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将相和日记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1 21:01: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李宏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

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3、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自己拼读生字,读通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

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读生字;

3、学习新词;

4、引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标题;

5、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1、教学“完璧归赵”部分;

(1)学生细读课文,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2)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 (3)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

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教学“渑池之会”部分:(1)学生根据问题读课文:“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2)小组讨论;(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

3、自学交流“负荆请罪”部分:(1)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2)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评价

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将相和》说课稿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李宏伟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10册教材第五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学习语文。一般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读课文已经不十分困难。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及本身具有的深度,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以此作为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我我充分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五、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

2、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以此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2、半扶半放。学习部分我决定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然后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觉,最后集体交流,我来做总结。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完璧归赵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3、自学交流。这一部分有两个字一定要抓住一个是“避”和“傲”。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总结评价

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将相和》教后反思

黄泥河镇中心校 李宏伟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基本能按教案和教学设想进行,在由“不和”到“和”的引导下,抛出了问题“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他到底有没有能耐?”学生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一直将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到对前两个小故事的进行中。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悟是比较多元的。发言也比较积极。从自读到讨论,到表演,一步步深化。对蔺相如的人物性格也能够比较深刻的认识。

回顾教学,觉得还可以再落实的地方也有几处: 拓展写话前最好能再拓展一段廉颇的资料。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对蔺相如迅速上位产生不满是有理由的。如果能拓展读读廉颇的资料,感悟他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可能对写话及第三个故事的理解更能有一个自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与老师进行对话,感悟蔺相如性格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期待更多精彩的回答,每处的小结可以等待学生自己来概括,以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加深他们对角色的认识。课堂是充满挑战的,课堂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它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入,它要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更灵活。我会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圆的认识》说课稿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李宏伟

一、说教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利用电教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五、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引入新课。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新知引入,先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说说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使学生加深认识到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接着,出示圆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圆与刚才复习的几个直线图形的不同之处。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小结:“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入新课。

(二)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圆的认识时,由于已经对圆了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开始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出常见到一些圆形物体,让每个学生用一个圆形物体在纸张上画出一个圆,一方面加深对圆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

2.圆心的认识

将画好的圆剪下来后,要求学生进行折叠,张看后,互相进行比较,折痕相交与一点,是学生通过操作引出圆心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

3.直径和半径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的概念之后,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圆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直径的概念,接下来学生还会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两半,由此认识“半径”。并且进一步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对刚才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时,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在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后,我安排了书本88页第三题和第五题进行练习。

4、圆的画法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提问“用刚才同学们带来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学生就很为难了,那要画指定大小的圆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引出画圆的工具,“圆规”,画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就让学生自学书中87页,“圆的画法”,自学完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让学生画一个圆其实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白“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则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用圆规画三个圆:(1)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大一点的圆。(2)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小一点的圆。(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引导学生讨论:“画圆时,圆规固定不动的脚尖其实就是什么?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与画成的圆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李宏伟

先来说说认为成功的地方。(1)我是借助实物钟面、自行车轮胎引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光教室里的圆学生就举出很多种,如,粉笔盒面是圆的,门锁是圆的,同时借助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圆,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圆型而不用其他平面图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用圆方便,如碗口,还有如圆漂亮,再此基础上,我问学生,那你们喜欢圆吗,学生都说喜欢,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情感的带动下进入本节课学习,学生一下子就非常有兴趣。(2)导入后,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而是让学生先来画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选用任意一种方法来画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画圆,感悟画圆的多样性,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利用物体画圆比较快方便,但不能随意改变大小;但利用圆规画圆,则可以灵活调整圆的大小,并且画出的圆比较漂亮。这一点借鉴网上的教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在画圆中感觉圆的特点。(3)充分让学生动手,通过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圆的特征,(4)和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富有趣味,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最后图片演示的生活中的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圆,同时结合2008奥运会五环标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也来源与网友提供。

存在的不足:(1)课前准备不足,有的学生没有圆规,所有只好等别人画完后画,耽误了时间,练习少了。(2)在组织形式上,应让学生讨论,动手操作,交流相结合,教师不要太多干预, 让学生把话表达完。(2)对与抽象的概念如圆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是我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并没有采取很好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推理得来,让学生少了一次推理能力训练(3)时间上把握不够好,有部分习题没有完成,以后需注意。

总之,我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力量,放手让学生操作,对于难理解的语言文字,

还是要多想想方法,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样可能会更好点。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李宏伟

一、教材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生答) [课件随机出示平面图形] 师:这个图形(指圆)和其它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师总结: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封闭图形称之为直线图形,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叫曲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曲面图形——圆。

(二)探索新知。1.探究——圆心

徒手画圆。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②用工具画圆。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③找圆心。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

教师: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提出学习活动要求:先独立进行,再分组交流。通过动手“折、量、画、数、比(估)、看、议”等,总之随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探索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在同圆中所有的线段()最长;你能用尺(直尺、三角板)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吗?

(3)自我习作——用圆规画圆。

①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课本第87页) ②学生操作:用圆规画圆。(自我体会,怎样才能画对、画好。) ③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汇报并总结。

A.按要求画圆。a.半径2厘米b.半径2.5厘米c.直径4厘米B.按要求画圆,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并归纳: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C.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的圆怎样画?

3、课堂小结。教师启发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质疑:

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现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泥河镇中心校 李宏伟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积极创设生活化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注重和强调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可以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兴趣盎然、形象生动的环境氛围,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解题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教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积极有效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感。如果只举一些纯数字让学习读数写数的话,学生肯定没兴趣,而且学习很快就会疲劳。为此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还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特别是找出了我们的几大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利用其涵盖的数字。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是学生知道的,而且还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兴趣顿时大增,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的是学生在这些素材中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也从中感受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动态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解决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以往我们出示一些教具,如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生难以建立准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态展示和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然后出示该物体的形象,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同时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降低了认知的难度。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学生主人翁地位,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困扰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学生跟着老师转,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不得越雷池一步。而如今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改善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的,首先从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着手,通过操作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即与它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中,应培养学生的剪拼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因此在学习时先让学生操作计算机:用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剪拼,先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着它的高剪成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和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其中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应的小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设计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帮助键观察计算机中动态演示三角形如何拼成长方形的过 程。学生在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过程中,领悟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来的,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在操作、实践以及多媒体展示协助的过程中,探究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促进学生获取信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实验也表明:我们获取的信息大约有85℅来自视觉,10℅来自听觉,另外还有2.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优势,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在教学中无疑具有书本、黑板无法比拟的实效。实验数据还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70℅。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综合效应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更大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既听看说做同时可以进行,而且学生能同时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例如:在《射线和直线》中,我运用“合作探究,挖掘奥秘”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射线和直线的教学,并比较了三种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利用多媒体把射线和直线的形成,通过简单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这样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了这两种线的本质特征,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增添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配以适当的音乐。在这一系列动态变化过程中学生通过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深化了对射线等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总之,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无意注意,同时也克服了以往教师表述中的平淡现象。学生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小结汇报的活动过程,就是优化教学结构,形成和谐学习环境的体现。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李宏伟

预习应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练习,有自学生字新词的,有理解词语的,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有质疑提问的,有对课文进行感悟理解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应把它看作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原先是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乱突不出重点,教师难于把握。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的学习内容,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

预习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预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题,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生学习具体课文的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因此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主要有: 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者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二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字词、句段。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浪线标出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用五角星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关键词或句子的质疑等。三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四问: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五写:中高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当然要使预习真正有效,教师和家长对学生预习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愿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打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读书感悟内化的过程。

推荐第2篇: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四、教学准备

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 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的简单品评,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于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设计意图:此两处的略处理,在于都是第一个故事,且语言描写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设关系的句式。)

(二)研究“渑池之会”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你发现作者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赵国的——

(设计意图:再抓假设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智慧,然后重点突出“拼”字的教学,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准确生动。)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解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设计意图:此处的对比,目的是想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体验后,再从语言的角度感受任务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看看插图,再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 (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3.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设计意图:回扣课题,既是对故事意义之提升,同时也在于引导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的名著。)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为了赵国 人物语言:

蔺相如 廉 颇 刻画内心

撞 拼 避 负荆请罪 体现个性

推荐第3篇:《将相和》

《将相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将相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第六单元“名著之旅”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既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又赞扬了廉颇的知错就改,更赞扬了他们俩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关联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和本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感情朗读、情境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2、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蔺相如和廉颇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说出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关键点:通过读、议、辩、写、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言行,采用了“自主探究、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采用“读议结合、读辩结合、读写结合、读演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三、品析名著魅力,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是第一环节的设计: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上课伊始,板书课题,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同时教师相机板书: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说将相(划横线)“和好”,那就意味着之前有过“不和”(板书),他们为什么不和呢?我们来看看大将军廉颇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并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感情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廉颇的想法,找到矛盾的焦点。

设计意图:既检查了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引起了学生对课题的重视,便于抓住题眼迅速切入课文内容,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

2、接下来,通过询问“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你们会怎么做?”来引导学生当将相之间的友情调解员。既然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那么我便引导学生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入手,看看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不厉害?他的官到底该不该升?

