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学而知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3 09:09:1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作文《——而知之》指导

2013高考天津卷作文点评

作文题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今年天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上承经典、下接地气、角度多元、形式新颖,是传统与现代、限定与开放的巧妙结合,是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积极探索。

“学而知之”见于《中庸》,导语引用了韩愈《师说》。该题化自经典而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该题典雅厚重,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考生谈对多元化求知途径的感受,他们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体验,题目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该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上有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构架,又呈现出适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是一道颇具亮点的高考作文题。

思而知之

何为思?《菜根谭》有言:“静思之下,俾有悟;沉寂之中,方得真性情。”由此可见,思并非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浅表的想法,从头脑中一闪即逝的只能是想,唯有深沉的挖掘才称得上“思”。深思而熟虑,深思而有所得,深思而知之。

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给予我们太多的学习机会,到处充斥的信息,或好或坏,总能轻易地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新闻,或真或假。资讯的快捷性将整个世界压缩成一个平板,扫一眼即是全部,省却了用手翻动的过程,也省却了思索辨别、判断真伪的能力,退化的人类大脑如机械,看见则记住,过目则忘却,恰恰没有“思”,更没有“思”后之“知”。而没有思索的过程,是行尸走肉般的生存方式,永远不是“知”的方法。

“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深思。有了思考、认识的过程,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带来“知”的成果。因深入而发掘,因发掘才有求知欲,进而更深一步的思考。思是一种智慧的活动,是创造力的起源。

平沙莽莽,黄土弥散,枯萎死寂的黄土高坡上,残破苍凉的土地,看似毫无生命力,可是凭借着对生命的思考,路遥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在那窑洞里,土坡旁,风沙中,因为思考的力量,让他看到了瑰丽的风景,得知了生的艰辛与幸福。这份思考,不仅是他个人的“知”,也是整个中国人心中的“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一个戴着眼睛,口吐莲花的儒者。一本残破的手记,一只不朽的笔,一个天生善于思索的头脑,正是他踏遍华夏土地,访尽中国历史遗迹,沉思着都江堰的奇伟,莫高窟的寂寞,仙女峰的灵秀,将一份深沉的眷恋植于骨髓。他知道的不是风景的绮丽多姿,而是风沙淹没了的千年古国的丰华。

有感慨,有叹息,有满腔怒火,也有收获和喜悦。一切的源头皆是思留下的善果。思而知之,唯思才知。这种巨大的收益不是平俗的现代化设备所能给予你的。打开电视,点看网站,翻阅报刊,满目的声名艳行,满耳的吴侬软语,架空虚构,不一而足,那些堆砌在印有老人头的钞票山上的形形色色的物品,到底给了你什么?

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众山小,尽知天下事。(来源:中华语文网)

顿而知之

人生梦想的旅途需要不断地追求,向上高飞,方能达到巅峰,看到与众不同的精彩。然而,若是一味地前行而忘了停顿,则也可能会陷入盲目行走而不知初衷的境地。

在标点符号中,顿号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它表示一种并列,更表示一种停顿——因顿号的存在而使得我们能在相类似的词组中迅速察觉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看到文字与语言的魅力。在人生追梦的过程中也一样,我们可能会拥有相同的梦想,如成为一名教师,或是当一名公务员。可是,是选择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进行教书育人?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是随便捡一个,只要是公务员就好?

梦虽同,道却异。若是不能停下来思考自己适合怎样的道路,随波逐流,那么最终梦想只能是梦想,而不能成为那个让我们欣喜若狂的现实。

唯有停顿下来,让自己浮躁的思想慢慢宁静,将心灵处在一个平静的世界,直面 自己,反省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走一条怎样的逐梦之旅。只有在停顿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回顾过往,总结经验,学会如何剔除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很多人都说,时间不多,奔跑的速度还嫌不够呢,怎么舍得浪费光阴稍事停留。

而在我看来,学不会停顿的人是难以成就梦想的人。因为,不会停顿思考就犹如行尸走肉,一直往前走,可是行走过程中碰到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些他们全都看不到。他们的思想停留在追梦的起点,这必然难以引领他们到达追梦的终点。试想一下,若是当初革命党人没有在与敌对抗的过程中停留下来,召开会议,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提出更适应现实情况的方针政策,他们能摆脱敌人的围剿,顺利会师吗?

停顿是福,它让我们看清自己。不会停顿是祸,很可能毁人毁己。因为,停不下来的人把自己一生献给了前进的贪婪,而忘记了为何要前进。许多贪官在就职时高声阔论,誓要当上宰相为民做主,情意深深,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然而,为民做主本该是他们的初衷,可却在追求宰相之位的征途中迷失了本性,无知无觉中让自己成为了权势的奴隶,成为了祸害百姓的毒瘤。XXK]

因此,我的朋友,想要看到梦想实现的那道彩虹,就请先学会停顿吧!

惑而知之

这个世界包容了太多,佛家说众生平等,道家说众生轮回,然从未人有说过众生等同,因为众生有别。学则普遍适应众生,惑则属于人类特有,因为惑是思想与思想的矛盾集合。惑而知之,至难至善。

——题记世间惑·师贤

吾多惑,不解,思退之《师说》所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乃循丘“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引,寻解惑之师,以期可解。

久之,时不复始,所觅之师,凡精论于庠序者,诚谓数业有专攻者众,长于一目,薄于吾求,可解吾惑不善。更久之,依旧不得,惑终为惑。时下更闻有为师者,不以先贤为循,修身若耻,丧风败德,甘为流氓,如是,更添新惑。

思之复思之,昌黎之“师”,仲尼之“师”同为师,此师即彼师。世之大理:时分古今,师论千秋;古今时异,师以类同。然吾所遇,师分古今,时论千秋;古今师异,师以类统。惑之不解,皆于此。

退而知之

春光明媚的大地,一方方的稻田水清如镜。

田里的秧苗,整齐地排列在农人的身前,好似它们很享受农人为它们做的规划,一行行,一道道,不歪不斜,均匀如织。几个插秧人,俯首躬腰,疏疏落落地散落在田野里,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动作娴熟而有节律;他们的倒影,与青天白云一同映倒在水中,在一波一波的涟漪中,昔师非今师,昔师今师谁为贤?世间惑·民智

余闻民间有大智,天下秀慧于民。

民之所为,皆为生,生而后贤,贤而大智,自古皆然。民之智慧,蕴于其中。

古民为生,植槡以蚕,耕田以食,以期贤达。然吾惑:植槡以蚕,彼身锦秀,己身褴褛;耕田以食,朱门酒肉,寒家糠麸。劳而不获,无以为生,难于贤达;不劳而获,无为以生,亦难于贤达。失贤无大智,智缘于何?

凿壁偷光,囊萤以学,悬梁刺股„„皆贫寒以贤,修身为要。贤而不迫于生,生而不困于物,谓之大智。

今民为生,入学以资,谋职以薪,以望显达。然吾惑:童而习之,众科历历,及冠而毕,重凭轻识;谋职择业,仅重所得,得有所失,弃旧就新。前者不智,后者失义,岂今民生不如昔人者乎?

今民于市,遇行人唾,一人观,众人亦观,蔚为壮观;遇行人走,一人走,众人亦走,不敢不走,无究其因者,是为无惑?遇困者求,不屑于施,谓恐之欺,或本不欲为施?与人陌路,与物为亲,无视修身,古贤无能?

忙于作,急于行,慎于欺,困于物,休于思,失于贤,今人之通病,大惑之源也。久之,伦以为奴,失万物之灵气。祸为不惑,实不知惑,是为无智。

古人多贤,今人无惑,贤者多惑,无惑多智?世间惑·财恶

财者,劳而以价于形也。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是也。

初,劳而获物,人不识财而以其据,与人互易,生可足矣。久之,以物易物,有所不便,于是以等价之物代之,财之雏形也。及许,劳而产物以生有余,人便以余为裕,财遂为富之意,令人争相取之。

迫于生、困于物、痴于念,人取财之因。以生而取之,为本;以物而取之,为侈;以念而取之,为贪。

时论古今,凡人以财为先者多,以它为先者鲜。人皆劳作,劳而生价,作而产值,价值以财于形。众以财为先,初以价于身也,久,视价于身之外,置值于财之上,继而不思劳作,生财可通神之念。凡人力可为之事,智慧而生之物,皆谓神佑。悲夫,人以己之功,助神之长,犹念神德,感恩歌颂。及此,财之所义,价值不已,谄媚无度,神明临侮。

渊渊历史,涓涓流水,就百般人品,秀万千姿彩。„„昔工部寒,结庐而居,虽茅飞渡江,屋漏无干,仍思广夏千万,大庇天下寒士,其庐独破,受冻以死亦足矣。生而茅居,逝而草堂浩然以立,民或有所不解。以财为准,当不解,解之反以为惑!财之福兮,财之祸兮?太白虽不胜工部寒,亦视财如常,道千金散尽,存复来之时。视财以轻,而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独享美誉,后无来者。天下可有使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财?然有其才。„„

财有所及,亦有所不及,世人皆以为及,遂以此为任,蒙而不觉,贪而无厌,庸而难贤,贻人害己。以居财而视其重,以施财而美其名,非善焉。

财不具人之智慧,而胜人之谋,趋人以行。人惑而不觉,皆谓财恶。如是焉?

