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6 18:05: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读后感

《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孔明用计草船借箭》这一回。

这一回主要讲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结果是箭按时交给了周瑜,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在这一回里,在同周瑜的斗智斗勇中表现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其实,诸葛亮的聪明不是一时的,而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他懂天文和地理,才能算出天气;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助大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把他们送回来;他懂人心,打心理仗,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鲁肃借船,知道曹操生性多疑,所以假装攻打曹营。几方面综合因素让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得以成功。诸葛亮的成功是经过长期的苦读,潜心研究才能得到的。

四年级:噬月武神2013

推荐第2篇:《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读书笔记600字

这个周末,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国演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想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文字是文言文,很难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经过妈妈的一翻软磨硬泡之后,我才开始看它了。才看第一章,我就觉得有点意思了,就开始往后看了。

这本书上形形色色的故事,十分打动我。上面有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十分深刻: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记报复。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借到箭,且这些箭需解决军队的燃眉之急。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本就想借着天数短而想使诸葛亮出丑的周瑜,听诸葛亮这么说,开心不已,还立下军令状,心想着要借此机会让诸葛亮身败名裂。可诸葛亮却想出一个好的计谋,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让敌方损失惨重。

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压迫感也能成大事。压迫,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我确认为,如果没有了压迫,我们有时候反而不能成就大事。正是因为有了周瑜的压迫,才会让诸葛亮想出了至今还广为流传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正是因为现实的压迫,才会让居里夫人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有着“不是妇女的事业”的理念的压迫,才会让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简爱》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

还记得我们以前的老师: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十分地高,每次的期末考试,语文都要是全年级第一。当然,这可不是突发奇想,每天,我们的作业都是全年级最多的,连完成作业最快的同学,也至少要到晚上8点,才能完成所有的作业。每天都有抄词、听写的作业,有的词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写、抄写,就连复责报词的家长都烦了。我们最不愿意的日子还不是这个,是接近期中、期末考试的那些日子。卷子总是做一遍,讲一遍,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完了以后,收拾卷子,足可以赶得上新华字典的厚度了。正是有着如果考的不好,王老师在这个暑假、寒假布置的作业,肯定比一座大山还多的压迫,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时,总是保持120分的精神,一刻也不敢马虎。

压迫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很重要。

推荐第3篇:《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缩写

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在商议军事的时候,周瑜提出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准备船只、军士和草把子。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让装满草把子的船靠近曹军的水寨,并让士兵擂鼓呐喊。因为雾大,曹操不敢出兵,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是曹操才知道自己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三天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推荐第4篇: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1中国古典名著中,有不少关于打斗的精彩描写,下面是摘录的两段:

【甲】 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急勒马回时,帐后连珠炮起。一将当先,拦住

去路,睁圆环眼,声如巨雷,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

【乙】 鼓声响处,庞德出马曰:“吾奉魏王旨,特来取汝首!恐汝不信,备榇在此。汝若怕死,早

下马受降!”公大骂曰:“量汝一匹夫,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

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

【甲】语段写的是(人名)大战张郃,【乙】语段写的是(人名)大战庞德,两段文字

均出自《。

2、我校九年级一班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关羽这个人物有了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

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你会怎样辩驳反方观点?不超过150字。

反方:我方认为,关羽跟从刘备,颇失忠义。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以私废公,埋下祸根,使敌人死

灰复燃,再起兵戈。留守荆州,一意孤行,破坏孔明“东和孙权”的战略原则,以至损兵折将,失地陷城,

使蜀国大伤元气,最终走向灭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刚愎自用的人。

正方:

3、《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

可歌可泣的英雄是。(人名)

4、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

“武圣”,这位英雄是。

5、《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智绝”是,“义绝”是。

6、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地战例,是;再说诸葛

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7、《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

话者是,被赞誉的人是。

8、《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9、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再说

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这部书中有

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11、“勉从虎穴暂栖

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

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八阵:

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的开

篇词。

15、《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1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

演化而来的。

17、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

18、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1)、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性格特点:(2)、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人物:,性格特点:

19、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20、“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

21、“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

22、《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

23、“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名)之口。

24、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种兵器,出自同一宗室,他们是()、()。

2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中提到的人物是()

26、“()”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27、“义释严颜”的人物是()“智取瓦口隘”的人物是()“拔箭啖晴”的人物是()“火烧连营七百里”的人物是()

28、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基础的战役是()

29、《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古往今来奸雄第一奇人”的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的第一奇人”是() 3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出自曹操之口,与此相关的事情节是31.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两次战役是.32.《三国演义》中曾大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喝退曹军,智擒严颜的是.33.《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 34.三英战吕布中三英指35.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羽毛球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华容道义释,过五关,水淹,败走.36.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如火烧,七擒,六出,空城计智退,挥泪斩等. 37.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38.写出 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39.\"勉从虎穴暂栖,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得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40.指出下列三国演义中故事的主人公. A.三英战吕布B.煮酒论英雄C.千里走单骑D.单骑救主E.舌战群儒F.草船借剑G.单刀赴会H.水淹七军I.刮骨疗毒J.七擒孟获K.挥泪斩马谡

推荐第5篇: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为魏延鸣不平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悲剧人物了,因此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见,也希望能一起来谈谈。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该推出斩首。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推荐第6篇:读三国演义之有感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

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

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实在是令人佩服。相比之下,同为蜀汉大臣的法正作为蜀汉智谋仅次于诸葛亮的人,却是令人失望的。他用言行告诉我们: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推荐第7篇: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读后感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依然被书中的情节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长篇小说,细致而又生动地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到三国最终晋统一的历史画卷.其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作者的文笔生动而犀利,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使人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

刘、关、张三人肝胆相照,亲密无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义薄云天,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张飞,长板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他便失去理智,心情暴躁,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二名小将刺杀,不仅赔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大军的性命,还使得蜀国状况一落千丈。而魏国名将司马懿聪敏机智,知道自己谋略及不上诸葛亮,于是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诸葛亮无计可施,从而病死五丈原。因此,当我们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依然被书中的情节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长篇小说,细致而又生动地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到三国最终晋统一的历史画卷.其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作者的文笔生动而犀利,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侠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使人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

刘、关、张三人肝胆相照,亲密无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义薄云天,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张飞,长板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他便失去理智,心情暴躁,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二名小将刺杀,不仅赔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大军的性命,还使得蜀国状况一落千丈。而魏国名将司马懿聪敏机智,知道自己谋略及不上诸葛亮,于是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诸葛亮无计可施,从而病死五丈原。因此,当我们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你会从中学到很多很多……。

