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垓下歌古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9 06:03:1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垓下歌》有感

读《垓下歌》有感

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怜。

手持吴越薄钢刃,香魂血洒乌江边。

——题记

历史静止于一个凄凉之夜,

垓下、四面楚歌。

一轮残月悬挂在苍穹,鹅毛般的雪肆意地下着,四周一片寂静,只剩北风的呼啸和鸟儿的哀啼。项王帐中,昏黄的烛灯发出凄冷的光。火炉在帐中熊熊的燃烧着,殷红的火光映暖了营帐,却融不了人心头的寒冰。耀眼的炉火旁,端坐着一位绝代佳人,她是项羽的夫人,楚地有名的虞美人。可此时,美人的绝世容颜少了往日的明艳与动人,多了一层幽怨和哀伤。她紧紧的裹了裹身上的大氅,蜷缩在榻上,心中充满了迷惘与不安。“我的将军,他真的会失败吗?从未见他如此落寞,他可是我的英雄,是西楚霸王,怎么会败呢?”她在心中反复思索着。

朦胧中,汉营的方向传来一阵楚地的歌谣,听着家乡的歌谣,她潸然泪下,思绪随着歌声飘向了远方。当年,项、虞两家均是楚国的贵族,两人结秦晋之好,被人们称连理枝、比翼鸟。项羽起兵后,她随夫君各处征战。那时的项羽,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每当凯旋归来,军士欢呼雀跃,项羽骑在乌雅马上好似盖世英雄般向她走来,庆功宴上,拥她入怀,说:“他日霸业大成,必将报答夫人的深清。”听到这话,虞姬的心中无比的幸福。在她心中,项王是夫,是王,是天,更是她一生的骄傲。

突然,她的思绪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从帐篷的缝隙中望去,只见士兵行色匆匆。原来,他们也想家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可如此一来,兵败垓下便成了定局,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若兵败,她的英雄必定命不久矣。那她呢?又将何去何从?要么随项王而去,要么被接入汉宫…….“不!”她失声的站了起来,不敢再想下去。她是楚国人,是项羽的妻子,是项王的夫人。她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丧失气节,在汉宫承欢侍宴,倚身卖笑,那是极大的侮辱。忽然,她仰头惨然一笑,两行清泪滑过脸颊,心中仿佛已有了答案。

虞姬换上华美的霓裳,化上浓艳的妆容,脚步坚定、从容,无所畏惧的走向她深爱的夫君,走向她最终的归宿。

此刻,项羽正伏在案前,斟酒自酌,杜康倾洒,浸湿了寒光凛凛的盔甲。她缓缓地走向项羽,依偎在他身边,抚摸项羽满是胡渣的双颊,道:“将军,妾陪您喝一杯。”举起金樽,饮下了满杯的忧伤。“夫人…..” 项羽深情的望着她,欲言又止。“将军,还记得吗?当年在婚宴上,您说:“遇上夫人,项羽三生有幸,定不离不弃,携夫人一起坐看天下。”项王哑然,一声苦笑。“将军,生于乱世,我一介女流,能带走些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能与将军相知相伴,已是万幸。今日,臣妾想送将军一句话:在这世间行事,过了便是错了,这便是过错,若有来生,将军必定还是盖世的英雄,只愿将军不再有过错……”项王怔住了,不知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还是对未能听进忠言的悔悟。望着眼前的项羽,她淡淡地笑了,举起金樽,扬起下巴,饮下一杯烈酒,“罢了,妾再为将军献一支舞吧!”

转身从项王腰间抽出佩剑,在凄凉悲壮的楚歌中,在侵心蚀骨的冷风中,翩翩起舞。她舞得刚柔并济,精妙绝伦,剑在她柔软的身边呼啸着掠过,阵阵烈风把她本已左右摆动的纱衣吹佛得若隐若现。刚柔间,一缕缕银光在寒冷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凄凉。此刻,没有丝竹相伴,没有笙箫相随,只有项王的低声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听着项羽的沉吟,她的心如针扎般疼痛。她看着她的英雄,依然那么魁梧与挺拔,不过眉宇间少了往日的霸气,多了几丝悲愁与无奈。项羽不看她,独自吟着他的诗,却分明是在问她,于是她随声附和:“汉兵已落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道尽了她的柔情,诉尽了她的忧伤,这是她的答复,更是她的绝唱。

她的剑仿佛舞得快了起来,剑也越舞越靠近颈部。突然间,伴随着缓慢的楚歌,她优美地往颈间一刎,一滴滴鲜红的血和着泪水从空中下落,下落……这一刎,结束了她的一生;这一刎,抹去了项王的暴虐;这一刎,别了她的情,断了她的英雄的顾虑。“夫人——不——”项羽如迅猛的猎豹般冲上前去,紧紧抱着他的虞姬,声嘶力竭地怒吼着。……

大雪停了,北风止了,乌江边苍茫的大地上,连那鸟儿的哀啼也不见了。远处,仿佛传来一声哭诉,天地都为之动容,可虞姬香魂一缕,握不住,最终随风消散…….

推荐第2篇:读《垓下歌》有感

读《垓下歌》有感

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怜。

手持吴越薄钢刃,香魂血洒乌江边。

——题记

历史静止于一个凄凉之夜,

垓下、四面楚歌。

一轮残月悬挂在苍穹,鹅毛般的雪肆意地下着,四周一片寂静,只剩北风的呼啸和鸟儿的哀啼。项王帐中,昏黄的烛灯发出凄冷的光。火炉在帐中熊熊的燃烧着,殷红的火光映暖了营帐,却融不了人心头的寒冰。耀眼的炉火旁,端坐着一位绝代佳人,她是项羽的夫人,楚地有名的虞美人。可此时,美人的绝世容颜少了往日的明艳与动人,多了一层幽怨和哀伤。她紧紧的裹了裹身上的大氅,蜷缩在榻上,心中充满了迷惘与不安。“我的将军,他真的会失败吗?从未见他如此落寞,他可是我的英雄,是西楚霸王,怎么会败呢?”她在心中反复思索着。

朦胧中,汉营的方向传来一阵楚地的歌谣,听着家乡的歌谣,她潸然泪下,思绪随着歌声飘向了远方。当年,项、虞两家均是楚国的贵族,两人结秦晋之好,被人们称连理枝、比翼鸟。项羽起兵后,她随夫君各处征战。那时的项羽,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每当凯旋归来,军士欢呼雀跃,项羽骑在乌雅马上好似盖世英雄般向她走来,庆功宴上,拥她入怀,说:“他日霸业大成,必将报答夫人的深清。”听到这话,虞姬的心中无比的幸福。在她心中,项王是夫,是王,是天,更是她一生的骄傲。

突然,她的思绪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从帐篷的缝隙中望去,只见士兵行色匆匆。原来,他们也想家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可如此一来,兵败垓下便成了定局,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若兵败,她的英雄必定命不久矣。那她呢?又将何去何从?要么随项王而去,要么被接入汉宫…….“不!”她失声的站了起来,不敢再想下去。她是楚国人,是项羽的妻子,是项王的夫人。她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丧失气节,在汉宫承欢侍宴,倚身卖笑,那是极大的侮辱。忽然,她仰头惨然一笑,两行清泪滑过脸颊,心中仿佛已有了答案。