构成自然的水墨作品。这情景不禁让我想到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短短几行字,渗透着几分禅意。这世间,何人不是把目光投向前方?何事不是将脚步迈向未来?或许,只有农人插秧,才是一步一步地往后退,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一步。

试想一下,若是农人一直向前插秧,插出的秧苗有那番境界吗?或许,刚插下的秧,因为急于向前,而被践踏于泥水之中。原来,就像插秧这样看似寻常简单的动作。背后竟然也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善男信女应该知道,寺院中都有一个规矩,在香客离开寺院时,不能阔步向前,而要一步一步退出庙门,退下阶梯,并双手合十,诚心祷告,净身回到生活中来。这个规矩,与农人倒退插秧竟如出一辙。祷告者一步步后退着离开后院,却是离佛越来越近,离道越来越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近,再看看这些插秧人,与其说农人是那些虔诚的香客,不如说这些秧苗是佛的化身,农人一次次地弯腰,一次次地后退。插出满田的碧绿,插出满心的希望。可想而知,当他们看到眼前的一片新绿,会是怎样舒朗的心境!

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人们为名奔波劳累,为利碾转忙碌,在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之间徘徊,看起来,他们似乎在大步流星地前行着,可回头一看,不禁黯然发现,自己虽付出了许许多多,却还是站在原地。想得到的,或是曾经得到的,但猛然发现,这些都成过眼云烟,自己耕作的那片心田,此刻却凌乱不堪。

阳光洒满田野,心同时被照亮了。看着插秧的农人,我明白了,一切执念都是心魔,曾经过分看得很重的事,随着时光的逝去都会云烟俱散,唯有内心的那一片宁静是亘古不变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当我们被红尘俗世所扰时,不妨再去看农人插秧,看他们在退步之间,海阔天空的享受。

沉思间,又有几行秧苗,随农夫后退的脚步延伸开来„„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高考阅卷评分:内容20分,语言20分,发展20分,总分60分

1.关注生活,材料新鲜。如果不是一个很有心的人,就不能够在生活现象中去寻找适当的写作苏祠,在观察农人插秧时退步而行的现象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单从材料的新鲜角度来说,就是足够感染读者。

2.感悟准确,思想深刻。面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获得的感悟有角度的不同,也有程度的不同。这位考生的感悟,首先是令人叹服。对于一个未走出社会的中学生,能够从插秧农的身上,感悟出“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一些,”进而感悟“祷告者一步步后退着离开后院,却是离佛越来越近,离道越来越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近”的道理。

3.善于观察,描写细腻。考生无论是对插秧人的插秧,还是对香客退出寺院时的观察都非常细致,并能抓住关键,对细节做生动形象的描写。如对插秧人“一步一弯腰,一步一后退,左手执苗,右手插秧,动作娴熟而有节律”的描写;如对香客“退下阶梯,并双手合十,诚心祷告”的描写,无一不惟妙惟肖。

得分亮点:思想深刻,感悟真。

推荐第2篇:《读而知之》写作提纲 (26)

《读而知之》写作提纲

题目:读而知之

引论:引用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让我

们知己,知彼,知世界。

本论:主体部分:

分论点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知己,知道自己的不足。

论据:读史铁生的书,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在困境中缺乏坚强意志,读苏轼的书,

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在挫折面前缺少豁达的心胸。读陶渊明的书,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在浮躁的生活中缺少一颗淡泊的心。

分论点二:读书可以让我们知彼。知道学习他人的长处。

论据:读鲁迅的书,要知道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读李白的书,要知道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读陆游的书,要知道学习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腔爱国之心。

分论点三:读书可以让我们知世界,世界之大,之美,之神奇。俗话说:“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以从书中领略世界的美丽与神秘,可以从书中畅游世界的历史风云的变幻,可以从书中感悟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是也很精彩。

结论:首尾呼应,再次点题,号召人们多读书,读好书,活到老,读到老。 论证方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推荐第3篇:泣而知之的杂文随笔

情感的爆发是需要先决条件的,最后让人涕泪横流的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在此之前累积的种种引人不快的事情才是真正引发眼泪决堤的定时炸弹。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泛滥的洪水的需要冲破堤坝的防御才会在农田上肆虐,而那狂暴的洪水也决不仅仅只是当秋下过的雨水,一定会卷积着泥土、沙石、甚至多年以前沉积的垃圾废物。一个嚎啕大哭的人,绝不会仅仅因为一句“都已经过去了,不要再哭了”就停止哭泣,想让这场积蓄已久的洪水平息,非得让它冲刷过后涤荡心灵,然后让产生矛盾的双方都握手言和真正理解才会根除。否则它只会是下一场暴风雨的导火索。

伤口的愈合需要自身免疫细胞的,心灵上的创伤亦是如此。有人说难过的时候和别人分享会减轻自己的痛苦,不过负作用就是会给倾听的人带来消极的心情。我不喜欢在自己流泪的时候被人看见,那是一种耻辱——被人看到最委屈、最无助、最不清醒的一面,因此独自一人的时候我才会让眼泪肆意流淌,手脚不停地用流水和卫生纸把眼泪和鼻涕拭去。纸上都是布满凹陷的窝形,一张纸用完那上面的皱纹完全可以和脸上的情况相媲美。

哭分为三种,有声有泪名为哭,有泪无声名为泣,有声无泪名为号。我从来都是第二种,因为一旦哭出声来就暴露了你的情绪,就好比军队作战,暴露自己的位置只会是死路一条,我永远不想被别人问起为何在哭泣,也不希望会有人闻声过来安慰。在我看来,前者是好事之徒,后者亦是好事之徒。

有时候只消一首欢快的音乐就能让我内心的阴霾消散,然而大多数时候甚至最柔和的轻音乐都能让我心底的旧疮复发。有时候,一下午都在抽噎,直到晚上躺在床上眼睛都还是红肿的,无法安稳的睡着。

如果将哭泣视为糟粕,那就大错特错了。大哭一场除了可以清洗眼睛,让人释放压力之外,还会让人反思。只有情绪产生波动的时候人们才会思考,而哭泣更是让人充分调动大脑里的回忆,眼前如过电影一般看着过去的种种,总会产生某种生活上的经验或是恍悟一些哲理。总是处于兴致高昂的时候人只顾看眼前没兴致回顾过去;而总是处于低迷状态时人则无暇思考未来。正如悲剧就是摧毁美的东西令人叹惋,喜剧就是通过夸大日常的生活带给人欢笑;人不能总是处于同样的状态:从睡梦中苏醒开始美好的一天,倘若中午时分大吵一架惹得哭泣,那这一天才可称得上是戏剧性,人也会因此而思考幸福的含义。

因为一场争吵和哭泣而催生思考,进而诞生这篇小文,感到无比满足。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开始把自己的思考和心境写在这篇文章里,等我写到结尾这里时,已经不再对刚才的争吵而气得大脑充血,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我化解情绪波动的方法罢。

推荐第4篇: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思而知之

何为思?《菜根谭》有言:“静思之下,俾有悟;沉寂之中,方得真性情。”由此可见,思并非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浅表的想法,从头脑中一闪即逝的只能是想,唯有深沉的挖掘才称得上“思”。深思而熟虑,深思而有所得,深思而知之。

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给予我们太多的学习机会,到处充斥的信息,或好或坏,总能轻易地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新闻,或真或假。资讯的快捷性将整个世界压缩成一个平板,扫一眼即是全部,省却了用手翻动的过程,也省却了思索辨别、判断真伪的能力,退化的人类大脑如机械,看见则记住,过目则忘却,恰恰没有“思”,更没有“思”后之“知”。而没有思索的过程,是行尸走肉般的生存方式,永远不是“知”的方法。

“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深思。有了思考、认识的过程,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带来“知”的成果。因深入而发掘,因发掘才有求知欲,进而更深一步的思考。思是一种智慧的活动,是创造力的起源。

平沙莽莽,黄土弥散,枯萎死寂的黄土高坡上,残破苍凉的土地,看似毫无生命力,可是凭借着对生命的思考,路遥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在那窑洞里,土坡旁,风沙中,因为思考的力量,让他看到了瑰丽的风景,得知了生的艰辛与幸福。这份思考,不仅是他个人的“知”,也是整个中国人心中的“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一个戴着眼睛,口吐莲花的儒者。一本残破的手记,一只不朽的笔,一个天生善于思索的头脑,正是他踏遍华夏土地,访尽中国历史遗迹,沉思着都江堰的奇伟,莫高窟的寂寞,仙女峰的灵秀,将一份深沉的眷恋植于骨髓。他知道的不是风景的绮丽多姿,而是风沙淹没了的千年古国的丰华。

有感慨,有叹息,有满腔怒火,也有收获和喜悦。一切的源头皆是思留下的善果。思而知之,唯思才知。这种巨大的收益不是平俗的现代化设备所能给予你的。打开电视,点看网站,翻阅报刊,满目的声名艳行,满耳的吴侬软语,架空虚构,不一而足,那些堆砌在印有老人头的钞票山上的形形色色的物品,到底给了你什么?

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众山小,尽知天下事。

推荐第5篇:天津高考优秀作文:行而知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何为“行”?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探索。行而知之,就是在不倦的实践中、勇敢的探索中获得真知,从而更好地“行”。我们回首沧桑的岁月,抚摸那亘古不变的信条——“行而知之”;我们迎着那穿越时空的猎猎阵风,领略那弥漫天际的“行而知之”的求知风尚。“行而知之”,这难道不是先贤对我们的祝福与嘱托吗?

“行而知之”——它是五千年流淌不息的河流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与积淀,是一代代先贤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而总结的精华。这精华,非实践无以明,非实践无以立,非实践无以用。行而知之,有行才有知。

你看那碧天里翱翔的大鹏,如果不是飞行,又怎能振翅逐风,而知天空的辽阔,而有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你看那浩瀚的大海里远洋的巨轮,正是航行,才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和信念,驶往那太阳升起的彼岸。

行而知之,无实践,何来收获?

