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命运共同体作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8 15:08: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世界许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机械1507班20153636 雷丹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国际形势动荡多变,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之际。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

当今世界仍存在着各种争端与冲突,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显然,在核威慑下,爆发一场高烈度的战争的可能性几近为零。那么,人类的未来又在何方?我们的先辈拘囿于脚下的土地,爆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变革的种子早已种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宇宙很大,当人类有能力迈出太阳系,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人。毫无疑问,人类想迈入星际时代,各国通力合作必不可少,人类终将命运一体。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呼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能系牢命运共同体的坚固纽带。

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了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的可能。世界经济早已走出一国垄断,成为无法割裂的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找到利益支点,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共享美好未来。 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 “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份责任。以此为指引,中国向世界提供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公共产品,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注入新动力。

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带头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更加开放繁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努力;再到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制定《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推动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中国提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中国继续唱响“开放型经济”,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提供方案。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一系列倡议和行动,旨在消除全球发展鸿沟,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遵循这一逻辑,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

命运共同体,体现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告诉世界,“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推荐第2篇:打造命运共同体

----德鲁克大会演讲稿----

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

----动态系统合和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简介

开场白

首先非常真诚地感谢德鲁克学院、博达惠恩公司能够创造今天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领会和深入地实践德鲁克先生的真知灼见,并且通过今天上午这么多专家的演讲,我也深深感觉到相互学习是多么地重要。接下来就由我和大家一起来继续学习探讨德鲁克的思想。

从今天已经进行的内容里面,不知道大家进门之前所带来的困惑有多少已经化解,我们是不是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我们都一致领悟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在外部要不断去创造价值、创造市场、创造客户。那么在内部,如果我们的成本越来越低,就可以使我们最终的利益增加,那么什么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成本?哪些是变动的成本?我们说人是人,人不是机器,人有情绪,人的情绪在里面所起了一定的作用,人有一些自我为中心的看法,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企业家都面临着一种现实,企业更多的去合并、去扩张、进行跨地区的经营,不断地吸引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员进来,同时又不断地有人离开,这样,团队不断地需要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我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之间去形成新的组织共同体,这就是今天我希望借由德鲁克先生的真知灼见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题“如何打造企业内部的命运共同体”。

一、基本假设

德鲁克在很多著作里面都提到过 “我们可以把设备引进来,我们也可以把技术流程引进来,我们可以上很多新软件,但是来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流程,使用这些方法的中国人能不能真的理解这些西方的设备和流程设计者背后的思想,或者是理解并配合先进国家引进来的技术专家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只能基于自己的成长。” 另外,德鲁克先生也谈到“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它并不是一种超乎价值的科学,因为管理一定要植根于一种文化,一种社会传统,这群人的习性和信念,甚至植根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间,管理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我们的管理者也不断在影响新文化的形成。”那这里面我们就需要思考的是,当我们在学习德鲁克先生的真知灼见的时候,要如何把一些思想经过一个过程变成我们的行为,也就是在知行合一之间如何演变?这使我想到经济学里面有一个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各位你钱包里面有很多100元钞票,当您去花的话,假设您有一定的时间选择,您是花旧一点的还是新一点的?以前是金币、银币更是要选择性地使用了,经济学发现更多的人优先花出去的是磨损的金币,而那个崭新的金币人们留住它,最终失去了流通的价值,仅仅变成了财富的替代品而储存起来,埋在地下的金罐子里。比如说烟草集团公司全体都非常热衷于吸烟,因为吸的烟越多,证明对组织越忠诚。来了一个大学生不吸烟,那么他会如何面对他的同事?如果他坚持不吸烟的下场将会是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不吸烟是好的,是良币,可是为什么要面临这样的现实?因此说,我们面临的现实就是我们在领导大陆的人来做管理,甚至在烟台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我们会发现台湾背景的管理层和大陆背景的管理层很自然地分成两个队伍,200人在上课时没有任何规定,大陆管理者自然地走到后面坐,回头还要抱怨。所以说有非常多的现实提醒我们,真正尊重自己所生存的土壤,才能让一棵优良的种子种下之后得到阳光雨露,吸收养分,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基于这样的假设,如何能够在学习优良文化的前提下,在尊重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并且在尊重我们本身团体现有的素质的前提下,发展我们的企业组织。有多少打工者在烟台,在富士康,一个月挣一千多块钱的工资,还要省吃俭用寄给家里。没有摆脱基本贫困线的人还比比皆是,甚至有一些工人要在种地期间到工厂短期打工,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团结这样的群体呢?我们说组织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组织需要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如果花园里都是相同的花,那花园就没有意义了。而这种大型组织如何才能够让它有系统、有动态的结构,让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独特的能力,给自己正确的定义,这就需要在组织维系上做工作,可以包括事业上的维系、情感上的维系、利益上的维系,这三方面的维系。

二、百年名企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大型企业怎么样锻造?德鲁克先生说,“组织的目的靠的不是领导人,而是靠平凡人在一起做不平凡的事”。如果组织依赖天才,可是天才凤毛麟角,就很难产生非常持久的成果出来。所以联想集团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口号“瞎子背瘸子”,哪一个都不是完整的,可以是瞎子背瘸子,一个看路一个走路,我们要思考的是怎么样让每一个平凡人发挥长处,德鲁克先生反复说“用人所长”。 虽然今天有很多专家谈到做百年企业太难,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只有2.9岁,可是我们内心甘心吗?看一看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百年老企业,据《财富》杂志统计,50年代的500强到90年代基本消失了一半,70年代的500强到90年代消失了1/3,大多数平均寿命40—50岁,可是瑞典的stara公司,却让人非常钦佩,因为这家公司到现在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而现在中国大陆能够买到很多产品来自跨国公司,这些我们身边的品牌很多拥有超过200年的历史,比如劳力士创立于1795年,杜邦创立于1802年,高露洁创立于1806年,宝洁创立于1837年,麦当劳创立于1845年等等。

假如一代领导者退休之后,如果它关门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伟绩。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世界500强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是40-50年,和一个人创业到退休的年龄差不多。所以我们要更深地思考,在一个组织里,究竟是什么让人前仆后继地去传承一个品牌,我们需要揭示这个秘密,那就是一个企业必须有一种灵魂,有一种精神,也只有这种精神的传承才不至于使某些人上台之后去全然否认前一辈领导的业绩,只有传承、继承中发展,让精神不朽,才能创造百年老店,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这些大型组织,如果以前我们靠的是政治团体或者是家族力量,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更多是经理人和大型组织构成的这个社会的经济主体,我们也会发现日常生活哪能离开这么多的品牌呢?我们一出门开上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到石油公司加油、去餐饮企业吃饭,那么多的快餐店全球遍布,品牌公司已经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和经济组织已经不能分割。

三、理清企业的宏观系统关系

德鲁克先生说“人们期望担当起领导的角色,并且承担起社会问题和社会课题的责任,这是必然,也是应该的。而这种大型组织的凝聚无一例外靠人,那么人如何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团体呢?”所以德鲁克先生又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我从培训的角度解释这段话,培训指的不是一项,而是两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任务,一项是管理集团培训,它的目的是企业的健全存在和发展。而另外一项是这个企业大网中的每一个结点,每个岗位上独立的人,我们要使每个人作为组织成员和作为人这两个方面都要健全、发展并且取得成就。”一个从总体宏观的角度,一个从个体微观的角度,我们先从总体宏观的角度来看。 对于一个企业动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德鲁克先生给了这样的论述,我概括的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好的组织,在他的宗旨和使命的指引下需要相应的规模。而有了相应规模的,无论是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企业又受制于它存在的地域、所面对的地方亚文化和客户市场和供应商所对接的文化。当这样多的因素在一起又能够使一个企业组织跟外界保持一种动态的信息、能量的交换,又能够使内部快速地消化和转化这些信息和能量,这需要内部的系统起到支撑作用。

像刚才谈到的这么让人慨叹的“韩国金佰利和宝洁公司”的案例一样,我们如何能够使一些经营思想、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快速变成现实,如果人们之间缺乏互相信任,如果人们对最终的共同愿景缺乏信念,那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对于动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关系既要考虑非常多的影响因素,同时也要借助于一些系统的管理工具,例如今天早上我们见到的学习型组织的倡导者和大师、专家彼德•圣吉,他和他的团队借由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系统动力学”而创建的学习型组织所做的系列研究,可以用一些方法和软件把企业管理方面复杂的问题放在一直,帮助我们进行系统思考。

四、微观的角色认知与扮演

一旦一个系统的关系确立,让我们知道在一个系统组织运转当中的关键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才可以透过量化知道究竟哪些瓶颈因素在制约着我们。我们经常着“短板效应”,短板效应里面最短的那一个究竟在哪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整体观望的前提下看个体。我们有多少人在自己职位上扮演着某种的角色,可是他每天关注的不是本岗的工作,而是更多地议论其他岗位的问题。比如营销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在一起开会的时候,那都会发生怎样的争吵呢?问题无一例外都是类似的。销售的团队会说“公司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部门会说“工艺部门有问题”,而工艺部门会说“研发部门的设计本身存在缺陷”,研发的人又说“在我们当前的材料和样机制造水平下又怎么能做得更好呢”,每个人似乎愿意把责任推给其他相关的部门,我们如何能够在认可其他现实情况的前提下坚守住自己的本职,所谓老子说的“本立而道生”。 从自己的行动开始,而不是更多议论,这就需要我们在成长历程中缺乏信仰熏陶的管理群体当中再进行更多的教育、更多的启发,提升独立自主、责任意识,并进而通过公司的制度保障促进这种意识的提升。当然,这也是中国转型期的必然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的主导思想造成了现在的这种矛盾,因为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听国家、听上级主管部门的,生产多少、销售多少都不用我们思考。可是现在的市场经济让我们自己去寻找机会、自己去设计、自己去销售,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中国的创新能力弱,我想答案跟这种文化背景不能说不无关系。所以增加角色认知,增加角色的内涵认知,并且在系统的关系当中把自己扮演好,守住自己的立场和角色。怎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像Bill •Pollard先生跟我们分享的,那个人在擦地板,可是如果她仅仅把工作当成一个应付的过程、只是在完成一个程序,而不是她想去做的,她并不会关心结果好不好。任何一个工作假如不是由人内心自己渴望去做的,不是自我激励而等待别人激励,等待发钞票、发工资跟他做交换的话,那么企业家很遗憾,没有调动人作为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这是创造利益弹性最大的资源。

五、三个共同体

其实想让人自主地工作并不难,需要了解他、激发他内在的动机。一个人态度正确了,动机正确了,其他的学习不是问题、工具不是问题、方法也不是问题。只是他不愿意的时候,不想做的时候,其他问题才是问题。对于人来讲,人的需求层次决定了能够激励人的核心动机无外乎就三种,它们是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财富动机。财富动机保证人的低级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亲和动机保证人的归属感、人际关系和情感需求,成就动机保证人的成就感、创造自我价值的需求。这三者相辅相成,如果没有激发人的亲和动机和成就动机,而只是满足人的财富动机,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多地计较。因此,组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时候,就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打造出事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理解。

首先,看一下事业共同体。大家很熟悉海尔,在海尔集团有一个创新论,说的是假如这个企业的创新是一条大河,每个员工就是流入这条河里的涓涓细流,要想这条组织的大河是创新的,每一条涓涓细流就必须是创新的。他们为了激励这种创新采取了两种制度,任何一个员工如果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并且经过论证可以推广的话,这个想法用这个员工的名字命名,从此这个员工的名字就载入本企业的发展史。同时他们对创新成果进行量化管理,这种创新究竟能产生多少价值,在员工的工资卡上就能够兑现。海尔把员工的创新用一种机制让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能够跟企业的发展史捆绑在一起,他满足的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因为人人都渴望能够体验到最高层次的自我超越的满足。无论今天我们看到的德鲁克学院的投资人在做的光华慈善基金会,还是李连杰做壹基金,更多的基金在成立,这说明当人们有力量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做一些自己能够更多的分享事业。我们会经常见到马云在飞机场演讲,我们都知道马云第一份工作是英语教师,当他可以把企业管理很好的时候,他愿意拿出时间把自己的思想分享给更多的人,帮助和启发更多的人。而且,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会场,无论是杜先生还是黄先生、王先生、曹先生,大家都把管理的实践经验拿出来,这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动机已经脱离了作为一个个体本身的利益需求,是人性的高层次需求,即成就动机,是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力量。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反面的例子。青岛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业务就是帮助大日本油墨株式会社进行一些新产品的实验数据收集,产品的市场调研和未来的销售全部由日本来做,只把中间的数据实验、数据积累、数据分析、数据统计这些特别枯燥的工作交给中国这家企业来做。而这项工作实在太专业了,企业的员工都是高级的知识份子,要么硕士和博士,要么就是大学里的教授。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还不到40岁就已经头发花白,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去改善这些人的抱怨,可是这些人仍然在抱怨,总是说老板你凭什么赚那么多钱,而我们这种高级知识分子赚得那么少,想通过绩效改革来改善,结果没有用。像这样一群人如果只是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以金钱作为回报来激励,给他很好的薪酬、福利政策就能让他满足了吗?我们都非常清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内心非常强烈的动力来自于他要有成就感,他需要有成就,不单单是挣钱回家。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在龙口服务的企业做得非常好,就是公司真正地在专家队伍和管理团队上投资,给核心的工程师们去参加行业协会、专业会议、国际国内专题考察、交流会议,激励他们发表论文,给他们机会来体验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除了成就感我们说人,尤其是中国人,我们非常强烈的需求就是亲和力,尤其是缺乏社区宗教服务、社团身份的大陆员工。想象一下同事在一起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比回家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人的亲和动机、情感需求、归属感,工作场所,人际关系没有摆平的话,人也会很郁闷。不知道大家昨天有没有看新闻,菲律宾上演了离职的警察绑架香港游客的事件,到现在为止死亡人数已差不多10人。其实他提的条件很简单,第一个要求是希望能够给他复职;第二条要求是能够补偿被辞退这段时间的报酬。就这么两条要求,跟他谈判的人没有谈判好,然后他就开始发起了攻击,结果菲律宾警方开火,导致了十几名香港游客的死亡。我们说富士康跳楼事件,员工每天高强度工作,缺乏交流,甚至同一个宿舍的员工之间竟然都叫不全名字!那段时间富士康到处请专家、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烟台富士康公司请我过去给他们的管理层做辅导,到了公司的时候,情况已有所改善,在公司的休闲厂区已经成立了员工心理援助中心帮助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

我们的企业是不是认为员工的这种心理上的归属感跟自己没有关系?不用去管?不是的,德鲁克先生说“我们雇佣的不是人手,而是整个人”。我们知道在美国世界500强企业的80%都已经购买了EAP服务,而且跨国公司到了中国大陆,相应的EAP服务也成长起来了。一般的企业会给员工买身体保险(三险一金),但还需要给员工买心理保险,也就是EAP(即Employee aitant program员工援助计划),买了EAP之后的企业员工每年有六次心理咨询的机会,事实上员工的问题不单单包括心理问题,甚至包含一名外籍员工到大陆来,他怎么样去租房子、办户口、小孩子怎么转学,一律帮助解决,目的就是解决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其他事件,简称为员工的心理保险。所以满足员工的亲和动机,关心员工的生活,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关心员工的情绪,这些也是生产力,如果一个人不用心工作,人来心没来,心不在焉,事故率、流失率都高。因此,企业要在亲和动机方面采取一定行动。

第三,经济人的假设说明人在经济上的欲望只能是变本加厉,没有满足的时候。但经济学同样说明,当人的收入在某个界限之下,收入和幸福感成正比,收入越高幸福感越高。但当收入超过一定额度之后,幸福感和收入就没有关系了。如何才能够满足全体员工在财富方面的需求,就需要打造财富共同体,满足员工的利益需求。比如惠普公司刚刚到大陆来投资的时候,他考察了大陆人的心态,出台了“五子登科”政策,他说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让我们的核心骨干层、管理层做到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有了这三样就可以有妻子,有儿子。这些低级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后,才能更大地发展中级需求和高级需求。 我们都清楚,当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怎么样去讲求尊严?南京市政府为了便民,拿出钱来买800个打气筒放在南京市不同的路口,让骑自行车的市民可以很便利地充气,不超过一个星期就剩下两个气筒,是在政府的门口有警卫给看着的。我们要面对现实,要实事求是,肯于谈出自己缺点的人才有更大的优点,我们的现实不是要面子,而是要解决问题,如何尊重现在一大把中国人每个月就1000块钱的工资,在烟台、在青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无法生存,不要谈买房子,租房子都租不到,加上交通费、吃饭,生活在贫困线。尤其是有些农民工,在城里生活了一些年,喜爱城市的生活环境不愿意返乡,在城里挣扎也比回乡过得好些吧。当基本经济没有解决的时候,人如何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呢?所以我们的企业家朋友们,当你们拿着年薪几十万,而你很轻易扣掉下属10块钱的时候,请你想一想,10块钱对你来说不算什么,可对你的员工来说10块钱多么重要!如果人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注重现实,那么怎么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跟着走。我们要了解员工、理解员工,才能引领他们,众望所归、一呼百应。 有一家台湾木材公司的老板30多岁,头发基本都白了,他来咨询,我问他要解决什么问题,他说他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就是让我晚上睡得着觉。我问为什么睡不着觉?他说不知道员工为什么总是从他的政策里面找漏洞,想方设法拿到更多的补贴。我说这个问题我也解答不了,先去现场考察一下吧。到了他们的工厂,工人没有超过30岁的,很多刚18岁、二十几岁,如果30岁的人在这干一年,早就趴下了。工人一天工作12小时,站在机器面前粘各种木条成为木板,被浓重的胶质味道成天包围着,中午半小时吃饭的时间,上午一次茶歇时间,下午一次茶歇时间。我问他你真正把员工当人了吗?如果我们不能够满足员工的事业动机、情感动机,而一味以绩效考核只是满足员工的财富动机,只是以提高效率为唯一目标,只是以交换的方式在金钱和人的体能之间、劳动力之间进行简单交换,那么谈何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呢?