设计意图:以解决矛盾为切入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来当友情调解员,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响鼓要用重锤敲。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会利用充足的时间,通过“读、议、辩、写、演”,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一)读议“完璧归赵”。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画出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老师可以进行适时引导:

1、比如他理直气壮地说„„这句话,可鼓励学生议一议:蔺相如说这句话时为什么会理直气壮?替蔺相如来摆摆理,然后再引导学生理直气壮的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摆理的过程,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为后面的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2、接下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蔺相如抱着和氏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学生各抒己见,最后领悟到蔺相如其实是见机行事,从而体会他的勇敢机智。(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学会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同时小组内讨论还可以为一些胆小的学生也提供发言的舞台,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最后我这样小结第一个故事: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以此引发学生共鸣!

(二)读辩“渑池之会”。

1、对于这第二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辩一辩:这场渑池之会究竟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让学生从秦国比赵国强大,鼓瑟比击缶高雅等方面,体会到是赵国取得了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保证。

2、接下来,我这样小结第二个故事:蔺相如面对强敌,凭借着拳拳爱国之心和过人的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如果你们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爱国心的人才,你们要不要给他升官?以此引发学生共鸣!

3、在共同学习了前两个故事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既然大家认为蔺相如的官该升,那你们该怎么进行友情调节呢?把你想劝说廉颇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于是,我在学生已经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安排学生练笔!

(三)读演“负荆请罪”。

1、蔺相如听了你们对廉颇所说的话后非常欣慰,于是一直对廉颇避让三分的他也说了一番话,他是怎么说的?从中你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2、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所以,同学们看,廉颇现在向蔺相如来“负荆请罪”了,看着图中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的大将军廉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廉颇的知错就改(板书)。

3、现在,画面定格在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同桌间一人扮演廉颇,一人扮演蔺相如,共同来演绎这段“将相和”的佳话。

设计意图:此设计很容易调动学生表演的欲望,同时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老师想说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于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说说为什么?

5、最后我会这样小结第三个故事:是什么让廉颇这样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将放下架子,负荆请罪?是什么让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对廉颇避让三分?引导学生领悟,由不和到和(板书箭头)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板书)

三、品析名著魅力,总结拓展延伸

1、既然“负荆请罪”的故事已经很好的演绎了将相和,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段与篇的联系,理清前因后果,解决教学难点。

2、向学生推荐名著:《史记》。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名著之旅”,正符合通过名篇导名著。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并以一副对联:“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结束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简洁的板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将 ————— 相

廉颇 不和→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勇敢机智)

推荐第4篇:将相和

将相和(缩写)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有一回,赵王得了珍贵的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写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换璧。赵王知道是个骗局,但又不敢直接拒绝。蔺相如说他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见机行事。蔺相如到了秦国,献上和氏璧。秦王捧着璧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就借和氏璧有小毛病把璧从秦王手中骗回了自己手中。然后对秦王说,如果秦王不守承诺他就要将璧撞碎,还说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和氏璧。秦王只好答应。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带着和氏璧悄悄回赵国去了。自己则进宫告诉秦王先把城交给赵国,赵国马上就派人把和氏璧送来。秦王无法,只好作罢。蔺相如立了功,被封为上大夫。

几年后,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了一段瑟,秦王却叫人记录说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很生气,以死威逼秦王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又知道赵国大将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放肆。蔺相如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蔺相如没什么能耐。他要是碰见蔺相如要给他个下不来台。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和廉颇见面。并告诉手下说,他并不是害怕廉颇,而是为了赵国。因为将相不和,秦国就会乘机攻打赵国。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也知道自己错了,于是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保卫赵国。

草船借箭(缩写)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借跟曹军交战需要箭为由,要诸葛亮十天赶造十万只箭。诸葛亮不仅答应了,还说自己只需三天,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暗自高兴,还吩咐军匠故意迟延,想乘机害诸葛亮。

诸葛亮请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两边插满草把子。还特别叮嘱此事不能告诉周瑜。

前两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到了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后,因为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不停射箭。不久草船一边受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来,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顺风顺水很快回到了南岸。

诸葛亮如期交出十万只箭,周瑜也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猴王出世(缩写)

海外有个靠近大海的傲来国,海中有座花果山。山顶上有块仙石,每天沐浴天地精华,于是有了灵性。一天,仙石忽然迸裂,产一石卵,风一吹化作一只石猴。那石猴每天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喝山泉,采花果。与山中的野兽一起玩耍嬉戏。晚上睡在石崖下,白天在山峰石洞中游玩,生活得自由自在。

一天,天气炎热,那石猴与群猴先在松阴下玩耍,然后又去山涧中洗澡。大家一时兴起,一起去寻山涧的源头。后来却被一股瀑布阻挡,有猴子说:“谁钻进去寻找到源头,不伤身体的,我们就拜他为王。”石猴应声高叫:“我进去。”他瞑目蹲身一纵,跳入瀑布中。结果发现里面并没有水,而是一个洞天福地,可供群猴安身。石猴又跳出去,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众猴,并把众猴带人洞中。

众猴也服了石猴,拜石猴为王,从此,石猴高登王位,自称“美猴王”。 金色的鱼钩(缩写)

1935年秋天,红军过草地时,我和两个小同志病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一路上班长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但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就吃完了。班长只能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衰弱,班长看到眼里急在心里。

后来,班长用一根缝衣针做了一个鱼钩,在水塘里钓鱼做鱼汤给我们补充营养。可我却从没见见他吃过一点鱼。我问他,他却说他在起锅时就吃过了。我不信,悄悄跟着他,发现班长竟然在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和草根。班长看到我知道了真相,叫我不要告诉两位小同志。并给我讲了一些道理。为了带领两位小同志走出草地,我只能强忍内心的痛苦按班长的要求去做。

我们快走出草地了,班长去给我们钓鱼。却因为身体极度虚弱晕倒在水塘边。当我把煮好的鱼汤端给班长喝时,班长没有喝,他说他不行了,叫我们吃,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

班长为了我们献出了他的生命。我把班长用过的鱼钩留在了身边。因为在这个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推荐第5篇:将相和

《将相和》学案

五年级语文

石窑小学

高锦秀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看拼音写汉字。

bì 和氏( ) 墙 ( ) 躲( )

zhào ( )集 ( )看 预( )

jù ( )绝 火 ( ) ( )离

zhū ( )位 野( ) 珍( )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正(zhēng zhèng) 在为(wéī wèī)难(nán nàn )的时候, 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jià jiǎ)不上朝(cháo zhāo),

免得跟廉颇见面。

3、根据意思写词语。

( ):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 ):形容强大无比,每占必胜。

(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4、多音字组词。

将﹛ 相﹛ 和﹛

二、设问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课题“将相和” 将指的是( ) ,相又指( ),你认为和的意思

( )。

2、课文围绕“将相和”写了( )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讲了(

);第二个故事讲了( );第三个故事讲了(

)。蔺相如给你的印象是( ),廉颇给你的印象是( )。

(二)、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试着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小组交流、评比看谁加的好。

2、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

3、想一想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小组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全班交

流。

三、巩固练习

默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

廉将军,为的是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 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

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削弱 ( ) 进攻 ( )

2、下列句子是反问的是(

A为什么要怕他呢? B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C秦王我都不怕,会怕炼将军吗?

