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特殊教育课程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6 06:07:2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特殊教育论文

“医教结合”背景下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

思考与实践

临沂市康复中心 蒋春阳

摘要:听障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及言语声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言语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的特殊儿童。国家对3-6岁的听障儿童实行抢救性康复措施,在此背景下,作为全新康复教育理念的医教结合应运而生。所谓医教结合即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基础上开展的一种全新的康复教育模式,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康复教育工作中去,对于促进听障儿童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听障儿童 医教结合 康复教育 模式

残疾人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要提高康复水平,关键是残障儿童的康复。作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基础的残障儿童康复工作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医疗和教育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为什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康复教育工作中去呢?在网络信息时代,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比比皆是,医教结合也顺应当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趋势诞生了,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引入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手段,融入多种新的相关技术,打破传统的封闭单一式康复教学,多措并举促进听障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满足一切听障孩子的特殊需要”体现了一种全新教育的理念。关爱尊重每个残障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能上学,而是能上好学。为每个残障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满足他们的康复发展需求,使之融入主流社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具有一片爱心,不仅仅是从事“慈善事业”,而且必须具备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手段和专业康复训练技能,将特殊教育作为“科学事业”为之奋斗。如何对听障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干预,更好地开展医教结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

一、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学关键是培养专业化的特教老师。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医教结合的全新康复教育理念。每位特教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康复,有机地把各种康复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2、丰富专业知识,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

老师们不仅要在我们组织的教学中,比较系统的了解每位听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病因和表现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对策,不断充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为听障儿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改进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老师们要积极探索在教学中采取各种辅助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着图文并茂的声光电等信息,既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获得信息量又可以弥补听障儿童在认知经验上的不足,使他们既得到了康复训练,又促进了康复发展,效果比较显著。

4、提高教科研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们坐在一起,相互讨论,共同研究,提高了科研能力,解决了一些难题。

二、完整的康复教育模式应包括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教育和家庭康复教育三部分。

1.巧妙设计,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集体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在课堂上或区角里,对听障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康复教育过程。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聋残孩子也是如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将每日的集体教学活动融汇贯穿于游戏中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技

能、陶冶性情。

2.因材施教,打造个性化的单训课堂。

个别化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由治疗师利用现代化的训练设备或量表,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评估,并结合其康复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教育的过程。由于听障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教学单训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避免单一呆板,要接合孩子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

3.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康复是指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听障儿童的家长具体实施的康复教育过程。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动作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孩子也无时不刻地模仿着成人的一些活动,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家长参与聋儿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中心、家庭相互共同教育的合力,进一步巩固康复成果,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聋儿全面健康发展。

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者之间对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全面康复发挥着不同

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以游戏活动为基本载体,促进医教结合康复教学活动。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想像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游戏是儿童生命最本真的色彩,我们可以理解:首先,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其次,各种游戏的内容来自周围的现实生活;再次,游戏同社会生活条件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份组成的综合性活动,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儿童开始学会许多自然的、社会的、智力的基础和概念的途径。作为儿童成长的途径之一,游戏可以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境来支援儿童认知、身体、心理情绪及社会能力的发展。游戏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游戏活动对于康复也有很大的作用:

1、游戏具有很大的娱乐性,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参与训练活动。

2、游戏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有利于感觉功能的恢复。

3、游戏介于纯训练与真实生活之间,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技能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4、游戏是一种充满乐趣又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的活动,有利于儿童反复进行训练,使所学到的技能得到强化和巩

固。

5、游戏活动的最大功能是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四、在探索医教结合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每位特教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医教结合对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的重要作用。毋庸臵疑,教育手段和医学手段都会对孩子的康复起作用,但若将二者结合,则会起到1+1大于2的效果。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二,可以开展医教结合的课程建设。这种课程是独特的,它兼顾教育和医学模式的各自要求,针对不同听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分门别类地开展个别化的教育及医疗手段,使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达到最优化。

第三,医教结合的师资至为关键。“医教结合”成功与否取决于师资,现在推行的“医生进校园”,医生与在校教师如何衔接非常重要。不妨可以探索医生开展对学校保健老师的培训,让常设的保健老师逐渐成为“医教结合”的专才。

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心灵的塑造。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规律应该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影响他们健康成

长的因素,这是开展康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看到医教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特教工作者所认同并在康复教育这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医教结合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特教发展的一条十分有效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红省、刘巧云、宋永宁、黄昭鸣,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 [2]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梁巍,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全面康复教育问答.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1。

[4]丁海东,学前游戏论.辽宁师大出版社.2003。 [5]叶澜,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2012 [7]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儿家庭康复教材.2004

推荐第2篇:特殊教育论文

浅谈弱智儿童异常行为的表现及矫正

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 庞玮

弱智儿童指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的儿童,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他们主要表现为发育期内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缺损。这种智力不足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并延续终生。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适应生活的能力低,他们往往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和情绪特点,大致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冲动、攻击、自伤行为。弱智儿童这种冲动、攻击行为以男孩较为多见。尤其是重度弱智儿童较多,中轻度弱智儿童较少。具体表现为:易怒、冲动、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或者辱骂他人,以发泄心中不满情绪;年龄较小的弱智儿童则表现为咬人、咬物、喜欢攻击别人。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具有破坏性。如我班的王某某,经常会不明原因的袭击同学,甚至是老师。有些弱智儿童则表现为攻击自己,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满足不了自己的愿望,就会自伤,如:打头、捶胸、自己咬自己、撞头等,他们通过做这些伤害自己的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我班的杜某某就是这种情况,当他受到欺负或者自感委屈时,就会以头撞墙,经常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

二、多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弱智儿童大脑发育不全,智力发展迟滞,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还有一部分表现为特别多动,男孩更为多见。如邱某某,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分心,喜欢开小差,手脚随时要活动着,静坐时间短,喜欢多嘴,老是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常常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三、退缩行为。退缩行为在中重度弱智儿童中表现较为常见。他们说话声音小,胆小害羞,不愿与人交往,表现出一定的自闭倾向,过分依恋亲人,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差。如张某某、龚某某、杨某某都属于这种情况。张某某说话声音很小,基本不与学生玩,更不愿与任何人交流,怕水,害怕洗澡。而龚某某和杨某某不但有张某某的这些特点,可能由于家长比较娇惯,对家人的依耐性很强,尤其是杨某某,非常不适应学校生活,每天哭闹,在学校里也不进教室上课,随时跟着班主任老师,要求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要回家。

四、性行为异常。正常儿童3至5岁时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园小朋友会模仿成人过家家,假结婚,有的孩子还会说我长大了要娶谁或者要嫁给谁之类的话。这种年龄阶段的男孩子还会对自己的外生殖器特别感兴趣,好奇,时常拿手去玩,但是他们随着年龄增长,大人的教导,道德、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增强,此种行为会逐渐消失。而弱智儿童道德行为意识低,接受能力差,自控力差,所以年龄较小的弱智儿童和一些重度弱智儿童会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时间和地点。有些弱智儿童喜欢抚摸、亲近异性。

五、反社会行为。弱智儿童由于接受正确思想和意识能力差,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没有道德意识,也缺乏规则意识,所以,说谎、偷盗、故意捣乱等行为常常发生。比如他们常常拿别人的东西,不会认为这是偷盗行为;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在集会或者课堂上故意捣乱。说谎欺骗成为习惯,这些行为如果不注意引导和矫正,成年后会发展成反社会人格,会与整个社会相背离,甚至会做出损害他人的生命和财产的违法行为,后果严重。

六、异食行为。有些较为严重的弱智儿童会有异食行为。表现为不饿也会捡食垃圾,吃纸片,吃树叶等。这些行为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那么,弱智儿童的这些不正常行为应该如何矫正呢?

首先要正确分析这些异常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异常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很多情况下,恰当的行为会被惩罚和强化。由于很多弱智儿童的父母并不懂的如何正确规范这些特殊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所以才会形成习惯,难于矫正。有一个朱姓女孩,智力并不是很低,但是由于轻度小脑瘫,肢体不是很灵活,父母对她比较娇惯,很多事情不让她自己去做,导致已经十多岁了,生活能力很差,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而且依耐思想特别强,不愿到校学习,每天哭闹着要回家。她能想出许多方法让老师不得不屈服,满足她回家的愿望。比如故意把大便弄到衣服上,甚至弄得教室里到处都是,为此达到叫家长到校的目的。还有的弱智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先天不足,甚为可怜,所以对孩子生活中过分照顾,百依百顺,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耐思想强,个性强势。对于这些弱智儿童的异常行为,老师要制定详细的矫正计划,要对他们有耐心,有信心,有爱心。要把异常行为的矫正当成一个日常化的训练内容。总之,对于弱智儿童的异常行为矫正必须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需要详细的矫正计划加以指导,还要选择正确的矫正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异常行为的矫正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当弱智儿童异常行为发生时,要立即把他从这种活动中隔离出来。比如,有学生喜欢捡拾垃圾吃,就得设法消除垃圾,不让他有捡拾垃圾的机会,并且派同学对他时时监督,不让他去捡拾垃圾。通过这样一些隔离手段,让他逐步忘掉捡拾垃圾的错误行为,最后彻底改掉这一不良行为。对于弱智儿童而言,帮他们建立良好的适应生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朱某某严重不适应学校生活,由此而产生的非常理的行为,如给老师下跪磕头求回家的行为,甚至把大便随意乱抹的行为,单从行为上制止,是没有较好的效果的,也是防不胜防的,只得设法让她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开始要给予支持性帮助,比如让她妈妈尝试给予一定强化物,让她同意跑通学,暂不在校住宿;如果能行,就安排学生成为她的好朋友,并在学习中尽量给予鼓励,生活中给予帮助,让她逐步适应学校的生活。如若不能,只得先陪读,再慢慢疏远,逐步让她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应能力后,再逐步隔离她的一些异常行为,慢慢消除异常行为。

2、正面强化良好的行为。弱智儿童每当做出正确的行为时,就要及时给予强化物,如给予红花,语言奖励,甚至可以是一些零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使良好的行为得以加强。他们就会逐步学会以适宜的行为来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奖赏。在某种情况下,弱智儿童不明白什么是正常行为,什么是异常行为,他们需要学习适宜的行为。如在课堂上,有些弱智儿童不遵守纪律,爱乱跑乱跳,这时老师如果给以糖果使他安静下来,也许会使他更加乱跑乱跳,其他遵守纪律的同学也会通过乱跑乱跳来获得糖果。所以这时需要做得事就是让他安静地坐下来,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当他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再给予称赞关注或用糖果对他良好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久而久之,这种乱跑乱跳的行为就会被良好的学习行为所替代。

3、取消不良行为。将异常行为的强化物取消,令异常行为渐渐消失。例如朱某某在家时,妈妈会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在家可以无限制上网,看电视,以至于让她觉得家里的生活非常惬意,所以不愿到校学习。于是我就让她妈妈责令其在家生活必须自理,她所提出的要求不能没有原则的满足,上学期间如果不上学在家,不许上网,也不许看电视,让她一个人呆着,就算哭闹也不理她。很快她就认识到在家也不太好玩,还是学校里小朋友多,还有学习活动,有意思,主动要求要到学校里来。只不过开始到校后很快就想回家,回家后家长仍然不让她看电视,上网。很快她就适应了学校生活。再如有一女同学老是把屁股露出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老师不去理睬她,而是让另一位女同学不断的把她裤子帮她提起来,慢慢的,她得不到关注,没有了这一异常行为的强化物,她的这一行为逐步消失了。

实施弱智儿童异常行为矫正还要做好记录,以便为行为矫正的研究提供数据参照。矫正行为组成了学生的生活活动,在活动中运用有效的强化物,坚持不懈地做好弱智儿童的行为矫正工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总之,只要我们契而不舍,适时给予合适的强化物,就会帮他们矫正异常行为,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适应性行为习惯,逐步具备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莫雷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7——8.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4——3.

