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做有温度的教育(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06:07: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1

好的教育,教人求真、向善,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始终以健康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这样的教育,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每个在其周边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体会到教育的温度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方华先生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

方华说:“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会有温度,才能称为为了孩子的教育,才不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场。”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依据这些规律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和成长,这样的话语我们平时都在说,甚至都成了一种“职业术语”,达到了朗朗上口的地步。问题是,当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真的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吗,我们是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的吗?

方华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孩子画画的故事。孩子通过笔、纸、墨等材料绘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内心对外界的看法给表达出来的过程。绘画作品呈献给我们的,可能是线条、色彩、人物与景色等的构图,但其背后承载着的是孩子的思维,是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方华的好友平时喜爱画画,也经常教孩子们画画。这位朋友的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孩子们在一起玩,给孩子们提供纸和笔,让他们随意绘画和表达,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每个人拿笔的姿势不一样、对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他们之间就会有讨论、有争执,希望老师能够给予指点……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比较费事,效率比较低,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会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出来,但每一件事情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尝试发现一些路走不通,再去选择其他的路径,这样的试探、实践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

这位老师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给孩子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模板,让孩子尽最大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也借此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很赞同这位老师观点:“孩子画画首先是因为好奇,好奇自己能画出不同的画。其次是出于自豪,自豪自己能画出独一无二的画。最后是展示,展示自己脑海中的人、景、物、色彩、形状。”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画的黑太阳、竖着长的眼睛,两个嘴巴、水往高处流的河、没有轮子的火车、长在地上的苹果时,请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去帮助和教育他们,因为和不仅仅是画,里面还有故事,有他们的梦想和创造。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陪伴他去上绘画课的情境。孩子学的是国画,在初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兴趣的。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后,老师就开始让孩子们临摹了,隔上两三周的时间,教师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出一幅作品,让孩子们“比葫芦画瓢”,画的好的作品还会帮助裱出来,以此来让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在老师的“启迪”下,我在家里陪着孩子画画,也常常会要求孩子临摹的要越像越好,至于孩子内心的思考,他的创造性的表达方式等,都会受到批评和制止。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到这不是自己在画画,是在实现老师和家长的意图,绘画的热情也就降低了。

对孩子来说,教育的温度,就体现在对孩子的尊重上,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成人虽然是从童年走过来的,但一旦成人之后就很容易忘记过去,很喜欢从成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但违背规律的做法,往往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揠苗助长的事情,不能再持续发生了。

办教育,教师是关键。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里的教育质量就不会差,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不会低。

锤炼一支好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增强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我们都知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如果自己没有成长的紧迫感和驱动力,光靠外界的推动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手势,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从好的方面看,习惯成自然,自己可以根据此前积累的经验来处理教育教学的常规事务,让自己能够比较自在地完成相关工作,不至于太忙乱。从不好的方面看,这样的习惯和手势实际上就是一种定势,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问题是,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既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固守过去的传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技术、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学校教学环境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教师要及时作出改变;脑科学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尽快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内驱力,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取决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责任,取决于对专业发展的渴望和努力,更取决于从事这项工作所带来的尊重与尊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此而不懈努力。

二是完善外部环境的策动力。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支持机制,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方华所在的弋阳县,有一个时期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留不住,一有机会就往城镇或者县城的学校调动。为什么留不住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学校的条件太差,吃饭、住宿等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也不便利,网络等的通讯设施几乎没有。一个外地来的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大部分时间被“困”在学校里,那样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添置过渡房、为学校增添食堂、联通网络,丰富教师们的课余生活,就成了方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表现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大体上可以划归为一类,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要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但如果没有前面需要的满足,后面的高级需要也是很难实现的。为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就是要帮助他们实现一个个的需求,助推他们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在这方面,方华想了很多办法,也有很多好的举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教师有强烈的发展内驱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区域有良好的助推教师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就会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激发他更加努力地前行。

在校园的方方面面留心观察和体会,也能处处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校园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在添置的时候是征求老师和孩子们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发展理念所做的决策,还是按照某个人的意图拍脑袋而定的,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校园里张贴各种伟人的宣传栏,与展示本校学生自己的各种才艺,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组织一场活动,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其中,还是让他们做看客,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其实都是有温度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去做,让莘莘学子们能够体会到。

一个以管理为中心的校园,强调的是步调一致,一起行动听指挥。在这样的环境里,个性张扬是不被提倡的,整齐划一是被充分肯定的。而在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校园里,处处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被充分地尊重,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帮助他们张扬个性,为兴趣发展提供多元的支撑。学校充分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培育,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在校期间这几年的成长,更关注孩子一生的的发展。学校始终坚守教育的底线,即所有的办学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过苏霍姆林斯基或者佐藤学的相关作品,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主张,就是要设法减少那些没有太多价值的会议,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开展教学研究,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好教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跌打滚爬磨炼出来的。好教师非常善于学习,包括向书本的学习、向同事和学生学习、向专家学习等等,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情境之中,反思、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样的一种研究和学习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校园环境、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者自己内心的温度……这些都会凝聚起来,成为教育的温度,温暖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2

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孩子在爱中接受教育,方华老师的观点让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开朗。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该如何做个有温度的教师呢?面对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颗爱心,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所必要的吧。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即使学识再渊博,学历再高,也很难成为一个好老师。幼师的工作,与别的老师不同,需要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的个性与发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就像对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耐心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绽放绚丽多彩的美丽。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孩子才会有温度。“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在不需要考虑升学压力的条件下,我们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们一起感受人生的风景,让孩子们的童年不管是严寒酷暑都处在温暖里。有温度的教育,与“爱”这个字离不开,而如何“爱”也是一种智慧。而这方面不仅需要用心去经营,还需要智慧的方法去爱孩子,促进孩子各方面平衡发展。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应该懂得让孩子们的活动具有趣味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游戏。幼儿园孩子们还不太了解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只有孩子们觉得有趣了,他们喜欢了,才会乐于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而他们只有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玩的开心、学的快乐,才会慢慢的感受到温度和快乐。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微笑、说话柔和、多于孩子沟通。即使幼儿园的孩子现在还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他就会很开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话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就会更靠近你;只要你多与他们呢沟通,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让人惊奇的表现。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希望我的孩子们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们能对我敞开心灵之门,我愿意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让温暖和爱的阳光般充满每个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感受爱,发现爱,创造爱!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有温度的教育者,让孩子们在有温度的教育里快乐成长!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3

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先来介绍一个本书的作者: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江西省督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特约撰稿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中国教师报\"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一、教育是什么,二、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三、怎样对待孩子,四、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六、学校因何而美,下边的文章多数都是方华局长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他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些观点。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从具体几篇文章谈谈我的一些感触:

《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懂得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让孩子在“静”的环境下成长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的那么优秀,但我们要不放弃、不歧视、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对于“成功”一词的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过的错一而再的重复。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正错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教育者做为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的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独行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赢未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义,合作的原则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读完《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让我明白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善意的举动,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此刻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寒风中王校长在校门口为来参加期末考试的一二年学生加油鼓气的画面,中层干部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入校的孩子并向他们问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让孩子来到学校训练能看到老师在这里,等着他们呢,还有一年级班主任蹲下身子为学生寄鞋带的温情镜头。

教育的温度来自师生朝夕相处的真挚情谊,来自学生对学生的纯真关爱,来自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团结融洽。它就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就在校园的某个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边,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里。

推荐第2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随想

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谢丽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和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该具有何种职业操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一文让我对弋阳教育的发展形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确立了做为一个老师该努力的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些年的的教学工作,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独行侠”做不好教育》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更明白了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最令我受益良多的是《爱、慢、欲——教育的“三字经”》,方华老师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教育到底是何尊容?可谓众说纷纭。“爱、慢、欲”,是我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爱学生不是指爱自己喜欢的学生、听话的学生,而是指爱全部的学生和爱学生的全部。老师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力,所以爱学生是源于职业本能的。老师要拥有这份爱就要接纳不同个体的学生、接纳学生不同的个性,这对于老师来说是艰难的、充满挑战的。如果说接纳是爱的根系,帮助则是爱的枝、叶、果,只有接纳没有帮助的爱是只停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口号式的爱”,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只有通过帮助爱才得以体现。

帮助不是塑造、更不是重生,只是引导、唤醒和激发。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不可能成为老师心中的“他”,或来一场对其他同学的“模仿秀”。立足于学生本身的现状,老师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用引导、唤醒、激发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最终“成为不断成长的个体”。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享受“十八岁的教育”还是“八十岁的教育”?只有站在人终身成长的需求来看待教育,我们现在眼中好多“重要”的教育节点、教育要求或许就没有这么重要了,充其量不过是阶段目标、单方面要求而已。带着这种心态去帮助学生,老师、家长可能会少些“火烧眉毛”和“别无他路”的焦虑之心。教育的“慢”在于给教育一些“可能和后劲”。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成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教育要让学生有“欲”。无“欲”则无力,无“欲”则无行,无“欲”则无趣。兴趣的起源是好奇,正因为有了好奇,让人生处处时时都可能充满情趣和味道。假设一个人对什么都没了有好奇,他的人生难以想象。正由于人有好奇,才促使了人充满兴趣。不同学生的“欲”是不同的,除了学生本身“基因”有别,还与家庭氛围、所接触的人和事尤其是比较重要的人与事都有关联。有兴趣就会自觉;有好奇就会寻找;有“欲”才会永不停步。

爱是教育的起点和目标;慢是教育的规律和过程;欲是教育的燃点和条件。拥有爱才会拥有育人之心;只有让教育慢下来,教育对人才有真正的帮助;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教育才会真正开始和有效。让爱心、耐心和好奇心与教育同在。

我想,教育有温度,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才是最幸福的。

推荐第3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一)

用爱心育良心

葛溪乡小学 吕媛媛

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这份“跳蚤”似的活跃源自于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6月26日也就是期末测试日,作为留校看家教师明天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按理我现在应该休息了,可是我却按捺不住心中的这份激动来写下这篇读后感。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的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的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

一、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和困惑。

上岗后,无论是做为一个班主任还是做为一个语文老师,我都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二、它是我现阶段教育事业的指路明灯。

做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摸索中慢慢前行,《我的教育观:三“风”一体》一文让我对弋阳教育的反展形态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确立了做为一个新老师该努力的方向,而《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的的教学工作,虽已而立之年由于业务不熟却多有浮躁,阅读本文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该具有何种职业操守。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对于“成功”一词的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过的错一而再的重复。

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正错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教育者做为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的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纠正了我一些错误观念。

原来我认为家校合作是做给社会看的成分更多,葛溪乡小学多次成功组织了家校合作活动,如“冬日‘三送\'进百村”“百名教师齐携手,共创家校一家亲”、“集体家访”等活动,由于自己的认识不到位,这些活动大都积极却被动的参与其中,从未对其主动参与和思考活动的意义,现在通过《“独行侠”做不好教育》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更明白了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四、看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事业希望。

做为乡村教师中的一员《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这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对乡村教师的关注,看到了一个教育局局长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乡村教育的政策扶持。《乡村教育薄弱是因为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一文将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透彻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这些都让我这个乡村教师看到了事业希望。

做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

(二)

