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6 06:02: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努力提高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效率

本文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06-7-27

作者单位: 联系方式:

努力提高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效率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着力引导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我省从2001年开始参加“3+理科综合”的高考改革,至今已经四年。经过这四年的试验,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都意识到理科综合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由轻视理科综合变成把理科综合看得与“3”同等重要,还有不少学生对理科综合产生害怕情绪,因为它得分容易失分更容易。面对“3+理科综合”考试,这对我们物理教师来说,是个比较严峻的挑战。因为物理内容多而时间少,考点多而考题少,如何通过较少的时间,通过较少的练习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研究近几年理科综合的物理试题的入手,谈谈如何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效率。

一、分析近几年理综物理试题,提高物理高考复习的针对性。

高考试题都是高考命题专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编制出来的,是命题专家的创造。但任何创造都是有一定思维起点的,因此高考命题也应是建立在一定的思维起点之上的。分析一下近几年理综物理试题,这对我们有效组织高考物理复习是非常有效的。

1、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之一——课本。

分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源于教材,(不论使什么教材,内容差别不大,只是教育观点变化的问题。)有的是课本原题稍加变化,有的是借用课本习题情景,有的是引用课本插图或阅读材料。 例1:2001年第16题“冷光灯”的增透膜就是课本上内容。

例2:2001年第30题“质谱仪”是课本上的练习。

例3:2001年第30题估算太阳的质量就是课本上的例题。

例4:2002年第19题观察门的视场角就是课本上的练习。

例5:2003年第17题关于几个重要的核反应方程是课本上的内容。

高考考试说明把学生的物理能力划分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学好物理,重在理解,这诸多能力都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规律准确理解的前提之上的。高考试题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2.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之二——往年的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精心设计的,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方面是一般试题所不能代替的。有些老师认为往年高考考过的试题不会再考,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高考命题是不避陈题的,往年高考考过的试题经过“改造”同样可以再考。分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有不少考题都80年代、90年代的高考试题的变型。例1:2002年第30题.(27分)就是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的变型。

例2:2003年第23题(15分)就是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和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的组合。

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于往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的例子还很多。老师们只要去认真研究一下往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一定与笔者会有同样的感受。

通过分析高考试题的,我们可以提高物理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在指导高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一定要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教学,重视课本上知识的复习。确保“源”于课本的试题不失分。 第二:认真分析往年的高考试题,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要选编出来让学生再做。2003年我校理科综合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就是因为认真研究了往年的高考试题,找准易考点,让学生针对性的训练。

第三:作为高三物理教师应该关注近几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对于适合高考要求的可以选编给学生做。对于超出高考要求的,可以对试题进行改编,使之符合高考要求。这对培养“尖子生”是有益的。

推荐第2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默认分类 2007-11-13 18:44:47 阅读96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作者: 鲁万林 发表时间:2007-6-29

作者单位:昌乐实验高中 联系方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技能训练,单纯应付考试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实验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在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搞好探究式综合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一、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有实验验证法和实验归纳法。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这两种实验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2)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和总电路的阻值,由学生进行实验比较,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二、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大胆地猜测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

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索浮力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出影响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水换成酒精、煤油,探索酒精、煤油对同样的物体产生浮力大小,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总结以上实验,归纳和分析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探索,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拓展和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课外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例如用一支带橡皮塞的试管,一根弯成直角的细长玻璃管,少量红墨水、酒精及棉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液体蒸发的特点:吸热的角度去设计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很快地完成了这个小实验。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堂上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失败中找出最佳方案。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如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课外实验中,应该由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及背景知识,选择其所熟悉的隔声材料,设计实验,学生们从家常用品选择了许多不同隔声材料,如:泡沫、木板、硬纸盒、衣服、报纸等等;同时,为了对不同隔声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比较,学生必须要设计一种确定声音等级的量化标准,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出其所选择的隔声材料的优劣。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验,体验了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检验假设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使实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更新观念,就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行为,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物理课堂教学,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而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探索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

推荐第3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提升能力 挑战高考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越来越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根据今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特点和考查内容,现对高三物理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愿与同仁探讨。 

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物理命题一贯坚持全面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近几年还针对以往教学的薄弱环节,提出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将原来的实验能力改为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五项能力的前三项是有着层次递进的关系,理解能力是基础、是关键,推理能力是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分析综合能力是更高的要求。 “3+X”高考命题改革虽然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理综试题并未脱离高中形式已有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和背景,要求在所提供的新情境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谈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考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许多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理解概念或规律的含义,不理解物理过程的实质,而导致了许多基本的错误。例如:第22题,大量的考生在分析时,没有把握好动量的方向性,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混淆了方向,造成失分;第25题,有相当数量的考生不清楚自行车车轮、摩擦小轮、及大、小齿轮的线速度或角速度的关系;第19题不能对小球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从而不能正确求论;第34题在计算电动机输出的功时,没有考虑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时发出的热量,等等。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强调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与适用条件,而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仔细剖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虽然考试时间、题量有限,不可能像以前单科考试那样有很高的覆盖面,但试题基本包括了高中物理中各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学科内主体内容及其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学习高中物理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应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不做毫无根据的预测和猜题,不盲目追赶时髦、紧跟形势搞“热点问题”,更无须刻意追求跨学科的综合训练。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始终依据《考试说明》指导复习全程,因为它是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备考资料。

二、注重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理综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教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人们从生产生活现象或需要出发,通过抽象归纳形成理论知识,而后又依据理论知识指导、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其间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等等。

物理思维策略方面,如隔离法、整体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等。近几年理综物理测试都加强了这些方面的考查。如2001年理综全国卷中第24题考查了逆向思维法;第31题第(3)问,要解答此题必须知道能量辐射的球壳模型;2002年第20题(电路动态分析题)要用到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第30题如果先用整体法分析A、B球系统的整体受力情况,则可直接得出OA段细线竖直的结论,问题的解决会变得更加快捷;2003年15题在由库仑定律得出了a、b对c的静电力谁大谁小后,就可用科学假设法假设若两力一样大,则代表他们的合力的对角线会沿与ab平行的方向,那么当a对c的静电力小于b对c的静电力时,对角线会与cb线的夹角小于60;22题要应用理想化模型法认为系统在衰变过程不受外力,则衰变前后动量守恒,进而才能求得带负电的π-介子和不带电π0介子的动量大小之比;23题要通过观察6个点的分布,先舍弃左起第2点,再作U-I直线,让其余5个点尽量靠近直线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进而求得电阻和电阻率等等。上述几种能力的考查,不仅对中学生,而且对中学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和学都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因为这些能力是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获取的,而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养成。

