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经济问题申论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3 06:01: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经济问题探索

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现状研究术

于洋,王尔大,王忠福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我国旅游业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才初具规模,而老年旅游市场也才逐步得到

社会和旅游组织的关注,但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2亿

多,占总人口数的ll%以上,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以3%的增幅发展,老年旅游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

空问。本文分析了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老年旅游市场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市场;老年人;策略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年化的社会,据调查,

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I.42亿多。专家预测。

到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毋庸置

疑,老年群体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2002年

城镇居民出游按年龄划分全国平均65岁以上人口占

旅游人数的7.4%。在上海、南京、郑州分别达到

12。7%、16.7%、13.7%。由此看出,老年旅游在旅

游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是我国对老年旅游服务的组

织发展和产品开发还较为滞后。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

老年旅游市场的需求。’

二、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现状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

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

2004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

2004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

右,2005年老年人旅游市场的份额占到旅游市场

的25%,老年旅游收人达到1000亿人民币。近年

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及养老观念的变化,参与

社区活动、疗养、外出旅游等愉悦身心的活动日益

受到老年人的喜爱。儿女孝敬老人的方式也从单

一的送钱、送物,变得更为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

积极支持他们旅游。虽然我国老年旅游市场有很

大的潜力,但目前老年旅游市场却不尽如人意,专

门为老年人定做的“银发游”线路并不多。尽管

有的旅行社开始推行“老年游”项目,国内热门

长线包括北京、大连、青岛、云南、海南等,国外

长线也有以日本、香港、韩国等为主的线路。虽然

这些线路都以“老年游”、“夕阳游”为卖点,但

是大多数线路的行程并未特殊设计,景点安排、旅

游节奏都与常规线路相同,大部分都行程紧凑,还

有不少团是与年轻人混合。以致体力并不太好,又

想出门旅游的老人,要真正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

旅游线路,还比较困难。

三、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利润低。老年旅游市场虽然有巨大的发展潜

力,但这一市场又存在风险。当前旅游业难有什么利

润空间,对旅行社来说,景点门票、购物是赚取利润

的主要环节,但老年人购买能力相对较差,并且不少

旅游景点对离休干部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收门票,

这使得旅行社对老人团兴趣不大。由于老人游客群体

身体状况的特殊原因,老年旅游需要有更高的安全、

医疗方面的保障,一旦老年人出现点什么问题旅行社

将会承受来自老人亲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这些都大

大增加了旅行社的成本和经营风险。同时价格因素也

导致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2.旅游市场不规范。目前很多景区、景点和娱

乐设施都是为中青年规划设计的,老年群体基本是个

被遗忘的角落。而旅游产品大多缺乏创新,无法与老

年旅游者的需求水平和需求层次相适应。老年人的许

多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不少老年人有钱却不知道

往哪里花;另一方面老年人缺乏对旅游的认知,并且

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性较低。

3.需求与供给脱节。我国老年旅游市场一直隐

而不旺,从我国旅游部门获得的反馈信息表明,目前

我国老年旅游所占的比例份额明显较少。约为25%

左右,老年人人均旅游消费还是比较低的。以广州为

例,2001年45岁—60岁年龄段的市民每年旅游消费

为3390元,而65岁以上的老年旅游消费只有168

5元。老年旅游需求大,但实际出行的少,研究其原

因,主要是需求与供给脱节,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服

作者简介:于洋(1977一)。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王尔大。教授,博士生导

师,大连理工大学旅游博士点负责人.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大连理工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基金赍助(1200-893318)

135

务等方面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项目开发不足,而

且缺乏科学安排。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不多。

四、我国老年旅游市场有待深层开发

老年人由于身体、心理的因素,对出游有着自己

的偏好,一般对行程的舒适度和经济性要求较高。比

如喜欢游览自然风光、疗养等线路。比较关心出行的

安全和花费,以及出游的交通方式及行程的安排等。

国外老年人有“佛教文化游”、“乡村游”等的需求。

1.国内老年旅游市场充满潜力。老年人时间充

裕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这方面,南阳国旅和上海 银发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值得借鉴。 2004年4月,南阳国旅推出了“千名老人游江南” 旅游活动,在游船上,组织书法比赛、赋诗、歌舞、猜谜语、文化娱乐有奖活动,深受老年游客欢迎。另 ~家专门针对老年人市场的上海银发旅行社,通过不 断地深入市场调查,挖掘市场热点、亮点,努力提高 旅游文化内涵。他们在安排线路上,注意长短结合。 以休闲为主,结合养生,将各种类型的旅游与退休老 人们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例 如:千名老人老年拳操休闲游、关怀老人特色体检 游、癌症俱乐部病人身心健康游、千名老人重阳登高 游、金秋赏桂游、银发科普游、风光新貌游、长江三 峡游等,博得广大老年游客的一致好评。其中,长江 三峡游先后十个航次,约7000人次,“上海退休职工 长江万里行”的大红横幅成为穿行在万里长江上的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国外老年旅游市场。国外旅游业发展比较完

善,早在70年代就成立了银发族旅游机构为老年人 提供旅游服务。对于西方国家的老年人来说已经习惯 将旅游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旅游局 公布的数据来看,1998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 旅游者年龄结构,超过5l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 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 中年组的46.5%。表l和表2分别列出了我国主要客 源国60岁以上老人情况及2007年我国主要客源国老 年人人境情况。

表I我国主要客源国老年人口状况(单位:千万)

,国家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

人口总数12.43 4.30 25.18 7.94 6.65 5.77 60岁以上2.25 0.34 4.23 1.62 1.31 1.

2占总人口比重(%) 1.81 7.90 16.8 20.4 19.7 20.8 表2 2007年我国主要客源国老年人入境情况(人数) 国家45—斟岁65岁以上

日本(JAPAN) l 469 434 l 595 99l

韩国(KOREA) l 832 707 1 754 828

美国(U.S.A) 802 386 181 107

英国(U.K) 231 560 37 21

4德国(GERMANY) 202 585 39 272

法国(FRANCE) 155 444 30 21l

俄罗斯(RUSSIA) 832 074 60 62

1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网

五、国外老年旅游市场现状

国外的老年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政府以及有关

部门都对旅游给予非常高的关注。对老年人的旅游门 票。给予相当的优惠或免费。比如位于波士顿的非营 利机构Elderhostel,成立于1975年,虽也是旅游机 构,但与其它银发族旅游机构最大的不同是提供具有 “教育活动的游学”,服务对象以55岁以上的人口为 主。Elderhostel强调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鼓励 银发族边旅游边学习,长期以来已成为相当受美国银 发族欢迎的旅游学习组织。Elderhostel安排的游学内 容相当丰富,提供美国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多达一万 个不同的教育活动,包括文学、音乐、人文、艺术等 短期课程。例如到巴黎的博物馆参观法国画家莫内的 画作,借参与许多深度学习的文化之旅。扩大自己的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视野。并且将游客安排住在学生宿舍或青年旅馆,重 温学生时代的学习之乐。游学时间从数天至数星期不 等,每年能够吸引20万人次的银发族。

美国银发族旅游业者提供的行程与一般旅行团有

很大的不同。他们避开拥挤的现代化饭店,改去有宽 敞大厅、可提供饭店客人聚会聊天或交友的传统饭 店;住宿地点重视生活的便利性,无论购物或用餐以 步行距离为标准;更重要的是特别避免搭乘巴士的交 通时间太长。而在活动安排上则比较多元化,因为银 发族平日待在家中的时间已太多,参加旅行时,业者 则满足他们希求“更多新游历经验”及“认识新朋 友机会”的需求。

美国银发族希望一年安排三次不同性质、不同地

点的旅游,在旅行天数方面,所安排的旅游时间较一 般旅行团要长,为了避免老年人过于劳累,旅游机构 多将老年旅游行程控制在三个星期以内。

六、我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老年旅游市场的经验,同 时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及老年人身体状况和经济能 力。应通过媒体统一思想、更新意识、加大宣传力 度,倡导、鼓励老年人融人旅游群体,让老年人的晚 年生活质量安逸、舒适。

(一)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做旅游产品

老年旅游特点是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

所决定的。一是老年旅游产品的行程一定要舒缓,不 能像年轻人那样上了车疲于奔命,下了车参观、回到 酒店就吃饭。又上路。二是要求老年旅游的住宿要舒 适安全,吃饭上、用餐上要与其它团不同,饭菜要稀 一点、热一点,易消化、营养高的食物要多一点,同

时要降低旅游强度,避免强烈刺激的活动项目,这样 老年人会觉得比较舒服。

(二)旅途中的安全与医疗保障

老年人旅游通常担心途中生病和安全出问题,为

了让老人放心,旅行社最好是让责任感比较强的人员 担任领队,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设想旅途中 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多种解决办法,提高旅游服务 质量。在安排旅游路线时,以“安全第一,景点精, 减少购物时间”为原则。尤其要注意的是旅游安全 问题,旅行社应与沿途的医疗机构随时保持联系,随 团配备保健医生和老年人常用的药品,负责老年游客 的身体健康。担任领队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疗护 理和急救常识。

(三)旅游类型要多样化

旅行社要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能力推出

有针对性的老年旅游产品,如以医疗健身为主要目的

的“温泉游”、“健身游”、“休闲度假游”。以及全新 “知识型旅游”、旅行社与社区联合的“社区旅游” 等旅游产品。最近以来,边走边游的“游船游”、

“旅居游”、“草原游”、“购房游”等逐渐受到中国 老年朋友的喜爱。

(四)加强政府主导及宣传力度

老年旅游市场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发展老年旅游

市场是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坚持政 府主导,在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制定相 关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投资老年事业,对从事老年旅游的人员进行免费的医 疗护理知识培训,发展老年产业,满足日益扩大的老 年旅游市场的需求。为旅游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正逐渐改变。很多老年人

开始重视自己晚年生活的质量。我国老年人一般有多 年的积蓄和退休金,具有较大的消费能力。目前,我 国1.42亿60岁以上的老年中有30%享受退休金,如 表3所示,据预测。我国退休人员福利待遇目前正以 每年24.9%的速度递增,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 步发展,。退休人员的待遇越来越高。可支配收入也越 多。旅游组织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企业的服 务意识、切实保障老年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为重

养老理念的“生态旅游”,适应老年人兴趣与爱好的要。 表3退休金支付情况预测表

年份1995经2000掘2010正2020年2030年

人数(万) 3011 3654 5147 7061 9217

总金额(亿元) 1541.8 2099 8383 28145 73219

每人月均(元) 426.7 478.7 1357。3 3321.7 6685.

2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老年旅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

段;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 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正在着力解决他们的生活问 题。要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 化进程。现不少旅游企业针对老年市场的特点进行了 规范运作,如《老年旅游质量规范》、《老年旅游合 同》、《老年旅游操作标准>,这些都是企业自律的宣 言书,同时也表明规范运作的决心。此外,行业协会 对老年旅游也非常重视,如中国旅游协会、中国老年 学学会等机构都发文对老年旅游予以支持,社会舆论 更是从关心老年人的角度对老年旅游给予了极大的关 注。我国城市60“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 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 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 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 年为73219亿元。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旅 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将为旅游服务组 资料来源:《:人口学刊》

织提供巨大的商机,从而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 量。

参考文献:、

[1]郑昌江,王颖.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研 究[J].商业研究,2002,6(247):126一129.

[2]方小燕.论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04— 105.

[3]刘书晓.老年人旅游消费当前状况及拓展 策略[J].统计与咨询。2007,2:32_5.

[4]桂煜航.试析中国旅游市场的开发.中国旅 游网.

[5]第六届中国(济南)国际旅游交易会暨首

届中国老年旅游博览会和老年旅游高峰论坛.__

推荐第2篇:工程质量不仅是经济问题

“工程质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民生问题,还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房地产是应终生负责的商品,不能以牺牲质量和安全为代价追求效益。”

11月20日,克拉玛依市副市长杨晓伟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检查工作情况通报会上强调。

据悉,建设部在克拉玛依市进行安全质量专项检查时,发现通讯花苑2#住宅楼在施工中存在诸多隐患。市建设局、房产局对通讯花苑承建单位等企业进行了通报批评处理。

通讯花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普瑞铭公司、承建单位江苏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金科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在会上将本公司目前的整改情况、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处罚情况作了通报,并作了表态发言。

市建设局局长刘波涛认为,检查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不够深入,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得力。

二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混乱,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存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野蛮施工及随意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等现象。对重大危险性专项工程不能及时制定和论证施工方案,技术交底内容简单,无法正确指导施工。

三是监理企业人员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对工程项目安全质量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到位进行监督,资料管理混乱。

四是建筑施工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安全质量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对安全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缺乏了解,存在冒险蛮干的现象。

五是参建各方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监管不力,措施不准,工作不实。

刘波涛指出,要吸取教训,严把施工图设计质量关、开工审查关、监理到位关、工程交付使用关,遏制各类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并立即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大检查。

会上,市房产局局长徐乃华表示,要建立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项目安全、工程质量跟踪检查和抽检制度,保障预购房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快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管理。

会上,副市长杨晓伟强调,要统一思想,坚决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断创新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强化岗前培训;认真分析、正视质量和安全问题,防微杜渐。

又讯——

克拉玛依市通讯花苑2#住宅楼工程在施工中被查出8项问题,受到通报批评。

11月20日,市建设局副局长周利军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检查工作情况通报会上,通报了该工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据悉,10月28日,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督察组对我市建筑施工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由普瑞铭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江苏第一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金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监理的通讯花苑2#住宅楼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存在以下8项问题:

1、施工企业未编制排查治理方案,未对该项目进行隐患排查,未制定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塔吊安拆无安全协议,安装人员数量不足,安装验收资料不齐全,安装作业无交底。

3、模板支撑体系未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搭设。

4、卸料平台安装不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JGJ80-91),且无验收手续。

5、临边及洞口多处无防护措施。

6、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证书复印件与原件不符。

7、主体结构,尤其是8-13层楼梯间混凝土观感差。

8、监理单位未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

对此,市建设局、房产局高度重视,按照建设部执法检查组的要求,立即责令其进行整改,目前整改已结束。

同时,市建设局、房产局分别对以上企业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计入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目前,对这三家企业的处罚正在立案处理中。

推荐第3篇:泰州市资源经济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经济导论

学号:07093049姓名:倪维洋班级:测绘09-4班任课教师:丁忠义学院: 环境与测绘学院

2012年 4 月 27日

江苏省泰州市资源环境问题

测绘工程09-4班倪维洋07093049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南部濒临长江,北部与盐城毗邻,东临南通西接扬州,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一、资源总体情况

(1)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除了缺少园地中的橡胶园、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分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全市耕地分为水田、早地、望天田、水浇地和菜地等5类,其中水田比重最大,占三分之二。耕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语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土壤质量较差,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7~8之间。由于灌溉条件优良,风调雨顺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产稳产。

(2)水资源

尽管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但从总体上说泰州市是一个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全市水资源具有“人均占用量少,过境水丰富,利用率较低”等特点。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1.55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市过境水资源量较多。过境水主要是抽引江水。

(3)矿产资源

泰州市砖瓦粘土全区广泛分布,初步统计资源量约8100万立方米;二氧化碳气田可采储量54.86亿立方米,地质储量261.48亿立方米以上,完全可以满足本地区、本省的市场所需;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水质较好,富含碘、溴、锶等微量元素;矿泉水资源丰富,主要为含锶偏硅酸矿泉水。

(4)生物资源

泰州市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市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以鸟类居多。目前,全市野生动物有鸟类321种,经济鱼类83种,爬行动物48种,哺乳动物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

物9种,如丹顶鹤、白枕鹤、白鹤、黑鹤等,二级保护动物43种,如大天鹅、小天鹅、虎鼻天鹅、鸳鸯等。

二、环境总体情况

(1)水环境质量

2010年,泰州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5523万吨,达标排放15117.1万吨,达标率97.4%。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541.5吨,氨氮排放量为726.9吨;全市4个城区饮用水源取水总量16057万吨,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符合饮用水源安全要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30条主要河流的57个断面中,优于Ⅲ类水断面占74%。

