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诺尔盖草原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2 18:01:1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诺尔曼

诺尔曼·罗克威尔1894年2月3日出生于纽约阿姆斯特丹大街,家境富有。其父爱好绘画,还喜欢饭后朗读一段狄更斯的小说。罗克威尔日后的绘画生涯以及其作品中含有的悲剧性幽默,显然可以从这里找到一点渊源。

罗克威尔被称为插图画家,但他主要的创作是封面画,此外还画广告画、宣传画、年历画。他的作品,在结构上写实,在表情、动态上夸张,形成浓郁、生动的幽默感。他的灵感撷取自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插曲,而后凝练地加以展现。

他14岁时去纽约查斯美术和实用美术学校学画。第二年中期,他考入国立美术学院,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10年转入美国最自由、最不拘泥于教规、也最使学生兴奋的美国美术大学生社团学画。他家境富裕,但却去勤工俭学,以此更好地了解社会。

16岁时,他设计了四张圣诞贺卡,成为他走上绘画事业的处女作。17岁,他创作了第一本书籍插图。19岁,他被聘任为《少年生活》杂志的艺术指导。22岁被聘为美国著名的《星期六晚邮报》双周刊首席封面画家。

16岁就进入创作历程的罗克威尔,以少年特有的敏锐、好奇、想象和纯真的情感,经常捕获到成年人所看不到的生活内容。他以儿童画起家,其幽默诙谐的画面不仅使青少年读者爱不释手,也深深吸引了成年人。他的创作潜力惊人,在数量、质量上都超过他人,从而声誉鹊起。他在幽默中掺进的哀婉情调,更使他的作品善于撩拨读者的心弦。他塑造的乞丐、小官吏、流浪汉、医生等艺术形象是发噱的,但决不包含嘲弄的成分,而是渗透着深沉的同情,使人笑后产生哀婉的感伤。这种感伤与幽默一样,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

他为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的插图,在出版界和美术界获得很大反响。1937年他为纳索酒家创作的壁画《扬基歌》是一幅极具特色的杰作。它像一幕异常风趣的喜剧,古装人物在他笔下竭尽夸张之能事。

罗克威尔在69岁高龄时,脱离了合作47年的《星期六晚邮报》,转而为《展望》杂志画稿。他把目光转向贫穷、抗议种族歧视和太空实验,展现出他备尝人间甘苦后形成的成熟期艺术观点。

30年代起,罗克威尔开始利用照相机作为辅助手段。越到晚年依赖越多。现在许多美国画家利用照相机作画,就来源于他的创举。

1978年8月,他以84岁高龄去世。德《法兰克福汇报》称他的艺术达到了“20世纪的顶峰”。

补充:在美国的一次民意测验:“您认为当代最杰出的画家是谁?”结果有82%的人投了诺尔曼·罗克威尔。1936年他与玛丽·巴斯朵结了婚。二战爆发后,他深入前线,创作了一些厌恶战争,期盼和平的作品。后来,这些作品却受到一些人的抨击,不过,1977年他还是得到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的荣誉。

来自视觉同盟。

推荐第2篇:《狼图腾》外景拍摄地乌拉盖草原旅游

《狼图腾》外景拍摄地——乌拉盖草原旅游

一、内蒙古民族文化体验目的地——乌拉盖湖旅游风景区 它位于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场部东3公里处,北距大兴安岭宝格达山森林旅游区120公里,距兴安盟阿尔山风景旅游区200多公里,东南距霍林河市35公里。水库占地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库区最大面积50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蓄水量2.5亿立方米。

旅游风景区所在的乌拉盖河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内陆河,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山地,由许多泉水汇集而成,流经乌拉盖全境,乌拉盖水库是乌拉盖河的水上枢纽工程,承担着调节生态、防洪蓄水、水产养殖业、工业用水和生态旅游等功能。

乌拉盖湖旅游业现有旅游项目有划船、垂钓、沙滩排球、骑马、射箭、摔跤、水上快艇、九曲弯及高尧乌拉山气象地质奇观观赏等。按照科学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要求,水库正在建设禁牧区50000米延长双边浸塑护栏,环湖35km公路预计2012年8月份完工。

乌拉盖湖区东南面的高尧乌拉山险峻,草木茂盛,有多种名贵的中草药;湖区周边有黄羊、旱獭、狼、仙鹤、天鹅、大雁、黄羊等数十种野生动物和黄花、蘑菇、蕨菜等几十种野生植物。湖区周边还有天鹅湖、贺斯格淖尔湿地、原始次生白桦林、芍药沟、黄花沟等独特的草原风光自然景观和布林庙、农乃庙、成吉思汗边墙、固腊卜赛汗国际敖包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独特的乌珠穆沁部落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和浓郁的兵团文化。

近期借助浓厚的草原文化和民俗文化,依托乌拉盖湖旅游资源,打造中国内蒙古民族文化体验目的地。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心三区一环。(一心:柔情艾丽综合服务中心长调。三区:逍遥水韵运动休闲区、灰腾部落民俗体验区、天籁绿洲湿地观光区。一环:草原牧歌环湖观光公路环线)。最终将乌拉盖湖打造成中国内蒙古文化国际展示平台、国际运动休闲圣地和区域性的旅游集散基地。

二、民俗文化古游地——布林泉旅游景区

它位于巴音胡硕镇北11公里处,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始建于2005年,总占地面积5000亩。景区的战车式大型蒙古包群及篝火晚会广场、艺术墙、布林庙遗址修缮大雄宝殿、钟鼓楼、白塔及院落,布林泉眼八角亭、观赏木笺道等建筑支撑了布林泉旅游的主题,以迷人的草原风光和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气息为依托,塑造了典型的蒙古草原生活氛围,体验蒙古族民风民俗,感悟蒙古族的宗教文化,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崇尚文化”的旅游需求。

