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项目指南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8 15:01:3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项目指南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

一、资源概况

内蒙古地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太阳能总辐射为1331~1722千瓦时/(平方米•年),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全区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是自东向西南递增,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等地区太阳能资源较好,尤其是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内蒙古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可以划分为6个区:较丰富区Ⅰ、较丰富区Ⅱ、较丰富区Ⅲ、较丰富区Ⅳ、较丰富区Ⅴ和较贫乏区Ⅵ。 (1)较丰富区Ⅰ

太阳能总辐射1700~1740(千瓦时/(平方米•年)),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阿右旗、额济纳旗;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鄂托克旗。 (2)较丰富区Ⅱ

太阳能总辐射1650~1700(千瓦时/(平方米•年)),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包头市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九原区、石拐区、白云矿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茂旗;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丰镇市、察右前旗、察右后旗、凉城县、卓资县、兴和县、商都县;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乌海市海勃湾区、乌达区、海南区;阿拉善盟阿左旗。 (3)较丰富区Ⅲ

太阳能总辐射1600~1650(千瓦时/(平方米•年)),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 (4)较丰富区Ⅳ

太阳能总辐射15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主要分布在兴安盟科右中旗、突泉县;通辽市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敖汉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东乌旗、西乌旗。 (5)较丰富区Ⅴ 太阳能总辐射1400~1500(千瓦时/(平方米•年)),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满洲里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左旗、新右旗、陈巴尔虎旗;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科右前旗、扎赉特旗;乌兰察布市化德县。 (6)较贫乏区Ⅵ

太阳能总辐射≤1400(千瓦时/(平方米•年)),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

二、电价及补贴政策

1、国家政策

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以来,光伏电价进行了多次调整,目前我国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044号)(以下简称3044号文)确定的。根据该规定,2016年1月1日以后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以及2016年以前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但于2016年6月30日以前仍未全部投运的,执行2016年上网标杆电价,2016年以前备案并在2016年6月30日以前全部投运的项目,上网电价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文中的价格执行。 此外国家给予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补贴电价政策是根据2013年8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确定的。

光伏电站:根据各地太阳能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将全国分为三类太阳能资源区,自2016年起逐步下调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

全国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

分布式光伏: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全电量补贴的政策,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2元(含税,下同),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予以支付,由电网企业转付;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自用有余上网的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 根据2014年9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通知》(国能新能[2014]406号)和3044号文,国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比如大型公建、农业设施等,并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制定配套财政补贴政策,同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提出了新的模式:利用建筑屋顶及附属场地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项目备案时可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中的一种模式。“全额上网”项目的全部发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收购。已按“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执行的项目,在用电负荷显著减少(含消失)或供用电关系无法履行的情况下,允许变更为“全额上网”模式,项目单位要向当地能源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备案,与电网企业签订新的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电网企业负责向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申请补贴目录变更。选择“全额上网”模式,项目单位要向当地能源主管部门申请变更备案,并不得再变更回“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在地面或利用农业大棚等无电力消费设施建设、以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东北地区66千伏及以下)、单个项目容量不超过2万千瓦且所发电量主要在并网点变电台区消纳的光伏电站项目,纳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指标管理,执行当地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

2、内蒙古地方政策 内蒙古目前没有针对光伏项目的单独补贴电价政策。

三、经济性评价

内蒙古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域,光伏地面电站对应的标杆电价有2个,一个是Ⅰ类资源区除赤峰、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以外地区执行0.90元/kWh;另一个是Ⅱ类资源区赤峰、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地区执行0.95元/kWh;分布式执行0.42元/kWh的电价补贴。

1、蒙西地区 (1)光伏电站

假设项目年满发小时数按照1600小时计算,电价属于Ⅰ类资源区为0.8元/kWh,燃煤标杆电价为0.2937元/kWh。假设电站造价为8000元/W,贷款利率执行最新标准4.9%,1个10MW光伏电站项目融资前税前收益率在11.45%之间,投资回收期在8.41年之间,项目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具体见下表。

(2)分布式光伏项目

分布式光伏可选择3种模式:如果选择“全额上网”方式,对应的光伏标杆电价为0.98元/kWh;如果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所发电量国家给予0.42元/kWh的电价补贴,上网电量按照当地燃煤标杆电价收购;选择全部“自发自用”,电价为销售电价和国家补贴之和。根据福建省电网销售电价表,选择由商业用电用户投资,所发电量全部自用的模式,其电价为0.6783+0.42=1.0983元/kWh。假设项目装机容量为1MW,单位造价8200元,年满发小时数1500小时。依据以上条件测算,该项目融资前税前收益率在10.67%左右,投资回收期在8.45年之间,项目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具体见下表。 蒙西地区分布式光伏财务表

2、蒙东地区 (1)光伏电站

假设项目年满发小时数按照1600小时计算,电价属于Ⅱ类资源区为0.88元/kWh,燃煤标杆电价为0.3068元/kWh。假设电站造价为8000元/W,贷款利率执行最新标准4.9%,1个10MW光伏电站项目融资前税前收益率在13.15%之间,投资回收期在7.64年之间,项目较蒙西地区收益更高,具体见下表。 蒙东地区光伏电站财务表

2)分布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可选择3种模式:如果选择“全额上网”方式,对应的光伏标杆电价为0.98元/kWh;如果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所发电量国家给予0.42元/kWh的电价补贴,上网电量按照当地燃煤标杆电价收购;选择全部“自发自用”,电价为销售电价和国家补贴之和。根据福建省电网销售电价表,选择由商业用电用户投资,所发电量全部自用的模式,其电价为0.846+0.42=1.266元/kWh。假设项目装机容量为1MW,单位造价8200元,年满发小时数1500小时。依据以上条件测算,该项目融资前税前收益率在14.35%左右,投资回收期在6.92年之间,项目较蒙西地区收益更高,具体见下表。 蒙东地区分布式光伏财务表

四、备案流程

2013年12月23日,内蒙古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太阳能发电项目实行盟市备案管理的通知(内发改规范字[2013]12号)》。其中规定了光伏地面电站项目由盟市能源主管部门备案管理并实现年度建设指标规模控制。

2013年12月23日,内蒙古发改委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内发改能源字[2013]2656号),其中规定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备案。

推荐第2篇:项目申请指南

附件1

项目申请指南

一、课题内容及要求

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委托业务费管理的通知》(环函„2010‟388号)的规定,本次公开征集将在明确经费额度的基础上,以技术择优为主,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课题协作单位,相关要求如下:

承担单位需满足以下基本需求:①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有效运转,有健全的分析组织机构,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等管理措施,通过CMA计量认证或 CNAS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②监测单位应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分析任务,即实验室的环境资源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配备有足够完成VOCs监测所需的相应的采样和分析仪器;③承担单位的分析人员需经过与VOCs相关的采样和分析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④有VOCs相关监测及科研工作基础。

承担单位针对锅炉类燃烧烟气VOCs排放开展现场调研、资料收集、采样监测工作。承担单位自行购买相关的采样材料及设备,按照附件5《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产排污核算现场采样与分析测试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每个采样袋及采样管需根据评估中心提供的设有唯一性二维码或条码进行标识,能够扫描记录。在初步完成监测方案制定后报送评估中心进行确认,需要采样监测分析的样品数最低为370个。

承担单位对现场开展取样监测工作,并完成过程记录要求及数据分析结果录入系统等工作。评估中心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情况不定时采取抽测的方式验证承担单位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对存在异议的数据(非正常数据),承担单位需重新报送平台,完善数据的有效性工作。

二、考核指标

1.按锅炉炉型、燃料类型及设计规模提交样品采样及监测数据,监测点位应涵盖工业企业中所涉及的锅炉类型及燃料类型配比,可参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或联系评估中心,最终在合同中明确具体工作内容。

2.完成VOCs燃烧烟气数据库,锅炉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锅炉名称、类型、设计规模、燃料类型等。

3.初稿编写完成后,针对总课题需要,根据专家要求,配合评估中心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完善。2018年9月30日前,完成数据库建设及数据上报工作。

三、拟支持经费 37.0万元。

四、申请受理

(一)申报文件

公开选聘工作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开始,参加选聘单位可登录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下载相关材料。

申请文件由申请函、项目申报书及其它支撑性材料构成(如

相关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等)。

(二)申报文件的格式

1.申报文件正文为小4号宋体字,1.5倍行距,不得行间插字、涂改或增删。

2.申报文件外形尺寸应统一为A4纸规格,采用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侧面装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3.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联系人,并加盖单位公章。

3.申报文件因字迹潦草或表达不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由项目申报单位自负。

(三)申报须知

1.申报单位应准备申报文件正本1份,副本4份,电子文档1份(发送到联系人邮箱)。申报文件的副本可采用正本的复印件。电子版以正本扫描件视为有效,并作为评审依据。一旦电子版与正本扫描件不符,视为申请无效,不得参与后续评审工作。

2.申报单位应根据申报文件的要求,在申报文件适当的位置填写项目申报单位全称、加盖项目申报单位印章、签署法定代表人的全名。

3.申报文件的正本必须用不褪色的墨水笔填写或打印,注明

“正本”字样。

(四)申报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1.项目申报单位应将申报文件正本和副本分别装入信封后密封,并在信封上标明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单位名称和地址,及“正本”或“副本”,封口处加盖项目申报单位印章。

2.每一密封信封上注明“在评估日期及时间之前不准启封”的字样。

3.如果未按上述规定密封和标记,评估中心对申报文件的误投或提前拆封不负责任。

(五)申报文件的递交

1. 申请文件的申请截止日期为4月13日16:00(以电子版文件发送时间及纸质版的邮戳或快递单号为准)。

2.申报文件送达地点: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3.项目申报单位应将申报文件的正本和所有副本在申报截止时间前递交到指定送达地点。在申报截止时间之后,项目申报单位不得对其申报文件做任何修改。

五、协作单位遴选准则

协作单位遴选主要考核技术方案、工作业绩和工作基础、组织实施能力。

六、课题管理和实施

(一)评估中心将组织专家评审,对申请单位的方案进行评估,择优确定协作单位,并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进行公示。

(二)评估中心将指定专人负责课题的跟踪管理。公开选聘选定的协作单位,应按课题管理要求细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相关配套条件、阶段进度等。

(三)研究期内,评估中心可依据研究工作需要,要求协作单位作若干研究进展情况汇报。

(四)协作单位应根据“

三、考核指标”要求的时间进度,提交有关成果。

(五)项目所涉及的有关研究成果及其知识产权,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本项目确定协作单位后,需签署合同和保密协议。

七、其他

本公告的解释权属于评估中心。

八、联系方式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沙莎 联系电话:010-65602485 传 真:010-84912908 邮 箱:shasha@acee.org.cn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28号院2号楼迪蒙综合楼 邮 编:100012

推荐第3篇:申报项目指南

附件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指南

为规范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加强项目管理,提升培训质量,根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本指南。

一、申报要求

(一)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标准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本学科的国内或国际发展前沿;2.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进展;

3.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

4.填补国内、外空白,有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

5.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传染病防控或突发应急事件等重点工作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备案)表填报要求

1.申办单位须为医疗卫生或相关的教学、科研等机构;2.项目的申办单位须由其行政管辖的上级部门予以建立申报用户(立项用户)并通过该用户申报项目。不可重复申报;

3.填表前须认真阅读申报(备案)表中的填表说明;4.填写申办单位、项目负责人及授课教师工作单位名称时,需完整填写单位的标准名称(与单位公章相一致);

5.根据所报项目内容正确选择相应的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的详细分类与代码见申报(备案)表;

6.按要求选择相应的申报(备案)表,如实、准确、认真填写其中的各项内容。如有不实、虚假、错误信息及未按要求填写,一经发现,将不予通过;

7.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负责的项目内容须是其所从事的主要专业或研究方向。其当年负责的新申报项目最多不超过2项且需承担项目的授课任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的负责人不受此限)。项目负责人须为在职(岗)工作人员;

8.项目理论授课教师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实验(技术示范)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其专业应符合授课内容的学科专业;

9.项目的举办地点须在中国内地,严禁在国家明令禁止举办会议的风景名胜区举办;

10.严禁组织与项目无关的参观、考察等活动,严禁组织学员旅游观光;

11.每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举办的期(次)数不得超过6期(次);

12.申报(备案)国家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须符合申报(备案)国家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资质要求;

(2)远程项目设有学术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对项目负责人的相关要求只针对学术负责人,其对项目学术水平全面负责。技术负责人只负责项目的技术制作。

13.项目备案相关要求:

(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不含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及已进行过一次备案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如当年举办完成并按要求通过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汇报执行情况后,拟下一年度继续举办,可申报项目备案,备案只可进行一次;

(2)如项目申报备案,除下一年度的举办起止日期、地点、拟招生人数及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申办单位联系人和电话可变更外,其余项目信息均不得变更;

(3)项目备案时题目中涉及期(届、次等)数或年份需调整时,可在备案表的备注中注明改后的期(届、次等)数或年份数。

14.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所申报项目须与基地学科专业相符。

二、申报程序

(一)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程序

1.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实行按学科或按属地化管理: 申办单位逐级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单位逐级向兵团卫生局申报;除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等六学(协)会以外的全国卫生行业学术团体申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关于全国行业学术团体申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的通知》(全继委办发[2015]10号)及相关补充通知执行,可按学科专业选择上述六个学(协)会中的一个机构作为申报途径。

项目在逐级申报过程中,各级相关管理部门须按要求认真核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联系单位、其他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直接申报项目的单位及上述六个学(协)会须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备案项目除外),评审通过的项目经核准后(经六个学(协)会申报项目的全国卫生行业学术团体自行评审核准),按相关要求报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各申办单位通过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网上填报的项目上报后,还需报送纸质申报材料(注:项目网上申报后,点击项目的申请代码可显示所申报的项目并可进行打印),纸质申报材料在项目负责人和授课教师签字栏须由项目负责人和授课教师签字确认(备案项目除外),在申办单位同意并加盖单位公章后逐级上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含其他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直接申报项目的单位)按要求存档保存纸质申报材料(经以上六个学(协)会申报项目的全国卫生行业学术团体自行存档保存纸质申报材料),纸质申报材料不需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报送。

(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申报程序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申报项目向基地所在单位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报送,所在单位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报送。

基地通过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后,还需打印纸质申报材料(注:项目网上申报后,点击项目的申请代码可显示所申报的项目并可进行打印),报送基地所在单位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所在单位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加盖单位公章并存档保存纸质申报材料。

(三)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只受理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的网上申报。如因项目负责人负责的项目数量超出规定要求等情况确需进行项目相关信息调整时,只在网上进行。对于形式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批准。

(四)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备案(含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申报)均不得收取费用。

三、批准公布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对所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的新申报项目进行网上评审(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直接申报项目单位可利用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进行网上初评)。经核准,于每年年底前公布下年度评审通过的项目及部分备案项目(第一批项目),于每年3月底前公布当年度第二批项目(主要为备案项目)和当年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项目;并择期公布不同意项目和经整理汇总的不同意原因。

请各申办单位根据项目的公布时间,适当安排和确定项目的举办时间(备案项目和基地项目须安排在项目举办年度的4月1日以后举办)。

四、其他

凡弄虚作假等违规申报,一经发现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不批准、批评、全国通报、责令停办、取消1~3年申报资格等处罚。

推荐第4篇:科技项目指南

2014年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2014年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发展计划》、《西部隆起带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聚焦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协同创新,以基础前沿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加快推动我校科技工作转型。

二、支持领域

(一)电子信息

1、计算机及数字化电子产品。重点研发虚拟化优化、数字信号处理、高清晰显示、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服务器以及汽车电子、智能网络家电、智能终端以及各类磁光开关、光纤联接器等电子产品。

2、网络与通信。研究开发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网络终端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

(二)新材料

1、特种陶瓷材料。重点研究开发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特种陶瓷制品的生产技术、成型及烧成工艺等。

2、特种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及高

1 密度制品加工工艺技术,高合金钢与高温合金钢生产及加工成型工艺,高档铝锭、超细铝粉、中厚铝板加工技术及专用铝型材,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高性能镁、钨合金制备技术、表面处理,钛金属高效分选及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

3、新型高分子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通用塑料工程化、高性能尼龙、长链二元酸、工程塑料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关键技术,MDI、PO、TDI先进制造技术,脂肪/环族异氰酸酯制造技术,树枝状高分子等先进高分子制造技术,有机氟、有机硅等聚合物的单体制造技术,通用飞机机体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工程化应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品等关键技术。

4、功能材料。开发具有电、磁、光、声等功能效应的高性能材料,重点研究开发光电子材料的生长技术、外延技术、封装技术,研究开发诊断、治疗和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的关键技术。

5、锂电新材料。研究开发锂电池专用隔膜材料生产关键工艺,锂电池专用新型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生产关键技术。

6、材料设计。重点开展材料的组份设计、模拟仿真等研究,开发具有特定性能的新材料。

(三)先进制造

1、数控装备。重点研究开发特种材料加工工艺、专用数控系统与伺服驱动装置、高速直线位移等关键技术,开发各类高档数控机床、柔性加工单元、专用数控加工和成形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等光机电一体化设备。

2、行业专用关键零部件及重大装备。研究高性能液压系统、密封件、智能控制技术及控制元件、高速高可靠性无链牵引系统、高压阀门设计及加工技术、承压件内腔堆焊及加工技术、复杂钢结构件抛喷丸清理表面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工程机械以及矿山、油气田等行业重大装备及配套产品。

3、精密基础零部件。开发摩擦焊等先进基础装备,开发高精度伺服电机、精密轴承等面向数控装备和专用设备的关键基础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高压共轨电喷、涡轮增压、变速器总成等关键技术,开发涡轮增压器、发动机等汽车关键基础零部件。

(四)新能源与先进能效

1、太阳能。研究硅单晶有机薄膜等光伏电池材料及技术,太阳能发电、光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并网集成技术、太阳能高效利用、太阳能热泵建筑一体化技术。

2、风能。研究风电机组配套的主轴承、法兰和控制系统,开发7MW及以上永磁直驱、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逆变系统、并网装备。

(五)交通运输

1、智能交通系统。重点研究开发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综合调度等关键技术及产品。

2、新能源汽车。重点研究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组及管理系统、油电自动变速器、高效电机驱动系统、轻量化车身技术

3 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及总成产品。

(六)现代服务业

1、电子商务。支持研发电子商务交易与平台技术、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管理等关键技术,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围绕生活生产资料、国际贸易、移动商务等重点领域,形成全程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和解决方案。

2、现代物流。支持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多式联运急需的先进储运装备研发,重点研发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与装备,形成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和综合服务方案。突破粮食、果蔬、畜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监测技术、跟踪技术、标准化技术等。

3、智慧城市。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综合集成创新,构建电子政务、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智能交通等城市信息多层次智能决策系统。

4、现代制造服务。重点研发产品开发、产业链协同、客户服务、制造资源服务、远程故障诊断与服务、大修维护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产品设计、快速成型、模具设计等专业外包服务。

(七)化工及建材

1、石油化工。研发清洁燃料生产、重油深度加工、含硫原油加工和增产柴油技术及装备。开发乙烯、丙烯、芳烃等深加工产品;研发分离技术、羰基合成技术、万吨/天超大甲醇示范装置技术;研发聚合技术、分子量分级技术等合成材料生产技术。

2、橡胶轮胎。重点研究开发新型合成橡胶的合成工艺与生产技术,新型橡胶助剂的生产技术与工艺,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大轮辋低断面高性能轿车轮胎关键制备技术。

3、农药。研发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低污染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替代高毒杀虫剂的新品种和中高毒品种的低毒化剂型。

(八)轻工纺织

1、节能环保染整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节能环保型染料、助剂,开发高效短流程、数字化的新型染整技术与装备,开发新型纤维与织物染整技术,开发少水和无水染整技术,提高废弃物的治理和回收利用率。

2、纺织行业改造提升。重点研究开发非织造、经编和立体成型编织、功能后整理、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高端医用、过滤与分离用等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开发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开发高端纺织装备与配件。

(九)农业高技术

1、农业信息技术。推进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支持以完整产业链条为服务对象的农业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研发,大田种植、果蔬、畜禽、水产、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研发。

2、精准农业。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

5 统,定位变量作业智能机械和健康养殖设施技术与装备。

3、种质资源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林果、畜禽与水产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共享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规模化制种、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加强地方特有林果、畜禽、水产、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十)农业生产

1、种植业。支持主要粮经作物生产重大应用技术和种植制度改革研究,中低产田(含盐碱地)改良生产关键技术,支持围绕蔬菜轮作障碍、环境控制的关键技术研发。

2、养殖业。支持生态循环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养殖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养殖管理、疫病防制、环境控制和检验检测等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3、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植物病害诊断、预警和防控技术。加强重大畜禽疫病高效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简便易行、灵敏特异的诊断技术和试剂。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生物疫苗、新型兽药等生物制品,研制专用原料药、兽药新剂型、中兽药及复方制剂等新产品。

4、农业灾害预警及防治。研发农业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建立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重大生物灾害、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生态调控技术、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和霜冻灾害防灾减

6 灾实用技术的研究。

(十一)农业设施装备

1、农业机械装备。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研究农业装备自动导航、过程监视、智能测控、远程网络通讯和产品可靠性技术,开发环保、标准和智能化设施农业装备。研究开发适于家庭农场智能化农机装备及配套零部件。

2、农业设施。研究高效设施化栽培、种植、养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及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及技术,储藏保鲜和高档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设施内光、温、水、肥及病虫害控制,脱毒苗无土化栽培等智能化控制技术。

3、农业投入品。研究开发新型保水剂、新型高效抑制剂,开发环境友好缓释尿素、控释肥和专用控释复混肥,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可降解地膜及生态膜,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

4、农业水利。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水肥一体化、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和设备。研究大田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设施和模式,开展微灌系列技术及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研发农艺农技结合的节水栽培技术,研究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组装设施栽培节水技术体系。

(十二)农业现代产业

1、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关键技术,支持地

7 方特色型和对外出口型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研究。

2、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性评价分类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农产品主要争议性重金属限量值的再评价研究,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规程和检测方法标准研究等。

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土、肥、水、气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耕地质量保育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研究可降解农用生物质新材料、新型酶制剂产品等技术与工艺。

(十三)资源与节约

1、固废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赤泥、白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等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开发建筑废物分类与再生、资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

2、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煤层气、煤系共伴生矿、稀土、钒钛磁铁矿、金属矿高附加值利用和精深加工技术,以及煤系共伴生资源深加工和利用技术与装备等。

3、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废橡胶、废塑料、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分选和处理技术等。

4、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展化工、钢铁、冶金、石化、造纸、电力等高耗能行业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建筑节能、绿色再制造等节能技术、标准与设备等。

