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3 15:08: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必修一 人民代表大会知识框架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知识框架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

三、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决定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社会会发展的计划等重大事项监督权: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任免权:选举/任命/罢免/撤职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和有关组成人员

3、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他国家

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注意: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部分职权】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

决定权:决定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

监督权: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本行政区域法律法规的实施任免权:对本地机关领导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

3、地位: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4、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

【知识点】 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

地方各级人大——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民主选举

1)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

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2)直接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

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任期:五年

4、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5、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

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推荐第2篇: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

2、分封制

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 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 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

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原因:

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中央集权措施:

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 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

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

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

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爆发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③唐:节度使,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过大,造成藩镇割据,爆发安史之乱 ④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经济上控制地方财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 ⑤元:行省制度

a.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设三省制

④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⑤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

⑥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①汉:察举制(标准:孝、廉)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 ③隋:科举制(标准:才学)

a.方式:礼部主持的至上而下的选拔考试

b.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c.作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

①明太祖废丞相

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b.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 c.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②设内阁

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b.过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 c.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d.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清

①清初:内阁、六部(仿明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设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③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a.最初目的:用兵西北

b.军机大臣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推荐第3篇: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必背提纲第一单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必背提纲基础知识: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和演变。选官制度的发展。监察制度。重点问题: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朝代 中枢权力体系 职能(作用) 备注 秦

朝 丞相 最高行政长官 建立 西汉武帝 中朝 决策,与丞相制衡 巩固东汉 尚书台

取代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权力分配未定型隋 内史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同唐朝 完善唐 中书省 起草诏令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____ ____ ____)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军权(发兵

权) 财政,长官”计相” 加强,相权再分割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 元 中书省 下

设六部 发展明 废丞相,设内阁 丞相制度被废除 顶峰三省六部保留,无实权清

军机处跪奏笔录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

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

影响。 小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

三省六部制(隋唐)——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

——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

队伍朝代 制度 备注影响(作用) 西周“世卿世禄”贵族世袭土地、人口、

职务、待遇战国、秦、汉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汉武帝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

制:察廉、举孝。地方每年推荐人才。 征辟指:策问当时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不定

期,政府向社会招聘。 扩大官僚队伍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团

体。 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前期标准家世资力和个人行能,后期看门代监察官员秦 御使大夫 监察百官汉御使府 御使大夫——监察和

弹劾百官刺史——监督郡国长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谏议——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进行监督 隋唐 门下省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做法提出

不同的意见。 宋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谏议机构取消明清中央 “科道” 督

察院——监察御史 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六科给事中 监督六部业务,分监

察御史之权 地方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意义:中国古代的

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

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

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总结评价: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

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

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

点。秦代 :丞相制度汉代 : 中朝制皇帝皇帝御使大夫丞相

太尉中朝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决策)(执行)隋唐: 三省六部制北宋 :二府三司制皇帝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

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起草)(执行)(封驳审

议)(宰相)(军权)(财权)明代:废丞相 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皇帝皇帝中书省

(丞相)军机处(跪奏笔录)治保障。②消极: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

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

琴文明概念: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 代表:克里特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象形文字。迈

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君主制国家、王宫、卫城、王室墓陵、线 形

文字B。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200年-前900年,共300年。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

尼文明的异同点相同:都出现君主制;都出现了文字;建筑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不

同:以米诺斯宫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没有城墙和防御工事;以迈锡尼、梯林斯和派留

斯为 代表的迈锡尼文明都把宫殿建于山丘顶部,环绕坚固的城墙,艺术作品多与军

事题材有关。

二、古希腊城邦

1、概念: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

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主。

3、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多山、地少、靠海——有必要殖民活动航海业和海军的发达———有能力影响: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

从东 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治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

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4、政体类型: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民主

制(最流行)。 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城邦实质:是公

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第6课雅

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政体演变过程

1、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2、贵族制:

任期制、选举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3、

民主制:确立过程:A 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准备了条件;

B 前594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内容P25略)。 C 前509年克里斯提

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二、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现: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

有参与 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

展开辩论。(为了保证辩论的效率和秩序,制订了辩论的章法)五百人议事会:公民

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休会期代使权 力,负责监督行

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实行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

公民有资格当选)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其终审。

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三、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推荐第4篇: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2010年唐山4月模拟)《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3.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

)

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

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

4.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5.(2010年高考上海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7.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

) 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 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C.“三纲五常”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9.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11.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 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B.“塞兼并之路”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春秋大一统”

12.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三教合归儒”

C.君权神授

D.人无有不善 13.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

)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三教合归儒”④“三纲五常”、“孝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15.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16.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

①“制天命而用之”②“焚书坑儒”③“天人感应”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2005年珠海深圳三校4月模拟)关于理学的演变,不正确的是 A.理学和心学是明清两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

C.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即心学 D.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使理学走到极端

18.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近代社会思潮的批判,始于(

) 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维新运动时期 D.新变化运动时期

19.下列哪一项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主张(

) A.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 C.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D.三人都尖锐地揭露道学家是“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20.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1.这维护君主的至尊地位,历代统治者不择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西汉、南北朝、隋唐与秦、明、清显著不同的是(

) A.借助宗教,神化君权 B.重视发展官方教育

C.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D.制造冤案,消除异己 22.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 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材料四: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08年9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孔子文化节期间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请回答:

(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二:“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三: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材料三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主要相同之处?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的独到之处何在?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C 6.A 7.D 8.A 9.C 10.C 11.D 12.C 13.B

14.B 15.D 16.C 17.D 18.A 19.D 20.B 21.A 22.C

二、非选择题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在把握每个材料中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2)问材料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第(3)问材料体现了“君”与“民”的关系。第(4)问在理解五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分析。 答案:(1)民本、人文思想。

(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把材料信息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答。第(2)问利用材料并联系教材中关于王阳明的内容回答。第(3)问应主要从内容及实质两方面分析。

答案:(1)格物致知。 “穷理”。

(2)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唯心主义观点。其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 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都承认“理”的存在,实质都是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 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5、答案:(1)①思想家:王夫之;②独到之处:用“气”和“理”来比做物质实体与是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①思想家:顾炎武;②提出: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③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推荐第5篇:历史必修一单元练习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2)

一、选择题

1.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3.面对巨大的帝国版图(见下图),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统治者

A.对被征服地区进行血腥镇压 B.致力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建立城邦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D.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体系 4.希罗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反映材料所说的变化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前期的改革

D.伯里克利后期的改革

5.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什么原则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公正

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第1页,总10页

7.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9.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10.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11.雅典民主政治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政治的发展进程,为此某中学开展了“民主政治的起源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哪些事实不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 ) A.布维斯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与公民大会类似于我国人大常委会与人大 C.纳尔比当选为雅典首席执政官但不能对外宣战抵抗入侵 D.陶片放逐法规定必须放逐那些不称职的雅典国家公职人员

12.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制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此材料反映了

A.雅典民主特点是人民主权 B.所有雅典人都享有政治权力 C.雅典民主是雅典成年男子的民主 D.雅典城邦内等级森严 13.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14.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答案第2页,总10页

15.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6在体育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大会组织者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人民喜欢蓝色海洋 B.蓝色象征着和平与祥和 C.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D.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17.《十二铜表法》,是原先各项习惯法的汇编,因其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主要是为了解决

A.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B.奴隶与自由民的矛盾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外邦人与罗马人的矛盾 18.与以下图片相关的制度出现在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 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20.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 )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2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

