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初中课题研究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1 18:07: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1

初中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数学方法和研究

初中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早已被写进《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课本。那么你还、厉害、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课与实习作业的教学,本教研组全体数学教师进行探索.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①对现阶段教育理论的学习,理念的形成;②全组老师确立课题研究对象,各代课老师根据所代班级确定具体的活动课及实习作业做为研究对象,并展开教学实验;③各位老师先根据上学期的实验结果设计好一节活动课,巡回展示一节课(每人上一节以活动课和实习作业为主的公开课),本组人员参与听课、评课,做好详细记录);④本组成员根据各自开展活动的情况,写好课题小结。由课题负责任做好第一阶段结题报告,整理好实验数据、实验材料

第二阶段):①选出具体的班,具体的代课教师,进入个体实验;②积极推行课题研究 主要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实验-发现”式,并正式展开实验;③学生心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性教育报告;④第二阶段小结,第二阶段实验结果展示及总结,第二阶段实验材料的整理归档,第二阶段的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①课程评价体系初探及研究,实验的展开;②独特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及深化;③各种研究的成果鉴定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评实验性研究的成果展示汇报);④形成性总的结题报告的写作,各老师的实验论文的写作,参与实验的班级及老师的经验材料的整理及汇总。

课题研究的方法: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实验对象的确立及实验时间

拟确定七(1)(2)班为实验班,(3)(4)(5)班为对照班,八(1)(2)为实验班,(3)(4)为对照班,实验时间为半学期。

(二)开设“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课题研究及实践步骤。目标定位:

通过分析当前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的结果,确定以上班级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运用“合作—探究”式,“实验-发现”式教学模式,精选适合展开实验的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力求在实验过程中这些个实验班的教学正常运行,并能使这些班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及学业成绩上有新的突破。

2、起始阶段: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展开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案、搜集相关资料,制定调查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确立研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及安排,展开实验,并做阶段性检测,做好记录。

3、实验实施阶段:写好案例,完成实验操作,并从实践中进行调整,补充有关内容。

4、中期阶段性检测及小结,汇总前期资料,以论文形式完成中期成果报告。

5、实验结果汇总上报:分析整理实验教学的各种材料,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照情况量化分析,总结讨论,评估细化,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总的分工情况如下:

1、课题的选定及确立研究及探索的总体设计与组织管理,由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2、第一阶段的整体构想及实施过程的管理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3、第二阶段的实验的实施与过程管理各备课组长老师负责;

4、第二阶段“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由老师负责各备课组长;

5、第二阶段研究活动中实验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及心理过程的分析及总结由各备课组长负责;

6、“数学活动课及实习作业”实验阶段的教学阶段性评价及总体评价研究由老师负责。各备课组长

7、第三阶段的总结性研究。总体性评价、汇总材料的组织整理由各备课组长负责,结题报告的撰写由全组成员负责,各备课组长由老师负责定稿上报。

总结

1、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每章结束后统一提供了部分素材,但从现有的资料看,数学活动课尚未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理论资料,系统性不强,操作难度大,因为在具体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有关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教法、具体案例少,在网络上较好的教学设计,课件及其它有助于教学的视频资料几乎没有,因而选择活动课做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研究,旨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2、实践价值:开设教学活动课主要是为贯彻新课程理念,进行感情

教学,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年的教学内容不一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观,活动课素材对这一章知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及问题都值得深思,况且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不是最佳也值得研究,这种活动课本身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编者与教者是在这些问题上难点存有分歧,编者所看好的内容可能存在实践中做不到,主要是学生达不到编者预期目的水平,实际上课本上编者所安排的素材,有很多学生操作起来都很困难,比如“包装盒的制作”“折叠与证明”等等;教师看好的素材专家不一定认可;另外授课方式及教学过程也值得探究,怎样组织这类活动课的教学,想用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也值得探究,怎样组织这类活动的教学,可能想用一种方法,由一而终,贯彻到底,应该是不可能的,因而是选择这一课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3、人员分析:我校现有数学教师共七人,已具备课题研究所具备的人数,这些教师中不乏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很有名的教学能手,也不缺乏理论基础扎实,学识丰富的年轻教师,其中大部分人员具备大学本科历,所以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符合进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学术基础能力,同时这些教师中大部分是长年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的专业教师,所以具有课题研究的专业能力,和必备的纪律素养。正因为长年工作中教育特别是初中教学的第一线,所以师生关系相对融恰,第一手资料非常丰富,因而为进行该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因此,具有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一切条件。

数学教研组2012年月

推荐第2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总结

中教部 郭昭君 王久胜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研训一体化”的骨干教师成长策略研究》。作为数学研训员,承担了子课题:《中学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有:(1)目前数学骨干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2)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3)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4)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各种环节及其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分阶段进行。在前一阶段,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现在我把我们实施的情况向领导做以汇报:

一、领导重视,建立科研组织。

“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我校领导的管理理念。为确保课题的顺利研究,我们学校建立了以部为单位的课题组,以便系统的进行教研教改。同时,王子峰校长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情况及时的了解和督导,多次与个人和集体进行交流研讨。我们2名数学教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课题的研究。开题后,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二、数学教师现状分析

(一)教师没有真正的建立新课程理念。

1、没有确立课堂教学目标评价观。很多教师没有切实的从本节课到底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去思考课堂的教学目标,要么抄写教参上的整体目标,要么没有把目标进行可操作可检测化转换,仍然是“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句作为课堂目标的表述;多数教师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确立过程性目标。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变。多数老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全半句学生答后半句的“启发”式教学,没有教具、没有辅助教学工具和手段;学生读书走过场,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刚布置学生读书,可是没有等到学生翻到书就开始提问或讲课了。很多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只是为迎合听课者的要求做格式,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时,学生刚好转身就开始提问了。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情境导入,有的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是,教学过程只是把情境导入的环境作为评课的一个做摆设的环节,没有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创设的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没有改变。多数教师仍然是只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乎所有的教师没有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光盘,没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没有真正建立“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基本理念。

4、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有待改变。多数教师仍然只是为了学生参加考试实施教学。多数教师没有把教学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没有开发教材资源,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是埋怨书上的作业题少了,建议学生多买教辅资料。

(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进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在对教师教学的了解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水平要么停留在分数和升学率上,要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名而忽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埋怨“书上的题目少了,考试的题目活了,教师无法实施教学了”。

