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扶贫简介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5 12:03: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义务教育扶贫政策简介

义务教育扶贫政策简介

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按学年申请和评审,按学期发放。资助对象每学年在秋季学期评定一次,春季学期根据资助对象变动情况进行个别调整和评定。

以下寄宿生可确定为资助对象:

1、在我市市直中小学(含民办)就读的孤儿,低保、低收入、残疾家庭的寄宿学生。

2、荥阳市五小就读的环翠峪户籍的寄宿生。

3、荥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全体寄宿生。

4、在乡镇初中和小学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

以下中小学生可直接确定为补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寄宿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低收入政策家庭(凭低保、低收入证)的寄宿生;父母残疾或学生本人残疾(凭残疾证)的寄宿生;孤儿(凭孤儿证);爱滋病家庭子女等。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评选产生。

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生每天5元。每学期在校时间按125天计算,小学生每学期500元,初中生每学期625元。

申请办法: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家长根据就读中小学通知,填写申请表(就读中小学印制发放),由村委盖章认定后,上交就读中小学。学校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由学校汇总报送至教体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最后通过家长银行卡发放资助金。

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营养餐改善补助 补助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 补助标准:每人每学期400元。

补助对象的申请和认定:受助学生的认定以省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库信息为依据,具体受助学生信息由省资助中心、省信息中心将相应阶段在校生学籍信息和省扶贫办建档立卡信息对比后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发到各学校。各学校以对比数据为基础,核对完善本校建档立卡学生信息,确定受助对象,并组织学生填写《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营养餐改善补助信息登记表》。

崔庙镇实验小学

推荐第2篇:乡镇精准扶贫简介

精准扶贫简介

清平镇2018年在册贫困户162户389人,其中产业户56户,兜底户106户。有低保86户211人,五保对象27户,残疾70户72人。共有帮扶单位22个,包扶干部153人。2018贫困移民搬迁任务为113户,现已落实搬迁到县城、重点镇102户、自建17户,目前自建全部完工。今年以来,我们在总结去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思路,弥补不足,按照县上要求,我们以做到一个精准,发挥一个作用,落实三方责任,摸清三个底子,培育一项产业,完善一份档案,达到一个目的为思路。具体讲,做到一个精准,就是在识别中,做到六方签字,四次审核,两次公开,确保真贫困。发挥一个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上联部门和包扶干部,下联贫困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信息沟通、协调帮扶措施的落实、反映存在问题,拉近包扶干部与贫困户的关系。落实三方责任,就是要落实政府对包扶干部的管理责任,贫困户的主体责任和包扶干部的措施落实责任。摸清三个底子,就是要摸清贫困户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建立基础档案,做到“底子清”;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做到“问题清”;摸清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土地情况、产业情况,建立帮扶方案,做到“措施清”。培育一项产业,就是对所有的产业户,根据自身情况,家庭现状,以苹果为主、技能为辅培育一项长期产业,以养殖种植为主,劳务为辅保证短期收益。完善一份档案,就是对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跟踪管理,用文字和图片说明包扶过程,证明脱贫实绩。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年底实现全部脱贫。截止目前,共落实帮扶项目53个,投入资金8.6万元。在养殖上投入猪仔88只,鸡仔800多只。在种植上,投入玉米种子800公斤,黄豆种子500公斤,化肥8.5吨,地膜6.4吨。在苹果管理上,开展培训35次,投入肥料22吨,管理果树183亩,劳务输出44人次。全镇56户产业户预算年底能够全部实现脱贫。

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和兜底的定义界限模糊,对于零界点的群众不好鉴定。

二、部分贫困户的产业致富意识不强,导致帮扶责任人的帮扶工作难度增大。长期产业培育困难大,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只看眼前不图长远,致使一些长期产业发展阻力大困难多。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喜欢物资金钱帮扶抵触思想技术帮扶,因此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加强贫困户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

三、帮扶干部本单位工作原因,未能和镇村同时入户。政府干部和帮扶干部相互联系的多。

四、部分贫困户举家外出,帮扶困难大。

推荐第3篇:精准扶贫系统简介

精准扶贫管理系统

功 能 简 介

编制单位:湖南欧微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755031027(郭经理) 编制日期:2016年5月

1 背景

1.1 扶贫工作的难点与痛点

1、数据掌握不准确、不及时,导致上级部门决策难

2、通知管理工作上传下达不通畅

3、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缺少互动沟通平台

4、扶贫信息难以精准推送

5、帮扶工作考核难建设目标 1.2 建设目标

1、建立精准扶贫作战地图,实现挂图作战

2、贫困户二维码建档,让扶贫更“精准”

3、畅通沟通渠道

4、搭建扶贫信息精准推送平台

5、加强扶贫工作落实与监督

6、精准帮扶,精准考核

2 电脑版主要功能

2.1 精准扶贫作战地图

地图管理:在电子地图上绘制各贫困乡、贫困村的位置,

并可呈现对应贫困乡、贫困村的基本信息,如人口数、贫困人口数、帮扶项目数等信息,方便用户总观全县扶贫工作数据。

2.2 贫困户二维码建档

为全县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并为每户生成一个唯一的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贫困户的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帮扶日志及记录等动态信息,确保每户都是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届时领导干部下乡检查、通过二维码扫描就可以查看贫

困户完整的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帮扶干部信息、帮扶措施、帮扶责任清单、帮扶工作纪实等,关键隐私信息要登录后才能查看,起到保护了贫困户隐私信息。

贫困户自己查看个人档案,也可以扫描查看,起到了对帮扶责任帮扶工作的监督。

2.3 帮扶管理

包括结对管理、帮扶计划管理、措施与成效管理、责任清单,帮扶纪实等

2.4 扶贫项目管理

帮扶项目为帮扶主体发起,并可以根据项目规模进行项目覆盖贫困对象的选取,包括项目申请、项目跟进及项目完成全过程进行管理。

2.5 考核管理

按照扶贫考核办法,对帮扶组织、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进行相关考核及排名。

2.6 信息管理

包括栏目定义、信息发布、信息浏览、帮扶干部、各级扶贫组织电子通讯录导入等功能。

2.7 统计分析

提供贫困户分布地图、致贫原因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报表和图形。

3 帮扶干部手机APP 为帮扶干部(含帮扶单位)提供手机APP,包括安卓版、iOS版本,帮扶干部(含单位)通过手机APP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3.1.1 帮扶对象

主要是查看和管理维护由帮扶干部负责帮扶的贫困户信息,包括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信息、收入情况、致贫原因、采取的帮扶措施等信息的管理、维护和查看。

3.1.2 帮扶日志

由帮扶干部通过手机APP及时录入个人或单位针对贫困户开展的帮扶工作纪实,支持实时拍照上传、也支持选择相册的照片或视频上传。

3.1.3 帮扶信息

栏目主要涉及上级精神传达、扶贫风采、资源共享、新闻公告、就业信息等,栏目支持在平台上自定义。用户可以通过APP浏览查看各类信息。在查看时支持收藏、分享信息。

3.1.4 贫困户档案

主要领导及各级管理员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相关贫困户信息。数据权限通过后台配置,县主要领导可以看全县的,镇领导可以看全镇的,村领导可以看全村的,包镇领导只能看自己包镇的。

3.1.5 电子通讯录

提供扶贫指挥部、各级指挥所、扶贫单位的通讯录,便于大家通过通讯录可以直接发起通话或短信,进行相关沟通和交流。

推荐第4篇:朝阳区扶贫超市简介

朝阳区扶贫超市简介

朝阳区扶贫超市是区委、区政府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而建立的一个经常性扶贫救助中心,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项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营业范围及规模

超市面积43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400平方米,分服装鞋帽、粮油副食、文化用品、日用百货、五金日杂5个营业区,共3000多种商品。

服务对象

以全区城镇6275低保户,10750低保户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为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服务。 服务宗旨

