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故乡北京范文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9 21:01:1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故乡是北京

《故乡是北京》教案

第一课时

学科:音乐 备课教师:王曦红 授课时间:第 周 月 日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欣赏两首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知识目标:感受戏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了解北京、海南等地方特色。

技能目标: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速度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歌曲的欣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电子琴 音乐课本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教学基本要求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5”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11”为宜。

二、表演《杨柳青》教学基本要求

1.民歌往往用当地的地方语言来演唱更为亲切动听,因为民歌就是当地人民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它里面的衬词就是当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2.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3.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4.学唱曲调: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2345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5.学唱歌词:

(1)朗读歌词。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注意情绪与速度。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6.表演歌曲:

(1)在“”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小结: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推荐第2篇:1故乡是北京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 1故乡是北京(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并积累词语。

3、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

,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

,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

, 其它

。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故乡是北京》。

二、结合预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天坛

甜丝丝

脆生生

京腔京韵

高耸

大厦

旋转的厅

王府井

名厨佳肴

色香浓

豆浆

细悠悠

密茸茸

甘美芬芳 一生读,对的其他生跟读两遍,有问题的纠正。

3、强调字音字形。

注意读音:大厦中的“厦”读“shà”,不读“xià”。

旋转的厅中的“转”是多音字,这里读“zhuàn”。

注意字形:“旋”第3笔是“横折钩”,第7笔是“横钩”。

“佳”右半边是两个土。

“肴”上边是“撇”、“点”,不要写成“撇”、“捺”。

“坛”、“韵”、“旋”、“佳”、“浓”是左右结构的字。

“耸”、“肴”、“浆”是左右结构的字。

“厦”、“厅”、“府”、“厨”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比一比,组成词语。

厦(

耸(

浓(

府(

) 夏(

茸(

农(

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找出作者都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内容。

3、感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不懂或是想了解的问题?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想法?

2、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

六、板书

1 故乡是北京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浓 半包围结构:厦

七、家庭作业

【终结反思】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 1故乡是北京(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细细品味词句,感受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既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2、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的材料写一段话。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

二、新授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1)自学:读一读、想一想 (2)汇报 (3)重点指导

1、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节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2、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3.体会“唱不够”、“道不尽”的用法。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三、结合搜集的材料,仿写一段话

学完课文你想不想用你的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呢?

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想法?

五、板书

1 故乡是北京

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六、家庭作业

【终结反思】

推荐第3篇:《故乡是北京》教案

《故乡是北京》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感受歌曲的戏剧风格特点,了解北京的地方特色。

3、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速度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歌曲的欣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了解声乐的演唱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家乡?(有山有水,景色迷人,有好吃的水果„„)家乡有说不完的好,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下面让我们欣赏一首阎肃爷爷作词的歌曲,他的家乡在北京。

二、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

1、初听歌曲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忠心敬仰的圣地。而从小生长在北京的阎肃爷爷对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具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阎肃爷爷就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写了一首戏味浓厚的歌曲《故乡是北京》。阎肃爷爷邀请大家随着歌曲一起走进名城北京。

歌曲分为ABA三部分。头、尾是一个类似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点类似引子与尾声的作用。中间部分运用了流水板体的节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潇洒流畅,如在向人们娓娓诉说,亲切而自然。这首歌词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用戏曲曲调写的歌曲,俗称“戏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开拓了歌曲创作的新途径。

2、歌曲分类

师:刚才大家听得非常认真。歌曲的种类有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等,那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呢? 生:群众歌曲。

3、再听歌曲

师:歌曲中阎肃爷爷到过许多名城,他最爱的是哪里? 生:故乡北京。

师:大家仔细的听一听歌曲都唱了家乡的什么呢? 生:北京古城的传统的景物如天坛、北海、卢沟桥等。 师:还有呢?

生:北京现代都市的风貌如高楼大厦、旋转厅、电子街机房。 师:还有呢?

生:四合院、油条、豆浆等。

师:除了歌词中所描绘的,你还觉得歌曲旋律又是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呢? 师:有京味你说的京味就是戏曲的味道?对了,作者是用 “戏歌”的演唱体裁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复听歌曲

师:我们了解了歌曲的内容,这首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歌曲) 生:三个。 师:你怎么听出的? 生:速度的变化。

5、我们分别听一听这三部分再来体会速度的变化以及情绪的变化。

6、我们都已经对歌曲比较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演唱形式供选择)作曲家为什么选择女声独唱呢?(因为听起来更亲切优美)。

三、小结

同学们,故乡是我们的根,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推荐第4篇:《故乡是北京》教案

《故乡是北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4.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5.学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3.初步做到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自己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创作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北京市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材料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二、新授

1.这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为什么作者说“唱不够”、“道不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结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结,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5.再看全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最后一节与开始的第一节完全相同,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作者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情结。

6、想不想用你得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地告诉你,我还是最爱咱们的背景不说( )的( )也不说( )的( )唱不够( ),道不尽( )单想那(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7、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北京的热爱的课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难,如:细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有的同学都背下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评一评谁背的最好

二、课文还为我们带来12个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识字方法,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记住字形

坛 旋 韵 佳 浓

边记边组词

府 厨 厦

肴 浆 耸

指导书写

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老师和你一起写强调写字格式、要求抄写词语

三、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检查一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作业辅导。

2.听写字词

甜丝丝、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韵、名厨佳肴、甘美芬芳、大厦、高耸、耸立、旋转、客厅、浓厚、豆浆、厨房。