三、切实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之上。实验能力的考查在理综试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本所学内容而安排的,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使是探究性实验,也因为理论的熟知,很容易演变成验证性实验)。因此,这些实验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面确有一定作用,但对凸现实验的实际地位与作用却不够。实验复习一直是高三物理复习的薄弱环节,有的复习资料或训练套题中甚至没有实验的内容。

前两年,实验的考查已从课本上游离出来,且多为设计性实验。实验试题难度相对增大,试图逐步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做法,凸现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当然,这些实验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如2001年上海市高考第18题关于设计测量质量的“电子秤”。近两年的实验题可以说降低了难度,考查的都是常规实验,取材源于教材,试图通过考查,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在操作的基础上加深和巩固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能够运用所学实验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但从2003年试卷分析中发现,考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失分仍较严重。有的考生不能正确作图,有的不清楚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的精确度,不掌握卡尺的读数方法等等,从而反映出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研究。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本中的分组实验不是中学物理实验的目的,明确实验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基本实验思想和方法,初步具备实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是根本目的。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抓起,将实验原理、仪器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结论分析、误差、精度等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狭隘的“学生实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实验原理、提出新的操作思路,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实验的设计。在高三复习中,必须重视实验复习的环节,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地指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思想方法,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会分析、处理数据。绝不能以黑板代替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或举办不同形式的实验技能比赛、展示、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高考理综试题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增多,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的试题增多了。如2002年理综第19题来源于生活中户门上的“猫眼”,第26题来源于运动员训练用的蹦床;2003年第25题是从前给自行车灯供电的小发电机,第34题是工厂车间里常见的传送带等等,尽管这些试题的背景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中所应用的都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甚至是考生熟悉的问题,但考生的解答并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还是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前提下,让学生平时多渠道、多方

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了解最新科技成就,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现代科技知识和近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并结合一些生活、生产和科学事件中的有关问题,选编习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从而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审题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方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等等。要认真的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使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题意。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的得到解答。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高三教学任务艰巨,理综物理复习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只要我们把握正确的高考命题改革方向,扎扎实实地落实备考对策,就一定能经得起高考的考验。

动量守恒定律时混淆了方向,造成失分;第25题,有相当数量的考生不清楚自行车车轮、摩擦小轮、及大、小齿轮的线速度或角速度的关系;第19题不能对小球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从而不能正确求论;第34题在计算电动机输出的功时,没有考虑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时发出的热量,等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强调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与适用条件,而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仔细剖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虽然考试时间、题量有限,不可能像以前单科考试那样有很高的覆盖面,但试题基本包括了高中物理中各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学科内主体内容及其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学习高中物理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因此,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应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不做毫无根据的预测和猜题,不盲目追赶时髦、紧跟形势搞“热点问题”,更无须刻意追求跨学科的综合训练。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始终依据《考试说明》指导复习全程,因为它是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备考资料。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高中物理概念和高中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高中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

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推荐第5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王斌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绝不是简单的,不是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而是应该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要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推荐第6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浅谈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推荐第7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

高一的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与生活。当我个面对这些学生时,应该怎样去把高中物理知识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从容面对新的挑战?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工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就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2.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就特别专心,应算一些题目课前没有做出来,但由于课前他们已经将题目思考多次,所以上课也特别容易理解和听得懂。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

另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谷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洒出,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2.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首先教师的生动风趣,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其次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

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3.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 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收集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专题资料,精心组织、筛选,每学年出几期科普专栏,学生课前、课后都能承受时观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墙报,让学生感到物理就身边,与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这样能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使之保持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动动手才能动动脑,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而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科学的愿望,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要求

物理规范化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对此高考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因此从高考的角度看高中物理的规范化要求应当从高一时就严格抓起。具体的来说应抓好以下几点:

1.力学中要求画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

力学问题中必须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健。有的同学认为问题很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正确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出。即使一时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这种不良的习惯慢慢就会养成。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我有时甚至会宣传一种观点:力学问题当你不理解习题,难以下手时,对物体受力分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正所谓柳暗花明。

运动学中画运动图景辅助解题,有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我想我们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我们自己不画运动图景有时解题都不太容易。

2.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

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如u、v、μ、ρ、p,m与M等,认真书写,我在教学中就发现有不少同学m与M不分,那么表达式就变味了。

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x、Fy,初末速度V0、Vt等等。

3.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比如,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同时有的同学的一些表达式中用到一些题设中没有的字母,如果不指明这些字母的意义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很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4.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写到卷面上。

四、对探究式教学与学习的一点看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探究式教学的意识。

但我们也不应走极端:即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大都是探究式;物理实验也都是探究性实验;习题也都牵强附会地编成探究试题,无论上什么样的课都是探究式的

实际上学习物理就是要在短时期内把前人通过长期大量的积累、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迅速承接过来,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新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只是探究实验一种方式,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的学习并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推荐第8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学习中的记忆力

大部分科目,如外语、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甚至包括化学,学习时相当大部分的智力活动是记忆。其实物理学习也需要记忆,而且记忆在物理学习中也很重要。事实上,各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只不过是不同学科对记忆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一些高中生把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真正搞清它们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说明,记住物理知识不等于学会物理。还有一种情况,一些高中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智力,在物理学习中却不肯花气力记忆学习的内容,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物理知识,他们的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也学不好物理。上述两种相反的事例告诉我们,物理学习需要记忆。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什么呢?物理学习中要记忆的内容分为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应用三类。

