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生活即教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21:02:0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峪口小学史鹏飞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 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推荐第2篇:生活即教育教育随笔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很荣幸能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和学习本次活动。虽然以前也参加过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还是有些粗浅的,希望通过本次“金点子”的探讨,能吸收一些宝贵的经验。

今天我将从一下几个实例中说一下我的观点:

刚刚进入幼儿园时,我发现每天早上小朋友与老师之间的相互问好,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于是,今日我在我们班实行了”迎宾小礼仪“活动。来加强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礼貌教育。同样,在进行此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有的小朋友很大方的和老师打完招呼后还会跟两个执勤的小朋友打招呼,有的需要老师提醒后再打招呼,有的小朋友直接不说,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针对这一现象可能会发生在胆怯的孩子身上。

胆怯的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要求严格,家规很严,家庭氛围等原因。

2、家长们对孩子的保护措施或者灌输安全意识的缘故。(不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别人东西……)

3、家长们看不到的闪光点。也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态度,不善于鼓励孩子。

我觉得关于胆怯这一话题可以在班会活动上适当的点到。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举例子。

针对刚刚我们班文明小礼仪例子中胆怯孩子教育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1、自我示范(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可能有些慢,等老师或者同学示范过后会明白)

2、渲染法(请执勤的小朋友在一次友好的表达,请周围小朋友给予鼓励)

3、在日常活动中多留意胆怯的小朋友并且安排活泼开朗的小朋友带动。

前几天,我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发现有部分小朋友对于蔬菜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后来我跟几位家长了解了一下情况。由于孩子挑食问题严重,所以,平时吃饭时能喂进孩子饭去就很费劲,没空闲对孩子对蔬菜进行认知教育。

有的家长那个能让孩子安稳坐下用餐,不过是包办似的,有的对着一桌子菜问小朋友”你想吃绿绿的那个还是黄黄的那个呀你想吃酸酸的还是辣辣的呀“根本不会教育孩子蔬菜的名称。所以,每次,进餐前,我们会给孩子介绍今天吃什么蔬菜。会给孩子尽量展示图片或者事物,然后会小朋友们讲解吃这个蔬菜的好处。及其他的蔬菜的用途。

推荐第3篇:《生活即教育》读后感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中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既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读了陶行之的教育论,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陶先生所说,现在的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教会学生生活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做人、处世。学校里的教育有很多是空洞的、理论性较多的教育,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终生的教育,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种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纵观当代的教育,真是让人担忧。家长、学校都是为了分数而教育学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上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学生的一切都是以学习的成绩分数来决定。导致现在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生活白痴。这些人将来如何生活、生存?这类人其实到了社会上也做不了什么事的。连生活都成问题的人,我想在社会上立足也是很困难的。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号召学生到社会中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果然收获不小。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的实践体会:“假日,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社会活动。老师给我们每人发放6张报纸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一组领到报纸后就迅速的来到小区广场,我和罗龙二人一组,我们一起向行人推销,罗龙骧递报,我找补零钱。我在家时已准备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6角钱,我就把4角钱分成一扎,这样顾客给一元钱,我就拿出一扎找补,如果顾客给5元钱,就拿出4元钱和一扎角票,这样又快又准确。我回家进行了盘点,还真是一分都不差。这次卖报很顺利,是我们把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都用得很好,礼貌用语赢得了顾客的夸奖,数学知识赚到了辛苦钱。回家后,我和妈妈讨论假如我一个月生活费700元,而卖报纸每份赚两角钱,那么要卖3500份报纸,一天要卖110多份报纸才够生活费,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头顶烈日,走街穿巷,还要不停的吆喝,口干舌燥。我终于知道我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的,我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推荐第4篇:生活即教育家长会材料

生活就是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成帮接伙、道德败坏、打架斗殴、互相伤害、违法犯罪、甚至走上错误道路的例子比比皆是,看到这些新闻报道,每个人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人的答案是:这是个社会问题。还有些人的答案是:这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我想说: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孩子从出生到上学的幼年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还没有形成,思维模式也没有定型,但是很多最最基本的道理、意识、规范、品格却是在这个阶段打下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这个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受社会的影响很小,受学校的影响更小,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成长完全应该由父母负责。即使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简单归纳一句话——— 生活即教育!《从天津到牛津》一书中魏老师之所以能把女儿从呱呱坠地培养成牛津大学的受欢迎和关注的教师,其深奥的道理在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室”,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材”,而父母自然就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教师”!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时刻严格要求孩子,把各种做人做事的规矩告诉他们,不能放松,不能失控,一旦失控,等走上邪路,再管就晚了。在独生子女的世界,每个父母只有这一次做“教师”的机会,所以不学习、不“进修”是绝对不行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家长是学出来的”,这一点对今天的父母来讲,意义更大。能够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家长,不仅仅是在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在造福家庭和孩子,为孩子的未来负责,为家庭负责,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因为一位学习型家长能带动一个学习型家庭,而无数个学习型家庭就能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

“生活就是教育!”,很多人还不懂这个道理,读过《从天津到牛津》,就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个道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切实承担起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才会和谐,社会也必定和谐。

给孩子做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为师、能够成范,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为此,不少家长花了大量时间教孩子怎么为人、怎么处事,但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因为不少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成为了孩子的坏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最容易影响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有些家长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边是要求孩子遵守社会公德、讲卫生,一边是自己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满口脏话„„凡此种种,孩子对于家长的“苦口婆心”怎么能够心领神会?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从小跟家长接触的时间最长、交流的机会最多,受家长的影响最大,不少为人处事的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以家长的行为作为参照,以家长为榜样,如果家长总是在“自家人”面前说话、做事“随便一些”,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另外,现在多数家长比较关心孩子的智育教育,对德育教育不太重视。不少家长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只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不良氛围,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不足,常常用“成绩好”来一俊遮百丑。所以,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需要家长做一个具有正确道德观和良好社会礼仪的好榜样,以使您的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正派的人,而不是一个反面之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讨厌。

男孩危机现在的教育界,从上到下都有一个普遍认识:“男孩危机”!什么意思呢?当今,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男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普遍比女生差,什么原因呢?教育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家庭长期溺爱,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在计划生育实行很长时间以后出生的,要么是独生子,要么是二胎,从一出生就是家里的宝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姥爷姥娘等众人悉心照顾,这当然是对的,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思想与观念教育,过分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得不到就哭闹,一哭闹大人就屈服了;大小事全由家长包办,自理能力很差;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光向着自己的孩子,从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批评„„长此以往,一些男孩就形成了不良行为:自私自利、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目无他人、心胸狭窄、不思进取等,这样教育出来的男孩一般在学校里的表现都比较差,学习成绩比较低,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经常参与一些破坏性事件等。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如何成为有用之才?如何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为了孩子和家庭的未来,请家长同志们务必严格管教自己的男孩,家庭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途径,家庭教育的失误,会给一个家庭和孩子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案例:北集坡一中2001级男生某某,于2003年9月的一天,与某老师因事发生争执,受到批评,心中不满,打电话叫来其父,其父不问究竟,二话不说,欲与老师动手,被其他老师制止,某某在这一过程中大喊大叫,口出污言秽语。此事过后,某某主动辍学,两年后因参与拦路抢劫,被公安机构留置,数月后,其父交两万元将其保出,后一直在社会上游逛。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不良的后果,望我们都吸取教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当前状况:现在,我们洪沟中学八年级五班,也存在着如上所说的一些情况:男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表现,总体比女生差。前十名男女比例一般是3:7或4:6,前二十名男女比例一般是9:11或8:12,而30名之后的12人,男生占8人,并且违反纪律、打架等事情,都发生在男生身上。当然,也有少数男生表现很好的,比如:游桂增、安留学、常超培、李建栋、范方超等表现很好,其中游桂增学习认真,多次取得班及级部第一名。希望家长们更加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成人,成器!