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开头与结尾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

推荐第8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美女如云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美女如云

101305125**

女性美,总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经久不衰,常用不衰。即使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这个绝对男人的世界中,关涉女性的篇章也有许多。她们或慧,或美;或勇,或智;或贞,或烈;或义,或忠;或妒,或短;或悲,或惨。让人可赞,可叹;可恨,可慕。体会到在在英雄之外,亦有巾帼;乱世之中,颇多红颜。

《三国演义》中英雄虽然不计其数,但是美女也如云。以下是影响较为深刻,较为佩服的女子,或为其命运所悲叹的女子。

1、糜夫人

在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只见一个人家,被烧 坏土墙,糜夫人抱着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傍啼哭。云急下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云曰:“夫人受难,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糜夫人曰:“不可!军岂可无马!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妾已重伤,死何足惜!望将军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喊声将近,追兵已至,请夫人速速上马。”糜夫人曰:“妾身委实难去。休得两误。”乃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厉声曰:“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糜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后人有诗赞之曰:“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赵云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

刘备被曹军重重围困追击,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候赵云在乱军中找到了受伤的糜夫人,面对唯一的生存机会,她却不肯上马,担心成为赵将军救阿斗的累赘。糜夫人为了保护并非己出得阿斗,毅然的投身枯井而死。她丝毫没有顾惜自己的性命,让赵云杀出重围,就出小主人,实乃女丈夫之行为。在我心中糜夫人的这种行为是我大为敬佩的,一种为了为大局着想,有着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也体现了古代的封建礼教,在女子的思想当中丈夫即使天,一切行为都必须为夫君而着想,糜夫人即为这样,十分贤惠,也常想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2、孙夫人

在《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时孙夫人在吴,闻*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尚论者作诗叹之曰:“先主兵归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至今江畔遗碑在,犹著千秋烈女名。”

孙夫人虽和刘备“两情欢洽”,在这场以“美人计”为背景的政治婚姻中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她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虽然在三国之中描写的不多,但是却足以窥视到她命运多舛的一生。

她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英年早逝,当时孙夫人只有十岁左右的样子,在幼年就失去依靠。然而长兄如父,可兄长孙策却常年出征,自然照顾她的时日也就不多,后来兄长却又离他而去。另一位兄长孙权继位,赤壁之战后,终于迎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孙夫人也迎来了女大当嫁的年龄,可是对于雄霸一方的孙权来说,心中只有争取天下这一个目标,妹妹的感受又何曾考虑考虑了几分呢,只不过把这位单纯的妹妹当做美人计中的工具罢了。

可见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后来又在中年丧夫,老年失子,人生中最不幸的事都由她一人承受着。死后葬身于茫茫长江,为自己所爱的人奉献一生,最后安安静静的离开。

3、貂蝉

貂蝉四大美女之一,素有“闭月”之称,是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董卓部将李傕击败吕布后,她随吕布来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从此不知所终。

我觉得她只不过是连环计中的工具,也有人说它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女间谍。貂蝉在演义中是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受王允所托,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连环计(连环美人计),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谁说女之不如男,如果不是貂蝉,外戚专权怎能如此顺利的结束。

4、大乔、小乔

庐江皖县乔国老有二女,名曰大乔、小乔,皆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容。建安四年,孙策与周瑜率军攻皖城,皖城即今天的潜山,“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娶小乔。”英雄佳人,这样的婚姻表面看来确是非常幸福美满了。然而,大乔和小乔的婚姻又确是不幸的。

大乔与孙策婚后一年左右,孙策就被仇家暗杀,大乔伤心欲绝,数度昏厥,并欲投江殉夫,但孙策死前交代要照顾幼弟孙权,助他接掌大权,当时大乔才二十岁刚出头,却落得如此悲惨。小乔和周郎也为三国里的一组佳配,被传为千古佳话。只可惜小乔在三十岁左右时周瑜病逝,留下她独守空闺,也为悲剧。姐妹二人就这样长期过起了寡居生活。人们过于关注国色天香的美貌,英雄佳人的婚姻,在此方面不惜大作文章,而对大乔和小乔的命运却缺乏足够的关注。我认为可用乌以风先生生前歌咏美女的诗句:“双双身世付王侯,倾国空怜汉鼎休。谁识深闺残井水,至今似有泪痕流。”来概括大乔、小乔悲惨的人生。

《三国演义》中美女如云,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了这本书让我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以上是给我印象很深的女性。很多地方都值得敬佩和学习,对于我们新一代来讲,我们更应该了解名著,学习其精髓。

以上是我读《三国演义》部分人物的读书笔记和感想。

推荐第9篇:留学新马泰之三国演义

留学新马泰之

三国演义

以前一提到留学,大家马上就想到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传统的热门留学国家。近几年,随着亚洲教育、经济的飞速发展,亚洲国家以其较高的留学性价比和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就演绎了一场留学热潮。 ◆ ◆第一站浪漫狮城——新加坡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有“狮城”之称的新加坡。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教育设施完善。该国优越的教育体系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令其成为学子出国留学的热门选择。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新加坡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中英双语教学,更容易让中国学生适应,此外,新加坡是高度发达的移民国家,鼓励留学生及高级技术人才在其国内发展。大学毕业后一年内即有机会申请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及新加坡公民。

新加坡教育水平在亚洲名列前茅,其教育制度沿袭英国体制,文凭获国际认可。目前,新加坡共有3所公立大学,5所理工大学,还有300多所私立学校。其中公立大学是政府投资并经营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毕业后获本科文凭。理

工学院学生毕业后获得相当于国内大专文凭的学历。私立学校根据市场发展和需要为学生设立实用性的专业,如工商管理、资讯科技、艺术与语文等。私立学校还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学生获得新加坡大专文凭的同时可获得第三国证书。

这三类学校对申请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公立大学要求高中申请者高考成绩达到一本水平,雅思成绩6.0以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等院校对学生要求更高。理工学院要求申请者高考成绩达到二本线,数学与英语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5%。申请这两类学校的同学还必须参加学校在国内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私立学院要求最简单,申请者只需高一以上学历,无需托福、雅思成绩,但其学费相比公立大学和理工学院,则高很多。新加坡高校的学费一般为2万元~8万元人民币/年,生活费每年3万元~4万元人民币。

新加坡留学签证申请极为容易,条件相对也比较宽松。只要学生被学校录取,又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一般都不会被拒签。新加坡学生签证的有效期一般是6个月。学生若要延长签证,须向移民和关卡局申请。留学签证申请时一般需提交出生证明、大学录取通知书、最高学历证明、国内学习成绩单以及16万元的存款证明。

