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5 21:00: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时事政治论文

时事政治论文

摘要:

从整体上讲,中国已经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贫富差距就是众多问题之一。人们对贫富差距所导致的关于效率与公平、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不同收入群体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等问题上有很多不同观点,但是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的。所以,我们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以及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等方面着手,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努力地使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和谐。 关键词:

贫富差距

利益不均

公平

一、贫富差距的产生原因

①“先富与共富“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然而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③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这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④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⑤相同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⑥在我国的各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这从一定意义上也导致了贫富差距。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①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② 各行业收入差距明显增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③ 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东西部的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三、如何解决贫富差距 ①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完善社会制度、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运行制度。尤其要完善征税制度,在企业方面,防止收税效率不高、偷税逃税的情况;在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一定要避免高收入群体的漏税现象。再有,我国应加大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改善国家的分配制度。 ② 加强公款消费的查处力度。必须对公款消费以及公款消费之名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制约。

③ 从基础教育抓起,让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明白对人对事要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和原则。

推荐第2篇:时事政治论文

内容摘要: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落实红色文化旅游在传播历史、发扬传统、教育群众、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方式方法。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红色文化旅游 实现途径

引言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情况复杂、发展态势并不平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里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从国际上看,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国际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重点。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思想意识多变、多元、多样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社会思潮滋长,错误价值观念横行,道德领域问题突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对此,中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

十六大以来,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红色文化旅游作为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途径,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等独特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开展红色旅游,能使群众感受传统,了解历史,体验精神,增进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坚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而,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挖掘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旅游方式方法。

目录

第一章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

1.1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4

1.2红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效资源载体 .....................................5

1.2.1红色文化形式多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资源载体 ..........................5

1.2.2红色文化特征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途径 ..........................5

1.3红色文化旅游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6

第二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途径 ...................................7

总结...........................................................................................................................................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1.1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繁荣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从形成来看,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过程是同一过程。红色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在其形成过程中,就已内在地暗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体现时代特征、满足现实要求的革命精神、对社会主义崇高道德的向往和追求。从品质上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两者一脉相承,都体现着特定时代对特定道德价值的追求。

从本质上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实践要求和时代特点所形成的特定产物。从范畴上来说,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都涵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围之内。从现实来看,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程度,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水平。 1.2红色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效资源载体

1.2.1红色文化形式多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资源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就外在形式而言,主要是指领袖故居、伟人旧居、革命遗物、纪念物、会议遗址等革命纪念地,如“毛泽东故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旧址”、“革命圣地延安”、“西柏坡会议旧址”等;就内在精神而言,主要是指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精神,如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崇高精神。这些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历史经验、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其历史内涵突出、教育意义明显,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资源载体。

1.2.2红色文化特征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途径

红色文化特征突出:一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红色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12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这些红色经典景区、旅游路线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教育基地。二是直观生动、教育作用明显。红色文化直观、现实、生动,视觉效果明显,富有感染力,容易为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文化旅游,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参观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对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定群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互惠互利,不仅能传承红色精神,更能使核心价值教育落到实处。

1.3红色文化旅游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4]8。红色文化旅游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用党的辉煌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统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人们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认知感;有利于坚定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有利于广大群众学习革命传统、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培养爱国情感,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制定并颁布的《2011-2015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必须突出强调其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而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实现途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教育群众、引领社会的功能,必须根据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适应旅游市场的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7],创新建设路径,创新实现途径。对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要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吸引力,必须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一是要在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中保持历史遗址、文物原貌,客观反映历史事实,注重红色历史的真实性,用历史事实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二是要与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密切合作,加大收集、整理和抢救历史文献、资料的力度,使红色景点成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心。三是要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红色资源与其它形式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品味,扩大红色文化内涵,增进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四是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现实,传承发扬,使其更具时代吸引力。

(二)创新红色文化旅游宣传、展陈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红色旅游中的感染力,一是要积极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创新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方式。一方面,要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报纸、电影等传播媒介,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组建红色文化网站,开展网上传播,积极营销红色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主题教育、免费开放、文化下乡、进基层等方式和途径传播红色文化,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同时,扩大其感染力。二是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展陈方式。静态陈列的参观方式在当前红色文化旅游中已难以吸引旅客眼光,因而必须创新展陈方式,将“静”的历史“活”化。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战争遗迹和历史文物展览技术,利用光、声、电等科技手段,使展览形式丰富多彩,增强其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对红色旅游地的特色资源进行设计,创新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亲近性,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其影响力。

(三)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红色文化旅游中的影响力,必须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精品创作。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红色文化精品创作。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创作、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环境。二是要建立红色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政策、行政等手段,建立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加大对“群众肯定、游客欢迎”的红色文化精品的奖励力度。三是要推进经营性红色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转制,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市场竞争能力的红色文化企业集团,加快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

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人民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应该在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巩固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思想建设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应该进一步把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进而调动广大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我们每个党员还应该努力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红色文化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和现代旅游的结晶,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5]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经典景区名录

[6]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推荐第3篇:时事政治论文

德育与心态

大学校园一向倡导自由的空气。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需要有心理的支撑和成长的助力。没有后者,不仅人的学习效率和创造热情会降低,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乃至巨大伤害。这一点,在今天应该成为常识,并且应该体现在学校管理之中。早年有几所香港的大学就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学生入学,首先会收到一本“大学指南”,上面不仅有学校各种设施和资源的介绍,还特别谈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至于入学后可能碰到的问题,比如申请奖学金的问题,心理辅导的问题、违纪处分的申诉程序等等,一应俱全,在校大学生碰到哪一类问题,都能按图索骥找到相应的解决部门和处理这些问题的老师。这种人性化的指南,首先就消除了大学新生紧张和陌生的感觉。各大学的心理辅导中心,还为学生开设了各种主题的工作坊,比如人际交往、两性相处、学习困难、职业生涯等等,用团体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克服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点,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推荐第4篇:时事政治论文——西亚北非局势动荡

时事政治论文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

——国人应当追往虑今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如标榜为非政府机构、但其资金却由国会拨款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十分活跃,蛊惑穆斯林教派内斗,培植新的替代力量,策划在北非和中东掀起一系列的政治*。[1]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政治地震和地理地震让利比亚和日本都一时成为不宜进入和不可居住的危乱之邦,各国发出警告,建议本国国民不要前往旅游,正好印证了孔子的观点。和过去相比,不要说和孔子时代比,就是和这轮全球化之前的世界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在全球化世界生存的国家、公司、团体和个人来说,如果要从利比亚和日本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的话,那么就要认真地研究到底怎样降低全球化的风险,以及一旦危机发生,到底如何规避,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富的损失?

面对利比亚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大举、成功撤出在利比亚工作的3万多同胞,世界为之侧目。但是,当利比亚内战和西方盟军军事干涉利比亚之际,中国也开始计算在利比亚的损失。如果损失仅限于商业利益,不管数额多高,总是不要紧。问题在于,利比亚事件的中国撤退,具有严重的警醒之指标意义。不顾或者欠考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潜在政治、安全危险和危机,而有点鲁莽地大举商业进入,包括长期巨额投资,看来是要欠战略考虑的。

西方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评论也不是全部是尖酸刻薄,其中有一些经验之谈和劝诫之语。比如,一些西方研究中非关系的专家多次指出,中国并不会因为来自发展中世界,奉行不同于西方的外交政策,就在非洲有安全免疫力。西方公司和国家在非洲遇到的挫折和打击,中国也将遇到。外来势力要在非洲大陆站住脚,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真正与非洲接触的大规模历史,尤其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存,是最近50年,更确切说是过去十多年的故事。而欧洲人和西方人则不同,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经过对非洲各方面的殖民,再到“非殖民化”和新的援助关系确立,却经历了500年的历史。

一个是500年,一个则是50年,不管中国外交政策和对非政策如何站立在道义的高点(支持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支持他们走自己选择的而非外来势力强加的道路),只有50年的接触,中国对非洲的体验、知识,还是欠缺的、稚嫩的。在有些方面,有必要向欧美人学习关于非洲的知识,以及如何与非洲更好地打交道。

中国需要牢记我们的古老哲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更需要从当下的国际挫折中总结教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走出去”。 这些都启示着我们:

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

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

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四是弱国无外交,凭实力说话!无非是在动荡中能分的几杯羹的问题,实力强大别人的会成为自己的,实力弱自己的也是在给别人准备着,看人家什么时候高兴就什么时候来拿。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大,要发展,要靠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奋斗!

推荐第5篇:时事政治论文浅谈青年的人生脚步

2012-2013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 绩:

浅谈青年的人生脚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寄语年轻人:“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看了这一段话,令我感慨万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是的,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青年的身上,五四爱国运动,就是由爱国青年发起的,五四运动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更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可见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民族的复兴,这个重任落在了青年的身上。

而现在,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青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认为党是事业离不开青年,当代大学生应当不如使命,在党的引导之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有远见性,充分认识到青年的作用,这就为党的青年工作指出了方向。国家积极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形成广大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更要从行动中去提升自己,总结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一、要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进入大学来,从大一开始我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同学们的认可下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那时候逐渐慢慢了解自己在以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要求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才能让我的人生

1才不至于虚度。以后进入社会,我的才能能够给社会带来怎么样的效果。作为一名党员,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便是对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回报,不能因为目标遥远,就放松今日的努力。要牢记这个大目标,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努力学习、工作。

二、要善于规划,敢于实践,敢于犯错

我们这些青年人仍缺乏很多经验上的不足,但是失败的风险可以再规划中进行降低,时间宝贵,过了就没有,好好的规划可以让我们收获很多。进入大学来,我成功了许多,就是因为在伊始受到很多挫折,我学了去规划我的大学,这让我走出低谷,收获别人所没有的成功。

当然,规划了要去实践,这可以说规划是实践的前提,有了实践才能证明我的规划是否有部恰当的,我在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样的修改,这样我才能在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可以处理的更加完美。

在这些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这些都不是大问题,青年人应当学会犯错,只有这样才会升华,这样才算是一个青年人该有的东西,当然这不是鼓励自主去犯错,我们要学的是要在错误中学会自省和总结,有勇气继续干下去。

三、要有正确的个人理想

我们青年人朝气蓬勃,血气方刚,在职业、道德、生活方面都会有自己的追求。有的想成为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那样的英雄模范,有的想加薪提职,这些都属于个理想。把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过程,使个人理想的节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起跳动。

我们的新中国成立才六十多年,虽然现在大家已经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但是依旧需要奋斗,这些任务在每一代青年的身上。自古便有“国在家在,国亡家亡”的训谕,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不可忘记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身份,我们积极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理想,其实也是间接为国出力。和谐社会不是空谈,我们青年人更要积极投入其中。

面临毕业的我,怀着自己的梦想,带着自己在求学生涯所学的本领,勇敢地进入还没闯过的社会之中。我将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我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想两年前自己写的诗:“勤读苦练十年窗,投笔携友往世闯。不学霸王空留憾,此生定与天比广。”我想光明的路就在自己脚下,等着自己一步一步去走。2

推荐第6篇:政治论文

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考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李胜明20120100

31摘 要: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中央对深化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 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有逻辑架构支撑, 逻辑框架解决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问题, 顶层设计还应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深层次、难点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也就是要通过顶层推动及顶层自身的改革突破瓶颈。

关键词: 行政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逻辑框架; 难点。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中央对深化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体制改革同样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本文拟就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必要性、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难题作初步的分析。

一、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意义

1.有助于走出零打碎敲式改革的困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领域推出了各种改革举措,各种行政管理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 外国相关理论与实践也大举进入。单就改革目标看, 就有有限政府, 服务政府,责任政府, 法治政府, 透明政府, 廉洁政府, 廉价政府, 高效政府,企业型政府, 整体政府, 无缝隙政府, 电子政府等十多种说法。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在外延、广度上的拓展, 另一方面也说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大多基于特定的需要、特定的角度来理解改革、推动改革, 改革的系统性还不够。从改革自身逻辑看, 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中国行政领域的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只能在反复的探索中找到出路。但这种零打碎敲式的做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提法多、措施多, 易造成盲人摸象感觉, 把握不住改革的整体和关键; 诸多提法、措施在纵向( 不同时期) 和横向( 不同部门) 存在冲突、矛盾, 使人们无所适从; 许多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 使改革进退维谷, 无果而终。所有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提高改革的系统性、连贯性、前瞻性, 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有助于破解改革中的疑难杂症。行政管理领域已有的改革有一个特点: 改革往往从各个时期最突出的问题入手, 选择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存量问题采取了暂时搁置的办法。如针对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问题, 最初的行政体制改革几乎就等同于机构改革。但笔者的一项研究发现, 机构改革尽管进行了30 年, 但长期存在着的弊病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特别是在省级以下有愈演愈烈之势。[ 1] 机构改革之所以30 年无实质性进展,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存在软约束0, 法律条文缺失或过于原则, 外部监督流于形式。解决机构问题的另一前提条件是政府职能转变, 但30 年间政府职能转变同样没有实质性进展, 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过多过细的行政干预屡禁不绝。所以, 还需要追问: 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又是什么? 其中有客观因素, 如市场与

社会发育程度, 但最根本的是部门利益的阻隔。因为职能转变实际上是行政权力的再分配, 而权力背后是利益。因此, 不突破那些制约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障碍, 枝节性、表层的改革就无法实现突破; 而突破深层次障碍, 单靠地方或某个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需要顶层的胆识、勇气和智慧。

3.有助于克服上位资源缺失带来的问题。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对上位资源的依赖性强。虽然这并不排除地方、基层、具体部门开展各种创新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 这些创新如果缺乏更高层的支持, 往往推行得比较困难, 甚至出现/ 人亡政息0的局面。例如,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在开展绩效评估中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绩效评估的程序、办法不失科学, 但绩效评估的结果使用却遇到障碍。比如, 各级干部的任免权在党委, 党委在考核、使用干部时不参考或不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依据之一, 就会在干部中造成一种印象: 行政绩效好坏与晋升无关, 因此继续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绩效评估的积极性就匮乏, 最终导致绩效考核流于表面。但如何看待和使用绩效评估结果, 地方党委也没有更多的发言权, 又必须根据更高层的意见。这就是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如何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 在2010 年以前中央并非没有考虑过。2004 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曾提出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2008 年, 中央又提出了到2020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对于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有逻辑架构支撑

资料显示, 顶层设计最初是一个工程学概念,后被广泛借用到社会领域。¹ 顶层设计不同于部分的、细节的设计之处在于, 它着眼于把局部设计融合为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不是局部要素的简单累加, 而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体, 即系统。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要求, 顶层设计就是要求改革方案必须从全局出发, 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改革按照其内在逻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行政体制改革而言, 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必须把改革涉及的要素、环节、领域按照其内在联系整合起来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

