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国家十三五规划全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5 09:05:1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国家涂料十三五规划

1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的预测目标

1.1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建议稿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三五”期间,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满足国内各行业、民众对涂料的需求,完成“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任务,保障国家重大专项对高性能、特种功能性涂料需求,涂料行业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完成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涂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涂料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涂料企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涂料行业就是要按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做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优势发展、绿色发展。

1.2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预测的总体目标

1.2.1涂料

1.2.1.1涂料产量及目标产值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底线6.5%左右。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值预计增长到5600亿元左右;产量按年均5%增长计算,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量预计增长到2200万吨左右。

1.2.1.2结构调整目标

产品结构。到2020年,性价比优良、环境友好的涂料品种占涂料总产量的57%。

企业规模化。到20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20家。前50家涂料生产企业的涂料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涂料企业集团。

1.2.2颜料

1.2.2.1钛白粉

产量。“十三五”期间预测钛白粉产量年增长5%。据此预估,钛白粉产量将由2014年的24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30万吨。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方向鼓励发展单线产能3万t/a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淘汰单线产能小于2万t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钛白粉行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重点造就硫酸法年产3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氯化法年产1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培养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中国成为钛白粉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2氧化铁颜料

产量。预计氧化铁颜料产量将由2014年的6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80万吨。

产业布局调整重点方向和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氧化铁颜料行业必须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通过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行业集中度较“十二五”末提高15%。

2 涂料行业“十三五”期间应重点研发的项目

2.1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性的研发项目建议

2.1.1应用基础研究

“十三五”期间,我国涂料行业的基础研究要在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新型原材料、先进装备与自动化技术、涂层评估技术等领域,增强已有优势,培植新优势,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使涂料行业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

重点围绕涂料配方设计理论、涂料成膜机理及成膜动力学、涂料流变行为、涂料保护机理、涂料功能特性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对新型树脂、功能颜填料、环境友好多功能型助剂等原材料进行全新系统理论研究,以指导涂料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

主要的涂料基础理论研究如下:

(1)水性工业涂料的研究。包括防腐、汽车、船舶、木器、钢结构等水性工业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有水性涂料的抗性与成膜物结构关系、成膜机理、颜料分散机理、涂膜流动及流平等机理;还要特别关注有助于提高水性涂料性能的机理,如水性防腐涂料的防闪锈、提高早期耐水性机理,水性木器涂料的防胀筋机理,水性汽车涂料实现紧凑涂装工艺的机理。

(2)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包括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紫外光固化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色漆化新固化机理研究。

(3)无溶剂及超高固体分涂料的研究,特别是流变行为和成膜动力学研究。

(4)新型功能填料和新型助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在严苛应用环境下的涂料防护机理研究。

(6)涂料人工老化及天然曝晒相关性研究。

2.1.3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

党的十八大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最近国家层面又提出“互联网+”、“工业4.0”,在涂料生产和施工技术方面引入这些创新思维、采用现代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清洁制造、机器人涂装,推动涂料装备的产业升级。

(1)开展涂料密闭型清洁生产线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减少粉尘、废气和废渣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清洗用水或溶剂的使用,同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具体技术包括:密闭式破包机的研发和应用、密闭式粉料贮存与投放的普及、密闭式固定型生产罐的普及、带盖的落地式分散机和移动式生产罐配套罐盖的强制实施、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用过滤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粉尘回收和废气、废水处理装置的强制推行、自动化生产罐清洗设备研发和应用、废水与废溶剂回收利用装置的普及等。

(2)开展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线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各工艺模块的衔接和一体化工艺的实现:提高落地分散机、生产罐、研磨机、包装机、反应釜等单体设备的质量和自动化程度,减少对人的依赖,提高综合使用效率;多套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实施,并配套完善的联锁装置;针对主要生产设备,结合清洁化、自动化及安全性要求,制定新的行业标准。

(3)开展自动化高效率低污染环保涂装线技术研究。通过涂装设备、涂装工艺和涂装流程的技术提升,提高涂料的使用效率、降低稀释剂的使用量、提高涂膜的质量,最终实现减少VOC排放。积极开展机器人涂装、水性自动静电涂装、热喷涂自动涂装等高效环保涂装工艺的研究。

2.1.4涂层体系性能评价技术

大力开发“现场涂层性能检测技术”、在线检测技术,让涂料使用者清楚了解所使用产品的优劣,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同时这一举措还能规范施工行为,监督施工质量。

建立涂料行业的LCA(LifeCycleAement,生命周期评价)评估体系,评价整个涂层保护周期内对环境的综合影响。该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促进涂料行业的绿色发展。

2.2主要涂料、颜料研发项目

“十三五”期间涂料行业应用基础理论性研究及通用性研究的建议项目已列在附件1中,本部分列出各工业涂料部门“个性化”重点项目的建议。

2.2.1汽车涂料

汽车产量在新的5年里将进入新常态增长。如前所述,汽车涂料在“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是重点研发水性、高固体分、粉末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紧凑施工工艺,基本实现全行业的产品升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重点研发项目:

(1)能与硅烷/锆盐前处理材料相配套的、无重金属、高泳透力、高平滑性阴极电泳漆;

(2)水性/高固体分汽车涂料及紧凑涂装工艺:水性/高固体分中涂、水性免中涂体系,水性/高固体分底色漆(basecoat),高固体分清漆(1K和2K),水性修补漆及其涂装工艺;新能源汽车的非金属材料涂料和汽车的轻量化要求的涂料;

(3)开发具有特殊效应的面漆。包括开发具有无光/亚光(mattcolor)、抗划伤/自修复(selfhealing)、自清洁(不沾灰尘)、变化闪耀感(flip-flopeffect)、深厚立体感(deepfeeling)等特性面漆;

(4)加速国外技术深度国产化;新的节能降耗减排高效的涂装技术。

2.2.2建筑涂料

2015年,全国住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8%,但库存量仍很大,住房“去库存”是“十三五”前期的重要任务,这决定新开工住宅面积增长速度放缓;但城镇化和日益剧增的旧房翻新工程为建筑涂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增速预计在6%左右,其总量仍将占涂料总量的1/3以上。因此,建筑涂料的科技进步对涂料行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多彩涂料的稳定化及大生产工艺改进,重点解决涂料贮存、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大面积施工外观的一致性问题。

(2)红外强反射颜填料研究及长效彩色太阳热反射涂料的制备,重点是涂料具备强红外反射特性,并能够长期保持太阳光反射性能。

(3)长寿命外墙涂料及外墙外保温配套体系和工艺技术研究。通过改善对外墙外保温和基材的适应性和各涂层材料的匹配性,解决开裂、剥落等问题,这是实现长寿命的重要基础;高耐候外墙涂料的实现主要是解决高耐候性树脂(自交联、有机无机杂化、水性氟碳)及高耐候颜填料问题(颜料成分及结构、包膜技术)。

(4)改善环境的抗菌、光催化、自清洁等功能涂料研究,重点解决涂料的环保性和持续性。开发高性能和功能型的无机干粉建筑涂料。

(5)开发兼具环境友好性、装饰性、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内墙艺术涂料。

(6)旧墙翻新涂料及涂装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涂料对旧基面和旧涂层的容忍性和适应性,以及涂料的易施工特性。

(7)开发力学性能好、防火时效长的超薄型高性能防火涂料。

2.2.3木器涂料

2014年木器涂料产量已超110万吨,作为重要的涂料品种,涉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出口需要。预计“十三五”期间木器涂料产量会以6%左右速度增长,但对涂料质量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重点研发项目:

(1)进一步开展水性木器涂料及涂装工艺研究,重点解决底漆的封闭防胀筋问题以及水性涂料流平、丰满度等外观问题;推进UV涂料、高固体分PU涂料、水性UV涂料、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粉末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木器涂料及关键原材料(如树脂等)的开发及应用。

(2)转变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涂料销售到涂料涂装一体化服务转变,重视涂装工艺的合理性及创新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套的涂装解决方案。与家具协会联合制定相应的木器涂料涂装规范。

(3)重视涂装工艺自动化应用及VOC过程控制。推进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促进机器人涂装、静电喷涂涂装、UV涂装等生产线的发展。重视漆雾回收再利用系统的应用。

(4)突破水性涂料涂装干燥工艺技术壁垒,增强普遍适用性并降低成本。在溶剂型木器涂料的应用中提倡合理使用干燥设备,在水性木器涂料的应用中必须配备合理的烘干与空气温度、湿度控制设备;推动微波、红外线(IR)、UV辐射(UV-LED)等先进的干燥、固化设备的发展及应用。

(5)人才培养与储备。重视对涂料生产厂、家具生产厂、室内装修等相关人员关于木器涂料与涂装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2.4船舶涂料

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航运业不景气,造成造船量波动较大,导致船舶涂料用量随之波动,加剧船舶涂料企业间竞争。未来5年,船舶涂料的产量仍将保持周期性变化,销量在35万吨上下大幅波动。总量将低于“十二五”期间水平。

国际上船舶涂料标准不断提升;涂料产品降低VOC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涂料消费税和涂装排污费将对船舶涂料行业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原材料价格可能要反弹,企业利润压力增大。溶剂型产品依然占据主要比例,外资企业已是高固体分、低VOC占主流;国内船舶涂料企业环境友好型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国内企业售后服务环节较为薄弱,阻碍了产品的推广使用。高端船舶涂料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应对竞争,国内企业应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整合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开发绿色、节能、环境友好型船舶涂料及配套产品,积极应对与船舶涂料相关的国际新标准、新规范,加强船舶涂料研究人员和涂装施工人员的培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船舶有民用和军用之分,军舰用涂料一般比民用船舶涂料要求高,“十三五”船舶涂料放在特种功能型涂料部分叙述。

2.2.5集装箱涂料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集装箱涂料市场由称为主要供应商的中远关西、中涂、海虹老人、金刚化学4家瓜分。“十二五”期间,新兴涂料供应商异军突起,包括SKS、Valspar、MEGA、PPG等国外供应商,以及三蝶、宝骏、德威等国内供应商,但主要供应商因其产品稳定的质量和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中远关西与中涂仍占据55%,其他各公司合计占45%,其中新兴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3%~15%。

“十三五”期间集装箱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大力发展高固体分和水性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在集装箱上应用,是环保政策和集装箱行业发展的要求。

(2)修箱产业将成为行业新亮点,易清洁、耐磨、耐介质性好的特殊性能涂料需求量大。在“一带一路”大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内贸箱,尤其是铁路箱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在300万TEU左右。逐步增长的内贸将成为造箱行业新增长极,将带动集装箱涂料行业健康发展。涂料企业要适应集装箱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涂料新产品。

2.2.6防腐涂料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发展重点是围绕高铁装备、海洋工程、铁路与公路桥梁及大型钢构、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重防腐保护,开展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继续开发水性化、高固体分化、无溶剂化绿色环境友好型防腐涂料,特别是针对包括船舶、集装箱、高端装备等诸多防腐领域,从涂料产品、涂料装备、涂料工艺总体考虑研发低污染、低排放的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绿色环境友好型长效防腐涂料及涂层体系方案,延长涂料维修重涂周期,减少防腐涂料全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推进防腐涂料涂装的节能减排,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功能化重防腐涂料,如低表面处理涂料、纳米改性涂料、耐温耐湿涂料、聚苯胺涂料、石墨烯涂料等新型重防腐涂料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车间底漆及工艺性能研究。关键解决与现有溶剂型车间底漆生产线的工艺适应性问题。

(2)水性防腐涂料研究。重点开发水性环氧、水性丙烯酸、水性聚氨酯、水性醇酸及改性等产品,自主研发树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防闪锈、早期耐水性以及施工工艺性能等问题,开发适合较严重腐蚀环境下长寿命水性防腐涂层配套体系。

(3)高固体分、无溶剂涂料研究。包括酚醛环氧树脂及活性稀释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施工工艺性能及固化性能;高固体分醇酸、改性醇酸、采用可再生原料制备的醇酸树脂等醇酸涂料的研究。重点解决水性醇酸涂料的贮存稳定性及施工干性等问题。

(4)聚硅氧烷工程涂料研究。自主研发树脂,重点特性是低VOC、高耐候、不含游离异氰酸酯,同时解决好涂料的施工工艺性能。

(5)低表面处理防腐涂料研究,关键是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备的涂料在低表面处理的条件下获得较高性能。

(6)高性能功能涂料,如聚苯胺、石墨烯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关键是解决分散性问题和合理的性价比;微胶囊及相变材料在自修复防腐涂料中的推广应用。

2.2.7卷材涂料

目前国内彩钢板市场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生产线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建筑仍是其主要用户。高档的彩钢板越来越受建材市场重视,家电用彩钢板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市场巨大,并且赋予了新的功能,如抗菌表面。功能型彩板市场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比如:抗静电、导电、冷屋顶等彩板也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卷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水性、高固体分、UV、粉末等绿色环境友好型涂料;

(2)发展氟碳涂料、高耐候聚酯涂料、有机硅改性聚酯涂料;

(3)开发功能型卷材涂料,包括自洁型涂料、冷屋顶彩色涂料、导电涂料、抗菌涂料;

(4)发展装饰型面漆,以及无重金属环境友好型底漆;

(5)在大力发展建筑用绿色环境友好型高耐候卷材涂料的同时,加大家电用高档卷材涂料的开发力度。

2.2.8特种功能性涂料

“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船舶、核工业、电子科技几大军事工业领域开发适应现代军事装备的高性能特种涂料,满足我国军队现代化的需要。重点解决涂料的长效性、功能性和安全可靠性。

“十三五”期间特种功能性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新型战机用高性能蒙皮涂料及水性内舱涂料;

(2)开发航空母舰、新型军舰用高性能低污染防腐涂料及长效防腐涂层体系,长效低风险防污涂料;

(3)开发适合多种基材(包括铝、不锈钢、铜、镀锌件、复合材料等)通用型底漆及不含重金属的高性能防腐底漆;

(4)开发核潜艇、飞机用高性能隐身涂料;

(5)开发新型航空发动机用耐高温涂料;

(6)开发水性航天火箭涂料、卫星热控涂料;

(7)开发高性能的水性伪装涂料;

(8)开发高性能抗划伤自修复涂料。

2.2.9粉末涂料

“十三五”期间粉末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高性能粉末涂料,如高耐候环境友好型聚酯粉末涂料、高耐久氟碳粉末涂料,高剥离强度、高防腐性能环氧粉末涂料等;

(2)适合新应用的粉末涂料及涂装工艺,如汽车、彩板和某些防腐构件等领域;

(3)解决粉末涂料薄涂的涂装工艺及涂膜流平性与外观问题、粉末涂料换色难等关键技术难题。

3 “十三五”涂料科技管理发展规划

3.1多出科研创新成果是“十三五”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

3.1.1指导思想

3.1.1.1适应行业新常态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转型、优化行业结构、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涂料行业也体现出新常态特征:增长速度放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严重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涂料行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石化行业规划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涂料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涂料行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涂料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3.1.1.2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涂料行业发展虽然面临较严峻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机遇。

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对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全社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创新氛围,对涂料行业实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供了良好环境。

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四化+绿色化”、“互联网+”、“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给涂料行业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条件,紧跟国家战略导向与发展重点,更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涂料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型升级为涂料发展提供新契机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涂料配合,涂料如能协同发展,将为涂料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增长引擎减速或萎缩,要恢复与振兴是长期过程;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医疗、新能源及环保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高速发展。要跟踪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要特别关注新经济发展需要带来的商机。

3.1.2突破一些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

前面已提出“十三五”科研发展建议项目,有应用基础理论性项目(包括应用性研究、新型原材料、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有汽车、建筑、海洋、防腐、木器、卷材、集装箱、粉末、军工等涂料和颜料与助剂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均有关键技术等待突破。在“十三五”期间,对上述重点项目要努力攻克其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要改变在高端涂料市场和高档助剂市场国内企业不占竞争优势的被动局面。特别要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关键,如水性涂料树脂、高固体分涂料树脂的技术关键,达到性价比优越、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对降低涂料中VOC意义重大。

力争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的国家级奖3~5项;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技术发明专利100项以上;并要有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要加强品牌建设,“十三五”期间要涌现出5~10个国内外涂料市场承认的涂料知名品牌。

通过“十三五”科技发展,我国向世界涂料强国将迈进一大步!

3.2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大中型涂料企业要逐步形成“领军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较完善人才体系的科研创新队伍,以保证科技创新的活力,真正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

为配合与支持涂料企业科研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建设好全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十三五”期间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涂料专业本科毕业生600人以上,每个毕业生除获得本科毕业证外,还要获得职业技能(中、高级工)证;正式培养一批创新意识高、解决实际能力强的涂料研究生15人以上。在培养人才基地争取建设一个涂料博士点,开始培养涂料博士和涂料行业科研领军人才。开办不同类型培训班,根据行业需要,每年培训100~200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涂料行业先进职业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级工要达到1000人以上,技师10名以上。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合办的“高级人才研修班”争取每年举办一届,提高涂料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使国际交流与技术培训常态化。

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和部委级技术开发中心是培养涂料科研领军人才的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博士后工作站。在“十三五”期间,每个博士后工作站要争取培养1~2名本企业涂料科研的领军人才,从中“脱颖”出能引领涂料行业科技发展的领跑者。

3.3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投入

建设一批精干有效的创新平台抓好大中型企业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涂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巩固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十三五”期间争取晋级几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使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显著成果。

涂料行业已建成9个院士工作站和2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是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尤其是整个行业缺乏系统规划,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机制;一些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的建立,更多是为了提高本企业声誉,并没有形成企业有效的创新平台,以取得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效果。

“十三五”期间,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在行业的整体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定性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涂装工艺研究等几个层面,建设不同侧重点、不同层级的创新平台。要按细分行业成立一些研发中心,避免同类研发中心重复建设,造成创新资源浪费。对于涂料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一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应该成立几个科技龙头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研究院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平台,关键是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技术开发型创新平台,由涂料生产龙头企业主导,涂装单位和用户单位共同参与,侧重点在于应用,在于产业化。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联合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类技术开发中心和各种创新平台,定期组织技术信息和学术交流,促进业内技术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还应组织评选优秀创新人才和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并加以奖励,促进各工作站和技术中心做大做强。

加大科研投入到2020年,大中型涂料企业研发投入(包括争取的国家投入)应达到其销售收入的2%~3%。“十三五”期间业内至少要有20~30家大中型企业(如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等企业)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业内起技术创新带头作用,真正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3.4建立和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建设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形成选拔人才、考核人才、激励人才等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创新,激励成才。营造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建立“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行业要解决的大项目,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形成一吸引优秀人才的技术创新环境。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合作,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成果评奖,设立成果奖励基金,并与晋升职务和职称挂钩。对申请的专利也要采取同样的办法奖励。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将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定及职业技能评定工作。大中型涂料企业应成立本单位的技术职称评委会,助理工程师自评后送中国涂料工业协会评委会备案发证,中高级职称企业评委会初评后进行推荐。

4 “十三五”涂料行业环保发展规划

4.1坚决贯彻国家有关“十三五”环保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我国在2030年左右要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的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要在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指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系列环保法规,已如前述。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目录中环保、资源规划相关信息,涂料、涂料助剂、涂料颜料行业也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发展规划。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深化行业准入机制研究;

(2)节能减排;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发展,节约资源;

(4)完善环保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5)完善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涂料及相关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保问题主要有:VOC排放、三废超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等。

4.2VOC防治规划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受雾霾影响日益加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为标志,从国家层面正式将VOC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日程;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VOC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一起列为了三区十群的防控重点,把开展VOC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了重点防治任务;2015年2月1日起将涂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畴,对施工状态下VOC含量低于420g/L(含)的涂料免征消费税。

目前,在我国涂料总产量中,溶剂型涂料占49%左右,其余为水性、粉末、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溶剂型涂料比例大(美国溶剂型涂料占30%左右,日本是35%~40%,德国是20%),产生的VOC比例偏高,国内大多数涂料缺少VOC限值标准,已有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宽松。

改革开放以来36年(1978-2014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每年约增加1.2%,“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增速力争增加1倍,到2020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从目前51%争取达到57%。

各细分领域的VOC减排规划建议如下:

4.2.1汽车涂料与涂装

针对配套产品升级任务及旧线改造问题,做以下规划建议:

(1)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逐步淘汰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汽车原厂漆,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汽车修补漆应用,鼓励水性、高固体分等替代型环境友好型涂料应用新建汽车线必须为低VOC涂料涂装线。

(2)改建。针对已预留使用水性涂料的涂装线,应按期完成旧线改造,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末端治理,达到VOC减排与节能降耗并行目的;对未预留水性线的3C2B涂装线,应做好逐步改建规划,一方面可考虑改建为高固体分溶剂型3C1B工艺,降低改建费用,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另一方面酌情建造更环保的水性涂装线。

(3)配套产品建议。乘用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中涂和底色漆全部水性化;货车、箱式货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漆,中涂实现水性化或采用高固体分、UV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

(4)涂装工艺改进。禁止使用涂料利用率低于60%的涂装工艺,推广机器人自动喷涂。

(5)VOC总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含)(非重点区域为80%以上)。

4.2.2船舶涂料与涂装

2014年全国船舶涂料供应量约为25000万L,约合32.5万吨,全年VOC排放约为20万吨。鉴于船舶涂装特殊性及功能性要求,削减VOC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从源头降低涂料VOC含量。

(1)源头控制。底漆固含量从72%提高到80%,VOC降低17.7%,施工同等膜厚,涂料用量可减少11%,总VOC的排放减少26%;无溶剂产品基本不含VOC;固含量相近的水性产品相比溶剂型产品,VOC的含量可以减少超过80%(表2-1)。该控制技术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需要花费时间研发新的配方,克服技术壁垒,通过相关测试;另一方面,涂料的成本一般会增加。

(2)完善环境友好产品配套体系。部分水性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粉末涂料等相关产品已经进入应用试验阶段,但配套产品缺失制约了体系产品应用发展,因此,产品开发的同时,应对配套产品开发给予更多关注。

(3)水性涂料产品技术突破:提升水性涂料性能,例如水性防腐底涂使用的水性环氧底漆,在水性底涂可靠性不足时,可考虑在水性中涂和面涂上多做技术攻关,弥补底涂性能不足。

(4)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生产应用,VOC超过500g/L或者稀释后VOC含量超过600g/L涂料应予以限制生产或逐步淘汰。

4.2.3钢结构涂料与涂装

钢结构涂装目前以人工喷涂方式为主,大型钢构件以高压无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小型构件以空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涂装生产线在车间内或露天施工方式均有,不管是何种施工方式,目前VOC均是无组织排放。

4.2.3.1开发低VOC钢结构防腐涂料,减少有机物挥发

(1)推广一批高固体分涂料,如高固体分环氧涂料、丙烯酸聚氨酯涂料、脂肪族聚脲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已经有高固体分产品推出,并在国内外已成功应用。

(2)应用一批成熟的水性涂料,如水性丙烯酸涂料、水性环氧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水性无机富锌涂料。虽已有产品应用案例,但受限于施工因素(冬季低温施工)及产品成本的影响而得不到大规模应用,可通过产品技术攻关与规范施工环节结合的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的应用份额。

(3)限制和淘汰一批涂料。溶剂型热塑丙烯酸、过氯乙烯、高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等涂料在施工时产生较多的VOC,同时这几种涂料在性能上已完全可以用其他高固体分涂料取代,建议给予限制或淘汰。

4.2.3.2提高涂层防腐质量降低涂层维修次数

钢结构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涂层寿命,因此在整个钢结构产品生命周期内,涂层要定期进行维修维护,而每多一次涂装维护就会多产生一次VOC释放,因此根据防腐时限要求针对性选用长效防腐涂料,可有效降低整个钢结构使用过程中的VOC排放。

4.2.3.3清洁、规范施工

推广采用高压无气喷涂、空气辅助无气喷涂、高压无气静电喷涂、热喷涂等高施工效率、低污染涂装技术,禁止在露天环境下采用高压空气喷涂工艺,降低漆雾产生,从而降低VOC排放;规范施工,提高基层涂料附着力,防止因基层涂料脱落造成的涂层维护,从而降低VOC排放。

在有条件车间作业环境中,应督促鼓励安装后端处理装置,通过燃烧、吸附、吸收等方法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溶剂进行回收处理达标后排放,降低污染。

4.2.4木器家具涂料与涂装

(1)突破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瓶颈。部分产品性能还不能达到溶剂型产品的要求,如丰满度较差、表面张力大、单组分涂膜强度低、封闭性较差、表层返修难、吸水胀筋等问题。部分缺点经过聚合工艺改进、分子结构设计、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纳米技术等手段已经得到改善,但在丰满度、表层返修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不足。

(2)政府采购应优先选择水性涂料涂装的家具。在各大政府采购项目,建议采购水性木器涂料涂装家具,给民众起到带头作用。

(3)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淘汰高VOC溶剂型硝基木器涂料等高污染产品;限制其他高VOC溶剂型木器涂料新线建设及生产规模,并逐步淘汰;鼓励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4)督促并鼓励木器家具涂装企业加装废气过程收集设备和末端处理设备。

4.2.5集装箱涂料与涂装

4.2.5.1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涂料,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集装箱涂料全面应用还尚需时日,需不断完善配套体系、降低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VOC含量、提升防腐性能和涂膜强度,同时还必须解决水性涂料冬季修补难题,使其更具广泛适用性。

(1)水性涂料在集装箱制造业已有一定应用,如水性PVDC底漆、水性丙烯酸内外用面漆双层配套体系,或是水性环氧富锌底漆、水性环氧中间漆、内面漆、水性丙烯酸外面漆三层配套体系,可有效降低VOC排放量85%。

发展瓶颈水性集装箱涂料的防腐性能与现有溶剂型涂料性能仍有一定差距,且因气温、湿度关系存在冬季修补难题,制约其推广应用。缺乏富锌底漆保护的双层防护体系,防腐能力暂还不能与三层体系相提并论,虽已有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研发成功,并实现了水性三层防护体系,但成本太高,且防腐性能也受到业界质疑,故在水性防腐涂料及配套产品技术攻关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成本在2012年,受成本问题制约,水性涂料体系单箱成本较溶剂型涂料高80~100美元,若无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产品成本,则成本将成为水性涂料推广的最大障碍。

(2)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现已开发了高固体分环氧中间漆和高固体分环氧内面漆,高固体分环氧富锌涂料仅完成试验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

4.2.5.2涂装工艺升级

采用车间底漆自动辊涂、整箱排喷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有效减少涂料用量,达到VOC减排目的。