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实话说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但是读完此书让我领悟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学生才会有温度。在王兮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中,王老师注重了成长环境的温度、管理的温度、课堂温度、德育温度、活动温度等等,在所有的教育互动中均注重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在书中我学习到了:

(一)要想建设好班级,首要任务就是赢得家长的信赖。

班主任老师重要的职责就是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的纽带,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搭建好家长委员会班子,唯才是用。还可以将老师的教育理念传达给父母,培训好父母,告诉父母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更要搭建沟通平台,用温馨的语言让沟通常态化。这使我感受到:所谓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人的服务。

(二)让晨读课程熠熠生辉

王老师研发了低段晨诵课程:望着天空的眼睛;低段读写绘课程:与故事同行;中段晨诵课程:我听见思想振翅的声音。王老师正是用这样的课程,让一双双眼睛飞出了窗外,让每天清晨的一首小诗与孩子们纯真的心融合在一起,孩子们读小诗,画小诗,写小诗,在诗意中栖居,在诗意的生活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进行了绘本的读写绘课程的实践,在一段时间内,我发现孩子们的识字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有了小幅度的提升,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本学期的晨读课,我再次进行课程的小开发,让宋词走近孩子们的生活,希望能学着用王老师那样创新的眼睛,去发现宋词与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契合点,让宋词在孩子们的平日生活中熠熠生辉。

读完此书我觉得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

(版面审核:研培中心-郝伟岐)

推荐第4篇:《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

翟素芳

利用闲暇时间,我在假期期间阅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文中作者以睿智的笔墨畅谈其对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作者认为,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才是有温度的教育。全书贯穿了作者鲜明的教育价值观——做温暖人心的教育。要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 “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这样的教育将能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人,才是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拜读完此书,我的心情似大海里的波浪,久久难以平静。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事业是多么的伟大和神圣,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用人格塑造人格,用个性濡化个性,用情操陶冶情操的精神,是多么使人敬佩!

心情愉悦时,看哪个学生都是一朵可爱的花;心烦意乱时,连一声‘老师,您好!’都无暇顾及。我常说“不要惹老师生气,老师的忍耐力是有限的”“上课不认真,就站到教室后去”,看到学生那似乎被震慑的眼神,主动坐直的身体,我为保证了课堂纪律而感到欣喜,可后来品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后,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工作对象不是机器,不是货品,而是一群感情丰富,活泼可爱的孩童,是幼小的生命,我怎能用冷冰冰的,没有丝毫人情味的话语和态度来对待他们?这样的老师只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蛮横无礼的形象,继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就难以得以保证,师生关系就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教育应该如文中作者林格所说,是温暖的,是充满真诚的爱的。我所需要的应是有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用无尽的怒火来对学生加以恐吓和镇压。对之前的做法,我感到懊悔。往后教育中,当我又开始埋怨孩子不可理喻的时候,我觉得那就恰恰是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心态的时候,当我眼中的孩子看起来变的一无是处的时候,那就恰恰是要改变一下我自己的视角的时候。对待学生要以“爱”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帮助、信任与期望。

教育的温度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如老师的一个微笑,它是世界上最令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像阳光一样,能照亮学生心灵。又如老师的评语,“加油,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相信你一定能把字写得更端正!”“从你的眼睛中老师看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最近成绩不理想主要是你不认真,上课不专心听讲,记住,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所进步。”当学生读着这样发自内心的语句时,心里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充满动力?怎能不升腾起一股股暖流呢?

教育应有温度,而如今我的心里就藏着一支“温度计”,我会用这个温度计细细测量孩子们的“体温”,看他们处在什么样的温度下,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触。而对那些常温状态下的孩子,用欣赏、赞美、肯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不能以为他们属于常温就可以去“忽略不计”,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性格,激发他们新的进步。对那些低温状态下的孩子,用激励、关注的眼光去看他们,不要以为他们不渴望成功、对事物不热情,对人不礼貌。越差的孩子越要给他鼓励。也许教师一个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触碰到他们敏感多疑的内心,也许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就会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再次恢复到常态。而对于那些高温状态下的孩子,用技巧、方法、智慧去“战胜”他们,他们的一切表现不过是想引起教师们更多的关注,他们想引起更多的伙伴,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孤独与不甘的,调皮、淘气、不听话……都是高温状态的特征,但他们不是故意的,是潜在的特性导致他们这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爱是什么?爱不仅是关心孩子的吃穿冷暖,学习成绩。爱是宽容、爱是理解、爱是尊重、爱是平等相待、爱是真诚、爱是信任、爱是给他自由、爱是期待……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推荐第5篇:传承家风,做有温度的人

传承家风,做有温度的人

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59位宰相济济一堂。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名叫裴柏,59位宰相正从这里走出。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裴氏。

翻开“历史”,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世不乏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颇为少见!

从历史的长河逶迤而来,河东裴氏《家训》、《家戒》携古法之精要,汇睿思之大成,字字珠玑,句句入里,耐人咀嚼,催人后发。

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风之根,崇尚德行引领是家规之魂。裴氏家风传承千年,激励着裴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修心正身,积极进取。良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孩子的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懂得敬畏,懂得孝敬„„ 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家庭生活中父母或许并不会特地嘱托子女们一些教诲,但是家庭里的气息,每一个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

一个温暖的家庭,亲人间的爱、奉献和包容会造就一个有温度的人。 温暖的家庭首先会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子女就是父母的影子,品行中的真善美,思想上的是非观念,行动的言行一致,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诚信友善等等。

温暖的人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因而要营造积极地情感氛围。自由地去表达爱吧,亲人间的爱,朋友间的爱,对生活的爱,对自然山川河流之爱„„尽情释放生命的热情,把快乐与自信带给周围的人。靠近我,温暖你。

其实,家风并非需要写在纸上、刻在碑上,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河东裴氏家训》像一盏不息的明灯,给后人以参悟和温暖,《河东裴氏家戒》似一记醒堂木,警示着后人祛恶扬善。千百年来,裴氏家规谆谆教化后人的苦心与孤诣、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与豪迈,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做个有温度的人吧!

推荐第6篇:办有温度的学校 做温暖人的教育

办有温度的学校 做温暖人的教育 ——板桥中心学校发展愿景概述

教育追求:育人、真实、温暖、智慧、品质。育人缘于生命,缘于尊重,缘于成长;真实缘于自然,缘于规律,缘于科学;温暖缘于情谊,缘于仁爱,缘于真诚;智慧缘于思考,缘于实践,缘于创新;品质缘于书香,缘于坚守,缘于精细。

办学理念: 育人自觉 育自觉人 校 训:习惯 好 负 责 任 学校标识文化: “三风” 主题:

校 风: 朴实 真实 温暖 教 风: 人在心中 爱在心中 学 风: 主 动 好 学 善思

学校发展目标:目标:匡正风气,打造队伍,规范管理,聚焦课堂,提升质量;

十项重点工作:

1、立德树人,夯实作风;

2、党建引领,创先争优;

3、抓好习惯,促负责任;

4、育人为本,健康成长;

5、打造队伍,凝心聚力;

6、教学相长,质量为本;

7、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8、优化环境,均衡发展;

9、综合治理,构建和谐;

10、文化育人,提升内涵。实现八项落实:

1 一是落实在管理者的率先垂范,规范引领上; 二是落实在加强教师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上; 三是落实在推进自主管理创新,文化育人上; 四是落实在加快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质量上; 五是落实在民主科学依法决策,阳光校务上; 六是落实在考核客观公正公平,评价激励上; 七是落实在提升师生幸福指数,营造和谐上; 八是落实在分析查找整改问题,促进发展上。 学校建设发展思路

学校管理思路:建立规范,有序运行,形成自觉。规划引领,科学发展,质量立校,提升信息化水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勤总结,抓落实,兴教研,建制度,促规范,保安全。优化作风,打造队伍,奖优罚劣,阳光校务,民主和谐,家校合作,构建开放、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重过程,育特色,提质量,树形象。积淀文化,习惯好负责任,打造校园之美。

教师发展思路:营造学习氛围,规范常规落实,紧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环节提升,强化十项基本功,以反思性研讨为抓手,校本研训一期一问一主题,盯课堂,研教材,优教法,课堂练兵,打造高效。促一师一优课,教师成长,规划发展,名师引领,赛课树特,壮大骨干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团队共进,借远程,架彩虹,做六一,当影子,自强不息,思想引领,立德树人,感受教育幸福。

2 学生教育思路:落实一日习惯规范,盯住习惯培养,提升文明素养,写好中国字,习惯好负责任。构建书香校园,落实读书要求,保课内,拓课外,突出说话、习作、演讲语文素养提升,建立朗读,讲故事、作文、演讲比赛常态。立德树人,提升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面向全体,实践十二主题教育,形成自主管理能力,提升活动育人效果。篮球跳绳双会,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大课间会玩,校本课程有趣,体卫艺活动健体尚美,核心价值观践行。让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健康快乐成长。

工作要求

静下心思考 理清思路; 沉下身做事 狠抓落实; 横下心发展 超越昨天。

以“充满爱 带感情 凝聚力”为纽带; 以“好习惯 负责任 高质量”为追求。

建好两个点:党建示范点;廉洁文化进校园联系点 学校特色打造:坚持不懈的推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将“三疑三探”教学的核心理念拓展应用到教学教研,德育管理中,完善问题引领实践解决教研模式,充实自主管理内涵,培育核心特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牌,提升学生素养。中心学校为读写生慧,第十小学为写字育人,波浪渠小学为经典诵读,高家3 湖小学为美文诵读与童话阅读,仁桥小学为演讲与故事。

学校发展新要求:精细、落实、提质,积淀文化。

精细过程管理,打造学校品牌管理策略,切实落实核心活动,提升办学效益,实现提升教师素质,提升学生素养,提升学校品质新要求。

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打造品牌管理策略。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传唱三首歌。周一国旗下全校共唱《国歌》,周五降旗集会,组织全校合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每天上午大课间结束,全校整队演唱《感恩的心》并做手语操(周二至周五)。每学期开展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画、讲故事、演讲、书法比赛,入脑入心见行。

2、工作要点台账管理策略。将学期工作梳理 分类建立台账,明确工作要求,时间安排,责任主体,清晰有序,便于落实。

3、一日习惯规范教育策略。以做自律自信的最好自己为主题,起草习惯规范教育演讲稿,制作专题片,坚强宣传,狠抓落实,形成每日一讲(一天一名学生演讲),一周一看(看专题片),一周一评。利用好“做自律自信的最好的自己” 演讲稿和习惯规范教育宣传片,每学期开学初全校观片,开展主题演讲。

4、教学常规教育策略。学为先,从阅读《从细微处做起》开始,抓学习,抓研讨,抓环节,抓督导。践行常规管理:重在落实,贵在坚持。

5、教师“学习导引,问题引领”策略。

4 建立教师“三疑三探”学习手册、教师教学常规手册、班主任工作学习手册,设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登记本,每周周集中一下午,围绕问题研讨培训。

6、“问题引领,实施解决”教研模式策略。即以实际问题为抓手,以研讨反思为渠道,已解决问题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在教研活动前做好问题征集,活动中筛选主问题,讨论解决策略,集体备课,抽签上课,议课反馈,优化设计,自主实践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设计特色教研记录,呈现问题引领实践研究过程和成果。

