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新闻故事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2 09:06:2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闻故事

新闻故事:给站长下指令

“站长,刚才我在计量间发现两个隐患点,你安排人员处理了吗?”6月8日下白班时,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高一联合站中控室内,大班白雁垚问副站长齐辉。

“我办事你放心。”齐辉自信满满。

“行。我先去看看。”

15分钟后,白雁垚确定两个隐患点已整改完毕。于是,他掏出随身携带的“三违”记事本,认真记录了此次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详细过程。

员工可以给领导下指令?原来,侯南作业区党总支为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党员上岗抓“三违”、查隐患作了具体要求。作业区要求每名党员及时给站长下指令,安排处理所发现的隐患,当即处理不了的隐患及时向调控中心汇报;对能处理的隐患,党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复查,并让站长签字确认,交接班时及时填写“三违”记事本。

给站长下指令,不仅是侯南作业区党总支工作的一项创新,而且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作业区形成“学安全、懂安全、会安全”的浓厚氛围。

“小摆钟”的故事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黄敏清 何冰 周俊)6月11日上午,在脱硫装置的平台上,一阵清脆而有规律的“当、当……”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仔细一听,好像是从引压管里传出来的。 “怎么回事?难道管道里有异物?”正在一旁处理漏点的广州石化仪控中心二车间动力班班长黄佩东看出记者的疑惑:“这是我们引压管内的„小摆钟‟发出的声音。”他将“小摆钟”的故事娓娓道来。

前段时间,脱硫装置烟气入口压力变送器PDT-0503的引压管经常堵塞,尤其是刮风下雨或是潮湿天气,管道里的烟气受潮,引压管内就会有一些烟灰滞留在那里,慢慢的越积越多,从而造成导压管堵塞,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联锁动作,不利于装置的长周期运行。由于该引压点位于十几米高的平台上,频繁的吹扫也让仪表人员疲惫不堪。

班组成员心里非常着急,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引压口的灰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如果有办法不让烟灰积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又细又长的引压管又让班员不知从何下手无法下手,几天下来,大家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天晚上,班员潘志文吃完晚饭后坐在沙发上小歇,又在想着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突然,自家机械闹钟“当、当”的报时信号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下意识地抬头望钟,眼神落在了钟摆摆来摆去的画面。过了一会,他脸上布满了喜悦,猛地一拍大腿:“怎么我就没想到。”他的异常举动把旁边的爱人吓了一跳。

第二天,他兴奋地把想法告诉了同事们,大伙听了都齐声称妙。趁着装置大修,潘志文在引压口内壁焊接了一根10厘米的铁线,铁线下面挂着一个小铁球。“当烟气流过引压口的时候,小铁球就会着顺着烟气摆动,在小铁球来回摆动的过程中,铁线就会把引压口的灰碰掉并回落到烟气管道中,烟尘也就不会在引压管内累积了。”潘志文高兴地向大家介绍“小摆钟”的原理。自从使用“小摆钟”后,PDT-0503引压管再也没有出现过堵塞的现象。 由于“小摆钟”的使用效果好,车间主任把“小摆钟”的经验推广到其它类似检测点,使更多的同类难题得到了彻底地解决,“小摆钟”的故事在仪控中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推荐第2篇:《西京故事》新闻

灵魂的呐喊,秦腔的雷雨——华南理工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演出

百步梯学生创新中心南校区新闻资讯部彭尔君

2012年5月19日晚七点半,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著名剧作家陈彦编剧,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领衔主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在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学术大讲堂盛大上演,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振刚观看演出并讲话。

《西京故事》讲述的是由农村进城追寻“西京梦”的一家人的故事。曾当过民办教师及村长的一家之长罗天福,从大山中走出,来到西京城卖千层饼赚钱,供养在重点大学就读的一双儿女。于是,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罗家父子两代人之间;罗家姐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台戏通过农民工在城市机会多多却也困难重重的生活境遇,揭示了在时代大潮裹挟下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演绎出世间百态、市井风情,凸显出各色人等鲜活生动的个性。

据《西京故事》的编剧、陕西戏曲研究院长陈彦透露,他创作这个剧的灵感主要来自于他对农民工的长时间关注。“因为我们住在文艺路,文艺路前面有一个农民工的劳务市场,这个给了我们很多的感触。”同时,他希望能透过这部剧传达自己对改善当今中国存在的许多弊病的看法——坚守老一辈“诚实劳动,安生立命”的朴素作风。剧中还设置了一位看似无关重要却贯穿全剧发展的东方雨老人。据陈彦编剧称,东方雨老人代表的是社会的高层精英,他希望透过这位老人,表达自己对社会高层精英扎根底层、关注底层人民的希愿。

“高层精英只有脚踏实地接地气,才能创造出更卓越的成绩,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知识分子都是一样。”

陈彦编剧编写这部剧历时3年半,改稿7次多,“总觉得心里想说的没说完,觉得很多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没揭示好”。

整台戏紧贴社会现实,把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房租涨价等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浓缩在两个多小时中集中展示,使得观众在看戏过程中感同身受。

导演查明哲:我觉得看这么一个演出,比上一个学期的课还有意义,我用十个字总结我对这部剧的感想——灵魂的呐喊,秦腔的雷雨。

罗天福扮演者李东桥:每演一场我要哭几趟,一本戏要哭三次,最少。我们院长这个本子非常感人,当看到一些情节以后,不由让人热泪盈眶。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我觉得它很能反映我们的生活,很多地方很有共鸣,怎么说?真的很有感触,觉得今天没白来。

在这次的观演活动中,我校党委副书记张振刚也出席观看并对此剧大为赞赏。他认为《西京故事》将古老的秦腔艺术、现代交响乐艺术以及现代舞台艺术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传统的秦腔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芒。同时,他还承认自己被这部剧深深感动。他认为,这是一部很适合大学生看的青春励志剧,能让大学生学会怎么看待考验与磨难,并懂得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就像最后那一句话‘这一股气力,从来都没有塌陷过’。往前走,就有希望。”

推荐第3篇:新闻故事写作

新闻故事采写研讨会材料之六

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故事化

周文席

把电视新闻制作的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是电视新闻记者奋力追求的工作目标,而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正是在记者们的追求下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那么,如何把新闻故事化制作的更好听、更好看,更符合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际上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从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来看,可以粗略把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象中央台创办的《生活空间》栏目,主题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有的栏目名称就直接叫“新闻故事”,这些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科技、法制类栏目的形式出现,节目表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讲述》、《说事拉理》、《探索发现》、《道德观察》等栏目,虽然属于科技、法制栏目的范畴,但也是新闻故事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如前期我采写的新闻《一次“真情服务 创造的感动”的诠释》,就具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点。当时我去哈密物业工程维修中心做周刊时,在和工程维修中心负责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一件事:最近,哈密物业公司维修中心收到一份感谢信,署名是今年75岁的油田退休老人罗永熙,信中大致内容是:今年3月的某一天,四区七栋一单元101室的老人家下水道堵塞,经过维修人员连续近6小时的艰难作业,下水道终于疏通了,这件小事可着实感动了罗永熙老人。

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吗?于是我和罗永熙老人取得了联系,没想到见面后,老人非常健谈,我悄悄的用摄像机记录的老人的谈话,随后,我根据老人叙述找到了维修员工张师傅,请他回忆当时维修的场景,回来后我采取老人和维修师傅同期声对接的形式,把这个新闻事件讲述清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这样就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变成新闻现在进行史,既符合了电视新闻报道规律,又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让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电视新闻叙述方法。

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例如前期我好和李华德在机械厂采写的新闻《“传帮带”带出高效率》,就是通过一个新闻故事引入,报道了机械厂某车间开展“融、凝、树、保、推”的情况,通过故事的切入,(一段师徒同期声对接),把故事引出来,让生硬的报道变得有活力,让人物变得丰满,让故事变得生动鲜活。

在去机械厂采访时,我了解到在抽油机车间有这样一对师徒,师傅耐心细致、不仅给徒弟教焊接技术,而且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师傅在一起,他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看短片《“传帮带”带出高效率》。

新闻故事化一般比较适合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在政治类新闻报道中,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而后引出新闻事实。当然,在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同小说,有若干个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敬老爱老车》就是一条反映领导关注民生的社会类新闻,有坐过敬老爱老车的许多老同志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乘坐《敬老爱老车》的故事。通过一件件小事,串出了一个完成的故事链。

看短片《敬老爱老车》。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带着设备去采访,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灵敏的嗅觉去、带着“淘金”的思想去,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电视新闻故事化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淡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屏幕上的影像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我们感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它只是“真实”世界里部分事物的一种映像,一种“主观”映像,它是一种被电视节目制作者以一定的方式程序化了的、符号化了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空难、地震的报道:以往只有干巴巴的死难人数、原因调查等“硬新闻”,但电视新闻故事化就可以抓取空难、地震中惊心动魄的镜头,将一起庞杂的突发事件分解成若干动人心弦的新闻故事。就拿汶川地震和近期的青海玉树地震来说吧,从国家领导人深入现场慰问到相关救援机构挑灯夜战挖掘,从人拉肩扛的部队官兵到忘我生死、舍身救护的医生,全国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志愿”,山河悲唱,举国哀悼,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电视画面都是记者深入现场取到的宝贵资料,场面真实感人。

可见,电视新闻故事化更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可以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极具人情味的镜头语言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就是借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同时对新闻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具有较高要求,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推荐第4篇:讲好故事 写好新闻

讲好故事 写好新闻

黄泽芳

“讲好故事”,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讲述好一个故事,另一层是讲述一个好故事;同样,“写好新闻”也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把新闻写好,另一层是写出很好的新闻。

通过数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讲好故事,写好新闻”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具体而言就是:只有通过讲好故事,才有可能写出好新闻;或者,只有讲出了一个个很好的故事,你写出的新闻才有成为好新闻的可能。

本人工作以来一直供职于一家地方机关报,在下基层的采访过程中,时常听到读者的评价,说党报缺乏可读性,没有都市类报刊好看,他们都不愿意阅读党报,而愿意看都市报。并且,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笔者所供职的媒体。通过多方比较,笔者发现:党报缺乏可读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广大党报工作者的反思——

作为党报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党立言、为民代言”,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可是,如果你刊载的新闻根本没有人愿意去读,那又如何去引导舆论呢?要想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得有人愿意读你的文章啊!