4.2.6工程机械涂料与涂装

(1)降本提质。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激烈,降本保质是利益所驱,涂装方面自然就要求物美价廉,但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的材料成本与施工成本都偏高,因此,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降低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工程机械行业上的应用成本,打破其被动推广模式。

(2)增强表面适应性。工程机械钢板较厚,表面处理没有船舶、汽车制造要求高,故而表面处理在脱脂、磷化、化学残留、水膜等方面几乎都未做有效处置,因此需要涂料具有较高的表面适应性(如低表面处理涂料),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

(3)突破产品通用性。工程机械零件较多,涂装需要多类型涂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设计通用型防腐产品,可有效降低涂装成本和涂装难度。

(4)速干问题。水性涂料通常存在干燥速率较慢问题,提高水性涂料的干燥速率可有效打开水性涂料在工程机械涂装中推广被动的局面。

(5)开发修补专用涂料。原厂漆修补不便,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修补专用涂料,填补工程机械修补市场巨大缺口。

(6)清洁施工、高效喷涂。利用机器人喷涂、静电喷涂先进喷涂方式提高涂料利用率,降低VOC排放;减少溶剂使用量,回收清洗溶剂。

(7)督促安装涂装的末端处理设备,对废气做到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4.2.7彩钢(卷材)涂料与涂装

大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排放的VOC一般做到回收利用,但一些小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仍是无组织排放。就目前来说,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光固化涂料都是低VOC、甚至零VOC产品,这些品种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应用于彩钢板行业,除产品本身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外,主要原因还有现行涂板生产线不能完全满足使用以上品种涂料的条件,都要进行设备的改造。特别是光固化涂料,现在正在进入研发试验阶段,如果成功,将在节省烘烤能量的同时有效降低VOC排放。

(1)突破低VOC、零VOC涂料研发瓶颈。增强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彩钢(卷材)行业的涂装适用性,提高干燥速率、流平性、强度等性能,以便于机械快速辊涂和速干工艺。

(2)涂装过程管控。彩钢涂装生产线应安装废气收集处理装置以做到VOC达标排放。

4.2.8建筑涂料与涂装

国内建筑涂料中80%以上是水性乳胶漆,VOC含量不高。然而,其余20%仍为溶剂型建筑涂料,其VOC减排任务仍较重。因此,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建筑类涂料VOC含量限值及管控途径研究》,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十三五”期间,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国内在用建筑类涂料类型及使用情况的行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类涂料的污染特征;

(2)建立VOC含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国内在用主要类型的建筑类涂料组织实施VOC含量检测分析;

(3)筛选适合我国管理水平的VOC污染防治技术,编制建筑类涂料VOC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4)调研国外在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提出各类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制度。

4.4含铅与重金属涂料的替代目标

当前涂料中含铅及其他重金属成分的来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使用了含有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的原材料,如铝粉、锌粉、滑石粉、高岭土、硅藻土等填料中带有一定量的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

(2)使用了含铅的助剂,如以往使用羧酸铅催干剂、植物油制醇酸树脂的醇解催化剂黄丹等。

(3)使用含铅及其他重金属的颜填料,如以前使用红丹、黄丹、碱式硅酸铅白等,现仍在使用铅铬黄。

(4)使用含铬的表面钝化剂。

其中,(1)和(2)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只是要完善涂料限铅及重金属的有关政策标准,严格监督,可完全符合代铅等重金属标准;(3)中的红丹、黄丹完全取代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不存在问题,只需要严格监督;只是铅铬黄的替代,在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均有一定难度,“十三五”期间取代铅铬颜料要达到工业化推广的程度,建议引入激励政策机制,对于含铅涂料项目替代工作完成出色的单位,国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推进淘汰含铅涂料工作的进展;(4)中的金属涂装表面钝化处理取代含铬处理剂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关键在严格要求和积极推广。

5 “十三五”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化发展规划

5.1指导思想

(1)应以有利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涂料行业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围绕如何推动行业的产品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与行业技术发展相互衔接。针对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新产品、新技术,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阶段制定目标或限值。

(3)应针对细分领域特点。涂料产品分类众多,各细分领域情况迥异,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领域进行制修订,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对行业造成伤害。

5.2有关环保政策研究与贯彻执行

5.2.1工业涂装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为响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涂料与涂装行业VOC的治理精神,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将通过研究明确涂料和涂装行业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制定我国涂料与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主要政策思路为:在对涂料生产过程与产品进行优化的同时,严格控制下游涂装用户的VOC排放,借此倒逼涂料生产企业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将从微观技术和宏观调控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开展VOC排放规律分析、VOC排放量核算、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筛选、VOC减排潜力分析和VOC污染控制路线图构建等研究工作,明确工业涂装污染源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项目目标为:构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评估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分布特征;建立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技术库;编制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梳理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工业涂装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VOC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分析基于分阶段污染控制目标的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需求;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情景分析;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5.2.2逐步替代含铅涂料的政策研究

第三届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于2012年9月17-2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将削减全球含铅涂料作为会议议题之一。会后,国家工信部高度重视国内含铅涂料问题,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开发“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逐步淘汰含铅涂料”项目。此项目将于“十三五”期间启动并推进相关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加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我国含铅涂料基本情况的调查;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可行性替代技术的筛选、推广及示范工作等。

5.2.3《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继续每年一次的修订工作,其中涂料行业围绕行业VOC与重金属(重点为铅)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减排工作展开。虽然涂料中的VOC与重金属大部分是在涂装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但国家已经意识到降低涂料VOC与重金属含量并提高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成为从源头上控制涂料涂装行业VOC与重金属的有效手段,符合国家清洁生产理念并易于执行与监管。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管理办法》将颁布实施,其中明确“综合名录旨在为管理部门制定基于环境绩效的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提供明确的政策对象,为市场主体自觉加强污染防治、优化产品工艺结构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众参与环保、加强监督提供引导支持。支撑并推动国家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进程”。《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被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业给予更高的关注,并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相关产业、税收、贸易、金融等经济政策以及安全生产监管政策中得到广泛运用。

5.2.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按计划再次进行修订。其中,涂料与颜料行业修订的重点主要为两个方面:高固体分涂料与硫酸法钛白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鼓励类中包括“高固体分涂料”,限制类中包括“新建溶剂型涂料(不包括鼓励类的涂料品种和生产工艺)生产装置”。然而,目录中尚缺乏对于高固体分涂料的定义,故高固体分涂料的界定需在目录修订过程中明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限制类中包括“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然而,随着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已经逐步区分为清洁生产型与传统型。因此,“十三五”期间,在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逐步形成的基础上,计划对目录中硫酸法钛白粉进行区分,并进一步使清洁生产型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获得豁免。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的修订要求,重新修订涂料与颜料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

5.3涂料行业“十三五”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5.3.1环保标准

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十三五”期间发布,为强制性环保标准,对涂料生产企业的废水与废气排放进行规范。标准将规定涂料工业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适用于现有涂料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涂料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中的大部分VOC是在涂装环节排放的,故国家环保部对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立项。然而,由于涂装环节涉及众多下游行业且排放特征各异,制定统一标准难度较大。“十三五”期间,将先制定《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汽车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对家具与汽车行业涂装过程的VOC进行重点控制。

无机颜料的环保标准“十三五”期间,国家环保部将发布《无机颜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钛白粉、氧化铁、铬系颜料等无机颜料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限值进行强制性规定。“十三五”期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将原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钛白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氧化铁)》、《无机颜料(钛白粉)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等尚未发布的标准稿件合并,形成《无机颜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无机颜料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区分。

此外,国家环保部将于“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并发布《钛白粉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并发布《钛白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工信部将组织发布《钛白粉行业规范条件》。

5.3.2涂料产品标准

有关涂料中VOC排放的标准要求日严,将促进环境友好型涂料发展,其中高固体分涂料会发展较快,这个品种标准基本缺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汽车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陆续开展船舶、钢结构、桥梁、防腐等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标准制定。另外,高VOC的溶剂型UV固化涂料,已列为“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应制定溶剂型UV固化涂料标准,对其中VOC限值做出规定。另外,还可与家具协会、军工部门合作,开展相关标准制定的合作。

此外,“十三五”期间,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推荐第2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有20篇,共计80章。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发展理念

第五章发展主线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第三篇 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篇 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六篇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十一篇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

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篇 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十五篇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

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十六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第十七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七十一章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十二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十三章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第十八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七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十五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七十六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十九篇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七十七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七十八章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十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七十九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八十章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49351元(折合7924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

推荐第3篇:《“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围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信息化发展,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重组,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加快信息化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生态;加快信息化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的数字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生活新需求;加快信息化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统筹网上网下两个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本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是“十三五”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作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启了信息化发展新征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国信息化取得显著进步和成就。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宽带网络建设明显加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互联网用户、宽带接入用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覆盖全国所有乡镇,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商用全面铺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研发步入全球领先梯队,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在更大范围推广,宽带广播电视和有线无线卫星融合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亚太地区。

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集成电路实现28纳米(nm)工艺规模量产,设计水平迈向16/14nm。“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继“天河二号”后蝉联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迈向10.5代线。2015年,信息产业收入规模达到17.1万亿元,智能终端、通信设备等多个领域的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网信企业。

网络经济异军突起,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79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一。“互联网 ”蓬勃发展,信息消费大幅增长,产业互联网快速兴起,从零售、物流等领域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网络互联、信息互通、业务协同稳步推进。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社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网络富民、信息惠民、服务便民深入发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取得积极成效,互联网助推脱贫攻坚作用明显。大中小学各级教育机构初步实现网络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电子病历普及率大幅提升,远程会诊系统初具规模。医保、社保即时结算和跨区统筹取得新进展,截至2015年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8.84亿人。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网上生态持续向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初步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基本落实,网络安全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国民网络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网络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互联网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网信军民融合体系初步建立,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信息融合不断深化。网信军民融合顶层设计、战略统筹和宏观指导得到加强,实现了集中统一领导和决策,一批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落地实施。军民融合式网信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初步实现网络安全联防联控、网络舆情军地联合管控,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合用步伐加快。

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网信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成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中美互联网论坛、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网上丝绸之路论坛、中国—新加坡互联网论坛。数字经济合作成为多边、双边合作新亮点。一批网信企业加快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年增速持续保持在30%以上。

“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指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2015年

年均增长(%)

2015年

年均增长(%)

总体发展水平

标 1.信息化发展指数 >79

72.45

信息技术与产业(纳米)

32/28

28

2.集成电路芯片规模生产工艺

3.信息产业收入规模(万亿元)

17.1

13 信息基础设施

8.5

13.2

6.88

4.网民数量(亿)

8.5 5.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亿户)

>2.7

>15.7

2.1

10.1

>0.77

>103.6 6.光纤入户用户数(亿户) 1.2

126.8

38.0

20

38.0

4 7.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8.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14.9

4

14.9 (%)

80

〔55〕

53

〔28〕 9.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双向化率 10.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Tbps)

6.5

42.7

3.8

37.5 信息经济

11.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

>70

>6.08

70 6.08 12.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万亿元)

>18

>31.7

21.79

35.5 信息服务

13.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85

〔>15〕

90.8

〔20.8〕

70

〔30〕

76.8

〔36.8〕

50

〔25〕 14.地市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15.县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52.5

〔27.5〕

>70

〔>30〕

75

〔35〕

8 16.电子健康档案城乡居民覆盖率(%)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亿)

17.50.7

8.84

53.7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单位为百分点。

推荐第4篇: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08.1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医院增加到3966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6.0张。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完成6531.5万65岁以上老年人、2777.7万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任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41.87%和53.59%。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的效果。

中医药科研迈上新台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突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科研网络得到完善。45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教育模式得到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初显成效,中医专业学位独立设置,评选出第二届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成效显著,建成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56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药各层次培训基地1140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继续教育覆盖率显著提高。

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科普宣传4万余场,现场受益群众1700余万人次。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首次开展的中医健康素养普及率调查显示,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不断提升,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中药资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全面展开,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大宗、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2015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78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中药进出口额达到48.0亿美元。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民族医医院增加到253所。建成藏医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筛选推广140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基础数据库,国家集中整理出版150部民族医药文献,形成《全国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总目》,民族医药保护传承取得实效。

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引导消费。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初步形成服务新形态,“互联网+”催生服务模式创新,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深化重点区域和骨干企业(机构)建设。一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海外发展开辟新空间。推动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以我国联合马来西亚等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相继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中英经济财经对话框架,《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开展中非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正式定名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发布5项国际标准,ISO/TC215发布4项中医药国际技术规范。 中医药行风建设和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中医药系统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形成了从严从实的良好氛围。

(二)“十三五”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

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将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服务体系、模式和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基层发展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学术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中医药人员中医思维和人文素养尚需加强。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发展中医药的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勇攀医学高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创新,增强发展实力。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力量。统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协调发展,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特色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充分体现特色,全面继承发扬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提升。

——中医药发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带动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中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中医药发展更加包容开放。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中医药与多学科的合作日益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快速推进。中医药法律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行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每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医院,每个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促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达到20%。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儿科、精神(心理)科、妇科、外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地市级以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有条件的传染病院等其他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

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三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要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做好疑难复杂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加强专科专病防治网络建设,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支持形成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防治疾病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和条件建设,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信息化得到加强,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加强对口帮扶,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中医医院,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开展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试点。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及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同向、协作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地方开展不同层级的中西医临床协作培育工作,营造中西医深度融合氛围,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全国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强化院内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内涵。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发挥各自优势,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方法培训推广,提升基层运用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加强民族医医院内涵建设,支持民族医特色专科建设与发展。结合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建立并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执业准入及管理制度。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

(二)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到2020年,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负面清单制度和第三方认证,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模式。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全面深化继承研究。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系统整理发掘中医药古籍精华,研究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编纂《中华医藏》。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挖掘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加强中药验方收集、保存、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 推进理论与技术创新。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阐释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方法。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加强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形成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促进协同创新。建立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布局。实施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发展,引领中医药自主创新国际主导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开展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制度。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2020年,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达到10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获取学分达标率达到90%。

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

人才培养、聘用工作。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县。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

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着力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医药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各类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管理人才。

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工种),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推进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保障机制,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弘扬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丰富传播内容和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技术瓶颈。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开展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临床综合评价试点。建设一批集初加工、仓储、追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 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推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化精准扶贫。 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引领中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切实保障百姓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建立常用中药饮片供应保障体系。实施中药振兴发展工程,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绿色高效的中药先进制造体系。

(七)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有条件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医医院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办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开发和丰富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产品,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进一步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推进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规范,促进健康有序开展。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

(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推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推进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实施中医药行业“七五”普法规划,重点围绕中医药法的释义和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普法专题培训。建立完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类和执业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分类和管理、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相对系统完整、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中医药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立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政策研究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实施一批政策研究的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提高转化应用水平。加强政策研究队伍和基地建设。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开展中医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系统开展中医治未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等研究制定。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临床使用指南及道地药材、中药材种子种苗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快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标准化支撑能力,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建立标准化研究中心,培养专家队伍。强化标准的应用推广,开展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发挥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推广培训,推动中医药标准有效实施。

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实现重点业务信息共享。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实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 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相关法规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医疗广告和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中医药监督行政执法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逐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药膳服务及产品、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从业人员等认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监督信息数据平台。引导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社会团体等积极采用认证制度。

(九)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促进民生、密切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实施中医药国际专项,做好区域布局,支持各类优秀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中医药中心,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融入沿线各国卫生体系。以医带药,针对不同国家的药品规管制度,推动成熟且有中药材资源充分保障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注册,形成知名品牌,扩大中药产品在沿线市场所占份额。 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巩固和拓展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为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走出去”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举办高级别论坛,支持开展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海外惠侨等大型活动。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内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面向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境外高等教育体系。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支持开展高水平国际多中心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降低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海外准入壁垒。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按照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各地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与其他医疗卫生投入相衔接,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加大中医药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投入向基层、困难地区适当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政策,着力建立起维护公益性,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深化人事编制改革,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制定实施全国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医疗服务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中医和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合理确定中医病种付费标准,鼓励将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更经济方便的部分中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不断提高基本药物中成药质量。继续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和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积极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

(四)做好规划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从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中医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推动中医药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牵头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跟踪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推荐第5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材料]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工程项目(附名单)

发改委:加速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地(附名单)

2017年8月25日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今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公布“2017年下半年工作重点”,要求全面推进“十三五”165项重大工程项目。

2017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是深入推进补短板工作。

抓紧推进各领域补短板实施工作,协调各牵头部门指导各地区抓紧做好省级层面实施工作,加快各领域工程项目建设,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执行进度。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坚持定期调度、年终报账、竣工销号,督促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是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多管齐下加大PPP项目推动力度,促进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 四是着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制定出台《企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办法》,修订出台《工程咨询行业管理办法》。 利用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向金融机构、民营企业推介重点项目。 五是全面推进“十三五”165项重大工程。

督促有关方面按照统筹推进“十三五”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关要求,建立任务清单、细化实施方案、健全协调机制,动态跟踪督导各工程实施进展。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重大工程项目审批、用地、融资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举措。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工程项目 专栏及名称 序号

工程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专栏3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 1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无 2 深海空间站 无 3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无 4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无 5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无 6 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无

重大工程 7 种业自主创新 无 8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无 9 智能电网 无 10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无 11 大数据 无 12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 无 13 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无 14 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 无 15 健康保障 无

专栏4 重大人才工程 16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7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培养;每年从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中筛选优秀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进行定向跟踪培养。 18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专栏4 重大人才工程 19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提升工程

引进能够从事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20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21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万名高技能人才。 专栏5: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22 金融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满足实体经济投融资需要的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地区性中小金融、普惠型农村金融和特惠型扶贫金融发展。 23 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完善利率市场化,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强化信贷政策定向结构性调整功能。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指数。建立中央银行前瞻性指引机制。疏通本外币政策传导渠道。 24 实施金融稳健对外开放

构建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跨境交易平台。建立国家金融安全审查和反金融制裁机制,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系统。 25 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创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建立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各类投融资行为、互联网金融和跨境金融交易的综合统计、风险监测与管理体系、应急响应与危机救助机制。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和多层次支付体系。 26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

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打破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依法处置信用违约。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强化金融犯罪处罚,严厉打击非法集资。 专栏6 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 27 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输配电设施和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实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工程。 28 现代种业

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重点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细胞工程与染色体工程、高效制繁种、种子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种子质量检测等能力建设。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29 节水农业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加快实施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压采、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30 农业机械化

突破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棉花及甘蔗机收等瓶颈,推广大马力、高性能农机和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及植保机械,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31 智慧农业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体系。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疫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实现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农兽药残留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 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创建示范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示范社、产业化示范基地、示范服务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实施现代青年农场经营者、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 3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融合发展模式和业态,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 专栏7 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35 航空航天装备

突破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核心技术,加快大型飞机研制,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和无人机产业化。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提高民用飞机配套能力。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实现宇航关键元器件核心技术突破应用。 36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重点突破邮轮等高技术船舶及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37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研制先进可靠的轨道交通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增强向用户提供系统全寿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建设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8 高档数控机床

研制精密、高速、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轴承、光栅、传感器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 39 机器人装备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40 现代农机装备

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重点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及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谷物联合收获机、精密播种机等粮食作物装备,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机械。 41 高性能医疗器械

重点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诊疗设备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开发应用医用加速器等治疗设备及心脏瓣膜和起搏器、介入支架、人工关节等植介入产品。开发应用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42 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依托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聚焦煤炭分级、煤炭气化、净化合成、能量利用和废水处理等关键领域,推动成套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研制炼油化工一体化及下游石化产品深加工关键设备,提高装置配套能力。 专栏8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 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 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44 生物产业倍增

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建设网络化应用示范体系,推进个性化医疗、新型药物、生物育种等新一代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发展。推进基因库、细胞库等基础平台建设。 45 空间信息智能感知

加快构建以多模遥感、宽带移动通信、全球北斗导航卫星为核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服务于全球通信、减灾防灾、资源调查监管、城市管理、气象与环境监测、位置服务等领域系统性技术支撑和产业化应用能力。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 46 储能与分布式能源

实现新一代光伏、大功率高效风电、生物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智能电网、新型储能装置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综合应用体,促进相关技术装备规模化发展。 47 高端材料

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磷化铟、碳化硅等下一代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碳纤维、钒钛、高温合金等新型结构材料,可降解材料和生物合成新材料等。 48 新能源汽车

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高低温适应性等关键技术,建设标准统

一、兼容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完善持续支持的政策体系,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处理。 专栏9 信息化重大工程 49 宽带中国

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实施宽带乡村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扩容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部署第四代移动通信(4G)及后续演进技术,在有需求的区域实现全面深度覆盖。 50 物联网应用推广

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推进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和模式创新,丰富物联网应用服务。 51 云计算创新发展

支持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提升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能力。推动制造、金融、民生、物流、医疗等重点行业云应用服务,不断完善云计算生态体系。 52 “互联网+”行动

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以及电子税务、便民司法、教育培训、科普、地理信息、信用、文化旅游等行动,不断拓展融合领域。 53 大数据应用

建设统一开放平台,逐步实现公共数据集开放,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推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54 国家政务信息化

加快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应用,完善审批监管、信用信息、公共资源交易、价格举报信息等平台。加快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应用。 55 电子商务

支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创新和融合应用。推动杭州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电子商务国际大通道。 56 网络安全保障

实施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及产业化支撑水平。实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重大科技项目,突破核心芯片、基础软件、关键元器件及重点整机系统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保密技术保障体系。 专栏10 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57 高速铁路

加快完善高速铁路网,贯通哈尔滨至北京至香港(澳门)、连云港至乌鲁木齐、上海至昆明、广州至昆明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北京至香港(台北)、呼和浩特至南宁、北京至昆明、包头银川至海口、青岛至银川、兰州(西宁)至广州、北京至兰州、重庆至厦门等高速铁路通道,拓展区域连接线。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58 高速公路

加快推进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提高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密度和服务水平,推进高速公路繁忙拥堵路段扩容改造。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59 “四沿”通道

基本贯通沿海高速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铁路,加快建设沿边公路,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东北沿边铁路和川藏铁路等沿边铁路。推进与周边国家跨境通道和“一带一路”沿线通道建设,建设乌鲁木齐、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建设深中通道。 60 民用机场

打造国际枢纽机场,建成北京新机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哈尔滨、深圳、昆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国际航空枢纽,强化区域性枢纽机场功能。实施部分繁忙干线机场新建、迁建和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 61 港航设施

优化提升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港口群,加快长江、珠江—西江、淮河、闽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沿海港口集装箱、原油、液化天然气等专业化泊位建设,稳步推进海南凤凰岛等国际邮轮码头建设,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62 城市群交通

建设城市群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1小时通勤都市圈。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建设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网主骨架。实施市域(郊)铁路示范工程。 专栏10 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63 城市交通

完善优化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300万以上人口城市轨道交通成网,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集约化停车设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畅通城市道路与对外公路繁忙出入口,具备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绕城公路。 64 农村交通

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联网,加强县乡道提级改造、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班车。完善农村和西部地区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实现村村直接通邮。 65 交通枢纽

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机场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开放式、立体化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同台换乘、立体换乘,加强城市内重要客运枢纽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减少换乘距离和时间。建设一批多式联运货运枢纽,提升换装效率。鼓励依托交通枢纽建设城市综合体,推进整体开发。 66 智能交通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加快构建车联网、船联网,完善故障预警、运行维护和智能调度系统,推动驾驶自动化、设施数字化和运行智慧化。推动铁路、民航、道路客运“一站式”票务服务系统建设,建设综合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交通大数据中心。

专栏11 能源发展重大工程 67 高效智能电力系统

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龙头水电站、天然气调峰电站等优质调峰电源,推动储能电站、能效电厂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多种电源和储能设施集成互补,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及运行效率。 68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鼓励用背压式热电机组解决供暖,发展热电冷多联供。提高煤炭用于发电消费比重。 69 可再生能源

以西南水电开发为重点,开工建设常规水电6000万千瓦。统筹受端市场和输电通道,有序优化建设“三北”、沿海风电和光伏项目。加快发展中东部及南方地区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建设宁夏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积极推进青海、张家口等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 专栏11 能源发展重大工程 70 核电

建成三门、海阳AP1000项目。建设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山东荣成CAP1400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新的核电项目,加快建设田湾核电三期工程。积极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论证并推动大型商用后处理厂建设。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加强核燃料保障体系建设。 71 非常规油气 建设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和贵州毕水兴等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加快四川长宁—威远、重庆涪陵、云南昭通、陕西延安、贵州遵义—铜仁等页岩气勘查开发。推动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开发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商业化试采。 72 能源输送通道

建设水电基地和大型煤电基地外送电通道,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12条输电通道基础上,重点新建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电力外送通道。加强西北、东北和西南陆路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和配套干线管网建设。完善以西气东输、陕京线和川气东送为主的天然气骨干管网。 73 能源储备设施

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启动后续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成品油储备库建设。建设天然气储气库,提高储气规模和调峰应急能力。在缺煤地区和煤炭集散地建设中转储运设施,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扩大天然铀储备规模。 74 能源关键技术装备

加快推进煤炭无人开采、深井灾害防治、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深海和深层常规油气开发、低阶煤中低温热解分质转化、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第四代核电、海上风电、光热发电、大规模储能、地热能利用、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应用。提升第三代核电、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高效锅炉和高效电机等装备制造能力。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材、高温超导材料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 专栏12 水安全保障工程 75 大型灌区

完成43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建设嫩江尼尔基、吉林松原、四川向家坝、湖南涔天河、江西廖坊、海南红岭、河南小浪底南北岸等大型灌区工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 76 引调水

建设吉林中部引松供水和西部河湖联通、引黄入冀补淀、引江济淮、陕西引汉济渭、贵州夹岩、甘肃引洮二期、云南滇中引水、青海引大济湟、内蒙古引绰济辽、福建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 77 重点水源

建设西藏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黑龙江奋斗、湖南莽山、云南阿岗等大型水库。推进安徽江巷、四川李家岩、贵州黄家湾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加强中型水库等区域骨干水源建设。 78 江河湖泊治理 建设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新疆阿尔塔什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加强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防洪,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黄河下游堤防建设和上中游河道治理,新一轮治淮和治太骨干水利工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加快叶尔羌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44条重要河流治理。做好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鄱阳湖水利枢纽、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前期工作。 专栏13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 79 “三个1亿人”城镇化

推进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依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80 新生中小城市

以镇区常住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规模等为基准,加快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城和特大镇综合功能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生中小城市。 81 特色小城镇

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通过扩权增能、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专业特色镇。 82 智慧城市

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 专栏13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 83 绿色、森林城市