推荐第3篇:特殊教育课程设置

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变生活 ——大邑特校课程设置解读

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以培智教育为主,在“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变生活”的教育理念下,设置符合培智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活化课程。

由于学生在年龄、智力和能力方面个体差异太大,完全没有普遍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为每一个学生设置不同教学目标,采用小步子教学来达到教学效果,并注重有效结合学生家庭和社会,进一步强化和实践教学内容、评估教学效果。

生活语文

注重学生语言训练,培养低段学生听说习惯,中段学生阅读书写和基本交往能力,高段学生理解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没有固定教材,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将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直接转化为语文表达,锻炼表达能力。

学校也有校本教材,以自然四季变换为主题,围绕季节主题,结合具体的成都市和大邑县的地点、小吃、风景等条件来设置安排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以贴近生活为原则,如生活语文中的“水果”,我们鼓励学生去观察、品尝、触摸,充分利用视听嗅等多感官觉去感知。在说、写教学中,教学生介绍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描述家庭和身边的事物。 生活数学

主要通过数前概念、数的概念、运算与运用等内容设计。对于培智学生,建立数的概念是最困难的,数字、逻辑都是虚幻的,要想让他们掌握并运用,只能靠老师千万遍的引导。为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数”的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学校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尤为重视,首先从衣食住行等生活实际入手,如穿衣时,知道薄厚、大小、型号、里外;使用钟表,计算时间;购物时,看懂商品价签,使用钱币,知道物品重量或体积,计算消费数额;外出活动时,会使用交通工具等。

生活适应

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活劳动、社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融入社会能力。包括个人适应、家庭适应、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比如,学校专门设置各功能室和场地,有生活厨房(提供厨房教学资源)、学生宿舍后面开辟开心农场(提供蔬菜、庄稼、植物等教学资源)、宿舍楼内设置一间生活用房(提供学生起居教学资源)等;利用“全国助残日”契机,每年设计“助残月”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到各社区、单位、企业、学校、公园、动物园等参与社会活动。经过反复训练,很多学生能主动承担班级任务和家务劳动,管理好自己。 特色课堂

根据学生特长、兴趣、年龄和能力程度,开设的以学生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为主的特色课堂。

唱游与律动,对于培智学生来讲并不是为了会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会跳优美的舞蹈等,而是为了从活动中直接获得快乐体验,提高生活质量。课堂上,教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运动与保健,由于智障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一般正常儿童,运动与保健能从体育运动与人体保健两方面有效培养智障学生动作能力,是培智学校完成缺陷补偿教育的特殊需要。

特校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阶段和类型(肢体动作不协调、精细活动困难、脑瘫、自闭症等),针对个体差异,利用自身条件、活动器具、运动设备以及辅具支持等,有效的结合家庭和社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增进学生健康、提高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比如,低段主要进行感知觉训练、大动作训练、平衡协调能力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中段训练队列、游戏、走跑跳投等运动技能;高段主要围绕特奥项目、竞技体育游戏和竞赛开展训练,部分学生还在市级特奥比赛中获奖。 绘画与手工课堂是在讲与练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动手操作,绘画、泥工、纸工等课堂,运用各种工具,从事连线、涂色、临摹、创作;捏、编结、串珠、撕、卷、揉、拧、折、剪、拼、贴等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眼、手、脑协调并用的训练,是对培智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思考、判断设计、绘画出艺术作品,教师一般选用不同造型和色彩刺激来促进学生视知觉成长;绘画过程中,练习手部和整个身体及手眼的协调能力;在发展认知的同时,也达到了美育和情感教育的目的。

康复训练,虽然培智学生存在很多不可矫治的生理缺陷,大脑的素质也很难再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一定的康复训练也可以改善许多问题。学校的康复训练主要针对学生功能障碍情况,结合家庭,通过认知训练、沟通训练、运动训练和情绪训练,促进功能恢复、重建和发展,改善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适应能力。比如,通过教师一对一口部和发音训练改善只听不说、发音不准、词不达意等语言障碍;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改善身体不协调,生活能力差等情况;通过认知和行为模仿训练改善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部分困难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后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吃饭、穿衣、穿鞋袜、洗手、上厕所等生活自理活动。我校的康复训练也使部分学生得到了较好的早期干预的效果。

推荐第4篇: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搞好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从时代发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广开言路,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坚持引进吸收、坚持应用现代化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我国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最优秀的东西。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敢于借鉴国内外好的东西。不这样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我们自己长期实践和优秀的东西,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不这样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地修改一下课程要求,编几套教材,也决不是简单地增补添加一点时髦的内容。要认真思考一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有哪些内容?适应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主要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我们的课程,怎样才能真正应用到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积累的最宝贵的东西有哪些,怎样在新的课程中突出地反映出来?

第二,既要研究和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要对不同残疾类别的课程教材与基础教育普通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大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了我国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专家,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成果,如何科学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特殊教育中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专家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成果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倡导的是什么,正在努力纠正的又是什么?要下功夫研究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教养培训和课改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成果。如果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起门来就特教搞特教,仅仅凭经验办事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材怎样与普通基础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做到既保持特殊教育的特点,又充分应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当然,机械地照抄也是不行的。

第三,要积极研究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新世纪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需要认真研究一下能够应用于不同残疾类型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有哪些,最新成果有哪些,其中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遍推广应用的又有哪些,效果普遍比较好的是什么?新课程内容如何适应?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动渠道、学生与教师教的关系,还是从教育教学组织、评价、管理等等方面,都作为一种原动力给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使信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何充分发挥其潜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谈谈农村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修订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从事农村智障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了解教改信息,使智障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实现农村智障教育为农村智障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一、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农村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培养学生懂得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自我服务的技能和自食其力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智障学生成为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向普通教育看齐的倾向,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普通教育模式的束缚,强调智障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为智障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及教育环境,同时也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实效,以发展和促进智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中心,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现就业、能够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新课程设置原则的认识

智障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新的课程设置原则,立足于智障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九年

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实用性的原则。一般性课程体现了对智障学生素质最基本的要求,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等课程的设置。选择性课程着眼于智障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智障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智障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如: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的设置。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样设置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

旧课程与教材内容适用于轻度智障学生,过分强调智障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认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数学题来评价教学工作的成效。而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重视不够。从这几年我校招收的学生情况来看,入学新生的智力残疾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过多,要求太高,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从矫正智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入手,强调知识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原则,有计划地带领智障学生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之中,缩小特殊学校与普通社会的距离,让智障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获得自信,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将语言康复训练、心理健康咨询、行为矫正等课程计划纳入大纲中,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消除他们长期依赖家人照顾的无奈状况,成为自立、自强的人。

2、重视智障学生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研究

对智残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当前,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在农村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智障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农村智障学生的未来,为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而服务。在新课程改革中,农村培智学校要结合当地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好此类课程。真正做到低年级注重学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训练;中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训练;高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培养训练。只有从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实情,合理利用好各项资源,真正实现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将来能够立足社会而创造条件。

3、重视学科课程间的融合

原先培智学校实行的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脱离智障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存需求,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课程的设置也过于侧重文化知识、注重学科内在的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忽视对智障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也忽视了

各学科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的设置,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都提出基本要求,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新课程的设置注重加强科学、艺术、道德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艺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还要以智障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补偿性、可操作性,通过学校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其自食其力,立足于社会,最终也能成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有用之人。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新课程设置方案中讲到: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农村培智学校课程的开设更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笔者认为,农村培智学校在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农村培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培智学校的教育最终要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校本课程的编写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教材内容要体现多样性与差异性,要能适应智障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情,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我校根据学校地处丘陵地区,比较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特点,同时利用学校具备800多亩实验基地的优良资源,从花卉种植、果树栽培、大棚蔬菜的栽培、水产养殖、家禽喂养等方面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编写了《种植》、《养殖》两套校本教材。通过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残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也要促进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更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三、对新课程评价机制的认识

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普通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笔者认为,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更要以“创造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1、在指导思想上: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

评价内容,重视对智障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为“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全面反映智障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同层面的发展。

2、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该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培智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3、在评价的方法上:对不同智障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过程性,注重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促进智障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4、评价的内容上: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农村培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培智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只要我们始终本着为农村智障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在智障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相信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残而有为、自立自强的合格劳动者。

推荐第5篇:特殊教育课程具体内容(推荐)

第三讲 特殊教育课程

一、特殊教育课程含义

1.广义:特殊教育学校设置学科的总和,或者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狭义:特殊学校中的各门学科。 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课程即活动

这种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 课程即经验,

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这种观点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5

二、特殊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

唯物论与人道主义的传播从思想上为特殊教育扫清了道路,康复医学的进步从科学上为特殊教育课程提供了依据,而盲文和聋人手势语的创造则从语言文字上为特殊教育课程做了准备。课程的前提是语言文字,有了语言文字,课程才能提到日程上来。 2.第二阶段

养护机构的建立。由于尚未具备诊断测量的工具,受教育者的障碍程度无法分辨,只得不分障碍程度的轻重,一律加以教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补偿或治疗缺陷,为残疾者参与和适应社会环境创造条件。养护也意味着慈善救济,反映在课程上就是只停留在生活适应的低水平,并且不分残疾轻重。 3.第三阶段

教育对象分化,引起课程分化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问世;普通中、小学特殊儿童班的大发展。这两件事也叫做特殊教育的里程碑。对弱智儿童的诊断更加科学,对弱智儿童的认识分化更详细。教育对象的分化,必然引起课程的分化。建立特殊班,逐渐推广到盲聋低视力肢体障碍等儿童也在普通中小学建立1.第一阶段

第1页

特殊班,这样就使人们明确了特殊儿童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考虑的是学习普通教育学校相应学段的部分课程,以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完善阶段1960-至今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促进了美国特殊教育长足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公布的新宪法,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据此制定的《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给予全体公民以适应能力之均等的教育机会”,即所谓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极大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期间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成倍增长,

此阶段以立法为核心,伴之以特殊教育的研究,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特殊教育发展的空前规模,由于特殊教育纳入立法的轨道,许多国家政府设立了特殊教育儿童的行政管理机构,推动了特殊教育课程的完善。 5

三、

影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因素

1.社会对每个成员提出的他所应达到的要求

第2页

2.特殊儿童的特点 身心特点 学习方式和个性差异

比如超常儿童,因其智力优异,在课程上必然要求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每一学科知识的难度要大,学习速度要快等等。盲、聋儿童,因其视觉,听觉丧失,就构成了盲童教育课程与聋童教育课程各自特殊的部分。弱智儿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因其智力的程度之差,就形成三种不同程度的课程。再如,无论超常、弱智还是盲聋哪类特殊儿童,其个体间存在诸多的差异,就决定了个别化的教育必须有区别。 3.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智力测验量表的创造,使课程分工化提到日程上来;如果说蒸汽机与电机的发明,导致特殊教育器械的出现,推动了课程向前发展,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应用,同样引起了特殊教育课程的变化。