虞姬换上华美的霓裳,化上浓艳的妆容,脚步坚定、从容,无所畏惧的走向她深爱的夫君,走向她最终的归宿。

此刻,项羽正伏在案前,斟酒自酌,杜康倾洒,浸湿了寒光凛凛的盔甲。她缓缓地走向项羽,依偎在他身边,抚摸项羽满是胡渣的双颊,道:“将军,妾陪您喝一杯。”举起金樽,饮下了满杯的忧伤。“夫人…..” 项羽深情的望着她,欲言又止。“将军,还记得吗?当年在婚宴上,您说:“遇上夫人,项羽三生有幸,定不离不弃,携夫人一起坐看天下。”项王哑然,一声苦笑。“将军,生于乱世,我一介女流,能带走些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能与将军相知相伴,已是万幸。今日,臣妾想送将军一句话:在这世间行事,过了便是错了,这便是过错,若有来生,将军必定还是盖世的英雄,只愿将军不再有过错……”项王怔住了,不知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还是对未能听进忠言的悔悟。望着眼前的项羽,她淡淡地笑了,举起金樽,扬起下巴,饮下一杯烈酒,“罢了,妾再为将军献一支舞吧!”

转身从项王腰间抽出佩剑,在凄凉悲壮的楚歌中,在侵心蚀骨的冷风中,翩翩起舞。她舞得刚柔并济,精妙绝伦,剑在她柔软的身边呼啸着掠过,阵阵烈风把她本已左右摆动的纱衣吹佛得若隐若现。刚柔间,一缕缕银光在寒冷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凄凉。此刻,没有丝竹相伴,没有笙箫相随,只有项王的低声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听着项羽的沉吟,她的心如针扎般疼痛。她看着她的英雄,依然那么魁梧与挺拔,不过眉宇间少了往日的霸气,多了几丝悲愁与无奈。项羽不看她,独自吟着他的诗,却分明是在问她,于是她随声附和:“汉兵已落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道尽了她的柔情,诉尽了她的忧伤,这是她的答复,更是她的绝唱。

她的剑仿佛舞得快了起来,剑也越舞越靠近颈部。突然间,伴随着缓慢的楚歌,她优美地往颈间一刎,一滴滴鲜红的血和着泪水从空中下落,下落……这一刎,结束了她的一生;这一刎,抹去了项王的暴虐;这一刎,别了她的情,断了她的英雄的顾虑。“夫人——不——”项羽如迅猛的猎豹般冲上前去,紧紧抱着他的虞姬,声嘶力竭地怒吼着。……

大雪停了,北风止了,乌江边苍茫的大地上,连那鸟儿的哀啼也不见了。远处,仿佛传来一声哭诉,天地都为之动容,可虞姬香魂一缕,握不住,最终随风消散…….

推荐第3篇:垓下之战定稿

高二语文必修史记导学案编号11300206制作人:林霞审核人:王小宾温馨寄语: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高二语文必修史记垓下之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

而、以、及”等虚词的用法。

5、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重点:

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对项羽性格的把握 学习难点:

1.较难翻译的语句

2.项羽悲剧结局的启示

一、垓下之战简介

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追击项羽军队。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至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最后,项羽败至乌江。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拒绝,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二、检查预习,注音。

垓下()深堑()虞姬()数阕()麾下() 自度() 刈旗()披靡()瞋目()叱之() 言简意赅()沟壑()尔虞我诈()宫阙() 审时度势()奢靡()瞠目结舌()叱咤()

三、知识梳理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乃引.兵解.

而东归 期会..

而击楚军 汉王复入壁. 其不至固宜.

震撼素材1: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今可立致.

也举.

九江兵诣.

项王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王泣.数行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田父绐.曰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愿为诸君快.

战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期.

山东为三处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二)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

海 辟易数里

(三)古今异义

而信、越之兵不会 期山东为三处 地方千里 吾知公长者

(四)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

至固夏南,止军直夜溃围南出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军壁垓下亦足王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马童面之令诸君知天亡我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五)一词多义

1震撼素材2: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

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高二语文必修史记导学案编号11300206制作人:林霞审核人:王小宾温馨寄语: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

与君王能与共天下

尽与韩信以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以与彭越以舒屠六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乃乃引兵解而东归

汉军乃觉之乃有二十八骑

独 独今独臣有船

籍独不愧于心乎

及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以故汉追及之及其死,鲁最后下

(六)特殊句式

此天亡楚之时也此项王也君王能与共天下使各自为战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项王军壁垓下饮帐中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乃陷大泽中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然今卒困于此我何渡为

四、文本解读

1.、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面?这些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项羽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本文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哪些写法?

震撼素材3: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五、拓展延伸

1、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你如何评价项羽这一人物?提示:(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2、项羽为何不渡乌江,至今难有定论,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项羽的竞争对手刘邦及后来的文人政客是怎样评论项羽的:

【汉代】刘邦把自己和项羽的成与败归结为: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北宋】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南宋】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震撼素材 飞翔的蜘蛛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

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

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

高二语文必修史记导学案编号11300206制作人:林霞审核人:王小宾温馨寄语: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现代】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六)精品作业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兵罢.食尽结束B.其不至固宜.应该C.乃引兵解.

而东归松弛D.顾.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期山东..为三处B.地方..

千里C.吾知公长者..

D.为其守礼义..

,为主死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宁许以.负秦曲B.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不如因.

而厚遇之C.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由此与.错有卻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徒慕君之.

高义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A.乃引兵解而东.归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C.马童面.之D.令诸君知天亡.

5、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A.君王能与(韩信、彭越)共天下B.使(士兵)各自为战

震撼素材1: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C.今释(项羽)弗击D.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汉王)止军

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拟试题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B.期.山东为三处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D.吾为若德.

感激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吾为.公取彼一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C.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若.非吾故人乎验之以事,合契若.

