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五人墓碑记一词多义(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7 21:03:0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五人墓碑记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文章——《五人墓碑记》。

二、题解

1、背景简介 (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 (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

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 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3)研讨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

三、四段

1、齐读

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2)齐读第四段 (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 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与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同步训练

推荐第2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二、题解

1、背景简介 (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 (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 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 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3)研讨第二段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

三、四段

1、齐读

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

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2)齐读第四段 (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 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推荐第3篇: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魏清君,来自临洮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所处的单元是明清散文单元。明清两代散文成就虽不及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朝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张溥生活在明代晚期,他的《五人墓碑记》反映了明末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的现实,阐明了人的生死价值观。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疏通文字,积累语言的教学,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教课程理念、学生实际及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时代久远,了解时代背景,清除时代隔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2、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典型的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在积累。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成诵。

2、培养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断文中一些多义词的含义和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三、情感目标:

思考课文论述的人的生死价值观,体会\"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章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三、师生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的教学拟采用体现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1、读。包括朗读、听读、默读等读的多种形式,以读来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2、思。思是思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生活动。设疑引思,理解语言、写法和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3、说。由思生疑,由疑而说,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本课的说,主要指学生就相关问题的讨论发言。

4、写。学生积累不够和写的落实不够关系很大。本课的写应从积累语言现象和训练表达角度提出要求。

推荐第4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的生死价值观。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

一、课前预习: 1.关于文体

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2.《七录斋集》的由来

张溥读书有一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7次,把这篇文章背熟。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名为《七录斋集》。 3.关于背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活动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小节):叙写修五人墓缘起及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第二部分(第

3、4小节):叙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及慷慨就义的情景。第三部分(第

5、6小节):叙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补叙贤士大夫姓名。 活动

三、文本研读: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重点字词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 以旌其所为:表扬

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兼词,于此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尓(通假字,同“只”同“又”) 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声名显赫。 2.小结

①体味第1小节的特点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的句子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本节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

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祠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②体味第2小节“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这一疑问句的作用。

明确:本段写在“五人”死后的“十有一月”中无数“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于疾病,从而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固有一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答案虽已了然,但作者却引而不发,而用“何也”一问,使本以波澜起伏的文势涌现出轩然大波。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说明魏阉失败之速。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③作者运用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草野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活动

四、课后作业:

1、巩固本课作者和文体知识;

2、掌握

1、2自然段的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活动

一、课前检测:

1、文体常识;

2、重点字词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句) 以旌其所为:表扬

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兼词,于此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尓(通假字,同“只”同“又”) 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声名显赫。 活动

二、文本研读:

(一)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字词句整理:

在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品行成为/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表率) 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钱财)

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走上前)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忍受/使„„倒下)

以大中丞抚吴者(抚:名词活用作动词 担任巡抚) 魏之私人毛一鹭(私党,帮凶) 吴之民方痛心焉(正)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作乱) 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断头置城上(省略句) 颜色不少变(脸色)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活用为动词 用匣子装)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愤怒)

大阉亦逡巡畏义(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同寻常)

(二)思考、讨论:

①分析品味第3小节。

明确:这一段应郑重强调以下几点:这一段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照应文章开头处的“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接下来叙写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情况。从注释中已了解到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可周公是义者,而这场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民变”的正义性也就不言而喻,市民们“噪而相逐”,文中并明确写出“逐”的对象是“魏之私人”,这就是更加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行文至本段的结尾处,方郑重地列出“五人”的姓名,并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作结,既含有大加赞扬之意,又与段首“墓”而“葬”合拍。

②分析品味第4小节。

明确:第4段叙写“五人”英勇就义的情景:“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仅寥寥几笔,就将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之态跃然于纸上。

③分析品味第5小节。

明确:本小节以“嗟乎”开头转入议论。在“大阉之乱”中普天下读书明理的“缙绅”能不依附阉党,危害国家的竟无几人,而“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匹夫”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之中,越发使“五人”的形象光彩照人。本小节连用两个问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五人”之死,使阉党“不敢复有株治”,魏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最后“投缳道路”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这本小节作结,再一次高度评价了“五人”功绩。

活动

三、课堂强化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表率

(2)众不能堪 堪:忍受

(3)噪而相逐 相:他

(4)发五十金 发:拿出

(5)蹈死不顾 顾:顾惜

(6)矫诏纷出 矫:假托

2、指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非常之谋

(3)颜色不少变 活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第五段;

2、解释下列字词: (1)吴之民方痛心焉(正)

(2)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才)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作乱) (4)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第三课时

活动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先:表率

(2)众不能堪 堪:忍受

(3)噪而相逐 相:他

(4)发五十金 发:拿出

(5)蹈死不顾 顾:顾惜

(6)矫诏纷出 矫:假托

2、背诵5节。活动

二、文本研读:

学习第六七两个自然段

1、重点字词句:

佯狂不知所之者(假装/到)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形容词作动词,老死) 则尽其天年(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动用法,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宾结构后置)