四、特殊教育课程分类 1.按需要性质划分 一般课程、补偿课程

由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特殊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必须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坚持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教育的共性的同时,从特殊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一般课程,也成普通课程,它是指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素质和普通学校相一致的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包括文化学科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社会、科学等)、思想教育科目等。补偿课程,又叫特殊课程,特使为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而设知道有别于普通学校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康复性训练科目(如感觉统合训练、定向行走、沟通交流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等)。普通课程和特殊课程的结合反映了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目的—促进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获得整体、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2.按照学校类别划分

盲校课程、聋校课程、培智学校课程

按照学校类别划分,特殊教育课程可分为盲校课程、聋校课程、培智学校课程。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源于我国根据学生类型分别开办的学校,一般采用统一课程集体教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专家为三类学校分别制定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编定教材,所以三类课程都自成体系,充分考虑了本类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课程设置上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虽然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已占一定比例,但学校内部都是分为盲、聋、智障等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仍然根据学生类型采用相应的盲校、聋校、配置学校的统一规定课程体系。

3.按照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安排课程 地方安排课程 学校安排课程

4.按照实施模式划分 一般课程、个别化课程

特殊教育课程还可以按照实施模式分为统一课程和个别化课程。统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按照整体需要来进行整体设计;个别化课程则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个别化需求。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目前仍然以班集体形式开展统一的课程教学为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设置特点也适合集体教学形式,但对于具体课程内容,特别是康复训练类的课程,个别化课程更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第3页

五、特殊教育课程评价

特殊教育课程评价主要从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两个领域进行。两者都是相对独立的,从教育思想领域评价课程,一方面从课程体现教育目标的等价性上去评价,道德、知识、情感、能力、体魄、审美、缺陷、补偿等诸方面在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上是等价的,不可偏废的;再有,上述两个方面,在课程中都是有序地体现着的,至于教育方法评价,主要是对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评价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 过程评价,在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各个阶段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速度等是否按恰当。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测验发现某位盲生对教学内容领会得既快又好,他就可以适当地加快教学速度,提高教学目标,已满足该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又如,在社会适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评定发现某位弱智学生很难完成计划中的内容,他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

结果评价,在教育计划实施以后对已取得的教育成就的评价。目的在于检验目标达到的程度,为新的教育目标的制定、资源分配、人事安排、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的依据。例如,某地区在普通小学开展轻度弱智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实验,一年后评价教育实验的效果。经过系统的考察,原先设定的目标均已达到,因此,轻度弱智学生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做法可以推广。

六、见打印

七、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理念:以人为本;缺陷补偿;潜能开发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而后面两者则是由以人为本衍生出的适合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理念。缺陷补偿是把特殊儿童不足的地方补齐,潜能开发是把本身拥有的技能更好的发挥。)

八、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早期教育课程与开发 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的现状及有效性 课程设置方案介绍

第4页

推荐第6篇: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终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是言语发展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行为刻板异常、感知觉反应异常的行为综合症。自闭症患儿存在着社会交往障碍,语言表达、理解和沟通障碍以及一些问题行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应采取一些教育和训练相结合的措施,如:克服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及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等。

一、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接受的教学理论的影响,因为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当问及“您所熟知并运用的教学理论”时,所有的教师都表明熟知目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TEACCH)、图片信息交换系统(PECS)和社交故事等,所有的教师都表明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两种甚至以上的教学理论。教师X说:“我习惯将不同的教学理论穿插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比如我喜欢采用结构化教学理论开启每一天,利用图片和时段的搭配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当日的学习任务和安排,从而能心情平稳地参与到当日的活动中;而在早茶时间和午餐时间时,我一定会利用图片信息交换系统,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沟通的要求,我感觉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让我的课堂非常有序,儿童在这之中也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除了熟知当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不同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自己所属领域的相关技能也掌握得很好。作业治疗师R说:“在新西兰,我们需要花四年的时间成为专业的作业治疗师,四年的大学学习教会我如何将游戏与训练有机地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我想,这是属于我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技能。”然而,他们对于非专业领域内容却知之甚少。如:儿童问题行为管理技能是新西兰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而语言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从事其他种类工作的教师却对这一技能知之甚少。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儿童问题行为管理是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必备技能,大学期间我学习了专门的课程,教会了我如何预知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析和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行为,因此对我来说,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不会困扰我。”而另一位语言治疗师则这样说:“如果学生有很严重的问题行为,我经常都是请他的特殊教育教师来帮忙,如果他的问题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原则上我就会暂停对他进行指导和干预,把他直接交给特殊教育教师;而如果学生只是有轻微的问题行为,我会告知特殊教育教师让他提前告诉我相应的管理方法。”这种局面与新西兰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种类明细以及强调不同种类教师合作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在新西兰,团队合作在自闭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事同一类工作的教师(如一所学校里从事语言治疗的所有教师)以及教育同一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种类的教师每一周都会有团队会议,他们相信这些团队会议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和科学地教育自闭症儿童。教师C说:“我们每周都有纵横交错的团队会议,用以分享关于教学和儿童发展的所有信息,这样即便我不在或者我遇到紧急的事情,我的同事也可以代替我做相应的工作,因此我主要服务的自闭症儿童不会因为我的缺席而得不到良好的照顾。”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方面,A市的自闭症教学有着鲜明的特色。为方便论述,本文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和案例结合的方式来呈现。

(一)注重采用可视化的活动安排以及提前告知策略

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非常注重采用清晰的、可视化的活动安排以及“提前告知”的策略。案例一: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有8名学生,平均年龄约为5.7岁。清晨上课铃响,教师J拿出一整套当日学习日程的大图片依次展示并讲解给全体学生。她说:“今天我们要参与以下这些活动———问好、日历、日常锻炼、图书馆……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活动———问好”(在说到问好的时候,老师展示了代表问好的那张大图片)。说完,J开始用唱歌的方式给每一个学生问好:“×××,你好吗?”并根据学生情况,依次要求学生用接唱或口头回答“非常好”或点头方式来回答。在问完所有的学生之后,J将代表问好的图片贴在黑板的右上角以示该活动结束(黑板的最右侧有一块专门粘贴一日学习历程的区域)。在J拿出代表“日常锻炼”的图片的同时,她也拨动了贴在黑板外侧的闹钟(120秒),并告知学生“两分钟后我们要去进行日常锻炼”,所有学生陆续起身开始为出门锻炼作准备(脱外套、排队)。一分钟后,当闹钟发出响声时,J再次发出指令:“一分钟后我们将去进行日常锻炼。”当闹钟显示为0并在此发出响声时,J一边指着图片一边说:“现在我们去进行日常锻炼。”所有学生开始在她的带领下陆续走出教室,融入到普通儿童的日间锻炼中。上述活动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个学生都能情绪稳定地、有序地参与活动。正如教师J所说的:“只要提前告诉自闭症儿童我们将要做什么并且建立好常规,自闭症儿童的日常教学能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善于统合运用多种教学理论

A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融合教育学校里的教师都非常善于集众家之长,统合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并能将其自然地穿插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案例二: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早茶时间,教师R刚将代表“早茶时间”的图片拿出来,学生H就迅速离开自己的座位,拿着图片沟通板走到R面前,将自己香蕉的图片粘贴到沟通板上,并指着图片跟老师说“我要吃香蕉”。在征得教师许可后,H才开始吃香蕉。早茶时间即将结束时,挂在墙上的闹钟响起,教师R说:“两分钟后将开始数学课。”在随后的两分钟里,R根据闹钟的时间不断提示即将上数学课。数学课开始,教师R说:“今日我们的任务是练习图形,请每个同学坐到自己的学习桌边。”此时,每个学生的桌上已经有了自己任务的图片提示(教师已经提前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他们布置了相应的任务)。如学生F的任务有三个:(1)将圆形和三角形分别放入其相应形状的篮子里;(2)将圆形涂成红色,三角形涂成黄色;(3)将左右两边对应的圆形和三角形连线。教师将三个任务依次放在学习桌的三个抽屉里,每一个抽屉里,不仅有任务卡和内容,也有相应的展示任务完成后应展现的情形的图片。F在助教老师的指导下,情绪平静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此案例中的教师R将图片信息交流系统和结构化教学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和顺应了自闭症儿童大多数语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在尊重自闭症儿童较为刻板和模式化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三)集体教育活动中兼顾个体发展

集体活动是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依据学生个体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不同学习任务的现象随处可见。案例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M,有52名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5.3岁。歌唱时间,各类专业教师、所有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均来到中心的活动室,特殊教育教师L是此次歌唱时间的组织者。她将当日到中心的自闭症儿童的照片拿到手里,随机走向其中的一个幼儿并说道:“D,请你来抽第一个选歌的小朋友”(D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当D抽出一张名片后,教师L请D向所有参与者展示被抽出的幼儿照片。当D说完“第一个选歌的小朋友是N”后,D将名片给了N,N在妈妈的协助下接过了名片,并走到了教师L身边(L手里拿着装满了多种能代替不同歌曲曲名道具的箱子)。教师L对N说:“N今天你想抽到什么歌曲呢?”N没做声,在妈妈的协助下抽出了玩具蜘蛛。教师L说:“哇,你抽到了蜘蛛。”随后教师L面向全体说:“来,我们大家一起跳„蜘蛛舞‟。”随即教师L开始播放音乐,所有参与人员开始随着音乐跳舞。舞毕,教师L用上述同样的方式陆续邀请其他幼儿参与选照片、选歌、跳舞活动。

(四)善于问题行为管理

A市特殊教育教师都有较强的问题行为管理的能力以及管理智慧,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自闭症儿童随时出现的问题行为。案例四:融合教育学校W的自闭症班。阅读课上,教师正带领大家阅读童话故事,A不知为何突然烦躁起来,坐在地上大吼大叫,教师马上对其说“停”,“停下来”,约五次之后,A还是在吼叫。教师说:“我要把你带到隔离间去。”说完,她就把A拉到教室旁的隔离间里并继续回来上课(期间仍能听到A的吼叫)。约十分钟后A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再次情绪平静地跟教师一起看故事书。课后教师告诉我说:“有的时候,自闭症儿童需要一点时间去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这对他们很重要”。当然,这只是日常教学中的小片段。很多时候,当自闭症儿童出现了不同的问题行为时,教师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将其化解和处理掉,这跟他们有扎实的自闭症教育知识和问题行为管理技能密不可分。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因为家长跟教师、机构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他们会全面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案例五: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心M一个名叫B的5岁女孩和她妈妈来中心参与训练(B被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大运动能力发展欠佳)。她当日的任务是在进行大运动练习基础上复习数数。教师Y提前在活动室摆放了5个高低不同的垫子,她一边演示一边告诉B:“双脚跳一个垫子数一个数。”几次之后,她告诉Y:“这下该轮到你了。”接着,Y就跟B的妈妈一起引导B。在最开始的几个练习中,B总是忽略给第一个垫子数数,直接将第二个垫子数作“1”。针对这个情况,妈妈和教师Y每次在B跳到第一个垫子的时候都强调“1”,但仍收效甚微。于是Y拿了一个有数字1的牌子放到第一个垫子上并提示B的妈妈半蹲着手举数字1的牌子(以便B在跳上垫子之前能视线平稳地看到她),在B跳垫子时不断强调数“1”。数次之后,B能开始在有多种形式引导下数1。活动结束时,Y告诉妈妈:“B今日跳垫子跳得很好,但总是忘记数第一个垫子,主要是没有完全建立一物一数的概念,在家里的时候,你可以请她练习数纽扣、数饼干等,慢慢帮助她建立这种概念。”B的妈妈也积极回应老师,并承诺一定多加练习。家长全面参与到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教师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方式方法,并且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知道在家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方式方法。毕竟,家长才是自闭症儿童早期最主要的陪伴者和教育者。值得一提的是,选择这所教育机构的家长都认同机构“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的教育理念,因此像B的妈妈这样全程跟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的家长十分常见。

