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新闻采访与写作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8 06:06: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 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 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 (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 事实胜于雄辩(3) 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 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 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 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 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 (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 (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 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

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

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 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 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 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

地方新闻,社区报纸 。(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 3.如何:通讯 (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 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 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 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 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 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 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 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 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 (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 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 (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 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 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 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 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 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 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 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 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 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

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 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 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 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 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 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 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 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 ,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 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 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 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 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 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考试题型:(10个填空+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1个论述+2条导语+一篇倒金字塔式消息)

推荐第2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采访特点:1.新闻采访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新闻采访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

3.新闻采访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2.新闻采访形式(特点与技巧): 1.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当面交谈。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由于采访对象各自的个性不同,因采访对象与事实的关系不同,访问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记者为了获得有关材料,必须用各种方法和个人细谈,以达到采访目的

2.集体访问,包括座谈会,记者招待会

座谈会: 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开会前根据采访要求,选择采访对象,拟定讨论提纲.对重点人物进行个别交谈,说明记者的意图和要求,使座谈会谈论目标明确。座谈会人数一般三五人即可,以便于与会者有时间畅所欲言。座谈时,记者应冷静观察,广听博纳,对于不同意见的争论别轻率表态,强作结论

记者招待会: 一群记者访问同一采访对象,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而且招待会时间是有限的; 记者必须有备而来,包括有关政策、资料的准备,抓住关键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提问,并快速做好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的记录。

类型: 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1.因事件访问:根据读者心理,事件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一是要行动迅速,立即冲到现场,寻找当事人和知情者,向他们进行访问;二是要随机应变,若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立即改变行动安排,调整采访部署;三是要忙而不乱,争取在较短时间里完成,访问内容又不能有错漏。

2.因人物访问:访问的重点在人,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着重了解其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言行等,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形象;同时要抓住事实的细节。掌握富有特点的有关细节,才能更好地显示人物的具体精神面貌及其成就。

3.因经验访问: 着眼工作成就特别是取得成就的规律性,旨在用典型经验推动全局,指导实际工作;访问中应当注意选取有普遍意义、广大读者有共同兴趣的经验。而且尽管因经验访问,往往也要访问人,引文任何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

4.因问题访问:为研究某一问题或批评某一错误而进行的,着重点当然是问题所在;进行这类访问,深入事物内部联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5.因争论访问:针对某一争论有的放矢的访问,目的是集思广益,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不可先入为主,带有偏见,而应客观、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观点。访问对象要选择权威性或代表向人士,做深入的了解,抓住要害,突出要点。

方式: 1.面对面采访2.信函采访3.电话采访4.网络采访5.采访周围的人6.隐性采访

3.访问的提问方式: 1.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比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2.闭合式提问: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3.诱导式提问:在于启发对方,把记者想知道的情况具体弹出来

4、激发式提问:通过反问、设问和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通过激发感情,从另一个角度把事实弄清5.迂回式提问: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取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角度:分为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三种。

1、开门见山正面提:记者向采访对象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

2、迂回曲折侧面探:从侧面入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促使对方回答记者的提问。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正面问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用.

3、逆向提问反面激:反面激用的是激将法,它从逆向设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

4.采访前准备:发现新闻线索,准备内容,平时准备(理论,政策准备,各类知识准备),临时准备,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收集新闻事件相关资料: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拟定采访计划调查纲目) 5.新闻线索特点:1.比较简略,没有过程,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是一个关于新闻事实的简单信号2.比较零碎,通常只是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但仍标示着新闻事实的存在3.稍纵即逝,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5.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其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如何发现:

1、通过自己耳闻目睹获取之。

2、查阅报纸,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3、广泛接触群众,在闲谈中获取之。

4、学会比较的方法,从相异中找线索

5.党政文件和领导人讲话可能提供新闻线索

6.从查询、急救电话,各种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

6.设计采访计划包括内容:1.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确定采访地点,采访时间,自己的形象,采访的次数与采访的方式

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提问的形式,提问的顺序,提问的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

7.如何接近采访对象: 正确认识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接近”.并且商定访问时机,设计仪表风度,讲究文明的言行举止,调节融洽的访问气氛

8.如何掌握采访主动权:1.明确提问目标:正视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正视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正视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2.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3.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9.如何确保新闻写作真实性: 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避免道听途说。新闻必须是真人真事,这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获得有价值、有创意的新闻线索,才能捕捉到货真价实的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能有效防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记者是最接近新闻事实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对所报道的事件从个体的真实、准确,到总体、本质以至于发展趋势上都坚持真实性原则,多较真,多调查,不捕风捉影,不道听途说,那么新闻才能真正体现出其社会权威性和舆论导向性。

10:消息特点: 消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倒金字塔、金字塔、散文式三种 1.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3.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分类: A.按事实性质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B.按报道内容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C.按写作特点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D.按篇幅长短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E.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答问 F.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纯新闻 G.按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

11.通讯概念:是指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新闻体裁

特点: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3.评论性:通讯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

分类: 1.人物通讯: 报道先进人物、新闻人物为主的要内容,报道的目的是反映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示人物的崇高品质,为社会树立榜样2.事件通讯: 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通过写典型事件,来刻画一代新人的“群像”表扬先进,歌颂社会新风3.工作通讯: 是介绍经验类的通讯,对提升一个地方的工作水平,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宣传政策很有帮助,能够较全面、较直观地反映本地方、本单位的工作 4.概貌通讯。它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风貌、新气象、新变化,经常用于介绍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主题形态:1.隐形主题:通讯主题是暗藏在新闻事实之中的,它被作者暗示给读者,作品中没有概括主题的明显文字,而暗藏在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2.显形主题:主题是明朗的,作者把想要传播的主题思想明确地突出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看到一个明白无误的通讯主题。 3.寓隐于显(寓暗于明)主题:看似显形主题,也确实是显形主题,但实际上同时又是隐形主题。

12.深入报道定义: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 分类:包括独立文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深度人物访谈等,也包括在版式组合上的连续报道、组合报道

1.开放式提问: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封闭式提问:提出答案有唯一性,范围较小,有限制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提问时,给对方一个框架,让对方在可选的几个答案中进行选择。

2.隐性采访: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就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

3.通讯主题: 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4.倒金字塔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推荐第3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写作

新闻采访: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采访目的是获取新闻。 任务:发现了解和选取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作用:发现和落实新闻、获取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核对新闻事实

指导思想: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讲究唯物辩证法、要有历史发展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新闻敏感: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一种只有敏感,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作用: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4.能够遇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包括的判断力:1.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2.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3.判断某一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4.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记者的种类: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

任务:及时采写新闻、反映内部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新闻线索: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作用: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特点:1.比较简单,完整性差2.睡觉短暂,稳定性低3.只是信号,有待证实4.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来源:上级、书面、社交、会议、传播等聚道

新闻选择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新闻政策标准(政治标准、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宣传价值: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适宜性] 采访的难度在:1.记者在尽可能短的有限时间内,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2.采访有记者与采访对象、服务对象之间的多向人际交往关系3.采访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杂,记者的知识结构随时需要更新补充,认识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1.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2.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3.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4.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5.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采访的平时准备:1.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2.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3.多方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4.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采访的临时准备:明确报道思想、选择连接采访对象、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拟定采访计划

采访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访问的心理过程:接近、融洽、沟通、激发

提问方法: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

访问活动要领:1.因人而异,灵活对待2.把握重点,启发诱导3.沟通思想,见机行事4.少讲多听,广采博纳5.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记录的一般要求: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点、记有关原话、记典型情景

核实访问记录: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溯本求源 寻找物证、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技术检验

新闻观察的作用:1.辨别真伪,收集材料2.印象深刻,生动再现3.获得亲知,深化认识4.触景生情,寄情于文5.见多识广,有利积累

结合艺术的运用:把上下,点面,纵横,正反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察 多方面的开掘包括找特点、抓疑点、会透视

瞬间印象:1.变动着的事件细节2.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3.环境气氛与情景4.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 迅速接近采访对象:1.采访前,对财富对象有所了解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3.守信,说到做到4.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

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1.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2.“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3.“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4.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

怎样用事实说话:1.直接陈述事实,切忌“大帽子底下开小差”2.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3.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4.采取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 怎样把新闻写短:直截了当、少说空话、一事一报、锤炼语言、舍得割爱

常见的新闻体裁:消息、通讯、新闻特写

边缘体裁:报告文学、调查报告、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以简短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通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新闻主题: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确定主题的标准:1.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2.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针对性的依据:党的政策,当前形势,客观实际),3.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新闻选材的原则:1.围绕主题,说明主题2.区别主次,反映实质3.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选新鲜生动的材料、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选独具特色的材料、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新闻构成的组成部分: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新闻结构有其自身规律,总的要从体现新闻事实的意义及传播价值考虑,具体要求是: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表现主题、适应受众心理、紧凑又富于变化、符合体裁的特点

新闻语言:表述事实的语言,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构成: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以事务语言的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客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确切(准确、贴切,新闻语言要求精确性高)简练(新闻以精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要简洁、洗练,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朴实(质朴无华,具体实在)通俗(深入浅出,浅显明白,大家易懂,具有社会通用性) 新闻文采表现在:叙事突出动态、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

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书面手段表现得格调、情趣和作风 新闻文风的特征:1.要态度明朗,即通过报道的事实,显示其倾向性和战斗性2.要言之有物,即有事实,有内容,从中传递信息3.要短而精粹,即内容扼要,文字从简,并说明问题4.要新鲜活泼,即采取生动多样的语言和写作形式,不能死板、老套

消息的地位: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骨干。1.从实践来看,消息是报纸上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2.从历史发展来看,报纸又有“新闻纸”之称,主要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其中又以刊载消息为主3.从体裁特点来看,消息以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告诉广大受众,新近发生了什么新闻4.从广大受众的需求来看,读者读报,主要为了获知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新信息

消息的作用:1.消息最迅速,最简便地传播各种信息2.学会消息写作便意味着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的大门的钥匙

事件性新闻:指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 非事件性新闻: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 简讯: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用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消息体裁。 消息的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性消息

动态消息特点:1.能给人以动态感,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2.讲究“时间”要素,特别注重时效3.一事一报

具体情形:一是对刚刚发生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二是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

经验性消息多属于非事件性新闻,特点:1.突出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经验2.用事实阐述经验3.适当地表现实际效果4.力求写得亲切易懂、生动活泼

综合性消息的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2.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的主题3.报道面广,声势大

具体情形:1.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情况2.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经验或问题

述评性消息的特点:1.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2.述评结合,夹叙夹议3.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写作要求:述与评要事理交融、议论要精辟、述评要自然亲切

消息写作的要领:要有时效观念(讲求时效,以短、快取胜,体现新闻根据)、客观手法的运用、善于概括和直叙、增加信息量

救活有意义的“迟到新闻”:1.抓住新闻被披露的事实变动2.以新带“旧”3.由近及远

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消息结构: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

结构方式: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散文式结构

成分: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1.最能体现新闻性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不足:过于标准化、程式化,而缺乏多样性,往往略输于文采,愈到后面愈显得无力,有“虎头蛇尾”之嫌,比较容易出现消息的标题、导语、主题“三重复”现象。

金字塔结构:按新闻事实发生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长处:行文构思比较方便、可以保持新闻事实比较完整的故事性、容易清楚地反映出新闻事件原委始末的脉络

不足:不宜用于报道事件发展时间跨度太大的新闻。要紧紧围绕新闻主题精心取材,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开头部分。导语的重要性:1.导语可以使消息紧紧抓住读者,也可以使读者罢读2.导语的优劣对编辑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确定其编排地位很有影响,甚至其决定性的作用3.导语的写作颇能显现记者的才华和功力4.导语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的展开5.一篇小小只有一条导语,而它必须是最优化的方案6.导语写作的实践也发出呼吁:对待导语写作决不可掉以轻心

直接性导语: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

间接性导语: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

背景的功能:1.构成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2.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分析新闻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等关系4.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5.巧妙地表明记者的观点、倾向6.注释事物的特征以及某些专有名词、术语

怎样用好背景材料:1.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2.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致宜3.服从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4.要少而精,简明扼要5.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

主体的功能:叙述和补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充分阐述和表现新闻主题 通讯的形式:记事、访问记、巡礼、速写、散记、侧记、小故事 通讯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 通讯的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1.突出新意,反映时代精神2.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鲜明地再现人物形象3.准确反映人物与党与群众的关系

新闻特写:作为电影特写与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的产物,它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劲活泼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特点:聚焦性、描绘性、感染性

新闻特写分类: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旅游特写

推荐第4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记者思维 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及在新闻撰写中所需要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观众的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

记者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目的,运用新闻概念新闻判断和新闻推理指导新闻采访和写作,以充分开掘新闻事实的信息资源,表现新闻价值的一种职业思维.

2、记者修养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政治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和心理修养。

包括作风修养 道德 知识 技能 情感 体质 公关 各修养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记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新闻界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

新闻敏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判断能力。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艾米利达斯认为,它包括以下判断力: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

•同一个事件的若干事实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

•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已经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新的线索,一以进行连续报道。

我国记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新闻敏感所包括的内容是: (1)政治敏感

(2)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的判断能力。 (3)对现象和本质、一般和典型的敏锐判断能力。 (4)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5)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快速采集、甄别和验证新闻信息的活动。

新闻采访特性:

1、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1)、在调查的方向上,新闻采访首先是看事情新不新,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才去分析其影响面与严重性。

(2)、新闻采访除了了解事实,还要捕捉细节、挖掘思想、收集语言,为新闻写作做专门性准备;而这些材料对一般的调查来说,并不重要。

2、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进行的社会交往。(1)记者采访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

(2)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行政、法律中的活动有区别。 (3)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公共关系、销售等社会活动也不一样。

3、新闻采访是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1)偶然性和机遇性。 (2)艰苦性和危险性。

4、新闻采访是一项阶级性、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6新闻报道思想或新闻主题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新闻传媒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策略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7新闻线索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也就是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新闻。新闻线索具有概况、不可靠、需要进一步去辨明的特点。 来源:

(1) 党和政府的“通知新闻”。

(2)各个直属部门和下级部门的“请帖新闻”。 (3)新闻热线的“热线新闻”。 (4)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他们的接触获取 新闻线索的正确处理

(1)运用常识和经验,初步鉴别新闻线索。 (2) 整理和合理配置新闻线索。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8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指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

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

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9新闻政策 即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在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10新闻观察 记者的大脑及眼、耳、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

11新闻现场 新闻现场就是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动态和环境。

12新闻本质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所在

1.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2.新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最近状态的记录。3.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13记者职责A 基本职责:

•采集新闻信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 •筛选新闻事实:新闻敏感和第六感觉

•解释新闻事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造成后果? B 社会职责:

•做人民或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做“真理”和“真相”的诚实“护法者” •做申张社会正义的“镇舱石” •做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守望者” 14逆向思维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遇到事物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发现人家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者找到人家所不曾采用过的表达形式。(1)“换质法”逆向思维。

所谓的“换质法”就是改变整个新闻主题的方向,也就是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其他媒体或记者一致从正面报道,那么你就要从反方向报道。(2)换位逆向思维法。即在新闻主题方向一致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视角观察、思考和报道新闻。也就是分别从新闻事件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和正反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报道。(3)对立面归纳法

15发散思维以一个目标(或任何一个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开拓知识面。(2)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3)克服“功能性固执”。(4)横串纵联,进行相关联想。(5)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使思维的触角四处延伸。

16统摄思维所谓的统摄思维就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通俗的方法也就是从品位不高的矿石中,经过选矿、冶炼,最后提取纯矿的方法。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就是处理新闻材料的能力。 “统”的两重含义

(1)从具有“乌合之众”特点的材料里,提纯出有价值的“信息”。 (2)以一代十,高度凝聚。

“摄”的两种方法

“同中观异”, “异中观同”。

17记者知识修养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是看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

1、“博”的含义。

记者的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记者采访的足迹,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 •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如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这些知识是一般记者特别缺乏的)、心理学知识。

•第三层次: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理、化、天、地、生六大类,另外还有技术科学,如农学、医学以及门类众多的工程技术等

•第四层次:新闻业务知识。这在后面将专门论述。 •第五层次:外语知识。特别是驻外记者

2、“专”的含义

“专”是什么?就是你要从事哪方面的报道,你就要在哪方面特别专深。 18记者专业修养 •敏锐的观察能力: •生动的表达能力: •健全的思维能力: •出色的社会交往能力: •运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19记者政治敏感所谓的政治敏感即当一个或几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应马上站在党性愿则上将它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既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意义。

20新闻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很显然,这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非同寻常之处,即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名气比一般人要高,这些事的性质及发生后产生的影响非一般事可比,否则,就构不成新闻价值。(四个公式)

21新闻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西方资本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绝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22记者自律即使记者没有能够拥有被世俗那样放大的权力,然而由于记者的特殊身份,使这个群体得以能够比其他任何群体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部门,及其与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特别是记者的手中掌握信息发布的权力,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闻寻租”行为。 失律表现

•制造虚假新闻,奇事奇文,哗众取宠,吸引大众眼球; •出于个人喜好或利益,或夸大或缩小或遮蔽新闻的真实; •与权力同谋 •与经济同谋 •与不法团体同谋

自律规则(国内外公认):

•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消息;

•对国家民族利益负责; •坚持真理、真相;

•不接受贿赂、不谋私利等

23记者他律自律就是职业伦理的自觉,然而利益的不断侵袭,

道德的自我约束,很多时候都是脆弱不堪的,因此他律的必要就特别凸现出来。所谓他律就是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规定对新闻从业人员和职业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相对于新闻伦理为核心的新闻自律而言,它以新闻法制为核心。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A: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最先碰到的法律约束是有关国家利益、国家机密和国家安全问题 •B:记者侵犯公民名誉权、隐私权等问题 •C: 记者收受贿赂过当 二 简述题

1、新闻采访要做哪些准备?

一、平时准备

1、理论准备。

2、政策准备。

3、情况准备。

4、知识准备。

二、临时准备

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材料,打有准备的仗。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距。

3、拟定采访的计划和调查提纲。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2、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是什么?

重要性:记者要在短时间里,面对访问对象,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确是难。主要是采访对象的复杂性。面对这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采访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必须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难以兑现。

1、商定较为适宜的访问时机。

选择适宜的采访时机,主要掌握两个环节: (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解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做到:

(1)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6、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1)当采访开始时,强调采访的意义,引起当事人的高度精神集中。

(2)当采访对象注意力高度集中,谈兴正浓或正切主题时,要约束申神情语态。 (3)尽力排除外来干扰。 (4)变换活动的方式。

3、新闻采访要注意哪些提问的技能?

1、看对象

2、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突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要具体

5、注意运用合适的提问的方式

(1)问答型对话 A、直接切入法B、间接探问法C、倒金字塔法D、正金字塔法 (2)交谈性对话 A、借题发挥法B、巧转话题法

(3)说服性对话 A、含蓄点拨法B、迂回包围法C、启发诱导法D、假设条件法 (4)争辩性对话 A、穷追不舍法B、直逼要害法C、先发制人

4、简述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1)可以使记者有直接的感受

只有通过记者的眼睛,才能琢磨出人物和事件的准确含义、具体作用,才有现场感并收集到有关环境气氛和人物性格、神情等方面的细节。而细节,正是使报道具有真情实感的重要要素。 (2)观察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也是识别和检验见解材料,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

新闻事件发生,记者赶到现场时,事情往往已经成为过去,所得材料大多是目击者、参与者或其他人转述的第二三手材料。如果记者在听介绍的同时,观察事件发生的场所,观察留下来的痕迹、物证,就会亲自得到足以证实、检验、补充甚至推翻第二三手材料的第一手材料;或者以这些材料为“由头”,带出别人介绍的历史资料、背景材料等,使第二三手材料变为活材料。

(3)可以使记者直接得到采访线索和深入挖掘的线索。

(4)可以为新闻写作作多方面的准备,为新闻写作的构思提供条件。

观察能够帮助记者再现情景,渲染气氛,启发联想;使文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访问记、散记等新闻题材更常常是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来安排情节,运用材料,组织文章的。 (5)在特殊的情况下,观察会成为唯一的采访手段。 5 为什么说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要有倾听的耐力?

对于记者来说,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索取更多谈话内容的一种方式;是集中智慧的一种途径。善于倾听,才能捕捉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与目的,而不致产生“各取所需”的错误。这一点对记者来说尤为重要。采访对象如果拙于表达,记者要在耐心倾听的同时帮他理出头绪;采访对象如果是老奸巨滑,弦外有音,记者要能在倾听中敏锐觉察,及时应对。最为糟糕的是记者还没有听清对方的谈话内容和意图,就按照早已准备好的框架频频发问,使对方失去诉说、辩白的机会,这是那些“主题先行”新闻和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6、深入采访如何抓特点、抓本质?

1、悉心抓住特点 (1)要看准形势抓特点 (2)通过比较抓特点 (3)选择角度比较

A、要比。B、要小。C、要异。

2、悉心抓住本质

(1) 对问题要想的宽一点、远一点。 (2)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3、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 (1)盲目自满

(2)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 (4)先入为主 (5)重实践,轻理论

7、怎样提炼新闻主题?

要提炼好主题,首先要选择好主题。选择时要注意这些要素: 第一,政治上重要。

第二,为受众所注意。所谓为受众所注意就是回答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第三,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怎样提炼主题?

所谓提炼好主题就是指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择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也称为深化主题。具体地说,选择和确定主题,只是形成新闻的序幕或雏形。若要是把新闻事件反映得更深刻,更有思想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对材料进一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提示新闻事实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事物的本质思想,必要时还要补充采访,这就是对主题的提炼和深化。 提炼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 第一,对全局的清晰度。

第二,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深化、提炼主题要注意哪些事项? 第一,不要强化硬化。 第二,不要分散空泛。 第三,不要雷同浅薄。

8、为什么强调迅速整体采访笔记?