推广绿色建筑,普及绿色交通,推广分布式能源、浅层地热能等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电动化,开展绿色新生活行动,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地和森林面积,建成一批示范性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84 海绵城市

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与调蓄设施,支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等建设。 85 地下管廊(网) 以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为重点,结合旧城更新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推进干线、支线综合管廊建设。实施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和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 86 美丽乡村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清洁能源示范村镇。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统筹开展农房抗震改造,基本完成存量危房改造任务。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推进13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推进农村河塘整治。 专栏14 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 87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行动

规划建设一批铁路、高速公路、支线机场、水利枢纽、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支持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88 民族地区奔小康行动

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整族整村精准脱贫。对陆地边境抵边一线乡镇因守土戍边不宜易地扶贫搬迁的边民,采取就近就地脱贫措施。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风情小镇。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 89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行动

实施沿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产业兴边工程,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实施民生安边工程,实行动态边民补助机制。 专栏14 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 90 资源枯竭地区转型

支持资源枯竭城市重点发展一批接续替代产业,吸纳失业矿工、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再就业。加大力度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支持矿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接续替代产业平台改造和建设,对地处偏远、资源枯竭、不适人居的部分独立工矿区实施搬迁安置,基本完成100个左右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任务。 91 产业衰退地区振兴发展

在具备条件的老工业城市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全面开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统筹推进企业搬迁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支持工业污染土地和废弃地治理,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基本完成100个以上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任务。 92 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转型发展

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的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完成750万亩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支持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有序实施居民避险安置,推进土地复垦、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完成450万亩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任务。 专栏15 海洋重大工程 93 蓝色海湾整治 在胶州湾、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厦门湾、北部湾等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增加人造沙质岸线,恢复自然岸线、海岸原生风貌景观,在辽东湾、渤海湾等围填海区域开展补偿性环境整治和人工湿地建设。 94 蛟龙探海

突破“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建造关键技术,建造深海移动式和坐底式实验平台。研发集深海环境监测和活动探测于一体的深海探测系统。推进深海装备应用共享平台建设。 95 雪龙探极

在北极合作新建岸基观测站,在南极新建科考站,新建先进破冰船,提升南极航空能力,初步构建极地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研发适用于极地环境的探测技术及装备,建立极地环境与资源潜力信息和业务化应用服务平台。 96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统筹规划国家海洋观(监)测网布局,推进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和海外观(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加强对海洋生态、洋流、海洋气象等观测研究。 专栏16 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重大工程 97 全民节能行动

推进节能产品和服务进企业、进家庭。以六大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计划,支持500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效综合提升示范。组织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绿色照明等重点工程。 98 全民节水行动

开展节水型社会综合示范。在100个城市开展分区计量、漏损节水改造。鼓励中水替代、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推进五大高耗水行业和园区节水改造。实施100个合同节水管理示范试点。推广节水器具,鼓励居民更换不符合节水标准用水器具。实施海岛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实施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工程。 99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健全调查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涵盖城市、开发区、高校、村镇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国家级数据库,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100 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着力推进技术、产业和管理模式创新,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在资源富集、管理创新能力强的地区,选择50个重点地区开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101 循环发展引领

推动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在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布局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城市废弃物在线回收、园区资源管理、废弃物交易等平台。 专栏17 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 102 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印染、氮肥、制糖等行业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进行改造。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限期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改造、水泥行业脱硝改造。淘汰高汞催化剂乙炔法生产聚氯乙烯工艺。 103 大气环境治理

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推进重点城市“煤改气”工程,新增用气450亿立方米,替代燃煤锅炉18.9万蒸吨。开展石化及化工企业、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实施国Ⅵ排放标准和相应油品标准。推进油罐车、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 专栏17 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 104 水环境治理

对江河源头及378个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江河湖库实施严格保护。实施重要江河湖库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完成重要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太湖、洞庭湖、滇池、巢湖、鄱阳湖、白洋淀、乌梁素海、呼伦湖、艾比湖等重点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和长江中下游、珠三角等河湖内源治理,推进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加大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开展京津冀晋等区域地下水修复试点。整治主要河口海湾污染。 105 土壤环境治理

开展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完成100个农用地和100个建设用地污染治理试点。建设6个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做好化工企业安全环保搬迁后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深入推进以湘江流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106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开展全国危险废物普查,加强含铬、铅、汞、镉、砷等重金属废物以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废物等的综合整治。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107 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建成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加快建设早期核设施退役及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建设5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和1个高放射性废物处理地下实验室,建设高风险放射源实时监控系统,废旧放射源100%安全收贮。加强国家核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专栏18 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 108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

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地区生态修复治理。 109 国土绿化行动

开展大规模植树增绿活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加强“三北”、沿海、长江和珠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储备林及用材林基地建设,推进退化防护林修复,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形成国土绿化网络。 专栏18 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 110 国土综合整治 开展重点流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损毁土地、工矿废弃地复垦,修复受自然灾害、大型建设项目破坏的山体、矿山废弃地。加大京杭大运河、黄河明清故道沿线综合治理。推进边疆地区国土综合开发、防护和整治。 111 天然林资源保护

将天然林和可以培育成为天然林的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全部划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对难以自然更新的林地通过人工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112 新一轮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实施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稳定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和退化草原补播改良,恢复天然草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开展毒害草、黑土滩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 113 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实施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侵蚀沟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万平方公里。 114 湿地保护与恢复

加强长江中上游、黄河沿线及贵州草海等自然湿地保护,对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115 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

保护改善大熊猫、朱鹮、虎、豹、亚洲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开展拯救繁育和野化放归。加强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植物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境恢复和人工拯救。 专栏19 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116 特色产业扶贫

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动行动和“互联网+”产业扶贫,实施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117 劳务输出扶贫

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施劳务对接工程,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与区外劳务需求对接引导青壮年劳动力输出,实现1000万人转移就业脱贫。 专栏19 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118 易地扶贫搬迁

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支持新建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有业可就、稳定脱贫。 119 交通扶贫

实施“双百”工程,改造建设百万公里农村公路,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园区路建设;推动国家干线交通网连接贫困地区的百个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120 生态保护扶贫

针对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流域)的贫困人口,重点采取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措施,提高收入水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121 教育扶贫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资助救助力度。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让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 122 健康扶贫与社保兜底脱贫

对因病致贫人口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全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对贫困县的对口帮扶。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123 金融扶贫 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专项债券筹集资金,支持扶贫开发。设立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财政贴息、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健全保险服务网络,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专栏20 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 124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师资标准化配置和校舍、场地标准化。 125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增加中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使中西部贫困地区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基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 126 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重点保障中西部农村适龄儿童和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城镇新增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专栏20 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 127 产教融合发展

支持百所高职院校和千所中职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施;支持本科高校改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校企合作方式建设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 128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继续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129 发展继续教育

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为进城定居农民工、现代职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退役军人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认证平台。 130 教师队伍建设

支持师范教育发展,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补充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贫困地区中职教师。每年安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逐步扩大到10万人。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实施中西部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和高校高水平教师引进计划。加大特教教师培养力度。 131 教育信息化

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购买服务建设国家级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以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为重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 132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施留学行动计划。继续办好孔子学院。 专栏21 健康中国行动计划 133 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逐步扩大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病、疑难杂症防治能力,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加强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血站、卫生监督能力建设,支持儿科、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精神病、传染病、职业病等重点薄弱领域建设。 134 妇幼健康保障

免费建立母婴健康手册,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为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扩大妇女“两癌”检查项目覆盖范围。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新增产床8.9万张,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专栏21 健康中国行动计划 135 出生缺陷防治

将唐氏综合症、耳聋、地中海贫血等20种疾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检测列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案,力争覆盖范围内可知、可干预,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136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以中西部贫困地区为重点,每县重点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含县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加强并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50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名。 137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实施中药民族药标准化行动计划。 138 智慧医疗

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建设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行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一批区域临床医学健康数据示范中心。 139 全民健身

加强体质测试与健身指导服务,推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乡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加强足球场地、健身活动中心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 140 食药安全

健全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监管系统,建立食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专栏22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141 公共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寄宿生生活补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中职国家助学金、中职免学费、普通高中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免学费、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等。 142 劳动就业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服务、就业援助、就业见习服务、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农民工培训、12333电话咨询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等。 143 社会保险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保、居民基本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服务等。

专栏22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144 卫生计生

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慢性病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社区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干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疾病应急救助、基本药物制度、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药品安全保障等。 145 社会服务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养老救助、老年人福利补贴、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基本殡葬服务、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重点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等。 146 住房保障

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游牧民定居等。 147 文化体育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读书看报、应急广播、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数字文化服务、参观文化遗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全民健身服务等。 148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重度无业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基本社会保险个人缴费资助和保险待遇、基本住房保障、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残疾人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支持等。 专栏23 促进就业行动计划 149 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

实施高技能人才工程和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提升、在岗职工技能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劳动力技能提升等计划。 150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 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151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累计开展农民工培训4000万人次。 专栏23 促进就业行动计划 152 特殊就业人群职业培训

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大龄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 153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设立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县级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全覆盖,加快部门间数据共享。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24 社会关爱行动计划 154 关爱儿童健康发展

为困境儿童提供生活照料、心理辅导等服务。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特殊关爱,加强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等设施建设,“儿童之家”覆盖90%以上的城乡社区。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 155 青少年发展

深入开展青少年群众体育活动,青年体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加强服务青年发展的阵地建设。加强学校结核病、艾滋病防治。 156 扶残助残

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对贫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支持日间照料机构和专业托养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护理照料;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为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157 敬老养老

加强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康复辅具配备。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推进长期照护体系嵌入社区,推动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开展适老化设施改造试点。实施老龄互助关爱工程。 专栏25 文化重大工程 158 公民道德建设

扎实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宣传学习,实施诚信社会、诚信中国建设行动,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修订完善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社会规范。 159 文化精品创作

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影视精品工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优秀剧本扶持工程、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等,加大对原创精品扶持力度。 专栏25 文化重大工程 160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改善市县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设施条件。提高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功能和使用效率。贫困地区县县配有流动文化车。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重点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译制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推进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平安故宫”及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等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档案馆库设施。 161 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

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完善相关保护利用设施。实施国家记忆工程。推进山东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强考古工作,推进二里头夏朝遗址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等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62 传统戏曲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

开展戏曲剧种普查,资助数字化影像化保存,扶持京剧、昆曲、地方戏等开展“名家传戏”,建设区域性演艺中心,加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扶持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 163 中华典籍整理

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推动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推出300种国家重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支持《中华续道藏》、《大藏经》等宗教典籍整理抢修。加强修史修志。实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系统整理出版近代以来重要典籍文献。 164 传播能力建设

加强重点新闻媒体建设,打造融媒体运行平台。加强重要网站内容建设,发展政务新媒体。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统筹对外传播资源,扩大高端覆盖、本土化覆盖、口岸覆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队伍。 165 全民阅读

举办“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基础上,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

推荐第6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四个全面”中的一个目标,三个举措,对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推进国家治国理政两个现代化意义深远。

通过学习,大家认为《“十三五”规划建议》战略目标清晰,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任务明确,具有宏观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来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方向。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以问题为导向,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提出了十大任务。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差距依然明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都存在不少“短板”。《“十三五”规划建议》正是基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十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推荐第7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要点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要点

1、现代农业

【1】 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2】 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

【3】 扶持发展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 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5】 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6】 发展现代种业,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

【7】 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2、网络经济

【8】 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9】 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业务服务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

【10】 支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杭州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 【11】 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实施宽带乡村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

3、大数据

【12】 建设统一开放平台,逐步实现公共数据集开放,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

【13】 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14】 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

4、智能制造

【15】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16】 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17】 加快构建车联网、船联网,推动驾驶自动化、设施数字化和运行智慧化。

5、高端装备

【18】 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和无人机产业化。

【19】 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

【20】 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重点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及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谷物联合收获机、精密播种机等粮食作物装备。

6、新兴产业

【21】 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磷化铟、碳化硅等下一代半导体材料。

【22】 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建设标准统

一、兼容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7、环保产业

【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24】 加快发展中东部及南方地区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

【25】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

【26】 推进重点城市“煤改气”工程,新增用气450亿立方米,替代燃煤锅炉18.9万蒸吨。 【27】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改造、水泥行业脱销改造。

【28】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气化工程。

8、海洋经济

【29】 扶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

【30】 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

【31】 发展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9、创意文化产业

【32】 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3】 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34】 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扶持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

【35】 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10、旅游业

【36】 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

【37】 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11、健康服务业

【38】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39】 加快中药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药产业水平。

【40】 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

【41】 推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强足球场地、健身活动中心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

【42】 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

12、医疗器械

【43】 开发应用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44】 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诊疗设备。

13、银发产业

【45】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46】 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支持面向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

【47】 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推进长期照护体系嵌入社区。

14、现代金融

【48】 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

【49】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

【50】 加快发展保险再保险市场,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

【51】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15、现代物流业

【5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

【53】 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

【54】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

16、新型城市建设

【55】 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56】 加强市政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

【57】 建设智慧城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

【58】 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与调蓄设施,支持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等建设。

17、特色县域经济

【59】 促进农业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60】 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

18、美丽乡村建设

【61】 改造建设百万公里农村公路。

【62】 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县乡道提级改造、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

【6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64】 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师资标准化配置和校舍、场地标准化。

19、道路交通建设

【65】 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66】 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67】 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68】 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

20、公用事业

【69】 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70】 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

推荐第8篇: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

“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

《“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的相关任务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是国家在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领域的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国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形势与需求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政府科普工作协调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和创新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文化意识不断提升,据测算,我国

— 1 —

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实现了“十二五”科普规划确定的超过5%的目标。二是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增长,全国共有科普人员205.38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94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17.27%和14.40%。三是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科普经费来源渠道仍以政府为主。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41.2亿元,比2010年增长41.88%;政府拨款占75.54%,比2010年的68.42%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年科普专项经费4.63元,比2010年增长77.39%。四是科普场馆建设力度加强,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258个,比2010年增长41.35%;参观人数共计15206.21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61.15%。每万人拥有科普场馆面积74.8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101%。五是科普传播形式日趋多样,科普图书、科普期刊、广播电视科普栏目等传统传播形式保持稳定,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增长,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全国科普网站达到2612个,比2010年增长了22.80%。六是群众性科技活动成效显著,公众年度参与科普活动人数超过6.22亿人次,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数量超过7241个,比2010年增长43.81%。七是创新文化环境正在形成,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成为社会共识;关注创新、服务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社会风尚初步树立,大众创新创业渐成潮流。

科普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 — 2 —

些突出问题和不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两翼”不平衡,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重视不够,重科研、轻科普,科普与科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城乡和区域差别较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弱,科普作品创作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科普服务能力不强,展陈和传播内容同质化、单一化现象较为突出,科普供给侧未能满足公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特别是面向劳动者和老年人的科普成效不高。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快速响应不足,权威发声不够,应急科普机制不健全。运用市场化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机制亟待完善,社会化、市场化、常态化、泛在化的科普工作局面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尚不浓厚,崇尚创新的价值取向仍未牢固确立,质疑探究、勇于创新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保障尚未到位,评价激励制度滞后于创新发展的要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亟待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面临新需求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对科普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结构优化、速度变化,不仅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要强化创新文化氛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

— 3 —

新,把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知识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需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大幅度提升公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公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十三五”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以下转变:在科普工作对象上,由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向面向包含劳动者、老年人和贫困落后地区群众的全体公众转变;在科普产品供给上,由增加数量规模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变;在科普内容上,由“低幼化”的一般科学技术知识向更加注重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新技术新成果转变;在传播方式上,由传统媒体传播、场馆展示为主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和互动转变;在科普工作方式上,由政府主导抓重大科普示范活动向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常态化、经常性科普转变;在科普工作发展上,由重点开展公益性事业科普向统筹做好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转变;在创新文化建设上,由重点优化科研环境为主向营造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转变。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 — 4 —

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能力和创新文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发展,切实提升科普产品、科普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普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培育创新文化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部队官兵等为重点人群,按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为目标,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国家科普研发、创作能力和科学传播水平显著提高,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科普基地布局更加合理,科普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关注创新、服务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具体目标为: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力争比“十二五”

— 5 —

提高5个百分点。

——科普投入显著提高。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组成。

——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传播水平和科普展教品研发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力争达到每60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建设一批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特色科普基地形成体系。

——创新文化氛围基本形成。公众创新意识明显增强,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和培育创新文化的机制基本建成,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理性、求实、创新的价值导向。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展以下任务:

(一)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

加快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部队官兵等为重点人群,以青少年、城乡劳动者科学素质提升为着力点,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宣贯实施,全面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跨越提升,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贫穷、边远、落后地区群众科学素质的提升,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别,提高公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6 —

1.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结合普及义务教育,以增强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鼓励中小学建立跨学科的科学技术实践创新中心,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践、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推动科技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进课堂进教材,系统提高学生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完善高等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发挥非正规教育的促进作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衔接。

2.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节约资源、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理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村寨科普服务能力。创新教育渠道和载体,推动建立公益性培训制度。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建设,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多种途径,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鼓励和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

— 7 —

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科普工作的精准帮扶,大力提高农村妇女和留守人群的科学素质。继续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鼓励职业院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参与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订单式或定岗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竞赛和经常性科普活动,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依托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创新创业场所,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和创业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促进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老年人科技传播与科普服务,促进健康养老、科学养老。

3.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把科技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突出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培训,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断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积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教育培训方式,扩大优质科普信息覆盖面,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意识、科学决策能力、科学治理水平和科学生活素质。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领导干部考核和公务员录用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 8 —

评估标准。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讲座、科普报告等各类科普活动。

4.提高部队官兵科学素质。着眼科技强军目标,完善军队科普工作体系,加强军队科普能力建设。开展适合官兵特点的科普活动,传播科技知识,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针对使命任务需求,培训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提升官兵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

(二)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国家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和国家特色科普基地,充实拓展专业特色科普场馆和基层科普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科研设施、高等学校和企业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科普基本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国家科普基地评估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

1.加强科普场馆设施建设。推进科普基础设施的系统布局,建立以实体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为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学校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为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支持部门、地方建设适应需求、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地市级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地区差距。推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领

— 9 —

域或学科特色的专题科普设施。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街道(乡镇)、行政村、社区科技创新(操作)室、科普活动站(室、中心)、科技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层科普场所。

2.推进国家科普基地建设。按照需求导向、合理布局、特色鲜明的原则,推进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和国家特色科普基地建设。依托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试验场所等现有国家高端科技资源,以及部门、地方和企业带动性、示范性强的科普场所,选择条件成熟的建立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和特色科普基地,面向公众或特定群体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其科技教育与科普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建国家重大科研设施要充分考虑科普功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3.提升科普基本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内容,着力提高各级各类科普基地、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和成效,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宫、图书馆、实体书店、农家书屋、社区阅读中心等增加科普与服务功能;引导海洋馆、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等增强科普与服务功能;支持中小科普场馆充实展教内容,为中小科普场馆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服务,提高其业务水平;鼓励和支持科普基地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科普活动。加强“流动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为乡镇学校、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 — 10 —

民族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三)提高科普创作研发传播能力

实施科普创作研发提升工程,综合运用政府鼓励、市场激励等手段,激发创作研发活力,推出一批高水平、高品质、多元化的科普作品和产品。实施科技传播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科技传播体系建设,充分激发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活力,大力推进新媒体、自媒体等基于移动互联的“互联网+科普”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拓展科学技术普及速度、广度、深度,满足社会、公众对生产、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迫切需求。

1.提升科普原创能力。加强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推动科研人员和文艺工作者的跨界合作。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大对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科普创作重要选题的资助,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国产原创科普精品。制定科幻创作支持措施,推动我国科幻作品创作与生产进入国际一流水平。支持科普游戏开发,加大传播推广力度。开展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影视、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的评选推介等活动,推动优秀作品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院线、科普场馆、门户网站等进行播放,扩大科普作品的影响力。以作品征集、推介、评奖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激发社会各界人士从事科普作品创作的热情。

2.增强展品研发能力。鼓励科普机构、科研机构、产学研中

— 11 —

心等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提高科普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一批科普影视、科普出版、科普动漫、科普创意等科普创作、研发示范试点。着力增强产品研发团队的能力建设,推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的转化,支持科普展品(展教具)的研究开发,引导社会力量投身科普展教品研发工作。

3.提升传统媒体传播力度。引导中央及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科普宣传载体建设,继续发挥好广播电视的传播作用,制作播出贴近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节目,打造吸引力强、参与度高、受众面广的科普品牌栏目。促进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发行量,综合类和行业类报纸、期刊杂志增加科普栏目的数量和版面。推动各类大众传播机构参与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制作,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事件、人物及社会热点的宣传力度。

4.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实现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运行和运营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重视“互联网+科普”科技传播,以科普的内容信息、服务云、传播网络、应用端为核心,构建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创新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传播方式和载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媒体即时、快速、便捷的传播优势,提高科学传播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高科技含量的网络科普产品,大力发展网络虚拟科普、— 12 —

数字科普。鼓励和支持重点门户网站、政府网站和新闻网站开设科普专栏,建设网上科普展厅,培育和扶植若干吸引力强的品牌科普网站,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交流与合作,提升网络科学传播广度和深度。

5.创新科学传播方式。创新科普讲解方式,提升科普讲解水平,增强科学体验效果。借助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推进科普讲解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科普讲解竞技活动,提高讲解能力和技巧。促进科普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的创新,倡导快乐科普理念,增强参与、互动、体验内容。大力应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开发科普互动展品、产品,丰富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

(四)加强重点领域科普工作

建立起经常性与应急性相结合的科普工作机制,做好重点领域常态化科普工作,加强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科普工作。

1.做好重点领域科普。围绕信息技术、生物、航天、航空、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良好群众基础。

2.及时开展应急科普。普及绿色低碳、生态环保、防灾减灾、

— 13 —

科学生活、安全健康、节约资源、应急避险、网络安全等知识,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重大公众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结合重大热点科技事件,组织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事件。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3.发挥品牌活动示范。继续组织实施好“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公众科学日”、“中国航天日”、“科普日”、“院士专家科普巡讲”、“科技列车行”、“科学使者校园行”、“航海日”等品牌科普活动。针对新时期群众性科技活动特点,创新活动手段、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效果,使这些活动在时间上延续、在空间上拓展。结合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海洋日、气象日、国际博物馆日等国际纪念日,我国传统节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主题科普活动。针对新时期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创新科普服务的载体和方式,拓展服务的渠道和范围,提升科普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深入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

110、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等农村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建立科普实验室、科技创新(操作) — 14 —

室、创新屋,使科技人员、科技活动常下乡、常在乡。

4.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园、动植物园、自然风景区等面向公众开展贴近生产、生活的经常性科普活动,增强科技吸引力,提升科普服务效果。及时通过科普讲座、科普讲解、科学实验演示等方式向社会宣传前沿科技知识,实现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军工企业对公众或特定人员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组织开展各种观摩体验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科普活动站(室)、科普宣传栏、流动科技馆等多种载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普及知识、更新观念和传授技能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基层,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群众的科普服务能力。

5.加强少数民族科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根据少数民族群众对科技的需求,开展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双语科普活动,创作、编印制作少数民族文字或双语科普作品。加强流动科普服务队、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建设,将科普服务延伸到少数民族集聚点、流动居住地等。结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五)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1.促进科普产业发展。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科普展览、科技教育、科普展教品、科普影视、科普书刊、科普音像电子出版物、科普玩具、科普旅

— 15 —

游、科普网络与信息等科普产业的发展。鼓励建立科普园区和产业基地,研究制定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科普设计制作、展览、服务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普品牌。

2.培育科普产品市场。打造科普产品研发、生产、推广、金融全链条对接平台,大力培育科普企业,开发科普新产品,促进科普产业聚集,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建设科普产品市场和交易平台,加大对重点科普企业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3.开发科普旅游资源。科普场馆、科普机构等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提升旅游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开发新型科普旅游服务,推荐精品科普旅游线路,推进科普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服务设施要发挥科普功能,开发和充实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开放场所的科普内容,制定科普旅游设施与服务标准与规范。探索新型的科普旅游形式,满足公众对科普旅游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4.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推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进一步明确科普义务和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要主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服务。促进创业与科普的结合,鼓励和引导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创业者和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普场馆、科普机构等面向创新创业者开展科普服务。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孵化器 — 16 —

的科普活动,支持创客参与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推广。

(六)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的传播塑造,动员全社会更好理解和投身科技创新。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加强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建设和社会监督,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1.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紧紧围绕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鼓励学术争鸣,激发批判思维,提倡富有生气、不受约束、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引导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报效祖国,造福人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

坚持制度规范和道德自律并举原则,建设教育、自律、监督、惩治于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积极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完善科研诚信的承诺和报告制度等,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监督调查惩治主体和程序,加强监督和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实施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制度,对于纳入严重失信记录的责任主体,在项目申报、职位晋升、奖励评定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引导科技人员加强自我约

— 17 —

束、自我管理。加强对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的社会监督,扩大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倡导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加强科研伦理建设,强化科研伦理教育,提高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规范意识,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重视和承担保护生态、保障安全等社会责任。

2.增进科技界与公众互动互信。加强科技界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塑造科技界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在科技规划、技术预测、科技评估以及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等科技管理活动中扩大公众参与力度,拓展有序参与渠道。围绕重点热点领域积极开展科学家与公众对话,通过开放论坛、科学沙龙、科学咖啡馆、科学之夜和展览展示等形式,创造更多科技界与公众交流的机会。加强科技舆情引导和动态监测,建立重大科技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抵制伪科学和歪曲、不实、不严谨的科技报道。

3.培育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中国特色创新文化,增强创新自信,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形成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创新活动和创业行为的社会导向,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引导创新创业组织建设开放、平等、合作、民主的组织文化,尊重不同见解,承认差异,促进不同知识、文化背景人才的融合。鼓励创新创业组织建立有效激励 — 18 —

机制,为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鼓励建立组织内部众创空间等非正式交流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适宜的软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宣传力度,报道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4.优化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改进高校、科研院所评价标准,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对从事不同科研活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术研究中要尊重科学家个性,鼓励敢于冒尖,质疑探索。加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营造宽松包容的科研氛围,保障科研人员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鼓励不同领域和组织的学者合作创新。促进公众了解创新环境和创业历程,承认创新价值。创新投资意识和投融资手段,健全适合创新创业特点的收益分配、风险投资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业集训营等多种形式的创业辅导场所。引导创业组织加强内部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开放、平等、民主的组织文化。

(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科普理念,引进先进的展教用品等优质科普资源;支持优秀的科普展

— 19 —

品、作品走出去。搭建科普和创新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合作举办国际或区域性科普和创新文化活动。