推荐第5篇:欣赏故乡是北京教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牧歌》、《故乡是北京》

教学目标: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学用具:钢琴、教学光碟 教学方法:听赏、谈话、讨论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二、聆听《故乡是北京》

1、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3、复听歌曲:师: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4、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三、聆听小提琴《牧歌》

1、导课: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

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2、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 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

3、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4、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

5、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6、介绍小提琴的知识

7、欣赏小提琴独奏《牧歌》

学生感受小提琴表现的大草原的美景。

四、小小音乐会:唱唱自己的家乡美

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进行交流。

五、小结、下课

推荐第6篇:我的故乡是北京

1、汪峰 北京北京

2、老狼 北京的冬天

3、小柯 北京秋天的黄昏

4、司文 逛北京

5、王啸坤 北京下雨了

6、陈升 北京一夜

7、刘佳慧 北京又一夜

8、徐千雅 北京情人

9、袁泉 北京long stay

10、阿牛 北京的月亮

11、反光镜 晚安北京

12、凤凰传奇 相约北京

13、张伯宏 北京土著

14、蔡国庆 北京的桥

15、林宇中 工体北

16、儿童 我爱北京**

17、李谷一 故乡在北京

18、郑亚洁 北京小妞

19、隐藏 在北京

20、李双江 北京颂歌

推荐第7篇:《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

《故乡是北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了解歌唱理论,有较好的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懂得歌唱教学的方法,能把握中外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准确完整的表达作品的内容,具有较好的艺术歌唱能力。

2、进一步巩固声区,扩大音域,提高发声技能;加强气息和声音的控制能力;做到语言准确、音乐表现力强,能够正确的运用完美的音色去表现作品。

3、强化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体验、感受、表现音乐,陶冶情操,完善自我。

二、教学重点:

1、声音的控制和音乐的表现。

2、准确掌握歌曲演唱技能

三、教学难点:

1、气息的控制和声音的稳定。

2、高音区演唱技能训练

3、咬字、吐字的准确

四、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发声:

1、常规练习:

(1)、呼吸练习:练习体会歌唱呼吸的支持以及呼吸肌肉的运动

(2)、吹唇练习:练习体会喉头的相对稳定以及声带的运做

(3)、哼鸣练习:练习体会声音的高位置

2、调节发声机能的练习

(1)2/4 12 34 │ 54 32 │ 1- ‖ ma me mi mo mu (2)2/4 1234 5 │5432 1│1234 5432 │1--- ‖ i a i a i a i (3)2/4 5555 5 │ 3333 3 │ 2222 2 │ 1111 1‖ aeio u aeio u aeio u aeio u 方法和要求:

①、注意在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②、每个母音都要清晰准确,从一个母音过度到另一母音时,要保持喉头以及喉咽腔的稳定,母音的过度主要通过变换口腔的大小形状,嘴唇的开撮和舌的位置来调整着力部位。

3、扩展音域的练习

(1)2/4 `13 5i │i - │ 75 42 │ 1-‖ nu no (2)2/4 13 35 │ 5i i5 │ 53 31 │ 1 -‖ nu no nu no nu no nu 方法与要求:

①、轻柔的起音,随着音程的上行,自然地增强声音的力度。 ②、气息均匀,母音的运行和过度都要保持在声音位置 统一前提下连贯流畅。

(二)识谱

浏览和学习歌曲的曲谱,检查是否做到音准、节奏准确,语言规范

(三)作品讲解: 歌曲《故乡是北京》是阎肃和姚明于1988年合作创作的一首歌曲,并于1989年元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元旦晚会上由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首唱。该曲开创性地运用独特的“戏歌结合”创作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歌词运用中国曲艺中的“不说那„„”、“只看那„„”这类排比句,展现了北京种种具有中国古典特征的景致风貌,表现了故乡人对北京深挚的情感。旋律以京剧曲调为素材,与歌词完美结合,民族风格浓郁,像一杯浓烈的醇酒,沁人心肺。 演唱要求

(四) 演唱提示:

歌曲分为ABA三部分。头、尾是一个类似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散板段落,自由、豪放,也有点类似引子与尾声的作用。中间部分运用了流水板体的节奏及委婉的拖腔,跌宕起伏、潇洒流畅,如在向人们娓娓诉说,亲切而自然。这首歌词问世后,相继出现了许多用戏曲曲调写的歌曲,俗称“戏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开拓了歌曲创作的新途径。

(五)新课导入:

提出本课堂的要求,了解学生对本课堂的准备情况(身体、心理、课前功课准备等) 【一】聆听《故乡是北京》

1、初听:《故乡是北京》

2.歌曲的体裁导入:歌曲的种类很多,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

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3.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

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4.复听歌曲: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5.小结: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二】选择恰当的音,作为结束音练习:

1.这是继上两节课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乐段的结束音感(调式)。 2.反复咏唱曲调,尝试结束音填入最有结束停顿感的就是这个音。 3.教师切忌从理解上去讲解。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 【三】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1.演唱形式导入: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2.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3.复听歌曲,细致品味: (1)歌曲的内容。

设问:为什么爱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5.聆听歌曲。完整、全面地欣赏歌曲,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爱家乡保江山。

6.小结: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推荐第8篇:北京文综历史试题

2014年北京文综历史部分正式版

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

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

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17.《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联邦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分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21.图10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22.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未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40.(24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曩、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8分)

41.(18分)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

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8分)

推荐第9篇:群文阅读之诗韵故乡篇

群文阅读之诗韵故乡篇

离乡三年有余,乡愁开始渐渐地在某些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袭来,好似一习凉风掠过荒原,颇让人感伤。

