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药论文范文炮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1 06:03:1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药炮制培训

中药炮制学课件

一、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使药材纯净

中草药多以原生药材入药,因此要首先做到药材洁净,除去非 药用部分及霉变、伪杂品、泥沙等,以保证用量准确和疗效。净制、切制、炮炙等方法主要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2、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和付作用

有些具有毒性的药材,其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必须经过适当的炮制,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川乌有大毒,炮制后毒性降低。

3、改变药材性能

有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常可改变其性能适应医疗、调剂和制剂的需要。如生大黄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酒炒或酒蒸后则能缓和其泻下作用,炒炭能起到止泻止血的作用。

4、增强药材疗效

炮制过程中常加入一些辅料,可与药材起协同作用,增强药材的疗效。如杜仲炒炭后的降压作用比生杜仲大一倍,历代本草对杜仲的炮制有“炒断丝”的记载,实验证明,杜仲的降压成份是水溶性的,丝被炒断后,可使有效成份的溶解度增加,从而提高疗效。

5、便于制剂

矿石、贝甲、化石及某些种子类药材,质坚难碎,不便制剂,需经煅、炒、捣等方法处理,以利入药。

6、矫臭矫味

动物类及其它具有腥臭气味的药材,服后往往引起恶心甚至呕 吐,经用水漂洗或用酒、蜜、醋、土、麸等制后,可以消除腥臭气味。 如制龟板、憋甲等,即可使之酥脆,便于制剂,又可除腥去臭。

(二)、炮制的方法

中草药的炮制方法,根椐药材的特性、中医临床用药和制剂的需要,通常分为净制、切制及炮炙三类。

1、净制

即净选加工。经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时,均应使用净药材。净制的方法药典2015年版四部中列出了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燀、刷、擦、火燎、烫、撞、碾串及泡洗等方法。如我公司生产的维C银翘片中的金银花、连翘在提取前,就需要进行挑选。挑选(拣选)就是把中草药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拣去;或是将药材拣选出来,分开大小,为进一步炮制提供条件。如连翘捡去果柄,金银花拣去叶、梗等,为了使药材清洁;穿山甲分开大、中、小,则是为烫制甲珠提供条件。

2、切制

2 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进行软化处理,其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煮等。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份流失。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其厚薄大小通常为: 片 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 段 长10-15mm; 块 8-12mm的方块;

丝 皮类药材丝宽2-3mm,叶类药材丝宽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药材,一般应捣碎用。

3、炮炙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炒时应火力均匀,不断翻动。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清炒 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时,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凉。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 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10kg.(2)、烫 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的沙子、蛤粉或滑石粉。取沙子(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

3 翻动,烫至泡酥或规定的程度时,筛去沙子(蛤粉、滑石粉),放凉。

如需醋淬时,应趁热投入醋中淬酥。 (3)、煅 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断 取净药材,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合的容器内, 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材,不要求煅红,但必须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煅淬 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

(如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 (4)、制炭 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

炒炭 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 取净药材,置煅锅内,密封,焖煅至透,放凉,取出。 (5)、蒸 取净药材,照各该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 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该品种炮制项下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有毒药材煮至后的剩余汁液,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弃去。 (7)、炖 取净药材照各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

4 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气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干燥。

(8)、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有的种子类药 材, 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种皮,晒干。

(9)、酒制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制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酒炙 取净药材,加酒拌均,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

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黄酒10kg。 酒炖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炖法制备。 酒蒸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酒炖或酒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种子类用黄酒20kg,根及根茎类用黄酒30kg。

(10)、醋制 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醋制时,应用米醋或其它发酵醋。

醋炙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煮 取净药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备。 醋蒸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5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醋20kg,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11)、盐制 包括盐炙、盐蒸等。盐制时,应先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

盐炙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药材则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拌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 取出,放凉。

盐蒸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盐炙或盐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食盐2kg。 (12)、姜汁炙 姜汁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如用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凉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 (13)、蜜炙 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炼蜜25kg。

(14)、制霜 (去油成霜) 除另有规定外,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去部分油脂,制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松散粉未。

(15)、水飞 取按规定处理后的药材,加水适量共研细,再加多

6 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推荐第2篇:中药炮制——天麻炮制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I.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残茎杂质,洗净以(《云南》)。

二、切制 洗净,润透或蒸软,切薄片,干燥(《药典85》)。

三、胞炙

1.姜制 取原个天麻,除去残茎杂质,洗净,滤干水,每100kg天麻加姜汤30kg(生姜5kg,加水40kg,煮取30kg),拌匀,使吸尽姜汤,润透体软,蒸3-4小时,取出,放冷,切2mm薄片,干燥(《广东》)。

2.麸制 取天麻片,用麸皮炒至深黄色,筛去麸皮(《上海》)。

3.煨制 在锅内铺好表芯纸,加水润湿,将天麻片铺上,用微火烧热,至纸干起烟接近焦枯时,翻动药片(约10-15分钟),煨至药片两面均呈黄色,放冷即可(《集成》)。

【现代研究】

天麻传统润软切片法具时间长、粘刀等缺点,改用“烘软法”结果比较理想。即大小分档,洗净后捞入筐内滤干水分,在70℃(±15℃)恒温下烘烤0.5- 1小时,趁软时切片。此法生产周期短,无粘刀或粘连现象,片面光滑,损耗率仅为3%以下(周志刚:中成药研究,(6):40,1985)。

推荐第3篇:中药炮制心得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

通过十一周对中药炮制学的选修学习,我收益颇多,不仅了解了炮制对中药用药的重要性,也熟悉了一些基本的比较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

(二)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三)增强药物疗效

除了通过配伍来中药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四)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升。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厌恶,难以口服。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醋制乳香等。

(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头、足、翘等。有些药物虽属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更应区分入药。如麻黄茎发汗,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以适应医疗的需要。

二,主要的炮制方法

(一)净制

即净选加工。

(二)切制

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润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软化处理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并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三)炮炙

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

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

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晾。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

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2.烫

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河沙、蛤粉或滑石粉。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辅料,放凉。

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中淬酥。

3.煅

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

取净药材,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物,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煅淬

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如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

4.制炭

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

炒炭

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 取净药材,置煅锅内,密封,焖煅至透,放凉,取出。

5.蒸

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

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有毒药材煮制后剩余汁液,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弃去。

7.炖

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汽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干燥。

8.燀 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中,除去种皮,晒干。

9.酒制

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酒制时,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酒炙

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10.醋制

包括醋炙 、醋煮 、醋蒸等。醋制时,应用米醋或其他发酵醋。

醋炙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煮

取净药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备。

醋蒸 取净药材,加醋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醋20kg, 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11.盐制

包括盐炙、盐蒸等。盐制时,应先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

盐炙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药物则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蒸

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盐炙或盐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食盐2kg。

12.姜汁炙

姜汁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

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如用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取滤液。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

13.蜜炙

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14.油炙

羊脂油炙时,先将羊脂油置锅内加热溶化后去渣,加入净药材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材表面呈油亮时,摊开,放凉。

15.制霜(去油成霜)

除另有规定外,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残渣研制成符合规定要求的松散粉末。

16.水飞

取净药材,置容器内,加适量水共研细,再加多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17.煨

取净药材用湿面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地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材埋入麸皮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班级:09中医乙班

姓名:徐一华

推荐第4篇:中药炮制——重楼炮制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yunnanensis Franch.或七叶一枝花Par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药典85》)。

推荐第5篇:中药炮制学A

名词解释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增强药效,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 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保存药性。 泛油(泛糖)、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而起到抑制虫蛀、霉等的储存方法。 伤水:药物在水处理过程中水量过多或浸泡时间过长,造成有效成分流失 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 生产的配方原料。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理论,依据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机器发展方向的学科。 干馏法:降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 药物名称检索 B薄荷切制时的水处理法宜为(水淋) C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宜用(生柴胡);在“柴胡疏肝散”中宜用(醋炙柴胡) D杜仲用于高血压而有肾虚见症者宜用(盐杜仲入汤剂) G醋炙甘遂时,醋的用量应(高于通则用量) H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中黄芪的规格是(生黄芪);治疗气虚下陷的“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的规格是(蜜炙黄芪) 天麻、红参宜(湿热)软化后切片 欲抑制黄连苦寒之性,散肝胆郁火应用的炮制辅料是(吴茱萸汤) 欲增强黄柏清下焦湿热的作用,宜选用(盐黄柏) 姜制厚朴的炮制作用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 荷叶制炭应选用(暗煅法) J麸炒僵蚕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化痰散结的作用) L硫磺内服应用(豆腐同煮)法进行炮制以降低毒性 龙骨入“镇肝息风汤”中应用(生龙骨);入“固冲汤”中应用(煅龙骨) 六神曲是指(面粉、苦杏仁、赤小豆、鲜青蒿、鲜苍耳草、鲜辣蓼) M配入“镇肝息风汤”时麦芽应选(生麦芽) R欲增强肉苁蓉的补肾助阳作用宜用(酒炖法)炮制 S蒸制熟地的质量标准是(色黑如漆,味甘如怡) T制天南星时所用的辅料是(生姜、白矾) Y按传统制药原则,火煅酒淬阳起石属(相资为制) 现代研究认为延胡索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宜选用(生延胡索) Z盐炙知母的主要目的是(引药下行增强滋阴润燥降肾火的作用) 自然铜入药应采用(火锻醋淬)法炮制 净制加工及炮制方法 C对炒炭类药物炮制的最主要要求是(炒炭存性) F导致中药泛油的原因是(药物中含脂肪类、糖类成分,贮藏环境温度、湿度过高) G可用甘草水炮制的药物有(吴茱萸、远志、巴戟天、半夏、乌头) J现代研究认为净制时可不去心的药物是(麦冬) 现代研究认为净制可不去表皮的药物是(明党参、桔梗) P应用喷炒法制备的醋炙品种有(乳香、没药、五灵脂);盐炙品种有(知母、车前子、菟丝子) Q切制饮片时出现“掉边”和“炸心”现象的原因一般是(没浸透) X下列药物应切细丝者为(黄柏)【注:荷叶、枇杷叶、淫羊藿均切宽丝】 Z饮片贮藏时适宜的湿度是(60%-70%) 气调贮藏是采用(降氧充氮或二氧化碳)的方法达到杀虫、防虫等目的 饮片人工干燥时,一般药材以不超过(80℃)为宜,芳香挥发油类药材以不超过(50℃)为宜 总论部分检索 F明代较系统论述中药辅料炮制作用的著作是(本草蒙荃) J《中药炮制学》教材采用了(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方法 P中国古代三部中药炮制专著分别是《雷公炮制论》《炮制大法》《修事指南》 S古代炮制三分法把炮制内容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T首次提出“炭药止血”认识的著作是(十药神书) W五分法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五种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研究炮制理论;规范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律法规:《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市自治区炮制规范》。 其他类检索 ⑴下列药物在供内服时应采用的炮制方法: 千金子 巴豆(压油制霜)商陆(醋炙)红娘子 斑蝥(米炒)藤黄(豆腐煮)吴茱萸 远志(甘草水制)雄黄 朱砂(水飞) ⑵下列药物净制应去除什么非药用部位: 去皮免损气 去核免滑 去心除烦 去残根:荆芥、麻黄、薄荷、黄连、芦根、藕节、益母草、去残茎:龙胆、丹参、柴胡、去枝梗:五味子、辛夷、花椒、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去皮壳:

1、果实类砸壳取仁:草果、益智、白果、巴豆、

2、树皮类刀刮栓皮:厚朴、杜仲、黄柏、肉桂、

3、种子类燀法去皮:苦杏仁、桃仁、

4、产地趁鲜去皮:知母、桔梗 去心:甘遂、百部、百合、贝母、地骨皮、牡丹皮、五加皮、巴戟天、莲子 去核:乌梅、北山楂、山茱萸、去瓤:枳壳

⑶下列药物软化时应用何种水制方法软化: 常用的软化方法1,水软化:a,淋洗法,适用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有效成分易随水分流失的药材。b淘洗法,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c,泡法,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d,漂法,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制过的药物及其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 e,润法,适用于质地坚硬的药材,浸润,闷润。露润。2湿热软化法。 淋法(喷淋法):薄荷、荆芥、佩兰、香薷、陈皮、甘草、淘洗法:五加皮、瓜蒌皮、南沙参、石斛、陈皮、防风、龙胆、细辛

泡法(时间长,不换水、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木香、乌药、土茯苓、泽泻、姜黄、龟甲、漂法(时间长,定时换水、适用于毒性药材,盐腌过的药材及具腥臭的药材)、川乌、草乌、天南星、半夏、附子 润法:

1、浸润法(水尽药透):酒浸黄连、木香;水浸郁金、枳壳、枳实

2、伏润法(闷润):郁金、川芎、白术、白芍、山药、槟榔、

3、吸潮回润:党参、当归、牛膝、玄参

湿热软化:木瓜、红参、黄芩、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天麻 ③饮片类型: a,极薄片 0.5mm以下,羚羊角,鹿角,松节。b,薄片 1——2mm,白芍,乌药,槟榔。 c,厚片2——4mm茯苓,山药天花粉,泽泻d,丝,细丝:黄柏,厚朴,桑白皮。宽丝:荷叶,枇杷叶 。e,段10——15mm 薄荷,荆芥,香薷,益母草。f,块,阿胶丁。g,其他 ④饮片切制的原则:

a,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b,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c,为了突出鉴 别特征,美观,大黄,何首乌d,某些药极细极长可切成一定长度的段e,皮类宜切丝f,为了炮制方便 切块或片。

⑷对抗:对抗同贮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一起保存,以防止虫蛀或霉变的一种贮存方法。(

1、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等

2、花椒与蕲蛇、白花蛇、蛤蚧、全蝎、海马等

3、人参与细辛

4、明矾与柏子仁

5、冰片与灯心草

6、土鳖虫与大蒜

7、吴茱萸与荜澄茄

8、胶类鹿角胶、阿胶等与滑石粉或米糠) ⑸按需炮制

自然铜欲增强散瘀止痛作用宜:煅自然铜(火锻醋淬) 穿山甲欲增强其活血下乳的作用并矫味宜:醋山甲

鱼膘胶配入丸剂,欲使其矫味易碎宜:滑石粉炒鱼膘胶 苍术欲缓和燥性,增强健胃燥湿作用宜:麸炒苍术

白术欲增强其补脾止泻作用宜选用:土炒白术(麸炒健脾除胀)

山药欲增强补脾止泻作用宜:土炒山药(麸炒健脾胃) 棕榈欲行收敛止血之效宜:棕榈炭

阿胶欲增强其益肺润肺之效宜:蛤粉炒阿胶(蒲黄安胎止血)

⑹各种辅料一般用量/每100kg药物 辅料炒:麦麸10-15kg、米20kg、土25-30kg、蛤粉30-50kg滑石粉40-50kg

炙法:黄酒10-20kg、米醋20-30kg、食盐2kg、生姜10kg(干姜为其1/3)、熟蜜25kg 问答

中药炮制的发展: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第一次总结。 《本草经集注》梁代是中国药学史上第二次总结。 《新秀本草》唐,苏敬第一部药典,第三次总结。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第四次总结。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第五次总结。 《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第一次炮制专著。

《十药神书》元代,葛可久,首先提出碳药止血的理论。 《本草蒙筌》陈嘉谟,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原则。《医学源流论》对炮制原则与制法做了概括。 生熟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

⑴生泻熟补:一些药物生品寒凉清泻,通过炮制加热,加辅料成为熟品后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例:生地蒸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转温。何首乌经黑豆汁蒸制后可以补肝肾,益经血,乌须发。

⑵生峻熟缓:中药生品饮片药性剧烈,制成熟品饮片后作用缓和。大黄炮制后明显缓和泄泻作用,巴豆制霜。 ⑶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或缓 和。苍耳子,苦杏仁,斑蝥。

⑷生行熟止:生品饮片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作用强,炮制后偏于收敛,止血,止泻。大黄炒炭,蒲黄止炭。

⑸生升熟降:药物生熟与药物升沉浮降有一定关系,辅料的影响更明显,莱菔子。

⑥生降熟升: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人参。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a净选加工的影响,去除非药物的部分。b水制的影响:有溶于水的,少泡多润,麻黄碱。含有毒水溶的,去毒存效。c加热制的影响:生物碱避免加热,黄柏。有毒成分,应适当加热。川乌,草乌,附子。d辅料对生物碱产生多种影响,黄连酒制后,小檗碱增加。 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a苷类成分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故一般不醋制。 b酒炙可以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

c大部分苷类成分易溶于水,应少泡多润,橙皮苷,甘草皂苷。

d苷类成分常与 酶共存于植物体中,植物细胞中往往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可被相应的酶分解。“杀酶保苷”苦杏仁。

中药升降沉浮与什么有关?每类各举一例并说明其炮制目的及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

1.与性味有关:如性温热、味甘辛的药,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为酸苦咸的药,属阴,作用沉降、2.与气味厚薄有关,气厚味薄者升而浮,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能浮能沉,气味俱薄可升可降

例: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酒制后作用向上,兼清上焦之热;黄芩酒炒可 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影响:改变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黄柏原是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

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

(2)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

(3)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即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挥发油要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凡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加水处理宜“抢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加热处理尤须注意。

(2)但也有些药物需要通过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又如苍术的炮制,苍术含挥发油较多,故应根据临床不同要求,相应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 (3)药物经炮制后,不仅使挥发油的含量发生变化,有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颜色加深,折光率增大,有的产生新的成分,有的还可改变药理作用。挥发油在植物体内,多数是以游离状态存在,有的则以结合状态存在,对游离状态存在的薄荷、荆芥等宜在采收后或喷润后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带水堆积久放,以免发酵变质,影响质量;但对结合状态存在的厚朴、鸢尾等宜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才能逸出。

荆芥切制前的软化方法、宜切片型、干燥方法、炮制规格 答:淋法、段、阴干法、荆芥炭

槟榔切制前的软化方法、宜切片型、干燥方法、炮制规格 答:润法(伏润)【现代研究采用减压冷浸软化法能提高转化效率,缩短浸泡时间】、薄片、阴干、炒槟榔和焦槟榔

醋炙、酒炙、盐炙、蜜炙的试用范围并举例说明中药醋制的炮制目的

醋炙法多用于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 ⑴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甘遂(醋甘遂毒性降低,峻泻作用缓和)

⑵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醋乳香能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的功效),没药

⑶矫臭矫味。如乳香(醋乳香可矫臭矫味),没药 ⑷增强收敛固涩作用:乌梅、五味子 酒炙法适用于活血散瘀,祛风通络药物 ⑴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

⑵增强活血通络作用,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增强疗效:当归、川芎

⑶矫臭去腥:紫河车等 ⑷降低毒副作用:常山

⑸使某些药物易于粉碎:阳起石

盐炙法适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泄香火的药物 ⑴引药下行,增强疗效:杜仲、巴戟天、补骨脂 ⑵增强疗疝作用:固精缩尿作用:小茴香,橘核 ⑶增强邪热利尿作用:车前子、泽泻 ⑷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黄柏,知母 ⑸缓和药物辛辣之性:巴戟天、补骨脂 蜜炙法适用于止咳平喘、补脾益气的药物 ⑴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紫菀、款冬花、百合 ⑵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⑶缓和药性,辛散作用下降:麻黄 ⑷矫味,解毒,消除副作用:百部

川乌炮制工艺要点,从成分角度说明减毒机理

1、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使极毒的双酯型生物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胺。

2、脂肪酸基取代C8-OH乙酰基,生成脂碱,毒性下降

半夏供内服的炮制规格,分别说明炮制方法(辅料)和作用

⑴清半夏: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等】(8%白矾水)

⑵姜半夏:清水浸至内无干心,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增强了降逆止呕的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生姜、白矾水)

⑶法半夏:清水浸至内无干心,另取甘草加水煎液两次,合并煎液,倒入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每日搅拌1~2次,保持浸液pH在12以上。【偏于祛寒痰,同时有调和脾胃的作用,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甘草、石灰水)

朱砂应用何法炮制,其忌火煅的原因是什么

水飞法,水飞朱砂可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及服用

朱砂火煅后游离汞含量增加

血余炭、槐米炭制备中各应注意什么,以现代研究角度说明其止血的理由

血余炭:⑴煅前洗净,干燥⑵装量适宜⑶尽量压实(太松不易成块,防漏气)⑷控制火候(防止灰化或夹生)⑸凉后干启【⑴煎液中含有Ca2+、Fe3+量多,若除去两者、凝血时间长⑵血余炭有促进内源性系统凝血功能的作用⑶从血余炭中提取的粗品止血作用更强】

槐米炭:取槐米,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具焦香气【鞣质含量增加而止血,槲皮素含量增加而止血,异鼠李素含量降低而止血】

依现代研究结果说明槐米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马钱子砂烫后降低毒性,肉豆蔻增效的原因?

槐米炭:鞣质的增加而止血、槲皮素的增加而止血、异鼠李素的减少而止血

马钱子:士的宁(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经过炮制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炮制使士的宁和马钱子碱转化为的士宁氮氧化合物和马钱子碱氮氧化合物,而的士宁氮氧化合物和马钱子碱氮氧化合物的毒性仅为的士宁以及马钱子碱的1/10或1/15

肉豆蔻:炮制过后,肉豆蔻的挥发油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止泻成分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含量增加,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黄樟醚含量降低。 王不留行,龟甲,阳起石用何法炮制,有何炮制目的 答:1.炒王不留行: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2.醋龟甲:醋炙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以补肾健胃,滋阴止血力胜 3.酒阳起石、煅阳起石:煅阳起石:质地酥脆,易于粉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酒阳起石:可进一步使其质地酥脆,利于加工成细粉,并可加强壮阳作用。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作用有哪些)? 答: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和制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利于服用 用现代成分的观点揭示川乌、大黄、何首乌的炮制意义? 川乌: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得到毒性较低的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继续水解生成脂碱,毒性下降 何首乌:炮制过程中保肝作用的二苯乙烯苷含量不变,游离蒽醌含量增加,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含量降低 大黄:炮制过程中结合蒽醌含量均降低,游离蒽醌含量升高,缓和其泻下作用。肉质含量降低。酒炒醋炒对大黄酸苷及番泻苷无明显影响。其他炮制规格大黄酸苷降低1\\3-1\\2,番泻苷几乎完全破坏。炮制降低了大黄的毒副作用。 炒法有几种,简述每种方法对制品质量有何要求? 答: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其中清炒法又分为:1.炒黄: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2.炒焦: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焦香气味3.炒炭:炒炭存性、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加辅料炒又分为1.麸炒: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2.米炒:米呈焦黄色或焦黑色,药物呈黄色3.土炒 :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4.砂炒:药物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5.蛤粉炒:药物膨胀鼓起,内部疏松6.滑石粉炒: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 液体辅料与固体辅料有何异同(炙法和加辅料炒的区别) 答:相同点:都是对于药物起协同作用,加强药物疗效或矫正药物气味 不同点:液体辅料1主要用于炙法、2温度:低、3火力:文火、4时间:较长、5辅料的作用:协同作用、6辅料去向:入药、7操作方法:先拌后炒或先抄后加辅料 固体辅料1主要用于加辅料炒法、2温度:高、3火力:中火或武火、4时间:较短、5辅料作用:传热作用和协同作用、6辅料去向:筛去、7操作方法:先加辅料再加药物 煨法和加辅料炒的区别 煨法:文火、低温度、辅料用量大、翻炒时间长。肉豆蔻、诃子、木香 加辅料炒:中火、高温度、辅料用量小、翻炒时间短。苍术、党参、山药 传统制药原则包括哪些内容?举例说明? 答: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以缓和苦寒之性,使药性转降为升。 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苦寒的黄连,可制其大寒之性。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增强药效,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如盐知母: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仙茅:辛热的酒来炮制辛热的仙茅,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3.)相恶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减弱某些中药的副作用。即指两种中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如枳实破气作用过强,可用麸炒的方法来缓和其破气作用。苍术之燥性,可用米泔水制来缓和。 4)相畏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另一种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畏”、“相杀”。如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炮制后降低毒性。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等。 5)相喜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包括中药)或方法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病人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如醋炙乳香、没药 苦杏仁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是什么?苦杏仁定性原理是什么? 【炮制方法】:燀制、炒制。

【目的作用】: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止呕平喘,润 肠通的功能。生用有小毒,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易中毒。制后可降低毒性,使用药安 全。还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同时还能杀酶包苷。 【工艺研究】:1.禅法:用苦杏仁量十倍的沸水,煮汤的时间五分钟。2.蒸发:用流通蒸 汽蒸至上气再维持30分钟,能有效地稳定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3.微量法:温度 80c加热4~5分钟,苦杏仁酶完全灭活,苦杏仁苷不受损失。 【定性原理】生品苦杏仁受酶的作用而水解,放出氰氢酸,接触苦味酸钠试纸,发生还 原反应,生成异紫酸而显砖红色,而制品因为酶已被破坏,而未能放出氰氢酸,从而

不显砖红色。 注意事项:水量宜多 水沸后加药 药量宜少 水温始终接近100℃

王不留行,龟甲,阳起石用何法炮制,有何炮制目的 答:1.炒王不留行: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2.醋龟甲:醋炙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以补肾健胃,滋阴止血力胜

3.酒阳起石、煅阳起石:煅阳起石:质地酥脆,易于粉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酒阳起石:可进一步使其质地酥脆,利于加工成细粉,并可加强壮阳作用。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作用有哪些)?

答: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和制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利于服用

用现代成分的观点揭示川乌、大黄、何首乌的炮制意义? 川乌: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得到毒性较低的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继续水解生成脂碱,毒性下降

何首乌:炮制过程中保肝作用的二苯乙烯苷含量不变,游离蒽醌含量增加,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含量降低

大黄:炮制过程中结合蒽醌含量均降低,游离蒽醌含量升高,缓和其泻下作用。肉质含量降低。酒炒醋炒对大黄酸苷及番泻苷无明显影响。其他炮制规格大黄酸苷降低1\\3-1\\2,番泻苷几乎完全破坏。炮制降低了大黄的毒副作用。

炒法有几种,简述每种方法对制品质量有何要求? 答: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其中清炒法又分为:1.炒黄: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2.炒焦: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焦香气味3.炒炭:炒炭存性、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加辅料炒又分为1.麸炒: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2.米炒:米呈焦黄色或焦黑色,药物呈黄色3.土炒 :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4.砂炒:药物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5.蛤粉炒:药物膨胀鼓起,内部疏松6.滑石粉炒: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

液体辅料与固体辅料有何异同(炙法和加辅料炒的区别) 答:相同点:都是对于药物起协同作用,加强药物疗效或矫正药物气味

不同点:液体辅料1主要用于炙法、2温度:低、3火力:文火、4时间:较长、5辅料的作用:协同作用、6辅料去向:入药、7操作方法:先拌后炒或先抄后加辅料

固体辅料1主要用于加辅料炒法、2温度:高、3火力:中火或武火、4时间:较短、5辅料作用:传热作用和协同作用、6辅料去向:筛去、7操作方法:先加辅料再加药物

煨法和加辅料炒的区别

煨法:文火、低温度、辅料用量大、翻炒时间长。肉豆蔻、诃子、木香

加辅料炒:中火、高温度、辅料用量小、翻炒时间短。苍术、党参、山药

传统制药原则包括哪些内容?举例说明?

答: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以缓和苦寒之性,使药性转降为升。 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苦寒的黄连,可制其大寒之性。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增强药效,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如盐知母: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仙茅:辛热的酒来炮制辛热的仙茅,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3.)相恶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减弱某些中药的副作用。即指两种中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如枳实破气作用过强,可用麸炒的方法来缓和其破气作用。苍术之燥性,可用米泔水制来缓和。

4)相畏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另一种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畏”、“相杀”。如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炮制后降低毒性。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等。

5)相喜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包括中药)或方法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病人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如醋炙乳香、没药 苦杏仁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是什么?苦杏仁定性原理是什么?