◆ ◆第二站亚洲魅力——马来西亚

说到马来西亚,国人的印象可能不是很深刻,但一提到举世闻名的双子塔和面积辽阔的橡胶园,也许你马上就来了兴致。马来西亚位于马来半岛,国土虽小,国力却十分强盛,教育水平居亚洲前列。加之马来西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与中国往来密切,也日渐进入中国留学生的视野。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实行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课程转移,学制三年。这种教育方式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它将英、美、澳、加、新等国著名大学学的课程部分或全部(2+

1、3+0)转移至马来西亚分校或合作院校,毕业时由美、英、澳、加、新等国的学校颁发学位证书,并为国际公认。马来西亚高校在商务、酒店与旅游管理、管理学、电脑科学、大众传播学、工程与应用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具有世界和亚洲领先水平。它们的国际课程大多为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而设置,并可提供大量实习机会。

马来西亚留学花费较少,本科期间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共约5万元人民币,仅为英国的四分之一,也大大低于其他欧美国家。此外,马来西亚政府每年还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可全免、半免或30%减免学费。中国留学生在赴马之前就可申请,只要提供国内学习成绩,并通过马来西亚官方考试即可。

目前大马政府对中国学生的签证政策较为宽松——无需经济担保。马来西亚的很多院校采用“快速”签证申请程

序,审批通常不超过三个月,而且签证申请成功率几乎是100%。

◆ ◆第三站千佛之国——泰国

这次旅游的最后一站是泰国。泰国位于东南亚的中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诱人的旅游胜地之一,人口约6千万。相比于其发达的旅游业,泰国留学还不为大多数国人所知。近年来,泰国正以其低廉的价格,一流的品质,逐渐成为亚洲的留学热点。教育部推出的海外院校学历认证中,泰国国立玛希隆大学、私立易三仓大学等榜上有名。

泰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很高,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一些名校名专业国际排名相当靠前,如国立朱拉隆功大学,它的会计学院在世界上就十分有名,MBA、EMBA课程在亚太地区排名前五之内。拥有含金量高的文凭、熟练的英文交流与写作能力,将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就业优势。目前泰国共有78所公立大学和61所私立大学,其中私立易三仓大学是中国留学生数量最多的院校。泰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上都采用了欧美模式,很多课程与国外名校联办。学生在泰国学习,教材直接采用国外合作大学的原版教材,毕业后可获两校联合文凭。同时,在泰国大学学习1~2年后,可再申请到国外联办大学继续就读。

泰国本科学费每年约1.5万元人民币,生活费每年1.5万元~2万元人民币。中国留学生申请泰国签证周期短、手续

简便、无须经济担保、成功率高。

但近几年泰国政局动荡不安、治安状况较差,本导游暂不做推荐。

总之,这三个国家素有留学的“黄金跳板”之称,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在这些国家学习1~2年后,英文和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突破,这时他们会选择转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校继续学业。这样回国申请欧美签证的通过率会比直接从国内申请高。但《求学》还要提醒各位,这些国家私立院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涉外教育监管部门会定期对不具备招收留学生资格的院校进行预警,考生应密切关注。

推荐第10篇: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读后感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读后感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

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五年级:赵亚杰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我很喜欢这本书。

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因为他上至天文,下知地理,所以我非常喜欢他。孔明大哥,我这样叫你,你不会嫌弃吧,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1。刘备三顾草庐请你出山你为什么答应了?2。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主意你是怎么想出来的?3。你做说客请马孟起投靠刘皇叔时,你就不怕马超斩你头吗?4。当魏延投靠你时,你为什么要下令斩了他?5。你当上丞相时,心里是怎么想的?6。你早就知道仓天住曹不住刘,你为什么还要拼死挣扎?7。当你北伐时,你难道不怕失败吗?8。当你用空城计时,你难道不怕司马懿攻进来吗?孔明大哥,

请你回答这些问题。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好书,我要细细观赏。

陕西西安周至县永红小学四年级:兰鸿阳

《三国演义》,为我们刻画了性情各异的历史人物: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以及谦逊亲民的刘备。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晓历史,后占未知。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他死后,还用计下退了司马懿,正所谓“死诸葛亮吓退活司马懿”。曹操,我却不太喜欢。尤其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杀了杨修、孔融、华佗。尤其是华佗的被杀,使我国失去了非常宝贵的医疗技术。我也不太喜欢张飞,虽然他很重义气,而且还粗中有细,但他性情爆燥、喜欢酗酒,而且还经常打

骂士兵,最后也因此脑袋搬家。

群雄纷争,逐鹿中原,充满豪迈,也造就了英雄。但老百姓却因战争生活朝不保夕,使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安徽合肥庐阳区淮三小六年级:真相只有一个sos

《三国演义》可是人人都知道呀!《三国演义》里有许多人物,如英勇善战的关羽,张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周瑜,武力高强的吕布……

里面的人物数不胜数,个个武力高强。就比如说关羽他在众将面前斩华雄,颜良和文丑。关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让我很佩服,他一开始投靠了曹操,但是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又回到了刘备身边,孙权虽抓到关羽,但关羽绝不投降,孙权最后下令把关羽给斩了。真是的假如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投降,等孙权和刘备交战时我立刻在战乱中拿一把箭向孙权射去。这样的计谋不是很好吗?这样吴国不久就能被占领。正所谓作战还是要

靠大脑不能硬闯呀!吕布,一听这名字你们就知道一个成语:有勇无谋,最后还是被刘备在曹操面前说了几句话给害了。还是当年程宫说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三国演义》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取胜要靠的就是大脑!

