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李清照武陵春(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2 15:08: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武陵春 李清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

武陵春 李清照 阅读答案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阅读练习二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阅读练习三: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答:又多又重。(2分)3.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物是人非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阅读练习四: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作者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鉴赏】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

推荐第2篇:武陵春

《武陵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对联导入,让学生猜猜讲的是什么人物。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去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2、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渐 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 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 (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 片或上阕和下阕。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

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赵明诚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已经53岁了,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二、教学新课

1、朗读

(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3)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愁) (4)请一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愁情。

(5)请学生以4人一小组用最能表现愁情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2、品位词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提问: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文眼) 学生回答:愁

(2)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是怎样写愁的?

学生回答:①“风住尘香花已尽”:风儿停了,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己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又是春意阑珊的季节。这句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日晚倦梳头”:此句是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反映了词人的满怀愁绪。 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3)提问: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这属于那种抒情方式? 学生回答:“梳洗罢”是“女为悦己者容”特定心情的反应,“日晚倦梳头”则是心灰意懒,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这两句是通过景物描写及细节描写来抒发愁绪的,属于间接抒情。

(4)提问:“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这两句又是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学生回答: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因此,这两句是词人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直抒胸臆,是直接抒情。

(5)提问:说不尽的美好,道不完的甜蜜,然而,这一切都不在了,只有山川依旧。请用晏殊的词句来表达这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觉? 学生回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6)提问:“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也拟”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回答: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7)提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比喻。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8)提问:说说这三句是怎样把作者的心情写得一波三折的?

学生回答:“闻说”、“也拟”、“只恐”欲抑先扬,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3、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4、拓展迁移

提问:我们古人写“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演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

学生回答:①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招郎西”、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④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小结: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三、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以夸张的比喻,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无尽的痛苦和愁绪,我们既要为作者晚年生活的凄楚和不幸感到同情,同时也要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推荐第3篇:武陵春

《武陵春》教案

王汉平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猜个谜语。请看这副对联:“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一人名。“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感受她的芬芳。 作者介绍: 二:初读愁词 1.教师范读

2.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初步体会,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情感。

3.二生读,a告诉我你的朗读是想传达出一种什么情感?b.你从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4.大家一定很好奇作者为何有如此愁怨呢?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屏显:写作背景

5.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请你再次动情朗读读这首词。三:品悟愁情

这几位同学动情的朗读,一下拉近了我们和李清照的距离,仿佛悲伤感怀,愁怨深重的词人就在我们面前。

1.请你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恼人的风雨总算停歇了,枝头上美丽的花朵也凋零尽了,只有沾花的泥土还散发着缕缕花的余香。太阳虽然升的很高、很高了,可我仍无心梳妆打扮。春去了,明年还会回来,花谢了,明年春天还会盛开,惟独那牵挂的人、伤心的事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开口说话,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洒落。听人说,双溪那个地方的春色还不错,我计划着到那里去划划船、泛一泛舟,以排遣心中无尽的忧愁!可是,我真担心那双溪上的舴猛舟般的小船太小了,恐怕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2.通过现代散文的描述,我们更了解了这首词。如果让你提炼一个关键字,你会提炼哪个字?这个字就是——愁。请细读该词,哪些词句细致传达出旷世才女如泣如诉的愁情。 3.这些句子中觉得写得最生动最富有特色的词句是?(比喻手法,将无形的无法触摸的愁绪写成有形有重量的东西,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让读者读了不为之担心。突出了愁的深重。)【读】 4.回头再看整首词,词人的情感是否一直处于愁闷低沉状态,有过一丝变化没有?从哪里看出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

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 ,直接抒情,细节传愁,比喻摩愁等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心中愁云笼罩,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5 .我们仔细品读这首词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相信你们在朗读上会处理得比刚才更好,请各位同学深深沉浸在一代才女的文字中,用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朗读。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四:闲话愁思

李清照是写愁的大家,用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写出了愁的重量。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经典的写愁的名句。你能说出几句吗? 1.用了比喻手法的名句: 愁是 ,诗云: 愁是 ,诗云: 1.我的比喻句:

五:剖析愁怀

李清照一生写了大量的愁词,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她就如一眼愁泉,愁思愁语愁绪汩汩向外冒。难道她天生就是愁种吗?我这里有李清照早期的诗词三首。 屏显: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一生读。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2.是什么原因让活泼热爱生活的李清照成为了“满纸愁怨语,行行辛酸泪”的这样一位妇人?【小贴士:可以从词人的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去思考】 3.师总结: ”

是啊,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多舛的命运,世人的冷眼嘲讽。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满腹愁怨。

不由让我们想起江河的诗歌中的: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我不希望你们成为李清照似的得旷世才女,而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每个人能远离痛苦哀愁,快乐幸福一生。

推荐篇目:《一剪梅》,《声声慢》........

推荐第4篇:武陵春教案

清江中学 胡琴

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感受婉约词的节奏韵律。

2、品味语言,理解李清照的情愁。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对联猜谜

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猜一人名——(谜底:李清照)

2、作者简介(多媒体补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3、词的知识

4、字词检测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自由吟诵这首词,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2.教师配乐学生再读,思考: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三:再读品悟

1、《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武陵春》的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日晚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作者心态,更易于把握。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闻说”等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理,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抓住三个关键词,反复品读,并引导结合作者当时的环境背景来理解

3、《武陵春》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 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对于这两种抒情方式可以结合展示交流的第一题来讲解,在学生获得大量实例的基础上理解,会更透彻。 四:展示交流

1.能否调动你的积累,谈谈你对愁情的理解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则优美的散文。五: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作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学的饶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有许多意外的生成出现,给了我很多惊喜。比如学生在分小组讨论展示的时候,思维相当活跃,有的联想到李白笔下的明月、美酒、白发,有的想到李煜的梧桐和春水,有的想到白居易的“吴山点点愁”,吟诵声此起彼伏,而后我顺势引导他们理解表达情绪的两种方式: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更有一个同学说在读完这首词后,马上让她想起了作者曾经那些愉快的无忧无虑的作品,她提到了《如梦令》,并说自己是采用这种对比联想的方式来体会作者现在的情感的。这个同学的发言应该说是变换了思维角度,充实了我们对一篇作品的分析和理解的方式,在肯定她的看法后,我也鼓励学生要多阅读,广视角,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领读、齐读、互动读,学生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诠

释着他们对文本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更有把自己改写的优美散文配上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确实让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

阐释学中“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的概念,就是倡导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施行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学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准确地说,教学是一种话语交往行为,没有对话就没有解读。我觉得本课的教学中第一营造了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鼓励、鼓舞、感化和指导,在此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会有更多惊喜诞生;第二,利用多媒体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事实证明,确实开启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肯定他们独特而丰富的见解,让阅读时刻闪耀创造性的火花!

