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优秀文献综述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3 12:03: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献综述[优秀]

前 言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它们婚恋观的取向如何,不仅关系着当代青年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且也将影响着中国家庭的走向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说,对当代青年的婚恋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他们的婚恋观现状和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意义重大。笔者在进行此课题的研究之前,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将其中一些代表性著作及其观点进行了梳理,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打好前期基础。下面,笔者就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加以罗列分析:

1.国内文献综述

对于大学生婚恋问题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此课题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理论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婚恋观内涵的研究

刘亚丽在《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中认为,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基本问题的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徐明在《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中认为,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冼德庆在《当代青年婚恋观的特点及引导对策》中认为,婚恋观是人们关于恋爱、婚姻问题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张永在《正确的婚恋观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中认为,婚恋观是人们在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婚恋本质和婚姻幸福的认识和反映,其具体内容具有现实的合理性。金乐在《现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探析》中认为,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正确与否, 关乎整个人生观的确立。马建青、严立芬在《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中认为,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础问题的看法,如对恋爱目的、择偶条件、婚姻幸福的标准、性行为等的认识、观点、见解。苏红在《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中认为,婚恋观是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杨艳玲在《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其影响因索》中认为,婚恋观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男女两性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和爱情„„婚恋观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姻缘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婚姻观),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性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②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研究

学者们普遍从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观念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展开了研究。陈正祥,晏先华,刘鞠在《当代青年婚恋心理探究》中认为: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日益成为家庭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以参加第三届湖北青年相亲文化节现场相亲互动的未婚青年为主体,从性别、年龄层次、参与性、主动性、真诚性、婚恋心理认知、婚恋心理测试、婚恋心理咨询等多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当代未婚青年婚恋心理调研分析,了解未婚青年的婚恋心理状态,探究心理因素与婚恋现状的关系,为相关部门加强对相亲者正确婚恋观的引导,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提供参考依据。董晓璐在《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中认为,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主要表现为:开放意识与传统观念并存;才子佳人式的配搭仍是理想选择;婚恋方程式逐步复杂化;婚恋观正从白头偕老走向两性自由。黄雪英、王其辉在《对“90 后”大学生性婚恋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中认为,“90 后”年轻一代婚恋观现状表现为:向往爱情憧憬婚姻但很迷茫;恋爱动机盲目化的趋势更为突出;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更为物质化;恋爱责任感严重缺乏;婚姻观更为前卫;性观念更为超前开放,但性心理不成熟、性知识缺乏。段塔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取向的成因及干预性策略——以西安市三所高校为例》中认为,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表现为: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青年婚恋价值观趋于开放,传统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当代青年择偶重视个人素质和能力,轻视家庭条件,青年婚恋价值取向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对待婚恋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③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形成原因的研究

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几个方面。李勃在《“80后”青年婚恋选择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中认为当前青年婚恋观的形成主要源于市场经济的施行发展及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两大因素的影响。陈小琼、崔小璐在《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中认为,当代青年婚恋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我主体意识增强;社会道德评价弱化;学校德育工作疏忽;社会环境的影响。刘洪波在《房价翻动了城市青年的婚恋奶酪》中认为:房子对婚恋的影响由潜在的因素成为显性的因素,并成为青年婚恋中的权重指标,影响着城市青年的择偶、婚恋观以及婚姻生活。向欣在《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中认为,青年婚恋观形成的原因有: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蔡宜旦在《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中认为,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原因有: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社会环境、生存空间的推波助澜;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压抑感释放的需要;高校扩招和后勤服务滞后的结果;校方对大学生恋爱采取消极政策。

④关于引导当代青年{在此特指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研究

关于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展开研究。薛存科在《当代青年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中认为,对当代青年进行婚恋观教育的对策有: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主动创设良好校园生态;切实构建针对性教育体系。黄雪英、王其辉在《对“90 后”大学生性婚恋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中认为,改善高校“90 后”大学生性婚恋观教育的措施有:加强认识开展性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性婚恋观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拓展性婚恋观教育的渠道和方法。李艳文、贺伟在《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研究》中认为,培养正确婚恋观的途径是:婚恋观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层次性;增强教育的参与性与实践性;注重社会的广泛参与;个性化与个体性教育。万顺国在《刍议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中认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对策有:加强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婚恋观教育,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注重学校、社会、家长群体的紧密配合和德育环境的优化;注重全面把握学生个性;关注高校大学生网络婚恋道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青年婚恋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婚恋观现状及影响青年婚恋观的因素等方面:

① 国外青年婚恋观现状的研究

Knox & Zusman 研究显示,恋爱在高校中是比较普遍的,83%的大学生处于恋爱期;而且有 2/3 的人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如果没有爱情,他们即便结婚也要离婚。

Paige D Martin 研究表明,1/3 的年轻人对婚前性行为持积极态度,约有 1/2的年轻人对同居持积极态度,但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把婚姻作为一生的责任。Salts、Connie J 等人的研究表明,女生对婚姻的态度比男生更积极。

Rachel SaulLacey、Alan Reifman 等人研究表明,持有不同性态度的人在选择伴侣时会有不同的选择,性态度较为开放的人会注重对方的外貌,性态度较为传统的人会注重对方的个性品质。

② 当代青年婚恋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White and D eB laie、Feigenbaumtal、Haffner、Hetyerington etal、Horn 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年龄、性别、信仰、来自的家庭(是破裂的或是完整的)、父母的交流、同胞群体的关系及数量、社会政策、个性品质等因素影响着年轻人的性态度与行为。Salts、Connie J、Hil、lwalters and Parker 等人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他们认为女生的婚姻态度比男生有利。Kahnand London 研究认为人的个性影响婚姻观,对婚姻态度比较保守的人与对婚姻态度比较开放的人相比较而言,更强调婚姻的责任,并且婚前性行为、离婚率较低。总之,国外研究者发现影响婚恋观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个性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成员的构成及沟通情况、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政策、社会文化、经济地位等。

综上所述,上述己有研究对当代青年婚恋观的概念、状况、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已有的研究只是从婚恋观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比如择偶问题、性观念等,实证的、深层次的、系统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是比较少见的。不是十分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都侧重于发现问题,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因此,本文试图从什么是婚恋以及什么是婚恋观入手,揭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当代青年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力争对当代青年婚恋观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ranrlA‘KnoxD&zusmanME.whenAnwhyGenderDiffereneesInsaying‘ILoveYou”AmongCollegeStudents[J].CollegeStudentsjournal.2002,36.(2)刘洪波.房价翻动了城市青年的婚恋奶酪[J].中国青年研究,2008(04). (3)李勃.“80后”青年婚恋选择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4)陈正祥,晏先华,刘鞠.当代青年婚恋心理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5)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10).(6)黄雪英,王其辉.对90后大学生性婚恋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传承,2009年第10期.(7)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0年06期.(8)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9)杨君.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婚恋价值观比较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10)刘长春.“80年后”青年婚恋选择问题的伦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04期.(11)王东.当代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5期.(12)种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3年02期.(13)闫玉.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14)丁喜龙.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性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15)王良.当代青年人生追求特点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青年探索,1998(01).(16)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17)刘国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18)刘艳军.全球化对我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推荐第2篇:文献思想总结(优秀)

一、《事故树分析法在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分析中的应用》

二、《基于事故统计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研究.

三、《美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统计与事故调查制度》

四、《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统计分析》

五、《地铁工程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六、《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评析》

七、《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八、《建筑工程的质量事故分析与加固处理技术》

九、《我国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对体制评析》

十、《深基坑工程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阅读小结:

(1)对于事故分析角度,在《事故树分析法在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分析中的应用》,我们可以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一种新的图形演绎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法,它可以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事故,其重点是通过分析列车事故的各个因素,得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还有其控制难度是大还是小。这个可以运用到我们项目的“火灾事故”专题中,对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其最小割集(表示系统的危险性,最小割集越多,说明系统的危险性越大;)和最小径集(表示系统的安全性,最小径集越多,说明系统安全性越高),可以判定火灾事故树中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和计算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我们的专题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2) 还有对我们这项目事故统计有很大借鉴意义的是《基于事故

统计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研究》和《地铁工程安全事故统计分析》这两篇,先从事故统计这方面入手,所收集事故来源与我们的差不多,主要来自于以下:

1、(东南大学地铁事故统计表)。

2、地铁、基坑及隧道事故概述。

3、新闻报道和各大综合性新闻网站,各地铁公司网站。

4、其它专业参考文献。

事故的统计是从事故发展趋势(年度分布,伤亡人数)、事故发生时段(月度分布,小时分布)、发生区域(主体结构,附属结构,周围环境,其他部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哪几年的的增长较快,还要一年中哪几个月份事故分布较多,一天中哪个时间段出现事故的概率较大),然后对其折线图,饼图,条形图进行分析,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故分析。还有事故类型统计我们可以借鉴成这样的。

其原因分析我们也可以这样借鉴,

(3) 由于我们后面需要做两个主要事故专题分析,有“火灾事故”和“恐怖袭击”专题,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统计分析》,它主要从搜集的52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基坑事故进行分析,归纳了6种事故类型。他们分析事故方法有:a、根据深基坑工程地质特点和周围建筑物情况采用WBS方法对上海某车站基坑工程工作结构进行分解,采用故障树法对风险事件和 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应用综合集成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类基坑的风险等级;b、用FTA方法编制了某基坑工程边坡开挖的事故树,用布尔代数法(大概就是“与或非”和“真假”的代数逻辑)计算了边坡的失效概率;c、把工程失败学引入到风险分析当中,分析了工程失败路径以及风险源因素,并建立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体系的事故树图;d、用事故树对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进行了风险分析,利用可靠度方法计算基坑支护系统的失效概率,并假定损失与初期投入成正比,最后综合考虑总费用,得到最佳的支护方案。其实也是和(1)的事故树差不多,只不过没分析那么详细。

所以,在进行“火灾事故”和“恐怖袭击”专题分析时,我们可以运

用一下事故树来分析地铁火灾的风险分析。。。。。

(4)分析一个事故原因,有许多角度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总的分析出发,借鉴一下《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和《建筑工程的质量事故分析与加固处理技术》,他们的分析角度比较全面,从人、机、环境、材料和管理五个角度分析和总结地铁事故发生机理。且对于一个事故的评价方法前者是用了贝叶斯网络概率安全评估方法。后者是从实例中研究了建筑存在的质量事故并对其改善手段讨论了一下。

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完善一下我们的统计分析,避免遗漏分析。 (5)事故和安全统计,包括事故分类,安全统计分析;事故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程序要求、监管机构授权调查、独立调查和国家调查以及整改计划等内容。事故的分类在《美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统计与事故调查制度》中是很全面的,按事故类型分:有a、碰撞 b、平交路口碰撞 c、脱轨 d、火灾 e、其它。按人员分类:a、乘客 b、进出站乘客 c、工作人员 d、无关人员。按事故原因分:a、设备故障 b、工作人员行为 c、乘客行为 d、无关人员行为。

而且它的安全统计报告与分析是不定期按年度连续报告,根据其;A、安全表现 B、伤亡统计分析 C、事故原因分析 D、伤亡比较分析。

对于我们的那两个专题分析,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就内容充实,明了。

推荐第3篇:如何查找文献(优秀)

免费下载各种学科文献,是学术交流的理想园地

文献密码搜索的方法大全

一、文献密码搜索的方法概述 [font=宋体]Sample Text

文献密码搜索的方法精要总结如下:

1.google是密码搜索的利器

2.标准检索表达式:杂志名(数据库名)+paword+username

3.检索表达式的变异(pw, pwd等衍生词)

4.冗余信息的去除(-NEED)

5.密码的区域性问题 (site:EDU,KR,TW)

6.文件类型限制

7.INTITTLE\\link等限制的妙用

8.著名杂志带其他杂志

9.逆向查找:安全,原理简单.但全人工,烦琐,管理和调度技术有待于完善

二、文献缩写-》全名自动查询系统

使用方法:

方法一:

将缩写输入查询框内,按\"search\"就可以了。注:不需把缩写后的\".\"号输入,但每个缩写单词间要空格。

网址: http://jake.openly.com/

方法二:

采用耶尔大学的杂志缩写查询系统:

网址:http://info.med.yale.edu/library/journalfinder/

方法三:

生物工程类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网址:http://darwin.nmsu.edu/~molbio/bioABACUShome.htm

方法四:

生物医学类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网址:http://library.med.ohio-state.edu/abrv/

方法五:

Medline杂志缩写专用搜索器:

三、我检索ppt的心得体会

自从学检索以来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我现在就对我前一段时间搜索ppt文件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讲一讲。请各位高手多指教。

我们在查ppt资料时,一般都想得到与查到的资料相关的全部内容,那我们就需要:

1、对检索到的东西进行层回推,放大信息量。

比如我在google里检索\"molecular biology\"得到了这样一个网址\"http://www.daodoc.com 但不可加入http://或/这类,否则是错的。

\"cache\"用来搜索GOOGLE服务器上某页面的缓存,通常用于查找某些已经被删除的死链接网页,相当于使用普通搜索结果页面中的\"网页快照\"功能。

示例:查找GOOGLE缓存的中文yahoo首页

搜索:\"cache:www.daodoc.com\"

info用来显示与某链接相关的一系列搜索,提供cache、link、related和完全包含该链接的网页的功能。

示例:查找和新浪首页相关的一些资讯。

搜索:\"info:www.daodoc.com\"

结果:有www.daodoc.com的网页信息。

示例:查找美国教育网上的宇宙大爆炸jpg图片

搜索:\"BIG BANG filetype:jpg site:edu\"

结果:搜索有关 BIG BANG filetype:jpg site:edu 的图片

第十讲,专讲一个特殊语法,很有用:inurl。

\"inurl\"语法返回的网页链接中包含第一个关键字,后面的关键字则出现在链接中或者网页文档中。有很多网站把某一类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源名称显示在目录名称或者网页名称中,比如\"MP3\"、\"GALLARY\"等,于是,就可以用INURL语法找到这些相关资源链接,然后

,用第二个关键词确定是否有某项具体资料。INURL语法和基本搜索语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通常能提供非常精确的专题资料。

示例:查找MIDI曲\"沧海一声笑\"。

搜索:\"inurl:midi 沧海一声笑\"

结果:已搜索有关inurl:midi 沧海一声笑的中文(简体)网页。

示例:查找微软网站上关于windows2000的安全课题资料。

搜索:\"inurl:security windows2000 site:microsoft.com\"

结果:已在microsoft.com内搜索有关inurlecurity windows2000 的网页。

注意:\"inurl:\"后面不能有空格,GOOGLE也不对URL符号如\"/\"进行搜索。例如,GOOGLE会把\"cgi-bin/phf\"中的\"/\"当成空格处理。

而一般众多密码或数据库往往出现在链接之中,如查Ideallibrary

inurl:ideallibrary proxy paowrd(ID)

\"allinurl\"语法返回的网页的链接中包含所有作用关键字。这个查询的关键字只集中于网页的链接字符串。

示例:查找可能具有PHF安全漏洞的公司网站。通常这些网站的CGI-BIN目录中含有PHF脚本程序(这个脚本是不安全的),表现在链接中就是\"域名/cgi-bin/phf\"。

语法:\"allinurl:\"cgi-bin\" phf +com\"

搜索:已向英特网搜索allinurl:\"cgi-bin\" phf +com.共约有37项查询结果,这是第1-10项 。 搜索用时0.36秒

补充讲site语法

site即将搜索定位于某一个域名上,有利于缩小搜索范围,提高搜索效率 。如keywords site:edu,效果很好!可以方便地搜索到各大学内有用的资源,至于关键词的选择,其它讲都有了。

site:tw, site:edu.tw, site: edu.cn.......