江苏南通如皋市江苏省九华镇马桥小学五年级:程楚楚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着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

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

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山东青岛平度市南村小学五年级:刘承豪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三国演义》,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却又有勇有谋,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坚贞不离,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通过了各类矛盾的书写,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画了近两百多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每个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

在小说中思想倾向的体现。曹操则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爱惜贤才,又残暴奸诈。他曾经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更加体现了曹操的奸诈。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一生着作多多,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当然,这部着作《三国演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虽然创造了如此多的着作,但是那时终究是封建社会,正史不为他写经作传,只有在一位明代无名氏编着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中写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

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书中人物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操控了当时的皇帝,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

猛将如云的气势。

再说说那大家都认为非常聪明的诸葛亮。大家都认为他有勇有谋,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吴联合火烧赤壁的时候,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知道关羽欠了曹操一个人情,但却把关羽放在最后一关。以我来看,诸葛亮可以让关羽在第一关,由关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赵云等歼灭曹操的残兵败将,这样连关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决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也许诸葛亮当时真有什么客观因素吧。

在这本《三国演义》中让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别人对曹操有一些误解,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勇有谋。有官渡之战的大获全胜,也有赤壁之战的失败经验。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众所唾弃的那个白脸,他是一个英雄。没了曹操,刘备便失去了光彩;没了曹操,谁来贯穿整部《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初二:郭志强

看完了《三国演义》,我对人物有许多感想。

有刘备、曹操、吕布、孙权、张飞、关羽等。

第一:刘备。一个双耳过肩,双手过膝,长跑加短跑冠军。一个丑陋的人,他弄丢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关羽、张飞……他丢过所有人。刘备是一个比较虚伪的人物,他的马是的卢马。

第二:曹操。一个小白脸。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在《三国演义》里的评价非常低。

第三:关羽。义字当头,大红脸。长长的胡子。他刀是青龙偃月刀,马是赤兔马。

第四:张飞。黑脸张飞,掉进炭里都找不到的。

第五:诸葛亮。是刘备的军事。他想当中兴之臣。诸葛亮是馒头的创始人。我觉得他十分像一个跑龙套的呢!

这就是我的感想,我最喜欢的就是刘备。

三年级:陆元欣玉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欢关羽,最不喜欢刘备。

关羽他“义“字当头,对刘备忠心无二。即使曹操给了他很多的好处,但他只认兄弟情义,坚决要回去。他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就这一回就体现出了关羽非常好战,杀了六位大将。

我最不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刘备,

他非常狡猾,比较虚伪。

刘备不讲义气,桃园三结义时,他口口声声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他根本就没做到。

《三国演义》里的还有很多奸臣和忠臣,但关羽才是真正忠臣,我最喜欢他。

三年级:唐营聪

看着《三国演义》,不知不觉,我仿佛已身临其境。东汉末年,汉室颓废,悠悠黄天,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百姓潦倒。为复国诛途,三国终留魏、蜀、吴。正谓乱世出英雄,些许无名小卒横空出世。此三国之战亦被记成了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作为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他为历史战争的实践者,历代文人的书房雅园和历代百姓的茶坊酒肆提供了不尽的生动话题。本书再现了东汉末年到黄巾起义至三国统一归晋,百位英

雄豪杰,在战场上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风云叱咤的战斗场面。起初,我只认为《三国演义》是纸上谈兵的散闲书。可我只看了第一回的题目“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就产生了兴趣。于是我读了十几回合后就认定这是一本了不起的着作,它再现了那古代战场上将士们的英勇杀敌,以及官场上官吏们的尔虞我诈。本书不仅内容丰富,人物构造也非常细致、严谨、到位,是我国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杰出的、成功的人。我认为诸葛亮最完美,他才华横溢、神机妙算,可在危难时受刘备之托,忠心耿耿。战绩不下其数:“火烧新野、锦囊妙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夜放七星灯、六出祁山、空城计、二次锦囊算魏延、七擒七纵孟获……”以此能鉴,他说过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是空谈。曹操是最复杂的人,正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残忍奸

诈,疑心太重,狡猾虚伪,但有野心、有抱负,只是他对世人说:“世人,都看错我曹操。”但他没打完的江山,白白“送”给了司马懿。

三国纷争魏蜀吴,乱世横出真英雄。吴既生瑜何生亮,反被三气不容瑜。孔明司马争世战,只惜孔明早瞑目。曹操天下归司马,奸雄只得万世空。

北关小学六年级:877931227

九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我一套半白话版的四大名着。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着中的《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妙笔生花以《三国志》为基础,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刻画了两百个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像身临其境一样用心去触摸那段历史。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武群臣争权夺利,有时候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好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一个个或是美丽动听、或是激动人心的

故事,深深地沉浸于故事情节,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也忘记了这是历史。

三国演义里面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的善良仁厚,急性子暴脾气的张飞、英勇善战的赵云、还有那个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深谋远虑,扭转乾坤,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啦!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七擒孟获……一个连一个的故事让我有点热血沸腾,好像自己随着战鼓加入了他们的战争中,我自己问自己,如果我要在三国时代我会是谁?孙尚香?小乔?貂蝉……哈哈,这是一种猜测而已,生活在这个现代文明的年代里人们不可能回古代的啦!

读完《三国演义》,有趣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历史典故深深打动了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随时都在脑海浮现。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

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也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还激发着我的斗志。《三国演义》你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北京石景山区石景山实验小学三年级:孙一丹

第11篇:名著读后感之《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第12篇:浅析《三国演义》之刘备

浅析《三国演义》之刘备

摘要】读罢《三国演义》,人们免不了想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忘不了给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定位,如曹操奸雄,刘备英雄等。刘备英雄!这也许是尊重原著情感的缘故吧,笔者却有与之相悖的看法:刘备奸雄也。

【关键词】三国;刘备;英雄;奸雄

“刘备何如人也?”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瑁曰:“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见其为人。”布大骂曰:“是儿最无信者。”此乃刘备的对手曹操、蔡瑁和吕布对刘备的评价,当然不足为据。但笔者认为刘备是三国中最大的奸雄则不为过。编辑: 。

何谓奸雄?奸雄就是用狡诈手段谋取大权的野心家。刘备能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靠的就是他的奸雄手段。

由于原著作者抑曹仰刘观点,曹操自然成奸雄。但屡阅“三国”,刘备奸雄的形象跃于纸上,而曹操实在不应该“荣膺”奸雄称号。看看刘备的一生:吞刘璋,迫刘表,坑吕布,骗曹操,懵袁绍,伐孙权,摔阿斗,嘱孔明,迎张松,欺袁术。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翻开“三国”,刘备每逢生人时,忘了说“我乃汉室宗亲”一句。在那时,人们的心的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外姓都可以纷纷割地称王,拥兵自重,“汉室宗亲”更是理所当然,现代善于自我包装。他这一招,还真管用。曾记得,第一次见到张飞,就把张飞给镇得服服帖帖;张飞又一说,关羽也老老实实跟着;进位汉中王、升为蜀汉皇帝,无一不是用的这一招。

且看三让徐州。徐州的陶谦本想巴结一下曹操,让手下保护路过的曹操的家属,护送一程。谁知手下不配合,半路上杀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曹操岂能罢休?发誓株杀徐州百姓。若刘备此时接手徐州,曹操岂不迁怒于他?且刘备当时的千把人手,岂敢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作对。再说,徐州四面受敌。对于急于壮大力量的刘备来说,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于是就发生了陶公祖“三让徐州”。

刘备受吕布攻,欲投曹。刘备胸怀大志,又怕曹操看出来,就每天在后园浇水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有一次,操与备“煮酒论英雄”,操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备“惊”,“手中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直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遂不疑玄德”。曹操还是看出了他的“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此后,刘备就整天寻机脱身。“煮酒论英雄”隐“鸿鹄之志”,刘备“奸”也!

