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8 21:07:2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参考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加点词语:

1、从(随着)流飘荡

2、负(凭借)势竞上(争着)

3、猛浪若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4、轩邈互相轩邈( 高, 邈,作动词用)(向高处伸展) (向远处伸展)

5、争高直(笔直)指

6、千转不绝(通“啭”,鸟叫声) (停止、消失)

7、好(美丽)鸟相鸣 (互相和鸣)

8、

窥谷忘反(看到)(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10、鸢飞戾天者(至)

11、经纶世务者(筹划)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儿东西漂泊。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波浪象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林间)也像黄昏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简答题:

1、本文哪句话概写了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本文

二、三段所写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答:(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奇”在水之清澈、湍急;“异”在山之峻峭(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也可用原文回答)

2、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触景生情,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分) 答: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作者流露出了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二)《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加点词语:

1、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2、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

3、不汲汲于富贵(心情急切的样子)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5、衔觞赋诗(酒杯)

6、亦不详其姓字 (详细地知道)

7、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旧友)

8、箪瓢屡(多次、经常)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9、或(有时)置酒而招之

10、造饮辄尽 (就)

11、环(环绕、周围)堵萧然 (空寂)

12、期在必醉(期望)

13、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14、曾(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离开)留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爱好读书,却不在一句一字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逢有心得体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2、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这话说的大概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便回家,竟没有留恋之情。

5、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

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有时摆了酒叫他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7、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三、简答题:

1、“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他“嗜酒如命”,是否颓废消极?

答: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

3、“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在本文如何理解它的意思?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1)、本文它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答:(1)“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表现了他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淡泊名利。 (3)、“好读书不求甚解”-----表现了他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现了他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

5、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⑴、第一大爱好——“好读书”;⑵、第二大爱好——饮酒;⑶、第三大志趣——著文章。 三大爱好反映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感。

(三)、《马说》

一、解释加点词语:

1、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

2、骈死

(两马并驾)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4、食马者 (通“饲”,喂,喂养)

5、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尽(吃完)粟一石

6、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显现,显露)

7、且(尚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8、策(鞭打)之不以其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

9、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通“才”,才能

10、不能通其意(通晓)

11、执策(鞭子)而临之(面对)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子面对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出来。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5、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埋没在那些仆役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里,不因千里马而著称。

三、简答题: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集中抨击怎样的社会现象? (1)、千里马——人才(2)、伯 乐——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3)、食马者——愚妄无知.不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多出人才? (参考答案):(1)、有专业特长人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了解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惯例的人才等。(2)、作为人才要自强不息、把握机遇;人才要主动去寻找伯乐,推销自己;社会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能让人才展示才能的舞台;领导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发挥人才的能力。

(四)、《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加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走送之(跑) 患无硕师 (担心、害怕)(大)

尝(曾经)趋百里外

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

不敢稍(稍微)逾约( 超过 )

弗之怠( 懈怠)执(拿着)经叩问 (请教) 稍降辞色 (言语)(脸色)

援疑质理 (引、提出)(询问) 俟其欣悦(等待) 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

四支( 支通“肢”,肢体 )僵劲

媵人持汤 (热水)沃灌 (浇洗)

右备容臭(香气)

缊袍敝( 破 )衣处其间

同舍( 学舍,书馆

)生皆被锦绣(通“披”,穿着)

略无慕艳( 羡慕 )意( 意思)

寓(住)逆旅主人

日再(两次)食

礼愈至 (周到)

负箧曳屣 (背着)(拖着)

腰白玉环(腰佩,动词)

益慕圣贤之道(更加)烨然( 光彩照人 )若神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经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用手亲自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有时遇到老师训斥,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3.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及名人相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就不觉得吃的穿得不如别人了。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立侍奉在老师的左右,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6、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后,赶快(或:跑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三、简答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话概括。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答、(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2)、作者认为有了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同时也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有所成就。

2、有诗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宋濂自幼家贫,却能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和艰辛,发奋图强,刻苦勤奋,最终成为诗文大家。而那些太学生条件优越,有所成就者却很少。这正应正了要成为雄才得经受磨难,而那些纨绔子弟,一味追求享受,很少有杰出的英才。

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答:作者的勤奋、刻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要比作者优越,更应该勤奋、刻苦求学。我们也应该象作者一样尊敬老师,但我们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盲目相信老师的话。

4、学习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1)、“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学习上只有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才能取得成功,逆境出人才,精神上的富足可战胜物资上的贫乏。(2)、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及事例各两则。 名言诗句:(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事例: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映雪》、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

推荐第2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资料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字词解释:净:消失。许:表示估计,左右、大约。绝:独一无二。共色:同样的颜色。从:顺,随。缥碧:青白色。湍急的水流。甚箭:甚于箭,比肩还快。奔:指飞奔的马。寒树耐寒常绿的树。负:凭借、凭依。轩:高。藐:远。直指笔直向上。相鸣:互相和鸣。经纶:筹划、治理。无绝:不断。竞:争着。东西:向东向西。息:平息。柯:树枝。蔽:遮蔽。戾:至。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形容江水清澈见底。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句子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一丝风,烟雾也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夸张)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直看下去,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毫无障碍。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那凶猛的酒廊就像奔腾的骏马。(比喻修辞手法)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形成无数个山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对偶)这句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8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皆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拟人)

22五柳先生传

字词解释:许:处所。何许:什么地方。不详:不知道。嗜:爱好,喜欢。荣利:荣华利禄。亲旧:亲戚朋友。会意:指对书的内容有所领会。或:有时(一般都是这个意思)欣然:高兴。辄:就。造:往、到。期:期望。曾不:竟不。萧然:空寂。短褐: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的洞和补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吝情:舍不得。赞:传记结尾评论性的文字。俦:辈、同类。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觞:酒杯。(同“白”同意。)著:写。颇:稍微。示:露出。

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放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从生活情趣侧面反映了

作者弃官归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志趣:1.好读书2.性嗜酒3.长著文章自娱。

翻译: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字: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的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烈日和风雨。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粗布短上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言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23马说(托物寓意)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概,及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满心情。

通假字:食通饲,喂养。见通现,表现。材通材,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祗通只,只是。 字词解释:骈:两马并列。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道:正确的方法。且,犹,尚且。通:通晓。临:面对。呜呼:唉。称:称呼。一食:吃一顿。安:怎么。辱:辱没。尽:吃尽。

一字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2.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其: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2.其真无马耶:难道。3.其真不知马也:其实.。以:1.不以千里称也:用。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能: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2.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中心论点)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常有的,但伯乐却不常有。(全文表达主旨)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人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悲惨遭遇)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一餐有时可能吃掉一石的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特殊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吗相等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被埋没的主观原因)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策它不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又不懂它的意思,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内容知识点归纳

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

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且违背“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办?答:伯乐更重要。示例一: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平气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

