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旅夜书怀赏析(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5 15:02:4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 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1. 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 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课堂小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布置作业: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2.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雄浑阔大

尾联 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推荐第2篇:旅夜书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知人论世,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诗歌,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题

《旅夜书怀》

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是杜甫的一首羁旅行役诗,这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味,读出诗情。 2.背诵默写本首诗歌。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

2.比较鉴赏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旅夜书怀》。 板书课题。

同学们能不能只看这首诗的题目就判断出它是哪一种题材呢? 生齐答:羁旅行役诗。

看来,一首诗的题目很关键,它能提供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关于羁旅行役诗,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

点2-3生答,可相互补充,教师也可提醒,不必求全责备:①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②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思念、牵挂,或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③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子归、圆月、客船、孤灯、晚钟、晚风、冷雨等。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羁旅行役诗这些一般特点的了解,开始学习这首《旅夜书怀》。

一、初读——入境(读出诗意,情境感染)

1、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出声地读,或是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诗,初

步地感受一下。

学生自读。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说说看这首诗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感受?。 学生自由谈。(凄冷、悲凉、孤独、忧伤)

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分析开头四句。一般的诗歌往往都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是通过什么的景来传达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谈: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教师点拨:我们都知道诗歌中的景物,说得专业些,叫作“意象”,诗人都选了哪些意象呢?

学生分析:细草、微风、岸、危樯(追问:指高高的桅杆)、独舟、星、(广阔的)平野、月、(奔流的)大江。

教师引导: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

孤独无依(细草微风、独舟危樯),开阔宏大(广阔的平野、奔流的大江)。 诗人选取这样的意象有什么用意吗?

一是(从微观看)在景物间进行相互的衬托(或答对比、映衬),用开阔宏大的背景来映衬出细草、危樯的渺小。二是(从宏观看)用景物来烘托诗人自身,人如江岸微风中的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的孤舟危樯一样寂寞,而平野、大江这开阔的背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教师总结:或许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能够对自然景物如此敏感,不正暗示出诗人心中的寂寞与凄苦吗?不管怎样,明显地,作者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中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情于景。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诗人通过前四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一生点答:平野宏阔、大江奔流,细草在微风中摇摆,船桅在夜空独立。 这样的意境正照应了诗题——旅夜。

二、诵读——入味(读出诗味,情绪感知)

我们通过以上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已经受到诗人营造的诗歌情境的感染了。要想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就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分析上,而得读进去,通过有感情、有技巧地诵读,读出诗歌的味道,从而感知诗人最真切的情绪。

自读——听读——指导诵读——互读——点读——领读——齐读 听范读:http://www.daodoc.com/

三、品读——入情(读出诗情,情思感悟)

通过刚才反复的诵读,我们读出了诗歌的味道,感触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绪。现在,让我们结合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了解,知人论世,读懂作者深层的情感。

展示背景介绍:杜甫年轻时满怀壮志,入仕后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期望,谨言慎行,等待朝廷的重用,可结果却是被挤出长安。他的一生大部分都在客旅漂泊中度过。晚年他流落四川,先在成都,继在梓州,又回成都,后又到夔州。有必要知道的是,杜甫在成都时依托老朋友严武(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本应知心而惬意,却又受到幕僚们的嫉妒。更不料严武又在756年4月忽然去世,杜甫感到在成都再无凭依,5月就带着家人乘舟东下,想去江南或回家乡。此诗即写于756年春,诗人最后离开成都到夔州的途中。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的后四句,看看能否感悟到诗人究竟“书”了怎样的“怀”,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

学生自读。

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学生自由谈:①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立有造福于民的大志。他希望在这个志向下建立万世功名,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志向,故说“岂”,他可怜自己以文章声望终了此生,他是借诗向世人表明,有谁知道我的志愿并不在文章之上呢?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②诗人辞去官职,难道是因老而多病吗?他想到此异常愤慨,用了一个“应”字,但语气是反问式的,意思是:“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为老病而休吧!”言外之意是:排斥我,使我辞官而去的那些人心里是明白我辞官的真正原因的,表达出愤慨(或言无奈)。

最后一联很好理解,作者说自己就像那只在天地间徘徊的沙鸥。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比喻作结呢?