推荐第5篇:生活即教育学习感受(推荐)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念是陶行知先生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学习了《陶行知论生活教育》一书,给我的教育教学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忽略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而在 陶行知 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处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就是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 陶行知 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 陶行知 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各种生活中进行。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想通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推荐第6篇: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浅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教育理论思想,教育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和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儿子就读的兰溪市聚仁学校本着以社区为依托,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已多年,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教育网络体系,其做法已多次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报道。本人作为此次活动的其中一个小分队的带队人浅谈一点体会:

现如今人们普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爱劳动,怕苦怕累,自我意识强烈,不愿合作等。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分析,上述问题正是说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走向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一致有效的教育引导,而这一任务,单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正是顺应了这种需要。

我们小分队总的运作过程是:先由班主任选好小队长,组建小分队,再由队长联系其他队员就近集合,讨论、拟定小分队名称、小分队的主题、小分队的计划、小分队的行动等事项,在小队长的主持下,实施自己分队设计的活动,等小分队活动结束后再去社区盖参加社会实践章,再把小分队的实践活动用日记形式写下来交给我装订。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队员几乎是自己说了算,让孩子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自主意识得到发挥。

小分队的具体行动:

一是做。手脑结合,服务社会 。陶行知先生从实践中提出 “教学做合一 ”、“手脑相长”等教学原理,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服务于社会。我们小分队去过广场给小树浇水,去过社区打扫卫生,去慰问过孤寡老人,不仅使队员们尝到了劳动的快乐,也培养了队员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如在上次的小分队活动中,去慰问孤寡老人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路下,在半路遇到了老人,老人一听说我们是来看她的,当场就感动地流下泪来,随即我们把她送回去,老人还一路喃喃自语地说你们真好,小队员们看到老人如此感动,都表现地很懂事。小队员深刻体会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的含义,培养了小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二是看。慧眼看社会,辨别美与丑。所谓 “看 ”, 就是让队员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领略社会生活。孩子的心灵就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想要拍下什么录像片在孩子心灵的录像带上,就要引导孩子将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摄下一组感人的镜头。通过看红色电影,使小队员们体会了中国解放军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他们舍生忘死、充满正义、无所畏惧的精神。在看到消灭小鬼子时小队员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如小队员bao qi xiang就在日记中写到“胜利是属于勇敢的人”。

三是听。耳闻天下事,从小树大志 。这里的听,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它具有更深广的内涵。学生读书看书,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也就不深刻,如开展英雄事迹报告会、红军长征事迹报告会、听红色革命歌曲等,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小分队的队员们切身感受了纷火战乱的岁月中,中国解放军战土们热血沸腾、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以上活动,从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灿烂,在丰富的活动中增强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净化了小队员的美好心灵。

推荐第7篇: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作者 刘德章

单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邮编 401329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语文学习的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型,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

一、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的含义

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绝不偏废于一方。它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并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封闭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乃至教学效果上具有开放性与无限发展性。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语文课程应打破“知识中心论”的拘囿,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其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向来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多效。”美国教育家杜威亦曾说过:“离开了语言的自然的目的,难怪语言教学成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结构的构想

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过程是学生生活实践性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在于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内容。初中学生心理需求包含爱的需求、友情需求、成熟需求等;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包含独立自尊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等;社会发展需求包含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民主合作的意识、科技环保的意识等。

1、语文教学选文贴近中学生生活,充满其内在需求与发展需求的构想。可分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直接的心理需求;第二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的需求;第三个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知识积累与能力目标的构想。分设三个阶段(与教材及活动项目构建三阶段相对应):第一阶段是初步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整体感受选文与活动的能力、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日记的习惯养成;第二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具体深入的分析选文,较深刻的感受活动的能力。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描述自我成长的能力;第三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较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感受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描述社会想象与发表观点的能力。

3、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具体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构想。一是整体感知,其手段有默读训练、朗读训练、背诵与默写训练,媒体手段等,其中应加强媒体手段的使用;二是具体分析,方式有导读、提纲、讨论、质疑、自读才、评价、练习与测试等。其中应重点探索“讨论、质疑、评价”等方式的采用;三是归纳升华,包括知识类归纳升华、技能类归纳升华、思想类归纳升华等,其中应高度重视“思想类归纳升华”;四是活动体验,包括课堂表演实践、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其中应重点探索“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五是扩展阅读,包括知识类扩展阅读、技能类扩展阅读、情感与思想类扩展阅读等;六是表达训练,包括口语训练、书面语训练、课内材料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其中应以口语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为探索重点。

三、以课程资源利用促进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可在教学中试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瓶瓶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以上这些,信手拈来,皆可成文。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学生呢,优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欢;低劣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贱;或有的孤芳自赏,自怜自爱,性格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或深沉或直率;细细道来,多如牛毛。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琐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明确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指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分析表明:语文教学课堂学习资源有:课本、教辅资料、教学挂图、卡片、工具书、电子版材料、网络材料、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电影、电视、广播)等;语文教学课外学习资源有:报刊杂志、书籍、各种标牌广告、布告栏、报廊、网络等;语文教学学习活动资源有: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课文剧表演、展览、参观等;语文教学社区资源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家庭生活、国内外重要事件、各种教育基地。语文教学增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一方面能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学习方式。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实践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作文教学。我们常教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才会感人”,“真实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呢,却在编作文:写家庭的作文,“家丑不可外扬”,父母性格中的懦弱或粗暴或蛮横或恣肆,这些性格一般是见不到的。写学校题材的作文,学生心中有杆秤,“宁愿编,不可得罪老师”。老师家访好不好、惩罚学生对不对、处理某事公不公,学生不敢写,丰富的学校生活变得乏味,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事物有两面性,阳面、阴面,薄如蝉翼的纸亦是如此,正是阳光下的镜子,明亮而耀眼,可另一面,暗多了。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那么暗面就不是真事、就不是生活了吗?只写一面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圆滑世故,虚伪自私的性格。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是一种独断、专制的模式,在让学生说真话时,恰恰鼓励他们讲假话,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要提高作文水平真是天方夜谭。因此,要改变这种柴米堆积却无米下锅的现状,老师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挥主导作用,取消学生的思想顾虑,对他们以鼓励、抚慰、支持,而不是嘲笑、挖苦、打击,要敢于对学生说,家丑也可扬一扬,短也可揭一揭,暗面也可曝曝光,使学生敢讲真话,敢写实事、真事,真正的实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推荐第8篇:生活即课堂

生活即课堂

——《放飞蜻蜓》教学思考

南安市眉山中心小学

叶天阳

【摘要】生活就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更加注重人文化的今天, 需要把更多的生活带入课堂,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而让教育融入生活。

【关健词】:生活即教育 实践 教育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教育家华特很早就提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是这样,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这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们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蕴含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乐一乐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因而,在生活中如能注意抓住学习语文的契机,做学习的有心人,那么生活就是一个精彩的学习课堂。

在《放飞蜻蜓》这一课里,陶行知先生抓住了生活这个大课堂,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案例回放