应当强调,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记者不管有多么疲劳,都应当尽力克服,并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采访笔记。

因为在采访中,虽然你已经作了记录,可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你的采访笔记可能漏掉了一些重要的细节,或者你的字迹过于潦草,根本已经无法辨认,如果你及时对你的采访记录进行清理,由于采访的过程刚刚过去,生动地记忆还会立即再现,这样,重要的细节遗漏就会得以还原,潦草的字迹也会在内容上重新得到确认。因此,记者应当自觉地在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迅速将所得材料其中包括笔记材料,也包括心得材料,或是修订,或是补记,然后一并编码、归类。那么,怎样整理笔记呢?总结中外记者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笔记,会议整个采访过程,蒋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内容。

(2)在初步整理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作上自己熟悉的标记等。 (3)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最好用不同墨水的笔,将材料根据其归属的部分,分别标出不同类别的序号。

9、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是: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则不宜报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制约。新闻法规对于记者来说,因该牢记,否则你就可能失去饭碗,更严重的你还可能有牢狱之灾。

10、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提问的三种形式有:正面提、侧面探、和反面激

注意事项:

1、提问要简洁

2、提问要具体

3、提问要间接

4、提问要深刻

5、提问要自然

6、提问要节制

11新闻采访现场观察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记者观察技巧:(1)明确目的(2)选择时空(3)粗细结合,以细为主(4)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5)在观察中联想 注意事项主要有:

1、明目的

2、多请教

3、抓特点

4、选地点

5、善用脑

12怎样认识新闻主题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等。 一次成功的采访,一篇质量高、价值大、思想指导性强的新闻作品,无一不同新闻主题选择、主题提炼息息相关,正如古人所说:“文章成败在立意”。

主题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的本质。主题是从生活中概括升华出来的思想和观点。新闻主题是从采访及其所获材料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反过来又统帅采访、写作及所有材料。因此,新闻主题又可称之为采访写作的“统兵之帅” 13新闻政策与新闻法则的关系?

14新闻采访有哪些特性?

1、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1)、在调查的方向上,一般的调查主要看问题的严重性、事件的影响性;而新闻采访则首先是看事情新不新,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才去分析其影响面与严重性。

(2)、新闻采访除了了解事实,还要捕捉细节、挖掘思想、收集语言,为新闻写作做专门性准备;而这些材料对一般的调查来说,并不重要。

2、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进行的社会交往。(1)记者采访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他和私人活动是不同的。 (2)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行政、法律中的活动有区别。 (3)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公共关系、销售等社会活动也不一样。

3、新闻采访是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1)偶然性和机遇性。 (2)艰苦性和危险性。

4、新闻采访是一项阶级性、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15新闻采访有哪些方式?

1、形式上分:(1)个别访问(2)开座谈会(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5)蹲点(6)查阅资料(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10)网络采访。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有6种。

(1)常驻采访(2)突击采访(3)交叉采访(4)巡回采访(5)隐性采访(6)易地采访:

16记者政治修养的构成?

•政治立场:即在新闻宣传中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具体表现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观点: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

•政治鉴别力:即在新闻宣传中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分清是非,辨别真伪。

•政治敏感性:表现在政治上要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善于辨别政治风向,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能敏锐察觉到它。

•政治远见:即在新闻宣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政治纪律:表现在自觉按照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办事。

17从形式上看新闻采访有哪些方式?

1、形式上分:(1)个别访问(2)开座谈会(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5)蹲点(6)查阅资料(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10)网络采访。

18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1)不断学习,与时代发展同步。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情况。

(4)知识要广博。

19新闻报道目的与新闻报道思想的关系?

1、新闻采访的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采访目的的确立,既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同时,它又忠实服务于报道思想。确立的目的越明确、越妥当,报道的思想也就越明确、越妥当。

2、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采访目的要服务于或服从报道思想,同时,报道思想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新闻报道必须注重实际,反映实际,这是根本的大前提,包括报道思想在内的所有新闻活动环节均不能违背。 20新闻线索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群体、各种各样的阶层和各种各样的生活样式、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成一个纷繁多样的社会图景,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实践等等都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其都有可能成为值得报道的新闻事实。可是,记者作为一个个体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怎么能够及时知道这个复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呢?显然记者不能亲身经历每一个发生的新闻事件,甚者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也不可能有。记者报道的新闻往往是在获得新闻线索,赶到新闻现场后进一步采写核实后,最终形成的新闻报道。可见,新闻线索不仅对一个记者,而且对一个新闻媒体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新闻线索是一个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 21如何获取新闻线索? (1) 党和政府的“通知新闻”。

(2)各个直属部门和下级部门的“请帖新闻”。 (3)新闻热线的“热线新闻”。 (4)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他们的接触获取

22新闻线索的特点?

新闻线索具有概况、不可靠、需要进一步去辨明的特点。

1、相对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新闻五要素不全。

2、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也就是说它的可靠性待记者进一步去核实。 23精心准备采访要做哪些准备

1、平时准备 (1)、理论准备 (2)、政策准备 (3)、情况准备 (4)、知识准备

便利有三点:

其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流

其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其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2、临时准备

(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材料,打有准备的仗。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距。 (3)、拟定采访的计划和调查提纲。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24 发散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1)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开拓知识面。(2)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3)克服“功能性固执”。(4)横串纵联,进行相关联想。(5)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使思维的触角四处延伸。

25如何创造访问的条件?

1、商定较为适宜的访问时机。

选择适宜的采访时机,主要掌握两个环节: (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解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

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做到:

(1)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6、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1)当采访开始时,强调采访的意义,引起当事人的高度精神集中。

(2)当采访对象注意力高度集中,谈兴正浓或正切主题时,要约束申神情语态。 (3)尽力排除外来干扰。 (4)变换活动的方式。

26掌握提问的技能要注意什么?

1、看对象

提问要看对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突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要具体

27观察在采访中的作用?(1)可以使记者有直接的感受

只有通过记者的眼睛,才能琢磨出人物和事件的准确含义、具体作用,才有现场感并收集到有关环境气氛和人物性格、神情等方面的细节。而细节,正是使报道具有真情实感的重要要素。

(2)观察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也是识别和检验见解材料,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 新闻事件发生,记者赶到现场时,事情往往已经成为过去,所得材料大多是目击者、参与者或其他人转述的第二三手材料。如果记者在听介绍的同时,观察事件发生的场所,观察留下来的痕迹、物证,就会亲自得到足以证实、检验、补充甚至推翻第二三手材料的第一手材料;或者以这些材料为“由头”,带出别人介绍的历史资料、背景材料等,使第二三手材料变为活材料。

(3)可以使记者直接得到采访线索和深入挖掘的线索。

(4)可以为新闻写作作多方面的准备,为新闻写作的构思提供条件。

观察能够帮助记者再现情景,渲染气氛,启发联想;使文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访问记、散记等新闻题材更常常是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来安排情节,运用材料,组织文章的。 (5)在特殊的情况下,观察会成为唯一的采访手段。 28记者观察的技巧有哪些? (1)明确目的 (2)选择时空

(3)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新闻报道既要有概貌,又要有细节。一篇报道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你就缺少骨架,报道成为一堆材料;一篇报道连一个细节也没有,那就光有骨头没有肉。 (4)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

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特征。这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不会千篇1律。

(5)在观察中联想 怎么联想

一是纵向联想,即历史的联想。二是横向联想,即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三是纵横交错的联想。

29成功的倾听要注意哪些技巧?

(1)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语和表情语,形成倾听的气氛 (2)注意运用沉默

(3)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 (4)进行听力训练

在倾听过程中,要做到以上几点,是十分不容易的。真正要听好,是得下功夫的,其吃力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看和说。为此,要抓住这样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是专心。二是虚心。三是耐心。

30新闻采访怎样才能够深入?

1、悉心抓住特点 抓住特点面的方法: (1)要看准形势抓特点 (2) 通过比较抓特点

很多事物没有比较就很难抓住特点,只有在比较中,事物的特点才会凸现出来。 (3)选择角度比较

就是把大的、总的报道思想与题材,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切面、切入口,然后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通过具体、鲜明的事实表现主题。 在选择角度时,要做到:

A、要比。即要求记者在明确报导思想和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先试选几个角度,然后逐一比较分析,看哪一个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

B、要小。角度、角度,就是一个角,一个侧面,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新闻报导才能集中突出,深刻具体,并能收到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C、要异。即避免雷同、效仿,要精于避熟,要敢于独创,标新立异。

2、悉心抓住本质 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1) 对问题要想的宽一点、远一点。 (2)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3、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 (1)盲目自满

(2)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3)怕苦畏难,不愿下基层。 (4)先入为主 (5)重实践,轻理论。 31记者提问有哪些方式? (1)问答型对话 A、直接切入法 B、间接探问法 C、倒金字塔法 D、正金字塔法 (2)交谈性对话 A、借题发挥法 B、巧转话题法 (3)、说服性对话 A、含蓄点拨法 B、迂回包围法 C、启发诱导法 D、假设条件法 (4)争辩性对话 A、穷追不舍法 B、直逼要害法 C、先发制人

三 操作题

1 拟订采访计划和提问的纲目

(1)采访计划: A采访的目的或主题

B采访的范围和重点对象

C采访的方式

E采访的时机和步骤

(2)提问的纲目:采访提问的问题

2新闻写作

(1) 主题鲜明(5分) (2) 有问题意识(5分) (3) 逻辑严密(5分) (4) 层次分明(5分) (5) 语言准确流畅(5分)

推荐第5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知识修养的范围与内容】

A 理论知识修养B 新闻专业知识修养C 基础知识的修养 【范长江】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的实施是当时的局势促成的,1934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七月范长江开始了西北之旅。西北采访活动奠定了范长江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即将成为抗日大后方的西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成功地启示A厚积而薄发,在采访前做大量的知识与资料的积累。B 超高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C 充分运用眼睛明察细纺 【邹韬奋】

1933年七月到1935年八月,邹韬奋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流亡国外,将流亡做成一次旅行游记。 成功原因是:采访的主题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一切采访活动都围绕弹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的出路何在所展开。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入采访,并且将静心观察与审慎思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始终,从而解释问题的实质。邹韬奋能熟练的应用英语,还自学了法语德语俄语。 【第一个报道日本投降的人】 曾安波 【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必须真实。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4.新闻中涉及的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5 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新闻小故事要求】

1取材范围小。2人物事件要真。3故事情节要奇。4涉及褒贬要慎。5表现形式要活。6语言文字要实。 【风貌通讯】

用以反映社会变化及风土人情的通讯体裁。一般用于反映某个地区,单位发展变化中的新貌,从而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风貌通讯代表

范长江

风貌通讯采写特点要求A 强调一个跑字 B围绕一个变字C 融进一个情字 【社会新闻】

反映社会生活,社会会问题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俗称“8小时以外的新闻”,即工作,上班及以外时间发生的新闻。 【文艺新闻】

以文化艺术及娱乐活动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连续性报道】 定义:对新闻人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收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以形成舆论和引起社会关注。 【专访】

对新闻人物或者单位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分为人物专访,事件专访,问题专访。 人物专访:新闻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1精心选择人物2准确把握时机3合理安排观察4注意谈话纪实5控制访谈方向 【人物通讯】

较详尽的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分为三类:一类是先进个人与集体的。如《热泪为什么一次次滚落——任长霞真情一生震撼采访记者》(任长霞传奇)另一类是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有争议,甚至是后进与反面人物。还一类是反面文章反面人物正面做的报道,如《歌声,在大墙里回荡》、【经济报道经济新闻】 1抓问题2抓事实3抓角度4抓趣味5抓通俗

多进行形象比喻 进行解释说明 采用数字换算 多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 【政治新闻】

坚持三个立场: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 实事求是保证事实B作风踏实深入实际C 宏观选题微观选材D 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新闻背景】

作用与类型:1衬托型(也称深度性背景材料):提供一些鲜为人知更接近事物本质与真相的材料,与一般性的现实材料做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 2解释性(诠注性背景材料):本着新闻报道一切以受众接受和明白为原则,凡是报道中涉及的可能使受众产生的不解困惑的事实,记者应适时提供这一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原因环境和条件等背景材料,帮助受众解惑释疑。 3启示性(引发性背景材料):记者在报道中不直接发表议论做解释,只是客观地摆出一些材料。看似与报道的主要事实无直接联系,但含义深远,其引发的弦外之音与该报道的主题有着更为密切的逻辑联系。这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处理方式收取的正是潜移默化的功效,能调动受众进入宽广的思维空间,进而品悟更为深层次的报道内涵。 【导语的主要类型】

1叙述性(直叙式导语,概括式导语)2描写型(白描式描写手法)3议论性(政治性历史重大事件发现成果等)4橱窗式 【新闻结构】

1倒金字塔式(打破叙事常规,呈“头重脚轻”之势)2时间顺序结构3悬念式结构4并列式结构。

【新闻材料】

第一手材料(记者亲临现场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获得的材料,没有中转环节)。第二手材料(记者通过当事人口头或者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不是记者亲眼所见,所以真伪的验证格外重要)第三手材料(记者通过知情人口头或者书面提供所得的材料。常常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不在现场,等记者到现场现场却时过境迁,这类材料真伪更加验证重视) 【新闻主题】

即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在深入采访中,记者应怎样抓取事物的特点】 看准形式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选择角度抓特点 【验证材料的严密】

1投入记者智力2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 【现场观察的注重】 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 【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两种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二是干部学者演员运动员外宾等,前者因为熟悉或者则是因为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强,容易领会记者意图,再则他们公务忙过于寒暄反而会显得多余)

2侧面探(性格内向,心理有话但谦虚不愿意说,想谈不知道如何谈,认识不到哪些是有价值的采访对象) 3反面激 【采访对象采访前的心理分类】

性质内容上: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上:1积极配合型2一般协作型3蓄意应付型 【采访准备】 A平时准备

理论的准备,政策的准备,情况的准备,知识的准备, B 临时准备

收集新闻事件和任务的相关资料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提纲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报道思想的明确】

新闻传播媒介在一定时期内或者阶段内为了达到预期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工作的设想,意图。所谓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 它包括报道的范围,内容,重点,具体要求。记者进行采访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思路。 【新闻价值的定义】

指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偏重新闻政策,忽略新闻价值 只求新闻价值,不顾新闻政策 【新闻价值的诸要素】

1重要性2显著性3时新性4接近性5趣味性 【新闻敏感度作用】

1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有价值的信息。3有利于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4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新闻敏感定义】 又叫新闻鼻,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感知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1表现对象不同2表现手法不同3人称不同4结构布局不同5篇幅长短不同.

第一章

【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1、表现对象不同:一般情况下,消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及表现对象主要是人。

2、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讲究简洁明快,不要过多描写,议论和抒情。通讯在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各司其职。

3、人称不同: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记者不直接在新闻表述中出现。通讯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特别是在访问记或新闻特写中一般常采用第一人称。

4、结构布局不同:消息的结构形式主要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则要比消息灵活自由得多,别具一格,主张创新。

5、篇幅长短不同:消息因为简洁单一,故篇幅较短,通讯社记得方面比较繁杂,故篇幅相对较长。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程序不能颠倒。

2、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来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采访报道是第二性的,

3、反映活动的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第三章

【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鼻】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1、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2、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3、时效性: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 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 最起码的特质。

4、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5、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是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累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通过互联网搜索 【采访的准备】

一、平时准备:理论、政策、情况、知识

二、临时准备: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对方心理的明晰】

一、掌握采访对象心理的必要性:可以使访问准备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趋完善。

二、采访对象采访前心理的分类:

性质上

1、先期性心理: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

2、临访性心理:接受采访请求之后的心理 表现形式上

1、积极配合型:积极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

2、一般协作型:公事公办,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

3、蓄意应付型

推荐第6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B )

A.新闻意识

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

D.新闻政策

2.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C)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3.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B)

A.选择采访的时机

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

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4.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 C )

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

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

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5.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D)

A.思想更加开放

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

D.不受答案的限制

6.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C)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7.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B)

A.流与源的关系

B.源与流的关系

C.并列关系

D.等同关系

8.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持- 1 -

续性外,还有(C)

A.求实性

B.多变性

C.灵活性

D.公开性

9.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B)

A.刘少奇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10.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A)

A.决定报道的质量

B.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把采访引向深入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A)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这是(A)

A.找本人核实

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

D.技术检验核实

13.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D)

A.巡回采访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14.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C)

A.事前观察

B.事后观察

C.同步观察

D.逆向观察

15.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B)

A.使作品的新闻性更突出

B.提高采访效率

C.记者工作顺手

D.凸显新闻活动的目的

16.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是因为(B)

A.有利于上下结合的思考

B.写出的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

C.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

D.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17.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C)

A.适当合理想象

B.表达严谨

C.用事实说话

D.个体真实

18.新闻主题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必须能体现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还要注意(C)

A.紧跟形势

B.调查研究

C.客观实际

D.舆论导向

19.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具体要求为态度明朗,言之有物,短而精粹和(C)

A.高潮迭起

B.委婉曲折

C.新鲜活泼

D.鲜艳华丽

20.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是(B)

A.刊载通讯

B.刊载新闻

C.刊载故事

D.刊载散文

21.动态消息的特点包括: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一事一报;以及(D)

A.注重现场感

B.强调简短

C.强调生动

D.注重时效

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A)

A.对比式导语

B.并列式导语

C.描写式导语

D.评述式导语

23.消息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 料,称为(D)

A.社会背景

B.客观背景

C.文化背景

D.事物背景

24.通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包括记叙和(B)

A.描述

B.说明

C.刻画

D.议论

25.报纸上常见的“风闻”、“巡礼”、“侧记”、“纪行”等形式,属于(B)

A.工作通讯

B.概貌通讯

C.旅游通讯

D.风物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ABCDE)

A.上级渠道

B.社交渠道

C.书面渠道

D.会议渠道

E.传播渠道

27.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ABCE)

A.事件情况错综复杂

B.某一问题矛盾众多

C.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

D.工作头绪多

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28.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ACD)

A.不能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

B.选择好采访对象

C.不能涉及个人隐私

D.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

E.注意观察的使用

29.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CDE)

A.读者来信

B.报告文学

C.通讯

D.消息

E.新闻特写

30.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ACDE)

A.事务语言

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

D.文学语言

E.评论语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特派记者

特派记者,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32.新闻观察

记者“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 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33.调查报告

作为调查研究成果性质与文字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34.目击新闻

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 件。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预见的,有时带有偶然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5.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①首先应该对面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焦点、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②从中初步选择报道的方向与单位,再逐步收拢,明确典型。③面和点指的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局部。本做法就是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通事实联系起来。

36.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 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

37.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

①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通常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新闻的多一些。②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③服从新闻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引旧意在显新”是交代新闻背景的根本宗旨。④要省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多功能的”背景材料。⑤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5分,第39小题13分,共28分)

38.某大城市车友会发出倡议,号召私家车主“每周少开一天车”。请你以此为新闻线索准备一份采访提纲(至少包括确定采访对象,拟定各自的提问内容)。

首先确定采访对象,然后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准备相应的提问内容。

①车友负责人:组织这项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如何保证这项活动长久、顺利开展;对这项活动的预期。②私家车主:会否以实际行动响应车友会的倡议;为什么参加这项活动;这项活动的意义何在;这项活动对私家车主产生的影响。(车友会负责人、私家车主是基本的采访对象,不可缺少。)③市交管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的可行性及意义;④市环保局:如何看待车友会组织的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市交管局、市环保局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⑤公交公司:车友会倡导的这项活动对公共交

通的影响;如何看待这项活动。⑥无车族:如何看待这项活动。(公交公司、无车族两类采访对象,涉及其一即可得分。)

39.指出下列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

新华社拉萨7月1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和“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法支撑铁轨 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造价330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说。1300

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①背景材料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作用:透过这一背景的交代,反衬了中国走上科技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而且颠覆了西方人“青藏高原不可战胜”的妄断。更加突出青藏铁路这一“奇迹”工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②背景材料2: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青藏铁路的关键点、艰难程度以及中国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的不断超越。③背景材料3: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本无从支撑铁轨和火车。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得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作用:这一背景材料烘托、强化主要新闻线索—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的新闻线索和重要意义。

④背景材料4: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作用:通过前后对比,表明青藏高原天堑变通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高原铁路工程的伟大和中国人的智慧。

推荐第7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社会消息:新进发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唤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具体共同兴趣的“软新闻”。 新闻特写: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用文学艺术等手法生动地再现出来的一中新闻载体。

背景材料: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 解释性报道: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它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本质的意义。

动态消息:迅速及时地反映正在发生或亲近发生发现变动的单一性新闻事实的报道。 人物通讯:指以报道新闻人物为对象的新闻体裁,通过对人物事迹详细而又形象生动的报道,揭示其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

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冷静客观富有思辨地阐述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他是一种职业敏感。

新闻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关注兴趣的素质。

新闻策划:指新闻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利用现在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方法,达到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隐形采访: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是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新闻进行采访。

标题:类型1单一结构,又称单行题,以简明文字表明新闻内容要求简明确切2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指有引题,正题,副题等三种标题组成的标题群 功能:1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满足读者尽快获得信息3帮助读者尽快选择信息4帮助读者尽快理解消息题旨

形式:1谊事式,如实地以简明文字报告事实2颂扬式,用正面积极的方法,使用赞颂的词句作标题3比拟式,根据需要面采取拟人化等方式制题4疑问式,通过提问的语言来使受众注意5谐音式6引语式

