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数学评课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4 12:06: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评课

小学数学评课模板

)年(

)月(

)日, 区举行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本节课中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老师的《

》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

,引导学生

,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

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

》一课,

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

。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

的过程中,体验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

又如,

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

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以“

”的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有几种

方法,再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摆一摆,最后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得

方法。在引导搭配的表示方法时,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在纸上用数字、字母、文字等形式来表示,并用连线的方法连接起来。这些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了实物操作(摆一摆)到图形符号(即用数字、字母、文字等连一连)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在这节课中,

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老师们都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设计以下练习:

„„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第二,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如,

等形式的练习。设计这样的游戏类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作业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第三,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

”这一道练习题:

,考查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老师都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教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如“

” 等等,这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教学。此外,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篇1:小学数学评课稿模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篇2:小学数学评课稿模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怎样评课

小学数学如何评课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评课又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评课,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领导可以发现不足,推介经验;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理论。

一、当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听轻评

2、敷衍了事

3、平淡肤浅

4、面面俱到

5、参与面窄

二、评课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坦率诚恳原则

3、兼顾整体原则

4、鼓励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方向性原则

三、一节课的评析方法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

评析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优选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通常,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有的书上又将评课内容分成以下几项:

一、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而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又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

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偏重”和“四个忽视”,即偏重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偏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学生特长发挥;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树立起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

二、评教材处理

1、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2、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4、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

三、评教法选择

1、教法选择是否符合教改方向

2、教法选择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

四、评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付诸实施

3、学法指导的方式是否可行

五、评能力培养

六、评师生关系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评课集锦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 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 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 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 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 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 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 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 出纠正。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 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 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 效的

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 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 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 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 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 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 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

味不浓。小学数学评课用语精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

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学数学教师评课用语精选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 生大胆质疑、独立 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 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 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 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 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 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 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 出纠正。 小学数学教师评课用语精选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 生大胆质疑、独立 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 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 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 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 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 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 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 出纠正。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 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 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 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 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 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 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 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 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 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 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 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 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 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 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 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小学数学评课用语精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评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评课心得体会

三思乡中心小学 张红茹

前几天,我县教研室的李主任和刘玉霞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学校安排我先讲了一节,然后刘玉霞老师讲了一节,第三节我们进行了说课评课。

听完各位老师的评课,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略写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共勉。

第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特别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正确处理好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

第二:改变教师角色,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成“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第三: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在设计练习时,题型要新颖,练习的安排要从基础到提高到拓展,层层递进,不断开放,科学实在。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把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

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 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

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小学数学第六册几何小实践的教学内容,闵行实小的毛爱文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二期课改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但是除了毛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学生的表现更加引起了我的关注,整堂课中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积极热烈地开展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各自的想法,并且在和同学的不同观点比对之后,能判断选择出更优的计算方法,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下面就选取学生突出表现的三点做个点评: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整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许多的问题,频率较高,面较广,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及时准确地回答,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而且当一个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对于表达不完善的发言,更能加以补充说明。例,师:求长方形台布花边的长度其实是在求什么 生1: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异意,生2: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在求长方形台布的周长。 \"听\"是学生思考和作出回答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才能有良好的发言,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更加流畅,使课堂讨论的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的激发 .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整节数学课中,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科学,简练。例在第一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环节中,学生展示出3种不同的算式,9+9+8+8=34dm,9×2+8×2=34dm,(9+8)×2=34dm,师: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生1:把长方形4条边的长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2:它是看特征的,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一定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2×8加2×9就得出长方形台布的周长。生3:长方形里有2个长,2个宽,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在×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从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也看出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长方形概念掌握得很好,能清楚地利用特征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品质。学习数学除了有良好的习惯更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优良的学习的品质。在学习好长方形周长时,毛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计算两个长方形图形的周长,其中一个是正方形。学生在交流发言时,首先想到了4×26这样的算式,理由是:长方形是两组对边相等的,把长和宽加起来后乘2,正方形是4条边都相等的,所以只要乘4就可以了。知识的迁移在此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数学的活学活用。另外在课堂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毛老师设计的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提出问题:求这个图形的面积至少知道几条边 哪几条 为什么 生1:8条边,并上前一一指出。生2:只要知道2条边即可,因为有几条可以移动,再一一指出。师立刻对此表示肯定和表扬,此时,有一生马上举手:我要提醒同学们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图形都能巧算的。这个回答的出现让老师和同学对移动部分边长巧算周长又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学生简练流利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和习惯是和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的发言,培养学生的发言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要上好一节课,更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好教案,好老师再加好学生才能使短短的35分钟留给他人成就的思考和收获。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评课要点

