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组织名词解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21:01:3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行政组织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6.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ZO世纪ZO年代中期到3O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7.“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人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8.“成熟一不成熟理论” 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9.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10.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11.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2.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13.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14.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15.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6.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1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18.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19.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20.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21.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扭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22.行政组织决策是指行政组织系统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就面临所要解决的行政问题而制定和选择活动方案,做出各种决定的过程。

23.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就是指进行行政组织决策的体系,它是用制度形式固定了的承担行政组织决策任务的机构、人员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关系的模式。 24.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目标、各自的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

25.工作冲突当人群和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相互依赖或密切相关而出现职责分歧和工作矛盾时,就可能产生工作冲突。

26.直线/职能冲突主要发生在任务单位与职能部门间的冲突,焦点常在资源分配上或职能部门干预任务系统的决策方面。

27.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上下级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情感、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组织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

28.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 递和交流。

29.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30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31.双向沟通是指信息的发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对受讯者发出信息之后,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发送和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 32.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资讯;此外,也包含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资讯等提供架构。

33.学习是一个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

34.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35.行政组织学习以行政组织为主体,是指行政组织为应对环境变化,提高治理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化、持续的集体学习过程,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并创造出新知识,从而带来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多方面改善以及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

36.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37.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价组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双环学习也被称为“变革型学习”。

38.三环学习是指组织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并将之命名为再学习或次级学习。这是最深程度的学习。

39.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行为规范、活动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40行政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行政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组织及其成员具有持久影响力的行政价值观、行政意识、行政规范和行政思维模式的总和。

41.示范法即通过总结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表彰先进人物等方法,使行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成员行政行为的导向。

42 激励法即运用精神与物质的鼓励或者两者相结合的鼓励,通过开展评比、奖励、提口号、提目标、提要求等活动,给先进以荣誉、让先进得实惠,激发全体组织成员的事业进取心,促使他们主动努力工作,并把自身的行政工作成就建立在有利于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3.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行政组织绩效标准的设定、实施和对完成情况的评估、反馈来改进和优化管理。

44.标竿管理就是从分析本行业的标竿的行为着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绩效的一种绩效管理方法。标竿管理最早由美国的施乐公司提出,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

45.绩效评估就是用事先确定好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绩效实践状况,以确定绩效实践水平的活动。

46.组织变革是指组织系统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组织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调整,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以维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并借此提高组织效能的一个过程或行为。

47.组织发展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合理地设计组织的结构与体系,妥善地运用、调整组织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对组织管理的模式和人的行为实施变革;从而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活力,实现组织效能的一种过程。

48.工作再设计 3.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49.斯坎隆制度是以它的创始人斯坎隆命名的一种管理制度。斯坎隆原是拉帕因梯钢铁厂的工会负责人(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38年该厂濒于破产。在斯坎隆的创议下,制定出劳资合作的管理办法,推行民主化的组织变革。他所提出的管理制度被许多工厂效仿,成为西方一种“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50.过程咨询就是用一系列的顾问活动,来帮助变革人员认识、了解和处理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件。

51.团队建设就是依靠群体成员自己来提高群体效率的计划性活动,其目的在于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分析和处理群体内存在的问题,协调和改进群体内部的关系,发挥群体效率,提高组织效率。

52.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53.调查反馈法主要是利用问卷向一个组织来收集有关组织与成员的资料,组织成员以这些具体资料为基础来共同诊断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

推荐第2篇:信息组织名词解释

1、信息组织:所谓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指根据使用的需要,依据主题内容或特征,将信息资源组织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2、情报检索语言:一种由表达文献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

3、文献目录:通常是以各种媒体的文献单元为对象,

11、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指由共性子目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

12、混合号码: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系统构成的号码。

13、层累标记制:按照类目划分的等级配置相应位数号码,号码不仅可以反映类目次序,并可以根据标记对其进行记录、报道与揭示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

4、索引:是以文献集合中的文献单元或文献中的信息单元为揭示对象的检索工具。

5、检准率:亦称查准率、相关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之比。

6、引用次序:在列举式分类法中,是指类目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顺序;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中,则表现为复合主题中不同组面被引用的先后次序。

7、信息资源分类: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8、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是一种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一个等级系统,并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亦称列举式分类法,枚举式分类法。

9、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是一种依据分析兼综合的原则编制的分类法类型。

10、基本部类:是为分类法的合理展开对知识范畴所做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划分。

的位数判断出类目的等级,这种标记方式,称为层累标记制。

14、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主题名称出发查找对应的类目,而且可以将被分类体系分散的一个主题各个方面的类目加以集中的工具。

15、同位类:从同一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一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类/目,称为同位类。

16、交替类目:为多重从属关系重复设置的类目中,规定不用来进行标引的类目。

17、分类标引:又称为归类,是指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18、确定使用本:根据文献单位分类标引的需要,对选定的通用性文献分类法进行适当调整的过程,称为确定使用本。

19、分类索书号:又称分类排架号,是表示一文献在分类收藏中位置的号码。

20、书次号:表示同类书先后次序的号码称为同类书区分号,亦称书次号。

21、主题法: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语词做检索标识,以子顺为主要检索途径的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

22、标题法: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先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

23、叙词表:是一种将标引人员或用户的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语言的术语控制工具;是概括各门或某一学科领域并由词义相关、语义相关的术语组成的可以30、元数据:一般认为,所谓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是信息描述的结果。

32、MARC格式:机读编目(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MARC)格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

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读形式。

33、计算机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一种能描不断补充的规范化辞典。

24、主题词款目:亦称叙词款目,由叙词及其相关语义关系项构成的独立排检单位。

25、范畴索引:亦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26、词族索引:是一种以词族为款目单元,按照款目词的字顺排列,供从等级关系的角度查找叙词的索引,亦称等级索引。

27、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是一种实现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兼容互换的系统。通常在一个检索语言系统中,对分类表部与主题词表部的术语、参照、标示、索引四部分实施统一的控制,以满足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的需要。

28、参照系统:通过在叙词下设置参照项的方式,在叙词之间建立起一种反映主题词之间联系的语义网络,是字顺表对词间关系进行控制的主要形式。

29、信息描述: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述信息资源的格式成分、结构信息等数据的计算机语言。

以上为个人结合书与课件总结出来,因老师不给正确答案,故不保证正确性,望广大同学共同努力查找不足。

推荐第3篇: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1.下行沟通: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沟通,由上级直接向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

2.群体风气:是群体规范的一部分,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行为标准,它由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约定俗成。一般来讲,群体风气是指群体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3.正强化: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4.负强化:是惩罚那些与组织目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5.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持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6.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7.动机: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8.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激励就是利用某种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9.价值观: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代表了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10.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1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12.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3.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气质:是一个人的自然特征、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15.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16.: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7.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18.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

19.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20.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21.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

22.小集团思想:是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的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为保持群体的统

一、创造和谐的气氛有特殊意义。23.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是由法定的权力建立的,也不是出于权力机构的要求,而是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

24.正式沟通:指命令和指示经指挥链条向下传达,意见和建议经指挥链条向上汇报。25.上行沟通: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沟通,是由下级向上级报告情况、提出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沟通方式。

26.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27.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8.“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29.“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30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推荐第4篇: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个体群体行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

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

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过程。

个体差异: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稳定的类型或特征差异,它由多种心理特征组合而成,主要包

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

情绪智力:是指人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

力。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控制点:在对待命运的看法上,有的人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命运,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这些人

被称为内控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受命运的操纵,认为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是运气和机遇,自己受外界力量左右,他们被称为外控者。

自尊:就是人们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程度。

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 人格:指一个人稳定的情感,思考和行为的方式,是决定员工工作态度的首要因素。

组织公民行为:指的是员工自发的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接或明确识别的,但从整体上有

利于提高组织效能的行为。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是员工投入组织及认同组织的程度。

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是在特定的目标和需要导向下,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个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稳定的规范的彼此认同的集合体。 团队性诊断:就是运用概念化的模型和一些实用的研究方法对特定团队的能力倾向进行诊断,

为设计变革干预方法提供必需的信息的过程。

基本模型:人们用于理解组织的概念框架被称为诊断模型。

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内形成的,能够指导组织成员行为的共同价值观,理念及准则的体

系。

组织变革:是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其核心价值观对其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不

断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策略和体系总和。

推荐第5篇:长江大学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安排,是一群人的集合,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接车后您的有机整体。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态度: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人格: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他决定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所有反映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力方面的个性新里特征。 他在管理中的应用1: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3: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回顾性文饰作用:指组织承诺的形成和发展是为了努力使以前的行为或决策正当化。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冒险转移现象:在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冒险转移现象。

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无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文化形态和符号形态文化的复合体。

领导权变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组织发展(Organiz ational Development,简称OD)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该定义突出了几个特征使得组织发展区别于其他对推动组织变革和改进的措施

、动机、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同一动机尅产生多种不同的行为,2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地行为所掩盖。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管理者志存高远,超越个人和小团体的狭隘利益,站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的高度认识组织活动的社会价值,重视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整合,拓宽组织活动的发展空间, 其次: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在明确的组织价值观指导下,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建立员工共同认可的制度体系,并在组织运作中为大家接受,形成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提高组织运行的效能。

再次: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挤兑组织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管理者要使员工适应人们普遍人认可的以自然法则和价值公理方式存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管理者要注意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推荐第6篇: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精华版

组织 由许多在结构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核细胞间质所组成的基本结构

器官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是指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外表面的上皮 内皮与间皮 内皮是指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腺和腺上皮 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是由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

细胞间质和基质 细胞间质是位于细胞之间的非细胞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质呈均质状,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分之一

白脂肪组织和棕脂肪组织 白脂肪组织是指由单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棕脂肪组织是指由多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

胶原纤维与神经纤维 胶原纤维是位于细胞间质内,由胶原蛋白组成的纤维状非细胞结构,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突起和神经胶质俩种细胞成分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碱性物质着色。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内而形成的许多内褶,该结构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腺细胞: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称腺细胞。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 神经元与神经原纤维 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神经原纤维是位于神经元内由神经丝和神经微管组成的丝状结构。

树突与轴突

树突是由神经元发出的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向胞体等功能的梳状突起,轴突是由神经元发出的具有将冲动传离胞体功能的细长突起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为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的种类较多,分散存在;细胞外基质丰富,其中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基质多,充填于纤维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的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连接。分为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网状细胞是一种有突起的星形细胞,相邻的细胞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以透明质酸为支架,结合许多大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上连着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形成具有许多多孔隙的立体构型;具有阻挡大分子物质、细菌及异物通过的功能。

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为半固态凝胶,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的腔隙称为软骨软骨陷窝。

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呈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骨单位: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方式排列着10~20层骨板,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

穿通管:长骨骨干中与骨干长轴近似垂直走行的管道。内含血管、神经和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结缔组织中有较多骨祖细胞。

成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

破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为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多核细胞。溶解和吸收骨质;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

骨板:骨质内胶原纤维成层平行排列,并由基质粘合,从而形成呈板层状规律排列的骨质,称为骨板。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血清:在体外,血液静置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血凝块,并析出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称血清。

血浆:相当于血液的细胞外基质,90%的成分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 血小板:常聚集成群或单个分布于血细胞之间。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分为中央部的颗粒区和周边部的透明区,参与止血和凝血。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煌焦油兰染色时,胞质内出现兰色细网或颗粒,故称网织红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

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内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丝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电镜下,肌原纤维由许多粗、细肌丝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粗、细肌丝的规律排布,使每条肌原纤维上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

横小管:又称T小管,肌纤维的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状结构,称横小管,其作用是将肌膜的兴奋冲动传到细胞内部。

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肌浆网: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故又称为纵小管。

尼氏体(嗜染质):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神经细胞: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的辅助成分,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神经元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为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电镜下,神经元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 细胞膜:单位膜。膜上有各种受体和离子通道,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及传导冲动的功能。

轴突运输:轴突与胞体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

郎飞结: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呈节段状,相邻两个节段之间无髓鞘的缩窄部称郎飞结。郎飞结处的轴膜部分裸露于外。

髓鞘:是由施万细胞的胞膜或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同心圆样卷绕轴突形成的,电镜下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特化结构。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

电突触与化学突触 电突触的质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结构,化学突触是指由神经元之间借神经递质传递神经冲动的特化的连接结构

内分泌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腺,若形成的腺无导管,腺细胞的分泌物直接经血液或淋巴运输则称内分泌腺。结构特点: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腺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即激素。

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腺腺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细胞,调节邻近细胞的功能活动,这种形式称旁分泌。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毛细血管网于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第

一、第二级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赫令体:是垂体神经部内存在的嗜酸性的、大小不等的团块状结构。它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的分泌颗粒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而形成,内含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之间的内分泌腺细胞。细胞较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棕黑色颗粒。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浓度降低。

血脑屏障: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充填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支持和分隔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末端,附着于脑脊膜的表面形成胶质界膜。 运动终板(神经肌连接):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到达骨骼肌时,失去

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

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连续或根本缺如,从而易化了大分子物质或血细胞出入血液。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浦肯野纤维:是一种特化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但肌原纤维较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颜色较心肌细胞浅。

微循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

黑素细胞:散在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光镜:细胞体积大,有许多细长突起,HE染色不易分辨。电镜:胞质内含黑素体。功能:黑素体内含酪氨酸酶,可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1.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呈波浪状.2.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故又称肌性 动脉。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似,中膜和外膜的分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封闭,胞质中大量的吞饮小泡,基膜完整。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胚泡 发育早期的卵核膨大为泡状

卵黄核 指在各种多细胞动物的卵细胞里,特别是多黄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呈球形或形状不甚规则的嗜碱性部分

初级卵膜 是从卵细胞的表面所分泌的卵膜,卵子原生质——卵黄膜

次级卵膜 在卵巢内从滤泡上皮所分泌的卵膜 三级卵膜 系从输卵管及其附属腺或其它腺体分泌的

受精作用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与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结合的现象。从精子入卵到雌性生殖细胞完全同化为止

精子的趋流性和趋化性 趋流性:精子于雌性生殖道内收粘液刺激逆流前进。趋化性:卵子释放化学物质到水体中吸引精子

受精锥 当精子与卵子接触时,接触点上卵子表面原生质形成的锥形突起叫受精锥

心内膜下层:结缔组织,含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以及小血管与神经。 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根据其细胞成分、结构和作用不同,通常区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是淋巴组织存在的一种形式,主要由B细胞聚集而成的椭圆形结构。

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外层细胞较幼稚,中部细胞较成熟,核退化,胞质中含较多的角蛋白。

动脉周围淋巴鞘:呈鞘状包绕脾中央动脉的弥散淋巴组织,由大

量T细胞核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数层构成:①连续型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③血管周隙,内含有巨噬细胞;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单核吞噬系统:包括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肺的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等。细胞形态多样,数量多,分布广,它们都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具有强烈的吞噬功能,还能处理抗原物质并向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决定簇,分泌淋巴因子等,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B细胞:即骨髓依赖淋巴细胞。骨髓培育的初始B细胞移居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遇到与其抗原受体匹配的抗原后,增殖、分化。

胸腺依赖区:在淋巴结为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即副皮质区。主要由T细胞组成,此外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该区内有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指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等。

中枢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是指淋巴细胞早期分化的场所,具有培育淋巴细胞的作用。

淋巴窦: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经的通道,包括被膜下窦、小梁周围淋巴窦和髓窦。

主细胞:是胃底腺的组成细胞,数量最多,多见于腺底部,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故称为胃酶细胞。

壁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壁细胞分泌盐酸,故亦称为泌酸细胞。

微管泡系统:泌酸细胞内分泌小管周围存在的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其膜结构与细胞顶面及分泌小管相同,是分泌小管膜的贮备形式。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构成,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中央乳糜管、有孔型毛细血管和散在平滑肌细胞。肠绒毛进一步扩大了小肠内表面积,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腺:小肠根部的上皮向下方固有层呈隐窝状的凹陷称为小肠腺,为单管状的腺体。

皱襞: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复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有50万~100万个,呈多面棱柱体,中央有纵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排列为不规则、凹凸不平的肝板,并互相吻合成迷路状,肝板间为肝血窦,它们均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门管区:为数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较多的区域,可见伴行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面的胞膜局部向内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结称网,可收集胆汁。

胰岛:胰腺内分泌部细胞团呈岛屿状散布于胰腺腺泡之间,称为胰岛。由A,B,D,PP细胞构成。 窦周隙: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约0.4μm,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大量的微绒毛浸泡于内与血浆进行充分高效的物质交换。

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它是由一细支气管连同它以下的分支和肺泡组成。肺小叶呈锥体形,其尖端朝向肺门,底面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分隔。

尘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胞质内含大量吞噬的灰尘颗粒,称为尘细胞。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内含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肾小球):圆形小体,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

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核大染色浅,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参与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

滤过屏障:是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结构,又称滤过膜,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3部分组成。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在较高的毛细血管血压作用下,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大分子物质在正常时不能透过此膜。

肾单位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是肾脏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小体 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整体上呈球形。 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球是被肾小囊包囊的一团毛细血管球。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凹陷形成的双层囊

球旁复合体:又称肾小球旁器,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是大致呈三角形的功能相互关联的复合结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球旁细胞:近血管极处入球微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细胞转变成上皮样细胞,称为球旁细胞,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大,胞质弱嗜碱性,内有丰富的分泌颗粒。

致密斑:是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增高变窄而成的椭圆形斑,可感受远曲小管内滤过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促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球内系膜细胞:位于肾小体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之间,为特化的平滑肌细胞,形态不规则,该细胞突起可伸至毛细血管内皮与基膜之间,或经内皮细胞之间伸入毛细血管腔内。

精子发生:精子发生是从精原细胞到精子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时期。①精原细胞增殖期;②精母细胞复制DNA;③精子形成期。

血睾屏障:是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的结构,包括间质中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侧突之间的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

生精细胞:与支持细胞共同组成生精上皮。自生精小管基底部至腔面依次排列的生精细胞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细胞逐渐演变为蝌蚪状的精子的过程,称精子形成。

受精膜 精子入卵后,卵黄膜因受刺激迅速离开卵子表面,举起形成受精膜。由卵黄膜和皮质颗粒物质形成

调整卵和镶嵌卵

调整卵:第一二次卵裂时的分裂球可单独形成完整的胚胎。镶嵌卵:胚胎在2细胞分离后,不能形成完整的胚胎

幼虫发生类型(间接发育类型) 胚胎发育到从卵膜或母体出来时为幼虫,还需经过一个变态时期才能变成幼体。然后长大到性成熟。这种动物卵子含卵黄量少,很早从卵膜里出来,觅食,靠外界营养完成发育阶段

非幼虫发生类型(间接发育类型)胚胎发育到从卵膜或母体出来时为幼体 ,形态结构与成体相似,无需经变态即可发育为成体。这种动物卵子含丰富的卵黄,个体大,在没有营养条件下可保证胚胎顺利发育至幼体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显黄色,故称黄体。

排卵:在多种因素和黄体生成素的综合影响下,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一起从卵巢中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