布林古庙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遗址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昔日该庙又称“拜佛寺”。布林庙的主要构体有大雄宝殿(朝克沁大殿),后有三座小型佛殿、讲经殿,还有八座白塔。庙前有营牌,有旗杆。庙中主要供奉的有释迦牟尼等诸多佛祖。庙内藏有干珠尔、丹珠尔等诸多名书。布林庙在鼎盛时期香火繁盛,僧侣众多,庙内僧众最多时达到170余人。民国33年,乙酉年(公元1945年)二战中被炸毁,历时273年。2010年5月9日,乌拉盖牧场对布林庙进行恢复修缮,该工程已于同年6月中旬通过盟宗教事务局及佛教协会审批。目前投入700多万元,完成了大殿、门殿、钟鼓楼、艺术墙等主体工程及院落建设。

博力彦泉水甘甜可口,远近闻名,泉水四季长流、冬暖夏凉,年流量高达5.5万吨,因富含多种矿物质而远近闻名,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布林圣泉与布林庙相隔不足300米,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争相到泉边洗脸、饮水,历史流传布林圣泉泉水有强体健身之功效,会给人带来健康和运气。周边牧民长年饮用无一人得肠胃、风湿等疾病,泉水所到之处的草场上“五月兰”争奇斗艳,人们在此踏青、赏花,合影留念。 在这里游客还可以体验纯正的蒙古族习俗,吃手把肉、喝马奶酒,还可以品尝以天然山野菜为原料的野菜宴,可以尽情体验住蒙古包、穿蒙古袍、学蒙古语、骑马、牧羊、坐勒勒车、挤牛奶、做奶食品等生活习俗,感受蒙古族游牧生活之趣。

三、生态休闲旅游之地——贺斯格淖尔生态旅游区

它位于贺斯格乌拉牧场北45 公里处,面积42700公顷,泉眼密布,有宽阔的沼泽性湿地,形成了典型的草甸草原,是锡林郭勒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1983年开引水渠,筑堤坝,修节制闸,形成了水域面积为6000亩的小型水库。目前景区已成为管理区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和歇脚点,也是众多珍稀鸟类的繁殖区,更是环境演化的敏感区域。湿地保护区内草场植被种类繁多,生长茂盛,菊科类、毛莨科、莎草科、百合科等野生植物501种,光野生中草药就有上百种,有治疗气虚的黄芪,可解风寒气喘的麻黄;有缓中补虚、泻火解毒的甘草;也有凉血蔽淤的百合。由于这里草木茂盛、水资源富集,野生动物也常来光顾,主要有黄羊、狍子、旱獭、狐狸、狼等,鸟类主要有天鹅、白骨顶、斑翅山、大雁、百灵鸟、画眉鸟、野鸭、海鸥、乌鸡、丹顶鹤等20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风光秀丽,景色、气候宜人。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亲手钓上的天然鲫鱼,在宽广的湖面上划船在芦苇荡中穿行,也可在野花丛中野营,品尝当地特有的蒙古族手把肉及奶食品,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原始次生白桦林

它位于乌拉盖哈拉盖图农牧场场部东北40公里处。面积约5.5万亩,为典型原始次生白桦林,林内植被茂密,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2003年管理区生态部门对白桦林进行了围栏封育,保持了其原始的风貌。2009年白桦林建成了第一家旅游点,可以开展原始森林探秘、乌拉盖河漂流、河边垂钓等活动。

(五)阿尔善泉旅游风景区

景区位于贺斯格乌拉牧场北15公里处,又称呼林宝格勒。该泉水质好,矿物质含量高,日流量为3200吨,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泉水常年流淌,温度常年保持在6℃,夏季冰凉刺骨,冬天温暖宜人。据当地牧民说:“饮用泉水对肠胃好,不坏肚子。而且,在此牧羊的母牛常有怀双犊的现象”。还能治疗多种皮肤病,对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同时由贺斯格乌拉牧场投资在此建设了乌拉盖管理区第一家矿泉水厂,年产矿泉水1200吨,产品主要销往锡林浩特市、东乌旗、西乌旗等地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矿化度低、无污染、天然优质的矿泉水,参观矿泉水生产车间,欣赏泉水周围水草丰美、水映蓝天的宜人景色,亲闻清新且带有芳草气息的空气。

九曲湾

乌拉盖河是内蒙古第一大内陆河,它发源于宝格达山西麓,由泉水汇集而成,水量稳定,全长360公里。九曲湾位于乌拉盖湖东面,与湖入口相连,属低山丘陵地带,属乌拉盖河最为蜿蜒曲折的河段,河边绿草茵茵、野花丛生,香气袭人,牛羊成群,点缀其中。在这里您将叹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沉醉于浑然天成的美妙画卷。

芍药沟

芍药沟位于贺斯格乌拉牧场场部东北12公里处,在山沟内1平方公里的东面山沟内生长着大片的芍药花,且密度较高,主要为粉色芍药和白芍药。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满山的芍药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成为了花的海洋,非常壮观美丽。

布日都淖尔“天鹅湖”

布日都淖尔位于贺斯格乌拉牧场东南3公里处,水域面积约2000余亩,依山而居且淖尔长年积水,芦苇丛生,是天鹅、大雁等珍惜候鸟迁徙的必径之地。每年4—5月份水面上数以千计的天鹅、大雁,或成群结队、或双双两两、或戏水、或觅食、或起飞、或划落,啼鸣声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和谐、安逸、祥和、自然的画面,因此也被称为“天鹅湖”。

斯仍音昭“牧人之家”

位于白桦林风景区3公里处,有临时性蒙古包7顶,建设木板房5间,漂流艇4艘,草场面积为2000余亩。景点设置了原始次生白桦林观光、野菜采摘、垂钓、漂流等活动。

推荐第3篇:达诺尔公司简介

江苏达诺尔半导体超纯科技有限公司(Denoir)位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带的江苏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园,是一家专业生产超高纯微电子化学品的中美合资企业。

Denoir致力于半导体湿法工艺超高纯微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包括PPT级超纯异丙醇、超纯氨水等,产品性能及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司第一期工程年产超纯异丙醇3000吨,年产超纯氨水3500吨,这些产品可广泛适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硬盘、LCD、硅片生产企业、光学加工、太阳能电池片及精密微电子产品制造工艺。

公司采用美国最先进的超高纯化学品生产工艺和技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国际水平的净化吸附树脂和美国密科理公司的超高效精密过滤器,配备了英国欧陆公司的生产控制系统,美国安捷伦公司的ICP-MS7500离子色谱仪,日本理音公司的尘粒测定仪,在线超声波浓度仪和百级无尘厂房等世界一流的分析检测仪器和设备。

