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黑格尔十句名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8 09:08:0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黑格尔名言

黑格尔名言

1、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象的念头。

2、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3、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5、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6、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7、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8、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9、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10、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1、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12、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13、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14、如果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是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是美的。

15、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16、哗啦哗啦把自己的事业讲给大家听的人,他的价值一定是毫不足道的。切实苦干的人往往不是高谈阔论的,他们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他们的伟大,可是在筹划重大事业的时候,他们是默不作声的。

17、只有在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做目的时,生命才有价值。

18、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19、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20、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在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在,每一步的直接继续。

21、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22、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推荐第2篇:黑格尔名言语句

1、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2、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3、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4、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5、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7、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8、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9、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10、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11、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12、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13、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14、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15、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16、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17、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18、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19、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20、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21、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22、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23、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24、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25、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

26、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27、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推荐第3篇:黑格尔的名言

黑格尔的名言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那是人类千百年来对是世事的总结,无论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还是顿悟有时是理论之源,记住这些没句十几个字的句子,不仅是生活的写照,也是镜子。这里债录了365句,每天哪怕反思一句,都是一种财富。

001.善良的人被别人利用,不善良的人利用别人。002.少见多怪,多见少怪。003.上等书启发读者,下等书误导读者。004.动物顺其自然,人类逆其自然。005.与其珍惜时间,不如享受时间。006.远古时代的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文明时代的男人是用上半身思考的人类。007.人人都讲理时有理可走遍天下,人人不讲理时有理将寸步难行。008.视金钱如粪土者,花起钱来如粪土。009.如果成功方向是错误的,坚持到底就会错误到底。

010.人有佛性,佛有人性。011.快乐的人生时光短暂,痛苦的人生时光漫长。012.乐极生悲,悲极生乐。013.一定第一个去做,不一定要做第一。 014.男人好色,女人好情。015.有的科学像迷信,有的迷信像科学。016.人的灵魂是脑细胞的上帝,地球的灵魂是人类的上帝。017.神智清楚的精神病患者是天才,神智不清的天才是精神病患者。018.美丽的外表顺眼,美丽的心灵顺心。019.喜欢的未必合适,合适的未必喜欢。020.假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好人。

021.好日子度月如日,苦日子度日如月。022.色男是君子,色狼是流氓。023.好男人有钱就变得更好,坏男人有钱就变得更坏。024.外表上的真心是短暂的,内心上的真心是持久的。025.人是地球上的脑细胞,脑细胞是大脑上的人。026.有文化未必有文凭,没文凭未必没文化。027.结婚是做爱的广告,女友是同居的证件。028.女人用情商玩男人,男人用智商玩女人。029.我之所以非常自信,因为自信是免费的。

030.天才一定都是不正常人,不正常人不一定是天才。031.欲望和痛苦共存,身躯和灵魂共生。032.读书不如写书,读人不如读已。033.多一个好朋友多一条好路,多一个坏朋友多一条坏路。034.要找佩服的人,我就去照镜子。035.功成不必身退,大器不必晚成。036.在竞争中不争,在不争中竞争。037.有的女人是事业的帮手,有的女人是事业的杀手。038.说谎是女人的天性,思考是男人的本能。039.良性的欲望有益,恶性的欲望有害。 040.天才看无字之书,人才看有字之书。

041.钱男配美女财貌双全,才女配美男才貌双全。042.男人好色胜过好性,女人好情胜过好财。043.人类择偶,动物配偶。044.顺镜使人进步,逆境使人退步。045.灵感越多难事越少,灵感越好难事越易。046.有用的知识是力量,没用的知识是废物。047.有的人把朋友当兄弟,有的人把兄弟当朋友。048.读书是大脑在吃饭,吃饭是肠胃在读书。049.有的好事是坏事,有的坏事是好事。050.肯定自己的人自以为是,否定自己的人自以为否。

051.凡是存在的,必定是物质。052.不一定第一个去做,要做就做到第一名。053.有空想而没行动,总比没有空想好。054.有钱的人轻视金钱,没钱的人重视金钱。055.良性的不正常人造福社会,恶性的不正常人危害社会。056.成就越小越要自大,成就越大越要谦虚。057.男人受性欲驱使找女朋友,女人受情欲驱使找男朋友。058.有的人读书越多越聪明,有的人读书越少越聪明。059.笑话是低级幽默,幽默是高级笑话。060.男人是视觉人类,女人是听觉人类。

061.爱令智昏,情令智迷。062.男人的眼睛喜欢女人的外表,男人的大脑喜欢女人的内心。063.我们不一定要有伟大的成就,才具备拥有伟大灵魂的资格。064.我玩游戏,游戏玩我。065.凡是有生命的人,就一定会有时间。066.因利益存在的朋友,会因利益而不存在。067.与其逃避,不如超越。 068.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活动。069.愚勤事倍功半,智懒事半功倍。

070.有得未必有失,有失未必有得。071.智懒成人才,智勤成天才。072.好色者未必贪色,好财者未必贪财。073.没名利的人重视名利,有名利的人轻视名利。074.没有不好色的男人,没有不好财的女人。075.金钱是世界上功能最多的工具,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命。076.好女人叫贤妻良母,好男人叫贤夫良父。077.只有伪装成朋友的敌人,没有伪装成敌人的朋友。078.聪明透了顶,就会更聪明。079.美国虽然叫美国,但是美女并不多。080.天才无师自通,蠢才有师不通。

081.思考是人脑的想法,灵感是灵魂的想法。082.助君子为乐,助小人为悲。083.有的人善解人意,有的人擅解人衣。084.事业是男人的姿色,姿色是女人的事业。085.恒星围着自己转,行星围着恒星转。086.人在家中心在外,人在外面心在家。087.没钱时看不起自己的人,有钱时就会看不起别人。088.良性的色情有益,恶性的色情有害。089.对不诚实的人诚实,就是愚笨的诚实人。090.真诚的人应该说假话时也说真话,虚伪的人应该说真话时也说假话。

091.懒惰的人今日事明日毕,勤奋的人明日事今日毕。092.单纯的人知道的事就说知道,成熟的人知道的事说不知道。093.人人不平等,日日不平等。 094.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095.旁观者迷,当局者清。096.总是喜欢说空话的人,好过空话都不说的人。097.单纯的人不知道的事说不知道,成熟的人不知道的事也说知道。098.男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聪明,而在于他创造了多大的成就。099.与其贮藏废话,不如排泄废话。100.佩服或者崇拜别人的人,把自己的自信给了别人。

101.日短见真情,日久生假情。102.好看的女人也好吃,难看的女人更难吃。103.古代人叫老婆为娘子,现代人叫娘子为老婆。104.对真诚的人要说真话,对虚假的人要说假话。105.大挫不败,必成大功。106.被别人泼冷水时,就以冰水泼回去。107.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工作。108.多说自己的话,少说别人的话。109.假情怕火炼,真情怕水淹。

110.不必要说的话小说,不必要做的事少说。111.因不了解而喜欢,因了解而不喜欢。112.帮助恩将恩报的人是一种幸运,帮助恩将仇报的人是一种不幸。113.男怕娶错妻,女怕嫁错郎。114.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做,会做的人不一定会说。115.男人喜欢长得好的女人,女人喜欢对她好的男人。116.左脑聪明的人高分高能,右脑聪明的人低分高能。117.了解电脑才能征服电脑,了解女人才能征服女人。118.追一个女人追不上,那肯定是追错人了。 119.与其有善心无善行,不如有善行无善心。120.有的人外冷内热,有的人外热内冷。

121.成功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失败之母。122.良性的好色有益心理健康,恶性的好色有害心理健康。123.行动拉近成功的距离,效率减少成功的时间。 124.网吧就像妓院,电脑人人可用。125.上网就像上床,令人欲罢不能。126.乐观的人把坏事当好事,悲观的人把好事当坏事。127.欲速而不达,欲慢更不达。128.多数人白手起家,少数人黑手起家。129.军队需要指挥,工作需要计划。

130.坚持正确的方法会成功到底,坚持错误的方法会失败到底。131.马上成功的人,可能马上失败。132.多数有钱人花的是别人挣来的钱,少数有钱人花的是自己挣来的钱。133.爱情上的喜欢得不到令人痛苦,友情上的喜欢得不到依然快乐。134.天才是强智的普通人,普通人是弱智的天才。135.与其把别人当作偶像,不如把自己弄成偶像。136.未超越我的人超越我,我超越已超越我的人。137.越有上进心的人,越自认为很优秀。138.有眼光的人把缺点看成优点,没眼光的人把优点看成缺点。139.话多的人喜欢说不喜欢做,话少的人喜欢做不喜欢说。140.工作上很忙的人,失恋都没有时间。

141.重复浪费时间,效率节约时间。142.智爱使人快乐,愚爱使人痛苦。143.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占有,如果不是就不会吃醋了。144.永远放弃错误的目标,永远坚持正确的目标。145.自认为聪明的人,好过自认为愚蠢。146.上学是受人教育,自学是自我教育。147.每个人都在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就是人生大学。148.年轻的人如果活得很轻松,就浪费了年轻的旺盛精力。149.鼓励和挖苦都可以激励别人成功,前者留下了感激后者留下了仇恨。 150.远离愚爱,亲近智爱。

151.坏男人不坏,坏女人不爱。152.打是愚亲,骂是愚爱。153.有钱的人会不快乐,没钱的人更不快乐。154.好看的女人不好吃,难看的女人更难吃。155.物极必反,反极必正。156.父母不慈,子女不孝。157.不能禁止欲望,那就超越欲望。158.听了老人言,吃亏在眼前。159.弱好人有仇不报,强好人有仇必报。

160.助君子为乐,助小人为悲。161.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进人之道也。162.当局者清,旁观者迷。163.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而无为。 164.万恶邪淫为首,百善智孝为先。165.无外表美无心灵美的女人难看又难吃,有外表美有心灵美的女人好看又好吃。166.有外表美无心灵美的女人好看不好吃,有心灵美无外表美的女人好吃不好看。167.良性的个性有益,恶性的个性有害。168.多一个好朋友多一条好路,多一个坏朋友多一条坏路。 169.早睡早起,晚睡晚起。170.没有钱而不为了钱的女人不可信,有了钱而不为了钱的女人可以信。

171.缺少什么重视什么,不缺什么轻视什么。172.真善者有善心有善行,假善者有善心无善行。173.愚善莫作,智善奉行。174.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在祸中不知祸。175.有钱会不幸福,没钱更加不幸。176.没有正确的目标就不会成功,没有错误的目标就不会失败。177.钱多行善易,钱少行善难。 178.男人喜欢美女,女人喜欢情男。179.能够实现的欲望令人快乐,不能实现的欲望令人痛苦。180.每个人都要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就是人生大学。

181.智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愚者吃得苦中苦还为人下人。182.风大吹倒树,树大挡住风。183.女人怕伪君子,男人怕伪淑女。184.行不通的真理是假真理,说不通的道理是假道理。185.大智若愚,大愚若智。186.智善帮助做好事的人做更多的好事,愚善纵容做坏事的人做更多的坏事。187.吃得太多懒得走路,学得太多懒得思考。188.男人对苗条的女人青睐有加,女人对苗条的男人熟视无睹。189.女人把单纯的男人看作幼稚,男人把幼稚的女人看作单纯。190.乞求爱情美其名曰为求爱,乞求婚姻美其名曰为求婚。

191.勤奋的代价是耗损健康和精力,懒惰的代价是浪费精力和时间。192.心理年龄越小,好奇心就越大。193.自慰是做爱的学前班,结婚是恋爱的毕业证。194.万事开头易,中间坚持难。195.有所求是为了满足欲望,无所求是欲望已经满足。196.性欲低下坐怀不乱很容易,性欲旺盛坐怀不乱很困难。 197.男人不爱女人把女人当泄欲的工具,女人不爱男人把男人当泄气的工具。198.聪明的幼稚成为人才,愚蠢的幼稚成为白吃。199.成熟意味着好奇心的结束,幼稚意味着好奇心的开始。200.外表乐观者内心不一定乐观,外表悲观者内心不一定悲观。

201.种瓜得瓜可称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种豆得瓜可称为失败是成功之母。202.功成身进走上坡路,功成身退走下坡路。203.恶报者罪有应得,福报者福有应得。204.婚内情不满足的人容易搞婚外情,婚内性不满足的人容易搞婚外性。205.美国钱男多美女少,中国钱男少美女多。206.每个女人都是为了钱的女人,只不过金钱欲望大小不一样。207.天堂是极乐世界,地狱是极悲世界。208.好色的徒弟被称为好色之徒,好色的师傅可称为好色之师。209.饱暖思淫欲,饥寒思食欲。210.有成就的人不一定聪明,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成就。

211.孝不慈父母是为愚孝,慈不孝子女是为愚慈。212.每个人都是喜新厌旧的人,喜旧厌新的人基本上没有。213.真正为了钱的女人,是贪婪金钱的女人。214.错误是通向真理的必经之路,错误和真理永远同时而存在。215.地球自转的同时又在公转,命运注定的同时又可改变。216.距离太远的朋友容易分离,距离太近的朋友容易碰撞。217.貌不美心美的女人很少见,貌美心也美的女人更少见。218.貌丑心丑的女人很可怕,貌美心丑的女人更可怕。 219.没有爱美之人的男人不喜欢美女,没有经济观念的女人不喜欢钱男。220.声称不喜欢貌美的女人,绝对是极度虚伪的男人。

221.伪君子装好男人,伪淑女装好女人。222.女人因解决不了生存需要而打工,男人因解决不了生理需要而自慰。223.男人婚前为性婚后为情,女人婚前为情婚后为性。224.人不醉酒酒醉人,人不迷色色迷人。225.小事无需用大智,大事不能用小智。226.色男者人性也,色狼者兽性也。227.男色狼把女人当动物,女色狼把男人当动物。228.家庭是合法的妓院,妓院是非法的家庭。229.结婚如果会成为爱情的坟墓,离婚就可以让爱情起死回生。 230.智者将烦恼转化为智慧,愚者将烦恼转化为忧愁。

231.男人之所以很喜欢美女,是因为世界上美女太少。232.天堂是极乐世界,地狱是极悲世界。233.许多的成功都源于时机正确,许多的失败都源于时机错误。234.万恶邪淫为首,百善智孝为先。235.真正的美女是具备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女人,只有外表美或心灵美的女人只算半个美女。236.有的人行为乐观思想悲观,有的人行为悲观思想乐观。237.对她有性欲需要不一定是喜欢她,喜欢她就一定会对她有性欲需要。238.男人对喜欢的女人有性欲需要,女人对喜欢的男人有情欲需要。239.单方面的真心只算爱慕,双方面的真心才算爱情。240.解开烦恼即为智慧,解开痛苦即为快乐。

241.和众人格格不入的,不是天才就是蠢才。242.给未来的儿女找一个好妈妈,比给自己找个好妻子更重要。243.有为烦恼不少,无为烦恼更多。 244.崇拜别人不如崇拜自己,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245.男人有生理需要的时候喜欢美女,女人有生存需要的时候喜欢钱男。246.愚蠢的人主动制造痛苦,聪明的人主动制造快乐。247.女人身上有的男人身上没有,这就是男人喜欢女人的原因。248.多吃食物身体就会健壮或肥胖,多学知识大脑就会健壮或肥胖。249.每个女人都想过上好的生活,每个男人都想有个漂亮女人。250.无聊是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废话是每天必须排泄的语言。

251.身体每天排泄体内废物,大脑每天排泄脑内废话。252.最不喜新厌旧的生物莫过于动物,最会喜新厌旧的生物莫过于人类。253.人类是高级动物,动物是低级人类。254.良性的性欲有如干净美味的食物,恶性的性欲有如坑脏难吃的食物。255.女人教会男人如何恋爱,男人教会女人如何做爱。256.年轻的女人们普遍追求情爱,年轻的男人们普遍追求**。257.情欲的高峰令人魂不守舍,性欲的高峰令人心神昏乱。258.爱情上的喜欢得不到令人痛苦,友情上的喜欢得不到依然快乐。259.爱情是婚姻的前戏,结婚是恋爱的高潮。260.人性化的男人因爱而性,兽性化的男人因性而爱。

261.所有的真理都由错误而产生,错误是通向真理的必经之路。262.消灭欲望可以消灭痛苦,消灭欲望也能消灭快乐。263.错误的爱情该聚又分该分又聚,正确的爱情该分则分该聚则聚。264.食而不化等于没食,学而不用等于没学。265.书呆子活到老学到老,实战者活到老用到老。266.失去一个自己所爱的人是坏事,失去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好事。267.多灾多疾病的长命百岁是受罪,多福多健康的长命百岁是享福。268.命由已做,命由已改。269.男人主要为了生理需要感情需要和生活需要,女人主要为了生存需要感情需要和生活需要。270.越爱交朋友的人精神越空虚,越不交朋友的人精神越充实。