对于物理知识,我们需要记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概念及其公式、物理规律及其表达式、一些物理常数、物理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还有物理知识结构。

对于物理方法,我们则需要记忆物理学方法、实验方法和解题方法。

物理应用包括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仪器、机械、元件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解题模式。

在记忆的时候应讲究方法,突出重点,形成知识结构。

物理学习需要记忆力,同时通过物理学习也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力。

高中物理学习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感知物理现象是记忆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总是以一定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作为基础。我们记忆物理知识必须进入实在的物理环境,感知物理现象,进行实验操作。

(二)理解物理知识是记忆的关键

物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单单物理公式高中物理课本中就有二百个左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我们仅靠机械记忆显然是不行的,应该以意义记忆为主,而理解物理知识是记忆的关键。物理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律一般都相当抽象,而概念的扩展和应用又是具体丰富的。如果不能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仅仅从字面来背记是无效的。为了记住物理知识我们必须加深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常常对楞次定律的记忆感觉困难。我们可以对楞次定律进行分析:它包含一个目的(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两个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四个关键字(阻碍变化),结果大家就很容易记住和运用楞次定律。

(三)把不同部分的学习内容对比联系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例如,为了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我们可以对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大家可以列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物理意义、定义式、决定因素、方向、大小。

(四)形成知识结构是记忆的升华

对于方方面面物理学习内容的记忆不应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使学习内容系统化,提高知识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就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比如,我们学习高一物理第二章时,大家普遍感到运动学公式比较多,甚至有了放弃学习的

念头,只要我们记住匀变速运动的饿三个重要公式以及运动分解合成的规律就可以了,其它的都是这些知识的运用。

推荐第9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规律的掌握

新野县中等职业学校

卢玉生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一系列极其深刻和复杂的思维变化过程。

(一)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感性认识,也还没有认清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产生好奇心,就会主动提出疑问。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而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

掌握规律的内因。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更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总之,形成了正确的物理概念,总结归纳了物理规律之后,就可以正确地利用物理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自然就产生了发明创造的欲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今后还需要努力地探讨,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新野县中等职业学校

二零一四年元月

推荐第10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2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川南充永乐中学安 勇

传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习惯于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而遇到实际的问题却束手无策。著名教育家奥古斯丁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体系,他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自我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实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当前,物理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谓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形成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结合我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一课题作出一些浅显的新思考,愿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树立教学新思想,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喜欢“满堂灌”,扼杀了学生许多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独特见解,没有什么创造力。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放下架子,本本分分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支持者,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多说、多想、多谈、多练,在实际练习中发挥个人潜能,发展综合能力。

仅是教师树立教学新思想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教师树立教学新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转变旧的学习观念。因为现在的学生,受传统灌输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学习中养成了“只带耳朵听、用脑子背”的呆板学习方式,把分数看得很重,自身对能力的养成也不重视。突然间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去研究,他们反到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应先作学生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积极与教师配合。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的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习惯。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课堂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

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的收效甚微,而弊端甚多,它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模式的不断改变,高考物理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

二、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教学中广泛开展实验教学,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是拓宽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做为一名物理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和具体情况,大胆进行实验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为教学服务。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要大胆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上升理论并加以应用,从而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作实验时,教师不妨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从而促使他们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三、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促使知识转化能力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规律。因此,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最为明显和清晰,能形成非常严密的结构体系。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认知结构体系建立的好坏。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觉得都听懂了,但就是不会应用,更不会解综合性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他的知识是无序的,知识点彼此孤立,形不成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去构建知识的结构体系。知识点要形成线,线要形成面,面要形成网。这种有层次的网络化了的结构体系,能发挥巨大的功能,有助于认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刻本质,有助于进一步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综合能力。构建结构体系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章的,也可以是某一部分的,还可以是某一个专题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按照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渠道进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关键是要抓住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这三个方面。抓这三个方面的实质是增强学生认识活动的有序性,而有序是能力中的核心因素。在有序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在应用中实现变通和迁移,变通和迁移也是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信心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新探

高二物理

饶浩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研究者归纳为:其一,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其二,学习物理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学生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要创设良好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发阶段,有的猜想或假说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扑灭非常可贵的直觉顿悟的火花,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思维还孕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充分认识直觉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而且能充分释放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前潜在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干扰,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物理方法的类比不当引起的推理结果错误,将物理公式数学化造成的思维偏差,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乱套公式或规律的张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要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1)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 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2)问题搭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在教静摩擦力的大小可变化时教师演示提问。

演示(1):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5N的力推,物体不动,其受到的f1=____。 演示(2):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8N的力推,物体仍不动,其受到的f2=____ 演示(3):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10N的力推,物体也不动,其受到的f3=____ 演示(3):一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20N的力推,物体恰好推动,其受到的f4=____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静摩擦力是变化的。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3)以问引问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0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讨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时,带电粒子与电场线垂直地沿中线进入平行板电容器之间的匀强电场。如图所示:极板间电压为U,长为L,极板间距为d,初速度为V0 。

采取如下设问层层引入

1、粒子受力如何?(不计重力)

2、粒子做什么运动?

3、粒子能飞出电场时所需时间? 4粒子的加速度是多少?

5、粒子出场时的偏转距离y是多大,偏转角度是多大?

6、粒子出场时速度反向延长线交X轴何处?

7、粒子位移与X轴夹角与偏转角大小关系如何?

8、粒子出电场时的动能是多大?如何求?

9、当进场初速度增大,偏转距离y、偏转角度如何变化?

10、当极板电压增大,偏转距离y、偏转角度如何变化?

11、初速度一定,粒子恰好出场的条件是什么?

12、粒子出电场后作什么运动?

13、若离电场右端距离为L处,有一垂直极板的光电屏,粒子出场后打在屏上的位置的Y值是多大?

14、不同粒子通过同一加速电场再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则它们的轨迹如何?

