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浮华乱世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3 09:01: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往事浮华

往事浮华

浮华: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顾实际现代汉语词典

时间总是那样得迅速,迅速得没有给人喘息的余地。那些纯粹而简单的生活好像依然周而复始的上演,自己却早已从故事的角色里抽离出来,投入了观众的一席。或许正是这样的位置转换才能直观而抽象地体会那些零碎却又表现得完整的记忆。

他们走了,我留下了。为什么?如果可以,我宁愿不享有这份曾经拥有,但早已成为过去的美妙。在这个校园,闲庭信步的逛荡,压抑着不曾释放的忧伤,整个学校早已迷漫了我不想触及但却是真真切切的感觉。好像整个校园都残留着我们曾经拥有的回忆。看着周围的学长,学姐,师弟,师妹,三五成群,嬉戏,追逐。错落有致的笑声是那样的单纯,那样的简单。看着这些自己曾经拥有的背影,也曾拥有的欢乐。现在一个人单影独步在这条依然拥挤,依然喧闹的校道,却没有人再来轻敲我的肩膀,然后隐匿在人群中等待我的追逐。这种曾厌倦的追逐现在显得那样的诱人,却早已消失在时钟前进的瑟瑟长鸣。我的血液或许是属于另类的忧伤和哀愁,也可能是离开的他们早已带走了我的微笑。有时我喜欢在大课间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阳台,用俯视的眼神看着初三的学生练跳绳。与其说我在观看他们,到不如说我在回忆自己往日的浮华来得更贴切些。唰唰的声音显得那样的急促。显得那样的快乐。我们练就的前跳,后跳,交叉跳--各种不同的花式。看起来是为了中考,其实只不过是同学间的炫耀。疯狂地摇晃着胶绳,就是为了争夺一分钟后的结果,看起来好像瞬间却是悠长的一分钟,答案的揭晓是那样的重要,哪怕只多一个来回。这个来回便成了欣喜或沮丧的理由。这就是张扬。就是被埋藏在成堆试题中的初三生活。初三的笑声就是那样的简单,纯粹。正如那唰唰间摇晃的胶绳。

初三的倒影,在斜斜的阳光下渐渐拉长,随风的幼枝摇曳摇曳。一如早已沉淀的记忆那样清晰,毫发毕露的清晰。

这片曾经屯居三年的校园,堆叠着层层零碎而完整的往事是那样的浮华,破败。这日,一如以往的微风显得格外的熟悉却又是那样的陌生,轻轻撩起我的发捎。望着那些锐光耀人的初三,才发现浮华的往事又何止伤感了寂静在角落的我。

推荐第2篇:乱世之恋

最近在看一本书《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我不知道大家对胡兰成的看法是怎样的,说是褒贬不一,但我自觉那只是为了不让后人觉得他过于卑劣,又或如果只是一味的贬低他,那么他与张爱玲的爱情便无法描写成一段佳话。

张爱玲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女子,天生的娇贵气。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她只见到胡兰成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的时候,一切的清高、骄傲、不可一世的姿态都“低到尘埃里”了。一个23岁的女子,笔尖挥洒的是老练成熟,内里其实只是一个刚刚走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孩子,偏偏固执的爱上了给她带来一生灾难的人。仅仅是因为爱?因为爱,小煐全不顾及他的风流、他的内奸行径。而他只短短几个月就又另有新欢。胡兰成在自己的《今生今世》里常常满纸胡诌,为自己的无耻描摹出别样完美的借口。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们?任谁也不会至这一切不理。也许就是这样,她才是她,不是我们。跟着夏世清笔下的张胡之恋,看下去。满心不知何滋味。佛家言:是情皆孽,无人不苦。看着张爱玲之后的悲苦,也是事出有因吧。从小的家庭和生活和在她步入大学校门前命轮的转变,是喧嚣后的苍凉,这注定了她一生的性格,一生的孤寂。

胡兰成,之前对他的印象,一个卖国的贼子,再无其他。今,再看他,一个自认为风流才子实为浪荡小人,毫无廉耻观的汉奸。我并不看好他的才华。虽说他尽管滥情,但每情必真。私自觉得滥情便是是无情。一个人的精力和爱就那么多,怎经得起他如此的“滥”。他不是柳永,不可能醉倒温柔乡而姑娘们还对他念念的称赞。时代不同,更多的是作为不同。他的一切言行都透着自私和寡情。世人感叹他和张爱玲的爱情。我不。当爱玲淡淡的道:我便是自将萎谢了,我是满眼的痛楚,然而胡兰成却丝毫不动容,还念念有词:我听着心里也难受,但是好像不对,因我与爱玲一起,从来是在仙境,不可以有悲哀。因为是仙境,才要去寻找尘间的香脂俗粉来安慰自己的身心么。也就是一个仙境,他忘了当初亲手写下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说张胡之恋是乱世之恋,来势汹汹,倾国倾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我觉得,她不是自己笔下的白流苏,她和他的倾城之恋,是开始在倾城之时却结束在安稳中,“倾城”只成就了她笔下的希望爱的小女子,她亦不是她。情有迁异,缘有尽时。曾经再多的风花雪月海誓山盟,就算是她张爱玲,如今也跌入了俗套的洪荒。

胡兰成在之后的日子里有过一些女人,他说他忘不了张爱玲,他是不想念她的,他说他待爱玲如己,其他女人是客,宁可克己不能失落了客人。对于他们的爱情,我并不能妄加评论,爱情这件华美的袍,看的人似是而非,只有穿的人自己清楚它的微妙。毕竟张爱玲那么深刻的爱过并一直爱着。世景荒荒,人世苍凉,谁又能说一个女子爱上不该爱的人是过错。胡兰成觉得张爱玲是个传奇,一颦一笑的呼吸间都是透着不思议。她用笔轻轻一挥,就能把生活的繁复、丑陋、琐碎暴露在阳光下。我觉得张爱玲才是阳光,将胡兰成的丑陋、自私暴露给我看。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

我想的很多,可是一落笔便变了味道。擅自评价张爱玲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才疏学浅。她不属于大众。像笔者说的,她是我们的看客,大家都在台上各自卖力的演戏,而她,斟一杯茶,慢慢啜饮,坐在世俗之外,看着这舞台的人世无常。

(待续)

推荐第3篇:乱世 佳人

乱世 佳人

---读《飘》有感

那一年,她从高高的果树下跌落,与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胸口似乎黏在地上一般动弹不得又压抑的难受。只是这全是由于自己执意要摘那颗端果。她愤怒、无助、失落,又不知道怨谁。那一年,她七岁。

后来,她长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被全镇的小伙子蜂蝶而拥,翩然云端。父母恩爱,家道殷实,她已然是全镇姑娘们羡慕嫉妒的对象。可是,这样的她,偏偏有一个人不爱:可是,这样的人,她却偏偏情有独钟。在他的订婚之夜,她向他尽诉衷肠,却被委婉回绝。羞怒难当,她就这样把自己嫁给了他未婚妻的弟弟。那一年,她十六岁。

无情的战火赤蛇般吞噬了一切的平静,热血青年奔战四方,视死如归,却留下一镇的老幼妇孺,和他们一起乐观地做着凯旋梦。她却始终另类,她关心的只有他和舞会。她不会在乎有多少伤员等待她的帮助,也不会去关注南北战事的如火如荼。可是那一夜,北方的铁蹄肆虐在亚特兰大的每一寸土地上,她只能携着心爱的人的妻儿重回故里,却不知道,那里等待着她的是家破人亡的噩耗,是照顾孤残遗孀的重担。可是,那一年,她只有十八岁岁。