1、不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总以时间不够,学生基础差活动组织不起来为由,不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接受听课的课堂就是表演式的课堂,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就是分组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往往从口头上认同而行动上疏离背离,甚至让应试教育穿上新的外衣粉墨登场。课堂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本质。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2、不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多数教师对数学新课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观念没有真正的接受。这种教学观念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没有正式的体现,因而对数学教师来说,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外在的、陌生的,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的,更难以真实地变成教学行为。有的课堂虽然布置了学生动手实践,但是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少数人在动,多数人在看,教师对此没有评价,对于合作交流也就仅限于老师提问个别学生答。合作的情况,交流的情况教师也没有作评价。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3、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发现,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课题引入的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及练习的安排中没有认真的思考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也是我们被忽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方面。

4、没有“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 、实验的结果,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分析,然后再进行证明,有的教师自己直接写出证明过程,有的甚至于证明过程都不写完整,没有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没有让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思想,没有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没有提供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命题,去增加论证的趣味性,去帮助和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掌握综合证法的信心。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

5、没有“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开放课题的教学,没有有效的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去作社会调查,去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教师不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没有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进行深化,课堂上形成新旧知识的脱节或重复。这也是我们被忽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方面。

二、全面考察,认真选拔。

制定和完善骨教师的考查选拔方法,按照要求先由基层学校推荐,然后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综合评定几个环节,确定为校级骨干教师。再由教师进修学校给定的名额,选拔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三、学习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1、加强骨干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学习,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与师训部密切配合,对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讲课、听课、看视频等一系列方式先后进行了六次学习,去年我们选拔25名骨干教师进行了说课比赛,有4位教师代表北票参加了朝阳市说课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把教师学习的情况通报给基层学校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对表现好的教师推荐市级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显著地提高。

2、注重培养骨干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促进数学骨干教师形成教学反思普遍性、自觉性和持续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6%的数学骨干教师进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习惯与能力,而其他教师认为只是有时或偶尔进行教学反思,这表明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持续的、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还有的教师认为只有教学经验就足够了。根据这种情况,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中,重点放在教学反思上,如:在每次教师作课后都要让上课的教师做课后反思,指出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在基层听课也是这样,这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十分必要。另外,我们借助辽宁省数学学科30名学科带头人“从教下乡”的契机,组织全市的数学教师听课,通过他们的教学及课后反思,是每一教师深受启发,许多教师都感慨地说:“听了他们的课,才知道教学反思的如此的重要”。

3、注重培养骨干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数学骨干教师保持教学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老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必须依靠研究才能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所以,在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鼓励教师研究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深读课程标准,体会课标的内涵;要求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好的书籍;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每学期独立的出一份好的试卷,对年轻教师每年要做各地中考题20份,把握中考命题方向。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每位骨干教师参加朝阳市组织的教师专业考试的成绩和师校组织的课标知识考试的成绩作为推荐上一级骨干教师的重要依据。以考促训,通过这些措施促进骨干教师的教学热情,基本避免职业倦怠感。

4、注重自身发展需求,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域能力结构。

新课程呼唤综合性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自身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所以,除了通过参加本地区和本校的教研活动,自我研修(阅读专业刊物,相互观摩,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等)、继续教育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外,我们借助到外地学习的机会,带领40多名骨干教师去学习,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为本地的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5、重视现代信息化手段在研训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培养骨干教师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现代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展研训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教育专家的讲座,优秀教师的授课等,此外,我们建立了QQ群,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进行网上交流研讨。把好的教学资源上传网上,做到资源共享,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四、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经过我们的努力,与师训部密切配合,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原来存在的问题在逐步减少。有60多名数学教师成为北票市骨干教师;有15名数学教师成为朝阳市骨干教师;有两位数学教师(三中的齐瑞光、桃园中学的张久龄)成为辽宁省骨干教师。在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我们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是,离要求还差一定的距离,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在对数学骨干教师的培养上,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探索出更好的、更有效的、可操作性更强的方法策略。为使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早日成为骨干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推荐第3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微课题研究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微课题研究

一、发现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英语词汇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所教的EEC教材的生词量大,呈现则不拘一格,大多都隐藏在课文中,学生不易察觉。因此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小学英语学习没过关的学生来说,词汇学习成了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自然这些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二、实施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检查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解决措施

①平时加强阅读,尤其是要保证一定量的英语阅读,在吸收各方面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感性认识;

②勤于思考,学会构思,心中有谱;经常做“脑部体操”,即我们平时常说的“头脑风暴”。 ③做日常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

四、方法指导

1.形音结合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语音规则及运用读音规则记忆单词的拼法。“多数单词的拼写都是符合读音规则的……只要把单词读准了,根据读音规则就可以把单词拼正确”。因此,能准确拼读单词,往往就可以记住单词的拼写形式,即做到发言正确,以形发音,以音记形。这样就能比较牢固地记住单词的拼写形式。 2.运用记忆规则减少遗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则:遗忘进程并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一定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因此,对刚学过的词汇应及时不断重现,不断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进一步理解,并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而不应等到已经遗忘后再来追忆或重新学习。 3.列表记忆

列表这个形式可用来对单词进行分类记忆,不一定画表格。分类可按主题内容把单词分成若干类,如:卧室用具、起居室、亲戚名称、人体部位名称、文具名称、交通工具名称、动物名称等等。这些词有些有某种联系,由一个会联想到另一个。 4.加大阅读量,提高单词重现率

单词必须经过多次重现,才能记住。阅读是最有效的语言输入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在具体的语篇环境中接触更多的词汇,增大输入量,重新与学过的词汇见面,再一次加深记忆,同时,这也是对词汇的一种运用过程。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测掌握词的真正含义。 5.以旧带新

这是一种广泛的联想,在已有知识上建立新的知识。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多,有可能利用构词法分析讲解新词的意义。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自然地理解词义,借助构词法知识记忆单词,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例如,由已认识的单词组成的复合词,利用词根、词缀组成的新词等。在记单词过程中,“以旧带新”起很大作用,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旧的越多,新的越容易建立起来。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收获

1、开展了课题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会有不同的掌握词汇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了,发言积极了,表演、辩论、演讲等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2、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本人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个人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发展,使我迅速成长,能够确立科学的育人观、教育观、质量观,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身心活动,使英语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得以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揭开了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对课题研究不再畏缩,提高了本人的科研水平。

推荐第4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天山六中 裴焕民

今年我校八年级数学组成员承担了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学生分层(2)教学目标分层(3)教学方法分层(4)辅导分层(5)作业分层。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在前一阶段,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现在我把我们实施的情况做以总结:

一、领导重视,建立科研组织

“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我校领导的管理理念。我们数学组是一支比较年轻有活力的科研队伍,在孙校长的带领下,我们6名数学教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课题的研究。开题后,我们数学组召开了两次会议,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二、学习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搞好科研,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我们数学组十分重视理论学习,每一位成员都订阅了相应的科研类书籍、报刊。如:《初中数学教与学》、《中学数学》、《当代教育科学》。并且定期组织承担课题的教师学习科研理论、新课改理念。

三、听课评课,课题引领课堂

我们数学组每周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四、及时总结,撰写反思及论文

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规定课题组的每位成员每学期都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安排好有关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与论文,形成有关研究成果。

五、规范管理,增添科研活力

为了防止课题研究的泡沫化现象,我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使科研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和活力。

(1)积极深化课题的理论研究。一周一次教研活动。 (2)重视研究过程的记录。认真做好课题组的活动记录,记好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讨论的专题、成员的意见等。

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如下:

1)对课题研究方案逐项的进行实施并作合理补充。

2)每位课题组成员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实验研究,确定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开展实验调查研究,定期举行教师、学生双向交流座谈会。 4)积极与外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数学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到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进与思考。

推荐第5篇: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二年级数学小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组员:李绮昭 黎亚夫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 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 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

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2010年6月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九月上旬,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九月中旬,我们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组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审定为五个小课题。

2、抓行动、抓反思。

九月中旬,我们对五个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 从10月开始实施方案,各课题组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小课题园地”,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跟帖。

从十月以来,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大学课组的研讨活动作准备。十二月上旬、四月中旬大学科组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或聘请的专家)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科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进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课题组通过大型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反思,分享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改进研究方法。对典型的课例,还采取现场诊断的形式进行指导,现场会诊一般包括课前研究、现场观察、课后讨论分析、形成新方案、再次试教等五个步骤。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有的课题组还邀请了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与适时地指导与点评。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五月下旬,针对跟踪检查情况对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排队,上报教研中心,六月参加全市课题成果评选,学期末进行结题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个课题组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日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例如,语文组、数学组在初期阶段采用了研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组采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形式,物理组还进行了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竞赛。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生物组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案导学模式;语文组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物理组的《自主识图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竞赛成绩和学生的反馈,说明课题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历史学科组的《即时性研讨问题的收集利用与共享》拟在学校网站开通《历史的天空》以达到资源共享;数学组的《回顾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别从学生上课解题时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6篇:初中数学组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运用学生研学材料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 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差,老师讲什么,他学什么。从来没有自己去看书学习的习惯。然而,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这些过来人都知道想要学到真正的知识,光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积累的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得到的。因此我们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从“课前小研究、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研学材料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探”,重点研究课前小研究。 经过一学年的研究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的进步。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带来一份新的收获。 以下是我科组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1、课前小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课前自学的习惯。

全班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的人数由原来的37%增加到97%,由此可得出结论,一年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学生也掌握了一整套的课前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确定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方法上的,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且在实验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对学生加以训练的,这就使学生的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成正比例增长。最终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课前研究习惯,而且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目的。

2、课前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完成课前小研究必须先自学书本知识,那么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前研究就是课前的自学。课前自学的过程

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通过自己努力去回顾旧知识,自学书本新知识去完成课前小研究的题目,从而自主的去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布置的课前小研究中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经过多次有目的的自学研究以后,就逐渐掌握了对新知识的一些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了。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触新知识,它要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思考,只要长期坚持预习就会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完成课前小研究再去上课,本身他自己已经自学了一遍,上课时再学了一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明确,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对新课学习的目的性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更有益于新知识的掌握。大多数人都渴望被别人所认可,学生的这种心理更强烈。经过完成课前小研究,学生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为了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听得就会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会非常积极。经过认证以后,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答案的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去修正反思,对新知识的印象就会加深。无论那种情况都会促进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新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快更深。有了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为前提,加上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将大大提高

纵观我们一年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自学习惯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学生学得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推荐第7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小课题研究计划

孟庆众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进行了专题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突出通过有效练习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通过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来保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体现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就要彻底改变数学课堂练习的单一性和简单化形式。首先分析了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形式、练习内容、练习难度、练习数量、练习反馈形式如何设计和操作的,接着了解学生对课堂练习有哪些要求和建议。通过分析调查发现对课堂练习采取的主要形成是只是运用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很少根据自己具体教学情况来设计或是上网搜集其他学校老师的作业设计。认为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学生认为课堂练习对你巩固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很有帮助。因此,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确定了小专题研究内容“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研究”。 研究的目标:

一是通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设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是提升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

四是运用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法,创新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任务:为了将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研究解决三种类型练习的有效设计。即:课前的引新练习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有效设计、课后的巩固练习有效设计。 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行动研究 研究过程:

第一步研究解决课前引新练习的有效性设计。 第二步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的有效设计。 第三步研究解决巩固练习题的有效设计。

对于课前引新练习必须是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及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这类练习所起作用主要是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的过程,起承上启下作用。这类练习量要求少而精,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设计的依据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重点设计,目的是将所学知识的难点进行有效分散,为实现已学知识到新学知识的转化创造条件。这类练习题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完成这类练习的形式主要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基础上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集中讲解。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练习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随机练习,这类练习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灵活性、随机性和多样性。练习的内容可以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而设计,也可以是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情况而设计。练习可以是口头练习,也可以是书面练习,还可以是学生板演练习等等。这一系列的练习实质上是学生进行探究、摸索规律的尝试练习。完成这类练习的形式主要是运用激疑设问、动手操作、引导观察、组织讨论、面批练习等方法,从而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来体验和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保持保量完成这类练习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对于巩固练习实质上是学习新知识后要完成的练习。这类练习内容要全面,设计份量要适中,练习题层次要分明,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设计这类练习要求教师要依纲扣本、把握重点和难点设计有梯度的巩固练习。这类练习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此,教师要尽量当堂面批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

为了让“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小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每一个阶段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认真梳理和修改完善。基本上做到研究切口细小化、研究内容个性化、研究方法通俗化、研究周期短小化等特点。为了将小专题研究根植到课堂教学中, 达到的目标:

一、以丰富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明确了数学课堂练习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练习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精心选题,要选择具有创意的训练题目,如变式训练题、开放式训练题、学生根据要求自编题目训练、一题多解训练等等。练习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有效、方法要灵活,要使学生做题不多,但收获很多,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或弱化条件、延伸或扩展在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同时而形成的,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发展