15、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例题2。

不难看出,教师14个问题逐步引入,层层推进,逐步探究,逐个解决,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问题提出探究,效果显然教好,同时问题的解决自然。

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将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的形式主义。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015-7-25

第12篇: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范文]摘要: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文尝试着从多方面对多媒体课件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作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物理教学 观察和实验 表现力 演示 模拟 明确目标 设计脚本 选取素材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这些媒体信息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于辅助教学的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得出来的,人们无论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单靠观察和实验,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磁等场的知识,光、声等波的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法直接观察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规律所描述的则是一种用实验根本无法验证的理想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与物理教学研究整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这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之所以如此,这也是由多媒体课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第13篇:高中物理论文

生活中几种发光现象的基本物理原理及其比较

摘要:运用电磁波、热辐射等物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白炽灯的发光现象进行了解释,运用光子、电子、电磁波、能级、能带等物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荧光灯、LED的发光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最终对比了三种发光现象,得到了它们的不同。

关键词:光子、电磁波、白炽灯、频率、热辐射、能级、能带、荧光、荧光灯、PN结、LED.导语:生活中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白炽灯、荧光灯与LED灯,那么这几种发光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背景知识:

1、光子:

原始称呼是光量子(light quantum),电磁辐射的量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规范粒子,记为γ。其静止质量为零,不带电荷,其能量为普朗克常量和电磁辐射频率的乘积,E=hv,在真空中以光速c运行。

2、电磁辐射频率与颜色的关系:

上图为电磁波谱,当电磁波的波长在390~760nm范围内时,为肉眼可见的光。

,由该式可得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电磁辐射的频率也决定光的颜色。

二、白炽灯发光原理:

白炽灯的发光都是利用物体受热而发光,本质上是一种热辐射。最简单的白炽灯就是给灯丝导通足够的电流,灯丝发热至白炽状态,就会发出光亮。下面对热辐射及其规律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热辐射:

热辐射就是具有一定温度的物体向周围的空间辐射电磁波。当所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处于可见光波段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热辐射发光现象。

上图是不同温度热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图,由此图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曲线主峰向高频段移动,即热辐射能量向高频段集中。 白炽灯的光之所以呈白色就是因为它辐射的辐射频率覆盖了可见光所有的频段。

2、日常用语中的白热化、红得发紫都可以用上面的规律来解释。

a、白热化:当温度升高,频率增加波长变短时,电磁辐射的分布曲线向左侧移动,当主波峰覆盖整个可见光频段时,发出白光。 b、红的发紫:同a,当主波峰从红光段移动到紫光段时,由红光变为紫光。

三、荧光灯发光原理:

荧光管内充满了低压氩气或氩氖混合气体及水银蒸气,而在玻璃荧光管的内侧表面,则涂上一层磷质荧光漆,在灯管的两端设有由钨制成的灯丝线圈。当电源接通后,首先电流通过灯丝加热并释放出电子,电子会把管内气体变成等离子,并令管内电流加大,当两组灯丝间的电压超过一定值之后灯管开始产生放电, 使水银蒸气发放出253.7nm 及185nm波长的紫外线,荧光管内侧表面的磷质荧光漆会吸收紫外线,并释放出较长波长的可见光。

1、当荧光粉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它的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电子运动具有能量,根据电子能量的大小我们可以划分出能级。

单原子能级

如图,当一个电子受到紫外线照射时(图1),受激吸收能量,由E1能级跃上E2能级(图2)。因为能量最低的状态最稳定,所以物体(粒子)趋于低能量状态。电子会自发的从E2回到E1,此时自发辐射电磁波(图3)。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头能级的间隔(E2-E1)决定

2、实际荧光物质的能带是由许多能级构成的,能级之间的间隔不同,电磁辐射的主要波长成分也不同。

上图为荧光灯的电磁辐射能随波长分布图,可以看到,主要辐射波长在橙光与绿光的范围,所以荧光灯发白光。

四、LED的发光原理: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和普通的二极管一样,发光二极管由半导体PN结组成,在一块半导体上的不同区域用注入或搀杂等工艺形成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在这两种半导体的交界面上产生PN结。与其它二极管一样,在P型一端加上较高电压,发光二极管中会有很大的电流流过;而加相反的电压电流则很小,可以认为不存在电流。第一种情况下,两种不同的载流子空穴和电子在电压作用下大量地从流向PN结的结区,空穴和电子相遇,就会复合。从能级的观点来看,这就是电子由较高能级跌落到较低的能级,同时释放出电磁波,当这些电磁波的频率在可见光波段时,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LED发光现象。

下面简要地补充介绍一下半导体的能带、P型和N型半导体等概念。

单个原子中的电子具有能级,当这些原子大量聚集在一起形成晶体时,就出现了能带。所谓能带就是晶体中电子可以存在的一些能量状态,处在某能带上的电子具有相应的能量。此外存在一些能量状态,电子的能量不能达到这些能量,就形成了禁带。按照禁带的大小和能带的构,可以把晶体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1、能带与晶体的分类:

由图可见,半导体的禁带较窄,所以满带中的电子容易跃上,在满带中形成空位。

2、P型、N型半导体与PN结:

N型半导体就是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少量杂质磷元素(或锑元素),由于半导体原子(如硅原子)被杂质原子取代,磷原子外层的五个外层电子的其中四个与周围的半导体原子形成共价键,多出的一个电子几乎不受束缚,较为容易地成为自由电子。于是,N型半导体中就有了受约束较弱的电子,其导电性主要由这些电子提供。

P型半导体就是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少量杂质硼元素(或铟元素),由于是只有三个外层电子的硼原子替代有四个外层电子的硅原子,所以会产生电子空位,即“空穴”,这个空穴可能吸引束缚电子来“填充”,使得硼原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这样,这类半导体由于含有较高浓度的“空穴”(“相当于”正电荷),成为能够导电的物质。

将P型和N型半导体坐在同一块半导体晶体上,在两种半导体接触的区域就形成了PN结。如上图所示。

上面叙述的两种半导体在外加电场的情况下,会作定向运动。当电子遇到空穴,会发生复合。从能带的观点看就是电子从高能级跳到低等级,并释放出电磁能量。

五、比较:

1、由上面的原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三类发光现象在本质上的区别:即白炽灯为热致发光,荧光灯为光致发光,LED为电致发光。