271.易合群的人往往是庸才,不合群的人往往是奇才。272.命运在注定的同时又不断改变,命运在改变的同时又重新注定。273.有的逆境有益无害,有的逆境有害无益。274.时机不成熟时消灭欲望可以消灭痛苦,时机成熟时不消灭欲望可以享受快乐。275.功德无量只是一个形容词,不管任何功德都是有量的。276.上学的人不一定在学习,学习的人不一定在上学。277.夫妻脱光衣服睡觉成为二个光棍,而单身汉睡觉时用不着脱光衣服。278.努力是成功的躯体,智慧是成功的灵魂。279.忘仇的人必定忘恩,记恩的人必定记仇。280.言善未必心善,心善未必言善。

281.忍一时不一定风平浪静,退一步不一定海阔天空。282.在事业上很主动的男人在爱情上很被动,在爱情上很主动的男人在事业上很被动。283.顺境增加人的信心,逆境减少人的信心。284.得道者天助,失道者天阻。285.自认为聪明会更聪明,自认为愚蠢会更愚蠢。286.最好的朋友最容易成为敌人,最好的敌人不容易成为朋友。287.有的人吃进干净的食物,吐出的却是污秽的语言。288.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很少人会认为自己是错的。 289.圣人执着于真理,愚人执着于谬误。290.因有钱而烦恼是暂时的,因没钱而烦恼是长久的。

291.古代的科学成为了现代迷信,现代的科学将成为未来迷信。292.说废话浪费语言不足为惜,做废事浪费时间白忙一场。293.因不了解而相信谓之迷信,因为了解而相信谓之正信。294.外表美是短暂的,心灵美是恒久的。295.完美型的男人味在外型性格语言上都像男人,完美型的女人味在外型性格语言上都像女人。296.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性格。297.弄假成真,弄真成假。298.不怕繁忙,就怕白忙。299.正酒正色正财正气正名正利正恩正爱为八大圣王,邪酒邪色邪财邪气邪名邪利邪恩邪爱为八大魔王。300.动能善时则易成功,动不善时则易失败。

301.语言谦卑的人内心不一定谦卑,语言高傲的人内心不一定高傲。302.弱好人怕强坏人,弱坏人怕强好人。303.吸烟喝酒的男人是粗俗的男人味,化妆美容的女人是粗俗的女人味。304.金钱虽买不到健康,但没钱照样会生病。305.好男人好正色,坏男人好邪色。306.功德转换为福报,罪过转换为苦报。307.正中有奇,奇中有正。308.扬长避短的人舍难求易,扬短避长的人舍易求难。309.止恶是行善中的行善,止恶比行善更为重要。310.万事有盛必有衰,万事有衰必有盛。

311.人有欲故难无为,神无欲故难有为。312.静极而生灵感,烦极而生智慧。313.人看人最易看走眼,神看人最难看走眼。314.智者珍惜易得到的放弃得不到的,傻瓜追求得不到的轻视易得到的。315.无常中有常,有常中无常。316.所谓的现实世界其实是虚似世界,而网络是虚似世界中的虚似世界。 317.性别相反的男女结合是性别异性恋,性格相同的男女结合是性格同性恋。318.男人忠孝令女人有安全感,女人柔顺令男人有幸福感。319.男人忠孝才像男人,女人柔顺才像女人。320.没事业的男人再怎么男人味也是假男人味,有事业的男人再怎么女人味也是真男人味。

321.悲极生乐的人往往变得很幽默,幽默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322.婚前性行为会有害,婚后性行为亦有害。323.没有不孝的子女,只有不孝的父母。324.忠孝是男人的标志,柔顺是女人的标志。325.忠孝才是真正的男人味,柔顺才是真正的女人味。326.拖延延迟成功,欲速加速失败。327.静极而动,动极而静。328.没有不变的人,更无不变的事。329.知道越多越顾前顾后,知道越少越勇往直前。330.爱得不到则变成恨,爱有多深恨亦多深。

331.说得通的不一定行得通,行得通的不一定说得通。332.努力如加法,窍门如乘法。333.烦恼是智慧的化身,烦恼与智慧成正比。334.能解开烦恼则烦恼与智慧成正比,解不开烦恼则烦恼与智慧成反比。335.正智益人益已,邪智害人害已。336.无聊胜有聊,无形胜有形。337.得不到而生痛苦,得到后而生空虚。338.财可生财,善可生善。339.婚后性行为容易导致婚前自慰,婚前性行为容易导致婚前受孕。340.有性无爱是不幸,有爱无性非幸福。

341.无性无爱是朋友,有性有爱是夫妻。342.放纵性欲容易身体疲乏,放纵爱欲容易精神疲乏。343.恶见颠倒人的思想,邪见迷乱人的心智。344.神并非神故称为神,人并非人故称为人。345.天机不可轻泄,轻泄则非天机。346.人穷志短,人富志长。347.有的事情不得不强求,有的事情不得不放弃。348.人因不了解而恐惧,或因不了解而胆大。349.不合适则是强求,合适的则非强求。350.考验假情不会造成伤害,考验真情容易造成伤害。

351.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情男关。352.愚蠢的女人只为满足情欲而结婚,愚蠢的男人只为满足性欲而结婚。353.博而不专,专而不博。354.至乐无乐,至悲无悲。355.终极真理像缪误,终极缪误像真理。356.男人的眼睛喜欢女人美丽的外表,男人的大脑喜欢女人美丽的心灵。357.女人的外表美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美。358.真实的事情信也有不信也有,虚无的事情信也无不信也无。359.缘至则聚,缘尽则散。360.身似沙门实行邪道为假修行,身似凡夫实行正道为真修行。

361.贪多而失,贪少而得。362.有的女人是贤内助,有的女人是贤内阻。363.出家未必是修行,修行未必要出家。364.终极真理在人所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外,相对真理在人所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365.万事不如意是人类时代的开始,万事都如意是人类时代的结束

推荐第4篇:黑格尔的经典名言

1、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2、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3、家庭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培养子女的服从性,服从性的培养可以使子女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从性的培养,他会变得唐突孟浪,傲慢无礼。

4、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5、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6、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7、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8、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9、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10、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11、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12、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13、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14、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15、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16、哗啦哗啦把自己的事业讲给大家听的人,他的价值一定是毫不足道的。切实苦干的人往往不是高谈阔论的,他们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他们的伟大,可是在筹划重大事业的时候,他们是默不作声的。

17、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18、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19、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20、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21、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22、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23、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24、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推荐第5篇:康德 黑格尔 哲理 名言专题

康德名言

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2、“人是万物的尺度”

康德告诉我们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该语出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3、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4、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1

5、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6、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

7、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

8、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9、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0、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1、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12、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13、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4、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1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16、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2

17、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18、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19、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20、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2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22、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23、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24、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25、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 3

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26、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27、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转] 黑格尔名言

转载自 一得

转载于2009年07月11日 10:20 阅读(6) 评论(1)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黑格尔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黑格尔

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黑格尔

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黑格尔.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黑格尔.

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却是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说明,而真正的大道理是沉默的。 ---黑格尔.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黑格尔.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黑格尔.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黑格尔.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黑格尔.

4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黑格尔.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黑格尔.

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黑格尔. 恶是发展原动力。 ---黑格尔.

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黑格尔.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 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 ---黑格尔.

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黑格尔.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黑格尔.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黑格尔.

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黑格尔.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黑格尔.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黑格尔.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黑格尔.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黑格尔. 人死于习惯 。---黑格尔.

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黑格尔.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黑格尔. 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黑格尔. 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黑格尔.

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黑格尔. 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黑格尔. 熟知并非真知 。---黑格尔. 上帝惊叹细节 。---黑格尔.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黑格尔.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黑格尔. 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黑格尔.

在这唯一的权力面前,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黑格尔.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惑,就到哲学里去寻找答案。---黑格尔.

5

推荐第6篇:黑格尔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黑格尔哲学读后感

身为女子,我生成就是感性的。由于文学性的册本看得相对多些,我愈发感性。固然一向但愿本身能兼具理性,但性别付与我的特征难以改变,曩昔十多年的浏览履历也为我的思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许,跟着春秋的增添,经历的增加,理性的火花能赐赉我一点点理智。

想填补理性的缺掉,读理性的书并不是没法忍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欠好谁是因谁是果。辩证地说,是互为因果,彼此影响的吧。是以,借着公共课教员留功课之名,读了《黑格尔法哲学道理》一书。

固然,前几年翻阅过叔本华《人生的聪明》,但读得其实不专心。也读了《论语心得》、《庄子看人生》等对中国传统哲学通俗解读的书,但真正读哲学类的册本,《法哲学道理》应当算是第一本。固然,法哲学并不是哲学的焦点。

不管是不是读过,《法哲学道理》都是法学学子耳熟能详的。对我这个非正规军来讲,也久闻年夜名。前段时候看《产权与法》,作者以《法哲学道理》的思惟论证产权的地位与意义,也指出了《法哲学道理》一书的某些局限性。好比,黑格尔抱负的幻灭致使其晚年起头追求普鲁士当局的认同,为统治阶层供给理论支持,抛却了部门本来的主张,恰当逢迎统治阶级的需要,以确立黑格尔哲学的正统地位,更好地推行黑格尔的思惟,间接实现其理想。有着如许的讲解作根本,在必然水平上避免了我对经典著作的全盘必定。

初读《法哲学道理》,读到脑壳抽筋。真的是。没有哲学著作的浏览根本,没有黑格尔思惟的系统铺垫,在哲学思惟的汗青长河中,生生截取一段去体悟,不管从主不雅仍是从客不雅来说,都不是件轻易的事。好在,对峙读完了引论,进入具体的阐述,感受稍好些了,有些可以经由过程上下文理解个年夜概,但仍有很多不懂的处所。

感慨哲学年夜师聪明的脑筋。我理解起来都费力,即使千方百计与现实糊口成立联系,也没法参透那些看似高屋建瓴、虚无缥缈、平空架构的思惟系统。在此,这几个四字词语绝没有贬义。思惟简直是虚的,固然看不到摸不着,却并不是对现实糊口没成心义。相反,意义重年夜。试想黑格尔在成立如许的思惟系统时,又该有如何的理智与思惟。

逻辑的周密,论证的严谨,使人叹服。也许哲学自己便具有如许的特点,也许由于黑格尔自己是逻辑高手。看似无关的抽象法、道德、伦理,看似风马不接的契约与犯警,作者可以或许发现它们背后的联系,阐述中一环紧扣一环,令人感觉多一环嫌多,少一环又显不足。

给我感到较深的是,经由过程读《法哲学道理》,我看到了很多本来习觉得常的概念、现象背后的工具。在此之前,从未想过刑法存在的意义事实是甚么,为何要由国度来履行。透过黑格尔得知,由于犯法背背了社会的遍及意志而不纯真是小我的特别好处或说特别意志,也是以,应由代表遍及意志的国度来履行。曾,有人质问我,公事员缔造了甚么价值?成天也不缔造经济利润,却要拿着人平易近的税款。若是我在那之前读过黑格尔,是可以给出谜底的。诸如斯类的感到与发现,纷歧而足。更主要的是,这本书开导我,要看到现象背后的工具,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固然,一年的研究生教育使我起头追求表层以下的工具,但读哲学书,使我的思惟,又有了进一步发掘的可能。自我感受,熟悉又有了上升。

也有不解,最较着的是黑格尔对国度的阐述。在黑格尔看来,国度是伦理精力的同一,是理念,是最高阶段。看到如许的逻辑放置,我不管若何没法将其内在与外延掌控住。黑格尔所谓的国度,究竟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念,与实际中的国度毫无联系,仍是成立活着俗意义的国度根本之上,是一向令我猜疑的问题。直到读完全书,才模糊感觉,他的国度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实际糊口中还没有实例。进一步说,我至今思疑这类伦理精力同一意义上的国度,是不是犹如共产主义一样。某日,在校园巧遇法理教员,切磋这个问题。他一语惊醒含混着的我。“黑格尔说的国度相当于神。”他还说,黑格尔的这类国度思惟对厥后的纳粹统治发生了必然的影响。如斯,些许释怀。

也看到了些我想固然的汗青局限性,或说“封建遗毒”。好比他说文明国度要成长,可以经由过程征服不文明国度;本钱的逐利到必然阶段必需并且该当开辟海外殖平易近市场,还提到对没成心志的族群,可以奴役等。初读令我不解,但想到他所处的情况,也就一读而过了。况且,人无完人,即便是如斯伟年夜的人物,也不克不及不许可人家白玉微瑕。至于各路人等对黑格尔的批评,也不足以成为否定其全数思惟的来由。究竟结果,至今我们仍在读黑格尔,仍在接收其思惟中的可取的地方。

偶尔的机遇,得知马克思写过《导言》,读过黑格尔,觉得马克思会从那些我觉得的糟粕入手开批,成果证实,我的道行差远了,年夜家就是年夜家,从整体上进犯其思惟的内核,明显更胜一筹。

原打算明天将来重读《法哲学道理》一书,但那日教员说昔时他的导师,一名曾写过关于《法哲学道理》专著的学者,不建议他读。缘由不明。我接管了我的教员的建议,读过一遍,能接收几多算几多。若是未来真的还感乐趣,再读。后面这句,是我想的。哲学能熬炼人的思惟,这是无庸置疑的。很多人堆集到必然水平便起头读哲学,固然,我算不上这类到达必然高度的人。但笨鸟先飞早入林,恰当的读些哲学,对我是有益的。也但愿将来几年,能静下心,再读哲学。

篇二:黑格尔哲学读后感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卓越代表,在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影响非常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软弱无能的德国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力量用革命的手段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德国国家政权仍然保持在贵族手中。当法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行动愈趋激烈,斗争规模愈益扩大的时候,害怕人民更甚于害怕封建势力的怯懦的德国资产阶级,立即吓得匍匐于普鲁士国王的座下,和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法国革命和本国人民革命了。这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固然对封建势力有些不满,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一定程度的进步耍求。但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革命对人民群众的畏惧和憎恨,对封建势力、地主贵族的屈从和妥协,却使得它变成一个愈来愈反动的阶级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所走的道路,就只能是一种在贵族、封建主领导下,由君主政权实行的从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地主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更加痛苦。

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织的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

黑格尔诞生在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曾在图平根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当过几年家庭教师,在班堡做过报纸编辑,在纽纶堡做过中学校长,后来做了海得堡大学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的聘请祖任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黑格尔成了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高踞着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 黑格尔对普鲁士君主国家极尽其吹捧颂扬之能事,说“国家存在就是神在世界上的庄严的行进”,在普鲁士国家中自由已经实现,理性已成为现实,因此,他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他认为贵族是社会上第一等级,国家政权应该交给贵族管理。

黑格尔又是私有财产的辩护者,他认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是合理的,法权应当保护市民社会的私有制。他认为资产阶级可以参加国家管理,但是有限制的。

黑格尔一方面拥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容许资产阶级参加国家管理;另一方面又维护等级制度,把贵族看做国家的第一等级,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正如马克思说的:“黑格尔希望有中世纪的等级制度,但是要具有现代立法权的意义;他希望有现代的立法权,但是要披上中世纪等级制度的外衣。这是最坏的一种混合主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864页)黑格尔的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他在社会政治观点上的矛盾,也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矛盾的社会根源。

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世界精神,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基础。一切现实事物都是从世界精神派生出来的。他把这种世界精神叫做“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黑格尔所说的“绝对观念”,“绝对精种”不是别的,不过是把人由客观现实中抽象得来的概念从人的头脑中独立出来,加以吹胀、夸大,变成脱离物质的神圣的绝对物。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运动、发展之中的。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最初,“绝对精神”完全处在自身之中,以纯粹抽象概念的形式完成了自身的逻辑的发展;然后,它

使自己“异化”,即向外转化为与自己不同的物质性的东西——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上,“绝对精神”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后,“绝对精神”在人的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于是它就摆脱了“弄化”的形式,而回到了自己本来的形式——精种的形式。因此,“绝对精神”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也就是按照“绝对精神”的发展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由上可见,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象宗教上的“上帝”一样,是世界万物的创造主,实际上,它就是用哲学语言来称呼的“上帝”。费尔巴哈曾说黑格尔哲学是“理性化了的神学”,这是完全正确的。

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他哲学的保守的反动的一面;不过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贯穿着一种极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辩证法。黑格尔哲学之所以有辩证法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而且也由于黑格尔拥有的自然科学材料比他的前辈要多得多。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上的许多新成就,不断地冲击着旧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大体形成的星云学说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拉马克和哥德的进化思想,无不向人们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必须从发展的观点研究周围现

推荐第7篇:黑格尔哲学语录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下面小编整理了黑格尔语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上帝惊叹细节。

2、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

3、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4、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5、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6、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

7、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8、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联。婚姻是具有法定好处的伦理性的爱。

9、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美,既不是为他本身,也不是有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的眼睛得到满足。

10、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1、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坚信理性,信任自我,并坚信自我。

12、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13、存在即合理。

14、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15、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16、理论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17、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18、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19、熟知并非真知。

20、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21、民务必体会到宪法是自我的权利,能够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好处和价值。

22、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下改变对象的念头。

23、太阳下方没有新事物。

24、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25、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6、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27、通常的人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就信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的不自由恰好就在任性中。

28、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资料的灵魂。

29、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30、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1、在一个深刻的灵魂里,即便是痛苦,也不失其之美。

32、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33、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3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35、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36、无穷的好心情,不是取笑,不是嘲讽,不是讥诮。只是从无穷的好心情的高度你才能观察到你脚下人类的永久的愚蠢,从而发笑。

3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8、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39、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40、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41、世上任何卓越的成就都缺不了热情。

42、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产生在善恶之间,而是出于自与两难之间,是两种合理性的碰撞。

43、一个罪犯的犯罪思想比天堂里的奇迹还要伟大!

