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草原

发布时间:2020-03-03 17:14: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草原》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师板书课题《草原》)。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预设: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也向他学习,把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背下来。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让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大草原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同时思考一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一会儿和大家分享。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预设: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 (出示生字词,学生读。) 预设: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看来字词已经掌握了。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读完了第一遍,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谁来给大家分享。 师:这位同学你来说。

预设: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预设:生:因为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板书:景色美)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预设: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板书:人情美),所以想多留一会儿。

师:确实,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一看,在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预设:生:天空、小丘„„ 预设: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预设: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预设: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 预设: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预设: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预设: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预设:生:老师,这样一换,意思是不变,但好象表达的感情变了,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明白些?

预设:生:作者用“那么”表达的感情是对草原无比喜爱,喜爱到了极点一样,而其它的词却没有这种感情了。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预设: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如果此时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预设:生:心情开朗。 预设:生:心旷神怡。 预设: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预设: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预设: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美的句子。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预设: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预设: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预设: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预设: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预设: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得感受了草原的美,除了上面我们看到的之外,还有别的景物吗? 预设:生:还有羊群。

师:谁来分享一下,关于羊群,把你觉得写得最美的句子读出来。

预设: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预设: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预设: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预设: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预设: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预设: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预设: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 导入语练习

同学们,从古自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积累了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美丽的地方,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两张照片,你们看(演示课件:在草原上的照片)(《草原》) 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过了1300多年的风吹日晒、洪水侵害、地震的破坏,与它同一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存在了,可它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这座桥为什么历经千百年依然巍然不动?让我们走进课文《赵州桥》寻找答案吧!(《赵州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学生纷纷猜测。教师继续追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教师指点迷津: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小珊迪》) 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面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很奇怪的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新型玻璃》) 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回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26年1月8号,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1976年1月11日上午,百万群众云集长安街。(《十里长街送总理》) 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望月》) “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自古以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来描绘春天,杜甫有一首《绝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于老师又提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呢?”(学生又齐背:“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春》的内容相吻合的。接着于老师又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春》)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
《草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陕西草原 草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