【炮制方法】:燀制、炒制。

【目的作用】: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止呕平喘,润

肠通的功能。生用有小毒,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易中毒。制后可降低毒性,使用药安

全。还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同时还能杀酶包苷。 【工艺研究】:1.禅法:用苦杏仁量十倍的沸水,煮汤的时间五分钟。2.蒸发:用流通蒸

汽蒸至上气再维持30分钟,能有效地稳定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3.微量法:温度

80c加热4~5分钟,苦杏仁酶完全灭活,苦杏仁苷不受损失。

【定性原理】生品苦杏仁受酶的作用而水解,放出氰氢酸,接触苦味酸钠试纸,发生还

原反应,生成异紫酸而显砖红色,而制品因为酶已被破坏,而未能放出氰氢酸,从而

不显砖红色。

注意事项:水量宜多 水沸后加药 药量宜少 水温始终接近100℃

王不留行,龟甲,阳起石用何法炮制,有何炮制目的 答:1.炒王不留行: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2.醋龟甲:醋炙后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以补肾健胃,滋阴止血力胜

3.酒阳起石、煅阳起石:煅阳起石:质地酥脆,易于粉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酒阳起石:可进一步使其质地酥脆,利于加工成细粉,并可加强壮阳作用。 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作用有哪些)?

答: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和制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利于服用

用现代成分的观点揭示川乌、大黄、何首乌的炮制意义? 川乌:双酯型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得到毒性较低的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继续水解生成脂碱,毒性下降

何首乌:炮制过程中保肝作用的二苯乙烯苷含量不变,游离蒽醌含量增加,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含量降低

大黄:炮制过程中结合蒽醌含量均降低,游离蒽醌含量升高,缓和其泻下作用。肉质含量降低。酒炒醋炒对大黄酸苷及番泻苷无明显影响。其他炮制规格大黄酸苷降低1\\3-1\\2,番泻苷几乎完全破坏。炮制降低了大黄的毒副作用。

炒法有几种,简述每种方法对制品质量有何要求? 答: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其中清炒法又分为:1.炒黄:药物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2.炒焦: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焦香气味3.炒炭:炒炭存性、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加辅料炒又分为1.麸炒: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2.米炒:米呈焦黄色或焦黑色,药物呈黄色3.土炒 :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4.砂炒:药物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5.蛤粉炒:药物膨胀鼓起,内部疏松6.滑石粉炒: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

液体辅料与固体辅料有何异同(炙法和加辅料炒的区别) 答:相同点:都是对于药物起协同作用,加强药物疗效或矫正药物气味

不同点:液体辅料1主要用于炙法、2温度:低、3火力:文火、4时间:较长、5辅料的作用:协同作用、6辅料去向:入药、7操作方法:先拌后炒或先抄后加辅料

固体辅料1主要用于加辅料炒法、2温度:高、3火力:中火或武火、4时间:较短、5辅料作用:传热作用和协同作用、6辅料去向:筛去、7操作方法:先加辅料再加药物

煨法和加辅料炒的区别

煨法:文火、低温度、辅料用量大、翻炒时间长。肉豆蔻、诃子、木香

加辅料炒:中火、高温度、辅料用量小、翻炒时间短。苍术、党参、山药

传统制药原则包括哪些内容?举例说明?

答: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以缓和苦寒之性,使药性转降为升。 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苦寒的黄连,可制其大寒之性。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增强药效,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如盐知母: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仙茅:辛热的酒来炮制辛热的仙茅,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3.)相恶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减弱某些中药的副作用。即指两种中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如枳实破气作用过强,可用麸炒的方法来缓和其破气作用。苍术之燥性,可用米泔水制来缓和。

4)相畏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另一种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畏”、“相杀”。如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炮制后降低毒性。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等。

5)相喜为制:是指用某种辅料(包括中药)或方法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病人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如醋炙乳香、没药 苦杏仁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是什么?苦杏仁定性原理是什么?

【炮制方法】:燀制、炒制。

【目的作用】: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止呕平喘,润

肠通的功能。生用有小毒,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易中毒。制后可降低毒性,使用药安

全。还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同时还能杀酶包苷。 【工艺研究】:1.禅法:用苦杏仁量十倍的沸水,煮汤的时间五分钟。2.蒸发:用流通蒸

汽蒸至上气再维持30分钟,能有效地稳定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3.微量法:温度

80c加热4~5分钟,苦杏仁酶完全灭活,苦杏仁苷不受损失。

【定性原理】生品苦杏仁受酶的作用而水解,放出氰氢酸,接触苦味酸钠试纸,发生还

原反应,生成异紫酸而显砖红色,而制品因为酶已被破坏,而未能放出氰氢酸,从而

不显砖红色。

注意事项:水量宜多 水沸后加药 药量宜少 水温始终接近100℃

推荐第6篇: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炙:炮炙古代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物的方法,现代一般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的其他炮 制方法。

3.饮片:饮片系指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的所有中药。4.反制:药性相对立的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制约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称为反制。 5.从制:药性相同或相似的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增强药物的疗效,称为从制。 6.炮制辅料: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7.炮:炮古代指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指高温砂烫至发炮(泡)鼓起。 8.净度:净度系指饮片的纯净度,亦即中药饮片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分的限度。

9.泛油:泛油是指饮片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 状物质或返软、发黏、颜色変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0.变色:变色是指饮片的天然色泽发生了变化。

11.风化: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 末状态的现象。

12.潮解溶化:潮解溶化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 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

13.对抗同贮法:对抗同贮法是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与药 物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的贮存方法。

14.气调养护技术:气调养护技术是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人为 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防虫、防霉防止泛油、变色、气味散失等目的。 15.净制:净制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剂、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 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品和霉变品,区分疗效不同的药用部位, 将药材分档或进行简单加工的一类炮制方法。

16.净药材:净制后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的中药材称为净药材。

17.分档:为了便于炮制,把药物按大小、粗细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分档。

18.挑选:挑选是用手挑拣去混在药材中的杂质、霉败品;或区分不同药用部位;或将药材分 档的方法。

19.筛选:筛选是根据药材和杂质的体积大小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或罗,以除去杂质 或进行分档的方法。

20.风选:风选是利用药材与杂质的轻重不同,借助风力,将药材与杂质分开的方法。21.水选:水选是用多量清水洗涤或浸漂药材,以除去杂质的方法。

22.芦:芦又称芦头,一般指药材残留的根头、根茎、残茎、叶基等非药用的部位。23.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

24.拌衣:拌衣是指将药物表面用水湿润,使辅料粘附于药物表面上,从而起到一定治疗作 用的方法。

25.败片: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不符合切制规格和片型标准的饮片, 统称为败片。

26.吸潮回润:吸潮回润是将药材摊放于湿润而垫有席子的地上,使其自然吸潮回润,达到 合适切制程度的方法。

27.个货:个货是指需单个或2~4个一起切制的药材。在中药行业中,对于未被切制的完整 中药材,不论何种形状,也习称个货。

28.把货:把货是指需要理成一把(一束)切制的药材。29.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

30.看水头:看水头是指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吸水量是否合适,其软化程度是否 符合切制要求。

31.下色:下色是指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 现象。

32.淋法:淋法水中用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的方法。

33.泡法:泡法是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定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的方法。

34.润法:润法是指保持润湿的外部环境,使已浸湿药材的外部水分,徐徐渗入内部,使其 柔软适宜切制的方法。

35.洗法:洗法是用清水洗涤药材的方法,由于药材与水接触时间较短,又称抢水洗。36.火力:火力是指火的大小(强弱)或温度的高低。 37.火候: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38.清炒法:清炒法是指药物不加辅料的炒法。

39.炒黄:炒黄是将净药物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 色泽加深,或鼓起爆裂,并透出香气的方法。

40.炒焦:炒焦是将净药材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 色,内部色泽加深,并透出焦香气味的方法。

41.炒炭:炒炭是将净药材置温度适宜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 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存性”的方法。

42.黑色存性:内部存性是指炒炭品应外部呈黑色,内部存性。即炭药的表面应呈焦黑色、黑褐色或焦褐色;内部(断面或粉末)应部分炭化,而不应完全炭化甚至灰化,未炭化部分 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类炭药仍可清晰辨别原药材的形状。 43.加辅料炒法:加辅料炒法是将净药材与固体辅料共同拌炒的方法。 44.麸炒:麸炒是将净药材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45.米炒:米炒是将净药材与米同炒的方法。

46.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47.砂烫:砂烫是将净药材与受热均匀的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

48.滑石粉烫:滑石粉烫是将净药材与受热均匀的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49.炙法: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方法。 50.酒炙法:酒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51.醋炙法:醋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醋拌炒的方法。

52.盐炙法:盐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食盐水溶液拌炒的方法。53.姜炙法:姜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 54.蜜炙法:蜜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55.油炙法:油炙法是将净药物加入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

56.煅法:煅法是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中或置于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

57.明煅法:明煅法是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中或装入适宜的耐火容器内不隔绝空气进行煅 烧的方法。

58.煅淬法:煅淬法是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淬液)中 骤然冷却,使之酥松的方法。

59.扣锅煅法:扣锅煅法是指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60.煅炭存性:煅炭存性是指将药物密闭煅至全部炭化,不灰化。

61.蒸法:蒸法是将净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程度的方 法。 62.炖法:炖法是将净药物加辅料置于密闭容器内隔水蒸制的方法。

63.煮法:煮法是将净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共煮的方法。

64.燀法:燀法是将净药物置多量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除去或分离种皮的方法。65.上水:上水是药物蒸制时间过长,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 66.圆汽:圆汽是指蒸制药物时,水蒸气从容器内大量溢出的现象。

67.复制法:复制法是将净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的程度,反复炮制的方法。68.发酵法:发酵法是净药物,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 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69.发芽法:发芽法是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使 萌发幼芽的方法。

70.去油制霜法:将药物种仁碾成泥状,经过适当加热,压榨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称为去油制霜法。

71.渗析制霜法:药物通过物料渗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称为渗析制霜法。

72.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73.干馏法:干馏法是将药物置于适宜容器内,以火烤灼,使其产生汁液的方法。 74.烘焙法:烘焙法是将净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

75.提净法:提净法是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重 结晶处理,使之进一步纯净的方法。

76.水飞法:水飞法是将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成细粉后,利用其粗 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的特点,而分离、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 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斑蝥——米炒,降毒

马钱子——沙炒,油炸,降毒

厚朴——姜汁制,消除对咽喉的刺激 ㈡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生地黄、地黄 由温转凉——天南星、制南星 缓和药性——麻黄、蜜麻黄 产生新疗效——生石膏、煅石膏 ㈢增强药物疗效

羊脂制淫羊藿——增强补肾壮阳 醋制延胡索——增强活血止痛 酒炙蕲蛇——增强活血通络

蜜制款冬花、黄芪——增强润肺、健脾 土炒山药、白术——增强健脾止泻 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酒炙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湿热 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㈤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

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制引药入肝 盐制入肾——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㈥便于调剂和制剂 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 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

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等 ㈦洁净药物,利于贮藏

药材常见杂志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绒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贝壳类——泥沙、苔藓;甲壳类——筋膜、残肉;昆虫类——头尾足翅;果壳类——内瓤; 杀酶保苷、保存药效——黄芩、苦杏仁、芥子 矫味矫臭、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酒蒸)紫河车;(醋制)五灵脂;(蜜制)马兜铃;(滑石粉炒)刺猬皮

1发酵的最佳温度:30到37 2发芽法制种子的发芽率为:85﹪以上 3虫亡虫和蜈蚣的炮制方法:烘焙法 4芒硝提净法炮制后的主要成分:硫酸钠

5水飞法制雄黄的降低毒性的原理:降低三氧化二砷的含量 6蛋黄油的制备材料用:煮熟的鸡蛋单取蛋黄

7炒半夏曲的功效:增强健脾温胃,燥湿化痰的功效 8巴豆制霜后毒性降低的原因:脂肪油含量降低

9煨肉豆蔻和煨木香的功效:增强了固肠止泻的作用 10水飞法适用于:不溶于水的矿物药

11炒黄:槐花 ,藏儿子 ,芥子,决明子,莱菔子 ,牵牛子, 酸枣仁, 王不留行 12炒焦:山楂, 栀子, 槟榔 13炒炭:干姜, 蒲黄 ,荆芥 14麸炒:苍术,僵蚕, 15米炒:斑蝥

16土炒:山药,白术

17砂炒:鳖甲,龟甲,穿山甲,鸡内金,马钱子 18蛤粉炒阿胶

炮制的分类方法:雷公炮炙十七法,三类分类法,五类分类法,药用部位分类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雷斅撰写的《雷公炮制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缪希雍撰写的《炮灸大法》是第二部,并发明了雷公炮炙十七法。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净制 ①除去杂质 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③ 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2.加工切制 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如盐制知母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米泔水制苍术 二 具体方法

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 制其性:改变性能 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 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寒凉温热(平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 有三种情况:

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姜栀子 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胆黄连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目的:毒去效存 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性 3.增强药物的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6.便于调剂制剂 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利于服用

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 ①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②不耐热—生用,应避免或少加热,如石榴皮、山豆根;

③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

2有毒成分 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 ②避免醋制; 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如秦皮、大黄等; 2非有效成分: 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 水处理不宜浸润、闷润,要抢水洗 热处理时,最好在500C以下或以阴干为主。

2有毒成分: 加热处理引起量变或质变,如苍术、荆芥。 本教材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 液体辅料(包括药汁)

1.酒 黄酒,白酒 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 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

3.蜂蜜 作用: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等

4.食盐水 作用:引药入肾,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等。 5.生姜汁 作用:性味辛,温,具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缓和药性等作用。 6.甘草汁 作用: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增溶等 7.黑豆汁 8.米泔水 9.胆汁 10.麻油 固体辅料

1.麦麸 作用:健胃益脾、缓和燥性、矫臭、增效 常以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等

2.稻米: 作用: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降低毒性和刺激性。 ①炒制药物; ②用于指示炮制程度; 3.白矾 又称明矾 作用:解毒、祛痰杀虫、防腐;

4.蛤粉 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使药物质地酥脆; 常用来烫制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

5.滑石粉 6.土 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止泻,能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7.河砂 常作为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温度高、传热快

作用:①便于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②破坏药物毒性成分,除去非药用部位;常用来炮制马钱子、穿山甲等 8.豆腐 9.朱砂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外观质量:净度、形色气味、包装等; 内在质量:水分、灰分、浸出物、有毒及有效成分、卫生学检查等;

1.净选加工的含义: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目的 1)分离药用部位 如麻黄、莲子等

2)除去非药用部位 保证剂量准确和减少副作用,如山茱萸去核、枇杷叶去毛等。 3)大小分档 便于在水处理和加热处理中均匀一致, 如川乌 、草乌、半夏等; 4)除去泥砂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2.筛选 目的:①筛去砂石、杂质等;②大小分档;③筛去辅料;

3.去毛 目的:①避免机械性刺激,引起咳嗽或其他副作用; ②可使药物外观洁净; 4.去心 目的:1.除去非药用部位,如百部、贝母及牡丹皮等; 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莲子; 3.消除副作用 饮片 (名詞解釋)

广义: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狭义:为调配处方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

饮片切制的目的 1.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2.利于炮炙,便于控制火候和辅料均匀吸收 3.利于调配和制剂 4.便于鉴别 5.利于贮存

切制前的水处理目的:1.软化药材,便于切制 2.调整药性,降低毒性 3.洁净药材,除去泥砂杂质

原则:―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常用水处理方法:有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各種炮制方法:

第九章 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适当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1.清炒法:根据火候和程度不同 炒黄—牛蒡子 炒焦—山楂 炒炭—干姜 2.加辅料炒: 麸炒—枳壳 米炒—党参 土炒—山药 砂炒—鸡内金 蛤粉炒—阿胶 滑石粉炒—刺猬皮 火力和火候 (名詞解釋)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有文火,中火,武火等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炒法 :预热的目的是便于掌握温度,使药物迅速获得热能,缩短药物在锅内停留的时间,以提高质量和工效,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俗称―炒哑‖)。

第一节 清炒法 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分类 :炒黄、炒焦和炒炭

目的1.增强疗效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3.缓和药性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注意事项1.火力适当,掌握好炒制的程度; 2.药材要大小分档; 3.炒前锅要预热; 4.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 .炒黄(炒爆) 文火或中火 炒制程度: ―黄而不焦‖

(1)外表颜色加深 (2)有爆鸣声 (3)逸出固有香味 (4)药物断面呈黄色 (5)发泡鼓起 (6)质变酥脆 槐 花 【炮制方法】

1.槐 花:取原药材,除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2.炒槐花:取净槐花,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3.槐花炭: 取净槐花,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炒干,取出凉透。

【炮制作用】生 品:清肝泻火,清热凉血,多用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

炒槐花:缓和苦寒之性,杀酶保苷 槐花炭:凉血止血

【炮制研究】 一 化学成分: 主要含有芦丁、槲皮素等 芦丁含量:炒品>生品>炭品 二 药理作用 炭品止血的机理:1.鞣质含量增加 2.槲皮素含量增加 3.异鼠李素含量降低 王不留行

【炮制方法】 炒王不留行 取净王不留行投入热锅内,用中火迅速炒至大部分爆花,取出放凉。

注意事项: 1.药材干燥 2.试温(避免炒焦或炒成僵子) 3.少量多次 4.勤搅拌,炒好后迅速出锅 5.要求爆花率要达到80%以上

【炮制作用】 生品-活血通经、下乳消肿,长于消痈肿,如王不留行散 炒品-质地松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炮制研究】水溶物的增加与爆花程度有關 莱菔子

【炮制方法】

炒莱菔子 取净莱菔子投入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浅黄色,有香气逸出即可。

【炮制作用】 生品-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长于涌吐风痰 炒品-缓和药性,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降气化痰 苍 耳 子

【炮制方法】 炒苍耳子 取净苍耳子投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即可,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生品-有毒,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作用,长于消风止痒 炒品-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

【炮制研究】 毒蛋白为毒性成分之一,炒制后可凝固变性

二.炒焦(中火或武火) 标准 1表面呈焦褐色或焦黄色 2 内部颜色加深 3 有焦香气味 4 质地酥脆 目的 1.增强健脾消食的作用 2.缓和药性,减少刺激性 3 .产生焦香气味 注意事项 火侯适中,防止炭化失效。 山 楂

【炮制方法】1.山 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核和果柄 2.炒山楂 取净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

3.焦山楂 取净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 4.山楂炭 取净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炮制作用】1山 楂: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停滞、产后腹痛、经痛、胸痛

2炒山楂: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长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3焦山楂:酸味减弱,增加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如保和丸 4山楂炭:味涩,化瘀止血。

【炮制研究】1.化学成分 去核的方法经研究是合理的。 有机酸、总黄酮含量:生品>炒品>焦品>炭品

2药理作用:① 助消化:消食以生品和炒品为好。 ② 抗菌 槟 榔

【炮制方法】1 槟 榔 原药材-净制- 水处理-切薄片-干燥 2 炒槟榔 取槟榔片,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

3 焦槟榔 取槟榔片,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透香气。

【炮制作用】 生 品:力峻,杀虫破积,行水消肿。用于虫积、水肿、疟疾等 炒槟榔: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长于消食导滞 焦槟榔:药性更加缓和,增强消导功能

【炮制研究】浸泡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易流失;加热時間越長。槟榔碱的含量越低。 工艺研究: 用减压冷浸软化法,阴干,對槟榔碱損失最少 栀子

【炮制方法】炒栀子 取栀子碎块,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焦栀子 取栀子碎块,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 栀子炭 取栀子碎块,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取出晾凉。 【炮制作用】炒栀子:缓和苦寒之性,清热除烦

焦栀子:苦寒之性更加缓和,对胃肠的刺激性减弱,清热除烦 栀子炭:味涩,凉血止血。

三、炒炭 (用武火或中火)

炒炭要求存性。 ―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2.增强固涩收敛止泻的作用

注意事项

1、火力适宜 质地坚实的如根和根茎类用武火;质地疏松的如花、花粉、叶、全草用中火

2.洒水除去火星,防完全炭化 3.炒炭存性 4.放凉入库,防止复燃。 干 姜

【炮制方法】炮姜 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取出,筛去砂,晾凉。

姜炭 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

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

【炮制作用】干姜:辛热,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味苦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寒症腹痛),温经止血(虚寒性出血)的功能 姜炭:辛味消失,长于止血温经

【炮制研究】1.挥发油含量按高低次序依次为:干姜>炮姜> 姜炭 2.具有抗溃疡、止血作用。 荆 芥

【炮制方法】炒荆芥 取荆芥段 ,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荆芥炭 取荆芥段,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生品:解表散风,用于感冒头痛等 炒品:祛风理血,用于产后血晕等 炭品:止血

第二节 加辅料炒法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按照所用辅料不同,分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

目的: 1.增强疗效 2.缓和药性 3.降低毒性,矫臭矫味 4.易于粉碎和煎煮,利于制剂 固体辅料的作用

1.中间传热体 药物受热均匀,温度易上升。 2.使药性发生变化 如降低药物毒性,缓和药性,矫臭矫味等。 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火力 2.恰当掌握翻炒速度、炒制温度和时间 3.灵活掌握辅料用量

4.某些辅料可重复使用 5.贵重药材可先试温 6.炒过毒剧药材的辅料要妥善处理。

A .麸炒 目的:1.增强疗效 2.缓和药性 3.矫臭矫味 麦麸用量:10%

注意事项 1.辅料用量要适当。 2.火力适宜,麸炒一般用中火。 3.麦麸要均匀撒布热锅中,待起烟投药。

4.药物要求干燥。5.出锅迅速。

苍 术

【炮制方法】

麸炒苍术 麸入热锅,中火加热至冒烟时投入苍术片,炒至深黄色取出,筛去麦麸,放凉。麦麸用量:10%

焦苍术 取苍术片,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再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 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

麸炒品:缓和燥性,气变芳香,健脾和胃作用增强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

① 缓和辛燥之性,降低副作用 ② 扩大药用范围

【炮制研究】 1.化学成分 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苍术酮。麸炒后,挥发油含量下降,刺激性下降。

2.药理作用: 过量的苍术挥发油有一定的副作用。

僵 蚕

【炮制方法】1僵 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丝,洗净,晒干。

2麸炒僵蚕 中火热锅,撒入麦麸,待烟起投药炒至表面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麦麸用量:10%

【炮制作用】生 品: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麸炒品:缓和辛散之性,矫正不良气味,便于粉碎和服用,长于化痰散结

【炮制研究】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清炒品>麸炒品>生品

枳 壳

【炮制方法】

麸炒枳壳 均匀撒入麦麸于热锅,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炒至淡黄色、麸焦黑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炮制作用】 生品:偏于行气宽中除胀 麸炒枳壳: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

B.米炒 (多用大米) 米的用量为20%

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 3 .判断药物的炮制程度

操作方法

1.先将米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炒拌至一定程度,取出,去米,放凉。

2.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

取出,去米,放凉。

注意事项 1昆虫类药物以米的色泽变化来观察火候 2植物类药物以药物变黄为度

党 参

【炮制方法】

米炒党参 将米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冒烟时投入党参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米,放凉。米用量20%

蜜炙党参 取炼蜜用适量冷开水稀释,与党参拌匀,稍闷,待蜜水吸尽后,投入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翻动,至党参呈黄棕色,不太粘手时取出,放凉。炼蜜用量20%

【炮制作用】 党 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长于益气生津

米炒党参:能增强和胃、健脾止泻作用

蜜党参: 增强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

【炮制研究】 片型规格:斜厚片(0.8cm~1cm)有利于水溶性成分的煎出 补气作用:蜜炙品>生品>米炒品 斑 蝥

【炮制方法】

米炒斑蝥 将米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斑蝥微挂火色时,取出,筛去米,除去头、足、翅,摊凉;或者投入去头、足、翅的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筛去米,放凉。米用量:20% 注意事项:①火力不宜过大,否则易焦化 ②炒时应有通风及防毒工具

③生药去头、足、翅后应及时洗净手。 ④炒制过的米要妥善处理,以防中毒。

【炮制作用】生斑蝥:多外用,攻毒蚀疮,用于治疗顽癣等

米炒品:降低其毒性,矫正其气味,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

①降毒、矫味 ②米作指示程度用

【炮制研究】1化学成分:

炮制降毒原理:斑蝥素可升华,84℃开始升华,升华点为110℃,米炒时锅温为128℃,适合斑蝥素升华,含量降低。 2药理作用:米炒后LD50升高

3工艺研究:用低浓度药用氢氧化钠浸泡,使转化为斑蝥酸钠,从而可降低毒性,保存药效。

C.土炒 目的: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土用量:30%

注意事项

1.灶心土的温度要适当,土温过高,药物易焦糊;过低药物内部水分及汁液渗出较少,粘不住灶心土。 2.灶心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后,要适当调节火力,防止药物烫焦。

3.用土炒制同种药物时,灶心土可连续使用,若土色变深时,应及时更换新土。

山 药

【炮制方法】

土炒山药 将土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山药片拌炒,至表面均匀挂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麸炒山药 热锅撒入麦麸,待其冒烟时投入山药片,不断翻动,至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晾凉。麦麸用量:10% 注意事项: ①山药切片以春秋季为宜,及时干燥。 ②及时换新土,以保持药色美观。

【炮制作用】 山药:以补肾生精,益肺阴为主

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 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为主

D、砂炒 特点:温度高、时间短、受热均匀

目的 1 .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制剂 2 .降低毒性 3 .利于去毛 4 .矫臭矫味

注意事项: 1.砂温和用量要适中。 2.武火加热,去砂应迅速。

3.砂可反复使用,油砂反复使用前需加油拌炒。 4 .炒过毒性药物的砂妥善处理,不可炒其他药物。

马钱子

【炮制方法】注意:马钱子毒性大,炒时应防毒操作,炒用过的砂和水要及时处理。

制马钱子 ①砂烫 砂炒法炒至棕褐色或深棕色,鼓起,内部红褐色,起泡,酥脆时取出,筛去砂,放凉。 ②油炸 取麻油加热至230℃左右,投入马钱子,炸至呈老黄色、酥脆,取出。

马钱子粉 取砂烫马钱子,粉碎成细粉,加淀粉稀释使士的宁的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得。

【炮制作用】 生马钱子:有大毒,质地坚硬,仅供外用,用于痈疽初起,关节肿痛,外伤瘀血肿痛。

制马钱子:毒性降低,质地酥脆,易粉碎,可供内服,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炮制研究】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是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降毒原理:①受热易分解破坏 ;②马钱子碱破坏较多; ③砂烫后生物碱种类增多,总生物碱含量变化不大

④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加热过程中醚键断裂开环,转变成它们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

⑤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产生了共熔现象;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①士的宁及马钱子碱的毒性分别比其氮氧化物大10倍和15.3倍,药理作用相似;

②马钱子碱氮氧物的镇痛、化痰作用强于马钱子碱;

3.工艺研究:①以砂烫法为佳 ②现做不去毛的法定要求

鸡内金

【炮制方法】炒鸡内金 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

砂炒鸡内金 砂烫法炒至鼓起卷曲、酥脆、金黄色取出,去砂。

醋鸡内金 压碎,文火加热炒至鼓起,喷醋,取出,干燥。醋量:15%

注意事项: 1砂炒宜用中火; 2选用中粗河砂炒制,以免粘砂。

【炮制作用】生品:长于攻积,通淋化石,常用于泌尿系结石和胆道结石

炒制品(包括砂炒):质酥易碎,矫臭矫味,增强健脾消积作用

醋制品:质酥易碎,矫臭矫味,疏肝助脾

E、蛤粉炒 火力小、传热慢 蛤粉用量:30%~50%

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 2.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3.可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