三、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其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密切相关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上,每一位被采访的教师都表示他们每年都有进行专业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原则上只要他们向自己的单位提出了要进行专业学习的申请,学校都会给予时间和经费上的支持。这为他们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诚如一位被访者所说:“我们学校已经批准我年底去进行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高阶课程培训并且帮我付了培训费,这让我能全心全意地学习,我很想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在“为何想去参加进修”的问题上,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其参加进修的主要原因。如一名被访教师提到:“当我(她来自南非)刚来新西兰从事这份工作时,我想我总有一天还是会回到主流学校去工作的,因为我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现在我的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了。我很享受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且已经申请明年去大学进修特殊教育专业了。”除此之外,也有个别教师提到工作需要是其参加进修的主要原因。由于自闭症教育发展速度迅猛,且新西兰政府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提供了门类众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及相应的经费保障,因此不少教师愿意花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诚如某被访者所说:“自闭症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更新很快,如果不抓紧进行学习,我就会被理论和实践逐步淘汰,所以进修是必须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西兰从事自闭症教学的教师拥有较为正确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和教学观,拥有扎实的自闭症教学的相关理论,能有效组织和管理自闭症儿童的课堂教学,这跟他们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密切相关。

推荐第7篇: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014年4月,我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其间聆听了李天顺、唐淑芬、肖非、彭霞光、许家成、张志祯、邓猛等特教专家关于特殊教育专题的讲座,并到多所特校进行了参观跟岗学习,参观完北京市盲人学校和启喑实验学校后引发了我的深思。

北京市盲人学校前身是“瞽叟通文馆”,由苏格兰人穆•威廉创建于1874年,现已有百年历史。1921年学校迁至现址,更名为“启明瞽目院”。1954年更名为“北京市盲童学校”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1985年更名为“北京市盲人学校”,直属北京市教委管理。2006年7月,原北京物资储备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与北京市盲人学校合并,组建新北京市盲人学校全校占地面积2.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138人,在校注册学生321人,随班就读指导学生近80人。教学学段涵盖幼儿、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同时承担市内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指导工作。学校秉持“以德立校、以爱育心、教育康复、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贯彻“博爱奉献、团结协作、创新有为”的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形成了教育、科研、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北京启喑实验学校是一所专门为聋生提供康复学习服务的特殊学校,前身为北京市第二聋人学校、北京市第四聋人学校。1919年建校,蔡元培、陶行知、郭沫若、董必武曾为学校题词,现已有90多年的历史。学校占地面积8703平方米,建筑面积23224平方米,含学前康复部、小学部、初中部、普高部、职高部。该学校办学成绩斐然,2007年以来百分之百的高考学生升入大学学习,不仅创造了聋人高中的奇迹,也展现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特教水平与成绩。

这两所特殊学校各有特色,过去都曾为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盲、哑特殊学生的义务教育发挥过较大作用,但在参观及与校领导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都面临以下问题:

1、因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面临学龄盲童、聋童数量逐年下降的局面,生源枯竭带来的是合并抑或转型的瓶颈。

2、教育对象从过去的招收轻度弱智学生转变到现在的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多重障碍生比例不断攀升,原本为纯盲生、纯聋生设计的课程随着生源的变化亟待调整。

3、学校师资短缺,难以招到特教教师。而由于生源的变化,对于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更难、更专业的要求,原有特教教师的回炉再培训迫在眉睫。

参观北京市盲人学校和启喑实验学校对于我这名特殊教育的新兵而言可谓收获颇丰,二者在办学中遇到的瓶颈与困惑也使我深刻认识到——课程是教育的灵魂,要切实提高我国特殊教育的水平,特教学校的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在此希望北京市盲人学校和启喑实验学校的领导拿出更多的改革勇气和大智慧,尽快深化特教课程改革,造福更多的特殊儿童。

推荐第8篇:特殊教育的目标和课程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 体系: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承担的特殊教育任务的培养目标特殊学校(班)的课程(学科课程、活动)目标

特殊学校(班)教学活动单元目标

每节课每个活动的教学目标所构成

(二) 我国对特殊教育提出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现出的两个基本点:

1.是在培养目标中体现社会 需要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2.是培养目标中体现共同教育目标与特殊教育目标的统一

第二节 特殊教育学校(班)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的含义:一是指课程门类的安排结构,主要由教学计划规定

二是指课程内容的安排结构,主要由教学大纲规定

对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学,淡化了学科课程、实行综合化教学,主要按照生活适应、活动训练、使用语算三个方面来安排。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1.在课程设置结构上,增加学校课程,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构成的课程结

构。

2.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减少分科界限,增加课程的综合性。

3.教学内容将更贴近生活,贴近于学生的发展。

推荐第9篇: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绚丽多彩的中华酒文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并由中华酒文化所演绎发展的酒吧文化,研究酒的社会功能,并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的理论内容分析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针对这一系列消费行为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关键词]中华酒文化、酒吧文化、社会功能、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对策

1.绪论

1.1国内基本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在酒文化研究领域成就颇为显著的是萧家成先生,《升华的魅力—中华酒文化》这部专著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酒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弥补了过去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同时,我国民族学界也有部分研究者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都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酒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结构与功能、心理与行为等理论问题。酒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关系还会越来越密切,同时酒文化又与宗教、礼仪、婚姻、待客,乃至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文化现象紧密相连,渗透到这些文化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酒文化的影响是愈来愈大,由此所带来的是前景更广阔的酒市场。据《华夏酒报》报道,在这种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白酒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尤其是在注重传统的农村,白酒在农村依然是主流消费品,由于“少喝酒,喝好酒”观念的逐渐深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前提下,高端酒的销售额,在白酒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再加上一些人情消费、节日习俗、婚庆喜宴、甚至旅游消费等所带来的一系列白酒消费,中国白酒市场一路走好。然而,不同地区的酒文化带来人们不同的消费行为,有地域差异,有风俗习惯带来的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酒类消费市场呈现千姿百态的现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资料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调研分析法和归纳法,来研究中华传统酒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2正文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2.1发展历程

中国酿酒业具有悠久的历史,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大约有9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品种多,品质各异,各具独特的酿造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从古至今,我们对酒一直都是情有独钟,我们各族人民大都喜欢饮酒(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不饮酒外,其他民族大都饮酒,今天,市场上的酒品种更为繁多,有黄酒、葡萄酒、白酒等。例如青海市场上青稞酒正在名扬省内外,甚至已经名扬海内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商家抓住商机,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目前,我国市场上最有知名度的“黄金酒”成为人们保健酒的首选,这将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酒市场。因此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并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将成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发扬光大。 2.2演绎文化

随着酒文化的不断发展,又逐渐演绎出在酒文化下的新的文化现象——酒吧文化,酒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娱乐文化,它作为西方的一种洋文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大都市的一个个角落。北京、上海、深圳的酒吧品种最多,据我观察,在青海西宁这样偏远的城市,酒吧也正在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场所,最有名的是西宁的“苏禾”酒吧,这说明人们在新兴文化的影响下,正在追赶时代的潮流。酒吧的兴起于红火与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酒吧的步伐始终跟随着时代。

在酒吧里,消费者无需考虑社会地位,等级礼仪等问题,相反,举止得体才是基本的交往准则。在这里,人们可以不考虑出身,等级和地位进行交流,尊重彼此的看法。但是在中国,酒吧的消费不是平常大众所能接受的,所以,一般市民的闲暇消费是很少与酒吧挂上钩的,再有一个就是酒吧的消费群体现阶段主要由年轻人构成,他们追求时尚,享受生活,另外,知识分子也慢慢加入到行列中来,为酒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酒文化的社会功能

3.1在社会组织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现代人对社交需求越来越渴望。于是,人们会寻找各种机会相聚,而在相聚过程中,只要喝酒的人大部分都会以酒交友,酒成为社交的纽带,友谊的载体,承载着显著的社交功能。 尤其是在我们的营销领域,酒更是“无事不能”的神奇武器,许多商业往来,业务的进行等,也许在谈判桌上谈不成,但在酒桌上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因此,这也彰显了酒文化的神奇之处。 3.2文化艺术功能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美酒的著述,成就了历史上一代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饮酒、写诗、作画、等酒神佳话。酒文化的艺术价值是通过酒礼艺术,酒令艺术,包装艺术及品牌文化等各方面体现出来的。而中国的酒令艺术更是叫人眼花缭乱,饮酒行令,它既是一种烘托,融洽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存在。

4、传统酒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对酒的消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酒文化,在独有的酒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特定的消费行为模式,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点,并且以消费行为为载体,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理论知识对该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4.1具有明显的社会群体性需求特征

大多数消费者饮用白酒多在聚饮场合,在欢庆,祝贺等时段内,体现了\"众乐\"的社会心理,所以,饮酒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尤其受我国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往往一家团圆,而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再如,朋友聚会,酒也是联系彼此之间情谊的纽带,因此,饮酒一般具有群体性特征。 4.2消费需求动机不同

一般的消费者购买酒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但由于白酒消费的群体性、从众性等特点,表明了大部分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并非只因自身的生理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尊及自我实现需求,有的消费者甚至会将高档酒消费当作显示其地位,身份的手段,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还有些消费者,是为了人情消费,以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更有一些消费者喜欢珍藏,把珍藏酒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总之,消费需求因人而异,多种多样。 4.3层次性

由于个人收入差别较大,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表现在酒类消费行为中各阶层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层次性。如高档酒类一般是高收入阶层或为主,而中低档酒类则是一种大众化,家庭化的产品。根据资料显示:月薪在800元以下者非常在意产品价格,认为白酒价格越便宜越好,而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则比较倾向于中高档白酒,特别是作为礼品时,一般会选择价格比自己消费时高许多的产品。 4.4 地域差异性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酒消费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一般而言,消费者往往出自于强烈的本土感情,对本地酒了解的深刻,大多数人对\"本地酒\"既熟悉又有一定的偏爱。例如,在青海白酒市场上,本地产的青稞酒倍受大家的青睐,这是因为受高寒地区几千年的特有酒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由于生存环境不一样所处文化千姿百态所,所以,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消费者行为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4.5消费体现文化价值

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实质上是酒消费者在各个时期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酒消费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地理亚文化,民族亚文化及宗教亚文化几个层面上。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表现在白酒消费行为上尤为明显,如东北人饮酒豪放,南方人饮酒礼让,不同民族饮酒的时间、方式、礼俗礼仪等都体现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因此,不同的消费体现着不同的酒文化内涵和价值。

5.针对传统酒文化的影响所采取的营销策略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消费品中销量仅次于烟草的消费品,始终是消费品领域中倍受关注的行业。而白酒的营销策略也经历了从\"好酒不怕巷子深\"到\"好酒也需要吆喝\"的品牌营销甚至文化营销。因此,只有采取独特的营销策略,才能在中国的白酒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针对我国目前的白酒市场状况,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5.1稳抓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