2、思考、讨论: ①分析品味第6小节

明确:第6小节本小节以“由是观之”领起,表明它紧承上文,但与第5小节又不是机械的并列关系,而是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关系,是上一段内容的进一步展开。首先,作者在揭露“今之高爵显位”为苟全性命而表现出的“辱人贱行”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种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之死”相比,“轻重固何如哉”?苟且偷生,轻若鸿毛;仗义执言,重于泰山。“死生之大”,不言自明。随后,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五人”之死对“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精神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明确作记的缘由及目的。 活动

二、分析特色:

(一)主旨概括:

本文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斗争中不畏强暴、慷慨就义的事迹,充分肯定了以五位义士为首的苏州人民的抗暴斗争对国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响,批判了缙绅们贪生怕死、变节易志的无耻行径。

(二)写作特色

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文章叙写了五人斗争的经过,赞颂了他们死难的重大意义。前面叙述,后面议论,但议论中有记叙,记叙中有议论,记叙与议论的交错、穿插,使事、理、情交融并茂。同时,文章还倾注了作者的强烈感情,爱憎分明,激情喷涌,全文慷慨激昂,淋漓酣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②鲜明有力的对比。

全篇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的自身对比。通过这些不同的对比,衬托出五位义士精神的崇高,赞扬了他们的死重如泰山。

③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神态。

如“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寥寥几笔,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活动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活动

四、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形容词作动词,老死)

则尽其天年(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动用法,使„„屈身)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2、指出特殊文言句式:

(1)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2) 断头置城上 (3) 不能容于远近

(4)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活动 活动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

5、6段;

2、整理文言词句;

3、预习新课。

推荐第5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熟读课文并背诵五六两节;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 发 易 顾 加 遇 明; 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PPT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 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 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四、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碑文和碑记都是为纪念死者、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铭词。碑记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本文是一篇碑记。它属于古代文体中的杂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抒发作者哀悼之情,表达某种思想和感受,故往往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文本研析

(一)诵读第1段;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讨论解答。 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合作探究。再次阅读第1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 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翻译第2段,并掌握第2段重点字词 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引)过去的。去年 下 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承接连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五)合作探究:研讨第2段

文章第2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2 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小结: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疏通第3段。

二、研讨第3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3段 2.齐读第3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重点句子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

三、合作探究: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3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 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明确: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3、探讨第3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四、自主学习:字词梳理。(1)对照注释,翻译第4段 (2)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翻译重点句子: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无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五、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第4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明确: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记叙。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像“哭声震动天地”“抶而扑之”“噪而相逐”等语,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尤其是“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部少变”语,非常简洁,形象生动底勾勒出五人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5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

4 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归纳文中的对比内容,用了几组对比?对比的双方是谁?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三组对比。第五段中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六段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六段中把假设“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突出五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三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三、自主学习第6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重点句子翻译

1、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四、合作探究

5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

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 3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 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 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 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在危急关头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对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如何去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五义士那样“临难毋苟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

5、6自然段。2.整理课文重点字词。

推荐第6篇:五人墓碑记学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2)重点字词的理解

推荐第7篇:五人墓碑记[1]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五人墓碑记

一、通假字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

”同“

”, ) 2.敛赀财以送其行 (“

”同“

”, )

二、古今异义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古义:

今义:个人(就从事某种活动或拥有财产而言,区别于“公家”) 4.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

今义:极度伤心

5.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古义:

- 1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 而又有剪发杜门( )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发

赤壁怀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并序》)( )发书视之(《鲁周公世家》)(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行将就木( )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6.当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安步当车( )轻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 )7.固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 34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句翻译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6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然/副词,必定、一定

四、答案:(一)1.(1)筑墓 (2)患疾病 (3)走上前 (4)抚慰 (5)用棺材收殓 (6)表扬 2.像对待奴仆那样

(二)1.株连惩治的事情 2.(1)使„„倒地 (2)使屈身,倾倒

(三)1.(1)远近的百姓 (2)表率,榜样 (3)重大意义 (4)重大意义

(5)轻重的区别 2.(1)享尽 (2)表明 (3)老死

五、答案:1.判断句 当时以大中丞的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

2.判断句 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义愤所激而死于这件事的。

3.被动句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 4.被动句 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容纳。 5.宾语前置句 问道:“在为谁悲痛?” 6.状语后置句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 7.状语后置句 五义士对于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8.定语后置句 这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 9.定语后置句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0.省略句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

六、答案:1.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胸怀大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采分点:“慷慨”“疾病”“道”) 2.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上路。(采分点:“行为”“先”“敛”)

- 8

推荐第8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

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

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

二是侧面烘托

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

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4.第二段作者特别交代时间“十有一月”,有什么作用?

