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专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5 09:04: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专访

抓住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物或单位,用第

一人称出场的形式写,常用问答式介绍访问内容,专访,范文《专访》。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环境和场合,善于提出读者有共同兴趣的、欲知未知的问题,善于穿插现场情景和背景材料。要写得富有感情。

推荐第2篇:人物专访

洪建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

泉州,这一片神奇的热土、传奇的福地,充满梦、追求、理想,多少人在这儿启航、激进、超越,或者堕落、蔑视、不屈,用不同的方式缔造传奇故事、演绎精彩人生。

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走来的泉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商;今天,借力改革开放的风帆,新一代泉商正向我们这个新时代款步走来。

申鹭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建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以实干家的风姿,新思维、大手笔,竭力探求创新之路,以其睿智和执着书写了中国水暖卫浴产业的辉煌篇章。

扎实前行,从业务员成长为行业领航者

初识洪建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洒脱、豁达、从容,和新生代泉商特有的机智、激情和活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从十七岁投身商海,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中摸爬滚打,磨练了他的性格,铸就了他独有的路子正、步子快、点子多、胆子大、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气魄。市场就是他的课堂、他的老师、他的大学。他的学识、能力、胆魄、品质和自信人格,以及经营管理理念都是在市场中学到的。

1973年,洪建城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他家祖辈从事水暖行业,水龙头就是他童年的玩具。1990年,年仅17岁的洪建城跨出校门,踏入申鹭达集团前身——鹭云工业公司,开始了艰辛的推销工作。他背起水龙头走南闯北,走遍了全国的城乡和村寨。凭着一腔年轻的热血,洪建城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情况和客户需求,为公司决策层提供了市场第一手信息。在此期间,他参与了“陶瓷片密封水嘴”的研发和国家标准制定,为我国水暖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洪建城奉命组建申鹭达集团公司。他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先后担任车间组长、主任、生产副总等职务。不论在任何岗位、任何场合,洪建城从不以“小老板”自居,而是刻苦学习专业,虚心求教,积极向师傅和同事学习行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他任人唯贤,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敢打敢拼的管理团队,营造出开放、公平、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2003年集团公司成立“上海申鹭达卫浴设备有限公司”,洪建城担任上海公司总经理。他不负众望,以上海为中心,迅速向全国市场辐射,掀开了申鹭达集团在全国市场布局的崭新篇章。2007年申鹭达集团创办华辉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申鹭达卫生陶瓷产品,洪建城再次负重前行担任总经理,并兼任申鹭达集团公司副总裁、营销总监。至此,申鹭达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水暖卫浴产业集团。

凭借着祖辈赋予的冒险精神、闽南人经商的禀赋、过人的胆识,经过20年不间断的磨砺和累积,洪建城迅速成长有社会责任感的、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人才。在父辈的组织协调下,通过他的推动,终于把申鹭达品牌

1培育成“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绿色水龙头、中国科技名牌500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500强”企业。

谈起创业成就,洪建城动情地说: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朴实和敦厚的品质,坚韧、谦逊、永不服输的性格感染了我,培育了我的事业责任感、创新意识,使我具备了较好的团队管理和组织能力。也感谢申鹭达的团队,他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给了我创业的激情、动力和高度敬业的品质。

与时俱进,站在国际视野上不断创新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卫浴品牌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几乎占领了国内中高端市场,洪建城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有所突破。他认为,民族卫浴品牌崛起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革新步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水暖卫浴行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1993年,洪建城就已经是新产品开发攻关小组的成员,致力于研制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一代水龙头。他和团队先后攻克了陶瓷片材质、陶瓷片精磨加工、阀体铸造、电镀等四大难关,终于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陶瓷片密封快开水龙头,淘汰了传统的螺旋式水龙头。1994年福建省科委对系列产品进行技术鉴定,评定为国内首创产品。陶瓷芯单把双控水龙头的成功,更新了企业生产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扩大了产品种类,带来了中国传统水龙头密封部件的彻底革命,带动了我国相关产品的质变与飞跃。

经济的飞速发展,节约能源、预防污染成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洪建城敏锐地觉察到这一时代大趋势。2003年,而立之年的洪建城,带领团队投入到节能、环保这一崭新领域的研发中来,自行研发适用于本土企业的铸造设备。“自控重力浇铸机”及“重力铸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淘汰了传统的砂型铸造工艺,大幅度提高铸件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降低污染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和节能降耗,实现了铸件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目标。此举推动了我国水暖卫浴行业铸造技术进步,为促进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申鹭达的创始人洪光明最常讲的:掌握新技术,就是掌握未来的市场。2008年,洪建城再一次踏进了在国际上还没人涉足的领域:投资2000万元研发数控恒温水嘴并取得巨大成功,在国内外卫浴界引起轰动。该产品采用先进的触摸控制技术,对水嘴水温实现高精度控制,避免传统水温调节方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和水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了水嘴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2008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卫浴产品展览会上,申鹭达的智能触摸式温控水龙头首次向国内外业界人士亮相。这种兼具智能、健康、节水三大理念的新型产品,作为该届展览会上唯一的创新水龙头,吸引住了众多采购商的眼球。2009年申鹭达公司获得数控恒温水嘴国家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象征着申鹭达已占领了产业制高点,迈出了更坚实的步伐。数控恒温水嘴先后荣获泉州市专利奖、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中国五金制品创新产品、中国卫浴配件科技进步奖等称号。

在2010年更是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洪建城认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无从谈起企业发展和生存,也无法奢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洪建城就充分意识到产品质量在市场上的巨大价值,不遗余力地狠抓产品质量。近年来,他参与国家GB/T24293-2009《数控恒温水嘴》、GB18145-2003《陶瓷片密封水嘴》等三十多项标准的起草、审定工作。2009年,他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领先于国内行业、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满足了企业生产国际一流水平产品的需要,使公司产品质量有了新的跨越,达到了新的高度,为申鹭达驰骋卫浴行业的国际领域,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缔造国际化行业领军企业

洪建城平易近人、谦逊谨慎、重情重义,他把企业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树立了行业典范。 洪建城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申鹭达逐步塑造“诚信为本、质量为先、服务为上、科技为主”的企业经营和服务宗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文化导向、约束、激励作用,体现出申鹭达企业文化精神。

洪建城高度重视公司员工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加大新工业园区的建设投资,制定了新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对工作区、生活区环境进行改造和全方位的绿化、美化工作,营造文明健康生活氛围,激发了员工与企业同兴衰、共命运的主人翁意识。

早在2007年任华辉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洪建城就提出企业团队要有造血功能,不能老是引进“空降兵”。他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签订了每年向申鹭达输送200个大学生作为公司储备干部的协议。公司加大力度培养管理梯队并规划投入千万元建立申鹭达商学院,为公司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在洪建城的领导下,申鹭达管理梯队逐渐形成,适应了公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这为申鹭达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立足华夏,打造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

2010年11月28日,我国第一座以水龙头文化为背景的中国水龙头博物馆开馆。博物馆坐落在申鹭达工业园内,总面积1800多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这是申鹭达在品牌宣传方面的峰顶手笔。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水龙头的发展历史,演绎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它不仅记录了企业成长,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成为企业理念的重要载体。

洪建城的品牌理念一直非常坚定:必须打造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公司开发的红木浴室柜、镶红木马桶、具有秦朝皇冠特点的水龙头,就具有最炫民族风。

他认为,申鹭达公司诞生于中国这是值得骄傲的事,广阔的中国市场值得每个企业家精耕细作。申鹭达坚持以国内市场开发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国际市场。申鹭达虽然质量很好,但一直受到国际品牌的挤压,进不了高档酒店。据悉国内五星级酒店的行业潜规则、就是不用国内品牌;在建材市场这种情况也是如此;在房地产市场情况更令人心痛,精装房宁愿买国外最差的产品也不用国内最好的产品。洪建城看到这种种不正常现象后于2008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绕开一线城市的市场,倾全力进入

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目标明确后,自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时间里,申鹭达在中国

二、三线城市开拓了3000多家专卖店。申鹭达一时间成为了中国水龙头市场的佼佼者。

申鹭达在

二、三线城市布局基本到位后,自2010年开始进行了进入国内一线城市的开拓,目前已在一线城市建立了25个营销中心。同时,走上了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自2010年9月起,申鹭达在菲律宾、印尼开设了2家分公司,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阿联酋开设了5个办事处。申鹭达预计未来2年内将在国外继续开设5-8家分公司、20多个办事处。

洪建城认为,申鹭达是中国企业家创办的本土企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是申鹭达义不容辞的责任,申鹭达将在未来五年内收购国际顶级卫浴品牌,做中国水暖行业的“吉利”企业。

高瞻远瞩,借力资本市场树立行业旗帜

对于成长型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来说,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规范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商界和行业的共识。企业上市不是为了融资而上市,而是为了改变家族式的股权结构,使公司以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迈向新的征程。

面对泉州资本板块,洪建城清醒地认识到,深化体制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资本市场不仅能有效推动企业实现规范发展、吸引和留住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推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最大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危机感,让洪建城作出了申鹭达集团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抉择。2009年8月,他发起组建申鹭达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扎实推进内部改革改制工作。目前,申鹭达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全面完成,两个单位都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申鹭达股份公司成为南安市首批上市后备企业,上市工作也随之全面开展。通过改革改制,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主业结构得到优化。同时集团公司也在协调、健康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申鹭达股份公司为南安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申鹭达系列产品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强势进入国内中高端市场,并向国外市场不断延伸,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销售

收入再创历史新高。放眼未来,洪建城豪情壮志,信心百倍:把企业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水暖卫浴名牌企业。重责大任在肩,前路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申鹭达人都义不容辞,丝毫不能懈怠。真名士、自风流!

推荐第3篇: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基础写作模式

一、题目:打造题目:借名发挥、借时代热点发挥等

二、开头:

1、开门见山

2、引出先谈名字、兴趣、特点、业绩、环境等后

见其人

3、欲扬先抑

三、构思:

1、并列式:工作、学习、生活„„并列写,或是其中一

类中的成分并列写

2、记叙式:按事情发展过程写,注意过度自然、精炼

3、问答式:设计问题,注意记录时帮受访者组织语言

4、递进式:从低到高以个人成就或事业发展过程为主线

四、结局:

1、呼应:与文章形成首尾呼应或中心呼应

2、展望未来:适用于记叙、递进式

3、没有结局:适用于问答式

五、文笔:目的是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优美:柔化人物、使画面唯美

2、幽默:有意义地打造语言,改造文句形式,以观点为

卖点,使文章幽默风趣增加可读性

3、对比:多用对比的语句,突出中心和人物特点

专访稿件的写作流程

第一步、整理出专访笔记,要求忠实于被访者的原话

第二步、构建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应可同时应用于问题的设计 第三步、把所有内容补充进已构建的文章框架

第四步、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内容

第五步、通过文学语言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

第六步、交由负责人审核或集体讨论后定稿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历史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人物专访策划案(简略)

原理知识:

1.明确人物专访的定义: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选择带有定向性、传播意图十分明确的专门访问。

2.人物专访的类型:按采访对象身份可分为,名流专访、权威人士专访、新闻人物专访;按传播意向可分为,观点采访、信息采访、个性采访。

3.人物专访的主要版块构成:传播意向(因何访)、报道内容(访什么)、专访形式、问题设计、提问技巧、表现元素(如何访)等,需要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中通盘考虑。这些也是采访策划的主体部分。

本次人物专访具体方案:

一、专访类型:对校园新闻人物进行的个性采访(当然也可以包含观点和信息)

二、访问对象:****专业08级学生 ***

三、背景材料:

1.人物背景:他来自湘乡,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奖杯,却在两所大学读过书;他学的是文化市场专业但大多数时间做的是关于设计与策划的活动,可谓“不务正业”;他有一个团队,并和自己的队友艰难但激情地走着,别人说他们是“非法组织”,可他认为他们是一群走向自主创业的同路人;他有文采,有策划头脑,懂设计,会处理人际关系,并羡慕艺术一样的人生,他说大学交朋友其实就是找同路人,我问他找到了没有,他说没有,但他说自己并不孤独;他是

什么人呢?他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叫***,我院***专业的08级学生。

2.新闻事件背景:曾所在的团队目前在我校并未注册为社团,但其主要活动场所在我校,其全体人员均为我校在校学生,而且关于他们所进行的活动颇多有争议(有人戏笑为有非法集资的嫌疑);曾为大一学生,与其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像个大三的,说明其至少是个比较“内涵”的人;曾策划举办的K歌达人活动无论从策划还是宣传海报设计还是赞助商的支持还是活动的质量,均堪称大众校史上的大手笔,而第二季K歌达人活动也将于本周五结束,采访他符合新闻性和时效性。

综上所述:从人物背景看曾比较个性,从新闻背景看争议性、新闻性、时效性都具备,所以可以进行专访。(注:可以从上整理出恰当的语言,做片头介绍,片头介绍可以从人物背景、与具体人物相关的新闻背景、采访的精彩内容入手)

四、传播意向(主题)及主要内容:

1完整呈现事件,解密争议性。借即将结束的第二季K歌达人活动这一新闻事件(采访时应该结束了),把曾及他的团队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或解除原有的争议,或使争议继续下去;

2.完整呈现人物,解密人物。借争议性谈人物个性、让访谈人物谈对人对事的哲学(看法、观点)进行人物的个性采访,让人物自己本身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优缺点大家自知;

让人物呈现,让事实说话,这样有利于摆脱“可以宣传榜样”的模式,而让大家更易接受,但事实上进行必要的剪辑是很重要的,

本采访的主要传播意图还是:以新闻事件为由头,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细想观点、精神风貌,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人物的特点。曾作为大学生,有何我们共同的地方,但之所以他值得我们去报道,是因为他有很多有与我们不同的地方,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也许是天生的,也许是我们忽略了而别人却坚持了,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呈现!

五、如何访谈:

1.前期准备。明确目的、研究背景、初步沟通(已基本完成),确定时间、地点及形式。

备选地点:特立公园、实训楼或教学楼中央的石桌。

机器要求:

形式:面对面交流。播出方式为画面加解说进行提要式的引入,随后是一对一的访谈。具体来说是片头介绍+主持人串接+访谈小版块+主持人串接+访谈小版块~~~~~+主持人尾接

主要问题设计:问题设计主要围绕两个中心,第一个是与受访者相关的具体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周围的评价;另一个就是受访者本人对于与其相关的新闻事件的态度及看法以及引申出来的对人对事的看法。总之,问题设计如是对事就要把事讲清楚,若是对人就要注重人情味,力求从个性出发来反映受访者的本来面目,另外提问可根据情况追加。大致问题如下:

你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什么?你们目前的团队有多大?成员他们优秀吗?你们是怎么处理关系的?你觉得自己在团队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了解了一下,你们团队有大一的也有大二的,而来自不同的系,那么是什么因素让你们走在一起的呢?你怎样看待你

团队目前的性质?这是不是能够反映你的为人处事态度?你觉得支撑你这些态度的因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你目前的一切?和你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你办事老练,你认为呢?老师说你~~,同学说你~~~,你认为呢?到大二的时候功课紧张了,这样的活动你还会继续下去吗?虽然就业对你来说还比较遥远,但很多同学一进校门时就在考虑了,你是怎么看待的呢?你自己的想法呢?很多刚进大学的同学都感觉迷茫,你对未来迷茫吗?如果让你让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过去、现在及将来,你会如何去概括?”