为了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市场扩张的需要,企业应该根据用户需求和其他市场信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彰显产品的核心层和附加层。并且通过各种宣传,促销活动是终端客户和消费者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从而树立起该品牌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由于市场中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因此,企业在树立好自身的品牌形象时,更要注重品牌的管理,保护好自身的无形资产。 5.2文化营销策略

秉承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企业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转变营销模式,创造一种属于自身品牌的酒文化。例如企业产品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外,更应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推行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可以从产品的美誉度、使用的方便性、使用过程的情感满足等方面去传播和演绎一种历史的,民族的或现代的文化,或者是去培养消费者的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创造一种文化氛围。现在白酒行业中的一面旗帜“金六福”的福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营销策略,把中国传统的“福文化”融入到里面因此深受大众的喜欢。因此,企业应该从文化着手,无形中树立企业形象。 5.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不断的加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越来越理性化,消费者需求层次愈来愈高;消费者不单追求产品需求更重视情感的需求。如: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优劣,能否传递给消费者某种情感等等,因此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中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某些需求,一方面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中去营造情感氛围,另一方面从营销过程中去让消费者体验这种情感,例如,企业可以给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让消费者有愉快的购买过程等,从而培养消费者的心理体验。 5.4加强关系伙伴营销

5.4.1伙伴营销策略: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单打独斗可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企业还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寻求好的经销商,共同宣传,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5.4.2关系营销策略:企业还要与当地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体等搞好关系,能充分利用良好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和计划。5.5开拓市场新领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近几年,在酒类市场上,葡萄酒、保健酒、啤酒、黄酒、果酒等酒类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其中的保健酒市场很是看好,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状况,考虑扩大产品组合,开发新产品,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总结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酒文化更是渗透到各个角落,在白酒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基于此,企业只有深入研究中华传统酒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相信中国的白酒市场发展前景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3】 丁敬波 华夏酒报2009-7-8 【4】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由于我准备的不太充分,有写的不妥之处还请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老师! 陈红培

推荐第10篇:课程论文

1、浅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 XX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4. 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是什么

5.分析提高农机作业机组生产率的主要措施

6.浅谈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及制订农业机械规划的步骤 7.试述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8.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9.试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10.试述乡镇农机站的管理和服务内容以及类型。 11.试述农业机械监理服务体系组织结构和功能 12. 试述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13.浅谈提高农机作业机组生产率的措施 14.浅谈农业机器选型 15 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组成

16.降低机组作业过程中油料消耗的途径 17.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18.分析农业机器的磨损形式及补偿措施

19.影响机组作业生产率因素分析 20.浅析农机作业收费标准 21.浅谈提高 农机作业质量的措施 22

农机作业成本核算

23.农业机器保管措施探讨

第11篇: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专业年级:学 号:学生姓名:论文题目:成 绩:指导教师:

[键入文字]

交通运输项目可行性分析

二零一一级交运二班

20111833

龙 漭

交通运输业实行增值税可行性分析

曾 铮

2014 年 6月 3 日

交通运输业实行增值税可行性分析

作者:龙漭 指导老师:曾铮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业是基础于社会生产和消费中间的一个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与现行增值税所涉及的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两税并存的弊端;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的可行性,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

交通运输业

可行性

根据我国8年来增值税的实践,如何扩大增值税的实施范围、进行增值税转型,已成为目前我国流转税税制优化与完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运输业是介于社会生产和消费中间的一个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不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必将影响我国增值税税制的整体机制。而交通运输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关键,在于税收类型的选择与税率的确定。

一、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后税负的总体分析

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最大区别是,增值税纳税人在以销售收入为依据计算缴纳增值税应纳税额的同时,可以获得以成本为依据的进项税额的抵扣。为此,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不仅与纳税人的收入水平有关,还与纳税人成本中可以获得抵扣的项目有关。

成本中可抵扣项目所占收入、成本比重的高低直接决定交通运输企业改征增值税后将承担的税负。从被调查企业提供的资料看,交通运输企业外购的货物主要有燃材润料、修理用材料、备品配件、通讯导航器材、轮胎和低值易耗品等;外购劳务主要有修理费、港口费;新增固定资产主要有[键入文字]

公路交通运输的场站、车辆,水路交通运输的码头、船舶等。根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1)外购货物方面

从交通运输业总体看,主要是燃料、润料和备品配件,外购货物占收入比总体水平是20.36%.这说明,如果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改征增值税,按现行规定,企业成本中仅有外购货物所含税款可以抵扣,税率从原来营业税的3%改为增值税的17%,可抵扣成本为收入的20.36%,实际缴纳增值税税基为收入的79.64%,根据增值税不含税的计算方法,企业实际税负将达到11.57%的水平,运输企业税负将大大加重。

(2)外购劳务方面

从交通运输业总体看,主要是港口费、修理费和外购装卸费,外购劳务价款占收入比总体水平是9.22%.综合被调查交通运输企业外购货物及外购劳务的情况,如果被调查企业改征增值税,按现行规定,企业成本中外购货物和外购劳务所含税款可以抵扣,则可抵扣税款的外购货物和劳务约为收入的29.58%,增值税的计税基础是收入的70.42%,企业实际税负将达到10.23%,企业仍不能承受。

(3)新增固定资产方面

从交通运输业总体看,主要是船舶、车辆等运载工具与港口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如果将被调查企业固定资产也列入增值税可抵扣范围,外购固定资产占收入比平均为23.22%,外购货物和外购劳务以及新增固定资产合计占收入比为52.80%,可抵扣税款的外购货物、劳务及新增固定资产占收入比为47.20%,企业实际税负也将为6.86%,仍高于目前交通运输业的税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交通运输企业固定资产价值较高,不同类型企业固定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不同,把固定资产所含税款纳入抵扣范围,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将随新增固定资产数额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键入文字]

(4)新增固定资产折旧方面

由于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比较长,折旧占收入的比重也就较低,例如被调查企业折旧占收入比总体水平仅为1.23%.实质上,在企业正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即固定资产处于正常营运、正常报废和增加的情况下,忽略残值,企业每年计提折旧额就相当于企业每年新增固定资产价值。也就是说,企业以年所计提折旧为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依据,相当于以企业年新增固定资产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对于交通运输企业,如果将现行适用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单从税负的角度看,将加大企业的实际税负。从交通运输企业外购货物、劳务和新增固定资产占收入比分析,如果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而且为了保持与工商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链条相连接和吻合,也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以目前交通运输业的税收承担能力,只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交通运输业当年增加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全额抵扣。而且,由于不同交通运输企业年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相差较大,相当部分企业即使按17%的“消费型”增值税征收也会加大企业的税收负担。

当然,不同类型运输企业的收入成本构成有所不同,为了能更具体地说明转换税种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下面将分别不同类型企业实行不同的增值税税率测算,以寻求一种合理的税负。

二、交通运输业改征“生产型”增值税的税负分析

与现行适用的营业税相比,交通运输企业如果改征增值税,企业的税负将与企业外购货物及劳务的数量相关。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测算的结果,这里将根据表1所列被调查的61家交通运输企业各项外购货物、劳务占收入的比重为测算的基本依据。由于我国现行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优惠税率为13%,对于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些项目多采用10%的增值税抵[键入文字]

扣税率,表2所示的是根据这3档税率测算分析的交通运输业改征“生产型”增值税的税负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企业如果执行17%的“生产型”增值税税率,实际税负将大大超过目前的营业税税负,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将达到10.23%;如果执行13%的优惠税率,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将达到7.21%;如果执行10%的低税率,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也达到4.79%.3种不同增值税税率的测算结果表明企业的实际税负都超过目前交通运输企业实行的3%的营业税税率。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本文的测算是以企业提供的营业收入为基础的,而实际上,企业由于纳税调整等税收的优惠政策,实际的计税收入将会小于财务指标上的营业收入,所以改征“生产型”增值税的实际税负将比测算的更高。所以,仅从税负上来分析,如果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可行。

三、交通运输业改征“消费型”增值税的税负分析

“消费型”增值税是最彻底的增值税,其根本点在于企业的所有购进货物和劳务以及新增固定资产所含已纳税额在当期都可以得到抵扣。因此,企业当期新增固定资产的价值也就成为了“消费型”增值税税收负担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对“消费型”增值税的测算,可以在“生产型”增值税测算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提供的信息,改征“消费型”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将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扣的范围,那么,在执行17%增值税税率情况下,包括公路运输、内河运输、沿海运输、港口装卸在内的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仍高达6.86%;在执行13%的优惠税率情况下,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为3.83%;在执行10%的低税率情况下,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为1.42%.其中与交通运输企业目前实行的营业税税率较为接近的是13%的增值税优惠税率。如果执行13%的增值税优惠税率,公路运输企业的实际税负为4.39%,内河运输企业的实际税负为4.18%,[键入文字]

沿海运输企业的实际税负为3.11%,港口装卸企业的实际税负为4.33%,企业将承受的税负都超过目前的税负水平,只是超过目前税负的程度不同。

目前,交通运输企业运输业务适用的营业税税率是3%,劳务适用的税率是5%,一部分销售和修理业务适用6%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也有部分适用17%的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说明问题,这里将所测算的不同“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下的实际税负与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流转税占营业收入比的比较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如果交通运输企业改征13%的“消费型”增值税,企业的实际税负将有所上升,上升的幅度为32.07%,各运输业务类别之间上升的幅度比较均衡。公路运输企业比流转税占营业收入比提高28.73%,内河运输提高37.05%,沿海运输提高37.61%,港口装卸提高24.4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并不像企业存货的增加那样较有规律可循,在各年度均衡发生,特别是对一些金额较大的新增固定资产,选择3年的数据也许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这里是在假设1998~2000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情况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正常均衡增加为前提的,如果企业在1998~2000年间处于新增固定资产较多时期,统计分析的结果将表现为实际税负较低;如果企业在1998~2000年间处于新增固定资产较少时期,统计分析结果将表现为实际税负较高。

四、总结

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只能抵扣外购材料和劳务所含已纳税额,交通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差别,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基础设施(如公路、场站、码头泊位)、运载工具(如车、船)或装卸设备实现被运送对象空间上的位置转移,不必要像直接生产产品的企业那样将资金垫支于劳动对象,为此使得能够被抵扣的材料和劳务所占比重小,按照现在的营业税税负水平,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是交通运[键入文字]

输企业无法承受的。所以,要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增值税的转型势在必行。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抵扣外购材料、劳务和新增固定资产已纳税额,使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固定资产价值占企业资产比重较大的交通运输业获得更多的抵扣,从税负的测算上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测算的结果看,如果实行13%的优惠税率,企业的实际税负略高于现在的营业税实际税负,而且由于流转税与所得税之间有互动影响作用,如果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由于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不含税而减少了企业同期计入的折旧费用,结果是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相应增加,应纳所得税额会相应增加,为此企业的总体税负也将会增加。

综合交通运输企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负测算,应该说,以目前交通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改征何种类型的增值税,都将增加企业的流转税负担,除非对交通运输业实行10%的低税率“消费型”增值税。但税收制度的改进不仅要考虑税收负担的改变,也要长远考虑国家的整体税制的发展趋势,考虑税收征管的效率,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从国家整个经济领域看,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使之成为增值税征收环节中的一环,有利于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完善;从企业本身看,增值税对纳税人的经济核算体制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交通运输业改征“消费型”增值税,能使企业的核算体制更规范,将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当然,如果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交通运输业的流转税制将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具体的税收政策并不仅仅是通过税负的测算就可以解决的。