学生自由谈: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才不为用,功业无成,流离漂泊,寄身无地。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的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总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懂、读好一首诗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反复的诵读。现在,我们带着充沛的感情,齐读一遍这首诗吧!如果你有足够自信,不妨尝试一下合上书、抬头、挺胸、两眼直视前方,背诵这首诗。

学生齐读(背)。

当堂检测: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鉴赏杜甫的另一首诗《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1)“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描图景)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首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点氛围)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析情感)

(2)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因为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已年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不怕老,不服老,仍希望为国效力。

或,同意表达诗人怨愤之情的说法,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通过诵读,

读出诗意,

读出诗味, 读出诗情。

教后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进入到诗歌中,体味漂泊中杜甫那种深沉的感慨、孤寂而悲愤的心境。真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推荐第3篇: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备课组 符文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并能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通过把握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来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

难点:在阅读和训练中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二、解题

羁旅行役诗。

--所谓“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旅夜书怀——寄居他乡抒发情感

三、赏析全诗 1.首联和颔联

初读诗歌,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有何特点?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颔联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

——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之感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那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

“垂”“涌”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

——“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雄浑阔大)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漂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动静结合的动态美。

3.赏析颈联

字面上看“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杜甫确实是享有诗名,当年杜甫以三篇《大礼赋》进献唐玄宗,颇得赏识,一时名声大噪,这对于一向标榜“诗是吾家事”的杜甫来说,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他后来也作诗回忆“一日声煊赫”“文彩动人生”的往事。但这并不是他平生所求。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意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真正在乎的,不是诗名,而是功名。

杜甫当时确已老迈,且多病缠身。他以五十多岁的白头老人的身躯,穿着狭窄的军衣,与那些对他“当面输心背面笑”的少年幕僚们周旋,其势落魄的。但这真的是他“休”的原因吗?

根据他离开成都之前的处境。杜甫是不服老的,也是不辞病的,但他却不能忍受人们以“老”、“病”为由排斥他、轻贱他。

他想到此异常愤慨,用了一个“应”字,但语气是反问的,意谓“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为老病而休吧!”好像在回击那些排斥他的人。他更是要说给那些执政者听的,正是他使自己久陷穷途坎坷之中,销尽了本可有为的青春,蹉跎了本该充实的日子,黯淡了本该灿烂的岁月,竟使自不惑之年还在漂泊,居无定所,一事无成,可怜他青云之志不得达成,报国之心不得实现,如今只能漂泊江中,天下之大,竟没有容身之地。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4.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天地一沙鸥:(找特点:每一类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5.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

推荐第4篇:旅夜书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旅夜书怀》。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星、平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

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作业背诵并默写首诗。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Ⅰ、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Ⅰ、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Ⅲ、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Ⅳ、教学课时:一课时

Ⅴ、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推荐第5篇:旅夜书怀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高一语文

旅夜书怀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整理关于杜甫的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详见《一点通》

二、课堂探究:

活动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活动

二、

1、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旅夜:旅途中的夜晚。

书怀:抒发情怀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2、读诗,注意音。

3、介绍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活动

三、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高一语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孤独地停靠在岸边。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活动

四、分析文章。

1、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即哪些景物?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细草、微风、危樯、舟、星、平野、月、大江。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2、颈联如何理解? 翻译,这是一句什么句?

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赏析尾联?翻译

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活动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三、课堂检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高一语文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2、背诵全诗。

四、课后巩固:完成相应练习

五、教学反思:

推荐第6篇: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1.抒情方式2.反衬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评讲 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1.

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 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 “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

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三、课堂小结: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四、布置作业:

1.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2.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四、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首联

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颈联

融情于景凄凉孤寂

颌联

意境雄浑阔大

尾联

比喻手法自叹身世飘零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推荐第7篇: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前言】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注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鉴赏】

首联用对起格,写自己夜晚独自行舟的孤苦之状。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人独系高帆夜行之舟。在静夜停舟的寂寥江天里,羁旅之怀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见。

颔联二句分承首联: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动如涌。这两句气魄雄大,境界宏阔,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敌。李诗只形容山与江,此二句则野阔星垂,江流月涌,共写四事,画面景物交织的多层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这里不但对于人对景物的感觉的描写十分真切,而且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鲜明特征。具体说来,因为“平野阔”,才显得星斗遥挂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衬出乎野之广阔;因“大江流”,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又烘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气派。

颈联二句,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第五句自谦,实乃自负。说名岂因文章而著,与作者另一首赠严武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之句同慨。第六句自解,实乃牢骚。说自己失去官职是因为既老且病,似乎婉转自恨,其实是恨世。真正的情况是与时与事多忤。此意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说得颇为中肯,可参考。

末联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这个比喻,与开篇的自白首尾相顾。“一沙鸥”呼应“独夜舟”,抒情主人公孤独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现出来了

推荐第8篇: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

杜甫 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①飘飘:不定的样子。

②何所似:所像的是什么。

③危樯:船上的高桅杆。

④独夜:孤独的不眠之夜。

⑤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

⑥老病休:因年老衰病而离职。

⑦星垂:星辰低垂。

⑧平野:天空和原野。

【译文】:

岸边微风低拂细草,旅夜孤舟桅杆高耸。广阔的原野上空星辰低垂,翻滚的江潮里月轮奔涌。名声难道要凭文章流播,官位只该因为年老多病断送。我漂泊一生,究竟象什么?就如同那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孤飞的沙鸥!