五人“激于义而死”才十一个月,是说时间不长。下文紧接着用了一组巧妙的对比:“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况草野之无闻者)都很快被时间冲刷得不留痕迹了,惟独五人声名(皦皦,反衬的效果十分显著。)

第三自然段一开始就写到“予犹记”,体会一下“犹”字表达的意味。

一是引出下文追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起因和场面;二是说明五人英勇斗争的壮烈场面和牺牲精神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末尾才一一列举五人的姓名?

明确:说明他们是“吴之民”的领袖,“激于义”勇蹈死地的杰出代表。在叙述经过之后,再具体介绍人物的姓名,更能突出赞美之意。

5.对于“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教参练习答案:作者表现的是崇敬赞美之情!正是这些“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激于义而死”“发愤一击”,才能够遏制阉党的,才能够遏制阉党的倒施逆行。

作者从四个方面对比,突出“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正义品格高大形象。

①五人之死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

②五人从容临难和缙绅的失节附逆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的刚直品格;

③五人之死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对比,表现五人的光明磊落和荣耀。

④五人之死与他们假如“碌碌而生”对比,赞扬他们死的伟大,死得其所。

6.课文中几处对比有什么作用?参考教参练习答案

7.全文叙、议、抒如何紧密结合,事、理、情怎样交融并茂的?

就全篇说,先叙后议。第1-4段叙述五人墓由来和五人斗争的事迹,是叙事部分;第5-6段评议五人死义的重大意义,是议论抒情部分。具体看则叙中有议(抒),议(抒)中有叙。议论、抒情随叙事的内容而发,叙事随议论抒情的需要而展开。从二者的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议论抒情的基础和根据,议论抒情又使五人之事迹益见其光辉。叙事与议论抒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禁得住)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只不过)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颜色(脸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全)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回头看)案上有素牓①,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放下,扔下)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遮中丞,恳(恳求)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本指鸟的嘴)!”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上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②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相互)顾。《明史魏忠贤乱政》

(①牓,bǎng,匾额。②閧,hōng,同\"哄\"。)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刚直方正,不附权贵),疾(痛恨)恶如仇。……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都)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约定)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亭、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旂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哪里)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声音响亮的样子)。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像蜜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旂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从此)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

1、解释上文中划方框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1)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尔。毋效楚囚对泣!

译文:我本知道朝廷传诏使者一定到来,这只是意料中的事罢了,你们不要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

2)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译文:众人愤怒,一拥而上,一起殴打缇骑,当场打死一人,各官署不能相互照应。

3)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

译文:到了开读圣旨的那天,没有约定而聚集了几万人,都拿着香为周顺昌请求宽宥性命。

推荐第9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四) 讲读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 讲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 讲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3、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七) 讲读第四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八)讲读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

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九) 讲读第六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 非常)重大啊。

4、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 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 (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

(十一) 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十二)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课文]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五人墓碑记》译文

五个人,就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求,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赁大中丞官衔的身份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闲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墓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记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通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推荐第10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二)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习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三) 学习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四) 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

3、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五) 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六)学习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 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七) 学习第六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

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 非常)重大啊。

4、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八)学习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 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 (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

(九)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文本研习第3小题。)

(十)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时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十一)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

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

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 第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第11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上课时间: 总课时:

复习目标:

1、写出“有、皦、赀”三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2、写出“至于、私人、痛心、按、金、视、首领、”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3、写出“发、行、固、使、徒、按”等词的一词多义;

4、写出“墓、疾病、隶”等词的活用意思;

5、辨析“而、焉、之、其、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6、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教学过程:

一、文言实词(15分钟)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 (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党羽

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于心,痛恨

今义:极端伤心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古义:考察,查究

今义:压住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1

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今义:金子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同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古义:比较

今义:看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头颅,借指性命

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3.一词多义

(1)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 (2)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

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

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 (3)固

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

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 (4)使

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 (5)徒

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 (6)按

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

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 (7)得

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 其疾病而死(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盒子装)/ 哀斯墓之徒有其

石也,而为之记(作记)

2 (2) 名词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当作仆役) (3) 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地)/ 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4) 动词作名词。 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 (5) 形容词作名词。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百姓)

二、文言虚词(10分钟) 1.而

(1) 连词,表承接。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 连词,表修饰。 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 2.以

(1) 连词,表目的。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 连词,表修饰。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 介词,表凭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 介词,用。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 介词,因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焉

(1) 兼词。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 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 语气词。 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 助词,的。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 动词,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 代词,作主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 指示代词,那。

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6.于

(1) 介词,表被动。 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2) 介词,向。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介词,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 动词。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 判断动词,是。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介词,替,给。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1) 介词,在„„时候。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 动词。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三、文言句式(15分钟) 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 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 (2)问:“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

4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5)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 (6)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四、课外拓展(1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已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节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数谮于织造中官李实(说别人坏话)

B.并质副使吕纯如

(质问) C.当顺昌被逮,间行诣都 (从小路走 ) D.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

(触犯)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D ) A.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

缇骑按剑而前曰 B.吴人感其义,合葬之虎丘傍

激与义而死焉者也

C.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D.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