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2.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材料表明( ) 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23.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答案第3页,总10页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分)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分) (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项。(4分) (4)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 概括该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4分)

24.(10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四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材料五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

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希腊的地理特点。(2分)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地理特点对希腊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可排除A项;综合题干“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可知,古代雅典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故选B。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C错误;D项无法体现。 2.D 【解析】

A不对,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B不对,奴隶仍然受剥削、奴役;C不对,“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说明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追求公平公正,因此选D.3.D

答案第4页,总10页

【解析】

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皇帝,A与史实不符,B符合古希腊梭伦改革,C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D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法学家也积极立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4.B 【解析】

根据“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这一信息,联系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 5.C 【解析】

根据题干,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是因为洗衣人未能“按照约定”来办事,这反映了罗马法注重谨慎履行契约的原则,故此题应选C项 6.D 【解析】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保护了物品的所有者的利益,表明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此题应选D项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了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容易造成多数对少数的集体暴政,答案选A,B项材料无法体现, C项说法错误, D项与题意主旨相反。 8.C 【解析】

。从材料意思看,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债务人在拘禁期间无力自备伙食时,由债权人供给,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C符合题意。ABD材料中没有体现。 9.D 【解析】

”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可知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不公正的司法制度,ABC都无从体现,因此选D。 10.B 【解析】

注意限制词“直接目的”,题干中的避嫌、注重证据等,应是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A是罗马法的根本目的,CD表述片面,因此选B。 11.A 【解析】

A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中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外,因此布维斯不可能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答案选A 12.C 【解析】

答案第5页,总10页

注意题干信息“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说明成年男性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因此选C 13.B 【解析】

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古希腊的地理特点是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将陆地隔成小块,这种特点使它很难形成统一的大帝国,更适合它的国家政治形势应该是B——小国寡民。答案为B。 14.A

【解析】民国四年即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本历史书的作者呼吁一个维护发展民主政治、抵抗外来侵略的“伯里克利式”的杰出领袖人物;这在当时(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分裂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有更深远的意义;A项“好战”是贬义词,对雅典公民也不适合(为城邦而战,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战)。 15.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是正义事情,不会遭到流放;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D;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就扰乱了民主政治,显然A选项符合题意。 1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古希腊文明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由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所以现代人利用人工海洋试图展现希腊文明的特征,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无法凸显希腊文明的特征。 1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约束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维护平民自身的利益,平民通过斗争将原先的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史实。 1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实行的陶片放逐法,它最早出现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答案选C,A发生在梭伦改革之前, B发生梭伦改革时期,D项发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19.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选C。ABD项材料均无法体现。 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 21.A 【解析】

答案第6页,总10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BC项是直接的影响;D项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不是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22.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法律学校将罗马法列为重要科目;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基本学问。体现了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故选C。A、B、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二、非选择题 23.(1)特点:人民主权 (1分)

(2)特点:轮番而治(1分)

(3)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等(任选其中两项即可)(4分) (4)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

借鉴: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同时也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6分) 【解析】略 24.(1)三省六部制;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古代雅典:集体决策

(3)海陆交错、平原被山地切割、海岸线长而弯曲、岛屿众多等;民主政治 【解析】略

机动题

1.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中哪一项基本原则( ) A.同态复仇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D.遵守契约原则 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成文法 4.《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D.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5.“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

答案第7页,总10页

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关注管理人才的培养 B.强调社会公共意志

C.主张各等级公民平等 D.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6.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建立10个地域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下层平民权益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了罗马公民财产 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该材料 A.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B.指出了直接民主弊端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狭窄 D.反映了雅典民主衰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陂拉图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公元前459年30岁了。这一年是一个好收成的年份,家里的收成有300麦斗。有一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陂拉图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作为首席将军的伯利克里大声训斥一些不愿意参加公民大会的男子。 今天公民大会的议题有三项: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审核。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 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结束后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公民大会结束后,陂拉图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他成为陪审法许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今天讨论是历史申诉案“苏格拉底之死”,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否定神并宣称自己是新神的罪名而被处死。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庭决定维持原判。 请回答:

(1)陂拉图“很愿意去”参加公民大会的经济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看法。(8分)

(3)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据此,你认为苏格拉底案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1.D 【解析】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人口少了达不到自给,人口多了不易于国家的治理”。这说明城邦制符

答案第8页,总10页

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希腊境内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土地分成小块,这种地理环境下适合建立城邦国家。故选D。 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选C。AB项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契约的实行的问题,而是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C 【解析】

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 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 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③两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表现,而①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④是伯利克里改革的举措,①④两项不符合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史实,所以答案选B。 7.D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BC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8.B 【解析】

从材料“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认为直接民主制弊端很多,不能选到“良善者”。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9.(1)参加公民大会有工资和津贴。(2分)

(2)积极意义:①代表了古代人类在民主政治制度探索中的最高峰; ②塑造了希腊人渴望知识、乐于探究和民族性格; ③推动工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权利,但享有公民权的人只限成年男性公民。它的民主

答案第9页,总10页

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8分) 【解析】略

答案第10页,总10页

推荐第6篇:历史必修一单元练习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1)

一、选择题 1.《雅典政制》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雅典司法程序混乱 B.公民生命安全缺乏保障 C.对死刑判决的慎重 D.司法、监察与立法合一 2.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

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存在独裁统治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3.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腐化青年”而受到审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苏格拉底的朋友劝他最好逃离雅典,他的答复是:“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平静地接受了死刑。材料表明

A.雅典民主制度处于初创阶段 B.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雅典民主程序缺乏公正 4.古罗马:“市场上的铁匠铺炉火熊熊。铁匠给奴隶钉上脚镣手铐,还要给他们戴上一个铁项圈,上面刻着:‘锁住我,不要让我逃掉’这样一行字。„„如果逃亡在外,奴隶主也可以很快把他抓回来。另外,还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前额或脊背上烙下一个印记,这种印记通常是奴隶主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奴隶犯罪后被戴上了铁项圈 B.奴隶主给奴隶戴上了铁项圈以防逃跑

C.奴隶是与奴隶主同姓的亲戚 D.奴隶是奴隶主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

5.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强调:“法律科学不应如现在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从司法官颁布的法令中推演出来,或如同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从《十二铜表法》中推演出来。而是从哲学的最深层秘密中推演出来的。”西塞罗这段话 A.诠释了罗马法的哲学内涵 B.概括了罗马法的社会来源 C.试图否定法律的社会属性 D.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

6.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单一政体导致政治混乱的历史现象时,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这一理论被古罗马发展和实践为“共和政体”。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作出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此处的“共和主义” ( ) A.是一种僭主政体 B.追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强调各阶层的参与和妥协 D.是单一的民主政体 7.2011年,希腊总理在谈到债务危机时说:“今天的希腊己经处在了悬崖边缘,只有他用双手抓着岩角,万丈深渊之下是整个欧洲。”如果他掉下去,整个欧洲将受到巨大冲击。历史上希腊也曾对欧洲近代民主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 ②“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与时倶进不断完善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9.《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法对妇女的歧视说明它的局限性 C.说明《民法大全》未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 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0.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有利于解决这种“麻烦”的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1.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 12.威廉·弗格森在《希腊帝国主义》写道:“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可以佐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各邦之间贸易发达B.外邦人有公民权 C.各邦长期独立自治D.人们轮番而治