课伊始,在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画面中,陶行知先生从村里走出来,看到一群孩子们在兴高采烈地捉蜻蜓。如果我们会怎么去教育孩子呢?莫非就是告诉孩子们:蜻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蜻蜓!赶快把它放了!或者说:蜻蜓可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可不能伤害它呀!可我们来看陶行知先生如何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孩子的教育艺术:

镜头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陶行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陶行知先生以一个慈祥的长者,以倾听的姿态与孩子们交谈,和孩子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乐意答,愿意答,“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精彩的、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孩子们更精彩的答案。

镜头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是陶先生在第一个问题之后给予孩子们的第二个点拨。这是从思想上的提升。孩子初步了解了蜻蜓,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孩子们点点头。”既然是我们的朋友,那我们要„„“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为什么高高举起?是为了让孩子们看得更清楚。由此可见,教育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上、生活上尤要如此,如果学生愿意学,乐于接受,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事半功倍了。

镜头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继前一个问题,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那么对于我们的朋友,我们熟悉吗?我们要不要进一步了解这个朋友呢?孩子从以往的生活经验得出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接着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谈到了蜻蜓的头部。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镜头四:“把它放了,好不好?”这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经过前面的讨论,水到渠成,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懂得了应该保护爱护小动物,当然很乐意“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陶行知先生就地取材,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不断地深入思考、不断地探究、探索,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蜻蜓,懂得不应该去伤害人类的好朋友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生字和运用文字的不竭源泉,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如“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像广告牌、商店名、包装袋、车站名„„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活资源。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这个课堂?如何让孩子走进生活,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1、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语文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在读与写中获取感性知识,在听与说中运用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学习的有心人。

2、“亲子乐园”。社会、家庭是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大课堂,大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影响着孩子,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如何引导孩子爱上学习、正视学习?我想这是每对做父母的必修课。

3、重视生活积累。有人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学语文重在积累,重在习得。除了大量的阅读与背诵之外,生活积累也尤其重要。一份报纸、一则广告、一幅标语,甚至产品的说明书、商标都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用心体会、细心揣摩,就会发现语文的有趣。

生活中有和风,有细雨,有花开,有鸟鸣。用文学的耳朵去聆听花开的声音,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能使学生积极地、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生活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字数2100左右)

福建省南安市天山小学

叶天阳 联系电话:13799570230 邮箱:aty362314@163.com

推荐第9篇:生活即课堂

生活即课堂

叶俊清

“老师,唐泽龙刚才在外面疯玩,都躺倒地上去了。”下午听完课,刚走进教室。几个孩子就像小麻雀似的到我身边告状。我一看,可不,他的额头上汗水正顺着脸颊往下淌,原本白净的脸上,此时多了几道黑印,就像小花猫似的。他一见我,立刻从地上爬了起来,一双大眼睛无措地看着我,我是又好笑又好气。刚准备喊来训上一顿。

这时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对了,下节课正是口语交际课,我正好抓住这件事来个现场口语交际。

于是,我将他叫到讲台前,对大家说:“小朋友们,请你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现在的唐泽龙。”“满头大汗!”有不少孩子抢着喊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纷纷议论着。“汗流浃背。”“垂头丧气!”“老师,我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屡教不改。”站起来的是一个平时也非常调皮的孩子,“那你是在哪里学到这个词的?”“我……我……”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我以前不听话,妈妈就这么说我的。”

“那现在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在下课看到有小朋友在外面追逐打闹,你怎么劝阻他们呢?” “怎样说得更有说服力?” “请唐泽龙说说现在的想法?” “现在,你有什么劝告告诉大家的?” ……

说话练习热烈地进行着。虽然没有按既定的练习内容教学,但正是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孩子们说得更起劲,表达得更准确了。比我们平时拿着书本,讲劝阻要如何如何说,要如何使用礼貌用语, 都更扎实有效。

教育理论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

(一)捕捉生活现象,提供说话机会。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学生接种防疫苗,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打针时的感受;国庆节旅游回来,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今天是教师节,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重阳节到了,你又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些什么呢?你家班搬了新居,你看到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些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素材,最能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愿望,学生有实际体验也就觉得有话可说。

(二)积极组织游戏,在游戏中进行训练。

“儿童永远生活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倾听、表达,会使学生神采飞扬,也使口语交际充满勃勃生机。如“学会转述”这一口语交际的训练中,用学生所熟知的拷贝游戏给学生畅所欲言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语言场”。它消除了许多学生羞于启齿的胆怯心理,让他们的嘴巴动起来,乐于表达。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情绪高昂,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口语交际的综合素养获得有效提高。

(三)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春游活动、“六一”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往往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可以一边倾听一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让我们为学生展开一副广阔的生活画卷,让他们学会从生活中、从身边发现语文、学习语文。

推荐第10篇:生活即作文

从生活出发,快乐写作

写作文是令很多孩子感到头痛的事情,面对作文要求,他们经常愁眉不展,觉得没什么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毫无生动形象可言,纯属流水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纠正错误认识,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受所学课文内容影响,学生误以为写作文就要写名山胜水,写名人奇事,如:东方明珠、荷花、翻越远方的大山……而这些对自己来说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哪有什么值得可写?都是离自己很遥远、很陌生的东西,自己又没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没见过美丽黄山、庐山、长城……所见所闻不值一提,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写作文要写自己的耳闻目睹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小处着眼,而不是好高骛远,亲眼所见,教师要端要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文就是就书面语言写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什么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第二,观察自然。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

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着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获,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

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

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牵着学生的手走进生活,指导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

作文源于生活的积累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孩子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来,让孩子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发现有趣的事,伤心的事,沮丧的事,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好是让孩子多写日记。

首先我要求他们把作文写具体。这是起步作文的重中之重。三年级是中段学生,应该开始成篇成文,但是在

一、二年级时,我们只要求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都是看图写话,只要能够抓住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行,但是,三年级就不行,每次考试时作文版面很多,分数比例很大,如果还只要求写这四要素恐怕不行。那么如何过渡到成篇成文呢?所以我先要求他们写具体

其次,教给方法。谁都知道:作文应该做到“凤头、猪身、豹尾”,顾名思义:文章的开头像凤凰一样漂亮,才能吸引人,而重点部分要具体,像猪那么胖,有内容,而结尾部分要简洁有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所以我就从开头、结尾方法有几种再分门别类,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等,其间还夹杂着:观察,推理,想象等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训练,而且教给一些表达方法,如“欲扬先抑、点面结合、反面烘托”等等。并且每一篇都做到面批,如果出现问题,就当面交流,学生再及时修改,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幅

第三,学生每次作文以后,我都给他们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总之,我认为起点作文应该过渡自然,不能强加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这样学生就会写好的

走 生 活 化 作 文 的 道 路

——对生活化作文作文研究课题的思考及做法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是

“千人一面”

“千口同腔”,而学生作文是也是“咬烂笔头”,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所以,学生中大多数视作文为学习中最苦的差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生活、作文,联系不紧。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有些学生因忙于“学习”,缺少机会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再加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就形成了作文与生活联系不紧的现象。

2、少积累,描写空洞。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这句古语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但是,学生往往不能广泛阅读,从书本中了解知识,再加不能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因此,他们缺少积累,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无话可写,描写十分空洞。

3、编乱造,脱离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话中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但目前小学生的写作内容却不尽人意,他们往往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漏洞百出,笑话联篇。

针对这些现状,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一直在苦苦探索,通过对各种理论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得到了三个字:“生活化”。

二、作文教学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学生写作虽然不能与文学写作相提并论,但学生的习作内容确实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习作的起点和源泉。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由以上这段话,可以推断出下面的一段话: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要在生活中进行写作,作文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3、“大语文观”为指导。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特别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