要让党报的文章具有可读性,涉及到诸多方面因素,其中记者的因素至关重要。作为一名记者,我认为衡量其成功的标准有三条:首先是写出的新闻能通过编辑的关卡,不被枪毙而能够刊登出来;其次是稿件刊登出来后,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愿意花时间去阅读;第三是读者阅读后能记住你

1

写的内容,并不由自主的认同你提供的事实、观点,或产生思考,也即接受了你的舆论引导。记者的文章写好了,就会提高整个报纸的可读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其他人对我们写出的稿件感兴趣呢?答案也许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定是:我们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这两件事,就没有人理睬我们的作品。

这是因为,故事不但具有形象概括的超级功能,还具有长久的群体记忆功能和广泛的群众传播功能。不论时代怎么发展,故事,尤其是那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具有持续影响力而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也就是说,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受众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通过故事来与受众沟通,更能让人放开,让人感到有趣,从而产生阅读欲望。以故事为主线而整合过的新闻素材,也更能有效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道理本身是抽象的,实际上,讲故事,讲好的故事,就是通过事例帮助人们理解各种抽象的道理。

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讲好故事?从多年的工作经历来看,我认为,要真正的讲好故事,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足功夫。

首先,做好前期的采访至关重要。

采访和写作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如果前期的采访中没有获得有用的材料和丰富的信息,如果在采访中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喜好和需求,那后期的写作不论运用多少技巧,也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辞藻华丽也只是徒有其表的华而不实之作,是没法打动读者的!通过深入现场采访,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这样才能“场景再现”,才能让故事变得具体,细节

2

更加生动。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谙一个道理,不深入现场采访,仅靠书面的文字材料或通过别人的转述来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没有到现场亲身感受,对新闻事件本身没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形不成一个感性认识,根本就无从下手,就算勉强写出来,也只是一些表面的空话套话的积累,自己都看得难受,更别提吸引读者阅读。反之,经过自身采访,新闻故事展现眼前,有了一个对故事始末的了解,可以有理有据、生动的论述故事缘由,这样的新闻稿件就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与你所讲述的故事有关的人,吸引读者愿意去读你的文章。

一篇新闻作品最终面世,实际上是记者和编辑共同合作的结果。其中编辑可以给故事润色、增删,让其变得更加清楚,但是,他们不可能提供那种能够让故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正是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和一个冗长乏味的故事的最大区别。没错,读者需要准确的信息,而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的信息。但除此之外,读者还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需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而要满足读者的这种最基本的需求,没有深入新闻现场进行踏实的采访根本做不到。

2010年的春夏两季,黔南大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在抗旱救灾第一线,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长顺县基层干部成名尧,就是这么一位为了抗击旱灾而牺牲的人。这个线索是通过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材料了解的,材料只是空泛的说成名尧有多伟大,为了解决群众的用水难,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最后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这样的写法,存在人为拔高神化主人公的缺点,忽略了读者对这种千人一面的模式化人物的

3

厌恶。

为了更深入的挖掘成名尧的事迹,我和报社的一名同事深入到其曾经工作过的村组采访,从他的同事、当地群众的口中知道了更多的故事。通过这些细节的梳理,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成名尧,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作先导,一个基层优秀公务员的形象呼之欲出。我们把所采访收集来的多个故事和细节,用新闻写作手法进行巧妙组合,写成了《用生命向干旱宣战》一文,因为深入现场,采访细致,信息掌握充分,故事性和可读性强,此文在多家媒体中脱颖而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省州主要领导的多次表扬。

其次要围绕发展主题来讲故事。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展主题,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就要向下传播党委政府声音,向上表达社情民意。记者在进行采访和写作时,始终要记住一点,所采写的新闻稿件,是为大主题而服务的。所以在采访和写作时就要围绕目标,不能为故事而故事,东拉西扯跑了题,如果脱离了发展主题,你的采访再充实,写出的故事再精彩,都难以弘扬主旋律、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2009年11月18日,本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每月9日》的通讯,分别获得了当年度的贵州新闻一等奖和全国少数民族好新闻一等奖。这篇广受好评的文章一开头,就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故事——

墙上的日历刚刚翻过10月9日, 79岁的老党员孟景平就把日历翻到了11月9日。

每月9日,是白龙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学习日。每到这天,眼力不好的孟景平老人就早早地起来,在老伴的陪伴下,爬坡下坎去参加支部的

4

学习。这所去的路程,因到不同人家而远近不等,最远的要走近10公里,单程2个多小时,近的也要走十几分钟。老伴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曾劝他别去了,他不但不听,还每次都让老伴跟着一道去给他当‚保镖‛。

自从党支部成立7年多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他从来没有间断过。他说,不去就会心里空落落的,身体也会不舒服。

……

整篇通讯的一大特色,就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尽管没有刻意去强调什么抽象的主题,却不动声色地把一个“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时代大主题展现出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大主题作为文章的中心,那些故事就算讲述得再精彩,也难以发挥出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更别提成为一篇优秀的好新闻作品了。

再次是在表现手法上要让故事曲折动人。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好题材,也即形成好故事的素材,如果不在故事的情节上、文本的表现手法等方面花心思,而是一马平川,如流水账般赘述出来,看不到一点跌宕,没有一点情节的起伏,同样是无法吸引读者的。写作技巧掌握了,也还要有自我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这时就要考验记者平常的写作素养和对文字的敏锐把握了。

本报曾刊登了一篇名为《酸甜苦辣的辣椒》的小通讯,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不断学习探索,对新闻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本文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悬念,把读者的胃口一下子吊了起来——

辣椒本来只有‚辣‛一个味道,但在王祖林的心中,却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5

众所周知,辣椒本该只有一味,即辣,何来的“五味”俱全呢?读者兴趣提了起来,作者就达到目的了,接下来就循序渐进,把辣椒的“五味”一点点的向读者呈现出来——

王祖林现任瓮安县木老坪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由于今发动农民种植的辣椒不能全部销售出去,他只好聘请了3个帮工,和自己一道将鲜辣椒炕成干辣椒,希望把损失降到最低……

为了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木老坪农业服务中心在2002年开始发动农民种植辣椒,当时全乡只种了250亩。由于每亩产值达到了3000多元,农民尝大到甜头后积极性高涨,去年种植面积上升到1500亩,今年达到2000亩……

由于今年来收购的中间商非常少,再加上对市场信息了解得不够,农民种的辣椒销售不畅。为了不损伤农民来年的积极性,他只好借了10万元,硬着头皮按合同‘保护价’收购,然后自己加工成干辣椒,看明年春季干辣椒的价格好不好,不好的话,就血本无归了……

阅读了整篇文章后,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这辣椒的“五味”,是这么来的。

本报刊发的另一篇文章《和奶牛交朋友的农民》,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手法,本文设置的悬念更加引人入胜,整篇文章的行文跌宕起伏——

赵洪坤家每头牛日均为他产奶40公斤,最高记录为43公斤,是远近闻名的单产冠军。

一般农户的牛每天能产25公斤就已经算是很高了,大多数也就15-20公斤左右。于是,有人认为是老赵运气好——买到了1头可以当别人2头甚至3头的‚明星奶牛‛。可就是这些说他运气好的农户,也不得不承认,

6

每头牛只要到他手上,几个月后就能变成‚明星奶牛‛。

为什么赵洪坤能养出产奶量那么高的牛?接下来,作者根据有人提出怀疑,然后再一一解开谜底。老赵如何“造星”? “造星”下了哪些功夫?然后就引出与标题相对应的一句话,“牛是有感情的,只有你对它好,它才会对你好!”当然,这是用老赵的话说的。

这篇文章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让读者深刻的记住了一个农民的致富经历,同时也告诉了大家一些最简单、最本质却最易被忽略的自然规律:人应该善良、知恩图报和勤劳。

总之,要想写好故事、写出好的故事,记者必须深入现场进行详实的采访,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通过采访采集到了故事的组成元素后,切记不能脱离主题,为故事而故事;也不能泛泛而谈,平铺直叙,只有通过设置悬念,才可以让故事显得曲折动人,更能吸引读者进入到你的文章中去,通过看你的文章记住了你所讲的故事,也通过故事的引导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领会了你要陈述的事实和表达的观点。等你的好故事出笼了,你要讲好故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好了,受大家欢迎的好新闻已经产生了。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日报社

址:贵州省都匀市剑江南路9号 邮政编码:558000 联系电话:18985771036

推荐第5篇: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背后的故事

中文1101班李新

新闻无时不刻伴随在我们左右。通过半年的新闻传播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新闻这个行业的内在规则与其专业性质。然而,我更想通过自身经历与见闻谈谈有关新闻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例子是去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带领一个团队在扬州当地进行实践活动,本想这是大学第一次做暑期社会实践,有座位团长,心想一定要把它做好。在动员大会上,学姐学长们除了介绍活动流程及各注意事项外,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出出新闻的重要性,说新闻反映了活动的影响力,影响越大效果越好,于是我们的团队请了一位扬州时报的摄影记者,活动当天本想让他跟队抓拍镜头,可是他给的要求是让大家摆拍,说否则照片效果不好。结果大家整个上午都在为他安排的摆拍动作叫苦不迭。拍完之后,他发到了网上,照片看上去氛围喜气洋洋,可是我们都知道,照片只是照片,并没有反应我们活动的实际意义。另一个活动我们请了学院宣报中心的同学们跟队采访,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摆动作,大家都投入到活动中去,每个人都感到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宣报的同学回去后认真的写了稿子附上了图片交给了发稿人,可左等右等,也不见新闻发出来,时间长了也没指望再发表。可一个多月的暑假过去后,宣报的同学通知我们稿子已发,当我上网打开链接时很奇怪,文字说明通篇是在描述那天我们的活动,但是照片却是另一个团队的,后来发新闻的同学说是他搞混了。这是我近的一次接触新闻从产生到发表的过程,接触到新闻背后的人与事,说实话很失望。就一个小小的活动都是这样报道出来的,那么其他新闻呢,我们真的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了。相想我们平时看的新闻,真不敢排除哪些是摆拍,哪些是作秀,哪些是真实,或者明日黄花的事情再拿出来炒作一番,只想说,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再一个就是我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和柴静《看见》的感受。有人说柴静是“公知”,是悲情挖掘者,可是,看她的报道,我看到了新闻人的良知与人性关怀。央视陈虻曾经问刚刚进入央视的柴静:你看重新闻的什么?柴静回答是新闻背后的人。我们从不知道药家鑫死后其父母是怎么过活的,从不知道“非典”期间记者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也从不知道黄洋死后的后续怎样,这些,柴静告诉我们了,这就是新闻的价值与其体现的人的精神。十几年的记者生涯让她,也让观众知道了新闻关注的应该是背后站立着的人。而柴静新闻观的养成,白岩松起到很大作用。他们正是体现了体制下的央视透视出的接地气的一面。

撇开新闻传播之途径、作用、效果之类的不谈,现代新闻业被商业化冲击,很多都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利益而炒作,有的甚至都有形无形的伤害了一些人的正当利益,而并没有体现新闻应该起到的社会反响。有人问什么是新闻,我想,大概就是当事者与传播者的良心吧。

xbfeng@yzu.edu.cn

推荐第6篇: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姜圣瑜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

读者需要故事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①

每日新闻网站的财经记者米特拉说:“叙述性新闻学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去。我们应该把关于中东的报道写得身临其境,就像小说一样,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

《城市之页报》的编辑玛丽莎说:“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文章都详尽地描述一个地方或场景。作者与一个乐队、一位政治家、一名警察混得越熟,他对他们的描写就越真切;他的经历越是刻骨铭心,记录下来就越是令人难忘。”一些小组建议,篇幅较长的、叙述性的文章可以连载。

来自美国的这项调查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读者更希望报纸的记者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

打开报纸,我们欣喜地发现,故事已经无处不在。

《中国青年报》有一篇题为《保护权力制约权力》的报道,说的是呼唤《行政许可法》出台。然而,这篇新闻的冲击力不在于记者或法律专家关于这部法律意义的介绍和描述,而是一个农民白白盖了270多个公章这个令人生气的故事。

浙江省金华市有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

这是行政法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杨海坤给记者讲的一个故事。他说:“这个听起来十分荒唐的案例表明,现在行政机关手里掌握的审批权过滥,有的甚至就是扰民。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此加以规范,这部法律应该是行政许可法。”

这篇新闻从说故事写起,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深思。

质感形象冲撞

作家余秋雨曾提出一个观点,“用形象来提升新闻”。他说,有人说的时候很好,但一要他写下来,就很枯燥了。为什么?因为说的时候是用世俗的平常语言,听世俗的平常语言具有形象感,特别接近文化。而当他一提炼,他就会产生艺术的误会,概括以后的抽象的概念,他以为是最重要的,其实那恰恰是不重要的。所以这里面的差异是什么呢?是有质感的“细节”。记者要培养对形象细节的敏感,对质感的传播方式的把握。而这个质感的传播方式,经过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实验,是最能打动人的灵魂的。所以有的作品虽然不太抒情,也能让人感动,主要是质感形象冲撞产生的效果。

余秋雨的这段精彩论述告诉我们,写故事一定要用描写的手法。余先生的话与美国一位学者的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JamesW.Carey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

描写,是新闻故事在写作中的基本要求,与我们所说的“说故事”是一致的,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可感。描写的对立面是叙述、概括,叙述、概括通常用抽象的语言,空话、套话较多。

描写离不开细节,因为细节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使读者与记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孔繁森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的全党学习的楷模,介绍孔繁森事迹的通讯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整篇通讯写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如写孔繁森去世后人们怀念他,用了这样两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你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这两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读到这些细节,人们可能想到很多很多。

著名作家杜鹏程说得好,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结实……”记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今天会成为典型,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这些根源不交待清楚,典型人物就站不起来,而历史细节的穿插会让读者在了解他过去的同时,能解读其现在,细节能让典型人物站起来。