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

1震撼素材2: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

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

高二语文必修史记导学案编号11300206制作人:林霞审核人:王小宾温馨寄语: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

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 。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学生习作:

难言的难过

——《项羽之死》读后感

“乌江依旧,物似人非。”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

长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皇帝靠的不是勇猛而是仁心。懂得善待他人。项羽纵有万夫莫挡之勇,可他不是一介武夫。怎可为国家带来兴盛,怎可让百姓得到安宁,相反,这一切刘邦都能做到。

项羽曾在污水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如此凶残成性的人,怎会怜惜生命,怎会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大失民心。这也注定他渌上皇帝。 项羽性格急燥,心胸狭谥,不懂得知人善用。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没错,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或许就不会要在乌江自刎了。

当日,项羽受汉军追杀,直到乌江。乌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项羽为王,带领他们打天下。但是,项羽拒绝了,他一心认为是天要灭亡他,而不是他自己的过失。直到死项羽都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放弃了一个让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当时的项羽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和打拼多的兄弟,他等于一无所有了。奋斗了大半生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悲伤与绝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 “生活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项羽一生的评价,他最终还是一个威猛的勇士。只因创汇具备帝王的气度。他的失败的注定的,并不在于他是否过没过江东,就算他过了江东,他不改他的性格,想要成功那也徒然。 沉且,刘邦有爱民之心,他当皇帝顺应民心,项羽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那样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或许自刎是他唯一的出路。

唐王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当一个新王进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要牺牲。但是,后来的唐朝在李世怕统治之下,越来越繁荣昌盛。他的功绩足以盖过他的过失。同样,项羽自刎奠定了汉朝的统治基础,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 悲剧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人看破一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项羽是中国历史以来的悲剧英雄,他的事迹将给后人还来深刻的影响。

项羽自刎虽是一瞬之间,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的却不是这个。他在战争是一个强者,但在政治,为人处事上却是一个弱者。这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或许有人不认同,但是你是否想过。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正原因。凭他的能力杀死刘邦坐上皇帝。并不会太难。但是那时的百姓却不会高兴。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项羽也不例处,当他亲眼目睹百姓受占乱的困苦的时候,他动摇了。他明白他做皇帝并不会人百姓带来幸福,反而会给百姓带来灾难。更何沉,当时大局己定,他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起义。他承受到的只是百姓的唾骂,并不是百姓的拥戴。这与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过不过乌江都非项羽本意。自刎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乔治•萧伯纳的名言曰: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我以为,二者项羽都俱备了。

震撼素材3: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沧世英雄叹苍天

残阳西沉,暮霞满天,西楚霸王一言不发的伫立江边,高大身影仰望天际云霞竟闪过瑟瑟颤抖,苦闷心里填满了愁绪万千。前有滚滚无情的流水,后有杀气腾腾的追兵,背腹受敌,进退无路。乌江河畔,孤舟荡漂,伤兵残将,良驹立侧,烟尘飘舞。目视着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征战沙场、浴血拼杀,曾经所向披靡的兄弟战友,他心里不禁隐隐作痛。此刻的英雄硬汉们虽然个个眼神炯定神情淡然,但身上大大小小流血不止的伤口已经让他们也濒临死亡与绝望的边缘。霸王喟叹,戎马兵戈闯下的赫赫战绩,浴血疆场打下的千秋伟业,在这春东逝而流的大江上也只能随波而流,永无复返,一切就像过眼云烟在他背后慢慢的尘埃落定。瑟瑟的寒风里,纵有千斤霸气万般豪胆,英雄末路的悲哀还是如虚无缥缈的幻灵密不透风地将他裹住,直至让他陷入窒息的泥沼。

项羽是个英雄,情义两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深沉的诠释。东渡乌江之时,他不愿苟且偷生弃将横渡离去,毕竟陪伴他战斗到最后的将士已经将生命给了他,他不能给这些脆弱的生灵一个安全的保障,但他能够和他们一起共赴黄泉路。千秋伟业一朝被毁,再也无颜见江东父老,被困于弹丸之地,身处进退无路举步维艰的凄凉境地,那刻霸王的心情恐怕是后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而对虞姬这个跟随他征战沙场多年的女人,他的万丈豪情里始终留有一方纯洁的柔情来包容着她,即使是在追兵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际,他放不下的还是给他柔情给他呵护给他温暖的虞姬。当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时候,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竟流下了不轻弹的男儿泪。

他是个无畏的将军,成也战场败也战场。那是他成名立万的地方,他最后一滴血也应该流在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他挥动手中曾斩千人于马下的宝剑,冲向敌阵进行人生最后一场浴血拼杀,一个又一个敌人在他身边倒下,鲜血溅满了他的战袍。但仅凭一己之力,纵有千夫之勇,能杀出重围重建伟业么?没有人能够给他答案,除了他自己。于是,他选择了挥剑自刎。宝剑划过的刹那,历史见证了一个事实:项羽是战场上永远的霸者,没有人能够让他倒在戎马一生的热土上!

怒目圆睁的霸王,站在乌江边凛冽的寒风中,手持宝剑发出逼人寒气,令敌兵人马受惊而退避三舍。然而,一代英雄最终还是挥剑自刎,长眠于乌江河畔。一时间,天地耸容,鬼神惊粟,乌江上翻起千层巨浪,天空一片灰暗,密布乌云笼罩着这个令后人叹息的伤心地 ------

一代英雄,自刎乌江,留下的又岂是一份深沉的空叹呢?

4、震撼素材 飞翔的蜘蛛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

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

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

推荐第4篇:《垓下之战》说课稿

《垓下之战》说课稿

山东省章丘市第七中学张琳琳

一、说教材

《垓下之战》节选自《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本文先交代了垓下之战前项羽所面临的不利形势,在刘邦君臣的精心谋划下,项羽处于各路英豪的合击之下,形势万分危机。然后描述了垓下之战的三个场景:诀别虞姬、快战东城、自刎乌江。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赋予了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

在选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去塑造项羽的悲剧英雄的形象,在处理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将把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作为授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3、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二)学习重点

1、文言字词句的掌握。

2、人物形象的感知。

(三)学习难点

1、较难句子的翻译。

2、对项羽的评价。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及思考、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曾经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一下悲

壮的历史故事。(板书:垓下之战 司马迁)

(二)默读全文,对照注解,领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

1、通假字

楚兵罢食尽(罢,通“疲”疲惫)

辟易数里(辟,通“避”退避)

2、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东,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

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

吾知公长者(长者,古义:敦厚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

3、常见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形容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动词).

汉王复入壁(营垒名词).

诸侯不从约(遵从动词).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靠近动词).

举九江兵(发动动词).

诣项王(往,逼近动词).

今可立致也(到来动词).

田父绐曰(欺骗动词).

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动词).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受动词).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动词) .

4、词类活用

乃引兵解而东归(向东名词作状语).

汉欲西归(向西名词作状语).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

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名词活用作动词).

亦足王也(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往东走名词活用作动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

马童面之(面对名词活用作动词).

令诸君知天亡我(使„„灭亡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为王使动用法).

5、特殊句式

此天亡楚之时也(判断句 )

项王军壁垓下(省略句 )

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

我何渡为(宾语前置 )

(三)朗读课文,概括情节

问: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情节?这些情节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情节: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作用: 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主题。

(四)品读研讨精彩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

1、诵读研讨霸王别姬一节,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霸王别姬一节包括两个层次:①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②项王诀别虞姬,慷慨悲歌,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抓住“可奈何”“奈若何”得出:穷途末路。

2、诵读研讨东城快战一节,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于大泽之中——表现其有勇无谋;

兵败被围,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

溃围斩将,说到做到令部下叹服——表现其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

3、诵读研讨乌江自刎一节,感知人物性格。

明确: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为将自己的头赠给故人而自杀。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屈、知耻重义的一面。

总体概括: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

五、小结:

垓下之战后近一千年,唐朝诗人杜牧游乌江亭,写下了一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投影)老师希望同学们面对失败的时候,也能够“卷土重来” !