1.加强国家科普资源合作共享。拓展与发达国家科普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领域,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增加科普内容。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与国外深入开展科普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普展教用品、优秀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科普资源,支持与国际知名科普研发机构合作。支持优秀科普展品、作品走向世界。加强创新文化、多元文化融合等相关主题的合作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成功经验。

2.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合作举办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普交流考察活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合作,促进科普展品互展活动。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交流,相互借鉴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进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节等活动。

3.深化“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科普和创新文化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普展教具交流与互展活动,合作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科学节等群众性科技活动,继续支持澳门特别行政区办好科技活动周。开展科普夏令营、冬令营、科普乐园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八)加强国防科普能力建设

加强国防科普力量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加 — 20 —

强军地协调配合,提高国防科普创作、研发和传播能力;发挥国防科普资源、科普作品作用,普及国防科技知识,提高国防观念和科学素质,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1.面向全民普及国防科技知识。弘扬国防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公众国防观念和科学素质,激发爱国热情,使其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2.开展科普进军营等各类活动。组织部队官兵参观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组织科普工作者、流动科普设施进军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部队官兵科学素质。

四、主要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强化规划实施中的协调管理,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与相关制度保障。

(一)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在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组织协调下,建立相关部门、各地方协同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席、军民融合、省市联动、媒体合作、专家协作的常态化科普协调机制和应急科普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科技传播与科普服务工作。相关部门、各地方应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强化相关部门、地方科普和创新文化规划部署,做好与规划主要目标的衔接。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 21 —

(二)完善科普发展政策法规

落实支持科普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提高科普场馆研发和展教水平。研究制定国家科普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规范评价评估标准,加强对科普基地建设的引导和规范管理。研究制定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推动科普产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应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广泛吸纳境内外企业、机构、个人的资金和物资,支持科普和创新文化活动。建立政府公共科普服务平台,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三)落实重点任务分工

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规划重点任务、主要措施的分工实施方案,与规划任务内容对标并进行审查。健全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军地之间的科普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不同任务间的有机衔接,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开展《科普法》执法检查,强化政府部门科普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依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工作。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把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科普和创新文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将科普 — 22 —

绩效纳入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考核。推进区域科普发展指数评价,实现政府对科普事业发展及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监测。建立创新文化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创新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定期发布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相关统计数据,为科普能力建设和创新文化培养提供权威大数据平台。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落实规划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 23 —

推荐第9篇:护理部“十三五”规划

XX医院 护理部 “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推进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发展目标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管理,使我院护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护士依法执业。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注册有效率达到100%。

2、合理配置护士,到2017年底,医院病区床护比≥1:0.4,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1:0.6,全院护理岗位护士占总护士数95%。各科室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基本合理。

3、护士长岗位培训率100%、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4、强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每年继续教育合格率≥95%,到2020年大专以上学历≥90%。

5、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建立护士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到2020年,手术室、急诊科、供应室护士参加省、市级专科护士培训率达50%。

6、加强护士岗位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聘用护士同工同酬。

7、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调查≥95%。

8、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9、扩大护理服务领域,实行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

三、重点任务

(一)依法执业

严禁无证护士、未变更注册护士、实习生单独上岗;注册有效期满按时延续注册。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护士

1、根据护理工作岗位性质、工作任务、工作量、工作效率等要素,科学合理配置护士,保障临床护理质量。

2、严格限制非护理岗位护士的使用。

3、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三)护理人才的培养

1、强化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加强岗前教育、低年资护士的培养。有计划选派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培训。支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2、开展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护理管理人员参加省级岗位培训、持证上岗。选派专科护士参加省、市级专科护士培训。积极开展院内护理管理人员、专科护士培训。

(四)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加强细节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质量。

3、认真按时完成患者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4、完善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协调各部门支持护理工作。

(五)稳定临床护士队伍

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六)科学管理,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1、及时修订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护理常规、应急预案等。

2、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七)探索延伸护理服务模式

1、实施对出院患者电话回访、健康指导。

2、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家庭护理指导、家庭病床护理服务。

四、保障措施

1、提高全院护士对护理“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认识,统一思想和行动。

2、将规划分部门、分阶段逐一分解、落实,确保目标按时完成。

3、争取医院的支持,加大对护理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要求各科护士长、护士长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切实贯彻和执行规划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4、充分发挥全院护士主观能动性,同心同德、团结协作,汇集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全力以赴为实现护理“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目标而努力。

推荐第10篇:邢台市十三五规划

邢台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各县2015年节能、降碳、削煤计划目标的通知

一、科学总结“十二五”时期的成绩和经验,准确把握未来五年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认真总结“十二五”的基础上,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协同、治污染、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52亿元、年均增长8.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12.8%;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两汽一拖”走上重新振兴之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高,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局良好,与京津技术合作、产业合作、项目合作明显增多;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加快构建,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一城五星”加速统筹,邢东新区启动建设,预计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邯(邢)黄铁路、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邢汾高速、邢衡高速建成通车,邢和铁路开工建设,邢台机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成效,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46.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法治邢台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十分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好的基础上追求较高速度的增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大力上项目、调结构、压产能、治污染,以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以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妥善处理好稳增长与治污染之间的关系;必须激发内生动力,充分挖掘和发挥好改革、开放、创新、主体四个动力,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坚持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惠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必须坚定不移反腐败,弛而不息转作风,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蕴含着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为我市站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提供了最难得、最宝贵、最现实的历史机遇。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决策部署,为我市弥补发展短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提供了强大引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市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央和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市治理大气污染、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提供了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对接京津协同发展“三个精准”的总要求、“三个高于”的总目标,全省上下深入开展以“八破八立”为主要内容的“解决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为全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基础更加雄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推动经济适应新常态、实现中高速增长、转向中高端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上下盼发展、求发展、干发展愿望强烈,抓项目、做产业氛围日趋浓厚,积聚起了极大的发展新动能。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五分之

三、全国的二分之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快发展、补短板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支撑产业以传统产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且多处产业链低端,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形成有效支撑,转型升级的要求非常迫切;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实力弱,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城乡统筹发展压力较大;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供求矛盾仍在加剧,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欠账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较多,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难度较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努力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市正处于一个必须大有作为而且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发展不好不行,发展慢也不行。机遇稍纵即逝,机遇考验担当,机遇承载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机遇的特殊性,做到倍加珍惜、牢牢抓住、用足用好。挑战不可回避,挑战催生动力,挑战孕育希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挑战的严峻性,做到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勇于担当。要进一步引导全市上下坚定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信心和决心,以无愧于机遇的使命感、无畏于挑战的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奋力开创邢台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要审时度势,科学提出符合市情实际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突出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创新突破、跨越赶超的主基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主体活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邢台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的设定,要紧密结合邢台实际,充分体现中央和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入中高端,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大大高于以往;实现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经济实力强起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显著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新增长点形成规模,(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与京津及省内先进市发展差距缩小,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0年达到2300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到2020年达到15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人民生活富起来。新型城镇化迈出新步伐,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明显提升。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体制机制活起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构筑起开放包容型经济体系。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自然生态美起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水环境持续向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单位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降低,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0%以上,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最后10名,森林覆盖率达到30%,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美丽邢台基本展现。

政治生态好起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团结和谐的氛围更加浓厚。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经过全市人民奋发努力,逐步把我市建成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冀中南物流枢纽城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试验区,京津冀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到2020年,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位次前移;县域经济实现增比进位突破,力争所有县市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中位次前移,建成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政治更加清明、人民更加幸福的新邢台。

(三)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转型、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以发展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升,把全市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转型是邢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强化质量效益导向,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是邢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围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协同发展为主线。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围绕功能定位,立足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京津、服务京津、借力京津,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建立健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在与京津共赢发展中增强实力、缩小差距。

坚持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科学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红利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引进来”,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包容型经济新格局。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加强民生领域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法治邢台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新局面。

三、坚持创新发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新突破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创新为引领,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激活创新主体,着力优化创新资源,着力改善创新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努力推动邢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京津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与京津共建一批科技园区、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和创新服务平台,设立一批成果转化基金,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互享。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产业、技术、产品、管理、组织结构、业态模式六大创新行动,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矛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建设创新型邢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引领,引导各类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一批中试、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新型孵化机构。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扶持各类研发机构发展。加强军民融合创新,探索军民共建共享创新基地,推动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到2020年,建成两家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二)着力推进金融创新。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加快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体系。构建金融服务新体系,增多做优金融市场主体,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保险+贷款”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格局。开发金融服务新产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扩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和规模。强力推进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债券和票据融资规模,到2020年新增上市企业80家以上。拓展金融服务新功能,着力加强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贸易、“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拓展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结算等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到2020年,新设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只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

(三)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开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示范。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推进国有资产向重要领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强企业集中,实现国有资本的集约化配置。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由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的有效途径,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出资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加强地方治理体系研究和人才培养,推进城乡治理、城镇化、县域治理、绩效评估等配套机制建设,为规划落地提供重要支撑。

(四)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支持其加大研发投入,面向全国布局创新链、延揽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新三板上市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发展创新创业服务新模式,支持创客空间等创业孵化新模式发展,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五)着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实施“百名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以创新平台、优势企业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建立“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人才引进模式,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探索京津冀人才共培共用机制,引进用好京津人才智力,靠事业、待遇、感情引智引才,加强区域人才制度衔接,搭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建立人才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四、坚持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为目标,以邢东新区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创新引领、高端起步、质量优先、重点突破,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培育发展以智能制造设备、通用航空装备、无人驾驶飞机、现代有轨电车、工业机器人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改造提升和发展壮大以现代农业装备、大型工程机械、深井钻机等为重点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建设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支持威县通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中钢邢机、邢台一拖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发展中重卡及特种车、专用车,突出发展以纯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大功率动力电池、充电装备、电控系统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重新振兴邢台汽车工业。支持邢台县、清河、威县、市开发区和南宫五个汽车产业园建设,支持中航长征、红星、御捷、德动等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及太阳能应用,开发地热能,推广生物质能利用,积极发展核能,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新材料,不断提高新能源消费比例,扩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建成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支持宁晋、市开发区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晶龙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带动力。节能环保产业,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投资”,按照需求牵引、加快引进、培育本土、延伸服务的思路,重点培育发展环境监测装备、烟气治理装备、污水处理设备、大宗固废利用、城市矿产和再制造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支持沙河经济开发区近零排放研发,支持中航工业战略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邢台人的汽车振兴梦初步实现,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规模超过燃煤发电,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成为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支撑。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提高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环保达标、质量先进倒逼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升级,落实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执行新的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加大“退二进三”力度,把不适于城市建成区发展的钢铁、化工、电力、医药等企业迁出城区。引导鼓励企业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钢铁工业压总量、增品种、上档次,做精做专做洁,支持邢钢、德龙实施短流程炼钢改造;推进煤盐化工产业按照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模式,做强做精做细,支持旭阳等龙头企业向尖端、下游产品延伸;推进建材工业玻璃做深、水泥做专、传统工艺做特,发展以工业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产品,打造绿色建材产业。以转变住宅产业建设方式和建筑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建立健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建造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扶持和培育一批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以提质量、增效益、创品牌为主攻方向,支持食品工业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提升行业竞争力;支持医药工业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和制药企业gmp升级改造;支持纺织服装工业走品牌化、出口国际化路线,积极调整纺织染整结构,开发高、精、深产品。到2020年,钢铁、煤化工、水泥、玻璃等产业实现产能压减、布局优化、提质增效,完成绿色化改造,实现与城市生态共融;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技术、装备、质量、品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质的提升,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的重要支撑。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水平”,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提升。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实施智慧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重点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鼓励跨界竞争、跨界融合,以大流通链、大数据链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覆盖京津冀、连接晋鲁豫、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抓好桥西区龙岗、邢台县会宁等3个省级物流产业集聚区和南和邯(邢)黄铁路物流园、沙河百达铁路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促进规模发展。支持市开发区依托邢台海关、邢台内陆港和好望角物流园,建设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并逐步建成综合保税区,同时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强化与石家庄物流枢纽的连接,加强与天津自贸区及东部沿海港口的合作,打造具有口岸功能的区域物流枢纽,把我市建成对接京津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冀中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处理服务、软件产品开发和信息专业服务为重点,支持沙河玻璃、临西轴承、巨鹿中药材、南宫羊剪绒、平乡自行车、市开发区交通信息等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服务外包行业,全力打造现代化服务外包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大力推广“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电商、网购、快递等业态向县城和重点乡镇延伸拓展,重点抓好清河电子商务创业园、南宫冀南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倾力发展旅游业,积极融入京津冀大旅游格局,强力整合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龙头项目,夯实景区基础配套,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两大集群”,即邢台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地、邢台大峡谷旅游度假区、岐山湖旅游度假区,打造“守敬故里、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旅游品牌,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9%。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实施“无线城市”“宽带邢台”工程,推动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沙河、威县、清河智慧城市示范县市建设。到2020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占gdp比重大幅提高,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逐步打造“一环”(环市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圈)、“两带”(太行高速休闲观光农业带和黄河故道生态农业产业带)、“三板块”(西部沟域经济板块、中部山前平原农牧复合板块和东部黑龙港农牧林复合板块)、多园区的现代农业布局。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重点建设山前平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黑龙港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高效节水型粮食生产,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亿斤左右。依托今麦郎、金沙河、玉锋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研究开发粮食深加工产品,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粮食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到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大农业比重达到74%以上。以“扩规模、优结构、提效益”为目标,推行蔬菜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扩大精品设施蔬菜种植比例。加快生猪、蛋鸡、奶牛三大传统和肉畜、肉禽两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不断壮大畜牧业规模,推动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重点建设太行山深山区优质苹果和板栗产业带、浅山丘陵区优质薄皮核桃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区和红枣优势产业区,构建形成以“三带两区”为布局,苹果、板栗、核桃、梨四大果品为主导,葡萄、大枣、酸枣、山楂为特色的现代果品产业体系。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规范和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样板,用工业化理念精心打造19个部、省、市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到2020年,每县市都要形成1+n个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现有资源和特色优势,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构建形成以邢台南太行生态休闲农业带、环邢台市区现代都市农业带为目标的休闲农业大格局。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油料、特色中药材、标准化养殖、优质果品示范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继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农业院校的合作,将南和“农业嘉年华”打造为华北顶级农业经济综合体示范工程,支持临西光明产业园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示范项目,支持襄湖岛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都市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加快推进61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质的飞跃。

(五)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以先进制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体系,努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强向研发设计、营销、广告、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引导制造业企业主动进行服务环节外包和接受服务业企业的外部服务。推进制造业与农业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涉农产业联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分工协作,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利用好全国现有成功电子商务平台优势,助推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中共邢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作为,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64.7亿元、年均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24256元、年均增加1413元;全部财政收入176.5亿元、年均增长5.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2.7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6.7亿元、年均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1825.9亿元、年均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8亿元、年均增长13.6%。项目建设持续加力。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072个,完成投资213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845亿元,晶澳太阳能、好孩子北方基地等210个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累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2.5万亩。园区建设实现突破。邢东新区获省政府批准,增添了战略发展平台;省级开发区达到22家,实现县县全覆盖;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园区达到16个。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邢台机场完成立项,石武高铁、邯(邢)黄铁路通车,“邢台号”高铁始发运营,邢和铁路动工,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邢衡高速、邢汾高速竣工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6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南水北调邢台段建成通水,17个县(市)水厂基本建成,西线引黄工程竣工;邢台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15.7∶55.6∶28.7调整为15.6∶45.0∶39.4。农业持续增产增效。粮食连年丰收,2015年总产达到451.1万吨,比2010年增加26.9万吨;畜牧、蔬菜、果品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提高9.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2%,提高7.2个百分点;新增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坚决化解过剩产能,累计压减炼铁232.5万吨、炼钢152万吨、水泥703.3万吨、玻璃6417.5万重量箱,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8%,高于省定目标6.8个百分点。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累计774个技改项目列入省重点、完成投资1203亿元。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7%。特色产业集群升级加快,清河羊绒、临西轴承等10个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沙河被认定为全国玻璃期货基准价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成长,长征汽车、红星汽车成功实施战略重组,御捷车业发展成为全国小微电动车行业标杆企业,德动碳纤维电动车等项目进展加快,与北汽、中国动力等境内外大企业达成合作,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936.9亿元、1759.2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加1357.9亿元、945.1亿元,存贷比达到59.9%、提高8.3个百分点;交通银行等4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9家。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139.9亿元,是2010年的3.4倍。天一城、北国商城等商贸综合体建成开业,物流、电商、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清河、平乡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95.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重要拉动力量。

城乡统筹日益深入,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73%,提高6.8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品质提升。“一城五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开始实施,建成了连接“五星”的绿色长廊和快速路。龙岗、高铁片区启动开发,七里河片区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路、电、气、讯等功能日益完善,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1%、提高8.7个百分点。市图书馆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开工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6个县(市)编制完成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威县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南和建成国家园林县城,新增省级园林县城13个、卫生城6个,邢家湾等4个镇被列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一批公园、特色街区等工程建成投用,新增垃圾处理场16座。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建设省级重点村478个,公路、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压减市本级职权2557项、下放342项,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威县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创新成立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等做法全面推广;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3.2万户,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等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下转第二版)

(不另段)深入实施“三个一百”活动,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招商活动,累计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卡博特炭黑、中航长征、超威电池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落户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施合作项目156个,总投资1803.6亿元,威县与顺义、沙河与房山、市开发区与通州合作共建园区,市政府与北控、金隅等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邢台海关开关运行,外贸出口总额累计63.3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科技支撑作用日渐增强。推进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百千万人才引进工程,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78%、比2010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0.586项、翻了一番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14家,引进海外人才100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6件。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向大气污染宣战。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全面开展污染源排查,深入实施节能、减煤、控车、抑尘等措施,深度治理企业1816家,关停企业1289家,蓝鸟公司、变压器公司等10余家企业搬离市区,全市拆除燃煤锅炉1698台、关停小煤矿70家,环市区小水泥、小石灰、小石子等企业全部取缔,“气化邢台”、型煤配送、公交和出租车油改气、淘汰黄标车等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探索科技治污、第三方治理等新模式,治理机制更加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2015年,二级及以上天数140天,比2013年增加102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6.9%。有效改善水生态。对35座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四河还清”全面推进,对17条境内河流启动全面治理,滏阳河等4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要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厂25个,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完成投资22.81亿元,压采地下水2.36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4.1平方公里。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新增造林合格面积7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开发建设生态经济沟591条、123.8万亩,山区综合开发经验在全省推广。在浅山丘陵区大力推进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核桃节。扎根我市多年的林业专家李保国被授予“燕赵楷模”称号,省委作出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决定。

依法治市步伐加快,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把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施政根本原则,建立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完善政府工作规则,清理政府文件3298件,压缩审批时限75%;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清理处置违规公务用车491辆、超标办公用房7343平方米,处理不作为、乱作为550余人;畅通民意渠道,实行公民列席政府常务会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5305件,按时办结率100%、满意率98%。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民生支出累计110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6%,比“十一五”时期增加69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895元和9152元,年均分别增长11%和13.1%。新增城镇就业3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3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社保、工资、津补贴水平持续提升。国开行棚改贷款到位28.5亿元,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7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9万户。60.1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新增幼儿园691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56所,新增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3所,建成覆盖主城区的基础教育城域网。市眼科医院冠名河北省眼科医院,组建市儿童医院,新建迁建市级医院6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改造任务全部完成。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成功承办省第8届残运会暨第4届特奥会、省第17届大运会等重大赛事。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平安邢台”建设深入推进,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称号,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援疆援藏、双拥共建、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人防气象、老龄妇幼、残疾人、档案、地方志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严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着力优增量提质量、建平台聚要素、治污染促转型、攻难点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向好的态势。尽管压产能、治污染影响生产总值增速约2.2个百分点,但全市经济运行换档不掉档、调速不失速,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9.7%。2015年各项工作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顺利收官,为“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邢台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邢台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邢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驻邢各单位、各企业,向关心支持邢台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十二五”经济指标没有达到预期,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大项目、好项目少,转型升级任务紧迫而繁重;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民生保障还有不小差距,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脱贫攻坚压力大;四是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精准治霾、重化围城还缺乏系统解决方案和根本路径;五是关键领域改革还不到位,发展环境不优,吸引力、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形势、基础条件、历史积累的原因,更有精神状态、思维理念、工作作风的因素,个别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保守、封闭僵化,服务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不勤不廉、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 十三五 ” 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为我市加速崛起、攻坚突破、释放各种比较优势带来广阔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将为我市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冀中南物流枢纽城市带来重大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的不断落地,将为我市调存量、上增量,实现动能转换带来难得的政策和市场“窗口期”;邢台文化底蕴深厚,交通枢纽地位凸显,后发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特别是民风淳朴、人心思进,将为“十三五”高点起步、跨越赶超带来无穷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主动有为、奋发作为,全面开启“十三五”的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守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突出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创新突破、跨越赶超的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邢台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设定为2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4.5项、预期性指标13.5项。总体目标是“一个全面建成、两个翻番、三个高于、四个明显提升”,即: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发展迈入中高端、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周边基础相近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环境治理大见成效、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大大高于以往、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0%以上、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10名;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 一 ) 坚持创新发展 ,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 创新是邢台发展的关键 。 以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 开展产业、技术、产品创新行动 , 设立一批成果转化基金 , 建设一批科技园区、技术交易市场 , 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 到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以上 , 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0家以上 。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优势 。 引进和培育并重 , 尽快形成有邢台产业特色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专业团队 , 设立科技创新贡献奖 , 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 营造统一规范的创新创业环境 , 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 , 建成省级孵化器10家 , 争创国家级孵化器 。 以供给创新扩大有效需求 。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 , 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转型 , 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 。 优化投资结构 , 对接国家 “ 7+4 ” 重大工程包 , 增加有效投资 , 项目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 科学配置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指标、金融、财政政策等资源 , 支持比较优势明显、成长性强、带动作用突出的领域 , 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正拉动 。 以全面深化改革活跃全局 。 积极承担国家、省改革试点任务 , 推广威县改革经验 , 深化行政审批、财政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等改革 , 释放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活力 , 推动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实现倍增 。

( 二 ) 坚持转型发展 ,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 通过主动转型 , 尽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 坚持高端起步、质量优先 , 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发展 , 支持中钢邢机、晶龙、御捷、中航长征、多氟多红星等企业做大做强 , 加快邢台县龙冈汽车及高端装备、清河汽摩配件等园区建设 , 到2020年 , 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 努力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 调整优化传统产业 。 有序化解过剩产能 , 钢铁、煤化工、玻璃、水泥等产业加快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改造 , 食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 实施规上工业、县域经济倍增工程 , 到2020年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 , 力争建成1个以上千亿元产业园区、4个以上500亿元产业园区 , 新增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 一半以上的县 ( 市、区 ) 生产总值超百亿元 。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 实施智慧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重点行业发展行动计划 , 抓好市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清河电子商务创业园等重点园区 , 挂牌上市企业达到120家以上 。 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 , 打造大峡谷、云梦山、岐山湖等旅游产业集群 。 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 , 重点建设沿太行山健康旅游养生产业带、市区健康养老中心等 , 建成8个大健康产业示范园区 , 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 。 到2020年 , 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 做强做优现代农业 。 以高端、高效、生态为方向 , 构建 “ 一环、两带、三板块、多园区 ” 布局 。 稳定粮食生产 , 壮大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 ,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加快临西光明产业园等示范项目和61个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 支持今麦郎、金沙河、富岗、绿岭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 培树一批知名品牌 , 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跨越 。

( 三 ) 坚持协调发展 , 创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 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优化空间布局 。 积极推进区划调整 ,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 依托青银、京广-京港澳、邯黄-邢临等主干道路建设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 , 以京广沿线转型发展示范区、黑龙港流域特色经济发展区、太行山生态经济示范区为重点功能区 , 以宁晋、威县、清河等12个县城和一批特色小城镇为节点 , 构建 “ 一城、五星、三轴、三区、多节点 ” 发展框架和网络型空间格局 。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 提升 “ 一城五星 ” 统筹水平, 推进交通、市政、水系、绿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 中心城区 , 抓好邢东新区和龙岗、七里河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 ; 落实 “ 多规合一 ” , 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 ,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 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活动 , 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富活力 。 到2020年 ,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30万以上 。 抓好县城攻坚行动 。 持续实施扩容提质 , 加快农业人口转移步伐 。 到2020年 , 沙河、宁晋、清河、威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5万以上 , 南宫、巨鹿、隆尧达到15万以上 , 其他建成各具特色的县城 , 积极稳妥推进撤县设市工作 , 持续抓好三镇融合 , 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 。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 , 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 实施改居、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十二个专项行动 , 到2020年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 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 邢台机场和威县、柏乡通用机场建成投用 。 完成邢和铁路建设 , 谋划实施邢济、石邢邯、邢衡等城际铁路和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 太行山高速建成通车 , 积极争取宁常高速项目 。 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作用 , 谋划实施八里庙水库、青山水库、宁晋泊大陆泽蓄滞洪区项目 , 加快引黄入冀补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 优化骨干电网结构 , 完成邢台特高压变电站及过境线网建设 。 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 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 实现光纤入户进村 。

( 四 ) 坚持绿色发展 , 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一刻不放松地抓好大气污染防治 。 坚持精准治霾、依法管控 , 实行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 , 推行烟 ( 粉 ) 尘、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 , 加强钢铁、焦化、玻璃、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治理 , 开展 “ 车油路 ” 及扬尘综合治理 。 加快 “ 气化邢台 ” 建设 ,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 市县建成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完善区域环境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 。 强化生态修复与建设 。 加强污水源头治理 , 加快滏阳河、七里河、白马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修复 。 到2020年 , 地表水劣 Ⅴ 类水质断面减少15%以上 , 力争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 。 大力实施绿色邢台建设攻坚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 , 努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 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 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 “ 双控制 ” , 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翻一番 , 力争50%以上省级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 。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环境信息公开机制 , 强化环保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 ,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 努力让邢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 !

