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树之以桑是什么句式(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6 06:02: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以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

以爱国之心 树报国之志

——新虹桥中学赴南京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3月31日,新虹桥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干部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清明祭英烈”主题赴南京进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梅园村纪念馆】 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同学们仿佛又回到那个动荡又热血的年代。

平凡之中见伟大。伟人虽逝,精神永存,周恩来等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品质,是屹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教育我们广大年轻学生的宝贵财富。

【中山陵】

在中山陵,同学们祭奠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踏上层层石阶,远远就能望见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权、民族、民生”的三民主义,也能回忆出历史课上所学到孙中山先生为改革所作出的一切贡献。 【雨花台烈士陵园】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学生们举行祭扫仪式。在庄严的丰碑下学生们重温当初的入团宣誓,也为那些为祖国为人民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们送去一份感怀的祭奠。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对中国人而言不仅过于沉重,更夹杂着仇恨与反思,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言表的情感。通过参观,同学们感受到了那份历史的沉痛。

相信,所有的同学都不会忘了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一刻,那些画面给大家带来的震撼感,那是发自内心的沉痛和哀伤,是灵魂深处的悲恸和哀鸣,是脸颊上不由自主蓄满的泪水和屏息。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清明之际的南京之行给新虹桥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课,教会大家铭记历史,教育大家“可以原谅,但不能被遗忘”。

推荐第2篇:以求实之魂树用人新风

以求实之魂 树用人新风

□祖 岩

(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事业兴衰。

(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用人之要,重在导向。用好一个人,树起的是一面旗帜,能激励一大批;用错一个人,寒的是广大干部的心,会挫伤一大片。

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壮丽画卷已经铺开之际,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讨论形成热潮之时,强力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树好导向用好人。

怎么看人,如何选人,用什么人?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回答的课题,也是一道不能回避的难题。

省委给出了答案。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要做到“五重五不简单”——

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

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

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

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

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

(三)“用人从古难”,这是一千多年前欧阳修的感叹。用人难,难在识人、难在察人——有的地方不能全面理解注重群众公认的要求,简单地重“票”、唯“票”,甚至把“票”当成绕开矛盾、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导致拉票、跑票等不正之风比较突出,造成民意失真、“公认”不公;

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四化”方针,把知识化等同于唯文凭、把年轻化目标绝对化,确定干部选任条件死抠年龄、文凭,使一些年龄稍大、文凭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失去机会;有的地方把政绩简单地等同于“GDP”,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暴露出“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问题;

有的地方仅仅以考试定取舍,过分倚重“分数”,导致“考试专业户”和“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地方不能辩证地处理干部资历和能力的关系,简单地以任职年限取人,使一些“庸”、“懒”的干部“按时”晋升,而一部分素质好、有能力的干部却要苦熬年头、等待机会„„

(四)“五重五不简单”的提出为破解选人用人难题、匡正用人风气开出了一剂“良方”,鲜明体现了党的干部路线和党的用人标准、用人导向,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五重五不简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重”是需要把握的重点,需要遵循的原则,需要坚持的方向,体现的是用人的总体思路,体现的是持续,体现的是求实。“不简单”立足于统筹兼顾、公平公道,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目的是避免片面、狭隘、机械和失衡。“不简单”是“重”的灵魂在实践中的体现,是求实思想的延伸,二者具有目的的合一性。

当把选人用人之“重”与“不简单”密切联系、有机结合起来时,碰撞的是思想的火花,彰显的是辩证的智慧,揭示的是规律性的认识,反映的是求实求效的态度,弘扬的是高度负责的精神,明晰的是操作的方法,调动的是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

“票数”不能说不重要。正常情况下,它反映了群众公认度,这是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干部表现行不行,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能用不能用,要看大多数群众赞成不赞成。一个干部,如果得不到群众的公认,不被大多数人推荐,无论说成多么“优秀”也不能提拔。但是,“票数”就等同于公认吗?唯票取人,“拉、跑、争、要”就难以避免,而放任不管,就可能使那些八面玲珑、不讲是非、敷衍塞责的“老好人”得高票,而平时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坚持原则的干部反倒有失落。

必须坚决改变以往唯票取人的无奈,坚持看票不唯票,把党管干部作为最根本的原则,推荐情况要综合分析,实情民意要准确把握,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干部,注重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真正让不争不跑的干部脱颖而出、展示作为,让投机钻营者途尽路短、没有市场。

(六)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

坚持干部“四化”方针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推动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干部应以德立身,选人当以德为先。有德无才就容易生“报废品”,有才无德就可能出“危险品”。因此,我们必须让德成为“硬杠杠”,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在抉择面前,敢为事业负责、敢为人民负责;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与风险面前,敢抓敢管、敢于担当。衡量一个干部的德,就要看他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能不能把住方向,敢不敢于负责,能不能够尽力。尤其要看重那些为工作没落实而寝食不安的干部,为矛盾没解决而深怀忧患的干部,急难险重之时无所畏惧、冲在前面的干部。

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要坚持用人所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以辩证的思维评价干部,看本质、看主流、看大节,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既要讲年龄而又不唯年龄,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与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统一起来;既要讲文凭而又不唯文凭,真正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使用起来。要正确看待个性气质特点突出的干部,对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多信任和鼓励,善于理解包容,敢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创造业绩。

(七)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

当干部,就要干出政绩。但政绩不等于数字,更不能完全凭“GDP”来衡量。评价一个干部是否干出政绩,重要的是看他做什么、做得怎么样。

开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局面,关键要引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既重经济建设又重社会民生,既重发展速度又重发展质量,既重发展现状“显绩”又重发展后劲“潜绩”,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来考核干部。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评价政绩优劣要让事实说话,要让群众评判。要把那些虽不显眼但却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之举作为选用时的“加分项目”。要把“重持续”作为评价政绩优劣的重要标准,力戒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考察政绩,让真实的政绩成为称量干部的准确砝码。

(八)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

公开选拔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现象,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但是一纸答卷,写得下“古今政绩如悬鉴”的认知,却难以毕现“时为苍生咨惠鲜”的实干。

要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突出岗位特点,注重实际能力,坚持考试的科学合理导向。考试成绩是重要依据,同时还要看经历、看贡献、看平时表现,对干部综合分析评价。要畅通和拓宽干部选任的渠道,把干部的工作实绩、群众评价、廉洁自律作为“硬分数”,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

(九)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

一般来讲,经历多有利于干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但过分强调资历,容易产生“熬官”、“等官”的现象。

在选人用人中,要把岗位和事业需要放在第一位,既要注重干部的工作经历、任职时间,又要注重干部在各个时期、各个岗位的履职情况和德才表现,把“资历”和“能力”结合起来考察,把“时间”和“实践”综合起来分析。重资历要重在关键处,对确实缺少经历的,要让他“蹾一蹾”,防止频繁调动的“浮躁”;重资历要摆脱唯资历的束缚,对特别优秀的,要不拘一格。

(十)“五重五不简单”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力求构建选用标准更加客观、选用方式更加科学、选用程序更加严密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革除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真正把导向树好,把风气搞正,把干部选准,把工作做实。

“五重五不简单”是我省干部工作经验的传承与提升。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升,创造了在科学发展实践中了解、识别、任用干部的一系列新鲜经验。“五重五不简单”科学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了改革深化、创新提升,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干劲和活力。

“五重五不简单”是破解识人难、察人难的积极探索。以防止选人用人中的片面化、简单化为着力点,把“重”的政策性、“不简单”的灵活性与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结合起来,为组织部门选好人、用好人开辟了实践途径,提供了运作方法,更为匡正风气配备了“重型武器”。

“五重五不简单”把充分发扬干部工作民主与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组织部门职能作用较好地结合起来,是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党的用人理念在河南的生动诠释。

(十一)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关键在于狠抓落实。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立足全局,切实增强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发展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这是最要紧的。要把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选贤任能作为当务之急。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把握用人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真正把能够忠诚履职对人民负责的干部、能够带领群众推动工作的干部、能够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持续改进方法、创新机制。在实践中拓展和深化试点,探索完善干部任用提名、常委会集体酝酿干部、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等办法和措施,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注重求实求效。要拿出勇气、亮出胆识,着力解决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坚持从严治“吏”,以高压态势严惩用人不正之风,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十二)落实“五重五不简单”,党委组织部门肩负重任。

选好干部用好人,这是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站位全局、把握原则、勇于创新、严格要求、忠诚履职、严谨规范,始终坚持对党和人民、对干部高度负责,坚持公道正派,不徇私情。要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和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切实承担起匡正用人风气的政治责任。

(十三)新理念、新方法带来新实践、新变化,必须持续发展、丰富完善。

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及“五重五不简单”的要求,省委探索建立了集体酝酿干部制度,每次干部调整前都增加组织部集体酝酿和常委会集体酝酿环节,认真分析、甄别干部;改进了干部考核评价和任职考察工作,省委组织部专门制定了《省辖市拟提拔人选科学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注重完善干部交流任职,强调适时适度,注意保持地区和部门领导班子的动态稳定和工作连续性。省委组织部在全省50个单位深入开展了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建立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试点工作,成效正在显现。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五重五不简单”在全省已经形成共识,赢得普遍好评,取得了积极成果。在2010年度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我省选人用人等四项主要指标满意度均居全国前列。许多基层干部评价今年县乡党委换届是“多年来风气最好的一次换届”。