7、中青年教师成长策略。成立中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制定三年成长规划,跟踪指导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找到一个好师傅,让青年教师拜优秀教师为师,以“六个一”培训模式,师傅每周推荐一篇好文章共同阅读;师傅每周指导一次备课,并听课点评一节;徒弟每两周听师傅一节引领课;在师傅指导下每学期在全校上两节汇报课;每月写一篇教学感悟或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成长小结,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形成汇报课制度,第一学期校内汇报,第二学期全乡汇报。

8、习惯教育策略。制定习惯规范管理手册,宏观指导。运用做最好的自己,习惯教育,自主管理手册载体,分年级细化,从卫生整洁习惯、认真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自主管理习惯四个方面建立学生好习惯规范。完善评价机制,每月召开一次“好习惯”主题班队会;班内开展每月习惯养成自评,评选习惯之星,六一对读书学习星、文明礼仪星、卫生习惯星、自主管理星表彰。

5

9、自主管理策略。把“三疑三探”理念向德育管理延伸,形成立以“养成好习惯,做事负责任”为主题的开放性的“学生自主管理”思路。调动学生潜能,推进自主管理。在自主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律精神和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搭建平台,广泛调动少先队员自主管理学校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孩子们设计管理方案,自主申报,参与管理自行车棚,水房,图书室,红领巾广播站。组织国旗下活动,带操,参与卫生、纪律、诵读考核评比及小结通报,展现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能力。开展优化学校管理,解决问题策略征集,采取一题一论,(如:如何拒绝零食,自习课怎样管理自己等,)在参与中自我管理,激发责任。

10、十二主题教育策略。主题教育,体会有价值的生命。开展“健康成长,绽放生命精彩”主题教育,编写校本教材,形成活动建议及资料收集要求,每学期十个教育课时,分六个年段一学期一主题,设立十二个主题。习惯教育---做自觉的人;礼仪教育---做儒雅的人;安全教育—做敬畏生命的人;孝善教育—做善良的人;诚信教育—做守规矩的人;五爱教育---做感恩的人;读书教育—做智慧的人;励志教育—做奋进的人;民族教育---做有根的人;廉洁教育---做修身正己的人;生命教育—做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做担当的人。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为孩子打下生命健康成长的烙印,在孩子心中埋下真实,善好,担当的种子,珍惜人生,敬畏人生,创造人生价值。

11、建立班级日记管理策略。设立班级日记,全班同学参与,学生轮6 值撰写。要求字迹工整,真实有趣,每周班会分享交流,优化学生行为,改进班风,学期末由学生自主设计班级草根明星评选方案,评选班级之星。突出自我教育管理,体现同学友谊,放大欣赏关爱,增强班级活力和凝聚力,展现教师智慧。

12、建立12岁成长仪式管理策略。制定方案,在六月进行仪式教育。以爱与感恩为主题,开展亲子活动,书信,献词,诵诗等。

13、五爱教育策略。开展爱祖国,爱学校,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五个主题分别选五个月每月一主题,设立主题教育月,十月爱祖国主题教育月,九月爱老师主题教育月,三月爱学校主题教育月,四月爱父母主题教育月,六月爱自己主题教育月。

14、校园显性文化管理策略。在校园里突出文化主题,形成显现文化主题展示区,习惯教育文化,12主题教育文化,廉洁教育文化,安全教育文化,读书教育文化。每月有一个班级负责文化宣传,分主题培养班级宣传员,让学生走进校园文化。

15、读写生慧育人策略。坚持“图书进班”,方便学生随时借阅,班级每月进行一次图书漂流。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每周四放学只安排课外阅读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每年开展以“沐浴书香,快乐成长” 为主题的读书节。初步形成以“读书启迪智慧,阅读丰富素养”为主题的“读写生慧”教育活动思路,丰富书香校园创建载体,形成中华经典诵读、课外阅读走向课内、读书节、读写生慧四个支撑载体,使阅读惠及学生,提升素养。制定方案,升级措施,在原有基础上,编印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明确诵读时间和途径,建立放学诵7 读一里诗路,尝试开展主题阅读教学实践,每周调出两节语文课开展阅读指导课、新书推介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评讲课,每学期由老师推荐为全班学生统购一本书,开展共读活动,本学期已购置六种400册新书供学生阅读,为了读写生根,在写中启迪学生智慧,确定年级写的标准和侧重,低年级交流表达,中年级随笔话习作,高年级演讲,确定每年四月下旬举办读书节,开展系列读写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常态。

16、特色大课间管理策略。音乐指挥,从整队、跑操、诵读经典,集体韵律操、特色体育项目,展现精神风貌,玩耍,开心快乐成长。让大课间成为展示纪律教育,体育技能,团队合作,情感放松的一道风景。

17、领导撰写周志管理策略。督促学校管理者形成及时总结,善于思考的习惯,提升写作能力。定期展示交流评比。

18、民主管理策略。每学期召开教代会,征求意见建议,听诉求,每年深入村小召开一次教师座谈会,面对面沟通交流,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教育教学主题(故事)分享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

19、家校合作管理策略。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制定培训菜单,定期培训,建立班级家长培训微信群,设立学校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沟通,交流。

20、校本课程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管理策略。开设合唱、书法、绘画、剪纸、篮球、手工制作、刺绣等八门活动类校本课程,完8 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全面发展。结合校本课程实施和学生个性特点,组建“小燕子合唱队”、“金画笔美术小组”、“小苹果篮球队”, 给孩子们留下了童年成长的美好回忆。

21、音体美专职教师统筹策略。调好三校校本课程时间,集中时间,到某校开校本课程,提升质量,完善课程体系,人尽其才。

22、校长主任能力提升管理策略。开学起始月定为课堂质量调研月,校长、主任全面深入课堂听课,四月进行课堂质量分析,研究提升和改进课堂问题的措施。坚持在学校领导中开展“四深入”活动:深入学生做倾听者,深入课堂做发现者,深入班级做指导者,深入教师做合作者。建立校长主任培训制度,每学期两次,每期有一所学校承办,采取“听评看讲论”五步培训法。一听:校长、主任分两组各听两节课;二评:开展听课评课交流(现场人人发言);三看:观摩承办学校管理、大课间及班级文化等特色工作;四讲:承办校校长介绍学校工作开展及发展思考;五论:由2-3名校领导围绕“优化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主题做专题讲座。

23、课题研究推进管理策略。以课题为抓手,4个自治区级课题,有针对性的对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化资源的有效运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等专题进行研究。每学期召开一次推进会,交流成果,优化实施过程。

24、安全管理规范化策略。完善制度,落实规范,预防到位,9 教育到位,措施到位,督查到位,整改到位,精细到位。

切实落实核心活动,提升办学效益。

1、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智慧教育”论坛,教务主任、教研组长为论坛主体,制作课件,文稿,展示工作思考有全体教师聆听,代表评分。第二学期举行“智慧教育”论坛,校长、政教主任、少队辅导员为论坛主体,形成核心活动。

2、开展教师基本功自主申报展示活动。定出教师基本功训练项目菜单,其中普通话和粉笔字为必选项目。每学年由教师自主申报两项必选+1基本功训练项目,在第一学期结束,元旦前进行教师基本功汇报展示,设计一台完整晚会,汇入师生共同成长,在欢乐中把教师基本功才艺融入晚会展示中,以迎新春教师缤纷才艺节。可以体现“最美教师”故事,展示朗诵、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绘画、电脑制作(包括信息技术能力)、乐器演奏、合唱、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才艺,教师人人参与。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期中要有以学校亮相的展示项目或才艺,要集思广益,形成好创意。第二学期以学校为单位校内展示。

3、每学年第二学期六一后举办“班务工作故事”分享会,讲我的教育故事为内容,制作课件,背景,讲故事,分享经验,开展班级日记展示。

4、建立中青年教师汇报课常态化,每年11月份在校内或校级联合汇报,第二学期六月份开展全乡汇报,分学科进行,除课堂汇报,还书面汇报个人能力提升,专业提升收获,三年发展规10 划实施。

5、每年四-五月份举办“三疑三探”教育教学思想研讨,开展优质课评优,评选教学明星,教学能手,开设教师论坛,聘请专家引领。建立与西峡联系,开展联盟互动交流。

6、每学期选派两批每期十名教师省外学习、观摩。

7、每月开展一期中青年教师联盟培训,由45岁以下教师组成教师成长共同体,形成培训方案,按需自主设计。中心学校全力支持。

8、每年三月份举办“习惯好、负责任”习惯教育,提升自主管理经验分享和观摩展示。由学校代表,班主任,任课教师代表发言交流。围绕如何培养习惯,习惯培养内容、成果展示观摩。(各校讨论形成展示方案,必须遵循真实性、有效性、可看性、学生主体性、流畅性)

9、每年九月下旬,开展学校特色项目汇报展示,中心“读写生慧”、十小“写字教育”、波浪渠“精典诵读”、高家湖“美文诵读与童话”、任桥“演讲与讲故事”,制定方案,让学生做宣传员,采取上午看两所学校、下午看两所学校,第二天看中心,下午听汇报。观摩看过程、进课堂,展示学生活动,观看成果。

10、每年五一前各校举办运动会。五月中旬举办学生篮球比赛,跳绳比赛。

11、每学年第二学期七月份举行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会。

12、每年国庆节前举办全乡运动会。开幕式各校进行艺术表11 演展示大课间成果,波浪渠展示鼓号队。

13、每年五至六月份举办六年级学生12岁成长礼,各校组织集体生日。

14、每年四月份举办读书节、读书周,开展精典诵读展示。

15、校长主任培训每学期两次,班主任每学期培训两次。

16、每年第一学期举办一次(可选择11月)优化作业研讨及特色作业展示活动。

12

推荐第7篇:传承家风 做有温度的人 演讲稿

传承家风,做有温度的人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敦厚尤显重要。中国传统家风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据记载,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家中,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几个儿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司马防不召唤他们,儿子们便不敢随意去见父亲;见面时,如果没有允许他们入座,便不敢坐下;司马防不向儿子们提问,他们也不能随便说话。司马氏父子之间完全按照礼仪相处,秩序井然。这看上去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在汉末乱世时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坚守。虽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已经成了当时社会与政坛上屡见不鲜的丑闻,但在司马防家中,仍能保持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力——不随时而变,靠治家者的自觉,维护他们所认同的价值。

而在我的家中,家风便是以仁对人,以德对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别人的时候以善良与德行去对待别人,在对方以不逊对待自己时,仍然用仁和的态度去对待对方。只有以仁对待别人,自己才会在别人的眼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方也会被自己所感,便也会以仁对待自己。德行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的体现,德行的好坏,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品行与处事行为是怎样的,如果自己的德行是良好的,那么,这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有立足之地。而德行差的话,不仅会为自己徒增麻烦,在别人的眼里,这便是没有修养的体现。

在我看来,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家庭生活中父母或许并不会特地嘱托子女们一些教诲,但是家庭里的气息,每一个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一个温暖的家庭,亲人间的爱、奉献和包容会造就一个有温度的人。

其实,家风并非需要写在纸上,刻在碑上,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做个温度的人吧!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给社会留下一道道绚丽的风景,让我们的国家也成为一个温暖的,有温度的大家庭。

推荐第8篇:国旗下演讲 做有温度的人

努力做有温度的人 ——国旗下讲话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站在这里了,只记得有很多个这样的清晨,我们与大家谈理想谈道德谈眼前谈远方。今天,我怀着同样热忱的心,看着台下的一双双眼睛,心想:这一张张无论叫的出名字还是叫不出名字的面孔,为何走在大街上,我总能判断出他(她)就是一中人。仔细想来,这一年365天里,有三分之二的日子,我们都要生活在一起,朝而往暮而归,相伴相依一路前行。若按相处时间长短来计算,最起码这三年,我们彼此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三年的时光不短不长,足以让有些人在蹉跎中留下永远的悔恨,也足以让更多人在青春的底色上镌刻下闪亮的回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何不以温暖为底色,努力做个有温度的人,以友善的情怀共同营造一片和谐的天空呢?所以,今天,我想请大家牢记一句话:努力做个有温度的人!