江苏常熟市一个农村老支书叫常德胜,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六大代表,他之所以把这个村子搞得这样好,有一个细节讲述了其历史原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刚当村支书时,本村一个农民家庭有个老人即将去世,躺在铺上。在老人弥留之际,常德胜来到这户人家慰问,老人的儿女们在老人的床前痛哭不停,说老人此生有一个遗憾:因为家里穷,老人一辈子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常德胜听说以后,立即派人到镇里的照相馆请来了一个拍照片的,想给老人拍张照片,来弥补这个遗憾。可是这个照相的来了以后,一看老人虽然心脏还在跳动,但是眼睛已经闭上了。如果拍出来的照片是老人闭上眼睛的,那不是同样的遗憾么?常德胜想了一个办法,叫家里人烧了一盆温水,用毛巾蘸着温水在老人的眼睛上轻轻地擦,老人的眼睛微微地睁开了,拍照片的抢下了一张老人睁开眼睛的镜头,给这家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这个细节,十分感人,一方面说明了常德胜作为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想老百姓所想,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另一方面,这一件事也对常德胜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作用,为了让全村的人不再出现这样的遗憾,必须挖掉穷根,带领大家勤劳致富。

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中讲述的故事与“侃爷”们所讲的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新闻故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报道要求,要有一定的品位。

第二,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

第三,新闻故事要有内涵,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写新闻故事,要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所以,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故事是“长腿的”

故事是“长腿的”,是说故事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动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新闻中的故事也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记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采访故事,用变动的观念来“说”故事。

摄影大师卡蒂埃.布雷松曾经说过:“我们是恒变世界中的被动观者,惟有的创造就在于把握那按快门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确,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把握那难以预知的瞬间。新闻记者手中的相机担负着记录生活的使命,要求在短短的一瞬间能拍出真实且富有创造力的形象。

摄影记者是这样,文字记者也是如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变动中的故事,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一次,我们收到盐城一位通讯员发来的一篇稿件,题目是《盐城大纵湖乡成立蟹业协会》,初看标题,肯定不能用。因为现在这个“会”那个“会”太多了,而且不少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再看内容,我觉得里面有意义。其新闻不在于成立什么协会,而在于大纵湖乡蟹业协会负责人陈中华这位农民,养蟹致富成了“蟹百万”。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大纵湖畔有个“蟹百万”》,要求作者重写,突出陈中华养蟹致富后,带领乡亲走出大纵湖,承包三省五市万余亩水面的故事。

这样修改,稿件可能就救活了,特别是把新闻点做在人的身上,“蟹百万”的新闻价值要比“蟹协会”大多了。但我们又一次分析原稿,分析陈中华这个人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觉得把故事做在“大纵湖畔有个„蟹百万‟”,太一般了。“蟹百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从大纵湖走出去了,跨省市承包湖面。我们要求作者根据故事的发展,写成通讯《“蟹百万”走出大纵湖》,说盐城农民陈中华在大纵湖围网养蟹收入百万之后,又跨省承包万余亩水面。这个故事把新闻的切入点选在“走出大纵湖”上,反映了水乡农民致富之后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二年秋天,蟹市突变,蟹价大幅度下降,许多蟹农遭受重大损失,由此我想到了“蟹百万”,他的情况如何?我们来到盐城,找到了“蟹百万”。谁知一见面,我们发现他却是满面春风。他说,自从报道以后,他就开始研究市场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市场变动中,又一次赢得了主动权。我们认为,这是故事的发展,也是“蟹百万”这个人物的进步。我们写了一篇稿件《“蟹百万”笑对市场风云》。这篇报道见报以后,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被评为报社年终好稿。

故事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变化、而发展,特别在历史的转型期,各种文化的冲撞必然产生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捕捉历史转型中的冲突,写出大时代变动中的故事,故事要为时而“说”。

多问一句笔下宽

发掘故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问题,是作风问题,故事在基层,故事在群众中。只要你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就能抓到故事。

写故事从采访始。采访最难的又是提问。因为新闻故事的情节是不能编造的,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来,问不出故事,稿件就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问故我在”。

2001年,江苏省丹徒县招商引资搞得比较好,一个新区半年就引资50个亿。有记者去开发区采访,管委会办公室的同志准备了许多材料,又介绍了这里的优惠政策、区位优势……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来的稿件就是一般性的工作新闻。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位记者再来采访同一件事,请他们谈故事,他们说:“这50个亿,我还要感谢你们报纸呢!”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一组报道与50亿投资的故事”:正当他们为招不到商犯愁的时候,一位副县长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了一组报道,详细介绍了在南京的5万温州商人的情况,他眼睛一亮,立即来了灵感,组织新区管委会研究这组报道,立即派出招商“大使”来到浙江台州招商,结果引来了50亿投资。

美国著名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原主任贝蒂.迈斯格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告诉他的学生,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简单易学的小手艺,今天的新闻学院培养的仍然应该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不同的记者采访同一个对象,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却一无所获,这里关键在于一个“问”字,要“问”得有学问、有技巧。

一次,我们到昆山去采访,听说昆山长出了哈密瓜。哈密瓜是长在新疆的,江苏昆山怎么会长出哈密瓜来?周围的人说是引进的品种。为了探个究竟,我们赶了几十里的路来到了石浦镇新勤村,这时已经快到傍晚了,村干部带我们来到了田头,看看哈密瓜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大棚里,我们一边看哈密瓜一边问农民:“新疆的哈密瓜怎么种到这里来的?”大家七嘴八舌讲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冬天的一个深夜,一辆轿车在昆山通往上海的机场路上出了车祸,撞坏了新勤村路边的水管,翻到了沟里。

车主,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总爬出车门后,奇迹般地发现自己一点也没有受伤。可是车子怎么也起不来了。闻讯赶来的朱凤英连夜组织村民救助,事后车主非常感谢,提出要给他们报酬。朱凤英坚持不要,从此交上了朋友。

一来二往,上海那家公司来新勤村投资农业,引来了哈密瓜栽培专家,夏去秋来,种子发芽、生藤、开花,结出了甜蜜的瓜。瓜销何处?朱凤英他们在瓜棚里合计的结果是,主攻上海。为了“讨好”上海人,他们给昆山的哈密瓜取名为“阿拉密”。国庆节过后,“阿拉密”走进了大上海的超市、水果店,“阿拉吃„阿拉密‟”在上海传为美谈。

这个事实很有故事性,当天晚上,我们在村里吃了便饭以后,就立刻写出了一篇现场新闻《一场车祸引出一项甜蜜的事业———“阿拉密”的传奇故事》,《新华日报》很快就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并被评为当年的江苏省现场好新闻二等奖。 (作者是新华日报经济一部主任、高级记者)

注释:

①周岩编译:《美国年轻记者心目中的理想报纸》,《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第43页

推荐第7篇:故事化新闻探析

故事化新闻探析

【摘要】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故事化报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契合受众深层次的视阅需求,扩大了新闻传播效果。做好故事化新闻需要用心构思、凸显主角、突出细节、注重描写。另一方面,故事化新闻应恪守真实性底线,防止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

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新闻报道泛故事化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故事情节来说,在新闻报道采编制作过程中,记者难免会有故意展现故事情节曲折性、夸大或扭曲人物形象,以表现故事的离奇,从而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记者过多的人为安排和主观情感的记录,使得新闻故事多有失实。如近年来媒体发生的纸馅包子、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女老大包养16男等,虽然故事性十足、绘声绘色,但没有了真实性,给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其次,情节讲究逻辑性,很多媒体也因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的人、事作素材,出现泛故事化现象,导致人物形象很是苍白,很多报道、节目显得越发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一些媒体过分倚重故事化,也带来新闻报道流于浅薄,“三俗”现象一度泛滥。新闻报道本身承担着规范社会的功能,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承担着媒介责任和道德约束等职能,不能只是一味的迎合和满足受众的需求,还应该对受众进行合理的引导,发挥媒介的导向作用。

推荐第8篇:观新闻故事有感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推荐第9篇:【福彩3D中奖新闻】3D中奖故事

【福彩3D中奖新闻】3D中奖故事

3D之家->3D新闻

福彩3D新闻频道为彩民提供的最权威、及时、全面的3D新闻资讯,包括福彩3D中奖故事,3D中奖信息,赢得彩民、站主、福彩机构的喜爱。

3D新闻

2015-06-29 济南3D彩友“奇偶奇”敲定41600元奖金

近日,槐荫区阳光新路阳光新城第37010329号投注站传来喜讯,该站一位幸运彩友倍投一张“单选位选”的彩票,击中3D奖金41600元。中奖者于先生(化姓)研究3D玩法... 阅读全文

2015-06-29 任性!随意编个号码投注中得3D万元奖金

玩法简单、中奖容易的福彩3D玩法一直备受彩友的青睐,而彩友们的玩法也是层出不穷,数据分析、观察走势,其实有时候中奖并不需要大费周章,说不定随意选出来的3... 阅读全文

2015-06-29 端午路过彩站博好彩头 3D送26000元节日礼

刚一上班,福彩中心就迎来了两位兑奖的彩民朋友,他们是一对夫妻,来兑取属于他们的幸运——福彩3D 26000元奖金。中奖彩票中奖的彩民来自磐石市,说起中奖的经过... 阅读全文

2015-06-29 看报纸激发“3D”兴趣 揽万元奖金全家去旅游

6月19日晚,福彩3D第2015163期开奖,号码为:0、

3、0。位于苏州市平江区的32050202站点传来喜讯,一彩民看报纸“3D”购彩兴趣,一万余元轻松抱回家。近日,这位... 阅读全文

2015-06-29 3D高手倍投豹子号“222” 喜中5万奖金

近日一位幸运的先生来到舒兰市福彩中心兑奖窗口,兑取福彩3D 第2015157期的中奖奖金。这是一张49倍投注的3D彩票,中奖号码是少见的豹子号“222”, 中得奖金509... 阅读全文

2015-06-29 倍投击中“出山”豹子号 喜揽3D奖13万元

6月13日,福彩“3D”第2015157期开奖结果揭晓,豹子号“222”再度回归。不过纵然如此“刁钻”的怪号也难不倒精明的彩友,位于淄博市张店区37031021号投注站的齐... 阅读全文

2015-06-19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彩民借鉴他人号码擒5.2万

继彩友朱先生兑领15600元奖金不久,兰山彩友赵先生(化姓)也来到福彩中心办理了兑奖手续,他同样以单选位选的方式50倍倍投福彩3D,幸运收获了2015156期单选50注... 阅读全文

2015-06-19 3D彩友单挑豹子号“222”中5.2万奖金

“豹子号”历来被彩友们归为“易守难出”的小概率事件,因为它的出现概率仅为1/100,而这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参数,实际中出情况遵循随机原理更加难以把握,所以豹... 阅读全文

2015-06-19 倍投击中“出山”豹子号 创龙岩3D中奖新纪录

中奖彩票6月13日开奖的福彩3D第2015157期,开出久违的“豹子”号222,全国的返奖率高达131.22%,福建的返奖率更是高达416.01%,位居全国第一,并且遥遥领先于其... 阅读全文

2015-06-19 衡水彩民连续月余投豹子号 中3D大奖19.8万

衡水幸运彩民小郑,在6月13日的2015157期3D开奖中,守中豹子号

2、

2、2,中得奖金198640元。一个月前,小郑发现,福彩3D游戏已经有很久没有开出豹子号了,因为豹... 阅读全文

2015-06-15 倍投福彩3D翻番中 铜陵频传万元中奖喜讯

5月25日,位于铜陵县景湖湾苏果超市旁的第34111011号福彩站点传来喜讯,一小伙喜中3D第2015138期单选550注,奖金572000元。这位张姓彩民是湖南商人,在铜陵投资... 阅读全文 2015-06-15 小伙晚饭散步时买彩 任性倍投擒11万3D奖金

6月4日晚, 3D玩法第2015148期开奖号码为750 ,合肥市一彩民在黄山路与岳西路交口的34010697站点倍投109注单选,喜获奖金113360元。6月9日,中奖彩民小李来到市... 阅读全文

