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分析性报道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8 21:08: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调查性报道案例分析

09广电新闻 钟小萍 200924118

一个调查性报道的典型案例

——以淘宝腐败来看调查的回顾与分析

《IT时代周刊》于2012年4月26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淘宝腐败黑幕调查:淘宝腐败黑幕调查:商家行贿小二做大销售额》掀起了轩然大波,引来淘宝公司来势汹汹的危急公关,以及商场上的一些口水战。此时正是网店热火朝天,淘宝春风得意马蹄疾起时,淘宝公司却被一篇报到撕开了神秘的面纱,告诉那些聚拢而来的商家们,呵!淘宝后院正失火呢,谁进去谁遭殃!

一、淘宝腐败丑闻

淘宝是致力打造全球领先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投资创立。淘宝网拥有几千亿元的年交易额,是目前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肥沃的土地是腐败容易滋生的温床。淘宝小二为中心的地下黑色产业链由此产生并且蔓延开来,在整个淘宝系统疯长,大有不可挡之势。《IT时代周刊》记者经过发现、调查,取证,终于挖掘出了这个黑洞,报道一出,嘘嘘声、嗤笑声、辩解声,声声不断。

二、淘宝黑幕调查体现的调查性报道特征

该报道记者从“腐败探源”入手,通过列举事实讲述了淘宝小二们的囊中取利的“各种生意”,最后探究了淘宝腐败的根本原因。报道洋洋洒洒近一万字,从中我们可以找出调查性报道的一般特征和此篇报道的独特性。

(一) 该报道体现的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特征

1、以法治的眼光看待

腐败是从政治学的眼光来看的,是用法律准绳来作为衡量依据的,调查性报道的着力点也基本上是在政界和商界的腐败上。淘宝腐败黑幕报道,记者通过法治的眼光,通过淘宝小二这个中间杠杆的不正当的牟利的操作,看到了淘宝交易平台上的不平等;通过淘宝内部高管们的被驱逐、被起诉,阎利珉带出的“泥”看到了淘宝的腐败涉水有多深。同时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探究淘宝市场占有率近乎垄断、商家行贿淘宝小

二、高层管理不善等腐败的根源。

2、故事性

故事是件好看的外衣,里面包着调查性报道最严肃而深刻的内核。记者借助一些列事实材料,把它编织成意见故事的外衣,首先是刻画兴旺而华丽丽的淘宝形象,接着是一些开着宝马挥金如土的淘宝小二活动着的形象,再接着是商家们在淘宝“受伤”的经历,紧接着是马云在淘宝内部针对腐败的开刀,闪电驱逐管理高层,却又通过逻辑分析,得出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结论: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通过故事,记者直逼淘宝腐败的内核,却又引人入胜。

3、数字与案例做事实支撑点

在此报道中,数字就是天枰。通过一些列的数字,读者自己可以看到或推算出基本事实,从淘宝的年交易额、商家数目、刷信誉的价格、被辞退和起诉的淘宝高管的赔偿金额,商家的损失金额等等不一而足的一些列数据,淘宝的腐败就呼之欲出了。

4、引用商家、电子商务专家、消费者等多方观点、

“做了四个月淘宝没有一笔生意。叫我怎么过?没法过!现在我开始痛恨淘宝。”引用商家的观点表明淘宝腐败给商家带来的危害。“吐出300万,那吃下去的是多少呢?肯定多得很。”引用卖家的评论说明腐败之深;引用商家冰儿、小蒙的遭遇和观点,“职业差评师专门欺负我们小卖家,差评师同时拍下七八个产品,给差评,因为这样才有威慑力。”说明淘宝存在刷信誉的事实。这样的例子在报道中随处可见。

5、平衡性

记者不仅采访了受害商家、电子消费专家、消费者等多方的观点,还陷入淘宝的阵营,采访了淘宝公司的内部人员。如记者假扮卖家采访到淘宝公司人员,得到“采用的是全人工刷钻,不会被封店”的等观点。到刷信誉的事实和他们的基本观点。还有阿里前员工莫莫对淘宝“忽悠销售”的披露。并且根据同行天猫对淘宝年几百亿元的年交易额的信息披露,记者提出是否虚假繁荣的质疑。这种体现记者采访两面信息,体现平衡性的例子在该报道中不乏其处。

(二)此篇报道的独特性

1、俯瞰、评论的话语方式

大量信息的搜集和梳理之后,使得记者对淘宝腐败事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于是在叙事话语中,就带着俯瞰的视角和类似于小说中“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有不少类似于“当淘宝没有干净的小

二、上下级之间互握把柄时,对马云来说,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淘宝小二的腐败便如同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再长一茬,很难有根治之日。”等等的评论,但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有大量事实根据上的,仍然不影响记者的“中立”立场。

2、带宿命意味的语言

如果说从一开始的“对马云来说,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是一种籖语,那么“阎利珉带出来的‘泥’只是淘宝小二腐败中的一种形式和三个人而已,更大的黑洞依然在阿里的公关和马云的狡辩中,如阳光般‘灿烂’。” “其实默许的不仅仅是小二参与行骗,默许的还有是谁都知道的腐败,这才是马云带坏小二的根本原因。”“当轮岗后的领导们面对前任的污点,又能怎样呢?因为他的把柄握在另外一个人手中。反腐败,淘宝亡;不反腐败,阿里亡。”贯穿于报到各处的这样的充满着淘宝与马云宿命气息的句子,共同组合起来,真有一种“永劫回归”的宿命的味道。

《淘宝腐败黑幕调查:淘宝腐败黑幕调查:商家行贿小二做大销售额》中,俯瞰、评论的话语方式、带宿命意味的语言在调查性报道中是否合适?

依照调查性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记者是不宜在报道中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发表意见或评论的,但由于记者对淘宝黑幕调查的介入很深,完全不评论不表态这是很难的,假如评论的基础是记者在对事件调查中基于事实推理等而得到的认识,那就不完全妨碍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虽然如此,基于新闻行业的专业精神,调查性报道记者还是少发议论为好。

而宿命意味的语言,则有助于借助“讲故事”,也可以说是记者的评论,时报道更加引人入胜,但这种类似于小说的笔法的渲染性的宿命语言普遍运用于调查性报道,笔者认为是不适合的。

推荐第2篇: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

在屹立于潮头的报刊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中,调查性报道是一个强有力的报道领域。调查性报道源于美国从未消亡的黑幕揭发传统。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在美国长盛不衰,接着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目前,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客观性报道鼎足而立,成为美国新闻界以至整个西方新闻界的主流流派之一。在其它国家的新闻界,调查性报道也同样受到公众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来到中国,几乎刚一出现就以自己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夸张地说,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视已成为全球新闻界的主流。

关于调查性报道,我们首先要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阐述。对于什么是调查性报道,国内外很多学者以及一些新闻媒体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和判断,我们对此进行了搜集和整理。

(1)通过记者的调查,揭露某一社会集团企图掩盖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隐私。(美国CBS《60分钟》)。 (2)对某人或某集团力图保密的问题的报道,报道的事实必须是自己挖掘出来的。(美国《新闻日报》记者)。

(3)英国学者David Spark说,调查性报道就是寻找和收集被势力掩盖的事实,他收集的不是被提供好的、勿庸置疑的信息,而是被掩盖的秘密。

(4)一般是报道某些人和某些组织试图掩盖的新闻,强调在调查性报道中调查和收集材料必须是记者的原创行为,而不是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的调查行为,选题和采访必须由新闻媒体独立进行,调查性报道面对的是一个重要的事实,而对这个事实某些人或某些组织力图使其保密。

(5)调查性报道以暴露或揭丑为核心,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部新闻以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作为目标。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揭秘的深入的采访活动,它比较费时,篇幅较长,经常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

二、调查性报道的题材选择:

调查性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期的选题策划。调查性报道在选题上遵循的衡量标准有:重大性、公共性、独家性和故事性。

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如灾难性报道,对社会有极大危害、反常并带有悬念的题材,对政府部门或者官员滥用公共权力的报道,对企业和政府管关系以及投资环境的报道等。公共性要求选题与公共利益相关、贴近公众生活,如三农问题、城市生存状况问题、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等。独家性强调通过记者独立调查揭示出事实的真相。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

2、这些事实有没有关切度?你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否关心?

3、这一事实有没有价值?它是否反映出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某些典型特征?

4、它是不是有区隔性?这样的选题会不会同时也被其它栏目选中?

三、调查性报道采访: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复杂、最艰苦、难度最大的一种报道。调查性报道所调查的问题本身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卷入报道的各方人士出于各种原因,或不愿意透露事实,或设置障碍,甚至故意散布假消息误导记者,使记者的调查更加困难;此外,所调查的问题涉及权势集团,他们往往更会以各种方式向媒介和记者施加压力,阻碍调查的进行。记者在调查中必须遵守法律、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不仅要结果正确,还要程序合理。

调查性新闻报道的艰巨性要求记者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有高度的韧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深入调查、揭发内幕的过程中,由于事实本身的复杂性,加上通常总会有人企图掩盖,调查性报道的问世往往会耗费几个月或几年时间。比如在著名的水门事件中,伯恩斯坦等记者在4个月中采访了1000多人,每天工作12—18个小时。

调查性报道对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记者要独立展开调查活动,挖掘隐藏在表面现象下的真相。另一方面还需要记者具备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及坚定的信念,此外,记者还要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嗅觉灵敏、思维活跃。

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无畏的精神。而且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和采访韧性。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应该洁白而无可非议。 调查性报道的揭秘性、挑战性和记者决心披露事实真相、维护正义的激情使这种报道形式独具魅力。毫无疑问,一个成功的调查性报道,记者的素质是绝顶重要的。一位研究者指出:“„„所有美国优秀的调查报道都具有如下品质:对事实真相的渴望,强大的内驱力,精确的判断力,果敢的决断力,持久的忍耐力,丰富的想象力,正直感,对条理性的领悟力和一种基本的直取要害的知觉。”

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质疑精神:记者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质疑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2、平衡意识:应该让事件中冲突的各方和不同观点的组织(群体)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3、平等的视角:在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4、平静的心态: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你对事物作出更准确地判断。

四、调查性报道的功能:

调查性报道是增强媒体公信力的有力保证。一个电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主要取决于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新闻人物出现后,是否有记者的调查行为,记者能否依靠自己的采访调查获得更多的背景和细节、发现更多的事实和展示事实的角度。调查性报道往往是一个媒体的品牌形象。调查性报道是栏目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其采访调查的压力、获取事实的艰难,往往是对一个记者职业能力的最大挑战;同时,还要有成熟稳定的制度、方法,以保障报道的成功制作播出,保护记者的安全、利益不受侵害。这种高标准抬高了调查性报道的涉入门槛,也成为栏目的独特竞争资源。

五、在中国面临困境与挑战: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舆论监督的大旗下,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明显增多了,在主题上,它们的表现与西方调查性报道惊人的相似 :二者都注重揭露政府官员的腐败和社会上的罪恶,都力图为公民们伸张正义和主持公正。中央电视台节目《新闻调查》以前的定位语为:“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全球、全国人民关注的高关注度”“记者面对的是犯错误的人,是出了问题的人,是下了监狱的人„„然而,对照严格的西方调查性报道的经典定义,人们会发现,中国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是软化的。

这种软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性新闻多以报告文学形式出现,多发表在书刊上。

如前所述,中国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经常选择具有文学色彩的报告文学题材,选择时效性较差、风险较小的杂志书刊为载体,这是一种在形式上的软化。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它们趋利避害,寻找到了更为有利和宽松的发展空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影响的调查性报道虽多出于新闻记者之手,但很多都发表在文学期刊或以书籍的形式出现,比如 :全景表现1976年唐山大地震惨状和内幕的《唐山大地震》(钱钢),揭露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失去平衡的《伐木者,醒来》(徐钢)和《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揭露1956年庐山会议内幕的《乌托邦祭》(苏晓康),揭露中共历史冤案的《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还有暴露中国体育界弊病的《强国梦》和《兵败汉城》(赵瑜),戴煌揭露政府内部某些腐败的《权柄魔术师》、《在案层厚网的覆盖下》等等。调查性报道的先锋、作家赵瑜说,“调查性新闻报道在中国的角色和地位暴露出的更多的是尴尬和无奈,以至于一些记者和作家只能把调查报道这只脆弱的羊赶到文学小说的草原上去。”还有人戏言卢跃刚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苦苦地执着地与强势群体较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像是一个略带几分苦涩的黑色幽默。

2.记者在调查活动中的独立性弱化,深入报道受到局限。

西方调查性新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媒体相对独立的调查”和“某些社会势力企图在调查活动中阻碍”。中国媒体的官方性质一方面为调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使得中国的调查性报道带上了“软化”的烙印。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中国媒体,具有官方性质,这就使得调查性新闻在进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官方色彩,这个特征首先给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带来很大便利(在许多调查活动中,中国的媒体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记者调查的独立性也大大减弱。此外,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新闻记者独立观察的结果,是记者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的再报道。

3.调查性报道的时间性严重滞后。

调查性报道与日常新闻报道不同,它往往与发生的事件有相当的距离,往往是事件在前,调查在后。调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中国的调查性新闻时间严重滞后,极端的例子比如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在事情发生后的10年才披露了当时的真相,戴晴的《王实味、储安平、梁漱溟》写的都是几十年前的陈冤。直到政府有关部门对历史冤案有了明确认定之后才敢于下手。其他如苏晓康的《乌托邦祭》等也是同样的情况。当然,即使这样的调查报道,依然可能充满风险,与西方的经典案例相比,其中的距离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因为时间滞后,记者在调查活动中受到的阻挠和压制程度大大减弱,有时甚至可能没有遭到任何压制,新闻表现出一种相对软化的趋势。

4.调查性新闻的负面性弱化、正面因素加强。

中国现行的报道方针是以正面宣传为主、负面报道为辅。这决定了以揭丑为宗旨的调查类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只能占据很小的比重。尽管相对于80年代,中国的舆论环境已经大为宽松,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大为增加,但相对于人民对于正义和公正的呼唤还有距离。舆论监督呼声很高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其揭露性的报道还占不到节目的10%,以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的新闻”著称的《新闻调查》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也占很小的比例。

中国的传媒在近年中涌现出相当数量的调查性报道,但其负面性有所减弱。许多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报道,经常在其中加入有关部门在处理事件时的良好态度、改革的决心等正面性、光明性的内容,使得报道的力度和深度趋于缓和。负面性的降低同时也导致调查性新闻出现一定程度的软化。

六、疑问:

1调查性报道的“调查深度“如何评判? 2调查性报道的倾向性问题。

七、参考资料:

叶子、李艳 《电视新闻》 2008.7 孙玉胜《.十年》P100 2003年8月版

徐国源 《论深度报道的结构模式》2003年4期《采编生活》 何勇:《由事物的逻辑到理性的逻辑———对电视新闻述评的思考》,《现代传播》1998年3月。

穆冰《试论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3-11-21 赛纳《的内容与样式——2001年5月19日在开播五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的演讲》

余仁山《解密》2008年5月1日

7094129 吴建昕

推荐第3篇:救助性报道

篇1: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

——日媒在核事故新闻报道中对中国媒体的启示 摘要: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灾难事件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价值,不仅是对与灾难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人群,而且通常也成为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成功的灾难性报道对于受众和受难者正确抢险救灾、克服公众恐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有些灾难性报道为吸引受众“眼球”,忽视人文关怀,把展现个体痛苦作为重点,甚至无情重现灾难的狰狞,使得灾难性报道不仅没能鼓舞人们增强抗灾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反而带来了恐慌和不安等负面效应。然而,日媒在地震报道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nhk“绅士般”的报道风格——稳重、沉着、冷静、追求准确、客观,这对于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上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灾难报道伦理缺失日媒人文关怀借鉴措施

正文:

现实社会生活中,灾难性事件通常是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这种破坏使得群体或个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认知的确定性降低,从而破坏了社会群体或个人与生活环境已有的和谐,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事件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极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一 灾难报道中,中国媒体新闻伦理的缺失

受众对灾难性报道的需求,直接带来的就是媒体灾难性报道的增长。灾难报道本是本着让世人了解真相,让世人帮助受难者,促使他们给予受难者所需要的心理安慰和物质帮助。然而,一些记者忘记了他们“以人为本”的职责,为了报道新闻而采访新闻,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争取受众,漠视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因而产生了一些受灾不需要的信息:误报、谣言、侵害隐私的报道、渲染危害,这都是媒体未能遵循新闻伦理造成的。 这种缺失人文关怀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1 漠视生命价值。

在灾难现场,一些记者一味以采访本身为目的,而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在汶川地震的北川救灾现场,就有一名记者无视救灾的急迫性,拦住救援人员抬起压在受伤者身上的方板,幸存者痛苦地呻吟着,救援人员要他保持体力,不要讲话。这时,记者在镜前播报说,“这里还能听到老大爷的呻吟声,老大爷,我们来听听老大爷的声音,医生,你让大爷说句话,”并朝幸存者喊话“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最后,这位大爷在救援队员快被挖出的时候死去了。

2 过于直接地复现受灾现场的血腥场面。

但是许多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以获取利益,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没有对灾难场面进行适当的节制性处理,而在记录和描写受灾情况时不惜版面地将血腥、恐怖的灾难场面复现给受众,完全不顾受众和受难者的心理感受。同时,而忽视了报道策划的重要性,过分标榜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不管灾难惨烈程度如何,广泛地运用中性词,将灾难的场景、数据等信息冷漠地叙述出来。尽管如实记录了灾难的凄惨景象,但这种夹杂着血腥与死亡气息的冰冷叙事,只会让受众感到媒体对生命的冷漠。

3.侵扰悲痛,对灾难相关人群造成“二次伤害”。

传播媒体为了获得独家的、有卖点的第一手采访资料,挖掘所谓的“人性化细节”,而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其家属的悲痛感受强行采访,从而对灾难相关人群造成二次伤害。这一点在汶川地震中极为突出,有些记者不顾场合和方式方法,频繁地与被埋的灾区群众和刚抢救出来的灾区群众进行对话,消耗了他们的体力。例如,汶川地震中,一位女民警失去了父母和女儿。记者问她在地震中是否失去了亲人,怎么能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还拼命工作?最后问:“你在救助这些灾区群众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女民警被问得离开了帐篷,悲伤得讲不出话来。 二日媒在地震和核事故报道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从nhk的地震和核事故报道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nhk“绅士”般的报道风格——稳重、沉着、冷静、追求准确、客观。尽管核泄漏事故一波三折、起伏多变使日本甚至世界充满不安,“nhk的报道会让人收敛焦躁的情绪,去学习思考和判断”,这是报道后受众对日本人的感受。从不同的报道中,也可以发现日本媒介共通的特性:时刻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主要表现在: 1平衡客观,关注细节