注重社会效益,全心全意为低保户服务,把常的温暖送到低保户的心上。 补贴办法

1、发放代金券。民政部门给5300户特困户每户发放捐赠物品券200元,9个街道分类施保家庭享受100元现金购物券;二个镇农村低保家庭享受200元现金购物券。

2、发放供应证。民政部门给4447低保户发放扶贫超市购物供应证。凭证享受低于商品进价20%的优惠待遇,每户每月可购物100元。

3、设立捐赠区。动员收集、管理社会捐赠物品,供低保户选用。 服务措施

1、在全区9个街道,二个镇成立“阳光超市”。区扶贫超市为各个“阳光超市”统一配货,形成以区扶贫超市为中心,以各个“阳光超市”为辐射的服务网络。

2、建立区、街道(镇)、社区三级求购专线和便民登记簿,对行动不便的特困户,超市派人、派车送货上门。

3、定期到各街道、镇设点售货,为低保户购物提供方便。

联系电话:85090755

朝阳区扶贫超市

推荐第5篇:某村简介及扶贫情况

六盘山镇张堡村简介

六盘山镇张堡村座落于312国道两侧,距镇政府2.5公里,是泾源县新一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村之一。3个自然村现有常住人口164户605口人,其中:建档贫困户38户138人,低保户63人,残疾人26人。有党员34名,其中预备党员一名,有村民代表30名。有村级卫生室一座,村医一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0%,新农合参保率99.5%。现耕地2040亩,退耕还林1318亩。苗木、草畜和劳务是该村的主导产业。目前,种植苗木720亩,牛存栏89头,羊存栏65只,长期外出务工人员160人。201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自然灾害频繁是制约本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该村确定了“改善环境,主攻产业,培育示范,引领发展”的新思路。2013年以来,主要实施了村组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圈棚建设、危房危窑改造、安全饮水和苗木种植等扶贫项目工程。通过实施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该村的基础设施、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夯实了发展基础,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倍增。

张堡村2014年社会定点帮扶工作进展情况

县委办和发改局协调部门投资新建村道3公里,协调水务部门解决人畜饮水14户,另外县发改局协调1万元资金用于村部建设等方面。“七一”建党节期间,县委办领导慰问困难老党员6人,每人一袋面粉,并给全村33名党员发放被子等纪念品;发改局领导也给党员发放了33套床单被套。

推荐第6篇:“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简介

融安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简介融安县“阳光助残扶贫基地”依托融安县大将镇板茂兴茂金桔专业合作社建立,位于融安县金桔主产区,也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该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40万元,业务范围主要是从事金桔的种植、销售和新品种的培养、研发。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运作,为残疾人无偿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免费提供咨询和培训等技术服务,免费提供农药、农膜、化肥等生产物资,扶持残疾人脱贫致富。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金桔种植面积达2000亩,产量超过1000万斤。合作社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技术队伍和丰富的种植、营销经验。基地建立后,合作社将辐射带动当地110人以上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就业,使他们通过扶持实现增收,达到或超过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兴茂金桔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成立至今,主要从事金桔的种植、销售和新品种的培养、研发。在党委、政府和农业、发改、科技、质监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共有农户近150户,金桔种植面积达2000亩,普通金桔1400亩,滑皮金桔600亩。

推荐第7篇:扶贫基地简介2(定稿)

济宁通达公司扶贫基地情况简介

(2012年4月16日)

济宁通达工贸限公司扶贫基地是专业生产各类手套的企业。具有世界先进的智能电脑CAD制图技术与电脑自动切绘机,公司凭现代化先进生产设备、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的工艺操作流程、完美的售后服务,在同行业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建一流的企业,创通达品牌,用高科技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始终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经过十年多的努力,资产规模达到2200万元,年利润120万元。打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和经营团队。电子商务营销一直走在当地企业的前列。产品远销欧、美、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市场中占有率近三分之一。本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现为山东省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2008年底开始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组织残疾人培训3次,累计安排残疾人40人,有25人长期上班。辐射带动残疾人养殖40户。安排的残疾人。签订了劳动合同,为解决残疾人的后顾之忧,全部为他得们办理了新型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让残疾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为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建设了残疾人宿舍和体育广场以及文化活动室,设施累计投入30多万元。经过培训安置的残疾人,企业组织学习先进文化、国家政策,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得益于残联领导同志的重视,其次要归功于整个社会对我们的理解和关爱。当然我们与发达县区的扶贫基地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会知难而上,锐意进取,把残疾人扶贫基地做出一流水平。

推荐第8篇:高湾小学教育扶贫简介

高湾小学教育扶贫工作简介

城川镇高湾小学于1958年始建,位于高湾七社一庙院内。学校几经搬迁,于1980年迁至现址,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2015年采取小学与幼儿园、村部联建模式重建。小学与幼儿园联建,形成教育集中区;村部舞台广场和娱乐器械的设臵,形成娱乐集中区;村部与学校的联建,更形成了文化集中区。三大集中区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形成了高湾村特有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娱乐中心。学校服务半径2.5公里,服务人口2200多人,有6个小学教学班,2个幼儿班,小学生102人,教师8人;幼儿47人,教师5人。共有建档立卡儿童26人。

重建后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小学生由80多人回流至102人,这一可喜现象深得高湾村民的拥护支持,对教育的热情持续高涨,他们深深体会到,教育是脱贫之本,于是自发为学校捐款捐物。先后为学校捐献彩条灯100米,镭射灯2盏;捐赠云杉、松柏等树20棵,月季100株,玫瑰200株,兰花100棵,栽植小叶黄杨林墙120米,红叶李、金叶榆林墙各20米;更为学校捐款十多万元,购买古筝、二胡、电子琴等乐器。专业老师指导学校组建的古筝、二胡等社团,定期开展艺术活动,让农村的孩子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孩子们,能亲身接触到高雅音乐,使高雅艺术走进了农村娃的日常生活中。曾经因为贫困而自卑的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熏陶中,变得阳光而自信,乐观而积极。贫而有志,贫而向上,贫而积极,这正是艺术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最大变化。

目前,高湾小学配有村小学最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实现了网络资源的互通共享,让高湾村的孩子们能在第一时间和县城孩子、乃至各大城市的孩子们同步接受教育,获取更多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让乡村的孩子们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多彩世界,开阔了眼界。村民们都说,这是一所乡村中的城市学校。同时,学校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网上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多样化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让教师以更专业的水平、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教育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脱贫的希望,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延续的根本。学校广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优惠政策,使教育扶贫深入人心;教师深入开展家访活动,找准每个家庭的具体困难,了解贫困儿童的生活状况,把更多的关爱倾注在这些孩子身上,让孩子们心存感恩,热爱学习,充满自信,奋发向上。高湾小学的小学生全员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前教育幼儿减免保教费政策,高湾幼儿园严格执行了这一惠民政策,为全体幼儿减免了保教费。

幼儿园与小学联建,彻底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促进了幼儿园和小学段的衔接,涵养了村小学生源。学生回流的可喜现象,更说明了村民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学生以大带小,家长减轻了接送的负担,腾出了更多时间去干农活,既降低了贫困家庭教育成本,又稳定了农业生产,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

推荐第9篇:某 村扶贫示范基地简介

XX县XX镇XXXX农民专业合作社

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简介

XXXX农民专业合作社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位于道XXX村,由XX等5人发起,于2009年4月17日召开设立大会,注册资金5万元,发展社员30人,涉及农户16户,种植面积80余亩。先后引进七月鲜、梨枣、早熟王、中宁小枣等品种。XX村共有村民75户,360人,其中残疾人17户,17人。合作社成立之初,XX等人就考虑把同村17户残疾人家庭全部吸纳为社员,同时合作社所具有的优势有利于改变残疾人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残疾人家庭与合作社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吸引了残疾人家庭的加入,2003年XX(精神残疾)、XX(视残)、XX(肢残)、XX(智残)4户加入,2011年XX(肢残)、XXX(肢残)2户加入。合作社为6户残疾人家庭制定了“量体裁衣”式帮扶措施,夯实党员干部“一帮一”帮扶责任制。在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和种植技术相对薄弱的特点,送服务到家、到田地,让残疾人社员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尽快掌握科学实用的种植技术;在科学生产中,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到农药、施肥、修剪的统一,让残疾人不必担忧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障碍,能实实在在享受到合作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在产品销售方面,统一定制包装箱,统一信息、统一定价、