人皆得以隶使之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与课文《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朝天启六年魏忠贤当道,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 B.选文重在表现周顺昌的正直与无畏,课文《五人墓碑记》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

C.选文多用细节描写刻画周顺昌的形象,课文《五人墓碑记》则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说明五人的伟大崇高。

D.选文与课文《五人墓碑记》都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1)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

译文: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就向主管官吏陈述。

(2)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

译文:巡抚毛一鹭发出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这次事变。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反了,企图截断水道,抢劫水运船只。

(3)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译文:不过从这次事变以后,东厂的缇骑们就不敢再出京城了。

课堂总结:(5分钟)

6

《五人墓碑记》学案

学习目标:

1、写出“有、皦、赀”三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2、写出“至于、私人、痛心、按、金、视、首领、”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3、写出“发、行、固、使、徒、按”等词的一词多义;

4、写出“墓、疾病、隶”等词的活用意思;

5、辨析“而、焉、之、其、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6、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学习过程: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 (3)敛赀财以送其行( )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5)亦曷故哉( )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

今义: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

今义: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

今义: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古义:

今义: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古义: 今义:

7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

今义: (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古义:

今义: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发其志士之悲哉( )

而又有剪发杜门( ) (2)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其辱人贱行( )

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 (3)固

轻重固何如哉( )

斯固百世之遇也( ) (4)使

公之逮所由使也( )

人皆得以隶使之( ) (5)徒

慷慨得志之徒(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6)按

缇骑按剑而前( )

按诛五人( ) (7)得

慷慨得志之徒( )

人皆得以隶使之( )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 )/ 其疾病而死( )/ 缇骑按剑而前( )/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2) 名词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 )

8 (3) 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 安能屈豪杰之流( ) (4) 动词作名词。 不敢复有株治( ) (5) 形容词作名词。 不能容于远近( )

二、文言虚词(10分钟) 1.而

(1)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 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 2.以

(1)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焉

(1)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 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 佯狂不知所之者

(5)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 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9 (1) 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2)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1)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三、文言句式(15分钟) 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 )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 (4)斯固百世之遇也( ) 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2)公之逮所由使也( )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3.省略句

(1)断头置( )城上,颜色不少变( ) (2)问:“谁为( )哀者?”( )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卒与尸合( ) (4)亦以( )明死生之大( ) 4.倒装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10 (5)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 ) (6)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四、课外拓展(1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已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明史?周顺昌传(节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谮于织造中官李实(说别人坏话)

B.并质副使吕纯如

(质问) C.当顺昌被逮,间行诣都 (从小路走 ) D.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

(触犯)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

缇骑按剑而前曰 B.吴人感其义,合葬之虎丘傍

激与义而死焉者也

C.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D.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

人皆得以隶使之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与课文《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朝天启六年魏忠贤当道,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 B.选文重在表现周顺昌的正直与无畏,课文《五人墓碑记》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

C.选文多用细节描写刻画周顺昌的形象,课文《五人墓碑记》则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说明五人的伟大崇高。

D.选文与课文《五人墓碑记》都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

11

译文:

(2)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

译文:

(3)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译文:

12

第12篇:五人墓碑记投影

《五人墓碑记》投影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孔雀东南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周顺昌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江苏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五义士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喜欢练武玩棒的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阊门外卖衣服的杨念如、牙侩(中介)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缇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作者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苏州太仓市)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张溥青年时期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并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五人

缙绅、高爵显位

地位

行为

作用

评价

五人

缙绅、高爵显位

地位

生于编伍,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

高爵显位,闻诗书之训

行为

斗争、詈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易其志,逃跑,佯狂,苟且偷生

作用

(大阉)不敢复治,逡巡畏义,阴谋难发,投缳道路 (五人)加土封,列姓名,受拜泣,百世之遇,屈豪杰

不能容于远近

评价

重、义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轻、不义 辱人贱行

义士勇士国士?? 义士

●这五人中除了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跟周顺昌有关系外,其他四人跟周顺昌向来没有交往。颜佩韦是一个为人慷慨、喜欢打抱不平的生意人,杨念如开服装店的,沈扬是一个中介,马杰是一个习武玩棒卖艺的。而且,这五人过去也互不相识。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最后慷慨就义。

●张溥也说五人是“激于义而死”。

五人本是普通百姓。他们为正义所激励,为正义而拼争,最后为正义而献身。这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以说,五人的这一义举是对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生动诠释。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本文所写的义举不止这一桩,请看一下还写了哪些?

●吴郡的一些贤明的士大夫给当地的行政长官写信,请求拆掉宦官魏中贤的生祠来埋葬这五位义士,并且建一座碑来记载表扬他们的伟大行为。

●在周顺昌被逮捕的时候,复社里的一些人替他伸张正义,并且带头募捐来给他送行。 ●吴郡的老百姓在魏忠贤的爪牙逮捕周顺昌的时候,将他们打倒在地,特别是呐喊着去追打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等人。

●五人就义后,有一位士大夫,拿出了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人的头颅,让五人以全尸入棺。我认为,他这种不怕招致灾祸的勇气挺让人感动佩服的,也称得上“义举”。 ●张溥和复社中的几个人,为五人之墓虽然有石碑却没有记载他们的光辉事迹的文字而感到惋惜,因而写了这篇碑记,这也是“义举”啊!