尊重人,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现实,尊重当地的情况,能够真正了解人的需求。通过我们的政策、制度来维护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之间的平衡、来维护企业内部的平衡,成为一个动态的合和的系统。

最后我希望能够号召大家一起来朗读一句话,让我们能够真心感受一下鲁迅先生在若干年前所谈到的一种倡议,当年鲁迅先生到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来弃医从文,他说“当天最需要拯救的不是国民身体,而是国民精神”,这句话到现在仍然有效。

“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地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了人类,连我都在内。”衷心祝愿我们各位甘心当萤火虫,努力尽我们的社会责任,也许有一天你真的会成为太阳,成就自己,利益他人!谢谢大家!

推荐第3篇:命运共同体 谈感受

“离心力”巧化“向心力” 同呼吸才能共命运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汹涌澎湃,一棵树只有拥抱森林才能蔚然成荫。每名职工是企业的一部分,只有依靠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企业就像是承载着职工命运的航船,只有每名职工都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让航船在浩海上乘风破浪。

在助推企业发展的路途上,大多数的能够保持乐观上进的态度,而想要“同心同力共向前”的理想状态,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正向推动的“向心力”,更应该关注的是少部分负向阻碍的“离心力”,只有将“离心力”逐一转化为“向心力”,才能让拧成得一股绳更加有劲儿。

当企业关注到这些“离心力”的时候,重点要做的不是追责,而是深入职工,多方了解,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从而对症下药。

职工可能受到身边人的消极怠工的影响,认为“卖命付出”还不如“不劳而获”。作为企业可以采取利用激励和奖励机制,职工感受到了“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绝对不一样,偷懒耍滑头的小聪明自然无处遁形,踏实肯干的“老黄牛”自然备受推崇。

一些职工可能道听途说了一些不实的言论,而对企业的政策产生了不一样的解读,造成了怀疑与偏差。这时,企业应该让职工看到一个阳光下的企业,利用官方渠道向职工发布公司的讯息、政策、办事流程和管理制度。有了公信度和透明度,才能让职工对企业全面准确的了解,让职工最企业放心,充满信任感。

岗位的调整、设备的更新、制度的变化等因素,都会使职工自身的业务知识和能力难以随时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遭遇瓶颈,这时难免心生困扰,对工作失去信心。企业可以针对不同职位的职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以职工喜闻乐见、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来为他们“充电”,满足职工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

现代企业于职工而言,不再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更应该像一个可以依靠的“大家庭”。哈尔滨站北站房建成后,每一名哈站人都在为这个焕发生机的“大家庭”奔波忙碌着,这些贡献者们就是哈尔滨站密不可分的家人,只有让每个家人都始终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才能让职工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让职工感受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形成推动新哈站勇往直前坚不可摧的向心力。

张莹

推荐第4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背景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考点链接】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有利于维护东盟各国的自身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4)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的。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6)主权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构成的,主权是构成国家最重要的因素。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8)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1 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年度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做好准备。

(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 (4)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解决南海问题不非一帆风顺。 (5)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区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6)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 【跟踪试题】

1.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表明: A.中国与东盟已无利益冲突 B.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C.中国与东盟已成为战略结盟 D.国际关系反复无常

2.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因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充分表明:

A.世界已经形成多极化格局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东盟已经根本改变了其外交政策

4.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周边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④中国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2 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参与东盟各国合作的基础是: A.综合国力 B.国家力量 C.睦邻关系 D.共同利益

6.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下列关于国家主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②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③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因素 ④主权和人权是辩证统一的,人权至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B.中国与东盟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C.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

8.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这有利于:

A.打击敌对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寻求战略盟友 B.国家实力增强,炫耀军事力量,促进世界和平C.增强国家力量,主导世界格局,展示大国形象 D.综合国力上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

9.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年度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重做准备。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12.“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3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13.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表明:

A.矛盾次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支流 B.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反对均衡轮和一点论

14.《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来源于诗仙的创意和天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性,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盟方赞赏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中方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签署,是中国与东盟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宣言》已将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目标,双方也就此举行了相关工作组的磋商会。中方对条件成熟时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态度,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落实《宣言》进程,开展务实合作,同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但时至今日,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峻,此时制订“南海行为准则”远够不上是条件成熟之时,因此现阶段只能是“探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为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几点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南海行为准则”。

16.2014年7月,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期间,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到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综商品价格震荡、贸易投资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长模式、动力来源、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来自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呼声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地区热点不断,地缘政治因素凸显,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突出,更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重要典范,对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塑造更健康的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4 (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分)

材料二 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8日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经济全球化问题发表了重要主张,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两次重要演讲中,集中阐述了亚太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以“四个促进”指明了亚太经济发展的行动方向——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促进改革创新;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12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C 8.D 9.B 10.C 11.D 12.B 13.A 14.D 15.(1)①贸易、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东盟各国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创新贸易方式,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加快对外投资力度。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各国应充分鼓励本国企业主动走出去,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倡导开放型经济发展。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各国应该互通互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形成一套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共同迎接挑战,实现趋利避害、多方共赢。④各国要彻底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益相同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东盟各国的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必需的要素,不仅有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便于有效落实各方达成的共识,有利于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各国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时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解决地区冲突创造条件。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各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共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④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16.(26分)(1)解析:本题属于政治生活措施类题目。问题虽未直接限定答案范围,但从设问的落脚点上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范围应该在“当代国际社会”。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分解为“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如何促进世界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从材料可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题,这是本题总体观点;再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促进世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①“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或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②“中国方案”符合发展的主题,(1分)有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2分)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进世界经济发展(2分)。③“中国方案”倡导并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享共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和平的主题,(1分)有利于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2分)。(如果考生回答下列观点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5 分别给2分。如:“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目。解答本题时,可以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方面内容,结合“中国方案”的内容,具体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促进经济一体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重振亚太经济。(3分)②促进互联互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分)③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有利于增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促进各国平衡、稳定发展。(3分)④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有利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刺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以促进亚太经济的复苏。(3分) 例题40.(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么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 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言体现了中囷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晴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囯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 “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10 分)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12分)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 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4分)

40、答案(1)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文化对外交流。(3分)

②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他国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4分)

③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3分)

(2)①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各异,竞争激烈,具有斗争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性方面。(4分)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各国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主张包容差异,鼓励各国在自己的差异性基础上发展。(4分)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就是遵循相互作用规律,大胆运用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这两方面的推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6 动力,使之产生正能量,来推动世界和我们国家各方面的繁荣发展。(4分) (3)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4分)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7

推荐第5篇: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七: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导入】

联合国成立70年以来,国际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调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毒品威胁、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对于世界一些地区的居民来说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纽约,共同探讨如何建设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主席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向世界阐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中国路线图。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和变革,却也在调整和变革中遭遇必然的分歧与碰撞。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响应时代呼唤,顺应时代潮流,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方案。

【热点呈现】

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理念。随后,又提出了打造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展示出中国对建设健康国际关系和美好世界的理想与追求。为此,2015年中国外交活动遍及世界七大洲,双边与多边外交齐头推进,全面开花,成果累累,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大幅提升,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与风采。

中国外交活动遍及世界七大洲,全面开花,成果累累。

据统计,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共出访了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南非、英国、越南等11个国家,接待了26个国家元首以及越共中央总书记来访,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亚非领导人会议、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等九场重大国际性活动。出席这些活动期间,习主席还争分夺秒,开展了大量的双边活动,会见了约70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尤其在访问非洲期间,习主席除了出席各种会议外,还单独或集体会见了45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1 2015年,我国还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拉美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会议、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会议等许多重要“主场外交”活动。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包容的旗帜,主张“结伴不结盟”,同世界多数国家结成各种战略伙伴或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又有7个国家加入到中国“伙伴”的行列,不少国家提升或深化了同中国伙伴关系的规格和内涵,使许多双边关系上了新的层次。

积极推进大国外交,互利合作不断扩大和加深。

习主席成功访问美国,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两国元首继庄园对话、瀛台夜话后,又进行白宫秋叙,再度确认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两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会见,就两国各项合作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及时深入磋商,国际事务中相互配合与支持,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巩固和提高。

中欧关系也展现出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气象,英德法三大国同中国的关系都有崭新进展。中英两国同意建立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创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成为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深化互信与合作的标杆。法国总统、总理先后访华,为中法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德国总理再次访华,开启首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双方将共同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在华首次举办的中国—中东欧会晤,16个国家的总统或总理来华,共商合作,确认共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和六大重点合作领域。另外,中国同欧洲21个国家开展高层往来,密切了双方合作关系。中欧关系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共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展示出良好势头。

中国同发展中大国关系也在持续发展,特别是与金砖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与深化。在第七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习主席提出金砖国家构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多元文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倡议,受到各国领导人的称赞。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平稳发展。

一年来中国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和“亲、诚、惠、容”方针,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平稳发展。习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四个邻国,14个邻国中有12个国家领导人访华或来华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其中9个国家元首参加了中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庆祝活动。

2015年,中国成功接待印度总理访华,增进了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的互信与合作。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提供援助,尼泊尔人民亲身体验到中尼友谊的温暖。中国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邻国密切交往,各种合作显现喜人成果。中俄蒙三边合作步入良好发展阶段。中国同中南半岛各国首次举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外长会议,开启了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进程。

中韩、中澳(大利亚)自贸协定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完成谈判,中—新(西兰)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准备和中日韩自贸谈判的进展,都是中国推进自贸战略和打造立足周边、辐射全球自贸网络的重大收获。

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拓展互利合作的新领域、新模式。

2015年,中国同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取得全面深入的崭新发展。在亚洲方面,一是习主席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提出新形势下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的倡议。二是坚持与东盟增进互信、融合发展、求同存异的发展大方向,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保持健康发展。三是利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渠道,大力推进同中亚诸国互利合作,使双方关系日益充实和密切。四是积极开展与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与务实合作,促使中国南亚关系迈向新的水平。

在非洲方面,除了近20个非洲国家领导人正式访华或来华参加各种活动外,2015年对 2 非外交最出彩的活动,则是首次在非洲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习主席与南非总统共同主持这次论坛,同非洲50国领导人及非盟委员会主席共聚一堂,全面规划中国与非洲未来各个领域的合作,把中非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崭新的水平。

拉美方面,在构建“五位一体”中拉关系新格局的基础上,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华召开,达成构建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共识,全面启动了中拉整体合作机制。

总之,2015年,中国以崭新面貌活跃在世界舞台,由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开始向积极引领者转变。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和区域会议上,中国都成为会议的主要角色,其发出的倡议也都获得热烈响应,展示了发展中的中国始终不渝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积极承担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的决心和信心。

【热点解读】

一、习近平为何屡次提出打造“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有十余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已成为习近平外交的一抹亮色。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打造“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战略,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和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以不断对话与协调来增加凝聚力,以不断建设和完善机制性合作来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外交新理念。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利益日益多元的国际背景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为国际公平公正秩序构建新的蓝图。

(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1个月后,在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又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化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一直践行的重要主张。

2013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做主旨演讲强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此后的8月、9月,习近平分别明确提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他在会见老挝国家主席朱马里时指出,中老关系不是一般意义的双边关系,而是具有广泛共同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

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命运共同体”外交色彩鲜明,目的就是将中国放入世界,同世界具有不同传统和观念的国家相互沟通,建立合作,争取理解。共同发展的前提,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而这一点,同样包括在“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体现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非洲展开首次海外出访。他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非双方始终有着共同历史遭遇、发展任务与战略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5个月后,习近平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举行会谈时再次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2014年7月,习近平会见南非总统祖马,第三次提到中非是命运共同体,并进一步表达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分享发展经验,促进非洲和平发展和一体化的意愿。

此后,“命运共同体”理念跨越重洋,落脚于南美,逐渐走向世界的其他版块。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 3 类命运共同体。从双边命运共同体,到地区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从时代潮流的大视野审视中国、亚洲和世界,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并勾画出了如何建设这一共同体的路线图。这一理念成为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帜。

(二)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构建公平公正国际新秩序。

“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长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因地域、历史、经济等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了新气象。

现今西强东弱、北富南贫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在国际事务中,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更多的发言权。“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和理念,其中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应该是平等的。中国积极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话语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而只有互相把命运紧紧相连,携手共进,才能做到这一点。

“命运共同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判断,是中国基于国家安全认识和人类共同安全认识的新实践,也将开启世界外交的新模式。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共识和稳定合作预期,能够经受一定程度压力考验的关系。它在政策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双方不机会主义地利用国际环境变化中出现的机会,不通过向对方施压以获取利益作为优先的政策手段。比如“新亚洲安全观”,就体现了亚洲意识和亚洲责任,也就是亚洲各国应该加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利益与共、安全与共,共筑安全、共谋发展,以集体之力、合作之力,来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携手维护亚洲的和平和发展。

携手并进,命运与共。21世纪,经济全球化空前拉近了国与国的距离,互联网则进一步拉平了这个世界,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

打造“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作出的战略思考,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如何相处这个宏大课题制定出的中国方略。

打造“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基于全球安全形势和当前国际格局,做出的外交战略新部署。

这一新论断、新理念,必将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国际格局新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链接: 1.共同体:“共同体”的本义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共同体真正为人熟知并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概念,是在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时。此后,共同体逐步成为一种较高形态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一体化程度介于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之间。

共同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于利益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的同时强调权责对等的责任共同体、追求在互利合作中共同进步的发展共同体和最高形态的命运共同体。

目前,世界范围内以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区域合作组织,主要有欧亚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这些组织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自身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外部性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对共同体的理解和认识也应超越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追求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共同发展。

2.命运共同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也是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其含义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它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亚洲一体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国家在亚洲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单独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倡导用“一带一路”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4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当务之急。国家之间应加强沟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实现国家间基础设施的对接。