卵泡膜:在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卵泡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卵泡膜逐渐分化为内、外两层。

放射冠:卵泡开始发育后,卵泡细胞渐增生成多层细胞,紧贴卵母细胞的一层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透明带:在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的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带状结构,参与卵细胞与精子的相互识别。

顶体:位于精子头部,覆盖于核前2/3,由高尔基体形成,是特殊的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在受精时能溶蚀卵细胞周围的冠状透明带,完成受精过程。

受精: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发生于输卵管的壶腹部。

内分泌细胞:分布于胃肠的上皮和腺体内,细胞基部含嗜银颗粒。分泌物为

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 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基膜具有支持连接 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3、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橫形或阶梯形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是相邻心肌的连接面,在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气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心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 ,活体成黄色,称黄体。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7、肌节:两条相邻Z先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机构单位。

8、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9、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和树突内嗜碱性小块或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色斑块或颗粒;电镜下。有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结构蛋白、结构间递质及所需酶的场所。

10、化学性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突触前成分主要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突触后成分主要有突触后膜和受体。功能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11、淋巴小结:淋巴小结是由B细胞为主密集而成的球状淋巴组织,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次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分为明区和暗区,周边有小结帽。淋巴小结是体液完成免疫应答的部位。

12、胆小管:胆小管由相邻肝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的,在肝板内相互连接成网状,胆小管很细,周围由相邻肝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封闭。功能:将胆汁排出肝小叶。

13、门管区:门管区是几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三种并行管道,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

14、骨单位:骨单位是长骨密质骨的主要结构,长圆筒状,由中央管和呈同心圆排列的多层哈弗斯骨板构成,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15、血—睾丸屏障:是睾丸间质毛细血管与生精上皮之间的结构层次。由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生精上皮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构成。可阻止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生精小管的内环境稳定,也可阻止生精小管内精子抗原物质逸出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6、垂体门脉系统:垂体门脉系统是下丘脑与垂体远侧部之间的血管系统。由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初级、次级毛细血管网构成,是下丘脑调节远侧部的桥梁。

17、胎盘屏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绒毛内结缔组织、细胞滋养层及基膜、合体滋养层构成。致胎儿发育晚期,仅有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组成。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胎儿体内。

18、卵丘:次级卵泡的卵泡腔形成后,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颗粒细胞突入卵泡腔形成丘状隆起。排卵时,以卵丘的形式排出卵巢。

极叶 软体动物受精早期分裂时,每一次分裂之前,原生质流向植物极形成锥状突起,分裂后缩回。

三叶期:软体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次卵裂时,极叶从植物极伸出,变园,期间卵子分裂为俩个大小相等的分裂球

担轮幼虫 除头足类外,软体动物原肠作用后第一个幼虫时期 面盘幼虫 双壳类,单壳类第二幼虫期,软体动物特有 钩介幼虫 适应于寄生生活。缺少消化器官及面盘,俩瓣壳,足丝附着寄主。寄生于鱼鳃,鳍,最后脱离宿主自由生活

胚盘 :真骨鱼受精过程中,当精子入卵时,卵子表层的原生质朝着动物极方向移动,集中,很快在这里形成一透明帽状原生质隆起,称为胚盘

卵黄多核体:鱼类胚胎的特殊构造。位于囊胚层与卵黄之间的一片没有细胞界限的共质体。有帮助胚体吸收卵黄的功能。

胚环:下包过程中,因受卵黄的阻碍,胚盘周围之囊胚层细胞稍向内卷入,而使胚盘变园形成以增厚的胚层部分,称为胚环。

胚盾:当胚环出现时,在胚环的一定部位(未来胚胎的后端),由于囊胚层细胞的集中和内卷而出现一外观呈三角形的加厚隆起,即为雏形的胚盾,胚盾是胚胎雏形,其长轴就是胚体的主轴。

背唇:胚盾处的内卷边缘即为背唇,背唇的出现标志胚胎的两侧对称已显示出来。

胚孔:背唇相对一侧是腹唇,其两侧边缘是侧唇,由背唇、腹唇、侧唇共同围成的孔叫胚孔。

末球:在胚孔封闭前后,胚体后端出现一个粗厚的细胞团称为末球。它是整个尾部的原基。

卵黄栓:胚孔处裸露的卵黄即为卵黄栓。

精小叶: 在横切面上,精小叶的形状和大小很不相同。有些直径较小,像小管的断面,称为精细管:有些直径比较大,而且形状不规则,又称壶腹。在性腺发育早期的雄鱼中,精小叶较小,随着雄性性腺的发育,小叶变大,其中出现腔隙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精小叶系统

斯坦尼斯小体 为粉红色,卵圆形或球形小体,位于中肾后端背侧或腹面,有时埋藏在肾组织内,由中肾发育而来。

侧线感觉器官 板鳃鱼类真骨鱼类及所有两栖类幼体,其身体和头部俩侧有一条或数条侧线,呈管状或钩状,内充黏液,黏液中有感受器

浆细胞: 成熟浆细胞的显著特点是细胞内充满粗面内质网和大量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由B淋巴细胞而来

产卵版 由白膜自卵巢内部伸进许多由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和生殖上皮组成的板层状结构,为产生卵子的地方称为产卵版

毛细血管 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分支最多,管径最小,管壁最薄的血管,是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鳃心 有些鱼类的鳃中,鳃弓动脉俩侧各有一束横纹肌互相交叉与对侧的鳃丝软骨相联系,其运动牵动鳃丝软骨使鳃丝分开和靠拢并且牵动鳃弓动脉管壁是血流通畅。

气腺 鳔前腹面内壁粘膜层上皮凹陷——气腺,含丰富毛细血管,能分泌气体

微循环 微循环由微动脉到尾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 尾静脉等

小循环 小循环又称为肺循环,是指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循环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小循环

心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大循环 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收缩,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大循环又称体循环,是指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除肺泡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个气体交换,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大循环

推荐第7篇: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2.嗜碱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碱性染料所染,称为嗜碱性。 3.嗜酸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酸性染料呈强亲合力,称为嗜酸性。

4.异染性:当用蓝色碱性染料甲苯胺蓝进行染色时,组织中的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红色,并非染成蓝色,此种色变现象称为异染性。

第二章 上皮组织

5.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6.间皮:分布于胸、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许多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中轴为含微丝的细胞质。其功能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功能。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细胞质内周边含九组双联微观,中央为两条单微观,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质定向推送。

9.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挨在一起称为连接复合体,可加强细胞间的连接,封闭细胞间隙起屏障作用,或可允许细胞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10.质膜内褶:上皮细胞的基底面,细胞膜向胞质内折叠,其附近的胞质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它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运。

第三章 结缔组织

11.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通常有圆钝形突起,胞核小,深染,胞质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电镜下表面有褶皱、微绒毛,胞质内有初级、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功能:作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2.分子筛:以透明质酸为主干,其它糖胺多糖和核心蛋白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连接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构成一个相互缠绕有许多微孔隙的立体构型分子筛。小于孔隙的物质可通过,便于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物质如细菌等不能通过,起屏障作用。

第四章 血液与血的发生

13.血浆: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内的细胞外基质,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血液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

14.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胞核杆状或分2~5叶。胞质内含嗜天青颗粒(浅紫色)和特殊颗粒(浅红色)。中性粒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15.红细胞: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功能为携带氧和二氧化碳。

16.造血组织: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组成。网状组织构成支架,网眼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等。 17.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多向分化能力、自我复制能力。

第五章 软骨与骨

18.软骨陷窝: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内,其所在部位的基质形成的空腔,叫软骨陷窝。

19.软骨囊:在软骨陷窝的周缘,特别是在新生的软骨中,包围在陷窝或一组陷窝外面,呈强嗜碱性的部分叫软骨囊,它是新生的软骨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

20.骨板:骨组织中胶原纤维多以高度有规律地分层排列为特征。每层的胶原纤维与基质共同构成的薄板状结构称骨板。 21.骨单位:哈弗斯骨板与中央管共同组成的系统。哈弗斯系统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

22.软骨内成骨:由间充质先形成软骨雏形,然后软骨不断生长并逐渐被骨所替换的骨发生称软骨内成骨。

23.同源细胞群:软骨中部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数个细胞位于同一软骨陷窝内。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生而成,故称同源细胞群。

第六章 肌组织

24.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长丝状,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平行排列而成,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25.肌节: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叫肌节,它由一个暗带与其两侧各1/2个明带组成,即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它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6.闰盘:闰盘是相邻两心肌细胞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此处心肌细胞的末端常呈阶梯状,在阶梯的横向部位,两心肌细胞膜间有中间连接和桥粒,阶梯的纵向部位有缝隙连接,便于心肌细胞间信息交流和冲动传导,使心肌同步收缩。

27.三联体: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和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横小管的肌膜和终池的肌浆网膜紧密相贴,使兴奋从肌膜传到肌浆网膜。

第七章 神经组织

28.尼氏体:光镜下,尼氏体分布于神经元胞体与树突,呈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电镜下为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29.神经原纤维:神经元纤维分布于的神经元,银染为棕黑色交织成网的细丝状结构,电镜下由微管与神经丝构成。30.轴丘:神经元的轴突由细胞体发出处常呈圆锥形,称轴丘。轴丘处因无尼氏体,而染色浅,此处也含神经原纤维。 31.化学突触: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或神经细胞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特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电镜结构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是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结构。 32.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细胞的轴突和包在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光镜下由轴突、髓鞘、内侧胞质与外侧胞质组成。髓鞘是分节的,无髓鞘处为郎氏结,相邻两郎氏结之间的一段称为结节间体。

33.运动终板:运动终板即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终末分支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的突触,此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轴突终末含突触小泡,轴膜即突触前膜,肌膜即突触后膜。

第八章 眼和内耳

34.壶腹嵴:半规管壶腹粘膜局部增厚形成的隆起称为壶腹嵴,其粘膜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游离面有毛,插入壶腹帽中,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构成突触,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开始和终止。35.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由椭圆囊和球囊壁局部粘膜增厚呈斑块状的结构。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顶部覆有胶质状的位砂膜,位觉斑可感受变速直线运动及头部在静止状态时的位觉。

36.血管纹:是位于耳蜗膜蜗管外侧壁的复层柱状上皮,内含有血管,覆盖于螺旋韧带表面,可分泌产生内淋巴。

37.螺旋器: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分柱细胞和指细胞两类。毛细胞顶部有静纤毛,基部与螺旋神经节双极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螺旋器感受听觉。

38.角膜缘: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称角膜缘,此处有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是房水回流的结构。

39.视盘:视盘又叫视神经乳头,是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位于黄斑的鼻侧。此处视网膜各层均中断,无视细胞,故无感光能力。

40.房水:房水由睫状体血管内的血管渗透及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而成。房水从后房经瞳孔至前房,在前方角经小梁网入巩膜静脉窦,最终从静脉导出。

41.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颞侧有一浅黄色区域为黄斑,黄斑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凹,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色素上皮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在其周围斜向排列,此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形成一对一的通路,故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

第九章 循环系统

42.周细胞:毛细血管壁上紧贴内皮细胞之外的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细胞,称为周细胞;在毛细血管受到损伤时,可分化为内皮细胞核成纤维细胞。

43.静脉瓣:由静脉壁内膜折叠而成,表面覆盖着内皮,中间为富含弹性的结缔组织。能防止血液倒流。

44.普肯耶纤维:蒲肯耶纤维又称束细胞,时候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比普通的心肌细胞短而宽,肌原纤维少,线粒体和糖原丰富,细胞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到冲动到心室各处。

45.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第十章

皮肤

46.基底细胞:附着于基膜上;光镜下是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组成,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游离核糖体丰富,含有张力丝,有活跃的分裂分化能力,可分化为表皮其余各层细胞。

47.黑素细胞: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之间,为有多个长突起的细胞。电镜下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并有黑素体,内含络氨酸酶,能将络氨酸酶转化为黑色素。黑素体充满黑素后成为黑素颗粒,经突起输送到邻近细胞内。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有保护作用。 48.立毛肌:在皮肤内的毛和毛囊与皮肤表面呈钝角的一侧,连于毛囊和真皮乳头层之间的一束平滑肌,称为立毛肌,收缩时能使毛竖立。

第十一章

免疫系统

49.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构成网状支架,网孔中分布着大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淋巴组织可分为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两种类型。

50.胸腺小体:分布于胸腺髓质。由上皮性网状细胞围成。外层细胞核呈新月形,胞质嗜酸性,细胞间有桥粒;小体中心细胞退化解体。

51.血胸腺屏障: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主要有以下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2内皮外完整的基膜;血管5层组成:○

4上皮性网状细胞基膜;5一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层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该结构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很难与胸腺细胞接触,故不引起直接的免疫反应。

52.淋巴小结:主要是由B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结构。淋巴小结中心为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可分为暗区和明区。近被膜侧的小淋巴细胞常聚集成的帽状结构为小结帽。

53.副皮质区:位于皮、髓交接处,主要由T细胞组成。此区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通过,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54.动脉周围淋巴鞘:位于脾中央动脉周围,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为T细胞,同时含有巨噬细胞等。

55.边缘区:为白髓向红髓移行的区域,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一些T、B细胞。该区具有很强的吞噬滤过作用。

5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全身,它们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5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吞噬细胞来源于幼单核细胞,具有强的吞噬能力的细胞系统。分布于机体的不同器官内,包括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除吞噬功能外,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58.脾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脾索为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内含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及血细胞、巨噬细胞。脾血窦的窦壁由长杆状内皮细胞构成。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红髓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具有免疫应答的功能。脾血窦尚有储血的功能。

59.淋巴窦:淋巴窦的窦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窦腔内有星状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于皮质和髓质。功能为参与免疫应答和滤过淋巴。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60.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旁上皮细胞之间或滤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胞体较大,浅染,含嗜银的分泌颗粒。能分泌降钙素,降低血糖。

61.嗜铬细胞:分布于肾上腺髓质。细胞胞体大,核圆,着色较浅。用铬盐固定液固定时,其胞质内可见棕黄色嗜铬颗粒。能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62.垂体门脉系统:垂体门脉系统是由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远侧部,对远侧部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行调节。 63.赫令氏体: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输送到垂体神经部,这些在轴突及其末端内的分泌颗粒密集成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64.垂体细胞:分布于脑垂体神经部。为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小,有一个或多个突起。

第十三章 消化管

65.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由味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三种细胞组成。其中味细胞基部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司味觉。 66.胃小凹:胃粘膜表面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胃小凹底部有胃腺开口。

67.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及胃体部,为分支管状腺。胃底腺主要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组成。 68.小肠皱襞: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突入肠腔,形成的环状小肠皱襞。 69.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

70.中央乳糜管:在小肠绒毛中轴内有一条或两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71.胃肠内分泌细胞:胃肠的上皮和腺体内散布着大量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可分泌激素。这些激素可调节消化的分泌、消化管的活动。

第十四章 消化腺

72.胰岛:胰岛是胰的内分泌部,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细胞团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人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它们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73.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74.窦周间隙: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称为窦周间隙。窦周间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碱性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75.门管区:相邻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称为门管区。

76.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细管。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周围的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在肝小叶周围通入小叶间胆管。 77.肝巨噬细胞:位于肝血窦腔内,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并有胞质突起附于内皮细胞上,或者穿过内皮间隙或盲孔伸至窦周间隙。肝巨噬细胞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能清除异物,还具有识别、抑制和杀伤体内肿瘤细胞的作用。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78.气血屏障:是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所必须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

79.II型肺泡细胞:II型肺泡细胞光镜下细胞圆形或立方形,镶嵌在I型肺泡细胞之间,凸向肺泡腔,核圆形,胞质着色浅。电镜下可见细胞 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还有许多啫锇性板层小体。II型肺泡细胞的功能是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

80.肺小叶:指一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所组成的肺组织。

81.肺泡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等功能。在吞噬了吸入的尘粒后,称尘细胞。

第十六章

泌尿系统

82.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约有100万个肾单位。按照肾小体的分布位置,可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前者位于皮质浅层和中层,后者位于皮质深层。

83.血管系膜:又称球内系膜,是位于肾小体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的结缔组织,由肾小体血管极处的结缔组织组织随血管进入血管球后形成。血管系膜含有系膜细胞,呈星形多突状,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此外,系膜细胞还可以吞噬血液滤过时沉积在基膜上的大分子物质,维持基膜的通透性。 84.滤过膜:又称滤过屏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当肾小体形成滤液时,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在较高压力下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生成滤液。滤液中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与血浆相似。

85.足细胞: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的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足细胞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后者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相邻次级突起呈指状穿插紧贴于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的裂隙称裂孔,裂孔上覆盖有薄膜,称列孔膜,该膜参与滤过膜的构成。

第十七章 男性 生殖系统

86.精子发生:是指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精子发生包

1精原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精母细胞;○2精母括三个阶段:○

3精子细胞变态形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成精子。 87.精子形成: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由圆形变为蝌蚪形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形成。

88.血睾屏障:是一种能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的屏障性结构,由相邻支持细胞之间近基部的紧密连接、生精小管基膜、结缔组织以及间质的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血睾屏障形成了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

89.生精细胞:位于生精小管内,与支持细胞共同组成生精小管的生精上皮。它们镶嵌于支持细胞的侧面和腔面,从基底面至腔面依次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

第十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90.排卵:在激素作用下,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放射冠随同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排卵期间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91.黄体: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即黄体。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黄体可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妊娠黄体还可分泌松弛素。 92.间质腺:次级卵泡或近成熟卵泡退化时,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血管随之陷入;膜细胞一度变得肥大,形似黄体细胞,并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隔成分散的细胞团或索,称为间质腺,能分泌雌激素。 93.月经周期: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一般分为三期:即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第十九 二十章 胚胎学绪论 胚胎发生总论 94.精子获能:在精子从子宫到达输卵管过程中,精子头部表面阻止精子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被女性生殖管道分泌的酶降解,从而使精子获得受精能力,此过程称精子获能。 95.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称顶体反应。

96.fertilization:即受精。获能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从精子夫人细胞膜与卵细胞膜融合开始,到雌、雄

1原核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受精卵为止。受精的意义是:○2决定了性别;○3启动了卵裂。 恢复了二倍体;○97.桑葚胚:是受精后第三天,形成的一个由12—16个卵裂球构成的实心胚。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胚泡。

98.胚泡:受精卵约在受精后第四天,形成一个囊泡状的胚,称胚泡或囊胚。胚泡表面是一层扁平细胞,称滋养层,中央的腔称胚泡腔,在胚泡的一端附着在滋养层内面的一团细胞称内细胞群。

99.胚盘:胚发育第二周,内细胞群分裂形成两层细胞,面向胚泡腔的一层细胞为立方形,称下胚层,其上方为一层柱状细胞,称上胚层,上、下胚层细胞紧密相贴形成一个圆盘状的结构,称胎盘。胚盘是胚体发育的原基。