日本媒体有一种称为“鸟之目,虫之目”的采访方式,“鸟之目”是指利用直 升机俯瞰受灾地区的整体状况。“虫之目”指向受灾地区派出场记者,从微观层面收受 灾地区的所见所闻。在地震发生时,受灾地区情况不甚明了,日本媒体会采取这种采访 方式拼凑出受灾地区完整图景。其中,完整图景包括受灾严重地区、次严重地区、平安 地区,这种平衡报道不致使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也可防止志愿者和救灾物资都集中 在大肆报道的地方,使其他地区受到忽视。 2 尊重生命,关心人类

日本nhk在灾难性新闻报道过程中不采访正在施救的救灾队员,因为怕影响进度,不 在不适当的时刻采访受害者家属,因为强行采访只会徒增伤悲,造成更大的痛苦。在灾难发生过程中,将对人的内心的关怀视为首位,极力避免对灾区人民的过度伤害以及对救援进度的影响,这是伦理框架中最为重要的伦理观念。大多时候,他们采访都有自己的底线,即使自己有条件也不硬上。日本自卫队在福岛第一核反应堆划了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是针对任何人的,并不会对日本本土媒体格外关照。在这点上日本媒体恪守得严格,绝不会试图偷偷靠近拍摄,干扰救灾工作。

3 保护隐私,稳定民心

日本媒体一直在把握一个微妙的度,不揣测,不臆度,不让读者因自己的报道而乐观,更不愿让读者看了报道后增加悲情和恐慌情绪。电视台和报纸基本上只有滚动地更新死亡和失踪及避难的人数更新、核反应堆的情况、受灾地区的救灾进展等消息,在公开的媒体上很少看到尸体的惨状,受灾民众的悲戚,失去亲人的哀嚎,电视里拍到的避难所里的灾民也是井然有序,安安静静地接受采访。这样的“不煽情”的报道方式除了做到对于灾难中的悲伤情绪的控制,避免造成社会的混乱之外,还能增加灾区重建的信心,促使救灾及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并恢复人的积极健康心态。 4 报道重点:一切为了受灾者

地震新闻报道永远有一个矛盾的地方,就是同时面向受灾者和非受灾者——者

在灾后对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受灾者需要切实而具体的与生活和生命有关的一切信息,譬如附近避难所的地点,本地水电气是否畅通,交通状况怎样等等;而非受灾者则更希望电视提供灾害宏大的图景,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抗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故。日本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达成了灾害报道是为了受灾者提供帮助的共识,他们和相关社会机构通过各种社会调查,挖掘地震发生时公众最迫切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的报道。他们将地震灾害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地震突发期、灾害扩大期、救援时期、修复期、复兴期,具体情况给受灾者提供不同的实用报道。

三 结合日媒分析我国受灾报道中伦理问题的解决 1 相对完善的灾难报道机制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为预防和应对灾难带来的巨大伤害,在日本《放送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特别措施法》的法制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尤其是日本公共广播电视台nhk建立的非常完善的自然灾害报道机制,在突发事件进程中有效减轻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稳定了社会情绪。 其报道机制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防灾报道未雨绸缪;(2)加强灾难报道过程中的防灾报道;(3)追求时效性,做到即时报道;(4)“安心报道”,避免过度渲染灾情造成社会恐慌;(5)尊重生命,注重人文关怀;(6)报道要做到真实可信、反映真实问题。

nhk制定的报道手册中,对于受灾者的采访也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如“采访受灾者,并非仅仅是传达灾难的悲惨,同时也为促使政府和志愿者团体对灾民采取必要支援”;“受灾者中,许多失去了亲人和财产,采访和播出时必须考虑到受灾者本人的立场”。这些规定也体现了nhk提出的报道四项基本原则:准确、公平公正、尊重人权、有品位有节制。保证了作为公共信号的nhk无需从商业角度渲染灾情,或作出夸张的煽情报道。

日本媒体的这一套严格地自律规则启示我国媒体,要建立灾难报道媒体应急机制,以机制的保障促使我国媒体灾难报道伦理问题得到最优化解决。从法律上、制度上、运行上、技术上保障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得到最佳的处理,也为规范灾难报道中存在的种种争议提供机制约束。

2 培养灾害报道的专门记者

媒体人员有着发布信息与稳定社会的双重社会责任。在新闻界,针对记者的社会 责任,流传着“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责任。 (1)专业性强。核电事故专业性很强,新闻内容包括很多专业术语和数据一般市民很难理解,通俗易懂的解说就成为急需。nhk屏幕上就出现了nhk解说委员室担任科技、核能领域的解说委员水野伦之。水野利用图解板沉稳冷静、有理有据的解说和评论使很多观众收敛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开始学习和理解核电事故。可以说,一个媒体能最大限度地做冷静报道得力于其所拥有实力雄厚的专业化记者队伍。 (2)人文意识到位。日媒记者在报道地震灾害时冷静客观,但这也不代表他们心态冷漠。 灾难新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其视角应集中指向人民。这是因为,一场灾难过后,人们感到痛苦、悲伤,灾区人民对重建家园表现了极大的渴望,广大受众对灾区人民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融入满腔的热情,从而才能报道出极富人情味、感染力、感召力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于沛然 《日本广电媒体报道机制》 2 冯武勇 《nhk顶起救灾半边天》 3 《拯救灾害大国日本》——《galac》:“日本媒体总结的地震报道10条经验”2005.2 4《南方传媒研究》【地震-日媒】2011年第29期

5任琦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伦理探析》 2011.7 6胡珊珊《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2011.6 7《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 出版社篇2:个案调查范例 求求你,帮帮我

——以祝家沟村为例浅析老年人行乞现象 一 导言

乞丐,这一形象出现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历朝历代繁荣景象的背后都会有这么一个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那么何为乞丐?就是以乞讨为生的人统称为乞丐。在繁华的大街上,当你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街头向过往的行人行乞时,有些人面带厌恶,而有些人只会匆匆走过。面对如此凄凉的场面,无奈的一笑„„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总能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大街上,商场附近,广场上行乞。人们对之慷慨解囊或嗤之以鼻的同时是否想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呢?承然,在社会中不乏有一些人或团伙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假借行乞骗取不义之财,这也是人们现在对乞丐态度冷淡漠然的原因。可是人们有没有注意到有这么一群人,本应是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那里抛下尊严,伸出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向行人行乞,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老人无子女,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或没有赡养老人的能力,导致老人为了维持生计而行乞的现象并不少见。然而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劳动力,不能从事生产活动,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活的压力较大。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老年人行乞的现象,我走访了一些行乞的老人。目的在于了解我市老年人行乞的原因,现状以对此的解决措施,为政府进一步解决老年人行乞问题提供帮助。

二、个案背景

张明华老人,女,72岁。老人的老伴患有肺结核去世的早,家中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由于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和老人住在一起,二儿子现在在南方打工,小女儿远嫁到一个偏远的村子。老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中的几亩地也为了给老人的老伴治病卖掉了,而卖地所得的钱大部分花在老人老伴的治疗上,剩下的部分对于大儿子的治疗来说已是杯水车薪,老人现在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每天依靠乞讨所得的微薄收入。大儿子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妥当的治疗落下了精神病,二儿子虽然去南方打工,但是情况也不尽如意。和妻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然而在面对儿子的教育费用时,也有不小的压力,可是夫妻两个只能选择继续打工,回到老家的话情况也不会好转。小女儿远嫁他乡当起家庭主妇,家庭的收入全由家中的地的收成决定,自己也会做些零活来贴补家用,家里的日子用老人的话说就是“勉强吃上一口饭”。老人由于常年的乞讨,患有风湿和胃病,每逢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的双腿都会感到针刺般的疼痛,可是由于没有钱去治疗,老人只能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忍耐着,别无他法。

老人的家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汤池镇祝家沟村。汤池镇祝家沟村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东南部,东与周家、黄土岭接壤,西与博洛铺永安毗邻,南接盖州市,北邻海城市。现有耕地52000亩,而祝家沟村现有土地面积1250亩,种植作物种类多为玉米、高粱等。户籍人口1560, 劳动力人口828人(户籍男16岁-60岁,女16岁-55岁),常住人口620(户籍人口-外出打工和举家迁出人口),实际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380(男16岁-60岁,女16岁-55岁)、全村纯女户458户数,占全部户数的比例10%。村人均年收入2020元,虽说算不上富裕,日子过得也可以,如果没有天灾人祸的话也能过得下去。

三、调查结果

1 辛苦大半生却只能靠行乞来度过晚年。

张明华老人已经年过七旬,居住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房子里,房子里光线很暗,也很潮湿。屋内的布置很简单,一个灶台,一铺炕,一堆废品。每逢下雨天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状况,冬天的时候,屋子里很冷,老人没有钱买煤取暖,只能依靠捡来的硬纸箱和破衣服、被褥来取暖,但是这样只是能稍微暖和一点。老人说:“有个屋子住就可以了,其他的能将就就将就吧。”老人还说:“屋子很破,也不大,我们娘几个凑合着也能过的下去。”一个老人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一天的行乞生活。在老人的家乡中,人们祖祖辈辈从事着农业生产活动,世世代代以地为生。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步发展,一些大型企业的厂房建到了老人的家乡,家乡的人们开始走出田地,转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相应的报酬,成为了工人。老人的老伴去世的早,老人含辛茹苦的将膝下两儿一女拉扯大。年轻时,老人的老伴由于患有肺结核不能干农活,老人为了养家糊口,成为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家中的几亩地都是老人自己在耕种,可是几亩薄地的收入实在是太少了,后来老人只好把地卖掉来给老伴治病。老人又想了许多办法,帮人做零工,做些体力活,所得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然而,上天似乎将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在这原本就艰难度日的家庭。老人的大儿子由于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导致精神方面有一些问题。老人为了给大儿子治病,花费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二儿子在遥远的南方打工,还成了家,由于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没有办法照顾母亲。小女儿远嫁到他乡,家庭条件也比较困难,无力赡养老人。老人为了维持生计,照顾有病的大儿子,不得不靠乞讨为生。老人说“谁愿意靠要饭过日子啊,可是我也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了。”这些话道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辛酸艰辛。看着老人湿润的眼眶,我们的心为之动容。 2 都是为了孩子。

老人的三个孩子中只有大儿子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可是这个大儿子确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在他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老人没有钱去他医院,只能在家里照料着。可是儿子的高烧怎么也退不下去,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没有办法,所有的亲戚和邻居都被老人借钱借遍了,实在是借不了了。老人的大儿子就是因为这样“烧坏了脑子”,老人为了医治儿子负债累累,使这个原本就经济拮据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老人的大儿子没有劳动力,自理能力较差,老人还得细心的照顾他,老人对此说:“我是他妈,我不管他谁管他,再说老二和小三的日子过得就够苦的了,不想再让他们加重负担。”可是大儿子的治疗因为老人无法承担那对她来说是天文数字的医药费而不得不放弃,当说到这的时候老人的眼睛湿润了,对我们说:“我这个当妈的对不住老大,他这一辈子都让我给毁了。”听到这些,我们对老人和她的家庭的状况很是同情。老人的二儿子远在南方,听老人说,二儿子从小就懂事,知道家里的条件,经常帮着老人干农活,做家务。长大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去了南方打工,可是情况不是很尽人如意,老人的二儿子一开始打工的工地的老板经常拖欠工人工资,工作环境也很差,甚至有工人由于工作受伤,落下了终身残疾。他辞去了这份工作,后来又在一个饭店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工作,现在的工作是在一个居民区当保安,工资不是很高。老人的二儿子和儿媳妇是在打工的时候认识的,后来结婚,有了孩子,一家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二儿子和儿媳妇的工资只能勉强的维持生活,还要为孩子上学攒钱,生活的压力也是很重的,无力顾及母亲和大哥。老人的小女儿远嫁到他乡,生活也不宽裕。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小女儿从小也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有新衣服,新玩具,从不吵着向母亲要,还分担母亲的负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有时母亲忙不过来,全家人的饭就是小女儿自己做的。后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决定嫁到一个对自己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地方,只为能够为家里省下一口粮食。成家后的小女儿也是牵挂着家里的母亲与两个哥哥,虽然自己的条件不是很好,也会往家里寄一些钱,但是对于减轻母亲的负担来说就是杯水车薪,可是小女儿只能做到这些。老人跟我们说:“孩子们都是好孩子,知道我这个当妈的不容易,知道心疼我这个当妈的,可是孩子们过得也很苦,我也不能再加重他们的负担,我现在还能动弹,身体还可以,能自己扛下来,就不再让孩子们操心了,都不容易啊。” 3 生活的不易。

亲戚和邻居们那里老人已经不能再张口了,家里的条件也是十分紧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老人选择了行乞这条路。 刚开始,没怎么出过远门的老人,只是在镇里的沿街商铺讨钱,好的时候老人一天可以得到几十块钱,不好的时候只有几块钱,甚至一分钱都没有。后来老人在周边的镇里乞讨,走过不少地方。无论严寒酷暑、风吹日晒,老人每天都会为了家,为了孩子们乞讨。夏天里,天气炎热,老人依旧在大街上向行人乞讨。有一次,老人中暑昏迷过去,幸运的是有个好心人将老人背到阴凉的地方,并一直照顾老人,直到老人醒来。冬天的时候,凛冽的寒风吹打着老人单薄的身躯,老人的双手都被冻伤,却依然在为了生活努力。我们劝过老人说可以去救助站,说那里的工作人员会竭尽所能的帮助你,老人说:“我不想去,我还得照顾儿子,再说,我听说去那里不让随便走,不能离开。去那里备不住还能受气,被欺负,我是真的不想去。” 说到这里老人似乎对救助站有很大的反感,我们就不跟老人继续聊这个话题。老人在行乞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人对老人冷眼相待,甚至破口大骂,城管也会对老人动粗,城管的暴力执法让老人吃尽了苦头。可是老人只有默默地忍受,辛酸眼泪只有往自己肚子里咽。老人跟我们说有一次,她看到一名行乞者向几个刚从酒店走出来的大汉乞讨时,那几个大汉一把把那名行乞者推倒在地,嘴里说着不堪入耳的话,后来居然动手围殴那名行乞者,完事大摇大摆的离开,有那么多的围观者没有一个伸出援手帮助那名行乞者,老人说:“要饭的怎么了,要饭的也是人啊,怎么这么对我们,我们生活本来就挺不容易的,就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对我们拳脚相向?在我们受苦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出来帮我们,这世道啊,不说了,不说了。”老人的话里,我们感到了不解,无奈与愤怒。 4 期盼团聚

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一家团聚,二儿子已经有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小女儿也有三年没有回家了。每当过年时,听着外面的鞭炮声,想到家家户户在桌子上吃着团圆饭的时候,老人的眼泪总会默默地流下,对儿女的思念使老人很伤感。其实老人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都是不如当年了,总是渴望身边是儿女绕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孤零零的,本应安度晚年,却因家庭的不幸而被迫乞讨,老人的艰辛我们能感觉的到,可是老人说:“再苦再难我也会撑下去,我还要攒钱和大儿子一起去看看二儿子和小女儿。”

四、讨论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良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小康社会的建设基本上完成了,正在为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刚刚达到小康,温饱,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甚至处于温饱以下,处于贫困线以下。就像张明华老人的例子,对于那些本身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子女、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或子女想赡养老人却没有赡养老人的能力,生活没有保障只能依靠行乞的来维持生计的老年乞讨人员,我认为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而基层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强调的正是关注基层人民生活,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最低生活需求,只有基层人民的生活得到保证,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基层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2、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4、有效地弥补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

同时考虑到大石桥市是一个县级市,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政府应更应采取特殊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相关管理条例,将我市基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工作更好的推广与发展,促进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小结

本次调查以我市老年流浪乞讨人员张明华老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法,个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方法,从现状、原因、解决措施多方面描述了我市老年人行乞状况,研究所得结果有以下几点:

1、我市老年人行乞现象不是很普遍,大部分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但仍然有一部分老人生活缺乏保障,需要政府给予关注重视。

2、我市对于老年乞讨人员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不够重视,工作开展不到位。

3、我市基层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4、开展基层社会救助制度是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的体现,是今后政府开展民生工作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①、王保庆.《中国乞丐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281 ②、陈薇.《当代流浪乞讨救助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1.411 ③、王思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j].文史哲,2007.(1).14 ④、洪大用.《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2-1.391篇3:2015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申报审批表

2015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申报审批表

篇4:通知性发文范例 致 :各部门 抄报:总经理 副总经理 总经理助理

由 :行政办公室

关于:酒店统一和规范行文格式的通知 日期:2011年6月1日 编号:e.o.2011003

1、总则

1.1 为规范酒店各类文件的管理,保证酒店各类文件流转及管理规范化,结合实 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酒店所有部门及人员。

2、文件的主要种类

2.1 决定: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用“决定”; 2.2 决议;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事项,用“决议”;

2.2 通知:组织全酒店有关合同法规等内容的培训计划或其它工作安排,并具体 组织实施;

2.3 通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情况或事宜,用“通报”; 2.4 请示: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

2.5 报告: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

2.6会议纪要: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遵守、执行的,用“会议纪 要”;

2.7 规定(规范、章程、制度、守则):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项制定带有约 束性的措施,用“规定”; 2.8工作总结、计划(安排)。

3、行文规则

3.1各部门要严格按文件种类性质行文;

3.2部门报行政办领导的文件,冠以姓名和职务;3.3部门发部门的文件,一般情况下冠以部门的名称;

3.4行政办下发文件,其种类用“决定、决议、通知、通报”等;3.5部门报行政办领导的文件,其种类用“请示、报告”等。部门之间行文,其种类用“通知”等;

3.6部门报行政办领导的文件,如需抄报、抄送的,要标明,抄报用于行政办领导(主报领导的上级或平级),抄送用于部门;

3.7部门报行政办领导的文件,如需审批后发有关部门的,应标明抄送的部门;3.8部门之间重要行文,应抄报行政办主管领导; 3.9部门之间可以联合行文;

3.10所有发出文件,均须由承办部门负责人签发;3.11所有须行政办领导审批的文件,均须审批后执行; 3.12所有行政部门经理级人事任免,均由行政办发出。

4、文件格式

文件一般由呈送(报)人(部门)、抄报人、抄送部门、承办部门、日期、标题、文号、正文、附件等组成。具体格式如下:

致:×××部门或(职务)×××女士、先生 抄报:(职务)×××女士、先生 抄送:×××部门 由:×××部门

日期:××年×月×日 关于:××××××× 编号:(部门英文缩写,如hk、f&b)2006001(前四位为年份,后三位为部门编号)

(正文)

以上妥否,请批示(或“特此通知”)

(此处为亲笔签名)

xxx/**部总监(经理)文头为“小4号”“宋体”字,行距为“单倍行间距”,正文通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间距”,页边距为上下“2.54厘米”、左右“3.17厘米”。

5、文件办理

5.1文件要符合行文规范,并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避免错别字, 提高文件质量;

5.2一般性文件,可通过信箱收发;重要文件,由部门秘书或专人收发,收发文 要设专门记录本登记、签收;

