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范文正公逸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5 09:01: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来刻划左光斗的性格。 教学难点: 句子中“于”、“之”的省略。 教具:

小黑板一块(供出示“巩固练习”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提问:题目中的“忠毅”是何意?“逸事”指什么? 提示:“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逸事”指散失而不见于正史的事迹。

2、提问:全文可分几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左光斗的两件逸事。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的事迹。从而衬托左光斗。 第三部分(5自然段)写逸事的来源,强调了真实性。

二、讲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自己口译,圈出不理解的词和句

3、师生共同讨论并强调一些词、句: 从数骑出:从,使„„跟从 视学京畿:即“视学于京畿”,省略介词“于”。 叩之寺僧:即“叩之于寺僧”,省略介词“于”。 则史公可法也:(他)就是史可法,省略主语。 即面署第一: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史朝夕狱门外:史可法早晚守候在狱门外,省略谓语。 旦夕且死:且,将,将要,副词。

卒感焉:焉,于之,兼词,狱卒被他感动了,被动句。 则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名词作意动词。 老夫已矣:已,(快)完了。

4、指名口译

5、依次讨论以下各题

①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保存精英,是虑及国家的前途。这深沉的爱国精神贯穿前后,映照全篇。 提示: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右分为四个环节: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风雪严寒”左光斗四出奔波, 觅才“从数骑出”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 “解貂履生”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在“公

惜才“为掩护”阅毕”后出现,左光斗怜才之意一目了然 “瞿然注视”这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 选才“面署第一”了左光斗对人才的赏识。

“他日继吾志事者,两相对比,可见左光斗把史可法视 誉才唯此生耳”作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者, “吾诸儿碌碌”反映了左任人唯贤的磊落胸怀。

推荐第2篇:《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一、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 的特点。

二、学习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学习左光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内自读)

重点是:教学要求

二、三;难点是教学要求一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句式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逸事特点。

教学程序:

一、检查课前预习(测试法)(幻灯投影)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瞿、烙、屦、噤、檄、幄、铿

2、文字常识填空:

本文题目标明,文章的内容是 左光斗 的故事。所

谓逸事是指 散失没有流传 的事迹,定这类文章是取人

物的 一部分 来表现人物。本文作者是 方苞 ,选自 《方

望溪先生文集》 ,作者是 桐城 派的创始人,《方望溪先

生文集》 的命名是根据 号 而命名的。

学生提疑: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提疑,

注释上有的一律不予再提疑。

师生解疑;(1)学生解疑

(2)教师解疑 疏通课文字、词、句。

重点掌握下列内容:(幻灯打出字样,学生一一明确)

实 词:雪、骑、涕、已、语、俊、屦、瞿、檄、造

虚 词:为、而、于、方、汝、以、也

词类活用:手(名为动)席(名为动)轻(行为动)

句 式:

1、公阅毕为( )掩户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翻译课文第二段,抽中下等学生翻译,了解课文理解情况。

五、分析文章结构:讲座法、测试法

第一段(1)写 。 重点记

第二段(2)写 。

第三段(3)写 。 重点记

第四段(4)写 。

第五段(5)写 。本段补说 由来。

六、朗读课文:指导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写作方法。

学习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和善识人才、保护人才的思想行为。

教学程序:

一、讨论课文内容。(讨论法、练习法)

以文段设置阅读理解题

阅读文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各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作者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各题:

1、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2、左光斗为什么要怒斥史可法?

明确:用板书 解貂、覆生、为掩户

1、任人唯贤 面署第一 正面描写

左公为人 继吾志、惟此生

言:怒曰 善识人才

2、重义轻生 行:摸刑械作击势 保护人才

肖像:面额焦烂

筋骨尽脱

目光如炬

(三)阅读第

三、四段,思考问题

1、这两段重点写谁?找出前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这两段文字是否可删去,

为什么?

明确:板书

1、不寝 侧面衬托

史公作法

2、坐卧 奉命守御,不忘师教

(左公影响)

3、背倚 师教有果

二、归纳总结课文(提问式,讨论式)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

板书明确:

1、左光斗不辞辛苦为国选才

左光斗的爱国精神

2、左光斗身陷狱中,心系国事,坚强不屈

(主旨)

3、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

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 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

3、逸事的特点:? 选取一生中的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 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三、目标测试:

左光斗善识人才 正面 描写 爱国

1、本文所 左光斗怒斥史可法

选逸事 史可法探监 爱才

史可法勤于军务 侧面 描写

史可法探望左家属 护才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

?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推荐第3篇:《左忠毅公逸事》教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教学设计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沈诗荣2010年3月18日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了解逸事体散文的特点。

2.鉴赏选取典型事件,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理解衬托手法的作用。

3.感受和学习左光斗忠贞爱国的可贵精神和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培养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件,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难点:理解借助史可法来衬托左光斗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教学预设:解释课文标题,简介作家

设计意图:了解谥号、逸事体散文一般特点、作家简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预设:1.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2.梳理结构,概括要点

设计意图:落实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整体把握内容结构

三、走进文本,分析鉴赏

教学预设: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赏析选取典型事件,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教学预设:讨论本文第三段记述史可法逸事的作用

设计意图:理解衬托手法的作用

五、作业巩固,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整理词法和句法

拓展阅读:《梅花岭记》、《明史·左光斗传(节选)》,写一篇读后感(600字)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用来巩固“教学目标1”;拓展阅读是对本单元主题学习的延伸 附:【板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清桐城派

谥号忠典型事件

浩然正气细节描写

逸事体散文毅衬托

推荐第4篇:亡人逸事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难点:

1.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2.“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3.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诚挚,词中体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解题

亡人 逸事

亡人:孙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和感激,自责、歉疚之情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1.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

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1 ——临别

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文本分析

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勤劳、质朴、礼教观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突出反差。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仅仅是一句虚言,而是成了带上神话色彩的一句论断。两人对那天的雨,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他在感谢妻子,对天的感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妻子的感念。(语言细节)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满怀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的是与当时还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作者为什么对这件小事记忆到如今?

明确:作者对妻子的深情;这件小事很好地表现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动作细节) 2.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体现出妻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突出了妻子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第三部分:

1.从整个部分来看,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

2 主要通过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妻子的变化?

明确:妻子回家诉苦和后来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作对比;从小只会做针线活不会织布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作对比;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与自己卖线卖布粜米作对比;背不动北瓜与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对比。

2.写得最详细的是妻子随母亲去场院摘北瓜这一细节,详细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娇弱、力气小、为下文写妻子的变化作铺垫,也与下文的吃苦耐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细节是妻子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动作细节) 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不在家,几个孩子,确实是妻子在战争年代里一手拉扯长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记得母亲的辛苦;更是作者对妻子的衷心感谢。 第四部分: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成就了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忘却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来请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1.作者对亡妻的怀念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吗?

明确:不是,是通过一位老朋友、老邻居的口来表达出来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A.在生活上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B.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是作者语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屡屡劝作者写一写“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作者为什么原来一直没有写,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动笔呢?

明确: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去回顾这些。而如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都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因此记叙这些“断片”,来遥记对妻子的思念。 4.文章最后一个细节,在妻子临终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

明确:“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说寄到娘家才方便? 体现出丈夫的细心。

这或许是夫妻生涯中,作者为妻子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临终时,还牵挂在心。两句对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将夫妻的恩爱之情写到极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诗经》中最单纯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简单的一句话,一位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因为四十多年来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内心深处才会觉得愧疚与不安,才会有“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五、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满怀愧疚与不安之情来怀念逝者,把思念倾诉于笔端,写下这些“不太令人伤感的断片”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时光,沉淀岁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难忘。” 3 在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读文习作之时所要借鉴的。 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亡人:贤妻良母

(细节)↑(真情)

“我”: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推荐第5篇:左忠毅公逸事读后感及艺术特点分析

此文,不禁击节而叹,考场下,觅书细读,深有所感。

尝读明史,有如戏文,皇帝宦官,大忠大奸,东林西厂,富国贫民,淮女苏子,文生武士,无奇不有,常令人哭笑不得。然在跳梁小丑中,亦有忠心耿耿,刚毅不屈如左公者。

左公视学京畿,惊史公文才抱负,拔于贫素,非图报也,乃望其承己志。此君子际遇,往往无私,细想先贤情状,令人心向往之。

及左公下狱,史公守于狱门,想其心焦如焚,闻恩师受刑,冒险求禁卒得见师面,左史情同父子,以人之常情,生死之别,必哀哀大恸——若此,非左公也。左公非挂念自身,亦非因师生情谊忧史公安危,公唯国家念,是有史公继己志以兴国除奸,志存而身死亦可长笑。此心地实为天下读书人楷模。曰,昔有范文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左忠毅,忧天下事谁可支柱着。每次读《左忠毅公逸事》中史可法去见左光斗这段,心里都有种莫可名状的感觉。左公被折磨得“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让人联想共产党人被逼刑时也是这番模样,老虎凳、辣椒水、竹签。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总是制造出令人恐怖的东西。眼睛睁不开,他用手指拨开眼眶,而竟能“目光如炬”,其意志力足以惊心动魄。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师生情谊不是我所关注的,只是想不透人对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惨景。而在一个腐败的政体内,某种人是注定的悲剧。

后极书史公为国鞠躬尽瘁,乃言若左公在,亦然也。

曾薄桐文,以其虽无浮华之气,亦为老生常谈,无以动人心魄。今知不然,桐派本有黎昌之风而如江洲司马心怀民谟,唯其无征,只方老一人。

思及今日,为官者多非烈贪,也非清廉为民,官僚也。有仕而无私者,则曰其稚嫩,偏激。八荣八耻一出,舆论纷纷,我以为可悲,此荣辱观为做人立身之根本原则,而需大肆宣扬,我自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而公民尚不知以诚实守信,服务人民为荣?可笑可悲可叹。想我国枉称处社会主义阵营前列,而使年轻人闻马列主义而嗤笑,见雷锋精神而不屑,不以天下为己任,而独与一人谋福,不敢为正义声张,唯唯而诺诺,云人之所云,此何人之责?社会才俊,为学则整日数理化英,谁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少年无抱负,虽国强而何为!毕业入仕经商,多以物喜以己悲,升则雀跃,降则悲鸣,应酬考核,礼尚往来,欲寻左公,岂不太难!