目前公司可批量提供符合国际半导体行业标准的三个规格的产品:

 XLSI 金属杂质含量小于100ppt,经过0.05微米孔径过滤器过滤,控制0.1微米

粒子。在100级净化环境中罐装,达到SEMI 4级(C级)标准;

 SLSI 金属杂质含量小于1ppb,经过0.05微米孔径过滤器过滤,控制0.2微米粒

子。在100级净化环境中罐装,达到SEMI 3级(B级)标准;

 ULSI 金属杂质含量小于10ppb,经过0.05微米孔径过滤器过滤,控制0.2微米

粒子。在100级净化环境中罐装,达到SEMI 2级标准;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中美合作的专业团队,一系列规范的作业系统和品质控制体系,为高效的生产运营,一流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公司秉持“止于至精,品质卓越”的理念,努力构建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达诺尔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达诺尔将以国际化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与全球伙伴共同开创未来。

推荐第4篇:诺尔车队工作总结

诺尔车队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车队负责全部车辆的购置、油料、保险、等各项费用的上缴,以及落户、二级维护、事故处理、维修监督、车辆档案整理等。车队具有对全部车辆的计划下达职能。对车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及创新的责任和义务。目前车辆管理制度正在修订之中,还未完善。

二、工作情况

1驾驶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道路交通法,做到万无一失。稍有空闲,便潜心学习各种交通法规,做到遵章安全行车。2经常阅查交通图册,将各种交通路线熟记在心,行车中少走弯路,少走坏路,节时省油。

3在车辆维修和保养中,当好“医生”和“美容师”的双重角色,对车辆勤检修、勤保养、勤清洗,熟练掌握各种车辆技术性能,有故障及时排除,使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4对于目前车辆的缺少,调度上有一定的难度。

5工作面前不退缩。团结同志,帮助别人,从不为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在每次出车中,把货物安全送抵目的地后,便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和现场监理一起搬东西,卸车,主动热情的和客户搞好关系。

6做驾驶员非常辛苦,做个好驾驶员就更为不易。“做就做好”是驾驶员做人的原则。当开车累的腰酸背痛深夜回家时,深感开车之苦;当看到领导信任和同志们的赞许,看到工作发展的累累硕果时,又享受到开车之甜。他们始终做到爱岗敬

业,以单位节假日,始终做到出车时随叫随到。以公司为家,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不分下班上班听说有出车任务,便顾不得休息,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作为车队的一员,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重任。

三、工作问题车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

1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尽力弥补这些缺点,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服务质量。

2有人说选择了物流就选择了辛苦,我们今后也必将长期将与这一清苦的职业为伴,但我们决不言悔,因为我愿意为我所从事的事业付出满腔热忱、捧出全部真诚,愿意为我们挚爱诺尔物流奉献一切。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提高自己,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车辆管理办法》,从细节做起。

2特别在驾驶员的管理上,加大监督检查及培训力度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学习,全面提高驾驶员的整体素质。 3通过教育、培训,提高驾驶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降低交通事故率。

4抓好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加强对车辆的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做到管理与教育想结合,坚持长期、牢固、扎实。

诺尔物流车队

推荐第5篇:追忆诺尔曼白求恩

读《纪念白求恩》有感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2009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了“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活动,共计5千6百多万人次网友投票评选出了百年来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或与中国缘分最深的国际友人,排名第一位的是加拿大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生于1890年卒于1939年,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1939年10月,白求恩同志为抢救伤员做手术时不幸割破手指被感染,后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最终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逝世。毛泽东同志为缅怀白求恩逝世,于1939年12月21日撰写了《学习白求恩》(后改名为《纪念白求恩》)一文,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这是个怎样的人,能在过世80年后仍被大洋彼岸的外国民众时时怀念?他究竟有怎样的精神,被毛主席称为伟大

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怀着这些疑问,10余年后我再次学习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通过这篇文章去学习白求恩同志的伟大精神,去审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像白求恩同志这样放弃优厚的生活,无论国籍和文化的差别,只为正义的事业无私奉献甚至献出生命。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这就是共产主义精神。这种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在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泛滥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意义。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代,文化冲突、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用国际主义的精神理性看待民族问题和文化冲突,牢牢把握和平发展这两个世界主题,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贡献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样在文章中,毛泽同同志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相比白求恩同志为正义事业奉献一切的无私精神,那些自以为有些贡献就居功自傲的人,应该感到羞愧;那些对人民事业不热忱的同志更应当反省自身。只有做到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共产党员,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任何人都会有死去的一天,而伟大的精神却会长存于世,正是因为白求恩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人们才永远记得他、学习他。

推荐第6篇:克诺尔参观后感

克诺尔参观后感

参观时间:2011年4月29日

参观地点: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参观目的:深入学习5S现场管理

公司简介: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位于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它是克诺尔集团根据其全球化、本土化的公司战略,结合快速发展的中国轨道交通市场而成立的一家专业的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公司。公司投资总额达2200万欧元,注册资金900万欧元。主要经营轨道车辆制动及供风系统及其相关零部件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克诺尔苏州也负责在中国销售的所有制动设备及产品的售后服务,包括对现属克诺尔集团的Westinghouse公司在中国交付的纽约空气制动设备(NYAB)的售后服务。

我们一行10人至苏州参观了克诺尔车辆设备公司的5S现场管理,一进厂区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带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小假山,上面建造着一座古式亭子,可以想象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员工看到这么一处建筑是多么心旷神怡。走进接待大厅,左手边放置着一组沙发供访客小歇等候,右手边摆放着克诺尔的各色产品,同样也很直观的告诉初访者这里是一家以生产什么为主的企业。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目视管理,在随后参观生产现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管理手段在克诺尔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步入参观走廊这里可以纵观生产车间全局,因为这是一条空中走廊。在走廊的扶手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块讲解下方所看到的生产小组的讲解版,板上印有生产小组名称及任务并附有图片和中英文对照,让参观者感到非常人性化。