操作方法:将蛤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滑利状态,减小火力,投入药物,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

筛去蛤粉,放凉。

注意事项: 1.大小分档炒制。 2.火力不宜过大。 3.翻炒要速度快而均匀。 4.蛤粉颜色加深后需及时更换。5.试温。 阿 胶 阿胶珠性狀:呈圆球形,内无溏心、呈蜂窝状、外表灰白色或灰褐色,气微香,味微甘。 【炮制方法】

1.阿胶丁 取阿胶块,置文火上烘软,切成小丁块。

2.蛤粉炒阿胶 中火炒蛤粉至灵活状态,投入阿胶丁,炒至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呈蜂窝状、颜色由黑褐色变为

灰白色,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蛤粉30~50%

3.蒲黄炒阿胶 中火加热适量蒲黄至稍微变色,投入阿胶丁,炒至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

注意:1.辅料用量以充分掩埋阿胶丁为度。 2.阿胶丁大小要均匀 3.勤翻动,炒制前试温。

【炮制作用】 生品:补血滋阴,用于血虚证,如黄连阿胶汤。

蛤粉炒品:降低滋腻之性,质地酥脆,矫味,长于益肺润燥、止咳化痰,如补肺阿胶汤。

蒲黄炒品:以止血安络力强,如胶艾汤,适用于脾胃虚热者。

F、滑石粉炒 传热慢、受热均匀 辅料用量:40%~50%

目的: 1.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 2.降低毒性和矫正不良气味

操作方法:用中火加热辅料至灵活状态,再投入药物,不断翻动,炒至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其余同蛤粉炒。 注意事项: 1一般用中火,操作时要适当控制火力,防止药物生熟不均或焦化。

2滑石粉可重复使用,颜色变灰暗时需及时更换。

第十章 炙法 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分类:酒炙-大黄,黄连 醋炙-甘遂,元胡 盐炙-黄柏,知母 姜炙-厚朴,竹茹 蜜炙-紫菀,甘草 油炙-淫羊藿,蛤蚧 目的 1降低毒性,抑制偏性 2增强疗效,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协同增效 3矫臭矫味

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的区别

第一节 酒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多用黄酒。

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3.矫臭去腥 如乌梢蛇、蕲蛇

操作方法 辅料用量:黄酒10%~20% 1.先拌酒后炒药 定量黄酒+药材拌匀,闷润(加盖)至酒吸尽,文火炒干,放凉,密封贮存。适应于大多数药物(质

地坚实的根和根茎类药物),如大黄等。

2.先炒药后喷酒 净药材先炒至一定程度后,均匀喷洒一定量酒,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适用于质地疏松的药材,

如五灵脂等。

注意事项 1.闷润时加盖,避免酒挥发; 2.若酒量少不易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再拌润;

3.加热时用文火,炒至近干、色加深时取出晾凉;

黄 连

【炮制方法】

酒黄连 取黄连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

去碎屑。黄酒用量:12.5%

姜黄连 生姜12.5%或干姜4%,绞汁或煎汁。方法同酒黃連。

萸黄连 吴茱萸用量:10% 方法同酒黃連。

【炮制作用】 ①缓和药性 ②引药上行 ③扩大用药范围

生黄连:苦寒性强,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如治热毒雍盛-黄连解毒汤,血热妄行-泻心汤

酒黄连:引药上行,并缓和苦寒之性,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肿痛,口舌生疮

姜黄连:缓和苦寒之性,止呕作用增强,如治胃热呕吐-半夏泻心汤

萸黄连:缓和苦寒之性,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如治湿热泻泄-香连丸,肝火郁结-戊己丸

【炮制研究】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①宜抢水洗(因為有效成分黃連小檗碱易溶于水),多用时捣碎;②炮制温度升高,小檗碱含量減少;③酒制可增加小檗碱的溶出;④生成小檗红碱;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抗菌

大 黄

【炮制方法】

酒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

凉。 黄酒用量:10%

熟大黄 药材与黄酒拌匀闷润,装入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为度。黄酒用量:30% 大黄炭 取大黄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晾凉。

醋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米醋用量:15% 清宁片 水煮—黄酒拌—煮后,晒干—蒸(黄酒+炼蜜)—闷润—切厚片

【炮制作用】

1.生品:苦寒沉降,泻下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作用

2.酒炙大黄:缓和苦寒泻下之性,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

3.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增强活血祛瘀作用

4.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5.醋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消积化瘀为主

6.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炮制研究】 含有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鞣质类等成分 (瀉下作用原理 :如下加粗字體所示)

1、加热炮制后结合型蒽醌含量下降;

2、结合型蒽醌为泻下主要成分,炮制后泻下作用减弱或消失;

3、具有解热抑菌作用,抑菌活性各有特点;

4、炮制能降低毒副作用;

当 归

【炮制方法】

1.当归(全当归) 2.当归头 3.当归身 4.当归尾

5.酒当归:药材与黄酒拌匀,闷润,文火炒至老黄色,取出晾凉。药:黄酒=100:10

6.土炒当归:取当归片用土炒法炒至挂土色,透香气,取出。药:土= 100:30

7.当归炭:取当归片至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微黑色,取出晾凉。

【炮制作用】 当归生品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酒炒当归:增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作用

土炒当归:补血而不致滑肠

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

【炮制研究】① 阿魏酸:归尾>归身>归头 阿魏酸受热易破坏

川 芎

【炮制方法】酒川芎 定量黄酒与药材拌匀闷润,再文火炒至棕黄色,取出。黄酒用量:10%

注意事项:①闷润时要注意检查,防止出油变质; ②忌高温干燥;

【炮制作用】生 品: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头痛等

酒炙品:引药上行,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用于血瘀疼痛、偏头痛等

第二节 醋炙法 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3.矫臭矫味;

二、操作方法 米醋用量:20%~30%

1.先拌醋后炒药 药物+定量醋拌匀,闷润吸尽,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放凉。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

2.先炒药后喷醋

药物炒至一定程度,喷洒米醋,炒至微干。适用于树脂类:表面熔化,发亮动物类:腥气溢出 药:醋=100:20~30 四 注意事项

(1)药材要大小分档。

(2)若醋的用量较少,不能与药物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

(3)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开晾干。

(4)树脂类和动物粪便类药物,要采用先炒药后喷醋的方法,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

(5)先炒药后加醋时宜边喷醋,边翻动药物,使之均匀 。

柴 胡

【炮制方法】

.醋柴胡:取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柴胡片每100kg,用20kg。

鳖血柴胡: ①药材+鳖血+冷开水拌匀,闷润,文火炒干。 ②药材+鳖血+黄酒拌匀,闷润,文火炒干。

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3kg,黄酒25kg。

【炮制作用】生 品: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如治寒热往来—小柴胡汤

醋柴胡: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如治肝郁证-逍遥散

鳖血柴胡:增强清肝退热,截疟的功效。用于治骨蒸潮热及疟疾等

【炮制研究】 主要含有挥发油、柴胡皂苷及多糖等

1.化学成分: 水溶性浸出物:醋柴胡>酒柴胡>柴胡;

总皂甙:酒柴胡>醋柴胡>柴胡;

挥发油:生柴胡>酒柴胡>醋柴胡; 生柴胡中多糖含量最高。

2.药理作用:醋炙柴胡能明显增强胆汁的分泌量,证实能增强疏肝解郁作用

延 胡 索(元胡) 【炮制方法】

醋延胡索 ①醋炙法 药材加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药:醋=100:20

②醋煮法 药材加定量米醋与适量水置煮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煮至透心,醋液被吸尽时取出,晾至6成干,

切厚片晒干,或晒干捣碎。 药:醋=100:20

酒延胡索 药材与定量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文火 炒干,取出晾凉。药:黄酒=100:15

【炮制作用】醋制品:活血行气,止痛作用增强,用于身体多部位的多种疼痛证,如平安丸,乌金丸,元胡止痛片 酒炙品: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炮制研究】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延胡索经醋炙后,其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显著增高。

季铵碱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 含量:生品>醋炙品>盐炙品>酒炙品

2.工艺研究 以延胡索乙素含量为指标,温度:40℃,加热时间:4h,加醋量:80% 乳 香

【炮制方法】

醋乳香 先文火炒药至冒烟,表面微熔,喷淋定量米醋,边喷边炒至表面呈油亮光泽时,迅速取出,摊开放凉。药:醋=100:10 炒乳香 文火加热炒药至冒烟,表面熔化显油亮光泽时,迅速取出,摊开放凉。

【炮制作用】生 品: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刺激性强,易引起呕吐

醋制品:刺激性缓和,利于服用;便于粉碎;矫臭矫味;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的作用

炒制品:作用同醋制品

第三节 盐炙法 目的:1 .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2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3.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操作方法 食盐用量:2%

1.先拌盐水后炒药:食盐水+药物拌匀,闷润至吸尽后文火炒至一定程度适用于大多数需盐炙药物

2.先炒药后喷盐水:药物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食盐水(边炒边喷盐水),文火炒干

适用于含粘液质多的药物,如车前子

注意事项:(1)食盐:水=1:4~5,水量不宜过多或过少;(2)含粘液质多的车前子、知母等药物,不宜先用盐水拌润;

(3)火力宜小;

黄 柏

【炮制方法】

盐黄柏 取黄柏丝或块,用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

碎屑。食盐用量:2%

酒黄柏 取黄柏丝或块,用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黄酒用量:10% 黄柏炭 取黄柏丝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取出晾干。

【炮制作用】1.生 品: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如治疗湿热痢疾-白头翁汤

2.盐黄柏: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作用

3.酒黄柏:引药上行,缓和苦寒之性,清湿热、利关节

4.炭 品:清热止血

【炮制研究】含有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

①小檗碱易溶于水,加热易破坏; 含量:黄柏(除去粗皮)>黄柏丝(润透切丝)>盐黄柏>酒黄柏>黄柏炭; ②酒黄柏和盐黄柏小檗碱含量较生品增加;

杜 仲

【炮制方法】盐杜仲 取杜仲丝或块,加盐水拌匀,稍闷,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

有焦斑,丝易断时,取出晾凉。食盐用量:2%

【炮制作用】 生杜仲: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临床应用较少

盐杜仲:引药入肾;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增强;临床多制用

车 前 子

【炮制方法】1.车 前 子 取原药材,除杂,筛去灰屑。

2.炒车前子 取净车前子 ,文火加热炒至略有爆声,香气逸出,取出晾凉。

3.盐车前子 取净车前子 ,文火加热炒至略有爆声,喷淋食盐水,炒干,取出晾凉。食盐用量:2%

【炮制作用】生 品:清热利尿、渗湿通淋

炒车前子:缓和寒性,提高煎出率,长于渗湿止泻、祛痰止咳 盐车前子:引药下行,泻热利尿而不伤阴

為什么先炒后加輔料?含黏液质较多的車前子,因其遇水发粘,粘成坨后,盐水不易渗入,翻炒时受热不均,又易粘锅。所以需先将药物加热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药物质地疏松,此时喷洒盐水,利于渗入药物组织内部。

第四节 姜炙法 目的:1.抑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

操作方法 辅料用量:药:姜=100:10(生鲜姜)或10/3(干姜)

㈠姜汁炒 生药+姜汁 拌润吸尽 文火炒干(或干燥) 姜汁的制备:生姜-榨汁 干姜-煎汁(比例1:1) ㈡姜汤煮 姜片+水 姜汤+净药 煮至液尽,取出干燥。

注意事项1.制备姜汁时,水的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姜汁与生姜的比例1:1为宜。

2.药物与姜汁拌匀后,需充分闷润,待姜汁完全被吸尽后,再用文火炒干,否则,达不到姜炙的目的。厚 朴

【炮制方法】

姜厚朴 炒法: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煮法:取生姜切片,加水煮汤,另取刮净粗皮的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并用微火加热共煮,至

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干燥,筛去碎屑。 厚朴丝每100kg,用生姜10kg。

【炮制作用】 1.生品: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

2.姜制品:①消除刺激性 ,可内服。 ②协同药力,增强宽中和胃作用。如治湿滞脾胃—平胃散 【炮制研究】主含厚朴酚、和厚朴酚、挥发油及生物碱类成分。

姜炙品中厚朴酚的含量高于生品 挥发油含量:姜汁炒品>姜汁煮品>生品

竹 茹

【炮制方法】姜竹茹:取竹茹团或段,加姜汁拌匀,稍闷,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两面成微黄色取出晾凉。药:生姜=100:10

【炮制作用】生品:具有清热化痰、除烦的作用,如治疗肺热咯血,虚烦不眠

姜制品:增强降逆止呕作用,如治疗胃虚有热呕吐-橘皮竹茹汤

第五节 蜜炙法 蜜炙用的是炼蜜:

1、炼制使蜂蜜纯净;

2、炼蜜性能更能适合炮制的需要;

目的1.协同作用,使药效增强 ①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②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 2.缓和药性 3.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二、操作方法 炼蜜用量为25%

一法:先拌蜜后炒药 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净药+炼蜜水—拌匀,闷润吸尽—文火炒至微干,颜色加深,不粘手 二法:先炒药后加蜜 净药 文火 色加深+炼蜜—拌炒—不粘手 适用于质地致密药物,如百合等。

三 注意事项: 1.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 2.炼蜜不宜过多老,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3.炼蜜用开水稀释时,要严格控制水量(约炼蜜量的1/3-1/2)4.蜜炙时,火力一定要小,以免焦化。

6.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

黄 芪

【炮制方法】蜜黄芪:炼蜜水+黄芪片,拌匀,闷润,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 炼蜜用量为25%

【炮制作用】 生品: 长于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肿,如玉屏风散。

蜜炙品: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百 合

【炮制方法】 蜜百合:取净百合,置热锅内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时,喷洒炼蜜水,翻炒均匀,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药:蜜=100:5 炮制研究】含有多糖、磷脂等成分 1蜜炙后止咳作用增强; 2干燥方法对药材影响较大,晒干法较好; 麻 黄

【炮制方法】1.生麻黄:原药材,除去木质茎及杂质,稍润,切段,干燥。

2.蜜麻黄:生药 蜜炙一法 至不粘手,取出晾凉。药:蜜=100:20

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成绒,筛去细粉。

4.蜜麻黄绒:麻黄绒 蜜炙一法 至深黄色、不粘手,取出晾凉。药:蜜=100:25

【炮制作用】1.生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如治表寒实证-麻黄汤

2.蜜麻黄-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如治表证较轻,咳嗽重-三拗汤

3.生麻黄绒-发汗作用缓和,适用于老年人,幼儿及体虚风寒感冒者。

4.蜜麻黄绒-发汗力更加缓和,平喘,适用于表证已解,咳喘未愈之体虚患者。

【炮制研究】主要含有麻黄碱、挥发油等成分

1.化学成分:生物碱含量:草质茎>过渡茎>木质茎 ;多种麻黄碱型生物碱主要在节间,尤其髓部含量最高。 炮制后总生物碱含量有所下降;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

2.药理作用:麻黄茎:发汗和升压作用;麻黄根:止汗和降压作用,故需分开入药。

枇杷叶

【炮制方法】1.枇杷叶:取原药材,除去绒毛,喷润,切丝,干燥。

2.蜜枇杷叶:取净枇杷叶与定量炼蜜水拌匀,闷润,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药:蜜=100:20

【炮制作用】 1.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2.蜜枇杷叶: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炮制研究】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 1绒毛机械刺激咽喉黏膜引起咳嗽;2入膏剂不去毛,入细粉或汤剂须去毛;

第六节 油炙法 目的:1.增强温肾壮阳作用;2.利于粉碎,便于制剂和服用;

操作方法:1.油炒 法2.油炸法 3.油脂涂酥烘烤

四 注意事项:控制好温度和时间,火力

第十一章 煅 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目的 1.质地疏松,利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煎出; 2.减少或消除副作用,提高疗效或产生新药效;

注意事项: 1.受热均匀,煅至存性 2.大小分档,火候适宜

分类:1.明煅法 2.煅淬法 3.暗煅法(扣锅煅)

第一节 明煅法 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1.质地酥脆,利于成分煎出 2.除去结晶水,如白矾、硼砂等 3.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四、注意事项 1.大小分档; 2.一次煅透,中途不得停火; 3.煅制温度、时间应适度;①含结晶水药物除去结晶水②云母类药物要煅至―红透‖(颗粒断面中心和边缘部分色泽性质一致) 4.煅制时防止爆溅,可加盖;

5.煅后放凉后入库;

白 矾

【炮制方法】枯矾 取净白矾,敲成小块,置煅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继续煅至膨胀松泡呈白色蜂窝状固体,完全干燥,停火,放凉后取出,研成细粉。

注意事项:1.不宜用铁器煅制,以耐火容器为好;2.一次煅透,不能搅拌,中途不得停火,防止成僵块;

【炮制作用】 白矾:味酸性寒,具有解毒杀虫,清热消痰,燥湿止痒作用。如治风痰雍盛所致癫痫—白金丸 枯矾:酸寒降低,涌吐副作用减弱,增强收涩敛疮、止血化腐作用,如治疮口不合—生肌散

【炮制研究】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煅制温度控制在180℃~260℃之间,脱水完全且不分解,用铁锅煅制易生成红色三氧化二铁 。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枯矾增强收涩敛疮机理:(1)减少炎症的渗出物 (2)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成沉淀

石 膏

【炮制方法】煅石膏 取净石膏块,置无烟炉火或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凉后,碾碎。

【炮制作用】 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如治高热烦渴—白虎汤,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

煅石膏: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炮制研究】 加热80℃~90℃开始失水,至225℃全部脱水转化成煅石膏

清热作用的可能机理:1结晶水的存在 2钙离子 3无机元素

第二节 煅淬法 将药物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目的:1.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成分煎出2.改变理化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3.清除杂质,洁净药物

三、操作工艺:药物以明煅法――煅至红透,迅速投入淬液中(反复数次)――至药物酥脆、淬液吸尽。

四、注意事项 1.反复进行数次;2.煅至淬液吸尽、药物酥脆为度;3.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煅淬的目的选择适宜淬液; 自然铜

【炮制方法】 煅自然铜 取净自然铜,置耐火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立即取出,投入醋液中淬制,待冷后取出,继续煅烧醋淬至黑褐色,外表脆裂,光泽消失,质地酥脆,取出摊凉,干燥,碾碎。每100kg自然铜,用醋30kg。

【炮制作用】多煅制后入药 1.质地酥脆,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2.增强散瘀止痛、续筋接骨作用;如接骨丹 炉 甘 石

【炮制方法】 煅炉甘石 净药―耐火容器中―煅至红透+冷水(水飞法)―搅拌分层,上层混悬液,下层残渣(反复3~4)上层混悬液合并静置,清除上层清水,取下层粉末,干燥。

制炉甘石 煅炉甘石极细粉+药汁(黄连或三黄汤)拌匀,待药汁被吸尽后,干燥。炉甘石:各药=100:12.5

【炮制作用】 1炉甘石一般不生用,多外用。

2煅炉甘石:质地纯洁细腻适宜于眼科及外敷用。

3制炉甘石: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作用

【炮制研究】主要成分为碳酸锌,还含有毒副成分铅 煅和水飞后都能降低铅的含量 第三节 扣锅煅法 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目的 1.改变药物性能,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2.降低毒性

血余炭

【炮制方法】

【炮制作用】 本品不生用,入药必须煅制成炭。 血余炭性味苦,涩,平,具有止血,化瘀的功能,止血而不伤正气。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①产生止血作用 ②制造新药

第十二章 蒸煮燀法 蒸、煮、燀法为 ―水火共制‖法,―水‖包括清水和液体辅料 。

1、蒸法:水蒸气加热,加辅料蒸或清蒸;

2、煮法:清水煮、药汁煮或固体辅料煮;

3、燀法:沸水中浸煮短时间

第一节 蒸法目的: 1.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2.减少副作用 3.保存药效,利于贮存 4.便于软化切片

三、操作方法

药物 净制(大小分档) 水或液体辅料润透,置蒸制容器内,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四、注意事项

1.药物要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先用水浸润;2 辅料与药物拌匀吸尽后再蒸;

3.蒸制过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汽‖后改为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的蒸汽即可。

4.蒸制时要注意火候 ; 5.长时间蒸制的药物需不断加水; 6 蒸制后将剩余的辅料拌入药材再干燥; 何 首 乌 炮制忌铁器:①生成墨绿色鞣质铁盐沉淀 ②首乌含有的蒽醌衍生物遇铁起化学反应

【炮制方法】 何首乌 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制首乌 生药+黑豆汁―拌匀,置非铁质容器内―密闭,炖至液汁吸尽,药物呈棕褐色,取出,干燥。药:黑豆=100:10

【炮制作用】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作用,用于肠燥便秘,疮肿痒痛

制首乌:味转甘厚、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作用

炮制作用(1)改变药性;(2)增强药效;(3)消除滑肠通便副作用; 黄 芩

【炮制方法】黄 芩 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蒸至质地软化或沸水煮10min后闷润,切薄片,干燥。

酒黄芩:黄芩片―先拌酒后炒药―至微干,深黄色,有香气逸出,取出。药:黄酒=100:10

黄芩炭 :黄芩片―武火炒炭―至表面黑褐色,内部深黄色 ,取出。

【炮制作用】蒸或煮的目的:①使酶灭活,保存药效;②软化药物,便于切片;

生药:清热泻火,解毒力强

酒炒品-引药上行,苦寒之性缓和,免伤脾阳,偏清上焦及肌表之热邪

炭品-缓和寒性,止血增强,清热止血,用于崩漏下血,吐血衄血

【炮制研究】 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汉黄芩苷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在冷水中酶的活性最大,加热可使其失活,从而保存有效成分。

為什么不能用冷水浸泡? 黄芩里主要的有效成分是黄芩苷,其本身还含有分解黄芩苷的酶。这种酶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会迅速水解黄芩苷,而其分解后的苷元又易被氧化而使黄芩显绿色,失去原有的功效。

第二节 煮法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称为煮法。 目的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川乌 2.清洁药物 如豆腐制珍珠

操作方法

1清水煮:先浸泡无干心,武火煮沸文火煮至透心,如乌头;或武火煮沸,投入药材,煮至一定程度后,取出,闷润至

内外湿度一致,切片,如黄芩。

2加辅料煮:武火煮沸文火煮至药透水尽,如甘草水煮远志。

3豆腐煮:药物与辅料加水同煮,先武火后文火,煮至一定程度,如珍珠粉,制藤黄原则:武火煮沸,文火煮透 注意事项1.大小分档; 2.加水适量;①用液体辅料煮制时,要求药透水尽者水宜少 ②毒剧药水量宜多

3.先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 4 中途应加沸水; 5.及时闷润切片、干燥;

川 乌

【炮制方法】

制川乌 取净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 生川乌 有大毒,多外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

制川乌 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扑剧痛。

【炮制研究】 主要含有生物碱类,其中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是其主要毒性成分,也是镇痛、抗炎的有效成分。

炮制降毒原理:

①生物碱水解,毒性降低;②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 -OH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从而降低了毒性。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双酯型乌头碱是主要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炮制太过水解完全,则药效降低。

乌头药效的强弱和毒性都与双酯型乌头碱的水解程度有关。

草 乌

【炮制方法】 制草乌 净药—水浸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至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切薄片,干燥。 注意:(1)大小需分档;(2)剖开法,选个大实心者;(3)续水用沸水;

【炮制作用】生草乌:大毒,多外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止痛

制草乌:毒性降低,可内服。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跌打疼痛。

附 子

【炮制方法】1炮附片 取净附片,用砂炒法,武火炒至鼓起,变色时,取出,筛去砂,放凉。

2淡附片 取净盐附子,清水浸泡至盐分去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

切薄片,干燥。甘草:5%,黑豆:10%

【炮制作用】有大毒,炮制后毒性降低,便于内服。

盐附子:防止腐烂,利于贮存 黑顺片和白附片:毒性降低,直接入药

炮附片:温肾暖脾 淡附片: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第三节 燀 法 含义: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目的 1.杀酶保苷,保存药效,如、苦杏仁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白扁豆3.除去非药用部位,如桃仁、苦杏仁

三、操作方法:大量水煮至沸腾—投入药物―煮5~10min至种皮膨胀―取出放于冷水中―搓开种皮,干燥。注意:(1)大小需分档;(2)剖开法,选个大实心者;(3)续水用沸水;

苦 杏 仁

【炮制方法】 燀杏仁 取净杏仁置10倍量沸水中煮,加热约5分钟,至种皮微膨起即捞起,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炒杏仁 取燀杏仁―炒黄法―文火炒至黄色有焦斑,有香气,取出。

注意事项:1 .水量要大。 2 水沸后加药,药量要少,使水始终接近100℃ 。

【炮制作用】 生品:有小毒,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如三拗汤、麻子仁丸

燀杏仁:①毒性降低;②除去非药用部位,利于煎出有效成分;③杀酶保苷,保存药效;

炒杏仁:长于温肺散寒,作用同苦杏仁。

【炮制研究】苦杏仁苷为其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①杀酶保苷; ②提高苦杏仁苷的煎出率 ;③水煮时间长会导致成分流失;

④皮和肉的苦杏仁苷含量基本一致,可以不去皮;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苦杏仁苷和脂肪油分别是止咳平喘和润肠通便的有效成分;

小剂量的氢氰酸对呼吸系统有镇痛作用。大剂量导致呼吸麻痹而中毒,所以不宜过量服用;

3工艺研究 ①燀法:沸水,水量10倍,煮5分钟

4质量研究 ① 样品打碎,放玻璃杯中,加水湿润,加盖,如有杏仁香气,证明有酶存在;

② 苦味酸试纸(碳酸氢钠碱性液浸湿)悬空在杯中,如试纸从黄变红,证明有酶存在;

第十三章 复 制 法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 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2.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 3 增强疗效 4 矫臭矫味 如紫河车

半 夏

【炮制方法】注意:(1)漂时要每日换水; (2)避免日光晒; (3)若起泡则可适当增加白矾的用量;

清半夏 净药+8%白矾溶液―泡至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淡灰色或白色),取出,洗净,切厚片, 干

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

姜半夏 净药(清水浸至无干心)+白矾+生姜―煮至内无白心(切面黄白色),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切薄片,

干燥。每l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法半夏 净药(清水浸至无干心)+甘草煎液+石灰水(pH>12)――浸至切面色黄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

出,洗净,阴干或烘干。每l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炮制作用】生半夏:有毒,有刺激性,多作外用;炮制后 ①降低毒性 ②缓和药性 ③消除副作用

清半夏:毒性降低,辛燥之性缓和,燥湿化痰,如治寒痰咳嗽—二陈汤

姜半夏:性温偏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如治痰饮呕吐—小半夏汤

法半夏:祛寒痰,调和脾胃,如香砂养胃丸

【炮制研究】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半夏有毒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炮制水处理后水溶性、醇溶性以及生物碱成分损失较多;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制半夏镇吐、镇咳及抗肿瘤作用优于生品;炮制后能降低毒性和刺激性;

小鼠腹腔刺激性实验结果:生半夏>姜浸半夏>姜矾半夏>矾半夏>姜汁煮半夏 ;