5.3经行政办领导批阅的文件,原件发承办部门,行政办公室存复印件(凡经行 政办领导签批的合同、协议,原件存行政办公室,复印件发承办部门);

6、文件的存档、销毁

6.1平时办理完的文件,行政办公室和各部门要进行分类立卷,做到查找方便;当年文件于次年四月前归档完毕;

6.2对于无保存价值的文件,每年进行清理后经部门负责人审定后予以销毁,不 得作为废纸处理;

6.3涉及财务、工程、人事、保安等技术档案(资料、报表、凭证、图纸等), 有关部门每年整理存档;

本规定自2011年6月1日起执行。

王兰/行政办公室主任

后附:各部门英文缩写

推荐第4篇:中西方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 60 年代,它勃兴于整个

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

(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

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退进仃J甲国化明解瑛,x7新闻头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

(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

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申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读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朴分握了组论游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媒体做了守望社会的模范作用。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巅峰。“孙志刚事件”从《南方都市报》的首次披露,到新浪网的转载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最终引起《中国青年报》、新华网、CCTV,《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成功地将社会中潜藏的毒瘤公之于众。

(二)调查性报道的中国定位。

与西方媒体的调查性报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迥异的一面。一些著名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揭露了令人发指的黑幕,还成功地促使政府进行作为和改变,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中国媒体通过调查性报道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的目标并非仅仅是为了“揭丑”。仅是为了“揭丑”。2000年,著名的调查性新闻节目《新闻调查》提出了“探求事实真相”的口号,被认为是最能发挥调查类节目优势的一种定位选择,例如《陈丹青的出走》、《举报人李文娟》、《中日经贸关系解析》等。这一类调查性报道是在深人细致地调查一个代表性事件后,引导观众思考表象下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此外,许多事情,特别是官员犯罪案件的调查性报道,都必须在有关部门下最终结论后才能跟进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

实则变成了一种劝服性的“教化”。由此可见,中国的调查性报道的内容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远较西方的调查性报道复杂。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既是社会的舆论监督执行者,同时也要承担社会思想者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要担负教的责任。

四、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借鉴

通过中西调查性报道各方面的对比,使我们认识到中国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不足。西方调查性报道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综合来说我认为有三点:

1。规范媒体管理体制,重司法管理轻行政控制,切实保障调查性记者的权益。

2.成立专门的调查性组织,让调查性记者能够形成合力非形单影只。

3.提高调查性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操作技能和真正心怀天下的执业理念。

无论现状如何,无法否认的是,调查性报道登陆中国仅仅30载,已在中国生根发芽。虽然调查性报道与本土文化、文图理念以及本土社会状况存在着差异和冲突,但曲折的融合进程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未来的希望。或许当下的中国媒体还无法像“水门事件”中美国媒体那样,但假以时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民主进程的推进,我们相信,会有一天,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能够真正成熟,成为中国社会中为民代言、监督权力的重要力量。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调查性报道兴起得相对晚一些,发展缓慢一些,其社会影响也不及西方有些调查性报道那么轰轰烈烈。它通俗的称法是调查报告。其新闻性、时效性不如西方调查性报道那么强烈,更像情况汇报与调查研究资料。早期比较成功的调查报告要数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了。最近

一、二十 年,我国的调查性报道逐渐受到新闻界重视。有些报纸出现了调查性报道专版,如《南方周末》开辟了调查专版,《中国青年报》也有本报调查栏目。电视也开辟了《新闻调查》等栏目。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全面化。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社会功能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 显不同的地方。

一、中西调查性新闻社会功能相似之处

1.监视社会的功能

西方善于写揭露性调查报道。新闻界往往不惜人力和物力,不惧权势和恐吓,对一些“隐瞒的消息”进行调查与揭发。对政府机构、公司企业等存在的弊端以及某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地调查研究,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无情地揭露与批判。在一定程度上确能除恶去邪、伸张正义、维护公理,起到监视社会的作用。《纽约每日新闻》记者威廉·谢尔曼假扮成病人去一家福利医院治感冒,医院要求他“先检查检查脚\",然后开出几种无关痛痒的脚痛药和其它一些毫无用处的药物。记者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了事实的“铁证”,从而揭穿了福利医生的骗局,并帮助该市追回了3100万美元的医疗补助费,成功地打击了假、丑、恶的社会现象。中国也有类似的报道。前几年,《湖南日报》记者也以“病人”身份去一家性病医院查探虚实。本没一点毛病的他被医生说得是性病缠身,几乎病入膏肓。医生要他接受长期治疗,并开出一长串的医药。记者采用了同样的办法揭露了性病医院坑骗病人、谋取暴利的罪恶本质。《南方周末》2001年3月29日揭露了一家“地下钱庄”的黑幕。文章报道,由于银行人为的为贷款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高利贷找到了市场空间,急需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被挡在门槛外面后,只好向“地下钱庄”借贷。高利贷者残酷的剥削逼得有些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社会的大万花筒里,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调查性报道的监视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使光明的一面发扬光大,使阴暗面暴露无遗,使整个社会走上真、善、美的健康之路。

2.舆论调查的功能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注重民意调查,特别是遇到重大事情如总统选举时。他们还调查国民素质、社会资源、环境教育等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克林顿性丑闻传出之后,《今日美国》综合了多家媒体的民意调查结果,写出了一篇《美国人把绯闻与政绩区别对待》的文章。文中说:“今日美国的民意调查显示, 60%的人相信确有其事发生,58%的人说作为总统他的工作干得不错,事发前则有60%的人认为他政绩出色。”这些统计数据和其他采访材料综合就可得出民众对克林顿的基本意向:一方面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仍充分肯定克林顿的政绩。中国近几年也有类似的舆论调查,但大部分是由专门的调查研究所组织的,由新闻媒体就某一新闻事件而进行的舆论调查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的。

3.科学说理的功能

调查性报道通常是记者通过实地调查而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记者在写作时又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使新闻含有很高的精确性、科学性和论理性,能让读者相信它并接受它的一些观点。请看美国世界研究撰写的《世界情况报告·正视中国的局限》中的一段文字:“最近几十年,中国还改善了本国公民的健康状况。由于这些努力,婴儿死亡率从1960年的150‰下降到1970年的69‰, 1980年降到41‰, 1992年降到27‰——这个水平接近于台湾的26‰。”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说明并辅以有力的定性分析,使其观点显得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中国的调查报告一向讲求论证的严谨性和分析的科学性。它适当采用定量法,但更注重定性研究,往往以观点统率材料,以材料印证观点。1980年《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调查报告《不要让子孙后代埋怨我们》一文中,记者用调查所得事实材料说明了北京水源给首都的经济生活、环境卫生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分析了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这种说理就很能使人信服,结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巧妙宣传

西方新闻界从不承认自己的宣传功能,但也不否认自身的立场问题。站在一定立场上采写出来的调查性报道,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宣传倾向。在美国,在政治上亲某一党派的报刊总是极力维护本党派的利益。在采写敌对党的问题性的调查报道上便极尽所能贬低异已,抬高自己。只是他们采取的是一种比较巧妙的手法,尽量隐藏自己的宣传意图。就如在美国总统选举前夕,他们常常利用民意调查来影响和左右美国总统选举而不是直接站出来为某位总统候选人拉选票一样。

二、中西调查性新闻社会功能的不同之处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在运用调查性报道时,其报道对象、报道范围、报道的侧重点等各有不同。所以它的社会功能与其功能表现程度也有不同之处。简单地比较一下,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主要扮演着以下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调查性新闻首先是作为“政治腐败的揭丑人”而存在的。由美国记者斯蒂芬斯著的《新闻与揭丑》一书中就收集了大量美国黑幕报道的经典作品,其中就包括如《参议院的背叛》、《联邦官僚机构是如何运作的?》等许多揭露政治腐败的新闻作品。

其次,调查性新闻是名副其实的“社会黑暗的\'掏粪者\'”。西方新闻记者往往以大无畏的精神把触角刺向社会的黑暗角落,揭露社会矛盾,暴露社会隐患,以促进社会改良和社会进步。《疯狂融资》一文通过大量的采访与调查,揭示了美孚石油公司之下的联合铜矿公司在创立五年之中劫掠了大众上亿美元的财富的事 实真相,让人看到了垄断资本家和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大肆掠夺民众财富的阴暗面。

最后,西方调查性新闻还是“民情舆意的调查员”。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总统选举前夕的选票预测。1976年由记者米尔斯写的《新罕布什尔州预示总统竞选难分伯仲》一文就准确地预测了南方“乡巴佬”卡特击败在任总统福特而入主白宫。他们还对社会上一些引起争议的问题进行民意测验,如关于堕胎问题、民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当然,西方调查性新闻并不是一支万能的笔。它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国家利益、政治压力、资本控制以及这种报道形式自身的局限性等等。但它在反映公共利益、维护公共道德等方面确是一个出色的斗士。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调查性新闻则主要扮演着以下三个角色:

第一,政策宣传家。1999年获奖作品《土地承包中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记者调查了土地承包过程中妇女受歧视、被剥夺土地承包权的情况,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并在报道的最后就土地承包中侵犯妇女权益问题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借法院的名义普及法律知识,大张旗鼓地宣传了男女平等的国策。

第二,公益维护者。如《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9月17日刊登的《对北京市假冒伪劣商品的调查》、《南方周末》2001年3月15日发表的《商洛地区艾滋病调查报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后一篇文章中,记者使商洛地区艾滋病滋长、漫延的内幕曝了光。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商洛地区HIV携带者比例高达到23∶ 1,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非法之徒利用农民的无知与贫穷,非法进行抽血贩血,而商洛地区所辖7县(市)共约有12700多人有卖血史。那些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却已无法查清其流向。这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令人惧怕的事实让人们无法不关心起自身的安危。文章巧妙地呼吁政府部门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控,对已查明是HIV感染者人群进行严密监控,督促公安部门给予协助,严惩犯罪分子,维护公众的利益。

第三,问题研究员。我国的新闻体调查报告带有浓厚的分析研究味道。它经常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从各个侧面进行细致调查,深透研究,挖掘出其深层原因,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决策。1998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关于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可算是此类调查性新闻的经典之作。记者敏锐地 抓住了商户堵门讨债**这一案发事件,从亚细亚的管理、用人制度到它的监督机制,从流通体制到高层管理矛盾,层层剖析了“亚细亚”由盛到衰的深层原因,道出了企业内部存在的根本问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调查性新闻的角色都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因为它的社会功能即使在同一篇报道里也是多重的、多方面的。我们只有既借鉴西方的一些成功作法,又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性报道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全部功能。

推荐第5篇:立邦分析报道

立邦的“换血行动”之后续报道

立邦怎么了?(一)

——立邦的五大现状和十大问题分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李甫年

《涂料快讯》2007年6月15日(总第87期)曾经系统地报道了2006年年底立邦漆的“换血行动”,也引起了涂料行业的轰动。不少媒体引用和摘抄文章里的内容作为他们文章的证据,有些甚至就是截取不少段落成为己有。

当时的可靠情报称,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部署和高层大调整之后,“换血行动”的当权者向股东们确立的目标是五年后的100亿。虽然,2006年立邦在中国的销售是40亿人民币。自从1992年立邦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后,发展不可谓不迅速。

本刊曾经提到“换血行动”之后带来的五点良好愿望,如可以快速借鉴先进者的经验,人才快速到位,成本有效控制,销售有望快速增长,渠道整合加速等。也谈到四点不好的影响:

一、新旧人才的矛盾冲突很容易激化、

二、新旧体制的改变带来的冲突。

三、大规模空降人才与立邦文化的冲突。

四、空降人才的经验渠道与立邦涂料渠道的冲突等。

至今“换血行动”可谓尘埃落定。经过对立邦的跟踪调查,发现了立邦的五大状况:

一、总裁突然易人。2007年9月29日,廊坊立邦涂料有限公司的新加坡籍外国涂料专家杨逸坤(Yeo Aik Khoon)被河北省外国专家局授予2007年“燕赵友谊奖”。这是河北省政府颁发给在冀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逸坤是从新加坡立时集团派来的,他不仅是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也是立邦中国下属几家企业的董事长。他负责立邦中国市场有着多年的经验,可谓是立邦的“老人”了。

2007年下半年,杨逸坤的工作由2007年上半年刚进入立邦公司的、从台湾康师傅引进的担任立邦副总裁的钟中林先生接管。钟中林先生迅速成为立邦漆的新总裁。

二、2017年实现400亿。据可靠情报,新总裁钟中林上任后立即给立邦漆的股东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即2017年实现400亿的销售目标。这个计划比原总裁杨逸坤在位时的计划翻了一番。杨的计划是200亿,现在变成了400亿。这是不是立邦漆总裁突然易人的关键原因呢?这有待求证。

三、人才大量流失。随着钟中林就任新总裁,大批康师傅的干部被引进立邦公司,几乎所有重要岗位都被新来的康师傅的人员占领。三大区域销售经理(北区销售经理董军、中区销售经理蔡杰、南区销售经理许红军)全部被康师傅的人换掉。渠道资源总监汤唯斌被换掉,大卖场客户总监SM被换掉,家装公司客户总监由康师傅引进的人担任。这个期间,原立邦木器漆事业部总经理郭嵬辞职,集团财务总监蒋培红辞职,生产总监辞职,原集团市场总监邹锦成辞职,从宝洁公司引进的市场副总裁程峻怡又辞职。许多主要销售区域的办事处经理或换成从康师傅引进来的人才,或派从康师傅引进来的人当副手。还有一大批资深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渠道资源的办事处经理在这次“换血行动”中纷纷辞职,如北京办事处张晓牧和韦杰、辽宁办事处王勇贵、吉林办事处孙开晖、黑龙江办事处陆泽晶、山东办事处蔡志伟、山西办事处梁德成、新疆办事处彭江、河南办事处冯小飞、江苏办事处金锷和冒卫东、上海办事处鲁继红、福建办事处林承亮、广东办事处勾建军、广州办事处莫军华、江西办事处付扬斌和熊涛、家具漆项目经理张玉洁等等。另外市场部黄水清、李靖、邵毅等都相继离开立邦。这些人曾经是立邦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是立邦销量的主力军。遗憾的是,这些中坚力量的离开,不仅仅是他们,他们还带走一些业务骨干和精英,并且分别去了展辰达化工、中华制漆、来威等大企业。

四、木器漆销量大幅度下跌。曾经,立邦木器漆的销量可谓与日俱增。现在原立邦木器漆事业部总经理郭嵬走了,领袖另有出路,销量的下滑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主要原因是,当年立邦木器漆的江山是以郭嵬为首的团队打出来的。谁都清楚,曾经想补缺的立邦此刻又需要“亡羊补牢”了。至少现今如此。

五、立邦乳胶漆除南部区域略有增长之外,其他地方要么是不增长,要么是负增长。立邦往年从来都是保持二位数的增长的。这对立邦来说当然是小事,但问题是这种小事如果连续半年会怎样,连续一年会怎样?那可是立邦股东不愿意看到的。恐怕现任CEO也是如坐针毡。原地踏步式的经营是企业的大忌。不仅耽误时间和耽误赚钱,往往失去的是更多是机会和市场。

这一切,难道就是立邦“换血行动”所取得的成果?

这是值得中国的大学商学院和国外大学的商学院探讨的案例,值得研究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哪些值得引以为戒的。

立邦怎么了?(二)

——立邦的五大现状和十大问题分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李甫年

经过观察、研究和了解,我认为至少这十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立邦的发展问题。

至少因为这次“换血行动”,立邦暂时放慢了发展步伐。发展速度的放慢,意味着他的竞争对手将快速赶超自己。如果仅仅只是短时间的放慢步伐,倒不足为惧,怕的是如果持续放慢脚步,那绝对不能小看。而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现在还不知道到底会怎么样?因为人是企业最主要的因素,人的影响是最伤筋动骨的。所以,对于立邦的新领导,钟中林先生正是“百斤担子加铁砣——重任在肩”。当然正是有了重担,才能更加体现出一个作为者的风格。我想,作为一个行业新手,只要控制得当,也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二、立邦的对手问题。

立邦面临的对手不仅仅是中国本土的涂料企业,更有全世界的顶尖涂料高手。与此同时,阿克苏·诺贝尔鲸吞ICI之后还在消化过程中,威士伯与华润的战略合作也还在磨合过程中。立邦是否是正在改变内部结构来增强自身抵抗力,以防御未来二三年全面经过消化和磨合之后的阿克苏·诺贝尔和威士伯呢?据情报,阿克苏·诺贝尔在上海就专门针对立邦的市场进行过无情的攻击,搞得立邦有点措手不及。另外立邦曾经的骨干流动之后将可能成为立邦自己的对手。他们知道立邦原来的战略战术,知道他们的市场状况,确切地说,知道立邦的弱点在哪里?强势在哪里?那样的话,至少现在,利用了立邦流失人才的企业可以快速针对立邦的弱项进行反击,市场局面将会非常主动。

三、立邦的人才问题。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才的引进和去留对每一个企业来说,绝对是大事。人才的严重流失将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危机,有没有后续的人才梯队很关键。人才流动的成因是市场驱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只有流动才能优化配置,才能发掘其潜能,才能使人的知识、能力不断“保值”、“增值”。但人才的流失往往是一种不合理的流动,例如:对国家而言,掌握国家关键技术的人才,在影响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都具有战略意义,人才安全的问题等同于国家安全问题;对企业而言,核心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往往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其涟漪效应非常明显,更不用提他们的流失给企业的技术含量、管理质量、人才培育成本、生产率和对企业持续发展带来的恶性影响。立邦大批量的换人换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立邦最具资源的人力资源经理翟颖来女士也去了展辰达化工,立邦的人事培训经理黄昕女士去了中华制漆,这些企业之所以聘请立邦的人力资源系统的骨干,是有特别原因的。现在虽然不见分晓,但很快就会有眉目的。

由于危机的威胁性、不确定性和紧迫性,所以对于开展基于企业人才流失的危机预测预警管理的必要性勿庸置疑。那么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建设,加强对员工流动的立法管理和规章管理,加强塑造企业“员工第一”的管理文化则成为企业头等大事。

四、立邦的团队建设问题。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面对众多核心人才的流失,立邦采取了什么行动呢?首先是引进补缺,其次是“逼宫”,然后是顶替,再是分享。可以说,现在的立邦团队,对涂料行业的了解并不多。团队的建设也是挑战立邦品牌营销的关键。虽然来去匆匆,需要稳定大于一切,但至今,立邦的营销团队可谓是被“釜底抽薪”。油漆不是快速消费品,也不是凭借广告就可以抢回市场的。如果按照康师傅的管理模式,是不是一定适应立邦呢?