真的,我喜欢那些有温度的孩子们。他们心态阳光,有光度;他们对生活热情,有热度;他们善于微笑有宽度。他们会在上下学相遇时递上习惯的问候,他们会在上下楼梯被别人碰撞时回应浅浅的微笑;他们会在矛盾纠纷时一脸大气的说没多大的事儿。这样的相处中,常常觉得有温度的孩子举手投足间都是温柔。也许他的学习不够优秀,但他的人格魅力闪光;也许,他的面容不够俊美,但他的精神长相动人。可爱的他们以善意的微笑,以有礼的言谈,以宽容的胸怀描绘着最和谐的色彩。然而,在这张画板上,也偶尔会有不和谐的败笔,有那么一伙人习惯于在面庞上刻画着愤怒,以无情的拳头较量着尊严,以冷酷的暴力彰显着能耐,把前途践踏为灰烬,把生命视为草芥,他们歪曲了所谓的义气,他们扭曲了成长的人格。每每想到他们,我的心很沉重,我多么希望他们的眼神会多一些柔软,他们的表情里会多一点微笑,他们的生命里会多一些温度。

因为这个期望,所以我深深地记住了每一个因发生矛盾冲突而走进德育处的学生,他们以强凌弱大动干戈时的颐指气使会在几分钟的冷静后土崩瓦解,因为他们很清醒的明白,自己要为冲动的后果买单:要背负成长路上不堪重负的处分,要面对铁面无私的法律,要承担被伤害者的医疗费用,要承受拖累父母的忏悔之痛……每一个不愚蠢的人都知道,这样魔鬼的冲动,换来的只是无尽的忏悔,毫无意义。

每次看着他们离开时的背影,我的心里来来回回安放着一个词语:温度。如果他们身上多一些善良、自律、友善,他们的灵魂里还会选择这样的冷漠和偏激吗? 一位诗人说过,善良是人性的温度,自律是人格的温度,友善是情谊的温度。

那么,请做个有温度的人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自己融入群体,获得信任与友谊、谅解和支持,才能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难,才能拥有成长路上不可错过的美好!

记得前两周,在德育处,我给一位脾气暴躁的男孩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脾气暴躁,总交不到朋友,他的父亲就让他在生气时往篱笆上钉钉子,于是,篱笆上渐渐出现了许多钉子,而那个孩子也渐渐学会了管住自己的心情。有一天,他一个钉子也没钉,终于不再轻易生气了,父亲让他在一天不生气的情况下拔掉一个钉子,渐渐地,钉子全拔光了,可篱笆上却留下了很多印记。

同学们,不能与人为善的人缺少温度情怀,总是会伤害人,就像是篱笆墙的钉子,就算钉子被拔除了,可印记是很难去掉的。因为坏的脾气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着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着自己。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烦心事,遇事胸怀宽阔一点,情绪冷静一点,把后果多想一点,脸上的微笑多一点,语气里的温度多一点,你一定会惊喜的发现自己生活不再像以前那么糟糕。

一个有温度的人是会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他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涵养和教养,也是一个人德商的表现。布鲁斯温斯坦在《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一书中提出德商的四大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别人,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并友爱。其中,不伤害他人是德商的原则之首。校园是有边界的,青春应有其规则,如果你想感受别人的温暖,那就要修炼一颗有温度的心,用善良融化坚冰,用宽容稀释矛盾,用自律约束情绪,用友爱温暖旅程!

南风北风和风最宜人,千商万商德商应为先,让我们彼此温暖的提醒:做有温度的人!做高德商的人!

推荐第9篇:办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办“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作者:邬志辉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8日 05版)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一直在30%以下徘徊。自1998年突破30%这一起飞线后,我国城镇化率就以每年1.4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子女向城镇的快速流动,导致乡村学校学龄人口急剧减少,乡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1亿下降到2015年的2966万,18年间减少了70%。这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的重要背景。

然而,当城镇化遇上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时,“城镇教育吸引力”对乡村学龄人口的拉动作用加速了乡村教育的衰落和凋敝。200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7.66%,到2015年增长到56.10%,15年增长了18.44个百分点;而小学教育城镇化率则由2001年的31.40%提升到2015年的69.40%,15年增长了38个百分点,小学教育城镇化率已经反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20个百分点。教育这一结构性变迁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存在。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其中乡村达111420所,占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的87.90%,占乡村小学总数的55.65%。这意味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乡村小学都是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整体占比上看,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殊需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如何对待这些小规模学校?是保留还是撤并?对此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城乡小学教育差距难以缩小甚至日益拉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继续向城镇集中是未来的方向。毕竟,乡村小规模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配置资源缺乏规模效益,无法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是并行不悖的,毋宁说建设好新农村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健康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城镇化的后发国家,我们绝对不能简单走早发国家的线性扩张式的城镇化道路,而要全面考虑技术进步、土地资源稀缺、逆城镇化发展、宜居型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乡村社会的整体、全面发展。与此相对应,保留必要村小和教学点,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入学”的目标,而且可以减少农民教育负担、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平衡城镇教育压力、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的服务对象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是提升他们经济社会地位、改善其家庭经济收入、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没有贫困人口及其子女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一切扶贫脱困目标的实现都只能是暂时的、缺乏后劲和难以持续的,无论从精准扶贫还是可持续扶贫意义上说,教育都是最根本的举措。所以我坚决持后一种观点。

但即使保留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能提高吗?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是有疑问的。就目前来看,办好小规模学校的确存在诸多困境,譬如乡村小规模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再譬如小规模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过小、条件较差,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和开发出丰

2 富课程。但是,从国际经验看,小规模学校并不是一种需要淘汰的落后教育形态,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校变革新方向。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已证实,小规模学校对贫困家庭子女更有帮助,学生活动参与率更高、深度个性化学习更好、校园欺凌率及辍学率更低、家长信任度和归属感更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更为融洽,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更为频繁,对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子女的学业成绩提高更大。我们在湖南溆浦调研时也发现,教学点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普遍高于乡镇中心小学。如该县龙潭镇温水学校一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分别只有66.68分和66.74分,而虎岗教学点分别为84.75分和82分;洑水湾乡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分别只有76.53分和53.56分,而新田岭教学点却达到79.76分和76.60分;淘金坪乡学校一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只有57.09分和76.73分,而黄马田教学点却高达88.25分和83.38分。不仅如此,国际学术界还证明,小规模学校也并不像持“规模效益观”的学者所想象的那么缺乏效益,合并后的学校往往因购置教学设备、增加管理人员、提高教师工资等使教育成本显著增加,除此之外,家庭还要承担交通、食宿及零花钱等额外的负担,甚至还有交通安全、心理情感、营养健康等问题。

总体来说,乡村小规模学校既不是一种过渡形态,也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会长期存在。就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潜力来说,小规模学校不是一种劣势而是一种优势,不是一种落后形态而是一种现代形态。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动态把握人口变动趋势、科学配置关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城乡教育力量,全面激发校长教师活力、不断强化乡村教育自信,使各级政府、全社会及教育界人士能真心地为乡村儿童用情、为乡村教师用爱,为乡村学校用智、为乡村教育出力,办出“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3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推荐第10篇:教育随笔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教育随笔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卞龙华

休完产假,担任了二年级的一门副科。从教20余年第一次担任小科,并且是第一次不当班主任,那种感觉极其美妙。尽管每周18节课,竟完全没有感受到课程带来的负担,而是每周18节课里时时洋溢着作为老师的幸福感。

作为小科老师,没有过重的作业强加给学生,所学内容当堂就能解决,孩子们学得轻松愉悦,所以孩子喜欢我给他们上课。每次上课前我还没有迈进教室,就会有一群小精灵前呼后拥地簇拥着我,令我顿时觉得有种孩子王的神圣。尽管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尽管已站在讲台上20余年,可每次上课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也许是信心满满使然吧。

作为小科老师,少了容嬷嬷似的班主任的嘴脸,态度温和了许多,耐心增加了许多,所教六个班级无论看哪个孩子都十分的可爱。也许作为老师的我,对于学生有一定的亲和力,每次和一届毕业生告别时,孩子们都会以泪相送,那种被孩子喜欢的感觉是非老师所能体会到的幸福。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还需要有教育的睿智。有次去某班上课,一走进教室,只见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儿正在卖力地打扫自己的呕吐物,她脸色苍白,脸上满是汗珠,而其他同学袖手旁观.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帮帮这个小女孩,学生说班主任说让这个小女孩自己打扫的。唉,这是个病孩子,需要关爱呀!于是在我的引领下,涌现了许多助人为乐的孩子,他们一个个伸出友爱的小手,不嫌脏不嫌累,一起帮这个小女孩打扫干净了呕吐物。我想这个小女孩儿的心里一定暖暖的,因为她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带给她的温暖,这种温暖是会传递的。也许今后这个小女孩儿在碰到别人有类似情况的时候,她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小小的心里播种下了爱他人的种子,在她今后的人生路上,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让她成为心善之人,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真的很好!