导语类型:归纳性导语,描绘性导语,叙述性导语,提问式导语

主体作用:1注释导语更清晰2补充导语,更完善3满足受众使读者消费欲求得以平衡4利用分段,组织有序

背景材料:呈示原因交代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突显出报道的价值,丰富内容,提供知识,历史背景阐明意义,交代原因地理背景勾画概貌开阔眼界,人物背景证明身份。整合印象知识背景提供资料强化理解。

结尾:1硬新闻一般采取自然结尾法,即将事实信息写完,稿件自然结尾,2结尾时尽量不要在提出一个新的与报道主题关系不密切的事实或信息3倒金字塔结构可以不考虑结尾4避免用口号式的语言结尾,而应该是新闻事实,或者是新闻事实的意义影响等。

采访计划:1确定采访活动的意图目的2采访计划的内容:首先,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包括:采访地点,采访时间,自己的形象,采访的次数,采访到额方式。其次,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最后,确定采访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包括:采访的主要内容,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方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

简述通讯与其他新闻体裁的区别:1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2以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3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与消息相区别4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型与消息相区别。

简要回答消息导语的演变过程:1,1861-1865美国南美战争时期产生2,1865.4.14.美联社一名记者“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标志着人类历史第一次有导语3,1882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的美国著名报道人查尔斯戴纳为导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第一代导语:六要素式导语,即导语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何事为何如何六要素5第二代导语:从六要素中选出一两个最重要的,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要素写成导语6第三代导语为“一句话导语”他以非一律化为特征7第四代导语:流线型导语强调自由和吸引力。他不是对全部事实加以概括,而是找富有吸引力的一点,将读者注意力集中与缩小,用几个轻松的段落组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

简要回答华尔兹日报的主要特征极其构成:主要特征从描写具体的事例入手,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题部分,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托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在呼出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上,进行主题升华。其结构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面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又层次的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新闻标题写作要求有哪几点?1标题要说出报道的核心内容,而且要准确2一意思不能重复,引题,副题应提供主题以外的更多信息3每个标题应包含一个动词4标题一般用主动语态5标题应用生动的新鲜语言6标题应当准确 倒金字塔结构的特征与优点有哪些?特点:层次段落打破常规:导语一般只突出一两个新闻要素,很少有过渡句和过渡段:保持含义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叙述简略文字简练。优点:便于记者枪发新闻,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删节,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精华。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2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3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1连着在认识轮方面一致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起决定作用3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作用

记者在社会中的角色:社会守望者角色,信息传播者角色,文化传承者角色,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思维方法:1联想思维:在重要时段中发现,“即时”新闻,2答疑思维:从公众疑问中探寻焦点新闻3超长思维:在常见现象中发觉热点4逆向思维:在常规活动中发现非常新闻。

推荐第8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 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 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 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 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 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 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 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 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 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 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 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 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 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 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1、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新闻采访——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特点:

① 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② 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 ③ 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2、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是一种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互动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

1)新闻采访与三种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人际、大众、人内传播。

2)米德、布鲁默等的符号互动论:个体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此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境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成功的新闻采访的条件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其次,采访者应该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新闻采访时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资源互换,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的过程,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通过相互交换资源,各取所需。

3、新闻采访活动的双主体

新闻采访是一种具有双重主体的活动。

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与之对应,采访者的社会角色有:(1)社会守望者角色;(2)信息传播者角色;(3)文化传承者角色。

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1)政治素养.记者正确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敏感。 2)法律与道德素养.法律意识——(1)采访写作及日常行为必须合法;(2)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 道德素养——(1)健全的人格;(2)不畏权势,坚持真理;(3)有社会责任感;(4)对社会公众有起码的人文关怀。

3)科学素养:最重要的体现是具备应有的科学精神。(1)较为客观的态度去报道事件,(2)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3)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4)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学习,经验总结);专业精神。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采访对象——地位被忽视的另一主体 特点:

① 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人口特征、个体性格、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 ② 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③ 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进行博弈。

种类:(根据提供主要事实还是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

① 当事人:通常是新闻事实的主体,最重要的采访对象。亲历新闻事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② 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新闻事件的策划。可能了解新闻背景,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客观。在验证新闻事实、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③ 目击者: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人,通常和事件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有较强的现场感受。 ④ 有关人士。目的:一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二是借助其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采访的起点

新闻线索——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段性的简要信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特点:

① 相比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 ② 比较零碎。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完整示人; ③ 稍纵即逝。有很强的时效性,重复的可能性极小; ④ 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⑤ 涉及较多的是表象。 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① 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② 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③ 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① 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② 企事业单位; ③ 重大文体活动; ④ 社会网络; ⑤ 其他媒体的报道; ⑥ 日常的平凡生活。

2、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1)新闻敏感——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新闻敏感是一种专业能力或素质,是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判断力有相当严格地时效要求。

2)新闻敏感具体实在的内容:

① 判断新闻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② 判断目前的线索哪些与记者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

③ 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

3)新闻线索的捕捉与搜寻:

① 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

② 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③ 敏锐地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 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 ⑤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

3、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报道策划——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

组成内容:

① 报道的主要目的;

② 动员的资源和媒体内外可以整合的资源; ③ 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及所涉及的空间;

④ 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形式及版面安排; ⑤ 预算及预期效果。

意义:

① 为新闻报道提供可行的方案;

② 为新闻采写提供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 ③ 为报道提供强有力的队伍。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资料准备;(2)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3)准备采访提纲;(4)寻找采访机会。

2、资料准备

意义:

① 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提高采访效率; ② 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

③ 有助于记者避免在报道中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④ 有助于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内容:

① 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② 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

③ 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使自己能站在专家的立场和知识背景上来看待新闻事件。

“十比一”原则——访前准备,每采访一分钟要准备十分钟

3、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

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四个类型:理性外向型(理性善谈);感性外向型(健谈情绪性);理性内向型(思考深入,不善交流);感性内向型(较封闭,不善言谈)。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热情配合记者采访;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故意回避记者的采访;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4、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1)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目的性和倾向性的设想。

采访意图必须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一致。 2)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二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手段和方法。

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

① 确立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地点、时间、形象、次数、方式。 ② 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③ 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采访的主要内容;进入主题的形式;提问的形式、顺序和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度及结尾的方式。

意义:

帮助记者充满自信地进行采访。记者通过采访计划,内心比较踏实,往往能在采访中将谈话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也应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

5、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① ② ③ ④ ⑤ 在合适的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1)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2)创造合适的语境。 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包括:(1)座谈、(2)访谈/面访、(3)现场考察: 记者的主要工作:提问、倾听、观察、和记录

1、提问

提问——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整体活动的成败。

一、采访提问的诸多难题: 1) 2) 3) 1) 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不变的模式;

采访对象的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情况极为复杂; 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记者需灵活应对。

二、始终掌握提问主动权: 明确提问目标。

① 正视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② 正是新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③ 正是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 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方便双方沟通的气氛)。

① 用合适的方法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② 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3) 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三、审时度势地提出精彩问题。

1)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采访题材是否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 2)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①平视强势群体, ② 尊重弱势群体,

③ 与一般群体沟通多用交流的口吻。

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注意提问的逻辑性, ② 提问力求简洁明确, ③ 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④ 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 ⑤ 避免说外行话。

2、倾听

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

① 了解事实真相、② 发现新闻线索、③ 提供写作思路。

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① 注意力高度集中、② 全面地倾听、③ 耐心地倾听。 当倾听的有心之人

① 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用合适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热情,同时防止被欺骗。

② 对想说而说不出来者:保持耐心,边听边分析,多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对方进行回忆和表述。

③ 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善于用问题将谈话内容圈定在一定的采访范围内。

④ 对处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学会听弦外之音,将采访对象采取委婉方式传递的信息抓住。

⑤ 对给采访设置障碍者:学会在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寻找突破口。

3、观察

1)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① 从听觉器官以外的渠道获取信息 ② 把握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2)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

① 发现新的线索,

② 以观察所得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 ③ 注意对细微处的观察

④ 通过观察获得至关重要的新闻素材。

3)采访中的几种常用的观察方法:

① 正视采访对象、② 留意每一个细节、③ 进行紧张的思考。

4、记录

笔录的作用:

① 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② 记录随时产生的灵感与思路; ③ 记录观察所得;

④ 记录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记录的方法:

① 快速有效地记录(边问边看,边听边记录); ② 抓住重点进行记录; ③ 适当的总结; ④ 善于录音设备。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

1、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隐形采访——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就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

类型:(1)体验式采访(不暴露身份和目的,作为社会普通公众,以获取信息);

(2)伪装式采访(隐去真实身份,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 方法和程序 1) 寻找线索和线人;

2) 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确定自己可能在调查中证明什么;

3) 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1)利害关系、(2)采访的先后次序、(3)资料搜集、(4)确定调查的价值;】

4) 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七类关系:敌人、朋友、失败者、受害者、专家、警察、有麻烦者】 5) 贴身暗访:为自己设计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暗访的身份,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要表现自己是“专业人士”,要镇定自若。

6) 获取必要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或副本。 7) 隐形采访中的观察:去伪存真,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8) 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去除伪证(假证词和假证物)。

隐形采访中的法律道德风险:

对隐私权的侵害——因调查事件内幕而粗暴侵入到他人不受干预的私生活领域。

隐私——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

2、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1)使用E-mail进行采访 优越性:

① 速度快捷、② 减少对他人的干扰、③ 费用更加低廉、

④ 可以传送大容量的文件,有利于记者提交说明性的资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意图、⑤ 不受地域限制。

不便:①互动性逊于面谈和电话访谈;②发现新问题时不得不再次进行询问;③较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2)使用ICQ进行采访 (ICQ—I seek you 网络寻呼机);特点:

无须知晓对方的电子邮件; 互动性更强。

3)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可以帮助记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以及本来不在采访名单的采访对象。

① 国内和国际一些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权威机构的链接; ② 大量的背景资料;

③ 关于一些专家的介绍和专访;

④ 公众对于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论和反馈。

4)利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

3、精确新闻采访

精确新闻采访——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一个主要流派,即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量化分析统计;抽样调查;实地实验;民意测验;横向定时调查;纵向追踪调查。

第六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1、整理素材的意义

1)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2)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①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必要的反刍 ② 发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 ③ 判断采访素材的新闻价值 ④ 理顺写作思路

3)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① 写作素材不充分 ② 新闻信息未经核实

2、整理素材的步骤

1)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

① 核对人名、地名、数字等基本信息, ② 做到对“下锅”的“米”心中有数。

2)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

① 补充的内容:将录音设备中的资料,二手资料以及在采访现场没有及时进入笔记的资料补充。 ② 采访笔记补充工作解析: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成文字;将记在心里的内容和二手资料放进笔记;

3、对素材的分析取舍

最为关键的标准是报道的目标和主题 1)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

① 审视采访对象提法的素材。(采访对象不同,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也不同,以为不同采访对象的记忆和立场存在偏差。)

② 拎出相关新闻事实的逻辑主线。(分为:时间维度;因果关系维度;矛盾分析维度。)

2)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

① 首先考虑事实的新闻价值; ② 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素材; ③ 顾及媒体特点所提出的要求。

3)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 4)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共同规律

1) 充分体现对象主体价值; 2) 严格遵守真实性价值; 3) 注意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 4) 在真实前提下追求时效。

1、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1)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

① 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才具有报道价值;   新闻价值所要衡量的,主要应当是事实的素质,而不是人的地位和身份。

社会价值:事实(事件)披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上有利的功用。

② 关于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这种价值应当是评论对象蕴涵某种意义,往往是某种事理,经过评论者发掘、点化、揭示而呈现于受众面前,就能起到引导受众,辨别是非,消除疑惑。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作用,既可以是正面的事实,也可以是反面的事实。

2)发现和判断对象主体的价值

① 认真发现,准确判断对象的新闻价值:能否发现对象的新闻价值,取决于报道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价值判断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事实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

② 认真发现,准确判断对象的议论价值:新闻评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评论对象的价值又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准确的判断,又有多少高出于他人的见解。

3)展示并凸显对象主体的价值

① 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在消息、通讯类文体的写作中,既要及时,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又要凸显信息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

具体方法:(1)以较大篇幅详细描述;(2)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3)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② 体现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直接或间接的暗示。

2、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1》定义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基本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2》特质:慎用夸张。

3》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

1)新闻真实性与主观倾向:记者在报道生活中的事实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为个人成见、偏见和私利所左右,即使是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应当符合实际,与客观实际尽可能统一。

2)新闻事实与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为了使报道显得更为精确,也为了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常常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叙述和描写,细节要符合实际情况。

3)新闻真实与心理描写:对人物描写提出的新闻真实性要求:

① 由相关当事人提供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② 由其他人提供的真实情况作为采访依据; ③ 如果当事人已经死亡,则应由与之亲近的人实事求是地提供当事人当时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④ 因为有关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难以核对,因为写作时更应强调采访依据,不允许进行主观臆断。

4》新闻真实性对写作实践的要求

1)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① 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② 对现场的描写务求写实; ③ 追求细节的真实; ④ 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⑤ 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2)杜绝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

① 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敬业精神;

② 杜绝虚假和失实新闻、凭空虚构、任意杜撰,也不能移花接木、添油加醋、平凑配合。 ③ 尤其要注意:消除隐性失实现象。

④ 最根本的方法:深入采访、严格审视、严格核实。

3、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

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 精选新闻事实

完全用事实说话:并不表明记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倾向。 既报道事实又解释事实。 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

摆出一定数量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性依据;理论性依据。 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 记者的拼抢意识 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时效性被理解为新闻的要件。 新闻时效性与新闻记者的写作能力

第九章 因媒体而异的新闻写作

1、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 1》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

1)从信息编码的过程看:报刊以文字字符和图片传递信息;广播以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以连续画面和声音传递信息;互联网可以用多种介质传递信息。

2)从信息传输的途径看:报纸是纸质媒体,以将文字和图片印在纸张上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广播以电波发射;电视以电波发射加导线传输;互联网以导线传输或天线接入。 2》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

1)文字符号:以能够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2)视听符号:以声音和图像为代表 图像/视觉语言、有声语言、视听语言。 视听符号为表意上带来双层作用:

一方面,对生活场景本身的“复制”,使人们可以通过视听符号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 另一方面,这种借助技术形成的“物质客观性”毕竟是一种影像,它与真实生活场景是有区别的。

3》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

共通性:都是信息表达的介质 相异性:

① 语言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表述捕捉内在实质,便于逻辑推理。

② 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体现客体外在面貌,直接形象。

2、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

从编码角度看:信息通过文字语言和图片传播, 从信息传输角度看:新闻信息以纸张为介质。 1》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

1)对作为报道对象的客观世界进行深入解析

2)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语言客观、具体、简洁。

客观:用事实说话,对事实的报道符合其原貌,而不是以夸张失实的语言来渲染事实——体现客观,还应当坚持以准确的语言来叙述事实。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 具体:必须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叙述表达真切实在的内容。

简洁:对报纸新闻来说,以较少的字句完整、清晰地表达新闻事实,做到语言简洁,这是一项基本要求。应当删去可有可无的修饰性字句,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是导语应当简明扼要。

3)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准确表达情感和观念

① 词语的情感色彩:依据不同的对象、场合,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更好地表现出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

② 词语的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体现在字词的时代感,通俗性两个方面。

 时代感——记者需做有心人,要善于汲取老百姓中流传的,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变革的新词语。  通俗性——应以现代汉语行文标准,应多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新闻语言应以普通话为行文标准,使用规范语言;新闻报道中应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汉语词汇,少用外文单词或字母。

4)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提出观点、证明观点。

评论新闻事实,发表观点,是报纸新闻评论的要旨。应特别注意用语的理趣和文趣。

① 理趣:是指文字语言在推论,推理时所体现的逻辑思辨趣味。

② 文趣:是指在行文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语言趣味,多用约定俗成、读者能理解的“趣味用语”,就能让报道增加幽默感。

2》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纸媒体的图片种类:照片、漫画、图示、装饰。 新闻照片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① 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② 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③ 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3》报纸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1)白纸黑字背后蕴涵事理、情趣:报纸可以长久保留,便于人们仔细阅读和反复品味;报纸可以利用纸质媒体的这一优点,表述对事实及其本质的理性思考,可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报道较难达到的深度。

2)将触角伸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3)利用人们的视觉规律进行编辑

3、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 1》广播电视在传输途径上的优劣势:

优势:

① 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② 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 ③ 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弱点:

① 受众被动接受,选择性差 ② 节目转瞬即逝。

2》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

有声语言与文字语言在表述时的异同 不同:

① 在事实的表述上:文字语言以文字作为符号表述真实材料;有声语言——有记者将真实事件写成书面语言,由传播员读博;采录事件发生现场的声响采访当事人,在此基础上制作成有广播特点的报道;对各种声音进行艺术化的再处理,制作成效果的广播故事。 ② 在表述的重点上:文字语言,一般通过加“着重号”等方式体现重点;有声语言,以让听众直接感知的语言、语调、语气、停顿等多种播音技巧来处理重点与非重点。 ③ 在作用于受众的心理感受上:文字语言,一般使用感情色彩较浓的词语,将作者的主管情感、新闻场景中的情趣传递给读者;有声语言用声音的立体感、形象感和对人的心理能产生的影响来传递信息。

运用有声语言报道新闻的若干准则:

① 合乎规范, ② 为听而写。 广播新闻写作的要求:

① 多用双音词,少用或不用单音词;

② 多用口语中语气词,少用书面语言的关联词; ③ 应特别注意同意不同义的词,避免误解;

④ 标点符号在有声语言中的体现,用停顿和语气来表示。

广播新闻中的音响报道:

以有声语言为主,新闻现场的多种真实音响为辅,两者有机融合而构成的报道样式。主要形式有:现场直播、录音报道、配乐广播。 3》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1)“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的筹划、判断。

“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的决断。 二者关系:相互关联,断是谋在表述层面上的进一步展开。 2)现代报道范式:现场报道与展现现场景象 3)传统报道范式:用解说声简洁地传递信息 4)以电视传播的个性展现电视新闻的魅力

电视新闻传播的特性:

① 现场场景呈现——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有新闻价值的生活景象;二是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

② 记者现场分析与报道。用现场直播方式直接展现正在进行的重大活动。

4、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1》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优势):

1)拥有电子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 2)网络的独特优势:

在信息流程方面,除了拥有大众传播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外,还兼有人际传播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全媒体”。

在信息综合包容方面,不仅包容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形式,还开创了信息虚拟表述,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全新功能。

3)网络的信息搜索能力:为信息的“二次使用”及至“多次使用”提供了便利。 弱点:

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网络终端设备价格较昂贵。

2》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

1)就新闻写作而言,现有的两类符号——文字符号、视听符号都成为互联网的编码介质。 2)网络新闻写作一方面依旧遵循传统文字表述,有声语言、视听语言表述的相关规则,另一方面也正在表现出独特的特征:(1)多媒体写作;(2)超文本链接;(3)全方位互动;(4)大功能检索。 3》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

将新闻的主要事实在标题中加以展示 标题的文字简洁,意思明了

在网络新闻中,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的界限模糊

第九章 消息文体的写作(上)

1、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 1》含义

消息——根据《新闻学大词典》定义,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2》分类

消息文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按篇幅长短: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 按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按内容:经济、时政、文娱、体育等 具体分类

动态消息:最常见的消息,是就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作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消息。应当抓住动态进行报道,让受众获知最新发展动向——一是关注事实从无到有;二是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

评述消息:是一种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关键在于促成“述”和“评”的有机结合。

综合消息:带有综合性的报道,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进行采访基础上的综合。 3》结构

1)基本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本结构,是19世纪电报时代的产物。写好此种结构的消息对记者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① 首先是训练记者对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② 其次,可以保证忙碌的读者不至于被迫忍受某些记者自作聪明的写作,从而迅速了解新闻事实的要点。

非倒金字塔结构:

时序结构——通常使用在时间因素显得极为重要的报道中,能够使事件的叙述流畅通达,便于理解; 并列结构——是文本的几部分内容并行的一种结构,可以使消息显得更加新颖;

悬念式结构——是一些喜爱挑战传统的记者所偏爱的样式,往往不愿在报道的开头直接展示事件的真相,而是先给一个谜,然后引导受众在报道所披露的调查材料中寻找答案。

2)结构特点:

① 重要消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的前置; ② 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③ 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体。

2、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

1)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 精选角度的重要性:

① 从事实方面说,存在着被从不同角度认识的可能性;

② 从受众方面说,报道者注重选择报道的角度,才能给受众以新鲜感和新颖感; ③ 从记者方面说,精选角度能使他们打破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从而不断孕育创新之果。

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精选角度: ① 选择有利于突出焦点的角度。 ② 选择有利于突出特点的角度。 ③ 选择有利于突出亮点的角度。

2)语言精准和语言生动的关系 消息语言与其他文体语言的比较:

① 消息语言与通讯语言相比较,前者较简洁直白,后者可以相对舒展,可以采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总之,前者较之后者更为概括,后者较之前者更有张力。

② 消息语言与公文语言相比较,后者要恪守规范,前者不排斥形象性,后者强调程序性,在消息写作中,应力避语言的公文化合程式化。

③ 消息语言与文学语言相比较,差别很大,前者相当概括,言简意明,不事渲染,后者叙事时常常进行渲染,甚至达到铺张扬厉的地步。

消息语言的要求:

① 追求简洁与明晰的统一; ② 追求严谨与生动的统一; ③ 追求具体和概括的统一。

3)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蕴涵的道理、本身的见解和倾向,不应当用议论的方式过于直白地说出来,而应当用事实本身说话。