【赏析】: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段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读来虽觉凄苦,却不感颓废,所以清代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

推荐第9篇:《旅夜书怀》说课稿

《旅夜书怀》说课稿

舒兰市第一中学 吴 明

一、说教材

《旅夜书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的第二首诗。本单元的鉴赏指导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羁旅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而杜甫又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这一题材扩展和深化,写出了新的意味、创造了新的形象,因此,把握这些意象和语词就可以对羁旅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综上所述,构成本堂课的知识建构是:杜少陵漂泊西南天地间,曾写下许多羁旅诗,《旅夜书怀》是这些诗歌中的精品,情感深邃,语词尤工,特别是“飘飘”这一肺腑之语和“沙鸥”这一典型意象所抒发的强烈感情,更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羁旅”是少陵诗歌的重要题材,这其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乱世飘零、生活窘困的人生上的漂泊,更有他政治的失意、壮志难酬的心灵的漂泊。本节课将对这些内容展开分析和探讨。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

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1.漂泊情感的语词表达2.漂泊情感的意象表现3.漂泊情感的内容表述;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这一要求,结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升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诗歌鉴赏能力2.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能够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再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诗歌鉴赏能力,漂泊情感的具体内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原本的意图是弱化课内知识,只把《旅夜书怀》作为一个切入口,主要是去把握杜甫不同时期的羁旅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象和语词,以使学生对杜甫的羁旅诗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但是这课的教学,就教和学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杜甫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只是曾经的记忆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而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划出重点的内容以便记忆,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重点信息,把握重点内容的能力,可

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尝试把握一篇文章的学习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2、教师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具体到杜甫羁旅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所涉及的导学案,补充诗歌创作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课堂教学程序

1、关于新课导入 课前准备:

昨天抽取班级序号之后,我曾和学生有一个短暂的交流,但是我发现由于彼此间的陌生,和学生参与这种大型公开课的紧张情绪的影响,我们似乎很难达成默契,更不可能完成一种很好的课堂交流,为了消除彼此间的芥蒂,我便利用我自己的名字优势,设计了这堂课的导语:

庄子所云圣人无名——苦难的圣人生活——诗圣杜甫的漂泊人生

2、关于课堂过程

(一)导学夯基和自主赏析部分

导学夯基主要是利用导学案完成课内的基础知识梳理,在这一个环节上,基本是按照教学设计的时间进行的。到自主赏析的时候,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意象把握不全面,只能针对个别意象进行分析,这将导致意境的营构无法准确细腻;更有甚者,课代表回答问题时说:根据翻译,可知诗歌的意境是细腻阔大的。这给了我更的促动,因为我发现此时的学生对于通过意象把握意境的能力还是很薄弱的,这样进行下去,这堂课就无异于建起一座空中楼阁,这对学生以后在诗词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就临时对课堂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整,延长了课内和课外的意象把握和分析所占用的时间,并将自主赏析中的问题,调整成了学生的合作探究问题。从而弱化了对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内容”和“如何看待既“失意”又诗意的杜甫”的问题探究。

(二)合作探究“意象”和“语词”

此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必须深刻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的原则,通过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杜甫的羁旅诗中有哪些典型意象可以表现其漂泊情怀?其答案是:鸿雁,孤舟,浮萍,转蓬,沙鸥。此过程中,通过对《旅夜书怀》典型意象的把握,学生的认识已经渐趋成熟,甚至能够打开思维,对其他意象进行简要分析。这说明前面的调整是有必要的。

第二个问题是:漂泊情感的语词表达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飘荡、羁旅、漂泊、飘飘一类的典型语词,因此,在此我进行必要的点拨,结合学生的答案,顺势引导出作者垂老、多病以及残生等心灵漂泊的深刻内涵上。

(三)知识迁移部分

这一部分本应对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内容做深入的分析,并对杜甫如此的人生给予自发性的评价。这一环节可结合老师所扩展的十首诗诗进行具体探讨。这应该是本堂课最值得期待的部分,但是由于前面的调整,时间的限制,只能弱化处理杜甫漂泊情感的具体内容,将对杜甫的评价与认识留做了作业,这不能不说是教者的一大遗憾,但从上一个环节来看,学生能够把握意象和语词,并能够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对学生来说,也还是益大于弊的。