作者除了写这些“义举”之外,还写了一些“不义之举”,这样写的目的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对比显示五人的光明磊落高风亮节。那么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不义之举”或者“不义之人”呢?

●“缙绅”,就是做官的人。作者骂的是那些“易其志”的“缙绅”。就是屈服了,甚至投靠阉党跟他们同流合污了。在阉党横行的时候有很多身居高官贤位、坐食朝廷厚禄的官员装聋作哑,甚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贱行”,在文章的第6自然段。(读课文) ●文章第一段写“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可见在魏中贤大红大紫的时候,许多地方官员溜须拍马,为他建生祠。这也是一种“不义之举”。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地方官员中的一批无耻之徒纷纷投靠他,认贼作父。其中有个叫顾秉谦的,由于年龄比魏忠贤大,自己也觉得直接认魏忠贤做干爹不合适,就带着儿子叩见魏忠贤,恳求魏忠贤把他的儿子收做干孙子。还有一些官员,为讨好魏忠贤,想出了为其立生祠、塑雕像等招数。这些人每天对着魏忠贤的木雕泥塑像三跪九拜,高呼“九千岁”。这些人饱读诗书,可这个时候把礼义廉耻抛到爪哇国去了。

●宦官魏忠贤迷惑君主,专断朝政,结党营私,迫害异己,阴谋篡位,乱臣贼子的行为才是最大的“不义”。 勇士

●五人敢于与前来捕捉周顺昌的朝廷人马对抗,被捕后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又毫不隐讳,确实称得上勇士啊!

●文章对五人就义时的情况有这样一段描写(读课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意气扬扬,谈笑而死,想一想,这是怎样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恐怕不过分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想,不是大勇者是做不出来的! 国士

●我觉得不太适合。“国士”是指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应该是英雄人物、伟大人物,而这五个人只是普通百姓,是“草野之无闻者”。

●什么是“国士”?我认为,国士者,救国之士也。像岳飞、文天祥竭力挽救将倾之大厦,苦心修补已缺之金瓯,称得上“国士”。后人不是为岳飞、文天祥祠撰写了一副对联吗?“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再看这五个人,他们的义举点燃了人民的怒火,吓得毛一鹭一伙屁滚尿流,吓得魏忠贤“不敢复有株治”,以致“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作者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五人尽管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没有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但一样地具有不可磨灭的救国作用。 ●我在《古文观止》里面看到编者对《五人墓碑记》有这样的评语:“当与史公伯夷、屈原并垂不朽。”我觉得评语除了体现编者对《五人墓碑记》写作水平高妙的极为推崇外,还体现他对五人行为的高度评价,那就是论五人的“义”可比伯夷,“忠”可比屈原。所以,“国士”之称,五人当之无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么说:五人称得上“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士”,称得上敢于直面黑暗的现实、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士”,也称得上“有重于社稷”的“国士”。但在五位义士的合葬墓的石碑上,镌刻的却是“五人之墓”四个字。墓碑上为什么不刻“五义士(勇士、国士)之墓”呢?

●他们并不是出身显赫的家族,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功名和官职,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称他们为“五人”,我想还是表明他们的出身是普通百姓。

●五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蔑视强暴,反抗邪恶,笑对屠刀,捍卫了“人”的尊严,显示了“人”的力量,就“如何自立于天地间、做一个‘大写的人’”这个重要问题,给世人作出漂亮的回答。

●这五人凭借什么让四方豪杰对他们赞叹?就凭他们光芒耀眼的人格。五人墓碑上只写一个“人”字,警示世人不要辱没这个字,要做黜恶扬善、顶天立地、流芳百世之“人”,不做碌碌无为、变节易志、苟全性命的“不人”之“人”!

●“人”字一撇一捺,头顶苍天,双脚着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正大光明,顶天立地,不倚不靠,不屈不挠。所以,“人”字的称呼,看似随意实则蕴涵深意,朴素中显示出至尊无上。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思所感写成对联,用这一形式来表达对这五位义士、勇士、国士、五个“人”的赞颂与缅怀。以前我们学过如何撰写对联,所以我相信同学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请动笔吧。 除魏阉祠人心大快

埋义士骨大地有幸

享尽荣华终难免身名俱灭

出身草野竟能与日月齐光

中丞匿溷藩臭名跟矢溺相混 众人殴缇骑拳头与棍棒共舞

铁骨铮铮一试贼子利刃

笑语朗朗且让鼠辈猖狂

得势轻义贪利失势苟且偷生 生前舍生取义身后豪杰仰慕

墓中五人:义士、勇士、国士 碑上一文:祭文、赞文、檄文

舍生而取义(孟子)