蔺相如手下的人说蔺相如怕廉颇,是因为-。

从这段话所写的人物行为、语言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

--- 的人,廉颇是一个--------的人。

四、拓展延伸。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试对这个人物写一个简短的……

《将相和》学案设计

重庆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毅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屈、理直气壮、无价之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心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例及事例中的言行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特点、品质。

二、初学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定:诺、廉、御、侮辱、荆

2、正确读写目标1的词语。

3、默读课文,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

)、(

)。

三、深学提纲

1、按“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一个故事分为三层。

2、勾画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

3、勾画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

4、勾画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与廉颇从“不和”到“和”言行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廉颇是个(

)的人。

5、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被封为(

),职守比廉颇高,于是将相(

)。廉颇有意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退避三舍,廉颇深受感动,于是上门(

),(

)保卫赵国。

四、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从新词中选一个造句。

2、把《完璧归赵》缩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3、阅读迁移练习:《陆游教儿子作诗》

4、读写结合练习:

我和同桌

要求:

①用

二、三事写清楚与同学闹矛盾“友谊破裂→和好如初”的情感变化过程。②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品质。

班级 姓名

一、过过拼音关

1、我会注音

和氏璧( )

胆怯( )

抵御( )

击缶( )荆条 ( )

.....逼迫( ) 上卿( ) 渑池( ) ....

2、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 “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音节 “胆怯”的意思是 组词、。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 ) . A.全,完整 B.完结 C.完成 D.消耗尽 2.负荆请罪 ( ) . A.依仗 B.背 C.享有 D.遭受

二、我是拼写小能手。

zhào jí yǔn nuî jù jué gǔ sè dǎnqiè

( ) ( ) ( ) ( ) ( ) zhū wèi hé shì bì duǒ bì tïngxīnxiélì

)( ) ( )( ) (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璧( )拒( )怯( )避( )胁( ) 壁( )距( )却( )僻( )协( )

四、根据意思写出本课词语。(1)因回避而不说。 (

) (2)形容强大无比。 (

(3)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

)(4)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5)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 (6)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将相和》课内阅读 姓名:

一、根据课文填空。《将相和》它以、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 ”“ ”“ ”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到 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 ,也赞扬了廉颇 的精神。

二、片段阅读。片段(1)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在文中画出表示蔺相如动作的词语。

2、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 ” 充分表现了他的 。

3、画线的句子说明秦王__________,因此蔺相如才敢假意撞璧。一个“ ”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4、蔺相如要秦王举行一个隆重典礼的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2)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秦王拒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1.给文中加点的词换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成转述句: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原因: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片段(3)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我们俩闹不和,(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

1、“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 ,“荆”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削弱——( ) 进攻——( ) 同心协力——( )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5、从文中选项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小故事的标题:

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6、你认为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做法对吗?

7、结合本文段,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9.《将相和》

1.易读错,写错的字:

本课有的生字不常用,注意不要写错:璧,是一种玉石,因此是“玉”字旁,注意和“壁”区别。“侮”和“悔”,“颇”和“领”等几组形近字,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别、记忆。要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削弱”的“削”,读xuē;“上大夫”的“大”,读dà。

2.词语解释: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中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因其珍奇且来历不凡,被公认为世间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用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它的原因。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负:背。荆:荆条,一种灌木的枝条,性柔韧。请罪:请求责罚。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多少钱也买不到。 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介绍给别人。 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渑池——地名,现在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胆怯——胆小。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资料简介:

(1)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即齐、楚、燕、韩、赵、魏、秦,称为“战国七雄”。其中秦国最强,一心想统一中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夹在富强的齐国、强大的秦国之间的赵国,凡事都很谨慎。

(2)大夫——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

卿——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之下最高的官职。廉颇因伐齐有功,已被拜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做了上卿,但由于他是文官,上朝时,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3)《史记》——著名历史文献,司马迁著。全书130篇,52万字,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绩)、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又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4)《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太史公曰:方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蔺相如、廉颇,一文一武,一相一将,各具风采,主要人物蔺相如在文中更是熠熠生辉的形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他对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计个人生死;“负荆请罪”中,他对友忍让回避、不计个人荣辱。难怪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这样称赞:“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廉颇这一人物,文章虽着墨不多,但特点鲜明。他英勇善战,战功赫赫,敢怒敢言,敢做敢当,颇有纠纠武将之风!更可贵的是,这二人都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蔺相如对内对外截然不同的态度,廉颇负荆请罪的惊人之举,都源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和教育。

可根据不同的故事,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可以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重点地读一读,画一画,批一批。如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这两句,可抓住“举、就要、撞”等词语,思考想象:蔺相如当时是什么样子?秦王又是什么样子?蔺相如到底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可看出什么?“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可以抓住“这件事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还是机智”,“渑池会上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这类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在争论中解决学生的疑惑,更好地体会人物特点。“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可以通过表演,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填补课文空白,直观地感受人物形象。

5.了解故事之间的关系——结构特点:

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是《史记》叙事的一个特点,本文就是一个例子。它的结构很独特,3个小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3个故事之间又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2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之巧着实令人赞叹。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daodoc.com/ziyuan1/uploadfile/0612/20061218193025.asp

《将相和》《鸟的天堂》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通过了解文章段与篇之间的关系,进而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进一步学习体会有一定内涵的句子。

1.《将相和》一课学完后能用文中的词给每个故事加合适的题目,并复述其中的一个故事。

2.学习从课文中找到依据评价人物,并有自己的看法。

3.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

复习重点:

(1)字

字形与部首

字音

削弱

上大夫

召集

侮辱

(2)词: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理直气壮

同心协力

应接不暇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daodoc.com/ziyuan1/uploadfile/0609/2006927165343.asp 预习作业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及廉颇诚恳、坦率、直爽、知错就改的性格,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5.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导学过程:

一、解决字词:

我们小组通过反复读文,认真交流,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生字词语的读音写法并能理解词语意思。

1、“将”的读音(

)(

)这里应读(

)。“将”指(

)。 “相”的读音(

)(

)这里应读(

)。“相”指(

)。 “和”的读音( )(

)这里应读(

)。

2、区分形近字:璧—壁 渑—绳 秦—泰 协—胁

3、理解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瑟、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二、收集课外资料:

我们小组收集了有关资料来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

1、何为“和氏璧”及有关的典故。

2、《史记》中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资料。

三、深学提纲

1、我们小组预习后发现课文是由( )、( )、( )这三个小故事来写出将相之间由( )到( )的经过。

我们小组可以复述课文内容: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被封为( ),职守比廉颇高,于是将相( )。廉颇有意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退避三舍,廉颇深受感动,于是上门( ),( )保卫赵国。

2、我们小组细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了以下问题。

⑴将相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关键语句,重点抓住“爬”体会廉颇心情)

⑵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说一说你对蔺相如的了解吗?结合文中语句谈体会。 a勾画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 b勾画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 c勾画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与廉颇从“不和”到“和”言行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廉颇是个( )的人。

3、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4、我们小组想表演课文,愿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演一演“负荆请罪”)

5、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有什么收获?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陈湾中心小学

梁景凤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

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屈、理直气壮、无价之宝、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同心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例及事例中的言行体会廉颇与蔺相如的特点、品

质。

二、初学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定:诺、廉、御、侮辱、荆

2、正确读写目标1的词语。

3、默读课文,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 )、(

三、深学提纲

1、按“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一个故事分为三部分。

2、勾画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

)的人。

3、勾画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

4、勾画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与廉颇从“不和”到“和”言行的重点词句,你认为蔺相如是个( )的人,廉颇是个( )的人。

5、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被封为( ),职守比廉

颇高,于是将相(

)。廉颇有意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退

避三舍,廉颇深受感动,于是上门(

),(

)保卫赵国。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读课文内容,考虑下面的问题:

1、“将”指_______

、“相”指_______

、“和”的意思是

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

2、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

1、读第一个故事思考:

因为(

)所以赵王和大臣们都知道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可是又不能不答应,( )结果( )。

因为(

),所以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

2、读文中蔺相如说的话,思考并填空。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2)通过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练习提纲

1、自写生字、新词。从新词中选一个造句。

2、把《完璧归赵》缩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推荐第6篇:将相和

将相和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 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将相和》是一个历史故事以及它所发生的时代,点明课文的出处。)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 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 上卿,(指名读,正音 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个高吗? (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3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 正音 齐读 )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指导书写“荆”, 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

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3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4.小结:我们读出了故事之间的联系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样一篇名著改编的课文,仅仅读个大意够不够?(不够)这叫——囫囵吞枣。告诉同学们,《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我们这节课就来读一读人物。课文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板书:蔺相如)我们就来读读他!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正如全国小语会陈先云理事长所说:“语文教学要重视从整篇课文着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既要注意一篇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更要关注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1.随文识字,部分难读易错的生字词正音、个别生字词的书写指导以及理解;2.检测高年级孩子的概括能力;3.将课文与原著相联系,点明原著《史记》的写作特色是刻画人物,所以这节课也是循着原著的写作特色来进行阅读指导的,道出了这节课的根本任务是——读人物蔺相如)

(三)阅读故事,在联读中感悟形象。1.围绕“勇敢机智”联读阅读故事

一、二 (1)教给方法

既然前两个故事都是写蔺相如立了功,封了官,我们就先读一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老师在把这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发现这两个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板书:联系着读 比较着读)比如,故事的开头——(课件出示句子)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A 我请左边的同学读第一个故事的开头,右边的同学读第二个故事的开头。你们读出了相似之处在哪儿吗?(着急 为难 纠结 选择)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把两个地方的相似之处说出来了,能再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吗?为什么为难?最糟糕的情况可能会怎样?

B正因为秦强赵弱,所以才会左右为难,谁能带上你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 齐读)

C在这样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两次都是蔺相如主动接受了任务。第一次送和氏璧去秦国,第二次陪赵王去见秦王,这么一联系,一比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勇敢机智)说说你的见解。这两次都是蔺相如在危急关头接受任务,老师用了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叫——临危受命。(板书—— 临危受命)

D小结:刚刚,我们尝试了把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读出了蔺相如两次临危受命,感受到了他的勇敢,这就是今天老师想要教给同学们的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联读法(板书:联读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继续用联读的方法读读这两个故事,找一找这两个故事除了开始的背景是相似的,还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发现相似之处就做上相同的记号。思考:通过这些相似之处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继续读书交流)

(设计意图:《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课文,许多老师都已经做了精彩的范例。如何围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既守正又创新?所以,我们尝试着运用一种新的阅读策略——“联读法”, 通过“联系着读”、“比较着读”来发现三个小故事中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让学生获得另一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以“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构筑起对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名著的乐趣。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联读法”。)

(2)尝试联读 (预设 经过相似)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A生交流,还有哪些同学也找到了这处?相似之处在哪儿?说说你的理解。让我们来关注这两个词“撞碎”“拼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读出感觉。读完之后,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这简直就是在以 相拼。( 板书:以死相拼)

B除了这份以命相拼的勇敢,你还读出了什么?我们再来关注这个词——“理直气壮”, 蔺相如在大殿上为什么可以“理直气壮”呢?理在哪儿?(生谈看法 秦国失信在前 秦王爱璧心切)正因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对对方又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理直气壮,请带上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看来你真的理解了理直气壮!还有谁也想读一读?——齐读——

C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什么又敢跟秦王拼命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除了勇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谁给了蔺相如和赵王坚实的后盾?)(因为知道廉颇已经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正是因为有了廉颇的密切配合,所以在赵王受到侮辱时,为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再次挺身而出——

D此时,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机智知己知彼 随机应变 忠心耿耿)

(预设 结局相似)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A指名读。也说说你对两个相似之处的理解。(只得 只好)

B通过这相似的结局,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以弱胜强 挫败秦王)

……

(2)同中求异 师:(指着PPT说)刚刚我们读出的都是相似之处,同学们很会读书,很会发现,但更要会思考,我们再想想这两个故事又有什么不同呢?(生交流)第一个故事是为什么拼?第二个故事又为什么拼?

学生交流。(完璧归赵是为了和氏璧;渑池之会是为了赵王的尊严。)

小结:和氏璧代表了赵国的利益,赵王的尊严也就是赵国的尊严,这么一联系,一比较,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在蔺相如眼里,赵国的利益和尊严都不容侵犯)(板书:为了赵国 )

3.联读故事(一二)

(三),

我们刚才用新学的联读法把前面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不少认识,下面的学习要靠同学们自己啰!请大家默读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用上我们刚才学习的联读法,找出它与前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把关键的语句画下来,看看你们对蔺相如又有哪些更新的认识?并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做上批注,找到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我看到不少同学都在圈点勾画。谁愿意带上你的学习纸上台来交流你的学习体会。

学生交流:

A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B第三个故事跟前面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不同)之处,说说你的见解。 C从这些相同(不同)之处,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小结:把第三个故事与前面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你读出怎样的蔺相如?(在蔺相如的心目中,国家二字永远排在第一位。)(板书:国家至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课件出示)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太史公曰:……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总结:(指着板书说)今天同学们运用了联读法,对蔺相如有了如此丰富的感受和认识,有意思吗?这就是阅读名著的乐趣。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体现由“教学生读”到“带学生读”再到“学生自读”这样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层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学生逐渐学习并尝试运用了“联读法”这一阅读策略,并从中感悟人物形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浏览、默读、思考、批注,安静地与文本、与自己进行深度的对话,我则不断地把发言权交给学生,把舞台让给学生,当好一个聆听者、点拨者、激励者。最后再领着学生一起读一读原著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升华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赵国大将廉颇,因改编时受篇幅限制,课文删除了关于他的一些描写。在原文中,关于廉颇的故事除了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还有这些……(课件出示: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长平之战 廉颇失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晚年的廉颇最后死在了楚国,到死,他都对身边的人说:“我只想指挥我们赵国的军队呀!”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大家课后也试着用上我们今天学习的“联读”的方法,去读一读《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这些故事,相信你也能读出一个极具个性的廉颇。

(设计意图:课堂最后结尾的处理,既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以及探寻历史知识的好奇,又点明了“联读法”是日后阅读名著可使用的一种重要阅读策略,真可谓一举三得。)

推荐第7篇:将相和

Temp 第 1 页 1114442015-4-14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哪位同学了解他?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将”指的是──出示卡片“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读准两个人的名字。

(二)、课题中的“和”什么意思?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

(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

(三)、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看出,小到个人,再到家庭,大到国家,“和”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同学之间 1 能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四)、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指名读,齐读课题。评析:开课时,能从题眼入手,围绕课题的三个字,进行了正音、解释并积累“和”字的四字词语,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

二、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归纳出这几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巧妙地揭穿了秦王的骗局,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讲了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立了功,被封为上卿。第三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地位高于廉颇,却处处注意团结,使廉颇知错,并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如果老师要你们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

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并分别强调生字的写法和词语的意思。

评析: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注重了本课的字词教学,体现双基教学扎实。

2 Temp 第 3 页 3334442015-4-14

三、研读第一个故事,体会蔺相如的品质

(一)、通过初读课文,同学们大致了解了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中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蔺相如”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位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师口述:“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当秦王知道赵王得了和氏璧这块无价之宝时,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问蔺相如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

师口述:“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就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师口述:当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着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

(二)、同学们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在展现“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进行刻画的。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从蔺相如的四次话语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来细细品味,然后与同桌交流交流。大家在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时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谈自己的感悟,一种是先读句子再谈体会 3 或者是先谈体会后读句子,还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把自己读懂的与伙伴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你喜欢用哪一种方式把自己读懂的与同学分享呢?