这是定位于国家或地区,将搜索局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或加上edu,则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大学,效果自然更好。如果site:mu.edu.cn则搜索国内医科大学内的资源(会漏综合性大学的资源的,要慎用)。

一般的,欧美人的版权意识强,一般密码不易公布,相反,非洲、美洲、亚洲则往往公开密码,这是获得密码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善于利用这些地方的资源有助于提高搜索效率。

这是site两大好处,不可忽视!

推荐第4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优秀文献综述

1前言

1.1建筑的基本结构功能要求

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1]

1.1.1项目概况

经杭州城乡建设规划管理部门的批准,拟投资建设多层商业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6000 m2 ,高度控制在24米下,层数6层以下。

1.1.2建筑要求

一层布置主要入口,休息接待多功能厅等;二层布置会议,三四五六层布置办公室。

1.2建筑形式及结构类型

本次课题拟采用现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参考杭州市区各种综合办公楼工程设计现状,完成该综合办公楼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基础设计等。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初步拟定的结构方案有:

1、基础方案:根据地质条件为冲洪积而成的粘土质粉砂工程地质特性[2]以及建筑楼等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初选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地基较为软弱、柱荷载或地基压缩性分布不均匀,以至于采用扩展基础可以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时,常将同一方向上若干柱子的基础连成一体而形成柱下条形基础。这种基础的抗弯刚度较大,因而具有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并能将所承受的集中柱荷载均匀地分布到整个基底面积上。柱下条形基础是常用于软弱地基上框架或排架结构的一种基础形式。[3]

2、主要承重结构方案: 本工程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即全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均由框架承担的结构体系。竖向荷载作用下采用分层法、叠代法计算其内力,水平荷载作用下采用反弯点法、D值法计算其内力;现浇楼板,按弹、塑性理论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内力分析和计算,按照规范、规程,采用合理的配筋的方式。[4]

办公楼是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等办公的业务用房,而综合办公楼就是除了办公之外还有别的功能的楼,其中包括酒店、商

业设施、娱乐设施、会务、等功能。[5]

本次综合办公楼采用现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框架结构具有结构性能良、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空间利用率高等突出优点,为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的研究对毕业后参加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这次设计将使我细致的了解并熟悉一个工程建筑、结构、施工各部分设计的过程,并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到大学期间所学的各门课程。所查阅文献的主要范围为大学课程教材、网络、图书馆有关书籍以及来自中国知网、读秀学术和万方数据库的参考文献。这有利于我进一步在学习和查阅规范的过程中加强对建筑各项规范的熟悉并掌握以前所学习到的知识。

2 建筑功能与形式

2.1建筑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各种类型的建筑按使用功能一般可以归纳为主要使用空间、辅助使用空间和交通连系部分,通过交通联系的部分将主要使用空间和辅助使用空间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使用部分是指主要使用活动和辅助使用的面积。交通联系部分是建筑物中各个房间之间,楼层之间和房间内外之间联系通行的面积。而本次设计拟采用套间式组合,是将各使用房建相互串联贯通,以保证建筑物中各使用部分的连续性的组合方式。其特点是交通部分和使用部分结合起来设计、平面紧凑、面积利用率高,非常适合综合办公楼。[6]

2.2建筑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市中的办公楼建筑也有不断向高空发展的趋势,钢筋混凝土体系的发展为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面布局条件。其中大开间的布置方式,即采用较大柱网,少设分割墙,内部办公区域可自由分割。[7]这种形式成为近年来国内中高层办公楼建筑的主要布局模式。这种布局不但增大了使用面积,而且缩短了交通面积,同时有利于结构的计算。

2.3建筑的功能与形式

当今,世界上的建筑呈现出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局面,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信息革命的进展,建筑流派更加纷繁,建筑样式更加千

姿百态,不断翻新。因此,创造符合功能的形式美建筑,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和谐,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形式必须符合功能,而功能应创造形式。要知道完全脱离功能的形式是不存在的,反之纯粹的功能空间必然单调乏味,也难以存活。只有满足了空间功能,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才是我们向往的建筑空间。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厌倦了千篇1律的枯燥、不具人情味的钢架玻璃摩天大楼,更不喜欢低成本大批速造的混凝土的廉价“盒子”。所以,在实现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迎合人们的口味而又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本地环境与气候等条件,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特点的建筑。[8]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部的艺术效果,细部的构造方案等,创作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活和生产环境。[9]

3 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多层钢筋混凝土办公楼的建筑项目越来越多,针对多层钢筋混凝土办公楼的建筑结构设计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多。[10]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10]

3.2框架结构

3.2.1优点

(1)框架结构构件类型少,设计、计算和施工都比较简单。计算中,框架是典

型的杆件体系,近似计算的方法很多,工程中最实用的是力矩分配法及D值法,前者多用于竖向作用下求解,后者用于水平作用下求解;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2)平面布置灵活,采用隔断墙分隔空间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以适应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有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

(3)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

3.2.2缺点

(1)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著,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

(2)钢材和水泥用量较大,构件的总数量多、吊装次数多、接头工作量大、工序多、浪费人力,施工受季节、环境影响较大,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并不十分合理;

(3)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 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其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特别是水平方向的,其总体水平位移上大下小,但相对与各楼层而言,层间变形上小下大。

4结论

由于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的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有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框架结构具有结构性能良好、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空间利用率高等突出优点。[13]所以,现在框架结构已经在国内的大多数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基本用于多层办公楼结构设计方案。多层框架结构办公楼设计,使我们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应用,还可以使我们在熟悉任务书的基础上参观、比较同类建筑,查阅、搜集有关设计资料,达到独立解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以及绘制施工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佚名.办公建筑那点事[M].城市建筑杂志社, 2010.

[2] 孙家齐, 陈新民.工程地质[M].4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12.

[3] 莫海鸿, 杨小平主编.基础工程[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钱稼茹等编著.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7.

[5] 综合办公楼.百度百科.

[6] 聂宏达, 郄恩田.房屋建筑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

[7] 程文瀼.混凝土结构[M].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6.

[8] 郭俊.建筑的功能与形式[D].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2011.

[9] 梁兴文,史庆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10] 赖东林.对某综合楼结构设计的探讨[J].广东科技, 2007.

[11] GB 50007-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2] GB 5001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 王光友.浅谈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几点经验[D].安徽:滁州市建筑勘察设计院,2003.

推荐第5篇:金融会计专业 文献综述(优秀)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文献综述

一、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综合研究

关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定义,许多学者均有论述。例如于淑娟在其2013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风险大小、筹资潜力的核心内容,偿债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种。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即资产变现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相应的短期偿债能力就越强。

关于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有多项指标,如: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润保障倍数等;还包括一些辅助分析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等。而在名为《浅谈如何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文章中还提到,分析短期偿债能力还经常将同业比较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其意义重大,且企业中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企业管理者来说,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企业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大小。对投资者来说,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和投资机会的多少。对企业的债权人来说,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意味着本金与利息能否按期收回。对企业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来说,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企业履行合同能力的强弱。总之,评价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企业的任何利益关系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当一个企业丧失短期偿债能力时,就意味着企业将有可能破产清算,它的持续经营能力将受到质疑。所以,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国外学者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相关研究

针对查阅的信息来看,近年来,国外也不乏有学者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研究。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国内外广阔范围内的关注,也从一方面表明了短期偿债能力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而针对某一企业为例进行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够被接受。所以,国外学者也不乏此类文章,例如Bardia, S C;Kastiya, Shweta;Bardia, Garima(2011)的《Inferential Statistics as a Measure of Judging the Short-Term Solvency: An Empirical Study of Fiv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India》一文中,也以Fiv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为例,对其短期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三、国内学者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相关研究

1.关于现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局限性的研究

于淑娟(2013)中指出,现有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存在一下不足:首先,短期偿债能

力分析指标的书籍来源存在局限性,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都是根据财务报表数据计算而得,而企业财务报表是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编制的,不能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真实情况。其次,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指标存在不足,计算指标时所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日的时点数据,计算出的指标是时点指标,其结果只能反映企业历史偿债能力,无法反映企业潜在的偿债能力。然后是现有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中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分析的不够严谨,如没有考虑流动资产的属性、质量以及变现能力等等。最后是忽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表外因素,如准备很快变现的非流动资产、与担保有关的或有负债等,这些因素或增强短期偿债能力,或降低短期偿债能力,财务报表使用人往往忽视这些因素,影响了作出判断的正确性。

董振学(2011)也指出,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一般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因此,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的偿债能力还受其他一些资产负债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可以从表内因素和表外因素两部分进行分析。王征寒,包红霏(2012)中也提到,现有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在总体上揭示了企业的支付能力,但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但是之所以称为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就因为其流动性较快,所以以静态的数字对指标进行分析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从动态上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2.关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改进的研究

王征寒,包红霏(2012)中指出,现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上一些比较特殊形式的企业,也的确不能正确反映出企业潜在的风险。为使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更适合分析本企业的偿债能力,应该对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做以下更改:(1)应该从动态上分析短期偿债能力。从动态上计算分析存货,应收款项,预付款项等项目,针对本企业资产流动性比较强、流动量大的特点,应该多运用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流动性分析指标进行比较分析。(2)针对本企业规范速动资产的概念。速动资产应指有明确把握能随时变现的资产,不应简单地界定为流动资产扣减某些项目。应收款项存在着难以变现的部分,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应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考虑删减。(3)针对企业流动比率的计算的改进。根据存货数量的多少以及流动性的强弱,分子中考虑剔除变现能力很强的存货净值,分母中剔除可以用企业存货偿还的预收款项等。于淑娟(2013)中也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1)完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在计算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时应考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变现能力。应收账款应根据其账龄分别这算分析其变现能力,对于时间长、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应收账款应予以剔除。分别以存货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计算流动比率,再比较结果,如果在重置成本下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比历史成本下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大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则削弱。(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在静态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对动

态指标的分析,如近期支付能力系数、速动资产的周转天数、现金到期债务比率。(3)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指标进行改进。(4)表内分析与表外分析相结合。在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时不能忽视对偿债能力有重大影响的表外因素,如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现金;可以随时出售变现又不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储备的土地、目前出租的房产等非流动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很好,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暂时困难时比较容易筹集到短缺现金,这些因素能够提高企业支付能力。也有相应的与担保有关的因素会降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在进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充分考虑到这些表外因素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与债权人的风险。

四、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研究的总结

对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研究,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关乎到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那么对企业短期长征能力的分析就要求有科学的分析方法,要不断完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体系,改进现有分析指标,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表内分析与表外分析想结合。科学、合理、准确的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对财务报表使用人都由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也将利用一家具体的公司为例,分析其短期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芳,江勇.以山东黄金为例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12):186-187.

[2]于淑娟.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浅析.商场现代化,2013,(15):131.

[3]刘岩,潘琰,孙浩.浅谈如何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5):49.

[4]王征寒,包红霏.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以葫芦岛店里设备厂为例.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90-193.

[5]董振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3):51.

[6]黄盈盈.浅析有效提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途径.商业会计,2011,(36):45-46.

[7]何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局限性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3):81.

[8]赵岺,丁晓莉.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新西部下半月,2013,(5):66-67.

[9]王芳.浅谈如何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管理学家,2012,(1):54-55.

[10]Bardia, S C;Kastiya, Shweta;Bardia, Garima.Inferential Statistics as a Measure of Judging the Short-Term Solvency: An Empirical Study of Fiv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India.IUP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Audit Practices,2011,(10):69-80.

[11]Bojarko, IM;Hrytsenko, LL.CONTEMPORARY VIEWS ON THE ESSENCE OF COMPANY\'S SOLVENCY ANALYSIS.ACTUAL PROBLEMS OF ECONOMICS,2011,(122):157-165.

[12]B?trancea Maria, Popa Anamaria, Ardelean Victor, Moscviciov Andrei.MODELS OF COMPANYS SOLVENCY ANALYSIS.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Oradea : Economic Science,2008,(17):68-74.

[13]陈笑笑.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以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时代金融(下旬),2014,(2).

[14]徐美玲.表内外因素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13,(21).

[15]田伟先.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的思考.会计师,2012,(11).

[16]徐德胜.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思考.厦门大学,2006.

推荐第6篇:《俄狄浦斯王》文献综述(优秀)

关于《俄狄浦斯王》悲剧的文献综述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戏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它叙述了一个杀父娶母的曲折的故事,在希腊悲剧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一、研究范围

近两年,关于《俄狄浦斯王》的研究有很多,我比较懒惰,所以仅有选择地读了十几篇文章。我所检索阅读的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作品反映出的古希腊人命运观念的研究;二是对俄狄浦斯这个人物的行为、性格的研究;三是外延式的研究,即以作品蕴含的各方各面的信息作为参照,与其他作品或人物进行的比较学研究。因为我能力有限,阅读量较小,所以关于比较学研究这一块的内容理解不到位,于是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前两类上: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和俄狄浦斯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现状

1、张连桥《论《俄狄浦斯王》中“神谕”故事的伦理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认为“神谕”是戏剧情节的“突转”,又是剧情发展的焦点,推动了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戏剧人物伦理关系的变化。整部戏围绕着“神谕”的发布、“神谕”的确认、“神谕”的破解、“神谕”的验证展开。三次“神谕”紧扣剧情,引人入胜。而“神谕”正是命运的一种存在方式,表现了希腊人的命运观念。

2、徐常宾、徐樱月《论俄狄浦斯身份焦虑的本质》(《前沿》2012年第10期)描述了俄狄浦斯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如武断、自负、暴躁、多疑等,同时分析了这些性格缺陷的产生根源,并指出这些缺陷对他悲剧命运的影响。

3、宁慧霞《感性呈现与理性关照——俄狄浦斯对人的本质的思索》(《语文建设》2011年第3期)中提到俄狄浦斯由一个“理性王”变得“非理性”,由一个智慧的形象变得鲁莽、暴戾。俄狄浦斯既有神话的意志和智慧,又具有世俗人的性格缺陷。

4、宁慧霞《俄狄浦斯身份悖论的言语行为分析》(戏剧文学2011年第7期)通过对俄狄浦斯的五种典型微观言语行为的透视和解构,展现了俄狄浦斯的三重身份:理性王、非理性的世俗人、超理性的殉道者。

5、黄春丽《没有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名作欣赏》2012年第21期)对俄狄浦斯的个性、情感和心理进行剖析,得出俄狄浦斯并无恋母情结的结论。同时提到了命运难以摆脱的悲剧根源。

6、王冠波《俄狄浦斯的反抗——浅析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名作欣赏》2012年第17期)提到了希腊人民对待命运的反抗精神,但也指出在那个时代命运是不可摆脱的。同时,也指出是俄狄浦斯的人性弱点,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伏笔。

7、沈佳玉《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现代语文》2012年第7期)从作品出发,详细地解读了古希腊人民的命运观,以及这种观念所起的作用。

8、王蕊《解读《推销员之死》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安徽文学》2012年第5期)分析了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俄狄浦斯情节”,对现代家庭具有更深层、更广泛的意义。

9、梁慧《试论二人转《包公吊孝》的俄狄浦斯情节》(《文史杂志》2012年第2期)把我国的民间艺术二人转的桥段截取出来,将其与《俄狄浦斯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解读。让我国的通俗文学通过与世界文学的交流,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研究分析