2.正式开始。要明确把握本次采访的主题,问题当简则简,当细则细,基调应该是轻松的,谈话的内容可以牵涉到学习、生活、、娱乐、为人处事、人生理想等,但必须紧扣着“传播意向”,谈话的主线应该是从具体的事到具体的人,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谈事业(受访者的木之团队事迹)、谈团队、谈学习、谈过去、谈现在、谈未来、谈人生、谈理想,而这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需要灵活处理。若在谈某一板块感觉还不够时可以继续谈下去,直到谈到所要的答案为止,当然也不要总围绕一个问题谈,做到适可而止,收发自如。

3.后期编辑。注意板块性和层次性。

推荐第4篇: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范例

“学习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当学习变成我们精神生活的必备元素,吸引我们的思想,激发我们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习。”

仲夏,在总参某工程维护部队党委机关集体学习时,政委孙学富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作了《增强学习力,提高领导力》的发言。其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阐述,引发与会党员干部的强烈共鸣。

三天不学习,说话没底气

——认识决定学习的态度,必须崇尚学习、终身学习

走进孙学富的办公室,犹同进了一座小型图书馆,各类图书、报刊资料琳琅满目。随意打开几本,处处可见由各色笔写下的批注和标记——

“学习是人的终身伴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一所没有书籍的房子,犹如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读一本好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孙学富为何与读书学习如此有缘?这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因为家庭原因,孙学富直到12岁才走进学校,直接上了小学五年级。由于基础不扎实,连续参加几届高考都未能如愿。当兵后,他发奋自学考入军校,此后边工作边学习,从步兵专业中专生到新闻宣传理论大专生,又从法律专业本科生到领导科学研究生,凭借数十年勤学不辍,他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成绩越来越多,机遇一次又一次眷顾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师职领导干部,各种荣誉也如影随形。2007年,还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荣立二等功。

“学习,不怕起点低。巴金老人说得好,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孙学富深刻体会到“成才靠学习、立身靠素质、进步靠实绩”的道理。他诚恳地对记者说,学习对我而言,确实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只有把学习当成终身必修课,才有资格随时接受组织和群众的挑选。

孙学富进而解释道,三天不学习,说话没底气。学习不是为了做官,但做官必须学习。一个人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越多,眼界就越开阔,精神就越充实,思想境界就越高。

孙学富进而推演出一个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计算公式:“长×宽×高=优秀”。“长”,就是要有一技之长,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宽”就是知识面要宽,做复合型人才;“高”就是思想境界要高,能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廉洁奉公。并归结说,这就是官兵为何最敬佩博学多才的领导的根本原因。

路径有多种,问题为中心

——方法决定学习的深度,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无目的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孙学富常对班子成员说,既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解决问题,就必须坚持“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或者说“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不能“以书本为中心”,单就学习论学习。

实践丰富多彩,群众智慧无穷。广大官兵是部队建设的主体,向官兵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向实践学习。据此,孙学富把每一次蹲点调研当作学习。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孙学富在经常性的跑面蹲点过程中发现,分散在全国200多个值勤点的上千名官兵,面对偏僻闭塞的环境、单调枯燥的生活,因地制宜创造了诸如“石头文化”、“根艺文化”等许多文化育人的好做法。回到机关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向领导班子成员提出全面总结概括官兵创造的经验,构建具有工程维护兵特色的文化体系,靠昂扬向上、格调高雅的军营文化凝聚兵心、鼓舞士气、确保安全、促进发展。

很快,他们出台了《建设工程维护兵文化体系实施方案》,启动了“百千万”工程(五年内为每个连队购置百件文体器材、千张音像光盘、万本图书)。学习有资料、娱乐有器材、活动有场地,使久居深山的官兵从此告别孤单和寂寞。

尝到甜头的孙学富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短期安全靠管理,中期安全靠制度,长期安全靠文化。每一次到基层,自己都能从官兵身上学到充满智慧的工作方法、充满创新精神的管用招数,从而增强了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工作干好、把难题破解掉的信心和决心。”

在营区综合整治项目中,孙学富带领“一班人”从建筑工程理论到给水工程知识,从网络通信技术到电子工程应用,虚心向科研院所专家请教,深入实地勘查论证,最终科学制定出符合部队实际、投入少效益高的最优方案,实施后基层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一成功实践中,孙学富又得到启发:领导干部眼界要开阔,思维要敏捷,决策要果断,就必须从“单一式”学习转向“兼容式”学习,树立全方位、多领域学习理念,坚持急需的赶紧学,打基础的系统学,强素质的扎实学,开眼界的抽空学。

为此,他把学习作为第一责任,既当“班长”又当“校长”,建立健全党委议学、个人述学、领导查学、集体评学、组织考学制度,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两级党委机关集体学习7次,举办系列讲座32次、专题报告16场,部队学习风气日渐浓厚。他们抓学习深化和转化的经验,先后4次在全军、总参等有关会议上交流,17次被上级转发推广。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从走上领导岗位那天起,孙学富的学习模式就从过去的“读书加笔记”变为“读书加写作”,力求通过写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粗浅的认识精深化、感性的东西理性化。

光读不善用,再学也无用

——运用决定学习的力度,必须学有所用、用有所成

在孙学富看来,学习的终极乐趣在于运用学习成果创造性地解决矛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不仅是软实力,也是战斗力。据此,他一直奉行学用相融的工作学习一体化理念,在真干中真学,用真学服务真干。

上任之初,部队有13名滞留老干部、22名滞留转业干部、23名伤病残人员,还有60套住房被违规占用。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引发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孙学富带领“一班人”反复学习有关政策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通过采取主官挂帅限期督办、专项工作组限期落实、保障经费限期到位等方法,仅一年时间,滞留5年的老干部全部移交,滞留多年的转业干部全部报到,伤病残人员全部离队。

长期以来,该部队只有一些零散的单项建设规划,一直没有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影响和制约了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在孙学富的倡导和主持下,党委机关先后组成16个调研论证小组,制定出该部第一个《五年建设规划》。以此为依据,他们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把各方面建设需求统筹起来考虑,实现了经费效益和整治效益最大化。去年,他们累计完成了19个基层单位全面整治,接通了2个大队机关和27个基层单位军事综合信息网,总参军训和兵种部专门在该部召开基层综合整治观摩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采访结束时,孙学富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说,“职务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素质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提高能力素质靠什么?靠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官兵学„„学习让我们的思想更年轻、视野更开阔、方法更有效、行动更有力。”

推荐第5篇: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 范例

《大学:我用“幸运”来翻译》

一个广东出生的孩子在小学时把偶然得到的一盘英语磁带一直听到烂为止——后来因为左宗棠、李达,他选择了湖大,进入了人才济济的有“中国语言学又一村”的外国语学院——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从此他开始了翻译之路——成功晋级湖南卫视举办的“翻译之星”的预赛和复赛,虽然该节目后来不了了之,他却成为了另人难以忘怀的风景——虽然没有进入省级英语演讲比赛,却成为了历年英语演讲比赛最帅气的主持人。。

第九届湖南省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得主陶莹评价她的朋友: 学习活动都玩得转,经历丰富.

一个学妹说:他为人低调,做事高调

学院的老师说:他素质全面.

与邓晓君的第一次非亲密接触是在2003年湖南省第9届英语演讲比赛上.当时那个身着西服的帅气男主持人以纯正的英式吸引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不少注意力,他就是邓晓君.

而第二次看到邓晓君这个名字是在今年公布的保研名单上——他被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专业。

这一次采访是在十月中下旬。邓晓君以一身休闲装出现,展现了他有别于英语演讲比赛上英姿飒爽的另一面——平常、放松、更重要的是一种亲和力。邓在谈话中也笑言到:“学弟学妹不叫我学长,都叫我Ai。”

当记者问到邓晓君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评价时,他不假思索的说:“幸运。”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邓似乎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但又觉的这幸运却也实在没我们想象的简单。

邓笑言自己“大一时是典型的好孩子”。在大学这个放纵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中,他并没有因脱离高考的枷锁而放纵自己。邓晓君入校的第一年就是跳着“上课——上自习——上网”的三步舞。他承认,是自己心头一直存有的紧迫感让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虽然他自己说后来“沉不住气”参加了社团活动,却也都是跟学习有关——口协和翻译协会。

邓晓君说他热爱湖大,因为湖大为每个人提供了很多资源和机会。在湖大校园里,他也遇到了人生中的两位“贵人”。或者说是邓的努力、塌实、好学的“千里之才”引来了伯乐。谭琼玲,大一时讲授综合英语。谭老师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邓的特质,为这个充满才气的学生指明方向:“以后做翻译吧。”这句话为邓未来的道路打下基础。

邓的第二位“贵人”时大二时上口译课的王胜利老师——也是湖大唯一的同声传译。王老师的国字脸经常使人感到严厉而产生敬畏感,但在邓的眼中,那却是“父亲般的感觉”。因为邓的办事认真,不怕困难,王胜利老师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广东来的学生,并且在他的身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爱心。同学甚至戏称王老师都把邓“当成干儿子”了——当邓成为省级英语演讲比赛的候选人时,王陪着他在岳麓书院被讲稿;当邓在主持英语演讲比赛间隙吃共间餐时,王把自己的肉排夹给他。。。。。。而又有太多的师生点滴是我们的拙笔无法付诸纸上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

在老师的点拨培养下,邓打出了比别人更坚实的鼓点。连年的甲等奖学金、“游子情”专项奖学金、连年的“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

与别人的“哑巴英语”相比,英语和翻译在邓的身上真正作到学以致用。扎实的功底让他的内秀充分外化。大一时,就作了湖大综合英语的网络教程配音员。大二校级英语演讲比赛获得专业组第二名的成绩,虽然与省级比赛失之交臂,卓然的势力仍使他成为湖大举办的省级赛的英文主持;虽然自己觉得不擅长表演,却在学校英语话剧比赛上因“李尔王”获得官方承认,成为BEST LEADING ACTOR;拥有优美声线的他被长沙本土品牌“蓝猫”邀请,做相关教材的英语配音,从而挣了不少伙食费;中韩足球对抗赛中,担任志愿者翻译组组长,并被评为最佳志愿者;大三始,邓成了游走在湖南省博物馆厚重历史中的双语导游,曾经面对老外的tips“愚蠢”的百般拒绝。。。。。。

虽然,邓的努力勤奋为他赢得了老师的喜爱和分量颇重的一系列荣誉,但他在大二意识到“大学不能这样过”。否则,只有奋战书海的勇猛与高中何异。正是这样的想法让邓打开了大学生活的另一扇窗。

电脑是邓继翻译之后的第二最爱。而这种喜爱又自然的蔓延到了网络上。因为对网站的热情,他大三时进入了院学生会网络部。开始仅是从事跟专业有关的工作——汉化BBS。后来,“不安分”的心让他开始了网页制作的“征程”。他说,自己的处女作是一个“很丑的学生工作网站”,技术含量很低。“虽然同学们都说很专业,但我心里有底。不过这是我兴趣所在。所以并没有因为第一次的‘丑陋’而止步。”“最重要的是自己实践、探索,并且从中获得满足感。”采访进行到这时,我们领会到什么时邓晓君真正意义上的“幸运”。

带着自己的“很丑”的处女作,怀揣着一片热情,邓在网页制作方面步步为营。后来,一系列成绩让他在院里和学校范围内竟也小有名气了——网络部部长、FLASH领队、“让团旗在网上飞扬”网页设计大赛最佳创意奖——一如在英语领域的认真,一如在英语领域的优秀。

正当记者对他的多才多艺想表示近乎崇拜的赞叹时,邓接了个电话——原来是邀他参加中南大学举办的排球赛。一打听才知道,邓还是“排坛高手”呢,且曾经以队中灵魂人物——主二传的身份带领学院队赢得校排球比赛的亚军。当我们终于把积于胸中的佩服汪洋肆意的抒发出来时候,邓也仅是窃窃一笑罢了。这时我们也明白为何他的小学妹说他是那种“为人低调为事高调”之人。

“那作为一个‘顺风顺水’的过来人,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三条。第一,做事不要违背自己的兴趣;第二,不要轻言放弃;第三,记住: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机会。”在我们采访后整理成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的大学四年的经历恰与此三条暗中切题。

“你已经被保研了,是否过着传说中的‘猪’的生活呢?”记者笑问到。邓说:“目前主要干两件事:

一、打排球;

二、充实自己:不包括母语,还有文史哲方面。因为作一个翻译不仅要英语过关,还要通晓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其他相关知识,否则即使走这条路也走不远。”

“那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规划吗?”“没想很远,只要自己感兴趣就行。”又是爽朗一笑。

在这一笑里,我们不仅明白了邓晓君的“幸运”,也渐渐看到“湖大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

(感谢通讯员段俊杰荐稿)

目前媒体上写得成功的人物专访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是一篇可以作为范文的人物专访。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篇专访与其说写得成功,还不如说采访得成功。

很显然,这篇人物专访的作者李应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先从丁老的健康谈起。作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丁老来说,自然很乐意谈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接下来,作者与丁老谈起了爱好,谈到了讽刺与幽默等。与采访对象交谈,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重要引导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语言引导。最令人拍案叫绝地是,作者在与丁老谈幽默之前,拿出了一本有丁老当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一书请丁老签名。这谓之行为引导,是人物专访中的又一个重要引导方法。由于作者引导成功,不仅打开了丁老这位主角的话匣子,而且还引得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夫人不时的插话。这都是人物专访中作者所期盼的。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专访基本上就能写出来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还有作者的言行,那么就能写出更生动的人物专访来了。作者在引导丁老及其夫人的同时,还观察了当时的情景及丁老的容貌。因而这篇人物专访有作者提问、行动的叙述及丁老从事漫画创作的叙述;有丁老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及丁老夫人语言的描写;有对丁老抒情式的议论。文章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丰富多彩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必须采访好人物。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要把采访看作是排演一台戏,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当成主角,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采用语言和行动这两种方式去引导主角和配角,并用笔摄下主角、配角的肖像、言行及当时的场景。此外,在后期加工的成文过程中,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如果基本上能做到这些,一定能写出读者爱看的人物专访。