3、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

1)对动态消息个案的分析

在动态消息中,比较常见的是会议消息,会议报到时新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改进会议报道,从新闻工作方面来说:

一是由对通稿进行研究向对会议本身进行研究转变;

二是由一般的报道会议向报道会议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转变;三是由模式化的会议报道向形式别致的会议报道转变。 2)对述评消息个案的分析

述评消息有别于一般的消息,不仅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且还对事实作出评价、评论。“述”的部分,应叙述清楚,做到眉清目秀;“评”的部分,应紧扣对象,分析其意义、价值、经验或者教训,做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

3)对综合性消息个案的分析 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记者围绕某一个中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这一类消息的涉及面相当广阔,信息密集,对采访的要求颇高。

一种是,由媒体编辑对各媒体就某一新闻事实所作的报道加以综合。

第十章 消息文体的写作(下)

1、消息文本标题的撰制 1》消息文体标题的不同形态

单一结构标题:结构比较简单,仅有一个标题。在简短的文字中触及新闻的主要事实,而且多数是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

复合结构标题:

① 由引题、正题、副题构成:引题为引出主要新闻事实进行铺垫;正题将新闻事实交代明白;副题对正题所叙述的事实作进一步的补充。 ② 由引题和正题构成; ③ 由正题和副题构成。

2》消息文本标题撰制的规律

1) 消息的一组标题可以有分工的不同,但都必须有相应的标题担当起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的任务。 2) 消息的标题的各个标题必须简洁明快,有利于受众在很短时间之内抓住和理解新闻事实。 3) 复合结构标题的各个标题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且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消息标题有向精短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5) 消息标题受到媒体特点的制约。 3》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

1) 借由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2) 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3) 借助于标点、符合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4) 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2、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 1》消息文本导语的含义

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并不用来介绍事由、缘起,也并不只是起一种引导作用: 1) 2) 3) 从形式上看,是文本的第一个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从内容上看,必须对新闻事实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概括;

从功能上看,必须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浓缩、提炼,展示其最新鲜、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对受众形成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力量。

2》消息文本中导语的特点

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用明晰的语言讲述新闻事实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3》消息文本中导语的类型

(1)归纳性导语;(2)描绘性导语;(3)叙述性导语;(4)提问式导语。 4》新闻文本中导语的写作要求

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 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交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3、消息文本主体的写作

1》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2》功用:

一是完成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具体展示,将“浓得化不开”的标题和导语的内容加以展示,使受众了解新闻事实的具体过程,相关背景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方方面面。(阐释型主体)

二是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延伸。(补充型主体)

三是主体对于标题和导语的内容,既有所阐释又有所补充。(阐释、补充合一性主体) 3》消息文本主体写作的几个关节

1)处理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主体与标题、导语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关系。

应避免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主体与标题、导语重复的内容太多,甚至好多字词都重复出现;另一种是: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内容相脱节、相游离。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和连接

4、消息文本背景的写作 1》意义:

1) 2) 3) 4) 2》类型

1) 2) 3) 烘托性背景:主要用来构成与新闻事实的对比关系,从某一方面烘托新闻事实。

说明性背景:说明新闻事实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于新闻事实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揭示性背景:用于披露新闻事实背后的有关情况,,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受灾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

3》运用的原则

1) 2) 3) 4) 5)

5、消息文本结尾的写作 1》作用

1) 2) 3) 4) 5) 1) 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

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蕴涵的意义进行点化; 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灾思考; 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背景性结尾:在报道的末尾引入富有意味的背景资料,为读者提供一个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 必要性原则:是否使用背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简明性原则:在消息中交代背景,必须体现简明扼要的要求;

灵活性原则:要让背景材料出现在各个应该出现的地方,而不应当过于集中地、呆板地使用背景材料。在消息主体中穿插运用背景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也可以在标题和导语中进行。 趣味性原则:

通俗性原则:在消息文本中使用背景,目的是为了帮助受灾排除障碍,理解新闻事实,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在化难懂为易懂方面做出努力。 从不同侧面对新闻事实进行烘托,使新闻事实获得可供比较的参照系; 用于对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使受众得以排除阅读和接受的障碍; 可使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在一部分消息中,背景是面对受众说话的事实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交代和运用背景是消息写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写作的方法 2) 3) 4)

描写性结尾:使用极富影响效果的场面描写来结束自己的报道。

引语式结尾:精彩的直接引语式记者最为珍视的材料——即使在匆忙写就的消息中,一些记者也总是设法把最有力的直接引语安置在报道的末尾,已给读者最后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 评论式结尾

第十一章 通讯文体的写作(上)

1、通讯文体写作概述 1》定义:

比较详尽,比较生动,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报道;通讯是对于新闻事实所作的较之消息体现出延展性的报道:包括内容、时间、空间及背景的延展。 2》特点:

1) 2) 3) 内容的延展性:更能报道新闻事实的全貌、全过程,更能具体地展示新闻的某些要素,更能展示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的描写。

手法的多样性:通讯作品的作者所动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效果的多层性:使人获得丰富的新闻信息;使人受感动,受感染;使人近而得到理性启迪。

3》通讯的分类

按报道对象分:(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风貌通讯,(4)工作通讯;此种分类被业界人士广泛接受,但有明显的缺陷,并没有囊括一切通讯。

按表达方式分:(1)叙述型通讯,(2)描写型通讯,(3)议论型通讯。 按报道方式分:

① 叙事记述型通讯——既可以记人,也可以记事,还可以记地,既可根据事后采访所得材料进行记述,也可根据事发时的目击和同步采访所得材料进行记述;

② 调查分析型通讯——与工作通讯有一致之处,包含了对工作经验抑或失误、社会问题、认识误区、错误倾向等的较多的理性思考;

③ 谈话实录型通讯——包括专访、访谈、谈话记录等比较特殊的通讯文体,在这一类通讯中,谈话既是主要的采访方式,同时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4》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

与消息文体的比较:共同点——都讲究时效性和新闻真实性,注重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差别——消息的时效性强于通讯;署名方式差异,通讯中署名位于标题之下,消息中位于消息头之后;标题形态和正文布局差异;文本容量有差异;文本表达有差异。

与新闻评论文体的比较 与报告文学文体的比较 5》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

1) 2) 3) 4) 5) 在采访中留意细节:人物耐人寻味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语,事件富于情趣或理趣的一个细小局部,现场令人难忘的一个镜头等。

在采访中发现问题:记者要有“问题意识”,记者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颇为重要的问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奠定了写作的坚实基础。 在采访中观察现场

重视对有关专家的采访:相当一部分调查分析型通讯,常常要由专家来分析问题,或作出权威性的评论。

把握采访中的不同侧重点

2、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 1》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

1) 2) 3) 主题是作者从新闻素材中提取出来的,用来独照全篇的,可以给人以启发的理念,是作者通过事实想要说的“话”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话”。

确立了合适的主题,全篇通讯所使用材料就有了灵魂,全部文字也就有了凝聚中心,反之,则会成为一盘散沙。

如果经过反复提炼,通讯的主体到达了新颖的、独特的、精湛的境界,那么该作品就会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会引发受众深入的理性思考。

2》通讯文体主题的确立

1) 2) 3) 1) 2) 3)

3、通讯文体的表达方式

1) 2) 3) 4) 5) 6)

叙述: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讯中的叙述比消息中的来得具体、舒展,不同于文学作品中带有虚构成分的叙述,而严格忠实于报道对象的原貌。 描写:对人、事、景、物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抒情:通讯是一种可以较多地包含抒情性成分的新闻文体。 议论:紧扣事实;体现睿智;切中肯綮。

说明:常常用于交代背景,或对新闻事实本身和与此有关的概念术语进行解释。 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 体现人物和事件特色:必须从报道对象的实际出发,精心研究其特色,突出其特有的方面。 体现时代精神和强音:作者应致力于潜心研究时代精神中的积极进取的方面,体现时代的强音。 体现作者新颖的理念

通过提炼使主题体现深刻性:准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努力追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 使体现新颖性:要在他人尚未涉足的思维领域确立主题。 使体现独特性:拒绝平庸,在避免趋同上做文章。 3》通讯文体主题的提炼

第十二章 通讯文体的写作(中)

1、通讯作品的文本结构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 1) 2) 时间顺序结构(纵式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线索单一,顺序推进,因而条理清楚;缺点是给人的感觉单调,缺少起伏,受众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阅读兴趣。

空间顺序式结构(横式结构):在这类通讯中,通常所记述的是同一时间点上或同一时间段发生在不同空间中的事情,有时,作者选取某一时间点,然后向不同的空间延伸,记述诸多的人或事,有时,选取的是跨度不大的某一时间段,记述不同空间的人和事,在这里,时间的推移非常缓慢,给人以被故意拉长的感觉。 3) 4) 5) 6) 1) 2) 纵横式交叉结构:体现出记者的笔触在事件过程中某些时间点上向不同空间的延伸。 浓缩时空式结构

蒙太奇式结构: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语言,其基本特点是镜头之间讲究必要的跳跃和组接。 特殊结构方式:“文无定法”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注重由果溯因的结构; 注重于综合分析的结构。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 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 1) 2)

2、通讯文体各部分的写作 1》导语的写作

纠正对通讯导语的误解:通讯写作中同样重视导语的撰写 几种导语形式: 1) 2) 3) 4) 5) 在导语中进行归纳; 在导语中进行叙述; 在导语中进行描绘; 在导语中设置悬念; 用其他形式写成导语。 谈话照录,记者所问,谈者所答,一应记录刊发,结构无须多加考虑。

在忠于谈话内容的基础上,将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加以归并分成若干部分,并加上文中标题。

2》核心段落及其展开

核心段落,是指那些能有效说明中心、主旨的段落,有时候,核心段落呈现线状结构,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3》结尾的写作

重视通讯文体结尾的作用:一个好的结尾不仅能使报道获得平衡感,也是报道内容的深化和点睛。 常见的结尾:评论式结尾;对比式结尾;引语式结尾;闲笔式结尾。

3、通讯文体的语言运用

1)标题语言

体现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标题语言应有一点形象性;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标题,可以在准确的基础上制作得富于情趣和理趣。

2)非标题语言

形象化:应当比消息语言形象。

情感化:通讯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常常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散文化

第十三章 通讯文体的写作(下)

1、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

叙事记述型通讯包括:新闻小故事、现场目击记、特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新闻小故事的写作

1》定义:新闻小故事——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以故事性强,篇幅较少,有别于其他通讯。

2》特点: 报道具有故事性的事实;讲述具有新闻性的故事;演绎具有趣味性的情节。 3》写作要求:

① 精心选择题材; ② 将小故事叙述好。 新闻特写的写作

1》含义:特写——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断,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2》分类: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 3》写作要诀:

① 对片断加以突出和放大; ② 着力写富有特色的片断; ③ 着力写饶有情趣的片断; ④ 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

一点必要的说明:人物通讯和人物专访时两个相交叉的概念。

1》定义:大型人物通讯——通常是指以先进人物为叙写对象的、篇幅较大的典型报道。 2》写作要求:

一般要求:根据事实写人物;写活生生的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 更高要求:写出应有的说服力;写出感染力。

2、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调查分析型通讯——是一种在文本中较多地展示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分析过程及其成果的通讯。 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相同之处: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 不同之处:采访中的关注点不同,写作上的侧重点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写作要诀:

① 围绕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② 在作品中突出分析议论;

③ 在报道事实和分析事实的过程中追求理性深度。

3、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

谈话实录型通讯——是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

对谈话所作的分类:谈话者对记者所作的谈话;谈话者在自然状态中的谈话。 写作前的访谈程序:

① 记者要有备而前往:谈话的内容和质量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此类通讯的成败;对于谈什么、找谁谈、怎么谈、在何处谈等问题,事先都应有精心的考虑。包括:(1)确定谈话的题目、人选和场合;(2)熟悉谈话所涉及的内容;(3)准备好质量较高的问题。 ② 让“访”和“谈”碰撞出火花:要处理好二者的矛盾,始终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访者”应防止出现显得可有可无或处处喧宾夺主的情况。

4、访谈后的写作阶段

1) 2) 3) 恰当地进行剪裁取舍:要取有价值的谈话,取能体现谈者鲜明个性特点的说话,取谈者具有独到的、深邃的见解的谈话,舍无价值的、大路货的谈话,舍空话、套话和废话。 巧妙地插入现场描写: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机智地进行记者点评:往往是寥寥数语,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深度报道——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

1、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 1》深度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调查性报道的故事化:

深度报道要吸引读者不厌其详地看下去,除了内容深刻和主题宏大之外,必须强调运用生动可读的故事来强化报道的接近性,以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相当一部分调查性报道中,新闻事件本身往往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在处理这样的题材时,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准确选择叙事的方式。

在处理比较乏味的题材时,记者应有意识地寻找与主题切合的人物、故事,穿插在报道中,打破题材“大而空”所带来的沉闷感。

解释性报道的故事化:

当报道的主题较为严肃和抽象,或者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时,怎样才能拉近它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解释性报道所面临的难题。

“DEE“写作法(Description/Explanation/Evaluation)——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代,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在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作出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

深度人物报道的故事化:

深度报道的介入,使得人物报道不再成为“流水账”,而是通过有意义的某些片断,某些故事,最大限度地凸显其新闻价值。 2》新闻背景的综合运用

深度报道中带有的背景材料:

历史背景:在某些重大事件中,历史背景往往是深度报道尤其是解释性报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背景之一。应避免在使用时历史背景所占比例过重,而新闻事实分析过轻的失误。 社会背景:深度报道应帮助受众深入和正确地理解新闻事实,就必须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把他们作为新闻事实的背景来解读。

个人背景:对于人物背景的介绍,能使读者更快地进入报道的语境,从而迅速理解报道的深刻含义。

专业知识背景:深度报道关注的问题常常是涉及公众所不了解的专业领域,必须及时地加入对专业知识背景的介绍,否则,受众会由于面临知识盲点而放弃阅读。

3》记者立场和倾向的表露

深度报道允许表露作者的立场

调查性报道中作者立场的表露:记者通常会采用多源求证的方法,来达到“以事实说明事实”的目的。记者的立场,体现为“隐蔽的存在”。

解释性报道中记者立场的表露:“以事实解释事实”是运用大量经过选择的背景性事实来进行分析和评论。

预测性报道中作者立场的表露:一般运用现有的背景材料,依靠科学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来解读资料及数据所体现出的新闻事件走向,并在必要时对此进行评论。

3》引语的运用及倾向性语境

报道中的感情色彩偏向往往表现出记者使用的语汇上,在一般的情形下,力求避免倾向性语境(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汇、对新闻事实作出倾向性选择、轻事实重评论)。 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选择往往也会导致倾向性语境的出现。 报道中轻事实重评论的倾向是误导受众的原因之一。

2、连续性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 1》连续性报道的写作

追踪式深度报道——是深度报道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随着记者对事实剖析的层层深入,报道陆续发表,既保证了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使受众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就采访技巧而言,与独立式深度报道并无二致,但在写作技巧上有所分别:

首先,在追踪报道中,记者对事件没有把握一次性地作出结论,而只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其次,所有这些报道的导语,应提供当时最新的核心新闻事实,并做到互相连贯;

最后,导语写作时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即使是由不同记者采写的报道,也可考虑由编辑作相应的出来。

系列式深度报道——采写系列报道的记者则有时间来进行全局性的构思,因此报道既体现出整体上的一致性,又体现出个体上的较强的独立性。 2》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

从编辑的角度看,组合报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将一些独立成篇的文章组合成一个版面或栏目;二是将一些片断合成一个整体。

组合式报道受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它对于各个子报道的一致性要求不高,可以迅速调动和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每个部门或个人完成一个子报道,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对于重大主题的深入挖掘。

第十五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上)

1、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分类

含义:新闻评论式有关论者就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当前的社会现象所做的分析评论。 特点:

具有显著的新闻性 具有强烈的政论性 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分类:

社论及评论员文章:属于以媒体身份刊播的新闻评论,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度。

编者按或编后语:编者按是编者所写的按语,可以出现在报纸所刊登的报道和文章之前、之中和之后,使用上相当灵活,既可以写成三言两语,也可以写的洋洋洒洒,完全取决于评论的需要。编后语是编者在编完稿件后有感而发写成的简短的评论性文字,对相关报道或文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署名时评 随笔及杂文

2、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的来源:(1)对模糊认识加以辨析;(2)对错误倾向加以制止;(3)对善行义举加以倡导;(4)对认知误区加以纠正。

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1)选人所未发的角度;(2)选高人一筹的角度;(3)选另辟蹊径的角度;(4)选平中见奇的角度。

选题的技巧:

(1)在反复比较中选题; (2)在多向思维中选题; (3)在了解民意中选题。

3、新闻评论的立论

立论的要求:(1)所立论点要有的放矢,(2)所立论点要富有新意,(3)新闻评论应当立意高远。 立论的方法:

(1)借用新闻由头引出论点(以某一新闻事实为由头); (2)直接引出自己的观点; (3)通过提问引出论点; (4)通过辩论得出结论;

(5)借题发挥,引出自己的论点。

第十六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下)

1、新闻评论的篇章结构 1》常见结构:

①一事一议结构:叙述一件事情,并对此进行分析评述,阐明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或可以从中引申出的道理。篇幅短小。

②平行推进结构:围绕中心论点,从多个侧面平行地往前推进,各个段落或者部分之间体现出并列关系。

③逐层递进式结构:各个部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沿着论点所示的方向逐层推进。 ④借题发挥式结构:表面上看是在叙述某一件事,叙述完之后,笔锋一转到了另一问题上,谈这一问题,提出评论的真实用意。

2》特殊结构

⑤讲述故事式结构:以大量篇幅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或多个故事,讲完故事后,以少量的文字说明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增强它的可读性。

⑥纵横对比式结构:在阐明事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展开相应的对比,就可以将道理讲得明白、深刻。 ⑦突发奇想式结构:关键在于找到所要论述的道理与某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了这种联系,也就找到了这种结构方式的支撑点。

3》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

1) 以关键词贯穿:关键词应当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仅应当在形式上发挥连缀的作用,而且应当含有一定深意,有耐人寻味之处。

2) 以创新点支撑:所谓创新点就是人无我有的、别出心裁的地方,它或者表现为一个新的理念,或者表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3) 以形象性取胜:如果一篇新闻评论能用贴切恰当的、形象化的于语言来阐明抽象化的道理,那么,文章的可读性将为之大增。

4) 以评悖论立言:在新闻评论中,评析评论对象言论中的逻辑矛盾,或者评析某种现象所包含的悖论,在此过程中提出并且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也是新闻评论常用的一种技巧。

2、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论证的要求:注意论据和论点的统一;论证过程严守逻辑; 论证技巧:在论证中使用比较;巧用比喻;妙用反讽。

3、新闻评论的行文 1》文字表述

1)行文中的详略:

2)行文中的离合:处理好行文中“合”和“离”的关系,是增强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提高新闻评论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3)行文中的曲直:在新闻评论中,通常使用的是“直言”这样一种言语方式,但是也会使用一点“曲笔”。 2》叙与议

1)叙述: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但也离不开叙述。一是陈述事实性论据;二是陈述某种现象,用于引起议论的话题。

2)议论:这是新闻评论的着力点,一是运用论据材料证明论点;二是点明事实的意义或者危害、问题的实质,分析事情的原委;三是对评论对象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3)叙议结合:

叙述为议论提供事实基础,议论有赖于所叙事实;

议论是对所叙事实的理论透视和对照,对事实中所蕴涵的道理的揭示和点化; 某些文字更是夹叙夹议的结果。 3》理与情

理性:

① 论点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含量,凝聚着作者对有关问题和现象的达到一定深度的思考; ② 文字所进行的判断和推理符合思维规律,严格地合于逻辑; ③ 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有精湛之处和闪光之处。

情感:

主理与主情的矛盾:情感化太强的文字,会影响理性的发挥;理性太强的文字,会显得缺乏情感的冲击力。

情理统一:

要求作者在对评论对象进行评判时,既不失理性的冷静,又能在笔端常带感情,从而做到将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相融合,以理性增强评论的穿透力,以情感增强感染力。

第十七章 新闻写作的创新

1、新闻文体的创新

新闻文体——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写作中以文字形态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

新闻文体的创新实践

发展的规律:遵循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规律 创新的必然性:

时代的变化是新闻文体创新的社会基础; 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文体创新的技术前提; 受众的需求是新闻文体创新的根本动力; 对媒体功能的准确定位促使新闻文体发生变化。

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

实行各种文体的相互融合;

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有关形式进行新闻报道; 不同媒体之间新闻文体的相互借鉴; 进行新闻文体的创新实验。

2、新闻写作方法的创新

意义: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对业内竞争压力加大的回应; 是新闻本质所提出的要求; 是受众所提出的要求。 表现:

报道角度的创新、表现手法的创新、文本结构的创新、新闻语言的创新。

创新的原则:

遵循新闻写作规律;

借鉴国外新闻写作的成功经验; 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3、新闻写作思维的创新

新闻写作思维的特征:用事实说话;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新:克服思维的惰性;拓宽思维的空间;倡导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名词解释*** 1.2.3.4.5.6.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8.9.新闻记者 ——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2.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6.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7.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18.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19.“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0.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22.设问——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

23.采访的“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24.新闻采访的观察——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目击式新闻 25.目击式新闻——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26.概览与细察——所谓“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27.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28.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29.报道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30.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32.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3.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34.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35.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7.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38.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9.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40.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41.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2.视觉新闻 ——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43.一事一报 ——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44.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45.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46.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47.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8.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50.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51.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52.新闻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