(四)、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随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和教师的应对策略:

1、我从“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您看”这句话体会到了蔺相如很聪明,他不仅能看透对方的心思,还能够随机应变。

我体会到蔺相如非常勇敢,他为了保全和氏璧而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体会到的,尤其这句话中的几个动词“捧、退、站、撞”更能看出他的勇敢。指导长句朗读。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仅能抓住句子进行体会,而且能抓住重点词来进行理解。谁能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蔺相如的勇敢和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⑶学生继续发表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 铁 晓平2014年5月8日

4

推荐第8篇: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4)“和”呢?(引读)(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8、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

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4、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

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

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

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

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临危不惧

顾全大局

渑池相会 机智勇敢

维护国家利益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推荐第9篇: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语文出版社第十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连。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大部分学生对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接触得较少,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图”,介绍时代背景。

2、板书课题:将相和(学生齐读课题。

3、设疑: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生答:课题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个“和”字说明了什么?(“和”是和好的意思,说明廉颇和蔺相如之前有不和。)

4、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呢?廉颇说了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这段话,读一读。并且同时看看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小故事列个小标题。

5、学生列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师板书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6、学生读在课文中找出的廉颇说的话。师提问:廉颇说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廉颇说得不对。因为蔺相如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

7、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和”字,通过质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使学生把握了本课人物的中心矛盾冲突,为深入探讨为什么会由“不和”到“和”这个难点问题,设置了悬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二、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1、幻灯出示学习方法:

A、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B、抓住蔺相如的言行,勾画相关句子,体会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言行—— 品质)

2、幻灯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生:这幅插图表现的是课文第八自然段的内容。)(指名读)

3、指导学生读议结合,抓住蔺相如的言行体会蔺相如的品质。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4、学生回答并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师板书:机智勇敢。

5、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通过教师点拨和读议结合,在读文、圈画、领悟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为后面的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三、学法迁移,举一反三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学生确定第二段的重点内容:第二段中的第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二段的内容。

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生:蔺相如是一个不畏强暴的人。)师板书:不畏强暴

5、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设计意图: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既突出了重点,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了训练重点)

四、读议结合,质疑探究

1、指名读第三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学生思考、确定贯穿第三段的思考题: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3、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

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生: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

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作用的句子,体会廉颇是个英勇善战保卫国家的人,从而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话。

师板书:英勇善战

小结: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生再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生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再齐读“我所以……利益”。

6、廉颇开始“很气”,后来又觉得“不应该”,为什么?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幻灯片出示插图)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学生读议“负荆请罪”这个自然段,抓住廉颇的动作描写,体会廉颇的品质。

7、学生看图汇报交流:我体会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廉颇是个为了国家利益能知错就改的人。(师板书:知错就改)

8、学生齐读“负荆请罪”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质疑探究,抓住人物言行,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人物思想品质,这样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学生看板书回答。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到的。

3、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既回顾全文,深入领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感悟了文本的人文精神,又学习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实现了语文的双育功能。)

推荐第10篇:将相和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附:《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将相和》根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将相和》 出示幻灯片。文中“将”、“相”、“和”分别指什么呢?准确地书写将、相的名字。要求写正确、端正。“和”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二、走进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仔细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完后想想: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3、说说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和”)

1、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填空)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衔接起来的呢? (2)、生字词的读与理解。.人物:蔺相如 廉颇 完璧归赵

和氏璧 无价之宝 推荐

理直气壮 宾馆 渑池会见

胆怯 示弱 抵御 拒绝 负荆请罪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导: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两件事后,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最先的平民——上大夫——上卿,步步高升,真不简单啊!(【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可这样一来,他的职位比廉颇高了,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找出廉颇不服气的话读一读。朗读指导(愤愤不平的语气)如果你就是廉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三、.学习“完璧归赵” 感受人物形象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吗?

1、.默读第一段:让我们走进由秦王设计的这个骗局——“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事情因什么而起?蔺相如是怎样面对这个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说说。随机简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出示链接2——和氏璧。

2.识破“骗局”。(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着急?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引导对“秦王”个性的了解。指导读出“为难”的语气。 (2)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的?找出文中的内容读读。出示幻灯片自由读读。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那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B、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C、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所说的“如果……就……”和“如果……一定……”两句话。还会有第三种可能吗? 听了蔺相如的这句话,你了解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D、胸有成竹地读读这段话。 3.以“骗”对“骗”。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敬献给秦王后,他又是如何识破秦王的第二次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体会体会。

此时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出示幻灯片。(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你看。”)

这时我又发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智慧超群,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能力很强。)。

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的第二策略是什么呢?往下读读你就会发现了。

出示投影(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读完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A、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C、读这句话,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 D、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此时此刻,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呈现在了你的眼前?此时的你还认为他是仅靠着嘴皮子轻易成功的吗? 出示幻灯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A、将这句话改写成直接叙述的方式。(换一种说法) B、借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幻灯片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是蔺相如所使用的第四策略。

A、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B、为什么一直跟秦王谈“信用”

C、在蔺相如采用四步应对措施后,结果?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指导理解“只得、客客气气”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说说你现在对蔺相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后果是( )。

四、课堂小练笔 内化人物形象

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从蔺相如在故事中说的话,以及他的一些行为,我了解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如果我是蔺相如我一定会在心中暗暗地想——————,并且我还会找机会跟他说——————。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第11篇: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

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板书设计:

廉颇

英勇善战

知错就改

将相和

蔺相如

机智勇敢

顾全大局

爱国

第12篇: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 教学重点:

1.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讲故事,角色体验,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

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思路: 主要探讨的是课文中人物所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各自的前因后果,理清全文“和——不和——和”的线索,再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应品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在评价人物这个环节时,考虑到学生有了前面整体把握的基础,也已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因此要求学生引用文中句子来对人物进行评价。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互相评议,互相补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学习“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一边读一边感悟,分析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发探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通过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答)相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4.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生可能答:不满、嫉妒、不服)

5.指导朗读:想当年,廉颇在沙场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了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却一步登天,能不满肚子气吗?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生读)

6.激起冲突:同学们,假如说蔺颇整天这样生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了台,整天想着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可能答:闹翻、矛盾激化,削弱赵国力量)

二、深入研读,理解课文内容

1.相机引出: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责任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2.提供学习支架:

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3.学生自主研究

4.同桌、前后练说——指名说

5.引导:同学们讨论得这么热烈,我相信你们都有了劝服廉颇的好办法,谁想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点拨,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重点对这三个故事进行分析,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a.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b.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还原对话,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课件)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______________。(谁能对上后半句)

(生可能回答:将军背上能负荆、将军背上能背荆、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出示: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感受,相机板书2人的优秀品质:廉颇“百战百胜”“知错能改”。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2.说得真好!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3.总结:这篇课文到此我们就学会了,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三者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第2个小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4.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不和

(廉颇图) -------- (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 渑池之会 勇敢机智 知错能改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

第13篇: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学完了这篇课文,从中受到了

许多教益。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可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

学完以后,我想到我们的学校、班级,一个大集体,都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同心协力,宁可让自己让自己吃亏,也不要破坏了集体的荣誉,那该多好啊!平时,同学们为了自己,而不顾班级荣誉,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争执不休,大打出手,非置人于死地不可。这样,既破坏了班级的荣誉,伤害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带来了不少麻烦,又有什么用呢?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宽容,让人三分,以大局为重,向共同目标前进。廉颇大将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当他知道蔺丞相的用意后,很是惭愧,主动上门负荆请罪。不像我们现在的有些同学,干错了事情,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不认错,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还是低头认错。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指导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更好的保卫集体的荣誉。