正确的选人导向、公正的用人新风,正在激发着全省各级干部的创造热情。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新举措正在展开,各地、各部门主动转变、合力攻坚的局面正在形成。这是河南的新气象、新希望„„

(十四)历史永不停步,征程正在持续。“十二五”刚刚开局,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已启,让“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新风吹遍中原大地、拂动亿万人心,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河南的未来一定前程似锦。

推荐第3篇: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见 +谓语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谓语+于。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 (9)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谓语+于

表被动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下面是使用“为” 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为+动词

“为„„所”为常见表被动的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构成。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倒装情况句。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推荐第4篇:雨中之树

雨中之树,润人细无声——《雨中的树》观后感

琶洲小学

苏巧丹

《雨中的树》虽然放映结束,但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林森同志在我们脑海中的身影无法抹去,林森同志的感人事迹我们无法忘怀,林森同志精神和意志我们将永远继承和发扬,林森精神必定会向生命力极强的树一样茁壮成长,繁衍成一片片茂密的大森林,绿满祖国的广阔山川。

李林森正如一棵雨中的“树”。他扎根巴山蜀水贫瘠的土地上,没有粗壮的干枝,没有繁荗的华盖,却有着对大地的一往深情。

他对百姓有真爱。洪水中,他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撕心裂肺般地呐喊,只身冲入将坠的危房救人;绝症缠身来日无多,他仍然争分夺妙地办那些“破事”,他心中装着的首先是百姓是责任。

作为组织部长,他对基层干部有真情。一位在高寒偏远山区工作了15年的乡领导,上级领导很少有人上去关注过,李林森去了,他上山体验基层的辛苦,在县委常委会上据理力争。“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朴素的语言振聋发聩呀。这耐人寻味的一幕,也似乎在呼唤更有效的体制来代表百姓遴选干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一双双穿破的胶鞋,记录着他对百姓无尽的爱。他不是高帅富,但却向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即使自己连治病的钱都是借的,也没有忘记住在破烂房屋的“老乡长”。他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没有让“空气不干净、水不干净”。

他没有强健的体魄,但他却在病魔面前挺起不屈的脊梁。“我太累了,让我好好歇歇。”听着这多次吐露的话语,禁不住让人潸然泪下。即使身患绝症,他也从未放弃与死神抗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坚守的仍然是那份执著。

他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赫赫功勋,只有燃尽生命书写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一句朴实的语言,彰显了他公道正派、良知为人的人生信念。也正是这一信念,他拒绝了给下岗妹妹安排工作,诚挚又有几分无奈的道歉,换来了妹妹通达的理解。这些美好的、富有人味的情感,却因为生命的短促,而破碎、而断裂、而飘逝,影片由此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揪人心魄,涤荡灵魂。“我没有福气,陪你走完人生”,他自叹对不起妻儿、对不起父母,但他对得起党、社会和百姓。忠孝两难全啊!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为好人的厄运仰天长叹。

“泡上一壶浓茶,好好洗洗你的肠子!”“我人生的航班已经停飞。”他没有毫言壮语,语言朴实的就如雨中的树,山中的泉,让人感到这位好人就在身边。作为县里的大官,他不拿架子不摆谱,同百姓一起挤公交、乘摩的、吃大排档,隐于市井之中。年迈的父母还住在农村破败的屋子里,弟妹也不因哥鸡犬升天„„这些场景,让观众象随着一个普通人出行,看到在物欲横流之世,一个人,一个纯粹的人,他的真切又温暖的日常生活。在大山的那边,他温暖着那一方百姓,如今也温暖着远方的我们。“没有语言,却是本读不完的书;不是音乐,却拥有动人的音符。雨中的树,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雨中的树,把人间最美的画卷颂读„„”李林森——一个好人他怀着对妻儿无限的爱,对生活无限的不舍,匆匆走完了四十二年短暂的人生,令人扼腕;但他能为我们留下了当下社会亟需的清醒剂,弥足珍贵,也彰显了他的平凡与伟大。

《雨中的树》虽然放映结束,但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林森同志在我们脑海中的身影无法抹去,林森同志的感人事迹我们无法忘怀,林森同志精神和意志我们将永远继承和发扬,林森精神必定会向生命力极强的树一样茁壮成长,繁衍成一片片茂密的大森林,绿满祖国的广阔山川。回观我们的日常工作,和李林森的岗位工作确有不小的差别,但做一个好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我想:沐浴了一次平凡而崇高的精神光华,定然会进一步催发人们向善向上的信念。是啊,日常的教育岗位是那样的平凡与琐碎,但这里同样有责任、有事业、应担当。我们完全可以像李林森同志那样,做好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增强责任与奉献意识,要向李部长一样,做扎根基层,热爱生活的“雨中树”、做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雨中树”,做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雨中树”,要向李部长一样做一棵为群众遮风挡雨的大树,为党的事业开枝散叶的大树。林森部长走了,但他的精神没有枯萎。正如主题曲唱的那样:

雨中的树

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

雨中的树

把人间最美的画卷颂读„„

榜样的力量无穷尽,《雨中的树》犹如一缕春风,拂遍大地,必将激荡起更多人间共鸣,相信一个林森倒下,万片森林势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推荐第5篇: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生命需要绿色,绿色夹带着纯净,绿色的家园更是孕育着人们成长的土地,只有绿,绿的透彻,才能体现其存在的真正意义。环保刻不容缓。绿,并不只是一味通过植树使其在看似的数量上达到一定的水准。其实,更实在是怎样将这种绿一直留存下去。因此,我们需要秉持着先锋环保的态度来进行保护。

想必上海的苏州河的焕然一新必定是一次彻底的洗心换面。那从前又脏又臭的水质好比绿中的大片大片的深灰,顿时失去了绿色的光彩。而在生态中,无疑地展现着他的丑陋。通过先锋环保的坚定决心去整改其样貌之后,水质变清了,流动得是那么静谧。往后,当我每每经过那儿之时,都会为它的新样貌动容,这才是生命之树真正的意义。

还记得从前抬头不见蓝天,是我的心情也暗沉了下来,空气中许多悬浮的细小颗粒不经意间也一并干扰着你。即使再鲜艳的花朵,在碧绿的树叶,青绿的草坪,也会少了几分应有的姿色,也就是因为这样,之后的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的措施一一落实,快节奏的生活,舒缓的身子,仰天,是天蓝色的布景,还漂浮着棉花般柔软的白云,心为之一怔,用两手比出一个方块映衬到天空,宛如那些艺术家为记录此刻湛蓝的天空而拍下的风景。于是,我心豁然开朗,扫荡的不仅是一天的忙碌所带来的沉闷,清楚地更是那少见的持续蓝天与次次期待却又落空的阴霾心情,树的绿叶,那几步台阶,或是移步换景眺望远处的房子,也犹如城堡般,因为有弥足珍贵的蓝,又有那些勃勃生机的绿,一切都像注入新鲜生命般涌动着鲜活的血液。生命之树,也在那一刻重新更新了自己,环保的一段落也得到众生命的肯定,也让我找到了绿色和生命的许许多多的共同之处,使他们紧密相连,互相依存。

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那句耳熟能详的标语“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也的确体现出了警示人们应时刻环保的理念。作为国家的新鲜血液,更是应在环保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落实“先锋”二字,也因此,生命之树也将被一如既往地生存下去。尽管有些枯黄的树叶无法在唤出它本来的样貌,可仍然通过让生命之树长出更多的绿叶来填充那些已经枯黄的颜色。

绿色家园,生命之树,环保先锋在继续。

上海松江区上海市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初一:杨诗颖

推荐第6篇: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生命是一颗绿色的大树,每一片新叶都弹奏着快乐的音符,粗壮的树干支撑起季节的天空,岁月记录了成长的脚步,我们是骄傲的电力人员,忠诚与自己热爱的事业 ,更加真爱我们自己生命,财富可以创造,生命不能重来,是我们永远谨记的座铭。

生命是颗绿色的大树,有时却十分脆弱。屡次发生的三违现象,种种不安全隐患的存在。当事故飓风一且袭来,生命这颗大树就会被摧毁,甚至走上死之归宿,我们不要这样的惨剧,劳动保护是我们防身武器,规章制度是我们的操作标准,零事故是我们追求的高目标,我们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生命之树一定会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我们是骄傲的电力人员,我们脚踏实地,我们团结进取,让光明黑暗的角落,点燃曾经璀璨的星空,让电能温暖寒冷的冬日,燃烧奉献着的激情,我们电力人员会如既往的在平凡的岗位上。

微笑着前行

生命是颗绿色的大树,每一片新叶都弹奏着快乐的音符,坚固的安全的安全防护带已经筑起。

就让我们的生命尽情的享受生活的春风,阳光和雨露,最后提醒山东明瑞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所有人员,珍惜生命。从小事做起。起到防患于未然。

放电车间王振兴

推荐第7篇: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全文)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

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

“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古今异义(部分)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推荐第8篇: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主讲教师:涂洁 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的灵活方式: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 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第页

(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见„„于”或“受„„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第页

三、省略句

(一)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二)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五)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六)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七)分句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第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3)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5)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5)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 (6)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1)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4)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5)惟命是听(成语) (6)惟利是图(成语)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四)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称为定语后置现象。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第页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5、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6、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课堂检测