(四)结束语

这一部分是针对于学生对杜甫(诗意?失意?)人生的评价,我所做的预设部分。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认识了杜甫的漂泊情怀,感受了杜甫苍凉厚重的人生之后,可以对杜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然后顺势给学生的评价一个总结,并在最后再一次通过阅读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苍凉厚重的人生。但是由于前面的问题没有按计划进行,并且充当了作业成分,所以,这一段的总结,就成了我对学生的提示和引导,因此权当作抛砖引玉进行处理。

推荐第10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背景简介 “旅”字看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通过“夜”字察实景)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 雄浑开阔 的意境。 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三、艺术特色

1、小结一下,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四、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2、《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诗人最后凭轩老泪横流,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雄浑宏大,情感悲凉深沉了,正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小结课堂。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第11篇:旅夜书怀 教案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的题标题了解诗歌内容从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明确课时学习目标

三、诵读感知 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四、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

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五、情读,体会情感 那现在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1、个读

2、范读,诵读指导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3、齐读

板书: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4、小结:杜甫诗歌的特点——沉郁顿挫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板书:——沉郁顿挫

六、当堂训练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教学预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这首诗不管从写景的角度还是所营造的意境方面都同《旅夜书怀》很相似。尾联中“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把心中的悲凉镶嵌在字里行间了,你看这个“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这个“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而最后一小句把诗人心中的这份万古悲愁浓缩在一份无奈之中,你看“新停”不仅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也因为多病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如果说《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来抒发愤激不平之情,那漂泊两年之后的杜甫,这份愤激这份不平这份不甘心不见了,只有那浓的可以化成墨汁一样的悲凉,像一阵一阵巨浪淹没杜甫。这首诗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情感表达的也是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杜甫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七、拓展延伸

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教学预设: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

八、课堂总结: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本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

第12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大家,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中,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呢?(学生背诗)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再去品读一首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三.细品精读

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㈡、学生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 1.通过“旅”字知背景

(学生介绍背景)

“旅”是旅居、寄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2.通过“夜”字品意境

(1)作者在这其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两组:①细草、微风、危樯、舟/②星、平野、月、江流。

(2)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 (凄冷孤寂)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雄浑阔大)

(注意:在分析此句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垂”和“涌”的推敲,帮助他们归纳出此景的特点——雄浑阔大)

诗人抓住了“平野阔”这个特点。在此前提下,用此二字才符合视觉规律:仰望天空,因原野空阔,星星近者高,远者低,就像往下掉的样子,故用一“垂”字; “涌”带有一种强烈的动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澎湃的江水涌动,借此突出了江水澎湃、激荡的特点。

过渡:(刚才有同学在分析景物特点时,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情感。这个思路非常好。因为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都是为了抒情。) 3.通过“书怀”悟情感

⑴作者面对此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抒情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⑵试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明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感叹身世的孤苦。具体分析如下:

①“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或解释前两句)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从“岂”和“应”可读出) 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讨论:对于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有人认为,诗人感到的是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也有人认为是诗人感慨自身的渺小、前途的迷茫。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4、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可做示范:

首联:低沉 颔联:高亢 颈联:悲愤 尾联: 关键是要用你的心去品读

(先学生先齐读,老师播放音乐;再个别学生试读。) 四. 课堂小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复述)

1、知人论世

2、通过诗文题目鉴赏

3、抓主要意象

4、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五.拓展延伸——比较鉴赏

问:试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两首诗的异同。(提示:可从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等方面进行比较) 1.情感上:

A.相同点在于,两诗都感叹身世孤苦,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如“危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与“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B不同点在于,《旅夜书怀》主要有不为世所用的愤慨,而《登岳阳楼》在身世之悲中融入了忧国忧民之情,表现出沉重的悲伤。

2.写作手法上:

A.相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将一己之悲融入雄浑壮阔的大自然中来抒发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沉郁顿挫的悲壮风格。顿挫:停顿,转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思考:为什么这两首诗中作者在第二联中都写到了雄浑壮阔之景?