第11篇:做一个有温度的

——做一个有温度的“八院人”

“温度”是一个温暖人心的词!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句有温度的话语悄然地打开了冰封的心扉;一个有温度的动作感化了走上不归路的浪子;一双有温度的手抚平了满是创伤的心灵;一个有温度的眼神让绝望的人重燃希望的火花...... 人是有温度的,人身体的温度一般保持在36.8°左右,这个温度恰到好处,过高则热,过低则凉,这样的温度能让人处于一种最自然、最舒服、最正常的生命与生活状态,于是我们一般说体温为36.8°的人是健康的人,否则就是病灶出现的直接体现。而我们医患之间又何尝不是需要这样适宜的温度,惟有在这样适宜的温度里才能达到和谐。

不久前,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画布上的医学”的画展。一幅幅名画,如同一面面镜子,映射出浓浓的医患亲情。其中有一幅英国画家路克的代表作《医生》让人肃然起敬,这幅画源于画家的一段亲身经历:1987年,画家的孩子身患重病,请了当时的名医穆瑞来诊疗,尽管孩子因为病情恶化而不治身亡,但穆瑞的医技和医德深深打动了画家。画面中,穆瑞大夫的身体微微前倾,一边用深情的目光抚慰着患儿,一边苦苦思考着治疗方案。据说,这是我国医学前辈黄家驷教授毕生最钟爱的一幅画,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挂在办公室中,以勉励自己。

还有一幅画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代表作——《我和阿雷塔医生》,这幅作品向我们呈现了画家本人病痛中的真实写照。画面上,戈雅身体佝偻着坐在床上,双手拉扯着被褥,阿雷塔医生从背后支撑着戈雅的病体,右手托起一杯水,脸上流露着关切和悲悯,让人们感到医患之间亲如兄弟。

艺术家的情感是最丰富、最细腻的。一名画家,若非真的动情,绝不会有传世之作。而能够让画家燃起激情的医生,必定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百年之前,医生没有白大褂,也没有多少器械和药物,但他们内心虔诚,与病人生死相依。因此,医生常常成为画布上的“风景”。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医学进步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疏远了,医生也日渐从画布上消失了。我们在欣赏这些名画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怀念已经逝去的医学人文本质的回归呢?因为医学是人的科学。离开人文的关怀,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而我们现在的医务工作者更需要用自己的温度来温暖医学、温暖患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呢,如何才能传递这份温情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修炼:

一、心灵要有温度

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我们要怀抱一颗有温度的心灵,这样才能把温度传递给患者,从而温暖患者,这是很重要的逻辑起点。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心灵有温度”呢?我想这就需要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知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仁”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不下百次,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告诉他两个字:“爱人”。也就是说,“爱别人”就叫做“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也就是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道理看似就这么简单,但却意味深远。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呢?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这样说:“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就是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实现的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爱”的方法。孔子的这段话无疑告诉我们,我们要怀抱爱人之心,用爱心去了解和关心别人,并将这种爱推广和传递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这样我们会成为一位有温度的人。 孔子的“仁爱”思想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试想如果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能常怀“仁爱之心”,用我们实际行动关爱患者,了解和理解患者,并把我们对亲人的爱,推及到每一个患者身上,那我们又是一个多么温情的人啊,我们的医患关系又该多么融洽呢?在我看来,怀抱一颗“仁爱”之心,才能铸就一颗有温度的心灵,而这又是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的前提,是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医院温度文化的逻辑起点。

1940年,裘法祖正式开始外科生涯,在德国担任住院医师。一年以后,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接受第三例阑尾切除手术的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五天突然去世。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存在什么问题,但导师对他说:“裘,这是一位4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裘法祖记了一辈子。“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必须要有人的温度”,裘法祖时时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学生,要作一个合格医生,首先要有仁爱之心。

裘法祖有一句名言:“做一名好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病人。”为了做到“医学要有人的温度”,他要求自己的弟子,“医生是做人的工作,要先交朋友,后做手术。”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虽早已名闻天下,著作等身,但从没有架子,不论病人身份高低贵贱,凡预约的病人,他提前到诊室等待;病人的来信,他每封必回。他会诊从不收费,90多岁高龄的他,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一个电话过来,风雨无阻,马上就走。

上世纪50年代的南京鼓楼医院老院长陈祖荫教授,在病人术后喊冷时,他就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捂热。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涂源淑教授,冬天接诊病人一定要把听诊器放在手心捂热了,再隔着一层秋衣听诊;询问病情时,她也必定微微弯腰,俯身倾听患者的诉说;她乘电梯时遇到患者,一定会让患者先进,在办公室写病历时,只要有患者前来咨询,就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起身相迎。我想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医,之所以成为患者心目中可信赖的白衣天使,就是因为他们常怀“仁爱”之心,他们用心灵的温度,温暖了每一位患者。

心灵的温度是需要长期修炼的,比如那种表情自然的会心微笑,不仅会给人带来被关心、被呵护的温暖的感受,同时也给大家营造出一个舒适和谐的气场。试想,一个内心纠结拧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一个自然顺畅的微笑?怎么可能会有一个敞亮阳光的面容?怎么能会有清净安宁的心境?相反,一个内心富有温度,充满温暖的人,一定会自然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一定会展现出阳光的面容,一定会保持宁静的心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不管有人擅长在生活中表演,于内心中掩饰,但是心灵携带的信息和内存的释放是不会骗人的。人性的温暖一定是伴随着心灵的温度而来的。

医生是一个道德行业,医学史全社会的得到的底线。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成为心灵有温度的人。因为一个人毫无隐讳的把隐私告诉你们,把痛苦告诉你们,把身体展示给你们,把生命交给你们。这个人就是病人。你们是什么人?你们应该是道德最高尚,公众最信任,全社会最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

二、诊断要有温度

现代医学看似很先进。但是从我行医30多年来的经历来看,其实它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全能,那么准确,那么百分之百。因为,照片不知道病人的痛苦,验血不知道病人的温度,CT不知道病人哪里麻木,核磁共振不知道病人的肌力,而CTA也是见心不见人。这样就必然会造成一个后果,医生的手术刀在病人面前不知哭,病人在ICU里想哭都哭不出来。

很多人去看医生,有一个倾诉的愿望、沟通的渴求,从叙事医学的观点看来,疾病是一个故事,病人有眼泪要流,有故事要讲,有情绪要宣泄,有心理负担要解脱,这个过程就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可现在医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医患接触之时,不让病人说话,平均17秒就要打断病人的话;过去没有那么多高精尖设备的时候,医生首先需要安静地聆听病人倾诉,再次倾身用听诊器聆听躯体的症候,然后再进行沟通,等做完这三步以后病人的病情就好了一半,但是这些充满温情的画面没有了,因为医生觉得患者讲的都是多余的,机器照一下全知道。

可以说,人性的温情都消融在这些所谓的高科技的诊断方式中。现代医学借助于高科技的影像和实验室检查,虽然能够准确地早期诊断疾病,但这却不是万能的,传统的带有人的温度和温情的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等诊断方式仍是重要而行之有效的途径。

就拿发生在香港屯门医院的医疗事件来说,病人因为头部外伤而住院,急诊核磁检查颅脑正常,可三天后脑出血身亡,原因是急诊时颅脑出血很少,高科技检查不出来,医生就误认为没问题,可是病人的大脑里在慢慢渗血,三天后达到一定的量压迫了脑组织,随后病人身亡。其实,我们都知道,在住院的第

二、三天,病人肯定会有颅脑损伤的征兆,那时如果我们能够多看望病人一眼、多询问患者的病情、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我想就会及时发现问题,不会上演这样悲剧的一幕。所以病史是疾病的直接信号,体查是疾病的间接信号,影像和实验室检查是身体功能和形态的瞬时信号,后者只能是诊断的支持和参考。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生前曾遇到过一位腹痛的女病人,他刚做了腹部触诊,病人的眼泪就流下来了,说:“您真是个好医生啊!”他感到很奇怪,接着病人说:“我看过五六个医生了,从来没有医生摸过肚子,您是第一个。”此事给裘法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心脏科老专家马德瓒教授,根据听诊情况就可以手绘出患者的心电图图形,跟机器测出来的一模一样。今天我们倡导温度文化、人文医院,又何尝不是倡导上述医学温度诊断的回归和复兴呢。

三、治疗要有温度

我们都知道,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愈率是很有限的,在大多数疾病面前,作为医生的我们是素手无策的,医学大师特鲁多就曾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照顾,总是去安慰。”可以说,在治病的过程中,病因学占了20%,发病学占20%,症状学占了30%,安慰学却占了40%。由此可见,医学涉及了最基本的人文价值,它的一端是科学知识,另外一端是人文知识,因此对待医学我们要用两只眼镜:第一只眼是技术之眼,第二眼是人文之眼,第二只眼有时比第一只眼还重要。

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一些医生,一大早查房时,就很冷冰的跟患者说,“你明天要手术了,手术的风险很高啊,同意就请签字。”把患者吓得不得了。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先问一下病人,你昨晚睡得好不好?哪里痛?是不是有点紧张?让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关爱呢?

你要明白,医生是在观察病情,而病人是在体验痛苦。也许因为作为主治医生的您的一句饱含温暖的问候、一句真诚的鼓励、一句温馨的安慰,就能极大地缓解病人的痛苦。因此,人文的治疗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温度融入到我们的治疗过程中。

由此可见,医学的结构恰如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只有技术与人文相协调,才能写出最美的“人”字。如果医生盲目依赖和崇拜技术,而把病人仅仅当成一个疾病的载体、一个病菌的容器,那就背离了医学的根本。

总体来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要从修炼我们的心灵开始,惟有我们怀抱“仁爱之心”,才能使我们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充满温情,只有我们医疗的点滴行为有了温情,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温度,进而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让我们时不我待,从今天开始就沿着这条温暖之路行走下去并渐行渐远,让温度文化成为我院人文精神永恒的主题。 因为医学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和周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能够止于至真、止于至善。因为医学的主旨在于减轻痛苦、拯救心灵,所以我们医务工作者要通情达理,入情入理,更要敬畏生命。因为医生与病人是情感、道德、价值的共同体,医学又是一门人道、人性优先的艺术,所以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情怀。如果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散发着自己可以散发出人性的温度,我们医患关系这座冰山必将融化,我们医院的温度文化也将开花结果,我们医院的历史将在爱的传承中不断积淀起来。

我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一个理想,我憧憬着走在我们的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能感受着这个有着65年历史的医院的人文情怀:医生们耐心细致的诊疗、护士们热情周到的护理、陪送人员体贴入微的护送、遇到陌生路人导医们不厌其烦的指引,患者与我们的医护人员如同亲人般其乐融融……这些都将成为构成我院温度文化的美好画面,它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八院人”地不懈努力,它也将成为我们永续经营的动力所在,我想这些美好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新。

一个人,如果心灵有温度,他的服务就会产生温度;一个医院,如果每个人都有温度,那么这个医院一定会产生温度。从现在起,让我们成为有“温度”的八院人,共同打造我们有温度的医院。

第12篇:做个有教育温度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艺术

做个有教育温度的班主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班主任: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的王俊。十分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参加这次大赛的体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做个有教育温度的班主任》

35度:本领恐慌。和很多班主任一样,在准备比赛这段时间,我像贪吃蛇一样大口吞咽书本。除了齐学红老师的《班主任专业基本功》,我还翻阅了《一盏盏的灯》《致青年教师》,《重建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乌合之众》等书籍,回看《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之友》等期刊杂志。阅读过程就是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也是本领恐慌的过程。尽管读过一些书,但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方面非常欠缺;尽管天天在做班主任工作,可是以经验为主,在理论支撑方面明显不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让我我初步厘清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书中的案例分析为我今后分析问题提供了角度。这几天,是让自己慢下来,与自己交流,更是与同行交流的宝贵时机。这次比赛中一些班主任对于心理学知识运用地很好,审视自己,我寻找下一个提升自己的方向。有人说,当你的学生无法促进你发展时,可能你带给学生的教育也是满纸荒苍白。作为一名班主任在适当时刻冷静地审视自己,让自己慢下来,我想这就是本次大会“赛训一体、以赛促建”的体现。波斯纳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做一名班主任,35度的温度,让我们更加理性。

38度:投入地爱。利用这次比赛的机会,我将电脑中的课件和文章重新梳理,翻阅。看着班会课件和教育随笔,心中有一份沉淀。这当中一个个教育故事的背后就是一个个学生。教育需要爱,教育更需要投入地爱。就如这次临场准备教育演讲一样,只要你实实在在地在做教育,那么哪里都有故事,故事早已在你心中。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积淀的背后,是需要我们有38度的热情,投入地爱一生。

36.7度:指向生活。今天我们即将结束两天的旅程,回到学校,回到学生身边,回到一个新的起点。不管我们获奖情况如何,不管我们在比赛中的表现是精彩还是有失误,这一切都将是一场教育叙事。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还需将双脚牢牢地踏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还要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教育的旗帜上,我们还是要将目光聚焦在学生未来发展上。王小妮在《上课记》中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并不缺少精英,而是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通过努力,我们或许能启动他们潜在的能力。李提摩太说现代教育他的功效可能二十年后可见。36.7度是人体正常体温,生活就是我们德育的表情,回顾常态,回归常识,指向生活,这就是我们走出会场后要做的。

这次比赛交流让我更加清楚要有做个有教育温度的班主任,35度的理性,38度的热情,36.7度的平常心,是为教育的温度。

再次感谢大赛组委会给予我这次发言的机会,借此机会我想感谢一直为我们服务的常州德育处肖处长,省常中的谢老师,还有一起来比赛的“常州小伙伴们”,感谢各位同仁的聆听,谢谢!