请判断下列句子为哪种文言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判断句)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句)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6、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8、乃号令于三军曰(状语后置)

9、四方之士来者(定语后置)

10、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第页

推荐第9篇:高考之病句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1)表时间。

长达„„之 久 例: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

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2)表限制。

超过„„以上 例: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修改意见:或说“超过50元者”,或说“ 消费金额50元以上者”

(3)表对象

对于„„上 例: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4)表决定

以„„即可 例:关于“春游”的众多方案,以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修改意见:或说“以张科长的方案为宜”,或说“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5)表事由

借口„„为名 例: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修改意见:或说“借口两名士兵失踪”,或说“以两名士兵失踪为名”。

(6)表构成

由(包括、分)„„组成 例: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有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有序厅„„等六部分”,或说“由序厅„„等六部分组成”。

(7)表意愿

本着„„为原则 例: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

(8)表被动

被(受)„„所 例:这位喜剧小品演员,深受观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观众喜爱”,或说“深为观众所喜爱”。

(9)表原因

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例: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修改意见:或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或说“其根本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10)表数量

高达„„之巨 例:赖昌星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海关大肆走私,累计逃税金额高达530亿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530亿元”,或说“达530亿元之巨”

(11)表目的

旨在以„„为目的 例: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

修改意见:或说“旨在‘打击毒品、遏制犯罪’的‘利剑’行动”,或说“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

(12)表范围

大多以„„为主 例:这次参加“神舟六号”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从而实现了“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

修改意见:或说“科研人员大多是青年人”,或说“科研人员以青年人为主”。

(13)表依靠

靠的是„„取得的 例: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补充】

错误格式 正确格式 正确格式

本着„„为原则

本着„„原则

以„„为原则 2

对„„没有引起重视

(什么人)对„„没有重视

(什么事)没有引起重视 3

是为了„„为目的

以 „„为目的

„„是为了 4

对于„„问题上

对于„„问题

在„„问题上 5

由于„„下

由于„„

在 „„下 6

原因 是„„造成的

原因„„是

是由 „„造成的 7

经过„„下

经过„„

在„„下 8

是出于„„决定的

是出于„„

是由„„决定的 9

借口„„为名

借口„„

以„„为借口 10

是因为„„的原因

是因为„„

„„是原因 11

有„„组成

有„„

由„„组成 12

靠的是„„取得的

靠的是„„

是„„取得的 13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在于„„

„„是十分重要的 14

围绕以„„为中心

围绕„„中心

以„„为中心 15

大多以„„为主

大多„„

以„„为主 16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成分是„„

由„„配制而成的 17

是由于„„的结果

是由于„„

是„„的结果 18

深受„„所

深受„„

深为„„所 19

长达„„之久

长达„„

达„„之久

旨在以„„为目的

旨在„„

以„„为目的 21

以„„即可

以„„为宜

„„即可 22

传来一个声音说

传来一个声音„„

„„说 23

必须拥有„„缺一不得入内

必须拥有„„

„„缺一不得入内 24 „„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现象的

„„是最容易出现的

„„也最容易出现 25 初衷是对„„有意义

初衷是„„

„„对„„有意义 26

我们有„„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我们有„„感觉

„„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常见赘余类型

一、动词类赘余 白白虚度(“虚”含“白白”意,“白白”赘余) 被应邀(“应邀”含“被”意,“被”赘余) 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含“被人笑”意,“被人”赘余) 到此光临(“光临”含“到”意,“到此”赘余) 非常嗜好(“嗜好”含“非常”意,“非常”赘余) 非常酷爱(“酷爱”含“非常”意,“非常”赘余) 共同协商(“协商”含“共同”意,“共同”赘余) 过度酗酒(“酗酒”含“过度”意,“过度”赘余) 过分溺爱(“溺爱”含“过分”意,“过分”赘余) 过分苛求(“苛求”含“过分”意,“过分”赘余) 过高奢望(“奢望”含“过高”意,“过高”赘余) 凯旋归来(“凯旋”含“归来”意,“归来”赘余) 可以堪称(“堪称”含“可以”意,“可以”赘余) 来家造访(“造访”含“来”意。“来家”赘余) 免费赠送(“赠送”含“免费”意,“免费”赘余) 十分罕见(“罕见”含“十分”意,“十分”赘余) 随便苟同(“苟同”含“随便”意,“随便”赘余) 随意漫谈(“漫谈”含“随意”意,“随意”赘余) 快要垂危(“垂危”含“快要”意,“快要”赘余) 突然顿悟(“顿悟”含“突然”意,“突然”赘余) 一致公认(“公认”含“一致”意,“一致”赘余) 值得可敬(“可敬”含“值得”意,“值得”赘余)

二、形容词类赘余

炎热、雪白、笔直、通红、稀烂、飞快、精光、崭新、冰凉、死沉、烂熟、巨大、繁多、酷热、众多、广大等本身带比喻性成分或表程度成分的形容词的前面如果有表修饰的程度副词,那个程度副词是赘余成分。如:“十分炎热”(“十分”赘余),“非常雪白”(“非常”赘余)。

三、名词类赘余 多年的夙愿(“夙愿”有“多年”意,“多年”赘余)多虑的想法(“虑”有“想”意,改“虑”为“余”) 漫山遍野到处(“漫山遍野”即“到处”,两者留一)目的是为了(“目的”即“为了”,两者留一) 目前当务之急(“当务之急”含“目前”意:“目前”赘余) 无用废话(废品、废物„„)(“废话、废品、废物„„”含“无用”意,“无用”赘余) 人民生灵涂炭(“生灵”含“人民”意,“人民”赘余) 原因是因为(“原因”即“因为”,两者留一) 真知灼见的意见(“真知灼见”含“意见”意,“意见”赘余)

四、代词类赘余

我的寒舍(舍弟、贱内、家严、拙作„„)(“寒舍、舍弟、贱内、家严、拙作”均含“我的”意,“我的”赘余)

诉诸于武力(公诸于众、见诸于报刊、付诸于流水„„)(“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与后面“于”重复,可删“于”或改“诸”为“之”)

五、概数词赘余

大约10岁左右(上下)约摸10岁左右(上下)大概10岁左右(上下) 至少3名以上(左右、上下)至多3名左右(上下、以下)近3名左右(上下、以下)平均85分以上(以下)

最少80分以上最小10岁以上最高85分以下最低60分以上上列表概数的词两者只能留一,如:大约10岁,或10岁左右,或10岁上下。否则赘余,变成病句。

六、副词类赘余

防止不要发生事故、杜绝不要大吃大喝、切忌不可喝生水、避免不受侵害(例子中“不要”、“不可”、“不受”均属赘余,必须删去,否则意思表达反了)悬殊极大(“悬殊”含“相差极大”意,“极大”删去)

数字有关的语病

⒈“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倍”,如:

①三T企业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②该企业精简机构,办事人员比原来减少了一倍多。

“下降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了一倍多”更是荒唐。

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或实际数量:

③经过革新,产品的体积比原来缩小了一半。 ④每件产品的成本下降了20元左右。

⒉“平均分(成绩)都„„”如:

①这次物理考试,全班的平均分都达到85分以上。

一门学科,一次考试,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只能有一个,后面不能跟“都”。

当然,当学科不止一门,考试不止一次,或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时,平均分就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分(成绩)都„„”的表述未必存在不妥:

②这次期中考试,我班各门学科的平均成绩都超过了隔壁的二班,打了一个翻身仗。(学科不止一门)

③两次物理考试,我班的平均成绩都不错。(考试不止一次)

④这次比赛,男女同学的平均得分都不低。(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

⒊“时速每小时„„”或“时速„„/小时”如:

①这种新车型每小时时速是220公里。

②他以350公里/小时的时速驶向终点,车子简直就要飞了起来。

“时速”即每小时的行驶距离,与“每小时”或“/小时”一起出现就显得重复累赘。例①应去“每小时”,例②应去“/小时”,或把“时速”改为“速度”。

与之类似的还有“单位价格”“日均”“年均”等问题。如:

③这种电子元件每件的单位价格是15元。

④这种型号电冰箱的单位价格是每台3288元。

⑤参观展览的人数很多,日均每天将近1500人。

⑥这里有我国南方重要的货物中转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每年5000万吨。

时、件、台、日、年都属于“单位”,以上错误都属于重复累赘。

⒋“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如:

①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五十岁以下。

②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

“最多”和“至少”只能跟上下极限点,不能跟一个范围,而“„„以上”“„„以下”都表示范围,因而“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的表述都存在语病。例①应去“以下”,或去“最多”而代之以“在”;例②应去“以上”或“至少”。

⒌“囊括„„中的„„”如:

①由熊倪、田亮、伏明霞、郭晶晶等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跳水队,在这次澳大利亚跳水大奖赛中,囊括了八枚金牌中的七枚,充分显示了跳水强国的实力。 “囊括”即把全部包罗在内,“八枚”中获得“七枚”,虽然不少,但也不能称“囊括”,应改为“获得”。

“囊括”使用正确的如:

②这次世乒赛,我国选手成绩优异,囊括七枚金牌。

⒍“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 ① 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 ②

②老赵头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 “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不明,因而“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修改的办法是删前或除后,例①可删“超过”或“以上”,例②可删“大约”或“上下”。

⒎“几(╳)个„„的„„”