(2)空气环境质量

2010年,泰州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9262422万标立方米,达标排放量为8780776万标立方米,达标率为94.8%;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然是可吸入颗粒物。

(3)声环境质量

2010年,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1.9~57.4分贝之间。靖江市和姜堰市处于“轻度污染”级别,其余各市(区)处于“较好”级别。

(4)生态环境

2010年,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51,生态环境状况处于“良好”状态;下辖各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范围在56.54~67.24之间,各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均处于“良好”状态。

三、环境问题处理策略

(1)污染减排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污染减排的部署要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设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落实减排有关事宜,督办全市减排工作进展情况。下发了《泰州市“十一五”污染减排实施意见》,编制了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分别与各市(区)政府签订年度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并出台了《泰州市“十一五”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和《2010-2012年泰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纲要》,把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各市(区)政府双文明考核之中,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削减2.5%和27.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01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84个,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6204吨,二氧化硫508965吨,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2)环境综合整治

水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及下辖四市均已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010年建成高港永安洲污水处理厂、海陵区城北污水处理厂、姜堰市溱潼污水处理厂、戴南镇污水处理厂、第二城南污水处理厂(北厂)扩建及尾水导流工程。靖江新港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建成,姜堰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泰州市第一城南污水处理厂正在紧张建设。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各市(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以及省政府《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苏政发〔2010〕87号)的精神,制定出台了我市《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实施意见》以及《泰州市“十二五”期间蓝天工程任务分解方案》;加快实施医药高新区、高永化工集中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淘汰城区内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检测,推进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场站)建设并实现全市覆盖,积极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制度,发放标志110147份,其中黄标11573份,绿标97430份;加强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推行“环保公示牌”制度;城乡全面禁止秸杆露天焚烧,重点加大对市区秸秆禁烧工作的督查指导,确保环保部通报中未出现着火点。

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加强工业企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扩大机动车禁鸣区域。全面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泰州市区建成噪声达标区面积45.4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70%。中高考期间提请市政府办公室下达《关于高考中考期间加强市区环境监管的通告》,全天候巡查和处理噪声污染纠纷,确保考生安静的环境。进一步巩固“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

树立环境管理优秀、生活安静舒适的居住小区典范,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环境噪声管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管理工作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全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农村大力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禁止随意倾倒垃圾、随意堆肥和简易填埋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3)生态保护与建设

2010年,我市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调整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年底,召开了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生态市建设目标:姜堰市2012年建成国家生态市,泰兴市、靖江市2013年建成生态市,兴化市2014年建成生态市,泰州全市力争2014确保2015年建成生态市。

通过创建,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环境设施不断完善。泰兴镇等5个镇通过国家生态镇省级考核;生祠镇等8个镇被命名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马桥镇等18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考核。同时建成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姜堰市被列为全国首批(2010年)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区覆盖白米镇、娄庄镇两个镇。重点建设1个非规模化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厂、2个垃圾中转站和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示范项目的实施将为姜堰市生态建设创造一定的基础建设条件。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目前已转入长效管理阶段。

尽管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被解决,但是我相信有着凤凰城美誉的泰州一定会迸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推荐第4篇:经济问题调查思路

经济问题调查思路

经济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在调查的工程中,应该做特别详细的调查,特别是涉及到的国企的问题。所以我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调查乌桥岛的国企及该地其他企业的状况:职工的状况,包括本地的员工,外来职工,他们的工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企业的状况,比如很多的企业都面临生存的危机;该地政府对于企业的政策等等

调查方法:前期在调查其他主题时,适当的了解当地的企业状况,积累一定的人脉;要走访当地的经济部门,企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职工的家庭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拿到企业的具体数据,如人数,工资条等等;采访企业领导层;

分工情况:分成两组,李颖和键泽一组,李颖负责采访,键泽负责摄像;柯敏,光鹏一组,柯敏负责采访,光鹏负责拍照;宗斌负责设计调查问卷;

阶段二:调查汕头市国企的状况,看看他们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调查方法:走访汕头其他地区的国有企业,了解其运营状况,走访当地的经济主管部门;了解汕头市整体的国有企业状况;

分工情况:看当时要采访什么,当时的人工安排可以适当的作出调整;

阶段三:调查潮汕地区国有企业的状况,对比汕头地区的国有企业状况;

调查方法:可以和当地的电视台合作,合作调查当地的国有企业状况;走访当地的经济建设部门,国有企业等等;

分工情况:看当时要采访什么,当时的人工安排可以适当的作出调整;

阶段四:如果潮汕地区的国有企业状况有相似的状况,那么在后期我们将会走访广东省其他地区,然后对比当地的国有企业状况,最后再进行对比;

推荐第5篇: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粮油产品质量关系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生产销售放心粮油,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是粮食行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粮食企业和粮食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包括粮油在内的各种食品的营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食品卫生问题也给予了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和各项法律法规,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卫生安全,真正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几个制约的因素。 土地资源紧张的约束加快,近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人增地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不断加剧。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大旱、大涝、大冷、大暖气候的影响,这些灾害概率的增加,对于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得益于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但是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更需要进一步加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直接补贴等生产支持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收购政策和网络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农业劳动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粮食安全责任制得到新落实。我省在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严格考核的意见》,对粮食产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涵盖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粮食流通等涉及粮食安全工作全部内容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初步构建了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粮食工作分级负责机制。粮食安全责任制的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了各级党政领导对粮食安全责任的认识,在全省上下形成了粮食工作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涉粮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突出重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稳价,粮食安全

健全机制。粮食责任考核机制;政策扶持补贴机制;粮食市场质量监管机制;

各级粮食部门把节约粮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今年围绕保障公民的食物权利、创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开展了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条幅签名活动,发放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主题宣传画、爱粮节粮宣传手册。各地粮食部门按照国家粮食局的部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宣传活推动全社会形成居安思危、处丰思歉、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良好风尚,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勤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人皆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即使在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形势比较好的时期,我们也不能放松勤俭节约这根弦,要时刻想到全世界还有几亿人口仍处于饥饿之中,要始终不忘全中国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致富。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养成居安思危、处丰思歉、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良好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忠实履行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监管活动,在维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市场粮食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要严把粮食入库和出库质量关,防止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和饲料市场,切实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推荐第6篇: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

系别: 物流与信息管理系 专业: 物流管理

姓名: 董行

学号: 13100409

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但是,当我们回过头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而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从1978年到1994年可以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从“短缺式”计划经济向“产品丰富”的市场经济报复式增长,而在1994年后的经济增长则是主要是在“分税制”实施后地方推动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式都可以归为转型式增长的范畴,转型式增长是待发展国家所采取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的通称。由于中国是一个转型大国,目前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仍没有完成,可以预计,中国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处在这种转型式增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和投资率,但从目前来看,随着以后世界产品市场份额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原材料、能源的瓶颈和环境的压力都使得在该模式下维系高增长越来越困难。就目前来看,这种转型式增长是否能持续是有疑问的。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作为一名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头脑冷静下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好好地认真思考、分析分析、反思反思,千万不要指望用国外的教条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每个国家每个发展阶段的国情都不同,那些洋理论在国外虽然表现得非常好,但很多都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不少的洋理论到了我国之后大都会“水土不服”、和“环境气候”不适应,但是,作为参考借鉴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死搬硬套、和拷贝照抄的话,危害只会远远大于受益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了30年之后,今天竟然没有消费力,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老百姓有太多的钱而不肯拿出来消费吗?还是因为老百姓普遍贫穷而无钱消费呢?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人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吗?

如果人们用顺藤摸瓜的思维方法去找原因,就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最大困难,是因为严重缺乏消费和出口严重受阻;而严重缺乏消费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太过于贫穷,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存在银行不肯拿出来消费,当然,富人的钱用在消费方面的比例自然是很小的,多余的钱在没有什么好项目可投资的情况之下、很可能是存在银行里面的,就算有关部门费尽心机去鼓励消费,但是,穷人的比例太多而且又太穷,并且富人的数量毕竟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小了、而且他们用在基本消费方面的支出比例也非常小,因此无论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的消费是上不去的;而广大人民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严重失去平衡,从而造成广大农民的贫穷落后,而广大农民的贫穷落后,必然会不断地拉低各行各业人民的收入水平,从而造成广大人民的贫穷;而我国要过于依赖出口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过于依赖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最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人民普遍太贫穷,在没有消费力的情况之下,也不好好地查找问题的根源,就一味依赖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过于依赖出口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不好好地考虑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行得通、能不能长远持续,直到今天出了严重的问题,却还是依旧蒙在鼓里面,总是不去找问题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这是祖国人民的悲哀也!而且,在中国自身问题凸显的同时,世界的经济形势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加速,致使大量热钱涌入中国。中国,成了美元资金的避风港,他们把钱放在中国,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放在中国,利息加贬值减少的损失,相比在美国一年就会有近10%的利润!

然而,一个人口超级大国,要过于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是根本不可能持续的、是完全靠不住的!我国的市场可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啊!为什么不好好依靠自己掌控之中的巨大市场来发展经济呢?身边有最好的佛都不求,竟然要飘洋过海去苦苦求佛,真是无法理解呀!中国人民自己的命运为何不自己掌握呢?赶快改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吧,依靠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来发展经济,才是高明之策也!现在进行亡羊补牢仍未晚也,那些杀鸡取蛋和拔苗助长的方法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关键要想办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才能标本兼治。

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早已严重失去平衡,这无疑是我国所有经济问题的罪魁祸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却是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或是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前者是飞速发展,后者则是原地踏步,不进则退也。农业的发展的停滞不前,

早已经严重地造成了广大农民的贫穷落后,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如此持久低下的情况之下,必然会不断地地逼使大量的农民弃从工,分分外出务工或创业;物以稀为贵也,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必然会使劳动力不值钱,所以,外出打工的人们如此不断增多的情况之下,工人的工资待遇是很难提高的;有不少比例的人们认识到,种地和打工都难以赚钱致富,所以,必然逼使更多的农民和工人自己创业,人们一旦发现某某行业比较好赚钱,就一窝蜂拥上,从而造成各行各业都过于多人经营,从而造成各行各业的竞争都过于剧烈,从而造成各行各业的人民一样赚不到钱而贫穷。以上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便成为:农民的贫穷,工人的贫穷,各行各业人民的贫穷,就必然造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贫穷,从而造成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地缺乏内需和消费,从而造成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造成我国的经济发展要过于依赖出口,从而造成地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如此之大等等。

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是一栋高楼大厦的话,那么高楼大厦的基础就相当于是我国的农业,高楼大厦的主体建筑就相当于是我国的工业,高楼大厦里面的所有设备、设施和一切就相当于是我国的服务业。人们都明白:只有高楼大厦的基础和主楼建筑都非常坚实牢固,才可以保证大楼和里面各种设备的安全,如果基础和主楼有其中一样不牢固,大楼就会非常危险、甚至随时都有可能会倒下。高楼大厦的主体建筑和大厦里面的所有设备都由基础承载着,如果基础不牢固的话,只能盖矮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看见了高楼大厦表面,和室内的豪华装饰、豪华设施等等,却忽视了地基的重要性,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工业和服务业都由农业承载着,如果农业不能向前发展的话,工业和服务业就很难向前发展,即使能向前发展也只能是非常艰难困苦、和不可能持久、或者是非常危险的。同样地有些人只看见了工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却忽视了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工业和服务业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忽视了只有农业的飞速发展才会有工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等等,这是非常错误的。因此,只有让农业和工业基本保持同步地快速发展,才能大大地推动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才能大力推动所有的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才能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才能促进国家早日繁荣富强等等。

我国好像是在大海里面飞速航行的巨轮,农业就相当于是海水里面(甲板下面船身的部分)的船身的部分,工业就相当于是海水上面船身的主体部分,服务业就相当于是船里面的所有设施设备。如果这艘巨轮的船身很脆弱的话,那么船上的一切都会很危险,可能这艘巨轮很快就会沉没。同样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也和船上的三者的关系一样,祖国人民可千万不能忽视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和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我们可是坐在同一艘巨轮上面的炎黄子孙!

我们假如把农业比作是母亲的话,那么工业就是父亲,其它的一切行业都是农业和工业的儿女或儿孙。如果没有农业的话,那么其它的一切行业都不可能生存在天地间。同样地,假如没有农夫的话,又有谁能够生存在天地间呢?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比食物更加重要呢?奔驰宝马能比食物更加重要吗?如果人们因为缺少食物而无法生存的时候,就一定会明智地在奔驰宝马和食物之间做出最正确选择。现在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也早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和规模,不少行业早就出现了过剩,若要使工业、服务业和其它的一切行业,进一步飞速发展和做大做强的话,就一定要早日起动落后的产业的发展。只有让三个产业全面地、均衡协调地、科学合理地、基本同步地建设和发展,这样,才不会出现由于农业的落后而造成严重的瓶颈问题,才不会造成一脚长一脚短的严重的不科学合理现象,才不会让三个产业形成互相制约,才能使三个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互相促进。然而,我国一共才13亿人民,却有8,9亿人民是农民,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早已严重失去平衡。农业人口的比例这么大,这样,不但对广大农民和农村的发展不公平合理,而且对全体人民和城镇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公平合理、和不负责任的,毕竟农业的严重落后、和广大农民的持续贫穷是必定会拖累一切的。

我们如果把国民经济比作是一棵大树,那么农业就是大树的根系,工业就是大树的树干,服务业就是大树的枝叶。我们都知道:只有树根越发达和树干越高大,枝叶才会越繁茂;如果树的根系不好或不发达,那么树干也就难以长得高大,枝叶也就难以繁茂。同样地,如果农业不能向前发展和农民的贫穷落后,那么,必然会严重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必然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必然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程,必然会严重地影响我国早日和平地崛起等等。

知道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问题的根源之后,要想早日扭转我国的经济形势并不难,要想早日解决我

国的经济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要针对问题来对症下药,千万别把药给下错了,如果下错药的话,只会让我国的经济问题雪上加霜,只会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严重地缺乏消费!因此,在出台救市计划时,一定要从根源下手,把资金大量地投入最最须要资金的地方——农业,这样,各行各业的发展才会有出路、我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有出路。当然,农业的发展光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政府能够引导得当的话,那么,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就完全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完全可以引导工业反哺农业,让大量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参与农业的发展,从而让资金、技术、人才通过企业来大量地顺利进入农业,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农业飞速健康地发展,从而让广大农民早日实现发财致富,从而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的飞速健康地发展,从而让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早日实现发财致富,从而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内需和消费,从而让我国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一个大国的强大,主要是这个国家的工农业的强大、和广大企业的强大。欧美日国家之所以强大,也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工农业的强大、和企业强大也。欧美日国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之所以高,也主要是它们的生产工具先进和企业强大也。只有工农业的强大,才能生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来,才能具备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才能让国家和各地政府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才能让我国早日实现人民富有和国家强大也。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尽早启动我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广大农民才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只有让广大农民致富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有强劲的内需和消费;有了强劲的内需和消费之后,各行各业的投资者、各行各业的老板、各行各业的富人、各行各业的人民才能赚更多的钱,广大工人的工资待遇才能水涨船高,国民经济才能早日实现良性循环;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各行各业的人们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赚更多的钱,这样,各行各业的人们才会诚信守法经营,人民的犯罪率才会不断下降,社会才会繁荣稳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也;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各地的政府和国家的收入才能水涨船高,我国才能实现早日走向繁荣富强,从而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推荐第7篇: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作业