44、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45、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46、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47、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4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49、假如不能说每个丈夫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可以说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美,而且世上只有她美。

50、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推荐第8篇:读黑格尔有感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读黑格尔有感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最难懂的了。在康德和费希特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影响下成为近代欧洲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代表。开创了哲学史上的新的流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首先介绍一下这位伟人,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可说是大器晚成。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逝世,享年61岁。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高中思想政治书上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记得,“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我们把它当做唯心主义的名言,恐怕十个人中要有九个人都不赞成黑格尔的理论,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的黑格尔的那种精神。黑格尔的话仔细研究会使人有一种沉迷于其中的感觉。在大学时期我读了几部黑格尔的名著,静下心来仔细读下去后,便明白了爱不释手的真正含义。“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从一个智者的角度阐述人生的真理,让深邃的文字与思绪共同思考深奥的人生。“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这是黑格尔的积极。与老子庄子不同,黑格尔向往的自由,不是一种逍遥,而是一种智慧的存在,一种绝对的精神。“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可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偏激的思想。

读过黑格尔的人都知道,黑格尔对于中国的精神有过一段评论,西方学者在中国文化中很推崇的中国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最着力反对的也是中国伦理精神。在他的眼里,中国的伦理道德甚至算不上是一种精神。“伦理”在黑格尔哲学中包括道德,家庭、社会、国家、法律等,他对中国伦理的评价是:“凡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一概都离他们很远。” 黑格尔如是说的依据是,中国的伦理没有“主体性”因素,没有自由的精神。 “主体”和“自由”是黑格尔规定“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精神的首要特性是辩证的运动,而“主体”就是运动的主体。主体在运动中逐步地完善自身,同时实现精神的价值。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精神的价值,它就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主体首先转向自身,在自我意识中获得思想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性。其次,主体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获得政治上、生活上的自由。最后,主体在认识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活动中获得完全的自由。他否定中国伦理具有主体性和自由,无异于把中国伦理排斥在人类精神之外。

我想通过上段的论述,黑格尔的主体、精神与自由的联系,已经清晰的展现出来。在宗教的问题上,黑格尔说过“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有依赖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物质的上天。” 黑格尔把中国宗教当作自然宗教,即崇拜自然物的宗教。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没有宗教的民族才是最可怕的民族。我理解的意思是中华民族不相信宗教,只注重物质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信仰,把追求利益当做人生的追求,甚至不惜任何手段。黑格尔肯定西方文化的不同形态,如希腊哲学和艺术、希腊罗马宗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和近代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和自由,它们构成了人类精神进步的环节。我记得当年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时,似乎并没有死很多人,中国人民很自然的接受了佛教。这在西方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在西方看来思想的入侵比物质的侵略更为严重,你可以夺走他的财产,并不可动摇他对上帝的信仰。也正是因为这些信仰,使得有宗教的民族从内心产生一种良知感和罪恶感,从而限制了人类的兽性与残忍。而在中国,我觉得利益是最大信仰。

黑格尔的哲学不的深度与高度无人企及。当我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其感受可以用几个字形容:一见如故,为之倾倒。很多人批判黑格尔,实是对他的误读,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很显然是对黑格尔的误解,孔子读不懂老子,尚且感叹:其犹龙耶!马克思读不懂黑格尔,却来批判,这种批判是有幼稚性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差距,如同孔子和老子的差距,马克思的哲学很容易被世人接受,孔子的思想也很容易被世人接受,黑格尔和老子的思想,则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很多人可以说:我把马克思的哲学读懂了,我把孔子的思想读懂了。但是谁敢说:我把黑格尔的哲学读懂了,我把老子的思想读懂了。在西方也许只有亚里士多德可与黑格尔相媲美,人们用一辈子的精力去读黑格尔,去读老子,这就是哲学的深度与高度!老子用最简朴的语言表达了最复杂的思想,这是老子的优点也是老子的缺点。而黑格尔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发挥到了极致,为亚里士多德所不及,这是黑格尔的优点也是黑格尔的缺点。而老子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这就是东西文明的互补!说到东西文明,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就是释伽牟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无人同样敢说,我把佛经读懂了,敢说,我达到释伽牟尼的境界。哲学和宗教,需要用心去悟,读是读不懂的,哲学和宗教能够拯救人类,末日来临时,许多人都已成为哲学家,许多人都已成为宗教家,这就是人类的方向!而宇宙和人类的终结,必将带来更新,这就是“终结”的意义!

回忆高中所学,马克思青年时期疯狂痴迷于黑格尔的理论,在黑格尔理论的影响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今日的发展,也足以显示黑格尔对于后世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对后世的贡献不只是哲学方面,在美学和逻辑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可见黑格尔的智慧足以使后人敬仰。在美学本身,黑格尔继承康德而对康德进行了切中要害的批判。康德在《美的分析》里把审美活动看成只是感性活动,认为纯美只关形式,涉及内容意义便破坏了纯美。这种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在当时的美学界以至在现在的资产阶级美学界都是占优势的。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就是要驳斥这种风糜一时的形式主义和感性主义,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和理性的内容对于艺术的重要性。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可以这样说,到了黑格尔,美学的天地开阔了。黑格尔指出,逻辑学是哲学体系的灵魂,它研究哲学的精神性表现,即研究精神的概念化系统。由于精神表现为概念系统,因此,逻辑学所研究的东西是抽象的、不现实的阴影。相反,自然哲学则是具体自然现象中的概念,也就是研究有血有肉的精神。如果说离开了自然现象的概念是一种无所依附的幽灵的话,那么结合了自然现象的概念就是活生生的东西。但是,精神性的概念如果停留在自然状态中不再前进,那么精神就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本性。自然必须要产生出精神,精神是自然的真理和终极存在。自然离开了精神就是死寂的东西,就丧失了灵魂,因此,精神必然要克服自然事物对自身的束缚,成长为完全的“巨人”。所以,自然哲学必然要走向精神哲学。精神哲学才是最高的学问,它研究以自由为特征的创造性的精神。在这种精神中,逻辑学的弱点和自然哲学的弱点都得到了克服,精神最终解放了自己,成为主宰一切的“灵明”之物。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来作为结尾,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做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循着黑格尔的足迹,寻求思想的至高境界。

推荐第9篇: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主要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 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

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

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模仿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要比模仿高。“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标。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通过一种只是幻象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一切内在的激动,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位艺术家,他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艺术行为,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痛

苦化为艺术的形象。这是一种眼泪中的安慰 。艺术也能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教益。贺拉斯说:“诗人既给人以教益也给人娱乐。”艺术要求越高,需采用的道德内容越多。道德也是一个艺术标准。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教师。

三、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无内容的艺术,形式是内容的容器。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巧欠圆熟,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愈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在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并不是艺术家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

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美的艺术不能在想象的无拘无碍境界飘摇不定,因为心灵的旨趣决定了艺术内容的基础,尽管形式和形状可以千变万化。

一件艺术品,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完美的艺术,是理念和表现的结合,不仅有理念,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完美的,包含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寻找到具体的形象,形象是显现理念的桥梁。具体的理念,本身就是使自己显现为自由形象的过程,只有真正具体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形象,这两方面的吻合就是理想的艺术。

四、艺术的类型

艺术是表达理念的。人类为实现各种理念,已发展了各种艺术类型,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三种。

理念是具体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念的各个特殊方面的伸展与和解,才能进入艺术的意识,由于这种发展,艺术美才有了特殊的阶段和类型。象征型艺术在艺术的原始阶段,主要代表是东方艺术;古典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主要代表是希腊艺术;浪漫型艺术代表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主要代表是中世纪西方基督教艺术。

艺术的这三种类型,是内容与形象之间的不同关系,理念与实现理念的不同方式。理念在开始阶段,自身还不确定、不明确,抽象理念所取的形象是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的感性材料,也就是说感性材料占绝对上风。自然材料还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改变不大。这种类型称为象征型艺术类型。古典型艺术,在理念和它的材料上达到高度统一。理念找到了最适合它的材料,并自由、妥当地融入了材料中,是自由完满的协调。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的完美再次打破,取消了古典型中理念与材料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性。为了更自由的心灵表达,理念从它的外在因素的协调统一中退出。

五、象征型艺术

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晰明了的,而是相反。由于理念本身就还没有理想所要求的个别性,它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形象在外表上离奇而不完美,说是理念的表现,只是一种还处于远距离的尝试,一种形式上的挣扎与希求。理念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他的形式。这种艺术,称为象征艺术。

理念并没能真正吻合人感性材料,自然对象更多的是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而没有改变,对象似乎很不情愿地要担负起表现理念的责任,尽一

种义务。理念和对象在这种情形下形成一种抽象的属性关系,例如用狮子象征强壮。

理念发现它们都不太适合,就把自然形状和实在现象夸张成为不确定不匀称的东西,企图用形象的散漫、庞大和堂皇富丽来提高到理念的地位。上述情形在东方原始艺术里的泛神主义,就是明显的实证。象征型艺术以不完善为终结。

六、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处理理念是妥贴的,它找到了理念应该寄于的居所。古典型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完美的艺术,理想找到了现实的表达通道。古典型艺术就理念而言,它本身是具体的、丰富的。心灵的东西只有到了清晰的程度,才到了这一阶段。理念要在自然中择优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把心灵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为自观,只有经过心灵的事物才能圆满地显现于感官。

在古典型艺术里,人体形状的出现,不能仅看成材料,更是心灵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时兼备自然形态的存在。

七、浪漫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把理念与现实完满的统一再度打破,它在较高的阶段上,再回到理念与现实的差异与对立,古典型艺术达到了最高度的优美,尽了艺术感性表现所尽之能事。古典型艺术的局限性在于,将一个具有无限性质的主体,交付给一个有限的世界。

浪漫型艺术取消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不可分裂的统一,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范围上超出了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保留艺术的形式,

但艺术超越了艺术本身,是一种人性的解放。艺术对象和心灵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和解,是把内心世界完美地置入外在世界中。

推荐第10篇: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从《法哲学原理》中批判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是是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圣哲,他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又是德国古典法学的主要代表,《法哲学原理》就是黑格尔在法学方面的代表作。黑格尔的哲学具有一种无坚不摧地扫除一切的迷妄的思想力量。在黑格尔在柏林大学授课前像听众所做的《开讲辞》:“精神的伟大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那隐闭着的宇亩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抵抗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我每次读《开讲辞》这几句结束语,都会感到心情激荡,它体现了文艺复兴以来对人和人的思想充满信心的那种坚毅的人文精神,它增加了我生活的勇气,而不至于在低谷中不能自拔,“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这句话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黑格尔作为一个极具有思辨能力的哲学家,其思想是极其的深刻而独到的。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提到黑格尔的《美学》,黑格尔《美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使我对他的艺术鉴赏力感到惊佩。黑格尔的思想深度是从来不会令人怀疑的,但是仅仅具有深刻思想的哲学家,不一定会写出一本好的美学著作,因为它还需要艺术的感受才能。黑格尔的艺术鉴赏力不仅在学术界是罕见的,就是在艺术领域内也是很少有人可以与之匹敌的。他对于希腊艺术的赞美与分析,对于莎士比亚的真知灼见,对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批评,对于风格、才能、独创性的阐发,对于独创行为的剖析等等,处处显示了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审美趣味,就是今天看来,如果撇开其中某些可以原谅的失误外,也足以令人为之叹服。

黑格尔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在美学著作中提出如此深合艺术特征的美学原则。例如,他将关于才能和天才——他说,单纯的才能只是在艺术的某些方面达到熟练,只有天才才能给艺术提供生气灌注作用。关于艺术的表现能力——他说,形象的表现方式就是艺术家的感受和知觉方式。而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自身上找到这种方式,就像它是特别适合他的器官一样。凡是在他想象中活着的东西,好像马上就转到手指上。关于灵感——他说,艺术

1家把对象变为自己的对象后,应抛开自己的主观癖性。如果在一种灵感里,主体作为主体突出地冒出来发挥作用,而不是作为艺术主题本身所引起的有生命力的活动,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很坏的灵感。关于独创性——他说,艺术家须根据他的心情的和想象的内在生命去形成艺术的体现。艺术家的主观性与表现的真正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独创性的概念。而这样深厚的艺术素养,也使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深度更日趋完美,让黑格尔的哲学的逻辑趋向完美。

但是《法哲学原理》作为一个包含抽象法、道德、伦理、国家等包罗万象的鸿篇巨著,难免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尤其是黑格尔的历史观。

在黑格尔给《法哲学原理》所写的序言之中,黑格尔说:“我们不像希腊人那样把哲学当作私人艺术来研究,哲学具有公众的即与公众有关的存在,它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在这里他反对为哲学而哲学,反对“把哲学当作私人艺术”的看法,肯定哲学是社会现象,是“公众有关的存在”,并公开明白的说出了哲学“是为国家服务的”政治目的。这样胡一句话不难让我们想到“一切哲学都是政治哲学。”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之中,黑格尔最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并且由此通过逻辑的推导,描述出世界历史进展的过程,这些哲学的思考,几乎反映了黑格尔的全部的历史观。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之中,在阐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之时,黑格尔不止一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他还说: “关于教导世界应该怎样,„„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太迟。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当哲学用灰色的颜料绘成灰色的图画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对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青,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可以看出,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不能超出它的时代的,强调人要和现实的实调出发,而且黑格尔进一步的说,哲学总是后于时代,因而得出哲学不能给世界以任何教导或指导的看法。

但是黑格尔的这一论调和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他对国家的设想中做出的预测显然是自相矛盾的。黑格尔将国家视为个人存在的最高目的,强调最后实现

的国家应该是主观自由和客观自由相统一的国家,于是,他在《法哲学原理》的260节这样说到:

“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但具体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它们的完全发展,以及它们的权利获得明白承认(如在家庭和市民社会的领域中那样),而且一方面通过自身过渡到普遍物的利益,他方面它们认识和希求普遍物,甚至承认普遍物作为它们自己实体性的精神,并把普遍物作为它们的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其结果,普遍物既不能没有特殊利益、知识和意志而发生效力并底于完成,人也不仅作为私人和为了本身目的而生活,因为人没有不同时对普遍物和为普遍物而希求,没有不自觉地为达成这一普遍物的目的而活动。现代国家的原则具有这样一种惊人的力量和深度,即它使主观性的原则完美起来,成为独立的个人特。殊性的极端,而同时又使它回复到实体性的统一,于是在主观性的原则本身中保存着这个统一。”

从黑格尔所说的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得到,黑格尔已经察觉出了现代市民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即在市民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单个的、私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存在时原子式的个体的存在,人与人人之间的联合只是出于保护私人和为了本身的目的,而这样的关系是脆弱和危险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于是黑格尔提出了这样一个循环的观念,即是,一方面,国家的具体自由的现实,在于使每一个个人和家庭得到自由和完全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和家庭也离不开国家,并应该把国家视为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到最后实现主观自由和客观自由的完美统一。

紧接着,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的进展划分四个原则,也就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与人之间只是个体无差别的、群体方式的存在;第二个阶段就是个体有部分差别,已经开始有部分独立,但是主要还是围绕着城邦存在;第三个阶段即是个体只是原子式的个体的存在,国家已不再是个体所关注的重点,而反过

来,国家的目的恰恰是保护个体的利益;第四个阶段是,也就是和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260节中设想一样,即要实现人和国家的一个双赢,获得一个和解,实现客观自由和主管自由的统一。这四个原则所分别对应的正是:(1)东方的,