她对待爱情有着出人意料的执着如一,她对待生活有着难以置信的不屈不挠。一把战火烧毁了往昔一切的生活,一切的规律,一切的信仰。为了活下去,为了活的更好,她一次次地背弃了自己的信仰,一次次的出卖着自己的内心。流言蜚语对她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她反复咀嚼着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哀。面对灾难,她一个人可以挑起七个男人也扛不起的重担,可是,面对爱情„„可悲啊,那个人她始终都看不透,却一直疯也似的爱着;可叹呐,当她终于真正了解那个人的时候,她却发现自己不爱了。她一直紧抓着这段根本不适合她的感情不肯松手,却让一份本应好好珍惜的感情从自己的手中就这样溜走。终于,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她为了自己最后的一点骄傲放弃了哀求和挽留。刹那间,七岁那年的压抑,痛苦,绝望之感涌上心头,她只能不住的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来麻木自己的神经。那一年,她二十八岁。

When the love has gone with wind,有个年轻的民族正在用低沉的的腔调依稀地哼唱着一曲古老的歌谣„„

推荐第4篇:乱世佳1

《乱世佳人》观后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杜高阳学号10237020

《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在里面我讨厌虚荣爱出风头的斯佳丽(又译:郝思嘉),喜欢纯洁善良的玫兰妮,不喜欢油腔滑调的白瑞特,喜欢温文尔雅的阿希礼,喜欢南方如画的景致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欢北方的浮华和放荡。后来看了多次之后,不由得对斯佳丽敬佩起来,一个原本是农场主的千金,娇惯的弱女子,任性而年轻美丽。她第一次结婚是看见自己暗恋的人结婚了,一时的赌气、冲动报复,嫁给了并不爱的男孩,不久就成了年轻的寡妇。第二次结婚是南北战争结束后,在北方老的逼迫下交不起300元钱的地租,为了夺回她的土地和保障一家人的生存,她抢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肯尼迪虽然是一个做点木材生意的半大老头,却不是斯佳丽的对手,面对她的冷酷和无情,他束手无策。最终为了斯佳丽险遭侮辱一事,去报复穷白人,并在殴斗中被白人击毙,不幸枉死,在他与斯佳丽的婚姻中肯尼迪却从未享受过斯佳丽的一点爱。于是斯佳丽再次成为寡妇,而且继承了肯尼迪的遗产,变成了个有钱的寡妇。时隔多年再次看这部电影感觉完全不同。因为经历了那么多年的人情变顾,我也算长大了。我喜欢《飘》里的男主角白瑞特,他的聪明、果敢、执着,为爱去奋斗、去追求,为了真爱,去追求结过两次婚的斯佳丽。而斯佳丽却为了心中朦胧的爱,一次次的给白瑞特不该有的伤害。而斯佳丽为了答应她对所爱的男人那一句承诺,去照顾阿西礼的妻子玫兰妮。最终玫兰妮死去,她想嫁的男人成为单身了,可阿西礼告诉斯佳丽他的最爱是死去的妻子。当白瑞特知道斯佳丽心中爱的人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男人阿西礼时,他选择的是离开,给他深爱的女人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也是给他深爱的女人爱别人的机会,希望他爱的人斯佳丽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可是当白瑞特真的离开她时,斯佳丽才恍然大悟,才知道自己等到的是那么不切合实际的结果,才真正感觉到要失去一个一生中最爱她的人,她不顾一切的追了出去......在影片结束时,斯佳丽很感慨的说出那句非常经典的话“明天将会是另外一天”她要找寻明天,把即将失去的爱找回来!

斯佳丽的勇敢坚强,白瑞特的机智果断,玫兰妮的外柔内刚。整部书及影片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白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执着的深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千方百计的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多次拒绝了他的真情求爱。白瑞特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特别是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过两个男人,而没有很好的加深了解他们。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白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白瑞特的,她只是不停的追寻着自己梦中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理想化的男人特点认为只有阿西礼具备,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穿在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只是虚幻的爱情,只是爱上了本来就不真实的意想中的情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追求到真正的幸福,而往往是得到了不知道去珍惜,一但失去才知道它的珍贵。其实,身边的幸福是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忽略的、也会在没有把握好的时候溜走的。真正的幸福不完全是荣华富贵,而是一生中能找到真正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爱不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住多豪华的别墅,而是心的认可。真心难买,爱情是可遇难求,不要让真正的爱情擦肩而过啊!

推荐第5篇:乱世秋语

乱世秋语

乱世秋语

秋风萧萧,月光千里,乱世之中,人如枫叶。

此生不见,来生再续,煮酒一杯,沉醉凉庭。

荣誉苦涩,情愁牵绊,破晓天空,指剑天涯。

岁月星辰,一生浮萍,爱恨聚散,徒留记忆。

亭台楼阁,水煮苦茶,少女之梦,迎风消瘦。

花自飘零,浅溪长流,凝眸之处,泪如雨下。

————秋语

我与你走在苦与甜的边际,你沉默的美丽是那么可怕,我却深深的爱上了你。你与我之间的距离是那样近,却又看不见彼此。一个黄昏,一个夜晚,一条小路,我迷失了自己。夜色里,一颗心不安的跳动着,你唱着歌,你黑色的背影,那么迷离……

你知道么?我在想念,我在等待,而你在迎接着死亡,我想我们是相反而又相同的,就像一条平行线。你醒来的时候,窗外下着雨,你站在雨里望着天空,你不喜欢这种天气,我与你都想找到洒满阳光的世界……

那年雪花纷飞,我望着窗外的你,你伸出冻红的双手,雪花一片片落下,落在你的手心,而后融化成水。当雪停的时候,整个世界变成了纯白色,你希望那是永久的,只是,那是短暂的……

年复一年,记忆中流过的光影,搁浅在黑与白之间,我与你在两条线上,眼睛望着同一片蓝天,祭奠着我们残缺的生命……

推荐第6篇:三国乱世(定稿)

三国乱世

初一8班张瑜楠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推荐第7篇:一个浮华的幻象

一个浮华的幻象

本周的近代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纪录片——《圆明园》。该片前部分从外国画家郎世宁的视角,对圆明园的修建过程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极力渲染圆明园的庞大规模及其的无双美景,将她描绘成一幅惊世画卷:该片后半部分则是对这幅惊世画卷被彻底摧毁的滔天罪行的沉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从而带上了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及浓重的悲剧色彩。

清代五朝皇帝分别在那驻留。这座北方的园林,湖水却有江南水乡之水的灵动,葱绿的树绕着水,奇形的石傍着树,亭台楼阁相生相趣。它的壮丽,就像秦始皇的长城。只是,现代人恐怕再也无法目睹那个年代北方曾经有过那妙趣横生的水榭,那雄伟壮观的建筑。

那次被精心设计好的“牡丹会面”是圆明园的开始。康熙对聪慧的孙儿的喜爱,使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得以继位,而父子两人皆视那牡丹园为幸运之地,一再扩建,终成了圆明园。片中说,圆明园的结构,就是皇权之高无上的体现,是九州四海的缩影。几百年来,圆明园风景依旧,仿佛它代表的国家一直长生不衰。园中人沉浸在这假象中,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国家和外面的世界正在悄无声息的变化。国力最鼎盛之时,正式它科技最无力之日,以至于在康乾盛世过后,国家急速地衰落。

大文豪雨果的叙述没有一丝的夸张——“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园,东方有圆明园。”