操擒吕布,用杀犹存,急之备也:以操驭之能,可控吕于鼓掌之中,且操吕连拱,乃毁吾大志矣。

于是,出现了精彩的一幕:吕布被绑缚在地,趁曹操出去的一会功夫,吕布向当时曹操的座上客刘备求情,刘备点头答应。待曹操回来,问刘备吕布怎么处置,刘备却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二人都被吕布先认作干爹后又亲手杀死,曹操当然知道。那吕布听了刘备的回答,气得破口大骂:“是儿最无信者”。而曹操上了一当,还以为刘备是为他好。刘备和曹操打仗,赵云在长坂坡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血染征袍,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却一下摔在了地上,并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见了忙跪于地,哭着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当时的刘备没权没势也没钱,只有用“摔阿斗”的办法来感激和奖励赵云。其实,刘备的用意,正如歇后语里所讲“刘备摔孩子——买人心”。

刘备被曹操击溃后,要到荆州依附刘表。刘备初到时,还规规矩矩,刘表一度认为他是个至诚君子。一次,表备酒酣,备失口曰:“表碌碌无能矣”。言外之意,他要是有刘表

的荆州九郡之地,将会大展雄才。根本就没把刘表放在眼里。刘表听了,不仅非常不满,而且也开始提防刘备了。最后只得把刘备派到外地去驻守备栖身袁绍处,关羽却在曹操处杀死袁绍资深爱将颜良和文丑。袁绍得知:关羽是刘备的拜把兄弟,急唤刀斧手,推出玄德欲斩之。刘备忙曰:“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何不察之”。袁绍一听,马上放了刘备,还责备沮授说:“误听汝言,险杀好人”。于是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进攻曹操,文丑又被关羽斩了,这一次,已经弄清杀人者就是关羽。袁绍又令把刘备推出斩之,刘备不慌不忙,又说:“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知公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袁绍一听,有理。反而责怪部下几乎使他受害贤之名。刘备又说要写封信给云长让他来投袁绍,袁绍听了,心里很高兴,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其实刘备此时最想如何从袁绍处脱身,怎会还把关羽往这里拉呢。备依刘表、栖袁处何不“奸”乎?

再说刘备迎张松。张松乃蜀中刘璋手下谋士,卖主求荣。张松出卖西蜀于曹操不成,欲逃回。可因事前说了大话,没法回川交待,听说刘备在荆州,欲取道荆州探刘备为人。刚到郢州界口,见刘备派大将赵云带五百来人来迎,到荆州界首,关羽又领人马来迎,上马前行了三五里,刘备领着诸葛亮和庞统,亲自来迎。整理:WWW.11665.COM 。

张松好不感动!张松真的那么重要吗?意在西川也。张松在荆州,一连三天,全是宴请,刘备绝口不提川中之事,张松临走,刘备依依不舍,甚至潸然泪下,张松终于被感动得不行了,亲口将西川交给了刘备并答应做内应。可见,刘备早在荆州时,就已把在西川的“宗亲”刘璋视为猎物了,满口的“宗亲”不过是欺骗路人的谎言。

至于刘备夺了刘璋基业,把“宗亲”发配荆州、讨东吴、灭袁术、嘱咐孔明辅阿斗、命侄子拜孔明为义父等等,笔者不一一细说。总之,纵观三国人物,刘备真正的奸雄!

第13篇: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回目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目录

第一回刘备关羽张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张飞怒鞭督邮何国舅何进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曹操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刘关张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王允巧使连环计董太师董卓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刘备北海救孔融吕温侯吕布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陶谦三让徐州曹孟德曹操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曹操移驾幸许都吕奉先吕布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孙策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吕布射戟辕门曹孟德曹操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袁绍大起七军曹孟德曹操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贾诩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曹操许田打围董国舅董承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祢衡裸衣骂贼吉太医吉平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曹操行凶杀贵妃皇叔刘备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关羽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袁绍败兵折将关云长关羽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关羽千里走单骑汉寿侯关羽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张飞斩蔡阳兄弟释疑关羽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孙策怒斩于吉碧眼儿孙权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袁绍败绩劫乌巢孟德曹操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刘备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刘备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刘备南漳逢隐沧单福徐庶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刘备用计袭樊城元直徐庶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刘备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诸葛亮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孙权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刘琦三求计 博望坡诸葛亮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刘备携民渡江赵子龙赵云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张飞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刘备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鲁肃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诸葛亮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周瑜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诸葛亮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诸葛亮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关羽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诸葛亮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赵云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关羽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孙权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孙坚的妻子佛寺看新郎刘皇叔刘备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刘备智激孙夫人孔明诸葛亮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诸葛亮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诸葛亮吊丧耒阳县凤雏庞统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马超兴兵雪恨曹操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六十回张永年张松反难杨修庞士元庞统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杨怀、高沛授首攻雒城黄魏 黄忠、魏延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张飞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诸葛亮定计捉张任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关羽单刀赴会伏皇后伏寿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耿纪、韦晃、吉邈、吉穆、金祎五人密谋杀曹操扶汉室结果事败被杀 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刘备进位汉中王云长关羽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庞德抬榇决死战关云长关羽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关羽刮骨疗毒吕子明吕蒙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徐晃大战沔水关云长关羽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关羽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华佗身死传遗命奸雄曹操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刘封是刘备养子,也就是刘备义弟关羽的侄子。关羽被魏吴追杀向刘封求援之时刘封拒不发病,导致关羽之死。刘封受到魏军攻击,败逃蜀国,刘备因为他设计陷害(拒不发兵)关羽将他斩首。

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曹丕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刘备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刘备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刘备得仇人陆逊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诸葛亮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刘备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诸葛亮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赵云力斩五将诸葛亮 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 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诸葛亮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刘禅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第14篇:《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

《三国演义》有感之关云长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依然被书中的情节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

在这本书中,有描写玩阴谋阳谋的奸雄曹孟德,有假仁假义的皇叔刘玄德,有武功盖世人品低劣的吕奉先等

然而,给我留下更多思考的是美髯公关云长。

这部小说中有两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诸葛孔明和关云长。

在我看来,悠久的中华历史上习惯将其神化的人物是老子、孔子这类文人,故我不奇怪诸葛亮被神化。但是中国人却将作为武将的关羽推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加以神化就少见了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