( 五 ) 坚持开放发展 , 抢抓跨越发展新机遇 。 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 “ 一带一路 ” 等重大机遇 , 提升开放深度和广度 。 打造邢东新区开放发展新平台 。 按照 “ 产城融合、改革为先、生态发展 ” 的思路 ,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会展、医养、教育等城市服务业 , 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及产城融合示范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和新兴业态孵化基地 。 到2020年 , 邢东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80亿元、50亿元以上 , 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15%左右 。 积极精准对接京津 。 加快编制协同发展 “ 三区一基地 ” 专项规划 , 以省市级开发区为重点 , 高标准规划建设集中承载地和特色微中心 , 与京津共建产业园区 , 形成新的技术链和产业链 , 积极承接科技、教育、卫生等功能转移 , 借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 构建开放型经济大格局 。 创新招商方式 , 完善产业链、会展、姓氏宗亲、商会组织等招商渠道和平台 , 重点围绕 “ 4+2 ” 主导产业 , 引进一批龙头项目和配套项目 。 加强外贸出口基地建设 , 支持外贸出口百强企业发展 , 积极创新跨境电商等外贸方式 。 拓展与中亚、东南亚、中东地区合作 , 鼓励钢铁、玻璃等优势过剩产能走出去 , 实现由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转变 。

( 六 ) 坚持共享发展 , 迈进安居乐业新生活 。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 打好脱贫攻坚战 。 全面落实 “ 六个精准 ” 要求 , 大力实施 “ 五个一批 ” 行动计划 , 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土地整理结合起来 , 积极实施产业就业、易地搬迁、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等八项脱贫行动 。 到2018年底 , 10个扶贫重点县全部摘帽 ; 到2020年 ,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 绝不落下一个贫困户、一个贫困群众 。 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 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推行全民参保计划 。 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 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 全面推进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 标准化中小学比例达到80% , 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28所 , 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 , 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达到18所 , 邢台学院转型为综合性应用大学 , 邢台医专升为本科院校 。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 , 眼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 深入开展 “ 善行河北?德润邢襄 ” 道德主题实践活动 , 积极发掘邢襄文化、郭守敬文化等资源 , 打造邢白瓷等文化产业集群 , 提升文化软实力 。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 组织国家级高水平特色赛事 , 做大做强自行车运动品牌 , 打造绿色太行健身休闲产业带 。 全面加强社会治理 。 落实 “ 四个最严 ” 要求 ,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长效监管机制 。 持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 推进生产安全标准化建设 。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 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各位代表 , “ 十三五 ” 规划前景美好 , “ 十三五 ” 发展任重道远 。 我们坚信 , 经过全市人民五年的不懈奋斗 , 到2020年 , 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500亿元以上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000元和14000元以上 。 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的新邢台必将呈现在邢襄大地上 !

三、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是 “ 十三五 ” 开局之年 。 我们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严峻挑战 , 妥善处理 “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防风险 ” 的关系 , 主动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政策窗口机遇 , 负责担当、闯过关口 , 高点起步、强势开局 。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 : 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5%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 ; 出口总值增长5% ; 单位GDP能耗下降3.5% ,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5%、2%、1%、2% , PM2.5平均浓度下降8%以上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5% 。 围绕上述目标 , 突出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

( 一 ) 聚焦改革创新 , 加快转换发展动能 。 全面贯彻 “ 五大发展理念 ” , 用新理念拓展新思路 , 用新思维打破体制机制制约 , 用新路径解决发展难题 。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 大力实施简政放权 , 突出抓好 “ 放、管、服 ” , 全面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 , 探索行政审批局和政务服务中心共建机制 , 探索实行 “ 多证合一 ” ; 继续抓好威县综合改革和4个省级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 , 推广成型经验 ; 实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 , 优化配置国有资源 , 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试点 ;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 推进农村信用社综合改革 ; 加快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 理顺政企、事企关系 , 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 扎实做好供销社、不动产统一登记、事业单位及农村等改革 ; 完成公车改革 。 依法依规妥善处置国企改制、企业退市进园、棚户区改造等遗留问题 。 更加注重鼓励创新破解要素瓶颈 , 发挥投融资平台和基金作用 , 打造邢东新区、农业、林业等一批投融资平台 , 设立城市发展、产业引导、农业担保等一批基金 , 完善市场化融资机制 ; 推进顺德集团和各县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 新增挂牌上市企业10家以上 , 推介PPP项目10个以上 ; 加强政银企保对接 , 拓宽投融资渠道 。 积极争取用地指标 , 深入挖掘土地存量 , 严把用地关口 , 优化土地配置 , 提高土地利用率、供地率 。 加强企业家、高端人才、职工队伍建设 , 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 。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培育优质增量 ,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 , 谋划建设创新创业园 , 培育众创空间5家以上 , 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以上 ;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 “ 不出现重复建设 , 不增加过剩产能 , 不产生挤出效应 ” 的领域 , 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技术水平、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 , 努力实现更高效益、更高质量的增长 。 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增强竞争优势 , 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 , 推进 “ 营改增 ”、结构性减税、电价、气价改革 , 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财务、物流等成本 , 鼓励企业加强管理挖潜增效 ; 大力实施企业帮扶 , 对有市场、有效益但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 , 及时提供产品对接、金融支持、要素保障等服务 , 推动企业复产、达产 ; 完善企业培育机制 ,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 ; 引导企业创新制度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 , 深化产学研合作 , 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院士工作站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

( 二 ) 强力启动邢东新区建设 , 加快提升开发区和项目建设水平。 开发区是经济建设和项目招商的主战场 , 是协同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大平台 。 邢东新区 , 突出规划引领 , 举全市之力推进 , 确保 “ 一年起好步 , 两年出形象 , 三年成规模 ” 。 加快核心区控制性详规编制 , 同步完善主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公建项目建设规划与施工设计 。 总投资160亿元以上 , 年度完成投资30亿元左右 , 启动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中央生态公园、邢台中学和市第一医院东院区等重点工程 , 建设泉北大街东延、振兴一路南延、心河路改造3条主干道 , 实施辛兴铺等棚改项目 。 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 , 制定新区招商规划和政策 , 大力引资引智引技 ,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平台 , 全面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 在 “ 6?16 ” 省经洽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上 , 推出邢东新区品牌 。 省市级开发区 ,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提品质、上规模 , 建设10家以上特色园中园 , 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园区2家 ; 加快市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步伐 , 积极推进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华氏达生态总部经济、朗科机器人等产业项目 ; 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考核办法 ,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 严格兑现奖惩 , 对省级开发区出现全省 “ 后两位 ” 的要严肃追责 , 对市级开发区出现全市 “ 后两位 ” 的坚决取消资格 。

开展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活动 , 坚持月通报、季调度、半年观摩和重大项目领导分包等制度 , 完善项目考评和动态调整机制 。 抓好29个省重点项目 , 安排市重点项目260个 , 年度投资400亿元以上 , 确保100个项目开工、50个项目投产、50个前期项目取得实质进展 。 顺应政策导向、市场方向 , 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项目 , 项目储备保持在500项以上 。 提高项目招商实效 , 精准对接京津 , 突出差别竞争 , 继续开展好 “ 三个一百 ” 活动 , 加快建设共建园区 , 加强与金隅、首农、北控、中广核、国科控股、华北油田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 , 抓好34个重大项目建设和104个签约项目落地 , 新引进京津项目20个以上 。 完善常态化招商机制 , 发挥好驻邢各单位、各企业作用 , 开展以商招商、合作招商 , 跟踪全国、全球领军企业发展方向 , 力争引进超亿元项目100个以上 。

( 三 ) 着力推进调整重构 ,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 把转型升级作为提质增效、治理污染的结合点和突破点 , 加减乘除并举 , 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 积极去产能 , 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整、债务重组 , 依法处置 “ 僵尸企业 ” , 实现市场出清 , 完成好省下达的钢铁、水泥、玻璃产能压减任务 。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年行动 , 抓好百项技改和 “ 两化 ” 深度融合 。 争取国家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专项资金 , 深化与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 , 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 , 努力建设特钢和特钢产品生产基地 。 推动化工产业精细化 , 旭阳、建滔等企业由生产商向生产服务商转变 , 努力打造绿色能源化工园区 。 用好 “ 一带一路 ” 政策 , 推进过剩产能向原材料产地和境外转移 。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 抓好投资13.6亿元的德田塔爱格半导体键合线、投资10.3亿元的巨亚德伺服电机等项目 , 提升产品档次 , 延伸产业链条 , 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迈进 。 加快投资50亿元的中国动力产业园、投资32亿元的北汽隆威新能源汽车、投资22亿元的御捷新能源汽车、投资10亿元的红星新能源汽车、投资6亿元的多氟多锂电池等项目建设 , 提高研发能力、配套能力和聚集水平, 打造全产业链的新能源汽车基地 ; 抓好中航长征中重卡、福玉特种车等汽车项目 。 加快投资10亿元的晶澳太阳能100MW光伏电站、投资10亿元的晶龙1GW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建设 , 进一步巩固太阳能电池产能、转换率全球领先地位 。 推进邢台节能环保产业园、桑德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 , 建设2家 “ 城市矿产 ” 基地 。 加快推进 “ 互联网+ ” 行动计划 , 启动建设智能化工厂2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1个 。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 。 新引进1家以上域外金融机构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微贷等金融产品 。 推进冀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 加快申报邢台保税物流中心 ( B型 ) , 开通邢台内陆港冀新欧班列 。 做好跨境电商平台省级首批试点工作 ,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会展经济、服务外包等产业 , 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 打造 “ 北方声谷 ” 。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 ,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 落实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 推广新能源标准车2900辆以上 。 对外贸出口100强企业实施精准支持 , 新增外贸市场主体100家以上 。 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步伐 , 出台产业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 , 启动投资50亿元的石药集团生物制药产业园建设 , 推进内丘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基地和巨鹿金银花、枸杞种植基地建设 。 筹建游客集散中心 , 加快大峡谷、红石沟、周公山等项目建设 , 完善重点景区游步道、宾馆、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 , 提升景区通达和接待能力 , 做好央视旅游形象宣传 , 旅游业总收入150亿元以上 。 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 按照 “ 稳粮、压棉、扩蔬、强畜、增果 ” 总体思路 ,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 , 确保粮食总产450万吨以上 , 畜牧、蔬菜、果品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以上 。 坚持 “ 园区、龙头、品牌、标准 ” 四位一体 ,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完善提升4家、新增3家以上省级农业园区 , 力争每个乡镇建设1家农业园区 ;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 抓好宁晋玉锋玉米深加工、巨鹿乐民食用菌等项目 , 每县至少引进1个超亿元项目 ;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 高标准建设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邢台园 , 扩大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品牌影响力 ; 制修订一批市级农业标准 , 并争取国家、省和行业标准立项 ;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1.5个百分点 。

( 四 ) 围绕城乡统筹发展 ,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 突出活力、宜居、特色 , 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进一步做优老城、做大新城、做强县城、做美村镇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 提高中心城市宜居度、带动力 。 落实中心城区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 实施规划编修工程 ,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修及省 “ 多规合一 ” 试点工作 , 编制市区供热、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 ;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调整完善工作 。 实施功能完善工程 , 加快总投资7亿元的召马地表水厂、总投资4.5亿元的污水处理二厂等项目建设 ; 抓好邢台热电联产、旭阳安能二期、德龙金昊等供热项目 , 新建供热主管网57公里 , 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60万平方米 ; 水上运动公园主体完工 , 加快博物馆建设 , 启动中糠大厦、市公安局警务中心等公建项目 。 实施市区畅通工程 , 完成滨江路北段、育英街地道桥等改造建设和建设大街地道桥扫尾工程 , 打通红星街东延、建设大街东延、新华路北延、平安路贯通等断头路 , 启动实施金泉大街、长青路、学院路、文苑路、太行路北延、团结大街西延、永安路跨七里河大桥等工程 , 加快社会停车场建设 , 规范道路两侧停车 。 实施增水扩绿工程 , 加快道路游园绿化提升 , 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 , 推进污水管网及 “ 四河 ” 治理 。 实施精细管理工程 ,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 推进云计算中心、环保云平台等项目 , 市区大型商业设施、公交车覆盖免费WiFi , 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 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 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增长点 , 加快万达广场、天一港、丰基?欢乐世界、顺德新街等商贸综合体建设 。 同时 , 加强 “ 一城五星 ” 统筹 , 完成邢石大道工程 , 谋划实施新环城公路 , 推进供热、燃气、供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共享 。 增强城镇承载力、吸引力 。 启动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 实施总投资700亿元以上的614项重点工程 , 力争所有县城实现集中供水和污水、垃圾达标处理 , 县城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率达到75%以上 。 抓好威县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 支持有条件的县城争创国家园林县城、森林城市、环保城市 , 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 。 加快22个特色小镇发展 , 继续推进三镇融合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 , 建立健全 “ 人地钱 ” 三挂钩机制 , 加快产城教融合发展 , 推进县域经济增比进位 。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 打造省级重点村393个 , 落实好十二个专项行动 , 抓好内丘扁鹊大道和沙河白塔、临城西竖等省市重点片区 , 启动15个中心村建设示范点 , 力争每个县 ( 市 ) 建成1个美丽小镇 。 完善重大基础设施 。 邢台机场、威县、柏乡通用航空机场开工建设 ; 抓好邢和铁路建设 , 谋划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 太行山高速全面开工 , 邢左线、邢临线等完成升级改造 , 东华路大修、107国道出市口改造和308国道、邢清线改建等开工建设 , 邢德线、隆昔线等改建项目加快前期 ; 加快推进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 开工建设500千伏邢西变电站 ; 谋划推进八里庙水库、青山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 , 基本完成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建设 , 县县用上长江水 。

( 五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加快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 认真贯彻中央、省扶贫会精神 , 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年 。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 培育蔬菜、林果、养殖和手工业等脱贫产业 , 新增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4万亩以上 , 家庭手工业专业村50个 , 每个贫困县至少建设1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 积极开展电商、旅游、生态、康养、光伏电站等新业态扶贫 , 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专业村4个、蔬菜+光伏发电项目专业村10个、电商扶贫专业村20个以上 , 电商服务站基本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 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启动贫困人口易地搬迁 , 打好脱贫攻坚 “ 当头炮 ” 。 加强就业服务 , 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 从秋季学期开始 , 在市内公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 , 免收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 , 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 。 对贫困人口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 , 提高救助标准 。 抓好低保线、扶贫线 “ 两线合一 ” , 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 。 完善扶贫政策机制 。 市本级安排扶贫资金比上年增长140% , 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00亩专项用于扶贫项目建设 。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 , 完善对口帮扶机制 , 提高定点扶贫成效 。 增加减贫成效考核权重 , 加强督查问责 , 倒排时间、强力推进、务求实效 。 年内实现14.43万人稳定脱贫 , 内丘、临西、任县、南和脱贫摘帽 。

( 六 ) 强化科学精准治污 ,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 调整能源结构 , 完善减排措施 , 狠抓污染治理革命性工程 。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 大力实施 “ 气化邢台 ” , 力争完成 “ 一城五星 ” 15万户煤改气、煤改电工作 , 全市推广洁净型煤30万吨 , 净削减燃煤总量25万吨 。 实施精准治霾 , 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 , 逐一制定治理方案 , 开展散煤、焦化行业、露天矿山、道路车辆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 深入治理市区周边小板材厂 , 关停取缔33家土小企业及重污染企业 , 完成54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 强化面源治理 , 狠抓扬尘治理和秸秆禁烧 , 推进施工扬尘实时监控 , 市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 ,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 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量交易和生态补偿 , 推广第三方治污 , 加快与德国能源署合作步伐 , 抓好常州循天公司与沙河玻璃行业合作的趋零排放示范工程 。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 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 , 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 , 运用综合措施降低污染危害 。 切实加强水生态治理 。 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 , 深入推进 “ 碧水工程 ” , 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防护专项行动 , 按质保量完成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节点任务 , 继续实施人工补水 , 万元GDP耗水量降低5.6% 。 强力推进水污染整治7大工程 ,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 , 污水集中处理厂实现工业园区全覆盖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 ; 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要求 。 按照资源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原则 , 统筹推进河道综合整治 。 大力开展生态绿化 。 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太行山绿化三年攻坚行动 , 抓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 完成造林绿化34万亩 ; 深化山区综合开发 , 启动建设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24个 。 实施分类管控 ,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

( 七 )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要求 , 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 ,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 。 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补助水平。 推动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 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87万套以上 , 基本建成0.8万套 ,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200户 。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 理顺管理体制 , 改善办学条件 , 新增标准化中小学150所 , 北师大邢台附中、北二外邢台外国语学校开工建设 , 加快临西等5县 ( 市 ) 城域网建设并网步伐 , 推进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 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 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救助 , 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 , 市三院门诊楼主体完工 , 市五院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 加强邢国墓地、天宁寺、唐祖陵、柏人城址等遗产和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及利用 , 做好方志资源挖掘和修志编鉴工作 , 推进紫金山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 推出新版河北梆子《

吕玉兰 》 等文艺精品 。 建成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 争办中国邢台绿色太行国际公路自行车大赛和全国特奥融合足球比赛 。 全面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 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 深入开展油气管网、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 , 继续实施小煤矿关闭整合 , 依法有序退出石膏矿 , 健全火灾防范救援体系 , 新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县 ( 市、区 ) 13个 。 强化风险防控 , 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征地拆迁等领域的风险隐患 , 继续加大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力度 , 妥善做好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转岗和再就业等工作 , 大力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警能力 , 深化 “ 天网工程 ” 建设、“ 创净土 ” 行动 , 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 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 同时 , 推进援疆援藏、双拥共建、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法制档案、防震减灾、人防气象、老龄妇幼、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

四、狠抓工作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 落实是政府工作的生命 。 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 以更高的效率、更严的标准、更实的措施履职尽责 , 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

( 一 ) 激情干事 , 以更加自觉的精神和境界抓落实 。 扎实推进 “ 三严三实 ” 专题教育、“ 两学一做 ” 学习教育 , 大力弘扬 “ 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 ” 的玉兰精神 , 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常态 , 把实干实政的要求贯穿于思想和行动之中 。 以心无旁鹜的状态推进工作 , 围绕 “ 十三五 ” 目标和2016年重点任务 , 一件事一件事地抓好落实 。 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攻克难关 , 对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转型升级、治理大气污染、推进脱贫攻坚等硬任务 , 拿出有效办法、有力行动 , 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 以事争一流的精神奋发进取 , 对标先进 , 找准差距 , 自加压力 , 主动对接国家部委、省直部门 , 积极向上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争试点 , 努力形成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

( 二 ) 精准发力 , 以更加过硬的能力和水平抓落实 。 把解放思想摆在首位 ,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 全面贯彻 “ 五大发展理念 ” , 认真践行 “ 八破八立 ” , 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 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见实效 。 加强调查研究 , 深入基层一线 , 倾听群众呼声 , 了解企业所需 , 针对经济下行、产业转型等带来的困难 , 制定针对性措施 , 务求接地气、实打实 , 不搞表面文章、形式主义 。 跟踪政策形势 , 深入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和导向 , 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 抢搭重大新政、重大战略、重大商机的快车 , 在全局中定位、大局中争先 , 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实效性 。 创新方式方法 , 积极运用改革的思维 , 打通落实的 “ 最后一公里 ” , 在转换动能、降低成本、补齐短板等重点领域精准突破 。

( 三 ) 优化环境 , 以更加高效的标准和服务抓落实 。 把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作为基本准则 , 少开会、开短会 , 开解决问题的会 , 凡是定下的事情 , 上下一心、一鼓作气 , 真办、快办、办成 , 不让市场主体和群众的事在自己手中延误 , 以政府工作的高效释放发展活力 。 改进服务方式 , 精简审批前置条件 , 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 完善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 实行全程代办、跟踪服务 , 围绕企业和项目所需 , 加强路、电、水、气、讯等保障 , 以优质服务降低发展成本 。 推行政府部门职责信息公开承诺 , 建立完善企业投诉中心和市长热线 , 开展作风公开评议 , 严查涉企违规收费评比检查以及 “ 吃拿卡要 ” 等现象 , 切实尊重和维护企业、群众合法权益 , 以良好市场环境增强发展竞争力 。 ( 四 ) 从严治政 , 以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抓落实 。 推行目标管理 , 重点工作逐项制订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 , 将任务和责任细化到部门、岗位、人头 , 明确标准要求、时间节点 , 做到事事有人干、处处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 严格督导考核 , 强化进度公开、结果奖惩 , 完善情况通报、工作排队、责任倒查等机制 , 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年和 “ 一问责八清理 ” 专项行动 , 狠抓正反典型 , 严厉整治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现象 , 坚决问责不落实的事、不落实的人 。 坚持依法行政 , 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 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 , 落实 “ 两个责任 ” , 强化 “ 一岗双责 ” ,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 。

各位代表 !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 , 新目标引领新作为 。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 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邢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 , 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 , 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 , 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 , 决胜 “ 十三五 ” , 打好翻身仗 , 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而努力奋斗 !

——2016年2月20日在邢台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第11篇:神经内科“十三五”规划

神经内科“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回顾“十二五”神经内科发展,随着医院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科室主任正确领导和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科室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CFDA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CP)单位、贵州省临床重点建设学科单位、贵州省卫生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遵义医学院校级重点学科、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院级重点学科、遵义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科室也在茁壮成长,至今已初具规模。目前拥有病床104张,成立了心身疾病区,配置有24小时视频脑电监测4台、神经康复仪、空调、中心吸氧、中心负压吸引、床边呼叫系统、电视机、独立卫生间、神经内科专科门诊4个、脑电图室1个、肌电图诱发电位室1个;有专科医师26名,其中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名7人,具有博士学历4人、其中1人在读,硕士学历10人,省管专家1人。 5年的努力打拼已使我科在服务理念、科室文化、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人才梯队、教学科研成果、技术项目、设备配置等各方面成为一个成熟的科室。

在政治思想与医德医风方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 科室发展总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水平,实现科室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目标;在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脑血管疾病、癫痫、心身疾病、偏头痛为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科延生,发展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痴呆)、睡眠障碍、周围神经病方向的亚专科;以贵州省发展大数据、大健康产业为契机,进一步打造神经内科(N-ICU)解决贵州省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完善学科建设,在“十三五”期末冲击国家重点专科,提升专科水平、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及学科地位,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破有立,理清思路,正视困难,认识不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和人才观,切实采取着力措施,促进神经内科持续、长久、健康地进步和发展,使神经内科成为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齐头并进的重点学科,在本省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力再上台阶。在今后五年内,我科计划在以下方面全面发展。

(一)严格强化管理

加强科室的组织管理,要以“厚德、严谨、求精、创新”为口号,激发大家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奉献为荣的工作热情,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建立一支凝聚力强的高效团队。统一全体医护人员的思想意识,展示科室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道德观念。实行绩效考核,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推动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增加亚专业,在原有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康复、癫痫、心身疾病基础上,加强在痴呆、睡眠障碍、神经重症亚专业发展,逐步增加其它专业的发展,为科室的正规化、科学化发展奠定基础,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让神经内科成为省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提高经济社会效益,耗能降低,拓展医疗范围,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当地的人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制定目标,力争业务收入每年增加10-20%。把文化当作载体,将科室宣传介绍出去。通过踊跃参加医院组织的体育运动、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提高科室凝聚力,同时体现个人的价值,提高神经内科的声誉。

(二)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临床医疗质量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医疗安全是科室临床工作的根本,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在医院和科室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要树立“质量第

一、安全第

一、患者第

一、服务第一”的理念。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严格贯切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及医疗法律法规,制定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把医疗质量安全关,无论从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还是各项技术操作常规上都要严格要求,使业务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上升。认真履行各级人员职责,合理排班,切实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每一批轮转医师入科进行严格培训,加强运行病历的监管,及时进行整改和意见反馈,认真落实医院对抗生素的运用管理,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对药占比、平均住院日的控制,对超出者加强处罚力度,使科室良性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科医师26名,其中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名7人,具有博士学历4人、其中1人在读,硕士学历10人,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知名专家1-2人,学科后备带头人1-2人。为了适应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拟今后5年内2-4名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主任医师,2-4名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4-5名住院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每年送1-2名医师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培训、交流,派送1-3名品学兼优的医师到国外知名专科医院进修培训学习,科室招收2-3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培养及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每年派送2-3名护士于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2次,以建立一支强大的技术人才梯队。

(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在硬件设施配备方面:今后5年内在2个病区基础上,建立神经科监护室(N-ICU),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配置呼吸机一台,同时完善中心监护系统设施,同时配置除颤仪、雾化器、气垫床、冰毯等,如有条件需配置一台床旁无创颅内压监测仪。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就医环境。目前我科年收治病人2000余人,计划5年后达到每年2500-3000余人。

(五)提升医疗业务水平方面

在业务水平方面,科室应推广临床特色业务,开拓临床新技术应用,引进先进临床设备,使科室整体临床技术水平达到省内一流及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我们需继续加强神经病学人才队伍培养,争取每年分批、按照亚专科方向的侧重轮流派学术骨干及后备人员到国内顶尖专科医院进修学习。目前我们已能完成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呼吸麻痹、癫痫持续状态、颅内高压等危重病人的监护与抢救治疗,擅长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治,争取在建设周期内进一步完善痴呆数据库的建立,力争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单元建立,完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鉴别、治疗及相关实验指标。

(六)在科研能力方面

在科研方面:紧密跟踪神经内科的学科前沿,明确学科发展目标,以贵州省发病率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到国民健康的脑血管病及癫痫作为较稳定的学科重点主攻方向。创新科研思路,整合学校及省内外的相关优势科研资源,必要时,可以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围绕学科各亚专科的关键学术问题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在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支撑下,为未来形成不同亚专科方向的研究团队打下坚实基础,力争每个亚专科方向在确保承担省级科研任务的同时,申请国家级科研课题,形成不同方向的科研团队;在课题经费方面,除申请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的经费外,还需向相关部门积极申请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并与相关团体合作争取科研经费的投入;发表论文以国家级核心期刊为主,并争取每年都能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根据自身的强项,主编及参与编写相关方向的学术专著,取得一批代表学科不同亚专科水平的高层次科技成果,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学科的科技竞争力和知名度。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奖项,并积极申报相关的成果转化,优秀的科研成果能申请专利。

(七)教学方面

在教学方面,深入贯彻学校教学育人方针,以本科教育基础上,响应国家号召毕业后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本科毕业后继续教育,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有用型人才做贡献;研究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一个体制完善的研究生工作站,积极申请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病案库,完善神经病学精品专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争取5年后校级精品专业目标,提升办学实力,拓展发展空间。按规定定期举行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讲座、教学查房、疑难危重症死亡病例讨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培训,促进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我们决心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紧跟前缘科学,开展更多先进技术项目。我们决心秉承“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宗旨,狠抓“安全、质量、服务、费用”;我们决心奉行“接一个病人,献一份爱心”,的服务理念,为我省、市及周边地区患者排忧解患。

神经内科 2016年1月13日

第12篇:解读十三五规划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于2015年10月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本站会即时更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全文〃敬请期待。

