感情一定要舒展你的气息,最后一句再来一次。(点名试读 齐读)

师:下一节(依字行腔 气息匀)第二节点名试。

第三节 “木李”“琼玖”来了个第三声,前面都是第二声,为什么呢?我们来试试?“李”“玖”拖音吗?不,是仄声。(师示范读)最后一句,回一下。(重复,收回来) 师:仄声短读,读短的时候,你的心会怎样?会有点紧张对不对,不能抒发,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用这么厚重的回报,回赠给我,我心里会很忐忑,会不安。岁投我以木李,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第三节呢,是有原因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情意,多么深重啊,是不是。

两节连起来,齐读。

4、自由吟诵,达到熟练成诵

(四)我会演

1、师生一齐吟诵

2、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小组内自由练习或随老师一起表演)

师:这首诗是有礼仪的,它是一首献礼词。有一位剧作家把它编了手语。“投我以木瓜”木瓜这么大。报之以琼琚,琼琚放在手心里,那么小。然后“匪报也”男孩子左手在前,右手在里,女孩子右手在前,左手在右手心里,第一次30度鞠躬,第二次60度鞠躬,第三次90度鞠躬。表示礼特别的珍贵。全班起立,师生一起吟)

4、以吟诵《木瓜》答谢老师,结束课程。

师:最后一句对在坐的每一位拉屎说一次,不是为了回报您啊,是为了让您铭记这份情意,永相和好。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阳光四班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分享这8个字。我们的人生还很遥远,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有心的人也是个有梦的人,并且是一个快乐的人,还能一起往前走。我们一起来读。

板书:

诗经·卫风·木瓜

木瓜

琼琚

木桃

琼瑶

木李

琼玖

教学反思:

今天鄙人第二次以吟诵教学作为公开课展示。总的感觉是这一次比上一次,在经验方面有所积累,教学效果比第一次要好。长处有,但是缺点更多。在此,作深刻的个人反思。

首先,这节课没能完全达成目标。虽然全班都已能背诵(已抽查),但是,在吟诵的时候,未能完全落实,因而最后的“我爱演”未能完全展示出应有的风采,同学们没有完全把握吟诵及动作要领。

其次,这节课教师讲得太多,尤其是在句意这一环节,过于拖沓,乃至最后时间不够而拖堂。

第三,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并非完全算是乐学的一堂课,就这点,已足够我惭愧至极。

第四,教学内容太少,一节课只教了一首《木瓜》,且最后不够熟练。

第五,未能协助学生找出《木瓜》内容的规律,加速背诵记忆。因而,学生唱的时候出现了犹豫、生疏与自我怀疑。

凭着一腔热情,希望能陪着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但若不得其法,则身心俱疲。如何在工作中协调好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如何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同时,乐于其中,是我今后将不断追寻的目标,

最后,在此诚挚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能得到区教研员刘江明老师的亲自指点。更感谢语文科组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支持我这个顽童,让我能更从容地站在公开课的台上。也谢谢自己,自从朱畅思老师激发了对吟诵的热爱,追随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尽己所能不断学习,成就自己能大胆吟诵公开课的坚强后盾。

教学经典必是轻松快乐的,你我共勉。

第11篇:诗经卫风氓论文(优秀)

论《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房小栋

(旬邑中学,陕西 旬邑

711300)

摘 要:《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就主要论述了她在恋爱、婚姻、弃妇这三个人生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性格形象特征。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

女主人公

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有诗的特征。而且犹如一篇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情状。更出色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为我国古代艺术形象的画廊里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同时,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一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大致来讲,是三个阶段,三种形象。

一、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也许没有经过社会风浪的淘洗,也许没有见过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也许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的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轻而易举地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的他们也像世间绝大多数痴情男女一样玩耍说笑、海誓山盟,品尝尽恋爱的甜蜜与浪漫。他们偶尔也有小小的分别,这时女主人公就坐卧不宁、如痴如狂。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强烈表现出对恋人的“不见则忧,既见则喜”的痴情。连她自己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认为自己曾经太过痴情,她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她总结了恋爱时期自己乃至绝大多数女子的沉迷与痴情。