记得刚离家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固执单纯的认定着自己要走出去,我的未来属于大城市,老家只不过是逢年过节返乡探望的地儿。三年多了,也不知道是经历多了,还是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了,当初的铮铮誓言已悄然滑落于岁月的风霜里了,游子的思乡情结变得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香醇。

春天的虫鸟,在蛰伏了一冬后,在每个清晨唤醒熟睡的人们开始新的一天,在每个深夜敦促忙碌的人们准备新的一梦,鸟语花香的季节,不知不觉中为生活添了几分惬意。

夏天的原野,绿油油一片好不惹人喜爱,那些老旧的田埂上还留着我们顶着烈日去捉虾钓鱼的足迹,回想起来这些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秋天的霜冻,在下弦月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玉洁冰清,曾经的我们戴着厚厚的毛手套和毛帽子乘着月色上学,依然留恋那段岁月和那份情调;

冬天的白雪,陪伴着我们走过了童年,记得邻家大叔滚的雪球拼的的雪人,也记得天真烂漫的在雪地里打雪仗的岁月,白雪承载了我们太多对于故乡的记忆。

离开故乡之后,就再也没有品尝过这些浓郁香醇的味道了。原来,故乡不仅存在于现在,更存在过去;故乡不仅活在时光里,更活在游子的心里。所以,我还是想对当初那个执意逃离故乡的自己做下思想工作,好好检讨一番。

故乡的风,故乡的雨,也都是那样别有情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故乡的人们,你们现在都还好吗?对不起,曾经的我是那么轻易地将你们忽略掉,以为你们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过客;对不起,曾经的我是那么自私地将你们擦拭掉,以为你们只是我年少岁月的伴客;对不起,曾经的我是那么刻意地将你们淡忘掉,以为你们只是我漂泊生活中的回忆。我承认曾经的自己太过决绝,以致于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认知。并不是我特意深刻的去批判自己,而是我们太多人在不经意间就将那些曾经对我们无比重要的人选择性忘记,却不知这些人才是我们最值得去珍惜的。此刻,最怀念的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好好吃顿团圆饭,热腾腾的饭菜,香喷喷的家常事,闹腾腾的麻将桌,多么幸福的时刻,多么幸福的人们!

漂泊在外,求得又是什么呢?还不是更好的生活。那么,究竟更好的生活最好的定义是什么呢?我想,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有一个温馨的家,有一群真心相待的亲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安安稳稳的度过每一天,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幸福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幸福是虚假的。学会珍惜和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静心欢喜,幸福自在不言中,远比苦苦追寻虚无缥缈的幸福要切实的多。

因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我会想念你们的,我也会慢慢的走近你们。其实,细说起来还有些惭愧,我对故乡的山水并没有真正的接触过。源远流长的汨罗江,山势巍峨的玉池山,我都没有亲吻过你们的肌肤,没有品闻过你们的灵气。此乃一大憾事,我一定要将此憾弥补回来。故乡的人们,那些爱我不爱我的人们,你们都是那么的淳朴,那么的真挚。与大地更亲近的人们,生活更加的朴实,更加真切。与你们在一起生活,简单的生活,离幸福生活的距离又有多远呢!

三年了,在每一个乡愁袭来的时候,都会萌生一种回家的冲动,慢慢的冲动就会变成想法,想法久了就会付诸行动。我想自己已经走进了这样的归乡小道里,一边拾起青翠的往事,一边憧憬真切的明日,走着走着就到家了。家还是离乡以前的模样,我也还是离乡以前的我,我们都不曾为谁改变过。只是家中的母亲的双鬓已经斑白了,父亲的额头已经布满皱纹了,为了这个家,他们的岁月就这样无情的匆匆消逝了。身为儿子的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了。

所以,在很多个寂静的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会认真的思忖着离别前该怎样向平日里一起笑过、一起累过、一起走过的朋友们说一声道别。更为重要的是,我依然会等待着一个人转身,为我转身。虽然有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不过认定的情感就应当坚定下去,无论岁月怎样侵蚀,无论世事怎样雕刻。心中抱着希望,总归于是一份美好。又或许,我会选择悄悄地离开,该珍重的人,自然会放在心底;把你放在心里的人,自然不需要你提醒。更可能,我会高唱一曲,作别曾经的岁月、不变的风景和可爱的人们。越是等我们上了年纪,越是依赖记忆而活。这里的三年,就像是我的人生画布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因为这里高开低走而曲折有韵味的故事,还有这里可爱可亲的朋友们。你们是我一生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离别,不应该是伤感悲叹,而是温情相拥。

现在,乡愁已经满天飞了,就让她尽情的潇洒吧!但是,我也要更加认真的对待在这里的风景和这里的人们了。人世间,缘分这词说起来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相遇是缘,且行且珍惜!

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诗韵故乡”群文阅读教案

灵宝市焦村镇一中

董花莲

教学目标:

1、将课外阅读的故乡情作比较,深刻领悟作品中的感情意蕴。

2、引导学生品析感悟,学会鉴赏美文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美文,品悟作者的故乡情。

难点:学会比较辨析不同文章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读——悟读——品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以关于“故乡”的诗词名句或者歌曲导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乡情韵,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故乡魅力。

二、《乡愁》品读:

1、哪些句子中饱含故土深情,读出来,大家共赏。

生一: 原来,故乡不仅存在于现在,更存在过去;故乡不仅活在时光里,更活在游子的心里。

这句中的“活”字用得好,故乡就是久远的情思,可以长流在记忆的长河里。

生二:当初的铮铮誓言已悄然滑落于岁月的风霜里了,游子的思乡情结变得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香醇。

这句中作者说儿时一心想要离开家,立下铮铮誓言。但是后来在时光的风霜雕刻下,当初的志向渐渐模糊,而故乡却成了心底最奢侈的留恋。 „„

2、作者究竟留恋的是故土的什么?