2013年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2015年五中全会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布局〃而这个布局的主线就是“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次五年规划〃也是国企改革方案之后最值得期待的中央文件。我们结合历次五年规划的经验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梳理出“十三五”规划的十大关键领域: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服务业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PPP)、国企改革、军民融合。

【正文】

五年规划全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我国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已制定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其中很多规划引领了中国经济的重要转折。最早的一五计划确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中国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而近期的十五规划首次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二五规划开启十大战略新兴产业。

“十三五”规划注定会成为最关键的五年规划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时间截点前的最后五年〃特殊时点决定了“十三五”规划将更加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一方面〃为完成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GPD平均增速需达到6.5%;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而新经济尚未崛起、人口红利消失、出口引擎失速〃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型迫在眉睫。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公开招标宏观经济、教育、农业、房地产、国企改革等领域的25个重点课题。各课题中标单位于2014年年底将课题成果提交至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根据课题研究成果〃形成初步思路后交至中央。2015年初〃再由中央委托各部委〃形成相关领域的规划建议。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最终将形成两份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简称规划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规划建议属于党的文件〃由中央办公厅、中财办、深改组负责〃15年中已经上报〃10月份在五中全会审议后对外公布。规划纲要则属于国务院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规划司等负责制定〃2015年下半年提交〃2016年两会期间经全国人大审议后公开发布。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同步制定、双向沟通〃因此2015年10月份即将发布的规划建议可被视为“十三五”规划的初步版本。

十三五规划尚未公布〃我们如何分析?十三五规划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依据党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文件框架编写。第一个依据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是党中央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总体发展思路。第二个依据是国务院层面的各类指导意见、办法及规划〃这相当于国务院为落实三中全会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其效力依次递增。第三个依据是各部委发布的文件和方案〃这相当于各职能部门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思路而制定的具体措施。从政策效力上讲〃党中央高于国务院高于各部委〃但从政策细节上讲〃各部委制定的文件最为具体〃而且最贴近最新实际〃现实意义更强。第四个依据是以往的五年规划。根据以往经验〃五年规划主要涉及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社会文化、人民生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改革开放等大议题。

综合上述四个依据〃我们梳理出“十三五”规划的十大关键领域: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服务业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PPP)、国企改革、军民融合。

一、增长目标:不一样的7%

纲举目张〃经济增长目标正是宏观政策的纲。短期来看〃每年两会上制定的年度目标是宏观政策的主要参考〃而中长期来看〃宏观政策的走向则与“五年规划”中制定的五年增长目标息息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个五年增长目标将如何确定?根据以往几个五年规划〃我们大体可以总结出几条规律:

第一〃增长目标一般是0.5%的整数倍〃比如近四个五年规划的目标分别是8%、7%、7.5%和7%。变动的幅度也以0.5%为基准单位。

第二〃实际增长速度一般会远超增长目标〃这意味着在制定增长目标时一般会留出较大的政策余地。从过去20年的四个五年计划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目标从未失手。按照十二五目前进度〃2015年只需达到3.1%的增速就可以轻松达标。

第三〃增长目标的变动方向和实际增速的变动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增长目标一般会充分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也对后面的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增长目标下调或上调后〃实际增速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或上升。

第四〃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增长目标也不会大幅下调〃增长速度会更接近增长目标。比如〃十一五实际增长11.2%〃超出目标3.7个百分点。十二五经济大幅下行4.2个百分点〃但目标仅从7.5%下调到7%。

展望十三五时期〃为了完成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假设2015年增长7%〃那么十三五期间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但习总书记在近期的专访中的说法是7%)〃因此〃从主观角度看〃中央并没有太大必要把目标定高。而从客观角度看〃资本、劳动、土地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增长要素都有下行趋势〃十三五继续保持7%的增速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如果中央依然按照传统的规律来决策〃十三五规划毫无疑问应该将目标定在6.5%。

但十八大以来〃依靠过去的经验进行预测变得越来越危险〃同样〃十三五的目标也可能会打破过去的规律:也许6.5%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结果〃因此最终目标很可能定在7%。第一〃中央认可的经济增长中枢应该在7%左右〃如果按照传统规律〃定在6.5%能留出较大的政策空间〃但政策之“锚”的作用不明显〃导致目标形同虚设〃而如果定在7%〃“锚”的作用更明显。第二〃以7%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实际增速会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着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目标从最初的6.5%上调到更乐观的7%意味着宏观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积极〃这种积极将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上〃未来政府代替私人部门加杠杆仍是大趋势〃托底经济、防范风险〃而这也要需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作为支持〃货币政策也不会坐以待毙。

二、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的内涵并不局限于“互联网+”。从存量上看〃中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14年中国信息产业消费规模为2.8万亿元〃贡献GDP 0.8个百分比。从增量上看〃在居民信息消费多样化与政策引导的刺激下信息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18%〃而根据工信部的预测2015年将

2 增长15%达到3.2万亿〃成为增长新亮点。预计十三五时期〃信息经济仍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上下游产业链为市场提供投资机会。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信息与产业融合。信息融合最早应用在军事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一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如前期被市场热炒的基因芯片(在芯片表面固定探针〃通过与芯片探针杂交测定核酸序列)、基因测序(从血液和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锁定个人病变基因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等。

二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如物联网(利用网络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机器和人员等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远程管理控制)、现代工业机器人(300024,股吧)(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器手或多自由度的机械装置〃可按照编排的程序运行)等。

三是与服务业的融合〃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的特点降低成本〃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如“饿了么”(餐饮O2O平台)、许鲜网(在线水果B2C平台)对所在领域的传统企业形成冲击。

②大数据。大数据本质上是通过长期跟踪与搜集个体数据〃对存量数据进行分析后提供智能与个性化的服务。大数据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应用范围广〃大数据技术可用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公安侦查、招商引资等领域;二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金融、通讯、交通等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手里〃存量数据融合与可视化程度低〃经济价值尚有待挖掘;三是政策加强引导〃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争取到2018年建立国家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加快数据强国建设。

③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安全一切信息经济都没有保障。从个人角度看〃国民隐私安全意识在增强〃对金融、通讯、物流等行业系统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从国家层面看〃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唯一负责具体业务的小组。

④智慧能源(600869,股吧)。智慧能源指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使能源开发、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更加智能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系。能源产业的智能化〃以各环节的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搜集数据以实现产业链优化。智慧能源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目前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需要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智能化是实现路径之一;二是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占比63.4%〃提高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压力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⑤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指将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集成于地面交通系统而建立的大范围与全方位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是智能交通的基础〃搜集多种信息后传输至交通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处理后将信息反馈至交通参与者〃并结合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系统实现出行策略最优化。

2、相关市场主题:

①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5.61%,同期上证综指下跌3.71%);

②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2.77%);

③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4.62%);

④大数据(大数据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5.06%)。

三、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迫在眉睫:一是制造业活动收缩〃服务业繁荣有助于对冲制造业下滑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二是服务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强〃未来传统产能过剩行业过剩产能将继续去化〃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缓解就业压力。而服务业的发展关键靠扩大开放。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民营银行。第一〃利率市场化以扩大市场准入条件为基础〃信贷资源供给来源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资金需求方议价能力〃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实质上处于同等地位。第二〃民营银行有较大增量市场。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民营银行定位于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融资难、融资贵是现阶段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顽疾之一〃民营银行面临旺盛的资金需求。第三〃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高〃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就发起筹建第二批民营银行表达了意向。

②民营医院。一是民营医院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公立医院多为事业单位〃财政对其日常经营提供补贴。公立医院私有化后〃社会资本方可整合上下游医疗设备、药品等产业链〃通过医院定向采购的方式销售设备与药品〃上游产业链所获利润来弥补医院经营的亏损〃实现总的盈利。二是医护人员有激励参与医院转制〃一方面可获得市场化收入〃另一方面工作年限可不再受年龄限制。三是社会资本管理与运营效率更高〃可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③体育产业。第一〃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大〃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0.6%〃而同年美国体育产业占GDP比例高达3%。第二〃高层重视体育产业发展〃足球改革议题进入深改组讨论〃国务院也发布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三〃冬奥会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任内唯一大型国际赛事〃国家将大力加强推广与宣传工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又一契机。对资本市场而言〃可关注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体育器材、体育装备、赛事运营与转播等的企业。

2、相关市场主题:

①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7.28%);

②民营医院(民营医院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8.41%);

③医疗服务(中信医疗服务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3.86%);

④体育指数(体育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0.02%)。

四、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减少地方政策保护〃促进公平竞争〃缓解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内部看〃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支撑带”促进区域内省市明晰功能定位〃加快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促进区域发展;落实东北振兴政策摆脱增长率垫底的局面〃加快新疆西藏等经济底子薄、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区域发展。从区域间来看〃电子商务作为新兴流通方式促进了跨区域消费、带动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对通航机场、航道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市场关注的方向:

(1)区域板块:明晰功能定位〃加快区域发展

①一带一路。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由习总书记亲自推动〃“十三五”时期多项举措有望落实。习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首次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此后多次在国内和外交场合倡议一带一路战略。其次〃一带一路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需要。PPI持续42个月为负且跌幅不断扩大〃重工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在国内去产能的同时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带动水泥、钢铁、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上游行业产品输出与产能输出。再次〃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提高外汇使用效率。2014年中国拥有将近2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而净投资收益却是负298亿美元〃而同年日本欠了将近4.5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负债投资净收益却高达2288亿美元。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外汇使用效率〃而不是将过高比例外汇配置于外国政府债券(2014年年末将近1/3外汇配置于美国国债)。最后〃一带一路战略将提振多个行业。一带一路建设依赖于“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将为交通、能源、通信、金融、教育、医疗和进出口等行业企业创造新机遇。

②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协调发展。早在2001年即有学者提出大北京规划〃但因涉及各方利益协调进展缓慢〃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正式将三地协调发展推至国家战略。其次〃京津冀三地不同的功能定位将促进产业调整。北京定位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定位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000065,股吧)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三地不同的功能定位〃将促进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加快区域整体发展。最后〃三地协同发展将促进三地间的连通〃带动交通、物流、通讯、旅游等产业发展。

③长江经济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现有经济体量大。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增长潜力大。长江经济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具有产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而且城市密集〃沿江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促进东中西互动、沿海区域与沿江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发挥区域内省市优势、挖掘增长潜力。

④其他地区。主要集中在边疆区域:一方面经济底子薄〃需要加快对边疆地区的扶持〃缩小其与中东部的发展差距〃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须举措;另一方面〃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十三五时期〃国家应相当重视加快边疆地区的发展。

4.1)东北振兴。第一〃东北地区GDP增速全国垫底。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因产业结构失衡、转型迟缓〃主导产业崩塌式下滑导致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上半年辽宁、黑龙江、吉林的GDP增速分别为2.6%、5.1%、6.1%,位列全国倒数第

一、倒数第

三、倒数第四。第二〃东北振兴计划需要强化政策支持。东北振兴计划最早于2003年提出〃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看〃成效并不显著。近期已有政策扶持〃如大量财政拨款给新兴产业与国企〃工业制造2025也给东北安排了大量项目。第三〃国家扶持重点由国有企业转向民营企业〃产生新的增长点。东北国企占据大量资源〃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区域经济增速垫底与此也直接有关。第四〃东北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对俄罗斯与朝鲜的屏障〃东北的发展关系国家稳定与安全。

4.2)西藏板块。第一〃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14年西藏人均GDP为2.9万元〃仅占全国人均

5 GDP的62.7%。第二〃西藏站上了政策风口。西藏经济发展议题进入政治局会议讨论〃8月25日至26日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会议召开〃高层已高度重视西藏的发展。第三〃西藏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富含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可燃冰、铜、铁等储藏量大;旅游资源丰富〃2014年旅游业收入204亿元〃占地区GDP的22.15%;藏药产业则是近年西藏地区增长最快的产业。

4.3)新疆板块。第一〃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水平提高有助于减少分裂势力冲击〃促进边疆区域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第二〃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通往中亚的窗口〃迎来了发展机遇期:一方面区域内资源丰富〃利用“一带一路”中内地与新疆的互联互通〃将资源销往内地;另一方面可作为货物中转站〃将从内地采购的商品销往中亚等国家。

(2)区域板块间:互联互通

①电子商务。首先〃电子商务获政策扶持。电子商务能促进消费、带动就业〃李克强总理多次为电子商务点赞〃2015年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方式。其次〃传统企业纷纷开展线上零售业务〃如服装、鞋帽类企业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拓展销售渠道。最后〃传统企业与电商巨头结合〃如京东入股永辉超市(601933,股吧)拓展O2O业务、苏宁电器加大电商投入并与阿里巴巴互相持股。

②物流业。一方面〃便捷的物流业能够促进商品跨区域流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物流业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国内尚无快递企业上市〃但物流业的发展增加了对配套设施如物流信息化产品、车辆等的需求〃给相关产业带来新机遇。

③通航机场。根据民航总局的规划〃2025年之前将新增2500个通航机场〃以满足现阶段不断扩大的通航机场供需缺口:一方面〃现行民航法制约了通航机场供给。民航法对机场距离半径施加了限制〃导致部分有通航需求的城市不能建设;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以及播种、旅游、环境监测等通航需求增加〃又对机场的普及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期间〃将有一批通航机场开工建设〃给机场建设与运营、飞机设计与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市场。

④河流梗阻疏通。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特别指出要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而发展长江经济带〃首要任务即是建设好基础设施、做好梗阻性的航道清淤和疏通工作。目前武汉和重庆正在做长江清淤工作〃南京、芜湖、宜昌等节点城市也做了部分梗阻性的航道疏通工作。预计《长江经济带规划》将于年内出台〃《规划》将明确各省市的分工定位与产业布局。随着分工定位的明晰〃区域性的梗阻工作规模有望井喷。

2、相关市场主题:

①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3%);

②京津冀(京津冀一体化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2.6%);

③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0.7%);

④西藏板块(西藏振兴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7.86%);

⑤东北振兴(中证东北振兴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下跌8.19%);

⑥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2.98%);

⑦物流业(中信物流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0.94%);

⑧机场(机场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24.5%)。

6

五、收入分配,关键是扶贫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采取精准扶贫措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9〃达到社会不安定的数值区域〃而实际情况可能要比官方数据更为严重;二是贫困人口基数大〃以年人均收入2300元为贫困标准计算〃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有7000万;三是习总书记多次提及“精准扶贫”〃今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第二〃农业产业化也是现实之需。城镇化推进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需要通过产业化经营整合闲置的土地资源。第三〃现代互联网技术与物流体系〃使农产品(000061,股吧)定位更加精确、市场更加广阔〃为产业化经营拓展了销售渠道。巴中市计划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建立特色产业〃建立包括农产品交易中心、产业园区、商贸物流中心等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②社会资本参与扶贫。第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增长空间大。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交通、通信、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扩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供给是扶贫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地方政府愿意以PPP等形式让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使用者付费项目〃地方政府可以减少前期资本支出;对于政府付费项目〃地方政府可将短期支出长期化〃缓解当期财政压力。第三〃社会资本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中时〃拓展了市场范围〃获得相对稳定的长期受益。

③能源扶贫〃尤其是光伏扶贫。第一〃能源扶贫是五年内农村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能源是制约农村地区致富的因素之一〃产业的发展需要能源支撑。第二〃201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利用6年时间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通过建设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站等〃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第三〃光伏产业在2009年前后经历了一轮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已出现产能过剩〃通过光伏扶贫开拓农村市场〃也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措施之一。

④乡村旅游。国家层面加强对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11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⑤农村金融。第一〃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但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信用评级机制、农民与金融机构缺乏信用积累等原因〃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缓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农村家庭的正轨信贷可得性约为2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5%〃而农村民间借贷参与率高达43.8%。第二〃政策扶持农村金融〃如央行对涉农贷款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与城商行实行定向降准与额外降准、财政部注资农发行。第三〃目前涉足农村金融的机构较少〃以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农发行、邮储银行、各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在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前〃金融机构若能做好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做好风控工作〃则有望分得农村金融的一杯羹。

2、相关市场主题:

①农业(农业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3.83%);

②能源(能源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下跌14.42%);

③旅游(餐饮旅游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5.69%)。

六、人口老龄化

按照国际老龄化的界定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0%)〃我国于1999年即进入了老龄化。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对经济与社会的负面冲击也愈发明显:一方面因劳动人口比例减少〃人口红利不再甚至变成累赘〃中国未富先老;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结构变化〃根据美日经验〃房地产进入长周期下行通道〃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失速。

预计“十三五”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将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放松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底部老龄化压力;二是增加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供给〃满足老龄人生活与精神层面的需求。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二胎政策。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除新疆与西藏以外的其它省市均于2014年上半年实施了该政策。目前来看政策效果不明显〃2014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仅比2013年增加47万人〃主要因生育、教育、购房成本高及生育观念的转变。根据报导〃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全面放开二胎〃通过扩大基数增加人口出生量〃与之相关的母婴食品、幼儿教育、玩具等行业迎来利好。

②养老设施建设。一方面〃我国未能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以上海市为例〃2013年上海市养老床位只有10.8万张〃占老年人口的2.8%〃与规划的3.75%有较大差距。上海作为养老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尚如此〃其它省市养老设施供需缺口更大。另一方面〃政策正在引导加快养老设施的建设。《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规定各地新建城区和新建小区都必须按照标准建设养老配套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提供。

③养老服务企业。第一〃国家鼓励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企业。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机构〃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打造规模化、连锁化的龙头企业。第二〃目前国内养老服务市场中〃各企业主要提供区域内养老服务〃并无龙头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掘金养老服务市场〃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机制将使养老服务供给集中于拥有资金与相关资源、经验的大企业。

④养老家政服务。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对养老家政服务的需求也在扩大〃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需求:一是生活需求〃包括餐饮、助浴、助洁、助医等;二是精神需求〃包括老年教育、文娱活动、心理咨询安抚等。对市场而言〃可利用互联网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服务缴费等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项目。

2、相关市场主题:

①二胎政策(二胎政策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51.50%);

②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9.92%)。

七、生态环保

前期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根据《2014中国环境公报》〃全国4896个地

8 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的比例仅为10.8%〃而水质较差与极差的比例分别高达45.4%、16.1%;161个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比例仅为9.9%;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而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

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保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十二五”规划的24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有8项是关于资源环境的〃除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外〃其它均为约束性指标。随着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突出〃“十三五”时期生态环保建设压力有增无减。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第三方环境治理。第一〃政府大力推广第三方治理。相比于政府直接治理〃第三方企业拥有技术、成本等优势〃有助于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在环境治理中被寄予厚望。第二〃第三方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意愿强。环境治理市场规模庞大〃如仅“水十条”投资额即达到万亿规模以上〃而且污染治理项目通常收益稳定、回报周期长。已有相关上市公司参与第三方环境治理〃如巴安水务(300262,股吧)、碧水源(300070,股吧)等。

②新能源。一方面〃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2014年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83.1%〃而水电、核电与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仅为11.2%。另一方面〃新能源应用领域有较大拓展空间。目前新能源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步〃未来可在建筑、制造业等领域推广应用。

③环保交易。一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另一方面〃相关试点工作已展开〃十三五时期有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目前已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试点〃节能量交易也处于研究阶段。据有关官员在中国高铁节能减排论坛透露〃2016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方交易市场〃首批试点行业包括钢铁、电力等6大行业。

④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通过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将煤矿石、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方面〃各省市正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对试点的项目在投资、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部分上市企业也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如豫光金铅(600531,股吧)作为全国最大的产铅企业之一〃致力于再生铅的研究与生产。

2、相关市场主题:

①环保(环保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4.14%);

②新能源(新能源指数年初至今上涨11.83%);

③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指数年初至今上涨18.71%)。

八、投融资体制:PPP

十三五时期〃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项目中的应用将得以进一步推广:一是制度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约束了地方政府违约责任;二是随着成功项目的推广与PPP培训〃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对PPP具体操作了解度提升;三是政策引导〃财政部设立PPP专项引导基金、对部分项目提供财税支持。

地方基建曾由城投企业主导〃43号文限制了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对于新建项目和未完工存量项目〃优先安排PPP模式建设。随着PPP签约率的提升〃PPP模式对城投债的替代性增强〃为资本市场

9 提供投资机遇。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参与PPP项目的企业。正如前文所言〃后续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项目将更多由PPP模式建设〃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比例缩小。为适应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建设模式的变化〃已有上市参与到PPP项目中〃如华夏幸福(600340,股吧)、中信水务等。通常这些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人做专业事〃利用其专业能力提高更高质量的服务产品。二是具有成功运作PPP项目的经验〃更容易复制自己的盈利模式〃在招投标过程中也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青睐。三是为所在领域的领头羊〃大型央企、上市公司能够调动的财力、政府关系以及专业领域的能力使他们在PPP项目中有天然的优势。

②PPP融资服务。PPP项目多为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而且融资工作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对社会资本的资金实力有一定要求。目前PPP模式应用成熟的国家中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例较小〃而中国的PPP与BOT项目中〃主要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能减少企业资本占用〃降低企业成本〃未来PPP项目债权融资是发展方向。现阶段PPP项目债权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正逐步放开〃国开行已开展相关业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因PPP项目与公众利益相关〃需确保项目债权融资安全以免因杠杆原因导致项目失败〃因而PPP债权融资发展进程可能是稳中求进。

③PPP咨询服务。PPP模式的发展〃催生了PPP咨询服务市场〃未来将有较大增长空间:第一〃目前国内PPP咨询服务企业较少〃仅济邦咨询和大岳咨询两家寡头垄断市场。第二〃PPP咨询服务费用高。根据国外经验〃PPP项目咨询费占项目总费用的比例在1%左右〃PPP项目咨询费贡献了普华永道等审计咨询类企业非会计收入的很大比例。第三〃PPP业务较普通模式复杂〃企业也有咨询需求。在参与项目时〃企业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盈利能力、融资结构设计、项目纠纷处理、豁免移交、项目期满后与政府交接等环节进行了解与分析〃产生了市场需求。

2、相关市场主题:

①公用事业(公用事业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8.28%);

②咨询服务(调查和咨询服务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37.07%)。

九、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终于揭开了并不神秘的面纱。大家关心一个问题:国企改革能否成为市场的“救市主”?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改革的核心从来不是为市场炒作主题〃而是为实体解决问题。即便是一个平衡各方的好方案〃也不一定能满足资本市场漫无边际的幻想〃毕竟投资者并不能代表所有人。更何况〃在此之前〃一千个投资者已经赋予了国改一千零一种天马行空的期待〃它在公布之前就注定是一个不可能超预期的方案。对投资者来说〃更理性的选择是放开所有幻想〃找找这份现实的方案中与理想最接近的地方。

1、市场关注的方向:

(1)推动国资证券化。本轮改革的一大优势在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比以往更完善〃为推动国资证券化创造了条件。国资证券化一方面可以解决谁来买国有资产、谁来盘活国有资产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开市场的竞价和监督促进政企分离〃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对于证券化程度不同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如整体上市、借壳上市、反向收购母公司等不同模式提高证券化率〃目前已有12个省市公布了量化的国资证券化目标〃未来5年国资证券化率均有较大提升〃给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2)推动国企整合重组〃重点是在央企层面。新一届政府央企强强联合的思路主要是针对龙头企业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品牌”〃避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恶性竞争、自相残杀〃拓展海外市场、加快产能输出。未来央企整合方向在推动附加值较高、对出口带动作用较大、业务存在恶性竞争的央企进行合并同类项。

(3)混合所有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积极发展”的提法相比有所弱化〃未来将更加谨慎〃主要是强调混合所有制不等于私有化〃而是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服务。未来将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从战略投资的角度引入社会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央层面上关注纵向产业链混改〃比如中石化销售环节的混改〃地方国企层面则关注发达地区混改〃PPP作为一种特殊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在能源、通信、电力领域有较大应用空间。

(4)国企公司治理的改善。如果国资管理体制的根子不改〃国企内部的治理改革就注定是戴着镣铐起舞。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关注局部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一是管理机制市场化〃解决国企董事会形同虚设的问题;二是人员选聘市场化。高管聘用根据企业不同的分类和层级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用制等不同选拔机制〃员工选聘公开市场化。三是激励机制市场化。改革薪酬制度提升工作积极性〃在适当领域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鼓励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

(5)特别关注科研院所注入。未来通过科研院所注入提高央企证券化率〃也是央企层面改革的途径之一。一方面〃科研院所是央企核心资产。央企尤其是军工类央企〃下辖科研院所承担着产学研的任务〃获得财政补贴和拥有专利〃是央企的核心资产。但另一方面〃多数央企旗下科研院所尚未上市〃如中航电子(600372,股吧)旗下的飞控所、光电所、无线电所、计算所和雷电院多为行业内唯一的专业研究所或处于垄断地位〃属于优质资产但均未上市。

2、相关市场主题:

①央企重组(大央企重组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9.13%);

②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7.06%);

③混改(混合改革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7.84%)

十、军民融合

“十二五”规划中虽提及了军民融合〃但在“十二五”时期军民融合技术应用范围较窄〃主要在导航、通信领域。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军民融合的观点〃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军民融合发展加速〃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开通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湖南省岳阳市成立军民融合卫星应用产业园等。预计“十三五”时期〃军民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均将有较大突破。

1、市场关注的方向:

①民营企业进入采购体系。我国军事工业由军方主导〃军工系统内部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上下游工业体系〃军事采购也主要来源于该体系内部。军方主导的军工系统促进了我国军事工业的飞跃〃但与此同时不计成本式的发展弊端也日益暴露〃需要放开军工采购市场准入条件〃让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展开竞争:一方面〃竞争机制可以降低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其竞争力〃便利“走出去”战略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通常军工产品的标准要高于民用产品〃民营企业参与军工采购〃可以提高其产品质量与标准〃进而带动民用技术的发展。

②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第一〃我国军事技术遥遥领先于民用技术〃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能

11 以较快速度提高民用技术水平。第二〃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经济效应明显。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最初建立该系统为打破国际导航市场垄断局面和应对战时需要。随着系统的完善〃逐步向市场开放〃根据军方人士在人民日报的撰文〃北斗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后〃每年将产生上千亿元的产值。

2、相关市场主题:

①军工(军工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13.37%);

②军民融合(指数年初至9月14日上涨49.49%)。

第13篇:江西省“十三五”规划

江西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公布

2015年12月03日 06:54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 作者:金路遥

本报讯江南都市报记者金路遥报道:备受关注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经上周举行的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已正式对外公布。今日出版的《江西日报》刊登了《建议》全文,并刊发了省长鹿心社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所作的说明。