“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主旨所在。

24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通过自身经历来阐明一个道理:学业的成就和道德修养,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不取决于客观的条件。勉励后生在优越的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字词解释:即:就。致:得到。假借:借。无从:没有办法。于:向。自:亲。还:归还。冰坚:结成坚冰。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录必:抄录完毕。走:跑(一般都译这个意思)稍:稍稍,稍微。愈:超过。以是:因此。假余:借给我。遍:广泛。观:阅读。既:已经。益:更。慕:仰慕。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握、持。叩问:求教。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援疑质理: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叱咄:训斥,呵责。至:周到。俟:等待。负:背着。箧:书箱。曳:拖着。屣:鞋子。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学舍。衾:被子。寓住在。乃:才。逆旅:旅店。缨:帽带。嗅:香气。容嗅:香袋。腰:腰佩。汤:热水。缊:旧絮。敝:破。慕艳:羡慕。

通假字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1.走 古:跑。 今:行走。2.汤 古:热水。 今: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3.假古:借 今:虚伪的,不真实的。

一词多义:以1.以衾拥覆:用2.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3.人多以书假余:把。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来.从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2.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至1.礼愈至:周到.2.至舍:到达。若1.烨然若神人:好像。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翻译句子: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常想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抄写。

5.录必,走送之,不敢稍愈约:抄录完毕,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

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8.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人的学说。

9.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高望重,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0.余立侍左右,援疑治理:我站着陪侍在他旁边,提出问题询问道理。

11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躬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等到老师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大风,大雪深积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1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到了校舍,四肢僵硬的不能动了,伙计拿来热水浇洗后,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15无鲜肥滋味之享: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

1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得穿的不如他人了。阶段:1.得书之难2.求师之难3.生活之艰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答: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29满井游记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眼妆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

2.始知郊田之外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中心句)

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3.夫不能以游堕事,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大概是说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流连忘返的,就只有我担任的这个官了。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

山峦被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思想: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外出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有纪念此事。

赏析手法:语言清丽而简洁,抒发主观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结构松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8.醉翁亭记 (与民同乐)

1.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太守乐作铺垫,反映

作者治理有功,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2.“醉”字和“乐”字在文中多次出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请概括说出文中三种“乐”,并作

简要分析。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以游人之乐为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6.小石潭记:1.(作者对小石潭记得整体感觉: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小石潭的氛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7.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含义:就是超越个人的快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2.抱负也是此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阔大的胸襟)

课文主旨:作者对古人人之心两种感情加以批判,提出“先天下~~”的主张,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推荐第3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阅读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一.《岳阳楼记》,

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我国宋(北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 人 之 述/备 矣。 ②然 则/何 时 而 乐 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山岳潜形 (

隐没 ) (2)薄暮冥冥 (

迫近) ..(3)把酒临风 (持、执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 ..(5)谪守巴陵郡 (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 ..(6)百废具兴 ( 同“俱”) .(7)朝晖夕阴 ( 日光 ) (8)去国怀乡 ( 离开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 6.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 “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11.请在文章第

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3分) 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2 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12.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1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3分) 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14.填空①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分) ②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见的自然形胜,触景生情,用一问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一乎?”自然引起下文所写的景不同,情亦不同,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作者否定“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的鲜明观点。(3分)

③从全文中找出一句概括描写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句子衔远山„„气象万千;。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用原文回答)(3分)

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古仁人,这种人的忧乐观

3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3) 15.一段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绩斐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感情?(3分)

通,和,兴.对好友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政绩十分赞赏。

16.联系全文谈谈第二段末提到的"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分)

一悲一喜的两种感情;共同点:都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17据你的理解与积累,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人"。(2分) 孟了,屈原,杜甫

18古往今来,一些名楼往往成为诗人作家吟咏称颂的对象,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了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还读过哪些诗人作家写的楼的作品?请写出有关作家作品及主要诗句.(3分)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崔颢《黄鹤楼》

19.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二、《醉翁亭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饮少辄醉 就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③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④射者中,弈者胜 下棋 ...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行者休于树 [C]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爱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5、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 ② ③ ④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7.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5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背 ②杂然前陈者 陈:摆放

③觥筹交错 觥:酒杯

④山肴野蔌 蔌:蔬菜

9.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0.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12、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2分)

1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6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②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③伛偻提携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④觥筹交错 交互错杂。 ....

16、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1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1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忧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1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先天••••••后天••

推荐第4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初二语文备课组09.06.19

1.《小石潭记》中作者首先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而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经历了一乐一悲;《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提到了一忧一喜两种心情,你觉得这两篇所体现的悲喜有什么不同?

答:柳宗元的乐与悲都是自己所经历的,因为被贬所以想通过游玩来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看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但是小石潭地环境过于冷清,时间长了,难免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遭遇,那种悲凉、凄清、孤独油然而生。 范仲淹所提到的悲喜之情是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所生发的情感,是为了引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终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

2.《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爱好读书,《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也爱好读书,试比较他们在读书和生活态度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喜欢读书,而且读书很勤奋。面对贫困的生活都能够坦然面对。不同点: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宋濂读书喜欢追究探讨细致深

刻的内容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五柳先生读书是为了自娱自

乐 ,满足自己精神的愉悦;而宋濂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求得了功名, 是明代的“开国文臣”。

3.五柳先生身逢乱世却自娱自乐,韩愈身逢盛世却满腹愤懑,结合《五柳先生传》 和《马说》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五柳先生生性闲静,不慕荣利,为不和他人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隐,看透了

黑暗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他只得求得自己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因此恬淡自

足。而韩愈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等待别人来发现和拯救自己,所以只

能发出“其真不知马也”的悲愤之情。

4.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欧阳修自号“醉翁”,两者之“醉”有何

异同?

答:相同点:都喜欢喝酒,而且只要喝酒就一定尽兴,性情豪爽

不同点:五柳先生“醉”是因为他想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逃避黑暗的现

实,这种自娱自乐的生活也让他感觉轻松,没有负累,所以在喝酒上表现的豪

放不羁。欧阳修被贬滁州,他的醉一方面是为了排遣自己的郁闷,另一方面因

为他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所以他也沉醉于优美的山水,陶醉于“与民同

乐”的美好氛围。

5.袁宏道有目的的前往满井游览,发出“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的感慨,其中的“近”不仅指空间相近,也指性情品格与自然之近。柳宗元无意闯入小石潭,哀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你觉得两文的作者有什么异同吗?

同:都热爱大自然,而且都在大自然中得到了乐趣,感到心情愉快

异:袁宏道仕途顺利,自己的心态平和又无心做官,因此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而柳宗元是被贬之后为了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才出去游玩,他的快乐只是暂时的抛弃烦恼,所以当看到凄清的氛围时不免触景生情,一丝愁绪又上心头。

6.《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作者都是借景抒情,你觉得他们游山玩水的心

情一样吗?