(2)希腊的,(3)罗马的,(4)日耳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

精神在最初作为直接的启示中,以实体性精神的形态为原则,这种形态是同一性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个别性依然沉没在它的本质中,而且还没有得到独立存在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是这种实体性精神的知识,因此这种精神既是积极的内容和充实,又是作为精神的活的形式的、自为的存在。这一原则就是美的伦理性的个体性。

第三个原则是能认识的自为的存在在自身中的深入,以达到抽象的普遍性,从而成为在同一过程中被精神所委弃的、客观世界的无限对立面。

第四种形态的原则是精神的上述那种对立的转化,它接受它的真理和具体本质在它的内心生活中,并同客观性融成一片。回复到最初实体性的这种精神,就是从无限对立那里返回的精神,它产生和认识它的这种真理,即思想和合乎规律的现实世界。

在这里,先撇开黑格尔将“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的民族自豪情节不说,首先讨论的是,黑格尔认为日耳曼民族完成了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第四个阶段的进化,但回归黑格尔所处的那个年代的现代,黑格尔这样一种情节显然是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因为在当时德意志民族仍然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更不谈不上实现黑格尔设想中的“人人为国家,国家为人人”的美好的景象。

从历史发生之前来看一切都是偶然的,但从历史发生之后看一切都是必然的。对于在黑格尔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于世界历史之中已经发生的前三个阶段,黑格尔显然用的思辨的理性揭示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个阶段的本质和内涵,但是对于第四个阶段,可能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所说“每个人都

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或者正如黑格尔在解释精神的运动规律时所说:

“精神的历史就是它自己的行为,因此精神仅仅是它所做的事,而它的行为就在于把自己,在这里是作为精神,变成它自己意识的对象,并在对自己解释自己中把握自己。这种把握是它的存在和原则,完成这一把握同时也就是它的外化和过渡。从形式上来表达,重新把握这种把握的精神,或者这样说也是一样,由外化返回到自身的精神,比起它自己处在前一阶段的把握时是更高阶段的精神。”

如同所有的人一样,黑格尔只能从过去已经发生的历史中把握历史以前的发生轨迹和本质。虽然黑格尔说,哲学是不能超越时代的,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如果哲学不能把握时代,如果哲学只能作为戏剧表演后的点评嘉宾,那么哲学显然早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和精华。而且,在《法哲学原理》之中,黑格尔仍然用思辨的哲学的方式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时代的设想和构想,即实现一个客观自由和主观自由统一的现代国家。但可惜的一点是,黑格尔对由市民社会过渡到现代国家的阶段和理论基础并没有过多的阐述,以至于不免让人觉得黑格尔的对未来时代的构想依然停留在一个幻想的层面,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美梦。

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原子式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结合只是为了保存私利的局面,还需要现代人不断的探讨和自救。

第11篇: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观后感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简单地分析就不难发现,黑格尔其实是将美定义成为了美的规律,而一旦将美定义成了某种绝对存在的规律的时候,我们受到本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就不可能去完整地正确地去表述美到底是什么。

就比如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所做的那样,无论我们将美作何种解释,都是具有缺陷性的探讨,所以柏拉图在可以在《大希庇阿斯篇》通过无数个设问去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美不是什么”,但是究柏拉图一生,究其西方哲学史千年的思考,也无法得出“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同样去看黑格尔的美学,我们一样可以发现,黑格尔在论述“美本身”的概念时,和他之后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具有根本性的矛盾。

黑格尔做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之判断最重要的前提在于,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存在的,这也就以为在,黑格尔认为美在本体论上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这也是世界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探讨之一——“美是主观念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但是在谈及这个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本身便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美是一种脱离了人的判断能力之外的,由“绝对理念”支配的凌驾于所以的主观判断之外的绝对规律,但是他一方面又承认这个世界上具有两种被人类认知的不同美,一种是人类创造认识的艺术美,一种便是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按照黑格尔地“绝对精神”去理解,我们理应会在所有美的事物中都去发现一个共同地美学的本质,就像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找寻事物的共相,不断地进行删选,在最后我们终会发现那个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本质,这就是“美本身”。

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最危险地地方在于,所谓“美本身”生长和孕育的母体便是凌驾于人类认知能力之上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不断地接近对“美本身”的认知,却永远也达至不了真理的彼岸。这点在认识论上本身便是可怕的不可知论之源头,正如休谟可以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一样,这样去认识美的方式最终也必然会导向“美不可能被认知”或者“美本质不存在”地虚无主义认识观念。作为一本研究美学的著作,其一开始便埋下了这样的美学研究初衷,显然是危险的。

其次,黑格尔美学提出地及其重要的一点观点便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此,黑格尔认为因为艺术美是由人类创造并认知的,附加有人类情感和认识活动地价值,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甚至在卷首还提出了自然美不具有和“艺术美”相同价值的观点。

但是仅从黑格尔自身对“美本身”的阐发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种对艺术美的过度推崇和对自然美的过度贬斥是不具有理性价值的。

首先我们从黑格尔的自身理解出发,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无论去研究哪种美的现象,无论去解释何种的美感,都是要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所以从人的认知能力而言,人在认识艺术品和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的时候,其实两者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谁更能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康德《判断力批判》)。

换言之,在被认知的角度上,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其实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艺术作品和不同地自然美景在人的认知中都一样局限于人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品可以巧夺天工,自然界一样可以做到“天地有大美”。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对于美的认可,黑格尔之所以认为“艺术美高于自

然美”的唯一可成立的论据在于他认为“艺术美”源于人的创造和发展,而自然美缺乏了人为的力量和色彩。

听起来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仔细一推敲就可以发现,黑格尔自己都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念显现”,所谓美的本质本身便是客观存在的不变规律,如果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观念,显然自然美会比人类创造地艺术美更贴近美的本质规律,从而符合对美的判断。

但是黑格尔在判断“什么更美”这个问题上的时候偏偏却换了一个比较的标准,不再从美的本质判断出发了,反而使用了何者更能让人获得“美感的愉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判断标准显然和前者对“美本身”的超验判断是相矛盾的。

但是即使退一步,我们从人的认识和美感愉悦去作为判断标准去看待“什么是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发现黑格尔的判断是不成立。因为黑格尔的观点其实很简单,认为艺术美是由人创造,所以艺术美更贴近人的审美。

首先艺术的创作未必创作地便是美感,以贾平凹的《丑石》一文为例,我们会发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未必是以审美为基本判断的,审丑判断同样是艺术判断的重要表达形式。

退一步说,即是我们理解到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也许未必有审丑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我们去比较自然美和艺术美。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寻找艺术美感的时候,其实是脱离不了自然美的影响。

就比如达芬奇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在前期对人体的解剖做了大量地分析和研究,不合乎人体自然规律和透视规律地人体绘画早在启蒙运动便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再比如黄金分割地比例本身便是源自于自然界之中的固有规律,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艺术美,其创造地规律本身便是来自于自然的美学规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某种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说是艺术美的母亲和营养的源泉,黑格尔批判自然美,推崇自然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对于美学本体论的认识相矛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局限。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美学》从美学史地宏观角度探研了美学发展的伟大历史宏图,也开创了系统研究美学的先河,但是从对美学本质地分析显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第12篇: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

来自18级古典文献学王姣姣同学今天要跟我们分享一本特别的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到达了顶峰,不知道他的这本书给王姣姣同学带来了怎样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黑格尔《历史哲学》

从炎黄五帝至二十一世纪,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未间歇。在这渊源深远的历史长河中,各时代的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乃至贩夫走卒流传下来的只字片语或巍峨巨制,或是经历秦火的摧残而湮灭无迹,或走上世世代代人都敬仰膜拜的神坛而千古流传,或是经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后人研究不尽的经典┈┈浩瀚如海洋读之不尽,璀璨如明星掇之不完。

说到读书,想必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已经有深刻的体验。繁忙的研究生生活,课程虽少,但每一门课所要求我们需要做的课后工作却是完全不同于本科的,再也不可以随便背背笔记便可以轻松通过考试。这时候我们需要看大量的书目才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跟上老师的进度。读书,专业书,几乎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常态。

近期我所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哲学类的,名字叫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本书在黑格尔的作品里面,在哲学类里面,可以算是一本非常容易读的一本书了,虽然只是相对的。这本书分为绪论和主体两部分。绪论部分几乎是理论,是最容易让人打退堂鼓的部分,但就这部分而言,讲社会制度的部分却极其有趣。他说在开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各种政治与道德的限制被看做是客观安排的,就像自然世界的事物一样,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举例子的话,就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掌握世人生杀大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但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被世人无条件接受,且认为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相反地,在制度文明的国家,个人便会追求正当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懂得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黑格尔此书的观点多被人批评,但此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奥林匹斯众神

本书的主体是分别讲述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历史。有趣的是,作者认为,东方世界对应的是历史的幼年时期,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在东方世界中,一切的光荣都只属于一个人。希腊世界对应的是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渐有个性的形成,罗马世界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壮年时代,因为一切活动既不由君主任意,也不由自己任意,而是大家一起来实现一个普遍的目的。至于日耳曼世界,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对应的正是老年时代,但这种老年意味着完满的成熟和力量,是一种满的境界,而不是衰老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几个有意思的点。比如苦行僧的故事。印度的阶层分化非常严重,分为四个等级,而婆罗门则是处于顶层的阶级。苦行僧为了修到最高阶级,需要怎样做呢?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连续站立十二年,不坐不卧,如果你能成功坚持,好,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将双手紧握,高高举过头顶,连续十二年。如果前面两个阶段都能成功挺过,还有第三阶段,在火上炙烤三时三刻,第四阶段,埋入土中,如果能活着出来,恭喜你,闯关成功。似乎没听说有人成功过。再比如埃及的动物崇拜,讲一个罗马人杀死了一只猫而引起了叛乱,于是罗马人也被埃及人杀死了。他们是宁可饿死也不会与动物争食的,更别说杀掉动物充饥了。

印度苦行僧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课后找来阅读一下。

---------

作者:王姣姣

第13篇:黑格尔浪漫型艺术

(3)浪漫型艺术,在浪漫型艺术里,精神回到它本身,有自意识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沉没到自己的内心生活中去,因而和外在客观世界对立起来,采取了藐视现实的态度,凭创作主体个人的意志和愿望对客观世界的感性形象任意摆弄,这样就失去了艺术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应有的和谐一致,同时,由于出发点是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浪漫型艺术中的人物性格就不再象古典型人物性格那样体现伦理、宗教和政治的普遍理想,而只体现个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

(四)黑格尔在对各门具体艺术论述时,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从造型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到抽象艺术的音乐,诗用语言、文字这些更感性化、最能完整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手段,来更加自由的反映人的心灵,它甚至作为散文、小说、戏剧、歌曲、舞蹈等等艺术形式的宗主艺术,影响了整个艺术世界的发展。“它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类型,它变成了一种普遍的艺术,可以用一切艺术类型去表现一切可以纳入想象的内容”。也就是因为它派生出的更多的艺术类型,与它同处于一样的活动范围,并且更适合于现代人的思考、阅读和欣赏习惯,反而在近现代使诗本身从顶峰走向了衰落。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

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

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之于心灵。二者是统一的。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空前绝后、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古往以来的人类思想的一个大总结,确乎是一座峰顶,同时也是一个终结。在他自认为解决了人类思想中的一切问题的地方,诞生了后世的思想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他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艺术哲学是黑格尔整个思想体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理念与艺术哲学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与艺术美

1、关于美的概念

黑格尔认为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一是理念,是艺术的内容、目的、意蕴;二是感性显现,是理念的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统一的关系。

黑格尔说:“我们已经把美成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在黑格尔那里,理念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客观实在统一在一起的。他还对概念与它的实在结成的统一关系作了进一步解释。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进一步论证了美的理念在概念与他所代表的实在的统一方面的特殊性。黑格尔强调在美中,理念与形象、理性与内容与感性形式、心灵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普遍性与个别性都必须达到融合和协调统一。以此,黑格尔论述了审美与知解力、意志的不同。首先,美不是困有有限里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的对象。其次,美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最后,黑格尔对美学作了这样的总结:“如果把对象作为美的对象来看待,就要把上述两个观点统一起来,就要把主体和对象两方面的片面性取消掉,因而也就是把它们的有限性和不自由性取消。”

2、艺术美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成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他从中引申了艺术美的三个要求:

一、“要经过艺术表现的内容必须在本质上适宜于这种表现”;第二,“艺术的内容本身不应该是抽象的”;第三,“一种真实的也就是具体的内容既然应该有符合它的一种感性形式和形象,这种感性形式就必须是同时是个别的,本身完全具体的,单一完整的。”

由此可见,理念与感性形象的契合和统一是黑格尔艺术哲学的思想。在黑格尔心目中,在艺术里,不存在脱离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脱离内容的形式。

三、艺术发展史

黑格尔以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出发,考察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程度;另一方面,考察了艺术发展的历史,论述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艺术类型。

(1)象征型艺术:

这是最初的艺术,黑格尔称之为“艺术前的艺术”。所谓象征,黑格尔解释说:“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可以暗示出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符号。”它使人意识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那个事物所暗示的普遍意义。象征就是一种暗示,以具体事物暗示普遍意义。所以“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模棱两可的”,形式与内容不完全吻合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是一种象征关系,形式压倒内容,物质压倒(大于)精神。最典型的象征艺术是原始的东方建筑,印度、埃及、波斯的神庙、金字塔。

(2)古典型艺术:

较高的艺术类型,内容与形式达到完满的契合。艺术所表现的精神内容不再是抽象的、模糊的,而是具体明确的,并且找到了适合表现自己的外在形式。不再运用本原自然或动物的自然形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具有内容的明确性、形式的稳定性,技巧的完善性。最典型的古典型艺术的代表是古希腊艺术。

(3)浪漫型艺术:

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精神完全抛开外在世界,返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就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其相应的形式就是精神的主体性(即主体对自身自由的认识),内容集中在内在精神生活上,“以精神之光照耀精神自己”。因此,浪漫型艺术具有内向性、主观性、抒情性。浪漫型艺术的代表是基督教艺术,爱情题材的骑士风尚和文艺复兴以来体现人物性格的独立性的作品。

四、悲剧理论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是形成悲剧的基础,其根源在精神力量之间的差异。冲突的形成不是命运的驱使,也不是主人公性格弱点过失所致,而是普遍的具体性的伦理力量。冲突本质上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是精神本身的冲突,每一对立方面都有合理性,都有辩护的理由,都要否定对方存在。实质是两个片面的真理、两个特殊性之间的冲突。

黑格尔对于悲剧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用矛盾冲突的观点解释悲剧的本质,强调悲剧来自具有普遍性德重大力量之间的冲突,并且指出这种冲突及其导致的悲剧结果都是具有必然性的。黑格尔所说的导致的悲剧冲突的不同伦理力量,实际上就是不同的社会道德观念,因而悲剧冲突在本质上,既是心灵性的冲突,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冲突。

五、黑格尔美学在西方文论史上的贡献及影响

黑格尔娴熟运用了辩证法的规律,以历史观点和辩证观点考察艺术的发展、运动规律。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艺术观点,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直接来源。

黑格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在西方文论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整套严整而完备的辩证的艺术理论体系,从辩证的联系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艺术。美学思想中实践观点的萌芽,艺术创造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实践活动。把艺术和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三.浪漫型艺术

精神具体化为感性形象之后,其上升的动力仍迫使它离开与肉体的统一,而达到精神与其本身的统一。这就是浪漫型艺术要表达的中心。这时,精神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其艺术形式就是精神主体性。这种东西将一切特殊的性相分解在真纯的无限的自己与自己的统一体里。在这个物质转变为精神的过程中,空间被否定,浪漫型艺术只有用一出现就消逝殆尽的声音作为传媒,用声音来表现内心生活的深刻,像一种自我交流的呓语。“浪漫型艺术的原则在于不断扩大的普遍性和经常活动在心灵深处的东西,它的基调是音乐的,而结合到一定的观念内容时,则是抒情的。 3.浪漫型艺术,通过精神工具表现形式,所以黑格尔也将浪漫型艺术称为心灵和内心生活的艺术,通过上述 的发展,一书的内容所指最终是要压倒形式,而离开后者,艺术也就不成为艺术,因此这意味着艺术必然向更纯粹的精神工具,哲学过渡。