然而,人物专访的采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附]《丁聪不老》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 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2008-11-19 23:0

1用生命报答母爱

——四川省 “首届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聂恬同学专访

2008年1月7日,随意地翻动着校园网上的新闻,一则简短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新闻题为《我院学子获“四川省首届大学生十大感动校园人物”称号》,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聂恬同学成为我校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名学生。我的脑海中立即搜索着所有与聂恬有关的画面。

22岁的聂恬现在是计算机学院大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品学兼优,并且从小学习拉小提琴,是校艺术团的一名成员。2005年参加第一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得乐器一等奖,教育部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参加清华大学第15届全国中学生小提琴专业考试达到一级,北京大学技术周专业测试取得交响乐一级水平。

人如其名,聂恬恬静的外表下透出甜甜的清纯,美丽但不张扬,想象着她拉小提琴时的投入与专注,她为什么会成为四川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之一?一连串突如其来的问号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打转,带着对于她无数的好奇与疑问,我采访了她,令我震惊的是,她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割肝救母的 感天动地的真情故事。

人生无常 磨难突如其来 2007年7月17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和许多其他的大学生一样,聂恬正在家中愉快地度过大三的暑假。这一天,聂恬的妈妈在电力医院进行了单位组织的每两年一次的常规体检。事先谁也不会想到,这次平常的体检注定了聂恬将要经历的将会是一个令她终身难忘的不平凡的暑假,也影响并改变了这个温馨的三口之家每一个人的命运。

体检结果显示,聂恬妈妈的肝脏上有阴影,但妈妈身体一向都很好,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为了查清身体状况,妈妈在电力医院的建议下,来到川医进行核磁共振复查,然而复查的结果并不乐观。经检查诊断,一纸“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报告书如泰山压顶般压向了聂恬一家个,这对于这个三口之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为了进一步确诊,母亲单位的领导与家属商量之后,决定请华西医科大学肿瘤专家刘继宏教授会诊。7月20日下午,单位领导陪同夫妇二人来到医院听取专家会诊。当着大家的面,专家只是告诉他们是一般的肿瘤,需要等到手术活检后才能知道结果。但随后,专家就单独将父亲叫到了一旁,表情严肃的告诉他:“是恶性肿瘤,必须进行肿瘤切除手术,越快越好。”

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从而影响病情,为了让妻子有更多活下去的希望,为了整个家,聂恬的父亲选择了对妻子隐瞒病情,并与医生商量着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女儿捐肝 用生命报答母爱

2007年7月22日一早,单位领导与家人瞒着病情,送聂恬的母亲住进了华医科大附属医院普外2科。同时医生再次将母亲的病情确定为肝脏恶性肿瘤。

7月23日,聂恬母亲的主治医生严律南教授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进行肝脏移植。由于肿瘤位置在肝脏中部,并且肝癌细胞扩散很快,做肿瘤切除手术之后很难保证癌细胞不再移植扩散,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进行肝移植。

回到家后,父亲马上和女儿商量,女儿得知后,立即准备为母亲捐献肝脏。第二天父女两人一同来到华西医大附属医院做检查。经过检查,两人的血型均为O型,都与母亲血型相符。医生更倾向于让父亲来捐献,因为父亲的肝比较大,术后影响相对会较小。然而,在进一步具体的检查后,发现父亲有一项指标不符,女儿变成为了最佳捐献者,于是医生决定由女儿来捐献。

然而捐献肝脏并不是个小手术,对于正值花季年华的年轻的聂恬来说,她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捐献一半的肝脏之后,是否会影响未来的学习工作,谁也不敢保证。就在所有大人们都犹豫不决的时候,聂恬却异常坚定而平静地告诉了大家的决定:“我要为妈妈捐献出肝脏,我要让妈妈活下去!”她开始从网上搜集各种有关肝移植的资料,希望对肝移植有更深入和理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聂恬说,手术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可能失去母亲的痛苦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即使将来可能会后悔,但绝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遗憾。

聂恬的坚持感动了家人,大人们最终同意了她的决定。7月27日,聂恬住进了华西医大附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术前准备。

善意隐瞒 只为母亲情绪稳定

虽然她的病房与母亲的病房只隔着两间房屋,但这短短的距离,却包含了父亲、女儿、家人对妈妈深深的爱。因为,母亲如果知道是女儿为她捐肝时,她一定不会同意做手术,于是父女俩与医生一起商量后,决定一直向母亲隐瞒女儿捐肝这一事实。

由于母亲的病房正对着护士台,为了不被母亲发现,聂恬让护士将自己病床上赫然写着“聂恬 肝移植手术”的名字牌翻过去,以不被母亲看到。手术的前一天,父亲为了不让母亲起疑心,告诉聂恬利用暑假去参加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了,要学习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不能来陪她。十分疼爱女儿的母亲反倒很不愿聂恬看到自己被推进手术室,不愿意让女儿经历这悲伤的场面,为自己担心。她安慰着丈夫,说让女儿专心读书,等她回来,自己也恢复得差不多了。 8月1日,聂恬与母亲先后被推进手术室,术后,又一同被送入重症监护室。两张床位,仅有一板之隔。为了不让母亲发现,影响术后恢复,医生、护士每次来进行检查、护理,都是只喊床号,而不叫聂恬的名字,医院甚至将这些细节在公告栏中一一写出来,以提醒每一位医生和护士注意。

母女见面 感悟亲情伟大

善意的隐瞒使得母亲在术后得到很好的休养。一次,母亲的好友在看望母亲时,不小心将聂恬捐肝的事情说了出来。再次与女儿相见,看到将永远留在女儿身体上的那一道长达20多厘米的伤口时,母亲忍不住抱着女儿放声大哭,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而这时,身体仍旧十分虚弱的聂恬反倒安慰妈妈,让妈妈安心养病,自己会很快恢复。血浓于水的亲情,因为这感天动地的举动而更加深厚,妈妈与女儿,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个人。

8月13日,聂恬出院在家休养,9月3日,学校开学,聂恬照常到校报到。除了一位辅导员以及身边一位最好的同学,聂恬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依旧默默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着,每天往返于家、学校和医院之间。直到2008年1月,报纸上一条短短的报道,自己的事迹才被更多人知晓。

2007年的暑假对于聂恬来说,是充满坎坷艰难的,然而她在这个暑假中顽强地战胜了各种困难,向我们展示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向我们展示了成电人的风采。她用自己那颗最真诚的“感恩之心”,用最真情的付出向我们展示了真情、真爱的伟大,更向世人们展示着“80年后”大学生面对坎坷勇于前进,面对责任勇于承担的巨大勇气和坚定信念。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她将会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迎接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

《电子科大报》、校电视台对聂恬同学的专题报道将于近期推出,敬请广大师生密切关注!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记者团 李榕

推荐第6篇:刘涛专访

)“演戏的就是咱村里的人,演的就是你我身边的事”,农民频道《村里这点事》栏目以其“草根”特质,赢得了燕赵儿女的广泛喜爱。今天上午,该栏目主编兼主持人刘涛做客本网《面对面》,与广大网友分享这个“平民舞台”上的精彩故事。

本期嘉宾:农民频道《村里那点事》栏目主编、主持人 刘涛。 胡家琪 摄

《村里那点事》栏目剧中所有角色全部由普通百姓饰演,可能他们的表演有些生涩,可能他们的表情有些生硬,但他们演绎出了真实。这些故事可能是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婆媳吵架、兄弟不合,也可能是新农村的新面貌、新现象、新风气。总之,《村里那点事》反映的就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在回忆起2008年3月24日剧组第一次面试的情景时,刘涛记忆犹新地说:“之前我们低估了观众的参与和表演热情。第一天参加面试的就有1000多人,很多都是从张家口、承德甚至省外过来的,他们坐了一夜火车,就为了上一次电视,演一回自己身边的事。”

栏目从2008年5月开播至今,已经播出600余期,但让刘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期节目《含孝九泉》。故事讲的是在农村有一对夫妻虐待老人,老人靠卖冰棍为生,后来去世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反映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孝道。节目播出之后,剧组的两部电话整天响个不停,在电话中,有观众对剧中不孝儿子表示极度愤慨,也有观众对剧中受气婆婆的悲惨遭遇同情啜泣;更有观众要提供自己身边故事的作为剧本素材。

作为河北大地上唯一一档日播栏目剧,《村里那点事》栏目需要大量农村题材的剧本,而剧本主要来源于三大类:编导创作、民间作家创作和观众提供。开播三年时间里,剧组每天都会收到近百封来信来稿,有寥寥几句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也有工工整整用棉线缝起来的厚厚剧本,对于这些来自河北某乡某村的来信,剧组的编导深知这里面寄托着太多的信任和希望。刘涛说:“老百姓真的不图什么,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无条件支持。有时候,栏目组觉得稿件好,想给老乡报酬,老乡都不要。”

2010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河北广电工作时,专门对《村里这点事》作出指示,要求“做大做强”并指出“这是一条好路子,希望农民频道在全国推出几个农民演员和明星。”于是,栏目组也开始了一系列新的尝试,“我们相继推出了《麻辣婆媳》、《兄妹》、《好朋友》等系列剧,倡导婆媳和睦、家庭和谐,传递浓浓亲情、纯真友谊。”刘涛说。

眼下的《村里这点事》已经成为河北大地上一个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演戏梦想的平台,一扇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面貌的窗口。作为该栏目主编兼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刘涛发自肺腑地说了这样一番话:“由衷感谢观众对我们栏目的厚爱和支持,希望广大网友和观众今后继续支持我们的节目,我们会拍出更多更好的节目来回馈大家。”

推荐第7篇:专访(材料)

抓住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物或单位,用第 一人称出场的形式写,常用问答式介绍访问内容。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环境和场合,善于提出读者有共同兴趣的、欲知未知的问题,善于穿插现场情景和背景材料。要写得富有感情。

推荐第8篇:财务专访

爱岗敬业勤耕耘 精心理财写人生

——聚焦财务部管理团队核心成员

编者按:说起财务部,这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部门,大家都知道,财务是公司的命脉,是控制成本流失,经济损失的重大经济部门,是负责公司全面的资金调配,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的部门。对于一个公司而言,良好的财务状况,正确的财务分析,一个稳定的向心团队,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财务工作更加日益繁重复杂,其中有的同事不但负责着宾馆的财务工作,而且还肩负着集团的财务工作,有时人员还很短缺,但她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方设法的去克服,无怨无悔的在这个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工作。它不是一个人的伟大而是一个团队的奉献,他们是低调的,是理性的、是不张扬的一个紧密团队,她们有着缜密的心思,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她们对企业忠诚、对同事友善、对朋友宽厚——她们就是我们的财务大家庭。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听下我们财务核心成员的声音。

采访张晓霞(以下简称张)

王:张经理你好,很高兴今天代表《中汇潮》报纸对你进行采访,请问你是哪一年来黄淮的?在黄淮你都做过哪些工作?你为什么能一直在黄淮干下去?

张:我是2003年12月来的酒店,从事成本会计4年、收银主管半年,08年往后一直是任酒店会计工作同时兼职集团出纳工作,09年酒吧筹建时还兼职从筹建到开业近3个多月的所有财务工作,去年苏经理去洛阳管理的时间,还帮忙打理我们酒店的日常管理,直至如今还兼职五星筹建财务工作。说实话,我之所以能一直待呆在黄淮,不管酸甜苦辣,从没有抱怨过,胡闹过,那是因为心中有爱,有对黄淮有深深的眷恋,我把她当成了家,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王:我们都知道,你对工作认真踏实,细心耐心,性格又好,深受大家的喜欢,借此机会,我们也想了解下你对自己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一个认识?也请你谈下财务工作对宾馆经营的重要性?你是如何保证财务资金的稳定和宾馆的良性运行?

张:在酒店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的通力合作下,财务部认真完成所有财务核算及收支工作,对各部门经营指标进行考核,分析及监督酒店任务完成情况,计划资金的安排,编制各种报表,处理帐务,作为非盈利部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有效地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上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财务工作是整个宾馆经营反映结果的必需途径,也是资金链条正常运行的机器,酒店稳定发展和远大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财务工作的实施。对酒店

资金收支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经营收入及其他经营收入款项,必须纳入帐内核算,确保资金流量;对于资金使用尤其支付方面严格执行有关稽核制度和审批手续,不乱支付一分钱,力争资金最大优化,保证经营正常进行。

王:作为财务部经理,也肩负着财务部团队建设的重要职责,都说现在酒店的人员难招,难管,你是如何保证财务部人员的稳定性?对于一些新来的收银人员,你又是如何栽培和管理的?

张:要想稳定部门人员,我觉得首先是真诚、热情、信任。对待员工,要发自内心的爱护,让她们能真实感觉到家人般的温暖。其次,酒店大环境也要有一定稳定因素:如工资待遇、福利、发展空间等。就个人而言我是直率的说也是坦诚的做,喜欢人性化管理模式,做事情对部门要求说要坚持原则,前提还要有灵活的方法去解决,提倡有新思路新思维。放手收银主管、领班管理前厅各项工作范围内的事情,给予他们大胆表现,鼓励、信任的机会。有新员工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让她感觉到团队的和谐,黄淮的温暖,平常大家多沟通、多支持,将工作配合完成好。

王:记得前些天,郑州连续下大雨,我们的仓库一直漏水,你带领着财务部团队,连续几日在一线默默工作,里面空气流通很慢,气味又难闻,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团队成员有没有抱怨过?

张:没有抱怨。当时为了保证仓库物品安全挪放,把损失降到最低,大家都是争先恐后的干活,挪东西,往外提水,任汗水浸湿衣服,累得腰酸背疼,我们财务部没有任何怨言、互帮互助、共同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仓库漏水事件。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而且当时,有很多部门在王主任的协调下,也参与了我们仓库的漏水工作,他们是最辛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在这里也感谢各个部门,在财务部需要帮助的时候,无条件的过来给予我们帮忙,特别是总办司机常宇,他参与了几次的仓库漏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没有一句怨言,让我们很感动。我非常欣慰,身在这么一个和谐的团队,和大家一同成长,一同体会酸甜苦辣,感受挑战的乐趣,我们的每个成员,都是那么的踏实、能干、可爱、值得称赞,从这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的企业精神: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声音!

采访陈昕(以下简称陈)

王:陈昕你好,很高兴今天能对你进行采访。听说你来黄淮很长时间了,具体是什么时候来的?我们很想知道是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撑着你一直为黄淮效力?