新课程中练习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让练习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练习设计中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练习题时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量力性原则。二是差异性原则。三是练习要精而有效原则。为了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把练习设计成“自主型”,既将练习分为A、B、C三种层次,以满足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如A题型灵活多样,注重理解、想象、运用。B题型再降一个层次。练习有梯度的题目,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C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也是正常的,我们应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在接受新知识、新方法上要比其他同学慢,练习的有效性也比较低,我们要给予及时的关心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经过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其他同学的标准,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提供帮助,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们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目标。

三、通过研究提升本身的专业素质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高度投入、有效合作,对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进行分析,进行反思,形成有效的对策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并养成研究习惯。不断地从问题的提出、实施的过程、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等方面作出反思.总之,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孟庆众

2012.2.27

推荐第8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课题研

究阶段小结

我校数学科组组织并承担了区级课题《初中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的研究。本课题将为期三年,主要是通过提取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练习或测验中出现的错误,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诊断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从而及时清除其学习上的障碍,使其后续的学习得以较顺利的开展。具体操作流程:

一、学困生的界定:

主要研究有上进心,肯学,但由于知识结构缺陷或学习习惯不好,思维策略不足等原因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数学课题组要求每个老师在所带的教学班中挑选出5~10名“学困生”,成绩一般在40~60分左右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分别选择2名中上生和一名尖子生作为参考对象。

二、“学困生”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期望成果

很多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的克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错误出现后,老师们也缺乏对学生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也不能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盲点堆积,学生后续的学习受到影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校课题组成员都觉得进行学困生的错题收集与诊断非常有意义,并把它作为我校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以下几项目标:

1.前两年主要是进行错题的收集,根据区教研员对初中数学各知识点的编码对错题进行归类整理,建立错题资源库,并对错题进行初步的诊断与解决策略探讨。(主要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方面进行诊断)

2.利用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教授的研究生的合作关系, 寻求他们在学生认知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完善错题资源库。 3.通过课题组老师三年坚持搞错题研究,使教师们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对每一个初中数学知识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思维错误有预见性,从而能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诊断,根据诊断提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纠正。所以,做好学困生课题,对科组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课题开展情况:

(一)学校及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对本课题开展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

在课题开展初始阶段,因为很多实验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课题研究经验,所以出现了信心不足,思想压力很大,害怕做不好的思想,从而课题开展开始不久后有一段时间曾陷入过低谷。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室张伟春主任给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为课题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放下了思想包袱,扎扎实实搞课题。

同时在张主任的帮助下,我校“学困生”课题组与华师大认知与技术研究室徐晓东教授的研究生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将在学生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诊断给予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二)加强了相关理论学习和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交流会

进行学困生的错因诊断,需要我们要学习相关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为此,课题组购买了一批相关的理论书籍,鼓励老师们多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做好及时的总结与反思。

(三) 错题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方法: (1)错题的选取方法:错题大部分来自所研究对象的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错误,小部分来自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的典型错误。有的老师尝试通过研究对象的错题本(含错题,更正及错因的自我分析)收集错题;有的老师则通过每天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扫描。

(2)错题的整理与分类:

如何进行错题的整理及及时上传到区天河部落交流平台,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反思。从一开始是按章,后来确定为按每知识点进行错题分类。也可以设一些专题:如证明题常见错误等。有关的编辑格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3)分工合作:

“学困生”课题组分三个年级同时开展课题,各备课组还把所负责年级的错题分块分任务进行扫描,上传到科组错题资源库及天河部落学困生专题。其他老师则做好分内错题扫描与上传工作的同时,对同年级老师上传的错题根据自己收集的情况进行补充与回复。

(4)他山之玉:

通过把错题上传,一方面可以与兄弟学校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也希望能得到数学同行老师们的“跟贴”回复,给予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四。课题开展存在的困惑及努力方向 困惑一:

课题主攻方向是错题收集与诊断,所以所选的错题是否不只局限于几个研究对象,而可以是所有所教班级中符合界定的学困生中收集?

困惑二: 对知识点所收集的错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那么所研究对象中出现的不典型的错误是否不予以收集?

困惑三:

代数方面的错题较容易进行知识结构方面的错因诊断,但有关几何部分的错题却较难以判断,诊断上有点吃力。

困惑四:

对错题的诊断分析应抓住那些细节,那种格式比较好。我校四个学困生课题组的老师所上传到天河部落上的错题分析形式各有不同。从数学角度去写错题诊断,是否要注意补充一些什么方面的内容?

总之,对于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重,课题研究过程会比较辛苦的,而且其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是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克服需要较长的过程,所以,没有一种良方能使学生长期形成的落后在短期改观,所以课题实验教师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同时要有追求“学困生”课题研究内在价值的态度,要有吃苦精神。

附:本课题组几个老师的收集与初步诊断材料,希望在格式或做得不够之处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推荐第9篇:初中教科研及课题研究制度

教科研及课题研究制度

高兴中学

高兴中学教科研及课题研究制度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搞好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请各位老师认真贯彻执行。

一、工作思路

以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我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

二、总体要求

在现代教育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各教研组长要积极成为实验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推进课题实验。

三、具体要求

1、课题审报成功后,由教研组长担任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研究方案,落实组织管理人员分工,各学科组要全员参与课题的研究,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2、校长及教干要到课题组,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3、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开展以“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次研究内容”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实验的实施水平。

5、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6、各课题实验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7、学校要适时邀请专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指导。

8、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科研信息交流,经验讨论会上,承担课题研究者都要有经验交流或论文发表。

9、学校要根据课题实验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实行课题实验奖惩制度。对课题实验中成果显著的教研组或教师根据学校考核制度,予以奖励。

10、教研组安排的各种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各种活动(包括公开课和评课活动),本组老师必须全员参加,有课的要调好课。

四、奖惩办法

1、每次教科研和课题组集体活动都要由负责的教干和教研组长共同考勤,并按学校出席例会的标准发放补助。

2、每次教科研集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该学科组的老师必须全员参加,有事要请假。无故旷工的老师按学校制度中的旷会一次处理,请假的按学校请假制度执行。

3、课题组布置给每位老师的任务要按时按量保质完成,如果未能完成的老师按未能完成学校其他任务同等处理,并在期末教师业绩考核中每次扣1分。

4、每个老师的研讨课必须按时完成教学设计、上课、反思,每缺一项每次扣1分,教研组要组织评课,每缺评一次扣教研组长1分。

5、每学期由教务处对各课题组进行一次考评,对取得成绩的课题组给予奖励。

推荐第10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年我校数学组成员承担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数学学习能力的开发(2)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3)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各种环节及其方法的指导(4)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课题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在前一阶段,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了一些实际工作,现在我把我们实施的情况向李主任和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一、领导重视,建立科研组织