我看黑格尔美学三:浪漫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有绘画。绘画是种视觉艺术,视觉完全是感观的。这不同于味觉,嗅觉,触觉。绘画作品中有实物,也有虚物。大自然的山水,飞禽走兽,各种各样的人,休闲的,劳作的,思考的众生相等等,都是实物。即模仿或还原大自然,其中也添加了,艺术家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思想理念。也有虚物,作品的产生本身就是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对自然和人的深层次挖掘和提炼。抽象的,意念性的作品。而恰是绘画将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坛驱逐下来。在次之前的建筑和雕塑,以及部分诗歌。都是表达神性,神灵附着于人的肉体的客观物质表现。绘画将其大众化,从客观物质到主观意念,反而使艺术的境界提高了,摆脱人的本体,提倡心灵的感应,无限的想象。表达了自我确定再自我否定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音乐是独立自由的,音乐是虚无的,完全依赖于听觉的,在人的五感中,听觉是最虚幻的,视觉能提供五颜六色的世界,是非黑白。能看见的东西往往是能摸着触到的。听到的东西是抓不住的。虽然视觉和听觉同样都在冲击着我们的视网膜和耳膜。但音乐也是主体性的,内容和形式都极其丰富。古典的,现代的,轻音乐,交响乐。赞美美好生活的,批判黑暗现实的。有咏物的,有抒情的不胜枚举。音乐往往是人在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或生活中有节奏的响声后内心激情的迸发。音乐家也大多在年轻甚至幼年,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天赋异禀。所谓的天才出现了,在音乐中无所羁判。因为只有音乐是无需外表的艺术加工的。绘画要画出来,雕塑要刻出来。音乐要的是灵感,是一刹那的爆发。是万般杂念尽消除的纯真思想。这样社会性则差了些,生活贫乏了。但音乐得到的共鸣是最高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创造的,也许一开始就注定了。音乐的威力,恰巧是最虚无的听觉效果,和那无限的声音传播。

诗歌和戏剧都是浪漫型艺术,黑格尔说诗歌是浪漫主义的高峰,诗歌的任务是解放人的心灵,抒发人的情感。主要体现是抒情诗。诗歌恰是用最简单,最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情感,或社会的或个人的。民歌属于诗歌的类别,比如中国的汉乐府,民族的群体的普遍观念,不掺杂个人情节。抒情诗完全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抒发,自由度更大,形式更加灵活和散漫。看似无规律中,在找寻一种真正的秩序。黑格尔酷爱莎士比亚的戏剧。戏剧也激发于心灵,但内容更庞大,角色更丰富。在喜剧中,创作者多为戏噱怒骂,在真实世界里挖掘着欢乐的元素。戏剧中更多的是悲剧,悲剧能获得更多的同情,能激起更多的共鸣。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渴求。也反映出人内心深处的悲伤情节,就象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结局一样。莎翁也是个孤独者,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总是孤独的。

还有黑格尔没有提到的舞蹈。舞蹈和雕塑有类似的一面,都是展露人或神的身体来表达精神世界的追求。但雕塑是凝滞的。而舞蹈是运动的。舞蹈更多的是展现人的意志和行为,反映特有的民族气质,真实的人成为内容的主体,形式多样化。舞蹈借鉴了雕塑,舞蹈的神性降低了。雕塑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舞蹈上打了折扣。

浪漫主义艺术,物质与精神有了对立。精神世界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黑格尔指出: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出发点是主体性原则,亦即精神集中到凝视自己内心生活的原则,这就导致实体性内容的放弃,主体和客体的分裂和各自独立,内容与形象的分裂,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和技巧成为艺术中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运用某种内容和采取某种形式,都听命于偶然和主体的任意幻想。这就是浪漫型艺术解体的根本原因。这其实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瓦解。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一方面转变到自然主义,另一方面转变到消极浪漫主义和颓废主义,与黑格尔所说的大致吻合。”[9](P385)

浪漫型艺术与古典型有着重大的差别,这时“艺术愈变成世俗化的”[6](P365),黑格尔写道:“在浪漫型艺术的表现里,一切东西都有地位,一切生活领域和现象,无论是最伟大的还是最渺小的,是最高尚的还是最卑微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和丑恶的,都有它的地位。”[6](P365)

代表浪漫型艺术的是绘画、音乐和诗。音乐和诗差不多褪去了物质材料的痕迹,变成了语言和音符,更适合于显现理念。这时精神已经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说象征型艺术是物质压倒精神,那么,浪漫型艺术则是精神压倒物质,浪漫型艺术打破了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在更高的阶段上又回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失调。它不像古典型艺术那样回避罪恶、苦难、丑陋之类反面的东西,而是以主体的内心世界为内容,尽管也离不开外在的感性形式,但形式是无足轻重的,甚至全凭幻想供人以驱遣。浪漫型艺术最终也会解体,也会走向终结。

浪漫型艺术之后,艺术又将何往?在黑格尔看来,浪漫型艺术的终结,也就是艺术的彻底终结。黑格尔的结论是:艺术最终要让位于哲学,浪漫型艺术的最终发展,将是艺术本身的解体。这就是所谓艺术终结论。这是黑格尔提出的艺术难题。其实,黑格尔在世时,欧洲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些学者明确表示对此并不赞同[4](P510)。在所有争论中,关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艺术既不可能被哲学所替代,也永远不会消亡。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命题只是部分有错误,因此,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可以补救的。第三种观点认为:黑格尔对艺术敏锐的洞察力并不表现在他对艺术消亡的看法上,而表现在他对艺术发展趋向的整体性理解上。[4](P511)这三种观点都从各自不同的思路拓展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发展了这个理论的合理部分。但是问题远比艺术本身复杂,与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相关联的是黑格尔的整个历史观。朱光潜写道:“在他的思想体系里,人类精神的发展终止于哲学所认识到的涵盖一切的‘绝对’,也就是终止于他本人的哲学体系;在绝对精神表现于哲学的发展终止于启蒙运动所吹嘘的‘理性王国’,也就是终止于德国威廉二世的‘开明专制’。一句话,世界历史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在黑格尔时代的德国就已达到了顶峰和终点。”[6](P342)

应当承认,黑格尔历史发展的终点论与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思想相悖,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并没有达到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相反,由于纯粹抽象思辨的结果,致使他得出了“这样荒谬的结论”[5](P342)。但是,事情又并非如此简单,在黑格尔抽象思辨的过程中,包含了他关于未来艺术发展的天才性预见。

第14篇: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简介

青年黑格尔派,young Hegelians,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 当时还有老年黑格尔派 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存在亦称黑格尔左派。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F.施特劳斯(1808~1874)、B.鲍威尔(1809-1882)、E.鲍威尔、A.卢格、M.赫斯、M.施蒂纳等,L.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4月13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参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起初,他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对宗教问题的探讨上,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在当时是唯一可能进行相对自由探讨的领域。青年黑格尔派一直不可能展开真正的政治讨论,直到1840年弗雷德里克·威廉四世即位为止,因为这时候新闻检查制度有所放松,使报纸一时得以自行进行宣传。不过,大概过了3年以后,1843年,政府又重新实行了管制,这种宣传运动也就宣告结束。

发展历程宗教批判——人本主义批判——政治批判——社会批判

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是象神话那样不自觉地发生的,其中客观的精神实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威尔是马克思的老师,则认为它出自福音书作者的有意虚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因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把人类从宗教异化下解放出来。否认福音故事的可靠性以及耶稣其人的存在。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解释为同自然相脱离的绝对实在,并用它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宣称“自我意识”是最强大的历史创造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此予以严厉批判。

进入4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发生分化和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他创办《德意志科学和艺术哈雷年鉴》,从黑格尔哲学和激进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讨论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使该刊成为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宣传中心。1843年卢格邀马克思去巴黎共同出版《德法年鉴》。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批判应该是最重要的,1.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由于感性感觉是对客体的特性的反映,因此,只有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主体和思想才能找到通向客体和存在的道路。2,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人与人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形成和证实的,但是你我之间交往有限,要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就需要把个体和类统一起来,依靠世世代代相传的人类认识。3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人道主义的还原,提出人是上帝的本质;施蒂纳发现人道主义的不彻底性,指责费尔巴哈塑造了神一样的人类,认为只有唯一的自我才是真实的人。马克思继而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依然是抽象的虚构,成功从社会关系中发现现实的人的本质,以及实现人类自由的道路。

第15篇: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首先非常感谢那些翻译本篇文章的译者们,是你们才让我们看到一篇如此有深度的文章,让我们能够了解到那时的马克思。

读过整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只是读了一遍,文中的话语是如此的艰涩,感叹马克思是如何的伟大,如此的文章是如何构思而出的,也不得不说以现在的时代去解读当时的情况会怎么困难。

文中有一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我深表同意,试想如果在古代想要获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光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是万万不行的,它必须依靠着刀枪身体,堆积而成的。想想现在的情况,我觉得自己的国家就有些类似,任别人(暂且将其称之为人吧)如何采取实际行动而我们依然申明,声讨,只会以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语来安慰自己国家的人民,“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可笑!要怪也只能怪制度的腐败人的腐败!不大刀阔斧地变革一下,只会任人鱼肉。

第16篇: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张宇

摘要:黑格尔的生平事迹主要发生在德国。他的一生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他的许多的政治思想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看法,其中主要有关于政治学的观点,关于国家的观点,关于权利的观点等,在他的很多著作里系统的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看,哲学是要服务于政治的,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也是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本文主要是简单得综述一下他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关键字:生平事迹 政治学 国家 权利

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事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黑格尔的思想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在那个时期德国政治上的长期分裂,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市民等级中产生的资产阶级,依附于封建的政治势力,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曾激发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害怕革命威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表现出既对封建制度不满,要求政治上统一的愿望,又害怕人民群众革命行动的两重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黑格尔针对这些弊病发表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再进一步应该说,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辨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一)关于政治学的观点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1]

(二)关于国家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理论家常常把国家的这个部分和真正的国家混为一谈,然而它只是构成一个外部的国家,真正的国家包含有更多的内涵。国家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国家不仅包括政治和经济内容,而且包括文化,宗教,伦理,法律等内容的复合主体。从作为这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的成员,从获得这个国家所能提供给他的多种满足中,市民获得了自我实现。公民们需要国家来纠正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认为的那种市民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黑格尔描述中的典型的现代国家制度是一种君主立宪制,君主在外交事务上有着实质性的权力,但在内政事务上则仅有有限的干预权,其它权力由民选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掌控。

国际政治方面,黑格尔和康德一样认为主权国家如同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得到同伴的尊重,但却总是不能如愿以偿。然而黑格尔从这个说

法中得出的结论却是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空想。[2]

(三)有关权利的观点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权利就是法,即原来是自在的法,现在被制定为法律。” [3]因此,这里的法所指的是法律基础,黑格尔主要是从意志自由的角度来谈。意志自由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意识从最初的感觉阶段发展到自由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充满着对立和统一,意志的自由就是通过每个环节的自我扬弃逐步实现的。因而黑格尔强调,认识事物不能只注重其结果,而要注重其结果及其产生过程。他对权利的论述就包括了一系列的辩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权利由潜在状态进一步步发展到自在自为状态,最后达到自己的高级阶段即自由形态。

1、权利的潜在状态

黑格尔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意识阶段,只能是一种逻辑的存在。人的意识只有发展到“自我意识”阶段,意识才开始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思维。但在这个阶段的初期,自我却看不见别人和自己是相互依存的,他为了自己的存在权利而抹杀别人的存在权,它“确信对方的不存在,它肯定不存在本身就是对方的真理性,它消灭那独立存在的对象,因而给予自身以确信。” [4] 也就是说,这种自我的确信只有通过扬弃对方才能达到,为了扬弃对方,必须有对方的存在,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能获得它的满足”,[5] 它只能通过别人的承认才能作为人类存在,孤立的个人无法获得自己作为人类存在的权利。

2、权利的自在状态

人一旦通过婚姻脱离实体,其个人权利就由潜在进入自在,这时权利也就表现为抽象的法权,即个人一般地、自在地享有的权利。抽象法的领域是被抽象地即单纯地看作人而还没有被看作国家公民的人所获得的那些法和义务的领域,全然抛开我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抽象法作为自由的直接体现,它包括三个环节: (一)对物的占有或所有权; (二)转移所有权的自由和权利,这就是契约;(三)自由意志作为特殊意志与自身本来的意愿相殊异、相反对,而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这就是不法和犯罪。” [6]

3、权利的自为状态

抽象的法权是客观的、直接的,即自由意志必须借外物才能实现自己;道德则是间接的、主观的,是自由意志在内心的规定,“无论法的东西和道德的东西都不能自为地实存,而必须以伦理的东西为其承担者和基础,因为法欠缺主观性的东西,而道德则仅有主观性的环节。” [7]只有进入伦理阶段,经过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环节,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即是实现了权利的自为。

三、对黑格尔思想的评价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开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也不是主要在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他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 1961. [2] 列斐伏尔视野中黑格尔的国家观 祝长焱,吴 宁 2007/04.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 1961. [4]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 1961. [5]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 1961.[6]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 1961.[7]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 1961.另附: 试析黑格尔的权利观 李天莉 2007/02.

第17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以我对哲学的理解,哲学应该属于这样一类人——内心强大但是疯疯癫癫,绝大部分都神经质。为什么呢,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说出一句话后仔细一想结果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以我看来这是很可怕的,好像迷失了自己一般(庄周梦蝶,到底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哲学,还是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即可。好吧,下面言归正传。

整篇文章看下来,除了几段还能懂些,其它的艰涩难懂,就其中能看懂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人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或者说对某种东西的敬畏,缺乏这种东西的人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因素,就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鬼才知道何时会爆炸,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依然存在着宗教而不取缔它的原因吧。

无可非议,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其中一部分,就好像规律本身就存在,只是缺乏某个去发现它的人,也许在某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就必然会存在一个人去发现它,一切都是必然。就像上课时候老师找人回答问题,许多没有自己想法的人都不希望老师点到自己,这时他们往往都希望某某个人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空间就必然会跳出来某个必然的人(或者他或者她或者它)来回答这个问题,种种种种的环境必然会存在一个必然的事情。所以说马克思的出现是必然的,或许即使不出现马克思也会出现候克斯,牛克斯,什么什么克斯。

一个人的口舌再怎么厉害,遇上蛮不讲理的人,结果也是一拳头被撂倒,就好像美国人一样,试想一群曾被放逐的罪犯的后代会跟你讲什么道理么,有些东西是留在基因中,无形的一代传递一代,不过他们确实有自己的头脑,知道利用别人来为自己服务,知道师出有名,即使站在人们的对立面,被人抓到把柄也无话可说。

第18篇: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Lenin´s Summary of His Investigation of Hegel´s Philosophy

——列宁“伯尔尼笔记”解读* ---- Reading Lenin´s “Bern Notes”

张一兵 Zhang Yibing

内容提要:在结束对黑格尔哲学的阅读之后,列宁集中地写下过三个思想小结,即《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以及《谈谈辩证法问题》。其一是读书小结,其二是对辩证法理论逻辑结构形成的再评估,其三是列宁自己关于学习辩证法和想要展开说明的一些思想心得。其中,份量最重的是《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因为这是列宁对自己全部读书活动的逻辑整体构析。 关键词:列宁 黑格尔哲学 伯尔尼笔记 小结

Abstract: After he finishes his reading of Hegel´s philosophy, Lenin writes down three summaries of his thoughts in all, that is, Outline of Hegel´s Dialectics (Logic), Summary of Laalle´s book ´The Philosophy of Dark Heraclitus from Ephesus´ and Discourse on the Problems of Dialectics.One is a summary for reading, the other is a re-evalu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dialectical theory, the last are some reflections and achievements, which he wants to expound about his study of dialectics.Among these the most important is Outline of Hegel´s Dialectics (Logic) because this is Lenin´s logical and total constitution and analysis of his overall

reading.Key Words: Lenin

Hegel´s Philosophy

Bern Notes

Summary

“伯尔尼笔记” 研究对象的主体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列宁在哲学思想上的两个重大飞跃和新的理论逻辑构境也都是在阅读《逻辑学》期间完成的。不过,在读完《逻辑学》一书以后,列宁意犹未尽地继续研读了黑格尔的其它一些重要哲学著作,并最终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在这个新的思考过程之后,列宁再度对自己的这一次哲学研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小结,我注意到,列宁的不少思想观点在这个反思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深化和发展。本文中,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列宁在“伯尔尼笔记”的最后一程形成的思想观念。