这种表述未必存在语病,关键要看“几(╳)个”修饰的对象是否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一短语的结构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①三个学校的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②钱副总理先后接见了三个国家的外交部长。 例①的“三个”修饰对象不明,有歧义;例②的“三个”只修饰“国家”,不存在歧义。 消除歧义,可以通过增加必要的语境,如例②句中的“外交部长”;也可以少用“个”等泛用的量词,代之以使用范围较窄的量词,如例①可用“所”或“位”;此外,调整结构也不失为一法,如例①改为“学校的三个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⒏“一边有(是)„„”

这种表述未必存在语病,关键要看“一边”是否存在歧义。如: ① 树下坐着一位老人,一边有一个孩子。②路的一边是一排商店,另一边则是废弃的工厂。

③他的身边有两个孩子,一边一个。

例①的“一边”可以理解为“其中一边”,也可以理解为“每一边”,存在歧义;例②和例③的“一边”分别理解为“其中一边”和“每一边”,不存在歧义,不属于语病。

⒐“三季度”“四章”

这类表述未必存在语病,关键要看“三”“四”等数词是否存在基数与序数不明而造成歧义的问题。如:

①海尔集团公司已经提前完成了三季度的生产任务。

②三季度的销售额比前两季度总数还多三个百分点。

例①句中的“三季度”存在歧义;而它在例②中却表示明确的意思。

明确是基数还是序数,才能消除歧义。这可以通过语境,如例②的“比前两季度的总数还多了三个百分点”;也可以采用基数和序数的明确表示法,如表基数时在数词后增加“个”等量词,或用“两”代替“二”,表序数时则在数词前增加“第”。

⒒ “二十多个岁月”“几家新闻界的记者”“三个莘莘学子” “岁月”“新闻界”“莘莘学子”属于集合性名词或短语,不能以“个”“家”等为单位;“莘莘学子”中的“莘莘”表示大量,也与“三个”矛盾。可以分别改为“二十多个年头”“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三个学生”。

⒓“20万朵花粉”

不可数名词或名词短语不能用数量来修饰,因而这样的表述是错误的。“20万朵花粉”可改为“20万朵花的花粉”。

⒔“仨个”“俩个”

“仨”和“俩”分别表示“三个”和“两个”,故应去掉后面的“个”,也可把“仨”、“俩”分别改为“三”和“两”。

⒕数量的演算错误,如:

①原单位价格1000元,现降低到360元,降低了三分之二多。

②该市去年旅游收入300万,今年达到450万,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② 该村85年人均年收入366元,95年达到798元,翻了两番多。

例①应改为“降低了将近三分之二”,例②应改为“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例③应改为“翻了一番多”,因为“翻一番”等于“成为原来的两倍”,“翻两番”则为“四倍”。

推荐第10篇: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

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二、“所以”

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 “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毋)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八、“得无„„乎”——表疑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有„„者”—— “有(个)„„的”或“有(个)„„的人”。

1 【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例】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十、“孰与”、“与„孰„”

【例】“孰”字,疑问代词,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十

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2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6.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十

四、“„„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

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第11篇:以形象树品牌

以形象树品牌 以特色谋发展

——**幼儿园迎接综合督导汇报材料

一、幼儿园基本情况

**市**幼儿园创办于五十年代初,隶属于**区文教育局。2003 年6月被评为**市现代化幼儿园,2005 年11月通过了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的评估验收。

幼儿园地处**北片风景区,日照充足,无污染、无噪音。两幢综合楼教育功能齐全,生活用房配套,各功能用房一并俱全,各室内设施设备应有尽有。室外场地宽敞、绿化到位、空气新鲜、布局合理。软质操场、青草坪、大花圃、冬青树、戏水池、玩沙坑和多种大型组合玩具,相映成趣,是一所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儿童乐园。目前,幼儿园大、中、小、托共计12个教学班,教职工39人,其中教师30人,保育员9人。教师中有19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63%,其余教师正在进修本科之中,任职资格达100%。

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提炼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园理念,在创建了省示范园之后,我园全体教职工更是立足于新的发展起点,紧抓机遇,昂扬斗志,以高质态的管理、高层次的目标、高品位的追求,抓形象、树品牌,使办园思路更加清晰,改革意识更加增强,在科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幼儿素质教育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孩子们的爱戴,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特色

(一)依法办园,科学管理——“实”

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强化幼儿园管理。我园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了适合本园,行之有效的多项规章制度,全园管理正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务真求实,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面发展、增强内部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强全园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加强民主管理。要求教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知园情,谋园事、解园难,自觉参与幼儿园建设。在每一学期的总结会上,园领导对全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评价分析,审议通过幼儿园规划、计划、财务预算、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等重大事项,特别是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如奖惩制度、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标准等先交教职工讨论,最后予以实施。对于幼儿园的经费等管理,我们坚持做到园务公开、财务公开,透明化操作,让大家清楚,让大家明白,如每学期收费情况、开支情况、重要设施添置等,我们都进行公示。由于实行了科学民主管理,幼儿园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形成了和谐的、良性循环的管理体系。教职工更是目标明确、团结一致,积极投入,体现出“爱园、敬业、求实、和谐”的园风、“严谨、灵活、反思、求新”的教风和“快乐、自主、合作、善思”的学风。

(二)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关键。幼儿园把师德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精心建设教职工队伍。首先园领导班子加强了自身建设,除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外,还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各种类型的幼教理论学习和研讨,正、副园长均取得了园长培训岗位合格证。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为教师树立了良好的领头雁形象。其次发挥党支部的监督作用,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锋示范岗”活动,鼓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积极争当学习上的榜样、教学上的能手、业务上的骨干、师德上的楷模,带动教师创造新业绩。再者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活动,通过民主推荐、层层选拔、公开评选的办法,推出一批师德典型,通过召开师德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和推广她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求实创新”的先进事迹,建立了一个爱园爱生、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相互团结的良好群体。近年来,我园有多分别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文明职工”、“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为锤炼教师教育能力,我园为教师精心搭建成长平台,从而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动机和需要。如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为业务水平的提高奠定文化基础。同时创设条件,多次选派教师赴上海、南京、国外等地参观学习听讲座,观摩多所办学有特色的幼儿园。在采用走出去的同时,还邀请幼教界资深专家来园听课、点评活动、指导教学策略等,磨练内功,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师中实行“六个一”工程(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和一篇教育随笔;每月找出一个有关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每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和开放一个园级研讨教学活动;每学年建立一个班级的幼儿成长记录),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坚持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评比和竞赛。两年来,组织教师在区、市参加的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评比、故事讲述、演讲比赛等活动均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在省、市、区各级论文、活动方案评比中共八十多篇次分别获得

一、

二、三等奖,多人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三)加大投入,育人环境——“优”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05年创建省示范园成功之后,我园的硬件设施得到完善,一应俱全,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教师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追求,近两年来,教师们别具匠心,开动脑筋,对幼儿园环境进行了几次大的更新,使我园的育人环境更加优质化。在各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环境,尽可能地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而且力求让环境满足开放性,多元化课程模式发展的要求。各班级的主题活动墙面和各类活动区角布置,能遵循师生互动的原则,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让幼儿真正融入环境之中。在整体布局上更是结合科研课题,彰显美术办园特色,充分挖掘美术活动区域的教育作用。如:楼梯走道的墙面上布置着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照片和美术作品,让他们体味小主人的感觉;走廊两侧陈列着教师们的美术作品,既体现出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不断成长的轨迹,又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创设的“美术活动室”、“美术长廊”、“班级美术主题墙”里投放了丰富多彩、数量足够的废旧材料,为幼儿提供了表现、创作、施展才华机会和空间。巧妙的构思、大胆的想像、艳丽的色彩,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幼儿园形成浓郁的美术氛围。在2007年市局举办的省示范园区域活动展示中我园的美术活动区域创设独树一帜,受到了市幼教同行、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将心理环境的创设放在重要位置。我们要求每一位教职工从自身做起,把自己融入环境中,积极创设宽松、和谐、宽容、信任的人际环境,努力优化师幼关系、保教人员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教师切实做到态度和蔼可亲,理解、尊重幼儿,使幼儿始终处于一种被尊重、被关爱、受鼓励的环境中,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迈开健全人格的第一步。优美的环境,深刻的内涵,和谐的氛围给所有来园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每一个来访者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幼儿园真美。

(四)保教并重,服务意识——“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每位教职工都把为家长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目标,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幼儿园也才能得以生存。因此我们坚持教养并重的原则,提高日常保教工作质量。将“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落到实处。

加强一日活动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日活动是对幼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要求保教人员向每一天要质量、求效益。根据新《纲要》精神,我们要求教师要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预成、生成课题,制定计划和目标。园领导加强指导,深入班级听随堂课,抽查半日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活动:如环境布置评比、晨间运动器械评比、早操评比、班级常规管理评比、教学质量测查等活动,通过评比增强保教人员的竞争意识,同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丰富幼儿生活,促进个性良好发展。 幼儿期是感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感知觉的发展需要通过幼儿亲身直接的活动、主动参与观察、分析、整理、总结等过程获得发展。因此,我们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围绕主题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真正融入社会,走进自然。我们先后组织了“我是交通小警察”、参观消防队、春游、参观**玉器厂、“六一”庆祝活动、亲子运动会、参加市少儿艺术节比赛、参观小学、大班毕业典礼、走进武警支队,去福利院献爱心,重阳敬老活动,参加街道、社区的演出,大带小自助餐活动、我和妈妈包饺子等活动,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感知,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还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日报、**晚报、**电视台对我园的这些活动进行了报道。