3、工艺研究 指标:①内无干心②微有麻舌感(见草乌炮制研究中质量控制项)③药理毒理实验

天 南 星

【炮制方法】

制天南星 净药―清水浸漂至微有麻舌感―取出—用姜、矾煎液)煮至内无白心―切薄片(浸漂时若起泡,用2%的白矾处理)每100kg天南星,用生姜、白矾各12.5kg。

胆南星 (1)蒸法 制南星研粉+胆汁(加少量清水)―拌匀蒸60min―至透心,取出,切块。

(2)发酵法 生南星粉+胆汁―拌匀,发酵后―蒸或炖―至黑色浸膏状,口尝无麻味―晾干―蒸软切块。

每100kg制天南星细粉,用牛(或羊、猪)胆汁400kg(胆膏粉400kg)

【炮制作用】

生南星:辛温燥烈,有毒,多外用,以祛风止痉为主。如用于破伤风

制南星:毒性降低,增强燥湿化痰功效。如寒痰或湿痰

胆南星:缓和燥烈,降低毒性。性由温转凉,味由辛转苦,功能由温化寒痰转为清化热痰,多用于痰热惊风抽搐。

【炮制研究】天南星含有生物碱、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海韭菜苷、D-甘露醇及多种氨基酸。其所含的生物碱可能是天南星的有毒成分。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水浸适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炮制后能明显降低刺激性和毒性;

3、质量控制:胆南星以总胆汁酸含量为质控指标;一般认为含胆汁酸不得小于25%。

第十四章 发酵、发芽法

共性:1 借助酶和微生物的作用; 2 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水分等

作用:改变其原有性能,增强或产生新的功效,扩大用药品种,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属于生物制药的范围

第一节 发酵法

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目的:1.产生新药效,扩大用药品种2.增强疗效

条件:

1 菌种 2 培养基 主要为水、含氮物质、含碳物质、无机盐类等;3 温度 最佳温度为30℃~37℃;

4 湿度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80%,经验以―握之成团,指间可见水迹,放下轻击则碎‖为宜。

5 pH值4~7.6,在有充足的氧或二氧化碳条件下进行。

六 神 曲

【炮制方法】

1.神曲 配料―成型―发酵―切制―干燥―成品

原料:每100kg面粉,用杏仁、赤小豆各4kg,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各7kg。药汁为鲜草汁和其药渣煎出液。

2.炒神曲 ①炒黄法――至棕黄色 ②麸炒法――至棕黄色 药:麦麸=100:10

3.焦神曲 净药――(炒焦法-文火)――至表面焦褐色,内部微黄色,具焦香气

【成品性状】六神曲:立方形小块,表面灰黄色,粗糙,质脆易断,微有香气。

炒神曲:表面黄色,偶有焦斑,质坚脆,有麸香气。

焦神曲:表面焦黄色,内为微黄色,有焦香气。

【炮制作用】 生六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用于治疗感冒食滞

炮制后(1)产生焦香气,增强消食和胃的药效; (2)杀死杂菌;

麸炒神曲:具有甘香气,以健脾和胃为主,主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等

焦六神曲:消食化积力强,治食积泄泻为主 第二节 发芽法 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称为发芽法。

二、目的 产生新药效,扩大用药品种 注意事项:

1 发芽温度一般以18℃~25℃为宜,浸渍后含水量控制在42%~45%为宜。

2 种子的浸泡时间,一般春、秋季宜浸泡4~6小时,冬季8小时,夏季4小时。 3 选用新鲜成熟的种子或果实,要求发芽率在85%以上。

4 适当避光并选择有充足氧气、通风良好的场地或容器进行发芽。

5 发芽时先长须根而后生芽,不能把须根误认为是芽。以芽长至0.2~ 1cm为标准,发芽过长则影响药效。 6 在发芽过程中,要勤加检查、淋水,以保持所需湿度,并防止发热霉烂。

第十五章 制 霜 法 药物经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的方法。

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去油制霜 渗析制霜 升华制霜

第一节 去油制霜法 含义: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目的1.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如巴豆 2.消除滑肠的副作用

巴 豆

【炮制方法】1.生巴豆 生药―干燥―去壳取仁(烘干或晒干后)

2.炒巴豆 中火炒焦或炒炭 –外表焦褐色或焦黑色

3 巴豆霜 碾粉—纸包裹—加热—压榨,反复多次,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

注意事项:①生巴豆有剧毒,操作时应加注意,并应戴手套及口罩防护。②工作结束时,可用冷水洗涤裸露部分,不宜用热水洗。 ③压榨去油时,药物要加热才易出油;如用粗纸包压时要勤换纸,以使油充分渗在纸上。

④用过的布或纸立即烧毁,以免误用。

【质量标准】 巴豆霜含脂肪油量应为18.0%~20.0%

【炮制作用】 生巴豆:毒性强烈,仅供外用蚀疮。 炒巴豆:毒性稍减

巴豆霜:能降低毒性,缓和其泻下作用,可入丸散剂。

【炮制研究】 含有巴豆油(34%~57%),其主要成分为巴豆油酸、巴豆酸及其与其他有机酸结合而成的甘油酯,还含两种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Ⅰ、Ⅱ)等。巴豆脂肪油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刺激作用。

炮制降毒的机理 (1)加热破坏毒性蛋白(2)炮制后脂肪油含量降低

第二节 渗析制霜法 :药物与物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目的 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如西瓜霜。

西瓜霜

【炮制方法】西瓜霜:渗析制霜 西瓜:芒硝=100:15 操作注意:1 必须置阴凉通风处2 本品宜在秋凉季节进行 成品性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咸,有清凉感

【炮制作用】 西瓜霜:①药物纯洁 ②增强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西瓜霜多复方使用,治疗咽喉肿痛等。

第三节 升华制霜法 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目的:纯净药物,如砒霜。 信 石

【炮制方法】信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细。 砒霜 净药―用高温密闭煅制,收取盖锅上的结晶。

【炮制作用】 信石:祛痰、截疟、杀虫、蚀腐的功能。

制霜后:药性更纯,毒性更大,内服祛痰平喘,截虐,外用蚀疮祛腐、杀虫

第十六章 其 他 制 法 烘焙、煨、提净、水飞及干馏等加工炮制方法,统列为其他制法。

目的:1.增强药物的疗效;2.改变或缓和原有的性能;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4.使药物更加纯净;5.便于粉碎或贮存;

第一节 烘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目的 1.使药材干燥,便于贮存,防止霉变;2.使药物疏脆,便于粉碎;3.降低毒性;如虻虫

第二节 煨法 目的 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根据辅料不同分为:麦麸煨,滑石粉煨,面裹煨,纸煨,湿纸煨

肉 豆 蔻

【炮制方法】

麦麸煨 将麦麸和肉豆蔻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至麦麸呈焦黄色,肉豆蔻呈深棕色取出,筛去麦麸,放凉,用时捣碎。

肉豆蔻:麦麸=100:40

【炮制作用】生肉豆蔻: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含有大量油质,易滑肠,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 。

煨制品:①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②刺激性减小;③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

第四节 水飞法 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目的 1.去除杂质,洁净药物;2.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服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3.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4.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从而降低毒性,如雄黄; 注意事项: 1.在研磨过程中,水量宜少; 2.搅拌混悬时加水量宜大;

3.干燥温度不可过高,以晾干为宜;如雄黄见火毒如砒4.朱砂和雄黄粉碎要忌铁器,并要注意温度。

雄黄

【炮制方法】 雄黄粉:取净雄黄加适量清水共研至细,加多量清水搅拌,倾取混悬液,下沉粗颗粒反复操作多次,除去杂质,合并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晾干,研细。

【成品性状】 雄黄粉为极细腻的粉末,橙红色或橙黄色,质重,气特异而刺鼻,味淡。

【炮制作用】 雄黄味辛,性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的功能。用于疮疖疔毒,疥癣,蛇虫咬伤,疟疾等。水飞后使药粉达到极细和纯净,毒性降低,便于制剂。水飞法能降低雄黄中As2O3含量

推荐第7篇:中药炮制——远志炮制

【来源】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 Polygala tenu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干燥根。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略洗,润透,上心(《药典85》)。

1、切制 略洗,润透,切段,干燥(《药典77》)。去心切段,干燥(《药典85》)。

三、炮炙

1.甘草制 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每远志100kg,用甘草6kg(《药典85》)。

2.蜜制 取炙远志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焖,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即得。每远志100kg,用炼蜜20kg(《药典63》)。

3.朱砂制 取制远志加水湿润后,撒入朱砂细粉,拌匀,晾干。每远志100kg,用朱砂2kg(《规范》)。

4.炒制

(1)炒黄 取经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微火炒干,或炒黄即可(《集成》)。

(2)炒焦 取制远志肉,至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面焦褐色,取出,喷洒清水少许,灭净火星,晒干,入库即得(《北京》)。

5.制炭 取经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微火炒至棕黑色或全黑,略洒清水,烘干,放冷即可(《集成》)。

6.蒸制 取生远志拣净杂质,另以粗粉甘草5%,加水适量蒸汁2次,取甘草汁浸吸远志肉,至吸尽,放入甑内用武火蒸约2小时,蒸透为度,呈黄褐色,取出晒干(《四川》)。

7.生姜、甘草制 取生姜捣汁;甘草泡水,混匀后,加入远志,至吸尽后,蒸半小时,晒十。每远志10kg,用生姜1kg,甘草0.5kg(《云南》)。

8、麸制 先将麸皮撤入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中大炒至远志表面微带焦斑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远志500g,用麸皮60-90g(《河南》)。

【现代研究】

1.远忐皮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而远志木心无祛痰作用。远志皮部皂甙含量相当于木心部的25倍,证明我国目占重用远志皮部的实践经验可贵,并有科学依据(山西省药检所:中草药通汛,(3):19,1975)。

2.带心之全远志不仅毒、副作用较远志皮小,而且镇静作用强,祛痰作用亦不减弱,所以没有去心之必要。在中医临床中,远志用于安神镇静更较祛痰为多,如能使用全远志,将可加强其药效(山西省药检所:新医药杂志,(4):46,1975)。

推荐第8篇:中药动物类炮制

动物类

人指甲

『来源』本品为人的手指甲。 『常用名』指甲壳。

『炮制方法』用皂角煎水,洗净污土,晒干,用滑石粉3两,投入锅内炒热倾入指甲壳1两,用锅产不断翻动,炒至黄色起泡为度。起锅筛去滑石粉,碾粉备用。(无滑石粉用蛤粉也可以)

『用量』0.5克。 『贮存』装瓶内加盖。

血余炭

『来源』本品为人头发制成的炭化物。 『常用名』血余炭、人头发。

『炮制方法』取健康人的头发,拣去杂质,反复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后,捞出,晒干,装入煅药锅内,装满压实,上覆盖一小锅(或装于罐内,上盖一小土碗),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火加热,煅烧约4~5小时,停火、挡住火门,次日待锅冷却后,取出,切成1~1.5厘米见方小块入药。

『用量』3克。 『贮存』装瓶内加盖。

干蟾

『来源』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体。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季节』夏、秋季。

『炮制方法』干蟾除去杂质及灰屑,剪去头爪,切成小方块。将净沙子置锅内,武火加热至翻炒表面微焦臭气逸出时,迅速取出,筛去沙子,放凉。沙子『用量』以烫炒时,能将干蟾块全部掩埋,并剩余部分为宜。

『用量』1~3克。

『贮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紫河车

『来源』本品为健康人干燥胎盘。 『常用名』胎盘、胞衣。

『炮制方法』将鲜胞衣剪去周围白膜,放入清水中洗去血,漂1小时,后用银针刺破胞衣内之血管,用手轻轻揉搓以促使血液排出,以上方法4~5次,宜多换水洗净污血为止。每10斤加白酒4两,浸拌10分钟,用银花、甘草、花椒各1两煎汁去渣,投取胞衣煮5分钟,捞起放入蒸笼蒸上汽半小时取出,烘干。作用解毒除腥。

『用量』6~12克。

『贮存』加少许花椒用纸包好,放铁箱内加盖,防潮、虫、鼠。

鹿角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或梅花鹿雄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次年春季脱落的角基。 『产地』东北、西北、云南、贵州、湖北等省。

『炮制方法』取鹿角去寸许长尖头。锯4.5寸长筒,放入水中浸7~10天,每天换水,将血吹净漂透,如硬则放蒸笼内蒸上气,取出乘热切片晒干。

『用量』9~12克。 『贮存』装白箱内,加盖。

鹿茸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未骨化的密生茸毛的幼角。

『炮制方法』将原药用瓷片刮去毛或用酒精灯烧去毛,毛刮尽后,用布擦净,放温水中泡一下,用湿毛巾包润1~2天,使其软化切横片,用小火烘干。

『用量』0.5克。

『贮存』装铁盒内,用花椒拌养闭盖,防虫及鼠。

鹿筋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四肢的筋。

『炮制方法』将鹿筋放入缸内或盆内,用米泔水漂2~3天,每天换水一次,按时取出去蹄,切5分长,用清水洗透一次,捞起晒干。米泔水漂可减去腥臭气。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盒内闭盖,防虫。

虎骨

『来源』本品为猫科动物虎的干燥骨骼。 『产地』东北、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炮制方法』将原药放入水中浸泡1~2周,取出用刀刮去筋肉,晒干,用铁锤锤成小块,大小分开,将砂投入锅内炒热,按大小先后下锅炒至黄色,取出筛去砂,再投入锅内用醋碎或用酒碎,或麻油炸,取出即得。

『用量』6~15克。 『贮存』装铁箱内,加盖。

阿胶珠

『来源』本品为马科动物黑驴或其他驴的皮经加工熬制成的固体胶块炮制加工而成。 『炮制方法』将阿胶块用湿布擦去灰尘,用微火烘软,切成2~3分厚的方形小块,用蛤粉4两(筛过)先投入锅内炒热,再将阿胶投入,用锅铲不断翻动,炒至鼓泡成圆珠形,取出筛去蛤粉,炒后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取其调经止血,用蒲黄炒,炒法同上。

『用量』9~15克。 『贮存』装铁箱内。

象皮

『来源』本品为象科动物亚洲象或非洲象去毛后的干燥皮。 『产地』亚洲南部,非洲北部。

『炮制方法』将象皮用清水刷净灰尘,放在微火上,烘至微软,切1分厚。如制象皮末,将锅烧热,用砂与象皮同炒,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去砂,碾末过筛备用。

『用量』6~9克。

『贮存』装铁盒内,粉末装入瓶内加盖。

猴骨

『来源』本品为猴科动物猕猴或其他猴的四肢骨。 『常用名』申骨。

『产地』四川东西两部、云南、贵州山区等地。

『炮制方法』将猴骨锯寸许长,打成小块,将锅烧热,投入砂与猴骨同炒,不断翻动,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去砂,再投入锅内用醋淬。每斤药用醋4两,取出晒干,临用时打碎。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盒内,闭盖。

腽肭脐

『来源』本品为海狗科动物海狗或海豹科动物海豹的雄性外生殖器。 『常用名』海狗肾、黄狗肾。 『产地』南洋群岛。

『炮制方法』临用时,用砂炒泡,去砂碾末。 『用量』3~9克。

『贮存』用纸包好,装入石灰箱内,防虫。

穿山甲

『来源』本品为鲮科昆虫动物穿山甲的鳞甲。 『常用名』炮甲、甲珠、甲片。

『产地』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炮制方法』取甲片,投入铁罐内煮2~3小时取出。另一种取甲片,放入缸内,加石灰水浸泡1星期,取出甲片,晒干。炒炮甲,将甲片拣大、中、小三种,先将砂放入锅内炒热,按大、中、小投入甲片,用锅铲不断翻动,炒至全部鼓泡呈黄色,起锅筛出砂,临用时打碎。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

刺猬皮

『来源』本品为刺猬皮科动物刺猬的干燥外皮。 『产地』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炮制方法』将原药日晒夜露5天,去其腥味,然后将锅用武火烧热,随即取刺猬皮将刺面朝下,烫去刺尖又翻一面,去其油质,取出用50~60度热水洗去泥沙和油腻,再用清水洗净,捞起晒干,切去头足和无刺边皮,再切6分见方小块。将锅烧热,用砂与刺猬皮同炒,炒至枯黄,取出筛去砂,又投入锅内用醋淬(每斤药用醋3两)吸匀炒干即得。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箱内加盖,防虫、鼠。

鸡内金

『来源』本品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 『常用名』鸡肫皮。 『产地』各地均产。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每斤药用甘草15克煎水摊冷,投入缸内浸1~2小时浸软后,洗净污垢,再用水洗捞起晒干。将锅烧热,用砂与内金同炒,用锅铲不断翻动,炒至起泡卷曲呈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摊冷备用。

『用量』6~9克。

『贮存』装白铁箱内加盖,防潮、虫。

五灵脂

『来源』本品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的干燥粪便。 『常用名』灵脂。

『产地』山西、陕西、河北、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冬季采收。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筛去灰尘。取其行瘀止痛作用,则用醋制,将锅烧热,投入锅内(每斤药用醋3两)随炒随洒,炒干为度。取其止血作用,上法炒成炭(不用醋)。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

蝉蜕

『来源』本品为蝉蜕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常用名』虫退、蝉衣、蝉壳。

『产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摘去尖嘴及足,放在清水中洗去灰沙,捞起晒干。去头足,为轻扬透表。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闭盖。

僵蚕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常用名』僵虫、直僵蚕、头虫、姜蚕、白僵蚕。 『产地』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及蚕丝,每斤药用甘草1两煎水摊冷,洗去灰尘,捞入筐内,滤干水份,晒干或烘干。炒僵蚕,将锅烧热(每斤药用麦麸2两)撒入锅内,候冒烟时,投入僵虫,用锅铲不断翻动,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麦麸,备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箱内。

土鳖虫

『来源』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常用名』土元、土别虫、地别、地乌龟。 『产地』河南及湖北各地皆产。 『采收季节』5~8月采集。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每斤药用甘草1两煎水,洗去污尘,捞起晒干。甘草水炒土鳖,将锅烧热,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焙干为度。炒后可去腥臭味。

『用量』3~9克。

『贮存』装坛内加盖,防虫、鼠。

斑蝥

『来源』本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产地』湖北、江西及南方各地。 『采收季节』7~8月采收。

『炮制方法』先去头足翅后,将铁锅烧热,把米发湿撒入锅内,候冒烟时,投入锅内,炒至黄色为度。取出去米,米炒后减去毒性。(每两药10克米)

『用量』内服0.03克;外用适量。

『贮存』装铁盒内加盖,防虫、鼠。本药有毒,应另行保管。

红娘

『来源』本品为蝉科昆虫红娘子的干燥体。 『产地』湖北、湖南、江苏及四川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制法与斑蝥相同。 『用量』0.03克。外用适量。 『贮存』保管与斑蝥同。

蝼蛄

『来源』本品为蝼蛄科昆虫华北蝼蛄的干燥全体。 『常用名』土狗子、土狗。 『产地』全国各地皆产。

『炮制方法』将铁锅烧热,撒入少许大米,候冒烟时,投入药炒黄色为度,取出去米,以增加固胃作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盒内,加盖防虫。

蟋蟀

『来源』本品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全虫。 『常用名』将军干。 『产地』各国各地皆产。

『采收季节』8~9月间,早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炮制方法』制法与蝼蛄同。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盒内加盖,防虫。

蚕砂

『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干燥粪便。 『常用名』蚕屎。

『产地』中南、华东等地区。 『采收季节』春、秋季收集。

『炮制方法』去净泥土及杂质,筛去灰屑。 『用量』10~15克。 『贮存』置通风干燥处。

蜂房

『来源』本品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日本长脚胡蜂或异腹胡蜂的巢。

『炮制方法』蜂房去净灰屑、死蜂和死蛹,去柄,切成小块,炒蜂房将蜂房块置锅内,文火炒至呈焦褐色时取出,放凉。

『用量』3~5克。

『贮存』装箱内,防压,防蛀。

蛤蚧

『来源』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常用名』对蛤蚧。 『产地』广西。 『采收季节』6月收集。

『炮制方法』取净尾,切四方块,与砂同放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为度。取出筛去砂,研末。用滑石粉炒亦可。(全身可用)

『用量』一对。 『贮存』放铁盒内,加少许花椒加盖,防虫及尾部折断。

虻虫

『来源』本品为虻科昆虫复带虻的雌性全虫。 『常用名』牛蛇、牛绳子。 『产地』江苏、湖北。 『采收季节』6~8月采集。

『炮制方法』用时去头、足、翅、将锅烧热,投入米与药同炒,炒至黄色,取出去米,米炒后减轻毒性。

『用量』1~2克。 『贮存』装瓶内加盖。

壁钱

『来源』本品为壁钱科动物壁钱的干燥全体。 『产地』广西。

『炮制方法』将瓦烧热、焙枯、研末。 『用量』0.5~1克。 『贮存』装瓶内,加盖。

水蛭

『来源』本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体。 『常用名』蚂蝗、肉钻子。 『产地』南方稻田中。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灰砂,立即捞起晒干,干后将锅烧热,投入砂与药同炒,不断翻动,炒至鼓泡为度,取出,去砂。取其矫味作用。

『用量』1~2克。

『贮存』装瓶内加盖,防虫。

地龙

『来源』本品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缟蚯蚓的干燥全体。 『常用名』蚯蚓、曲鳝、麻地龙。 『产地』广东、江苏、湖北各地。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每斤用甘草12克煎水,洗净泥沙,捞起、晒干、切寸许长。炒地龙:将砂放入锅内烧热,投入药用武火炒至发松为度,取出去砂(每斤药用白酒2两),趁热拌炒,炒干即得。

『用量』3~9克

『贮存』装铁箱内,加盖防潮。

乌梢蛇

『来源』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干燥体。 『产地』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炮制方法』刷去灰尘,用刀切去头尾尖,1~3寸长,每斤用白酒4两、浸润24小时,取出、去鳞及背骨,将净肉晒干。头尾及鳞,骨有毒,不宜入药。

『用量』1~3克。

『贮存』装铁盒内,放少许花椒加盖,防虫,防鼠。

蛇蜕

『来源』本品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或乌梢蛇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 『常用名』龙衣。 『产地』全国各地皆产。 『采收季节』3~4月采集。

『炮制方法』抖去灰尘,拣去杂质,每斤用甘草2两煎水,摊冷后洗净,取出晒干。 『用量』3~6克。 『贮存』木箱装加盖。

蕲蛇

『来源』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的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常用名』白花蛇。 『产地』湖北、湖南等地。

『炮制方法』刷去灰尘,用刀切去头及尾尖2~3寸长,每斤用白酒半斤浸透取出,剥去鳞及背骨,洗净,晒干或焙干。头尾鳞及背均有毒,不宜入药。

『用量』3~6克。 『贮存』与乌梢蛇同。

龟板 『来源』本品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 『常用名』制龟板、玄武板。 『产地』湖南、浙江、湖北各地。 『采收季节』四季可收集。

『炮制方法』生龟板放在缸内或池内,用清水浸泡,不换水,盖严,夏秋泡10天,春冬季泡20天,至肉板分离为度,取出洗清水,再日晒夜露2星期,至无臭为度,干后簸尽即得。制龟板:取尽龟板敲成小块,将砂放锅内烧热,投入龟板,不断翻动,炒至板上黄色起酥为度,取出筛净砂,趁热投入锅内(每斤用醋4两)用醋浸透炒干,取出即得。

『用量』9~15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

鳖甲

『来源』本品为鳖科动物鳖的干燥背甲。 『常用名』别甲、别盖、甲鱼壳。 『产地』湖南、安徽、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四季收集。

『炮制方法』生鳖甲,放入缸内,用水浸泡,夏秋季约泡20天,春冬季泡30天,至黑衣和余肉烂掉,取出冲洗数次,再日晒夜露2星期,至无臭气为度。制鳖甲,每斤用醋3两,炒法与龟板相同。

『用量』3~12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

珍珠

『来源』本品为珍珠贝壳科动物马氏珍珠贝、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到刺激形成的珍珠。

『常用名』真珠。

『产地』印度、巴西、日本、广东、广西、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方法』将豆腐挖四方孔,投入珍珠,上复盖豆腐,煮至豆腐起蜂窝眼即可,无豆腐用豆浆亦可、取出干燥研末用。

『用量』0.5~3克。

『贮存』装玻璃瓶内,加盖,防火,防灰尘。

石决明

『来源』本品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或羊鲍的贝壳。 『常用名』鲍鱼壳,石决。 『产地』浙江、广东。

『炮制方法』生石决,放在清水中洗净泥沙,取出晒干。煅石决,将净药放锅内或武火上,煅至灰黑色为度。用火钳钳出,趁热放盐水中淬透(每10斤药用盐150克,溶化开水1斤),取出晒干研末。盐水浸润后,则有固肾制酸作用。

『用量』9~15克。 『贮存』装瓦罐内加盖。

牡蛎

『来源』本品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产地』我国沿海各地。 『采收季节』全年均可采收。

『炮制方法』将原药洗净后,随放入武火上或放铁罐内煅至红透,钳在铁锅内(每斤药用醋3两)趁热洒上醋吸净后研细备用。醋制有收涩软坚作用。

『用量』9~15克。 『贮存』装瓦罐内,加盖。

瓦楞子

『来源』本品为蚶科动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贝壳。 『常用名』蚶子壳。 『产地』我国沿海各地。 『采收季节』春秋捕捉。

『炮制方法』生瓦楞子,将原药洗净,再用清水浸漂3天,每天换水一次,取出日晒夜露3天,至无臭气为度。生用敲细。若取药质易于疏松,煎汁,粉碎,并增加其制酸,用煅瓦楞子,将漂净的药放入砂罐内用武火煅至红透,取出摊冷,研细使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瓦罐内,加盖。

珍珠母

『来源』同珍珠科属,用其贝壳。 『产地』江苏、浙江等地。

『炮制方法』将原药放入清水中洗净泥沙,晒干入药打碎。煅珍珠母,将洗净药放铁罐内,置放火中,以武火煅2小时,红透为度,取出摊冷用时打碎。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

鱼鳔胶

『来源』本品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鲟科动物中华鲟、鳇鱼等鱼鳔。 『常用名』鱼标。 『产地』福建。

『炮制方法』炒鱼标,用刀切3分见方块,(每斤药用蛤粉半斤)放入锅内炒热,投入鱼标,不断炒动,炒至鼓泡为度。取出筛去蛤粉备用。

『用量』6~9克。

『贮存』铁箱装,加盖,防潮,防鼠。

海螵蛸

『来源』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常用名』乌贼骨、墨鱼骨、黑鱼骨。 『产地』浙江、福建。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水浸漂3~5天,每天换水一次,捞起滤干,日晒夜露3天,干后用小刀削去硬壳,切段使用。取其止血作用,取净海螵蛸放入铁罐内,放入武火中煅呈焦黑色即可。

『用量』6~9克。

桑螵蛸

『来源』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 『常用名』螳螂子。

『产地』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季节』春秋季采集。

『炮制方法』鲜品或干品,放入蒸笼内蒸上汽,取出,晒干或烘干。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加盖,防潮及虫蛀。

望月砂

『来源』本品为兔科动物蒙古兔等野兔的干燥粪粒。 『常用名』野兔屎。 『产地』华北,中南地区。

『炮制』拣去杂质,置锅内,微炒,筛去灰屑即得。 『用量』4~7克。 『贮存』木箱装,置通风干燥处。

推荐第9篇:中药炮制学试题答案

中药炮制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3分,共60分)

1 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 ( ) A 现代科学理论 B 中医基础理论 C 中医中药理论 D 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 )A 五十二病方 B 雷公炮炙论 C 炮炙大法 D 修事指南

3 为使矿物药质脆易碎,便于调剂和制剂,多采用 A 炒法 B 炙法 C 煅法 D 提净法

4 须挖去毛的药物是 A 枇杷叶 B 金樱子 C 骨碎补 D 鹿茸 5 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 ,宜控制在 A 3%~6% B 15% C 7%~13% D 25%以下