53.“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

54.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55.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小知识点*** ①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②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③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④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 ⑤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⑥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⑦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⑧ 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⑨ 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⑩ 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⑪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⑫ 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 ⑬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⑭ 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⑮ 报道思想——是新闻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⑯ “上头”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是指社会实践、群众的实践。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⑰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含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客观价值的总和。

⑱ 宣传价值——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新闻的宣传价值有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四个因素。

⑲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⑳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21 写好叙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比较,真正准确的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练地加以表达 22 写好总结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导语概括事实,要实在,不要空泛。

23 写好评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新的事物以后,又能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使自己的认识产生飞跃,以客观的新闻事实为基础,提出分阶段尚示提出的深刻见解,就能使评述式导语中的分析、议论具有新意。

24 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体而不是导语。一篇消息可以没有导语、结尾,但绝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25 新闻背景的穿插安排可以是消息的主体部分,尾部或导语中

26 报告文学结合的新闻性和文学性,但首先必须具备新闻性,其中,真实性最为根本。

27 叙事是事件通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叙事重在目的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表明一定的思想观点。

28 描写是通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这与消息写作的区别最为明显。 【典型报道】

也称经验消息,是对某一具体部门或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所作的比较全面或系统的报道的一种消息。其作用是通过典型,指导一般,带动全局。

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事物所做的新闻报道。通过对典型人物、事件、问题、经验的剖析,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典型报道多数是正面宣扬先进的人和事,也有对反面典型的揭露和批评。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工具常用的报道方法。

新闻的典型报道和文学创作中的塑造典型有严格的区别。典型报道的生命和力量在于真实,它报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新闻的典型只能靠记者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选择和表现,而不能凭借想象去任意塑造,也不能人工扶植。不论正面典型或反面典型,报道时都要恪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基本原则。

典型报道在我国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常态。这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还有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大的外部环境。解放前由于我们要面临的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党想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想要靠无为而治,慢慢的自己向前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而党要让人民醒悟,让人民应该怎么做才能革命成功。典型报道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让人们看到了只要像这些典型人物那样做,我们的革命也就能早日成功。

【资本主义现代报业】

1.19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现代报业演进发展的一般历程: (1)第一阶段近代报业演变为现代报业;

首先,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而成为报业的主体。这些报纸实行商业化经营,广告费和发行费是其主要经济来源。 其次,报纸发行已覆盖整个社会,而不再局限于政界、知识界或社会上层,发行量大为增加。 第三,报纸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报业集团,报业垄断开始发展。并慢慢向商业化、社会化方向演变。

(2)第二阶段 报业兼并集中走向垄断;

报纸的数目逐渐减少,“一城一报”现象日渐普遍,一个城市往往只剩下一家报纸或虽有几家但同属一个老板; 报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这些报团控制的报纸种数和发行量在全国报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3)第三阶段 报业继续发展,垄断的加深,垄断的新特点和新形式。

特点:形成了少数举足轻重的“超级报团”或巨型垄断集团;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新形式:报业集团、传播集团、联合企业或混合企业、跨国集团。

2、现代报业垄断的成因: 从新闻史来看,报业垄断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报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经济上看,私人所有制和商业化经营,使报业也像其他产业一样,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自由竞争、兼并走向垄断。从政治上看,资本势力为了控制经济必然要求控制政治,要控制政治就要控制舆论工具。

3、报业垄断的利弊: 利:

第一,报业垄断化首先是由于政治上的需要。

第二,报纸所有权的集中和对报业市场的独占,有利于报业资本获取超额利润。

第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报纸已成为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资本家才能经营报业。

第四,垄断报团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和绝对的人才优势,可以多角经营新闻和非新闻性事业,并且在企业集团内部合理配置并且充分利用公司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弊:

第一,报团影响了观点、言论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第二,报团控制了报业市场,舆论和信息来源趋于单一,损害了新闻自由和政治民主;

第三,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报纸往往不求进取,质量下降。而一城一报造成的垄断价格又直接损害了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利益;

第四,报团老板本身是资产巨大的垄断资本家,从而使报团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的喉舌和代言人。

【连续性报道】

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 1 以时间为序,随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进程展开 2 在事态进行过程中进行报道,必须把握时效性 3 题材主要为事件性新闻。 优势:

1 信息呈现全面 2 报道过程悬念优势 3 信息传播的时效优势 具体操作:

1 做好总体规划,调控报道流程 2 做好信息衔接,善用事实回顾 3 安排好报道节奏,引发持续关注

推荐第9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媒介的根本任务是监督者。

1、新闻采访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新闻采访就是以快速进行大众传播为目的,以观察与访谈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搜集和调研活动。

特点:公开性、时效性、平等沟通、特别关注信息的新闻价值。

2、新闻采访的性质:

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是一种公益社会活动; “社会交换活动说”不成立。

3、新闻采访的三大任务:发现线索、研究问题、搜集材料

4、新闻采访的地位与作用: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采访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价值; 采访影响记者写作的激情和状态。

5、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平等

6、记者的职业历史与职业角色

中国的最早记者是宋代的小报记者,清末记者地位提高,民国初年记者的职业化。 记者的职业角色:

拉斯韦尔:社会环境监视着、信息的传播者、社会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社会活动家、宣传家

记者的职业意识:新闻意识、受众意识、公器意识

职业理念是记者对新闻规律有了深刻领悟和深究把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带有神秘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7、记者的职业修养:良知、勇气、勤奋、知识:人文社科、能力:专业素养

8、职业能力:敏于发现、勤于思考、长于沟通、精于表达、甘于艰辛

9、新闻发现的本质涵义:媒体对客观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传播价值先于世人的正确理解、评估和认识。

10、采访对象的特点:

复杂性: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潜在的采访对象 独特性: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独特的,具有唯一性

信源性:控制着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对信息的解读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

11、采访对象的类型分析

一、根据与事实相关程度:1.当事人 2.目击者 3.知情者 4.相关部门 5.市民:社会反映 6.专家:权威解读

(1)当事人的特点及其在采访中的地位:

掌握着亲历的第一手信息;与报道内容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接访不易,愈是重大接访愈难。

采访特点:价值高、难度大、时间紧、竞争激烈,需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但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防止给采访对象带来伤害。 (2)目击者的特点及在采访中的地位

与报道一般无利害关系,视角客观;容易消失,不易寻找。 采访特点:价值高、时间紧

二、社会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分类: (1)政府官员

有权有势,见识广,善表达,应对和反控能力强。工作繁忙,没有充裕时间采访。拥有大量的权威信息,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特点:难度大、要求高、时间紧、需做精心准备,有时需以利害相晓而不是动之以情。

(2)专业人士

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解读权威、工作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接访、专业背景、个性风格差别大

特点:要求高、时间紧、需做精心准备,采访时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动之以情。 (3)普通老百姓

朴实、见识窄、疑虑多、易紧张,有充裕的时间接访,不善表达。 特点:记者要做到平易近人、真诚可靠

三、采访对象的心理行为

根据采访对象的心理行为分类:

个性心理分:理性外向型、感性外向型、理性内向型、感性内向型 心理行为分:配合型、应付型、回避型、阻挠型

12、新闻采访主体与对象关系论

一、主动与被动

二、团体与个体

三、

13、两个主体关系的处理

一、不予采访对象争吵和辩论

二、不与采访对象做过多陈述

三、不直接否定采访对象的说法

四、与采访对象保持合作态度

五、不伤害新闻来源、保护新闻来源

14、新闻事实的特点:变动性、新鲜性、真相性

采访要求:抢时效、核实

15、新闻事实的类型

一、突变型:难以预料、具有集中性(时间、空间)、时效性强、显著性强、竞争激烈

采访紧张,对记者身体、业务等素质要求较高,注意打扫战场及后续报道

二、渐变型

三、计划型

四、陈旧型

16、观察采访的地位

优势:有利于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获取更丰富的细节材料,使报道更具有现场感和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创作激情,可以不依赖采访对象,独立运用。

劣势:对现场的依赖性强,由于观察立足点的限制,容易导致观察的片面性,甚至失误。

17、观察的方法:旁观性、隐形、参与性、体验性、定向性观察与随机性观察

18、注意:

注意选择观察角度、变换与转移; 注意选择观察对象,层次与变化; 注意其他方式的印证; 注意配备辅助工具

19、访向的地位 优势:有利于迅速地掌握多方面的材料,有利于借助通讯工具迅速获取远距离的材料,有利于获取深层次的材料、

劣势:容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对采访对象的配合依赖性强,材料的真实性需要多方核实。

20、开放式提问:给采访对象以宽广的表达空间,不提出具体明确的硬性选择要求。

21、闭合式提问:给采访对象的表达空间很狭小,有十分明确的选择性要求,一般是二选一

另一种分类方法

1、直接是提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截了当

2、间接式提问: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转弯抹角

22、技巧

1、寻找共同点切入

2、真诚适度的肯定

3、问题叙述得当、方式恰如其分、必要时应先做铺垫性陈述再提问

4、可以采取辅助性技巧,如欲言又止、结结巴巴、倾听的姿态、疑问的目光、沉默等

23、体验采访 地位:以报道对象的角色身份,直接介入待定的事实,以获取对事实的深切感受,从而获得深刻生动的报道材料,这是一种独特的采访方法,尤其是适用于报道平凡而又陌生的生活事实。

优势:能化平凡为神奇,使一般的生活事实产生十分生动的报道材料,能级大地激发记者的创作激情,能赋予报道极强的贴近性和人情味。

劣势:容易产生肤浅和片面的感受,容易使报道丧失客观性,只适用于非权力角色和非高度专业化职业角色的生活事实 注意:采访的深度、采访的客观性、

采访的合法性:角色的合法性、行为的合法性

24、暗访的地位: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采访目的的采访方法,是采访正在进行中的非法活动或隐秘事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优势:可以有效的获得尚未败露的非法活动或隐秘事实材料

劣势:困难多、风险大、容易损害甚至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容易涉讼

25、问卷调查的地位:现代化大规模收集信息,具有科学性、现代性 优势:适合大规模大范围搜集资料,适合民意等隐性信息 问题:问卷设计要严密

样本选择要合理

样本分析要科学

推荐第10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作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旭6008201039 天津大学生就业难:最大雇主为国企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高校就业迎来寒冬。

本人讯 四月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迎来签约高峰期。据悉,目前除了公务员、选调生以少数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外,大多数校园招聘企业都已和学生达成协议。

四月份是毕业生就业签约的重要时段,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毕业生和部分考研成绩不理想的毕业生都加入了就业队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建议,随着四月签约高峰期的到来,一些拿着很多单位的接收函却“不着急”签的同学该着急了,一些找不到合适工作“太着急”而乱了章法的毕业生也应该适当调整心态和目标,重新再战。

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与收入均下降

麦可思数据表明,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较2007届(92%)有所下降,但仍高出全国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1个百分点。就业的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4%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就业的。

同时,《2009年天津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天津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215元、而2007届为2624元;2008届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为16%,本科毕业生的收入较上一届明显下降。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经济学类(2468元),最低为农学类(1653元)。

工学成为天津市2008届就业率最高专业大类

法学大类就业率最低 4个“热门”专业连续两年失业严重 麦可思调查的天津2008届本科各专业大类毕业生中,工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为91%;法学(81%)最低,比全国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平均就业率还低出7个百分点。

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5个专业失业人数占了本科失业量的25.2%,其中有4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失业最多的专业:法学、英语(论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而这些专业往往在高考(论坛)志愿填报时成为热门专业。调控这些连续造成较大失业量的专业招生结构,并适当调整此类专业的在校学生结构,可以较快地改善总体就业状况。

制造业是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最大就业产业 本市本科毕业生最大雇主为国企和民企

麦可思数据表明,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天津市就业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有28%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该行业,这一比例略高于全国2008届本科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27%)。国有企业、民营个体企业是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分别雇用了34%和33%的本科毕业生。2008届大学毕业生在天津市就业最多的是300人以下规模的雇主,其次是3001人以上;有42%的本科毕业生被规模在300人以下的雇主雇用。

天津市大学生亟需改进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

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亟需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

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35项基本能力中,重要性排前5位的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为理解他人,较低的为有效的口头沟通。

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 家庭阶层差异影响毕业生就业

来自不同家庭阶层的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高考录取分数、就读学校、就业率、平均月收入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麦可思数据显示,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录取高考分最高。农民与农民工子女还不能在分数上与社会其他阶层公平竞争,加上其基础教育条件差,可能造成了农民与农民工在享有高等教育质量上的弱势地位。在就业质量上,来自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城乡无业和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平均高考分相对较高,而其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相对较低。

天津市就业的2008届本科毕业生对民营企业、对薪资福利满意度最低 麦可思统计分析表明,在天津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对雇主的总体满意程度为71%;与全国(70%)相比,天津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雇主的总体满意度略高。不同规模的雇主中,在天津市就业的2008届本科毕业生对1001-3000人以及3001人以上规模的雇主满意度相对较高。从雇主类型来看,“民营企业/个体”是天津市2008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雇主,但本科生对其满意度最低,总体满意度为63%,远低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83%。

除“对雇主总体满意度”这一独立指标外,麦可思还分项对“薪资福利”、“工作要求和压力”、“管理制度和文化”、“个人发展空间”4个指标进行了调查;其中,天津本科毕业生满意度最低的是“薪资福利”。

大学毕业生对“课堂师生互动”满意度最低

天津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程度为80%。而据麦可思此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全国2008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度为“211”院校86%,非“211”本科院校79%。

背景1.到国有企业、集体、民营、三资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且所占就业比重稳中有升;到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就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2.升学人数继续减少。高职升本招生计划的减少是导致毕业生升学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毕业生直接选择了就业。

3.用人单位临时聘用毕业生的人数上升。

4.近7成在津就业。本市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在津就业的人数比例为66.71%,半数以上研究生留津就业。值得关注的是,其他省市接收我市毕业生最多不到总量的5%,这也说明各高校在天津以外地区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工作亟待加强。

5.外地生源来津抢工作。本市高校本科毕业生非津生源留津人数和外地高校非津生源进津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6.基层就业人数增加。2008年本市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41100人,占本专科毕业生的39.62%,比2007年增加11782人。

结尾

喜今年就业形势普遍看好 传统热门专业恢复“热度” 部分单位“门槛”依然“高” 愁“求职剩女”无奈要考研 求职难大部分选择考研深造

第11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采访定义及特点

定义: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特点: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公开性、连续性

2、新闻采访基本要求;

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

3、全面、正确认识采访和写作的关系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采访的目的。采访前要先弄清楚该采访什么,弄清楚采访对象的背景;另外在采访的过程,要注意采访对象的细小表情和行动、语言的变化,随机应变改变话题。在获得重要信息以后,要迅速记录。采访完毕,要尽快进行写作,趁热打铁。对采访过程中提及的关键问题,以及观察到的事实做一个生动的描述,但是不能虚假。

4、新闻职业道德定义

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5、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和主要内容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5、摆正位置,不牟私利

6、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6、新闻敏感定义及具体要求

新闻敏感就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要求:

1、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和传播价值的能力;

2、迅速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具有生命力的能力;

3、迅速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

4、迅速地从同一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

7、新闻价值、新闻政策的概念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新闻政策,即指关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8、新闻价值诸要素

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五个要素

9、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的关系

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则。新闻法则属于新闻政策的范围新闻线索概念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10、新闻线索、特点、获取渠道及注意事项

特点:(1)事实简略,要素不全(2)事实概括,不具体(3)事实不确定,真假不明获取渠道:

1、来自政府机关发布的信息

2、来自基层通讯员和受众提供的线索

3、来自记者发现、寻找、挖掘

4、参加各类会议,从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和有关工作简报上寻找新闻线索

11、采访提纲内容。理解“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 采访提纲内容:一是采访计划,二是调查纲目;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记者要在短时间里,面对访问对象,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确是难。主要是采访对象的复杂性。

1、商定较为适宜的访问时机。(1) 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4、调解融洽的访问气氛

5、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

6、穿插丰富的形态语言。

7、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12、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的主要内容

1、平时准备 (1)理论准备(2)、政策准备(3)、情况准备(4)、知识准备

2、临时准备 (1)、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材料,打有准备的仗。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距。 (3)、拟定采访的计划和调查提纲。 (4)、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13、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

形式:(1)问答型对话 (2)交谈性对话 (3)、说服性对话(4)争辩性对话

14、现场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功能。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

1、看对象

2、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抓住要害,突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4、提问要具体

5、提问的方式 (1)问答型对话 A、直接切入法B、间接探问法C、倒金字塔法D、正金字塔法 (2)交谈性对话 A、借题发挥法B、巧转话题法 (3)、说服性对话 A、含蓄点拨法B、迂回包围法C、启发诱导法D、假设条件法 (4)争辩性对话 A、穷追不舍法B、直逼要害法C、先发制人

15、采访记什么?记事实要点、关键点

16、用事实说话、新闻根据、新闻由头定义

用事实说话,更多地用在新闻和事件报道上。指忠实报道事实,传递传播者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怎样用事实说话:就是写出事实把事实说清楚,即“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

17、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坚持真实性、坚持时新性、坚持思想性、坚持简明性

18、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的具体内容

(1)不仅要做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要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以及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努力做到整体真实;(2)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状况,而且要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3)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要反映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19、新闻的分类 新闻的体裁分类

第一类:是我们最常见的消息,如报纸上的本报讯、广播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电视节目中的新闻联播。第二类:是专题类节目,如报纸上的新闻背景分析、广播中的广播讲话、电视节目中的焦点访谈等。第三类:是新闻评论节目,如报纸和广播中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电视讲话和电视评论等。新闻体裁:消息类、通讯类、评论类 20、报道方式概括 :概括事实、精选事例、再现场景、对比衬托

21、新闻报道内容构成 :1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22、新闻语言的特点: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3、新闻报道为什么要交代新闻来源:为了显示其报道“真实”、“客观”、“可信”,丝毫不带个人观点或态度,记者通常不仅对新闻事实,而且也对有关的言论、观点、意见等一一说明来源

24、新闻跳笔的运用在新闻报道中的意义: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意义: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加大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5、新闻体裁与新闻报道方式的区别

26、消息特点,认识消息构成:特点:快 实 新 短。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材料和结尾

27、消息导语与消息结构:消息的导语是一条新闻的开头,具有开导 启发 引路的作用。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

2、对比式结构3时序结构4并列结构5悬念式结构 6 散文式结构。

28、通讯特点,消息和通讯的区别,通讯的类别与各自特点

通讯特点: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通讯种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 风貌通讯

29、新闻特写的特点:(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2)浓淡相宜,真切再现(3)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30、专访的特点: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

第12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报道客观事实时,对事实的安排有一定的规格,一般说来,它不是按照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去组织材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结果,放在最前面,使新闻的主题通过事实简明地表达出来,这是新闻写作中组织材料的特殊规律。

2.新闻手法以凝炼的语言把消息的要旨首先提示出来,告诉读者,这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适应客观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写作形式。

3.吴冷西在《新闻写作的八条要求》中说:“事实的安排要的一定的规格,即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的事实放在最前面,这样才能突出中心,给人以鲜明印象。开门见山。

4.新闻的这种开门见山写法,有助于鲜明地展示主题,容易旨起读者注意,把读者最想街道的东西先说出来,能抓住人。

5.什么是新闻导语是新闻的开头,但又有它的特殊涵义,一般说来,它是提炼新闻精髓并提示主题以吸引人阅读全文的新闻的头一句话或第一句话,导语是以凝炼的形式,简洁的文学,表达新闻中心甘情愿内容的新闻开头的一个单元部分。

6.新闻一般都有导语,写的导语很重要,关系全篇宣传效果。

7.导语的关键为导,它应起到前导,引导,诱导作用。

8.导语写作的一般准则有利于突出全篇中心,有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

9.记者写导语时双重任务 ① 如何把主要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 ② 如何启发引导读者来阅读这篇新闻

10.消息通常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开端部分,是新闻结构上第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层次,在新闻中起着一语一字意的作用。

11.导语的写不仅同整篇新闻内容不可分割,它与整篇新闻的结构安排也是相互牵连的。

12.如果说编辑最见功力的一个方面是创作标题,记者写新闻时最见功力的一个方面是写好导语。

13.写好导语基要要求 ① 要实在,忌空话 ② 要简炼,忌冗长 ③ 要新颖,多样,忌千篇1律

14.优秀的写作是与简明易读分不开的就新闻导语来说,尤为如此,简短精炼才能给人以鲜明而突出的印象。

15.写的导语应注意什么 ① 写进导语的单位名称,专门名词不能多 ② 人名和头衔不要太多 ③ 写进导语的事实不要太多 ④ 要少写附属事实和细节,可把它留在以后段落中介绍 ⑤ 不要堆满数字 ⑥ 可以五素俱全,也可三两要素

16.要善于取舍和能抓住事物要领一语加以道破,这不光是写作技巧问题,主要有靠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有善于抓住事件核心的本领。

17.什么是叙述方式手法直截了当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归纳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突出新闻要旨,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便于阅读全文。

18.80是导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述方式。

19.对叙述式导语有何要求 ① 提示实质性内容 ② 让人一眼看到新意 ③ 显出新闻及时性 ④ 写出事物的特点

20.写导语除了用叙述方式来表达餐,还可用描写的方式。

21.什么是描写式导语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上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炼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也称见闻式导语。

22.导语采用描述方式如何多种多样 ① 多见的是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从而显示新闻主题 ② 另一种写法是,撷取新闻中某项具有形象的成果来写,进而订出新闻主题 ③ 可以采取具体镜头和一般概括相结合,由点到面的写法

23.生动性对于任何文体都用,有点形象,有点生色,能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4.导语里写进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写镜头,再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强调新闻主题,这是具体镜头和一般概括相结合的又一种写法。