100.原条:胚发育至第三周初,胚盘上胚层细胞增殖迁移至胚盘上胚层中轴线上形成一条增厚的细胞索,称原条。原条的出现决定了胚体大的头尾方向。原条的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并向深部迁移,在下、上胚层之间向头、尾及左、右两侧扩展形成胚内中胚层。

101.脊索:在原条形成胚内中胚层同时,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的细胞,在内、外胚层之间中轴线上,形成一条细胞索,称脊索。脊索可诱导其北侧的外胚层形成神经管,最后退化为人脊柱椎间盘的髓核。

102.神经管:胚发育第四周,早脊索诱导下,其背侧的外胚层细胞增厚形成神经板,神经板中央凹陷为神经沟,沟两侧隆起形成神经褶,神经褶在胚胎中部愈合并向头尾延伸成管状,称神经管。神经管将来分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脊髓等。 103.胎盘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经过的

1合体滋养层;○2细胞滋养结构,称胎盘屏障。结构组成:○3绒毛内结缔组织;○4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基膜及层及基膜;○内皮。至胎儿发育后期,胎盘膜仅由合体滋养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两者基膜组成。

104.绒毛膜:由滋养层和衬在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构成,分平滑绒毛膜和丛密绒毛膜,丛密绒毛膜参与构成胎盘。

第二十一 二十二章 颜面 消化呼吸系的发生 105.外侧腭突:在左右上颌突的内侧由水平方向长出的板状突起,称为外侧腭突。左、右外侧腭突向中线生长愈合,形成硬腭和软腭的大部分,从而将原始口腔分隔为上部的鼻腔和下部的口腔。

106.cleft lip:即唇裂。是最常见的颜面畸形,其成因是上颌突与同侧内侧鼻突未愈合,裂沟多位于人中外侧。唇裂常发生在上唇,有单侧和双侧唇裂。

107.咽囊:前肠头端膨大,形成背腹扁平、头端宽、尾端窄、漏斗形的原始咽,在咽的两侧向外伸出囊状突起称咽囊。咽囊有5对,分别与其外侧的5对腮沟相对。

108.回肠憩室:又称麦克尔憩室,是残留在回肠壁上的一个盲囊。此畸形是由于卵黄蒂根部退化不全形成的,临床一般无症状。

109.脐(粪)瘘: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致使肠管与脐之间残留一个通到脐外的瘘管,出生后可有粪便从脐溢出。110.喉气管憩室:胚胎第四周时原始咽底壁正中形成一个纵行的沟,称喉气管沟,此沟变深形成的一个盲囊,称喉气管憩室。喉气管憩室开口于咽,其头端发育为喉,中段发育成气管,末端形成的左右肺芽,反复分支,发育形成支气管树和肺泡。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生殖系的发生 111.尿生殖嵴: 尿生殖嵴是胚胎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发生的原基。胚胎第4周,简介中胚层逐渐与体节分离形成左右两条纵行的生肾索。生肾索增生形成由体壁向腹腔突起的尿生殖嵴。尿生殖嵴可分为内侧部的生殖腺嵴和外侧部的中肾嵴。 112.metamephros:即后肾。是人体的永久肾。在人胚胎第5周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其中输尿管芽形成输尿管、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生后肾组织分化形成肾单位中的肾小囊和肾小管各段,集合小管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肾被膜和肾间质。

113.生后肾组织:是中肾嵴尾端的间介中胚层。生后肾组织在集合小管的盲端,并逐渐分化成“s”形小管,一端与集合小管盲端通连,另一端膨大凹陷成肾小囊,参与组成肾小体;S形小管逐渐形成肾小管各段,与肾小体组成肾单位。生后肾组织外周部的间充质则分化成肾被膜。

114.输尿管芽:由左、右中肾管近泄殖腔处向背侧长出一对盲管,它与生后肾组织共同分化形成后肾。输尿管芽向胚头侧生长,反复分支形成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

第二十四章 循环系统的发生

115.blood island:即血岛。人胚第2周末,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细胞聚集成细胞团,形成血岛。血岛是原始血管和原始造血细胞的原基。血岛中央的细胞变圆,形成造血干细胞,周围的细胞形成血管内皮细胞。 116.卵圆孔:是胚胎时期心房分隔中留下的孔。第5周末,在第一房间隔右侧发生一个较厚的镰状第二房间隔,该隔向心内膜垫伸延,其尾侧保留的卵圆形孔称卵圆孔。

117.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心脏畸形。由于第二房间孔过大或卵圆孔过大,致使第一房间隔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所致。 118.法乐式四联症:是一种典型而常见的心脏畸形,这种畸形多由于主动脉肺动脉隔偏位引起,包括四种缺陷:即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大。

推荐第8篇:非政府组织管理学名词解释)(定稿)

非政府组织管理学名词解释

1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的民间组织

2.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一门着重制定、实施和评估管理决策和行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艺术和科学,其管理决策和行动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4工作分析:是有关人员依据组织发展的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全面收集组织的某项工作的基本活动信息,明确每一工作在组织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然后确定组织最必需的工作职位及其责权和任职条件的过程。

5.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6.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的方法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它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零为出发点考虑预算的增减,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

7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基金单位的总数是不固定的,可视经营策略和发展需要追加发行。

8.品质管理: 是指在品质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9目标营销: 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市场细分以选择能够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细分市场,并针对细分市场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10服务:是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基本上是无形的活动或利益,它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11.项目管理: 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和管理过程。 12.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指这样一个系统的过程: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所获得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计划、控制项目得运作过程,从

而达到项目的既定目标。

13.评估: 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大小或高低的评价、判断、预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把握某些事物或某些活动的价值的行为。这里的价值则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

14 非营利组织领导: 决定非营利组织使命和目标,促进组织资源之运作,并引导组织持续、维持、创造和发展的一种动态历程。

15非政府组织是指:依法建立的、相对独立于国家政府系统,以社会成员的自愿参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互益活动为主旨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一类组织。 16非分配约束:是指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包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组织的活动如果有剩余,必须用于组织使命规定的事业,用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17财务报表: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定期将一段时期内所做财务记录进行汇总归整并做出一个阶段性财务汇总

18负债管理:负债是指非政府组织所负有的能以货币计量并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19流动资产管理:是指对非政府组织日常运转过程中所涉及的可流动资财进行设帐核算的财务管理活动。 20收入管理:是指对于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与获取所进行的财务管理

21支出管理:是对非政府组织的各种支出进行财务经手和把关的财务管理活动。

22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多非政府组织的不动产和其他各种物化资财进行设帐核算的财务管理活动。 23公民社会是指一个公共权威之外的私人活动空间;由私人活动逐渐产生公共领域;一个外在且独立于国家的社会,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社会等。 24草根组织特指非营利组织中那些扎根于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

25救助儿童会:1919年,在伦敦的一家大剧院里,一家名叫救助儿童会的慈善组织开始向挨饿的儿童发放免费事物,后来成为全世界苦难儿童的救星。

26乐施会:1942年,在英国成立了一个专门救助穷人的慈善机构,这一组织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网络。

27国际红十字会:致力于战场救护的非营利组织日益活跃,促成了国际公约的签订并成功地建立了国际红十字会。

28分级管理原则:就是对非营利组织按照其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级别,实行分级登记、分级管理的原则。 29非竞争性原则:就是为了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开展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30决策:是领导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一个过程,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以上的代替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决策技巧:主要是思考的技巧,管理者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思考。包括向后思考和向前思考。

31治理: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按照效率、法治、责任的原则,采取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32财务管理是指根据财务资料、财务报告去预测未来,包括成本分析、投资管理和财务分析三大环节,他们构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 33培训:是指给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过程。

34志愿部门:指由各种志愿者组织、支持组织、草根组织、网络组织、协调组织、志愿者小组、联络站以及定期召开的志愿者大会、联谊会等形式组成的志愿者社会体系。

35地域生态货币: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可以流动、主要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货币,这种货币是志愿者为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的计量单位。

36诚信评估也译为非营利性评估、公信度评估或问责制、社会交待。诚信是当前我国非营利部门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

37.3D评估理论:3D是指诊断,设计与发展 38管理团队;是由非政府组织的骨干员工组成的。在执行主任的领导下,管理团队根据理事会制定的政策做出关于组织工作的具体决议。

39、PEST分析:即在宏观上对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外部环境战略分析的基本工具。

40、SWOT分析:S是指组织内部的优势,W指组织内部劣势,O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T指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构建SWTO分析矩阵一般步骤是1)列出组织的外部机会2)列出组织的外部威胁3)列出组织的内部优势4)列出组织的内部劣势5)将各因素相匹配,形成不同的组合战略。 41非政府组织的营销:是指通过提供公益服务满足

消费者需要,同时提升组织形象、实现组织目标的交换过程。

42目标市场定位:也称市场定位或竞争定位,就是根据市场的竞争状况和本组织的资源条件,确定自己在目标市场上的价值地位。

4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源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非政府组织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金额过程的总和。 最大优点与难点在于既要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又要赋予工作以特殊的意义。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 44岗位分析:是指对非政府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岗位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以确定任职者资格的过程

45工作设计:是指对工作完成的方式进行界定的过程。

46人员规划是指根据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和近期的战略目标,科学的预测非政府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状况,制定必要的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人力资源的策略,确保非政府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使组织和个人的长远利益得到保证47 员工培训:所谓能力是指获得、运用、开发、分享知识、技能和经验员工薪酬是指员工因从事组织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相应报酬。

48员工绩效评估: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非政府组织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

49、360度评估法,指在非政府组织员工绩效评估过程中,将各种考核方法所得到的绩效信息综合使用,并形成全方位考核和反馈体系。

50志愿者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公益目的或者一个组织的互益目的而贡献时间、精力、体力或者技能,提供服务的人。 51志愿精神是指一种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52志愿服务:指任何人无偿奉献个人时间、精力、体力、技能,为社会公益事业所提供的服务。 53资金管理:资金管理业叫做资金应用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意涵。具体是指根据财务资料、财务报告、经济形势和组织任务去制定、推行、调整资金应用方案,检查监督资金应用的目的和目标、标准和实效、战略指导与实际需要、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等具体活动。

54投资管理:主要是指非政府组织在有关法律规定和许可范围内,将闲置资金作为一种可以创造财富的资产或资本,投放于资金或资本市场进行营运,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运作使进入市场的资金实现新的价值;由此获得资产收益,实现闲置资金的价值增加,获得更多的财力,提高本组织从事某种失业所需的物质承担能力,从而拓展本组织成长发展的更大空间。其核心就是资金营运。

55负债是指非政府组织所负有的能以货币计量并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56财务分析就是对组织资金的现存量和潜存量、资金的分配调拨和到位应用、资金的闲置利用与营运增值、资金的充裕短缺和压力危机、财务对策的实施情况与成效结果、资金的使用消耗与目标实现的一致性、单位产品的绝对值和基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相对值等成本情况、投入产出的基本情况等,进行评估分析,由此形成一个反映一段时期或一个阶段的财务状况的完整财务信息。

57财务是组织为了对出资人、捐助者和其他资金提供者负责而做财务记录和财务报告,同时也向社会公开自身财务状况的财务管理工作。

58权责发生制,是指一个时期内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已在本期实现收付,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来进行记账处理。 59财务报告:是反映非政府组织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报告。

60内部审计是根据非政府组织会计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由社会上充分市场化的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对非政府组织的资金运用及整个经济行为进行审计

61外部审计是按照社团管理法规和审计法,由审计机关对非政府组织实施的审计

62筹款:是指组织根据经营管理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

63交易筹款是指筹款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公益奉献和慈善爱心基础之上,而是用市场交易的原则获得筹款。

64投资筹款就是公益组织主动将投资所生的利润作为筹款的主要手段,投资筹款有别于储蓄利息,

最后是被动理财行为。

65捐赠回馈管理是筹资组织对捐赠者的一系列反馈和回应,它通过组织专门机构人员的公共关系活动,进一步加强组织和捐赠者的往来,提升组织的社会信任度。

66项目实施中的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者跟踪、检测项目的实际进展,对比项目计划目标,找出偏差,分析原因,研究纠偏对策,实施纠偏措施的过程

67.非政府性:是指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不受政府机构的控制,即体制上独立于政府,既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又不受制于政府。

68志愿性即人们参加非营利组织都是自愿的,甚至有一些人参加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不求回报的。

69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政治系统之间的一个领域,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主要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及由其所组成的自治社团组织进行自主交往和自由辩论的一种非官方的文化批判领域。70私人领域主要是指私人自主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领域。

71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7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73归口登记是指非营利组织统一由民政部门和地方、县以上各级民政部门登记。

74 非竞争性原则是指为了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开展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75主管预算单位,是指直接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同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预算资金的预算单位。 76 二级预算单位是指向主管预算单位或者上级预算单位编报预算,领拨缴销预算资金,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预算资金的预算单位。

77.专款收入是指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中特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 78财务监督,主要是依据政府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对非营利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所进行的检查和监督。

79人事相宜原则,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在每一个人的知觉、性格、能力、情感、意志的等方面。

80.人员配置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以科学的测评手段和方法为工具,通过招募、甄选、录用和评估等程序,从组织内外获取合适的人员填补职员空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81.绩效考评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

82.平衡计分卡是把战略放在了组织管理过程的核心地位,以一种深刻而一致的方法描述了战略在非营利组织各个层面的具体体现,从而具有独特的贡献和意义。

83 机会研究包括一般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机会研究两种。一般机会研究主要是鉴别与发掘投资的机会、找到资助方达成投资意向,并形成可供选择的项目发展方向和投资领域。特定项目机会研究则主要用于筛选项目,提出具体的项目建议。 84项目控制是以事先制定的项目计划和各项指标为依据,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的所有环节和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项目活动与标准之间的偏离,分析成因,研究纠偏措施,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供项目管理层次决策的过程。 85项目评估是指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86累计性评估主要提供有关项目完成目标情况的信息,是对项目结果的整体评判,有助于关于是否重新立项或追加投资的决策。

87独立评估是由评估者全权负责制定评估方案、事实评估以及发布评估结果。

88德尔斐法即是一种通过规定的程序,利用专家的知识来确定评估指标权数值的方法。

89参与式评估法就是在快速农村评估法基础上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参与式评估是指项目管理人员的受益者共同组成评估小组,通过对项目管理的系统评估,调整、重新制定项目的目标或方案,重新进行组织机构安排或调配资源的一种方式。 90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状况。

推荐第9篇: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00152

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30.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31.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2.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33.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

34.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

35.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36.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37.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38.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39.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0.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41.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结果。42.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43.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44.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45.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46.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47.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48.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49.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50.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51.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52.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53.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54.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55.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56.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57.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58.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59.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60.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61.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62.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63.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64.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65.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66.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67.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68.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69.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70.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71.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72.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73.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74.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75.冻结:是指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76.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77.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78.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79.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推荐第10篇: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一、名词解释

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

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面裂的形成背景: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答案要点:颌裂和腭裂。颌裂的形成背景: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腭裂的形成背景: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

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答案要点:(1)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可形成分叉舌(bifid tongue)或舌裂,罕见。(2)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此区的舌乳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称为正中菱形舌。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正中菱形舌与局限性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3)甲状腺早期发生过程中,在甲状腺始基形成的甲状舌管至甲状软骨的下降过程中如发生停滞,则形成异位甲状腺。如在下降过程中只有部分甲状腺始基滞留,则形成异位甲状腺组织。(4)胚胎第4周,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第7周时甲状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迅速发育成甲状腺。直至甲状舌管到达甲状腺的位置时,甲状舌管仍保持与口底区上皮的联系。此管以后变成实性上皮细胞条索并逐渐解体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如甲状舌管未退化,其残留部分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第二章 牙的发育

一、名词解释

1.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2.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3.上皮隔:上皮根鞘持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0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是未来的根尖孔。

4.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称为上皮根鞘。

5.颈环: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6.釉结: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釉结在牙形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7.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reduced dental epithelium)。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8.引导管:牙胚向合面方向萌出时,包绕牙胚的牙囊组织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粘膜固有层相连,这一结构称为引导索。在干燥的幼儿颅骨上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为引导管。当恒牙萌出时,骨吸收使引导管很快增宽,成为牙萌出的骨通道。

二、问答(思考)题

1.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答案要点:(1)原发性上皮板及牙板的发生;(2)成釉器的发育过程包括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及其形态特点;(3)牙体组织形成。包括冠部牙本质、釉质的形成;牙根的形成,包括上皮隔、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的发生;(4)牙的萌出。包括萌出的组织学变化、结合上皮的形成等。

2.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

答案要点:牙胚包括成釉器、牙乳头、牙囊,其中成釉器形成牙釉质,牙乳头形成牙本质和牙髓,牙囊形成牙骨质及其它牙周组织。

3.何谓成釉器的中间层?有哪些功能?