1、古希腊人的命运观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相信命运是由神事先决定好的,然后像枷锁一样套在人身上,不可避免,无法摆脱。但他们在相信命运的同时,也怀有一丝与命运抗争的愿望。就像俄狄浦斯那样,知道了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后,选择离家出走来摆脱命运的悲剧。虽然这反而使他更接近于命运,但这也是他在命运面前抗争精神的体现。命运虽然是定数,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但它仍然无法掩盖住人们在命运面前勇于抗争的精神。悲剧的命运基调上有着无比积极的人生观,这就是对古希腊人命运观的最好诠释。

2、俄狄浦斯的性格缺陷

很多人都提到了俄狄浦斯身上的人性弱点,如自负、暴躁、多疑、鲁莽等,甚至将其作为引发悲剧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对他是不公平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俄狄浦斯虽然曾被赋予了神一般的智慧和意志,但他并不是神,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国家的瘟疫、自己杀父娶母的可能,在精神上压迫着他,这令他即惶恐,又愤怒,又无奈。所以在这种境遇下,他的自负、暴躁、多疑、鲁莽也许只是情绪在压迫下的偶然爆发,并不能据此就说俄狄浦斯是个性格有缺陷的人,更不能说这些偶然的、不受自己控制的人性弱点就是他自己悲剧命运的成因。

即使这些弱点确实是存在于他的性格中,那也是命运使之然,并不是他的本意。试想,俄狄浦斯在被抛弃后,就成为了科任斯托王子,生活在一个父慈母爱、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可是,突然在一条“神谕”的影响下,自己迫于伦理道德的压力,不得不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流亡者。从“王子”到“流浪汉”,其中的反差可想而知,也许就是这一点,使得俄狄浦斯的心理找不到平衡。于是,“王子”的温文尔雅和知书达理,就被“悲剧者”的仇世、愤怒、多疑等所替代。所以说,就算俄狄浦斯存在人性弱点,那也是命运赋予他的,不能全作为他的过失。

我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固然是其主要原因。但他也有过失,但这过失并不是那些根据他的言语、行为所分析出的人性弱点。他最大的过失,就是“恋母情结”。也就是说,我认为俄狄浦斯确实存在“恋母”的可能性,而弗洛伊德把“恋母情节”称作“俄狄浦斯情节”更是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俄狄浦斯的感情史,可以发现,俄狄浦斯几乎是个没有爱情的人(她后来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只是与王位的绑定产品,他们不一定相爱)。而希腊其它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一般都会有一个甚至几个属于自己的爱人。因此,在这一点上,俄狄浦斯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这是否可以推断,俄狄浦斯之所以没有爱的人,就是因为他对母亲的眷恋。而且,也许就是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有“恋母情结”,才觉得自己确实有“杀父娶母”的动机,因此才在得知“杀父娶母”这个无比荒唐的“神谕”后,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如果他有“恋母情结”,那么把他的这种违反伦理道德的思想意识,作为悲剧的成因之一,还是可以接受的。

四、总结

在俄狄浦斯的悲剧中,命运是只无形的大手,强制性地引导着俄狄浦斯一步步地走向自己的命运之门,即使俄狄浦斯曾经积极地反抗过,也不可避免。但俄狄浦斯自身的性格以及他的“恋母情结”也是他走向悲剧的必要条件。总之,无论是关于命运的思索还是关于人性的思考,都将给后世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认识和启迪。

推荐第7篇:自首法律论文文献综述[优秀]

1、前言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是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之基本刑事政策的具体化、法律化。该项制度在感召、敦促犯罪人认罪投诚、悔过自新,自我改造以及节约国家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避免累及无辜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功效,对于有效实现预防犯罪之刑罚目的,贯彻和落实罪责相适应的刑罚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历来十分重视自首制度的科学制定与正确实施。立法上看从建国初期的单行法律到相继颁布的两部刑法典都对自首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理论研究上看,自首制度也一直为我国刑法学界所关注。局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我国共发表了近百篇有关自首制度的专题论文,公开出版关于自首制度的专题性论著一部,另有大量以自首为题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 。

虽然我国刑法界对自首制度的研究给予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在制定新刑法时旧刑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且新刑法的制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产生。由此可以看出对自首制度的理论研究时远远不够的。所以再次对自首制度进行探究有这现实的意义。

2、自首制度的概况

2.1国外研究概述

正因为自首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自首制度进行了研究并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相关的自首制度。因为国外关于自首制度的古代文献留下的十分少,所以只有通过国外现行立法来透视他们的研究现状及各自自首制度的特色。中外文化的差异和法律传统的不同导致各国在立法模式上采取了不同的类型,各具特色、互不相同。综观各国刑法中关于自首规定的立法模式,大致有下列诸种类型:

(1)、总则立法模式

该种立法模式是指自首制度规定在刑法总则中,适用于刑法分则的一切犯罪。其特点是,突出量刑公正和刑罚个别化原则,未设专条定义,仅将之作为量刑时从宽处罚的一个情节,与其它同类情节规定在一起,供法官在决定刑罚时考虑。如1976年《罗马尼亚刑法典》第74条第3项规定,将“犯罪分子向国家机关自首、审判时坦白、帮助发现或捕获共同犯罪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作为可以减轻责任的三种情节之一。类似立法还有俄罗斯、保加利亚、蒙古、巴西、奥地利等国刑法。

(2)、分则立法模式

该种立法模式是指自首制度规定在刑法分则中,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犯罪。其特点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分则条文明确规定自首从宽处罚的罪,法官量刑时就可对犯罪人的自首情节予以考虑。具体哪些罪规定有自首情节,各国刑法规定不一,但都是规定在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中。如现行《法国刑法典》第422—l条、第434—37条、第442—9条、第450—2条规定,犯恐怖活动罪、越狱罪、伪造货币罪和参加坏人结社罪,但能自首并揭发同案犯,从而得以侦破其它罪犯者,免除刑罚。

(3) 总则分则双重立法模式

该种立法模式是指自首制度既规定在刑法总则中,又规定在刑法分则中。总则中的一般自首适用于分则条文中对自首未做特别规定的一切罪条;分则中的特别自首,适用于分则条文中对自首有特别规定的罪条。其特点是,分则中的特别自首的从宽幅度大于一般总则,其宗旨是借此遏制某些特定的犯罪。如《日本刑法》总则第42条规定了一般自首制度及其处罚原则:“犯罪未被官方发觉以前自首的,可以减轻刑罚。”同时,分则某些条文作了特别自首规定,如第80条、第93条、第170条规定的犯预备或阴谋内乱罪、帮助内乱或帮助预备或阴谋内乱罪在未达到暴动前自首的,私战的预备或阴谋自首的,犯伪证罪在判决确定前或惩戒或处分前自行坦白的等,免除其刑。我国亦采用此种立法模式。

(4) 实质性立法模式

该种立法模式是指刑法典中虽未明确规定自首制度,使用自首这一术语,但其规定的内容实际上与自首无异。如1940年《巴西联邦共和国刑法典》第48条规定,犯罪人“自动向当局坦白别人所不知的或应归罪于他人的罪行的”,是“对犯人处刑的从轻情节”,这里规定的“自动向当局坦白别人所不知的罪行”即为自首的意思。有的国家刑法典虽未规定自首制度,但往往把犯罪人犯罪时或犯罪后的态度规定为法官裁量刑罚时应斟酌的情节,这些情节无疑也包含自首内容。如1968年《意大利刑法典》第133条和1975年《德国刑法典》第46条,均有此类规定。

客观的讲,总则分则双重立法模式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有助于体现自首制度初衷和更好地实现其根本目的,因而是各国刑事立法努力的方向。

(5)、发展趋势

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该项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惩办和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法律化。科学设计、正确理解和运用自首制度,对于促进预防犯罪、实现刑罚目的和节约司法资源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

然而现行立法中关于自首认定的相关规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从而使犯罪嫌疑人对自首有着种种疑虑。所以说放宽自首的认定条件是我国刑法改革中关于自首制度的一个发展方向。只有使犯罪嫌疑人真实感觉到自首的从宽待遇才能更大的发挥自首制度在预防犯罪和节约司法资源方面的功效。而且该项制度对服刑人员也有着重大作用,使他们在这一制度的有力感召下,弃旧图新、认罪伏法、积极改造、重新做人。从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使我们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与安全。

2.2 国内研究概述

从理论研究来看,自首制度一直为我国刑法界所注重。自建国以来,我国发表了许多有关自首制度的专题论文,公开出版了关于自首制度的专题性论著,另有大量以自首制度为题的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此外,所有的刑法教科书中,对自首制度都做了专节的论述。

然而,相对于自首制度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来说,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自首制度的研究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一方面,在修订刑法典之前,对自首制度的规定就有许多在司法实践中令人困惑的地方,并且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由于修订刑法典对自首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做了很大的调整,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划分自首类型;如何冷静而又不失客观、公正的批评立法对于“接受审查和裁判”要件的删除;如何审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自首有无的争议等等,这些都是尽其国内理论研究的焦点和方向。

2.3 自首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自首制度为刑罚制度之一,对自首者的处罚只有“应当减轻处罚”或“可以减轻处罚”两种情况。因此,关于自首制度的理论基础刑法界存在着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

报应主义认为,刑罚在本质上是对犯罪的一种报应,因此,刑罚权的行使只能限于社会报应,否则就是刑罚权的滥用。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主张道义报应:“法院的惩罚绝对不能仅仅作为促进另一种善的手段,不论是对犯罪者本人或者市民社会都是如此。惩罚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只是由于一个人已经犯了一种罪行才加刑于他。”主张法律报应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刑罚应当以己然之罪为转移,刑罚权的行使就该以报应为界限。总之,报应主义关注的是刑罚权行使的社会公正性。按照报应主义理论,自首并不能减轻已然之罪所造成的危害,对自首者的刑罚不能以任何功利借口予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否则有失公正性。

功利主义则认为,刑罚并非是对犯罪的报应,而是为达到一定社会目的采取的手段,因此,刑罚权的行使应该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功利价值。例如意大利的贝卡利亚指出:主权者惩治犯罪的权力是以必须维护公共福利的保护机构,使它不受人们的侵犯为基础。犯罪和刑罚之间,不是什么因果关系,而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运用刑罚这一手段,追求预防犯这一目的。龙勃罗梭、菲利主张的行为功利主义则是以社会为本位,更强调对社会利益的保护,为此可以牺牲罪犯的个人利益,甚至可以成为对滥用刑罚的容忍,这与以个人为本位、强调对个人自由的保障的规范功利主义是有所不同的。尽管如此,两者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从未然之罪中去寻求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关注的是刑罚权行使的社会功利性。对自首者处刑的从轻、减轻或免除,正是从未然之罪中寻求刑罚权的必然结果。

综合上述理论并且基于以下几点原因,我认为自首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在报应的基础上追求功利,并且兼顾公正。

其一,从立法精神看,自首制度制定体现了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因为自首制度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的法律化、具体化。而这一刑事政策本身,就是为了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提高案件侦破率,节省司法资源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惩治犯罪,其功利性很明显。

其二,从自首的成立要件来看,也体现了这一制度追求功利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悔罪”并未被规定为自首成立的要件之一。②在投案时间上,规定得较为宽松。③在投案方式上也比较灵活,除了亲首以外,代首、陪首、送首的,做出上述规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同犯罪作斗争,其功利性自然也显而易见了。

其三:从自首犯的处罚原则来看,也体现着功利主义。对于自首犯,一般都

可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这可以看出刑罚并非完全以已然之罪为根据,而从预防、惩治犯罪的功利目的出发。

自首制度的在理论基础上追求功利,但也不是可以无限度的去追求还是受到公正的制约。这在立法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现行刑法中除了“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外,对于其他自首的情形,法律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从而赋予法官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是否从宽,由法官根据罪行的社会危害性、投案时间、投案动机、等因素作出决定;对于罪行非常严重、情节非常恶劣的,虽然自首,也不予从宽。这体现了刑罚公正对刑罚功利的制约。

其二,根据罪行轻重,而在从宽幅度上区别对待。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而犯罪较重的,只能从轻或减轻处罚。这也体现了重罪重刑、轻罪轻刑的刑罚公正原则的要求。

3.总结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首制度的研究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但由于我国拥有很悠久的自首立法传统,加上传统的立法思想深入人心和与国外的法治环境不同,因此部可能直接借用外国成熟的立法。所以我国自首制度的研究既要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又要参考本国的立法传统。

虽然很多学者针对自首制度问题给与了很多的关注,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修订刑法典颁布行、对自首制度作出的几乎时全新的规定之前,就留有一些痼疾没有得到根治。例如,同种数罪的自首认定问题虽久经争论,但依然未能提出合理地、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2) 由于修订刑法典对自首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做了很大改动,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审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之自首有无的争议等等。

因此,可以说目前的理论仍然有很大不足,与实践的要求相差甚远。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作者实践出发,结合复杂系统的刑法理论知识,结合我国自首制度的现状,提出的一些完善我国自首制度的切实可行建议是值得借鉴的。

推荐第8篇:智能加湿器文献综述[优秀]

文件综述:

智能加湿器设计

经过数年的市场引导,加湿器行业已经做的有一定规模,当加湿器一旦由奢1发展现状: 1.1国内发展现状: 侈品变为一般消费品,在北方甚至成为必备品时,其行业已经足够引起关注了,按有关加湿器的市场报刊可以了解到,目前加湿器户均拥有率在加湿器最成熟的北京仅占2-3%,全国年销量总和是日本的10%,欧美的1%,中国北方市场每年销量自然增长率接近100%!但目前国内市场的垄断现象比较严重。

1.2国外发展状况

加湿器在国外很普及以及有很多大公司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市场。亚都 捷瑞 文塔 阿蓝德 爱普有一定规模,其中亚都稳居老大。

2发展方向

2.1发展趋势

人体在湿度40%-60%RH时是感到最舒适的,而超声波雾化加湿器不仅能改变室内湿度还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益的负离子,净化室内空气,其使用环境和场所是很宽泛的。

空气干燥会引起人们诸多不适,如皮肤干燥,咳嗽,眼睛干涩等,所以目前气候干燥的北方加湿器的使用比较普及,然而局部的干燥环境下也需要使用加湿器,比如空调房内。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场所都有着空调的使用,家庭、办公室、学校、酒店、宾馆、商场、健身房、美容院、浴房、医院等场所,所以,加湿器的使用范围几乎不受限制。

2.2前景

加湿器,空气净化器这类的产品认知度还不高,其消费人群还有一定局限性,这类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都集中在大城市,一般都是有一定文化层次且对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的人,多数为大城市的白领一族,而且多集中在年轻人。这类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比较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加湿器有保健美容的作用,因此对老年人,病人和对美容保养比较关注的人来说是很有用的。

参 考 文 献

【1】《机械制图》(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化教研室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2】谢维成,杨加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呈延海.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4】《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许喜华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版;

【6】《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 何晓佑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4月版;

【7】《设计思维与表达》 应放天编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推荐第9篇:企业质量管理文献综述[优秀]

企业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阐述了质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及各个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态度。

引言: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情况

曹国华在《论质量管理与管理质量》中写到调查表明,世界上成功的企业, 90%以上是由于管理精湛世界上失败的企业,则90%是由于管理不善。显而易见,管理之重要,小至一个企业,大 至一个国家,无一例外。一句话,由于管理质量问题导致企业破产、被兼并的实例屡见不鲜。由此不难看出,管理质量问题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企业的战略发展,致关重要。

《抓好质量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中指出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曾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和建设系统的干部职工必须加强质量知识学习,掌握工程质量的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标准知识,增加工程质量意识,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要认清肩负的责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搞好工程建设,提高工程质量,为祖国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国方《甲天下纸品公司全面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广西甲天下纸品公司近期组织人员对生产一线员工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培训,以全面提升生产一线员工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力度。