第12篇:以德树1

以德树人

今年暑假有幸重回母校,也去拜访了老师。看到他们的身影俨然让我想起了“以德树人”这四个字。老师是一个圣神的职业,他们教育了一代代的学生,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社会对老师的要求无疑是高的。他们要求老师诚实,善良,有素质。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只有老师本身够好,够优秀,才能保证能够交出好的学生。

“以德树人”无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是一名学生,我也许能够比任何职业的人知道这个社会对老师品质的要求。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教会他们不仅是知识,更多的也是做人的道理。

然而现在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教师体罚学生,校园冷暴力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范跑跑事件在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功利的社会似乎已经逐渐污染了教育这一块。因此师德建设顺应潮流,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要求老师是热爱教育这份职业的,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真正的将这一事业做好。热爱每一个学生,只有有这样的前提,老师才会去关心学生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才能真正做到以德树人。

其次便要求老师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做到举止文明,庄重自持。教师的礼仪是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规范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良好做法。最后老师无疑是需要自律的,为学生们做好榜样。

而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地钻研和修正的,为学生们寻找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简而言之老师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教师不应该只满足自身所学的知识,应该利用空余的时间多看一些有用的书,多参加一些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我相信,我们教育者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拼搏,一定会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的。

最后当然是需要老师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常把老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学生。由此看出这个社会对老师的奉献精神有着很高的要求。有时我们也会觉得只有一心为学生的老师才是真正优秀的老师。

“以德树人”是对老师,对教育最高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做到要先立教师之‘德’、立“人类的灵魂”之‘德’,立作为教育主体之‘德’。即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执教、以‘德’上岗。也即要——以‘德’立教。只有做到立德树人,以德为本,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作为一名学生,我是发自内心的感谢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感谢他们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无私奉献。我相信每一名老师都拥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都比别人多一份责任。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下。“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真的衷心感谢他们,他们是这个社会上除了父母之外最无私教育我们的人,是愿意把自己会的都教给我们的人。

最后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约束自己,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以德树人”,为中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第13篇:以句式为抓手 读懂古诗词

以句式为抓手

读懂古诗词

摘 要:古诗词鉴赏既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读懂古诗词成为鉴赏的前提。了解古诗词的几种常见句式,如不完全句、压缩句、倒装句和炼字句等,解析句式特点,总结规律,为学生快速读懂诗词内容提供帮助。

关键词:古诗词;句式特点;内容理解

诗词本是含蓄凝练的语言艺术,加上受平仄押韵等声律的限制,因此诗词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这也成为我们鉴赏古诗词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四种常用句式,旨在帮助中学生快速读懂古诗词,为准确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不完全句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1]最典型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构成的句子,有人称为名词句。如李商隐《商山早行》中的一联: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一联着眼六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寒秋图,烘托了早行的气氛。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而诗意毕现:茅店上空,一轮寒月吐露清辉,四周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我出发了,行走在落满霜花的小桥上,身后流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又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一联: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该联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如同庾开府,俊逸如同鲍参军。诗句中省略了“如”“似”之类动词,但不妨碍理解。类似的名词句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除了名词句外,还有一些诗句,有谓语,但谓语不完整,也属于不完全句。如崔颢《黄鹤楼》中的一联: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晴川历历”是一个表意清晰的句子,“汉阳树”则是一个名词,第二句结构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即“短句+名词”,但“汉阳树”与“晴川”的关系,“鹦鹉州”与“芳草”的关系却是清晰的。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清晰可见;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州更加美丽。

还有一类句子,主谓宾看似完整,稍加留意,仍属不完全句。如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观察第二句,句中有主语(“一弦一柱”)、谓语(“思”)、宾语(“华年”),看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不是,“思”的行为不是“弦”“柱”发出的,而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此句的结构形式为“短语+短句”,可见还是不完全句。请看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的两句:

(5)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表面上两句都有主谓宾,结构完整,很容易理解为“竹喜爱新雨后的时光,山喜爱夕阳下的情景”。错了,“新雨”、“夕阳”不是句子的宾语,它是古汉语中的后置状语。正确的理解是:“新雨后的竹林青翠得惹人怜爱,夕阳下的山峦更加妩媚。”[2]

(二) 压缩句

王维《山居秋暝》中有一联: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即“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大意是竹林一片喧闹,那是洗衣女子说笑地回来了;莲花摇动,那是渔民驾着小船下到荷塘去捕鱼。把两句话压缩概括就变成眼前的诗句了,这种句式有人称为压缩句。这种句式在古诗词中十分普遍,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下面句子和例(6)相比,略有变化。如李商隐《筹笔驿》中的一联:

(7)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关张”句也有两个句子形式,“无”、“欲”是动词谓语。直译就是“关张死了又能怎样?”意思费解。联系“管乐”句,这里用典,赞扬孔明的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关张”句则陡转,意思是说无奈关羽张飞身死,你独自一人又怎能挽救危局呢?可见“欲何如”的主语是“孔明”而非“关张”。对这类句子应多结合上下句或全篇来理解。

(三)倒装句

古诗词中为了符合平仄、押韵等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诗人们对语序作了适当的调整,由此产生的倒装句十分常见。现代的中学生由于不了解声律方面知识,所以应更多地从语法结构和语义上去理解。现举例略作说明。

(8)“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应为“应笑我多情”。

(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10)“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应为“环佩夜月魂空归”。

(11)“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应为“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

(四)炼字句

炼字句的关键在于炼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炼字佳话。不了解炼字的一些奥秘,对诗词的理解终究是隔靴搔痒。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古诗词中的炼字往往就是在动词的选择与比较上下功夫。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两句: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涌”是动词,是炼字。“涌”是“涌动”、“奔涌”之意,说“月涌”似乎不通,该句其实描绘的是明月投射在奔腾的江面上的壮观景象,月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月光因流水的衬托获得了动态生命,月光照在水面上就象在水面上奔涌出没一样。“涌”字下得真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杜甫天才般的表现力。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也可能是炼字。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

(13)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粪土”,本句形象地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高洁的政治理想和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再看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肥”、“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属炼字的典范。理解本句,除了解炼字,还要了解“绿”“红”的借代特征,“绿”借代“叶”,“红”借代“花”。用“肥”修饰“叶”,让人联想到“叶”的“肥大”、“繁茂”;用“瘦”描摹“花”,让人联想到“花”的“瘦小”、“枯萎”。其实这句描写的就是枝叶繁茂,花朵凋零的暮春景象。如不细心揣摩,就不能准确理解词语背后的丰富含义。

副词虽不及实词重要,有时候副词也是炼字。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中的“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中的“还”都是副词中的炼字的典范,品味这些字词对于准确理解诗句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前提,是关键。我们不妨以句子为抓手,了解一点古诗句式的特点,串译梳理大意,以达到对整首诗的准确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7:141.

[2]弘征译析.唐诗三百首[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193.

作者简介:刘远军(1967― ),男,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第14篇:句式

小学生病句 缩句的修改 以及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

3、大家都讲卫生,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证。

4、同学们都要树立起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5、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土地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6、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7、尽管天气不好,我们总是按时到校。

8、我回想起过去的往事。

9、我不禁忍不住为王民精彩的表演而喝彩。

10、沿街摆满了莴笋、韭菜、鸡鸭和农副产品。

11、小明不但认真学习,而且成绩很好。

12、平静的湖,一只小船迎着狂风向岸边驶来。

13、今天是第一天开学,他穿戴的都是新衣服。

14、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终于克服了困难。

4、小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5、桌子上有尺子和钢笔,这是她的,那是他的。

(答案)

大家都讲卫生,健康就有了保证。

同学们都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土地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瓜分。 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其中的一个。

虽然天气不好,但我们总是按时到校。

我回想起过去的事。

我忍不住为王民精彩的表演而喝彩。

沿街摆满了莴笋、韭菜、鸡鸭等农副产品。

小明因为认真学习,所以成绩很好。

平静的湖上,一只小船向岸边驶来。

今天是第一天开学,他穿的都是新衣服。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终于克服了缺点。

缩句 谁是什么 什么是什么 谁干什么 什么干什么 谁怎么样什么怎么样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桑娜补帆。/桑娜补破帆。)

2、那座宽敞的新房子是第一小学的教师办公室。(房子是办公室。/新房子是教师办公室。)

3、花丛中有一只只蝴蝶在飞舞。(花丛中有蝴蝶飞舞。/蝴蝶在飞舞。)

1.我班李明同学认真地完成了当天的作业。

2.我们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3.我忍不住叽叽地笑出声来。

4.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5.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些设想即使能够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4、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6、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7、难道这不是祖**亲对我的期望吗?