推荐第5篇:《武陵春》教案

《武陵春》 授课人:张静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了解婉约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李清照的“愁”情,学会从词、句的角度鉴赏诗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大家一起齐读: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支女儿花。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呢?(李清照)大家是从对联的那个关键词看出这幅对联写的是李清照呢?(女儿花)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根据昨天的预习来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支女儿花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时间的脚步走进这支女儿花的内心情感世界,用心品味她独特的情思,一起学习她的《武陵春》。 【诵其愁】

①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学生诵读,再请学生评价。落脚点:是否读出了感情?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愁)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诵读,初步感知李清照的愁绪。(配乐) ③我们全班齐诵,尝试着用我们的声音来传递李清照的愁情。(配乐) 师评:大家已经渐渐地走进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老师感受到了言语之中的那一丝愁情。 【探其愁】

同学们在诵读时有没有发现有两句词,我们读得比较轻快、轻快?(闻说„„泛轻舟) 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打算出游) 其实李清照是一位极爱游山玩水的女子,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过她的一首关于出游的词作,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呢?(《如梦令》)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两首与出游有关的词,说说两首词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如梦令》:娇若春桃的女儿花,欢乐、俏皮、无忧无虑 《武陵春》: “闻说”:听旁人说,自己已无觅美景而赏的冲动与闲情逸致

“也拟”:打算去赏残春之景,似乎心中有一丝悸动,然而曾经陪我赏景

的人已不在,我去了也不免是睹物思人呐!

“只恐”:心中的愁绪太多,为情愁,为家愁,为国事而愁。

“载不动”:这双溪的小舟又怎能载得动我的满腔愁绪呢?

总结:随着时光的变迁,世事沧桑的变化,李清照由一支无忧无虑、享受生活乐趣的娇俏女儿花变成了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愁成了她的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字眼,接下来,我们深入解析李清照的愁情世界。 【解其愁】

请同学们小组之间诵读带有愁情的这两首词,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具体的字词来说说这两首词的愁情有何不同?(提示同学们从对比的角度进行思考)

例如:景的不同、事的不同、情的不同、时间的不同、房间陈设的不同等。 《武陵春》的鉴赏要点: ①风住尘香花已尽:春天应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却是狂风呼啸,落红满地,满眼尽是衰败之景,心中满是凄凉之情,眼前景物的不堪正是内心情感的不堪。花朵被风摧残不正印证着人被世事摧残么?心酸愁苦之意溢于言表。

尽:完尽的意思,在这里是指花朵已经被狂风全然摧残,暗指人被现实摧残,世事难料之下人的愁苦之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②日晚倦梳头:“女为悦己者容”,那个让我为他梳妆打扮的男子已不在,我还有何梳妆的必要呢?表现出了李清照那份夫死之后对生活的无望和无奈,对生活的兴致全无。

倦:疲倦的意思,在这里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倦,更是心灵的倦怠,经过人世沧桑、国破家亡等多重打击的李清照已是身心俱疲,哪里还有梳洗打扮的兴致呢?哪里还有好好生活的欲望呢?

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眼前之景年年如此,可与我赏景之人却已不在身旁;眼前的自然之景年年如此,可国家的格局已全然不同。我想要诉说我心中的那份愁绪和痛苦,然而却无人诉说;心中的愁绪太多太纷乱,我也无从诉说,只能欲语泪先流。

事事休:指所有的事情在李清照的眼中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她的眼中满是苍凉,满是凄楚。那份厚重的愁绪已经全然笼罩着她。

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写出了李清照内心情感的变化,她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打算泛着轻舟去赏春,亦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忧愁,然而却担心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内心这份厚重的愁绪。运用了心理上的变化诉说了那份厚重不可言说的愁绪。

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绪是一种情感,是看不着,摸不到的,然而作者为了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她厚重的愁绪,将这份虚的情感实化为舴艋舟载不动的实物,这里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醉花阴》的的鉴赏要点: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景色的黯淡正是内心情感的黯淡,我手写我心。

永昼:整夜发愁,整夜思念。

②瑞脑销金兽:沉香袅袅飘散,闺房之内陈设还有贵妇之气,慵懒之味。

③佳节又重阳:重阳佳节之时,人们多与家人一起登高望远,而此时的李清照却是独自一人,思夫之情溢于言表。

④半夜凉初透:凉是指秋季凉意之凉,更是指丈夫不在身边的心灵之凉。

⑤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此时的词人还有派遣闲愁的方式,还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体味生活的趣味。

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菊花相比,菊花本是纤瘦细长的状态,而思念成疾的李清照比菊花还瘦,这是一种怎样的相思。

配乐齐诵《武陵春》

总结:我相信同学们都已醉心于《武陵春》中的愁和美,的确,李清照《武陵春》中的愁的内涵是丰富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她经历了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截然不同的生活,国破家亡夫丧使李清照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沦落为一个形影相吊的孤家寡人,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身为一个弱女子的她却也能深感国家的重任,例如她在乌江边发出的豪迈宣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子不输于男子的胸襟与抱负,这样溢满着忧愤之情的难言之愁又怎不令人赞叹呢?我们可以说她是万古愁心的绝代女儿花。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推荐第6篇:武陵春教案

武陵春教案

一、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

2、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

这首曲子的词作者就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才华横溢而有命运多舛的女子,一起走进她的《武陵春》,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自主学习,感知作者情感

1、教师范读

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声中和乐曲的旋律中,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愁

朗读讲究抑扬顿挫,和语速。那这忧愁的情感适合用---低缓。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老师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老师期待你的加入。来吧,站起来吧!加入我们!

2、学生跟读

从同学轻轻的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主人公那份悲愁了,让我一起想想你认为作者这样的忧愁的原因是什么呢?-----物是人非事事休。(出示背景)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

能直接解释问题的语句,我们一般选用顿挫的语调来读。顿挫的时候注意,词不可强硬分开。师范读,生跟读。

三、合作探究

1、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情感?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出来,作者的这份悲愁我们却能深刻的感受到,你从那些词句感受到作者这份愁? (1)借景言愁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春色终于了解了,如作者的人生一般,53岁的她,悲苦的如暮春的落花,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了,没有了生活的向往。

2、细节传愁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悲愁 呢?除了直接 抒愁,作者还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表达作者心中的哀愁,大家找出这样传愁的字词吗?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尽、倦、休。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重点词要重读) 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

(3)以泪代愁

“欲语泪先流”-------欲说无语,百感交集,泪在语先,欲说无人,唯有借两行热泪倾泻心中无限的悲愁。将满腹的辛酸表现的异常细腻深刻、鲜明。

同学们分析的好透彻,,让我一起想想,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也用欲语泪先流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悲愁”现在让我们把所有悲愁凝集在眉头,用悲凉颤音读出作者内心的这份伤痛。(师范读,生跟读) (4)比喻抒愁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2,反复诵读,谈收获。

(1)读书百变其义自现。你来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2)你是李清照的朋友你会对她说什么?我们既要为作者晚年生活的凄楚和不幸感到同情,同时也要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三、拓展迁移

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读文章知内容,敲语言体诗情,捉意象入情景)

1、读“花间派鼻祖”之称诗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1) 文中的主人公什么形象?概括文章的主题。

(2) 文中主人公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从词中找出理论依据(梳洗罢(欣喜

满怀希望)--------(

)------------(

(3) 赏析文中的意境美,语言美。 2/比较《武陵春》、《望江南》两首词在内容、写法、和表达情感的异同 古诗词,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

推荐第7篇:望江南、武陵春

《词五首》之《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两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朝诗人、词人。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3)了解背景]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诗中言志]表现了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动作描写写愁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神态描写些愁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欲抑先扬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喻夸张写出愁苦的沉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

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四、总结:

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五、[诗中言情]

《武陵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内心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六、[名句赏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七、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八、布置作业:

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推荐第8篇:《武陵春》教案

《武陵春》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金军挥兵南侵,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到浙江。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4.重点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5.难点意境的领会

三、学习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

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主题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丈夫去世,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的无限惆怅与悲伤。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习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习见〈〈学案〉〉一 2.拓展练习A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生(齐读)

附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B积累带“愁”的诗词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推荐第9篇:《武陵春》教案

《武陵春》

一、导入新课

1、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学习她的作品《武陵春》。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录音范读 (很优美吧!)