分析国家和部分省市十二五规划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可以看出各种改革要求之间的系统性、有机性还不够, 未能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的特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内容集中在第四十六章。该章第一句话论述改革的总体目标, 即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 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0。这里讲到两个政府) 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且法治政府在前。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到的仅一个政府)服务型政府。规划为什么提两个政府且把法治政府放在前面? 是否是对十七大提法的修正? 局外人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第四十六章包括四节, 分别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四节内容没有一个是直接对应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两大目标的。具体到各节内容, 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把完善公务员制度放在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行政问题放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节, 把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则被放在推行政府绩效管 理和行政问责制度一节。

类型的问题在某直辖市 十二五规划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同样存在。如规划把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放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这一段, 把 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 提高公共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放在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这一段, 把完善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明确行政问责范围, 规范问责程序, 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放在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这一段, 没有把

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作为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理顺行政关系的内容, 等等, 这样的做法在逻辑上和体系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总之,十二五规划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章节安排、条目顺序存在散乱、无序现象, 使人们看不出内在逻辑, 也抓不住关键。这说明决策机关在编制规划时缺乏必要的逻辑框架作为底版, 没有充分研究行政改革各个方面的关系。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应以什么样的逻辑框架作为底版? 笔者曾在综合分析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4] 笔者发现, 现行行政管理学教科书通常按照板块来安排篇章结构, 至于其中的逻辑关联则语焉不详。教科书实际上折射的是零打碎敲式改革境况, 反过来又加剧这种境况, 因为理论上的不清晰会使改革思路更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在环境、职能、体制与行为: 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性思考一文指出[ 5] , 行政管理.涉及四大要素, 即环境、职能、体制、行为, 它们的关系是环境决定职能、职能决定体制、体制决定行为、行为优化环境。然而, 实际的行政改革却是反向操作: 在行政体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规范行政行为, 在政府职能没有转变的情况下调整行政体制, 在市场、社会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转变职能, 在民主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约束行政权力。由于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在关系不明了, 所以在改革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 由于弄错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后顺序, 所以在改革中出现了短命现象或形式化倾向。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致力于破解难题

逻辑框架解决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问题, 顶层设计还应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深层次、难点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也就是要通过顶层推动及顶层自身的改革突破瓶颈。

1.着力破解行政改革的阻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在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客体, 当改革不断深化并触及到政府自身利益( 具体是部门利益) 的时候, 就会遇到无形的阻力。这时候求助空洞的道义是无益的, 必须施加外部压力, 才能继续推进。对此, 笔者认为, 应通过三种外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第一, 强制信息公开, 特别是部门审批权限、依据、标准, 部门编制( 含各类人员构成) , 经费细目、有关 三公的信息等要公开; 第二, 调整政府和干部考核标准, 借助政绩指挥棒来改变政府作用方向和方式; 第三, 强化公共预算改革, 坚决切断部门审批与部门利益之间的脐带。行政体制改革的外压问题实质是要正确看待政治) 行政关系, 不重视政治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没有出路。

2.应注意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过去忽视公共服务, 特别是与民生直接关联的那些公共服务, 最近几年开始重新重视,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了投入。从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 这些领域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提高,有的幅度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应注意的是,普遍存在着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和方式来加强公共服务的倾向。也就是说, 一提到重视公共服务, 就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多花钱; 一些部门甚至比着花钱, 竞相讨好民众, 不断提高标准, 降低门槛。短期看, 在经济形势好的条件下, 这种做法的弊端还不足以显现。但从长远看, 或者当经济形势不好时, 问题就会呈现出来。所以,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要创新方式, 基本原则是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多最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同时注意调动市场、社会、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讲, 西方行政改革的许多有益经验还要继续学习。

3.增强基层政府行政能力。近些年, 行政领域出现了优质资源上移、管理责任下移的不对称运动,行政领域的权、责、利分布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特点。这种格局必然扭曲区县、乡镇街道的行为, 使它们通过土地出让、房地产、变相举债、招商引资等筹措经费。在这种情况下, 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要求势必落空。同时, 一些特大城市基

层政府的辖区常住人口已经远大于户籍人口, 按照户籍人口分配服务资源的做法进一步加重了基层负担。增强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关键还是要理顺纵向行政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分析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调整税收分成方式, 扭转过多过滥的 垂直化做法, 防止基层管理权限的碎片化倾向。

4.研究行政资源配置的标准。长期以来, 我国行政管理的各种资源配置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标准。一是人员配置的标准。如财政供养人员与人口比应以多少为宜? 其中公务员与人口比应以多少为宜? 重要领域的公务员特别是行政执法类公务员 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 各自与人口比应是多少?公务员中官兵比例应是多少? 领导职数应以多少为宜? 副职又应以多少为宜? 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务员比例各自是多少? 等等。二是机构设置的标准。各级政府应设置哪些工作部门? 每个部门应设置哪些内设机构? 每个内设机构应设置哪些岗位? 每个岗位、每个机构和部门的具体工作包括哪些? 三是经费拨付的标准。日常办公经费应是多少? 专项经费是多少? 这些问题不解决, 行政管理容易陷入随意状态, 给主管部门留下腐败的空间。上述三类标准, 发达国家已相对成熟, 有的在20 世纪二三十年就已完成( 如公务员职位分类) 。但时至今日我们还是一笔糊涂账。所有这些也应列入顶层设计考虑的范围, 使行政管理更精细、更科学、更规范。

参考文献:

[1] 曾峻.地方党政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问题及治本策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

[2] 曾峻.以顶层设计深化改革[ N] .学习时报,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0

[4] 曾峻.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

[5] 曾峻.环境、职能、体制与行为: 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性思考理论探讨2012

推荐第7篇:政治论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路径研究

刘畅土木122班2012120337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言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研究的“形而上”发展推进着思想政治教育辞学理论平台(体系)的构建,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研究的“形而下”发展推进着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在当下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表达。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肩上的担子何其之重,因此迫切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此来激励起大学生的斗志,使其将来可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融民族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子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理论,必然要遭到全球化话语的接触、交流、渗透、冲突等。随着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以其独特和敏锐的时代眼光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面临全球化话语的两种境遇,即在全球化话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广泛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话语资源,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加

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全球化话语的冲击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性,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正视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就实践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是主体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利益攸关者)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教师、政工师、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对大学生的沟通、说服、意义表达、意愿培养等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建构者,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广大教师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以敏锐的社会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动态、社会思潮、国际局势、全球性的各种浪潮等。他们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尤其是全球性的社会思潮、浪潮的话语资源,使得主体在交往、沟通中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简言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话语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他们的交流与互动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然而,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主义构建中国特色话语

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实践为源泉,以解答实践课题为指向,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开放性、大众性。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是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于一体的、多层次的话语系统。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坚持以下路径:

一、通过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来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在当代中国,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也就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关键,是要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要有深刻的认识。中国人民现在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奋斗中找到的,在反复比较中找到的。这是一条在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找到了这条道路,中国实现了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条道路,中国特色鲜明,它不同于近代许多大国凭借对外侵略扩张而崛起的发展之路,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条件下,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牺牲、奋斗而闯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还具有世界性,它不仅是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路径。这条道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独创性贡献。

二、立足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认识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等语言成果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样属于认识的范畴,必须以立足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为构建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立足实践,就是要面向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表达实践,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给出有力的解释和描述;推动实践,就是要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和话语作进一步的概括提炼,提升思想,创新表达,助力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与之相对应的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同样永无止境。应当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中国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

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话语体系构建中自觉坚持群众立场,充分满足群众的话语需求,充分反映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语言。

三、注重文本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创立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本宝库。作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内核和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所包含的概念、提法、判断、表述以及由此构成的理论表达,是构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元素,把它们完整地纳入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根本保证。注重文本,不能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注重文本,必须既防止漠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又防止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文本,坚持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注重文本,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进一步整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时代元素。

四、面向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应当遵循开放的原则,用恰当的话语和形式表达中国观点、中国立场,在国际重大事件上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充分展现我

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应当大胆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加深理解,扩大共识,增进友谊,推进合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绝不能盲目照搬所谓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吸收借鉴。对于那些可以借鉴的提法,比如民主、人权等,也要根据我国国情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赋予其更加科学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纳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感染力;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提法,则应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加以坚决的舍弃甚至抵制。

[参考文献]

[1]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03-18( 1) .[3]刘冰雅.光明专论: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光明日报,2012-10-30

推荐第8篇: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

——中文及其文化在衰落现象的调查

高二三班 严江越

一、内容提要

Dear Dr.Qian,

Aug 4th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is maage and the term paper.This is really a problem.If the politicians like you pay no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then, in maybe le than 10 years, what you speak to your students might be Standard English, or maybe “Mars”, or maybe a kind of language that we still don’t know.And as we can see, Chinese and its culture are facing a huge challenge nowadays.

Sam YJY 城市繁荣的脚步日益迈进。然而,传统的中文文化正面临着怎样的“囧”境?为何会导致这样的“囧”境?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这种现象?这篇论文试图将以上四个问题阐释清楚。笔者大致的观点是:

首先,我认为发生这种现象是可喜的,说明中国正在进步,在融入国际社会; 其次,我认为发生这种现象是可悲的,说明文化正在退步,在淡出人们视野。

二、关键词

中文文化、衰落、and so on、校园文化

三、正文内容 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

1、校园里,女生们对日韩剧津津乐道,男生们穿着时尚的球鞋\\袜子,背着fashion的包包,如:Nike, Adidas, Peak, Play Boy, and so on下课时,童鞋们发短信谈论NBA的手机皆是Nokia, SAMSUNG and so on童鞋们的聊天过程中很多语句出现非中文词汇。

校园文化方面,某些人捧着《神奇宝贝》、《龙漫》、《柯南》and so on的漫画欣赏地有滋有味。有人塞着耳机,哼着欧美或日韩的流行歌,除对歌活动外,唱中文歌者寥寥无几。中国文化的忠实supporter,恐怕只有炜兄、小胖and so on了„„

2、带有指向性的考试中,语文学科的难度较之其他学科看看分数你就知道。语文考试居然还有雷人的拼音题,然而英语考试肯定木有音标题。语文老师根据分数说我们忽视语文,其实我们也很无奈„„本条也会作具体分析。

3、版主人对偶们说:“英语不好是你的错,买本语法书背背不就完了。”本人认为,灰常有道理。

4、都说90后是在欧美文化环境中长大的,笔者认为有道理。

5、笔者到新开业的滨江国际广场及其附近的悦盛路转了一圈,在约45家店名中包含非中国文字的占约67%(30家)(不知三江源拉面店那个算不算中文字符,暂且算吧)

6、直到近几年还有地方在打击繁体字,推广普通话,杯具啊!

7、观察现在的网名,非中文字符的含量大得足以让你大吃一惊。

8、中国的外债将要被美国“绑架”了。(见8月3日《东南商报》)

9、上海的某大学英语老师让他金融系的学生穿着西式,买Ipod,其实吧,我觉得这种现象虽然不正常,但在现在文化被严重褪色的中国发生这种是貌似非常正常。

10、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在香港同胞看来,中国人的语法水平位居世界第二。

„„

限于篇幅,不能将我观察到的能说明中文文化衰落的现象一一列举,我想,上述现象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案例分析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思想政治 必修一》)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稳定发展的时期,居民的收入增加较快,因此居民的消费量亦会大幅增长,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性消费之后,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就会逐步发生改变。“人不是为吃米而活着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之后,人们(童鞋们)向往高档的精神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乎,一大堆and so on的出现就可以理解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思想政治 必修一》)同时,童鞋们是时代的主流,消费时适度地追求时髦,追求实用,追求新奇,也是应该被理解的。

对于校园文化中的这种现象,笔者的态度是不否认,不提倡。首先,童鞋们是时代的主流。如果年轻的我们都不流行,而是像吕清侯那样整日“子曾曰”或像炜哥那样“《周公解梦》说”,守旧而不思进取,那么中国的希望何在?中国的发展、与国际接轨从何谈起?但是,我们作为读书人,也有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义务。某些人一看长得就像法国大叔、英国淑女,那么此类先生小姐们作为炎黄子孙的特点何在?难道你们是混血的吗?还有喜欢看漫画的童鞋们,建议午后一小段时间或课间看看,这种东西毕竟小看怡情,大看伤身。

考试,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了高中童鞋们奋斗的导向。笔者的对于考试本身的态度是不作评论。但是,现在的高考、中考、期末考、月考„„每一场大考中,语文的分数可以说是最低的。而且,语文分数并不好拿,可能你每背一篇课文才填对一空(2分),每记住10个读音才能做对拼音题(3分),这样一共加起来也就5分。然而,相同的时间你完全可以背10条英语语法(10分),掌握一块数学知识,以此多攻克一道大题(8——12分),多看2道物理化学生物题(8——12分),多背几条政治或历史或地理(5——10分)。考试是算总分的,在语文上耗时间,真是“小得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看到了吧,这就是中文文化在学校中的杯具、“囧”境,即语文或者说是文科的分数既难以获得,又价值单薄。由此可见,别的不说,显而易见的是学语文比学英语还难,难怪版主人说英语学不好是你的错了。因此,

笔者认为如果语文教学是本着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话,不应该让学语文变得比学英语还艰难。否则就是“从小开始”、“从校园开始”衰落中文文化。因为如果语文继续这种难度、低区分度的话,我想,智商正

常的童鞋,考前有一段时间,除非语文考试前20分钟,否则看了语文有啥用(尤其对于理科班)?那些家长们也会常常督促我们多背英语单词,多开步步高复读机,很少会跟我们说多背语文课文,这样的做法无不有它的道理。

90后的校园生活分析至此,是否已经很好地说明了90后是在欧美文化环境(至少是非传统中国环境)中长大的呢?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思想政治 必修一》)关于店名使用非中国文字的现象,笔者认为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但是此次调查的结果确实令笔者有些amazed。“永和豆浆”和“好味当”的店铺装饰中竟然也会用YOHOO, HOWOOK的非本国文字装饰店面。而所谓“港式甜点”“双食记”的店铺装饰却不含英文招牌。笔者认为,要将生意做大,体现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理念,适度地使用非中文文字是必要的,像作为港式甜点的双食记,不用英文招牌是不是有点out了?然而,体现中国特色的,如“东北菜”、“好味当”、“永和豆浆”等就没必要使用非中文文字。这有利于发扬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否则不正说明了中文文化的衰落现象吗?可是,书本上为什么没有经济全球化会对传统文化较发达国家文化造成一定冲击这一点呢?