统一交易,残疾人社员的产品先销售、先见利,尽量减少残疾人家庭的成本支出,突显合作社的优势。 2009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1000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万元,人均纯收入1400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加入合作社的残疾人社员比一般农户多收入1000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8万元。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得到了镇党委镇政府及县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县残联不仅多次联系县果业局的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具体的种植技术指导,2012年还给合作社6户残疾社员提供价值6000余元的肥料和农药。让身残志坚的社员有想法、有作为,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合作社的发展靠的是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靠的是技术力量,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帮助。相信合作社今后的发展会更加辉煌,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加入,成为我县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一个典范,成为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推荐第10篇: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简介

*****异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简介

******是2005年异地扶贫搬迁三处工程之一。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将该村

一、二社的78户347人整体搬迁到*******。项目总投资441.2万元,其中异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166.2万元,中央其它专项56.3万元,地方配套21.4万元,群众自筹197.3万元。

今年4月该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把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建成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的要求.

一是搞好规划布局,项目区房屋建设整齐统一。6米的进村路和4.5米的巷道纵横贯通,供排水系统完善,基础设施齐全。每户占地0.5亩,院子宽敞,住房、厨房、圈舍、厕所、杂物房配套,形成前庭后院的格局。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在项目实施上由原来的政府直接整合资金、直接组织实施的模式改变为项目带动、政府管理、群众自建的模式,项目的建设主体由政府转变为群众,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改革管理办法。在项目管理上突出用民主的方式管理项目。一方面,注重把统一要求与群众意愿结合起来。在保证房屋布局、道路排水整齐统一,村容村貌美观整洁的前提下,在房屋的具体结构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习俗,尽量满足群众意愿。使统一成为群众意见的统一,管理成为民主基础上的管理。另一方面,注重把统一采购与民主决策结合起来。在用项目补助资金统一采购砖瓦、木料时,由发政委、乡政府、村级组织、村民代表四方共同考察市场,共同确定价格,并且实行由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自己收货的办法,达到以大批量的采购降低价格又保证质量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在组织实施中,县上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基层意见,协调解决问题。发政委与乡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在项目管理中更多地融入服务。在土地协调,平整地基,统一放线,协调贷款等大的方面为群众服务,同时发政委与乡政府确定专人,常驻点上,为每户群众提供统一放线、技术指导、错误校正等方面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关键部分住房建设已于去年7月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后续工程预计将于今年8月底全部完工,2008年底可搬迁。项目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11篇:先锋村扶贫“双到”工作情况简介

先锋村扶贫“双到”工作情况简介

先锋村位于石正镇南部,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58户,总人口1572人,全村有耕地692亩,人多地少,村民主要从事农田耕作,产业结构单一,村民生活仍处于低水平,年人均纯收入3357元。有党员87人,其中村“两委”干部5人,有贫困户有78户,贫困人口306人 。

一、2010年帮扶成效

天河区**局帮扶先锋村以来,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了帮扶先锋村的有效工作机制,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帮扶资金达111.32万元。完成主要帮扶项目:(1)帮扶贫困户发展种养,由村委会购买鸡苗、猪苗及饲料发放给贫困户;(2)资助9户贫困户子女小孩顺利上学;(3)进行先锋村文化广场建设,已经完成了篮球场、农家书屋、道路的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帮助2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5)帮助贫困户78户306人购买农村合作医疗;(6)帮助符合低保条件的19户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7)为26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贫困户老人补贴购买一次性趸缴社会养老保险;(8)维修三面光水渠25米,受益农田350亩;(9)完成村道建设500米;(10)投入15万元发展集体经济,年增加经济收入1.2万元;(11)筹集了厂房建设资金**万元。

二、今年帮扶规划

(一)新建厂房366平方米。计划3月下旬奠基,6月底前建成 厂房招租,一可就近解决60-80名贫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可达1.5万元,二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4-3万元

1

(每月2000-2500元)。

(二)土地入股,发展种植产业。利用贫困户闲置土地入股,采取统一经营、利润分红的形式兴办金银花种植基地,计划今年年种植金银花12亩。基地建成后,贫困户可得分红,劳动力增加劳务收入。

(三)完善广场设施。全面完成文化广场升旗台、健身路、健身运动区、绿化部分的建设。广场建成后将为先锋村提供一个集文化、健身、休闲、公益活动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

(四)继续实施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项目。继续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帮扶资金投入,认真谋划,全力帮扶贫困村、贫困户。

我局帮扶先锋村的扶贫攻坚战号角已经吹响,各项具体的帮扶措施将一项项落实,确保如期完成扶贫“双到”工作各项任务指标,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 二0**年**月**日

第12篇:丹麦绫致基金会扶贫合作项目简介

丹麦绫致基金会扶贫合作项目简介

金平县金河镇干塘村委会有水碓冲村、干塘上寨村、干塘下寨村、韩家沟村、河头村共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瑶族、哈尼族两种民族,有798户3668人,拥有耕地2900亩,全村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多半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家庭养殖和外出打工,人均纯收入476元,人均有粮270公斤,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经外交部联系,2006年9月,丹麦绫致基金会负责人一行对我县进行实地考察,并选定干塘村委会作为扶贫合作项目点,由金平县农村合作发展促进会对项目点进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并进行了扶贫规划。 2007年1月22日,外交部扶贫办与丹麦绫致公司基金会签署了《金平县干塘村扶贫全作项目谅解备忘录》,批准项目实施,项目期为三年,项目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寻求和开辟一种能解决农村贫困和资源退化问题的系统思路,并运用该思路来组织项目实施,使农村贫困和资源退化问题得到长期的根本性的改善,最终以可持续发展方式为扶贫作贡献。

项目总投资840万元(丹麦绫致基金会援助600万元、地方配套240万元)。目前,投入资金133.8万元,建饮水工程5件,建成引池7个35m3,主水池8个860 m3;管道68780m;投资10.6万元,修复全长5.6km的灌溉沟渠一条,建设取取水坝一座长7m,小沉沙池一个长8㎡,支砌三面光500m、二面光172.7m、四面光60m;投资356.6万元,完成水泥路建设4626m,弹石路4790m,砂石路5040m,卫生路4255m;投资91.8万元,完成科技文化活动室建设活动室4间350.6㎡,浇灌场地4快135㎡,配置音响设备4套,课桌椅100套,建设球场一块;投资17.5万元,建设卫生厕所13间288㎡;投资33.6万元,完成773户的庭院浇筑;投资26.6万元,种植草果14.7万株,瑶药15.5万株,建立瑶药品种/示范园220亩;投资21.7万元,举办各种培训145期,培训4127人,农户外出交流考察1次30人;建立银饰加工/刺绣创业循环基金30万元。