杨辉在《新形势下化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战略》中说到了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激烈的加剧,质量的概念在不断深化,质量管理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蔡显明在《质量为中心,计量为手段,技术标准化为依据—上海石化现代质量管理的思路》中提出今年国家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强化企业质量管理不仅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墓础。

张文学和姜长有在《强化质量管理,追求最佳效益》一文中提出对企业以人本管理为重点,牢固树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新理念的要求。

宣守蓉在《加强原辅料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得出结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人,企业的质量 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应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重质量赢用户,严管理出效益—记江苏丹阳汇丰纸业有限公司》一文中写到三点,重质量赢用户、严管理出效益、保设备上质量。

刘瑱《怎样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只有提高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我们产品的质量,才能让顾客满意我们的产品。

刘芳在《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认为在现代企业中,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企业完整的管理体系。其中提到的管理制度即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曹国华 《论质量管理与管理质量》

孟国利、勾庆涛 《抓好质量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

王国方 《甲天下纸品公司全面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杨辉 《新形势下化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战略》 (河南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河南 信阳,464000)

蔡显明 《质量为中心,计量为手段,技术标准化为依据—上海石化现代质量管理的思路》

姜长有、张文学《强化质量管理,追求最佳效益》

宣守蓉 《加强原辅料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梅山科技》2000年第4 期 《重质量赢用户,严管理出效益—记江苏丹阳汇丰纸业有限公司》 《福建纸业信息》1204年第0 9 期

刘瑱 《怎样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刘芳 《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新疆昌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昌吉83110 )

推荐第10篇:文献

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

动设计研究

姓名 学号

文献综述

1.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

(1)建构主义内涵的研究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提出人类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从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出发提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关于认识的建构思想对建构主义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众多理论观点的统称。斯拉文提出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的叫法不一,但更多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3]格拉塞斯菲尔德认为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认识论和教育中的一个广泛而庞杂的领域,哲学家、课程设计者、心理学家、教育家等整广泛使用这一概念,他们大多数人强调“学习者通过个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意义和学习所做的贡献”。[4] 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的理论。张建伟,陈琦认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5]在皮亚杰和布鲁纳早期教育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内化为认知结构。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将维果斯基的理论介绍到美国,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6]何克抗认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7]建构主义的内容是丰富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8]刘儒德总结了建构主义主要特征,提出建构主义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知识的建构就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它们意义。[9] (2)建构主义历史发展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Philips认为建构主义学家可以归为两大阵营,一是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者。二是社会学上的建构主义者。在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中,Philips

[10]又区分了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分别是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是基于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关于人的认识的成为建构主义理论的萌芽,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指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即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11]在阐释认知发展的过程时,皮亚杰提出了若干相关的概念,包括图式、适应、组织、同化和顺应。

维果斯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同一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也认为儿童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但是他不同意皮亚杰将儿童的发展阶段按单纯的年龄划分。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以发现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991年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组织了“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系列研讨会,邀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包括格拉赛斯费而德和斯戴福等人,经过激烈的讨论出现了6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心加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及控制论系统。[12] (3)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研究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的理论观点存在在很多的差异,但是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Anita Woolfolk认为建构主义者观点的共同的要素是强调: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社会协商和分担责任是学习的一部分;内容的多元表征;理解知识是被建构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13]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发展至今,它主要包含三大理念: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它不是最终的答案, 更不是终极真理, 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激进建构主义一派对知识的观点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走得更远,,他们认为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刘儒德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概括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中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假设和解释而已。[14]李琦、陈广宇、李政等提出从不同方面理解建构主义知识观,他们认为从主体方面理解,知识是客观的;从本质方面理解,知识是社会的;从获取方面理解,知识要情境化;从表达方面理解,知识有默会性;从学习方面理解,知识是复杂的。[15]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元化的,学生对对象意义的建构也是多维度的。[16]高文根据相关的研究概括了建构主义学习的6条核心特征: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17]张旭,赵静波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有以下特征: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意义的活动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的过程。[18] 在建构主义课堂中,重点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课堂不再是教师向被动的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 学生不再是空的容器等着被注满。师生角色被重新认识,师生关系也随之改变。潘玉进指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应该体现在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要进行师生角色的调整,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经验的差异进而搭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19]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是促进者,他们指导、调停、鼓动和帮助学生发展与评估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教师最大的任务就是提好问题。[20]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21]

(4)建构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建构主义比较关注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何克抗指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

[22]括四大要素:情境、协商、会话与意义建构。袁维新等认为教师在发展课程时,应给与学生对环境资料进行同化的机会,并借由发展概念以解释或组织资料而进行顺应, 甚至运用新概念以解释不同的现象, 最后将新概念与旧知识组织起来, 以达到平衡的历程。[23]杨开城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七条原则:提供知识的多外部表征原则;提供丰富认知工具的原则;情境的真实性原则;学习者控制与教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扶助差生的原则;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24]高伟认为建构主义批判传统教育去情境化的做法,强调情境教学,首先将学习放置于复杂真实的情境中,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5]

有学者提出,建构主义使得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转变,李艺总结了以下几点变化:从微观的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内涵由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转向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理论把研究重点由注重将知识分学科教授,把知识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单元,变为注重学科整合的整体性知识的获得,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综合性;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重视主动参与式的学习;教师或教学系统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强调“学习伙伴” 的重要性,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尊重学习者在学习成果上的个别差异,由学习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习过程导向的教学目标;注重高层次的学习结果的培养。[26]谭敬德提出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既表现在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又表现在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各环节的影响,即有助于教学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注重学习主体个性特征,分析差异;加强学习情境设计,重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设计;为评价方式多样化提供理论支持。[27]于晓波总结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包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28]

基于建构主义的早期教育实践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基于建构主义的早期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当代建构主义受影响比较大的早期教育方案或课程包括:幼儿认知导向课程(High/Scope课程或高瞻课程)、凯米和德弗里斯早期教育方案、福门的建构游戏课程、全美幼教协会的发展适应性教育实践及瑞吉欧早期教育实践。

目前幼儿园的生成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项目活动课程都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体现了尊重儿童,提倡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

[29]对解决幼儿园的课程问题有了很好的借鉴。建构主义也对学前教育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使得学前教育评价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法要以质性为主,定量和[30]定性相结合。建构主义使得学前教育评价从关注与教学本身转移到关注关注儿童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儿童学习观点对于我国学前课堂教学的现代认知、变革和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31]

综合以上关于建构主义的研究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深而广的,看出建构主义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们研究的的内容的丰富性及建构主义对人的学习影响的深刻性。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关于知识与学习的观点有了深刻的转变。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影响是改变了传统的以行为主义为指导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课堂逐渐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这也是已有研究中涉及的比较少的地方。所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展幼儿园教育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2.关于数学教育的研究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的产生源于人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早在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伴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形成了对数学最初的认识,由人类早期的“结绳记事”,“刻痕记事”可以看出数学在最原始的应用。数学教育产生是由来已久的,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及西方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集合、天文、音乐)都包含了一些数学内容。

(1)数学的特点及价值研究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进行抽象, 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逻辑推理的科学,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形及它们之间关系。[32]数学是人们于现实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产生于具体的事物,同时随着不断的发展又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区别于具体事物的、抽象的。数学的抽象是对物体现象生活的一个方面的抽象化,即只保留量的关系而舍弃一切质的特点,只保留一定的形式、结构而舍弃内容,得到的是纯粹状态下的以抽象的形式出现的量与量的关系,它是一种思想材料的符号化、形式化的抽象。[33]数学有着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的定义、公理的推断都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演绎归纳。在数学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猜测、验证、推理、证明。每一个数学公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思维的参与,离不开严密的推理。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学的应用的扩大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学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数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互联网,让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在科学研究的应用也是广泛的,一切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数学方法和思想的运用。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数学对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中,能够帮助人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数学对人的发展及成长发挥着教育作用,对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虽然天资不同,但是人类的后天发展的能量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教育能够使得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使得它与人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所以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锻炼人的思维。[34]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由此可见数学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密不可分的。同时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的好奇心、探究精神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2)现代数学教育理念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和解决所认知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主要思想,1980年4月,在全美数学教师联合大会上发表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中指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中学数学的核心”。1988年国家数学教育大会将“问题解决、模型化和应用”作为大会研究课题之一。

数学应该成为公民具备的文化素养,学校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学习数学的机会。1991年初,美国总统签署了一份称为《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的报告,提出让所有人都能学习有效的数学。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数学促进人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提出要试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通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开展对儿童数学素养的培养,并把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放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数学学习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精选数学学习的内容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需要的数学。

从目前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数学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数学教育有对我们人类有着特殊的价值,并且数学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强调问题解决、大众化、服务性、应用性更加关注数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们对于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得数学教育也尽力朝着实用性、普遍性、服务性发展。 (3)有关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价值研究。幼儿园数学教育对于幼儿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数学教育活动不仅提高幼儿的能力,发展儿童数学思维,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林嘉绥从数学教育对幼儿认识世界的价值以及对为以后的学业准备两个方面谈到他对早期数学教育价值的理解,他认为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同时她也提出这也

[35]能为儿童日后小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胡勇军提出早期数学教育对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有其特殊的价值,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增强幼儿对数[36]学的兴趣。黄谨认为数学启蒙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需要,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启蒙对幼儿的作用。[37]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王小辉从早期数学教育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的角度研究了其价值及意义,数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38]幼儿处于逻辑思维萌发及其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但是并不是说幼儿不能学习数学。数学教育对幼儿的意义在于能使幼儿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教育能训练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对于幼儿来说早期的数学学习能够给他们一些早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训练,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39]Greg J.Duncan,Chantelle J.Dowsett等人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与表现很有利地预测儿童今后学业能够达到的成就。[40] 关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特征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具有操作性、探究性及生活性。吴慧鸣提出在数学活动中,孩子亲身操作,亲身体验对发展孩子数学概念,空间思维等的意义,操作材料对是幼儿自身学习的重要方法, 是幼儿主动获取物体间数量关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发展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41]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操作性学习的物质基础,是帮助幼儿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儿童的数学操作活动包含了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成分,操作活动对数学活动还具备探究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学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幼儿实施操作动作,使外部动作内化的媒介。[42]幼儿认知发展的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43]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张宪冰认为探究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的方式,儿童对身边的事情天生就有种广泛的好奇和兴趣,儿童的好奇心促

[44]使他们在对周围的探索中乐此不疲。让儿童在探究性的获得中学习数学对于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黄胜梅也提出类似的观点,探究学习方式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幼儿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探究精神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多的价值。[45]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性是指在生活中对幼儿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数学教育,周粮平认为数学教育如果脱离幼儿的现实生活,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使幼儿感到数学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这样会导致幼儿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他从幼儿数学教育目标、途径及内容三个方面来论述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观点。[46]仇美霞认为现实生活是数学概念的源泉,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并以一定的形体存在于空间,强调将幼儿的数学教育纳入到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愉快学习,才能让幼儿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密切关联,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47]的问题。韦永慧探讨运用生活化情境开展数学活动刺激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的作用,她认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幼儿学习数学的情绪是积极的、主动的,能促进他们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

[48]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的研究。学者们比较关注具体的数学活动实施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引用到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张勇强等提出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教育有机地结合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用游戏课件开展数学教育活动。[49]周欣提出开展个性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开展个性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需要有正确的评价理念,在教育活动设计的时候能够针对不同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活动内容和材料方面给儿童提供选择;根据儿童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活动方式。[50]王小辉提出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有效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新知的兴趣;搭建探究平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总结,交流帮助幼儿归纳合理结论;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促进知识迁移。[51]孙锦瑞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提出幼儿园数学教育应该以数学文化为理念在文化情境中强调数学对幼儿的启蒙。[52]Carolyn Tucker等人提出运用儿童文学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53]

通过以上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献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研究倾向于理论层面的内容比较多,对于指导教育教学一线的具体的建议比较缺乏。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的策略的提出,以使得研究结果能够对改进他们的工作有启发和借鉴。

3.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1)有关教育活动设计内涵的研究

荷兰知名的教学设计专家迪克斯特拉教授认为:“教学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而学习是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当一个人想接受教学活动当组织描述和认可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学时,就必须对教学进行设计”。[54]史密斯,雷根提出教学设计是指把学习和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育材料的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55]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育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56]我国学者乌美娜在《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57] 通过对先前学者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推出教育活动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相关学习理论、幼儿发展理论及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育活动的各项要素进行合理化地安排的过程。它是教师将抽象的教育理念具体化的过程,是对学习者如何开展有效教育影响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黄瑾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幼儿园所提供的环境和材料,通过教师和儿童双向的交流和作用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它也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组织传递一定的教育内容,落实幼儿园教育任务的手段。[58]庄虹,陈瑶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的时空内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59]方案。也有学者提出教育活动设计是学前专业核心的课程之一,融合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注重实际训练的应用型课程。[60] (2)有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研究

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从查阅到的文献查阅中可以看出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在如何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应该遵循的活动设计的原则。朱家雄教授提出在进行幼儿园活动设计时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开放性原则。[61]郭宗莉,钟小锋认为教育活动设计应该以满足儿童需要为基本前提,最终实现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统一,他们提出要保持教育活动设计的整体有效性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活动设计过程的开放性;活动设计与获得实施的交融性;活动设计过程的师生呼应性。[62]但菲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全体性原则和整[63]体性原则。赵焕明提出综合性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应该包括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学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教学活动应将学习和发展连结一体。[64]姚伟教授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

【65】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因材施教性原则。周云指出早期的科学经验对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正确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应该体现目标性、方法的灵活性、活动性、教师的指导性。[66]秦红指出在进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时,需要坚持回归生活原则;关注发展原则;实践创新原则。[67]于冬青指出关键经验是儿童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进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时,要重视儿童获得必须的关键经验,并且以关键经验作为制定活动方案的标准及活动评价依据。[68] (3)有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及基础。朱家雄教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一书中,从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69]活动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了详细地阐述。黄瑾从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和内容、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环境与资源、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教育活动评价几个角度进一步阐述各个内容领域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有效策略。[70] 关于教育活动目标方面,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经明确的指示,教育活动的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中要求的每个具体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有学者指出活动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随着儿童的经验和兴趣随时生成新的活动目标,能够让儿童主动地探索,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要关注活动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统一。[71] 宋济明指出在选择合适的具体活动目标之前需要了解每个教学领域的总目标,然后了解每个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最后根据具体目标所包括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目标。[72] 有关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面,《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袁爱玲,何秀英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有导入的一般策略、掀起高潮的一般策略、结束的一般策略、把握活动节奏的一般策略几方面。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有依据活动目标和内容的性质、特征选用方法;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差异选用方法;选用的方法

[73]应体现先进性;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和创造更新。在具体设计教育活动步骤时,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并且要考虑到活动的新颖性。王瑞玲指出在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中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是既要有活动的目标达成,同时也要关注活动的过程;第二既要关注物质环境,也要关注心理环境;第三既要关注教师的预设,更要关注儿童的自发生成;既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也要关注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74] 作为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还能够通过对教育互动的不断反思与重建,促进幼儿、教师及所有课程参与者的成长。虞永平等指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若干评价原则,首先是教育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其次教育活动要体现交互主体性,第三是教学计划实施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第四是资源和环境的有效利用。[75]王秀莲提出,幼儿教育活动评价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首先的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其次是需要研究教育行为的规律性,再次是教育形式的合理性,最后是教育效果的适宜性。[76]李艳指出教育活动评价要遵循发展的、适宜的及分类的原则,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即活动目标的综合性、层次性和差异性;活动的内容要生活化、趣味性和实效性;活动方式要多样化,有层次和连贯性;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师幼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效果要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全面的发展。[77]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数学教育、教育活动设计等相关文献收集与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探讨有其独特性与优势。随着人们对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视,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们需要提升开展高效的数学活动的能力。本研究以教育活动设计为出发点,以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为指导,在教育实践层面对幼儿园数学活动进行改进,使幼儿园数学教育能够做到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儿童经验的获得及认知的建构,培养儿童数学兴趣及积极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2]刘迎杰.主题课程的建构——后现代主义与建构主义对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启示[J].淄博师专学报,2007(1):32-36.[3]Anita woolfolk著.陈红兵等译.教育心理学[M].徐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81.[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5.[5][6]张建伟,陈琦.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7][8]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9]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9.[1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4.[11]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21.[12]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1-55.[13]Anita woolfolk著.陈红兵等译.教育心理学[M].徐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81.[14]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J].人民教育,2005(17),10.[15]李琦,陈广宇,李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知识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13-15.[16]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7.[17]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9(1):35-39.