其次,需要大大提升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能力。优化现有贸易结构,因地制宜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深化人文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深化与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大互派留学生、联合办学、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力度,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最重要的是构建生态环保协作机制。推进沿线各国生态环保领域的协调协作,共同保护人类美好家园。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已逐步获得国际共识,但是由于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丰富。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呈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大国关系上,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国与国相交上,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与各国广结善缘,打造覆盖全球的多姿多彩的伙伴关系网和越来越大的朋友圈(见下表);在地区争端上,中国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一)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传承了亚洲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亚洲文明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亚洲国家山水相连,友好交流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联系。发端于中国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承载亚洲经贸人文往来的友谊之桥。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全球最强大的舰队七次远航,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执行“以德睦邻”的和平对外政策,输出的不是殖民掠夺,而是瓷器、丝绸和茶叶。西方学者统计,到工业革命之初,亚洲约占世界经济总量2/3。亚洲历史上也不乏战争,但和平与合作始终是地区繁荣的坚实基础。

近代以来,亚洲错失工业革命浪潮,落后挨打,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殖民之苦。亚洲国家同声相应,书写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壮美篇章。大批精英人士开始从近现代国际关系视角审视本国和亚洲的定位,探索亚洲合作路径。两次世界大战创剧痛深,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留下了无以复加的惨痛记忆,为霸权侵略张目的“大东亚共荣圈”被丢进历史垃圾堆。二战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举起区域联合的旗帜,万隆会议有力鼓舞了亚洲各国联合自强。但由于亚洲处在美苏冷战前沿,分属于东西方两大阵营,亚洲区域合作直到冷战结束以后才真正开始。历史经验表明,亚洲各国和则利、斗则损。亚洲复兴来之不易,联合自强才是正道。

(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和地区发展的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各国利益交融、休戚与共。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断调整,世界的长期发展不可能再建立在一些国家厚敛财富、一些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必须走共同发展之路。欧洲一体化走在世界前列,北美、拉美、非洲等纷纷推进一体化建设,深化亚洲区域合作是大势使然。

二战结束后60多年来,亚洲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摆脱积贫积弱,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亚洲奇迹”,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5年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2/3。同时,区域合作为亚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区内贸易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超过50%。亚洲开发银行报告称,亚洲已成为全球自贸区 5 建设最活跃的地区,自贸协定数量由2002年的70个激增至2013年初的250多个。中韩、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不断取得新进展。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合作机制为地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深化地区国家利益融合,实现共同发展,是地区国家的普遍期待。

(三)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和平与发展既是当前亚洲形势的主流,也是各国的共同利益和民心所向。亚洲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各国头等大事。亚洲被公认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不稳,亚洲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美国主导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美欧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全球贸易版图面临巨大调整,亚洲要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稳定的第三极还有待努力。亚洲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内部经济改革任务繁重,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谈判难度增大。抱团取暖,共推亚洲方案,才能在规则制定中争取主动,赢得长远。

亚洲地区快速崛起,吸引世界主要力量加大对亚洲的战略投入,为地区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地区合作与竞争同步上升。亚洲在安全上面临不少麻烦和困扰,既有二战残余、冷战积怨、海上争议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网络安全、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军事同盟呈强化之势,一些国家间互信赤字严重。亚洲国家普遍希望通过加强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以互信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在和平有利的环境中谋求发展。

(四)倡导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昭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完成了西方国家历时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也促进了亚洲的稳定和繁荣。中国发展与亚洲地区整体崛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为亚洲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中国与东亚和南亚国家贸易额超过1.14万亿美元,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半数来自亚洲,对外投资约七成投向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是亚洲区域安全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维护亚洲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国和亚洲的利益联系将更加密不可分。

面对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地区国家的心态悄然变化。一方面期待上升,希望更多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由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另一方面担忧加剧,害怕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挤占别国发展空间,走国强必霸的老路。

历史经验表明,强国之路始于周边。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得到亚洲国家的认同和支持,要把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亚洲人民的梦想连接在一起。中国越发展,同亚洲和世界的联系越紧密,就越需要巩固在亚洲的战略依托。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的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政策的传承和创新,旨在把中国的发展和安全寓于亚洲整体发展和共同安全之中。这不仅是中国对亚洲前途和命运的责任和承诺,更是中国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所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

知识链接:

1.明朝以德睦邻的外交政策: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大多数时期内均采取儒家传统思想,作为制订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采取以德睦邻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和政权发展友好关系,互通有无,互相了解,增进友谊,竖立起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大国的形象。明朝初年的对外交往可以说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中最为成功的时期。其中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成为这一时期外交的两大主题。

明初的以德睦邻,主要体现在广交邻国,以诚待人,与邻为善,全面发展与邻国关系。 明朝建国以后,在外交上的首要举措是“遣使四方”,宣传明王朝以德睦邻外交政策,全力改变由于元朝时对外频繁用兵,与周边国家矛盾尖锐达到“四方遐远,信不好通”的局面,积极恢复元代以来与周边国家断绝的官方关系。永乐年间继承了洪武年间的以德睦邻政策,并且表现得更为开放。郑和下西洋,远航亚非30余国,宣传明王朝的德政和睦邻友好政策,同时健全和完善会同馆、四夷馆、市舶司等涉外机构,积极招徕外人,最多时一年接待外人竟达万余人之多,不仅建立起以明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同时也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明初通过遣使四方,接受外国朝贡,给周边国家统治者册封,封山、颁布信诰、印章,赠送冕服、书籍等,树立起在周边国家中的威望。明朝皇帝作为大国君主,虽不免有让四夷称臣入贡的帝王思想,但并非要从政治、经济上控制那些自愿申请作为明朝藩属、朝贡国的小国,对这些依附于明朝的小国,是以诚相待、以邻为善、以德睦邻,完全有别于元代那种扩张政策,也有别于近代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奴役控制,因此很容易得到周边国家信任,成为发展中外之间和平友好交往的政治基础。

明朝在外交上采取以德睦邻的外交方针,但并非以软弱示于外人。明朝期望与周边邻国和平友好相处,但在自身受到外来威胁之时,则并不排除使用武力对付外来威胁。明朝在反击外患的同时,也十分注意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环境,对一些恶意侵略邻国及危及周边和平局面的政权,明政府先是劝导,劝其与周边国家和好,但对以强凌弱、危害邻国以及自身利益安全者,也不得不使用武力。

明初时期推行的以德睦邻外交方针,对于国内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及反击外患的胜利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7月26日日本提出的所谓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 7 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彻底破灭

三、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虽仍有不少矛盾冲突,但和平、发展、合作是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是主导性趋势。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外部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着眼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进步的崇高事业,立足于国家长远发展和周边繁荣稳定,为亚洲乃至世界未来福祉打出的中国方案。中国倡导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依托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地区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与安全的共识,强调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处理好国家间关系,实践目标更为高远,理论内涵更加丰富。

(一)以共同发展作为核心要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每个国家的核心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利益深度交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发展是唯一出路。各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宜推动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对接,在维护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共赢。

(二)以互信协作维护安全环境。各国要实现共同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这需要各方共同作出努力,共同承担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责任。在新形势下,宜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零和博弈,努力实现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

(三)以开放包容推进机制建设。亚洲地区多样性突出,发展道路多元化。每个国家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得到尊重,地区多样性可以转化为互补互促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亚洲应继续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发挥本地区各种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欢迎域外国家参与亚洲地区合作,为亚洲的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各方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构建维护亚洲长治久安的区域安全新架构。

(四)以文化互鉴凝聚理念共识。亚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多种文化共存于全球化世界当中。应摒弃文明冲突的思维,促进文化交流交融。亚洲国家应传承和发扬讲信修睦的文化传统,坚持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鼓励不同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五)以和衷共济强化感情纽带。守望相助是亚洲各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地球村时代的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问题,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扶贫济弱应得到提倡。大国扶持小国、富国援助穷国,休戚与共,同舟共济,方是人间正道。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关 8 乎亚洲各国利益与发展方向,将决定崛起的亚洲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和内容,其内涵和外延将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延展。

知识链接:

亚洲共同体三大内涵:利益命运责任。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了构建亚洲共同体的三大观点:第一,坚持共同发展的大方向,结成亚洲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甚至是“二加二大于四”的乘数效应。亚洲国家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实现互惠共存、互利共赢。第二,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亚洲共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经济融合。创造亚洲的美好未来,要靠各国的自身发展,更要靠地区的共同进步。中国有句谚语,“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地区国家要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系牢经济联系的纽带,抓住创新发展的机遇,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地区各国应携起手来,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打造亚洲责任共同体。亚洲的进步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和平稳定是亚洲发展的基础保障。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可成友邻。实现亚洲的和平与稳定,需要地区国家凝聚共识,积极作为,共同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各国应推动安全对话与磋商,加强灾害管理、海上搜救、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积极探讨建立亚洲区域安全合作框架。

四、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

亚洲的发展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很多人认为“亚洲半球”正在崛起,“亚洲世纪”即将到来,世界权力重心正在东移。从世界和亚洲发展的大趋势看,亚洲在新时期面临着实现整体崛起的机会之窗。

1.亚洲经济继续领跑全球。亚洲有望长期担当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些研究机构预计,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板块的亚洲,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超过欧盟和北美。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35年亚洲占世界经济比重将从2010年的28%上升至44%,2050年增至52%,人均GDP将达到欧洲当前水平。

2.和平稳定是大势所趋。和平是发展的基础。亚洲国家虽有矛盾分歧,但普遍重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致力于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分歧,热点问题处于有效管控之中。亚洲地区安全秩序日益向合作安全、共同安全方向发展。

3.机制体制支撑有力。亚洲地区各类合作机制蓬勃发展,东亚地区建成了10+3合作、多个10+1合作、中日韩三国对话与合作、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六方会谈等一系列合作机制,涵盖南亚八国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多领域机制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4.亚洲意识不断增强。亚洲国家各领域交流相得益彰,利益深度交融,崛起势头强劲,各国对亚洲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上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亚洲大多数经济体80%以上的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内部。区内交流交融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打造了日益牢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历史和现实的障碍,不能失去忧患意识。

1.亚洲多样性突出。各国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差异明显,增加了地区一体化的难度。

9 2.地区局势仍有不确定因素。热点和敏感问题集中,朝鲜半岛、东海、南海、阿富汗等一系列问题敏感复杂。日本领导人悍然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挑战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造成地区国家关系紧张。

3.地区架构建设滞后。短期内难以建立类似欧盟的单一治理机构,现存各类合作体制将长期并存,协调各方利益难度较大。诸多地区自贸协定的“面条碗”效应明显,经济一体化推进路径博弈突出。本地区安全合作长期滞后于经济合作,尚未建立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

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本身就是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之,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交织共生。展望未来,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把握机遇、化解挑战、化危为机的运作难度同样前所未有。这需要亚洲各国精心谋划、戮力同心、共创伟业。

知识链接:

“面条碗”效应:又称“意大利面条碗”效应(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该词源于巴格沃蒂(Bhagwati)1995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U.S.Trade Policy)一书。是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下,各个协议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地绞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种现象贸易专家们称为“意大利面条碗”现象或效应。例如,在每个双边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关“原产地规定”的条款越来越多,也变得更加复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汽车原产地规则就是一个典型。

五、中国是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亚洲国家的共同事业。中国保持自身稳定和持续发展,促进睦邻友好合作,这将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应该也能够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在地区事务中更多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地区国家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把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共同目标和自觉行动。

(一)以高层交往促进睦邻友好。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发展繁荣之基,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起航之港。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周边外交。2013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密集开展外交活动,基本实现与亚洲国家高层交往全覆盖。中国全面深化同亚洲国家关系,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与文莱、斯里兰卡合作关系,同巴基斯坦实现在一个多月内两国总理互访,同印度实现半个世纪以来两国总理首次年内互访。中国建国以来首次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形势下周边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中国将首先身体力行,还将与亚洲国家通力合作,使和平、合作、共赢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二)以自身发展促进亚洲共同发展。近年来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已成为亚洲整体发展的重要牵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中国新一轮改革符合自身利益,也将促进中国的对外合作。中国推进经济转型,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将给全世界带来新的机遇。“近水楼台先得月”,亚洲国家无疑将首先受益。

中国把握亚洲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重要倡议。中国将与亚洲国家密切协作,确保这些倡议落到实处、早见成效,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造福亚洲各国人民。

中国将以正确义利观为指导加大对亚洲国家的帮扶。将继续增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鼓励有实力 10 的中国企业扩大对亚洲国家的投资,积极参与亚洲国家的发展建设。在亚洲国家面临自然灾害等困难时,中国也将一如既往地伸出援手。

(三)以区域合作促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亚洲现有的东盟、10+

3、东亚峰会、南盟等合作机制各有发展特点和重点方向,应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助,形成合力。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同东盟国家商签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这将有助于实质性提升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打造中国—南亚博览会合作平台,愿深化同南盟的务实合作。

中国加快实施周边自贸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中韩、中斯(里兰卡)、中蒙、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我们还将与亚洲国家加强协调,共同探讨建设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合作体系和信用体系,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增强亚洲国家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

(四)以安全合作维护亚洲和平稳定。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追求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中国积极与亚洲国家拓展防务与安全交流,全面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做区域多边安全机制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将努力为亚洲乃至世界提供更多安全公共产品。

中国致力于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在朝核问题上,积极开展劝和促谈工作,为推动局势稳定作出了不懈努力。有关各方围绕重启六方会谈互动增多,半岛局势逐渐趋于缓和。中国支持阿富汗推进广泛和包容性的民族和解,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和涉阿地区合作。

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中国将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中国也从来都是从大局出发,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五)以人文交流丰富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近年来,中国与亚洲邻国人文交流空前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亲、诚、惠、容理念代表了中国的友邻之道。亲是指要巩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是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是指践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我们要同周边国家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认同、更支持。

中国将继续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文化、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中国将根据亚洲国家的实际需要,继续向他们提供奖学金和培训项目,帮助亚洲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中国也将同亚洲各国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不断谱写人文交流新篇章。 【问题思考】

面对南海领域的争端和邻国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中国政府应该这么做才能推动亚洲更好地“迈向命运共同体”? 【资料扩展】

1.《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网,2015年9月28日。 2.《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广西人民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www.daodoc.com/news/opinion/201412/018f69e4-6fbf-480e-92d7-f7633c04e57d.shtml

推荐第6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

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

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

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

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

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

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

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推荐第7篇: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间问。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说------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用体而努力。”

一、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数千年求索不止;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时代之问在等特解答。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优,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向世界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1.顺应时代新发展,提出治理新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格局变乱交织,思想观念激荡交锋,国际社会处于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上升,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也重塑着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秩序。

纵观历史,在国际格局大变动时用,人类可能实现和平过渡,也有可能兵戎相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中肉强食的从林法则甚尘上,追求本国利益至上奉行赢者通吃,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根源,给世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文章中指出:“第二次世界

1 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穷兵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时至今日,零和对抗的旧思维仍有市场。一些国家放弃多边主义,突出本国利益优先,强调实力竞争,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传统思维观念的局根性暴露无遗。

当今,人类社会已形成“地球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平”,地球村越来越“小”,不管什么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理应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把这个世界建设成和睦的大家庭,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而非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你死我活。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全球性间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三大“赤字”的严峻挑战:和平赤字,表现为地区热点持续动荡,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发展赤字,表现为世界经济増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表现为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单靠一国之力已经无济于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是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根本动力。

2.不谋一枝独秀,但愿命运与共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偶然掉到中国人头上的一个苹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奋斗目标,源自5000多年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源自60多年来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也源自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与各国人民福祉融为一国的世界情怀。

中国拥有延续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合”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融入到当代中国内外交政策的方方面:在思想理念上体现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国家治理上体现为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在対外关系上体现为以德服人、亲仁善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华文期兼善包容的处世之道与当今世界合作 2 共的潮流深度契合,赋予中国理念独特的魅力,激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人类命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案例:中国企业拉动非洲