袁伟时教授说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而今的中国也是如。还好我们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越来越主动与世界接轨,甚至在很多领域已站在世界顶尖的位置。大国崛起,靠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一味地自我满足,只会落后于他人。

圆明园被毁之日,正式这个幻象破灭之时,而这惨痛的滋味,知道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一次次被迫品尝。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推荐第8篇:感受生命点滴浮华

感受生命点滴浮华

多少次,生命在无意间颤动,一颦一蹙,优雅至极;多少次,生命在悄然地绽放,一丝一缕,香远益清;多少次,生命在汩汩流动,一点一滴,折射纷呈。

璀璨的昏黄

夜晚,当各家各户的人都因忙碌工作一日感到疲惫而留在家里休息时,楼道里,昏黄的灯光下,“刷刷刷”,一个佝偻的身影,挥动着手中的扫把,由上而下,一步一步吃力地打扫,日复如此。

当我完成了一天的学习,拖着疲惫的身子,踏着楼梯回家时,在转角处遇到了老伯伯,老伯伯不自觉地停止手中的摆动,我俩视线相接的那一刹那,老伯伯朝着我温暖地笑。我继续走,放慢了脚步,回头一看,影子被昏黄的灯光逐渐拉长,细小的尘土随着扫帚的起落,被昏黄的灯光映射,如燎原之火,星星点点,微小却璀璨。

那一刻,生命之火,撩拨我的心。

缤纷的透明

翠绿的荷叶上,雨滴放肆地打着,阳光却依旧灿烂。照射在雨滴上,刺眼地反射。从天而降的水滴,在荷叶表面跳弹,在空中回旋,有致地分离,继而承载着阳光呈弧线回落,沿着边缘滚动。尔后,滑向荷叶的终点。也许是之前一切都来得太快的缘故,平凡的终结注定要被人忽略,然而,当第三滴,第四滴„„它们都滑向终点后,飘忽的视线扫过后便没有再移开过。每一滴水的融合,足以让我屏息,随之颤动。

也许是为了融合的喜悦,为了喜悦过后的七彩斑斓,更为了经历又一次的醉生梦死,抖动了。透明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那折射纷呈的光芒,在我的心中闪烁了好久好久。

跳动的翠绿

燥热的校园里,暴涨的荷花池边,阳光毒辣辣的投在一排柳树上,那年炎热的夏天,没有一丝风。课下,燥热难耐,我们坐在池塘边的笑容亭下乘凉。

忽然,嗞嗞的声音像融入了闷热的空气般,不知从何处传来。只是那声音越来越大,渐渐地传遍整个校园。那是蝉鸣,是夏日里跃动的蝉鸣。他们停驻在柳树上,整片整片地,声音由小渐大,整齐而厚实,从柳树缝隙中冲出,似要撑破闷热的空气的笼罩。

在这样的天气底下,恐怕只有蝉敢于展现旺盛的生命力。而那片绿,似乎被带动起来,轻盈地跳动。

五光十色

想说,生命中,其实于每个人都掠过浮华的点滴。晨曦中用心听,菜市场中热闹不息的声音,会夹杂着嫩泥青草的味道,余晖下,仔细看,猫儿和小鸟的游戏,会嗅到绒白的猫毛刚被主人清洁的清新的柠檬剂的味道。其实,到处都有生命的芳香,到处都有生命赐予的浮华,只要你拥有一颗善感的心。

推荐第9篇:一个浮华的幻象

一个浮华的幻象

本周的近代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纪录片——《圆明园》。该片前部分从外国画家郎世宁的视角,对圆明园的修建过程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极力渲染圆明园的庞大规模及其的无双美景,将她描绘成一幅惊世画卷:该片后半部分则是对这幅惊世画卷被彻底摧毁的滔天罪行的沉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从而带上了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及浓重的悲剧色彩。

清代五朝皇帝分别在那驻留。这座北方的园林,湖水却有江南水乡之水的灵动,葱绿的树绕着水,奇形的石傍着树,亭台楼阁相生相趣。它的壮丽,就像秦始皇的长城。只是,现代人恐怕再也无法目睹那个年代北方曾经有过那妙趣横生的水榭,那雄伟壮观的建筑。

那次被精心设计好的“牡丹会面”是圆明园的开始。康熙对聪慧的孙儿的喜爱,使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得以继位,而父子两人皆视那牡丹园为幸运之地,一再扩建,终成了圆明园。片中说,圆明园的结构,就是皇权之高无上的体现,是九州四海的缩影。几百年来,圆明园风景依旧,仿佛它代表的国家一直长生不衰。园中人沉浸在这假象中,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国家和外面的世界正在悄无声息的变化。国力最鼎盛之时,正式它科技最无力之日,以至于在康乾盛世过后,国家急速地衰落。

大文豪雨果的叙述没有一丝的夸张——“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园,东方有圆明园。”

袁伟时教授说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而今的中国也是如。还好我们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越来越主动与世界接轨,甚至在很多领域已站在世界顶尖的位置。大国崛起,靠的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一味地自我满足,只会落后于他人。

圆明园被毁之日,正式这个幻象破灭之时,而这惨痛的滋味,知道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一次次被迫品尝。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推荐第10篇:乱世中的仁义

乱世中的仁义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09新闻 莫绍杰090602010

1人常说“仁者无敌”。我们盲目地相信,而且不敢也不愿深究其合理性。那么我们试想,当“仁者”遇上“强者”该当如何?

读罢《三国演义》,发觉书中尽是权谋。曹操灭袁绍、败袁术、诛吕布,称雄一方,其间不少以寡胜多的战役,赖于曹操的军事雄才;他的手下猛将诸如许褚、典韦、张辽、徐晃等辈,皆为山间匪类、降卒败将,不以权谋难以掌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天下之柄,无人敢抗,可谓乱世中的强者。时人常说曹操奸诈残暴,诛董承一家、灭伏完宗族、火烧白门楼时斩三百多员文臣武将。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大志,不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即为强者,曹操已不在乎仁义,虽天下人皆骂我“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又能奈我何?

让人在《三国演义》中找到仁义之光的,是刘备。刘备仁义之名远播,众皆称赞,与民秋毫无犯,视民如己出。平原县、徐州城,凡是刘备管理过的地方,无不留下利民之功绩。若是太平年间,刘备定是处处逢源,可惜这是乱世:黄巾作乱,天下生灵涂炭;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洛阳迁都;各路诸侯混战,德政荒废,民不聊生。大仁刘玄德,在这个乱世夹缝中布施仁义,却落得一败涂地。在诸葛亮未出茅庐之前,刘备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刘备讨伐张角立了大功,却因为没有后台而无人问津;在讨伐董卓时,刘备兄弟为联军斩下华雄、击败吕布、冲杀虎牢关,却也未令诸侯刮目相待。随后刘备奔徐州,徐州便被吕布夺走;靠吕布,而吕布则被曹操斩首;投袁绍,则袁绍七十万大军在官渡败给了曹操七万精兵;刘备含愤依附荆州刘表,不久荆州便被曹操踏平;紧接着,刘备一军烧新野、弃樊城、败当阳、走夏口,领着满城百姓展开逃亡生活,而曹操却步步紧逼······刘备看见跟随自己的百姓在逃亡中苦不堪言、哀嚎连天、伤亡无数,心里特别痛苦,不知是悔恨还是执着。陶谦三让徐州,刘备讲仁义,不乘人之危,拒绝了;刘表拱手让荆州,刘备顾虑同为汉室宗亲的大义,拒绝了······而当下,这些令诸侯们流口水的战略重镇都收入了曹操的囊中,使得百姓们跟着落难。这样的仁义,难道错了吗?