[18]张旭,赵静波.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前教学的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7-148.[19]潘玉进.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科学版),2000(4):9-93.[20]张奠宙.期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大国”风范[J].教育科学研究,2005(2):16-18.[21]赵延清,贾云宏.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3-65.[2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23]袁维新,吴庆麟.关于学习环模式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30(3):632-635.[24]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4):14-18.[25]高伟.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8-80.[26]李艺.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2(6).10-15.[27]谭敬德.格拉赛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理论认识论特征及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11(7):25-28.[28]于晓波.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的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000.

[29]杨晓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幼儿园课程设计[J].山东教育科研,2002(2):25-27.[30]李贵希,刘花雨.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57-59.[31]马云.建构主义与我国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现代革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49-51.[32]史宁中.关于数学的反思[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31-39.[33]周春荔.数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34][37][60]黄瑾.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13,35-37,61.[35]林嘉绥,李丹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10.

第11篇:音乐表演优秀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引言

当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肯定。本文首先初步的指出幼儿的学习特点,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系统地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陈述。然后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本文认为,幼儿音乐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憧憬。

主体

一、国内现状

从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组成,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也是采用这“三步曲”模式。音乐课的开始部分含律动入室、练声、复习等内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学习新内容,约占整节课时间的2/ 3 ,结束部分以动作性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内容结束。教学内容按大纲适用固定的统编教材。

归纳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是集群的共同特性:

(一)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

(二)课堂模式程式化;

(三)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因此,研究幼儿园音乐教学室很有必要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觉美、表现美的情趣。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研究问题,笔者翻阅了资料。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可以了解到教材的质量需要适应幼儿创造力,就这一理论研究的来看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1、选取合适的教材;

2、材料内容设计要合理。

关于音乐兴趣培养研究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也日益受到家长的关注与肯定。弗兰德:《开启音乐之门》,有“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这么一句话。因此,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只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其善于感受美和表现美,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同时,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等活动中,从自发性学习进入自觉性乐感的形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活动才能实现。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集体操作的方式--起到互相迁移促进;有个别操作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建构音乐元素,教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做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拔。

三、如何解决幼儿音乐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一方面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如此,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内容与要求及指导要点中,特别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培养幼儿对各领域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何平的《步入音乐殿堂的阶梯》中所阐述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对什么样的对象发生兴趣。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需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幼儿的认识活动更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兴趣培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础的前提。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 2 的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结论

通过收集整理资料,本文认为,现有幼儿音乐教育研究大都从教育现状入手,然后结合各种实例经验以及当下的文献,评论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兴趣培养面临挑战时所作出举措的可行性,然后对其今后的教育培养之路进行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有必要针对单一个例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笔者亲身实践,自我总结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希望能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得以一一兑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弗兰德:《开启音乐之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何平:《步入音乐殿堂的阶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李重光:《怎样教孩子学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幼儿音乐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第12篇: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优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2]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3]规模加大。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共绿地以及收费的公园等传统景观转向了城市公园,具有公益性和多样性的艺术形态和特点。这种转变不仅保留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特点,还提供了一个充满互性和体验性以及艺术性的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城市公园具有多样化、多元性以及组合性的特点,其本质上也是对公共空间的[5]一种重组。城市公园的景观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工的,它包含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城市历史变迁的最直接的体现。城市公园的园林四要素为景观建筑与小品、植物、地形、山水等方面。

3.1景观建筑与小品

每当我们做一个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其绿化种植,而是其小品的规划设计。一个特色的园林小品会让你的设计增添光彩,同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品也会让你的设计黯然失色。你可以认为小品是画龙点睛之笔,你也可以让他作为整个设计的焦点。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方便游人之用及园林管理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让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我们可以在各类公园、游园的入口外面摆放小品 ,将小品放在各类公园、游园门口外面,即可通过预示性小品点出园内主题。在人们视点中心处摆放小品,可活泼周围气氛,所谓画龙点睛之笔。在两条路T 字形交处,在这个端头可适当摆放小品,这样可使游人感到前面有景可赏,同时预示这里是尽头需要转弯。放置适合的小品可按道路宽窄、人流多少及该处的环境要求而定。水景小品的设置可为水景增色不少。如杭州的“三潭映月”,只在水中放了三个小石灯塔,使平淡的湖水显得生动不少;一所大学校园内的水池中的一个小岛上,种植了一丛耐湿的乔木,一个鸭舍,老鸭带小鸭出来游水觅食,景色也十分迷人。

园林小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景物虽小却妙趣横生。园林中每处都需艺术,如灯柱、坐椅、指路牌、栏杆、垃圾箱、告示牌等。非生物性、非建筑物的小型物品都要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且要对这些小品精心进行艺术加工,不可掉以轻心。园林这个可以使游人感知的客体,是许多形体的单元组合而成。所以只有使每个小局部都美,才能达到整体美[6]。

3.2植物

植物绿化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古往今来,植物配置都是园林中的主体,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公园中,植物的绿化面积至少应该占到公园总面积的65% 及以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城市公园的设计就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室外公共空间的一种设 计[7]。在有限的土地上,我们要根据物种的自身习性,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实行乔、灌、草多层次、多空间、多颜色、多手法、多功能的配置,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

3.2.1植物配置原则

3.2.1.1自然生态和谐原则

公园的植物配置,要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适当修整。在树种选择上一定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而且要选择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生长好的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同时,要注重植物与周围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的和谐,使植物的柔和美与建筑的硬质美[1]自然和谐统一起来。 植物配置需要联系当地气候选择容易成活的树种,不能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大量地从外地引进各种名贵树种,可导致长势很弱,甚至死亡。原因就是在植物配置时没有考虑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和生态适应性。

3.2.1.2遵循各种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大致可分为:多样与统

一、均衡与稳定、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工景观,凡是具有美感的都是景观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协调统一。在园林植物配置中,植物材料在形体、体量、色彩、线条、质感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即配置的统一性\",但是过于统一也会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如果过于多样而缺少统一,又会显得杂乱无序。所以,在植物配置中必须遵循“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准则。基调树种,由于种类少、数量大,形成植物景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种类多、但数量少,起到变化作用[8]。

植物配置是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除了以上两种原则之外,我们还应考虑到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例如有毒植物不可种植在儿童游乐区;行道树应选择虫害少、无飞絮的植物。

3.3地形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静坐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 总之,公园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只有因地制宜,结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特点,使各个要素协调有序,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充满人性化的生态环境[9]。

3.4山水

山水元素自古就被中国古人造园所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人们崇尚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将园林融入山水,使园林趋向自然。同样,在静安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也融入了山水设计,从湖面到山洞,再到溪流汀步,园中央处处能见山水景观。岸边波光粼粼,溪流潺潺,处处花繁叶茂、嘉木葱茏,犹如一幅自然山水画卷。此外,园中石景随处可见,从驳岸的材质到花坛的收边,很多都是用石为材质。静安公园的山水结合刚柔并济,仁智相形,气韵生动[10]。

4.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

对于大多数的设计还说总体有它不变的设计原则,城市公园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之后,存留下来的原则便成了它的设计精华之所在。

4.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解析。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城市公园景观是为了服务于居民而建设的,所以其必须且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便是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公园也许是有优美的景观,也许是绿树成荫,也许是有人文文化,也许现代时尚,也可能有趣和谐。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还给城市增加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使得人们充分领悟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美[11]。

4.2园内外景观风格一致的设计原则

风格一致往往是我们在设计时最容易忽略的一点[12]。有时候我们为了在设计中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往往会是浓密的树阵外围是稀疏的草地,亦如发光的金佛外面披着一件百布衫。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联系周围的环境,做到整体风格的统一,不突兀,不高调。

4.3注重创新的原则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不同的设计。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能够将时代气息和公园设计巧妙地融为一体。

城市公园要表现地方特点和风格,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景观的重 复。我国有名的公园很多,各有特色。在设计中,我们要有选择地汲取一些名园在设计上的经验,但不可全套照搬。在景点处理、树种选择等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突出地方特点和风格。公园内各景区的设计要有特点,不能整个公园一个样。

5.总结

以上归纳了我们城市公园的产生背景,城市公园的发展,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去,以及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为今后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遵循一个原则或许就能让你的设计大添光彩,无视一个注意点,你的设计可能就会被毙掉。作为设计同行的我们,需要抓住每一个关键点,做好每一份设计,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

[1]朱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以上海世纪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1(11) [2]李春萍,翟国勋.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田闯.谈城市公园景观营造[J].美术大观.2009,(7) [4]左诗琴.公园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大众文艺,2012(11) [5]兰玲,徐莉.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探析[J].大舞台,2013,(8)

[6]杨玉想,刘金涛,张娟.浅析园林小品的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0(12) [7]周楚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及其基本原则[J].中国科技博览,2010(28) [8]张前进,阎宏伟 .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笪慧.人性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J].中华建设,2012,(5) [10]张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上海静安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1(11) [11]焦龙.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J] .现代园艺,2013,(6) [12]张燕青,魏云华,林魁.现代城市公园绿地营造_以泉港区锦绣公园景观绿地规划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7)

第13篇:城乡规划方面的文献综述[优秀]

城乡规划方面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 目:对中国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思考 姓 名: 张梅兰 学 号: 060400450 学 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 级: 2004 级 指导教师: 陈崇成 2008 年4 月5 日 对中国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思考 1 对中国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思考 摘要: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的后备资源有限,耕地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国土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并适当核减基本农田面积,保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合理需求,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相关部门规划相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布局;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建议 引言 耕地作为土地资源的精华,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土地管理的首要问题。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出现不一致的地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前瞻性不足,导致近期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现象。特别是“十一五” 发展规划,一些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位置较多都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导致基本农田局部调整频繁,影响基本农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故在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实际情况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并适当核减基本农田面积,才能保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合理需求,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相关部门规划相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 相关概念 1.1 耕地及耕地保护 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简称《规程》,下同)的规定,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农地和林闲地。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播种地、割草地、牧草地、菜园地、休闲地等皆为耕地。某些国家将果园也作为耕地。在我国,耕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 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2 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

第14篇: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优秀)

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

2、文献综述的作用

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它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了用于查阅分折文献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

3、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

1) 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 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 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的选题与文献资料的搜集

(一) 选题原则

1.结合所学知识选自己专长的或有基础的题目,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综述。

2.根据所占有文献资料的质和量选题。

3.选题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学科矛盾的焦点、新成果、新动向。

4.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文献资料的搜集

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

(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2、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

将文献资料储存在大脑中或其他载体上形成不时取用的“资料库”的过程称作文献资料搜集法。它包括阅读法、剪报法、笔记法和现代化技术存贮法(如复印、电脑存贮、光盘存贮等)。

三、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1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部分要写清: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二)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 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四、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4.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5.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6.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7.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8.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9.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10.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

11.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注:下面综述范文,供同学们来学习综述的撰写方法,而不能采用其撰写格式!!!

2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关键词:(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

3 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

4 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V奥斯特罗姆和D菲尼,H皮希特编,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5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6 文献综述范文之二: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

摘要:我国已加入WTO,对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里处于弱势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18世纪以来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便为政府宏观引导企业微观决策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蜂拥而至: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已渐渐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中。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一时也难以认清复杂的国际市场,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西方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过去200多年的岁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历史”的定义与特征里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见,最初,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诱因,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内容和基础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1848年,马恩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马恩看来,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资本论》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产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

7 灭,代之而起的是使用来自世界各国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国界’因此被模糊。”(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从以上论述看出,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巴兰在其《增长的政治分析》中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剩余,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外来的破坏性竞争摧跨了发展中国家幼稚的民族工业。沙米尔·阿明在其《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扩张问题。他认为,资本对外扩张的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仅包含一种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国内地产生的,竞争使得内地的利润率下降,使资本不得不寻求距离“中心”越来越远的市场。伊曼努尔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生产价格形成问题,论证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欠发达国家。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伯克特在其题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对新古典发展理论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看,全球范围内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发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从而妨碍了第三世界国家金融的自由发展,也导致这些国家颁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发展及其政策其实是受它们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围的资本扩张》、《资本的国际化和社会资本循环》等著作中指出资本的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商品资本被国际化,这引起世界市场的出现。第二阶段是货币资本循环被国际化,资本被迅速积累。第三阶段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引起了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3.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S.Amin、A.Callinicos和S.Gill是该流派的代表。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他们认为,今天的全球化代表了反动的全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胜利(Callinicos,1994),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当今各国政府已经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理人(Gill,1995)。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Amin,1996)。

(二)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喜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首先,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里。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倡导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他还看到了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对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对外贸易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49.)他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表现为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他指出:“以某种形式把世界上最远的部分连接起来,让他们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相互推动工业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总趋势就会使大家受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56.)可见,斯密不仅提倡国内贸易自由化,还主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及其影响做了预测。其次,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其倡导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理论中。他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基础则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物质财富。可见,斯密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或后天的生产条件,并指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节约资源、世界总产品和福利的增加。李嘉图认为,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补充,是一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他还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与自行调节。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经济政策上,他认为使国际贸易处于自由状态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国的繁荣不是由另一国的贫困来促进的,对贸易的自由不加束缚并制定开明的政策,才能最好地促进每个国家的福利与所有国家的福利。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得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

8 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113.)李嘉图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即相对成本说。他认为,在资本和劳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前提下,即使一国在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与他国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会进口产品,因为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产品,而应权衡利弊,按“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这样,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见,李嘉图不仅认识到国际贸易的作用,提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还希望国际贸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他突破了斯密的见解局限,提出了符合国际贸易实际的“相对优势”理论,为后来西方各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赫克歇尔与俄林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解释了贸易为什么会给贸易的双方带来好处,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生产那一种商品上也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源泉。它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说,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商品的价格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产生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原因又是各国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与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这些种类的商品。最后,他们指出,国际贸易的一般趋势是可以消除(即使是部分地)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从而使国际间商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三)当代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

1.新自由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K.Ohmae和W.Grieder是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Ohmae,1995;Grieder,1997)。新自由主义流派还大力赞美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功能,因为它确立了国际贸易的四项普遍性原则:即非歧视性原则、互惠性原则、透明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Sachs and Waner,1995)。新自由主义派强调市场的作用,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贸易、资本、技术、信息等冲出国界,生产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而国际化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最优配置,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推动经济增长。