(照片是调查时用手机拍的,像素不高,敬请谅解!)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思想政治 必修一》)正如美国“绑架”着中国的外债,这不能不说明外国文化对我国正在进行着“强烈冲击”,既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表现,也是中国受人牵制杯具的体现。 而打击繁体字、现在普遍的网名使用非中文字符现象,则生动地体现了中文的衰落。根据我们学到的历史知识,中国的文字是从甲骨文等的象形文字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如此打击保留象形字原样的“繁体字”,不就是打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吗?外国文化的冲击、加上偶们“大中国人”自己狠狠的打击,难怪语文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了。如果如此打击之下,中文文化仍尚可奄奄一息,那没关系。现在网络的发展导致的网名非中国现象,足以给这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当头一下了。更有甚者,提出神马“推广普通话”,欲把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扫荡地一干二净,简直就是中华文化之大敌。至此中华文化若还能“涓涓细流”,足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值得肯定之处,值得保留,那为什么不趁他尚存一息的时候采取“抢救性措施”呢?我们不应等中文文化腐朽之后再“悔之晚矣”。 至于成为世界上说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并拥有高超的语法水平,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表明中国融入世界的良好现象。我们应该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把英文文化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英语发展道路”,即树立中国英语语法规范、词组搭配合理、单词拼写正确、口语流利标准的国际良好形象。我们要坚决杜绝语法错误,严厉打击词组搭配错误和单词拼写错误,从而更好地与四海的朋友沟通,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世界。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 必修一》)这位英语老师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思想政治 必修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做法有它积极的一面。然而,这位老师忽略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本人的做法也有嫌贫爱富之嫌,此方面是不可取的。学金融跟体现气质和富贵是不同的概念,这位老师完全可以教学生如何花最少的钱打扮得最具有气质,而不是教学生绅士般的阔绰,他现在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奢侈浪费的风气,这都是无视中国传统文化

精髓造成的不良后果。

四、应对措施

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有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思想政治 必修二》)因此,笔者认为,人大应该通过行使权力,立法保障普及以及简化中文及其文化,让学语文至少比学英语简单一些,并监督它们的实施。

政府:

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服务型政府,在服务人民文化需求方面应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 必修二》)笔者认为,政府应当行使这一职权,在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族”)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及中国文化,在社会上形成“学中文、爱中文、用中文”的风气。同时对于外来文化,应该做到吸纳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老师们:

督促我们学好语文和英语,引导我们正确处理两个语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传授给我们更多关于两个语种、两种文化的知识,让我们精通中华文化的同时说一口流利漂亮的英语。

我们:

学好英语,同时学好中文,既要做一个融入世界、融入时代的高素质、高水平青年,又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

五、结题报告

这次政治论文,我从7月末开始想题材,与8月3日着手开始撰写,8月4日下午顺利结题,感受很多。

通过整理材料,我回顾了一学年校园生活的酸甜苦辣,领略了中文文化面临的窘境和苦楚,深感学好语文的必要性。

此外,我感慨于我们周边、我们的城市和祖国近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追赶国际潮流的步伐,加深了学好英语的信念。

政治是一门高度概括的学问,虽然有些抽象,有点费解,但我发现了它在分析问题时的那种便利与深刻。下学期将要学习哲学,我稍有预习,深感陈云那句“学好哲学,终身受益。”相信在Dr.Qian 的帮助下和我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一定能化抽象的哲学为具象,理解并学好它。

推荐第9篇:政治论文

2016政治论文范文

第1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政治文明作为独立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也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正确理解和认识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决定社会阶级关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使社会阶级关系和体现这种阶级关系的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明形态,具有历史性、阶级性,进步性、民族性和兼容性五种基本特征。

当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政治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产物,他既具有政治文明所包含的内容、特征及本质,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意识。它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人民团结、政府廉洁高效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小平同志曾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党的十五大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是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关系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第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是依法治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主要为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论等,这些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巨大的作用。

一、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1毛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两种制度间的对立和矛盾,在不同政治文明间的反映,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日益加剧,国内政治文明方面存在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够合理、权利真实但法制不够健全、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够完善、有物质保障但发展不平衡等诸多不足,体现在现实经济生活领域表现为:国企改革一直不能取得突破,党在农村政策在一些地方执行中出现偏差,政府职级转变步履艰难,许多改革方案在执行中严重走样,腐败现象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等等。出现这些总是有多种复杂的原因。笔者认为,从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观念、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在经济全面提速的同时,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驱动力,政治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在新的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反对脱离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并不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可有可无、完全被动的地位,甚至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常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这说明若不想触动政治体制,单纯就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已经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2、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大有滋长蔓延之势,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制度建设滞后,体制有缺陷。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碑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根本上扫除腐败现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经济全球化浪潮必然对世界各方面各领域带来影响和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也面临挑战。苏东剧变表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必须重新认识和选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开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目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最大的政治挑战,就是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企图使我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西化"、"分化",就必须改革和调整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体制,这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人世之后,pTO规则对各成员方面的政府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一成员要享受WTO的权利,同时这些原则、协议又要求对zhèng fǔ 部门的职能、管理法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增强政府改革的透明度,以保证政府为市场和企业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

5、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和探索,实际上已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到了议事日程,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文明观,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了研究和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文明比资本主义文明具有优越性为出发点,以一种忠诚的精神来捍卫社会主义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宝贵的}S。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休。通过历史的反思,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文明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精神理念之中,而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基础。以这一理论逻辑为起点,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文明的前进方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标志是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了不朽功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依据世界多样化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解决各种新问题过程中,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文明应该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奋斗目标,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制度创新为行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文明观。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明观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明观,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新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当前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物质文明搞上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体现我们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致要求,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体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的新理念,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将最大程度地维护和巩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一个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根本问题,从"六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纳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的重要目标之一,即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所实现的小康社会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文明建设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任务,因此把握这一根本问题在于认识、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实践中坚持和正确贯彻并不断改进。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的地位,源于党的理论、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国近现代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按照这一要求,一方面要以改革的精神深人探讨党的领导和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探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形式问题,解决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权力体系并轨的问题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在权力机构框架内进行的问题,使党的领导和人民执掌国家政权更好地统一起来增强实效,更有利于党领导和支持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和监督国家事务。另一方面党要按照宪法的规定,使自己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逐步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民主化。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体现着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当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除了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必要的机制和法律保障之外,还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逐步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范围,使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权意识、公民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实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翅步的重要标志,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

在依法治国的问题上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自主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健全责权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同时还要增强司法过程的透明度,让人民能够真正行使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法治、法律意识,增长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使人民掌握法律的武器,并学会运用这个武器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党和国家的权力配置、运行机制和相互作用达到更为科学合理,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执政的方式继续完善,人民的权利进一步实现,法律法规不断完备,各种监督渠道畅通并发挥作用。

二是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保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的同时,实行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发挥舆论监督,拓宽监督的渠道,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并在制度和法律上加以保障。

三是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她的地位和权利范围,势必也影响着社会民主的发展程度,所以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要以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进一步健全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目标,使党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和保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

四是要大力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水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求公民要有较高的民主素质和现代化政治文化氛围,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和法制精神,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人人心。

五是要迅速发展基层民主二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广泛实践,要健全全民民主选举制度,不断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并适时予以监督推进基层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第2篇:试议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校务公开

高校领导班子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着、践行者,是推动基层单位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理由。当前有效推进基层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有多种途径,其中实施校务公开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校校务公开的基本情况及做法

(一)总体情况

随着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推进,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对于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学校各级领导班子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促使学校对于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更加具体、全面和实际,达到了"知情、监督"的目的。2016年我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年制定了《****西藏大学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务、党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编制详细的校务、党务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明确了公开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学校党委对校务公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校行政把校务公开纳入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保证校务公开工作从组织、制度、形式、内容、程序以及执行监督等方面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西藏大学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的"西藏大学校务公开工作监督小组";目前我校有12个二级学院,也相应成立了"院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学校行政主持,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全力协助配合"的工作格局,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倡议。

(二)我校校务公开的主要做法

1校务公开主要内容

(1)学校重要决策和落实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发展建设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对外合作项目;规章制度制定或修订;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学校议事规则和有必要公示的议事结果等;(2)人事管理: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名额与条件、程序以及招聘结果;学校机构设置调整和人事调配;学校和部门定编定岗定责;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条件和选拔程序;学校各类评审委员会组****员的条件和名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政策规定和任职条件;先进评比等推优评比条件与程序;(3)经费管理:主要包括学校年度经费的预算和执行情况,重大采购项目等。

2校务公开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校主要通过每年召开职代会议、座谈会、学校信息栏、学校网站、民主公开测评会、校长书记信箱、简报等多种通报途径,切实保障好广大师生员工有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目前,我校积极通过相关制度机制有效落实校务公开:

(1)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校务公开。会议由校长通报学校的重大改革与决策情况、财务处处长通报学校财务预决算的相关情况,职代会对学校的大政方针进行讨论、审议,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校务公开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形成建设性倡议。(2)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校务公开。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定了决策程序、决策形式和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的内容。学校按照党政联席例会制度要求,认真执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对一些敏感理由,为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都实行公示制度。

二实行校务公开,有利于领导班子改善民主作风、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校务是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管理事务及其有关信息。推动校务公开就是将学校的重大事项公开,让师生员工关心、参与和监督学校的大事,实现领导班子依法(规)治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推动和谐。

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领导班子民主作风的必定要求。列宁曾经说过:"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实行校务公开进一步落实了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人、财、物等管理权力在阳光下运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高校作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学校是师生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心的"小社会",其公共事务的管理直接涉及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校务公开推行,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有利于推动基层领导班子民主作风的改善与提高,有利于建设民主协作的民主型的领导班子。

实行校务公开是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的必定要求。黄炎培说:"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决策参与机制,为重大决策提供了民意基础、智慧源泉和力量支撑。重大事项决策前通过制度与机制程序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吸纳合理倡议,可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易获得群众支持,增强认同感、提高信任度。学校师生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力,是以对公共事务的了解为前提的,如果不能获取基本的信息,群众就无法选择、监督管理。实践证明,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也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实行校务公开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了广大师生的首创精神,更加广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决策行为的透明度,使决策获得了绝大多数师生员工的支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进一步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

三积极落实校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推动高校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校务公开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将管理放在阳光下,实现有效的监督,这是加强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但目前高校院务公开尚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公开的方式简单、内容避重就轻,将公开等于例行公事的公布,而且许多教职工最为关心、关注,最想知道的内容,如经费使用、人事聘任等群众却难知晓,工作不规范,师生对公开的认同度不够高;二是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需要进一步疏导,这是提高公开效率,健全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校务公开制度,积极推动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第3篇: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自2016年7月开始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从当前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于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一判断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应当对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阶段上的外部环境。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当前正在发生和蔓延的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的特有运动方式和必然结果。这里我们首先简单回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然后分析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通过这些分析说明资本主义长期发展中矛盾的积累与当前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普遍化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两个基本特征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具体矛盾。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这一特征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产品取得了与其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态的物质产品,尽管使用价值各异,但都是作为价值存在的,这就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共同的性质,从而增强了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可互换性和财富的流动性。价值的货币形式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追求的东西。因此,商品经济成为一种直接为取得货币的经济活动。从商品经济本身的规律来讲,价值是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生产关系下所取得的社会形式,货币不过是价值形式演变的最终结果。因此价值只能由劳动所形成,货币也不过是人类一般劳动的代表。从人类整体来说,价值、货币的源泉只能是人类的劳动。

价值形式虽然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们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及劳动在各种生产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之上。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这里所指的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者建立在合理物质需要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比例关系,"合理"与"比例"产生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应该指出,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总是会带有强烈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烙印,因此,所谓"合理"与"比例"也体现特定生产关系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需要中包含着许多事实上不合理的内容。

价值形式所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只有在货币形式上才能成为现实,因此,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生产出来,虽然取得了价值的性质,但并未直接取得被社会所承认的货币形式。因此,它们还必须经过那"惊险的跳跃"。

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占有社会生产条件的资产阶级能够通过控制和支配他人劳动来占有社会剩余产品。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特征,使得占有和掌握社会生产条件的阶级——资产阶级可以人为地把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人阶级的消费控制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水平,从而使社会形成大量的社会剩余产品。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经济的普遍化使得剩余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1](p651)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形成了十分复杂多样的经济范畴与运动形式、运动机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些特征使它与生俱来背负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又产生出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和运动着的具体经济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只有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力基础上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力形成了生产之间的广泛联系,这一性质要求社会从生产的整体关联性出发,理性地处理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妥善处理的关系内容也在日益丰富。然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部分人对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结果的控制,使得社会生产不是按照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安排,而是按照少数人控制他人、占有他人财富的利益要求来安排的。生产的商品形式使价值与货币成为追求财富的直接目标,占有剩余价值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内容。价值、剩余价值作为独立的范畴,它们的存在与运动使生产活动可以超越其物质形式的限制,获得了一种巨大的弹性。也正是生产的商品形式,价值作为生产的直接目的,也使人们看不清甚至看不到价值生产背后的物质联系,使价值拜物教成为根深蒂固的普遍观念。生产服从于少数人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使资本主义生产内在地具有危机的倾向。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危机成为现实,这时,尽管社会已经掌握着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却不能用来为社会成员生产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者与生产条件分离,物质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生产赋予了生产条件以及财富的一般形式——货币以资本的属性,这样,即使不在生产领域也可以通过价值形式实现对生产条件所有权的控制,来占有生产领域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货币的资本属性不仅产生了借贷资本,而且进一步发展成虚拟资本、土地价格乃至众多的价值增值工具。它们的运动远离生产领域,但是它们却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实际物质财富的运动,从而产生了在金融领域触发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上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征,仍然是当前波及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和平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矛盾中发展演变,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特征,这些新现象与特征赋予了当前金融、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与形成逻辑。

2、二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像西方学者想象的是一种按照常规运行、永恒不变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成长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它发展变化的基本推动力。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基本逻辑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形成限制,而资本主义则是利用它自身结构所提供的手段、机制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扩充新的活动领域,用以暂时突破在原有运动形式和领域内社会基本矛盾给予的限制,其结果是使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运动的新形式、新领域进一步展开。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垄断资本主义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垄断加剧了社会基本矛盾,导致各国竞相通过资本输出缓解国内市场矛盾。资本输出一方面扩展了资本的增值空间,使它们可以利用海外资源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销售市场以带动商品输出。因此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成为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一阶段,虽然垄断已经形成并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突出现象,但是笃信自由市场的新古典经济学仍固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理念,推崇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矛盾最终以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为结果。

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20世纪前期无政府状态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各国互相倾轧、以邻为壑、两败俱伤的教训,试图建立一个有管理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由于战后初期美国在各方面的实力雄厚,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秩序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推动了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挤压下难以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继续扩展的空间。因此,出现了战后最初20年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不仅世界市场在扩大,而且各国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联系日益增强,出现了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成为后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有管理的世界经济秩序所带来的外部稳定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了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空间,但是它并没有改变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基本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基本矛盾及各种具体矛盾。在新的扩展空间使用殆尽的时候,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具体矛盾便以新的形式重新激化起来。