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吸引到非洲市场。一项麦肯锔大型调研项目报告给出了新数据:在非洲大陆的中国企业目前超过1万家,而10年前只有340亿美元,扉用非洲当地员工多达数百万人。意外的是,麦肯锡的调研告称,在非洲的中国公司90%都是私营企业,而非国有全业。这些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非洲雇员比例为81%,经理级别的非洲雇员比例为35%,与中国建交的所有非洲国家都获得过来自中国的投资,其中中投资额最高的五大投资目的地分别是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在美苏尖锐对抗的冷战时期,中国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对外方针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启了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作为中国外交创新的核心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目标。这种发展与创新突出表现在,确立构建人类命世界传递了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美好愿景, 而且将这一美好愿景的目标具体化,路径清晰化。

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世界期待我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作出更多贡献。“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面对国际呼声,中国责无旁贷。“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国别,超越了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也愿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我们的贡献,必将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二、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等与共,怒

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一饱含东方智慧与世界情怀的中国议日益深入人心,正一步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繁荣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中国倡议:蓝图已绘就

党的十九大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明提出我们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构建”概括了中国外交今后努力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拿出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的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推动建设“五个世界”。

一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就是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和平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要奉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国家间出现子盾和分岐,要通过平等协商处理,以最大减意和耐心,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二是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就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各方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和领土上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等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

三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4 就是经济上要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发展伙伴关系,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四是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就是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劣之分。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竟争比较中取长补短,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五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就是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保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2国际共识:得道者多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繁荣和长治久安给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从理念走向共识,国际认同越来越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多次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2月10日,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这若干个“首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重要思想的高度认同,充分彰显了 5 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将加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洪流,成为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行动队”,携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二是从承诺变为行动, 合作平台越来越大。2015.4.14-15日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方共同愿望,贏得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建立了南南人权论坛,倡导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新平台,将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从蓝图变成现实,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历来是和平与发展的同路人,具有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天然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首先就是立足周边,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将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稳步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攸关世界的未来,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长期奋斗,才能最终实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三、为世界梦想付诸中国实践大

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首倡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组建联合国第一支常备维和部队,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金„„中国以实际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产品。“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起手来,乘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习近平主席的言语,传递着中国的世界情怀与天下担当。 1.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6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并为构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要牢牢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3个关键词。

相互尊重是前提。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画日内瓦总部发衣演讲指出:“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自身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多年来中国对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各国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性特点,为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注入活力。

案例 在国际援助方面,中国在自身从长期处于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国援助方面,中在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从1950年至2016年,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

公平正义是准则。中国顺应历史潮流,反对一切形式的权主义、丛林法则和冷战思维。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国际法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坚持独立目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合作共赢是目标。中国为化解全球性挑战贡就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世界稳定发挥大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寻找与各国的利益对接点、共同点,零和博弈,做大利益“蛋糕”,实现共同发展。

2.完善外交布局,倒灶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并建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既是对自身外交布局的完善,也是对传统要么结盟,要么对抗的国与国关系模式的超越。中国的朋友遍天下,目前已经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致力于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打开交往大门46年年来,各领现合作全面铺开,各层次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利益来越相互交融,共同利益已经远远超越分歧,两国关系在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中向前发展。中俄全面战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中俄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的检验验,日益示出坚韧性和稳定性,成为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7 安宁、主持公平正义、倡导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石。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国始終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双方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的考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立体合作格局。我们通过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与东盟携手建没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我们同中亚国家实施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将继续支持中亚各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维护独立、主权及领土完整所做的努力,形成中国--中亚紧密伙伴圈,树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减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诚伙伴。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无偿授助、优惠贷款,大量技术、人员和智力支持。我们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同拉美国家创立中拉论坛,同阿拉伯国家致力于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同太平洋岛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中国将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契机,同非洲的兄弟姐妹共商未来发展大计,就中非合作推出新举措,打造新亮点,迈上新台阶。我们将融合中国向西开放阿拉伯国家“向东发展”两大趋势,发挥产业互补和资源互补两种优势,用好工业化和文明对话两个抓手,谐写中阿传统友好新篇章。我们将坚定支持拉美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

坚持正确义利观

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即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风范。 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倾力打造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 8 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5年来,我们们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一带一路”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中国加强与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欧洲投资计划、照《2063年议程》等的成路对接,推进中巴、中老、中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以及雅万高铁、中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一帯一路”建设动力转换和提质升级。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位外国元和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出席论合作平台强大的行动力和实效性。论坛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达成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具体合作成果,再一次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版权属于中国,成效惠及世界。

4.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全球性挑战增多,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大势所趋。

一带一路建设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茶酒→共商: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遺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地瓜”→共建

地瓜的藤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終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设亚太、造福亚太

百花园→共享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课求势力范图,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 9 享的百花园。

合唱→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建设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的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我们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意味着另起炉姓、推倒重来,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联合国是当代国际体系的核心机构。我们们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 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处理国际事务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世界的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字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支持一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亚信、东亚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就献。近几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演绎了精彩“三部部曲”,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习近平主席成功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领全球化发展方向,给世界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积极探索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倡导并践行“解决热点问题三原则”,这就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强加于人;坚持客观公道,反对谋取私利;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2017年12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平人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为巴以搭建对话平台,推动双方达成了《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解决巴以冲突》的共识文件,始终为推动巴以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12月末,中国还成功推动举办了首次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外长对话会,达成八大共识,为阿巴和解牵线搭桥,推动双方改善关系、建立互信、开展合作,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有目共睹的努力。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2500多名中国官兵不畏艰苦,在8 10 个维和任务区履行使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难民等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正成为国际体系变草中最积极的因素和最活跃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参与、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实现各国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携手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打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中国外交将继续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欢迎世界各国都加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来,一超规划,一起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月絜不解奋斗,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视野:古老的中国智慧焕发新生机

“命运共同体”一词,根植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

追本溯源,这一概念可以在“和”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徳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外交是历史文化的的映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 接续传承,同即使你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勢,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的责任担当。

世界经济疲弱,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务中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瑞贪困之中„„面对种种发展困境,该如何推进共同繁荣、给全球经济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 11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给小岛国和沿海发达城市带来灭顶之灾;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关于人工智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担忧一度甚嚣尘上„„面对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种种隐忧,该如何书写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捍卫人类共同的家园?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逃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通过细心观望,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面前,认清了一个道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吾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唯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穷则变,变则通”的眼光,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荐第8篇:【财经明言】新名词:银企命运共同体

【财经明言】新名词:银企命运共同体

上证指数本周是五连阴,但本周真正的看点在周五。周五在指数角度就已经表现出高度分化——上证50指数下跌2.08%,而创业板指仅跌了0.51%。而上证50指数之所以大跌,是因为银行板块,周五银行板块的平均股价下跌了3.02%。

银行板块是遭遇了什么“利空”呢?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了一个“一二五”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这不是应该是利好吗?没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大大的利好,但对于银行来说就成了利空。至少是现阶段被理解为了利空。

郭主席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表述方式——银企命运共同体。郭主席说,要推动银企双方特别是金融机构形成“银企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思想,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是金融立业之本,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服务民营企业是银行的战略性业务,成长潜力极大,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说民营企业好,则金融好,民营企业兴,则金融兴,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就是帮助金融业迈过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这个重大关口。金融机构要充分、清醒地认识到服务好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构建银企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同兴共荣,共同发展。

但是,很显然,从周五银行股的表现可以看出,现在离这个意识还非常远。现在的意识是,银行是爷,企业是给银行打工的。企业赚不赚钱不要紧,但要先保障银行能赚钱。2018年的半年报显示,国有五大银行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5425.6亿元,比民企500强的净利润总额还高。这可是真真正正的以一顶百啊。

如果说,周五的下跌真的就是这个利空导致了银行股下跌从而进一步带动指数下跌,那么,一点都不用担忧这个下跌。我们还记得,2013年上半年,上证50指数走了半年的震荡下跌通道,而创业板却坚挺的单边上行。如果说那时是依靠十八大报告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带来的,现在,我们也更加希望看到“激发市场活力”可以再次推动真正的上市公司的群体性活跃。

回到微观的角度来说,我们要逐渐习惯于重新回归到用平均股价来做大盘分析。市场的分化还会有,但市场的赚钱效应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八类股甚至九类股。至于少数的大指标股,发挥好它们对于市场的“定海神针”作用就是它们自身最大的价值所在。

推荐第9篇:“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至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命运共同体”,已不下百次。这一概念的内涵,也不断充实丰富。有文章指出,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的阐述,存在一个递进关系: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这一被理论界视为有重大创新价值的概念,到底包含了哪些文化内涵?目前学界对此有何解读?凤凰国学特别选取了部分知名学者及文化人士的相关论述,从中可窥一斑:张岂之(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中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普世价值”这个词不好,我们提出“人类共同价值观”。如果现在不承认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观,那我们国家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就没有立足之处了。所以既要承认共同命运,共同命运不光是我们的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理念。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肤色,有他的共同价值观的一面,那是什么呢?都想过好生活,都想吃得饱,住得好,儿女受到很好的教育。不承认这个不行!但是你如果用“普世价值”,用宗教的名词,也不妥。要承认人类存在着共同价值观理念,你说对不对?你不承认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那怎么去打造人类的共同命运体呢?那这就矛盾了。但是另外一方面,不同的国家、民族,在他生衍、发展过程中,他又要有相应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既相应又不相同,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主义不矛盾,是一个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地球上所有人都想过幸福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点,这个基点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全相融。要把当代“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科学总结古代“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天也不必讲要全世界共产主义,就用我们自己国家的名词。秦汉之际有一本《礼记》,《礼记》有一篇就是《礼运篇》,由“据乱世”到“小康”,“小康”再到“大同”。我们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了中国人感到最亲切的名词——“小康社会”,这样多好。当然全面实现小康有些具体的标准,将来还要走向大同,将来全世界也要走向大同。(凤凰国学,《张岂之解读中共传统文化观 研究要有三个认同》)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家、道家崇尚的和谐观念,早在中国上古文化里便已萌芽。春秋时期《国语》里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尚书》里很早就提出“协和万邦”、世界和平的观念;《左传》里也讲“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就像乐器演奏音乐的那种和谐一样,要达到天下的“无所不谐”。所以,和谐的观念应该说在我们历史上出现得很早,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把音乐的和谐作为一种模式和典范,把它推广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甚至推广为宇宙的和谐。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现代外交的运用。(人民日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方光华(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北大学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其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一是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相通。“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有三点:第一,宇宙的本真状态是生命秩序的和谐。“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涵盖了生命发生和展开的过程,呈现着各种生命过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感应、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第二,人类只有实现自身生命秩序的和谐,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作为生命整体有机构成的人类,与宇宙万物一样,具有生长发育的本性。孟子对这个本性有明确的解释,认为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身上仁爱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秩序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终是为了使爱心更加丰富,使尊严更加稳固,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理性能力得到提升。只有使最真实的本性得到表达,人类的生命过程才会得到完整的显示。第三,宇宙整体生命意义的彰显依靠人类的德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宇宙意义的彰显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对生命本性有所彻悟的人类才能发显宇宙的意义。《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是说,只有对生命本性有所彻悟,人类才能参与天地万物的大化过程。“天人合一”充满对万物前途与命运的时刻关切,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包容胸怀,从根本上反对物我二分、人我二分、身心二分。二是与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相通。中华文化注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将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中华文化把性情和智慧的成长看得比物质利益与经济权益的满足更加重要。而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念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中华文化的“天下”是一个以“民心”为凭借、可以无限延伸扩大而连续展开的文化—生活空间。所谓“得天下”,不是获得了多少土地,而是说获得多少民心,正如荀子所说:“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意思是:得到天下,不是夺取他人的土地并使之服从自己,而是说对人性的开创示范作用得到了认同。在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不可化解的绝对敌人。难能可贵的是,中华文化主张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的内在一致性。中华文化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强调“仁义教化”、“以德服人”、“柔以怀远”,主张“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王道,反对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霸道。三是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相通。“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质不同的金、木、水、火、土在一起才能生出百物,而“同”则是只有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儒道释三家都主张“和而不同”。儒家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道家认为,事物的多样性甚至会表现出极端对立的特点,但就是在这种对立中才显示出事物统一的深刻性,事物的多样性才使宇宙充满活力。佛教认为,从缘起关系来看,任何事物都相互依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真如的显现。对某一事物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认识,而且会有成千上万的理由去选择成千上万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平等的,其中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只有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胸襟,才能推进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性格,对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自觉自信,同时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方式抱有欣赏和肯定。(中国社会科学报,《“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文化精髓》)赵可金(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从哲学价值观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伦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两者是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崇德尚义,重礼尊乐,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先秦子学开始,尽管有百家争鸣,学派纷呈,莫不以追求天人合一为使命,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秦汉之后,以仁、义、礼、智、信为主导的经学传承不息,天人合一始终是一条主线。千百年来,尽管政制变迁,政统轮替,但道统保持了一致性,成为中华文明保持延续的精神之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受西方文明的压抑,历经苦难,但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也是在中华文明中追求天人合

一、世界大同理想的产物。如果能够弘扬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己及人,建设一个更加太平、繁荣的世界,将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认识论上来看,中国不同于西方文明中的“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而是历来尊崇物我相与、阴阳平衡、众生平等等理念,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一致。与美国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张将自己融于这世界之中,用非对象性的思维去领悟这个世界,讲究阴阳和谐,融合共生,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来,中国的崛起不必然牺牲其它国家的利益,中国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一种阴阳关系,此种阴阳和谐相处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体的哲学逻辑,注定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防御态势和温和倾向,积极谋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逻辑符合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心理,这一点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也是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更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寻求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而非关注某一局部的利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看,尽管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有序竞争,通过理性的选择超越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超越制度、观念和信仰的束缚,寻求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从而掌握我们的共同命运。如果没有中国阴阳一体认识论的支持,此种乐观的判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从方法论上,中国倡导中庸之道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吻合。在中国文化看来,中庸强调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国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最主要的方法论就是中庸,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和新观点,比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等,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已经贯穿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方方面面。(中国网,《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钱复(台湾学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用“天人合一”论来对待地球,这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和最宝贵的遗产。(湘声报,《两岸及海外华人学者长沙论道 “命运共同体”表达了最珍贵的善意》)王石(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族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成为当代世界的双重价值,兼顾特殊与普遍、多样与统

一、多元与融合,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外交理念,更是百分之百的文化理念。文化的多样性是存在的,但文化融合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它需要一个共同规则。“1+1”可以大于2,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因此文化传播应在全球推动“共同体意识”,这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更理性地向全球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是文化的终极关怀,深刻体现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趋势、终极目标,并表达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人类面前最珍贵的善意和亲和之意。

推荐第10篇: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新未来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新未来

春晖三月,繁花似锦。继全国“两会”与“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之后,中国领导人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另一个高层论坛,一个创立至今15载,在凝聚亚洲共识、促进亚洲发展、提升亚洲影响力,特别是在推动中国同世界友好合作方面起到巨大作用的地区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为期4天的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格外引人瞩目―“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恰恰契合了当前亚洲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年会共有来自全世界五大洲49个国家共计1772位政界、商界以及学术界的人士参与,共举办77场正式讨论,涉及宏观经济、区域合作、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政治安全、社会民生等六大领域,为论坛创立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在论坛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演讲引发了全世界的热议,国务委员杨洁篪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建设和外交部长王毅围绕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分论坛演讲,同样备受关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更是在论坛全程都被视为热议话题,随着一大批亚洲区域外国家赶在创始成员国资格截止日期前提交申请,亚投行已经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其中。

深入人心的亚洲叙事

近年来,阅读中国外交的风格转变,特别是留心观察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论述外交理念与倡议,常常能感受到中国政府越发浓烈的“亚洲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并不是简单地置身亚洲,中国所应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而是将中国的历史观与亚洲历史观深度融合,将中国发展轨迹与亚洲的发展进程相互交织,从中国的发展经验看亚洲整体的崛起轨迹。换句话说,是将中国视为亚洲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习近平主席对70年来世界历史与亚洲发展历程的阐述,杨洁篪国务委员对陆、海丝路千百年来演变轨迹的思考与探寻,王毅外长对东盟走过48年风雨历程的回顾与未来畅想,都凝聚了全亚洲对自身发展命运的关切,都体现了从亚洲成就到亚洲梦想的展望,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亚洲叙事。2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亚洲世纪”的概念,如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言,是到了把“亚洲世纪”变为现实的时候了。