2.怀疑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P.Hirst和G.Thompson。该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神话。首先,怀疑派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20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并不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末的“金本位”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的更高度的一体化。如果以商品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标志,那么,1993年的一体化水平与1913年的情况类似(Thompson,1996)。该派认为,如今的全球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化(Hirst and Thompson,1996),或者只是一种区域化而已,因为它只是三大区域(欧洲、亚太和北美)的金融与贸易的合作(Boyer and Drache,1996)。而经济区域化却正朝着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今天的区域经济日益走向排他、封闭与保护。所以,目前的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发展,而是阻力(Gordon and Wei,1998)。所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夸张”(Hirst,1997)。同时,该派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认为“全球化”学派所认定的国家弱化与消亡完全是耸人听闻、无知可笑的,因为这从根本上低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力量,目前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只有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才能保证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所以,政府决不是国际化被动的牺牲者,而是国际化的主要建筑师和设计师(Gilpin,1987)。

另外,怀疑派认为,国际化并没有使南北差距、不平等消失,相反,它意味着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因为贸易和资本更多地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并由此产生更强大的“排弱”效应(Hiest and Thompson,1996)。怀疑派还认为,在经济结构方面,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际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不公正的旧秩序和等级结构。所以,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独立领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体化的出现(Huntington,1996)。

9 3.秩序转型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 Giddens、J.A.Scholte和M.Castells。该学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Giddens and Castells,1996)。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史无前例的。跨国界的政治和社会正在对世界进行重大的调整,国际与国内、外交与内政的界线已不清晰,所谓的“国内外相交的事物”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边疆”,经济全球化正在促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空间急剧扩大,成为影响一个社会和地区的决定力量(Rosenau,1997)。所以,该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正在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量,导致世界秩序中的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剧变(Giddens,1996)。另一方面,这种世界秩序的剧变又充满着变数,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偶然的历史进程,谁都无法预测它的发展方向与它所构建的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Ruggie,1996)。

二、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及我们的观点

(一)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

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本文认为,马恩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并科学划分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他们毕竟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较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但他们没有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新马克思主义派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他们只看到西方文化、体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输入的负面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认为是主要的,而无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所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经济全球化结论。

2.对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斯密和李嘉图都认识到对外贸易及其自由化的重要性,这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当时对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看到了其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掩盖了在一个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及其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作为“绝对优势”的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已退居次要地位。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无疑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更深刻、更有见地,但他的理论建立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等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可操作性。赫克歇尔与俄林仅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并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导致各国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们没有揭示国际贸易中资本的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对欠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3.对当代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新自由主义派认为,经济全球化从长远来看会使“绝大多数国家”受益,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工业革命至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亚洲的欠发达国家仍陷于贫穷、落后之中。所以,这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够呢,还是应把“绝大多数国家”改为“少数国家”?本文认为至少应改为“部分国家”。怀疑派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推敲:他们认为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的全球化,其实,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邻的两个区域又通过协议实现两个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以此类推,当全球经济都实现了一体化,经济的全球化也就完成了。秩序转型派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偶然的、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否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可知性,显然是错误的。

(二)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看法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机制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时,全球经济走向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既合作又竞争。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人类节约全球资源、保护全球环境与自身文明的一种进步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

10 性的,它只是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分、应该与不应该之分,至于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是因为各国生产力水平差距的现实体现,属于人类道德调节的范围,需要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3.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机;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保护环境是人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动机;而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动机,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通讯工具等)。4.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区域化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里的一个环节),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曲折、多变的,但其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知的。5.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一个由浅至深的渐进过程:从国际化起步,发展到全球化,最后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Jeffrey Sachs:International Economics:Unlocking the Mysterise of Globalization [J].Foreign Policy,Spring,1998.[2]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 [M].Cambridge Pre,1996.[3]Samir Amin: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J].Cambridge Pre,1996.[4]Jeffrey.A,Frankel: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N].NBER Working Paper,No.7858,August,2000.[5]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6] 李宗.论经济全球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11 文献综述范文之三: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系出发,认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因为在市场机制中,行为主体的激励来源于占有财产和获取利润,所以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私有产权才会产生高强度激励。为此,田国强用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尽管土地仍

12 然归国家所有,但将努力程度与收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权并不是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效率的最关键变量。依照激励机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使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乡镇企业表现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

可以认为,斯蒂格利淡和田国强等人的上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早期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部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乡镇企业的决策权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Jefferson et al,1994)。正如田国强同时所强调的,乡镇集体企业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它诞生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早期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入,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产权明晰的企业不断增加时,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企业(田国强,1995)。很显然,仅凭对竞争、激励的强调已不能更深入解释乡镇企业后来的表现。

„„

三、产权配置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

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绩效,但我们知道,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微观基础,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配置对效率的改进十分重要。此前有关东欧国家转轨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市场竞争的潜在功能难以完全发挥,过分强调竞争,会形成新的扭曲。但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什么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现实使经济学家们最终认识到产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Groman-Hart-Moore所发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假说,积累了大量文献,并由此构成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主流。

Weitzman-Xu(1994)较早发展了一个有关中国乡镇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释民营企业的绩效。在模型中,乡镇企业被刻画成一种产权模糊的合作性组织。虽然乡镇企业名义上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但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镇基层政府手中。与私有产权相比,其产权安排是模糊的。然而在中国,它却表现出了与私营企业相近的绩效(Svejnar,1990;Pitt and 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Weitzman-Xu进而认为,乡镇企业的出色表现挑战了标准产权理论。根据Groman-Hart-Moore的理论,产权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向相关主体提供激励,并解决组织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的经验似乎表明,产权的重要性与组织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异。同西方相比,中国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自利性动机弱,合作意识强)使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具有了一定效率。然而,Weitzman-Xu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文化作用的机制。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导致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效率,那么处于相同文化环境中且产权同样模糊的国有企业效率的相对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国强,1995)。很显然,要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表现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当引入新的变量。

„„

四、企业改制与政府退出

„„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1)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经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2)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看法较之以前宽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开始承认其合法性。在此背景下,一个被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乡镇企业增速减缓,以及紧接着的大范围改制。此时,文献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乡镇企业改制的原因。伴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产权”这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逐渐褪色。

蔡防(1995)用一个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动因。他假设地方政府是委托人,乡镇企业经理则被看作代理人,企业绩效取决于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给定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其监督效果内生于乡镇企业的数量和个体规模。在早期,企业个数少、经营规模小,加之经理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面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尚不严重。随着地方政府所掌管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及经理就业机会的增多,监督效果逐渐变差。地方政府只得默许经理人员以灰色收入的形式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效

13 果。因为经理所获得的剩余是“灰色的”,具有较高风险,作为补偿,对集体资产的侵蚀在所难免。结果乡镇企业的运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业所有权(在地方政府和经理之间)重新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也由此启动。

„„

至此,整个理论演进的逻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正如人们已经观察到的,随着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主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民营企业首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其特殊性就在于被嵌入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会被更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这一关键认识问题后,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似乎开始逐步淡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最近的文献考查表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例如,姜长云(2000)对乡镇企业资本短缺问题的研究;张杰(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对民营企业融资;习题的研究;范从来等(2001)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研究;Sun(2002)对股份合作制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验与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在我们看来,产权已基本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否尽快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力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很显然,只有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化视角才能勾勒出它未来的成长轨迹。如何预测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表现?随着它的成长将会对整个改革进程施加怎样一种影响?无疑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又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略)

第15篇:关系营销文献综述与评述(优秀)

关系营销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系营销的定义

“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一词最早由白瑞(Berry L.L 1983)首先提出,他认为关系营销就是通过多种服务来吸引、维持和促进顾客关系 [1]

巴巴拉·本德·杰克逊(B.Jackson 1985)在生产业领域也提出这个概念“关系营销就是指获得、建立和维持与产业用户紧密的长期关系”。[2]

美国学者摩根和亨特(Morgan and Hunt 1994)认为关系营销是“旨在建立、发展和维持成功关系交换的所有营销活动。[3] 古姆松( Gummeon 1994) 则从企业竞争网络化的角度来定义关系营销, 他认为“关系营销就是把营销看作关系、网络和互动。”[4] 格朗鲁斯( Gronroos 1996) 对关系营销作了很宽广的定义: “关系营销就是管理企业的市场关系”[5] 对关系营销学界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大多采用的定义:关系营销是指企业在顾客、竞争者、经销商、供应商、社区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发展和保持长期的、有成本效益的交换关系,达到共同发展目的。

二、关系营销理论学派

进入90 年代后,关系营销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学派纷呈, 目前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关系营销理论按照学派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英澳学派的六市场模型 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Christopher H.Lovelock)佩恩(Payne 1995)把对企业营销有影响的因素划分为六个市场, 即顾客市场、竞争者市场、分销商市场、供应商市场、内部市场、影响者市场。企业实施关系营销战略必须开发和促进与六个市场的关系。[6]

2、投入—信任理论 美国学者摩根和享特(Morgan and Hunt 1994)将影响企业营销成功的关系分为四组共十种合伙关系,即供应商合伙关系(产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隐性合伙关系(竞争者、非赢利组织、政府)、购买者合伙关系(最终顾客、直接顾客)、内部合伙关系(职能部门、员工、业务单位) 。关系营销是直接指向建立、发展和维持成功交换关系的所有的营销活动。[3]

3、北欧学派的古姆松( Gummeon 1994)的30R 理论 瑞典学者古姆松认为,关系营销就是从关系、网络和交互的角度看营销。他把企业的关系分为市场和非市场关系两大类、共30 种关系, 前者主要包括顾客与供应商关系、分销渠道关系、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等17 种关系, 后者主要包括人际和社会网络关系、大众媒体关系、内部顾客关系、所有者关系等13 种关系, 其中顾客关系是核心。[4]

同为北欧学派的格朗鲁斯( Gronroos 1996)的价值、交互和对话过程理论 芬兰学者格朗鲁斯把关系营销看成是包含了价值、交互和对话的过程, 即关系营销的目的是为了给顾客创造出价值, 关系营销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和顾客的一个交互过程, 关系营销的沟通过程就是企业和顾客对话的过程。他认为关系营销指的是满足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目标而进行的辨别、建立、维护、促进并在必要时结束关系的过程。它通过相互交换和履行承诺实现。[5]

5、科特勒(Philip Kotler 1991)的全面营销理论 科特勒提出全面营销概念, 认为单一的顾客营销还不全面,企业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营销。科特勒指出企业面临的10 个主要营销对象, 包括直接环境中的供应商、分销商、最终用户和员工, 间接环境中的金融机构、政府、媒体、联盟者、竞争者和公众。[7]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有对关系营销理论有进一步发展,从不同角度解释或应用关系营销:

邸允柱,陈晓剑(2002)将关系定义为一种潜在资产并提出了“企业关系需求层次论”。他认为涉及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层次一,企业与关系各方面仅仅接触一次;层次二,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继续给予关系方好处;层次三,企业与关系各方各自承担一定责任;层次四,企业与关系各方经常交换信息, 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层次五,双方感到彼此把对方的需要放在心上,从注意到产生好感再到忠诚。[8] 庄贵军、席酉民(2003)从中国文化心理的角度讨论了关系营稍在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于在中国的关系主体,目的,基础,原则,媒介,行为模式等都有分析说明。[9]

罗海成(2003)分析不同心理契约类型与顾客信任、顾客关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罗海成、范秀成(2005)在关系营销研究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从心理契约理论出发构建心理契约与顾客信任、顾客承诺、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模型。 [10]

三、关系营销策略与手段

关系营销是一个区别于传统交易营销的营销理念,说到营销自然也就要提到实现营销理念的具体中观、微观策略和手段。 目前在中观的策略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有如下观点:

杨莹(2002)提出关系营销战略的发展将会呈现结构化,营销对象泛化和营销组合多样化的观点。

李季芳(2004)在营销对象和策略上进一步阐述,分为顾客关系营销策略、合作者关系营销策略、员工关系营销策略和影响者关系营销策略等。她认为企业应该放弃追求单笔交易利润最大化,转而以各方面关系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这样企业如果能有效运用关系营销策略,将会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获得长远的更大的利润。而且她还就各种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11] 杨楠(2005)、王 珏(2006)也有类似观点。[12]

尹春兰(2005)以4R营销哲学为指导,通过从4C即客户、成本、便利和沟通的角度出发来阐释新时代市场4P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的运用。 [13]

在实施各种策略的方法上的文献有如下观点:

龚振(1999)主张运用频繁营销、俱乐部营销、顾客化营销、数据库营销、退出管理等手段来推动关系营销。[14]任微君(2001)提出将网络电子商务技术引入关系营销从而帮助企业在营销上实现4C。[15]张新国(2002)提出将关系营销与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相结合。[16]但是都没有具体阐述。

四、评述

关系营销是建立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理念上的一种新型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留住顾客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取得长期利益越来越被企业所关注。于是企业努力要争取的东西从原来的市场份额变成顾客份额。不仅如此,现代企业的竞争往往是产业链或者价值链的竞争,这一点和关系营销的系统论基础是相一致的,而且关系营销的理念也很好的契合了产业链竞争的理论,注重各方利益的兼顾并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共赢关系。为企业整合各方优势从分蛋糕转变为一起做蛋糕,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增强自身生存和盈利的能力。

从关系营销理念被提出到现在诸多学着投入经历对其进行了发展和诠释以及应用。但是大多数文章都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对于关系营销如何在实践层面进行可操作性的技术性层面的指导性研究不多,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网络电子商务在关系营销的应用。而且目前研究的对象大多放在顾客方面,而对于关系营销强调的诸如竞争者,供应商等其它利益相关方的研究不多见。

另外关系营销是一个理念一个意识层面的东西,相对来说数据库营销又是一个比较偏重实践层面的东西,所以数据库在关系营销中的应用应该能很好的将关系营销的理念变成可操作可时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邱允柱,陈晓剑.基于“企业关系需求层次论”的关系营销实践研,[J].华东经济管理,2002.2.

[3]庄贵军、席酉民.关系营销在中国的文化基础[J].管理世界,2003.10.[4]罗海成、范秀成.基于心理契约的关系营销机制:服务业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卷.6期.[5]李季芳.关系营销策略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卷 [6]王 珏.新世纪市场营销策略创新——关系营销[J].现代商业化,2006.466期.[7]尹春兰.关系营销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J].管理百科,2005.2期 [8]龚振.关系营销的种种策略[J].企业活力,1999.10期

[9]任微君.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关系营销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2001.3.85期 [10]张新国.21世纪关系营销发展新趋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6期 [11]钱丽萍,刘益.关系营销理论探讨[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2.第19 卷第3 期 [12]李琼、黄勇.关系营销理论综述[J].天府新论,2007 年12 月

[13]董雅丽、刘荣华.关系营销理论述评[J].社会纵横,2006年25卷5期

[14]常志有.关系营销理论述评[J].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第26卷

[15]杨楠.论关系营销理论在中国企业的运用[J].商业现代化,2005年12月451期 [16]杨莹.关系营销战略及其发展趋势[J]企业活力,2002年10月

[17]Berry,L.L.(1983), “Relationship Marketing”, Emerging Perspectives of Services Marketing(Eds)Berry,L.L.,et al(Chicago) , American Marketing Aociation.

[18]Jackson , B., Winning and Keeping Industrial Customers , Lexington , MA : Lexington Books , 1985.