总之,恋爱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伤心的种子。

二、婚后的勤苦忠贞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在经过一番甜蜜的浪漫与彻骨的思念之后,他们终于品尝了婚姻的圣果。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通下层劳动妇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刻苦、忠于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她起早贪黑,日日为家务而辛苦劳作,而且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贫穷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妇道,忠于丈夫。但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最先背弃妻子,背弃婚姻。这个无耻的男子行为卑鄙、前后毫不一致,爱情又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而且“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心愿满足后,便开始以暴力虐待妻子了。“痴心女子负心汉”,我们可以想到这位勤苦忠贞的女子在当时所受的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与伤痛了。命运之苦,竟然连她的兄弟们也不了解,反而都讥笑她,真是雪上加霜啊!

《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勤苦忠贞的品性正是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们的共同品质,并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人格操守代代相传。这位女主人公也正是广大妇女们的缩影,是她们的典型代表,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与典型性。同时,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们不幸而艰辛的生活状况与卑下的社会地位,读来令人顿生怜悯同情之心、凄惨悲凉之意。

三、弃妇的怨恨清醒

然而,这样一个勤苦重情、忠贞不二的美丽的劳动妇女却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情况下被无情寡义的丈夫所遗弃。华落色衰,色衰爱弛。这表现出作为旧社会劳动妇女命运的悲惨与不幸。那么,一个旧社会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对于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对于大多数弃妇而言,亦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去在痛苦不幸之中独自伤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能例外。但难能可贵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怨恨伤痛之气与清醒决绝的态度。

她开始追悔自陷情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里,女子并不自私,在这令她十分伤痛的时刻,她不仅仅是悔恨自己当初坠入情网,不是只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发牢骚,而是在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呐喊,来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要她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感情。此时,《氓》中的女主人公是伟大的,是清醒的,是极富理性的。

她可能是要让天下的妇女们来进一步认清那些薄情郎、负心汉的真面目,于是又带着十分强烈的怨恨与伤痛之情控诉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位卑鄙的男子开始只是垂涎于女子的美貌,并表里不

一、居心叵测地骗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后就三心二意、负情背德。这样一个丑陋的面孔,真真枉使女主人公曾经的热恋苦思,亦枉使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这首诗歌就是一位弃妇在自诉婚姻悲剧,所以从头至尾不论是在回忆什么,却都始终充盈着弃妇的所有伤痛与悔恨。

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恋的女人,在她的一切遭到毁灭之后,她又该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决绝。她在回忆了过去的种种不幸遭遇之后,在对天下女同胞们提出了一番忠诚的劝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那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决绝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一个敢于对旧社会做反抗、做斗争,敢于对自己遭遇鸣不平的怨恨伤痛而又刚毅坚强、清醒理智的妇女形象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总之,《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随着生活境况的不同,她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与之相应的不同特点。带有极为强烈的阶段性、复杂性与发展变化性。但这一切又都集中统一而又顺畅连贯地展现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为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的悲剧缩影,成为当时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2、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

3、江阴香.诗经译注.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5

第12篇:诗经卫风氓的翻译

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某个景色秀丽的乡村里,有一个名叫女主的年轻姑娘,在河边洗衣服。这时,邻村的一个小伙子来了,他叫氓,手上抱着一匹布,想来女主家换丝线。女主答应了一声,就进屋准备拿丝线。一进屋,氓却说自己不是来换丝线的,他其实是以这个名义偷偷从邻村跑出来谈婚事的。女主拒绝了他的求婚,但是却亲自把他送到了淇水的西边,到了顿丘县还在谈情说爱。原来啊,这个名叫女主的人不是想要延误结婚的大好时光,只是按照礼法,需要一个媒人才能成婚。不过氓却不生气,因为女主答应他,秋天,即使突破那些世俗的观念,女主也会与氓在一起。

秋天早早的到来了,女主走上那堵破土墙,朝着复关凝望,“或许氓不会来了呢。”女主心想。复关之外的远方,没有氓的身影,悲伤充斥着她的内心,泪流满面。突然,复关之中窜出了一个英俊的少年,他叫氓,今年几岁我也不知道。他来了,我们的女主高兴无比,和他又说又笑,喜气洋洋。氓带着女主去算卦,卦象吉祥,适宜结婚。心里是多么的欢乐舒畅,氓带着他的马车,装载着他的礼金,将女主娶进门。