附:板书设计

垓下之战

司马迁

霸王别姬 ————穷途末路、多情无奈

东城快战 ————以一当百、勇武自负

乌江自刎 ————宁死不屈、知耻重义

推荐第5篇: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推荐第6篇:《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这一代霸王!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推荐第7篇:项羽 垓下之围

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件事,在我的老家,我出生的地方,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乌江镇,有一条长江的分支,就叫乌江,为什么这里叫乌江,据说是因为有一条长约五六十里的小河,名驷马河,在乌江镇东南注入东江,驷马河入江处的这段长江的江岸土质多黑壤,故名乌江。生活在这里,我们从小就知道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是近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还有一个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所以,在乌江镇就有一个旅游景点,叫霸王祠,就是为记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我们学过语文,学过历史,都知道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还落得个自刎下场的失败者,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比如我们乌江镇的百姓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是香烟缭绕,文人幻想他东山再起,史学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

这指得就是司马迁为项羽写得一篇传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我们都已经很熟悉,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以及他的生平,这里不再累述。他有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就是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大家也都很清楚,是司马迁在受过宫刑后在狱中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大约3000年的历史。它与后来班固的《汉书》,范晔,司马彪的《后汉书》还有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成为“史学双壁”。全书共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6千5百一十五个字。其中的主体是本纪和列传。我们知道,本纪是用来记载帝王的传记,可司马迁却给项羽作传名曰《项羽本纪》,他的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伟大精神在此便可窥见一斑。《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我们今天要讲的《垓下之围》便是《项羽本纪》中结尾的一部分节选,写的是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的经过。这一部分共三段,不难发现,每一段都描写了一个场景,而每一个场景又都表现了不同性格的项羽。 比如,我们来看这第一段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扎营,士兵少了,粮食吃尽了,刘邦的军队和其他诸侯的士兵把他们团团围住。晚上,听见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羽起兵的老家就在楚地),所以当项羽听到楚歌之后,吃惊地感叹:“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羽身边;项羽有一匹宝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我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可是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景便是:垓下悲歌。前半部分写的是四面楚歌,后半部分写的是霸王别姬,我们可以想像,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是何等的急迫!司马迁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司马迁这里用了(惊—起--饮—歌—泣)这五个动作来表现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这里项羽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的悲哀;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朱熹曾说,这是“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其实,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末路托身无所的悲情。这是一位英雄多情,无可奈何的项羽。

这一段中,项羽与虞姬生死离别是最感人的一幕,英雄对美人的挚爱,美人对英雄的殉节,谱成一曲深沉的爱的悲歌,直至现在,霸王别姬也是众多影视表演艺术的一大经典主题,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比如京剧,沪剧,黄梅戏,舞蹈,歌剧,舞台剧还有电影等等。这里我们欣赏一段李玉刚带来的一段。

虽然未出现霸王的身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项羽这样一个温柔多情的英雄,千百年来,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特别是,项羽称王后,还是只爱虞姬一人,打破旧制和世俗观念,王室不纳一妃,他们的爱情至死不渝。据说,在今天浙江绍兴的一个塔石村,姑娘们的名字中忌用一个“翠”字,因为翠字拆开来便成了“羽”“卒”二字,以“翠”起名,于心不忍,相传这塔石村就是虞姬的出生地。对这对夫妻的死人们深感同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段,这一段我们依然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便是“东城快战”。项羽在仅有八百余骑的情况下,竟突围南走。到东城后,项羽兵剩无几,以28骑兵,面对汉兵数千人,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输,他认为这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赌注为部下表演三次“快战”。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说到做到。

这样一个如猛虎一般的英雄为什么会失败,司马迁是英明的,在这里也多次暗示了项羽命运的悲剧性,项羽多次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他至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典型的表现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这里紿是骗的意思,那这里田父为什么骗他,我们看出来项羽丧失人心。因为“项羽曾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而项羽这样的肆意妄为,自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所以也就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也就是第三个场面。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概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方圆千里地,有几十万民众,也足够你称王了。可是项羽却谢绝了他的邀请,笑着说:这是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和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然是江东父老不怪我,还立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再见江东父老,纵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中就没有愧疚了吗?

有人说这里反映了项羽自暴自弃,刚愎自用,不听人劝的性格特征,也有人说这表现了项羽知耻而不苟活的气节,到底项羽该不该渡江,还有没有再胜的可能,也引起了后代文人的许多思考,比如,王安石《题乌江亭项王庙诗》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对江东子弟肯为项羽再打拼天下提出来质疑。

杜牧《乌江亭》中说:胜败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感叹如果项羽能忍辱负重,积蓄力量,东山再起,是胜是负还是很难说的。而李清照则是肯定了项羽不肯偷生的气节,她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不管后人有多少感慨,项羽还是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

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这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我们能看到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能看到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能看到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而自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后,我们看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到的是拉帮结派、巴结权贵,权欲和利欲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所以我们看到: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我也不鄙视他,他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要一统天下,要安定百姓,是需要他这样的人的,项羽是做不来的。

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回到《垓下之围》这篇文章中来,作者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

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

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司马迁还注重细节和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嗔目吓退吕马童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赠宝马给乌江亭长等等。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他短短的人生可谓是精彩纷呈。所以不管他是否失败,是否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都是我非常欣赏的古人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现在影视剧中也有许多作品,给大家欣赏一段项羽乌江自刎的片段,虽然可能与《史记》中描述的不太一致,但是项羽的气质表现的还是很到位的。

推荐第8篇: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

上海市奉贤中学 刘赛邦

【教学目的】

1、识记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选材的特点

3、认识悲剧英雄的形象

【教学重点】

项羽的浩然之气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项羽

2、选材结构特色

【教学道具】

幻灯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安徽省灵璧县有一千年古墓,墓穴中躺着一绝代佳人,其墓碑上刻着一幅对联,(展示幻灯),大家猜猜这位绝代佳人是谁?说说你是如何猜的。

大家猜的很准确,是根据藏头来猜。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垓下之围》选自《史记》,(展示幻灯)。

二、教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说说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一)、教读第一自然段

1、阅读

(1)、散读第一自然段,疏通词句,小组交流。

(2)、指名个别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

(3)、归纳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

(1)、垓下之围的战争形势如何?

明确:四面楚歌。

(2)、项王形影不离的两件宝贝是什么,对他们的感情如何?

明确:一是乌锥马,一是美人虞姬,项王对他们是难舍难分。

(3)、霸王别姬歌中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苍天怨恨,对自己不觉醒,对美人无可奈何。

3、创造性理解

(1)、设想一下虞姬和歌的内容。

参考:虞姬和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皆楚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设想一下虞姬和歌后的情景。

史实:拔剑自刎,为项羽冲出重围,减轻后顾之忧。

(3)、设想一下项王大功告成的情景。

参考: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中洋溢着帝王的霸气)

4、评价

(1)、项羽是英雄吗?你觉得这一段中有项羽的浩然之气吗? 展示幻灯

讨论明确:英雄人物不是没有儿女情长的,伟人毛泽东也不例外,1921年写的《虞美人》就抒发了对杨开慧的无限思念,陆游在《钗头凤》中抒发了对结发妻子唐婉的无限怀念,苏轼在《江城子》中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悼念,可见英雄人物并非没有感情,并非冷血动物,正因为他们有情有义,才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因此,本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项羽是一位有情有义的英雄。

(2)、两情不能长久时,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时该如何处理?