2、学生跟读:我们再听一遍录音,请大家跟着录音轻声读,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明确了情感,我们来齐读一遍,争取读出情感。

三、品味语言

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情感,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一下词的上片。

1、首先老师想问大家,上片中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

我们知道人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2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请问大家,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

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找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问:相似点在哪里? 【彭湘敏】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

3、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我们再一次齐读上阙,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

4、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关照,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5、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 把下片齐读一遍。

5、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

4 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全词,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接下来,请大家大声朗诵《武陵春》,下课前我们在作业本上默写。

推荐第10篇:武陵春教案

诗词鉴赏--------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武陵春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词,其鼎盛之时在两宋时期,人们多习惯于将唐诗宋词并举对立,宋词与唐诗、元曲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奇葩。戏曲《牡丹亭》里面有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历来为人所称道。不读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就不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提到宋词,不能不提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嫁给当朝宰相的儿子赵明诚,二人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前期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适逢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去世,四处逃难,毕生收集的金石字画古玩散失殆尽。词作多悲叹身世,格调感伤。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里说:“ 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这样的诗词才能称之为是优秀的,简而言之,就是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读来让人感觉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眼泪是传达悲伤之情的很好的载体。古典诗词之中,描写眼泪的名句很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这些句子或写眼含泪水,或写泪挂两腮,表达着不同的情感。李清照写“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评价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词与诗不同,合用虚字呼唤。”李清照作为填词高手,自然深谙其道。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

诗词鉴赏--------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这些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愁。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他们或把愁比作江水,或比为其他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而且将愁搬上了船,只不过愁太多,船太小,载不动。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第11篇:武陵春课堂实录

《词五首》——《武陵春》、《望江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激情导入——朗读感知——研读欣赏——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课前交流:

同学们好,老师看到你们有一种亲切,你知道为什么?因为我老家就是我们轵城的,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觉得今天,我们应是老乡见老乡,激情在碰撞。我们一起大声喊出来我们的心声:老乡见老乡,激情在碰撞。 师:“上课“

师:提起中华文化,我们就会想起唐诗宋词,她们犹如两朵奇葩,闪耀在文学的星空,而宋人在词坛上更是驰骋其才情和笔力,让宋词更加摇曳多姿。他们演绎出或豪放或婉约的词风,让后人品之不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宋词《武陵春》和《望江南》 生:静听感受。

师:“我们先来欣赏第一首词《武陵春》。”

师用优美简洁的语言简介李清照“她从历史风云中款款走来,洋溢着聪慧与才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的刚毅,“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她难解的愁情,她是——

生答:“李清照”。生简介李清照情况,南宋著名女词人。

师补充介绍李清照词作分前后两期,前期多写悠闲幸福生活,后期因遭遇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所以留下了类似“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千古名句。

师:“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走进作者。” 生放声朗读2~3遍师指定3~4名学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用声音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生:“因为从诗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所以想让大家感受这一点。” 师把“愁”板书到黑板上,并引导学生“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作者的愁绪” 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欲语泪先流”还没说话眼泪就流下来了,说明她变得很愁。 师:“大家找得很好,理解很到位。作者有直接写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间接抒情,抓住典型细节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非常传神。” 师:“诗情画意总相连,你头脑中现在出现什么画面。” 学生思考后指定2~3名学生作答。

生:“日色已晚,可主人公还懒得梳洗,看落花,不禁感慨万千,物是人非。” 师:“从同学的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满面愁容,情绪不佳的作者,可曾几何时,她是多么醉心游山玩水,我们读过她的《如梦令》” 生齐背《如梦令》。

师:“多么富有情趣的生活啊,那么现在对于出游,她又是何种心境?” 生:“她怕。”

生:“她想去又害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怕她的愁连小舟都载不动。”

师:“能不能找出最传神的表达她心情变化的词语” 生:“闻说,也拟,只恐”

师:“这几个字极富表现力,写出了作者心境,是啊愁重舟轻,情何以堪,其内心凄苦之情令人动容,你还知道那些写愁的名句。”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生:“恰似一江舂水向东流” 生:“离愁恰似舂草,更行更远还生” 师:“这些句子如何来写愁?”

生:运用比喻,把愁比作水,乱麻,春草“

师:“对,化无形为有形,具体真切,而作者又如何比喻”。 生:“把愁比作有重量的东西,连小船都载不动”。 师:“可谓别出心裁,创意出奇”, 师:我们再把这句诗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生读。

师:这首词能背下来吗?两分钟背诵 生背诵

师指定一个学生背诵。

师:我们回顾一下学习这首词的方法

师带领学生回忆归纳诗词学习方法,明确为朗读——理解——赏析——积累,并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用此方法学习《望江南》,同时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示:“朗读——读出情感,理解——内容,赏析——名句,积累——背诵。

师要求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想结合,学习10分钟,然后展示其中一个环节即可。

生开始读,批注,讨论,师巡回指导。 十分钟后,生开始展示成果。

生:我向大家展示朗读,读后师给予肯定表扬。

生:“向大家展示赏析,我认为斜晖脉脉水悠悠,写的很好,借景抒情,让我们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忧愁”。

生:“肠断白蘋洲”直接写出了内心的痛苦之情。 师:“那个字最能体现” 生:“断”

师:“很好,肝肠寸断,我们还能联想到那句何这个类似的”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还有那个同学有新的见解?