13.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但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因此,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这说明罗马法 A.形同一纸空文 B.带有民主因素 C.体现全民意志 D.违背平等原则 14.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A.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

B.变革法律,施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十二铜表法》

D.颁布《民法大全》,规定罗马人都是平等的

1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众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6.一位学者对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呢?”说明该学者认为

①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②程序公正并不表示结果公正 ③雅典民主存在体制性危机 ④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这里提到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指的是罗马人先后形成了( ) ①《十二铜表法》 ②公民法 ③万民法 ④自然法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 )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19.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莫洛,也是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家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的士兵的家人。但他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败诉。依据是( )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新敕》 D.《民法大全》 20.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对罗马法作了这样的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不包括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1.“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材料中伯利克里强调的是

A.平民政体 B.公民意识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约 22.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 )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相反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当法律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就得到了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长处,就能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种提拔是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不再是参政的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家境有多暗淡。„„雅典公民不因照顾小家而忽视国家,连我们当中从事商业的人也有很好的政治观点。如果一个人对政治不感兴趣,我们不认为这是无害的品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性格。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我们所有人都是称职的政策决定者。„„总之,我想说: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伯利克里 请回答:

(1)根据所学,举两例说明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分)

(2)根据材料,伯利克里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优势?试举例说明这些优势在实践中是否得到充分的落实?(5分)

(3)请简要说明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里。

——伯利克里 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我们的制度”包括哪些主要机构?(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由材料中的“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可以反映出对死刑判决的慎重。 2.D 【解析】

“全希腊人的公款”“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说明雅典对希腊其他城邦采取了霸权政策,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则达到了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故选择D。 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说明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弊端的批判和抗争,即直接民主制度过于感性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义性,过度的直接民主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也是古希腊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处于雅典民主制度处于衰落时期,他也是民主制度维护者,从材料中看审判程序是公正的。 4.D 【解析】

材料不能反映C,所以排除;A项中的“被戴上了铁项圈”符合材料,但是“奴隶犯罪后”材料没有说到,故排除;B项符合材料所述现象,但是题目要求是“从本质上说明”所以需要透过这一现象去看本质,所以D最符合题意要求。 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综合分析理解能力。西塞罗强调的是法律科学是从哲学中推演出来,表明他对于法律的思考并不是基于一种经验的理解,也就是法律不是从司法和立法中推演出来的,换言之,法和正义是更加根本的事物,即以此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故选D。 6.C 【解析】

考查罗马的政制,按照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的阐释,对国家权力的分配,部分归王政,部分归显贵,部分归民众,强调了各阶层的对政治的参与,故选C。 7.C 【解析】

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雅典的国家机构实行分权的原则,同时强调法律面前公民都有平等的民主权利,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因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8.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D项,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妇女权利受限制的史实,说明了罗马法的局限性。故选B。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没有政治权利;C项错误,说法绝对,《民法大全》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调节了社会矛盾。D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妇女的权利的问题,并未涉及到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问题。 10.C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随着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之间,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3世纪时,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C项正确。 11.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当选;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由十个部落从前三个等级中各推选年满三十岁的50名公民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A项 。 12.C 【解析】

“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希腊各城邦相互的独立自主,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各城邦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希腊并没有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B说法错误,外邦人不属于公民范围。其他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 13.B 【解析】

“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说明理论上罗马法是民主的,但是根据“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可以看出,实际的结果是穷人一般没机会当选官员。所以B最符合题意。 【答案】C 14.B 【解析】

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就曾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编纂成文法。此后,随着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继续,罗马进一步调整了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也不断促进国家立法工作的继续进行。这也是万民法诞生的主要背景。 1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说明柏拉图已经看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即直接民主政治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备选项中C项表述符合上述特征,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B D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 16.D 【解析】

“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说明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直接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而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因此选D。 17.A 【解析】 ①《十二铜表法》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②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BC509-BC27)。③万民法形成于3世纪。④自然法是贯串罗马法发展史中的一种法制精神,不是某种具体的法律。因此排除④,选A 18.A 【解析】

从材料“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和“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可以判断材料主要表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CD三项都没有得到体现。 19.B 【解析】

公元前5 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陈列于罗马广场,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故选B。A项错误,习惯法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元前4世纪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依据的法律应该是《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CD项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法律,与材料时间不符。 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国家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说明了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能够说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A B D三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C项说法材料中并未体现,故答案选C。 2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说明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意识对维护城邦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来。 2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含义强调海洋文明有助于个人自由思想的形成,个人的眼界较为开阔和行动也更加自由;而生活在平原上的人思想相对保守,结合所学不难判段出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也不利于个人眼界的开阔,所以D项不是海洋文明的积极成果,而A B C三项则是海洋文明的积极影响的产物,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23.(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发放“观剧津贴”等(3分)

(2)优势: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多数人)的手中;

公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担任公职取决于才能而不论贫富;每个公民都关心国家事务,所有人都是称职的政策决定者。没有充分落实。真正能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是少数的男性公民。(5分)

(3)雅典保障了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但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离真正民主相距甚远。它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4分) 【解析】略 24.(1)指导思想: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2分)

(2)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4分) (3)评价:积极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政治运作方式,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 :雅典民主与现代意义的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 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6分) 【解析】略 机动题 1.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是 A.法典明文规定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按律量刑,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3.“无论是为了罗马人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外。”为此,罗马人

A.颁布成文法

B.完善公民法 C.实施万民法 D.提出习惯

4. 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罗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罗马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5.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6.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下列对促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出现因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岛和天然良港众多 B.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C.城邦制度的形成 D.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做支撑

7.下边漫画中的文字为“他欠了我30 个银币没还,按照罗马的法律,它应由我处置”。该漫 画体现了罗马法的哪一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不告不理及无罪推定 C.维护私有财产 D.法律至上

8.有人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一一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之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一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法中所体现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6分) (2) 根据材料二,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西塞罗自然法观念?(4分) 答案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影响的理解。从所述三幅图片分别呈现了雅典在雕塑、戏剧、建筑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对雅典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反映,由此分析备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 2.D 【解析】

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清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A、B、C项都无法体现《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阶层的胜利,故选D。 3.C 【解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共和国后期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 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罗马通过法律来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高低,违反此项法律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此项举措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利贷对民众的盘剥,这也说明罗马注重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所以答案选D,A项是罗马法的重点突出的内容,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 B C两项材料中也无法直接说明。 5.A 【解析】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法律建设逐渐形成完备体系;BCD不对,“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说法不当,如中国古代皇位继承仍是世袭制,“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说法不当,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帝国之前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选A.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靠海、多山、岛众;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容易实行民主政治;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D表述不正确,应是工商业发达,因此符合题意。 7.C 【解析】

根据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罗马法维护的是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在财产与个人自由冲突时,法律维护的是财产的权利。故选C。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是否存在着公民之间权力的不平等;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没有告诉,就没有法官的原则;D项错误,法律之上说的是和个人权力之间的比较,材料也未涉及。 8.C 【解析】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治的创始人,公元前1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他因功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故应选C。

9.(10分)(1)原则或观念:无罪推定原则;注重证据的原则;追求公正合理的原则;尊重传统的观念:轻视妇女的观念:保护弱者的倾向:反对刑讯逼供的倾向: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等等。(6分)

(2)自然法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的司法实践和操作中不可能真正实现;任何法律都具有阶级局限性,存在一定得缺陷,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2分)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人们对自然法所提出的理想的不懈追求,宗教不能禁止,我们也不能违背它(2分) 【解析】略