1.材料取舍得当 人物性格鲜明——试析《左忠毅公逸事》的艺术特色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中叶“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方苞的作品。他的时文被称为江东第一,他的古文评价更高,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 从作品所记述的事迹可以看出,左光斗是较次一等的人物。在左光斗竭忠谋国、坚持斗争的一生中,值得写的事和有关人物肯定很多。而作者只选了他和史可法的事;从文中又不难看出他和史可法的关系非同一般,可写的事也必很多。作者却只选了他识拔史可法和师生狱中相会以及史可法治兵一事,三件事的重心无一不在左光斗身上,逐步深入地表现人物性格精神.

2.从侧面描写,用史可法来烘托左公的爱才,惜才,用才,一心为国家着想的美好品质

推荐第6篇: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篇1: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6分)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进人情’者,盖谓是也。

《王安石逸事》:福清教育网整理

(3)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每点2分)(注意文中的相关叙写。根据文意,综合起来看,王安石是个自信、有政治理想、有才干、且不免自负,不太容易与人合作的人。由此,偏居一方而身为小吏,自为首领,又能躲避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日子更顺心惬意。 (4)略。(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

篇2: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线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正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

1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16.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3分)

答:

答:

15、【思路点拔】:b项的表述和文章作者对王安石的观点态度背道而驰,自然解说不当;c项是的解说不当原因是没有对此句话前后的语境出发,断章取义了,这里是说“韩琦空有一副好皮囊而已”。【参考答案】:b、c

16、【思路点拔】:第①点可以抓开头一段中的“除去与他自已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一句,以及与韩琦的相处相关叙写概括;第②点可根据“洗浴换袍”和“吃鹿肉丝”等事例叙写作概括;第③点见本文最后一段作者的直接性的评议。 【参考答案】: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

17、【思路点拔】:注意文中的相关叙写。根据文意,综合起来看,王安石是个自信、有政治理想、有才干、且不免自负,不太容易与人合作的人。由此,偏居一方而身为小吏,自为首领,又能躲避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日子更顺心惬意。可见,“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主要是如此的气质性格使然。 【参考答案】: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马寅初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今年七十三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真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个印象是,“身体特别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近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改掉了这一习惯。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起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他竟然不来听讲。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都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这种硬朗,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儿;逼他自杀,妄想!”1958年前后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曾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1960年1月,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马本寅告诉笔者,那个时候,家里很冷清,很少有人来拜访。但在如此境况中,马寅初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一百万字的《农书》。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孰料“*”开始,马寅初不得不痛下“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的决心,整整一藤箱、几十卷的《农书》手稿,在作者亲手点燃的火中灰飞烟灭。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已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研究者称,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相符合。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那篇,标题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小题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热水澡”指的是建国后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过程,马寅初泰然自若地应对,表现了他对这场运动的嘲讽,以及面对打击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b.有研究者评价马校长是“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他本人倡导的“北大之精神”相符合。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c.“为真理而生,难矣!”是对生活在特定时代的马寅初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马校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现在的北大精神仍需要“为真理而生”。d.*之初,马寅初亲手将一百多万字的《农书》烧毁,是他对社会现实妥协的体现。e.作者截取了*前后马校长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来描述他的形象,介绍他的精神,正遵循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文学创作原则,将文学性和历史性巧妙地结合。【小题2】根据文章分析马校长的人物形象。(6分)【小题3】文章中作者记述马校长时却写到了他对翦伯赞教授的批评,你对文章这样安排的看法是什么?(6分)【小题4】在北大原来大讲堂的东墙上,曾经写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是“集思广益”得到的北大精神。98年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时题了八个大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马寅初校长也谈到北大精神。北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圣洁的文化殿堂。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

论考证 季羡林

考证是做学问的必要的步骤,必由之路。特别是社会科学,你使用一种资料,一本书,你首先必须弄清楚,这种资抖,这本书,是否可靠,这就用得着考证。你要利用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证明一件事情,你就要研究这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研究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有没有后人窜入的或者更改的东西?如果这些情况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义或数典忘祖,贸然引用,企图证明什么,不管你发了多么伟大的议论,引证多么详博,你的根据是建筑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这里就用得着考证。 在进行论证时,我服膺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哪一个人在进行工作时也离不开这两句话。在开始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你对于这个课题总会有些想法吧,这些想法就是假设。哪里能一点想法都没有而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呢?为什么要“大胆”?意思就是说,不要受旧有的看法或者甚至结论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或者甚至胡想力,提出以前从没有人提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不然,如果一开始就谨小慎微,一大堆清规戒律,满脑袋紧箍,一点幻想力都没有,这绝对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结果的。哥白尼经过细致观测,觉得有许多现象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说解释不了的,于是假设了日中心说。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假设,大胆的假设。 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

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神来之笔,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当机立断,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

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同样是真理,事情却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有人夸大考证的作用,说什么发现一个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了一颗新星,这有点过分夸张。这样的发现与哥白尼的日中心说是不能比的。不管怎样,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历史,这一点恐怕是无法否认的。 (选自《季羡林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考证”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设能够引导人们探讨和钻研,但它并不能直接作为结论。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划,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有删节)

3.丰子恺在文章结尾提出的“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包含哪些深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逆爱(佛刘)七爷是个匪。 七爷原来不是匪。有一年地主逼债,娘上吊而死,七爷红了眼,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七爷杀了地主一家,然后上山当了匪。 当匪的日子七爷很快活,这是一种和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没吃的了,就去抢;没花的了,就去夺。要酒有酒,要肉有肉,要女人也有女人。 桂花就是在一次抢劫中,被七爷掳上山的。 桂花吓坏了,瘫在轿子里。七爷说,你不要怕,被七爷看上,是你的福气。 桂花是大家闺秀,读过书,也见过世面。刚开始只是被吓蒙了,镇静下来后,她抱定了拼死的念头。 桂花漂亮,尤其在灯光下,更有夺人魂魄之感。七爷看傻了,他觉得桂花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了。他想,拥有了桂花,他这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但是桂花不从,桂花说,你敢动我一下,我就撞死给你看。 七爷被桂花的气势镇住了,越是这样的女人,对他越有吸引力。为了脱身,桂花想尽了办法,无奈七爷看得紧,桂花寸步难行。 有一天,桂花说,让我嫁给你也行,但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七爷说,请讲。 桂花说,你必须明媒正娶,否则我宁死不嫁。 七爷拍拍腰间的手枪说,这好办,你定日子。 桂花说,我要先回家见一下爹娘,然后再跟你们回来。 七爷说,好办。 选了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伙人浩浩荡荡地下了山。桂花的爹娘先得到了消息,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女儿还活着,忧愁的是女儿要嫁给一个土匪。 就在一家人喜忧参半忙活婚事的时候,村外忽然响起了枪声。七爷的一个手下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日本鬼子已经把村子包围了。 所有的人都慌张起来,情急之下,七爷一拍腰间的手枪,大声道,有七爷我在呢,弟兄们掩护,让桂花她们先撤。 桂花看着豪情万丈的七爷,心里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 七爷说,桂花,你赶快走,如果咱俩有缘分,那就打跑了鬼子我再去找你,如果没有缘分,也许就见不着面了。 桂花半信半疑地看着七爷,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结果。 七爷拔出了腰间的手枪,他大手一挥,高声说,弟兄们,保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土匪也是爱国的。 桂花凄婉地看着七爷,忽然说,你要小心。 七爷怔怔地看了一眼桂花,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这就是爱情的滋味吗?可惜它来的太晚了。 我们走!七爷挥了一下手臂,带着人冲了出去。 没过多久,村子里已是枪声一片。 桂花跟随着父母还没跑出去,就被鬼子围了回来。她们都被赶到村西空旷的一块土地上。桂花眼尖,一眼就看到了被五花大绑着的七爷和他的几个弟兄。桂花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七爷的半边脸上都是血,好像是受伤了。 一个指挥官模样的鬼子拄着战刀,来回巡视着人群,忽然回身一指七爷说,你的投降的有! 七爷怒目圆睁,脸上的血还在往下滴答。 只要你投降了,吃香的喝辣的,皇军是不会亏待你的。 去你妈的,七爷冲着指挥官吐了一口唾沫,别看老子是土匪,可老子活是中国的人,死是中国的鬼,让老子投降,痴心妄想! 桂花看着七爷,没想到一个土匪竟然还有这样的骨气。 死啦死啦的有!统统的死啦死啦的有!指挥官气急败坏,挥舞着手里的战刀。七爷死了,七爷手下的几个弟兄也死了。 桂花和大部分的乡亲都活了下来。 桂花一生未再嫁。 a.匪徒七爷抢了大家闺秀桂花,虽然七爷满心欢喜漂亮的桂花,可她誓死不从。

e、这篇小说语言凝练,情节集中,人物极富个性。形象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桂花和七爷这种非常规的爱情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感人肺腑。2.小说一开始就写“七爷是个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3.七爷和桂花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4.逆爱指违背常情、不合常理的爱,含贬义。

篇3: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王安石是个节俭到过分的人,衣服啊什么的总是不换不洗,换句话说很邋遢一个人~而且很抠门啊,他家亲戚来拜访,他就拿中午的剩菜来招待,不是侮辱,他自己也是这么吃,纯粹是„„好吧节俭~所以有一句话说:宁嫁张居正,不嫁王安石~张居正是洁癖啦,啊啊,扯远了~不知道你到底想问什么啊,这样可以吗? 怪表现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从不换长袍;洗澡之后不知道衣裳已被换掉;吃饭时只吃眼前的菜,好像不知道自己吃什么;屡次谢绝朝廷提升。他想:你怎么这样不了解情况随便批评人呢?但我不想辩解什么,我有我自己的收获,你以后会慢慢了解。仁宗在位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荟萃于京都,而他却对入朝为官的引诱25年一直视若无睹,说明了他对名利的淡薄。这是我以前做过的题,老师讲的。...小屁孩就是我99 2014-11-21 怪表现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从不换长袍;洗澡之后不知道衣裳已被换掉;吃饭时只吃眼前的菜,好像不知道自己吃什么;屡次谢绝朝廷提升。他想:你怎么这样不了解情况随便批评人呢?但我不想辩解什么,我有我自己的收获,你以后会慢慢了解。仁宗在位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荟萃于京都,而他却对入朝为官的引诱25年一直视若无睹,说明了他对名利的淡薄。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谎:“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货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正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题目为编者加) 1.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2.作者开篇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从文中的叙写看,王安石的“怪”表现在哪里?(3分) 答:

答:

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 答:

参考答案 1.b、c 2.①不善与人相处;②仪表邋遢,不重衣食;③屡次拒绝朝廷的提升。

3.注意文中的相关叙写:①“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②敢于说批评上司韩琦的话;③有行政才干,却在偏远之地任职,治绩斐然。根据文意,综合起来看,王安石是个自信、有政治理想、有才干、且不免自负,不太容易与人合作的人。由此,偏居一方而身为小吏,自为首领,又能躲避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日子更顺心惬意。

他这一段自己韬光养晦历程,颇难了解,因为此人一定深信一旦时机到来,他必可为国家做大事。若说他壮年这段时期已经建立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础,是合乎情理的说法。也许当时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他觉得不能胜任,因为那时朝中有年高德勋学识渊博的文臣,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曾公亮等人,这些人都会以锐意的改革侧目而视,都深得人望,是以使抱有新见解的后起之辈无从发展。王安石是在坐以待时。但是,从心理上看,恐怕另有一个理由。王安石那样气质的人,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而在偏远的外县身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他在京师担任一项官职,那一段短短的时期,他曾和同僚争吵不和,使事事错乱失常。他想变动成规,照自己的想法办事。 4.此题理解允许有不同看法。

篇5:王安石逸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王安石逸事林语堂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高二语文-魔方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王安石逸事林语堂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巨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理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小题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本文以“王安石逸事”为题,表明文中所写之事缺乏正史的支撑。b.开篇“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统领全文,全文即写王安石之“怪”。c.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怪人”王安石。d.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不谙世事,自以为是,难与人合作。b.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c.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实乃沽名钓誉、作秀而已。d.对王安石不注意仪表的恶习,苏洵显然持讥讽的态度;林语堂先生则比较宽容,认为这是执著于思想之人的自然表现。 小题1:c小题2:d小题1:试题分析:c“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说法不正确。小题2:试题分析:a并非是批评,b并非是“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c并非是沽名钓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王安石逸事林语堂王安石是个怪人,思..”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推荐第7篇:《亡人逸事》说课稿

《亡人逸事》说课稿

正学中学吕家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孙犁在晚年对亡妻的悼念之作,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是“悼亡文学”中的佳作。作者通过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少埋怨,多劳累,而用情极深的妻子形象,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愧疚之情。

根据教材安排,本文是第四板块“慢慢走,欣赏啊”的一篇选教课程,是属于“活动体验”专题。根据《课程标准》和本板块的专题解说,对本文的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品味和研读,重在对本文真挚情感的体悟,在思辩和讨论中完成活动体验。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已经接触过散文,所以知道一些散文的基础。本文关键要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审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而细节描写是高中第一次集中讲到,所以作为重点去突破。使学生培养起更良好的学习的散文的兴趣和方法。作为高一的学生,要理解作者深藏的感情有点困难,可以采取同学间讨论,类文赏析,师生间的相互置疑设问等引导方法来设置情境。

(三)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收获感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教学难点

(1) 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

(2)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人记事类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深藏的感情。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江城子》(录音)

(二)概括内容

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亡妻人生的四个阶段。(读课文,小组讨论)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三)活动体验(体验细节之美)

师:写了哪些“亡人”的逸事?这些“逸事”表现了“亡人”的什么样的性格? (小组讨论,一组一段)

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追问:

第一部分:“天作之合”的横批到处有,为什么作者影象特别深?

第二部分:问:“盯”换成“瞪”可以吗?体现作者妻子是个怎样的人?

问:为什么对这样的小事记到现在?

问:礼教意识重,作者是褒还是贬?

第三部分

问:这样运用对比来写,和就直接写妻子一直是勤劳的,那样效果有什么不同? 第四部分

问:为什么闭上“眼睛”,说“还”向我提起这样一件小事?是第一次说这件事情吗? 师:这真是一位少抱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 ——愧疚与不安。

师:(生齐读)“我们结婚四十年。。。。。。”

师(小结):所以,苦不是苦,是情爱的风景。学会欣赏人生吧!这样有爱的苦也是甜的。

此处看是平淡,确实恩爱到了及至,这也是本文我们的难点,理解平淡的文字后,极度的思念之情!就象作者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可见用情之深。

一篇《亡人逸事》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感情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但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到欲哭无泪的沉甸甸的 悲哀。

作者所说的:“不太感伤的断片”原来却是最伤感的文字!

(四)细节模写(课堂练习)

师:这里说了这么多“亡人”的小事,这些小事就是运用了“细节描写”

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叫做细节描写。

1.如何写好细节: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2.结合生活体验,作文训练。(三分钟)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可能会淡忘故去的亲人,曾经的老师和朋友„„但是也许他(她)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将长久留在你脑海中,并永远鲜亮。

请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你记忆最深的细节。

(五)盘点收获:今天你学了什么?(总结)

1.了解作家夫妇的真爱挚情

2.学习细节艺术,能欣赏,会使用

3.懂得欣赏人生。——苦不是苦,是情爱的风景。

(六)补充作者及诗作介绍

作者:孙犁(1913-2003),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作品风格清新平淡

(七)拓展延伸(听录音,感受情感)

巴金《怀念萧珊》(节选)

(八)课后练习

阅读《金岳霖先生》,从中找出几个传神的细节描写,把你的鉴赏心得写下来。

推荐第8篇: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 通过文本分析,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平常写作中。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对亡妻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将其迁移到课外写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喜欢吟咏的篇章。大家知道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啊?(学生回答)好,老师这里有几句非常经典的爱情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每个人都渴望爱情的浪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琼瑶式的电视剧情节却非常少,大多数人每天过的还是柴米油盐,平凡无奇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孙犁,走进他的那份平淡中的刻骨铭心。

(二)介绍作者

我们也许对孙犁这个作家还不大了解,首先要知道他是位现代作家。他有几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作品集。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发现,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简练,那他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一批作家,这一批作家就被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也自然地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三)整体感知

1 这张是孙犁和他夫人的生活照,本文的题目叫《亡人逸事》,“亡人”是指谁?指亡妻,很明显。那有没有人能告诉我“逸事”是什么意思?

明确: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2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写了哪几件“亡人逸事”?你从中感觉到孙犁的亡妻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天作之合

初次见面

叫车接她

回家哭诉

背瓜摔跤

学习织布

卖线卖布

夜抱病儿

临终问布

妻子:贤妻良母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这里用一个词“贤妻良母”来概括,我想这个词语也是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最高评价。

3 读到这里,我来问一问,孙犁在他的文章中对他的夫人直接赞美了吗?他说“啊!我的夫人如何如何勤劳,如何如何拥有爱心了吗?”没有,那他是怎样刻画这位女性形象的啊?

我们看一下,他抓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他的文章中更注重细节描写。我们平常一直在提,要注重细节描写,可能有很多同学到现在还不清楚,什么事细节描写?那我们首先来搞清楚这个问题。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时,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或叙述语言,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根据这段文字,你来总结一下,进行细节描写时,哪些是比较重要的? 明确:典型情节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往往于细微处不同凡响,往往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让文章细致感人。

(四) 局部研读

1 那我们就根据黑板上的这些信息,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亡妻的? 示例:首先,我来谈谈我找到的一处,刚才说了,细节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那我找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在第一部分末尾,妻子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明确:这句话是语言细节描写,大凡人们感谢上天时,都是因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妻子也是如此。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妻子对婚后生活的满意,表现了两人婚姻生活的美满,寄予了作者对妻子浓浓的思念。

大家觉得我这样的分析可行吗?好,大家可以参考我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四人为小组,找出描写亡妻的细节,谈谈你的感受。

2 (学生讨论)

明确:①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盯,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来夫婿的强烈好奇心。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她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不顾稳重,“钻进”了轿车。写出了亡妻的腼腆羞涩,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这个印象留在了他的记忆最深处。

②“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猛”,说明她没有经验,因为狼狈的形象,所以“哭”了,这一“哭”,将妻子刚嫁过来时的“娇惯”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妻子本来是娇生惯养的,但是为了解决孩子的穿衣问题,自己学织布。作者通过几个形容词,将妻子的吃苦耐劳的性格展示出来。

④文章最后一小节

作者为什么要把花布寄到她娘家去才能让妻子做衣服方便呀? 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怎好“有了媳妇忘了娘”,妻子在婆家收到布,也理当先为公婆裁衣,怎可一人独自享用?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引起不必要的不快,婆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出了什么问题,婆婆往往会从媳妇身上找原因。作者把花布寄到娘家,就可免去许多妻子不必要的麻烦。

3 总结:大家说的都很好。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具有伟大母爱的女性形象,抒写了自己与亡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浓浓真情。虽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别的悼亡文中的肝肠寸断,只是淡淡写来,清新自然,简练质朴,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与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感情上的比较】

(五) 课内外比较

本文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哪篇文章中的细节让你动容的? 明确:《背影》PPT展示 我们把《亡人逸事》中的细节和《背影》中的细节摆在一起,来看一下,《亡人逸事》中的细节表现了亡人腼腆羞涩,吃苦耐劳,伟大母爱。《背影》中的细节通过平凡小事,表现父爱。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到了细节之中刻人物,平凡之中见真情。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六)方法指导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通过刚才所有细节描写的分析,你觉得一篇文章要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要从哪几方面着手?