“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我校领导的管理理念。为确保课题的顺利研究,我们学校建立了教科室,以便系统的进行教研教改。同时,学校对我们教师的实验课进行课堂录像,制作光盘以便于教师个人和集体的交流研讨。我们数学组是一支比较年轻有活力的科研队伍,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我们8名数学教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课题的研究。开题后,我们数学组召开了两次会议,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二、学习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搞好科研,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我们数学组十分重视理论学习,每一位成员都订阅了相应的科研类书籍、报刊。如:《初中数学教与学》、《中学数学》、《当代教育科学》。并且定期组织承担课题的教师学习科研理论、新课改理念。

三、听课评课,课题引领课堂

我们数学组每周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四、及时总结,撰写反思及论文

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规定课题组的每位成员每学期都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安排好有关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与论文,形成有关研究成果。今年我所撰写的论文《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获省级二等奖。同时,我们初中数学教研组被学校评为优秀教研组。

五、规范管理,增添科研活力

为了防止课题研究的泡沫化现象,我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使科研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和活力。

(1)积极深化课题的理论研究。一周一次教研活动。 (2)重视研究过程的记录。认真做好课题组的活动记录,记好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讨论的专题、成员的意见等。

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如下:

1)对课题研究方案逐项的进行实施并作合理补充。

2)每位课题组成员在所任教的年级开展实验研究,确定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开展实验调查研究,定期举行教师、学生双向交流座谈会。 4)积极与外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数学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到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进与思考。市教科所李主任亲临我校指导课题的实施工作,能够更好地指明我们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定会有更多收益。在今后的课题实施中,我们会充分发挥每位数学教师的潜力,真正让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让教师的成长带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最终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值得推广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经验!

谢谢大家!

第11篇:初中作文教学课题研究计划

初中作文教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研讨下,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己也能写文章。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写作兴趣,开拓写作思路,让学生在多种题材的写作过程中锻炼写作兴趣,发展写作的创造力。结合教改的新思路,扩大好作文的范围,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工作要点

1、深入学习新课标、学习本课题有关方面的理论,在其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及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目标体系和模式。

2、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密切结合,更新观念,形成新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本年度我们着力于习作课堂的教学研究:

1、着力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养成习作习惯。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增加作文的素材,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 在课堂作文训练中,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化”,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作文内容要让学生想表达,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作文,让学生渐渐喜欢习作。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习作评价方式,如取消不及格分,作文实在不行的暂不打分等方式,实行自批互批,家长批,社会批,面批,重批等。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这是我们的习作教学所要追求的。

(2)在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上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但一旦习惯养成就会接响一生。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把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着重培养下列习惯:独立主动地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重谈、跳读、精读、猜读的习惯;将观察到的情况用一句话记录,作素

材笔记的习惯;做资料卡式剪报等词句段积累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限时作文、快速作文的习惯;让耳朵做“老师”,自己当堂修改,请别人修改的习惯;保存作文本重读整理的习惯;主动应用语言实践的习惯。

2、着力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语言。

(1)教师的习作指导课要研究一些新训练:如口语交际的训练、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序列作文的训练、实践应用的训练等。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多层次训练。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是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

四、工作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例会,定期进行集体理论学习。同时抓好个人学习,随时将学习心得体会、教学随笔记载下来。把握教改动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向书本学习。发动教师查阅、收集、印发各种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作文教学的经验。

2、搜集作文素材。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内到课外,以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为出发点,选取作文素材。

3、请进来,交流信息。邀请专家、学者上门指导,并作专题报告。

4、走出去,吸收信息。每学期提供每位语文老师外出学习、听课、培训回校后汇报、交流。

5、鼓励教师上作文研讨课,对取得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6、重视课题过程资料的积累工作,包括实施计划、活动记录、理论学习材料、阶段性情况汇报、研讨课教案、专题总结等内容,使课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料。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研究计划

一、专题确立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导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情非真情;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却不能写出好文章。

二、我校的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理想,学完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抒写自己的理想为内容。这样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

(2)没有过渡。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对作文的要求全方位下放,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根据教学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议论抒情”、“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这与小学作文要求大相径庭。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七年级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八年级九年级还是讲这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收效甚微。

(3)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确立出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真情实感。结果是,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从而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4)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写作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无法促进阅读。

(5)再说批改:教师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眼分数便罢。讲评随便,无针对性,尽管学生作文写的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二、主题确立的目标

1、建立作文指导的序列计划——教师做到有的放矢,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解决教师上课前想作文题,七年到九年同一个要求,作文与现实脱等现实问题。

2、建立作文序列教学的操作系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明确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不敢写作文—-胡编乱造的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限时写作的能力。

3、建立学生作文的评价系统——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有写好作文的激情。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2、培养学生生活与写作紧密联系、不脱节的研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绘生活并高于生活。

3、以班级为单位,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序列训练,三个年级各有侧重,力争达到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设想为:第一,按表达方式确定:记叙文—→说第明文—→议论文。第二,按写作流程确定: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修改。第三,按表达凭借的手段确定:先说后写,以说带写,用口头语言作为书面语言的先导,第四,按写作的本质确定:观察—→思考—→感悟—→作文。第五,按作文水平的梯度确定:放胆文—→小心文—→放胆文。第六,按年级划分,七年级:

目标: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指导观察、联想、想象的方法,养成思考表达的良好的习惯。

1、观察事件,完整叙述。

2、观察人物,抓住特征。

3、观察景物,多角度表达。

4、在叙事、写人、绘影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5、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丰富写作内容。

6、从教材中借鉴基本的表达技巧: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八年级:

目标:学习多种表达技巧,能写复杂记叙文,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1、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3、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具体地表达对生活的某种认识。

4、运用设置线索、伏笔照应、悬念过渡等常见手法布局谋篇。

5、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九年级:

目标:能限时写高质量考场作文。

1、能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会写一事一议议论文。

2、审清题意,选择恰当的文体。

3、扣题立意,调动积累,合理运用。

4、拟题构思。

5、推敲开头,巧设结尾。

6、斟酌用词,流畅表达。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所定计划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本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具体,更要明确,教师要胸中有盘棋。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

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3、采用灵活的批改方式。批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转变观念,敢于放手,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多快好省”。

4、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5、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其次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文章就会写得有声有色。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五、课题实施的对象、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本课题将在我校部分学生范围内展开。