《建议》“紧扣一个总目标、实施七大战略、强化三大保障”。其中,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阐述“一个总目标”和“七大战略”。一个总目标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七大战略分别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放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基础设施提升战略、绿色崛起战略和共享发展战略。围绕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三大保障,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总体上呼应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建议》提出了对发展形势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表现为“六期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即: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区域开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江西建设的推进期。《建议》中,还明确了我省战略定位,主要包括:一点、四区、五个江西、五个强省等。“一点”,即建设“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四区”,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五个江西”,即:推进美丽江西、健康江西、信息江西、信用江西、法治江西建设。“五个强省”,即: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基本建成文化强省、迈向创新型省份行列。

省长鹿心社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作说明时表示,制定和实施好《建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任务,是阐明省委战略意图、谋划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24日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作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结合江西实际,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又有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即将总体实现。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元台阶迈向两万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化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全面跃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入。“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省全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不断夯实。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法治江西建设全面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到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

尤为重要的是,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实干定力,立足江西发展实际,拓展提升发展思路,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相统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新路。实践证明,十六字方针是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江西行动,完全符合中央精神,顺应时代要求;是对江西多年来发展实践的总结提升,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江西实际。“十三五”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抓下去。

2 (2)“十三五”时期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有利于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国家聚焦聚力于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生产力布局向内陆腹地拓展,有利于开拓发展新空间;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位置,有利于我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国内“三期叠加”特征仍将持续,我省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有效需求不足,传统动力减弱,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难度增加;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社会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法治江西建设任重道远,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表现为“六期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即: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区域开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江西建设的推进期。全省上下务必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用好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3)“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奋力开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境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理念的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 ——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推进绿色崛起。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培育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品牌,健全绿色制度,加快绿色崛起步伐。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必须建设法治江西。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纳入法治轨道。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为江西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

(4)“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年均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幅提高;城乡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迈向创新型省份行列。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4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和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

——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文化强省。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若干领域成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外产业分工变动趋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5)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进一步巩固全国粮食主产区地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以“百县百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接二连三”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体系,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有效办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强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6)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更加注重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建设,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5 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石化、钢铁、有色、食品、建材、纺织等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快兼并重组、延伸链条、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通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培育骨干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型光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力争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等智能装备和产品上取得新突破。

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关联产业集中布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7)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全面实施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比重明显提高、水平明显提升。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积极培育信息、科技、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行业。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的分离和外包,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从设计、生产到营销的全业务流程融合,为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坚持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文化等行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行业,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深入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全面打响“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推动我省旅游发展水平迈入全国前列,打造全国重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我省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基地。

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发展服务业。

6 (8)建设信息江西。互联网时代为跨越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必须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重点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普惠金融、惠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和绿色环保等重大工程,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系统推进“宽带中国”江西工程,全面促进“三网融合”,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产业,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基地。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①,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9)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充分挖掘和释放投资、消费、出口新需求,加快创造新供给,优化要素配置,努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发挥好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重点实施一批管长远、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着力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突出增强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推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实施出口产品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努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中高端产品出口比例。

7 (10)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瞄准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我省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集成各类创新要素,聚焦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力争在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重大突破。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创新相关指标的考核评价。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引进和积极推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

构建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协同创新体、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创建若干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军用技术、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1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促进创业创新向不同所有制领域延伸、向各产业领域拓展,使创业创新成为推动江西发展的新引擎。

营造良好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开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绿色通道”,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完善鼓励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的价值取向。

推动模式创新。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平台,推动广泛参与的众包分工,营造互助互扶的众扶生态,发展灵活高效的众筹融资,形成大众参与、各方协同的创新格局。

(12)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形成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的生动局面。

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入赣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柔性机制,推进院士、“海智”工作站建设。深入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主要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带头人等工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8 加强优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制度和市场化选聘机制,加快建设职业化、现代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技兴赣鄱”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工程师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四、实施全面开放战略,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市场空间、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市场深度开放、内外一体开放、进出双向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13)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我省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把我省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重塑江西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

构建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中欧国际班列,进一步打通陆上通道;依托长江水道和出海陆路,打通海上通道;与国内主要城市合作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定期航班,构建空中走廊。

开拓经贸大市场。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沿线国家的工程市场,打响“江西建设”品牌;鼓励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建设境外能源矿产基地;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促进人文大交流。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发展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关系,努力建设国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生态合作交流窗口。

(14)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沿江省份对接合作,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

强化基础设施对接。以高等级航道和快速铁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对接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构建便捷高效、联江通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强化产业合作对接。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主动对接沿江临港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经济,积极参与沿江经济协作区建设,大力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转移,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强化政策体系对接。主动对接上海、福建、广东自贸区发展,借鉴复制其试点经验,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港)区。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推动九江、南昌等港区与沿江沿海港 9 区无缝对接,加快实现“三互”大通关②。建立与沿江省市政府间沟通协商制度,共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联动、生态保护合作。

(15)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结合,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高水平“引进来”。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引导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更多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更加务实的举措融入“长珠闽”、对接港澳台,着力推进赣粤、赣浙、赣闽、赣湘等合作区建设,打造赣台合作示范区,构建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实行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制度,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推动大规模“走出去”。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支持我省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对外投资便利化。

五、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协同发展新格局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统筹谋划全省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和城乡发展,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拓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后劲。

(16)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各具优势、融合互动、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聚焦聚力昌九新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带动提升昌九整体实力和活力,使昌九地区成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深入实施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战略,构建南昌大都市区,进一步辐射带动抚州、宜春、新余、上饶、鹰潭等部分区域发展。推动九江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

加快“苏区振兴”步伐。用足用好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全面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强化赣州市在“苏区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重大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突破发展瓶颈,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整体跨越式发展、同步全面小康,使之成为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增强“两翼”发展活力。积极推动上饶、景德镇、鹰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推动新余、宜春、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两型社会

10 建设,推进新宜萍同城化发展。依托沪昆高铁大通道,促进赣东、赣西内部融合、双向拓展,打造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重要增长带。

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抓住高铁时代机遇,放大高铁同城化、区域一体化效应,建设高铁经济试验区,提升集聚发展动能,打造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深化和拓展全省生产力布局。

(17)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镇村联动建设、基础设施延伸拓展、公共服务均等平衡。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的城镇总体布局③,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加快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携手鄂湘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权威性。推动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加大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行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着力发展大数据民生,打造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实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引导和鼓励县域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突出发挥县城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强农村规划和管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乡风浓郁的新型农村社区,保护好传统村落,彰显赣鄱特色乡村风貌。

(18)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 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江西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断传播正能量。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形成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展演等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体育等相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增强赣鄱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弘扬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加大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强化独特的地理精神标识,建设赣鄱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使赣鄱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9)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加快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大通道。

加快主要铁路通道快速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提高标准,建成对接周边、联通重要经济区的铁路快速通道,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④,积极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形成南昌至省内各设区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至上海、广州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至北京6小时交通圈。

建设路网完善、畅通高效、安全可靠、服务优质的公路体系。加快完善网络、升级扩能,全面打通出省高速通道,形成“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的高速公路体系⑤;着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重点实施普通国省道干线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

12 建设通江达海、干支畅达的水运大通道。围绕“两横一纵”布局⑥,重点推进长江江西段和赣江、信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着力加强九江港、南昌港等港口建设,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

建设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做大做强干线机场,将昌北国际机场建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机场,加快建设支线机场,新建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形成“一干九支”的机场布局⑦。

(20)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原则,建设稳定、安全、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完善电源点布局。统筹建设电源重大项目,大力实施清洁煤电工程,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争取早日启动彭泽核电站建设。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覆盖全省的环状电力骨干网架,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建成“三横一纵”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⑧和“环鄱阳湖”省级管网,完善成品油管网布局。适时启动西南水电特高压入赣工程。

(2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防灾减灾、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保障防洪安全。加强长江江西段、“五河一湖”及中小河流治理,推动重要防洪城市和重点地区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基本消除病险水库(闸)安全隐患,基本完成鄱阳湖区万亩圩堤除险加固。

保障供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大中型灌区新建和续建配套、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配套等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

保障水生态安全。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和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重要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

七、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紧紧抓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绿色强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江西。

(2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13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一批循环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管控,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力戒奢侈浪费,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23)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形成“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⑨。 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乡村风景林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蓄积,丰富物种总量。实行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

加强水生态建设。实施鄱阳湖流域清洁水系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保护与生态修复,切实保护“一湖清水”。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加强重点湖库、江河干流地区和城市规划区域的湿地保护。

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与建设,建设长江中游地区种质资源库。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争取设立国家公园。

(24)从严实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更有力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净空”行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工地扬尘防治等工程,将细颗粒物等环境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建立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深入推进“净水”行动。以“五河一湖”等水域为重点,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减少水体污染。突出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工业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大力整治城镇黑臭水体。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4 深入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强化矿山恢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25)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总量减排、准入门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

落实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快完善财政、产业、投资、环保、土地等配套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全面落实空间管制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提高绿色考评权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健全涉河、涉湖规划制度,制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河长制”,对河湖生命健康负总责。

建立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探索森林、湿地、矿产资源开发等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省际横向合作,探索资金补助、产业协作、项目支持等补偿办法。

实施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督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的机制。

八、实施共享发展战略,形成包容和谐新局面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5 (26)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推进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有效性。对贫困家庭进行就业创业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山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革命老区贫困县提前“摘帽”。

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扩大贫困地区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扶贫脱贫保障机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脱贫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渠道。健全地区协作机制和党政机关、驻赣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27)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全面提升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劳动力市场流动能力和供求匹配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培训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自由流动。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8)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下降。

16 完善初次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慈善事业、社会救济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9)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加快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政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加快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提高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统筹层次,加快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统筹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0)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全面普及公平、有质量和包容发展的15年基本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学杂费免费。完善资助方式, 17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和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专业。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31)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发展院前医疗急救和远程医疗。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体育惠民”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32)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18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护理补贴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

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九、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备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制度保障。

(3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面落实保值增值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坚定不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大企小企同等对待,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益,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隐性壁垒,放手、放心、放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和创新收益。

(3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价格管理和形成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的竞争性环节价格。

19 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引进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赣设立相关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大力推动“险资入赣”。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

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健全统筹城乡、区域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大力发展技术认定、咨询、估价等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交易平台,按国家部署积极开展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

(35)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

健全省级宏观调节体系。加强财税、价格、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市县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⑩,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快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改进财政资金投资模式,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和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按国家部署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十、推进依法治省,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法治江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 (36)保障社会公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地方立法。适应改革发展和民生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工作。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依法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推动司法公开,健全错案防范、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引导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37)促进社会诚信。充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强化全社会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全面建设信用江西。

健全信用记录。建立健全政府机关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建立统一的社会守法信用代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的记录制度。

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及应用。加快推进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各行业部门和地方公用事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38)维护社会秩序。深入推进平安江西建设,促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

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稳定风险。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实行信访终结制度。

依法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注重打防管控结合,进一步提高防控效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21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实干,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39)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的领导干部,推进干部培训改革创新,提高把握发展规律、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40)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着力推进作风建设,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22 (4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扬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

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扎实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维护国防利益。

(42)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体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切实把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署落到实处。

全省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共同谱写赣鄱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注释

1.创新驱动“5511”工程:指建设5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培养50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专项;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2.“三互”大通关:指口岸监管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

3.“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城镇总体布局:“一群”指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两带”指沿沪昆线、沿京九线两条城镇发展带;“三区”指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赣州都市区;“四组团”指景德镇城镇组团、抚州城镇组团、瑞金城镇组团、“三南”城镇组团。

4.“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五纵”指合福通道、阜鹰汕通道、京九通道、银福通道、蒙吉泉通道;“五横”指沿江通道、岳九衢通道、沪昆通道、衡吉温通道、韶赣厦通道。

23 5.“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高速公路体系:“四纵”指婺源至上饶至铅山、济南至广州、大庆至广州、上栗至莲花;“六横”指彭泽至瑞昌、婺源至修水、莆田至炎陵、泉州至南宁、厦门至成都、寻乌至龙南;“八射”指南昌至九江、南昌至德兴、南昌至玉山、南昌至黎川、南昌至定南、南昌至萍乡、南昌至上栗、南昌至铜鼓;“十七联”指南昌南外环、南昌绕城、九江绕城等17条高速公路连接线。

6.“两横一纵”布局:“两横”指长江江西段、信江;“一纵”指赣江。

7.“一干九支”机场布局:“一干”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九支”指现有的赣州黄金机场、吉安井冈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庐山机场、宜春明月山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年内建成),以及“十三五”时期将建成的抚州机场、瑞金机场、鹰潭机场。

8.“三横一纵”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三横”指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一纵”指新粤浙线。

9.“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一湖”指鄱阳湖;“五河”指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三屏”指赣东北-赣东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西北-赣西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

10.“三单一网”:“三单”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网”指江西政务服务网。

24

第14篇: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以信息化带动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围绕 “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特制定《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分析

(一) 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总体来讲,系统“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实施基本顺利,信息化基础进一步夯实,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取得长足进展,主营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建设全面铺开,信息化对业务和管理的支持在深度、广度和协同度上得以全面提升。主要成绩如下:

1、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一是建成了行业网络。建设了以市公司为核心的三级网络,实现了全区76个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满足业务应用提供了“高速公路”。二是建设了系统平台。先后投资800余万元,购置了31台服务器

1 (含小型机)、7台存储设备、18台网络交换等设备,搭建了承载业务系统运行的基础平台。三是配备了办公设备。07年至今,全市共购置计算机843台,笔记本79台、收购专用设备127套,打印机428台,平均每个烟站4台以上,客户经理、稽查员等岗位基本达到“人手一机”。

2、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一是推广了卷烟营销软件。推广部署了卷烟营销、“一号工程”、新商盟网上订货、手机订货、“135”工作法、零售终端软件、电子代扣、仓储管理、统计并轨等软件系统,涵盖了卷烟订货、配送、客户服务、数据统计全过程。二是推进了烟叶信息化建设。应用了省局推广的烟叶生产收购、在线支付、电子合同系统,自主开发了烟叶仓储管理系统、质量管理体系软件,完成了自动化收购线、入户预检、烟田物联网试点,建设了烟叶收购视频监控系统。三是开展了电子政务应用。推广了省局专卖、办公OA、两项工作、人力资源、财务预算、电子档案等管理系统,建成了以市公司为中心、各县级公司为分会场的行业视频会议系统。

3、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一是健全了制度。近年来,制订完善了《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行业网络管理办

2 法》、《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化设备管理办法》等十余个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了队伍。通过强化业务培训,培养了一批既熟业务又懂管理的技术骨干。三是完善了考核。将基础管理、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系统运维等方面工作完成情况与行业绩效考核工作挂钩,以考核促进了信息化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4、信息化安全不断加强。一是建设了标准机房。按照机房建设要求,配备了双路供电和不间断电源,安装了机房专用精密空调,部署了气体灭火和环境监控系统,建立了短信报警平台,最大限度地保障物理安全。二是做好了设备备份。健全系统备份机制,对线路、网络、服务器和环境设备进行了双机备份;对业务数据进行了本地、网络双备,确保业务数据的安全、完整。三是管好了网络安全。加强外网接入管理、规范网络IP使用,制订访问策略、屏蔽非法信息,实行网络用户备案和网络准入制度,进行了桌面安全管理、上网行为监控、网络风险评估和安全系统加固。四是搞好了安全运维。落实系统运维工作日

3 巡月查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各种软、硬件设备,及时检查系统运行情况,随时解决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规划不够到位。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流程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全局角度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但由于系统的建设开发、部署、推广、应用多以省局统一部署为主、整体规划不足,系统开发商和系统建设平台、投入运行时间各异、多以条块为主,比较分散、各自为政、独立封闭,数据不能互相衔接,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不利于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二是系统应用还需深化。目前投入运行的业务系统已达三十余个,基本涵盖了行业的主要业务应用。但个别系统建成后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部分应用系统、管理模块没有真正应用起来,甚至停止使用,如烟叶生产基础软件、基地单元信息系统、烟叶生产信息系统、烟叶质量管理系统、卷烟配送调度和车辆监控系统等应用程度不高,

4 造成了资源浪费,未能达到利用信息化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设初衷。

三是支撑保障有待加强。虽然目前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已具规模,但基础设施集约化、基础平台集成性、标准规范体系化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统一的决策管理平台对卷烟、烟叶、专卖、财务等业务数据进行有效整合、集中管理、综合分析,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不够充分、对领导决策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不利于领导层及时掌握运营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二、信息化发展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信息化应用的新常态

1、新形势:信息空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所谓新形势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应用的大政方 针政策。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有两大重要部署,一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成为新“四化”之一;二是加强信息空间安全建设。 在2015年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

5 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新技术:“云大物移智”等新IT将大规模应用 目前,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所谓“新IT”就是不同于传统IT的一种新型IT架构,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是其主要特征。新IT的主要要素是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本质是智慧技术,机制是颠覆传统商业逻辑、组织逻辑、行政逻辑,建立新逻辑。

3、新管理:企业架构理论将得到广泛认可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孤岛”、“烟囱”等问题,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但究其本源确是管理问题。如果不能从管理上进行革新,仅在技术上着力,未来几年还会在困境中不能自拔。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方式,需要一套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使信息化建设从局部规划和设计向全局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套方法就是企业架构理论。所谓企业架构是一种对组织多角度的综合描述,它反映了组织结构+流程+技术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企业架构是连接业务

6 战略、融合先进技术趋势,指导业务优化和信息化方案设计的重要手段,是承接业务战略与IT之间的桥梁。、

4、新重心:数据应用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从 IT(信息技术) 向 DT(数据技术) 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中心转化,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是如何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

(二)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 2013年国家局借助国际咨询公司先进的企业架构方法论和科学的工具模型,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实践的成功经验,从行业全局视角制订了2014—2020年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了行业“155”信息化发展蓝图,即“一个平台、五大应用、五大保障”。“一个平台”指行业统一管控平台,“五大应用”指政务管理、运营管控、资源管理、监督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五大应用体系,“五大保障”指信息化决策、架构与标准、建设与实施、运维与服务、网络安全等五大保障体系。

7 规划对烟草商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以三个重大工程建设统领八个重点项目的实施”

1、行业统一平台工程

重点项目1:行业统一平台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国家局和省级云管理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授权运维。

重点项目2:行业安全运维一体化管控系统。建设集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资产管理和安全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安全运维一体化管控系统。

2、行业“三流合一”工程

建立覆盖两烟需求、计划、合同、专卖、生产、购进、储运、销售等各业务环节的跨企业供应链协作机制,全面提升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重点项目3:卷烟打码到盒。对卷烟盒条包装进行赋码;实现打码到盒与“两打三扫”的全面整合;建设卷烟盒、条、件码的信息库和查询应用,跟踪卷烟实物流向;建立行业消费者信息库,实现精准的市场洞察。

8 重点项目4:两烟“三流”整合。设计计划、预算、绩效联动的管理体系,实现两烟生产、仓储、出库、运输的物流跟踪;建立行业统一电子商务体系,支持需求、订货、网上配货和协同营销;以资金管控平台为依托,强化计划管控,实现资金流与物流、商流的整合。

重点项目5:财务集成管控应用。推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提升行业预算管控、资产监管、资金管理、财务分析水平。

3、行业电子政务工程

按照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形成规范、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应用,达到全程管理、全程监督、全程控制,实现信息化与烟草政务的深度融合。

重点项目6:行业专卖管理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构建政务服务化、监管智能化、操作流程化的数字专卖监督管理体系,包含行业证件管理、案件管理、队伍建设、市场监督和专卖内管等模块。

9 重点项目7:行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实现政务管理的业务集成,提升办公协同的基础服务能力,对内加强行业政务信息资源配置、执行、监控等全方位的管理,对外强化“一站式”信息公开与服务。

重点项目8:行业监督管理应用建设。围绕行业计划、人、财、物等职能领域的管理要求和业务需求,构建一体化的行业监督管理应用体系。主要包括法规管理、人力资源、纪检监察、审计和治理整顿应用。

三、三门峡市烟草局“十三五”信息化工作规划

(一)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行业信息化建设任务,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集成整合为主线,以信息资源利用为重点,以信息安全为保障,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应用水平和服务水平,用信息化支撑全市烟草系统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推进信息化与烟草产业的深度融合。

2、建设目标

10 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不断提升信息系统功能,提高系统集成度,深化系统应用,促进数据中心整合,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显著提高决策支持层、经营管理层和生产运行层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支撑企业各业务发展。

3、信息化建设重点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主要聚焦在搭建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管理、物流综合管理、运营指挥中心、政务综合管理等五大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以及运维管理两大体系上。

(1)搭建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

以电子地图和全球定位为基础,结合视频捕捉和图像处理技术,为营销、烟叶、专卖、管理等应用提供可视化的查询、分析平台,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分析提供数据参考。一是直观展示烟站、农户、大田、合作社、育苗、烘烤、水利等基础信息,为烟叶种植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展现零售客户布局,对卷烟送货线路进行智能优化,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三是对客户经理、烟技

11 员、专管员、送货员的工作轨迹进行定位查看、掌握工作状态,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搭建视频监控管理平台

以烟叶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高度整合全区卷烟、烟叶、专卖、安保等部门视频监控系统资源,建成行业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一是升级改造各单位先行建设的视频监控设备,将其纳入集中监控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完成卷烟物流中心、基层专卖队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对物流园区、联合工房和专卖办公等重要场所的实时监控;三是通过共享视频监控资源、拓展系统应用范围,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的全面覆盖,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在服务管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作用,达到现场监控可视化的系统建设目的。

(3)搭建物流综合管理平台

运用电子标签、全球定位、电子交换、数字化仓储等信息技术,建立卷烟、烟叶、烟用物资“三烟合一”的物流综合管理平台。一是推广应用卷烟物流综合管理和批零在途系统,与在用的营销、仓储、配送、打码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实现物流管理系统化;二是将烟叶物流和烟用物

12 资管理纳入平台管理范畴,拓展平台应用范围,进行集中调度、综合管理;三是对物流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综合利用,建立分析模型,实现平台的“功能化、自动化、可视化、智 能化”,提升行业物流管理水平。

(4)搭建运营指挥中心平台

以营销、生产、专卖、物流综管、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等业务数据的集成整合为基础,以大屏显示、视频会议系统为载体,建设行业运营指挥中心。一是以表格、图像、视频等形式实时展现业务系统运行数据;二是进行数据综合分析,智能化地形成生产、销售、财务等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三是与视频监控系统对接,对卷烟、烟叶等生产经营现场进行综合调度、管理;四是设置指标阀值,建立预警机制,对异常情况进行自动报警、事务提醒,便于及时处理。

(5)搭建政务综合管理平台

利用信息化成果和新技术,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规范政务管理,搭建全程管理、全程监督、全程控制的政务管理应用,提升政务办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大办公OA系统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公文管理、信息发

13 布、网上审批、工作督查、事务处理等环节的无缝衔接、流转顺畅;二是开发移动办公和短信平台,将办公自动化应用延伸至移动终端,随时进行事务处理、通知提醒,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整合行业管理类系统应用,实现专卖、计划、绩效、财务、安全管理的电子化,应用纪检、审计、法规和整顿等监管系统,形成覆盖全部环节的政务管理平台。

(6)构建信息安全体系

以安全策略为核心,从管理、技术和运维等方面入手,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整改”的持续改进,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看得见、用得好、管得住”的目标。一是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对业务系统进行等级测评、定级保护和系统加固,提高业务系统安全性;二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项目管理、网络管理、机房安全、备份恢复、应用操作等方面健全制度,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提高全员信息安全意识和专职人员技术水平;三是开展网络安全防护优化。按照等级保护要求,以三级系统独立分域、二级系统集中成域为基本要求,开展安全域划分,调整网络架构,明确网络边界,并在各边界做好安全控制措施,以一

14 体化、架构化的思路打造合理的网络与信息运行环境;四是建立病毒防护预警系统。建设公司统一的病毒监控与预警,集中管理各层次的病毒检测与防护模块,提供多层次的病毒防护与病毒预警,构建企业级、立体化的病毒防护与预警系统,有效地阻断病毒的传播,保障公司网络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五是建设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对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的各类操作和运行日志进行持续的监测与关联性分析,及时识别异常操作、非授权访问、黑客入侵等现象,发现安全隐患实现实时预警和应急响应。

(7)构建运维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和标准规范,应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机房环境、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的集约化运维管理,增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围绕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要求,健全运维管理机制,梳理流程、明确职责、制定办法、加强考核,为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按照运维管理的方法和标准,建立融合制度、流程、人员、技术、信息资源于一体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基础设施、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与监控。

15

(三)实施步骤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全市烟草系统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工作规划与主要任务采取“2+2+1”的方式,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即第一阶段为项目启动、建设、推广阶段,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二阶段为完善、整合、全面应用阶段,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三阶段为规范、拓展、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阶段,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

第一阶段为建设阶段(2016年-2017年),主要任务是建好基础平台。应用卷烟物流综合管控系统、实施GPS车辆监控系统,优化视频监控系统运行、推广电子政务二期,打好平台建设基础;按照实用性、先进性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开展运营指挥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中心运行环境、支撑系统“双基建设”;推广应用全省信息安全和系统运维管控平台,搭建保障和服务两大体系基本架构。

第二阶段为完善阶段(2018年-2019年),主要任务是整合信息资源。实施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服务烟叶生产布局和卷烟配送调度业务;通过物流综合管理平台集成烟

16 叶仓储管理系统,支撑烟叶原收原调工作;利用视频监控平台整合已有的仓库、安保以及将建的卷烟物流视频监控系统;在运营指挥中心中心部署视频会议、物流管控、地理信息、远程监控系统;以电子政务为基础打造政务综合管理平台,集成办公协同、专卖管理、资金预算、人力资源、监督管理等业务应用。将安全防范设备、安全管理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纳入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将中心机房、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等纳入运维管理平台,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第三阶段为提升阶段(2020年),主要任务是深化系统应用。通过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支撑行业生产经营管理,通过物流综管平台实现卷烟、烟叶、烟用物资物流信息化管理;在卷烟、烟叶、专卖等工作现场全面应用视频监控平台,在运营指挥中心采集、展现、分析、管理各业务系统运行,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依据;利用政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对系统内部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全面施行无纸化、网上协同办公;利用信息安全和系统运维平台,实现对制度、流程、人员、技术、资源的一体化管控。

17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执行能力。完善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要营造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化重点工作;要强化管理,配齐配强配精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信息化的执行能力;要建立项目负责制,明确部门责任,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增强制度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形成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一系列约束机制和跟踪流程,实现痕迹化管理,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落实。

3、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效果。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设计立项、开发建设、验收鉴定、推广应用等全过程的控制。注重信息化规划、年度项目计划的制定;强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进行技术把关,确保投资合理;实行“立项-实施-评估-验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项目“好、快、省、廉”;开展项目评估,作出综合评价,确保实施效果。

18

4、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业务素质。要通过岗位交流、项目建设培养人才,支持鼓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修深造,打造专业技术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的信息化专业队伍;加强应用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以考促学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

5、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水平。把创新精神贯穿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加大创新型信息化项目数量及资金投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将新技术应用于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构建信息化环境下行业运行、管控、决策的新模式。

19

第15篇:药剂科十三五规划

药剂科“十三五”规划

转瞬已经到了2015年的中期,回首2011-2015这五年的历程,药剂科发生了很多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五年中,药品收入逐年递增,药品采购工作顺利完成由零散采购到集中托管采购的过渡,并在几年的托管采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院的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按照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要求,逐步增加基本药物品种,使用率逐年上升,并于2013年10月实施了药品零差价政策,同年11月按照医保统筹政策,80多种药品半价销售,这几项政策的实施使患者节约了大量的就医支出,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除了在药品采购、管理、销售等环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外,在临床药学方面我们也开始起步,五年内,培养临床药师1名,获得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药师证书;在处方点评、药物不合理应用监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工作,虽然因条件的限制,和省内先进单位还有一定差距,但几年的经验积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即将开始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里,药剂科的全体员工有决心、有毅力、有能力改善工作中的不足,在平凡的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未来的五年,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规划: 1.药品采购: 完善采购制度,严格控制库存,开展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以制度约束管理,杜绝采购中的不正之风,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争取实现零库存采购,节约人力物力,避免多环节产生的药品积压浪费,减少药品采购占用资金。 2.药品销售:

把药品安全放在首位,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实行“三控二查”,即入库控制,出库控制,发出控制,月月自查,质量控制核心组抽查。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逐步运用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把患者的取药信息与工作人员的发药信息纳入智能化管理,避免医患纠纷。 3.窗口服务:

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多种便民服务业务,从最小的细节入手,给予患者最贴心的服务,将年龄大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为患者提供细致耐心的便捷服务。 4.人员培养:

未来五年计划申请招聘毕业生5人,其中临床药学专业2人,药学专业3人,解决人员老龄化及知识更新的问题。

5.科室建设:计划申请成立夜诊药房,解决夜间药品管理问题;改善草药局、住院药局设施陈旧的状况,申请购买临床药学软件和门诊药品销售辅助软件。 6.临床药学:

配备常态临床药师3人,将处方点评及药物不合理应用预警、监测工作作为常态工作进行,选送临床药师到上级医院学习,力求将二院临床药学工作做到新的高度。 7.增收节支:

根据医疗政策,适时调整药品结构,为医院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控制药品库存,减少药品过期浪费,控制工作支出,节约增效。加大基本药物使用力度,让患者用上更多的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品。 8.开拓创新:

不断学习先进的药品管理经验和药学新动态,用最先进的知识建设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药剂科。

以上是药剂科未来五年的目标规划,请院领导给予我们关注和支持,药剂科全体人员愿为我院腾飞做出最大的努力!