答:吴均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出了他的闲适自在;柳宗元的“心乐之”

“凄神寒骨”看出他初有快乐、实质却是挥之不去的伤感。吴均最后触景生情

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融入自然的高洁情趣,而同样触景生情的柳宗元却想起被

贬的经历难免会不胜凄凉。

7.吴均在《与朱元思书》抒发了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 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

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吴均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向往山林生活的高洁志

趣,并告诫友人不要追逐功名利禄,含有出仕的思想;而范仲淹写迁客骚人的 心情是为了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虽遭

贬谪但仍愿意为国效劳积极入仕的旷达胸襟。

8.《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同是作者被贬后借景抒情之作,但两者所表达的

感情又有所不同,试比较。

答:柳宗元游览小石潭看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由自在的鱼儿“心乐之”似与

游者相乐” ,但这些乐都只是暂时的,心中的凄清、孤独和悲苦才是实质的。

而柳宗元在迁客骚人“一悲一喜”后,力求向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虽遭贬谪但仍 愿意为国效劳积极入仕的旷达胸襟。

9.韩愈满腹才学无法施展,愤懑之情难以平息;宋濂自幼苦读,官至“开国文臣”, 结合《马说》和《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造成他们的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韩愈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但他一直等待着别人来发现他的才能

而不是主动的去表现去推荐自己,所以只能被埋没。而宋濂读书时便勤学好问, 善于向老师请教,克服前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而且他勤奋

读书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因此能够仕途坦荡。

10.同是山水游记,却因时因人而各有不同。请结合《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袁宏道的文章与唐宋时期的山水游记有何不同? 唐宋时期的山水游记大部分都是借写景来抒情,重视对自己的理想和感情的传达,而且表达感情的方式比较直接。而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于写景之中委婉的传达自己的心情。

推荐第5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中复习题

201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中复习题

《与朱元思书》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

嘤嘤 ()鸢()飞 戾()天经纶()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 俱:____

2、从流飘荡 从:___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____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____奔:_____

5、负势竞上 负:___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__” __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__息:___

8、横柯上蔽 柯:___

9、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___反:通“__” ___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文中“_____,____”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文章中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从听觉上看写富春江有迷人景色的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___、___

《五柳先生传 》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酒辄()短褐()穿结箪()瓢缕空

晏()如黔()娄俦()乎衔觞()赋诗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 造:___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__

3、兹若人之俦乎 俦:__

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___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___

6、每有会意会:___

7、亲旧知其如此旧:___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1)_____,刻画了一个▁▁▁▁▁▁▁▁▁▁▁▁▁的五柳先生;

(2)_____,刻画了一个▁▁▁▁▁▁▁的五柳先生;

(3)_____,刻画了一个▁▁▁▁▁、▁▁▁▁▁▁▁的五柳先生;

(4)生活状况是:▁▁▁▁▁,▁▁▁▁▁,▁▁▁▁▁,▁▁▁▁▁,▁▁▁▁,刻画了一个▁▁▁▁▁▁的五柳先生。

2、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是一个▁▁▁▁▁、▁▁▁▁▁,▁▁▁▁▁▁▁▁▁▁▁▁▁▁▁▁▁

《马说》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马祗()辱骈()死槽枥()不外见()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 道:___

2、执策而临之 策:___临:___

3、其真无马邪 其:___

4、其真不知马也 其:___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__石:___________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_材:___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___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__ 等:___

9、才美不外见 见:通“__”_____

10、故虽有名马 虽:___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 千里:_____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逾()约既加冠()叱咄()()俟()

负箧() 曳屣()皲()裂媵()人衾()

绮()绣容臭()烨()然缊()袍敝衣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__

2、援疑质理 援:___质:___

3、益慕圣贤之道慕:___

4、俟其欣悦 俟:___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___ 覆:____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____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__逾约:______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__” ___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__” __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词曲五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寥()落宫阙()潼()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____。(2)自将磨洗认前朝 将:____。

(3)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_______。(4)把酒问青天 把:_____。

(5)高处不胜寒 不胜:_____。(6)伤心秦汉经行处 经行:____。

二、请分别写出这五首诗词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题

一、《海底两万里》

1、《海底两万里》是()国生物学家()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

2、《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原因在于(、),小说如此动人,还在于()巧妙结合的结果,小说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和),凡尔纳被公认为是(“”。)

7、潜艇的主人是(,他是一名()的战士。他会说()种语言,

分别是(、、、)。 阿龙纳斯的仆人叫(),。

8、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做的。

9、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有()册, 鹦鹉螺号的造价是()万法郎。

10、请举例说出海底的三种植物。()

二、《名人传》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

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6、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

《》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7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把苦难铸成了一支支欢快的乐曲,奉献给了世人。

8、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9、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雕塑家()、文学家()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11、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

它是《》。

12、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

14、“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

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5、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

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的外貌描写。

16、“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

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推荐第6篇:八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重点句子译文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已消散净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第23课 马说

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饲马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打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完后,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博览群书。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知识渊博的老师、名人相交,(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第26课 小石潭记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第27课 岳阳楼记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文章记下这件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览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他人的批评指责。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浙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这两种心情。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9.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指的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之机,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

第28课 醉翁亭记

1)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中的乐趣啊。 3)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5)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古诗词曲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坡羊.潼关怀古羊》中表达作者对老百姓同情的句子: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饮酒》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朝诗人。 2.《行路难》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唐朝诗人。

5.《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推荐第7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

《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标注字音: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四、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时见日。 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 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到达。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乖张。 3.一词多义

指:皆指目陈胜 (指指点点) 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绝美,绝妙) 争高直指 (向) 猿则百叫无绝 (断,停) 上:负势竞上 (向上) 无:直视无碍 (没有)

横柯上蔽 (在上边) 猿则百叫无绝 (不) 百:一百许里 (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5.同义词:俱—共 见—视 奇—异 穷—绝 6.特殊句式

省略句:(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

五、布置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二、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一样的颜色。船只随着江流飘浮荡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水路),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 问题:

1、“共色”二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第一节除了总写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白色,千丈深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问题:

1、体味“缥碧”、“游”、“细”、“箭”、“奔”的艺术效果

——①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②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③“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2、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段落小结】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陡峭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不仅交待上文所写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负„.峰”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和谐旋律。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像鹰一般飞到天上的人,望一眼这些雄奇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阳光。 问题:

1、作者又是如何直接写“奇山”的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3、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4、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6、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7、齐读文章最后描写山上的树木两句话,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段落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三、总结

1、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①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②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味作者情感和志趣?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之“美”

结构之美——总起分写、先“水”后“山”、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意境之美——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欢乐祥和、盈盈生机; 语言之美——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节奏琅琅; 志趣之美——含蓄抒情、志趣高雅,情怀高洁,崇尚清淡,鄙弃世务; 4赏析写景之妙:

(1) 多角度写景:如形、声、色。

(2) 多修辞手法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 (3) 寓情于景,情境交融。 (4) 总分布局,描绘生动。