1、在哲学史中确认实践辩证法

我们已经知道,列宁对黑格尔哲学以及进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理解,是在《逻辑学》一书的阅读过程中,经过多次显著的飞跃性过渡而完成。在读完《逻辑学》之后,列宁并没有中断这场阅读,他紧接着又翻开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历史哲学讲演录》。不过,这两本书后来都没有读完。《哲学史讲演录》共四卷,分别为《黑格尔全集》的第13~16卷,而列宁对此书的摘录中止在第15卷的开头(第33页)。《黑格尔全集》第9卷是《历史哲学讲演》,笔记文本显示,这部书列宁也只读至第175页。此外,列宁还找来了一大堆“关于黑格尔主义的著作”,不过也只是选读了乔治•诺埃尔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其他还有埃•博西尔等人的四部论著)。 在这个阶段的读书过程中,列宁的笔记量显然有所下降。《哲学史讲演录》(二卷半)和《历史哲学讲演录》一共只写了七十一个页码,而《逻辑学》一书则写了一百三十七页。 我猜想,这个现象的出现系因列宁此时读书的心境已大不同于当初阅读《逻辑学》时段中的状态了,此时他已经十分深刻地把握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本质,所以在这一段的阅读中,多半是为找一找还有没有什么之前的阅读中没有发现的新鲜东西,来加强自己已经获得的理论观点。杜娜叶夫斯卡娅也注意到,进入哲学史的阅读后,列宁不再“感受到读《逻辑学》时的激动”。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史论著时思考和关注的焦点仍然是辩证法问题。在阅读希腊哲学史的开初,他就标注出所谓“辩证法的反面规定”,即“实体、物和世界的‘规定’是‘枯燥的、没有过程(运动)的、非辩证的”。 这也是后来人们通常指认的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当读到黑格尔对爱利亚学派的论述时,列宁的目光被黑格尔的一段总体评述吸引住了。黑格尔认为,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是“辩证法的起始”,因为他们认证了“概念中的纯思维运动的开端”,以及“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的对立,自在之物与这个自在之物的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并且在对象有本质中发现它自身所具有的矛盾(这是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 列宁随即对此做了深入讨论和具体分析。他写道,黑格尔这个关于辩证法的思想“片断”可以做如下的“不带唯心主义神秘色彩”表达:

第一,“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对概念的分析、研究,‘运用概念的艺术’(恩格斯),始终要求研究概念的运动、它们的联系、它们的相互过渡”。显然,列宁此时已经接受了黑格尔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观点,所以,这里所说的运用概念的艺术是主观辩证法,同时也是认识论。

第二,“具体地说,辩证法是研究自在(an sich)之物、本质、基质、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的。(在这里我们也看到相互过渡、往返流动: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演化,以至无穷”。这是“伯尔尼笔记”中十分著名的一段话。列宁这里所说的辩证法指的当然不是外部的客观规律,而是一种对外部世界辩证运动的辩证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已经认识到,作为客观事物存在与它们通过实践-认识向我们呈现的形式之间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这一点,是康德对认识论的贡献,也是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的重要方面。并且,在为我之物中所划定的内在本质与外部现象之间,二者是不断转化的。从现象到初级本质,再从被扬弃成二级现象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以至无穷。这是一种极为深刻的辩证认

识。

第三,“就本来的意义来说,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不但现象是短暂的、运动的、流逝的、只是被约定的界限所划分的,而且事物的本质也是如此”。 这一点,显然是对上述那段重要分析的理论小结。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被我们历史性的实践进程不断改写的。我觉得,列宁此处的这个思想认识与恩格斯曾经提出的“人的实践达到什么水平,人的认识才可能达到什么水平”的观点大体是一致的。这个时候的列宁更多的是在确认“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和认识辩证法”。 此后,列宁还曾深刻地注意到,这种概念辩证法并不是简单地来源于自然物质的,因为“现实的历史是意识所追随的基础、根据、存在”。 这个现实历史即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的社会生活。

当读到黑格尔对芝诺辩证法的评论之后,列宁在摘录笔记中写下过一段关于辩证法原则的比较集中的议论,议论主要聚焦在辩证法的发展观上。他提出,“还必须把发展的普遍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同时,列宁他也将其概括为辩证法的两个总体原则,即“发展原则”和“统一原则”。这两个原则后来被人们改写为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阅读进入《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之后,列宁的思想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其中一个有趣的文本细节是,当列宁读到黑格尔讨论高尔吉尔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时,竟然在一个大的方括号中写道:“‘消逝着的环节’=存在和非存在。这是辩证法的极好的规定”。 大家可能还记得,在刚刚开始黑格尔《逻辑学》时,正是这个“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变易)的问题令列宁颇感费解,而现在,却变成他容易理解的“极好的规定”了。读至“苏格拉底的哲学”一目时,列宁写道:“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心主义代替聪明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不发展的、僵死的、粗陋的、不动的代替愚蠢的。”

这也是“伯尔尼笔记”中列宁的一段名言。这段表述的语义指称是十分复杂的,所谓聪明与愚蠢,是列宁用的一种特指,其中他在这里所读到的苏格拉底等人显然是“聪明”的,而辩证唯心主义则是指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这些人,我以为,他此处这么说无非是想阐明辩证法在哲学逻辑中的重要意义。更有甚者,在此后不远的一个方框中,列宁竟然说:“客观(尤其是绝对)唯心主义拐弯抹角地(而且还是翻筋斗式地)紧紧地接近了唯物主义,甚至部分地转变成了唯物主义”。 关于此,杜娜叶夫斯卡娅认为,列宁此时的认识正好表明“列宁与自己的哲学过去的决裂多么具有决定性”。 这个判断大体是正确的。可是,当她进一步认为列宁这种转变是全面接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根本否定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时,就沦为荒谬的结论了。就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的阅读,莱文曾经发表了大段大段的批评,主要意思是说,黑格尔对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思想的评论的判定标准是普遍性的先在性,可列宁却将这种古代辩证法解读成了运动和变化的观念。 如果站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观念先在性的立场上去看,莱文说的是对的,黑格尔眼睛的确总在盯着毕达哥拉斯抽象的“数”、爱利亚学派那个万变中不变的普遍性的“存在”(大写的“一”),甚至包括赫拉克利特的那个非感性的“火”。这个观念的普遍性的确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可是,聪明如斯的莱文难道真的不懂,并不打算成为黑格尔信徒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列宁会无视古代哲人对事物运动与变化的辩证法特征,转而去关注这种思辨辩证法的错误逻辑起点吗?

在紧接着的一段以“探讨”为题的表述中,列宁的意思终于清晰起来了:

普烈汉诺夫关于哲学(辩证法)大约写了近1000页(别尔托夫+反对波格丹诺夫+反对康德主义+基本问题等等、等等)。其中关于大逻辑,关于它、它的思想(即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本身) 却没有说什么!!

列宁此处所列举的普烈汉诺夫关于辩证法论述,几乎包括了后者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由这三个加号链接起来的东西,可能是指普烈汉诺夫以“别尔托夫”之名发表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等书,批判波格丹诺夫的全部著述,批判伯恩斯坦的论著,以及他那本正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杜娜叶夫斯卡娅认为,列宁与普烈汉诺夫在哲学上的决裂,就发生在这个时刻。 杜娜叶夫斯卡娅的说法不乏一定的道理。当然,准确地说,这种决裂在前面列宁阅读《逻辑学》发生的第一次认识飞跃中已经开始了,“二十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那就是一个深刻的反省。此处不过只是表现得更彻底一些罢了。我们知道,在这些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中,普烈汉诺夫也总是会谈到唯物辩证法,可为什么列宁却指认他(甚至包括所有“半个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关于” 大写逻辑(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呢?我以为,列宁此时已经深刻地反省到,他的老师普烈汉诺夫等人其实根本没有真正弄懂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别是没有弄懂那个在客观的实践辩证法之上的大写的辩证逻辑(和认识论),而这个观点,正好又是他自己在不久前通过第

二个重要思想认识飞跃所获得的。

我猜测,此处的思考立刻激活了列宁的深层思想构境。就在这段笔记的下一页,列宁再次深透地表述了这种大写的实践辩证法逻辑。

读到“柏拉图的哲学”一目后不久,列宁在一个大方框中写道:“

一般的含义是矛盾的;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纯粹的、不完全的,等等,等等,而且它也只是认识具体事物的一个阶段,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完全认识具体事物。一般概念规律等等的无限总和才提供完全的具体事物。

在这个大方框的右侧, 他又用一个上下两端写着“注意”的小方框标出了“认识的辩证法”,然后画了个箭头,指向一个大方框,并写下:“

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辩证地进行:为了更准确地前进而后退——为了更好的跃进(认识?)而后退。相合线和相离线:彼此相交的圆圈。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实践=同实在事物的无限多的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相符合的标

准)。

这段话相当深刻,也十分重要,它呈现了列宁思想中一个全新的理论构境层级。我们看到,列宁此处的思考起点是从主体出发的(“认识向客体的运动”),这个观点直接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相关涉。同时,这种运动“只能辩证地进行”, 而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直接与客体符合,甚至在认识过程中,还会“为了更准确地前进而后退——为了更好的跃进(认识?)更后退”。我们还记得,在早期革命政治斗争中,列宁曾经提出过“退一步进两步”和“为了更好的进步而后退”的辩证策略。所谓的“后退”,指什么? 结合列宁在此读到的哲学史上的辩证思想的具体内容来看,“后退”当指人对外部规律(“逻各斯”)的真实反映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达到,而只能通过某种中介间接地、逐步地实现。显然,这个介于主观辩证法和客体辩证法之间的中介,就是从主体出发的客观的社会实践。为此,列宁选用了一个十分精辟的词:交错点。“交

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也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列宁这时对唯物辩证法理论逻辑结构的确定:人的主观辩证法与客体辩证法在运动着的实践辩证法的中介下,构成特定的基本逻辑构架。在此,主观辩证法并不与客体辩证法直接同构,而是与实践辩证法结构同步,并通过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类实践,“同实在事物的无限多的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相符合”。因此,主观辩证法与客体辩证法是有触点(“交错点”)的“彼此相交的圆圈”,因而,同一条“相合线”也在通过触点后迅速成为“相离线”。对所谓的“相离线”最好的说明,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越是抽象则越是具体”。 在紧接着的第三个方框里,列宁写道: “这些交错点是矛盾的统一,就是说,在运动(=技术、历史等等)的某些环节上,存在与非存在这两个消失着的环节在一瞬间相符合”。 不难看出,且读且进,列宁的思想理论构境层已经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丰富了。黑格尔那个有与无的辩证法在此处的认识论逻辑中被列宁重新建构了。在列宁看来, 主观辩证法并不直接映射客体辩证法,而要通过不断发展的实践辩证法(“技术、历史”),并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功能度中,人们才能在认识的“一定环节”上,反映客体辩证法的一定规定性。很显然,这种映射必然是一个过程,看起来,人们这种“消失着的环节在一瞬间相符合”中所把握的客体辩证法并不是客观规律的全部内容,不过,在整个实践的历史总和中,人们是能够“逐步按近客观真理”的。在我看来,这是“伯尔尼笔记”中列宁哲学思想构境达及的一个新境界。

在此后的阅读笔记中,列宁还曾多方面地批评了黑格尔在哲学史叙事方面的唯心主义逻辑强暴。第三卷的阅读开始之后不久,列宁的摘录就突然中断了。此时,他翻开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演录》,不过对它的阅读也没能持续很久,并且对这个讲演录,列宁主要只是做了一些摘录,很少留下批注和心得。关于这一点,列宁也有一个说明:“总之,历史哲学所提供的东西非常之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正是在这里,正是在这个领域中,在这门科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迈了最大的一步。而黑格尔在这里则已经老了,成了古董。”

至此,列宁结束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个研读。他感到收获很大,十分有必要再进行一些理论总结。在这个时段里,他也还附带着看了一些相关的二手哲学文献,如诺埃尔的《黑格尔的逻辑学》书 ,不过主要心思显然都放在自己的思想

构境实验和理论小结上。

2、重要的读书小结与心得

在黑格尔哲学的研读基本结束之后,列宁比较集中地写下了三份带有小结性质的心得(请注意,这些心得仍然不是什么为建构唯物辩证法体系而作的“计划”或“构想”!),即《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以及《谈谈辩证法问题》。我现在的看法是,在这三篇心得中,其一是读书小结,其二是对自己所重新理解的实践辩证法理论逻辑的再评估,其三是关于列宁自己学习辩证法和想展开说明的一些问题的心得。从本书的研究视角出发,我以为,这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列宁对自己全部读书活动的整体逻辑构析和高峰

式思想构境。

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这篇思考提纲式的笔记中,列宁先将黑格尔的整个《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哲学全书》中的《小逻辑》一书的序目)排列出来,然后在一用双线划出的大方框中写道:

概念(认识)在存在中(在直接的现象中)揭露本质(因果、同

一、差别等等规律)——整个人类认识(全部科学)的一般进程确实如此。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的进程也是如此。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概括。从各门科学的历史来更具体地更详尽地研究这点,会是一个极有裨益的任务。总的说来,在逻辑中思想史应当和思维规律相吻合。

在此,列宁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人的认识是一个在面向主体的“直接的现象中”不断揭露本质的过程。不难发现,列宁此时已不再像哲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那样,假设主体是直接面向物质实在的了。他将“存在”界定为通过实践历史地呈现现出来的直接现象。这是列宁对全部人类认识和科学一般进程的重新认识。进而,人的认识(主观辩证法)就不再简单是直接与对象相符合了,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列宁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正是这一思想进程的表现,即对人类整个思想史的真实性逻辑结构和历时性线索的提炼。列宁这个观点也是在读完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之后才逐渐强化起来的。不过,还应该指出,黑格尔的思想史基础主要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思想史的发展视域。也就是说,主观辩证法的结构并不直接等同于外部客体的结构,而直接是思想史的逻辑结构,因此,“在逻辑中思想史应当和思维规律相吻合”。这可以说是列宁对全部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的极重要的科学确证: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学)并不是简单的一派胡言,而正是人类认知逻辑的客观化、本体化和神秘化。这个观点,与他在前期阅读中基于那个他性构架而持有的看法显然已经完全不同了。可见,这是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全新的思考构境层。

接着,列宁进一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运演中的两个相反的逻辑方向,即“有时从抽象到具体[存在(抽象)——定在(具体)——自为存在],——有时却相反[主观概念——客体——真理(绝对观念)]”。 其实,这两个逻辑式并不是相反的,应该说,它们都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运演,只不过前者是本体论的存在观,后者是绝对观念总体认知进程中的逻辑式。列宁先是自问道:这种逻辑指向上的不同一, 是否就是黑格尔的那个唯心论的不彻底性或神秘主义呢?但他很快就转念回头了:“或者还有更深刻的道理呢?”可见,列宁此时已经不再简单地处理黑格尔了,他已经习惯于在自己更深入的思考中去体会深层道理。 我们看到,列宁随即就建构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解析线索和深层语境:

起初有一些印象闪现,而后有某个东西分出,——然后质#(物或现象的规定)和量的概念发展起来。然后研究和思索使思想去认识同一——差别——根据——本质对现象的关系——因果性等等。所有这些认识的环节(步骤、阶段、过程)都是从主体走向客体,受实践的检验,并通过这个检验达到真理(=绝对观念)。

这明显是前一个思考构境的深入,列宁是在具体结合黑格尔逻辑学的整体逻辑结

构来加深认知辩证法的真正本质。

在这个思考情境中,列宁发现,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存在和非存在(“无”)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也是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发展过程。这一点,恰恰是他在刚刚开始阅读黑格尔《逻辑学》时曾经感到十分费解的东西。这是人类认识的对象,而任何对象起初都是抽象的。对此,列宁专门用一个大的方括号来注明:“抽象的‘存在’仅仅作为‘一切皆流’ 中的一个环节”。在人的认识中,首先发生的是各种变动的印象的“闪现”,这也是人的感性经验的片断,这些片断的组合(知觉)导致了“某个东西”的分出,这个特定的东西就是具体“定在(此在,Dasein)”了。没有文本证据表明列宁曾经阅读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可是,列宁此处的思考天才地重构了十分相近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叙事逻辑。当人类主体从基本差别性和规模形式两个方面上对这个东西加以确定时,也就有了质和量的规定性。列宁此处描述的过程正是对人类(个体经验)认知对象

进程的抽象表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文本细节是,列宁在“质”一词后加注了一个#号,并随即在笔记本左面(将本子竖起来)横写了对“质”的说明:“#费尔巴哈说,质和感觉(empfindung)是一回事。感觉是最先的和最初的东西,而在感觉中不可避免地也会有质„„”。