6 炒后产生止血作用的是 A 荆芥 B 地榆 C 槟榔 D 白茅根

7 麸炒时,每100公斤药物用麸 A 5公斤 B 20~25公斤 C 30公斤 D 10~15公斤

8 制何首乌常用的辅料是 A 生姜汁 B 甘草汁 C 黑豆汁 D 炼蜜

9 山茱萸的炮制方法是 A 酒蒸法 B 清蒸法 C 水蒸法 D 醋蒸法

10 清上焦实热,宜选用 A 大黄 B 醋大黄 C 熟大黄 D 酒大黄

11 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

A 经验总结

B 统一炮制方法

C 质量标准的制定

D 炮制原理探讨12 炮制种子类药材多采用 A 炙法 B 炒法 C 煅法 D 煮法

13 发酵的最佳温度是: A 13~18℃ B18~25℃ C 30~37℃ D 20~27℃

14 酒炙时,一般每100公斤药物用黄酒: ( ) ( ) ( ) ( )

( ) ( ) ( ) ( )

((( A 10~20公斤 B 25公斤 C 25~30公斤 D 5~10公斤

15药物炒黄多用

A 中火

B 文火

C 武火

D 先文火后武火

16 醋炙法中,米醋的常用量为

A 10%~15%

B10%~20%

C 40%~50%

D 20%~30%

17 炮制后可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的是

) A胆南星

B 制南星

C 法半夏

D 姜半夏

18 饮片类型的选择原则是

A切制方法 B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 C 药材的质地与种类 D 切制工具及干燥方法 19 制备食盐水时,一般加水量应为食盐的

A 4~5倍

B 6~7倍

C 8~9倍

D 10倍

20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为

A 国家级法规

B部级法规

C地方法规

D 企业法规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 ╳

2、气调养护的原理是降氮充氧 ( ╳

3、芦头一般指药物的根茎,叶基等部位 。 ( √

4、盐车前子采用先拌盐水闷润至被吸尽后再用文火炒干 。 ( ╳

5、信石为砒霜的加工品,成品为白色结晶或粉末。( ╳

6、用某种辅料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相恶为制。( ╳

7、一般炮制品贮存时的相对湿度为40%~50%。( ╳

8、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全草类药材的切制。( √

9、土炒山药能增强益肺和胃的作用。( ╳

10、山楂炮制后可以缓和刺激性的原因是挥发油含量降低。(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半夏的炮制品种有生半夏 清半夏 姜半夏 法半夏 半夏曲。 2 、黄连的炮制品种有黄连 酒黄连 姜黄连 萸黄连。

3 、盐炙时盐的用量一般为100:2,水溶解盐时,水的量一般为4~5倍。 4 、蜜炙时,蜜的用量一般为100:25。

5 、清除杂质的一般方法有挑选 风选 筛选 水选。

6 、药材软化时,看水性的方法有弯曲法 指掐法 穿刺法 手捏法

) ) ) ) ) ) ) ) ) ) ) ) )

推荐第10篇:有毒中药的炮制

研究生课程论文(作业)

常用毒性中药炮制的研究进展

在我国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沉淀中,毒性中药在疾病疗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毒性中药对于疾病防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毒性中药作用具有双重性,其或起沉病、愈顽疾,或使人中毒、致残、致死,故毒药之利与害,在于是否巧用、善用。而中药炮制,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药物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的逐渐明确,更可通过炮制方法来进行控制,确保用药安全。因而了解毒性中药炮制原理,掌握有毒中药的正确炮制方法,能使中药材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地发挥疗效,同时也是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于毒性中药的炮制, 人们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1毒性药物炮制的目的

毒性药物炮制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简单的说,就是要减低或转变毒性成分。许多中药材的毒性成分,同时又是有效成分,炮制的目的是使这些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控制到一个相当的量,用于临床安全有效,例如:炮制马钱子,主要目的是降低士的宁的含量,并使之酥脆,便于入丸散。《中国药典》的规定也是主要以士的宁的含量来控制生药的含量,使毒性成分含量降低。例如:川乌的浸漂,主要成分乌头碱生成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同样具有祛风湿镇痛的作用,但毒性降低。

2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

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有“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的记载。归纳毒药的加工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过加热去毒

2.1 加热去毒

所含毒性成分与治疗成分相同中药的炮制,此类药物需通过炮制将其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 即通过炒、煨、砂烫、蒸煮等方法, 加热破坏、减少或转化毒性物质,从而达到去毒的目的。

马钱子通过砂烫至表面呈棕褐色或深褐色, 内部鼓起成小泡后, 使生品所含的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受热分解破坏, 据报告,含马钱子炮制品的中成药,一次服用剂量含士的宁控制在6mg左右,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不致引起中毒反应。乌头经煎煮后, 可使剧毒的双酯型性生物碱转化为单酯型或胺醇型生物碱。干漆中含漆酚达50%~60%, 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 因而不宜生用, 经煅制后, 降低了毒性、刺激性,用于破瘀通经、去瘀杀虫。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经制后, 所含的毒性成份—斑蝥素(84℃即升华)部分升华, 方可供药用。 2.2 水浸泡去毒

此法是古代常用去毒方法之一,用于所含毒性成分为该药治疗成分的前体物质的中药。对这类中药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炮制后,将其毒性成分转变为毒性较低成分或有效治疗成分。将有毒中药在较多量的水中浸泡, 不断翻动,多换水, 以漂去所含的某些毒质。适用于所含的毒性成份易溶于水或较易溶于水中的药物, 如川乌、草乌、半夏、南星、附子等。

乌头临床作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药,含多种生物碱,其中双脂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脂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则毒性很弱或几乎无毒,脂碱型乌头碱虽比双脂型乌头碱毒性小,但仍具相当毒性。中国药典 2005 版规定炮制方法为用水浸泡至无干心,再蒸或加水煮沸,炮制原理主要是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脂型乌头碱类水解或分解成毒性较低的苯甲酰单脂型乌头碱类和几乎无毒性的乌头原碱。

半夏生服能刺激咽喉, 引起失音, 且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出现呕吐等。古代最早采用“汤洗”的方法去毒, 此法从汉代到唐代为半夏的主要炮制方法。后人又逐渐采用生姜、甘草、白矾、石灰等辅料长时间浸泡、漂洗药物, 其意均在制“毒”“令滑尽”, 从而使毒性降低。

水漂的毒性药物所用时间应视不同药物而定, 长者十几天, 短者几天, 只要水漂至无干心为度。对于生半夏水漂既可防止发酵, 又可降低毒性。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中药所含的毒性成份还是有效成份, 在水漂过程中应适中, 以免影响临床疗效。

2.3 加辅料去毒

历代常用的辅料是从毒性中药中毒后的解救引申出的。加工炮制时利用添加某些辅料以达到解毒的目的,常用的辅料有甘草、白矾、豆腐、食醋等。

2.3.1甘草的解毒作用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讲到甘草“解百药毒”。其解毒机理是, 甘草含甘草甜素, 易水解生成一分子甘草次酸和二分子葡萄糖醛酸, 而葡萄糖醛酸可与很多毒物结合, 生成一种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物质而起解毒作用, 直接用甘草汁来炮制远志、半夏和吴茱萸等药物可降低毒性。

2.3.2白矾的解毒作用

白矾易与生物碱结合, 故用白矾制乌头, 可使乌头碱在水溶液中发生沉淀而除去, 达到解毒的目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用白矾水溶液浸制半夏, 证实同样能消除半夏的毒性。

2.3.3醋的解毒作用

大戟、甘遂、芫花自宋代以来都用醋炙法炮制, 其目的是减低毒性。大戟所含的有毒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及大戟甙等,大戟醋制, 三萜类成分与醋酸作用后, 生成的衍生物就没有刺激作用了。甘遂炮制研究结果也证实: 用生甘遂和醋炙甘遂的酒精浸膏或混悬液分别给小白鼠口服, 结果服生甘遂酒精浸膏的58只中死亡11只, 服炙甘遂酒精浸膏的32只无一只死亡。

2.3.4豆腐的解毒作用

豆腐含蛋白质, 而蛋白质是两性化合物, 可与鞣酸、生物碱及重金属等结合产生沉淀而降低药物的毒性。如藤黄生品有剧毒, 不可内服, 藤黄经与豆腐共煮或共蒸后, 毒性明显降低,可入丸散内服, 这是因为豆腐碱性蛋白质中和了藤黄酸降低了毒性。 2.4 压油制霜去毒

此类方法始于宋代, 多用于有毒种子类药材的炮制, 因此类药材毒性成分是油酯类。将药材去油制成松散粉末, 制霜后可除去大量油脂, 从而降低毒性。如巴豆是一种剧烈的泻下药,含巴豆油34-57%。巴豆的种仁含巴豆油, 其有毒成分主要是巴豆毒素, 能溶解红细胞, 使局部细胞坏死。口服半滴至一滴即能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口服20滴可中毒死亡。研究表明,通过去油成霜或加淀粉混匀稀释,可使含油量控制在15%-20%,即可安全使用。

2.5直接去除毒性部分

中药中所含毒性成分的部位易与其它部位分离,则可直接将该非药用部位除去。此类方法主要对一些动物或昆虫类中药, 如斑蝥、虻虫、红娘虫、青娘虫、蕲蛇等, 通过除去有毒的头尾或足翅, 以达到除去有毒成份的目的。《雷公炮炙论》指出: 白花蛇“头尾及骨俱大毒, 须尽去之”。蛤蚧其“毒”在眼, 炮制时需要“去眼”。又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载: “凡用斑蝥„„去头、足及翅翼„„则去毒矣。”药理试验证明, 斑蝥中含的斑蝥素一部分呈游离状态, 一部分以镁盐形式存在于软组织中, 由足的关节处分泌现代炮制研究也证实蕲蛇头部毒腺中含有大量的出血性毒和溶血性毒。因此, 入药前要求除去头、足、翅降低毒性是有科学道理的。

3毒性中药的炮制原理

3.1 去除含毒性成分的部位

如蕲蛇去头部后入药,因为其头部毒腺含有大量出血性毒素,少量神经性毒素,内服后可引起内脏广泛性出血而致死。去头是为了消除毒性,去头后蛇体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又如斑蝥,净制去头足翅,去头翅后,Mg、Zn、Ca抗癌成分含量较高,去足翅后有害元素Pb 含量降低。

3.2 改变毒性成分

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可使之转变成具有同样药效作用而毒性较小的物质结构,如乌头所含主要毒性成分为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Aconitir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和次乌头碱(Hpaconitine)。口服 0.2mg 或乌头酊 5ml 即可发生中毒反应,口服 5mg 或乌头酊 20ml 可致死。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尸检可见脑部及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出血。乌头碱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故其心脏毒的致命性最为严重 。但是该类化合物很不稳定,遇热易被水解,其 C8 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时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单酯型乌头碱,以上 3 种成分相应的变为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中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碱,其毒性为双酯型生物碱的 1/200~1/500。

3.3 降低毒性成分含量,以降低和消除药物毒性

如斑蝥,按斑蝥素的理化特性而言,以米炒为宜。由于斑蝥素在 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为 110℃,米炒时锅温为 128℃,正适合于斑蝥素的升华,这样使斑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减弱其毒性。

3.4 除去非有效的水溶性毒性成分

如朱砂,其主要含硫化汞(HgS),含量达 96.2l%,杂质主要是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后者毒性极大,为朱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研磨水飞法 可降低可溶性汞盐含量而使朱砂毒性减小,水飞朱砂中游离汞含量低于 1μg/g,证明朱砂经水飞后可大大减少有害成分游离汞的含量。

3.5 破坏部分酶,以防止有效成分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毒性物质

如苦杏仁,其中苦杏仁苷(Amygdalin)约占 3%以上,其受苦杏仁酶和野樱酶等的水解作用而产生氢氰酸,含量一般为0.3%。氢氰酸是剧毒物质,人的致死量是 0.05g。在入汤剂煎煮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的温度适宜苦杏仁中含的苦杏仁酶和野樱酶发挥作用,使苦杏仁苷迅速酶解,放出大量氢氰酸。 3.6 破坏毒性成分结构,使之失去活性

如全蝎,含有全蝎素(Buthatoxin),是一种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与蛇神经毒类似,分子量为 7000 左右,其主要毒害是麻痹呼吸。水溶液长时间放置或用 100℃水加热 2h,能使毒性蛋白凝固变性而达到降低毒性目的。又如水蛭,其主要毒性成分是水蛭素(Hirudin),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阻碍血液凝固,20mg 水蛭素可阻止 100g 人血的凝固。水蛭素遇热、遇稀酸易被破坏。用滑石粉炒使水蛭整体均匀受热,破坏水蛭素而降低其毒性。

3.7 辅料的解毒作用

如天南星,《本草纲目》中即记载“有大毒”。成人食天南星鲜品一口或嚼其块茎数口即发生舌麻、咽痛、头晕、心慌等中毒反应。天南星的毒性成分可能是麻辣性毒性成分。天南星炮制后能解毒并增加疗效,常用辅料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如生姜、白矾、甘草等,姜矾共制是最常用的方法。其解毒机制可能为吸附毒物,改变毒物的理化性质、生理活性及增强机体解毒能力。其中生姜本身有解毒功能,并与天南星有协同作用;白矾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铝凝胶吸附毒物,或与毒物中和而解毒;甘草酸具有类似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其水解产生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结合能加强肝脏的解毒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药物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的逐渐明确, 炮制工艺研究在继承传统炮制方法的基础上, 以安全有效为前提,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炮制工作者正逐步完善有毒药物的炮制加工技术。现已附子为例,介绍一下有毒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

4有毒中药炮制工艺现代研究

现附子的主要产地有四川江油、布托, 陕西汉中等地, 江油附子更有世界的附子在中国, 中国的附子在江油的美誉。目前附子的炮制多为产地加工, 以四川江油为主, 其加工过程主要有浸泡—煮制—浸漂—蒸煮等环节, 所得品有黑顺片、白附片等, 主要目的是减毒增效。由于附子的炮制机理并不完全明确, 饮片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加之产地存在的农户作坊式炮制加工及某些不法分子的不依法炮制, 致使附子饮片质量参差不齐, 严重影响了附子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通过对附子产区民间传统炮制方法的调查, 并从炮制产物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和炮制过程中每一步骤母液总生物碱含量的回收测定可以看出: 附子生物碱的流失主要在泡、浸、漂的过程中, 三步总计损失总生物碱80%以上, 而蒸法则可比较有效地保持成分和降低毒性。另一个流失去向是去皮。将去皮后的附子及其削下的外皮分别作薄层层析、总生物碱含量以及急性毒性试验, 表明二者接近, 因此, 若附子炮制时去皮仅为了外观, 显然无必要。卢文清等介绍糖灰火炮附子的煨制方法: 首先将附子净选、清水浸漂, 盐附子漂至以微咸为度, 捞取晾干表皮。然后进行煨制, 有两种方法, 一是柳木灰火煨制法, 一是谷壳灰火煨制法。煨附子经漂、煨、姜汁制后, 毒性小, 副作用少, 其性温和, 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补精髓,温肾阳, 补脑化虚痰的作用。王莉、张振东等采用加压加热的方法, 先将附子洗净, 浸入食用胆巴水中数日, 经漂洗切片后, 在适宜的条件下蒸30min, 干燥即得。此法既可破坏毒性成分生物碱, 保留强心成分, 又可简化工艺, 节省时间。杨明等用微波炮制附子, 先净附子去皮后, 入50%老水中浸泡10~15h, 再换清水浸漂20~24h。如此反复2~4次的水处理制成淡附子。再经蒸制10~20min, 晾干或烘干后, 选用2450MHz或915MHz的微波机进行辐射干燥, 制得含水量为10%以下的附子。该法生产效率高, 易控制火候, 成本低, 制得附子毒性低, 药效好。吴荣祖运用现代工艺控温、控湿、常压水提、醇沉、浓缩、喷雾干燥制粒制作附子颗粒, 发现该颗粒不仅能保持传统加工品(附片) 的原有药效, 而且还表现出增效的多项试验指标, 明显提高了附子的有效性和药用价值, 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稳定、可控的中药附子新型颗粒制剂。

5 加强中药的合理炮制的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合理炮制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中药炮制的管理,制定统一的炮制标准,纳入《药品管理法》范畴管理,建立资质准入制度,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检查。(2)增加投入,加大中药炮制的硬件建设,创立新工艺,向现代化迈进,提高科技含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3)合理利用传统的辅料,开发高分子有效成分的辅料,寻求更多的控释、缓释以及靶向制剂。(4)加强中药炮制专业队伍的建设,在更新现有从业人员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5)加强对中药炮制的宣传,设置中药炮制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药炮制学专业,创办中药炮制刊物,普及中药炮制知识,提高对中药炮制工作的认识。

综上所述,毒性中药的合理炮制是临床安全应用的关键,而毒性中药的合理应用则是临床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应用毒性中药时一定要经过严格加工炮制,且掌握好用量,防止毒副作用的发生,使毒性中药更广泛,更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虽然许多毒性中药经过合理的炮制后,在不影响其疗效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其毒性,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但是由于原药材质量,炮制程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原因,有关毒性中药中毒的临床案例仍有发生,所以在炮制这一环节上,应采用合理的或更有效的炮制方法,严格控制各毒性中药中毒性成分的含量,制订科学的、量化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琳琳等.有毒中药饮片炮制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8,19(3):228-231. [2]蒙光容.砂炒马钱子对番木鳖碱含量的影响.药学通报, 1964, 10 (9): 409 [3]韩克慧, 毕淑英.马钱子中生物碱在炮炙前后的变化.药学通报, 1964, 10 (12): 555 [4]冯宝麟.马钱子炮制工艺的研究.新医学杂志, 1957,(5): 48 [5]山东省历城县制药厂.马钱子工艺的改进.中草药通讯, 1974, (6): 35 [6]彭智聪.斑蝥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 1982, (5): 23 [7]横田正实.附子强心成分Higendamine的研究.国外医学资料药学分册, 1978, (3): 179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9 [9]王筠默, 姜名瑛, 沈映君, 等.中药药理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1, 2 [10]上海医学工业研究院.中药半夏炮制的研究.药学通报, 1960, 8 (5): 264 [11]徐楚江, 叶定江, 傅宝庆, 等.中药炮制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94 [12]王爱芳, 华卫国, 吴隘敏.藤黄炮制工艺的初步研究.中成药研究, 1988, (9): 20 [13]陈冀胜.中国有毒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246 [14]李向高.斑蝥的药理研究.药学学报, 1964, (4): 160 [15]郑露露.附子炮制中的成分流失[ J].中药通报, 1983, 8( 2): 26.[16]卢文清.介绍糖灰火炮煨附子及作用[ J].中国中药杂志, 1989, 14(3): 25.[17]王莉,张振东, 杨又华.附子炮制研究概况[ J].中药研究, 1994, 10(1): 63.[18]杨明, 徐楚江, 邹文铨.附子炮制新方法: 中国,CN91110997.8[ P].1992(06)17.[19]吴荣祖.附子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研究[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5, 26(4): 17-18.[20]邹文铨,严锐,杨明, 等.附子生用与炮用的化学分析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 2): 86.[21]陈幸,夏文娟.对中国药典附子中乌头碱限量检查的商榷[ J].药物分析杂志, 1995, 15( 4): 6.

第11篇: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章

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各举3例说明。 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南星;蜂蜜、童便、黑大豆、甘草、豆腐制川乌。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麸炒枳实;煨木香。

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白芍切片;当归和甘草分根梢入药;莲子分莲子肉和莲子心。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同相反为制”)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紫河车酒炙,乳香和没药醋,矫味矫臭。而且紫河车酒制增加了辛温之性味,温肾壮阳之力更强;乳香、没药增加了酸味,更专入肝经。 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卒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何首乌黑豆汁拌煮后,味转甘而性转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第二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⑪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⑫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⑬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⑭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⑮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⑯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⑰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木心、毛茸等;树皮类—苔藓、栓皮;矿石类—泥土、沙石。 ⑱利于服用。清炒—鸡内金;麸炒—僵蚕;酒炙—乌梢蛇

第三章

八、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具体内容。

(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监搏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炮:即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代的“炮”即用炒法。 监: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搏:是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此法常用于具有硬壳果实类药材的炮制。 炙:即药物加液体辅料后,用文火炒干,或边炒边加液体辅料,直至炒干。 煨:即将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的意思。

炒:同“炒”法,将药放入容器内置于火上加热,使之达到所需的程度。 煅:将药物在火上煅烧的方法。

炼:是指将药物长时间用火烧制,其含义比较广泛,如炼丹、炼蜜。

制:为制药物之偏性,使之就范的泛称。 度:炙度量药物大小、长短、厚薄、范围等。 飞:指“研飞”或“水飞”。 伏:一般指的是“伏火”,即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的烧制,达到一定的要求。

镑:是利用一只多刃的刀具,将坚韧的药物刮削成极薄的片,以利调剂和制剂。 摋:打击、切割之意,使药材碎碎。 煞:即晒。

曝:指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

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日夜曝露之,即所谓“日晒夜露”。 (2)三类分类法: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净制、切制、炮炙。(《中国药典》

(3)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药用部位分类法:

宋代《局方》把炮制依据药物来源属性的金、石、草、木、水、火、果分类。 (5)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中药常用的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 (1)液体辅料

①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适用于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

②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

③蜂蜜。作用:调和药性。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适用于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枇杷叶、款冬花、百合、桂枝。

④食盐水。作用: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矫味。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适用于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车前子、砂仁、菟丝子。

⑤生姜汁。作用: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适用于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

⑥甘草汁。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适用于远志、半夏、吴茱萸。

⑦黑豆汁。作用: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滋补肝肾。炮制作用:增效,解毒。适用于何首乌。

⑧米泔水。作用:益气,除烦,止渴,解毒。炮制作用:清热凉血,利尿和中,吸附油脂。适用于苍术、白术。

⑨胆汁。作用: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燥性,增强疗效。适用于胆南星。

⑩麻油。作用:清热,润燥,生肌。炮制作用:酥脆体质,降低毒性。适用于马钱子、地龙。 (2)固体辅料

①稻米。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炮制作用:增效降毒。适用于党参、斑蝥、红娘子。

②麦麸。作用:和中益脾。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适用

于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

③白矾。作用:解毒,祛痰杀虫,收敛燥湿,防腐。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适用于半夏、天南星。

④豆腐。作用: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炮制作用:降毒,吸附,去除污垢。适用于藤黄、珍珠、硫黄。

⑤土。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炮制作用:增效,降低刺激性,吸附,中间传热体。适用于白术、当归、山药。

⑥蛤粉。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阿胶。

⑦滑石粉。作用:利尿,清热,解暑。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适用于刺猬皮、鱼嘌胶。

⑧河砂。作用: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适用于穿山甲、骨碎补、狗脊、龟甲、鳖甲、马钱子。

⑨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炮制作用:适用于麦冬、茯苓、茯神、远志。

第四章

简述中药净选加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选加工。 净选加工分清除杂质、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其他加工。

清除杂质——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帅选、风选和水选等。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常用于荆芥、麻黄、黄连、茵陈、益母草等 去根去茎

去残茎:常用于龙胆、丹参、白薇、威灵仙、续断、秦艽、柴胡、广豆根等 去枝梗:常用于五味子、花椒、辛夷、女贞子、桑寄生、栀子、桑螵蛸等 去皮壳:如厚朴、益智、草果、苦杏仁、知母等

去毛:根茎类药材——知母、香附、骨碎补(敞口锅以砂烫法烫至鼓起、毛焦) 叶类药材——枇杷叶、石韦(用棕刷刷除绒毛) 果实类药材——金樱子(用手工工具挖净毛壳)

其他类药材——鹿茸(先用瓷片或玻璃片基本刮净后,可燎去余毛) 去心:地骨皮、五加皮、白鲜皮、连翘 去核:乌梅、山楂、山茱萸 去芦:先多主张不去芦

去瓢:枳实、枳壳、青皮、木瓜、罂粟壳 去头尾、皮骨、足翅:乌梢蛇、蕲蛇、蛤蚧 去残肉:龟甲、鳖甲、豹骨、猫骨等 去杂质及霉败品

第五章(咯)

中药饮片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广义而言,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狭义而言,

十二、中药常用的水处理方法。淋法、洗法、泡法、漂法、润法

十三、简述中药饮片的类型。

(1)极薄片:片厚0.5mm一下,如羚羊角 (2)薄片:片厚1~2mm,如白芍 (3)厚片:片厚2~4mm,如山药

(4)斜片:片厚2~4mm。分瓜子片,斜度小,如桂枝;马蹄片,斜度稍大而体粗,如山药;柳叶片,斜度大而细,如甘草、黄芪。 (5)直片(顺片):片厚2~4mm,如何首乌

(6)丝:分细丝,长2~3mm,如黄柏;宽丝,长5~10mm,如荷叶 (7)段(节、诅):长10~15mm,如牛膝、党参 (8)块:长8~12mm,如阿胶 十

八、火候的含义。

广义而言,火候是指火苗的大小和药物受热后的性状特征。狭义而言,火候指火力。

第六章

十、简述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及分类,各种炮制方法的炮制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及适用的药物。

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 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

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补:师问——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炒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清炒法有根据加热程度不同分为炒焦、炒黄和炒炭。加辅料炒根据所加辅料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滑石粉炒、蛤蚧粉炒、砂炒等法。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 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 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 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2)先將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要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3)米与药物同时下锅。

(4)米与药物同时下锅,加盖熏。

3、土炒(每100kg药物,用土粉20~25kg。可用灶心土、或黄土、赤石脂等)

目的: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故常用来炮制健脾止泻的药物,如山药等。 操作方法:將灶心土研成细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均匀挂上一层土粉,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

4、砂炒(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

目的: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 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 便于去毛,如骨碎补等。

矫臭矫味,如鸡内金、脐带等。

操作方法:取制过的砂放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

质地酥脆或鼓起,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取出,筛去砂,放凉。 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即得。

5、蛤粉炒(每100kg药物,用蛤粉30~50kg。适于炒制胶类药物。)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 降低药物的滋腻性,矫正不良气味。 可增强药物的疗效。

操作方法:將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轻翻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6、滑石粉炒(每100kg药物,用滑石粉40~50kg)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黄狗肾等。 降低药物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操作方法:將滑石粉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翻动,至药物酥脆或鼓起或颜色加深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第七章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成为炙法。

1、酒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也有用白酒的。) 目的: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矫臭去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操作方法:(1).先拌酒后炒药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置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 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凉。此法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第一种方法,因第二种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被挥发,所发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用此法。

2、醋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目的: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柴胡等。 降低毒性,缓和药性的作用,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操作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此法能使醋渗入药物内部,一般需醋炙的药物均可采用此法。如甘遂、商陆、柴胡、三棱、芫花等。

(2).先炒药后加醋先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出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晾干。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醋炙法常用的是米醋,以存放陈久者为好。

3、盐炙法(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水的用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 目的: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用盐炙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的功效。

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药辛温而燥,容易伤阴,盐炙后可拮抗辛燥之性,并能增强补肾固精的功效。 操作方法:(1).先拌盐水后炒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化,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先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4、姜炙法(一般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对咽喉有一定的刺听话性,姜炙可缓和其刺激性,并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 操作方法:

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附】姜汤煮:将鲜姜切片煎汤,加入药物煮2小时,待姜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kg药物,用生姜10kg。若无生姜,可用于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姜汁的制备方法: (1).捣汁将生姜洗净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2).煮汁取净生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又过滤,合并两次滤液,知当浓缩,取出备用。

5、蜜炙法(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13%为宜,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30kg,炒至不粘手) 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冬花、紫菀、枇杷叶等药,蜜炙后均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故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药,蜜炙能起协同作用,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效。 3.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衡释,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药物都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药物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这时就应采用第二种方法处理,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就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通常为药物每100kg,用炼蜜25kg。