5、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电力、造纸、钢铁、油气开采、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节水与中水回用技术改造、矿井水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技术等。

6、循环生产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石油化工、盐卤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造纸、食品、医药、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等循环经济中关键技术等。

(十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污水处理、回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开展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复合型湿地自流净化技术及检测设备研究,新型可持续人工湿地等关键技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沼气生产--中水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面源污染控制等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

3、重点行业污染控制技术。围绕火电、钢铁、建材、化工、冶金、食品等重点污染行业,重点研究开发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物、细颗粒物等排放的技术及装备。

4、细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湿式电除尘技术、团聚技术、电-袋混合式除尘技术、超细粉尘高效捕捉技术、汽车尾气催化剂、工业废气物治理技术以及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过滤材料、优质滤袋和设备,汽车尾气治理技术等。

5、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固定污染源连续(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大气环境质量预报与预警技术等。

6、碳高效捕集与回收利用装置及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二氧化碳(CO2)捕集技术、输送技术、利用技术、封存技术、碳源汇评估与生态、森林、海洋固碳关键技术等。

(十五)医药

1、新药研发及制剂和辅料、原料药研究。重点研究创新型药物,开发靶向释药技术、缓控释药技术、生物大分子释药技术、晶型技术以及新型药用辅料、原料药等。研究海洋药物及活性物质的高效快速筛选、优化、合成与制备技术。

2、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平台。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医疗技术和服务,构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3、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及炮制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中药材品种调查、综合质量控制、评价技术等。

4、创新中药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开展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以及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十六)公共安全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危险性评估与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实验室和现场快速检测等技术、装备和标准等。研究绿色、安全新型食品加工技术,废弃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

10 等食品安全与加工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和综合配套技术。

2、社会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刑事侦控、现场勘察、物证信息采集与检验鉴定等核心技术。研究道路桥梁交通系统事故预防、安全保障、事故应急救援、安全评价等技术。

3、饮用水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饮用水水质预测预判、藻类处理、微污染有机物处理等关键技术和工艺。

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地震早期预测、气象灾害精准预测、各类新增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加工处理及分析应用技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等。

5、重大事故预警与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展矿产及油气田瓦斯、高温、突水、火灾、冲击地压、冒顶和动力性灾害等重大安全预警与快速救援系统等生产安全技术等。

(十七)生物技术

1、大宗(精细)化学品生物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和潜能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的先进生物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解决高效生物制造和衍生转化关键技术等。

2、非粮生物质原料的生物炼制技术。开展木材、秸秆、玉米芯组分的精细分离与转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相关高值产品。

3、工业酶制剂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酶蛋白分子改造修饰、高效表达制备、固定化、辅酶再生等新技术。

4、高效微生物工程菌构建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发酵菌种的选育与改造技术,发酵过程优化与代谢调控技术、发酵产物高效膜分离技术以及功能因子分离鉴定技术等关键技术。

5、生物能源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以工业和农林生活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产品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等。开发微藻固碳关键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系列微藻产品。

6、生物基材料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开发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生物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等。

7、农业生物技术。开展农业生物基因组学与主要动植物品种品质改良、主要农作物分子标记和动植物基因工程、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治及可持续控制、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功能性生防微生物、生物农药和肥料、生物饲料、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及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研究。

推荐第5篇:(青年项目)指南

附件1

2018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指南

A计算机科学

A01计算机系统结构

A0101 云计算理论及相关关键技术 A0102 可重构计算系统理论与方法 A0103 高性能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 A02 计算机网络

A0201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关键技术 A0202 网格与对等计算关键技术 A0203 新一代网络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A0204 片上网络技术 A0205 语义网关键技术 A0206 车载网关键技术 A03 计算机软件技术

A0301 人机交互技术

A0302 大型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 A0303 分布式存储理论与方法 A0304 智能计算技术

A0305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键技术 A0306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A04 多媒体技术

1 A0401 虚拟现实技术

A0402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

A0403 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存储的理论与方法 A0404 医学图像与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 A0405 大数据理论及相关关键技术 A0406多媒体信息三维重建技术 A05 信息安全技术

A0501 新型密码理论与方法 A050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A0503 网络内容分析与监控关键技术 A0504 计算机病毒防治理论与方法 A0505 信息隐藏及检测理论与方法 A0506 新型信息安全技术探索

A0507 入侵检测的计算智能理论与方法

B 信息与通信技术 B01 通信系统与技术

B0101 先进网络与交换技术 B0102 信道复用新技术 B0103 新型接入网技术 B0104 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 B0105 协作通信技术 B0106 信道编解码技术 B0107 软件无线电技术

B0108 通信协议与系统仿真技术

2 B0109 传感器网络技术 B0110 超宽带(UWB)技术 B0111 卫星导航技术

B0112 认知无线电与频谱感知技术 B0113 水下声通信 B0114 水下目标探测 B0115 水下资源勘探 B02 数字视、音频技术

B0201 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关键技术

B0202 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录放技术等)

B0203 通信终端与信息(网络)家电技术 B0204 数字三维成像技术 B03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B0301 图像的生成、处理与识别 B0302 自适应信号处理 B0303 多媒体信号处理 B0304 通信信号处理 B0305 生物识别与认证技术 B0306 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 B0307 脑机接口技术 B0308化学信息传感与处理 B0309 水声信息处理 B04微电子与固体电子技术

3 B0401 新型集成电路、集成模块和混合电路 B0402 新型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 B0403 片式元器件与表面组装技术 B0404 MEMS工艺、技术及应用 B0405 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应用 B0406 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件 B0407 高频声表面波器件 B0408 半导体集成工艺技术 B0409 新型集成工艺材料 B05 电路与系统 B0501 人工神经网络

B0502 芯片系统(SoC)理论与技术

B0503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及其应用技术 B0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B0601 新型天线与特种天线技术 B0602 电波传播与电磁场计算 B0603 电磁兼容及电磁生物效应 B0604 新型微波材料与器件 B0605 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

B0606 电工磁材料三维磁特性测量与建模技术 B07 物联网

B0701 物联网基础及应用 B0702 物联网关键技术 B0703 医疗物联网

4 B0704 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B0705 农业物联网技术 B08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

B0801 化学信息传感机理与传感器 B0802 生物信息传感机理与传感器 B0803 生物细胞信息处理与分析 B0804 大气污染物敏感器件

C 光学与光电子学

C01 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 C0101 新型激光器

C0102 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 C0103 超快激光技术及应用 C0104 新型激光检测技术 C0105 新型激光器薄膜关键技术 C02 通信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C0201 光纤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C0202 超高速大容量复用关键器件及技术 C0203 全光网络接入技术 C0204 LED光通讯技术

C03 信息获取、处理中的新型光电子技术 C0301 光学与光电子图像获取与处理技术 C0302 生物医学光子学

C0303 新型光学、光电传感技术 C0304 新型光电显示及存贮技术

5 C0305 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 C0306 光微流体技术及器件 C0307 分子光谱快速检测技术 C04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学效应及技术 C0401 光电子集成技术 C0402 介观光学效应及应用

C0403新型微/纳光学结构加工制备技术 C0404 新型纳米光学薄膜设计与制备技术 C0405 微纳米结构光子材料的近场效应

D 材料科学

D01 金属材料

D0101 金属及其合金的设计、制备、微观结构及性能

D0102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D0103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D0104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

D0105 轻金属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的高性能化

D0106 环境友好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

D0107 先进金属材料的连接 D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D0201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D0202 半导体材料

D0203 先进结构陶瓷材料

D0204 无机智能材料、无机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

6

D0205 无机非金属材料改性

D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D0301 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

D0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

D0303 新型高性能树脂、塑料、橡胶、纤维、胶粘剂、涂料和助剂

D0304 生物医用与仿生高分子材料

D0305 高分子材料制备、改性、加工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D04 复合材料

D0401 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

D0402 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D0403 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

D0404 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

D05 材料科学领域共性关键问题

D0501 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D0502 薄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D0503 材料的环境安全与寿命周期评价

D0504 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D0505 材料设计与计算 E 自动化科学

E01 自动控制理论

E0101 网络环境下的控制理论

7

E0102 智能化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

E0103 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复杂系统的建模及控制 E0104 数字化、可视化检测理论与方法 E0105 认知过程的智能信息处理 E0201 新型传感与多源信息融合 E0202 智能化、网络化建模与控制 E0203 生产过程与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 E0204 新型电力电子转换技术

E0205 智能自动化仪表、控制器与执行器 E0206 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故障诊断系统 E0301 机器人控制技术 E0302 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 E0303 医疗、服务机器人 E0304 特种机器人 E02先进控制技术

E03 机器人技术

E0305人-机器人交互技术 E04 电子信息与工程系统

E0401 网络环境下先进控制系统技术 E0402 制造与装备自动化技术

E0403 智能交通及地下管网智能化关键技术 E0404 智能楼宇与智能安防技术

E0405 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定位技术 E0406 汽车电子技术

8 F 机械学与制造科学

F01 设计理论与方法

F0101 设计方法学 F0102 创新设计 F0103 绿色设计 F0104 网络化设计 F0201 机构创新方法 F0202 新型机构 F0203 新型传动技术 F0204 流体传动与控制 F0205 仿生机构

F0301 精密洁净制造技术 F0302增材制造技术 F0303 数字化制造技术 F0304 绿色再制造技术

F0305 智能制造及精度保障技术 F0306 特种复合加工技术 F0307 先进材料加工技术 F0308纳米机械加工技术 F04 微机电技术

F0401 微机械学 F0402 微纳检测技术

9 F02 机构学

F03先进制造技术

F0403 微纳制造技术 F0404 微纳操作技术

F0405 微机电系统及器件设计 F0406 纳米制造装置及相关技术 F0407 纳米精度测量装置及相关技术

F05 生物制造技术

F0501 仿生原理及设计 F0502 仿生制造技术

F0503 生物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 F0601 机械振动、噪声及控制技术 F0602 机械强度、寿命及可靠性技术 F0603 重大装备性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F0604 磨擦、磨损、润滑与密封 F0605 机械动力学设计技术 F0701 现代制造模式 F0702 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F0703 制造信息化技术 F0704 绿色制造 F0801 飞行器仿真技术

F0802 飞行器制造与维护检测技术 F0803 飞行器精确制导技术

10 F06 机械性能基础技术

F07 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化技术

F08 航空航天

F0804 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技术 F0805 飞行器可靠性评价

G 化学与化学工程科学

G01 无机化学与化工

G0101 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 G0102 新型功能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G0103 生物无机化学与无机药物化学 G0104 功能无机化合物的晶体工程

G0105 高纯度功能无机化合物合成及制备工艺 G0106 新型无机染料化学与工艺 G0107 海洋无机化学与化工

G0108 金属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化学与性能

G0201 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新方法 G0202 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G0203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 G0204 绿色化学与工艺过程 G0205 不对称合成方法与工艺 G0206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工

G0207 新型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农药

G0208 具有生理活性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及合成 G0209 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G0210 生物质资源分离及利用 G0211 煤化工与碳—化工

11 G02 有机化学与化工

G0212 有机化工分离过程

G0213 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有机化学问题

G0301 与生命、能源、材料、环境和高新技术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G03 物理化学与工业催化

G0302 纳米组装、结构、体系的物理化学 G0303 新催化材料制备与表征

G0304 新型超分子化合物设计及组装合成技术 G0305 界面与胶体化学机理与过程 G0306 电化学过程 G0307 固体催化剂工程 G0308 新催化反应技术 G0309 谱学与原位技术

G0310 环境与能源过程中的催化化学

G0311 重要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 G0312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

G04 分析化学与环境化学化工

G0401 复杂体系内重要化学物质的采样、分离与分析等新技术

G040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G0403 生态污染的化学机制

G0404 生态毒理与生物标记物的化学问题 G0405 三废处理中化学化工问题及资源化利用 G0406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

12

G0407 分子印迹与分离技术 G0408 分子光谱分析技术

G05 化学工程

G0501 反应、分离新技术与集成

G0502 高效、节能新型分离材料、技术与设备 G0503 分子模拟技术计算化学工程新方法、新技术 G0504 高新技术在反应与分离中的应用 G0505 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 G0506 高效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G0507 制药工程关键生产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 G0508 微化工过程 G0509 新型反应器技术 G0510 化工过程强化

G0511 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及新化工过程

H能源科学

H01 新能源与再生能源

H0101面向高效能量转换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材料及

新结构器件

H0102 新型二次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H0103 氢能与燃料电池

H0104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 H0105 分布式发电技术 H0106 新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 H0107 光伏发电量预测技术

13 H0108 可再生能源安全并网发电等技术 H0109 低碳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 H0110其它新能源技术 H02 常规能源

H0201 煤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H0202 石油、天然气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H0203 天然气储存技术 H0204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H0205 碳的能量转化新机制 H0206 智能电网相关技术 H03 节能

H0301 热能系统的优化与节能

H0302 热力、热能工程设备的节能技术 H0303 电能高效转换与利用技术 H0304 内燃动力装置节能技术 H0305 基于新原理的高效节能技术

J 城市建设与建筑材料

J01 城市建筑环境

J0101 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理论与提升关键技术

J0102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与应急理论与技术 J0103 城市建筑环境新理论与新技术 J0104 绿色建筑设计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J02 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

J0201 城市供热与供气系统理论与方法

14

J020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理论与建设技术 J0203城市地下管网及管廊建设新理论与新方法 J0301 滨海软土特性及快速处理技术

J0302 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 J0303 新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 J0304 工程结构抗震、抗暴防护及防火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健康诊断、加固新技术 J0305 水利工程新技术及应用 J0306 地基及构筑物监测与检测技术 J0307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J0308地质灾害预测、评价与应急管理技术 J03 土木结构技术

J04 建筑材料、设备及技术

J0401 新型建筑材料技术

J0402 新型室内环保建筑材料及新工艺 J0403 建筑物理环境新原理与新技术

K 环境科学与工程

K01 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利用

K0101城市地表水、地下水、海湾近岸水体污染防治及安全保障技术

K0102 水质净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K0103 水资源利用新技术

K0201 工业尾气及移动污染源净化技术

15 K02 大气污染及温室气体控制

K0202 城市空气污染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K0203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机理及新技术 K0204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新技术及理论 K0204 室内可燃制冷剂扩散及集聚机理 K0301 城市垃圾安全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K0302 城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K0303 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K0304 电子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新技术 K0401 环境污染源解析与数值模拟技术 K0402 环境监测新技术及新方法 K0403 环境检测质控及评价

K0404 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监测技术与模拟 K03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K04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K05 环境毒理及生态健康

K0501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 K0502 环境毒理效应学及其微观机理

K0503 生态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K0504 大气、水、土壤或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研究 K06 环境修复技术及生态恢复

K0601 污染水体、土壤、底泥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K0602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及技术 K0701 边界层与大气环境技术研究

16 K07大气环境及大气科学 K0702数值预报与数值模拟

K0703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L 生物技术

L01生物技术应用基础

L0101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新功能基因分离、开

发与利用

L0102 动植物、微生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及表达体系的建立

L0103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及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L0104 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及信号传导的应用基础 L0105 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与化学生物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L0106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

L0107 组织细胞的应力产生机制

L0108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L0109 离子通道的调控研究 L02医药生物技术

L0201 基因工程药物发现及功能研究

L0202 基因工程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L0203 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新型疫苗 L0204 单克隆抗体与抗体工程

L0301 生物催化过程、机制及酶制剂制备

17 L03工业生物技术

L0302 细胞培养技术及生物反应器

L0303 发酵过程控制、优化及产物分离技术 L0304 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添加剂和功能食品

L0305 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及应用技术 L04 海洋生物技术

M 医学

M01 临床学科的基础与应用

M0101 神经病学 M0102 内分泌学 M0103 泌尿学 M0104 肿瘤学 M0105 血液学

M0107 重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

M0201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

行性及免疫性疾病、呼吸、睡眠障碍、胃肠与肝胆胰疾病、遗传病、骨病、运动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与认知障碍

M0202 老年病

M0301 灾害致创伤流行病学,预警预案技术,中毒救治

18 L0401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L0402 海洋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M0106 眼科学 M02慢性重大疾病与老年病

M03灾害、中毒与救援

M0302 急性创伤及多发复合性伤救治技术 M0303 院前急救与治疗方案优化

M0401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急腹症、急

救医学、骨折、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等)

M0402 针灸的量效关系、穴位配伍规律及经穴特异性研究 M04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

M0403 中医现代化关键技术(证候、疗效评价体系、四

诊) M05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M0501 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功能食品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功效评价)

M0502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M0503 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M0504 生殖医学与优生优育

M0505 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机制与模式 M0506 环境因素与疾病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M0507 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疾病防治模式 M0508 重大职业病监测与控制 M0509 亚健康与精神心理卫生 M0511 毒品成瘾及毒品快速检测机制 M0512 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

19

M0510 重大疾病的运动干预 M06 运动医学

M0601 竞技运动状态的科学诊断与调控 M0602 运动损伤防治与体能恢复 M0603 青少年运动功能评价与促进 M0604 老年人身体健康评价与促进 M07重大医学技术

N 医药

N01 创新药物

N0101 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及筛选模型和筛选技术

N0102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认 N0103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

N0105药物的非临床体内过程与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技术

N0106 药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

N0201 新型制剂(如速、缓、控释制剂、透皮制剂、微乳制剂、粉剂药及靶向制剂等)

20 M0701 器官移植及相关基础 M0702 介入治疗与微创外科技术 M0703 生物技术与实验诊断 M0704 干细胞与组织修复

M0705 精准医学与个体化治疗技术

N0104候选药物的成药性研究

N02 药物制剂

N0202 新型药物辅料及其装置的研究和应用 N0203 新释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基础问题

N0204 大分子生物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的关键技术 N03 中药和天然药物

N0301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应用研究

N0302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作用机制研究 N0303 中药制剂的关键技术 N0304 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

N0305 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N0306 中药配伍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N0307 民族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N0308 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R 生物医学工程

R01 生物材料与制品

R0101 基因/药物靶向与控制释放材料与技术 R0102 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

R0103 介入诊断与治疗相关生物材料 R0104 生物材料表面处理 R0105 血液净化相关材料与制品 R0106 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N0309 中药及天然药物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 R02 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

21

R0201 生物力学与生物反应器

R0202 肝、肾、肺、心等脏器的替代技术 R0203 组织工程相关材料与技术 R0204 再生医学相关方法与技术 R0301 生物传感与芯片诊断技术 R0302 神经工程

R0303 先进成像技术和医学图像处理 R0304 人体信息无创、微创检测与处理 R0305 激光医学与医学光子学 R0306 数字化医疗 R03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

S农业科学

S01 农业生物技术

S01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

S0102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细胞工程技术 S0103 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分离与应用 S0104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动植物致病源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S02 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

S02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优良种质资源

研究与保护、开发

S0202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S020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修复技术

22 S 03农作物与园艺作物

S0301 育种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材料的创新 S0302 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与重大生物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

S0303 作物生理与高效栽培技术 S04畜牧兽医与水产

S0401 动物营养生理及无公害饲料 S0402 动物繁殖新技术

S0403 主要疾病的病理、诊断及防治技术 S0404 水产环境的监测和修复技术 S0501 农产品采后生理及安全贮藏 S0502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的新技术研究 S0503 个性化营养与功能性食品设计 S0504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技术及机理 S0505 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机制及控制

S0506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及评价方法开发 S 0507 食品冷热加工过程中的物性变化机理、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S05食品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

23

2018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指南

A 信息、能源与电气工程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的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智能化、能源的高效利用、新能源探索、以及生命科学、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检测、处理与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

2.重点资助内容

A1 半导体功能器件及新型系统集成技术;低维纳米材料微纳电子器件研究

A2 基于移动互联网及脑机接口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A3互联网信息、数据挖掘处理与利用及网络安全技术 A4新型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高效氢源/燃料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体系的基础研究;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及节能技术

A5新能源转换与利用效能提升技术及应用;高效能源发电及输配电系统运行管理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与应用

A6新型检测原理与技术;微纳光子材料的新型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

24 A7智能汽车的先进传感及通信技术、车辆控制及智能决策技术

A8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新型信号处理技术 A9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安全

A10类脑智能、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系统协同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

B 生物与医药领域 1.研究目标

鼓励开展蛋白质科学、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方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针对先进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及新型医疗检测技术开展研究,以获得对学科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原创性成果;针对我国重大疾病,基于生物靶点及标志物的候选药物的发现及研发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良好的基础。

2.重点资助内容

B1 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B2 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及工艺研究

B3新型医疗检测方法与技术及先进医疗器械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康复辅助器具基础理论工艺、元器件及技术研究

B4 针对重大疾病治疗的候选药物发现及新药研发新技术研究

B5生物医用材料功能性、相容性、稳定性等相关研究 B6干细胞基础与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25 B7重要工业微生物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改造策略研究

C 农业与食品领域 1.研究目标

针对都市农业和食品领域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在作物品质育种和优质生产、动植物遗传育种、健康养殖、功能性畜产品生产、农业生态与环境、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天津市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2.重点资助内容

C1动植物及食品微生物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质品种、菌株选育、鉴定与健康养殖、优质生产机理

C2环境污染或气候变化对农产品、水产品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农田污染环境的生态环境修复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C3 农畜产品贮藏与高值化加工、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防控

C4 加工和储藏过程中食品组分变化及相关作用机理研究;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

D 医学健康领域 1.研究目标

围绕常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病种,以及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感染性、代谢性、遗传性、创伤性、致残性、出生缺陷性、运动性、职业性

26 及慢性与老年性疾病的精准预测和个体化有效预防、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开展大样本队列人群、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转化应用研究。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理念、前沿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深入阐述疾病发生原理及驱动因素、开发早期预测模型、广泛探寻预防策略和诊断标志物,着力开发有效治疗手段和适用技术,切实提高对重大与恶性疾病的理论认识和精准医疗水平。

D1 重大常见疾病的重要生物靶点及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分析技术体系

D2 重大常见疾病发生与进展的关键分子机制 D3 重大常见疾病的精准诊疗新方法

D4重大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应用基础与技术

D5 传统医学防治重大及高恶疾病的机理、疗效评价

E 新材料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资助,力求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和先进制备与加工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原理和核心技术,引领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2.重点资助内容

E1 新型高性能聚合物、碳基复合材料与轻质材料

E2 战略性先进功能材料、催化材料与分离材料

E3 生物材料

27 E4 先进材料的设计、制备、连接、加工与性能评价

F 先进制造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资助,解决我市智能制造、先进加工和自动化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取得一批在国内外产生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2.重点资助内容

F1高精度智能化、网络化生产过程、系统及装备设计与控制

F2复杂生产过程、系统与装备的建模、检测、诊断与控制 F3先进材料与复杂零部件加工制造技术

F4微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及装备 F5重大机械装备可靠性设计及保障技术

G 城建与环境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项目资助,解决天津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工业安全、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治理与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资助内容