在安全措施上,他们对每个工位划定了黄线,严格禁止各部位窜岗,未穿戴防护用具不得进入黄线范围内,每个员工必须带耳塞,放止噪音伤害。现场到处可见消防警示和使用方法,在工具使用上他们自制了工具摆放的模子,是用泡沫塑料做的,将要使用的工具可以摆放在模子中这样既可以减轻工具摆放的声音,又有利于在收工时对工具进行清点。

在参观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小插曲。有个女职员特地跑过来提醒带领我们参观的负责人告知我们不能拍照,原因是她看到我们有人挂着照相机。其实在参观开始前该负责人已经将相关参观须知告知我们了,如果我们违反了该负责人是会受到他老板的批评的,而这样互相提醒的举动在他们的工作中已经是一种习惯了可见克诺尔的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

领略了克诺尔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洁净的生产车间、整齐的设备器具、有序的生产环境,无不体现一个先进工厂的管理制度的完善。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克诺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一个个不凡的创新成果,使我们对克诺尔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我们的6S管理,虽小有成绩,但仍然有不少需借鉴的地方。首先是领导的重视,他们的5S负责人可以召集各部门主管一起对5S的管理进行实施.监督和整改。其次,是注重坚持和养成,相信任何的管理都有艰难落实的过程,就象他们为了降噪,要求每个车间工人必须带耳塞,问他们负责人为什么都能做到,他的回答是:关键注重养成,都习惯了也就自觉戴了。还有,他们的规章制度、生产工艺都以看板的形式展现在你的周围,让每个员工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我想我们基地也可以借鉴,将检修工艺以一种合适的方法展现到员工的眼中供大家学习掌握。最后是激励,他们注重激励员工的积极与创造性,他们有许多员工自制的工具车、小工具,并注重激发与奖励以调动积极性,使员工们不断为团队贡献力量与智慧。

此次参观为每一个参观者开拓了6S管理的思路,这种先进、实用性强的现场管理系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好空间、用足空间、畅通空间、保持环境清洁、形成良好的职工素质等。 从中改善和提高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保障安全生产,降低工作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推荐第7篇:阿贡盖提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简介

阿贡盖提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简介

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占地面积23.5公顷,地处阿贡盖提草原,位于布尔津县城至喀纳斯风景旅游区97公里处路旁,喀纳斯机场10公里,距贾登峪38公里,是也格孜托别乡春秋牧场。此处四面环山,地势平坦,植被丰富,为中心带盆地。

草原石人哈萨克民族文化园是喀纳斯旅游沿线开发景点之一。该文化园是一个集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民俗为一体的文化乐园,集中展现了一个北方马背民族的民俗民风,浓缩了草原文化内涵。“阿贡盖提”为蒙古语,词议为“阳光普照的地方”,它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与该地自然淳朴的民族风情,草原石人融为一体,吸引着过往的游客。园内的草原石人群、各类文物、民俗工艺品展销、民族服饰和喀萨克传统文体娱乐展演、哈萨克民族特色餐饮等项目,是游客集中体验阿勒泰草原游牧文化的理想之地和最佳选择。

该文化园自2012年8月开始打造,2013年6月15日正式开园,累计投资2800万元,可以同时接待数百名游客。文化园主要划分为民俗展示体验区、文体活动演绎区、合影留念区、民族特色餐饮区及停车场五大区域。其中民俗展示体验区内主要设有1座复原仿制哈萨克族古代部落首领使用的直径12米木制巨型毡房、4间加工展示体验坊及字母碑、哈萨克人生礼仪雕塑群、幸运之\"髀石\"、塔依哈赞、三角炉等富含民族文化元素的雕塑,着力打造出了现场体验哈萨克族手工刺绣、演艺民族乐器、制作传统奶制品及手工艺品(陶瓷)等民族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民俗历史的氛围;文体活动演艺区设有一个可以同时容纳500人的大看台,游客可在欣赏民族歌舞演艺的同时,观看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填补了喀纳斯旅游沿线马术表演的空白;在合影留念区,游客可以穿着民族服饰,与骏马、雄鹰、骆驼等合影留念,留下美好回忆;民族特色餐饮区设有8间原生态的哈萨克毡房,提供手抓肉、烤羊肉串等哈萨克族传统风味美食,在享用有机绿色饮食的同时,可近距离感受哈萨克民族的热情好客。

推荐第8篇:塞伦盖蒂,非洲草原史诗般的大迁徙

塞伦盖蒂,非洲草原史诗般的大迁徙

每当黄昏时分,清风如水,天澄如练。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花岗岩巨石,静静地伫立在落日的余晖中。这些浑厚的巨石历经亿年,布满了风蚀雨剥的痕迹,与色彩斑斓的草原融为一体,好像一枚枚玉石,散发着古朴沧桑的气息。远处,一只雄狮攀爬到巨石顶端,带着一副君临天下的气概,琥珀色的目光俯视整个草原,红褐色的鬃毛随风吹起――这就是塞伦盖蒂最经典的画面。

变幻的地貌,

典型的草原景观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非洲大陆上的一块瑰宝,坐落于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西北部,面积14763平方公里,接近中国海南省的一半。它的东部和南部是开阔的草原,一些硕大的花岗岩点缀其间。中部被长草平原和金合欢树占据。西部是山地和峡谷,布满了阿拉伯树胶密林。北部则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和草场。

塞伦盖蒂拥有典型的稀树草原景观,金合欢属和风车藤属种类是最常见的草原乔木,还有一些粗大树干的猴面包树和茁壮叶子的大戟树。这些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干燥的气候。例如:金合欢树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树叶变得细小,树根渗入地底30米,即使在最干旱的年份,也能够从地底吸取足够的水分。猴面包树在雨季时枝繁叶茂,到了旱季树叶则完全脱落,靠树干中储存的水分熬过漫长的旱季。

生生不息地迁徙,

塞伦盖蒂的生存法则

塞伦盖蒂广阔的面积和丰富多样的植被,养育了200万只大型野生动物,超过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野生动物的总和。