25.导语的形象化是要服从于新闻写作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根本原则。

26.只有在确实可以使新闻生动的情况下才需采用描写方式,这是首先明确的,不能空话抽象,节奏要快,避免陈辞滥调。

27.什么是评论式导语导语从议论入手或是使叙述或议论夹在一起,用虚实结合,夹叙夹议的写法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论,说明其意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评论式导语,也称评述式导语或议论式导语。

28.评论式导语作用 ① 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 ② 凝炼和升华新闻的主题 ③ 获得立足点,放眼全局的效果,从而唤起读者的注意 ④ 充分发挥新闻指导作用

29.如何写好评论式导语 ① 有的先叙述事实,再进行评论 ② 有的先在导语里评论,再去写事实

30.评论式导语写作中力求做到什么 ①见解中肯,一语中的即提炼出新闻的要结来,即提示出那深刻而又有新意的见解,论点和道理来 ③ 言简意赅,文字紧凑 ④ 注意场合,用之得当

31.评论式导语写的好坏,是与记者的目光是不尖锐,分析问题是否深入,见解是否深刻中肯息息相关的。

32.评论式导语缺点 ① 可能使新闻拉长 ② 稍不注意,容易掩饰报道中事实的不足 ③ 过分着眼于抓结论

33.提问式导语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然后用事实加以回答,这实际上是设问手法,在叙述性写导语作中的运用。

34.设问是为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用提问或反问方式把确定的思想表达出来一种积极修辞手法。

35.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问 ① 抓住读者关心或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提问 ② 抓住读者未知而欲的新鲜事来设问 ③ 提问时可从读者已知的引出未知的,从读者熟悉的事物引出他陌生的新闻事物来,这更会激起他了解新闻的兴趣。

36.提问式导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提的问题别太多 ② 回答问题时别拖泥带水,经干脆利索为好 ③ 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内容不空洞,应具体 ④ 别不问场合的应用

37.对比方式导语具有什么效果 ① 使事实的变动显得更加鲜明 ② 显示新闻事实的意义 ③ 突出矛盾,产生悬念 ④ 京戏平板为跌宕有势

38.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① 党的文件 ② 各种重要会议 ③ 报纸 ④ 读者采访,电,稿 ⑤ 记者招待会 ⑥ 自己细心观察 ⑦ 广播,电视,互联网 ⑧ 领导人讲话 ⑨ 专业消息来源 ⑩ 广交朋友,建立关系网

39.怎样培养新闻的敏感 ① 新闻敏感来自熟悉,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两头,上头方针政策 ② 来自熟悉掌握各方面情况 ③ 来自研究,分析,连贯对比的思索 ④ 来自于政治责任感,探索精神,勤奋精神 ⑤ 来自于记者磨炼,刻苦,认真探索本身的精神 ⑥ 来自于记者敢于破除陈旧的框框 ⑦ 来自于记者善于积累材料

40.准备工作有临时常性和经常性两种相辅相成

41.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① 明确采访目的 ② 熟悉采访对象 A.对象大致经历 B.主要成就 C.性格,爱好 D.情绪,亲友关系 ③ 学习有关政策 ④ 知识方面准备 ⑤ 准备一些问题 ⑥ 设计作战方案

42.什么是访问是记者通过与被访问者的谈话,向客观事实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 从形式上分为:现场访问,正式、非正式访问 ② 从内容上分为:因人访问,因事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

43.如何选择被采访对象 ① 唱主角的,他本人是新闻中的主角,或者是他虽不是新闻的中心主角,但他提供的材料将构成新闻主要事实 ② 唱配角的,他本人在新闻中处于次要地位,或他提供的材料只构成新闻事实的一部分。首先,先把唱主角的访问对象选择好,也不能忽视选择唱配角访问对象。

44.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性质 ① 繁杂性 ② 双向性 ③ 对等性

45.愿意接受采访的种类 ① 社会代言人 ② 团体或个人利益出发,希望大众媒介为其主持公道 ③ 交往的应用

46.怎样使采访融洽 ① 选好适当的采访时间与地点 ② 注意第一印象 ③ 自尊自信 ④ 寻找媒介,消除隔合 ⑤ 态度热情,诚肯

47.提问的艺术 ① 因人而异 ②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③ 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④ 提问具体 ⑤ 两面性 ⑥ 提问讲方式:正问,反问,追问,侧面提问

48.提问原则 ① 主动原则 ② 尊重原则 ③ 举了原则 ④ 具体原则 ⑤ 要素原则 ⑥ 情感原则 ⑦ 科学原则

49.提问应注意几点 ① 两面问:正,反 ② 不熟悉的行业闭合式 ③ 抓住难点提问 ④ 充分占领材料,便于取舍材料 ⑤ 简明具体

50.开座谈会 ① 报道座谈会,因他本身构成新闻 ② 通过座谈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不报道座谈会本身

51.开座谈会好处: ① 利于较快掌握各方面情况 ② 利于迅速搜集各方面的反映 ③ 利于弄清事实真相 ④ 利于了解争论双方意见 ⑤ 利于了解某些矛盾

52.开座谈会注意什么 ① 慎重选择出参加的人 ② 人数 ③ 收到的效果,开准备会 ④ 开展讨论 ⑤ 善于启发,诱导 ⑥ 自始至终,虚心请教,放下架子

53.观察的目的:再于迅速,及时,准确地抓住有价值,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以便迅速,报道新闻。

54.观察作用: ① 通过现场观察,可以抓住现场特有的细节,使新闻富有感染力 ② 深入现场观察,可客观地摆出记者身临其境,目击所得现场,使报道具有说服力 ③ 通观,记者凭眼界为实,可核实已掌握材料,使新报道更真实,准确 ④ 通过现场观察,记者可以以一些常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件中得以启发,从而激发新闻敏感。

55.如何观察 ① 选择恰当观测位置 ② 选择角度 ③ 粗细结合,以细为主 ④ 用眼睛调查数据 ⑤ 透视 ⑥ 观察要准确 ⑦ 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

56.新闻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或主干部分,也是新闻的展开部分。

57.一篇新闻,总在陈述和阐明一个主题,通常写进导语的那些最新鲜,最精彩的事实,也就是体现了新闻主题的主要新闻事实

58.什么是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阐述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它对反映主题思想,具有关键作用,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具体事实上,正确,深刻,充分而又生动地表现新闻主题,是它的任务 59.一篇新闻主体以常具备两部分内容 ① 对导语里的提出的事实,问题或观点,进一步用事实作具体的阐述或回答 ② 用附加的次要材料来补充导语中未涉及的新闻内容,提供新闻背景,更好地说明新闻的来龙去脉,使新闻充实饱满,更为生色,主题的表达得到加强

60.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 ① 按重要程度抚后有序地组织材料 ② 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 ③ 按逻辑顺序

61.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排列层次,这也是消息主体部分常采用结构形式之一

62.按逻辑顺序来写作,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考虑和安排段落结构,顺着这人脉落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

63.按逻辑顺序写作的特点采用这种层次结构,有利于反应出事物内部发展规律,提示出事物本质特点与意义,因而会有较强的说服力

64.以逻辑关系为叙述线索,这种写法较易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阶段明,在非事件性新闻较广泛采用这类结构形式,所谓按逻辑顺序来写,其具体方式也有不同,各部分之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或主从关系,或是对比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点面关系等。

65.如何做到结构形式灵活机动 ① 大体须有 ② 要突破模式,勇于创新

66.主体部分的写作要求 ① 要材料集中,观点突出 ② 层次要分明,分段要恰当 ③ 要善于自然过渡,并适当注意照应 ④ 要有点波澜

67.围绕主题精选材料,便能使观点与材料统一起来,而这正是新闻能否写得鲜明有力的关键。

68.层次是文章展开的步骤,文章中各层意思的次序。

69.常见的照应手法有多处互相照应和首尾呼应。

70.要有点波澜办法之一是适当运用倒台叙插叙,办法之二是有点转折起伏,办法之三是运用多种表述手段来表现事实。

71.结尾是终结,凝合,收束文章内容而组成之末段落文字,也是结构布局中颇为重要一个环节。

72.结尾的作用结尾收的好,利于深化主题,能帮助读者加深对全文内容理解,或者留有余味,文章的表达交果因而得到增强。

73.多数消息什么不必有结尾 ①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外加的尾巴,因此要不要结尾和怎样结尾必须同整篇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通盘考虑。 ②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摆正事实,通常也就讲究道理,因而一般不必点题作结 ③ 从新闻尽可能短的要求来看,很多情况睛也不大容易讲特意添个尾巴 ④ 读者往往是在比较匆忙情况下读报的,适应这样的情况,导语好坏显然至关重要,而结尾相对地却似乎无关大局,由此扑克来,多数新闻不必有结尾,正是由新闻宣扬基础要求和特点所决定的,似乎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中特有的,一种合乎规律性的现象

74.什么情况下需要结尾特写性消息即新闻素描,有结尾的写法很多 ① 它一般不必采取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写尖,不一定把事情有的结果或高潮放在开头,百是放在消息后头 ② 它要集中描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象或某一片断,特点是再现,因而不少时候要求开头,中间结尾三者俱全。由此看来没有结尾和要不要结尾,既取决于如何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需要,同时也受到体裁和结构形式的制约,有些时候还得根据特定情况掌握。

第13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发展概述

一、五四时期

二、建国初期

三、改革开放以后

四、网络发展时期

一、五四时期

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

1、驻外采访

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 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 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 瞿秋白 《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周恩来

《益世报》

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

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 1923年5月 山东临城 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

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

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 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 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

二、建国初期

采访的制度性

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 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采编合一即是部版对应,记者和编辑身份合一,值班即为编辑,外出采访即为记者 利弊:

1、部门责任明确,但易造成部门利益大于全局利益

2、采编沟通效率高,但版面合理资源利用较差

3、部门边界清晰,但有价值交叉新闻易遗漏

4、利于新闻策划,但易限制新闻生产力的释放

三、改革开放时期

1、媒体的商品属性、宣传功能、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日渐得到承认

2、批评性报道的突破。如“渤海二号”翻沉重大事故的报道

3、深度报道的勃兴

1985年前,深度报道还鲜为人知

1986年《经济日报》长篇通讯《关广梅现象》 深度报道的采访要领:深、准、贴近

四、网络发展时期

1、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2、网络的优势

3、网络的弊端

从另一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记者的重要性

4、对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5、中国网络新闻采访的发展

记者的素养

一.记者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度

2、专业主义精神

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写作要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

二、记者的综合素养

1、学识上渊博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 (2)对各门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4)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批判的思维

2、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悲悯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价值 “社会责任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给公众选择、判断; 描述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典型图景; 成为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 “缺少声音”的少数人大声疾呼;

制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促进政府的透明、公开。

3、强健的体格

4、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一、新闻采访的的含义和特点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调查研究”说

“素材搜集”说

“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却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

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部分项目的突发性

需求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二:新闻采访的方式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2、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

10、网络采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活动顺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与新闻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

3、活动性质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4、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

四.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采访者和被采访者

1、采访者: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联;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社会守望者、信息传播者、文化传承者 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知识,他在建构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建构着人们的知识结构。

只有记者和媒体,才能将这种文化传承自然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被采访者

(1)采访对象具有复杂性 从人口特征的角度看 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看 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看 从个人的人生经历看

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角度看 (2)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有关人士 (3)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的博弈 任何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选择那些对自己无害或者有利的信息传播给记者。

3、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被采访者的被动和被忽视

巴赫金

对话理论

平等的关系

不同的声音

言说和倾听

新闻报道策划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兴起

在国内,1993年以来,策划越来越受到新闻业界的重视 理论界对“新闻策划”的学术探讨 新闻业界:《华西都市报》的创立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

三个“是”: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使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二是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三是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一是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二是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二是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三是有利于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

1、报道题材的显性状态

2、报道题材呈隐形状态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1、作为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2就新闻报道策划针对的题材而言 3新闻报道策划的运作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与新闻事件相比,较为简略,缺少过程和细节

2、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稍纵即逝

3、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4、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新闻线索的功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产生采访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三、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

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企事业单位

3、重大的文体活动

4、社会网络

5、其他媒体的报道

6、日常生活

四、新闻线索的捕捉与追踪

1、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

2、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捕捉新闻线索

3、能根据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线索的新闻价值

4、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5、应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前期活动 1.新闻敏感的培养

2.新闻价值的感知

3.新闻政策的遵循

4.报道思想的明确

5.新闻线索的获取

6.采访准备的周到

7.对方心里的把握

8.访问条件 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其能吸引多大的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隐藏的价值

4)判断同意事实中的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5)迅速对事情的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2.培养途径: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立足全局看问题

3)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知识广博有利于敏感的培养

5)时刻保持警觉以应对突发事件

3.新闻敏感的能力要求:1)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2)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3)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分析能力 二.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界定的争议性:前后之争和主客观之争

2、新闻价值的五要素:重要性、趣味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

三.新闻政策: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就、符合新闻政策,却一不可报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四.新闻报道思想: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的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要符合客观实际

五.新闻线索:获取途径: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

4)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注意事项:1)注重验证2)尊重规律3)讲究时宜4)合理安排 六.采访的准备应周到:“平战结合”

1、平时的积累:理论积累、政策准备、素材积累、知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采访双方知识的互换和情感的交流

2、专项的准备:(1)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2)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情(3)拟定采访计和采访大纲计划和大纲的拟定应具体充分,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的交谈内容。(4)物质准备

七.对方心里的明确:性质内容实际:1)先期性心理2)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八:访问条件的创造:

1、访问时机:访问时机的商定原则(一是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二是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2、仪表风度: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

3、摆正关系:采访对象与采访主体间的合理关系“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

中期活动

一、提问

1、提问的两种形式

(1)开放式提问 :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问。就是问题问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2)闭合式提问: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提问。这种提问问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需要采访对象作直接具体的回答,事实性的回答。

(3)开放式提问:它的长处是:假如要让访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就应该考虑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给对方以更多自由,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记者提问比较容易。可以不需要认真思索,如果遇到不大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4)它的短处:问题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或者说感到问题太大,不知从哪里回答才好;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结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里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5)闭合式提问:它的优点:这种提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回答,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材料;问题人焦点集中,双方的联系比较紧密。采访对象容易说出心里的话,也容易谈得深入;记者提出 这一类问题虽然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样的问题引出的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的——采访对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然高兴——记者和受众得到了信息,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高兴。

(6)它的缺点: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说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2、提问的三种形式

(1)正面提: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2)侧面探:启发引导

(3)反面激:刺激提问

激发采访对象谈话欲望、激问、错问

3、提问的要领

(1)提问要简洁(2)提问要具体(3)提问要得体(4)提问要有特色

要想问得有特点,记者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 从采访对象的实际来看,对方最熟悉最想说的也最有资格回答的是什么——采访对象的兴奋点。

从受众的心态看,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受众的兴趣点。 从报道思想考虑,记者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是什么——记者的关注点。

4、提问的组织方法 (1)“5W1H”法,一直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报道所需的主要信息。

(2)概念界定型的提问(GOSS法)

目标(GOALS)努力了解他或者她行为的动机

障碍(OBSTACLES)面临哪些困难?争取捕捉到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趣闻 解决办法(SOLUTIONS)再次注意捕捉具体细节

开始(START)从哪里着手,这事是怎能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5、提问的过程

(1) 与采访对象见面:打破僵局

仔细观察对方的工作环境会帮助你制造些现场感。 谈论些小话题能使谈话具有人性化的特点.陌生人见面后的前四分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先入为主,所以好的开端非常重要.幽默是谈话的润滑剂。

(2) 提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3)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谈话越不正式,收获越大;倾听时越认真, 得到的回应越热情,收获就越大;好奇心表现得越突出,提问时表现的准备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和谐是采访的核心所在。 决定因素: 来自事前充分的准备。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地。来自平等的交流心态 。来自对采访话题的把握

6、提问敏感问题

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

有时一点点充满人情味的安慰很起作用(“听到你的这些烦恼,我也很难过„„真希望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

7、总结本次采访 主动按时停止采访

表现你想终止的意图,再核实一下做过的记录,看看是否包括了所有的采访内容 询问采访对象要不要再做什么补充,或许这能弥补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留下你的名片——“如果您有了什么想法,请给我打电话”。 告别——“谢谢您的合作”

和谐氛围的扩展——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二: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必要性 必须到现场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2、、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功能 (1)核实新闻,增强新闻可信性 (2)能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深刻性 (4)能生动通俗解释事物,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5)启发采访对象,增强认同感

3、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掌握现场采访的明度 选择适宜的角度

将现场观察与用心思考结合起来

三:听觉功能的协调:

1、悉心闻取线索

2、适时调节音量

3、有意识训练听力、专心、虚心 耐心

四:现场笔录:1.现场笔录的益处2.笔记为主,心记为辅3.笔录的主要范围

记要点、记易忘点、记疑问点、记精华点、记观察所得4.笔录的注意事项

五:采访的精确性问题:

1、事实的准确

姓名、地址、年龄、称谓

要点。在采访的进程中要不断重复自己对要点的理解。

查证。一旦采访对象表现出不很确定的样子,就要从别处再去询问一些观点和态度。

2、使含糊的回答明确化

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以下三类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歧义: 采访对象只清楚事件的一鳞半爪无法明确表达。 有意表述得含糊不清,跟记者捉迷藏。 双方的理解有分歧。

——记者对于间接意义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查采访的成功与否

以下是使含混的答复明晰的几种追问: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

“如果我给您两个选择······”

“我能不能把您的回答理解为······”

“希望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

3、处理对方谈话跑题

适当的(不是随意的)打断谈话,是防止冷场,保持良好谈话气氛的必要。但要注意几点: 寻找合适的契机。在谈话的段落性停顿,记者要把握好这些短暂的停顿的间隙,插话转换话题,发展话题。

打断说话要注意礼貌,在打断对方谈话时可以用“抱歉”“对不起”“咱们能不能谈谈另一个问题”等用语取得对方的谅解和配合。

在打断谈话的同时,可能对刚才进行的谈话表示赞赏和认可,比如“这个问题咱们谈得比较深入了,现在是不是„„”这样既转移了话题,又能鼓励采访对象继续谈下一个问题。 如果采访对象有完整的谈话思路,除非走题,否则记者不应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影响谈话的思路和流畅。 如果谈话已经有好一会儿了,记者还可以请对方喝茶,或者往对方茶杯里添一点开水等办法,把话头引上正题。

六:人物专访:

1、如何进行人物采访(参照传记作家的建议): 要善于发现最高尚的人身上的阴暗面,最卑鄙的人身上的闪光点。 要舍得花费时间。

追踪事件的根源。而采访的开端先询问对方的童年生活,往往很具启发性。 善于观察。

采访人生的十字路口发生的事件。

采访对方的感受和领悟。人物采访应在任何可能的时候,努力去提示一些经验教训。

2、可用于人物采访的20个提问 生活中(或在目前的讨论中),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等等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信仰、你的观念、你的个性、你的特点?

你工作或生活上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目前正努力解决的是什么? 你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包括你的配偶、其他重要的家人、朋友、同事、下属等等。 你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你的一天一般怎样度过? 在事业上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你的梦想或幻想是什么?

你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果有人侮辱你,你是奋起还击还是视而不见?抑或有别的解决办法?在出席没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宴会时,该怎样表现?在超市、食堂前排队时,如果有人挤到你的前面,你会怎样做?

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撼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让你自己来概述一下自己性格特点,你准备说什么? 你希望别人记住你什么?