生:“我认为“独”倚望江楼的独字,写出了主人公的孤寂,还有“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的失望。 师:“具体说说”

生:“早上她梳洗罢,就开始在楼上等,可是一直没等到,所以我认为她很失望。” 师:“太了不起了,千帆过尽,仍是一场空,怎能没有深深的失望呢。 师:“还有谁、”

生:我给大家背诵一遍。

师:大家学的很好,能整体把握,还能具体分析,让老师也深觉宋词魅力无穷。 师:大家说说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 生:因为它们都抒发“愁”,因为它们都是写女子的内心。 生:“这两首词都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师:词分婉约和豪放。豪放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万分流人物“。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婉约如李清照,柳永。这两首词可以归为婉约风格。 结束语

师:同学们,有人说婉约的宋词如一杯浅装的酒,扑面的书香历经千年仍令人淘醉依旧,邂逅一首好词就如同在舂之暮野。让我们邂逅宋词,去感受一首宋词背后的美丽与哀愁,收获诗意盈袖。

自我反思

这节课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有:

第一,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他们有感而发,有感而说。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比较成功,在第二首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参与,而把主动权会交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肯定他们。学生的展示可谓精彩纷呈, 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三,学语文,感受语言美,是我授课的一贯宗旨,在本节课中师生语言都能体现这一点。

我认为值得反思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读得不够,教师有种急于推进的情绪,只读了几遍就收场,在品味的 过程中宜让学生再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第二,课堂耐心不够,问题提出之后,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组织,应该学会享受课堂上的沉默与空白,因为那时虽安静却是学生思维在流动,在碰撞,在创新。这一点,我做得不够好。 第三,品味的不够,对于词中的赏析点,如“独倚望江楼”中的独,风住尘香花已尽”应该让学生把写得景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好把握写景抒情的特点。 第四,课堂设计不好,如果我能让学生试着写几句对这两首词的赏析,课堂内容也丰富了。

对于这次名师培养对象选拔活动,经过这次讲课我真正明白了其意义,就是一次学习与积累,真的很感谢活动,让我对自己有了许多新认识,低头需要勇气,太痛需要底气。结果对于每个参与的教师来讲已远远小于过程给自己的启示。 《词五首》——《武陵春》、《望江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激情导入——朗读感知——研读欣赏——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同学们好,老师看到你们有一种亲切,你知道为什么?因为我老家就是我们轵城的,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觉得今天,我们应是老乡见老乡,激情在碰撞。我们一起大声喊出来我们的心声:老乡见老乡,激情在碰撞。 师:“上课“

师:提起中华文化,我们就会想起唐诗宋词,她们犹如两朵奇葩,闪耀在文学的星空,而宋人在词坛上更是驰骋其才情和笔力,让宋词更加摇曳多姿。他们演绎出或豪放或婉约的词风,让后人品之不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宋词《武陵春》和《望江南》 生:静听感受。

师:“我们先来欣赏第一首词《武陵春》。”

师用优美简洁的语言简介李清照“她从历史风云中款款走来,洋溢着聪慧与才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的刚毅,“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她难解的愁情,她是——

生答:“李清照”。生简介李清照情况,南宋著名女词人。

师补充介绍李清照词作分前后两期,前期多写悠闲幸福生活,后期因遭遇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所以留下了类似“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千古名句。

师:“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走进作者。” 生放声朗读2~3遍师指定3~4名学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用声音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生:“因为从诗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愁绪,所以想让大家感受这一点。” 师把“愁”板书到黑板上,并引导学生“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作者的愁绪” 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欲语泪先流”还没说话眼泪就流下来了,说明她变得很愁。

师:“大家找得很好,理解很到位。作者有直接写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间接抒情,抓住典型细节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非常传神。” 师:“诗情画意总相连,你头脑中现在出现什么画面。” 学生思考后指定2~3名学生作答。

生:“日色已晚,可主人公还懒得梳洗,看落花,不禁感慨万千,物是人非。” 师:“从同学的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满面愁容,情绪不佳的作者,可曾几何时,她是多么醉心游山玩水,我们读过她的《如梦令》” 生齐背《如梦令》。

师:“多么富有情趣的生活啊,那么现在对于出游,她又是何种心境?” 生:“她怕。”

生:“她想去又害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怕她的愁连小舟都载不动。”

师:“能不能找出最传神的表达她心情变化的词语” 生:“闻说,也拟,只恐”

师:“这几个字极富表现力,写出了作者心境,是啊愁重舟轻,情何以堪,其内心凄苦之情令人动容,你还知道那些写愁的名句。”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生:“恰似一江舂水向东流” 生:“离愁恰似舂草,更行更远还生” 师:“这些句子如何来写愁?”

生:运用比喻,把愁比作水,乱麻,春草“

师:“对,化无形为有形,具体真切,而作者又如何比喻”。 生:“把愁比作有重量的东西,连小船都载不动”。 师:“可谓别出心裁,创意出奇”, 师:我们再把这句诗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生读。

师:这首词能背下来吗?两分钟背诵 生背诵

师指定一个学生背诵。

师:我们回顾一下学习这首词的方法

师带领学生回忆归纳诗词学习方法,明确为朗读——理解——赏析——积累,并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用此方法学习《望江南》,同时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示:“朗读——读出情感,理解——内容,赏析——名句,积累——背诵。

师要求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想结合,学习10分钟,然后展示其中一个环节即可。

生开始读,批注,讨论,师巡回指导。 十分钟后,生开始展示成果。

生:我向大家展示朗读,读后师给予肯定表扬。

生:“向大家展示赏析,我认为斜晖脉脉水悠悠,写的很好,借景抒情,让我们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忧愁”。

生:“肠断白蘋洲”直接写出了内心的痛苦之情。 师:“那个字最能体现” 生:“断” 师:“很好,肝肠寸断,我们还能联想到那句何这个类似的”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还有那个同学有新的见解?

生:“我认为“独”倚望江楼的独字,写出了主人公的孤寂,还有“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的失望。 师:“具体说说”

生:“早上她梳洗罢,就开始在楼上等,可是一直没等到,所以我认为她很失望。” 师:“太了不起了,千帆过尽,仍是一场空,怎能没有深深的失望呢。 师:“还有谁、”

生:我给大家背诵一遍。

师:大家学的很好,能整体把握,还能具体分析,让老师也深觉宋词魅力无穷。 师:大家说说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 生:因为它们都抒发“愁”,因为它们都是写女子的内心。 生:“这两首词都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师:词分婉约和豪放。豪放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万分流人物“。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婉约如李清照,柳永。这两首词可以归为婉约风格。 结束语

师:同学们,有人说婉约的宋词如一杯浅装的酒,扑面的书香历经千年仍令人淘醉依旧,邂逅一首好词就如同在舂之暮野。让我们邂逅宋词,去感受一首宋词背后的美丽与哀愁,收获诗意盈袖。

自我反思

这节课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有:

第一,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他们有感而发,有感而说。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比较成功,在第二首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参与,而把主动权会交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肯定他们。学生的展示可谓精彩纷呈, 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三,学语文,感受语言美,是我授课的一贯宗旨,在本节课中师生语言都能体现这一点。

我认为值得反思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读得不够,教师有种急于推进的情绪,只读了几遍就收场,在品味的 过程中宜让学生再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第二,课堂耐心不够,问题提出之后,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组织,应该学会享受课堂上的沉默与空白,因为那时虽安静却是学生思维在流动,在碰撞,在创新。这一点,我做得不够好。

第三,品味的不够,对于词中的赏析点,如“独倚望江楼”中的独,风住尘香花已尽”应该让学生把写得景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好把握写景抒情的特点。 第四,课堂设计不好,如果我能让学生试着写几句对这两首词的赏析,课堂内容也丰富了。