在桑树树叶还未落下时,树叶挂在树枝上,绿油油的,多么漂亮啊。年轻的斑鸠呦,也不要急着把桑叶吃。就像年轻的姑娘们,也不要对男人太痴迷了。即使一个男人十分的爱你,他要把你抛弃的话,也是十分容易的。女人却多像拿树上的斑鸠啊,急着尝试爱情甜蜜的果实,心太急。女人迷恋上了男人后,被抛弃的话,想要解脱是十分困难的。

在桑树树叶掉落后,又枯又黄,随风飘落。就像女主嫁到氓家后,三年来挨饿贫苦。回想当年,淇水涛涛,马车载着女主行驶在淇水之边,出嫁时的情景是多么美好啊,如今却那么凄苦。女主尽了妻子的职责,但是氓却奸诈刁钻,德行全无,毫无做人标准,在外面到处沾花惹草。

婚后的几年来,女主做着繁重的家务,并非一朝一夕起早贪黑,也从没嫌过辛苦,可是当氓在他的目的一旦达到后,却逐渐对女主凶残暴戾,女主的几个兄弟都不知道她的处境,天天对她讥讽嘲笑。每次她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总是独自黯然哭泣。

女主和氓曾发誓要白头偕老,但是如今还未老就已经哀怨愁苦了。淇水涛涛,可是终究是有彼岸的,沼泽即使再宽大,却终究是有尽头的。可是,女主的悲伤却何时有个尽头。回想年少时两人多少次欢聚,谈笑之间含情脉脉,。当年的山盟海誓早就遗忘,怎能料到两人如今却反目成仇。女主已不再去想背弃盟约之事,既然已经恩情决绝那么就算了吧。

第13篇:诗经·卫风·氓 竞赛教案

《氓》 教学设计

执教者:胡慧芹

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

2.了解《氓》的大意,分析人物形象。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塑造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因此又可称为“诗三百”,按诗歌内容,可将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四、听录音,整体感知

1.简述故事情节。

明确:讲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抛弃的故事。

2.在从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明确:期待、甜蜜——悔恨、悲痛——清醒、挣脱

五、分析人物形象。

1.从人物内心情感中感受了女主人公人物形象。请用关键词概括女主人公特点,指出文中哪些词给你这样的印象。

明确:热情,善良,单纯,勤劳,任劳任怨,清醒而坚强。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正面描写: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比手法:婚前氓的表现——氓之蚩蚩

婚后氓的表现——士也不爽

士贰其行

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六、扩展延伸:

女主人公的经历对于现今的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七、结束语

第14篇:《诗经卫风氓》教学案例

诗经·卫风·氓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

一、二章) 婚变(

三、

四、五章) 决绝(六章)

3、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

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

三、

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 (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

一、二。

[教学反思]: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最好有充足的预习时间,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词意,把握全文意思。学生自学能力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以及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

第15篇: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分析故事情节,领悟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点难点

1.感受女主人公的形象。

2.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从故事情节,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来讨论男主人公的形象的二三其德;从诗中找出诗经赋比兴的用法及其效果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 如:《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â)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氓》。 二

鉴赏

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

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通假字:

蚩—→媸

无—→毋

于—→吁

说—→脱

泮—→畔

匪—→非

实词:将

贿 熟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

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

- 1

轻信誓言,轻信卦象。一步步走向悲剧 第三章:悔恨自陷情网。

第四章:因被遗弃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

叙述了在氓家吃苦受累却被遗弃的经过,对氓三心二意作了强烈的控诉。至此,女主人公反抗精神已显露无遗。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含蓄深沉,将女子孤独无助,悲愤之情推到顶点,怨恨之情就像滔滔淇水之潮难以平静。

第五章:写女子婆家的苦状和被遗弃后的不幸处境,表现女子的勤劳朴实,氓心愿已达成,对她的凶暴。

与她的辛劳形成鲜明反差,女子却没有过多指责的话,却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的沉重。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怨恨悲愤之情有爆发的可能。然后又运用烘托的写法,用娘家兄弟不理解与嘲讽来衬托她独自伤神的处境,反思多年来的生活,加深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的了解,促使对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促成了思想的成熟!