后期活动

一:深入采访的细致:

1、抓特点(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比较抓特点。横向、纵向

2、抓本质 :新闻深度

二、验证材料:

1、投入记者智力

2、进一步采访

“三角定位法”

三、整理笔记

1、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2、如何整理笔记(1.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迅速整理2.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资料做标记3.对材料分类)

四、积累材料

1、积累材料的作用和意义

1、积累材料的方法(

1、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2、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新闻写作概述

一.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从活动程序上看,采访在前写作在后。

从活动的内在联系上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写作是结果,采访是手段;采访时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从活动性质上看,采访是认识现实,写作是反映现实。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 二.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与文学写作相比较,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最大区别 新闻写作:

1、以事实为根据反映事实原貌

2、在从事实出发的基础上,注意反映事实的技巧和艺术 新闻题材的演进和规范:

1、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是具有新闻特性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新闻报道或新闻评价的文章样式。

2、新闻体裁的渊源

源自于文学:如通讯,就与古典记叙性散文关系密切。

3、现代新闻体裁的一般规范

(1)常规的、基本的体裁、报道性体裁主要以传达信息为主,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消息(News/Meage)以及通讯(News story) 评论性体裁: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等

(2)边缘性、交叉性的体裁

A、文学、社会学与新闻结合的体裁: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其他媒体也同样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

B、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中的体裁,录音录像报道、现场直播、主持人节目、网络新闻体裁

4、新闻体裁的划分 (1) “二分法”

以新闻报道事实是否可以预知为标准:意内新闻、意外新闻 以报道事实和报道言论的关系为依据:事实报道、意见写作

以传播信息是否具有“事件性”特点为标准: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以新闻事实所呈现的状态为标准:动态新闻、静态新闻

按照事实的性质、表现新闻的意图及新闻感应效果三者合一的标准:硬新闻、软新闻 根据新闻事实本身与对新闻解释之间的关系:纯新闻、解释性新闻 (2)“三分法”

A、新闻、特稿、报告

B、新闻、报道意见的社论、专栏文字 C、消息、言论、特稿 (3)“多分法”:13类45目法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

由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躯干、背景、结尾

也有认为消息是五部分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例题: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序幕

中新社合肥11月8日电 (记者 成展鹏)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将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 一:标题:

(1)定义: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概括 (2)要求: 内容上,一语破的, 一目了然

形式上,一见钟情,变化多端 (3)标题的样式:

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

主标题:标题中的主要部分,在标题中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位置,一般用来指明消息中的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

引标题: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眉题”“肩题”,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烘托。

副标题:置于主标题之下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 (4)标题的性质:实题和虚题 不管标题的样式如何,必须有一个标题是实题:告知事件,以叙事为主,具备新闻基本要素;虚题内容则偏含蓄和抽象,透露出一定的愿望、道理、原则、态度、倾向等,有一定的议论、抒情。

二:消息头

1、是消息的显著外在标志,以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2、消息头的主要形式 (1)讯

以邮寄或书面形式递交到报社的新闻报道稿件 例:“本报讯”(本埠)

“本报重庆5月8日专讯”(外埠)

“中国青年报5月8日讯”(外新闻单位) (2)电

以电子手段如电报、电话、电传等方式发稿 例:“新华社利比亚10月24日电”

3、消息头的作用

(1)表明稿件的发出单位,显示新闻的“身份”,是版权的标志 (2)可以承担发表新闻稿件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3)注明时间地点,可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具有现场感 我国传统的做法是重视消息头

三:导语

(1)导语写作的重要性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赫伯特·黑德“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麦·曼切尔。媒体的激烈竞争现状也凸显了导语的重要性 (2)导语的功能和作用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为消息的整篇报道奠定基调。“写作导语能够集中记者的智力,迫使记者决定新闻当中什么是重要的,他想强调什么;同时,记者写作导语时就能最终地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亨利·费厄利。吸引受众注意 (3)导语的形式 一句话导语 一段话导语 复合导语:

虚实相济。第一段虚写,造成悬念,第二段实写,抖开包袱,说明事实。 例: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竞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 (《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记录》)

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的基本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将记者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报道融为一体。

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是一种集合概念,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通讯的历史溯源

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中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这对记者的采访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当场捕捉新闻的“生长点”,如何事后通过对知情人、目击者的访问来获取素材等。

2、通讯具有时效性

3、通讯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写人物要能打动人,写事件要能启发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文体特征上)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详细、完整、深入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感性的素材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等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

4、通讯要求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能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作者的价值判断、主张和观点 作者“以情入文”

6、通讯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第14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马来西亚方面是在澳大利亚、中国先后在南印度洋发现疑似飞机残片的情况下,做出上述宣布的。

这一悲痛消息令人难以接受。目前中国科考船“雪龙”号已在前往疑似出事海域的路上。马航MH370失联牵动全球密集关注十几天,在得知该客机中途折返后,人们曾燃起客机并未坠海、而是被劫持的一线希望。环球时报的社评指出:“事情显然并未到此结束。客机为什么飞向没有着陆点的南印度洋,在那架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关键性问题至今没得到回答。而这一切是必须完全搞清楚的,为了告慰那些逝去的无辜者和他们的家属,也为了今后进出马来西亚乘客的安全”。马政府自从MH370失联后,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否定、否定在否定,要不然就是相互矛盾、吞吞吐吐。此次马国总理发布的飞机落入印度洋的结论,给人的感觉明显是缺少证据。本应飞往中国的客机莫名其妙掉头飞向南太平洋,而且几乎明摆着飞到那里去坠毁,这超出人们对空难的全部了解和想象。这上面有154名中国人,我们有权力要求马来西亚政府还原事情发生的真相,并将它们全盘公布于大众。这起空难是机上人员造成的,还是有外力的参与造成,我们需要知道。希望马来西亚政府克服“国家安全”或政治等其他顾虑,不隐瞒任何相关信息。当前没有什么事情比围绕MH370空难的重重疑团更能损害马来西亚的信誉。马方应组织力量尽早确定飞机的准确坠毁位置,并打捞飞机残骸,找到黑匣子,确认飞机失事的原因,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失事客机上的中国人属最多,但是在调查展开以后,中国社会已少有人朝事故是针对中国的阴谋方向联想。我们国家一直将马来西亚看成友好国家,我们现在要求得到真相,这一点也不过分。这是我们失去154名同胞情况下的基本权利和应得到的尊重。同时,希望我国政府以及有突出情报能力的国家一起协助、督促马来西亚方面整理信息,将事件的善后工作最大限度的透明化。这是一起罕见并且离奇的空难,但它决不该作为一个谜团走进世界空难史,它应该变成清晰的事故原因和历史教训被载入史册。

第15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传播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新闻学

课称负责人刘海贵申报日期2003年9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三年九月八日

填写要求

请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

可以使用缩写.

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名

刘海贵

性别

出生年月

50年9月8日

最终学历

硕士

职称

教授

电话

021-65100038

学位

硕士

职务

院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传真

021-65644784

所在院系

新闻学院

E-mail

xwlhg@263.net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433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

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程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的作

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

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

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主授课程:\"与写作\",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周学时3,每届学生约180人,五年计1000人;

\"当代新闻实务\",本科生专业课,周学时3,每届学生约70人,五年计400人;

\"新闻传播实务研究\",博士生专业课,周学时3,每届约25人,五年计120人.

2.自98年到03年8月,任学院教学副院长期间,先后三次主持四个系的

课程设计,主持每年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

3.主持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新世纪新闻人

才培养综合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即将结项.

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

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

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复旦大学科研项目《现当代中国新闻业务史导论》,52万字,2002年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人任主编;主编《教程》(28万字),《写作新编》(30万字,第二版)等五本教材,均于01,02,03年正式出版;

在《新闻大学》,《新闻战线》,《新闻记者》等新闻核心期刊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如《中国新闻教育的思考》,《关于伊拉克战争报道的思考》,《论西方的所谓新闻自由》等.

每年均获得学院的优秀教学奖励.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含

外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刘海贵

1950.9

教授

新闻学

学科带头人,主讲教师

吴万里

1947.10

副教授

新闻学

主讲教师

杨击

1966.3

讲师

新闻学

主讲教师

黄小雄

1967.9

副教授

新闻学

主讲教师

2-2

教学队

伍整体

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5至10年间,本课程教学队伍尚算比较整齐,但放眼未来,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必须培养2至3名,现正着手落实这项工作.

本课程每年考核均为优秀,几位教师都很尽力.

2-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

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

序)(不

第16篇: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

《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读书笔记

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可涉及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的宣传,小可提供一条市场信息。因此,好的经济新闻,不单是可读,更应耐看。

在《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编者向我们介绍了经济新闻的概要、采访技巧、在些经济新闻时要具备的几种意识以及几种经济新闻的写作概要。探讨了不同媒介传播环境下经济新闻的概念、特性、分类,着重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写作规律和常用技法。

其中,书的作者认为经济新闻比较完整的定义应为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今天的新闻媒介面对的是越来越挑剔的、苛刻的市场和受众,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获取知识,而要求全方面的解读信息,这就对我们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中要求我们对经济事实不仅要有感性的反应,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不仅要有程序性的认识,更要有规律性的把握,不仅要有对规律的局部的、个别的认识,还要有对规律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作者要从众多的经济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正因如此,我们强调经济选择在经济新闻中的中心地位。

一篇优秀的经济新闻报道通常得益于好的选题,记者能在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在一个具体事件中,发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依赖于记者的新闻敏感。不仅限于经济新闻,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都需要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在《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中,介绍了两种形成新闻敏感的方法,一是对现存的事实的状况、内在联系有必要的了解;二是在新闻采访中采用求异思维,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另辟蹊径,发掘新思路,使受众受到新的启发。

经济新闻有别于社会新闻,写作者要了解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把晦涩难懂的经济术语转化为老百姓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要让相对专业的经济新闻“活”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新闻语言“软”下来,语言“软”了,老百姓就容易看明白。而这,就需要在写作中下工夫,注意语言、字句的写法,用通俗轻快的语言来描写生硬的物体,既熟悉宏观情况,又掌握微观事例。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通过《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感到要成为合格的经济新闻记者,不仅要熟悉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的情况,还要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解;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还要放眼世界,对世界经济潮流、未来趋势有基本认识。我们的视野应更加开阔,对事物的认知才会更加深刻,报道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创造出优秀的经济报道。

第17篇:《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提纲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新闻记者进行“访问”的基本阶段主要包括:接近阶段、融洽阶段、沟通阶段、激发阶段、反思阶段。

2.新闻人物专访的基本形态主要包括:问答体、散文体、口述实录体。3.新闻素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史态信息、现态信息、趋态信息。

4.延缓式导语写作的基本类型包括:描述式、橱窗式、悬念式、提问式导语。5.新闻消息写作结尾部分一般有以下一些写法:循环式结尾、用引语结尾、用未来行动结尾、用高潮结尾、用背景事实结尾。

6.新闻的基本属性大致包括:真实性、新鲜性、失效性、独家性、可操作性等。7.新闻专题的主要类型包括:纪实性专题、分析性专题、调查性专题。

8.新闻采访应该把握的四种意识:换位意识、怀疑意识、无知意识、宣传意识。9.网络新闻的结构与布局方式主要有:粘贴集纳式、整合重构式、结合式报道。

10.新闻消息写作的基本构成元素是:标题、导语、主体、结尾、信息图标、新闻背景。

二、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新闻线索的概念、作用,以及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1)新闻线索:新近发生、发现的、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信号,特点是比较笼统、简略,没有细节、过程,是片断、由头;

2)线索的作用:为记者指明采访的方位,确定具体选题; 3)线索的来源

(1)国家、政府的文件、决议、指示、领导人的讲话; (2)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

(3)报纸、通讯社、广播、杂志、网络等的报道; (4)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5)记者的日常观察;

(6)记者的信息网络,包括社会各界人士、通讯员、电视观众等; 2.请简要介绍新闻写作直接式导语的定义,以及其优势与不足。

1)定义:第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开宗明义,交代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等信息;高度概括,直接陈述,平实自然;简单明了,“直线交流”。 2)优势: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和盘托出; 3)不足:缺乏新意、似曾相识、套路模式;

3.请简要阐释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主要特征。(1)快速获取最新信息

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生存环境发生的变化;

没有时间、耐心读完全文,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2)主动选择有用实用性信息 信息交互性传播特性表现突出; 自主选择的愿望强烈;

最短时间、最快捷方式获取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 (3)精确接近深度信息

网络新闻通过多级体梯度布列等新技术手段,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提供全方位深度新闻信息; 观众在了解主体新闻前提下,渴望了解相关的背景、发展趋势等。 网民对新闻标题产生“第一依赖感”,标题成为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 观众是否愿意进入下一层网页链接的点击,索取深度新闻信息,其支付的是时间、金钱,标题至关重要;

4.请简要说说电视画面的缺憾与局限性。1)难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2)难以对没有拍摄到的画面、事物等进行形象、真实的“再现”; 3)对缺少形象特征的事物表现力较弱

4)新闻的“5个W”常常用文字进行说明、解释、介绍;

5.请简要描述新闻消息类写作过程中延缓式导语的特点,以及其优势,不足。

1)定义: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内容,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讲故事等方法,写出一些相关内容,再引出新闻事实;

2)优势: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生动有趣,以形象的画面引发受众的好奇;以情境感人,让受众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思考,强化写作、报道效果。

3)不足:难以兼顾受众快速阅读,急于了解最新新闻事实、结果的心理;不可过分拖沓,尽快

进入正题。

6.你认为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尽快地同新闻当事人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1)尽量面对面采访,越“热乎”越好; (2)用聊家常的一般性问题开始采访; (3)不要问模糊的问题;

(4)不拐弯抹角、不旁敲侧击,直截了当提问,显示记者的真诚与能力; (5)帮助当事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6)尽可能避免争论,记者有“终稿权”; (7)全神贯注地“倾听”,给对方一种朋友交谈的感觉;

(8)接受任何回答,启发记者寻找到自己没有想到的采访角度和问题„„ 7.请说出我国著名记者艾丰就新闻采访所提倡的“6个不要提”的具体内容。 (1)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一口吃不成胖子); (2)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

(3)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不要强加于人,引诱对象“顺竿爬”; (4)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不要卖弄技巧; (5)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坦诚不等于生硬); (6)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善于引导,(在交谈中提问,在提问中交谈) 8.请简要说说新闻主体写作方法的“倒金字塔”结构。

1)定义: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从最重要开始,结束于最不重要的。不能放入导语的要素可以作为主体的支撑性材料。 2)优点:迅速地表现关键信息; 3)缺点:后面的信息吸引力递减; 4)范围:突发性事件新闻;

5)要点:判断最重要的信息材料,安排好顺序;从受众角度出发;回答导语提出的问题。 9.请简要说说广播新闻写作过程中,音响,解说之间的关系。 1)解说词的作用

叙述事实、说明音响,补充音响,概括提示音响,连缀音响组成报道的作用。 2)音响的作用

增强可信性、现场感、感染力。 3)两者的关系

(1)写作解说词要兼顾音响;

(2)解说词要合理安排、结构音响; (3)解说词与音响要和谐统一。

三、写作题

请根据视频新闻素材,撰写一篇电视新闻消息报道稿件 写作要求:

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要素俱全 2.注意使用同期声 3.字数不少于300字

第18篇: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 复习资料

一、选择、判断、填空题涉及部分

1.认 识 新 闻

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

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或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

事件所作的报道。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了解)

2.新闻与新闻报道:新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新闻报道是主客观的整体呈现:采、写、编、发各环节无不表现为主观

性重要价值。 (了解)

特派记者: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如奥运会、伊拉克)

特约记者: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3.新闻奖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

4.新闻记者的自律与他律:自律:主要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

他律:包括法律与纪律两方面 5.★新闻记者的素养:记者素质: 政治素质(上层建筑思想)

业务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表达能力、健全的思维能力 ) 心理素质(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身体素质(身体要好)

记者修养:知识修养、作风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6.★好新闻的标准是什么?

•准确:核实、核实、再核实

• 信源:明确新闻来源、有直接引语; • 公正:平衡地报道争论各方观点

• 客观:不把记者个人感情、观点投射到作品中; • 清晰:文字简练、主题鲜明、图像清晰;

• 人性:有故事

(在所有上述这些要素中,准确和公正是核心) 7.★★★新闻采访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纵观新闻写作、采访、编辑、发行等过程,采访是基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新闻实践的角度上看两者的关系:一是反映在活动程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是第一性,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先有事实,

后有新闻】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是认识实际,新闻写作是反映实际,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经验可让采访少走弯路,

达到采访效果】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的观念。 从本质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

①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②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③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④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

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⑤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

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8.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9.★★采访相关

A采访的目:

采集信息,传播信息(在于获得新闻)

B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C采访的作用有:①发现和落实线索 ②获取第一手材料 ③增加感性认识 ④核对新闻事实 D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

①全面情况 ②主要事实 ③有关背景

④典型事例和细节

10.采访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辩证

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 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①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②讲究唯物辩证法③要有历史发展观点④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11.采访的原则:

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段党性原则。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说,要坚持以下几个采访原则:

①实事求是 ②依靠领导 ③执行政策 ④内外有别 ⑥遵守法律

(9-11内容来自于网络材料,准确的寻书或见其他PDF资料)

12.选择新闻的时候,选择怎么样的采访对象:首选新闻当事人

13.一个采访的成功前提基础: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采访成功的原因:最主要是采访前的准备做好没有,决定采访是看准备充不充分。

14.★采访写作的准备内容:

新闻采访的四准备:

①政策准备【即采访之前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问题和相关政策之间的关系要弄清楚】 ②全局准备【就是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③资料准备【就是与采访内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准备】 ④临战准备。

平时准备:理论的准备、政策的准备、情况的准备、知识的准备

临时准备:收集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相关资料;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

理差异;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15.(了解)采写的原则: A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B要有坚持不懈的钻劲和干劲 C要从枯燥繁琐的原始材料做起 D对关键性的材料要反复核实

E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事

16.★闭合式与开放式问题:

开方式问题:允许采访对象充分发挥,被采访者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

常在采访开始和中期(你有什么看法)

闭合式问题:只要求得到一个具体、简短、明确的答案,被采访者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

强的提问方式,配合开放式提问使用(你多大了)

17.★采访过程中发现采访提纲不符合客观实际,我们该怎么做? 新闻提纲不符合客观实际该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及时调整、放弃或更改原定计划。

18.★记者最关键的因素:有无社会责任心;记者无法发现新闻线索原因:缺乏社会责任心

19.★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敏感是责任感派生出来

20.★采访时要把握好两头,上头(中央党的方针政策)下头(地方上基层的情况)。

“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

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

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21.★★★导语:导语是对新闻内容最新鲜、最精炼的概括,是新闻的消息写作最重要的部

分,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导语的主要类型:叙述型、描写型、议论型

导语写作3要求:“实、简、活”这三要求互为补充、相互制约,浑然一体。

①实:指事实,即记者下笔直接扎在事实里,不拖泥带水;记者写新闻、写导语的

态度要朴实、扎实。

②简:简洁地以几十个字去概述新闻的主要事实;主体可以详尽,但导语重在简要。

③活:导语写作要讲究艺术,要产生活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具体、形象的简洁文

字去概述新闻主要事实。 2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与通讯虽分属不同新闻体裁,但新闻属性是相同的,包括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也应共同遵循;

明显区别:

①表现对象不同【消息涉及的体裁及表现主要是事,通讯主要是人】 ②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简洁、明快,不过多描写、议论、抒情;

通讯在以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③人称不同

【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通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 ④结构布局不同【消息结构主要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的结构形式比消息灵活自由,

别具一格,主张创新。】

⑤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篇幅较短,通讯涉及的方面较繁杂,故篇幅较长。】

23.★语言三个基本特征:准确、通俗、简洁

①准确(具体,做少用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学会将文件语言转化为新闻语言;

少用模糊语言;慎用高级形容词、副词)

②通俗(如何做:少用生僻的术语和行话,注意时代和地区差异,慎用方言、网络用

语、外来语多动词;多用大白话;少形容词、多细节少议论、多比喻少笼统)

③简洁(简洁的思路是简介写作的关键,注重对段、字、具、词的精心删改,力求做

到全文没有废段、废句、废词、废字。)

24.★★★判断可能涉及的题:

①过去的新闻就没有报道价值(错误)

②隐性采访只用于揭露批判性报道(X)

③报道基本要求:用事实说话。报道失实的原因:对事物现象、对象的把握不准确。

④使用新闻材料时要围绕主题,少而精(材料的使用)单一主题,忍痛割爱,以少胜多

⑤新闻线索可直接做新闻报道。(X)不一定

⑥新闻采访不完整有误的定义:

一类是: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或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X) 另一类: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X)

⑦“上头”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是指社会实践、群众的实践。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

真实。(∨)

⑨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

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⑩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

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⑾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体而不是导语。一篇消息可以没有导语、结尾,

但绝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⑿新闻的主题应从新闻事实挖掘中来。(∨)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一条新闻一

个主题;二是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二、填空题背记点★★★

1.新闻价值判断,判断构成新闻价值的具体要素:

反常性、冲击性、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冲突性、人性化、关联性、实用性、趣味性

2.新闻价值诸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

3.新闻构成五要素:何时(when)、何地( where )、何 事 ( what )、何 因(why )、何人(who )六要素:5w+1h(how)

4.记者的最高组织机构是:中国记者协会

记者节是哪一天:11 月2 8 日

5.记者的职责: 敏锐地发现事实;采写新闻报道、忠实地去报道事实;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重视报道新闻事实

6.记者的社会使命:坚持真实,坚持真理;引导舆论,讴歌光明;伸张正义;鞭挞丑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7..新闻采访的特点:目的差异性、时间的限制性、项目的突发性、需要的广泛性、知识的全面性、活动的艰辛性 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形式上分)个别访问、现场观察【使用最多】、开座谈会、参加会议、蹲点(体验式采访)、查阅资料、改写、问卷、电话采访、网络采访 (性质上分)

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声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的采访活动】

8.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坚持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

坚持公正性

9.保证新闻生命力的最根本要素是什么?(第一生命力):真实性

10.消息、消息六要素

消息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它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

消息六要素:标题、消息头(电头)、导语、躯干、背景(补充、反衬新闻)、结尾

11.新闻主题提炼深方法:追根究源法、对比联系法、以小见大法

注意事项:.不要强行“硬化”、不要分散空泛、不要雷同浅薄

多主题处理:忍痛割爱保留精华、一分为

二、注意发展搞系列

三个原则:政治上重要、为受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两个依据:对全局的清晰度、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12.常见的四种新闻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13.访问的几种心理:(性质内容角度):先期性心理、临访性心理

(表现形式角度):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蓄意应付型 14.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新闻主题、新闻材料、新闻角度、新闻语言、新闻结构

新闻导语、新闻背景、新闻结尾

15.提问的三种形式:正面提、侧面提、反面激

三、名词解释

1.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要素所进行的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是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是主观认识客观的实际调查活动,严格上讲是主客观结合的过程,是以新闻事实作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2.现场观察

是指记者的大脑及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现场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眼睛认真地微观细察。因为看比听真切,故记者非得深入现场,用眼仔细捕捉那些瞬息万变却能感染读者的生动细节。

3.新闻发布会

社会组织在发生重大具有积极影响的事情时,向新闻界公布信息,借助新闻提升该组织或者与该组织密切相关的东西形象。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4.隐性采访★

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新闻满足人民知情权和代表人民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所采用的、获取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手段。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5.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寻的时间。

6.易地采访

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有利于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故步自封等弊病,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易地采访日益成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新的有效形式。 7.新闻敏感★

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8.新闻线索★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及范围。为记者提供感知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新闻线索是新闻的来源。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

①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②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③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9.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以及表明的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它既来自新闻事实,又表现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倾向和报道意图。(一则消息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主题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选材、结构、达意,都要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

10.拆墙法(搭桥艺术)(斯诺法)★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 “媒介”,主要是寻找一些“共同点”,并设计一些“共同点”,以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这种方法首先主张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的交流具有共振的效果。(核心),(通过尊重对方来寻找采访的由头。运用拆墙法一定要学会给被采访对象准备的机会。根据多种提问类型本身的特点,在采访中灵活的运用提问方式。)

11.悬念式结构:★

指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剖解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其把倒金字塔结构与时间顺序结构的长处艺术地组合在一起,精心在导语部分设置悬念,令受众产生较大的接受欲望。

12.消息头(电头)★

消息头指消息正文前括号内对新闻来源、发稿单位及时间、地点、类别的交代。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新闻报道不可忽视消息头的运用。消息头形式主要有:“讯”和“电”。“讯”指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电”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四、采访计划与采访提纲相关资料 1.采访计划

一个完整的采访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A.本次采访报道思想; B.本次采访的目的、要求;

C.确定采访的地区、范围、部门、重点对象、名单及先后顺序; D.设计采访实施方案,或个别访问,或开座谈会,或到现场观察; E.确定报道形式、角度和初步选题; F.拟订具体的 访问提纲 。

2.访问提纲

访问提纲虽无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包含下列几类问题: A 基本问题,包括数量、规模、过程等概况性的问题;

B 引导性问题,把对方的思想和谈话由一个方面引向另一方面而设定的一个或一组问题; C 尖锐性问题,即指向实质或可能使对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D 过渡性问题,指为缓和气氛而设置的问题;

E 开放式问题,允许采访对象充分发挥,常用在采访开始和中期;

F 闭合式问题,只要求得到一个简短、明确、具体的答案,配合开放式问题使用

3.拟定采访提纲注意问题

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 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不要提太“硬”的问题;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范例一

关于7月份寝室大调整的采访计划

最近同学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便是“七月份寝室大调整”这个事件。对于这个一开始被谣传的话题,由于许多辅导员的肯定回应,同学们对学校这一决定议论纷纷,大家各持己见。同学们纷纷猜测是什么原因让学校如此大动干戈的调整寝室,大家众说纷纭,可是现在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学校回应的是将在7月份进行这次寝室调整。

1 采访主题: 寝室大调整的具体情况

2 采访时间:2015年7月

3 采访对象:学校有关负责人;被要求调整的同学

4 采访方式:个人访谈

5 采访地点:A栋教学楼

6 提问:

对学校领导的采访,以同学们的疑虑和寝室调整的优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具体问题如下:

A 请问您学校是为什么如此大动干戈的调整寝室呢?