数学科评课要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

1.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符合本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本领域教学特点。

二、新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现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3.在学习中教师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与引导。

三、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2.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

3.符合数学教学各领域的教学规律。

数与计算:

(1)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2)注重培养符号意识。

(3)提倡算法多样化。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空间与图形:

(1)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3)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统计:

(1)学生有机会经历搜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3)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

(1)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效果。

1.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2.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有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3.本课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得到落实。

五、教师教学基本素质。

1.善于观察学生,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3.教学语言表达准确有感染力。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

桐木镇中心学校程 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联片教研活动在仁河中心校的精心组织和四位承担公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组长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就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

导指正。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几位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三位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

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四位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四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

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以上是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总体感受,如果就每一节课而言,我认为四位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

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

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

课上的很精彩。

老师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

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整堂课给人的感受是稳重、成熟。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就上午四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

和衔接。

三、课堂预设不够细化,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

四、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四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四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片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

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

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推荐第9篇:数学评课

1、课堂容量大,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这节练习课课堂容量很大,包括“基础练习、开动大脑、判断对错、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讲思路、讲方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反思的意识。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评价学生的板演,让学生说说自己错在哪里,自己到底卡在哪里,看看谁知道做完题干什么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华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评价意识和反思意识。

建议:

3、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第一题:

老师在反馈这道题时是展示了一名做对的同学的解答方法,然后让学生说说应注意什么,我觉得这里的难点就是单位,如果展示的同学的做法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比如:

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

解:设模型的高度为X厘米

35:X=500:1

500x=35

X=0.07

0.07 米=7厘米

可让学生判断一下这样做对不对?再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只须把解设中的厘米改成米即可。其实这种做法的同学已经注意到单位不同了,他也有统一单位的意识,但是还是做错了,因为他还是不是很明白具体怎么去做。所以我们只是问“这道题注意什么,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就是“左边35和X的单位统一就可以了”

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改正。

推荐第10篇:小学4年级数学评课小结

评 课 小 结 (四年级数学组)

今天我们有幸听到四年级六位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听后受益匪浅,六位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亲切和蔼的教态,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精练简洁的数学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几堂课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好。肖海蓉老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中教师注重引导,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感悟的时间;缪小颖老师注重学生有序地思考,先根据题意将有关信息进行列表整理,然后让学生从条件和问题两个不同的思考角度来思考,以解决问题;宋奇慧老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形象生动,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规律的得出水到渠成,本堂课的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刘小莉老师注重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学生得出规律后没有立即进行运用,而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发现的规律,陈贵兰老师将学生熟悉的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 1

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手势进行比画帮助学生理解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沈丽霞老师充分让学生板演画垂线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轻松愉快。

其次,几位老师在规律或新知得出之前,都注重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再进行归纳总结,都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认为这几堂课都是成功的。

但听课后也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教师的预设要充分

教师只有在对课堂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一切情况,才能有效驾驭课堂。“游戏规则与公平性”这一课,在让学生操作时,从4只黄球和2个白球中摸球,摸30次,结果出现了特殊的情况:白球和黄球都是15次,没有出现教者预设的情况:黄球次数会多得多的情况;教者对于这一特殊生成的教学资源处理不确当,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而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中,教师有效地预设了学生从主题图可以求哪些数学问题,再