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罗先生对关羽的描写,至少在道德上是一个完人。但是就算是这种加以美化的描写中,我也看出了关羽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关羽奉命驻守荆州时,得知刘备封“五虎上将”的消息,自己名列五虎上将之首,得意一笑,但是同时听到降将马超也名列之一时,很是不快。当即寄信给刘备说什么要入川和马超比试,全然不顾自己守城大任。诸葛亮见信后只能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说他好话夸奖他,说他是“美髯公”,以图让他打消弃城回川的念头。关羽接信后乐呵呵的让手下将军师的“美言”贴遍全城,说要让满城文武都看看,自己天下第一。

自从“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后,关羽的自信开始膨胀,骄傲自负、追求虚名,看不起除自家兄弟外的任何人,并且这种态度对别人表现得很明显。

仔细一看,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儿童表现出来的幼稚,没有谁比自己强,动不动就要动刀动枪一较高下。

同时关羽又是一个极重情义的人,而后人的神化也是将他作为情义的偶像。因与刘备结拜在先,故死不为曹操所用,完成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榜样。而后却因曹操有恩于己而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成为

了“有恩必报”的君子形象。这在唯问胜败的乱世中有此道德表现,足以赢得人们的尊崇。

关羽是是个“儿童式”的偶像,他表现出来的“情”“义”是出于自己性格中那份“儿童式”的“单纯”,故不问利益、生死,唯义是图。

中国历史上要神化某人,是统治者出于自己需要某人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而允许的,统治者们需要关羽式的臣下为自己卖命,忠心不二。民间需要一个关羽式的偶像来教化“情义”的风气。两者合拍,将关云长推上神坛。

这些是我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的些许思考,名著耐久读,久读出经典,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第15篇:《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精选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我来给大家讲讲吧!这是诸葛亮的一次典型妙计。

有一天,忽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因为蜀国大将都去打仗了,只剩下几百小兵吓得失魂落魄,孔明不慌不忙地下令:“四门大开,剩下小兵都去打扫大街,不能喧哗出入。”孔明在楼上弹琴。司马懿带大军来到城下,发现城门大开,小兵在打扫大街,就想:“他们一定埋伏的很好,于是就不敢入门,所以就带兵回自己的国家了。”回去的过程中,司马懿突然想到,蜀国大将都打仗去了,就剩孔明,于是下令再回去看一次。这一次,等他们到地方时,孔明都带小兵走了。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诸葛亮正是深知司马懿遇事多疑,不敢轻易冒险的心理弱点,巧施空城计,成功地躲过了魏军的进攻,为撤退赢得了时间。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找出别人的弱点,凡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空城计》,它主要讲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智退曹兵的故事。

一天,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率领25万大军攻打蜀国,诸葛亮命令守城的将士打开城门,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好像没有看见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似的。诸葛亮只带了两个书童,坐在城楼上面饮酒弹琴,一点也不紧张。司马懿觉得城中有埋伏兵,不敢进攻,最后只得下令退兵,诸葛亮的心才放了下来。

读了《空城计》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干什么事情,无论局面多么复杂,都不能慌,一定要镇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学习诸葛亮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回答不出来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不要那么死板,要灵活运用大脑去思考问题。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3

我从历史书上读了一篇让我回味无穷的文章——《空城计》。

文章主要叙述了三国时期,卫国的大都督司马懿带领几十万精兵,向蜀国守卫的`阳平大举进攻。而这时城中的守兵却只有几十人,他们吓得一个个大惊失色,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是,只有诸葛亮沉着冷静,他不慌不忙的来到城楼上,弹起了琴弦,司马懿听到琴声,认为城中定有埋伏,就慌忙带兵撤退了。诸葛亮巧妙运用了计策。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这就是历史闻名的空城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足无措,要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机智有谋,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第1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当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关羽的敬佩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关羽义气。但是他的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这个缺点导致了他丧命,那就是傲。

关羽很傲,导致他大意失荆州,刘备在汉中和曹操决战,关羽忍不住也想建功。如果想要北伐,最好的出发点就是荆州北上,要是想从荆州出发,襄阳,樊城必须占领,所以关羽就攻打樊城。

关羽的确厉害,樊城指日可下,正当这是,曹操于孙权结盟,图区荆襄,之后平分地盘,所以孙吴出兵。

关羽打樊城的时候,马良建议他不要倾巢而出,毕竟要留守荆州。而在关羽眼中,东吴群雄皆鼠辈,所以他根本不把孙吴放在眼里。

东吴大都督吕蒙,装病,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一职。关羽更加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竟然找一个书生担任大都督,可见东吴后继无人了。

关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上将于禁带七路人马去解樊城之围。庞德也随着出征,并且他抬了一口棺材和关羽打。庞德当然打不过关羽,但是他放冷箭,射关羽左臂。这只剑是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关羽都不怕疼,关羽水淹七军。真的很厉害。

但是吕蒙他们率军攻下了荆州,关羽大怒,箭创迸发。最后退守麦城,死战到底,最终死于孙权之手。

一代军神就这样死了,我心中很悲伤,关羽如果不是那么傲,他当初要是听了马良的,守住荆州,就不会遭此大难。关羽忠义,我非常佩服,我会学习关羽。永远不背叛兄弟朋友。

累死了,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了,采纳吧。

第17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及科学依据,在次基础上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围绕“三天”,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发问“三天”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1至5自然段,大家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吗?

生:周瑜问诸葛亮“十天造得好吗?”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生:“只要三天。”师:“哦,只要三天。”(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爽快地说!干脆地说!坚决地说!师:当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借兵的时候,他再次保证:“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出示句子课件引导生)十分肯定地说!十拿九稳地说!胸有成竹地说!

2、学生质疑:同学们,接下来,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强调三天,第三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第三天诸葛亮是怎么借到箭的?)

二、自由读书,自悟“三天”

1.教师总结:是啊,我们已经大概知道,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借箭,是经过仔细推敲,周密计算的。

2.那么大家再想想,在第三天,哪些地方是诸葛亮预测的?哪些地方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的?请你用两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把这种有前后联系的句子找出来。(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学生汇报:总结:(1)、诸葛亮算准了时间天气──知天时(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性格──识人性(3)、算准了地理位置和精于谋划──懂地理、巧谋划

三、品读课文,聚焦“三天”

师: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如何神机妙算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预测时间和天气的吧! 1.预测时间天气。

(1)(课件出示句子)请大家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预测此时会有大雾)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说明他预测准确) (2)生汇报:说明诸葛亮时间选得准,算准了第三天必将有大雾。

(3)抓住“四更时候”“这时候”展开联想。凌晨1──3点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借箭?(出示课件)(大家都睡熟了,曹操也睡熟了,而且有大雾。)这个时间选择得好不好?