五、立邦的服务策略问题。

立邦是以乳胶漆发家的,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立邦自始就有“一条腿”走路的习惯。自从原华润涂料的郭嵬投至名下后,立邦的“两条腿跑步”计划才开始提上日程,木器漆才得以快速发展。而木器漆的发展是以应用中心的服务系统来支撑的,由此立邦初步呈现出除了广告之外又以服务作为一个新的竞争力的营销状态。现在,立邦190家木器漆应用中心已经基本集散,木器漆项目中大量的技术服务人才纷纷流失。这是不是立邦木器漆销量滑坡的一个原因呢?二是从康师傅引进的人才可能对涂料行业并不熟悉,无法理解和管理以服务体系为核心理念的应用中心体系;三是现任的领导可能无法转变快速消费品的营销和中间产品的营销区别。迄今为止,还有许多家服务商和立邦公司形成赔偿纠纷和矛盾,立邦四年苦心建立起来的服务系统全面崩溃。有了这些理由,立邦漆的服务策略问题就是现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对于涂料行业来说,建立一个好的服务系统要比建立一个好的渠道系统更艰难,更不容易。立邦应用中心的服务系统的消亡,甚至是涂料行业中其他企业都觉得扼腕叹息的,也是原木器漆事业部总经理郭嵬“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应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强大的产品服务应用体系,这个事业就完成了一半。但立邦因为“换血”,使得这个工程半途而废,没有延续,是不是很可惜呢?

六、立邦的终端渠道问题。

终端是立邦最大的优势,因为立邦的专卖店、零售店遍布建材市场,许多经销商以做立邦为荣,要想拿到立邦的区域独家代理是很难的。但渠道的混乱也一直是立邦的心病。如果继续以“看店不看人”的经营手法来杀戮市场,立邦又能维持多久?因为资本大鳄阿克苏·诺贝尔对此是不感冒的。以他鲸吞ICI之势力,对付你立邦恐怕不是没招。明眼人一看便知,阿克苏·诺贝尔的“世界漆业霸主”的梦想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立邦在渠道战略方面,原来在2006年开始,由原总裁杨逸坤亲自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渠道管理部,任命立邦最年轻的中区销售总监汤唯斌出任领导。该部门实施立邦的渠道全面重组和提升计划。但现在渠道管理部已基本解散。所以在渠道建设方面,立邦是否有一个好的渠道战略作为引领,战略是否合适?原来的战略已经停止,可能产生的决策正确与否,都无法判断。

七、立邦的品牌策略问题

据分析,2006年前,立邦在品牌策略方面应该说没有精确的品牌定位,所以有了“处处放光彩”的广告语来作渠道扩张。ICI就一直打的是“温馨家园”的品牌定位和广告诉求,在消费者面前树立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高档的涂料品牌形象。与此相比,立邦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和行业内被评价为一个中低档的涂料产品品牌,这也是ICI在最近几年销量大大逼近立邦并且有超越立邦趋势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2006年,原总裁杨逸坤就看到了这种品牌优劣的差异,开始下大力气及高额的市场投入,试图将立邦的品牌形象提高到与ICI一致的高档层次,以抗衡ICI的强力竞争。客观地说,纵观立邦近两年的品牌方面的努力,这个局面的确有所改善,也为立邦再次发展确定了新的品牌基础。

此次立邦“大换血”后,新任总裁基于高额销售指标的压力,在品牌塑造方面已经又走回了立邦原来的老路。在产品设置上,大量的开发了一系列低档低价的产品,用快速消费品的模式强行大量的充斥市场。此举虽然能够换来一定的销量,但立邦品牌今后的出路和定位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再过几年,立邦将成为低档低价涂料的代名词。

八、立邦的文化融合问题。

立邦原有的文化体系与来自台湾的团队的文化体系是不相同的,如何快速融合并且有效融合,很关键。因为这次立邦的“换血”不仅仅是高层“大换血”,也是中层 “大换血”,还延伸到基层“大换血”。一个企业“换血”后的决策参与程度越高,对文化的冲突也就越深。立邦的此次大动作,文化的影响或有多大,这需要时间来验证。从现在了解的状况看,立邦的文化冲突和矛盾已经发生,至于后果如何我们等着瞧。这对新的总裁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九、立邦的战略战术问题。

对于一个国际公司,立邦公司绝对不缺战略。问题是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有效的战术才是保证战略实现的根本。立邦调整战略是必然的,因为面对的对手一种是实在太强大,一种是防不胜防,一种实在是太分散。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主。况且中国的涂料市场容量之大,使得全世界的化工巨头都虎视眈眈。世界前十强早已进入中国,问题是如何尽快尽好地饱食这块“肥肉”,而不是来啃“骨头”。立邦的战略调整必然导致战术的转变,战术的转变必然导致原来的利益分配调整,利益分配的调整必然会导致团队的不稳定,团队不稳定必然导致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立邦的销售网络和稳定性。正因为这样,许多涂料经销商和装饰公司或者家具企业都在寻找更合适的盈利模式。一旦有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的话,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必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更倾向于自己的模式,这对立邦来说可能是危险,对其他涂料企业来说或许就是机会。因为立邦一样有自己的软肋和自己的弱点。

十、立邦的股东期望问题。作为一个企业股东,当然希望利益最大化。但是,如果是没有根据的利益最大化,可能就只是梦想。新的总裁一上任提出的纲领叫做“有梦最好,逐梦成真。”有梦是好的,但梦怎样才能成真那才是最关键的。

如何建立一个效益最大化的团队,是所有涂料企业梦寐以求的事。而欲望的满足无限的,满足的标准也因为年龄、时间、地点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哲学家尼采曾说:“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欲望是什么玩意,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也有警世名言曰:非自然的消费欲望制造灾难。“如今人们层出不穷的欲望并不是原生和自然的,它完全不同于其他生命种群万代不变的自然欲望,也不同于在与生态相对和谐的情境下人们对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利用。这种非自然的消费欲望正在大大加剧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而且往往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这类欲望,多数人的饮水、呼吸、衣、食、住、行等基本而正常的需要反而受到了极大限制。”在自然规律下是这样,在社会规律下的发展也是同样道理。

所以说,我们应该理解立邦的股东。到了中国十余年,环境迫使立邦股东的欲望成为一种似是而非的“柏拉图式梦想”,那自然没错的。就算上帝也明白这个道理。

对于中国涂料行业一个多年的观察员,希望以上是杞人忧天。而提出诸多的问题,更多的是希望中国涂料企业如何能够引以为戒,不重蹈覆辙。

因为一个企业能否走到最后,往往打败你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电话:0757-22239790 22239685 传真:0757-22239685 E-mail:china518@163.com 邮编:528000

推荐第6篇:和丹丹 过程性评价通讯报道

积极进取,再接再励

——工一小四年级语文过程性评价

2018年5中旬,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四年级进行了本学期语文学科的过程性评价。

此次评价的主题是“快乐成长”。在评价过程中,全班同学都进行了发言,分别从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能力锻炼等方面对自己一个学期的成长和收获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同学们在评价中展示了自己本学期的荣誉护照、阅读存折、春季学习单和科技学习单、优秀习作等,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我校为学生每人定制了一个七色花荣誉护照,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各科老师可以为学生发放相应颜色的花,学期末进行评比。其次还有阅读存折的使用,学生将每天的阅读内容简单的记录,为自己的阅读增添了许多兴趣。另外期间我校组织学生去春游和科技节时,四年级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同学们表现积极、热情,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充分体现出班级同学的“团结协作,勇于展现自己”的班风。

作者 和丹丹

推荐第7篇:王克勤:调查性报道基本问题梳理

调查性报道基本问题梳理

王克勤

以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为己任,以揭发政治权力与市场权力违法犯罪等种种黑幕为途径,由媒体独立调查完成的调查性报道目前越来越为中国新闻界,也包括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可与肯定。

在更多的媒体致力于调查性报道、更多青年记者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今天,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基本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很有必要。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调查性报道是揭露黑幕的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露被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故意掩盖、损害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行为内幕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揭发报道、揭丑报道、扒粪报道。

调查性报道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环保等领域均有适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但是监督对象应该是特定的,即权力集团与资本集团,而不是对于普通公民不适当行为的揭发。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称之为调查性报道。

另外,调查性报道应该是深刻而全面的报道。一般而言,调查性报道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的一种。既然属于深度报道,必须有深度报道的基本特性。所谓深度报道的特性,核心在两个关键词:“深刻”、“全面”。不对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并充分反映问题背景信息者,不能称其为深刻;不对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现,尤其是问题产生的诸多关联因素进行立体分析与解构者,不能称其为全面。此即深度报道。而当下许多青年记者所做“深度报道”,在我看来不过是长篇报道,仅仅是将浮在表面的有意思的故事展示给读者,不能说不好看,但许多读者不知道作者讲了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事件的背景与关联因素有哪些。因此,这样的报道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而调查性报道是所有深度报道中最应该具有“深刻”、“全面”特征的报道样式。

根据所报道问题的类型不同,调查性报道可分三类: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

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是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突发事件进行的深度挖掘与真相调查,它是一种对动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也是目前调查性报道的主体。例如,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2005年我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均属于此类报道。

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是媒体针对某一专题问题(包括社会热点、难度、疑点、焦点问题)进行的深度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这类报道能够最充分地实现公众知情权,为公众提供解疑释惑的服务。例如我在《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发表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2010年发表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就属于此类报道。

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是媒体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真相的再调查,揭出历史事件真实原貌,这也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国记者杨继绳的《墓碑》、《文艺春秋》发表的《田中角荣研究­—金脉和人脉》,均属此类。

中国调查性报道呈“驼峰状”发展趋势

宽泛意义上所讲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有100年的历程,与美国调查性报道诞生的时间相吻合。最早的政治黑幕揭发者,有1903年被慈禧下旨活活杖毙的沈荩;还有同样终年于31岁的黄远生,1915年12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市都板街广州楼菜馆门口被枪杀,做记者仅4年。

但是按照专业主义的角度看,真正严格定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也仅仅十多年的历程。我以为当从1998年《财经》杂志的创办算起。《财经》与这个时期同样致力于揭发黑幕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起将调查性报道定位在“捍卫公众利益”、“揭发黑幕”、“记者独立调查”这样三个核心特征上,并以此为选题的要件,尤其是《新闻调查》当时的选题要求必须是揭发黑幕的,这是最为核心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轨迹呈现为“驼峰状”波浪式发展情景,我将之分为四个时期。

首先是成长期:1998年《财经》杂志创办至2002年,标志着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兴起。

第一个高峰期在2003年,以《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台评选出中国八大风云记者为主要标志。八个风云记者除军事记者冀惠彦外,其他均是揭黑记者。

第一个低谷期始于2004年,有关部门针对全国性的舆论监督情形,出台了不得跨地区跨行业监督的“两跨文件”,2005年、2006年调查性报道滑坡。

第二个高峰期在2007年,《财经》杂志发表了《谁的鲁能》揭发了当下转型中国“黑箱私有化”背景下,个别人“合法”瓜分国有资产的黑幕。

第二个低谷期在2008年和2009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为各大媒体报道的主旋律,调查性报道进入第二个低谷期。

第三个高峰期在2010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出现了《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以及《南方都市报》的《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因此把中国调查性报道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总体观察,严格定义上的中国调查性报道这十多年来呈现以下态势:1.越来越多的记者投身揭黑报道;2.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揭黑报道;3.越来越多的好报道、好栏目在中国出现;4.调查性报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5.全社会越来越重视与尊重调查报道记者。

选题确定要紧扣重点、难点和疑点

要写出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的路径主要有线人报料、公开的报道、同行推荐、内参及政府的相关文件、相关会议、网络信息(著名的公众BBS、部分博客等)、亲朋间信息交流、读者来信,等等。

对线索的判断,是做好选题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线索首先应具有公共性。公众所关注与感兴趣的难点、疑点、重点、焦点问题,或者关注者范围广的热门话题等,往往都是调查性报道选择的题材。在选择调查性报道的题材时要紧紧抓住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逼要害,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其次是重要性。重要性的强弱取决于“新闻报道的主题将以某种方式对多少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对读者影响越多、直接影响越大、产生的影响越迅速,则新闻价值越大。

故事性和独家性的要求不可忽视。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性、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这是从受众阅读角度的一个重要考量。而且最好独此一家的报道,如果大家都做过,那就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深度,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内幕。

另外,时效性同样是考量调查性报道的一个要件。对历史题材而言,只要有深度,无论是怎样的调查,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都是新闻。

采访的过程是寻找证据的过程

“骂一个人是流氓不是本事,证明一个人是流氓才是本事。”情绪没有任何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事实与证据。我们所进行的调查采访与查找文字材料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取得证据。调查性报道的真谛就是追问、求证,通过不断地追问、求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

因此,调查性报道成败的关键在采访调查。一个好的调查性报道其工作量配置应该是:10%用于选题遴选;75%用于采访调查;10%用于思考梳理;5%用于新闻写作。

一名记者要做好调查性报道,首先必须坚持不断研究。所有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工作过程,其实都是专题研究的过程,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侦察、访问、核实,更多的是对于大量已知或未知情况的不断研究与分析工作。而做好调查前的背景资料的搜集研究,是完成整体调查采访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制订出周密的采访计划,并梳理出事情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采访必须坚持现场原则,这是刚性要求,即深入到新闻事件现场求证采访,没有在事件现场的求证过程,一般谈不上是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在信息来源方面,即每篇调查报道中,准确信源不能少于6个,即事件中的正方、反方、中立方均应该采访到;其他相关各方应该采访到;事情关联的相关各级机关努力采访到。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是有偏见的,所以单一的信源就可能出现偏颇或不准确,即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全面立体的呈现事实,只有进行众多的采访与核实,才能够尽可能的呈现出一个更加逼近真相的事实来。

精确的报道才是客观的报道。对于各方面的说法与情况介绍都要寻找证据,以求证其真实性、准确性。揭发报道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反扑,为了确保记者自己的安全,也要确保证据齐全。有了铁的证据,才能够呈现事实的真相。在寻找证据过程中,我个人认为,物证高于书证,书证高于人证。对于调查中所获得的证据,要妥为保管,必要时请专业机构做证据保全。相关证据至少保存两年,因为现行民事诉讼的时效是两年。

要求写出的每一个字都有证据支撑,要求提供证据的人按指印,而且要有录音、录像。记者要将所有的证据复制之后,把第一手证据全部交到编辑部,编辑部拿到所有证据之后,再考虑编发稿件。总之,不能为了好读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准确和平实——调查性报道写作基本要求

准确是调查性报道写作的首要要求。记者要抱定“宁可丧失部分新闻时效,也要确保事实准确;宁愿不登,也要准确”的决心,对不能确定的事实,一定要舍得放弃;对于关键事实,一定要核实、核实再核实;一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不能少于10处,要客观展示当事人的原话,做到原汁原味,也就是说:要求无一字一句无出处。

新闻专业的基石是真实,而平白朴实的语言是最能够实现真实准确表达的语言,平实是调查性报道写作的语言要求,记者要学会保守地、谨慎地写作,写新闻永远不能文学化、情绪化,更不能慷慨激昂、随意宣泄。

150年前,即1861年美联社记者戈贝赖特便说过:“我们的行当是传播事实。我的指导原则不允许我就我所传播的事实做任何评论,我只限于报道事实。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坚持用超然客观的姿态写作,即“机器人写作”—保持置身事件之外的陌生人心态写作,只限于陈述事实,不得有任何评论;不能为了追求可读性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客观准确地展示事实乃是记者的本分,写作新闻要求有律师的严谨做派,要有强大的逻辑链条,写作时要学会留有余地,我们距离真相永远是有距离的。

任何时候,记者要想到自己交出来的稿件就是最后的终稿、成品,是公开与读者见面的。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想象自己就是编辑。要知道被监督对象连你的标点符号都要研究,他们会挖地三尺,一定要挖出你的问题,没问题都要找出问题的。

为了保护自己,也要做得更加专业才是。可以说,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是逼出来的。

(本文刊载于《法治新闻传播》2011年第2辑)

推荐第8篇:党 性分析材料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一方面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各项学习培训,撰写心得体会,广泛征求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摆自身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政府办公室科长,积极参与做好有关文稿的起草和活动的组织工作。同时,正确处理好学习教育活动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我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近11年,99年入党至今已有12年。在工作中,我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一是认真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二是努力学习。结合工作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认真做好文稿起草和信息上报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三是遵纪守法。认真遵守党纪国法和市政府办的有关制度规定,自觉做到廉洁自律;四是摆正位置。对办公室工作,基本做到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多与同事商量沟通,积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不越权越位,不推诿了事,正确处理好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参加创先争优活动,我对近年来的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存在问题及其表现

通过学习教育,特别是听了同志们提出的意见,我深深感到,虽然自己在主观上想做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

员,但自身仍然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不够扎实。虽然平时较为注意学习,但在学习内容上往往凭个人爱好,自己喜欢的方面就多学,不喜欢的方面就学得少。在学习时间上往往随意性较大,学的时候可能集中较长时间学习,工作忙起来经常会忽视了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往往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计划性和系统性不强。

(二)工作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各类综合文稿的起草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格,对文稿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文字雕琢等方面,不能从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标准上去把握,满足于“过得去”,有时甚至会产生“见仁见智”的错误思想,以及依赖领导修改的想法。

(三)协调能力有待加强。虽能对办公室工作能够尽心尽力,但对某些专项工作则考虑得不多,满足于一般的提意见、建议,有时存在消极情绪,缺乏大胆负责、迎难而上的勇气,好办的就多办,难办的就不愿多涉及。

(四)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在工作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信息报送工作有时还不够及时,这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根本在于自身对这些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思路还不够宽、办法还不够多、力度还不够大。

(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由于办公室工作较忙的关系,自己下基层调查研究的机会不多,就算下去也是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就回来,极少深入到一般群众当中听取意见、建议,造成对基层工作、群众问题的了解流于泛泛,不深不透。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是对先进性认识不够。认为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被动地去学习,而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理解性地学习。

二是工作时间分配不足。总觉得秘书科工作千头万绪、压力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情绪化的问题,自我不出问题,就满足了,本职以外的、领导不安排的不管不问,有与己无关的思想,工作干劲没有持久性。

三是进去思想明显缺乏。在工作中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然出现。虽然感到潜在的压力和紧迫,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态度,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不强。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学习。首先,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下大力气学好业务知识。再次,认真制订学习计划,努力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努力追赶知识更新的脚步,不断加强对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

(二)增强开拓创新能力。积极借鉴兄弟科室的经验,抓紧探索采取新举措,努力开创新局面。要进一步加强与分管联

系的行业部门的沟通联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提高工作水平。

(三)加强综合协调能力的锻炼。积极协调各方工作,对工作多提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和其他同事分忧。努力做好上传下达、综合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做到既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又有理有节,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处事艺术,做到在推进各项工作中锻炼自己的综合协调能力。