第六章:复杂的悲愤心情!并表示与氓彻底决裂。

白头偕老的想法徒增了女主人公的怨恨之情。用淇水有岸来反比自己痛苦无边,回忆幼年欢

及 山盟海誓,想到今天的背信弃义,先前积蓄之力量火山爆发!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

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诗经·邶风·静女》

- 3

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3. 学习本文之后, 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

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时间在流动,那生活也是流动的,生活需要创新。

时刻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寻找乐趣,摄取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在许多雷同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新意,那样我们才不会对生活厌倦,才不会对身边的人厌倦,婚姻不再是爱情的坟墓。正如太阳,每天清晨它都从东边升起,但每个日出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四、

《诗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试找出《氓》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类手法,讨

论一下她们的作用。

明确:《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

三、四章用了

的手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相连的诗意。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与后面对女子的劝告不要沉迷于爱情相对照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后面的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有隐喻。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来表示情感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

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

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引起女多年贫苦生活的回顾,也隐含着用叶黄而落自比的意思,多年的苦日子磨去了女主人公的青春年华,与那萎黄而落的桑叶是何等的相似啊!诗句之间,饱含着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慨和叹息,抒发了她追悔莫及的不尽怨恨,令人体味、深思!

五、作业:

1.反复诵读并背会全诗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等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我们初中学过的《秦风·蒹葭》也同样是一首爱情诗,反映的是男主人公“求之而不可得”的特殊心理。

试把《氓》与《蒹葭》相比较,探讨一下《诗经》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男子与女子的爱情观。

六、板书设计

- 56 -

第16篇:《国风卫风木瓜》原文翻译及赏析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译文]

他送我鲜桃,我以琼瑶还报他。

[出自]

春秋 《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投:掷,抛。

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琼:美玉。琼琚(jū):佩玉。琚:古人佩带的一种玉,系在珩(héng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和璜(huáng半壁形的玉)之间。

匪:非。 报:回报,报答。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琼瑶:美玉。瑶:美玉。

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琼玖(jiǔ):美玉。玖:次玉的美石。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瑶(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被《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现代学者一般从朱喜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笔者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瑶(瑶、玖);匪以为报,水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瑶(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瑶(瑶、玖);我以琼瑶(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读后感: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应当与这诗的立意有关(该成语也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本诗在这里说的是男女两情相悦。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真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挑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仪式。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西方人是否有这种传统还不清楚,但我们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读到这类似\"投桃报李\"的故事,只是其中充满着悲剧色彩。

如今我们似乎已不大看重仪式了。其实,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不可或缺,正如我们不能缺少阳光和空气一样。仪式绝不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总与特定的意义相联系。男女交往可以减去不必要的形式,却不可不有\"投桃报李\"的仪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它的原意是指你给我一个木桃(果名,即楂子),我还你美玉。其实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不仅是体现了知恩图报,更多的是要把这样的情意永远珍藏。

第17篇:《诗经_卫风_淇奥》教学案

传统文化

《诗经•卫风•淇奥》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熟记《诗经》的一般常识。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全诗。

3.初步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能理解君子的真正内涵。 4.能以君子的道德操守反思自己的言行,完善个性、人格,提高修养。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全诗;能理解君子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能以君子的道德操守反思自己的言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诗经》的资料及书中较为熟悉的诗。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有一条诗的长河,这条河中承载屈原的悲愤,也承载着曹操的雄心;承载着李白的豪迈,也承载着纳兰性德的多情„„我们可以从这条河中去追寻一段历史,也可以通过这条河漫溯到一个人的心灵世界„„而这条河的源头,则是《诗经》。《诗经》在古人的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孔子甚至说“不读《诗》,无以言。”今天,让我们通过《诗经 卫风 淇奥》走近它„„

二、简介《诗经》

1.学生交流所搜集的关于《诗经》的资料。(肯定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

2.从《诗经》的一般常识(如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篇数等)、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及古人对其评价等方面进行概括。3.多媒体展示教师的总结,学生熟记重要内容。