从这些问题中选取教师所需要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讨论的时机和有效性

在几堂中,都有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一教学环节?但有几课的讨论不是有效和必要的,讨论的时机把握有问题。讨论一定要在所有的同学都独立思考后,都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后再进行,这样的讨论才是有效的,有一堂课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就有2次讨论,我们老师不应该将一堂中有无小组讨论学习作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一堂课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应该比小组讨论学习的时间长得多。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几堂课都有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有的老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知其然,其实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更要让其知其所以然,如果再能从数学思想的高度去思考和把握就更好了,如在找规律这堂课中,如果能让学生发现一一对应的思想:如果两边都有,棵数就比段数多1,因为一棵后面都有一个空隔,只有最后一棵后面没有一个空隔,所以会多1,如果围成圆,每一棵

后面都有一个空隔,正好一一对应,所以段数和棵数相等,这样学生只要通过一一对应就能清楚地分清规律的三种不同情况。再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中,学生列表整理信息时,也要注重条件的一一对应等。

第11篇:小学数学观评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评课报告

在本次远程观课视频学习中,三位老师都认真研究了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的设定准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养,使我受益匪浅。

一、从教学设计来看,通过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不但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设计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并在教学中逐步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最后对新知识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延伸,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增长了知识,更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回答课堂提问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循循善诱,笑容可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的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老师教态自然,过渡语言很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同时教师道法自然数学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大多数老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根据这阶段的学习,我要要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利用多媒体引入图片,激发兴趣本课利用多媒体引入图片,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

三、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

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2篇:小学数学练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

六、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愿意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4、评价方式多样,并且来自于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多次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如:学生说等量关系后,全班学生一起判断对错;两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全班评,那个学生(说得比较复杂的)自已评;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请学生批改。尽管投入的时间并不 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学生群体的评价。加上教师非常亲切的话语和积极的鼓励,课堂成了十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的心知交往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从而也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篇2:数学复习课评课 数学复习课评课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篇3: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

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

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篇4: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

2010秋惠安县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 课 心 得

辋川峰南小学 吴丽英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亮点之三: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

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然后再用连线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学,学生经历了摆学具——图示法——符号法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在接下来的知识迁移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

1、

2、3这三个数字分别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里,学生完全摆脱了物、图、符号等较低水平层次的借助,而是用抽象的数字表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必须用数学的眼光、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这正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结果。实小郭丽梅老师执教的《分苹果》,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写算式,说意义,让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全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总之,这次近距离地聆听来自兄弟学区一线教学精英的讲课,我们如吮春雨,如淋春风。他们所上的展示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给在场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种搭配 不同风格

——《搭配中的学问》听课偶感

小乍中心小学 杨洁华

听了陈丹凤老师和何立娜老师的两堂《搭配中的学问》,我深有感触。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真正的领略到:原来同一个课题可以上出如此迥然不同的风格,而且又是同样的成功。

陈丹凤老师的课堂——平淡但扎实

整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平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陈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陈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何立娜老师的课堂——简约而大气

何老师的课堂,没有丰富的情境,没有精彩的课件,但能给人一种简约的美;她不多言多语,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教学的大气。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堂课的印象:

1.教法简单,思路清晰。

老师抛开繁琐的教学形式,随意拿掉一件相同的上装或相同的下装,便很好地概括出搭配的方法,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将“实物——模型——符号”的过程有机结合,展现出本色而高效的数学化过程。 2.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老师往往会通过自己充满童趣、充满激情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孩子喜欢的声音,让孩子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但是,何老师却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何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总结出搭配的方法。

3.环节简洁,内容紧凑。

总之,两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不过我想,既然是搭配的“学问”,是否可以组织学生概括搭配的规律,即“算一算”。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摆一摆和连一连的操作活动之后,我们是否需要对“学问”进行提炼升华,引导学生体会并感悟当中的规律,即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搭配总数之间的关系?

快乐学习有效参与

——《10的加减法》评析

惠安实验小学 刘少华篇5: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第13篇: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数学公开课评课 从3月12日—4月18日共听了20位数学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为讲好这节课老师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下面我就这20 节课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老师们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很多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如:刘爱兰老师和大张艳丽老师都是讲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她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物品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到学好小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张艳丽老师讲课的那天是3月12日,正好是植树节,她讲的课题是《年、月、日》。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接下来便出示一张3月12日的日历。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然后揭示课题:年、月、日。这样的谈话目的性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与新课衔接自然。当然也有一些情境创设的不那么完美,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设怎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有的老师课前谈话或活动针对性不强,甚至绕来绕去不知要干什么,致使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有些课上甚至没有了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导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形式,有不如没有。