6、油炙法(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 油炙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霍,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2.利于粉碎如豹骨、三

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油炙的操作方法

油炙通常有三种操作方法,即油炒、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

1.油炒先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洗净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

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

3.油脂涂酥烘烤动物骨类药物可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渗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其他药物可直接涂油烘烤至酥脆。

第八章

蒸煮燀法

1、蒸

加辅料蒸制时间较长,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如酒蒸地黄、大黄,黑豆汁蒸何首乌;亦可增强疗效,如酒蒸肉苁蓉、黄精、山茱萸、女贞子、五味子,醋蒸五味子。

清蒸时间较短,其目的是软化药材,便于切制或使药物便于保存,如清蒸木瓜、天麻、桑螵蛸、黄芩、人参等。

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二一2小时以

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2、煮

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固体辅料豆腐煮(藤黄、硫磺)。

操作方法:煮法的操作方法因各药物的性质,辅料来源及炮制要求不同而异,其工艺程序及要求如下:先将待煮药物大小分开,淘洗干净后备用。再将药物放入锅中,加水加热共煮,用辅料者可同时加入(或稍后加入),一般要求在100℃的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加热,可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加水量多少需看要求而定。如煮的时间长用水宜多,短者可少加;若需煮熟、煮透或弃汁、留汁的加水宜多,要求煮干者,则加水要少。

煮好后出锅,即时晒干或烘干,如需切片则可趁湿润时先切成饮片再进行干燥。

3、燀

在沸水短时间浸煮的方法,主要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如杏仁、桃仁)、毒蛋白(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操作方法:先将多量清水加热至沸,再将药物连同具孔盛器,一齐投入沸水中,稍微翻烫片刻,约5-10分钟左右,加热烫至种皮由皱缩到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浸漂于冷水中,捞起,搓开种皮与种仁,晒干,簸去或筛取种皮。

第九,十章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化石类药物,或某些中成药在制备过程需要综合制炭(砒枣散)的各类药物。另外,闷煅法多用于制备某些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的炭药。

1、明煅法:药物直接置于无烟炉中或耐火容器内,敞露于空气中,武火煅烧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目的:使药物质地酥脆——花蕊石 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

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 操作方法:

(1)炉口煅质地坚硬的矿物药,放于炉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动物的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的药物需装入耐火容器或适宜容器内煅透,放凉。

(2)平炉煅将药物置炉膛内,武火加热,并用鼓风机促使温度迅速升高和升温均匀。在煅制过程中,可根据要求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至药材发红或红透(通过观察孔可见炉膛发

红或红亮)时停止加热,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本法适用范围与沪口煅相同。

(3)反射炉煅将燃料投入炉内点燃,并用鼓风机吹旺,然后将燃料口密闭,从投料口内投入药材,再将投料口密闭,鼓风燃至指定时间,适当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煅红后停止鼓风,继续保温煅烧,稍后取出放凉或进一步加工。此法煅制效率较高,适用于大量生产。其适用范围与炉口煅相同。

2、煅淬法:药物按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药物质地酥脆。(一般以手捏成碎粒,或药物在1米高处掉到地上碎成黄豆粒大小) 目的:(1)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自然铜

(2)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 (3)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炉甘石 煅淬注意事项:

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应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所用的淬 液种类和用量由各个药物的性质和目的要求而定。

3、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煅炭。

复制法

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如半夏等。 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等。 增强疗效——如白附子等。 矫臭矫味——如紫河车等。 操作方法:

一般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一定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工艺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发酵、发芽法

1、发酵法

目的: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如六神曲、淡豆豉。

增强疗效。如半夏曲。 操作方法:

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发酵。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方法是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发酵条件与发酵过程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因此,在制备时,应具备其生长繁殖的条件:菌种、培养基、温度(30~37)、湿度(70%~80%)、其他方面。

2、发芽法

目的:通过发芽,淀粉被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哟新的功能,扩大用药品种。

操作方法: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

制霜法

1、去油制霜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巴豆 降低副作用——柏子仁

操作方法:取原药材,很除去外壳取仁,搌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暴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2、渗析制霜法

目的:制造新药,扩大用药品种,增强疗效——西瓜霜

3、升华制霜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

其他制法

1、烘培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目的: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适用于某些昆虫或其他药物。

操作方法:烘就是将药物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箱、干燥室等设备,使药物所含水分徐徐蒸发,从而使药物充分干燥。焙则是将净选后的药物置于金属容器或锅内,用文火经较短时间加热,并不断翻动,焙至药物颜色加深,质地酥脆为度。

2、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直接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这些炮制方法称为煨法。目的: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3、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色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性。 操作方法:

降温结晶(冷结晶):将药物与辅料加水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阴凉处,使之冷却重新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将药物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后,滤去杂质,将滤液置于搪瓷盘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物,随析随捞取,之析尽为止;或将原药与醋共煮后,滤去杂质,将滤液加热蒸发至一定体积后再使之自然干燥。

4、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目的:去除杂质,结净药物;

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如砷、汞等。

操作方法:

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中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热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行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将前后倾出的混悬液合并静置,待沉淀后,倾去上面的清水,将干燥沉淀物研磨成极细粉末。

5、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目的: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以适合临床需要。 操作方法:

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油等。 有的在容器周围加热,在下面收采液状物,如竹沥油等。 有的用武火炒制备油状物,如蛋黄油等。

6、特殊制法:某些药物用一些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目的在于制备新的药物,产生新的临床功用。

1炙法与加辅料法的区别。

炙法与加辅料炒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二者又略有区别:

炙法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黏附表面共同入药。

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用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第12篇:中药炮制(定版)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一、增强疗效,改变作用趋势

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炮制应当适度,不可太过或不及。

三、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四、矫味矫臭

一、中药盐炙——盐炙走肾

1、补肾药

盐性寒味咸,能滋肾水、涵养肾脏,对于补肾药会加入食盐已达到引药力到肾脏的作用,

例如:盐续断、盐杜仲、盐补骨脂、盐巴戟天、盐菟丝子、盐小茴香

2、补心药

肾水不足,则阴阳分离,心火上亢,则失眠多梦、腰膝酸软 例如:盐砂仁、盐益智仁、盐黄柏

3、软坚药

在中医学中,治疗癥坚积聚的中药用盐炙。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都属于癥坚积聚。“咸能软坚”,咸味能软化体内顽固性、陈旧性的病灶,因此在肿瘤疾病中运用盐炙中药特别关键

例如:盐荔枝核、盐橘核

4、威能润下”,大小便不利的情况,用盐炙中药增强其利水的作用

例如:盐车前子、盐泽泻

二、蜜炙——缓和药性、矫味

1.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百合、蜜款冬花、蜜紫菀、蜜百部、蜜枇杷叶、蜜桑白皮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蜜黄芪、蜜甘草、蜜党参 3.缓和药性——蜜麻黄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蜜马兜铃

三、醋制——可引药入肝经,增强入血收敛、散瘀止痛的功效

1、引药入肝经、增强药物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例如:醋艾叶、醋莪术、醋乳香、醋三棱、醋青皮、醋香附、

醋郁金

2、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

例如:醋延胡索、醋五味子、醋鳖甲、醋龟甲、

三、酒制——主行药势,活血通络的功效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酒大黄、酒黄连、酒黄柏、酒黄芩 2.增强温补肝肾的作用——酒地黄、酒萸肉、酒女贞子、酒川芎、酒黄精

3.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酒当归、酒白芍、酒苁蓉

五、炒制——增效、减毒、缓和药性

A:增强疗效——炒王不留行、炒山楂、炒麦芽、炒决明子 B: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炒牵牛子、炒苍耳子、炒莱菔子 C:缓和药性——炒芥子、炒葶苈子

D:增强或产生止血的作用——炒地榆、炒槐花、炒荆芥、炒干姜 E:保证疗效、利于保存——炒槐米、炒牛蒡子、炒苦杏仁

1、炒黄(包括炒爆)——主要适用于果实种子类药物

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

炒芥子——缓和辛散走窜、温中散寒、杀酶保苷, 酸枣仁——养心安神

炒酸枣仁——增强养心安神作用 苍耳子——消风止痒力强

炒苍耳子——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莱菔子——能升能降,长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王不留行——长于消痈肿

炒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槟榔——力峻、杀虫破积、行水消肿 炒槟榔——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散结、

炒牛蒡子——缓和寒滑之性、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槐花——清肝泻火、清热凉血 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杀酶保肝 白芍——敛阴平肝、潜阳止晕

炒白芍——性味缓和、柔肝和脾、养血敛阴 酒白芍——酸寒下降、和中缓急止痛 鸡内金——通淋化石

炒鸡内金——增强健脾消食得作用 白扁豆——和中化湿,补脾胃

炒白扁豆——增强健脾化湿的作用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炒赤芍——缓和药性、活血止痛不伤中

炒稻牙——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炒麦芽——改变药性,回乳

建曲——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炒建曲——增强健脾的药效 芥子——生品味辛性温,辛散力强

炒芥子——炒后缓和辛散走窜之性,避免耗气伤阴 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的功能 炒火麻仁——增强润肠燥,滋阴血的作用 冬瓜子——性寒,清肺化痰,消痈排脓 炒冬瓜子——寒性缓和,气香启脾,长于渗湿化浊 苦杏仁——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生品小毒 炒苦杏仁——炒后性温,长于温肺散寒 紫苏子——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炒紫苏子——缓和药性,增加平喘的作用

2、炒焦——增强药物消食健脾得功效或减少药物得刺激性

炒炭——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 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焦山楂——酸味减弱、增加苦味、长于消食止泻; 生栀子——苦寒泻火、清热解毒、退黄利胆 焦栀子——寒性缓和、清热除烦 栀子炭——凉血止血 蒲黄——止血、化瘀、通淋 蒲黄炭——增强止血作用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得作用 荆芥炭——辛散作用减弱、具有止血功效 生姜——温胃止呕

干姜——辛热、燥烈性、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姜炭——辛味散失、止血温经 地榆——凉血止血 地榆炭——收敛止血

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侧柏炭——增强涩血止血功效

大黄——泻下峻烈、伤胃气、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酒大黄——峻下缓和、升提药性、清上焦实热,活血祛瘀增强 大黄炭——泻下极弱,凉血化瘀止血 当归——补血、润肠 当归炭——止血

酒当归——活血、补血调经、活血化瘀 藕节——凉血止血

藕节炭——增强止血、散瘀, 黄芩——清热、泻火、解毒

黄芩炭——增强药物收敛、止血的功效 茜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的作用 茜草炭——增强凉血止血的作用 棕榈——收敛止血

棕榈炭——增强止血止痛作用

六、加辅料炒——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

1、麦麸炒(小麦得种皮)——性味甘平、具有和中益脾。适用于补脾胃或者作用强烈及有腥味药物得炮制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得功效

麸炒苍术——辛燥之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健脾和胃得功效 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

麸炒白术——缓和燥性、增强健脾、消胀得作用 薏苡仁——偏寒凉、利水渗湿 麸炒薏苡仁——缓和药性、健脾利湿 僵蚕——辛散之力较强、散风热 (麸)炒僵蚕——息风止痉、化痰散结 枳壳——辛燥、偏于破气散结

麸炒枳壳——缓和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胃消食 山药——补肾生精,益肺阴 麸炒山药——补脾和胃 泽泻——性寒,利水渗湿

麸炒泽泻——寒性缓和,渗湿和脾,降浊以升清为主 枳壳——破气,行痰,消积

麸炒枳壳——缓和辛燥之势,多用于和胃消胀 枳实——破气、散痞、泄痰、消积 麸炒枳实——缓和药性 芡实——固肾涩精,补脾止泻

麸炒芡实——偏温,气香,增强补脾和固涩作用

七、煅——改变其原有性状以便适用于临床需要;提高药效或产生新的药效;便于粉碎,利于调剂。

1、适用药物

A:矿物类药物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贝壳类药物,以及质地坚硬的药物

B:需要制炭的药物(植物药或者动物药)

2、明煅法——使得药物质地松脆,除去结晶水,使得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例如:白矾粉——解毒杀虫、清热消痰,燥湿止痒

枯矾粉——增强了收涩敛疮,生肌,止血化瘀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龙骨——镇静潜阳

煅龙骨——增强收涩固涩、生肌的功效 牡蛎——镇静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煅牡蛎——增强收敛固涩的作用 石决明——偏于平肝潜阳

煅石决明——缓和药性,增强了收涩固涩,明目 蛤壳——偏于软坚散结

煅蛤壳——易于粉碎,增强了化痰制酸的作用 珍珠母——偏于平肝潜阳,定惊安神 煅珍珠母——可治胃酸过多 (煅)阳起石——临床均用煅制后,易于有效成分溶出——我们用的是炮制后的

(煅)青礞石——临床均用煅制后,易于有效成分溶出——我们用的是炮制后的

3、煅淬法——能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溶出;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减少副作用,增效;消除药物夹杂的杂质。 例如:自然铜——散瘀、接骨、止痛。

煅自然铜——增强散瘀止痛

赭石——性寒,偏于平肝潜阳,降逆止呕,凉血止血 煅赭石——缓和寒性,增强收敛止血 磁石——偏于平肝潜阳,镇静安神

煅磁石——聪耳明目,补肾纳气力强,缓和重镇安神的作用 紫石英——偏于镇心安神 煅紫石英——温肺降逆,散寒暖宫

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煅瓦楞子——长于制酸止痛,敛疮止血

3、煅炭法——改变药物的性能、产生新的疗效、降低毒性

例如: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止血 荷叶炭——收涩化瘀止血能力变强 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煅蜂房——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丝瓜络——祛风,通络,活血,下乳的作用 煅丝瓜络——增强祛风痰,凉血,解毒

八、蒸法——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减少毒性;保存药效,利于贮存

例如:何首乌——苦泻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作用

制何首乌——增强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 (制法:取何首乌片,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制黑豆汁被吸尽,药物呈黑棕色,取出——何首乌10:黑豆汁1)

黄芩——清热泻火,解毒能力强

酒黄芩——入血分,升腾,缓和苦寒

黄芩炭——清热凉血

女贞子——清肝明目,滋阴润燥

酒女贞子——补肝肾作用增强

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功能

生地炭——补血止血为主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

酒黄精——去麻,补脾益肺作用增强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托,生品,敛阴止汗作用强

蒸山茱萸——补肾固精,固精缩尿

酒山茱萸——补益作用增强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醋五味子——收敛之性增强,涩精止泻作用增强

酒五味子——益肾固精作用增强,用于肾虚遗精

蜜五味子——补肺益肾作用增强,用于久咳虚喘

九、煮法——“水煮三沸,百毒俱消”降低毒性,以煮法最为理想

A:改变药性,增强疗效——药汁煮 B:清洁药物——豆腐煮

清水煮——川乌、草乌

药汁煮——附子、吴茱萸、远志

例如:生川乌——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能,生川乌,有大毒 制川乌——毒性降低,可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 草乌——有剧毒

制草乌——去毒,必须用炮制品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制吴茱萸——降低毒性,调和药性,增强功效

远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生品有毒, 制远志——缓和药性,去毒,安神益智为主 天南星——生品有毒

制天南星——去毒,必须用炮制品

第13篇:中药炮制学考试题

第一部分总题数:20 1 【单选题】(2分) 白术、山药经土炒后有助于引药:

A.入肝经

B.入脾经

C.入肾经

D.入肺经

E.入心 正确答案是:B 2 【单选题】(2分) 用酒炙大黄是“以热制寒”,这样称为: A.净制

B.从制

C.反制

D.火制

E.水制 正确答案是:C 3 【单选题】(2分) 芡实用麸炒制的颜色标准是:

A.黄色

B.微黄色

C.深黄色

D.老黄色

E.亮黄色 正确答案是:E 4 【单选题】(2分) 九香虫的炮制方法是:

A.炒焦

B.炒炭

C.土炒

D.炒黄

E.米炒 正确答案是:D 5 【单选题】(2分) 炒炭的主要目的是:

A.止泻

B.止血

C.止痛

D.止呕

E.止痒 正确答案是:B 6 【单选题】(2分) 每100Kg龟板用醋量为:

A.30Kg B.20Kg C.25Kg D.35Kg E.10Kg 正确答案是:B 7 【单选题】(2分) 马钱子的炮制方法是:

A.清炒

B.土炒

C.麸炒

D.砂炒

E.炒焦 正确答案是:D 8 【单选题】(2分) 一般性药材人工干燥的温度宜选:

A.1050C B.900C C.800C D.1000C E.950C 正确答案是:C 9 【单选题】(2分) 槐花炭的贮藏容器宜用: A.竹篓

B.木箱

C.瓷缸

D.木桶

E.纸箱 正确答案是:C 10 【单选题】(2分) 中药切制段的长度为:

A.4-8mm B.3~5mm C.10~15mm D.16~20mm E.6~9mm 正确答案是:C 11 【单选题】(2分) 炙法的火侯多选用:

A.大火

B.文火

C.中火

D.武火

E.强火 正确答案是:B 12 【单选题】(2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炮制内容的项目是: A.炮制

B.炮炙

C.修治

D.修事

E.修制 正确答案是:C 13 【单选题】(2分) 黄芩软化切片应采用:

A.润法

B.蒸法

C.抢水洗

D.淋法

E.冷水浸 正确答案是:B 14 【单选题】(2分) 适应酒炙法炮制的药物有:

A.艾叶

B.芫花

C.杜仲

D.桑枝

E.知母 正确答案是:D 15 【单选题】(2分) 炙马兜铃的常用蜜量为:

A.15%

B.20%

C.30%

D.10%

E.25% 正确答案是:E 16 【单选题】(2分) 僵蚕通常采用的炮制方法是: A.清炒

B.炒焦

C.麸炒

D.土炒 正确答案是:C 17 【单选题】(2分) 炮制需炒药后加盐水的药物是:

A.黄柏

B.益智仁

C.泽泻

D.车前子

E.荔枝核 正确答案是:D 18 【单选题】(2分) 发酵法要求相对湿度为:

A.40~50%

B.50~60%

C.70~80%

D.60~70%

E.30~50% 正确答案是:C 19 【单选题】(2分) 治疗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应选用:

A.熟大黄

B.生大黄

C.酒炒大黄

D.大黄炭

E.醋炒大黄 正确答案是:B 20 【单选题】(2分) 薄荷切制水处理宜选用:

A.抢水洗

B.淋法

C.泡法

D.漂法

E.浸法 正确答案是:B 第二部分总题数:10 21 【多选题】(4分) 中药炮制的常用固体辅料有

A.麦麸

B.米

C.土

D.砂

E.滑石粉 正确答案是:A,B,C,D,E 22 【多选题】(4分) 中药炮制的常用液体辅料有

A.酒

B.醋

C.盐水

D.姜汁

E.蜜 正确答案是:A,B,C,D,E 23 【多选题】(4分)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哪几个历史时期

A.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B.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C.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D.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E.中医理论形成时期 正确答案是:A,B,C,D 24 【多选题】(4分) 《五十二病方》中包括了哪些炮制内容

A.净制

B.切制

C.水制

D.火制

E.水火共制 正确答案是:A,B,C,D,E 25 【多选题】(4分) 以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版的炮制专著有

A.《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B.《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C.《樟树中药炮制全书》

D.《五十二病方》

E.《黄帝内经》 正确答案是:A,B,C 26 【多选题】(4分) 以下属于对樟刀评价的是 A.老君炉中纯火青

B.炼就樟刀叶片轻

C.锋利好比鸳鸯剑

D.飞动如飞饮片精

E.削铁如泥

正确答案是:A,B,C,D 27 【多选题】(4分) 以下属于江西制药帮派的是

A.樟树帮

B.建昌帮

C.京帮

D.川帮

E.金陵帮 正确答案是:A,B 28 【多选题】(4分) 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

A.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B.改变或缓和药物药性和功能的作用趋向

D.改变或增强中药的归经

E.增强药物疗效 正确答案是:A,B,C,D,E 29 【多选题】(4分) 以下中药毒性较大的有

A.川乌

B.草乌

C.附子

D.天南星

E.半夏 正确答案是:A,B,C,D,E 30 【多选题】(4分) 以下属于中药的作用趋向的是 A.升

B.降

C.浮

D.沉

E.毒性 正确答案是:A,B,C,D 第三部分总题数:10 31 【单选题】(2分)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 A.√

B.× 正确答案是:A 32 【单选题】(2分) 饮片越薄越能煎出有效成分。 A.√

B.× 正确答案是:A 33 【单选题】(2分) 车前子是先拌盐水后炒药。 A.√

B.× 正确答案是:A 34 【单选题】(2分) 芫花用醋制能降低毒性。 A.√

B.×

C.改变戓增强中药 正确答案是:A 35 【单选题】(2分) 竹茹用酒炙可增强疗效。 A.√

B.× 正确答案是:A 36 【单选题】(2分) 建昌帮的切制特点是斜、薄、光、大。 A.√

B.× 正确答案是:B 37 【单选题】(2分) 《黄帝内经》记载的“燔治左角发”即是当今的血余炭。 A.√

B.× 正确答案是:A 38 【单选题】(2分) 剁刀式切药机不适宜全草类药物的切制。 A.√

B.× 正确答案是:A 39 【单选题】(2分) 炒炭和煅炭的方法不同,所得的药物成品性状也是不相同的。 A.√

B.× 正确答案是:A 40 【单选题】(2分) 药物在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为煅炭法。 A.√

B.× 正确答案是:A

第14篇:中药炮制方法简介

1.蒸法:是将净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气蒸制的一类操作。蒸制品应色泽黑润,内无生心,未蒸透者不得超过3%,含水分不得超过13%.分清蒸,酒蒸,醋蒸,黑豆汁蒸,豆腐蒸。

2.煮法:净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锅内,加适量清水同煮的一类操作。煮制品未煮透的不得超过2%,有毒药材应煮透,含水份不得超过13%,药汁煮品,豆腐煮品,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2%.分清水煮,甘草汁煮,豆腐煮。

3.法:取净药物,投入多量的沸水中,沸烫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或种皮松软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中稍浸,除去种皮,及时干燥。用时捣碎。含药屑杂质不得超过1%.煮制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3%.

4.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材用一种或数种辅料,按照所用炮制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多次炮制的一类操作。多用于毒性药材的炮制,例如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的复制。

5.发酵法:将配制好的药料置于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其发泡、生衣的一类操作,又称曲法。用药料与面粉发酵的是六神曲、半夏曲、建神曲、沉香曲等;用药料直接发酵的是淡豆豉、百药煎。

6.发芽法:是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使成熟的果实或种子萌芽发幼芽的一类操作。

7.煨法:是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埋在煻火中煨熟的一类操作,又称裹煨。

8.制霜法:是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末,或通过渗透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煮成粉渣的一类操作。

9.提净法:是某些矿物质,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静置或加热,重新析出精制结晶的一类操作。

10.水飞法:是利用不溶于水药物的粗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不同,来分离、倾取极细粉的一类操作。

11.拌制法:是将药物表面黏附一层辅料的一类操作,又称拌衣。12.干馏法:是将中药材或饮片置于容器内加热,或直接以火烤灼,使之产生液汁的方法。

第15篇: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作用

下面讲第22页,中药炮制的第二节,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前面讲过,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药学专业的一个基本功,他们在中药炮制学里面专门有这方面的实验要操作。对于医学专业的同学来讲炮制方法就对这些常用的一些方法作为一个名词术语能够进行解释,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了。

在这一节当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药的炮制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几十种方法。目前一般把它分为了五类,就是我们书上的: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还有一个其他制法。其他制法不要求,所以我们这里屏幕上没有打出来五。但是这种分类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刚才在讲炮制的含义的时候就已经讲,这个修治呢,凡是不用火的现在都可以(包括)。那么这个水制一般是用水来处理,它也属于修治范围,所以有的又认为这两个可以合并在一起,统称为修治,然后水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当然其他又可以分成很多方法。所以这个分类是人为的,是相对的,就作为常识性了解。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常见的炮制方法我们作为一个名词术语来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第一,水制当中要了解一个水飞,就是我们书上水制的第二段。因为水制的方法非常多,凡是用水,低温的水来处理都叫水制,或者有的是其他液体,不是一般的水,也属于水制的范畴。我们书上讲淋、洗、泡、润、漂等等,还有其他的,但那些都很简单。其中比较特殊的,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或者没有听说过的就是这个水飞,这个要要求。火制法当中的四种:炒、炙、煅、煨,这个要要求。然后水火共制当中的淬和,一共来说,要求大家了解的名词术语就是七种,因为水制里面有一个水飞。关于水飞,大家知道什么叫水飞,它怎么操作?水飞简单的讲就是在水当中来加工很细的药材粉末的一种炮制方法。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药要能够在水当中粉碎,所以一般的植物药和动物药,在水当中它都有吸湿性,都要吸水。在水当中那个韧性反而增加,可能它不可能在水当中粉碎。所以能够在水当中进行粉碎的是矿物药,但矿物药也不是所有的矿物药都能够水飞。我们对矿物药不熟悉,但是对矿物类的一些物质,同学们可能有的应该是很熟悉,比如说一个生活必需品食盐,盐,这个也可以说是一个矿物药,那能不能水飞?当然就不能水飞。因为它的水溶性很强,溶解度很大,在水里面就完全溶解了,还没有让你把它研磨细的时候已经就不见了。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的芒硝,为什么前人把它叫做硝?就是因为前人没有溶解度,溶解这样的一些概念,或者这样的一些语言,就是说它放在水里面就不见了。那个芒硝我们今后要讲,因为它的结晶体有锋芒,这是它的形状,晶体的形状。硝呢就是它的水溶性很好,遇水则消,它也是不能够水飞的。所以能够水飞的矿物药要非水溶性的,在水里面不溶解的,这是一个前提,主要是矿物药。有的动物药它类似于矿物,主要是一些海产动物的贝壳,象我们今后要学的牡蛎、石决明、珍珠母这样的一些。其实它(们)主要的成分就是碳酸钙,和很多矿物没有两样,它虽然来源于动物,但它的理化性质和很多矿物是一样的,所以它也可以进行水飞。我们书上是说的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药或贝壳类的药材置于水中,一般的方法是把这个矿物药,不溶于水的矿物药或者动物的贝壳把它敲碎,碎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加少量的水,在那个乳钵里面用力地研磨。研磨得比较细的时候再加比较多的水来搅拌,来搅匀。搅拌的时候它很细的粉末就悬浮在上面,然后把上面悬浮有药粉的药液把它倾倒出来。由于它不溶于水,慢慢的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它里面的矿物的细粉就沉淀在容器的底部,然后把上面的水,这个清液把它倾掉,把它倒掉,然后把下面剩下的很细的矿物药晒干。能够悬浮在水当中的粉末一般都非常的细,剩下来的再研磨,再加水,经过很多次,把主要的药材都变成很细的粉末。这样得到的药粉一个是很细,就便于制剂。另外有些动物的贝壳或者矿物药里面还含有一些水溶性的非药用的一些成分,甚至是有害的成分。比如说今后外用药当中的雄黄,雄黄主要是硫化砷,往往里面就有氧化砷,氧化砷就是砒霜,如果在水飞雄黄的时候,氧化砷,就是砒霜,在水里面它能够溶解掉绝大多数,这样子就使毒性降低。所以有的有毒的成分还可以在这里面把它除掉。比如我们刚才讲石膏,湖北应城的石膏里面,比如说有的也含有害的其他的矿物的成分很少,有的里面除了铅还含砷,主要也是指的氧化砷。在水飞的过程当中,它也会溶解掉,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使它更加纯净,也更加安全。还有如果是干的粉碎呢,粉尘容易飞扬,人体吸入以后对身体也有危害,尤其是在大工业生产的时候,所以这个水飞它有多方面的意义:一个是便于加工(成)很细的粉末,便于制剂,有利于除掉矿物药或者动物贝壳里面一些水溶性的一些有害的或者无效的成分,也避免粉尘的飞扬,造成人体吸入以后对人体的损伤。那么在传统药房里面是用的小的乳钵,人工的,那比较慢,那产量不高。现在工业化生产是用的一种球磨机,也是在有水的情况下,能够环保,避免粉尘的飞散。水制当中就认认真真的体会一下这个水飞这一种炮制方法。