陈:我是03年6月2日来黄淮的,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留下来,是因为:首先宾馆领导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清晰的愿景规划。这成为我们一直努力的动力源泉。第二:宾

馆的管理很人性化,高层领导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第三:财务团队团结、互助、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很融洽,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第四:我从事的工作既有乐趣又有挑战性,让我在宾馆里有了成长的机会。

王:记得在去年10月份你因工作需要,调到了财务部做应收帐会计,你不但能快速适应了这份工作并且做的非常漂亮,赢得了很多客户对你一致的赞赏,更重要的是你还为宾馆要回了十几万的呆账死帐。在第一季度大会上,你得到了“总经理嘉奖”,你能给我们讲讲你这些成绩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你是如何完成角色转换?

陈:自从做了应收帐会计后,我主动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体会工作带给我的快乐,也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成长。我时常把姜老师的“以心感人人心归,用心为客客心留”作为我工作的理念。客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不容易接近,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站在客户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急客人之所急,想客人之所想。我始终坚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的,用真诚和信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王:谢谢陈昕,虽然话语不多,但句句经典。那你个人认为你的当前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且与客户沟通的语言技巧有待提高。业务还有不熟练的地方,还需要向其它岗位的同事虚心请教,工作还需要更细心。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工作才会做的更好。

采访庞亚娜(以下简称庞)

王:你好,小庞!很高兴今天能对你进行采访。对了,你来黄淮有多久了,一直都是做的主管会计吗?

庞:我是2003年5月4日来到了黄淮这个大家庭,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在建设,我们和初期的伙伴们一起培训,一起为黄淮的新建设打扫、搬运东西,虽然很苦,但是大家都很开心,因为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财务部的工作我几乎做过来一遍了,黄淮才开始营业的时候,没有收银领班,也没有日审、夜审的,我是带审单子、出报表、跟收银开会、替班;出外要应收帐;03年9月-12月做成本会计,同年12月-08年1月做总出纳,08年2月至7月做成本会计,08年7月至今一直做主管会计。

王:我们都知道,做主管会计的话,其中主要工作就是如何控制成本流失,经济损失的一个工作,可以说是和经营紧密相连,在这方面你一直做的很优秀,能告诉我们你是如何做的吗?也请你谈谈成本对宾馆经营的重要性?

庞:酒店企业作为向客人提供各类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其财务管理与其他行业的管理有

所不同。酒店要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首先是加强财务管理,通过财务控制才能进行低成本运作,这要求财务人员认真作好:事后核算与事前预算相结合、单笔记帐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固定制度与灵活营销相结合。作为酒店行业的会计,也应该根据所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定期不定期的对酒店各处的商品等进行抽查,月底进行彻底盘查,有问题及时处理及提出合理建议,对各部内勤提供业务方面的帮助。酒店是一种微利企业,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稍一疏忽,就会造成浪费,最终造成企业亏损。所以要加强成本控制,以增强企业的利润积累,有了厚实的利润积累,企业才能会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抗击能力。 王:恩,庞主管做的好。最后我们也想了解下你对目前工作的一个认识?你觉得做成本会计需要具备什么专业操作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吗? 庞:作为主管会计责任重大,要及时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认真贯彻执行和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管会计必须要业务专业、能力强,掌握酒店管理一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会计法规及相关的各项经济法、税法、统计、财务理论和财务知识,熟悉并掌握有关的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思想工作能力。编制及审核各记账凭证,审核凭证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手续是否完备,数字是否正确,记账分录是否符合制度规定;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做好各种有价票券及发票的管理及发放;办理其他会计事务。

为了更好的做好主管会计的工作,我以后还要不断的学习会计知识、税法及相关税务规定经常在更新,就要及时了解、掌握、灵活运用,更好的为宾馆的发展提供服务。

编后语:采访完财务部这几个核心管理人员,我们不难发现,她们三个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在黄淮03年刚开业的时候来的,她们每个人在黄淮至少工作了7年,可以说是黄淮的元老级人物,一同见证了黄淮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新的跨越。大家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能始终如一,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在一个企业里工作,那是需要多大的忠诚度和对企业深深的爱。当然财务部这个团队还有很多优秀的人员,仓库管理员王秀玲,电脑信息员孙瑞,财务出纳俊丽,财务收银领班佩佩、及财务部成员晓路、佳佳、宁宁、秋燕……还有几个漂亮的收银,她们都是好样的,虽然我们没有能一一的采访,但是她们一样都是最棒的,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记住。最后,我们祝愿财务部这个团队能一直这么融洽、和谐、团结,真正的像一家人。

推荐第9篇:A校长专访

A校长专访

杨建良

厚德尚学精技致能

教育是一种责任,职业教育更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职业教育成就孩子们的梦想,是我们职教人的信念。为此,我校确立“厚德尚学精技致能”的校训,始终坚持“三服务、三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专业立校、科研兴校、技能强校为战略,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技能大赛为平台,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办学以来,全校师生埋头苦干,齐心努力,共同拼搏,用6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特色品牌之路。

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职校学生的立身之本、就业之基和创业之源,让学生成为“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一直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这几年,我们抓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契机,强化技能教学,注重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我们建设了建筑、汽车、电子、商贸四大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了“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了一流的专业教学环境。师生们连续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了7金3银的骄人战绩,捧回了汽车车身修复项目全国冠军的“奔腾杯”,以优异的成绩接受了检验,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一直以来,我们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

B精彩开放日

轨道交通成为最受关注专业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专门培养建设、交通、商贸和电子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该校根据苏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如何提高学生竞争力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都进行了及时的更新和调整,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都是去年新增加的专业,就业前景十分看好。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戎成告诉记者,学校学生就业率为98%以上,每年学校双选会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和应届毕业学生人数比例为1.5:1。

交通系是该校的一大特色系,尹山校区已建成了“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连续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7金3银的骄人成绩,捧回了汽车车身修复项目全国冠军的“奔腾杯”。在尹山校区现场展示中有车身修复、涂装、发动机拆除、汽车二级维护等项目,学生操作熟练,通过实体实训,学生完全可以到4S店上岗。

现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家长最关心的一门专业,很多家长一直在向老师咨询该专业的录取分数、就业情况,该校书记陆贵林告诉记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去年录取最低分为607分,最高分为638分,很多家长和学生就是看中这个专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前景,目前苏州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轨道交通建设,这项利民的巨大工程也将带来庞大的就业岗位。随着苏州及附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应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要求,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01届各专业学生中挑选了40名组成一个专门的轻轨班,在校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学习后,到2011年3月将被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派到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轻轨公司进行实践,并于2011年9月直接进入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工作。针对家长提出的学生5年后是否依然有就业前景时,陆书记表示,该专业在未来五至十年依然是苏州新型热门就业的就业渠道。

推荐第10篇:温伯格专访

软件思想家Gerald Weinberg专访 记者/熊节

(本文刊登在《程序员》杂志第9期,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Gerald Weinberg给自己的评价是“thinker”。的确,与形形色色汗牛充栋的实用技术手册类书籍相比,Weinberg先生的著作(《程序开发心理学》、《系统化思维导论》、《你的灯亮着吗?》……)无不闪耀出睿智的光芒,并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在Weinberg先生的著作中译本即将问世之时,笔者有幸采访了Weinberg先生,与这位软件业内最著名的“thinker”有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

《程序员》(下文简称“《程》”):Weinberg先生,我也是您的读者之一。最近我刚拜读了您的《程序开发心理学》,真是一本好书。

Gerald Weinberg(下文简称“GW”):承蒙夸奖。

思考与交流 程序开发是一种社会行为。

个性化的邮件发送系统会使程序员与这种交流隔离得更远;而通过终端系统实现的远程任务进入与退出,则会进一步地加剧这种隔离。

——《程序开发心理学》,第4章

《程》:现在的程序员,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您书中描写的早已判若云泥。您认为现在随处可见的PC和宽带网是否会对程序员的工作起负面作用?机器的效率太高,会不会让程序员无形中失去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GW:环境会对程序员起到如何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员自己。对于最好的程序员,他们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做出好成绩;而对于最差劲的程序员,不管一个环境被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也帮不了他们的忙。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的确应该努力为程序员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氛围,以免他们死坐在电脑前面钻牛角尖,而忽略了思考和交流的重要性。

《程》:那么,管理者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思考和交流呢?

GW:我觉得,管理者应该时常强迫程序员关掉电脑,强迫他们多做一些思考、计划和设计。不过这样是否有效,我也没把握。如果有人强迫你“从现在开始的一个小时内思考”,你大概也不会感到很舒服,自然思考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已经被XP和其他一些敏捷方法采用)看起来是一条不错的补救之道。如果一个人的思路受阻,另一个人往往会想到不错的点子。两个人一起思考,效

果会比各自为政要好得多。

一般来说,工作环境越开放,程序员之间的交流就会越多。如果管理者不鼓励程序员之间串岗聊天,交流很快就会销声匿迹。有些管理者仍然固执地认为:程序员不应该在工作时跟别人说话,他们就应该把脑袋埋在电脑屏幕前面。这种想法是错的,这样的管理者根本就不懂得编程工作的本质。

所以,一般来说,如果管理者和程序员能够懂得思考和交流的重要性,他们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编程环境。

可怜的管理者 经过整整一代的更替,许多高层的主管经理在软件方面依然一窍不通。

管理能力的缺乏,总是致命的问题;而软件开发经验的缺乏,不过是某些主管经理们很方便的一个借口。

——《程序开发心理学》,第6章

《程》:最近Tom DeMarco的《人件》在中国热销,每个人都在关注我们这些“可怜的程序员”,不少公司开始致力于改善程序员的工作环境。可是,我发现还有不少“可怜的领导者”,欠缺领导软件团队的经验使他们焦头烂额。您为他们准备了什么东西吗?

GW:我当然不会忘记他们。软件项目的领导是一项独特的工作,我也写了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成为技术领导者》。

《程》:在我们的团队里,部门经理跟我们程序员一样年轻、一样聪明。而且他为人很好,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他总会帮我们解决。正因为这样,他自己的工作常常被耽搁下来,不得不经常加班。而且他常常过于注重细节,忽视了整体的计划。您能给他一点建议吗? GW:Tom DeMarco把这种情况称为“糟糕管理的第二法则”——插足团队成员的具体工作。你可以告诉他,“不应该这样做”——这是Tom DeMarco说的。如果他还不停止,就告诉他“糟糕管理的第一法则”(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如果你劳而无功,就再多做一点。”也许让他再辛苦一点,他就会发现问题,并自己调整过来。如果这样都还不行,就把上面说的两条法则告诉他的上级领导,让他们来安排吧。

《程》:您是否认为“扁平式”的企业组织更适合软件开发?毕竟,软件设计只存在于开发者的脑袋里,所以高层管理者有必要了解每个程序员的想法,对吗?

GW:这也不尽然。管理者不一定需要了解所有的细节,他们的工作是“管理”而非“开发”——也就是说,他们只需为程序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励程序员的工作热情,程序员自然会把该做的事都做好。

《程》:您在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人们可能说“我可以在两个月内搞定”;但他们实际需要3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最近我们在实践XP,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盲目乐观的估算,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将任务细分的缘故?

GW:真正的问题是,人们常常把“估算”和“承诺”混为一谈——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起码美国人经常这样。所谓“估算”,本来就是一种不精确的东西。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要是有人说他能准确地知道未来的情况,他不是白痴就是骗子。

要想获得更加可靠的估算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像你说的:细分任务。对于长达一个月的任务,谁都不可能准确地估算出完成的时间;但对于一到两天的任务,就能够比较准确地估算。 而且,细分任务还有另一个好处:你可以让管理者看到整个估算结果的缘由。这项任务需要两天、那项任务需要三天„„整个项目的时间计划不是信口开河吹出来的,这样管理者也不能随便要求开发者压缩进度。

“业余”和“专业” “程序开发”这个词所蕴含的行为方式是无穷无尽的。

一位业余程序员可能刚刚用六条语句写就了一个BASIC程序,可以用来求解二次方程的根,便开始就程序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侃侃而谈——最令专业程序员们反感的,莫过于此。

——《程序开发心理学》,第7章

《程》:我注意到您多次强调“业余程序员”和“专业程序员”之间的差异„„

GW: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并不是“以编程为生的人”就有资格自称“专业程序员”的,但真正对软件学科起到推动作用的全然是专业程序员。这并非贬低业余程序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业余爱好者,这无可厚非。但有必要划清业余选手和专业选手之间的界限,这样业余选手也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程》:可是,如今软件的范围如此宽泛。从政府机关到航天飞机,从移动电话到超级市场,到处都有软件。各种软件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我们又该如何区分专业程序员和业余程序员呢?

GW:在我看来,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他们编程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一己私利而编程,如果编程的结果对别人毫无影响,这就是业余程序员的编程方式。

举个例子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他们通常只是为自己编程——为了学习、或者为了拿到学位,所以他们仍旧只是业余程序员。如果他们在学习之余还有一份工作,为别人开发实际使用的软件,这时他们就是专业程序员。

请记住,专业程序员未必都很出色,业余程序员也可能出类拔萃,但他们编程的目的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之间本质性的差异。

《程》:自从知道您对“专业”和“业余”的划分之后,我就一直想了解您对共享软件(share-ware)的看法。很多年轻程序员怀着淘金梦去做共享软件,您认为共享软件对于软件行业有什么贡献?

GW:几乎所有的共享软件都是垃圾。虽然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也有不少垃圾,但共享软件几乎全是垃圾。我曾经试用过一些共享软件,但仅仅是尝试而已。如果我要掏钱买一个软件来用,我一定要求有一家值得信赖的公司为它提供支持。至少在美国,值得信赖的软件公司并不多。很多公司开张不到五年就倒闭,然后他们的顾客再也得不到任何支持。而共享软件,它们的用户能得到的保障就更少了。不,至少我不会去买这样不可靠的软件。

如果从软件行业的角度来说,共享软件给年轻人们灌输了很糟糕的习惯,让他们以一种业余选手的方式工作。共享软件的作者们习惯于单打独斗,总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工作,这种牛仔式的工作方式至少是缺乏专业精神的。

找到你想要的人 程序员平均的智商甚至要超过大学研究生。

程序开发是一项极具多样性的行为,因此根据单一的“分数”,任何测验都无法充分地衡量所需要的智力。

——《程序开发心理学》,第9章

《程》:您认为大学对我们的软件产业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在中国,高校大幅扩招,结果是我们根本无法从文凭上判断一个毕业生的能力和才华„„

GW:没错,在美国也一样,大部分毕业生严重缺乏实际项目的经验,只有一张毫无意义的文凭。虽然计算机系的毕业生更多了,但企业却更难找到优秀的人才,因为文凭能提供的信息更少了。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浪费了:很多人就为一张文凭去读书,但当他们拿到文凭时,企业已经不敢相信文凭了。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在学校教育之外,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手段来教育、甄别软件开发者。

《程》:如果不看文凭的话,又该如何挑选人才呢?譬如说,如果您要面试一个开发者,您会怎么做?