导入部分宜间接明快,也可以直接导入。如:胡丽娟老师讲的《找规律》一课,当出示情境图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尹秀华老师的《乘法分配律》、石磊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都是在复习中分别出现了一些算式、一组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分数,不知不觉中生成了本节课的课堂资源,然后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视课题需要,还要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死板硬套。

二、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上。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更是一节课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下面就这些环节进行点评。

1、教学过程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究、研讨的空间,对于这一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来。但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课上老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因为学生的表达、活动的结果有时是老师无法预设的,课堂上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会对意外生成的课程资源不能合理运用,不能及时的进行评价,对于不规范的表述或操作不能及时引导。例如在讲《倍》这一课时:第一行摆两个圆片,第二行摆14个圆片,问:14是2的几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这一活动安排得很好,可是当学生往磁板上摆不开时,便摆成了3行,这样是非常不规范的,老师没有及时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再如在讲《小数点移动》时,在导入时很形象的演示成小数点在搬家,我认为那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导入新课,而不能把《小数点搬家》它作为课题板书出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是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探究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才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这些问题在新授课上解决的不到位,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特别在以后的单位换算中用得特别多,学生很不容易掌握。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不积极时,当学生对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或情境不感兴趣时,我们老师应该视情况及时调整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按部就班的讲下去,应及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听过尹老师好几节计算课教学,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就是:设计思路清晰、挖掘教材深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课堂节奏轻快、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原本枯燥的口算课、计算课变得有滋有味,感觉很充实。

3、怎样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比较内向的孩子想举手却不敢,有的鼓足勇气哆哆嗦嗦地举起了手,因为手举得太规范却不被老师发现。因为老师的视线已习惯了几个手举得高高的略显霸气的孩子身上,有时一节课总是那么几个孩子在回答问题。我在想:高年级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的越来越少,不单单是知识越来越难,也因为长期以来缺少关照以至于缺乏自信。人都是有惰性的,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就会报有侥幸心理:反正我不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的。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应该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做好随时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精力。绝对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人展示的舞台,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一下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勇气、给他们力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孩子。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怎样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动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孙春红老师的《24时计时法》,形象地演示出不同时刻的天色变化情况,对于学生高效的学好本节课有很大的帮助。韩福英老师的《旋转和平移》课件非常形象地演示了这两种运动现象,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多的依赖它,会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生成的东西。有的老师仅仅把多媒体当作一个板书的替代,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手段的一个辅助。在教学中,有的操作性很强的课,无需都用课件去演示。如:教学100以内的读写法,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每够10根就捆成一捆,每10捆再捆成一大捆,让学生经历1个十等于10个

一、1个百等于10个十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对相邻数位间的进率的理解。再如:教学“倍”和“人民币”时可以多动手操作一下。再如:一些口算题也可以做成卡片,效果会更好。课件的优点虽然很多,但要视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四、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

教学用书是一本很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参考书,那是很多数学专家精心编写出来的,我们数学老师要认真钻研,切实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很多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不看,可是这本书不能不看。以《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例。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来说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书上这样明确的说明:应着重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整数除法有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

②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

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③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因此,用字母表示时,要注明b不等于0。

最后,还要指出,前面讲分数的意义时,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例1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说出结果。这样就把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教学用书这样建议:教学例1时,可以直接出示例题,也可以先从商是整数的除法引入。如:把6个小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然后出示例题。这样比较容易类推出除法算式:1÷3。

不论怎样引入,都应引导学生思考: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把1个大蛋糕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而把“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来表示。所以1÷3=1/3。上这节课时老师又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引导学生列式为:1÷2=0.5,然后小结:两个数相除可能是整数、小数也可能是分数,让学生知道分数也可以用来表示商,这个环节处理的非常好。

接下来教学例2时,老师同样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求每人分得多少块,用除法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3÷4等于多少。例2是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要困难一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让学生拿3个圆实际分分看。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预测学生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1/4块,再把12个1/4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个1/4块,然后把3个1/4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3/4块。这种方法大部分小组都能探究出来