视死忽如归(曹植)(集句成联)

第13篇:《五人墓碑记》 教案 芋头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翻译评点。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并掌握课文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用法。3.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难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pú)

二、解题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三、整体感知

(一)、齐读课文,正字音

蓼( liǎo)

湮(yān)

赀(zī) 牖(yǒu)

矫(jiǎo)

暴(pù)

谥(shì)

抶(chì)

皦(jiǎo) 溷(hùn)

傫(lěi)

缳(huán) 冏(jiǒng)

少(shāo同“稍”)变

(二)、思考:

1、既然是有墓碑,那么一定是有死的,死的人是谁?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出一句概括性的话。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请学生翻译,重点字词:盖、焉

特殊句式:被动句

2、追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因为什么而被捕的呢?这五个人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周顺昌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1)、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 2)、五人: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3)、时代背景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魏阉党羽遍布于天下,他们用监视、逮捕杀戮等手段任意迫害政敌,残害忠良;对敢于讽议朝政、蔑视魏忠贤的“东林党人”。尤其切齿仇恨。他们刊布名册,大肆捕杀。所谓“东林党人”,是当时一支在野的政治派别,他们持改良朝政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倾向。他们反对阉党残酷迫害“东林党人”时,受尽压榨和盘剥的市民群众、工商业者坚持站在“东林党人”一边,共同与阉党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本文叙写了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当周顺昌被阉党逮捕时发生在苏州的一次抗暴斗争。随后,反动当局逮捕了颜佩韦等五人,以“倡乱”的罪名残酷杀害了他们。一年后,魏忠贤畏罪自杀,阉党覆灭,苏州人民墓葬五人于虎丘山塘魏忠贤的生祠废址,并为之立碑,由张溥写了碑记,以示纪念。

(三)、明确:这五个人就是出于义愤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维护正义而死。

四、文本研习

(一)、行文脉络 立碑的缘起(1) 就义非比寻常(2) 就义经过(

3、4) 就义的意义(5-7)

(二)、段落研习·第一段

1、字词: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

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2、体味第1小节的特点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的句子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本节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祠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3、思考:本文是一篇墓志铭,墓志铭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生卒年寿等情况,但本文并没有这样写,作者是为了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的是“激于义”,为义而愤起,为义而蹈死不顾,正是作者所要倡导的精神。

(三)、段落研习·第二段

1、字词: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2、第二段议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将五人与其他人对比,请分析其作用?

明确:把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作对比,突出\"独五人之皦皦\"的伟大。

3、体味第2小节“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这一疑问句的作用。明确:本段写在“五人”死后的“十有一月”中无数“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于疾病,从而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固有一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答案虽已了然,但作者却引而不发,而用“何也”一问,使本以波澜起伏的文势涌现出轩然大波。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说明魏阉失败之速。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四)段落研习·第三段

1、字词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2、苏州市民暴动过程

起因:周公被逮,士人声义 发展:缇骑厉斥,众不能堪 高潮:吴民痛心,噪而相逐 结局:中丞请示,按诛五人

(五)、段落研习·第四段

1、字词: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2、第4段叙写“五人”英勇就义的情景:“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仅寥寥几笔,就将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之态跃然于纸上。

(六)、段落研习·第五段

1、字词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2、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七)、段落研习·第

六、七段

1、字词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八)、分析

5、6段

1、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2、分析

5、6段的对比

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五、总结课堂

本文歌頌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

六、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生死价值观的名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5、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幽默的墓志铭

1、英国约克郡牙医约翰.朗的墓碑上写着: “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 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

2、美国佛州有一个墓园的墓碑上写着:

“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她是被香蕉害死的,错不在水果本身,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

3、一对夫妻为出生两周便夭折的孩子这样 写墓志铭:

“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第14篇: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教学难点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作者简述

张溥( 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土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土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解题

“五人墓”是五个人的合葬墓,这三个字应该看做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拆开来读,如同“二王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样“五人墓/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三、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背景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嘉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本文记叙并议论了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三月苏州市民一次反对“阉党”的暴动这次暴动实质上是一次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统治的斗争文章歌颂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了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土大夫的卑劣行径,阐述了生死价值问题

2、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3、学生口述苏州市民*经过。(略)。

4、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5、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

四、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五、诵读第2段。

评点: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导引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六、作业。

1.背诵第

1、2段。

第15篇: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概况。

1.暴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五)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下火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六)诵读第2段。

评点: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七)诵读第3段。

评点: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发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分之爆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解释:①“缇绮”之“骑”读?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八)诵读第4段。

评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 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九)诵读第5段。

评点: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易故哉(二比——与细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钦”,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债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宜(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太。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店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十)诵读第

6、7段。

评点: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寥洲周公,忠义暴朝廷,赠溢美显,荣于身后(结住寥洲周公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结住五人事),凡四方之土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通”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土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齐背全文。