到20世纪70年代,此前20余年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进入了一个矛盾凸起的新阶段。在前20多年中有管理的世界秩序下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为新阶段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更多地在货币金融领域寻求突破,使得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更多地在这一领域展开。这一特点源自世界货币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世界倾向的经济,需要有恰当形式的世界货币作为价值在世界范围的运动载体和一般代表。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市场上只有黄金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世界经济的形成总是与那些具有强大势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霸权与扩张联系在一起的,随之,这些国家的货币在世界上也就占据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客观上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这种情况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的结果会通过世界货币的职能扩散到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更进一步说,他们可以利用货币、金融手段创造有利于己的资本积累方式,并把自身内部的矛盾、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1971年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是世界货币的价值基础,美元承诺兑换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基本固定的汇率。黄金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任意增发货币的行为形成约束力量。1971年至1973年的美元危机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解体,世界货币进入了浮动汇率的时代。在这个浮动汇率体系中美元仍处于中心地位,但是,由于世界货币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基础,使得美元纸币的膨胀失去约束,给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说,"商品流通领域有一个口,金(或银,总之,货币材料)是作为具有一定价值的商品,从这个口进入流通领域的。这个价值在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即在决定价格时,是作为前提而存在的。"[1](p140)然而,在黄金非货币化以后,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进入商品流通这个口时,却不是作为有价值的商品进入的。这样,它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即在决定商品价格时就失去了必要的前提。这就为以后的通货膨胀、虚拟资本的膨胀开了口子,开辟了资本以金融形式获取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新天地。

资本是一个运动中的价值,然而这个运动只有通过货币形式才能明确地表现资本的增值,因此,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的循环是资本运动最典型的形式,"从价值生出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明显地表现在金光闪闪的货币形式上"。[2](p68)20世纪70年代世界货币领域发生的变化,也使资本的增值过程、增值方式发生了变动。在货币失去相应的价值基础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价值革命"①出现的机率大大提高。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在资本价值增殖时,也就是在它作为独立化的价值进行它的循环过程时,因而只有在价值革命按某种方式得到克服和抵消时,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存在。"[2](p122)20世纪70年代以后,没有价值基础的货币使产业资本的循环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增强。但是,这种不确定性却给金融资本带来了获利的机会,由此引起资本市场繁荣并向全球扩展。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这一基本性质,使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市场不断地扩大,资本积累才能顺利进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来扩大市场,而是采取扩充信贷的方式来刺激市场的扩大,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方式在扩大市场的同时也为金融垄断资本利用货币、金融手段赚取剩余价值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的价值约束,适应金融垄断资本的需要,没有价值基础的美元纸币大量发行,为金融垄断资本提供了廉价的资金来源。因此形成了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的显著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使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将货币、金融手段赚取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展开。当代金融垄断资本利用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在世界范围内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第一,那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广阔的市场,而美元的世界货币和国际储备地位,使得美国市场成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支撑自身经济的重要去向。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以廉价美元购买别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人民花费实实在在劳动生产出的物质产品,通过巨额贸易逆差无偿占有提供产品的国家人民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国际融资的形式向世界出售没有相应实际资产做保证的债券收回美元以维持其国际收支。第二,利用自己在国际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迫使持有大量美元储备国家的货币升值,实现对别国剩余劳动的最终无偿占有。第三,过量发行的美元也通过贸易途径把通货膨胀输出到其他国家,使对它具有贸易顺差的国家增发货币,形成这些国家的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局面,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困难。第四,利用投机手段制造国际金融危机,无偿占有别国社会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世界资本主义在近几十年通过全球化的经济联系,运用各种市场经济机制,通过货币、金融手段把全世界置于它的剥削之下,成为资本积累新的形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二、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矛盾诱发当前的危机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资本积累的制约使它不可能长期无限制地发展下去。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力求通过创新突破既有限制获取新的积累空间,同时新形式的资本积累又使社会基本矛盾以新的限制形式出现的历史。当前,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就是近三十年来资本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道路上进行积累所走到的一个新的极限。

1、当前的金融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积累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精巧、隐蔽的剥削方式,它以价值的形式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这就使得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突破使用价值的界限具有无限性。价值的货币形式掩盖了价值的源泉,使资本可以通过对货币的创新,以流通的方式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货币变革使世界货币脱离其价值基础仅成为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由此开创了经济金融化的时代。在经济金融化的时代,借贷资本成为垄断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金融垄断资本又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地对信用工具进行花样翻新,在扩大贷款对象和贷款规模的同时,通过创新信用工具,收回货币资本并转嫁金融风险。信用工具的创新又使资本市场上债券价格不断涨落,为投机性金融资本获利带来新的机会,使资本可以既远离生产活动又能更加迅速、便捷地赚到钱。对此,《资本论》早就指出,"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2](p67-68)但是,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狂想病却不完全与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周期性的狂想等同,这一次不同的背景在于,第一,经济的全球化扩大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不仅本国的工人阶级,而且世界工人阶级特别是工业化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人阶级,都在为世界垄断资本提供着剩余价值。而金融垄断资本所要做的只是按照市场的规则,利用商品价格、利率、证券价格等的变动,通过货币金融的方式把剩余价值据为己有。第二,货币性质的变化使得美国无节制地大量发行货币,用以购买发展中国家人民辛苦劳作生产出的物质产品,并凭借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以出售债券的形式重新占有货币资本。这些变化,使得资本的金融投机行为不再被看做像马克思时代那样由于经济的繁荣、生产的高涨所派生出的现象,而是被看做资本通过创新已经找到了一个可以使自己增值和积累的新领域。因此,金融投机活动不再是"周期性"的狂想,而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持久地加以开发。

经济的全球化和货币性质的变化形成了金融垄断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新机制。虽然剩余价值的源泉存在于生产领域,但是对于剩余价值的占有却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最为基本和原始的形式是马克思所讲的通过生产直接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除此以外,它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被资本所占有。例如,它可以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转移到买者手中,这又通过降低劳动力价值形成有利于资本的收入分配。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对外投资的利润、不等价交换,以及各种虚构的服务收入等方式占有剩余价值,形成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盈利的来源。在金融市场不断翻新的情况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将剩余价值形成的剩余资本加以集中。金融垄断资本又进一步利用集中起来的剩余资本发放贷款,并再发行证券以集中货币资本。

但是,贷款对象的扩大必须以生产领域的相应发展为前提,而生产的扩大又必须以市场的扩大为条件。经济的金融化并未消除社会基本矛盾对资本积累的根本限制,而当代金融资本突破这种限制的方式则是通过扩大贷款来强行地扩大市场。在此,所谓的"金融工程"为扩大贷款对象开发出种种技术手段,例如,美国金融资本创新出"次贷"、"Alt-A"、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贷款形式,诱使人们借款消费,以扩大剥削对象。然而从本质上讲,借贷资本收入的最终源泉只能是生产领域形成的剩余价值,发放消费信贷所获取的利息收入事实上也是间接来自于剩余价值。因此,当金融垄断资本将既有的剩余价值源泉开发殆尽,转而将非剩余价值收入作为攫取对象时,危机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可见,当前的金融危机是资本对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的增值与积累新领域开发殆尽的结果,不能被看做是一次常规的周期性衰退。据此推测,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节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有资本增值方式的重大调整才能实现。

2、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及其本质。

当前的金融危机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困难,直接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生存,并已经对生产领域造成危害,因此,近几个月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台救助措施,通过巨额政府支出拯救那些陷入金融困境的金融机构。就现有的资本主义运行结构看,这些措施是使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解脱困境所必须的,不如此它们就直接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些措施即使奏效,所能够解决的也只是当下金融体系因债务链断裂出现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货币流通的缓慢则表现这两个过程分离成互相对立的独立阶段,表现形式变换的停滞,从而表现物质变换的停滞。至于这种停滞由什么产生,从流通本身当然看不出来。流通只是表示出这种现象本身。一般人在货币流通迟缓时看到货币在流通领域各点上出没的次数减少,就很容易用流通手段量不足来解释这种现象。"[1](p143)目前各国采取的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的求助方式,正是基于马克思所提到的这种错误认识。根据前面的分析,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流通领域流动性缺乏,相反,长期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实行低利率的政策为美国金融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虚拟资本的膨胀,使金融垄断资本迅速地积累。当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膨胀起来的虚拟资本找不到足够的剩余价值源泉继续支撑现有的金融方式的资本增值。因此,当前的救助措施只能解救金融体系的当务之急,并不能彻底解决当前的危机。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来自于华尔街的"贪婪"加之金融当局"监管不力",尽管这种看法仍停留在对直接现象的观察,它也反映出人们对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兴盛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放松管制"、"解除监管"政策的反思。从当前的救助措施来看,它仍是维护金融垄断资本利益的一种措施。本质上看是资本主义政府用劳动人民创造的财政收入来维护金融垄断资本所构造的价值增值体系。而正是这种价值增值和资本积累方式走到了自己的尽头。由此可以设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许的范围内,危机过后如果资本不能开辟新的增值领域、找到新的增值形式,那么资本主义就只在一定时期内以一种"有管制的资本主义"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因此,靠财政手段的救助只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只有采取必要的调整,建立真正为实际经济运动服务的金融体系才有可能使资本主义摆脱当前的危机。

第4篇:试议把脉我国政治生态三要害

目前,学术界与政界对当前中国政治生态的多数描述和评价是成理由的,至少是偏离了要害,也没能基于生态学的特有观念来分析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理由。学者与官员们对中国政治生态理由的概括多半限于如下内容:

一些党员干部风气不正、作风不实。`在思想作风上,飘浮不实、因循守旧、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在学风上,乐于应酬、疏于学习;在工作作风上,应付了事、麻木不仁、冷淡厌烦、毫无责任。在领导作风上,脱离群众、玩弄权术、独断专行、官僚主义;生活作风上,人生价值功利化、生活方式享乐化、人际关系庸俗化。在公务人员的行为上,存在"不作为"(不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乱作为"(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报")现象。

总之,以上描述的是中国政治生态中个体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无非是不思进取的"懒惰症"、形式主义的"虚假症"、铺张浪费的"奢侈症"和违法乱纪的"****症"。这只是中国政治生态受到污染而呈现出来的种种症状、结果或表现,并不是政治生态本身的理由所在。正如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生态连续性的断裂而使不少生物枯萎凋谢或畸形生长一样,生物个体的枯萎凋谢或畸形只是生态恶化而产生的结果,决不是生态理由本身。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平衡被打破或者因污染而导致的生态代谢过程的紊乱,才是生态本身的真正理由。 生态学观念强调的是,生物个体不是孤立地建构环境,而是适应环境,环境内涵的秩序构成了个体的成长条件和土壤,是环境及其自然的规则引导着生物的选择。一旦个体生物呈现出非常态化的症状和表现,我们需要分析生态系统本身存在何种理由。政治生态作为将生态学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的新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政治个体之间,政治个体与政治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政治权力结构、政治运转机制、政治行为方式。这些组织结构、基本秩序和制度环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状态。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对中国政治生态的评价思路可集中于如下方面:

政治权力结构的清晰度不足。政党权力与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构成了中国的基本权力结构,但在实际运转中,党委、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之间在责权上的法律关系仍有不甚清晰之处,如党政双重决策机制如何运转,人大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如何体现,司法的独立性如何保障,这些都是影响政治生态的结构性的重大理由。一方面,每一种权力的刚性和权威性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相互之间有效而透明的制约机制也有待明晰。

制度生态运转不畅。中国政治生态的有效维护在于依据一整套合法的政治制度与规则有序运转,正如自然万物在自然法则的约束下有序运转一样。但目前的制度化建设与制度约束力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和民众的期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转。但在现实中,合法制度的执行力不足,运转不畅,潜规则反而大行其道。******拥有国家的领导权,党内约束制度就是党的纪律,触犯国法的行为可以施用独立而公开的司法程序,而对违犯党纪行为的认定和处分并没有公开的法定程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监督机制效能不高。唯有监督才能规范权力,并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目前的监督形式很多,如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等。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作为一种系统内部监督效果有限,通过检察机关而实施的法律监督缺乏权威性,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是最具有实质作用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让人民监督权力,但人民群众的监督兑现程度最低,这主要是因为分散的民众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情,也就难以发挥监督的作用。另外,广大民众的发言权和评议权并没有得到保障。正是这些监督机制效能不高,才使****难以遏制。

第5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幼儿园管理是指幼儿园管理人员遵循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规律,动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要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完成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

人是管理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任何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决定力量。因此,一切管理都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进入21世纪后,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趋势。新形势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每一位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围绕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卓有成效地提高幼儿园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就是为了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定日标,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采取有效手段(机构、法规、制度、信息),对各种因素(人、财、物、事、时间、信息,)实行最佳结合(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的全过程,以收到最大功效。

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它要求教育也要立足国情,提高质量与效益。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资源效用,是幼儿园管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更好地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频率,更好地推动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办园效益,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管理者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扩大和拓宽幼儿园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经常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发挥团小组、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园内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让大家共同讨论,形成认同感、归属感,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园内的管理工作,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敬业精神,增强"园荣我荣,园劣我耻"的主人翁意识。

二、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幼儿园的发展既是令人鼓舞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仍对幼儿园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少数幼儿园园长的素质偏低,管理观念、管理理念滞后

一是一些园长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二是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自主办园意识不强,没有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不注重幼儿园与社区、家长的沟通。片面强调专业教师的作用,忽视社区和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幼儿园管理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幼儿园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检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法、手段不健全,而且经常与晋升、奖金等奖惩性措施挂钩。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落后的管理制度严重地束缚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上,园长无权决定教职工的聘任和任免;在工资分配制度上,仍然存在"大锅饭"现象,不能把工作成绩与报酬相结合,难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出现以上主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部分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没有把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手段引入办园机制。二是不少幼儿园由于长期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办园,缺乏自主办园的思想,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竞争能力,限制了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管理模式僵化。目前,尽管实行了园长负责制,但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并未真正下放,园长的工作受到制约和限制,使园长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三、加强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认为,幼儿园管理者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人、财、物、时间与空间的活动来完成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不断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目的。

(一)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幼儿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进一步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取得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另一方面,要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更新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二是要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在管理中,对工作能力强、水平高、创新意识浓的教师,除了让她们担当全园示范班的工作任务外,还让她们承担一些示范观摩活动,并提出科研任务的要求,让其挑重担。对于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水平较高的教师,我们让她们参加园级公开活动,并进行某方面的教学研究的任务,给以次重的担子。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一般的教师,要求她们带好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给以较轻的担子。虽然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知人善用,发挥得当,每个人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的能量与工作相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应。

(二)建立完善的科学绩效评价制度

针对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建立物质型的激励机制。物质条件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当今,人们更把物质的获得看作自身价值体现的标准之一。因此,适当的物质奖励必不可少,要制订教师考核工作细则,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显著,贡献大的教师更应加大奖励力度。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确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奖勤罚懒。同时,还必须设立了各项成果奖,如,设立级骨干教师奖,积极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还要注意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如设立健身房、教工活动室、图书室,改善办公条件,组织教师旅游,安排家属联欢活动等等,使教师们以园为荣,工作更上一层楼。二是必须建立精神激励机制。精神动力可以使人们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增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神动力支配着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精神动力最关键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为此,必须注重抓好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她们学习师德风范,聆听名师事迹报告,举办演讲比赛,谈人生、谈理想。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外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当前国际及国内政治教育形势的报告,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爱国热情作为精神支柱。