GW:如果你要招聘一个程序员,就应该给他一个编程类的问题,要他当着你的面马上解决。据我自己的经验,大概1/3的人会拒绝这样的测试,他们认为自己的简历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我绝对不会雇佣这样的人;另外1/3的人会马上埋头苦干,甚至不多提一个问题以澄清需求,这样的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绝对不会雇佣他们。

最后,大概有1/3的人会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他们会刨根问底。开始动手之后,他们还会不断地请“客户”来检查阶段性成果,以确保自己的方向没有错误。在开始编程之前,他们会做简单的设计,并且在几种设计方案之间权衡选择。他们可能无法解决整个问题,甚至可能选择错误的方向,但我能看到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才是招聘开发者时最应该考虑的。

我从来不会让应聘者做选择题一类的测试。软件开发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比选择题困难得多,它需要不断的思考和交流。

另外,如果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我会请他介绍以前参与的项目。从他们谈论项目的言辞之中,我也能获得大量的信息。

* * *

技术和管理 成为领导者的技术明星们面临的最难的一个选择就是可能要远离最新的技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必然要牺牲一部分技术资本以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我不清楚——即便是我愿意——我现在是否还能够收回当初的实现反向的转换决定。就像许多完全在创新工作中成长起来的问题解决领导者解决问题型领导者那样,我相信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回到技术主流中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成为技术领导者》,第5章

《程》:再问一个有关程序员职业发展的问题吧。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软件开发是年轻人的职业。程序员们一边挥着汗水,辛苦地熬夜写代码,一边又对自己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充满惶恐。您是程序员出身,以后又经历了大学教授、系统设计师、咨询师、培训师等多个角色的转变。你对程序员的职业发展有什么见解呢?

GW:是的,对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都存在着职业发展的问题。我的好几本书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希望我的这些书能够对中国的读者有所帮助,就像它们帮助了许许多多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读者一样,使他们能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 * *

《程》:最后,按照惯例,请您对中国的软件开发者们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吧。

GW:难道只能说一句吗?(笑)

就把我常用的签名档送给中国的开发者们吧,它们都是中国的古老谚语,相信中国的朋友会喜欢它们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

第11篇:专访写法

人物专访的写法

专访如同消息、通讯一样是新闻体裁之一,是新闻记者在新闻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专访包括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等类型,但最常用的还是人物专访。专访怎么写?下面简单谈谈专访的写法尤其是人物专访的写法。

一、专访的格式

专访的格式就是专访的写法的基本框架。专访稿件有一定的格式,按照专访的格式去做起码可以达到“形似”,也就成功了一半。专访由导语、背景和访谈三部分组成。导语是个头,不必多说。接着是介绍专访的背景、必要性以及专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最后是专访的重点——访谈内容和访谈过程、环境。专访的格式就是专访的写法的基本框架。

二、专访注意事项

实际上,专访的写法是由如下几个专访注意事项构成的。

1、做足前课。采访前,要对专访对象(专访人物)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摸底做足准备工作。比如采访一名学者,你应该先把他的研究课题、方向、贡献和学术成果、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甚至家庭情况、性格喜好,等等都有一定的掌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最好事先拟定访谈提纲、采访话题甚至每个要提问的问题,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读者(受众)急迫想知道的重要问题。

2、专访要专。专访,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的采访(访谈)。因此,专访要注意做到采访对象要专一(人物专访)、采访事件要专一(事件专访)、采访主题要专一(问题专访和主题专访)。

3、专访重访。专访的侧重是访谈,不能让背景压过访谈,而且要在访谈上多下功夫。

4、注意串词。专访不能让访谈对象的谈话“一谈到底”,记者应该适时给于适当的穿插,话题变换时更要加上一些串联词句。比如:一问一答式,分段式。

5、再现场景。专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情态已经环境、花絮等,都可以写入专访稿件中,使之更加生动、更具现场感。

以上专访的写法只是一个大概,在具体实践中肯定还将碰到更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记者进行更进一步的钻研和揣摩了。

第12篇:十二、专访

(一)专访的含义和特点

1.专访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在特定的时间段,总会有一些事件、问题和人物成为焦点,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针对某一问题、某一事件,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在采访之后形成的新闻报道,就是专访。

现在专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媒体裁,不少报纸、电视、广播,都开辟了“××访谈”之类的

栏目。

新闻界的人士对专访作出过许多大同小异的解释,主要有下列几种表述:

专访就是记者访问新闻人物,请他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报道。

专访一般来说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到现场去,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采访。它是以记者对于现场人物的谈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的环境和印象的认识,而以对采访人物的原始谈话原始记录为主,穿插有关的背景材料连缀成一篇的特殊通讯。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第一种说法是针对一种采访行为而言,不是对文体的解释。第二种说法的“新闻人物”和“单位、部门”容易让人误解,不如第三种说法中的“有关人员”更合适。不过,第三种说法作为一个定义显得太长了。

针对专访的基本性质和写作特点,我们给专访这样一个定义:

专访是记者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事先选定采访对象,经现场采访之后,根据谈话记录整理而成的一种新闻报道体式。

其中“特定的人物、事件或问题”,一方面揭示专访的专题性,一方面列出了专访的主要类型。“经现场采访”,则是在强调“访谈”的特征。“根据谈话记录整理而成”是专访的主要写作方式。

2.专访的特点

专访跟通讯有相近的地方,无怪乎有人说它是一种“特殊的通讯”。它和通讯都讲究详尽和丰富,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但是,它们也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为下列三点。

(1)记言为主

通讯是写人、述事、写景、状物为主,而专访以记言为主。所谓记言为主,就是专访的内容,主要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作些适当的插话之外,基本放弃了话语权力,即便是转述,也不得违背采访对象的原意。

(2)专题性

这是专访在选材上不同于一般通讯的地方。什么是专访的“专”?“专”就是记者根据目前形势和受众的期待,事先就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针对一个专门的意图和目的,而进行采访和写作的一种特征体现。例如,中国古代不乏有突出成就的数学家,而在当代全球科学界,我们的数学研究却比较落后。中国在21世纪会不会在数学研究上有突破性进展?这个问题够“专门”的。《光明日报》特约记者廉海东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旅美青年数学家张寿武,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专访”。

(3)访谈性

专访从形式上看,是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双声对话(也有只有采访对象话语的,那是记者有意删除了自己的话语),具有一定的“口述实录”性质。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问答的过程中次第展开。这种谈话是双向互动的,不像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那样死板。在交互的问答中,话题不仅始终在双方的兴趣范围之内,而且双方有着较多的相互讨论和情感交流。

(一)专访的类型

1.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必须是一个“新闻人物”。所谓“新闻人物”,有下列一些特征:近期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近期在某一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因某种行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身居要职或在关键岗位上,他的行为和意志将对社会有广泛的影响,因而言行时时被人所关注;由于某些特殊品质或特殊原因而备受社会注意。

对于这样的“新闻人物”,读者迫切地想了解他本人。对于一个成功的人,人们关心:他的成就是怎么取得的?他的人生价值观?他的理想?他的工作方法?他的生活方式?等等。对于一个特殊的人,人们关心: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现在怎么样了?他将来会怎样?让这样一个众人关心的人谈谈自己,肯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例如,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在退役之后,没有去做体操教练,却去了“健力宝”公司干实业。许多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记者为此访问了李宁本人,这就是一篇人物专访。请看其中的片断:

记者:为什么你不像其他体育明星那样升官、出国、当教练?

李宁:这三条都不失为运动员的出路,但道路远不止这三条。对这三条路我都想过,我首先否决的是做体育行政官员。年轻人自由惯了;当教练我没把握;曾1986年想过出国,但现在企业更吸引我。我才26岁,完全可以重新干一番事业。我不反对别人当官、出国、当教练,但我认为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选择。

记者:体操和经济,“隔

行如隔山”,你将怎样适应新的工作?

李宁:对新的工作我有信心,就像对体操一样。我8岁进入体操队时,一无所知。是在教练启发、训练下成为世界冠军的。我相信在新的事业里我能找到新的教练,在他们的培养、点化下会有所成就的。企业特殊的社会国际关系,人才技术管理,还有市场、产品推销等学问,我都得好好学。

记者:你到“健

力宝”是作长期打算吗?

李宁:是的。……

显然,人物专访是以采访对象的

现状、理想、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的是采访对象独特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道路。

2.问题专访

这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专访。记者针对某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请采访对象提供有关情况或发表相关见解。刚才提到的《中国下世纪会成为数学王国吗——访旅美优秀青年数学家张寿武》,就是一篇典型的问题专访。《牵牢素质教育这一“牛鼻子”——访广西大学党委书记余瑾教授》(1999年12月1日《光明日报》),虽没有以提问的方式切入,但就其内容看,是针对素质教育问题这一专题而展开的,也是问题专访。

问题专访一般比人物专访和事件专访有较明显的理论深度,采访对象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发表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权威性。

3.事件专访

这样的专访虽然也是采访人,但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主观意向都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采访对象所经历过的或比较知情的某件事。从采访者角度来看,目的无非集中在以下两点:请采访对象提供事件的过程或真相;请采访者发表对事件的意见和评价。《确保特区大船依期起航——访澳门特区筹委、澳门大学教授杨允中博士》(1999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就是针对1999澳门回归这件大事所作的专访,采访对象发表了对澳门回归意义的认识和感想。

4.科学专访

这是一种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的人物专访,由采访对象向读者介绍有关某一学科或某一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前景。例如1999年12月4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cdma:适合中国市场的无线新技术——访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无线系统部高级副总裁何庆源》一文,介绍了cdma这种新的通信网络技术和它在中国的应用状况。

(三)专访的写作

1.记言准确

专访是以记言为主的新闻样式,它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准确记录采访对象的言谈话语上。为了准确记录,如果采访对象不反对,可以使用录音机。当然,如果使用录音机可能造成对方的紧张和顾忌,还是不用为好,那就更要特别注意记录的准确性。在采访笔录时,有些地方应该经过核对之后才确认。这些需要核对的地方主要有:

关键的核心的语句;

不甚明白,容易让读者产生疑问的地方;

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

社会普遍关心而且比较敏感的地方;

怀疑对方表达不准或有口误的地方。

采访之后,要获得采访对象对基本内容的认可,确认无误后,才进入下一步整理成篇的工作。

2.确定体式

专访主要有两种体式:对话式和独白式。对话式就是一问一答的写法,记者为提问者,采访对象为答者,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主导。独白式则删去了记者提问的话语,由采访对象独自侃侃而谈。要不要显示一来一往的对话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大致上说,如果涉及内容较丰富,话题转移较快,为了眉目清楚,应该显示记者的提问话语,使内容的过渡和衔接更清楚合理。如果内容是一个比较集中连贯的话题,则不必插入太多的记者话语,因为那样反而使文章冗长和零乱。

3.把握结构

专访从外部结构上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标题、开头、主体、结尾。这跟一般的通讯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每部分的写法上,都多少有一些特点。

(1)专访的标题

专访的标题,一般是双标题。主标题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以问题为标题。如《中国下世纪会成为数学王国吗?》

以观点为标题。如《cdma:适合中国市场的无线新技术》。

以采访对象的某一个性化语言为标题。如一篇访问作家丁玲的文章,主标题是《“真想延安”》。

以对形势的概括为标题。如《回顾过渡期,喜迎回归日》。

专访的副标题写法比较单纯,大多是直述采访对象的写法:“——访×××”,或在姓名前加上采访对象的身份,写成“——访××公司总裁×××”。也有不使用最常用的那个“访”字的,例如写成“××司长谈××问题”。

(2)专访的开头

专访通常不能劈头就是谈话,需要安排一个开头自然而然地引出访谈的内容来。

专访的开头有这样一些常见写法:

介绍采访对象的概况;

介绍采访对象的某一突出成就;

由一个读者普遍关心的事件或问题引发;

对采访现场进行描绘;

直接引用对方的某句精彩的原话;

交代访问的意图和目的。

还有一些,但已不必一一列出。总之,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写得新颖,有吸引力,这是专访开头的写作原则。

(3)专访的主体

主体是专访最重要的部分,是专访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所在。访谈主要在这一部分展开,采访对象的言语、思想、观点,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专访主体的写作要注意两点。

一是写好语言。

在专访写作中,可以对采访对象的语言作一些必要的选择和谨慎的加工。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对方的话语一股脑全撮进文章中去。对那些重要、深刻、清楚、有较高新闻价值的语言,我们要写进作品之中,其他的语言则应舍弃。有些明显词不达意的地方,可以在不违背对方原意的前提下作一些调整,但一定要谨慎。

二是要写出现场感。

专访是一种现场采访,整个对话过程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进行的,有着特定的氛围和特定的人物对应关系,有具体的表情和口吻。这些虽不是专访的核心内容,但是缺少了这些内容,专访就会枯燥而且缺乏真实感。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她微微叹了口气,稍稍沉思之后告诉我:……

她性情特别开朗。她和我交谈时,闪动着机灵的大眼睛,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信仰和崇拜……

这些有声有色的描绘,为专访增添了不少生动性和真实感。

(4)专访的结尾

专访的结尾也是比较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下列几种主要方式:

以作者的抒情和评论作结;

以采访对象的希望和要求作结;

以一个难忘的小小镜头作结;

以对采访对象情况的补充交代作结。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式,容不赘述。

【 例 文 】

宝丽来申请破产 记者专访“中国掌门人”

新闻提示

曾以一次成相技术而称雄全球数十年的宝丽来公司,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而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此举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专家指出,宝丽来的业务重组计划将从根本上影响其全球经营。那么宝丽来在中国的业务会有怎样的变化?传统快照市场真的因数码技术的冲击而呈现出疲态了吗?

昨天,宝丽来亚太区总部总经理、宝丽来实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闻笙(peterrasmuen)接受了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立拍立现”技术不会衰败

快门按下后一秒钟,相机就徐徐吐出一张相片。经过数十秒的显影,你的影像就柔和逼真地显现出来——在淮海路上的一幢写字楼内,记者再次体验了这种60多年前,由宝丽来创始人兰德发明并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即时成像系统。雷闻笙告诉记者,至今全球仍有上百万的铁杆即时成像相机的爱好者在使用其装置并购买胶卷。

有专家认为,宝丽来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是开支过大。据说, 宝丽来37%的营销所得是被行政管理部门“吃”掉了, 而柯达公司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费用只占营销的20%。

雷闻笙的说法证实这一点:“美国总公司的成本太高。不能够承担这样大的运营规模,因此采取了减员手段。”但在全球裁员2000人中,亚太区只减少了60人,而且“亚太地区的业务增长非常快, 中国地区的业务增长量更是高居榜首成为no.1”。雷闻笙说,从1990年在上海成立宝丽来实业(中国)有限公司到现在,业务量已经增长了整整50倍。

“我本人坚信,‘立拍立现’这项技术应当是经久不衰的。也许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数码技术的不断升级,相机会不断被改变,但这只是表现方式的不同,我想人们永远喜欢‘立拍立现’这个概念。”

宝丽来数码产品将杀入中国

问:不少人认为传统快照正受到数码摄影的全面冲击,那么宝丽来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是否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并采取了什么对策?