塞伦盖蒂最引以为荣的,是有蹄类动物史诗般的大迁徙。这支由130万只角马、30万只斑马、20万只瞪羚、1万多只大羚羊组成的宏伟大军,年复一年,由南到北,再由北到南,周而复始地长途跋涉数千公里,跨过草地、沼泽、湖泊、峡谷、丛林、滩涂、河流,只为了获得足够的青草和水源。在这个艰难困苦、危机四伏的旅途中,大约10%的成员体力不支倒毙,葬身于食肉动物之口。然而,到了来年2月末,雨水再一次侵润塞伦盖蒂南部短草平原,50万只小角马、小斑马一起诞生,湿漉漉的大地成了天然的产床,到处是嗷嗷待哺的新生命。优胜劣汰、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在塞伦盖蒂显得特别直观和生动。

角马,是迁徙大军里的主力军。在上世纪50年代,根据格日泽梅克教授的调查,当时角马数量只有9万只。经过坦桑尼亚政府和国际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半个多世纪的保护,角马数量蹿升至百万之巨。肥沃的塞伦盖蒂大草原滋养着它们。事实上,除了北美的驯鹿群,人们很难在世界其他地方见到如此众多的有蹄类动物。不能仅仅将角马群从塞伦盖蒂跑到马赛马拉称为“大迁徙”。角马群时刻都在迁徙,它们每天要花费16~20个小时进食,就像一台巨大的割草机,以顺时针的方向,轰隆隆碾过海一般广阔的草原。当一片草地被啃食干净后,再移动到另一片草地。大规模的急行军发生在小角马诞生2个月后,即每年的4月末5月初。此时降雨云开始朝西北方向移动,角马群沿着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边境线,迤逦奔向多山的西部走廊。在那里,它们将跨越迁徙路上的第一道鬼门关――格卢米提河。

格卢米提河和东非众多河流一样,由东向西,汇入维多利亚湖。对于连续奔驰数十天的角马群来说,格鲁米提河是迁徙路程里第一个最大的水源。干渴难忍的角马,沿着河岸一字排开,张大嘴巴牛饮。格卢米提河里的鳄鱼等待这顿角马大餐将近1年。它们像一块枯木一样,静静地漂浮在水里长达数小时,只露出一小点鼻孔呼吸,以极慢的速度接近饮水的角马。待到距离不足半米,突然像弹簧一样从河中跃出,将角马拖入水中杀死。其余幸运的角马在越过格鲁米提河后,开始迎头北上,朝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进发。大约11月末,角马群又回到了大迁徙的起点,它们的诞生之地――塞伦盖蒂东南部短草平原。如期而至的降雨,催促青草茁壮成长。短草平原的土壤主要来自塞伦盖蒂东部伦盖伊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火山灰,富含草食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经过长途跋涉的角马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它们将在这里盘桓数月,休养生息。母角马开始生产,哺育幼崽。到来年雨季的结束时,它们又将义无反顾地踏上漫长的迁徙之路。

迁徙的蹄类动物,

肉食者的移动盛宴

上百万角马、斑马和瞪羚组成的迁徙,对于肉食动物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移动的盛宴。大小肉食动物都能从迁徙中获益。但是肉食动物大多有自己的领地,还有体能的限制和幼崽的拖累,无法一路跟随迁徙行动。不过它们也有各自的应对策略。据统计,稀树草原上一共有38种肉食动物,每一种动物都在研究如何减少与其他竞争者直接冲突。当然,完全避免冲突也不可能,但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冲突,它们在活动时间、猎物选择和领地空间上采取了灵活的方式。

狮子号称“百兽之王”,但依然需要防范敌人,比如成群的斑鬣狗。斑鬣狗会吃掉狮子幼崽,攻击落单的成年狮子。因此雌狮总是把幼狮隐藏在石头缝或灌木丛中。一些陌生雄狮之间也会结成坚固的联盟。

花豹则尽量避免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遭遇。花豹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捕食对象繁多。花豹总是单独捕猎,杀死猎物后将尸体拖到树上享用,以减少与狮子、斑鬣狗的接触。

猎豹是最弱小的猫科动物之一,它们很难抵挡狮子、斑鬣狗的攻击,所以猎豹总是在白天活动和捕猎。

狞猫和薮猫,这两种小型猫科动物,捕捉小型猎物,比如鸟、老鼠和野兔。

其他一些肉食者,如蝠耳狐、蜜獾和几种?B,几乎以昆虫为食。

草原上的分解者,

生态链上的“安全卫士”

秃鹫专门以其他腐烂动物的尸体为食,它们是草原上的清洁工。不仅高度腐烂的肉,甚至排泄物,秃鹫也能一扫而光。秃鹫的消化系统很特殊,它们的胃中有浓酸,消化道中还有多种酶,能够杀死尸体中的毒素,转化成营养。秃鹫是稀树草原上的重要的消费者(有些观点认为秃鹫也是分解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果没有秃鹫,草原上会尸骸遍野,臭气熏天,传染病严重滋生。

尽管秃鹫功勋卓著,但它们还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环节,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草原上的那些分解者。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在环境中,供生产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再一次利用。分解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菌和真菌(微生物),另一类是其他腐食性动物(如屎壳郎、蚯蚓等)。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将会堆积成灾,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再参与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若要终止,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塞伦盖蒂的精彩难以尽述,它绝对是地球上最富生机、最为玄妙、最波澜壮阔的地方。数百万野生动物的生死循环,就是一座展示自然进化奥秘的基因宝库。如今,地球上大部分原野、山川、河流、湿地被人类活动侵占和污染,许多动物消失了,剩余的被迫退缩到一块块狭小的庇护所内苟延残喘,而塞伦盖蒂草原仍以丰沃广阔的土地为非洲地区的各种动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推荐第9篇:达里诺尔湖导游词