G1地下水超采及城市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G2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复杂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和安全

28 关键技术

G3水资源安全利用及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污染土壤修复基准与资源回收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

G4 大气污染过程的监测、预警技术;雾霾与大气复合污染过程监测、形成机制和协同控制技术

G5 海洋钻探、海洋监测关键技术;海洋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

G6 城市突发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G7 区域生态环境变迁机制及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研究

29

推荐第6篇:软科学项目指南

2008年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为做好2008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特编制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学分析我省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准确把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事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要求出发,认真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形成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部署。

二、主要研究内容

2008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分两个层次,即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主要支持:

(一)重大项目

1、科技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

2、科技进步条例修改等地方立法研究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重大问题研究

4、我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5、科技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6、加快我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研究

7、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模式及重大项目研究

8、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9、安徽省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10、安徽省科技项目投入产出分析及绩效评价规范研究

(二)重点项目

1、科技宏观管理与政府职能转变若干问题研究

2、安徽省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及产业化政策研究

3、安徽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4、安徽省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5、科技创新型城市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科技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及其激励政策研究

7、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典型案例研究

8、安徽省科技统计数据分析及预测研究(2007年)

9、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析研究(2007年)

10、其他研究

三、申报要求

(一)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均可申报本计划项目:

1、在我省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

2、申报单位具有稳定的软科学研究人员和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

3、项目负责人应是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一般应具有副高(包含副高)以上技术职称,项目组组成人员不少于3人,并有完成项目研究的时间和相关工作条件。

(二)注意事项

1.项目负责人只能为1人,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项

目组成员1个人最多只能同时申报2个项目。

2、已承担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尚未验收的(包括到期未结题的),其负责人不能申报2008年度项目。

3.项目申报单位应如实填写申报材料,明确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验收具体指标,并根据研究工作实际需要确定项目研究经费。按照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的支出范围填报资助经费数额。

4.项目申报所需的软科学研究计划申请书可从安徽省科技厅网站下载。项目申报单位按照要求填写申请书,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公章后报主管部门。

5.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指导,努力提高申报质量;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及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认真审核申请书的各项内容,并签署申报意见。

6、省属和中央驻皖单位、高等学校可以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其他单位应经所在地市(设区市)科技局审核,签署意见后,报省科技厅。

7、项目书面申报材料(一式叁份)按照统一要求时间报送到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厅窗口。凡逾期申报的不予受理。

推荐第7篇:项目申报指南

2010年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

来源:广东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 2010-01-23

为进一步深化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和聚集全国高校、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等优势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新高地,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发展规划、《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07~2011年)》及《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5年)》,在广泛征求广东各地市、各有关高校、中科院院属研究所和企业等单位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编制本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内容

(一)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科技项目

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按照“平台依托、项目带动、人才聚集”的原则,结合广东各地市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科技项目,力求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及产品。

专题名称:电子信息领域(专题编号:0901)

通过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核心器件及关键设备的研发,进一步增强广东省电子信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走向高端,促进广东从电子信息大省向强省转变。主要内容包括:

1)面向行业的云计算服务应用系统研发及示范。

2)SIP一体化集成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包括SIP设计、工艺和生产技术等。

3)面向制造业及服务业的物联网支撑技术、标准化中间接入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4)软件生产管理平台、动漫设计平台软件和民族文化数字内容动画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5)面向国际标准的车身网络控制平台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6)面向智能玩具的低成本、低功耗音视频处理芯片,智能玩具关键技术及产品。

7)面向模具、装备等定制型离散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8)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高速流加密芯片应用研究及安全存储解决方案,开发符合国密规范的应用中间件并实现产业化推广。基于IPv6/IPv4协议双栈的流量控制设备的设计、开发及基于IPv6协议的流量控制设备标准研究。

9)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关键设备与增值业务开发应用。(第9小专题列入新兴产业培育支撑工程,另设编号0909,申报内容详见“新兴产业培育支撑工程”申报指南)

专题名称:先进制造领域(专题编号:0902)

通过先进制造技术、核心部件及关键装备的研发,为传统制造行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新型产业布局优化提供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广东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巩固产业集群优势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广东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主要内容包括:

1)数控系统及制造装备基础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中高档数控系统、基于构件的嵌入式数控系统专业化数控装备及其在石材、毛纺、木工等行业升级中的应用,高速大功率电主轴、直线电机及伺服驱动的研发及产业化。

2)电子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基于机器视觉的运动控制器、面向IC芯片的精密立体视觉测量检测平台、高端器件封焊机、微型化元器件高速测试编带机、柔性电路板自动化生产设备。

3)激光加工装备及核心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轴快流激光器、大功率激光器、高性能激光加工装备。

4)新能源关键制造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自动生产线、大面积连续磁控溅射设备。

5)工业仿真平台与仿真嵌入式网络控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专题名称:节能与新能源领域(专题编号:0903)

突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智能电网等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实现太阳能、海上风电、新型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内容包括:

1)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生产设备研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宽光谱膜吸收层、材料加工工艺、器件集成体系等关键技术,高效率、低成本、高稳定性薄膜电池产业化示范。

2)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新型高效太阳能集热、蓄热及发电材料制造与建筑一体化、区域级的EMS(能源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

3)海上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海上大型风电机组国产化制造、海上风电机组远程控制和诊断等关键技术。

4)产油微藻的规模化培育技术及生物柴油生产示范。主要包括高适应性和耐受性产油微藻的筛选培育、规模化微藻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制造及微藻油脂提取等关键技术及示范。

5)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其产业化。主要包括智能配电网控制、保护及电能质量关键技术的研究,配电网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保护系统以及智能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开发及智能配电网示范。

专题名称:医疗器械、医药与生物医学材料领域(专题编号:0904)

提升我省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针对制约我省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研制完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质量稳定可靠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主要内容包括:

1)医学成像设备通用核心部件与整机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医用X线球管、大功率高频高压发生器、数字平板探测器、新型超声换能器等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

2)肿瘤放疗及热疗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图像引导、快速精确剂量计算方法、实时跟踪监控、三维导航、测温等关键技术,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设备、高强度超声肿瘤治疗等设备。

3)医学信息分析软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医学图像实时重建技术、人体重要器官自动分割与建模等关键技术及多维医学影像分析诊断系统。

4)生物医学材料及其个性化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用于组织与器官修复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数字化、个性化修复体加工等关键技术及组织与器官修复生物医学材料产品。

5)中药注射剂产品升级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专题名称:新材料领域(专题编号:0905)

按照新材料高性能化、环境友好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发展方向,围绕新材料的开发、制造和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为我省电子信息、陶瓷、化工、金属加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1)新型有机硅及其改性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抗辐射涂覆材料、脱丙酮型室温硫化硅橡胶和低介电线路板基材关键技术。

2)特种精细化学品研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陶瓷用喷墨打印油墨、低毒涂料固化剂、纺织用转移油墨等产品制备技术。

3)新型焊接材料药芯焊丝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4)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及其加工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工业铝型材挤压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性能易切削铝合金等共性技术,低成本、高性能稀土镁合金及镁铝合金部件精密压铸工艺技术,变形镁合金加工技术及镁合金表面处理微弧氧化节能降耗技术。

5)新型功能材料

6)高效储能材料

7)先进结构材料

(专题5—7列入新兴产业培育支撑工程,另设专题编号0906,申报内容详见“新兴产业培育支撑工程”申报指南)

专题名称:现代农业和海洋技术领域(专题编号:0907)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农业生物技术、安全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农业生态循环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针对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1)动植物基因技术及产品开发。主要包括转基因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动植物抗性优质新品种的开发,生物质新材料和功能食品、医药新素材的研制。

2)农用生物制品研发及产业化。主要包括高效、低成本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及饲料添加剂关键技术。

3)循环农业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规模化种养循环农业研究示范,城市及工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有机肥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4)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技术与应用。主要包括快速检测技术和精准检测技术与设备。

5)海洋生物功能制品的研究开发。主要包括利用海洋生物、微生物,通过分离提取或基因工程技术研发环保产品、低碳生物制品、生物农药和功能保健食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专题名称:产学研引导项目(专题编号:0908)

面向广东省优先支持的各领域,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申报。该项目类别对申报内容和方向不作具体要求。

(三)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项目

重点支持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及示范县(区)和创新平台建设,具体指南另行发布。

二、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除符合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总体要求外,还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一)申报项目必须以广东省辖区内企业为主体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申请省部产学研专项须有高校参与,省院合作专项须有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参与),鼓励与港澳、国外大学、国际研究机构高水平团队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之间须签订合作协议。

(二)申报项目的实施期限原则不超过两年,须有明确、量化的技术指标和项目实施期末的经济考核验收指标,各方任务分工和研发进度明确,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特点,具备良好的前期研究开发基础和产业化生产条件。

(三)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60岁以下,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产业化经历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一项目完成人当年度只可申请1项省部或省院合作项目,省部或省院合作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不能继续申请项目。

(四)申请重大专项项目(本年度立项资助项目总数不超过25项),每项申请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申请重点项目(本年度立项资助项目总数不超过50项),每项申请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00万元;申请引导项目,每项申请经费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

(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参与的团队与入驻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其在粤分支机构申报的项目;优先支持与港澳、国外大学、国际研究机构高水平团队联合申报的项目。

(六)项目实施地的各级政府须投入不少于1:1的财政配套资金,参与项目申报的单位须投入不低于本项目获得资助经费总额3倍以上的自筹资金。项目申报时须提供相关财政资金配套证明和自筹资金承诺证明。

(七)不符合本指南申报要求和资助范围、重复申报的项目均不予受理。

三、组织形式

(一)各地市、高校、科研机构要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协调工作,突出重点,认真筛选和推荐优秀项目,避免重复申报。

(二)项目申报采取定向组织和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重大专项由省部产学研办、省院合作办会同各地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主管部门,在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形成强强联合的基础上组织申报为主;重点项目由各地市、高校、中科院院属研究机构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筛选后申报为主;引导项目以自由申报为主。

(三)项目申报统一通过网上申报,省部产学研办、省院合作办将组织专家按照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引导项目三个层次分开评审,分别择优立项。各层次落选项目不跨层次纳入其他层次项目的立项范围。

推荐第8篇:项目管理面试指南

很多的问题的答案是主观的,面试官想知道你的观点是否和他们的及公司一致。问题的构成如下:

1.项目管理软件工具知识,

2.编制项目计划的技术,

3.人员管理技能

4.沟通技能

5.原理体系知识(标准开发生命周期和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软件工具知识

问题1:工期和工作量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答案1:工期是商业/日历上的天数,与人数和工作量无关。工作量是与日历天数无关的人的工作。例如:

一天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一只花50%在时间在上面的人来说,他的工期就是两天。如果两个人全职工作,工期是1天,而工作量是两个工作日。

问题2:怎样和为什么要在编制项目计划时考虑依赖关系?

答案2:根据使用的软件包,依赖关系可以通过将任务及其后续任务的标识符进行关联来表示。依赖关系说明了任务之间关联/并列的要求。依赖关系可以是指在另一个任务能开始之前有一个任务必须完成。例如,逻辑模型必须在物理模型前完成。但测试并不是要在所有编程工作完成之后才开始,如果没有完成的程序对线性测试没有影响。

项目计划加入依赖关系,就能找出项目的关键路径并且能够确定它对项目工期的影响。

问题3:你怎样将人的工作步调与计划结合?

答案3:根据组织使用的具体的工具,可以将资源拆成更小的资源/单位,或者可以将任务拆成更小的任务。

问题4:你怎样将培训,假日和个人教育时间表结合起来?

答案4:每个产品都有标明不工作的天数的公司/全球的日历。每个产品都也有个人的资源日历标明个人不工作的时间。如果项目需要教育和培训,应该把它们象任务那样写在项目计划上。

问题5:你怎样安排类似状态会议这样贯穿整个项目但只需要极少的时间和工作量的任务?

答案5:它的工期将和整个项目时间一样长,占工作量的百分比很小。被分配给任务的每个人花在该任务的时间占他时间的百分比极低。

问题6:实况报告对计划的作用以及实况与最初预计的比较有何价值?

答案6:根据组织使用的特定的工具,每个工具都为实况报告中输入相互独立的要素/域信息。也可以将报表进行分类,来向团队成员和其他相关团体说明关键路径的变化或时间表的调整。这些报告对已实现工作评价和作为在计划下一个工程或阶段的输入有价值。另一个把估计和实况报告比较的有价值的用途是把范围变更对项目的影响记录下来。

做项目计划的技能

问题7:你为什么制定项目计划?

答案7:项目计划是实现成功的系统的路线图。它提供了一种手段来通知每个人希望他们做什么及何时完成。它帮助项目经理使管理层,商务用户和支持团体了解项目状态和调整特殊的资源。逐项列记的“一览表”协助对任何变动的影响进行迅速评估。当实况报告与计划联系起来后,项目计划为今后项目的任务划分和估算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问题8:你将怎样着手做项目的计划?

答案8:进程安排是一门艺术。根据已知有关业务目标的事实,公司一般标准,以及可以利用的过去的经验。可以从清楚地定义范围和目标开始。把项目的风险和制约做成文件。差的估计源于对业务知识和项目范围缺乏了解。可以从项目任务分解入手,例如先划分阶段,然后定义每个阶段的活动,再定义每个活动中的任务。识别和文档化里程碑和可交付产品。项目计划是当信息变得可以利用的时,不断细化的有生命文件。很好地记录进度的变化对项目经理,开发团队,支持团队,以及管理层,商业用户都有益处。

问题9:你将怎样着手制定项目计划?

答案9:在适当的活动和阶段或其他的概括的标准说明下,输入确定的任务。将适当的可交付产品及里程碑和特定的任务联系起来。连接全部需要依赖关联的任务。把资源角色或资源名字加到每个任务上。应用度量结果确定事先的任务工作量,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需求收集,设计和测试。考虑所有已知的节假日,培训,休假或其他的资源停工时间。计划草案将同支持团体,管理层和商务用户一起复查,做为补充性的输入和最终的批准。

问题10:怎样确定人员需求? 答案10:不考虑资源限制进行计划开发。在任务旁边加上诸如数据模型制作者,业务分析员和用户等角色。再加上能将任务重叠起来的补充性的资源。在计划中要考虑开发团队包括支持团队和用户代表失去一个或多个资源的情况,要在每个任务上增加15%的余量。要使项目小组的组成容易理解,要有角色所必备的技术水平的说明。

问题11:给项目加上测量标准有什么价值?

答案11:如果使用得当,测量标准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它们提供测定开发系统的复杂性和工作量的方法。度量结果为制定项目计划提供了信息输入资源,并且是确定发展方向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软件测量标准将有助于开发更好的软件。不过,最好有3年的历史资料。

问题12:你怎样在计划中运用新技术?

答案12:在增加培训任务的同时要扩大工作量,缩小每个工作单元。在评价新技术在开发中的影响的过程中加上额外的原型和检查点(里程碑)。

推荐第9篇:农业产业化项目指南

2010年农业产业化项目指南

农业部

一、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项目安排坚持效益优先、突出重点、集中扶持、科学公正的原则。

二、项目内容

1.申报条件

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从事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料、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优先扶持开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试点的龙头企业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龙头企业。

2.资金使用范围和补助标准

A类项目: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补助资金约80万元,主要用于:

A1—对粮食、油料、水果、蔬菜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补助其在基地建设中新品种改良和推广、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费用;

A2—对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补助其在基地建设中建造改造温室、圈舍、池塘和疫病防治等方面的费用。 B类项目:中介服务组织试点项目。每个项目补助资金约60万元,对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合作经济组织),重点补助其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收购、运输、仓储、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费用。

龙头企业要严格按照A类和B类的资金限额申报项目。

3.申报数量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按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和申报范围,筛选1-3个项目上报。

三、申报程序

1.龙头企业向当地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申请,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地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对龙头企业的项目申请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核,并指导龙头企业填制《2010年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书》(格式见附件1-2-1),上报省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

2.省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申报条件对项目进行筛选,提出审核意见。省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对项目的申报情况负责。

3.省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将申报文件、项目汇总表、项目申报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份,同时将这些材料的电子版发送到邮箱:59193163@163.com(电子邮件的“主题”写“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9个字,“附件”为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文件、项目汇总表、项目申报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里11号

邮政编码:100125

联系电话:010-59193163(兼传真)、59191412

联 系 人:康志华 王斯烈

推荐第10篇:农业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项目申报指南

摘要:通过本次升级改造,使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成为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易手段,集电子商务、产品交易、物流仓储、加工包装、生活服务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关联关键词】

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农副产品市场项目、农贸批发市场项目、农副产品市场升级改造。

【报告关键词】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可研报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内容架构】

第一部分 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第二部分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部分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第四部分 节能方案分析

第五部分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第六部分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第七部分 经济影响分析

第八部分 社会影响分析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农副产品与居民食品消费安全紧密相连,是实施农副产品市场准入制,促进食品安全的需要;

2、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传统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发展滞后;

3、项目区政府对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给予了大力扶持;

4、是发展和壮大区域物流业的重要途径;

5、是实施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6、项目实施可充分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市经济发展;

7、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作为项目所在区农副产品流通的一级中心,承担起将农副产品由产地批发商向销地批发商和零售商流动的过程,场区主要包括交易区、加工区、仓储区、配套服务区,主要完成配送、加工、交易、仓储、综合服务等功能。其中:

配送功能——主要包括进出口产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

加工功能——主要包括粮油、杂粮、调料、干货的粗深加工和分装等;

交易功能——主要包括进出口农产品交易以及大宗农产品交易;

仓储功能——主要包括保税仓、大宗农产品存储等;

综合服务功能——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农产品展销服务、办公、生活服务等

第11篇:产业项目申报指南

陕西省2012年扶贫产业开发

项目申报指南

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力度是我省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低收入农户申报扶贫产业开发项目,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精神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围绕我省“百万贫困户增收工程”,特制定我省扶贫产业开发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我省产业扶贫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富民强省民生工程”,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把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作为主战场,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 1

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扶持范围和重点

(一)扶持重点

扶贫产业开发项目重点扶持能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项目。对在贫困地区建设的种植养殖业基地、现代设施农业等能直接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项目优先扶持。对入社低收入农户在30户以上或入社低收入户占入社农户3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对在贫困地区从事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的龙头企业适当扶持。

(二)扶持范围

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在区域选择上按照国家片区县、国家重点县、省定片区县及面上有扶贫任务县的先后顺序,择优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对国家片区县和国家重点县的项目优先扶持。对列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规划的村,原则上不再安排产业开发项目。

(三)扶持对象

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扶持的对象主要有:

1、人均纯收入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并登记在册的低收入农户;

2、入社的低收入农户在30户以上或入社低收入户占入社农户3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

3、在贫困地区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的龙头企业。

三、扶持方式和相关政策

扶贫产业开发项目主要采取贷款(借款)贴息和财政扶贫资金补助两种扶持方式。

(一)贷款(借款)贴息

贷款(借款)贴息分小额到户贷款(借款)贴息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两类。

小额到户贷款(借款)贴息主要对项目区内低收入农户为了发展生产,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贷款或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照贷款额度的5%给予贴息。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贷款贴息主要对在贫困地区从事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发展生产、扩大规模向金融机构贷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照银行贷款额度的3%给予贴息。

(二)财政扶贫资金补助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主要对我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种植、养殖项目进行直接扶持。补助资金70%用于对项目区内低收入农

户按项目计划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进行补助,补助标准按照每户1万元的标准执行;30%对项目实施单位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以及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进行补助。

(三)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

1、扶贫贷款(借款)贴息。重点扶持项目区内的低收入农户发展种养业,以及能带动和扶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内低收入农户贷款优先贴息;对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优先贴息;对农产品加工、转化贷款项目和农产品原料收购流动资金贷款项目适当贴息。

小额到户贷款(借款)贴息按照《陕西省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陕扶办发[2008]55号)精神执行,不再申报项目。项目贷款贴息项目要按本指南要求,随扶贫产业项目一同申报。

贷款(借款)贴息期限一般为一年。

2、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补助。重点用于按照区域产业规划建设的集中连片产业基地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特别是带动低收入农户,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财政扶贫资金补助的70%用于扶持项目区内低收农户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发展种养业,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方式兑付到户,30%用于基地建设所需的良种和专门技术引进、农户建设

标准化示范设施的补助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关键技术环节、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补助。

3、低收入农户参股试点项目。重点对低收入农户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股进行补助,补助资金作为农户的入股资金量化成股份,低收入农户作为股东参与分红并享受其股东权利。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纳低收入农户参股,安排低收入农户青壮年劳动力就业。

4、土地流转补助。重点用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种养殖业基地建设中低收入农户土地转包补助。为了鼓励项目区内耕地、林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流转,在当地土地转包费用的基础上,给低收入农户再给予一次性补助。

四、几点要求

1、坚持择优申报的原则。各市县扶贫办、财政局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库,择优选定项目,逐级申报。本文件下达的项目控制额度仅做为项目申报的控制指标,原则上不能超额度申报。

2、实行公告公示制度。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的有关规定,各市县申报项目选定后,要在本辖区进行公示,无异议后再向上级申报,并在申报文件中专门说明公告公示情况。

3、实行项目申报书制度。申报项目要由项目单位编制项目申报书向项目所在地扶贫办、财政局申报。各市县扶贫办、财

政局要从项目单位申报项目中,择优选定项目,并编制申报项目计划表逐级向上级申报。

4、时间要求。各市县要将项目申报书一式五份和项目申报文件于2012年4月30日前报送到省扶贫办产业开发处和省财政厅农业处。省扶贫办、财政厅将在5月上旬组织专家对各市县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立项扶持。

第12篇:投资项目申报指南

吉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项目申报指南

吉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增加了企业(单位)注册功能。新功能增加后,所有使用平台申报项目的单位,无论之前是否在平台上申报过项目,都需要进行企业(单位)注册。只需注册一次,以后将凭借注册的帐号登录,进入个人中心操作项目申报和管理。7月8日前申报的项目,使用 之前申请的项目编码登录查看和管理。

本文阅读对象为项目单位,主要内容为项目申报指南。

一、审批、核准和备案项目申报

企业(单位)必须进行网上注册后,才能申报项目。未注册的企业(单位)首先要注册,已经注册的企业直接登录进行项目申报。

1.企业注册

在首页的右侧登录框下面点击“注册”或网页右上角“注册”按钮进行注册。只需操作一次注册,之后再申报项目只需要凭借注册的帐号登录即可。见下图。

2.登录个人中心

注册成功后,开始登录申报项目。登录可以从“用户登录”里进入,也可以从下图中的红框里进入。

登录成功后,会进入“个人中心”,“个人中心”分为三个区域,左下侧的区域为“项目申报区域”,是用来进行项目申报的;上方的区域为“信息浏览区域”,是用来供申报人查看信息和相关规定法律的;右下侧的“我的项目”区域,是用来管理项目和个人信息的。见下图。