推荐第7篇: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

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权利法案》的制定

1、时间、机构:1689年,英国议会

2、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3、意义: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统而不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英国国王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

2、“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召集几位重要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3、后来,国王不在出席内阁会议。

4、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成为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统而不治: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突出。

2、议会权力至上: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两党制的形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由邦联到联邦

1、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

2、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掌握立法权。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2、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四年。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批准方可生效。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员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4、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议员不得担任政府官员(立法和行政分开)。

三、两党制

1、形成:(1)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2)到19世纪50年代末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60年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今。

1

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四、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1、相同点:(1)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相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2)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3)司法权独立。

2、不同点:(1)政体类型不同:总统制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2)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英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产物,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主义的阻挠;(3)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和职权不同: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4)议会和政府关系不同: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5)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英国是与议会相结合。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程标准: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中的作用。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时间:1875年

2、内容:(1)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2)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作用: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1、时间:1871年

2、内容:(1)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2)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3)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4)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3、作用:确立了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相同点:(1)都实行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2)国家元首都拥有大权,可以统帅军队;(3)下议院的权力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等。

2、不同点:(1)国家元首方面: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在参议院同意下可以解散众议院;德国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巨大权力,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2)行政和立法机构关系方面:法国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打败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限制;德国皇帝任命帝国政府的宰相,帝国议会虽是立法机构,但所有法案都须经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3)官员和代表产生方式方面:法国总统和参议院议员由民间间接选出,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德国皇帝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和自由市民任命的代表组成。总之,法国的代议制比较完善,德国的代议制不够完善和彻底,

2

历史学考复习资料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四、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史中的作用。

1、历史意义: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变为时间,从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避免了专制独裁,代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进程。

2、现实作用:有利于欧美资产阶级巩固革命成果,是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途径和保证。世界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局限性:政党在代议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胜选后的掌权期间,往往以本党利益为先 ,损害了民众利益而被在野党攻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补充资料:

一、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的条件:

1、前提(政治条件):取得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2、必要性(现实原因):邦联制的弊端,要求强化统治;

3、理论来源(思想基础):欧洲启蒙思想;

4、个人作用:华盛顿等人的努力。

二、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1)进步性: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2、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经历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4、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2)局限性:

1、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

2、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3、妇女、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三、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的作用:

1、德国资产阶级性质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2、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3、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相同点

1、实行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2、元首拥有大权,可以统帅军队;

3、下议院的权力都比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

(2)不同点:

1、国家元首方面:法国是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在参议院同意下可以解散众议院;德意志帝国是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有大权,可以聚集或解散议会。

2、行政和立法机构关系方面:法国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总统由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参议院和总统限制;德意志帝国由皇帝任命宰相,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它通过的法案需要经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才能生效。

3、官员和代表产生的方式:法国总统和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德意志帝国皇位世袭,宰相由皇帝任命,联邦议会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

五、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1、从法律上正是确立了共和政体;

2、共和派逐渐掌握实权;

3、与君主专制、帝制相比具有进步性;

4、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六、本单元常见政治制度要点

1、君主立宪制(英国):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2、邦联:多个主权州之间的松散政治联盟,中央权力小,地方权力大;

3、共和制: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治组织形式(防止独裁,保障民主);

4、总统制: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使联邦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

5、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

推荐第8篇:历史必修一 重点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一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仍然最强大。

推荐第9篇:历史必修一

1.I can\'t remember _____________ made the teacher give Mary the permiion to leave the cla earlier.

A.that it was what B.what it was that C.what was it that D.that was it what

2.He let out an ______________ cry, \"we\'ve won!\"

A.excited B.exciting C.excite D.excites

3.-Is football John\'s favourite sport?

--Yes.__________ football, baseball is his greatest love.

A.Near to B.Except C.Beside D.Next to

4.Do you think regular exercise ___________ good health?

A.benefit from B.reach for C.make for D.go for

5.Have you applied ___________ Mr Black _____________ the post? It\'s worth a try.

A.for; to B.with; for C.with; about D.to; for

6._______ the loud noise going on in the workshop, I can hardly __________ on my leons.

A.As; put B.As; concentrate C.With; rely D.With; concentrate

7._________, I\'ve never seen anyone who\'s as capable as Kate.

A.As long as I have travelled B.Now that I have travelled so much

C.As I have travelled much D.Much as I have travelled

8.The big fire lasted as long as 24 hours ______________ it was brought under control.

A.after B.before C.since D.while

9.The discovery of new evidence led to ______________.

A.the thief having been caught B.the thief to be caught

C.catch the thief D.the thief being caught

10.-Would you have helped her had it been poible?

--Yes, but I __________ busy with my work.

A.was B.had been C.have been D.am

11.___________ on the small island, the tower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sea water?

A.Being lain B.Lain C.Being located D.Located

12.In this workshop, the output of July was three times _____________ of January.

A.that B.this C.one D.it

13.-Well, where did you spend your night that day?

--At __________.

A.where it is called Grand Hotel B.w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C.which is called Grand Hotel D.t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14.The thief was brought in, his hands ____________ behind his back.

A.tying B.tied C.being tied D.having tied

15.The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took the old sailor nine months, __________ the sailing time was 226 days.

A.of which B.during which C.from which D.for which

16.She stood on a brick to make herself ___________ a bit taller.

A.looking B.looked C.to look D.look

17.Did your speech ______________ the audience?

A.get through to B.get acro to C.get through D.get acro

18.A Du\'s unique voice ___________ especially to young people.

A.attracts B.draws C.catches D.appeals

19.The old woman stood still with her eyes ____________ the picture.

A.fixing in B.fixing on C.fixed in D.fixed upon 20.I feel it is you who ___________ for the accident. A.is to blame B.is to be blamed C.are to blame D.are to be blamed 21.-Have you seen the film? --Yes.I __________ it three times when I was in Tokyo. A.saw B.had seen C.have seen D.was seeing 22.The thief was caught ___________ his hand into the pocket of a paenger. A.to put B.to be putting C.putting D.put 23.So many students __________ for the traffic jam, the exam had to be put off. A.were late B.been late C.has been late D.being late 24.Seeing her father come back, ______________. A.tears ran down her cheeks B.Her tears ran out C.she burst into tears D.She burst into crying 25.Columbus is known for the great discovery _____________ a new land-America. A.making up B.making into C.make from D.made of 26.This photo was taken __________ stands the Eiffel Tower. A.in which B.in the place which C.where D.which 27.With his money __________, he couldn\'t go home. A.leaving B.mied C.run out D.running out 28.It\'s __________ great fun to talk with you. A.a B.the C./ D.an 29.__________ I admit that she has shortcomings, I still like her.

A.When B.As C.While D.Once

30.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__________ big changes in the way we work.

A.about B.out C.up D.back

31.New technology is being __________ almost every industrial proce.

A.applied for B.applied in C.applied of D.applied to

32.-Who\'s the man talking to our teacher?

--A profeor __________ a visit to our school.

A.pays B.is paying C.has paid D.paying

33.Our bodies are strengthened by taking exercise.__________, our minds are developed by learning.

A.Probably B.Likely C.Similarly D.Generally

34.I _________ some English when I was working in a foreign bank.

A.picked out B.picked up C.picked from D.picked at

35.I\'m sure all will go well as _________.

A.being planned B.to be planned C.planning D.planned

36.-Are you afraid of rats? --__________.