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颜宪源

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强调,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产关系的改革走向更加深化,对在我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划时代意义。正确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实践中必须努力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解放思想,确立全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观念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党能够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凭着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求实的精神,在事关改革和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理论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从而为社会主义中国找到了启开现代化之门的金钥匙。处于21世纪的中国人要想在新世纪里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要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冲破各种“左”的干扰,澄清疑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全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意识,打破常规、抓住机遇,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要把时间花费在无谓的争论上,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 生产关系的形式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必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所有制结构上重全民,轻集体,排挤个体,消灭私营,急于过度,盲目求纯,力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几乎是一统天下。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又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总量GDP现已居世界第六,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但2001年的人均国民收入GPI仅居世界第141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性和要求来衡量,仍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单一,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多种经济成分不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应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现状,要继续搞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公有制的含义,深化改革,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领域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用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界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

1 有,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经营企业。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国家和集体行使所有者的权益。 公有制经济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所有制形式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更不能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来评价不同形式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互相交叉联合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而且公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有的已占控制地位。这就要求必须肯定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公有制经济性质,全面正确认识公有制的内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是非常科学的论断。过去人们习惯于用数量比例指标来衡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需要有一定的数量、比例优势,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数量、追求公有制企业的比重有多少,而忽视追求效益和质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突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从我国现实出发,从战略上解决好目前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做到“抓大放小”。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国有经济需要加强和充实的领域和部门,以加强重点,同时通过联合组建若干“联合舰队”——大企业集团,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应该明确,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为主体,不能片面地认为国有经济越多越好,比重越高越好。只要坚持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样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在竞争中形成和发展的,而不是靠保护政策实现的。只有在竞争中发挥优势,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主体地位才能巩固。温室里的花朵,襁褓中的婴儿是经不起大自然的风吹雨打的,那种依靠国家政策保护的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是不会“长命百岁”的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并不是谁的主观意志,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我们今天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实践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只有两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而且这两种公有制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是千篇1律的。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旧体制的简单框架,我国已探索出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其中,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国家所有、国家直接经营,股份所有、股份经营,企业拥有独立产权、实行承包经营等三种主要形式。此外,还有企业所有、租赁经营、全民所有、集体经营、合作经营、联合经营等实现形式。其中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因而是国有经济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典型的股份制企业仅仅是资本的联合,不以劳动联合为前提,是劳资分离,劳动从属于资本,实行雇佣劳动。股东一般不是企业的劳动者,而企业的劳动者(包括厂长、经理等)是由资本雇佣来的。资本支配劳动,而不是劳动支配资本。“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 2 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一论述不仅有力地否认了把股份制等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错误观点,也解除了人们对股份制的疑虑和恐惧。股份制不是一种所有制形态,而是一种财产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是中性的,股份制并不等于私有化,其本身并不是“公有”、“私有”的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里所说的国家或集体控股,并不是一定要国家和集体股份占51%以上才能控股,在民间资本特别分散的情况下,国有或集体企业以较少的股份就可以起到控股或支配的作用。由此可见,实行股份制后,国家可以用少量国有资产控制大量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总之,我们对公有制的改革绝不是改变公有制的性质,而是要变革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公有财产在经济利益上,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同样,不同的财产权力也可以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在改革实践中,广大群众通过承包、租赁、破产、兼并、委托经营、出租转让等方式创造公有财产的各种实现形式,都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一个企业究竟采取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四、正确认识并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前,在所有制结构上,由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限制和排斥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洪水猛兽,是社会主义的异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但仍然视之为公有制经济的附属物和补充。党的十四大以后,确立了“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真正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名份地位问题,使非公有制经济由过去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补充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各种公有制形式,又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在内的各种非公有制形式。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在谈到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时,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八宝饭”。“八宝饭”中黑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是八宝饭,只有把糯米、红枣、莲子等八样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导才是八宝饭。公有制经济就象是八宝饭中的糯米,非公有制经济就好比八宝饭里的其它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如果只有公有制经济,而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就不会形成市场经济。不能只把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在的有益补充,而必须把它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给了这样的名分,我们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时心理才能踏实,才能消除个体私营企业家的心中疑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所有制方面,纠正了过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观念,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使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对增强经济活力,调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现在已经占GDP的1/3。二是拓宽了就业渠道。三是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化。到2001年底,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已达38.5%。四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五是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占了很大比重。可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增加生产投资,

3 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城乡市场,满足人们多种需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会威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会减轻国家负担,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强化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总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未来的经济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途径,就会在新世纪里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推荐第8篇: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讲座二题目: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及对策

现象:股市、房市的非理性涨跌。(黄光裕案)

实质:经济问题

分析: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生产、流通、消费;货币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丰富市场、调动积极性、遏制权力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及表现形式:股票(融资、分享成果)

四、当前市场的问题:物价(CPI)上涨,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不规范(无序)

五、原因:1经济全球化影响(伊拉克战争、美国自由经济过于投机本质、美国贫富差距---美国次贷危机---金融机构倒闭----货币贬值----人民币升值----转嫁危机)

2政治权力和金融寡头操控(信息不对称、期货市场中的石油价格等)3产业结构失衡(忽视农业、注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

落后)

对策:

1、全球化中金融秩序的重建(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

2、市场化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

3、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反腐败、政策法律规范市场、关注三农等)

推荐第9篇:经济问题协调现场办公会议纪要

年1月8日下午,区委、区政府在工业区管委会四楼会议室召开了工业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协调现场办公会。会议由区委书记会议对工业区提出的需要区委、区政府协调解决的13个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了明确。现纪要如下:

一、关于规划建设工业区经济发展中心的问题

会议认为,在位于高新大道与广州路交汇处以南约300亩区域,规划建设集行政办公、总部经济大楼、会展集会、文化娱乐、生态休闲广场等于一体的工业区经济发展中心,对于完善园区整体功能,提升园区对外形象,形成园区集聚和规模效应,意义十分重大。会议明确,原则同意工业区提出的规划建设方案,规划建设所需资金通过出让园区管委会大楼、引进海内外投资、银行贷款等途径筹措。该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

二、关于加快工业区三期规划和经济发展中心规划报批的问题

会议认为,这两个规划事关工业区的长远发展,必须切实抓紧抓好。会议明确,该项工作由、等同志共同负责,、负责做好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等具体工作,争取两个规划方案尽快通过市里的审批

三、关于土地招拍挂程序和土地出让金返还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的问题

鉴于该问题属于市审批流程再造问题,需要市政府同意简化程序。会议明确,这两项工作由工业区形成专题报告(附原始材料)上报区政府,由区政府呈报市政府,在做好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来我区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同志牵头负责,等同志做好具体工作。

四、关于争取“拆迁安置自主实施”权限的问题

会议明确,该项工作由工业区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区政府,由区政府呈报市政府,积极争取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来我区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此会之前,工业区、区政府办要充分做好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工作,避免市相关部门就这个问题在现场会上扯皮、不予落实。同志牵头负责,等同志做好具体工作。

五、关于加快农用地转用报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县级所得部分返还的问题

会议明确,该项工作由同志负责与市财政局沟通,同志负责做好相关具体跟进工作,争取该项费用的县级所得部分尽快全额返还。

六、关于将规划范围内有关行政村的用地、规划和管辖权纳入工业区的问题

七、关于明确工业区畜牧水产场土地权属的问题

为有利于事情的尽早妥善解决,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会议明确:(1)区政府办负责咨询市土地部门的意见,找出裁定该宗土地权属的重要依据(2)坚持安置在先、享利在后,由区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提出人员的具体安置办法,落实安置之后再考虑分利问题。该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胡志强等同志负责做好有关具体工作。

八、关于落实沈桥村拆迁安置地的问题

会议认为,沈桥村的拆迁安置必须与天香园景区建设统筹考虑,树立“大天香园”建设的理念。只有围绕提升天香园的整体品位,才能使沈桥村的安置用地问题得到解决。会议明确,邀请有关专家或规划设计部门充分征询和科学论证,将天香园景区做大、做优、做美,由区委、区政府形成《关于天香园周边综合改造的规划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在此基础上,由区里统一操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对天香园周边的秦胜、沈桥等村进行综合改造,体现生态概念,彰显古典特色,使之与天香园有机融和,进一步扩大天香园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进而融沈桥的小安置为天香园的大建设。该项工作由、等同志共同负责。

九、关于要求解放东路综合改造平衡商住用地出让金净收益超出部分用于支持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考虑工业区的实际困难,会议明确,此问题待解放东路平衡用地挂牌变现以后算清账目,出让金净收益超出部分原则上向工业区倾斜。同志具体负责。

十、关于解决工业区污水排放的问题

会议认为,启用洛阳路污水提升泵站、完成粉煤堆场至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的建设,对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和艾溪湖的水质,整体提升我区的生态品牌极为有利,必须高度重视,尽快实施。会议明确,该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区城建交通局、区环保局、城投公司、工业区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具体工作,确保这些问题及早解决。

十一、关于打通朱桥东路、广州路,启动大道延伸段及完善大道排水工程的问题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会议认为,打通朱桥东路、广州路,启动大道延伸段建设,完善大道排水工程,对于进一步完善城东道路框架,加快对接中心城区,提升工业区品位,做大做强工业区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会议明确,在积极向市里争取作为全市建设项目的同时,考虑到工业区资金缺乏,区财政暂借1000万元给工业区管委会,作为上述道路建设的启动资金。等同志共同负责。

十二、关于将工业区区级教育统筹部分返还以支持工业区学校建设的问题

会议认为,发展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不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会议明确,考虑政策因素和现实需要,工业区区级教育统筹部分暂不返还。同时,要以实施教育大振兴品牌塑造工程为抓手,按照“四统”的要求,即统一规划学校网点布局、统一筹措教育发展资金、统一实施校园建设、统一进行财力分配支付,本着“谁的品质高支持谁、谁的见效快支持谁”的资金使用原则,加大对各地规划建设品牌学校的支持力度。工业区新建中心学校规划报区政府审批通过以后,区财政优先给予财力支持。该项工作由邹晓东、胡燕琴、等同志共同负责。

推荐第10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划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服务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色也克乡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想方设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农村工作点多面广,任务十分艰巨,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都需要经济做基础,而村集体经济发展又适应不了农村实际工作的经济需求,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行了规划。

二、当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色也克乡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基础仍很薄弱,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薄弱村的比例较大。色也克乡各行政村之间由于自然条件、投资环境等条件不同,造成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投资条件差。部分村虽有一些资源,但村级组织招商引资的能力较弱,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

(二)集体经济底子薄,收入来源渠道较狭窄。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多数行政村把集体土地全部分给了农民,只有极少数村留有部分土地,村集体依靠对外承包土地增加集体收入。大多数没有集体土地的村,缺少发展项目,可以说离开了“土地”这个平台,各村不知道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增加集体收入渠道,自身“造血”功能差。 (三)部分村级干部自身素质低,缺乏发展意识。部分村干部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从整体来看,部分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调研中发现,许多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不高、驾驭市场经的能力差。由于缺乏懂经济、会经营的村干部、致使理清的发展思路得不到实施。部分村干部心里过于依赖上级党委、政府的扶持,“等、靠、要”思想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四)村干部思维定势,跳不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传统老路。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到位,思维定势,因循守旧,还没有完全从计划体制下摆脱出来,缺少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在思想上没有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缺乏想长远、干大事、创大业的拼搏精神,未能有效的结合各村实际,制定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具体办法,村集体收入还是围绕村集体土地收益为主。

(五)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强。尽管我县各行政村有一定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难度较大,使得村集体财产,特别是村集体固定资产流失仍然较严重。这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在财务开支上还不够透明,造成财务监督管理力度不强。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协调资金,共联共建,扶范倾弱。通过政府担保,协调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优先对信用较好的村提供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扶持;要求工商、税收等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对村级集体企业扶持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对集体经济属“贫困村”和“空壳村”的,要在分析查找原因的基础上,确定出重点帮扶村,按照“双方自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组织引导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结成互联共建村。同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和站所帮扶责任制,通过班子帮带、路子引导、资金技术扶持等措施,促进后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规划,积极筹建项目。要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上级支持、融资贷款、社会捐助以及农民投工投劳等多元投入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从今年起地委决定每年拿出2万元作为补助资金,色也克乡财政配套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选择有代表性,有发展潜力的村,重点给予扶持和帮助,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力争2年内消除所有“空壳村”;以政府资金做“酵母”,抛砖引玉,通过定向按比例的资金投入吸引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资金融入,最大限度地使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待消费资金转化为农业生产经营资金,有效地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选贤任能,加强培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按照“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的要求,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懂经济、会管理,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集体领导班子,发挥好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大力实施,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支部书记。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转变作风,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级收入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村级集体干部队伍建设,并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性措施来抓。积极发挥好那些懂得现代企业运行规律,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政治素质过硬农村“能人”及“三培养”工程出来的优秀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从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入手,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民主管理制度,村级经营决策的重大问题,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乡村集体所有的资产和使用权归集体的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造册、登记,依法界定;二是建立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村级民主管理》、《村级民主监督》等村级财务监管制度,坚持和完善“村财乡管县监督”的长效管理体制,发挥好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对村民委员会的财产收支及公开情况实施检查和监督,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三是加强土地管理,依法经营土地资产。严格执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建立健全集体机动地价值评估、发包程序等管理制度,机动地承包期限不得超过3年,最大限度管理使用好机动地;四是加强对土地征用费的管理。村级集体土地征用所得的土地补偿费,必须经农经部门来组织认定核实,补偿费的发放除按照规定补偿农户外,其余所得为集体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严禁以各种名义挪用、侵占、私分集体土地补偿费。并且,集体土地补偿费应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第11篇:中国西部经济问题的探讨(全文)

中国西部经济问题的探讨

【摘要】西部经济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GDP年平均增长率加快,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西部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着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团结。本文拟从经济的资源要素出发,通过人口、资金、资源的现状分析,着力强调政府的宏观政策,说明发展西部经济的必要性,并试图解释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西部经济

教育

经济结构

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其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严重滞后,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局部地区经济仍然发展缓慢,尤其像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因此,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关于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1.自然资源:西部的草地、森林、水能、矿藏、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已发现的矿产达10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居全国前五位的就有十几种,但受交通、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西部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

2.光能资源: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总辐射值接近世界最大值,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其丰富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此之外,西部的土地资源面积之大居全国之首;热能储藏量居全国前列;其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但这些有利条件目前尚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3.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音乐、戏剧、宗教和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例如,西藏有遍布各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人文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佛教寺庙及浓郁的藏族风情是西藏文化产业的资源依托。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产业才刚开始萌芽。

4.政策资源:中央政府历来将西部作为全国的特殊贫困地区而加以关心和扶持,为西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灵活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所在地,西部享受着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在改革开发以来的三十年里,中央先后几次召开西部发展工作座谈会,为西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外,西部还拥有强大的政策弹性空间,有条件制定和实施一些特殊政策,这些为西部各族人民发展生产起到很好的调动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大陆的省市(区)中,能享受以上这些优惠政策待遇的只有西部地区。

二.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劳动力素质偏低。

西部地区虽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社会资源却十分缺乏,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资源和教育制度的普遍滞后。从根源上说明问题,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较之东部偏低,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这样就会造成地方政府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兴办优质教学基地。对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西部地区人口的集居,初步形成城镇规模,集中优势资源兴办高质量的教学基地,中央和地方财政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职业教育应该加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大中城市,高校应被列为重要的扶助对象,加大科研经费的支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大力的奖助,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资源——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提高。

三.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应该转型为集约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至今,西部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伴随的是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GDP增长的背后,大部分都是虚假的,我们要用“绿色GDP”的方法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也符合造福西部人民子孙万代的要求。所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济的转型和调整: 1.加强检查各种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对于排污未达标的企业应该限时整改,整改不合格着责令关闭。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治理环境,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挺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加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地方政府应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准入门槛,并且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税收或免税,做好企业发展的后勤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行业,而且还可以促进西部经济的环保增长,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3.合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果地方政府在这一方面注重开发利用,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非常可观。

四.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的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央在西部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建国以来,西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由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2年突破50%后,2003年达到51%。从全国的情况看,2002年第三产业超过50%的只有北京,上海和西藏。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超过50%,一般认为是进入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社会的标志,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显然这和西藏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符。