2015-06-11 “中奖达人”精准投注独揽3D大奖13万元

6月6日晚,福彩3D游戏2015150期开奖,开出中奖号码275,兰州资深彩民杨先生以直选方式125倍精准投注,一人独揽3D大奖13万元。中奖站点是位于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 阅读全文

2015-06-11 福彩为爱情添光彩 丈夫中奖妻子收生日礼物

6月4日一早,30出头的王先生和妻子一起来到随州市福彩中心兑奖,他们的脸上都流淌着幸福的笑容。王先生告诉工作人员:“我在6月3日选了几注3D号码,进行了40倍单... 阅读全文

2015-06-11 工作忙错过投注时间 80万奖金缩水变12万

6月5日(周一)清早,安顺市福彩中心聚集了不少周末中奖的彩民,他们形象地说:“急切的等着把手中的中奖彩票‘折现’”。这其中就有获得3D奖金12万元的彩民张先... 阅读全文 2015-06-10 糊涂彩民晒中奖彩票 8万奖金险打“水漂”

6月1日儿童节,很多家长朋友都带着孩子去欢度他们的节日。在简阳51390016号站点的彩民,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开心快乐的节日,一位彩民朋友在3D游戏201514... 阅读全文

2015-06-10 福彩3D粉丝倍投550倍挣57万 第二天就领奖

5月 25日,位于铜陵县景湖湾苏果超市旁的 34111011号站点传来喜讯,一小伙喜中 3D第 2015138期单选550注,奖金 572000元。这位张姓彩民是湖南商人,在铜陵投资,... 阅读全文

2015-06-10 长春彩民遇“高人”指点 中福彩3D千元奖金

“我昨天遇到高人指点迷津,福彩3D中了1040元奖金呢!”彩民王先生指着3D走势图上标注的“直选一注”向身边的彩民分享着中奖的喜悦。近日,记者来到了吉林省长春... 阅读全文

2015-06-07 借助3D派奖东风 销售员彩民合力中大奖

自福彩3D游戏5月18日2000万大派奖以来,热爱3D的彩民们各显身手,频频传来中奖喜讯。5月23日,福彩3D第2015136期开出号码为“378”,位于四川巴州区渔溪龙啃街2... 阅读全文

2015-06-03 新手初上路3D来相助 得万元奖尝彩票“甜头” 最近一段时间石河子地区3D游戏的中奖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前有拉大网捕大鱼的淡定哥,出手不凡一举拿下50倍单选奖,后有懵懂小伙机选中得10倍单选奖;... 阅读全文

3D杀码图更多

3d15173期钱王杀码图 18错1 3d15173期布衣神算杀码图 7连准 3d15173期龙王杀码图 7连准 3d15173期雪山飞狐杀码图 7连准 3d15173期杀手之王杀码图 5连准 3d15173期钟馗杀码图 10错1 3d15173期大圣杀码图 4连准 3d15173期福彩天天杀码图 4连准 3d15173期蝴蝶冰冰杀码图 4连准 3d15173期神算子杀码图 4连准 站外推广

.zwtj_table{ width:310px; height:248px; border-right:1px solid #dadada; border-top:1px solid #dadada; background-color: #F8F8F8;}.zwtj_table td{width:154px;height:24px; border-left:1px solid #dadada; border-bottom:1px solid #dadada; text-indent:1em;overflow:hidden;}.zwtj_table td a:link {vertical-align: middle;display: block;line-height:24px; text-decoration: none;}.zwtj_table td a:hover {display: block;line-height:24px;background-color:#76A7D9; }点击领取3D直选①注 免费;3d先中十期

于海滨:今日送1胆 点击一下得3D一注直选

于海滨:每日送⑴胆100% C-06

3D一注百分百中 C-08

3D双色球中10期付款 爆:专家免费直选一注

免费先试1注

免费3D双色球试料8期

3D双色球试料10期 免费3D双色球试料8期

于海滨免费独胆已公开 免费直选一注100%准

于海滨每日送1胆 C-18

3D双色球中后付款 3D双色球试料10期

推荐第10篇: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时,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闻事实娓娓道来。正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新闻故事化是继新闻散文化、深度报道之后的又一次文体变革,是一种新闻文体的创新。这种新闻文体往往把采集得到的新闻事实置于一个冲突的叙事框架中,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通常将笔墨聚焦于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彰显人情味,通篇采用白描,直接引语等手法,使新闻场景和人物立起来,使新闻具有可视可听可触摸的美感。

著名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②这里的事指的就是故事,用另一个学者李希光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③故事化是新闻的一种叙事方法,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在我国,新闻故事化还只是小荷初露,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已经演练得炉火纯青了。早在普利策接办《世界报》时,故事模式就成为了《世界报》新闻写作的首选。这种故事模式的新闻写作往往开篇制造悬念,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又引人入胜,让受众欲罢不能。然而,新闻故事化又不同于《世界报》曾风靡一时的黄色新闻写作,它不煽情,只是注重细节化、情节化和人情味,同时,也不同于一般的硬新闻,而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读者的喜爱。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因为受众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④既然新闻故事化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等,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欲,那么,新闻是怎样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冲突框架制造悬念

新闻框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幕后管制着新闻。新闻的框架就是新闻的视角和观察点,新闻报道选取的框架不同,叙事随之不同,框架内呈现的事实也不同。新闻故事化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新闻的谋篇布局中运用了冲突框架。冲突框架是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戏剧化手法。新闻是讲故事的,制造悬念是讲故事的艺术。⑤记者将新闻焦点聚焦于事件中的冲突一面,报道冲突双方或一方,这种新闻叙述的故事往往悬念重重,具有戏剧性能扣人心弦,情节扑朔迷离,一波三折,也契合了受众想看故事的阅读心理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是惯用冲突框架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媒体,它因特立独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文风深受受众喜爱,并已经发展成为华尔街日报体。这种新闻文体,一般在新闻报道开篇讲述一个小故事,制造悬念,让读者留有遐想,在接下来的新闻叙事中,记者将遮掩事实真相的面纱徐徐展开,有时候甚至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不制造戏剧性誓不休,将故事情节在冲突曲折中发展,当然这是建立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展开的。怎样才能慧眼识得新闻事实中冲突关系呢?华尔街日报在培训其内部记者时是这么告诫的: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你的故事想法,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重点强调这些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与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记住主角和对手并不一定都是个人。⑥冲突是整个故事新闻的核心,也是故事能够曲折的保证。这种冲突,可以是人物与外界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我们常见的具备冲突性质的新闻事件有体育比赛、揭露坏人坏事、贪污腐化、意识层面的对立,局部与整体的对立,过去与现在,等等。

二、彰显人增强人情味

假设你翻开一张报纸,映入眼帘的新闻通篇是拖沓冗长的会议摘要,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而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的人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仅见的人也是罗列的关于出席领导的姓名清单,如此,你作何感想?想必是有多远逃多远。然而,在大多数新闻中缺席的人才是新闻故事的灵魂。新闻故事化写作,就是讲述关于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新闻中只有有了鲜活的人,读者才爱看。

要彰显人,首先表现在进行故事化写作时,要以人为主的视角来叙事。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讲故事时基本上都是以人为主脉,尤其注重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人的活动来引领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尤其是针对一些情节曲折度不够,冲突性不足,内容平直,故事可塑性不强的新闻事实时,将人纳入其中,从与新闻事实密切相关的人着手,写他们对因该新闻事实而发生的具有隐喻意义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等,这样就能使缺乏活力的新闻事实因人的介入而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干巴巴的素材堆砌。正如李希光先生指出的,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⑦所以,讲故事时,一定要竭力发掘出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的,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讲故事,凸显人,这个人未必非得是名家名人,可以是普通大众。讲述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能使新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受众最爱。讲故事,只有从普通群众的视角出发,展现普通人的故事,才能摒弃新闻中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高大空的论调,一切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准则,才使受众感觉亲切,自然。

要讲好人的故事,就必须深入基层,获得群众的直接引语。

第11篇:怎样采写新闻小故事

怎样采写新闻小故事

什么叫新闻小故事?顾名思义,它是新闻和小故事相融其间,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短小精悍,常见的有四五百字、六七百字成篇的;二是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它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内容要确保真实性。

新闻小故事的写法

2010-03-19 21:08:19| 分类:习作交流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的概念:所谓故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叙事类文体。故事讲求寓意深刻、人物典型、情节感人、以小见大。故事比较忌讳情节平淡,无可读性。

既然故事具有文学性,是语言艺术,所以,需要在驾驭文字上下工夫,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致的刻画,才能写出感人的故事。

2、故事的构成:故事是由标题、开头、事件过程、结尾构成。

3、故事与事迹的最大区别:一是写作语言不同。故事有故事语言,新闻有新闻语言,事迹有事迹语言。事迹语言要求平、白、直,不能滥用修饰性语言,包括形容词。故事则很灵活,可以含蓄、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一些文学修辞。二是表现内容不同。故事内容要求不能多,是按照主题的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片段集中进行描述;而事迹则是把一段时间的所有优点全面表达出来。

故事化——新闻提高可读性的法宝

新闻故事化的原因: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读小说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喜欢干巴巴的说教,就因为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人物命运,甚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写新闻也一样,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新闻故事化无疑也是增强新闻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实际上,一篇好的新闻,要让它能够渗入读者灵魂,打开读者心灵之窗,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一个个动人故事来完成,这比单纯报道干巴巴的政策信息、概念、观点和数字,效果要好得多。

(一)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二)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三)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

何谓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是这样解释的: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小故事定义: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是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特征:小通讯不仅篇幅短,而且内容集中,情节性强。顾名思义,首先是要小, 不超过八百字为宜。大了就容不下,就得改用别的样式来写,但小中要见大,要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其次是要有故事,就是要有事件、有情节、有波澜、有结果,兴味浓郁,引人入胜。三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人物繁多,场面太大,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时间跨度不要长,只截取一个场景、一个时间段。

重视新闻小故事:写小故事是练笔的好方法。小故事只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二个场景,二三个人物,由于情节单一,文章短小,比较好练笔。一些名篇,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其实也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串起来的。如果有了写作小故事的深厚功底,一旦写起“大块的”通讯、报告文学来就有了基础。

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布局讲求“紧凑、统

一、完整”、谋篇讲求“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角度讲求“新、奇、巧”。因此,写故事就不能象写总结写事迹那样,只要是好事就往上写,或者写出几个方面来。比如:写某人检查认真,避免事故,然后又写该人认真打扫卫生,后来又写该人怎么助人为乐。这不是写故事,这是在写一本“豆腐帐”。

下面,我结合自己写作经验,按照通常写作步骤,谈一下写故事的最基

本方法。

第一步,首先要找一个要写的对象。然后收集一下该人感人的事迹,在收集的事迹中,选择一个侧面或同类型的二件事(但最好别超过三件)集中写。

最好集中写一件事。

第二步,起一个有个性的标题。比如:试验“大碗”、维护“老班长”等,再比如:《寒夜排险》、《不知疲倦的状元郎》等。

第三步,写故事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得好,故事就完成了一半,往下就好写了。那么,怎么开头呢?