生一:留恋故乡的自然美景。

生二:留恋日升而起,日落而息的惬意的乡村生活。

生三:毕竟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到哪里我都把根扎在故土,所以我留恋的故乡的气息。

师总结:大家说的何尝不是呢?青山环绕,流水潺潺,田地宽阔,户户炊烟……那就是我的故乡——一个和谐安详的小村庄。那里没有高耸入云的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公路,更没有多元化的科技设施。但却是我心中最怀念,最珍藏的一片乐土。

三、《故乡红叶》鉴赏:

1、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方法解析:人物形象题+中心题, 生自由交流,师总结:

“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学生同桌交流:

第一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叶的被遗忘;

第二句的上文有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交流总结:

“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四、故乡情韵我来描:

以“故乡是 ”开头说一段话,可以描画出自己的故乡情状,表达自己的故土情。

推荐第10篇:教师招聘考试:《故乡是北京》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故乡是北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是北京》,此次说课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故乡是北京》是湘教版高中音乐音乐创作模块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首歌曲采用了京剧唱腔的典型音调,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歌曲中,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京腔京韵,人们将这种类型的歌曲称为“京歌”。这首京歌分为三段:第一段为散板,以叙述的口吻,抒发了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经过间奏,进入第二段,歌曲旋律优美上口,描述了北京的景色。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在伴奏上加以变化处理,采用紧拉慢唱的手法,将歌曲推向高潮。《故乡是北京》充分表达了每一位炎黄子孙发自内心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依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京城戏曲、说唱艺术的音乐素材,体现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它以传统的京腔京韵和现代音乐思维的有机结合,赋予歌曲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国民族声乐的舞台上。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年龄特点来看,高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比较丰富,逻辑思维比较成熟,但是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对知识的运用方面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歌曲,感受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逐步养成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的方法,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以及感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中前奏、间奏、尾声的作用,并能认识其创作方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有感情的哼唱歌曲,并识别歌曲中的器乐创作; 难点是能够准确说出歌曲中前奏、间奏、尾声的创作方式及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合作讨论法、哼唱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导入——感受体验——深入探究——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的内容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来自北京,如老舍先生、颐和园等。学生回答后再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对于北京的了解,在愉快的交谈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运用了设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采用了谈话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顺利的语课题进行了衔接,自然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故乡是北京》,并请同学们说一说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学生自由发言回答。通过初听,学生能够感受到有中国戏曲的元素。我会进行总结并介绍京歌。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你通过哪些要素感受到的?接着请学生讨论并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并简单介绍歌曲的结构。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对歌曲的整体有一个把握,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选择聆听、哼唱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审美的乐趣。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跟琴哼唱歌曲《故乡是北京》,通过哼唱,可以对旋律更加熟悉。哼唱的过程中我会弹奏完整的引子、间奏和尾声,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其次,我会分别播放一些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引子、间奏、尾声的作用以及创作方式。接着再让学生将歌曲中的引子、间奏和尾声用记号标记出来并讨论各部分的创作方式,各抒己见。

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器乐部分的作用后,我会再次带领学生跟琴哼唱歌曲,进一步体会。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充分的感受并识别歌曲中器乐作品的作用以及创作方式,提升了音乐审美的专业度。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会给学生介绍京韵大鼓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同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以及器乐创作对于歌曲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带有器乐创作的歌曲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学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主要罗列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第11篇:我的故乡在北京教学设计

我的故乡在北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故乡”。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家阎妮魂牵梦萦的故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写了什么。

2、识记生字。

3、指名交流。我们在之前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受,那么读完了本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4、“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作者是如何描述景物的同时又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再读课文,入情入境

1、浏览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的表现了故乡的美和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勾画出来。

2、指名读。

3、作者为什么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课文中第一次出现“故乡的歌”在哪里?聚焦第二自然段,默读,你有什么体会?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热爱自己的家乡?

6、“故乡的歌”是怎样的歌?

7、抓住“裹”、“倚”及重点句体会直接抒情。

8、再读这一句,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9、让我们走进这三幅画面中,走进作者的文字中,细细品味。作者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课文中哪里写了西山?

10、默读相关段落,你们从哪些文字中感受这碧绿?

11、指名说。

12、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

13、当我读这两段的时候,有些词深深吸引了我。“横飘”山给人的感觉是厚重的,巍峨的,可是作者却用上了“横飘”。从这个词你能感受到什么呢?作者对于故乡的独特感受。

14、这样的词语,你能发现吗?