明确:1 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 抓住对象特征,不可泛泛而谈。

3 精心锤炼词语,务求生动传神逼真。

4 准确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生动性。

(七)课外练笔

还剩下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昨天我让大家回去写了一篇小短文,为你的一位高中老师画塑像,我看了一下,大家都写得非常认真。那么,通过我们这堂课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你来把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下,一会我请几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位老师。

(八)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运用,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好地运用到作文中。

推荐第9篇:正飞公自查司报告

澄江县正飞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日

正飞药业自查报告

尊敬的县、市药监局领导:

我厂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企业良好形象。立足于国家有关药品、食品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并结合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各项法律法规,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坚决执行杜绝一切违法违纪的经营行为,我们坚决执行五项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即时加以整改,并完善了种植、生产加工、登记、保管贮存、和残次品销毁五项制度,统一按照要求认真执行,同时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到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诚信度,为中药行业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出一份力。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领会各项经营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企业逐步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我们要经常学习各项行政法规,将能做的事做的更好,争取能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对违规乱纪的事,我们要杜绝,决不能让违规乱纪的事在我们企业孳生。

遵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方针,我们从建厂建种植基地时就杜绝种植生产不合格药品,使企业从一开始就与假药、劣药决裂,我们遵循优化产业结构,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着手,购置了国内当前市场上较先进的中药饮片

生产加工设备,为企业在以后的行业竞争中显现优势打下了基础,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学习,敏锐洞察,拓展市场,不断壮大自己,为以后引进新设备、生产良好的中药材产品,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良好形象而不断努力。我们以“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为理念,严把中药材产品质量关,决不让假药劣药不合格产品走出企业。

我们将积极配合好上级各行政部门的工作,对组织的各项培训积极参加,并认真贯彻各项措施,及时上报各项数据企业按规章开展公司业务,有健全的生产加工、登记、保管贮存、残次品销毁等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制度。 2011年因未投产2012年即将生产,公司将会及时上报。企业在审核登记期内没有违规行为,未受过行政机关处罚。在今后的经营中,我们将一如继往的执行好各项法律法规,学习好各项管理措施,努力改善企业的不足,做到取精去粕,对企业自身的不足要经常自查,虽然11年各项管理措施都跟上去了,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管理的措施没有监督到位,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我们将对这些不足认真对待,彻底改善,并认真监督好各项制度措施的到位情况。

企业: 澄江县正飞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4月10日

推荐第10篇:公信天下正誉八方

公信天下正誉八方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狠抓教育,树立形象。狠抓政治思想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树立公证人员公正廉洁的社会形象。以提高自身素质、优化服务为基础,全面塑造“高效、优质、廉洁、文明”的形象。“高效”,就是为当事人着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优质”,就是把公证质量作为公证工作的生命线,真正体现一流的水平,提高社会公信力,打造公证行业的知名品牌;“廉洁”,就是要求公证人员依法办证,不办人情证,不索贿受贿,不搞权钱交易;“文明”,就是注重环境建设,仪表端正,热情文明服务。

——理清思路,统一认识。公证处要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人员素质,必须提高公证质量,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严格要求,确保质量。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健全审签把关制度,专设两名专职质量监督员,实行质量监督员审核和签发人审核的双重审核制度;公证员助理(打字、翻译、公证书粘贴岗位)实行互检制度。

——以人为本,共筑和谐。公证处要以构建和谐单位为目标,更要付诸于扎扎实实的工作之中。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引导大家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不大声说话抓起,从平等对话抓起,从心平气和的交流抓起,重视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品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大家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公证处要老老实实做事,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公证员要踏踏实实为人,以诚信为本,服务社会。树立为当事人服务的理念,当事人养育着我们,所以要全心全意地为当事人服务;二是经常组织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质。三是重视文化建设,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共赢等文化理念。

公证工作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要抓好职能作用的发挥。要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要务,充分发挥公证公证工作“引导规范、预防疏导、监督保障、沟通媒介”等基本功能,做到哪里有公证服务需求,就把公证服务延伸到哪里。要通过公证活动的开展,促进民事商事活动依法有序进行,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依法充分履行公证工作职责。

(二)要抓好工作建设的强化。加强公证工作建设,重在推进三项工作:第一,要着力加强公证处建设,夯实公证事业发展的根基。公证处是组织、管理公证员办理公证事务的一线组织和依法执业的主体,把公证处建设好,是公证工作发展壮大的基础。第二,要着力加强公证公信力建设,进一步树立公证行业诚信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要通过教育、检查、惩治相结合的方式,在全行业增强公信意识;把维护和增强公信力的要求转化为管理理念、执业理念,自觉把公证公信意识融会到公证管理和公证执业的各项环节、各个方面。公证质量出问题,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么是素质不够,要么是有意为之,必须严肃处理,教育本人,警示众人。第三,要着力加强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公证工作管理和建设水平。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严格规范制度建设、规范服务秩序、规范管理行为、规范执业活动,这是保证公证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从近年来的公证投诉处理工作看,凡是出现问题的公证事项,多数都存在不按规范操作的现象,所以,公证人员一定要养成规范执业的理念和习惯。

(三)要抓好队伍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公证队伍是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人才保障。提高队伍素质绝不仅仅是业务能力的提升,思想意识、职业道德同样是公证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维护公正、恪守诚信”的总要求,不断改进和强化教育培训、党建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把每一名公证人员都塑造成“讲政治、顾大局;精专业、勤服务;讲诚信、尚廉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对公证职业培训工作,要坚持不断改革创新,需要全行业集思广益,比如说分层次办班,分片培训等办法都可以尝试。

(四)要抓好体制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推进公证体制改革,理顺公证运行机制,是全面贯彻实施《公证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11篇:《亡人逸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教学难点:

1.在写作中学会借鉴运用细节描写.

2.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与思念凄恻之情,收获感动.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孙犁来说,是彻痛彻悲,永志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的妻子因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疾病永远的离开了他。四十多年的恩爱夫妻,一朝竟成永世之别,这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每当静下来时,如烟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就像一记记有形的鞭子似的,在他眼前晃动着,在他的心上抽打着。但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在妻子故去五年后才用零星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点滴的回忆,又过了七年才写下悼亡文字,那就是亡人逸事,为什么?

明确:不堪回首

第四部分相关内容.

二.研读课文

(1)作者说:自己只是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的.请问:这些断片在文中具体指哪些事情?(借此来展现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的)(快速阅读全文,思考概括)

概括前三部分的内容,整体感知她的形象

(2)作者记述的这些断片,其中哪一个最能扣动你的心弦?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从大家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她是怎样一个伟大的女性,不管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妻子她都是成功的.可能有同学至此还在疑惑,作者对他妻子如何?

可提示:(上文有一个让她很感动的事情),为何把那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她娘家?

其间教师通过幻灯片补充相关资料.如*期间的共患难及作者写下的点滴的怀念文字.

(4)但就是这样,作者在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令一种强烈的情感?

愧疚,自责,

引导:第四部分第4小节.第3小节.

更突显出妻子的伟大。

(5)他们无一不触动我们的心灵,扣动我们的心弦.为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震撼力(令人潸然的回甘余韵的情致)呢?

张显魅力的法宝就是细节.

(5)什么叫细节?

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得当,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细节描写要具有真实性.

正如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

(6)从你读过的作品中举一个令你至今难忘的细节描写,当然,也可以是你自己的写作中动人的细节描写.

教师可提示例举:

像山那样思考中狼一家在一起嬉戏的场景以及被猎杀后临死时那的眼神.

我与地坛中,母亲为了找我时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那缓缓离去的背影,那茫然又急迫的步履.

三.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有的可能只是真,美二字,以一份真心地写的真景象,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的美的情思.

而翻开尘封的历史,不独孙犁如此情真,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澎湃激昂的苏轼,也抒写过对亡妻的追忆.

四,补充苏轼江城子

五.全文小结

郁达夫所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顾刚刚读过的这两篇文章,这里是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六.推荐阅读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

七.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人

第12篇:《亡人逸事》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缜的诗句耳熟能详,曾经到过沧海,见过无比深广之水的人,别处的水就相形见绌了,除了巫山云雾之外,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了,经历过那么多事,如今回首,只有和你那段日子才是最值得怀念的,这是元缜写给他亡妻的,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之云比喻爱妻,表达对妻子的执着和专一。苏轼在妻子死后多年也有首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单解释。)谪居山东时,悼念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词。十年过去了,一生一死,永别茫茫,虽然强制自己不去思量伤心往事,但夫妻深情总是难忘,你的孤坟在家乡四川,我孑然一身在山东,相隔千里,天各一方,无处诉说满腹凄凉,纵使相逢,你也不认识我这个老头了,风尘满面,鬓发如霜,夜里忽悠悠做了个梦,回到故乡看到你“当窗理云鬓”,我们相顾无言,只有满面泪痕,我醒来料想,年年岁岁断肠的是那轮明月下的你那坟冈。

孙犁在妻子去世半年后也写过一首悼念亡妻的诗——《题亡人遗照》(即《悼内子》):“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文中对妻子充满了赞美的怀念——“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赞美妻子兰心慧质;“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睹物思人,然而物是人非,寄托了作者飞鸿失伴后的不尽哀思。

孙犁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晚年在妻子过世7年以后写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孙犁: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荷花淀派”开创者,散文和小说都体现了清新和诗情画意的特点,他的许多小说都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

三、总体把握

1、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起来思考一个

问题:文章已经分好了四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起一个标题。

①缘定,“天作之合”,写事巧

②初识,“看戏相亲”,写其贞

③持家,“勤劳持家”,写其能

④临别“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

2、孙犁的女儿在回忆父亲时写道:

父亲对妻真诚如一。他不摆一个名作家的架子,关心她尊重她体贴她帮助她,从没虚的没假的,工资、稿酬都一分不剩地交给她。他们性格互补,又能相互宽容。父亲对母亲不仅从无挑剔指责,也从未因文化上的巨大差距而生轻视之心。有时,父亲像个和蔼的老师,教母亲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有关夫妻情分的古诗,或讲一两个文学名著的典故。母亲笑吟吟地听着,有时我也跟着一块儿听。父亲视发妻如同知音,给她讲自己创作中的甘苦,讲别人对他的评价,讲他自己创作上的不足,讲古人“著作等身”的成就。

母亲对父亲的好是一言难尽的。孩童时,我留着齐眉穗儿,梳着独角辫儿,父亲在山西路宿舍小木桌前吃饭的时候,我专门爱站在他身后给他“梳小辫儿”,父亲虽没生气,母亲总是急忙哄我到外面去玩,生怕影响父亲吃饭。最让人感动的是,有时母亲干脆歪着头在一边看着父亲吃。