答案要点:钟状期成釉器的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有2~3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在钟状期早期,细胞核居中,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数量不多。到晚期,细胞间隙增大充满微绒毛,上述细胞器增多,酸性黏多糖及糖原沉积。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的形成有关。

4.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 答案要点:牙形态的异常常由牙胚的形态因各种原因发生的改变所致,如临床常见的畸形中央尖、牙内陷、牙根弯曲;牙的数目异常可能主要涉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牙蕾形成的数目的异常所致。

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答案要点:釉质的基质由成釉细胞分泌,主要的有机成分未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釉基质很快矿化。小的磷灰石晶体,其直径和长度迅速增加。新形成的釉质中,磷灰石晶体短,细小如针形,而且稀少。在成熟的釉质中,晶体的体积增大,呈板条状,数量增多。釉质的矿化方式是,一方面矿物质沉积到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质从釉质中被吸收,如此反复交替,使釉质最后达到96%的矿化程度。在釉质形成到应有的厚度,釉质进一步矿化。牙本质基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主要为胶原纤维和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的矿化由成牙本质细胞控制,其中罩牙本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小泡到大的胶原纤维之间。在细胞外小泡中磷灰石以单个晶体形式存在,以后晶体长大,小泡破裂,泡内晶体成簇地分散在突起的周围和牙本质基质中。晶体继续长大并互相融合,最后形成矿化的牙本质。而髓周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互相交织并与小管垂直。成牙本质细胞不再产生基质小泡,牙本质基质是以形成各种的晶核进行矿化。牙本质的矿化形态主要是球形矿化。

第三章 牙体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球间牙本质: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牙釉质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2.前期牙本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前期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一般为10~12μm厚。在发育完成的牙较之正在发育的牙其牙本质形成为慢,所以前者的前期牙本质较后者为薄。前期牙本质与矿化牙本质的界限较清楚,呈不规则形,可见钙化小球。

3.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牙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称修复性牙本质。

4.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齿和对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有报道指出埋伏牙也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继发性牙本质在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其形成的速度较慢。

5.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I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

6.管周牙本质: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楚地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7.罩牙本质: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

8.透明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9.(牙本质)透明层: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在根部者称透明层,厚约5~10μm。

10.托姆斯粒层: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11.死区: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此区的敏感度减低,常见于狭窄的髓角。死区的周缘常有透明牙本质围绕,其近髓端则可见修复性牙本质。

二、问答(思考)题

1.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形态为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牙釉质牙本质界,贯穿牙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走行方向反映了成釉细胞形成牙釉质时向后退缩的路线。此路线不是径直的,因此釉柱彼此横跨缠绕,其长度大于相应部位牙釉质的厚度。在窝沟处,釉柱由牙釉质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光镜下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意义:釉质龋的发生可沿釉柱的排列分析进展,所以平滑面龋和窝沟龋的形态也不同;釉柱的走行方向还与牙体治疗的窝洞预备方法有关。 2.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答案要点:电镜下釉柱横断面呈球拍样,有一个近乎圆形,较大的头部和一个较细长的尾部。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釉柱由有一定排列方向(即择优取向)的扁六棱柱形晶体所组成。牙釉质中的晶体是全身各种矿化组织晶体中最大的,宽约40~90nm,厚约20~30nm,而长度较难确定。

晶体在釉柱的头部互相平行排列。它们的长轴(C轴)平行于釉柱的长轴,而从颈部向尾部移行时,晶体长轴成一角度,至尾部时与釉柱长轴呈65~70°的倾斜。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称为釉柱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3.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

答案要点:釉牙本质界、釉板、釉丛、釉梭、生长线。釉牙本质界外形呈贝壳状而不是一条直线。此种连接增大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接触面,有利于两种组织更牢固地结合。釉板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可以贯穿整个牙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牙釉质脱矿后经扫描电镜观察呈薄片状。釉丛起自牙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与釉柱间质和柱鞘关系密切,其高度约为牙釉质厚度的1/4~1/3。釉梭是起始于釉牙本质交界伸向牙釉质的纺锤状结构。是成牙本质细胞的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牙釉质形成时此末端膨大的突起即留在牙釉质内所致。在磨片中,牙尖及切缘部位较多见。在干燥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生长线又名芮氏线(lines of Retzius),低倍镜下观察牙釉质横断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同心环状排列,类似树的年轮。在纵向磨片中,生长线自牙釉质牙本质界向外,沿着牙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 4.釉质中蛋白的种类及意义。

答案要点: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三大类。釉原蛋白在牙釉质晶体的成核及晶体的生长方向和速度调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非釉原蛋白可能有较广泛的促进晶体成核和影响晶体生长形态的作用;蛋白酶类主要在成釉细胞的分泌期降解牙釉质蛋白,在牙釉质成熟期分解晶体之间的釉原蛋白等基质蛋白,有利于成釉细胞对它们的再吸收,为牙釉质晶体的进一步生长提供空间。

5.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要点:(1)牙髓神经在根髓及冠髓的形态及分布特点;(2)神经感受器的特点如只能感受痛觉;(3)神经的其它功能如调节血流、调节成牙本质细胞对伤害的反应或成牙本质细胞的代谢的作用、引起痛觉过敏和启动创伤愈合。 6.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答案要点:生物学特点:抗吸收、一生中不断形成。功能:牙的切缘和咬合面受到磨损时,也可通过根尖部继发性牙骨质的形成而得到一定的补偿。当牙根表面有小范围的病理性吸收或牙骨质折裂时,均可由于继发性牙骨质的沉积而得到修复。在牙髓和根尖周病治疗后,牙骨质能新生并覆盖根尖孔,重建牙体与牙周的连接关系。

第四章 牙周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点彩:附着龈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桔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点彩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表面点彩可消失而变为光亮。

2.主纤维:牙周膜中的胶原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在细胞外聚合成纤维,汇积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主纤维。

3.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在光镜下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电镜见有基底膜将细胞与牙周膜的基质分开,相邻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含有张力微丝和大量的核糖体。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

4.束骨:由于有大量的外源性胶原纤维的埋入,所以固有牙槽骨又称为束骨。

5.(牙槽骨)穿通纤维:邻近牙周膜侧的固有牙槽骨呈板层排列,其中包埋了大量的牙周膜纤维即穿通纤维,其走行方向与骨板垂直或有一定角度,固有牙槽骨中的穿通纤维比牙骨质中的穿通纤维粗 1牙龈、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 .答案要点:分组及各组功能见教科书相关内容。

2.何谓结合上皮?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如何?临床意义如何? 答案要点:(1)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齿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2)无角化、无钉突复层鳞状上皮,电镜下张力细丝、桥粒较少;(3)结合方式为结合上皮形成许多半桥粒,使细胞与牙面紧密附着;(4)随年龄增长,结合上皮的位置会发生改变;是牙周组织中结构上薄弱之处。

3.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要点:(1)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2)临床上利用上述特性可使错合畸形的牙得到矫正治疗。如加一定强度压力于牙上,一定时间之后,受压侧骨吸收,牙的位置随之移动,而受牵引侧骨质增生,来补偿牙移去后所留下的位置。

4.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

答案要点:成纤维细胞:形成、更新牙周膜纤维;成牙骨质细胞:形成牙骨质;成骨细胞:形成牙槽骨;破骨细胞(破牙骨质细胞):吸收牙槽骨(或牙骨质);上皮剩余:正常时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刺激时增殖,可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是牙周膜中新生细胞的来源。

5.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

答案要点: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在前磨牙区龈谷底形如楔形,在后牙区变为低平)。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茵斑和牙石。龈谷易受到炎症刺激,牙间区牙龈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 。

第五章 口腔粘膜

1.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

答案要点:(1)上皮的细胞种类:角质细胞和非角质细胞;(2)分布或排列特点:角质细胞形成上皮的结构,典型者形成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化层;非角质细胞有黑色素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郎格汉斯细胞分布在棘细胞层和基底层,梅克尔细胞分布在上皮的基底层。

2.口腔粘膜的功能。 答案要点:保护、感觉。

3.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有何区别? 答案要点:(1)概念上的区别上皮肤表层称表皮、深部称真皮和皮下组织,而口腔粘膜相应地称上皮、固有层和粘膜下层;(2)皮肤有皮肤附件,口腔粘膜有相应的小涎腺;(3)口腔粘膜上皮无皮肤表皮中的透明层。

4.试述咀嚼粘膜和被覆粘膜的不同点。

答案要点:(1)细胞大小的区别;(2)角化的区别;(3)桥粒的区别;(4)张力细丝和膜被颗粒的区别;(5)钉突长短的区别;(6):固有层纤维的区别;(7):有无粘膜下层的区别。

5.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粘膜病的关系(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结构蛋白有细胞角蛋白、桥粒蛋白等。细胞角蛋白突变可导致白色海绵状斑痣的发生,桥粒蛋白的改变可导致天疱疮的发生。

6.口腔粘膜基底膜结构特点。

答案要点:叙述光镜下和电镜下的结构特点及组织成分。

第六章 涎腺

1.比较三种大涎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别

答案:首先,表现在各涎腺组织所构成的细胞类型不完全相同。除新生儿腮腺中可见少量黏液细胞外,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而颌下腺是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黏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舌下腺是一种黏液性腺泡占主要部分的混合腺。此外,在腮腺可见典型的皮脂腺结构或含脂肪之导管上皮细胞团、亦见有少数含黏液的杯状细胞和晶样体结构,而颌下腺和舌下腺较少。其次,表现在腮腺闰管长,有分支。而颌下腺闰管比腮腺短,分泌管则较腮腺者长分泌管多,舌下腺闰管和分泌管发育不良。正常腮腺组织内,尤其近表面部分经常出现小的淋巴结,部分出现导管和腺泡样结构。在颌下腺导管周围常伴有弥散淋巴组织。

2.比较浆液细胞与黏液细胞形态学和功能特性的差别

答案:根据光镜下浆液细胞主要含酶原颗粒,黏液细胞主要含黏原颗粒;电镜下浆液细胞主要含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黏液细胞主要含高尔基复合体等亚细胞结构,说明浆液细胞主要分泌酶等蛋白质,黏液细胞主要分泌含碳水化合物的黏液等功能。

3.比较闰管细胞与纹管细胞形态和功能特性的差别 答案:根据光镜下细胞形态和电镜下超微结构说明闰管细胞可能分化发挥干细胞作用分化为腺泡细胞、肌上皮细胞或纹管细胞,纹管细胞具有转运水和电解质、参与唾液代谢并为代谢提供能量等功能。

4.涎腺上皮细胞再生的组织学表现 答案:涎腺实质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再生能力,涎腺部分切除数周后再生明显。一般情况下,再生过程中的组织按照胚胎发生模式进行,表现为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实性上皮蕾、分枝状上皮条索以及最终形成的排泄单位。再生中的涎腺组织有时呈非典型性表现,增殖的未分化实性上皮蕾类似于基底细胞腺瘤或其他未分化细胞构成的肿瘤,但是再生的组织保存有正常涎腺腺小叶的结构。导管阻塞引起的萎缩后再生由残存涎腺导管干细胞完成,所形成的结构与大鼠颌下腺正常胚胎发育期间具有高度增殖活性的终末小管、腺泡前体细胞和腺泡细胞相类似。

第七章 颞下颌关节

1.试述髁突表面区由表及里的分层及组织学特点。

答案要点:(1)纤维性关节表面带;(2)多细胞带;(3)纤维软骨带;(4)钙化软骨带

2.试述关节盘各部分的组织学特点。

答案要点:(1)前带、中带、后带、双板区;(2)各部分的纤维及血管分布特点

第八章 牙发育异常

1.釉质发育不全的病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答案要点:病因:局部因素:感染、创伤、放射治疗、特发性;全身因素:⑪ 环境/系统因素, 先天性(感染,如风疹、梅毒;母亲疾病,过多氟离子等)、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病,低钙血症,早产/产程延长)和出生后(严重的儿童感染,特别是病毒疹,儿童慢性病,营养缺乏,癌症化疗,过多氟离子);⑫ 基因性因素

病理表现:釉质形成不全临床表现为表面出现窝状、沟状凹陷,或整个釉质厚度降低,凹陷的分布、深度呈现出显著的随机性,磨片检查显示釉柱数量减少,方向异常,柱间质增宽,釉柱横纹和生长线明显,釉丛和釉梭数目增多,一些病变无釉柱。釉质矿化不全临床表现为白色不透光的斑,由于色素沉着而呈浅黄色、棕色等,矿化不全釉质的有机基质大部分为酸不溶解,故在脱钙标本切片中能被保存。

2.斑釉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如何?

答案要点:在牙发育阶段,如果饮用水中氟含量高于百万分之一,或经其他途经摄入过多的氟, 氟离子可导致釉质形成不全和矿化不全,这种釉质的发育障碍即为斑釉牙。

临床表现:病变轻者釉质上出现无光泽的白色斑点、斑块或条纹,中等程度者病变区呈黄色、棕色、黑色,可伴有程度不同的釉质形成障碍,牙面上出现不规则的凹陷,重度者窝状凹陷相互融合,牙正常形态丧失。

3.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病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答案要点:病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病理表现:罩牙本质结构正常,其余牙本质内牙本质小管数目减少,方向紊乱,形态不规则、管径变大,存在无小管的牙本质区;牙本质基质呈颗粒状,并见小球间钙化;髓腔表面见少量不典型的成牙本质细胞,可被包埋在有缺陷的牙本质中;髓室、根管部分或完全消失,牙本质中可见含血管的组织,为残留的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组织;釉牙本质界呈直线状。

第九章 龋病

1.何谓龋病的三联因素学说?

答案要点:20世纪60年代初,Keyes提出了\"三联因素\"学说。其主要观点为: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即龋病发生要求有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蔗糖等适宜底物、敏感的宿主,在三种因素并存的前提下龋病才有可能发生。

2.请说出四种主要的龋病病因学说及其主要论点和缺陷。 答案要点:化学细菌学说:龋病是由寄生于牙面的产酸细菌与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作用产生酸,酸作用于牙,使牙中的无机物溶解,以后蛋白水解酶溶解有机物而使牙结构崩解。

蛋白溶解学说:龋病的早期损害首先发生在牙体的有机物部位,微生物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这些部位有机物分解,从而无机晶体相互分离,造成结构崩解,形成了细菌进入的通道,继之细菌产酸,使无机盐溶解。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龋病造成的牙组织的破坏是从釉质中的有机物开始,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分解釉质中的有机成分,形成酸离子、胺、氨基酸等衍生物,这些产物具有螯合特性,可和钙离子螯合,形成可溶性的钙螯合物,造成无机成分的脱矿,龋病病损形成。

三联因素学说: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即龋病发生要求有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蔗糖等适宜底物、敏感的宿主,在三种因素并存的前提下龋病才有可能发生。

3.菌斑中的主要致龋菌有哪些?牙面不同部位的主要致龋菌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目前已明确,与龋病密切相关的细菌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等,链球菌属包括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轻链球菌等,乳杆菌属包括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等,放线菌属主要为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等。

变形链球菌具有选择性地黏附于光滑面的能力,导致平滑面龋的产生;乳杆菌可能与牙本质龋的关系更密切;放线菌更多地涉及到根面龋。

4.试述龋病的分类。

答案要点: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分类:急性龋、慢性龋、静止性龋 根据龋病受侵袭部位分类:窝沟龋、平滑面龋、根龋 根据龋病与治疗的关系分类:原发龋、继发龋 根据龋病的病变深度分类:浅龋、中龋、深龋

根据龋病累及的组织分类: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

5.早期釉质龋在光镜和电镜下有哪些表现,成因如何?

答案:光镜下观察釉质龋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质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龋病继续发展,病损区呈三角形,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由里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

透明层:光镜下见此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电镜下见透明层的羟磷灰石晶体在25-30nm之间(正常为35-40nm)。该处釉质的晶体开始出现脱矿,导致晶体间隙增大,当磨片用树胶浸封时,树胶的分子足以进入这些空隙,由于树胶折光指数与羟磷灰石的折光指数接近,故在光镜下呈均质透明状。

暗层:光镜下见此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电镜下见暗层中一些晶体的直径达45-100nm,较透明层晶体显著增宽。暗层不仅由于脱矿产生一些新的小孔,而且由于透明层中较大的空隙经再矿化而形成一些微孔,一些小的空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所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与羟磷灰石晶体折光指数相差大,故使暗层混浊而模糊。

病损体部:光镜下见此层范围最广,靠近暗层,较为透明且釉质生长线和横纹较正常釉质更为清晰。电镜下见此层晶体直径可减小至10-30nm,晶体外周和核心有矿物质的进一步溶解。此层脱矿程度较为严重,空隙较大,树胶分子可以进入,故此层显得较为透明,釉质横纹和生长线较为明显的机理不明,未见肯定的再矿化证据。

表层:光镜下见位于龋损的最表面,相对完整未受影响,在深部的病损体部衬托下呈现放射线阻射像。扫描电镜下见表层中有许多小孔,釉柱头部晶体有溶解,透射电镜下见部分羟磷灰石中心溶解,晶体间隙增大,但也可见晶体直径大于正常釉质,达40-75nm,证明有再矿化的存在。病损区完整表层的出现与再矿化现象有关,再矿化的离子可来自表面唾液和菌斑中的矿物质,也可由病损体部脱矿后释放出的矿物离子在表面重新沉积。

6.试述脱矿与再矿化在釉质龋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由于釉质中有机成分只占1%,无机成分主要由羟磷灰石晶体所组成。因此釉质龋的发生本质上类似于一个酸对磷灰石腐蚀的晶体物理化学过程,即脱矿的过程。晶体溶解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再矿化现象,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当脱矿产生或外来的钙、磷离子达到一定的浓度,或pH上升,就趋向于晶体的结晶形成和生长,相反pH下降则可导致晶体的溶解。龋损表层和暗层中观察到的比正常晶体大的晶体,则是再矿化的重要证据。

7.牙本质与釉质龋有哪些不同?

答案要点:牙本质有机物含量多,主要为胶原,因此,其龋损过程除了无机晶体的溶解外,有机物酶解破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牙本质全层均有牙本质小管,内含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牙本质龋因沿牙本质小管进展,故发展较快;牙髓和牙本质为一生理性复合体,因此在牙本质龋损的同时,还伴有牙髓组织包括牙本质细胞的一系列防御反应的出现(牙髓反应和修复性牙本质)

8.窝沟龋与釉质平滑面龋的进展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平滑面龋和窝沟龋的病损均呈三角形,前者三角形的顶部向着釉牙本质界,后者三角形的底部向着釉牙本质界,窝沟龋的病损底部较宽大,病变进展在釉牙本质界所累及到的牙本质区域较平滑面龋大,很易造成大面积的牙本质病变,再加上釉质在窝沟底部较薄,窝沟龋病变很容易进展到牙本质,故与平滑面龋比较,窝沟龋进展快,程度严重。

9.试述牙本质龋、釉质龋在光镜和电镜下各层的表现。

答案:光镜下观察釉质龋磨片,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质横纹和生长线变得明显,龋病继续发展,病损区呈三角形,基底部向着釉质表面,由里向外一般可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

透明层:光镜下见此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电镜下见透明层的羟磷灰石晶体在25-30nm之间(正常为35-40nm)。

暗层:光镜下见此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电镜下见暗层一些晶体的直径达45-100nm,较透明层晶体显著增宽。病损体部:光镜下见此层范围最广,靠近暗层,较为透明且釉质生长线和横纹较正常釉质更为清晰。电镜下见此层晶体直径可减小至10-30nm,晶体外周和核心有矿物质的进一步溶解。表层:光镜下见位于龋损的最表面,相对完整未受影响,在深部的病损体部衬托下呈现放射线阻射像。扫描电镜下见表层中有许多小孔,釉柱头部晶体有溶解,透射电镜下见部分羟磷灰石中心溶解,晶体间隙增大,但也可见晶体直径大于正常釉质,达40-75nm,证明存在再矿化。

牙本质龋在病理形态上是一个累及范围较广的三角形病变,尖指向髓腔侧,底向着釉牙本质界,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和坏死崩解层。

透明层:牙本质龋最深层、最早期出现的改变,光镜下呈均质透明状,小管结构不明显。电镜下见矿物盐晶体为针形或方形,电子衍射显示其为白磷钙石或磷酸八钙,管间和管周牙本质有无机盐溶解现象。

脱矿层:光镜下此层呈呈现黑色,脱矿后的牙本质由于色素易于沉着而呈淡黄色。电镜下见牙本质小管形态比较完整,小管内无细菌侵入,管周和管间牙本质磷灰石数目减少,胶原纤维结构基本完好,管周可见比正常牙本质中大的晶体,表明有再矿化现象发生。

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光镜下可见牙本质小管扩张,排列呈串珠状,细菌侵入小管,有的小管为细菌所充满。电镜下见小管壁脱矿而软化,管间牙本质脱矿,胶原纤维变性,管周牙本质破坏,小管相互融合形成液化坏死灶,坏死灶和牙本质小管可见细菌,细菌可呈不同程度的变性,部分区域仍可见小管周围晶体发生再矿化,晶体由原来针形变为多边形片状。

坏死崩解层:龋损的最表层,光镜和电镜下见此层无正常牙本质结构保留,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只残留一些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存在。