[19]Morgan , R.M., and Hunt , S.D.(1994) , The commitment38.[20]Gummeon , E.(1994) , Mak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peration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 5 (5) , 518.[22]Payne A.Relationship Marketing :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A.Payne ( Eds) ,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M] .London : Kogan Page Ltd.,1995.263 - 280.[23] Christopher H.Lovelock.Services Marketing: People, Technology, Strategy(M).Pearson Education,2007

第16篇:优秀栏目投票评选系统文献综述

优秀栏目评选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目前网络投票系统和当前流行的ASP、JSP、PHP几种开发技术平台的研究,及对Acce,SQLServer等数据库的比较,给出了基于网络投票方式的优秀栏目评选系统的基本功能的描述。

关键词:网络投票;系统结构;动态网页;数据库技术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Columns Selection System Abstract:Based on current network voting system and popular ASP, JSP, PHP severa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platform of research, and to Acce and SQLServer database of comparison, were presented based on network voting excellent columns selection system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description.

Key words: Network voting; Structure of System; Dynamic web; Database technology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早已习惯了游走在各大论坛或贴吧之间发表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网络空间这一新的名词也就此出现。网络空间,不但是衔接人与人沟通的特定场域,同时它也由此影响人们社会实践的模式,并广泛形塑社会沟通的规则和秩序。它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过程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上网的同时,有些上网者也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了对社会事件的评价,发出自身内心的呼声,展示了自己的正义和公平感觉。进而,网络促动了对社会事件的公共参与。当网络空间这个概念日趋清晰时,越来越多的个人、媒体、商家甚至于政府服务机构都开始运用互联网平台来展示自己传递信息,网络调查、网络评选、网络投票也随之来。

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物质文化快速增长而精神文化需求却极度匮乏。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种电视栏目随之诞生他们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娱乐等诸多方面。哪个节目更受欢迎也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人们所知道的优秀栏目排名大多来自各个电视台的内部统计。为此,本文针对优秀栏目评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系统实现所要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 1 对优秀栏目评选系统的认识

优秀栏目评选系统实际上就是运用网络投票技术来对现有的诸多电视栏目进行统计投票,用网络公开化的方式来评选出大众喜爱的优秀电视栏目。 1.1 网络投票系统发展背景 1.1.1 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网络空间,不但是衔接人与人沟通的特定场域,同时它也由此影响人们的社会时间模式,并广泛形塑社会沟通的规则和秩序。它逐渐升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过程理所当然的部分,上网的同时,有些上网者也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了对社会事件的评价,发出自身内心的呼声,展示自己认同的正义和公平感觉。进而,网络促动了对社会事件的公共参与[1]。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使网络投票系统的出现成为了必然。 1.1.2 网络投票系统的出现

如今很多的服务行业都要进行服务的反馈,以便更好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作出更好的服务,网络投票系统就是一个反馈信息的软件,通过它可以更好更快捷方便的反馈信息共服务商参考。因此开发一个能够供客户反馈信息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网络投票系统就是用来统计网站用户对某个主题或热门话题的意见的,决策者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做出相应的决策。网络评选、调查以其成本低、效率高、互动性强而在网络间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调查评选方法[2],网络投票系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1.2 网络投票系统的现状

就目前查阅的文献和论文资料来看,现在的网络投票评选系统大多是针对个人和问卷的调查如:万萍, 陈刚《网络互动与网络评选调查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的:(1)2003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节目网络评选;(2)2002年中央电视台“十佳”主持人的网上评选;(3)2003年两会召开观众最希望中央报道内容的网络调查[2]。陈蓉在《没有围墙的股东大会》一文提到的股东在线投票系统[3] 等。 2 目前网络投票系统存在的系统结构 2.1 系统结构分析

目前系统结构设计的主流技术有:单机版、C/S(Client/Server)和B/S(Browser/Server)[4]。

由于单机版的功能单一,从本次设计所要实现的功能来看,单击版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在此只介绍C/S和B/S结构:

C/S 模式的优点:

(1)由于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的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

(2)操作界面漂亮、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自身的个性化要求。

(3)C/S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能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

B/S 模式的优点[5]:

(1)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

(2)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

(3)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4)开发简单,共享性强。 2.2 系统结构的选择

鉴于方便用户、赢得顾客满意度考虑,以及对设计所要完成的功能要求来看B/S的系统结构是最佳选择。 3 当前网络投票系统存在的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和数据库技术 3.1 基于网络开发的系统软件平台分析 (1)基于ASP技术的软件平台

ASP主要用于Windows平台下ActiveX的动态网页技术,它不支持跨平台的软件开发和运行[6]。但也要求网站服务器系统支持ASP,可以采用: Windows + IIS + ASP +Acce的平台,也可以采用Windows +IIS + ASP +SQLServer。静态网页采用Dreamweaver、Frontpage设计。 (2)基于PHP技术的软件平台

PHP是一种跨平台的服务器端的嵌入式脚本语言,它大量地借用C,Java和Perl语言的语法形成嵌入式脚本语言, 并耦合PHP自己的特性,使WEB开发者能够快速地写出动态产生页面[7] 。PHP可嵌入到HTML中,代码是运行在服务端的,可以用PHP来完成CGIKIES。其脚本主要用在三个方面:服务端脚本,命令行脚本,利用PHP-GTK编写客户端的GUI应用程序。

PHP能够用在所有的主流操作系统上,能支持很大范围的数据库。除了文本外,它还能用来动态输出图像,PDF文件甚至flash动画。 (3)基于JSP技术的软件平台

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页面由HTML代码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码所组成[8]。服务器在页面被客户端请求以后对这些Java代码进行处理,然后将生成的HTML页面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Java Servlet 是JSP的技术基础,而且大型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Java Servlet和JSP配合才能完成。JSP具备了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的面向对象,具有平台无关性且安全可靠,主要面向因特网的所有特点。

3.2 数据库技术研究 (1)Acce数据库

Acce是一种桌面数据库,只适合数据量少的应用,在处理少量数据和单机访问的数据库时是很好的,效率也很高,但是它的同时访问客户端不能多于4个[9]。Acce数据库有一定的极限,并发数255,但是对高强度操作适应性差,如果服务器不够好,网络不够好,编程的方法不够好,多人同时访问就能导致 MDB 损坏。而且如果数据达到100M左右,很容易造成服务器IIS假死,或者消耗掉服务器的内存导致服务器崩溃。

(2)SQL Server数据库

SQL Server是基于服务器端的中型的数据库,可以适合大容量数据的应用,在功能上管理上也要比Acce要强得多[10]。在处理海量数据的效率,后台开发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等方面强大。因为现在数据库都使用标准的SQL语言对数据库进行管理,所以如果是标准SQL语言,两者基本上都可以通用的。SQL Server还有更多的扩展,可以用存储过程,数据库大小无极限限制[11]。 3.3 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

在JSP、PHP、ASP这三种技术中ASP更加容易开发网站,从难易度的方面考虑ASP比较容易被新手接受并理解[12],而且ASP完全可以借助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来进行可视化的编辑,甚至可以不需要代码操作所以在这里本系统采用操作最为便利的ASP网页开发技术。由于系统可能多人同时访问所以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 4 优秀栏目评选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1 用户模块

客户模块主要是进行投票和对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比如投票的对象,以及用户留言可以进行系统配置要求。 4.2 新闻模块

新闻模块主要是一些关于本系统的新闻信息,其中包括新闻显示和添加删除新闻模块。 4.3 留言板模块

留言簿模块主要是投票者对于本系统提出问题,包括留言和管理员回复模块。留言板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让用户给我们反馈更好的信息,我们可以及时修改更新我们的投票内容。 4.4 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模块是指管理员对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块,包括项目的管理,选项的管理以及系统设置的管理。管理员可以对项目删除和编辑,选项的删除,更新和添加。系统配置的删除和更新。 4.5 注册登录模块

登陆注册模块主要是管理员和客户进入相应权限的桥梁。注册登陆模块需要填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注册,如果注册过的用户可以直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用户登录需要完成的功能是用户身份验证、用户资料修改、用户管理。只有登录用户才能进行投票。 4.6 投票模块

投票模块显示投票的主题和选项的信息,提供所有主题的连接,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投票。选择主题后,主页显示与主题关联的选项。然后用户选择选项,提交表单。投票表单包括主题、选项、投票个人信息。每个IP只可以投一次票。

结论:本文通过对网络投票系统的分析,介绍了优秀栏目评选系统的概括及作用,对优秀栏目评选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思路有了清楚的理解,这会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建设性的指导使用。并对当前常用的系统结构,数据库及WEB开发平台做出了对比性研究,最终确定了在B/S模式下用ASP软件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数据库来开发优秀栏目评选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欢,郭玉锦.网络公共领域的功能与局限性[J].理论前沿,2009,(20).[2] 万萍,陈刚.网络互动与网络评选调查的思考[J].声屏世界,2004,(06).[3] 陈蓉.没有围墙的股东大会[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4).[4] Hamid R.Nemati.Knowledge warehouse: an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decision suppor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warehousi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2.[5] 何小琴.基于B/S模式的随书光盘管理系统.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2007,(13).[6] 杨莹.基于ASP的网络投票模型系统的实现[J].网络安全技术与用,2006,(09).[7] 戴红芳,丁顺新.通用PHP网上投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 2009,(11).[8] 姜晓洁.基于JSP技术的通用网络调查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8).[9] 刘闯,王国金.谈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J].硅谷,2008,(07).[10] 唐学忠.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3~36.[11] 陆永祯,段慧坤,周芸等.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管理和程序开发一周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77~86.[12] 冯昊.ASP动态网页设计与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17篇: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优秀)

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社区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的形成而存在,而其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尤其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 社区管理 问题 对策

【文献类别】C93

【正文】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社区管理,而城市社区的管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为社区服务、社区文体教育、社区卫生、社区治安五大方面。目前学术界对社区服务内容与方式概括为面向社区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城市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头绪多、任务重,因此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系。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处于创新和完善阶段,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在中国期刊网(cnki)、知网、维普等多种网站上搜索众多相关文献,经仔细研读后,本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内容,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从学术渊源来看,“社区”一词最早是由斐迪南•腾尼斯提出来的,社区的本义是指那些有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本来就多种意思,而社区管理也意见纷呈。在查阅了现有的相关文献后,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有以下的几种认识和分析:

顾建健、刘中起(2007)认为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与社会居民、社区单位等,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

[1] 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

张兴杰(2007)认为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内的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群众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而对社区的各

[2] 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罗璐瑶(2011)认为城市社区的管理, 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 但这种管理,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 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 而是一种自我管理, 属自治

[3]型管理模式。

程婕(2011)认为社区管理就是社区权利机构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为达

[4] 到社区管理的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活动。

陆云飞(2006)认为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动员和依靠

社区各方面的力量,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

[5]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过程。

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城市社区管理的涵义众说纷纭,但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城

市社区管理是城市中一项基层的管理,是为了推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调

控的自我管理模式。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搜集文献资料和细心分析,发现城市社区管理是随着社会管理任务

的变化而发展的,我国社区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着

不少现实难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方面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方法方

面。

(一)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上存在很大

的问题和弊端。例如:王青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里指出: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 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

资源, 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中都普遍存在着, 其特征为行政

[6]主导、政府干预过多。方盛举直接提出: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能有

效地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群众自治组织、驻地单位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履行好

[7] 各自的职能。

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

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可见,管理体

制存在着很大问题。

(二)城市社区服务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城市现阶段社区服务上存在了许多问题,许多学者认普遍为城市社区的

服务体制不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以及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化,正如陈晏在《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服务管理

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社区服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工作人员大部分

是待业、失业人员以及家庭妇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他们没有相应的学科

背景,对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并不熟悉,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管理的

[8]技能。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主体主要还是社区居民委员会,而且提供的也仅仅

是一些简单的行政上的服务,例如开证明、开准生证、办理低保等,而对于居民日 常的文化生活需求基本上无法满足[9]

(三)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认为,城市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然而社区居民缺

乏参与意识是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正如陈洁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居民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

[10]是办低保、开证明时有个社区居委会。”而学者何海兵则认为:“目前城市社区

是 ‘没有公民的社区’, 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 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

[11]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

因此,公民意识淡薄,对社区的冷漠,也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三、针对以上城市社区管理问题提出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很多相关制度不是很成熟,

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是仍然会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上,首先要做到“政社分离”,政府应推进

体制改革,发展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例如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性,减少政府对

于社区管理的直接干预,将居民委员会承担的行政、自治和服务三种功能分化。

另外,加强第三部门对社区的支持力度。

(二)在对于服务体制问题上,首先,在社区人员培养上,政府应加以引导,

并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投入到社区工作

中来。除此之外,也可以吸收社区居民中高素质的人员参与到社区具体的公共事

务中。其次,在社区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上,政府应对社区服务管理进行总体规划

时, 应明确把握社区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做到制定的政策目标明确、科学

合理。

(三)在民众参与社区的意识薄弱问题上,要培育公民意识, 其主要途径是

让居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同时,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要让

居民认同社区,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直接参与社区管理。为此,要建立居民多

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

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

四、总结

城市社区管理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虽然,我国的城市社区起步晚,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但是只要有针对性地去

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 顾建健,刘中起.现代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20

文摘 《现代社区管理概论》是关于介绍“现代社区管理概论”方面的教学用书,具体包括了:社区管理概述、社区的涵义与构成、社区发展的内涵与原则、社区管理的原则与内容、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的实践模式、社区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张兴杰.社区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0:55,301

文摘 《21世纪高等学校社会学与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社区管理》是全国农林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者分三编十五章全面地论述了社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在阐述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的同时,融合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社区管理。全书把社区管理同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理论同社区管理实践

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罗璐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5)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 程婕.当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8)

[5] 陆云飞.城市社区管理及其问题与对策[J].社区建设,2006,(8)

[6] 王青.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2)

[7] 方盛举.对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05,18(2)

[8] 陈晏.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9(5)

[9] 李春玲.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探索,2011(3)

[10] 陈洁.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管理信

息化,2011,14(14)

[11] 何海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J].上海行政学

院学报,2007,8(2)

附录:

检索范围:2006~2011年中文

选用的检索工具:中国期刊网(cnki)、维普、百度检索表达式:CNKI:题名=\'社区管理\' and 题名=\'问题\' and 摘要=\'问题\' and 关键

词=\'对策\'

题名=\'社区管理\' and 题名=\'我国\' and 关键词=\'问题\'

维普:题名或关键词=城市社区与题名或关键词=社区管理问题与时间=2007-2011与范围=全部期刊1题名=城市与题名=

社区管理与范围=全部期刊

检索结果:总共有相关文献 _74_篇

其中在CNKI上用篇名和主题词进行初级检索共 4篇

在CNKI上用篇名和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4篇

在CNKI上用专业检索共32篇

在维普上用传统检索共34篇

第18篇:文献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廊坊市瑞友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专 业: 财务管理 姓 名: 杜海元

指导教师: 翟会颖

2014年5月14日

1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 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课题为《廊坊市瑞友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进行过规划分析,并且汽车行业在我国一直属于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因此本文的叙述对汽车行业的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用盈利能力理论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这些文献给予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近几年有关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论文和期刊。

2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企业都将面临全球的竞争挑战,而且汽车行业更新换代快,面临的竞争与日剧增。目前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企业所遇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并且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性能力的目标,它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分析涵义综述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钱爱民(2011)在《公司财务状况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中指出,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指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朱德龙(2010)《财务报表分析》中提出,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从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四个方面进行。

崔也光(2005)《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阐述,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利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个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体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赵改云(2010)《企业现行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之我见》中提出长期盈利能力是着眼于企业长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实现利润和占用投入资金比率的分析,评价企业投资的增值能力。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资金进入企业后,最终形成了各种形态的资产。企业在一段时期内资产一定的情况下,获得的利润越多,

3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表明资产的获利能力就越强。因此,可以进行资产盈利能力分析,衡量资产的运用效益,反映投资效果。