A.Yes, but not a bit B.No, not a little

C.Yes, never D.No, not in the least

37.I think the English song is _________ worth _________ again.

A.very; listening to B.very; listening C.well; listening to D.well; listening

38.The students carrying books come in first, ___________?

A.don\'t you B.don\'t they C.will they D.will you

39.___________ and we will complete the task sent to us.

A.Another hour B.An hour later C.After an hour D.In an hour 40.My watch __________ five minutes a day, so I have to set it back. A.wins B.gets C.loses D.gains 答案:BADCD DDBDA DABBA DBDDC ACDCD CDCCA DDCBD DCDAD

推荐第10篇:必修五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必修五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字音

迤逦yǐlǐ赍发jī酒馔zhuàn仓廒áo尴尬gāngà髭须zī央浼měi搠倒shuî提防dī剜肉wān模样mú彤云tïng瑕疵xiá遐迩xiá闲暇xiá洗漱shù干嗽sîu玷污diàn 拈轻怕重niān掇拾duō笔耕不辍chuî逶迤wēiyí恁地nân恶了高俅wù 一宿xiǔ差拨chāi投奔bân勇挑重担tiāo不省人事xǐng恐吓hâ巷道hàng骨朵gū强拉硬拽zhuài 汁水zhī浆洗缝补jiāng

沽酒gū揣度chuǎi挣揣zhângchuài 怀内揣了牛肉chuāi噎yē 扯皮chě禀报bǐng饶恕ráoshù肐察gē羹汤gēng

二、字形

消耗盘缠市井碎琼乱玉狐疑走卒搭膊天理昭然 毡笠包裹篱笆纷纷扬扬朔风牒文尴尬交头接耳 救济喝彩沧州沧海桑田陷害刺配亲眷浆洗缝补 浑家应承穿梭伏侍不暇干碍连累时辰顶礼膜拜 疑惑妨碍消耗前街后巷叫唤抬举絮烦彤云密布 包裹周遭钥匙神明庇佑分付差遣篱笆必必剥剥瑞雪爆响胸脯七窍迸出冤仇搭膊草莽英雄风驰电掣

三、作家:施耐庵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曾考中进士,做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代表作《水浒传》。

2.环境描写:

(1)描写的方式: ①直接描写风雪。

②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③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2)描写的作用:

①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里,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

②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③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字音

削铅笔xiāo剥削xuē瘦削xuē削足适履xuē 降服xiáng降落jiàng 蒙蔽méngɡ蒙骗mēngɡ 暖和huo胆怯qiè惊吓xià恫吓dînghè憎恶zēngwù贝壳ké孤僻pì怂恿sǒngɡ禁闭jìn搓手cuō 游说shuì讥诮qiào郁闷yù祈祷qí辖制xiá滑稽jī 契诃夫qìhē揉搓rïu杂糅rïu蹂躏rïu难堪kān勘察kān戡乱kān侠肝义胆xiá 挟持xiã狭窄xiá车篷pãng尽管jǐn 筋疲力尽jīn丧葬sāng垂头丧气sàng陶冶yě促狭鬼cùxiá

二、字形

《水浒》也称《水浒传》、《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胆怯憎恶辩护祈祷慎重纯粹妥当安分守己唉声叹气一。《水浒传》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是在口语基础上经禁闭辖制吃荤周济帐子陶冶情操战战兢兢通宵达旦 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怂恿噩梦苍白孤僻原籍撮合难堪兴高采烈没精打采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小说。这部是作搓手哆嗦荒唐讥诮素来闷气谗言漆黑一团心神不定 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梁喉咙忠告消遣无聊恐怖涨红清脆心慌意乱乒乒乓乓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滑稽揉皱墓园忧郁郁闷埋葬乱糟糟安然无恙阴险狠毒 抗斗争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衙门烦恼孤独怪僻礼尚往来下缀题名不祥之兆言之不详

四、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林冲——首先,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其次,他正直,

三、作家:契诃夫 善良,有狭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最后,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

第1页高三2000,双,14-03-28第2页

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掠水越山luè吠着fâi蜈蚣wúgōng脑壳kã轻薄bï即刻jí

拌和bànhuò 磺炭huáng扛凳子káng力能扛鼎gāng洞硝dòngxiāo喽罗lïuluo沅水yuán怏怏yàng强横hâng捏niē抿嘴mǐn 嗤笑chī拢岸lǒng惦着diàn呜咽yâ祈求qí蕴藉jiâ鞭笞chī唾弃tuî矫揉造作jiǎo劫难nàn压榨zhà莞尔一笑wǎn

二、字形

接壤伶俐干燥缓促短浆缠裹呐喊助威委托稳当踪迹娼妓吵嚷停泊粗鄙流苏朦朦胧胧歇憩笑眯眯 湿淋淋渡船气吁吁欺侮放肆废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赤裸裸惊讶生疏平淡无奇肩臂炮仗急促流泻世外桃源 俨然角隅拮据不加检点笑嘻嘻眺望景致稀罕船舱

四、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三、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等文集70多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四、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1.《边城》情节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

边城

一、字音

氽着tǔn伶俐línglì戍军shù戊戌wùxū颈项jǐng脖颈gěng

泅水qiú傩送nuï蚱蜢zhàměng鞶鼓pán悖时bâi敞坪píng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糍粑cíbā碧溪岨jū作揖yī通缉jī编辑jí干燥zào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暴躁zào聒噪guōzào穷兵黩武dú亵渎dú牛犊dú文牍dú 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买椟还珠dú 踹水chuài揣测chuǎi惴惴不安zhuì 湍急tuān瑞雪ruì 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茶峒dîng焖饭mân竹篁huáng涎皮赖脸xián 俨然yǎn荸荠bíqí 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以讹传讹ã箍桶匠gū瑜伽yújiā骷髅kūlïu账簿bù镇筸gān 主题: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袒露lù袈裟jiāshā飞铙náo艄公shāo桑椹shân睨 nì 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蘸酒zhàn呐喊 nà铛铛dānɡ老鹳河ɡuàn埋mán怨碧溪岨jū 2.艺术特色: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擂鼓léi打擂lèi踹chuài水角隅yú歇憩qì船舷xián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如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喧阗tián一千槌chuí咝咝sī应和yìnghâ谄媚chǎn喁喁私语yú挣扎zhēng挣脱zhâng绊倒bàn没心没肺mãi没齿不忘mî没羽箭mî

叙述翠翠和傩送相遇的情节,描写抬花轿的情景等,都突出地体现了小说的语言风格。

第3页高三2000,双,14-03-28第4页

第11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1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

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时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型】:复习【课时】:1 【备课时间】:09-8-16 【主备人】邱建祥 【09考试说明】: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

一、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解读】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单元综述】.w.k.s.5.u.c.o.m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

(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2)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

1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

时代。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等。

(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2.主要内容和影响 (1)主要内容:

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参见教材P5图表)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a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b权利: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2)特点:

①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 ②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

③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④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3)影响:

①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3.分封制的破坏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目的: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宗法制的特点

(1)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2)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

4、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3、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措施、目的)

4、秦的统一 (1)条件

①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完成封建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与需要。 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中央集权制,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

c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

d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e各民族的初步融合,形成相当巩固的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 ②从主观上,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a法家思想为统一提供了理论准备,秦国政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关中地区富饶,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商鞅变法使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 c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d亲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且不懈努力。

(2)过程。(略,指导学生读P8秦朝疆域,略述秦疆域四至)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统一”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