父亲很知足自己的写作环境,从不为生活用品四处去买东西,都是母亲张罗。可母亲出门买菜他总是惦记着,下雨下雪天就叮嘱别滑着,天冷刮风就叮嘱穿暖和点别感冒,看见母亲头发长了,父亲就说:“来,我给你铰铰。”他小心翼翼剪得很齐。

……(*时)是母亲的劝说、激励,帮助父亲活了下来。荆钗布裙善解人意的我母亲,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始终沉甸甸的,就像他宁肯喜欢在案上供奉一盆朴实无华的贞石,虽不名贵奇特,却悦目可人;宁肯欣赏窗台上一棵清静淡雅的白菜花,虽无冽郁的香气却耀眼光明。母亲的坚忍不拔、从一而终以及种种细微照顾,都刻骨铭心地令父亲终生不忘。

半个世纪都快过去了,父亲对妻当年的痛苦记忆犹深,设身处地地替她着想,他自己的难过却埋在心灵深处,融化在文字之中。

3、孙犁的散文前期清丽柔美,后期深沉苍劲,本文写于晚年,典型的后期作品,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文字中,《亡人逸事》,是在妻子去世七年后写的,所以是痛定思痛的作品。痛定思痛,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观照之后写入文章。虽然,作者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

4、那么你觉得文中作者对妻子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细节描写,请你选一个地方,说说你从这个细节描写的文字背后读出了什么?细节分析过程(前后讨论)

例: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

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孙犁《亡人逸事》

在动荡流浪的生活中,孙犁买了两丈花布,寄往了妻子娘家。孙犁说,这是为叫她做衣服方便。要论方便,直接寄往自己家里,不是比寄往她娘家更方便么?如此多费一道周折,实则出于孙犁甚为周全的考虑。

看一看以前北方家庭的情况,可知孙犁对于妻子的体贴。当时北方家庭,尊卑长幼有序,礼教观念很重,女人落户到男方家里,以侍奉公婆,抚养儿女为第一天职,女人自己受点屈,吃点苦,似也天经地义。孙犁的妻子为了生活,不断学习劳动,两个大拇指因为时常推织机的机杼,已经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她要给自己织布做衣服,并非难事。可是,孙犁寄回的布匹,跟她自织的布匹,意义是不一样的。孙犁把布寄她娘家,是因为她在娘家做衣服,心态甚为放松。倘她在婆家裁剪做衣,那么,公婆的心中,定有一些不快:第一,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倘与媳妇儿女情长,纠缠不休,岂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叫大人伤心吗?第二,儿媳收到丈夫寄来的花布,理当率先考虑公公婆婆或孩子们,忙着给他们量体裁衣才对,若她自己美滋滋先来享用,怎能得到良好的口碑?

公婆与儿媳的关系,向来微妙而难于把握,不能不保持一点进退有据的分寸感。做儿子的,为了维持两方平衡,也只能设身处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多加考虑,以避免矛盾。夫妻恩爱,外在的热烈表达远不及对于对方的体谅与关切更为重要。我读孙犁此篇散文,每到此处,总有一种无言的微微难受。夫妻之道,即使随便,也该讲究一些世故人情。

两丈花布虽小,但夫妻情意的温馨,叫人不由漾起水样的感动。

孙犁认为,散文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适于抒写自己一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积淀。没有浓烈的色彩,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词,朴实中隐含着炽烈,平淡中流露出深情。

人到老年的时候,历尽红尘,终于能够了悟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所在,然而感情却在岁月的积淀后更为深沉而浓郁。作者对妻子的愧疚、无限伤感之意,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那个年代的夫妻感情更多的是一种亲情,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是由岁月和时间积淀下来的人间真情,醇厚而绵长。

课外拓展

《背影》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蹒跚”说明步履不便,“探”“攀”“缩”说明吃力,集中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看到上了年纪的父亲不辞辛苦的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呢。

行动方便的坐着等,而行动不方便的却去买橘子,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

巴金《怀念萧珊》(节选)

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象冻结了一样。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了。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退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了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那里只有一人值班,不敢管。当着民警的面她被他们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了一下,给押了回来,同我一起关在马桶间里。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有时到晚上

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她也有这样的想法:她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对我的压力。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我看见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我看见她的生命之火逐渐熄灭,我多么痛心。我劝她,安慰她,我想把她拉住,一点也没有用。

她常常问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解决呢?”我苦笑地说:“总有一天会解决的。”她叹口气说:“我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后来她病倒了,有人劝她打电话找我回家,她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她说:“他在写检查,不要打岔他,他的问题大概可以解决了。”等到我从五七干校回家休假,她已经不能起床。她还问我检查写得怎样,问题是否可以解决。

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在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怀念萧珊》于朴实无华人叙述之中凝聚着巨大的情感内容,特别是文中关于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的互相勉励和萧珊去世后的情景途述,蕴含着无尽的辛酸和对故人的怀念,极具艺术力量。“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散文结尾的这段叙述把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这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实、朴素的写法表现在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夫妻俩的一个姿态,两三动作,几句话语,在作品中稍加勾勒和点染,人物形象便顿时跃然纸上,在读者头脑里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秦牧曾说过:“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染力就会降低。”巴金散文感情色彩浓烈,它没有雕琢的文字,不采用华丽的词藻,追求自然朴素的美。

5、散文的细节描写。越是细微的事物,越具渗透力,生活中能带给人心灵慰藉的琐事和瞬间是很多的:夜里突然醒来,发现妈妈正轻手轻脚地给自己盖被子,商店里先我一步出去的人依然手拉着门直到我走出去才轻轻放手等等,有一些细微的关怀,同样有着无比尖锐的渗透力,让坚硬冰冷的心,瞬间暖透。如果你觉得不快乐,那只是因为你不会于细微处寻找人间的真情,如果你会,即使有压力有困惑痛苦,依然会快乐如花。

6、引申到写作

没有细节的文章是没有味道的,我们同学写人写事总是很笼统宽泛,比如写天气冷,写好冷很冷,到底怎么冷法呢?风吹在脸上象针扎,冻红的双手不听使唤,双脚无知觉的走着,这让我们想器冬天的感觉,自然能体会了,要让你的文章告诉读者是怎么一回事。

同学可以想想生活中那些细节感动过你,用你的文字把他表达出来。主题就为“你身边的人”。

一篇《亡人逸事》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感情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但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到欲哭无泪的沉甸甸的悲哀。

第13篇:亡人逸事新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品读作品细节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朴素大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啊,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永恒而沉重的主题。中国自古就有悼亡的传统,从《诗经》的“天冷衣单念亡妻”到唐代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把亡妻比成沧海、巫山,无人能超越,表达出深广的思念之情,最有名的要数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了,能背一背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可以说,悼亡是文学的一个审美点。今天让我们走近孙犁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题解

亡人,就是指亡妻,逸事,指不为世人所知的事迹。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全文,概括地讲记述了那些逸事?

明确:缘定、初识、持家、临终。

预测:学生可能说“天作之合,看戏相亲,勤劳持家,临终话别。

三、切入正题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但是早在19720年作者的妻子因为糖尿病去世了,12年才写这篇文章,这是为什么呢?书上有没有交代。请同学读一读。

明确:因为老朋友的多次建议,自己魂牵梦绕,不思量,自难忘。同学们通过找作者生活的一个细节,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出于对亡妻的怀念。说到细节(板书),..我们课文后面有对它的阐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

师:①对,细节凸现真、善、美。

②是的,细节再现生活图景,其实文章的内容——“缘定”、“初识”、“持家、”“临终”这四个部分,都是通过细节再现的生活图景,展示了亡妻一生的轨迹。

③对,细节具有暗示性,是空白的艺术,富有神韵。(板书) ....④是的,细节表现思想情感。(板书)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个心..理活动等。

小结以细节描写的价值。

刚才我们找到的是一个生活场景,这是一个细节,文章其它地方也有细节描写。

四、品读第一部分(分组品读)

读文,问这一部分,你最欣赏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小结:[妻]庆幸、感到幸福。[我]温暖、也感到满意。这里描绘出小夫妻和谐、美满、恩爱图。

五、品读第二部分

“那姑娘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点拨:[妻]慌张、腼腆、害羞。“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一直感到妻的真纯,她的真纯永远荡漾在心间。这里描绘出趣味相亲相爱图。

六、品读第三部分(分角色)

读“回到娘家„„让我多睡了会儿哩!„„应该记着。”

点拨:

妻:娇贵、坚强、慈爱。我:怜惜、心痛、感激。这一部分写出了撒娇图、背瓜图、纺织图、下地赶集图、爱子图。妻子从一个娇贵的女儿转变为一个坚强、质朴的妻子再到一个慈爱的母亲。

七、品读第四部分

“临终之前„„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点拨:[妻]知足乐命、质朴一生。[我]无尽哀思、伤痛,自责、愧疚。写出了一幅厚重的恩爱图。

附:为什么不把布寄到自家。不让妻为难,因为还有孩子、母亲。表现我的细心对妻的爱。

八、对比阅读

同为怀念亡妻,与巴金的《怀念萧珊》比较两篇文章有何不同?同学谈感受。 明确:一则平淡如水,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表现是痛定思痛后的无限哀思。 铁凝:当我重读了他的作品,依然深深地受着感动。他的作品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它的既节制、又酣畅的叙述所成就的气质温婉而又凛然;它那清新而又讲究的语言,以其所呈现的素朴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一个字。

一则字字皆是血,句句都是泪,全文悲痛惨绝,不忍卒读,悲痛浓得化不开。

亡悼主题有不同的风格,但是率真的性情、真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永恒魅力。

第14篇:希特勒的特点和逸事

希特勒的特点和逸事

要全面了解希特勒思想理论的根源,有两本书不能不读:一是理查德·瓦格纳的剧本《尼伯龙根的指环》,二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史

评《西方的没落》。前者以浪漫而血腥的笔调塑造了大量日耳曼民族的英雄形象,后者则首次以世界的眼光阐述了人类文明史,并指出西方

世界有即将没落的危险,并隐讳地表示日耳曼民族是拯救西方的唯一希望。此外,尼采的“超人哲学”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都对希特

勒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他未必全部通读过这些名著(《尼伯龙根的指环》他肯定读过许多遍),但它们的主体思想在报刊上无处不在。

“德意志工人党”在1920年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缩写为NSDAP,简称“纳粹党”,希特勒于1921年当选党主席。随