第13篇:旭日莲藕合作社+农户带动扶贫情况简介

旭日莲藕合作社+农户带动扶贫情况

我们旭日莲藕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基地在仓下村,成为当时的新生事物。许多农民充满好奇又担心,只有6人冒险入社。由于技术、销售、运营、信息等原因,举步维艰,2013年濒临失败的深冬。由于我们不甘心旭日合作社成为“落日” 合作社,痛定思痛之后,找出路求生机,把合作社生产基地迁移到相邻的午项村,基地面积40余亩。我们的决心和恒心赢得县乡村有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在浮梁县农业局、经济作物局、移民扶贫办等的定心指导和耐心帮助下调整莲藕种植结构模式,采取更新的科学种植技术,借助政府全力打造旅游兴县的强劲东风,大胆尝试发展旅游观光现代农业,种养莲籽、荷花,吸引游客、增加营业收入。到2015年投资60万元,签约扩大发展面积100余亩,荷花观赏、莲蓬采摘、荷叶制茶等经营品种相继出台,每天旅游人数从上百跃升到上千,每天旅游收入从每亩500元上升到3000元。发展甜头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斗志,我们把眼光放到更强、更大、更新的发展方向,2016年我们又把合作社生产基地迁移到路更近,地更广的臧湾村,项目基地取名为“向阳公社” 位于瓷都源头——景瑶公路中段风景秀丽的庄湾乡臧湾村。目标是打造一家以乡村旅游、田园观光、鲜果采摘、度假休闲、农家乐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

确定项目资金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一期项目投入200万元,

完成第一期发展面积约500亩,主要以荷花种植、西瓜种植,向日葵种植、农家乐和绿色农产品传统深加工厂房等观赏性为主的建设。以后第二期项目主要以梅花、桃树等无公害果树种植为主,拟扩建山林面积150余亩;第三期项目挖掘文化深厚,修复古色庙庵,拟建设民俗宾馆,以现代声光电技术恢复解放战争“程山突围战”情景原型。

今年经过今年特大洪涝考验,荷出污泥花更艳。如今荷花观赏、莲蓬采摘上百亩,形成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休闲、娱乐一条龙服务。

在党的惠农扶贫政策指引下,发展农户数68户,其中贫困户11户,低保户5户。通过合作社+农场+股东+股民+农户模式吸收外来资金;通过租金+低产田+残疾人入股模式开拓扶贫路径,目前解决剩余劳力40名含(贫困户、残疾人)就业;小额股民与农户零风险的作法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以公司+合作社+股东+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预计2016年为臧湾村4个村小组每户平均增收上千元。

随着我们旭日莲藕合作社基地规模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旅游的推进,将进一步推动周边邻村剩余劳力、残次劳力、贫困人口的种植、销售、饮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带动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

第14篇:县住建局承担扶贫项目简介

县住建局承担扶贫项目简介

县住建局承担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政府的惠民工程,也是我县扶贫攻坚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县住建局结合“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采取了多项举措,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按照中央、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对象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人群。从2016年起,县委县政府结合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改造位置,2016年,已完成了全县15个拟出列贫困村所有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且自愿实施改造的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

2017年全县农村危房改造的任务数为8973户(其中重建7360户,修缮加固1343户),惠及贫困人口约2.3万人。截至目前,已完成9901户危改任务(其中重建8059户,修缮1842户),拨付资金24523.78万元。

临泉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职能及分工情况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明确镇(办)部门部职责,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扶贫攻坚任务,现就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一、目标任务

2017年全县计划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973人(其中重建7519户,修缮加固1454户)。

二、职责分工

县扶贫办:

1、负责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综合协调工作;

2、指导监督各乡镇(街道办)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县住建局:

1、负责会同扶贫、民政、残联部门对危改对象核实审批;

2、负责制定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

3、负责危房改造设计、工程质量技术指导;

4、做好农村危房改造质量监督和安全工作;

5、负责对农村危房建设工作进度进行督促检查;

6、会同扶贫、财政部门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监管。

县国土局:牵头负责农村危房改造重建户土地手续办理工作。

县扶贫办:

1、负责提供精准建档立卡农村危房改造对象;

2、负责会同住建、财政部门对全县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进行管理和兑付。

县财政局:

1、负责会同住建、扶贫部门对全县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进行管理和兑付;

2、筹措农村危房改造县级配套资金;

3、会同审计部门做好资金监管和审计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对象五保户、低保户进行识别。

县审计局:

1、负责对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做好资金审计和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2、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年度任务考核工作。

县残联:负责贫困残疾人口识别。

各乡镇镇(街道办):

1、负责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是危房改造实施主体;

2、负责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的审核;

3、负责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安全日常监督管理;

4、负责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验收;

5、负责建立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档”的归档工作;

6、负责按时报送施工进度和相关资料。

三、责任追究

农村危房改造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脱贫攻坚重要环节,各乡镇(街道办)、各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通力合作,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切实把农村危房改造抓紧抓好。县扶贫办、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采取半月调度,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的乡镇(街道办),将采取约谈党政主要领导、进度排名、考核扣分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相关部门工作不力造成失误的,将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追责。

临泉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7年2月25日

临泉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项目落实情况简介

今年以来结合我县扶贫攻坚总体任务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危房改造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精准扶贫,关注民生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创新思路,强力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危房改造累计已开工10272户,开工率占全年计划的114%,已竣工验收10272户(其中重建8377户,修缮加固1895户),竣工率占全年任务的114%,已拨付10272户危房改造资金24265.925万元,(重建8377户,修缮1895户)。已全面完成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

一、精心组织,在规划统筹上精准发力

一是高标准规划工作目标。年初,县委书记邓真晓、县长梁永勤亲自召开多种形式各个层次人员参加的危房改造工作座谈会,多方面征求意见,本着让政策更好地体现群众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安全的原则,亲自指导制定了2017年临泉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能修则修、应改尽改”、“一户一宅、建新拆旧”的工作要求,全面完成我县十三五”期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二是高规格组织领导。县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直各相关单位及乡镇为成员的高规格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绩效考核,制定了工作考核细则,明确了扶贫、住建、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了专职工作人员,层层压实责任。三是高起点启动危改工作。一是提高危房改造补助标准,为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居住安全问题,在省市补助资金均未到位的基础上,不等不靠,率先将我县危房改造补助标准由户均17000元提高到按建房面积每平方米补助500元,不足部分有村级组织协助农户筹集;对家庭特别困难,确无能力组织建房的特困户实施政府兜底。二是提高了工作目标要求,明确今年7月底之前全面完成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

二严格标准,在精准识别上认真把关

为精准确定危房改造对象,2017年2月,县住建局、县扶贫办联合发文,要求各乡镇(街道)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需危房改造的农户进行地毯式地摸底排查,要求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做到危房改造对象不错报一人,不漏报一户。按照“实、全、准”的工作标准,各乡镇及街道对全县所有需实施危改对象进行了三次、每次不少于7天的全面排查核查,核查表需乡镇及街道书记、镇长、分管负责人、村书记、具办人签字确认。住建局在此基础上,组织局机关及二级机构人员60多人,按不低于30%的比例对乡镇及街道上报危房改造对象进行了核查,同时委托第三方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了核查,保证了危房改造对象的精准识别。并确定了2017年我县建档立卡卡危房改造任务为8973户(其中重建7519户,修缮加固1454户),惠及贫困人口约2.3万人,并把经济特困性且本人及家庭无能力组织建房的农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了以政府代建为主,群众自建为辅的工作机制,随议随报,随报随批,确保及时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三、密集调度,在工作推进上措施到位 为了确保如期完成我县危房改造的任务要求,临泉县住建局创新工作机制,量化工作任务,要求各乡镇务必把握好时间节点,倒排时间表,科学制定分月计划,每月8号上报本月危房改造开工数,28号上报本月危房改造竣工数。县扶贫领导小组及住建局每月两次对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资金拨付情况、信息录入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一月两次排名,明确了工作落后的单位大会表态发言,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连续落后三次的乡镇及街道的主要负责同志诫勉谈话的奖惩措施,扎实稳步推进全县危房改造工程进度。

四、提前谋化,在资金落实上全力保障

为确保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实施,切实解决危房改造工作中资金保障问题。2月份,县住建局根据2017年目标危房改造任务对所需资金进行了测算,县扶贫领导小组协调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多渠道整合资金2.4亿元,对全县危房改造资金予以保障。并出台了《临泉县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拨付办法》及相关会议纪要,明确了资金拨付程序及分月拨付制度,乡镇根据工作完成情况随时上报资金申请需求,住建局、扶贫办、财政局每月拨付一次资金,确保危改户在房屋竣工验收后补助资金及时到位,从而极大调动了危改户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基础工作的难度,解决了以前危房改造资金年底一次拨付的工作弊端。