B.不同点:《登岳阳楼》在极阔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更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危感。身世之悲、国家之忧,与浩浩荡荡的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了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境界。(对比)

《旅夜书怀》中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江水、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凄怆之情(反衬)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最后作者用沙鸥自比,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 结束语:

同学们,品读完杜甫的诗歌之后,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杜甫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虽然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苦难;但是,杜甫却用他那枯瘦的手蘸起了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纪录了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并且在这种艰难中执著地怀有满腔的热血。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时代都需要像杜甫这样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人。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自学、指导、探究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学情说明】

高二(19)班为文科普通班,语文基础比较薄弱。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品味杜甫诗歌中高度精练的语言,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讲解,教师引导,感知本诗的艺术特色,提高个性化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感受杜诗中的忧国伤时及身世凄凉之情,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情感,熟练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归纳所学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读得流畅响亮、字正腔圆——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先齐读,再自由读)

三、细品细读

㈠、学生自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㈡、学生讲解: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并归纳总结) 从题目入手解读作品:

①通过“旅”字知背景——知人论世 ②通过“夜”字品意境: 抓意象:细草、微风、危樯、舟等

咬文嚼字:对“垂”“涌”的推敲 ③通过“书怀”悟情感

(三)、学生再读:

读得有急有缓、有情有境——学生在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自由地表达出来。(老师进行简单的诵读指导)

(学生先齐读,再配乐朗读)

四、小结

五、拓展探究——比较阅读

比较《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在情感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13篇:旅夜书怀 公开课

旅夜书怀

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总结并掌握诗歌意境型的答题步骤

3、把握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任务一

1、反复诵读。请一生读,要求节奏分明

2、再读。全班齐读。诗眼是“独”。 任务二

1、首联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首联抓住“微风”、“细草”、“危樯”、“夜”等意象,描绘了一副微风习习,岸草如丝,夜色茫茫,危樯孤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意境。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拓展:诗歌鉴赏技巧方法之意象意境题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说说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

①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绘诗句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注意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去理解描绘画面,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②

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尽量多用几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与之相吻合的情调的特点的词语。③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述切忌空洞,问答要具体。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或怎么)而“感伤”和来修饰感伤的词语

古诗赏析题模式之一: 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 诗人的孤独凄苦。

3、结合作者的境遇,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明确:用了反问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自己因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2、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4、赏析 垂涌 的表达作用。

明确: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 伏。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妙处所在:1 以乐景写哀情 2 动静结合的动态美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杜甫写诗,说自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这首诗也可谓是用语精当,名句叠出。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颔联的意境。雄浑阔大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星垂平野阔”,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 伏。而“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漂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 诗人的孤独凄苦。

1)古人在赏析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时,注意到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这就是所谓的“炼字”。那么大家看一看,是哪两个字? (生:“垂”和“涌”) 大家都找到了是颔联中的“垂”和“涌”。我们就分析一下。先反复朗读这两句。变读边想象,是怎样的星野、月亮和江水。 为什么用“垂”来形容星星?为什么用“涌”来形容月亮?(小组讨论一下。2分钟) 明确: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 人所称道。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 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清代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妙处所在:1 以乐景写哀情 2 动静结合的动态美 (2)那么颔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找两位同学上讲台处展示)我也按捺不住,小写了几句。 放眼岸上,只见远处旷野无垠,天上繁星如织,在遥远的地平线处遥挂低垂; 纵目江中,波光粼粼的江面翻腾着,涌动着,把月亮的光辉搅乱了,揉碎了。 诗人笔墨酣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阔大的意境。

6.赏析颈联 我们说“诗言志”,杜甫用这样形象生动的笔触是不是也在向我们表达着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颈联。(投影“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说:“我的名声岂是因为文章而显著的吗?做官应该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的吧!” 问:关于杜甫“名”与“文章”的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 (杜甫确实是享有诗名,当年杜甫以三篇《大礼赋》进献唐玄宗,颇得赏识,一时名声大噪,这对于一向标榜“诗是吾家事”的杜甫来说,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他后来也作诗回忆“一日声煊赫”“文彩动人生”的往事。但这并不是他平生所求。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曾“窃比稷与契”,意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真正在乎的,不是诗名,而是功名。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杜甫当时确已老迈,且多病缠身。他以五十多岁的白头老人的身躯,穿着狭窄的军衣,与那些对他“当面输心背面笑”的少年幕僚们周旋,其势与落魄的“渴饮寒泉”的孔雀没什么两样。但这真的是他“休”的原因吗? 联系一下他离开成都之前的处境。