方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个1/4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3/4块。这两种方法的单位“1”是不同的,找准单位“1”非常重要,老师的头脑一定要清晰。 小组活动时老师要不断的寻找有价值的准确的操作方法进行交流,在这节课上老师却首先选择了错误操作进行交流导致大部分学生理解有误,导致难点没有突破。由于小组活动时间太长,致使重点内容没有时间进行探究。在小组活动时,如果发现学生实在探究不出结果或困难太大,就不要继续浪费时间,老师应及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通过演示要让学生明白:3/4块饼既是1块饼的3/4,也是3块饼的1/4。进一步理解3/4的两种含义,一是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论哪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根据最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要求,在时间上已经不允许让我们课内损失课外补。我们只能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安排35分钟,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上好每一节课。篇2: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数学评 课 稿

通过听八位老师的讲课,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这几位老师对新课标掌握的比较好。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几位教师的作课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认为做的很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孟轲乡孟轲集小学 闫君利篇3: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篇4: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 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图形了吗?”

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

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 „.(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

2、点明主题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

(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

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

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

(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

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

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

(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

(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点评:

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

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

学生答: ①“长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

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

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

“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

四 边 形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篇5: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 2010秋惠安县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 课 心 得

辋川峰南小学 吴丽英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亮点之三: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

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然后再用连线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学,学生经历了摆学具——图示法——符号法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在接下来的知识迁移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

1、

2、3这三个数字分别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里,学生完全摆脱了物、图、符号等较低水平层次的借助,而是用抽象的数字表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必须用数学的眼光、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这正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结果。实小郭丽梅老师执教的《分苹果》,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写算式,说意义,让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全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总之,这次近距离地聆听来自兄弟学区一线教学精英的讲课,我们如吮春雨,如淋春风。他们所上的展示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给在场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种搭配 不同风格

——《搭配中的学问》听课偶感

小乍中心小学 杨洁华

听了陈丹凤老师和何立娜老师的两堂《搭配中的学问》,我深有感触。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真正的领略到:原来同一个课题可以上出如此迥然不同的风格,而且又是同样的成功。

陈丹凤老师的课堂——平淡但扎实

整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平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陈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陈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何立娜老师的课堂——简约而大气

何老师的课堂,没有丰富的情境,没有精彩的课件,但能给人一种简约的美;她不多言多语,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教学的大气。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堂课的印象:

1.教法简单,思路清晰。

老师抛开繁琐的教学形式,随意拿掉一件相同的上装或相同的下装,便很好地概括出搭配的方法,思路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值得称道的是,这样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将“实物——模型——符号”的过程有机结合,展现出本色而高效的数学化过程。 2.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老师往往会通过自己充满童趣、充满激情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孩子喜欢的声音,让孩子乐于倾听、乐于接受。但是,何老师却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何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总结出搭配的方法。

3.环节简洁,内容紧凑。

总之,两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不过我想,既然是搭配的“学问”,是否可以组织学生概括搭配的规律,即“算一算”。

第14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课要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课要点

一、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制定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是否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3)目标陈述是否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是否体现认知的层次性。 2.教学目标的达成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是否体现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3)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能否得到巩固和强化,对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

二、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1)教师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教授是否准确无误。 (2)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思想方法是否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1)能否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2)能否自觉渗透两个纲要的教育。 3.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

(1)是否突出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是否有利于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使教学内容结构化。 (2)内容的呈现形式或调整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一致性程度。是否突出问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的结构

(1)数学知识教授的顺序与学生认识的顺序是否一致。

(2)教学过程的脉络、层次是否清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是否自然。 (3)每一项活动的开展关联目标的程度如何。 2.课堂教学的环节

(1)导入环节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建立概念、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力求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3)练习环节能否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能否体现基础性、渐进性和发展性;能否通过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多角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小结作业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回顾概括、重点强化本课所学、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对本课学习加以评价、鼓励,对课后继续探究加以点拨,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3.课堂教学的调控

(1)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学生即时学习的任务的关联程度。 (2)教学节奏是否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 (3)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资源,教师的临场应对是否灵活、合理。