(4)A、找个诸葛亮来读这句话?(生1读),不像不像,太急了。再找一位来读。诸葛亮心情怎么样?(生:沉着冷静)

B、你还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诸葛亮这种冷静?(不见、仍然不见、直到),哦,我们看,作者还在每一句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所以读的时候应该停一会儿。来,大家把这些词语强调着读一读,把分号读好,不急不慢地读。(齐读)

C、从大家不慌不忙的朗读中,老师似乎感觉到了诸葛亮内心非常──生:胸有成竹、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心中有数。

再看看这一句:

A、大雾来了,鲁肃在哪?你读。不像不像,雾不够大,没把你吓着。再找一位。你来。很好,这么大的雾,你心情如何?

B、大雾来了,诸葛亮在哪?你读。不像不像,你最需要的大雾来了呀!再读。好,你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C、引读: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读──

引读:果然不出我诸葛亮所料,这真是一场非常及时的大雾啊!读── 引读:有了这场大雾,十万支箭就并不遥远啦!读──

(5)再看这一句:(课件出示下面句子)③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谁来读?你来。这时候,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还预测到了什么──大雾持续时间足够他得到十万支箭。)

(6)教师总结: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时间与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称他为:(板书:知天时),从四更时候到天快亮的时候,诸葛亮一共花了多长时间来借箭?仅仅两三个小时啊! 2.预测曹操。

(1)诸葛亮又是怎么预测曹操不敢派兵的呢?(课件出示句子)请继续把这两个句子联系起来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2)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说明诸葛亮非常了解曹操,算准了他不会派兵,而是放箭过来。也看出诸葛亮十分有把握有信心、心情也很高兴。)

B、(出示诸葛亮的话词语变色)大家看这句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诸葛亮对曹操十分了解?(生:一定不敢、只管、就)“一定不敢”改成“应该不敢、也许不敢、可能不敢、大概不敢”行不行?诸葛亮是非常肯定,非常自信。读──

(3)诸葛亮是怎么回答鲁肃的?(笑着)

A、找一位鲁肃,你来问我?(出示课件吃惊句子)还不像,鲁肃是吃惊地问,再找一位。不错,你最像鲁肃。来,到前面来。

B、(课件去掉曹操的句子)你是鲁肃,我是诸葛亮,你问我,开始──师生合作演读。

C、大家同桌像老师那样互相读一读,谁来安慰安慰鲁肃?学生再读。

D、鲁肃啊,你真是个老实人那,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这叫什么笑?──生:幽默宽厚的笑。

(4)十万支箭就要到手了,此时诸葛亮还有可能笑谁呢?他会怎么笑呢? A(生:笑曹操):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说明诸葛亮对曹操了如指掌。 B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再读、齐读) 师:这叫什么笑?生──这叫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C、诸葛亮还可能笑谁?(生:笑周瑜)笑他陷害落空。

D、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同桌读,齐读好) 你们笑得对。大家想一下,诸葛亮回去之后要把箭交给谁呀?(生──周瑜)这就对了嘛。交完箭回到家他还要继续笑呢?

周瑜啊!害人之心不可有啊!想跟我斗,你还嫩了点吧!这叫什么笑?生──这叫会心的笑,自豪的笑。 (5)总结: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对曹操、对鲁肃、对周瑜每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都怎么样?──了如指掌!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识人性) 3.预测地理及排兵布阵。

好,同学们,好戏还在后头呢!诸葛亮预测地形和排兵布阵,那个才真叫精彩呢!(出示课件句子):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要问诸葛亮的吗?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先生,我想问你──

(2)我们不忙着回答,请打家先看这张《草船借箭地形图》:(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3)请大家再到借箭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草船借箭》现场录像。

(4)刚才的问题,根本不用劳驾诸葛亮来回答!你们就去问那船长和士兵吧?(出示课件)假如你就是那二十条船的船长,你知道为什么船要一字摆开吗?为什么要调转船头呢?假如你就是那船上的士兵,你知道为什么要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吗?,请大家带着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5)谁来说?(学生汇报)

(6)多聪明的船长和士兵呀,我替诸葛亮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出示课件):

之所以一字摆开,是因为──;之所以调转船头,是因为──;

之所以擂鼓呐喊,是因为──;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诸葛亮──

(7)是呀,请大家回顾一下三天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什么?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②“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重读“自有妙用”。

(8)现在你明白诸葛亮借这些东西有什么妙用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9)(出示课件):③“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现在你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就要借二十条船了吗?(生自由回答)

(10)十万支箭终于到手啦!所以:(出示课件句子)生齐读:④“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的时候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对地形非常──(生:熟悉),说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非常──周全、巧妙,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晓地理、巧谋划)诸葛亮的借箭过程简直是天衣无缝啊!简直是──生:完美无缺!简直是──生:滴水不漏!简直是──无懈可击!)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句子)“诸葛亮(板书: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回读“三天”,明白写法学法。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句子:(出示课件句子)①②③④。你会发现课文为了写清楚诸葛亮通晓地理和巧妙谋划,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生:前后照应!)是的,其实,前面写他预测时间天气、预测曹操不敢派兵时也都用了这种方法,(出示课件句子)前后呼应是《三国演义》这类小说塑造人物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呢?(生:可以让课文更加有节奏、有起伏、有悬念。)我们刚才在学习的时候正是遵循了这种写作方法,找前后联系的句子来学习,前面是诸葛亮的预测,后面是说明他预测得准确,是不是?

五、回归课题,反思“三天”

1、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你 们想想看:他到底什么地方比周瑜厉害呢?读板书内容(生:知天文、识人性、懂地理、巧谋划)总之,就是这个词──(生:神机妙算)!面对十万支箭的任务, 周瑜想到的是用材料来──(生: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生:读课题:草船借箭。)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呀!正如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的(出示课件)(生读:“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诸葛亮三天时间,他就能──生:借十万支箭!实际上,诸葛亮不仅箭是借的,还有什么也是借的?(生:鲁肃、船、军士、青布幔子、草把子)(出示课件)瞧,诸葛亮可是白手起家呀!什么是神机妙算?你现在真正弄懂了吗?(生自由回答)(出示课件)神机妙算,就是──独辟蹊径地算!就是──知识渊博地算!就是──知己知彼地算!就是──准确无误地算!