四、归纳主旨:本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刻画出富春江一带充满生机的山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水景观,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感。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P64-67的练习。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 辄(zhe2) 吝(lin4) 褐(he4) 箪(dan1) 汲(ji2) 俦(chou2)觞(shang1) 2.听MP3领读,注意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

三、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造饮辄尽 古义:往、到 今义:制造

赞曰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赞美

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 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2、一词多义:以:介词,用(因以为号焉);介词,凭借(以此自终)

如:„的样子(晏如也); 像(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他的(亦不详其姓字);代词,这个、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4、特殊句式: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因以为号焉; 性嗜酒。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四、整体感知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翻译课文大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先生不知道是那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 为号。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情闲静,言语不多,不贪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本中的内容有所体会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没有舍不得离开之意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寒风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结,盛饭和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的,但他仍旧安然自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过完自己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以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限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五、课后作业:研讨与联系

一、二

第二课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一、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①好读书。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②性嗜酒。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③常著文章。展示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吃:箪瓢屡空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实为不愿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

可见先生的恬静自足;

③“不求甚解”——志存高远,不舍本逐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⑤“曾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5.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①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豁达、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

②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二、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性格、志趣、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延伸: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是的。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段话。

五、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老师讲有关千里马的故事

二、再导入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爱莲说》。

2、作者简介(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养,通“饲”。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华,通“才”。 才美不外见(xiàn), 见:通“现”,表现,显露。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

(三)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餐、顿,量词)

执策而临之 (马鞭)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食不饱(动词,吃)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助动词)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名词) 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执策而临之(连接状语和谓语)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 鸣之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真—— 其真无马邪(难道,疑问代词)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不知马也(代词,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五、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然后:这样以后。而:表转折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只是。 辱:屈辱,埋没。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称:称呼,动词。 译文: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奴隶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用“千里(马)”称呼(它)。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反面承上,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陈述没有人识别好马,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一段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是不是这样呢?没有伯乐,千里马会如何?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通“饲”或:有时。 尽:形容词用做动词,吃尽、吃光。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食:喂,通“饲”。下文的“而食”、“食之”的食也是此意。 其:回指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而:连词,表顺接,联系“不知”和“食”两动词 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

译文: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是:指示代词,这。也:语气词,表停顿,强调“是马”。虽:即使 能:才能,能力。

才美:才能和优点。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尚且,况且。 常马:普通的马。 等:等同,一样。 可得:能够 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也: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文: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无识马者则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 (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课文说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长马了?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鞭打 以:按照。 道:规律,正确的方法。 其:指示代词,那。这里译为“正确的”。 尽:竭尽。 材:才能,通“才”。 (第三个)之:无实义,凑足音节,兼表停顿。通:通晓,理解。 意:意思。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发挥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ã)?其真不知马也。 ——策:马鞭。而:连词,表顺承,不译。临:面对。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其:(第一个)难道,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第二个)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译文: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那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呀。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六、归纳总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主旨。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中心:本文用“托物寓意”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雄酬的愤懑心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情。

七、课后延伸: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① 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 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③ 是马也,虽有„„——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④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⑤ 其真不知马也。——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八、作业:背诵课文

九、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从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自主学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引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宋濂: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和 缓解、暖和——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 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既加冠

请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 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 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2.古今词义

汤 古义:热水 例: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走 古义:跑 例:走送之

今义:行走

趋 古义:快步走 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势 或 古义:有时 例:或遇其叱咄

今义:或者

卒 古义:最终 例: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遗 古义:赠送 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今义:遗失

假 古义:借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3.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 腰挂 例:腰白工之环 4.通假字

支 通“肢”肢体,例: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 通“披” 穿着,例:同舍生皆被绮绣 5.虚词

以 之

介同 用 ,例:以衾拥覆 代词 他,例:录毕,走送之 介词 因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助词 的,例: 无鲜肥滋味之享 连词 来 ,例:无从致书以观 助词 提宾的标志,例: 弗之怠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助词 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翻译课文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 余:我。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①:连词,相当于“来”。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常常。于:向。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 走:跑。 之:指所借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 以是:因此。以:把。“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因:于是,就。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 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叩问:同义复词。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学生。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心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连词,相当于“地”。

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等。焉:语气词,不译。复:这里指辩解。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 ——卒:副词,终于。

第二课时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意义,不译。负箧(qiâ)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冬:严冬。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 ——舍:这里指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浇水洗。衾:被子。以:用。拥:围着。而:表修饰,不译。乃:才。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日:名作状,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1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和我住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同“披”,穿。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

容臭:香袋。臭,气味。烨(yâ)然:光彩耀眼的样子。则:却。缊(yùn)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yùn)袍敝衣.缊,旧絮.敝,破.于:在。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以:因为。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盖:大概。

六、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1)幼时求学的艰难:①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借书抄录)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跋涉艰难)

③、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绵袍敝衣处其间”。(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课时

过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七、拓展练习:

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请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2、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

3、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八、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九、总结: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从而勉励马生要勤奋、专心的学习。

十、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推荐第8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

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二、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后失败被贬永州任思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因此借游山玩水排遣内心的愁闷,历游永州八处名胜,著有《永州八记》,文章多以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选文《小石潭记》是其中第四篇。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三遍)

2.教师点拨重要字词,学生试着翻译全文。 (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 (今)到某处,前往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中的角色

(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译为“而”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②为坻,为屿„: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冷清 可①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②犬牙差互:交错 3.齐读课文。(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

引入: 把握课文整体内容

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文中那些句子写“石”,那些写“水”? ——①石: ②水:

(一)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阳光、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

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体现出作者此时置身于山水中欢乐的心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三)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中那些地方暗示了作者的“凄苦” ——①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简接说出了小石潭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幽静凄清,这和作者的心境不谋而合;

②第四段,作者寓情于景,从“寂寥无人”的处境中抒发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凄苦的心境跃然纸上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作者政治上不得志,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四、写法鉴赏: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1)对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亻台然不动”和“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显出鱼的活泼;

(2)烘托: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衬托出水的清澈。

五、总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优美和寂静,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总板书:

发现小潭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的写法 潭中景物 :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27、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二、研习新课。

(一)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字词:【谪】特指贬官或流放。【越】:超过,过了【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具,通“俱”,都,全。兴,兴办。【制】规模。【属】通“嘱”,嘱咐。

译文: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越明年、谪、属

2、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

——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

3、试猜想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他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看重自己的得失。

4、“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二)

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

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字词:【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边涯,边。【朝晖夕阴】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形容天气变幻不定。晖,日光。【气象】天气景象。【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备】全面,详尽。【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极,尽,直到尽头。【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会】聚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译文:我观赏那巴陵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它衔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汹涌,宽阔无边,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天气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向北通到巫峡,向南直到潇水、湘江,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会有所不同呢?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点拨: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横无际涯——“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4、“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

5、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渺的特点。

6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收束全文时点拨) 点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第二课时

(三)