作为中华文化精粹之一的“棋”,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行而知之”的重要功用。棋盘之地,方寸之间,一步棋走下去,死生不可知。即使你手上有一本绝世棋谱,不通过实践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绝世棋谱也不过是废纸一张。有的人棋风大气沉稳,有的人棋风沙场之气十足,这棋风光靠看无法获得。它必定经过无数次对弈搏杀的磨砺实践方可练就。“行而知之”是我们主宰棋局生死的武器;通过实践,我们方能举一反三,提前明了对手的意图,从而笑傲棋局,主宰生死。

棋如此,人生亦然。这世人不知有多少不重实践而错失了获取“真知”的良机,而荒废了大好青春。面对一场考验,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你在惊疑退缩间便与探寻的机遇擦肩而过。海洋深邃神秘,充满了未知,可我们若不勇于实践,又怎能获得深邃海洋之“知”呢?蛟龙号通过一次又一次探索深海的实践,让我们领略了海洋的神奇与美丽。蛟龙号的实践为我们打开了深海研究的又一扇大门,让我们认识一个全新的深海世界。

在生活中,“行而知之”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气派。深谙此道之人必定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腹有乾坤。他们不古板,善总结,懂谋划,知创新。这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而这一切都是实践的功劳。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长,从而开创这盛世繁华,看遍这江山如画。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我看来,又何尝不能改为“我行故我知”呢?行而知之,有行才有知。

推荐第6篇:天津高考优秀作文:顿而知之

2013天津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顿而知之

2013天津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顿而知之

人生梦想的旅途需要不断地追求,向上高飞,方能达到巅峰,看到与众不同的精彩。然而,若是一味地前行而忘了停顿,则也可能会陷入盲目行走而不知初衷的境地。

在标点符号中,顿号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它表示一种并列,更表示一种停顿——因顿号的存在而使得我们能在相类似的词组中迅速察觉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看到文字与语言的魅力。

在人生追梦的过程中也一样,我们可能会拥有相同的梦想,如成为一名教师,或是当一名公务员。可是,是选择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进行教书育人?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是随便捡一个,只要是公务员就好?

梦虽同,道却异。若是不能停下来思考自己适合怎样的道路,随波逐流,那么最终梦想只能是梦想,而不能成为那个让我们欣喜若狂的现实。

唯有停顿下来,让自己浮躁的思想慢慢宁静,将心灵处在一个平静的世界,直面自己,反省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走一条怎样的逐梦之旅。只有在停顿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回顾过往,总结经验,学会如何剔除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很多人都说,时间不多,奔跑的速度还嫌不够呢,怎么舍得浪费光阴稍事停留。 而在我看来,学不会停顿的人是难以成就梦想的人。因为,不会停顿思考就犹如行尸走肉,一直往前走,可是行走过程中碰到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些他们全都看不到。他们的思想停留在追梦的起点,这必然难以引领他们到达追梦的终点。试想一下,若是当初革命党人没有在与敌对抗的过程中停留下来,召开会议,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提出更适应现实情况的方针政策,他们能摆脱敌人的围剿,顺利会师吗?

停顿是福,它让我们看清自己。不会停顿是祸,很可能毁人毁己。因为,停不下来的人把自己一生献给了前进的贪婪,而忘记了为何要前进。许多贪官在就职时高声阔论,誓要当上宰相为民做主,情意深深,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然而,为民做主本该是他们的初衷,可却在追求宰相之位的征途中迷失了本性,无知无觉中让自己成为了权势的奴隶,成为了祸害百姓的毒瘤。

因此,我的朋友,想要看到梦想实现的那道彩虹,就请先学会停顿吧!

推荐第7篇:反思而知进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反思而知进步》!

紧张的期中考试终于结束了!面对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同学们的心情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请为自己的成功喝彩,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打铁需趁热,踏着成功的足迹,继续努力吧!

考试成绩差的同学,认真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

如果你是头脑聪明,而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同学。你一定要好好惩罚自己,你这种人最可恨了:你拥有聪明的智慧,可是你没有好好利用他,你的心思没有用在学习上,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心思都用在游戏闲聊上。我要告诫这些同学:态度决定一切,成功属于勤奋学习的人。

如果你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自暴自弃,那就更不应该了。永远也不要放弃,慢慢走也比卧在那里不动强得多,尽自己的努力学习,静下心来,认准目标,找对方法,狠下功夫,超越自我,你就是最棒的!请记住:“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亲爱的同学们,反思而知不足,知不足而进步!让我们用荀子的《劝学篇》来共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一班

张贤辉

推荐第8篇:天津高考优秀满分作文顿而知之

刀豆文秘助手(www.daodoc.com)之天津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范文:顿而知之

人生梦想的旅途需要不断地追求,向上高飞,方能达到巅峰,看到与众不同的精彩。然而,若是一味地前行而忘了停顿,则也可能会陷入盲目行走而不知初衷的境地。

在标点符号中,顿号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它表示一种并列,更表示一种停顿——因顿号的存在而使得我们能在相类似的词组中迅速察觉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看到文字与语言的魅力。

在人生追梦的过程中也一样,我们可能会拥有相同的梦想,如成为一名教师,或是当一名公务员。可是,是选择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进行教书育人?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是随便捡一个,只要是公务员就好?

梦虽同,道却异。若是不能停下来思考自己适合怎样的道路,随波逐流,那么最终梦想只能是梦想,而不能成为那个让我们欣喜若狂的现实。

唯有停顿下来,让自己浮躁的思想慢慢宁静,将心灵处在一个平静的世界,直面自己,反省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走一条怎样的逐梦之旅。只有在停顿的时刻,我们才能真正回顾过往,总结经验,学会如何剔除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很多人都说,时间不多,奔跑的速度还嫌不够呢,怎么舍得浪费光阴稍事停留。

而在我看来,学不会停顿的人是难以成就梦想的人。因为,不会停顿思考就犹如行尸走肉,一直往前走,可是行走过程中碰到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些他们全都看不到。他们的思想停留在追梦的起点,这必然难以引领他们到达追梦的终点。试想一下,若是当初革命党人没有在与敌对抗的过程中停留下来,召开会议,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提出更适应现实情况的方针政策,他们能摆脱敌人的围剿,顺利会师吗?

停顿是福,它让我们看清自己。不会停顿是祸,很可能毁人毁己。因为,停不下来的人把自己一生献给了前进的贪婪,而忘记了为何要前进。许多贪官在就职时高声阔论,誓要当上宰相为民做主,情意深深,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然而,为民做主本该是他们的初衷,可却在追求宰相之位的征途中迷失了本性,无知无觉中让自己成为了权势的奴隶,成为了祸害百姓的毒瘤。

因此,我的朋友,想要看到梦想实现的那道彩虹,就请先学会停顿吧!

推荐第9篇:【语文】天津高考优秀作文:顿而知之

【语文】2013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顿而知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2013年天津卷)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专家点评】

2013年天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上承经典、下接地气、角度多元、形式新颖,是传 统与现代、限定与开放的巧妙结合,是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积极探索。

“学而知之”见于《中庸》,导语引用了韩愈《师说》。该题化自经典而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该题典雅厚重,较为贴近学生生 活。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考生谈对多元化求知途径的感受,他们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体验,题目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该题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上有创新,既 保留了传统命题作文的构架,又呈现出适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是一道颇具亮点的高考作文题。

【范文欣赏】

顿而知之

人生梦想的旅途需要不断地追求,向上高飞,方能达到巅峰,看到与众不同的精彩。然而,若是一味地前行而忘了停 顿,则也可能会陷入盲目行走而不知初衷的境地。

在标点符号中,顿号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它表示一种并列,更表示一种停顿——因顿号的存在而使得我们能在相类似的词组中迅速察觉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看到文字与语言的魅力。

在人生追梦 的过程中也一样,我们可能会拥有相同的梦想,如成为一名教师,或是当一名公务员。可是,是选择在学校还是培训机构进行教书育人?是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是随便 捡一个,只要是公务员就好?

梦虽同,道却异。若是不能停下来思考自己适合怎样的道路,随波逐流,那么最终梦想只能是梦想,而不能成为那个让我们欣喜若狂的现实。

唯有停顿下来,让自己浮躁的思想慢慢宁静,将心灵处在一个平静的世界,直面 自 己,反省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走一条怎样的逐梦之旅。只有在停顿的时刻 ,我们才能真正回顾过往,总结经验,学会如何剔除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很多人都说,时间不多,奔跑的速度还嫌不够呢,怎么舍得浪费光阴稍事停留。

而在我看来,学不会停顿的人是难以成就梦想的人。因为,不会停顿思考就犹如行尸走肉,一直往前走,可是行走过程中碰到了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些他们全都看不到。他们的思想停留在追梦的起点,这 必然难以引领他们到达追 梦的终点。试想一下,若是当初革命党人没有在与敌对抗的过程中停留下来,召开会议,总结过去的失败经验,提出更适应现实情况的方针政策,他们能摆脱敌人的围剿,顺利会师吗?

停顿是福,它让我们看清自己。不会停顿是祸, 很可能毁人毁己。因为,停不下来的人把自己一生献给了前进的贪婪,而忘记了为何要前进。许多贪官在就职时高声阔论,誓要当上宰相为民做主,情意深深 ,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然而,为民做主本该是他们的初衷,可却在追求宰相之位的征途中迷失了本性,无知无觉中让自己成为了权势的奴隶,成为了祸害百姓的毒瘤。

因此,我的朋友,想要看到梦想实现的那道彩虹,就请先学会停顿吧!