推荐第9篇:党 性 分析材料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作为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始终保持应有的先进性。只有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努力体现时代要求,才能够完成我党的历史任务和远大目标,才能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自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学习了有关方针政策,以及有关领导的讲话,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有提高,深深认识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努力搞好生产工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照《党章》的要求,剖析履行责任义务的情况;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剖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情况;对照“八条义务”和“两个务必”的要求,剖析思想和工作作风的情况;对照“两个成果”的要求,剖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情况,不断矫正自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意识形态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回头看看自己这几年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也是感慨万千,思绪千万。现将我存在的主要问题、思想根源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学习提高,对照党员的“八条义务”和“两个务必”进行自查以及通过组织征求群众反馈的意见来对照自己,我才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足

1、日常生活中,在保持和发挥先进性方面,自己虽然是一名共产党员,对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性这根\"弦\"绷得不够紧。有时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

2、在工作作风上有时还比较松懈、不够严谨。

3、在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

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在中心工作存在临时观点,应付工作多,创新少。

4、在无私奉献上做得还不够好,有时还在思想深处还掺杂着私心杂念。

5、在对车间的服务意识上有时掺杂个人情绪,心情好时态度就好,心情坏时态度就差。

6、在学习方面,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

7、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忙于事务应酬,不愿挤出时间学,即使有了时间也坐不下来、深不进去,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

8、就学习抓学习,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当成一种额外负担,知识透支、能力欠缺,也已经意识到了,又不去弥补,自己放宽了自己,不是力求全面发展,而是满足于应付本职。

9、批评与自我批评搞的不好,对其他同志不愿意提出反对意见,自己的缺点更不乐意其他人正面点出。

二、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

按照先进性教育的要求,通过学习,自我剖析,提高了认识,振奋了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改造世界观,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要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修正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实在在替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并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学习和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知识,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

2、增强服务意识和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严以律己、甘于奉献。牢记“八条义务”“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保持清正廉洁,带头忘我奉献,,遵守党规党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带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新的境界、新的姿态,扎扎实实,有创新的开展各项工作。

总之,面对新的要求、新的任务,自己要振奋精神,加倍努力,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力争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

以上是我的党性党风的剖析,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推荐第10篇:媒体虚假报道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分析

王迎雪(1118007159) 广播电视编导

媒体报道的应该客观事实,这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不过,随着市场经济和媒介竞争的加剧,虚假新闻开始作为很多媒体卖点之一,典型案例分析。

一、挟尸要价和直播诺康死刑事件,两件事情同样涉及媒体底线问题,以及它将人的尊严放到了一个怎样的地位。媒体真实报道看起来无可厚非,但要跟人的尊严让位。窥私欲的膨胀不能以对个体的伤害为代价,我们都应该知道底线在哪里。

二、杨丽娟事件和杨武事件。过度报道的事实,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成了一个放大镜策划人推动整的事件的紧张,真实是第一个牺牲的东西。媒体抛弃了旁观者的角色,主动参与事件发展甚至大力推动,这样就可以推出更加独特更吸引人的新闻,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新闻资源。媒体井喷式的报道,毫不费力的把一件事或者一个由头变成新闻热点,哪怕事实或根本不存在或者本身无关痛痒。媒体只是需要这么一个新闻来刺激观众匮乏的注意力,事实本身没有可读性,策划的新闻,有故事一样发展高潮的新闻,才是媒体最喜欢的原料。本来杨丽娟只是一个狂热的粉丝,微不足道,但是媒体发现了这道菜,相互争抢,循循诱导当事人,才导致了一场媒体的狂欢和一个家庭不可挽回的悲剧。杨武,一个极其普通的强奸事件,但是加上城管贫苦大众之类的帽子以后,肯定会更加耐人寻味,所以我们需要这些兴趣点,媒体做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把新闻做成一个故事,把新闻变成一个商品,炒作包装欺诈一应俱全。

三、藏羚羊走过青藏铁路和bbc报道伊拉克战争照片失实问题,同样还有新闻联播采用虚假资料欺骗大众的问题。政策的需要,和媒体监管制度的缺失这诸如此类的事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因为媒体自身固有的政治属性,很多时候为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媒体会选择性报道某些所谓事实。虽然这些虚假新闻后来被澄清推翻,但是媒体自身和政府背后的操控力量损失极小,最后被送上审判台的只能是替罪羊。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应该保证新闻的相对自由,这是基本常识。虚假新闻最后得以广泛传播,也是媒体监管失职的表现,信息来源真实性是报道新闻的重中之重,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除了政府监管,媒体内部也应该建立完善的自我审查机制。新闻是公众的,责任感是必须的。

四、李天一和碰瓷大妈事件里,不可忽视的媒介审判,失范的媒体暴力。媒体的责任是传递信息,提供交流,它有评判的自由,却没有审判的权力。并且,媒体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往往会对法律的公正提出考验,这种压力或多或少以公众舆论的形式出现。我们不拒绝媒体的审判,但是这种评价,应该基于法律的公正。李天一,或者说,李某某,一个几乎被全程直播的媒体审判,公开保证公正,但媒体旗帜鲜明情绪激烈的报道又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北京碰瓷大妈,事实证明是仅仅一个虚假报道,同样引发一场声势浩大大众讨论,媒体拉开大旗,大众踊跃站队,事实本身却消亡了。

那么,如何预防虚假新闻?

一、资源整合,虚假新闻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禁止的东西。新闻每天都在发生,信息时刻传播,事后追究避免不了新闻本身产生的负面作用,显得力不从心。纸媒行业在强大的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下,面临衰落,而新兴的网络媒体却没剥夺了采访权。因为没有采访权,转载摘录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侵权问题,为了实时新闻的及时性,网站又不得不自己制造新闻,新闻失实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可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实现资源整合,政策松绑,人员流动自由统一对待,给予新媒体采访权和人员支持,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过渡,既整合了资源,又保证了媒体发展的良性需求。

二、政府的责任。清者自清,外部环境是滋生传播虚假新闻的重要因素,如果把注意力拓展到虚假新闻之外,情况就会简单得多。而且,很多涉及谣言虚假新闻的刑事案件中,政府处理做法简单粗暴,体现出政府公关的失败和国家的不自信,手段方式问题直接决定成败。对人的尊重,对话语权民主自由的尊重,这是必须坚持的处理原则。

三、相关法律的跟进和大众共识的形成。法律是硬保证,大众共识是软环境。既要有制度规范新闻的生产发布和处罚,又要有对新闻对象——大众,整体认识的提升,才可能实现对虚假新闻的有效治理。

第11篇: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定稿)

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

摘 要 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揭露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揭露性报道 经营媒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也渐渐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开始注重“经营”,以接受市场的检验,争取读者眼球而非官方的完全满意来维护媒体的发展与生存。中国媒体市场化的趋势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包括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西方媒体的做法,改变中国媒体替官方进行宣传的传统定位,掀起了中国媒体的“扒粪运动”,这一改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争相设置,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较充分的发挥。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的设置成功,使全国各类媒体群起跟之。可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调查报道类新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社会课题和弊案的揭弊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官方的注意,甚至进行调查或调整相关政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成为了中国民众心目中媒体勇敢揭发黑心企业,替消费者维权的标志。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报道。所谓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最近几年,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耸动性的新闻题材,使得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责任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试图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1 揭露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近年来,各类媒体上的揭露性报道越来越多,如揭露基金黑幕、足球黑哨、黑学术**、药厂黑幕、矿难调查等。被愚弄的公众愤怒了,纷纷用火药味十足的语言在媒体上口诛笔伐,以图用正义的呐喊重新唤起社会的诚信。事实证明,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媒体在一系列“黑”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净化社会空气、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揭露打击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揭露性报道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从读者心理学来讲,负面报道要比正面报道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作为负面报道的揭露性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正面报道,它拥有偏离于常态的独特性,在“新闻堆”中比较新鲜、醒目,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能抢先一步抓住受众眼球。这有利于媒体知名度的建立,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其次,新闻传播学有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是“解闷”(休闲和心理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意义系统的提供和指导)。而揭露性报道正好可以满足受众“解气”的需求。“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的作用。”这有利于媒体影响力的建立,更赢得读者的青睐。

最后,揭露性报道还能为媒体带来经济收益。一方面,揭露性报道为媒体抓住了受众的眼球,也就为媒体赢得了广告主的“钱袋”;另一方面,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揭露性报道做得成功能快速打造出媒体的影响力,使得媒体拥有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始资本。通过合理经营,能为媒体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2 揭露性报道的负面效应

2.1 做揭露性报道需要必要的“背景”支持

揭露性报道多是“揭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阻力要比正常的新闻采访多得多,“碰壁”

更是家常便饭,而且,揭露性报道完成后又会得罪许多实体和个人,靠单个的新闻工作者无法单独完成和承受这一切,这就要求媒体能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后台支持)。另外,媒体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保证揭露性报道的题材源源不断,使得新闻资源不至于枯竭。以《财经》杂志的成功为例,它靠着揭露性报道迅速走红,但是它的显赫与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它的投资方——“联办”的半官方背景,为其提供了强硬的后台,也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信息。领导人胡舒立的新闻理念以及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网也是别的财经媒体所无法复制的。

2.2 媒体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和高代价

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看:一是做揭露性报道需要做大量的采访、调查、取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揭露性报道要么做不完善,要么做不彻底。由于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是“隐藏”着的,就需要先“挖掘”出来再加以报道,比起一般性报道来,揭露性报道多了一个“挖掘”的过程,“挖掘”需要采访、调查、取证,这就需要付出比一般性报道更多的成本。二是由于很多时候这样的“隐藏”是人为造成的,因此,在“挖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许多人为的阻力,这又增加了揭露性报道的成本。三是随着媒体一窝蜂的跟进,以及各种法律、制度逐渐健全、完善,各种违规性操作以及黑幕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搜寻、挖掘“黑幕”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做揭露性报道需要付出高代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为揭露性报道多是批判性质的,所以,常常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媒体稍有疏忽,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周密、彻底,就会招来“官司”。偶尔的一两场官司或许会提高媒体的知名度,但过多卷进官司,则百害而无一利。既影响媒体声誉,又影响媒体的正常运转,处理不好会给媒体带来动荡与危机。二是如果揭露性报道针对的是某个经济实体,那么,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该经济实体在本媒体上的广告投放,给媒体带来经济损失。

2.3 过度的揭露性报道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首先,由于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个媒体的揭露性报道过多,相应的就会使媒体的主流内容减少。而主流内容才是办好一个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最不可缺少的支柱。如果一味地为“揭露”而“揭露”,就会使媒体“揭露”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琐细、零散,离人们的生活重点越来越远,让媒体变得偏激、浅薄、浮躁。这不是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风范。主流媒体应当拥有一种大气,“立足时代,直面社会,不要远离社会生活焦点的琐碎。”就像人们评价《南方周末》一样:“浅、偏、露是其致命缺陷。缺少的是高屋建瓴的指引力和思想厚度。而公信力、责任感、正义感是一份严肃报纸的坚硬内核。”

其次,如果媒体以揭露性报道为特色,就会使揭露性报道泛化,重者会使媒体的不实报道越来越多;轻者,使媒体容易戴上有色眼镜去观察社会,搀杂了媒体情感之后,再去观察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就易削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2.4 揭露性报道不当会使媒体承担额外的负担

揭露性报道不当会把许多媒体“引上了歧途:让媒体承担了一份本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就像《焦点访谈》对外界说的那样,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政府。媒体永远代替不了政府,媒体只是媒体,只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传承社会遗产和娱乐的功能。所以,揭露性报道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媒体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揭露性报道太多或不当,会使媒体陷入额外的负担中,而不能专注于本职职能的发挥。

3 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

美国《财富》杂志的做法值得研究:“杂志发展前期可以通过一系列揭露问题的„负面报道‟吸引眼球,积聚资源;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应不断增加经验类问题的比重。这是因为前期„负面‟新闻比正面报道更容易引起公众注意,打造媒体自身品牌形象;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负面报道‟的采编成本会增加,收益却在下降,打造媒体品牌的其他途径会增多。杂志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后,读者对其可借鉴、学习内容的期望值会上升,也就希望看到其他方面的文章。”那么,怎么平衡揭露性报道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怎样处理揭露性报道?笔者认为: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

策划时要注意防止揭露性报道的泛化,在报道的“量”上要适度;在处理揭露性报道时在“质”上更要把握好适当的“度”。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明白揭露性报道根本出发点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改革深化,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二是要有大局观。在选题时要考虑到披露的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意义。三是要掌握揭露性报道的角度以及批评的分寸,以达到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的最佳效果。揭露性报道最终应该是促进问题的解决,完善有关部门的工作,或者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如果揭露性报道的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社会的不安定,那么这样的揭露性报道就背离了舆论监督的初衷。

在这里,探讨式批评报道不失为媒体在进行揭露性报道时采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能保证批评的质量和效果。好处有三:一是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了批评的适度适量。“多对事、少对人”,能最大程度地尊重被报道者的权利,能有力地争取监督对象的配合,促进问题的解决。二是探讨式批评报道摆正了媒体在批评报道中的位置。“多给信息,少下结论”,能有效防止利用新闻工具进行媒介审判,避免出现新闻媒介妨碍司法的现象。三是探讨式批评报道尊重了受众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把舆论评判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受众,让受众成为舆论监督的实质性主角,有效防止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4.1 要“有理”

所谓“有理”,就是在做揭露性报道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客观、公正、全面,是所有新闻报道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揭露”不等于主观批判,被揭露者也不见得一无是处。所以,一定要立足现实,有理有据。材料一定要掌握全面,评判也一定要公正、客观。做揭露性报道,媒体一定还要做到周全:既要替自己考虑周全,增强法律意识,不惧艰苦,寻找、保存好原始采访、调查材料,做好当被告的充分准备;又要替新闻工作人员考虑周全,保护好一线记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

4.2 要“有利”

所谓“有利”,就是媒体在做揭露性报道时,要时刻把握一个准则:揭露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复杂化。穆青前辈对此有经典的说法:“批判是为了进步,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这是舆论监督的目的所在。”像过去那样,一篇揭露性报道毁掉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是极其不成熟、也不可取的做法。

4.3 要“有节”

所谓“有节”,就是要注意防止揭露性报道的泛化,在揭露性报道时应当注重主流化。主流传媒的基本风格应该是理性和建设性的。揭露性报道可以为媒体赢得眼球、树立声誉,却不能最终帮媒体赢得主流地位。做揭露性报道应当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起长效作用;避免琐细、零散化;所针对的应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时代发展的„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单子”,这才是试图成为主流传媒的媒体所应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郭钦.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J].新闻前哨,2003(2)

2 冯露.浅谈批评报道的选择艺术[J].记者摇篮,2004(2)

3 李文.问题性报道及其兴起的原因[J].新闻战线,2004(3)

4 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6 禹建强.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 孙燕君.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广告语的模糊性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

2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3 性格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4 论英语谚语翻译

5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6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 论亨利•詹姆斯的世态小说的特征—以《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为例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三国演义》中带数字的词语翻译研究

11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 12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13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4 试论库珀的种族观——以《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为例

15 从归化和异化理论分析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绯闻女孩》为例( ) 16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17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

18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9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20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2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23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24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 25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6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27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 28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29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

30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31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32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33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34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35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36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斯科特的性格 37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8 《都柏林人》的“顿悟”手法解读 39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40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41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佐拉·尼尔·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意识解析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父子冲突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英语介词的翻译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中美价值观比较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探析英语政治委婉语的应用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 (Gua Sha)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试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86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87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88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89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90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91 《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称呼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92 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倾向的调查研究

93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4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95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96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97 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98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 99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00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101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分析研究

102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103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04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05 英汉问候语语用分析 106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107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10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09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 110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the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 111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112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13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114 从文化的角度看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差异 11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16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117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118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19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20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121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

122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123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24 论中美家庭教育——以《喜福会》为例 125 雅诗兰黛在中国成功原因的分析

126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27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28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

129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130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 131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132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 133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134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135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136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和他的爱情观 137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38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转变的分析 139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140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141 Salinger, a True Man: A Study of Salinger Based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42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

143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ry in The Gra is Singing 144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145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14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

147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148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14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alues Based on Friends 150 对比分析《喜福会》中母女美国梦和母女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151 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隐喻翻译分析 152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5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 154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 155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 156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 157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158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159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160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161 苔丝女性悲剧的性格因素

162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63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

164 从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商标翻译与其意象的对应性

165 论妇女解放历程在《紫色》中的体现——以主人公西丽为例 166 浅析《睡谷传奇》中的浪漫主义 167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168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69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170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171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

172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

173 Pa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174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175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176 广告中英语歧义的研究

177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178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179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180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181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182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183 禅宗思想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体现

184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85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86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187 浅析企业更名

188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189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190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 191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92 维多利亚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3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 194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95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196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97 网络英语资源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98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199 嘉莉妹妹失去自我的悲剧性命运对中国女性自我价值体现的启迪 200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第13篇:男人可嫁性分析

男人可嫁性分析 无论你现在跟谁拍拖,也无论你们曾经或正在上演多少可歌可泣的浪漫情节,当说到结婚这个词时,还是请你停顿5秒,清 空热情充沛的大脑、格式化被激情占据的硬盘,来一点理智,认真分析一下他是你可以嫁应该嫁说嫁就嫁的男人吗? 结婚与恋爱永远是两回事,就如苹果与香蕉,粗心的人把它们统统归为一类--水果,而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知道苹果就是苹 果,温补润肺;香蕉就是香蕉,清肠排毒,你必须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说我只是想吃一个水果,什么都行。 调查:你的他是什么类型的男人

1、你的他是哪种类型的男人:中派男、精英男、煮夫男、婴儿男、浪子男、其他

2、你认为他目前最欠缺的是以下哪一点:上进心、温柔体贴、生活情趣、其他 普遍可嫁中派男 可嫁性:优 中派男简而言之就是方方面面处于中游,收入不多不少、相貌不好不坏、脾气不温不火、职位不高不低,本分但不是太本分, 有事业心但不是工作狂,浪漫但不是太浪漫。怎么样?看得你都哭了--老大,这样的男人我去哪儿找啊?找一个完完全全的中派 男固然不容易,其实符合三条标准者便可归入可嫁中派男。 其三条关键性质量标准为: 1 收入不多不少。能保证家庭的良好生活水平又不会因此胡作非为。即使将来不小心掉进美元堆里,也不至久贫乍富,恨不 得把老婆像衣服一样换掉。 2 脾气不温不火。男人当然要有点脾气,小打小闹纯属油盐酱醋,否则生活了无情趣。适嫁男人性格的关键点不是好脾气, 而是宽容大度不敏感,那种动辄叫嚷你伤了人家自尊的男人,千万别嫁。 3 有事业心但不是工作狂。男人有点事业心才能保证自身的社会地位及家庭经济繁荣富强,何况把心思投入事业可占用部分 硬盘,清除拈花惹草病毒。当然,千万别嫁工作狂,除非你立志为其奉献全部青春与热血。 最优可嫁点:性格好。中派男最大优点是心理健康,因为方方面面不好不坏,被狂贬和狂捧的可能性较小,其性格扭曲指数 在所有男人中为最低。 适嫁人群。几乎所有女人嫁给中派男都可缔造良好婚姻前景,包括撒切尔夫人及全球第一女CEO卡莉-菲奥丽娜。 你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某些时候,面对迁职或赚钱机会他可能显得不够热心,有不求进取之嫌。 表里不一精英男 可嫁性:良 精英女人王菲曾坦承,我很懒,缺乏耐性和毅力;我抽烟,我任性,我直来直去,我爱发脾气,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 自信又自卑。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哪位精英男士如此坦白直率,但略有智慧就可以想见,上帝给予每个人的东西差不多,你应付事 业的能力强一些,应