4、《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语文的资源。是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仔细捕捉。在此,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写作内容在眼中。

三、学生作文应走生活化的道路。

1、广泛阅读,认识生活。

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因此,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

⑴向书本学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教学生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在此,借鲁迅《给彦黎民的信》中所谈的

读书方法,提出如下注意点:

①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

现在的学生往往因崇拜某位作家,而专看他的作品,“追星”现象比较严重。如一些男生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谈起打呀杀呀来,头头是道,真实这样一来,他们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不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②不要专看作文书。

一讲到要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的学生就大量购买作文书,苦读背诵,写作时生搬硬套,过了三年五载,还是不会写作文,其实单读作文书是绝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到书海中去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

⑵向宣传栏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社会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宣传栏,如果留心阅览的话,宣传栏中的很多内容将会成为学生写作的好材料。

①少先队大队部及班级内的黑板报是由学生精心设计的,主题鲜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更换及时,如能细读的话,肯定受益匪浅。

②学校橱窗布置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有学生的书画作品,有优秀学生事迹介绍,有伟人肖像……只要学生走近它们,便会和它们进行对话交流。

③各种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似乎是供大人们阅读的,有的甚至是起装饰作用的,其实小学生也可以从中选出写作内容来,如了解某些产品的特点,学习介绍产品的方法;再如通过看报能了解国家大事,发现很多新鲜事。

2、细观察,描绘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①学校生活

小学生白天在校学习六小时,这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要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关键还是要靠老师较好地诱导,组织开展各种深受学生喜爱的生活动。如:介绍读书心得,评选取“小小读书迷”;学校开展古诗文诵读,班内派出小记者去别班采访,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春天到了,到校园中去找春天。总之,有了五彩缤纷的学习生活,才有丰富多彩的学生作文。

②家庭生活。

放学后、星期天,学生常和父母亲一起参加家务劳动,或烧饭炒菜,或打扫卫生,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此,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或生活习性,可写些跟踪观察日记。再次,在适当的时候,学生不妨写些留言条、请假条等,用笔来跟父母亲进行沟通,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节日到了,学生来到大街上,感受到热烈喜庆的气氛,心中充满了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消防日”、“世界环境日”、“三八妇女节”等各种活动时,让学生上街宣传,创设与人交往、语言、思维的场所,这种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后的练笔效果一定会很好。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社会调查,写调查资料,让他们走近生活,感受生活。

④自然生活。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它不仅属于画家,更属于小学生。我让学生观察一个月中月亮形状的变化,写下观察日记;和学生一起来到学校对面的绿花带内寻找春天,写赞美春天的小诗;更是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四季的风,加上丰富的想象,写成了《假如风有颜色》。

3、展开想象,创造生活。

①想象作文。

生活不但是作文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凭借。根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想象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来。有一次,我上菜场,只见一位小学生硬要让妈妈买青蛙。我在上课时把这一情节向同学们说了一

下,全班同学都发挥想象,写出了较具体的“买蛙记”及“放蛙记”。

②童话作文。

千姿百态的生活,是学生创作童话故事的源头活水。教师鼓励学生将身边的事、有意义的活动编写成童话故事,贡献给大家,学生会受到启发,得到教育。还有些学生喜欢写动植物童话,这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③科幻作文。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教师负有重大责任,他“希望中国的男教师学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女教师学做爱迪生的母受。”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时先让学生做实验,再写实验报告;有时和学生一起试着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然后写体验文章;还有时给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合理科学的想象,写成科幻作文,鼓励学生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4、不断写作,美化生活。

如果说,生活因为有了小学生而更加丰富多彩,那么我更要说,因为有了生活作文而使学生生活得更好了。写完家务劳动作文后,我让学生将作文读给父母亲听,然后再根据作文内容,进行一次劳动,在劳动中再次体验劳动的快乐及习作成功的喜悦。当一篇优秀的生活习作产生后,我更鼓励学生向报社、学校鸣凤电视台、班级黑板报投稿,学海拾贝稿件的录用这是对学生作文最好的肯定,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充实。一篇篇优秀事迹报道,能使成千上万的学生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不断净化他们的灵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走生活化作文的道路。”

第11篇:生活即老师

生活即老师

星期天,妈妈、爸爸和奶奶都出去办事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突然,门铃响了,我跑上前去对着猫眼一看,一个不认识的叔叔站在门外。我问道:你是谁?那个人说:开门吧,我是你爸爸的同事。我心想:是我爸爸的同事,我去爸爸单位的时候怎么没见过?而且声音一点也不熟悉。知道我家在哪里的爸爸同事,我都认识。这个我怎么没见过呢?他一定是坏人!我灵机一动,对着门外说:噢,叔叔你先一等,我去叫我爸爸。那个人连忙说:不用了,不用了。我先走了!

后来,我跟爸爸说起这件事,我才知道,刚刚和我说话的那个人不是爸爸的同事,而是坏人。哦,幸好我没有开门。真吓死我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遇到陌生人敲门的时候,不能随便开门。如果你开门,遇到坏人怎么办?说不定他就会把我们拐走了,而且还会偷我们的东西。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这样,别人想拐走我们,想偷我们的东西也就不会得逞了。

青岛银海学校三年级:大眼苗苗

第12篇:教学即生活

教学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刻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思想迄今为止仍然在教育界闪亮,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启示斐然。

一、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

社会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陶行知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教育的场所。“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的倡导者,他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理解文章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感受语文的趣味和作用。漫步街头,各种广告词比比皆是,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层出不穷。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走上街头,挨个检查各个广告词,让人愕然。山地车的广告是“骑”乐无穷 ;眼镜的广告是一“明”惊人 ;驱蚊器的广告是默默无“蚊”;网吧的广告是一“网”情深 ;钢琴的广告是“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热水器的广告是随心所“浴” „„孩子通过搜集、纠正,对词语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加深了印象。

教学需要趣味,陶行知对此有专门论断指出“乐”的重要性。“大凡人做一件事情,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是不会有结果的;相反,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学中,我会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帮助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一年级刚刚接触汉字,学到“高”、“低”、“上”、“下”、“前”、“后”等词语,我就用不同的手势、动作告诉孩子这些词表示的意思,孩子和我一起做起来,解放了他们的手脚,也不会因为没趣而去做小动作,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乌鸦喝水》,为了理解“渐渐”一词,我特意在教学中,让孩子演示,做好原先瓶子里的水的记号,再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放石子,孩子亲眼目睹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情景,不禁赞叹乌鸦的聪明,还有位孩子感叹道:“我们已把石子准备好了,而乌鸦还要一颗一颗得叼,多困难呀?”这样的感叹发自孩子的内心,这正是兴趣所激发出来的。

二、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

设置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行知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必须。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我都会设计生活情境。在教学《学会做客》时,我课前布置了教室环境,把教室布置成家的样子,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这样比 1 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进行交际训练,每位孩子都积极参与,主动尝试,得到了提升。

设置生活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情境教学中学生的作用不可低估。陶行知就说过:“先生的作用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老师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要授之以渔。一年级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教学时我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尤其在辨析同音字、形近字时,我总是让孩子寻找方法记忆。如“吃”的右半部分是“乞”,但在学“吃”之前,孩子刚学过“气”,我便提醒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区别。刚开始无人举手,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我手指“吃”的有半部分说:“瞧,吃东西要从喉咙咽下去,这不正像喉咙吗?”马上有孩子举手回答:“我们吃东西不能卡住,否则会很难受,所以不能加一横。”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多么形象的记忆呀,以后我们班孩子几乎没有人写错。