10.牙本质龋透明层的形成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由于脱矿后溶解的钙、磷离子向周围扩散,加之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输送一定量的钙、磷离子,而在脱矿深部区域相对pH又较高,这一微环境有利于矿物盐的重新沉积,从而使小管发生矿化而闭塞,形成牙本质龋透明层,这种生理性改变从本质上是有助于暂时阻止外来刺激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使龋进展变缓。

11.在牙本质龋治疗中,脱矿层和细菌侵入层各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脱矿层因无细菌侵入而在龋治疗的窝洞预备中可以加以保留,由于细菌侵入层内已有细菌存在,在临床窝洞制备时应彻底清除该层组织,以免今后发生继发龋。临床上可用碱性品红染色来区别此层和浅表的感染组织。

12.试述牙骨质龋的进展过程。

答案要点:始于菌斑下,早期病变为表层脱矿。病变开始时,牙骨质表面菌斑下由于细菌产酸使pH降低,牙骨质发生脱矿,脱矿后释放的无机盐离子可重新沉积于牙骨质表面,唾液、菌斑中的矿物离子也可在牙骨质表面沉积,造成表层矿化相对增高。随着病变进一步发展,细菌产生的酸及代谢产物沿穿通纤维向深层进展,继而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有机基质溶解,病变沿生长线和层板状结构向牙骨质上、下扩展,牙骨质有机和无机成分进一步破坏,造成牙骨质剥脱,最终牙骨质结构崩解,龋洞形成。

第十章

牙髓病

1.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的形成条件及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牙有大的牙髓孔,髓腔开放,根尖孔大,血运丰富。

组织学特征是: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或突出龋洞外。无上皮者表面为炎性渗出物或坏死组织覆盖。有上皮者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

第十一章 根尖周炎

1.阐述急性根尖脓肿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排脓途径。

答案要点:早期脓液聚集在根尖周,患牙浮出感,咀嚼痛,随脓细胞增多,炎症向根尖周牙槽骨蔓延,形成局限性牙槽突骨髓炎。脓液:(1)穿破牙槽骨骨髓腔达骨外板,形成骨膜下脓肿,此时疼痛加剧并伴有全身症状,脓液突破骨膜在粘膜或皮下形成脓肿。最终突破粘膜或皮肤,在粘膜或皮肤上留下瘘口。(2)根管粗大者脓液通过根尖孔径龋洞排出。(3)脓液经牙周袋排出。

2.简述根尖周炎的免疫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根管内的细菌及细菌代谢产物、局部坏死组织,均有抗原性。某些根 管治疗药物经与蛋白结合也具有抗原性。这些抗原均可引发根尖周免疫应答或变态反应。根尖周炎症组织中存在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均参与了免疫应答。此外,根尖周组织中检测到IgG、IgA、IgM、IgD、IgE等免疫球蛋白。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1.牙龈炎与牙周炎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主要在于牙龈炎(慢性)一般不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结合上皮不受炎症破坏;而牙周炎的特点是沟上皮、结合上皮的炎症性破坏,导致牙周袋形成,并且有牙槽骨的吸收。

2.慢性牙周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案要点: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3.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叙述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答案要点:慢性牙周炎形成的4个期:始发期、早期病变、病损确立期、进展期及其病理变化。

4.从组织病理学的角度解释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

答案要点: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的牙周组织破坏,结合上皮与牙体剥离并且向根方增殖。牙槽骨吸收:多种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导致破骨细胞活跃,吸收牙槽骨。牙周溢脓:牙周袋的化脓性炎症。牙松动: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破坏,合并的咬合创伤等使牙周膜纤维破坏,产生牙松动。

5.概述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与全身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答案要点:牙周炎可能成为某些全省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某些全身病可加重牙周炎的发展(如骨质疏松症、艾滋病等)。

第十三章

口腔粘膜病

1.口腔粘膜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在病理表现上有何异同?

答案:(1)肉眼观察三者的异同之处;(2)组织学表现上的异同之处,包括角化特点,上皮增殖或萎缩的特点、基底细胞及基底膜的特点、固有层及炎症细胞浸润的特点。

2.口腔粘膜病与皮肤病有何关系?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口腔粘膜和皮肤在组织发生和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口腔粘膜疾病同时伴有皮肤相应的病变。如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可发生在口腔粘膜,也可发生在皮肤或者二者同时存在。

3.口腔粘膜常见的疱性疾病有哪些?各有哪些病理学特点?

答案要点:疱疹性口炎、天疱疮和良性粘膜类天疱疮。病理特点:(1)疱疹性口炎:上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和网状液化,上皮内形成疱。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嗜伊红性病毒小体,也叫病毒包涵体,其大小为3~8μm,多在水疱的底部,网状液化是上皮细胞内水肿,最后细胞壁破裂,形成多房性水疱,陈旧水疱中残余的细胞壁完全消失,多房水疱则变为单房性水疱。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刮取早期水疱的底部细胞做涂片,巴氏染色,可见毛玻璃样核、多核合胞体及核内包涵体三种变化。(2)天疱疮:主要为棘层松解、上皮内疱形成。泡多在棘细胞和基底细胞之间形成,基底细胞附着在基底膜上形成所谓的绒毛。泡内见松解、脱落的上皮细胞,称天疱疮细胞。(3)良性粘膜类天疱疮:形成上皮下疱,基底细胞变性,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胶原纤维水肿,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晚期黏膜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根据上皮剥脱后结缔组织表面无残留的基底细胞层,且上皮层内无棘层松解,可与寻常性天疱疮进行区别。

4.癌前病变的概念。口腔有哪些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组织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1)癌前病变的概念:是较其相应的正常组织更容易发生癌的、发生形态学改变的组织;(2)白斑、红斑;(3)癌前病变的组织学依据是上皮异常增生,包括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⑨细胞核浓染;⑩核仁增大;①①细胞粘着力下降;①②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5.肉芽肿性唇炎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案要点:固有层有弥漫性或灶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见于血管周围为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呈结节样聚集,有时结节内有多核巨细胞,类似结节病的组织表现,在结节中心部位无干酪样坏死。

第十四章 “颌骨疾病”参考复习题答案

1.试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伴有明显骨吸收和死骨形成的化脓性病灶。死骨主要表现为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虚,骨小梁周围缺乏成骨细胞。死骨周围有炎症性肉芽组织,使死骨与周围组织分离。小块死骨可从瘘管排出,大块死骨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围绕。病变周围有时可见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死骨摘除后,纤维组织增生活跃,分化出成骨细胞,并形成反应性新骨。

2.试述家族性巨颌症的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肉眼见病变组织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质软易碎。镜下见病变处骨组织被富于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代替。成纤维细胞较多,有明显的核仁,纤维纤细,排列疏松,其间有大量弥漫性或灶性分布的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胞浆内含细小的嗜酸颗粒。血管丰富,壁薄,在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物质呈袖口状沉积,多核巨细胞常围绕或紧贴血管壁,有的在血管腔内。有新旧出血及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病变后期纤维成分增多,巨细胞减少,同时可见新骨形成。

3.试述颌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肉眼见病变部位骨膨胀,剖面显示骨密质变薄,界限不清,骨髓腔被灰白色结缔组织代替,从质韧到砂砾样逐渐移行,可有出血或囊性变,囊内为淡黄色液体。当含有软骨时,表现为界清淡蓝色半透明物质。

镜下见疏松的细胞性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骨组织,其中见形态不一的编织状骨骨小梁,彼此缺乏连接,无层板结构,纤细呈弓形或分枝状,类似O、C、V、W等英文字母的形态。小梁的周围往往缺乏成骨细胞。骨小梁之间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或呈旋涡状,成纤维细胞大小一致,呈梭形或星形。病变富于血管,有时还可见到骨样组织、软骨岛、破骨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或黏液变等继发性改变亦可出现。

4.试述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的分类和病理变化。

答案要点:(1)分类:嗜酸性肉芽肿、汉-许-克病及勒-雪病;(2)病理变化:病变由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及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其它炎症细胞组成。朗格汉斯细胞多呈灶状、片状聚集,细胞体积较大,不具备树突状突起,胞浆丰富,弱嗜酸性,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分叶状,具有特征性的核沟和凹陷,核仁明显。单骨性嗜酸性肉芽肿中嗜酸性粒细胞最多见,多呈灶性或聚集在血管周围,也可弥漫散在。在汉-许-克病可见大量吞噬脂类的组织细胞称为泡沫细胞,多见于坏死区周围,而嗜酸粒细胞较少。偶见病变侵犯牙髓。在勒-雪病,朗格汉斯细胞大量增生,出现较多异形核及核分裂象,但无泡沫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达CD1a抗原、S-100蛋白和HLA-DR等。电镜下朗格汉斯细胞的胞浆内可见特征性的朗格汉斯颗粒,又称Birbeck颗粒,呈杆状,有界膜,颗粒长0.2~1μm,宽为40nm。表面有规律间隔的横纹,一端膨大呈网球拍状。病变内还可见数目不等的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第十五章

颞下颌关节病”

1.何谓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答案要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累及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系统的、具有相关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可以分为咀嚼肌紊乱疾病、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和骨关节病等。TMD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病因复杂。

2.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案要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比男性的发病率高,其中12%-59%的有自觉症状。关节区疼痛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是自发痛或开口时痛,约40%的患者有咀嚼痛。关节运动时弹响或有杂音,可为弹响音、破碎音或摩擦音。关节运动障碍,开口运动异常,开口型偏斜,开口度过大或受限等。

3.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镜下的主要病理改变。 答案要点:主要表现为关节盘和髁状突软骨的退行性改变。镜下见关节盘病变部位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溶解断裂,嗜碱性变,排列紊乱;软骨细胞增多。髁突软骨的表面出现胶原纤维间水肿、松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和横裂,软骨可沿横裂剥脱。胶原纤维可发生变性,为弥漫的无结构的均质样物。髁突的骨密质和骨小梁中的骨细胞可发生固缩,有的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虚,骨纹理明显,骨小梁出现不规则的微裂,甚至崩解。

4.何谓骨关节病?

答案要点:骨关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变性性关节炎,其骨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后,继之以邻近软骨、骨的增生、骨化。

5.骨关节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肉眼见关节面软骨损伤,在应力作用下关节承重部位软骨剥脱,暴露的软骨下骨可发生反应性增生,骨小梁增厚和骨质象牙化。髁突前斜面可出现骨赘性唇状突。镜下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损伤和退行性变,以及关节软骨周围组织的修复和包括滑膜在内的增生性改变。

6.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案要点:类风湿性关节炎始于青壮年,女性居多,病变常双侧对称性多关节受累,以手足小关节受累最常见。患者除病变关节红、热及梭形肿大外,可出现乏力、贫血、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临床起病隐匿,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累,有明显的晨僵现象,活动后关节僵硬逐渐减轻。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

答案要点: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累及滑膜、关节软骨和骨、以及关节囊组织和关节周围的支持组织,其主要特点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血管炎和类风湿性小结。

8.髁突肥大增生与肿瘤的鉴别。

答案要点:髁突肥大增生在临床表现主要为髁突大小超出正常,且无明显的肿块,生长有自限性,在组织病理上仅为骨组织及纤维软骨组织增生。

第十六章

涎腺疾病

1. 舍格伦综合征和慢性涎腺炎病理学变化的差别 答案要点:舍格伦综合征为自身免疫病,其病理学变化表现为病变主要从涎腺小叶中心开始。早期淋巴细胞浸润于腺泡之间,将腺泡分开,进而使腺泡破坏、消失,为密集的淋巴细胞所取代,且形成滤泡。病变严重时,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而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所取代,但小叶外形轮廓仍保留。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上皮团片内可有嗜伊红无定形物质。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有的形成囊腔,衬里上皮呈扁平或因变性液化而残缺不全。唇腺变化与大涎腺相似。

慢性涎腺炎为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涎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炎症细胞;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消失而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并可见鳞状化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舍格伦综合征与慢性涎腺炎之间的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病早期涎腺组织内浸润的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尤其CD4(辅助/诱导)阳性T淋巴细胞多;病期长的患者,B淋巴细胞浸润逐渐增加,偶见B淋巴细胞恶性淋巴瘤;导管上皮细胞多有异位性MHCⅡ型(HLA-DR)抗原的表达。

2. 坏死性涎腺化生和黏液表皮样癌病理学变化的差别

答案要点:坏死性涎腺化生是一种因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损伤,使局部缺血而发生坏死性炎症,其临床和病理表现易误认为黏液表皮样癌。

坏死性涎腺化生病理学变化表现为溃疡周围的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粘液外溢形成粘液池;腺导管上皮呈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有的腺小叶完全被鳞状细胞团片取代,易误认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粘液表皮样癌。但化生的鳞状细胞形态较一致,无核异形性或间变。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 涎腺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病理学变化的差别 答案要点:涎腺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其肿瘤构成细胞均为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所形成的管状、筛状和实性结构有重叠,病理学容易误诊。但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相比,具有细胞形态的一致性、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低转移潜能等特征。细胞形态缺乏异形性、核分裂象和坏死;组织结构多样性包括:小叶状结构、乳头或乳头囊状结构、筛状结构、条索状结构和小导管样结构,其中条索状结构有的呈同心圆状,肿瘤边缘部细胞常呈单列形成\"溪流\"状,小导管样结构内衬单层立方细胞。

4. 肌上皮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功能特性及同多形性腺瘤病理学变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Batsakis等认为肌上皮细胞在涎腺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尽管肌上皮细胞来源于外胚层上皮,但是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它具有上皮细胞和间叶细胞的双重特性。涎腺多形性腺瘤中浆细胞样细胞、梭形细胞、透明肌上皮细胞、上皮样细胞、黏液样细胞和软骨样细胞等变异肌上皮细胞,同样具有双向分化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既表现为间叶性的成纤维样和黏液软骨样形态,又表现为上皮性的浆细胞样和上皮样形态,既分泌酸性粘多糖,又分泌基膜蛋白,既表达角蛋白,又表达收缩蛋白和波形蛋白等,使多形性腺瘤病理学变化表现为多形性特点。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1.口腔囊肿的一般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病理性囊腔和结缔组织囊壁构成。囊腔内含各种表现的液体、半固体物质;囊壁的囊腔面多有上皮衬里(上皮的种类多为复层鳞状上皮,也可为其它类型上皮);结缔组织囊壁多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其中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有的出现腺体组织。

2.叙述含牙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肉眼见囊壁较薄,囊腔内有牙颈部附着于囊壁的牙冠,囊液多呈黄色;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仅由2~5列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细胞构成,无角化,无上皮钉突,类似于缩余釉上皮;纤维囊壁内炎症不明显。囊肿继发感染时,上皮增生,上皮钉突明显,囊壁组织内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约40%囊肿的衬里上皮可发生黏液细胞化生,少数情况还可见皮脂腺细胞;某些病例的衬里上皮还可发生区域性角化,一般为正角化;纤维囊壁中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

3.叙述腺牙源性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衬里上皮部分为复层鳞状上皮,部分为无明显特征的上皮,但在相当区域内,复层上皮的表层细胞呈嗜酸性立方或柱状,常形成不规则的乳头状突起,含不同数量的纤毛细胞和产黏液细胞;在衬里上皮内常可形成隐窝或囊性小腔隙,内含黏液,形成黏液池,内衬这些小腔隙的细胞为类似于表层的嗜酸性立方细胞;衬里上皮可发生局灶性增厚,形成类似于发育性根侧囊肿和成人龈囊肿中所见的上皮斑。

4.叙述根尖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囊肿大小和囊壁厚薄不一,可附着于患牙根尖。多数情况下,送检物为散碎囊壁样组织。镜下见囊壁的囊腔面内衬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一,上皮钉突因炎性刺激发生不规则增生、伸长,相互融合呈网状,上皮表现明显的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浸润致密区常导致上皮的连续性中断。纤维组织囊壁内炎症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也混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泡沫状吞噬细胞。囊壁内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胆固醇晶体也可通过衬里上皮进入囊腔,涂片镜下为长方形缺一角的晶体。有时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透明小体(Rushton body),为弓形线状或环状的均质状小体,呈嗜伊红染色。

5.叙述鳃裂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常位于颈上部近下颌角处,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好发于20~40岁的年轻患者,肿物柔软,界限清楚,可活动,无明显症状,继发感染时可伴疼痛。少数情况下双侧颈部可同时发生囊肿。囊肿内含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组织学上,90%以上的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囊肿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纤维囊壁内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第一鳃裂囊肿的囊肿壁内缺乏淋巴样组织,与表皮样囊肿相似。

6.粘液囊肿的分型及组织学特点。 答案要点:外渗性黏液囊肿和潴留性黏液囊肿;前者的组织学变化特点是黏液外溢进入结缔组织内,黏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或局限,没有衬里上皮。邻近的涎腺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后者的组织学特点是囊腔内含有浓稠液物质,衬以假复层、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部分潴留性黏液囊肿衬里中可见嗜酸性上皮细胞。

舌下囊肿是特指发生于口底的黏液囊肿。组织学上,它可表现为外渗性黏液囊肿,也可表现为潴留性黏液囊肿,但大多数舌下囊肿为外渗性囊肿,因此无上皮衬里,少数潴留性囊肿可内衬立方状、柱状、假复层柱状或复层鳞状上皮。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1.什么是成釉细胞瘤的基本组织学类型?实性/多囊型在此基础上可能有哪些变异?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治疗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1)实性/多囊型、骨外/外周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和单囊型;(2)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角化型;(3)单囊型的I、II型肿瘤仅表现囊性或囊腔内生长,其生物学行为类似于发育性牙源性囊肿,故单纯刮治后一般不复第III亚型因其纤维囊壁内存在肿瘤浸润,局部侵袭性可能类似于实性型成釉细胞瘤,因此其治疗原则应与后者相同。对术后患者作长期随访。

2.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发生与牙齿发育的关系。

答案要点:牙源性上皮性肿瘤主要来自于牙板及成釉器上皮及其残余;牙源性间充质来源的肿瘤主要来自于牙乳头和牙囊;部分牙源性肿瘤可为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混合来源;部分牙源性肿瘤可伴有牙硬组织形成。

3.牙源性腺样瘤的组织学特点如何?

答案要点:镜下见肿瘤上皮可形成不同结构。(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可形成玫瑰花样结构;(2)腺管样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形成环状的腺管样结构,胞核远离腔面(3)梁状或筛状结构;(4)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组成的小结节。小结节内鳞状细胞核呈轻度多形性,细胞间见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沉着。(5)肿瘤内有时还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或骨样牙本质。肿瘤间质成分较少。 4.试述各种牙源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答案要点:按可能的发育畸形(错构瘤)、良性、良性伴局部侵袭性、恶性进行归纳。

5.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的病理学特点。

答案要点:病变呈囊性,衬里上皮的基底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胞核远离基底膜,其浅层由排列疏松的星形细胞构成,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相似。在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影细胞灶,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邻近上皮基底层下方可见带状发育不良牙本质。有些病例中见有广泛牙齿硬组织形成,类似于组合性或混合性牙瘤。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1.何谓乳头状瘤?