8、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10、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1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14、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15、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16、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教导?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比喻)月光似水、茫雾似轻、枫叶似火、骄阳似火、秋月似钩、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雪花如席、雪飘如絮、细雨如烟、星月如钩、碧空如洗

暴雨如注、吉祥如意、视死如归、

有“夸张成分”的成语:

一步登天、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地动山摇、一泻千里、一手遮天、千钧一发 海枯石烂、震耳欲聋、垂涎三尺、如雷贯耳、气吞山河、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怒发冲冠、一目十行、一日千里、

适合四五年级读的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快乐星球》、《一千零一夜》、《失踪一百天》、《天使的名字》、《窗边的小豆豆》《彩乌鸦系列》、《夏洛的网》、《女生日记》、《新人文读本》、《小王子》、《鲁宾逊漂流记》、《天蓝色的彼岸》、《格列佛游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贝多芬>>《笑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小爱迪生》、《八十天环游地球》、《三国演义》、、《朱自清散文选》、《儿童文学选萃》、、《糊涂大侦探》、《嘭嘭嘭》、《小香咕新传》《玻璃间》、《伊索寓言》、>,>,>, >, >,>,>,>,>,>,>,>,>,>,>,>,>,>,>,>

《爱的教育》、《汤姆索亚历险记》(或《鲁宾逊漂流记》)、《小爱迪生》、>、《让小学生学会沟通的100个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小故事大智慧》、

五年级:

《三国演义》、>,《朱自清散文集》、《外国杰出人物导读》、>,>,《贝多芬传>

第15篇:看守心灵之树

看守心灵之树

中庆九年制学校 姚艳花

一片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在它落下来之前,一缕白嫩的水汽挽住了它的手说,留下来吧,这里有广阔的空间,落下去你将失去自由。它没有犹豫,依然拥抱了一颗细粘的尘埃,翩翩飞落下来。

雪花落在一道河床里,冰面张开宽阔的胸怀接纳了它。这时候,有一阵风吹来,冰对雪花说,你留下来吧,把你洁白与我的洁白融为一体,一同谛听冬的韵律。雪花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随风又落到一棵树的树干上。下面是一条没有结冰的河,河水汩汩滔滔地流动着。一朵奔涌的水花说,下来吧,与我一起幸福地流浪。

雪花躺在树的枝杈上,岿然不动,它面对着灿烂的阳光,泛着最亮丽的光泽,姿态从容而又高贵。几分钟后,它的形体开始融化,化成一颗晶莹的水滴,湮没在树干里,只剩下它的灵魂在枝杈上高洁舞动。

就这样,一片雪花谢绝了一切的挽留、诱惑和接纳,坚持着对自由生命的仰望,任心灵奔逸舒卷,以它生命的独特轨迹,证明着自身的尊贵与圣洁。

生命的富有,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而在于能给自己多少广阔的心灵空间。同样,生命的高贵,也不在于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只在于能否始终不渝地坚守心灵的自由。任何生命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棵馨香的大树,即便是天国中飘来的一片雪花,抑或是荒原中一株随风摇曳的野草,再卑微的生命,只要能够看守住心灵中的这棵大树,不被外在的一切所迷惑,迷乱和迷失,就能坚守住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第16篇:生命之树常绿

生命之树常绿

现年87岁、和硕县政协原副主席、离休老干部韩文明同志,出生于甘肃省卓尼县柳林镇官落村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他1949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随王震将军进疆。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作为军代表被组织上分配到和静县工作。1954年12月转业和静县工作。1956年4月调和硕县工作,至1984年1月光荣离

休。韩老离休不离党,他仍然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继续为和硕的稳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先后受到自治区、自治州、县的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十几次。1985年10月特授自治区党政荣誉证书和金星奖章一枚,1992年9月和硕县老龄委员会和教育下一代委员会奖给“老骥伏枥、功德长存”横幅金匾一块。1990年4月,和静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功臣”的金字横匾,中共和硕县委自1996年以来连续5年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沤心沥血勤政为民

韩文明在他的《我的平生》一文中引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一段话“‘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参加革命50多年,走到哪里就要在哪里开花结果,对党对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这就是我加入共产党的梦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西地乡(今清水河农场)、红旗公社任书记时,下村总是自带干粮,渴了就喝渠里的水,从来不打扰群众,生怕给群众添麻烦。

1956年9月至1957年8月任和硕县二区区委副书记时,深入各社,用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发展生产,巩固农业,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在西地乡任党支部书记时,西地乡只有120户人家,210口人,其中30的居民住的是草棚、地窖,百姓生活十分困难。耕地只有3000亩,干旱缺水。生产资料只有木犁35架,木轱簏车20辆。面对百姓的困苦,韩文明同志心里十分难过,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穷困的面貌。他紧密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带领大家不分昼夜大干苦干,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砍倒大小榆树3500株,开荒、修田间干道,规划防风林带,植树5960棵,平整土地3200亩,修防渗渠道25公里。为提高土地肥力,发动群众自发从黑疙瘩背回肥料施肥,使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不幸的是,1958年7月

27、28日天降暴雨,山洪暴发,以82立方米/秒的流量直泻而下,冲毁农田,把刚收割好的麦捆冲到水里,眼看劳动成果被毁掉,他不顾自家四壁洪水,家人命在旦夕,昼夜与各族群众奋不顾身打捞麦捆,疏通渠道。就这样苦战五天五夜,战胜历史罕见的洪灾,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丰收,进一步鼓舞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州委、州人民政府当年在西地乡召开了1000多人参加的现场会议,给该乡颁发了“艰苦创业、战胜灾害,取得农业丰收”十四个大字的一面锦旗,号召全州向韩文明同志及其所在的乡村人民学习。他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辛苦劳作,改变了老百姓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生活日渐好转。1957年粮食总产量为173万斤,上交国家50万斤;油料为0.58万斤,上交国家0.28万斤;牲畜总头数为7586头,上交国家活畜600头;1958年粮食总产量为296万斤,上交国家100万斤,油料为0.66万斤,上交国家0.32万斤;牲畜为7820头,上交国家活畜713头。

1958年10月到1972年3月,他任和硕县红旗公社(今塔哈其、曲惠、西地)党委书记、贫协主席、民兵教导员。那时人民公社刚刚成立,各族群众1999人,劳动力只有671人,耕地5000亩,牛232头,马238匹,双铧犁29架,单轮木犁27架,铁车32辆,木车37辆,牲畜6474头。而曲惠、塔哈其、西地三队的土地都是沿戈壁一带的冲沙地区,土地不平,十年九旱,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粮食亩产只有100至120斤,打场脱粒用牛踏,骑马撒种。百分之七十的农户居住面积不足25平方米,有的三至四代人住一间不到25平方米的小屋,人民群众生活很艰苦。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于是韩文明就带领乡领导和水利干部调查研究,踏遍了曲惠沟、克日古提沟、博斯腾湖的山山水水。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依据,他就自己想办法,采取查看榆树年轮宽窄规律的方法,为挖泉眼、修防渗渠道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充分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开挖渠道、兴修水利。他日夜操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创业。经过8年苦战,规划条田210块,修防渗渠55公里,修建居民点25处,小学校5所,卫生所3个,种植防护林带2000亩,修道路20公里,种植梨树380亩,兴建民房28700平方米,新修各类牲畜棚圈58处,修水磨12盘,做到了“人离草棚,畜有棚圈”。1959年全社粮食总产量是352.3万斤,牲畜20931头

,到196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43.1万斤,牲畜存栏数达到39540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于“大寨式人民公社”的光荣称号。

1972年4月,组织上派他到清水河农场任党委副书记(后任党委书记)。1973年至1979年期间,组成千人劳动大军,风餐露宿,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9次,共投入劳力537968个工天,完成土

方2840000万立方米,兴修引水渠288条,长达229公里,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198座,打机井30眼,开荒15000亩,植树造林2950亩,其中果树2150亩。兴建道路49公里,其中沥清路面7公里,修大桥2座,架设高压电线29公里,已基本实现山水田林的综合治理,使农场的面貌初步改观。在此基础上,1977年至1980年继续挖排碱渠82条,长达11000米、挖土66万立方米;修灌渠58条,长达81100米,挖土48万立方米;开荒4000亩,平整土地6000亩,挖土21万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自然条件,经过7年(1973-1980年)苦战,扭亏为盈,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总产值206.8万元,盈利17万元。1978年总产值216.9万元,盈利28.4万元。1979年总产值258.4万元,盈利37.9万元。1980年总产值287.5万元,盈利12万元(因调整工资减少盈利)。全场1979--1980年粮食产量由上年的740万斤,增长到889.9万斤;由1972年亏损29.3万元,到1979年盈利37.9万元。1972年—1979年,粮食总产量为384.6万公斤,上交国家111.8万斤,油料5.3万斤上交国家2.99万斤,牲畜15430头来上交国家,1979年粮食总产量889.8万斤,上交国家285.9万斤,油料总产量22.6万斤,上交国家14.7万斤,牲畜15831头,上交国家活畜812头,巴州在农场召开全州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把农场建成了“大寨式国营农场”,被自治州评为地方国营农场先进单位,他本人受到表彰。

1981年3月至1983年12月任和硕县政协副主席,专门从事统战工作,为落实和硕县“三反”、“五反”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深入农场调查了解,平反了167起冤假错案。

历经风霜心不离党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许多多的好干部、好群众在这场浩劫中蒙受冤屈,惨遭迫害,韩文明没有幸免于难,有幸的是他劫后逢生。当时他为尽快实现“五好”农村,缩小城乡差别,下决心改变环境面貌。他不顾慈母的生死离别,白天劳动,晚上办公。但当时被造反派夺权,带着“现行反革命牌子”游街批斗,以“唯生产力论”的典型为由,与四类分子一起批斗,被打成残废,受到非人的折磨,妻子儿女也受到迫害。