第二类就是我们要讲的火制,火制当中第一个炒,这个炒呢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一日三餐都要有蔬菜,蔬菜很多都要炒了以后来吃,所以炒是烹饪当中一个基本的方法。那么中药当中的炒和烹饪当中的炒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操作方法是一样,就是把药物放在锅里面加热不断地翻动,让它炒到一定的程度,这种方法就叫做炒。就是把药物置于锅内,直接的翻炒。在中药炮制当中的炒又分两大类,一大类叫做清炒,清洁的清。所谓清炒呢就是把药材直接放在锅里面,不加任何辅料直接地炒,这种方法叫做清炒。清炒根据火候的不同又有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方法。一般的药材炒到表面微微带黄色的时候为度,这种就称为炒黄。炒到药材的表面焦黑,但是里面还是有原来药材的颜色,这种就叫做炒焦。炒炭呢就是让它基本上都炭化,但是里面可能还要存性,就是还有一点原来的那种颜色或者气味的时候。这是三种不同的程度,根据药材的不同需要掌握不同的火候,那么哪些药材需要炒黄,哪些需要炒炭,哪些需要炒焦,今后会涉及很多的药物。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荆芥,一般就是炒炭。当然这个炭也不是完全炭化,所以有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写焦荆芥,实际上它是介于焦和炭之间的,这个就是一个例子。比如说炒焦栀子,栀子这个药把它的果皮炒得开始焦了,但是里面还没有变化的时候就称为焦栀子。不加辅料的炒叫做清炒。另外一种炒呢叫做辅料炒,就是不但要加药物,把它放在锅里面,把药物放在锅里面,而且要加其他药物以外的一些原料,这些原料呢统称为叫辅料。我们书上加的辅料比如说有沙,有土,有米,有麦麸,有海蛤粉、滑石粉等等,这样一些矿物或者动物类的粉末。加这些的目的主要是使这些辅料温度很高,药物放在里面去了,就能够使这个比较高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比如说我们今后活血化瘀药当中一种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种动物的一种角质的甲壳,如果温度低了,它就达不到炮制的要求,那么一般是把沙放在锅里面,把沙的温度炒得很高,然后把穿山甲放在里面,它就膨胀,然后就变成那种金黄色,蜷曲成一种圆球状,所以就叫甲珠,或者叫做山甲珠。这种用沙来炒的方法民间比如说我们有的炒花生、炒胡豆,先都是把沙炒得很烫的时候放在里面,这个就相当于中药的沙炒。那么土炒,米炒呢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大家应当注意到了,辅料炒的辅料,沙、土、大米、麦麸、海蛤粉、滑石粉等等它都是固体的,所以辅料炒的辅料都是加的固体辅料。当然固体辅料除了是使它保持很高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有的辅料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说用土炒可能会增加一些药物的止泻效果,和中止泻,或者和中止呕。有的加米来炒,可能能增强和胃这样的一些作用,也不完全排除它增效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在辅料炒当中要次要一些。辅料的增效是次要的,增加它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这个是最主要的。

第二个方法叫炙,炙也是把药放在锅里面,也要加辅料。但是加的辅料和辅料炒不同,它加的是液体辅料,不是固体辅料。我们书上说以液体辅料拌炒药物叫做炙,它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在锅里面炒,加进去的辅料是液体。我们书上的蜂蜜,蜂蜜当然在冬天它可能有一定的形状,不是液体,但是放到锅里面去了以后,受热了以后它是液体状的。酒、醋、姜汁、盐水、童便这样的一些都是液体。这里需要说明,盐可以作为固体辅料来拌炒药物,也可以把它化成盐水,用来炙药物,所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到。就看它是以固体状态和药材接触还是以液体状态让它进入药材,它分别属于两类不同的炮制方法。这些液体的辅料本身就是药物,比如说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都是传统的中药,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就是它有自己的功效,它和被炒的药物之间往往主要是产生一种协同增效的作用,它就是炮制目的的第一点。当然也有少数在于降低毒性或者不良反应,比如我们说的常山用酒来炒,减轻它的呕吐的作用。关于炙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点,今后在写处方的时候凡是用蜂蜜来拌炒的药物,很多医生把这个辅料的名称省掉,只写这个炮制的方法炙,比如说炙麻黄、炙百部、或者炙冬花,都是指的蜂蜜炙,加的是蜂蜜。所以今后见到了只写一个炙字,没有写明辅料名称的,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蜂蜜。那么其他的液体辅料呢,往往在处方的时候要写清楚辅料的名称。比如说开处方厚朴,下面要写个姜汁炙,或者姜厚朴。实际上用的姜汁拌炒,用姜汁来炙,都要把这个名称(写上)。川芎用酒炙,酒炙川芎,或者酒川芎,酒炒川芎。炙有时候也可以称为炒,但是这个辅料是液体的。所以这个在有的考试当中,有的老师故意增加那种干扰性,比如说就写一个酒炒川芎,它用的炮制方法是什么?不能说炒法,你要说是炙法,因为它加的是液体辅料。它和炒的定义不完全相同。虽然它有炒的过程,但是它完全符合炙的定义,所以这个要注意。有的甚至于写盐杜仲,实际上是用的盐水,加到杜仲里面拌炒,那不是炒法,那是炙法。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在书写的时候,或者在考试当中要把炒和炙区别开来。一个是固体辅料,一个是液体辅料,这是要说明的一点。第二点呢,就是关于炙法的归类。我们这个教材,中药学当中一直把它放在了火制当中,但严格的讲,炙应该是水火共制。因为它加的辅料本身就是液体状,它不但有炒的用火,也有辅料的水,所以它的归类呢就有一定的问题。 所以现在在编的一个临床中药学的教材,我们已经把炙法放在了水火共制里,这样可能更加严谨一些。当然这个放在火炙里面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它主要是用火,但只是说在归属的时候看准不准确的问题。这个是说明一点,可能以后见到了可能就是在水火共制,这个完全可以,而且应该。

第三个,煅,煅呢,我们书上就分了两种方法,一个直接煅,一个间接煅。那么直接煅呢,就是把矿物药或者把动物的骨骼或者甲壳放在炉火上直接地煅烧,直接放在火上烧,这种叫做直接煅。这种煅又叫明煅,就是光明的明,就是把它暴露在空气当中,没有用容器把它装上,直接放在火上。比如说我们把磁铁石或者牡蛎就放在炭火上,让它煅烧,这种叫做直接煅,也叫做明煅。这样煅的目的是很多的,有的是去掉里面的一些有机成分,比如说有些土类的药材,土类的药材可能里面有些有机物,煅烧了以后,比如说炉甘石这一类,它可能让它破坏掉。另外呢也可能让它的化学成分改变,比如说(含)碳酸钙的一些动物的贝壳等,煅烧了以后成了氧化钙,就更容易粉碎,而且药效作用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它的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另外一种煅叫做间接煅,间接煅就是要把药材放在一个容器当中,甚至于要把容器密闭起来,所以这种煅我们书上煅的第三行又叫焖煅,一个火字旁一个烦闷的闷,焖煅,又叫做间接煅。间接煅呢就是药材间接地加热,不直接地和火接触。有一些植物药直接煅的时候它完全成了灰烬,就没有药用的价值。比如说中药当中的血余炭、棕榈炭,就采用的是间接煅的方法。棕榈呢,大家知道棕榈树用它的叶柄或者它的叶鞘纤维,把它清洗干净以后放在一个容器当中,晒干了以后,把这个容器密闭,不让它氧化,不让它成为灰烬。同样的道理,血余炭,血余就是人的头发,发为血之余,把这个头发清洗干净以后呢晾干,然后放到密闭的容器当中,隔绝氧气的情况下,让它成炭,就是血余炭,棕榈炭,能够成为一个止血的药物。没有煅炭的时候它没有明显的止血效果,煅炭以后就有了止血的作用,它的性能功效都改变了。这个就是关于煅。

第四个是煨,煨就是用湿润的纸或者湿润的面粉把药物包裹起,放在火里面去烧。过去因为燃料是用的柴,比如说做饭的时候用柴或者一般的草类,它有很多的火灰,放在了火灰里面那样子煨出来的效果更好。但是现在可能就没有用柴来做燃料,只有一些偏远的山区(烧柴),所以煨这种方法现在就和传统有些区别。但它也可以用湿润的面粉或者纸包着,比如说就在一般的火炉上面烧,甚至于煤气上面烧,也可以达到相似的目的。把外面的包裹物烧焦了以后,里面的药物已经达到了煨制的这样一个目的。我们今后要煨的药,比如说葛根、生姜、木香,或者肉豆寇,煨的目的根据药物不同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多是降低它的刺激性,有利于止泻。比如说葛根、肉豆寇和木香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水火共制,第四,第一个是淬,淬来源于这种煅铸,工业上的煅铸淬火,一回事。先把药物烧红,其实经过了明煅的阶段,然后把明煅了的矿物药或者动物的甲壳、骨骼马上放在冷的液体当中去,让它马上受冷,收缩,它就崩解,产生很多裂口,破碎了,就便于把它捣碎,便于制剂。其实淬就是两个过程,煅了以后放在冷的液体当中。如果液体是醋,就叫用醋淬。其他的液体就有相应的名称,但用得最多的是用醋来淬。比如刚才讲的磁铁石,放在火上烧红了,马上放在醋里面,磁铁石就很容易捣碎,裂成很多小块,很多裂纹,它的四氧化三铁就变成了醋酸铁,溶解性增加,所以它的作用也增强。这是前面讲的,这是关于淬的(内容),主要是矿物药。动物药的贝壳也可以淬,但是比较少,比如说龟甲,鳖甲也可以,但它主要不是为了粉碎,它主要是为了增强它的作用。

第二个是,呢在中药书上包括我们现在的书上都是水字旁,但是经过考证应该是火字旁的,这是中药学当中一个特殊的字,一般的工具书上都查不到。所以可能以后这个字逐步要改为火字旁,现在炮制学已经改了,中药学马上也会改过来。因为在古代的字词书上三点水这个不读[dan],它用在其他地方,所以应该是火字旁的字。我们把它说明一下,更正一下。这个是在大量的沸水当中,就是开水当中放少量的药物,马上把它滤起来。这个比如刚才说的马齿苋,一下它容易干燥。有的象桃仁、杏仁呢,了以后它容易去皮,去掉非药用的部分,这个我们书上都写得很清楚,大家知道这个字。这个和在烹饪当中,有的地方比如说把菠菜一下,然后拌来吃,也是同样的方法,(用)比较多的开水。但有的地方就是说把这个淖一下,三点水一个功效卓著的卓,那是在烹饪里面,中药炮制里面不这样讲。有的说在水里面汆一下,这个就是一个入字底下一个水字,入水,氽。那也是在水里面很快的捞起,把它滤起来,但那些都是在烹饪学里面使用,在中药里面就用字。

其他的方法自己看一下,我们都不做要求。要求的这七种炮制方法,就是我们今后临床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因为需要写明,比如说我们开朱砂,往往要写一个水飞;大黄比如说要写一个焦大黄,或者酒炙大黄,这些都是能够用得上的,要能够作为名词术语能够解释。这个中药炮制的总论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因为先已经说了,以后在具体的药物还要联系到这个炮制的目的、炮制的方法,大家来逐步加深,一定会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完了。

我们下面就介绍第四章,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呢是我们有中药学教材以来第一次增加的一章,在现行的其他中药教材上没有这样一章,所以这一章就基于这样一个现状,我们把它作为参考,不作为考核的内容。但是这一章呢有一些问题对学好中药学也至关重要,所以我简单的也加以一些说明。这一章里面也是分了两节,第一节是中药的基本作用。这一节主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后学习中药的时候,每一个药下面都有功效这样一个栏目,而没有作用这个栏目。但是如果我们是学西药,西药学,它的一些药学往往是写的作用。中药为什么不用作用而用功效?前边主要就说明这样的一个原因。昨天讲本草学的发展概况的时候说过,古代的本草象《本草纲目》是比较典型的,它都是作为一个百科全书的来编篡,没有完全局限在一个药学专著。那么我们中药不管是植物药,动物药,或者矿物药,它作为一种物质,除了医疗作用以外,它还有其他的非医疗的作用。这些非医疗的作用古代的本草文献当中也加以收载,比如《神农本草经》,比如说什么药它能使铁变为铜,实际讲的是一种镀的,在面上镀铜的一种方法,它现在属于这种冶金上的一种工艺,它也有这方面的作用,它不属于医疗的作用。有的中药古代也种植,种植干什么?作为染料,它对纺织品进行染色。比如说茜草、大青叶等等都是这样,在古代的本草也有详细的记载,它有非医疗的作用。那么在医疗作用当中,它有对人体的作用,也有非人体作用。其他动物在古代也把它混在一起。其他由于种属的不同,人和动物的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常山,人服用了以后就有严重的恶心呕吐,我们刚才讲常山用酒来炒,就是为了降低它的涌吐的作用。但是少量的常山对牛、或者羊这类反刍类的动物来服用,那么就不能说是涌吐了。在兽医,中兽医上面利用常山对于牛这类作什么用呢,作为健胃药,促进它的反刍,有利于食物的咀嚼,又帮助它消化吸收,作为一个健胃药来使用。这些作用不是中药学要讨论的,所以在古代的本草它是包罗万象的。所以中药的作用有医疗的作用,有非医疗的作用。在医疗的作用里面,就是对于人体而言,它有毒性作用,有副作用,那么毒性作用、副作用是作用的一个部分,它不属于中药的功效的范畴。所以为了更好地区别有利的治疗的作用和不利的不良的一些作用,在中药里面它是分得很清楚的,利和害。我们要研究的是利,有害的呢,是在使用注意当中加以讨论,提醒临床医生加以注意。所以在中药学当中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一个术语,就叫做功效。功效呢是中药作用的一个部分,它和作用还不能完全相等。其实它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们首先就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中药的作用当中为什么要用功效而不用作用。然后呢我们在26页的最后一段提到了一个中药的基本作用,为什么要保留这个问题呢?这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在的中药教材,每一版的中药教材在讨论中药的性能之前,都提到了中药的基本作用。为了和其他的教材保持这个内容的一致性,所以我们在这里面也简单的谈了中药的基本作用。因为中药的功效是很多的,具体功效是很多的,但是这些功效高度概括起来它都可以,就是我们书上这一段当中说的,要么是祛邪,要么是扶正,要么是调整脏腑的功能,就是这个倒数第三行,26页的第一节的倒数第三行后面,高度的概括起来,中药的很多作用它不外乎是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气,或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盛衰,使机体恢复或重建阴平阳秘的状态。所以中药的基本功效高度概括起来就是祛邪扶正和调整脏腑功能。因为人体的病理变化要么是外邪引起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能够针对六淫的中药,比如说解表的、散寒的、清热的、解暑的,那么就是祛邪的;要么针对人体正气的虚衰,那么就是补虚药。有的人体的病理变化表现出来的病证,又没有明显的邪气,又没有明显的正气亏虚,比如说有的睡眠不好,失眠,很难用祛邪或者扶正来(治疗),那么我们就把它概括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这个是很次要的。实际这个脏腑失调严格讲与祛邪扶正都有一定的联系,只不过历来的中药学上都是这样讲,我们就把它保持一致性。这个其实对于这一章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同学们学了以后要知道,中药的基本作用就是这么三点: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的功能。

下面来重点的讲一下第二节,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应该是中药与生俱来的,它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但是人们对这些医疗作用的认识是缓慢的,在中药学发展的过程当中,反应出来就是这样。尽管我们本草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本草学没有明确的提出药物的功效这样一个概念,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往往是功效和主治混杂在一起。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一直到明清的很多本草书,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状况。功效和主治的概念的区别是不清楚的,它在记载药物的时候有的是功效,有的是主治,我们今后去查《神农本草经》或者其他的中药著作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比如说麻黄,它能够发汗,是一个功效,后面呢,伤寒寒热,那就是主治,那个治癥瘕积聚那就是一个主治。有的药里面比如说有补虚,又有咳逆上气,麻黄也有咳逆上气,那咳逆上气是一个主治。所以古代的本草它记载的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功效和主治混言杂书,纠杂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本草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没有可读性,一会是功效,一会是主治,包罗万象的在一起。所以清代初年的本草学家汪昴在编《本草备要》的时候,在他序的里面第一条,就是说最能使人如睡如寐者莫过于读本草,就是这个中药书翻开就使人睡觉,为什么呢?没有可读性。为什么没有可读性呢?条理不清楚。条理最不清楚的就是功效、主治混杂在一起,这个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严重的影响了中药学的发展,影响了它的进程。那么在中药学或者本草学当中,首先有了把功效和主治区别开来这个意图的第一人应该是明末的贾九如,它做了一本本草叫做《药品化义》,变化的化,意义的义,《药品化义》。《药品化义》这本书里面它都有一个栏目叫做力,力量的力。力下面记载的内容完全是功效,比如说槐花,力这项就是凉血,主治后面比如说才是什么吐鼽,咳嗽有血,它把功效和主治分得很清楚了,但是它没有使用功效这个术语,但是有了把功效和主治明确的区别开来,最成功的、最早的是《药品化义》,然后经过了清代的发展,功效和主治就明确的区别开来。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专门对功效来进行专题讲座,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值得学习。就是我们在现代对于药物的具体功效一般都很清楚,比如说人参能够补气,大黄能够泻下,麻黄能够解表。但是对功效理论从总体上来进行探讨,目前还很少有人来触及这一块的理论。功效的理论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对中药学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我们在教材里面就增加了功效的这样一个(内容),其实这个是为了引起注意。以后这一部分的内容还要不断地充实,要发展,成为中药基本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第一个关于功效的含义。关于功效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功效的含义呢,在我们的书上,就是在27页的第二段,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功效就是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简单的说,什么叫功效?功效就是中药对人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所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有些问题需要说明。第一个,我们现在认识的中药的功效,也就是我们今后要学的这些药物的功效,是在传统的给药途径下认识的功效。传统的给药途径主要是汤剂口服,和一些药物的局部外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功效。如果把中药改为其他给药途径,比如说改成注射,它还有没有原来的功效?它和原来的功效是不是一样?比如说芒硝能泻下,芒硝经过静脉注射能不能泻下?不能泻下。所以我们现在中药有了新的剂型,这种新的剂型在古代是没有的,它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功效。比如说我们发现了枳实能够升高血压,能够治疗休克;天花粉能够用于孕中期,孕妇的中期引产。但是这些功效必须用注射的途径给药,口服是没有这样的功效的。这是我们研究中药,尤其是现在剂型发展以后必须注意的。我们传统的功效是在传统的给药途径下总结出来的。新的给药途径不一定会相同,这个不能划等号,这是要注意的一点。要注意的第二点呢,中药的功效是直接的治疗作用或者保健作用,不能把间接的作为独立的功效。我们现在在很多中医药文献当中把一些间接的作用列为功效,这个在清代一个本草学家叫做黄宫绣,他在《本草求真》里面就提出了批评,就是药物的功效有的人“隔二隔三,以为附会”,把隔二隔三的间接效果附会的作为一种功效。比如说比较典型的,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厚朴这味药,一般的教科书上行气、燥湿、去积、平喘。去积就不是一个直接作用,它就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它不是功效,它不是直接的治疗作用。它去什么积,如果去气积,它应该是行气消积,行气才是直接作用,才是功效。如果它治疗的是湿积,那么它燥湿去积,治疗的是水湿停滞,燥湿才是直接作用,去积是个间接效果。间接效果不能独立的称为一个功效。如果治疗的是饮食积滞,厚朴在治疗饮食积滞的方当中它发挥的基本作用是行气消胀,仍然是去的气积,它不能够消食积。象这类的把间接作用作为功效,这个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们今后要注意,要直接的作用,不是间接的。第二,这个功效是单味药的作用,不是复方的。复方的作用和单味药经常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很多中药,把复方的作用等同于单味药的功效。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中药书上,讲桂枝能够发汗解肌,这个解肌不是桂枝单味药的功效。到我们讲桂枝的时候还要讲,问题很多,因为解肌本身就是一个随意性很大的一个术语。从张仲景开始一直到陶节庵,或者以后明清一些温病学家,它们的解肌每个人的内涵不一样。张仲景有桂枝汤的解肌,陶弘景有麻黄疗伤寒为解肌第一要药。陶弘景的解肌就是发汗,张元素有张元素的解肌,李时珍有李时珍的解肌,陶节庵有陶节庵的解肌。有的人把石膏也称为解肌,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所以这个在中药的文献里面解肌是一个随意性很大的。但是对于桂枝来说这个解肌是复方的作用,而不是单味药的(作用)。因为在《伤寒论》当中有这样一条经文:“桂枝本为解肌(就是说桂枝汤有解肌的作用),其人恶寒发热而无汗者不可与之也”,他讲的是桂枝汤,如果说对于恶寒发热而无汗的不适合用,那么张仲景的解肌是指的桂枝汤的复方的作用,而不是桂枝单味药的作用,这个解肌就相当于调和营卫,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所以我们教材上桂枝里面写个发汗解肌,是混淆了复方和单味药的功效,混淆了。有的书上(说)柴胡是一个和解退热(的药),和解是小柴胡汤的功效,单味柴胡并不能和解,小柴胡汤才能和解,这是比较典型的一些例子。淡豆豉的除烦,解表药,淡豆豉的除烦,什么鹤虱的能够去绦虫,象这些全都是复方的作用。我们讲到具体的药的时候,我们能够举出很多例子,把复方的功效混同于单味药,其实不是单味药的功效,这个是存在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在功效的含意下面除了记住那一句话以外,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另外这个功效的分类有治疗的功效和保健的功效,但是我们目前要学的基本上都是治疗的功效。但是中药保健是一个优势,由于理论的限制,没有办法总结出保健的功效,所以就给现在的药政管理出了一个难题。要么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在国家取消了保健药,因为是基本理论的局限造成的,所以中药保健功效的研究和总结是中药学一个重要的课题。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16篇:中药炮制学复习

中药炮制学

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净度:饮片(炮制品)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灰分:将药物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总量 生理灰分:将干净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的灰分

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没变的贮存方法。

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再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等炮制工艺。 把活:需要打成一把进行切制的药材。 个活:单个进行切制的药材。

掉边片:饮片的外层与内层相脱离,成为圆圈和圆芯两部分的现象。 翘片:饮片边缘卷翘而不平整,亦或呈马鞍状的现象。 油片: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粘液质渗出的现象。 清炒法:药物不加辅料的炒法。

火力:火苗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可分为文火、中火、武火。 火候:药物炮制的温度、时间和程度。

炒黄:用文火将药物炒至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

炒焦:用中火或武火将药物炒至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炒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炒炭:用武火或中火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炒炭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

炒炭存性: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碳化,更不能灰化,未碳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麸炒:净选或切制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煅淬: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用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发芽温度一般以18~25℃,水量控制在42~45℃为宜。发芽率在85%以上。芽长至0.2~1cm为标准。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干馏法: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蛋黄油280℃左右,竹沥油350~400℃左右,豆类一般400~450℃.

简答题:

1、我国古代的炮制专著有几部?说出著作的名称、作者及成书年代。答:我国古代有三部炮制专著。 (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2、中药炮制技术发展大体分为几个阶段?扼要说明其主要特点。答:大体分为5个阶段。

(1)中药炮制的起始期(春秋战国~唐代):这段时期,中药炮制的发展取得了两方面的成就。一是将唐代以前的炮制方法,归纳成较为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文献中已出现了专门论述炮制内容的章节和专门的炮制著作。《五十二病方》是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2)中药炮制的形成期(五代~宋代):这段时期,各种炮制方法、炮制选择、炮制品种已初具规模。

(3)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期(金元~明代):这段时期,前人零散的炮制经验,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概括,成为后世的炮制理论,如陈嘉谟的炮制理论。 (4)中药炮制技术的沿用和炮制品种的扩大期(清代):在归纳和概括炮制理论上有所发挥,增加了许多炮制品种,并对某些中药的炮制工艺和方法是否妥当提出了某些看法。但从总体上看,清代的炮制基本是沿用了元、明时期的理论和技术,而创新较少。 (5)中药炮制技术及理论的整理提高期(现代):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炮制研究方法、饮片生产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3、中药炮制应遵守的主要法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通则》(上下两部)。

4、简述中药炮制的原则并举例?。

答: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江为升;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南星、半夏畏生姜)。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 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加商品价值。

5、中药炮制生熟理论并举例。

答:生泻熟补:生用偏于清泄,制熟长于补益。如地黄鲜用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效;产地加工炕干为生地黄,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生地黄蒸制成熟地黄后,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填精益髓的作用。

生峻熟缓:生品药性峻烈,制熟后作用缓和。如大黄生品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炮制后可明显缓和泄泻作用,经长时间蒸炖炮制成为熟大黄后泻下作用、腹痛之副作用消失,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性大,炮制后毒性降低或缓和。如苍耳子、苦杏仁、斑蝥、红娘子、青娘子、马前子、巴豆、乌头、肉豆蔻等,经炮制成熟品后均可减低毒性。 生行熟止:生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作用强,炮制成熟品偏于收敛,止血、止泻。

生升熟降:药物生熟与药物升降沉浮有一定的关系,辅料的影响更明显。如来菔子生品以升为主,长于涌吐风痰,炒后以降为主,善于降气化痰。 生降熟降:生黄柏苦寒沉降走下,为清下焦湿热之品,经辛热升散的酒制后则苦寒之性大减,借酒升腾之力,引药上行,善于清上焦头面之热。

6、中药炮制药性理论。

答: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②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③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2.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①生升熟降,例: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 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②酒炙升提,例:黄柏清下焦湿热之药,经 酒炙之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③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沉浮,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①醋制入肝经,例:青皮入肝、胆、胃经,用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 的作用②蜜制入脾经,例:甘草入、心、肺胃经,蜜炙后补脾和胃③盐制入肾经,例:知母 入肺、胃、肾经,具有清肺、凉血、泻相火的作用,盐灸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4.对毒性的影响: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 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7、为什么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答:①中药成分复杂,常常一药多效,中医治病不是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选择,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②疫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理、病理也各有不同,用药时需考虑这些因素。③气候、环境不同,对用药要求也不同。

8、中药炮制的目的?