推荐第10篇:厄而知之3013天津高考作文,自己写的

厄而知之

孔子云:学而知之。说明学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厄也是一中人生增长经验与阅历的一种方式。厄而知之。

‚厄‛顾名思义,厄运,困厄。都是逆境的代名词。\"仲尼厄而作春秋\"。厄是一种洗礼,就像孟子说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扶乱其所为。上天想让他成就一番事业,必先使其厄先厄,后知之。如果仲尼没有之前周游列国,接受厄而的困境,他怎么能作出春秋呢。人生总是在厄中成长,在厄中坚强,明白许多道理。是生命变得更有深度和魅力。就像圣徒会不辞辛苦不远万里的从个个地方赶到耶路撒冷去朝圣。他们接受着过程中的厄,到最后朝圣的时候就会明白他们所获得的人生信念。因厄 而知之。李白就是这样的一盒人,厄而知他的人生不能仅仅定格于长安城的靡靡之音。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年轻的他,桀骜不驯,仰天大笑出门去,自以为可以辅佐君王。但最后那只靴子还留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而我们的谪仙已不键踪影政治上的困厄让他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许多人都是通过厄才明白,给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位。就像被贬黄州的苏轼,如果没有变成‘闲人’的困厄,他怎么会领悟他所拥有的究竟是什么。他最后明白了他所拥有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最后因厄而释然,因厄而知之。厄像生命中的门槛,必须迈过去才会懂得一些真理。

林清玄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叫做心中的宝玉。讲一个人学玉,师傅每天都叫他握着石头却不教他,只说些历史地理。最后他终于学会了。在他最后明白了,厄而知之,只有握多了泛泛的石头,才会懂于是什么。就像人一样,没有从漫漫长夜的荆棘之中走过的人,永远不会理解黑暗过后的阳光是有多么温暖明亮。没有经历过阴霾苦痛,绝望的绝境的人,是不会懂得柳暗花明,苦尽甘来那一刻的喜悦。厄,是命运赋予我们苦难的盐巴,帮我们补充坚强的钙质。走过厄才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重量与深度。

厄而知之。

这是我写的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请多多批评指教。谢谢。

第11篇:学而知文化培训学校八年级物理试卷答案(版)

2013年学而知文化培训学校第二学期5月份测试卷答案

学而知文化培训学校八年级物理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D2.A3.B4.A5.C6.C7.D8.D9.B10.C11.C

12.C13.B14.C15.B16.A17.D18.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5分)

-4333 19.相互靠拢 ;20.1:6 ;21.小于 ;22.19.6 , 2×10m, 2.645×10kg/m;23.形

状,流动性,重,各个方向;24.相等,小,大,小,大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 共21分)

25.(1)2.8×104N;(2)4×104 Pa

26.(1)7×103Pa ;(2)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PS,其中P是80厘米水深的水产生的压强,S是容器的底面积,对容器底的压力F=P·S=ρghS,由此可知它与横截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内所装80厘米深的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同,因此它对容器底的压力比容器内水的重力大。

27.39cm3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4小题, 共28分)

28.水槽中的水通过玻璃管上升至瓶中,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瓶中

29.保持不变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增大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盐水在同一深度处;密度大的液体压强大

30.浮力大小与所处深度的关系①、③、④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深度无关

31.(1)乙大;(2)根据U形管的液面差;(3)当液体密度相同时,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第12篇:“五十而知天命”,细节决定成败

“五十而知天命”,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最难的事情是相持阶段的耐性的磨功,我也缺少这一功力,那就只有练吧。无论石破天惊大事与生活小事,没成功时不是靠山誓海盟,也不是投机弄巧,多数都是小处着手,量变到质变而成功。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生阅历充沛之后,对于世界的大觉悟,对于自我人生的大解放。五十以前,人生是求索奔劳的,不仅功业未成,而且智识未醇,焦心劳体,一味企求上进。为人一逾五十,不仅身心劳顿日久,而且功名成败,若未成结局,也是格局难改了。在此时节,如果能够幡然自觉,知道进退取舍,实在比奋力拼博更为重要。知天命而行,不是顺从委屈,自我放弃,而是人生在关键处的一大转换:过去是受教化规训,以外制内,现在是发现本心,以内导外。换言之,知天命而行,就是觉知现实根本制约之后,以无思无畏、无欲无求的自由心境去从心所欲,竟成自我最内在的理想追求。

五十知天命,就是知“五十无命”。 “五十无命”,指对于自我五十以后的人生,外在现实的依靠尽净了,外在的束缚限制也无意义了,未来的可能不是需要于外,而是发自于内。换言之,消极地说,人生五十,其命运的可能已经完全展示,到了“无命可靠”的年岁;积极地说,“无命”是对自我拘于世俗关系的生命认知的否决,并在这个否决中开发出自我心性超限制的自由。五十以前靠命,五十以后靠心。五十以前求知,五十以后求悟。

“大器晚成”,人生一世,能否真成大器,根本就在于能否有“五十无命”的觉悟和转换。

第13篇:张维迎 五十而知

张维迎 五十而知

分享

”说老实话,我也没有胆量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只敢说皇帝的衣服透明度太高了。”曾经他是坚硬、执拗、锋芒毕露、具备死磕精神、还带点精英傲慢的那么一个张维迎。如今,年龄愈大,他愈加偏爱北大光华楼下那个瘦小的老子塑像。

南都周刊记者_张雄 摄影_刘浚

黢黑健硕的蒙古壮汉一丝不挂,向脚下鱼贯出入的人群炫耀野性的美感。对面的老子瘦小干枯,侧身吐舌瞪眼,似是讥讽壮汉的滑稽。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新楼门前的这两尊雕塑,是院长张维迎拍的板。北大人斯文,见到如此先锋的作品难免惊讶。一个光着屁股,一个挤眉弄眼,什么意思?这不是丑化光华吗?很多人在心里嘀咕。

“院长,要不要弄走?”有人问。张维迎说,不急,先放一段时间,不接受再说。两年后,怪异的雕塑已是光华最受欢迎的拍照地点。时间终教人们习以为常。

不久前,张维迎新书《市场的逻辑》上市。为市场奔走呼喊近三十年,张维迎已是庞眉皓首。他希望有一天,曾被视作洪水猛兽的市场经济,终以自己的逻辑通行于世。

金刚到菩萨

去年是张维迎的天命之年。年龄愈大,他愈加偏爱楼下那个瘦小的老子。传说中,老子五十岁那年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字西去不还。“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里的语句,张维迎信口拈来。

三四年前,张维迎开始精读中国古典。“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大家都觉得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些东西都是西方的。”他希望在祖先的智慧里找到自由主义的根源,“在对政府干预的批评上,至今还没人比老庄说得更透彻更到位。”

那是张维迎经历人生剧烈振荡,亦是他引发诸多争议的时间。2006年9月,当了八年“第一副院长”的张维迎接班。他推行强力改革,两位教授受到处理,他们在网络上奚落张维迎是“著名的陕北农民”,称他“挟私报复”。早些时候,他发表《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文章,一句“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让他一夜间变身“人民公敌”。

针对张的批评甚嚣尘上,甚至“连累”了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体,他们被视为“既得利益集团代言人”。一些批判者甚至没来得及看完张维迎的全文,即封张维迎是“黑了心的主流经济学家”。

“我算什么主流经济学家,政府都不待见的。”张维迎跟学生自嘲。今年7月,他面对媒体坦诚,在政府只担任“一些纯技术性的咨询工作”。

这是一种巨大的尴尬。张维迎因诸多惊人言论收获了空前的名声,虽然很大程度上是骂名。在另一个层面,他始终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呐喊者,对政府管制的批评贯穿于他近30年学术生涯。“一般而言,责难体制的人天然会得到大众的认同。张维迎也很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大众,和大众共鸣,但骂他最多的也是大众。”一位接近张的光华人士说,体现在张维迎身上的却是两边都怎么不讨好。

对于张维迎的遭遇,茅于轼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深有感慨地写道:可惜的是群众往往不明白谁是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人,而社会的先知先觉往往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这才是真正可悲的!