综上所述,对于交通运输企业实行13%的“消费型”增值税,同时配以合适的优惠政策,交通运输业将不会因为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而增加税收负担。

[键入文字]

主要参考资料

(1)陆 炜、杨 震《中国增值税转型可行性实证分析》(载《税务研究》2000年第9~12期)。

(2)汤贡亮、阮宜胜《我国增值税类型的选择》(载《税务研究》1999年第6期)。

(3)周克清《生产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的现实选择》(载《税务与经济》1999年第2期)。

(4)李林根《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载《税务研究》2001年第11期)。

(5)郑备军、夏海舟《增值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6)李剑宝《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几点意见》(载《税务研究》2000年第10期)。

(7)艾伦。A.泰勒(美)《增值税——国际实践和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1 版)。

(8)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第1版)。

(9)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增值税制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键入文字]

第12篇:课程论文

论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及应用 作者:任婷 摘要: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人类日趋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太阳能电池又称光电池或光生伏特电池,是一种根据半导体光生伏特效应(光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现主要有硅、硒硫化镉、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能够吸收光的能量,并将所吸收的光子能量转换为电能。目前,太阳能电池除了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和航空航天领域之外,已应用于许多民用领域,如太阳能电站、太阳能电话通讯系统、太阳能卫星地面接收站、太阳能微波中继站、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游艇、太阳能收音机、太阳能手表、太阳能手机、太阳能计算机等。 关键词:太阳能,PN结,伏安特性,光照特性,负载特性,光谱特性,温度特性。 引言:早在1839年,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光生伏特效应,二十世纪50年代,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重大突破:一是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6%的实用型单晶硅电池,二是1955年以色列Tabor提出选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并研制成功选择性太阳吸收涂层。这两项突破既是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的划时代标志,也是人类能源技术又一次变革的技术基础。 正文:

一、实验原理

1.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太阳能电池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多数为面结合PN结型,基本工作原理就是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即PN结在光照时结两端会产生光生电动势的现象。因为半导体PN结器件在太阳光下光电转换效率最高,所以通常把这一类器件称为太阳能电池,也称光电池或太阳电池。

硅光电池实质上是以N型硅为基底而生成的PN结。光照面为P型硅,其上面镀有抗反射膜。P区为硅光电池的正极,N区为负极。如果PN结与外电路连接,在光照射下,就成了个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源,构成一个电池——光电池。

2.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性与主要参数

(1)光照特性

在没有光照时太阳能电池可视为一个理想二极管,其正向偏压U与通过电流I的关系式为:……当负载短路时,输出短路电流……。当负载开路时,输出开路电压……则光电池的内阻……由输出电压、电流、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可得最佳负载电阻与最大输出功率……。填充因子定义为……,填充因子表示了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是代表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Ff值越大,说明太阳能电池对光的利用率越高。

(2)温度特性

在一定光照范围内,短路电流随温度升高略有升高,但开路电压随温度升高而明显下降。

(3)光谱响应特性

光谱响应的定义是:检测器输出电信号的大小和某个波长入射光功率之比。如把不同波长的光谱响应按波长排列,并画成曲线,这就是光谱响应曲线。

二、实验内容

1.测量太阳能电池无光照的伏安特性

2.测量太阳能电池有光照的伏安特性

3.测量太阳能电池的光照效应与光电性质

三、实验结果分析

无光照时,I随U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长越来越快;有光照时,I随U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越来越快。随负载电阻增加,电压变大,电流变小,功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大输出功率和最佳负载电阻。通过填充因子的计算得知,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并不高。开路电压随短路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势先快后慢。

通过分析得知,应用太阳能电池时应先计算其主要参数,确定其最佳负载电阻,以使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高。

四、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广阔。 结论: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优良的新能源,它的开发和应用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会逐渐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来,使我们的能源使用更加科学和环保。 致谢:本论文的完成与一年来各位大物实验老师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各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老师! 参考文献:

第13篇: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实践的发展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

5、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6、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7、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8、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9、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0、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

11、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

12、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与任务

13、试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14、论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举措

15、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16、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17、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8、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本质

19、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党建工程的创新

20、论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要求:

1、字数不少于3000字,手写,首页须有标题、姓名、专业、学号、摘要、关键词,可不用英文翻译,参考他人成果请注明文献出处,参考文献放文末。

2、要求观点正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行文流畅,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3、遵守学术规范,严禁抄袭他人成果,若发现抄袭和雷同者记0分。

4、上交时间:11月27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组

第14篇:课程论文

探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践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及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学习已经成了全民的终身需要。大学作为人生中汲取各类认知的重要阶段,学习更是其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愈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从构建大学生的引导机制、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着手,就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践机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自我教育;意义;引导机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

一、学习型社会和自我教育的概念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了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个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而大学作为人生当中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及自我教育更是起着重要作用。而对自我教育概念的理解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自我教育主要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领域的自我教育,即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个体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自觉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对自我设置任务,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而达到提高和完善个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的目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只是整个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我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真正的自我教育应该是对广义方面自我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即作为教育主体的个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将自我作为教育对象,并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求教,是自身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它是自教和自学的统一体,与他我教育相对应、互为依存。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的统一以及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相结合;第二,把自我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对象,并根据社会价值要求,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的主体性或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第三,把自我教育扩展到了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四,自我教育的目的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或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这些特点既突出了自身发展需要,又强调了自我教育,即将社会价值纳入到自我教育的轨道中来,又重视他我教育在自我教

育中的意义。

二、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意义

1.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增强,能自觉能动地投身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这种主体意识主要体现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独立思考,个人对自我的设计和选择,以及个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上。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使自己处在行为客体的位置,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支配和强制灌输的教育,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需要、行为目标及行为反应内在地统一起来,以表现出自己在行为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自己的意志和人格受到外界的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愿望,在教育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2.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由于诸多原因,应试教育模式一时难以改变,这给教育带来很多弊端,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成长,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中学教育往往偏重于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或放松了学生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的养成教育,使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成为“智力上的强者,道德上的侏儒”,这些都与学习型社会倡导的达成个人完满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互矛盾着。面对大学独立生活的考验以及学习型社会提出的种种能力要求,他们明显的表现出能力上的不足,依赖性强,习惯于苛求他人为自己服务,却很少想到要自己积极主动的通过学习达到一个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为此,大学生自我教育将起到巨大的补充作用。

三、构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践机制

(一)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

自我教育既是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动态过程,又是将他人教育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自主的实践行为的过程。因此通过建立引导机制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良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不能对大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强制执行,而是引导其去自觉遵守。

1.榜样引导

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榜样,对于激励大学生、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调动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自觉加强自我修养外,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事实证明,当个体意义和社会价值越大时,个人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就会越高,对自我的意识教育也会越紧迫和自觉,因此,教育者

要根据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用榜样方法示范学生,使学生行为做事都有先进思想、模范行为为标准,使其中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同时将抽象道理形象化,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其自觉自发的提高自我教育的发展程度。

2.目标引导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自我意识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由于这些偏差的存在,因此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端正他们的目标,使其理想更加贴近现实。并且在纠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与方向的同时,还要主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不断对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反馈,满足其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价值引导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价值观,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刺激,这种不稳定的个性会极大地影响自我教育的正确选择,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朝着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主体期待的方向发展,因此,科学的价值体系引导、有选择的内化自我教育才能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提供一条恰当的道路,才能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选择的正确性。

(二)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否进行自我教育和在什么水平上进行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能否成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好的自我教育也需要集体环境的保障,班集体、大学社团、青年志愿者组织等的充分发挥,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班级管理

班集体是高校最小同时也是最灵活的组织,同时班集体作为大学生最长期、最经常性的活动组织,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素质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一个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的班集体,同时又具有规范性的常规工作的班集体,是养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寓道德于内化的行为规范的重要前提条件。

2.同辈互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严格的说,自我教育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好的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借助同学间的力量,并且个体无法脱离集体而存在,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既完善个体又提高集体,形成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对于消除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消极态度也有很大的助益。

3.社团建设

大学社团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个最鲜明的存在了,因为参加社团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的甚至可以为他们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五彩缤纷的社团生活为大学生带来了进行良好自我教育的契机,而学校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大学生自主管理、运作这些大学生组织,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班集体以外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对自我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时做出引导和回馈可以为自我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依据。引导大学生正确、健康地开展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契机就在于调整、改变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内心刺激的方式及其强度,科学的监督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为此,学校要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1.合理规划

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方向的引导要长期坚持,因为自我教育是一个包含计划、准备、目标、方法、执行、回馈、补救和总结等内在要素的过程结构。从某种程度而言,自我教育的合理性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实施的关键性前提,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不断激励大学生积极追求、不断进取,以推动自我教育的持续性和健康型发展。

2.活动体验

自我教育不仅是个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思维活动,它还是个现实的实践活动和体验,实现自我教育的关键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采取自我教育行动,并将生活、娱乐、学习等寓于自我内化与学习的过程中,自主选择和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并同时加以改进和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开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比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性,通过网上的在线交流与他人进行沟通,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多元评价

评价体系是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全面了解和衡量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率、发展水平。为了发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学校的自我教育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采取多元的评价体系,为激发和改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断努力。

四、结语

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是人的终身学习,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自我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能为其从事未来人生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的执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这种学习的精神延续,同时也是学习型社会真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连玉明,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2]吴明烈,终身学习指标的范畴与内涵[J],成人教育(台湾),2003年

[3]周学红,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 中州学刊,1997年

[4]力保梁,当前我国社会生态的变迁及其治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2期

[5]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6]邢宝军,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

[7]汤秀云,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1994年第4期

[8]潘柳燕,现代自我教育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8月

[9]丘林、黄雪亚,自我教育——教育应有之义[J],成人教育,2009年10月

第15篇: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新闻学概论

2011 年 12月17日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摘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谈到新闻,总是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陲山寨,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但是,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我们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我们说,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当然,新闻媒介一旦获得新闻自由权,能否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那另当别论。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在当今的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已形成一种垄断局面,一批巨型媒介集团垄断了各国新闻市场,旁人难以插足。尽管西方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每个公民有出版自由。每个公民,不论穷人富人、小公司大公司都可以平等地出版报刊,可以申请创办广播、电视。但是,面对那些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资产的媒介巨人,那些只有几千、几万美元小资本的个人或小公司怎么可能与之竞争?所以,出版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地依赖着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却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会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众,侵犯受众的知晓权,侵犯公众

新闻学概论

的名誉和隐私权,等等。 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也为保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关键词:新闻事业,传播新闻,新闻活动社会现象,媒介巨人,新闻自由权

新闻学概论

第1章 绪 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新闻学,曾是国际新闻界的重要话题。好几本著名的新闻传播理论专著,像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哈森的《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论述世界上“五种新闻理念”;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全球的“六种理论”;198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有华夏出版社黄煜、裘志康中译本),划分“媒介交响乐三乐章”;均把“发展理念”、或“发展媒介理论”或“进步中世界(第三世界)理论”,与“西方理念”、“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或“市场经济世界理论”并列,作为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本书都在修正或挑战久负盛名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旧的“四种理论”不足以说明变化了的现实,“发展理论”已经崛起。

1.1 中国发展新闻学概论

发展新闻学后来走得不顺,甚至一度相当沉寂。究其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遍及亚非拉,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极大,基本学理形成共识较难;二是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新闻理论也就不同;三是各国对其他几种新闻理论,如“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与发展新闻学的关系的理解或处理不同。因此,我们认为,构建“一般”的发展新闻学理论体系,时机远未成熟。