2、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调查法。通过调查目前学生的写作现状,为制订序列计划做准备。

②实践法。在实践中实施序列计划并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补充,使设想方案在实践运用中升华、结果,探索出一套适合初中生写作的操作体系。

③个案研究法。跟踪研究学生个体在写作上的变化和成长。

六、预期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案例、教育叙事和相关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观念得以转变,对写作教学有明确规划。学生热爱写作,有良好的写作习惯,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写作,部分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七、课题实施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①调查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形成大致序列方案。

②分备课组组进行研讨,制定备课组方案。

③组建领导小组,确定研究的主要成员。

④填写申请书,报上级领导和专家组审批。

2、研究的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6月)

①召开研究组成员负责人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

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校指导课题实施的研究。

③各科研究成员撰写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上交阶段性材料。

④定期召开总结会,进行交流。

⑤做好实施阶段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3、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7月)

①撰写研究报告。

②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实验成果进行鉴定。

③上交有关材料。

④装订。

八、研究的组织管理和成员分工(略)

神秘地址

http://www.daodoc.com

yaMrp6xEGO5c

第12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题目收集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题目收集

1.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的实践与研究 2.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 3.易错点的提前干预的研究 4.“问题串”式教案的设计 5.概念引入方法的探索

6.对教材“课题学习”教学策略的分析

7.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 8.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 9.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1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 11.培养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案分析 12.对教材例题处理策略的研究 13.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 14.课堂教学中知识探究的运用研究

15.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6.课堂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17.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18.概率教学方法的研究 19.统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20.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21.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 22.课堂教学中教师“小结”的策略研究 23.数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24.数学预习的策略研究

25.学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 26.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 27.课堂观察实施策略的研究 28.数学教学中使用“学案”的研究 29.复习课教学课例分析的研究

30.初中学业考试题的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31.“变题”的方法与技术

32.学生试卷自主分析及其实效性研究 33.以教学诊断为目的的试卷分析研究 34.数学单元测试命题其诊断功能的实践研究 35.初中数学优化学生思维的实验研究

36.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的整合研究 37.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微格监控与应对的研究 38.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 39.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40.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 41.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媒体技术的优化策略研究 42.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者子弟的学习习惯对比分析 43.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细化的对比研究 44.数学课标理念行为化的实践研究 45.基于减负增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46.基于教材理解的范例设计研究 47.基于教材理解的概念课教学的设计 48.基于教材理解的复习课教学的设计 49.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 50.数学教研活动创新的实践

第13篇:城北初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四川省武胜县城北初级中学开题研究组

一、开题名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面临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快速变迁,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变动与冲突加剧,各国面对新挑战,除了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更新及社会公平等方面力求改革外,对于教育改革也不遗余力。我国自民国八十三年起,基于国际外在环境及国内改革需求,即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诠释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媒介。换言之,教育改革的理想要透过教师的实践,方能在教育现场有效的转化。同样的,也认为学校的改革,若缺乏第一线教师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由此可知,教师角色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教师在面对社会变迁迅速,知识日益爆增与价值日益多元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保持高度的专门知能与专业态度,方能胜任教学专业工作。透过进修,提升教师专业,是教师充实提升专业的层次,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第14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生活中的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七星一中朱洪艳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另一个阶段,具体内容为:

⒈收集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如何构筑生活与数学有效联系的理论体系、具体做法等)。

⒉主要研究以下两个内容:

(1)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抽象)

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应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要求:

⒈在平时课堂中渗透。做有心人,收集整理教材中相关内容。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⒉及时进行反思,认真记录课题研究中的相关体会。

⒊注重总结与提炼,本学期内完成课题研究论文两篇(其中一篇可以以教学故事的形式呈现。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中年级学生现有的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 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确定研究的方向。

2、文献资料法

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献,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 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的研究。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寻找生活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有效的改 进与提高实验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体会、教训,及时进行总结、归纳 重视资料、成果的积累,重视活动反思,形成有效的规律与方法。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制定研究计划;交流个人课题实施计划;理论学习。

十月份:

制定调查试卷,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月份:

课题研究情况交流。

十二月份:

确定实验前后调查对比表,收集相关资料、交流实验心得。 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月

课题进入具体实验阶段。

二零零七年七月份:

上交课题各项资料。

2006年9月

生活中的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2006-2007学年度下学期

七星一中朱洪艳

2007年3月

第15篇:初中数学学困生研究转化课题

初中数学学困生研究转化课题

紫荆学校数学教研组

一、课题的界定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中学阶段、采用新课程标准后,数学学习成绩仍一直处于较差状况,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历次达标测试或调研测试成绩大约在学校(或区县统计成绩)后四分之一范围内,学习成绩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对数学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运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差,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上必须认识以下几点: ——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

——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残疾学生;

——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弱智学生。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活动可以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三是主体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困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仍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这到底是因为教材问题,还是教学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

每一个人的成功就有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舞台与机会。对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而言,表现性学习更为他们提供了成功的多元化衡量尺度和个性化表现机会,促进他们的转化与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困生同样也具有他(她)的独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学困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从他们独特的视角认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有可能不符合教师预定的要求,但却是基于学困生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尊重、理解、适度地认可学生的这种见解,并为他们提供独特的表现机会,就可能会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新课程背景下,学困生的产生的原因。与没有进行新课改之前采用旧教材时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探究学困生的产生与是否采用新课程有没有关系?学困生的问题是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它到底与采用什么课程有没有关系?它是不是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客观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新课程能否降低学困生的比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开拓新的思路。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师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使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原因,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学习数学的意志和毅力、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已有的认知水平、数学思维能力;

2、研究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外部原因,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原因、教材原因、应试教育原因、社会原因、教师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

3、根据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阻断产生学困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4、对现已出现的学困生,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2)运用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进行先期的调查,对本校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进行重点实验研究。

2、实施研究阶段:

(1)运用行动研究法,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在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障碍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第二步,对产生这些障碍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消除障碍的方法,探究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最终完成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定期进行全校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中研究分析学生思维能力较差以及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消除障碍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3)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将实验成果向全县推广。

3、总结结题阶段: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2)结题。(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技术顾问。

“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指导组

2、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路金科

副组长:韩亚宁

组 员: 王亚红 谢妮妮

薛海洋

宫晓阳

黄晓

第16篇:课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可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小学语文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目前最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教师主宰课堂,主客体错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能脱节,发展畸形;追求形式,教学缺少思维深度。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从金凤区各小学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唱读现象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2、通过实践研究,努力在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课程资源、组织形式上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办法,积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经验。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自主备课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4)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以研读之。