但如今媒体前的张维迎对此显得并不太在意,老庄之道似乎让他有所了悟。他承认,重读经典的另一个目的是“维持内心的安稳”,他甚至说要“大慈大悲”,“社会很复杂,有些力量一定要靠你自身战胜自己。手不要伸得太长,你不能什么东西都太在乎。心中要有定力,要禁得起。”这种菩萨低眉的姿态多少让人有些不太习惯,毕竟他曾经是坚硬、执拗、锋芒毕露、具备死磕精神、还带点精英傲慢的那么一个张维迎。

土与洋的结合

“大众是什么?全世界67亿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张维迎笑笑,几年前的金刚怒目已然不见踪迹。“说影响大众,那是你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了。”

话虽如此,但他听说自己7月推出的新书《市场的逻辑》普通人读来并无障碍,脸上便有了不少欣喜。得知北大边上的小书摊,此书竟有了盗版,他大感意外。“这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虽然比较通俗。当然,我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它。”

他有一种传教士般的热情,谈话者表现出对市场经济的一点点好奇与善意,就会激发他的灌输冲动。他忘情而投入,滔滔不绝,他总是试图用最简单的例子阐述自由市场理论。他不厌其烦地重申那条在各种场合被阐释过成百上千遍的市场逻辑-一个人想得到幸福,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

《市场的逻辑》的飘口作者像上,张维迎手抚下颌,一脸深沉,像是在沉思改革攻坚的核心问题。

这张照片上的张维迎看起来太严肃了,其实他是个善用比喻和开玩笑的人。在国内学者里,他仍然算是个说话风趣的家伙。

近20年的农村生活背景让他受益,至少他能举出一些富有田园野味的例子来。2010年夏天的光华毕业典礼致辞上,他以老家门前那棵老杏树为例,教导毕业生们等待成材应如摘杏一样,“不要急于求成”。当过生产队会计的他,擅长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道理。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体制内的人觉得中国没出问题很万幸。他就说:这好比我们坐在一辆牛车上,突然看见一架飞机失事掉了下来,牛车上的人会惊呼:哎,你们看,还是我们的牛车安全嘛。

早在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上,那场关于价格改革的讨论中,25岁的张维迎就凭自己出色的表达能力,在100多位中青年经济学者中脱颖而出,引起学界和决策层的注意。1993年,张维迎原创了一个“斑马村寓言”总结中国改革。“无论价格改革还是国企改革,都是把马变成假斑马,再换成真斑马的过程。”

那个带有一点农业学大寨色彩的故事,后来受到很多国内改革研究者的欢迎。人们喜欢这个比喻,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兼具实用主义和渐进主义的改革进程。

但如果依此认为张维迎的幽默感仅仅是一个陕北农民的天赋发挥,那就大错特错。今年6月,王石和黄怒波等人登完珠峰,在北大办了一场“巅峰对话”。王石说,人为什么要登山,因为人有一种特有的冒险精神,需要去征服未知世界。张维迎作为嘉宾随后上台点评说,动物可能也有冒险精神,也会探索未知。“不过,”他顿了顿说,“动物冒完险,应该是不会搞一个巅峰对话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式幽默。在牛津的留学经历给张维迎留下了一些印迹:爱穿温莎领,谈话保持距离,偶尔也会摊摊手耸下肩。但言语间他很少聊到“兄弟在英国的时候”,倒是不时提及他的农村生活。

“他那种陕西农民的质朴,我觉得还在。”光华工作人员岑科说,张维迎从不回避自己的农民出身。在光华的聚会上,张维迎的保留节目便是深情演唱陕北信天游。唱之前,他会先把歌词念一遍,一般都是情爱之类。岑科的印象里,张维迎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生活中没什么架子。有一次EMBA新年晚会,开场有个羊倌背对观众,身着小棉袄,头系羊白肚头巾,咚咚咚咚敲着大鼓。“鼓声戛然而止,羊倌转身,追光灯一打,居然就是他!”

“一根筋”损害了影响力

张维迎的陕西老乡张艺谋曾说,陕西人性格执著,比较“一根筋”。无论是打官司的秋菊,还是追求爱情的招娣,都是犟脾气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

在生活之外的领域,他远没那么随意。多位熟悉他的人都提到,张维迎有点“一根筋”。不过,张维迎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他是相信自己的逻辑能力。这种相信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近乎于迷恋。作决定时,如果逻辑推演上他认为没有错的,必定不依不饶。

“比如说有一个峡谷,所有的人都说,过不去,那里是万丈深渊,如果逻辑推论出那里应该有一座桥,我就会走过去。”在《大学的逻辑》里,他这样写道。

他喜欢以逻辑来命名自己的著作。《大学的逻辑》是《市场的逻辑》之前的一本著作。2002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助理,作为北大师资人事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组长,提出“不升即退”、“终身教席”等教改措施,人称“癸未变法”。一公布即引发风暴。是年底,党委换届选举,张维迎得票倒数第一。经过长时间修改,方案被“打折”实施。在《大学的逻辑》里,他坚持自己的改革理念,“没有深思熟虑,绝不轻言改革!”

2006年,北大给光华学院3个评正教授、6个副教授名额,但最终学院只提了1个副教授。光华前任院长厉以宁曾这样评价张维迎,“维迎做院长,我很满意。我们应该鼓励他。”厉同时指出,张维迎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不足,应该多听取老教授的意见,二是光华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处理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

“如果他是个投机取巧的人,从校长助理做到副校长,不是顺理成章的事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大光华人士感叹,张维迎的“一根筋”损害了他在某些人眼中的的形象。“他现在的影响力是打了一些折扣的。”

他在决策层的影响力有限,“人家也不会找他去开会”。张维迎有时说话不太给人面子,包括他爱人,当然也包括官员。他会当着爱人的面,毫无保留地夸赞爱人的女友漂亮;他也会当着国有资产管理局官员的面说,国有企业是搞不好的,国有资产管理是没用的。2009年的亚布力年会上,张维迎和中投公司(正部级单位)总裁高西庆为外汇储备的事情争论起来。张维迎情绪激动,他说中国人说话的可信度跟出席的人数成反比。人越少话越真,人越多话越假。“官员在公开场合说的话,大多是假话”,建议大家“不要相信”。

但“一根筋”的张维迎在亚布力是受欢迎的,他是这个中国企业家年会的首席经济学家。他的市场经济等于自由价格加企业家理论,为他天然地赢得了这个圈子的赞赏。张维迎与很多企业家交情不错,潘石屹与夫人张欣就是他撮合的一对;万通董事长冯仑与他是大学同学,在张维迎去英国留学的几年里,冯仑就借住在他的北京公寓。

在光华院长的位置上,学院领导、师生、校友、官员、企业家等等,三教九流的人都得接触,“一根筋”的张维迎却也算应付自如。“但往往一根筋的人能应付的场面更多。”光华智库总编辑傅小永说,“一根筋的人给人稳定的预期,大家合作起来比较简单。”张维迎对此曾有个比方:人跟恒星一样,只要你分量够重,别人就围绕你转。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官方网站对张维迎的介绍中写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引文索引》统计,他的论著被引用率连续多年名列第一。

2006年,一位记者曾问张维迎:你为什么不讲点策略,把话说得漂亮些,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张答道:讲策略是政治家的事,学者怎么认为就应该怎么说。如果给学者施加过多的负担,学者都像政治家那样,学术就没有了。

四年院长当下来,张维迎变得圆熟而豁达。访谈中,他尽可能用平缓的语调,寻找一些中性而温和的表达。他说“人不能老唱高调”,并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理解。他仍旧强调逻辑的力量,但他承认“生活太复杂,逻辑会打架”。

书本上学的东西,不是智慧,智慧要从生活中来。在近来一些公开活动上,他频频发出如上感慨。“孔子那么伟大的人,也要经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而不是一开始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只敢说皇帝的衣服透明度太高

1984年12月,张维迎将研究生毕业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原因是为了赶早到国家体改委工作,“我是1984年12月29日报到的。虽然提前上班几天,但是工龄可以早算一年。”从这件事多少能看出,张维迎并非总是“一根筋”。

体改委的五年是张维迎人生中“激动人心的年代”。一般而言,社会转轨初期是官僚系统对经济知识需求大量增加的时期。体改委里汇集了很多如张维迎一样初出茅庐的知识分子。如今当道的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可以在体改委里找到他们年轻的影子。

那是经济学在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满足感。年轻的研究员们今天聊的一个经济学术语,十天之后就会出现在总理的政府报告里。张维迎回忆说,作为年轻经济学者,有幸见证和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发表的绝大部分观点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一些观点甚至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他深感自豪。

“我没有做童话里那个没有穿衣服的皇帝身边的弄臣。”张维迎说,“但说老实话,我也没有胆量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只敢说皇帝的衣服透明度太高了。”

在经济学圈内,一个时常被拿出来与张维迎作比较的人物是周其仁。周比张年长9岁,但两人经历大体相同。上世纪80年代,张效力于国家体改委,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所。各自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二十年后,两人在体制内的影响却大有差别。周其仁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张维迎却只有一些“纯技术性”的顾问头衔。

一位与张周都有密切交往的人士将二人的差别概括为“陕西人”和“上海人”的区别。“两人在学术上的洞见能力都很强,为什么老张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我觉得是地域差距带来的性格差异。张不大会去修饰他的言辞,不讲场面话。周很少绝对化的看问题。”因为言辞温和,观点也并不激进,周被称为“中国挨骂最少的经济学家”。

尽管二人在一些学理问题上会有不同见解,但他们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看法仍基本一致:相信市场,反对政府的调控干预。“10个经济学家有11个看法。几乎所有人都挨过骂,他们自己也都在争吵。但如果把茅于轼、厉以宁、张五常、张维迎、许小年、周其仁、陈志武、樊纲、林毅夫他们凑在一起,写出中国改革最重要的五个问题,并且排序,你会发现结果可能会出奇的一致。”傅小永说。

在傅小永眼里,作为“挨骂最多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却是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最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很多人产生了动摇,开始论证自由市场的弊病。在我看来这是很可悲的,中国救市那么强烈,缺的应该是反对调控的声音。但张维迎坚守住了阵地,在去年发表《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他也为20多年的坚持引以为豪。”

社科院学者徐友渔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认为,张维迎“有点走火入魔”,“他认为只要能够达到市场化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中国最美好的一天就到了。在过分强调市场化这一点上,我认为可以称他们为‘市场拜物教’。”但徐友渔也承认张维迎的独到之处,“他觉得大家只看到国有产权改革中发生的腐败,但是很多人都没看到,‘一堆山芋烂在这里’问题更大,却谁也不吱声,对这一点他表达了很深刻的见解,大家未见得能够理解这个思想。”?