五、广泛宣传,在政策实施上标本兼治

加大危房改造政策宣传力度。今年以来,我们共印制危房改造政策各种明白纸及宣传单1万余张,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确保危房改造政策家喻户晓。同时在工作中我们还注重把把扶贫政策和乡风文明宣传和宣扬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父母住危房、儿子住楼房”的现象,结合危房改造工作我们在全县组织开展了“父母住危房、儿子住楼房问题如何解决?”大讨论活动。出台了《关于解决当前贫困户危房改造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对“父母住危房、儿子住楼房”情况的解决办法:一是动员父母到儿子家居住,拆除其危旧房屋并进行土地复耕。乡镇(街道)先行将补偿资金垫付给贫困户,然后向县财政申请土地复耕拆房补偿。复耕后的土地,纳入全县土地复耕项目库。二是对不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由乡镇(街道)与所在村委会(社区)负责另行选址,相对集中安置,同时对原危旧房屋进行拆除复耕。集中安置所需土地及费用由乡镇(街道)先行垫付,再申请土地复耕补偿资金和危房改造资金。同时要求乡镇充分发挥村民会议作用,由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对“子不孝亲”的现象予以张榜公示,推进了乡风文明,传递了传家的中华优秀孝道传统美德。

六、质安第一,在技能培训上严谨规范

今年我县危房改造任务繁重,时间要求急,为确保建房质量,解决农村建房无技术要求,无结构要求,无施工图,建房质量无保障等情况,县住建局、人社局、财政局和皖北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举办为期8天的临泉县第一期“农村工匠”技能培训班成功开班。由于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扎实,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395个行政村的499名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培训班特聘市知名的建筑专家亲临授课,对参训学员进行建筑测量、建筑视图、建筑法律法规、危房政策解读等专业知识的讲解及实操技能检验。培训结束后,县人社局为学员办理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参训的工匠师傅们的业务素质和建造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此次农村工匠技能培训班的举办,为我县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政策、重安全、有技术的一线专业工匠队伍,为今后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改水改厕等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储备,为推进临泉县农村建设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完善“一户一档”,准确录入系统

危房改造竣工通过验收后,县住建局要求各乡镇及街道严格按照省住建厅提供的“一户一档”纸质档案模版整理资料,全县统一,按照整理目录,填写完整、准确、有序,各种证件复印件及房屋建前、建中、建后照片齐全、清晰可辨,村、镇公示时要留有照片,民主评议、鉴定人、验收人、负责人等签字盖章要完整,签订的协议要规范,每户都要有相关技术指导记录。同时做好农村危房改造村镇建设管理平台系统的信息录入和管理工作。

八、积极开展“回头看”,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

为巩固农村危房改造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危房改造持续深入开展,7月15日,全县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回头看、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通过此次活动,全县共新增漏报危改户2376户,同时对特困户加大扶持力度,比如我县韦寨镇高桥村王跃法,家庭7口人,父母年迈重病,孩子智力不全,家庭十分贫困,在核实了其家庭情况后,我们给予了63000元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新增加的危改户也已全部竣工。

九、强化监督,有效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2017年3月11日,县住建局委托“安师大历史与社会学院”组成核查组开展第三方入户核查,目的是核准危房改造对象的信息。7月29日,再次委托第三方对所有危改对象进行全覆盖地毯式入户核查,重点核查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质量情况,核清危改对象家庭基本信息情况,核查资金拨付情况,本次核查坚持“每户必到、每房必量”的原则,共入户核查8668户,发现反馈问题1799条。9月8日,县住建局组织召开了第三方核查发现的问题的反馈大会,以乡镇为单位分别反馈了存在的问题,下发了整改清单,要求各乡镇及街道进一步核实后,结合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分类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账,完成一户,销号一户,做到户户有说明,对不符合条件的危改对象或超标准建房的现象坚决取消资金补助,对建房质量较差、标准较低的情况要求整改达标后方可享受危改资金补助。同时组织县级有关部门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对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进度及质量安全进行督察。

为有效预防扶贫领域腐败现象发生,做到警钟长鸣,会上我们还邀请县纪委工作组马晓东同志,针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结合近期发生在身边的腐败问题上廉政教育课。县纪委要求镇、村两级要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申报环节的信息公开力度,及时调查处理群众上访、举报、电话网络投诉咨询等案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对优亲厚友、冒领、克扣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或向享受补助农户索要“好处费”等行为要坚决查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

总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是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惠及农村困难群众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脱贫攻坚工作“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任务。从2009年至今,临泉县农村危房改造共计实施了2万多户,真正有效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有保障的问题,真正的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15篇:黄崾岘村精准扶贫工作简介

黄崾岘村精准扶贫工作简介

黄崾岘村,位于马岭镇东北部,共辖6个自然村,全村共有农户421户,1876人,大家畜249头。共有耕地面积5235亩,林地1680亩,地形以山原居多,全村通沙砾路10公里,柏油路10公里,全村群众饮水主要依靠窖水,贫困户66户,249人,贫困面13.3%,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620元,黄崾岘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结合“531”稳定脱贫工作模式,实现了全村经济社会稳定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长庆公安分局牵头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实行科级干部联村,驻村工作队及镇干部联户,任务到户,责任到人,形成了县、镇、村、组四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落实了村级扶贫工作站,各种制度装框上墙。

二、实施五大基础设施工程。强力推动“水、电、路、田、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万元,新打机井1眼,建高位水塔一座,在老店塬、董旗、黄崾岘三个自然村新修引水管线5.2公里,自来水入户259户,在毛庄、艾旗河新打小电井15口,在黄崾岘建集雨水窖11口;新修凤凰山水泥路1.6公里,老店塬砂砾路2公里,维修麻岔塬砂砾路3.6公里;全村已全面完成农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户户通农电;完成危旧房改造22户;在董旗新修梯田500亩。

三、发展“三个合作社组织”。宣传动员群众,建立黄崾岘村农村产业资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完成工商局注册工作,发展社员56人,吸收股金36万元;招引陕西宜川果农成立果业专业

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栽植苹果树;农户自发组建银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三个合作社的成立,加快了群众增收脱贫步伐。

四、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在果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年内分2次组织群众到陕西宜川、白马、高楼等地,参观学习果树栽植技术,受益人数150人,广大群众栽植苹果树的热情高涨。合作社流转土地集中栽植果树1500亩,群众自发栽植果树3100亩,果树总面积达到4600亩,苹果产业已成为该村主导增收产业。

第16篇:l陆集乡黄河滩区扶贫简介

陆集乡扶贫简介(7.23省政协来范县陆集乡调研)

一、陆集乡基本情况

陆集乡位于范县县城东南20公里,东、南靠临黄河,是全县唯一的全滩区乡。全乡49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40657人,42000亩耕地,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是全市人均收入的44.6%,全省的36.5%(全市2013年人均6945元、全省8475元),贫困村

16个,贫困人口5721人。陆集乡长期经受黄河洪水泛滥影响,各级各部门安排项目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资源匮乏、信息闭塞,致使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极为困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盖房先垫台,结婚扒层皮”、“看着黄河水,浇地干着急”等都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

二、对扶贫开发的认识和所做工作

随着上级党委、政府对滩区人民的关心,特别是黄河滩区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乡紧紧抓住这个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利用上级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群众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为最终实现黄河滩区移民搬迁打下了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陆集乡加快黄河滩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日常推进和统筹协调工作,同时专门成立“陆集乡扶贫开发办公室”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办公室”,专司做好扶贫开发的政策宣传、项目承接、工作实施等工作。