1、找一个下笔的“点”。动脑筋一定要找到。

2、养成开门见山的写作习惯。因篇幅短,入题要简洁明快,必须从一开

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珠子。

第四步,写事件过程(就是写故事情节)。

一是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状交代清楚。

二是抓住人物特点和人物的亮点细致刻画。

三是搞好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

第五步,写结尾。结尾要精彩,要升华拔高

新闻小故事,靠故事情节取胜。当年的名篇《西瓜兄弟》,之所以写得生动感人,就在于此。随军记者王匡1947年10月间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一个有关西瓜兄弟的故事。当地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西瓜老大的地再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再村西南小路边上。瓜熟的时候,村东走过了一队国民党的兵,他们见老大的瓜,你抢我夺的,不一会,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过了20多天,村里忽然来了八路军,巧的是这会八路军从村西南老二的瓜地边过。西瓜老二想:“我这瓜地的瓜完了!”路过的八路军一个个地赞瓜好,但是连脚都不停地往前走。“这八路军就是怪呀!”西瓜老二说着就站起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刺刺地切开了,“吃西瓜,弟兄们!”西瓜老二向八路军叫,但都没有人答应他。“走路渴啦,来吃块瓜!”西瓜老二又向另外一些士兵叫着,但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一下西瓜老二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把瓜切开了怎的不吃呀?”这时有个16岁的小司号员向他问:“老乡!你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西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瓜往小司号员跟前送,小司号员连说:“俺不吃,俺不吃!”脚不停地朝前走了。西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地在西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这篇小故事总共700多字,写得有情节,有冲突,且情节围绕着矛盾展开,人物的思想,以及故事的意义,从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新闻小故事,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而且要有新鲜感。有些通讯员写那种恰到巨款“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一次写当然新鲜,第二次还是那么写:某某饭店服务员发现顾客遗忘在凳子上的一只包,打开一看,里面有1万元现钞,就交给了经理,饭店经理报告了某某派出所;某单位供销员发现失落了这笔巨款,急得大汗淋漓,后来又是怎样找到的,最后,某单位供销员向某某饭店送来了一面绣有“巨款失而复得,风格高尚无比”的大红锦旗,再三表示感谢。如此而已,报纸自然就很难采用了。

拾金不昧的故事并不是不能写,重要的在于写得新鲜,不落俗套。《浙江日报》1990年10月27日刊登的新闻小故事,尽管也写拾金不昧,但是写得非同寻常。10月6日下午,浙江省临海市双港乡荷莲地村周红军,将准备购买车辆的4000元人民币装入皮包,放在朋友家中的一只纸板箱内。第二天,朋友的母亲在清理家杂时,随手将这只纸板箱当作废品卖给废纸收购户。废纸收购户又将这只纸箱连同其他废报纸一起投售到临海箱板纸厂,过磅后直送该厂废纸打浆车间。10月9日后半夜,车间打浆工吴华素将这捆废纸板拆散准备投入浆缸时,发现纸箱内有一只皮包,她捡起皮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叠人民币,还有身份证、驾驶证等,她立即将皮包交给了厂值班领导。10月12日,周红军接厂房通知,前去认领回这只装有4000元钱和重要证件的皮包。这则新闻小故事,情节曲折,它生动地反映了女工吴华素在这笔钱“放入私囊无人晓”的境况下不昧钱财的高尚风格,富有新鲜感,具有教育意义。

自身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写成一则新闻小故事,恐怕是不难得。那的是那些有一定情节、但并不怎么曲折的素材,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也能写得有滋有味,引人爱读。这就得要精心构思巧安排:《法制日报》1989年5月26日刊登的《特殊情书》。一开头写道:5月4日,广西边防某部12连上士班长刘文清收到家乡的一封来信,拆开一看不由得一愣:信上除了含蓄的求爱外,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读者一看这个开头,便顿生疑问:一封求爱信,怎么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这位班长到底有没有把这些法律测验题都答出来?其实,这正是此稿作者精心构思后所设置的一个悬念。之后,作者为解开读者的疑问,采取剥茧抽丝的手法,娓娓道来。作者写了刘文清入伍后的出色表现,写了王妍如何对柳问请产生爱慕之情,写了王妍如何了解到刘文清“喜欢讲哥们义气,重老乡观念”的毛病,写了她如何趁他回乡探亲期间给他买了5本法律书籍,以及后来怎样向他提出用4个月时间学完这些法律书籍的要求。作者写道,原来这是同学王妍写来的一封特殊情书。“刘文清读罢信恍然大悟,4个月过去了,这是王妍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绩呢。”此稿结尾处,作者清晰地写明了刘文清接到这封特殊情书后的态度,也就是这篇新闻小故事的结局:“当天晚上,刘文清给姑娘回了信,将10道法律题工工整整地答在纸上,同时向王妍表示,把爱情化为动力,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军人。”略以琢磨,这则小故事本身的素材平凡无奇,由于作者巧设悬念,读起来倒也令人兴趣盎然。

有的作者通过妥善安排结构,用平平的材料作铺垫,然后形成一个高潮,也可以写成一个有完整感地故事。《浙江日报》1989年6月2日刊登的《媳妇讨厌婆婆分灶两年,孙儿一语惊人婆媳喝好》便是这样。浙江省平湖县(今为平湖市)某厂女工戚某讨厌她的婆婆,婆媳关系不好,分开居住过日子已有两年。作者写了戚某的丈夫好说歹说也说服不了妻子和母亲以后,突起波澜:同年5月27日中午,戚某7岁的儿子斌斌在吃中饭时,突然天真地问母亲:“妈妈,奶奶怎么一直一个人吃饭呀?”戚某轻声答道:“她老了。”“那妈妈你老了以后也一个人吃饭吗?”虽然这是出自天真的儿童之口,可戚某听了这句话后,一下子满脸通红,愣在桌子旁边半天吃不进饭„„到了傍晚,她带着儿子一起走进了婆婆的房间,不好意思地说:“妈,斌斌叫我请你和我们一起过。以前我对不起你„„”写得生动感人,且做到首尾相应,形成故事(见报稿附后)。

我们通讯员经常会遇到这种那种零星材料,若能如此这般地精心构思,虽写不出大波大澜,但也能写出微波细浪来,构成新闻小故事,且能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这种妥帖运用零星材料的写法,值得通讯员借鉴。对新闻小故事时效性的要求,虽然没有像消息那么高,但是也宜及早报道。一般地说,10天之内为妥;迟的,也不要超过一个月。插秧期间发生故事,挨到割稻季节才作报道,显然是时过境迁,难以见报。

新闻小故事•周阿婆康复了

作者:简永标 甘书红 加入时间:2009-3-5 20:54:54 来源:端州新闻中心

近日,光明社区居委会的几名干部又来到八旬孤寡老人周妙珍阿婆家中探望,并将一件新衣服送给她。周阿婆乐开了花,紧紧握着居委干部的手说:“多谢你们和好心的街坊,把我从‘鬼门关’里拉回来。”

周阿婆是一位81岁的孤寡老人,去年12月份的一天,她到市场买菜,不小心跌了一跤,

造成脑干梗阻,处于昏迷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生命危险。

邻居和居委工干部发现后,马上拨打120,将周阿婆送进了端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居委会干部又跑前跑后,争取到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款,作为周阿婆的医治费用,还找到了一位护工专门护理周阿婆。此后每天,光明社区居委会的6名干部轮流到医院看望周阿婆,直至其最终出院。

周阿婆虽然出院,但身体还十分虚弱,衣食住行都需要有人照料。该社区的叶姨不仅肢残,丈夫也是残疾人,但她每天帮周阿婆买菜煮饭、洗衣、搞卫生、擦身,就像女儿一样悉心照料,忙完之后,才回到家里煮饭,照顾丈夫,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在叶姨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和众人的帮助下,周阿婆终于完全康复。

叶姨两公婆都是残疾人,为何还主动照料别人呢?叶姨告诉笔者,她家是低保户,家境十分困难,前两年女儿考上大学,但没钱读书,在居委的帮助下,一位姓何的阿姨每年都资助5000元给她的女儿,到如今已资助了20000元。她一直想回报社会,虽然没有钱来帮助别人,但也可以用其它形式帮助有需要的人。

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不能写得人物繁多,场面太大,枝节横生,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

〈实例〉

温馨留蓝天 爱心在人间

——陈太菊家人向西南航空公司致谢

陈 波

3月22日下午,因丢失一年血汗钱受到西航乘务员帮助的打工妹陈太菊的两位姐姐陈太凤和陈太翠,从广汉市专程赶到成都双流机场,亲手将书有“温馨留蓝天,爱心在人间”的一面锦旗赠送给西航总经理王如岑,以表达全家人的诚挚谢意。

去年12月30日,在广东中山一童装厂打工一年的陈太菊从珠海机场乘机到成都,过安检时忙乱中不填将12900元血汗钱丢失了。当她痛不欲生之际,西航乘务员带头为其捐款,从而感动了全机123位旅客纷纷为其解囊相助。当晚23点过,同机旅客古和强、张其君夫妇在回家整理行李时意外发现了陈太菊的钱盒,于是连夜驱车冒着浓雾赶到双流机场,将钱盒交给西航乘务部值班领导。元月一日,西航派人到广汉寻找到陈太菊后及时归还了钱盒。陈太菊得到失款后,感动不已,当场将在飞机上所得的6000元捐款委托给西航的同志,请转捐给“希望工程”。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到这笔捐款后,打破常规,速将该款划拨给朱德同志的故乡仪陇县,从而使15名失学儿童得助重返校园。

“这一串串动人的真实故事,就像是导演编的,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自家人的身上”。陈太凤噙着泪水,满怀感慨地握着王如岑的手说:“你们培养了这么好的乘务员,我们全家人永远都会感激”。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3天前才从北京开完人大会议归来的王如岑托着锦旗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大事,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把它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陈太菊把款转捐给‘希望工程’的举动,做得很好,它对我们继续抓好安全服务工作,也是一种激励。”

据悉,陈太菊已于3月13日重返广东求职打工去了

:“小”也不放过

2011-03-16 15:10

来源:中广军事

打印本页 关闭

2004年6月,汪锡广到某仓库进行预算审计。这个仓库位于濒临大海的山坳里,分库却远在市内,属于小、散、远单位,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司务处也只有一名士官,只允许有几千元现金流动。

“越是小、散、远的单位,就越不能掉以轻心。”汪锡广给自己打气。车子一到库区,就径直到司务室,对司务长说:“请将保险柜打开。”

“首长,昨天去总库办事把钥匙忘在那里了„„”一时摸不着头脑的司务长,脸色胀得通红。

“没关系,再等一会,让总库派人送过来。”汪锡广安慰这位借口说慌的士官小伙。

对白几句,这位士官只好从命。

打开保险柜一看,汪锡广只见里面还有一个小抽屉,小抽屉里放着一叠现金。按照财务制度,这已属违规。再一查,现金的流量比账上少了整整两千元。

“说说,怎么回事?”汪锡广盘问道。

司务长一阵沉默,过了一会,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原来,他的姐姐就在驻地谋生,做生意资金周转不过来,便向弟弟借,可因存款没有到期,怕影响了自己可得的利息,便生主意,挪用了公款。

汪锡广一方面严肃地批评了这名士官司务长,让他立即到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将公款补上,另一方面又与仓库领导商议,将思想工作做细,防止出现其他的问题。

第12篇:农机跨区作业新闻故事

一夜小雨,使乡间土路变得泥泞难行。我们从××市××镇步行到××村,足足用了一个小时。

2月26日,我们首先来到村头一户人家。推开虚掩的大门,一位高个子中年男子带着两手油污迎上前来。他就是户主××。

一番自我介绍后,××高兴地把我们领到他家的车库前,指着一台“久保田”联合收割机说:“这是4年前筹资23

.8万元买的。用它搞跨区作业,一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他告诉我们,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20万元的贷款,还攒了一笔钱。去年下半年,他投入近20万元,新砌了带地下室的三间三层楼房。××估计今年是个丰收年,他决心抓住机遇,跟几个乡亲大干一场,力争年收入翻一番。

在××村,像××这样靠农机跨区作业致富的农户,还有不少。在南二圩组,我们见到了村民张海林。不善言辞的他,有着很强的经营意识,1994年在村里率先购买了一台桂林2号联合收割机投入麦收服务,两年挣了3万元。1996年,他卖掉桂林收割机,与村民曹建军合股,花33万元买了一台日本“久保田”。8年间,他从事农机跨区作业净挣3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张国兵、匡岳、顾荣生等8户人家于1997年合股购买了4台“久保田”收割机,个个获利丰厚,最少的年收入7万元,多的达10多万元。

××村村委会副主任介绍,全村共800多户村民目前已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35台,且为清一色的日本“久保田”。这种密度在全省文秘杂烩网也不多见。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机跨区作业带来三大好处。首先,35台农机跨区作业,一年毛收入可达350万元以上,农机户一年纯收入可达140万元。其次,农机跨区作业带动了村里劳务输出,每台农机除机手外,需配备5个劳力,一个劳力全年参加跨区作文秘杂烩网业可获收入5000元。仅此一项,村民可增收近90万元。第三,农机跨区作业全部雇用卡车运输,带动了当地的汽车运输业,以一台一车每天雇车费150元至180元计算,卡车驾驶员年收入可达35万元。