着该党的飞速发展,他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事实证明他终身如此),于1923年10月8日发动了“啤酒馆政变”,企图推翻巴伐利亚州现政

权,结果被警察轻松地镇压了下去,16名纳粹党徒被击毙,上千人被俘。希特勒虽然幸运地逃了出来,但看到自己苦心经营数年的政党毁于

一旦,他深感绝望,一度打算自杀。但在亲友的劝说下,他最终主动向警察局自首,并以人民英雄的姿态在慕尼黑法院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

出色的辩护。全德国媒体都给予此案以极大的关注,希特勒对无能而腐朽的政府痛快淋漓的批判给广大人民出了一口恶气。虽然被法庭判处

5年有期徒刑,但仅仅过了9个月,当局便迫于媒体和人民的压力而将他提前释放,一颗政坛明星从此在德国冉冉升起。

“我的一切成就都是用演讲取得的。”--希特勒

1926年,希特勒发表了他毕生唯一的作品《我的奋斗》。由于在二战后遭到严禁,如今已经很难看到此书的全本了,只有其中的某些语句偶

尔会被人提起。我们最好不要断章取义,还是从希特勒的演讲录音中寻找他发迹的答案吧。

希特勒的口才与精力极其惊人,他曾创下了在一年内竞选5个不同的职位,7天内拜访20座城市,一天内公开演讲10次的记录。几乎每次

演讲都是脱稿进行,而且针对各地选民关心的不同问题,他演讲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在当今这个时代,像他那样的演说家已经很少见了。作

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巴伐利亚的奥地利人,他的德语普通话能讲得如此标准,实属难能可贵,这也说明了他在演说方面花的功夫。

希特勒的演讲有很多不同与别人的特点:首先,他在演讲前一定要沉默很长的时间,一直等到群众由闹到静,又从静到叽叽喳喳时,才

开始发言;其次,他演讲开始时语调极其平缓,但很快就激昂澎湃起来,伴随着手舞足蹈,还经常掂起脚尖,几分钟内就可以达到歇斯底里

的境界;再其次,他的演讲从来不超过半小时,往往只有十分钟左右,在此期间,他不会给

听众任何打瞌睡或织毛衣的机会;最后,他演讲

的内容相当简洁,提到最多的就是“德意志”、“国家”、“民族”、“振兴”、“正义”、“敌人”、“形势”、“斗争”、“成就”之

类的词,从来不引经据典,只谈论现代的事情。在他牙缝里冒出的每一个字都洋溢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气息,令从幼儿到老者的全体人

民都为之热血沸腾,那种疯狂的场面使得文[和]革都黯然失色。

让我们来看一段他演讲的摘录:

“德意志,人民们,同志们。在今年1月,英法等国对我党、我国提出了„„、„„、„„。我坚决地拒绝了他们的这种无理要求!我从

不相信外国人的援助!从不!我从不相信那些来自我们国家与民族之外的所谓援助!德意志的未来要靠我们的人民!只能靠我们的人民!德

意志人民,神圣的德意志人民,必须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冷静、勇敢来克服一切困难!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前进,我们的民族才能

振兴!那些所谓的外交和非政治性援助的唯一目的就是破坏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败坏我们民族的斗争意志!在那些所谓的国际组

织和协议里,也隐藏着同样不可告人的邪恶目的!„„希特勒领导下的德意志政府只为本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那些我们永远的敌人

,德意志永远的敌人,从他们的舌头上流出来的只能是谎言!任何与他们合作的企图都是对德意志民族的背叛和犯罪!背叛和犯罪!我们将

和这些无耻的、邪恶的敌人们斗争到底!斗争到底!直到永远!直到彻底消灭他们为止!„„我们已经克服了无数的困难,获得了无数的成

就,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我们!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德意志人民!„„”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叫好声贯穿了他的整个讲演过程。

第15篇:东坡逸事阅读附答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东坡逸事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东坡逸事》阅读(7分)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小题1】解释文中加框的词语。(2分)

(1)东坡为钱塘守时 ( ) (2)遂悉偿所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小题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1分)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1)担任 (2)欠

【小题1】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小题1】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小题1】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解释文言词语要求准确,这里应注意,(1)“为”这里应是实义动词,“担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要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雨”“莫售”“偿”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这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与翻译考查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1】试题分析:“随意”在这里是指,人的某一项技能熟练游刃有余,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考点:这是考查词语对表达文言文中心主题的作用。

点评:学生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表达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

【小题1】试题分析:这个故事讲了“苏东坡运用自己的才能,帮助陷入困境之人”,告诉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特长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考点:这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考查

点评: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第16篇:《亡人逸事》的教案

教学思路:

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侧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侧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

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投影。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著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

——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

——真是比吝音鬼还要吝音……

——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

是的,这就是晚清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有名的吝音鬼的形象。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对这个为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音鬼进

——夸张。

对。是用了夸张的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在哪一个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呢?

——一根灯草。

●很好,就是这一根灯草带来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正是今天我们在《亡人逸事》一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板书课题:亡人逸事】

【推进新课】

●投影:

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人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随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人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有蕴藉。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请几位同学进行一下概括。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一个人家的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大家概括得非常好,准确全面,能突出重点。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怀念妻子的悼亡之作,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情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都具体地写了哪些事情呢?

——在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代,这是作者第一次和妻子见面时的情景。

为什么这个情景给作者的印象特别深呢?

——这是第一次见面嘛!而且这里还用了“用力盯了我一眼”这样一个细节。

所以作者在多年之后对这李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一!但我们再想想,仅止于此吗?

——我觉得这么多年后作者仍记得这个情景,正是他对妻子怀有深情的一种表现。多年来,这一情景或许不止一次引起作者的美好回忆.

——我认为“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一种埋怨,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根据下文来看、这、情景在作者印象中之所以如此深刻还和他们多年来经常提到这件事有关。

几位同学的分析都不错,要么能人情人理,要么能结合上下文,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首先值得肯定。综合一下大家的意思,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一是因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二是这个情景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直率性格。所以这第一次见面永远留在了作者印象里。这个情景还表现出了人物另外的一种性格,就是“她礼教观念很重,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是一个有着礼教观念的旧式妇女。

●说到“旧式妇女”,我们除了看到人物身上礼教观念较重的缺陷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呢?

——吃苦耐劳。比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为了学会这些,她都付出了怎么样的辛苦?

——“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好的,这又是一个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这种因生活原因而给妻子带来的变化的细节还有哪些?

——“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集卖。”而且“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这说明在生活中她变得越来越——

——坚强。

——还有她拉扯孩子的事,“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为了家庭的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就这样成就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慎怪的二“盯,’,还是那,双因为推机杆而变了形的手、在多年以后都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不尽深情的回忆;接不来请大家阅读第四部分、看一看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学生阅读课文。

讨论。

——是借一位老朋友、老邻居之口来表现的,“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而且还提到作者“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来写小说,并且指出作者也承认妻子是他的第二源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对作者影响很大,这也是作者怀念亡妻的一个原因。

——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到了“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这些都是作者直接表达出的对于妻子的感情。

——我觉得最后提到的一个细节最为感人,在妻子临终之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她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呢?

——因为作者为她做的事太少了,所以她一直记得这件事.

这真是一位少抱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

——愧疚与不安。

【拓展阅读】

●是的.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我们发现,不独孙犁有此真情,曾经吟咏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顿挫的杜甫,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的激昂澎湃的苏轼,也都抒写过对妻子的真情。

●投影。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大家看看这两首作品,能看出哪些诗句是对诗人妻子的描写?这些描写又写了怎样的妻子形象?

——《月夜》里“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几句写了月夜里的妻子形象,似乎是为什么事而悲愁。

——《江城子》里“小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的。

●是的。这里诗人也是借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刻画妻子的形象.不同的

是,《月夜》是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首作品,此时,诗人与妻子身处两地,诗人回忆从前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共“忆长安”的情景。如今却是诗人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这里的“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优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优;如今呢,妻子“独看”都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是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这也是诗人对妻子的挂念。

而苏轼的《江城子》和我们的课文一样,也是一首悼念亡妻的作品。“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因“不思量,自难忘歼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而产生的想象。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痛彻肺腑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悼念。

【课堂小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刚才看过的这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布置作业】

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文章要力求写出对读者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天作之合

逸事真情

痛定思痛

教后小结:

《亡人逸事》

孙犁

教学思路:

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侧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侧之情,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

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完成练习册“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课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投影。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著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大家知道这个严监生吗?

——这个人也太抠门了,小气……

——真是比吝音鬼还要吝音……

——也亏得有人能弄懂他的心思,不然他怎么断气啊……

是的,这就是晚清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有名的吝音鬼的形象。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对这个为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音鬼进

——夸张。

对。是用了夸张的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在哪一个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呢?

——一根灯草。

●很好,就是这一根灯草带来的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正是今天我们在《亡人逸事》一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板书课题:亡人逸事】

【推进新课】

●投影:

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人保定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后任职员、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在冀中从事抗日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抗战胜利后回冀中编杂志、写小说散文,并参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随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早期作品后选编、修改收人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5年后因病远离文坛的主流,并开始阅读大量传统文化典籍。1977年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有诸多后人效仿。“*”后出版了《芸斋小说》《秀露集》《耕堂杂录》《尺泽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等散文集。《孙犁散文选》于1989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早期作品明净质朴,勾勒出乡土民风,继承了废名一脉的抒情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荷花淀》《吴召儿》《嘱咐》等流传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于平淡,而在简洁之中更富有蕴藉。

●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请几位同学进行一下概括。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妻子如何从一个人家的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回忆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大家概括得非常好,准确全面,能突出重点。从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怀念妻子的悼亡之作,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情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都具体地写了哪些事情呢?

——在第二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代,这是作者第一次和妻子见面时的情景。

为什么这个情景给作者的印象特别深呢?

——这是第一次见面嘛!而且这里还用了“用力盯了我一眼”这样一个细节。

所以作者在多年之后对这李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一!但我们再想想,仅止于此吗?

——我觉得这么多年后作者仍记得这个情景,正是他对妻子怀有深情的一种表现。多年来,这一情景或许不止一次引起作者的美好回忆.