原文: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字词:【若夫】与下文的“至若”一样,用在句首引起下文,若夫,像那。至若。至于”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解除,这里指放晴。【排空】冲向天空【隐曜】藏起光辉。曜,光芒。【潜形】隐没形体。【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萧然】凄凉冷落。

译文: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阴冷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藏起了光芒,山岳隐没了形体;经商的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吼叫猿猴哀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故乡,忧虑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满眼放去一片凄凉冷落,感伤到极点而悲伤的情绪啊。

(四)

原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字词:【景明】阳光明媚。景,日光。【不惊】平静。惊,这里有“起”,“动”之意。【万顷】指非常广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郁郁】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形容草木茂盛【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尽头。【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宠,荣耀。偕,一起。【把酒临风】握,拿。临,当着。

译文:又如春日和煦、阳光明媚,波浪不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一片青葱,非常茂盛。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映着月光的水波闪动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举酒迎着清风,那心情真是喜气洋洋啊。

(三)教读第

3、4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文中描写水中月光的是浮光跃金,描写水中月影的是静影沉璧。文中的“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退”是指 处江湖之远

3、“以物喜”指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外物的触发)

4、“以己悲”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个人的遭遇)

(五)

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字词:【求】探求。【仁人】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也许,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文中指两种心情。【庙堂】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而“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没有【归】归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在朝庭上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在偏远的地方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教读第

3、4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段前点拨: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全文的主旨句,不仅自明志向,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而且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5、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五、作业:课后习题

1、2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一词多义

1.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2.通 北通巫峡(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政通人和(顺利)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3.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4.其 其必曰(代词,他,他们) 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5.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6.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7.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8.一 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全)

9.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10.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恒亡(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国都、朝廷)

11.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面山而居(居住) 居十日(停了)

12.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齁声起(丈夫)

13.去 去国怀乡(离开)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距离) 14.开 连月不开(放晴) 开我东阁门(打开) 古今异义

1.制 古义:规律(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2.备 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3.景 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4.尝 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5.微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微小

6.气象 古义:景象(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7.明年 古义:第二年(越明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句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迁客骚人,多于此会” 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吾与谁归?”

5、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6、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成语。

⑪气象万千 ⑫心旷神怡 ⑬政通人和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诵读课文

1、学生互读课文:两个小组,一组读一组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全班齐读。注意:“也”字的语气: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疏通全文大意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四、学习课文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很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而寄托在酒上。 问题研讨:

1、第一段作者如何描写环境的?

——利用空间的变化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 → 琅琊 → 酿泉 → 醉翁亭。

2、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 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优美 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 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自号醉翁的原因是——饮少辄醉,而年岁最高。

3、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设下疑问,待收束课文时再点拨)

(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风高霜洁,溪水退去而石头裸露出来,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问题研讨:

1、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们的游山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野菜,错杂地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的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问题研讨:

1、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人们的欢乐体现在何处?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山肴野蔌;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无拘无束; 太守醉,酒不醉人而人自醉。

3、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是那些?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如何理解太守的醉呢?太守的醉由何产生?(点拨第一段的疑问)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点拨——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他因山水之乐而醉,因百姓和乐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但这“乐”不是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而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四)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纵横散乱,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问题研讨

1、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 ——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 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

2、如何理解文中的“醉”与“乐”?

——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章第一段开始破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再借“山水之乐”,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接着写了“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 加深了“乐”的内涵就。然后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一人,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最后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五、分析写作特色

1、本文写景上有何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六、综合延伸 问题研讨: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与欧阳修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他们毫无消极颓废情绪,从他们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点拨:

1、应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牵动自己的心的只有天下人的忧乐。

3、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七、总结:本文通过对醉翁亭周边优美风景及太守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八、布置作业:研讨与联系二

教师教学教后总结

29.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一)理清要素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二)理清写作思路

1、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

备,有对比的作用。(早春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 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 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 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

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 第

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 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板书:

二、学习课文

1、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描写了“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最后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全文的主旨所在,回应了首段,对此次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

(与“工笔”区别:工笔稍带个人色彩或观点的描写。白描以所能看到的表面现象对事态进行描写,深入、具体而忠实地刻画某个场景或人物形象,一般是不带有想象力和个人主观色彩的。)

3、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内涵? 。 ——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

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以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流露出作者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厌倦官场纷争,追求性情的释放,精神世界的满足,希望达到物人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三、赏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

1、比喻——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2、白描——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而形象却鲜明如画。找出文中白描手法。理解作用

——(1)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2)这种写法能使所写景物鲜明如画,笔法简练。

3、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1借喻:翻身的农民愤怒批斗那个寄生虫。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2借代:翻身的农民愤怒批斗那个歪嘴巴。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

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饮酒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他的诗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主旨点拨: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二)《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3、主旨点拨:整首诗围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展开,生动而又有层次的展示了作者时而苦闷,时而愤慨,时而落然,时而乐观旷达的内心冲突和感情变化,体现作者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坚定的信念,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的无比执着的乐观自信的情感。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第二课时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赏析。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6、归纳总结。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2)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3、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点拨: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一是写了边塞的苦寒生活二是写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

4,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和依依不舍的友情.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五)《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自比落花,表现了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力量的高贵品质。

3、主旨归纳。

这首诗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4、布置作业:背诵五首诗。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推荐第9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奔,飞奔的马。疾,快。素湍,白色的急流。回请,回旋的清波。绝巘,极高的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连接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①,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②,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③之仙都。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①歇:停止,消散。②颓:落,落下。③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④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试译]: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

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背景材料: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位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死后谥“贞白先生”。他长于描绘山水,作品有明朝张薄辑《陶隐居集》。

陶弘景生活的南朝,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出现了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辞藻华丽并声律求工的骈文。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不用典、不雕琢,清新隽永,朴素自然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 文化小常识: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 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

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推荐第10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汇总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汇总

第二十一课

与朱元思书

古义:附在整数词后,表示约数

一百许里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古义:至,到达。

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过,乖张。

古义:筹划,治理。

经纶世务者

经纶

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第二十二课

五柳先生传

古义:往、到。

造饮辄醉

今义:创造、制造。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赞曰

今义:赞美、夸赞。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做

因以为号焉

以为

今义:以为

古义:快步走。 常趋百里外

今义:趋势。

第二十三课

马说

古义:有时,有的人。 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第二十四课

送东阳马生序

古义:跑。 走送之

今义:行走。

古义:借 以书假余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古义:热水。 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古义:最终。 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第二十六课

小石潭记

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古义:青年、后生。 崔氏二小生

小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第二十七课

岳阳楼记

古义:第二年。 越明年

明年

作文以记

去国怀乡

去国怀乡

进亦忧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写一篇文章。作文

今义:学生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古义:离开。去

今义;前往。

古义:国都。国

今义:国家。

古义:入朝为官。进

今义:向前移动。

古义:退居乡野。 退亦忧

退

今义:向后移动。

古义:鸟停息在树上。 沙鸥翔集

今义:聚集。

古义:没有。 微斯人

今义:微小。

古义:景象。 气象万千

气象

今义:指大气的状态和观象。

第二十九课

满井游记

古义;在风中散开。 柔梢披风 披风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第11篇:八年级课内文言文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欲穷其林(尽)