药 剂 科

2015 年 5 月 12 日

第16篇:十三五机场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网讯:5月25日-27日,由中国民用机场协会、长沙市人民政府、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联合主办,本届大会由中国民航科普基金会特别支持,为期三天的中国机场发展论坛暨机场设施设备展今天在长沙拉开帷幕,30多家机场设施设备企业参展,一些高精尖机场装备均是首次亮相机场大会。

论坛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夏兴华说道,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要达到9.1亿人次,货物运输量要达到140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0.4%和8%;运输机场新增68个、改扩建138个;进一步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巩固和培育成都、深圳、昆明、武汉、郑州、沈阳、乌鲁木齐、杭州等区域枢纽,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机场群的布局建设,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机场网络体系;航空服务范围将覆盖我国93.2%的地级市、89%的县、92%的人口规模;中国机场通往国际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将大幅增长,航空运输规模持续扩大。

夏兴华表示,为了认真落实“十三五”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本届机场大会以“面向未来,引领机场发展新常态”为主题,深入探讨民用机场在新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分析机场建设如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重点展望未来10年机场发展趋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特意邀请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并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阐述了对我国未来机场发展的思考。

任虹表示要在推进双向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大框架下看待和思考机场的发展。下一步,相关部门要重点思考如何优化机场的结构,考虑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发展,以及一市两场、一市多场、一区多场的发展,做好机场迁移的工作,加强现有机场的保护,机场扩容优先选择改扩建方案。

本届为期三天,邀请来自国内外近200家机场公司、航空公司、机场建设及设计单位、机场设施设备制造商与服务商等企业参会,规模超500人。大会采用“主论坛-分论坛-主论坛”的组织模式,邀请业界代表就国内外机场产业政策解读和趋势展望做主旨发言。

大会开展“智慧机场”、“机场建设与规划”、“绿色机场”三场分论坛,以“科技点亮机场智慧的梦想”、“未来机场新概念”以及“打造两型窗口,建设绿色机场”等议题发表演讲。

第17篇:学校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

黑城子中心小学

二0一六年三月

黑城子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县有关精神和教育法律法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本校实际,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开发资源,努力创建特色学校。黑城子中心小学在“十二五”规划发展基础上,特制定本校十三五(2016年——2020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现状分析

川流不息的黑城子河养育了勤劳质朴的人民,古韵绵长的川州老城积淀了灿烂悠久的文化。始建于1946年的黑城子镇中心小学,凝聚着几代黑城子教育人的理想,梦萦着万千莘莘学子的眷恋,植根沃土,沐浴雨露,秉承“改革创新,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为目标。立足繁荣家乡经济,弘扬家乡文化。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扎实黑城子镇小学教育的每一步,谱写“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时代新篇章。

全镇现有中心小学1所,完全村小2所,不完全村小4所,40个教学班;本年度在校小学生847人。现有中心幼儿园1所,村小学设学前班3个,入园学龄前儿童257人。校级干部5人,中层干部11人,教职工总数93人。期中专科以上学历87人,高级职称4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十

二五”朝阳市级骨干教师6人,县级11人。

在十二五期间,经过全镇教师的努力工作,教育质量扎实平稳,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均保持100%的指标。

二、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有效德育;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建设规范高效课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开发校本课程,彰显校本特色。旗帜鲜明抓质量,一心一意促发展,实实在在抓教学,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办学理念: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发展和幸福服务”。就是三句话:以学生为本,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具有创造力的“四有”新人;以教师为本,造就素质优秀、善于探究、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以学校发展为本,建设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优质小学。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1、总体目标: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推动基础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力争高水平高质量的通过辽宁省、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检查验收。

(2)扎实践行学校育人理念,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注重学生的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深化特色学校建设,不断营造师生读书氛围,促进师生共同学习,

以“诵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为主题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2、发展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改革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高扬改革这面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中的政策优势,做优、做强学校品牌,使学校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具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学校借助国家实施学校“薄改工程”建设的快车道,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学校具体目标规划如下:

(1)2016年规划完成黑城子中心小学校舍重建工作,预计新建校舍2100平方米。

(2)2017年规划完成黑城子中心小学校园整体规划工作,使校园绿化、美化达到省类二级校园标准。

(3)2018——2019年规划完成全镇四所村小的校园网络化工作,让班班通进入村小教学课堂,使最新的网络教育资源应用到农村小学教育第一线中。

(4)2020年规划完成全镇所有学校的均衡发展,使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书香校园”气息,实现校园环境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达到标准化小学建设标准。

2、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达到50个教学班1100多名在校生的规模。

3、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1)通过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北票市各

级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平台,培养5至10名省、市、县优质课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改善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的现状。(3)通过师德教育月活动、学校管理激励机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教师敬岗爱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表现,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满意度达到98%以上。

4、精细化管理逐步做到精致化。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增强管理实效。坚持依法治校,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118”工程,即一个学校五年规划和8项学校考评机制(绩效工资考核、职称晋升考核、教育质量考核、岗位设置考核、班主任考核、教学成果考核、出勤考核、教学常规考核),学校从精细化管理开始,逐步实现精致化管理,创建成为省级“健康学校”“无烟学校”,市级家长学校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县级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文明单位。

5、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让校园有朗朗的读书声、动听的歌声、悠扬的琴声和运动的呐喊声,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身影。培养一批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9%。

6、后勤服务意思进一步增强。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建立高效的后勤服务运行体系,强化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争创“文明小商店”和“美丽乡村校园”,为师生创造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王景春

副组长:刘锦余、冯玉春、兰贵民、王国鸿

组 员:各村小校长、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征求广大教师意见,制定实施规划,并不具体目标分配到各科室、各年级组。每学年结束,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及时总结实施的成效,对没有落实好的项目,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2、制度保障。坚持依法治校,积极实施“118”工程,建立完善一系列教师、学生考评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从精细化管理到精致化管理,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符合法律规范、学校的各项考评机制更能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3、师资保障。落实北票市教育局《关于教师队伍管理的办法》,实施教师聘任制改革,严明纪律约束机制,清理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抓好校本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开展“一课一名师”课例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抓好教师出勤考核和师德教育月活动,每年评出10名“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和优秀教师,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水平。

4、教学保障。认真落北票市常规教学管理意见,加大常规教学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小课题研究,每学期举办一次优质课大赛,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

5、后勤服务保障。层层签订校园安全常规管理责任制,落实门卫管理,配齐安保器材,坚持校领导值班制度,校园安全一天一检查一记载,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实现学校安全“零事故”目标。规范财务管理,勤俭节约,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民主理财,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加大食品安全、传染病预防工作,强化后勤为教师教学的服务意思,努力打造“规范后勤”、“满意后勤”、“健康后勤”和“平安后勤”。

以今天的改变走向明天,以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始,美丽的画面已经展开。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心中美丽的梦想,让我们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用我们勤劳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去开创黑城子中心小学崭新的未来!

黑城子中心小学年3月

2016

第18篇:保卫科十三五规划

保卫科十三五规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安全工作管理,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切实保护全院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和完善“依法、科学、规范、长效”的安全防范体系,为医院的安全改革和深层次发展需要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我们保卫科要紧紧围绕医院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为中心,在具体管理工作上要坚决贯彻好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及精神,以《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条例》、《关于维护医院治安秩序的若干规定》等支持性文件精神及规定的要求为工作依据。结合医院实际,坚持贯彻“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安全第

一、依法治院”的工作原则,切实担负起医院安全综合治理管理的责任。制定如下规划。

一、全面推进医院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医院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1、健全医院安全工作各级工作小组

医院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任组长,医院分管领导为专门人员,各科室长为成员。

2、医院安全专门工作小组:由院保卫科全体人员担任,负责开展医院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3、定期召开医院安全工作会议;

4、医院安全工作会议由医院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组织进行、各部门负责人组织具体贯彻实施。

5、医院各部门要明确部门安全工作的任务、岗位职责及人员配备与责任追究的措施。

6、建立医院安全突发事故的各级各类应急机制和报告制度。

7、设立医院安全信息举报制度与专项奖励基金

二、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高治安管理的防范水平。

1、人防队伍建设,保安员数量应当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按照不低于在岗医务人员总数的3%或20张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门诊量的3‰的标准配备。专职保卫机构的设置和保卫人员、保安员的配备情况要报当地公安机关备案。还要引导患者合理维权,加强医院出入口、停车场、门(急)诊、住院部、候诊区等人员活动密集场所的巡查守护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等。

2、医院的安全设备、消防实施及重点预防的部位,由医院安全专门工作小组(保卫科)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登记、信息反馈和维修保养,形成制度建立明细台帐。

3、医院库房的报警系统、重点部位的报警监控和信息采集系统等亦要落实好专门的技术人员做好检查、维修与保养及信息的采集的常规工作和资料收集归档工作。

4、在收款挂号室每个窗口逐步建立监控系统,设置安全监控中心,加强重点部位监控等。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的工作方略,构建好防范队伍的建设。

1、加强医院安全管理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医院治安管理目标规定中的支持性文件,依法开展工作。

2、规范医院安全管理工作操作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治安管理目标中的对各类案件的处理程序,针对各类案件的不同性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协助。

3、根据医院治安综合治理管理的要求,落实综合治理目标的签约工作,并落到实处。保卫科根据签约的内容,督促签约部门落实防范措施,并对落实情况予以检查,协助医院安全工作小组进行年终测评。

4、根据上级对医院安全管理的要求,登记好外外聘人员的管理工作和妥善安排好双休日、国定假期间的安全值班工作。

5、加强对巡视人员的管理,督查巡视人员开展工作,做好工作记录,对巡视人员不能处理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并通报医院领导。

6、加大医院安全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好消防安全培训与实战演练等活动,并得利用电子屏、条幅进行好安全宣传。

7、构建好员工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解决周而复始的老大难问题,确保安全管理常态有序。

四、明确医院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追究措施。

1、将医院安全管理工作和责任的落实科室先进集体、个人先进评优等与医院的各类考核奖励工作挂钩起来,实行凡涉及治安案件及以上的一票否决制。

3、部门安全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安全部门责令整改而据不整改的给予部门负责人、主管人员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对因此而造成事故的部门负责人、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员将依法承担行政、经济及刑事责任。

4、对因管理工作疏忽而发生安全事故且情节严重的部门责任人、主管人员及涉及的事故责任人,医院按“四不放过”原则依法处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如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事的送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要尽快建立健全医院预警体系,提高广大职工,保障医院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医院内部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医院安全教育,保障广大职工生命和医院财产安全,确保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秩序的稳定有序,为开创医院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19篇:教学管理十三五规划

教务处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特色成校,质量立校,发展兴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的发展战略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内涵、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实现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目标,部分指标提前或超额地完成任务。

(一)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从2009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2010年至今,先后分四批开展了“以课程为载体,以测评为手段”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共有60多门课程、184名教师通过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优化完成了26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同,采用传统考核与技能证书相衔接的多种考核方法和手段,确保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以上。先后与杭州华三通信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合作,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的订单培养和一体化培养工作,订单人数达到956人。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了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共有60多人次获得各类竞赛奖励,实现了以大赛促技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专业建设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发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专业数量从“十二五”前的16个增加到现在的30多个。根据市场需求,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建设原则,已建成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和公路工程检测技术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汽车运用技术等8个院级特色专业。在遵循“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支持重点、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筹集资金9200多万元,且已建成5个校内实训基地, 55个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校内实训室,70余家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平台。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理论扎实、教学理念先进、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0年以来,学院通过公开招考等形式,先后引进专业教师50多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在读博士2名,研究生学历36名,具有一线工作经验者10余名;学院现有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3人,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有25人,还有10余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历;30多名专业带头人和6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各类专业培训; 20余名青年教师到施工一线和企业参加顶岗实践;102名教师通过学院的“双师”素质资格认定。已建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等4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8个院级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 3名教师分别获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四)课程建设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于2010年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工作,下发了教学改革工作方案,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载体,以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为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对课程内容、结构等进行重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对于规范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以此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省级精品课程由“十二五”之前的1门增加到现在的7门,院级精品课程由之前的16门增加到现在的50门,已建成40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我院教师作为主编、参编公开出版的教材多达60余部。

(五)教学管理

学院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学运行与管理,积极完善和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了教务处、教学督导室和各系部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求全体教师要主动实践课程改革理念与成果,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推进教学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仍然跟不上学院的发展。由于政策和编制限制的原因,近年来学院未能从普通高校和企业引进专业教师及具有企业和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造成部分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专业教师,部分专业教师每学期要承担3-4门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新增专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利于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也不利于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场地尤其是实习实训场地严重不足。近年来,省财政对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较大,我院也先后争取到了部分项目和资金,但由于场地受到制约,个别项目无法实施,实训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

(三)办学经费不足。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通过争取中央和省上政策性资金支持改善办学条件,使部分专业的实训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有个别专业的实训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与专业的规模、发展还不适应。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国家及省两级“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特色成校,质量立校,发展兴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三五”末,新建专业实训基地8个,各类专业实训室23个,改善实训室24个,实现实训基地建设规模83400㎡,教学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0000万元以上;建成功能齐全、应用便捷的数字化图书资料信息平台,建成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新版正方教务管理系统、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师发展学习的平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学习的平台、数字创新创业学院学习的平台,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达到20台以上。

2、人才培养。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融通与配合,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纳入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大力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认定工作。

3、专业建设。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每年新增设2~3个新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达到40~45个,建成5~6个省级特色专业,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汽车运用技术、会计、物流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为引领,形成10个左右优势突出,交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建设或引进5个以上资源丰富、应用便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力争在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4、师资队伍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建成一支名师引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潜心教学、团结进取、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的师资队伍。专(兼)任教师总数达到550人以上。其中,专任教师数达到350人以上,兼职教师数达到200人以上;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以上,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培养和选拔副高职称以上专业带头人60名,培育和引进省级教学名师3~5名,建成5~6个省级教学团队,力争在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上有所突破,建成10个以上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立专业教师轮训制度。

5、课程建设。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开发50门以上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开发各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新建20~30个“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引进20门左右的素质类网络通识课程作为选修课,以翻转课堂为基础建成15~20门慕课,建成7~8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力争在国家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进一步推进以证代考,使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平均达到85%以上。

6、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方式上有新进展,在合作机制、体制方面有新突破。做实、做大、做强以学院为龙头的交通职教集团和信息技术职教集团,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由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理事会等管理组织及保障机制,探索完善多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活力,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结合我省提出的“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6873”交通突破行动,主动对接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新专业;对已开设的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提升专业改造能力;强化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辐射带动全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2、改善实训条件。以省财政支持省属高职院校发展重大项目为抓手,根据专业布局、专业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项目储备和项目建设,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设计实训项目,按照真实的职业环境布局实训室,建成融科学研究、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对外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职能化、现代化实训基地,为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提升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引进力度,彻底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编办支持增加在编指数,分别从高校和企业引进硕士以上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创新人才招聘机制,建立通过签订“劳务合同”聘用教师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双管齐下,彻底解决学院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问题,改善学院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合理、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学院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参与和指导专业建设,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使兼职教师人才库的总人数达到200人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形成专兼职教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3、多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鼓励教师积极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提升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出去请进来和参加网络培训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跨专业、跨单位合作,促进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为基础,形成一批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4、加强师德建设。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通过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树师魂、正行风、树形象”等师德系列教育活动,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潜心、静心钻研教学,用爱心、耐心教育学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形象,以自身高尚的师德影响和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5、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针对在岗教师建立3~5年一周期的轮训制度,针对新进大学毕业生建立第一年必须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参加实践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管理办法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和“互联网+”的培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顶岗实习形式,进一步完善“2+1”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1.5+1.5”和“1+1+1”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全面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改革课程与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全面推行以证代考。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相关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组织开展和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技能竞赛水平,实现以大赛促进教学、以大赛促进课改、以大赛促进剂能提高。

2、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将德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开发专业课程。强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实践教学课时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3、教学模式改革。深入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扎实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招生制度改革和不同生源个体差异,有效探索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做到“合分结合、动静相宜、全体参与、各有所获”,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广泛应用和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助推网络教学模式,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以MOOC建设为标准,加快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障体系

1、完成内部机构职能调整。积极贯彻落实学院党委《关于学院机构及干部指数设置的通知》(甘交院党字【2015】33号)文件精神,逐步完成内部机构职能的调整,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明晰院系管理权限和职责,提升管理和治理水平。

2、适时地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结合学院的办学效益,适时地完善学院内部岗位津贴分配办法,调整内部岗位津贴标准,并向一线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3、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按照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教学管理系统文件,规范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发布质量年度报告,引入行业、企业及专业机构等定期对学校进行评价。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完善学院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方案、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互评、系(部)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强化校内教学督导的职能作用,积极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评教评学,加强过程监控,注重反馈和及时改进。

4、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建设。完成新版正方教务管理系统、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平台、数字化教师发展学习的平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学习的平台、数字创新创业学院学习的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扩大网络课程学习的试点工作,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继续做好网络课程的运行维护工作。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择优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5、完善实习管理规范。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强化育人为目标的实习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实习时间、场所、待遇等符合国家要求,落实实习过程管理责任制,完善实习信息通报、实习责任保险等制度。

6、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规范注册、转专业、转学、退学、毕业等环节管理,实现学籍档案内容真实齐全,专人管理。

(五)深化校企合作与校际交流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以厅厅共建为基础,交通职教集团和信息技术职教集团为载体,积极构建适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办学模式的教学运行机制,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职工(教师)培训、顶岗实习等问题,共同协商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与管理制度。

2、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教学和企业实践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招生招工方案、学徒管理办法、企业师傅标准等。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为企业用工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搭建服务平台,通过职教集团和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实现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校企联合保障学生权益、校企共同质量评价等教学活动,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3、推进职教集团建设。以省交通职教集团和省信息职教集团的成立为契机,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将厅厅共建落到实处,积极争取省教育厅和省机场建设集团的支持,谋划和筹建省民航职教集团。加快完成区域范围职业教育集团全覆盖,健全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提升职业教育集团服务能力,优化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环境。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在若干行业、区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构建技能人才就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开展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工作。

4、促进校际交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扩宽办学渠道,发展联合办学。

五、保障措施 “十三五”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期和机遇期,要完成“十三五”教务处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并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面对“十三五”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坚持通过解放思想寻思路,更新观念找办法,不懈探索求发展。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为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思想、理念,并将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项改革、建设和管理之中,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工作思路、改善思维方式,为完成“十三五”的各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在教学改革中,要牢固树立社会的质量观,充分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和对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建议,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把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能否较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培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标准。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主管院领导牵头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部署规划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及时总结反思;完善教务处统领全局、系部分化实施的二级管理,强化每周的教学管理例会制度;加强各部门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和处置急、难、险、重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各级干部选拔、聘用、培养和管理,把作为不作为、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对干部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励各级干部团结干事,干实事。

(三)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校,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和效率,使各级管理人员养成依法立规、依规办事的良好意识和习惯,这是确保学院教学正常运行和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一个学院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先,要通过完善以责权利为基础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次,要深化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制度;第三,要继续完善学院内部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制度及其配套制度,打破聘用终身制;第四,要根据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要积极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性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五,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六,逐步建立全员、全覆盖的内部目标责任和专项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过程和业绩考核,用考核促工作,用考核促效率,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奖惩的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学院自身特点的工作考核体系及运行机制。

(四)经费保障

经费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和保障,一切工作都将无法进行。“十三五”学院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只有通过自筹、融资、争取政府专项投入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其它手段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各项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政策支撑

要实现学院“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除需要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紧盯形势、发挥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一是要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思路、政策和措施,将现有政策用足用实;二是在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用业绩和情感来争取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总之,我院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扎实工作,锲而不舍,任重道远,促进我院的育人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兴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努力开创学院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建设学院的美好明天。

第20篇: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

五、主要任务

城市管理规划工程。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 用,增强城市管理的前瞻性、规划性、计划性。将城市管理纳入 城市发展规划当中,确保城市骨理利学、可持续发展。 城巾管理制度建设工程。将迎xx期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 临时管理制度延伸作为城市管理长效管理制度,确保xx后刑期 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以区城市管理视频监控系统为平台,进一步提引城市管理监管、控制和执法效能。以区指挥中心 控制平台为载体,向街道、杜区延伸,形成区、街、社区联网, 缩短“六乱“、环卫保洁、市政设施、除害防病等案件流转耗时, 提高城巾管理案件处理效率:城管视频监控系统与环卫监管视频 整合使用,城市管理检查引十;卫分片巡查相结合,多层次、多叫 段、全方位落实督导、管事、纠偏、处罚措施,形成网格化巡查 体系。

城巾管理运行机制工程。理顺城巾基础管理和综十执法的关系,推进管理与执法相分离的大部制要求:优化部门协同机制,理顺管理系统各环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和监督考核讦价的良好机制:健全城巾管理应急机制,增强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创卫长效巩固工程。严格按照创卫要求加强日常管理工作,落实长效管理,巩固创卫成果,确保圆满完成迎接国家创卫复检丁作任务。 环境秩序执法保障工程。合理调配城管力量,健全执法协调机制,保障城管执法执行有力。在严控和查处违法建设、整治城市“六乱”、清理违法户外广告、工地文明施工和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方面,监督有力,按章执法。

市容环境提升工程。抓好主干道城市管理样板路建设,提高产外广告和扪牌设置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广外广告和扪牌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城市夜间灯光环境建设,强化城巾夜间灯光环境管理。

公共服务保障工程。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加强城市管理配套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使环卫保沽作业更亲民便民,方便社会各方经常性参与城市管理,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坚持病媒生物防制措施到位,无重大疫情流行。

垃圾分类处理工程。冈地制宜选择适合我区实际的分类模式,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推进城市午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再牛资源的充分利用。

环卫设施升级改造和配套建设工程。推进车场、公厕、压缩站等现有环卫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及有害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卫牛保障能力;通过升级改造、配套建设和购置一批环卫设施设备,促进环卫设施设备向“数量充足、设置科学、功能完善、运行正常、整洁美观”的口标方向发展。

社区环境改善里子丁程。通过以环境改善促进社区管理,保 障工程经费投入,促进街道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区管理、环境整 治和社区服务-卜来。 城区水环境卫午保障工程。以打造东濠涌主题水公园休闲长廊为重点,提高区辖内河涌两岸及水面卫生保济质量;将保济船改装为仿古船,与岭南水脉文化相仂、调,进一步提升尔濠涌的观赏性和知名度。 环卫保济现代化丁程。个面提高机械化清扫水平,对一级马路,高架桥、快速路全而实行机械化清扫保洁,对二级马路或相对较窄的路面,实行分段清扫的方式进行机械化清扫或人工清扫的作业方式进行保洁,推行机械化冲洗、清扫为主、人士保洁为

辅的道路清扫作业新模式:引进先进的机械化洁扫、保济设备,利用卫星定位GPS技术,以“电子地图”为显示载体,对所属机械清扫、垃圾清运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优化午辆清运路线,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准确及时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城市管理综合考讦丁程。按照考讦机构正规化、考讦依据法制化、考评制度文件化、考评过程程序化、考评痕迹表格化、考计手段现代化、考计结果透明化的工作思路,采取专业部门考核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所队网格式检查和部门专项检查、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样本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绩效考核模式。

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土程。树立大城管大服务的思路,以管理促进服务,以服务提升管理:整合各类辅助管理队伍和居民自治队伍、物业管理队伍力量,纳入并壮大社区综合服务队伍:探索将政府聘用辅助人员的经费转化为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补助,进一步巩固城市管理的社会基础:加大对各类辅助管理队伍的整合力度,坚持走精干、优质之路,提高辅助理理人员的待遇。

国家十三五规划全文
《国家十三五规划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