1

二是抓好宣传,认真解读扶贫政策。通过召开会议、书写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让滩区干部群众充分理解扶贫开发的各项帮扶内容和深远意义,从思想、行动上鼓舞和引导群众紧跟省市县政策,大力发展滩区经济。根据我乡工作实际,详细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

三是做好市县单位的扶贫对接,协调好帮扶单位的工作开展。2013年11月以来,濮阳市制定了《濮阳市黄河滩区扶贫开发五年攻坚行动规划》,明确了市、县单位包村帮扶,一包五年的扶贫机制,我乡共有市、县扶贫开发帮扶单位35个。对口帮扶以来,相关单位认真调研,为村内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帮助村里制定发展规划,积极谋划项目,帮助安装路灯、医疗义诊、安装变压器,打机井、捐赠衣服、棉被、慰问学校,捐赠图书等。

四是紧抓机遇,大力发展。扶贫开发以来,我乡积极利用上级政策,明确发展思路,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打通了G342(原省道101)至陆集快速通道。多年来,陆集乡是全县唯一不通二级公路的乡镇,去年县委、县政府为改善滩区群众出行条件,打通对外通道,修建了国道342至陆集的道路,全长6.3公里,路面宽14米,同时与我乡新修的“范郓路连接”,一直延伸到黄河浮桥,与山东连接,将有效解决我乡的交通瓶颈,同时也是范县到到山东郓城的便捷通道。二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我乡计划新修农村道路52公里,机井200眼, 2

清挖河道23公里,新建、改造主配电15台,建设供电线路4公里,将有效改善我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三是统筹谋划,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乡有近4万亩土地都在黄河滩区,如何在土地上做文章,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们按照“整体统一规划、产业相对固定、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特点把这4万亩土地打造成一个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根据地形地貌和产业基础,又分为水产养殖区、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区、畜牧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生态观光旅游区和经济林区等6个园区。目前,这几个园区均有大的进展,我们打算利用2--3年的时间把园区打造成一个高标准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使群众逐步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为下一步移民搬迁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也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随着滩区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滩区群众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并将与全市、全省和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频繁的洪涝灾害使滩区人民的资金积累都用在了桩基淤垫、多次建房、基础设施恢复、臵办生产生活用品上,加上滩区群众收入来源单一,教育、卫生等事业落后,致使生活十分贫困。

二是基础设施陈旧。长期以来,滩区的路、桥、涵、闸、井、提灌站、农田水利电网建设等投入不足,致使滩区群众生产方式落后,种植结构单一,交通不便。

3

三是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滩区相对闭塞的交通、信息等原因致使群众的创新意识不强,敢干敢闯的劲头不足,致富的技能方式相对落后。

四是缺少建设用地指标。我乡一些不能出去打工的群众想就近发展粮油加工、灯具、工艺品、服装、木材、鞋类等中小企业,却没有建设用地,部分群众偷偷建一些厂房,但都被卫星拍照,乡政府还要拆迁这些企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如果上级部门能够给我们解决一部分,哪怕先借一部分建设用地,滩区搬迁后,用老村庄用地归还指标,这样我们可以规范整理一个加工企业区,用活民间闲散资金,吸纳留守家庭劳动力,让群众有一个工资性的收入。

五是帮扶机制问题。一是帮扶单位还停留在资金帮扶和节日慰问的状态中,缺乏长效机制,不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所采取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办法只是“输血”,不是“造血”。二是一些对滩区的支持政策很笼统,没有出台或指定具体的、具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使许多项目还要滩区地方政府跑、要、争等。三是群众依然存在贷款难等问题,主要体现在贷款程序复杂,贷款资金量小等问题。

四、今后推进产业发展的设想及政策措施建议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土地整理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行先进实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解决滩区群众的农业发展出路。

4

二是给予产业扶持。围绕高效农业、加工业在产业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明确支持细则,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拓宽滩区群众的就业和增收渠道。

三是希望加大政策支持透明度。现在许多对滩区的支持政策很笼统,没有出台或指定具体的、具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使许多项目还要滩区地方政府跑、要、争等。

四是加强滩区群众产业技术培训。一是加强广大使群众的技术培训,使其能有一技之长;二是加强对种养大户或中小型企业主的培训,使之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发展人才,切实带动群众致富,三是加强农林牧副渔等政部门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技术指导水平能够满足滩区滩区发展的需要。

五是帮扶单位要“下得来、帮得上、能坚持”。切实帮助滩区群众转观念、育产业、谋发展。

六是加强滩区人才引进,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等民生项目的支持力度,全面促进滩区经济、社会、教育、农业等工作的科学快速发展。

第17篇:台安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简介材料

LLL镇台安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简介材料

台安新村位于LLL镇南川村,巉郭公路穿行而过,距AAA县约3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安置区南川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542户1941人,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422亩,人均耕地5.4亩。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662元。

一、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台安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作为fff定点帮扶项目。按照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原则及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工作要求,拟搬迁安置贫困户100户449人,整体搬迁分两期完成,至2018年底全面完成。

2017年按照乡镇统规、农户自建的方式,搬迁占地面积为24亩,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79人,新建住房外观简单大方,内部功能完善,建筑面积严格按照60㎡、80㎡、100㎡三种标准设计。目前,40户搬迁户住宅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2018年计划搬迁占地面积为39亩,拟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70人,并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和南川村村级活动中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借力fff定点帮扶,充分利用中央移民搬迁财政补助资金,进一步优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计划建设村级阵地和文化广场1处,并配套建设饮水工程、亮化工程、绿化工程、供电工程、道路工程等,使安置区群众新居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的效果。

二是多渠道发展产业。一是按照“七区一中心”的布局思路(即:搬迁改造区、特色种植区、规模养殖区、产品加工区、科技研发区、环保生态区、休闲旅游区和冷链物流中心),采取“政府出资集中搞建设、企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搞服务、农户分户经营搞供给”的模式,科学规划,统一集中搭建塑料大棚、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搬迁农户分户经营生产,企业统一回收、加工、销售生产产品,达到利益共享目的。二是以海阔、农梓、昌鑫、民祥等合作社为中心,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引领的产业基地、加工企业和电子商务中心。三是充分利用将台墩、平西古城、青石峡等历史文化遗址,依托淼梵采摘园,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集观光、采摘、垂钓、农家乐、特色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游旅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鼓励搬迁农户发展以农家乐、农产品生活体验店、批发零售为主的第三产业。

三是多渠道增加收入。一是借力fff定点帮扶,采取“量化到户、入股分红”的形式,搬迁户将量化到户的240万元作为股金注入农梓合作社进行3年的分红,每户每年可得到800元收入。二是鼓励劳动力在企业就近务工或租种塑料大棚增加收入,在山区对原有耕地通过退耕还林、土地流转或种植牧草等方式获得收入。总体上通过入股分红、种植和劳务收入,搬迁户基本上实现了“搬得出、住的稳、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第18篇:中央民族大学扶贫与小额信贷协会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扶贫与小额信贷协会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扶贫与小额信贷协会,将于2009年10月成立,它由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中国小额信贷扶贫事业的在读本科生发起,创办、运行。协会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对小额信贷的了解,积极参与推动小额信贷扶贫事业的发展,为构建新一代扶贫事业和小额信贷支持网络提供后备人才力量为目标的非盈利性学生团体。协会成立后将服从于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团委及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与监督,另外协会的工作将得到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小额信贷学生联盟的指导和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扶贫与小额信贷协会的活动内容如下:

(一)开展扶贫与小额信贷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

(二)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普及小额信贷及其扶贫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小额信贷作用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支持推动中国小额信贷事业发展;

(三)编制各种扶贫与小额信贷宣传品,向社会宣传小额信贷扶贫事业;

(四)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扶贫项目,利用一些机构扶贫项目向相关群体进行金融知识、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等与减小贫困相匹配的宣传和辅导;

(五)志愿参与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与小额信

贷相关的工作,为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提供人力支持

和服务;