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位于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距离克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90公里。达里诺尔汉译“象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湖周长百余公里,呈海马状,湖周围草地缓升,百里际天,仅东南角地势下沉,曼陀山斜横而出,视为屏障。达里诺尔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面积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区,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3米。湖面平静,宛如镜状;气团变生,使波翻浪涌。登上湖边砧子山观湖晨曦迎目,正赤如丹。云在水中,浪在天上;鱼跃鸥拍,飞花点点,金波光跃,诚为奇观,达里诺尔湖历来就以瑞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闻名于世。正如清代诗人王枢所赞“中涵岛屿水平铺,绝妙禽鱼飞跃图,自古英雄勤远略,至今留保大日湖”。漫长的春季沿着如蒙古长调一样的贡格尔河走来了,草原和湖泊都步入了童话般的季节,春夏之交牧草完全返绿,草原浸在奶香中。此时南方已是绿肥红瘦,莺歌燕舞,可达里诺尔湖依旧是银装素裹,千里冰封,湖面掠过的寒风吹着湖畔耐寒的小花。农历4月初8,强劲的东风吹开了湖面,封冻了半年之久的湖面訇然声中裂开无数隙缝,浮冰随着波涛上下起伏,一夜间,浮冰借着风力拥向北岸,在岸边堆砌成了高耸的冰山,形成了一个冰清玉洁、玲珑剔透的世界。伫立湖边,眼前是一湖波光荧荧的春水,身边是寒气袭人的冰山,而身后是无边的萋萋芳草,仿佛春、夏、冬三个季节在咫尺天涯内交汇,大自然为高原湖区制造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当地人传说:四月初八是龙王聚宴的日子,是水族兵将把冰块推上岸的。据了解,在中国北方诸多湖泊中,达里诺尔湖的这种自然景观是独一无二的。

夏秋季节是游览达里诺尔湖的黄金季节。也许轻风拂柳的南方使您感到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带有女子的脂粉气,而达里诺尔湖却分明显现着海的气息,海的韵味,海的博动。那粗犷、豪迈、无拘无束洒脱自然,分明显示着海的特有气息。这里迷人的日出日落,每一寸土地甚至每一个波涛,都毫不忸捏地向你发出直率质朴的邀请和挽留,令你难以回绝。你可以在这里品味浓郁民族风情的美味佳肴,可以骑马、划船、垂钓或者投入到蔚蓝的湖中,洗去一身烦恼和疲倦。 达里诺尔湖区盛产鲫鱼和当地俗称华子鱼的瓦氏雅罗鱼。这些鱼都以肉鲜味美名誉四方。传说当年康熙大帝幸临草原,从达里诺尔湖捕鱼后,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制,鲜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开,并说吃了这里的鱼,朕便不想天下的鱼了。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以后又多次派人来捕鱼,飞马送入京城。的确,华子鱼鳞细肉丰,煎、炖、炸、烹味道鲜美。从传说到品尝全鱼宴,人人都说味美,但为什么呢?达里诺尔湖水质是苏达型半碱水质,而这些鱼都是耐碱性鱼类,加之湖水含有其他的成份,使这些鱼在湖里生活就添加了佐料。

这里的鱼全靠自然繁殖,勿需人工撒鱼苗。但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载“相传清康熙用骆驼从黄河驮百条鲤鱼,放生于此。”从黄河至达里湖万千里路,康熙帝可谓用心良苦。但现在从清明到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类鱼产卵期,在这漫长的春季里,鱼群始终沿着牧草返青的河道溯流蜂拥而上,有时竟造成水流不畅。当地人说,手脚轻盈的人可以踩鱼背过河而不致落入水中。华子鱼有顶着冰凌产卵的习惯。《王国维遗书》上记载“每

三、四月间,自达里诺尔湖溯河而上之鱼,堵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过,渔儿烁之名盖本于此。

草原秋日,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抵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畔栖息。浩荡天鹅群在湖畔悠闲信步,戏水高歌,映着如镜的碧波,飘若仙子,景色蔚为壮观。 达里诺尔是集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草原、湖泊、湿地和沙地疏林于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长年生活的珍稀鸟类达160种。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推荐第10篇:达里诺尔湖导游词

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位于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距离克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90公里。达里诺尔汉译“象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湖周长百余公里,呈海马状,湖周围草地缓升,百里际天,仅东南角地势下沉,曼陀山斜横而出,视为屏障。达里诺尔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形成面积238平方公里的高原湖区,总储水量达16亿立方米,最大水深13米。湖面平静,宛如镜状;气团变生,使波翻浪涌。登上湖边砧子山观湖晨曦迎目,正赤如丹。云在水中,浪在天上;鱼跃鸥拍,飞花点点,金波光跃,诚为奇观,达里诺尔湖历来就以瑞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闻名于世。正如清代诗人王枢所赞“中涵岛屿水平铺,绝妙禽鱼飞跃图,自古英雄勤远略,至今留保大日湖”。

漫长的春季沿着如蒙古长调一样的贡格尔河走来了,草原和湖泊都步入了童话般的季节,春夏之交牧草完全返绿,草原浸在奶香中。此时南方已是绿肥红瘦,莺歌燕舞,可达里诺尔湖依旧是银装素裹,千里冰封,湖面掠过的寒风吹着湖畔耐寒的小花。农历4月初8,强劲的东风吹开了湖面,封冻了半年之久的湖面訇然声中裂开无数隙缝,浮冰随着波涛上下起伏,一夜间,浮冰借着风力拥向北岸,在岸边堆砌成了高耸的冰山,形成了一个冰清玉洁、玲珑剔透的世界。伫立湖边,眼前是一湖波光荧荧的春水,身边是寒气袭人的冰山,而身后是无边的萋萋芳草,仿佛春、夏、冬三个季节在咫尺天涯内交汇,大自然为高原湖区制造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当地人传说:四月初八是龙王聚宴的日子,是水族兵将把冰块推上岸的。据了解,在中国北方诸多湖泊中,达里诺尔湖的这种自然景观是独一无二的。

夏秋季节是游览达里诺尔湖的黄金季节。也许轻风拂柳的南方使您感到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带有女子的脂粉气,而达里诺尔湖却分明显现着海的气息,海的韵味,海的博动。那粗犷、豪迈、无拘无束洒脱自然,分明显示着海的特有气息。这里迷人的日出日落,每一寸土地甚至每一个波涛,都毫不忸捏地向你发出直率质朴的邀请和挽留,令你难以回绝。你可以在这里品味浓郁民族风情的美味佳肴,可以骑马、划船、垂钓或者投入到蔚蓝的湖中,洗去一身烦恼和疲倦。 达里诺尔湖区盛产鲫鱼和当地俗称华子鱼的瓦氏雅罗鱼。这些鱼都以肉鲜味美名誉四方。传说当年康熙大帝幸临草原,从达里诺尔湖捕鱼后,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制,鲜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开,并说吃了这里的鱼,朕便不想天下的鱼了。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以后又多次派人来捕鱼,飞马送入京城。的确,华子鱼鳞细肉丰,煎、炖、炸、烹味道鲜美。从传说到品尝全鱼宴,人人都说味美,但为什么呢?达里诺尔湖水质是苏达型半碱水质,而这些鱼都是耐碱性鱼类,加之湖水含有其他的成份,使这些鱼在湖里生活就添加了佐料。