(1)项目申报

在“项目申报”区域里面已经划分了“审批项目”、“核准项目”、“备案项目”,关于这个三个类型不同的项目定义也在下放有文字解释。按照项目需求,点击申报;申报分为“项目信息填写”-》“事项选择”-》“联审部门确定”,只需要按照系统提示一步步操作即可。

如果项目申报成功,会在“我的项目”的里“审核备项目”列表中看到该项目,并且该项目的状态是“办理中”,表示已经上报成功,正在审批中。见下图。

(2)退回修改

如果项目申报经审批部门审核后,需要退回修改,就去“我的项目”-》“审核备项目”项目列表里,找到该项目,此时该项目的状态显示为“退回”。单击“操作”区域中的“退回意见”查看审批部门反馈意见,点击“修改操作”按钮进行重新回答问题,重新进行联审确定,如果是项目信息出现错误,单击“编辑”修改。

(3)项目修改、删除

在项目状态是“未提交”或者是“退回”的时候,可以点击“编辑”修改或删除项目。如果项目状态显示的是“办理中”则不能修改或删除项目基本信息。

(4)继续申报

对于中途退出未完成申报的或者从可研阶段继续申报初步设计阶段的,使用“继续申报”功能。

如果申报项目过程中,操作“事项选择”后,中途退出并未完成申报,则系统会自动保存该项目。在“我的项目”中,可以看到该项目状态为“未提交”,此时点击“继续申报”可继续完成申报操作,但是如果申报过程中,未进行到“事项选择”一步则系统不能自动保存项目。如果一个项目的可研已经批复完成,要继续申报“初步设计审批”,也要点击“继续申报”按钮完成项目下一个阶段的申报。网页上有文字解释。见下图。

二、报建手续申报

如果要申报“报建手续”,“我的项目”-》“审核备项目”-》“操作区域”-》“办理报建”。

注意:“办理报建”按钮只有项目状态显示为“办结”时,才会出现。

三、账户管理

“我的项目”-》“个人信息”:修改申报单位的基本信息;

“我的项目”-》“密码修改”:修改登录密码。

第13篇: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指南

附件1

2010年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指南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是依据当前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紧紧围绕医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关注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积极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必须求真务实,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目的。课题 研究成果应该在医学教育中得到推广和发挥作用,符合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服务我国的医学教育,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参考。

1 医学教育管理

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医学教育

2.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

4.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5.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6.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7.适应中国国情的医学学位体系的研究

8.医学院校招生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0.医学院校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1.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12.医学教育教学过程规范与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13.医学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与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4.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

2人才培养模式

1.医药卫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2.长学制医药卫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地方院校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城乡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5.境外和国外医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6.医药卫生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 课程改革与建设

1.医学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整合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3.器官系统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4.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6.医药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4 人文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

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医学生通识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医学生心理状况评价及干预研究

5 思想品德与医德教育

1.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探索

3.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与强化机制的研究

6 护理教育

1.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7 全科医学教育

1.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材建设研究

3.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8 英语与双语教学

1.医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9 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

1.医药院校教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2.医药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创建与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医药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医药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0 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

1.医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应用研究

3.模拟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4.医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11 临床教学与实验教学

1.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医学生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4.医学生临床实践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5.临床教学中的循证医学教育

6.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研究与实践

7.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及教学质量的研究

12 中等医学教育

1.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新医改形势下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3.卫生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纲要调查与研究

4.相同专业不同层次卫生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课程设置标准研究

5.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升格发展模式研究

6.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7.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实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8.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9.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新时期各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配置研究

10新时期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生比悬殊状态下教学质量控制研究

11.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各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13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

1.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2.基于校企合作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模式研究

3.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

4.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类专业课程开发及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5.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6.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高职高专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7.医学类高职高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8.高职高专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研究

14 医学研究生教育

1.医药专业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2.医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4.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5.国际合作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 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6 成人医学教育

1.医学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

2.医学成人学历教育管理和质量保证研究

3.医学成人学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4.医学成人继续教育网络教学的建设与应用

17 医学教育评估与考试

1.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效果的评价

2.医学教育形成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3.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4.医学考试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8 国外医学教育与比较医学教育

1.国际医学教育思潮与发展趋势研究

2.国际一流医学院发展规律研究

3.世界高水平大学医学院个案研究

4.医学教育国际化研究

5.中外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6.中外继续医学教育比较研究

第14篇:申报科技项目指南

附件

2016年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5]16号)的要求和《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紧密围绕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制定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一)重大项目

1.生物医药领域

新药研发和药物制备新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江南地区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机制以及疾病治疗新靶点和新一代药物递送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前沿生物技术在水稻、油菜、柑橘等新品种生物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环保用生物制剂研发与应用的基础研究。

2.新一代信息科学领域

新型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理论基础、面向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理论及算法、光电子器件和集成微系统的基础研究;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信息网络的应用基础研究;云计算技术研究;制造业信息化标准研究;多媒体服务及处理、传感器网络基础研究;基于网格计算的基础研究。

3.节能环保科学领域

水污染防治研究;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研究;江西省地质灾害控制研究;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循环再生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基础研究。

4.新能源科学领域

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智能电网高效安全研究;能源高效转换与储存技术研究;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研究;生物质能源研究。

5.新材料科学领域

新型高性能铜、钨、稀土、钽铌材料、高性能玻璃和玻纤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陶瓷新材料、生物质纤维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先进材料在新领域应用的基础问题研究;传统材料改性技术基础研究;纳米新材料研究;新型催化材料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6.先进装备制造科学领域

汽车、飞机制造过程中关键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基础设计理论、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特种制造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微机械及超精密加工应用基础研究;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关键设备、部件制造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7.锂电及电动汽车领域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循环寿命、成组设计、成本控制等科学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电动汽车整车集成设计、电驱动平台、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8.绿色食品科学领域

绿色稻米、水果、水产、生猪、家禽、茶叶、食用油、蔬菜等品种的重要性状形成机制、病害与防治机理、优异性状的基因或主效基因克隆、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养殖环境可持续利用、安全快速检测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9.民生科技领域

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新方法及预防研究;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中医药防治难1 治病及危害重病的机理及药物研究;节能新技术和新方法基础研究;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基础研究;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鄱阳湖区域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应用基础研究。

支持强度:20-50万元/项。 填报方式

登录《江西省科技计划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选择\"基础研究计划→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网上申报。

青年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请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年龄未满40周岁[1976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的在职在岗人员。

主管处室:计划处

(二)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

1.数理科学领域 (1)数学

围绕数学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涉及信息科学中的数学理论,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和先进控制理论中的数学方法及其信息与数学学科交叉的研究。

(2)物理学

光物理与发光器件、低维凝聚态物理与量子调控、引力理论与粒子物理、纳米电子学与纳米光学、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相关的物理问题、(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及其应用、激光物理与量子光学、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物理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2.信息科学领域

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光电子器件、控制理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及数据挖掘、图像处理、高性能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协议的设计与理论分析等技术中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鼓励信息科学与数理、化学、生命、医学、材料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3.化学与环境科学领域 (1)化学

围绕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核科学等有密切交叉和渗透的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科学问题,重点支持新型有机硅单体、聚合物或有机硅功能材料、丙烯酰胺聚合物新材料、不对称合成、稀土化学、新分析方法或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2)环境科学

鄱阳湖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过程、效应及控制;水利工程系统理论与应用;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和碳循环;重大地质灾害和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土壤过程与演变;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4.生物科学领域 (1)农业科学

江西脐橙等柑桔类特色水果和主要农作物生长机理及模型;食品安全;畜、禽、蜂新品种选育;良种开发、养殖关键技术;鄱阳湖生物资源和重要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及健康生态养殖学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交叉综合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

(2)生物科学

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开发及应用;生物资源繁育种植、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技术;生物产品新型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5.医学科学领域 (1)基础医学

常见重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重大疾病的细胞致病基因和细胞治疗,江西地区常见疾病预防、优生、优育等有关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2)临床医学

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疾病、重大疾病、血吸虫等地方或区域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与临床前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3)预防医学

2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江西地区常见疾病预防、重要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策略等有关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4)药学

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医学工程;新型给药系统、重大疾病的药效学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5)中医学与中药学

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内涵的规范化、热敏灸应用规律及其机理、中医病因病机的证治分类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资源利用、中药炮制、中药药理、江西道地药材药效及方药药效及中药制剂关键技术与制药装备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6.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

重点围绕铜、钨、稀土等新材料产业技术、重大工程技术的发展需求,重点支持针对提高传统产业竞争能力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陶瓷功能材料、环境能源材料、新型能源材料与动力锂离子电池、稀土掺杂光电功能材料;有机高分子能量转换基础领域若干问题;节能减排和低碳排放转化的基础领域若干科学问题;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硬质合金、锂、镍钴、铅锌、铝合金等新材料;绿色资源开采、矿物材料的制备和加工;资源循环科学、水处理、空气净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方面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工程技术领域在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方面等所面临关键技术中的科学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

资助类别及强度:

资助项目类别分为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强度:5万元/项。 申报条件及注意事项:

1.一般项目申请者(申请项目的负责人),必须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在职在岗人员;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具有硕士学位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2.青年项目申请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年龄未满35周岁[1981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的在职在岗人员,女性可放宽两周岁[1979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脱产研究生、在站博士后不能作为申请者(项目负责人)申请项目。 4.申报学科代码按

二、三级学科选择,有三级学科的必须选到三级学科。主管处室:计划处

科技重大专项

科技协同创新体

一、组建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势关联企业参与;以利益为纽带,集聚境内外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各类优势资源;以攻克产业链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为重点任务;以产权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效监管、公司化运作为原则;组建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实体(研发公司)。

二、扶持方式

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吸引企业、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入。财政扶持资金采取有偿借款、贷款贴息等市场化方式运行。

三、重点支持产业

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先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重点支持新材料、节能环保、锂电与电动汽车、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关键领域;在新能源、航空制造、文化暨创意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具有重大突破的可给予支持。

四、申报条件

1.所属产业符合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科技创新规划;

2.申报主体必须是由省内龙头企业牵头,优势关联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参股3 组建并独立运行的研发实体;

3.有明确的市场目标项目,产业带动作用大、示范性强;能解决产业链环节的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三年内完成产业化生产,开发具有带动作用的新产品。

4.有高水平的专职研发团队。5.有固定的研发场地。

6.组建期原则上不超过三年。

7.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8000万元。

8.申报单位属地政府对科技协同创新体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扶持。

五、申报材料

1.科技协同创新体申报书 2.股东或董事会决议; 3.公司章程; 4.审计报告;

5.贷款承诺书或协议。

支持强度:180~2000万元/个 主管处室:重大专项处

重点研发计划

一、工业领域

重点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在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航空产业、锂电与电动汽车、文化暨创意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出重点、集成攻关,实现突破。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问题为重点,以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为重点目标,为全省支柱产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重大项目

围绕国家《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科技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重点布局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新材料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重点支持稀有金属特色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金属冶炼工艺技术的优化、升级研究;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应用领域开发研究;新型稀土掺杂金属合金新品种、新工艺开发与应用研究;新型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高强度热塑性树脂基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储能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特殊用途的有机硅产品及其研究;高效能锰酸锂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生态安全的生物材料研制及其应用研究;纳米材料及其器件开发与研究。

2.新能源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重点支持高纯硅原料(多晶硅)提纯、太阳电池与组件规模化生产、先进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新型高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单元、超高亮度LED发光芯片、高散热效率封装、新型高效发光材料开发与应用,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

3.新一代信息技术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

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3D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全景城区全景商圈立体展示平台的江西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综合智慧服务体系;

围绕中三角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带,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深度应用的技术融合平台,研制规模化商用的移动互联网可穿戴智能终端设备。

针对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计算需求,研发高性能计算模型和并行算法,突破并行计算交换网络关键技术,开发面向行业应用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构建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

4.先进装备与航空制造

4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汽车、高效节能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工业机器人、专用机器人、精密装备及核心功能零部件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及重点功能部件研发,大吨位金属成形模具与装备技术研发;LNG储运设备研发,矿山设备、轨道交通、节能锅炉、通用设备设计制造及其高效、节能关键配套部件,煤焦化过程烟道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及装备;智能控制及检测关键技术,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设计制造。

航空产品智能制造与装配关键技术应用,隐身测试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机载设备和系统。

5.锂电与电动汽车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重点支持电动汽车整车集成优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动汽车专用底盘与系统优化技术,混合动力客车节能技术与相关智能化控制技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及专用车的研制,电动汽车轻量化技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开发与优化技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高技术,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热管理技术,电控系统可靠性研究,电动汽车智能充电及并网关键技术。

6.文化暨创意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重点支持创意园区科技融合基地,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建设,动漫产业与移动互联网游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瓷板画艺术产品创新,影视IP与网络游戏的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内容虚拟社区垂直运营服务,智慧旅游、非物质遗产的数字保护等新兴文化服务。

支持强度:50万元以上/项。

(二)重点(一般)项目

具有一定产业化前景的各工业高新领域内中试及以下的研究开发类等科技创新项目。 1.新材料

(1)黑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高效率、高性能、低成本洁净钢、碳素结构钢生产技术研究;超细晶粒钢材制备与加工技术研究;钢铁企业能源综合平衡、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高强度、高韧性、低合金品种钢板生产技术研究;高性能汽车弹簧新钢种生产技术研究;高强度、高性能、超厚特种钢板生产技术研究;稀土在特种钢材中应用技术研究;废钢在钢铁新材料、新品种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高性能、合金钢管生产技术研究。

(2)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铜、钨、钽铌、锂、稀土有色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化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脉钨矿床开采技术优化综合研究,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稀土资源有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钨、稀土、钽铌工业的安全规范、能耗限额、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新型光电选矿设备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开发研究;铜、钨、镍、稀有、稀土金属及其合金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短流程化、无害化、工艺标准化及自适应技术研究;特色(稀有金属)冶金过程检测、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高性能钨合金材料生产技术研究;高纯锂盐生产制备研究;铷铯的应用技术研究;不掺杂制备粗颗粒钨粉生产工艺研究;含钨新型催化剂的研制;高性能高纯钽铌氧化物的生产技术研究;超细钽铌碳化物及其复合碳化物生产技术开发研究;高性能钕铁硼产业化技术研究。铜、钨钼、钽铌、锆铪、镁及铝合金新材料、新产品生产技术研究;新型高性能稀土光转换、储光、储氢、磁致冷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新型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超细(纳米)稀土材料的应用研究;新型稀土镁、稀土铝、稀土铜中间合金生产技术研究。

(3)非金属陶瓷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专项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新型超细、高纯度、非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新型电子陶瓷浆料制备技术研究;特种电子(压电、焦电、铁电、波介)陶瓷新材料开发研究;新型陶瓷传感器制备技术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研究;陶瓷梯度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功能陶瓷器件薄膜化制备技术研究;结构陶瓷精加工工艺技术研究;陶瓷膜材料与膜器制备技术研究;高强度、超硬度、低膨胀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研究;高强韧性结构陶瓷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研究;稀土结构陶瓷、功能陶瓷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高分子材料与精细化工 ① 有机硅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5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有机硅单体及产品开发包括:甲基氯硅烷、乙基氯硅烷、乙烯基氯硅烷、苯基氯硅烷、混合基氯硅烷、改性硅油、硅树脂、硅橡胶、硅偶联剂等有机硅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创新研究;太阳能用多晶硅化工基础材料的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包括: 三氯氢硅合成及还原新工艺研究, 三氯氢硅高纯化技术;氢气高纯化技术;副产品四氯化硅综合利用技术, 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② 精细化工产品开发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化工纳米材料生产技术攻关;应用于工业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新医药中间体、新型农药中间体等方面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攻关;新型环保染料及其中间体的研究;水性环保涂料;油田、炼油化学品;新型胶粘剂等。

③ 多晶硅化工基础材料研究与开发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三氯氢硅合成及还原新工艺研究(节能、环保、安全方面工艺创新;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三氯氢硅高纯化技术;氢气高纯化技术;副产品四氯化硅综合利用技术。 ④ 高附加值化学纤维研究与开发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特种树脂和纤维新材料产业化生产技术。差别化、功能性、环保型化学纤维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孔超细旦涤纶低弹丝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多组份复合涤纶长丝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粘胶长丝连续纺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湿模量粘胶纤维的研究与开发。

2.光伏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技术研究,铸造多晶硅生长技术及仿真模拟技术研究,高性能低成本硅基太阳能电池材料生产技术研究,硅基太阳能电池生产中切割硅屑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与开发研究。

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燃料电池、生物能电池、光伏发电应用技术及太阳能光电产品;高效节能低成本多晶硅材料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太阳电池关键配套材料制备技术。其他节能新技术开发。

3.绿色光源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新型衬底上的GaN基LED外延材料制备工艺研究;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和大功率芯片及器件制造工艺研究;半导体照明用LED(蓝、紫光)芯片、GaN基LED大芯片制造、芯片倒封装、适合蓝光激发的高效率黄色荧光粉和红色荧光粉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高性能电致蓝光材料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多芯粒组合照明电光源(灯具)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研究及高显色效果的混色技术研究;适合半导体照明用新型光致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新型白光LED发射荧光粉,显示屏用稀土荧光粉,以及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太阳能驱动的LED照明产品应用开发。

4.新一代信息技术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针对性地扶持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应用,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下一代互联网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IPv4向IPv6平滑演进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可信、安全技术 (2)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云计算 云计算应用服务开发环境关键技术 混合云关键技术与系统 中小企业云计算公共平台 云计算中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3)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平台

智慧农业种植养殖及物流配送的物联网平台 基于物联网的鄱阳湖生态环境监测平台 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管理平台

全省矿区井下安全生产的物联网监测预警平台 (4)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技术

6 面向大数据的内存计算关键技术

面向大数据的医疗健康管理关键技术应用 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 大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和安全技术 (5)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三网融合技术 三网融合演进、接入技术

三网融合互动视频推播、人机交互、互动平台管理系统 面向三网融合的低时延编码技术 (6)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安全技术 云安全架构应用中的攻防关键技术 网络攻击行为的智能分析技术

网络攻击行为的证据提取及溯源技术 5.先进装备与航空制造及军民两用技术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工业机器人生产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专用机器人及核心功能零部件,新型传感器及其系统,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设计制造技术,汽车及部件总成关键技术研发,高等级输电设备关键技术研发,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及成套设备、水污染防治技术及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等环保装备及资源再利用设备的设计制造,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技术研究。

航空难加工材料精密加工与无损检测技术、航空特种涂料制备与涂装技术,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技术,机载设备和系统研发。

军民两用技术:主流船型换代开发与优化、分段总组、快速搭载、先进涂装和舾装等船舶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新型操纵控制系统、导航罗经、惯导测试设备等船舶配套技术研发。

移动、低噪声电站关键技术研究,新电机、电站控制模块、静止变频电源等技术研发。 6.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复杂装备制造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控制业务流程研究与应用;复杂装备制造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复杂结构产品装配配送作业管理流程和组织模型、任务模型与仿真模型,制造业产品装配智能物流配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建立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知识库和专家资源库,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7.锂电与电动汽车 (1)动力电池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动力型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高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及其材料研究与开发,动力型锂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及低温充放电性能研究,高容量负极材料研究与开发,耐高电压新型电解液研究与开发,高质量高安全新型隔膜研究与开发,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及PACK总成安全控制技术。

(2)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电动汽车整车控制与优化技术,电动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电动汽车高效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优化研究与应用,电动汽车在线监控技术与装备,电动汽车车载智能信息系统、车联网及智能交通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开发服务,包括数据采集,测试评价、技术标准等研究。

8.文化暨创意

支持方向和研究内容:数字出版业技术共享协作服务网络与技术标准数据库,集成版权贸易、空间艺术设计、数字出版、网络文化、绿色印刷、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基于内容播控和版权管理的网络影视文化内容云服务平台建设,立体视觉系统研发基础与内容服务,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化创意系统集成技术及装备,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科普、教育、体育、建筑、旅游、商务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创新,传统手工工艺品的工业化生产。

(三)申报要求

1.申报项目必须具有明确的产业化前景;申请单位应具有较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条件,有较强的科研团队,有良好的资信基础和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

2.优先支持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7 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

3.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各方须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明确约定课题申报单位、参与单位承担的研究任务、考核指标、专项经费比例和知识产权归属等,并作为申报书的附件。

4.申报书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经济、技术和知识产权等考核目标,并就考核目标的先进性、可实施性和市场前景进行阐述。

5.研究类项目应是在我省首次提出。开发类项目应能在相关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开发类项目应有自主知识产权、应有应用对象,能提供一定批量的应用实验条件和试生产条件。

支持强度:重点项目不低于10万元/项,一般项目不低于5万元/项。 主管处室:高新处

二、农业领域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遵照\"稳粮增收、调整转型、提质增效、改革创新\"的要求,围绕全省农林产业技术升级,在\"十二五\"前四年立项支持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强化\"三个突出\",突出技术需求导向,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从项目源头上解决研究、立项\"碎片化\"的倾向;突出科技资源的整合,加强跨单位和跨学科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优势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的科研投入和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引导投入相结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直接应用。通过创新升级实现产业升级,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重大项目

1.东乡野生稻优异性状基因高效利用

研究内容和目标:利用已探明的东乡野生稻有利性状基因,创制出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东乡野生稻优异性状基因的水稻新品种。

申报条件及要求:1.必须以东乡野生稻优异性状基因的重大发现为前提;2.多个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2.主要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和目标:通过良种、良法等配套技术集成,解决绿色水稻规模化生产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修复等关键技术难题;油茶区域化良种配臵栽培模式、水肥管理方法和修剪技术;水产种苗繁育、水体生态修复共性技术和规模化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研制并完成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

3.适应江西双季稻区农艺农机配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和目标:基于适合江西双季稻区机械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开展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攻克双季稻机插秧等机械化生产配套关键技术,研制并完成双季稻机械化育秧、插秧等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并进行示范应用。

4.主要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技术和溯源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与目标:开展主要绿色农产品高效生产、加工、流通全流程质量安全信息采集与监控技术、检验监测技术研究,研发主要绿色农产品质量溯源、安全监管系统。

5.果树脱毒技术及无病毒良种材料创制

研究内容和目标:开展赣南脐橙、南丰蜜橘脱毒技术及其鉴定检测技术研究,创制并保存特色果树优良品种的无病毒材料;建立\"一园二圃\"(无病毒母本园、无病毒采穗圃、无病毒苗圃), 建立无病毒良繁体系。