杜甫是不服老的,也是不辞病的,但他却不能忍受人们以“老”、“病”为由排斥他、轻贱他。他想到此异常愤慨,用了一个“应”字,但语气是反问的,意谓“我的官职想必该是因为老病而休吧!”好像在回击那些排斥他的人。他更是要说给那些“身当要路津”“掌握有权柄”的执政者听的,正是他们使自己久陷穷途坎坷之中,销尽了本可有为的青春,蹉跎了本该充实的日子,黯淡了本该灿烂的岁月„„竟使自己在不惑之年还在漂泊,居无定所,一事无成„„想来真的是悲哉痛哉啊! 可怜我青云之志不得达成,报国之心不得实现,如今只能漂泊江中„„天下之大,竟没有我容身之地„„我就像那茫茫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孤独地飞翔,永远没有着陆的方向„„

4.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尾联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即景自况,以“沙鸥”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方法步骤:一叙,二述,三评)

1、课堂小结 : “自古文章憎命达”。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希望大家都能静下心来仰望天空,写下自己的诗篇,写下自己的人生

第14篇:旅夜书怀(版)

《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主旨。

欣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蕴意。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的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用偷春格对起)。自然之“岸”与飘泊之“舟”,相互依傍,相互对照。岸上的“细草微风”甚是轻适,但与舟中的“危樯独夜舟”一对照,立即产生不谐和的气氛。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不能寐,从危樯独夜中知道他飘泊中的危难和孤寂,这就是融情入景的自然体现。

2、星垂平原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原阔”(写岸上远景)。平野地上江道宽直,水流无阻,月色又把江水与天色连成一片,满江则月逐潮涌。 “月涌大江流” (写舟前近景)“涌”“垂”极富个性化,把平原星夜和江流朗月,表现极为活化而又逼真。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句写景句中寄寓着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遥远”,有人认为写出了“喜”的感情。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故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表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沧心情。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

3.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诗人顺长江东下,是结束一生的政治追求,寻找生活归宿的无奈行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就是一联愤埋之语。这是反语,立意至为含蓄。

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有造福于民的大志,希望建立功业。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表达了诗人对“老病休官”的激愤。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设喻精确,使人更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在这寂静的月夜里,茫茫的旷野,滔滔的大江,一只沙鸥在天地之间悠悠地飞翔。“一沙鸥”和“独夜舟”两物同化,加强了诗人身世的孤独之感。这个结尾是形象的含蓄的;从艺术表现看,用了设喻,映衬,对比的手法。 6.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当然,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7、本诗为五言律诗,分成两部分抒写。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旅夜之景;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写诗人抑郁苍凉的心情。优美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

其次,语言朴素自然而又形象鲜明,充满着诗情画意。 8.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9.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三【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去了。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怪舒适的;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敲一下就会发出当当的响声。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也不要忽略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惊慌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四[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

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 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第15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一、导入

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二、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整体感知。1.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2.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说出诗歌大意。 ——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说说诗歌大意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三、诗歌内容分析:

1.本诗写于旅途之夜,哪些词可明显地看出他的孤单寂寞?

参考解说:“细”、“微”、“危”、“独”、“飘”、“一”等字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孤单与寂寞。

2.分析首联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答: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4.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反其意而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

参考解说:人在心情不好时,会把话倒过来说。作者此时处境艰难,落魄失意(看了注解就知道),就用反话自嘲,而且也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特别是后半句)。 5.如何理解诗歌的尾联?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6.这首诗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代表性诗句是哪句?这句话是不是把作者此时的孤寂心情抛开了?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解说: 代表性的一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并没有抛开作者的孤寂心情。出句写天地之广大,星垂,而使平野更加开阔。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月涌,更显大江流动, 天地虽大,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境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诗人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的出现就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可见,这两句虽是体现作者沉郁雄浑风格的写景描写,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

四、分析艺术特色并小结全文。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小结)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 2

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走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 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一叶扁舟的渺小与微弱,舟中人的孤单凄凉,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流落夔州时写的一组怀古诗,这是第三首,诗人借悼念昭君的不幸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首两句,就把从白帝城到数百里外的昭君村这一段不平凡的水路写得波澜壮阔。杜甫写作这首诗时,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距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遥遥数百里,这本来是望不到的,可诗人站在白帝城上,远望群山万壑,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江流滔滔,“不舍日月”,于是诗人联想到:群山万壑奔“赴”的尽处该是荆门山吧?一个“赴”字,写出了群山万壑逶迤不绝的态势,大气磅礴,横空出世,起句决不平凡;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在群山万壑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点出的却是一个小小的昭君村,这一鲜明对比,颇引人深思。明人胡震亨品评此句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谓这样气势不凡的起句,当是用来写大英雄的,着落在昭君村是不适当的。其实并非如此,这时节诗人正“飘泊西南天地间”,显然诗人写昭君,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报负和家国之情的,还是清人吴瞻泰说的好:“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可见诗人是把昭君当作红颜知已或红颜英雄来写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联对句,写尽昭君一生悲剧。一个“连”字,写出了出塞万里的艰辛;一个“向”字,道出了昭君至死不忘的思乡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接前二句进一步写昭君的家国身世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正是昭君出塞的悲剧原因;“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她怀念故国之心不变,虽骨留塞外,魂灵却会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歌结句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琵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的主题。“昭君怨”正是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也正是飘零西南的诗人的故园之情。这怨思这哀愁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人们的心,昭君故事被后人谱写成各种曲目,传唱至今。