3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

各地实施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秦始皇所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1、至高无上的皇权

(1)皇帝称号的由来:(依据课文P9第一段和历史纵横略述)

“皇帝”名号的确立,使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的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2)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皇帝的权利: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皇帝制的特征(基本内涵) a皇权世袭——权利不可转移 b.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c皇权独尊——扩大权威 2.中央官制

(1)中央官制的设置集其职能: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总的特点 :中央机构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①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

②军国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③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由来)、(依据课本略)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2.郡县职能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及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

3.郡县制的影响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指导学生阅读世纪金榜P2点拨3) 4.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与作用

4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

(1)特点:

①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了俸禄制度。 ②官位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2)作用这套官僚体制的确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四、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世纪金榜P3点拨4) 1.积极

(1)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

皇帝专制权威——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重点解析】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世纪金榜P2点拨1)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即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世纪金榜P2点拨2)

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诸侯争霸。争霸的实质是相互兼并,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灾难,但也有积极意义。

(1)争霸战争的结果是大国扩展的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2)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经进行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到发展。

(3)争霸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方势力的发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4、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1)本质: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影响: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世纪金榜P12单元归纳一) (1)不同点:

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②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④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

5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高三历史备课组

(2)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④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6、汉初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1)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和太慰牵制。

(2)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7、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1)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2)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8、如何理解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是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

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员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联系高考】 【真题体验】

第12篇: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

弋阳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命制

弋阳一中2016届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检测

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罗强

一、基础知识(18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3分)

A.长篙(hāo) 漫溯(sù)

彷徨(páng) 挥斥方遒(qiú) B.河畔(pàn) 青荇(xìng) 颓圮(jǐ)

浪遏飞舟(â) C.百舸(kě)

慰藉(jiâ)

忸怩(niǔ)

亘古不变(gân) D.舵手(duî) 憧憬(chōng) 火钵(bō)

残羹冷炙(zhì) 2.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虹霓(ní)

粗糙(zào)

青苔(tái)

支撑(chēng) ....B、魅(mâi)惑 咒(zhîu)语 碾(niǎn)米 遒(qíu)劲 ....C、暴虐(nǜe) 荆棘(cì)

漪(yī)沦

峥嵘(rïng) ...D、忸怩(ní)

佝(gōu)偻

屏(píng)息 簸箕(ji) ....3.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项( )(3分)

A.仇怨 迷茫 哀怨 冷寞 B.笙箫 意气

斑澜 凄惋 C.窗扉 苍茫 青苔 天伦 D.保姆 踟蹰 涌现 沉淀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河畔 暴燥 云彩 神采

B、斑斓 寥阔 诚恳 榆阴 C、苍茫 蔚蓝 惆怅 颓圮

D、长篙 寥廓 漫塑 篱笆 5.选出对加红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3分)

①漫江(满江)碧透

②粪土(视„„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百舸(泛指船只)争流

④鹰击(搏击)长空

⑤怅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⑥峥嵘岁月稠(平常)

⑦挥斥方遒(遒劲有力)

⑧激扬(激动)文字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④⑤⑥⑧ 6.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理解分析(24分)

7.填入下面诗句中的空缺处使上下句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3分)

朋友,不要说地上有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_______________,把阴影永远留在你身后。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

D.迎着太阳走,抬起你的头 8.对下列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第13篇: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Friendship I.Warming Up 1.good: adj.好心的,仁慈的,乐于助人的 be good to sb.: 对某人好 e.g. She’s good to me.

I am good to my friends.

be good to do sth.: 仁慈的,乐于助人的

e.g. Would you be good enough to carry this for me?

good的固定搭配:

①be good at sth.: 擅长做某事 e.g. Tom is good at swimming.I am not good at English.②be good for sb./sth.: 有益于某人/某事 e.g. Is this kind of food good for us?

Sunshine is good for your plants.③be good for sth.: 适合干某事、适宜于某事 e.g. She would be good for the job.This beach is good for swimming but bad for surfing.

→be bad for:a.对……无益处 b.不适于……

2.add up: 把……全加在一起

e.g. Add up all these figures and you will know the result.add的固定搭配

add to: 加,增加,添加

e.g. Fireworks added to the attraction of the festival night.add sth to: 把某物添加到…… e.g. She added some salt to the soup.

Please add some sugar to the coffee.add up to: 合计是……

e.g. All the money adds up to 1000 dollars.

3.get sth.+ 过去分词

e.g. You’d better get the car repaired.

Do you know how to get it colored?

4.upset: adj.不安的,心烦意乱的

e.g. I was very upset because I failed the exam.

vt.使心烦意乱,使不安 e.g. His rude behaviors upset her.

Don’t up set yourself.

5.be concerned about: 为……担心;关心,关注

e.g. We are all concerned about her safety.

I’m very concerned about his attitude to my work.concerned: adj.关心的,担心的,忧虑的 concern: v.对……有关系,影响

e.g. This concerns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what concerns you.

6.should have done: 本应该做某事 (虚拟语气,意指过去应该

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含有遗憾、职责等意味)

e.g. You should have told me the news earlier.

We should have stopped him.

I should have thought of that.

→shouldn’t have done: 本不应该做(指过去不应该做的事

情,却做了)

e.g. He shouldn’t have come at all.

You shouldn’t have told her the news.

第14篇: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横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

横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

横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

横岗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

第15篇: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窗纱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是人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节奏,表达了诗人对于母校的眷恋之情。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如《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雨巷》中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于所求不可得落寞、惆怅的情绪和疑似微茫的希望,《再别康桥》的眷恋之情。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诗歌鉴赏重点多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沁园春·长沙》

2课时

2.《诗两首》

各1个课时,共2个课时

教学建议: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抒发是诗歌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而有些诗歌情感比较含蓄隐晦,故非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就无法理解诗歌。诗歌鉴赏是读者走进读者,探求真知的精神活动,解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又不机械对应;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注意表现形式和技巧,要着眼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三维目标

1.2.3.4.掌握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极富表现力的语文,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感受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建议:

一、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三、学法指导

1.语言比较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的意象,把握词中的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比较

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题

1.补充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朱茵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 (liāo kuó) 百舸 (kâ) ... 碧透 (bì) 橘子洲(jú) ..B 遒劲 (qiú jìng) 沉浮(fú) ... 携带 (xiã) 竞自由(jìng) ...C 峥嵘 (zhēng ròng) 碣石(jiã) ..... 挥斥 (chì) 岁月稠(chòu) ....D 惆怅 (chòu chàng) 遏制(â) ..... 沁园春(qìn) 万户侯(hòu)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4.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E.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等达标测题

5.下列是对于《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岁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景中含情之处,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中“立”“看”等词看出来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 6.下列对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时任宏伟的气概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是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诗人迎击风浪,激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对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就像这流水一样。”

D.“不管”和“胜似”写得很有气魄,恰如其分地将一位伟大政治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读不畏艰难险阻,充满自信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出来了。 7.“截断”中的“巫山云雨”是指( )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朝为云,暮为雨。 8.对这首词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作者通过卸载大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作者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碣石事物发展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片写游泳,下片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衔接自然。

D.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成果。

难度拓展题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9.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答:

10.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

11.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①写景的句子:

②景物的特点:

12.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1)怅寥廓

(2)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2.A 解析:“舸”应读gě

3.B解析:设问句,答案在下片中

4.D解析:A.“主沉浮”是动宾结构的词组,不能断开;B“岁月稠”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C.“万户侯”是偏正词组,不能断开。