(三)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最大潜能

幼儿园教师能动性、创造潜能的发挥程度,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给予其多大的空间、余地。

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幼儿园的所有教师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一种状态。科学用人是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在用人方面,除坚持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任人为贤、人尽其才等策略外,还包括注意人的优势互补性等。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利用个人的优势,去弥补个人或组织以及他人的不足。实行优化组合,实现"1+1>2",即: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的目的,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如采用性格互补的组合,避免了因个人性格问题而引发的某些矛盾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对本班幼儿情感的培养;采年龄互补的组合,使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弥补了年轻教师经验的不足,又以年轻教师学习工作的热情和冲劲影响老教师;采用了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互补的组合等等;采用优势互补的组合,避免各班级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教育孩子的不均衡性。只有安排合理得当,教师间工作才会配合默契,反之则会相互设防,不能形成合力,从而阻碍了每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在幼儿园内每一个班级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具体完成的,组合恰当与否,将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安排配班时,必须对教师性格、能力、学识、兴趣、专长等进行具体分析,在配班中既考虑到互补,又考虑到兴趣志趣的相投,将性格内向与外向,慢性子与急性子、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善于交谈与不善于交谈的教师配在一起;将志趣相同的,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形成班级特色,对于能力过强的教师与能力过弱的、相互计较或志趣不同的教师则不能安排一起,否则,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年级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平衡。每个年级组总要考虑

一、二个班起示范榜样作用。对于进取心不够强的教师,则分散到各组,让她与进取心强、工作努力的教师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改变原状的目的。只有合理组合,达到结构的优化,才能发挥出1+12的能量。

其次,必须推行动态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在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的基础上,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把具体的教育过程决策权下放给教师,与教师共同商议教学进展,参与制定教育计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适时为教师提供恰当的指引、支持和服务。教师们有了广阔的自主空间,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完全激发起来,在实践中使教师和管理者不断地成长。一是要允许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调整班级课程安排,这既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且使课程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如教学活动的确定,对本园课程的随机调整等等。二是创新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园长讲,教师听的方式,而是根据教师所需确定教研主题,由教师自愿报名、主持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内容百花齐放,从而扩展了教师们的教研内容,提高了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各领域发展情况的能力。改变了家长被动的听,家长会质量降低,家长的教育观念得不到及时转变的状况。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将这一权力下放给每个班级,让教师们尝试自己不同的方法。当然,"放权"、"放手"、"放心"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不是管理者撒手不管,而是要注意少一些管理约束,多一些支持,协调与服务,多一些发自内心

情感与鼓励,使教师们有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建设。感情投入是建立领导与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重视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系统论整体性观点表明,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人们情感统一,合力向前就会发挥部分功能之和难以达到的效果。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师年轻活泼,早晚在园时间长,顶岗任务重,又由于年龄与心理因素影响,她们往往容易感情用事,更易于细微处察真情。因此,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细心体察教师们的心理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如经常性的谈话,适时组织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过问和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有时管理者的一句简单的问候或一次诚挚的拜访,都会换得教师员工的真诚信赖,消除其间的"代沟"和隔阂。如,有的幼儿园每逢教职员工生日,都送上一个生日寿糕或礼品,以示祝贺。礼物虽轻,却包含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并孕育了不负所望,努力工作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个单位人际关系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人际关系环境。其中包括以领导者为核心的人的环境和以园内设施为核心的物的环境。前者需要领导者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敢于奖优罚劣,注重自身形象的影响作用,积极创设平等文明的工作氛围。后者则需精心设计园内环境色彩与装饰,设施与布局,玩具与教具等,使人感到优美、井然、和谐,实现以境寓情,以情育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情感投入与人际关系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艺术,需要认真总结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处理好内部、外部的关系

实施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必须创新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一是要完善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要真正落实园长负责的层级管理体制,园长集责、权、利于一身,让园长自主办园、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发展,使园长面向社会大胆改革,领导全园教职工面对市场竞争,积极应对,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健康轨道。二是要理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形成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以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为主,其他部门和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工作新机制。三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必须要有专项经费,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要定期对幼儿园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专项培训,合格者上岗。四是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依据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借鉴先进园所经验,发动全园职工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幼儿园各个管理层面的规章制度,如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奖惩办法,以及幼儿园学习、教研、教学、保育、卫生、安全及资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决不姑息迁就,为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五是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促进幼儿园内部管理的有序化。幼儿园管理可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幼儿园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各个物资供应部门和维修部门;第二,广大家长;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它幼儿园的信息传导;第四,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基地。这四个方面属于幼儿园外部管理的范围。现行幼儿园管理一般偏重于内部管理而忽略了外部管理,影响了与外部的协调关系。一个幼儿园要形成它的有效管理,必须注意利用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对外关系的协调将有利于促进内部管理的有序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与各个物资供应和维修部门关系处理得好,可使幼儿园后勤管理处于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以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不仅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依靠广大家长对幼儿园教养质量的提高产生"正强化"效应。三是可利用社会各种机构和部门,通过参观访问、表演等,扩大幼儿眼界,增长幼儿知识,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王国",他们必须通过多种社会接触来增长知识,如公园、影剧院、自然风景区等,都是幼儿接触社会、增长知识的好场所。甚至某些与幼儿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如食品工厂、糖果厂等,让他们参观一些简单的生产过程,了解一些生产现象,也有利于幼儿知识的增长。幼儿园管理协调好与外部的关系,是幼儿园管理科学化、有效化的必要途径。在对外关系方面,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临时性为经常性,变随意性为有意性。要经常注意与协作单位保持联系;不要被动地等待人家的支持和帮助,不是偶然与人家发生联系。这样,在对外关系方而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

任何社会的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在幼儿园的工作中,离开了教师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搞不好工作。只有按照教师的具体情况,给以不同的工作目标要求,发挥她们的长处,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给教师以轻松的民主环境,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由简单的"凝力"转向"凝心",从而提高幼教教师队伍的水平,开创幼教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把我们的幼教事业推向前进!

第6篇:探讨政治家陈开枝的"酒桌公益"

陈开枝在退休多年后,在官员与媒体之间依然有着极好的人缘。更难得的是,陈开枝把这种好人缘用到了公益慈善事业上,为中国的"慈善GDp"做了不小贡献。据陈开枝说,经他的关系渠道给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捐款,就有"5亿到6个亿"。

陈开枝,百度百科对他的描述是"政治官员",并将之与谢非、梁广大等活跃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广东改革派官员联系在一起。说陈开枝的故事,不得不提"九二南巡"。1992年,陈开枝时任广东省省委副秘书长,他全程负责邓小平南巡的接待工作,完整见证了那次转变中国的历史事件。2016年,习****南巡,陈开枝引用邓小平的话与新任总书记交流:"谁不坚持改革开放,谁就没有好下场。"

多次站在南巡一线,奠定了陈开枝的江湖地位。在政府官员眼中,他是"首席接待官",能把号称中国****最难做的接待工作做得万无一失;在媒体人眼中,他是开明官员,有为、敢言,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出了力。

关于政治家陈开枝的故事,前人已经讲得足够多,我们想讲讲他"退下来后发挥余热,搞的扶贫工作也卓有成效(习****语)"的故事。也许因为其政治光环过于耀眼,人们常常会忽略陈开枝在另一个领域的建树。目前,陈开枝的身份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早在2016年,他在卸任广州市政协主席后,便加盟这家在中国首倡"去行政化"改革的公益基金会。

中国现代公益热潮在2016年汶川地震后才喷薄而出,陈开枝算得上先驱者、资深公益人。

社交达人

在接到采访陈开枝的任务后,我特意找了些公益圈的朋友问其对陈开枝的印象。一位狮子会的朋友说:"我最记得他在酒桌上的风骚表现。"我问,还有没其他?答道:"我还记得有次筹款,他上来就唱歌,搞得大家都很high。"

我当时有些纳闷,堂堂陈开枝,被公益人记住的怎么就是喝酒唱歌?

8月13日,我在广州二沙岛上的一家法国餐厅见到陈开枝,未见其容貌,先看见一个凸起的大肚子。陈开枝就像他所调侃的成功男人:肚子有点坡度,头顶有点光度,走路有点风度。74岁的陈开枝,腰板还是挺得笔直,当晚的他,身着白衬衫加黑西裤,衬衫的口袋上别着一支笔。我想起了一位老记者对他的描述:"大鼻,大嘴,面黑,心热,一副广东老农民的模样",前面4点均贴切,唯最后一条,当晚的陈开枝不太像农民,倒是像一个心宽体胖的基层老干部。

陈开枝名气虽大,却全无架子,爱开玩笑,十分好说话。摄影记者去他的办公室,要为其拍照,心中本有些顾忌,担心对方太大牌,不能很好配合摄影。但在表明来意后,陈开枝的第一句话就是:"需要我摆pOSE吗?"随后,他当着记者的面为自己的大脚套上袜子,然后摊开双手对记者说:"那我现在听你指挥啦!"

无怪乎陈开枝在退休多年后,在官员与媒体之间依然有着极好的人缘。更难得的是,陈开枝把这种好人缘用到了公益慈善事业上,为中国的"慈善GDp"做了不小贡献。据陈开枝说,经他的关系渠道给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捐款,就有"5亿到6个亿"。

"首先你要有个热心肠,你都没有热心肠,别人才不理你;其次你的人际方面要有群众认同,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有粉丝啦!你架子蛮大,高高在上,就不行,要多接触群众,要可爱;三是要有人脉积累,你从来不理人,别人打招呼你也不理,板着脸孔,等到捐款你找别人,别人会理你啊?"在介绍自己募捐经验时,陈开枝如是说道。

为达到"要可爱"的效果,陈开枝有十八般武艺,喝酒唱歌讲黄段子,嬉笑怒骂,表演节目,样样精通。在8月13日的饭局中,陈开枝宴请几位来自西部的企业主,先是给对方讲优秀企业家的标准,从赚钱、藏钱、保平安,保健康,保家庭说到要感恩政府、有社会责任感,话语间时常穿插一两句国骂以助谈兴:"你不要他妈的,40岁之前用命搏钱,40岁之后用钱买命,很难买得到的!"每每逗得席间宾客哄然大笑。

更绝的是,这名可爱的老头还会在酒桌上表演各式"杂技"。陈开枝有个"瓶中取塞"的绝活,先是把一个软木塞敲进一个空的红酒瓶中,然后问众人,谁有本事不打破酒瓶而在50秒内把塞子取出来。众人自是不能,于是陈开枝开始表演,他把一块折叠过的餐巾布推进酒瓶中,真的就在短时间内将塞子带出,初见者无不拍掌叫绝。

据说,凭着这手绝活,陈开枝曾在酒桌上募得30万元善款。"当时,我想给林芝拉萨那边搞点电脑,改善办公条件。谁知道出发前办公室说来不及拿钱。后来到那边,青年企业家协会换届请我参加,我就说我出个题目,你们完成了,我喝三杯满的,完不成的话,那你们30个人,每人拿出1万块,我明天上高原,这些钱就用于援藏,到时候开****给你们。"

中国向有"在酒桌上拍板"的传统。我问陈开枝,在酒桌上促成捐款的几率高吗?陈开枝笑着摆摆手:"酒桌上谈事当然是不能常用的,就是一帮老朋友很熟,闹一下的,弄个餐桌文化。至于捐款,要看场合,当然还要看对象。"

扶贫状元

说起陈开枝公益那些事儿,不得不提广西百色。

百色是广州的对口扶贫地区,陈开枝在任广州常务副市长时,接下了这个被市领导称为"硬骨头"的任务。在任期间,陈开枝对百色扶贫尽心尽力,自不必说,但在1998年,他离开广州市政府的工作岗位,任广州市政协主席,很多人没想到,陈开枝正式开展新工作的第二个月就又去了百色。2016年,陈开枝退休,当年春节,他又在百色度过。

陈开枝发过宏愿,称要在有生之年去百色100次,以至于此后每次有媒体采访他,都会在报道中刷新这个数字。我也不例外地问起这事儿,他答道,今年6月刚去了一次,那是第86次。

陈开枝为百色带去了巨大的慈善能量,据他说,截至今年8月,经其渠道,约有2。6亿善款流入百色。在访谈当中,陈开枝接了一个电话,就是协调一笔善款注入百色的相关事宜。

知名媒体人杨锦麟曾有疑问:"按理说,离开相关的工作岗位之后,类似的责任也应有所移交,何以退休至今仍然扶贫不辍,而不是像其他离退休官员那样安享晚年呢?"