尝到甜头的××村人,眼下正在酝酿扩大跨区作业规模。在村里,几乎处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着,或在维修保养农机具,或在缝制用在农机上的粮袋,或在谋划加强合股协作的方案……

第13篇: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尚书权 2008.11.8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此后,中心主管领导召集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前后两次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弄懂什么是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臵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1 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充分认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1.故事化新闻写作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

2.“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三、各种新闻题材都要体现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不仅体现在通讯中,各种题材都有故事化的要求。消息,一般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简单明了,交待清楚,但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消息要有事件、有背景、有分析,有观点,同时,消息中也可以有故事;通讯,勿庸臵疑,要求故事性强,有深度,背景清楚,主题突出,情节生动;现场稿:要有亮点,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故事;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及引用领导讲话,要把握准确,突出重点,概括全面,尽量用原话;特别要强调的是,

2 油田生产单一,各种措施大同小异,如果不深入采访,稿件内容容易干枯。因此,一定要有现场,见人物,听对话。写出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新闻故事化。

1.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有明显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故事化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故事要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要用故事化的叙述,选取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可选用鲜活的直接引语,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2.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3.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新闻是一门叙事

3 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一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三是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四、落实“三贴近”,转变工作作风

新闻故事化不仅仅是写作要求,而是对作风、文风、人品的要求,也是开展三项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新闻故事化的根本途径。

1.贴近实际,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原油上产,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原油上产的故事也在基层。过去那种靠打电话、泡材料写稿子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推动工作,推动油田上产。贴近实际,就是要重心下移,把新闻采访的重点放到基层。“记者蹲点抓基层”就是贯彻贴近实际、重心下移的体现,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体现。

2.贴近生活,主动对接员工需求。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贴近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接员工需求,从员工需求中寻找故事,用故事把油田领导的要求同群众愿望统一起来。

3.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贴近群

4 众,是一个老话题。为什么要“老调重谈”,这是由我们新闻故事化宣传任务所决定的。员工群众是新闻故事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中,新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强化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创新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是用各种新闻技巧写作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增强故事性,必须强化业务学习,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满足读者意愿。

一是新闻视觉要创新。新闻采写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善于运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新的新闻视觉审视新闻事件、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分析新问题、新现象、新发展、新趋势。

二是事实内容要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实践中那些代表事物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抓住能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写到新闻作品中来,体现到作品主题上去,做到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阳光,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写稿角度要创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觉,深挖掘,找准切入点,通过巧妙选取角度,达到作品高,形式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目的。

四是语言创新。要注意吸收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和与此结应的是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和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报道绝不能一

5 个调子弹到底,必须跟上时代,进行语言创新。

第14篇:新闻写作的故事化

新闻写作的故事化

时下,新闻界常说报纸已经进入了“标题时代”、“读图时代”,受众阅读更多是出于了解、扫描各种信息,致使深阅读的受众群日渐萎缩,大众阅读尤其是消费形态的阅读浅化、泛化现象突出,在新闻报道领域体现为受众只读标题或凭兴趣“挑看”新闻。

所以,新闻故事化成为一种趋势。好听的故事,人人都喜欢。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切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内行人从中看门道,外行人从中看热闹,各取所需。

所谓新闻故事化,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其二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在美国报业发行量位居全美第二的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之一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并将“新闻故事化”定义为:“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致达到共鸣等显著优势,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把新闻写的像故事?

第一: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

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且要讲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曲折”,这是一个技巧,也是牵引受众眼球的妙招。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的节目制作人张国飞说:节目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要一波三折,一定要有,没有就不行,这是我们要求的结构,其实观众也希望故事曲折。这样才有意思。我们所采写的新闻中所包含的故事,有的天生曲折、波澜起伏,但是有大量的故事,则是浅显直白的,毫无曲折可言,怎么办?那么,我们费尽心思也要让它变得曲折。方法之一就是设置“悬念”。新闻报道中,如果选择一个本身就不曲折的事件作为叙事的主干,那么制造悬念就一定要有枝杈和回旋,采用树状发散式或螺旋式的叙事方法,让故事的发展和受众的思考形成博弈的力量,这样受众的关注度就会大大提高。

譬如,2000年奥斯卡的55座金像在一家运输公司从洛杉矶以南的工业城市贝尔装货时全部被盗。如果导语中这样写:“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院的官员们今天证实,今年的55座奥斯卡金像一夜之间被盗。”受众会不会再读下去?这很难说,但变化一下表达方式,就会悬念丛生:

就连好莱坞也编造不出这样的故事:为了侦破一起神秘的盗窃案,一个联合特别行动组成立了;联邦调查局也被请来了;一条特殊的电话热线开通了,悬赏破案的赏金是5万美金。

什么东西被偷了?英王皇冠上的珠宝?比尔·盖茨的财产?都不是。被盗的东西是对洛杉矶市来说要重要得多的东西:奥斯卡金像不见了!

这么复杂的因素,加之作者运用了巧妙的叙事结构技巧和表达技巧,如揭秘般层层推进事实的真相,报道的情节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起伏跌宕,曲曲折折,引人入胜,而其中起“枝杈”和回旋作用的“联合特别行动组”、“联邦调查局”、“特殊的电话热线”、“5万元赏金”、“皇冠上的珠宝”以及“盖茨的财产”等貌似“毫不相干”的因素却在无形中成功地制造了“注意”和“期待”,使受众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第二、让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

例文:阿富汗北部查瑞卡电 昨天上午,当两枚发自周围山区塔利班阵地上的导弹砰然落进热闹的市场时,阿富汗前线小镇查瑞卡挤满了赶集的商贩。

……当其中一枚火箭落到街上时,45岁的希克·拉苏尔正盘着腿坐在几堆大蒜中间,他当场就被炸死了。仅仅几分钟前,他的大儿子,18岁的阿普杜拉·加夫尔还跟他一块在店里。他一听到爆炸声,立即跑回市场。他的父亲躺在血泊里,血渗透了周围的大蒜;大街上躺着一名儿童,已经没有了呼吸;一名女子身穿有红色图案的裙子,横卧在断壁残垣中;在附近的瓦砾堆中,一条腿露了出来……

短短的几句描述,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闪现在我们眼前,仿佛置身于被导弹袭击的前线小镇查瑞卡混乱、惊恐、夹杂着人们呼喊哭叫的市场里,仿佛看到18岁的阿普杜拉·加夫尔,疯狂跑回市场,面对倒在血泊中的父亲痛不欲生。“鲜血染红的大蒜”、“横卧的尸体”和“瓦砾中的腿”,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深刻,让人过目难忘。

三、以人为故事主体写故事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如央视“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为了医治女儿的尿毒症而毅然摘掉自己右肾的母亲;《姥姥》中被称为“姥姥”的林洁如何为孤儿们的成长而奔波、操心的历程;“生活空间”《爱的奉献》中那个38年如一日地照顾有病老伴的老头……这种爱,营造出温煦和睦的氛围。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例文:

1990年美联社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3月开始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据专家说,这是世界上遭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此文是写自然现象,但作者却从人入笔,以人的视角关注自然现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作品不是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而是靠讲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具体印象。

四、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

新闻是一门叙事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视角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的视角叙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多变的视角有助于复现事实本身的复杂性,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

1、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2、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记者从公众的视角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公众欲知、未知、应知的新闻事实。

3、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总之,新闻报道叙述视角的选择必须出奇出新,在叙述的整个过程中,要努力抓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因素,重视环环相扣的情节;一定要注意营造高潮,没有高潮,叙述就会缺乏起伏,就很难吸引人。

第五、故事化语言要杜绝“新闻腔”

确定了新闻故事化最佳的报道视角,也找到了具有悬念的情节和真实入微的细节,当记者在稿纸上开始写,或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时,文字发挥的作用就会明显凸显出来。实际工作中,记者的语言常常会受到行话的影响,被行话牵制,形成一种文字表达的熟套,俗称为“新闻腔”。这样的写法,对于记者来说很省事,只要将领导和机关现成的讲话稿、文件、资料等文字信息拿来,稍加润色,甚至原版克隆就大功告成了;同时,还可以加大报道的速度和数量,可谓一举两得,真是何乐而不为。这种省力气的“新闻腔”突出表现为事情叙述概念化、语气表达模式化、笼统抽象、空洞无物,既不通俗朴实,又不具体生动。

譬如,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激励官兵奋发有为夺取更大的胜利”、“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严峻的挑战中发现新的机遇”、“通过学习……认真贯彻……坚决执行……始终做到”等这样一些让人生厌的字眼,当然不是说这些话不该说,而是这些话语作为新闻报道确实不能给受众具体实在的内容,只能成为套话、空话遭人唾弃。

显然,“新闻腔”不仅不是新闻语言应该有的风格,而且故事化语言更应避讳。作为记者,要想方设法通过语言消除与受众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造就亲和力———这是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一个不可动摇的准则,简单来说,就是要运用最亲切的字眼,用故事化的语言来“讲述”新闻。这样的语言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必然不是大话、空话、假话、套话,要不陌生、不难懂、不空洞、不呆滞、不冷冰冰、也没有官腔,既不文绉绉,更不玄乎乎,因此,必然是朴实、通俗、准确、简洁、具体、形象和生动的。

第15篇:新闻媒体报道有关母亲的故事

1、《血色母爱》的报道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带她的女儿去滑雪,她们太兴奋,滑得远离了指定的地方,导致雪崩,母亲俩穿的银灰色衣服与白色相似,救援飞机根本看不到她们母亲把自己的血管割破,用鲜血写了“SOS”使她的女儿获救,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女儿

2、三月份《青岛早报》报道:一个16岁的女孩患了一种怪病,至今身高才1米左右,她母亲到处求医,终于找到了一家可以医治孩子的医院,但费用太高。这位母亲为了救她女儿,决定卖肾筹钱。

3、韩红的歌《天亮了》是为下列事件而唱的:某省一旅游景区内,一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下,就在转瞬即逝的生死关头,年轻的母亲和父亲一起,奇迹般得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高高举起。结果,缆车内30余名游客除这个小孩存活外,其余全部遇难。

第16篇: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发展

浅谈新闻的“故事化”发展

摘要平民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树立受众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你听我说”、“你播我看”的报道方式、用平民化的视角叙述新闻,成为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过去的报道中,我们一度忽视了受众的情感需求,今天我们再次对新闻“故事化”进行探索,就是让我们重新挖掘新闻报道的细节,用新闻故事实现新闻报道的深层变革。

关键词 新闻 故事化平民视角 在当前媒介日益丰富,受众对新闻等各类媒体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挖掘新闻节目的深度、广度和新奇度,从而激发受众的认同感一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作者在经过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后,发现新闻节目正在努力朝着新闻“故事化”这个方向发展,而受众也愿意接受这种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

一、如何实现新闻故事化

美国新闻作家麦尔文·曼彻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去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手法上,就叫“新闻的故事性”

二、新闻故事化的需求

大量的各种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是唾手可得的,为什么要用故事的形式呢?美联社特稿部主任德希尔瓦说,讲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很特别的报道形式。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真实的生活。新闻的故事化具有下特征:

1.本质的新闻特征。新闻即是对新近发生事实以及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对于新闻来说,无疑就是第一性的。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正如徐宝璜所说的,“新闻者,确实都也,凡不确实都,均非真正新闻”。因此,真实是新闻的首要特征和最基本特性。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特征,新闻所特有的一种优势即新闻使人信服的力量才得以产生

真实性是新闻故事化的生命,叙事报道的力量在于事实胜于雄辩。真实性也是区分新闻故事化与文学不同的最具特色的标签,也是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本质区别。即使故事化的新闻用尽故事写作的各种技巧,但真实性的特点决定了二者的本质差异。文章中的每一件事例、每一句话都是记者采集回来的,不允许丝毫的虚构与想象。有的记者为了弥补采访缺失或者采访不够深入,在新闻写作中进行想象,这样将新闻报道变成了文学创作,便失去了作为新闻的意义了。