对于这次名师培养对象选拔活动,经过这次讲课我真正明白了其意义,就是一次学习与积累,真的很感谢活动,让我对自己有了许多新认识,低头需要勇气,太痛需要底气。结果对于每个参与的教师来讲已远远小于过程给自己的启示。

第12篇:武陵春教案

《武 陵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舴艨、载的读音。

2、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像在阅读时的作用。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4、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

(三)、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 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 回忆,李清照能不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3、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又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 [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

[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

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齐读上阙]

4、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关照,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 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 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了解词人,解读内心

那么浓重的愁,那么层层压迫的愁,让词人喘不气来,也让读词的人倍感抑郁,于是有人评论李清照的词风格过于低沉,同学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转入知人论世(当谈到评价文人的作品时,我们有时不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打出幻灯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的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因此她的词也被斥为“无辜藉”她对幸福的追求又被诬蔑成“无检操”,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

李清照晚年时想把自己一生所学悉心传授于孙姓少女,不料,这位天资聪颖悟性颇高的少女用她十来岁孩子的童音冷冷地拒绝了词人:“才藻非女子事也。”

是啊,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板书:孤独]这份孤独在本已沉重的国愁、家愁、离愁中又刻上了深重的一笔!

(五)、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

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小结: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感受,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或许《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师生齐读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板书: 旷 世 孤 独

国 破 夫 亡

直 接 抒 愁 传 细节

触 景 生 摹

(八)、教学反思:

1、从关键语言入手,层层引导,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2、抓住细节品位诗的内容,更有利于深入把握作者情感。

3、从景物描写来体会人物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云 2007年9月

第13篇: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意境。 2.品味语言。 3.把握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一副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同学们知道这副对联是歌咏谁的吗? 生:李清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看得出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大明湖畔的奇女子,用自己的才情将悲与喜化作灵动的诗词,书写在古典文学的苑囿中,那一支支奇葩绽放了千年,至今仍芳香依旧。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旷世才女,用心灵去触摸那份细腻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读出愁味

师: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词,同学们用心聆听,注意字音、节奏及词的感情基调。

(配乐

李清照图像及诗词内容) 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读的不好的地方改一改,请同学们大声连读两遍,注意语速语调,然后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愁绪。 师:谁能带着这种愁绪朗读这首词。

你是怎样表达这种愁绪的? 生:重读了“

”,语速舒缓一些。

师:通过反复的朗读,同学们已触摸到词人情感的主旋律,可见朗读是学习诗词的有效方式之一。下面我们带着大家的理解齐读这首词。

三、品味愁绪

师:通过朗读,我们已感受到那浓浓的愁绪,可要真正品出“愁”的滋味来,还要字斟句酌,细细品味。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词句,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你独到的见解。如:扩写法(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绘画面),联想法(联想相关或相似的诗句),场景再现法,对比法,换词法,批注法„„

【示例】

风住尘香花已尽

狂舞了一夜的风终于停止了喧嚣,呻吟了一夜的雨也恢复了静寂。推开窗儿,一股潮湿的空气夹带着淡淡的芬芳闯了进来,好像要对我诉说什么。我知道,昨夜风疏雨骤,那枝头的花儿定已香消玉殒,化归红尘,空留下肥绿的枝叶寂寥地守着残余的春色。

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5分钟准备。 生:风住尘香花已尽

窗外,凄风冷雨;窗内,孤灯残盏。窗外,落红片片;窗内,太息声声。窗外,红尘留香;窗内,红颜憔悴。

师:很工整的对偶句,诗意很浓,才情可见一斑。

1 生:一个“尽”字写出了花儿被风雨摧残,纷纷凋零的情形,烘托出凄清的气氛。 师:你既再现了场景,又分析了作用,思维很深刻。

生:日晚倦梳头

日上三竿,日光入室,双目难适。小丫鬟多次催促,而我倦意仍浓。长发蓬乱,不成样子,而我无心装扮。花已残,心已枯,梳妆打扮有谁怜?罢!罢!罢! 师:诗一般的语言解读词人的愁绪,细腻贴切。

生:我觉得“倦”字用的特别好,这不是身体的疲倦,而是心灵的慵倦。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当心灰意冷时,什么也没有了趣味。透过“倦”字,能读出词人对生活的绝望。 生:女为悦己者容,“倦梳头”表明喜欢自己的人已不在了,反映了词人内心的落寞。 师:朗读这句的时候,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生:倦。

师:试着读一读。

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花儿依然绽放,风儿依然徜徉;朝阳依然升起,鸟鸣依然嘹亮;茶香依然袅袅,书卷依然飘香。可人事已变,懂我的你不知去了何方。花儿不再芬芳,鸟鸣不再悠扬,书卷不再有墨香。没有了你的春天,不再色彩斑斓,鸟语花香。没有了春的心空如荒原一片,若要倾诉心中的苦闷,话未出口,泪已横流。 生:“事事休”有“万事皆休”之意,深刻地折射出词人万念俱灰的内心世界,读来让人心痛。

师:你不仅读懂了词人的内心,还融入了自己的怜惜之情,善良的孩子。 生:“欲语泪先流”,形象地描绘出词人内心的愁之重,苦之深。无声的流泪比声泪俱下更显沉痛。

师:你的体会非常的深刻。这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请同学们用沉痛的语气朗读这句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话 。

师: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句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将愁绪写得分量十足。同时,将船之小与“愁”之重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愁绪的难以排遣。

师:你从两个角度赏析了此句的妙处,表述清晰流畅。

生:由这句写“愁”的句子我想到了许多写愁名句,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愁之绵延不绝与纷繁杂乱;还有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出了愁绪的难以排遣。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愁”的繁多。

师:积累了这么多诗句,请问这些诗句是怎么来的? 生:平时看到好的就记下来,并背过,日积月累就多了。

师: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了学习语文的秘诀了。生活处处皆语文,要想学好语文,离不开大量的积累。 生:“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写出了词人感情的变化。 师: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2 师:听说了什么?

生: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寂寥的生活带来了一缕阳光,“也拟”传达出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也期盼着她能打开心窗,去感受那春日的美好。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

朗读的时候,怎样才能读出感情的跌宕起伏呢?

生:前两句应该读得轻快一些,后一句要读得凝重低沉一些。

师:女同学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四、剖析愁因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了了词人满腹的愁绪,究竟怎样的经历让李清照如此的愁肠百结,万念俱灰呢?难道她本是黛玉一般的多愁善感之人? 生:不是。从“也拟泛轻舟”可以看出她也是热爱自然,富有情趣之人。

师:乘一叶扁舟,徜徉于碧波之上,看天边晚霞,听船底水声,是何等的惬意啊!我们来欣赏两首描绘李清照少女生活的词:

(屏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 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蹴(cù):踏。

②袜刬 chǎn:穿袜行走。

从这两首词中,同学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清照? 生:开朗,活泼,聪颖,俏皮,充满朝气。

师:那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朝气蓬勃的她变得“满纸愁怨语,行行辛酸泪”呢? 生:人非。丈夫的去世。 师:亲人的离世本就是人生的痛事,而丈夫赵明诚的突然离世对李清照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们一同写诗,一同收集金石,一同著书立说。即使短暂的分离都会带给彼此满腹的愁情。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绘李清照少妇生活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醉花阴

3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谁来朗读这两首词?