《客至》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晚餐中没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剩下的酒! 【赏析】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 4

《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宾至》

【译文】

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 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 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啊,

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 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 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 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

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卜居成都草堂时。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各见用意所在”(陈秋田)的。诗中未确指“宾”之姓名,全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客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

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三、四句写惊讶之情。“江干”,江边。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为此诗人说: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 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五、六句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 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这句说: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酒肴。“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

第16篇:《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并投影描述的语言。 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 雄浑开阔 的意境。 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

1 2 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三)那现在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板书: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如果此时不是杜甫而是李白,大家试想会怎样?

李白会大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愤世嫉俗之语,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容不得委屈,有委屈就要像黄河之水一样一泻千里,奔涌而出, 所以世人常常用“豪放飘逸”来描述李白,而杜甫,世人常常用另外的四个字“沉郁顿挫”。 板书:沉郁顿挫 并对着板书强化“沉郁顿挫”的特点

(四)在通过朗读《旅夜书怀》来体会“沉郁顿挫”这一特点 齐读 教师范读 听录音再读,个别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知识迁移

四、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五、小结课堂。

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2

第17篇:《旅夜书怀》学案

2011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

《旅夜书怀》学案

一.抄写《旅夜书怀》并翻译

翻译:

二.教材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朗读诗歌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四.赏析诗歌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 12011高二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案

咏怀古迹之三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万壑( ) 赴( )荆门 明妃( ) 朔( )漠 青冢( )

2.解释词语

①“空”:

②“春风面”:

③“环珮”:

3、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4、整体感知

- 3

第18篇:旅夜书怀教案1

《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杜甫诗被誉为“诗史”,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所以杜诗在高中语文教材里从来都具有重要地位,所占比重也较大,必修教材里选了3首,选修里选了4首,《旅夜书怀》一诗在选修教材里是第3首,而且是推荐作品,如果依然采用教师示范性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一定低下。所以,这一堂课我致力于营造一个宽容、民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诗歌作品的阅读能力、迁移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做理性求证。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乐趣。课后练习是基于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及拓展课堂教学宽度和厚度的目的而设计的。

学生能做到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做;踮一踮脚可以做到的,就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

教学目标:

1、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研读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力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师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景物特点,理解诗歌作品“景”与“情”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勇于质疑,理性求证。

教学难点

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避免收效甚微的知识重复(教师一味地进行示范性地讲解和分析),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1 教学过程:

1、导入:引用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里提出的观点导入新课。

2、请1至2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判读诗人在本诗中流露的情感。

3、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

4、课堂发言:

请小组代表阐述观点,陈述理由。

5、教师小结:

诗歌鉴赏一般方法或步骤

1、缘景:读诗歌,抓住景物特征,把握诗歌内容。

2、入境: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

3、明情:深入诗人主观世界,了解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

7、课后练习指导:

⑴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诗歌。 ⑵拓展阅读文本。(2011全国II卷)

⑶ 《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的颔联都描绘了大自然壮阔的景象,但情感是否相同?请你加以分析和阐述。 ⑷推荐阅读叶朗《说意境》全文。

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先让学生直观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然后根据文本前的导读提示“追本溯源”地到文本中揣摩、分析诗人笔下景物的特征,尤其是辨析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同时把握好了作品的情感才能实现“美读”,本节课诵读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声”“气”,自然过渡到下一单元的学习。

第19篇:旅夜书怀说课

《旅夜书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旅夜书怀》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收录了《诗经》、陶潜、李白、杜甫等不同人物不同风格的诗篇。本单元的鉴赏指导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要求学生阅读这些诗作,能够从中感受到淳朴的浪漫情怀、静穆素朴的感情,体验到诗人的狂放精神、忧患意识,领略到作家的讽喻之意和爱国热情。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旅夜书怀》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诗经·静女》、陶潜的《归园田居(其一)》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的这篇《旅夜书怀》。

羁旅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而杜甫又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这一题材扩展和深化,写出了新的意味、创造了新的形象,因此,把握这些意象和语词就可以对羁旅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说学情分析