——我认为“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一种埋怨,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根据下文来看、这、情景在作者印象中之所以如此深刻还和他们多年来经常提到这件事有关。

几位同学的分析都不错,要么能人情人理,要么能结合上下文,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首先值得肯定。综合一下大家的意思,我想从这两个方面来总结:一是因为作者对妻子的深情;二是这个情景也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直率性格。所以这第一次见面永远留在了作者印象里。这个情景还表现出了人物另外的一种性格,就是“她礼教观念很重,这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是一个有着礼教观念的旧式妇女。

●说到“旧式妇女”,我们除了看到人物身上礼教观念较重的缺陷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呢?

——吃苦耐劳。比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为了学会这些,她都付出了怎么样的辛苦?

——“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好的,这又是一个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这种因生活原因而给妻子带来的变化的细节还有哪些?

——“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卖线卖布,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集卖。”而且“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这说明在生活中她变得越来越——

——坚强。

——还有她拉扯孩子的事,“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

这些细节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为了家庭的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就这样成就了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慎怪的二“盯,’,还是那,双因为推机杆而变了形的手、在多年以后都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寄托了作者对亡妻不尽深情的回忆;接不来请大家阅读第四部分、看一看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学生阅读课文。

讨论。

——是借一位老朋友、老邻居之口来表现的,“他觉得她待我太好,帮助太大了”,而且还提到作者“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来写小说,并且指出作者也承认妻子是他的第二源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对作者影响很大,这也是作者怀念亡妻的一个原因。

——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到了“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这些都是作者直接表达出的对于妻子的感情。

——我觉得最后提到的一个细节最为感人,在妻子临终之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她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呢?

——因为作者为她做的事太少了,所以她一直记得这件事.

这真是一位少抱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

——愧疚与不安。

【拓展阅读】

●是的.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我们发现,不独孙犁有此真情,曾经吟咏过“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顿挫的杜甫,曾经高歌过“大江东去”的激昂澎湃的苏轼,也都抒写过对妻子的真情。

●投影。

月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大家看看这两首作品,能看出哪些诗句是对诗人妻子的描写?这些描写又写了怎样的妻子形象?

——《月夜》里“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几句写了月夜里的妻子形象,似乎是为什么事而悲愁。

——《江城子》里“小轩窗,正梳妆”是写妻子的。

●是的。这里诗人也是借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刻画妻子的形象.不同的

是,《月夜》是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首作品,此时,诗人与妻子身处两地,诗人回忆从前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共“忆长安”的情景。如今却是诗人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这里的“忆”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优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同看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优;如今呢,妻子“独看”都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是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这也是诗人对妻子的挂念。

而苏轼的《江城子》和我们的课文一样,也是一首悼念亡妻的作品。“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因“不思量,自难忘歼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而产生的想象。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痛彻肺腑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悼念。

【课堂小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刚才看过的这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布置作业】

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文章要力求写出对读者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天作之合

逸事真情

痛定思痛

教后小结:

第17篇: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段太尉逸事状教案

一、作者介绍

生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

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

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

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成就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

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柳宗元纪念馆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五类。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后人对其的评价 毛泽东

据毛泽东的秘书林克回忆,毛泽东曾经说过:“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苏轼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严羽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二、课文背景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cǐ)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三、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一)古今异义

纵士卒无赖 古:横暴 今: 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古:钱财和货物 今:指货物

请假设草具 古:假,借用。 设,置,安排。 今:姑且认定

段公,仁信大人也 古:指长者 今:指成年人

一夕自恨死 古:羞愧 今:怨恨

朱泚幸致货币 古:财物 今:钱

折人手足。古义:指手和脚。今义:比喻弟兄,或指举动、动作。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古义:①“生民”,避太宗之讳,指老百姓。 ②单音词连用。今义:①陌生人。②指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正确道理。

(二)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嗛(qiàn),通“慊”,满足,快意。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椎,通“槌”,打,砸。

3.太尉判状,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4.出入岐周邠斄间。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三)词类活用

1.以刃刺酒翁、坏酿器。坏:使动用法,使„„坏。

2.晞一营大噪,尽甲。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遇不可,必达其志。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四)省略句、判断句

1.王子晞为尚书,其领行营节度使,寓军于邠州,其纵士卒无赖。

2.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3.段公,仁信大人也。

(五)状语后置句

1.请辞于军。

(六)宾语前置句

1.欲谁归罪。

(七)定语后置句

1.邠人偷嗜暴恶者。偷嗜暴恶之邠人。

四、课文赏析

(1)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 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写段秀实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这是一写其勇。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而郭晞士卒并不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但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之所以要写这一情节,是因为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 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 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朱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第四段 交代写作该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课文写了段太尉的三件事,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 1.诛杀暴卒

刚正沉勇

2.代民偿租

仁慈宽厚

3.拒收贿赂

清廉正直

此文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 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五、写作特点

《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首先是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逸事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摄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钩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柳宗元在该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如第一件事,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第二件事中,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晞及其部下不得不垂首俯教。这些描写体现了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叙述第三件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他自己的仁爱,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文中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他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作者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称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叙述,也能更吸引读者。

作品译文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放纵士兵横行不法。邠州人中那些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家伙,纷纷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官吏都不敢去过问。他们天天成群结伙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一不顺心,就用武力打断他人的手脚,用棍棒把各种瓦器砸得满街都是,然后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还撞死怀孕的妇女。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心中忧伤却不敢明说。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节度使府,表示愿意商量此事。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大乱将要发生,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来扰乱天子的边防。你假如真的任命我为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就答应了段太尉的要求。

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卖酒老头,砸坏酒器,酒流进沟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纷纷披上了盔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怎么办呢?”段太尉说:“没有关系!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我顶着我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段太尉乘机劝说道:“郭尚书难道对不起你们吗?副元帅难道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要用*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变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身上。现在邠州那些坏家伙用贿赂在军队名册上挂上个名字,杀害百姓,像这样再不制止,还能有多少天不发生大乱?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有说完,郭晞拜两次道:“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回头呵斥手下士兵说:“全都卸去武装,解散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谁敢闹事,格杀勿论!”段太尉说:“我还未吃晚饭,请为我代办点简单的食物。”吃完后,又说:“我的毛

病又犯了,想留宿在您营中。”命令牵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来。于是就睡在营中。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到白孝德那儿,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在此以前,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副使。泾州大将焦令谌掠夺他人土地,自己强占了几十顷,租给农民,说:“到谷子成熟时,一半归我。”这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农民将灾情报告焦令谌。焦令谌说:“我只知道收入的数量,不知道旱不旱。”催逼更急,农民自己将要饿死,没有谷子偿还,只得去求告段太尉。

段太尉写了份判决书,口气十分温和,派人求见并通知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叫来农民,说:“我怕姓段的吗?你怎敢去说我的坏话!”他把判决书铺在农民背上,用粗棍子重打二十下,打得奄奄一息,扛到太尉府上。太尉大哭道:“是我害苦了你!”马上自己动手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敷上良药,早晚自己先喂农民,然后自己再吃饭。并把自己骑的马卖掉,换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驻扎在邠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直的人,他来求见焦令谌,大骂道:“你还是人吗?泾州赤地千里,百姓将要饿死;而你却一定要得到谷子,又用粗棍子重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位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你却不知敬重。现在段公只有一匹马,贱卖以后换成谷子交给你,你居然收下不知羞耻。大凡一个人不顾天灾、冒犯长者、重打无罪的人,又收下仁者的谷子,使主人出门没有马,你将怎样上对天、下对地,难道不为作为奴仆的而感到羞愧吗!”焦令谌虽然强横,但听了这番话后,却大为惭愧乃至流汗,不能进食,说:“我终究不能见段公了!”不消一晚,就自恨而死。

等到段太尉从泾州任上被征召为司农卿,临行前他告诫后去的家人:“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会赠送钱物,千万不要收下。”经过时,朱泚执意要赠送三百匹大绫,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收,朱泚还是不同意。到了京城,段太尉发怒说:“竟然不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我地位卑贱,无法拒绝呀。”太尉说:“但终究不能把大绫放在我家里。”就把它送往司农的办公处,安放在屋梁上。朱泚谋反,段太尉遇害,官吏将这事报告了朱泚,朱泚取下一看,原来封存的标记还在。

段太尉逸事如右。

元和九年某月某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恭谨地献给史馆。现在称赞段太尉大节的人,大抵认为是武夫一时冲动而不怕死,从而取名于天下,不了解太尉立身处世就象上述的那样。我曾来往于岐、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游历了亭筑、障设、堡垒和戍所等各种军事建筑,喜欢访问年老和退伍将士,他们都能介绍段太尉的事迹。太尉为人谦和,常常低着头、拱着手走路,说话的声息低微,从来不用坏脸色待人;别人看他,完全是一个儒者。遇到不能赞同的事,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事迹决不是偶然的。适逢永州刺史崔能前来,他言而有信、行为正直,详细搜罗段太尉遗事,核对无误。我恐怕有的被遗逸,未能为史官采录,故斗胆将这篇逸事状私下呈送于您。谨为此状。

第18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半死桐

(思越人,又名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对亡妻的万重思念心情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生活中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微之处将有千言万语唯恐不尽的复杂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生活中很多情感都是说不尽意万重的,只有抓住不为人所发现的细微之处才能将真挚感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明确:从很小的空穴能窥见阳光一样,细小的事物刻画人物的性格。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三.品味文章

1.分组讨论,请学生从文章中众多琐事之中,找出描写妻子的细小的动作,细微的语言,生动的神态,品味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体会作者的深情。慢慢走,欣赏啊 琐事之一 天作之合 (1)写其巧

“下雨天”,“闲坐” 与媒婆的语言细节 “恐怕成不了”,“竟然”说成了

写出媒妁之言的种种巧合,真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2)由这段琐事仅仅是写其巧吗? 婚后的几段细节片段 学认字、题喜联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明确:写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妻子的欣喜满足,丈夫的怀念感激。 琐事之二 看戏相亲 (1)“坏道儿”,“坏”在文中有嗔怪之意,感激之情。 姑姑与媒人和雨一样,也是这段婚姻的促成者、见证人。 (2)初见的片段