2.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故事”是一种稳定的内容,它可以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转移的过程不会破坏故事自身的稳定性,故事对受众来说不是直接可以接受的,只能通过文本所展示的情节来把握它。在叙事情节时,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关键。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斗争,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事件的跌宕起伏都是靠细节来完成的。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就是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等。有了故事性的新闻一般都很注重人物的言行、事件的细节、环境的画面等等,注意挖掘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情境,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就是借用文学的技巧写新闻,使新闻的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而对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重视不够,这对新闻的真实性无疑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能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3.平民化。在过去,新闻一向都是板起脸孔说话,居高临下叙述,让人不敢接近。如今,在以商业文化为表征的消费社会的环境下,受众成为新闻传媒存在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信息的源泉,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者。因此,改变过去那种“媒体本位”为“受众本位”,树立受众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你听我说”、“你播我看”的报道方式、用平民化的视角叙述新闻,从终极关怀走向当下关怀,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成为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视角的平民化,是新闻报道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是亲平民性的一种写作策略。

平民化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讲故事的新闻作用的对象通常既不是重大事件,也不是名人高官、大腕大款,更不是专家学者。他们采写的多半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这些普通百姓面对记者,谈起自己的生活,或者议论起国事来,往往是直言不讳,甚至是滔滔不绝。

三、新闻“故事化”对新闻发展的影响

一个成功的新闻或节目必须考虑到它的受众,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把观众的口味和要求放在首位。因此一个节目能否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题材的选择尤为重要。

1.新闻故事要真实、新鲜、贴近,有收视价值。对于广大电视观众来说,现实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热衷于对奇闻异事的窥视与探究,从而填补平淡生活的空白,我们在选择新闻选题的时候,也要尽量选择一些个性鲜明、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引人人胜的新闻事件,通过电视手段,整合成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传奇故事,来娱乐、感化观众。贴近观众、反映生活、传达真实情感、新鲜奇特的新闻事件总是能吸引观众并打动观众的心。另外,节目的内容要找到和观众理解水平相当的平衡点,而不是提升到复杂专业的只有专家能够理解的高度。

2.新闻故事要以人为本,以人物为故事载体,体现人文关怀。每个故事都需要有一个主要人物,即新闻当事人。观众关注的焦点是人,发现人的成长变化、关注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是观众最为关心的事实。我们要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挖掘故事的思想深度,让人物的命运来打动观众的情感并引起观众的关注。 3.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调动一切手段,讲好故事。内容并不是电视的一切,形式也可以成为制胜的手段。除了新闻故事本身的内容,讲述故事的方法也要讲究技巧,要选择戏剧化的叙事风格“讲述”给观众,避免简单化、公式化地把新闻“读”给观众,最好每则新闻故事均应该具有小说、戏剧的特质。新闻故事的讲述者只有成为讲故事的行家,并能淋漓尽致地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才能把一个新闻故事说得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并发人深省。

四、结束语

总之,把电视新闻当成故事来讲,让电视充满故事性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增加新闻的故事性,就是增强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我们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新闻故事的魅力指数,比如我们在讲述新闻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些娱乐因素,让新闻的表现形式跟上时代的潮流,如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配合适当的音乐或音响,使人或紧张或轻松、或感动或深思,也可以应用电视剧、电影中的经典片断,引出新闻故事的由头,或者采用漫画艺术,形成讽刺漫画的效果,甚至还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flash,来展示某一个故事或者生活片断,但这些手法,均属于增加新闻故事性和深化故事主题的辅助手段,形式最终还是要为内容服务,内容才是“新闻故事”的核心所在,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始终是新闻的重要生命和元素,这一点也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中绝对不能动摇的一大原则,叙事策略的谋划必须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第17篇:我的故事及我的新闻梦

我的故事及我的新闻梦

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今天我的这个故事将围绕“坚持、感恩、热爱、质朴”四个词来讲。所以,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故事及我的新闻梦想》。

我来自江东乡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一个直到2003年才通公路土路的地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当外面的世界已经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时候,当城里的孩子已经接受着优质教育的时候,我们依然在牛背上打滚、在玩泥巴,甚至没有见过电视机,没有乘过车,电话对我们来说只是父辈闲聊时描述的未来的生活场景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一种想象。当时我们读的是寨子里办的一所小学,两个班级,两个年级,一个代课老师,从语数外到音体美劳两个班级所有课程一个老师全包。这老师每天操着一口地道的江东方言给我们上课。

后来磕磕碰碰的上了初中,每个周末从家里走三四十公里的山路到学校,当时同学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段顺口溜:眼看江东坡,眼泪往下梭,喝口清凉水,走走又坐坐。顺口溜读起来很好玩,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无尽的辛酸。那时候家里很穷,每星期除了饭票外,只有五块钱的菜钱。江东的冬天很冷,寒风刺骨,但我和小伙伴们依然倔强的与寒风对抗着,穿着短袖、拖鞋,用刺骨的凉水洗澡。这些经历有时候想起来觉得很辛酸,但是正是这些经历,让年少的我们懂得了坚持,每次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转念想想经历的这些艰难岁月,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么苦、这么难都过来了,你现在为什么放弃?然后咬咬牙继续前行。这些经历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让我学会了坚持。

我所生长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信息如此闭塞的地方,记得当时也有邮递员骑自行车给村公所送报纸,但是等报纸到手上的时候,早已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新闻这个说法。不用说新闻,就连录音机都十年如一日的重播着《美酒加咖啡》《夜上海》《小城故事多》。小时候做梦都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站在了信息的最前沿,从事了一份与新闻传播的有关的工作。 这一切的获得,其中要感谢一些人,感谢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拉扯大,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感谢师长教给我们知识,为我们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打牢根基,感谢那些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给过我们帮助、扶过我们的人。

人们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的时候学校开了普通话课,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普通话学习,从此爱上这门课,因为普通话老师总是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夸我声音好听,表扬我进步很大,考试也给我打最高的分,后来也是这位老师告诉我:其实,你可以尝试向播音主持方向努力,于是后来我进入了校园广播站,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与播音主持有关的工作。正是老师的这些话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深深的鼓励。从此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个与声音有关的工作。在追梦的路上,由于不是播音主持科班出身所存在的短板,这条路也并不顺畅,但是我想这是我所热爱的东西,这是我的梦想,只要有一点可能,我都会坚持下去。

接下来我要说的一个词儿是“质朴”。虽然开篇我似乎一直在讲农村怎么怎么落后,怎么怎么的不好,怎么怎么的不如城市,但是我想说,我很庆幸我生在农村,在农村的生活让我体验到了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是多么多么的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我这里不在是小学生作文里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是一种切身的感受,我想,这些经历对于我未来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说这里所说的质朴,不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是坐井观天、鼠目寸光,也不是因为我们生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悲观失望。人们不是常说吗?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心所朝的方向。只要心中有梦想,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会有收获。我想,这些朴实的江东父老给我的勤劳、质朴、踏实的耳濡目染,是一部分城里长大的孩子身上所没有的,这种精神在我看来是宝贵的,它告诉我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如何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每一件事情。

我们作为新人刚刚踏上这条新闻事业的道路,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许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我们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作为新一代新闻事业接班人,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用“坚持、感恩、热爱、质朴”这四个词继续指引我我们前进的方向,当好党委政府的喉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芒市的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第18篇: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

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

仇学平

提起新闻故事,我们不能不想到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两个名篇:《西瓜兄弟》和《桌上的表》。前者写解放战争时期淮阳县李楼村有以种西瓜为生的李姓兄弟,瓜熟季节,国民党的军队路过李老大的瓜地,把地里的西瓜风卷残云般抢光了;20天后,一支解放军的部队路过李老二的瓜地,地里的西瓜一个也没少。本来担心自己的瓜地也要像老大那样遭殃的老二,见此情景后,热情地把西瓜送到解放军战士手中,可就是没人肯接。记者通过西瓜兄弟对比的特殊感受,鲜明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崇高形象。后者描述的是我军攻占天津时一个敞开大门的居民家里桌上放着一块当时看来很稀奇的表,解放军部队进进出出多少天了,但这块表仍在桌子上滴答滴答地走着„„由此凸现了我军纪律严明的高大形象。可以说,新中国的青年,大多是读着这两个短小而又极为动人的故事长大的。战争年代我军新闻史上的新闻名作何止千百篇,惟有这两篇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选入中国新公民的启蒙教材,成为影响人们终生的经典范文。可见,新闻故事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忽视不得、敷衍不得、边缘不得。

一种日益受宠的新闻体裁

由于一般的新闻写作教科书对“新闻故事”这种体裁讲得比较少,即使讲也是“语焉不详”,或者只在“通讯写作”讲义中简单提一下“小故事的写作”,有些学员就误以为“新闻故事”这种体裁不重要,在新闻写作中是“小儿科”,在报纸上只能算是“花絮”、“配角”,是可有可无的“补白之作”,因此不愿意下功夫学写新闻故事。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新闻故事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报道。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并且由这三要素组成(参见新华社出版社《重新发掘新闻奥秘》一书第80页)。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而且是一种日益被现代化平面媒体青睐的新闻体裁。大家翻开报纸的新闻版面,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被加框、配上照片、漫画和编者感言的短小文体,如《解放军报》“部队新闻”版上的《兵说兵事》专栏,一般发表的多是新闻故事;《人民日报》一版的《凡人小事》专栏、《新华每日电讯》报上的《国风》专栏,都是发表新闻故事的园地。有些新闻故事不仅被报纸加框“优待”,而且被特意安排到一版甚至是一版头条位置发表,比如2007年10月4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就把两篇新闻故事———《至爱,肝肾救夫》、《至诚,替夫还债》,并列放到头版头条位置发表。由此可见,现代平面媒体有日益宠爱新闻故事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细究起来可以发现其奥秘在于:

1、新闻的故事化和新闻故事的可视性决定了新闻故事将成为现代平面媒体挑战电视新闻的必要手段。电视新闻的普及,逼着平面媒体越来越讲究把某一重要事实写得尽量形象、具体而有立体感和故事性,就是把生活中最精彩、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最本质的形象摄取出来,这一点是一般大而化之的电视新闻做不到的。写得好的新闻故事,都带有强烈的视觉因素。视觉因素,无非就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穆青语),这自然与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一拍即合”。可以断言,信息化时代的电视新闻越发达,平面媒体上新闻故事的生命力就越强,我们就越应该重视新闻故事的采访写作。

2、媒体受众的兴趣规律和新闻故事的可读性决定了新闻故事不仅是独特的新闻体裁,而且是基础性新闻体裁。人非圣贤,谁无七情六欲?谁不喜欢看有情有趣的新闻作品?短小精悍、饱含深情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作品不仅写情,而且情中带趣,情中糅趣,读起来轻松悦目,想一想又含意隽永。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需求,只有新闻故事才可以满足。有些新闻事实,线索比较单一,有头有尾,有骨架有细节,整个内容就是一个带戏剧性的故事,如实把它记录下来,不必使用很多技巧,便可以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闻故事。这一类新闻作品,很适合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规律和习惯。请看函授学员范荣华写的一篇新闻故事:《绿军装解围》,写的是“我”休假回家,见到一年多没见过面的女儿雯静,女儿只叫我“叔叔”,不认“我”这个爸爸,怎么说也不认,而且晚上还不许“我”上床。妻子问她:“你说他不是你爸爸,那你爸爸呢?”女儿指着墙上的父母结婚照片说:“那才是爸爸”。“我”突然明白了,照片上的自己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现在“我”一身便装,怪不得女儿不认“我”。当“我”换上军装再次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她才破涕为笑,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这件事尽管平凡,但却有情有趣地写了一个

军人之家的“军装缘”,读后让人如临其境,顿起共鸣(见军报《函授学员作品选评》一书第153页)。这种富有情趣的故事,被有的新闻学家称为“小说体新闻”,因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较易吊人胃口,增强了吸引力。西方记者在报道事件性新闻时,最爱采用这种文体形式,因为它能赋予事件性新闻更多情趣因素,让那些即使是严肃题材的报道也情味盎然。由受众这一心理规律主导产生的“小说体新闻”,无疑成了众多媒体记者不能不竞相追逐的“共同科目”和基础体裁。