2、热致发光和荧光现象在经典物理时代就被发现了,而LED发光是近代才出现的。热致发光可以部分的用经典物理解释,但对光的本质及发光原理的解释存在本质上的矛盾;但在量子理论出现后,人们才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关于光和发光的理论,对他们的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光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448.htm

2、荧光灯-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6%92%E5%85%89%E7%87%88

3、LED-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99%BC%E5%85%89%E4%BA%8C%E6%A5%B5%E7%AE%A1

4、PN结-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cn/PN%E7%BB%93

第14篇: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论文范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新探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在科学发展中解决问题是重要的,而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似乎更关键;有时一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提出甚至能够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做一些探讨。

1.有效提问的涵义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文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2.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研究者归纳为:其一,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其二,学习物理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学生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要创设良好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发阶段,有的猜想或假说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扑灭非常可贵的直觉顿悟的火花,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思维还孕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充分认识直觉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而且能充分释放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前潜在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干扰,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物理方法的类比不当引起的推理结果错误,将物理公式数学化造成的思维偏差,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乱套公式或规律的张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要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3.1问题生活化策略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3.2问题搭桥策略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图1),教师演示。

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以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3::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4: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5: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3.3以问引问策略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0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下面是教师A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在初中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自研究一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

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表1)。

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记录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下结论,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来不及研究,所以没有完成记录表。这种教学生成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不难看出,教师A把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就会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信心与勇气,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将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作秀的形式主义。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15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双语教学

浅谈高中物理双语教学

摘要:21世纪时代的发展 ,“双语教学”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路点。物理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的基础学科,目前它已成为双语教学试验的前沿阵地。本文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定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原则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实际上是双语文教学的简称,这一概念是西方18世纪比较语言学派首先提出来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一般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对于物理双语教学,应该是能够使用第二语言(一般英语)进行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教学,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淡化学生的语法和语言结构,把英语学习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高中物理双语教学的原则

1、双语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既然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了英语,就应该让学生从中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并不是说把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改成英语就算双语教学了,那样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能产生任何裨益。

2、双语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是一种渗透而绝不是替代中文的地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着学习英语的困境,学生虽然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英语,但运用英语显然有些困难,尤其郊区学校、普通学校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引入双语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聆听。“兴趣维持着个体正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兴趣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这一点使人易于保持积极状态,兴趣能派生快乐和安逸,舒畅和满意。”双语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在引入双语教学时也必须慎重考虑。

4、用语要简单,使学生易于接受

用双语授课,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来讲述。要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尽量少用比较生的词汇,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双语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1、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双语教学不同于纯粹的学科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英语教学,学生的学科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必须把这些情况调查清楚,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做到适当、适量,恰如其分地引入英语,才能使双语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比如对高一新生的物理双语教学,由于初中、高中物理跨度比较大,衔接比较难,许多新生 1

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不熟悉,这段时间英语最好作为母语教学的一种“点缀”。每节课只选标题、重要的概念、科学家的名字等,并体现在板书上。如:Leon one„力(force)重力(gravity)摩擦力(friction)加速度(acceleration)等等。再加一些简单的过渡句,过渡句要简单,如:“Do you understand?”“Very good! ” “Anything else?”“I think you can do!”等等,这样学生既能听懂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上物理课出现英文不感陌生,且敢于在物理课上用英语来表达简单的意思。

若学生对双语教学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对高中物理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也比较熟悉时,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物理中的某个概念或定义和物理规律的分析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部分沉浸”的双语教学方法。选取某段时间或选取学科内的某些内容,甚至某节课的某些内容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在部分时间里,部分内容上沉浸在英语环境之中。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课程的结果显示,那些以英语为母语参加课程的学生,通过

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同专门把法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而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

2、选取合适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内容一般有以下特点:介绍性内容所占比重比较大;重在科学方法的培养;容易找到相关的英文材料的。选取合适的题材,把物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查阅美国原版高中物理教材,并经常浏览国外相关网站。美国的物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贴近生活,这能启发我们如何根据国内物理教学大纲编写双语教案。

3、给学生做好热身工作,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双语教学中,无论怎样简化和选择,仍然会出现一些英语的物理专业术语,在上课前,老师最好把课堂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和提纲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若时间允许,老师可教学生读生词,让学生作好单词的准备工作,但不强求学生能写。老师还应让学生作好上双语课的心理准备,进而上课后学生能尽快融入教学环境,这样更能使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实施教学

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一个英语听说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即使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能胜任双语教学。教师英语口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而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为双语教学的组织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它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双语教学中的词汇、表达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同时刺激学生的感观,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高中物理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水平和学习兴趣并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双语教学刚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探讨,论证和完善。让我们为发展物理双语教学共同努力!

第16篇:学年度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论文

2005—2006学年度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论文

评选情况通报

为配合全省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推动我市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提高我市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广大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心得、体会,2005—2006学年度开展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现将经襄樊市教研室、襄樊市教育学会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评选并获奖的论文通报如下:

市一等奖

高一新生物理教学探讨

襄阳一中 李文峰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师教色转变研究 襄樊三中 孙学坤 运用演示试验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 枣阳二中 王 胜 悟物穷理——中学物理探究思想浅谈 襄阳一中 徐 波 浅谈建模能力的培养 宜城一中 吴德泉 物理学与人生观

襄樊24中 金胜国 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 枣阳一中 张桂芬 用“形象”跨越“台阶” 襄樊46中 杨继春 试论换个角度来思考

枣阳高级 曾 凤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新情境”问题 襄樊八中 韦 涛 巧妙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谷城二中 郑大江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 襄樊三中

高 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枣阳一中 王天明 小议物理模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枣阳二中 王全红 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襄阳一中 谢 彬 寓创造教育与物理教学之中 襄阳一中 靳 松 浅议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襄樊四中 叶红云 电教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襄阳二中