“并排”站立“穿的花枝招展”说明她刻意打扮、端庄美丽,却又羞怯矜持、质朴可爱。 (3)一连串的动作 用力盯、跳、钻

为什么用力盯却不是仔细端详

传神地写出她对未来夫君相貌的好奇,想看仔细却又羞于正视的内心矛盾。 (4)语言细节 严肃地说“”

有当时农村观念的束缚,但在作为知识分子农村出身的作者眼中这恰恰是质朴端庄的表现,有深深的赞赏之意。 琐事之三 勤俭持家

娇惯的小闺女颇以为苦,分析两次哭的不同。

(1) 向父亲哭诉 “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的更早。” “那你还哭什么呢?” 1.回娘家向父亲哭诉

虽娇惯,但贤惠,对婆婆的敬重,不敢当面说,父亲的一问一答实际是对女儿的一种教育,要求女儿勤劳持家,尊敬长辈 2.妻子哭,母亲笑

此哭是懊恼的哭,笑是慈爱的笑。 3.“人的力气是使出来的,要伸懒筋。” “试试,看你背的动吗?” 弯下腰、挎、猛一立。

写出母亲的优良品质:勤劳质朴、宽厚慈祥。 妻子认真顺从,尊敬婆婆。

3.此时弱不禁风又对比下文的堪挑大梁。“顶的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写出妻子的变化,在生活中艰辛地付出,对子女辛劳哺育。 明确:作者写妻子勤劳质朴的品格来源于岳父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因为生活艰辛所迫。 作者对妻子此处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妻子勤劳品德的肯定,同时也暗含作为丈夫未能尽责的一种愧怍。

琐事之四 临别之言

(1) 对恩爱之事,记忆很深。

为什么不记轰轰烈烈的大事,而记寄布小事?

“两匹花布”轻如鸿毛,在妻子看来却重似泰山,饱含夫君的关爱。 “做衣方便”或许只是无心之举,在妻子看来却是刻意为之。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妻子的这些表现,体现出妻子对幸福的追求不浪漫,很现实,很知足,一点小小的幸福足矣。

再对比妻子对妻子对整个家庭的付出,就能体会到作者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那种愧疚了。

同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妻子身上的传统美德也明显展示出来。 2.总结这些细部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什么样的情感? 对作为贤妻良母的妻子的美德的赞赏。

作为在外奔波不称职的丈夫一种感激自责歉疚。 3.作者自己对所写的琐事片段是什么样的定义? “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 4.那我们读完后是否伤感? 情深意切,感伤至极。 总结:断片是凡人小事,平平常常,平常但不平淡,为什么呢? 细小的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凡人小事却透现出作者对妻子真挚的情感,辉现出人性的光辉。

四.体验活动

人的生活中有很多断片小事,往往随意之间转瞬即逝,同学们虽阅历不丰,但也应该感受到父母、师生、朋友间真挚的情感,请同学们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描述出人物丰富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

第19篇: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并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和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与内容:

(多媒体1)照片导入:从他们脸上我们看不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我们看不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这张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那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我们看到他们嘴角有一丝微笑,这微笑的背后,是半世的磨合、半世的相濡以沫,也许爱到了极处便成了平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每一对夫妻共同的愿望。但是,人间多有遗憾,当身边的她离开自己而去的时候,照片中的男主人公孙犁先生他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时隔多年,他那双苍老的双眼又将会找寻怎样的过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情感世界,走进他的《亡人逸事》。( 多媒体2)展示课题

二、解题和理清基本结构

(多媒体3)展示

亡人:指作者已故的妻子;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小事情。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写的是关于亡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文章一般由片断构成,那这篇文章作者写到了亡妻人生中的哪些片断呢?快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一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 (多媒体4) 明确:文中一共选取了亡妻一生中的四个横断面来写。

1、天作之合(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2、初次见面(初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3、勤劳持家(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4、临终痛别(临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多媒体5) 板书: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三、如果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一个女子的人生,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显得苍白和单调呢?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我们生活中的情和爱来自于每一个日子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这些点点滴滴呢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丰满的人生。那什么叫做细节呢? (多媒体6)

明确: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和环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

●那我们来看看在本文中又有哪些细节呢? 请找出你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细节表现了妻子怎样的性格呢?(多媒体7)

生2:亡妻是个勤劳、善于学习的女性。文章第三部分写到她出嫁前“娇惯一些,从小只会 做些针线活;”出嫁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师:关于她勤于针线活的细节描写有吗?

生3:有。“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师:这是什么细节描写?表现什么? 生3: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学作纺布的辛劳和付出。

师:孙犁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齐答):对比的手法。

师:第三部分中还有哪些关于亡妻的描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 生 4:妻子以前“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后来“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有时和大女 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表现了妻子的勤劳肯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二斗高粱”有多重吗?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斤的重量呀!

生5:初嫁过来时,“她颇以为苦。”后来是“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师:这两个“苦”的对比表现了什么?

生5:表现妻子从一个娇惯的女孩到后来成为勤劳能干肯吃苦的家庭妇女的反差之大!

师:第三部分中有关于妻子成长过程中努力付出的描写吗?

生6:有。她背北瓜,因为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她站起来哭了。 师:你读了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感受?

生6:表现一个娇惯的小闺女努力成长为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的艰辛的过程。

师:妻子持家之所以辛苦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 生7:有。当时“闹日本”,家境不好,“我”又不在家,她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

师:文中还表现了亡妻怎样的形象?大家继续谈。

生8:爱孩子。“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师:大家知道吗,亡妻不懂医学,她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他们一个有五个孩子, 两男三女,家中的长子十二岁时不幸病故,大家想想,一个如此疼爱孩子的母亲遇到这样的 噩耗该有多么痛苦啊!可是妻子仍然为这个家操持着。

生(齐答):这是个坚强的女性!

师:除了第三部分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亡妻的性格的?

生 9:第二部分,表现亡妻是个礼教观念很重的人。“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 着你走。”

师:很好。不过,要你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亡妻这种观念的强烈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10:“严肃”。这个形象让人觉得忍俊不禁。

生11:第二部分中还有一处妻子的细节描写也很生动。当她看到“我”时的动作描写。

师:请你抓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说说? 生11:“用力盯”,“跳”,“钻”。表现了妻子羞涩质朴而直爽的个性。

师:“羞涩质朴”我们都能理解,可“直爽”的个性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11:当时的农村女孩子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未婚夫应该是非常腼腆的,甚至都不敢正眼看,顶多偷偷瞄一眼,可孙犁的妻子是“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人是她要一辈子跟的人,第一次见当然难免会新奇,可见她的直爽天真。

师:非常好,这位女生观察细腻,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有道理。好!

师:文中还刻画了亡妻怎样的形象?

生12:文章的第四部分关于亡妻临终时的肖像描写,表现出亡妻易于满足的性格。

师:请展开分析。

生 12:丈夫把买来的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她娘家,是为妻子做衣方便考虑的。这对于作者来 说是件很小的事,可妻子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师:是啊,大家想啊,一个人在临终前念挂的该是多么重大的事啊!妻子患病十年,临终前没有说自己一生的辛劳,却记着丈夫的点滴关爱。这是多么感人的一瞬啊!

师:经过大家的分析,文中细节刻画了亡妻“辛劳一生,知足安命,安于淡素,善良质朴又不乏坚强”的形象。(幻灯片8)

3、师:同学们,我注意到文章第四部分有这样一处文字很奇怪。当一位老朋友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时,“我却唯唯,一直拖延着没有写。”大家看板书,本文写于妻子去世后的第十二个年头。这不是很奇怪么?既然感情这么深,为何迟迟不写?是他不能写,还是不想写,还是不愿写呢?(幻灯片8)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齐读第四部分第三段)

生13:是作者不愿面对,对妻子感情的过于深厚。

师:作者对妻子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生14:愧疚、感激。

师:哪里看出来?

生 14:文中提到“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这表明作者觉得妻子多家庭付出太多,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生15:“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作者现在年老体衰,更觉孤苦凄凉, 自然对亡妻更加眷恋。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我这里有两段材料,大家读读。 (出示幻灯片9) 抗日战争改变了孙犁的人生道路。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孙犁离开家乡投笔从戎。 1956 年初夏,孙犁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20 年的时间不能正 常工作,也极少写作。“*”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他几次想到自杀, 而终于坚持下来。 “自我病后,她伴我至公园,至古董店、书店,顺我之素好,期有助我病速愈。当我疗养期间,她只身数度往返于小汤山、青岛。她系农村家庭妇女,并不识字,幼年教养,婚后感情,有以致之。我于她有惭德。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 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

师:正是因为妻子对自己、对家庭的忘我付出,使孙犁对亡妻充满了无限的眷恋、感激、愧疚之情!(板书)

情到深处,情何以堪!不愿面对,不愿提及!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悼亡他的妻子王弗的一首词《江城子》,(出示幻灯片10)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词。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 对镜梳妆的场境,来表现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

师:孙犁在文中说,悼亡妻子,“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来写,而且,语言极其平淡。这样有没有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呢?(学生齐答没有)

为什么不太感伤的断片和平淡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呢?

生16:因为细节的真实。 师:说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第二部分写亡妻礼教观念重是缺点还是优点?(学生 齐答“缺点”)

师:那为何还要把亡妻的缺点也毫不保留地呈现在作品中呢? 生17:因为人无完人,有时候缺点反而更能表现人的真实!

师:讲得太好了!(板书:真实 刻骨铭心的细节)

结课感悟: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明确:细节美和人性美 师:是啊,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套用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的结尾:(出示幻灯片12)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亡妻啊!

六、作业:(1)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你拥有的或曾经拥有的一段亲情或友情。

第20篇:正公守桐庐习题及翻译

原文: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殆欲下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以示南丰李泰伯示:给„„看(2)味不已已:停止,完毕

(3)必将名世名:闻名(于)(4)易一字易:换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成盛美”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何不试之以足 B.以虫蚁为兽 C.以刀劈狼首 D.盖以诱敌

3、翻译下列句子。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

译文:李泰伯看了歌词后赞叹不已,回味无穷。

4、从本文看,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从李泰伯对他写的歌词赞叹不已来看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从他对李泰伯的说法“凝坐颔首,殆欲下拜”来看,他还是一个虚心求教的人。

翻译: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范文正公逸事
《范文正公逸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