答案要点:乳头状瘤是一组局部上皮呈外生性和息肉样增生形成的疣状或菜花状外观的肿物,但不包括纤维上皮增生。

2.乳头状瘤与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的关系。

答案要点:乳头状瘤是一组病变,通常为一临床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种: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尖锐湿疣;免疫缺陷患者的乳头瘤和乳头瘤病。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寻常疣是乳头状瘤的主要类型。

3.试比较各种血管瘤的主要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血管瘤是一种分化较成熟的血管构成的血管畸形或良性肿瘤,属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其临床表现、血管口径大小及结构特点,通常有如下几种:(一) 毛细血管瘤;(二) 婴儿血管瘤;(三) 海绵状血管瘤;

(四)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

(五)动静脉性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由无数密集的分化成熟的毛细血管组成,管壁菲薄,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血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血管之间有少量纤维性间质。

婴儿血管瘤是毛细血管瘤的不成熟型,增生期病变显示实性褐色小叶,界限清楚,但没有包膜。镜下表现为内皮和血管周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块,细胞含有丰富的胞浆和增大的细胞核,两种细胞共同形成具有小圆腺腔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似小叶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性间隔或正常组织分隔。

海绵状血管瘤镜下由多量薄壁血管构成,血管腔大小悬殊,不规则。管腔相互吻合,腔内充满血液。管壁内衬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管壁外一般无平滑肌纤维。血管内可以见到血栓形成,并可进一步机化和(或)钙化。

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早期病变与肉芽组织相似,许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呈放射状排列在皮肤表面,常有糜烂并被覆结痂。间质水肿伴有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发育完全的化脓性肉芽肿呈息肉状,显示分叶状形态,由纤维性间隔分割病变。每个小叶由被覆肥胖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组成。晚期纤维组织不断增加,纤维性间质增宽,毛细血管小叶变小,最终发展成纤维瘤。

动静脉性血管瘤主要由厚壁血管组成,被覆单层内皮细胞。与厚壁血管混合的有薄壁扩展血管和不等量的粘液。尽管厚壁血管类似动脉,他们缺少发育良好的内弹力膜,更可能是扩展的静脉。

4.何谓龈瘤?试比较不同类型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答案要点:龈瘤是指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少见的新生儿龈瘤除外,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三型,即血管性龈瘤(肉芽肿性龈瘤和血管性牙龈瘤)、纤维性龈瘤和巨细胞龈瘤。

血管性龈瘤病损可以是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牙龈瘤。病损表现为质软、红紫色包块,常伴有溃疡和出血,出血可以是自发性或轻伤之后。组织学上,化脓性肉芽肿和妊娠性龈瘤的特点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也可是小血管或大的薄壁血管增多。

纤维性龈瘤为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坚实。颜色与附近牙龈相同。纤维性龈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组织学上,纤维性龈瘤由富于细胞的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含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以浆细胞为主。炎性细胞多在血管周围呈灶性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巨细胞性龈瘤又称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较为少见,以30~40岁多见,部位以前牙区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包块有蒂或无蒂,呈暗红色,可发生溃疡。病变发生在牙间区者,颊和舌侧肿物与牙间狭窄带相连形成一种时漏状外观。镜下见,富于血管和细胞的间质内含有多核破骨细胞样细胞,呈灶性聚集。巨细胞灶之间有纤维间隔。病变区与覆盖的鳞状上皮之间也有纤维组织间隔。巨细胞数量多,大小和形态不一。巨细胞周界清楚或与邻近巨细胞或与周围的单核间质细胞混合不分。毛细血管丰富,常见出血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病变内偶见少许骨小梁或骨样组织。

5.口腔粘膜色素痣的临床病理表现。

答案要点:口腔粘膜色素痣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为单发,少数可累及两个以上的部位。病变大多数不超过0.5 cm,高起或不高起粘膜表面,20%表现为无色素性。最常累及的部位是牙龈、腭,其次是颊、唇粘膜、牙槽嵴和唇红部。镜下根据痣细胞的部位可分为交界痣、粘膜内痣、复合痣。交界痣痣细胞局限于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区。皮内痣或粘膜内痣痣细胞位于结缔组织内。复合痣痣细胞同时存在于上皮和结缔组织内。

6.口腔癌的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口腔癌的临床主要表现。

答案要点:口腔癌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酗酒,烟酒之间具有很强的协同作用。

口腔癌早期经常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患者可能出现红色病损、红白相间的病损或者白色病损。多数患者就诊时为局部晚期症状和体征,粘膜增生、溃疡和疼痛。耳部的牵涉性疼痛,口臭、语言、张口和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和疼痛、出血、消瘦、颈部肿大是常见的口腔癌晚期的症状。

第11篇: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优秀)

A

A型人格:总是不断的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在必要的情

况下,对阻碍自己的其他人进行攻击。

B

不确定性规避:一个国家的人民喜欢结构化而不是非结构化情境的程度。 保健因素:诸如管理质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这些因素,当这些因

素充分时,员工便没有了不满意感。

报酬:泛指雇员做出有偿劳动而获得的回报,包括工资和其他项目,以及非现金

的各种员工福利。

C

操作性条件发射:一种条件发射类型,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惩罚与忽视: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品德行为作出否定的评价或设置了令人不愉快

的条件,目的在于控制和促进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称为惩罚。取消

维持莫伊行为的所有强化物的方法称为忽视。

长期取向: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强调未来,节俭和持久。

创造性:产生新颖而实效想法的能力。

承诺的升级:人们一直固守着某项政策,尽管有明显证据表明该决策是错误的。 成就需要: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从众:个体依据群体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D

登门坎效应: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

请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现象,就

更有可能接受更大的需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一级一级的往上,这样就更容易登上高处。

短期取向: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强调过去和现在。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他常常受到最近接触的其他人的

影响。

代表性偏见:不恰当的认为现在的状态与过去的一致,并按此评估一件事的可能

性。

动机: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地位:指的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 德尔菲法: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团

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

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

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多功能型团队:有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走到了一起的

目的就是完成某项任务。

E

ERG理论:包括三类核心需要: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也被称作反社会行为或工作场所的无礼行为),是指违反

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危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工作满意度: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总结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的感觉。

工作参与:他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的

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工具价值观:是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个人主义:指人们喜欢以个体为活动单位而不是成为群体成员进行活动的程度,

他们认为个人权力高于一切。

告密者:向组织内外的权威机构报告他们雇主不道德行为活动的个体。

工作扩大化:工作的横向发展,通过增加员工完成任务的数量和变化性,从而使

工作本身更具多样化。

工作丰富化:指工作的纵向发展,他增加了员工对于工作在规则,执行和评估方

面的控制程度。

工作轮换:一名工人定期从一项任务轮换做另一项任务。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的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工作群体:成员进行相互作用主要是为了共享信息,进行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

好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工作团队:团队队员努力地结果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

H

互动群体:一种典型的群体,群体成员面对面的相互作用。

J

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一种类型,个体对那些并不产生反应的刺激做出回应。 积极强化:在实施强化与惩罚的过程中,如果呈现某事物,导致行为者愉快并使

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频率增加,称为积极强化。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

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集体主义:人们生活在具有严谨架构的社会中,期望得到同一群体的其他人的照

顾和保护。

基本归因错误:当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是我们总是倾

向于低估外部因素,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决策:在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

较低层次的需求:通过外部得到满足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较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内部得到满足的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

现需要。

激励因素:指能够对被激励者的行为产生刺激作用,从而调动起积极的因素,他

代表被激励者最本质的需求。

角色: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认同/角色同一性:在一种角色当中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

角色期待: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控制点:个体对自己掌握命运程度的认知。

刻板印象:基于某人所在团体知觉判断某人。

L

流动率:指员工永久的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 理性:在具体的限定条件下做出的稳定的,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路西法效应:指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罪行,这种人的性格变化被

称为“路西法效应”。

M

模型:模型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的概括。

马基雅维利主义:个体讲究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够替手段辩护

的程度。

锚定偏见:把信息固定在初始阶段,一旦固定,我们就无法对接下来的信息作出

全面的判断。

麦考利兰的需求理论:认为成就,权利和归属是三种可以解释动机的重要因素。 目标设置理论:关于目标的具体化,挑战性和绩效反馈会导致更高的绩效的理论。 目标管理:一中包括了目标,员工参与,明确的时间阶段,对目标过程反馈的方

案。

名义群体法:一种群体决策方法,个体成员面对面综合他们的判断,但以一种系

统而且独立的方案进行。

N

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它是对个体所能做的事情

的一种评估。

内控型: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的人。

男性气质: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它描述文化支持男性角色如成就,权力及控制力

的程度。

女性气质: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它描述文化支持男女之间差异小,强调男女平等

的程度。

内在报酬:是指员工由于工作本身而获得的精神满足感,是精神形态的报酬,包

括:参与决策权,自由分配工作时间与消费方式;较多的职权,较有兴趣的工作,活动范围的多样化。

P 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坏

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Q

缺勤率:没有来上班的现象。

权变变量:情境因素,调节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变量。

情感成分:态度中的情绪或感情的一部分内容。

权力距离: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机构和组织内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纳和

认可程度。

权力需要:控制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而不以其他方式行为的需要。

期望理论:个体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采取行动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该行动能给自

己带来某种结果的期望程度,以及这种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

期望概率:某人认为他所能的得到的结果的概率。

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

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

在群体内聚力量。

群体思维:由于群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有少数派提出的

不受欢迎的观点。

群体偏移:群体决策与群体成员的个人决策风险上存在差异,群体决策可能更为

保守或更为冒险。

R

认知成分:态度的信念或观点的一部分。

认知失调:指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和谐。

人格: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人格特质:用于描述个体行为的一些持久而稳定的特点。

认知评价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对原来受到内部奖励的行为进行外部奖励时,则

可能会降低个体的总体动机水平。

S

生产率:对工作绩效的测量,包括效果和效率两个方向。

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进行学习。

随机错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预测随机事件的结果。

社会惰化:个体与他人共同工作时,比自己单独工作付出的努力更少的倾向。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人物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

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在场(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

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但是对于复杂人物或者不熟练任务,情

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次的情形,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

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表现最为激烈。

体质能力:能够成功的从事要求耐力,手指灵活性,腿部力量以及其他特点的工

作能力。

态度:是关于事物,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

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内心感受。

投射作用: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想象与观念的过程,鼓励人们提出各种备选方案,杜绝

人和对这些观念的批评意见。

W

外控型:认为外界的力量如运气和机会控制着自己命运的人。

问题:事件的当前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异。

外在报酬:指单位针对员工工作作的贡献而支付给员工的各种形式的收入,包括

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股票期权以及各种间接货币形式支付的福利等。

问题解决型团队:有相同的一部门的5—12名计时工组成,他们每周用几小时来

会面,讨论如何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等问题。

X

系统研究: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

论建立在科学论证之上。

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学习:在经验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消极强化:当一种反应之后人们做出的是中止或逃离不愉快的行为时,称为消极

强化。

行为成分: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和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选择性知觉:个体在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对看到的内容作

出解释。

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求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且,任何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下

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X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不喜欢工作,懒惰,逃避责任,必须强迫他们工作。 效价/目标价值:一个心理学概念,市值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人需要的价值。 心理契约:管理层期望员工做什么的一种不成文的协定,反之亦然。

因变量:由于受到自变量的影响而引起的反应。

晕轮效应: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从而形成总体

印象。

有限理性:个体建构简化的模型来作出决策,他们从问题中抽取的重要的特点,

而不是抓住问题的所有复杂面。

易获性偏见:人们倾向于那些容易获得的信息作出判断。

验证偏见: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赢家诅咒:拍卖活动中的赢家一般都对战利品支付了太多的金钱。

Y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喜欢工作,有创造性,愿意承担责任,能够进行自我引

导。

羊群效应: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更从大众的思想行为,也被称为“从

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的意见和看法,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Z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他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直觉:一种未必得到研究支持的感觉。直接感觉,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 直觉决策: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

自变量:导致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他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

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有效的运作和作用。

传记特点:即个人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他们是客观的而且

很容易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得到。

自我知觉理论:在事实发生之后能够使已经发生的活动讲的通的一种态度。 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之间的认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

种心态。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喜好以及自身价值的认知。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个体愿意用他的整个生命去实现的目标。 自利偏差/偏好(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和组织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

如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同事)。

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A未能准确的认识B,但这种认识所产生

的预期却导致了B行为符合A最初的过程。

自我实现: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动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能和自我

实现。

自我效能感: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

自我管理团队:由10—15人组成,承担了很多以前由主管承担的责任。

第12篇: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3、潜在写作:指17年和*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4、“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5、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6、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7、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采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8.朦胧派:一九八〇年开始出现于诗坛。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9、“新生代”诗人: 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加上“朦胧诗”的讨论和新潮诗歌长时间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些“归来”诗人的创作渐趋沉寂。与此同时,推动新潮诗歌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后期创作,也更加热衷于艺术实验,迷恋抽象观念,因而也愈来愈远离现实生活和读者的感性经验。加上其中的一些骨干力量先后脱离国内诗坛,或转向其他体裁的文学写作,“朦胧诗”的创作和讨论的浪潮也开始消歇。在这期间,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

10.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11、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12.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1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14、“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动因是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在这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5、先锋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它的创作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或运用意识流结构手法,通过联想进行时间空间对比;或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精神深处的荒诞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锋文学的发韧之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临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是代表作。

16、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17、新写实小说: 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

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肩虚待儿媳三兰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全村生活的极端贫困,所吃或赖以活命的食物,就是地瓜糊。

2、小村的浪漫与传奇故事。如流浪汉露筋与瞎眼女闪婆浪漫野合的故事,农民金祥千里买鏊子改变了小村的食物方式的故事,独眼义士三十年寻妻的传奇,庆余要饭被金祥收留。对乡村那种自由、充溢生命力、执着的生命形态的张扬。

3、小村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故事。而当小村边煤矿的开发后,小村便不存在了。体现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所谓乡村文明的挽歌。

9、写实文学: 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0、“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

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肩虚待儿媳三兰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全村生活的极端贫困,所吃或赖以活命的食物,就是地瓜糊。

2、小村的浪漫与传奇故事。如流浪汉露筋与瞎眼女闪婆浪漫野合的故事,农民金祥千里买鏊子改变了小村的食物方式的故事,独眼义士三十年寻妻的传奇,庆余要饭被金祥收留。对乡村那种自由、充溢生命力、执着的生命形态的张扬。

3、小村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故事。而当小村边煤矿的开发后,小村便不存在了。体现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所谓乡村文明的挽歌。

9、写实文学:

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0、“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第13篇:名词解释

1.广告主:进行广告者,是指提出发布广告的企业、团体、个人。

2.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 理论 策略 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

3商品销售广告:以销售商品为目的,从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的广告形式。

4广告诉求: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促使其采取购买行动的广告表达方式。

5理性诉求广告:采取理性的说服手法,有理有据的直接论证产品的优点和长处,让顾客自己判

断并进而购买使用的去求广告

6感性诉求广告:采取感性的说服方式,向消费者诉之以情使他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好感并进而购买使用的诉求广告。

7速效广告:指广告发布后要求立即引起购买行为的一种广告又叫直接行动广告。

8企业形象广告:已建立商业信誉为目的的广告,他不直接介绍商品和宣传商品的优点,而是为了增强企业的自身形象。

9IAA(亚洲广告协会联盟)国际广告行业组织的出现是现代广告业的重要标志之一。IAA成立于1978年,由亚洲地区的广告公司协会、与广告有关的贸易协会和国际广告协会在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分会组成。亚广联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各个分会按国家或地区先组成亚洲广告联盟国家委员会,然后以国家委员会的名义加入亚广联。国际性广告行业组织的出现,对于协调、促进各国广告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广告业务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市场营销: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市场营销进行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对商品劳务或观念的构想、定价、促销和分校计划执行过程。以实现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从微观角度讲,所谓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适应和利用外界环境,通过市场达成交易,满足现实或潜在需求的综合性经营活动。

11消费者行为:是人类进行生活中各方面的交换时表现出来的情感,认知行为和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

12目标市场营销:企业只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把整个市场划分成许多分市场,然后选择其中适应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分市场作为营销开发的对象。这种做法市场营销学成为目标市场营销

13市场细分: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调查、分析不用消费者在需求、资源、地理位置、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别,然后把基本特征相同的消费者归入一类,使整个市场变成若干“细分市场”

14广告的真实性原则:主要指广告的经济信息和文稿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虚夸更不能伪造。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也是现代广告事业最基本的原则。

15广告的思想性原则:所谓思想性,是指广告的内容和形式要健康向上,符合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要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6广告的艺术性原则:主要指广告活动要运用艺术手段,借助于音乐、会滑、摄影、文学等艺术表现形式来加强广告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消费者的感染作用。以期提高整个广告活动的效力,进而增强广告作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里效益。

17广告的计划性原则:是指开展广告活动时必须哟计划有步骤有条理的进行,在进行广告活动之前,必须对未来的广告活动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安排,以保证广告活动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

18广告运作:只在现代广告中,广告发起、规划和执行的全过程。广告运作是广告主体的主要行为

19广告运作的内部环境: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广告运作的条件和因素,它又称围观或可控环境。

20销售百分比法:按照这种方法来确定下一年度的广告预算,就是用企业本年度的产品销

售总额或对下一年度销售总额的预测乘上一个广告费用的百分比一次得到下一年的广告预算。

21广告调查:是围绕着广告活动而展开的所有调查工作,他从属于市场调查。是市场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直接信息:指用通用符号所传达的广告信息

23发散创意法:以广告主体为圆心,通过想象联想幻觉等心理思想过程,诱发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发散创意法的特点是求异性,它不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使思维在同一圆心朝着不同的方向拓展,从而产生众多的方案。

24形象创意法:是广告创意人员在广告策略的指引下,运动分析综合比较类比等逻辑方法对已有的意念进行改造加工组合拼接最终建立新的意念形象

25广告构图:是在预定的规格、版面内按照美学原理将广告标题、插图正文等构成要素,以符合信息传递规律和广告目标要求的方式加以布局组合,以实现最好的视觉效果。

26户外广告媒介:是指运用室外的传播手段进行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霓虹灯、路牌、招贴车船等都属于户外广告媒介的范围。

27流动性媒介:依靠媒介本身的流动,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如报纸发送到受众手中,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送信息,流动性媒介适用于手中相对固定的广告信息传播。

28想对流动性媒介:媒介本身处于静止状态,但受众却是经常不断流动的,如路牌橱窗金属造型等

29媒介计划:为把广告信息最有效的传达给目标受众,根据广告目标的要求,在一定的费用内,对广告媒介进行的策划就是广告媒介计划。

30媒介组合:所谓媒介组合,实际上是对媒介计划的具体化就是在对各类媒介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受众心理媒介传播特点以及广告预算的情况,选择多种媒介并进行有机组合,在同一时期内,发布内容基本一致的广告。