这两首词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谁读出来了? 生:相思之愁。

师:这种愁绪与《武陵春》中的“愁”相同吗?为什么? 生:这是闲愁,那是浓愁。

师:短暂的离别都让人形销骨立,瘦比黄花,何况是阴阳两隔,生死离别呢?那痛恐怕早已深入骨髓了吧?

可李清照的愁仅仅是因为丈夫的去世吗?

让我们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去揭开李清照浓愁难遣的谜底。 (屏显)

1125年,金兵的入侵,打破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生活。战火迅速燃遍了整个中国北部。1127年,北宋灭亡,李清照的故乡青州也陷入金人之手。她与丈夫花费二十年心血收集的堆了十几间屋子的文物被烧成了灰烬。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李清照为躲避战乱只身流亡到南方,过着孤苦的生活。1135年,寓居在浙江金华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从这段文字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除了丈夫去世,还有国家灭亡,家乡沦陷,文物散失,这都是造成李清照愁苦的原因。 师:是啊,感情深厚的丈夫与自己阴阳两隔,挚爱的国家已不复存在,美好的家园被金人所毁,凝聚了一生心血的文物毁于一旦,任何一项打击都让人难以承受,可它偏偏叠加在一起,如高山般压在一个弱女子的心头。这层层叠叠的愁啊,又怎是双溪蚱蜢般的小舟能够承载的起的呢?即使是生命之舟也难以承载啊。

而更让人愁苦的是,晚年的李清照想把平生所学传给朋友的孩子,一个极为聪颖的小姑娘,想不到这个十岁的孩子竟冷冷地回绝了她: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猛然意识到,在这个男权社会里有才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用,别人看她如同异类。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多舛的命运,世人的冷眼嘲讽。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

最为可贵的是,李清照没有因为愁苦而消沉下去,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的愁绪进行了精心地栽培,化愁为美,培育出古典文苑中的一支支奇葩,让世人能嗅到它独特的芬芳。

让我们带着对李清照的理解与景仰再读这首词。请看大屏幕:

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载不动许多愁,许——多——愁。

找位女同学读原词,其他同学齐读反复的部分。同学们最愿意听哪位女同学朗读?

五、对话愁人

睹物思人,诵读着李清照的词,就像回到了九百年前。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有机会踏进李清照独居的庭院,你最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

相信同学们的真情对孤寂愁苦的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一种安慰,让我们再次轻轻吟诵这首词,用真挚的心去告慰那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4 齐声背诵。 【板书设计】

武陵春

李清照

孤独

物失

家亡

国破

夫逝

设计成层层堆叠的山的形状。

第14篇:《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望江南》《武陵春》教案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 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出。

第15篇:武陵春(讲课稿)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讲课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学院 07中本(3)班 周洁娴 200724051344 课题:《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以意象为基础,积累相关的诗文知识 重点:1.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2.积累相关的诗文知识 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讲授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请根据下面三句话,猜出一位古代人物的名字: 言与司和【词】、安上已脱【女】、芝芙草拔【之夫】=赵明诚

典故: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己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己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京城有词女之名的只有李清照。这一招既不轻佻还有宿世姻缘的意味,果然很快奏效。当“词女之夫”的说法遍布汴京时,两家开始商议二人的婚事。

二、新课教学

(一)有关知识的回顾

提问:

1、词的别称?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2、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中调(59~90)、长调(91);按风格分:婉约和豪放】;

3、《望江南》、《江城子》、《虞美人》是什么? 【词牌名】

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婉约词《武陵春》。下面先了解一下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二)作者生平

提问:说说你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总结归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早期生活优裕,多写其悠闲生活,由于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迁渡南方,后期的词作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自读提问:《武陵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

(三)正音解释

舴(zé)艋(měng)

风住沉香:风停了;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拟:打算;

(四)整体感知

播放录音,整体感知词作的情感 提问:复述词的大意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五)细读赏析(以提问和归纳为主)

1.风住尘香花已尽

①交待季节特征:暮春时节

②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寄寓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 ③由景到人 2.日晚倦梳头

①此句是什么描写?【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②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心灰意懒】 ③表达了什么情感?【浓重的哀愁】

④这两句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①叙述了什么内容?【哀伤的原因、程度】

②“人非”指词人的什么遭遇?【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 ③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④抒情方法:直接抒情

⑤联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①“闻说”、“也拟”表达词人一种什么心情?【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 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词人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有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就是化虚为实。

④“闻说”、“也拟”、“只恐”欲扬先抑、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六)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齐读课文,感受词人的心情)

(七)扩展训练

李清照是写愁的大家,用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写出了愁的重量。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经典的写愁的名句,可以说是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让我们回忆一下,从你所知道的诗词当中搜寻,总结一下,古人通常是通过哪些物象来写愁的?用诗词来证明。

【用月亮来表现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用水来表现愁。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酒来表现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范仲淹的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用梧桐来表现愁。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用山来表现愁。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用头发来表现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样看来。只要诗人词人的心境是郁愁的,天地万物都会被感染上愁绪,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道理。诗人们愁肠百结,所以百般写愁。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具体抒发愁绪的。诗人们抒发自己的愁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是直抒胸臆。老师说诗词句,大家说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巴山夜雨涨秋池。”【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直抒胸臆。】

“杨花落尽子规啼”、“东风无力百花残”。【触景生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直抒胸臆。】 板书设计

作业:1.李清照一生写了大量的愁词,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她就如一眼愁泉,愁思愁语愁绪汩汩向外冒。难道她天生就是愁种吗?阅读一下李清照早期的诗词三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从这三首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月”的诗词,并进行分类,看看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16篇:武陵春 阅读答案

武陵春阅读答案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4分)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分)

参考答案:

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各2分,共4分)

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

第17篇:江城子 武陵春 破阵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 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 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 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 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 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 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武陵春》教案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猜个谜语。请看这副对联:“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一人名。“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感受她的芬芳。 作者介绍: 二:初读愁词 1.教师范读

2.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初步体会,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情感。 3.二生读,a告诉我你的朗读是想传达出一种什么情感?b.你从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4.大家一定很好奇作者为何有如此愁怨呢?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屏显:写作背景

5.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请你再次动情朗读读这首词。三:品悟愁情

这几位同学动情的朗读,一下拉近了我们和李清照的距离,仿佛悲伤感怀,愁怨深重的词人就在我们面前。

1.请你用散文话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恼人的风雨总算停歇了,枝头上美丽的花朵也凋零尽了,只有沾花的泥土还散发着缕缕花的余香。太阳虽然升的很高、很高了,可我仍无心梳妆打扮。春去了,明年还会回来,花谢了,明年春天还会盛开,惟独那牵挂的人、伤心的事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开口说话,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洒落。听人说,双溪那个地方的春色还不错,我计划着到那里去划划船、泛一泛舟,以排遣心中无尽的忧愁!可是,我真担心那双溪上的舴猛舟般的小船太小了,恐怕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2.通过现代散文的描述,我们更了解了这首词。如果让你提炼一个关键字,你会提炼哪个字?这个字就是——愁。请细读该词,哪些词句细致传达出旷世才女如泣如诉的愁情。 3.这些句子中觉得写得最生动最富有特色的词句是?(比喻手法,将无形的无法触摸的愁绪写成有形有重量的东西,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让读者读了不为之担心。突出了愁的深重。)【读】