虽然韩文明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造反派的百般残害,但始终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没有做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群众的事,历史终会还我清白的”。1972年4月被组织上解救出来,重新安排了工作,先后任清水河农场党委副书记、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他努力工作,以此报答党的恩情。他常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我减少了为党为人民做贡献的机会。我将加倍努力工作,报答党的恩情。”历经风霜,仍不改的是对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痴情。

老骥伏枥功德长存

1984年1月,韩文明光荣离休了。他经常说:“离休了,我还要继续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的建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党、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他从不打扑克、玩麻将、下象棋,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忠诚党的事业上,努力看书、学习,认真调查研究、写作。用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尚的革命情操,继续关心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促进和硕县“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离休后,他一是写作。他不顾高龄和“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打断肋骨、打坏的腰伤,不图个人经济收入,担任了和硕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副组长。他自费多方查证,反复核实,共查阅资料365卷,写出了3.5万字的党史材料,为和硕县组织史的正式出版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写出了十几本20多万字的文字史料和生产发展史料,为和硕县史志工作做出了贡献。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编写出如下历史资料:

1、1949年--1987年和硕县组织史料。

2、1958年--1966年和硕县红旗公社史料。

3、1972年--1980年和硕县清水河农场发展史料。

4、1949年--2000年和硕县农牧业发展资料。

5、赴北方三省农业发展资料(北游记)。

6、赴南方六省名胜古迹资料(南游记)。

7、《我的平生》(回忆录)等可贵的文字资料。

二是宣传教育。离休以来,到机关、学校作革命传统报告(自己整理的报告材料40多篇),平均每年2次,共38次之多。从不用公车,近的走路去,远的搭车去。

韩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那颗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深情丝毫未减。却愈来愈感到在有生之年为党、为人民做的贡献太少了。所以,他时刻关心着党和人民,关心着和硕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当我到他家里,他还在看2001年和硕县的《政府工作报告》。

当他得知全县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时,他到县委组织部找到刘新华部长,要求到各单位讲课,并领回“三个代表”学习的相关资料,认真学习起“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先后到特吾里克镇、县公安局、林业局、塔哈其乡等单位作报告,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如何真正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向广大党员、干部授课,受教育人数达450余人。他的每一次报告、讲课尤如春雨滋润万物,荡涤着人们心灵深处的尘埃。

2000年7月,康农公司二分公司职工20余人准备集体到县政府上访,索要所欠工资,声称如若不然,就砸了县政府大楼。当他看到在街上边走边喊的群众时,就上前问明情由。得知这一原因后,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主动劝阻了那些职工,给他们讲党的政策,讲法律知识,劝他们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妥善解决问题,这些职工听了韩主席情真意切的话语,心服口服,停止了上访行为。为了表达对韩老的感激之情,20多名康农公司二分公司职工于2000年7月6日捧着一块“黄金如粪土、情义值千金”的横匾来到韩文明的家里,一起跪下答谢他真挚的教诲。

在谈到对“法轮功”的看法时,老人说:“共产党人信奉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唯物主义。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李洪志‘法轮功’企图利用邪教组织搞分裂、破坏活动,说什么通过练功就可以升入天堂,享尽荣华富贵,那是不科学的,骗人的歪理学说。我们今天富了,但这‘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求神拜佛取得的,而是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得来的,是牺牲了无数革命先烈取得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心中的‘神’”。

说着韩老就说起了他最喜欢《为人民服务》。流利地说出了歌词:为人民服务是我真诚的付出,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是用生命注解的书,是用心开拓的路,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用赞颂党的歌词表达了对党的信念: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是亲人,你是方向,领导我们胜利前进,人类一定解放……”。

清贫如洗毫无私心

韩文明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正如他常说的那样“共产党人的宗旨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是人民大众的牛,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要在一切行动上不骄不躁,谦虚诚恳,和广大群众相依为命,大公无私,严已律已,宽以待人,毫不利已,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韩文明同志为官几十年,吃的是百姓饭,穿得是百姓衣,起居非常简朴。在任西地乡党支部书记时,他一家人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一座破烂不堪的土坯房里,没有床铺,地上铺些麦草当床防潮,办公、睡觉、做饭等都在这个土屋里,但他不因条件艰苦而放弃工作,而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至今他仍是粗茶淡饭,起居简朴。银行里没有一分钱存款,唯一的财产是现在居住的80平米楼房(是从他两年的工资里扣除的,至今才付清了房钱)。组织上看他家里没有电话,准备给他装一部,他坚持不让。又怕组织上给装电话,于是急忙自费1500元装了一部电话。他家里至今还是一台80年代12英寸的电视机。

他的爱人巴叶同志是1950年参加工作的,196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政府要精简机构,他爱人本不是被精简的对象,但他为作表率,给爱人做工作,被精简下去劳动,直到1997年被组织上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待遇。

他在任红旗公社党委书记时,家里没有吃的,经常吃野菜籽度日。他唯一的女儿韩桂花才四岁,吃了野菜籽做的饼子,大便不通,就哭着说:“爸爸,你当书记吃的还不如社员,不如我们去当社员去,再不要当什么书记,好么?”他听了之后,教导孩子:“爸爸是共产党员,是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生活不能搞特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然就会脱离群众……,那就不是一个够标准的共产党员”。韩文明10岁丧父,母亲含辛如苦养育他,母亲因思念他而哭瞎了双眼。他在任红旗公社党委书记时,其母因饥饿,发电报来要他回家探亲,给她带回去一些票。可是从关内逃荒来的社员灾民800多人,其中30的灾民患有黄胆性肝炎需要安置、抢救和治疗,没有回去。没有答应母亲最后的要求,母亲含泪离开了人世。他身在边疆,一心扑在工作上,没能回去送终。韩文明把对慈母的衷悼、悲痛化为人民服务的力量努力工作。有一次,他下队去劳动,中午休息吃饭时,到渠边吃着从家带来的梭梭籽做的烤饼,喝着渠里的水,被社员刘兰英看见,急忙到家里取来一个玉米饼,要换他的烤饼,掉着眼泪说:“韩书记,我们从内地逃荒来到这里,您收留我们全家六口人,发救济,给住房,不然我们活不到今天。您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前后收留关内逃难的灾民850人,您顾全大局把仓库里库存的储备粮万余斤,振济灾民。我们以为您的生活一定比我们好,没想到您吃的比我们还差,我请求您把手里的梭梭籽饼换给我,拿回去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永远记住我们共产党书记的伟大。”

其实,他身为公社书记,手里有权,仓库里有几十万斤粮食,如果自私贪污的话,完全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完全可以拿出粮食换粮票给家中的老母寄去,也不至于老母被饿死。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把粮食拿来救济灾民。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是领导,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不能因为自私自利,而毁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他不占国家一分钱便宜。今年3月,韩老从银行领回工资,发现多了15元,立即到单位查询原因,当他得知是医药补助费时,就说:“我的医药费都是实报实销的,不应该再给钱,不能多占国家一分钱”。最后,他坚持把15元钱退掉。

还有一次,他有病需要到县医院去,老干局副局长吉建军要派车送他去医院,他说啥也不坐车去。他说“车是公家的,要烧油的,那是浪费国家的钱财,我自己可以走到医院去,不能给国家再增添任何麻烦”。他有病坚持不住院,他说“县上财政困难,住院花费大,自己有离休工资,能过得去,不能再给县上增加负担”。1998年和硕县拓宽修建东风路,本身有病,需要缴医药费。当他得知要修建马路时,他还是只留下本月的生活费,捐款500元。他还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不是生病,还可以多捐些”。

他的子女没有任何的优待。当年他在位时,领导干部的子女有保送上大学的名额。他没有让一个子女去上大学,把指标让给了下乡的知识青年。其子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劳动。他的唯一的女儿韩桂花高中毕业后,到县医院当清洁工。二儿子下岗,自谋生路,当问到他“为什么不找找政府,帮助解决子女问题时”,他说“共产党员不能只顾自己的家人,要是顾早就顾了”。当年就是为了顾大家,不顾小家,以至于两个儿子相继夭折。

请看摘自他回忆录中的一首诗:“党性生涯八十秋,沤心沥血苦埋头。晚情岁月知珍惜,瀚墨飘香伴旅游。官守言清两俱无,闲去野鹤一身轻。莫言白发根根在,迟暮仍须报国心”这首诗是他辛勤笔耕、爱国爱党的生动写照。

2000年、2001年在全县“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他深入县机关、学校、农村三级干部讲革命传统报告18次。2001年2月17日,他到塔哈其乡作“三个代表”报告后,坐车晕倒三次,被汽车驾驶员武治峰同志耐心护理关到家里,三个小时后脱离危险……韩老誓师用江主席“三讲”、“三个代表”的理论和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彻底改造人生观教育群众,为本县繁荣昌盛坚持最后一分钟。他在《我的平生》序言中写到:“我始终坚持一生落个两手清风去见马克思,这就是我一生的理想”。

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的一生永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他用责任心书写自己的人生,用公仆对人民的赤诚书写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真正做到了在其位、明其责、尽其能、务其实。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党的“三个代表”。愿生命之树常绿。茫茫戈壁变成良田、不毛荒野出现绿洲、渺渺西海成为“塞外江南”。韩老,是因为有您在挥洒汗水,浇灌心血,奉献青春。是您为和硕经济的腾飞贡献余热,为和硕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献计献策。愿一轮轮红艳艳的夕阳永远映照您的身影。

第17篇:师德之树常青

(师德演讲稿)

师德,不再只是一个词,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道德说教,师德是有着最为充实内涵的,最为鲜活生动的对事业的忠诚以至奉献,对学生的呵护以至关爱,对业务的钻研以至精通.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事业的忠诚就是它的树根.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它的枝干.这关爱蕴含着母爱的温和,父爱的严厉,春风般的亲切,太阳一样的宽容.