2.第二产业在西藏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出现过高速增长。按三次产业发展的规律,首先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亦即工业化的过程,然后在第

一、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西藏的情况是1979年第二产业达到最高点,占27.7%,1988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降至1959年以来的最低点11.9%。西藏经济没有形成过“

二、

三、一”或“

二、

一、三”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从来没当过第一。

3.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按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84年后西藏第一产业基本稳定降到50%以下,1997年以后降到40%以下,2001年后降到30%以下,200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排到第三位。从三次产业调整的比重看,农牧业的结构性调整已取得相应的成就。

现在西部经济产业结构虽然基本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模式,但三次产业结构的内部并不协调。有资料表明,西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不仅如此,西藏第三产业还带有明显的消费型、粗放型特征,对真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西部地区近几年来以建筑为主,建筑业的比重均占60%以上,这既是中央对西部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反映,更是西部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的表现。西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产业结构未能直接反映出西部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应以此为依托,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方面应大有所为,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西部国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的历程还十分漫长。

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过于单调,主要依靠一次产业——农业。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土地贫瘠,依靠农业发展地方经济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发展经济的目标,而且二次产业——工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更是滞后,鉴于此,中央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的发展,一旦旅游业发展了起来,其他相关的三次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等也会很快的带动起来,所以,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手:

1.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西部地区拥有非常之多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发扬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这样在保留自己民族精髓的同时吸引了游客进行参观、旅游,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 2.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西部地区拥有我国很多的自然景观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对这些名胜景观进行保护和开发,对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

3.要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解决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即政府应该在西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在西藏和新疆自治区,其与内地城乡的收入差距拉大,西藏地区农牧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藏城镇居民收入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6907元,而同期西藏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却高达791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由此说明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显著且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这一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因此,在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调节经济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时,就需政府进行以下必要的调控:

1.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西部地区要缩小以至消灭“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根据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服务,协调发展的方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界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产业政策,统一协调管理,合理分工与协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2.政府应该使用更多的财政政策予以调控,通过税收、各种救助补贴的转移性支付提高西部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3.出台相关惠农惠民的政策以解决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

六、关于资金。政府应大力援助西部地区,形成西部经济的“造血”机制,以使经济较快的增长。

1.当西部经济尚不发达时,国家要加大西部投资,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思想,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效应,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进而增加社会的有效总需求。

2.借鉴类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东部省市对口援建灾区的方法,即让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对口援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市自治区。

3.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中央政府可以向西部地区增大引进外资以发展当地的经济。

七、发展边境贸易。

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又有漫长的陆地边境线,西部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因此,应该大力开放,利用这一对外开放的黄金地带,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努力发展边境贸易,包括制定沿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搞好口岸建设,建立边贸基地,搞好边贸产品的生产,加强边贸管理等,着力通过边贸促进西部沿边地区交通运输、信息、旅游业等的发展。

八、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

经济和社会是西部地区的两个子系统,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相反,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的振兴、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加强、人口的控制等社会发展又支撑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而,应该在实际的建设中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增强国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巩固边防,以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需要西部、东部和中央三方力量形成合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西部开发的最根本力量是靠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以,西部地区的人们应该树立主人翁思想,自主、自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时,在发展中,西部在上面讲到的一些方面条件较差,与

八、九十年代东部大开发时期相比,大发展的任务更艰巨,需要时间更长。东部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应树立大局观念,积极支持,改善和加强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和各种形式的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中央政府应采取“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和“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相结合,适当集中财力,增强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西部地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制定支持西部开发的倾斜政策,中央各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予以帮助和支持,加快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的发展。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应该注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所以,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参考文献:

[1]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8.[2]张永丽,柳建平.试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4.1.

[3]唐德海,黎 林.对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的几点认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胡春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J].调查与研究,2004.1.

经济管理学会

编辑部

武凯凯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第12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北京东路支行万义豪

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稳增长、扩内需、控物价”的宏观政策目标,发展实体经济更可以成为“稳增长”的关键突破点。

实践证明,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便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其中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人们愈发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仍是一个难题。

一、实体经济应如何界定

什么是实体经济?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实体经济一定是有投入和产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做实业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也曾公开表示,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认为,实体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虽然上述专家对实体经济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能够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判断都确定无疑,而对在很多经济体中占GDP大部分的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的金融业是否属于实体经济的认识却存在分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就是虚拟经济的观点更被很多人认同。

4年前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一方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退;另一方面,由于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不能长久,社会各个层次已对其加强了警惕和限制。

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虚拟经济的危害性也逐渐显现。近几年,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以及信托投资等非实业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进入,并使得一些地方和企业出现了实体经济“去实业”迹象,致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央采取诸多手段进行调控。

有专家就表示,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使得人们或企业可以更好地安排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也表示,有人认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制造业和其它类型的服务业就是实体经济,似乎金融活动总体而言是虚拟的,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王勇则认为,当下银行的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支持不断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也有金融业贡献在里面,不能抹煞这一成绩。

二、金融业应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省常熟、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深入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服装交易市场,就当前经济运行及走势进行调研。他强调,支持实体经济,银行要拿出更具体措施。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也反复强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那么金融业应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信贷资金投向注意向实体经济引导。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力度都有所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得以优化,社会经济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出现大幅度提高。例如,记者从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获悉,该行今年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向中小企业倾斜,在确保新增企业贷款规模不少于40%的比例用于中小企业的同时,还进一步释放存量信贷规模,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其次,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应更贴近实体经济的需求。为解决小微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风险较高问题,很多金融机构除了推出传统的抵押、质押、担保三大块传统产品外,还开发了诸如专利权质押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联保联贷贷款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建行东莞分行相关负责人就表示,结合市场特点和需求,该行就推出专业市场助保类贷款、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的电子商务贷款等金融产品。

再次,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和产品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外,还要考虑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其目的也是要强调衍生产品应该主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用。王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认识到确实有一些衍生产品的发展有些失控,并认为衍生品是不好的。其实衍生品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企业“避险”,可在风险管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只是后来衍生品被炒作,形成泡沫,背离了当初这一目的,因此发展衍生品要牢记最初的目的,不能偏离,只有这样才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最后,对于金融社会来讲,要保持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只有金融机构能够看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时候得到收入、得到利润,能够充实自己,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商业性金融机构都有相当强的获取利润的动机,作为企业,特别是上市的企业来说,首先是要保证企业股东的利益,其次,也要考虑经营的连续性。

此外,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的防范,温家宝就指出,金融机构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二是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这两个任务互相关联。银行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发扬主动服务的精神。

三、金融应支持哪些实体经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非对所有实体经济领域都进行支持。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这给信贷“有扶有控”定了方向。分析人士称,“扶”体现在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控”体现在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在“有扶有控”的指导下,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更多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随着各种资源的约束及成本的上升已经受到严重挑战,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而纵观全球,越多越多的国家,把绿色、低碳等新兴能源领域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创新发展,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领域的适时调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部分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更进一步指明了金融业应支持的方向。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级产业规划于近期密集出台,记者发现,各个产业规划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拉动内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战略新兴为主要方向,这将成为金融业调整支持重点的最好依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样

也需要有实体经济引导,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赢。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缺少金融支持的实体经济,是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的;而只看中短期暴利的金融业,如失去了实体经济这块“基石”,也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在两者的良性互动和亲密无间的配合下,才会使我们的经济达到“稳步增长”的预期目标。所以,我们不应仅将目光集中于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更应关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金融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该注意的问题

1、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一是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很多教训。危机的发生是从金融业开始的,金融业出了很大的问题,而当时的实体经济好像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因此人们感觉是金融业的问题拖累了整个经济,拖累了实体经济。不仅如此,在危机发生后,各国都在克服金融危机、争取经济复苏,但由于金融体系受到危机冲击比较大,资产负债表不健康,给实体经济复苏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也受到了很多批评。为此,国际上很多声音强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这和我国当前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这里面一方面包含了对于金融部门要加强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强调了要注重和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也注意到,在最近若干年其制造业和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竞争力在减弱,并明确提出要提高这方面的竞争力。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的含义。既然强调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就需要对什么是实体经济、什么不是实体经济作出区分。我感觉这个题目还是要做一些研究的,需要进行讨论,以便大家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认识。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精确化。实体经济的英文翻译是“real economy”,应不仅包括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尤其是在中国,过去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时强调物质生产,这当然是实体经济,但不能把实体经济视为物质经济,只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商品,而忽视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在很多经济体中占了GDP的大部分,服务业除了个别的例外,大多属于实体经济。

2、如何对金融产品是否主要服务实体经济作出判断

关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若干年以前也有过相关的讨论,谈到实体经济就讨论作为其对立面的虚拟经济,讨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当时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一度曾有简单化的理解,认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制造业和其他类别服务业就是实体经济,似乎金融活动总体而言是虚拟的,与实际经济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金融业中有一些服务是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进行融资,比如银行贷款,以及生产型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融资,在此融资过程中,金融部门能够把其他实体(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动员起来,为企业提供融资,直接支持了实体经济主体的各种经营活动,如提供流动资金、支持研发和投资等,应该说这是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当然,金融产品也有一些基本上在金融业内部自我循环的内容,对实体经济不怎么相关。这也涉及到对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的划分问题,我们需要作出判断:哪些金融工具更多地用来支持实体经济,哪些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更多地是出于金融交易的需要。可见,这里面有个概念问题。要做出必要的区分,需要进行研究和讨论。对于加强监管而言,也有同样的问题,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要明确支持哪些金融市场板块和金融市场工具的发展。

3、正面的判断

从去年开始,在我国经济金融工作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每年

的年度新增贷款总量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最重要的数据(indicator),而是提出了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更全面的重要数据。关于社会融资总规模,比较严格的定义可能偏学术化一点,简单而言,就是在整个年度经济的融资活动中,通过金融部门向非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总量,这里所谓的非金融部门是指实体经济。在统计过程中,首先是金融部门之间的融资被扣除了,这是因为金融机构相互间的融资活动比较复杂,往往是不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且金融机构相互间的融资非常频繁,容易被重复计算,为此只计算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其次是没有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比如民间的融资行为,包括个人与个人直接通过合同方式的融资活动等被扣除了。

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是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应该说也是基于当时我们已开始意识到,需要了解全社会融资中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实际上已经埋下了金融要注重服务实体经济的伏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融资确实已是越来越多元化,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的比重已在缩小,这也是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工具发展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只限于观察贷款总规模,恐怕就不全面,而是要更多地把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保险理赔、商业票据、信托、委托、金融租赁等各种融资活动汇总加以观察和分析。总体看,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已低于60%,其他各种方式的融资活动占比超过40%。在统计中用的都是流量,也就是新增量的概念,如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过程中,既有新发行的债,同时也有到期偿还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的是企业新增发债的数量。

按照上面的思路从正面就金融活动中哪些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作出判断时,既有在概念上需要加以明确的内容,也有在数字上进行定量确定的问题。

4、反面的判断

另一种办法是从反面来判断哪些是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当然,要断定某种金融活动不是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也不容易,可能多数金融界的机构和从业者都会强调,他们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是对国民经济非常有益的。

应该说,金融业内部相互之间的融资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是正常的活动,是为了金融业更好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但确实也有一部分是单纯的内部自我循环,从中赚钱,甚至是金融业赚非金融业的钱。由于非金融部门往往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知识不够,金融业比较容易通过这些复杂金融产品的技术性交易赚取非金融部门的钱。这容易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后,我们看到了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不满。当然,在划分时往往很难有特别明确的界限,有一些金融产品一开始时是较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比说担保债务凭证(CDO),最初设计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但发展到CDO平方时,为实体经济的服务程度可能就少了一半,进一步发展到CDO三次方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程度可能更少了。也就是说,某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内向式衍生发展,可能会导致其距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实际作出判断时,一刀切的划分可能也不太容易。为此,可以考虑从实体经济部门是否关心某种金融产品来进行判断。如果对某种金融产品,只有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的交易员予以关心,实体部门不关心,甚至看不太懂,这种金融产品可能就距离实体经济比较远了。现在有一些金融业的CEO也在抱怨,说金融市场产品太多了,很多都不懂。所谓不懂,一方面是不知道这些产品是用来干什么的,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对于这类金融产品,可能就需要打问号。要强调的是,需要从反面对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是否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作出判断,但如何得出结论,目前还需要研究和探讨。

5、预防高频交易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机会,如技术上能够产生很多高频的交易,这些交易越来越计算机化,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普通投资者和交易员所能掌控的速度,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对此,也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作出判断和把握。在一些科幻电影中,很多是讲未来人类和机器人打仗,而且往往是讲人类斗不过机器人。当然这是科幻性的,我们也并不太在意。但在金融市场中,确实有一些交易人类已经比不过计算机,计算机所做的交易占比也越来越高。这是因为计算机在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能力、反应速度和交易速度等方面,都超过人类。除了速度优势以外,还涉及到人工智能。过去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人工智能有那么厉害,认为其毕竟只是模仿人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了机器的自学习能力,并相互加强。过去我们不担心人类下国际象棋会输给计算机,但忽然就有一天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开始下不过计算机,且今后也不再有可能收复失地了。人们比较担心一些高频交易容易脱离经济基本面,脱离实体经济。为什么?绝大多数依靠技术发展起来的这些高频率交易,其优势就是反应快,多数都在做趋势性交易,因此往往并不关心产品背后的基本面是什么。比如对某种债券或股票或其衍生品,高频交易更多地着眼于趋势和技术分析并通过程序性交易获取短期收益,至于发行企业的基本面怎样、未来前景如何,则难以关心。

总体而言,金融交易的频率应该与其对应的基本面变化的频率大体有所配合。比如对一个农产品而言,通常体现为一个种植周期,当然也可能与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农机化肥投入等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总体而言是按大体稳定的种植季形成产出的,不会出现比一个种植季短得多的时间内发生剧烈供求波动的情况。工业企业也类似,企业生产往往也是比较复杂的,可能与研发、原材料供给、市场需求等很多因素有关系,但企业的生产、销售、盈利等变化通常也有其固有的周期。当然不排除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甚至军事冲突等可能带来的突变,对于突变自然有应付突变的方式方法,但总体而言还是有比较规律的频率或波长,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还是围绕着正常的周期性规律进行。

对于金融交易方式,如果金融市场交易出现非常高频的成分,且上下变化幅度相当大,就可能是脱离了实体经济变化的波长或频率,可能主要服务于金融投机,甚至被机器交易所支配。当金融交易频率高出有关经济实体基本面变化频率的很多倍,甚至好几十倍的时候,就要对这种产品及其交易打一个问号,要注意审查,看看这个产品及其交易是不是脱离了实体经济。

6、强调金融产品在设计时就应服务实体经济

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和产品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已认识到确实有一些衍生产品的发展有些失控,因此G20会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国际组织和各国金融当局已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衍生产品的集中清算,以及对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本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总体而言,一方面是加强控制衍生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则强调衍生产品应该主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用。

在对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是否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还是脱离了实体经济作出讨论后,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金融业的发展动机上更注重服务实体经济。限于时间,我不再展开讲,这里想强调一下,金融工程学在产品设计时就应强调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工程现在已成为了专门的学科,从出发点来讲这是很好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设计金融产品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但也有一些单纯为促销、捕捉套利机会、有利于程序交易、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倾向,趋于设计越来越复杂、并逐步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某些发达金融市场,人们批评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失去了控制。应强调,在通过金融工程设计金融产品时,要考虑产品的实际资产(underline aet)背景,要有道德,要强调

为实体经济服务。

7、辩证看待有效市场假设

我想提一下有效市场假设这个经济学议题。这次金融危机后,这是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如果认可有效市场假设,就会大致有这么一个概念:只要是基于竞争性市场的交易和定价,就应该是有效促进供求均衡的活动。