百姓因我而落难,刘备念到辛酸处,欲投河自尽。仁义有错吗?岂可知乱世之中,攻城掠地乃世人皆为,空凭一身仁义,这不夺那不抢,又想匡扶社稷,令百姓享太平之乐,如何能得?

刘备似乎明白了,既然为了大义,就顾不得小义了。在孔明的帮助下,刘备变的狡猾了许多。赤壁之战中,吴军拼死拼活,血战曹操七十万大军,最终荆州

却被刘备暗中窃取了。若顾全仁义,刘备断不会做这鸡鸣狗盗之事。他知道,若是不“借”,就无容身基业,无基业则无力匡扶正义。

益州刘璋,将刘备视为兄弟,刘备听不进劝,不愿意夺取益州。多少次里应外合的机会,刘备大可以兵不血刃地夺得益州,但是此时的刘备却依然被仁义束缚住了。可是结果呢?刘璋反目,刘备还是要枪刘璋的益州才有出路,结果数万军民死于刘备与刘璋的战火之中。刘备虽然也夺得了益州,却饶了一条弯路,因一时的仁义害了万人的性命。相反,是不是该说,刘备最后的决断是曹操逼出来的,曹操的追杀让他明白了仁义的真正价值,否则即便客死他乡,刘备也不会打刘璋的主意。

失信于东吴,失亲于蜀川,刘备才有了蜀国的基业。

在乱世里,遵从祖宗礼法,广施春秋大义,固然被人敬佩,但是却休想从诸侯当中获得立锥之地,因为诸侯们不会跟人大谈仁义,要抢的,还是会抢。不杀不抢、只能屡被欺压,死无葬身之地。杀无能之君,夺庸人之地,这才是乱世的仁义,才是活在乱世的百姓们渴望的仁义。刘备现在才明白,而曹阿瞒却早早想到了:为了功业,背负骂名又如何?

满嘴仁义、匡扶汉室的刘备最后登基称帝了,蜀中百姓在他颁布的仁政措施中,享受到了乱世后的安宁。而反贼曹操则为司马家族统一天下、结束战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同为强者,亦是乱世之仁者。“也许你们昨天看错了我,今天又看错了,也许明天还会看错,但是我就是我,我不怕别人看错我。”这是朱苏进为曹操写的台词,我觉得这台词也适用于刘备。

并非世间繁文缛节,并非个人名望骨气,乱世之仁义,就是结束这个乱世。

2012年2月

第11篇:剔除浮华 还语文课求真务实

剔除浮华 还语文课求真务实

安徽省明光市旧县中学何玉文

今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出炉,值得关注的是语文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错一字扣一分.有人说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僵化,一种倒退,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咬文嚼字的时代.笔者则为这条新规定摇旗呐喊:规范写字是对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字更是文化的表征.而当下的语文教学则忽视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基础教学,日趋浮躁,是有必要呼唤语文教学的求真务实了.

诚然,随新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确立和巩固,语文课堂教学也随之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笔者也为许多教师个性鲜明,力求创新的教学行为感到欣喜,但也发现部分老师花样百出,为了创新而创新.他们在努力实现新型课堂教学的同时,经常不经意的偏离了理性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失去了语文求真务实的本真,现就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剖析。

一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因其图象,声音,动画的三维效果,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不同的感官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的生动有趣,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手段而已,绝非语文课堂教学的全体,也绝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的追求和使用多媒体则会适得其反,冲淡主题。笔者曾在校内听过一节初一语文公开课,课题是《童趣》,那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了幼时观蚊成鹤,鞭逐蛤蟆,神游山林的乐趣,按照大纲的要求应重在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另外,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也是教学的重点。而那位老师从头至尾没有离开多媒体。先是拍摄了一组自己在淮河边的动画,用这种方式和学生见面并熟悉,新颖独特;接下来播放多媒体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倒也简洁明朗;然后是多媒体出示各种图画,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说话;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结束了全文。一堂课下来,学生完全可以扔掉书本,面对屏幕即可。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教师随机应变的智性的灵感,多了学生按图索骥的生硬。长期以往,学生丢失的将是鲜活的创新激情,深厚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课仍应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过程,仍应注重教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富丽的语言,睿智的见解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被语文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二一味表扬,答案不确定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使得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不追求唯一标准,加上新课改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于是某些老师对待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甚至统统冠以“不错,还行,差不多”等表扬。笔者有幸听取了一位年轻的教坛新星的公开课,那节示范课,除领略了年轻人的个人素质魅力之外,其教学设计的大胆和创新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但同时也有一个明显的遗憾值得我们反思,那就是表扬泛滥。也许执教人的本意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也让与课教师欣赏一下他的课堂调控艺术和风采。遗憾的是一堂课中他说的“了不起,真棒,OK”之类的赞扬有二三十次之多,几乎达到每生一答,每答必夸的地步,不但与课老师听的腻烦,而且学生也在下面吃吃的笑。似乎在这位老师的眼中,所有的答案都是正确无误的,都是精彩的。笔者认为,没有否定和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一味的表扬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缺乏明确的是非概念,无助于培养他们科学准确的思维习惯和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的40条中就提出“不

要空洞的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科学的表扬应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对具有独创性的思维和观点应该予以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继续探索,而对普通的 知识性理解只需点头会意。另外,表扬也应多样化,一个笑容,竖一下大拇指,拍一下学生的肩膀都能让学生精神振奋,兴趣倍增。

三互动肤浅讨论无实效

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较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今天,讨论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有些老师曲解并错误使用了这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了一份有名无实的浮华。我们时常看见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前后排四人一组,七嘴八舌,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或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挤在一起,全般同学被分割成四大块,讨论起来更是漫无边际,横生枝节;有的课堂甚至变成了个别调皮学生任意妄为的跑马场。这样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和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真正的讨论式学习,老师应该以主人翁的身份来参与,适时的控制学生讨论的步骤和方向,也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能高屋建瓴。另外,对于学生的观点和答案,老师应及时的予以纠正和引导。否则,语文课的问题讨论就变成了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学生会认为每个人的回答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以致于语文课变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

以上列举分析了近几年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一部分教师错误的价值取向,他们错误的理解了创新课堂的内涵,将一些不切实际的花哨带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殊不知,这些浮华的花样既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和方向,也流失了语文教学本该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使得语文教学误入歧途,再次陷入被人指责的尴尬局面。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有一种理性的思考,都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丢掉花架子,练练真工夫,努力追求既创新又务实的教育境界,重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清明澄静。

联系地址:安徽省明光市旧县中学何玉文

邮编:239400

电话:13955054594

第12篇:去尽浮华,遵循规律

去尽浮华,遵循规律

十年课改出现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恨不得十八般武器全用上,华而不实。学习的内容无限扩大,无限加深,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学生什么也没学会。

回顾十年课改,它的大方向是对的。它的旗帜;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它的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三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些还是我们新课改必须坚持的。

新课改强调德育为先。没有没有道德的生活,也没有没有生活的道德。在引发学生共鸣和产生情感的过程中道德教育要跟进。要抓住各个学科的教育契机渗透德育。

第13篇:洗去浮华铸师魂

洗去浮华铸师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洗去浮华铸师魂。

10年前,当时光把18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推进社会大潮的时候,我把所有对教师职业的热情与憧憬装进了简单的行囊,迫不及待的奔向了工作单位。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初为人师的我充满激情,工作尽职尽责,几年下来荣誉证书也悄悄摆满了一小箱。可后来我发现现实很残酷:教师微薄的工资总也赶不上飞涨的物价!当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纷纷传来他们金钱、名利、地位大丰收的时候,我就倍感失落。