答:数码技术的发展确实非常快,但以我个人的观点看,它并不仅仅只影响到宝丽来,而是影响了整个传统摄影消费市场。比如传统的35mm相机,数码摄影对它的冲击和替代会比传统快照更大。

要强调的一点是,宝丽来不会游离在最先进技术之外。在过去和将来,我们都会推出相当有优势的数码产品,它不仅能在屏幕上看,而且也能“立拍立现”,即时打印出相片来。

问:那么,宝丽来的数码产品何时会进入中国市场?

答:今年已经有2到3个,明年也会有最新的数码产品进来。宝丽来数码产品的优先市场在美洲和欧洲,此外,完善新技术也需要12个月的周期。我们会在亚太市场的应用需求增长到适当的时候进入。

──《新闻晨报》2001年10月31日,记者李艳秋

第13篇:人物专访

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 奖 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人物介绍】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其重要贡献有: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2、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

【获奖名片】信义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人物介绍】 孙水林,男, 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3、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才哇

【获奖名片】铁汉

【颁奖词】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人物介绍】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

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 获奖者 获奖名片 钱伟长 赤子 孙水林 孙东林 信义 才哇 铁汉

郭明义 传人

王伟 砥柱

王万青 仁者

王茂华 谭良才

何祥美 神兵

第14篇:学代会专访

学代会专访——与贾悦代表一席谈

时隔两年,安徽大学学代会又一次圆满结束。尽管正是寒风凛冽的季节,却也丝毫无损于学生代表们心中那满腔的热情。会议前,他们精心准备,拿出了一个个顺应民意的提案;会议上,他们积极发言,代表广大同学吐露心声;会议后,他们默契配合,接受记者们为报道学代会盛况而作的采访。这不,眼下就是外语学院团学新闻中心对外院学生代表之一贾悦同学,13级法语班班长所做的一次专访。

记者:贾悦同学你好!相信刚参加完本次学代会的你现在一定感触颇多吧,那么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在会议上的提案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你又是为什么将之作为你的提案呢?

贾悦:我的提案关注的是安大的教务选课系统。众所周知,在安大,选课又被称作“抢课”,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选什么课,而是我们还能选什么。你们刚亲身经历了一场选课,感受一定也很深刻吧。另外,根据我以往的经历,我觉得教务系统中关于课程的相应介绍太少,而仅靠网上的推荐课表又不靠谱,很容易选到与预想中相去甚远的课。像我之前所选的《会计学基础》这门课,说是基础,但老师教的很深,平时还有大量的作业与考试,作为一门跨专业选修课来说,学起来过于吃力了些。除此之外,有时还会出现实际放课的时间与通知的时间不太一致等状况。所以,我希望能利用这个机会说出来,引起校方的重视,早日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的确,选课,作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直都是颇为困扰同学们的问题,有些人甚至谈之色变。不知道学姐作为一个过来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或经验要告诉学弟学妹们呢?

贾悦:哈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快!看准了就立即下手,千万不能左右摇摆,有时,可能就是那一瞬的犹豫,你就错过了心仪的课程。而最基本的一点则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些东西。而不是道听途说哪个老师不点名给分高就直奔他的课而去。毕竟,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学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何况,无论是什么课,只要用心努力,分数、绩点,自然都会有的。

记者:学姐说的真是有道理极了!相信你的提案应该也有其他备选想法吧?可以说说吗?并且,最终到底是什么让你选择选课这一话题的呢?

贾悦:没错。我也想过把诸如空调、热水器、博南安全、食堂饭菜种类长期不换等问题作为话题,甚至已经写好了一份提案,不过被院学生会否决了。因为他们或过于空泛或早有人提过或与许多人撞车,而我左思右想,觉得同学们最关注也与他们最息息相关的还是学习上的事,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也很明显地感觉到了安大选课系统的逐步改善,所以我选了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快这一进程。

记者:相信你会做到的!也许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对这高大上的学代会不甚了解,因此充满了好奇。学姐能从如何当选代表到参加会议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再者,在你看来,学代会本身有没有什么弊端呢?

贾悦:我们这些代表是先由外院大

一、大

二、大三每个班推举一个代表,然后这三十多人集中起来进行自我介绍,再相互投票预选出十几个,最后又筛了一些只剩十个人才产生的。而后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召开了大会,每个人都必须身着正装,很是严肃庄重。大会之后是各个代表团之间的小会,也是我们自由发言的时机。外院代表队与物院、生科院代表队一起属于第七代表团,一起在人文楼开了小会。至于弊端,形式主义肯定是难以避免的有一些。

记者:好的,谢谢学姐给我们普及知识!你的这份提案真是说出了无数同学的心声,也定是花费了不少心血吧。有付出就有回报嘛!不知道学姐从中收获了什么呢?有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与大家交流分享呢?

贾悦:尽管我是班长,平时里搜集信息、征询意见一直都是分内之事,但经过这次的锻炼,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开会期间,代表团之间相处融洽,结束时彼此也恋恋不舍,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如果说有什么心得体会,那也就是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拿出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来,要用心珍惜每一个机会。有些事,你做了也许不会成功,可是你不做,它就一定不会成功。

记者:真是十分深刻的见解!看来学姐果然收获颇丰啊。好了,今天的专访到此便告一段落,十分感谢贾悦同学能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抽出时间配合采访,更感谢你能代表外院同学行使权利,发出心声!

第15篇:专访辅导员

人物专访 ——祁天方案及提纲

1.确定采访人物——信管学院13级辅导员祁天

2.采访方式:当面访谈问答、部分拍照及录像(如果需要)

3.采访时间地点:2013.10.21(周一)

4.采访主题:了解其在大学及研究生的经历以及她的近期和远期工

作计划

5.采访提问:

(1) 能成为大学辅导员,祁天老师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毕业生,能让

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和大学生活吗?

(2) 从小到大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3) 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态度、体会(尤其是爱情中对新生的

建议)

(4) 作为大学辅导员,您日常的工作都有哪些?您近期的工作重点

是什么?

(5) 担任辅导员的心得,看法,感想eg:我们了解到您今年担任

了我院大一和大四两个年级的辅导员,在您的管理中感觉有什么差异?

(6) 未来会做些什么来帮助同学们成长eg:开学一个多月了,您

觉得我们信管学院13级新生都适应了大学生活了吗?您发现我们大一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您有哪些建议和要求?

(7) 对于信管院目前现状的看法

(8) 作为辅导员,您想使我们信管学院13级发展成为什么样的集

体?能谈一下您的管理目标和远景规划吗?

(9) 寄语大一新生

6.结束采访

7.整理采访材料

8.拟稿审稿发稿

9.【备注】个人小资料:生日,爱好,座右铭,籍贯,学历,个人

荣誉(采访过程中穿插,以档案形式显示)

第16篇:专访稿

专访我平顶山学院何照伟书记

我:何书记好,现在您受命平顶山学院一职,但您的管理丝毫不松懈,相反,您雷厉风行的“执政力”,让学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发生了质的变化,备受教育主管部门、国内教育学者以及同行瞩目。您刚才说这主要归功于学校推行的文化管理,但恕我直言,文化的浸润是一个慢的过程,能够一蹴而就的往往是漠视人的刚性制度。所以,我很想知道您学校的文化管理“迅速见效”的原因何在?

书记:你的问题很尖锐啊,哈哈。为了更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先谈谈我对学校管理的一些思考。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校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首先是权威管理,靠的是个人的权威,这个权威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政上的,一个是制度上的,而更多的权威管理者,他主要靠的是行政上的。二则是制度管理,现在很多学校管理者很热衷此道,他们把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引入过来,靠的是制度,靠的是整个检查、考评,他们的着眼点,实际上是着眼在管,

或者说控制上,虽说是科学管理,但是计划、执行、检查、反馈,这是一个控制的过程,一个很机械化的流程,所以单纯的制度管理是不适合教育的,这一点已无须多谈了。最后一种模式是文化管理,它靠的是一种信任和积极向上、润物无声的浸润,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其实是人文管理的思想。我一直在想: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人文管理,就是文化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只是一个基本的规范,人文管理或者是文化管理下的制度管理,它只是一个基本的规范,而不是强制性的,没有一个基本的规范,他就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所以,他必须建立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或者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而人文管理更需要的是校长的个人权威,而这个权威则是他的教育思想力以及学术素养、学术品位,所以,校长必须是一个教育思考者,是一个专家,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官员。而我们很多情况下,校长是把自己当官做的,因为我们目前这个体制,校长是由组织部门任命的,他不是公推公选的,他也没有校长任职资格证。

我:好像上海现在有了。

**:有的,但是推行得怎么样就不知道了,大概五六年前就提出校长要分等级,就像当教师要取得资格证书一样,把当校长作为一个职业,我自己更多理解校长是一种职业,同时还是一种专业,做校长有做校长专门的学问,并不是人人都能做校长。所以,当我们把这三者的关系理清楚以后,这个文化管理才可能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他就不可能,今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明天想文秘杂烩网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就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思考。

我:显然,您是倾向于文化管理或者是人文管理的。

**:是的。不过我很清楚,文化管理要避免没有分寸,没有节奏,没有规划。不能今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思考,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我:从学院的实际情况看,在人文管理的过程当中,离不开您自身的权威管理,也就是说,这种权威管理是一种很强势的文化,当然,这个强势并不是在行政上的强势。因为我的体会是,越是闭塞之地,人的思想壁垒就越坚固,如果校长不足够强势,任何鲜活的思想只能像流向沙漠的溪流,逃脱不了悄无声息的命运。

**:我确实是比较强势的,但主要是文化上、学术上的强势,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强势,文化管理是很难做到位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为什么有的学校,它们也实施人rrrwm.com文管理,也搞文化管理,但一搞就一盘散沙,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的这个人文管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理解就是“我想干什么

就干什么,你不要用任何制度来约束我”无非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教育的理想,所以,我的强势只有一个落脚点,那就是学校能够按教育本质规律一步步发展,此外,我这个年龄当校长有一个能够强势的地方是,我不贪恋任何名利,凡是学校的荣誉我是坚决要的,我们做得很好,这里面有多少教师的汗水啊,为什么不要呢!

我:当你以一个专业者的心态去管理一所学校时,是不是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是这样的。自从我在别的学校当副校长时,我就自己琢磨、建构了一套人文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涵盖,即“以人为本,文化立校,效益优先,质量第一”。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还是要考虑高考、中考的,但学校质量根本的落脚点是什么?是人才的质量,而并不仅仅是中高考的质量。另外,当你以一个专业者的身份管理学校时,效益必须是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在管理上,我一直以来都是恪守效益第一的原则的。

我:怎么说?

**:大体上可以说,在文化管理的价值框架内,我推行的是扁平化管理方式。比如,我在学校建立了之日校长制,就是每天有一个人值日,这个值日的人这一天必须履行校长的职责,他有一套班子,有问题发现了,一竿杆子管到底。这个值日校长不管原来是哪个部门的,也不管分管哪个部分的,反正只要发现问题,他今天值日他就全权负责。值日校长下面有几个人分别包干,哪个人负责哪些工作,清清楚楚。值日校长每天要填轮值表,然后上交给几位校级领导和各个科室。这样一来,他今天发现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只要看这个表就可以啦。对于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马上调查、解决,这样就减少了问题解决过程中那些无益的损耗,同时也提高了效益。

我:其实这样也减少了很多“行政”成本和人力成本。

**:我的这个“效益第一”原则,不仅体现在“事”上,也体现在“物”上。自从做管理者以来,我就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耐消耗品要尽量的买好的,易消耗品要尽量的买便宜的。我经常跟总务部门、后勤部门的人讲,这个楼道,这个过道的路灯,一般学校为了节约,是用声控的,白炽灯你知道的,几次一开一卸就坏掉了,我曾经做过统计,至少一个月要换一次灯泡,我就找他们,我说一个月换一个灯泡,表面上这个灯泡很便宜,如果你换成节能灯泡,它是很贵,但是它可能是几年才换一次,而且节能,所以要讲究现实的效益和长远的效益。像体育运动器材,篮球、足球这些东西,它是易消耗品,200块钱买一个篮球,30块钱也可以买一个,你问我买那种,我买30块的,30块的算起来,我们买6个,6个篮球坏了的时候,肯定比1个篮球坏的时间要长。我经常跟他们“灌输”这种观念。

我:学院的文化管理有一个有意思的元素,就是行为文化建设。对此,我有一个担心,那就是过于整齐划一的行为规范,会不会窒息人的活力,抑制人的发展。

**:你说的这个使我应该注意时时注意并保持清醒的头脑的。我一直有一个主张:学生要散养,所谓散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但我还有一个观点,散养也必须有一定的规范,没有一定的规范,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没有一个标准,最后就是一盘散沙,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容易养成,集体荣誉感不容易增强,虽然我们提倡个性发展,但是不要忘了,服从也是人品质当中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如果没有制度规范,他就没有服从的概念。

我:那么这个行为文化最后怎么落实呢?

**:有很多落实的载体,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载体就是 “我为班旗添光彩”的活动课程。我简单的表述一下这个活动课程是怎么做的。新生进校第一天,大家来共同设计班旗,撰写班级说明。

我:班级说明?