费尔巴哈的这个观点是在《宗教本质讲演录》的第十讲的最后才开始出现的。针对神学的创世说,费尔巴哈首先提出,人的感觉才是“最初的、直接可靠的东西”,并且正是这种有具体属性的东西,才构成了人的存在和神的颠倒本质。 但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已经看到的列宁关于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的摘录笔记中,他只是将其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摘录和评注, 而在此处,这个观点倒是以一种深层学术记忆的方式被激活,重新进入到列宁关于辩证法逻辑结构的思想构境之中了。列宁突然想到费尔巴哈关于感觉与质同一的论点,然后悟到:感觉是人的认识最初的一切,而质是在感觉中“不可避免”地先出现的。这与他早先阅读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时,立论于哲学唯物主义构架中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质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逻辑位置恰巧是与人的认识进程一致的,而不简单等同于对象的特性。读到此处,列宁又有新领悟了。他立刻想到,从一个东西的同一(质)到此物与他物的差别,从这一事物得以确立的内在矛盾(根据),再到这种本质通过现象的展示, 最后还包括事物走出本身与整个世界的联系(“因果性等等”)——所有这一切的基本逻辑序都不是哲学唯物主义假定的客体的结构,而是“认识的环节(步骤、阶段、过程)”,并且都是从主体走向客体的有序度,即人的认知结构和逻辑进程。黑格尔不过是把这个认知逻辑武断地客观化为物质世界的本质而已。虽然黑格尔的这种辩证法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但这个辩证法的内在逻辑结构并不是“胡说”,而是真实地反映了人的认知进程和逻辑结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改造,并不是简单地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词句,也不是把黑格尔唯心主义化了的观念辩证法逻辑直接视为物质辩证法的客观结构。因为,倘如此简单处理的话,得出来的将是看似唯物主义,实则却是隐性唯心论的东西,因其还是把黑格尔的观念辩证法( 实质是认知结构)直接当成客观规律了。我猜测,至此,列宁可能才真正自省到自己在阅读初期所居有的那个他性构架的深层问题。

其实,在不久之前对《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最后部分的阅读中,列宁已经明确告诫自己:“不能原封不动地应用黑格尔的逻辑;不能现成地搬用”。 而到了此处,他显然更加清醒了,他意识到,黑格尔的辩证法结构是人类主体认识结构的逻辑映照,其错误正是把这个主体的主观认知结构唯心主义地确定为客体存在结构的基始性本质,所以我们批判性地改造黑格尔就决不应该是再把这个主观认知结构直接说成为客体结构本身,而要在主体中重新确定主观认知结构的真正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实践!人的主观认知结构(逻辑) 是由人的客观实践进程的结构和逻辑制约的,黑格尔所描述的逻辑递升有序度只能是主体走向客体的实践掘进度!客体结构只有透过实践结构的中介,才能历史地表现出来。我认为,列宁此处的思想构境是他在阅读黑格尔哲学著作的进程中达及的最高点!正是在这个节点上,他相当深刻地从总体上,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列宁

说:

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该充分利用这种逻辑解决这一问题。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了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列宁此处实际上是在深化他在先前的认识飞跃中所获得的思想。关于黑格尔的认识,关于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及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三者同一的思想,在这里汇合了。也是至此,列宁才真正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讨论《资本论》第一卷写作的通信时的一些言谈,理解了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会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做那样积极的评价。列宁已经能极深刻地认识到,在一定的意义上,马克思《资本论》 的逻辑结构与黑格尔的《逻辑学》的逻辑结构是有共通点的。“开始是最简单的、最常见的、最直接的‘存在’:个别的商品(政治经济学中的‘存在’)。” 这是黑格尔所说的那个最初呈现给人们的“质”性存在,市场经济的感性现象。可是,这一点具体在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中却是作为抽象之无设定的。商品不是物,而是一种看不见(“无”)的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以商品才具有物相的神秘性。这还因为,商品“作为社会关系”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的概括”,所以从这里出发,依据“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线索就可以逐步揭示出“以尚未展开的形式包含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矛盾”。正是在这一逻辑构境中,马克思“模仿”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可是,与黑格尔截然不同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全部逻辑推进中,每一步“都用实事即用实践来检验”。以上,是列宁

的全新理论收获。 在关于拉萨尔的《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的摘要中,列宁写下了第二篇小结性的心得。 较之于之前的几篇思考和总结,这份小结要简单一些,并且主要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写作的。

列宁感到:“在马克思那里有很多新东西, 他感兴趣的只是从黑格尔和从费尔巴哈继续前进, 从唯心主义辩证法向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进”。 在此时的列宁看来,这种“新东西”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所在,这不仅是针对黑格尔,而且也是针对费尔巴哈而言的。“马克思在1844-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 我们注意到,列宁在此将自己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部。他的思想史断代分析似乎更准确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列宁终于不再跟着狄慈根和普烈汉诺夫亦步亦趋,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过程说成是“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再将它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如今,列宁指认马克思在超越费尔巴哈之后,直接走向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东西!那么,马克思靠什么来超过费尔巴哈?过去,人们说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加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似乎只是提供了一个“加号”,这是根本不对的。列宁意识到,马克思实现自己哲学革命的关键之点在于实践规定的确立。

所以,列宁才会批评拉萨尔根本不懂辩证法,指证他相对于“马克思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来说是“反动的”! 写到此处,让我想起最近一些国内学者跟着西方马克思学后面,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贬低为1844年《神圣家族》的某种延续物,试图根本抹煞马克思这一重要思想革命实验的意义。用列宁这里的话来说,这是极其“反动的”。其实,在作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提纲”中,马克思哲学的新视界(“新东西”)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的辩证法,在此之上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自然观、科学历史观和科学认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才超越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理论不是直接对应于客体对象,而是形成于人类实践进程之上的“全部知识领域”。哲学的历史是基于“各门科学的历史”的,其中应包括: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的历史,还有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当然,因为列宁没有看到过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写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自然也就不可能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再向“人类直接生活和生产与再生产”的理论转变,以及全部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后来的经济学研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杜娜叶夫斯卡娅将列宁的“伯尔尼笔记”中思想转变的实质指认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观念的认同是多么可笑和肤浅的。

3、“谈谈辩证法”:列宁学习辩证法的主要收获

第三篇小结性的心得就是《谈谈辩证法》这一未完成的论文手稿。这也是在关于列宁的哲学研究中被人们较多关注的文献之一。在这篇文章里,列宁显然是想跳出那个随着他人的思路走的读书圈子,试图独立地整理自己学习辩证法的主要收获。杜娜叶夫斯卡娅认为,“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列宁在1914~1915年的关键时期所写的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评论的最后结论”。 我还注意到,在德波林写于1924年的《革命辩证论者列宁》一文中,第二节就是专门讨论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在那篇文章中,他的评论还比较克制,基本上是复述列宁的论断,没有做什么过高的学术评价。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一节在收入《哲

学与政治》一书时被全部删除。

首先,列宁突出阐明了他在写作关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十六要素”时已经发现的重要问题,即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实质和核心。这个观点在之前不久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时写下的笔记中也有指认,那是列宁读到芝诺的悖论时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面的统

一、同一这个公式正是表现了这个实质”。此处,列宁再一次写道:“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特点或特征)。” 根据列宁的标注,这一论点直接与拉萨尔《赫拉克利特》一书第三篇的“论认识”中一段对斐洛的引文相关。在原文里,斐洛提出,“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斐洛为此还列举了山岭与平原、淡水与减水、冬季与夏季等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事物的现象。 列宁专门指出,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定作为辩证法的实质这一基本点的正确性只能由“科学史来检验”。 他认为,关于这一点,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通常过多地举例子,大有将矛盾规律变成某种“实例的总和”之嫌。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时,列宁读到马克思对拉萨尔的一个批评:“黑格尔从来没有把归纳大量‘事例’为一个普遍原则的做法称为辩证法”。 他直接指认了自己的老师普烈汉诺夫和恩格斯。其中点到的例子之一,是恩格斯所举的“种子”的生长中出现的“否定之否定”现象。列宁批评他们不是将矛盾现象“当作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恩格斯和普烈汉诺夫都是列宁前期阅读中那个他性阅读构架里重要的理论镜像支点,现在却成了他批评的对象。 在列宁看来,研究事物与现象的对立统一,

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要认识在“自己运动”中、自生发展中和蓬勃生活中的世界一切过程,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统一来认识。

这也是一个学术小结。在读书过程经历的不同文本语境中,列宁都遇到了黑格尔关于不同概念的矛盾结构,这是因为黑格尔的全部逻辑构架就是概念自我矛盾的正反合的三段式的共时性结构或者历时性关系,无一例外。列宁似乎格外看重黑格尔这一重要的辩证法观点,并将其经过唯物主义的改造,直接指认为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次,列宁转换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即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上来思考。他进一步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换句话说,亦即之前已经被指认为辩证法实质的矛盾,正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也因为“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内在矛盾,所以,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自身内部的矛盾推动的。列宁说,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观有两种:一是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并且将发展的泉源和动力“移到了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在列宁看来,这是一种“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发展观。关于这种发展观的判断是列宁在对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阅读中,由芝诺的辩证法讨论而引起的界定,当时他的概括是“简单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长、增多(或减少)”。 二是“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这种发展观的“主要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其实,这个作为事物运动泉源和发展动力的所谓的“自己”运动,就是事物内部具有的矛盾。也由于这个“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

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提供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 在之前不久的《哲学史讲演录》中的概括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消灭、相互过渡”的发展观。

列宁当然也意识到,在黑格尔那里,精神的自我矛盾推动着理念自己运动的逻辑进程,而在客观世界中,则是客观事物的自身矛盾推动着一切运动、转化的发展。至此,列宁突然又想起自己刚刚建构起的思想实验来,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来深刻地呈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

质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

动)。

显然,列宁在加深自己先前的思考构境。他的具体分析又指证了一个新的问题层面,即人的认识,特别是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往往是对对象内部复杂矛盾关系

的揭示。

其三,也是经由马克思《资本论》这个例子,列宁又想到了“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应该“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开始” ,看起来是抽象的一般,可这个“一般”又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因此,任何个别都是一般。而个别经过无数次的转化,就会把偶然性和现象抛弃,走向必然的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辩证的认识论。列宁说,“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然而,这个实质性的问题,“普烈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其四,列宁发现,这种与辩证法同一的认识论在思想史上必然是“一串圆圈”。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

的过程和发展。

此处,列宁十分准确地使用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一词(之前他用的多是“庸俗唯物主义”),并指出“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我们不会忘记,正是列宁自己在“伯尔尼笔记”的前期阅读中,称黑格尔的哲学是“胡说”。所以,弗兰尼茨基在评价这一观点时说,“列宁在这里又一次修改了自己以前的观点,同时出色地阐明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指出唯心主义不只是某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一定的认识上的结果,虽然它是片面的和直线的等等”。 相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现实的“神化的绝对”。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 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话)引到泥坑里去。

关于人的总体认识过程是一个多种圆圈构成的圆圈的想法,显然受到了黑格尔类似观点的影响。在《逻辑学》一书的最后,黑格尔曾经将科学的发展比喻为圆圈:“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旋绕的圆圈,中介把末尾绕回到圆圈的开头;这个圆圈以此而是圆圈中的一个圆圈;因为每一个别的支节,作为方法赋予了灵魂的东西,都是自身反思,当它转回到开端时,它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支节的开端”。 列宁将黑格尔的这段话作了全文摘录,并在边注中加注了“科学是圆圈的圆圈”。 在阅读《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时,列宁也读到了相同的说法:黑格尔将哲学史比作一个大圆圈,这个圆圈的边沿上还有许多圆圈。在文本右面的一个边框中,列宁肯定性地指认道,“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他认为这是“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 列宁说,这种“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不是没有基根的,它“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无实花”。这就是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最后评价。莱文说,1915年写下《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的列宁“变成了黑格尔化的列宁主义”。 这显然又是过于简单的错误断言。

在此,我还想再提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列宁在这篇关于辩证法的短文中,与讨论“十六要素”时一样,也没有涉及他在研究中已经发现的实践辩证法?丛大川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并且,事实上,这个新认识在之前不久列宁写作第一个小结时已经又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的确是困扰我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疑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找到答案。直到进入列宁阅读后期的笔记以后,我心里的这个疑惑才逐渐得到了澄释。

我推断,在完成阅读和哲学研究之后,列宁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有较大的改变。他不仅要将学习成果运用到现实革命的实践中去,而且势必要关心另一个问题,即如何让俄国的无产阶级逐渐了解和懂得自己理解到的这些科学思想。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他所选取的四个要点都是通俗和简明的思想,而没有使用“逻辑的式与实践”、“大写的逻辑”之类任何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概念。在这一点上,列宁历来是反对学究式的态度的。 所以,直至后来,列宁从未直接谈到过自己在“伯尔尼笔记”中实现的思想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不仅认为自己还要学习普烈汉诺夫的“一切哲学著作”,并且再次出版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杜娜叶夫斯卡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还有人甚至说,“列宁没有勇气公开承认,他已经把自己1908年时期的哲学的某些非常重要的部分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弃了”。 而我的看法是,列宁并不是抛弃了自己在“伯尔尼笔记”中获得的重要思想,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如何更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使之为俄国无产

阶级所接受。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已经无暇再回到哲学研究上来,但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法留给他的印象已经太深了。我们在他1922年写下的最后一篇直接涉及哲学的论文中,可以读到他的重要遗言。1922年1月,为了开展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传,苏联创办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杂志。1922年3月。列宁完成了《论战斗的唯物主义的意义》,并刊登在当年第3期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上。在这篇文章中,列宁的主要论题是坚持唯物主义和反对宗教神学。他要求人们要

能够懂得哲学,能够

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杂志的撰稿人就应该组织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黑格尔辩证法作系统研究,即研究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及各种历史和政治著作中实际运用的辩证法。

列宁说,可以“在杂志上刊登黑格尔主要著作的节录,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他甚至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都“应该是一种‘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 杜娜叶夫斯卡娅也说,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成了他此后一切严肃著作的哲学基础:从《帝国主义论》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国家与革命》,从他在革命期间所写的一切著作,到他的《遗嘱》,莫不如此”。 显然,列宁想继续自己在“伯尔尼笔记”中的理论思考,可是历史的进程无情地中断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更令人遗憾的是,列宁的哲学思想研究后来竟被斯大林硬化成一种外在的政治意识形态构架之中的虚假构境。今天,我们固然也承认当时的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出现和存在的必然性,可它毕竟严重遮蔽了列宁哲学思想中事实存在的深刻内容,

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第19篇:读黑格尔的那群人的杂文随笔

请放心,这并不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文,原因很简单——我并不敢说自己读过黑格尔。这对于一个致力于考入高等学府的文科生来说,也许是一种悲哀,说明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远,甚至可能根本没上路,不过并不重要,反正我想讲的,还是读黑格尔的,那群人。

活在我待的这个地方,不会辩论和慷慨激昂的阐述自己思想的人,是会面对诸如“你是谁呀”这种打脸问题的。即使老师口口声声说着,你们太不像文科生——尤其是成绩还很好的文科生——了些,不够狂,我想他心里还是明白,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底下总是暗流汹涌,而他能看见的一朵小水花,往往象征着后头有巨浪滔天,只不过全班同学默契的把争论和演讲挪到课件和自习,宁可沉浸其中时撒些集体拉肚子的拙略的谎,也不愿向他交代刚刚讨论了什么,若是硬问,大约会被气个七窍生烟。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我们的信念就是,老师总是错的。

老Z算是个中翘楚,曾把语文老师辩个哑口无言并以此为荣长达半个月——这期间他的语文作业是其他人的两倍——直到另一位同学也获此殊荣。我曾有幸和老Z同桌半个学期,纵览了他的书单,对于他这种资深文科生,辩论发烧友而言,什么《庄子浅说》、《中国哲学简史》都已经是过去了,连《瓦尔登湖》都排不上前几位,能让他安静坐下来,带上眼镜,老老实实花一下午时间啃上几页的必定是诸如《纯粹理性批判》《逻辑学》这类如雷贯耳的大作。虽然其间翘掉了一节历史,一节地理,没有写数学作业,他还是能一边对我动弹不得的耳朵大发品评,一边抄我的数学作业。有老Z在边上的日子总是热闹,他会以关西大汉的豪迈舌战群儒后扭过头来,喊你爸爸央你帮他带午饭,费事,但充满了心理和学术成就感。

小R和他就不一样,是那种你看到她就会不由自主叫她爸爸的人,而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个茁壮成长的好学霸,有了这个后桌我总算也能抄抄别人的数学作业。但小R有两大缺点,一是她的名字,有一个叫你怀疑自己的舌头少根筋的读音,一个摸不着头脑的含义,即使在我们班也鲜有人叫对。其次是,小R很少和人辩论,她通常选择一击秒杀,教你怀疑自己刚刚的理论就是堆垃圾,我被一剑封喉一次后就选择与她短兵相接,宁可装疯卖傻也不自取灭亡。还有一点也很烦,她是个和老Z一样的书虫,也幸好她不会宣讲自己的体会否则我就只好接一盆水,深深的淹死我自己了。

当然了,在别人眼里我并不比他们好多少,话多嘴欠神经质,一入书海不知愁,去借书的时候,老先生也评价我们读的书太高深,有些眼高手低,因为“这些都知道我这个水平才能看懂的书”,我嘻嘻一笑回答长江后浪推前浪,被老爷子一拐棍敲死在地板上也许是活该,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啃书的信念。读文的小屁孩们日后有的是时间积淀,融会贯通,时下我们该做些小屁孩的事,眼高于顶,随时上天。中年人负责发展,老年人负责指导,年轻人就只好负责质疑,去疯,去吵,去喊,去骂,用尽最后一点评头论足的机会。

当北京寒风凛冽,我们因为雾霾不能去跑操,兴高采烈地抱着书溜出教师,去找一个隐蔽又阳光灿烂的地方,摊开黑格尔的《逻辑学》,向死亡诗社里那些中的年轻人一样,一人一句,大声朗读,兴奋争论。

读黑格尔的那群人像疯子一样。

可是一群快乐的疯子!