15、小结写法:作者是怎么描述景物的呢?(先总写一带起伏的青山,再分时间抓住颜色描写)作者把故乡的西山写得这么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爱)这样的写法叫借景抒情。

四、小结

1、故乡还有两首美丽的歌,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同学们课下可以自己读读,课文中也有不少优美生动的语句,可以找出来细细品味一下。

第12篇:北京汇文中学[推荐]

北京汇文中学已经走过138年的历史。从1926年时任校长高凤山先生提出并确立“全人教育”思想,到今日北京汇文中学所秉持的“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办学理念,北京汇文办学始终将对人的关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育人的首位。正因如此,北京汇文中学毕业的学生中涌现出中外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科学家、艺术家、名作家,还有著名劳动模范、体育健将、共和国的部长、党中央委员、部队将军和国家领导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更有成千上万的北京汇文中学校友分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富强建功立业。

进入21世纪的北京汇文中学,将继续以“智、仁、勇”校训激励和鞭策自己,继承和发扬汇文中学的光荣传统,以更开放的姿态努力为每一位有志于成才的学子提供优秀教师队伍和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及发展特长、展示才能、参与中外交流的广阔舞台;继续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各界一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汇文中学真正能够成为“人文荟萃”、“广育人才”,具有学府风范的学校。

北京汇文中学始建于1871年,是首都百年名校。学校2005年起恢复初中部,现为包括高中部、初中部以及国际部在内的完全中学。139年的办学实践中,汇文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传统,彭雪枫、张学思、张克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大珩、王忠诚、贾兰坡、林同炎等三十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国学家启功、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都是汇文的杰出校友。在新中国建立后历次市级重点中学的评审中,汇文均名列其中。2001年,汇文中学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校。

学校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强调学校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汇文中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融会整合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材。

学校的教师队伍具备较高学历层次、敬业精神和学术水平,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特长”为教学工作方针,历年学科竞赛获奖人数,升入清华、北大人数和高考重点率均名列北京市前列。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宽松开放育人”的办学特色。

北京汇文中学站在教育面向世界的高度,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融,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是基础教育界最早的对外交流窗口学校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在中国的第一个基层单位,学校与法国、德国、丹麦、瑞典、韩国、日本、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每年有数百名师生参加互访活动。

学校也是北京市首批可招收外籍学生学校之一,从1994年成立北京汇文语言文化学校至今,陆续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短期学习者五千余人,目前在读外籍学生有一百多人,国际部高考成绩长期稳居我国基础教育对外办学领域第一名。

汇文中学中国部设有初高中6个年级共41个教学班。学校硬件完善,水平一流。校园面积53128平方米,建筑面积58127.69平方米,体育场面积21123平方米,体育馆使用面积8766.92平方米。是我市中心城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学。学校现有普通教室62个,专用教室13个,实验室14个。学校图书馆(室)藏书总量12万册,各类报纸37种,各种杂志232种。

从“八五”以来,汇文中学的干部和教师积极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科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汇文中学学生在全国、市、区各级各类竞赛中每年都有上百人次获奖,全面展示了汇文人的素质与风采。

汇文中学百余年的历史,是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奋争史、爱国史、育人史。在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蓬勃发展之时,汇文中学全体师生在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下,为将汇文打造成为全国著名教育品牌而努力。

3.《汇文学则》和汇文的办学特点

1927年,在校长高凤山及董事会、职教员会议的提议下,经董事会批准,制定了《汇文学则》。《汇文学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汇文的办学思想和特点。下面试做一些剖析。

提倡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

《汇文学则》第一章阐明了汇文的办学宗旨:“本校以实施中教全人教育为宗旨:⑴增进身体健康,⑵涵养审美感情,⑶培植职业知能,⑷预备升学基础,⑸练习善用间暇,⑹学作良好公民,⑺养成高尚品格。”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宗旨包括了德育、智育、群育、体育、美育几方面的内容。

1929年《汇文年刊》所载《体育的本义》(作者是汇文体育教练尚树梅先生)中,对所谓“全人教育”做了更加明确的说明,文中列了一个表:

“道德教育]

智育教育|----养成一个完全人”

体育教育]

当然,这里的“德育”,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德育”有着根本区别,但是,五十多年前即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点,亦足证教师之水平。 新校歌如下:

⑴泱泱乎我汇文,浩浩乎我汇文,历史悠久,人材济济,雄壮且大而刚。胥爱母校强,祝她地久天长,校训智仁勇,互磔砺相颉颃。就良师取益友,坚修学行志气昂,勖哉尔我弟兄,齐奋发服务家邦。

⑵泱泱乎我汇文,浩浩乎我汇文,历史悠久,人材济济,雄壮且大而刚。胥爱母校强,四方学子负笈远,东西南北革一堂,万国精华齐陶冶,黄钟大吕竞鸣何铿锵,中外文化沟通民族光。

第13篇:故乡

故乡

一个人,一旦离开了家乡,其实就也回不去了… 今天这个时候,不知为何,感觉心好冷,好冷……

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回家即是过年,如今故乡早已象征意义大于实际需要,但却仍无法阻挡万千游子,千涛万浪般的情感牵绊及凄凄漫漫满肩风雨的归乡之路。 思乡不只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 不只是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望眼欲穿 不只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 不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感受 不只是,不只是……

我想,故乡的概念应与江湖一样,我们好象很清楚,又好象很模糊。我们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可能有爱,有恨,有思念,有千丝万缕的说不清…纵使我们离开以后承载理想光芒的步伐,但我们离开以后却再也迈不回去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也可能只有在特别时候才会想起故乡。春风得意马蹄急时,我不会;飞黄腾达,灯红酒绿时,我不会;或许左右逢源时,我更不会…我们会在失意,孤独,寂寞时,想起她。她始终是宽容的,千百年来亘古不变,满足我心中的情感,抚平心中的伤口,让我温暖,让我痛苦时情不自禁把微笑挂在嘴角,也让我感到愧疚…