此次博鳌亚洲论坛上,人们能从习近平主席和王毅外长的演讲中听到两个兼具新意与深意的词汇―“亚洲方式”和“东盟方式”。在论及“亚洲方式”时,习近平主席阐述道:“冷战结束后,亚洲国家在推进区域合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对于“东盟方式”,王毅外长总结道:“48年来,东盟在自身发展和对外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相处之道―‘东盟方式’,强调各国应平等相待、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其核心理念就是和而不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表明,亚洲各国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方面,善于吸收亚洲文明与传统的精髓,特别强调平等与尊重、协商而非对抗、互利共赢等理念。东盟作为亚洲重要的地区间国家组织,“东盟方式”与“亚洲方式”在内涵上高度契合,是“亚洲方式”在东南亚国家的具体反映。“亚洲方式”概念的提出,是从亚洲共同史观出发,针对亚洲国家处理彼此间关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这对于在当前以及未来正确处理国家间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都富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众望所归的亚洲共同体

要想让21世纪成为名符其实的“亚洲世纪”,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就不能满足于历史上曾经缔造的经济奇迹,而要进一步在全世界的发展中突出亚洲的核心位置;不能依赖于某几个国家在全世界发展中的引领效应,而要进一步以集团式的发展和普惠式的繁荣促进亚洲协同进步;不能只强调经济方面的“一枝独秀”,而要兼顾政治安全、环保生态、人文交流等全方位、立体层次的“百花齐放”。

当前亚洲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际形势变迁。从时代发展趋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正在不断推进。从经济变革角度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各种经济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分化,亚洲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系统性压力和挑战增加。从地缘政治走势看,各种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历史遗留争端和现实利益冲突阻碍亚洲未来合作的深化,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中,亚洲何去何从,各国必须达成发展的共识。而且,时不我待,亚洲在急剧变革的国际格局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时间徘徊犹豫,更缺少试错的回旋空间。“风雨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恰如习近平主席所言:“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好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就是这一时代需求的产物。

在共同体的建设方面,不容忽视的是东盟共同体这一亚洲次区域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在48年的历史进程中,东盟始终都是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旗帜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中立与不结盟的政策,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也有力促进了区域合作,当前正进一步推进一体化建设。2015年底,东盟即将建成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共同体,这不仅将是亚洲历史上首次建成次区域共同体,更是整个亚洲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借鉴东盟方式来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领导人也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着重提出了“四项坚持”,即:

第一,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更大垄断。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警示,各国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别国发展成就,坚决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秩序。

第二,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应当说,“共”字成为当代中国领导人国际观与外交政策最常使用的一个汉字。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观察到,“中国人喜欢说双赢、共赢,事实表明,其意义绝不局限于修辞运用。”事实上,包括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东亚经济共同体等一系列共同体建设都在稳步推进之中,以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代表的经贸一体化谈判和以亚投行为代表的投融资合作如火如荼。未来值得关注的还有亚洲能源合作机制、东亚和亚洲互联互动规划等,这些都将是亚洲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旗舰品牌。

第三,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安全。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亚信峰会上提出的亚洲安全观,是未来亚洲想要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所必须秉持的共同观念。当前,亚洲不同地区面临的核心安全挑战不同,若在共同体建设上缺少政治与安全保障,一切合作都将前功尽弃,举步维艰。因此,牢固树立亚洲安全观,在安全方面建立高度政治互信,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不仅可以巩固共同体建设的根据,更能坚定各方合作的信念与决心。

第四,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亚洲地域广大,不同文明种类异常丰富,通过深化各国之间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可以使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深入人心,利于消弭不同国家之间的恐惧、误解心理,构筑亚洲共同体牢固的心灵纽带。习近平主席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便是非常好的契机,在多样化的平台上,教育、青年、地方、民间、媒体、智库等多领域的交流将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对于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亚洲共同体的具体建议,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参与博鳌亚洲论坛的各国代表,尤其是论坛理事会的成员纷纷支持共同体的建设。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福田康夫呼吁,希望亚洲国家携手前行,坚定不移地推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著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很好地阐释了何为亚洲命运共同体,从亚洲历史和现状出发,解释了亚洲命运共同建设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习近平主席细致陈述了如何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并解释了中国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

引人入胜的亚洲机遇

国际社会常常议论中国崛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如今实实在在的中国机遇就摆在眼前。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中国的机遇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变化,其内涵正在不断扩充,如习近平主席概括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绿色机遇和对外合作机遇。此外,习近平主席还给国际社会中受外资撤离中国论调影响的投资者们一颗坚定的宽心丸,他提出了中国政府的“三个不变”: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对于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引发热议的“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形势下中国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着眼于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出的方案,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目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一些早期收获项目已经成形,中方还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现已启动运作。

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泛、时间跨度长并且建设任务繁重,需要国内各部委、各地方的全面统筹,并与沿线国家通力协作,中国政府由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三部委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政府文件,同时为了加强组织和领导,中国政府还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在会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时,习近平主席透露了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数据:希望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年贸易额突破2.5万亿美元。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更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倍感兴奋的重大利好消息。沿线国家的企业纷纷表态,将大力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例如,泰国正大集团的代表表示,正大集团愿意投资泰国铁路建设,希望同中国加强在高铁技术、融资、建设方面合作,使这一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组成部分。这也呼应了杨洁篪国务委员在阐述“一带一路”建设时提到的三个关键词之一的“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发展战略的对接、项目和企业的对接,还要做到与既有国际机制的对接。

此外,杨洁篪国务委员还提到“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互信,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政府重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侧重经济与人文合作,原则上不涉及争议问题。”“一带一路”并非某一国家的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全体国家的公共品,不能搞任何形式的垄断与强制,而应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处理各种难题。再有,强调早期收获。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启动仪式”上,杨洁篪国务委员专门提到了一年多来海上丝路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例如,中老、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老铁路、泰国铁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二期整治等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启动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与印尼、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希腊等国就港口建设与运营深化合作,与东盟、海合会、斯里兰卡等积极商谈自贸区或自贸区升级版,与印尼等国签署了产业园区合作协议,中马“两国双园”具有示范意义。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中国希望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合作,力争中国―东盟全方位海洋合作成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样板。杨洁篪国务委员表示:“沿线各国只有尽早分享到建设海上丝路的好处,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投入。中国希望与沿线国家一道,尽快确定示范性项目,条件成熟一项就推进一项,争取早日开花结果。中国愿与有关国家相向而行,尽快签署共建海上丝路的政府间合作文件,启动编制合作规划,确定重点合作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倡导筹建亚投行迈出实质性步伐。从年会第一场分论坛开始,亚投行就被来自政、商、学界的各方嘉宾不断提及,俄罗斯、巴西、荷兰、格鲁吉亚、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宣布决定申请加入亚投行,迄今已经有46个国家申请成为亚投行意愿创始会员国。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和国防研究中心教授休?怀特认为,“对于当前亚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需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现有机构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反观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在基建领域也拥有独特经验。因此,中国在这方面合作中扮演领军者角色是一个自然结果。”马丁?雅克则直言不讳地认为,“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专家,那就是中国。中国知道怎么做。”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两句诗可以非常好地用来描绘当前亚洲各国同舟共济,共赴前程的美好前景。亚洲命运共同体已经不再是一个想象中的概念,而是梦想逐渐照进现实。中国的战略引领更会为加速这一梦想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11篇:作文《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人只有勤奋学习,再去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杨澜就是因为勤奋读书,努力实践,从而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杨澜,1968年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上学时,杨澜每当考试的时候,基础分一分也没丢过。在中央电视台的招考中,她从一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一举夺得金话筒奖。之后,杨澜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并取得硕士学位。

杨澜常说:“是知识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像在大街上流浪的乞丐,他的命运永远是贫困,只能靠别人的施舍度日,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人必须有文化,才能改变他的命运。

要学好文化,就必须和时间赛跑。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中和我差不多大的主人公林清玄就是这样的人。他常常和时间赛跑,他争分夺秒,学到了大量的知识,长大后终于成了一名作家。

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不虚度光阴,把知识学扎实,掌握好服务社会的本领,长大后报效祖国。

命运拐弯时别忘了奔跑

2001年,她的命运出现了一个让人猝不及防的急转弯。因红斑狼疮导致股骨头坏死而做了关节置换手术的她,又因身体受寒导致全身关节变形而几乎瘫痪。她所在的单位也因其病瘫将她辞退,曾经携手同行的丈夫离她而去。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就这样同时失去了健康、美丽、事业和婚姻,曾经照耀在生活中的金灿灿的阳光倏忽消失,她的周围是让人窒息和恐惧的黑暗。那种锥心的痛,应该就是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感觉。

躺在乡下老屋里的她,身体几乎无法动弹,饮食起居都要靠年迈的父母照顾。来看她的亲戚朋友都唏嘘感叹:“这孩子已经成了一个废人,完了,没有什么用了!”这样的话语就像一块经年的伤骨,在每一个寂静的夜里刺得她内心阵阵发痛。这个倔强的女子咬着牙下定决心,她要证明给别人看,她是有用的。虽然身体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但她有知识和头脑,她可以用头脑来奔跑!她用变形的手拿起了笔,开始踏上了艰难的写作之路。握笔,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于她而言不亚于征服一座高山。为了能够坐起来,她强忍着剧痛一遍又一遍地活动颈、肩、肘部的关节;为了能够握住笔,她努力把右手握成拳头压在背后,然后再放出来活动,然后再压,再放。经过反复的锻炼之后,她终于能慢慢地握住笔了。一开始,她每写几个字就要停顿一会儿,擦一擦满脸的汗才能继续。但她知道只要奔跑,脚步就会向前,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慢慢地她的文字开始出现在报刊上,开始为她带来微薄的稿费。拿到第一张稿费单的时候,她纵情地哭了一场。原来,因为怕父母难过,在回到老家的日子里,哭对她而言都是一种奢侈、一种罪过。她对父母说,我不是为自己的辛苦付出而流泪,我是为能够证明自己有用而欣喜!

这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叫陆梦蝶,她凭着永不停息的奔跑,经历了化蛹成蝶的考验,成为一只翩翩飞舞的美丽彩蝶。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坚持写作,出版了自传性文集《梦随蝶舞》,短篇小说集《偶是农民》,长篇小说集《水晶绿》。这样的成功并没有让她停下奔跑的脚步。在身体稍微恢复后,梦蝶拄着拐杖在村路上蹒跚而行,周围的孩子却把她当成傻子或是乞丐,他们嘲笑她,向她扔石子、瓦块。这时,梦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痛苦,而是感觉到了家乡的落后和村人的愚昧,这都是因为知识的缺失、文明的缺失,她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梦蝶决定在村里开一家书社。

善良而隐忍的父亲为梦蝶腾出了路边的两间房子,一趟一趟跑废品收购站去淘女儿需要的书。梦蝶拖着残疾的身体去妇联、去科协,说服他们把用不着的书捐赠给自己的书社。书社里的书渐渐让村民们尝到了拥有知识的甜头,于是在茶余饭后他们自觉地离开麻将桌来到书社。后来为了更方便地服务于村民,梦蝶又添置了一台电脑,为此,父亲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牛,又借了3000元的外债。

有了乡亲们的认同和支持,梦蝶开始了更有力的奔跑。她尝试将沙枣核做成艺术装饰品,尝试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时尚理念相结合,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的路子。陆梦蝶不但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她凭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在命运拐弯时不忘记奔跑的勇气和精神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古今贯通。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籍,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砥砺,相互激发,共赴患难,成为事业的基石。朋友之间,无论志趣上,还是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一生的道德与事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现实生活中,因选错朋友而跌跤子、摔跟头,甚至掉脑袋的领导干部真不在少数。诸如接受朋友周坤2000万元“回扣”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笑纳朋友周雪华310万元“馈赠”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喜得“铁哥们”赖长星54万多元“好处费”的原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兼福州市公安局局长庄如顺等等,他们最终走上断头台的可悲命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了坏朋友,受到坏的习气的影响。

1999年8月,在公安部密令缉捕赖昌星的关键时刻,身为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兼福州市公安局局长的庄如顺竟背叛原则,打电话向赖通风报信,出谋划策,反复催促赖昌星逃往境外,逃脱警方的追捕。赖逃到香港后立即向庄通报,庄特地叮嘱:香港也不安全,要走得越远越好。胡长清的朋友中,“交情”最深的算是周雪华了,他不仅送大把的金钱,还送妓女,还出资帮着胡长清包养情妇。这被社会上一些人视为“够哥们”的所谓仗义行为,其背后都是赤裸裸的钱权交易,是彼此间的相互买通,相互利用。所谓朋友的情和谊,都是被利益之水浸泡了的。

成为阶下囚的庄如顺坦陈:“说实话,我从来就没有把赖昌星当成朋友。我理解的所谓朋友不要说志同起码要道合,我跟赖昌星谈什么?跟他谈哲学?哲学两个字是什么他都不懂。跟他谈体制?他懂得什么?我觉得我跟赖昌星只能谈很实在的问题:我要你办什么,你能给我哪些帮助。”真应当感谢庄如顺这位反面教员的精彩道白,他不但为自己的“朋友观”

诠释精确,更道出了时下弥漫于人际关系中的极端功利之风气,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一切从极端功利的目的出发。今天你有钱有势,我就是你最忠实的朋友,维护你,巴结你,利用你。明天你没钱没势,我就是你的陌路人,远离你,忘记你,抛弃你。“君子之交淡如水”,变成了“朋友之交重如利”。

命运啊!飞翔!

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歌唱的时候我便歌唱,该学习的时候我便学习,这就是一个自由随着命运方向而飞翔、怀着求知欲望得我。

如果太阳在我头顶掠过,我便会随着跨父的足迹去追随那光明时刻。如果我身边有朵美丽的花,我便在花的旁边那有一些土,好让我从生命中拥有这朵美丽的花,如果我的头顶有一只鹰,我便会随着那鹰而飞翔,绝不让它在我的身边掠过,我要把握我的命运,把握我的时机„„

假如有一天我成功了,我不会为我的成功而欢喜;假如有一天我失败了,败得得一无所有,我也不会为此而悲伤,因为我的命运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只要我利用好每一个机会,我的生命中就会变得充实、有意义就会更精彩!