然而,发展新闻学毕竟是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理论,作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能够进入前三或前六种的世界级声音,它在中国迄今缺乏回响,倒是颇令人吃惊的。惊讶之余我们开始研究,发现它于中国有特殊意义。首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发展;其次,发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前者是现实需要,后者是学科专长,把发展新闻学同国别研究相结合就能找到学科生长点,我们首先要建

新闻学概论

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后者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这主题一厘清,就可看出其中蕴含多么巨大的学术潜力。

1.2 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我认为,发展新闻学要回答一个别的地方不能回答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存在比你强、压着你的发达国家的前提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好更快——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研究”的首要问题;而新闻媒介如何服务国家发展,同时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只要思考这个问题,发展新闻学就会几乎自然而然地萌芽。我们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不是空穴来风,其源头,可追溯到毛泽东新闻思想。不仅其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无人可比,而且它的一些基本命题,几度隐没又顽强出现,仍然高屋建瓴地指导着现实: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宣传典型推动工作;舆论一律又不一律;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种牛痘”增强免疫力;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这些命题的生命力,在于穿透乱七八糟不规则的表层,深入媒体与社会的宏观逻辑,入木三分直指中国发展新闻学的首要问题:以新闻传播服务国家发展,主动参与全球传播竞争。它上承梁启超的“报馆有益于国事”,下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新闻思想,下启业界学界对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的各种研究。这一思想源流,是中国发展新闻学直接的理论传统。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1.3发展新闻学理论

放眼全球,不算那些一时眩目如焰火,后来基本没留下痕迹的新闻理论,有持久生命力,产生了大面积影响的新闻理论,实际只有两种:西方理论、苏联理论。

这两种理论我们都曾持续地大规模引进,略作回顾。苏联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列宁奠定,其名言:新闻工具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

新闻学概论

者”,也曾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方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这理解得愈发狭窄和极端,以至形成桎梏:新闻传播≌意识形态宣传。西方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弥尔顿奠定,其名言: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至今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以至形成新的图腾:新闻传播≌信息自由流通。且不说它在西方也受到质疑,搬到发展中国家更行不通:信息富国与信息贫国之间信息流通不平等;信息暴力、信息恐怖、垃圾信息能让其自由流通么?一个“艳照门”就足以让香港警方花容失色!

按托马斯?库恩的说法,范式是一群科学共同体认为值得研究的一组概念和变量,以及对其如何运作的专门看法,包括定理、理论和应用等等。大面积流行于世界的两大新闻理论,也来到或驻留中国,既带来域外的新鲜养分,也有不合国情。关键是,这两种理论的现代形态更适合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呼唤理论创新。再看世界,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走向崛起的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群”,特别是当今世界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发展中国家就占了三个。那么,曾经沉寂的发展新闻学,会不会再度世界性地复兴,成为与苏联范式、西方范式鼎足而三的“发展范式”?汇成赫伯特?阿特休尔所谓“交响乐三乐章”,天空中似乎响起命运的敲门声„„

毛泽东说,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说,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30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世界不得不关注“中国经验”。中国经验,正在改写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因为现存理论既没有总结、也不能解释一个有5000年历史、面积近乎欧洲大陆的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以新闻传播促进中国发展,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理论抽象与建构,是为中国发展新闻学。以中国这样的历史规模、文明规模、发展速度、受众与媒体变迁极大而影响多方面,中国发展新闻学是中国新闻学者能对全球新闻传播研究做出真正新贡献的一个领域。

新闻学概论

第2章 第三步战略部署

2.1基本实现现代化

普列汉诺夫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一环。21世纪初,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进入特定语境,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就转换成中国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现代化?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时代只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研究视角的转换,更是新的研究平台的搭建。这平台包括三大研究领域:一是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研究;二是中国新闻现代化研究;三是中国传媒现代化研究。这都是极宏大的题目,远非一本书、少数人所能回答。本书作为《概论》,仅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上篇研究“基础理论”;中篇研究“新闻现代化”;下篇研究“传媒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中断,到21世纪末,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泥水里滚过、血水里趟过、盐水里煮过,从一袭青衫到五星红旗行走在茫茫太空,终于到了最后100年的加速冲刺阶段。整个21世纪,没有比现代化更大的时代主题了!这时候,才有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的必要,因为新阶段需要新理论。不是现有理论不正确,而是关注的焦点不同,答案也就相异。

2.2 研究发展新闻学对新闻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实践处于发展之中,发展是一种普遍性的渴求。研究发展新闻学可以使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解读中国当代新闻实践的历史,把握其规律,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如怎样在新闻中反映发展主题,怎样围绕经济建设、重大科技进步、文化建设等突出发展主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我们过去在新闻报道中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如关注

新闻学概论

物质生活和财富积累偏多,人文关怀不够;对经济建设成就宣传偏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不够;对技术进步的崇拜偏多,对技术伦理问题关注不够(如医学技术、通讯技术的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媒体并没有恰当地关注和思考);对“精英”的宣传偏多,对困难群众的关注不够等等。新闻工作者应该正确理解发展报道的形式和内涵,在选题、策划、报道过程中,要深化发展意识,不仅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更要促进发展。要反映硬实力的增强,也要促进软实力的培育。 另外,发展报道要超越简单的正面、负面报道思维。一般认为发展报道是正面的,而负面报道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其实,发展报道也可能是负面报道,也可以从促进发展和进步的立场上揭示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从发展的角度看,正面、负面的关系完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新闻报道原则上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流,不回避发展中的问题。

新闻学概论

第3章 结 论

通过对新闻学概论的学习,我知道了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其含义包括,新闻价值是对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它衡量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闻。把新闻本质及其特性加以量化,就可以成为衡量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新闻观点向操作方法的转化。在此,我也了解到了“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承认事实是新闻本源,其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点: A是有事实才有新闻。

B是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C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承认事实对新闻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传播主体在新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传播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自觉接近和进入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取向有选择的能动反映。

就我国的情形而言,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下总体看来,还是合的态势大于分的趋向。因为单纯的新闻学尤其是传统的新闻学,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急遽变化的现实,所以需要传播学的滋养;而纯粹的传播学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不少还悬在空中——尚未完全落地,故需要新闻学的支撑。

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讲究人文性,其主要体现着人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重点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把诸

新闻学概论

如信仰、情感、道德和美等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立场是主观性的,其研究结论无可证伪。传播学的导入,可以增加新闻理论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解释都以事宍 ?为依据和归宿,切忌研究人员带进个人偏见。

我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当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指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在西方哲学中,“和谐”是事物之间精致的结合,是无与伦比的均衡与协调。换言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可谓携起手,齐头共进并相得益彰。落实到学科理论建设上,新闻学应该汲取传播学的学术精髓,而传播学须具有新闻学的人文关怀。

新闻学概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12-617.[3]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新华出版社,1987年。 [4]沈莉.《从传播学的引入看中国新闻学科的理论建设》.《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5]齐爱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特质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7).[6]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7]郑贞铭.《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28-36.[8]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胡正荣.《我所认识的中国传播学》.《传播学在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0]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16篇:特殊教育论文可投稿期刊

2018年特殊教育论文可投稿期刊推荐

2018年特殊教育论文可投稿那些期刊?对于当前来说孩子的教育是现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的,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的教育更要注重起来。特殊的教育要求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的质量也就更为严格一些。当然在对这类人员的教育中教师的论文研究也是作为教学进步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是体现在这类教学中所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探索实例的分析结果等等。要想将这类论文更快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就要将论文发表在期刊上传播,那么这类的期刊有哪些呢? 《中国特殊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编辑出版。现为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特殊教育领域唯一核心期刊。作为反映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最高水平的主要窗口,《中国特殊教育》不仅在中国特殊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现任社长孟万金教授,主编2018年特殊教育论文投稿联系刘编辑Q:3425393745陈云英教授。主要栏目设置有:特殊教育理论研究、听力障碍研究、视力障碍研究、智力障碍研究、评估与测量、治疗与康复、孤独症研究、学习障碍研究、超常教育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研究、职业教育与高等特殊教育等,力求全面反映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为推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及教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杂志还设有“名校科研”专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和介绍国内优秀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和产品。

《现代特殊教育》(月刊)创办于1992年,系原国家教委、中国残联委托原江苏省教委主办的特殊教育专业期刊,现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现代特殊教育》办刊宗旨: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特殊儿童少年群体和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服务。《现代特殊教育》读者对象:全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有残疾学生就读的普通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特殊教育行政管理和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特教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热心特殊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现代特殊教育》主要内容:宣传国家有关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推介特殊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经验,报道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动态和优秀典型,研讨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于特殊教育类的期刊还有很多,其他期刊的信息乃至特殊教育类论文的信息情况问题大家都可以来咨询期刊目录网在线编辑人员,他们会详细的为你做介绍指导!期刊目录网是专业权威的论文辅导、期刊发表网站,专业从事专业学术论文撰写辅导、发表期刊推荐等业务为主的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期刊论文、职称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杂志投稿指导服务。

第17篇: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论文

摘要:要提高特殊学校培智班的教育实效,必须见缝插针尽量将教育环节生活化,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倡导实践等措施,使智障学生在生活化中认知、理解所学学科知识,在生活化中学会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学会适应社会。

关键词:培智班;课程;生活化;数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一方面宏观审视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明确提出了要“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目的论,另一方面深入探讨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教育方法这一重要问题,具体阐述了“在生活里找教育”的教育方法论。他认为,生活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那么,如何将培智班的课程生活化呢?目前,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几种方法,现将其中最为常用可行的三种方法列举出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深入了解学生,搜集生活化素材

智障学生大多比较封闭,与外界接触较少,生活经验相对不足。许多教师认为很好的事例、材料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完全陌生的,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寻找课程生活化的切入点,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笔者每次都带一些学生喜欢吃的包装精美的零食进教室,把这些零食作为教具兼奖品。第一次教学2减几时,笔者把茅某喊到讲台上,对他说:“听说你很喜欢弟弟,有好东西总是和他分享。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他人分享是一种美德,于老师奖励你两块棒棒糖!”然后笔者转向对全班学生说:“希望大家向茅某学习这种分享的精神。”茅某兴高采烈,其他学生眼露羡慕。这时,笔者问茅某:“今天你拿到了两块棒棒糖,想和班上的哪个同学分享呢?”茅某把目光投向平时和他最要好的邢某,跑过去送了一块棒棒糖给邢某,邢某开心地说了声谢谢。然后,笔者问全班同学:“于老师刚才奖励给茅某几块糖?”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2块!”笔者把2板书在黑板上。再问:“他送了几块糖给邢某?”“1块!”板书1。再问“:现在他手里还剩几块?”“1块!”再板书一个1。归纳:“刚才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进行表示。”将黑板上的

2、

1、1补充成2-1=1这个算式,接下去进行教学。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大家走进了生活,进入了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意志得以调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