四、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切学生的学习内容,合理和谐地使用接受式或探究性等方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媒体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知与思维。能否基于学生认知的需要,自行设计、制造或使用传统的教具、学具,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

2.教学方法的优化

(1)对各课堂要素的优化组合调配得当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否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师学生的特点灵活、多样、流畅。

(2)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适度、适合,有创新之处。

五、评教师素质 1.课堂教学基本功

(1)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简练严谨、快慢适度,提问富有启发性。

(2)教师的板书内容是否准确规范有条理、突出重点,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字迹是否工整美观,作图是否娴熟。

(3)教师课堂上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

(4)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计算机等是否熟练,演示操作是否规范。 教学思路是否切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是否具有一定的新意。 2.学科知识水平

(1)教学过程中有无知识性纰漏、科学性差错。

(2)能否处理好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关系,能否深入浅出地讲解或由浅入深地引导,能否运用有关知识自如应对学生的质疑。

3.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六、评教学效果 1.学生的参与

(1)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参与面有多大。 (2)学生的思维是否有深度,能否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3)学习气氛如何,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习的效果

(1)实现了哪些预设目标,程度如何,是否出现生成性目标,达成度如何。

(2)是否充分利用了一节课的每一分钟,学生受益面有多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收获。

(3)是否关注到了学习的隐性效果,包括学习方法、能力、态度、习惯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课要点

一、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制定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是否体现数学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个性差异。 (3)目标陈述是否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是否体现认知的层次性。 2.教学目标的达成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是否体现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3)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能否得到巩固和强化,对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

二、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1)教师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教授是否准确无误。 (2)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思想方法是否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1)能否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2)能否自觉渗透两个纲要的教育。 3.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

(1)是否突出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是否有利于形成概念的网络系统,使教学内容结构化。 (2)内容的呈现形式或调整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一致性程度。是否突出问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评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的结构

(1)数学知识教授的顺序与学生认识的顺序是否一致。

(2)教学过程的脉络、层次是否清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是否自然。 (3)每一项活动的开展关联目标的程度如何。 2.课堂教学的环节

(1)导入环节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建立概念、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力求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3)练习环节能否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能否体现基础性、渐进性和发展性;能否通过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多角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小结作业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回顾概括、重点强化本课所学、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对本课学习加以评价、鼓励,对课后继续探究加以点拨,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3.课堂教学的调控

(1)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学生即时学习的任务的关联程度。 (2)教学节奏是否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 (3)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资源,教师的临场应对是否灵活、合理。

四、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切学生的学习内容,合理和谐地使用接受式或探究性等方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媒体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知与思维。能否基于学生认知的需要,自行设计、制造或使用传统的教具、学具,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

2.教学方法的优化

(1)对各课堂要素的优化组合调配得当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否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师学生的特点灵活、多样、流畅。

(2)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适度、适合,有创新之处。

五、评教师素质 1.课堂教学基本功

(1)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简练严谨、快慢适度,提问富有启发性。

(2)教师的板书内容是否准确规范有条理、突出重点,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字迹是否工整美观,作图是否娴熟。

(3)教师课堂上的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

(4)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计算机等是否熟练,演示操作是否规范。 教学思路是否切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是否具有一定的新意。 2.学科知识水平(1)教学过程中有无知识性纰漏、科学性差错。

(2)能否处理好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关系,能否深入浅出地讲解或由浅入深地引导,能否运用有关知识自如应对学生的质疑。

3.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六、评教学效果 1.学生的参与

(1)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参与面有多大。 (2)学生的思维是否有深度,能否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3)学习气氛如何,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习的效果

(1)实现了哪些预设目标,程度如何,是否出现生成性目标,达成度如何。

(2)是否充分利用了一节课的每一分钟,学生受益面有多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都有收获。