三、朗读质疑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齐读。

(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及一唱三叹的效果) 4.默读,自学初通文意、质疑。

四、研讨释疑 1.小组交流解惑。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大意: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聚合竞茂。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3.诗人要赞美君子。却先咏叹翠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理解比兴手法) 4.君子具有哪些内涵?(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格) 5.用比喻描述一下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6.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我们还在哪些文学作品中学到了君子的形象,你来说一说?(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如:《论语》、《爱莲说》、《在狱咏蝉》等。一起读一读,谈一谈

六、体验反思

1.有人说“惜往矣!君子之风,历经三千年的风雨,早已被洗涤得那么苍白。

君子之风,在严酷的刑法中,染上了厚厚的尘埃,此一变; 君子之风,在蝇头小利面前,染上了黑黑的锈色,此一变;

君子之风,在蜗角微名面前,染上了浓浓的腥味,此一变;

君子之风,在三寸不烂舌下,染上了流氓的酸味,此一变。

经此四变,《淇奥》中的美德君子已然成为绝响。哪个时代不是小人遍地,君子匿迹?哪一个时代不是小人得志,君子吃亏?”你赞同这段话吗?为什么?请举例加以阐释。(引导学生通过举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来畅谈对君子的认识。)

2.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做一个君子?如何去做?

小结:君子形象,也可以说是上古时代人们心目中一种可亲可近的理想,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于丹说,《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它包容广大,举凡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理想之道,无不囊括其中。那君子是不是高不可攀呢?事实上做一个善良的人,是君子;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是君子;做一个无私的人,是君子;做一个民胞物与的人,更是君子。君子有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境界,能够做到哪一个层次都是值得称道的。(引自刘绪义《历经三千年风雨的君子之风》)(多媒体展示)

七、结语:

你还读过诗经中的哪些诗?(学生交流资料)

如:《关雎》《采薇》《蒹葭》《君子于役》等,选其中的名句读一读,记一记。(多媒体展示)

透过《卫风

淇奥》我们可以窥见《诗经》中所洋溢着的贵族品性,它本身就是周代礼制时期人们心灵的歌唱,这也是它长期成为文化经典的根本原因。有人说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一种灵魂的酵母。同学们,潜心读《诗》,也许它会成为我们心灵的挚爱,也许它会为我们的生命打下了绚烂的底色。

八、作业:

阅读《诗经》,背诵积累你喜欢的诗。

板书设计:

诗经•卫风•淇奥

君子

比兴

德才兼备、宽和幽默„„

第18篇:语文教案《诗经.卫风.氓》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

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

一、二章第

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第19篇:《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

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第20篇:《诗经—凯风》教案

凯 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蕴含的情感。

2、了解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作品介绍:

《凯风》出自《诗经·邶风·凯风》,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邶国原本是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后来并入卫国。邶风是邶国的风土之音,也就是汉族民间歌谣。“风”用曲折、机巧的方法来进行劝谏,能起讽刺和教化作用。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一说赞美孝子,二说七子孝事其继母,现代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

(二)字词解释:

⒈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⒉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1 ⒊夭夭:树木嫩壮貌。

⒋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⒌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⒍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⒎令:善。

⒏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⒐浚:卫国地名。

⒑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⒒载:传载,载送。

(三)诗文意思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 清脆婉转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四)诗文赏析

《凯风》的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诗经常见的反复重叠表现手法。“凯风自南”诗句的重复,着重强调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暖春风,把酸枣“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象征着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的长年辛劳程度。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心灵震撼,更加感悟应该如何做人。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寒泉在浚邑, 2 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

(五)总结中心

大道无形,大爱无音。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之情反复朗读诗歌。

(六)联系生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达到教育学生热爱母亲的目的。

(七)拓展延伸

1、主题拓展: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歌颂母爱的诗歌,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它影响了后来的很多的有关母爱的诗歌,诸如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

2、介绍《诗经》中另一篇歌颂母爱的诗歌《蓼莪》。

诗经卫风木瓜
《诗经卫风木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