第13篇:有温度的经典话语

1、坐在火炉旁。会使你感到温暖;喝一杯热乎乎的咖啡,也会使你感到温暖。但是,你知道吗?生活中有许多话语,也会使你感到暖意融融。

2、才子伯虎,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潇洒如他,不拘小节,写出了颇有哲理的“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自嘲讽刺。自由如他,多情不羁,写出了“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的白云苍狗、人生如戏。我看到了他的温度,听见了他的话语——瞬间,有温度的话语跃然纸上,那是一首美丽绝伦的诗歌。

3、渡江子安,乃初唐四杰。一首《滕王阁序》才情绝艳爆发,名句千古传诵,他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何等的壮阔!曾忆起,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勉励阔达,一洗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高远的意境。我看到了他的温度,听到了他的话语。一瞬间,有温度的话语跃然纸上,那是一曲壮丽神奇的音乐。

4、暖人心扉的,是有温度的话语;翩跹美丽的,是有温度的话语;使之陶醉的,是有温度的话语;振奋励志的,是有温度的话语;青春不老的,是有温度的话语。在一片锦绣繁华中,波光潋影都会因白驹过隙而老却在时光的夹缝里,唯有那些有温度的话语悉数在耳畔回响,成为永恒经典。

5、温度的传递,话语的关心,使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将会到来!那时,心里春意萌发,花开鸟语,萤虫涌动。我站在地平线上,捕捉那些有温度的话语,与你一起,看花开花败,潮伏潮落,云卷云舒。神州大地,到处都遍布着温馨的话语!到处弥散着话语的温馨!

6、醉月太白,以酒抒情。前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趣味遐思,后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奇异幻影。一前一后,令他斗醉诗百篇,诗仙圣名流芳百世。我看到了他的温度,听见了他的话语——瞬间,有温度的话语跃然纸上,那是一幅浪漫畅饮的图画。

第14篇:有温度的经典话语

1、人都是在够得着的世界里,挣扎浮沉;在够着够不着的世界里,纠结迷乱;然后,在彻底够不着的世界里,寂静欢喜。

2、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别把人生当作一段物欲的盛宴,当你大肆咀嚼的时候,空耗的只是时光的流逝,其它什么也无法留下;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

3、幸福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当我们看淡了一件事,不去争论是非与得失时,只去感受拥有的经过,就是幸福。人活着,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有眼光。有了眼光,并相应确定应该为之努力的目的和目标,工作就会出现乐趣,这样才有希望最终成为一个事业和生活的成功者,生命就会丰富多彩。

4、一段路,不管苦也好,甜也罢,是自己的选择,跪着也要爬下去。前段时间看《致青春》,又一次无意间中伤了多少人,在我们最美的年华里,青春终将是腐朽的,时间对谁都公平,谁都只有这几年的新鲜,谁都输不起。郑微和陈孝正最后的重逢,是喜,是悲,也是青春酿下的苦果!

5、有一段叫做青春的路啊,没有人能够把你走成满分,却人人都要走一次,没有返程,没有预演。其实有些东西来的时候,我们报以虔诚,走的时候淡然一笑,如此便甚好!

6、在林荫下的一泓清泉边支一张竹椅,放弃世俗的压抑,珍藏山风的婀娜;在幽静的竹簧里撑一把古琴,放弃名利的羁绊,珍藏露珠的淘气;在小径的野菊丛中捧一轴长卷,放弃金钱的诱惑,珍藏小草的执着。

7、人的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有梦就”会红”,爱拼才会赢。只要不把自己束缚在心灵的牢笼里,谁也束缚不了你去展翅高飞。

8、每个成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子。被满足,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最痛苦的是,够得着的,却得不到。最痒人的是,好像能够着,但就是够不着。至于无论如何够不着的,看一番,赏一番,然后一阵风,一场空,一帧迷蒙给黄昏。

9、青春是什么,青春是鹰击长空的勇气,青春是飞蛾扑火的执着,青春是蝶舞沧海的无悔。能量与激情为一体,因为一切都是未知,所以才无所顾忌。我们坚持我们的原则,我们由着自己的性格,正在走着一条不归的人生旅程,去抒写天的颜色,海的深度,渐行渐远,慢慢迷失!

10、人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你多么意气风发,无论你是多么足智多谋,无论你花费了多大的心血,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会过得很茫然,渐渐就丧失了斗志,忘却了最初的梦想,就会走上弯路甚至不归路,枉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误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11、恍惚间的感受,绝比不上时间绵长的体悟。因为,瞬间永远不会比久远厚重。人世的好多人好多事,直到后来,才能看得真切看得分明。

12、追求一种淡泊,坦然面对生活对你的赐予,包括所有的磨难和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现实中的一切。

13、珍藏是一种智慧,放弃是一门哲学。放弃之前,总要有些珍藏。珍藏的过多,又得学会放弃。

14、人总是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少,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多;从平坦中获得的教益浅,从磨难中获得的教益深。一个人在年轻时经历磨难,如能正确视之,冲出黑暗,那就是一个值得敬慕的人。最要紧的是先练好内功,毕业后这5年就是练内功的最佳时期,练好内功,才有可能在未来攀得更高。

15、如果青春能卸下所有的伪装,我们都不会走那么多弯路,可是如果卸下了外衣,又怎能叫做青春呢?我们的倔强,我们的坚持,直到受伤之后才会明白一些道理,才会渐渐成长。朋友用了几年的个性签名我很喜欢:选择性了就不后悔!青春需要就是这样的勇气。

16、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少;日子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在有些事中,无须把自己摆得太低,属于你的要积极地争取;在有些人前,不必一再的容忍,不能让别人践踏你的底线。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给你的回馈才会多点。

17、人生是场随时开演的舞台剧,我们各自扮演着角色,走进别人的场景,离开别人的场景,上演着悲欢离合。总有一天我们明白,本以为能一生珍藏的转眼就失去,本以为一生难求的东西居然伸手可得,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和惊喜。

18、生活是个实实在在争奇斗艳的聚宝盆,面对通往成功之门的生活秘诀,总有许多是我们的金钥匙,我们更需学会珍藏。珍藏了奋斗的激情,你就会拥有辉煌灿烂的明天;珍藏了失败的教训,你就会拥有绝处逢生的锦囊妙计;珍藏了含辛茹苦的教诲,你就会用一帆风顺的诺亚方舟……挑选出值得珍藏的东西放入你的人生行囊,任狂风怒吼也能微笑坦然。珍藏勇气珍藏汗水珍藏自信珍藏欢乐。

19、生活中,面对困境,我们常常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不要气馁,坚持下去,要相信年轻的人生没有绝路,困境在前方,希望在拐角。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思路,就一定能少走弯路,找到出路!

20、心灵的火把也是生命的火把,心灵的火把越亮,生命的道路越长,生活的道路越平坦。为此,要不断为自己的火把加油加薪,千万不能让它们熄了。

第15篇:《有温度的数学》读后感

读《有温度的数学》有感

曹海鸥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

作者简介

杨秀清,女,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三级教学能手,德城区教学研究会先进会员,全国少年数学优秀教练员,德城区先进教师,德城区十大杰出青年,德城区优秀教师,德州市百佳教师,德州市创新教师,德州市教育十大新闻人物,山东省学科优秀教师,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先进工作者,国家级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民进德州市委会优秀会员。曾多次执教国家级、省级、市级观摩课、优质课、精品课。合作出版过《激发兴趣和热情的数学课》等图书,发表过几十篇论文。其中《数学教学与创新教育》、《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素质》、《学习新课标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六年级下册教学建议》等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一等奖、二等奖。参加了国家级多项重大课题实验,取得很好的成绩。

内容简介

《有温度的数学》共有四个章节,全书从数学文本的缺憾、数学课堂的矛盾、数学教师的困惑、学生的困惑等尖锐问题入手,深入剖析,通过讲述一个个温暖的数学故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打造有温度的数学文本、有温度的数学课堂、最受欢迎的数学教师、培养有温度的课堂小主人,从而改变当前学生不喜爱数学,甚至讨厌、畏惧数学的怪象。

精彩分享

1、吃惯了满汉全席,人们现在却喜欢上了苦苦菜、蒲公英……这就是人们在追求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原生态的东西。我们的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喜欢知识的自然生成与接受。

2、我们要给学生快乐的生活、快乐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最为美好的记忆。

3、二十世纪英国教育家尼尔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过程,重在追求幸福,寻找乐趣。他还认为,教育是一种手段旨在帮助人生的预备。

4、想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5、“老师想跟你握握手,跟你握手不表示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在课堂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多么单调啊!”“你的退让,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6、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悦的活动,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给学生“代劳”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让学生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思维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不积极。

7、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储备。只有储备充足,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一个真正的教师,他会沉浸在别人认为的寂寞无聊中,乐此不疲,享受着自己独有的“丰富的安静”。在我看来,不管是太空年代,还是新新人类时代,教育都要拒绝浮躁,都要静下心来,任何虚浮的行为,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误乃至失败。

8、师生关系应是舞蹈型的互动,既是平等的一员,又起着独特的作用。正如威廉姆·多尔指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读后感受

数学知识本身是冰冷的,但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却是有灵动有温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给予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反过来,孩子们热情的学习又会赋予数学以生命。

一、学生是天生的钻研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巧妙地将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有效结合起来,以大问题的形式引导孩子成为数学知识的“研究者”。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使孩子的主动性在教师运用深厚底蕴和灵动智慧营造的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

二、学生是经验的积累者

课程标准从“双基”走向“四基”并不是“2+2”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我们的学生在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中,探究、发现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而内化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师是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结合者

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的系统方法。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然而,大部分的教师却把握不准教学艺术与教学技术的关系,往往更注重对孩子们知识的传授,很少在教学中渗透一些艺术和情感的成分。临近期末复习时,教师们往往都会成为歇斯底里的咆哮者。而这时段的孩子,更需要一名能将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完美结合的“佛系”教师。因为这样的老师能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让学生再次经历发现——实践——再发现——再实践的过程,成就学生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第16篇: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元坝镇中何崇东许久前看到过一个笑话,后来才知道是个真实的事例:

谢曼·查伏尔,是一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权威游泳教练,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在历次大型比赛中,每当本队将要获得胜利时,他就会悄悄溜走。作为一个教练,在这个时候,不同他的队员共享胜利后的喜悦而独自离开,实在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在一次奥运会上美国队第一次获胜后,取得了突出成绩的美国游泳队员们兴高采烈地把他们的恩师查伏尔团团围住共同庆贺,后来索性把他抬了起来,不住地往上抛。在一片嬉闹中,不知是哪位调皮鬼出了个“坏主意”,忽然把查伏尔抛向了游泳池的深水区。只见他在水中挣扎着,逐渐向池底沉去。眼看着教练沉下水池底,队员们在池边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可是好一阵子了,查伏尔还没有浮出水面——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一位培养出许许多多“水上蛟龙”的游泳教练,成天与游泳池打交道的运动家,竟然是一位不识水性的“旱鸭子”!队员们一看大事不妙,赶紧迅速跃入水中,抱起奄奄一息的查伏尔。幸亏抢救及时,他才免遭厄运。此后,每当看到本队即将获胜时,他就会悄悄地溜走了。

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游泳教练竟然不会游泳,不过反过来想想,这位不会水教练不是个好教练吗?他带领全队取得了冠军,培养出了一代代精英,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教练。教练的任务是教会学员,让学员取得好的成绩,自己是否会游泳,是否游得好并不是评判好教练的标准。

当老师不也是一样吗?老师的成就应该看他教会了多少学生,教会了学生多少东西。一个义务教育的老师,仅仅只是自己发表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课堂上自己表现地多么精彩绝伦,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所提高和收获,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的老师。老师的价值要体现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的好,那么他就是个好老师。老师不是演员,不是在讲台上表现自己的才华就行,他要能引发出学生的才华。所以在课堂上,重要的不是老师讲了多少,做了多少,而是应该看看学生做了多少,想了多少。老师要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让学生来替我们表演,我们要的是最佳导演奖。

不会游泳的教练又让我想到当今NBA里许多一流的教练当初年轻时是二三流的球员,反而许多超级巨星却成不了一个好的教练。可见,要做一个不会游泳的教练,也是很要技术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有个这样的例子:一所高中缺数学老师,就让一个语文老师去教数学课。这位语文老师教起数学来,经常是讲着讲着自己就不会了。这位老师倒也还有机智,不会了,就问:“同学们,下步该怎样算呀,大家想一想,讨论讨论。谁想好了,就上来演示。”就这样一位老师,教出来的数学成绩却特别好。这不奇怪,因为这位老师歪打正着,符合了教学基本规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到如今我们所从事的义务教育,对于知识结构我们所有老师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但同样的班级同样的科,两个不同的老师效果就会不同,那是因为每个老师对职业和学生的“温度”是不同的。

首先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温度不同。在当前,义务教育教师这一职业就代表着清贫,随便找一个看大门的老头的工资都能超过你,人家还有单位的福利,还有可能搞个二职业。收入的高低蒙蔽了许多人的眼睛,对教书育人的工作得过且过。

但仍然还有许多教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对这份职业充满爱的温度。

其次对学生的温度不同。比如你去商店买东西,服务员的态度和蔼、服务热情周到。即使你带着挑刺的眼光质疑这,否定那,服务员绝没有半点懊恼,仍竭尽全力为你解释、为你调换物品。他绝不会说:“真烦人,我都给你讲过N遍了,你怎么还没听懂。”“不讲了,你自己看去,想买就买,不买走人”„„此类伤自尊的语言。检视我们自己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没有类似的语言。如果有,魏书生的“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是否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扇进我们的心房。扪心自问,我就不能很好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尤其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更没有帮衬他一寸一寸往前走,脑海里想的比较多是“权威”、“师道尊严”还有丢不下的“面子”,往往导致行为草率、态度粗暴。这样不仅伤了我服务的对象——学生,也伤了自己。总觉得自己天生倒霉相,什么样棘手事都碰到。为什么我的学生不像某某班的学生,听话、乖巧又出成绩?每天都像祥林嫂一样重复狼吃阿毛的故事,结果既贻误战机,又平添几分职业倦怠。到最后对学生,对职业越来越没有温度了。

在义务教育阶段,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比做一个学者型的老师更重要,因为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融会贯通,而每一个孩子的人生观的建立是不可逆的。

第17篇:回望特鲁多墓志铭 做有温度的医生

回望特鲁多墓志铭 做有温度的医生

在美国纽约东北的萨拉纳克湖畔,静躺着一位医学博士——特鲁多(1848-1915)。“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这段话,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医生的座右铭了,并常以此为行医之准则。今年是特鲁多医生逝世100周年。写在100年前墓志铭上的这三句话,对于今天的医学界还有哪些现实的意义?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其中深蕴的医学人文思想?

特鲁多医师的名言,概括了医学救死扶伤的职责,成为医生们所遵从的行医准则,表达了一个道德高尚的医生对待病人的心态,以及一种理性的谦卑、职业的操守和医学人文的朴素境界……

“有时,去治愈”说明医学并非万能,在一些伤病面前,即使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但这绝不意味着医生在病人面前无所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除了“有时,去治愈”之外,对待病人要“常常,去帮助”,强调了医者的职业态度。“总是,去安慰”,反映了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关怀与安慰。这是一种人性光芒的传递,是医学真谛的表达,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闪光点,也是最能感动人们心灵的地方。医疗技术再先进、再发达,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疾患。对某些疾病,当我们无力回天时,病人视医生为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医生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去安慰”就尤为重要。医生要理解和包容病人,要像亲人那样去安慰病人。 “大夫,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在体验”

100年前特鲁多的墓志铭成为当下医界热议的话题。我们在追求高精尖医疗技术的同时,缺失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人文关怀。

《病患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图姆斯曾有一句名言,“大夫,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在体验”。沙龙上,参与讨论的嘉宾认为,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它更重要的在于体恤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医生不仅仅要关注客观指标,更要关注患者体验。 现实中,这样的情形相信很多医生都会碰到:医生拿着CT报告对患者说,“手术做得很漂亮,原来病变很重,现在得到纠正了”。但患者自己的感受却是,“我还是很痛,病根本就没有治好”。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叶哲伟将发生在医院里治疗结果和医患关系走向按四个维度做了梳理:第一种,病治好了,医患也因此成为朋友;第二种,病没治好,医患不幸成为敌人;第三种,病没治好,医患双方却成为朋友;第四种,病治好了,但医患却走向敌对。他说,对于医生而言,第一种、第三种是值得欣慰的;第二种、第四种是值得警醒和反思的。 “病人”包括“病”和“人”,一个是疾病——这个人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疗;另外一个还要看到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对医生来说,切除一个器官,从医疗角度来讲技术并不复杂,但对患者来说,要切除一个器官,其实最大的障碍不是身体能不能接受,而是心理能否接受。“如果能够让病人感受到医生的尊重与关怀,理性地理解这个疾病与治疗,医患关系可能会更好”。

“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病人的关心以及换位思考”

特鲁多医师1873年被诊断患了肺结核病,他不仅是医生还是病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说,“特鲁多的墓志铭讲出了他作为病人的痛苦,也讲出了他作为医生的无奈。今天,更是提醒我们医生,要能做到换位思考”。

医患之间最重要的是理解和信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说,她曾在5年中做过3次手术,现在还有糖尿病,但一直维持在临界状态。医生对她说,“因为你信任我们,所以你能维持得很好”。她认为文学与医学都是人学,共同关注的对象都是弱者,作家和医生要对自己的对象说的一句共同的话就是“没有关系,不是你一个人是这样子”。一位患者对一位医生最大的信任,也是医患间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秦伯益说,中国历来有这么三句话——“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国家的事、人的事、病的事,都离不开一个“医”。关心人的身体健康就要医病,关心人的精神健康就要医人,关心人的生存环境就要治国。由于分工的不同,治国靠政治家、思想家,治人靠文学家、教育家,治病靠医学家、药学家,而贯穿其中的核心都是对人的关怀。 “好医院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6.8℃”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不仅仅针对医生个体,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医院的文化自觉。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认为,作为医院为患者提供一种更舒服、更便捷的就医环境、就医体验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所医院而言,技术再高明,面对不可重复的医疗获益、不可预期的医疗风险,都不可能承诺超级疗效,但能做到的是通过努力带给患者好的体验和感受——“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满足好患者对于安适与尊严的需求”。 刘玉村院长表示,作为医院的院长,我们应该时常问问自己,我们真的是对病人好吗?我们真的是把我们全部的爱给了病人了吗?“当我们用手中这支笔的时候,是否想到了病人的负担?当我们聊天的时候,是否想到了病人的感受?这一切需要我们自律,需要医院管理者天天讲”。 在刘玉村看来,好医院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6.8℃,“医院看上去也许并不高大上,但平和、安宁、舒适……在医院里行走的人,医生像医生,护士像护士”。

在时下这种浮躁的社会状态下,全社会都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医患关系。在对患者“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对于医护人员群体的理解和支持。作为一个助人的群体,医护人员也需要得到来自患者、家属的理解,来自社会的支持和信任。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特鲁多医生曾说过,“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在特鲁多看来,医学的目不是单纯地与疾病对抗,也不是对生老病死的阻断,而是对于人类疾苦的深切安抚。

已故外科巨擘裘法祖就有一例被广为传播的案例:曾经一位腹部不适的病人前来就诊,裘老耐心地倾听病人诉说,并轻柔地给他做了腹部触诊,病人感动得当场落泪,因为之前他到过六七家医院,没有一位医生摸过他的肚子,只是问诊、开药或做检查。中国古代有很多名医的故事,那时候没有仪器OMRON计数器,只凭着望、闻、问、切看病,医生的眼睛和双手就是仪器,经验就是诊断依据。现如今,医生却样样离不开诊查却忽视了基本的人文问诊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一位乳腺癌患者对自己的医生说,患者盼医生查房就像盼阳光一样,也许走进病房的医生并没有带来新的治疗办法,有的或许只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分钟的聆听,或一次轻柔的触诊、一两句简单的嘱咐,但这足以让患者安心踏实好几天。 我们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100年后,当我们回望特鲁多医生和他的墓志铭时,我们最该找回的是当初选择医生职业的那份初心,沉淀自己,沉淀不安的、浮躁的医疗环境,回归医患间原本应有的那份深情。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第18篇:教育的温度读书笔记

《教育的温度》读书心得

《教育的温度》是林格撰写的一本教育学的散文性理论专著,共66篇,每篇针对一个普遍性的教育问题,结合生命的普适性,从人性的角度切入,阐述教育的问题、教育的哲理。

文中作者以睿智的笔墨畅谈其对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作者认为,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才是有温度的教育。全书贯穿了作者鲜明的教育价值观——做温暖人心的教育。要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 “不急躁”、“不极端”“不尖锐”。这样的教育将能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人,才是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拜读完此书,我的心情似大海里的波浪,久久难以平静。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事业是多么的伟大和神圣,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用人格塑造人格,用个性濡化个性,用情操陶冶情操的精神,是多么使人敬佩!