《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讲了:廉颇看着蔺相如凭着一张嘴当上比他高的管位,便产生了矛盾。后来明白了蔺相如的用心良苦,便负荆请罪。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并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故事中的蔺相如是个勇敢、聪明的文人,我蛮欣赏他的。在大殿内,他洞察到秦王一丝诚意也没有,就找了个很好的理由取回了和氏璧。如果我是蔺相如的话,我才没想那么多,直接要秦王要回和氏璧,想必这么做一定会被守在秦王旁边的侍卫杀掉。看来我这个人以后在生活上吃亏,凡事都不懂得转弯,总是很死板。例如查改错,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催着他们改错,弄得我特烦。如果这样做会很省力:谁没改错,就让老师来教训他们一顿。经过这次的教训,保证他们下不为例。如果犯事都会转弯的话,想必我也能成为一个聪明的文人。 而廉颇我更加欣赏他。他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便负荆请罪。我原本以为当他听到蔺相如的话时,会冲到他家找他“理论”。没想到,廉颇的度量这么大。据我所知,大将军一般都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凡是听到有人反驳他,就会用暴力解决这件事。好在这件事没在我的意料之中,不然赵国就会引起内轰,让秦国有机可趁。也正因为他度量大并懂得是非黑白,才得以化干戈为玉帛。最后两人还成了好朋友,并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最后我悟出一个哲理:一个集体起内轰,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

《将相和》读后感

我们的课文上有一篇文章叫《将相和》,主要讲了蔺相如凭借赵王的重用后建立了许多功劳,但大将军廉颇不服气、嫉妒相,总想让相下不了台。一次,相说:“你说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呢?如果我跟将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国家则危。这话传到将耳里后,觉得非常惭愧,就背着荆条上门请罪。

我非常佩服将和相。在人们心目中,将一定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武勇猛,性格非常坚定的人,但他发现自己错后,能主动上们请罪,这让我十分钦佩,也值得大家学习。还有相,他聪明机智、顾全大局,时刻为祖国的利益着想。

但更重要的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这首歌说得没错,就好比拔河比赛,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获得胜利。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就好像一盘散沙,但只要融入集体中,这力量就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能永不干,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团结是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在生活中,大家要团结,绝不能因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破坏友谊,破坏集体,因为团结是一种推动大家冲向胜利的巨大力量!

《草船借箭》读后感

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一定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诸葛亮到周瑜阵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比自己强,就十分不服气,想找一机会置他于死地。一次机会来了,他以与曹军水上,交战来陷害诸葛亮,命诸葛亮三天只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答应了。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他的套,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暗地里已计划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经鲁肃的一手帮助,在第三天早晨,诸葛亮便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预料是那么准确,一步也没错。到了天亮后,雾散了,船也回来了。在周瑜面前,正好十万多只箭,周瑜惊讶极了,连连称赞诸葛亮,说自己也比过他,神机妙算,天下第一!

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读后我们都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周瑜是那么小心眼,为了自己聪明,千方百计陷害诸葛亮,但幸好没被他得逞。诸葛亮的品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他做事认真仔细,多观察思考,有计划谋略,不能马大哈,不细心!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今天我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发现诸葛亮果然是一个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很顺利地完成周瑜交给他的任务——赶造十万枝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第三

天后会有朦胧大雾,使曹军不知虚实,他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调换过来,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更重要的是他了解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好多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第14篇: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读后感

也许大家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并不了解,但一提起赵国大将廉颇和宰相蔺相如,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蔺相如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会上保全了赵王的名誉,赵王封他为上卿。大将廉颇对此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多年为国家出生入死,难道还比不上蔺相如的一张嘴?孰不知,蔺相如官位如此之高,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终于,廉颇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如初,携手保卫赵国。在这篇文章中,廉颇和蔺相如两人都令我十分敬佩。

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还能放下堂堂大将军的面子,亲自去蔺相如府上请罪。廉颇这种知错就改,关键时刻肯放下架子的态度,非常值得赞扬!蔺相如则是有勇有谋,能透彻的分析当前形式,准确的把握秦王的心理。敢于用生命去捍卫宝玉。为了不使赵王受辱,挽回国家的尊严,他大义凛然,使秦王不得不按他说的做。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顾大局,识大体,为了不让秦国趁机而入,他处处躲着廉颇,让着廉颇。这一番良苦用心,令我十分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像廉颇和蔺相如这样

的事。

那时,我还是小孩子,还没上学。我们院儿有一个姐姐,她经常晚上自己睡觉。那时我天天缠着妈妈,妈妈被我缠烦了,就和我说姐姐的事,说她是多么多么勇敢。渐渐地,我开始嫉妒起她来了,认为她夺走了妈妈对我的喜爱。我和她越来越生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长大,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这时,我才明白,是我误解了姐姐。于是,我亲自向她赔礼道歉,我俩又和好如初。时至今日,我非常庆幸,我曾做过一件和廉颇一样知错就改的事。我身上同样拥有和廉颇一样优秀的品质。

通过学习《将相和》和我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中,肯定会有人要比你优秀。我们不应该去嫉妒他,而是认真的审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什么别人比你强。我们要学会不嫉妒,淡泊的面对利益,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的了解人生。

学会不嫉妒吧,学会与人合作吧。这样,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15篇:《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

(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 生:将相和

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

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 生: 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 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 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师:是啊,廉颇多厉害啊!而蔺相如出身低微,轻而易举的就当上了上卿。如果你是廉颇,你能服气吗? 生:不服气。

师: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指名读 师:廉颇可是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啊!他说话应该很有(生:气势。) 师:一起来读一读。

四、完璧归赵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而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官拜上卿,很不服气。一切皆因蔺相如而起,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同学们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完璧归赵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吗? 生:不是。

师:他还靠什么?

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

师:一切皆因这张嘴而起,我们就来看一看,他这张嘴在秦王面前都说了些什么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书,画出他在秦王面前说的话。 师:他在秦王面前都说了些什么话?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这是在秦王面前说的话吗?

生:不是,这是他在赵王面前说的话。 师:还有补充吗? 生: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还有补充吗?没有了我们来看第一句话: (出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璧有毛病吗? 生:没有。

师: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蔺相如是为了骗秦王。

生:蔺相如只有这样说才能从秦王手里要回和氏璧。 师: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你听出读的“不动声色”,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思考)

师:谁能来替他说一说,为什么要读的“不动声色”?

生:蔺相如要不动声色的读,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多聪明的蔺相如啊!一起来“不动声色”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要回了和氏璧,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再来看他说的第二句话(出示第二句:“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我们当时蔺相如的态度。哪个词吗? 生: 理直气壮。

师: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词典,意思是: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师:你真会学习!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蔺相如的“理”在哪? 生:蔺相如的理在秦王不想给城。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理是:他把和氏璧送来了,但是秦王却不想给十五座城。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虽然蔺相如面对的是虎狼之国的秦王,但他毫无惧色,他不光说,在说之前、说之后他还„„ 生:他还做了动作。

师:为什么要加动作呢? 生:他是为了吓唬秦王。

生: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才能用声音来表现他的气壮。你来理直气壮的读一读: 生:指名读:

师:理直了,但是气不够壮!谁再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

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

师:同学们,蔺相如真的会撞柱子吗? 生:不会。

师: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他是为了骗秦王。

生:他看到秦王很喜欢和氏璧,不会让他撞坏,所以才大胆的骗秦王。

生: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喜欢和氏璧,但又不想拿城换璧,所以他才这样说,这样做。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是啊!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但是根本不想拿城换璧,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就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师: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师:个个都是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

师:同学们,在蔺相如的安排下,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大大方方地说:(出示: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生:齐读: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同学们,蔺相如胆子真大啊!典礼当天,当着众人的面,还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难道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生:秦王不会杀他,因为蔺相如抓住了亲王的弱点。 师:什么弱点?