当我们在追逐理想时,不能忘记故乡,总在等待荣归故里的那一刻,可能却在真正拥有以后,发现自己早已回不去了,故乡只在梦乡。一个人,一旦离开了家乡,其实真正再也回不去了… 在这里,我想借用一下在音乐界且行且吟的创作型歌手如如诗般的歌词《故乡山川》 当微风送花草清香,正是我想你的季节 远方的家是否无恙,江水日夜流淌 当风筝已是漫天飞旋,曾是你望眼欲穿 往日时光匆匆流水带你奔向远方 我心中的世界竟是如此遥远 不知不觉已离家几万里 此刻灯火辉煌多想与你分享 却再也不能回到你身边

脚下虽有万水千山却远不过对你的思念 看过多少月落日出没有相同的一天 每当雪花绽放,心也跟随飞舞 曾经的候鸟如今身在何处

在那遥远的地方,灯火依然昏黄,却无数次照亮我的梦乡

那首歌真的不错,如此坚强的我几乎快流泪了,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去听听。 在激烈竞争社会打拼的游子,每天行走浮躁社会,想到故乡,心中如果泛起涟漪就可能足够。

第14篇:故乡

故乡

故乡没山,只能在天晴的时候,隐约地看到太行山的轮廓,年少的我对山里无限向往;故乡也没有水,唯一一条流经村外的小河还叫干河,童年时关于水的记忆大多来自田地里用来灌溉的机井和沟渠。但是记忆里的故乡依然美丽可爱。春天,返青的麦苗整齐得仿佛被城里的园丁修剪过,我和它们分享着成长的快乐;夏天,金色的麦穗簇拥着汗流浃背的男女老少,村里村外随处可见收获带来的忙碌和喜悦;秋天,一米多高的玉米地象是连绵的小树林让人对丰收、对自然多了一些敬畏;冬天呢?那弥漫在田间地头的雾霭与房前屋后光秃秃的老树在落日的余晖中默默交流……记忆中故乡的男人们那么容易满足,为女人一天三顿做的好吃的手擀面;女人们那么容易开心,为新添的一件又便宜又好看的花衬衫。他们尽情享受着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我仍记得每一种庄稼从播种到收获的所有环节,记得在田间劳作时父母给我讲过的为人之道。我还记得村办小学的校长如何受到全村人的尊重,我们的课余生活是那么开心、那么丰富!

故乡是我童年生活的天堂,长大后再回去看,却发现与记忆相差很远。家门口那条长街怎么变得那么短?那高大明亮的堂屋为什么变得低矮又阴暗?旁边就读过的小学校怎么不是当年的校园?曾经是村长的二叔怎么病得连我都认不出来?爱到我家窜门爱讲笑话的隔壁二奶呢?当年我那么崇拜的语文老师怎么会离开学校到城里去卖菜?还有跟我一起长大的堂妹,怎么一点也不象当年亲密无间?

年少时,我以为离家越远我就会活得越自在,现在却每天都想用家乡话跟母亲聊天,每个春节都盼着回老家过年。回家之前,我有很多打算,真的回去了,才知道现实有太多无奈。父母老了,我想好好孝敬他们几天,却做不好一顿家乡饭;姑姑命苦,想给她些零花钱,却被她原封不动地塞进了儿子的口袋;奶奶年纪大了,想给她买最爱吃的牛肉,却发现她的牙齿已脱光;堂弟借钱,我却囊中羞涩;想跟童年的伙伴见个面,却得知她们已远嫁异乡;想让儿子多吃点家乡的玉米粥和手擀面,可他说那味道太讨厌!连我自己也不习惯那天气的干旱、交通的不便……

我不得不承认,故乡只属于童年、属于梦幻,属于十多年前,永远不可能再还原。既如此,我只有祝福,祝福故乡和仍然生活在那里的乡亲和家人。

第15篇:故乡

故乡

我的故乡(实际上是父亲的故乡)是河源里的一条小山村,它的名字颇有趣,叫“深坑村”。在童年的记忆中,故乡很脏,到处是泥,到处是鸡屎,因此从小就不喜欢故乡。

现在长大了,带着一点哀伤,带着一点疑惑,跟着老爸,跟着思绪,回到了故乡。故乡离广州很远,要坐6小时的车才到。旅途的辛苦,都是为了解开心中的谜。

一下车,绿意扑面而来。满眼的绿色,使眼睛居然有点不习惯。远处,山一座连着一座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是海上的波浪;山上有各种各样的绿:黯然的绿、活泼的绿、柔绿„„太多的绿了!令我目不暇接。当然,在满山苍翠的地方还有其他颜色:白色的小花,黄色的泥土,紫色的杂草„„但是,这一切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衬托绿色而生,或许说,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绿色的世界!

忽然下起了雨,雨中的青山更是令人心生喜爱。隔着雨,看到远处隐隐约约的山,是因为我近视太深,还是因为那儿是仙人住的地方?

故乡的人很亲,我刚下车他们便跑过来帮忙。有的搬行李,有的提袋子,我只好不断地跟他们言谢,说实话,口水都快谢干了。进了屋后,大家都围着我们,问寒问暖。父亲向大家说我的成绩不错,大家就连忙说真是个好女儿。一群小朋友近来了,拉着我就往草地上走,亲昵地叫着:“姐姐,跟我们一块儿玩。”我十分不好意思,心里想:“啊,我已经是‘姐姐’了,再不是当初的‘小妹妹’。”于是便跟他们一块儿玩捉迷藏。

这儿的山是绿的,人的心也是绿的。真是个绿色的故乡!