31拖拉推出策略:既广告推出的时间早于商品进入市场的时间,用广告拖拉出商品,目的在于事先制造声势,先声夺人。

32受众:从狭义上说,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信息受传者,从广义上说,一切在信息交流活动中的信息接收方,都可以称为“受众”

33消费者:是指物质资料或劳务活动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从狭义上理解,消费者就是消耗商品或劳务使用价值的个体,而从广义上看,产品或劳务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都是消费者。

34广告效果:广告作品被广告受众接触,并产生各种各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带来相应的变化,这种影响和变化就是广告效果。广告效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下一的广告效果是指广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及广告传播促进产品销售的增加程度,也就是广告带来的销售效果,广义的广告效果则是指广告活动目的的实现程度,是广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变化的总和,包括广告的经济效益,心里效益,社会效益等。

35视听率:是收看收听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节目的个人或坚挺数占拥有电视机收音机的个人或家庭数的百分比。

36广告完成稿:是指已经设计制作完成,但还未进入媒介投放阶段的广告作品样本,如电视广告样片报纸杂志广告样稿等。

37广告的经济效果:又称销售效果,是指广告活动促进产品或劳务的销售增加企业利润的程度。 38广告组织:是承担广告经营活动任务的主体机构。包括各类专业广告公司,企业广告部门,媒介单位广告部门以及广告团体组织。

39综合型广告代理公司:即一般人所谈及的广告公司,这种广告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市场调查,广告计划拟定与执行,广告的设计与创作,选择媒介,制定预算,广告

效果预测,信息反馈处理,公关服务等。

40专项服务型广告代理公司:只承担广告活动中的部分工作,如有的广告公司只负责承担广告的创作制作和发布,不承担或只承担简单的广告策划与广告调查。这类公司只能帮助企业广告部门解决某些特别的需要。

41广告代理商:也是专业广告组织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本身不承担广告的创作和制作任务,只承担广告主与广告媒介之间的联系工作,负责为广告主寻找广告媒介,或为广告媒介寻找广告主,从中收取佣金,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广告经纪人。

42广告制作机构:一般是一些美术社,摄影社,装潢社等,他们只负责广告的设计创作和制作,而不负责广告的策略和发布,只收取制作费用。

43广告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广告管理机关依照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干预手段,对广告行业和广告活动进行的监督、检查、控制和指导。

44广告审查制度:是指广告审查机关在广告交付媒介发布前,对广告主的主体资格,广告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和有关证明文件或材料进行的审查,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广告管理制度

45广告业务档案制度:是指广告经营者(包括广告发布者)对广告主所提供的关于主体资格和广告内容的各种证明文件材料以及在承办广告业务活动中涉及的承接登记,广告审查,广告设计制作,广告发布等情况的原始记录材料,进行整理保存并建立业务档案,以备随时查验的制度。

46广告公司的客户代理:指广告公司全面代理广告客户的各项广告活动。广告客户必须委托有广告代理权的广告公司代理其广告业务,不得经行与广告媒介单位直接联系发布广告(此限定不包括分类广告)

47实费制:指按实际的成本支出和劳务支出计算广告代理费,而不以一定比率支付代理佣金。 48效益分配制:是指广告公司从其代理广告的实际销售中,按一定的比例获取利润,如果广告不能产生实际的销售,则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回报。

49国际广告传播一体化策略:即以统一的广告主题和内容,统一的创意和表现,在各目标市场国实行一体化传播。

50国际广告传播当地化策略:即针对开展广告活动的不同目标市场国的特点,制作不同广告诉求 创意和表现的广告作品

第14篇:名词解释

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13.鲁迅的杂文是植根于时代生活的,但从杂文的历史线索来看,它又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的承传与发展。

14.1911年,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怀旧》的小说。

15.在鲁迅的后期,他更加集中精力从事(杂文)的创作。

16.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17.“(宁信而不顺)”是鲁迅整理古籍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18.与正视现实的人生哲学相联系的是鲁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对(奴才)哲学的否定。

19.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20.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1.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

2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2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24.“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

25.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26.《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

27.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28.鲁迅主张对外来文化采取“_拿来主义”的态度。

29.《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30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31.杂文是鲁迅一生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3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3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

34.鲁迅评价“摩罗诗人”的特点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35.“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

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39._《坟》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

名词解释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 ,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 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

17、“宴之敖者” 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

40._杂文_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_(奴才哲学)。

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

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49.“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铲共大观》。

50.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16本,其中三本是以(且介亭)为题。

52.在《野草》中的《立论_》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

53.《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对应物),使诗意显得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54.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_意象”,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55.鲁迅认为《诗经》中,《风》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

56.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_(不得帮忙)_的不平”。

57.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_(唐)_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58.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9.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文化)_的观念分不开的。

60.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_汉文学史纲要_》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61.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_,或(毁灭)”。

62.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_》三部书。

63.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

64.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_,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65.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

66.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67.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68.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

69.鲁迅翻译了日本(鹤见佑辅)_的《思想·山水·人物》。

70.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他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_国民的灵魂。单项选择题

1.(史家)手法是鲁迅杂文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2.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主要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鲁迅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儒林外史》)的主要特点。

4.在天物、思理、美化、神思等艺术美的要素中,鲁迅特别强调的是(思理)这一要素。

5.鲁迅认为,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

6.(《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7.鲁迅指出,幽默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

8.(《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开创时期的杰出之作。

9.鲁迅一生共创作了(16)本杂文集。

10.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注;史沫莱特、巴特勒特是美国人。

11.鲁迅小说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既表现了作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透视力,同时也表现了他所一贯坚持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

12.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主要有(《汉文学史纲要》)。

13.鲁迅的叙事性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14.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即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另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

1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热风》)。

17.鲁迅的杂文向来有形象与逻辑相统

一、(抒情与议论相统一)的特点。

18.鲁迅早期的翻译,曾受(严复)的影响。

19.在谈到文学翻译的信达不可兼得时,鲁迅早年主张(宁信而不达)。

20.鲁迅的抒情性散文集是(野草)。

21.鲁迅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22.收入鲁迅早期用文言文撰写最多的杂文集是(坟)

23.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

24.1923年,茅盾,沈雁冰在《读〈呐喊〉》一文中,称读鲁迅的小说简直感到“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2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 热风)。

27.鲁迅的学术著作(汉文学刚要)是我国第一部用新观点写成的文学史。

28.鲁迅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29.鲁迅指出(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

30.鲁迅的杂文创作塑造了一系列(象征性)的形象。

31.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32.鲁迅认为幽默的审美特征是(C)。

A.婉而多讽 B.哀而不伤 C.笑中多苦,幽默含讥 D.乐而不淫

33.鲁迅评价雪莱的诗歌创作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

34.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的进化的)观念。

35.在日本求学时,鲁迅主要受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36.《野草》的第一篇《秋夜》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

37.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但却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精粹凝练、深广浑厚)。

38.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39.鲁迅整理古籍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到了“(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地步。

40.鲁迅的杂文作为一部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41.鲁迅在《野草》中着重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创作了富有诗意的(思想分析)的散文诗篇。

42.(《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43.鲁迅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方法。

44.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风是(自然飘逸,和平冲淡)。

45.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CA)的观念。

A.辩证的进化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不断进化

46.鲁迅在一篇小说的结尾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篇小说是(故乡)。

47.“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灯下漫笔》。

48.赞扬《野草》“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作家是(许寿裳)。

鲁迅把清代小说分为若干类,其中属于讽剌小说的是《儒林外史》。 简答题

1.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1.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

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2.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3.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4.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5.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6.《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

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7.“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8.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19.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

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

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

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 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⑥。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8.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大致可归为哪几大内容?请结合鲁迅的小说创作特点,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答:理性精神 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9.结合你对鲁迅杂文的阅读理解,试论述鲁迅所刻划的“叭儿狗”、“媚态的猫”、“挂着小铃铎的山羊”等一类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

10.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答: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11.近二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主要进展。

答:(1)从读后感式的单篇分析进入到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2)从单一的视角进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3)从单纯创作技巧的分析进入到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高度来评价。 (4)对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入到“多种创作方法”的争鸣。(5)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2.谈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中的“真美”的内涵。

答:鲁迅的“真美”的内涵,主要是反对以“观念的真实”来代替“感情的真实”,也就是说以“移人情”的观点来对抗“持人性情”的封建主义的传统美学观。

所谓“持人性情”,是从孔子流传下来的诗论,目的是要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

鲁迅提出的“移人性”说,则是要求文艺创作具有真实感情的形象,来启发人的个性的发扬,亦即个性解放。

双项选择题

1.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他为什么写小说,是抱着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改良人生)。

2.鲁迅称自己创作的小说特点具有(表现的真切、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3.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描写内容的历史纵深感)。

4.(解剖民族心理、挖掘社会病根)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5.散文诗《野草》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追求表现上的蕴藉、含蓄)。

6.茅盾先生在评价《故事新编》时指出,(演绎历史)、(将古代与现实错综交融)是其一大特点。

7.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为人生)、( 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8.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包括(幽默小说)、(讽刺小说)、写实小说等,都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找到典范性的先例。

9.鲁迅的杂文是适应“五四”(“文学革命”)以至(“文体革命”)而问世的。

10.鲁迅重视杂文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11.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主张发扬真美、移人性情)、(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

注:第三“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

12.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稽康集》。

13.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

14.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

15.在1928年前后所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指责鲁迅为(落伍者)、(封建余孽)。

16.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抱着(启蒙主义)、以“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17.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18.鲁迅说自己杂文创作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与抗争、针砭时弊。

19.鲁迅要求的美,主要是_____、_____和“有力”与“愉快”,(而非狂欢和粗暴。。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

20.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稽康集》、《古小说钩沉》。

21.鲁迅说,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可分两大类,一是____、二是____.(写实文学、抒情文学)

A.廊庙文学 B.山水文学C.写实文学 D.山林文学E.抒情文学。

22.对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介绍,鲁迅突出了他的_____、_____特点。(AD)

A.理想主义B.英雄主义C.对理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D.浪漫主义E.乐观主义

23.鲁迅一向来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___选材不宜过严/批评要慎重。

24.鲁迅小说创作特点。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25.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26.(解剖民族心理)和(针砭时弊)在鲁迅杂文创作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

27.散文诗《野草》着重表现了鲁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具有(追求表现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特点。

28.鲁迅介绍的摩罗诗人,主要有(拜伦)、(雪莱)。

29.鲁迅整理古籍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EB)。

A.古代史地 B.古代小说C.《诗经》D.神话传说E.《史记》 简答题

1.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对于幽默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

11.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2.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

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3.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4.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5.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6.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7.《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

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8.“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9.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20.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

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

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

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

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

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

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

(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

(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

(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

(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

(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2)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

(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 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⑥。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8.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答: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并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并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

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

(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

(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他抑优美,扬崇高,是从他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9.近二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主要进展。

答:(1)从读后感式的单篇分析进入到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2)从单一的视角进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

(3)从单纯创作技巧的分析进入到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高度来评价。

(4)对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入到“多种创作方法”的争鸣。

(5)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0.谈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中的“真美”的内涵。

答:鲁迅的“真美”的内涵,主要是反对以“观念的真实”来代替“感情的真实”,也就是说以“移人情”的观点来对抗“持人性情”的封建主义的传统美学观。

所谓“持人性情”,是从孔子流传下来的诗论,目的是要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

鲁迅提出的“移人性”说,则是要求文艺创作具有真实感情的形象,来启发人的个性的发扬,亦即个性解放。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

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39._《坟》是鲁迅的第一本杂文集。

40._杂文_是鲁迅一生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_(奴才哲学)

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

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_”。

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49.“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铲共大观》。

50.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16本,其中三本是以(且介亭)为题。

52.在《野草》中的《立论_》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

53.《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对应物),使诗意显得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54.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_意象”,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55.鲁迅认为《诗经》中,《风》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

56.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_(不得帮忙)_的不平”。

57.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_(唐)_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58.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9.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文化)_的观念分不开的。

60.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_汉文学史纲要_》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61.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_,或(毁灭)”。

62.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_》三部书。

63.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

64.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_,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65.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

66.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67.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68.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

69.鲁迅翻译了日本(鹤见佑辅)_的《思想·山水·人物》。

70.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他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_国民的灵魂

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13.鲁迅的杂文是植根于时代生活的,但从杂文的历史线索来看,它又是对(我国古代散文)的承传与发展。

14.1911年,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怀旧》的小说。

15.在鲁迅的后期,他更加集中精力从事(杂文)的创作。

16.鲁迅曾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

17.“(宁信而不顺)”是鲁迅整理古籍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18.与正视现实的人生哲学相联系的是鲁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对(奴才)哲学的否定。

19.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20.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1.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

2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2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24.“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

25.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26.《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

27.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28.鲁迅主张对外来文化采取“_拿来主义”的态度。

29.《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30.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31.杂文是鲁迅一生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3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3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

34.鲁迅评价“摩罗诗人”的特点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35.“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15篇:名词解释

目 录

——中央“八项规定”……………………………………1 2 ——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3 ——省委“双十条”………………………………………4 ——全省双联行动目标任务…………………………………4 ——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5 ——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6 ——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目标…………………7 ——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9 ——王三运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10 ——中共临夏州委 “五要十不准”规定…………………12 ——临夏州“111533”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布局……13 ——临夏州“4+5+5”项目行动计划……………………14 ——临夏州“1137”工作要求…………………………16 ——“临夏精神”………………………………………16 ——“151”工作…………………………………………17 ——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规定……………………………………17 ——临夏县2014年的工作………………………………18 ——临夏县“1223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19 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的“八项规定”

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1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中央纪委“六项禁令”

1、严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拜年活动。

2、严禁向上级部门赠送土特产。

3、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

4、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

5、严禁超标准接待。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参加会议、检查工作等,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执行。

6、严禁组织和参与赌博活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

主体:市、县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延伸部门和乡镇、村、社各级干部。

目标:改进工作作风。

焦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着力点: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步骤: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大体安排8个月时间,2014年9月基本完成。

(一)学习教育、听取意见;

(二)查摆问题、开展批评;

(三)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实施、有序推进和发挥行业系统指导作用,突出针对性,鼓励探索创新。

组织领导:一要落实领导责任;二要加强督促检查;三要抓好宣传引导;四要坚持统筹兼顾。

甘肃省委常委会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的“双十条”

一、勤俭意识要牢固树立。

二、各类会议要简约俭朴。

三、节庆活动要从简安排。

四、公务接待要狠刹浪费。

五、慰问活动要严格规范。

六、“三公”经费要全面压缩。

七、楼堂馆所建设要从严控制。

八、节俭措施要落实见效。

九、监督检查要切实强化。

十、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

全省双联行动目标任务

“八个全覆盖”:一是实现小额信贷业务全覆盖。二是实现融资担保服务全覆盖。三是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四是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输转全覆盖。五是实现乡村公路建设全覆盖。六是实现公共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全覆盖。七是实现“两委”办公服务场所全覆盖。八是实现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社全覆盖。

“五件实事”:一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着力解

4 决好农村“两委”软弱涣散问题;二是力争使特困户的危房全部得到改造;三是推进闲臵土地合理有偿流转;四是关心村内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五是为贫困村0-3岁的儿童捐赠营养包。

“六项任务”: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

省委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

“3341”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力争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

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就是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

实施三大基础建设,就是要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就是要把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齐头并进、共同发力的产业方向

5 和工作格局。

力争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以强劲的投资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365”即: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五大支撑,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

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就是着眼于实现布局区域化、园区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循环高效化,壮大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特色产业。

强化五大支撑,就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保护。

6 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目标

“1”即: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

“2”即: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即: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所有片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80%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5%,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6”即: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六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16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解决现有1.84万户8.3万人的无电问题,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适宜地区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7 得到普及。

富民产业培育方面。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到2017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23.7万户112万人完成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金融资金支撑方面。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到2020年,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层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到2016年,50%的建制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片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建制村有综合性村民活动中心,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能力素质提升方面。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8 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 增收目标:到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从3909.4元增加到8001.1元,年均增长15.4%,保持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势头。

增收渠道: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保持在8%左右。二是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6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左右。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面积、产值达到200万亩、200亿元,蔬菜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8%以上。四是做精做强区域特色产业,以林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8%以上。五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0亿元,增加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六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使更多农民实现就业和增收。七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50%左右。八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保障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二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对农业资金和资源整合。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民增收的考核、奖励制度。

9 王三运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

上的讲话精神

王三运强调,第二批活动任务艰巨繁重,全省各级各单位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统筹谋划中精心部署、扎实推进,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头、起好步、见实效。一要准确把握中央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主题不变,把牢为民务实清廉这个活动主题,不断强化为民靠民、务实求实、廉政勤政的意识;始终坚持镜头不换,把牢反对“四风”这一核心任务,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走神、不散光;始终坚持程序不减,把牢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确保切实改进、真正提高。二要准确把握基层特点,就是要深刻认识基层的特殊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周密部署。从基层性质来说,要从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高度,从联系群众“桥梁纽带”、服务群众“一线阵地”、凝聚群众“战斗堡垒”的定位,来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批活动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从活动开展来说,第二批活动涉及范围更广泛、覆盖人数更庞大、活动要求更细致、面临情况更复杂,工作难度更大、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从突出问题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列举的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市县直属单位、执法监管部门和

10 窗口单位及服务行业、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其他基层组织存在的“四风”问题表现,在我省各级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和单位还相当突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对号入座、全面查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和克服。三要准确把握科学方法,更加注重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更加注重敞开大门、群众参与,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更加注重上下协力、衔接带动,扎实有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四要准确把握重点任务,突出学习教育、在升华思想上求实效,突出问题导向、在改进作风上求实效,突出群众关切、在为民服务上求实效,突出基层基础、在强基固本上求实效,确保活动成果群众满意、组织满意。

王三运强调,开展好活动必须加强领导,在从严要求中把关定向、务求实效。要确保领导责任落实到位,主体责任要严格落实,直接责任要细化实化,第一责任要主动承担,切实把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在手上;确保指导督查力度到位,督查要严、指导要深,敢于唱黑脸、当包公,有力督促各单位整治“四风”顽疾;确保舆论引导跟进到位,主题宣传要注重实效,典型报道要大张旗鼓,揭短亮丑要不留情面,反映呼声要客观及时,努力营造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确保活动单位统筹到位,在巩固第一批活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统筹不同层级活动、做到协调推进,统筹活动开展与当

11 前工作、做到两手齐抓,以群众满意的实效抓好教育实践活动,以优良的作风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崭新篇章。

中共临夏州委常委会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的“五要十不准”规定

五项要求: 一要深入调查研究。 二要精简会议文件。

三要减少检查考核和应酬性活动。 四要热忱服务群众。 五要厉行勤俭节约。 十条不准:

1、不准在执行上级决定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2、不准在研究全局性问题和重要事项时,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3、不准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

4、不准借各种名义用公款相互宴请,不得参加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得用公款报销或支付应由