第20篇:黑格尔政治哲学性质及其当代意蕴

黑格尔政治哲学性质及其当代意蕴

王作印

[内容提要]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是国家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反国家主义。实质上,黑格尔政治哲学既不是国家主义,也不是反国家主义;既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社群主义;而是辩证的政治哲学。黑格尔政治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及其走向,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关键词] 黑格尔;政治哲学;国家主义;反国家主义

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罗素在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指出,黑格尔政治哲学对内鼓吹国家主义,对外鼓吹殖民主义,“这样一个学说,如果承认了,那么凡是可能想像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

○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著名政治学说史家萨拜因也认为,黑格尔学说“对国家加以理想

化,以及对市民社会给予道德上的低评价,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可避免要导致政治上的独裁

○主义。”这种观点在国内外学界颇具优势。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充分强调了社会群体和制度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强调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制衡和监督,因而是反

○国家主义。这两种观点的存在表明黑格尔政治哲学理论本身又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黑格尔政治哲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当然这种必要不在于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作一个结论,而在于其对当代政治哲学的镜像价值。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是他的客观精神理论的一部分,实质上也就是他的一般社会哲学,而这种“一般社会哲学”又集中体现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有关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中。在黑格尔之前,自由主义政治学说强调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其基本含义是指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政治社会或国家,而不是指与国家相对的社会实体。黑格尔则比较明确地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与国家相对立的伦理理念的一个环节。对此,查尔斯·泰勒曾经准确地指出,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之中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它“与国家相对,并部

○分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

正是在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结构中,黑格尔展示了其政治哲学的智慧。 本文仅以《法哲学原理》为文本依据,围绕“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还是反国家主义”这个问题进行辨析。

一、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吗?

提出这个问题本身也许就会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长期以来这已有定论不成问题了。但是,如果我们是在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结构中谈论国家主义的话,那么本文认为,黑格尔虽然推崇国家,但不是国家主义。因为他虽然论证了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有限性领域,由于存在其特殊性的无节制所造成的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必须从属、依赖和受制于作为普遍性原则之体现者的国家,但是并未因此贬低、否定市民社会。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一方面意味着他肯定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对家庭伦理的否定具有必然性,因为家庭是体现了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的实体, 在家庭中,人们不是用利益原则,而是用爱的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整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把自己当作是家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具有自身利益的独立的个人, 因而压1234 1

抑、淹没了个人的特性,“在这里个人把他冷酷无情的人格扬弃了,他连同他的意识是处于

○—个整体之中”。但是,儿女长大了,家庭必然要解体。由于家庭作为直接的自然的伦理精

神,是以个人人格的非独立性为特征的,因而,“结合在家庭统一体中的各个环节必须从概

○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实在性”,这就是家庭的解体。家庭的解体意味着,“家庭自然而

然地和本质地通过人格的原则分成多数家庭,这些家庭一般都以独立的具体的人自居,因而

○相互见外地对待着”。黑格尔将其理解为特殊性同普遍性分离出来获得自身的规定性,这

样体现在家庭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精神表面上就丧失了,进人到一个“差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普遍性只是在作为它的形式的特殊性中假象地映现出来,于是进入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维护其成员的具体的、特殊的利益,并构成个人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的基础,使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彰显了人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表明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伦理

○前提,尽管在历史上“它的形成比国家晚”,而黑格尔仍将其看作国家的伦理前提,可见

市民社会对国家的重要。

黑格尔把特殊性原则看作市民社会的首要原则,在“市民社会”一章,黑格尔开宗明义指出:“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

○的混合体来说,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就是说,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作为特殊的人,

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都是独立的和与他人相区别的,只有在与他人的区别中他才成为他自己,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区别中他们才具有相互补充、相互满足对方需要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当罗素、萨拜因以及当代一些新自由主义者把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国家主义,把斯大林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独裁专制视为黑格尔的国家乌托邦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法西斯主义的要义之一是“国家至上。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相比,国家的权力和福祉绝对优先。个人的最高义务和最大满足就是服务国家,在必要时刻甚至可以为国

○捐躯。”而在黑格尔那里,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利己的人本身就是目的,国家只有在特殊

○的、利己的人及其组成的市民社会获得发展时,“才是有生气的”。因此,尽管黑格尔强调

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强调特殊性必须与普遍性达到统一,但是他并不象当前学界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主张压抑个性、压抑个人特殊利益的国家主义者。相反,黑格尔坚决反对那种排斥特殊利益的“义务论”观点,这种观点把特殊利益看成是非本质的,甚至是无价值的环节。他说:“个人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履行他的义务,他必须同时找到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满足或打算。本于他在国家中的地位,他的权利必然产生,由于这种权利,普遍事物就成为他自己的特殊事物。„„个人从他的义务说是受人制服的,但在履行义务中,他作为公民,其人身和财产得到了保护,他的特殊福利得到了照顾,他的实体性的本质得到了满足,他并且找到了成为这一整体的成员的意识和自尊感;就在这样地完成

○义务以作为对国家的效劳和职务时,他保持了他的生命和生活。”12为此,黑格尔反对柏拉图

的“理想国”用普遍性否定特殊性,用国家否定个人财产、自由和权利的观念,认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主观的自由还没有得到承认,它的“理想国理念侵犯人格的权利,它以人格

○没有能力取得私有财产作为普遍原则,”13 “柏拉图的理想国要把特殊性排除出去,但这是

○14徒然的,因为这种办法与解放特殊性的这种理念的无限权利相矛盾。”如果用国家意志压制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国家就等于是站不住脚的空中楼阁。基于上述观念,黑格尔深刻地指出:“在国家中,一切系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古代国家,主观目的同国家的意志是完全一致的。在现代则相反,我们要求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志和良心。古人没有这些东西——就其现代意义而言;对他们说来,最终的东西是国家的意志。在亚洲君主专制的统治下,个人在自身中没有内心生活也没有权能,至于在现代国家中人要求他的内心生活受到尊敬。义务与权利的结合具有两个方面:国家所要求于个人的义务,也直接就是个人的权利,因为国家无非就是自由的概念的组织。个人意志的规定通过国家达到了客观定在,而且通过国家初56789101

1次达到它的真理和现实化。国家是达到特殊目的和福利的唯一条件。”15

就黑格尔的上述观点来说,我们很难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归结为无视个人权利的国家主义或独裁主义。如果说独裁主义与黑格尔政治哲学有关的话,那么很可能是前人撒下了龙种,后人收获的是跳蚤。

二、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反国家主义吗?

如上所述,黑格尔强调市民社会之与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那么能否因此将其归结为反国家主义或自由主义呢?本文认为不能做如此归结。因为“即使是黑格尔主义者也很少想到要把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说成是政治上自由主义的明证,而且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末也是

○毫无根据的。”黑格尔虽然肯定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对家庭伦理的否定具有必然性,但并不

认为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具有终极的合理性。由于市民社会本身是一个特殊性的领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伦理精神的普遍性,因而必然要依赖并受制于作为普遍性原则之体现者的国家。

在市民社会中,独立的个人之间的联合只是利益联合,这种联合是外在的、工具性的,而不是内在的、自然的,更不是合乎理性的。市民社会中,“特殊性本身是没有节制的,没有尺度的,而这种无节制所采取的诸形式本身也是没有尺度的。„„另一方面,匮乏和贫困也是

○没有尺度的。”个人意志的无限张扬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就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

人的精神的异化。一方面,不同的特殊利益之间最终将导致对立和冲突,使市民社会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另一方面,当人与人的一切关系完全被契约化之后,人们在交往中就只会把他人当作手段加以利用,人的本质伦理精神也就被异化了。这样一来,通过对家庭的自然关系的否定而获得的自由意志的普遍性,最终将重新受制于必然性。

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实体能够为伦理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高的现实显现形式?在黑格尔看来,能够使市民社会摆脱外在必然性限制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

○“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的体现者以普遍利益为目的,倡导普遍

性原则,使个人在国家生活中获得普遍性意识,从而自觉地认识和追求普遍物,并把普遍物作为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可见黑格尔对国家之重视。所以,把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反国家主义也是不客观的。比较来说,泰勒对黑格尔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以黑格尔的政治历史哲学原则为基础, 在与新自由主义原子论个人主义的论战中形成了自己的社群主义价值取向。针对新自由主义对国家权力的强烈挤压,泰勒指出,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市民社会在获得空前的自主性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多地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自足性,犯罪、吸毒、种族、性别、社会不公正等等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尖锐表现,表明市民社会并不能解决因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所有问题,它需要另外的力量比如说国家来加以制约,就此而论,市民社会的黑格尔模式要比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洛克模式更加可取。因为,“黑格尔在他的市民社会概念里,把洛克学派和孟德斯鸠学派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洛克学派指出了有关社会具有非政治相度的观念,那么孟德斯鸠的贡献则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图景,亦即社会是根据其政治组织来界定的”,“ 这些观点的发展,形成了黑格尔派的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但并不是自足的领域。不仅作为市民社会—部分的经济过程需要接受调整(这部分地是在市民社会内部进行的),而且它只有通过与国家这一更高级的统一体一——亦即根据政治而组织起来的社会一——相整合,才能避免毁灭” ,如此,“既避免了那种被黑格尔认为必然会导致暴政和恐怖的“共意国家”的无分层

○的同质性,也避免了那种盲目经济力量不受调整且最终会自我毁灭的运作。”当然这里也不

能简单的将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社群主义。毕竟,黑格尔充分强调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多元化和异质性,彰显了个人权利和个体的自主性。

三、如何看待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基本性质?

如果说黑格尔政治哲学既不是国家主义,也不是反国家主义;既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16171819○

社群主义;那么是什么呢?其实,对于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伟大哲学体系是不能做非此即彼的简单归结的,而必须用辨证的方法去把握。如此,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政治哲学的辨证性质:

○在谈到市民社会两个原则时,一方面强调“特殊和普遍的不可分性”,认为,“在市民

社会中,特殊性和普遍性虽然是分离的,但他们仍然是相互束缚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所做的虽然看起来是同另一个相对立的,并且以为只有同另一个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存在,但是每

○一个毕竟要以另一个为其条件。”另一方面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特殊性

而轻视普遍性。他举例说:“大部分人认为纳税损害了他们的特殊性,是同他们敌对的,并且妨害了他们的目的。然而,尽管这看来是真实的,终究没有普遍物,目的的特殊性就不可

○能达到。况且公民不缴纳任何捐税的国家,也不见得由于特殊性的力量加强而显得优越。”

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普遍性而轻视特殊性,甚至以普遍性吞噬特殊性。黑格尔指出,“同样,有人认为如果普遍性把持殊性的力量都吸收过来,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所阐述的那样,看来普遍性的景况会好些。但这也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都只是相互依赖、各为他方而存在的,并且又是相互转化的。我在促进我的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普遍

○物,而普遍物反过来又促进了我的目的。”

在谈到国家时,强调“国家是机体,„„国家必须被理解为机体”, “机体的本性是这

○样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全部必致崩溃”;“国家的目的

○就是普遍的利益本身,而这种普遍利益又包含着特殊的利益”, “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

○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

在谈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时,强调“国家是自为的神经系统,它自身是有组织的;

○但是它只有在两个环节,即家庭和市民社会,都在它内部获得发展时,才是有生气的”; “现

代国家的本质在于,普遍物是同特殊性的完全自由和私人福利相结合的,所以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利益必须集中于国家;但是,目的的普遍性如果没有特殊性自己的知识和意志——特殊性的权利必须予以保持,——就不能向前迈进。所以普遍物必须予以促进,但是另一方面主观性也必须得到充分而活泼的发展。只有在这两个环节都保持着它们的力量时,国家才能被

○看作一个肢体健全的和真正有组织的国家。”

综观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所以说,黑格尔政治哲学是辩证的政治哲学。法国学者路易·迪蒙曾经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试图将所有的

○对立面调和成广泛的综合体,并且指出这个综合体存在于现代国家”,这应该说是颇有见

地的。但是与其说是对对立面的理论调和,不如说是对现代国家的客观本质的揭示,这种本质就是,国家作为机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言之,就是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统一,国家与社会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并不否认差别与对立,相反,它是以差别与对立的存在为前提的,每一方都以对立方的存在为前提。片面地强调国家、普遍利益与片面地强调社会、特殊利益一样,虽然可以促进对真理认识的深化,但毕竟还不是真理本身,双方必须也必将走向统一,方可逼近真理的全景。这在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及其走向中可以找到回应。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歧见上。自由主义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辩护,社群主义则为与此相适应的公共生活辩护。但是,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是困扰人类社会和政治学家们的一个永恒难题,在任何一个民主的社会,个人权利都具有基础性价值,它涉及政府的合法性;而不同的个人只有联合起来组成形形色色的社群,才能为个人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强调都可能导致另一方的缺失。我们只能在二者的共生与张力中寻找出路。所幸的是,在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流变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当“向后看”的社群主义者对共同20212223242526272829

体的衰落表现出乡愁般的哀叹,抱怨我们的社会在包容个人选择和文化多样性上“已经走得太远了”时,也还有另一种社群主义者即“向前看”的社群主义者,开始“承认个人选择和

○文化多元不仅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事实,而且还是有价值的特征。”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社群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趋容。同时,我们也看到自由主义向社群主义的趋容,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旨在借助民族这个独特的现代观念,来联结与亲和具有极不相同的种族起源、

○信念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因此可被视为一种“向前看”的社群主义。

从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互趋容,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同时也领略了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镜像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言之,我们不能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国家主义与反国家主义之间作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只能以二者为资源和镜像,结合我国实际,在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探寻一条新路:

首先,必须承认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必须把承认和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作为国家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市场主体独立地、自主地追求个人的特殊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个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其中的财产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仅会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变成一句十足的空话,而且也会从根本上破坏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机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公共利益、群体权利同样具有有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自由主义者强调,只有个人权利是客观的、真实的,而公共利益、群体权利最终只能落实到个人权利,否则就是虚幻的。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往往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的独立价值。从根本上说,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涉及到的是任何个人生活须臾不可脱离的公共条件、公共秩序和公共原则,它们同样是真实的、具有不可侵犯的性质,特别是当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的实现事关民族国家的生死命运和发展前景时,甚至会要求个人为之牺牲自己的个人权利。当然文明、正义的社会会为这种牺牲做出补偿。但这种国家补偿本身就谕示和肯定了公共利益的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

其次,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良序社会结构,这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建构及政治实践的基本任务。良序社会结构是以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之间的双向合理互动为基础的,它的建立和维系取决于良序规则,也就是必须形成系统的合理的法制规则,用法律形式明确国家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合理界分。个人权利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因此必须予以维护,但为了防止具有为数众多而又互相抵触的意志的无政府状态,法律必须对个人权利予以限制;同样,公共利益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必须予以维护,但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法律必须能够对政府以公共利益名义实施权力行为进行限制。不论是公共利益还是个人权利都要在法律规制的范围内运作与实现,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唯此,我们才能在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维持平衡,从而构建符合正义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3031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9页。 ○

2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9页。 ○

3Fred Dallmaye, “Rethinking the Hegelian State”, 引自David MacGregor, Hegel, ○

Marx, and the English Sta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 1996。第274页。

4○19查尔斯·泰勒:,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

社1998年版第3页,第27页。

5○6○7○8○9○11○12○13○14○15○17○18○20○21○22○23○24○25○26○27○28○29黑格尔《法○

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3页,第195页,第195页,第197页,第197页,第265页,第262-263页,第55页,第200页,第263页,第200页,第253页,第198页,第198页,第199页,第199页,第268页,第269页,第261页,第264-265页,第261页。

10安东尼·奎因顿:,安东尼·肯尼 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年版第333页。

16霍斯特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

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4页。

29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

30○31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00页,第501页。 ○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格尔十句名言
《黑格尔十句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