五年级:098cq

第16篇:故乡

故乡

六月,因故匆忙赶往多年未归的故乡。

故乡于我,是儿时欢快的记忆,是常常想念的亲人,是魂牵梦绕的地方。

提及故乡,有关的片断就会在脑海中铺展开来。春风中,成片的紫云英迎风起舞,花香沁人心脾。夏夜里,月下的荷塘,远处的蛙鸣,墙角的蛐蛐,交织出美妙的音乐与图画。秋阳下,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洋溢着喜悦。冬雪时,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嗑着瓜子花生,听大人讲传奇或神话故事。对于生活在异乡的人,故乡永远是最美的梦。

随着客车的徐徐启动,我的心开始惆怅,不知故乡是否依然。渐渐地,看到小河两畔笔直挺立的杨树,纵横交错的沟渠,典型的湖区布局„„哦,这就是我记忆中故乡的模样。渐渐地,大片的荷塘映入眼帘,粉的、白的莲花零星点缀着满目的绿,这就是我记忆中故乡的景色。终于,踏上我背后悬浮多年的路途,在熟悉与陌生的景象切换中真实地接近着我的故乡。

(一)

车停在镇上林立的房屋前,迷茫中我看到了车旁来接我的大叔和父亲。跟着他们穿过石桥,看到了藏在楼房背后的老屋,依然是白墙青瓦,却在楼房的映衬下显出一些暗淡。门前河上建起了成排的新房,像停泊在河上的船,淹没了记忆中的石拱桥。河水静静流淌,往日的清澈也随之东去。不见庭院前笔直整齐的水杉,几棵梧桐树孤独地验证着我的记忆。几个亲戚在院子里等我。曾经伟岸的身材、姣好的面容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改变,曾经需要仰望的三叔驼背后比我高不了多少,俏丽的二婶也已是满头银发了。进得堂屋,奶奶的相片摆在正中,是熟悉的笑容与模样,她已离开我们多年了,我在磕头作揖的同时泪水顺流而下。我回来了,可是,我挚爱的亲人却已离去。

(二)

回乡是为奔丧,我的大伯父去世了。

灵堂前,妹说:“姐,六年了,每年都有个至亲的人离开我,想起这心里就„„”话未完,已再次大哭,连同一旁的我。这泪水,为刚刚过世的大伯流,为逝去的老人们流。老人就是故乡,当老人远去时,故乡还会存在多久?

只有孩子们懵懂,所以快乐着,尽管在大人们痛哭时他们也会跟着流泪,过后,仍然在灵棚里欢快地游戏。换了新颜的故地,和这些孩子们一起成长,最终也会长成他们的故乡吧。

守灵的夜晚,母亲与我说话,在缓缓的叙述里,儿女成了飘落在异乡的种子;在她偶尔的停顿中,儿女们正走在一条漫漫的归途,而她在心里把来路望了又望。我的堂哥堂姐、堂弟堂妹们大多出门在外讨生活,饱受漂泊、思乡之苦,因为大伯父的去世,又把我们这辈人聚集在一起。死亡仿若神秘的手,冷漠地牵引着我们奔赴这样一条归途,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你是谁,无处躲藏,无法逃避。

清晨,送别大伯父,他的身影永远停止在这条路的尽头,从此,阴阳两隔;从此,在回忆里相见。而生者,还得继续奔波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三)

中午,我踏上汽车,再次离开。

有人说:故乡是回不去的地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习惯在游走与停留中辗转旅程,在等待与挥手中回首张望,在记得与遗忘之间成长,进与停、待与守之间注定了未来的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渐渐明白离开故乡有多远,归途就有多远,思乡之情就有多浓;走得有多艰难,归途就有多艰难,念乡之痛就有多深。在行进的道路中,可有一条路能让我循着旧事、旧景作归程?

曾经的每一步路和当下的每一步路,无不雕刻着记忆和时光的痕迹。或许只能踏着记忆,去追寻远去的故乡。只有离开故乡才知道何为故乡,它永远包容、接纳每个游子,可以容纳过去、未来、远方、近处。

耳畔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把我从思绪中唤回,年幼的女儿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是啊,前方有期盼我归家的丈夫、孩子,那里不也是我热爱的地方么?一如我牵挂故乡一般想念的地方么?哦,故乡原来不过是一种心境,哪里有亲人,哪里就有牵挂,天涯何处不故乡。

连日的奔波与未眠,伴着汽车的轰鸣声我渐入梦乡。梦里,重叠出记忆的浅吟深唱,后方的故乡逐渐模糊,前方的“故乡”却渐渐鲜活起来

第17篇:故乡

故乡

回来吧,回来哟,我已厌倦疲惫

看天边飘着故乡的云,它来的漫不经心,可我

如果我是失根的兰花,飞舞的秋萍,那故乡的记忆便给予了我重归大地的力量。如果我是漂浮的萍,断枝的蒲公英,那故乡的记忆便赐予了我眷恋人世的勇气,一切都变成的回忆。

时间会使水变成汽,但他无法阻止汽变成水,重返天地。当雨点骄傲地对大地说:我是你千万次放逐又呼唤的孩子。时间只能叹息,因为在对故乡的记忆面前,它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风化不了对故乡的记忆,否则,怎么会

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的郁郁低吟?望不断的风,吹向故里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乘着它奔向梦里的佳人?远在天涯海角,似乎时钟也无法回转着带你回到家中,默然,静伫,只几片凋零的树叶盘旋着伸向你目光远眺的前方。年关节的,谁会去留意你远行的步伐,多么沉重,似也无助?就像你那飞舞的乱发在挣脱着束缚欲回家。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哀怨在那片黑夜里向四面八方散去,一群群的萤火虫载着满腹的乡恋盘旋而去,代替了信鸽,被充当传信的工具。怎料未到家乡先已老,何时该赴故里。凄黑的夜里,寒风凛冽,令人发悚。饥寒交迫的你该如何去应对明天的战斗?陷入沉思,怎奈?悠悠羌笛升起,似一方散心的药剂,吹乱你薄弱的灵魂;又若一曲哀悼你的祭祀曲,不过没有隆重的礼仪。你心好乱,感情在泛滥,滚滚浓烟与马蹄印何时会在身上逝去。拂晓来了,深邃的天空也淡了,充满迷茫与恐惧的你该如何面对晨曦?