我似乎对教师职业有些动摇了,然而我们的很多同行,却依然墨守清贫,用行动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5.12地震已经过去四年了,但在地震中折射出的师魂却一直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在教学楼要坍塌的瞬间, 29岁的张米亚老师张开双臂保护孩子们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当救援人员找到张米亚时,他僵硬的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救援人员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孩子从他手臂下取出,他们不得不含泪将他的手臂锯掉。张米亚老师走了,也许当他走向天堂的时候,还安慰孩子们:

亲爱的孩子,不要哭泣

摘下我的翅膀,送你去飞翔,

不是我不坚强,丢下你们独自离去,

只是因为天堂里的孩子也需要我。

为了让你们轻松的成长和站起,

我必须折断我的双臂,那是我摘下的翅膀,

我要用它送你们自由地飞翔

5月8日晚上,当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失控客车“嘎”的一声响, 80后女教师张丽莉奋力把学生推向路边,她这一推,被救下的学生以后可以自由奔跑,她自己却永远无法站起;她这一推,温暖了千家万户;她这一推,向社会完美诠释了师德的力量。

张丽莉老师倒下了,人们纷纷给她留言:“张老师,你消瘦的臂膀曾经给了多少孩子栖息的港湾,更给了被你救下的孩子安全的通道。你怎么就躺下不再起来?你摘下了自己的翅膀,送给别人飞翔。如果可以,我多么愿意蹲下来,用行动拉近你我灵魂的距离,因为你依然是天使。”

灾难已经过去,那感人至深的情景使我反思:我们的同行为了肩上的爱与责任连生命都可以付出,而我呢,我的人生价值又将在哪里体现?

当我看到学生给我留言:尊敬的老师,母校因为有您,我多了一份留恋„„我想,对于一个老师,任凭多么富裕的物质生活也比不过学生给予的认可!

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在大渡河峡谷的千米绝壁上,在那与世隔绝的彝族村小学,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可以用21年的血泪爬“天梯”,为山村少年走出崇山峻岭,架起一座“天桥”„„

对于山区里的孩子,知识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为师的多给他们一点知识和关怀,他们就会多一份希望!

老师们,既然我们选择教育这块沃土,我们就要耐得住生活的清贫,在洗尽人生浮华之后,铸造不朽的师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14篇:洗去浮华铸师魂

洗去浮华铸师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洗去浮华铸师魂。

10年前,当时光把18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推进社会大潮的时候,我把所有对教师职业的热情与憧憬装进了简单的行囊,迫不及待的奔向了工作单位。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初为人师的我充满激情,工作尽职尽责,几年下来荣誉证书也悄悄摆满了一小箱。可后来我发现现实很残酷:教师微薄的工资总也赶不上飞涨的物价!当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纷纷传来他们金钱、名利、地位大丰收的时候,我就倍感失落。

我似乎对教师职业有些动摇了,然而我们的很多同行,却依然墨守清贫,用行动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5.12地震已经过去四年了,但在地震中折射出的师魂却一直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在教学楼要坍塌的瞬间, 29岁的张米亚老师张开双臂保护孩子们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当救援人员找到张米亚时,他僵硬的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救援人员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孩子从他手臂下取出,他们不得不含泪将他的手臂锯掉。张米亚老师走了,也许当他走向天堂的时候,还安慰孩子们:

亲爱的孩子,不要哭泣

摘下我的翅膀,送你去飞翔,

不是我不坚强,丢下你们独自离去,

只是因为天堂里的孩子也需要我。

为了让你们轻松的成长和站起,

我必须折断我的双臂,那是我摘下的翅膀,

我要用它送你们自由地飞翔

5月8日晚上,当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失控客车“嘎”的一声响, 80后女教师张丽莉奋力把学生推向路边,她这一推,被救下的学生以后可以自由奔跑,她自己却永远无法站起;她这一推,温暖了千家万户;她这一推,向社会完美诠释了师德的力量。

张丽莉老师倒下了,人们纷纷给她留言:“张老师,你消瘦的臂膀曾经给了多少孩子栖息的港湾,更给了被你救下的孩子安全的通道。你怎么就躺下不再起来?你摘下了自己的翅膀,送给别人飞翔。如果可以,我多么愿意蹲下来,用行动拉近你我灵魂的距离,因为你依然是天使。”

灾难已经过去,那感人至深的情景使我反思:我们的同行为了肩上的爱与责任连生命都可以付出,而我呢,我的人生价值又将在哪里体现?

当我看到学生给我留言:尊敬的老师,母校因为有您,我多了一份留恋„„我想,对于一个老师,任凭多么富裕的物质生活也比不过学生给予的认可!

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在大渡河峡谷的千米绝壁上,在那与世隔绝的彝族村小学,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可以用21年的血泪爬“天梯”,为山村少年走出崇山峻岭,架起一座“天桥”„„

对于山区里的孩子,知识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为师的多给他们一点知识和关怀,他们就会多一份希望!

老师们,既然我们选择教育这块沃土,我们就要耐得住生活的清贫,在洗尽人生浮华之后,铸造不朽的师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15篇:《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乱世中的美神》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历史散文,李清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作者笔下的李清照优美凄凉。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乱世中的美神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1】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诗词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2】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狄更斯的文字来评价北宋其实也不为过。经历过”清明上河图“式的繁弦急管,遭遇了金兵铁蹄的摧残。易安,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寻寻觅觅,独自咀嚼自己的愁情。

作者将易安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少女闺中时情窦初开,春心萌动,便就有了一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顾盼生姿;嫁为人妇时,情深意切,难舍难分,便就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魂牵梦萦;中年逃难时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便就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怨愁肠;暮年独守空院,学无所传,便就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黯然神伤。

易安一生坎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顽强生存。当时不允许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所以李清照被史书记载”不守晚节。“但是我想,也正是这些,这些家破人亡,山河破碎,铸就了一个李清照。倘若没有一丝苦,易安永远就生活在蜜罐里,那么也许她只会写一些女儿家谈情说爱的词了。如今捧起易安的词静静含英咀华,会读出一个王朝的动荡,一个家族的盛衰,还有一位才华绝世的女词人的喜与愁。

在我看来,易安许没有西施貂蝉沉鱼落雁的容颜,没有木兰骁勇善战的本领,没有吕后武帝的强势霸气。但易安,在中华三千年中,没有任何女人的才华是比得上的,没有她恣意的文笔,没有她审视天下的胸襟,没有她的凄凉,没有她的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易安居士李清照。这个名字照亮了千年前北宋的夜空,与岳飞陆游比肩,与星辰日月争辉,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易安,这个乱世中的美神,沉睡在千年前动荡的北宋,却在后世千千万万文人墨客心底暗自发芽。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3】

文章大体由李清照的简介,待字闺中,婚后生活,失家之后经历的三大磨难和作者的总体评价四大部分组成。文章这么长,就应该有如此结构,否则写成散文就是笑话了。

文章大篇幅讲述李清照的三大磨难,当然也不吝啬笔墨地描绘李清照年少时及与丈夫婚后那段光阴的美好、快乐。读者赞美、羡慕李清照的同时,也为后文同情,为她打抱不平而作感情之上的铺垫。文章重点突出、比例合理。写这类文章带有一边用史实诉说一边评价的方式,议论中无时无刻不体现作者对其深刻的理解,以及流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批判世道不公,时代犯错。甚至会让人觉得爱莫能助。这种超强的语言感染力离不开作者对史实的精彩描述及议论当中修辞的大量使用。