5.D解析:“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一起战斗的战友”

6.C.解析:“子”就是孔子

7.C.解析: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巫山云雨”就是指长江上游的水。

8.D解析:“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化用神话传说,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以自豪和喜悦的心情,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所以,D项中“作者希望巫山女神健在”错。

9.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10.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11.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12.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诗两首》

《雨巷》 三维目标:

2.知人论世,了解戴望舒,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请。3.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4.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建议:

1.加强诵读。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诵读。

2.《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需联系背景作一定的解读,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3.这两首诗受西方诗歌中的建筑美学影响颇深,分析诗歌诗,可从诗歌的结构出发,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4.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散思维。

《再别康桥》

三维目标

1.2.3.4.了解徐志摩简历及创作风格。

通过教师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建议: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达标测评: 基础达标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浮躁(zǎo)

竹篙(gāo)

彷徨(páng huáng) ....B. 漫溯(shuó)

寂寥(liáo)

彳亍(chì

chù) ....C. 颓圮(bǐ)

青荇(xìng) 斑斓(bān lán) ....D. 装载(zǎi)

悄寂(qiǎo)

巷道(hàng)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1)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在那_____,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颗大星在天边出现。

(2)古今人也都赞赏“敲”自比“推”字用得好。其实_______。

①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②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③这不仅是意境上的分别,用时也是文字上的分别 ④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用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阅读与品味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3~4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3.简要分析第二小节在思想感情上的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运用。

答:

4.《雨巷》诗首尾两节只有两个字不一样,请具体分析作者采用这种写法的原因及艺术效果。

答:

5.对《雨巷》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正是“风雨如磐”的社会的缩影。

B.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但又不断探索着、追求着的知识青年。

C.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丁香姑娘,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又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D.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绝望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中等要求达标测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20题。

赵丽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

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网住大陆,也网住海洋„„

幸好,那并不是真的,

否则,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

呵,在我清醒的视野里,

大海,是那样的自由和宽广,

任你遨游,任你飞翔!

网哟,它应掌握在我们手中,

撒出去,为祖国收起宝藏! 7.填空:

(1)诗歌的开篇,作者面对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神思忽动,浮想联翩:由 的“网”延伸到 的“网”,由 的“网”延伸 到的“网”。

(2)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 的手法。“为祖国收起宝藏”在全诗末尾,起到了 的作用。

8.读到“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这一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

答:

9.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照应,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请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A解析:B.“溯”应读sù;C.“圮”应读“pǐ”;D.“载”应读“zǎi”。 2.B解析:(1)句填入语句在句中作时间、地点状语,所以用名词性词语较为恰当,应选②;(2)句填入的语句按逻辑关系,应选④。

3.上节中以丁香作为整首诗的中心意象,这节中则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等来反复加强诗人心目中那位“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并且以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来展现作者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则采用了排比、顶真、双声叠韵回环复沓的方式,构成了铿锵而又舒缓、飘忽而又蕴藉的韵律,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4.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另外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的照应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 5.D。 6.(1)眼前 视野外 实际 思想上 (2)比喻或象征 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

7.提示:诗人不会无端地有这种关于“网”的感受,因为毕竟有过一段“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的日子(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那场浩劫),而且是我们刚刚翻过去的那一页历史,所以他虽然没有一个字触及那段历史,但读者仍然可以从诗中探寻到这种有历史感的思考。在“地图”上看到的经线和纬线是有形的,而那段历史造成的“在网里彷徨”的生活却成了无形的存在,历史不会把它遗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接下来诗人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要成为“网中奴隶”,而要从网中挣脱出来,享受自由并且要把网变成我们手中的工具,“为祖国收起宝藏”,联想自然且升华主题,“卒章显志”,不落俗套。

8.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构思精巧。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照应,但又不是简单重复,因为人与“网”的关系变了。起始是网中人,所以企盼自由;后成为网上人,所以勇担社会责任。

第16篇: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必修一诗歌单元 当堂检测一

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这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2.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C.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D.当年,梁启超为徐志摩和陆小曼证婚时,就直言他俩是“品格有问题的人”,并希望他们以后不要在道德上再出问题。

4.补写下列诗文名句。

1

(1)怅寥廓,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再别康桥》)

(5)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6)撑着油纸伞,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5、6题。 新 月(沙鸥)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 我乘船归去 /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 你睡着了么 / 我在你梦中靠岸。

5.“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 当 ,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3分)

6.“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 和 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4分)

必修一诗歌单元 当堂检测二

7、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和“极目”两句既写了行为,又写了空间,表现了词人雄伟的气魄和开阔的的胸怀。

B、“风樯动,龟蛇静”两句中“樯”解释为桅杆,“风樯”指代风中的帆船。

C、“不管”和“胜似”两句,表现了词人不畏风浪、激流勇进的英雄主义精神。

D、尾句中的“神女”即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句中的“无恙”即身体健康之意,“殊”是特别、特殊的意思。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在这首词中,词人引用神话故事展望美好未来,对祖国巨大变化的赞美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C、词的上阕写游泳,表达情怀;下阕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词人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两句为全词蒙上了神秘奇幻的色彩,使作品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8.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2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9.对“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遍心理: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其可贵。B.这句诗告诫人们:将“悲哀”忘掉,这世界才会变得可爱。

C.“那逝去的”指令人悲哀的现实,这种现实会“转瞬即逝”,未来会变得更加可爱。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相信光明与正义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C. 现实毕竟会逝去,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因现实的坎坷而放弃追求,一切都要向前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10.对这首诗内容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小节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不要忧愁,也不要激愤,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B. 第二节诗前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尽管今天的许多事情令人感到悲哀,但我们要向往美好的未来,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充满正义必胜的信心。

C. 整首诗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日当前时,阳光明媚的春天也不过会太远,因而我们就得振作精神。

D. 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亲切自然。

必修一诗歌单元 当堂检测三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答12-14题。

[甲词]《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词]《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下面的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驿外断桥边: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这句是说,梅花开在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寂寞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过问。这句是说,冷冷清清,无人过问。

B. 无意苦争春:苦,竭力。无意,没有心思,不愿。这句是说,梅花不愿意竭力争夺春光。一任群芳妒:一任,完全听任。这句是说,百花要嫉妒,那就由它们去嫉妒吧。

C. 零落成泥碾作尘:零落,凋零落地。这句是说,梅花飘零凋落,被碾成泥尘。只有香如故:只有梅花的香气和故乡的梅花香气一样。

D. 犹有花枝俏:俏,秀丽、挺拔。这句是说,还有梅花在傲寒盛开,挺拔秀丽。待到山花烂漫时:烂漫,光彩夺目的样子。这句是说,等到春到人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候。

3

13.比较两首词的相同点,不当的一项是( )

A.题材相同 B.形式一样 C.都是赞美梅花不争春

D.都是托物咏怀

14.对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陆游的词前四句写梅花的处境和遭遇,后四句写梅花的态度和节操。词里的梅花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表现了作者遭受风吹雨打,无可奈何而又孤芳自赏的情绪。

B. 毛泽东的词从梅花在冰雪里的“俏”写到在花丛中的“笑”,可见梅花是胜利者,词中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陆游是在极力主张北伐中原,收回国土而遭到投降派排挤打击之后托物咏怀的,词中“只有香如故”并非孤芳自赏,而是表现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D.“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笔下的梅花,虽然所处环境恶劣,但梅花开放 在悬崖峭壁之上,表现了梅花傲寒斗雪的坚强性格。