这里的鱼全靠自然繁殖,勿需人工撒鱼苗。但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载“相传清康熙用骆驼从黄河驮百条鲤鱼,放生于此。”从黄河至达里湖万千里路,康熙帝可谓用心良苦。但现在从清明到端午节前后,正是各类鱼产卵期,在这漫长的春季里,鱼群始终沿着牧草返青的河道溯流蜂拥而上,有时竟造成水流不畅。当地人说,手脚轻盈的人可以踩鱼背过河而不致落入水中。华子鱼有顶着冰凌产卵的习惯。《王国维遗书》上记载“每

三、四月间,自达里诺尔湖溯河而上之鱼,堵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过,渔儿烁之名盖本于此。

达里诺尔湖被称为“百鸟乐园”,也享有中国第三大天鹅湖美誉。经过专家多次考证,这里鸟类有15目32科10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8种。此外,尚有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鸟类。这些鸟类中,属于《中国保护侯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鸟类有62种。但为什么这些鸟类会居于此呢?回答很简单“良禽择木而栖”。

草原秋日,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抵内蒙古达里诺尔湖畔栖息。浩荡天鹅群在湖畔悠闲信步,戏水高歌,映着如镜的碧波,飘若仙子,景色蔚为壮观。 达里诺尔是集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草原、湖泊、湿地和沙地疏林于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长年生活的珍稀鸟类达160种。

《口北三厅志》已记载“达里湖鸟屿,为水禽聚集之所。”鸟屿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达里诺尔湖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高,光照条件好,水面广阔,人烟稀少,其次湖域岛屿垒垒,不仅是当地鸟类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又是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南沿海候鸟之重要繁殖地与歇脚地。(边观边介绍几种鸟类)。国家重点保护的丹顶鹤、白枕鹤等鸟类于此也有发现。1985年春季的一天,目记白天鹅2300余只。这些白天鹅起若飘飘仙子,荡如晴天铺素,溅落游弋,造成一种高雅华贵的气氛,使人不由想起柴柯夫斯基的《天鹅湖》,因此达里湖被誉为“天鹅湖”。湖区游览观光,能聆听“百鸟争鸣,百禽起舞”等也不是淆传。1997年,已成为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草原、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11篇:草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二自然段。

3、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情景交融写作方法。

3、继续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16课《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

2、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 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

4、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听一首歌描写草原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请你们仔细听并发挥想像,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听

5、歌曲就听到这里。现在请同学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说。。。。。。

6、大家说得很好。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段作了详细描绘?

。。。。。。

二、学习课文: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2、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3、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4、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非常”、“很”“多么”)。

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表达的感情变了?

5、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相机播放《蓝蓝的天空》)

6、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 心情开朗。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7、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大草原都是绿的。大面积都是绿的。

8、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9、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10、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1、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12、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13、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他想吟诗。(出示《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或鼓励学生自创一首)

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14、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15、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观察很有顺序。

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16、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17、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三亚的美丽景色呢?

(提供图片,学生写作,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三亚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

教学反思: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仿写提升学习效果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在一定的场景,一定的学习氛围中用典型的写景美文去指导学生仿写效果会比较明显。大部分孩子在当堂的仿写中很好的抓住三亚的美景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清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加于润色,只是时间有些仓促,有些写作功底稍差的孩子还需要课后加强辅导。总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12篇:草原

教学示例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名词解析

蒙古包:

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

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

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

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第13篇: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自然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跟随作者老舍到草原去初步领略到了草原的美,现在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草原的美的?(根据学生回答简单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风光美的?哪些段落是描写人情美的?

3、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去领略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度: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1.自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句子三:“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句子四:“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 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3.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4、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层。

1.过度:“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这是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又看到的美丽景色)

2.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四、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五、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迎接。《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设计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的第二层,思考: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而草原人民的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场景更令人难以忘怀,下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蒙古包体会那种令人难忘的场景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3、熟读课文,自学后面的几个自然段。

第14篇:草原

《草原》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预设: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也向他学习,把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背下来。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让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大草原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同时思考一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一会儿和大家分享。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预设: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 (出示生字词,学生读。) 预设: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看来字词已经掌握了。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读完了第一遍,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谁来给大家分享。 师:这位同学你来说。

预设: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预设:生:因为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板书:景色美)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预设: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板书:人情美),所以想多留一会儿。

师:确实,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一看,在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天空、小丘„„ 预设: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预设: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预设: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 预设: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预设: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预设: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预设: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预设: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预设: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如果此时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预设:生:心情开朗。 预设:生:心旷神怡。 预设: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预设: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预设: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美的句子。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预设: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预设: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预设: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预设: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预设: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得感受了草原的美,除了上面我们看到的之外,还有别的景物吗? 预设:生:还有羊群。

师:谁来分享一下,关于羊群,把你觉得写得最美的句子读出来。

预设: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预设: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预设: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预设: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预设: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预设: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预设: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 导入语练习

同学们,从古自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积累了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你们看(演示课件:在草原上的照片)(《草原》) 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过了1300多年的风吹日晒、洪水侵害、地震的破坏,与它同一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存在了,可它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这座桥为什么历经千百年依然巍然不动?让我们走进课文《赵州桥》寻找答案吧!(《赵州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学生纷纷猜测。教师继续追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教师指点迷津: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小珊迪》) 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面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很奇怪的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新型玻璃》) 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回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26年1月8号,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1976年1月11日上午,百万群众云集长安街。(《十里长街送总理》) 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望月》) “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于老师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内容相吻合的。接着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春》)

第15篇:草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板书:

第16篇:《草原》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摹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蒙古族老乡穿着各色的衣裳(这与彩虹的色彩