4.回头再看整首词,词人的情感是否一直处于愁闷低沉状态,有过一丝变化没有?从哪里看出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

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 ,直接抒情,细节传愁,比喻摩愁等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心中愁云笼罩,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5 .我们仔细品读这首词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我相信你们在朗读上会处理得比刚才更好,请各位同学深深沉浸在一代才女的文字中,用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朗读。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如:~~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 四:闲话愁思

李清照是写愁的大家,用比喻的手法,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写出了愁的重量。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经典的写愁的名句。你能说出几句吗? 1.用了比喻手法的名句:

愁是 ,诗云: 愁是 ,诗云: 1.我的比喻句:

五:剖析愁怀

李清照一生写了大量的愁词,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她就如一眼愁泉,愁思愁语愁绪汩汩向外冒。难道她天生就是愁种吗?我这里有李清照早期的诗词三首。 屏显: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一生读。从这两首词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2.是什么原因让活泼热爱生活的李清照成为了“满纸愁怨语,行行辛酸泪”的这样一位妇人?【小贴士:可以从词人的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去思考】 3.师总结: ”

是啊,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多舛的命运,世人的冷眼嘲讽。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满腹愁怨。 不由让我们想起江河的诗歌中的: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我不希望你们成为李清照似的得旷世才女,而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每个人能远离痛苦哀愁,快乐幸福一生

破阵子》

学习目标:

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

1、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练习朗读。

2、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后反思

1 导入:组织看插图,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看插图,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2 组织朗读及评价(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互评、齐读 3 情景再现:

假如你就是词中的将军,请你用第一人称描绘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小组合作

讨论

派代表发言

4 组织交流、评价 组织交流、评价 5 问题情境:《木兰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破阵子》的作者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请你找出两者行为、品质的共同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定义“英雄”

小组合作

讨论

派代表发言

6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互评 7 语文活动:畅所欲言

在和平时期,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你准备成为哪方面的英雄。

思考

8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课后学习:

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

2、仔细品味课本中《木兰诗》和《破阵子》中的插图,你喜欢这两幅插图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推荐篇目:《一剪梅》,《声声慢》........

第18篇:《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

顺德大良凤城中学 潘祖誉

【学习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设想】

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李清照的词风从来就是自辟蹊径,别具一格。我们研读过许多李清照的词作,发现她的词作大多韵调优美,用词清秀俊雅,较本篇所选的另外四名词人的作品尤为不同。本文是李清照词作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金军挥兵南侵,词人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之时。词作以“愁”为中心,抒发了李清照在晚年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人生灾难之后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在作品难度上,生僻字词比较少,课文注释也较为全面,所以无须过于注重词语的解释,而应该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上。在品味字词上,“倦”“拟”“愁”等字很好地化入了作者沉重的情感,对学生在理解及把握作者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细讲。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在反复朗诵词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思想风貌去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并赏析词的写作艺术。以情景的想象为线,通过对这首诗词读中解意、读中赏句、引导学生融入诗词,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享受,并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1.由称号、评价及名句导入,引出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反复吟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情感基调;

3.咬文嚼字:品味“愁”“倦”“闻说”“也拟”“只恐”等字词的使用,通过串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比喻”“化虚为实”等创作手法的理解,以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掌握词作蕴含的情感;

4.比较阅读:与《望江南》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强化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5.拓展延伸:用《如梦令》《减字木兰花》《醉花阴》等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迁移拓展,知人论世,使学生得以全方位地了解作品与作者生活的关系; 6.以《琵琶路》为背景音乐,总结全文,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7.作业:背诵及拓展写作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感受婉约词的节奏韵律。

2、品味言语,理解李清照的情愁。

3、知人论世,探究作品的意蕴。【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的情感。 【学习难点】

知人论世,通过诵读、品读,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猜猜这是谁?(幻灯片展示) 称号:“一代词宗”

评价:“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名句:

“人比黄花瘦” “凄凄惨惨戚戚” “生当做人杰” “花自飘零水自流” “沉醉不知归路”

聪明的同学想必已经猜到这位作家是谁了吧?没错,她就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走进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作品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丈夫病逝,她独自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本文是在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所作。

三、朗读文本,体会情感 1.听录音范读(多媒体辅助)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在朗读过程中指导情感,明确“舴艋、载”等字的读音。3.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推荐1-2位读得好的同学朗读 4.教师点评

四、品味语言

1.听完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读,你能从这首词中感受到流淌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吗? ——愁

2.文中哪句话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品味“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 句中“物是”在文中那一处有所体现?

——风住尘香花已尽(解读:昨夜的春风吹过,花儿凋零,泥土尽是花儿的芬芳,景物年年如此) “人非”指什么? ——丈夫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

(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先请学生尝试解读,然后教师明确

【解读】春天到了,卖花郎挑担卖花,花上还有点点露珠,非常动人。李清照买了花,是左看右看,越看越喜欢,但看了一会,李清照看出了点犹豫来了,她担心:花拿回家,丈夫看了,就只喜欢花而不喜欢我了。将花插在云鬓之上,让丈夫比比是我好看还是花好看。

曾经如此幸福甜蜜的生活,却因丈夫去世,一切都烟消云散,面对如此巨大的悲痛,李清照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吗? “事事休”是什么意思?有何具体表现? ——“事事休”是指所有的事情都停止了。

——“日晚倦梳头”(解读:日上三竿,我却懒得梳洗) 4.“倦”字该如何理解? ——本义是疲倦、懈怠。

梳头,是古时女子起床后必做的事情,这样的一件生活中如此细小的事情为什么李清照都会感到懈怠呢?“倦梳头”是因劳累疲倦以致无暇梳头吗?

——不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丈夫去世,作者孑然一身,梳洗打扮还有什么必要呢?我们可以对比前面《减字木兰花》中李清照新婚燕尔时的与花比美就能明白:原来,作者的“倦”是一种身心的疲倦与对生活的自我放逐。

5.【小结】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天色已晚,我却连梳头的心情都没有。面对此情此景,想起自己颠簸流离的身世,不免黯然神伤。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

请同学们用最恰当的语气朗读这句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话 生齐读(师指导)“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齐读上阕)

6.作者在无尽的愁苦当中感伤流泪,而读到下阕,作者的泪似乎流尽了,而心情也似乎有所转变,你发现了吗?请仔细朗读下阕,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转变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7.品味“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什么意思? ——听说 听说了什么事?

——“双溪春尚好”(双溪的春景依然美好) 这远方的美景打动李清照了吗?从何见得 ——“也拟泛轻舟” 去了吗? ——还没有。 何以见得?