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淘气的小学生,有一次突发奇想,要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偷来一只狗杀来看,而这只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愤怒的校长决定罚他临摹两张图:一张是人体骨骼图,一张是人体血液循环图.不知道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个小学生长大之后,成为著名解剖学家,并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他就是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英国皮尔丹博物馆收藏了这两张临摹图.我们感谢这家博物馆,他收藏的绝不仅是著名科学家少年时的手迹,更是收藏了那位校长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对学生过失的宽容,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尊重.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关爱就是这样无所不包的博大与精深,春风化雨的深刻而从容,脱离世俗的平等和宽厚,毫无功利的清纯与洁净.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业务的精通就是它的果实.

古往今来,凡是在教坛上作出非凡贡献的教师,无不是知识渊博,学海纵横的学者型教师.外国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中国如公元前的孔子,都是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当今如魏书生,文史哲样样精通,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孙维刚,除教数学外,还兼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创造了把全班55%的学生输送到北大,清华的奇迹.

正是这不懈地钻研,教师们履行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开启着无数青年学子们崭新的人生.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师德是最美的乐章!

天高云淡,日暖风和,相信我们亲手栽种的师德这株常青之树会更加根深,叶茂,果实甜美,溢满芳香,相信中华民族的教育之树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8篇:师德之树常青

(师德演讲稿)

师德,不再只是一个词,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道德说教,师德是有着最为充实内涵的,最为鲜活生动的对事业的忠诚以至奉献,对学生的呵护以至关爱,对业务的钻研以至精通.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事业的忠诚就是它的树根.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它的枝干.这关爱蕴含着母爱的温和,父爱的严厉,春风般的亲切,太阳一样的宽容.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关爱就是这样无所不包的博大与精深,春风化雨的深刻而从容,脱离世俗的平等和宽厚,毫无功利的清纯与洁净.

如果把师德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对业务的精通就是它的果实.

古往今来,凡是在教坛上作出非凡贡献的教师,无不是知识渊博,学海纵横的学者型教师.外国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中国如公元前的孔子,都是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当今如魏书生,文史哲样样精通,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孙维刚,除教数学外,还兼教过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创造了把全班55%的学生输送到北大,清华的奇迹.

正是这不懈地钻研,教师们履行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开启着无数青年学子们崭新的人生.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师德是最美的乐章!

天高云淡,日暖风和,相信我们亲手栽种的师德这株常青之树会更加根深,叶茂,果实甜美,溢满芳香,相信中华民族的教育之树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9篇:播种理想之树

播种理想之树,点亮生命之光

高尔基曾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理想,不仅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更是人一生奋斗努力的目标,倘若没有了这个目标,人生也会随之黯然失色。

奥运史上第一个独得三枚田径金牌的美国运动员威尔玛;鲁道夫,她辉煌的成绩足以令世人感叹,然而,谁能想到,在她儿时曾被医生诊断为终生残疾,曾有六年不会走路。年幼的威尔玛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立志要成为最优秀的田径运动员,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激励着她不顾别人的嘲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创造了辉煌的奇迹。理想,这一盏不灭的灯趋走了威尔玛心灵的阴影,照亮了她前进的方向。人生之路不是一马平川,也不是鲜花碧草铺就,困苦挫折在所难免。但只要有理想这盏不灭的灯相伴,就能冲破迷惘,步入灿烂的里程。

人人心中有盏灯,强者经风不熄,弱者遇风即灭。这盏灯,就是理想。;理想之灯固然美好,但若想让理想之灯放出光芒,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是一生的努力。单单手执理想之灯是不够的,更需要你挥洒汗水为之奋斗。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无舵的孤舟,终将被大海吞没;不肯为理想奋斗的人,就像一颗黑夜的流星,不知会陨落何方。 毛主席年轻时借问大地谁主沉浮,可谓是鸿鹄之志比天高。但如果不去努力,不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哪来的新中国的成立,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是怎样的一种豪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是什么点亮他们的生命之光?

是理想!他们抱着“愿以我血献厚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坚定信念;怀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美好希望;他们盼着“海晏河清,大同一家”的共产社会。所以他们坚持着,因为心中不灭的理想之灯。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在那艰苦卓绝的环境里,理想支撑着他们,理想点亮了他们的人生,更点亮了中国的未来!

是啊,有什么比理想更能鼓舞人心?有什么比理想更能催人奋进?有什么比理想更能让人为之奋斗终身,甚至献出生命?唯有理想,才能够给我们力量;唯有理想,能够促使着我们前进;唯有理想,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那么,让我们共同播种生命之树,点亮生命之光!

第20篇:生命之树常绿

生命之树常绿<?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现年87岁、和硕县政协原副主席、离休老干部韩文明同志,出生于甘肃省卓尼县柳林镇官落村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他1949年8月参加革命,同年随王震将军进疆。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作为军代表被组织上分配到和静县工作。1954年12月转业和静县工作。1956年4月调和硕县工作,至1984年1月光荣离休。韩老离休不离党,他仍然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继续为和硕的稳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先后受到自治区、自治州、县的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十几次。1985年10月特授自治区党政荣誉证书和金星奖章一枚,1992年9月和硕县老龄委员会和教育下一代委员会奖给“老骥伏枥、功德长存”横幅金匾一块。1990年4月,和静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功臣”的金字横匾,中共和硕县委自1996年以来连续5年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沤心沥血 勤政为民

韩文明在他的《我的平生》一文中引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一段话“‘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参加革命50多年,走到哪里就要在哪里开花结果,对党对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这就是我加入共产党的梦境……”。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西地乡(今清水河农场)、红旗公社任书记时,下村总是自带干粮,渴了就喝渠里的水,从来不打扰群众,生怕给群众添麻烦。

1956年9月至1957年8月任和硕县二区区委副书记时,深入各社,用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发展生产,巩固农业,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在西地乡任党支部书记时,西地乡只有120户人家,210口人,其中30%的居民住的是草棚、地窖,百姓生活十分困难。耕地只有3000亩,干旱缺水。生产资料只有木犁35架,木轱簏车20辆。面对百姓的困苦,韩文明同志心里十分难过,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穷困的面貌。他紧密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带领大家不分昼夜大干苦干,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砍倒大小榆树3500株,开荒、修田间干道,规划防风林带,植树5960棵,平整土地3200亩,修防渗渠道<?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5公里。为提高土地肥力,发动群众自发从黑疙瘩背回肥料施肥,使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不幸的是,1958年7月

27、28日天降暴雨,山洪暴发,以82立方米/秒的流量直泻而下,冲毁农田,把刚收割好的麦捆冲到水里,眼看劳动成果被毁掉,他不顾自家四壁洪水,家人命在旦夕,昼夜与各族群众奋不顾身打捞麦捆,疏通渠道。就这样苦战五天五夜,战胜历史罕见的洪灾,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丰收,进一步鼓舞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州委、州人民政府当年在西地乡召开了1000多人参加的现场会议,给该乡颁发了“艰苦创业、战胜灾害,取得农业丰收”十四个大字的一面锦旗,号召全州向韩文明同志及其所在的乡村人民学习。他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辛苦劳作,改变了老百姓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生活日渐好转。1957年粮食总产量为173万斤,上交国家50万斤;油料为0.58万斤,上交国家0.28万斤;牲畜总头数为7586头,上交国家活畜600头;1958年粮食总产量为296万斤,上交国家100万斤,油料为0.66万斤,上交国家0.32万斤;牲畜为7820头,上交国家活畜713头。

1958年10月到1972年3月,他任和硕县红旗公社(今塔哈其、曲惠、西地)党委书记、贫协主席、民兵教导员。那时人民公社刚刚成立,各族群众1999人,劳动力只有671人,耕地5000亩,牛232头,马238匹,双铧犁29架,单轮木犁27架,铁车32辆,木车37辆,牲畜6474头。而曲惠、塔哈其、西地三队的土地都是沿戈壁一带的冲沙地区,土地不平,十年九旱,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粮食亩产只有100至120斤,打场脱粒用牛踏,骑马撒种。百分之七十的农户居住面积不足25平方米,有的三至四代人住一间不到25平方米的小屋,人民群众生活很艰苦。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面貌,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于是韩文明就带领乡领导和水利干部调查研究,踏遍了曲惠沟、克日古提沟、博斯腾湖的山山水水。由于当时没有科学的依据,他就自己想办法,采取查看榆树年轮宽窄规律的方法,为挖泉眼、修防渗渠道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充分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开挖渠道、兴修水利。他日夜操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创业。经过8年苦战,规划条田210块,修防渗渠

树之以桑是什么句式
《树之以桑是什么句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