这次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对有效市场假设提出质疑,现在一些媒体也都注意到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他有白俄罗斯血统,是美国一位很重要的经济学家。明斯基提出,典型的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投机性投资泡沫内生于金融市场。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可能自身也会产生问题,并自我循环,导致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它揭示了金融市场产生问题、不稳定的内在机制。此外,明斯基还提出了“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也就是资产价值崩溃、危机爆发的时刻,表示的是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这些也与金融市场及其交易会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助长投机和泡沫有很大关系。

8、正确发挥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

在与金融界讨论时,有人强调认为,尽管很多金融业内部的有些交易表面上看起来是脱离实体经济的,但是这些交易提供了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因此也还是很有用的。确实,我们说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很主要的功能,但并不是说不可以作出区分,应该也可以大致划出一个界限。

比如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如果金融产品有基础资产或有真是交易背景,或者有一些衍生产品,间接与实体经济的资产或交易有明确关系,如对此基础资产或其交易来进行风险管理,那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了。但另有一些金融产品,实际上只为金融机构自身的投机风险和高杠杆融资提供服务,或只为其交易部门自身服务,就可能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我们往往看到的就是价格无缘无故的大起大落,从实体经济角度无法作出解释。大家知道,这些年交易部门自身膨胀很厉害,有可能就与脱离实体经济有关。

从价格发现角度来说,按照有效市场假设,金融市场只要是充分竞争,总能发现合理的价格。但事实情况也往往有悖论,例如,一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实体经济还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却在金融市场上出现高频率的大起大落。究竟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是合理的?如果说波峰时的价格是合理的,说明前几天在波谷时市场未正确发现价格;反之,如果说波谷时的价格是合理的,说明前几天在波峰时市场未正确发现价格。可见,虽然价格发现是个重要功能,但不宜脱离实体经济去鼓吹,从明斯基假设出发,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并不那么健全。

为此,要防止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变成市场过度投机和产生过度波动的借口,需要大致画一个界限。所有这些工作都联系到监管,通过加强监管来限制金融市场中可能发生不良现象,同时支持金融市场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若干要点,有很多认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从而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厘清思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说,除了刚才提到的关于社会融资总规模概念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还有很多方面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开展更多的工作,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努力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

第13篇:甘肃乡村经济问题建议论文

1、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甘肃是内陆大省,地处三大自然区交汇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干旱多风,土壤侵蚀严重,仅中低产田面积就占90.1%,盐渍化耕地和退化草地比重极大[1]。受地域、交通、人文、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惠农政策,不断开辟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使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425元。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72亿元,粮食总产958.3万t,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4.7%[2]。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优化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形成了马铃薯、杂交玉米和瓜菜制种、高原夏菜、苹果等为特色的优势生产基地,草食畜牧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甘肃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农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依然存在不少制约甘肃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2.1农业基础条件薄弱

甘肃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3],70%的耕地为山旱地,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且极不稳定。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速了草原生态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2.2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政府推动下,“十一五”期间甘肃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形成了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有效地提高了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加快了局部地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但中东部地区发展仍较为缓慢,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发掘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仍有较大难度。

2.3农村空心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难以达到规模效应,而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能接纳的劳动力极为有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全省农业出现季节性、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科技知识推广难度加大,难以适应新型农业发展需要。

2.4持续发展乏力

虽然“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8%,且由于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制,全省农业未来增收后续发展乏力。

3、建议

3.1转变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要从粮食生产入手,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投入提升甘肃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4]。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十一五”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构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引进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包括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通过引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如临夏州、兰州市、白银市等沿黄河灌溉区,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条件便利等优越条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城郊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好,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业水平较高的优势,充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陇东和陇南地区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可以充分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立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

3.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兴建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水利工程,修复病险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增加灌溉面积,对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田生产能力[5]。其次要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范围。通过推广节水技术、新型施肥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旱作农业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覆土技术;在河西灌区推广垄膜沟播技术;在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于一些机械化难度稍大的丘陵山地地区,研究推广适用于当地情况的小机械化、半机械化等,大力推广复式作业机械,推进农机合作机制,避免农机重复投资,使农机服务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第三,建立和完善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监测能力,从而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3.3拓展增收渠道

一是针对甘肃农业家庭式经营的特点,进一步挖掘潜力,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养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的产销机制。二是基于现有劳务结构,进一步转变劳务经济模式。开发全省劳务产业,如通过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重点项目培育,优化现有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三是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发展蔬菜、花卉制种,中药材,水果,酿酒原料等生产业;发展黑白瓜籽、食用菌、黄花菜等特色产品生产;建立天祝白耗牛、早胜牛、河曲马、陇东黑山羊、河西绒羊等地方畜种资源标准化、规模化繁育体系;加快发展鲑鳟鱼、鲟鱼等特色渔业。四是依托特色产业建设,建立农产品现代精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3.4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甘肃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强专项规划,统筹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尤其要把新农村建设摆在优先和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利用城镇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实现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要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并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第14篇: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

文章标题: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完全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在历史上,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缺少马克思学说所要求的那些物质前提和主体力量,导致苏联模式的“无社会的社会主义”。只有走出这一模式,才能为社会主义开辟健康的发展道路。因此,当今中国需要

的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是更多的市场经济,更多的民主。最近几年来从“民间”到学术界,从网络到出版物,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二十多年来以市场经济为指向的改革开放背离了原来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矛盾与冲突,因此现在应该及时“反思”并迅速刹车。这种思潮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号召,并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确性和道德优势。这种思潮还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由国家权力解决公平问题,因为公平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目的。据说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惟一正确解释。在我看来,这种政治主张是肤浅的,不正确的,其理论基础也谈不上是马克思主义,而只不过是对这一学说所作的道德主义、浪漫主义解释以及对失败的苏联模式之自觉不自觉的美化和留恋而已。把这种“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我国现实,我深信,既不会有利于人民大众和社会进步,也不会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任何益处。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把自己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依照他们的历史认识,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方向,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经济矛盾高度发展的替代物。把社会主义看作客观历史意义上的必然性而不是主观道德层面上的必要性,正是马克思学说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决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观念的,始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而不是抽象的道德伦理“诉求”。然而,这一马克思学说的实质到后来却经常被人们忽视和遗忘了。20世纪以来,对马克思学说作伦理主义、道德主义的解释,无论在西方和东方的社会主义者队伍里都占据了上风。人们愈来愈热心地大讲特讲、竭力“弘扬”的是马克思学说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嫌恶和对社会主义的正义追求,而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唯物主义本来特征避而不谈,这样就完全把马克思恩格斯改造成了伦理社会主义者,描绘成了虽然怀抱对弱者、对劳动者的无限同情但却缺少自己的完整历史理论逻辑的道德家或宗教家。依我看,与其说这是在赞扬马克思,不如说是在侮辱马克思。因为这种做法恰好不是把马克思当作一位立志以科学的检查和医疗方案根治资本主义机体弊病的医生去看待,而是在称颂这位医生时对他的医疗方案闭口不谈甚至毫无兴趣,只是一味啧啧赞美他那颗治病救人的好心;不是依靠我们今天更加发展了的科学手段去检验这位医生的医疗方案,指出其中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部分,同时,如果可能的话,也要发现其中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以便使之更臻正确和更具有现代水平,而是尽力使人们相信,他的方案正确还是错误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待病人时他志趣高远,目标高尚!你们能够想象如果某位真正的医生受到这样的赞扬,他会作出怎样的反应么?我想他一定会说:对不起,我宁愿要对我的医疗方案的尖锐而实际的批评,也不要这种空洞的赞扬。二迄今为止,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矛盾之中自然孕育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出现过。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主义革命都不是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中心地区,而是在经济文化大大落后,刚刚只有资本主义初级发展或干脆就没有资本主义发展的东方国度中发生的。应当承认,这些社会主义革命一般有其特定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它们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展进程中各种复杂的现实矛盾和精神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了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与东方各“后发的”或“欠发达”的国度在被动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此必然性非彼必然性,这些地方并没有具备经典马克思学说所要求的那些资本主义物质前提(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符合现代文明水平的文化)和主体力量(数量和质量上都足够发达、从而能够在革命后对社会生产资料实行自治管理的工人阶级人民大众)。而由于缺少了这些条件,在过去将近90年的历史上,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验,直接间接地总是引导向苏联类型的“现实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能够借助高度集权的巨大政治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完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迅速取得某些重大的、颇可称道的经济成就,也可以在一些时期或一些情况下凭借管理者的理想信念、本能的同情心和道德自律之类的主观条件,为谋取人民大众的利益实行有利的措施和政策,但所有这些措施和政策都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客观保证,因而只能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依靠幸运的偶然性去保证的赐予。这一体制的最大弱点在于,由于缺乏民主,在制度安排上并没有保证劳动者大众

自己掌握生产资料和实行自我管理,而只是建立了某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权力对生产资料公有关系的“代管制”(如罗莎·卢森堡在其名作《论俄国革命》中早就富有预见性地指出的那样)。可以简洁地把这种社会主义叫做无社会的社会主义,因为它恰恰是把社会——组成社会的人民大众——的参与管理排除在了整个社会组织的基本运作之外,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公有制

,无法防止自己不成为管理者的公有制。这样一种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预言的那种社会主义大异其趣,现实生活早已证明,就长期而言,它既保证不了效率也保证不了公正。这种社会主义的典型——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给国家、人民,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巨大伤害。不走出这种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藩篱,不但不可能实现什么社会主义理想,甚至也不可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列。

然而历史也表明,要走出这一藩篱是十分困难的。其原因在于这一体制自身所固有的强大封闭性和顽固性,在于其经济、政治和文化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在于由这一结构所造就的盘根错节的特殊集团的特殊利益,处处阻碍着任何实质性的自我改革。战后几十年中苏联及东欧各国屡经修修补补式的改革,毫无例外地不是在内部矛盾面前浅尝辄止,就是在外部干涉之下戛然停步,永远是趔趄不前,一次次错失有利的历史时机,以至最终归于失败。在苏联模式最终瓦解,无可挽回地成为历史陈迹的条件下,我们惟一的、也是最后的出路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所发展起来的客观社会力量——用马克思爱用的话来说,就是物质力量——来摆脱旧有的体制,并为创造未来的健康的社会主义的物质与文化前提打下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高效率,都是当今中国所特别必需的,因为正是在市场经济的粗糙现实中,隐藏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未来希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把市场经济和劳动者的社会解放抽象地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起着革命的作用,它瓦解旧式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用契约的、形式的平等代替公开的等级制度,而这正是进一步实现社会普遍的、实质的平等和劳动者的彻底解放所必需的历史前提。不错,商品经济远不是美好的,但是,商品是天生的普遍主义者和平等主义者,它会以自己的内在经济力量赋予劳动者捍卫和提高自己利益的物质手段。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民主,而只有在实现了民主体制的条件下,劳动者才有可能合法地、公开地抵制市场的有害后果,争取自身地位和待遇的改善,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自治能力。

从这样的观点看,与其说我国现今的市场经济改革太多了,还不如说大大不够。我们现在与其说是吃市场经济发展之苦,不如说是吃市场经济发展不足之苦。

我国是在高度集权的社会政治体制下开始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固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而迈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但与此同时,政治结构虽有改革,总体看来却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由此而来的必然后果是权力介入市场,与资本互相结合和渗透,甚至直接参与经营,从而形成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等等现象。与其说这是一种少数人缺少“正确世界观的改造”所犯下的道德过错,不如说它是尚未完成改革的旧体制与市场结合所造就的结果。

所以,如果对现象的本质不作深入分析,而只是一味反对市场经济,美化甚至主张回到过去那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控制方式,就不啻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这无异于用原因反对结果,用过去反对未来。

所以,依本文之见,现在的任务是继续发展市场经济和切实推行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充分的民主政治,使政治权力处于社会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从制度上铲除特权寻租的基础。但政治民主化不能从任何思想者的头脑和书斋中一劳永逸地制造出来,而只能在市场经济发展所造就的物质力量的推动之中逐步创造出来,因为市场经济虽然并不自动产生民主,但它为民主提供客观需要和在自己切身利益推动下为之努力奋斗的主体力量。这就是在我看来没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单独成功的原因。

《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问题。

第15篇:关于人口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

有人说,西方农民不是农民,是‚农场主‛,所以,他们有集体行动能力,而中国‚农民‛就没有这种本事,需要政府‚组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自中国土地改革以来,关于土地的问题接踵而来。中国的土地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再到今天的土地承包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从何而来,当然是从土地里而来,可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支柱。

1.古今奇观——土地补偿款死人竟然有

人口死亡后长时间不销户,继续享受国家的政策待遇。

村官利用死者的名义冒领土地补偿款。贾庆贵一个地道的‚村官‛。在他任职四年内,恰逢工厂以及高速公路修建要占用该村的土地,当大笔的土地款摆放在他面前时,这个‚小村官‛没能经受住诱惑,伙同本村支部成员贾庆国、尹延明等人,采用虚构、虚增征地房屋、树木、墓地等拆迁项目,收入不入账等方式,贪污、侵占村土地补偿近百万元。

死人分走活人的土地(随之领取土地补偿款)。九龙坡巴福镇五根村12社,2006年开始集体土地收益不知什么原因还要分给七八个死人,每年3330.6斤折合现金2000多元,而且每个家庭如果有死人还要一洗性补助10000元的‚土地补偿费‛,而村里的新增人口反而没有任何补助。

人死亡时,即丧失了持有土地使用证的主体资格和权利能力。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街道高滩村委会无视法律法规,不仅让死去多年的人和户口早已转走的人享有土地使用权,而且还让他们获得土地补偿款,而生活在村里并具有村民资格的妇女和孩子(82年后取来的媳妇和出生的孩子)却不能享有此权. 死去多年的人享有村民资格取得土地补偿款而生活在村里的村民资格的人却不能取得,说是古今奇观一点也不夸张。

2.女儿嫁出去后娘家婆家都享受土地补偿款

一般女儿出嫁后户口随之也就迁到婆家,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继续在娘家。 ‚农嫁女‛土地权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嫁居‛情况,农村妇女基本上无二轮承包土地,结婚后,农村要求妇女把户口迁出,而因为男方是居民,女

方的户口往往不能落实,从而女方分不到土地。二是土地承包时女方的承包田测算到男方名下,双方离婚时女方根本没想到要土地,即便想到了,男方和村也不同意把土地分给女方。三是一些村把过了晚婚年龄的大龄妇女的土地承包权也取消了。四是大多数的新戤社户都没有土地。

农嫁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反映的是以下三类农嫁女的问题,一类是农嫁农,一类是‚农嫁居‛妇女,一类是离婚丧偶妇女。据我市调查统计,三年来,农嫁女土地权益问题信访件53件,涉及人数89人,占土地信访总量7.2%;农嫁农情况的有29件,占土地信访总量54.7%;农嫁居情况的有20件,占土地信访总量37.7%;离异或丧偶情况的有21件,占土地信访总量39.6%;妇联信访中因土地权益问题引起3人以上集体上访有5批,涉及的人数有25人。农嫁女土地权益问题已经成为妇联除婚姻家庭问题之外又一上访的重要事件,也成为妇女权益受侵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的具体表现。其受侵害的权益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承包权,二是宅地分配权,三是征地补偿款分配权,四是股份分红和集体福利。

现在就有出嫁女在娘家有土地,在婆家也有土地,这样无形之中人均占有土地两就减少,而且,两边都享有国家的政策优惠。

农村现在好多和村长、组长关系好的人家出嫁的姑娘土地还在继续耕种。 为充分发挥卫片执法检查在发现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上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行为,促进卫片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增强卫片执法检查的客观性、公正性,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规范。

这些年以来,许多的地方政府官员常常为了一己之私,侵占国家利益,侵占百姓利益。这几年最常见的就是土地问题,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泱泱大国,在以前,土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饭碗,近几年以来,对土地垂涎欲滴的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外,又多了一个新的群体,就是一些大权在握的国家官员。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在土地上大做文章,例如:某地建设了一大批的安臵房,所谓拆迁安臵房是指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臵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安臵的对象是城市居民被拆迁户,也包括征拆迁房屋的农户。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政府尽可能新建更多的安臵房,不断满足拆迁户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因为其安臵对象是特定的动迁安臵户,