B请问您和学校决定此次寝室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C请问您觉得此次的调整是给予了所有师生的方便了吗?

对被要求调换寝室的同学的采访,具体问题如下: A同学请问你同意学校这次的调整吗?原因是什么?

B在你看来学校此次调整策略是否合理?

C 如果是你来决定调整的策略,你觉得怎么调整才是最合理的? 范例二

采访策划书模版

一、采访宗旨:七十二年峥嵘岁月,七十二年绚烂篇章.重庆理工大学作为兵工系下属的四大传统院校之一,七十二年的办学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厚的办学经验,更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们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是重理工的优秀学子。重庆理工大学以他们为骄傲,他们也深爱着自己的母校。为了庆祝我校成立72周年,欢度校庆周。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学子了解母校,热爱母校。

二、采访主题:校庆周的作用和意义及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校庆周的活动

三、采访地点:办公室

四、采访时间:2012年10月28日

五、采访对象:各二级学院的领导

六、采访方式:采取预约面谈方式采访

七、采访分工:两人拍照、两人采访、两人执笔

八、采访问题:

1、咱们学校现在把校庆所在这一周作为校庆周,对于校庆周,您觉得它的意义是什么?

2、您希望咱们学校

校庆周应该做一些什么活动?您希望看到一些什么活动?

3、您校庆周会有很多校友回母校,咱们学校近几

年发展的很好,得到了很多校友的支持,您觉得校友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4、您所在的学院在校庆周

来临之际会举办哪些活动喜迎校庆周呢?

5、您对现在在校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呢?

6、您觉得现在

的大学生需要培养哪些素质?

九、采访需带东西:采访前带好必须身份证明证件、采访所需器材等相关物品。如采访提纲、采访时所需的记录本(录音笔)、

笔、摄像机(照相机)

十、采访后期:整理收集好的资料和问答记录,组织整理完成采访稿,传给老师进行核对。修改无误后做成终稿。(写一篇采访

稿即可,但是需要质量,字数需要1500字左右。)

十一、注意事项:

1、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做好策划和提问题纲,做好知识准备,包括被采访人的资料、爱好的相关背景,以

及预约好时间地点。

2、采访时间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

3、采访时提问不要过大过空,防止轻问重写,

提问辞不达意,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

4、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

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长句分成短句来问。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

将的作用确定采访设备可以正常运转,提前估计到困难和意外,做好心理准备。

5、拍照时关闭闪光,尽

可能地多拍,供事后筛选。

6、采访时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

7、确定采访设备可以

正常运转,提前估计到困难和意外,做好心理准备。

8、按照采访对象选择合适的衣着。

4.访问提纲(内容?)(不确定,请自行查阅)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方式(如面对面交流)

三、访谈对象

四、提问提纲

访谈开场语、访谈提问(闭合式、开放式提问等)、结束语

五、采访步骤【(1)观察活动现场 2)选取对象3)开始访谈并记录 4)访谈的反思与评估】

六、可能碰到的问题 【(1)被访者拒答(2)访谈地点受干扰性大(3)访谈过程中被访者不耐烦 (4)访谈过程中被第三者

打断 (5)被访谈者敷衍回答 】

七、设想解决的方法 【(1)选取适当的访问对象,考观察选取容易接近的,明确告知其我们的目的 (2)选取适当的访谈时机和地点 (3)尽量速战速决,在活动现场多数人可能都是匆匆而过的,不愿合作,所以时间宝贵 (4) 也可以一对多的进行访问,形成交流小组形式

(5)如果对象敷衍回答,应尽早结束访谈,并将此次访谈 作废 】

八、采访前要携带的器材备注 【(1)本子、笔及相关个人证件(2)录音笔(3)访谈提纲】

五、消息写作相关资料

(请写好标题、消息头、导语、以倒金字塔结构,不然会扣分。) A.倒金字塔结构

一、什么是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要求使用新闻导语,要把新闻中一些最重要的信息提到导语中来,在第一时间告知给读者。余下的信息亦按着重要程度依次排列下去。这种结构由于特别强调导语的重要性,在信息量上导语占有绝对的优势,头重脚轻是这类新闻的特点。另外,时间顺序已经不是结构新闻的主要因素,而是根据新闻性来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写作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规律。把故事的高潮、最重要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或情节放在稿件的开头,然后在后面的段落里添加并扩充细节。

二、倒金字塔遵循原则 重要性递减原则——新闻价值递减原则

三、标题: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导语:最重要的新闻简要概述(新闻价值最高)

主体:按重要性递减原则排列材料(新闻价值递减原则)

导语→主要事实→次要事实→其他事实

四、补充说明:

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 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又称为倒三角结构。

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跳跃性较大, 每段文字都较简要。

范例一:

新华社北京(1996年)3月29日(记者秦春)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景润的遗体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最重要——新闻价值最高)陈景润是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去世的,终年63岁。(次重要——新闻价值稍差)温家宝、卢佳锡、朱光亚今天上午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陈景润送行。乔石、刘华清、宋健、王兆国、洪学智、严济慈等在陈景润逝世后分别以不同方式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更不重要——新闻价值更低)

范例二:

新华网郑州(××年)7月29日电(记者单纯刚)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张海超29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他已被认定为工伤,并已申请伤残鉴定。

张海超说:“我这几年奔波的结果就是为了这个证明,现在已经拿到了,但还是觉得这个结果来得太晚了。”

“开胸验肺”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郑州市卫生局责成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组织人员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胸科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防治所等单位收集张海超诊断、检查、治疗及病理学等能够收集到的新的相关资料,并详细了解张海超职业史,邀请河南省职业卫生专家进行全面系统地讨论、分析、会诊。

经咨询卫生部专家后,7月26日,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推翻先前的诊断,明确诊断为“尘肺病Ⅲ期”。 张海超同时被河南省新密市劳动局认定为工伤,张海超已开始申请伤残鉴定。

目前,河南省卫生厅与省安全生产监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联合开展全省职业卫生安全大检查,重点检查存在粉尘、铅、苯和有机溶剂职业病危害的企业,督促企业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落实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制度。同时,要求职业病防治机构做好疑似职业病人的随访和医学观察,避免漏诊、误诊现象发生。 范例三:

小火车倾覆后阿里山再传汽车坠谷1死7伤

新华社电 据台湾媒体报道,一辆载有8人的厢型车28日清晨6时31分,行经阿里山乡达邦村168林班, 突然坠落约10米深山谷,造成1人死亡、7人轻重伤。

据报道,这8人是台湾林务部门的外包商。目前消防人员已封锁道路并以车辆接驳方式将伤患送医急救。

阿里山这两天“祸不单行”,27日中午发生小火车翻覆意外,截至目前已造成5名大陆游客罹难,百余名大陆游客不同程

度受伤。

B.标题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揭示新闻内容,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概括内容,快递信息)

(评价事实,增值信息)

二、新闻标题的种类与结构

1.从性质上分:分为实题与虚题两类。

实题

如:

•俄冰川崩塌

110人失踪

•攻伊方案已报布什 B-2轰炸拉开序幕 虚题:

•陶醉在美景夜色里……

——中秋杭城即景

•为中国开启“世纪之门”

.从结构上分: 分为单一题与复合题两类。

2.单一题:可以是实题,可以是虚题;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对偶句或非对仗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巴山蜀水,瑞雪纷飞

美对台政策正将台海引向战争

3.复合题又称多行题,有二行、三行两种。(引题+主题): •十位官员组成班子 德国大使现场学习(引)

中国在安理会当主席

(主)

•儿童纷纷进医院

政府正在查真凶

俄1300多人牛奶中毒

(主+副):五亿民间资本激活余姚旅游业

今年已接待1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4亿元

着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

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走向繁荣

4.三行题:引+主+副 (引)•“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的重要标志 (主) 解放路延伸工程昨开工 •(副) 王国平宣布开工 虞荣仁主席剪彩

•各种热线繁多难记,咨询问题无所适从,群众呼吁(引题) 统一便民热线

让大家更方便(正题)

社科院公布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引题) 郑州月收入4880元够“白领” (正题)

带着你的专利,来参展吧(正题)

首届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周暨河南地区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州在郑举行(副题) 5.制作标题基本要求:准确、鲜明、简洁、生动

C.消息头

一、形式:

讯:主要是通过邮寄或书面递交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电: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传或电话的形式向报社传递的新闻报道; 如:新华网郑州(××年)7月29日电(记者单纯刚)

生命,因承载而美丽四川灾区师生让人敬佩让人感动 (本报讯)

二、本报讯或“XX社XX地XX月XX日电”(记者XXXXX)

D.导语

新闻导语

一、什么是新闻导语? 即指消息的开头段落,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二、导语的特征:

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的开头段落。

三、导语的分类及特点 (见书) 从表现手法可分为:

1.叙述型导语(直叙式与概括式)【这是最常见的导语形式。它是采取客观叙述的形式,

对新闻事实的要素进行直接的叙述。这种叙述包括直

接引用人物的语言、有关方面的资料等。】

例:戈尔巴乔夫今天离开莫斯科开始他为期两周的西欧五国访问 。 (直接指示性导语 )

为促进东西方交往,探讨苏联和西欧共同体进行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戈尔巴乔夫今天离开莫斯科开始他为期两周的西欧五国访问。( 直接解释性导语 )

2010.4.11《南方日报》新华社电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图—154专机10日莫斯科时间10时50分(北京时间14时50分)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市附近坠毁,机上97人无一生还。(概括式导语)

2.描写型导语(逸事性导语)【是指记者通过自己的观察,用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

来展示新闻中的人物或情节,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的效果。】

例:

(一)比国际饭店还要高出十米的上海宾馆,昨天上午正式动工兴建。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打下了第一根桩子。

(二)“中秋月明夜,人月两团圆”。昨夜,银白色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了广州市淘金路108 岁高龄的邝阿婆家。在这里,五代人同聚一堂,一派喜庆

(三)一架10米宽的飞机在10月18日清晨避过雷达网进入巴黎市区,轻巧地穿过宽仅14.62米的凯旋门,又从它上方悄然离去。这时过惯夜生活的巴黎市民还在沉睡,毫无察觉。

(四)“砰、砰、砰!”一发发麻醉弹射向数十只欢蹦乱跳的猴子。三分钟后,这些猴子就进入了梦乡,被人们抱进了笼子。这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捕捉野猴,也不是在马戏院里进行猴术训练或者表演。这是不久前发生在苏联首都“舍列梅季耶夫一2”号国际机场货栈仓库里的一件趣事,人们在捉拿逃出“牢笼”的长尾猴。

(五)一只长109厘米、体重27.5公斤的小江豚,在福州左海水族馆里孤独、缓慢地游着,始终不肯吃饲养员喂它的鲜鱼,像是在悼念它死去的亲人。

3.评述型导语:议论型导语【在概述新闻主要事实基础上,记者直接出面予以评议的导

语形式。带有主观评价色彩。所以,又称为评价型导语。该

形式对于受众影响力较大,具特别导向及导读功能。如政

治性、政策性较强和重大历史事件等题材】 ①引语式导语

即引用一两句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精当的俗语、诗歌,借以概括地表达出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

例:

(一)“要是当时能有人站出来帮我,我也不会被刺成这样 。 ”

(二)昨日上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楼的一间病房内,勇斗歹徒身中17刀一身鲜血但仍然清醒的56岁的太康县农民衡明贞两眼噙泪:“但我不后悔,我这人就是爱打抱不平,爱管这闲事。

②问答式导语(设问式/提问式导语)

在消息的开头,提出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加以解答。导语的提问一般是自问自答,但答问的方式可以灵活,既可以在导语中回答,也可只设问,在主体中再回答。

例:本报讯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

本报讯 曾经现身广州的亚洲第一女巨人小芬子如今病情怎样?有没有继续“长大”?本报记者日前随广州医疗队来到小芬子的家乡 ——安徽舒城舒茶乡。见到了已经恢复健康,开始体力劳动的女巨人。 (先问后答)

上海现在的学生宿舍分几种档次,老的每年每人400元,改造过的600元,新建的1200元。学生们愿意住哪种呢?(先问后答)

③评论式导语:

在消息的开头就对事物发表评论,使消息事实的意义更加明确,或者把事物的结论写在开头,一下子就揭示出事物的目的和意义。

例:我国自制飞机成功,这是我国航空制造工业的光辉的开端。

只因为淘气被妈妈责骂了几句,一位5岁女孩一气之下逃出家门,至今下落不明。有关专家指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到了让人忧心的地步。

本社综合消息 记者从“食品法典与WTO国际研讨会”上获悉,我国前6个月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卫生问题被美国FDA(FOOD ANDDRUG ADMINISTRATION)扣留。这表明在我国有望今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时,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要求的食品控制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否则将对国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以评作结型导语)

据《中国商报》报道 据行内人士估计,目前我国平均每名儿童每年在玩具上的花费大概有400元,每年国内儿童玩具消费据估计在500亿元以上,而国内实际每年只生产相当于80亿元的玩具。

本报讯 已有170厘米的身高,却嫌自己是“三等残废”。买来“增高贴”本为增高,不料身体所贴部位却皆发炎、起泡,“增高贴”成了地地道道的“发炎贴”。昨天,广州市民潘某在海珠区消委会的调解下,终于获得3800元的赔偿。(对比评价型导语) 范例一:

多年来青蛙已经绝迹的北京市莲花河水泥厂上游一带河区,如今在深夜又听到了阵阵蛙声,莲花河水系管理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治理影片洗印污水取得的成果。

评:由于这种导语揭示的是新闻事实蕴涵的因果关系和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往往很复杂,不完全是一因一果简单对应联系,而可能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情形,所以须认真分析事实,找出事物的本质性原因,如此方能表达出正确而深刻的主题。

范例二:

星期六夜晚,墓地上月光惨淡,长明灯的火焰摇曳不定,殉职的罗伯特·肯尼迪被安葬在寂静的山脚下。

评:这则导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死者下葬的“方式”、情景“状态”,颇具感染力。选择这种要素为核心要素的目的就是求得吸引感染读者的效应。

六、复习建议

一、考试题型:选择1X15 填空1X20 判断1X10 名解3X5 采访计划/提纲15

消息的写作 25

总100分

考试60%

二、建议复习书目:

有多余的时间当然是翻翻整本书。

绪论部分(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定义、第四节 新闻体裁、第五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

关系)

第二章 新闻报道策划(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新闻敏感、新闻价值的感知、新闻线索、报道思想、对方心

理的明晰)

第六章 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

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略看)

第十三章 记者修养(略看)

三、本复习资料重点勾画标记部分一定要关注,填空部分要记忆,名词解释要记忆;其余均为了解之类学习掌握之类。关于名词解释,标记★代表为80%几率会考,其他的顺便记忆下,有可能出现在其他考点,如填空(毕竟20分)。

四、此资料内容有待修改,若字词错误还请自行批注;若此资料出现有争议的复习内容请以

书目、老师提供的资料为准。

五、本资料仅供参考,但为整理者一整天劳动成果,切勿随意转发。

第19篇:新闻采访与写作,宋丹丹

宋丹丹专访

宋丹丹采访提纲

一、采访对象

宋丹丹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话剧演员

二、采访目的

宋丹丹老师是中国小品界的女版喜剧之王,她塑造的白云大妈形象深入人心,她有一定的采访价值,和可能性。我所选的专业是传播,而宋丹丹老师是毕业于北京人艺表演训练班,是我国一级话剧演员,和我学的专业对口。 目的:了解宋丹丹老师对于今后演艺圈的发展前景的看法

三、被采访人相关资料搜集

宋丹丹 女 54岁

1961年8月25日生于北京

1981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训练班。1983年留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86年主演电影《月牙儿》荣获第41届萨莱诺Salerno国际电影节意大利银质奖。1989年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演出小品《懒汉相亲》饰演魏淑芬,1994年主演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饰演女一号和平。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四、整理线索形成采访的主要内容

宋丹丹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小品话剧演员,可以就现在的各种身边的演艺圈事件探讨她的看法。了解作为一名演员每天的工作内容。

先谈谈她近期参加的一些活动增加彼此的熟悉,方便接下去的访谈,接着问他如何开始做演员这项工作,接着聊一些其他的问题,还可以问一问她的情感及其生活,使访谈不那么枯燥。最后可以问她对于未来演艺界的发展前景和我们在校大学生需要做那些准备。

五、设计问题

1,丹丹姐您好,今年您主演的《私人定制》收获了6.55亿票房,在全国贺岁档是一个非常重头的大戏啊,关于这个戏您是怎么想的?

2,我看您在私人定制中饰演的这个角色一出场就穿着一身贵气“梦露装”挽着葛大爷大步流星杀进房地产公司,用“漫天抬价”的“土豪购物风格”接连“逼疯”了白百何和郑恺,一开始排练的时候还真是有点不太习惯啊?

3,采访之前我有幸在人艺的戏剧博物馆转了一圈,我特别感慨,这个剧院65年,她就像是一个蜜罐一样,孕育了这么多优秀的剧目,然后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像您在这个剧院都待了快35年,您还记得当初来参加考试的场景么? 4,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就行您之前做节目的时候说的,“可能考不上大学就要去卖酱油了”,面对在么残酷的现实,您去报名考人艺的时候有什么想法? 5,您觉得演话剧或者说做演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职业素质 6,您刚才说做演员要大大方方,自自然然,这八个字也正是您演艺生涯的写照,对于这段话有什么故事么?或者说是什么事影响了您的演绎人生?

7,听说您进人艺是和濮存昕老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看您书里面有个细节特别好玩,就是搭车的那个,您能讲一讲那次的细节么?

8,人说朋友是相互影响的,您在演艺事业帮了濮存昕老师很多,那濮老师有没有给您有一些教育和启发?

9,您现在是微博达人,常常看您微博,网上很多人称您是微博侠女,您是怎么看待微博这个新兴媒体的?

10,书里写您父亲从小到大一直跟您说,做女人不能太厉害,是不是父亲一直教导女人太厉害的话,可能会遇到比较多的挫折或者麻烦?

11,您之前也说过,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在乎一些事情,包括亲情,包括友情等等,经历过人生的浮浮沉沉的话,您对这点是不是有些比较透彻的想法?

12,在这样一个演艺行业您是不是有时候会感觉压力大呢? 13,做这份工作的话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 14,其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啊

15,您在做这份工作时,什么是最成功的? 16,您觉得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17,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新兴媒体是一个什么概念? 19,请你阐述一下对待演绎行业的态度。

20,您说过您学生时代唯一喜欢的就是看书,在采访最后,你能给我们一些学习或者生活方面的建议和指导吗?

六、实际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采访时间:待定 采访地点:待定

采访方式:面对面采访

可能面临的情况及解决办法: 1, 协调宋丹丹老师的时间,

2,录音设备不够齐全,

解决在视频中制作字幕。 3,录像人员和技术不完善,缺乏后期剪辑

第20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5)

论述----1.试述新闻采访写作和一般的调查研究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新闻性也称专业性。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⑵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⑶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⑷灵活性。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⑸持续性。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0年*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新闻报道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内存规律来认识事实、报道事实,而深入实际,深入到工作和生产的实践中去进行认真的采访和调查,则是记者认识和报道客观事物唯一正确的路线。

新闻采访与写作范文
《新闻采访与写作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