付生活的能力一定会弱一些,而受此特性所累之第一人选必是配偶。正如王菲婚变后,某知情圈内人所言, 做王菲的老公一定很辛苦。同理,做精英男的老婆自然也会比较辛苦: 1 劳心费力守财宝。守住长了腿的男人当然比守钻石存折难多了,别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就算他坐怀不乱,也架不住身边 花蝴蝶的狂轰滥炸。要知道做一次柳下惠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柳下惠。嫁这样的男人,你势必要做两手准备,要么与其她女人 斗智斗勇,要么两眼全闭贤惠彻底。 2 牺牲夫妻共同时间。不是工作狂兼应酬狂、玩乐狂怎么能成为精英男?独守空房的时候,钞票可不能陪你说话,当然,找 个人与你说话甚至做其它事易如反掌,但你敢吗? 3 黄金硬币的背面是狗屎。比尔-盖茨身上发臭也不洗澡。男人在外面是精英,在家里可能是一堆垃圾。敏感多疑小心眼儿, 脾气巨臭,与亲人关系恶劣,为工作所累几乎阳痿……总之,嫁精英男之前,你要从细处考察,可别被人家的头上的光环照晕, 以为其它都是小CASE。 最优可嫁点:有面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精英男说出去超有面子。 适嫁人群 A 娴慧温柔得不成体统。 B 精英强悍得不成体统。 你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把光环暂时抛开,你对硬币的反面是不是有足够多的心理准备。 经久耐用煮夫男 可嫁性:良 煮夫男的经典形象据说是传统上海男人。老弄堂里热热闹闹住着几家人,太太们围桌打麻将,先生们边用小牙刷细细给太太 刷洗胸罩边谈小白菜又涨了几分钱。吃饭时间到,太太一声吼,先生吓破胆,满脸堆笑地听太太数落。侬是不是要饿死老娘呀。 对于庸常平淡的婚姻生活来说,煮夫男像小背心一样贴心贴肺,否则也传不出娶妻要娶广东女嫁汉要嫁上海郎的民间箴言。 不过时代变了,煮夫的适嫁功能有所下降,毕竟他们脾气太好,不像男人;过于体贴,有点让人反胃;而且一心扑在家庭上, 事业心不强。单纯从过日子角度讲,煮夫男当然是好丈夫的优秀人选,但真正嫁了这样的男人,女人却可能心有不甘: 1 烟酒麻全不会,官场没有前途。 2 一百二十个体贴一百五十个放心,生活幸福得有点腻歪,既无挑战又无激情。 最优可嫁点:放心。煮夫男家庭观念重,老婆永远是NO1.,即便阴差阳错有一点邪门歪念,也绝对有贼心没贼胆。 适嫁人群 A 在精英男、浪子男那儿没讨到便宜,饱经感情创伤者。 B 父亲为煮夫男,本人具有恋父情结,对此类男人习惯并喜爱者。 C 本人为精英强人,需要先生主内者。 你最需要考虑的问题:男人的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不能兼得时,你更注重哪一方面。 劳

心费力婴儿男 可嫁性:中 婴儿男胸无城府,天真烂漫,对城市的大大小小好玩之处了如指掌。他们是非常不错的恋爱对象。可以与你整夜短信聊天; 做个网页在情人节给你惊喜;带你去肮脏的弄堂里吃最地道的炸臭豆腐;爬到人家后院为你摘一朵月季或一枚青李。你以为这一 切是因为他爱你吗?也许吧,有那么一点点,但更多是因为他们的本性,他们像孩子一样寻找有趣和刺激的玩法。当你被那些浪 漫感动的要死要活时,其实受益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有一天,你玩烦了,不想陪他玩了,这才发现婴儿男是多么难缠: 1 婴儿当然以自我中心,一件事情无论你多喜欢,只要他觉得不好玩就会毅然放弃,甚至包括婚姻的红本本。 2 任何复杂的事情对他们都是灾难,所以对于女人复杂的心思与情绪,他们会选择敬而远之或装憨卖傻。 3 对于生活中的难题,他能躲就躲,实在躲不了会机灵地蹲下身子让你扛。 4 从炒老板到一夜情,全看人家兴之所致,过后当然也悔恨万分痛哭流涕,但别指望他有多强的原则性。 5 乐观是他的优点,但若你情绪低落、火烧眉毛,他依然乐呵呵地要与你玩寻宝游戏,你不疯掉才怪。 最优可嫁点:有趣。 他们会变着花样缠你玩,无论你想玩不想玩。 适嫁人群 A 超级有母爱及耐心者。 B 婴儿女,两个婴儿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是个不错的选择。 你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你有足够的耐心等他长大吗? 辣手催花浪子男 可嫁性:差 浪子男像一匹狂傲不羁的野马。他们性格中最大特征是不向世俗低头、漂泊、视金钱名利为过眼云烟。自信的时候,他拿个 杠杆就想把地球撬翻,然而某些夜深人静的当口,他又向你展示漂泊灵魂伤痕累累的一面。他们与世俗对抗的完美姿态,能够激 起女人强大的征服欲和母性光辉。 浪子的爱情像海市蜃楼,他爱时是真的爱你,比别人更爱你,然而感情的漂泊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像罗马勋章一样值 得自豪和骄傲。他可能轻易向你求婚,也可能在求婚的第二天就爱上别人或突然失踪去深山老林做野人。超级浪子马龙白兰度赚 了不少钱晚年却靠政府救济度日,爱上他的女人有6位为他自杀,他自己说有9个孩子,警方公布的数字是15个,民间传说则为25 个。浪子是女人的劫数,魅力不凡,却谁嫁谁倒霉: 1 浪子缺乏责任感的恶习是婚姻的毒药,可别天真地指望通过赤烈烈的爱情改变他。 2 为朋友两肋插刀打伤人,把家里仅有钱财捐给爱猫协会、安慰朋友的遗孀擦枪走火……义气十足的浪子会留下一屁股麻烦 3 跟浪子谈买房买车构筑美好未来无异于对牛弹琴,人家有钱就去流浪没钱就回家种

第14篇:高中物理验证性实验分析

高中物理验证性实验分析

黔西二中 朱东海

仔细分析和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可以看出高考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已明显加强,而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主要手段就是对学生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考查。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但其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思想均来源于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因此,要想做好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就必须要认真研究和体会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而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中,验证性实验所占的份量是最重的,所以,深刻理解和掌握验证性实验是做好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的基础。

1、在学习验证实验中体会实验思想

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我们提出了猜想和假设,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如果正确,假设才可上升为理论。反之,我们要验证某一物理理论或物理规律,就要从生活中寻找出符合这一物理规律特性的物理现象,这个物理现象必定在中学实验室可以实现,同时又要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并能测量出有关的数据。因此,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前提,就是要创设好物理情景,这就是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思想。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创设出多种物理情景,而其中让物体自由下落在中学实验室很容易做到,过程也简单。我们只要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及对应的速度,就可以进行验证工作。物体下落的高度可由直尺直接测量出,而物体速度的测量在中学实验室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打点计时器,让重物带动纸带作自由下落,根据纸带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及对应点的速度V,通过V2=2gh来验证,从而设计出了验证方案。

2、在学习验证实验中体会实验方法

在教科书中的验证实验中,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实验方法,而这些实验方法在我们研究探究性实验和设计实验中经常会用到,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实验方法。如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在中学实验室很难测量,而该实验中采取了“转换法”,即把两个小球置于水平高台上,让两小球作对心正碰,碰

后两小球从同一高度作平抛运动,飞行时间相同,这样就可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替代了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把速度的测量转化为位移的测量,而位移的测量在中学实验室很容易实现,从而使实验顺利进行。

又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的大小即与外力的大小有关,又与物体质量有关,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先让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然后再保持外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从而很好地完成了验证工作。

3、在学习验证实验中重视实验的验证条件

物理规律的形成,通常会有一定的前提或必备条件,在验证工作中必须要落足这些条件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忽视或不注意的。如在验证力的合成法则的实验中,实验的条件是“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在两个分力和一个力分别作用下,同一弹性绳的同一端点必须到达同一位置才能满足实验的验证条件。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只有重力做功”是实验的验证条件,而实验中阻力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阻力做功过大时,实验误差大,实验将失去意义,为此,实验中要求铁架台竖直、架稳,且小球选用质量大、体积小的重锤,使重力远远大于实验中的阻力,阻力做的功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满足了实验的验证条件。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为保证两小球碰后能分离且在空中飞行时间相同,实验中选用了两个同种材料做成的质 量较大的弹性小球而不是橡皮球、塑料球。

4、在学习验证实验中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科书中的验证实验中含有定量验证实验和定性验证实验,其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定量验证实验的数据处理通常采用代数计算法。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根据计算求出增加的动能和减少的重力势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来完成验证工作。要注意的是定量验证实验对实验数据误差的要求较一般定量实验高。一般的定量实验是通过测出某些物理量,利用代数计算法求出某些所要求的物理量。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是通过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求出该电阻的阻值,其测量值的准确程度如何是很难比较的,只能反映出其真实值大约所在的范围,因此,是个近

似值。而定量验证实验则不同,其测量值是有参照物的,即要比较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是否相等,因此,测量误差的要求相应地也较高。

定性的验证实验的数据处理通常采用图像法,即根据实验数据,通过描点的方式把它们的物理属性显示出来,去验证我们所要验证的物理规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就是利用了a—F图像来验证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所要注意的是,描绘的图像通常为直线,其目的是更便于总结出所要寻求的物理规律,如果描绘出的图像为曲线,我们就要进行“化曲为直”的工作,如利用a—图像来验证加速度的大小与质量成反比。图像描绘后要注意分析直线的斜率及直线与纵(横)坐标的交点的物理意义。

5、在学习验证性实验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验证实验的学习,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论认识及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从中学会了其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究实验和设计实验奠定了基础。

该实验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图像法来进行验证。以为纵坐标,h 为横坐标建立如图2所示的坐标系。多次改变小球的初始位置,即改变h,测出对应的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标出,利用描点的方法作出其图像,如果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完成了验证工作。其中图像的斜率K=4H,而H为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一定值。

第15篇:可形性分析报告

关于投资修建武汉徐东商业圈室内游泳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前言

以该项目所在地段商圈特征作为思考点,结合自身客观条件,深入挖掘市场机会,从原点放大、同构超越、空隙切入的角度,剖析项目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务求以强势业态杠杆全面提升项目商业价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计划概要

该游泳馆是一所正在创建旨在向会员提供以游泳为主,体育健身为辅的游泳健身俱乐部,与单纯的游泳馆不同的是,此游泳馆主要经营以室内恒温游泳馆为主,同时配以器械室,乒乓球台和瑜伽室。室内恒温游泳馆,冬天也可以游,水温常年保持在28度左右,不游泳的时候还可以去器械室,打乒乓球或练瑜伽,有热水淋浴。游泳俱乐部将积极推动单位和家庭的参与,并向那些有兴趣提高体育技艺的人士提供专家指导和训练性课程。同时,在2010年亚运会在我国完满举办成功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体育,爱上了锻炼身体。如果能开启这所游泳馆将拥有着相当大的盈利能力。

二、项目环境分析

由于鸿源国际大厦、中立名居商务楼、东沙大厦、龙源大厦、世纪广场等项目在徐东的一字排开,徐东地区近年来也成为了写字楼的新宠,而且这一区域集中了数量众多的商住楼,便利的交通环境再一次显现出开发写字楼的优势。在第三产业方面徐东路有徐东平价、沃尔玛、销品茂、麦德龙等等,是武汉市民购物的好去处。就武昌区来看,最新武汉室内游泳馆共有5个,分别是:武汉阳光在线小区内,七一七所斜对面的阳关在线小区游泳馆、武昌洪山广场旁的洪山体育馆英东体育馆、武昌洪山区水果湖高中的游泳馆、武昌洪山礼堂对面水果湖小学旁的刘黎敏游泳馆、武昌区街道口珞狮南路151号3楼的四季游泳馆。不难看出,徐东商业圈修建一个室内游泳馆还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的。

三、项目基本情况

游泳俱乐部的投资建设,位于徐东商业圈,以恒温游泳馆为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馆内设有一个50m*25m的标准游泳池,开设的项目有游泳、体育运动健身等。 根据现有场地规划,将扩建瑜伽馆、乒乓球室、器械室、休息室、淋浴室。 预计扩建费用 xx 万人民币,扩建后的游泳馆更能体现出资源的优化配制和和谐统一。

四、项目可行项研究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该游泳俱乐部以游泳收入为主,占地面积 500平方米。馆内设有一个 50m×25m 的标准游泳池。开设的项目有游泳、乒乓球、瑜伽等项目,后由于设备问题和资金问题未能使用而。当前亚运会结束后,国家普及社会以健身为主,徐东地区整体缺乏游泳馆,在改扩建后的游泳馆可以容纳 xx 人以上,能缓解局部的游泳爱好者和居民的夏季避暑需要。撰写报告之前,我们进行了大量调查: (1)徐东地区特性市场的调查;(2)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型游泳场馆进行调查;(3)采用网上调查,电话问询,答卷问询,直接访问等方式进行调查,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第一手资料。

(二)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况和结论

从经济环境上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由生产能力转为市场需求。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满足一般生活需求后,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们,向娱乐、享受型更高的 生活层面迈进,一些集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成套器材开始搬入家中。可见,体育市场潜力巨大。

五、市场分析

(一)经济环境分析

武汉市正在进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而休闲场所的规划和设计能显出这个城市的文明建设和整体形象。拟建的游泳馆系属于徐东区的一部分,城市布局较规范,长期居住的业主将近九万人之多,截至 2011 年初 周边房价已经到达 10000 元人民币/平方米以上;加上周边的大型商户,具有相当可观的消费能力,经过长期的调研,此地已经成为成熟的商业区域。

我市随着生活水平日益升高,体育健身在日常生活中更显的不可或缺。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也渐渐增多,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强身建体也成了大家的必修课。游泳作为世界的第一大水上项目更显得其趣味性强,锻炼强度适中,越来越受到人民的亲睐。因此扩展游泳馆不断完善游泳建设,不仅能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更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目标市场分析与分析

游泳俱乐部建成后,将是徐东地区第一家以游泳为主的健身俱乐部,弥补了徐东地区没有专业的游泳健身俱乐部的空缺,为周围的居民和消费者得健身提供 了极大便利之处。由于周围方圆 15 公里范围内没有游泳馆,这就更显得游泳俱 乐部的重要性。

1、消费群体

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徐东商业圈范围内,以周围的社区居民为主。

2、竞争对手分析

游泳俱乐部位于徐东商业圈中心位置,从地理位置的辐射范围来看,跟其他 的健身俱乐部的项目形成一个互补的形式,同时方圆 15 公里以内没有专门的游 泳馆,这就为游泳俱乐部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3、价格分析

由于地域和市场原因,我们暂时的定价为成人 XX 元/人,儿童 XX 元/人, 另着重推出会员卡、计次卡、月卡、年卡等。

六、项目实施计划

(一)特色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相得益彰的磨合和共同作用下,将最终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和力量,我们可以证明,我们有能力并且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最终探索出一条民族企业自由发展、强大、振兴之路。

在游泳俱乐部的运营过程中,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立足于建立属于自己 的文化之路为首要目标。在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吉祥物、企业经营理念等方 面我们将根据本公司的现状以及公司的目标深入研究并制定完善。我们作为一 个组织,企业常常不得不制定出许多规章制度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职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制约员工的行为,以次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它使信念在职工的心理深层形成为一种定势,构造处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就形成了有效的“软约束”,它可以减弱硬约束对职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理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一种心理抵抗力,从而使企业上下左右达成统

一、和谐和默契。

2、服务标化建设

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 标示,其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乐观想上的工作 环境,即把企业职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目标,很难参与市场角逐,更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一般的管理概念中,为了实现企业 的既定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来引导员工规范其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为顾客创造满意的服务。

(二)经营项目设置

前台:冰点水吧、烟酒专售、业务办理及咨询、VIP 专属顾 问办公室、泳具租售等

洗浴及更衣室

器械健身室

乒乓球室

瑜伽室 游泳池

运动健身教练员指导室

棋牌室

开放式公共区域均配置背景音乐设备,在中心营业的所有时段中,将持 续播放节奏感较强的动感音乐,以提高运动者的运动兴奋性,并烘托运动 氛围,并不连续的支持付费点歌项目。

(三)组织结构设置和劳动定员

机构设置共30人:

董事长,负责企业董事会的日常事务处理,及公司重大决策的参与与决策者。

总经理,总体负责公司的运营与开发市场等。

另设置,市场营销部、销售部、客户服务部、行政人事部、安全保卫部、教 学运营部、财务部。各部分明确分工,各行其责,各部门职责将在前期的筹备工 作中完成分工。人员定额初步限制在 30 人左右其中高级管理员 2 人,中级管理员 7 人,职员 21 人,其中教练 6 人。

本项目中高层管理人员均由我公司派出,教练、VIP 顾问主管由公司派出,其他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以本地招聘为原则,本地招聘人员将进行岗位培训,以保证公司经营管理质量。将定期对本项目各岗位员工进行工作质量考核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教练、VIP 顾问将定期接受培训。

(四)市场营销与销售推广

1、市场

(1)预销售

预销售阶段的目的是为在游泳馆开业前建立起约 500 人的预期会员基 数,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游泳和健身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开业之前,预销售将成为创收的重要部分。

(2)开业活动

开业时各项活动的规模旨在尽可能多地吸引人们的参与。全体员工随 时待命,带领参观、解答问题并出售会员卡。促销活动将包括:礼品赠与、健美操表演、与相关商家进行交叉促销。借奥运的契机免费为来宾进行健康评估,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以鼓励人们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成为游泳馆的会员。

2、销售

(1)促销点和会员资格试用

开业前将在园区内人流密集的地区放置促销点,人们只需填写表格,即可 获得免费的临时会员卡。公司的销售人员将收集这些表格,并与每个填表 人联系,约定时间邀请他们来参观游泳馆,办理相关手续并成为临时会员。参观时,工作人员将介绍并演示游泳馆的设施及服务,并制定针对个人的训练课程,以吸引客人加盟,通过试用临时会员卡,他们将意识到游泳馆的价值和益处,并决定作为正式会员加入,并作为长期宣传人,介绍他人入会有奖励等方式增加会员。 (2)交叉促销