张志华

师生互动在物理课堂上的探讨 谷城三中 鲍良国 “牛顿环现象”知多少

襄樊八中 李 钰 浅谈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转变 襄阳高级 王书海 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宜城二中 罗秋生 迁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襄樊二中 李新虎 巧用小实验 四两拨千斤 枣阳七中 黄洲广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襄阳高级 陈雪山 敢于高考中弹簧弹性势能问题的思考 襄樊八中 王利祥 物理教学中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襄樊三中 梁智杰 高中物理之探究式教学研究 枣阳二中 吕群刚 在物理新课程改革下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课堂教学 襄樊八中

夏 佩 浅谈新课程与物理学习方式的变革 东风中学 时 莉 揭开单摆周期公式中g的面纱 襄樊一中 易 珺 例谈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襄樊二中

潘 虹

市二等奖

转变教学观点,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 宜城二中 李显宝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之我见 枣阳一中 胡楚兵 物理高三后期复习建议与备考策略 宜城二中 陶继勇 物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宜城二中 陈传忠 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一点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襄樊三中 魏立荣 中学物理新课程评价改革初探 襄樊三中 王家全 浅谈物理选择题的解法 襄樊三中 倪先菊 让物理闪耀人性光辉

枣阳二中 柏彬锋 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襄阳一中 杨如意 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襄阳一中 黄 锋 基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襄阳高级 罗本艳 如何有效审题

谷城三中 刘敬成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襄樊一中 王立波 物理教学中互动环节的探索

宜城二中 吴 国 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接法探讨

枣阳一中

余 巍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运用机械能守恒巧解问题二例 应用类比法研究一类复合场 从对基本试验的分析总结入手 宜城二中 谷城一中 谷城一中 谢 斌 阮长军 李国政 网络探究:探索神秘的火星 宜城一中 杨成兵

市三等奖

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 宜城一中 章 品 谷城一中 李国政 王明全

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三大基本途径 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 天体运动和氢原子能级的比较 伽利略与落体实验 初探物理教学新型模式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 高中物理课导学模式的思考 落实基础知识 重在能力培养 如何克服前概念的不利影响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模型思维

做好“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试验的技巧更新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兴趣 浅论直觉思维与物理解题 物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探索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类比法”初探 网络探究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思考 物理教学中的动画素材的制作和应用 多媒体物理课件的制作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物理解题中的思维方式 教学进度快慢之我见 浅谈滑动变阻器接法的选择

克服高一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及物理能力的培养浅谈激励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高中物理计算题题解通病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襄阳高级 襄樊三中 襄樊三中 宜城一中 老河口一中宜城二中 宜城二中 襄阳一中 襄阳高级 宜城一中 襄阳三中 襄樊二中 襄樊三中 宜城二中 襄阳一中 宜城一中 襄阳一中 襄樊三中 襄樊八中 枣阳高级 襄阳一中 三五四二 宜城二中 襄樊九中 宜城三中 宜城一中

加艳霞 孙 军 余想升 赖 雄 杨凤琴

李 霞 孙冬宜 张宗海 刘俊峰 李克华 高明学 廖 云 汪 黎 侯宜平何卫东 余祖合 曾 贞 叶遇非 任大伟 易余斌 张国鹞 詹平刘 军 宫 佳 陈华新 张海英

如何应付高考中的设计实验 宜城二中 郭 勇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实施德育 襄阳一中 岳国清 普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战小论 襄阳三中 王晓燕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提问 襄樊二中 蒋玉龙 高中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南漳二中 周家元 在物理教学中分层分步培养能力 襄阳三中 吕荣华 运用机械能守恒时要注意的问题 枣阳一中 高利波 物理知识应用中整体分析法的体现 枣阳七中 罗艳军 中学物理教学改革

襄樊八中 康 毅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宜城二中 刘元辉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素质 襄阳高级 吴怡君 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襄阳高级 宋华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宜城二中 李存连 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襄阳高级 寇林平特殊情况游标卡尺的读法 襄樊一中 马 卉 利用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襄阳三中 赵 峰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襄阳一中 张 伟 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关系研究

襄樊八中

梁向华

襄樊市教学研究室

襄樊市中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二○○六年七月

第17篇: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重要学科,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发现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善于结合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发挥出物理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现状;对策

一直以来物理都是一门比较受重视的课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是,由于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学好物理并不容易,因此,在物理学习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该从新课改出着眼,制定出新时期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解决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新课改的促使之下,使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步步提升。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时也不能放开手脚进行创新。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之后,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形成了初步的认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认识。

1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1物理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物理教材也在进行着更新,不同的地区所采用的物理教材也不同。众多的物理教学版本中,每本教材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每一版本的教材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大多数的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仍然有限,物理教学资源仍然不够丰富。

1.2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物理课堂上,仍然是围绕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授课时,教师压迫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而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不能让学生自己进行物理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1.3教学模式单调:在当今的物理课堂上,为了应对高考,大部分教师仍然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单调的讲授法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单一的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2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对策

2.1丰富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材的制定上,一定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使物理教材变得更加丰富,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好的教材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教材的更新必然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一些教学内容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授课时就要考虑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善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的操作和体验。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学生,围绕学生展开。只有教师形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安排,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自己的参与过程中认识到了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物理知识越来越丰富,物理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2.3做好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疲惫,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师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再单纯是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得到能力的提高。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必须进行变革。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转变,把“重结果”的教学转变到“重过程”上来,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激活物理课堂,提高教学的效果。

2.4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把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生活情境教学法为例。物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目,在进行抽象物理知识的学习时,如果教师能够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从生活中去观察、总结、验证物理知识,一定会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带花纹的轮胎”、“鞋底的花纹”为例进行知识的解释。在学习“电”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把电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再如实验教学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并发挥出物理实验的优势作用。通过运用实验进行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吸引,让学生能够自觉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能够把物理运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青娟.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孙金林.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J].新课程(教研).2011(04)

[3]刘爱玲.试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

第18篇:高中物理论文评比

附件2:

青田县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案例评比获奖篇目

1、高中语文

一等奖

1、小人物的悲喜 青田中学 刘晶晶

2、《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青田中学

颜碧伟

二等奖

1、让作文语言生动流畅而有文采

2、《琵琶行》教学设计

3、《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三等奖

1、《赤壁赋》教学案例

2、展开想象的翅膀

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让语文教学插上音乐的翅膀

5、《羚羊木雕》教学案例

2、高中数学

一等奖

1、渗透数学开放情问题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2、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一)教学案例