(六)志愿参与国内与扶贫项目相关的工作,为中国

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服务。

(七)积极开展与扶贫和小额信贷相关的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内外扶贫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提供相关

服务。

(八)积极与扶贫办和小额信贷机构联系,为会员提供

实践的机会。

(九)向扶贫与小额信贷协会会员宣传关于大学生的小

额信贷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应对目前的就业压力。

中央民族大学扶贫与小额信贷协会成立的意义在于:

首先,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和提高自我的平

台,学习知识,促进大学生对扶贫事业和小额信贷知识的了

解额;

第二,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扶贫事业和小额信贷知识的平

台,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扶贫事业;

第三,与小额信贷及有关扶贫机构合作,推动了中国小

额信贷扶贫事业的宣传和发展,不断消灭贫穷,完善农村金

融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四,效应作用。 协会成立后,将会起到一个带头的

效应作用,会有更多高校开展类似的社团;

最后,协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协会,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小额信贷;通过协会,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帮贫富困的工作。

本协会有着强大的社会与学校资源支持,包括: 中国小额信贷学生联盟、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全国妇联、花旗集团等(其中中国小额信贷学生联盟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是长期的合作伙伴)。也包括民大的知名社团,如三农协会,等等。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但是中国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农村金融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只要这些问题存在,与此相对应的解决机构就会存在,小额信贷也就必然存在,并且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关注小额信贷扶贫事业的学生团体“扶贫与小额信贷协会”也会相应存在。现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小额信贷的问题,林外一些社会人士、组织机构、学者和学生等也越来越关注小额信贷,所以我们的支持者也会越来越多,队伍将越来大 ,协会发展也必将越来越好,其作用和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

第19篇:扶贫

广东扶贫“双到”的实践与思考

一、“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一年多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采取“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直接瞄准贫困村贫困户,集全省之力,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消除贫困歼灭战,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成效显著。

一是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37万贫困户人均年收入2410元,比帮扶前增加822元,其中 15.6万户人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2500元,实现了当年脱贫。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二是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340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3.01万元;新建公共文化卫生项目9600多个;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这个变化令人欣慰。

三是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这次“双到”工作,对各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是一次大检阅、大锻炼。广大干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深入基层,察民情,解民难,办实事,做好事,思想得到净化,能力得到提高。这是根本性的扶贫“造血”。

四是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风气明显改善。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广泛沟通交流,关系更趋融洽。人民群众从内心感谢党和政府,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靠。这样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是非常宝贵的。

二、“双到”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在一年多的“双到”工作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主要体会有四条:

第一,站在时代、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正确决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双到”工作之所以出现“领导重视前所未有,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社会参与前所未有,工作扎实前所未有,成效显著前所未有 ”的局面,首要一条,就是这个决策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纪的眼光,准确判断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正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顺应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期盼,为推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来的,顺时势,合民情,得民心,从而很快形成了全省上下的共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民情是决策的依据,民心是力量的源泉。“决策得民心,应者声如潮”。

第二,敢于突破陈规,大胆创新方式,扶真贫、真扶贫,才能激发扶贫开发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扶贫开发年年搞,为什么大家对这一次的绩效比较满意?其中一条,就是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扶贫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切实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其中包括:建立瞄准机制,实行“靶向疗法”,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对37万贫困户、157万贫困人口逐户建档立卡,实行电脑管理,解决了“扶谁的贫”的问题;落实帮扶责任, 共派出3541个工作组、11524名工作队员,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解决了“谁去扶贫”的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筹集40多亿元资金为“双到”工作提供物质支撑,解决了“用什么扶贫”的问题。实践证明:有新思路才有大手笔,有新办法才有高成效。

第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情况出发,“哪壶不开烧哪壶”,才能增强帮扶工作的绩效。广东人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帮扶模式,诸如:产业扶贫、培训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等等,百花争艳,百舸争流。但凡是效果比较好的,都不外乎两条:一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村、因户、因人、因时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出点子、订措施;二是一招一式,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工作、抓落实。搞扶贫,不管你用了多少招,最终要看贫困村贫困户是否得到了实惠。能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的招数才是实招、高招,否则就是虚招、臭招。实践证明:扶贫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花拳绣腿,必须对症施治,求真务实,以成败论英雄。

第四,健全管理机制,严格问责,奖优罚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序高效,保证具体工作的落实。省委常委先后7次专题听取21个地级以上市“双到”工作情况汇报;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双到”工作考评办法》、《驻村干部管理使用规定》和《问责制暂行办法》,对“双到”工作实行全程、全员、全方位跟踪监控,严格考评,严肃问责;有关市县给予工作不力的1名市扶贫办主任、3名镇领导撤职处分;省市县分别组织几百个单位上千名干部对“双到”工作进行交叉大检查、量化考评。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促进了“双到”具体工作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各记其功、各咎其过,才能保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三、奋力夺取“双到”工作的全面胜利

2011年,是全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扶贫“双到”工作的攻坚之年。“双到”三年任务,如今时间过半。下一仗怎么打?需要认真谋划,狠抓落实。

第一,认清形势,乘势而上,掀起新一轮落实“双到”工作的热潮。

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4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中共中央(2011)10号文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转入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组织领导,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从政治的、时代的、战略的高度,认识搞好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

“双到”工作为什么要紧紧抓住不放?从大政方略上讲,“双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一部分人已经很富了,一部分人还相当穷,贫富悬殊。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过大就要警惕了。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世不平,有人反。贫富悬殊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要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差距的方法不是搞“劫富济贫”,而是要互利共赢。我们搞扶贫“双到”,把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帮扶上去了,富裕地区、富裕群体不仅能获得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且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双到”的结果是双赢。比如,碧桂园公司捐资2亿元给英德的树山村,在帮助这个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公司也将在这个村得到大量的优质花木,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双到”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题中之义。年初召开的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确立了“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目标。幸福的标志之一,不只是看富人碗里有多少肉,还要看穷人的碗里有没有肉。如果尽管富人的碗里有很多肉,穷人的碗里却没有肉甚至连汤都没有,这样的幸福是不完美的。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幸福广东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到”不仅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题中之义,而且是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双到”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强力纽带。我们的党和政府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我们就应该问心有愧、寝食不安,甚或引咎辞职,把乌纱帽还给人民。

从实际情况看,“双到”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没有把“双到”作为一项政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要务来对待,只是把它作为一般性的任务来完成,甚至把它当着一个额外的负担来应付。思想认识不高必然导致工作力度不大,帮扶效果不佳。二是资源投入不给力或不科学。到五月底止,全省尚有19个帮扶单位除去省财政的投入外,投向贫困村的资金不到20万元,最少的才几万元,仅限于“慰问式”扶贫;有的单位虽然拿钱不少,但投入时不注意科学论证,造成低效投入,甚至浪费资源。三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工作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甚至做表面文章,应付差事。比如,有的驻村工作队员不住村,或人驻村心没驻村,成天晃晃悠悠,无所事事;有的低保政策不落实,没有将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贫困农户全部纳入低保,一家几口人,只给一个低保指标。四是教育引导群众的工作不够得力。一些帮扶单位重视给钱、给物,不重视“扶志”、“扶智”,在提高帮扶对象的素质上下功夫不够或办法不多。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包括部分干部观念仍然落后,“等、靠、要”的思想存在,自主脱贫的意识或能力不强,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前些时期,新闻媒体报道了一些单位“双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确实是相当严重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双到”工作的绩效,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应该看到,我们取得的胜利只是初步的,真正的大仗、硬仗还在后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其一,已经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具有脆弱性,不确定因素多,要想稳定脱贫,必须“扶上马再送一程”。这个“送一程”的功夫,可能比“扶上马”还要费事。其二,已经脱贫的大多是条件比较好的,没有脱贫的这一部分条件相对较差,脱贫的难度更大。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会遇到一些很难啃的硬骨头。其三,贫困村贫困户大多处于边远山区、石灰岩地区或自然灾害多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返贫概率高,减缓返贫的压力大。