(5)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应重视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

(6)学习评价。a、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b、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c、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

1、组织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各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2、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4月――2013年4月),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围绕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从以下几个专题研究。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定的有效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备课的有效性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明确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及主要问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六、预设的研究结果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优秀论文集、典型教学案例集、制作课堂教学录像、进行课堂教学竞赛、网上课例研究视屏。

第17篇:课题研究

关于开展省、市、县中小学教学研究 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中小学:

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抓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推动学校积极探索‚科研强校、科研兴教‛之路。省、市、县教研室将开展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请各校认真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申报的具体要求见附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指南》。申报者需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和《课题评审书活页》,其电子稿(用课题名称命名)和文字稿(一式3份)报送至县教育局教研室。申报所需要的相关表格可以到赣榆教研之窗网站的‚课题研究‛栏目中下载。县教研室将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和县级立项,并择优选出部分课题参与市级评审立项,市教研室还将择优选出35项课题参与省级评审立项。 申报时间为2011年6月

14、15日两天。申报时以学校为单位报送县教研室教务处孙勇老师,电子稿用U盘报送,电子稿包括每个课题的《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评审书活页》以及学校的《课题申报汇总目录》。已经申报‚‘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短期课题的老师原则上不得再申报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

附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指南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2011年4月29日

附件: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2011年度)课题指南

一、课题简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厅同意,由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于1995年开始设立。该系列课题注重课程教学及管理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面向全省幼儿园、中小学等领域的一线教师及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年,每两年申报一次。今年申报的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

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两种。对于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会给予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资助;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所在单位承担。

二、申报资格

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的申报对象为本省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师范院校、教育行政以及教科研部门的集体或个人。

⒉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小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否则,须由两名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书面推荐。尚未完成我室第七期以及第八期正在进行研究的教学研究课题的单位与个人不得参与此次申报。

3.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只能有1—2人。

三、申报程序

⒈申报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和《课题评审书活页》,其电子稿(用课题名称命名)和文字稿(一

式3份)报送至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

⒉县(市、区)教研室初审后,将《课题申报、评审书》及《课题评审书活页》一式3份报送至市教育局教研室。市教研室根据申报数量的分配指标组织对本市申报课题进行初审,将通过初审的课题评审书及活页的电子稿和文字稿(一式3份)报送到省教研室(《课题评审书活页》电子稿和文字稿单列、单放),并将本市申报的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详细目录用Excel文档的格式发送到zf828@126.com邮箱。

⒊课题申报者及各大市教研室教管人员需到省教研室网站(http://) 首页的 ‚课题研究‛中下载2011年度的相关表格,按照统一格式填写。

⒋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并公布评审结果。

四、申报时间

申报工作从2011年4月15日开始,2011年9月10日截止,逾期将不再受理。请各市教研室抓紧时间,认真组织好课题申报工作,切实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

五、报送数量

每个市报送省教研室的课题数量不超过35项。

六、课题类别及管理方式

⒈不论是重点课题还是立项课题,课题所在单位及教育管理部门都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切实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⒉重点课题主持人的培训、课题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估检查、年

度检查和结题验收等课题管理工作,由省教研室组织进行。立项课题的相关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市教研室负责。

⒊各课题申报单位要规范课题的日常管理,强化课题的评审、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杜绝‚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努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

⒋本期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原则上在2014年年底之前全部结题。

⒌第九期课题的具体管理办法将在今年下半年与课题评审结果一并公布。

七、参考选题

下面列出的部分是第九期课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仅供研究者参考。课题研究人员可选择某一研究领域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个切入点进行研究,尽可能地将研究课题具体化,也可以自己选题进行课题研究。

⒈综合问题研究

苏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研究;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中介组织机制及监管研究。

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及监控评估体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拔尖学生、优异学生特殊培养机制研究;国内外基础教育比较研究;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研究;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

女受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惩罚教育研究;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过重课业辅导问题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缓解择校压力问题研究;中小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⒊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研究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探讨与对策研究;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幼小衔接教育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幼儿园办学成本及经费供给保障机制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教学研究;学前教育办园体制与机制研究。

4、学校建设与特色发展研究

中小学建设标准研究;中小学品牌建设研究;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学校特色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影响力研究;百年老校教育渊源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小学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共青团、少先队时代特色与活动创新研究;学生主体教育研究;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新媒体下学校宣传工作研究。

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和渗透研究;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国防教育与学科融合性研究;中小学生抗挫心理训练研究;新时期学生价值观标准研究;学生厌学心理教育与疏导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文明素养研究;学生网络迷恋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治研究。

⒍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阳光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性研究;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模式及实效性研究;《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实践性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践性研究;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实践性研究;戏剧进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体育艺术

2+1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小学生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小学体育卫生与艺术师资培养与培训研究;学生疾病防控及其应急救治体制研究;学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研究。

⒎课程、教材与教学发展研究

建设教育强省框架下的地方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江苏特色优质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初中综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高中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教材的研究;开放性教学研修的研究;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研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研究。

⒏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研究

教研室建设评价标准的研究;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化发展与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新形势下中考改革的研究;民办学校准入和退出机制研究;学生意外伤害责任鉴定及责任分担机制研究;幼儿园、中小学安全防范工作机制研究;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校长领导力研究。

⒐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模式研究;名师、名校长培养途径研究;省级学科带头人标准的研究;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的研究;教师教学质量标准研究;教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区域教师流动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校长、园长专业化成长及培养机制研究;绩效工资背景下民办学校教师绩效评价及待遇问题研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研究。

第18篇:课题研究

新高考环境下如何借助趣味性活动促进学生勤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

的应用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4]4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学生没有形成学科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建立合理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 2.研究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发挥生物学科史的引导作用(外因),使学生真正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内因)。

(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该理论强调: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此外本理论倡导的“发现学习”法认为,将原发现过程从教育角度进行再编制,成为学生可步步学习的途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了解问题的发现过程,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逐步形成一定的学科文化基础。本课题通过将高中生物教材上学科史进行再编制,让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结构,形成文化基础,并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具体而言,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生物学科史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进行生物教材的二次开发,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形成文化基础而编写完成的校本教材,具体包括生物学科发展历程、生物学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故事三个方面。其是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文化基础,并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近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国家教育部提出分为三个层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实施的核心任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2017年高考生物考纲中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成“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其已经要求学生能够从形成生物学科人文基础上升到社会参与,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我们生物教师所面对的一个急迫的问题。