1、作为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中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1.漂泊情感的语词表达2.漂泊情感的意象表现3.漂泊情感的内容表述;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这一要求,结合单元指导与提示,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升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诗歌鉴赏能力2.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提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能够深刻理解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境遇。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再结合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景、境、情的关系;难点为: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旅夜书怀》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并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教法: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对杜甫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只是曾经的记忆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而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划出重点的内容以便记忆,这就锻炼了学生筛选重点信息,把握重点内容的能力,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尝试把握一篇文章的学习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2、教师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具体到杜甫羁旅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所涉及的导学案,补充诗歌创作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课堂教学流程

1、关于课前准备:

请学生登陆博客平台,观看教师部落格中的《百家讲坛——杜甫诗圣之谜》视频,初步了解杜甫漂泊的一生。然后形成讨论区,要求每位学生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也可跟帖,进行辩论式探究。

2、关于课堂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忧伤的歌曲叫《飘摇》。(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忧伤的唱一次,感受人如浮萍的飘零情感。)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总会有时候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诗人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他心里的声音。

板书 旅夜书怀 杜甫

背景介绍:点评学生的博客留言,总结归纳。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了,而是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背景介绍时播放杜甫的几组图片,最好是以动画的模

式,展现杜甫一生漂泊无依,离开成都走向不归路的场景。)

二、解读诗歌部分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动画拼图—景) 细草 微风 岸 危樯 孤舟 星平野 月 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并投影描述的语言。)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 雄浑开阔 的意境。(唯美动画展示由景组成境) 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4、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动画展现由境突出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

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三、朗诵诗歌部分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然后讨论:如果此时不是杜甫而是李白,大家试想会怎样?

李白会大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愤世嫉俗之语,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容不得委屈,有委屈就要像黄河之水一样一泻千里,奔涌而出,所以世人常常用“豪放飘逸”来描述李白,而杜甫,世人常常用另外的四个字“沉郁顿挫”。 板书:沉郁顿挫

四、再通过朗读《旅夜书怀》来体会“沉郁顿挫”这一特点

齐读, 教师范读, 听录音再读,个别读(教师指导朗诵)

五、知识拓展

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如百度百科和科教网平台)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①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先看看有哪些诗歌也是突出了他的“沉郁顿挫”这一特点。然后选出一例,分析诗篇中的意象,由意象构成了什么意境,而意境突出了什么感情。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情、境、景的关系。

②探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形成的原因。 和当时的时代有关,安史之乱

和自己的遭遇有关,个人的穷愁困苦,颠沛流离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由于受到儒家的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心忧黎元社稷的情怀 。

六、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3、针对于学生对杜甫的人生的评价,我所做的课前准备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认识了杜甫的漂泊情怀,感受了杜甫苍凉厚重的人生之后,可以对杜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然后顺势给学生的评价一个总结,并在最后再一次通过阅读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苍凉厚重的人生。但是由于前面的问题已经充当了作业成分,所以,课内导入之后再次讨论略显多余。

第20篇:《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疾苦。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今天,我们一起去鉴赏他的一篇这样的诗作——《旅夜书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2.杜甫的作品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本诗的写作背景

当时,杜甫已满53岁,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寄居在朋友严武家,生活暂时安定。但不料这一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四川,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且他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诗歌 2.解析题目

“旅”:旅居、旅途。 “夜”:点出时间。 “书”:写。 “怀”:情怀,感想。 3.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相对应?

“旅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诗歌体裁

律诗(五言、七言) 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绝句(五言、七言)

四、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首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尾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尾联的修辞手法:比喻、设问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五、鉴赏点拨,拓展延伸 1.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2.杜甫诗风

沉郁顿挫

如果此时不是杜甫而是李白,大家试想会怎样?

李白会大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愤世嫉俗之语,李白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容不得委屈,有委屈就要像黄河之水一样一泻千里,奔涌而出,所以世人常常用“豪放飘逸”来描述李白,而杜甫,世人常常用另外的四个字“沉郁顿挫”。

“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2.比较《登高》与《旅夜书怀》的相同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与《旅夜书怀》一样,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与直接抒情相结合。都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六、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语调很缓慢,读起来有淡淡的忧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七、课堂小结

本诗为五言律诗,分成两部分抒写。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旅夜之景;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写诗人抑郁苍凉的心情。孤寂的夜景和悲凉心情浑然融为一体,构成很美的艺术境界。我们在学着鉴赏这首诗的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去鉴赏其他诗歌。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诗 尝试赏析《登高》

旅夜书怀赏析
《旅夜书怀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