3、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等奖

1、情景·问题·反思·应用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情景

2、“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情景教学案例

3、“美丽错误”的启发 青田中学 刘海霞

4、《3.1不等式关系与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三等奖

1、人教A版高二年级空间几何体第一节教学设计

2、\"等比数列前n的和\"教学环节分析

3、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二项式定理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3、高中政治

一等奖

1、在感受生命中体验哲学 二等奖

1、真情演绎 润泽生命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石门中学 温溪高中 船寮高中 石门中学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中山中学 温溪高中 青田中学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青田中学 中山中学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青田中学 青田中学 青田中学 船寮高中 温溪高中 樊淑英

邹其乐 章丽玲 卢金女

吴方丽 王勇珍 王秀珍 邹光芒

李晓亮 姚瑞月 李 辉

季王文 程 芳 季 伟 倪向东 施秋萍 章雪丹 邹春晴 邓少华 徐 伟

李权广 马凤英 谢华芬

三等奖

1、《实践的特征》教学案例 温溪高中 吴林花

2、《树立正确消费观》教学案例 温溪高中 刘谢卿

3、高中思想政治课“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案例 温溪高中 金旭凯

4、高中地理

一等奖

1、《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的案例教学 青田中学 季永兵

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青田中学张凌云

二等奖

1、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旅游资源》教学案例温溪高中章献红

三等奖

1、怎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2、由“请同学们别乱仍果皮纸屑!”说开去

3、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在辩论中掌握知识

5、高中历史

一等奖

1、《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 二等奖

1、《罗马人的法律》的教学设计 三等奖

1、《罗马人的法律》的教学设计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6、高中物理

一等奖

1、从破损到完美青田中学朱寿坤

2、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二等奖

1、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2、交流电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 三等奖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2、《恒定电流》之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设计

3、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7、高中化学

一等奖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等奖

2、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

3、盐类的水解

船寮高中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温溪高中 青田中学 青田中学 青田中学 船寮高中 青田中学 青田中学 船寮高中 青田中学 青田中学 中山中学 温溪高中 青田中学 温溪高中 陈英华 唐崇妙 王雄云 童兰娟

叶新红

王 燕

张庆安 陈彩霞

禹继志 龙以军 刘冬英

周家本 饶军民 陈素芳

王 捷 解世锋 章文虎

三等奖

1、铝的性质 温溪高中 叶静妃

2、元素周期律 青田中学 朱安权

8、通用技术

一等奖

1、技术与设计 船寮高中 周旭霞

9、幼儿教育

一等奖

1、让爱与你一同起航

2、我会慢慢长大

3、“优先权”所带来的入园适应问题

4、留一片生成的空间给孩子

5、这种谦让合理吗?

6、关于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和认识能力的案例分析

7、玩水

8、将球进行到底

二等奖

1、幼儿背后引起的反思

2、幼儿的行为改变就在刹那间

3、唱歌比赛

4、记一次绘画课

5、教师应该有爱心、耐心和恒心

6、鼓励也可以这样自然

7、好动幼儿之我见

8、少了一个角的五角星

9、引发自主探究 体验探究全程

10、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

11、恋上自己的枕头的宝宝

12、一个胆小的孩子

13、我的孩子怎么不会写字?

14、让做错的幼儿承担一定的后果

15、农村学前班问题

三等奖

1、过分呵护 适得其反

2、幼儿教育案例——有趣的数字

3、《小花籽找快乐》活动案例反思

4、问题儿童的个案分析

5、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

6、“五角星”引发的思考

7、让做错事的幼儿承担一定的后果

8、看书

县中心幼儿园 县中心幼儿园 县中心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海溪乡校附幼 县中心幼儿园 县中心幼儿园 县中心幼儿园 县中心幼儿园 县中心幼儿园 县中心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妇联幼儿园 东山幼儿园 少年宫幼儿园 腊口中心幼儿园 腊口中心幼儿园 东源小学附幼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县机关幼儿园 腊口中心幼儿园 腊口中心幼儿园 山口侨星幼儿园 夏焕娇 季晓凤

徐秀珍 季伟灵 颜 艳 舒娴雅 汪新慧 徐小亚 叶苏微

陈姣媚 金 红 吴米芬 郑艳珍 蒋晓茸 殷巧巧 包晓晓 瞿荣影 叶星燕 刘丽君 夏舒莺 郑红英 齐财媚 章群丽

吴先群

项素燕 叶乐莹 卢丽玉 季静静 陈王娇 齐财媚 雷美仙

9、请关注孩子的需求 海口幼儿园

周金美

10、幼儿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

水南博爱幼儿园 蔡 微

11、让爱改变你的心

方山中心幼儿园

陈 晓

12、让孩子在环境中学习

妇联幼儿园

王凌燕

13、当孩子有错时

妇联幼儿园

罗群芝

14、打架之后

妇联幼儿园

陈小燕

15、“表扬我”还是“批评我”?

温溪第一幼儿园 叶芳芳

16、不再讨人厌的恬恬

温溪第一幼儿园 唐晶晶

17、给幼儿多一份等待与观察

温溪第一幼儿园 金 丽

18、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

19、中班幼儿主动分享行为案例分析

20、识字游戏活动中的反思

10、地方校本课程

一等奖

小筷子 在智慧

------校本教材《卫生筷调查》案例分析

二等奖 明月千里寄相思 ------《静夜思》教学案例

温溪前进幼儿园 东源小学附幼 启明幼儿园 实验小学 城东小学 刘胡燕 徐爱玲 李超芳

邹照静 李建芬

第19篇:论文:我的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理化生组李亚利

一、高中物理学科特点:

1 高中物理每节课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严谨、简练,叙述方式抽象、概括,理论性强。

2 描述方式多: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3 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

4 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进度快,题型花样多,解题方法灵活。

总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大大的提高和加宽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容易死背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单位换算,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

例如:从发电站输出的功率为200KW,输电线的总电阻为5欧 ,用110V的电压输电,则

(1)输电导线中的电流为多少?(2)输电导线中的功率损失是多少?