张维迎似乎已对自己的理论获得承认寄予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预期。访谈中他多次强调,“好多伟大的东西诞生的时候是不被人关注的。历史上看,有时候它死了之后才火起来。”他说要像庄子那样,“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责难者对张维迎的批评似乎形成了定势:几年来网上积攒下来的骂声还在不断被转载;每个新版“叫兽语录”总是不忘收入他的若干言论。张维迎感到蹊跷的是,临近光华新一届院长选举,他频频遭遇各种“丑闻”:学历造假门、艳照门„„他在博客上贴出了一份三千字的声明,澄清学历相关问题。对于后者,他没有回应。网上流传那张图片里的画中人,实在太不像他了。

≌盼悦教灞裙ジ咏魃鳎泄厮饺说奈侍舛啾凰岳衩驳奈⑿乇埽踔敛辉溉啡献约菏翘煨5圆煌揶硐峦纾和绻究考傩挛盼慊髁浚碳蚁奂倜拔绷硬罚峭耆谎陌伞B艏倩醯某隽宋侍馑峤粽牛裁吹羌傩挛诺耐揪兔蝗私粽拍兀? 但他仍然有些随意。一位女记者问他,如果遇到诱惑你怎么办?他说:我没遇到过那么大的诱惑。假如有人要给我10亿元让我写一本反市场的书,我不知道能不能经受这个诱惑,也许我能经受,也许我经受不了。

这句话被一些人解读成“10亿元可以出卖信仰”。几天后,果然另一位女记者来问,给你10亿元你是不是可以写本反市场的书?他只好改口:我现在说,你给我一万亿元,都不会改变我的信仰。

对话

人生就像市场,别想着精心设计

南都周刊:你今年五十一岁,现在知天命了么?

张维迎:只能说这几年比原来明白更多吧。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思考、经历多了,会更从容一点吧。但你很难说自己没有急躁甚至浮躁,聪明的人只是学着不断提醒自己。

南都周刊:你现在还会受到诱惑吗?

张维迎:如果一个人不受到诱惑,那他就是神仙啦!只是我能做到在任何的诱惑面前思考,值得不值得,因为任何东西你都要付出代价。接受记者的采访,我是在传播我相信的理念,但你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曲解。

南都周刊:你鄙视禁不起诱惑没风骨的知识分子么?

张维迎:你可以用这个词,当然我们还是柔和一点吧,有时候对没风骨的人你也应该有一种慈悲之心去理解他。你到那个境地说不定还不如人家呢。佛教讲的,你得有大慈大悲。慈悲来自人的理解,因为他事出有因。

南都周刊:这些年你承担了不少骂声,觉得委屈吗?

张维迎:我觉得现在的人某种意义上有好多的冤假错案,但不能说我是“受委屈的人”,如果我也算受委屈的话,那委屈的人就太多了。人要换位思考,才能释然。

南都周刊:你的世界是一个逻辑世界吗?

张维迎:理论的世界一定是逻辑世界。生活的世界要复杂得多,有时候逻辑打架太厉害,你会有人格分裂。但是如果有一个逻辑主导的话, 那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还是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南都周刊:你生活的逻辑是什么?

张维迎:还没有归纳,但我想跟我的市场逻辑没什么区别。人生在世,你需要给别人带来快乐。

南都周刊:你身上吴堡的印记更多,还是牛津的更多些?

张维迎:每个人的成长好多事情都是偶然的,然后才造就了你现在的状态。所以人生就像市场,不要想着怎么精心设计。好多人精心设计,最后就坐牢去了。

南都周刊:你如何看待当前改革现状?

张维迎:现在利益多元化,大家自己玩自己的,我觉得叫空转。我们现在是不挂档,只踩油门,听起来轰轰轰,但没挂档它不往前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改革的状态。

我呼吁重建体改委,就是说需要一个专注领导改革的机构。发改委现在是分配资源,它就选择在发展,而不是改革上。发展意味着分钱,意味着项目,这当然舒服嘛。改革老是要跟人吵架要动既得利益,当然没兴趣。

第14篇:学皮划艇之感受

学皮划艇之感受

上大学的第二学期,很高兴的接触了一个新的体育项目---皮划艇,初始那会这个项目给我的感觉是很陌生的,至于陌生并不是没见过或者没听过什么的,而是到了自己亲自下水,亲自操作那浆让其在水上漂浮,掌握其平衡,然后从最初的练习直线划到大三练习倒划,侧划,等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让我都充满挑战,充满了好奇,在朱建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技术也不断的提高,不知不觉中,与其结缘已经三年,时光飞逝,虽然技术上说我们或许好点,也不再陌生这玩意,但这毕竟是体力活啊!想想这几年下来的日子,感慨良多啊,体力缺越来越差,这就是我们的大学日子造成这无言的结局,老师最担心的不是我们的技术不到家,而是体力能不能跟的上他布置少量的训练量,惭愧啊!

水上运动给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是充满好奇的,它不像陆地上跑跑跳跳,充满了未知性与趣味性,只要好好的发掘你会越来越喜欢这项运动,随着水的浮力,在其中随波逐流也好,奋勇急进也好,都靠你的双手不停的摆弄船桨让自己到达想要的目的,有句话说的,一切靠双手,我发现划皮划艇在这里体现的相当彻底。最好我发现一个事实,我已经爱上了这个运动,不在成绩而言。

自己就是个舵手,想去哪就得靠自己怎么调整全身力量前进、前进、前进、、、、、、

09级旅游管理班

余晓艺

140904050130

第15篇:学陶之思

学陶之思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这些脍炙人口的陶氏名言至今仍在人们的耳畔回响,尽管陶先生已离开我们多年。但先生的音容笑貌、伟大人格、教育思想,至今仍给人以警醒和启迪。在此结合所学所思,浅谈以下内容。

一:学习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人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他结合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当时中国国情的实际情况,探寻出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而且本人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为了发展教育,以教育改变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得“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先生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可贵的是,先生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忘我奉献。

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事业不余遗力的奉献精神和伟大人格,不仅得到了众多国人的认同和敬仰,更是得到了众多国内外名人、革命先驱的高度评价。郭沫若曾说:“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董必武说:“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宋庆龄则评价陶先生为:“万世师表”;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泰戈尔评价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在《纪念陶行知博士》一文中说: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主席评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诸如此类的褒奖、肯定不胜枚举,而陶行知先生更是值得我们国人自豪的人民教育之魂。1994年,陶行知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凡此种种,无一不表现了陶行知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陶行知先生在世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处于积贫积弱、军阀混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使陶行知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并立志去改造。他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先生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他热切地希望祖国能够尽快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早日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为此,陶先生不停地奔走呼号、殚精竭力,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教育事业。陶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他一颗忧国忧民、对祖国和人民爱的深沉、爱的真切的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完全的奉献自己,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精神实在令人动容。

二: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说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陶先生的教育办学经历:

1917年,从美国回国,到南高师任教,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说,力谋教育改进”为宗旨,陶行知被聘为总干事。

1923年,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到南京、安庆、南昌、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 1932年,创办儿童科学通讯学校。10月1日在上海市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等,主张“以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1938年12月15日,在桂林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当选为理事长。

1939年7月20日,创办育才学校。

1941年4月,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要求大家做艰苦办学。并定4月6日为“育才兴字节”。9月,试验“育才幼年研究生制”,选拔了27名少年研究生进行专门培养。

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办学经历来看,这与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当前国际、国内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这就是教书育人、以育人为主。

先生一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教育理念。他对晓庄师范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先生在任何时候,都把道德的进步与学生学问的进步放在同等位置上的,从来没有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培养。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片面的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照本宣科,把学生当应试机器看待,唯分数论,忽略了学生创造力、道德和人格精神的培养,这不是与先生毕生追求的理念背道而驰吗?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检讨的。 在教育理念上先生提出: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你可要学做事,学做人,不要做书呆子。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做书呆子”。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短短的几句论述将教育的目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了出来:“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叫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农民教育,平民教育;同时也提倡人格教育,国防教育等等。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全面的、系统化的,但凡列举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几乎无所不包。因此毛泽东主席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毫不为过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先生的原因之一。

陶行知先生去世后,他“爱满天下”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的学生和朋友,被世人誉为“万世师表”、“人民导师”。 古代的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陶行知先生。我们为何要纪念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是为他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孜孜以求地为教育所作出的探索、奉献,更是为了追问,今天,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多少成为了现实?我们是否继承并发展了先生的精神、理念?

我们的时代、社会呼唤需要更多的陶行知先生!