由于生物考纲的变化,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轻视教材上的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而将当今社会上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直接灌输给学生。殊不知教材上的生物学科史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文化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力求自主发展,最终才能获得终生发展,达到社会参与。基于此,本课题研讨生物学科发展历程、生物学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故事,并编制成生物学科史,来进行生物课堂中的渗透教学,以期让学生在获得文化基础的基层上向上突破,通过自主发展并最终形成社会参与,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为学生未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怎样编制科学实用的高中生物学科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编制适合学生使用的生物学科史。

2.如何应用高中生物学科史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渗透教学。3.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研究:制定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机制及细则,通过恰当的评价规范和促进教学,使生物学科史在生物课堂教学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选取各中学的高一年级各两个平行班和高二年级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的平行班保持正常教学,每周课时相同。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为教学蓝本展开教学,其中实验班开展生物学科史的渗透教学,对照班进行传统方式教学,然后对两班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在生物教学中的学科史应用研究等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五、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用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6月) (1)立项申报书 (2)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2月) (1)召开开题报告会并撰写开题报告

(2)编制生物学科史,课题组成员分工编制 (3)开展高中生物学科史课堂渗透教学

(4)完成“借助生物学科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评价体制建设,并对学生测试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5)撰写中期报告,分析问题,调整方案,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3.总结阶段(2019年3月——2019年10月) (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出一般模式

(2)组织填写结题报告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3)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本课题组人员组成合理,以年富力强有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1人。其中潘志伟、杨庆平为市兼职教研员,程国胜、彭超、钱仁凯为校生物奥赛主教练,查丽为校生物学科组组长。全部人员在生物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资料准备:查阅有关生物学科史的各种文献资料。

3.科研手段: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在借鉴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

4.经费保障:获得立项后由学校在科研预算经费中支出,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正常运转,直到通过结题验收。

七、人员分工:

填写课题申报书、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潘志伟全程指导。

负责对巢湖二中、巢湖四中和烔炀中学的高二年级学生和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科文化基础的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反馈信息负责编制高中生物学科史,并进行教学中的渗透,积累教学案例。

“借助生物学科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评价体制建设。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起草开题报告。2.编制高中生物学科史。

3.研究生物学科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般模式的论文。4.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九、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课题组成员分布在高

一、高二和高三,对于程国胜、钱仁凯、彭超、潘志伟老师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生物教材和编制生物学科史。2.学校教学任务重,各类考试多,教师负担重,工作时间紧,可能对按时结题存在一定影响,本课题组尽量保证按时结题。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第19篇: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自治区专项科研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1、在学生的学业考察和日常活动中发现学生不能将知识很好的转化为能力。学生从知识到实际的认知差距比较大。如估计一棵树有多高,误差较大。

2、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业书本知识较多,缺少实践操作作业。在新课程实施后,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已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学生的作业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实践、探究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不重视教材中实践性活动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对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及作用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同时,由于实践性作业的质量不易考察,设计作业也需要精心准备,部分教师认为是费力不讨好,认为在常态练习中,效果也能达到。

4、有效课堂的需要。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在我校正在大力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教师们对有效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高了认识与设计教学能力。在作业设计方面,从广度与深度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但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上关注度不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设计优化出更好的作业,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1、实践性作业的作业类型、设计策略、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学校的支持和校长的专业引领。

3、课题组成员具有研究的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实践是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本地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以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探究性等为原则的学生实践活动。实践性作业的内容有量的感知、几何知识的应用、数学游戏、数学课外阅读、数学实践活动等。实践性作业的研究指实践性作业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师掌握、提高对实践性作业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趣、有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准确率。

2、提高教师对实践性作业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五、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以下目标:

1、积累不同课时内容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考察这些作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2、探索学生数学实践性作业的个案,形成一个作业,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成功案例。

3、培养学生使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数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4、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使用的情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的预期目标,本课题以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作业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

用、学生对实践性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方面为抓手,开展研究。

七、研究的对象:贺兰县回民小学3—6年级实验班的学生。

八、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通过教学杂志、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提高研究的起点。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实验室,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在教学实践谁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取长补短,不断反思。

3、课例研究法:通过观摩课课例与预设情景效果来研究。

4、调查研究法: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基本看法。

5、成绩分析法:跟踪分析班级的成绩,从中寻找结论。

6、实践法:选好对照班级,计划每学期进行一次实践性的实践检验,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九、课题的分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5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实践性作业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计划在

三、四年级开展一次实践性活动,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五月份)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实践性作业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成果,积累作业设计案例。以

三、四第二学期和

四、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主,预计每册达到5个左右。进行1-2次的实践性作业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12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推进课题研究。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实践性作业内容、作用。

(1)在完成实践作业后,采取个别谈话和实践检测的方式,掌握活动效果。

(2)每学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同上一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3)每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讨,对实践性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价,提高设计能力。

(4)积累资料。(反思、案例、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完善提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1、定期开展专题性的交流研究。

2、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3、请专家指导。

4、结合学科教学,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3、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十、预设研究成果

1、提高课题组教师运用实践性作业的能力,以反思的形式促进作业设计的质量,以论文的形式展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效果。

2、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研能力,能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实践性作业的效果。

3、以结题报告的形式,分析实践性作业在学生发展上的差异。

十一、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常金勇课题负责人每一阶段的计划、总结、结题报告的撰写、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应用

徐国庆课题参与者组织学习、研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分析实践活动的效果郁晓丽课题参与者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应用、每一阶段的学习及实践体会、制定任教年级实践活动的内容

徐丽课题参与者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应用、每一阶段的学习及实践体会、制定任教年级实践活动的内容

第20篇:课题研究

建设星级班组,为企业生产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是企业战略执行的基石,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班组的执行力决定了企业的执行力,班组的战斗力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班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近两年来,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开展星级班组创建活动,坚持“抓兵头、抓引领、抓载体、抓基础、抓练兵、抓典型”,努力建设“学习型、安全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持续推进班组建设,夯实基础管理,实现班组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奠定了坚实得基础。

第一节:星级班组的历史简介

1、班组建设的发展

2、班组建设的作用

第二节:星级班组建设的起源与发展

1、班组管理学的特点

2、合格班组长与卓越班组长的差别

第三节:传统与现代班组管理的对比

第四节:贵州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创建星级班组的背景及条件

第五节:星级班组建设与心得体会

1、班组安全管理

2、班组生产管理

3、班组基础管理

4、学习型班组建设

5、关于班组的文化

6、班组的民主管理

第六节:班组建设发展的方向与未来的前景。

初中课题研究范文
《初中课题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