例题分析:计算这道题的第一问时,很多初学者会直接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I=U/R直接求解,第二问再用公式P=I2R,进行求解,之所以会出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对欧姆定律公式表示I=U/R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清。

另外,面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会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顿失信心。

总之,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没很好的形成。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三、我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到学习物理并非很难,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 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能力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当然,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得叙述,要做适当的语法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问题链设计、公式推导、图象表示)。最后,对学生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原因,并及时纠正。

比如,在楞次定律的学习中,虽然通过大量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已明确“磁通量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了磁通量的增加;磁通量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了磁通量的减少。”其实质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不过楞次定律的表述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学生初学时,常不能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这时可以首先帮助学生划分主、谓、宾,主语为“感应电流的磁场”,谓语为“阻碍”,宾语为“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通过分析主、谓、宾使学生对楞次定律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再设计问题链:

问题:(1)谁起阻碍作用?

(2)阻碍什么?

(3)如何阻碍?

(4)能否阻止?

接着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答案:

答案:(1)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

(2)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的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而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3)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少。

(4)当原磁通量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作用仅使原磁通量的增加变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增加。当原磁通量减少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就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其作用仅是原磁通量的减少变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减少。所以只是“阻碍”,并不能“阻止”。

通过问题链的分析,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就相对比较深刻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会了学生分析抽象概念、定律、定理的一种方法。

2.通过知识点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1)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所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的补益。比如在学习单摆的周期时,分析了周期的物理意义,大小的决定因素,决定式,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后,为加深学生对“单摆的周期受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可举例:

一单摆从甲地移动到乙地,已知甲地的重力加速度大于乙地,则此单摆振动会变快还是变慢?为调整为原来的快慢,应该如何改变摆长?

这道题不难,学生能很快做出答案,不过虽然简单,学生却可以通过这道题理解摆长和重力加速度对周期的影响,及快钟与慢钟的调整方法。接着分析单摆周期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就对单摆的周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时可以做下面一道例题:关于单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的分力

B. 单摆的摆角小于5度,可看作简谐运动

C. 单摆的振幅不论多大,其周期均为

D. 单摆的运动是变加速圆周运动

这是一道多选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单摆的全面认识,又提醒学生,单摆的周期公式不能乱用,只适用于简谐运动的单摆。分析解答完这道题,学生对单摆的认识就比较深刻,它使学生对单摆及其周期有一个系统理解,这种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再将单摆周期公式的进行拓展,可以双线摆和小球在光滑圆弧上的简谐运动为例,达到深化、活化单摆周期公式的目的。

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和“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有关这方面的例子,我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3.通过单元测试,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每学过一单元的知识,就进行及时的单元检测,尽量每周一次,时间为60分钟,内容为本单元的知识点。题目是精选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还有1~2道难度较大的附加题,这样可满足一些想深钻的学生。要求学生按时完卷,我会及时进行批改评分,根据反馈信息,上好评讲课,对难度大的题一般不在课堂评讲。原因是评讲这类题花时较多,针对性不强,可做好答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钻研,评讲的重点是那些错误较多,难度大的典型题目,并要求学生用其它颜色的笔及时更正到试卷上。

另外,分数尽量控制在50~95分范围内,让认真学,会学的学生学有所获,感觉到自己的成绩在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4.言传身教,培养情感

情感教育是渗透在整个教学和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寓教于乐,给学生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再有,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的人格,用高尚的情操逐步影响学生,还要和学生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过,就我个人,还是有些情绪化,我正在向以上所说的去努力。

四、我的成绩:

通过我的以上努力,我现在的成绩从去年刚代这届高二学生时期中考试平均分39分到今年期中考试平均分63分(相对成绩),还是有些进步。

五、我的困惑:

我的困惑就是课堂气氛的活跃与课堂秩序的维持及内容的完成上总是存在矛盾,在我的课堂上,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特别是4班学生,一旦让他们发挥,他们就收不住了。这样,其一是课堂秩序看起来较为混乱,其二是浪费时间,课时内容就有可能完成不了。

对我的以上总结,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和各位共同进步。

第20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周记

物理周记

众所周知,语文日记、语文周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之后有不少数学教师借鉴了语文日记、语文周记的形式,将数学日记、数学周记等引入数学教学当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有感于此,笔者也将物理周记引入物理教学之中,旨在培养学生将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课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总结物理规律、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于是,我每周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在一周时间之内的观察、探究(如对于浮力一章,可探究在装有盐水的烧杯中不断地加盐,沉入杯中的物体是否真的会浮上来;对于电学,可让学生观察家里一些用电器的铭牌及电路图,试试自己画一遍复杂的电路图,等等),写一篇字数不限的小文章,要求文章要含有刚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点并叙述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们欣然答应。现摘取一些学生的周记片断。

“仔细观察了我家风扇铭牌的电路图后,我觉得这个电路好复杂,分辨不出是串联还是并联,在书本上找不出这样的电路图,不过我记得老师好像说过既不是串联又不是并联的电路一般可以叫混联电路,现在我把它的电路图画下来„„”

“今天,我仿照课本上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演示实验,自己亲自做了三遍才成功。第一遍:失败。寻找原因后发现是杯子的水没有装满。第二遍:失败。寻找原因后发现是杯子和硬纸片不是很吻合。第三遍:成功„„”

“我自己推导了一下阿基米德原理,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上面表面的压力差,有F上=P上×S= ρ液gh1×S,F下=P下×S=ρ液gh2×S,F下-F上=ρ液g(h2-h1)×S,很明显:(h2-h1)× S 就是长方体的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所以浮力的大小F浮=ρ液gV排(或F浮=G排)。推导出来后,我发现这个公式比死记硬背好理解多了„„”

物理周记,既培养的学生的物理思维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又初步锻炼了学生观察生活、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新课程的理念高度吻合。

用心爱心专心 1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