二、研究教材,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提前不露痕迹地进行创设,使创设的情境在教学之前就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中。有一次开学初的黑板报上,笔者画了一幅春景图:小河边,垂柳下,河岸上两只小鸭,河里三只小鸭追着两条小鱼尽情嬉戏。树上,一对小鸟,空中两只小鸟,远处五只小鸟自由翱翔。河的对岸,开满了各种彩色的小花。出板报的时候,学生们围在笔者身边观看,一边看一边和笔者聊天,笔者随意问他们一些问题,例如“图上画了些什么?”“小鸭有几只?”“小鸟有几只?”“小鸭和小鸟一共有几只?”“这些小花好看吗?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几朵?如果再画上一朵黄花,现在它们一共有几朵?”等等。学生们兴趣盎然,有几个智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生,也学着笔者的样子提出类似的问题。学生们学得很轻松,课后还有人在黑板报前观察,希望编出更多的连加应用题。回过头来看书上的例题,多数学生一目了然。

三、加强实践,在生活化中引导

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做,亲身感受、尝试、体验一下生活,获得初步的体会,学会迈出第一步,这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课上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大有学问。每教完一部分内容,提出一些可以运用所教知识来解决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将其作为作业或者把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已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用新知识和旧知识共同解决。教完《年月日》一课,笔者布置学生回去把家人的生日记下来,并在日历表上圈出来。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课,笔者布置学生课后寻找身边的轴对称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多、找得对。去年学校组织我们去南通军山秋游,回来以后笔者布置了一道应用题让他们解答:“今天,我们全校师生坐汽车去军山游玩。第一辆车上坐了40个人,第二辆车上坐了39个人,一共去了多少人?”除C类生没做出来外,其余学生都顺利做出来了。2015年育才中学某班学生来我校献爱心,送给每个学生一副手套、一本笔记本、两支圆珠笔。利用这些赠品,笔者出了一些题目帮助学生复习了一下分类的知识:“育才中学的哥哥姐姐一共送了几样东西给我们?”“这些手套共有几种颜色?把它们按照不同的颜色分一分。”“这些笔记本封面上的图案真好看!有的是景物,有的是漫画人物,有的是花草,你们能把它们按照图案内容分一分吗?”只有少部分学生分错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在培智班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只有让智障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发现、感知、体验和实践,领悟其中的道理,入脑动心,效果才会明显。因此,以生活化为基点的学科教学,才是最适合智障学生的。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第18篇:特殊教育课堂游戏教学研究论文

游戏教学法把游戏和教学相融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穿插游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和欢快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必须掌握的课外知识。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与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原因

曾经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课桌旁,这样的课堂不仅气氛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效率低,而且长此以往会令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到学校,不愿意上课,甚至有的学生一看到老师上课就喊“肚子疼”等。智障儿童由于身心发展受限,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抽象思维欠缺,对所学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差。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授课,往往事倍功半。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中心。他认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因此,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游戏来进行教学,便成了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我开始尝试给学生上游戏教学课。

二、怎样组织与设计特殊教育课堂上的游戏教学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这时可以把游戏教学法运用在课前;为了巩固之前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缓解之前学习给学生带来的疲惫,可以在课堂中间穿插游戏教学;为了泛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教学也可以放到课后进行。

2.教师在游戏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游戏教学也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教师不仅要懂教育学相关理论,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适时适当组织和设计游戏教学;教师备课要充分,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给学生预留出游戏的空间,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教师要确保随时随地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地做好游戏前材料和场地的准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游戏教学的组织与设计,鼓励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教师要通过讲述或演示,使学生明白游戏规则;教师要参与到游戏教学中,并及时调控;教师要在游戏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游戏情况,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3.注重游戏教学内容的选择

游戏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是游戏的目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游戏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行设计与组织,游戏内容一定要与学生当前所具备的实际知识与能力水平相符合,要扬长避短,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方法和具体案例

(一)游戏教学的方法

1.游戏气氛要浓。为避免游戏教学出现枯燥的现象,可以伴有音乐,可以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或玩具,可以分组进行,激发学生游戏的热情。

2.游戏准备要充分。比如音乐、头饰等。

3.游戏规则要讲清。弄清规则是玩好游戏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办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游戏规则。

4.游戏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为使游戏教学长期有效,建立一套奖励机制是很必要的。同时,奖励机制要注重全面,要能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四、在特殊教育课堂上进行游戏教学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特殊教育课堂上游戏教学的不断观察、摸索和实践,我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游戏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一定要选择孩子感兴趣、易理解、容易进行的游戏项目。智障儿童意志力薄弱,不能持续做一件事情,所以游戏项目设计一定要贴合学生实际,贴合学生发展需要。另外,智障儿童行为动机偏低,容易产生自卑感,简单些的游戏项目更容易使学生建立自信。比如抛接球、传球、击鼓传花等,这些游戏简单易学,深受学生喜爱,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穿插在教学任务里。

第二,游戏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之前带领学生做过一个“跳房子”的游戏,结果学生积极性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学生不具备单脚跳的能力,所以游戏不欢而散,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游戏教学要注意时间的安排。由于智障儿童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时间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所以游戏教学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之一,其用法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宗旨。

第四,游戏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要在生活中游戏,同时游戏也要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学生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智障儿童缺乏辨认的能力,分不清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借由游戏教学正好可以教会孩子一些生活的技巧和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方法。

第五,游戏一定要具备某种教育目标,或促进学生生理发展,如手眼协调、身体平衡、语言发展等,或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等,最终通过游戏,为其走向社会,回归主流奠定基础。智障的孩子与人沟通有障碍,包括语言上的障碍及非语言上的障碍,游戏教学必须注意这一点。

第六,游戏前一定要讲清楚、说明白游戏的规则、任务的分配、具体玩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玩此项游戏。对智障儿童来说,有时说得越多越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不妨多做些示范,一定要教会。

第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智障儿童存在注意力分散现象,思维缺乏独立性,但是如果有老师和他们一起,效果会好很多。

第八,游戏要在不同情境中多次泛化。学生掌握方法以后,要经常变换每个人的角色与任务分配,以便学生真正掌握游戏的玩法。智障儿童缺乏后设认知,抽象思维能力差,迁移能力差,所以一个游戏要反复多次另外,智障儿童思维刻板,不会变通,所以要经常变换场景、角色来进行巩固。

第九,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要单纯追求游戏的效果而忽略游戏的作用。游戏虽好,但是如果一味玩耍,就失去了其教育意义。比如,在复习新学的生字时,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上一棵大的苹果树,把写有生字的小苹果粘到上面,然后告诉学生:谁能读对苹果上的字,苹果就送给他,苹果后面更有神秘礼物。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最后每名学生都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小粘贴。这种游戏的目的性很强,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也较充分,放在复习单元里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十,游戏教学要注意分组的技巧,要使学生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初学抛接球时,我让有拍球基础的学生带着拍球基础稍差一点的同学,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都在抛接球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第十一,游戏教学要遵循目的性、趣味性、多样性、可应用性等原则。

五、游戏教学的具体案例

感统教学“抛接球”单元,学生熟练掌握抛接球技巧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给学生加上了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游戏之前,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球,谁想和老师玩抛接球?”同学们都举手时,我说:“大家都想和老师玩抛接球,谁先玩?谁后玩?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个帮助大家做决定的小游戏。”

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石头、剪子、布”;其次,我又给学生讲解了游戏规则,学生两两一组,采用车轮战,最终谁赢谁先玩;再次,我找程度好的学生和我配合进行示范表演,然后让生生间尝试表演,老师从旁指导。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我又教学生多人之间玩这个游戏的方法,最后再把游戏放到生活情境中反复应用。比如,大家都想听一首歌,意见不统一时;再如,班级就一架电子琴,都想弹,谁先弹……经过反复,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游戏,并能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很好,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教会了学生一些生活的技巧。

游戏教学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注意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从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增加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游戏教学益处多多,我会将这种教学法一直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毛曙阳.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社,2005.

第19篇: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指导本专业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绥化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绥化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本专业课程建设成效

“十一五”期间,本专业构建起了基本符合现代特教要求、适应我省特教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全体教师不断摸索和改进课程实施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文件取得了一定成绩: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了体验式教学、参观、讨论、阅读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精神的培养。此外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业改革、考试改革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青年教师很快实现了由特教师范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化,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专业课程开设时有选择地采用多本特教专著的观点和素材,将最先进、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教理念和方法引入课程实施的多个环节。同时鼓励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关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编著相关的校本教材。本专业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是目前的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本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中,传统的聋、盲、智障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还占比较大的比例,而多类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尤其是以自闭症、脑瘫等为代表的发展性障碍儿童相关课程还比较少,缺乏专业指向性较强的应用技术性课程以及相配套的教材、技术与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教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专业成长课程群”的建设势在必行。此外,教学内容、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坚持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逐步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四、课程建设目标

加强特教专业课程建设及多层次的教育与训练,立足实际,编写体现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力争始终保持本专业课程建设在全省的领先水平。到十二五末期,构建起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为课程主轴,含括特殊教育专业态度、知识、能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维度整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应凸显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与教学的特点;体现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特殊教育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特别重视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观对特教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特殊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体现生理与心理,教育与康复,家庭、学校与社区等多个维度的整合,以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生成有合作力的、全面的特殊教育思维方向与行动模式。

五、课程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采用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位层次,使本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形成教学效果优良的高水平师资梯队。

(二)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由每位任课教师完善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精心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积极编写自己有优势、有特色的教材。进一步开发、完善、优化课程网络资源,开发手语等课程网上答疑、网上复习、练习、自测、拓展等平台,实现交互式学习。

(三)加强专业图书资料的储备。积极购买、征订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图书资料,尽快建立起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库。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视加强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

(五)推进教学改革。重点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讲授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地结合起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师

3 生的双向互动,努力建设“和谐课堂”。

(六)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一套科学严格、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考核制度。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七)加强课程建设的立项研究。制定鼓励措施,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

(八)加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强化责任主体,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20篇: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一、基本观点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特殊教育学校是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少年实施教育与功能补偿的教育机构,有效的课程是推动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目前培智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原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大纲和1992年以后陆续编写的教材,当时的适用对象是“以招收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学生为主”的培智学校(班)的,而近几年,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招收“轻度”为主转向以招收“中、重度为主”即“多重残疾、自闭症”等学生为主,课程严重滞后,难以适应教育对象学习与发展需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坚持 “以人为本”的观点,着眼于“生存教育”,开发以生活经验

为中心的个别化、生活化、生态化校本课程,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特教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推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二、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1.完善了特教学校校本课程的地方化体系。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分散,而且地域性强,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符合中重度智障学生需要的地方课程材料,目前各培智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研究,但各自为政,零碎分散,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虽然有些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未必适合我们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地方性需求。因此,本课题从地域特点出发,研究符合智障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校本课程,把课程与生活相互融合,将学科素养与康复训练紧密结合,为智障学生提供系列生活化、个别化的教育,建立校本课程材料体系,开创校本课程实施范例,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和经验,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需要的研究内容。

2.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的积累、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探索规律性的结论。课题研究兼顾大连市内各个学校,这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研究。

3.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各特教学校实际,运用研讨、培训、教学实践等多元形式对本地区全部特教学校的课程开发现状以及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对现状的描述和分析符合实际。再加上课题组成员大都是教育学院特教教研员、特教学校一线的校长和教学主任,对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等相

关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积淀。在实践积累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与实施途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特点之一。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以本课题研究为起点,本课题组集中关注特教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比如,基于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大连教育学院以及特教学校的实际,形成了关于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论文、研训教师提高论文指导力以及一线教师培训方面的论文,紧密结合特教学校当前课程建设的发展需求,对特教学校的质量发展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与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特教专家、市教育局行政管理者进行了研讨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在课题组开题报告中体现出了这一点,为教育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特殊教育课程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课程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