10级机电工程系 陈伟涛

2012年6月8日

第16篇:论孔门之“学”

论孔门之学

书院在当代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决不仅仅是诵读经典、演习古代礼仪这么简单。现代学校教育推行的是为人之学,功利之学,受制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绝对支配。在民间创办书院,恢复书院讲学传统,其根本宗旨在于接续古人的学统,彻底实现由为人之学向为己之学的过渡,进而有效发挥国学安顿身心乃至化民成俗的作用。程子曰:“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学”既是入道门径,也是一以贯之的成德功夫,书院教师如何自修自学,如何开展讲学并引导学生自觉求学,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更需要回溯到宋明理学乃至先秦儒家经典中去寻找答案。

一、“学” 为孔门第一义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学” 为孔门第一义,“学”字几乎贯穿《论语》二十篇始终,孔子反复说“学”,就是要把“学”义讲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孔子论“学”即是论“性”。孔门之“学”,既不执于“有”,也不沦于“空”,而是执“有”“无”两端而用其“中”。“学”义不明,或“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此为逐物,或“非外而是内”,此为著空。“学”正是思孟学派心性论的源头,可以从“学”字入手领悟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

孔子为学问之道区分出几个层次: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即性而知之,不是生下来就全知全能,不需要学习就通晓宇宙人生的一切道理,而是“学”达到感而遂通、内外一如的纯熟境界。但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其实,“生知”与“学知”本来就

1

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孔子不说“生知”,而说“学知”,因为“生知”易凌空蹈虚,把修心养性落在“学”字上,学问才真切笃实。

孔子曰“下学而上达”“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而不思则罔”,似乎“学”只是成德功夫的一个环节。但孔子单独说一个“学”,或“好学”时,学而无所学,“学”的内涵就不同了,“学”乃一以贯之彻上彻下功夫。再如,“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以上诸章节孔子虽没有直接论及“学”,但从义理上体悟,均是论“学”箴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好学”不仅仅是对于学习的一种态度,而是学问功夫和人生境界。只有孔子与颜子才能达到“好学”的境界,《论语》中其他几处也出现“好学”一词,但涵义有所不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好学”处于“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之间。孔子好学,学而不厌;颜子好学,欲罢不能。“好学”则能学而无所学,颜子屡空,孔子“空空如也”。

以“不迁怒,不贰过”来界定“好学”的内涵,这是孔子论“学”义理最精微的一句,所谓颜子“具体而微”,正从“不迁怒,不贰过”体现出来。要从“不迁怒,不贰过”中读出《大学》格物功夫来。然而后人的注解均不得要旨,唯有阳明先生一语点破:“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传习录》77条记录阳明先生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对于理解《论语》此章有帮助。

问:“‘颜子没而圣学亡’,此语不能无疑”。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脉遂不尽传矣”。

2

阳明先生在《别湛甘泉序》中说“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不是凿空杜撰,正与孔子对鲁哀公说“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相印证。孔子在鲁哀公面前称赞颜子好学,其实是说给门下众弟子听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道其不行矣夫”,孔子不能以道济天下之民,只能寄希望于弟子把大中至正之道传承下去。“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心忧道学失传,这是对弟子们的鞭策。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许多弟子亲炙夫子多年,为什么颜子逝世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达到“好学”,可见“好学”之难能可贵。

二、孔子对子贡的数次点拨

对于“学”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学”,唯有颜子体会得真切笃实。子贡在孔门弟子中出类拔萃,孔子在晚年寄予厚望而加以谆谆教诲,但子贡对于“学”自始至终也没弄明白。

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说: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

孔子之时,佛、老空虚寂灭之说还没有盛行,学者之弊病在于追求博学多识,舍本而逐末,放溺其心而不知求。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贡心外求“仁”,仅从“博施”“济众”之“大”的角度来领会“仁”的内涵。孔子“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虽说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但仁民爱物的事业是从涵养此心而逐渐扩展出去的,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则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对子贡说“予一以贯之”,正是要端本澄源,纠正务外而遗内的倾向。

3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曾被孔子表扬“告诸往而知来者”,故这次在孔子面前称自己能“闻一知二”。但以“闻一知二”与“闻一知十”来区别自己与颜子之为学,对于“学”的理解还局限在博学多识上,没有领会孔子问话的意思。对于此章,阳明先生认为:“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孔子对子贡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找机会对子贡进行再次点拨,并且这一次是孔子现身说法。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多学而识之”与“一以贯之”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多学而识之”只是量上的积累,是支离无本之学。既然说“一以贯之”,贯则有所贯,有“多”才能以“一”贯之(一串铜钱,绳子为“一”,铜钱有多枚)。但“多”被“一”所统率,此“学”乃本末终始一贯,是集大成者,“多”不再是数量,而是“大”,《系辞》所谓“富有之谓大业”。 孟子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守约而施博”,即是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各篇章的编排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但如能领会各章义理,也可理清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显然是把“圣”等价于博学多能。子贡答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又”字说明子贡已把“圣”与“多能”区分开,可以断定此章记载太宰与子贡的对话,虽在《论语》中的编排在前,但在时间上发生在孔子与子贡关于“一以贯之”的对话之后。

孔子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见闻之知。但“道”在“器”中,德性之知同时也不离开见闻之知。孔子告诉颜子“克己复礼为仁”,为仁之目在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阳明先生曰:“主宰一正,则

4

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故把“非礼勿视”仅仅理解为不合乎礼仪的就不去看,还只是求仁的初级功夫。其实视听言动也是“仁”之全体大用的展现,“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中庸》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为达道之“用”。“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知“味”其实是知“道”。不仅耳闻目睹可以体现“仁”之流行发用,人之四体也是弘道的中介。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可见,子贡增加一个“又”字,相对太宰来说认识是更到位的。但也正因为加此“又”字,子贡把“圣”与“多能”区分开的同时,也把“下学”与“上达”割裂开,仍然没有领会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内涵。只有天命所赋之“一”与后天积学之“多”,而没有“贯”,“一”则落空,“多”则支离。正如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子贡不能理解“一”与“多”、“下学”与“上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固天纵之将圣”,意味着圣人是天生的,不是通过后天积学而至。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这段对话应该发生在颜子逝世后。孔子曾对颜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又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将颜子引为知己,希望颜子多提些问题,而对子贡说“莫我知也夫”。这其实也是对子贡进行开示,尤其是点出“下学而上达”,似乎是针对子贡割裂“圣”与“多能”而因病用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5

“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孔子之言为“作”,所言为“经”。子贡不能明白孔子之言,不能“述”,不能肩负传道弘道之重任,故孔子对子贡说“予欲无言”。孔子晚年与子贡最亲近,孔子逝世后,唯有子贡守丧六年,可见师生感情笃厚。子贡敬仰孔子,对于时人批评孔子,子贡总是予以坚决回击。但可惜的是,子贡始终没有领会“学” 字的内涵,辜负了孔子一片谆谆教诲之苦心。

三、子游与子夏之争

《论语·子张》篇记录孔子逝世之后孔门众弟子的言论,“学”义难明,弟子们对于如何教、如何学,已经产生了分歧。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认为“学”有本末之分,老师教授弟子应该引导他们专注根本,先立乎其大,故批评子夏的教学方式“抑末也,本之则无”。而子夏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弟子应该循循善诱,“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因而以“事有终始”来回应子游对其舍本逐末的指责。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夏这句话非常深刻,不论子夏教授弟子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但子夏对孔子的思想是有深刻领会的。如果仅从事情上去解读“卒”(终)、“始”,做事情有始有终,只要稍有毅力均可达到,难道这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样理解显然是肤浅的。“终”“始”是心性修养功夫,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

“诚者,物之终始”,“诚”即“不贰”,“诚”是物之“终”,也是物之“始”,故有“终”“始”之别,又“终”“始”不贰,正如《系辞》曰“一阴

6

一阳之谓道”,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有“终”“始”之别,才能有生成变化;“终”“始”不贰,才能生生不息,所谓“至诚无息”。对于子夏所言“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也应这么理解。

一般认为《大学》作者是曾子,曾子与子游、子夏均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对子游、子夏之言进行权衡折衷的意思。孔子反复强调“学”,但到底应如何“学”,有哪些环节,在为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本与末、终与始,这正是曾子作《大学》所要阐明的。

对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注解曰:“明德为本,新(亲)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曾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是对子游、子夏之教学主张进行折衷,而朱子说“本始所先,末终所后”,对本末、终始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且是错误的。

不能静态地看待“本”“末”之间的关系,如“明明德”与“亲民”,在“亲民”的过程中包涵着内外人我之间的转化,“本”转化“末”,“末”在不断归于“本”。“本”既作为发端处,是“始”,也更是行为的归宿,为“终”,孟子所谓“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唯有如此,“本”才是“一以贯之”。

通常说“万事开头难”,“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个“始”,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是“本”。如《礼记·经解》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而《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个“终”也是“本”。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从“始位”说“道”,“道”须臾不离,易知易行。“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这是从“终位”说“道”,道难知难行。

既然“终”“始”均是“本”,那么,什么是“末”?还没有被“一以贯之”之“一”所统率的“多”,即是“末”。“末”在“本”的统摄范围之外,如君子初立志为学,明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多”被“一”所贯穿,“末”就转化为“本”,就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再如“文王视民如伤”,这是文王尽性功夫,亲民对文王来说不再为“末”,而是“本”。

7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易经》以及其他诸经也反复说“终始”而不说“始终”,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说“始终”,就是一个外化的过程;说“终始”,则是内在的,本末、终始一以贯之。

鹅湖之会上朱子与陆象山之间发生“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可以看做子游与子夏之争的继续。“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陆象山批评朱子之学支离,正如子游批评子夏之门人小子“抑末也,本之则无”。

象山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发明本心,“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而读书穷理是次要的,为“末”,不是成圣成贤的必由途径。一般认为,朱子“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象山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如果这样理解朱陆之争,则二人之学不可能会通归一,并且割裂了“本”与“末”、“先”与“后”,没有领会本末终始之间的辩证关系。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功夫修养确实有先后次第,但不是先学支末细节,而后返本守约,不是先“道问学”,而后“尊德性”。须知,博学多识不一定能成就德性,往往是“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一定要认识到“本”是贯穿于先后始终的,君子之学在起点上也要“先立乎其大”。有学生就荀子性恶说问朱子:“或言性,谓荀卿亦是教人践履”。朱子答曰:“须是有是物而后可践履,今于头段处既错,又如何践履”?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点出“格物”,直承孔子之“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不穷理不足以尽其性,这体现出儒家心性修养功夫的笃实,不会凌空蹈虚。

但须注意,《大学》虽在文字表述上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好像是先格物致知,而后诚意正心,其实不然。正如阳明先生所言:“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格物)工夫始有下落”,才能避免格物致知“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阳明以致良知来解《大学》致知,也是此意。阳明也强调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但事物不在心外,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故格物功夫由心体发出,又返回心体,本末终始一贯。

8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向心性上“反”,陆象山所谓“发明本心”。但“万物皆备于我”,反求诸己,格物工夫即包涵在其中,一致自然百虑。

阳明先生主张在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这是格物工夫,但“物”不在心外,意之所在必有其物,故格物致知本身即是诚意正心工夫。“格物”虽是八条目之始,但《大学》传文没有解释“格物致知”的文字,因为格物不过是“诚意的工夫”。

总之,向自性上“反”,与涵养心体并不断向外扩充,只是修养功夫的一体两面,叙述的角度不同。修养功夫纯熟后,打通内外物我,以至于“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9

第17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而知之(天津卷)

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___而知之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第18篇:五十岁生日的人生情怀而知天命

五十岁生日的人生情怀而知天命!