文章还引用大量诗词歌赋,使文章更富文采,更连贯,也更加具说服力。作者的理解也应是从那一篇篇的诗赋中细细品味出来的。

作者赞美李清照思想进步,对待生活多用心,面对磨难选择坚强,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所想所说寄于诗歌,婉约表达,给予后世精神、骨气。这会永存于世,世人都会看到李清照,而那污浊的社会,落后的时代,人们早已忘却,可能从李清照的诗文中瞥见些许,但长留人们心中的只会是她。

李清照贵在生于封建时代却依然浩气禀然,所以说她是乱世中的美神。

第16篇:乱世中成长的你

乱世中成长的你

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你从一个不经世事单纯的小姑娘成长为坚强精明能干的女人——凯蒂-斯卡莉。经历过做小公主的无忧无虑,也经历做年轻寡妇的郁闷,也经历做贵妇时的虚荣……一生丰富多彩。

活泼好动的性格让你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无论奶妈如何的喝令,你也成为不了淑女。从来不喜欢讨论战争,只愿为了自己爱的人,放弃所有,甚至是名誉。正是这一点引起了的瑞的注意,一个不被看好的绅士。曾经尝试着为了自己爱的人艾希礼做一个文静贤淑的人,可是似乎你只能做一个聪明的精灵,成为不了善解人意的天使。

在充满战争的南方,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你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自私的保存自己,但是对待自己的朋友,或许还存留着几缕真情。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不惜一切,不顾艾希礼已经结婚还是那样执着;一个女孩子为了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赌气而与一个毫无感情的人结婚;为了生存,不顾弗南克爱着自己的妹妹还是将其占为己有;最终为了金钱还是选择了不爱的那个人。经历了一场战争,三场婚姻,一生中有四个男人的参与,用了两个男人和两个孩子的命,让你深爱的那个终于被取代。当然经历了这么多,你也发现自己变了,变得不再像从前的自己,也不想再提过去,你说回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自己窒息。与爱梅妮,艾希礼的妻子,比起来,人们不再爱你,你太自私,虽然她一次次的包容你,但是那些人不会。在这战争的几年里,的瑞也变了,慢慢地被大家所认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绅士。 在自己的好朋友兼假想的情敌爱梅妮死后,你才意识到自己从不爱艾希礼,或许你爱的那个是的瑞,可是太晚了,一场失败的婚姻,失去了两个孩子,你们两个已经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他绝望地走了,他爱的还是那个未经历死亡和贫穷的女孩。你虽然在哭泣,哭得很卖力,口里还念叨着要怎样把他找回来,可是最终你还把门关上了,告诉自己今天已经够累,明天再想吧!

你问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金钱?是爱人?你发现自己对什么都不在乎,一切都无所谓,最后心低冒出一个声音,只有土地才是最重要的,今天太累了,明天再想吧!或许你在绝望的时候总是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总是有那样顽强的生命力。最后的你站在红土地上,身影映在夕阳里,很温馨。现在的你是不是应该有安全感了呢?应该有了。你总是认为明天总是充满光彩。

Tomorrow is the other day!

第17篇:乱世不用重典辩论稿

主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所提到的X点我方并不赞同,一是……二是……

而我方坚持: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乱世不用重典,指的是越是在时局动荡之时,越要注意教育、引导和监督等非惩戒手段的使用,不能动辄使用重典。

一个人生病了要治病,首先要查清病因,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否则肯定是治不了的。所以,要治乱世,首先应该先弄清楚乱世的原因。社会*,公民犯罪,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等等,甚至天气都有影响,难道对方辩友可以把产生乱世的因素简单归结为是“轻典”所导致的吗?既然乱世并非轻典所造成的,那么所以重典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其次,从用重典的实质来看,用重典其实是一种威吓作用。是希望通过一些严厉的甚至残酷的刑罚来预防犯罪。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愿望而已,事实上,并非如此。明代朱元璋把贪官剥皮最终也未制止住贪官们“朝杀而暮犯”。一些人之所以犯法是因为都有一些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根本就没有想过惩罚的轻重,所以,犯罪不在于刑罚不够重,而是因为很多人逃脱了惩罚。因此,重典,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没有威吓作用的。另外,一些犯罪,是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进行的,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例如因为发生争执而导致杀人。那是不是说,如果制定一个杀人者要朱灭九族的重典,就能阻止杀人事件的发生呢?

第三,从用重典的后果来看,重典非但治不了乱世,反而会让乱世更乱。重典的制定,本身就是违背人道的,在重典镇压下的人,对社会必然会产生不满,长期的不满肯定会导致人民的反抗。“官逼民反”、“失民心失天下”。历史上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秦朝两代统治者在重刑主义思想支配下用刑罚镇压人民,手段极为残酷。赢正沿用连坐、诛族的规定,致使冤尸遍野。这种极端重刑主义很快就导致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隋炀帝时期,天下大乱,当权者以重刑镇压,发布更多严酷的法令,于是招致更猛烈的反抗,最终都是逃脱不了灭国的命运。

这些历史事实就是治乱世,不能用重典最好的证明。

重典不是治理乱世的良药,重典会让乱世更乱,因此,治乱世用重典,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二辩(招)

谢谢主席!评判,各位观众,大家好!对方辩友(指出对方的错误)

孔子说过 “不教而诛谓之虐”意思是说 如果不先教导和规范,而加以处罚,那是对人的一种施虐。靠施虐去改变社会,改变人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一个集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下面,我们不妨把眼光收回来,看看发生在我们小学生身边的事例,当一个班级里纪律出现混乱时候,我们许多高明的老师,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扭转班风,例如教化、激励机制。但如果,老师是靠制定一些过严的班纪来制约我们,例如体罚,变相体罚,犯个小错误就犯抄书几十页,那么,我们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作出更调皮捣蛋的事,也有些同学在严惩之下,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这样,班风非但没得到扭转,反而会更乱。

可见,严惩只会禁锢思想、压制人的不满,最终还是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在办公室里,这位校长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惩训斥,先奖励他一颗糖,表扬他能准时到达办公室。再奖励他一颗糖,表扬他在即将打架的时候听老师的话立刻停止……当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的时候,犯错的学生已经泪流满脸地向校长认错。

三辩(胡)

谢谢主席!评判,各位观众,大家好!(先质疑对方的错误)

孔子说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认为“以德服人”,强调的都是以礼教、提高人的修养为治国之道。治国,平乱,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压制。

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他是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平了水患。在他之前,大禹的父亲也治过水,用堵的方式,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对社会中的乱象,简单的堵,镇压,结果必然失败。梳让民意疏导,乱世就会得到平治。

治乱,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解决的方法,并不是用重典。 例如,汉高祖刘邦入关后,社会动荡,他并没有用重典去镇压,相反,他吸取秦亡的教训,对刑罚有所减轻,法条大为简疏。这种政策稳定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在刚过去的春节里,我国经历了一下历史上罕见的雪灾,在交通、电力、生产、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乱的局面。这时候,我们的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深入救灾第一线参与救灾。各地政府发动各方力量进行支援。最终战胜雪灾。在这一度混乱里,政府采用的不是重典镇压,靠的是引导民风,收服民心。