情境教学重在体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体验课文的美,感受美的存在,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懂得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学充满情趣。

三、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

许多生活中的素材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材料。教学中我注意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教一年级时,我让孩子每天和父母交流在学校的见闻,每节语文课开始,我先请两位孩子说说自己经历的事情,起先,只有一两句到后来的滔滔不绝。有的倾诉父母离异,想念妈妈之情;有的表达妈妈陪同她学习音乐(钢琴)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感激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久而久之,孩子都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也为孩子的后来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学习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等于没学。课堂学习,我力图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如二年语文《鸟岛》一课,文中描述了鸟岛那鸟儿种类众多,热闹非凡的景象,激发起孩子爱护鸟类的情感。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走进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鸟岛的鸟儿众多之后,让孩子当导游,介绍鸟岛的景观,孩子们兴趣盎然,都乐于体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鸟儿。为它们建设美好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农村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但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素材往往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野,那金黄的稻浪映入眼帘,也能深切感受到农民们劳动时的繁忙情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再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接触多彩的生活,体验生活的多彩,从而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成就习作的精彩。

四、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语文教学有着宽广的界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 2 校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课件,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我采取了通过课外实践拓展教学,也拓展了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语文学习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生说话、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5》是围绕夏天事物的词串。夏天的气候,花草、动物、水果。孩子学习完词串,了解事物之后,我又让孩子走进公园,欣赏更多的夏天的花草;再去水果店,品尝更多的夏天的水果。孩子的视野更宽了,思维更广了。

陶行知指出: “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写话教学,将之作为写话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三八”妇女节,我让孩子亲自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感受。孩子们有的为妈妈倒了杯水,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为妈妈洗脚„„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外实践这种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语文活动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阅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的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多种渠道组成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有更大的帮助。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使得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语文技能的熟练和个性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之路宽广。

第13篇: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总喜欢让学生结合实际尤其是当时情景学习。

上午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我要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图,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他们发现:花儿谢了;叶不再绿,变黄了飘零了。之后问:“小松鼠的周围没有能听得见话的别的小动物, 小松鼠的‘花正被谁摘了呢?’是在对谁说?”,全班顿时静得出奇。几秒钟后,罗畅突然大声说:“是他自言自语说的。”不错,课文提示语的确写道: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罗畅这孩子往往丢三落四的,开学初常常没带本子和铅笔甚至刚刚发的试卷到交卷时也找不着了。今天他是唯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很惊喜不由得摸摸他的头表扬他会动脑筋也很聪明。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有没有过自言自语,还创设了几个情景让他们能用自言自语说话。由于今天早辅课不是我上,急于教学中,我忘了晨检。我就在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格外” 一词说话时这样问:“谁的小手格外干净?谁的小手格外脏?”边问就边叫全班:“举起你们的双手,伸直五指,亮出手心我看看;再亮出手背我看看,大家也互相看看评评谁是今天卫生标兵。”孩子们习惯性地转动了小脑袋左顾右看,还转身看后面的。结果李兴纯等几个很干净,李思博等躲躲藏藏没大大方方伸出手,但我看到了他的手很脏。查悦的原本干净,但染了几滴水彩,那尴尬的表情我无法用途语言描述,她向我申明:“我洗过了,但洗不干净。”我安慰她以后小心点别染脏了,回去再用洗手液多洗洗。孩子们通过观察所得,纷纷说了“XX的小手格外干净;XXX的小手格外脏。”再拓展到别的方面用“格外”说句练习中,也没脱离实际,始终把德育渗透其间。

午间打饭时,李兴纯把饭给弄掉了,吴镟琳不声不响提来扫帚和铁撮箕打扫干净了,此刻我表扬了吴镟琳:“吴镟琳,好样的,默默地做好事,很机灵动作很快,他真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学习要认识的生字“样”时,组词“榜样”,我接着问:“在我们班,谁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啊?”当时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太讲卫生的罗玉龙举起了手并说:“我!”我想此时的实例和情景才能更好让他们意会什么叫榜样,这比凭空的举例和解释更容易领悟。我接着说:“李兴纯以后可得注意拿稳饭钵,丢了怪可惜的,前几天我们读了练习册上的《悯农》,问我们懂得了什么,李元志就说得很好,他说‘每一颗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来的’”。

第14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体会

“生活即教育”理念是陶行知先生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学习了《陶行知论生活教育》一书,给我的教育教学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忽略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而在 陶行知 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处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就是即教育的场所。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 陶行知 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 陶行知 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各种生活中进行。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想通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就要我们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学生是求知者。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当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也要允许学生犯点错误。师生关系的僵化往往是学生犯错引起的。学生有了错误之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去帮助他,引导他。学生有了成绩之时,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去鼓励他,与学生共享成功喜悦之中激活他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读罢《陶行知论生活教育》一书,我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又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所感动;我深深被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所鼓舞 。让这面镜子能时时对照自己,时时反省自己,做一个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

第15篇:陶行知: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

【教书育人篇】

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2、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7、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8、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9、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10、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做人篇】

1、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

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5、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为人师表篇】

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2.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3.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4.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成功教育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创新与实践】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养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教育名言集锦】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的,自化化人。 ※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 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 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伤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 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 全校教职员要偕同旧生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来同化新生。……教职员一定要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断不能有一个例外。 【育人故事篇】

在陶行知先生做小学校长的时候,学校一位同学用泥块砸班级的另一位同学,陶行知发现后,当场制止了这位同学的行为,并要求这位同学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

放学后,这位同学怯生生的来到校长办公室等候,陶校长来后,奖给这位同学一块糖,说:“你能准时到我的办公室来,我却迟到了,说明你能守时守信,这糖奖给你。”接着又拿出第二块糖,说:“我叫住你,你就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是奖给你的第二块糖。”稍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事后我了解过了,是因为那个同学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欺负了女同学,你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说明你正直、善良、有正义感,这是奖给你的第三块糖。”这位同学此时脸露愧色,对陶校长说:“校长,我错了,我不应该用泥块砸他,他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陶校长最后说:“我还要奖给你第四块糖,因为你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可惜我已经没有了。”在陶校长极有艺术极有智慧的教导下,这位同学满脸笑容,心情愉快的走出了校长办公室。

在这个小故事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含:第一,讲诚信。第二,讲尊重。第三,讲正直。第四,讲知错就改。这位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这些做人的道理。

第16篇:“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意义[推荐]