(十二)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荣耀且有价值,令人怀念),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3.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第16篇:五人墓碑记教案文档

房山高级中学问题导学教案

高三语文学科教案

一、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虚词“以”的用法

准确翻译文句,提高翻译能力。

二、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除、旌、按、易、视等

三、教学方法设计:交流

讨论

点拨

四、分层次问题学习1.学生自学(A) 学生梳理文本,落实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句翻译。(质疑 交流 讨论)

2.自学检测(B) (1)字音积累

蓼洲周公之被逮

逆阉

湮没

皎皎

赀财

缇骑

溷藩

傫然

逡巡

投缳

户牖

矫诏 (2)文言实词----解释加线词语

1.即除逆阉废祠

清理、整理

2.旌其所为 表扬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表率

4.抶而仆之 鞭笞

5.噪而相逐

相当于代词“他”

6.按诛五人 追究、查办 7.素不闻诗书知训 向来

8.逡巡畏义 迟疑不决 (3)通假字

1.十有一月尔

2.五人之皦皦 3.敛赀财

4.亦曷故哉 (4)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名词作动词 修墓 2.疾病而死

名词作动词

患上疾病 3.不足道者

名词作动词 说

4.缇骑按剑而前 名词作动词

走上前

5.抶而仆之

使动

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名词作动词 用木匣子装 7.人皆得以隶使之 名词作状语 像奴隶一样

8.安能屈豪杰之流

使动 9.明死生之大

形容词作动词 表明

10.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 (5)古今异义

1.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恨

2.意气扬扬 古义:慷慨激昂

3.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

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不同寻常 5.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到了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心腹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头颅 (6)一词多义

1.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

2.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激发、抒发

敛赀财以送其行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生

其辱人践行

行为

而又有剪发杜门

头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1

3.固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竟

4.使

公之逮所由使也 主使

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

人皆得以隶使之 驱使 5.徒

慷慨得志之徒

一类人

6.按

缇骑按剑而前 用手压或握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空

按诛五人

追究、查办 7.得

慷慨得志之徒

实现

8.视

视五人之死 比较

人皆得以隶使之 能够

子孙视之不甚惜 对待 9.易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改变

见贱如贵,视少如长 看待

以乱易整 代替

亦视项羽无东意 看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交换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容易

国无小,不可易也

整治

五、分层次问题检测

(一)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B)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

被动句

焉 兼词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远近活用

省略句

颜色 古今异义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二)挖掘写作素材(C)

(1)写作素材: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七年(1627),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 角度点拨: ①平凡与伟大;

②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

(2)写作素材:魏忠贤专断朝政,残酷镇压异己,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崇祯即位,魏忠贤被废黜,畏罪自杀。魏忠贤当权时,许多地方都建有他的生祠;他被废黜后,这些生祠也都被废毁。 角度点拨:

①多行不义必自毙;

②有形的纪念往往短暂,精神的纪念才能永恒

六、布置课后作业 做巩固学案1-4题

2

虚词积累------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第17篇:《五人墓碑记》教案3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⒈运用对比方式议论

⒉了解本文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认识生死大义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 ⒉介绍写作背景 ⒊介绍“碑记”文体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思考:①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要求:分别引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明确:①线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具体分析

㈠析“五人”之死的经过

⒈五人墓中埋葬的是哪五位义士?他们为何而死? 明确:颜杨马沈周――“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⒉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齐读第

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经过。

明确:周公之被逮(开端)→声义(发展)→噪逐(高潮)→遇害(结局) ⒊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刑时的情景?表现了五义士的什么品质? 明确:“„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表 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㈡析“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 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这句名言运用比喻形象 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而这五位义士本素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余四人和周 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而自发参加斗争、慷慨赴死的。 对于他们的义举,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的?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比手法 对比意义

五人“激于义而死”富贵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淹没不足道”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易其志”不畏强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高爵显位“辱人贱行”死之意义重大 五人“尽其天年”(假设)豪杰“扼腕发悲” (现实)容于身后的显耀

※对比作用: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㈢齐读课文,领略英雄们的壮烈的风采

五、课文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林云铭评:“拿定激义而死一意,说有赖于社稷,且有益于人心,何等关系,令一时附阉缙绅无处生活。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发挥,有收拾,华衮中带出斧钺,真妙篇也。”

第18篇:五人墓碑记 电子教案

五人墓碑记 电子教案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课课练》“识别记忆”部分。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

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强调字词: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

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 仆 抚 私人 然 颜色 函

3.第

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见课后练习)

二、课文对译: 译文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贤士大夫向有关当局请示,就清理已

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够隆重呀! 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前,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阉党抓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喝问道:“谁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能忍受,就把他们打倒在地。这时以大中丞官街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这巡抚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而,(他们的堂堂正气是压不倒的)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然自若,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示众,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素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奋,踏上死地毫无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呀?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株连同党的搜捕遍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魏阉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等到当今皇帝即位,就在路上上吊了,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有的脱身逃跑,不能为远远近近的地方所收留,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装疯出走,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他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而高贵,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坟(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说,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掉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第19篇: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教案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讲读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讲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