综上所述,我们在“双到”工作首战告捷之后,要切实防止沾沾自喜,自我满足。不能陶醉于考评时获得的“优秀”名次,要看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不能满足于已经为贫困村贫困户做了多少事,要看到贫困村贫困户还有多少事需要我们去做,经常想一想还能为贫困村贫困户做点什么事。要认真进行“回头看”,查短板、找软肋、补漏洞。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揭露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水平,揭露问题是党性,解决问题是政绩。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看到问题和困难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党和国家前所未有地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的大环境不断向好。二是经过前些年的发动引导,全省上下关注、参与、支持扶贫事业的“大扶贫”格局已逐渐形成。三是我省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源能够为扶贫开发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撑。四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做法,为今后的工作探明了方向,闯出了路子。因此,我们要客观判断全省“双到”工作的开展情况,科学把握扶贫工作的形势任务,克服和防止消极厌战情绪。当前,万事俱备,东风劲吹。机遇难得,切莫错失。要深入进行“双到”再动员、再部署、再给力,加温鼓劲,乘势而上,掀起新一轮落实“双到”工作的热潮。

第二,锁定目标,攻坚克难,推动“双到”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夺取“双到”工作的全面胜利,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决心在主攻方向和薄弱环节上打几场大仗、硬仗。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个核心,锁定贫困户稳定脱贫和贫困村改变面貌两大目标,突出“帮助3409条贫困村37万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3000条村6万户30万人实施搬迁安置”、“完成51.4万户农房改造”三个重点,奋力冲刺,巩固扩大“双到”的胜利战果,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省扶贫办提出要在八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思路可行。其中,特别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的问题。这是“双到”工作中带普遍性的难题,如何有效破解这个难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措施,想方设法广开“钱”途,让贫困群众的口袋真正鼓起来。要加大直接针对贫困户的投入,着力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增加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要加大产业扶贫特别是长效项目的投入,做大做优特色产业,打通农产品与市场的流通渠道,实现农村生产要素向增加经济收入的转化,为贫困村贫困户打造稳定增收的平台。例如,省国资委在挂扶村发动群众种植金银花,按全村800亩计算,三年后每年可以收入600多万元,很受群众欢迎。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环境。要培育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总结推广郁南县、阳山县等地小额代款、合作互助金等金融扶贫模式,发挥小额贷款的杠杆作用,解决好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第一桶金问题。要提高扶贫投入的科学性有效性,先论证后投入,防止低效投入甚至无效投入。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钱用到贫困村贫困户最需要的地方,把政绩的丰碑建在老百姓的心上,而不是贴在自已的脸上。

另一个是关于“两不具备”村庄搬迁的问题。这些村庄大多处于革命老区、高寒山区、石灰岩地区或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地区,环境条件相当恶劣,是“全国最穷的地方”,是我省经济社会发育中最脆弱的软肋,也是“双到”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这些村庄的问题,势在必行。而如果就地改造,需要的投入相当大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下决心把他们搬迁出来。为此,要以“知耻而后勇”的胆识,下决心用五年时间完成这些村庄的搬迁安置任务,彻底甩掉“最穷的地方在广东”的帽子。当然,搬迁安置工作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难度很大。但既然有必要,就不能怕困难。在难点工作上,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要有抓铁留痕的狠劲。广东人应该有这个气魄,也有这个能力!

再就是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问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既有责任也有能力。我省在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大有可为。要进一步整合人、财、物等社会扶贫资源,构建“大扶贫”的格局,加大对“双到”的投入力度。可以考虑采取规模企业与现有帮扶单位合作的方式,组织企业参与扶贫,借以调剂和增强帮扶力量,缓冲投入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双到”工作的协调发展。我相信,广东的有钱人不是守财奴,他们是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发动、去组织。

还有一个深层面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探索。这就是如何以扶贫“双到”工作为抓手,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快产业转移升级,如何实施土地、山林等产权流转?如何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如何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如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有些市县的做法已现端倪,但愿能有大的突破。

第三,着眼长远,健全机制,努力把扶贫开发推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特定的时机,采取突击性的扶贫方式是必要的、有效的。但如果没有稳定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机制作保证,扶贫开发的成果是难以巩固和发展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不断取得胜利,必须要开阔视野,学习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政策保障、产业开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帮扶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尤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建章立制依法扶贫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考评办法,形成倒逼机制, 促进工作落实。对在“双到”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要大力表彰,插红旗;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要实行“单兵教练”,限期整改;对工作失职,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要严肃批评,追究责任。但同时要防止疲于应付考核的现象,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抓紧出台《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在扶贫工作定位、扶贫对象认定、扶贫责任划分、扶贫机构设置、扶贫财力投入、扶贫绩效评估等方面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为扶贫开发提供完备的法规保障,依法依规扶贫。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包括社会募捐资金使用的安全与科学。

二要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双到”工作能不能取得全面胜利,关键看各级干部的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看干部的施政理念和执行能力,看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各地党政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肩负起第一位的责任,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跟踪问效抓落实。各级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要象省烟草公司驻连南三排村扶贫工作队长王清明、中山市国税局驻海丰合门村扶贫工作队员林小星等同志那样,真心热爱农村、热爱农民, 与农民打成一片,在“双到”工作中奋发作为,以自身的模范行动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组织部门要把“双到”工作与党建工作、干部工作结合起来,把落实“双到”的过程作为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的过程,作为考察、锻炼、培养干部的过程,要在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真抓实干的风气、学习研究的风气、开拓创新的风气。宣传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宣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抓“双到”落实的浓厚氛围。扶贫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机构的设置要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人员队伍要精干、稳定、敬业、高效。

三要在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上下功夫。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和素质水平,是能否脱贫致富的决定因素。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各级干部振奋精神状态,激发责任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贫困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要积极教育引导群众,用心做好“扶志”和“扶智”两篇文章,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励他们自立自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同时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融入现代社会,和全省人民一道,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创造并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景喜人。让我们以决战的气魄、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奋发进取,坚决夺取“双到”工作的全面胜利,为建设幸福广东做出新的贡献

第20篇:扶贫

韶关市港航管理所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情况汇报

经国务院批准,每年

6月30日确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在全省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韶关市交通运输局认真开展扶贫工作,成立“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领导小组,为改善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港航管理所紧紧围绕市交通运输局的总体扶贫工作方案部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管理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组织,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我所所长莫显球同志被局扶贫小组任命扶贫小组组长,长驻敬爱村实职参与村级扶贫工作,同时委派我所叶荣同志到受扶村辅助扶贫小组长负责居委会的扶贫工作,直接参与当地的扶贫开发。同志远离家庭亲人,牢记使命,克服艰苦环境的,充分发挥了了解全局、熟悉政策、视野宽广的优势,为贫困村献计献策,满腔热情地带领当地脱贫致富,洗礼了思想,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展示了干部的务实作风和形象。

二、引进资金,帮上项目。

争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始终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贫困地区外引内联,由我所所长莫显球同志牵线搭桥,负责发动水路运输企业捐款捐物,参与扶贫济困活动,确保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数量,使扶贫开发任务能够得到大力支持。

三、宣传教育,共同参与

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全所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动大家投

1

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全所工作人员对所帮扶户进行走访,了解帮扶户实际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注重引导和献身说法,帮帮扶户寻找致富的方法,使他们能尽快摸索到一条致富的途径。并以“扶贫救济,共建和谐”的主题,先后两次组织募捐活动,全所上下都踊跃参加,为敬爱村贡献爱心。

“双到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脱贫决不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要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离真正脱贫的目标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我所全体人员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协调意识,以务实诚信、多办实事的优良工作作风来做好来年的扶贫工作。

韶关市港航管理所

二〇一〇年七月六日

扶贫简介范文
《扶贫简介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