该类房屋的买卖除受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外,还受到当地政府相关的地方政策的约束。所以和一般的商品房交易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某地旧城改建指挥部领导利用职权将拆迁房中最好的顶层房、跃层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给自己和相关官员员购买,住进去的大部分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地方官‛。 他们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了最好的房子,但是,真正因房屋资源紧缺的住进去的几乎没有。他们购房后往往是转手以高出购房的价格卖给其他的人,或者是让它闲臵在那里,等到市场上的房价有所提升以后再脱手转卖出去,他们看重的仅仅就是这一进一出的差价。然而为了这点钱,他们却让真正困难的人买不到房,找不到居住的地方,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使百姓有苦难言。人人都说,当官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利益,而他们的却真真的侵害的老百姓的利益。

还有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伺机大量圈占着国家的土地,让大片的土地闲臵着,得不到有效的开发,损失了大量国家的利益,一部人是想让开发商给自己送礼送红包,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他们,从中得到好处,也有一部分人是以低价购得土地,等待时机,如果房价上涨,他们就会立即以高出原价好几倍的价钱把它卖出去。

这几年我国全国各地的房子全价一直就是此涨彼停的,而导致我国房价轮动效应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公权力与开发商的联姻,造成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分享房市财富的局面。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向媒体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开发商自曝出来的内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透露出来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由于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利益上具有同向行,房价上涨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地方政府得到了财政收入的提高和GDP的增长,开发商得到了巨额利润,并且,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箱操作、灰色交易,这催生出了两者的联合。而这一情况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带还是在中西部地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官商勾结依然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所在。官商勾结没有地域之分,官商勾结所导致的房价上涨结果也没有地域之分。这是构成我国目前房价轮动效应的基础。倘若房市调控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官商勾结的链条,房市调控的难度恐怕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上面的例子又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又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官商结合,以部分地方官员成为了官僚主义的保护伞,同时,还潜藏着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同时也是黑势力的靠山。一些地方的警察和小偷能成为‚好朋友‛,收取小偷上缴的‚保护费‛,因此,对于小偷的偷盗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火车站,汽车站前都不乏一些不法商贩,呃旅客的钱财,而有些警察,与他们也能窜通一气,如果受害者是本地人或是有一定背景的,他们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而对于那些外地游客或是没权没钱的‚小人物‛,那他们就会站在他们觉得‚正义‛的一边,对另外一方就会‚公事公办‛。

有关报道说某区一处老区拆迁,因住户与承建的黑势力未达成搬迁协议,未能拆迁黑势力竟雇用黑手日夜打砸,骚扰住户。公然把一身带残疾的家住那里的穷汉打伤住院。砸窗打人,居民生活在一片恐怖之中,奔走求告。

这一目竟发生在我们身边,我无法想象如今舆论监督,法制社会,政府的形象,平时治安松懈,任由其胡来,政府的高大形象日益淡出老百姓心中,还有何颜面谈绩效啊!

几年前曾有人提醒:小心官员傍大款。随着去年以来打黑斗争的深入,提醒的词变成了:小心官员傍大哥。一般说来,‚大哥‛还是大款,只是那款是黑的。当然大哥和官员的关系很难说清究竟是谁傍谁,但有一点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黑的镀了红肯定会更大更黑,而红的沾了黑就只有一个腐败的结局。

近来揭出的一些黑势力与腐败分子勾结的大案令人触目惊心,甚至还有的走私分子通过重金收买和色相诱惑,层层打通海关、公安边防、海警、船务代理、商检、港务等监管环节,导致整个湛江口岸监管失控,国门洞开,出现了一条走私分子及其货物可以自由进出的黑色通道。

其实,中国对黑社会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黑社会势力仍有扩大的趋势,可以肯定地说,这中间最大的问题,是有腐败在作祟!

毋庸讳言,具有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犯罪活动以及极有可能按黑社会模式运作的地下经济组织在我国已形成一定声势。在近期严打黑社会犯罪的行动中,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影响较大的黑社会和地下经济组织大多具有腐败官员支起的保护伞为其撑腰。黑恶势力的迅速蔓延得益于他们用金钱编织出的那张庞大的关系网和保护伞。腐败是黑恶势力滋生的社会条件,警方破获的几乎所有黑社会

性质组织的背后都能找到腐败的影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有一定影响的黑社会性质案中都能找到腐败的影子,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夸大黑势力向权力渗透的程度。

当然,许多案件确实暴露出黑社会势力或地方黑色经济势力与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官员出于个人经济或地方保护等原因,形成了对地方黑色势力的事实上的保护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与黑势力相联系的腐败案件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虽然是较小的,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往往却是很大的。因为这样的案件往往形成地方恶势力,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案件的最大特点是带有地方性,在发案地区一抓就是一窝。这种案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涉案金额往往特别巨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它数量上少,但带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绝对不可以忽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案子往往带坏了一个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个地方弱化党的领导权,践踏法律的尊严,造成极大的民愤。可以看出,一旦黑社会和黑色经济在一个地方横行,必然会有介入人员多、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的特点。在这种犯罪猖獗的时候,有可能造成当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这种畸形发展实际上最终将给这个地方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但在目前全国各类官商‚合作‛的案例分析看来,为了破除政经不分、官商合一的旧体制的弊端,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千百万人的习惯是最可怕的势力‛(列宁语),这些措施还有待认真落实,消除政经不分、官商合一,实现政经分离、官商分立,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我想我们的领导也应该再做些更有力更果断的行动,不充当黑手的保护伞!同样,也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而真正需要政府的保护的都是最低层的穷苦大众!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国家才能进步,社会才会发展,人人才能得到最实惠的利益。百姓才会更加拥护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的形象才会在人们的心中日渐高大。

针对在人口经济中存在的各种人口问题,我们进行了各方面的人口经济调查。

一、人口死亡后长时间不销户,继续长期享受国家不该享受的有关政策待遇;

二、子女出嫁后,不消户,两头享受国家不该享受的有关政策待遇;

三、不干实体的部分人员,钻国家的政策空子,虚报项目,低价占用国家大量土地,不搞项目建设,造成大面积土地闲荒,真正搞实体投资的项目拿不到土地使用权,导致优质项目得不到实现,虚报项目的占地户不但浪费了国家资源,

而且用国家的土地资源高价转让,牟取高利,严重导致社会经济不能平衡发展;

四、非法经营企业成为部分特权人的摇钱树:国家三令五申的要求任何经商企业必须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所需的经营相关手续,取得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这也是经商者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可在相关手续办齐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管理部门比较多,产生的费用就相对增高,手续完善的企业同时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无条件办理相关经营手续的企业,进行非法经营,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清理和责任追究,可该管的相关部门到经营现场后,只要个人拿到好处,照常可进行经营,这样以来,合法经营与非法经营成为两不分明,非法经营的企业不但未得到清理和打击,反而管理部门少,费用低,竞争手段恶劣,又成为部分特权人的摇钱树,导致市场管理混乱,给合法经营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二00九年五月四日

第16篇:农村干部经济问题治理的瓶颈

农村干部经济问题治理的瓶颈

王建英

当前很多村出现了一种因村干部经济问题引发的矛盾给农村的稳定造成严重的稳定隐患,造成这种稳定隐患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反映的村干部经济问题长期得不到处理,而那些犯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却用各种手段打击报复举报农民造成的。为此,不仅导致了广大农民痛恨这些村干部,同时也加剧了广大农民仇视政府官员的情绪。

目前,更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分析政府官员经济犯罪的逻辑,分析认为:这些犯罪的政府官员在当官或在当大官之前都是比较正直的,都有一颗为民办事的心。但当官后或当大官后,因经不住种种诱惑才走上犯罪道路的。但很少有人关注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村干部的“品位”不在级别。

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笔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对新乡地区内的12个乡镇134个行政村进行走访,发现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与政府官员的经济问题截然不同,种种迹象表明很多农村干部是“有备而来的”,并不是当上村干部后才发生经济问题的。很多村干部在当选之前经济状况很一般,当选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变成“暴发户”。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们的暴富是靠侵害广大农民利益或靠出卖广大农民合法权益获得的非法利益。

一 村干部获取非法利益的原由及方式

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共了解到215位村干部竞选时的相关情况:其中村支部书记101位,村委主任97位,村会计7位。其中56位村支部书记和37位村委主任是连任的。11位村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主任。这些村在本次换届选举中,除了5个村的村委主任没有进行贿选外,其他村都存有用贿选的方法进行拉选票的现象。根据当地村民讲述的情况,笔者将其分为四个档次:花费100万元以上的11个村;50万元以上的17村;30万元以上的37个村;剩余的村均在3——30万元之间。从走访时了解到这些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处于开发或准开发区域内。

众所周知,当前村干部的工资是由乡镇财政支出的。新乡地区的普遍标准是每月500——1000元,三年也不过是18000——36000元,而那些竞选村干部(主要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村民为何会拿出高于自己应得工资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费用竞选没有品位的村官呢?事实证实为了当选后(非法)牟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笔者将村干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用违法手段侵害农民合法利益;另一种是在政府行为中靠出卖农民合法权益非法获取暴利。

1、直接用违法手段侵害农民合法利益。这种方式主要是指一些村干部效仿某些乡镇官员截留、克扣征地补偿款的情况用非法手段对征地补偿款进行第二次截留、克扣。从走访的情况看到,凡是只要有征地事件发生的村子,这种现象都存在。事实证明,此类事件的发生不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村干部“单独行为”造成的,而是村干部和基层政府某些领导合谋完成的或者是村干部在某些政府官员授意下实施完成的。其结果是村干部和政府某些官员利益共享。在这种利益的非法获取过程中,村干部是违法的实施者,政府某些官员是该违法行为的操纵者和保护伞。如A村,2002年国家修京珠高速公路征用耕地252.48亩,乡领导向农民宣称的征地标准是每亩一万元,但被征地农民每亩只得到3000元,余款被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用各种名义非法挪用。新闻媒体报道后(人民日报2005年),区、乡领导在查账过程中,做假账欺骗记者和上级相关部门。之后,记者又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内参的方式报道此事。但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此事处理不了了之。后来,有村民从统计部门了解到的数据,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倍数计算其标准是每亩3万多元。2010年3月,区政府招商征用该村耕地259亩,乡领导向村民宣称依照省政府规定的区片地价进行补偿,每亩5.6万元。后来,《农村工作通讯》杂志社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从区领导提供的账目中发现其标准是每亩6.2万元。但村民从省国土资源厅公示的征地文件上了解到,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900多万元(安置300人,人均30886元)被截留了。

2、在政府行为中,靠出卖农民合法权益牟取暴利。该方式主要是一些村干部在乡镇政府组织的征地或拆迁过程中(不管这些行为是否合法),不顾农民的切身利益,完全站在政府一方,积极配合政府的一切行为,这样一来,他们能在后征地期间或后拆迁期间谋取巨额利益。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由此引发的征地、拆迁事件屡屡发生。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耕地,阻拦政府非法拆迁和征地而引发的农民和政府发生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在这些事件中,村干部几乎上都是首当其冲的,因为一方面能表现对上级领导的“忠心”,加深与政府领导关系为下届连任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是是十分重要的一面就是能以各种形式从中捞取巨大利益。如通过政府给子自己牵线搭桥,承包征地单位的部分工程赚取巨大经济利益。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乡镇领导为了避免和农民发生正面冲突,就在村干部中培养“人才”替自己摆平那些不听话的农民。为了让村干部“冲锋陷阵”,政府官员承诺给这些村干部各种好处。

这样,政府官员减少很多风险,即便发生了意外事件,政府官员也有理由推脱。当然这些“冲锋陷阵”的村干部们也不害怕,因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政府官员会对他们进行“保护”的。

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很多村干部都积极相应乡镇领导的“号召”,要么招商引资,要么搞城乡建设。如B村,该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在没有告知广大村民的情况下将村民承包的120多亩耕地擅自卖给政府进行修路。但征地补偿款(补偿标准每亩4.5万元)500多万元没有发给农民,而是挪用到自己开办的工厂里(8个月)。为此,被征地农民阻拦施工,在上级领导的干预下,该村干部退还到村委会。但该村干部没有受到任何法律惩罚。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此类事件很多,举不胜举。

二 举报村干部经济问题的后果

广大村民对村干部侵吞自己经济利益或者靠出卖自己合法权益中饱私囊的行为深恶痛绝。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多农民到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其结果令很多举报的农民感到十分迷茫。

由于我国实行举报制度是实名制,很多举报农民在公安、检查、反贪部门举报后,要求依法查处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但举报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传到被举报者的“耳朵”里。被举报的村干部就会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击报复。当相关部门介入查处后,最终结果令农民们匪夷所思:一种情况是有些村干部退回侵占的农民利益;另一种情况某些乡镇领导用各种手段袒护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没有退回侵占的农民利益。无论哪一种情况,犯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却没有受到任何法律处罚,而举报的农民却被所谓的“违法”行为遭到法办,如C村,因征地补偿款被截留到政府上访,5位农民被公安部门以“扰乱社会秩序”罪被拘留。

但也有一些农民害怕村干部过后打击报复,选择了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在这些农民当中有些村民充当了所谓的“好人”,他们不参与举报村干部的队伍,同时又和举报的村民保持很近的距离 ,因为这样就不会得罪村干部,如果举报成功的话,也能分享“胜利”果实;如果失败,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

三 治理难的原因

古代有句俗语“民不告官不究”,现在,农民都是实名举报,证据确凿明朗,但相关部门却不予追究或不予深究。大量实例证实出现这种现象有3种原因:1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存有“灰色”经济链条;2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有相互利用关系;3相关部门执法不力。

1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之间存有“灰色”经济链条.。大量实例证实,村干部截留、克扣征地补偿款都不是村干部自己“单独”完成的,而是和乡镇政府某些领导合谋完成的或者在某些领导的授意下或默许下完成的。截留、克扣的征地补偿款也不是自己“独吞”的,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是分给了那些合谋的乡镇领导。另一种情况是村干部效仿乡镇政府某些官员的截留、克扣的行为进行雁过拔毛。由于自己(指乡镇领导)有同样的违法行为,害怕在追究村干部的经济问题过程中“拨出萝卜带出泥”牵出自己,为此,他们不敢或不愿干涉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即便是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他们都会尽力和调查人员进行周旋,力保被查村干部不发生“意外”。

2乡镇领导和村干部之间相互利用关系。当前,很多农村处于开发或建设新农村之中,征地和拆迁成为乡镇领导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由于在这些过程中有很多猫腻,农民和乡镇政府之间有很强的敌对情绪,政府官员根本做不了农民的思想工作。为了完成征地和拆迁的任务,某些乡镇领导就让村干部成为自己布局中的一个“棋子”去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农民。现在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不让这些村干部得到一些“甜头”,这些村干部们是不可能给乡镇政府“卖力”的。为此,乡镇领导就会对这些村干部承诺一些经济利益或者默许某些村干部一些违法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某些领导之间就形成了某种默契:我给你出力,你给我一定的好处或者不处理违法行为

3我国现行的法规制度规定,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是由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负责处理的。由于很多农民不清楚,他们通常是到纪检委或反贪局进行举报,因某些乡镇领导“活动”,这三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搪塞举报农民。再一种情况就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当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介入调查后,乡镇政府某些领导就会进行阻挠、袒护,甚至给办案人员送“红包”,很多经侦办案人员经不起诱惑或为了结识新朋友的情况下,就违背法律原则给那些有问题的村干部开了“绿灯”。同时,政府官员自己或和这些公安机关的经侦人员串通用各种“钓鱼式”问题或“戴帽子式”问题对举报农民进行打击报复,迫使他们放弃举报。