假如我老了手脚都不能动了,我也并不会被我的衰老、瘫痪而困惑,因为我的命运中还可以像霍金博士那样为人类做出贡献。

假如我死了,我不会让我的儿女为我流泪,那时我还会把全身的器官都捐出去,捐给那天天受病魔侵犯的人们,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人间的爱,我的儿女也会因有这样一位好父亲而化悲转喜。

难道这样的人生不好吗?我希望我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因为这样才能出造出一个美好的黄昏,什么暴风雨!什么海浪啊!都来到我的生命中吧!我会在你们的到来之际化作一只海燕,在你们的中间穿梭、飞翔,即使我一头撞在了礁石上我也毫无怨言,因为在我的生命中曾经辛酸过、痛苦过、快乐过、失败过„„

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歌唱的时候我便歌唱,该学习的时候我便学习,这就是一个自由随着命运方向而飞翔、怀着求知欲望得我。

啄碎命运的蛋壳

母亲曾养过一段时间的鸡,每到小鸡孵出来的时候,蹲在那窝鸡蛋旁边,就能听到笃笃笃的此起彼伏清脆敲击的声音。母亲告诉我,那是里面的小鸡开始啄蛋壳了。

我亲眼看到白色蛋壳一点点露出小洞,一只嫩黄的尖嘴不停地啄着,蛋壳碎掉一半,湿漉漉的小鸡从洞口挣扎着挤出来。才出壳的小鸡很难看,身上稀稀拉拉粘着几根毛,一粒粒粗大毛孔的皮肤,抖抖索索犹如古稀老人。奇怪的是只需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去看它们,一个个竟然一夜之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披上了厚实柔软的漂亮绒毛,滚圆的身体像小皮球,漆黑的眼珠乱转,吱吱呀呀鸣叫,充满了生命的可爱与活力。

我曾多次向母亲要求,小鸡啄壳太辛苦太慢,不如我们帮它们敲碎蛋壳,放它出来。母亲笑了,说不行,人工剥出来的小鸡娇弱不好养呢。我不信,悄悄替一个正啄壳的小鸡轻轻剥开了蛋壳,并给它的腿上绑了红绳做标记。

以后的日子,我一直跟踪观察那只我“接生”的小鸡,果然有气无力,被一群强健的小鸡挤踏,喝水吃食总抢不到前面,弱弱地排在后面吃残羹冷食。有一天,发现它死在笼子一角,身体已经僵硬,为此我哭了好几天。

人生亦是这样的,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关口,必须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啄碎命运的蛋壳。这个积蓄能量磨砺意志的过程不可跳过。假若有意无意借助了外力,完整的成长过程便会出现缺口,从而成为日后生命的弱点所在。

改写命运需要多长时间

滑铁卢战场,法军与英军展开激烈的鏖战。双方相持不下,损失惨重。此时,法军统帅拿破仑最需要的是一支增援部队。

不远处,就有这样一支部队。不过,它的统帅是格鲁希元帅,这位忠心耿耿、循规蹈矩的元帅手中统制着三分之一的军队。但他的任务是,战斗打响之后追击普鲁士军队,防止普鲁士军队与英军会合,但同时必须与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于6月17日晚间出发,按预计方向去追击普鲁士军。但是,敌人始终没有出现,被击溃的普军撤退的踪迹也始终没有找到。

隆隆的炮声从远方传来。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几个军官用印第安人的姿势伏在地上,已辨别出开炮的方向。所有的人都毫不怀疑,拿破仑已经向英军发起攻击了。传来炮声的地方,正是拿破仑所在的位置,而兵稀将少的拿破仑急需增援。可是,格鲁希犹豫了。他习惯于唯命是从。在他的意识中,拿破仑的命令至高无上。拿破仑的命令是让他追击撤退的普军。

将士们仰望着他,等待他最后的命令,一个即将决定法兰西未来命运的决定。热拉尔甚至提出可以带自己的一队人马和若干骑兵分兵驰援。格鲁希答应考虑,然而他考虑了一秒钟,仅仅只考虑了一秒钟做出了决定,答案是:不。因为他的意识中“追击普军”始终主宰着他的思维。一秒钟,决定了他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整个欧洲的命运。溃败如暴雨倾泻时,拿破仑怒问苍天:“格鲁希在哪里,他究竟呆在什么地方?”而格鲁希因为心中有成文的命令,也始终不去倾听远方炮声的召唤。

人们往往把命运交给漫长的一生去隐忍和磨砺。平淡的时光犹如暗夜长彻,唯有那决定性的一瞬,像闪电撕破夜幕,照亮无边的黑暗。那闪耀的一秒钟,它开启智慧,辨别方向,决定成败。然而,这样的一秒钟为数不多,且稍纵即逝。你为它做好准备了吗?茨威格说:“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

性格决定命运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成就命运。

写这篇博文的原因,是这段时间我走访博友们读了大量的博文,我从朋友们的作品中深受启发和感想:其实人生不同的命运都是有自身性格创造的!

莎士比亚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语深刻揭示了性格与人生之间的奥秘,从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生活经历来说,性格和命运是相互决定的,工作中,人的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一个人做事有胆量,有魄力,敢说敢做,能吃苦,自信自强,那他的人生一般来说应该是有一定成就的。

相反,一个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自卑心强的人是不可能有一个

辉煌人生的,因为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象前面那种人那样去奋斗、去拼搏,他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为什么说“命运决定性格”呢?非常好的一段至理名言:“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环境改变人的性格,看看那些被揪出来的革命功臣演变成贪官污吏的人,从独自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了安逸舒适的工作和环境后,他们的命运改变了,性格也在跟着改变,自我约束性在“小人“的吹捧下就会土蹦瓦解,从一尘不染到贪占和挥霍无度,年纪轻轻就走到人生的尽头,真是可惜、可叹、可悲,这就是环境改变人的性格所造成的结果。

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中是人无法选择的,这就是命运,很显然它对于人的性格形成也起有很大的作用。

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性格又分为许多种,软弱的性格造就一个软弱的人,这就是人的禀性。

家庭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举两个生活在我身边亲见的例子:

一例,有这样一个女人,在外人看来她的文化程度不低,长相也不错,性格温柔善良,还属于贤妻良母式的人,但是她的家庭不富有也不幸福,虽然她的家庭有着和别人同样的收入,但她老公每月的工资收入从不交给她保管和支配,她老公经常爱在外沾花若草,人人知道就没有人告诉她,她老公看她软弱无能,甚至有时还领回家女人吃住,因为她的善良、软弱和忍耐,总是不声不响默默承受不吵不闹,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自己还无动于衷,所以她家里的经济状况经常紧张没有任何结余,这让我困惑这种贤妻良母型(后来别人告诉我说,这个女人笨的连一顿可口的饭也不会做,家里总是乱糟糟的,也不善于修饰自己,更没有朋友圈)。

我认为她这是不懂生活、没有家庭责任感、不珍爱家庭的女人,这样性格的女人命中注定会生一辈子暗气、受一辈子穷的,而且也是她老公和她子女们人生的不幸,他们忍耐着她外表的贤妻良母形象,回到家里却享受不到美味和温馨舒适的环境,因为她太没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了!

二例,有一位刚强的女人,她几乎没有上过几天学,大字不识几个,长相很一般,但是个性非常倔犟,她的家庭却很温馨和幸福,老公各方面条件都比她好,可对她却是百依百顺,每月工资都如数交给她支配,虽然她的家庭收入和那位贤妻良母家同样多,但是他们日子过得非常富足和安逸,她的老公也从未有过任何沾花若草之事,大家都很奇怪一个这样的女人,是如何让老公那么服帖和顺服她的?我的结论很简单:虽然她没有足够的文化,没有靓丽的容貌,但她有一颗爱自己、爱家庭、爱子女、爱老公的心,每次我们走进她的家都是一尘不染,家里清洁明静,这就是她对他们有一种责任感,更知道如何对自己制造一种安全感,所以,没有人会轻易敢侵犯她的一切,我很佩服她这样一种性格的女人!

有一个看似倔犟性格的妻子和有一个看似贤惠性格的妻子,两个家庭的生活和命运就会大相径庭,要改变就只有通过塑造和优化自己良好的性格,才能不断地扬弃性格的弱点,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赢得自身美好的幸福生活。

女人无论漂亮与否,心地善良、会打理家务、财产是资本、性格倔犟是自身安全的基础,女人就应该有母性的光辉,温柔、刚强、自信、不轻易屈服邪恶和贪婪就是一把利刃剑,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屈服、欣赏在你的刚柔并济中!

朋友,我说的一切请不要对号入座,因为同样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命运,审视自己的命运如何,看看是不是自己性格造成的,有一个好的命运就要有一个自信和刚强的性格,要改变命运首先就从改变自己的思想一步一步慢慢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不一定注定我们最终一事无成,只要我们努力了,一定会有所收获,遇到困难,只要我们咬咬牙,挺一挺,

一切都会过去,所以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成功和幸福的那一天。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性格也许是先天形成的,也许是环境造成的,但是它最终还是由后天经过多种因素形成的一种人的特殊产物,因此,所谓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一点不假,那就看我们自己怎样把握它了。

第12篇:合作共赢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解读习近平系列讲话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并就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为进一步完善当前国际秩序注入了新的中国动力。

今年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重大会议中提到要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舞台引起强烈反响。

从\"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到\"弘扬万隆精神\",再到拒绝\"零和博弈\"、\"强权独霸\",这些外交话语都体现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外交理念,以及对于地区及国际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主席首次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坛,在演讲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观,并以符合时代潮流的大视野审视世界、亚洲和中国,呼吁各国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新的未来,进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以全球视野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力量。习近平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人类进步与和平发展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格外引人注目,其目的就是达到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习近平在讲话中给出\"中国方略\",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希望各国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新的未来,进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揽世界大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既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必将对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中国也在通过与更多的国家构建战略伙伴关系来强化共同体意识。要大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改变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功利主义思维\",破解那些不利于世界共同发展的杂音。由此可见,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提升全球合作,确保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有序、繁荣发展。生态恶化、臭氧层受损、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全球问题的治理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我们人类的未来才有保障。这一新型的中国观念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理念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充电。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他们代表了时代发展趋势,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应该看到,习近平在讲话中始终紧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反复强调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谋求和平,实现发展。

面对全球各种矛盾纷争不断的现实,习近平以超越前人的思维和胆识,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瞻性倡议,这一国家间的关系原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国际关系的根源问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五位一体\"前后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从这里可以看到,习近平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国际关系的崭新思考,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

在2015年博鳌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强调,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领导人系统全面地阐述\'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递的最重要信息是,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亚洲的需要,中国的需要,也是人类的需要。习近平以更加高远的视角审视亚洲和世界、中国和世界,阐述\"命运共同体\"观,发出了超越过去、赢得未来的亚洲好声音。\"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合作共赢。\"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是中国领导人总揽世界大势提出的一个新思路。习近平指出,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地区外国家开展合作。由此可见,\"亚洲命运共同体塑造的是多元化的区域共同体,是向世界开放的区域主义。\"

今年是亚非会议60周年,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当时正为民族自决和反殖而战斗的广大亚非人民,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进程,为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主席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国关于亚非合作、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原则主张,并提出三点倡议,引起亚非国家广泛共鸣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万隆精神并未过时,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它地区人民。

习近平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时明确指出,中国倡导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不干涉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恪守各国对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的承诺,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思考。习近平此次在联合国再次呼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回答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并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更坚定的政治意愿,致力于建立利益相融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此次访美增信释疑,开创了中美大国关系新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美两国间的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在此情况下,美国国内围绕中美关系走向出现一些杂音。当前,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越两国本身,关乎到世界的稳定与繁荣。习近平说中美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这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会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由此看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也是世界的期盼。正如习近平在访美期间指出的那样,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两国要携手并肩,沿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不断前行。习近平此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引领了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开辟了中美合作共赢的广阔前景,并给全球带来广泛积极影响。

习近平关于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系列讲话,充分体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重行动的建设性大国,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方向、联合国未来走向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新世纪特色大国外交的集中体现,必将在21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和中国外交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赵虎启)返回要闻首页>>

第13篇:《习近平2年内30次谈“命运共同体》

学习小组按

无论是22日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还是20日21日在巴基斯坦,习近平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谈“命运共同体”。这体现出,中国对世界对国际大势的认识,体现出中国的情怀与视野,体现出中国的义利观。

今天,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梳理一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的论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来源: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

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来源: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3年4月7日,海南博鳌)

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

增长联动,是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要求。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相互帮助不同国家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

来源: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2013年9月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

开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中国和印尼两国有16亿人口,只要我们两国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就将汇聚起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巨大力量,就可以创造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要携手努力,共同谱写两国关系发展的崭新篇章,开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2013年10月3日,雅加达)

亚太地区应该寻求联动发展

亚太地区应该寻求联动发展。亚太各经济体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个动态平衡的链条中,每个经济体的发展都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连锁反应。我们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自身发展带动他人发展,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传导正能量,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来源: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13年10月7日)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来源: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

(2013年10月26日)

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来源: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2014年3月27日,巴黎)

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来源: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2014年5月15日)

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

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亚洲多样性特点突出,各国大小、贫富、强弱很不相同,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安全利益和诉求也多种多样。大家共同生活在亚洲这个大家园里,利益交融、安危与共,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来源: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

—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21日,上海)

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紧相连。

来源: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2014年6月4日)

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中阿人民,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来源: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

—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

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来源: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

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我们应该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我们应该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国际和多边机制内的协调和配合,凝聚发展中国家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

来源: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

—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14年7月16日,巴西利亚)

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拉美和加勒比各国人民也在为实现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的拉美梦而努力。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将中拉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共创中拉关系的美好未来!

来源: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 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2014年7月17日,巴西利亚)

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意识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正在进入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确保本组织始终沿着既定轨道向前发展,为成员国和成员国人民带来更多安全、更大福祉,是我们肩负的共同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本着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精诚协作,全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朝着机制更加完善、合作更加全面、协调更加顺畅、对外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为本地区人民造福。

—《凝心聚力 精诚协作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9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

结成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欢迎洪森来华出席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习近平指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柬两国坚持做知心朋友和可靠伙伴,风雨同行,携手合作。这种传统友谊弥足珍贵,我们要坚定不移予以坚持和发展,使中柬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结成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

2014年11月7日

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中巴是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今年2月,侯赛因总统成功访华,我同他就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中方将继续支持巴方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和发展。中方支持巴方根据本国国情推进安全战略,双方要加强安全合作,希望巴方继续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确保中国在巴机构和人员安全。

—《习近平分别会见缅甸总统、孟加拉国总统、老挝国家主席、蒙古国总统和巴基斯坦总理》

2014年11月8日

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

中国成语讲志同道合。让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深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优化亚洲区域合作,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

—《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

2014年11月8日

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中新合作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示范性,始终走在中国同东盟国家前列。我们要牢牢把握互信、互利、互助的大方向,与时俱进,让合作更好契合各自发展战略,结出更多成果。双方要推动双边贸易、投资、服务自由化便利化,继续建设好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现代服务业、互联互通是两国政府间合作新的主题,希望加快推进,在中国西部建立高起点和高水平的创新型合作平台。中方支持新加坡明年当好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愿意同新方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各方共同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

—《习近平分别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加拿大总理、泰国总理和新加坡总理》

2014年11月9日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601519,股吧)。亚太发展前景取决于今天的决断和行动。我们有责任为本地区人民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亚太繁荣进步;就是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就是让经济更有活力,贸易更加自由,投资更加便利,道路更加通畅,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2014年11月9日

二十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独行快,众行远。面对世界经济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二十国集团成员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做好朋友、好伙伴,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努力,让二十国集团走得更好更远,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全球增长的催化器、全球经济治理的推进器,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 2014年11月 15日

21

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

第二,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只有各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

—《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

2014年11月17日

22

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习近平在贺词中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2014年11月19日

23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就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要求,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要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扩大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要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要切实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要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保护力度。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主持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

2014年11月29日

24

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

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借此机会,我愿就此谈一谈看法,同各位嘉宾交流。

—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3月28日,海南博鳌)

(新华社海南博鳌2015年3月28日电)

25

共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要恪守两党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共同管控好海上分歧,维护中越关系大局和南海和平稳定。中方将继续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深化同包括越南在内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方支持越方主办2017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愿同越方加强国际协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

2015年4月7日

26

将中巴命运共同体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我们要把两国发展战略更紧密结合起来,共圆人民梦想。中巴两国肩负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加强战略协调,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共谋发展,将中巴命运共同体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2015年4月19日

27

深化中巴命运共同体内涵

习近平指出,去年你两次访华,也是中国新年后访华的首位外国元首,今年我选择巴基斯坦作为首次出访的第一站,这充分体现了中巴关系的亲密程度。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巩固两国传统友谊,推动中巴合作取得新进展,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昨天,我同谢里夫总理举行会谈,一致同意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中巴命运共同体内涵。我还同巴基斯坦各界人士广泛接触。这次访问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对此感到满意,对中巴关系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习近平会见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

2015年4月21日

29

不断充实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今天,中巴两国都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致力于强国富民的伟大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紧密携手合作,发挥两国传统友好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发展,不断充实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促进地区稳定和繁荣、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

—《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2015年4月21日,伊斯兰堡)(节选)

30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60年后的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应该看到,世界还很不太平,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南北差距依然悬殊,亚非国家的主权安全、团结合作、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第14篇: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罗国正