大企业是本行业最具潜力的市场,只要企业意识到了健康的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益处。销售部部将于企业联系,推出关联公司员工收费标准、现场体能测试、讲座和其他与健康有关的活动。不但能为企业雇员提供多种多样的便利和服务,而且还能提供专门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活动,能让企业踊跃参与。

(3)健康检查

公司将定期举办活动为会员及其朋友提供免费健康检查,这是向非会员出售会员卡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健康教育在推销会员卡时是个关键因素,人们将了解到游泳给身体健康带来的益处。

(4)内部活动与宣传

经常举办内部活动,例如会员聚会、节日庆祝和周年聚会等。向所有会员发出邀请,并可以携带亲友一同前来游泳馆享受免费食品、健康饮料并获得礼物。以达到圈子效应,能吸纳更多的会员参加。随着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区兴建的同时,要抓紧商机,组建营 销网络,抓紧广告牌的投放量。并将不断进行促销、宣传并保持与本地企业和广告商的联系。将利用印刷广告和固定广告牌进行宣传。

七、财务预算

(一) 项目投资效益估算

整个原先项目投资尚有_万元未收回,在 1 期改造项目投入大约需要投入_万元资金,建设时期为 3 个月。运营期间费用为_万元,预计 3 年左右内收回投资并实现盈利。

投资利润率=(_+_)/2016-(

)= 静态投资回收期=累计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年累积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_年

(二) 项目资金回笼速效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10 年全国家庭支出状况与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消费在居民的消费指出中约占 8-11%,暂取离散偏低值 9%。让我们来算仅芦沟桥附近的居民体育消费做较为保守的估算:

新游泳馆服务于附近10 万(小范围)人口;

人均体育活动消费 9%;

其中有 4%的人愿意花费 20 元作为游泳健身(统计局数据); 取全国人均工资 2800 元/月;

(2800×10×9%×4%)×20=2016 万元

(三)结论

从以上两节的财务分析中可以看出,本项目赢利性较好,静态投资回收期 3.76 年。以上数据预示该项目具有抗经营风险能力和赢利性较好,该项投资是可行的。

八、保险和法律事务

游泳俱乐部的保险是通过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购买的。资产保险将保险固定资 产和私人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商业意外保险保证赔偿由于意外事故而关门造成 的固定现金流入损失。

为了防止意外事故而造成会员伤残所引起的法律诉讼,我们还购买了一般责 任保险。当然,中心管理人同会采取有关预防措施,如提供适当指导,给予必要 的警告,同会员签署无责任条款合同等。游泳俱乐部还将为 9 位主管人员购买意 外死亡和伤残保险。

中心的法律事务将由浩泽律师事务所负责处理,该事务所有丰富的经验和良 好的信誉。 游泳俱乐部是在武汉市注册的股份公司,公司及其管理人员没有任何法律纠 纷。游泳俱乐部已得到了在武昌区建筑、经营的商业营业执照。

第16篇:企业经营模拟——实验报告性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

————实验报告性分析

一、纵观全过程

在我们小组的企业成立之初,我们便把公司的名字命名为东昇有限公司。这意味着,我们对公司的发展都有着一个良好的共同愿景,希望公司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旭日东升,朝气蓬勃,力争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成长为龙头企业。我们相信:你我共同的每一份努力,都会使我们不向胜利前进。有了共同的愿景和口号,让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小组表现出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己所能全力推动公司发展。虽然我们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是值得肯定的。整个实验结束后,进行综合评比,我们在各小组中位居第二,这同样是令我们感到自豪的。

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

1.准确定位市场。我们小组在选择市场时能够当机立断,有效地避开了各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并尽己只能一较低成本拿到了最大额度的订单,在市场份额上占有优势,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具有详细的产品生产计划。产能明确

3.及时进行产品的研究和市场占据。模拟开始后,我们迅速进行产品的研究和响应市场的开拓,上马新设备,并进行基本的产能预估,使公司在初期就显现出一定的优势,迅速得以实现了公司的转型。

4.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组虽然在处理有些问题时,虽然有争议,但最后每次都会达成一致意见。期间没有出现过低级的配合错误。

5.面对突发事件,能够灵活变动,及时处理。例;有一次我们不能及时上交订单,库存缺货。我们及时与其他公司协商,购买他们的产成品,让我们得以及时交货,使公司不出现风险问题,而且保证企业的信誉(虽然在此次模拟中并没有涉及企业信誉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应该考虑在之内)。

三、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1.公司发展初期没有进行最大规模长贷。其实在起初我也提出过要借160万,但没能与组员达成一致,经协商最终以只借100万作罢。

2.运转初期,曾一度出现过紫荆短缺问题。3.初期生产线设备选择出现重大失误。脱离了老师当初所讲的各类生产线所能够产生的效益是大不相同的,单凭滋生的直觉就上马了多条半自动生产线,没有及时放大出产能,直到第5年再次上马多条全自动线投入使用后,产能得以迅速扩大,整个企业效益得以扭转。

四、总结

1.经过此课程的学习,由开始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我们为中心,让我们掌握了主动参与权,也使平时难以实践的东西得到实现。这一实验打破了传统的案例教学相对静止的局限,充分展示了显示经营时变化的动态性和综合性。让我们受益长远。

模拟经营系统算是一种比赛,在我们看来,比赛结果是次要的,而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 并且实验过程中规则的详细制定,让我们感觉就是公司的主人,使我们真正融入所扮演的角色,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并对公司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2.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拥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将会使公司的主要目标、政策及行动统一结合为整体,可以让企业根据本身的优劣势,未来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行动来配资源,从而使企业做到永续经营,在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3.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想要飞就要寻找动力,动力则来自于实力。\"对于刚刚接触企业经营(模拟)的我们,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于我们需要彼此的协作。经营过程中每次最终的决策都凝聚着大家智慧的结晶。争论并未在我们对于案件造成分歧,反而令大家越发理解到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学习和进步,吸取经验教训,是强者;再加上团结协作,目标明确,勇往直前,便是王者。

4.责任心的增强。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仔细的确认无误,因为一旦有一个数据出现问题就会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提前出局。所以每个成员都有高度的责任感,这增强了我们的责心。

5.专业知识的增长。通过此次模拟,让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好的认识。在当今大学就业问题相当严峻的情况下,能有这么一次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以后的发展,将受益终生。

企业经营模拟已经结束了,然而这个过程对我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管理能力上的全面锻炼和考验,使我们学到的知识勇于实践,让参加者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企业在运行的重重困难,锻炼了处理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也深知,“经营者不是好当的”。

现实生活中的背景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我们需要不断壮大武装自己,真正成长为:新时代下独具实力与魅力的弄潮儿。

社会在迎接我们,让我们勇敢面对,加入战斗的队伍,开创新天地!

张永鹏

2009.12.16

组员名单:

张永鹏

20071696

王洋

20086061

潘瑶

20086354

柴琳

20081031

周燕楠

20084107

第17篇:固定资产投资分析性报告

针对魏克曼生产线投资可行性分析

针对公司近期准备采购德国魏克曼混凝土预制件设备,为公司领导层项目决策提供有力的经济决策支持,同时基于目前可获得资料,特对本次采购德国魏克曼生产线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分析,使公司领导清晰的了解项目的投入产出,从而判断本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情况。

一、本次项目投资的意义和必要性

投资是企业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价值和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通过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形成的固定资产一经建成投产,就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它可能实现的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也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高低、发展前景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固定资产投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固定资产能够增强公司的技术经济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资金结构、偿债能力,能够扩大其资本积累规模,提高其收益能力,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2、投资固定资产能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者购买顶尖的设备,同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不仅可以不断的获得技术创新和利润,而且还能够为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提供更好的业务操作平台。

3、投资固定资产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投资项目的竞争。一个不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投资项目,注定是要失败的。无论是投资时间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有助于促进投资者自觉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目前宇辉集团正在面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同时大部分居民迫切需要改善住宅条件,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优厚的发展机会,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市场需求大,谁能够抓住市场机会,谁就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目前宇辉集团现有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运行效率相比来说比较低,通过本次生产线采购能够提高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幅度提高宇辉集团的生产效能,同时还能够提高设备的自动化、专业化程度,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支出。

二、生产线及投资情况简介

魏克曼混凝土预制件设备生产线包含混凝土布料机周转台、码板机、周转台翻转机,输送系统,循环系统组件等自动化生产系统。该设备安装成功后,通过主控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可配置生产方案和路径优化控制循环系统,能够实现从边模安装运输、清理、喷油、划线到动态仓储自动化控制管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此次采购混凝土预制件设备生产线的主要生产设备包含如下:

按照近期(自2017年1月1日-2017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兑欧元的中间平均折算价7.8121进行折算,折合成人民币约为3425.86万元(不含进口设备的运输费、保险费、关税以及进口设备的增值税等其他相关税费等)。

三、本分析报告分析的理论依据与假设条件

1、收益期计算年限

本项目投入资产主要为机械设备。根据目前市场上设备的使用年限,考虑相关设备的损耗等情况后,预测此机械设备经济使用年限一般为10年,预计净残值率5%,本次生产线项目投资分析主要以魏德曼机械设备经济使用年限10年为计算收益年限。

2、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是将未来预期收益转换成现值的比率。 折现率=无风险收益率+行业风险收益 率+公司特有风险收益率

折现率的确定区间最低为五年以上贷款利率4.90%,最高为公司近几年最好的净资产收益率。一般折现率的确定,以行业平均利润率基础,适当考虑风险率,然后综合确定。全社会所有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常常被称之为社会平均收益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看做是公司要求的投资收益率,结合公司实际净资产收益率情况,本次投资分析假定折现率为15%。

3、假设条件 1)不考虑设备的进口关税,同时不考虑生产线计提完折旧后处置的相关税费。

2)生产线设备是在开始时一次性投入的。 3)持续经营假设。假设企业以目前的经营方式、目前的经营规模持续经营,即在收益年限内公司不在投入新的生产线设备、设备维修等其他投资。

4)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资金的无风险报酬率保持为目前的水平。

5)不考虑外汇汇率变化对初始资金投入的影响。

4、计算时点

本项目生产线于2017年12月31日安装完毕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从2018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所以本次项目分析报告的计算时点为2018年1月1日。

四、本报告的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投资分析,以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作为分析的依据。净现值大于零或内含报酬率大于要求的报酬率即该方案是可行的。假设本生产线的预期收益率为15%(与内含报酬率相等)的情况下,根据目前项目的投资额,计算出在收益期(10年)每年生产线至少应实现的净利润或利润总额。

营业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 净利润=营业现金流量-折旧 该生产线的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折旧=3425.86×95%÷10=325.46(万元)

(1)生产线投资资金在2017年12月31日一次性投入金额:3425.86(万元)

(2)10年后生产线残值(5%净残值)的变现价值的现值: 10年后生产线设备的帐面净额=3425.86×5%=171.29(万元)

设备残值变现现值=171.29×0.2472=42.34(万元) (3)2017年12月31日的实际投资额现值: 3425.86-42.34=3383.52(万元)

(4)10年内每年至少应流入的营业现金流量: 根据年金现值计算表,15%的折现率,10年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018,由初始投资额现值=每年产生的营业现金流量净额×(P/A,15%,10)得出: 每年至少应流入的营业现金净流量=3383.52÷5.018=674.28(万元) (5)每年至少应实现的净利润: 净利润=营业现金流量-折旧

每年至少应实现的净利润=674.28-325.46=348.82(万元) 每年至少应实现的利润总额=348.82÷(1-25%)=464.09(万元)

(6)同理可以得出,在投资人要求的不同投资收益率,其实现的净利润如下(单位:万元):

(7)结论 根据上述计算得知,投资人如果合理预期能够实现投资的收益率,则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量,该项目可行。如果投资人合理预期不能够实现此收益率,则该项目不切实可行。比如:假定投资人要求的投资收益率是15%,并且投资人预测该生产线收益率达到或者超过15%能够实现,那么此项生产线在经济使用期内每年至少应为公司创造净利润348.82万元以上,投资该项目是可行的;若投资人预期不能实现15%投资收益率,此项目收益达不到投资人想要的收益率,则此项目不切实可行。

五、使用本报告的局限性

本分析是基于目前可获得的资料,针对魏克曼生产线项目投资进行的事前分析,主要采用财务管理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年金等相关知识,由于分析采用了众多的假设条件,收益期限、折现率的选取等,将直接影响分析的结果,后期如发生重大经济变化(政府政策变化,通货膨胀、社会平均收益率大幅下降、大幅降息等),应重新修订相关计算参数。

第18篇: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文学院11级广电班 马永红4号

无论是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还是深度报道等,它们都属于新闻。只是使用不同角度和形式对新闻进行解剖或报道的几种不同形式而已。

一. 后续性报道的含义及分类:

(1)定义:关于后续报道各个新闻学专著里对它的关注比较少很少有专章论述。对于其定义这里不妨列举一二。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

首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作了如下定义“对事件性新闻所作的进一步报道。它近似连续报道但又不仅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发展的连续报道常常还须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

其次,一件受人关注的新闻播发后受众还想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如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结局等这就需要做后续报道。后续报道常见于突发性事件的解释性报道和评议性报道。采写后续报道应注意挖掘新的线索不断给受众以新的信息”。 (2)后续报道的分类:

后续报道的分类: 根据《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定义可知后续报道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背景说明式的。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解释说明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类是结局式的对事件处理的结果或是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报道。还有一类是评价式的。南方报业网上的“深评浅议”即属于此类。 3.与连续报道的差别 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黄匡宇《电视新闻学》③。而后续报道更关注的是事件的进展情况比较往纵深的方向发展。 连续报道中各个独立报道因素既可以独立为体彼此又环环相连丝丝紧扣承上启下互为因果形成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④具有时效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密集性、广博性等特点。后续报道是对一个已播发过的事件的进一步报道没有前一步的报道就没有后续报道之说。前面的报道是基础。

我认为,后续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在这当中后续报道是一个不起眼的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领域。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等相比后续报道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报道不重要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媒体是社会的前沿哨兵它们要及时了解社会事情的进展促进事件的合理迅速解决帮助建立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对一些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当受众想了解其最新进展或是最后结果的话就需要媒体的报道。而对于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事情其现在情况如何相关当事人有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受众也不得而知。此时媒体便可进行跟踪报道对那些已经解决了的事或有了改进的人或事进行表扬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行为须进行再度曝光敦促有关部门注意。对这些事件的后续报道体现了媒体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显示媒体的报道能力和总体报道水平是打造媒体的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方面再有影响的媒体在抢新闻时也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若是没有抢得先机也可以通过挖掘新情况在后续报道中胜出。另一方面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注意可以促进一些久拖不决的事的解决。自此可以树立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打造出媒体的公信力。2008年10月23号的《南方周末》上有记者赵凌的一篇文章“追踪受辱救助站五年之后”这是对其在2004年7月1号的报道“受辱救助站之后”的追踪报道。在一个事件时隔了四年之后还能对其进行关注这表明了该报及其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当事人负责对受众负责。受众在无形中对媒体的信任感就会增强。

3.增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一种方法。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就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时刻对事件的进展保持关注不能报道过后就置之不理。记者要有责任感要对关注事件的民众负责给受众提供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对报道过的事件负责把事件的最新情况公之于众。有着这样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新闻从业人员就要自觉地关注事件的进展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从传媒素养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4.满足受众需要的缘故。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受众一方面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保障自己在信息时代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太多的信息往往也让人们手足无措无从选择对新闻的认知与接受也出现了阻滞状态。这种阻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新闻太多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的信息人们无法消化。还有一个是人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或者兴趣保持对某个事件的全程关注因此对某些重要新闻无法全面跟踪其进展。这时新闻媒体就应该主动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对相关事件进行追踪报道。 后续报道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对近期的重大性新闻进行多角度解析,让受众对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理解。使报道的新闻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实本身,我认为它的报道属于新闻。

在新闻业的现实情况 :1.从量上来说各大媒体中的后续报道数量都不多。做得稍多的也就只有寥寥几个。电视节目中以《焦点访谈》为做得比较好的。《焦点访谈》早期的节目时主持人经常会在节目中提到上期说的某件事已经解决了某个人受到了惩罚等等。平面媒体中《南方周末》也时不时有后续报道。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的新闻都是对当下或新近发生的事件的即时报道。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后续追踪报道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事件报道过后就没有了下文有始无终。 2.从质量上来说很多媒体上的后续报道只看表层没有去挖掘事件的深层原因与本质没有进一步朝前发展没有新的突破点与新方向。目前的后续报道在报道内容、时机、方法、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对于奶粉行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样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媒体的后续报道关注的是某个奶粉是否安全企业的反应官员的回应后期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也都是很重要的人们需要了解这样的信息。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媒体几乎都避而不谈那就是那些已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将如何处理。那些奶粉到底流向了哪里还会不会又通过某种渠道回到了市场中呢对这些问题媒体都保持了沉默。

媒体上后续报道缺少的原因:1.经济利益的考量 新闻业竞争激烈;2.新闻业自身的特点: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3.社会整体风气的浸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也愈加的健忘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关注眼前的利益。 媒体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则是公共利益的守望者事实真相的记录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记者要理清思绪抓住事实的重点告知人们真相。新闻业不是司法机关无法对事实进行审判新闻业也不是行政机关无法对相关人员进行裁决执行。媒体在重大社会事实上起到的是一个告知的作用。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提醒人们关注那些需要继续关注的事监督政府部门是否作为好人好事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违法违纪行为是否受到惩治等等。后续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对后续报道的重视有益无害。各个新闻媒体应自觉地加大后续报道的量提高后续报道的质多深究事件的深层原因使后续报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纸质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发挥纸质媒体的特长向深度报道发展更多关注后续报道。

二.连续报道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进行报道,使读者、听众、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活动从头到尾有个全面的、完整的了解。一般地说,凡是报道的事件没有结果,都应进行连续报道。这类报道多用于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正在发展中、群众又很关心的事物。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所做的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往往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

特点:1.时新性。连续报道是在事态进展过程中的报道,时间跨度小,应是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进展中的事态的连续报道,在时效上要力争做到最新报道,讲求时新性。2.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播出的连续和内容的连续。连续报道的根本特点不在于报道次数的连续,而在于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在于各次报道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于内容上承上启下的连续和衔接。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每条新闻都有内容上的同一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时间上的连续性。连续报道的连续性与新闻事态的空间、时间都是紧密不可分的。3.完整性。连续报道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从总体结构上它具有完整性,而这一结构上的完整性又是通过对新闻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多次及时传播而最终完成的。4.递进性。连续报道从报道层次来看是逐渐递进的,它以事物发生发展为依据层层递进地报道事件的全过程。不论是事件性连续报道还是非事件性连续报道,各报道都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个报道。5.广博性。连续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的多次报道,在信息传达上比单条新闻具有更多的容量,因此其信息量更广博。6.显著性。由于连续报道对同一新闻事件做多次报道和多单元的集合,在传播效果上容易造成一定的声势,因此连续报道在一定时间内容易引起观众注意。