由此看出,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和某些有“灰色”交易的乡镇领导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为了自己不被牵涉出来,这些乡镇领导用各种手段“保护”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不发生“意外”,即便发生了“意外”,他们也会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是这种潜规则链条的存在,才导致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处于“真空”状态,也正是这种潜规则链条的存在,更加剧了那些村干部的违法气焰。同时,受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受到保障的情况下又遭到打击报复,表面上不再进行反抗,但内心却隐藏着极强的仇视情绪,给农村的稳定埋下严重隐患。

结束语

为了给广大农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相关部门必须有效治理农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防、靠、堵、打4个方面着手。

防,就是提醒广大农民自己应该从源头做起,特别是在换届选举时,一定要认清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不要因贪一时小利而选错了人;靠,相关部门必须依靠农民举报的线索认真、深入调查,因为农民是和村干部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村干部的一些细微变化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惊天大案”,如陕西“表哥”的微笑;堵,就是建议一些乡镇领导要洁身自爱,不要因一些非法之利而授柄于人。只有自己“人正”,才敢挺直腰杆指责他人“不正”;打,就是相关部门应该铁面无私,案件无论牵涉何人,都必须依法查办。

王建英 河南省新乡市高新区关堤乡张八寨村

第17篇:关于农村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问题的调查报告

——来自建阳市麻沙镇的实地调查

前言

经济是生活的基础,不论在哪,好的经济可以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但是,一个国家要富强,就必须从基层做起,只有农村真正达到小康,国家才能够真正达到小康。因此,必须真正落实好农村经济发展,为其发展铺路搭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生产技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富起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当前经济情况及生产方式,以便更好的带领农民走致富之路,我所参加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建阳市麻沙镇“农村齐致富”寒假实践队对此展开了以“农村经济问题”为主题的主题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1年1月23日24日25日26日,实践队的五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对麻沙镇江坝村、扁溪村、水南村,部分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入户调查为主,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深入农户38家,随机调查12份,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0。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麻沙镇的经济较为一般,当地特色农产品较多,99%的人表示农产品没有统一的销路,销售散乱,没有产业化,当地的交通也不大便利,75%的农民缺乏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认为政府对当地农产品经济不够重视,没有可靠的计划措施,86%的农户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幸福感不强烈!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农民生产技术缺乏

当地农民缺乏生产技术,不懂得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依然用较为传统的方法

1进行耕作,文化低,致使农产品产量低,导致收入低,步入小康水平的步伐缓慢。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还在于村里的有文化的青壮男子都外出打工,导致村里缺乏青年一代的新的生产理念。技术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没有技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一味的耕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2农产品销售散乱,没有产业化 散乱的产品销售,致使产品销售量低,知名度不高。调查显示在农村,大多数农民的销售地点在于乡镇农贸市场,采取的销售方式在于自己将农产品带往市场零售。这样的销售方式其销路远远不如收购的速度快,其销量远小于收购的方式,未建成一体化经营体制,导致产业链条松散。就当地的特产山药发展现状来看,山药的生产经营仍然是以分散的农户为主,规模经营不足,农户们各自为政,仅仅是各自进行一种简单的市场交易关系,山药销售链条没有形成,生产和销售环节松散,既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散乱的种植未得到统一的管理,造成病虫害四处传播,在各家各户不停地上演。这样散乱的种植与销售造成山药种植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便蒙受巨大损失,造成农民群众对大面积种植山药心存疑虑,严重影响了山药产业化的发展。

3交通不够便利

古人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的便利直关系到产品的销量,当地的交通不够便利,使得麻沙这个偏远的小镇被大山包围,不为人广知。而许多人却尚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采取措施开山凿路,镇上的许多村民只能通过崎岖的小路通往镇上,有些村虽然有便利的道路,但路狭窄,无法容纳大型车辆通过,导致农产品的运输受到阻碍。日子久了,山还是山,依然耸立着;镇依然是镇,没有改头换面;村子依然是那么的破旧,没有几丝改变。

三,解决对策

(一)增长农民的生产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

产品的品质决定着其销量,所以要从根源抓起,扩展农民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实现科技化耕作,为此,可以实现以下措施:

(1)政府下派科技特派员,集中农民为他们传教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下地实地指导。科技特派员能够与农民需求对接,双向选择,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放在首位,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养殖小区、手把手传教、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建立示范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发展农村经济。农民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生产实际中存在什么问题,就解

决什么问题,想方设法让农民增收,带领农民一起致富。

(2)低价为农民提供高科技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机化程度的直接标志,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农村,很难找到年轻人,因为都外出打工了。妇女、小孩、老人成为留守者,农村成了标准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壮年劳力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家里的耕作,而丢荒又不可取,勉力为之,劳动量之大可想而知。而农民的金钱是有限的,要想农村耕种尽快机械化,就必须低价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设备,比如,可以采取补贴等措施。

(3)在乡镇上设立农民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书籍,刊物,以便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的相关消息,增长农业生产知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都较低,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不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知识,还给大家制造了全新的交流机会,增进村民的感情

(二)招商引资,将特色产品产业化

农产品的种类过多,会使特色产品突出不集中,所以为改变农产品散乱的状况,使其产业化,需要政府,百姓等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做到

(1)引导农民规划好片区,重点种植特色农产品。例如,麻沙镇江坝村盛产山药,政府可以鼓励引导农民,扩大山药的种植面积,把精力集中在山药的种植上,使其产业化。

(2)在当地建立一个较大的农产品交易产所,以便交易正常有序的进行。

(3)采取可行性的机会和政策,以便吸引外商,创立当地的农产品品牌,并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就上述所提到的山药的产业化,政府一方面可以为外商提供五年无偿土地用于建厂房,进行山药的深加工,为山药的产业化做准备;一方面应高举山药营养丰富、种植过程受农药污染少,属于无公害保健食品的旗帜,以此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消费者对山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当地山药在消费者心里的美好形象,从而打造自己的名牌。

百姓应该做到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提高产品质量,集中扩大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齐心奔小康。

(一)凿山开路,走出大山

为了使生产的产品能够畅通无阻地销往世界各地,就必须使道路畅通,为此

政府应努力使买卖双方人员来去自如,使产品运输能够达到快速、方便。产品产业化能为产品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易平台,这样不但可以引来更多的商家,强大的销售基地也使得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不仅能使产品产业化,更能使产品品牌化。为此政府应加大对乡镇商品粮基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突出重点,加强公路路网建设和改造,改善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改进和完善农村公路的绿化,对不切实际的做法进行纠正。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对运输农副产品的车辆实行通行便利措施。

总体来说,当前农村的基础建设较好,但还有待提高,虽然现在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共处,但要想达到真正的小康水平,还需要党和人民的积极努力。经济是生活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准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工业,农业经济也十分的重要。粮食是国家的命脉,我们必须把握好我们自己的经济命脉,掌握我们自己的生死大权,所以要落实好国家各基层的经济状况,做到举国共进!

关于农村经济情况调查的数据统计表

问卷容量:50

第18篇:经济问题给香港带来的问题

经济问题(转移矛盾)给香港带来的问题

对香港情况稍有了解的人都很清楚,香港自从1997年回归以来,中央政府一直严守“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基本政策,从未干预香港社会的具体事务,更未从香港社会抽取任何经济利益。相反,为了振兴香港经济,中央政府在香港遭遇危机的艰难时刻曾给于香港巨大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内地居民与香港居民也并无利益冲突,平均每天有近10万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绝大多数的内地游客跟香港本地居民关系融洽。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没有事实依据的港陆矛盾能够炒作起来?

笔者以为,所谓的“港陆矛盾”在本质上是有些人为了转移香港社会内部矛盾而制造出来的。

一、香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边缘化

从1949年到七十年代末,香港一直是内地跟海外的主要贸易通道。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内地的封锁,香港作为自由港一直扮演着中国内地跟外部经济往来的一个主要通道。尽管当时内地经济落后,但内地巨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给只有几百万人口的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财富。

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香港快速进入工业化社会,兴起了电子产品、手表、玩具和服装的轻工业。1960年香港工厂有5346家,到1969年已达14078家;工人从1960年的22.44万增至1969年的52.44万。到了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香港基本形成以出口加工为主的经济体系。根据资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GDP中有20%的就业人数集中在制造业,人数大约有100万人。而此时香港的总人口也只有600万左右。依附于内地的转口贸易和香港自身的制造业及出口构成了当时香港经济的两大支柱,也是香港经济起飞的双翼。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缺乏独立性的香港经济很快受到严重冲击。大量的香港工厂寻求低廉的劳动力而北上迁入内地,到了1985年,香港的转口贸易已经超过本土的出口,香港经济开始逐渐转入空心化。

香港产业空心化直接导致两个重要后果:

1,香港制造业急剧萎缩,而且逐年持续萎缩而无法逆转。到2013年,香港的制造业只有2万人左右,相当于八十年代初的五十分之一,而现在的香港人数已经700万出头,服务业超过就业人口的85%。也有数据统计说香港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93%。 产业空心化是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病,目前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香港产业空心化跟欧美国家产业空心化有根本不同。欧美国家在产业转移之后,仍然垄断着全球高科技和时尚奢侈品牌。所以,西方国家经济虽然因产业空心化而困难重重,但凭借科技创新和引领世界时尚潮流,仍然居于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从世界各地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西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失去的只是中产阶级的工作机会,但从全球获得的利润却比以前更多,西方国家的社会总财富仍在在增加。相比较而言,香港地区既无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也无引领世界潮流的国际时尚品牌,而作为内地跟海外经贸联系的中介角色逐步丧失,最终直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产业转移的牺牲品。目前,香港的零售、餐饮、酒店、仓库、物流、码头中的低端工作构成了普通劳工的主要就业机会。

2,由于港英政府畸形的土地制度,香港的地价本来就高。而港商的北上进一步加深香港房价的飙升。香港过去的工厂规模通常只有几十人或数百人。但这些中小企业把工厂搬到内地后,得益于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了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规模效应导致投资内地的港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这些利润并未留在内地,而是流回到香港,其中很大部分流向房地产市场,在内地发财的港商无一例外地都在香港购买豪宅,掀起了香港房价高涨的浪潮。

由于香港在科技文化上的先天不足,在经济全球化和内地改革开放的冲击下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再加上香港原本畸形的土地制度,香港社会逐渐形成了富商巨贾、大地产商与低端服务业员工的两个极端,而原有的中产阶级逐渐萎缩消亡,社会进入不稳定的状态。

二、自由行对香港经济发展利弊参半

2003年,香港遭遇sars冲击,经济低迷,楼市泡沫破灭,中央政府与港府决定开启“自由行”以振兴香港旅游和服务业。从2003年7月开放内地自由行以来,到2013年10月,香港一共接待了1.24亿名内地自由行旅客。仅2013年1到8月份,内地赴港游客2682万人次,占全部访港人数的75.4%。

总体说来,自由行对香港的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和运输业这四大产业有很大贡献。自由行除直接带来旅游业收入,还涉及多种经济活动,覆盖香港服务、金融、运输等多个行业。自由行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给香港提供了大量的低端就业机会。目前,尽管香港经济低迷,但失业率很低,大约只有3%。这跟自由行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有很大关系。

但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自由行给香港民众带来低端的就业机会以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据统计,2012年“自由行”的消费为香港带来261亿港元的增值,占当地GDP的比例仅有1.3%。与此相比,贸易及物流业对GDP贡献超过25%,金融业贡献超过15%,专业服务及各种生产性服务接近15%。也就是说,自由行给香港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防止了香港社会因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大规模失业。但自由行带来的工作大都局限在低薪的零售服务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意义并不大。真正从自由行中得到巨大好处的是西方奢侈品牌商和香港的物业拥有者。

自由行实行10年多一点的时间,这期间,西方各大奢侈品牌连锁店在香港急剧扩张,大街小巷都是西方奢侈品牌商的店铺。香港的街头风貌每一年都在变化。前几年旺角地带还有一些当地人开的传统小店铺,但现在这些小店铺已经越来越少。潮水般涌来的西方奢侈品牌商把当地人的传统小店铺挤走。所以,尽管内地游客给香港零售业带来了繁荣,但游客在香港消费的金钱主要被西方奢侈品牌商和物业拥有者赚走,香港本地人只是得到低薪的零售服务员工作。

更为严重地是,西方奢侈品牌商的大量涌入迫使香港大量的小商铺因无法承受暴涨的租金被迫关门歇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行客观上帮助西方国家的奢侈品牌连锁店挤垮了众多本地的中小商铺,这对香港本地经济结构极为不利。自由行十年人数增长4倍,香港商业区的租金也增长数倍。香港商铺的租金之高全球罕见,有的月租已高达每平方米3万港元。原本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商铺、小餐厅、便利店在昂贵租金的压力下不断撤退,奢侈品商铺在港岛迅速蔓延,本地居民的日常消费在物价飙升下受到严重冲击。

总体来讲,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输血利弊参半。大量的内地游客涌入确实能解决香港社会的就业问题,但自由行客观上也起着消灭香港本土零售业,催涨房价和租金的作用,这对整个香港经济结构的改善与发展极为不利。与此同时,难以控制的游客数量也冲击着香港社会原本的社区结构和消费习惯,催生了香港部分本地普通市民对内地游客的反感

三,大资本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与贫富悬殊的扩大 根据《福布斯》2013年公布的香港富豪榜,第一名是长实主席李嘉诚,身家达2340亿港元;第二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身家约1560亿港元;而新鸿基地产的郭炳江、郭炳联及其家族,以净资产192亿美元排名第三;新世界发展创办人郑裕彤排名第四,净资产160亿美元。

由于香港畸形的土地制度,土地垄断的情形早就存在。在七八十年代,香港几大洋行拥有大量的土地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香港回归后,英资几大洋行的土地通过市场整合,逐渐形成了今天香港地产商的四大家族。这四家最大的地产商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控制了香港55%的房地产市场,如今新的地产商已经极难进入这个市场。而大地产商凭借地产事业获取的暴利,进而收购拥有大量土地的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机构,今天香港的公共交通、煤气、电力以及超级市场等,大多皆由大地产商所控制。

在这十几年香港大学所作的历次民调中,香港社会“公平”指标得到的评分,长期在各项指标评分中殿后,远远落后于自由、文明、治安、廉洁、繁荣以及法治等指标;2011年12月公布的民调显示,若要在“繁荣、廉洁、公平、自由或福利社会”中做出选择,最多港人选择的是“公平社会”,其次才是廉洁和繁荣的社会。

港府曾经一度实行换地政策。地产商在原则上收购了农地两年以后,可以申请把它变为非农地。这个政策导致香港主要发展商抢在政府还没有批准某个地皮发展之前就大面积收购农地,然后囤积起来等待政府批准开发再更换土地性质从而获得土地增值暴利。由于发展商抢先收购香港农用地,目前香港的农地大约有三分之二被大地产商囤积在手中。这导致香港现在整个城市扩大的时候,却面临土地紧缺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的经济空心化,中产阶级急剧萎缩。普通市民的收入实际上处于负增长状态。香港普通雇员的工资在回归后十几年一直没有增加。一个大学生毕业,十几年前是一万港币左右,现在仍然如此。但十多年来,香港的楼价和租金迅速攀升,普通物价也不断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香港变成了承租者的社会,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都被业主占有,普通香港人都在为地产商打工。

与普通市民实际收入不断下降相比较,几家控制了香港经济命脉的大地产商每年都获取巨额暴利,根据《福布斯》财富榜,李嘉诚在2012年的财富增加了36%,增值高达624亿港元,这跟普通市民的经济状况形成鲜明对比。香港大资本对社会的垄断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丧失在香港普通市民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也引发了强烈不满的情绪。

四、香港回归17年的变与不变

中国政府在跟英国政府商谈回收香港主权时提出了五十年不变的原则。这个原则最后写进了中英联合声明,也写进了基本法。但是,事实上,这个五十年不变的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回归后的事实。

香港回归后的十七年确有不变的一面。中央政府在回归后严格遵循了五十年内不让香港制度向内地社会主义制度变化的诺言;但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制定《基本法》时就已经做出了让步,允许香港制度向另一个方面变化,即从过去港英时代的港督大权独揽的政治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基本法》中已经可以看出香港特首的权力和立法会的设立等与过去的港英制度已有重要不同。