“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意义

教育不仅是现实生活的过程,更是实现未来民主生活,但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主性会不断增强,因此,“教育即生活”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性,而再生产理论正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揭示出了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这种历史局限性并不能掩盖“教育即生活”在当今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魅力。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史学家雷克明锁评价的那样: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的教育改革中还会复活并不断发展。同样,当面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教育即生活”在我国的复活。尽管“教育即生活”有其自身的缺陷,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考量它时,如果我们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及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即生活”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人一生发展最根本的需求是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成功地生活,如何幸福地生活,这就构成了人一生最基本的学习需求。所以说教育即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生活”,我以为应该包含这两层意思:第一,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我们的教育内容就有多广;第二,教育的形式就是生活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书本。还“教育即生活”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多彩地学习、自由地学习,然后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杜威指出,最好的教师明白思维是产生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的,要经历五个必要的步骤:第一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步,从这个情境里产生一个问题;第三步,通过观察等心智活动,搜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步,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第五步,用行动检验假设。与思维的五步相对应,最好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急于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种疑问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的。今天,也许我们还无法完全实践大师的睿智理念,但我们可以靠近教育的规律、本质,应该让教育中有生活,更应该让生活中有教育。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活的需求来审视教学的本质。这一点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也有了更加清晰的体现。略加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从每一个学科的设立到每一节课程的编排,无不源于生活中的某些需要,无不试图去提高或优化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某种技能。比如物理中的《温度与温度计》一节就是源于生活中有着太多与温度有关的观测需要,有着太多与温度有关的理解与测量需要。所以当我们在面对某一学科的定位,在面对某一课时准备的时候,不能只是狭隘设计让学生记下哪些公式,会做多少试题,而是要充分地挖掘学科知识背后那一段段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生活需求,站在这种需求之上看教材,教学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从成长的需要来优化育人的策略。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将高深的教育理论都学懂、学透,但我们必须以一个过来人、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思考,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什么是他们需要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他们要必备的生存技能,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教育策略才有更强的实用性,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展示的过程中更要让他们懂得去尊重和欣赏,在引导他们去朗诵和演讲的过程中更要让他们懂得语言的文明和交流的礼节等。对学生的未来而言,学习的能力、礼仪的优化、品格的熏陶比知识的识记和掌握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教师都能站在这种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关注学生未来生命质量的角度去设计育人策略的话,教育就会更加实用、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再次,教育的魅力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回味和有效地使用。学以致用是有效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朴实的境界。教育的过程应该力求让学生在创造与实践中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之余,更能将这种快乐延续到生活中去,他们会因为今天学到了一种新的概念、新的技能、新的理解而兴高采烈,更会在这种炫耀、传播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成长。教育的魅力更在于学生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或者可以解释自己曾经不会、别人不会的现象,或者可以探寻自己未曾涉足的领域,或者可以用自己新掌握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等,当他们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有用的时候,当他们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的时候,教育的魅力就会得到足量的彰显,学习的兴趣与潜能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最后,教育的功效在于学生能在生活中矗立智慧的高度,描绘理性的未来。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利用教育传递的智慧与灵感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在教育智慧的引领下他们可以享受更加明晰的生活,更能站在理性的高度之上去思考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方向的引导下,他们自然会远离庸俗无聊的游戏,自然会摒弃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也自然会营造出快乐、舒适、健康、和谐的生存空间。

关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资料: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 “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

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

“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

1.教育即生活的含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生活”,我以为应该包含这两层意思:第一,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我们的教育内容就有多广;第二,教育的形式就是生活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书本。还“教育即生活”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多彩地学习、自由地学习,然后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2.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教育需要把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儿童生长的背景,但又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无所作为。因而,“教育即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教育改造社会生活的涵义。

3.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4.生活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并且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4.学校教育的功能? 其一,简化社会生活,以便使儿童适应并促进儿童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其二,净化社会生活。其三,平衡社会生活。经过教育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最好的教师明白思维是产生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的,要经历五个必要的步骤:第一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步,从这个情境里产生一个问题;第三步,通过观察等心智活动,搜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步,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第五步,用行动检验假设。与思维的五步相对应,最好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急于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种疑问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的。今天,也许我们还无法完全实践大师的睿智理念,但我们可以靠近教育的规律、本质,应该让教育中有生活,更应该让生活中有教育。

5.“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与人的一生的生活共始终,意味着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即生活”不仅仅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生活本身的发展性和教育性。“教育即生活”并不割裂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联系,并不完全否定未来生活。杜威批评当时美国教育“注重于专门性的和技术性的东西而漠视了美好的生活”,没有成为美好生活的审慎的创造者和培育者。

6.教育所要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活的需求来审视教学的本质。这一点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也有了更加清晰的体现。略加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从每一个学科的设立到每一节课程的编排,无不源于生活中的某些需要,无不试图去提高或优化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某种技能。当我们在面对某一学科的定位,在面对某一课时准备的时候,不能只是狭隘设计让学生记下哪些公式,会做多少试题,而是要充分地挖掘学科知识背后那一段段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生活需求,站在这种需求之上看教材,教学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从成长的需要来优化育人的策略。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将高深的教育理论都学懂、学透,但我们必须以一个过来人、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去思考,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什么是他们需要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他们要必备的生存技能,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教育策略才有更强的实用性,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展示的过程中更要让他们懂得去尊重和欣赏,在引导他们去朗诵和演讲的过程中更要让他们懂得语言的文明和交流的礼节等。对学生的未来而言,学习的能力、礼仪的优化、品格的熏陶比知识的识记和掌握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教师都能站在这种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关注学生未来生命质量的角度去设计育人策略的话,教育就会更加实用、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再次,教育的魅力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回味和有效地使用。学以致用是有效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朴实的境界。教育的过程应该力求让学生在创造与实践中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之余,更能将这种快乐延续到生活中去,他们会因为今天学到了一种新的概念、新的技能、新的理解而兴高采烈,更会在这种炫耀、传播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成长。教育的魅力更在于学生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或者可以解释自己曾经不会、别人不会的现象,或者可以探寻自己未曾涉足的领域,或者可以用自己新掌握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等,当他们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有用的时候,当他们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的时候,教育的魅力就会得到足量的彰显,学习的兴趣与潜能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最后,教育的功效在于学生能在生活中矗立智慧的高度,描绘理性的未来。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利用教育传递的智慧与灵感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在教育智慧的引领下他们可以享受更加明晰的生活,更能站在理性的高度之上去思考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方向的引导下,他们自然会远离庸俗无聊的游戏,自然会摒弃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也自然会营造出快乐、舒适、健康、和谐的生存空间。

真实故事证明了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千真万确

生活是最大的课堂,生活中润物无声的教育比学校上课更为有效。如果能够好好开发利用生活这个课堂,那么学生们的成长将是多么地快乐有趣而又事半功倍。生活的点滴都有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机会,有心教育工作者会让生活成为教育,教育成为生活。今天在新浪网看到了作者卡布季诺的博文《请大家迅速传播一个真实的故事》,阅后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让人思考。现将全文转发。

一个穷苦学生郝武德.凯礼,为了付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货品。到了晚上,发现自己的肚子很饿,而口袋里只剩下一个小钱。他在大街上犹豫徘徊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准备讨点饭吃。

然而当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子打开门时,他却失去了勇气。他没敢讨饭,却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来他饥饿的样子,于是给他端出一大杯鲜奶来。他不慌不忙地将它喝下,然后问道:“我应付您多少钱?”而女孩的答复却是:“你不欠我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们,不要为善事要求回报。”

他怀着感恩的心,向女孩深深地鞠了一躬,真诚地说道:“那么我只有由衷地谢谢您了!”?当郝武德.凯礼离开时,不但觉得自己的气力强壮了不少,而且对人生的信心也增强了。他本来已经陷入绝望,准备放弃的。

数年后,那个年轻女孩病情危急。当地医生都已束手无策。家人终于将她送进大都市,以便请专家来检查她罕见的病情。他们请到了郝武德.凯礼医生来诊断。当他听说,病人是自己的家乡某某城的人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奇特的光芒。他立刻走向医院的病房。当他来到病人的床前时,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女孩。他立刻回到诊断室,并且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她的生命。从那天起,他特别观察她的病情。经过漫长的奋斗之后,终于让她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最后,批价室将出院的帐单送到郝武德.凯礼医生手中,请他签字。医生看了帐单一眼,然后在帐单边缘上写了几个字,将帐单转送到她的病房里。她不敢打开帐单,因为她确定,她可能需要一辈子才能还清这笔医药费。但最后她还是打开看了,而且帐单边缘上的一行字,特别引起她的注目。她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一杯鲜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 签署人:郝武德.凯礼医生。她的眼中顿时盈满了泪水,她心中高兴地祈祷着:“上帝啊!感谢您,感谢您的慈爱,藉由众人的心和手,在不断地传播着。”