各抒已见。

(二)、第二自然段教学

1、阅读

(1)、散读第二自然段,疏通词句,小组交流。

(2)、指名个别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

(3)、归纳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

(1)、概述这一段的内容及段意

明确:这一段是写东城快战。其主要内容有项羽夜逃,刘邦追之,田父绐之,东城快战。

(2)、这一段要表现项羽是哪一方面的优秀品质,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表现项羽的勇敢威猛,文章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对比来突出项羽的勇敢的,其一是力量的悬殊:汉军围之数重,而项羽只有二十八骑,其二是战争形势对比:汉军如秋风扫落叶,项羽则是强弩之末,其三是作战结果对比:在围之数重之中,项王却“溃围,斩将,刈旗,仅亡其两骑耳” 。

3、评价

项羽为什么遭到田父的欺骗呢?从这一段中你能看出项王失败的原因吗?

明确:项羽长期征战,滥杀无辜,恃勇逞强,尤其是钜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兵士卒二十万,后占领秦咸阳又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激起了百姓的不满,这一段中,项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客观地分析敌人,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三)教读第三自然段

1、阅读

(1)、散读第三自然段,疏通词句,小组交流。

(2)、指名个别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

(3)、归纳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

(1)、概述这一段的内容及段意

明确: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项羽突围成功,田父绐之,亭长劝渡,项王赠马,自刎乌江,段意为项王自刎乌江。

(2)、这一段表现了项王的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本段主要体现了项王的义,他知耻重义,宝马赠亭长,人头赠故人,明明可以渡乌江,却不独偷生,体现了一个末路英雄的义。

3、创造性理解课文

从第三段看,项王先是被围之数重突围求生,可后来为什么明明可以逃生却宁愿选择自刎?

明确:本文看似矛盾,其实在重围中突围是人的求生本能,还有项王要证明他勇猛过人,他失败并非个人原因造成的,用他的话说是“天之亡我”,乌江亭长的一番话,说得他感到活着尤其是苟且偷生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大英雄死亦死得顶天立地,死也要死得比泰山还重,死亦要成为鬼雄,不可为世人留下笑柄。

总结:说说本文选文的特点

推荐第9篇:励志歌(七言古诗) (5000字)

励志歌(七言古诗)

多少日夜埋案头,一朝题名金榜中。

犹似羁鸟返自然,海阔天空任翱翔。

甘寂寞是英雄。

三朋两友齐相聚,昔时辛酸满胸腔。 都言大学逍遥游,吾道始是展翅时。 鞭炮连天出门去,亲友路人咸相送。 男儿踌躇志四方,不着锦衣不还乡。 巍巍高楼凌云霄,林林图书穷古今。 始是新梦腾飞地,血涌胸膛意气新。平明不与梦中同,凭添新愁与迷蒙。 喧嚣繁华惑心志,能

囊萤映雪锥刺骨,犹似教鞭催奋读。

新晨玉露日光照,河畔绿柳垂丝绦。

正是读书最美时,书声琅琅干云霄。

梅花寒香宝剑锋,至今犹存凌云志。

旧友仆仆他校来,直言苦诉壮志怏。

八月一日月下时,不吟风月思前程。

岂是池中泛泛鱼?波涛汹涌浩瀚海。

丑鸭终能成天鹅,惟有坚韧不拔志。

作者:张华庆

校名:南昌航空大学

院系:数信学院

注: 诗中“平明”,即天刚亮,这里指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梦中”相对。 诗的最后一句化用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推荐第10篇:古诗《寒食》《峨眉山月歌》

《寒食》

【诗文解释】

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五侯:宦官宠臣。

《峨眉山月歌》

【诗文解释】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词语解释】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第11篇:古诗诵读《敕勒歌》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识记“阴、笼、苍、茫”4个生字的字音;正确书写,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并理解含义。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民歌;做到不读错,不读漏,重点读出民歌的韵律和节奏。背诵民歌。

3、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敕勒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喜爱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草原看看,欣赏下平日里在城市难得一见的北方风景。 (课件出示:配乐草原风景视频)

2.师:同学们边看边记录,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板书:牛羊 草原 蓝天)

(说话训练:用我看到了_____,_____还有______.把回答补充完整。)

3.师:蓝蓝的天空,高高的山脉,牛羊成群,这是多美的画卷呀! 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你们想不想知道生活在那里的人是如何形容它、赞美它的呢?其实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古代,就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刚刚的感叹,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出示课题《敕勒歌》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什么是敕勒,北朝民歌又是什么意思?)(解释课题: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饲养牛羊为生,生活在草原上。)(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民歌:民族中人们用唱歌的方式来传播的歌曲。内容大多与生活有关 。)所以《敕勒歌》是一首______民族用来描写与___________有关的诗歌。(点名请学生完成填空)。 2.自学古诗

要求:(1 )自由轻声读民歌。读通,读顺句子。

(2)自学生字宝宝,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识它们。 3.检查:

(1)齐读诗歌,点名读,开火车朗读

(注意:“笼 ”“见”的读音。)

(2)学习生字:阴、笼、苍、茫

阴:yin 前鼻音,左右结构,区别与“阳”。组词:阴天,阴晴不定。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生字:音 也是前鼻音。

笼:形声字,下面是龙。竹字头,像用一个竹子做的东西从上面把龙盖住。组词:笼罩,笼盖

苍:形声字 ,下面是仓。苍是一种颜色——青色。组词:苍茫,苍翠。文中天苍苍:形容天空非常蓝。

茫:形声字 。 注意是上下结构:艹汒。不能把三点水单独写在左边。组词:茫洋,茫茫。茫是表示面积大,广阔,看不到边际。文中野茫茫:形容草地广阔无边,一望无际。

(3)带着对生字的理解,重读课文。把“天苍苍,野茫茫”读出重音强调。

三.诗歌理解:

1.字词理解: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2.诗歌的整句翻译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大草原天高地阔,一望无边)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草低见牛羊,表示草的肥沃茂盛)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由于本课的词语同学大多不了解,首先读通诗句,逐字讲解。通过反复朗读和之前的草原视频来加深学生理解。)

3.师:同学们,诗歌中描绘的景色是否与你起初看到视频内的景色一致?谁来帮他们配配对! 脱离多媒体课件,师指着板书请学生朗读相应诗句。

4.拓展学习:学习完民歌,你们是否对课文有什么疑问? 老师有个疑问,风吹草低见牛羊”, 为什么草低了才看得见牛羊?