结辩:(钟)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今天的错误就是:第一,概念不清。将法律狭隘地等同为重典……第二(以上只是举例,根据实际情况概括,如:前后矛盾、以偏概全……)

我方认为,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第一, 乱世用重典是与现行推行的民主治法是背道而驰的。用重典提法不符合法治精神,严格执法本应是法治的一贯原则,不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偏轻或偏重,“乱世重典”与“公平执法”是相违背的。

第二, 重典不能治乱世。这已被历史经验反复验证。1914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以“重典”威慑人民,颁布《暂行新刑律补充条例》15条,增设了一些罪名,并加重了原来的许多刑罚。结果是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的皇帝,成为天下的笑柄。

第三, 重典之下乱世更乱。乱世的社会下,百姓本来就人心惶惶。用重典进行压迫必将人民逼向绝路,乱世必然会更乱。斯巴达克大起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起义发生后,镇压起义军的军事统帅克拉苏为强迫士兵进行战斗,对士兵实行残酷的“什一法”,规定凡临阵脱逃的10人杀1。但是克拉苏仍屡战屡败。后来,克拉苏对起义者进行残酷报复,他把6000名被俘者钉死在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但是奴隶的斗争火焰并没有熄灭,起义的余部仍战斗在意大利半岛上。可见用重典,社会将会走向“四面楚歌”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最终走向灭亡。

典是一定要的,典不能废。但要是单单靠刚性法规的力量貌似强悍、实则软弱。社会要安定,需要许多法外的因素:经济的发达,普遍的就业,成功的教育,道德的提升……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犯罪的减少。道德、舆论、教育、信仰等合力比重典更治本,自省自律自治总比他治、强治、压治更有效、更持久,并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治乱世不应用重典。

设想对方论点:

一、举出新加坡鞭刑的例子。

我想请对方辩友清楚的是,我们的辩题是围绕“乱世”与“重典”,请问,新加坡的社会是否属于乱世呢?假如不是,那这个例子还有说服力吗?再说,新加坡的治安好,其根本是與他們的收入高有關。新加坡共有300萬人口,其失業率僅1.9%,不是人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人,全國人均收入月薪800~1000新元(約等於人民幣 5000~6250元)。人們收入高生活好,當然不願去冒險。

二、举出一些重典暂时压制乱的例子。

我方不否认重典有一定的作用,但我方坚决认为的是重典的根治不了乱世,乱世并不是靠重典来根治。抓住“根治”这点来展开。重典发挥的作用只是暂时性。

三、举出一些乱世的例子,并把其原因归结为“轻典”

我们首先看看,刚才对方辩所举的例子,其原因就是因为典不够重吗?(根据对方的例子寻找轻典以外的原因,例如:经济,没钱,生活贫困而去抢劫。有些是道德败坏的原因,应该抓教育)一些地方发生抢劫事件,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贫富悬殊,那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假如那里的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有规范的法律进行约束,试问,谁还会去冒险抢劫。

四、对“杀一儆百”的反驳。

杀一确实能儆百,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会招致更多人的不满,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

五、严师出高徒

解释“严”并非简单的严厉,而是为师者严谨治学。

第18篇:乱世英豪——《高祖本纪》读后感

[乱世英豪——《高祖本纪》读后感]

秦末,始皇薨,秦二世胡亥即位,乱世英豪——《高祖本纪》读后感。暴政不改,民生怨,各方势力亦蠢蠢欲动。此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率疲惫之兵,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民心所向,于是赢粮而影从,山东俊豪并起„„历史之河,开始迸涌,命运之轮,亦开始转动。

硝烟起,乱世行,豪杰现,霸业成。在动荡的年代,遍地都是机会,无论在那之前你是多么落魄,多么低贱,只要你会把握,便可称霸一方。正是这么一个契机,成就了后来的汉高祖——当初的小吏——刘邦的辉煌!

刘邦,据其母刘媪的“口供”表明,该子是她“梦与神遇”的结晶,无论在现代看来是多么的无稽,在那样一个年代,都为他披上了一层神的光华。世人亦云:其貌“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可见其俊美不凡,面带贵相。只是,早期的他却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空背了一身好条件,却不事家业,只弄了个泗水亭长,除了每季送送服役的壮年外,再无建树。

浑浑噩噩的几十年,不算太好的名声,却在天地间风起云涌的时候,毅然投入到争夺霸业,逐鹿中原的强大队伍中。与刘邦同一时期的不仅有怀王、项梁、范增、韩信等各路能人,还有后来称霸一方的楚霸王项羽。可见他是处在一个怎样强悍的环境下!但是,他又怎会放任自己一直处于劣势呢?所以,他放苦役、斩白蛇,树立良好的名声,赢得民心;同时广纳天下贤才,将樊哙、韩信收入羽下,为己所用,以补己之不足,硬是在夹缝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丰满了自己的羽翼。

说刘邦是为英豪不为过,并且,他懂得在征战中收拢民心,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他也善于计谋,知道抓住眼前及今后可能成为敌人的人的弱点,稍用计,便可坐收渔人之利。

因为有良好的名声,刘邦才会得到怀王诸老将的推崇,在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的时候,得到“令沛公西略地入关

”的先机。而“愿与沛公西入关”的项羽,却因老将们的“项羽为人彊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失去了大好机会。而在入关途上,刘邦遇刚武侯,夺其军,本可斩杀其将,聪明的他却知道将降兵收归己用,壮大兵力,为入关打下了良好基础,读后感《乱世英豪——《高祖本纪》读后感》。

公元前206年,沛公入咸阳,不入宫,而是“守”在关口,“等待项羽的到来”。当然,在那之前刘邦便召集百姓,与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如此一来,便消掉了百姓对他的抵触,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一举动,为他赢尽天下民心。

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在随后到来的项羽的胁迫下,他敢去赴鸿门宴,并适当的显示自己的“弱小”,来减轻项羽的戒心,让刚愎自用的项羽轻而易举的放走了他。回去之后,他亦是果断的斩了曹无伤,出去了一阻碍。

刘邦更懂得如何借他人之力为自己开路。在得知义帝死于江南后,“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一番表现,为他以后击杀项羽拢足了势力与理由。 29

在与诸侯一起将项羽的势力消除后,天下无主,众人推举刘邦称帝,他却再三“推脱”道:“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于是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最终不得已,才说:“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在汜水之阳即位。

刘邦不会居功自傲,他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就“归”于他人,让他们甘心为自己效力。即使在他帝业已成之后,他亦会在宴上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刘邦之所以能做皇帝,除了君命天授外,便是善于用人和抚百姓。他善识人,并且能做到用人不疑,同时又能听进他人意见却不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有主见„„这些都是他成功的条件,虽然最后那些为他卖过命的能人志士没有几个善终,但不得不说,起码在那之前他们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虽然后来韩信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影射刘邦的狠毒与决绝,但世人犹记得那个在军帐中畅饮的人,在酒入愁肠,略显三分醉态的他的豪迈与大气。在那成王败寇的年代,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填补了历史的空白页,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绚丽醉人的色彩!

千年易过,红颜会老,但那豪迈的诗句仍旧鲜明,仿佛穿过了历史的长河,飘荡在北风萧飒的今天„„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你,可安好,是否仍旧孤单一人独酌于月下,看着残月歌唱„„

第19篇:倾尽天下,乱世繁华

年华似水,在朝夕间只留下了沧桑的印记,倾尽天下,乱世繁华。世间万物变迁,花落花开,是为哪个动情之人绽放?试问古往今来,又有谁人如他般覆了天下,也只为换你一展笑颜,也只是想再见你泪如雨下。当他终能站在万民之上扬首时,你却已不在他身边相随。江山易改,繁华如梦,又怎比得上你澄澈明净的笑颜?