**::就是设计的班旗、班规的一些理念,要做说明,然后商讨班级理念,确定班级口号,出操跑步,你要喊你班上的口号,但是我不允许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提高自己,报效祖国”这些俗套的口号,各个班要有自己个性化的理念,个性化的班级口号,这是新班级要做的第一件班级集体大事。老班级干吗?老班级开学第一天,就是重温班训、班级符号。

我:这是一个很美妙的教育创意,一年年坚持做下来,自然就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传统了。

**:这是自然的。除了让学生身体力行之外,我们行为文化的另一条主线就是改造环境。我的理念是,环境是影响人的,这是一个方面,同时,环境还要适应人。比如,我们每个教室门口和每个行政办公楼的楼梯口都有励志故事,我每次国旗下讲话,都要引用一个励志故事。我的想法是要有意识滴积极营造影响人的人文环境。

我:这个行为文化建设,即积极影响了学生,也主动适应了学生,应该说体现了一种管理智慧。 **:它是文化管理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学校整个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第17篇:企业家专访

古道热肠惠一方

专访大连三友电器有限公司黄伟冬

黄伟冬,一位在商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功的企业家,谦和的笑容总是挂在他的嘴角,让人感受到他骨子里的真诚。“人活一世,金钱,财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黄伟冬将这朴素而直白的道理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加上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诚以立业的经营理念,使他一手创办的大连三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目前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

创业不畏艰

慈善不留名

创业是一件既艰辛又快乐的事。之所以艰辛,是因为创业者付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代价;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创业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必须做什么,无论成功与否,他们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努力去做了!创业还与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创业难,创下一番伟业更是难上加难!试想,一个做人都很失败的人,他能创下一番伟业吗?相反,能创下一番伟业的人,必定是个好人,一个做人很成功的人,甚至他会拥有一大批做人很成功的员工。黄伟冬就是这样一个敢创业,能付出的人。

万事开头难,从无到有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变,从几近废墟的破败企业中重新发现勃勃生机也就显得更难,创业不是铅笔字,错了可以涂改。创业之初,面对困难,黄伟冬始终冲在最前面,以实际行动感化和带动全体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绝不低头的拼搏精神,排除万难。在他看来,创业就是开辟全新的事业,全新的领域,不怕一切困难的吃苦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否则纵是经营天才也难以取得成功。经过他的苦心梳理和整合。目前的三友电器设备公司,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有员工1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9名,技术工作人员46名。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公司生产的各种高低压开关柜已在大连市备案,全部产品已通过国家“3C”认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还多次被各级相关部门评为“诚信单位”、“中国诚信企业会员单位”、“优秀会员单位”等荣誉称号。全体员工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公司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黄伟冬也在考虑如何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在黄伟冬看来,国家要富强振兴,中国梦要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不懈努力,而人才则是立国之根本。因此,他每年都会出资助学,资助那些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完成他们的“求学梦”。

精诚纳贤士

管理重创新

诚心广招贤才,积极开拓市场,人才战略始终是黄伟冬经营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是其用人宗旨,“吸纳人才,发展人才”是其一贯方针,也是其人才战略的核心。在三友的成长过程中,高素质人才使其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竞争领域始终掌握主动,保持领先状态。科技水平无疑是企业最具战略的部分之一,而人才是科技的最佳载体,并使其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只有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发展之源,竞争之本。唯有人才的活力和激情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在三友的发展史中,利用人才不是第一位的。培养人才,发展人才,开发人才的最大潜力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有着个人发展的广阔空间,良好的成长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丰厚的福利待遇,在这里,员工可以实现其技术价值最大化。

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呼唤成熟的管理模式与源源不断的创新,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压缩同质产品的生存空间,唯有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才是企业保持市场优势和活力的根本。因此,黄伟冬坚持创新,从设计到生产全面实行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管理,以一流技术,一流质量,保证出厂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使产品质量有了保证。几年来,在黄伟冬的带领下,公司始终坚持严格管理,持续创新,公司多次被各级相关部门评为“诚信单位”、“中国诚信企业会员单位”等。

参政议政 关注民生

虽然身为私营企业的掌舵人,黄伟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政议政,履行职责。2013年两会的召开,黄伟冬为两会准备了五份提案。分别是《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强大连快轨列车管理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强和创新我市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由雾霾大气看环境保护》。从这五份提案中,我们看出,黄伟冬关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他更关心民生,关心城市建设,关注环境保护。这些都体现出,他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尽职尽责。

采访中,从黄伟冬董事长身上,根本看不出任何的骄傲与自负,相反倒是他那天生随和谦虚的气质,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和深深的思索。“生命注定平凡,但我的生命却拒绝平庸,我要以我平凡朴实的人生,开创一番新的事业,让理想在生命中闪光,让信念在理想中升华”,这就是黄伟冬真实写照。

奋斗者的脚步永远轻松,拼搏者的生命永远闪耀,我们相信:在黄伟冬董事长的带领下,大连三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继续前进。

第18篇:人物专访例子

校第十二届“朝阳杯”辩论赛(15)——朝阳人物专

访(六) 【所属类目 : 校园文化】 【文章作者 : 校有线广播台】 【阅读次数 : 423】 【发布时间 : 2011-4-13

0:49:40】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团队意识,分享黑龙江大学建校70周年的丰硕成果,具有传统性的竞技比赛——第十二届‚朝阳杯‛辩论赛,即将于本周五举行决赛。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2011年4月14日将播发本台‚朝阳人物专访‛——《泪水与汗水的交织,辉煌与荣誉的交响——访校第十二届朝阳杯最佳辩手闫雪莹》

附全文如下:

泪水与汗水的交织,辉煌与荣誉的交响

风云际会,唇枪舌战,辩论场上的风景别样独特。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辩论队领队,2008级新闻学学生闫雪莹,一直在这辩场上描绘、追寻着自己梦想。曾参加过3届朝阳杯辩论赛,在哈高校辩论赛,海峡两岸世博高校辩论赛等多种品牌赛事,经过层层专业选拔的她卸去了浮躁,从辩论中收获了一种深沉和内敛。与新闻传播学院一同成长,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也对梦想有了一份更执着的坚持。花开花落,收获的是一天天的成长;云卷云舒,不变的是那一份追求与感动。

梦想起航的地方,亦是梦想归属的地方 辩论场上言辞犀利,字字珠玑的她,此刻却显得如此温婉、亲切。而谈起辩论来,这个有着弯弯‚笑眼‛的女孩子,脸上浮现出别样的神采, ‚我很小就喜欢辩论,从初中高中一直以来很多辩论赛我都参加过。到了大学我便觉得辩论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生命之中不可割舍的事情‛。而在通往梦想舞台的途中,她由衷的感谢新闻传播学院这个培养她的摇篮:‚新闻传播学院是一个特别锻炼人的地方,老师们特别看重培养新人的能力。如果我遇不到这样一支一直陪伴我,训练我我团队,我的梦想也不会这样尽情的绽放,并且绽放的这样绚烂。这也是我能够在大一就脱颖而出,直到走到今天的重要契机‛。

挑灯夜战,为的只是在那一瞬间厚积薄发,在梦的舞台上挥斥方遒。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未曾提起的苦,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累。那一夜夜研究讨论的场景,闫雪莹仍历历在目‚从一辩到四辩的稿子,都要经过一遍遍的琢磨推敲,我们会先纠集所有的辩手在一起进行三场模拟辩论,一次次的完善我们的‘补丁’,强化我们的论据论证。其实从一开始模拟赛敲定人选的时候,有的辩手就可以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场了,但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能上场,即使他们知道自己只能作陪练,他们也毫无怨言。这支队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直辩论队这么简单,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在做自己家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不计较的‛。

新赛制,新力量 从进入大学至今,闫雪莹与‚朝阳杯‛携手走过三载,自己成长的同时也看到了‚朝阳杯‛一点一滴的发展,对于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赛制她也有自己的理解‚原来的赛制对一辩和四辩的要求比较低,因为可能只需要准备开篇陈词和结辩环节。而更新后的赛制从一辩到四辩的要求都比较高,一辩增加了质询的环节,四辩也参与了辩论的整个流程。二三辩的地位有所降低,这样四个位置就要求贯穿一气,不能有缺陷和瘸腿的地方。整场比赛也会让人感觉到更加畅快淋漓。这个赛制会特别锻炼人,尤其是2010级的这些新辩手们,他们从中会得到更多‛。

‚现在看到2010级的小辩手,就好像看到原来的我一样,骄傲,自信,对理想有执著的追求。‛说到2010级的新生辩手,闫雪莹的脸上是一种欣喜和安慰‚孩子们真的很喜欢辩论,有共同理想的人很容易就走到一起了。现在很少有看到对辩论这样充满热忱的孩子了,真的很不容易。我想尽我所能的多留一些经验可以和他们分享,让他们在今后辩论的路上少绕弯,多闯出成绩‛。

‚越是被嘲笑的梦想就越有实现的价值‛

在辩论场上,闫雪莹的优秀让她大放异彩,而在赛场下的学习生活中她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那份优秀。从小学开始就代表她的家乡全市参加吉林省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初高中一直是班级乃至全校的资优生,大学里更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习标兵等奖学金的‚特别眷顾者‛,默默地奋斗,一直紧追着自己前方的目标。对于每一个热爱辩论的辩手,辩论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不同于大家所想的,闫雪莹的性格没有因为辩论而变得尖锐、犀利,辩论更多的带给她的是成长之后的淡然和思考‚我想这么说,辩论让我变得更加平静了。从小有很多光环冠在我的身上,有的时候就会看不清自己。感谢辩论,因为它让我找到我人生的方向,当脱下所有的光圈后,我会很理智,把一切都看淡‛‚辩论本身就是一种辩证法,接触辩论的多了,就会很冷静的分析这个世界和很多事情‛。

闫雪莹真心地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这些种思考也传达给2010级新生辩手们,并对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有的时候太在乎自己能不能赢就会输不起。觉得有的东西不用太较真,就像是高中时候考的不好的一张模拟卷子,当时可能觉得很不能接受,但事后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不是由那一张卷子决定的。只要把态度端正了,不需要太在乎生活中或喜或悲的一些小细节‛‚尽管一场比赛我们输了,可能别人会改变在我们辉煌的时候对我们的看法,但这都没关系。越是被嘲笑的梦想就越有实现的价值。真的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带着我的梦想一直走下去,走到那个最高点,我相信他们‛。

朝阳杯转眼已走过了12载的风风雨雨,它承载了12届‚朝阳人‛的渴望与梦想。磨难与历练伴随着每一个怀揣信念的朝阳辩手,在他们的脚步中,朝阳杯也即将迈入下一个征程。对朝阳杯不变的热忱,将指引着一代代朝阳人不断奋勇向前。

岁月如歌,磨不去坚定的斗志,时过境迁,仍是那一抹执着与热爱。

校团委

校学生社团联合会

校有线广播台 校辩论协会

2011年4月13日

校有线广播台新闻中心记者:郝欣 马晓彤

编辑:任文新

校第十二届“朝阳杯”辩论赛(14)——朝阳人物专

访(五) 【所属类目 : 校园文化】 【文章作者 : 校有线广播台】 【阅读次数 : 314】 【发布时间 : 2011-4-12

14:23:58】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团队意识,分享黑龙江大学建校70周年的丰硕成果,具有传统性的竞技比赛——第十二届‚朝阳杯‛辩论赛,即将于本周五举行决赛。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2011年4月13日将播发本台‚朝阳人物专访‛——《升起的‚朝阳‛,成长的我——访‚朝阳杯‛辩论赛辩论队指导教师代表肖博宇老师》

附全文如下:

升起的‚朝阳‛,成长的我 ‚朝阳杯‛辩论赛开办的十二年来,不仅成为黑龙江大学的一项品牌活动,更深深的融入到每个黑大人的骨血中,不断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

曾经也是黑大学子的肖博宇老师没有想到‚朝阳杯‛会伴着他一路走来。肖博宇老师曾就读于新闻传播学院,担任过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主席等职务。现在在应用外语学院担任政治辅导员工作的肖老师这样对记者说:‚我也没想过我和‘朝阳杯’会结缘,这个结缘是以学生干部为开端一直到后来做学院的政治辅导员,再到带学生会直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而今年还有幸担任部分比赛的评委。‛

‚朝阳杯‛辩论赛每一年都有很多新的举措,力图将辩论这一传统性的竞技比赛与新时代相接轨,与新媒体相承接,不断发展、创新。从而丰富黑大学子的课余生活,建设具有黑大特色的品牌活动。今年的赛制改革更是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肖老师对此表示到:‚第十二届‘朝阳杯’辩论赛赛制源自于‘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赛。今年的比赛首先,为学院的辅导员老师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的平台。其次,开阔了我的视野。从前,只是关注自己的队伍,而现在会注意学习作为一个评委老师更看重的一些技巧,包括说话的语气,手势,问题的设计,资料的准备等等,对于指导自己学院的同学很有帮助。同时,对于各个学院来说也更加的公平公正。这更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我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来学习,提高自己。总体上说,今年这个评委参与的新格局还是非常好的。‛ 一次次的考验背后,留下的是收获与历练。肖老师认为这次‚朝阳杯‛让他收获颇丰:‚无论是从场上的思辨应对能力还是场下的准备工作,都有利于我们对辩论队进行指导。此外,这个活动也让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我一个2009级的学生在初赛评委评议的节目表演时说,他觉得他欠我一场辩论赛。因为他是外联部部长,平时学院工作比较忙,再加上学习任务重,所以很难抽出时间。我当时在下面听到这句话很感动。我觉得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再为‘朝阳杯’辩论赛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感谢这样的‚朝阳情结‛,让我在角色的不断转变中,一直成长。‛

从谈话中不难看出,肖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感情很好。他说话的时候很随和,很有亲切感。这样的他,更像是一个学长,而不是师长。也是这样的他,每次都在幕后默默地为他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朝阳杯‛,你让我心跳

‚朝阳杯‛作为黑龙江大学参与度最高的一项活动,这些年来一直受到全校师生的关注与喜爱。究其原因,肖老师讲到:‚这个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也很有悬念。同时他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大家在短暂的比赛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肖老师这样向记者解释‚心跳‛的‚朝阳杯‛:‚可以说,‘朝阳杯’这个比赛是能让我心跳的一个比赛。我从组织开始一直到做指导都特别紧张。而且‘朝阳杯’辩论赛,各学院都非常重视,不论是学院还是每一位指导老师。这种紧张程度可以从选手在场上的表现,时间的把握、双方攻辩时问题的攻击性和每一个环节很扣人心弦上看出来,在台下坐着的我们的紧张程度不亚于在场辩手。其实这种紧张并不是源于不自信,而是这个活动本身带给人一种紧迫感。‛

在‚朝阳杯‛辩论赛中黑大学子勇于参与,勇往直前的精神得以彰显,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也在其中慢慢累积、加深。当大家都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努力时,那么一切的艰难都将化作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奠基石。肖老师也认为‚朝阳杯‛打出了黑大学子团队合作的精神,它能让大家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比赛时团队带来的感触仍旧让他难以忘怀。