5.草原上的草又高又绿,作者描写的都是草原上最美丽的景色!那么你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你喜欢这首民歌吗?请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生自己朗读,分男女分别朗读,读出气势) 6.请试着自己背诵民歌,或者邀请你的好朋友和你一起背诵。

比一比 ,谁是背诵小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点名抽背,带领全班一起背诵。

第12篇:歌鉴赏系列之怀古诗

歌鉴赏系列之“咏史怀古诗”概述

◆课前学习

【教学目标】

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知识链接】

一、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的历史源流: 1.先秦两汉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2.唐代咏史怀古诗:

1)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

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1 4)晚唐咏史怀古诗: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3.宋代咏史怀古词: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三、咏史怀古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写法标志:

用典: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比、衬托:突出所举事件或人物中的一事或一方。 化用:化用前人诗句。

寓情于景:使景物描写着上作者的感情。

3.内容标志: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如下感慨:

A.感慨盛衰无常;P3《滕王阁》P38《西塞山怀古》

B.感慨壮志难酬;P11《与诸子登岘山》P46《安定城楼》P30《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C.感慨国运衰微;P92《扬州慢》 D.抒发爱国情怀; E.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四、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五、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征: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等;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

2 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思古人:项羽、诸葛亮、周瑜、西施、王昭君、岳飞 忆其事:国事兴衰、战事成败、人事悲喜 抒己志:仰慕、怨愤、讽刺、警戒、勉励

六、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指要

鉴赏咏史怀古诗,一般要注意把握以下三步:

1.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诗人的这种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分析技巧)

诗歌鉴赏系列之“怀人伤己类咏史怀古诗”

【教学目标】

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知识链接】

怀人伤己类咏史怀古诗的主题类型: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因为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P11的《与诸子登岘山》属于此类。 例一: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樯橹灰飞烟灭”之

3 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二、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P30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P46的《安定城楼》属于此类。 例二: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①:“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②宣室:汉未央宫前子室。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诗人在这首绝句里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汉文帝?诗中的汉文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3.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诗歌鉴赏系列之“怀古伤今类咏史怀古诗”

◆课前学习

4 【学习目标】

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知识链接】

怀古伤今类咏史怀古诗的主题类型: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着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生活。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和警戒。怀古尽管触发点在古,但实际表现的却是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一、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P92的《扬州慢》属于此类。 例

一、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

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类诗作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练习

1、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

5 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

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例二: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1)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对本句的修辞作简要分析。

2)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13篇:垓下之围读后感(优秀)

垓下之围读后感

篇1: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这一代霸王!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篇2:垓下之围读后感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总结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 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篇3:垓下之围读后感

千年不朽的慷慨悲歌,“力拔三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代枭雄。霸王别姬之景纵横泪下,在四面楚歌的夜里思往日悲歌。

率八百骑兵突破重围,到达阴陵时被一田夫欺骗,而陷入一片沼泽,而追兵却愈加不减。项王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大将的骄傲自负在“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狂言,狂者之言,狂者之所以狂,乃真正有资本狂!“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此项羽之威武与勇猛。勇者谓其王,故称之项王。虽项羽终未称王,司马迁却将他一同编入《史记》,足矣肯定了项羽的功绩不凡。

项羽终究逃不过“天要亡我”的宿命,遥想当初“带领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乌江。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淡定从容,此乃一般人所不及。

至于死后被四分五裂,众人为夺项羽而相互残杀,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非常人可以践之。

第14篇:6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

【教学目的】

1、识记常见的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本文选材的特点

3、认识悲剧英雄的形象 【教学重点】 项羽的浩然之气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项羽

2、选材结构特色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安徽省灵璧县有一千年古墓,墓穴中躺着一绝代佳人,其墓碑上刻着一幅对联,大家猜猜这位绝代佳人是谁?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二、关于《史记》和司马迁

1、《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及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及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

1 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书

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 世家

是记载诸侯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 列传

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2、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三、教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说说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一)、教读第一自然段

1、阅读

(1)散读第一自然段,疏通词句,小组交流。

(2)指名个别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 (3)归纳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

(1)垓下之围的战争形势如何? 明确:四面楚歌。

(2)项王形影不离的两件宝贝是什么,对他们的感情如何? 明确:一是乌锥马,一是美人虞姬,项王对他们是难舍难分。 (3)霸王别姬歌中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苍天怨恨,对自己不觉醒,对美人无可奈何。

3、创造性理解

(1)设想一下虞姬和歌的内容。 参考:虞姬和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皆楚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设想一下虞姬和歌后的情景。

史实:拔剑自刎,为项羽冲出重围,减轻后顾之忧。 (3)设想一下项王大功告成的情景。

2 参考: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中洋溢着帝王的霸气)

4、评价

(1)项羽是英雄吗?你觉得这一段中有项羽的浩然之气吗?

讨论明确:英雄人物不是没有儿女情长的,伟人毛泽东也不例外,1921年写的《虞美人》就抒发了对杨开慧的无限思念,陆游在《钗头凤》中抒发了对结发妻子唐婉的无限怀念,苏轼在《江城子》中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悼念,可见英雄人物并非没有感情,并非冷血动物,正因为他们有情有义,才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因此,本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项羽是一位有情有义的英雄。 (2)两情不能长久时,有情人不能长相厮守时该如何处理? 各抒已见。

(二)第二自然段教学

1、阅读

(1)散读第二自然段,疏通词句,小组交流。

(2)指名个别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 (3)归纳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

(1)概述这一段的内容及段意

明确:这一段是写东城快战。其主要内容有项羽夜逃,刘邦追之,田父绐之,东城快战。

(2)这一段要表现项羽是哪一方面的优秀品质,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表现项羽的勇敢威猛,文章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对比来突出项羽的勇敢的,其一是力量的悬殊:汉军围之数重,而项羽只有二十八骑,其二是战争形势对比:汉军如秋风扫落叶,项羽则是强弩之末,其三是作战结果对比:在围之数重之中,项王却“溃围,斩将,刈旗,仅亡其两骑耳” 。

3、评价

项羽为什么遭到田父的欺骗呢?从这一段中你能看出项王失败的原因吗?

明确:项羽长期征战,滥杀无辜,恃勇逞强,尤其是钜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兵士卒二十万,后占领秦咸阳又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激起了百姓的不满,这一段中,项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客观地分析敌人,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三)教读第三自然段

1、阅读

(1)散读第三自然段,疏通词句,小组交流。

(2)指名个别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 (3)归纳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

(1)概述这一段的内容及段意

明确: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项羽突围成功,田父绐之,亭长劝渡,项王赠马,自刎乌江,段意为项王自刎乌江。

(2)这一段表现了项王的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本段主要体现了项王的义,他知耻重义,宝马赠亭长,人头赠故人,明明可以渡乌江,却不独偷生,体现了一个末路英雄的义。

3、创造性理解课文 从第三段看,项王先是被围之数重突围求生,可后来为什么明明可以逃生却宁愿选择自刎?