6.水果、夏秋季茶叶、油茶全价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和目标:开展我省柑橘类、特色浆果类水果、夏秋季茶叶、茶油的适度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柑橘类残次果及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升水果、夏秋季茶叶和茶油全价利用附加值。

7.南方草食家畜健康养殖技术 研究内容和目标:开展大宗非粮型农副产品和牧草等资源的营养价值(蛋白质、能量) 调查,建立非粮型饲料资源营养学参数、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数据库,依据草食家畜对其营养利用效率,研制配比饲料;开展南方草食家畜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建立种养结合的牛羊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规范。

8.猕猴桃优异雄性种质资源发掘及高效授粉体系构建

8 研究内容和目标:收集与系统评价国内外优良授粉雄性品种及野生雄性资源,通过对其花粉生物学及亲和力等系列研究,筛选出适应我省猕猴桃主栽品种的优良配套授粉雄株;通过花粉的有效制备、花粉量控制、人工辅助与机械授粉技术的综合应用,构建猕猴桃高效授粉生产体系。

9.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

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连作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植物化感作用、作物连作障碍生理与分子机理等原因及危害程度,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微生物与蔬菜枯萎病等病虫害发生之间的关系,选育出抗性好茄果、蔬菜等优良品种;研发解除蔬菜连作障碍较好的农业防治技术和生物制剂,建立高效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模式。

10.农林废弃物食用菌生产原料与菌渣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与目标:开展高效分解农林废弃物食用菌优良菌株筛选,研发农林废弃物食用菌栽培新型原料和菌渣循环利用技术,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

11.竹类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与目标:开展竹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研发环保型竹材产品;开展竹材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开发高值化、环保型产品。

12.香精香料用树种苗木繁育及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与目标:开展目标香精香料树种樟科、松科等优良品系高效无性繁育技术,原料林基地建设植物配臵技术、密度控制技术、专用肥研发和施用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提高其产业化程度及市场竞争力。

13.江西特色水产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与目标:基于通过品种审定的江西特色水产资源(蟹类、珍珠、翘嘴鲌、彭泽鲫),开展规模化健康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培育我省水产新的增长点。

14.现代农业重要农机装备研制

研究内容与目标:优选、研制智能化水稻种子催芽、精密育秧、可变行距插秧、稻米烘干等适合江西双季稻区大田生产和加工新型农机具。筛选与研制适应油茶种植特点的轻简器具、机械及设备,研究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林地垦复、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茶果剥壳、茶籽烘干等),建立油茶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开展莲子和莲藕生产作业机械装备、苎麻剥麻和打麻挤胶装备的研发,研制相应生产作业机械。

15.基于\"互联网+\"的畜牧养殖与疫病防治专家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和目标:开展在线视频等多种互动方式的畜牧养殖及病害推理方式和机制研究,建立畜牧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治专家知识数据库,构建畜牧养殖与疫病防治专家系统。

以上除项目1外的重大项目申报条件及要求:

1.要求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联合申报,具有合作研发协议; 2.必须具有合作研发协议中企业支付本项目研发经费的到帐单; 3.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团与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满足前两项申报条件及要求的前提下。 4.不属于重大项目申报指南范围的项目不受理。 支持强度: 50-200万元/项。

(二)重点(一般)项目

1.水稻优异种质资源鉴定、基因挖掘和材料创新

开展江西特有稻种资源和野生稻资源优异性状的精准鉴定和基因型鉴定,解析基因功能,阐明优异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发掘其优异等位基因,克隆江西特色资源材料优异性状的关键基因,并验证其功能;创制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新种质。

2.水稻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配套技术研究

根据江西生态和气候特点,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为重点,选育出优质、多抗、高效且抗倒伏、适宜机械化和轻型化生产的水稻新品种;选育适用米粉、年糕、冻米糖加工等专用水稻新品种。开展杂交水稻轻简化、机械化繁育和制种技术研究,制订杂交水稻轻简化、机械化繁育与制种技术规范。开展新育成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3.畜禽遗传资源发掘、评价与创新应用研究

开展我省优良地方猪、鸡、水禽、牛和羊特异性基因指纹图谱研究;筛选出畜禽优异特性的基因,进行基因检测、定位和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挖掘优良抗性基因应用于品种的选育;培育适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优良畜禽新品系。

9 4.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与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发可替代当前抗生素的微生物源性、矿物源性和植物源性饲料用活性物质的生产关键技术和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影响当前饲料卫生与安全的关键因子的同步检测技术、饲料中天然有毒有害物质(抗营养因子、霉菌毒素、致病微生物等)的快速检测技术、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技术、不同种属动物源性饲料的检测技术及其标准,构建我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及风险评估体系。

5.畜禽健康养殖及其疫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不同畜禽养殖场环境中微生物种类变化与疾病动态以及与体内病原生物的互动关系,建立不同养殖生产规模和方式的卫生管理和防疫规程;研究建立最优化营养供给技术和饲喂制度;研究建立资源再生利用、可持续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根据江西省畜禽传染病流行特点和规律,研究畜禽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制定不同区域的科学免疫程序;明确影响江西省畜禽安全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6.油茶特异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与新种质创制

以高产、优质、高抗为目标,挖掘我省地方优异品种;优选高产量、高含油率、高油酸、高特异内含物、高抗性的优异种质资源;探索油茶优良性状的早期鉴定和选择技术。

7.油茶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开展轻简节本型油茶管理技术研究,探索低成本高效茶油茶栽培管理模式;开展油茶林地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育技术、农药化肥施用后代谢过程与残留响应及相应监测技术研究,探索建立油茶绿色生态经营模式;利用现有低产林,开展低效油茶林结构优化与产量、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集成油茶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进行示范。

8.江西地方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创新赣南脐橙、南丰蜜橘、井冈蜜柚、奉新猕猴桃等多抗、耐贮型、无核型、特香型等特异性状新种质,选育具有以上特异性状的特早熟、晚熟果树和抗逆性砧木及授粉雄性新品种;选育适应加工的柑橘、猕猴桃新品种;通过生物学特性观测及遗传稳定性评价,运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快速鉴定和发掘特色果树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建立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

9.特色果树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重点引进与评价国内外新近选育的特色果树优良品种(甜橙、杂柑、甜柚、软枣猕猴桃、鲜枣、黄肉桃、甜柿、蓝莓、树莓、刺葡萄、石榴等),筛选出适于江南地区栽培的良种。通过集成示范,制订配套栽培技术规程。

10.果树节本高效和生态安全栽培技术研发

开展果树营养诊断、平衡施肥及果树专用肥、肥水一体化、高效人工授粉、轻简修剪等节本省力栽培、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展安全无毒、环境友好、防腐效果好的果品生物源新型防腐保鲜剂研发。研究特色果树的冷藏保鲜和生物保鲜技术,延长其贮藏期及货架期,制订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操作规程。

11.蔬菜优质抗病品种的选育

开展辣椒、茄子、苦瓜、黄瓜、南瓜、豇豆等抗病性好、品质优的蔬菜新品种选育,培育出能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优良的蔬菜品种。

12.蔬菜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种子前处理、精量播种、快速催芽、穴盘育苗、育苗环境的设施调控、苗期精准灌溉和施肥的研究,建立茄果类、瓜类、甘蓝类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轻简化生产、产品采后处理标准化生产模式,制订配套栽培技术规程。

13.食用菌种质资源开发和高效生产

开展适合我省人工栽培食用菌优质新品种选育;研发菌种制作新技术和食用菌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开展食用菌农村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新模式研究与示范。

14.茶叶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

开展高效利用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茶氨酸等物质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茶叶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

15.茶叶生产省力化、机械化、标准化、网络化技术研究

开展适合名优茶机械采摘、生产的茶树品种选育;名优茶采摘机械化、加工工艺研究;茶园生产标准化技术,以及物联网、追溯系统在茶叶生产和加工过程的应用研究。

10 16.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油菜、花生、棉花、特色中药材、葛、百合、白莲、蚕桑、苎麻、茶用菊花、木薯等特色经济作物种苗繁育、轻简化栽培和套种模式、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制订规模化种植生产规程;开展特色经济作物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

17.水产良种选育繁育技术研究

研究江西省优势水产(蟹类、蛙类、珍珠、翘嘴鲌、甲鱼、黄颡鱼、萍乡红鲫、彭泽鲫)良种选育繁育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建立水产良种分子遗传标记种质资源库和繁育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

18.水产品活体保鲜、精深加工与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开展水产品活体保鲜、精深加工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集成技术研究,攻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综合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生产技术,获得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提升我省水产核心竞争力。

19.江西优势特色林木良种选育、培育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我省优质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等良种或新品种选育、繁育及设施化、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展高效营林配套技术研究,制订目标树种繁育及高效培育技术规程。开展用材林、重组林精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针对林木加工和采伐剩余物等低值木材,开展木材重组等高值化精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20.江西主要草本盆花品种选育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收集、选育江西主要盆栽草本花卉品种,建立品种资源库,研究育苗、容器、基质配方、促花和花期调控等相关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制订盆花生产的标准化技术规程。

21.江西重要园林观赏树种容器大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江西重要园林观赏树种大苗容器培育技术,通过育苗基质配方研究、育苗容器筛选、容器苗栽培技术研究,解决以观花、观果、观叶为主要性状的园林树种在工程施工或景观应用中的疏枝疏叶问题,制订园林观赏树种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22.新优彩叶树种(品种)选育、引种与繁育技术研究

针对紫叶枫香、彩叶桂花、红叶卫矛、加拿大红枫、金叶水杉、金叶国槐、刨花楠、红楠等彩叶园林树种,开展新品种选育、引种、适应性、繁育、大苗培育技术研究。

23.木本香料成分的提取和高效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木本香料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纯化关键技术和香料功能成分、高效精深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具有特殊功能、应用前景广的香料成分和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

24.竹林丰产优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开展竹林水肥管理、母竹留养、大径材定向培育、合理覆盖、伐竹和采笋研究,无公害竹笋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竹林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25.新型饲料及添加剂、农用物资研发 重点支持高效、安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生产技术及产品,新型环保肥料生产技术与产品。

26.动植物疫病防控及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重点支持主要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高效安全兽药、渔药及产品质量监控技术。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森林重大生物灾害及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与产品。

27.农业生态及生物质资源利用

重点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农村垃圾、污水、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粮食主产区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新技术;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技术。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技术与设备;生物质燃料制备、高效利用技术与设备。

28.“互联网+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

重点支持应用农产品物联网实时监测等技术,实现网上销售的农林产品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及高效精深加工利用技术集成创新。

申报条件及要求:

1.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团与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

11 2.优先支持企业已投入研发经费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以经费到帐单为凭证); 支持强度:

重点项目10-30万元/项。一般项目5万元/项。 主管处室:农村处

三、社发领域

(一)重大项目

1.常见、多发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与示范

立足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针对我省常见、多发、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提高早期疾病发现率、降低死亡率、减少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申报要求及说明:

(1)申报单位必须是本年度申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单位,项目支持对象是确认为本年度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单位。

(2)申报单位在申报疾病领域的临床技术水平必须位居全省首位,优先支持在国内具有优势地位的临床技术。

(3)所申报项目必须为临床应用技术研究,不支持基础理论研究。

(4)所申报项目不能太宽泛,应针对疾病诊疗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必须清晰,研究目标必须明确、可定量考核。

2.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研发

(1)燃煤锅炉氮氧化物(NOX)减排技术及装备研发

针对国家全面控制主要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NOX)排放的紧迫需求及烟气脱硝设施难以高效运行等难题,研究燃煤锅炉烟气脱硝装臵的带负荷防堵塞技术,开发SCR喷氨均匀性在线监测系统,研制带负荷在线清洗装臵,在蒸发量1000t/h及以上烟气脱硝锅炉中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实现脱硝效率80%,NOX排放浓度小于80mg/m3,满足锅炉全检修周期内稳定运行,制订烟气脱硝锅炉带负荷防堵塞技术规范。

(2)电子废弃物中有色金属电化学回收装备研发

针对电子废弃物中有色金属难以回收高成附加值的产品等难题,研发电子废弃物回收粗产物的精加工电化学工艺,开发高效回收电沉积镍、钴、铜、金、银等电化学回收装备,建立电子废弃物有色金属产品化的生产线,形成至少回收60T/a电沉积有色金属的示范工程,回收产品中有色金属含量达到99.0%,废弃物有色金属回收产品率大于90%,杂质含量小于1%。

(3)重金属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及设备研发

针对冶炼、电镀等行业重金属污染大、毒害大、难以达标排放等问题,开展重金属污水深度处理新技术研究,重点开发新型重金属吸附材料及成套设备,并形成示范工程。实现对重金属污水深度处理在线去除率达98%以上,处理出水符合Hg≤0.005mg/L,Cd≤0.01mg/L,Cu≤0.1mg/L,Pb≤0.05mgL等《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3标准。

(4)生活垃圾高效清洁焚烧新工艺及设备研发

针对传统垃圾处理方式需要垃圾分类以及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集成现有多种高新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垃圾无烟裂变反应炉及其清洁处理装臵\",建立标准化示范工程。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清洁处理及热回用,配套发电系统每吨垃圾发电≥300度,在垃圾处理过程中炉内温度达到10000C,且无可见烟尘,无二次污染,烟气中二噁英≤0.1ng/m3。

(5)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再利用成套装备 针对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建筑砂浆现场搅拌污染环境、质量不可控、污水难处理等问题,研究建筑垃圾回收处理再利用技术,开发出可移动的砂浆搅拌设备,形成建筑行业标准化示范工程。设备每小时处理建筑垃圾20-25立方,建筑垃圾现场回收利用率100%,施工污水100%回收利用,在处理现场无粉尘污染。

(6)水体中重金属系列监测设备研发

针对国家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全面控制污染排放的需求,研究开发水体中各种重金属的在线、实时的监测技术及设备,实现Pb、Co和Ag的检测限至少小于0.1mg/L,Cd的检测限至少小于0.01mg/L, Hg的检测限至少小于0.001mg/L,Zn和Mn的检测限至12 少小于1.0mg/L,Ni的检测限至少小于0.05mg/L,精密度RSD小于5%,重现性RSD小于5%,并通过应用示范形成技术标准与规范。

(7)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研发

针对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和分区域质量管理对监测技术的需求,研究大气细粒子(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形成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相关行业市场需求监测技术设备,测量范围0.001~1000 mg/m3,分辨率0.1μg/m3,精度±1.0μg/m3,样品气体的测定温度至少在-40~60°C,并通过示范应用形成技术标准规范。

申报要求及说明:

(1)项目申报应注重产学研结合,鼓励由企业牵头申报,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联合承担。

(2)在研国家项目或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逾期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3.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优先示范项目

以支持省级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目的,优先支持以下六个方面的技术集成示范:

(1)生态环境整治。主要支持农村(社区)垃圾与污水处理、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景观园林建设技术集成示范。

(2)宜居住宅改造。主要支持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臵、绿色低碳建筑改造技术集成示范。

(3)居民健康保障。主要支持疾病救治、卫生适宜技术集成示范以及小型诊疗设施建设、基于远程诊疗平台建设的技术集成示范。

(4)创新社会治理。主要支持集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社会治安监控和老年人监护等为一体的智慧乡村(社区)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5)食品安全生产。主要支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6)公共文化传承。主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技术集成示范。

申报要求及说明: (1)申报单位必须是本年度申报省级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的单位,支持对象是确认为本年度省级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的单位。

(2)申报单位必须有技术依托单位(已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技术依托单位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

4.江西优势特色大品种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 基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大品种中药的需求,运用先进技术,对江西的优势特色大品种中药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并获得申报临床研究受理文号或完成临床研究;或提高质量、提高药效,显著降低能耗、降低成本。

申报要求及说明:

(1)仅支持以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共同申报。 (2)在研国家或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逾期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3)大品种是指单品种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 5.中药新药创制

主要支持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中药新药创制,并获得申报临床研究受理文号或完成临床研究。

申报要求及说明:

(1)项目申报应注重产学研结合,鼓励由企业牵头申报,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联合承担。

(2)在研国家项目或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逾期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重大项目支持强度:50万元以上/项,单位配套经费1:1以上。

(二)重点(一般)项目

1.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及诊疗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常见多发的肝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帕金13 森、脑梗等心脑血管性重大疾病,开展疾病早期筛查技术研究,提高疾病筛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优化疾病治疗方案,提高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的精确度,有效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申报要求及说明:

(1)在研国家项目或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逾期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2)所申报项目必须为临床应用技术研究,不支持基础理论研究。 (3)研究内容必须清晰,研究目标必须明确、可定量考核。 2.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

以支持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目的,重点支持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公共安全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

申报要求及说明:

申报单位必须是在申报本年度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行政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项目支持对象是已确认为本年度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行政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

3.节能减排新技术示范

以支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为目的,重点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节能减排新产品或新装备的开发应用以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技术示范。

申报要求及说明:

申报企业必须是已申报本年度\"江西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企业,项目支持对象是已确认为本年度\"江西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企业。

4.新型医疗器械研发

以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导向,重点针对肿瘤、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开展血源筛查体外诊断设备、医用有源植入式装臵等新型智能诊疗器械研发。

申报要求及说明:

(1)以企业为申报主体,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申报。

(2)在研国家项目或省级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逾期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5.医疗卫生领域

重点支持针对我省常见、多发性疾病的诊疗技术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优化研究,诊疗标准及方案的建立等;重点支持包括艾滋病、乙肝、血吸虫等重大传染病以及突发性传染病综合预防控制技术研究,精神、心理疾病诊疗技术研究,残疾人辅助治疗研究等。

申报要求及说明:

(1)所申报项目必须为临床应用技术研究,不支持基础理论性研究。 (2)项目逾期没有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6.生物与新医药领域 (1)中药

重点支持江西道地(特色)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江西地方特色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装备研究;中药质量评价、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研究。

(2)化学药

重点支持化学药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天然活性药物研究、药物新制剂及释药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

(3)生物药

重点支持高发传染性疾病的免疫球蛋白研发,抗毒素、抗血清及疫苗类产品的创新研发等。

(4)医疗器械

重点支持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的自主研发;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和家庭使用的便携式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

7.资源环境领域

(1)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

重点支持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复杂矿体采矿技术、高效自动化选冶新工艺,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土资源与农业生产、生态与环境保14 护的综合优化配臵技术,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2)环境污染防治

重点支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固(液)废物处臵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新型污染物控制技术,污染场地与土壤修复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制等。

(3)生态保护与恢复

重点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单元建设技术,生态保护与恢复衍生产业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典型水土流失策源地综合防治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鄱阳湖流域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等。

(4)防灾减灾

重点支持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成因规律分析和监测、预警、应急处臵关键技术,煤矿灾害、森林火灾、溃坝、决堤险情、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重大灾害的监测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制等。

8.公共安全领域

(1)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重点支持食品中有毒、有害物快速检测技术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核心试剂的研究;食品安全样品前处理技术;致病菌、生物毒素及过敏原的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研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测和在线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2)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技术

重点支持煤矿瓦斯区域性防突技术研究;矿山采空区、水害和高硫矿火灾等灾害防治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尾矿库危、险、病库治理技术研究;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监控技术研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职业卫生监督监测信息系统研究;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研究;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态势评估及应急指挥技术研究及其装臵、设备和系统研制。

(3)社会安全技术

重点支持公安物联网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公共移动宽带通信网络、公安信息移动接入技术及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城市交通组织智能化技术研究;现代化城市消防技术研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重大事件安全保卫活动应急指挥和处臵的预案研究等。

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

(1)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

重点支持各类区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臵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等技术。

(2)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建筑碳排放评价方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及模式设计,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与人工调控技术,土地勘测和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等。

支持强度:重点项目不低于10万元/项,一般项目不低于5万元/项。 主管处室:社发处

四、科技合作领域

(一)重大项目

重点支持我省产学研合作基础好,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机构,开展以合作研究、技术引进、技术输出等形式的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的重点领域如下: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航空制造、先进装备制造、锂电与电动汽车、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对外科技合作,合作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15 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等主要任务,通过对外科技合作,解决关键技术瓶颈,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3.服务国家外交政策。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鼓励我省具有产业和技术优势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全面、深入的科技伙伴关系,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促进我省先进技术向国外输出,在合作对象国建立产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等。

申报要求

1.主要支持应用型研究项目(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项目),不支持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市场开发等类别项目。

2.申报单位必须有2个以上(含2个)省外或国外合作机构(须填写合作机构名称、注明国别或地区)。申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合作机构只需要一个。

3.申报单位必须与合作机构正式签署了技术转移转让合同或协议、技术开发合同或协议、技术输出有关合同或协议。合同及合作协议需包含合作期限、合作内容与分工、权益分配和签署日期等要件。外文协议需提供中文翻译。

4.申报项目完成期限为2-3年。

5.已承担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或省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尚未结题的企业和承担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或省科技合作项目尚未结题的高校、科研院所项目主持人不得再次申报。

6.申报单位已建有独立的研究机构。

7.申报的项目要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 8.不受理涉密项目的申报。

9.企业申报项目必须有1:1以上的资金配套。 支持强度:50万元以上/项。

(二)重点(一般)项目

重点支持我省有关机构,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开展解决重要技术难题、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科技项目。重点项目包括以下项目计划。

1.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

重点支持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港澳台地区、中国科学院及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省外重点高校(重点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与我省签有省校合作协议的高校)、科技型企业(重点在泛珠三角区域、中部三省、长三角区域)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引进的项目。

2.政府间科技合作

重点支持有利于与国外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交流关系,有申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潜力的科技合作项目。(与我国签有政府间合作协议的国家有:亚洲: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日本、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伊朗、印度、印尼、越南、以色列;大洋洲:澳大利亚;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比利时、马其顿、塞尔维亚、法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瑞典、瑞士、芬兰、丹麦、匈牙利、葡萄牙、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克罗地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黑山、乌克兰;非洲:南非、埃及)

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合作

重点支持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相关单位合作开展技术研究与示范,带动我省适用技术和产品在合作对象国应用和推广。(合作的重点国别具体包括东盟10国、中亚5国、南亚国家、俄罗斯和蒙古)

4.归国人员科技扶助计划

重点支持刚从国外回国,在国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有工作、学习经历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帮助他们通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培育创新团队,加强学科建设,为江西省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养打下前期基础。

5.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合作示范项目 重点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对外联合研究中心在本领域内开展的对外科技合作示范项目。

16 申报要求

1.主要支持应用型研究项目(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项目),不支持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市场开发等类别项目。

2.申报单位必须有一个以上省外或国外合作机构(须填写合作机构名称、注明国别或地区)。\"归国人员科技扶助计划\"的合作机构填写申报人在海外工作学习的高校或机构。

3.申报单位必须与合作机构正式签署了技术转移转让合同或协议、技术开发合同或协议、技术输出有关合同或协议。合同及合作协议需包含合作期限、合作内容与分工、权益分配和签署日期等要件。申请\"引进消化吸收和合作研究\"类项目的合同及协议需注明涉及的知识产权情况。外文协议需提供中文翻译。