(3)是否关注到了学习的隐性效果,包括学习方法、能力、态度、习惯等。

第15篇:小学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

肖永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教师业务的交流,我校于4月份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都展示了各自的风采。从这次听评课活动我收获很多,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有效的预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数学学习的前提,学生做好预习对知识点有了大致的理解,哪些会,哪些不会,有什么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在把自己预习的思路带到课堂上,进一步地感知、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深刻。各位教师都能让学生在课下做好预习,特别是赵瑞冬老师在讲《容积和容积单位》,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前收集常见的容器如:矿泉水瓶、水杯等,学生从具体的物品中直观地认识了容积的概念,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有效的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导入的环节设置有效的情境,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若愚老师在讲《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中,利用家里面收电费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结构严谨,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过程,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李慧兰老师在执教《两位数的笔算》时,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什么时间合作学习,怎样合作?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合作学习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体现了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各参评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的思想比较新颖,练习的安排从基础到提高到拓展,层层递进,不断开放,科学实在,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本节课的新知识,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五、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六、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携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公开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功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有些老师匠心独运,如李若愚老师板书内容形象直观,更具效果,并为课堂增了色添了彩。每位老师的板书不仅列出了本节重要的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精心的勾画了出来,使本节所学知识更加的清楚明了。也同时使我认识到,“板书”应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各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16篇: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杨敏

本节课,费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张莹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

孙华金

这次我听了李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17篇: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临川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师公开课评课稿

毛学阳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第18篇: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19篇: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1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2 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两节课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课。下面主要围绕第一节,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本课的教学,让我看出了师生之间通过一年多的相处,默契已达到一定程度。如例题中一共有7个问题,当前两个问题“摆1只、2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解决后,第三个问题“摆3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开始,教师只要说“请问”两字,马上有同学知道教师将要说什么问题,有一半同学能把教师心里的问题全部说出来了。编口诀的过程中,反复有学生说:“应该把小数放在前面。”再如:当7的所有口诀全部编完,教师刚出示课题后,马上有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我有发现。”教师连过渡语言都不需要,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研究并识记口诀。

本课中,学习口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在这之前,如何识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课通过读口诀,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共体现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观察老师是怎么读的,一会儿我请大本领的小朋友来领读。”这一次是算式和口诀一起读,小孩子最喜欢当小老师领读,这句话,能让全班同学集中注意力听,又教会了学生读口诀的技巧。第二层次:“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这一次,只读口诀。”这一次是只读口诀。第三层次:“考考你,你能背出来吗?”当小朋友背不出来时,其余同学可以提醒他方法,这一层次,其实是对几句特别难记口诀的再次理解。然后会背的同学起立,闭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体同学积极背诵。第四层次:“那一句不会背,我们读的过程中再来记一记。”全班齐读,此时,大部分同学已能背出,这是对后进生的兼顾。

这节课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你的声音真大声,和老师一样大。”“感谢你,你把小数放在前面。”“我特别喜欢某某的回答,说得特别好,用到了两个乘数。”“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经在开始背口诀了,真好。”等等言语,充满浓浓的赞美和关爱,难怪学生会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第20篇:小学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听评课心得体会

为了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育“名师”,讲“名课”,创“名校”,我校于2013年10月9日—10月21日进行了听、评课活动。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经过教师的精心准备,都展示了各自的风采。

一、直观而有效的情景创设

各位教师都能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引入,有目标,有自主学习的学具,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小组合作交流作用。特别是马丽晨、朱瑾英、姚翠霞、马永艳、桑倩、刘爱秋、郑凤玲、侯慧娟、于媛、李松几位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盏“指明灯”

新课堂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刘爱秋老师在讲《6的乘法口诀》时,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卡为引领,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去学习,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特别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 郑凤玲老师在执教《方程的认识》时,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桑倩老师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什么时间合作学习?必须在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时。合作学习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体现了合作精神。

四、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各上课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的思想比较新颖,练习的安排从基础到提高到拓展,层层递进,不断开放,科学实在,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本节课的新知识,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五、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棒”“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六、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2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携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公开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功夫,有的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有些老师匠心独运,如王变英老师能将板书内容以坐标出现,形象直观,更具效果,并为课堂增了色添了彩。每位老师的板书不仅列出了本节重要的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精心的勾画了出来,使本节所学知识更加的清楚明了。也同时使我认识到,“板书”应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七、不足之处

(一)个别班级课堂常规不太好

(二)个别教师有拖堂现象

(三)个别教师板书设计不太合理等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取长补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全部成为优秀教师。

南关小学数学组 2013-10-22

小学数学评课范文
《小学数学评课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