在香港回归前,香港政治制度是按照英国的《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这两个文件建立起来的。在这个制度中,港督大权独揽,处于权力的中心,行政局、立法局都从属于总督。今天依据《基本法》中设立的政务司长在港英政府那里不过是港督的首席秘书(Chief Secretary)和首席政策顾问;《基本法》设立的立法会在港英政府那里不过是隶属于港督的法律质询机构而非立法机构。港英时代立法局议员的产生、立法议案的提出、签字、公布生效等都由总督控制,立法局的职能仅是就立法议案进行一般性辩论和质询,它们无立法动议权。反观今日之特区政府,特区行政部门已经沦为一个弱势政府,立法会权力大为膨胀,政府的决策处处受立法会掣肘。

香港回归后另一个重要政治变化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管治权的弱化。由于港英时期的制度是基于《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这两份政治文件,英国政府的意志完全体现在香港的政治现实中。在香港回归前,英国政府要求香港市民必须承担驻港英军费用的一半,对此,香港市民绝无半点权利抗辩。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虽然拥有对香港最终的管治权,但这个管治权是委托给香港特区政府的,中央不插手香港内部的经济政治事务,国家驻港部队的费用也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担。如果把今天北京的中央政府对香港事务的直接管控程度跟英国政府当年对香港的管控程度做一个对比,二者的差别显而易见。一些打着英国米字旗攻击中央政府干涉香港自由的人,从来不敢把香港回归前后的自治程度作具体对比。

所以,从现实情况看,《中英联合声明》所讲的五十年不变,在现实中只做到了香港的制度没有向内地制度变化,但却明显地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任何一个人,无论政治立场如何,只要把香港今天的政治制度跟回归前的港英制度进行比较,都不得不承认二者已经大相径庭。强调五十年不变的人,包括中国政府的部分官员,往往忽略香港政治已经大变的这个基本事实,而这个忽略是有政治风险的。

当前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香港的政治反对派并不满足于上述变化,他们还要进一步突破《基本法》,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要把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权彻底否定掉,把香港变成一个脱离中国的“自治领”,这是香港的激进反对派试图把香港内部尖锐的社会矛盾和转移到中央政府和内地民众身上,大力炒作港陆矛盾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中英联合声明》所讲的五十年不变,香港已经发生的政治变化实在太大,而且目前的变化已经是在准备突破中国宪法,突破基本法的边界。对于香港政治生态的恶性变化,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都应当严正表明态度,并采取必要措施。香港确实需要改革和变化,但这种变不能是朝着背离中央政府,脱离中央政府管治的方向变;不能是朝着破坏香港法治,毁坏香港国计民生的方向变化;不能是朝着挑动香港内斗,撕裂香港的混乱局面变化。

今天的香港不需要挑动社会内斗的政治运动,而是需要走出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边缘化困境的经济改革。香港社会精英应当思考的是,如何才能维系香港优良的法治传统?如何才能在全球化经济中找到香港的立足点?如何才能遏制大资本对香港经济的垄断?如何才能让香港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如何才能让香港经济重振上个世纪七八十级年代的雄风?一句话,香港需要的是经济改革,而不是转移社会矛盾

第19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问题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问题分析

操良利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经济问题,这就是:经济上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生活指标,其中主要是GDP和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能够有针对性地妥善协调各种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能够及时的正确处理各种经济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三个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具有经济生活和谐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 经济指标 经济关系 经济矛盾

Analyze to build up economic problem within the socialism diapason society

CAO Liang-li

Abstract:Set up the socialism diapason society to resolve three economic problems within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es at least, this be:want to attain to set up completely on the economy various living index signs of the middle-cla family society,among them is mainly GDP and per person GDP, Engel coefficient, the Geordie coefficient;Can aim at the relation between an economic benefits with various appropriate coordination;Can in time of various economic antinomy of right proceing.Only resolve good these three economic problemses, the socialism harmonize the society and would hav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ic life diapason..

Key Word:Harmonious social, economic index sign, the economy relate to, economic antinomy.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靠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建不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和谐必然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为前提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是要构建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这就至少要解决与此相关的三个经济问题:一是经济生活的和谐需要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二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怎样协调,三是大量的经济矛盾怎样处理。只有解决好了这三个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不会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社会的和谐才会具有经济生活和谐的现实基础。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经济指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必然要求达到小康社会的相对富裕。因此,和谐社会的经济条件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的各项指标。其中最基本的是三个指标,即达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数据、反映社会整体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基尼系数。

1.1 GDP和人均GDP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很多研究者都以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我国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03年我国的GDP已达到1.4万多亿美元,人均GDP为1090美元,这是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增长达到9.5%,人均GDP仍然超过1000美元,可以说,目前我国已完全进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阶段。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动辄数万美元相比,我 1

们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我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6,而人均GDP却排名在100位以后。人均GDP虽超过1000美元,但我国仍然是一个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人均的概念只是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不能说明在农村种粮的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特别是GDP和人均GDP的这个数据还远没有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里的经济更加发展,就是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第191页)。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指标。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战略的高度认清发展的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推动经济的更大发展,向GDP4.3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经济目标前进。

1.2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恩格尔定律的系数。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按这一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1年的37.9%,农村地区的这一数值也从58.8%下降至47.7%。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食品支出的比重正在下降。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消费资金用来买房、购车、旅游以及教育、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因此,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说明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已进入小康社会,已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标准。

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节假日的购物热等,运用恩格尔系数这一标准进行与其他国家对比,就具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医疗、住房这三项开支大幅上涨,刺激居民节衣缩食也得尽力支付,甚至强化储蓄意识为将来的支付作好准备。这样,恩格尔系数即使降低到30%,也不能说我国的居民就富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经济指标就完全达到了。

1.3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的不平均。在这一区间,该数值越小,社会的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反之越大,则表明社会收入的差距正在不断地扩大。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小干0.2时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水平;0.4—0.6之间为不平均;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往往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这个数值在当时几乎是全世界最低的。198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38,199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3,突破了国际警戒线0.40的标准, 也超过了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基尼系数。199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进一步上升到0.45。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中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仍超过0.45,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60%城镇居民

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我国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标准,一方面说明我国现阶段进入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指标即基尼系数下降到0.3—0.4之间的标准尚未达到;另一方面也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就不可能稳定,因为:不能以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看待中国。尤其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更符合中国实际。尽管如此,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的事实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好这一经济问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和谐社会当然是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但仅有富裕还不行,国际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已迈过3000美元大关,但却并不一定就和谐。早在1989年时,前苏联的人均GDP就有5279美元,前南斯拉夫人均GDP为3454美元,但却是*不已,都遭到了解体的命运。巴西的人均GDP早就达到了3032美元,墨西哥的人均GDP也达到5920美元,可其社会依然不和谐。可见社会的和谐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怎样协调,这是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人们诚信友爱、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经济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2.1 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构建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

改革开放二十年多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普遍的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从而使社会结构日益丰富复杂,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数量增多。特别是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致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合理协调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支持和扶助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取缔非法收入,扩大就业岗位,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依法逐步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促进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只有妥善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够有效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和谐。

2.2 妥善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构建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和谐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举世瞩目的,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又是极不平衡的,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城乡之间的差距来看,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23比1,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中国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至少是4比1,即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额是农村居民的4倍,为全世界所仅见。就区域之间差距来说,2000年东部、中部和和西部地区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7.3%、25.6%、17.1%。2001年,东部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而西部仅有610美元,西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8%。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合理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又要在坚持东部快速发展、中部崛起的同时,有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利用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来逐步扭转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样,对于构建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和谐,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是十分重要的。

2.3 妥善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地区的环境受到缓慢、持续的破坏: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等。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元。生态

环境的恶化已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原因是人们在追逐当前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长远利益而有意无意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破坏、对抗关系的时候,自然总会以特殊的方式威胁人类;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祥和、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情况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经济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中大量的是经济矛盾。所谓经济矛盾,是指在人民经济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由于局部经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矛盾的主要表现作出了一些重要论述,如: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者问题、统筹兼顾和适当安排问题、节约问题、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等。我国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矛盾。

3.1 现阶段经济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把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归纳起来,现阶段的经济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的全局利益同地方某些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地方同地方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发展与就业不充分的矛盾、社会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矛盾、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矛盾、经营者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经营者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侵权和经济合同履行中的矛盾、金融领域中的欺诈行为引发的矛盾、乱收费和乱摊派引发的矛盾等。由于经济矛盾通常具有复杂化、利益冲突化、容易激化、处理困难化的特点,所涉及到经济利益关系的人众多,又易于扩散,因而往往具有一定的尖锐性。如果经济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正确处理,一些局部矛盾就容易扩大为全局矛盾,一些非对抗性矛盾就容易演变成对抗性矛盾。如此,人们就谈不上诚信友爱,社会就不可能安定有序,也就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不在于有无经济矛盾,而在于能否及时发现经济矛盾,正确、妥善地化解和处理经济矛盾。

3.2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正确处理各种经济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采取一种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的方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协调而得到解决。江泽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稳定压倒一切》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要靠深化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矛盾,要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积极地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妥善加以处理”(《中国青年报》1998-12-24)。因此,正确处理经济矛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现阶段来说,经济矛盾纷繁复杂,涉及领域广泛,而每一领域中的矛盾也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因此,解决这些各不相同的矛盾,就必须以稳定为前提,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好不同的矛盾。通常可用经济手段的方法(包括经济调解方法和经济竞争方法)、行政手段的方法、法律手

段的方法、深化改革的方法、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等处理经济矛盾。各种正确处理经济矛盾的方法是互相联结、互相作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经济矛盾往往是多管齐下,既要作说服教育的经济调解工作,又要寻求法律手段;既要以行政命令处理矛盾,又要让市场自身去解决矛盾。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宏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靠经济问题的解决、经济生活的和谐是不够的,还需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协同共进,从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5-02-26.

[2]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Z],学习出版社,2003:191.

[3]卫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述要[N],人民日报 ,2005-07-15.

第20篇: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

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滞后

工作问题研究

当前,农村工作点多面广,任务十分艰巨,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都需要经济做基础,而村集体经济发展又适应不了农村实际工作的经济需求,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就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行调研,希望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办法和有效措施。

一、我乡村级集体经济现状

我乡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乡。由于受地域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据2000年底对全乡109个行政村统计,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总量达7561万元,其中流动资产4441.2万元,固定资产3119.8万元,在建的各项工程涉及资金573.9万元,平均每个村拥有资产69.4万元。到2010年底全乡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量为6826万元,对比2000年经济总量减少735万元,下降幅度9.72%。经统计,2010年度我乡各村纯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占总数的

4.6%,5-20万元的村有17个,占总数的15.6%,0-5万元的村有59个,占总数的54.1%,无收入至负收入的村有28个,占总数的25.7%。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依然非常薄弱,其经济增长的潜力不足。而且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好的村,集体资产逾百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数十万。经济薄弱村无资产、净负债,村里没钱办事,人心涣散,干群紧张。

二、当前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

当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像我乡这样欠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薄弱且日渐式微的现状毋庸讳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积淀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从深层次分析,则暴露了思想观念的滞后和机制体制的僵化。归纳起来,影响和制约村集 - 1 -

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愿搞。“这一届干满,下一届还不知道能不能选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数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当前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困难,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工作,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无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职数为5-7名,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级层层安排的事务性工作上,对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三是没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够开阔,“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真正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带动群众闯市场的意识不强,对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思路,没有点子,没有办法,不知何从入手。

(二)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窄。村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以我乡富强乡为例,2010年全乡9个行政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1万元,去除村两委干部工资24万元,剩下的17万元无力支撑9个行政村,14个自然屯修路、吃水、项目争取等公益事业的支出,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主要靠各级政府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支撑。二是机动地。全乡半数以上行政村把集体土地全部分给了农民,只有极少数村留有部分机动土地,可以说离开了“土地”这个平台,各村不知道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增加集体收入渠道,自身“造血”功能差。

(四)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在村干部的考评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给大部分村干部造成“发不发展集体经济都无所谓”、“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与我没关系”的误导。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月工资普遍500-700元,大部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没有解决,仅在2010年有2名优秀村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考试进入乡镇公务员行列。这使得长期工作在农村一

线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造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

(五)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解的还不够透彻,对本村的优势把握的也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二是私心较重。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如在“双清”工作中,力度不够,怕因此得罪一些人,损害自身利益;三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个别村干部目光短浅,为了自身政绩,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四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我乡有些村兴办了集体企业,但由于缺乏人才,都先后被市场所淘汰。另外,有些村集体组织开发的效益农业项目也往往因经营管理不善,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缺少政策引导和扶持。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础设施、村屯环境得到了迅速提高和改善,农村产业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就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问题,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惠农资金也没有专门用于发展集体经济的,农村的产业增收强项没有一项是村集体的,缺乏政策引导和扶持,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很难得到改观。

三、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积极与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逐步推进”的原则,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确保实现集体经济的合理、快速、高效发展。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一方面是由于我乡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和村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眼界不够宽阔、观念陈旧造成的。因此,要发展壮大

村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要努力使村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思想观念:一是树立村富民富、村民共富的思想观念;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三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经济观念;四是集体主义观念。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广播、电视等各种渠道,提高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大乡村干部“走出去”的力度,通过到发达地区学习观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配致富能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如果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双带作用乏力,又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轻则浪费有限的村集体收入,重则使多年积累的村集体财产化为乌有,搞垮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达的村,村干部的领导素质与经济管理能力都较强,都是“致富能人”。如我乡绥东镇振东村村两委着力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工作公开透明。几年来,村集体从来未报销过一分钱的饭费和小车费,把省下的钱都用在了为百姓办实事上。先后为集体偿还债务70万元;投资100余万元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振东村由原来的贫困落后村,一跃而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振东村现有固定资产55万元,银行存款28万元。

(三)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指标细化、量化、层层签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工效挂钩,动态管理。对于村集体经济连续三年没有任何起色的,视情况对村干部甚至相关包村乡镇领导干部予以调整或免职。二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并对村干部的工资进行改革,推行以基本工资、奖励工资为主的机构工资制。村干部的奖励工资按当年的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的比例提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加大提成比例,予以重奖。三是在乡乡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为在职村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考虑进入乡镇领导班

子,解决好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四)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一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农业产业规划,调整生产结构,多村、多乡联合,逐步建立一批规模化的蔬菜、稻米、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二是包装项目争取投入。研究国家惠农资金流向,策划包装利民工程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侧重把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在产业链上,以项目延伸产业链,以产业链壮大项目;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村级“造血型”增收项目;支持村级组织与规模企业、事业单位和民营大户携手共同发展。三是发展有偿服务。依托产业,走“支部+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创办经营性服务实体。鼓励村级组织以土地、资金、资产等入股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机械、仓储、运销、信息中介、物业、集散场地等有偿服务,实现经济增收。

(五)要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走管理增值的路子。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在盘活现有资产的基础上,要切实管好、用好、发展好,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的机动地、林地及乡村干部、村民多占地,能收、该收的地一定要收回,并通过采取承包、租赁、公开招标拍卖等形式发包给农民,以此盘活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针对乡、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债权债务清欠办法,对村民长期欠村集体的债务,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合法收回。在这当中,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防止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对收回的债务,在保证村级组织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及时偿还村集体欠村民的债务,增强广大群众对村级组织的信任度。三是进一步完善“村帐乡管”、村务公开制度。选优配强乡镇农经站工作人员,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村级组织要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发挥好村理财小组、监督小组的作用,对村级

财务收支情况坚持公开透明,对群众的质询要及时予以答复,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费用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四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五是强化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提高经营水平,提高群众参政意识。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严格完善“一询四议两公开”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作用,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禁止提供资金担保。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担任起主人翁职责,提高农民群众自治意识、参政意识,从而维护村级集体经济有序、稳定的发展。

经济问题申论范文
《经济问题申论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