4.申报项目完成期限为2-3年。

5.已承担了国家、省科技合作项目尚未完成的企业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持人不得再次申报。

6.不受理涉密项目的申报。

7.“归国人员科技扶助计划”申请人需有2年以上国外研究工作经历,与国外机构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归国时间不超过3年。

8.企业申报项目必须有1:1以上的资金配套。 申报材料(重大、重点、一般项目) 1.《项目申报书》及可行性报告。

2.已签署的合作协议、合同复印件。如系外文,须附中文译件。 3.可行性报告中要求作为附件提供的附件材料。

支持强度:重点项目不低于10万元/项,一般项目不低于5万元/项。 主管处室:国合处

基地与人才计划

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益类)

根据《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16年新建公益类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要求如下:

1.申报方向与要求

(1)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科技工作重点任务,重点支持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2)符合我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在省内各学术、技术领域,以及产业、地域的合理布局。

(3)坚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排他性的原则,即:同一学术、技术领域不重复建设。 (4)原则要求1家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单位组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与企业联合组建的,依托单位不能超过2家,并且高校、科研院所为第一依托单位。

(5)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一般申请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少数申请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申报条件

(1)申报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益类)的单位,必须是依托省内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同类其它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年以上;大学的学院和省级研究所原则上只组建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申报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益类)的其他基本条件,按照《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并参照2016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申报条件。

3.注意事项

(1)申报对象 :省内高校、科研院所。 (2)建设周期:三年。 (3)申报材料:

《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申报书》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书》及其相关附件材料17 (包括:依托单位资质、经营状况及相关奖励证明;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同类其他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批复文件;依托单位近5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奖励、专利申请和授权、发表论文、出版论著,取得相关行业许可证、主持或参与制订的国家或地方标准等相关文件或证件等);拟建平台的试验场所、设施设备及依托单位概况,需提供扫描图片及图片说明;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技合作情况等。依托单位申请报告和主管部门推荐文。

(4)申报程序:由依托单位通过江西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网上申报)填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申报书》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书》,并上传相关附件材料,经上级主管部门(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设区市科技局)审核通过后行文,连同打印《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一式3份报送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中心。

主管处室:条财处

二、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支持范围:

(一)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组建)。

(二)企业技术创新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包括大学科技园。

(一)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根据《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有关规定,2016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要求如下:

1.申报方向与要求

(1)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科技工作重点任务,重点支持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2)符合我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在省内各领域、产 业、地域的合理布局。

(3)坚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排他性的原则,即:同一学术、技术领域不重复建设。 (4)原则要求1家企业为依托单位组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的,依托单位不能超过2家,并且企业为第一依托单位。

(5)依托企业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一般申请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少数申请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

2.申报条件

申报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依托科技型企业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企业必须是省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已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近三年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0%以上,每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4%;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可适当递减。同时,必须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同类其它工程中心)二年以上。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开发方向,主要以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着重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符合我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在省内同行业或同领域中技术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3)具有省内本领域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年龄不超过65岁,工程中心主任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有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人员和能够承担工程试验任务的熟练技术工人等专职人员20人(具有特色的农业领域工程中心的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可适当放宽),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 。领导班子素质较高,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基本具备了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场地、车间和基础设施,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其中农业领域工程中心实验室面积400平方米以上,试验基地100亩以上;有部分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0(农业领域200)万元以上。经组建充实完善后,应具备承担综合性工程技术试验任务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技任务。近五18 年,承担1项以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3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1项以上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或获得2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年人均科研经费不少于5万元。拥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研究和技术基础,以及较丰富的成果转化背景及经验。一般还应是本行业技术监督管理的归口单位,兼有产品检测、标准制订、成果推广、质量监督及技术服务等职能。

(6)有较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合理的组织架构,有管理机构和工程技术咨询机构,有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管理制度。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7)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在组建过程中依托单位资金投入较大 ,主管部门有较多的资金匹配。依托单位能保证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后勤条件和学术活动条件。重视产学研结合,能够对外开放并对行业具有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8)密切联系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并与之有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向这些企业辐射工程技术成果的成功经验。

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依托科技型企业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企业必须是省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已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近三年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0%以上,每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4%;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可适当递减。同时,必须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包括同类其它实验室)。

(2)实验室应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以成果转化为辅,符合我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从事的研究开发活动属我省优先发展的学术和技术领域,且在省内有较大优势和特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3)具有省内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年龄不超过65岁,实验室主任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专职科研人员不少于20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领导班子素质较高,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用房集中,面积在1200(农业领域600)平方米以上;拥有先进完备的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农业领域300)万元以上。

(5)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近五年,承担1-2项以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1项以上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或获得2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有一批论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并被他人正面引用。年人均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

(6)有较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合理的组织架构,有管理机构和学术咨询机构,有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管理制度。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7)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在组建过程中依托单位资金投入较大 ,主管部门有较多的资金匹配。依托单位能保证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后勤条件和学术活动条件。能够对外开放并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8)与一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有合作研究重要成果的经验。

3.注意事项

(1)申报对象 :省内注册的科技型企业(不包括外商独资或中方拥有股权未超过50%的单位)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

(2)建设周期:三年。 (3)申报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申报书》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书》及其相关附件材料(包括:依托单位资质、经营状况及相关奖励证明;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同类其他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批复文件;依托单位近5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奖励、专利申请和授权、发表论文、出版论著,取得相关行业许可证、主持或参与制订的国家或地方标准等相关文件或证件等);拟建平台的试验场所、设施设备及依托单位概况,需提供扫描图片及图片说明;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技合作情况等。依托单位申请报告和主管部门推荐文。

19 4.申报程序:由依托单位通过江西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网上申报)填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申报书》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书》,并上传相关附件材料,经上级主管部门(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设区市科技局)审核通过后行文,连同打印《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一式3份报送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中心。

主管处室:条财处

(二)企业技术创新载体

企业技术创新载体是指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 新建类申报要求 1.科技企业孵化器

(1)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由国家科技部有关司局(中心)批复。 (2)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由省科技厅批复。 申报条件如下: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创业中心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申请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①发展方向明确,符合本办法第二条所规定的条件;

②领导班子得力,机构设臵合理,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0%以上;

③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其中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企业使用的场地占2/3以上;

④服务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强,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资金、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⑤管理规范,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

⑥在创业中心自主支配场地内的在孵企业达20家以上(其中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在孵企业达10家以上);

⑦累计毕业企业在5家以上,毕业企业及在孵企业为社会提供3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如是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则毕业企业在3家以上,毕业企业及在孵企业为社会提供15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⑧创业中心自身拥有50万元以上的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并与创业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了正常的业务联系;

⑨实际运营时间在1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⑩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自身应具备专业技术平台或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并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咨询、专业化的管理培训能力。

2.大学科技园

(1)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当年由国家科技部有关司局(中心)批复。 (2)省级大学科技园:当年由省科技厅批复。

大学科技园是我省开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是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申报大学科技园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大学科技园应当具备完整的发展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依托高校应当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教学与科研优质资源均应向大学科技园开放和共享;

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团队,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0%以上,实际运营时间在1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③具有边界清晰、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园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场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

④园内的在孵企业达20家以上,为社会提供3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50%以上的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依托高校有实质性关联;

⑤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得到园区所在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⑥服务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

20 ⑦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财务管理严格、规范,园区及区内企业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齐全、翔实可信。

提升类申报要求

1.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相关制度比较完善; 2.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科技成果转化良好; 3.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创新创业情况良好; 4.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在孵企业情况良好;

5.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近5年内毕业企业数量较多;

6.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近3年内在孵企业授权专利数较多;

7.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近3年内在孵企业申请省(部)级科技项目数较多;

8.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建立了基本的统计制度并运行良好。 注意事项

申报材料:新建类或提升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项目申报书,佐证材料必须盖单位公章。

主管处室:高新处

三、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

申请人应为我省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开发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向科研生产一线、基层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申请人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申报对象和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江西,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绩突出;

2.年龄未满55周岁[即为1961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申请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作为主要成员获得过省级科技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及以上(排名要求前2位),或国家科技奖(排名要求在前4位);或已取得博士学位,并主持过两项以上国家级项目,科研成果突出。

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申请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产品开发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产生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鼓励国内外引进的优秀科技人才申报。 申报学科领域

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申报学科领域 1.农业生物

2.生物医药与卫生 3.数理科学

4.材料与工程科学 5.电子与信息科学 6.化学化工与环境科学

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申报学科领域 1.航空与先进装备 2.食品、生物和新医药 3.节能环保

4.新材料与新能源 5.电子与信息技术 申报要求

1.报送材料:

与电子版一致的《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纸质材料(双面)合订本和附件材料复印件各一份。

附件材料包括:

(1)身份证、学位、职称,外语水平、进修培训、政府特殊津贴等证明;

21 (2)2005年7月以后的在研项目计划任务合同书(或批复件)、已完成项目的鉴定(或验收)证书、专利、论文(或论文检索)、获政府科技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证明;

(3)大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证明(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4)已通过鉴定的成果产生了经济效益的须提交2014年税务部门开具的经济效益证明(包括效益的计算说明材料并加盖单位公章)和2014年审计报告;

(5)简述申请人在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发明等方面)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作情况,并提交2014年税务部门开具的经济效益证明(包括效益的计算说明材料并加盖单位公章)和2014年年度审计报告。

(注:只需提交前两项附件证明材料。申报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应为企业从事科研与开发的法人代表或全职人员并需提交以上所有附件证明材料)

2.凡申请书中所要求提供的近10年相关附件材料(论文可提交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检索证明材料)需由所在单位负责审查并在附件上加盖公章。

3.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验收后才能申报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

支持强度: 30万元/项。 主管处室:计划处

四、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

申报条件

1.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2.必须是江西省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人年龄未满40周岁,即为1976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女性可放宽2岁;

3.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4.近三年取得了较好的科研业绩,并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发展潜质较大。 申报要求

1.报送材料:

与电子版一致的《申请书》纸质材料和附件材料合订本一份。 附件材料复印件包括:

(1)身份证、学位、职称,外语水平、进修培训、政府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证明;

(2)2012年7月以后的在研项目计划任务合同书(或批复件)、已完成项目的鉴定(或验收)证书、专利、论文(或论文检索)、获政府科技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及通过鉴定的成果产生了经济效益的须提交2014年税务部门开具的经济效益证明和2014年审计报告;

2.凡申请书中所要求提供的近3年相关附件材料需由所在单位负责审查并在附件上加盖公章。

支持强度:10万元/人。 主管处室:计划处

五、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计划

申报条件

1.申报人为省里已批准确定的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含合作单位的核心成员)。

2.创新团队有一项在研项目的,此次团队项目的申报人应为合作单位的核心成员、如团队无合作单位的应由牵头单位核心成员(2015年申报且获批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的和现有两项在研项目的团队不能申报)。

3.团队发展规划明确,研究方向稳定、运行机制健全、保障措施可行、人员结构合理,具有较好的研发平台。

4.项目申报人的年龄未满55周岁,即为1961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5.团队合作单位和青年科技人员申报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申报方式

22 1.申报方式:登录江西省科技厅网站(http://www.daodoc.com)申报系统,按要求网上在线填写《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申报书(含可行性研究报告)》。

2.报送材料:申报成功后,报送与电子版一致的《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团队及项目执行情况表》和附件材料复印件合订本(用A4纸双面复印于左侧胶粘装订)1份。

申报要求

1.申报的项目要符合创新团队确定的研究方向并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创新解决一批制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创新团队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2.一个创新团队只能申报1个项目,申报人如为团队核心成员(含合作单位),需提供创新团队负责人和牵头单位同意申报的确认函,团队主要成员(前5名)不能同时参与申报两个及以上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已承担了此类项目负责人须项目验收后方可申报。

3.项目执行期为3-4年,技术创新团队申报人所在单位要按1:1以上经费配套。 支持强度: 30万元/项。 主管处室:计划处

创新引导类科技计划

一、火炬计划

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服务重点行业振兴和传统产业升级,服务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及其环境建设,服务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群体,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产业化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集聚和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技术和资本要素,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项目申报要求如下:

(一)项目申报支持重点

1.围绕新材料、光伏、锂电与电动车、绿色光源、航空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文化及创意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协同创新产业化项目;

2.围绕各高新技术产业升级,重点支持产业链技术显著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其配套产品开发;显著改善和优化区域环境的工业污染预防及治理重大技术及产品开发;重点行业显著节能降耗效应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关系国计民生、公共健康和安全的重大灾害及安全生产预警技术及产品开发;基于产业和行业应用的软件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

(二)申报条件

1.在江西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可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2.项目技术成熟。完成中试或鉴定,或已有小批量生产;已获得相关行业生产许可,如产品检测报告、生产许可证、入网许可证、环评合格报告等。

3.产品投产后能形成一定的规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较好的筹资、信贷能力。

支持强度:重点项目10万元以上/项,一般项目5万元/项。 主管处室:高新处

二、星火计划

参照2016年农业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重点支持先进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等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前的技术应用示范和市场前景广阔,能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增收致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创业。优先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项目。

1.提升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新能力 以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载体,促进科技入园入企,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三个平台一个基地\",即农业技术研发示范转化平台、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服务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和区域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2.促进科技富民强县典型示范 支持科技特派团挂点县(市、区)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和技术难题攻关,23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科技富民强县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持;

3.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围绕罗霄山区和原中央苏区定点扶贫点开展精准科技扶贫攻坚,提质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优势产业;

申报条件及要求:

1.必须具有科技特派团参与协同创新; 2.优先支持企业已投入经费的项目。 支持强度:

重点项目10万元以上/项,一般项目5万元/项。 主管处室:农村处

三、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计划

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计划是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科技计划,旨在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措施,促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示范、转移、辐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惠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申报原则

1.符合国家技术和产业政策,符合我省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2.有利于产业、行业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明显提高。重点支持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能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支持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短期内能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和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重点支持应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3.有利于节约资源、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节约资源与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4.有利于促进科技协同创新,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重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强化与相关行业计划的有效衔接,深化部门合作,重点支持行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军工技术向民用行业领域转移转化,集成资源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又好又快发展。

5.有利于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基地、中介机构及环境建设。

(二)重大项目

1.现代农业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先进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产业化示范;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能跨行业、跨地区应用,能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经济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以上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先进、成熟、急需、关键、适用农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包括农作物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节水高效农业配套技术、重大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环保型肥料农药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畜禽新品种及标准化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以及林木优良品种、先进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控技术及森林资源保护技术等。

2.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高端服务器等。包括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软件、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产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控制系统、以移动通信终端为代表的嵌入式软件,以及\"互联网+\"应用示范、大数据服务及应用等。

3.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创新药物、疗效确切且临床短缺的非专利药物、创新制剂、新型药用辅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已上市药物大品种24 的二次开发及产业化;先进生物技术在食品、药品、能源领域的开发应用及产业化;能形成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技术经济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以上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生物医药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4.先进装备与航空制造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工业机械手和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先进数控机床制造技术、先进电力装备制造技术、大型特种构件制造装备技术、具有广泛用途且性价比高的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等产业化;能形成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技术经济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以上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新型装备及制造工艺与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技术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5.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成套设备,智能型光伏并网及储能一体机,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制造,生物质高效清洁发电,锂电池先进制造,动力型锂电池用新材料,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乘用车车型,纯电驱动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科技成果产业化。

6.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高性能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属陶瓷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科技成果产业化。

7.节能环保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锅炉、窑炉、反应器及相关耗能设备节能降耗技术,风能、太阳能、地下能源、高效节能汽车发动机、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技术与新装备,工业废气、燃煤烟气、机动车污染物、室内空气等净化技术与装备,大气监测先进技术与仪器,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技术及装备,工业粉尘治理等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等产业化及工程示范;能形成较大的规模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技术经济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以上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的大气污染防控技术、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8.全省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技术转移活动、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全省性技术市场建设,组织开展全省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技术转移活动。

重大项目支持强度:20-50万元/项。

(三)重点(一般)项目

1.林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先进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产业化示范,先进、成熟、适用农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医药卫生与人口健康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重大疾病与地方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及应对技术等。

3.资源环境与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水资源集约利用与水环境治理技术、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循环经济共性技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绿色建筑及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等。

4.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多发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减灾技术、矿山生产安全预警与防控技术、公共安全控制技术等。

5.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工业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煤炭高效集约开采技术和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安全可靠的电力输配和电网安全技术等。

6.装备制造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新型装备及制造工艺与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技术及装备等。

7.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黑色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及铝镁合金生产与加工技术,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精细化工及专用化学品应用技术,新型复合材料及大型复合结构部件制备技术,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超导材料、光伏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制备、成型、加工及应用技术等。

8.电子信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新型电子装备及信息技术、生产过程控制及传统产业信息化技术、基于\"北斗\"的应用系统技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和支撑软件等。

9.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建设,科技成果对接、技术交易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开展,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环境建设等。

25 支持强度:重点项目10万元以上/项,一般项目5万元/项。

(四)申报要求

1.应当符合本计划指南的申报原则、重点领域。

2.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本省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和良好信誉,并能为项目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金保障的企业事业单位。

3.实施转化推广的科技成果应当是先进、成熟、适用的,已通过验收(鉴定)或已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品种审定证书、行业准入许可证等视同评价证明,其水平在省内领先以上的各类优秀科技成果,包括从省外引进的优秀科技成果。推广阶段项目,其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应当是已通过中试验收或鉴定,已在一定范围内成功应用,证明其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其中重大项目应当是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能跨行业、跨地区应用,能形成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的。中试、产业化阶段项目,其转化的科技成果应当已通过小试鉴定或验收,或已获得主管行政机关批准取得行业准入许可证,所开发的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项目实施短期内可投产并能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明确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能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科技进步,具有较强的引导示范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显著。

4.申报的项目应当做到:成果的来源及其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转化应用目标和任务明确,应用实施单位和地点明确,采取的转化推广措施明确,实施期限明确,资金筹措方案和经费预算明确。

5.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必须与具体应用企业(生产型)或其他应用单位联合申报,提供的申报材料必须附上与相关应用企业或单位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否则不予受理。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项目必须由企业牵头申报。

6.处于研究阶段的项目,或者科技成果已实现产业化的项目,或者企业开发生产的产品推销项目,均不得申报。

7.20

11、20

12、2013年度省级科技成果重点转移转化计划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到期未验收或结题的不得再申报。

8.同一个项目只能针对某一类科技计划进行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各类计划每人每年主持的申报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项。

9.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2至3年。

10.申报材料包括:一是江西省科技成果重点转移转化计划项目申报书;二是项目可行性报告;三是相关附件,包括相关技术鉴定(验收)等评价证明、检测报告、特殊行业生产许可证、知识产权证书、获奖证书、应用证明、用户意见、技术合同、技术合作协议等必要材料。

11.实行限额推荐。省教育厅推荐指标为:一般及重点项目30项、重大项目15项;南昌市科技局、赣州市科技局推荐指标为:一般及重点项目10项、重大项目10项;其他设区市科技局和省直部门推荐指标为:一般及重点项目8项、重大项目8项;各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县(市)推荐指标为:一般及重点项目3项、重大项目3项。

主管处室:成果处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为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根据《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制定本申报指南。

(一)支持方式和项目界定

1.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后补助项目对江西省内注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先行投入资金开展技术研发、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并已经取得创新成果的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资金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超过研发总费用的50%,且补助额度不超过30万元。补助范围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臵安装费、商业软件购臵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

2.2016年度后补助项目是2013年以来开展,项目申报时已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支持方向和重点

26 1.电子信息领域围绕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支持软件产品、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产品、通信产品技术、广播电视技术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产品、智能交通产品等技术开发。

2.生物医药领域围绕医药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支持医药生物技术与产品、中药天然药物技术与产品、化学药技术与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用敷料与器材、轻化工生物技术及产品、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等技术方向。不支持尚不成熟生物技术提取类项目和中药资源规范化种植项目,不支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烟酒类项目及产品,

3.新材料领域围绕有色金属、稀土与钨、高技术陶瓷等产业,支持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品等新材料和新材料高技术服务等技术方向。

4.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机械等产业,支持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先进制造技术、新型机械产品、电力与电工行业技术产品、交通相关技术产品、光机电一体化高技术服务等技术方向。

5.资源与环境领域支持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应急和预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等技术方向。

6.新能源和高效节能领域支持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新能源与节能高技术服务等方向。

7.新能源汽车领域支持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电控相关技术与产品、电池相关技术与产品、电机驱动相关技术与产品、电动化底盘及车载信息系统、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相关技术与产品、电动汽车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高技术服务等技术方向。

8.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支持农业新品种的繁育、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含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等技术方向。

(三)申报条件

1.申报企业需符合以下条件。

(1) 在江西省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正常运营,具有纳税记录,上年度缴税不低于2万元;

(2)企业职工总数不超过3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30%以上,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10%以上;每年用于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当年营业收入的5%;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

(3)企业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有健全的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团队有较强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持续创新的意识。

2.申报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

(1) 项目未获得其他省级及以上财政经费立项资助;

(2)项目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在制造工艺技术改进、材料替代应用、产品性能提高或解决行业关键技术等方面有较大创新;

(3)项目已经完成并取得新产品、新工艺、新标准等技术创新成果。 3.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支持。

(1) 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项目,一般加工项目和单纯的基本建设项目;

(2) 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 (3) 对社会或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的项目;

(4) 申报企业已承担过创新基金项目,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立项项目处于执行期,尚未验收;立项项目终止或验收不合格。

(四)申报材料

2016年度后补助项目填报《2016年度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后补助项目申报书》(见网上申报系统);

(五)申报流程

1.企业在科技厅网站项目申报系统中注册填写申报材料(网站地址http://www.daodoc.com/);

2.企业将完成的内容发送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将申报材料加盖企业公章,连同相关附件材料一起报送到所在县(市、区)科技局、省直管县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进行审核27 认证;

3.所在县(市、区)科技局、省直管县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在对申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项目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县(市、区)科技局将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推荐意见表(见附件1)报送至所属设区市科技局;

4.由各设区市科技局、省直管县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统一报送项目材料纸质版、电子版、推荐意见表及项目推荐汇总表(见附件2)给省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完成项目的申报。联系人:齐洪彦、左毅,联系电话:0791-86251872

(六)申报注意事项

1.同一个企业在同一年度内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2.申报单位要认真核对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发现申报材料存在造假行为,企业将承担相应后果。评审过程中不再要求企业补充材料,所缺部分视同为企业无法提供。

3.项目申报受理期间,原则上不得变更企业(项目)信息。 支持强度:15万元/项。

五、软科学研究计划

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主题,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主线,针对全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升级,通过创新升级提升产业升级,实现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咨询的作用。