哦!你的感情也随之涌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期盼终归期盼,现实与理想看似相差遥远,只不过你的几个动作,别人的几句话便可成真。守着那份乡思,怎料春风又绿江南。站在对岸,触手可及的对岸却夹隔着无法越过的长度。一声呵斥便不敢摇头的你只剩涮涮泪水。一脸的惆怅将天空的那角都拉成长发,但却无法长到故里,无法传递你的襟衣。蓦然,南飞也不过如此,它又能带给你什么慰人的话语呢?点几滴眼泪,苍白的脸映照着水,哀叹也只有守住而已!

故乡啊!走到哪都挂着你的身影,可是你却无法体谅我的心境,不懂得将那份深沉埋藏于你心底,只几点梦的踪影。

第18篇:故乡

《故乡》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故乡》为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选自《呐喊》,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叙事主人公“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教学目标确 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注释”里的词语,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的思想方法(重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 望。(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的教法是演读法、谈话法和探究法。此教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 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是演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详见PPT)

(四)拓展延伸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五)、布置作业

根据小说内容,编排课本剧表演。

语文课程是一门动态生成的课程,它不是塑料花,而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预设也并不等同于上课。这一过程会随着花开的姿态作出相应的调整。

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第19篇:故乡

教学设计

李华

新课导入

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而又不乏趣味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体会先生的情感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重点)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难点)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重点) 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知识备查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同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在故乡期间,鲁迅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这期间,他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却已满脸皱纹,面容憔悴。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整体感知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梳理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课文解读 回故乡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1.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分别的时间之久。侧面烘托出“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2.请简要分析第3段,说一说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反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一个反问句,表现了作者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心里难以接受。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文写故乡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3.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故乡萧条冷落、破败不堪、死气沉沉。“我”的心情悲凉。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有很大的反差,本已看到故乡变坏,却又寻找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不仅是因为故乡的景的变化,还有就是故乡的人的变化,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 在故乡

分析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

①文中采用什么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试圈点批划出这些文字。

②刻画出两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深层原因: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她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文中有许多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回故乡——急切 见故乡——悲凉

忆故乡——沉重、忧愤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

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 离故乡

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高墙”是比喻。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深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竖起了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 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 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语言品读

1、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儿时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已被残酷的生活现实打得粉碎。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的自私妄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永别故土、漂泊异乡的孤苦,使“我”陷入“非常气闷”又“非常的悲哀”的心境之中。“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像都模糊起来了。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思考:想到希望“我”为什么会“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鲁迅当时还不是阶级论者,对于美好的希望、新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希望什么时候能实现,中间要经历多少斗争和流血牺牲,“我”也说不清楚;所以想到希望,“我”便“忽然害怕起来了”。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形象生动,充满哲理,它告诉我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为希望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为了希望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的生活。结尾深化主题,给人鼓舞和信心。 深入探究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的“横”字能否换成“卧”或者“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句中的“横”字形象地描绘了故乡七零八落、乱七八糟的情形,贴切地勾画出荒村衰败的景象;“卧”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具有情态美,与故乡毫无生气的情境不相符合;“躺”字则没有零落之意。所以,这两个词都没有原来的“横”字好。 2.分析课文,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课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我”的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等于鲁迅本人,“我”是小说的一个线索性人物。同时“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文中对“我”的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拓展迁移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艺术特色

1.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是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是人物今昔的对比。人物对比中又具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

质、性格的对比;有“我”和闰土少年的友谊与中年的“隔膜”的对比„„这样多方面的对比,都有力地突出了“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这一主题的深刻性。 2.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的肖像是:“红活圆实的手”“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淡淡几笔就把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特征描绘出来了。

中年闰土的肖像是: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脸“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这就是一个在旧中国受尽了苦难和折磨的农民的典型形象特征。 3.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绪。“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幅“神异的图画”烘托了“我”对闰土的喜爱;这一幅明净美好的画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现,则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此外,“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哀”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第20篇:故乡

《故乡》说课稿(鲁迅)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以及“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

b、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能力目标:a、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

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b、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a、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b、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a、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b、“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 a、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b、“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如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2、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3、举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析: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第

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 (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问题6: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明白了《故乡》的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达效果。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过学生独立分析后再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略):

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这是我们所说的“重复”的写法吗?) (不是,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消极同一再现,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现)。

富豪按了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了那位工人的身体。富豪打了个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结构、物体对象的重复,内容、环境、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可见“对比”是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是要为整体服务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净沙秋思》中才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运用“重复”、“对比”手法时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内涵,给行文定下基调再进行谋篇。)

我为从前的自己放上一纸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气氛,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灵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随风飘去„„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1)、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 秋风 蓟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2)、自选题材,运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学后记:(批改作业后作课后总结。

附:教学时间安排说明:回忆旧知识5分钟;讲解概念3分钟,举例分析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教师指导讲评10分钟,学生写作训练、教师指导讲评15分钟。小结、作业布置2分钟。 五 板书设计

故乡北京范文文
《故乡北京范文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