屠芳(2012)认为,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二者各有侧重。盈利能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它主要是以应计制为基础,其表现为税后净收益的大小以及相关比值的大小;而盈利质量则主要反映盈利的确定是否同时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这样的盈利水平才具有较高的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这一指标越小,盈利质量越高。

田俊敏(2009)《改进盈利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提出企业常用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企业的风险特征、理财行为特征及投资价值,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多种多样的盈利能力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也为评价企业绩效提供有效基础。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的指标,更加谨慎、稳健地反映了企业资本保全和增值状况,它体现了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侵蚀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童翔飞(2004)《企业集团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财务控制与改进——相关财务指标分析》一文中,讲述了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这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债权人以及企业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共同关心的重要指标。

提高盈利能力综述

刘祥坠(2008)《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中明确指出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其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价值。因此,经济增加值率越高,公司的价值越高,股东的回报也就越高;股东回报越高,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就越好,即公司的市场价值越高。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讲求效益的,公司资本运作的效益越高,就越能吸引资本的投入。在传统的利润标准体系下,没有一个恰当衡量资本运作效率的指标,而在经济增加值率标准下,这个问题将一目了然,经济增加值率高即意味着该公司单位资本创造的价值最大。

倪燕(2009)《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她指出企业

4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越多,企业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陈荣奎(2006)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利润表有关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利润表中有关项目和资产负责表中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来评价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和预期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最根本的有两个角度,即从利润形成结构来分析获利能力和从投资报酬率的角度来分析获利能力。利润形成结构分析主要是通过利润表有关项目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分析公司的获利能力,这是传统的获利能力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利率等。

王芳(2009)《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探索》中指出由于上市公司自身特点所决定,其盈利能力除了可通过一般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分析外,还应进行一些特殊指标的分析,特别是一些与企业股票价格市场价值相关的指标分析。如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息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决定了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从而使以上所述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响企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决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现金净流量及利润的构成情况等。

程培先(2008)在《企业获利能力分析指标探索》相关理论中提出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仅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忽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忽视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企业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忽视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

5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谢宏(2006)《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济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体现。对员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和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同时它也是集体福利,不断完善的重要措施。

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综述

张宝清(2010)《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探讨》中应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既容易理解,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侯晓红,李琦,罗炜(2011)《大股东占宽裕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关系研究》中利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系列指标的结果进行处理评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刘捷,王世宏(2011)《资本规模对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中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客观赋权的多指标分析方法有利于避免指标排序以及其权重选择的主观性。

孔宁宁,张新民,吕娟(2012)《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中构建了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企业盈利能力测评模型,并通过具体实例研究证明该模型的仿真结果比较可靠,而且测评准确度高,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穆林娟(2009)《财务报表分析》中提出: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几个有关的经济指标的对比,找出差异,研究和评价公司经营状况的一种方法。比率分析方法是以同一期重要财务报表上的若干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目前相关情况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趋势分析法是为了揭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及其原因、性质,帮助预测未来。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初,早期研究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企业财务业绩评价,后期发展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角度综合评价。

6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企业的盈利能力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往的研究理论,为我们对现代企业盈利能力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

Czyzewski and Hicks (2009) 《 Analysi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一文中对资产机构和现金持有量如何影响资产收益率(ROA)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成功的企业具有相对高的现金资产集中充足度,其对现金实际上会产生较高的资产收益率。

McKinsey Quarterly (2010)《A marketer’s guide to behavioral economics》,NedWelch 在 Maeketers have been applying behavioral economics-often unknowingly for years。A more systematic approach can unlock significant value.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2010)《 Balanced score card 》中提出平衡计分卡理论,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影响企业运营的包括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表面现象和深层实质、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各种因素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的业绩目标,设计出相应以便系统、全面、迅速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为企业的平衡管理和战略实现服务。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组织战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定义组织绩效目标,每个角度包括战略目标、绩效指标、测量指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从而大大改进了以往绩效管理中由于仅关注财务指标造成的局限性,并在世界很多国家大型企业得到推广。

7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结 论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行业已经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这五十年对中国的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中国的汽车行业到了崛起的时候了。而且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转换,现在的80和90后又是一个比较讲究享受的群体,他们的购车欲远远大于他们的实力,成为汽车领域新的一部分,这大大加快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近几年学驾驶证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中国汽车行业即将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因此,汽车行业的盈利能力不容忽视,它关系到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的经济利益。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从企业的指标分析方面、特殊指标如每股收益方面、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对比方面、资本结构方面、商品结构方面等研究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则其给予股东的回报率越大,企业的价值越大,同时盈利能力越强,带给企业的现金量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因此赚取的利润也越多,保障了投资人、债权人和员工的经济利益。本文以廊坊市瑞友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为例,利用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分析和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这也是企业的重点。

第19篇:文献综述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利弊分析的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 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华民族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华民族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

关键字: FDI 民族企业 利弊分析

1.前言

2007 年“两会”期间,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人大代表宗庆后上交了一份提案, 名为《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提案》。这个提案来源于达能欲强行以40 亿元人民币的低价, 并购娃哈哈总资产达56 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事件。这使得娃哈哈集团在引进法国达能集团直接投资后的恩怨浮出水面。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见证了娃哈哈的成长,也是娃哈哈产品的最大消费群体。因此,笔者运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达.哈”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肯定FDI对我国民族企业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关于FDI的消极影响。

1.1 主题思想

外商直接投资(FDI) 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引进FDI 对我国民族企业的效应问题,许多国内外文献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探讨,如Pearson (1991),研究的主流侧重于FDI 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相当多的文献认为,FDI 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出口贸易和劳动就业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笔者不赞成一些对FDI 持完全否定态度的经济学家如阿瑟·刘易斯(Lewis) 和佩必斯(Prebisch) 的观点,但是, 胡宏兵(2004)认为由于国际资本的逐利动机和外国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与中国利用外资的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 FDI对我国民族企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消极影响。而对这些利弊的研究正是本论文写作的主题思想[8]。

1.2 相关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定义为:“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区域)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而发布年度投资报告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则在此基础上,定义外商直接投资为:反映一经济体的居民(直接对外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他经济体的企业居民中的持续利益和控制力的一种包含长期关系的投资。其中暗指投资者对其他经济体企业的经营有很大影响力。由此,沈伯明(2004)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其核心是对本经济体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控制力。

[5]

1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1.3 综述范围

在论文的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中国的外资经济》、《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外资进入行为研究》、《“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利用外资与金融风险防范》、《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娃哈哈”纷争迷局》、《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等。

本文针对笔者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前期阅读和思考,结合论文的主题思想,以及“达.哈”事件这一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我国民族企业在引进FDI时的新对策。

1.4 争论焦点

有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的争论,国内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加强的趋势,江小涓(2002)认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垄断市场。 ⑵ 导致失业。 ⑶ 外部冲击。 ⑷ 技术依赖性。 ⑸ 利益外流。 ⑹ 影响政府控制力。 ⑺ 国家安全。 ⑻ 必要性减弱

。 [1]2. 达能V娃哈哈之恩怨

2.1 纠纷缘起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其中娃哈哈持股49%。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 的控股地位。

傅钢(2007)认为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

[17]

2007 年4 月3 日,达能欲以40亿元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2 案例分析

⑴ “达.哈”事件是一场股权争夺战。 ⑵ “达.哈”事件是一场商标使用权的争夺战。 ⑶ “达.哈”事件是一场合同风险的典型事例。 ⑷ 达能在我国实施的并购类似恶意并购。

此外, 余四林(2007)此事件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如果我们仅止于从“自由主义”式的交易司法角度进行审视, 恐怕会忽略其中更该令人警醒的典型意义, 因为它暴露出的是我国在经济安全立法上的巨大空白

[19]

2.3 启示

这场相互揭短的“达.哈”事件会给达能与娃哈哈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从纷争骤起到现在,达能的股市价值大跌,这表示欧洲投资者已经开始对达能投反对票了。而长此以往,娃哈哈在消费者心目中几百亿的品牌价值也难免会“身价大跌”。不论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如何,达能与娃哈哈都不是赢家。

那么,我国民族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出一些启示,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争取中外合作愉快的双赢结果。蓝晓芳(2007)认为,

(1) 我国民族企业与外资的合作应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 (2) 签订合同前应三思而为,一旦双方订立合同就应遵守游戏规则,秉持“合约精神” (3) 对并购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 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5) 民族品牌的保护不应过于依靠本土企业的呐喊或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应仰仗法律的立法完善与有力执行[20]。

3.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概况

3.1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历程

张建刚(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中,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⑴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起步阶段 (1979-1986) ⑵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持续发展阶段 (1987-1991) ⑶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6) ⑷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结构调整阶段 (1997- 2 0 0 0) ⑸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质量升级阶段 (2 0 0 1 - 今 )

[6]

3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3.2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利弊

我国实行开放政策, 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 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进步,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拓展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民族经济。从我国近20 年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业宏(2004)认为主要表现在:

(1)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增长。

(3)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市场化进程。 (4) 促进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化进程。

(5)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带来了部分先进企业文化,培养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 (6) 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14]

但高新雅(2007)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发达国家在向我国民族企业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都没有忘记和放弃对我国民族企业实施“西化”的政治战略。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挤压、削弱我国民族经济,特别是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13]。具体说来, 秦伟(2000)认为外商投资对我国民族企业造成了如下负面影响:

(1)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2)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3)有些外商投资对中国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4)某些外商采取不公平竞争行为。 (5)中方一些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6)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侵害劳动者的权益。 (7)外商投资对国内企业民牌的侵蚀。 (8)外商对国内企业市场的挤占

[15]

3.3 我国民族企业受FDI冲击之原因

由于我国民族企业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及政府对外资管理上的一些局限,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外资对民族企业的冲击。杜惟毅(2001)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上与外资存在差距。 (2)民族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投入比例偏低。

(3)民族企业缺乏规模效应。

(4)民族企业和外资竞争环境不平等。

(5)对引进利用外资的规划和管理不完善。

(6)有关吸收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0]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3.4 我国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之不对称竞争

我国民族企业在本土面临着与世界级企业的竞争,我国民族企业也采取种种措施提升竞争能力,求得生存与发展,展开与外商的竞争。这一过程自然离不开中国这一大的背景,民族企业在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时所面对的内外部条件是不一致的,也就引出了不对称竞争的概念。孟宪伟(2006)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生产成本的不对称。 (2) 技术水平的不对称。 (3) 市场结构的不对称。 (4) 品牌优势的不对称。 (5) 地缘优势的不对称。 (6) 政府作用的不对称

[16]

3.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趋势

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意味着开放的中国将加速纳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面对更加开放的中国市场,外商对华投资战略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多方面变化,这些变化与外商全球战略调整是同步的。邹昭晞(2006)把该趋势归纳为:

(1)从“浅层一体化分工”转向“深层一体化分工”。 (2)制造业公司服务化。

(3)独资经营取代合资经营或在合资企业中力争控股权。 (4)本土化。 [2]3.6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之对策

不可否认, 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考虑, 利用外资对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该敢于正视并积极寻求消除不利影响的方法和对策。影响一国经济的不是直接投资本身, 也不是直接投资引进程度的高低, 而是东道国利用直接投资为本国经济发展道路服务的能力和东道国吸收、利用直接投资提供资源的能力。为了实现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发展我国的民族企业,林竹(1999)建议如下: (1)调整我国利用外资的模式。

(2)防范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垄断, 引进多家跨国公司的投资。 (3)掌握合资企业的控制权。

(4)加强对我国民族企业的保护与扶持。

(5)聚集和增强企业实力, 培养有效竞争主体[12]。

5 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利弊分析——以娃哈哈为例

4. 总结

本文参考了大量关于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文献资料,并引用外商直接在华投资的经典案例——“达.哈”事件作为例证,在体现FDI对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的风险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不健全。而我国近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在开放的大环境中,我国的民族经济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展望外商直接投资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国际经济趋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族企业引进FDI是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限制外资进入,相反要积极引进外资。只要我国在引进FDI的过程中寻找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放大利益,避免弊端,从而确保我国民族企业的安全,促进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 [2] 邹昭晞.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研究(1)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61-272 [3] 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1)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唐宜红.外资进入行为研究(1)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93-228

[5] 沈伯明,何元贵,聂聆,郜晓惠.“入世”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战略(1) [M].广州:中山大

学出版社,2004 [6] 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1) [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11-15 [7] 张建勤.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我国的对策 [J].湖北大学学报,1999,26(2): 33-35 [8] 胡宏兵.中国引进FDI 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J].东岳论丛,2004,25(6): 47-51 [9] 刘新萍.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经济 [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 1-4 [10] 杜惟毅.利用外资与民族产业的发展 [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2): 75-83 [11] 郭永芳.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J].商业研究,2002,(220): 48-50 [12] 林竹.转型时期利用外资与民族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J].天津社会科学,1999,(2): 36-40 [13] 高新雅.浅析外资引进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J].集团经济研究,2007,9 月上旬刊(241): 93-94 [14] 陈业宏.外商投资与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1): 74-78 [15] 秦伟.关于我国引进外资的利弊分析 [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4): 101-103 [16] 孟宪伟.民族企业与跨国公司不对称竞争状况的分析 [J].现代管理科学,2006,(2):31-32 [17] 傅钢.“娃哈哈”纷争迷局 [J].中华商标,2007,7: 26-30 [18] 梁昊.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与发展方向探析——“娃哈哈·达能之争”的案例研究 [J].理论界,2007,12: 86-89 [19] 余四林.反思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案例 [J].财会月刊(综合),2007,11: 83-84 [20] 蓝晓芳,孟庆君.“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 [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7): 61-62 [21] 乔新生.娃哈哈事件凸显中国的后发劣势 [J].西部论丛,2007,6: 42-43

[22]Stephane De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J].Economics of Planning, 1998, 31: 175–194

[23] Pierre-Xavier Meschi, Jerome Hubler.Franco-Chinese Joint-Venture Formation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0: 91–111 [24] Georgios Fotopoulos, Helen Louri.Firm Growth and FDI: Are Multinationals Stimulating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04:163-189 [25] Tony W.Tong.•Jing Li.Real Options and MNE Strategies in Asia Pacific [J].Asia Pacific J Manage, 2008, 25: 153–169

7

第20篇:文献综述

[1] 梁林梅,唐卉,洪岩.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22),5-11

[2] 段洪涛,于朝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辩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 张治勇,李国庆.对建设网络公开课优质资源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01(7)91-96.

[5] 潘凌,王国锋.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08:123-126.

[6] 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2-144.

[7] 吴浩.逃课·淘课·蹭课——网络公开课风靡现象的反思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85-88.

[8] 冯瑞.世界名校开放课热潮对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7-21.

[9] 曾华.美国名校开放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07:93-96.

[10] 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09,9-13.

[11] 刘永贵.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26-29.

[12] 刘永贵,郑旭东.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趋势——EDUCASUE年度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战略议题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08,06,122-126.

[13] 伏秋平.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7,07,23-25.

[14] 刘涤非,赵励宁.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现代情报,2008,09,39-41.

[15] 帕特丽夏·加姆波特,马克·查,张建新.技术与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契机与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32-46.

[16] 周太军.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划分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6,58-64.

[17] 陈迥.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7,164-166.

[18] 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2-144.

[19] 王小丹,胡凡刚.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2,58-60.

[20] 潘凌,王国锋.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08,123-126.

[21] 王宇航.论高校“微网络公开课”的建设[J].教育评论,2013,01,108-110.

优秀文献综述范文
《优秀文献综述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