(一)重大项目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研究 2.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研究

3.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4.大众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研究 5.科技创新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研究

6.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重大问题研究 7.省委省政府需要研究的重大、难点问题研究 支持强度:10万/项

(二)重点(一般)项目

1.科技成果处臵权收益权相关问题研究 2.科技与金融结合相关问题研究

3.科技资源配臵体制机制相关问题研究 4.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与培养相关问题研究 5.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6.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相关问题研究 7.企业研发投入相关问题研究

8.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9.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与评估相关问题研究

10.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11.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的机制研究 1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 13.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研究

14.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及统计报告机制制度研究 15.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相关问题研究 16.“互联网+科技创新”相关问题研究 支持强度:3~5万元/项。

(三)主要目标

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我省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以及我省科技改革与发展提出切合江西实际、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对策,并形成有关研究分析报告,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政府民主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28 通过研究,发现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促进创新升级的具体举措和政策建议,为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四)申报要求

1.项目研究的设计应贴近决策、贴近战略、突出重点,符合江西实际,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2.项目申报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软科学研究基地或具有软科学研究能力的单位,有一支能胜任研究任务、学科结构和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

3.项目申报负责人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研究基础,限1 名,相同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1 项课题。项目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2 项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在研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未能按期结题的不得申报2016年项目。

4.鼓励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重点问题开展重大项目研究,项目需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前期研究成果已获得省领导批示优先。

5.重大项目需提供研究成果目标和研究质量有望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研究主报告在内刊上发表注明\"2016年度江西省级软科学研究项目\",并获省级领导批示;(2)研究主报告形成省委、政府或部门的政策文件;(3)研究主报告人大资料全文复印或\"新华文摘\"摘录。

重点和一般项目研究主报告及主要成果在知名度高的内刊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必须注明\"2016年度江西省级软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总报告不少于2万字。

6.项目执行期为立项之日起8个月,不超过1年,原则上2016年度的项目必须在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

主管处室:政体处

六、发明专利产业化

为进一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紧贴市场,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扶持一批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成果形成产业化。通过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更多企事业单位自觉依靠专利制度,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重点领域

围绕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专利技术,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锂电及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当是在我省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服务单位联合企业共同申报。

(2)申报单位应当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工作经费,具有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信誉,无侵犯或假冒他人知识产权行为。

(3)申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如已承担发明专利产业化技术示范专项任务但尚未结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再次申报。

(4)申报项目须有一项以上核心发明专利,且在法律有效期,无专利权属等纠纷,产业化前景广阔。

(5)项目名称应规范,突出所运用的发明专利技术,并明确是该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示范。

3.优先支持方向

(1)专利拥有量较多的单位申报的项目。 (2)近两年内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项目。

(3)依托技术先进、应用面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群申报的项目。

(4)拥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单位及优势创新团队申报的项目。

(5)以专利支撑核心竞争力并着眼于形成优势产品、产业及产业集群的产学研结合专利产业化项目。

(6)已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验收,获得中国专利奖、江西专利奖、29 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申报的项目。

4.支持强度:重大项目50万/项,重点项目10-20万/项。

主管单位:省知识产权局

七、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按照“面向企业,引领产品创新;聚焦重大,突出国家省级目标;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创新管理,鼓励社会参与企业开发\"的原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知识、对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优势资源与企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机制,积极转化国家5类科技计划成果不断研发新产品。

(一)重点新产品应满足以下条件:

近三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新产品计划,并已通过省科技部门组织的省级重点新产品鉴定。

(二)支持领域(具体内容详见申报系统-公告通知)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三)不支持范围

1.食品、保健品、饮料、烟、酒类产品及其生产中相关助剂和辅料等;2.化妆品、日用化工、一般纺织品、服装、家具、家电、家装建材等日用产品;3.用进口零部件(包括散件)组装的产品;4.单纯为军工配套的产品;5.传统手工艺品;6.单纯改变花色、外观与包装的产品;7.动、植物品种资源;畜禽、水产等动物饲料及其添加剂;8.高能耗、污染环境的产品。

(四)申报要求

1.申报对象:凡在江西省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均可网上申报。申请单位请仔下载细阅读申报系统申报条件和要求《通知通告栏》,网上电子上报材料与纸质材料必须一致(如法人资格、营业执照、单位工商注册地址、法人联系电话、开户银行全名称、等相关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2.申报材料。

附件(详见申报系统)用A4纸双面填写,附件1《项目申报材料清单》、附件2《江西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申报表(2016)年》和附件3《项目产业化状况及前景分析》、附件4其他相关附件;设区市科技局审核后并加盖公章,按以上附件顺序打印的纸质材料与网上申报材料一致,装订成册一式3份报送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中心进行形式审查,不一致视同不合格材料。

3.申报程序:申报单位登录江西省科技厅http://www.daodoc.com网,在办事大厅项目申报界面,点击《江西省科技计划业务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申报在线申报。

4.属于下列情况的不予立项:

(1)企业声明:对递交的申报材料和按清单目录提供加盖公章的附件材料及相关证明材料真实性、完备性和有效(时效)性负责。若因虚假陈述出现问题,申报单位承担一切责任,将不予受理。

(2)同一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多渠道、跨计划重复申报,否则不予受理并取消申报资格两年(当年发现重复,20

16、2017两年无申报资格)。

(3)产品是否符合国家鼓励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产品技术属于国家不鼓励或限制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则该产品一票否决;

(4)新产品项目若型号不同,则须提供申报产品的新的授权专利证书及其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等内容,以证明其有重大改进和创新,方可申报。

(5)产品技术知识产权是否清晰,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标准等),无侵犯或假冒他人知识产权行为(A本单位独立开发, 拥有技术的全部所有权;B本单位与外单位合作开发, 联合拥有技术的所有权;C由外单位技术转让, 本单位拥有技术的全部所有权;D由外单位技术许可,本单位拥有技术的使用权,但无所有权;E本单位与技术所有者或持有者协议合作生产F其他)):如产品技术知识产权不明晰,存在产权纠纷,则该产品为一票否决;

(6)产品对环保的影响:无环保问题是指产品的研究、生产和使用对环保无影响,或30 经治理后达到环保相关标准要求,则产品符合申报要求。有环保问题是指产品的研究、生产和使用对环保产生的不利影响或经治理后,仍无法达到环保相关标准要求,则视为不符合环保要求,该产品为一票否决。

(五)注意事项。

1.规范产品名称。产品名称及型号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规定的规范标准书写名称书写,避免过于宽、泛或二字,不得出现英文词组或缩写,不得使用系列产品,产品名称不能出现研究开发、产业化等词语和口语,确属系列产品必须每个单项产品都注明产品型号、规格,应采用\"型号+产品名称\"或\"产品名称+型号\"(特殊行业除外)的国家、行业规定的标准书写格式填写。

2.申报说明及所需附件材料详细阅览省科技厅网页-网上办事大厅-项目申报,点击进入《江西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公告通知,请大家仔细阅读并下载。

支持强度:5万元/项。 主管处室:计划处

31

第15篇:申报产业化项目指南

附件1:

2014年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

为了认真做好省列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申

报工作,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制定2014年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申报的范围、重点和扶持方式

(一)申报范围

根据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和“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结合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产销形势及市场前景,2014年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的重点是:草食畜牧业、蔬菜、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产业以及其它特色农产品开发。

(二)扶持重点和方式

1、农产品精深加工贴息项目。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农产

品精深加工业开展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按照固定资产贷款额给予贴息扶持。

2、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贴息项目。支持从事牛、羊、

猪、禽等初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屠宰加工、冷链贮藏、标准化专用型养殖基地建设等,延长产业链条,保

障肉制品安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固定资产贷款额给予贴息扶持。

二、项目申报条件

申报的项目要严格按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省财政厅、发改委、扶贫办联合下发的《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条件进行上报。

(一)申报项目要突出重点。按照省上制订的相关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原则上要与省上确定的优势产业范围相一致,主营产品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一定的科技含量。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改扩建贴息项目。各市州要按照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趋势,从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选择经济实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知名度高、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骨干企业申报,且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工艺改造等固定资产贷款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并附有关部门批复立项的文件和银行出具的同意贷款证明或贷款合同、贷款发放凭证,注明贷款银行和贷款时间。金昌市和嘉峪关市各申报1个项目,其余市州报2-3个项目。给予了奖励收购原料补助的企业不再贴息。

(三)现代畜牧业龙头企业贴息项目。各市州要根据当地畜牧养殖业发展任务和目标,重点推荐养殖技术规范、规

模大、质量安全标准高、产业链条相对齐全、当年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并附有关部门批复立项的文件和银行出具的同意贷款证明或贷款合同、贷款发放凭证,注明贷款银行和贷款时间。省农牧厅确定的牛羊产业大县申报2至3个项目,非牛羊产业大县报1至2个项目。

三、申报程序

(一)项目由各市州、县区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省上确定的扶持重点,结合当地实际筛选项目组织申报。各地要对项目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防止多头申报项目。各县市区项目按申报指南要求上报到市州,由市州对项目分类汇总后,联合行文向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省财政厅申报,并附各县市区上报的申报材料。

(二)省属企业的项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市州按规定程序向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财政厅申报。

(三)企业申请农产品精深加工贷款贴息项目、畜牧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贷款贴息项目要填写《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在项目文本封面注明所申报项目类别,同一项目只允许申报一个类别,并附银行贷款合同、项目审批文件、建设内容简介等主要资料(附件2),市州要分类填写《2014年农业产业化贴息项目

申报汇总表》(附件3)。各市州申报苹果蔬菜保鲜库项目填写《2014年农业产业化果蔬保鲜库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

4),申报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填写《2014年农业产业化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5),具体奖补以省上年底考核结果为准。

四、项目监督管理和要求

(一)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的监督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支持环节组织实施。对申报资料弄虚作假,不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实施,不按规定使用扶持资金的,以后不再安排扶持项目。

(二)所有申报的项目,都须经市州、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后一次性完成汇总上报工作。对超报和补报的项目不汇总不扶持。

(三)根据各地上报的项目,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进行筛选或组织现场考察考核后,择优提出扶持项目建议名单,提交省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会议审定。

(四)请各市州于7月10日前,将贴息项目、果蔬贮藏保鲜库和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材料报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同时报送电子文档(A4纸型、Excel格式)。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原

料收购项目及中药材GMP、GSP认证补助项目可延迟至10月15日前申报。

联系人:

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廉政学电话0931-8179205

省财政厅农业处

王晓玲电话0931-8891324

275708303@qq.com 674926634@qq.com 邮箱邮箱

第16篇:科技局项目申报指南

2009年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发展等重点领域及重点专项安排,结合年度科技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本申报指南。

2009年科技计划由3个基本计划和1个专项计划构成。基本计划为创新支撑计划、发展引导计划、环境建设计划;专项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

一、创新支撑计划

以推进自主创新为重点,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培育和扶持创新型企业为目标,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

(一)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科技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重点方向:支持集成电路设计、软件、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类项目;石油测井成套装备等机电一体化类项目;数字旅游、果蔬产销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电网自动化设备及太阳能利用高效转换等新材料、新能源类项目,新制剂与新释药等新药开发项目。

1 申报条件:已完成前期研究,处于中试、小批量生产阶段,实施期内能形成一定销售(生物与医药领域项目除外)和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的技术创新性项目。

提交材料:可行性报告、上年度以及本年度财务报表、产品销售合同。 2.创新型企业试点项目:以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机制、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为重点,促进产学研创新要素相结合,支持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创新型企业。

重点方向:支持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及理念和文化创新。

申报条件:参见《西安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 提交材料:西安市科技创新型企业申请书、企业基本情况表。

3.青年科技人才创业项目:支持海外归国留学人员、高校院所青年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支持军工单位、科研院所以项目为核心的团队整体创业行动。 申报条件:

 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青年科技人才创办(领办),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

 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两年的科技型企业,项目实际投资应在60万元以上(含60万元);拟创办企业,项目实际投资应在30万元以上(大学生创业项目实际投资一般不低于10万元)。

2 提交材料:商业计划书。

(二)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程

4.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技术转移,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以企业为项目实施主体,以产学研联盟为组织形式开展创新活动。支持企业吸纳高校院所创新性的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重点方向:支持产学研合作机制好,通过技术转移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成果转化,由企业和技术转移机构联合申报的项目。

申报条件:

 行业骨干企业(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创新性成果,以产学研联合形式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 转制研究院所(上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自主研究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且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 科技企业(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吸纳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加企业经济收入。

提交材料:商业计划书、产学研合作合同或协议。技术转移机构提供《西安市技术转移机构申报表》及相关材料。

5.工业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围绕我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前期研究,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重点方向:支持企业给予研究经费和申报单位给予配套资金的项目;支 3 持高校院所联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产业链集成创新进行研究,形成技术联盟的项目。

申报条件:

 申报对象原则上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年龄不超过50岁);

 申报单位与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有正式的合作协议、合同等;  项目具有一定的基础,处于中试前的研发阶段,完成后可申请专利并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提交材料:可行性报告、合作协议或合同、企业或承担单位配套资金证明。

二、发展引导计划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扩散,支持区县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和示范引导,为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

6.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支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村镇、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强化农业科技的示范辐射功能,建设优质标准化农产品基地。

重点方向:

 农业科技示范园: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周边农业发展具有科技 4 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优先支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

 科技示范村、乡镇:支持农业主导产业明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和乡(镇),实施主导产业技术升级,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 农村科技示范户:主要围绕全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0户。

申报条件:

 农业科技示范园面积在100亩左右,种、养殖具有一定基础条件,并制定有示范园发展规划;

 科技示范村、乡镇建设项目以行政村或乡镇为实施主体,并与大专院校及科研、技术推广单位联合实施;

 农村科技示范户由区县科技局按照示范户条件择优推荐。 提交材料:项目实施方案、技术合作方案。

7.科技富民项目: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重点方向: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当地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支持以农户联合与合作、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农产品产销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

申报条件:

5  公司或协会牵头,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为主要组织形式;  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的多家农户联合且单一品种规模种植面积应在100亩以上。

提交材料:可行性报告、项目实施方案。

8.农业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重点方向:支持粮食、畜牧、果品和蔬菜产业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及相关生产技术规程应用示范。

申报条件:结合西安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的共性技术研究。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项目,必须与地方单位合作。

提交材料:可行性报告及相关附件证明材料。

9.区县工业科技引导项目:围绕区县产业优势和特色,以提升区县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为核心,重点支持具有企业聚集、产业集群效应的集团项目。

申报条件:列入区(县)“十一五”发展规划产业领域,上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区(县)资金配套的项目。

提交材料:可行性报告。

(四)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工程

10.社会发展科技应用示范项目:以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为重 6 点,支持创新技术和产品在西安地区应用示范。

重点方向:

 水污染治理和中水回用技术应用示范。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城镇水污染控制、资源化技术应用,中水回用与工业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化技术应用,综合节水技术应用,城市景观水体综合治理等;

 固体废弃物开发与利用技术应用示范。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放射性废料、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沼气发电与垃圾焚烧发电,废旧沥青综合再利用,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等;

 建筑节能和城市公共节能技术应用示范。建筑节能新技术与节能环保型、高耐久型等节能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太阳能材料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太阳能供热采暖, 绿色公共照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智能交通、城市公共管理技术应用等;

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应用示范。重点工业行业、机动车关键污染物、污染源排放控制技术,汽车尾气排放监控,降低二氧化硫排放、脱硫、固硫技术应用等。

申报条件:

 具备开展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的基础条件及技术装备,为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

 项目技术工艺先进、示范目标和各方责任明确。鼓励研究单位、生产企业、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示范实施单位联合申报。项目必须在西安地区 7 应用示范,且须出具应用示范工程合作方的合同或合作意向。

提交材料:可行性报告及有关材料。

11.软科学研究项目:着眼我市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重点支持产业调整、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现实问题研究。

重点方向:

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西安的对策和实践问题研究: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发展的若干问题和对策、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

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军民技术融合模式与机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

 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循环经济构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金融政策等;

 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等;

 重点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调研,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问题等。

申报条件:

 联系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紧扣计划指南明确的重点方向,预期成果和社会应用价值明确;

 优先支持研究单位和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中介机构联合研究的项目;  课题负责人应以专职研究人员为主,鼓励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 8 专家群体联合研究;

 每所高校申报项目数不超过8项。 提交材料:课题研究大纲、预期成果。

12.医疗卫生研究项目:重点支持临床应用技术研究,提高主要疾病的防治技术和医疗卫生科技水平;支持公共卫生技术研究,提高重大疫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水平;支持社区医疗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区卫生技术水平;支持市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医疗科研人才培养;支持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重点方向:

 临床技术研究:支持多中心、省市联合开展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研究;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模式、规范、标准和康复方案研究;老年病、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康复研究;

 公共卫生技术研究:支持临床医院与疾病控制研究单位围绕重大疫情快速救治关键技术研究;艾滋病、性病、结核病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 社区医疗相关问题研究:支持相关单位与社区卫生中心联合开展面向社区医疗的相关研究;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应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流行病学调查、随防研究;为提高社区诊疗水平进行的技术培训;

 生物医药应用技术研究:支持高校院所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究。 申报条件:

9  申报单位具备科研基础条件,项目已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  申报人员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重点学科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 市级医疗单位推荐各类项目不超过5项,省级医疗单位推荐项目不超过4项,同类项目单位整合后上报,不得重复申报。高校院所生物医药研究项目不超过3项。

提交材料:可行性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需提交查新报告;重点学科人才资质证明等。

三、环境建设计划

以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支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五)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工程:

13.知识产权能力建设项目: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西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知识产权制度及机构建设,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七项工程。

重点方向:支持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

申报条件:

 专利申请资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由市知识产权局根据《西安市 10 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规定要求,按工作部署组织实施;

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由各区县科技主管部门和“四区两基地”根据企业专利申请、运用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推荐;

提交材料:部门推荐书、专利证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14.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技术市场、科普与宣传、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科技计划管理等,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计划

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张、提升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优势产业为目标,以“两区两基地”为主体,建设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吸纳力强的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扩张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支持一批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打造一批高新技术名牌产品。

(一)支持类型

1.企业快速成长类:以科技产业“两区两基地”为主体,重点支持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产品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在2-3年内能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的项目。

申报条件:

(1)西安市内注册的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项目符合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2)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2000-5000万元,或缴税总额不低于150万元 11 (含按国家政策规定免、退税的额度);

(3)企业连续两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 (4)企业在未来两年生产研发资金总投入1000万元以上。

2.企业规模发展类:以“两区两基地”为主体,重点支持在我市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行产业规模扩张的项目和企业。

申报条件:

(1)西安市内注册的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的科技型企业;

(2)项目符合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3)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或缴税总额不低于300万元(含按国家政策规定免、退税的额度);

(4)企业在未来两年生产研发资金总投入2000万元以上。

3.公共服务平台类:经国家部委、省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为重点产业领域内的企业提供人才培训、设计、生产、测试、质量保障的公共服务平台。

4.重大招商引资类:“两区两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重大招商项目。由“两区两基地”管委会提出,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决定。

(二)重点方向:符合企业快速成长类和企业规模发展类申报条件,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优先支持:

1.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产业上、中、下游科技型企业联合申报系统及项 12 目,或各领域产业联盟中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

2.已进入国内上市辅导期的科技型企业;

3.获得外部资金投资(投资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4.获得银行贷款(不低于5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 5.为我市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的科技型企业。

(三)支持方式

1.无偿资助:主要支持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产品在2-3年内能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的项目,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2.贷款贴息:主要支持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已形成批量生产,银行已经给予贷款或意向给予贷款项目(以2008年1月1日起至项目计划完成时间内企业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为准)。

(四)申报要求

1.在企业所在园区管委会或区县政府科技部门备案,并签署审批意见;2.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园区管委会或区县政府需按市财政支持经费额度给予资金配套。市财政、园区管委会或区(县)政府资金配套具体比例为:高新区1︰2,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1︰1,区(县)1︰0.5。

(五)提交材料 1.专项申报书; 2.商业计划书;

3.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13 4.多个单位联合申报项目,应明确第一承担单位,提供相应的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技术合作方式、产权归属、投入比例、收益分配等(其中一份原件);

5.相关技术水平和资质的证明材料(检测报告、专利等);

6.企业0

6、0

7、08三年财务报表及纳税证明(包括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情况)。(注:08年财务报表可在09年2月底前提供)

第17篇: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2012年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支持重点

(一)支持2011年度已批复的10省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方案的项目续建(以下简称续建项目)。

(二)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基础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统筹建设服务平台网络(以下简称新开项目)。

以上所述服务平台网络是指由一个统筹全省服务资源的枢纽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平台)与若干个“窗口”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窗口平台)通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同构成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骨干架构和基础环境。窗口平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建立在城市,提供信息、咨询、代理服务,依据区域中小企业需求,组织带动资源提供直接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在产业集群,依据产业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组织提供信息、技术、质量、人才、市场和融资等直接服务的产业服务平台。窗口平台具有区域唯一性,即一个城市或一个产业集群只支持建设一个窗口平台。

二、主要建设内容

(一)省平台。统筹建设全省统一的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系统、服务平台网络运营管理系统、共享数据资源中心等,实现枢纽功能所需硬件设备、服务软件的购臵与开发,服务场地及相关设施改造等。

(二)窗口平台。组织提供直接服务所需硬件设备、服务软件的购臵与开发,服务场地及相关设施改造;与省平台互联互通所需设备和服务软件的购臵;根据省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要求,提供服务平台网络共享使用的特色专业服务系统相关配套设施、服务软件的购臵与开发。

三、建设要求

(一)布局及目标要求。各省根据本地区产业布局和中小企业发展要求,以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用3-5年的时间,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全省服务平台网络,基本形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骨干架构。

(二)功能要求。资源统筹功能。省平台、窗口平台分别组织带动本地服务资源,省平台统筹协调省外、省本级和各窗口平台的服务资源,畅通信息渠道,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平台网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协同服务功能。服务平台网络统一的呼叫、网络在线服务系统与统筹实体服务资源系统相互支撑,协同服务;省平台与窗口平台,窗口平台与其所带动的服务资源相互支撑,协同服务。

快速响应功能。窗口平台发挥贴近中小企业的优势,及时根据需求,提供便捷的服务。窗口平台无法满足或数量不足的服务需求,服务平台网络发挥资源统筹优势,及时补充调节。

(三) 技术要求。省平台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建立统一的网络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系统、服务平台网络运营管理系统、共享数据资源中心等,具有便捷的信息分类检索、网络在线交互、呼叫接转、服务导航、特色专业服务、在线服务测评等功能,设计科学、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满足服务平台网络统一管理、分级维护、快速响应、共享及扩展专业化服务等要求。