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

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竟)

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

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

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三、通假字

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

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五、重点句子

1、渔人甚异之。渔人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感到很惊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齐整,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竹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狗的叫声人们彼此都能听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隔离开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指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叹不已。

9、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里其他人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

12、后遂无问津者。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六、问题探究

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

2、《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南阳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文中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6、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7、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检测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4

《陋室铭》复习要点

【原文】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苔痕上阶绿(长上)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品德高尚)

二、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 (“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

5 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①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②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陋室铭》检测题

默写《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D.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①苔痕上阶绿 ②惟长堤一痕 ..C.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罔不因势象形 ..D.①阅金经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爱莲说》复习要点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文学常识】

1、(1),说:古代一种文体,用来阐明道理或主张,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

(2),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2,背诵课文,默写生字

蕃 淤 染 濯 涟 蔓 亵玩 噫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爱莲说》检测题

默写《爱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蕃(

) 染(

) 濯(

蔓(

) 枝(

) 亭亭( 亵(

)宜(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妖(

)植( )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远益清”象征:

五、阅读理解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不同花的喜爱,表明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如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了他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了世人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第12篇:八年级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语句理解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人是以捕鱼作为生计的。 原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原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生长有几百步远,(全是桃树),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的样子。 原句:渔人甚异之。

翻译: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原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原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林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原句:便舍船,从口入。

翻译:渔人就下船,从洞口进去。 原句:初极狭,才通人。

翻译:刚开始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原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原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 原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原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原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各个都安闲快乐。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翻译:(村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的惊讶,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翻译:(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原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原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原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这个人对(村人)一一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 原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原句:停数日,辞去。

翻译: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原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中人告诉渔人说:“不值得向外人说。” 原句: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从山里出来,上了自己的小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原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他进出桃花源的事情。 原句: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路了,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原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原句:未果,寻病终。

翻译: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 原句: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陋室铭》

原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翻译:山不在于高度,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原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翻译:水不在于深度,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原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翠,映入帘里。 原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和我交往、谈论的都是博学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浅薄的人。 原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翻译:(闲时)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原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原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翻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原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原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原句: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原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翻译: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原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我只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切而不庄重地玩弄。

原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原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原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原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三峡》

原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里,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原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山岩重叠,遮掩住了天空和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原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到了夏天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来往。 原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要传达统治者的命令和紧要的文件时,有的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下午日暮时分就抵达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驾驭奔驰的骏马乘着风而行,也不如这样快。 原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每逢春天和冬天,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深潭倒映着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高高的悬崖上流下泉水成瀑布,急流冲荡在石壁之间,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情趣和雅味。

原句: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每当天刚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凄寒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长的呼叫,接连不断而凄楚异常,空荡的山谷回荡着响声,悲伤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原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所以有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原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原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原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 原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原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原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这实在是人间天堂。

原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异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原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里,高兴地起来走动。

原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原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澄澈透明。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

原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原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翻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原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翻译: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在天下独一无二。 原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翻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原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翻译: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原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惊涛骇浪的势头犹如飞奔的马。

原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 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原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翻译:(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翻译:蝉长久不断地叫,猿不停地啼着。

原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原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原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翻译: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原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翻译:(先生性格)闲适沉静且少言寡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原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爱好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原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翻译:(他)天性爱好喝酒,但因家贫而不能常喝。

原句: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翻译: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来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原句: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翻译:喝醉了便回家,从来不舍不得离开。

原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原句: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翻译:经常写文章为乐,(从文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志趣。 原句: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翻译:他从不把得失的东西放在心上,凭这些过完自己的一生。 原句: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原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翻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原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原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 翻译:(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小石潭记》:

原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石潭东面向西行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对此(声音)感到快乐。 原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原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翻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原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原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原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原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互相逗乐。

原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原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环绕,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原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就题字离去。

原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翻译: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 原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岳阳楼记》: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腾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原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原句: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现代人的诗词歌赋镌刻在岳阳楼上。 原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6 翻译:嘱托我用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原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翻译:我看那巴陵的胜景,在洞庭湖一带。

原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翻译:(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 原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原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虽然如此,那么,(从这里)向北面直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谪迁的人、诗人,大多都聚集在这里,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原句: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像那连绵的雨繁密不断,接连几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

原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感,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原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翻译: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沙滩上的水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时而上浮,时而下潜;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青翠。

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翻译: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原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产生心情畅快,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高兴到了极点。

原句: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怎样呢? 原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原句:是进亦忧,退亦忧。

翻译: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 原句: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原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翻译: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原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第13篇:八年级文言文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1

特点: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大道之行也》原文和翻译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

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湘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门户)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

4 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驾黄鹤离去,这个地方只留下了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会返回,几千年过去了,只留下了白云在这里飘荡。

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树清晰可数,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日已黄昏却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面对江面上弥漫的茫茫烟波,让我愁绪油然而生。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烟雾都散净了,天空和远山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本性嗜酒,家里穷不能常喝。亲戚旧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酒叫他来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不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忘记心中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把自己的志趣当作快乐。(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或者是葛天氏的百姓吧? 23《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7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翻译: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每每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归还。天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不放松抄书。抄录完了,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与(我)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脸色愈加恭顺,礼节愈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然笨拙,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盖着,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店主每天提供(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同住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饰红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的勤恳与艰辛是这样。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翻译: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高兴。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潭把一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与游人一起娱乐。

向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的岸势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翻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废弛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好景色,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山,吞着长江,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象那连绵的雨下得繁密,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惨的风愤怒地号叫,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已的情绪了。

至于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得)茂盛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高兴极了的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即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即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这样做官也担忧,辞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那些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美丽,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

9 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风高霜洁,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里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开,(这)是太守宴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站或坐大声喧哗的,(这)是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翻译: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仍然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我拘束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冒着寒风快步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层的,清澈得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新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又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之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它啊。

第14篇: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1、与朱元思书

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 绝妙)猿则百叫无绝( 断、停) 上:负势竞上( 向上)横上柯蔽(上边、上面 )

百:一百许里(数目,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 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通假字:

反:通“返”。例句:窥谷忘反。

转:通“啭”。例句:千转不穷。 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2、五柳先生传

一词多义:

以:

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

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如:

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4.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创造,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9.曾不吝其去留: 古: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今:曾经

10.亦不详其姓字: 古:表字,另取的别名

今:文字

11.去留: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3、马说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祗: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送东阳马生序 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以书假余)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 (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4.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5.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6.慕 (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浇灌)

(5)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通“辩”)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5、小石潭记、

一词多义:

1.可: (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 (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 (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2)形容词,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 (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 (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2)连词,而。(卷石底以出)

(3)介词,用。(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 (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 (1)动词,作为。(全石以为底)