希望与梦想,我们明年再战

黑马学院,创造历史。‚朝阳杯‛赛场上的每一支队伍都带着学院的梦想打出最精彩的瞬间,同样肖老师也载着这些责任与同学们的期望,带领应用外语学院辩论队过五关斩六将成功杀入八强,当之无愧的成为今年‚朝阳杯‛辩论赛上的一匹黑马,创造了应用外语学院的‚朝阳杯‛历史。这背后的艰苦与付出可想而知,但是,他留给我们的却是:‚无论是辩手方面还是团队配合都非常好,我们学院也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入了八强。我对大家说的就是‘你们需要什么你们提出来,然后,我能做到的,我会尽全力去满足你们’。我只是在幕后做好后勤工作,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批好学生,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才创造了对我们来说这样好的成绩。其实最后取得怎样的成绩并不重要,全身心的付出和对学院的真情让我们的比赛成为记忆中的精彩‛成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记者了解到,应用外语学院大二的同学们作为这次辩论赛的主力军,他们同时还要在今年4月份经历一生中只有两次机会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所以,几位大二的选手不仅要为辩论赛精心准备,同时还要备战专四。肖老师对于他们的心疼与理解溢于言表。

可以看出,对于每一位指导老师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学院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可以为之奋斗,努力去保护的心灵的港湾。

破茧成蝶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但是之后的脱胎换骨却是美丽的。‚朝阳杯‛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激烈角逐后,即将进行最后的巅峰对决。这其中有过欢笑,有过泪水,这些共同浇铸了‚朝阳杯‛。肖老师对他的‚孩子们‛说:‚记住四个字:‘明年再战’。随着明年2011级学生的加入,辩论队也会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我很期待明年的‘朝阳杯’,希望这个活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能够真的像一轮朝阳一样,照耀在黑大学子身上,从而引领黑大文化活动整体的基调,展现学子们的风采。‛

‚朝阳杯‛即将落幕,回顾这近一个月的点点滴滴,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从中收获到了许多,团队的默契在这个过程中愈加坚固,指导教师与辩手们的友谊也愈加深厚。每一个人在‚朝阳杯‛中都尽心做好自己的事,而‚朝阳杯‛的形象也正是因为他们才更加的饱满,成为我们真正的‚朝阳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愿意为‚朝阳杯‛默默奉献的人,黑大的上空才能悬挂起一轮耀眼的朝阳。 历尽艰辛,留下的是宁静与平和。过尽千帆,希望与梦想就在彼岸。

校团委

校学生社团联合会

校有线广播台 校辩论协会

2011年4月13日

校有线广播台新闻中心记者:杨紫薇、马晓彤

编辑:任文新

校第十二届“朝阳杯”辩论赛(11)——朝阳人物专

访四

【所属类目 : 校园文化】 【文章作者 : 校有线广播台】 【阅读次数 : 346】 【发布时间 : 2011-4-5

23:37:48】 【关闭窗口】 【打印此文】

为积极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团队意识,分享黑龙江大学建校70周年的丰硕成果,具有传统性的竞技比赛--第十二届‚朝阳杯‛辩论赛,目前已进入半决赛阶段。 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2011年4月6日将播发本台‚朝阳人物专访‛——《垂钓朝阳的新鲜精彩,细数辩论浪尖上执着的方向——访黑龙江省记者站站长张世光老师》。

附全文如下:

我与母校黑大的情缘,难以割舍

2000年开始就读于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张世光老师在刚入学时可能还没有预想到自己会与脚下的这片土地---黑龙江大学结下不解之缘。

2004年毕业后,用张老师的话说,当时的自己就是一个‚愣头青‛,竟然直接拿着简历敲响了《哈尔滨日报》报社社长的办公室大门。就是这样直率的他后来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入了《哈尔滨日报》。大部分人也许会就此安于这个工作,而张老师却是那极少数人中的一个。4年的积蓄后,他再次成为了黑大的一员,成功考取了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又在2010年进入《工人日报》工作,现在担任《工人日报》黑龙江省记者站站长一职。这样光芒闪耀的他却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学生一样,让人感觉很亲切,笑起来总是眯着眼睛,很憨厚的样子。

张老师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曾是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辩论队的领队,连续三年参加‚朝阳杯‛辩论赛,那时的‚朝阳杯‛才刚经历了第一届。在工作之后,又有至少四年的时间担任‚朝阳杯‛辩论赛的评委工作。可以说,他见证了‚朝阳杯‛的成长,又或者说,他与‚朝阳杯‛是一起成长的。

时间总是为感情打下奠基,张老师对于母校黑大的情感也在这些年中越来越厚,越来越浓。

尘封的‚往事‛,现在的‚朝阳‛

回首往事记起的是那时的泪水与欢笑。当谈到曾经的‚朝阳杯‛时,张老师说道:‚当时的辩论赛依然和现在一样很火爆,我参加了第

二、

三、四届‘朝阳杯’比赛。第一届‘朝阳杯’上,信息管理学院得了冠军。这对我有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梦想,很想延续师兄师姐们的第一名。但遗憾的是,第一年我参加的时候成绩并不理想。等到后来我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四个人。大

二、大三都打到了四强。‛谈话中,张老师笑着说起每当自己的队伍输了的时候,就会‚化悲痛为食欲‛, 那时的友谊就在与战友们为了辩题绞尽脑汁,为了比赛奋勇冲锋中慢慢沉淀着。张老师脸上那种挥之不去的怀念与眷恋,也让我读懂了他对于大学生活特别是与队友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非常珍惜的。

放眼当下充溢的是梦想与希望。当记者问道‚朝阳杯‛这四年来的变化时,张老师表示相较于当年的‚朝阳杯‛‚现在的‘朝阳杯’辩论赛已经可以上升到一个比较平和说理的阶段了,而且逻辑性也越来越强:‚就像立论部分,现在的立论逻辑性很强,材料准备很充分。同时影响力越来越大,不论学院是大是小,他们都强烈要求参加比赛,成为‘朝阳’舞台上的一员。并且各个学院也开始对于辩论赛越来越重视。发展到今天,‘朝阳杯’辩论赛已经成为黑大的一个品牌和名片,像海峡两岸的比赛、哈高校辩论赛等大型比赛,我们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所以,在一个大学,这种思辨性的活动能让同学们更多的热爱它,参与它,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说明‘朝阳杯’真的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梦想的舞台。今年‘朝阳杯’辩论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到评委的环节中去,这是非常好的一点。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种尊重,让辅导员老师参与到其中,看到评委是如何打分的,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同学进行下一场比赛;同时也利于竞赛的公平,透明和权威。‛

‚朝阳‛精神,薪火相传

黑龙江大学‚朝阳杯‛辩论赛自开办以来,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参加人数也与日俱增,影响力越来越广泛。现在‚朝阳杯‛辩论赛已经成为黑龙江大学这所蕴含了浓厚文化底蕴学府的一大亮点。

张老师分析了‚朝阳杯‛在全校师生中反响强烈的主要原因:‚首先辩论赛不是在辩一个真理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与交锋,选手们的思想在这种思辨性的活动中与日成熟。其次,这是一个展示的舞台、欣赏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个竞赛的舞台。因为竞赛是很残酷的、很有悬念,所以吸引很多同学去关注它、参与它。同时,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上学的时候,第一次就被打下去了,后来就离冠军只有两步之遥也被打掉了,当时觉得无比的悲痛。现在一想,比赛输了反而会促进我做了很多反思,养成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一个事物,这才是‘朝阳杯’给我最大的收获。再说一下世界杯,有那么多队伍,最后只有一个队伍获胜,但其他队伍都是失败的吗?我觉得不是。所有参与进来、投入进来的都是成功者。所以,当比赛达到与成绩无关的时候你就已经赢了。‛

不错,当真的达到比赛与成绩无关的时候,我们才会收获的更多,这正是学校举办‚朝阳杯‛辩论赛想教会我们的。跳出事物看本质才是一种人生更高的境界。

‚朝阳杯‛辩论赛进行到现在已经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各支队伍也正面临一个疲劳期,张老师建议辩手们越是到这个时候越要记住:第一,放松。第二,心情不能毛躁。第三,在准备自己的同时,考虑一下对方可能涉及的角度。

‚朝阳杯‛辩论赛历经12载,每届都会涌现出大量实力相当的优秀辩手,这些辩手在各个年级都有所分配。这些同学用他们的智慧与双手共同托起了‚朝阳杯‛的奖杯。张老师指出,在比赛中有很多队伍虽然没有赢得比赛进入四强,但他们同样是最棒的,他们用自己的‚台下十年功‛精彩地诠释了‚朝阳杯‛辩论赛的真正含义:薪火相传、勇往直前。这正是‚朝阳杯‛辩论赛的精神,也是黑大学子的风骨。

洗尽铅华,留下的是一捧捧珍珠,经历沧海,刻下的是一次次收获。

校团委

校学生社团联合会

校有线广播台 校辩论协会 2011年4月5日

校有线广播台新闻中心记者:杨紫薇、马晓彤

编辑:任文新 摄影记者:徐冉

第19篇:人物专访新闻

保持劲头 追梦不止

——访自治区优秀毕业生陈力根

作者;蒙麒雨

寒意早已褪去,暑意渐渐袭来。河畔微风中拂动的青柳,耳畔传来的淡淡的离别的笙箫。这就是2013年的夏天,也是属于陈力根的毕业季。

2009级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陈力根同学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他看到校园里到处都是毕业生在学校拍照留念的身影,不禁忆起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怀揣设计之梦前行

刚上高中不久,陈力根就选择了学习美术,坚定艺术高考是他的唯一出路。他觉得自己来到这里是个偶然,当时他已参加了几所学校的考试,只是抱着陪朋友再考一次的心态参加了民大的校考,可戏剧性的是他考上了他的朋友却没考上。

2009年的九月,陈力根在姐姐的陪伴下坐火车来到了南宁。因为火车的晚点,他原计划报到的日子便推迟了一天。晚上在宾馆里时,他想要了解新学校的心情愈发迫切,便加入了一个民大学姐学长们为新生解惑的QQ群。他想要咨询学校的环境、饮食、住宿等问题,很幸运地私聊到一位学长,耐心地为他一一解答,陈力根安详的神态里,流露出的是对那位学长的感谢与肯定。去学校报到的时候,让陈力根感到更加欣喜的是给他做新生接待工作的人竟然正好是那位学长(那位学长当时已经大四了,是曾经的艺术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在入学不久的班干部竞选时,那位学长给他发来“别让我失望”的短信让他信心倍增,他勇敢地走上讲台,并顺利成为2班的班长。

怀揣感恩之心前行

他曾经是个青涩的少年,也有过紧张与迷茫,但在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下,成长中的挫折也算不上什么难事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大一时第一次给全班开班会,少许的紧张不安,到后来的处事不惊,这一路上他怀揣着对亲人、朋友和同学的感恩之心前行。

“点点的回忆,给我的是温暖,我们的笑,我们的累,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团结……”陈力根在回忆大一时光如是说到。陈力根的班级是2班,“我们”指的便是2班全体同学,一个团结的班级是学生时代最让人有幸福感和自豪感的事情。2班在入学军训时的苦和汗水最终凝结成军训合影留念上的欢呼与欢笑,是大学的开始,是2班家庭的开始,是梦的开始;与可爱的教官离别时留下的不舍的泪水,因为感恩,所以就此拥抱;还有班级的聚餐,全体男生在一起的喝酒,班里同学一起去了青秀山,去了花花大世界,一起包了饺子,班级代表民大参加中国与越南建交60周年的迎新晚会。

大学期间,陈力根最忙的时候是大二大三这两年。身兼三职的他既是班长,也是学生会副主席,并且还是11级艺设班的助理班主任。身兼三职的他不仅能很好地做好应完成的工作,而且还能保持成绩的优异,这是因为他懂的取舍并且会管理规划时间。他提前一天把要完成的工作列清单,写好各项工作的明细,工作的时候便得心应手一点也不累。

陈力根在一个充满爱和责任的大家庭中长大,这让他具有许多现当代独生子女所没有的优秀品质。也许如他说的“从小父母不大管我的成绩,越不问我,我觉得我就应该越努力”,从小他的成绩就很好,除了对班级和工作上心外,陈力根的家庭责任感也很强,他曾对自己说过一段话“孝敬爸爸妈妈。只要我幸福,我相信我会让我3个姐姐生活和我一样幸福。有10块钱,给爸妈2块,给姐姐她们6块,我留2块”,怀揣感恩之心前行,且行且珍惜。

梦,就在前方

很多同学在大一和大二的假期就开始打工或者兼职了,陈力根谈起自己以前度过的暑假,说他当时也想去实习试试,但是父亲说大一大二的时候专业基础和技术还不是很扎实,去实习的公司里工作不会给你太多的机会。所以陈力根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了庐山手绘特训营、3Dmax培训班还有绘图软件cad培训班等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这句《不能说的秘密》中的歌词也许道出了许多毕业生对逝去大学时光的感慨吧。陈力根和同学们毕业答辩后看了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是2班大学期间最后一次的集体活动,看罢电影后亲自将同学们一一送走。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道:“美好的记忆,去采风的疲惫,一起做饭的简单的快乐„„每个人青春都差不多吧,看着别人的青春,脑海浮现的是熟悉的笑容,那些错过人人和是。”

陈力根品学兼优,他既是给朋友和同学传递正能量的知心朋友,也是老师得力的好助手。大学里几乎所有先进个人的奖项他都获得过,校十佳团员、区优秀个人、区优秀班干、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虽然市场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师缺口日渐饱和,但优秀的陈力根还是凭着自己的实力得到了几个北京公司的面试机会。这一次他整装待发,梦,就在前方!

第20篇:优秀员工 人物专访

两年风雨,与英利共成长

记2013年度优秀员工xx

2012年,xx加入衡水英利,成为衡水英利的一份子,凭着坚持的毅力和对xx公司特殊的情怀,他来到xx,这个他为之奉献青春的地方。

W:在2013年xx项目中,你表现突出,并且也是上半年优秀先进个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认可,你觉得成为优秀员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T:我觉得大家觉得是我人缘好吧,公司劳动量大,得吃苦耐劳,干活利索点,反正就是那么多活,你磨磨唧唧也是需要做那么多的,干活的时候细心点,做不好就会被下道工序退回来,不如一次做好。

W你来xx多久了?是什么吸引你留在xx?

T:我是2012年来咱们xx的,现在也快两年了,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福利吧,咱们公司五险一金,打工的,不就是为了多挣点钱吗,咱们公司以后还要扩产,新能源产业,有发展空间的,而且我一直做xx工作快两年了,习惯了

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内容吗?

我主要就是负责xx,虽然有点单调乏味,可是孰能生巧,我觉得我这个萝卜能放在好几个坑里,前面工序有需要去厕所的同事,招呼一下我就能帮忙,xxxx什么的我都会.作为一个老员工,你有没有什么经验给新员工?

我觉得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脚踏实地的好,这样才能积累经验,学到技能,认真地对待工作,就算以后去其他地方,至少你的起点比别人高。

专访范文
《专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