推荐第10篇:政治论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民生建设

摘要:古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 意义 改善 和谐社会 策略 一. 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 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当前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稳定,中国的发展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问题解决得如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解决民生问题列为首要的目标,并且开始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对社会、国家、个人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国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大多集中在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党和政府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才能切实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民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民生问题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在社会发展中,民生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予关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就国家治理的一般经验而言,民生建设是社稳定发展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执政党执政绩效的提升、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因此,民生建设是一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稳定、能否持续发展。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来说,民生建设事关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和全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断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在施政理念上逐步从“经济本位”向“民生本位”回归,逐渐树立“解决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的政绩“标杆”,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航程中不断地推动民生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时期,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重大的民生问题随之凸现出来,并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整体化的严重态势,如果这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就不可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将民生建设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民生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二:民生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

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兼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处置能务。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区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务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冶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冶安综合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三:浅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民生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规模消除了贫困,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关注和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有效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卫生和健康的一些主要指标大幅提高;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等。这是党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努力,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础。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坚持公平的价值取向:注重社会公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注重社会公平的社会。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不公主要体现的是教育不公、就业不公、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公等。民众围绕重大社会问题自发地争论,表达民意,焦点正在于社会政策的缺失和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的缺失。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公平为根本价值取向,没有公平正义。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有序。政府应当把为民众提供费用相对低廉、服务比较优质的普遍和公平的公共服务作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之一,承担起自己的核心职能,加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投入。

(2)把握一个方向:社会政策的公共性民生问题不是困扰一两个人的私人问题,而是涉及千家万户、属于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必然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这需要党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予以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要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3) 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要通过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来推动,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作保障。前者偏重于解决燃眉之急,后者则为长远之计。必须针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否则,增加投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出,也难以推动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善“五难”等民生问题,就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实现“五有”。第一,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有所教”。第二,推进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劳有所得”。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实现“老有所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基础养老基金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第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病有所医”。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影响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切实落实政府责任,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加大卫生投入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五,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实现“住有所居”。当前,我国住房制度的误区:过度地赋予了住房的经济发展功能,住房市场化过度,基本住房缺位,居民住房消费能力与房价严重脱节,土地出让制度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等。推进住房体制改革,一是要合理调整公房租金,确保国家、企业、个人承受能力的平衡;二是要改革金融体制,调整信贷结构,进行相应的金融体制配套改革;三是要加强房产市场管理;还要健全廉租房住房制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4)合理充分利用财政造福广大人民:构建民生财政构建民生财政,在政府主导下回归公共财政的“普善效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社会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所谓民生财政,就是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为此,公共财政体制应该从经济建设型财政转向民生财政,加大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更多关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和职业培训、公共救济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民生财政的前提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支出责任,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财权,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是问题的关键,从此人手,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实现民生财政还必须以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支撑,增强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监管,确保用于民生领域的各项财政资金能够落到实处。 (5)构筑稳定的大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稳定压倒一切,只有稳定了才能更好的发展。30年前的改革并不是像我们所设想的是整体性推进,而是在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太均衡的发展结果,尤其是社会领域的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分化不断加速,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社会冲突日趋加剧,社会整合力却在下降。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强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建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维系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6)锁定一个支点:完善社会管理很多矛盾和问题表面上看是社会稳定问题,实质上凸显了社会管理的缺位和不足。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府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必须更新理念、革新方法,强化社会管理及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而关键在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更加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四: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武金陵.积极解决民生问题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毛延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李伟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4]包雪英.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李晓红.市场化导向下社会政策公平性的缺失与回归——中国医疗改革政策的价值分析[J].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7]、《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11篇:政治论文

燃放烟花爆竹,是对的吗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赏月是少不了的了。一家人和乐融融地吃完饭后,就能拿着那引人垂涎三尺的月饼到窗边、天台上,观赏那一轮明朗的圆月。在我们家附近,“砰砰”的声音隐隐约约传来„„原来是远处某人的家里在放烟花啊。赏完月,没有什么家常聊时,小孩子当然按捺不住了。可是,还能放吗„„?不仅是中秋佳节,新年期间呢?

答案是否定的:“广州警方重申:春节期间禁止在禁放区内燃放烟花爆竹。14日,广州市公安局重申,春节期间,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广州禁放区内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好像也可以是肯定的:有这样一段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猛兽,见了人畜就吃,十分可怕。天神把它锁在深山里,只许它除夕的夜间出来一次。人们在这天夜里一夜不睡,持刀操棒和它搏斗。后来人们发现“年”这个怪物最怕爆炸的响声,于是就笼起火堆烧烤青竹。竹子受热,爆裂开来,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就叫它爆竹。因为那时还没发明火药,也没有鞭炮,只好采取这种办法。后来发明了火药,制成了鞭炮,这鞭炮也就沿用了习惯的名称,把鞭炮有时也称为爆竹了。据说放爆竹是为了吓跑害人的怪物,也有的说放爆竹是为了驱鬼避邪。

作为未满18岁的“小孩”,我说:

“站在小孩的角度,很多人都喜欢放一放爆竹,烟花,既有喜庆的气氛,当然也很好玩。每年大年初一,白鹅潭珠江边不也在放吗?小孩子当然不会只满足于看,自己放一放、烧一烧也是非常过瘾的事呢~”

作为父母,我妈妈说:

“当然不放是最好的啦,你看,全世界有多少人被烟花爆竹弄到手残脚废眼盲耳聋的啊,你以为放烟花那么过瘾啊,又要浪费钱,又危险,又没有人家珠江边放的那么好看。找死,下年不准放了!”

作为民俗学家,他说:

“应该恢复燃放爆竹的传统民俗。放爆竹不是陋俗,更非迷信,而是一种渲染节目气氛的传统民俗。传统民俗作为中华民族的特色风情历经几千年延续了下来。但近几十年消亡得非常快。传统节日也就剩下端午、中秋、重阳、春节了,禁放爆竹后,‘爆竹声里辞旧岁’的独特感受没了,最为中国人看重的春节气氛也谈了,倒是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愈来愈有影响力。西风日渐,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古老的传统民俗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内在联系,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必以牺牲民俗为代价,日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传统节日保留较多,传统庆祝的活动开展得极有声势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资深的化学专家,他说:

“烟花爆竹的原料是火药,由硫粉(S)、硝酸钾(KNO3)及木炭粉(C)以1:2:3的比例(即“一硫二硝三木炭”)组成,点燃后生成气体硫化钾、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方程式:2KNO3+S+3C→(点燃)K2S↑+3CO2↑+N2↑。燃放烟花爆竹时会产生各种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其中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它们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

其实,在很多个大年三十晚上、中秋佳节时期,还是有很多人在燃放爆竹,糟糕的是吓到了老人和小孩,现在很多小孩都会害怕爆竹的声音,而过年通常都是在半夜12点的时候烧的爆竹,所以小孩很多都会被吓醒。而在我们放烟花的时候,烟花飘下来的一点小小的火花很可能就是引起火灾的源头,就像一个烟头,那些火花更是随风飘逸,我们不能保证它不会飘到一个放置棉花的厂房、甚至飘到一个存放爆竹的仓库,这样,更加酿成大错了。

过年,安全才是第一位。如果放爆竹这些只为祈求下一年平安大吉、却不能保证放的

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意外,那还不如不放。放了反而受伤了那还怎么保证平安大吉呢? 其实很难辩解究竟是烧好,还是不烧好。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对燃烧烟花这种事情持反对意见。毕竟虽然这是一种传统和习俗,但却是一种不太好的习俗。在日日倡导低碳生活的今天,燃烧烟花爆竹不就是在增加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的排放吗?这样与我们今日所提倡的截然不同。所以,平心而论,还是少烧一点比较好吧。

不论是站在市民的角度还是专家的角度,为了不让环境继续恶化,不让世界上的人再因为“硝烟”而受伤,不让我们的钱财再无端流失,我们不是应该站起来,呼吁大家都不要再燃放烟花爆竹了吗?但是,反对的声音一定会再起,那,有两全齐美的方法吗?不如就我来提一个建议吧:像珠江边的大型烟火晚会可以接受,毕竟如民俗学家的说法,要保留一定的中国传统。所以,有组织的烟花晚会可以燃放烟花,而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的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应该给与绝对禁止。我想,即使不能自己亲手将那烟花引燃,却还是能感受到烟花带给我们的震撼与美丽的。

希望烟花不会被我们遗忘,让它能继续作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而更希望安全陪伴我们左右,环境越来越美丽。

第12篇:政治论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管理

2012级硕士研究生2班 王明达 学号 122012000247 【关键词】 健康;规划发展;组织和管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作为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健康在中国20余年的经济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动态的社会进步过程,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健康。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健康管理是提高全民健康状况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必须负责地投资,让健康资源增值;科学地管理,减少健康资源的浪费。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人能够享有健康。

健康是中国近期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之一。研究

表明,我国国力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我国国力强大的主要原因除了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我国巨大的、健康的、年轻的人力资源。美国一项研究

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源和健康资源非常丰富,仅在中国的中西部就有2.2亿剩余的劳动力,美国所有的劳动力加起来不过是1.4亿左右。14岁以下的中国人有3.2亿,比美国整个国家的人口(2.2亿)还要多。

一般来说,由于人力资源的生长周期,健康投资或健康透支有滞后的规律,约需15~20a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过去20a中客观上是在不断地健康透支,现在后果已经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越来越大。传染病/非传染病的威胁首先表现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加―――据估计现在是1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000万~2000万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居世界第二;乙肝患者数占世界的1/3。癌症的死亡数每年150万,心血管病死亡数每年300万,上述两种疾病每年的经济负担就超过了几千亿人民币。糖尿病患者4000多万 ,高血压患者1.5亿 ;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亦日益加重,实际患者已达1600万 。

二、“未富先老”的挑战日益尖锐。1999年中国老年人口(大于60岁)是1.26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1亿。在人均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导致了“未富先老”。老龄化既有养老问题,又有健康问题,还有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和疾病负担。而且,中国的多数老人住在农村(占66%) 。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成就,20a来成功地避免了4亿多人口的出生,但也有负面影响。具体来说,我们的后代将面临“421症候群”,即第一代4人,第二代2人,第三代只有1人,家庭的支持非常有限。

三、人口质量和数量存在巨大改善空间。我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过去的20多年来出生男女性别比的失衡不断加重。1982年是108.47∶100,1990年是111.30∶100,2000年是116.80∶100。我国的出生缺陷儿也非常多,每年有80万到100万。现在我国残疾人口7000万,其中70%是由于出生缺陷造成的。而中国3000万贫困家庭中,80%有残疾人口。数字统计表明,我国大学人口的比例只有3.6%,美国是25%;我国高科技人才仅占0.67%,是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的1/300~1/600。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很高的健康水平,很难再提高了呢?不是这样的。1980年,澳大利亚的人均寿命是74岁,我国是68岁。到1998年,澳大利亚人均寿命增加了5a,而我国只增加了2a。和韩国、日本等国比,我国的健康发展是相当缓慢的,他们的基数比我们还高,发展得却更快。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健康积累了,我国的发展还带来了新的健康需求。

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GDP的3%到8%。2002年,在我国有统计的343个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符合居住条件。世界银行估计,2020年中国将为燃煤污染造成的疾病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相当于当时GDP的13%。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被环境污染抵消掉了。

过去的健康透支需要偿还。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因肿瘤患者造成的损失是1432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达到6万亿人民币,占当时GDP的24.4%。肝炎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3600亿,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按现行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使得2400万~3000万的人口致贫,那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从1亿减少到目前3000万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吸烟致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600亿人民币,相当于烟草税收的3.5倍。

上述数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解放后30多年的 健康资源积累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透支了不少。新的世纪,新的健康负担越来越严重。目前,中国健康资源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被认识,更没有很好地管理。现在这种放任健康资源自生自灭的状况,是支持不了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

健康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人和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和健康保护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也是协调组织的过程,宗旨就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力资源,来控制疾病促进健康,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体做法是为个人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针对性强的准确的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让全社会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微观上,健康管理可以针对个人、公司或企业。宏观上,健康管理应该针对政府。个人健康管理包括对重病人、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慢性病以及一般疾病的管理。个体的健康管理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以医学和现代信息学为手段的可以定量地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疾病控制和降低费用两个方面。它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过程,为医生、个人交流提供了平台。能够精确地确定管理的目标人群,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做到健康的最大化。从完全健康到绝对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让个人、社会、政府未雨绸缪,进行健康投资和健康管理,在早期花很少的资源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上医治未病”。宏观的健康管理是从整个社会、政府/非政府组织到每个社会团体都必须认识到从注重疾病诊治转化到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控制和预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国家整体的健康资源管理需要一个权威的能够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机构,我国政府目前涉及到疾病控制的部委局有13个之多,面对健康需求和挑战却各自为政,浪费极大。政府应该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健康和发展资源的课题,把我国的健康资源摆到比水、电、煤这些有限的资源更高的地位。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2年就提出很多在技术上减少健康风险的战略,中等花费的干预就能获得非常丰厚的健康回报。我们可通过改变人群生活方式改变危险因素的分布。①患高血压的1.5亿人中,只有一半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一个简单的措施就是普查人群血压现状,指导预防和控制。不需要花很多钱,需要的是管理;②今后30a中将有1亿人死于抽烟,几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我们将要为这几亿人的健康付出医疗代价。政府可以采取两个很简单的方法来控制因烟草造成的巨大国人健康透支,即烟草高税和全面禁止烟草广告。虽然短期会减少税收,但长期省下来的医疗支出和保护的健康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③持续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民锻炼;④国家的科研机构应该大量进行如何减少全国国民健康风险效应的评价和研究。

同时,国家应该设计和启动中国公共卫生数字化工程。通过国家资金支持的中国健康数字化工程,建设国家人口与生命统计数据系统(出生和死亡)、国家肿瘤发病登记系统,完善并整合现有的各种人口和健康数据库,为宏观健康管理打下基础。

总之,中国的健康资源对于过去25a的经济起飞功不可没,但已支持不了中国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健康投资,认真管理健康资源,减少浪费,增加价值,除此我们别无选择。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3.[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课题组”.综合国力评估 系统(第一期工程)研究报告,2000.[3] Ted C.Fishman.China Inc.How the Rise of the Next Super-power Challenges America and the World,Scribner,2005.[4] Bloom,BR,Public health threats,challenges and triumphs in A-sia,presentation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2004.[5] 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北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6]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03.[7]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omparative Studies, 2003.[8]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2004.[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port on infectious diseases2002.2003.[10] 《2004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二:我国卫生状况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卫生部网站http://www.daodoc.com,2005.[11]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 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4.[12]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2005WHO Report.WHO,STB,Geneva,2005.[13] Global Distribution Map of Hepatitis B,WHO,Geneva,2001.[1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 (2004~201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2005.[16] The Diabetes Program Official Report,Depar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Promotion,WHO,2000.[17] Muntner P,Gu D,Wu X,et al.Factors a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awarene,treatment,and control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J].Hypertension,2004,43(3):578-585.[18] 白剑峰.我国精神疾病居疾病总负担之首 [N].人民日报,2004-10-11(第11版).[19] 中国人口信息统计中心.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统计,2002.[20] 张文范,程勇,陈功,等.老年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1,21(6):471-475.[21] 国家计生委.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2001.[2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四章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3] 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发展状况国家报告,2001~2002.[24] 刘德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第八专题―――人口与健康科技问题研究,2004.7. [25]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 2005-3-1.[26] 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统计局(U.S.Census Bureau).http://www.census.gov(2000)

第13篇:时事政治论文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结合中美关系特点如何认识今后十年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摘要: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中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中美关系 合作与竞争 双边关系 发展 和平与稳定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在毛泽东、邓小平、尼克松、福特、卡特等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自1972年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以来,虽历经1975年的福特总统访华、1984年的里根总统来访、1984年的老布什作客北京、1998年克林顿总统与江泽民主席的历史性会晤和2002年的小布什光临,但中美关系层峦叠嶂、云遮雾绕、峰回路转的情景却是耐人寻味的。双方在政治、经济关系方面的两条腿走路呈现“跛腿”现象。中美两国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政治关系相对于经济关系而言相对滞后,政治经济关系分轨发展。政治关系动荡起伏,时好时坏,时晴时雨,而经济关系的发展却比较平稳,而且不断升温,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中美关系的特点和特征,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一、中美关系日益具有全球意义。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不仅有双边关系的具体问题,诸如涉台、涉藏、民主人权、经贸、汇率等,同时还有气候变化、核裁军、反恐、能源合作、东亚安全机制等各种多边和全球性问题。比方说,二十国金融峰会,气候变化等都是多边问题,中美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分歧也有共同利益,而且这些全球性问题在中美关系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处理日益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