——“拟”:心想、打算 你能读出李清照在想些什么吗?

——面对愁苦的境况,李清照的内心其实是想走出困境的。所以她希望能够“泛轻舟”,希望能通过游赏双溪美丽的春景来消解心中的哀愁与不如意。 但世事岂能尽遂人愿,想到那一叶扁舟,作者又退却了,为什么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次出游最终还是没有成行。“恐”说明作者由于担心,又打了退堂鼓,最终还是放弃了。

——只担心船儿太小,载不动我心中的无尽愁思(想想还是算了吧)。

8.【小结】阅读下阕,能够感觉到李清照也有着走出幽怨的向往,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们的心情也似乎欣喜了许多。但“只恐”一词却让词人积攒的所有喜悦变得烟消云散,在这一波三折的心情中,词人又被拉回了愁苦的深渊,作者始终无法摆脱生活带给她的阴霾。

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前两句要读出轻松愉快,对生活充满向往的语气。而后句则要凝重低沉。请同学们细心品味,深情朗读词作下阕。

9.再读一次最后一句,品味“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当中的“愁”字。愁本是无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而小舟能载得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货物,作者在这里是不是用错了?

——没有用错。作者巧用比喻,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突出了愁一个重要的特点:“重”。这里词人创意出奇,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10.合作探究:对比之前学过的《望江南》中女子的“愁”与《武陵春》中李清照的“愁”,谁的愁更重些呢,两篇文章有何不同?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这个问题,待会请几位同学分别代表小组发言。《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斜晖脉脉水悠悠。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预设情景

(1)认为《望江南》中女子的愁更重:可引导学生从“肠断”一词说开,温庭筠将词中思妇的“愁”用“断肠”来形容,所以思妇的愁更重

(2)认为《武陵春》中李清照的愁更重:可以从李清照“倦梳头”的自我放逐切入,辅以“欲语泪先流”的情境。《望》文中的女子还愿意“梳洗罢”,还愿意梳妆打扮,有亲人可以期盼,而李清照却连期盼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忍受一个人的孤独,所以李清照的愁更重一些。

(3)对比:从内容及思想上进行比较,明确异同(详见课件)

五、知人论世,探究作品意蕴

那么浓重的愁,压得词人喘不过起来,我们读起来也倍感压抑,于是有人评述说李清照的词风过于沉重,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还读过她的哪些词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知人论世一番。

(在解读李清照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情感迁移的目标。) 《如梦令》(少女时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无愁

《减字木兰花》(新婚燕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小愁 《醉花阴》(婚后生活)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别愁

小结一:李清照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所以词风相对轻松,欢快;而后期由于遭遇诸多不幸,所以词作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所谓文由心生,其词风的改变源自于其心境的改变;

小结二:从洛阳济南到杭州,从诗歌词曲到金石,从甜美痛苦到寂寞,她一直在铭记与忘却之间穿行。她在贴满伤感的屋子里,寂寞地游荡。她把所有的孤独与哀伤一丝一丝从身体中抽出来,用她的才情编织成一地落花。

拾起一朵《武陵春》,便进入了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在感受她的孀居之悲,家国之痛中,我们一起走近了美丽的古典文学,走近了一代才女——李清照。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武陵春》(配乐,生齐读)。

六、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其它词作,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想象词人写完《武陵春》,放下笔内心又生一份感慨,试写一段话,描述词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附板书

武 陵 春

李清照

国愁

孤独←愁→家愁

↓ 离愁

(比喻 化虚为实)

第19篇:武陵春教学设计

《 武陵春》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有一位女词人打了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她的名字叫——李清照。胡适曾这样评价他“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胡适”, 郑振铎也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愁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来学习《武陵春》这首宋词,来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板书:武陵春 李清照

二、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词,朗读时请注意哪些词句读得轻一些,哪些词句读得重一些,哪些词句读得快一些,哪些词句读得慢一些,哪些词句字音读得长一些,哪些词句字音读得短一些。板书:轻重

快慢

长短

学生读两遍后,请一生起立朗读。师生评价。找一生示范朗读或教师示范朗读。

其实为什么这样读,都是要结合诗词情感,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已。下面我们一边分析诗词情感一边练习朗读。

三、分析

你认为这首词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找一同学说,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或者小组讨论。

应该是“愁”这个字。板书:愁。那么,“愁”具体体现在哪些词句中呢?这个问题必须小组讨论来解决。

1、日晚倦梳头。倦是疲倦还是厌倦?晚是傍晚还是时间靠后?幻灯片。说说这句诗词的意思。读一读。倦读重音。看到什么景物而倦梳头呢?沉香联想到陆游卜算子咏梅的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尽是完没有了。这是借什么抒发什么?借景抒情。齐读这两句。

2、欲语泪先流。欲想要的意思。想要说话还未说泪先流了出来。读一读,语字音拖长,给人以想象空间。泪重音读。为什么落泪?落泪的原因是丈夫死了。李清照写《武陵春》时已经53岁了。丈夫赵明诚去世也已经六年了。时间冲淡不了对往事的回忆,对丈夫的思念。请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甘心老是乡矣!甘心就这样过一辈子该多好啊。可岁月弄人,46岁就失去了丈夫。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孤雁儿》丈夫死后,自己又被一个文人无赖张汝舟欺骗,又毅然决然离婚。晚年又没有子女。这些又加剧了对丈夫的思念。板书:夫死,

事事休还有什么事?靖康之变后(1127年) ,北宋败亡。李清照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丈夫赵明诚也不久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四处流亡。1135年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板

书:国破

家亡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

分析上阕我们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诗词情感的,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板书:知人论世。上阕中的愁具体体现在“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个动作描写上,都是实写。我们来看看下阕是怎样写“愁”的。

3、找一生读下阕。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你能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吗?闻说、也拟、只恐。两种方式来完成。先找学生自己说,如果说不上来,老师启发说。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板书:化虚为实。

1、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2、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 这里用船来装载,来体现愁的重量。古诗词还有哪些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来写愁的?找同学说。怎样化虚为实的?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两句最有代表性,来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武陵春》,我们通过朗诵法以及知人论的方法感受到了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通过学习她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作业: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一句表现“愁”的句子。 (可运用的修辞:比喻、夸张、拟人等)

(可选择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进行。

2014-11-2

第20篇:《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

李清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漫步在古典文学的词苑中,我们常常会被感动,被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幽远深邃的意境,含蓄精炼的语言所感动;那每一首词,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一曲优美动听的歌,一腔沸腾涌动的情……让我们赞叹不已,流连忘返。而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武陵春》。

2、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思考《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4、指名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

三、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情感,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1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

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

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丈夫去世)

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29年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不泪湿衣襟吗?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

3、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又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2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 是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

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4、上阕中我们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那么在下阕,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3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感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5、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 小结:在李白的笔下,愁绵绵不绝,柔韧难断;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之多,犹如涛涛江水绵延不绝。李清照却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延伸拓展,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

[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隔离时空的我们难以慰藉词人悲愁寂寥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饱含感情的朗读去应和九百年前那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

师生齐读

五、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对比等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武陵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