1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雪 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别是《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结句,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检测一参考答案

1.B(A“风华正茂”形容青春焕发,才华横溢,不能形容幼儿园的小孩;C“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日子,褒义词;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此大词小用。)

2.D(“新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恪守格律,但也并不是不讲究格律与押韵而完全自由化。“新诗”也同样要有音韵美,要有节奏感。) 3.D(A句式杂糅,“使”不妥;B“十天的报纸”有歧义;C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应该放在“文物”前面。) 4.略 5.虚 实 6.嗅觉 触觉

检测二参考答案

7、(1)D (2)D 8.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9.D(A项注意诗句的跳跃性,“将变为可爱”不指现实的“欺骗”;B项“那逝去的”不指过去,而是现实;C项表达的是坚定的信念。)

10.D(没有拟人的手法。)

检测三参考答案

11.D(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所以“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

12.C(“只有香如故”是说梅花那“别有韵”的香味,永远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并非是“和故乡的香气一样”。)

13.C(陆游诗中“争春”是暗喻人事,表现自己的孤高性格——不争宠邀媚。) 14.C(是借梅来突出其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15.(1)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的豪情壮志。(2)这两个结句,分别是两首词的主旨所在,都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4

第17篇: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

一、选择题

1.(2011·济南1模)“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2.(2011·潍坊3月)西周学校的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这反映了西周( ) A.形成了尊师的社会风气 B.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

C.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

3.(2011·深圳文综)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4.(2011·山东实验中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这一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2011·扬州)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6.(2011·扬州)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合的是(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7.(2010·武汉)刘泽华先生说:“就实而论,荀子思想中的法家气味是相当浓厚的。可以说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他是最早把儒法结合起来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兼爱非攻 B.人性本恶

C.天行有常 D.民水君舟

8.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9.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10.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11.荀子杂取百家,董仲舒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宋明理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以上这些现象表明( ) A.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B.儒家思想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C.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12.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来于( )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法家学说

13.(2011·武汉)台湾学者李威熊指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博大能容。”儒家思想提供的思想源泉是( )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大一统

14.景德禅师语录。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16.(2011·沂源)在《百家讲坛》一炮而红的易中天先生在《最牛的时代最牛的人》中指出:“先秦诸子„„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那么,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应是( ) A.“平等、互利、博爱” B.“真实、自由、宽容” C.“公开、公平、公正” D.“仁爱、正义、自强”

17.(2011·南京1模)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8.(2011·合肥)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 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制天命而用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20.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 )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21.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2.《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3.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盛赞的“他”指的是 ( )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24.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5.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 )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26.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 ( ) A.“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27.《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2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29.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0.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31.(2011年长沙模拟)“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丽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3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3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34.(2011年徐州模拟)“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35.(2010年济南模拟)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6.(2011年潍坊质检)(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

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小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4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3分)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4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D 6--10BBADC 11-15AADDB 16-20CDBCD 21-25BCDBC 26-30CBDCA 31-35BBDDB 二材料题:

36、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思想主张:经世致用。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4)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答出两点即可)

第18篇: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试

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君为富强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④科技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2.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

) A.孔子创立儒学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理学的出现 3.2009 年 3月30日,百集动画片《孔子》的卡通主角形象在深圳亮相,该片讲述的是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片中孔子的台词不可能有

(

) A.“克己复礼”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有教无类”D.“存天理,灭人欲” 4.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

) A.“制天命而用之”

B.以德治民

C.施行仁政

D.“以法为本”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6.汉初一位学者称某学派“序君臣上下”的论点,认为其有助于政治秩序的建立,但也批评这个学派“内容广博,却不易掌握其要点;学习者虽花力气,获得的成效却很少。”这个学派最有可能是

(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8.汉武帝对古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

)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④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结合起来,“存天理,灭人欲” 10.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可推测他们深受哪种思潮的影响?

(

) A.佛学

B.法学

C.理学

D.道教

11.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

中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

)

A.陆九渊

B.李贽

C.朱熹

D.程颐

12.“僧曰: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

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4.宋代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思想家是

(

)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15.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

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 ( )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6.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

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7.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长安花”,它是由

三、

四、

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 该思想源于 ( )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18.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

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9.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

1 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盛行 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经济的繁荣 D.理学的兴起 20、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21、在2008年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届人士纵论儒学发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孔子诞生于中国,儒学属于世界。下列说法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 A 儒学对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B 儒家的“贵贱有序”等主张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C 儒家思想可以为化解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 D 儒学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2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2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说明孔子提倡 (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2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25.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6、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有各得之以为性(本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这段话表明程朱理学的主要作用是( ) A、为封建伦理道德寻求理论依据,从而规范人的言行,维护封建统治 B、阐述“天理”的真谛,让人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和人际关系的法则 C、寻求天地和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阐明“理”的本质 D、宣扬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7、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 )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28、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最早应该出现在 ( )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9、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

论应用的是 (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打击诸侯势力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C、“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30、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 )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D、《大学》《中庸》《易经》《论语》

31、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 )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32、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 ( )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3.“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

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4.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

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5.元代及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 )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

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

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1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2,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6分) (3)据材料3,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4分)

2

第19篇:必修二知识框架图

生物必修二知识框架图: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

知识点框架

(我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搬运者:Orz=T_T

第20篇:高二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

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右图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2.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林(则徐)的方法是否过激,而在于其方法是否有效„„只要英国商人在鸦片贸易中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就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天朝的崩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行为过激,负有全部战争责任

B.英国政府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 C.英国侵华是偶然的

D.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没有任何责任

3.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

4.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6.1877年,何如璋出任清政府第一任驻日使臣。他指出,日本政府对欧美各国的“新拟约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欲加外货进口之税,一欲管外国流寓之人。”为此中国应当“窃拟日本改约之时,我国亦当及此”。在他看来不平等条约中危害最大的内容是(

)。

①准许取得居住权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 1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重庆谈判

D.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17.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蝾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8.“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这段话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共“一大”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成立

19.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20.“周恩来,乔冠华等人不仅亲自与美国重庆战时新闻处费正清处长建立了朋友关系,而且还介绍了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到美国的新闻机构中去开展工作,使战时新闻处成了中共与美方联系的一个成功的通道。”这一现象发生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中苏关系破裂之后 D、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 21.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全国扩大解放区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22.“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是(

)。

A.星火燎原

B.力挽狂澜

C.灯塔指引

D.进京赶考

2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时局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3

材料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一

材料二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

材料三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材料五 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

材料六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请回答:

(1)上述图片材料中,一

二、三

四、五六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6分)

(2)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3分)

- 5

第四单元答案

1---

5、BBDAA

6—

10、DDDCC 11—

15、DDCAB

16—20、DACCA 21—

25、ABCCD

26.(1)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2)彻底反帝、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3)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倡导三民主义。(4)在革命政党的领导和纲领的指导下进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革命政策有所调整(纲领赋予了新的内涵)。

27.(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图一二反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图三四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图五六反映无产阶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8.(1)含意: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屠杀政策.这必将激起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反抗。探索:实践上。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思想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2)日本投降后,全周人民要求和平建国;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3)措施: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建国大计。真实态度:借谈判的幌子阻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沦陷区的接收。限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原因:蒋介石还没有作好内战的准备。

- 7 -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