二、中美关系日益触及各自根本利益。中美关系一方面向外延伸,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另一方面向内扩散,向各自国内纵深发展,触及两国的核心利益。比方说,近年来影响中美关系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保持稳定,是关系中国发展的核心利益。而对美国来说,也越来越具有国内性,且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利益。

三、中美间的议题不断增多。过去只有两国如何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接着出现西藏问题、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现在连气候变化问题、清洁能源问题、汇率问题都出来了。在越来越多的各种议题中,没有一个议题,双方利益是完全一致或者双方意见是完全相反的,正是因为议题的增多和事情的复杂,才使得中美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最复杂的一对关系。中美之间一方受损,双方皆输,日益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四、中美是最为特殊的关系。中美之间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不会消失。美国不会放弃一超独霸战略,更不会让中国成为其平等伙伴,骨子里仍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会利用各种问题给我国制造麻烦。与此同时,随着中美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美国轻易也不愿同中国形成全面对抗态势,否则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

今后十年,中美之间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

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同时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的形势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度难关,这也是当前中美合作的重点。接下来,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很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在合作与竞争之间,中美之间应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应该把握机遇,开拓思路,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基础;应该恪守原则,履行承诺,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应该密切磋商,迎接挑战,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正确看待和处理彼此的差异。两国关系如何,决定着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

总的看来,中美关系在经历了起伏波折后已经日以巩固,目前良好的中美关系是在两国领导人的精心维护与支持下形成的。自中美关系开启以来,中国领导人始终强调以战略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美关系,并在不同阶段始终坚持排除各种困扰性因素,积极推动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在历史上中美关系步履维艰之时,美国政府基本坚持对华接触而不是遏制的政策,中美关系在经受国际风云剧变以及各国国内政治变动中保持着稳定发展趋势,经受考验的中美关系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社会经历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实现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确立了一个杰出典范。建交30多年来历经曲折的中美关系已焕发出勃勃生机,相信未来的中美关系将更富活力和成效。

第14篇:形势政治论文

人生的意蕴

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蕴又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人只是一个生命过程,如果人不会思考、不会理解的话,人生也就无从谈起。人生观念本身就意味着人对于自己的由来与归宿、奋斗与追求所具有的意识。在我看来,人生的意蕴应该就是每个人自身对人生的体会、对未来的追求吧。

人生如一潭清水,越是沉静,积淀越深。当年孔明胸怀天下却深藏不漏,躬耕于南阳,想必也是蓄势待发,静静地等待贤主。智者寡言,那些喧哗高调之辈必定是肤浅无知的。学会积累,学会沉静,学会蓄势待发,才能够掌握人生。

人生需要一个尺度,了解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的人生价值观,那么他的行为就没有了尺度标准,前进的方向也就会模糊不清,更谈不到未来与梦想。没有方向的旅行者只会在旅途中不知所措。如此说来,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人生的意义,并且他们用行动解释着自己的人生观。但是,世界是变化的。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他。因此,说每个人都了解人生的意蕴也不完全正确,随着周围事物的变化,人的心境也会慢慢改变,甚至开始审视、怀疑人生。在不断地追求更新中,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同时反思自我,这也是人生给我们的试炼。

有人说,人生的意蕴在于及时行乐,潇洒自由。我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曾经我也希望过上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但是,这种想法太天真。试问世上有几人能像嵇康那样不为名所困,无拘无束的徜徉世外?放眼当年尚且没有几人,何况是当今这个浮躁的金钱社会?身在这个充满名与利的社会就注定我们失去了身体上的自由。但是,精神世界是外物无法占领的。因此,人生的重点在于思想的进步,身体不过是生命的载体。为什么生命不能等价于人生?因为生命只是人生的子集。

有人说人要彻底感悟世间,我同意,但我觉得也不要去大彻大悟,走极端,毕竟我们是人,如果一切都看的太透太明亮,那 就会怀疑人生意义以及生命意义。

因为我们是凡人,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认知这个我们所生存的世间,也从中体会着,感受着那种人生意义上 的 喜 怒 哀 乐。我 只 是 说不 要 走 极 端,没 有 说 不 让人去 追 求,就 如 印 度 泰 戈 尔 说 的,一个苦行僧在深山里大彻大悟,想成佛,在此期间有个女孩天天为他送水喝,十几年没有间断,他没有理睬过女孩,女孩在悲伤中死去,苦行僧终于成佛了,佛问苦行僧你此时高兴吗?苦行僧说我不高兴,因为在我的追求下我的梦想实现,我也大彻大悟,而实现的时候,我迷惑了。他迷惑了什么,他迷惑了人生的意义,得于此失于彼。

我觉得人生的意蕴在于反省。人生就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是据对不能忽略的。过程中平淡的人不经意间显示伟大,而那些伟大的人也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显示着平凡。生命短暂,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也许人生的意蕴就在于此:不停地去了解自己,领悟人生的意义。

第15篇:形势政治论文

简述中国的反恐政策:原则、内容与措施,

论文关键词:恐怖主义

反恐政策

反恐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长期面临着各种恐怖主义威胁,并且这些恐怖主义威胁的种类和特征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将打击恐怖主义作为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反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基本政策。在实践中,中国一方面通过立法、健全组织机构等加强国内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双边、多边的国际反恐合作。但是,就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使恐怖主义的根源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各国在反恐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立场使国际反恐合作复杂化,都决定了反恐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局势,中国政府坚持打击一切恐怖主义的立场,加强自身反恐能力,重视国际与地区合作,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与稳定,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

一、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现状

首先,中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1]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包括:1.“东突”和“藏独”分子的恐怖暴力活动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安全;2.本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受到恐怖袭击,海外的公民和国家财产遭受恐怖袭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3.恐怖主义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活动频繁,出现向中国境内渗透的趋势。

具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特征的“东突”势力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来自恐怖主义的最大威胁。“东突”分子以实现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为目的,试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长期在中国境内、主要是新疆地区从事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恐怖暴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同时,他们还在国外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恐怖暴力事件。[3]调查表明,作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突”与“基地”组织在武器、物资、培训等方面关系密切。“东突”分子在“基地”组织受训后,除针对中国进行恐怖暴力活动外,或是加入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或是参与俄罗斯车臣恐怖势力的活动,或是参加在中亚的恐怖活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相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危害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4]此外,近年来“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也呈现出恐怖暴力倾向,*集团中的激进组织,如“藏青会”和“藏妇会”等极力主张开展暴力恐怖活动。可以说,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输出技术与投资增加,人员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海外公民、机构遭受恐怖袭击的事件不断发生。[5]其中有些是明确针对中国公民的,有些则是所在国的种族或宗教冲突间接危及到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安全。此外,受“9·11”事件以及全球恐怖主义事件泛滥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通道安全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潜在威胁。作为中国能源运输“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被认为是极易受到恐怖主义攻击的高风险地带,如果海峡通行一旦受阻,将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亚、南亚和东南亚都是恐怖事件频发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一些组织已经逐步进入中国境内,如宗教极端组织“伊扎布特”从90年代末开始向中国新疆地区渗透,这些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6]

恐怖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恐怖组织之间的联系常常是跨国界、跨地区的,袭击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恐怖活动还往往与洗钱、贩卖人口、非法走私武器、制贩毒品等跨国犯罪密切联系,从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正是由恐怖主义的特性和自身面临的恐怖主义现状所决定,中国十分重视反恐,反对和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反恐的过程中,不仅加强自身反恐能力,而且依靠国际合作,以此为前提,中国逐步形成了既符合本国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恐政策。

二、中国反恐政策的基本原则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各国都主张对恐怖主义进行严厉打击。但是在如何定义恐怖主义、什么是恐怖主义的根源等问题上,各国的立场和态度差别很大。因此,明确上述问题,确立本国反恐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是促进国际合作、采取正确有效的反恐措施的重要前提。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发表或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本国反恐立场和原则的声明、文件、条约等,据此,本文对中国政府的反恐立场和政策总结如下:

1.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及其根源的认识

如何界定恐怖主义是确定打击恐怖主义目标和进行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在2001年6月中国与中亚国家及俄罗斯签署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中明确指出,恐怖主义指致使平民或武装冲突情况下未积极参与军事行动的任何其他人员死亡或对其造成重大人身伤害、对物质目标造成重大损失的任何其它行为,以及组织、策划、共谋、教唆上述活动的行为,而此类行为因其性质或背景可认定为恐吓居民、破坏公共安全或强制政权机关或国际组织以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并且是依各方国内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任何行为。“恐怖主义”概念的确定,为维护签署公约的各国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

关于恐怖主义的根源,中国政府在多种场合明确指出,恐怖主义不仅仅是宗教冲突的产物,贫富冲突、地区冲突、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社会、经济因素都是恐怖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应予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只有根本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推动世界各种文明的共同发展,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推动社会公平与公正,才是彻底铲除国际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土壤的治本之策。

三、中国政府的主要反恐措施

打击恐怖主义既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对内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反恐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加强国内的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的反恐合作,从而使“东突”势力的恐怖活动受到了遏制。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国际性,中国的反恐任务将是长期的。

1.加强国内的反恐能力

(1) 在立法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

正是依据上述法律、中国加入的一系列反恐怖国际公约[15]以及联合国就反恐问题通过的一系列决议, 2003年12月,中国公安部公布了首批认定的4个“东突”恐怖组织和11名恐怖分子名单。

(2)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建立健全反恐怖机制,以提高国内的反恐能力

“9·11”事件后,中国在中央一级建立了反恐怖协调机制,公安部于2004年成立了反恐怖局,负责研究、指导、协调、推动反恐怖工作,并在各省、市、自治区及一些重要城市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制。

此外,在1982年,在国际恐怖活动猖獗、国内外劫机事件频繁的形势下,中国就组建了“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而且明确指出,打击恐怖主义是中国国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和平时期,武警部队主要担负固定目标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怖任务,其中反恐怖主要包括反袭击、反劫持和反爆炸。

在建立与完善反恐怖工作协调机制的同时,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恐怖活动的措施:在近几年的国防费中,为配合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增加预算支出;强化对爆炸物品等危险品的管理,加强出入境管理、边防管理,严防恐怖分子非法出入境;加强机场、码头和国家基础设施的保卫,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通过优化反恐装备、进行反恐防暴演练等提高反恐能力,制定防暴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等。

2.加强反恐的国际合作

恐怖主义活动往往具有国际性的特点,加强国际合作是有效打击和遏制恐怖主义的必要手段。因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依托地区、次地区和国家机构的全球体系,来应对恐怖主义这一全球威胁。

(1)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反恐合作,支持联合国在反恐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加强地区和双边反恐合作

四、中国未来的反恐任务

就目前形势来看,随着中国政府的严厉打击和整治,加上国际社会一致合作,中国境内的“疆独”、“藏独”的极端猖狂的分裂活动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要真正根除恐怖主义,还将是任重道远。中国仍然需要一方面继续加强自身的反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

首先,恐怖主义根源的多样性和手段的多样化决定了反恐的长期性。恐怖主义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矛盾长期积累形成的,而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利益调整也可能引发某些新的社会矛盾,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恐怖主义的根源短时间内很难根除。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恐怖分子采取的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恐怖主义、金融恐怖主义等新型恐怖主义对政治与经济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要求各国政府进行长期、全面的努力,不断加强对反恐的研究和准备。因此,从长期来看,从国内方面,中国应该处理好国内在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现有的矛盾的问题,努力根除恐怖主义发展的根源。在具体的反恐措施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反恐怖立法工作,加强反恐怖指挥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大城市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全民反恐怖意识,以及进一步加强反恐怖救援准备工作。[21]

其次,在全球反恐的过程中,不仅各国在反恐的立场、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增加了反恐合作的复杂性,而且某些国家还利用反恐问题或是干涉他国内政,或是借机进行军事部署,力图长期保持自身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例如在“东突”问题上,中国列出了4个主要的恐怖主义组织,而美国在大量证据面前,只将其中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组织”列为恐怖组织。2004年11月,美国还宣布陆续释放多数被关押的中国“东突”分子,但表示不会把他们遣返中国。释放十几名被俘的“东突”分子,虽然不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从中不难看出,在实现反恐的共同目标的同时,美国从本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出发,仍然会不断对中国采取一些不合作的态度。不仅如此,以反恐需要为由,美国已经开始重新调整在全球的军事部署,实现或加强了中亚、东南亚和东亚等地区的军事存在,这一行动固然有反恐的需要,但也隐含了对中国进行长期遏制的意图。因此,在继续进行国际反恐合作的同时,中国必须坚持本国反恐的根本原则,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反恐中实行双重标准,为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根除恐怖主义而努力。此外,还应该利用全球反恐的时机,进一步打击“三种势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争取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外部安全环境。

第16篇:初中政治论文

论文的格式你实际上是可以到网上搜的,不过你需要的初中论文的话,那么格式要求应该不高。以下是格式(这个是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是最标准的了): (规范格式)

论文题目(居中,加粗,宋体一号。中文论文题目下另起一行为英文论文题目) 题目下以宋体一号字体标准空一行

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居中,宋体小四)注:装订本此项不需要

以宋体小四号字体标准空一行

摘要(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内容宋体小四,提行另写,并首行缩进2字。中文摘要字数在100-200之间。中文摘要下为英文摘要。)

以宋体小四号字体标准空一行

关键词(标题宋体四号加粗,顶格;内容宋体小四,每个关键词之间空2个字的距离。不需另起行。关键词数量在3-5个之间。)

以宋体小四号字体标准空三行

正文——小四号宋体,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正文分“前言”、“

一、”、“

二、”“

三、”……“结论”。标题居中,黑体。下级序号依序为“

(一)、

(二)、

(三)……”、“1.2.3.……”、“(1)(2)(3)……”“A、

B、C……”、“a、b、c……”。全采用顶格形式。

注释(小四号黑体)另起页

论文注释采用尾注方式(按word默认了,选择“编号格式”中的阿拉伯数字)。格式如下: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年版,第135-140页。

Christopher Hill, Michael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 2005, P.25.