当您读完这个故事时,你有两种选择:1.你可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当然你也可以改编、续写。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这就叫做: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我当然选择作者的第一要求,付出真情,收获感动;传递爱心,纯净心灵;博爱人间,源远流长。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我立刻想到了当今的中国教育,想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伟大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只有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行生活教育应该把学校的一切融入大自然,深入到社会生活中。

郝武德.凯礼的感恩知恩报恩的真实故事证实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伟大之处。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真正的指南针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供给我们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破除成见,避免抄袭,要运用虚心的态度,精密的观察,证实的试验,才能做出创造的工作。”“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精辟地指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我们的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文化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科学文化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意识。

郝武德.凯礼的感恩知恩报恩的真实故事告诫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教育” 千真万确的真理。人类的一切都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任何教育都不例外,现实的生活教育就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学问中处处是生活。所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各种教育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与我们的教育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教育的指导作用。中国教育只有更加深刻地去体会生活的意义、教育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成长空间。

苏联的心理学家 Vygotsky 认为:人类自出生的婴儿期开始,就生长在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社会制度等构成人类生活的文化世界中,所以影响儿童生活中各项表现的,并非只有学校生活教育,尚包括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等项目众多的生活教育。故生活教育的实施时程应涵盖人一出生到无法学习为止,其内容并约略划归成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所以说,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虽然已有许多事实已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响国家社会之前途,那么生活教育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应该是全面的基本教育才对,希望齐家治国之道更有力量及依据。

第17篇:读后感:生活即旅行

生活即旅行

黄科

可能是骨子里始终住着一个贪玩不安分的我,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我的个人解读一直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年轻时曾海口许下过的某某时间一定要去某某地点之类的豪言壮语,友人们聚会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聊着一起计划过的处处景点,却最终迫于时间,迫于金钱,迫于家庭,迫于工作,而不得不搁浅了。现在的我,也只能靠着翻阅旅行杂志来过过干瘾。

这些日子忙里偷闲,终于看完了一名记者——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黄丽如写的《醒来,在地球的一个角落:旅游记者的世界观察报告》这本书。这是向我侄子借的,少说应该也有一个多月了吧。当时很意外,他竟然会买这本书来看。要知道,现在的孩子除了翻翻少儿漫画,再不然就沉溺网络了。不管是出于对旅游地理的喜欢,还是对于书作者旅游与工作两者可以兼得的羡慕吧,他买了,我借了。 想想,在如今这个因为科技进步而不断摧毁重建世界观的时代,除了教科书或是专业书,也真的很久没有手捧着一本纸质的书来看了。

书不错。原以为又会是泛泛一本介绍小吃景点再加上大篇幅各地照片为了赚钱而拼凑出来的旅游指南,甚至还曾以为,这或许只是作者为了炫耀自己能够行走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优越感的矫情。作为游记,它既没有优美的文字,更没有美的一塌糊涂的图片,但看过之后却不得不感叹,记者就是记者,和一般的游客就是不一样。她大部分

的笔墨都用来关注人在其中的感觉与活动,或者讲,这更像是很作者主观感受的一本写给她自己的私密手札。印象最深的是她写西班牙,绘画、音乐、建筑„„这个在我们眼中全是大师级艺术作品的国度,她反其道而行之,完全避开了这些世俗雷同的眼光,专门花大篇幅去写了西班牙的火腿。或者她又这样写到北京:“还记得第一次打开地图,看到北京棋盘式正南正北的道路,兴奋得以为这个城市很好走。怎知,她的一个block是别人的三倍大,从建国门走到王府井,三个block可以走上二十分钟。从前门‘直直’走到**、故宫、景山公园、钟鼓楼、德胜门,是一条让人走到头皮发麻两腿发软的‘直线’。地图上看起来很好走,可是实际上走起来确实灾难,尤其在炎炎夏日完全没有阴凉。这回5月前往,比夏天凉很多,可是北京吹着怪风,飘着沙尘,走一趟京城立刻灰头土脸,头发乱如钢丝。”这段描述真叫人点头如捣蒜,去过北京的人都能体会到以上的字字句句,这实在是太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了!她更在书中不只一次的提到,去异地旅行,不应该去看所有指南上都写到的名胜古迹,那这样还不如直接看地理或是历史教课书好了。她最喜欢的是去看各地的市集,那才是最具有当地独特气息的地方,看到生生不息人类在同一个太阳下呼吸吐纳,看到当地人为了柴米油盐为了一天的生活而奔走,看到平日里最熟悉而此时又是最陌生的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这才是地球最真实的一面。因此,在她的眼里眉间,原本贫穷不堪的埃塞俄比亚,也就满满都是诱人的咖啡香气了。

看完这样一本快乐的书,心也是会跟着漂浮起来的。那就是一个

迷幻的晕眩,轻而易举的就把我套牢。或许都热爱旅行,更准确说,喜欢不跟团的旅行,再说细一点,我们都一样,到了一个城市,最喜欢逛琳琅满目的菜市场、集市;纵使有很多所谓的“坏人”,但我们依然愿意选择相信旅行中偶遇的陌生人;我们都讨厌繁琐的“签证”,期盼着有一天,去哪儿都不用带着这个叫做“护照”的小本子。好比之前去上海看世博会,在网上也看到过一篇文章,批判说更多人把世博会当作一个旅游景点了,拍张照片摆个POSE就走人换下一个场馆,对于真正举办世博会的意义却不甚了解,那些更能体现世博精髓的主题馆,却很少有人问津,嫌弃不好“玩”。现在的人,已习惯每天同一个表情去不同的场所,过着快餐式的生活了。

生活如旅行,前路中的点点滴滴都等着我们去触摸,去倾听,去呼吸,去体会。

第18篇:生活即老师123

生活即老师

胶州七中初三七班刘嫱

指导教师刘建华

生活即老师,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生活给予我一个快乐的心态。

一到休息日,我便喜欢去外面逛逛,自然就要去坐公交车。其实我不太喜欢那些公交车司机们,总是板着一张苦瓜脸,似乎每名乘客都是他的债主似的。甚至有些司机们的态度特别不友好。那天像往常一样,我走上公交车,坐到座位上,我已经习惯不去看司机的脸,害怕看到的是一片乌云密布。

过了一会儿,音响里传出报站员甜美的声音。之后司机又重复了一遍:“××站到了,有下车的吗?”人群中传出一句:“师傅,有下的!”本以为司机和乘客的对话至此已经结束,又突然听到司机冒出一句:“好嘞!”声音那么洪亮、那么干脆,很久没有听到司机这么快活的声音了,浑身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直觉告诉我:那种感觉叫做感动。我想:这位司机肯定很爱他自己的职业和乘客们,一心只想为人民服好务,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每位司机都这样,那么坐公交车岂非一种享受?