你想守护的江山,他来替你坐拥;你想折下的桃花,他来替你栽种;你想记起的面容,他来替你勾勒;你想看遍的风景,他来替你走过 ......却只为在黄泉相遇时,再看清你如画般的美。你轻吐的一句情话,换来了他一生的寂寞。你对得起天下,终终只负了他。

君王不无情,他的情,只对挚爱之人展现。

他在一统天下后用原本是你的黄泉剑抹脖自刎。在你葬身的百年桃树下,落英纷飞,似乎还听得见当年红巾飘飞的他笃定的誓言:“桃枝为约,苍天为证,此情,上穷碧落下黄泉!”他说他今世要把此红巾赠予唯一认定之人,所以他送给了你,读后感《倾尽天下,乱世繁华》。 那是你坐在轮椅上泣不成声,你说:“方君乾,我肖倾宇会陪你看遍一生美景。”

一句话,需要用一生去遵守;一份情,需要用一世去守护。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肖倾宇,你又何忍让他孤独了十六年?你在人生最美的年华中闭了眼,可曾记住他两鬓斑白,眉间日益成熟的颜?

熙攘尘世,你走了,谁来替你爱他?

我不曾想过有情竟能深至此。不被世人接受的缘,用一生的执着,成就了那段不朽的传奇。

执子之手,风雨无悔;生死契阔,相约看江山无限!

有多少人恋上他的功成名就?有多少人恋上他的雄姿英发?有多少人恋上你的淡若桃花?有多少人恋上你的绝色风华?

可谁曾知,他恋上的只是垂眉浅笑的你,你恋上的只是早生白发的他。

有多少人能相爱一世?又有多少人能在乱世中把情当做筹码,只为诠释一段风花雪月的年华?

仅你二人。也进你二人足矣。

那些城楼上的皓月繁星,只有你配与他一同仰望;那些企河岸边的桃源美景,只有他配与你并肩同赏。

所以你离开了,他会去找你。

他愿倾尽天下,只为换你乱世繁华。

第20篇:乱世成名的枭雄们

乱世成名的枭雄们:影响近代中国的日本士官生

作者\\金满楼

美国学者任达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中认为,“清末新政十年是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这个观点虽显突兀,但以庚子年后中国人留学日本的人数来看,也不能说没有事实根据。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中日两国在甲午年中是势不两立的敌国,庚子年后却突然成为“朋友”甚至有过一段“蜜月期”,日本士官学校接受大批的中国学员即为其中的一个例证。

创立于1874年的日本士官学校系明治维新的产物,日本陆军中的各级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在这里学习过。除就读预备学校及联队实习外,士官学校的学制通常为一年,其主要课程包括:战术学、战史、军制学、兵器学、射击学、筑城学、交通学、测图学等。1945年战败投降后,日本士官学校被撤销,期间共开办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其中有6人担任过内阁首相。

中国第一批留日士官生于1898年底到达日本后,先进入成城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学习两年,之后按各自的科目(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进入日本陆军各联队实习(分别为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经半年的入伍锻炼后,学员才能进入士官学校。一年的学习结束后,首批中国士官生于1902年毕业,其中包括了吴禄贞、张绍曾等知名人物。

按清廷的规定,留日士官生须由官方保送,官费就读,但其中也有例外,如辛亥革命及护国战争中的风云人物、第3期学员蔡锷,他最初系梁启超的私人关系进入成城学校自费就读,后进入士官学校后方转为官费。值得一提的是,第3期也是名人最多的一期,如被称为“士官三杰”的蒋方震(蒋百里)、张孝准与蔡锷,而日方学员则有冈村宁次、土肥原贤

二、板垣征四郎等人,他们可算是同学关系。据说,蒋方震在毕业考试中夺得第一名而获得日本天皇所赐军刀,日方感到颜面尽失而决定从第四期开始,中日学员分开授课。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不过从第4期开始,日方为中国留日士官生专门设立了一所预备学校即振武学校,其中的主要原因恐怕是中国留日士官生的数量大为增加的缘故。

辛亥革命爆发前,共有8期留日士官生毕业回国,第九期于1910年12月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后因革命爆发而退学。另外,还有一批在振武学校就读或已进入日本军队实习的学员也大多回国,蒋介石即为其中之一。1908年,蒋介石(时名蒋志清)进入振武学校,两年后入高田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据其日记所载,“初入联队,已在冬季,雪深丈余,朝操刷马,夕归刷鞋,劳苦一如新兵。„„日本兵营阶级之严,待下之凶,营内之清洁整齐,余皆于此见之”。正常的话,蒋介石应随后升入士官学校,但后因回国参加革命而失去了这个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蒋介石只能算半个“士官生”。

编练新军是清末新政的重中之重,而新军中严重缺乏中上级的军事干部,留日士官生由此受到极大的重视,这些人回国后立刻成为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可谓是军途灿烂、官运亨通。以第一期学员陈其采为例(即陈其美之三弟,陈果夫、陈立夫之三叔),其在1902年毕业回国后先在湖南等地编练新军,后赴京担任军谘府(相当于参谋本部)第三厅厅长(正参领,相当于上校级别),时年不过30出头。 相比而言,前几期的留日士官生往往占据军中高位,一些人在短短几年间就做上了标统(团长)、协统(旅长)甚至统制(师长),如一期生吴禄贞、张绍曾分别为第六镇统制、第二十镇统制;二期生良弼为禁卫军协统;三期生蓝天蔚、蔡锷、潘矩楹分别为第二混成协协统、第十九镇协统及第二十镇协统。至于任标统的就更多了,如第六期的阎锡山、罗佩金等等。

吊诡的是,尽管留日士官生回国后待遇优渥,但这些人最终却走到了清廷的反面。原来,很多留日士官生在日本期间即接触了革命思想,一些人甚至加入了革命组织同盟会。辛亥革命中,这些人也成为了领导各省独立的风云人物。据统计,民国初年以革命起家而担任各省都督的留日士官生有8人之多,包括江西都督李烈钧、云南都督蔡锷、陕西都督张凤翙、山西都督阎锡山、四川都督尹昌衡及胡景伊、贵州都督杨荩诚及唐继尧。当时这些人大多三十出头甚至未满三十,可谓是风云际会,乘乱而起,一时独领风骚。但是,除唐继尧及阎锡山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外,这些乱世枭雄在民国后大多因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欠缺而昙花一现,有些人甚至在军阀混战中死于非命。 大体上说,日本士官学校只培养中下级军官,与之相衔接的日本陆军大学则不招收中国学员。因此,除个别人外(如民国后担任保定军校校长的蒋百里,但他后来又赴德国留学),留日士官生在军事上未必出色,当时的北洋军就很少选用留日士官生。机缘巧合的是,这些分派到南方新军的士官生们正好成了清廷的掘墓人。

1914年后,日本士官学校继续接受中国留学生,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止,共开办到第22期。这批士官生虽不能与清末的前辈们相提并论,但其中也出了一些名人,如张群、何应钦、朱绍良、钱大钧、汤恩伯等。民国后,在保定系及黄埔系的挤压下,留日士官生也就逐渐淡出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注:“伪满洲国”继续派到第29期,清末到民国的士官生总人数大约1600人

浮华乱世范文
《浮华乱世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