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罗国正

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罗国正

(2015年11月于广州) 引言

站在美学、哲学的立场和高度来探讨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问题,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本身一旦有人类介入其中时,就可以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还是审美的重要标准和衡量事物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将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作为研究的对象或作为现实的存在现象来看,这“两体”既是现实的活力实体,又是生命运动出现的多层次、多类型状况的反映,还是两个大概念;站在美学最高层次上看,是人们类本质觉醒后,所提出的理念和目标等等。当然,本文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着重以人类的问题为主,同时,还将一些与人类相关、与其它生命相关及一些涉及非生命的情况也作简约提及,以多角度视点来探讨这“两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我认为,对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深度认知,无论是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或对任何的集团、群体,甚至对家庭、对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这两大概念可以影响目标的制定、理想的建立、宇宙观、价值观、审美标准的形成,策略的生成,生活方式的选择,甚至人生态度的选择和找准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以及使人跳出井底蛙般的视野、培养出大情怀和大生命的品质,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人们不应忽视这两大概念。

这两大概念,在本文之前的多集《美学心得》里,我都直接或间接提及或论述过,但不是专题来论述,肯定缺少了系统性。最近,据相关报道,有的天体飞进地球,有的则离地球很近掠过;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有水的迹象,天文学家发现单在银河系里就存在很多与我们太阳系相似的恒星,其中有的行星的状况与我们地球相近相似,科学家们并据此对其它星系的观察而推断,在茫茫的宇宙中,存在着无限多星体或空间可以存活人类,给人们充满着美学好的希望,加上伟大的政治家,站在政治的立场上着重提及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如此等等,让我觉得有必要从美学、哲学的角度和高度较系统地表达我对这两大概念的理解,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益和有意思的事情。

一、两大概念的定义

查找这两个概念的解释,资料不多,这也证明有史以来,人们对这两个概念和相应的现实问题关注和研究是相当薄弱。从美学、哲学的高度将这两大概念进行准确定义,我至今还未发现。尽管如此,我在这里还是将找到的一些资料的主要观点列出,这对于理解这两个概念和理解我对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是有所帮助的。

1、“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4、“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5、“一个灵魂从精神上来说容纳不了二人,但需要一种互补,常说生命中的另一半就是你的生命共同体。

6、“从生理上讲:连体人就属于生命共同体。从精神上讲:当两个人的心灵进行赤裸的交流时,便应该是生命共同体。但是,这样的心灵沟通,一般都是有暧昧关系。……生命共同体不是其中一个死了,另一个也会消亡吧?……如果不是这样,不能叫生命共同体吧。只能称其为精神共同体。如果是精神的话,大胆假设一下,某些精神分裂患者也有可能。比如,两个人都知道彼此的心事,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至于现实中有没有这种人,我就不知道了。” 如此种种的观点,都是只有人存在,没有其他生命和物质存在的观点,也不是从美学、哲学的高度准确定义的观点。下面将我给这两个概念下的定义列出:

生命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两个以上(包含两个)同种类或两个种类以上(包含两个种类)的生命,构成互相依存、互补、互强互弱、共荣共辱,甚至是互为依存作为必须条件的生命系统。

命运共同体是指在特定时空里,自然存在物、各种生物(主要是人类)、人造物器、各种精神和文化、信号等作为现实的存在,这些存在可以是一个种类里的两个以上(包含两个)的存在,或两个种类以上(包含两个种类)中的两个以上(包含两个)的存在,构成一个共同运行的系统,这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或多个存在的增强或减弱、正常或不正常、甚至消失,都会影响本系统内其他存在的增强或减弱、正常或不正常,导致整个系统的增强或减弱、正常或不正常,甚至导致系统内其组成因素的消失或整个系统的消失。 “生命共同体”侧重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利害关系。“命运共同体”侧重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其它存在之间相互依存而产生的利害关系的过程。这“其它存在”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例如:自然环境、家居状况、剑侠的宝剑、艺术风格、教义等等。后面还有更多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释这两个定义。

二、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内在构成

就本文的主题意指,按逻辑序列来划分,情况是这样:最高也是第一层次的概念是:共同体。共同体以下,也是第二层次,分出两大概念: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第三层次的概念:血缘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感情共同体、价值观共同体、结构共同体、时空共同体。第四层次和第四层次以下的概念就非常之多了,我随便可以列出一大堆来,例如:安全共同体、兴趣共同体、习惯共同体、行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等等。

除以上的划分外,对共同体还有很多种划分,例如:短期共同体、中期共同体、长期共同体、永久共同体;必然共同体、偶然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物质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信仰共同体、非信仰共同体;战略共同体、战术共同体等等。 影响共同体的因素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可这样分类:可变因素、不变因素;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核心因素、非核心因素;必要因素、非必要因素;首发因素、先发因素、后发因素;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潜在因素等等。例如通过阅读,可使人的观念变化,将潜在因素变为直接的精神因素,导致加入了特定的价值观共同体,或通过培育市场,形成利益共同体等等。

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都有首发因素和基本因素。比较常见的是:

1、由血缘共同体、或通过婚姻结构共同体作发起因素,并作为基本因素,再形成利益共同体、价值观共同体、习惯共同体、生活方式共同体等等。然后组成生命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这类共同体主要表现在家庭、家族、民族、国家四个层面上。

2、以利益作为首发因素,组成利益共同体,然后形成价值观共同体、战略共同体和战术共同体等等;逐步发展为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类共同体主要表现在:婚姻关系,企业各种群体、集团,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等多个层面上。

3、以信仰作为首发因素,作为向心力,形成信仰共同体、价值观共同体、审美观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结构共同体、习惯共同体等等,达至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类共同体主要表现在:协会组织、宗教团体、政党、国家、联合国五个层面上。

4、以兴趣作为首发因素,形成兴趣共同体、审美观共同体、价值观共同体、习惯共同体等等,有的发展为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类共同体主要表现在:家庭、行业协会、学校、各行各业单位的内部活动、微信群、临时组织的活动等等。………。 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分很多个层次:

1、个人(如:主人与狗、将军与战马等);

2、家庭;

3、家族;

4、群体或集团、组织;

5、种族;

6、民族;

7、国家;

8、联合国;

9、全人类;

10、整个生物界。

人类的生命和命运的共同体运行,内部存在着多种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信息、感情沟通机制;总体平衡、良性循环机制;内部有序、合理、良性竞争机制;新陈代谢机制;组织指挥机制;活动、发展机制;……。只有这些机制有效地运作,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才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否则,会形同虚设,甚至毁灭。对共同体内各种机制的审美,是评估共同体的量和质及前景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情况下,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都须要以下条件:

1、共同体有自己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作为在前方的牵引力;

2、共同体的成员和资源,为了当前的任务和长远目标、理想发挥有效的作用,并经常进行活动作为推动力;

3、共同体有自己的空间(包括实地空间、虚拟空间、精神空间)作为依托,作为能量的源源不断补充的基地,作为界定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据地;

4、共同体内自觉或自然地合理分工,在层次上分为核心、骨干力量、基本队伍等,并对各项工作进行分工,作为共同的主体;

5、形成运行的两翼,一翼是理念、目标、原则、规则、信息、共同体文化等,另一翼是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等;……。

一般情况下,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和相关构成之间,共同因素、互补因素越多,共同体的结构就越稳固,存在的时间就越长;相反,则结构越不稳定,存在时间就越短。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打破这个规律,如受强大外力的作用,共同体承受不起这样的外力,导致共同体结构受到损毁,甚至毁灭;又如,有的共同体已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自行走向消亡等。 经过以上对共同体的分析和将相关因素细分后,我相信人们对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审美标准更清晰了,从定性判断到量化判断会更有把握。同时也对共同体如何形成和发展及对共同体的战略、战术的制定有了理论上的依据。

三、共同体多种的命运状况

关于共同体命运的意识,从古至今都有,例如人们常听到的:“同舟共济”,“同呼吸,共命运”,“打虎不离亲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物链”,“生态圈”等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但作为专题的、系统的这方面论述,我至今未见到。任何共同体,不管其命运如何,无外乎经历以下一个、或两个、或多个的阶段:第一,蕴酿阶段;第二,发生、诞生阶段;第三,发展、扩张阶段;第四,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一个、或多个联合,或整合阶段;第五,一个大的共同体分裂为两个、或多个小共同体阶段;第六,共同体的变异阶段;第七,共同体抗争、或竞争、或斗争、甚至战争阶段;第八,共同体的全盛时期;第九,共同体多病、孱弱问题频发阶段;第十,共同体的衰老阶段;第十一,共同体的消亡。这十一个“阶段”,也可以表述为十一种“状况”,除第一到第三阶段(或状况),或不少共同体还可加上第四阶段(或状况)外,这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共同体来讲,是必须严格按顺序经历的过程,第四阶段以后的多个阶段(或状况),很多共同体就不一定按我列出的数字顺序进行了,这一点大家要注意。还要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阶段(或状况),不等于是说一个时间段里只出现一个阶段(或状况)的事情,而是共同体可能在一个时间段上,就发生了多个阶段(或状况)的事情。下面举一个个例子说明一下,例如:一个国家作为共同体的诞生阶段,她同时是处在战争阶段(或状况),又同时是处在发展、扩张阶段(或状况),也是处在联合、整合阶段(或状况)等等。我认为,不管什么共同体处在什么阶段、或状况,不外乎都是处在这十一个(种)的阶段(或状况)之中。这样,人们对共同体的发展阶段、状况进行审美判断,就较容易准确地把握了。

下面将几种较普遍的、常见闻的共同体拿出来讲解一下:

1、基因、血缘关系的共同体。

生物界绝大部分的生命和命运共同体,都表现在基因、血缘关系上。例如:稻谷、蚁群、蜂群、狼群、狮群、象群等等,人类也不例外。如:家庭、家族、同一姓氏族群、种族、民族,以至整个国家。

生物界的生命和命运共同体或存在、发展,或淘汰、消亡是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进行。基因的优秀,繁殖力强,善于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等等,这样的生命和命运共同体就比较容易得到发展和壮大。人类中的生命和命运共同体,除了具有普遍生命特征外,要发展和扩张,所涉及的因素就更多了。例如:将一个国家作为生命和命运共同体来看,要生存和发展、壮大,涉及的因素就非常之多:人才培养、先进的、合理的、信仰体系、体制的优秀性、处在良好的时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有伟大的创造力,有坚强的军力,有大量的优秀和强大的企业等等,形成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2、经济共同体。

在我们星球上,经济共同体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而且是非常普遍的人类现象。经济共同体不等于是生命或命运共同体。有些经济共同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发展成为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视为经济命运共同体。衡量经济共同体的主要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比较单一,就是经济指标,或货币与货物。而对生命的命运共同体的衡量,则需要综合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如:价值观、生命安全系数、经济利益分配、行为习惯、感情因素等等。所以,要将经济共同体上升至生命和命运共同体,还须要很多综合的条件的配合,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成,很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心急,也急不来的。要成为这最高级别的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真是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等等诸多条件配套、配合。尽管如此,以经济共同体作为坚实基础,发展为生命和命运的共同体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为人类绝大多数人和组织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经济。例如:成员之间通过联姻的方式加速了成为生命和命运共同体的步伐等等。 经济共同体主要体现在:家庭、有的乡村组织、企业、国家、国与国的合作上。经济共同体或发展和扩张,或淘汰和消亡,主要体现在经济是否发展、壮大,还是停滞、减弱、或破产上。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盈利。所以对经济共同体的重要判断或审美标准就是:盈或亏的状况。这个状况,也是预测其未来走向的最重要依据。

3、信仰共同体

以某一理念、理论、经典、目标作为前提条件,将不同种族基因、血缘,将不同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地位的人组织起来,成为宗教、政党、军队、协会组织、学派等,成为为了一个精神目标而共同奋斗的信仰共同体,这也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而且这种状态在人类社会中长久地、普遍地、强而有力地、前赴后继地存在。很多人一进入了信仰共同体,就将生命交给了信仰共同体,其命运再不与信仰共同体分开。如此着迷的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但人们还是应清醒地认识到,信仰共同体不等于就是生命和命运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着重于物质财富,信仰共同体着重精神向往。其实除了这两大部分之外,还有人的本体。只有这三大部分都合在一起,全部归入去与他人、或组织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才算是生命和命运的共同体。虽然很多信仰者对他们所信仰的共同体已做到这样,但不等于所有的信仰者都做到。事实土也有很多人做不到,还出现了不少叛徒。信仰共同体或发展和扩张,或淘汰或消亡,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信众的增多或减少,或没有信众。 ………。

四、站在更开阔、更高的角度审视具体的共同体

“共同体”这概念,是对所有具体的共同体的最抽象的概括。而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则是所有具体的共同体的最高理念、概念和实体。而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两大理念、概念和实体内部又分出多种层次,从物质、生命、个人、家庭、家族、民族、全人类、生物链、整个生态系统、地球、以至整个宇宙多个层次。本文当然着重论述是人类的共同体问题,兼涉及其它,而且主要是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论述。 共同体的最高理念和实体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回答这问题非常重要,也有利于读者理解我对两大概念所下的定义,所以必须要回答这问题。

宇宙运动已被人们证实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没有生命迹象的存在中,在一定条件下,有部分物质演化出生命,很多生命从低级状态进化到高级状态,并有的生命从只有本能状态,进化到自觉状态。从必然奔向自由。并逐步地扩大自由度。这是宇宙生命发展规律。具有自由和创造本性的生命,会利用一切条件和可能性,实现自由的最大化、创造力的最大化,生存的最舒适化,安全系数的最大化、活动时空的最大化、生存环境的最优化、意志实现率最高化。这也是感悟主义一直在探索、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生命大美的内容。对这多个的“最大化”的追求,一旦纳入四十二维时空的分析中,人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在追求实现真、善、美的“天人合一”的梦想,要在大宇宙实现这伟大的梦想,整个人类和相关的生物链条,就是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为单凭个人,或小群体是无法实现这伟大的梦。这须要培育出大多数人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类本质的觉醒,修养出生态人格、天人合一的人格,共同团结奋斗,不断追求这伟大的梦。人类最伟大的梦,生命最伟大的梦。 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最实质的问题就是追求共同体自身的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利益,当然存在人的感情问题)的最大化。为了维护共同体的利益的最大化,常须要局部和个别作出奉献、甚至牺牲。为共同体作出较大、或特殊贡献者、或群体,被共同体视为先进者、模范、英雄,或光荣群体等。这样的思路和事实,人们可以对大量的历史资料、文章、原则、规范、教义、经典、家训等等之中进行审美,发现其源头,就是来自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所以,如果人们对共同体两大概念的无知,则对是非标准、审美标准等等标准都不会清晰。问题出在绝大部分的共同体及其成员的理念和具体做法,与具有最高理念、最高层次的共同体要求、准则和做法相比较,还有较大的距离。换句话说,各个小的共同体及其成员,绝大部分还未达到“类本质的觉醒”,更无这方面的长期修养锻炼和自觉。这样,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生命和命运共同体之间,为了自已的利益,进行不择手段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了。这种争斗,表现出五花八门的形态。例如:利益之争,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争;挫败了的文明与正在兴盛的文明之争,贫富之争,历史遗留的恩怨之争,种族之争,国与国之争等等。类本质的觉醒是不可能天然形成的,是须要教育培养、修炼方能生成。这又使我们思考人的成长道理、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知识分子的责任等等问题。从小孩就开始,引导他们有最高层次、最高理念的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在绝对正确的革命理论之上,还有更高的理念,就是绝对的人道主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理由去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和危及无辜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雨果的例子证明:高级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有条件并较容易达到“类本质觉醒”的境界,这类人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呼唤人们“类本质的觉醒”。只有这样,世界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两大概念之间,有很多内容是存在着交合的地方,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生命共同体是强调这共同体的本体内构成(主要是各成员)在总体上、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而命运共同体则强调本体的运动过程,本体内的构成各个部分在总体上、本质上的运行具有一致性。从理论上讲,后者所包含的范围更广。因为前者,专指是生命,后者则以生命为主,还包括相关非生命的命运。下面用一些实例说明一下:

其实,人们不应只从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精神领域(包括感情)关系来理解生命共同体,还应站在生物链的高度来理解,这样会更全面、深入、丰富地认识生命共同体。举些例子说明一下:一个蜂群,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同种昆虫结成的生命共同体)。蜜蜂要生存,要采花蜜。有花蜜的植物,经过蜜蜂的采蜜,才能把花粉传播,植物才能开花结果,植物才有种子一代又一代地生长,这样蜂群又与有花蜜的植物结成生命共同体(这是昆虫与植物结成生命共同体)。蜜蜂产生蜜糖经过蜜蜂采蜜的植物,产生出水果、蔬菜、粮食,人类和很多动物就有了食物,其中吃这些食物的动物,也成了人类的美味。这样就形成了植物、昆虫、多种动物和人类形成了生物链条式的生命共同体了。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这生物链条式的生命共同体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人们可以通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有保护环境和保护物种的意识,和为此而努力工作的人,非常容易形成生态人格。具有生态人格的人走在一起奋斗,形成这种生命共同体,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支持的。又如:在遥远的未来,地球将面临毁灭,人类已经有能力飞去另一个星球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时,由于宇宙飞船的空间非常有限,除了乘载人类外,还需带上相关的生物,作为生物链的良性循环,为了生命的延续和人类的习惯及回忆的必要。只能第一选择是将人类最需要并曾世世代代供养过人类的生物携带。而与此无大关系的生物就会顾不上了。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也是因果循环、善有善报的一个例证。这时验证了一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它们如果不依靠人类,怎么可能飞到其它星球呢?就算人类以复制基因的方式,在新星球上把这些生命复制重生,在本质意义上说,都是携带了它们升天了。这些都属于长久,甚至是永久的生命共同体。还有一些短暂的生命共同体。例如:一群人坐上一架飞机去一个地方,在空中的旅途上是平安,还是出事故,都关系到全机人员的生存或死亡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已形成了生命共同体了。以上几个例子,既可以解释生命共同体,也可以解释命运共同体,因为里面也有“过程”,同时,除了生命之外,还有环境,宇宙飞船、飞机非生命的东西的存在,但生命又需要这些东西能确保生命的安全。

从哲学的高度去看,宇宙里任何的事物、或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都是有生有灭的。从生到灭的过程就是命运。换个角度说,任何事物或具体的存在,既有自身的历史,也有相邻事物或存在的历史,都处在四十二维时空的动态之中。由此可知命运共同体所包含涉及的时空、事物、各种形态的存在是无限多、无限大和无限小。研究和讨论“无限”的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应交给“哲学”,而不是本文需要完成的。以上的表述,只是从逻辑上使人们确认,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内涵到范围都比生命共同体丰富、广阔。这里还是回归到与人类相关连的命运共同体上研讨问题,这就自然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其它生命之间,人与非生命之间,人与其它生命、非生生命三者之间的共同运动过程的问题。为说明问题,举些具体例子(这可以避免过于抽象,使一些读者难以读懂),前面在谈论生命共同体的例子也可以用作对命运共同体的解释中,这里就不重复了,将其作为例

一、例

二、例

三、例

四、例五。现在举例六:一个哲学家向人们演讲他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一旦从哲学家口中讲出,已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在世间传播,这种精神存在既是这个哲学家作为主体里的一种思想,又是外化为客体的一种精神存在,这种作为客体的精神存在与主体里的一种思想和哲学家本体已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因为哲学家的本质特征必须要有哲学观点、要有深邃的思想。例七:一个画家,他创作了画,他的画是他的人格外化,并作为客体独立存在于画家主体之外。画一方面作为实物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画家的理念、技法、心情的表现而存在着。画从创作过程,到完成,无论是画家将自己绘的画摆在自已家里,还是进入社会产生了诸多的故事,它始终都存在着与创作者——画家的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多角度去看,画家与他的画,在本质上都是命运共同体。例八:名人与他的故居,是命运共同体。例九:神枪手与他的枪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命运共同体的成份。例十:古战场上将军与他的战马,是命运共同体。例十一:同一战壕的战友,是命运共同体。例十二:家庭所有成员,是命运共同体。例十三:很多单位,如家族、民族、企业、学校、政党、教派、国家、国与国之间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命运共同体。例十四:人类每个成员,都是命运共同体,因为都生存在一个地球上,气候的大变化影响全人类,海洋的大变化也影响全人类,地球的命运关乎全人类的命运等等。例十五:整个地球所有生命都是命运共同体。例十六:包括地球在内和所有生命都是命运共同体。……。我相信从以上这么多的例子里,读者已经可以推及和明白到未讲的例子和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意思和具有什么意义了。

五、人类的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遵循的基本原则或规矩、以及符号、标志

人类绝大多数的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都以不成文或成文地公认这样的原则或规矩: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互谅互让、互利共赢、共荣共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并要求每个成员自觉遵守和践行。

不少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都有自己特有的符号和标志。如民族图腾、校微、特定的宗教图像、党微、国旗、国微等等。

还有很多庞大的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以某个建筑物、或城市等等来代表的,它既可以代表这些共同体的实体,又可以代表这些共同体的精神,还可以象征多样的东西上。例如:北京、华盛顿、莫斯科等等,又如:巴黎铁塔、西藏布达拉宫等;再如:纽约华尔街的铜牛、广州的五羊石像等。 结束语

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其意义在于又一次吹响伟大时代的号角;引发人们对类本质的觉醒;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取消单边主义和双重及多重的价值尺度,形成公正、公认的新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扩大正义力量的话语权;建立互利共赢的规则;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链;重构世界新秩序;实现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携手共渡时艰,使人们在残酷的现实中,感受到人间有大爱;让世界越来越美好,为人类走向、真、善、美和天人合一的光明大道添砖加瓦、积聚正能量!(待续)

(选自:美学心得/第一百五十八集/罗国正)

第15篇: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 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

(2014年7月17日,巴西利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9日02 版)

尊敬的罗塞夫总统,

尊敬的索利斯总统,

尊敬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高兴同大家相聚一堂,共商中拉关系发展大计。感谢罗塞夫总统热情洋溢的致辞。见到这么多拉美和加勒比新老朋友,我感到十分愉快。今天下午是“中拉时间”。中拉这么多领导人能相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拉美和加勒比各国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各位同事!

这是我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一年多来,第二次到拉美和加勒比走亲访友,并参加首次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方倡议举行这次会晤,目的是加强对话、凝聚共识,从最高层面推动中拉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这既符合我们双方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也有利于促进南南合作。

感谢罗塞夫总统女士和巴西政府,在主办世界杯足球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同时,高度重视并精心筹办这次重要会晤。拉共体“四驾马车”成员国之前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各位同事专程前来参加会晤,充分体现了对加强中拉关系、推进整体合作的支持,我对此深表赞赏和感谢。

各位同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拉相距遥远,但双方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几代人共同努力下,中拉关系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新世纪以来,中拉关系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拉发挥各自优势,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双方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中拉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拉深化全面互利合作面临更好机遇、具备更好基础、拥有更好条件,完全有理由实现更大发展。

在此,我提议,通过这次会晤,共同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为此,我提出以下5点建议。

第一,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道路决定命运。中拉应该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战略互信,继续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稳定发展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中方重申支持拉美推进地区一体化,实现联合自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坚持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拉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加强合作具备天然优势。中方倡议双方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在快车道上全面深入发展。

“1”就是“一个规划”,即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对接。“3”就是“三大引擎”,即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全面发展。双方应该发挥贸易对中拉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拉美国家传统优势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对华出口,并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扩大合作,力争实现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

双方应该扩大相互投资,促进投资多元化,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生产性领域。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赴拉美投资兴业,力争实现10年内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

双方应该加强金融合作,支持央行间密切协调和合作,推动扩大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和本币互换,鼓励双方银行互设分支机构。

“6”就是“六大领域”,即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推进中拉产业对接,推动中拉互利合作深入发展。为推动双方在上述领域互利合作,我愿意在此宣布,中方将正式实施1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并在这一基础上将专项贷款额度增至200亿美元。中方还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全面启动中拉合作基金并承诺出资50亿美元,主要用于能源资源、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中方还将正式实施5000万美元的中拉农业合作专

项资金,设立“中拉科技伙伴计划”和“中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并适时举办首届中拉科技创新论坛。

第三,坚持交流互鉴,巩固世代友好。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方愿意同拉美国家加强政府、立法机构、政党、地方交往,加强教育、文化、体育、新闻、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开展文明对话,使双方人民在文化上彼此欣赏、心灵上相亲相近,夯实中拉关系长远发展民意基础。

我愿意在此宣布,在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中方倡议于2016年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

第四,坚持国际协作,维护共同权益。中拉在全球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对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方愿意同拉方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框架内,围绕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议题和热点问题加强沟通和协作,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方愿意同拉方就亚太和拉美事务加强对话和合作,共同为两地区和平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坚持整体合作,促进双边关系。开展整体合作是中拉双方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今年1月举行的拉共体第二届峰会通过《关于支持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特别声明》,为建立中拉论坛、推进整体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将通过这次会晤,共同宣布正式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并尽早在北京举行论坛首届

部长级会议。这将对中拉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外发出中拉加强团结协作、推进南南合作的强烈信号。

中方愿意同拉方充分利用中拉论坛这一合作平台,在政治、经贸、人文、社会、外交等领域开展集体对话,创新合作方式,挖掘合作潜力,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中方愿意在中国—拉共体论坛框架内,同拉美和加勒比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开展对话合作,办好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打造全面均衡的中拉整体合作网络。

各位同事!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拉美和加勒比各国人民也在为实现团结协作、发展振兴的拉美梦而努力。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追求,将中拉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共创中拉关系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新华社巴西利亚7月17日电)

第16篇:习近平为何屡次提出打造命运共同体(推荐)

习近平为何屡次提出打造"命运共同体" 2014年07月24日09:15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  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7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巴西利亚,开始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是中国驻巴西大使馆代表到机场迎接。

7月17日,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巴西利亚举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主席在题为《努力构建携手并进的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表示只有坚持平等相待,始终真诚相助,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梦”和“拉美梦”才能共同实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有十余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已成习近平外交的一抹亮色。

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打造“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战略,意味着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和休戚与共,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谋求共同发展,以不断对话与协调来增加凝聚力,以不断建设和完善机制性合作来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外交新理念。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利益日益多元的国际背景下, “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为国际公平公正秩序构建新的蓝图。

互利互惠 共同安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1个月后,在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化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一直践行的重要主张。

2013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做主旨演讲强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此后的8月、9月,习近平分别明确提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他在会见老挝国家主席朱马里时指出,中老关系不是一般意义的双边关系,而是具有广泛共同意

义的命运共同体。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

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命运共同体”外交色彩鲜明,目的就是将中国放入世界,同世界具有不同传统和观念的国家相互沟通,建立合作,争取理解。共同发展的前提,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而这一点,同样包括在“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中,体现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非洲展开首次海外出访。他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非双方始终有着共同历史遭遇、发展任务与战略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5个月后,习近平同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举行会谈时再次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2014年7月,习近平会见南非总统祖马,第三次提到中非是命运共同体,并进一步表达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分享发展经验,促进非洲和平发展和一体化的意愿。

如今,“命运共同体”理念跨越重洋,落脚于南美,逐渐走向世界的其他版块。

维护和平谋求发展

构建公平公正国际新秩序

“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长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因地域、历史、经济等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必将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气象。

“现今西强东弱、北富南贫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在国际事务中,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更多的发言权。” 前驻厄瓜多尔、智利、古巴大使刘玉琴说,“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和理念,其中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应该是平等的。

刘玉琴表示,中国积极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话语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而只有互相把命运紧紧相连,携手共进,才能做到这一点。

“命运共同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判断,是中国基于国家安全认识和人类共同安全认识的新实践,也将开启世界外交的新模式。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共识和稳定合作预期,能够经受一定程度压力考验的关系。它在政策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双方不机会主义地利用国际环境变化中出现的机会,不通过向对方施压以获取利益作为优先的政策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周方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原驻越南大使齐建国说,比如“新亚洲安全观”,就体现了亚洲意识和亚洲责任,也就是亚洲各国应该加强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利益与共、安全与共,共筑安全、共谋发展,以集体之力、合作之力,来共同应对危机和挑战,携手维护亚洲的和平和发展。

携手并进,命运与共。21世纪,经济全球化空前拉近了国与国的距离,互联网则进一步拉平了这个世界,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

打造“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作出的战略思考,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如何相处这个宏大课题制定出的中国方略。

打造“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基于全球安全形势和当前国际格局,做出的外交战略新部署。

这一新论断、新理念,必将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国际格局新秩序产生深远影响。(人民网记者曾伟 实习生舒洁)

第17篇: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生根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生根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第18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地球、合作、共同发展

一、基本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怀,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时代背景

1.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经过这四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提出过程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数十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赋予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201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建议在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时,增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深刻内涵

1.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共同体。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

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 2.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全新的合作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合作共赢。而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一带一路”是我国作为上升大国坚持不走传统大国争霸、称霸的老路,而走开放、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新的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实现中国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合作共建,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与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与合作伙伴的战略理解、战略共识,使这个战略成为大家的战略,成为共同推动新时期开放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发展方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局势,针对未来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和平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大同”与“和合”思想的延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

五、意义作用

1.是中国大国责任的彰显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价值,有利于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倡导建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并为此投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出资近300亿美元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支持沿线国家互利合作。这些举措印证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国责任。

2.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发展角度出发,将国家之间的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并使之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共同体的异化,为人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铺垫了道路。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服务于世界各国走出现代性困境、化解全球共同危机的需要。全球性危机的解决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未来地球计划委员会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危机的恶化趋势,指出应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将区域经济发展带打造为“低碳排放发展带”,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科学方法。 3.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倡导的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念是中国和世界互相依靠、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着眼于当前局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大国责任提供了契机,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共鸣,这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营造了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这种利用共同体理念妥善处理国际社会复杂事务的方式,打开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新思路,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覆盖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第19篇:G20峰会:重塑命运共同体意识(申论写作)

9月5日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阅读推荐:《光明日报》发表题为“G20峰会:重塑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能力培养和申论热点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G20杭州峰会正式拉开大幕。9月3日下午,二十国集团杭州工商峰会(B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就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全球经济治理以及G20集团机制转型,详细阐述了看法。

G20的宗旨便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个目标在今天全球经济陷入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这一届杭州峰会格外引发世界关注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2008年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大拐点的开始,那么,8年后的今天,这个拐点依然未完全定型,世界政经形势依旧充满着诸多变数。英国脱欧,欧盟设置越来越明显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持续……面对共有的经济危机,全球并未形成足够的联合应对共识和行动,反倒有“各扫门前雪”之势。对应这一趋势,G20杭州峰会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探寻和建立共识,为世界经济摆脱危机提供方案和动力。此届峰会的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直观的表达了这一点。

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都很难“独善其身”,要谋求实质性的改变,也不可能止于单边协作。这决定了全球治理和经济形势的改善,必须重塑国际协作机制。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便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和贸易规则制定上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此届峰会是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的一届,鲜明的传递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此届峰会在中国召开,也凸显了中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和行动中,突出表明了自己的参与者和调节者角色。这并非挑战现有的多边国际治理秩序,而是为凝聚更多的行动共识提供纽带。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昨天的主旨演讲中所特别指出的,“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此外,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本身也是对于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助力。对内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助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包容性增长,对外继续坚持开放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经济拥抱全球化,参与全球治理,这些既是中国自己的应对之道,也是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G20杭州峰会的一大亮点,是将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置于峰会的核心议程之中,以力促实现各国开启实质性行动。面对此轮持续的经济危机,以G20杭州峰会为契机,全球经济都站在了新的起跑点上。只是这次“起跑”,不是比拼单个国家的速度,而是考验各国间的协作行动和团体能力。只有树立充分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告别“各扫门前雪”和以邻为壑的应对心态,全球经济形势的转圜和复苏,才能获得最根本的保证。

第20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

B.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

C.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

D.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

B.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

C.第三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D.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

B.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

C.中国如果最初选择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就不会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

D.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

试题答案:

1.B (A“有了战争就能……”错,战争只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C “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错,原文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D原文没有谈及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关系)

2.C (“可行性”错,新的历史阶段论证的是必然性,“可行性”无中生有)

3.C (没有中国道路不一定提不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还有中国文化的因素)

命运共同体作文
《命运共同体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