明确:本文看似矛盾,其实在重围中突围是人的求生本能,还有项王要证明他勇猛过人,他失败并非个人原因造成的,用他的话说是“天之亡我”,乌江亭长的一番话,说得他感到活着尤其是苟且偷生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大英雄死亦死得顶天立地,死也要死得比泰山还重,死亦要成为鬼雄,不可为世人留下笑柄。

四、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

勇猛无畏 率真刚直, 知耻重义,真诚多情 语言描写 渲染悲剧气氛 动作描写 透露英雄心态 侧面烘托, 展示英雄性格 场面描写 塑造英雄形象

总结:透过这段文字,我们领略了项羽在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别姬之时的重义多情,他既刚烈如火又柔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尽管他失败了,但他是失败的英雄;刘邦尽管成功了,但他也只是成功的政客.刘邦多的是手腕,狡诈,但项羽多的是豪气,真诚.他为了理想,抱负,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英雄之气给今天奋斗中的人们以精神力量。

五、分析司马迁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的原因

(有条件可出示影视中的项羽,简笔画中的项羽,史实记载的比较真实的项羽) 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项羽更加的英武,器宇轩昂,人们把项羽当作一个大英雄来塑造.因而艺术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如: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分析:杜诗针对项羽兵败的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写这首诗是借题发挥,自我激励,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绝 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分析:李清照后期适逢金兵入侵中原,大宋采取苟且偷安的政策,李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因而在诗中赞扬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以不肯过江东讽刺南逃苟安的大宋统治者. 看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受主观感情的影响.思考: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

这是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完成史记活了下来,他的作品许多就是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英雄,如屈原,荆柯,廉颇,在司马迁心理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因而,司马迁笔下含情,时露惋惜。

第15篇:古诗二首(今日歌 明日歌)教学设计

博达助教通

古诗二首(今日歌 明日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学写8个字。2.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3.背诵课文,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古诗或名言,做一个合理支配时间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通过理解古诗,结合生活实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惜时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诗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由轻读诗文。

2.师范读诗文。1.拼读生字。 2.生字正音。

二、检查识字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生字。

1.学习小组开火车识字。

2.“小老师”带读。

3.生字开花。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教师范写。

5.写一写。

6.评一评。

1.读准会写字的音。

2.记清会写字的形。

3.观察后: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难点字指导:昏、滚、坠。

5.独立练写,教师巡视。

6.师生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读一读会写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会写字。2.正确、流利

博达助教通

地读一读诗文。3.调查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初读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关于惜时的古诗或名言警句。

2.同桌互读古诗。

3.听读古诗。

1.可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诵读。

2.互相正音。

3.读准读通。

二、诵读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两首古诗。

2.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全班交流。

4.教师指引。

5.引导相互读好感叹句和问句。

6.诵读比赛。背诵诗文。

1.思考两首诗诗意。

2.小组合作解疑。

3.针对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

4.把相对应的句子结合起来理解。

5.将读文和看图结合,想象图中人物对话、语言。

6.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小组比;男女生比……

三、拓展延伸:1.交流古人惜时的故事或让学生诵读其他惜时的名言警句。2.联系自己的时间观谈一谈学课文的感受。

四、实践活动:1.为自己设计一张合理支配时间的学习计划。2.调查一分钟可以做什么。(已经调查的可以交流)

五、板书设计:

第16篇:大学语文教案12垓下之围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2、掌握有关司马迁、《史记》及《二十四史》等文常知识;

3、理解司马迁人物形象刻画的精彩;

4、体会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设想:[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词法;

2、体会人物形象的各种刻画方式

[难点]

1、加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设定的深层含义。[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向同学们介绍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导语:李清照这首有名的绝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育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而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则是由著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塑造的。 下面,我就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内容。

二、司马迁及《史记》的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父亲司马谈是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原本打算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但在写作中不幸病逝了。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为《史记》倾注毕业心血。在《史记》的写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一案惨遭宫刑。但他强忍悲痛,努力写作,最终守成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他自言,写《史记》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史方式,通史则相对于断代史而言。《史记》全面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全书共130篇,由本纪(12篇),列传(70篇),世家(30篇),表(10篇),书(8篇)五部分组成。“本纪:是帝王的传记,“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代表性人物的传记,“世家”是开国元勋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表”是大事年表,“书”则记载礼制、官司制等各种制度。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史记》一书,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出了《史记》独特的行文神韵。

三、文章翻译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看一看,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垓下之围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该篇着重以“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三个部分对项羽进行了立体的人物塑造。(准备此三段节选提供给学生)“钜鹿之战”,项羽勇夺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户机,放走刘邦,埋下了悲剧的种下;而至“垓下之围”时,英雄到了末路,格外悲怆。然而,垓

8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却又写的壮怀激烈,慷慨激昂,展现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现在,我们首先从课文的文字出发,理清字意,来感受项羽的悲剧人物形象。

第一大组:第一小组: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此处注解“壁”字。壁:名词何等动词,扎营、驻扎。 进行全段注解。

第二小组: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进行文字注解。夜:名词何等状语,在夜里。

饮(于)帐中:省略句,省略介词,应为“于帐中饮”,也为介词结构后臵句。 幸:宠幸,宠爱。

骓: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兮: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逝:奔驰。

奈若何:把你怎么办。

对《垓下歌》进行注解。力气能拔起大山啊,豪气盖过全世;时运不利啊骓马也不奔跑。乌骓马啊,你不奔跑,我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

第三小组: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补充:虞姬和歌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进行文字注解。阙:古代乐曲每一次终止为一阙。

和之:应和着项羽的歌声一同唱。 泣:泪水 第二大组:

第一小组: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进行文字注解。麾下:部下。麾,古代军中用来指挥的旗子。 壮士骑:骑兵勇士。 直夜:当夜。

溃围:突破重围。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骑将:骑兵将领。

骑能属者:能跟随(他的)兵马。属,连续,引申为跟随。 绐:欺骗

以故:因为这原因。

进行全段注解,于是项王就上马,就下的八百骑兵勇士跟随。当夜冲破包围向南走。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项王逃跑了,命令骑兵将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他(项王)。项王渡过

9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老人,那老人欺骗他说:“向左。”(项王)便向左奔驰,陷入了大草泽中。因为这原因,汉军追赶上了他们。项王就又带领骑兵向东奔逃,到东城时,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汉军骑兵追击的有几千人。

第二小组: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皆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咱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进行文字注解。度:推测,估计。 当:通“挡”,抵抗。

霸:称霸。指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

期山东为三处:约定(突围后)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披靡:本指草木随风吹而倒仆的样子。这里形容汉军惊慌散乱败退的样子。

第三小组: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而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进行文字注解。赤泉侯:指杨喜。这是他后来的封号。 通“斥”。

会:集合,会面。

都尉:仅次于将军的军官。 亡:失掉,损失。

伏:通“服”。 第三大组

第一小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进行文字注解。乌江:渡口名,在今安微和县东北四十里长江西岸。 江东,古称长江下游的南岸为“江东”。 地方:土地方圆。方,方圆。

王:称王。

无以:没东西用来……,没办法……

第二小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史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进行文字注解。何渡为:为什么还要渡江泥? 子弟:年轻人。 父兄:父辈兄辈。 怜:同情。