12 个人负担的费用。

5、不准脱离实际、弄虚作假、虚报工作业绩。

6、不准大办婚丧嫁娶事宜,或借机敛财,不得参加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

7、不准在执行政策中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吃拿卡要。

8、不准借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开会、参展等名义用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

9、不准违反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或者使用公务用车,不得私驾公车。

10、不准在调研、检查、考核时搞边界迎送、铺设地毯、摆放鲜花、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赠送礼金礼品。

临夏州“111533”总体发展思路

和发展布局

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州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一面旗臶,紧盯一个目标,围绕一个统揽,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建设三大基地、三个经济带、两个示范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生态优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

13 一面旗帜,就是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落实党的基本民族理论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个目标,就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个统揽,就是以创建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为统揽。

五大战略,就是深入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商旅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战略。

三大基地,就是把临夏打造成依托兰州面向藏区的物流集散基地,全国乃至世界穆斯林群众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兰州都市圈休闲度假的旅游基地。

三个经济带,就是打造沿黄、大夏河、洮河——广通河以线串点、三个特色产业经济带。

临夏州“4+5+5”项目行动计划

“4+5+5”行动计划即:打造四大战略平台、推进五大项目群建设、发展五大重点产业。

打造四大战略平台:一是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二是国家级“黄土高

14 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三是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四是甘肃中南部省级民族经济协作区建设。

推进五大项目群建设:一是推进交通项目群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推进水利项目群建设,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群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四是推进生态项目群建设,建立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推进社会事业项目群建设,实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一揽子”项目工程。

发展五大重点产业:一是持续发展以特色种植、草食畜牧为主的传统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品质绿色化、经营产业化。二是全力发展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主的区域首位产业,努力把临夏打造成兰州都市圈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特色文化州。三是做大做强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临夏打造成穆斯林群众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非公经济为主的富民多元产业,使之成为带动城乡居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五是培育发展以水电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把临夏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和装备制造基础件加工基地。

15 临夏州“1137”工作要求

第一个“1”就是要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个“1”就是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各项纪律规定。

“3”就是要扎实开展好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年、发展环境优化年和“实干苦干巧干落实年”活动,全力抓落实、干到位、创一流、争上游。

“7”就是要进一步强化7个方面的要求:一要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二要进一步加大科学谋划、抓主抓重、统筹协调和整体推动力度。三要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四要进一步强化打民族牌、走特色路意识,大力发展清真产业。五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六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七要进一步加强“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和151工作。

“临夏精神”

爱国守法、重商敬业、讲信包容、团结和睦

“151”工作

“151”即:一项维稳五项安全一项防灾减灾(简称

16 “151”)。一项即维护社会稳定,五项安全即强化交通、消防、校园、生产、食品药品,全力抓好一项防灾减灾工作。

中共临夏州委 临夏州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城乡居民收入

倍增若干政策规定

一、加大对玉米地膜饲草种植补贴力度。

二、实行能繁母牛母羊补贴。

三、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四、建立养殖业保险制度。

五、扶持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六、支持优质林果基地建设。

七、支持发展育苗产业。

八、支持发展药材种植。

九、实施职业培训转移就业工程。

十、实行劳务输转激励政策。

一、支持商贸旅游加工业。

二、实施创业就业激励政策。

三、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四、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

五、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

六、减少居民公共消费支出。

17 十

七、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

十九、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十、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二十

一、做大县级融资担保平台。

二十二、压缩“三公”经费,用于富民产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二十三、整合各方面的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富民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

二十四、本规定涉及补助资金坚持“摸清底数、造册登记、奖补新增、防止虚报冒领、公平公正、有序推进”的原则。

二十五、本规定自通过之日起执行,根据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作调整。

临夏县2014年的工作

奋斗目标是:到2014年底,实现生产总值31.06亿元,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42.22亿元,增长4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亿元,增长18.5%;大口径财政收入1.89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支出25亿元,增长1.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571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4769元,增长19.5%,各项指标略高于

18 州上指导额度。

发展支撑是:坚持上争支持、外扩开放、内生动力相结合,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和中部川区、北部塬区、西南山区发展,确保完成40亿元以上的建设体量。临夏经济开发区依托蒙牛产业园、厦门工业园等项目和招商引资,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中部川区依托县城、黄泥湾物流园区、新集教育园区、临夏砖雕文化艺术产业园等项目,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北部塬区依托生态文明小康综合改革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县、水利重点县、十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引黄济临、土桥镇综合开发、北塬塬头综合开发等项目,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西南山区依托全省扶贫攻坚试点县、三大流域综合扶贫开发等项目和双联惠农贷款,完成1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

临夏县“122336”扶贫攻坚行动

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三年重点突破、五年整体脱贫、八年全面小康

目标任务:

紧扣一个核心,即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

19 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达到或超过全省收入平均水平。

做到两个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落实两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到2016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1%以上;完成“空白村”卫生室建设,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以上,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争创三个全省一流,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和住房建设。到2016年,乡、村、社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农村道路通畅率、安全饮水普及率、自来水入户率、管网覆盖率均达到100%,对危旧房和土坯房全部进行改造,结束群众住危房和土坯房的历史。

实现“三个转变”。到2016年,实现分散扶贫向集中扶贫转变、整村推进扶贫向整流域连片开发扶贫转变、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实现“六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16年,贫困村动力用电实现全覆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普及。

富民产业培育方面。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

20 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富民产业对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富民多元产业体系。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到2016年,力争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群众应搬尽搬,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金融资金支撑方面。2013年底,实现所有建制村村级产业互助社全覆盖。到2016年,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到2018年,实现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到2020年,贷款资金占群众创业资金的50%以上,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层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保障方面。到2016年,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户户通广播电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四项制度全面落实,所有困难群众的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能力素质提升方面。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拿到技能资质证书。

21

第16篇:名词解释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1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14、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5、顿悟:也叫领悟,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领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实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16、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指示,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1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18、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9、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20、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利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21、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22、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23、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24、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25、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26、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或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27、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28、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29、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3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4、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35、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36、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37、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38、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3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0、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案例解析: 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 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 小怪,应正确对待。 那么,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呢 我们认为: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指责一番, 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不到其真正 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至犯错误。例如,他 们要求粉刷教室的墙壁,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结果不但没有把墙壁刷白,反而刷得更难看,甚至,把 教室的地板流了一滩滩水,把教室弄得更脏,严重的,刷墙的水还流到楼下教室里去了,把别班的教室搞 得很脏,闯下了“大祸”。诸如此类由于缺乏经验犯上错误是屡屡可见。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 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 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 而犯错误。例如,对某一件物品,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好奇心,他不管可看 不可看,可玩不可玩,可拆不可 拆,结果看起来了,玩起来了,甚至于拆起来了,导至了犯错误。 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至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 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江湖义气”是封建义气,这 是不好的东西,但他们却认为这是“够朋友”,把它当作好的东西,结果导至了犯错误。 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例如,有两个同学 在打架,他跑去制止,结果自己挨了一拳,他吃了这一闷拳,顿时火气上升,也打起来了,形成“二打一”, 结果犯了错误。 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根据前述,可以看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 放矢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加指责和批评不可能收到教育的效果,更不利 于学生对错误的改正! 其次,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我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 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不要老是揪住不放,动不动就当众“揭粑”。这样做, 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是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感到犯了一次错误就永不得翻身,抬不起头来;再是, 今后犯了错误再也不敢承认了,因为他承认了反而成了老师“整”他的把柄,那就只有不再承认了。因此, 教师正确的做法;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要允 许学生改正错误,决不能揪住不放。 再次,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最后,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既是错误,就 必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这样,既可使犯错误的学 生受到教育,也可使其他学生防患于未然。当然,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机智和艺术了。

第17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科研设计

2全面调查

3测验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5归纳

6内在效度

7直接观察法 8定量研究 9科研课程

10随机性的原则 11描述记录法 12事实性的问题 13个案法 14科研报告 15定性研究 16应用性课题 17研究计划 18整群抽样 19外在效度 20标准化测验 21教育经验总结法 22纵向研究 23课题论证 24因变量 25教育经验 26样本

27事件取样观察法

28科学研究 是人们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地在前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实加以掌握,分析,概括,揭露其本质,探索新规律的认识过程。

29假设 是对问题的假定的解释,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摄像和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程提出的可能的答案和尝试性设想。

30历史研究法 也称资料研究和文献研究法 31观察法

32叙述性观察法 33事件取样观察法 34教育实验法 35经验总结法 36行动研究法 37文献综述 38分层抽样 39测验法 40个案法 41抽样 42总体 42样本

43儿童发展研究 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

2简述影响问卷有效率的主要因素。

3教育实验中来自主试的无关变量主要有哪些?

4简述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

5简述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步骤。

6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7学前教育研究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和步骤? 8进行课题论证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9简述确定观察内容的要点。 10简述教育测验的主要类型。

11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教育实验法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12简述个案法常用的研究手段。

13简述学前教育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4简述选择科研课题一般包括的步骤。 15简述抽样的基本步骤。

16简述编选测试题目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7简述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18简述运用行动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9简述贯彻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伦理性的原则的要求。 20简述文献综述的内容。

21对要访谈的问题进行表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2简述测验法的特点。

23简述影响教育实验外在效度的无关变量。 24简述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第18篇: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cDNA与cccDNA:cDNA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的双链DNA;cccDNA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的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3.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 protein )

4.回文序列:DNA片段上的一段所具有的反向互补序列,常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5.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的翻译。 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在RNA的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的作用。 8.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9.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的核苷酸序列。

10.魔斑:当细菌生长过程中,遇到氨基酸全面缺乏时,细菌将会产生一个应急反应,停止全部基因的表达。产生这一应急反应的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PpGpp与pppGpp的作用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操纵子,而是影响一大批,所以称他们是超级调控子或称为魔斑。

11.上游启动子元件:是指对启动子的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的DNA序列,-10区的TATA、-35区的TGACA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12.DNA探针:是带有标记的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的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

13.SD序列: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4.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15.考斯质粒:是经过人工构建的一种外源DNA载体,保留噬菌体两端的COS区,与质粒连接构成。

16.蓝-白斑筛选: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分解生色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产生蓝色,从而使菌株变蓝。当外源DNA插入后,LacZ基因不能表达,菌株呈白色,以此来筛选重组细菌。称之为蓝-白斑筛选。

17.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的基因元件。

18.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 3’外切酶活性

19.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的目的DNA。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的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和已知的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0.融合蛋白:真核蛋白的基因与外源基因连接,同时表达翻译出的原基因蛋白与外源蛋白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蛋白质。

1.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现在习惯上用来专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被用做基因的载体。

2.启动子——是DNA分子可以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的部位,也就是使转录开始的部位。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转录的起始是个关键。常常某个基因是否应当表达决定于在特定的启动子起始过程。 3.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4.核受体——细胞内受体分布于胞浆或核内,本质上都是配体调控的转录因子,均在核内启动信号转导并影响基因转录,统称核受体。

5.hnRNA——核不均一RNA,即mRNA的前体,经过5’加帽和 3’酶切加多聚A,再经过RNA的剪接,将外显子连接成开放阅读框,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就可以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了。

6.分子杂交——互补的核苷酸序列通过Walson-Crick碱基配对形成稳定的杂合双链分子DNA分子的过程称为杂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性的,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探针已知序列进行特异性的靶序列检测。

7.基因组文库——将某种生物的基因组DNA切割成一定大小的片段,并与合适的载体重组后导入宿主细胞,进行克隆。这些存在于所有重组体内的基因组DNA片段的集合,即基因组文库,它包含了该生物的所有基因。

8.密码的简并性——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称为密码的简并性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52分) 1.简述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机制

答案要点:包括正负调控两种(—)阻遏蛋白的负调控①当细胞内有诱导物时,诱导物结合阻遏蛋白,此刻聚合酶与启动子形成开放式启动子复合物转录乳糖操纵子结构基因。②当无诱导物时,阻遏蛋白结合与启动子与蛋白质部分重叠不转录。(=)CAP正调控①当细胞内缺少葡萄糖时ATP→CAMP结合,CRP生成CAP与CAP位点结合,增前RNA聚合酶转录活性。②当有葡萄糖存在时CAMP分解多合成少,CAP不与启动子上的CAP位点结合RNA聚合酶不与操纵区结合无法起始转录结构基因表达下降。 2.简述转录的基本过程? 答案要点: 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模板的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转录的延伸和终止。

要求叙述各过程设计到的因子。

3.简述原核和真核细胞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的差异.答案要点:(1)起始因子不同;

(2)翻译过程(肽链延伸)因子不同; (3)终止因子不同。 要求详述其差异。

4.试比较原核和真核细胞的mRNA的异同.答案要点:①真核生物5‘端有帽子结构大部分成熟没mRNA 还同时具有3’多聚A尾巴,原核一般没有;②原核的没mRNA 可以编码几个多肽真核只能编码一个。③原核生物以AUG作为起始密码有时以GUG,UUG作为起始密码,真核几乎永远以AUG作为起始密码。④原核生物mRNA半衰期短,真核长。⑤原核生物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真核以单顺反子形式存在。

三、选择题

1、DNA复制中解开双螺旋的酶是(

) A.拓扑酶 B.解螺旋酶

C.DNA结合蛋白

D.连接酶

2、原核生物基因组中没有(

) A.内含子 B.外显子 C.转录因子

D.插入序列

3、mRNA中的遗传信息可来自(

) A.RNA B.DNA C.RNA或DNA D.蛋白质

4、决定大肠杆菌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子特异性的是(

) A.RNA聚合酶的σ亚基

B.RNA聚合酶的β亚基

C.RNA聚合酶的β'亚基

D.ρ因子

5、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转运氨基酸的RNA是(

) A.tRNA

B.mRNA C.rRNA D.hnRNA

6、翻译是从mRNA的(

) A.3'端向5'端进行

B.5'端向3'端进行 C.N端向C端进行 D.C端向N端进行

7、Western杂交用于下列杂交技术中的哪一个(

) A.DNA-DNA B.RNA-RNA C.DNA-RNA D.抗体-抗原结合

8、T4 DNA连接酶(

A.是一种分子质量为74kD的单链酶

B.既能催化平末端的连接又能催化粘性末端的连接 C.既能催化单链DNA的连接又能催化双链DNA的连接 D.催化连接反应时既可以ATP为能量又可以NAD为能量。

9、下列关于噬菌斑筛选法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噬菌斑颜色变化

B.对IPTG的分解能力的变化造成噬菌斑的变化

C.cI基因失活造成噬菌斑的变化 D.对X-gal的分解能力的变化造成噬菌斑的变化

10、构成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是(

) A.DNA B.核小体 C.螺线管 D.超螺线管

第19篇: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学记》: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 4,《大教学论》: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专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5,《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育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7,调查法: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制定教育规划,检查教育质量,总结教育经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8,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验法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9,统计法:通过调查,实验可以得到大量的数字资料,对于这些数字资料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只有运用统计方法,才能揭示出来。统计法是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对各种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10,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11,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12,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3,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发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一是所有的学生的素质都要得到提高,达到素质标准与要求。二是各种素质都要有所提高。

14,教育分流:人才培养的不同流向。指学校教育系统把授完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分成几个流向,使他们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5,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16,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17,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19,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等等,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0,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2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23,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2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5,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属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2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属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表现在: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7,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7,教育本质: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28,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29,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0,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 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3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 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32,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在他看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他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极权主义的工具。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杜威的主张有不少积极因素,如重视儿童的活动在教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试图把儿童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起来,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3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考察,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历史事实和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认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②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3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5,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和以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于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

36,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37,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近代学校兴起以来,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38,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39,教材: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40,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41,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它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捷克的夸美纽斯。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英国的斯宾塞。

42,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他们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应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43,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中学应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倡导者:英国教育家洛克。

44,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倡导者: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45,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内容,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48,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技巧:是指一种操作,动作的自动化。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谁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49,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50,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5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2,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4,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55,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57,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9,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60,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6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技术。

62,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B,要善问。C,要善于启发诱导。D,要做好归纳,小结。

6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指导复习,指导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C,加强辅导。D,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a,提高练习的自觉性。B,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要个要求。 6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a,作好演示前的准备。B,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C,讲究演示的方法。

66,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a,做好实验前的准备。B,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方法。C,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D,做好实验小结。 67,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a,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B,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C,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D,作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6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a,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

69,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研究法的基本要求:a,正确选定研究课题。B,提供必要的条件。C,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D,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70,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师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71,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72,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程序教学有:A,直线式程序:为斯金纳首创。这种程序把学习内容分成许多连续的小步子,每个学生学习时必须循序通过。但由于存在个别差异,有的学生通过快,有的学生通过慢。直线式程序的模式是:①—②—③—④—⑤。B,分支式程序。美国克洛首创。这种程序可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弥补直线式程序之不足。它的结构分主支与分支。它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支的大步子带有小步子。一种是多重选择。 7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4,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75,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6,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7,分组教学制: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韧,分组教学在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78,特朗普制:近年来,美国学校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这种教学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79,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80,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81,作业:因其在课外完成或常在家中完成故又称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

82,参观: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

83,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84,辅导: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独立专业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85,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86,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87,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88,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89,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小规模(班级)的常模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但科学的常模是经过大规模的多次的抽样测试、实验研究才能求得的。它宜于选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90,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它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91,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

92,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电教教材是电教媒体的灵魂。

93,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94,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95,道德教育: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任务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定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社会行为规范为准则。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95,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96,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要求。德育原则来自德育的实践,它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发展,充实的。 97,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98,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99,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100,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0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02,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0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04,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105,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106,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107,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108,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109,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110,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111,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过程。

112,美育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113,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1,灵活性。2,开放性。3,综合性。4,兴趣性。5,自主性。

114,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的集体。

115,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等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

116,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117,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118,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用法律规定教师的权利,是保障教师顺利工作、正常生活和维护教师利益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教师除了宪法规定的一般公民权利以外还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和独立工作的权利。

119,校长负责制:也称一长制。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校长是学校行政工作的决策者和统一指挥的中心,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负有完全责任。把学校管理的最高职、责、权统一在校长一人身上,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20,校本管理:是学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根据教学规律的自我独立管理。

第20篇:名词解释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原理,探究生物学教学活动规律。

2.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包括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科学素养: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4.探究:“探究”即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追求知识的确凿性。

5.教材和教科书: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所以它只是是教材的一种,与之并行的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7.备课: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的整体安排,教师在教学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通称为教师备课。

8.说课:是教师对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进行口头阐释或书面呈示的过程。

9.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按小组接受任务,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分工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10.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1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12.教态:是教师所特有的外在的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它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姿势、动作和语言、服饰等得到表现。1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

14.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

15.提问技能: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16.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主要的保证,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17、生物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18、常摸参照评价:是指在某一集团中,以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来评价被评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19、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已有教育事实的现实状况和历史状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了解教育现状、发现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并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20.正板书与副板书

21.难度与区分度

22.信度与效度 23.课程标准

24.生物课程标准

组织名词解释
《组织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