作者:“文章名”,《杂志名》××年第×期,第×页。

Paul Pierson: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9, No.2, 1996.4, P.55.如果文献来自网络,需注明网址及网页浏览时间。

参考文献(小四号黑体)另起页

,参考文献列于尾注后,可以包括注释中已经出现的文献资料,也可以列举注释中未曾出现,但对论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格式同注释,不需要注明页码。

后记(居中,加粗,宋体一号)

可以对自己大学学习和论文写作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感谢,字数最多不要超过500字(小四号宋体)。

第17篇:思想政治论文

如何做好邮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企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职工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如何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职工思想统一到企业中心工作中,本人认为应该突破传统的政工模式,力求实现“五个新”。

一、要认真把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结合邮政改革发展实际,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干部职工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正确与谬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广大职工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道德的约束下,最大限度融入改革发展的潮流。

二、要紧贴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近年来,邮政企业紧锣密鼓地实施了政企分开、公司化运作、专业化经营以及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财务核算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可以说,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改革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思想统一难,关系协调难,矛盾化解难,队伍稳定难”种种矛盾。改革说到底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改革中,职工既是改革的动力,也是改革的对象;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牺牲者。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紧贴这一最大实际,通过“三讲清”,实现“三增强”。讲清邮政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增强对邮政改革的信心。讲清邮政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增强职工对改革的承受力。讲清改革后邮政面临的有利条件,增强对邮政发展的信心。

三、要认清职工队伍的“新格局”

在邮政企业机构改革、竞争上岗、流程重组的过程中,职工思想总体上是在稳定中波动,在波动中趋于稳定,平静中又隐藏着不平静。不同群体的职工其价值观也不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各有侧重。对此,我们要根据职工队伍的结构特点,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施“差别化”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要针对老职工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要针对新入局大学生职工开展爱岗敬业、忠诚企业教育。要针对劳务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和归属感教育,营造一家人氛围。

四、努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

当前,邮政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本人认为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氛围、树立形象、锤炼企业精神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期发展之根。邮政是一个有着上百年盛誉的老企业,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源远流长、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们要进一步建设整合企业价值、职工价值、顾客价值等多维价值追求的新型邮政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

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从而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提升邮政的核心竞争力。

二要正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概念上虽然是独立的,但也是相互融通的。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借助弘扬先进事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实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教育,实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构建和谐企业的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

三要正确把握党群工作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作为。

首先,要抓好企业文化的整理与发扬、继承与创新。整合企业现有理念资源,融入时代要求和创新精神,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邮政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其次,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分步逐年推进。坚持“虚事实做”,把企业文化的战略目标分解成可以实施的具体目标,并对指标进行量化,提出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实施时间和检查评估办法。第三,要抓好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把企业文化导入和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实现邮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佳组合。

五、着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新形象”

在邮政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推动力和政治保障,任务光荣而艰巨。因而建设好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

一要把有效促进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

随着邮政企业机构改革和人事调整的基本到位,当前,基层行政与基层支部普遍实行“党政合一”、“一岗双责”。在新形势下,基层单位要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同奖惩,促进邮政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要以构建和谐企业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过硬的工作能力。一是塑造高尚的“官德”。正人先正己,与职工以诚相待,以德服人,消除与职工的思想隔阂。二要练就高超的“官能”。育人当先知,要深入到问题的最前沿,开出最科学的“药方”,从根本上打动职工,化解矛盾。三是培育亲民的“官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职工的真心朋友。

三要注重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的阶段性中心工作,有计划、有广度、有深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兵马未动,思想先行”。思想政治工作要紧扣“人文关怀”这一主题,切实做好企业改革的“护卫者”。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特别是对由于年龄、技能等原因落岗、降薪的职工,要更多地提供心里疏导,帮助其再上岗。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职工的事无小事”作为工作座右铭,把职工的情绪变化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一信号;

总之,新时期邮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究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略,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提高科学性,增强说服力,才能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18篇:政治论文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关于台湾分裂的问题,有一段很长的渊源

l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在此前后,蒋介石集团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并于1949午5月l9日颁布了戒严令,宣布台湾地区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蒋介石就这样,与国民党退居台湾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即台湾目前的政治及法律地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而“维持现状”,既可理解为反对宣布独立(反对实际台独或法理台独),也可理解为反对合并统一(中华民国一直就是主权独立国家,并从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两岸分立分治、互不隶属),当然也可理解为同时反对独立与统一(维持目前的“模糊”状态)。正因为台湾内部以及两岸之间对“现状”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及表述,才使各方都能够接受“现状”,不致冲突。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各个“台独”组织在各个时期所宣扬的“台独”论调形形色色,但其基本主张是:“台湾从来就不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人民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台湾前途由台湾住民自决”。

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其中有三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一是,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针对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进行“两个中国”分裂活动所进行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1999年7月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两国论”的斗争,2002年8月针对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所进行的反对“一边一国论”的斗争。这三场重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台独”势力。

任何事物,如果认识不正确,方法就自然不正确;方法不正确,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面临的最复杂、最核心问题之一的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比实现工业化问题简单多少),困扰了整个中华民族100多年(从甲午战争割让台湾开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包括刘铭传这样的封建官员,朱枫吴石这样的革命先烈,也包括毛泽东这样的旷世伟人,以及二代以来历代核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能不说令人扼腕。看现在

台湾政局的种种表现、马英九陈水扁等人等的各色表演,不但看不到统一的迹象,似乎台湾还离我们渐行渐远,令人忧心。但我认为,一个问题最黑暗的时候,也就是光明到来的前奏,看似不可解决的状态,再努力一下也许就是转机。

我个人认为,这个转机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

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香港回归之前,中英谈判也很艰难,邓小平先生却说:“有什么难谈?除了主权问题不能退让以外,其他的都好商量。”当人们问及回归之后香港是什么样子时,他风趣地说:“舞照样跳,马(赛马)照样跑,市民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更好,更加繁荣和稳定。”事实证明,这一构想获得了成功,并取得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认同与支持,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亚洲金融风暴猛烈冲击下,香港仍然保持了繁荣与稳定,这是个十分鲜活的客观的例证。澳门回归、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海峡两岸还有什么见解不能取得一致,不能达到统一呢?只要台湾当局摒弃前嫌,放弃“台独”,两岸必能达成利国利民的统一共识。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海峡两岸同是中国人,中国有古老的文化,更有许多优良传统,比如诚实、信任、和睦、友善等,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造福子孙后代,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台湾方面不必过多仰仗美国人的鼻息,期望美国的支援,不必用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去购买昂贵的与民生无关的军事装备或新式武器。祖国大陆的方针是和平统一,当然时间也不能是无限期的,只要不搞“台独”,不损害国家领土的完整,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大前提下,商谈祖国统一大计,便能化干戈为玉帛,消除战争阴霾,造福两岸人民及子孙后代。因此,台湾方面应彻底抛弃“台独”幻想,一切不利于和平统一的话不说,一切不利于和平统一的事不做,两岸应共同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推进中华科学文明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大家庭的声誉和地位。

第19篇:形式政治论文

有感改革巨变

通过时事政治的学习,我感受颇深。当三十年前,春天的赞歌首次在珠江畔奏响时就决定了一个盛世的必将到来!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回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

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更重要的是,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前所未有的是,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理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

四、进出口总额位居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六十年了,我们的新中国已年过花甲;六十年了,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太多不平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看着第29界奥运会开幕式,看着鸟巢,看着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当亲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了解了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曾经的破败,如今的繁荣;曾经的苦难,如今的幸福。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然而,路也还很遥远,也需要我们一代代青年为之努力奋斗!牢记使命,不懈努力吧!

第20篇:思想政治论文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意义

中国移动嘉峪关分公司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围绕这一战略任务,中国移动嘉峪关分公司经过不懈努力,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 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行业”、“ 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文明单位作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不仅其评选过程和办法严肃认真、客观公正的,而且在所有社会性的集体荣誉评选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认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发展前景也有无限的生命力。

一、精神文明创建概况

(一)抓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首先要提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明确开展创建活动不是装潢门面、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一块牌子,是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树立形象的需要。公司党委针对行业的特点和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不断明确抓创建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到多谈问题少讲成绩,找准不足寻找差距,以鲜明的态度表明党委深化创建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党政班子中牢固确立了“自觉创、主动创、争先创”的观念。多年来,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大家谈”大讨论活动,通过编发文明创建知识宣传资料,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并围绕“四个一”,即:说一点成

绩、谈一条不足、提一点建议、写一篇征文等内容,引导广大干部职工集中交流探讨,共同提升创建认识。

(二)抓机制。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要建立完善的创建组织网络。我公司每年对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都坚持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推进,适时召开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会,不断深化文明创建深入开展。通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办公室,督促各基层单位建立相应组织,形成了完整的文明创建网络。为进一步明确基层单位的创建目标,落实创建责任,党委与每个创建单位“一把手”都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深化了“一岗双责”的内容,通过制订《创建分管领导和联络员绩效考核办法》,以看创建氛围、听工作汇报、查两类台帐、答创建问卷、促重点工作等形式,形成了年中抽查、暗访,年末综合检查评定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创建局面,全面激发各基层单位的创建热情。

(三)抓基础。台帐资料是文明创建工作最真实、直观的反映。我公司将电子台帐建设作为行业文明创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设制了一套创建台帐记录要点,并配置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移动硬盘等硬件配套设施,指定专人负责创建台帐的登记和收集,形成了创建文明单位电子台帐的基本框架。同时,公司积极组织台帐制作技能业务培训班、创建观摩会、电子台帐竞赛等,全面提升了全系统电子台帐

建设的整体水平。为使创建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我公司加大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七个有”,即:有主题口号、有承诺服务上墙、有意见箱、有便民措施、有创建公示、有宣传栏、有固定宣传标语,营造了全面创建、人人创建浓厚氛围。

二、精神文明创建的体会

(一)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促进了公司科学发展。多年来,嘉峪关分公司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创建文明单位标兵为载体,狠抓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一心、积极进取的和谐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向综合信息和移动互联网服务转型需要,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系统提高网络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再造“精品网络、快速响应、满意服务”的核心能力;向管理要效益,优化运营流程,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通过四网协同发展,打造覆盖广、覆盖深、质量高、速率高的世界一流无线信息通信网。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融合,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服务。继续保持嘉峪关区域市场增长水平和发展业绩领先、客

户满意度领先、网络质量领先、社会影响力领先、创新能力领先、运营能力领先、管理绩效领先、业务服务供给能力领先人才成长平台领先的持续领先地位,领先的基础继续得以巩固。公司由1999年业务收入1130万元,客户数9970户,基站17个,发展为截至2012年9月,网上客户26万,收入过亿元,电信行业收入市场份额为51.2%,期末通话客户市场份额为66.12%,基站数超过400个。

(二)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了员工素质,增强了员工的积极性。

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经营工作有机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嘉峪关分公司提出了“内和外协、争先创优”的企业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和辐射功能,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卓越团队。一是加强职工培训,针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快、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普遍年轻的特点,嘉峪关分公司建立健全四级内训师队伍,同时,按年度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长期坚持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办培训班、请国内专业咨询机构培训师现场讲课、选送骨干员工到省内外参加专业培训班、自办培训班、安排企业内训师总结自身服务工作实践经验,制作培训课件为全公司讲课,建立移动通信企业内部专家队伍,组织企业内部专家传、

帮、带助力员工岗位练兵,并制定报销学费、提供假期的政策鼓励员工在职参加学历教育。举办“责任”、“卓越”主题演讲比赛,开展“青春与梦想-我与公司共成长”主题活动,在公司内部营造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术教育、文化理念,引导员工树立知识观念、创新观念和终身学习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积极参加岗位比武和创新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二是典型引路,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嘉峪关分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双文明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奖励活动,积极参加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十佳班组和模范员工评选表彰,成立嘉峪关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建青年突击队,积极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先进、模范的优秀事迹,积极倡导学先进、赶先进、争做先进、模范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形式的党员为人民服务活动,在党员中开展了“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我为公司做什么”的大讨论,在干部中开展了“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深入一线、服务一线,重塑干部队伍形象”教育实践活动。长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典型和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的示范导向作用。三是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加强员工

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以“责任、激情、创新”为主题,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活动。通过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面向员工深入阐释“责任”、“激情”、“关爱”、“服务”的内涵,引导企业主流价值,规范员工思想行为,凝聚员工力量。

(三)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了很好的内部和外部和谐的发展氛围。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具备相应的“硬实力”以外,还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嘉峪关分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打造公司发展 “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企业文化宣贯相结合,持续深入地宣贯以“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和“关爱点燃激情、奉献铺筑未来”的甘肃移动特色文化,以及“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和“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经营服务理念,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公司工会职能,启动《模范职工之家》创建工作,完善制度,配备活动场地、设备,扎实开展职工之家的规范化建设,让工会切实成为员工的维权组织和关怀基地。二是持续深化关爱工程,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坚持每年组织符合条件的员工疗休养,累计达600余人次;认真落实“四必”要求,坚持重要节日慰问一线员工、员工生日到场祝贺、员工患病住院探视、员工婚丧

嫁娶派员参加;在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对在职员工和离内退员工走访慰问,传递关爱之情和祝福之声。开展劳模1+1特别关爱行动,组织模范员工分赴境内、外疗休养;每年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范围逐年扩大,组织员工为患病员工爱心捐款,让患病员工得到及时救治,让陷入困境的员工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三是将“激情班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开展文明班组创建工作,评选班组口号、图腾,制作文化墙,开展读书月、QC 小组活动,通过完善制度,建立统一的班组建设制度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推进文明班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四是模范践行社会责任,在教育、助残、扶贫、济困、救灾等各个领域献爱心,先后为汶川灾区捐款5310元,为西南旱区捐款3625元,为玉树灾区捐款7050元,为舟曲捐款15480元,为社区妇女之家和流动儿童之家捐赠了近四万元的投影仪和图书。并号召员工捐书建立“嘉峪关分公司爱心图书室”,以“优秀企业公民”的责任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三、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思考

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究竟应该怎么抓,如何进一步深化,通过近几年实践表明,做好新时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按照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思路,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好地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有规律可

循,但不能墨守成规,文明创建活动有经验可用,但不能硬搬照套,必须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要活,内容要新,工作要务实。

(一) 精神文明建设要有作为、有影响,必须提高工作地位。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软任务,不推不动,流于形式,要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还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经营发展摆在同一水平线上。要解决地位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深刻认识到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经营发展就会缺少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就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就会影响公司业务的发展。其次要解决运行机制问题。要建立创建工作领导决策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要分工负责、明确责任,形成全员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同作战。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努力工作就能搞好的,作为党组织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部门之间、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避免相互间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套。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进行指导,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要建立一个好的目标、制度和办法。目标要现实、具体,切合自身实际,要逐项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同时要制定一套创建工作管理办法、考评制度,要层层落实、量化考核,要实行目标管理。

(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必须要有创新,有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形势下,要找准创新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落脚点,为创建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要在内容、形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在教育中,应避免空喊口号,努力把它们具体化、规范化,力求取得实效。

(四)精神文明建设设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没有砖瓦,不能建大厦;没有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搞不好。应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当作一项产生无形资产和效益的工作来做。在人力方面,投入专人、专门机构总抓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要精心设计创建活动载体,使员工易于接受,方便参加,增强创建活动对员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物力方面,要按一定百分比提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基金,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在精力方面也要加大投入。要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好的典型,使典型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要花时间研究创建工作,寻找创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探索出新形势下创建工作的新方法、新机制。这样,才能落实好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的方针。

今朝栽花满目秀,明年花开火样红。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嘉峪关移动人满怀豪情,有能力,脚踏实地抓创建,坚

定不移求发展,以双文明建设更加优异的成绩,再创精神文明建设新辉煌。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时事政治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