(四)运行要求。建立健全服务平台网络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建立服务协同、服务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培育服务品牌,通过不断扩大服务规模,提供有效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主体选择要求。省平台、窗口平台建设单位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从事中小企业服务业务的资历与基础条件;从业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从事中小企业专业服务人员、大专及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占60%以上;具有与所承担的平台建设项目相匹配的服务资源组织带动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愿意承担公共服务事务。

省平台建设单位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有较好的技术基础、技术实力或有较强的技术合作伙伴和开发团队。

窗口平台应具有良好的软、硬件服务基础条件,服务场地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和特色服务功能,良好的服务业绩和服务声誉,内部管理规范。鼓励处于良好运营状态的服务平台参与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共享服务资源。不支持新建窗口平台。

(六)建设期限。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4年,其中省平台和各窗口平台建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

(七)预期效果。服务平台网络首期联通的窗口平台应不少于10个,带动的服务资源不少于50家,提供的专业服务功能不少于20项,年服务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窗口平台每年组织开展的服务对接活动不少于10次,提供的特色服务品种不少于5项,年服务中小企业不少于1000家,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支持方式及标准

服务平台网络建设项目采取财政补助的支持方式,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项目建设投资的50%。补助资金一次核定,分年度安排,支持年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征地和土建等基本建设费用支出,不计入项目投资补助范围。

五、申报材料

专项资金申报材料包括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包括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的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文件及2012年服务平台网络建设项目汇总表(表式见附件1,请用EXCEL格式制作),附件为单项材料。具体包括:

(一)续建项目

申报2011年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情况及2012年项目建设安排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2011年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情况:服务平台网络总体建设目标;2011年主要建设任务与经费安排、省平台和窗口平台建设情况、资金匹配及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

2.2012年项目建设安排:

(1)省平台续建项目计划。包括:2012年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表式见附件2)、年度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含与建设内容相对应的投资估算明细表)、资金来源、建设进度、拟实现的建设目标和预期效果。

(2)2012年拟支持窗口平台的建设方案概要。包括:2012年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表式见附件2)、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现有服务基础条件和主要服务业绩、本地中小企业或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中小企业重点服务需求、服务供需配臵情况等;主要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含与建设内容相对应的投资估算明细表)、资金来源、建设期限、拟实现的主要服务功能、预期效果、运营模式及保障措施等。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与窗口平台建设单位签订的项目建设责任书。

(二)新开项目

申报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建设服务平台网络的必要性。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产业分布、重点服务需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状况;现有服务基础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原则、规划布局、重点任务等。

3.技术可行性。保证服务平台网络高效运转、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技术实现方式(可绘制技术流程与路线图)。

4.重点建设内容。分年度建设重点、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分期联通窗口平台的时间和数量、实现的主要服务功能等。

5.投资预算及资金来源。分年度投资预算、投资主要用途、资金筹措方式等。

6.运营模式及保障措施。服务平台网络管理和运营方式、运营经费来源、保障平台网络顺畅运营的具体措施等。

7.预期效果。服务平台网络分期联通后预期实现的主要服务功能和服务效果;建成后的主要服务功能、预期服务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

8.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概要(按省平台、窗口平台排列)。包括:2012年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表式见附件2);建设单位基本情况、现有服务基础条件和主要服务业绩,窗口平台还应包括当地中小企业或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中小企业重点服务需求等;主要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含与建设内容相对应的投资估算明细表)、资金来源、建设期限、拟实现的服务功能、预期效果、运营模式及保障措施等。

9.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方案专家论证意见。

10.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与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单位签订的项目建设责任书。

以上省平台和窗口平台项目申报材料中,有关承建单位资格条件、项目建设具体方案、项目建设条件及相关证明材料等,由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并由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留存备查。

六、申报管理与程序

(一)管理要求

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服务平台网络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服务平台网络项目进行管理和检查;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督与检查。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全省3-5年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方案,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按照建设方案要求,采取招标或委托等方式,选择服务平台网络项目总承建单位和各窗口平台建设单位,与其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和考核要求。

(二)申报程序

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提交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项目材料进行论证,择优选择方案合理可行、中小企业数量较多、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较好、具备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条件的省,纳入2012年度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三)申报方式和申报时间

申报材料采取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时上报方式。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必须一致,应做到数据准确、资料齐全。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于2012年3月20日前,将专项资金申报材料报送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纸质文件一式二份、电子文件1份)。电子文件需刻制成光盘(不可用U盘)或发送电子邮件至dsme@sme.gov.cn。

(四)其他要求 1.各省及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会同财政部门组成项目管理小组,建立必要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估。

2.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按照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定期向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项目建设进度和情况。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与会计制度,并按有关财务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

3.不能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和需要调整原建设方案的项目,由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提出书面申请和说明理由,并提出调整方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限期完成建设任务。否则,财政部将收回已安排的专项资金,并暂停对其所在地区服务平台项目的支持。

4.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专项资金项目的联系工作,请将联系人的姓名、所在处室、办公电话和手机、传真号码加盖本单位公章后,于2月29日前传真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传真电话:010-68205319,66017331。

七、联系单位与通讯地址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 010-68205322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

邮政编码 100804

第18篇:大学生项目申请指南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项目申请指南

背景

为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强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湘南红丝带组织活动能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及湘南学院红丝带组织拟支持8-10个大学生小组项目。该项目申请指南已经湘南学院科研处、教务处和湘南学院团委审批通过。 项目目标

一、重点支持内容(可选各项其中的一个点):

1、在高校医学生中减少艾滋病相关羞辱与歧视(推荐指导教师:李军、陈万阳、黄晓或其他老师)。关于该类项目开展的基本思路是阅读文献,讨论、准医疗卫生工作者歧视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减少羞辱与歧视的活动,效果评价。

2、在郴州市职校学生中艾滋病预防宣传(推荐指导教师:黄晓或其他老师)。关于该类项目开展的基本思路是阅读文献,在职校学生中开展宣传(宣传方式的创新),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防范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歧视。

3、校外青少年性健康观念、性病艾滋病服务需求现状和干预包括性病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及防止与终止早孕(推荐指导教师:王俊杰、周勇、黄晓等),相关关于该类项目开展的基本思路是阅读文献,综述,联系校外青少年(各种方式)、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了解现状,与专家共同为该人群提供卫生服务支持与心理支持。

二、一般支持项目:

1、社区高血压、高血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推荐指导教师:王歧本、蒙艳斌、蒋显勇或其他老师)。

2、摩托车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推荐指导教师:贺莉萍、黄晓等) 参考网站:世界卫生组织(中英文版)、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红丝带网、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等。

申请截止日期 2009年5月26日16时

项目周期

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20日

项目申请要求

1、项目的申请者必须是湘南红丝带组织成员及致力于艾滋病预防工作的湘南学院大学生。

2、各申请项目要组成一个课题组,由申请人担任组长,并填写项目申请书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3、每个申请者只能申报一个项目,每个人最多参与2个项目

4、每个项目的申请经费不超过1000元

5、项目小组参与人员及指导老师需签名

6、申请项目需获得所在系部的书面同意

项目结题要求

项目通过后,主办方将组织通过的项目成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为项目开展的技术指导如文献检索、活动过程中痕迹资料的收集、报告与论文的书写、经费管理等。

每个项目要有参阅文献和小综述。项目开展中期有中期报告,项目截止日期前交总结报告。所有开展的活动必须保留活动记录及活动照片。

项目申报、评审和管理程序

项目申请单位应认真详实地填写《2009年大学生项目申请书》,并由学生所在系部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在规定时间内上报,逾期不予受理。项目申请书可在湘南学院科研处网上或湘南红丝带网站下载:http://www.daodoc.com

联系电话:

陈万阳(2653156)

贺莉萍(13786570740) 黄 晓(13762568760)

申请书下载地址

13107359600 13378051001

13975542719 或 湘南红丝带网: http://www.daodoc.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第19篇:科技特派员项目项目指南

2014年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项目申报指南

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项目,重点支持县市区选派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包括个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技特派员),向农牧民提供农业和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管理、信息和市场营销、流通等方面的服务,并鼓励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一、项目类型与重点支持方向

(一)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

1.引导、促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围绕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等。

2.引导、支持大学生、转业军人、乡土人才、妇女等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3.支持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团队,以多种形式将农民和妇女组织起来,不断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鼓励以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合办的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项目。

(二)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项目

1.支持由产业链上具有实力的创新主体,如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特派员创业企业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成申报的创业链。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联盟”申报、承担创业链。

2.属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具有培育发展潜力,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基础。3.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科技特派员参与,就业带动能力强,特别是能带动较多农户进入产业链,共赢效果突出。

4.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孵化出具有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

(三)科技特派员创业贷款贴息补助

1.科技特派员创业贷款及创办、领办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业贷款;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村妇女创业的,或妇女科技特派员创业贷款优先给予贴息补助。

2.能够带动较多农户进入该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带动创业和就业,与农户实现共赢。

3.择优补助。聘为科技特派员3年以上,已还清贷款。择优从各地州市推荐的科技特派员贷款补助项目中遴选。

(四)法人科技特派员定点承包技术服务

1.各级农业相关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及涉农企业针对“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覆盖县市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承包服务,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2.拥有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新品种引进、成果推广等,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五)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

1.申报主体为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

2.围绕区域主导和支柱产业,重点开展发展思路、创业技能、实用技术、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二、项目组织要求

(一)推荐条件 1.各县市区选聘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包括个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技特派员)。

2.符合自治区农业产业政策,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行业发展规划要求,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科技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项目组织申报程序

1.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由县(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面向科技特派员征集,报地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综合平衡后向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推荐。每个县(市)申报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数量按照县市科技特派员的总数确定,20人以内的只能申报1项,21人至40人的可申报2项,依次类推,每增加20名科技特派员,可多申报1项。

2.科技特派员创业链项目。根据各地州市产业发展现状,由各地州市组织申报,每个地州限报3-5个。创业链项目可申报参与到已认定的国家和自治区级创业链;也可申报目前未认定的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创业链。

3.科技特派员创业贷款贴息补助须提交以下材料:科技特派员创业贷款贴息补助申报表;地州市或县市聘用特派员的文件复印件;创办、领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法人证书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等;贷款合同和借据、还款收据复印件等有关材料。

4.自治区法人科技特派员定点承包技术服务项目,须提交服务协议书,技术服务实施方案。

5.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项目须提交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专业领域、培训内容对象人数等。6.项目申请书须按照统一的文本格式填写,各地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需填报《2014年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推荐意见》。以上纸质材料一式一份。

(三)联系方式

1.申报材料寄送地址: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科学一街395号,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王强收,邮编830011。

2.咨询电话。

王强,王艳娜

0991-3692094,3822204

已认定的国家和自治区级创业链

食葵、加工番茄、哈密瓜、棉花、枸杞、甜菜、酝酿葡萄、红枣、马铃薯、羊肉、花生、香梨、稻米、獭兔、设施农业、鲜食葡萄、生猪、驴、设施水果、红花、沙棘、鸵鸟、鸡、食用菌、核桃、地毯加工、杏、鲜食玉米、牛奶、辣椒、树莓、鸽子、桑葚

第20篇:艺术项目申报指南

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公告

2016年01月20日13:23

经文化部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现予发布,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受理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现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努力构建艺术科学体系,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

二、申报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紧密联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科学体系建设,深化、拓展我国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科学研究成果。

三、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不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博士学位的,可以申请青年项目,但必须有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青年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年龄均不超过35周岁(1981年3月15日后出生)。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的申请资格参照以上要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的申请者,须是完成过省、部级以上同专业研究课题的负责人(需在申报中提供完成过的省、部级以上同专业研究课题的证明材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的申请者,须在与申报项目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至少3篇或有主持完成的相关研究专著(须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出版或发表的题目、时间及期刊或出版社名称等主要信息)。

1 申请人填报课题组成员或推荐人有关信息资料前,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请。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具备申报条件的在职博士生(博士后)从所在工作单位申请。

文化部机关工作人员不能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四、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承担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以兼职人员身份从所兼职单位申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并承担信誉保证。

五、《课题指南》条目分范围性条目和具体题目两类。范围性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和方向,申请人要据此自行设计具体题目,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指向的申请不予受理和立项;依据具体题目申报的选题,应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方法和侧重点,题目的文字表述可做适当修改。只要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学科均鼓励申请人根据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包括重点课题)。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无论是按《课题指南》拟定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一般不加副标题。

为进一步突出重点,针对我国艺术科学各门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国文化建设中亟待研究回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课题指南》确定了若干优先研究方向,为全国艺术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提供研究参考,优先研究方向的申报课题一经获准立项,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求,适度放宽资助额度。

跨学科研究课题应根据主要研究内容按照“靠近优先”原则,选择一个主要的学科进行申报。

六、本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设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注:西部项目不专门申报,从西部地区研究人员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评审产生)以及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面向全社会;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原则上面向文化系统人员所申报的课题,同时定向吸收研究内容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文化艺术建设实际、亟需开展的决策咨询类课题,鼓励以专业艺术研究院所为依托,凝聚社会力量协同攻关。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在填报项目类别时,同时选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立项。

七、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完成时限,自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3至5年,应用对策研究一般为2至3年。

八、为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作如下限定:(1)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个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在研国家级项目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个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2)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2 学研究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结项证书标注日期在2016年3月15日之前的可以申请)。(3)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其课题组成员也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选题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4)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5)凡以在研或已结项的各级各类项目为基础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须在申报时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且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的同一成果申请多家基金项目结项。(6)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须在申报材料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申请鉴定结项时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7)不得以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8)凡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多家基金项目资助字样。

九、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全面实行网上申报,不再接受纸质申请材料报送。请申请人登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系统路径为:文化部网站主页→在线办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也可直接输入网址:http://119.255.27.41),按照有关说明注册账号并提交申报材料。

申请人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保证申报内容的真实性且不涉及知识产权争议。凡发现弄虚作假等违规申报者,经查实后,取消3年内申报资格,如获立项即作撤销处理并通报批评。凡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和评审中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除按规定进行处理外,均将列入不良科研信用记录。

十、所有申报项目将通过资格审查、同行专家通讯初评和终评等程序。资格审查和评审工作严格按照《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及本公告的规定进行。同行专家通讯初评采用《活页》匿名方式,《活页》论证字数不超过4000字,不得出现申请人、课题组成员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等有关信息,否则不予评审。项目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保证质量,宁缺毋滥。评审结果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后公示。

十一、如课题获准立项,申请人填写立项通知书回执后,申报系统形成的《申报书》即成为有约束力的资助合同文本。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将实行匿名通讯鉴定制度。除特殊情况外,计划出版的成果须先鉴定后出版,违反规定擅自出版者视为自行终止资助协议;经批准同意出版的成果出版后须报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套样书。

十二、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实行3级申报制度。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初级管理单位,要做好申报组织及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工作,根据本公告及有关规定严格审核《申报书》的所有栏目内容,特别是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成果的真实性,选题、课题设计与论证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完成任务的必备条件等,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如违规申报,将予以申请人所在单位通报批评。

3 除北京市外的各省(区、市)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文化厅(局)艺术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中级管理单位,受理本行政区划内的课题申报。中级管理单位要加强组织和指导,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申报质量。要认真负责地做好账号管理、项目审核提交、名单报送等工作,确保网上申报按期完成。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担在京单位的课题申报及各地申报材料的受理及初审工作。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申报。

十三、课题申报相关文件材料,包括《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历年立项课题汇编》等,可在文化部网站或申报系统主页上查询、下载。

十四、申请人及所在单位网上申报和提交时间从2016年1月15日起至3月15日止,逾期系统关闭不予受理,申报单位完成本级资格审查及项目提交后,要同时将系统生成的本单位项目汇总表打印盖章后报送至中级管理单位(在京单位直接报送至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级管理单位网上受理和提交时间截至3月25日,中级管理单位完成本级资格审查及项目提交后,要同时将系统生成的本地区项目汇总表打印盖章后报送至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83号,邮政编码:100009 联系人:张帆 邱邑洪 电 话:010-84019554 特此公告。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月13日

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

《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

4 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努力构建艺术科学体系,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

申报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紧密联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科学体系建设,深化、拓展我国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艺术科学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突出重点,针对我国艺术科学各门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国文化建设中亟待研究回答的重

5 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课题指南》确定了若干重点领域和优先研究方向(以*标注),为全国艺术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提供研究参考,具备相应学术积累、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的申请者可在相关的范围和方向下自行拟定题目,其中优先研究方向的申报课题一经获准立项,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求,适度放宽资助额度。基础研究要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应用研究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鼓励艺术科学体系建设重要领域、方向与我国文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集体攻关项目,鼓励这些研究领域与方向中优势学术资源的整合;努力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健康发展,力求居于学科前沿,避免低水平重复。除重要的基础研究外,鼓励以高水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作为最终研究成果进行申报。

为切实提高规划水平和研究水平,2016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评审立项要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结合起来,加强协同攻关,加强整合创新。在选题上应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注意处理好总结历史、研究现实以及准确把握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使研究项目体现出科学性、时代性与前瞻性。

2.注意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关系,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倾向。

6 3.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认真开展对当前艺术学发展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也要针对本学科领域和本地区存在的特殊问题,深入开展个案研究和实证性研究。

4.在数量和质量上注意做到缩短战线,控制规模,注重立项课题的质量,杜绝低水平重复选题,切实提高全国艺术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5.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实现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

根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控制规模、提高质量的要求,本年度项目将对我国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给予重点关注,推出一批有代表性和重要社会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项目,以充分发挥项目的决策咨询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局服务。同时,对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等集体攻关课题以及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艺术研究给予一定倾斜。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研究*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研究* 中华艺术精神研究

7 中国艺术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重大问题研究* 中国传统艺术体系研究 中国现代艺术体系研究

20世纪中外艺术理论家及其思想研究 中国与西方艺术思想比较研究 中外民间艺术比较研究 中国艺术史理论与方法研究 断代、专题、区域艺术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创作实践研究 新时期艺术学发展研究 中国艺术批评史研究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现状与理论建构、价值取向研究 艺术学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 当代中国艺术的伦理问题研究

戏剧(含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曲艺、木偶、皮影)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 戏剧作家作品研究

中国戏剧(戏曲、话剧、曲艺、木偶、皮影)艺术家研究 戏曲表演艺术研究

8 戏曲音乐理论研究 戏曲作曲研究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 音乐剧研究 各剧种史论研究 20世纪戏曲学术史研究 中国话剧史论研究 中国戏剧批评史论研究 中国当代戏剧导演研究 中国当代戏剧舞台美术研究 戏曲移植改编研究* “互联网+”与戏剧创作、传播研究* 戏剧资料数据库研究 地方戏曲与地域文化研究 戏曲文献文物研究 戏剧受众与文化影响研究 戏剧市场研究 戏剧产业研究 戏剧管理研究

戏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 地方曲种研究 曲艺创作与表演研究 民间曲艺发展对策研究

9 “互联网+”曲艺艺术传播研究 木偶戏、皮影戏史论研究

电影、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艺术研究

电影学、广播电视学的学科现状与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电影、电视剧、动画创作现状与传播方式研究* 中国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 外国电影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 中国电影发展专业史、专题史研究 中国电影艺术家研究 中外电影比较研究 中国电影史学研究

电影、电视剧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互联网+”发展模式对电影创作及产业的影响研究 电影产业化语境下的知识产权研究 电影产业语境下的差异化市场体系研究 电影产业的跨界与融合研究

电影产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路径研究

中国影视、动漫、新媒体艺术与产业国际影响力研究 微电影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 当前电影观众心理研究

中外电影院线建设与影院运营模式比较研究 大数据对我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的影响研究

10 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 戏曲电影发展战略研究

当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价值导向及传播研究 多屏融合背景下网络自制节目生产模型研究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广播艺术文化发展研究 交互式新媒体艺术创作现状研究

音乐研究

音乐学的学科现状与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音乐断代史专题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 中国音乐学术史研究 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 区域音乐研究 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中国传统声乐唱法研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现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当代歌剧音乐创作研究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研究 20世纪中国音乐家研究 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与作曲家研究

11 舞蹈音乐研究 电影音乐研究 音乐社会学研究 音乐生态研究

中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及其价值导向研究* 音乐传播研究 音乐科技研究 西方音乐研究

舞蹈研究

中国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舞蹈评论研究 中国舞蹈文化史研究 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研究

传统舞蹈资源在当代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现当代舞蹈创作研究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研究 中国舞蹈艺术的表演体系研究 东方舞蹈文化研究 中外舞蹈比较研究 西方舞蹈史研究

西方当代舞蹈创作思潮研究 新媒体与舞蹈艺术研究*

12 舞蹈的产业与市场研究 歌舞表演艺术研究 中国杂技艺术研究

美术研究

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美术研究 中国美术学科的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区域性民族性民间美术体系研究 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研究 中国美术史断代、专题研究

人民形象的塑造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 中国古代书论画论研究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在当代的应用研究 中国绘画史断代、专题研究

中国传统绘画与壁画中的社会史研究 中国传统壁画的创新应用研究 中国雕塑史断代、专题研究 中国书法史断代、专题研究 现当代书法研究 摄影艺术研究

中外美术交流与比较研究 外国美术研究

13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研究 中国古代书画批评理论研究 西方现代美术批评理论研究 美术管理研究 美术传播研究

当代美术博物馆学研究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研究 数字化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民间美术馆现状调查与研究 当代中国美术国际传播的战略规划研究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艺术品流散海外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中外艺术品市场政策法规比较研究*

设计艺术研究

中国设计思想及设计理论研究* 中国设计艺术史研究

“丝绸之路”的古代设计研究 中国古代器物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价值研究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设计研究* 设计的文化属性研究

当代工业设计观念与方法研究

14 工业设计的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行为学研究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与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特性的景观设计研究 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性设计研究 中国书籍装帧与插图创作研究 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应用研究 3D动画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的产业化研究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当代创新性转型研究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研究 设计批评理论研究 工艺美术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力研究 中外设计产业比较研究*

艺术文化综合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研究 国家文化政策体系研究* 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 文化安全观与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当代中国的边疆文化治理体系研究

15 传统艺术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文化投入绩效评价研究 文化艺术赞助机制及政策研究

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与运营方式研究

演艺机构(产品)综合效益与保障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中国特色”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政策设计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研究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型研究 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与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 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机制研究

台湾地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研究 艺术产品的产权交易研究 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研究

16 民营艺术表演团体现状调查与研究 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链创新模式研究 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研究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艺术品鉴证体系建构研究 网络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网络游戏文化输出长效调控研究 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绩效评估研究 对外文化贸易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相关国际公约与法律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海外经验和经典案例研究 世界各国文化法律、文化政策比较研究 世界文化思潮及文化热点问题研究

(加“*”的为优先研究方向)

项目指南 范文
《项目指南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