生:秦王是一国之君,肯定不想再大臣面前丢脸。 生:秦王如果杀了蔺相如就会被天下的人耻笑。 师: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指名读 师: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把蔺相如的心思看透了。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你们都把蔺相如的心思看透了。这里蔺相如又用了一计“缓兵之计”,为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争取了时间。蔺相如的这张嘴厉不厉害? 生:厉害。

师:同学们,物蔺相如临危受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我们也可以放心了。但他决定带璧入秦时心里有把握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从蔺相如在赵王面前说的话读出他有把握。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他有把握? 生:一定。

师:你真会读书!从这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啊? 生:聪明,机智。 生:我觉得是自信。

师:此时的蔺相如可谓(做动作:) 生:胸有成竹

师:一起胸有成竹的读读这句话吧!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成功完璧归赵。

师:这个“完”是什么意思? 生:完好无损。

师:蔺相如仅仅完好无损的带回了和氏璧吗?他还完好无损的带回了什么? 生:还完好无损的带回了他自己。 生:还带回了十五座城。

生:刚才xx同学说的不对,蔺相如根本就没带回十五座城。 师:这项拿璧换城的生意没有谈成。谁还有补充? 生:我觉得还有赵国的面子。

师:是啊!自己全身而退,并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真是(出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生:齐读: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找一找这次蔺相如又说了什么话? 生: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请您为赵王击缶。”

一句是: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他为什么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因为赵王已经为秦王鼓瑟了。

生:他们都是王,地位相等。秦王让赵王鼓瑟就是侮辱他。所以蔺相如要为赵王挣回面子。

师: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那蔺相如是怎样逼秦王的呢?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不畏强暴) 生:很大胆。 生:不怕死。

师:虽然他面对的强大的秦王但他畏惧了吗? 生:没有。

师:他不但没畏惧,他还说:

生:齐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里的蔺相如还用了一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此看出,蔺相如靠得不仅仅是一张嘴,他也在用智慧和生命在维护赵国的尊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确实很了不起。去秦国之前的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出示:蔺相如介绍:(蔺相如: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生:是一个普通人。 生:他的地位很低。 师:和廉颇比呢?

生: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师:是啊!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难怪让久经沙场,靠着赫赫战功才被封为上卿的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生:齐读。

师:廉颇不服气,两人失和,但最后怎样了? 生:又和好了。 师:为什么和好呢? 生:为了赵国。

生:为了自己的国家。 生: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

师:是啊,在他们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以大局为重。(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你从中体会到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师:(补充廉颇资料: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有常胜将军之称。被赵王称之为“武神”,国之栋梁。)有什么感受?

生:廉颇是一位爱国的大将军,是赵国的功臣。 生:廉颇是以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生:我看出连秦过之所以不打赵国是害怕廉颇。 师:用书上的词语来概括就是—— 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书上还有一个细节,在渑池之会上也说到了秦王对廉颇的忌惮。哪里? 生:第十四自然段。生读

师:是啊,渑池之会固然有蔺相如的功劳,但廉颇同样功不可没。

师:由此可见,廉颇确实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功劳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就是这样一位劳苦功高的将军,却能为了国家利益,负荆请罪,这种胸襟,这种气度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师:他们二人从此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有道是:(出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生:齐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师:同学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也明白了“人和国——”。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大屏幕出示:和)也记住这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生:再齐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第16篇:将相和 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走进古典名著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生:《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师: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将相和》。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将相和》

师:同学们,咱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就来聊聊吧!看着屏幕上的小问题,谁来做一下?

生1:“将”的读音有(jiāng)(jiàng)。这里应读(jiàng),“将”指的是(廉颇)。

生2:“相”的读音有(xiāng)(xiàng)。这里应读(xiàng),“相”指的是(蔺相如)。

生3:“和”的读音有(hé)(huo)。这里应读(hé)。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

师: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谁再来重复一下?文章一共讲了几个小故事?

生1:“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生2: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他们肯定就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先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生1: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门客,最后蔺相如的职位怎么比廉颇的还高。

生2:我觉得这样对廉颇很不公平。

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1:他读出了廉颇心中的不平。 生2:他读出了廉颇的不服气。

师:很好,咱们大家一起不服气的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就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3:“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生:前文已经说了“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 师:你知道“无价之宝”的意思吗? 生: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蔺相如不是在说谎,他察觉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很巧妙地把璧就要回手中了。

生2:可以看出蔺相如很聪明、他看透了秦王的心理,顺其心理,做法有合情合理,让秦王上了当。

师: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

二、三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出示第二句

师: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理直气壮。

师:他理“直”在哪里?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咱们齐读第二句话。 生: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会真的撞吗? 生1: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才是真的。

生2: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生3:他之后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生:齐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生: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师:从这里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生1:很聪明,很了解人的心理。 生2: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师: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些话中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生:他是一个很自信、胸有成竹的人。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生:“完”是完好无损的。还带回了赵国的尊严。 师:板书“赵国尊严”。

师: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生:不是。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请同学们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师:谁来读读你找的蔺相如的话?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是《史记》原文,老师给大家读读,咱们看看《史记》的原文是怎样描写的。 “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生:勇敢,不畏强暴的蔺相如。他又一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师: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生表演“负荆请罪”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一个人。 生2: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师:板书“知错就改”。

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17篇:将相和讲稿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将相和》,首先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2、再回顾一下,《将相和》这个题目的的“将”指的是谁——廉颇,他的官职是——上卿,武将的上卿相当于——大将军;“相”指的是谁——蔺相如,他后来的官职是——上卿,文将的上卿相当于——丞相,所以蔺相如的官职要比廉颇的官职高。“和”的意思是——和好。

3、将相和好,说明之前肯定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他俩不和的一段话。指名读。

4、为什么不和呢,用廉颇的原话说,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怎么做到上卿的呢?(板书:靠一张嘴)这话说得还不够严重,靠字前面还有一个字严重得多(板书:就)什么是就靠一张嘴(只凭)言下之意是(只说了几句话而已)

5、相比之下,我廉颇是怎么做到上卿的?(板书: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几个字写起来很容易,而廉颇说起来也很轻松,但是做起来呢?(意思,打仗面临着——危险,他打了多少次仗?(很多次)每一次打仗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有一首诗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看似豪放,实则无奈,自古以来打仗能有几个活着回来。廉颇虽然回来了,并且建功无数,廉颇的的上卿是拿什么换来的?(命)

所以廉颇面对只靠一张嘴就做上上卿的蔺相如,廉颇什么态度?(不服气)

6、你来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告诉我你是真的理解廉颇了。

你读出了不服气,但是廉颇的不服气比你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我们来看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两个人的介绍(出示蔺相如课件) 宦者令:太监,舍人;门客,吃软饭的。 (出示廉颇课件)

廉颇能服气吗?他不但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而且没说蔺相如是做到上卿,而是怎么到他头上去的?(爬)什么才会爬到一个位置上,用爬这个字说明对蔺相如的什么态度?(看不起) 再读

7、同学们都在替廉颇感到不服气,可是课文你们已经读过了,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做到了上卿的吗?

那你从文中找证据来说服廉颇,既然廉颇认为蔺相如靠的就是一张嘴,那我们不妨考察一下,蔺相如到底说了哪些话,从他的这些话里我们又能看出些什么?找出“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这两个场合中蔺相如说话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有感受简要批注在旁边。

8、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一部分,与同学讨论、交流。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不用泛泛而谈,要抓住话里面的关键词,还有,一个人说话不是孤立的,要看看在什么场合说这番话。和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做比较,结合你课前查找的各种资料。现在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9、刚才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很有收获,希望每个组把你们最真实的、最深刻的感受谈一谈。

10、交流赴秦之前,在赵国的朝堂之上,蔺相如说了这么一番话,读了这番话你的体会是什么?(课件出示)当时接到秦王要换和氏璧的信之后,其他的人的表现,秦王有办法吗?其他人?这时候蔺相如出来了。除了聪明,还有什么?(勇敢,因为其他大臣都不敢去。)这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为什么其他大臣都不愿去?(怕秦国)

11、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了,一起读一读,豪不讲道理,就欺负别的国家,这叫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

12、是啊,面对强大的秦国,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人人都知道去秦国就可能会——死,九死一生啊。这个时候,蔺相如说我愿意,简简单单三个字,说出他需要多大的勇气,谁来读?指名读,所有举手的孩子,我们来替出发、出使之前的蔺相如来读这句话,做一回智勇过人的蔺相如,读。

13、出示

2 整个教室里回荡着你们的声音,当时的蔺相如就这么有气势,他说完这番话的时候,秦国的朝堂里也回荡着他的声音。于是秦王迫不得已把璧归还,蔺相如就派人化装后把璧送回了赵国。接下来怎样,继续汇报。