六、总结人物:

同学们,现在看我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来评价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想到的请举手。

七、质疑问难,走进经典。

老 师有一个疑问,想问问大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里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就神机妙算了呢?请看这则材料。跟我读。读得懂吗?这句话是说诸葛亮隐居 南阳、一边种田一边刻苦读书,淡泊明志、爱好思考、关心国家大事。他才能神机妙算啊!你们知道周瑜是怎么死的吗?你们知道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死的吗?欲知详 情,请看《三国演义》。(课件出示课后作业)请将《草船借箭》故事及人物改写成诗歌、歌词或写读后感。课外认真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

草船借箭

晓地理

知天时 识人性

神机妙算 巧谋划

1、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三天”这个关键的时间词探究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 ,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从而使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走进了人物的世界,叹服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18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隰县第二小学 宋小华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从“草船借箭”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法与学法】 师:激励引导法 生:合作探究法 【设计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向学生介绍三国鼎立的情形。

二、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

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

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五、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同学们,你们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那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2.用四字词语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六、小结延伸 鼓励学生多读名著。

第19篇: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双凫小学

潘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3、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英雄的故事却说不完道不尽。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那充满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二、回顾全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划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取得了成功。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请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是呀,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神机妙算,究竟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呢?我们一起来读书。

三、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下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然后再仔细读一读,并旁边做好批注?(巡视)5分钟

四、交流汇报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请你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预设: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1、知天文 句子

一、“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2个学生读。 师:评学生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PPT出示对比句)

学生谈理由:只有这样写,才更能体现出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师:诸葛亮是这样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比起在一旁干着急的鲁肃、在一旁不知内情的鲁肃、在一旁火烧眉毛的鲁肃,他哪里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 也就是说他算准了第三天的天气。(板书:识天文) 师:这就是诸葛亮! 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就是用前后联系的方法,把诸葛亮的预测和后面发生的事实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到了他的神机妙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你们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哪句话连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生发表意见。师:潘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请你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重读1遍。 师: 声音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读。

师:比他大了,谁还能比他更大?

生3读。

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此时诸葛亮和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就是鲁肃,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鲁肃的心情来。

生1读

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惊讶、吃惊、害怕) 师: 比较惊讶,比较害怕,是不是? 那你应该表现出惊讶和害怕呀,你再试试。

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 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大一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学生齐读)

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他又是怎么的心情呢? (请三个同学读。你们体会到诸葛亮怎样的心情?)(自信、如愿以偿、高兴)

师:但是潘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高亮的神机妙算。因为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实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生1:我找出来了,“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2、晓地理 句子

一、“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 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句子

三、“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请大家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 (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教师小结: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晓地理)

师:难怪鲁肃详详细细把这一切告诉周瑜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3、识人心 句子

一、“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子

二、“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笑着说的)

教师引导: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

A(笑曹操多疑) 把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B(笑鲁肃吃惊、害怕) 把宽慰的笑、幽默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C(笑周瑜阴谋失败) 把潇洒的笑、会心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D(笑自己神机妙算) 把自豪、自信、胜利的感觉读出来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 句子

三、“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和“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师:说明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也是了如指掌。从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用人谨慎。他早在立军令状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教师小结:诸葛亮不仅算准了天气,算准了人心,算准了地理位置,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是这样的周密细致,在后人的歇后语中有这样的表达,我们一起来读读。(详见PPT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坐享其成、多多益善、神机妙算) 你们说诸葛亮的谋略高不高?智慧高不高?曹操用兵八十万,而我们的诸葛亮只用了区区602个人轻松取回了十万之箭,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课文读到这,你认为这句与文章开头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形成了一个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使它更加的连贯,更加的紧凑。 师:你认为周什么比不上亮?

师: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课后请同学们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里面。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第20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准,没能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猴王出世》

21课《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同上一节课时,总想先上为好,以免步别人的后尘。这一次同事大概也有同感,执意先上了。我的教案便只好在同事上完之后作了修整,吸取了同事课件中的精华部分,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设计了学法指导,继续贯彻先疑后读,边读边想,课外延伸的原则。这一方面的构想是较成功的。板书也仍旧保持提纲契领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各步骤都能运筹帷幄,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读自己认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足是朗读的指导欠缺时间,几乎没法进行。细想想,如果这一节课能真正放手自主,把教师琐碎的解析删除也许真可以面面俱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呢?又从哪儿入手进行突破呢?带着问题,我反复读课文,仔细研读教学参考书,同时参照优秀教案,尽量想有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突然发觉可以从奇丽二字入手,抓奇字可以感受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抓丽字,可以欣赏德国优美的风景,积累语言,奇丽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点。

有了这样的体会与发现,在教学时,我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来组织教学,紧扣‚奇丽‛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新奇与美丽。

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新奇‛的景色,学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础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顺势抓住三个‚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景色的新奇与独特之处。

接着,我由女房东与作者的对话,过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领学生感受德国美丽的景色,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语,想象奇丽的景色,同时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入情入境地感觉德国的奇丽景色,积累优美语言。

至此,难点尚未突破,如何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从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问学生‚仅仅是花造就奇丽景色的吗?(不是)那还有什么呢?‛问题一抛出,大部份学生找到了答案,成功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只有置身于其中,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学生被带入文段中理解这种境界,我又趁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解到受到启示与教育,感觉较深。最后由这种境界,点明这就是奇丽景色背后所隐藏着的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回到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这个有着奇丽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后,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从而再次突出主线。

最后拓展时,我本想让学生收集资料,办个专题汇报,但考虑到课后费时较多,难以实现,我就想:学校不正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吗?我为何不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向学生推荐书籍呢?于是,我推荐了《德国印象》、《再返哥廷根》、《剪掉一半的窗帘》、《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学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了解季老,感受德国人的境界。

课上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材钻研不够透彻,教案不熟,是本堂课最大的问题。不熟教案,我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也没能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还未能很好的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2、未能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是前一个问题的后遗症,因为不熟教案,所以我被教案禁锢,被教案牵着走,当学生的表现与我的预设有偏离时,我不能灵活处理,只能机械地按教案流程走,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体会新奇与美丽的景色这一环节时,我问新奇在哪,学生找到的却是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我没有顺水推舟体会‚美丽‛二字,而是将学生的答案压下,继续品味新奇,使课堂有了牵强的感觉。

3、没有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例如:抓住三个‚都‛深入体会德国新奇的景色具体体现在哪时,我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来,而是自己一股脑儿说出三个‚都‛,这样,学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体验,无法进入情境。 这一堂课讲下来,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更深刻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断磨砺和成长。特别感谢小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我会记住:用心,才能做好!

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