生活告诉我亲情是朵不败花。

弟弟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他们家门前有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几种蔬菜。一天,姥爷正在给蔬菜浇水,突然不知什么原因,院子里竟然起火了姥爷匆匆忙忙的打来一盆水泼在了火上,但火苗似乎得到了力量一样,生命力更加旺盛,气势汹汹的向空中冲。见火势越来越大,姥爷大声地对屋里的姥姥说:“你抱着孩子快跑出去!”姥姥没办法只得抱着弟弟冲了出去,弟弟在姥姥怀里乱哭乱叫。这是邻居听到了声音,连忙过来帮忙。最后火苗终于熄灭。听到这个事情后,我心里一惊。在那么危机的关头,姥爷心里想的只是保护这个家,保护她的亲人,却把自己的安全搁在了一边。我想:亲情就是一种割不断的情。

生活,需要我学习?

生活即老师,我真需要好好学习。

第19篇:设计即生活(全文)

设计即生活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原研哉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在此之前,我的想法确确实实与之相悖。在我的认知里设计就是作为一种技能而存在的。设计正如字面所表达的意思,是一种计划、规划,通过设计让我们对现有的不如意的事物进行创新从而达到自己满意的地步。然而在读过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后,我深刻的发觉,原研哉读出了设计的灵魂 ---------设计即生活。

时代总是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在不断更替,历史的潮流也是日新月异,设计也随之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外衣,五彩缤纷的外衣总是让我们眼花缭乱,正因为如此,人们渐渐忘却了设计的本质,浅显地将它当作一种技能,对着以往的先例加以重复复制。然实际上,对于一件作品而言,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何意义,却不得而知。于此,我们开始不得不不对自己发问: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真正的设计?正如我们心知肚明的那样在对观察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面,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角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与感受。有人会将这些独特的感受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便成了设计,成了属于自己的设计,这就和原研哉先生所涉及到设计理念不谋而和,通过感知、洞察力将其表现出来的才是设计;可是有些人却将自己独特的看法抛之脑后,一味的粘贴复制,这就好比是工业革命时期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制品,就如机器简单的机械的动作,毫无设计意义可言。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我们常常将设计当作一种技能,总是为它套上神秘的枷锁,将原来咫尺的距离变为天与地的差距。然而事实上设计并不是这样,它就是生活中的一角,因为有了设计的存在,才会将我们的生活演绎得丰富多彩。“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原研哉常说的一句话。而所谓的小处不正是来自我们的生活,细细想来我们的一切设计的目的都是以生活为最佳终结点,只有当设计符合人们生活中的审美及需求时才会为人们所接受。就如原研哉所言:设计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违背这样的认知就无法称之为设计。

二战后的日本为了孕育出新的生活文化,贪婪地吸收着欧美的生活文化,不管能否消化,先吞下再说,为的就是促使民众的生活意识在短时间内迅速成熟。在这期间的日本将全部视野置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此外,二战后日本设计界的领头羊们也致力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人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为此,多种形式的活动接踵而至。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博览会就是其中的两项。这些在日本本土举办的大型活动,也切实带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设计师们作为文化的引领者,通过展览会和著书立说的方式向人们做着现代主义的启蒙工作。但就整体而言,这些与日本的产业设计并无多少联系。这也就形成了日本设计中所具有的特殊的两面性。然而事实却是日本的产业设计并非是以生活文化为发展方向,而是明确地朝着经济方向走去。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的确使日本从战败的打击中重新站了起来,

并集中全部国力致力于复兴事业。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全部目标就是发展经济,生活意识的成熟与否不在其关心范围之内。不管这些所谓的文化活动是否是为了文话的发展而起到成效,只是拼命地为了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地进行,因而蒙着眼地自欺欺人。这种价值观,将重点放在了经济而非文化上,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至今在日本社会的基层也佘温尚存。再将我们的视野投向今天日本的产品设计,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绝大部分是规格化、量化的产品,制造商的利益驱动是其重要背景。总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成 为世界工业品的生产工厂,经济虽然得以高速发展,却也因此导致了产业设计与文化的分裂,这实质上就是设计脱离生活的明显体现。

看着现在的很多设计选拔比赛中,我们也能渐渐发现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生活所需。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有了质的飞跃。如果挑选的设计师的作品仅仅是着眼于奇异的想法而脱离人们生活所需,那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在这本书的最后,原研哉说了这样一段话:“原来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写一本一般人也能够阅读的书。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本书。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人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觉的这段话就如一段深深的教诲,更让我明白了设计的本质就是生活,它不神秘,只不过是生活的附属品,它的存在丰富了生活存在的意义,让生活的果实更加丰硕。要成为一

个真真正正的设计师就必须将设计的立足点置于生活的花朵之上,否则再精致的装饰也无法满足空虚的躯壳。

在这篇读后感的最后,我也想加上自己的一些额外看法。作为一名将来以室内设计为专业的学生,我在此书中受益匪浅。之前觉得设计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有过怯步。现在,我明白设计就是生活,设计出来的作品就是为了顾客的满意而制定的,其实很简单,很形象。在此,我明白作为设计师我必须立足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创新于生活。

姓名:孙青霞专业:室内设计

班级:室内131 学号:1311209104

第20篇:教育即成长

教育即成长

一、新教师每月的任务

一份教育教学反思(手写)一份钢笔字 一份板书(拍照下来)填写“月考核记录表”

本月上一堂开学见面课

二、教育即成长

(一)生涯规划:树立目标,实现跨越

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是成长中的人,需要外在的压力,更需要内在的驱动力,因此,青年

都是最重要的是要制订好个人的生涯规划,即自主发展目标。每个有追求的青年教师,都应

具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这是教师生涯不可或缺的内空。每一年都 要为自己制定一些具

体的目标,比如,上一节公开课,精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撰写数篇教学心得或学科论文,

深刻了解与研究一个学生,等等。职业生涯的设计要采取小步子的原则,宜细不宜粗,要注

重日常的积累,明确三年内要达到的标志性的目标。

(二)专业发展:厚积薄发,寻求超越

教师永远因学生而存在。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将决定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我们乘坐的普通列车是靠机车牵引的,车厢本身并不具有动力,是一种“动力集中技术”,

即只有火车头有动力。而动车组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

上,运行的时候,不光是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动力分散,速度却更快。。我们

传统的认识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传统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动力集中技术”,

老师是火车头,带动全班几十个学生跑。可惜,尽管老师很卖力,教学效率仍然不高,原因

就在于学生是“拖车”而不是“动车”,没有学习的动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如

何由“动力集中技术教学”变为“动力分散技术教学”。只有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行为,课

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学校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老师带着方法上讲台(这个方

法不仅仅是如何讲清楚,还应该有如何处理问题,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解决,哪些问题需

要老师点拔,哪些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新问题来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它)。这个理念与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很吻合,生本提倡前置作业,小组讨论,其实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

度地还给学生。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要爱自己,而爱自己就是体现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上,每个人

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青年教师一定要有教育理想的追求,要有自己教师

生涯的目标,既要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阅读更多的教育书籍,通过学习、实践、思

考、再学习、再实践、再思考,逐步在更高层次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要让

学生从热爱老师上升到热爱学科,让学科的魅力感染学生。

(三)教育人生:需要执着,追求卓越。

有一天,苏格拉底给学生上课,他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是把手往前摆300

下,然后再往后摆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苏上课时,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

举手,结果只有70%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年,他又问起,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

个人,就是柏拉图。有的人能认准目标,始终坚持,有的人却目标游移,浅尝辄止。人,一

定要往前走即使有时是弯路。但要记住:只有一条路你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教育理想上有更高追求,要有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的目标。

要想不成为教书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既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又要阅读更多的教育类

书籍。要有成为优秀教师的理想!我们不能成为这样的老师:自己的老师是怎样教的,当自

己成为老师后还是一样的教!更新教育观念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

向青年教师们推荐《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美 雷夫著)。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