临近年末了,天气有点乍寒乍暖。有些像我的心情,心情愉悦时,看哪个学生都是一朵可爱的花;心烦意乱时,连一声‘老师,您好!’都无暇顾及。我常说“不要惹老师生气,老师的忍耐力是有限的”“上课不认真,就站到教室后去”,看到学生那似乎被震慑的眼神,主动坐直的身体,我为保证了课堂纪律而感到欣喜,可后来品读了《教育的温度》后,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工作对象不是机器,不是货品,而是一群感情丰富,活泼可爱的孩童,是幼小的生命,我怎能用冷冰冰的,没有丝毫人情味的话语和态度来对待他们?这样的老师只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蛮横无礼的形象,继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就难以得以保证,师生关系就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教育应该如文中作者林格所说,是温暖的,是充满真诚的爱的。我所需要的应是有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用无尽的怒火来对学生加以恐吓和镇压。对之前的做法,我感到懊悔。往后教育中,当我又开始埋怨孩子不可理喻的时候,我觉得那就恰恰是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心态的时候,当我眼中的孩子看起来变的一无是处的时候,那就恰恰是要改变一下我自己的视角的时候。对待学生要以“爱”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帮助、信任与期望。

教育的温度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如老师的一个微笑,它是世界上最令人温暖的东西之一,像阳光一样,能照亮学生心灵。又如老师的评语,“加油,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相信你一定能把字写得更端正!”“从你的眼睛中老师看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最近成绩不理想主要是你不认真,上课不专心听讲,记住,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所进步。”当学生读着这样发自内心的语句时,心里怎能不感动?怎能不充满动力?怎能不升腾起一股股暖流呢?

教育应有温度,而如今我的心里就藏着一支“温度计”,我会用这个温度计细细测量孩子们的“体温”,看他们处在什么样的温度下,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触。而对那些常温状态下的孩子,用欣赏、赞美、肯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不能以为他们属于常温就可以去“忽略不计”,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性格,激发他们新的进步。对那些低温状态下的孩子,用激励、关注的眼光去看他们,不要以为他们不渴望成功、对事物不热情,对人不礼貌。越差的孩子越要给他鼓励。也许教师一个不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触碰到他们敏感多疑的内心,也许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就会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再次恢复到常态。而对于那些高温状态下的孩子,用技巧、方法、智慧去“战胜”他们,他们的一切表现不过是想引起教师们更多的关注,他们想引起更多的伙伴,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孤独与不甘的,调皮、淘气、不听话„„都是高温状态的特征,但他们不是故意的,是潜在的特性导致他们这样。

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不经意的抚摸了一个孩子的头,这个动作让这个孩子一整天都很兴奋(他觉得老师是爱他的)。还有一个思想幼稚,组织纪律观念薄弱、上课不爱听老师讲课,只知在桌子上乱涂乱画的孩子,经过我的几次鼓励,上课纪律也好了许多。或许是孩子得到尊重的缘故吧!在我们看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在孩子心里都有他存在的理由,都会引起他内心的轩然大波。期中考试后有个小女孩语文和数学均发挥失常,结果考了比较低的分数,出人意料的是她竟很在意,回家后心情低落,连试卷都不敢拿出来,泪眼汪汪„„这意外的发现让我感到很惊喜——这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这给了我信心,于是我时常抓住时机鼓励她,现在的她重拾了自信,积极投身学习。之前的她是比较内向的,如今遇到难题却会主动找老师提问。她的转变令我十分激动。我总是难以忘怀,思之想之,是宽容、理解、尊重、赏识改变了这些学生。这些 “小种子”终于在教育的适宜温度下发芽并开始茁壮成长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些充满个性的孩子所给予我的提醒:教育是有温度的。在教育这个大花园里,因为教育是有温度的,所以这里万紫千红,美丽芬芳,处处都存在成长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爱是什么?爱不仅是关心孩子的吃穿冷暖,学习成绩。爱是宽容、爱是理解、爱是尊重、爱是平等相待、爱是真诚、爱是信任、爱是给他自由、爱是期待„„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教育需要爱。教育需要人性化。学校、家庭中因为缺少理解,孩子变的不可理喻、一无是处。因为缺少有温度的教育,使得“差生”更差,顽固不化。 “是种子总会发芽的”,每一个孩子就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种子,一粒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沃土里期待发芽的种子。只要我们为他提供适宜的环境,只要我们教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他总会如期发芽,这需要爱心、耐心、诚心、细心„„

孩子是花瓣上颤动的露珠,需要小心呵护;教育是红烛上摇曳的火光,虽然微弱,却给人以光明、方向和温暖。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必然来自在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而教育者内心的温暖必然来自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这是一种教育的情怀。

第19篇:做有未来的教育之我见

做有未来的教育之我见

一、理论探索情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现阶段,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个性发展应该依赖于、服从于、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我们不能只就教育谈教育,我们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急剧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为未来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者要树立为未来而教的观念,我们要“做有未来的教育”!在教育的未来话语里,社会方方面面的迅速变化将会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对教学环境、教学形态、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管理等有着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创新的教育,应该是教师角色转变后的教育,应该是走向全球的教育。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我们的关注点都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未来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能否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而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获知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

二、实践行动情况 (一)学校办学理念

传承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有效实施扬长教育,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开发适应不同特质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通过学生的不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多元发展。 (二) 学校发展优势

1、基础雄厚: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协作,勤奋务实、教职员工师德优良,业务精湛,日益彰显的办学效益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连续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学校再发展基础扎实。

2.特色鲜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办特色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未来教育是重要内容。“感恩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三大支柱架构起了我校“扬

1 长教育,特色办学”的发展模式,办学成效显著。

学校被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确认为“儒学文化基地单位”,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啦啦操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被中国舞蹈家协会确认为“国家级中国舞传统项目学校”,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健美操培训基地”;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授予“AFS国际文化交流金牌学校”,这些荣誉的获得为学校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学校行动研究 1.德育工程

围绕“德方正 才博雅 志高远”这一基本培养目标,将品行修养浸润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积极开拓德育工作新路子,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的日常管理之中。不断探索适合现代学生心理需要和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教育。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2.课程与教学

未来的教育重在适合,适合个体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校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实施,并构建基于学校文化传统、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学生个性特长的校本课程体系:重点开发《特长生校本课程》,化解文化课学习与专业训练矛盾;重点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未来的教育要面向全球,国际理解交流我们走在前列。根据国情、校情创编系列课程,教育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拓宽视野,学习跨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做未来的合格公民。

开展“学科微课程研究”,通过基于“生本”的学科“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实施“翻转课堂”,构建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育教学微课资源;培养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建立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队伍建设

未来学校教育的比拼在于学校教师的比拼。我们紧紧围绕“陶塑人生”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扬长教育,特色发展”指导思想,切实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行政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工作绩效的不断提高。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体系,以教师专业能力提

2 升为核心,使教师勇于做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学改革的探索者,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发展的推动者,打造良好教育生态。

4.教育科研

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融为一体;依托学校核心课题,逐步推广课题成果;学校逐步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科研队伍,锻炼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者型”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塑造“特色发展”名师,适应未来的发展。 5.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个性发展水平和长远发展水平,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有效实施评价并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评价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改进的成果通过评价来体现, 形成“综合评价--问题认定--原因分析--学校决策--行动落实” 的良性管理机制,提升学校领导力。

三、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随着办学特色的日益彰显,特长生数量日益增加,涉及特长专业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特长生的专业学习和文化课学习如何协调共进,仍处在探索的过程中。

2、社会的快速变革和进步让教师眼花缭乱,社会的多种诱惑让学生无所适从。部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下降让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新科技和新教学手段让老教师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建议

1.教师的终身学习

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生存下去的信念。在态度上,要谦虚、诚恳、认真、开放;在方式上,要由被动变主动,要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在内容上,要全方位地学习。既要学习勤奋和坚韧,也要学习严谨和机智,既要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学先进的管理制度、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未来的教师首先要当一个好学生。 2.教师的创新意识

3 学习不是目的,学习只是创新的准备,学习的目的在于超越!未来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创新,不创新永远是落后者,落后者总是要吃亏受穷的。未来的教师最终要成为一个创新者,未来教育的主题应该是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最具创造力的民族。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创新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灵魂所在。做有未来的教育,是我们的一种教育思考、一种教育主张、一种发展理念。做有未来的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要回应社会发展,回归教育本真、求真务实有所作为,正是我们“做有未来教育”的精神特质,做有未来的教育,我们在探索,无惧艰险!

4

第20篇:小故事做个有温度的人

小故事--做个有温度的人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父亲,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走路还得靠拐杖支撑着。母亲年轻时被拉煤车撞倒,过重的伤势让她不能长时间站立。现实是冷酷的,身患残疾的父母给她的就是这个既残又贫的家。她的到来,父母的心里也没感受到一丝暖意。因为,扶养她成了父母最大的负担。

出生于贫寒中的她,最渴望得到温暖。然而残疾的父母不能给她许多,相反,还要她来安慰和照顾。

父亲行动不便,一个人呆在家里寂寞,她就充当父亲的耳朵,将在学校里、院子里听到的趣事讲给父亲听。母亲勤劳要强,做起家务总停不下来,她就抢着干些重活,以减轻母亲的疲劳。寒暑假,别的孩子都在疯玩,而她还得想办法筹措学费。

贫寒催生“早熟”。有时候,也想溜出去和同伴们痛快地玩一场,但想到父母和家里,她就觉得,自己真的和同伴们不同。一晃进了高三。不想那一年,母亲旧伤口复发引起溃烂,医生建议做手术治疗。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日子本来就捉襟见肘。高昂的手术费面前,母亲只好选择放弃治疗。母亲想省下手术费供她读书,过早懂事的她怎么不知道母亲的心思呢?一番权衡之后,她也作出了选择:辍学打工给母亲治病!

这样的选择,是母亲不愿意看到的,母亲希望她能考上大学。母亲的话,她至今记忆犹新:只有自己发光发热了,才能更好地温暖家人。 她听从母亲的劝慰,回到了学校。用心复习功课的同时,她不忘母亲的病情,利用假日,跑进书店,淘来中医书籍,开始自学中医知识。黄芪可以“托疮生肌”,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药店买来了便宜的中药,并每天泡给母亲喝。一个月后,母亲脚上的伤口竟然有了好转,原来溃烂的伤口上长出了新的肌肉。

做个有温度的人小试成功,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忽然间,她萌生了学中医的念头。短短的一年苦学,她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

相比西医的“冷漠”,中医就更显有“温度”。边学边用,她首先将中医的“温度”通过爱心传递到了父亲身上——她成了父亲的“御用医师”。父亲有慢性腹泻的病根,她就用艾灸为父亲进行治疗。艾条是神奇的,通过在腹部的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和双侧天枢穴做悬灸,没有输过一次液,服过一粒药丸,父亲的腹泻竟治好了。

身上有正能量的人,才能释放出温度。有温度才能去温暖他人,杨靖身上这份特有的温度,就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一份在困难面前不畏缩的勇气„„用温度来丈量人生的杨靖,用自己的坚持和温暖治愈了命运带来的伤,她在博客上的留言更能打动人心:“我总是把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苦难,看作是上天的恩赐!因为,没有差距,就不会被缩短。没有困境,就不会有所改变。苦难也是一种温度,它是冰冷的。冰冷并不可怕,冰冷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就是将身上的这股斗志转化成人生的正能量,去温暖着他人。”

做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