第20篇: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习题

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习题精选

基础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

(1)蓼洲周公之被逮( ) (2)死而湮没( ) (3)独五人之曒曒( ) (4)敛赀财( ) (5)缇骑按剑而前( ) (6)抶而仆之( ) (7)匿于溷藩( ) (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 (9)缙绅( ) (10)投缳道路( ) (11)老于户牖之下( ) (12)赠谥美显( ) (13)傫然在墓者( ) (14)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 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十有一月耳—— (2)抶而仆之—— (3)草野之无闻者—— (4)独五人之曒曒—— (5)投缳道路—— (6)激昂大义—— (7)亦曷故哉—— (8)不敢复有株治—— (9)大阉亦逡巡畏义—— (10)老于户牖之下—— (1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3.《五人墓碑记》选自《______》,作者张溥,字______,号______,明末文学家。因自幼好读勤学,每读书常抄七遍,因而自题书斋名为“______”。曾和同乡张采组织______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4.《五人墓碑记》在文体上属于______,它除了记事以外,尤重______,本文所议论的中心是______。

综合练习

5.下列括号中的词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中丞)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钩党)不敢复有株治。 C.且(大阉)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

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在文中的正确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不能堪,扶而仆之一—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B.吴之民方痛心焉——正感到很痛苦

C.买五人之腥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D.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径 7.下列五句话编为四组,全都对五义士死的价值表示肯定的一组是( ) ①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③寥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

④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①④⑤ 8.对这篇文章的评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是五义士精神的核心,全文不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 B.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鞭挞奸佞阉党的罪恶,弘扬中华民族为了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C.五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反映了正义斗争的巨大力量,表现了奸佞阉党的虚弱本质。 D.本文在阐述生死价值问题的同时,批判了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既今之僳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脏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解释文中加黑的词语。

(1)丁卯三月之望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3)中丞匿于溷藩 (4)缇骑按剑而前

10.下列加黑的词具体指代的对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之声义②敛赀财以送其行③吴之民方痛心焉④乘其厉声以呵⑤扶而仆之⑥噪而相逐⑦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A.①②/③④⑥⑦/⑤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⑦⑥/⑦

1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加黑的词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是( ) A.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缇骑按剑而前 C.以大中丞抚吴者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12.下列句中加黑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哭声震动天地C.颜色不少变D.为魏之私人E.吴之民方痛心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9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甚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荚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3.解释文中词语 (1)抵罪: (2)土封: (3)首领: (4)社稷:

14.下列句子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由是观之B.人皆得以隶使之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 E.佯狂不知所之者F.亦以明死生之大

15.与“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D.秦王恐其破璧

C.其皆出于此乎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16.与“人皆得以隶使之”中的“隶”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B.吾得兄事之 C.相如廷叱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 17.翻译文中的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8.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试用自己的语言作具体说明。

19.本段结尾“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有什么作用?(不超过25字) 拓展练习

2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不同

21.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B.缇骑按剑而前 C.亦以明死生之大D.以大中丞抚吴者

22.下列各句在诵读时,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既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尽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明史》) 2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南平教谕 署:代理,暂任。B.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 C.发橐金数千 发:发放。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恨,厌恶。 24.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胡公按部 按部:巡查部属。B.布袍脱粟 脱粟:糙米。

C.墨者多自免去 墨者:贪官。D.中人监织造者 中人:才德一般的人。 25.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徐阶为齐康所劾②为减舆从

③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④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26.以下八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海瑞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令老仆艺蔬自给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B.②③⑤⑥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27.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扶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

[参考答案] 1.(1)dǎi(2)yān(3)jiǎo(4)zī(5)tí jì(6)chì(7)hùn(8)dîu(9)jìn(10)huán(11)yǒu(12)shì(13)lěi(14)lì

2.(1)“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击;(3)乡间;(4)光明显耀的样子;(5)上吊;(6)被激励;(7)“曷”通“何”;(8)株连;(9)犹豫不决;(10)家;(11)整理。 3.七录斋集 天如 西铭 七录斋 复社4.碑文 议论 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B6.B7.D8.B 9.(1)农历每月十五日(2)银子(3)厕所(4)朝延派去捕人的马队 10.A11.A12.B13.(1)犯罪应受惩治(2)坟墓(3)性命(4)国家 14.CD15.A16.A17.略

18.把列人阉党的一些高官,在阉党倒台“一旦抵罪”时的种种表现,同五义土对比,以衬五人的死重于泰山,那些高官的表现是“辱人贱行”,自作自受,他们的死是轻如鸿毛的。

19.说明作碑记的目的,卒章显志,表明文章的中心。 20.D21.C22.C23.C24.D25.D26.B27.C

五人墓碑记一词多义
《五人墓碑记一词多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