相近),骑着飞驰的骏马,从凸起的弧形小丘上(这与彩虹的形状相似),向我们疾驰而来,这景象真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作者将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形象生动,贴切传神。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

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第17篇:草原

1、草原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è

dī yín

yū huí jīn piāo dài wǔ(

) (

) (

) (

)(

)(

)(

) xiū sè

shuāi jiāo piān xī

tiān yá

jū shū

) (

)(

) (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歌曲(qū qǔ) 弯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 乐(lè yuè)曲 音乐(lè yuè) 乐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不用(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 )。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作者在片段中,概括了草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 ) 柔美( ) 奇丽( )

5、读读短文中划线的句子,“无边的绿毯”指的是______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让人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 ) 歌声( ) 天空( ) 草原( ) 骏马( ) 线条( )

三、《草原》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通过( )、( )、( )的记叙与描写,表现了草原秀美的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最后,作者以(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人民的真挚情感。

四、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请用“

”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语段二]《草原》第二自然段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用“ ”画出来。“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

5、“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

);“疾风吹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

6、文中画“

”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7、文中画“ ”的句子把 比作彩虹。

九、理解课文后填空。

1、课文是按照顺序叙述的,可以分成四部分,它们的小标题分别是:( )( )( )( )。

2、《草原》一课的作者是

。这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

的草原风光,而且让我们感受到

之间浓浓的民族情。

2、丝绸之路

一选择正确读音: 矗( chù shù )立

戎(jiè róng) 装

高擎 (qīng qíng) 匕(bì bǐ)首

缫( sāo shāo ) 丝

冶(zhì yě ) 铁

二填写词语: 精神(

)、丰富(

)、美( )美( )、( )山( )岭 三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矗立:( )立、(

)立、(

)立。 栩栩如生:( )、(

)、(

) 浩浩荡荡:( )、( )、( ) 不计其数: 不( )、不( )、不( )

四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模仿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将丝绸之路的意义写下来:

第18篇:草原

《草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感受蒙汉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西部的热爱之情。

3、品味、吟诵、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

4、感悟作者行文中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涵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含义,体味感受蒙汉深情,民族团结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收集的有关草原的各方面资料,如内蒙古的位置、民俗特点、描写草原的诗词篇章、风光图片、草原歌曲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激情导入。

1、录音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用他深沉而充满情感的声音,为同学们创设一种独特的氛围,并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心情与感受,如头脑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调动同学们的情绪。)

2、学生尽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3、教师介绍作者——老舍,揭示课文题目: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骆驼祥子》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紧随老舍先生的笔墨——走进“草原”,感受草原无与伦比的风光和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草原。)

二、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

要求:①能够大声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词并想办法解决。

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三、学生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串联材料?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长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也可以说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主要描绘了三幅多彩的图画:草原秀丽风光图、喜迎远方客人图,主客把酒联欢图,最后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精妙的语言收束全文。)

四、学生细读课文,揣摩品味自然美。

1、老舍笔下的草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具体的美感。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这句话写出了草原什么特点?

(写出了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翠绿,似在流动。结合画国画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谈谈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写得人是草原美丽的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的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展开想象,牛羊似乎在回味着草原哪些乐趣?体会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五、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感官感受草原美。

1、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加深对草原美的印象。

2、学生交流看完录像的感受。

3、学生自读、指名再读课文,并结合语句想象画面,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整理思路,读写结合。

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那优美细致的的语言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风光秀美的草原中,我们怎能不爱草原呢?同学们也可以舞动你手中的笔,用一两句话或小诗描绘草原美景,当然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随着作者的脚步进入草原。

教师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回顾作者怎样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来写草原的美景?

二、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1、教师:通过上面的文字,草原的美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比草原更美的还有草原上那些热情四溢的民族同胞,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人情美写了淋漓尽致的。找出这两段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一阵风”和“飞”字,可以看出来的是很快的,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而身着盛装,策马疾驰而来,则可以充分看出他们的对客人的重视和热情。)

(2)“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看出当时主客相遇的场面是多么的热闹、热烈,蒙古人们有是如何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会。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感悟蒙汉深情。

1、教师:蒙古包到了!蒙古兄弟姐妹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深情款待着,快看吧!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四五段,用前面同样的方法自我学习感悟。(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交流读后的感受。)

2、教师点拨:

(1)主人用哪些特有的方式来招待宾客?

(①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②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

(2)“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这里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3)“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会心的笑包含着什么?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你会怎样去赞美他们。

3、学生齐读最后以自然段,体味“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涵义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四、通读全文,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在行文中,作者将对草原的和草原人民的留恋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这种写法。

五、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抄写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第19篇:草原

《草原》的语言特点

言为心声。散文《草原》的语言表达了作家老舍内心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开篇点题,“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初入草原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结尾情景交融,用凝练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突出主题,抒发了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第一自然段作家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作者身处画卷之中,读者通过想象仿佛也置身其中。头顶是明朗的天空,脚下“平地是绿的”,四面是柔美的小丘,“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作者又像是一位摄影师,把镜头推向了羊群、骏马和大牛,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灵动。结尾直接抒情,表达内心的愉悦。

作品语言的另一个特点质朴,口语化。正如作家所说:“中国语言恰恰天然的不会把句子拉长”,而这种简短有力的口语,即“最普遍常用,绝难借用外国文法” 的民间口语也最适合表现人们普遍的内心感情。

文中第三自然段蒙古包为见面场景的描写体现了这一特色。“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语言平易朴实,恰当地烘托了见面时热烈、亲切的气氛;自然地表达了主客之间如家人般的感觉。“握手”、“笑了再笑”、“说个不停”这些细节描写正是亲人见面时感情的真实流露。第四自然段蒙古包内盛情款待场景的描写,如“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看似重复、拉家常般的语言,却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细腻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和热情好客。

纵观全文,作家把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

第20篇:草原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Q.老舍先生写《草原》的目的是( )

1、赞扬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2、表达了对草原美丽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3、表现了蒙汉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1) 选项1 (2) 选项2 (3) 选项3 (4) 选项4

回答比率

0.0% 1.7% 89.7% 0.0%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诺尔盖草原范文
《诺尔盖草原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