3、通讯的“入门功”与新闻故事的“单一性”,决定了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多写新闻故事是最合算的事情。“单一性”,是指精心寻找并写好一件事。一般来说,一事一报的新闻故事,容易写得扎实丰满。传统新闻写作学上说,“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大通讯离不开小故事,有的通讯就是由几个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学写大通讯要从写小故事开始练笔。这话是对的,但不完整。从现代平面媒体上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新闻故事不只是通讯的基础形式,而且也是所有新闻体裁写作的“入门功夫”。新闻故事是通讯家族中的特殊形式,是精彩地写透“一件事”,不是一般地写“小故事”。新闻故事的这种“单一性”,既使它靠近“新闻特写”,又使它篇幅短小,占地不大,因而易被苦于版面紧张的编辑“高看一眼”,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因此,学员们都要重视掌握新闻故事这一文体,争当会写新闻故事的高手。

把握新闻故事的三大要素

新闻故事,取材范围要小,一般是“一人、一事、一题”,不仅要有便于表现的单一新闻事实,而且要关注它在构成上的“三大要素”:一是事中有“新”。新闻故事,本意就是寓新闻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的完整叙述来报道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故事首先要讲究“新”。这里所谓的“新”,是指所选事实要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除了“真”之外,事应属于“第一次”见闻,因鲜为人知而使读者耳目一新;思想内容应新颖独到,能小中见大,撼人心扉;事实有典型意义,报之能举一反三,引起普遍共鸣。比如《人民日报》曾两次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的两篇新闻故事:《“傻老魏”退款》和《王世桂搬家》。前者通过一个老棉农魏南和几次三番要求收花站的会计核准钱款,退回了多给他的400元钱;后者是说丰收后的农民盖起了几座新房,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可是当国家修公路修到家门口,需要拆迁的情况下,农民王世桂毅然率领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走了。这两个新闻故事都是“小中见大”,说明富裕起来的农民思想也“富”了。这样的故事登在“中国第一大报”的头版上,的确会让中外读者耳目一新、对主人公肃然起敬。

二是事中有“故”。就是所选单一事实要有故事情节。什么叫情节?情节就是指事态依具体因果线索而变化的一个具体环节。这种变化要有戏剧性,既首尾连贯,又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情节展开的材料含三个要素:①事态起因;②变动环节;③变动结果。其中变动环节为材料主体。新闻故事如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没有情趣了,故事虽小,但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因果关系及其进展过程要一目了然,围绕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

三是事中有“奇”。是指故事情节要奇,要从事实固有的矛盾中寻找出离奇曲折之处来描画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写出奇崛之趣。这是新闻故事写作成功的关键。事实能被采掘出奇崛波澜,人物和主题才能立起来,既在情理之中,又要出人意料,出奇制胜。在奇的基础之上,故事情节还应讲究层次性和完整性。总之,这个“奇”字,既受故事内容本身的制约,又取决于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请看函授学员陈杨写的一篇新闻故事《“病号饭等式”变脸记》:原来的等式是“病号饭=面条+鸡蛋”,中间变动中的等式是“病号饭=营养+可口”,最后的变化结果是“病号饭=科学+体贴”。通过“病号饭等式”的变迁过程,反映了部队生活保障从服务理念的进步,到工作方式的进步,再到科学发展的进步,层次分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部队基层落实的喜人成果(见军报《函授学员作品选评》一书第115页)。全文结构奇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而又主题集中,看得出作者不仅在深入采访掌握故事的构成要素上下了功夫,而且在剪裁事实、精心写作上也下了功夫。而其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他在选材上比较恰当地把握了事中有“奇”这个要素。

细采活写下真功

新闻故事的写作讲究生动性,但它和写文学故事不一样,必须远离“虚构”。故事的生动性在于事情本身的内涵,要靠作者在采访时深挖细采。如果不在采访上下足功夫,把事实的关键要素、矛盾之点、曲折之处了解得一清二楚,只是到了写作时才不得不去虚构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和曲折

经过,那就违背了新闻故事的立身原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一点,请大家务必牢记。

强调在采访上下功夫,除了要把所写事实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还要注重发掘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细节在新闻故事中起着“血”与“肉”的作用。一般来说,新闻故事的采访要致力于发掘5种细节:一是人物动作细节,对故事中出现的主人公力求准确抓取他(她)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特征意义动作形态,以展现主人公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气质。二是外形细节,包括打扮穿着,通过外形表达出故事中人物的修养、风度、爱好等。三是言谈细节,如能抓到精彩的言谈细节,有时也能显著增加报道的情趣,还能增强报道的思想深度。四是景物细节,注意抓取故事现场的一景一物,和报道的内容或明或暗地联系起来,又可借这样的细节做出“借景抒情”的文章。五是场面细节,如能抓到故事中精炼的场面细节,可让读者如临其境地体察出现场的状况,可烘托出所描写事物的规模和氛围。此外还有肖像细节、对比细节等,如能采访到手,都有助于把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在细节的采访和运用方面,有个名叫肖迪强的函授学员写的《一份褪色的传真电报》(见《函授学员作品选评》第10页),就把上述几种细节捕捉得比较齐全,他运用这些细节,精彩地描写了转业军官任科长离队前查交一份传真电报的全过程,里边的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场面细节,寥寥几笔,神似酷肖,读了让人肃然起敬。可见细节的捕捉和使用,的确是写活新闻故事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写好新闻故事也离不开精心写作,这里也要强调几点:

角度要奇异。写故事要选择恰当的角度进入,可注意从一般中择奇特、平常中看异常、消极中见积极、沙子中淘金子、偶然中求必然。这样就不难找出一个奇异的角度,对准一个有特色的近景,掀起“快门”加以描写,往往能收到以小见大、出奇制胜之效。请看新闻故事《吴连长点名》(见《函授学员作品选评》一书第154页,作者是岑屹),写连长晚点名时,突然停电了,但点名活动在吴连长亲自主持下继续进行(选了偶然中见必然的角度),点名办法由“清点”改为“抽点”。吴连长点了班长“李艳辉”,“到!”这个答到声极具穿透力,让人为之一振。连长说:“大家听见了吗?要的就是这股子精气神。”连长表扬了李班长,点名继续进行。“周陈生!”“到!”连长细细回味这个声音:“不对呀,这个声音怎么这么陌生呢?整天和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别说是说话声音,就是放个屁我也能听出是谁,难道这个周陈生不在位,找人冒名顶替的?”连长心里嘀咕起来,“不可能,这个兵我了解,他不会干这种事,其中必有缘故!”“周陈生!”“到!”声音依然短促有力,只是有些发浑。“周陈生,怎么回事,答到阴阳怪气的?”连长生气地问。“报告连长,今天训练出了一身汗,回来没穿够衣服,可能感冒了。”连长把额头贴了上去:“呀!这么烫,真的感冒了。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入列吧。”点完名,连长亲自跑到卫生队,要来了药让周陈生喝了睡下,才放心离去。这件事虽小,却由于角度选得巧,平常中见异常,一般中显奇崛,这个连长的爱兵之心和责任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选好角度对写活新闻故事意义非凡。

用好结构,善于布局,营造悬念,写出趣味。函授学员陈磊写的《难忘那晚政委站哨我领班》(见《函授学员作品选评》一书第157页)就较好地注意了这个悬念。它一开始就先声夺人:风雪夜,下连蹲点的杨政委带病站哨。极怕当这班哨的领班员的“我”,偏偏被连长指定为领班员。一个战士怎么去查团政委站的哨?文章推出了这个悬念,准备降低要求以免“得罪”政委的“我”,不料偏遇政委“较真”。由于机关干部打招呼“政委正感冒”,“我”破例帮政委站的哨所关窗挡风,以免加重病情。谁知政委却说:“别关窗户,黑夜上哨,我们的视觉能力比较弱,主要靠潜听察敌,上哨一分钟,警惕六十秒,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啊!”„„最后深受感动的领班员“斗胆”在讲评中说政委是“好的自卫哨”,倒对自己降低要求“拍马屁”的动作作了自我批评„„故事就是通过这种层层铺垫、层层剥笋的手法,从外写到里,由远写到近,给人一种晶明、透彻的感觉。所以,故事虽小,也要注意调整结构布局,写出层次。层次的布局要力争再三“设扣、解扣”地吸引人,写出波澜。开头可以含蓄些,随着故事展开,最后来个真相大白,将主题和盘托出。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通联部主任编辑)

第19篇:新闻与故事审题学生版

新闻和故事材料审题指导(学生版)

一、新闻类: 一事多人型

1、(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多哈亚运会上,来自湖南的瑶家妹子王明娟,在女子48公斤级举重较量中,凭借第

一、二把抓举和挺举为中国举重队夺得亚运首枚金牌。但在第三次抓举和挺举失败后,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中心主任马文广十分生气,要求女举总教练马文辉对王明娟提出严厉批评。

当比赛结束,马文辉走过来打招呼,马文广一脸不高兴,指着带着轻松愉快的微笑走向领奖台的王明娟生气地说:“这孩子的意志品质有问题,最后一把举不起来,一点没觉得有什么。这不像我们中国队的作风,颁奖结束后你一定要训训她,不能这样。”是啊,离奥运不远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70分)

2013年3月6日,一乘机老人突发心脏病,东方航空公司航班紧急备降三亚,将老人送医。航班滞留三亚16小时,乘客因此耽误了一天的旅程,部分人心生不满,“本来备降就是为了救人,我们乘客又没有延误责任。”后又觉得补偿方案不合理拒绝再登机,飞机只好载着其他乘客先行离去。该事件引来网上众多关注,有的网友大赞航空公司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处理及时;有的网友指责旅客冷漠、缺乏包容心;也有的网友说:“16个小时都被困在机场,谁受得了啊。”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对比复合型

1、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黄晓明结婚。他主演过数十部影视剧,发行了两张个人专辑,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报纸、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对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得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因参加黄晓明婚礼的大牌明星太多,导致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乎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要隆重得多。

于是有人开始拿科学家和娱乐明星做比较了,他们各持己见,对两人褒贬不一。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故事类材料

1、(2013全国1卷)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天,诗人艾青带着一幅画来请求已8 8岁高龄的齐白石鉴别真伪。仔细看了看,齐白石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深夜,儿子发现父亲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齐白石答道:“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见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一一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所以还要认真练习,自己管住自己啊。”

此后,即便年龄越来越大,齐白石还是坚持每天画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的外公,从前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蓝里抱出两颗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20篇:怎样把新闻小故事写好

怎样把新闻小故事写好

1、取材范围要小。小故事的主要特点是“小”,不仅篇幅要小,选材范围也要小,要在“精”字上做文章。即涉及面不要太广,一般是“一人、一事、一题”,立意要从大处着眼,谋篇则要从小处入手,这就要求作者在提炼主题,要牢牢树立“精、短”意识,精益求精,惜字如金,要学会在“螺壳里做道场”的本领,从“短”处入手抓精品。

2、人物事件要真。新闻小故事属新闻范畴,必须是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不能与文艺创作等同,因此,主体人物不必拔高求全。过于片面,反而令读者生疑,不能随意添加思想及心理活动。

3、故事情节要奇。这是写好新闻小故事的关键。因为有了情节,新闻故事才有波澜,人物和事件才立得起来。要使故事有情节,抓住一个“奇”字是关键,要出人意料,才能出奇制胜。

4、表现手法要活。活就的内容要生动活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文章虽短,意义重大,要求作者紧扣主题,胸有成竹,学会以小见大。

5、语言文字要实。注重现场情景的“形象再现”,具体、朴素、客观的“画”出生动的细节,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独特行为方式和情感表现,“看到”事物的特定状态。不要用形容词去渲染和雕饰,不要随意抒情和评价,因为能打动编辑的同样也能打动读者。多用动词,动词形象、生动、实在,容易使文章产生活力。

新闻故事范文
《新闻故事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