生日之际,心里最最要感谢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然还要感谢亲朋好友的生日祝福,让我突然力量无穷,连想到圣人所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早年读这些句子并不注意,现在进入老人行列了,特别注意了,觉得挺有意思。

三十而立,就像房子刚立了个架子,有了做人的轮廓;四十而不惑,这个世界诱惑人的地方确实太多了,当你不在意的时候,日子就这么箭一样的过去了,等你上了点年龄,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把许多美好的时光都混过去了,于是,四十岁才知道人有所惑,有所不惑,再也不想在这个高惑的世界,被浮光掠影遮闭了自己的心灵。

这便又到了五十,五十的脚步最快,真是匆匆又匆匆,它不管你懂事不懂事,知天命不知天命,就悄悄的从你的鬓角里、头发里、皱纹里冒了出来,你不敢再照镜子了,不知道那里面的“怪物”,是不是你自己。这时候不知天命就不行了,反正天命一直跟着你,你不知天知,天不知地知,于是,你敢说大话了,敢说自己懂了一点天意,健康的活着,就是天意! 五十岁的人,应付果断,工作也习惯成自然。早上能按时起床,服饰上常常不修边幅,极度恋家,会为家庭付出一切。那情绪里透出真情,觉得随着这一年的过去,判断能力强了,

修养素质高了,家庭生活好了,面对今天,更知道加倍珍惜,回首昨天,问心无愧!

五十岁的人,往往会变得非常现实,以往那种心高气盛的狂劲像退潮的海浪,一下子全部回归了大海,变得能忍,不再为吃亏受挫而暴怒失眠,懂得了生活的苦辣酸甜,知道什么是该珍借的,什么是该放弃的,懂得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的多重责任。已修炼到大肚能容天下事,终于成熟了。

五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收获季节和事业的鼎盛时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曾经历过人生诸多风浪的不惑之年的人,办起事来沉稳而厉害,变得不再迷信高人和权威,发现人跟人其实都差不多,指高气昂的人未必都是真人,好多赫赫的业绩是用声势造出来的,好多糟糕的事情也是这个年龄的人酿造的。

五十岁的人,人生的道路已经走过了一半,以后说真话的时间的确很有限了,身体的各个系统开始老化,反应虽不迟钝,肌肉却逐渐变松,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朋友之间彼此多了些善意的关爱,虽不明里与人较真,心里却暗藏计谋,厉害着呢!是最具有人格魅力的时段,是人世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依然保持那份美丽而芬芳别人!

但人不到五十,眼睛总像被什么东西遮盖着,看不见真的,找不见善的,便常说这个世界变丑了,发些莫名其妙的牢骚,惹得周围的人和事都蒙上了一层阴影,社会似乎找不见光明

了。总认为昨天比今天好,总感觉过去总有机会,而现在机会都被聪明人发现完了,于是财富、成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穷人也就找到了仇富的理由和贫穷的依据,我辈只好与财富隔岸而居了。

我不是圣人,我亦不是常人,我是谁?我是健康人,我从一岁来,我让生命乐活到百岁哪里去!不管何时,多大年纪,你的名誉、地位、财富有多富足、多么的令人向往,能力有多么超凡,都要慢慢地正视现状,只要有社会分工的存在,就会有物质生活的差距,何况人本身就是很有个性的、思想很强的动物,他们或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贪婪、自私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

不要再去理会过去失败和世间的浮华,开始关注爱、健康、自然会带给我们的无限的幸福。生命健康,生存放心,生活安心,无论时空如何转变,无论面容怎么改变,你仍然是你,仍然是那个会发出永恒微笑的你,这一点,永远也不会改变!

第19篇:仓廪实而知礼节 正方四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论述,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在本场辩论中所犯的几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说(仓廪实是一个状态),可见并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物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仓廪实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引申到今天就是物质文明建设。而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我们才能谈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

二、对方辩友说当今社会存在许多道德沦丧的现象是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做的不好引起的,显然对方辩友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根本原因。我们说人都是有私欲的,因为这样才会做出(老太太、小女孩没人救),但这些都与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不是不想救,而是不敢救,救了怕惹麻烦,引起经济纠纷。究其根本还是社会经济状况普遍不高,是仓廪不实。

第三、对方辩友认为现在社会世风日下,但我想说的是现在我们更加关注这些道德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自我的反省,是道德水平提升的表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我方的主要观点。

第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仓廪实而知礼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知礼节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原始社会时,个人只有解决了温饱,才会和他人进行社交活动,由此就产生了礼仪。况且,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内容是多变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状况,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只有立足于客观的经济状况,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精神文明发展方向,正如我们现在迈入小康社会,而反思过去的发展手段有些是错误的,于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都是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产生的指导反作用。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主次颠倒。

第二、从事实角度看,仓廪实和知礼节都是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都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难免会产生私欲,而物质文明建设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的私欲。况且,对于某些事情而言,人们不是不知,而是不为。这主要还是因为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达不到人民的满意程度,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其本质上还是一个仓廪不实的问题。而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状况的高度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平。

第三、从逻辑辩证角度看,知礼节和仓廪实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其中,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物质文明不仅影响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也制约着社会主义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对空”的,它需要专门的建设和投入,这就要以物质成果为基础和保证。发达的物质文明建设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说服力。

通过今天这场有意义的辩论,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统一的,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它们对当代的社会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吧!谢谢!

第20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对我校新课改的随想感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时,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论断,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时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所以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管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个人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反观当下学校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一位一线青年教师,我个人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疲于教,学生厌倦学。教和学一直以来就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难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各地的学校都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新模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近几年,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校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刚开始,我们采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只要是新模式统统拿来,但是学来的新模式却如同一潭死水,只能暂时缓解鱼儿的饥渴。怎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呢?在尹校长的带领下,教研室又组织我校教师分批赴各个课改名校学习新课改模式。这次的学习培训不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更注重总结、反思和创新。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实践、总结、反思和创新,在课改攻关小组辛勤工作的基础上,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的新课改模式——“二六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就是解决我校教师“倦教”和学生“厌学“的活水源头。

。第一个“二”指的是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要结合课标,分析学情,完成导学设计。学生课前准备要参照课本,借助网络,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六”指的是六个环节,包括自主学习、疑点收集、合作交流、展示反馈、导图构建和分层训练。此六环节为母模式,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生成子模式,如自主课、展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学习者、参与者、受益者,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第二个“二”指的是教师课后反思和学生课后反思。反思时可以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反思,如教师可以反思导学设计是否充分、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法学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等。学生重在反思学习收获、教训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内容。

1 我校“二六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建立在“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基础上,以“一案一卡”(教师操作案和学生操作卡)为载体,充分突显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新课改理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二六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教师提供了走出传统教学困境的方法和形式,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认为我校“二六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既是促进个人成长的新机遇,更是对我们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及课堂组织等的新考验。

对于在课堂上实行新课改教学模式而言,不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在不熟悉、不适应它的时候,都是排斥的态度。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说过:改变是痛苦的,不改变是更加更加痛苦的。要改变已经扎根的传统教育思想,就犹如挖掉一棵大树的根。但是如果不从跟不上传统教育的固有思想,那么教育这棵大树就无法枝繁叶茂。因此,我对于我校新课改的首要认识就是“改变”。首先,该变自己。改变自己固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自己僵化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次,改变学生。改变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学习观念;改变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这段改变的过程中,我是痛苦的,学生也是痛苦的。还记得,第一次采用“二六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时,备一节课的时间变成了原来的2倍甚至3倍,所以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已经让我精疲力尽。精心准备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却无法接受。由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已经习惯老师说一记一的模式,整堂课下来,学会的学生寥寥无几。与此同时,随堂听课的家长也对我的课堂产生了质疑。就在即将要放弃的时候,我想到了高考冲刺时班主任说过的一句话: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于是,在集体备课时,在课改推进会上,我不断地“拜师求教”,汲取学习其他课改教师的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教学,对于新教学模式,我由原来的困惑变成了得心应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质疑展示,家长也由原来的怀疑变成了肯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当今教师的职责吧。终于,遮挡在我眼前的那团迷雾逐渐消失了,我相信,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然,眼前的迷雾暂时褪去了,但是我知道课改这条路还很长很长,前路漫漫,坎坷重重,这仅仅才是开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借助我校课改之风,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课堂改革是一首内涵丰富的无题诗,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其中的内涵。课堂改革永远在路上。“身体或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而作为一名一线青年教师,我会把理念化为行动,跟随着新课改的开拓者和领路人走在课堂改革的光明大道上。

2018

3

教师:委雅飞 年5月

学而知之
《学而知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