(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直射。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名作动,作响。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今义:允许、准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古义:凄清;冷清。今义:清晰,清净等。

6、岳阳楼记

一词多义:

以: 1)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2)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 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 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2) 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

一: 1)一片:一碧万顷2)全: 长烟一空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7、醉翁亭记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 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吾谁与归 归依 暮而归 回来 2.谓:

太守谓谁 为,是 太守自谓也 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临溪而渔 在……旁边 4.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朝而往 暮而归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顺接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转接,却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动词。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4.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8、满井游记 一词多义:

1、乍:

波色乍(zhà)明 (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突然,忽然)

2、作

冻风时作(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创作) 《岳阳楼记》范仲淹

往来种作。(劳作)

作亭者谁。(建筑)

泠泠作响。(发出)

3、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波浪像鱼鳞似的一层一层的

呷浪之鳞(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4、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然而)

5、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虽然)

游人虽未盛 (虽然)

6、得

欲出不得(能,能够)

悠然自得: (心情舒畅)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出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7、时

冻风时作 (时常)

亦时时有(常常)

时而献焉 (到时候)

于时冰皮始解 (这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节)

8、之

脱笼之鹄 (助词,的)

倩女之靧面 (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郊田之外 (表限定关系,以)

局促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以)

9、始

于时冰皮始解 (开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才)

词类活用: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

泉而茗者 :名词作动词,汲泉水 名词作动词 煮茶

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 举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 名词作动词 骑着驴

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滚动。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通假字:

恶能无纪 :通“记”,记录

古今异义:

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许——古义:表约数。今义:大约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局促——古义:拘束。今义:空间的狭窄,时间的短促。

第15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默写

《赤壁》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过零丁洋》文天祥

⑴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⑵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 ⑶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⑴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 ⑵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⑶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句是:,。 ⑷“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⑴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是:,。 ⑵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主旨句):,。

⑶《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 课外古诗

⑴《赠从弟》中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主旨句:,。

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⑶《登幽州台歌》中指生不逢时句:,。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⑸《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⑺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⑽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 30《诗五首》 《饮酒》陶渊明

(1)“晋陶渊明独爱菊”,写出《饮酒》中陶渊明的与菊相关的名句:,。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3)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入境无“喧嚣”之感。 《行路难》李白

(1)诗中道出了作者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

(2) 诗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的呼唤。 (2)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直接写到“雪”字的四句诗是:①②③④

(2)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3)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 (4)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 (5)纷纷暮雪下辕门,。 《己亥杂诗》龚自珍

(1)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是:,。 (2)同样是面对落花,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龚自珍说“,。” (3) 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课外古诗

(1)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2) 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

(3)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默写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课文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

(1)概括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

(2)本文通过对洞庭湖景象的描绘,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的阔大情怀和“,。”的政治抱负。 (3)写出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以物喜”:,,, “以己悲”:,,,

(4)“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5)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6)《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 (7)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于是:,,,。 (8)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9)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⑽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文中的成语有:、、、、。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⑴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⑵写出文中的成语:、、、、、⑶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⑷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 ⑸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⑹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⑺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八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

2、从流飘荡从: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奔:

5、负势竞上负:

6、互相轩邈轩:邈:

7、蝉则千转不穷转: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反:

9、横柯上蔽柯: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何许:

2、造饮辄尽造:

3、亦不详其姓字详:

4、因以为号焉以为:

5、每有会意会:

6、亲旧知其如此亲:旧:

7、或置酒而招之或:

8、造饮辄尽造:辄:

9、期在必醉期:

10、环堵萧然萧然:

11、箪瓢屡空,晏如也屡空:晏如:

1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

13、衔觞赋诗觞:

13、不戚戚于贫贱戚戚:

14、不汲汲于富贵汲汲: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lǚ)空

5、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策:道:

2、执策而临之策:临:

3、其真无马邪其:

4、其真不知马也其: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材: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等:

9、才美不外见见:

10、故虽有名马虽: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千里:

1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也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也.《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

2、援疑质理援:质:

3、益慕圣贤之道益:慕:

4、俟其欣悦俟: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覆: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逾约: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10、烨然若神人烨然:

1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硕师:

12、或遇其叱咄叱咄:

13、色愈恭,礼愈至至:

14、缊袍敝衣处其间缊:敝:

15、尝趋百里外尝:

16、不敢稍逾约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6、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小石潭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尤: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见:

3.为坻,为屿,为嵁坻:屿:嵁: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5.佁然不动佁然: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居:

7.隶而从者隶: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9.下见小潭下:

10.日光下澈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蛇: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14.似与游者相乐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

16.记之而去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岳阳楼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

2、越明年越: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制: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

5、属予作文以记之予:以: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胜状:

7、衔远山,吞长江衔:

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晖: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

10、前人之述备矣述:备:

1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极:

12、迁客骚人迁客:骚人:

13、霪雨霏霏霪雨:霏霏:

14、连月不开开:放国:

15、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去:

16、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集:

17、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汀:极:

18、宠辱偕忘宠:偕:

19、把酒临风把: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古仁人:

21、或异两者之为或:为:

22、庙堂:江湖: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

24、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微:斯:归:

25、若夫:至若:嗟乎:

26、不以物喜以:心旷神怡怡: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环滁皆山也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

5.名之者谁名:

6.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

9.云归而岩穴暝归: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

11.吾谁与归归: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

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

14.休于树于:

15.山肴野蔌肴:蔌:

16.宴酣之乐酣:

17.非丝非竹丝:竹:

18.弈者胜弈:

19.觥筹交错觥:筹:

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

21.树林阴翳翳:

22.鸣声上下上:下:

23.太守谓谁谓: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满井游记》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恶能无纪恶:纪:

2.冻风时作作:

3.局促一室之内局促:

4.波色乍明,鳞浪层层乍:

5.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

6.柔梢披风披:

7.毛羽鳞鬣之间鳞:鬣:

8.夫能不以游堕事堕:

9.麦田浅鬣寸许鬣:

1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

11.而此地适与余近适: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16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席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会呢?是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人琴俱亡》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伐砍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一起逗乐。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石潭边上,四周有竹子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记这番景致离去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我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不罢了。

第17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汇总

晏 子 使 楚

《晏 子 春 秋》

【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第一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第二段,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中心意思:

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人 琴 俱 亡

刘义庆《世说新语》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他)就要了顶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竟然没有哭。

1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小 石 谭 记

柳宗元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喜欢听到这种声音。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的东西。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我们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

2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总结归纳: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有何含义?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治水必躬亲

钱 泳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hèn)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中心意思: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评 析: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别 云 间

夏完淳

【原文】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guàn)。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yì)魄(pò)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翻译】

三年来为反清漂泊四方,今日反清事泄又沦为囚犯。 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 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评 析:

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

第18篇:八年级期中文言文基础

第21课与朱元思书

一、重点字词

缥piǎo碧急湍tuün轩邈xuün miǎo泠líng嘤yÿng鸢yuün飞戾lì天经纶lún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第22课五柳先生传