14、出示。虽然手里没有璧,秦王随时有可能因为这个而杀了他,但他还是很坦然,为什么?(假如秦王杀了他,天下人都会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所以他料到秦王不会杀他,杀了他能不能得到璧?而且还落得个没有信用的骂名。)所以从这番话中又看出蔺相如?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这次事件之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

14、出示。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鼓了,但是鼓瑟是什么人做的?现在让赵王鼓瑟,要知道,赵王是堂堂的一国之君,让赵王鼓瑟,这是秦王对赵王的——侮辱。

敢于和秦王拼了,蔺相如真实——不怕死啊。但是生命只有一次啊,他为什么总是那么的不怕死,为什么说我就跟您拼了?(为国家)侮辱赵王就是侮辱赵国,在封建国家,君就是国,国就是君,侮辱赵王就是侮辱赵国,身为赵国子民的蔺相如怎么能不生气,所以蔺相如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赵国,从这里我们看出蔺相如很——爱国,一颗火热的爱国心。

15、蔺相如再次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渑池之会这次事件之后,蔺相如官至上卿,我想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蔺相如究竟是靠什么做到上卿的(智慧、勇气、爱国心)

16、再看廉颇的话(出课件)廉颇说得对不对,他这样对待蔺相如公平不公平,有功之臣竟被人说成只动一张嘴,在这个情况下,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办?

17、到底蔺相如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还得读书,这就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了。默读。

汇报怎么做的。再看看蔺相如怎么说的,指读。在他的话里,有没有说廉颇的不好?他怎么说评价廉颇的——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所以我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板书:为国)这番话真是发自——肺腑。从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心胸开阔的、顾全国家这个大局的、心灵高尚的蔺相如,带着这个自我感觉来读。

语重心长,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这就是蔺相如,心里装的全是国家呀!

18、在这种情况下,再看愤愤不平的廉颇,他怎么想的?他还是刚才的态度吗?汇报时分析。

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3 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爱国)

19、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除了他热爱祖国,我们还应该学习他什么品质?(勇于认错,知错就改)是呀,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廉颇真是敢作敢当啊。

20、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

21、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三个故事,如果在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不记恨赵国,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之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这三个故事是相联系的,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22、同学们,这个故事离我们现在又两千多年了,但是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因为作者给我们塑造了这样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

23、那么蔺相如的命运最终如何呢?赵国又是怎样走向灭亡?这些问题你想了解吗?请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18篇:《将相和》读后感

语文书中有一篇名叫《将相和》的课文,我读完后,被廉颇和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所感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篇一:《将相和》读后感

望着眼前的小生命,它还是一动也不动,难道是永远地睡去!750字作文我有些懊恼,就找妈妈帮我缝好,可妈妈实在太忙,让我自己学着缝。嘴馋的我欣然同意。就这样,我们有了隐私,有了谎言,有了掩饰,虽然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黑狗团”,有趣吧。在假山上,我隐约记得山顶上有一颗垂柳。

也许大家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并不了解,但一提起赵国大将廉颇和宰相蔺相如,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蔺相如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会上保全了赵王的名誉,赵王封他为上卿。大将廉颇对此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多年为国家出生入死,难道还比不上蔺相如的一张嘴?

孰不知,蔺相如官位如此之高,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终于,廉颇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如初,携手保卫赵国。

在这篇文章中,廉颇和蔺相如两人都令我十分敬佩。

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还能放下堂堂大将军的面子,亲自去蔺相如府上请罪。廉颇这种知错就改,关键时刻肯放下架子的态度,非常值得赞扬!

蔺相如则是有勇有谋,能透彻的分析当前形式,准确的把握秦王的心理。敢于用生命去捍卫宝玉。为了不使赵王受辱,挽回国家的尊严,他大义凛然,使秦王不得不按他说的做。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顾大局,识大体,为了不让秦国趁机而入,他处处躲着廉颇,让着廉颇。这一番良苦用心,令我十分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像廉颇和蔺相如这样的事。

那时,我还是小孩子,还没上学。我们院儿有一个姐姐,她经常晚上自己睡觉。那时我天天缠着妈妈,妈妈被我缠烦了,就和我说姐姐的事,说她是多么多么勇敢。渐渐地,我开始嫉妒起她来了,认为她夺走了妈妈对我的喜爱。我和她越来越生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长大,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这时,我才明白,是我误解了姐姐。于是,我亲自向她赔礼道歉,我俩又和好如初。

时至今日,我非常庆幸,我曾做过一件和廉颇一样知错就改的事。我身上同样拥有和廉颇一样优秀的品质。

通过学习《将相和》和我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中,肯定会有人要比你优秀。我们不应该去嫉妒他,而是认真的审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什么别人比你强。我们要学会不嫉妒,淡泊的面对利益,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的了解人生。

学会不嫉妒吧,学会与人合作吧。这样,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篇二:《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这篇课文,我早在四年级就学过了,而且,印象非常深刻。这不,今天在一本课外读物上,有看到了这篇文章。

首先,文章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蔺相如,另一个就是廉颇。而且他们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官员。蔺相如几次立功,被封为了管,甚至职位超过了大将军廉颇。这下,廉颇可不服气了,处处和蔺相如计较,但是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一再避让。最后,终于廉颇知道自己的错,惭愧地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本文既表现了蔺相如顾大局是大体的高尚品德,又表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当我读到廉颇当众给蔺相如羞辱的时候,我不禁替蔺相如捏了把汗,可是,没想到蔺相如却处处躲避、谦让廉颇。蔺相如的手下都很气愤,要去打抱不平。但是,蔺相如却从容大都的笑着解释,他避让廉颇是为了国家的安危。这时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伟大的爱国之心啊!

这时,我又想起了爸爸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身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同志给许世友上将打电话,许世友接过电话说:“喂,我是上将许世友,你是谁?”周总理谦虚的笑答:“我是小兵周恩来。”是啊,蔺相如能谦让官职比他小的廉颇,周恩来能谦让官位比他小的许世友,这可真是“古有蔺相如,今有周恩来啊!”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蔺相如的谦让,才有了廉颇的主动和好,才加强了赵国的力量。这正如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如果每个人都像蔺相如一样,主动让一步的话,那这个世界会有多美好呢?

合上书本,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知错就改,谦让大度的人,我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同学,团结集体,像蔺相如一样有作为的人!

篇三:《将相和》读后感

《将相和》是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在让赵国君臣进退两难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件事上建立了奇功,被赵王封为了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想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意避让他,廉颇知道真相后,到蔺相如的府上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能当上上卿?那是因为他能在困难面前,能够以大局为重。我们在生活中不也要是这样吗?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班长——蒋睿彤同学的嗓子哑了,可她坚持按时按点提醒我们排好路队,虽然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我依然觉得这声音是最动听的。当我走出教室时,仿佛蒋睿彤的沙哑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回荡。

蒋睿彤以大局为重,没误同学们一分一秒。我们做事也要以大局为重才不会耽误大家。蔺相如以大局为重,没有和廉颇当面争执,最终以一片赤诚赢得了一生的朋友。是啊!只要我们以大局为重,就能帮助大家许许多多。当我们和同学争吵时,不能因为要为自己争一口气而不顾全大局。

廉颇负荆请罪也让我深受感动,他懂得与蔺相如精诚合作,使赵国日益强盛。

第19篇:将相和.20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小精灵儿童网站]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学生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第20篇: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师:看来大家对题目的理解比较深刻,相信这几个词语更难不倒大家。(教师出示生字、生词,指生读。)教师重点强调和氏璧的“璧”和墙壁的“壁”的不同。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生B:我知道了当时秦国的势力最强。

生C:我还知道了文章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你能把这三个故事的标题写在黑板上吗?(生板书)

师:你现在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A: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B:渑池之会后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C: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后来又和好了?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将相和》优质课课堂实录|教案设计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将相和》优质课课堂实录|教案设计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

)、(

)、(

)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

)是(

)的发展。(

)的结果又是(

)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将相和日记范文
《将相和日记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