王:拥护我为王。

长者:年高而忠厚的人。

10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进行文字注解。接战:交战。

独:单,仅。

被十余创:遭受了十多处伤。被,通“披”,遭受。 顾见:回头看见。 骑司马:骑兵官外。

若:你

面之:背对着他。面,通“”背,背对。因为故人,故转身背对项王向翳指出。显出其忸怩不安之状。 指:指示。

购:悬赏缉拿。

邑万户,(拥有)万户的封邑。

四、语法要点

1、字、词

名词作动词: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名词作状语:项王则夜起。 直夜溃围南出。

2、句式

a)判断句

此天亡我,非战罪也。 b)省略句

饮(于)帐中。 c)倒装句

定语后臵 骑能属者。 介宾后臵 今卒困于此。

3、固定用法

a)奈……何:对……怎么办? 奈若何?

b)何……为:……干什么:为什么要……做 何渡为? c)以故,是故等词

五、作业

1、查工具书,仔细掌握下列字的意义。“属” “独” “期”

2、仔细阅读课文,寻找更多的本课语法要点的例子。

3、阅读选录材料《史记〃项羽本纪》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11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一步对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垓下之围》由三个场面组成,在课文中分为三个段落。

1、霸王别姬。

慷慨悲歌,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

2、快战东城

溃围、斩将、刈旗,展露勇猛雄壮之英姿,尽显英雄本色。

3、自刎乌江

宁死不辱,提示知耻重义的内心世界。结束了项羽轰轰烈烈而又十分悲惨的一生。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1、司马迁在塑造

精心地选择、取舍材料,周密地安排材料。

将人物臵身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生动的细节描写。

2、项羽在司马迁笔下,血肉丰满,宛如重生。在他身上,充满着一种震撼人心的英雄之气,然而却也不乏多情的一面:霸王别姬,对江东你老的愧疚之情等细节无一不显露出了项羽率真、豪放而又多情的性格特征。西楚霸王这一人物形象也就因此变得无比立体、丰富、动人了。

3、问题探讨(学生分组进行)

a)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刻画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你能指出几处么?

霸王别姬:对于爱马和爱妾的难以割舍。眼看大势已去,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却难以割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末路英雄,多情无奈。 悲歌帐中的豪情。

东城快战:田父的欺骗,一方面说明他多年征战,“所过无不残灭”,已使人心丧尽;另一方面也表现其从来不相信有人会欺骗他,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由此可见。 不存侥幸突围心理,只图打个痛快仗。

“何如?”的得意之言也说明项羽豪放的个性 乌江自刎:拒渡:宁死不屈的英雄之气。

赠马:大气

赐头:爱惜故旧,大气。

b)为什么项羽反复叹息“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管锥篇》)不服气正显示了项羽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的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不气情有可原。

c)你认为羽是个真正的英雄么?给出你的原因。(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姓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作业

12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熟读课文

2、体会司马迁写作的深意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13

第17篇:9 垓下之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文本,体悟人物的情感思想。

2:通过研读文本, 学会全面深入的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项羽的悲剧原因,获得人生启迪。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讨论评价项羽的人物性格,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项羽一直是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物,有人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有人认为它是自取灭亡,大家的看法又是什么呢?(借助传统的看法,激发学生对项羽人物的兴趣,使学生对追寻项羽真实性格产生疑问,设置悬念。)

二、本文通过那几个场面描写来再现项羽的?

(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情节要点)

1、霸王别姬

2、东城快战

3、乌江自刎

三、文本分析

1、先看第一个场面:霸王别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提示学生逐句解读垓下歌,并让学生注意本段对项羽动作的描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回忆往昔辉煌,自信,孔武有力。 时不利兮骓不逝:英雄末路的惆怅,不知自省。 骓不利兮可奈何:面对人生的惋惜无奈。 虞兮虞兮奈若何:无法保护心爱之人的无奈。

闻四面楚歌,项王夜起身,饮帐中: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2、再来赏析第二个场面: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于大泽之中,表现其有勇无谋,只顾眼前。(此处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第一段:项王已约,遂引兵解而东归。让学生联系此事分析项羽身上是否存在只顾眼前,遇事不仔细思考的特点。) 兵败被围:自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其恃勇自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天亡我\"入手,再联系当时处境分析出项羽身上还有面对困难轻言放弃的特点。)

“余起兵至今八岁矣,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而今困于此”

(学身在分析此句时,将其切开,只看到了项羽的能征善战,自负,我提示他们将两句联系起来,立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发现了他身上的又一特点:从未面临过挫折,一旦面对生命承受不起。从中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挫折的新认识: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展现其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 “何如”(此二字非常传神,可学生只看到自负二字,我提示学生推敲下潜台词,再联系当时处境,学生会发现身为主帅在军队遇到危难的时候应以大局为重,可项羽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名声,太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的人注定会输掉集体,输掉国家。) 教师补充提示: “快战”的快字是什么意思,快战是场什么仗(学生会说是漂亮仗) 人生的最后项羽不忘打场漂亮仗说明什么?

看重尊严 (让学生联系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盛装打扮,革命烈士就义前的高昂气势等,启示学生,人生的结尾应华丽谢幕。) (本段人物语言很丰富,提示学生多角度解读,最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间接正确有理有据即可。)

3、乌江自刎:有着生的机会,他却选择了死,项羽在人生的最后又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面? 不渡江

赠马

自刎前的动作语言

教师小结:项羽一生最看重义字,从这个角度上讲,乌江自刎是以死践志 (此处应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何所处环境来分析)

4、大家认为导致项羽失了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狄更斯(英)

(此处补充传统的两种评价:政策错误,战略错误。政策错误:放逐怀王,分封诸侯王。战略错误:定都彭城。分析后得出还是性格原因)

5、补充历史上名人对项羽的看法: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四、写作训练

谈一谈你从项羽身上获得哪些人生启示?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形成书面文字,写一段200字的文字。

课后习题 课下练习:

本节课重在分析人物,所以导入之后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哪几个场面描写来刻画项羽?因为对文章把握的能力有区别,大部分同学能找出三处场面描写,并能用简洁的语言给相关场面拟小标题。然后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从文本中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或性格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通过对语句的解读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学生能结合相关人物描写分析出享誉的主要性格,但只是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分析,这时,我会随着课堂生成的东西联系人生,联系当时的情景给学生二次引申,最终让学生在引导下,发现项羽的另一面。最终全面的分析出项羽身上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一个问题: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学生会分析很多,但最后发现都源于人物性格上的缺陷,最后让学生将自己从项羽身上的人生启示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有的写作人不能刚愎自用,有的写大丈夫应能屈能伸,还有的说做人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一节课下来,学生有了自己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如何去看待人物的认知。

第18篇:三单古诗寒食 峨眉山月歌 教案

奉教院附小

古诗诵读三 《寒食》《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峨眉山月歌》一诗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寒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峨眉山月歌》 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学习古诗。学习古诗《寒食》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指名交流。 3.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

奉教院附小

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4.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5.朗读全诗。

学习古诗《峨眉山月歌》

1.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2.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自己小声读读诗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默写《峨眉山月歌》。

第19篇: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

七言古诗《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20篇: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孩子们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习或课堂讨论习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习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

如《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垓下歌古诗
《垓下歌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