一、重点字词

嗜shì酒辄zhã短褐hâ箪dün晏yàn如黔qián俦chïu觞shüng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用原文填空并翻译。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第23课马说

一、重点字词相xiàng马祗zhǐ骈pián死槽枥lì不外见xiàn

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饲马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打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全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重点字词

逾yú约既加冠guün叱咄chì duō俟sì负箧qiâ 曳yâ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 衾qÿn绮qǐ绣容臭xiù烨yâ然缊yùn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抄完后,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博览群书。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译: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等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我心中有自己读书的乐趣,不感到衣食条件不如他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是明朝初期的文学家。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

2.《送东阳马生序》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道路之难、生活之难等四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成就。

第25课诗词曲五首

一、重点字词

戟jǐ寥liáo落宫阙quâ潼tïng关

(1)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语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山坡羊.渍关怀古》中表达作者对老百姓同情的句子: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5)《水调歌头》表达作者旷达胸襟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第6课雪

一、重点字词

磬qìng口胭脂奁lián凛lǐn冽liâ朔shuî方花瓣bàn褪tuì尽目光灼灼zhuï zhuï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雪》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2.散文诗,

第7课雷电颂

一、重点字词

伫zhù立睥pì睨nì犀xÿ利眩xuàn目稽qí首迸bâng射忏chàn悔木梗gþng鞭挞tà罪孽niâ污秽huì驰骋chþng虐nûâ待踌躇chïu chú鞺鞺tüng鞳鞳tà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第8课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旸yáng谷一撮cuō灰皓hào月姮hãng娥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

第9课海燕

一、重点字词呻shýn吟yín飞窜cuàn胆怯qiâ翡fþi翠蜿蜒wün yán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高尔基是前苏联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第10课组歌(节选)

一、重点字词

炽chì热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礁jiüo石馈kuì赠憔悴qiáo cuì 真谛dì璀璨cuǐ càn镶嵌xiüng qiàn翱翔áo xiáng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千山万壑hâ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第19篇:七、八年级文言文习题

七、八年级文言文习题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一)答案:1.(1分)柳宗元2.(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4.(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5.(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6.(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醉翁亭记》

7、解释下列句中加划线的词。(4分)

(1)名之者谁 (2)野芳发而幽香 (3)朝而往,暮而归 (4)弈者胜

8、下列划线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11、在第③段中,作者描绘了出游中的四个场景,分别是 (每空l分共3分)。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分) 12“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13、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2分)

(二)答案:7(1)取名(命名、题名、起名)(2)香花(花)(3) 傍晚(黄昏、晚上)(4)下棋 8 C 9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0 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11.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者答“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或答“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从任何一个角度答即呵)12答: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示例①: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13答: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从任何、一个角度谈即可)示例①: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逐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示例②: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满井游记》

14、下面句子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句是(

A、呷浪之鳞 B、深入不毛 C、锦鳞游泳 D、若脱笼之鹄

15、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B、花朝节/后C、柳条/将舒未舒 D、每/冒风/驰行

16、下列“之”字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局促一室之内 B、毛羽鳞鬣之间

郊田之外

城居者未之知也 C、脱笼之鹄 D、倩女之缋面

呷浪之鳞

髻鬟之始掠

17、对“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 A、冷风时常刮起来,刮起来使沙子飞扬,使石子滚动 B、冻风时常刮起来,使沙子飞扬,使石子滚动 C、冷风时常刮起来,使沙子飞扬,使石子滚动 D、冻风时常刮起来,使沙子飞动,使石子飞动

18、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找出作者描述返回大自然时欢快的心情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写出语段中描写山水的比喻句。

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语段春光中人物的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 ) A、歌赞春光明媚。 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

C、抒发春游感慨。 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

23、文中加着重号的词“泉、茗、雷、蹇”用法有什么变化?

2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样写鱼鸟,有什么好处? 25.你是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的含义的?

(三)答案:

14、D

15、A

16、B

17、C

18、①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②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浮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的一样

19、若脱笼之鹄20、波色乍明„„镜之新开 山峦为晴雪„„之始掠也

21、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之

22、D

23、名词活用为动词24.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5.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的天性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6.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风烟俱净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窥谷忘反 27.下列句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D.在昼犹昏

皆生寒树 有时见日

28.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四)答案:26.消散干净 争着,竞争 伸向更远的地方 看,看到 27.C 28.清澈 湍急 29.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0.D

(五)《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6.“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7.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8.“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五)答案: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写西湖雪景,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用白描手法画了一幅水墨隐约,笔调空灵的湖山雪景图。痕、点、芥、粒用得巧妙,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相接的雪景烘托得淋漓尽致。6.“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7.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8.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9.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六)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译文: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

2.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分)

3.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3分)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答:

(六)答案: 1.① 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 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2.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答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4.(共3分)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5.(共4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七)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8.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八)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八)参考答案:

1.(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2.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3.(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4.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九)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舍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日,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会宾客大宴 会: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绝: 2.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4.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4分)

5、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九)答案: 1.①会:适逢,正赶上。②绝:消失,停止。(各1分,共2分) 2.C(解释为“比”,其余解释为“在”) 3.①宾客们心情稍稍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得分点“意”、“稍稍”)(2分)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得分点“虽”、“不能指”、“端”)(2分) 4.要有民间技艺或民风民俗的名称,(1分)还要有具体生动的描述。(3分)描述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生动酌情扣分。[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5 C

第20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

2011.1.6

(一)(8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1-4题(共13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的意思。(2分)①沿溯阻绝.。绝:②或.王命急..

宣。或: ③不以疾.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4.[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1-6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

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3分)⑴沿溯.阻绝() ⑵佁.然不动()⑶其岸..

势犬牙差.互().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3分)⑴不见曦月..⑵虽.乘奔御风⑶.....

往来翕忽....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

方?(3分)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减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一3题(8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

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

受。

(六)阅读下文,完成1一4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

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觅一近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

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2)实.勉我也()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力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

(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 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D.哀

转久绝. (消失)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2

分)() A.何陋之.有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一)1.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2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3.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答案示例:处世态度: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二)1.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5.[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三)1.⑴sù⑵yí ⑶cī (3分。每小题1分)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3分。每小题1分)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共4分。每小题2分)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共2分。每点1分)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共3分 每要点1分) 6.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 (共4分每要点2分)

(四)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五)1.北宋苏轼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3.B

(六)1.(1)常(2)其实 2.A3.《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4.豁达勤奋好学

(七)1.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 2.A(“隐”是“遮蔽”的意思)3.B(A项是表倒装的助词,可不译;C项是动词,“去”的意思;D项是代词,“它”的意思; 题干中的例句与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意思)4.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  (以上四道选择题均为2分) 5.(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1分),是不能见到日月的(1分)。 (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1分),也没有这样迅速(1分)。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