7、未知性。连续报道是与事件发展同步的,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未知性质。如申奥报道、入世报道等。

连续报道属于新闻的原因在于:注重时新性,报道的时间都是\"今天\"、\"刚刚\",即每条新闻都是时间上的最新报道,而系列报道的时效所注重的是时宜性,即新闻是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系列报道在采制时也要选好新闻由头,寻找恰当的新闻根据,通过它反映事实的最本质特点。

连续报道中的每条新闻都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要反映事件从发生到结果的流程,要不断地反映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虽然连续报道在事态的变化过程中有时也会从不同角度来拓宽题材,但是其总体结构仍然是按照事态发展的次序排列的,每条新闻之间存在着事态发展的连续性,甚至是因果关系。事件追踪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连续报道的结构是有序的,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任意变动。记者、编辑在采摄新闻时无法预知事件的进展,第一个报道开始后下面各条新闻的报道内容要随事态进展而定。连续报道结构上的有序性由新闻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定,不以记者、编辑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三.深度报道含义及理解:

深度报道的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

含义: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最接近它的本质:“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换言之,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于是,深度报道便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种种特殊本质:

首先,从报道的起因上看,客观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并以报道“事件”为本,因此,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客观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

其次,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 从报道的时效上看,客观报道讲求的是打新闻的“第一落点”,是一种先发制人式的时效竞争;深度报道则是在不失时效的大前提下讲求打新闻的“第二落点”,是一种后发制人式的质量竞争。对于深度报道的发展颇多建树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发行人亨利·鲁斯曾把客观报道称做“快新闻”,而把深度报道称做“慢新闻”。他认为,“快新闻”是一种对于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迅即而简要的报道,而“慢新闻”则是一种需要在新闻里面发现问题的报道,这种报道一般需要用相对较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以便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分析它的前因后果,预测它的可能发展和社会影响。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种种不同,深度报道之于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特殊要求──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即用统摄性思维来把握事实,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演绎事实。其操作的要点大致有五: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即“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提供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用来解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交代与它有关的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受众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把握事态发展的基本走向。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即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去考察和对比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展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不但有助于人们在一种“情景化的状态”中更为客观地了解事物的由来与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更为真切、生动地把握“这一个”新闻事实。

提供简历性的事实。即为新闻中出现的人物提供必要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趣闻佚事的简介,以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数据往往是关于某类事物总体结构及状态的描述和抽象,为主要新闻事实加入相关的数据性的事实,有助于受众对有关事物的宏观的、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即有选择地报道外界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议论、意见、态度或评价等等。尤其是在新闻工作者自己对事态的真相尚未清晰地把握之时,兼收并蓄,多反映些各方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一则较为“保险”,二则有助于开阔人们的思维空间。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对一些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军事新闻以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科技发现的报道。

聚焦法:一种特别适合深度报道的结构方式。

客观报道的常规叙述方式是“倒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虽然有诸多优点和好处(比如它能突出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方便编辑的剪裁,等等),但它却难以成为深度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因为深度报道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的是受众的整体性接受和认知,而“倒金字塔”式结构则容易造成人们信息接受过程的中断,不利于保证传播过程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深度报道常常是一种基于社会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结构式展现,因此,报道内容容易远离人们的直接兴趣。如何更好地、更为有效地进行深度报道呢?在深度报道的实践中,人们创制出了一种特别适合于深度报道的新的新闻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聚焦法。

聚焦法的基本结构模式是:

导语: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美国《华尔街日报》素以采用聚焦法进行深度报道而闻名,这个报社流传着一句写作箴言是:“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项统计数字,而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一般来说,对绝大多数受众而言,失业率、经济问题、国防预算、国际冲突等等,只是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问题。但如果传播者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最富情感冲击力的“白描”入手,比如,从集中描写一个失业工人全家的生活窘境入手,再谈失业率问题以及它可能引起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后果,人们就有可能在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中跟随传播者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的从理智到情感的多通道交流。

过渡到主题。首先,设法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宏观或中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然后,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发展主题。即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关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

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是无所谓结尾的──编辑甚至可以自下而上把任何一段作为新闻的结尾。但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它在新闻报道方面优先于前两种报道,趣味性、故事性很强。它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定位及属性。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含义:《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紧扣一个焦点,综合运用镜头、细节、声音等电视符号,整合新闻信息资源,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体现“包容量大、形式手法丰富、主题鲜明”等特点的新闻报道方式。与信息类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深度报道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即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表现手法多样化。电视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使观众对于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深刻地认识。

电视深度报道的分类:一是独立的深度报道,即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二是组合深度报道,即整合报道、系列报道。

综上所述:从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以及深度报道的含义、特点、性质等方面出发,它们都是对客观新闻事实进行挖掘或是作出详尽的事实的几种特殊报道形式。从国外的《华尔街日报》到国内的《南方周末》,都以此为跳板,有了很好的发展。可见,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报道的内容属于新闻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第19篇: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浅谈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均属于新闻

文学院11级广电班 马永红4号

无论是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还是深度报道等,它们都属于新闻。只是使用不同角度和形式对新闻进行解剖或报道的几种不同形式而已。

一. 后续性报道的含义及分类:

(1)定义:关于后续报道各个新闻学专著里对它的关注比较少很少有专章论述。对于其定义这里不妨列举一二。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

首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作了如下定义“对事件性新闻所作的进一步报道。它近似连续报道但又不仅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发展的连续报道常常还须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

其次,一件受人关注的新闻播发后受众还想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如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结局等这就需要做后续报道。后续报道常见于突发性事件的解释性报道和评议性报道。采写后续报道应注意挖掘新的线索不断给受众以新的信息”。 (2)后续报道的分类:

后续报道的分类: 根据《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定义可知后续报道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背景说明式的。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解释说明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类是结局式的对事件处理的结果或是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报道。还有一类是评价式的。南方报业网上的“深评浅议”即属于此类。 3.与连续报道的差别 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黄匡宇《电视新闻学》③。而后续报道更关注的是事件的进展情况比较往纵深的方向发展。 连续报道中各个独立报道因素既可以独立为体彼此又环环相连丝丝紧扣承上启下互为因果形成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④具有时效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密集性、广博性等特点。后续报道是对一个已播发过的事件的进一步报道没有前一步的报道就没有后续报道之说。前面的报道是基础。

我认为,后续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在这当中后续报道是一个不起眼的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领域。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等相比后续报道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报道不重要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媒体是社会的前沿哨兵它们要及时了解社会事情的进展促进事件的合理迅速解决帮助建立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对一些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当受众想了解其最新进展或是最后结果的话就需要媒体的报道。而对于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事情其现在情况如何相关当事人有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受众也不得而知。此时媒体便可进行跟踪报道对那些已经解决了的事或有了改进的人或事进行表扬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行为须进行再度曝光敦促有关部门注意。对这些事件的后续报道体现了媒体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显示媒体的报道能力和总体报道水平是打造媒体的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方面再有影响的媒体在抢新闻时也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若是没有抢得先机也可以通过挖掘新情况在后续报道中胜出。另一方面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注意可以促进一些久拖不决的事的解决。自此可以树立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打造出媒体的公信力。2008年10月23号的《南方周末》上有记者赵凌的一篇文章“追踪受辱救助站五年之后”这是对其在2004年7月1号的报道“受辱救助站之后”的追踪报道。在一个事件时隔了四年之后还能对其进行关注这表明了该报及其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当事人负责对受众负责。受众在无形中对媒体的信任感就会增强。

3.增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一种方法。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就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时刻对事件的进展保持关注不能报道过后就置之不理。记者要有责任感要对关注事件的民众负责给受众提供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对报道过的事件负责把事件的最新情况公之于众。有着这样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新闻从业人员就要自觉地关注事件的进展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从传媒素养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4.满足受众需要的缘故。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受众一方面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保障自己在信息时代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太多的信息往往也让人们手足无措无从选择对新闻的认知与接受也出现了阻滞状态。这种阻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新闻太多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的信息人们无法消化。还有一个是人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或者兴趣保持对某个事件的全程关注因此对某些重要新闻无法全面跟踪其进展。这时新闻媒体就应该主动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对相关事件进行追踪报道。 后续报道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对近期的重大性新闻进行多角度解析,让受众对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理解。使报道的新闻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实本身,我认为它的报道属于新闻。

在新闻业的现实情况 :1.从量上来说各大媒体中的后续报道数量都不多。做得稍多的也就只有寥寥几个。电视节目中以《焦点访谈》为做得比较好的。《焦点访谈》早期的节目时主持人经常会在节目中提到上期说的某件事已经解决了某个人受到了惩罚等等。平面媒体中《南方周末》也时不时有后续报道。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的新闻都是对当下或新近发生的事件的即时报道。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后续追踪报道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事件报道过后就没有了下文有始无终。 2.从质量上来说很多媒体上的后续报道只看表层没有去挖掘事件的深层原因与本质没有进一步朝前发展没有新的突破点与新方向。目前的后续报道在报道内容、时机、方法、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对于奶粉行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样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媒体的后续报道关注的是某个奶粉是否安全企业的反应官员的回应后期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也都是很重要的人们需要了解这样的信息。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媒体几乎都避而不谈那就是那些已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将如何处理。那些奶粉到底流向了哪里还会不会又通过某种渠道回到了市场中呢对这些问题媒体都保持了沉默。

媒体上后续报道缺少的原因:1.经济利益的考量 新闻业竞争激烈;2.新闻业自身的特点: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3.社会整体风气的浸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也愈加的健忘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关注眼前的利益。 媒体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则是公共利益的守望者事实真相的记录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记者要理清思绪抓住事实的重点告知人们真相。新闻业不是司法机关无法对事实进行审判新闻业也不是行政机关无法对相关人员进行裁决执行。媒体在重大社会事实上起到的是一个告知的作用。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提醒人们关注那些需要继续关注的事监督政府部门是否作为好人好事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违法违纪行为是否受到惩治等等。后续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对后续报道的重视有益无害。各个新闻媒体应自觉地加大后续报道的量提高后续报道的质多深究事件的深层原因使后续报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纸质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发挥纸质媒体的特长向深度报道发展更多关注后续报道。

二.连续报道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进行报道,使读者、听众、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活动从头到尾有个全面的、完整的了解。一般地说,凡是报道的事件没有结果,都应进行连续报道。这类报道多用于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正在发展中、群众又很关心的事物。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所做的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往往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

特点:1.时新性。连续报道是在事态进展过程中的报道,时间跨度小,应是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进展中的事态的连续报道,在时效上要力争做到最新报道,讲求时新性。2.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播出的连续和内容的连续。连续报道的根本特点不在于报道次数的连续,而在于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在于各次报道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于内容上承上启下的连续和衔接。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每条新闻都有内容上的同一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时间上的连续性。连续报道的连续性与新闻事态的空间、时间都是紧密不可分的。3.完整性。连续报道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从总体结构上它具有完整性,而这一结构上的完整性又是通过对新闻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多次及时传播而最终完成的。4.递进性。连续报道从报道层次来看是逐渐递进的,它以事物发生发展为依据层层递进地报道事件的全过程。不论是事件性连续报道还是非事件性连续报道,各报道都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个报道。5.广博性。连续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的多次报道,在信息传达上比单条新闻具有更多的容量,因此其信息量更广博。6.显著性。由于连续报道对同一新闻事件做多次报道和多单元的集合,在传播效果上容易造成一定的声势,因此连续报道在一定时间内容易引起观众注意。

7、未知性。连续报道是与事件发展同步的,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未知性质。如申奥报道、入世报道等。

连续报道属于新闻的原因在于:注重时新性,报道的时间都是\"今天\"、\"刚刚\",即每条新闻都是时间上的最新报道,而系列报道的时效所注重的是时宜性,即新闻是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系列报道在采制时也要选好新闻由头,寻找恰当的新闻根据,通过它反映事实的最本质特点。

连续报道中的每条新闻都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要反映事件从发生到结果的流程,要不断地反映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虽然连续报道在事态的变化过程中有时也会从不同角度来拓宽题材,但是其总体结构仍然是按照事态发展的次序排列的,每条新闻之间存在着事态发展的连续性,甚至是因果关系。事件追踪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连续报道的结构是有序的,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任意变动。记者、编辑在采摄新闻时无法预知事件的进展,第一个报道开始后下面各条新闻的报道内容要随事态进展而定。连续报道结构上的有序性由新闻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定,不以记者、编辑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三.深度报道含义及理解:

深度报道的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

含义: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最接近它的本质:“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换言之,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于是,深度报道便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种种特殊本质:

首先,从报道的起因上看,客观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并以报道“事件”为本,因此,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客观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

其次,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 从报道的时效上看,客观报道讲求的是打新闻的“第一落点”,是一种先发制人式的时效竞争;深度报道则是在不失时效的大前提下讲求打新闻的“第二落点”,是一种后发制人式的质量竞争。对于深度报道的发展颇多建树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发行人亨利·鲁斯曾把客观报道称做“快新闻”,而把深度报道称做“慢新闻”。他认为,“快新闻”是一种对于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迅即而简要的报道,而“慢新闻”则是一种需要在新闻里面发现问题的报道,这种报道一般需要用相对较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以便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分析它的前因后果,预测它的可能发展和社会影响。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种种不同,深度报道之于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特殊要求──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即用统摄性思维来把握事实,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演绎事实。其操作的要点大致有五: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即“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提供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用来解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交代与它有关的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受众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把握事态发展的基本走向。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即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去考察和对比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展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不但有助于人们在一种“情景化的状态”中更为客观地了解事物的由来与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更为真切、生动地把握“这一个”新闻事实。

提供简历性的事实。即为新闻中出现的人物提供必要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趣闻佚事的简介,以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数据往往是关于某类事物总体结构及状态的描述和抽象,为主要新闻事实加入相关的数据性的事实,有助于受众对有关事物的宏观的、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即有选择地报道外界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议论、意见、态度或评价等等。尤其是在新闻工作者自己对事态的真相尚未清晰地把握之时,兼收并蓄,多反映些各方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一则较为“保险”,二则有助于开阔人们的思维空间。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对一些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军事新闻以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科技发现的报道。

聚焦法:一种特别适合深度报道的结构方式。

客观报道的常规叙述方式是“倒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虽然有诸多优点和好处(比如它能突出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方便编辑的剪裁,等等),但它却难以成为深度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因为深度报道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的是受众的整体性接受和认知,而“倒金字塔”式结构则容易造成人们信息接受过程的中断,不利于保证传播过程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深度报道常常是一种基于社会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结构式展现,因此,报道内容容易远离人们的直接兴趣。如何更好地、更为有效地进行深度报道呢?在深度报道的实践中,人们创制出了一种特别适合于深度报道的新的新闻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聚焦法。

聚焦法的基本结构模式是:

导语: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美国《华尔街日报》素以采用聚焦法进行深度报道而闻名,这个报社流传着一句写作箴言是:“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项统计数字,而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一般来说,对绝大多数受众而言,失业率、经济问题、国防预算、国际冲突等等,只是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问题。但如果传播者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最富情感冲击力的“白描”入手,比如,从集中描写一个失业工人全家的生活窘境入手,再谈失业率问题以及它可能引起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后果,人们就有可能在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中跟随传播者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的从理智到情感的多通道交流。

过渡到主题。首先,设法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宏观或中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然后,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发展主题。即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关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

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是无所谓结尾的──编辑甚至可以自下而上把任何一段作为新闻的结尾。但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它在新闻报道方面优先于前两种报道,趣味性、故事性很强。它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定位及属性。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含义:《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紧扣一个焦点,综合运用镜头、细节、声音等电视符号,整合新闻信息资源,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体现“包容量大、形式手法丰富、主题鲜明”等特点的新闻报道方式。与信息类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深度报道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即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表现手法多样化。电视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使观众对于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深刻地认识。

电视深度报道的分类:一是独立的深度报道,即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二是组合深度报道,即整合报道、系列报道。

综上所述:从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以及深度报道的含义、特点、性质等方面出发,它们都是对客观新闻事实进行挖掘或是作出详尽的事实的几种特殊报道形式。从国外的《华尔街日报》到国内的《南方周末》,都以此为跳板,有了很好的发展。可见,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报道的内容属于新闻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第20篇: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报道分析思考

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

1.关于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社会学认为弱势群体指的是“一般性社会状况下产生的,因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而绝对贫困或物质匮乏、易受伤害和攻击的特定群体”或“社会经济转型的社会结构分化中产生的,处于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利状况,受到主流社会排挤的社会群体”。全

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全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城市里,进城务工的农民和下岗失业工人是弱势群体;在股市中,中小投资者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笔者个人的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率、高速度和高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具体的媒体报道中,女性和进城农民工在现代媒体中的形象相当堪忧,是正义缺失比较严重的地带,是传媒报道中的弱势群体,本文侧重通过分析对农民工的报道,从中窥见一些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特点。

2.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现状

一方面是农民工话语权的缺失。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喉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但是不管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那些掌握了媒体的组织或者团体才有话语权,才能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所代表群体的利益和期望。打开报纸,版面上有很多关于高官、富豪、美女的新闻,要不就是杀人放火之类的社会新闻,表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报道少之又少,可以说农民工的话语权正逐渐走向边缘,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少经济、知识的支撑,很难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呼声。另一方面是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模式化。基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在农村的一些正常生活方式转移到城市中,就成了不好的习惯,再加上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自我对他者的恐惧”,在城市中普遍产生了对农民工污名化的现象,农民工被贴上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标签,似乎这些已经成了农民工的代名词。像《农民工王斌余讨薪未果杀4人》、《七名民工爬塔吊为讨薪?》等等负面新闻屡屡登上媒体的显著位置,也就是预料中的事了。

何谓媒体报道的人文视角

以人文视角做新闻,就是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格美、人性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观念,为营造和谐舆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人文视角就是对弱势人群和普通人、小人物生活的关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平民视角和人情味。

用人文视角报道弱势群体,是彰显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共有2亿多农民工个体,但不是所有的农民工素质都很差,都表现出低俗的行为;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遵纪守法,有尊严、懂礼貌的公民。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深入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反映他们的心声,把话语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媒体在实际的新闻实践中,如何以人文视角关注弱势群体,坚持以人为本来思考问题?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变得更强,而非让他们变得更弱。具体来说,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报道:

1.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政策、科技信息援助

我国广大社会弱者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无法及时获取有关切身利益的市场供求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及致富信息等。因此,大众传媒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援助的过程中更要强调信息的支持。新闻从业者应以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的状况,包括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机会;播报农业信息、为其科学生产提供依据;报道先进经验,激励其脱贫致富;加大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弱势群体。

2.从人格、尊严、身份认同上关注弱势群体

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不仅要从生理、安全上着手,也要从人格尊严和自我实现上给予认同和肯定,这是以社会公正作为价值原则,深层次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根本保证。媒体应该做尊重弱势群体的典范,使他们在困境之中得到社会的尊重,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够体现媒体的公正权威,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公众凝聚力。

分析性报道范文
《分析性报道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