答: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草乌、生草乌有大毒,多做外用,经清水煮制过的制草乌,则毒性降低,一般供内服。生厚朴内服对咽喉有刺激性;经生姜汁煮制后的姜厚朴,对咽喉的副作用消失。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味,如生地黄性寒,用于清热凉血;经黄酒炮制后的熟地黄性温,用于滋阴补血。生何首乌用于润肠通便;经黑豆汁蒸后的制首乌,则用于滋阴补肾。③增强药物疗效,如百合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生大黄,用于泻热通肠,其作用趋向沉降;经黄酒炮制后,酒大黄可用于清上焦实热,增强升提作用。知母能升能将,经食盐水炮制后,盐知母偏于沉降,专于入肾。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对某部位的作用,如柴胡、香附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利于更好治疗肝经疾病。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⑧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生僵蚕具有腥臭味,经麦麸炒制后的麸僵蚕具香气利于服用。

9、炮制对含生物碱类的药物的影响并举例? 答:(1)常用酒和醋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如黄连酒炙后小檗碱及总生物碱的溶出率提高,从而提高疗效;醋制延胡索在水中溶解度增加,从而增强止痛效果。(2)有些生物碱易溶于水,水处理时宜少泡多润,减少损失。如槟榔,尽量减少在水处理过程中生物碱的损失,以免影响疗效。(3)某些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宜生用。如山豆根。(4)有些有毒性的生物碱,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易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可通过加热降低其含量,使毒性降低。如川乌在高温下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

10、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并举例? 答:(1)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如酒黄芩。(2)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如大黄。(3)含苷类成分的药物通常同时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的酶所水解,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如槐花。

11、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并举例? 答:(1)凡含挥发油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加水处理宜“抢水洗”,以免挥发油损失。如陈皮。(2)所含挥发油若有毒性或强烈的刺激性,通过加热炮制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临床应用。如乳香。(3)有些药物需要通过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以达到医疗的需要。如蜜制麻黄。

12、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并举例? 答:(1)鞣质含多元酚羟基,极性较强,易溶于水,尤易溶于热水。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如地榆、虎杖等。(2)鞣质为强还原剂,暴露于日光和空气中易被氧化,颜色加深,在碱性环境中变色更快,如槟榔、白芍等切片。(3)鞣质能耐高温,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如大黄;但有些含鞣质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影响疗效,如地榆炒炭若温度过高,其抑菌作用大大降低。⑷鞣质遇铁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墨绿色的鞣质铁盐沉淀,炮制含鞣质成分的药物时,避免鞣质与铁反应。⑸鞣质易与蛋白质反应。

13、“雷公炮制十七法”是由谁归纳的?其内容是什么?

答:明代缪希雍在《炮炙大法》的卷首将《雷公炮炙论》的内容归纳为17种方法,称“雷公炮炙十七法”,包括煿、爁、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14、简述陈嘉谟的三类分类法?

答: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

15、液体辅料酒、醋、蜜的质量标准?

答:酒: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用以炮制的有黄酒(含乙醇15%~20%),白酒(含乙醇50%~60%)。酒应透明,无沉淀或杂质,具有酒特有的芳香气味,不应有发酵、腐败或异味出现。含醇量应符合标示浓度,甲醇量≤0.04g/100ml,杂醇油≤0.2g/100ml,二氧化硫残留量≤0.05g/kg,黄曲霉素B1≤5ug/kg,细菌总数≤50个/ml,大肠菌群≤3个/100ml。

醋:醋味酸、苦,性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等作用。主要成分为醋酸(约占4%~6%)、水等。醋应澄明,不浑浊,无悬浮物及沉淀物,无霉花浮膜,具醋的特异气味,无其他不良气味与异味。总酸量不得低于3.5%。 蜜: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痛;气味香甜,故能矫臭矫味;不冷不燥,得和中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无不宜之。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熟蜜,即将生蜜加适量水煮沸,滤过,出去杂志,稍浓缩而成。用熟蜜炮制药物,能与药物其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或起解毒、缓和药物性能、矫味矫臭等作用。蜂蜜应是半透明、具有光泽而浓稠的液体,白色、淡黄色或黄褐色,久贮或遇冷有白色颗粒结晶析出。气芳香,味极甜,不得有不良的异味。室温时相对密度应在1.349以上。不得有淀粉和糊精。水分不得超过25%,蔗糖不得超过8%,还原糖不得少于64%。蜂蜜不得用金属容器贮藏。

16、饮片包装的要求? 答:(1)质量合格的饮片才能进行包装;(2)饮片包装必须严格按相关生产规程操作;(3)应选用于饮片性质相适应及符合质量标准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如保护性、安全卫生性、非反应性、作业性、简便性、商品性、已废弃性、经济实惠性等;(4)饮片包装必须印有或贴有标签;(5)饮片包装的标签需严格管理。

17、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答:净度、片型粉碎度、色泽和气味、水分、包装、灰分的限量、浸出物的含量、显微及理化鉴定、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有毒成分限量、卫生学检查等

18、中药饮片水分的含量要求?

答: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蜜炙品不得超过15%;酒、醋、盐、姜汁、米泔水炙品,蒸、煮、发酵、发芽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19、中药及炮制品在贮藏中的变异现象有哪些?

答:虫蛀、发霉、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溶化、粘连、挥发、腐烂等。 20、中药炮制品变异的环境因素? 答:光、空气、温度(15~20℃)、湿度(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之间,相对湿度应在60%~70%之间)

21、现代贮藏保存的四大杀虫方法?

答:二氧化硫、氯化苦、磷化铝、环氧乙烷防霉。

22、饮片切制的目的?

答:①便于有成效成分煎出②利于炮炙③利于调配和制剂④便于鉴别⑤利与贮存。

23、适宜趁鲜切制的药材和不适宜趁鲜切制的药物?

答:适宜趁鲜切制的药物:⑴富含水分的草类⑵质地坚硬的块根、块茎类⑶果实种子类药材 不适宜趁鲜切制的药材:富含挥发油类的药材和一些需要进一步炮制才能切制(附子、地黄)

24、水软化处理的方法?

答:⑴淋法:用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适用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走的药材,如薄荷、荆芥、甘草等。⑵淘洗法:用清水洗涤或快速洗涤的方法,适合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防风、龙胆、细辛等。⑶泡法:将药物用清水泡一定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的方法。适合于质地坚硬,水分难渗入的药材,如木香、土茯苓、泽泻等。⑷漂法:将药材用多量水,多次洗涤的方法。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制过的药物及具腥臭异味的药材,如川乌、草乌、天南星、半夏等⑸润法:①浸润:以定量水或其它溶剂浸润药材,经常翻动,是水分缓缓渗入内部②伏润(闷润):经过水洗、泡或以其它辅料处理的药材,用缸等在基本密闭的条件下闷润,使药材内外软硬一致,利于切制③露润(吸收回潮)将药材摊放于湿润而垫有篾席的土地上,使其自 然吸潮回润。

25、饮片类型及切制原则?

答:饮片类型:①极薄片:厚度为0.5mm以下②薄片:厚度为1~2mm③厚片:厚度为2~4mm(斜片:厚度为2~4mm)直片:厚度为2~4mm④丝:细丝2~3mm,宽丝5~10mm⑤段:长为10~15mm⑥块:边长为8~12mm的立方块。

切制原则: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

切制原则:①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②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③为了突出鉴别特征,或饮片外形美观,或方便切制,视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切片。④凡药材形态细长,内含成分又易煎出的,可切制成一定长度的段。⑤皮类药材和宽大的叶类药材,可切制成一定宽度的丝。⑥为了方便药材进行炮制,切制时可选择一定规格的块或片。

26、饮片切制方法?

答:①剁刀式切药机:结构简单,适应性强,根、根茎类、全草类药材均可切制,不适宜颗粒状药材的切制(元胡、半夏、槟榔、山楂)②旋转式切药机:分为动力、推进、切片、调节四部分。可以进行切制颗粒状药物,不适宜全草类药物的切制。

27、人工干燥原则?

答:药物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50℃为宜。

28、炒黄中火力特殊的药物? 答:王不留行,苍耳子,决明子。

29、讨论现代技术控制炒炭存性的质量标准?

30、麸炒的目的?

答:①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芡实等。 ②缓和药性,如仓术、枳实、薏苡仁等。 ③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31、米炒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答:目的:①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②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③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材。

操作方法:①干米炒法:将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投入药物,拌炒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②湿米炒法: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底,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取出,放凉。

32、砂炒的目的?

答:①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②降低毒性,如马前子。③便于去毛,如骨碎补。④矫臭矫味,如鸡内金。

33、醋炙的目的?

答:①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甘遂,芜花,商陆等。②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莪术等③矫臭矫味,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34、酒炙的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答: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3)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操作方法:(1)现拌酒后炒药: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的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黄酒吸被吸收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2)现炒药后加酒,多适用于质地疏松药物,如五灵脂

注意事项:(1)加黄酒搅拌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黄酒迅速挥发;(2)若黄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黄酒加适量水稀释;(3)炒制过程中,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炒至近干

35、发芽的操作方法?

答:选择优质的果实或种子,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约经2~3天即可萌发幼芽,待幼芽长至0.2~1cm左右时,取出干燥。

36、煨法的目的?

答:①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毒副作用,如肉豆蔻。②增强收涩作用,如肉豆蔻。③缓和药性,如葛根。

1、黄连、大黄、乌梢蛇 答:(1)黄连:抢水洗净(小檗碱易溶于水)切薄片 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以泻心经湿热见长

酒黄连:先拌药后炒药,文火,每100kg用黄酒12.5kg 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后

姜黄连:先拌药后炒药,文火,每100kg用生姜12.5或干姜4kg 止呕作用增强,用于湿热互结、湿阻中焦以治胃热呕吐为主

萸黄连:吴茱萸加水煎煮去渣,煎液与黄连拌匀,闷润,吸尽,文火,每100kg用吴茱萸10kg 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

小檗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

加热过程中可生成小檗红碱 炮制后均出现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姜黄连可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加强

(2)生大黄:切厚片或小方块 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通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能

酒大黄:先拌药后炒药,文火,每100kg用黄酒10kg 苦寒泻下稍缓,引药上行,增强活血化淤

熟大黄:拌黄酒闷润吸尽后,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内外均呈焦黑色,100:30 泻下作用缓和,腹痛之副作用减轻,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大黄炭:武火,至外表焦黑色 泻下作用极微,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醋大黄:先拌药后炒药,100:15 以消积化瘀为主

清宁片:加水超过药面,武火加热,煮烂,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再与黄酒、熟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14mm的圆条,低温干燥,烘至7成干,装入容器闷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 100:75:40(熟蜜) 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正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酒炒、醋炒对打黄中番泻苷集大黄酸苷无明显影响,但其他制品番泻苷或完全破坏,经炮制后结合型蒽醌(泻下主要成分)及还原型蒽醌含量均降低,而游离型蒽醌(抗菌)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

(3)乌梢蛇:去头及鳞片,切寸段, 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能

乌梢蛇肉: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出去皮骨,干燥

酒乌梢蛇:取净乌梢蛇段,先拌黄酒,文火,炒至微黄色,100:20 增强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并能矫臭、防腐,利于服用和贮存

赖氨酸、亮氨酸、天门氨酸等17种氨基酸,酒制可使不溶于水的脂质成分容易煎出,提高抗惊厥作用

2、芫花、元胡 答:(1)生芫花:除去杂质及梗、叶 有毒,泄水逐饮、解毒杀虫

醋芫花:先拌药有炒药,文火,炒至稍干,100:30 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和腹痛症状

二萜原甲酸内酯类成分芫花酯甲具有毒性,对皮肤、黏膜刺激作用强烈;芫花素和羟基芫花素等黄酮类成分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作用;挥发油具有泻下作用和毒副作用

(2)延胡索:切厚片 归肝、脾经,活血、利气、止痛

醋元胡索:取片或原材料(切厚片)先拌药后炒药,文火,炒干,100:20 行气止痛功效增强

酒延胡索:取片,先拌药,文火,炒干,100:15 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炮制后可提高延胡索生物碱和延胡索乙素的煎出量,增强镇痛镇静作用;季铵碱含量减低,其具有降压、增加冠脉流量作用;醋炙后原阿片碱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略有下降

3、盐炙法有哪些药物

答:知母、泽泻、小茴香、益智仁、杜仲、补骨脂、黄柏、车前子、沙苑子、砂仁、菟丝子、八角茴香、韭菜子、荔枝核、橘核

4、姜汁法厚朴

答:厚朴:刮去粗皮,切丝,或单双卷筒状,水分不得超过10%,总灰分不超过5%,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3%,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量不得少于2%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生品辛味峻烈,对咽喉有刺激

姜厚朴:厚朴丝:先拌药后炒药;取生姜切片,加水煮汤,取净粗皮药材扎成捆,置姜汤中,反复浇淋,文火加热煮尽姜汁被吸尽,取出,切丝,干燥,100:10 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并可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5、蜜炙麻黄

答:取熟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文火加热至不粘手,100:20 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

6、油炙淫羊藿、蛤蚧、三七

答:炙淫羊藿:取羊脂油置锅内加热熔化,加入淫羊藿丝,文火,至油脂吸尽,表面呈油亮光泽时取出,100:20 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蛤蚧:取蛤蚧,涂以麻油,用无烟火烤至稍黄质脆,除去头爪及鳞片,切成小块

熟三七:取干净三七,打碎,分开大小块,用食用油炸至表面棕黄色,取出,沥去油,研细分;或取三七,洗净,蒸透,取出,及时切片,干燥 止血化瘀 作用较弱,以滋补力生

蛤粉炒药物有:阿胶、鹿角胶

滑石粉炒药物有:鱼鳔胶、水蛭、玳瑁、黄狗坚、刺猬皮 盐炙法药物有:

明煅法药物有:白矾、硼砂、寒水石、石膏、钟乳石、鹅卵石、龙骨、龙齿、石决明、珍珠母、阳气石、皂矾(绿矾)

扣锅煅法药物有:血余炭、棕榈、灯芯草、荷叶、丝瓜络、干漆 复制法药物有: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松香 烘培法药物有:虻虫、蜈蚣

水飞法药物有:朱砂、雄黄、滑石、玛瑙 土炒药物有:白术、山药

炒黄重点药物:槐花 炒焦重点药物:山楂 炒炭重点药物:干姜 米炒重点药物:斑蝥 砂炒重点药物:马前子

酒炙法重点药物:黄连、大黄、乌梢蛇 醋炙法重点药物:芜花、元胡(延胡索) 蜜炙重点药物:麻黄

油炙重点药物:淫羊藿、蛤蚧、三七 煅淬法重点药物:自然铜、炉甘石

蒸法重点药物:黄芩、何首乌、地黄、女贞子 煮法重点药物:川乌、草乌、珍珠、藤黄 火单法重点药物:苦杏仁 去油制霜法重点药物:巴豆

第17篇: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一) 春秋战国至宋代

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在收录现存的二百八十多个医方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取商劳渍醯中;止出血者燔发;燔其艾;陈藿,蒸而取其汁等。不仅有炮、煅、细切、熬、酒醋渍等术语,并有操作过程的记载。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经? 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 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呚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纪元前问世。书中指出:“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里所指阴干暴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了。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贝子„„烧”等。

汉代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如《伤寒论》抵当汤:水蛭十三个,熬;虻虫十三个,去翘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对毒剧药应用很谨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归纳起来,在张仲景时代,中药炮制方法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翘足、去咸、擘、破、呚咀、斩折、锉、捣、水浸、汤洗、煮沸、酒洗、酒煮、苦酒煮、蒸、烧、熬、炮、煅、炼、炒、炙等。同时,炮制理论上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些就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张仲景还提出药物“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矿物药的炮制,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礼? 天关冢宰》《疡医论》曾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汉末郑康成(公元127年~200年)注云:“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鸡羽扫取以注疮,恶肉碎骨尽出也。”文中其烟上着的烟,实为升华结晶氧化汞。《神农本草经》提到了丹砂能化汞,硝石炼之如膏,曾青(蓝色铜矿物)能化金铜,朴硝炼饵食之,这些就是通过炮制改变其药性。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

中药炮制经历先秦两汉的不断发展,直至宋代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就:一是将零星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初步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这些方法和原则至今仍沿用。

在炮制原则系统化方面:梁代《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等。唐代《备急千金药方》中又进一步补充,在“合和”章中说:“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楠、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这些原则在宋代《证类本草》中亦有引用。

在新炮制方法方面:晋《肘后备急方》已有用大豆汁、甘草、生姜等解乌头、芫花、半夏毒的记载。梁代《本草经集注》已将“咀”改为“切制”。唐代《千金翼方》已有反复蒸曝制熟地黄,《食疗本草》开始用童便处理药材,《外台秘要》开始用麸炒法。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有乳制法,《博济方》开始有巴豆霜,《小儿药证直诀》开始制胆南星等。

刘宋时代,雷斅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制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致有: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拣、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共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该书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上有延,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大黄用蒸来缓和其泻下作用。莨菪、吴茱萸等含有生物碱,用醋制可以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对挥发性药物茵陈,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温处理。对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等须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对药物提出“细切”的要求,并指出炮制能影响疗效,如:“„„旧方皆云呚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今如呚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凡汤就膏中,用诸石皆洗捣之,如粟米„„”等。该书记述的净选、切制、干燥、炮炙等方法众多,且均举例说明,如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羚羊角镑刮作屑用,阿胶炙使通体沸起内容很丰富。

唐代《新修本草》在炮制方面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除有煨、煅、燔、炒、煮、蒸等外,还有作檗、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如芒硝提净云:“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暧汤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该书对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记载。辅料用酒明确指出“唯米酒入药”,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丰富。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证类本草》,为唐慎微所编撰,该书广泛辑录了宋以前的有关药学方面的文献,部分保存了现今已失传的医药书籍的内容,如《雷公炮制论》等。在《本草纲目》刊行前,一直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业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后世某些炮制专书,便是辑录本书的炮制部分而写成的。宋代大观年间,陈师文等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章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成为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该书筛选了当时通用的方剂及炮制方法,实践性强,现代应用的许多方法,特别是配制成药的方法,很多都与该书所列的方法相似。

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 金元、明时期

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李东垣“用药心法”有“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并说:“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张元素在《珍珠囊》中说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从药物炮制方法之多和理论实践上的重大改进来看,,足见金元时期中药炮制的昌盛。

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

徐彦纯编撰的《本草发挥》辑自金元诸家的著作,在炮制方法上无特殊发挥,而对炮制作用原理上有较多的阐述,如“神曲火炒以补天五之气,入足阳明胃经。”“用上焦药须酒浸暴干,„„知柏之下却之药,久弱之人,须合之者,酒浸暴干,恐伤胃气也。”还提出童便制、盐制的作用,即“用附子、乌头者当以童便浸之,以杀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盐犹捷也。”“心虚则盐炒之”,“以盐炒补心肺”等,均为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在炮制技术上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酸的工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在“修治”专目中,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上自《名医别录》,下至明代李时珍,总计有50多家炮制资料。在330味药物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4条,其中很多药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炮制方法都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并非他人经验的综述。在炮制方法上有所发展,例如独活条,雷斅曰:“采得细锉,以淫羊藿拌,**二日,暴干去藿用,免烦人心。”李时珍认为此法不切实用,接着说:“此乃服食家治法,寻常去皮或焙用尔。”对前代有问题的方法,李时珍也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条,雷斅曰:“凡使用„„入瓶再煅。”时珍曰:“医家皆言生砒经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类,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述及炮制理论问题时曾说:“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但制有太过不及之弊。”

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另一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作者所说的“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制十七法。

总之,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

(三) 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此时的医药文献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清代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300多种,记述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论解释,内容丰富。经杨时泰修改删节为《本草述钩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为明确易解。如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等。”

张仲岩著《修世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多来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张氏作了进一步归纳、整理,条分缕析,较为醒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去中和之性,炒着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除了记载当时很多炮制方法外,还特别记载了相当数量的炭药,并在张仲景“烧灰存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主要用于疮、痔、烫伤、##疾、癣病及崩漏、出血、痢疾等的治疗。炭药的炮制与应用,在清代有相当大的发展,很有特色。

明、清时期炮制品增加很多,而有些是由当时炮制理论影响下推理出来的,所以认识上不甚一致。如《本草通玄》中不同意#莶草“生泻熟补”,认为“#莶草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煮便有补益之功耶„„古人所谓补者,亦以邪风去,则正气昌,非谓其本性能补耳。”《本草纲目拾遗》中不同意半夏长期浸泡,如“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总之,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加,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 现代

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甚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如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编辑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王孝涛等编辑的,《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等,将散在民间和历代医籍中的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

教学方面,全国各中医院校的中药专业都设有中药炮制课,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地区特点编写了教材,经过试用与修订,不断充实、提高,于1979年首次编写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同一试用教材,1985年出版二版教材,这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建立了炮制研究机构,已有一定力量的科研队伍。“七五”期间对何首乌等2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八五”期间又有草乌等20种饮片列为国家研究课题,其中大黄、半夏、棕榈、斑蝥、马钱子等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果能连续不断的进行系统研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碎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须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萱草根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二)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明代罗周彦曾说: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也。”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根据中药临床观察,发现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

(三)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现代实验证明,胆汁制南星能增强镇痉作用。甘草制黄连或甘草栓皮(含黄酮甙)可使黄连抑菌效力提高5~6倍。

(四)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生。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不快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所厌恶,难以口服或服后出现恶心、呕吐、心烦等不良反应。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椿根皮,醋制乳香、没药,常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头、足、翘等。有些药物虽属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更应区分入药。如麻黄经发汗,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以适应医疗的需要。

第18篇:中药炮制学试题

中药炮制学

2013届大专中药专业毕业(中药炮制技术)考试 【A型题】

1、炮制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现最常用( ) A、修整 B、炮炙 C、修治 D、修制 E、炮制

2、最早提出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医药家是( ) A、李时珍 B、张仲景 C、张仲岩 D、陶弘景 E、陈嘉谟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是( ) A、《本草纲目》 B、《炮炙大法》 C、《太平圣惠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4、“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记载于( )

A、《本草纲目》 B、《炮炙大法》 C、《太平圣惠方》 D、《本草蒙筌》 E、《本草发挥》

5、我国医药学史上最早的炮制专著是( ) A、《炮炙大法》 B、《修事指南》 C、《神农本草经》 D、《雷公炮炙论》 E、《本草纲目》

6、《炮炙大法》成书的时间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代 C、南北朝刘宋时期 D、明代 E、请代

7、归纳提出传统制药原则的作者( ) A、张仲岩 B、李时珍 C、缪希雍 D、陈嘉谟 E、徐大椿

8、下列药物与辅料的炮制属“相畏为制”的是(

A、酒制大黄 B、盐制黄柏 C、姜制半夏 D、蜜制百合 E、麸炒枳实

9、下列药物与辅料的炮制属“相恶为制”的是(

A、酒制大黄 B、盐制黄柏 C、姜制半夏 D、蜜制百合 E、麸炒枳实

10、《中国药典》正式把中药炮制作为法定内容予以收载的最早版本是(

A、1953年版 B、1963年版 C、1977年版 D、1985年版 E、1995年版

11、下列药物与辅料的炮制,属“反制”的是( ) A、姜制黄连 B、胆汁制黄连 C、酒制仙茅 D、姜制厚朴 E、姜制草果

12、炮制能使所含毒性大的生物碱水解,生成毒性小的生物碱的药物是(

A、麻黄 B、川乌 C、槟榔 D、延胡索 E、

马钱子

13、为防止饮片变红和所含生物碱损失,不宜暴晒的药物是(

A、川乌 B、麻黄 C、槟榔 D、延胡索 E、马钱子

14、有效成分为苷类的药物,一般不用或少用(

A、炒黄 B、酒制 C、醋制 D、蒸 E、煮

15、含鞣质类的药物炮制加工时,一般不用( ) A、铜器 B、瓷器 C、铁器 D、竹器 E、木器

16、中国药学史上第一位总结炮制方法的医药家是(

A、陈嘉谟 B、缪希雍 C、李时珍 D、张仲景 E、陶弘景

17、下列只起到中间传热体作用的辅料是( ) A、麦麸 B、米 C、土 D、蛤粉 E、河砂

18、下列蜂蜜有毒,不能作为炮制辅料的是( ) A、枣花蜜 B、杜鹃花蜜 C、荔枝蜜 D、荞麦蜜 E、山白蜜

19、中药饮片的含水量一般应控制在( ) A、3%以下 B、4%以下 C、5%以下 D、6%以下 E、7%----13%

20、易泛油的药物是(

A、黄芪 B、薄荷 C、冰片 D、苦杏仁 E、芒硝

21、易风化的药物是(

A、芒硝 B、青盐 C、冰片 D、苦杏仁 E、鹿角胶

22、药物贮存时,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E、60%—70%

23、丹参中若含有少量杂草等杂质,除去的方法宜用(

A、挑选法 B、筛选法 C、风选法 D、洗法 E、漂法

24、药材分档最常用的方法是(

A、产地分档 B、挑选法 C、筛选法 D、风选法 E、水选法

25、沸水烫后才易去皮的药物是( ) A、使君子 B、苦杏仁 C、北沙参 D、草果 E、白果

26、除去枇杷叶绒毛的方法是(

A、挖去毛 B、刷去毛 C、燎去毛 D、烫去毛 E、刮去毛

27、需临用时去皮壳的药物是(

A、知母 B、苦杏仁 C、北沙参 D、巴豆 E、黄芩

28、茎与根作用不同,需分开分别药用的是( ) A、麻黄茎与根 B、党参茎与根 C、桔梗茎与根 D、草乌茎与根 E、川牛膝茎与根

29、核具滑精副作用,需产地趁鲜去核的药物是(

A、乌梅 B、山楂 C 、山茱萸 D、大枣 E、诃子

30、为了便于调剂和制剂,需揉搓成团的药物是(

A、麻黄 B、竹茹 C、大腹皮 D、香附 E、金樱子

31、去毛时,先用酒火将毛燎焦,再用刀刮净(或用布擦净)毛屑的药物是(

A、枇杷叶 B、香附 C、鹿茸 D、石韦 E、金樱子

32、在燀法中,一般水的用量为药材的多少倍 A、5 B、6 C、7 D、9 E、10

33、以鲜切为宜的药物是(

A、大黄 B、槟榔 C、芦根 D、益母草 E、北沙参

34、切制前,需用泡法软化的药材是( ) A、防风 B、槟榔 C、丹参 D、益母草 E、大黄

35、阿胶切“丁”交的软化方法宜用( ) A、淋法 B、洗法 C、泡法 D、烘法 E、酒软化法

36、极薄片的厚度是( ) A、0.5mm以下 B、0.5—1 mm C、1—1.5mm D、1—2mm E、2—4mm

37、薄片的厚度是( ) A、0.5mm以下 B、0.5—1 mm C、1—1.5mm D、1—2mm E、2—4mm

38、厚片的厚度是(

A、1—2mm B、2—3mm C、2—4mm D、3—4mm E、4—5mm

39、宜切制成极薄片的药材是(

A、山药 B、羚羊角 C、川芎 D、川乌 E、桑枝

40、宜切成薄片的药材是(

A、白术 B、地榆 C、白芍 D、山药 E、大黄

41、一般性的饮片,干燥温度应不超过(

A、50℃ B、60℃ C、70℃ D、80℃ E、100℃

42、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干燥温度不应超过(

A、40℃ B、50℃ C、60℃ D、70℃ E、80℃

43、关于炒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炒前要净选择,分档 B、大部分药物用中火加热 C、翻炒要均匀,出锅要迅速

D、成品外部呈黄色或色泽加深 E、成品内部基本不变色

44、炒后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的药物是(

A、牛蒡子 B、牵牛子 C、冬瓜子 D、决明子 E、紫苏子

45、炒后降低毒性,且利于去刺,长于散风除湿,通鼻窍的药物是(

A、牛蒡子 B、牵牛子 C、冬瓜子 D、决明子 E、苍耳子

46、炒爆王不留行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药性 B、降低毒性 C、质松易碎,增强活血通经,下乳消肿作用

D、质松易碎,增强化痰利气作用 E、质松易碎,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47、炒后毒性降低,减低致呕副作用,长于截疟的药物是(

A、常山 B、芥子 C、酸枣仁 D、苍耳子 E、苏子

48、炒后增强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药物是(

A、常山 B、山药 C、酸枣仁 D、黑芝麻 E、芥子

49、焦槟榔饮片的色泽应是(

A、浅黄色 B、焦黄色 C、焦黑色 D、黑褐色 E、黄褐色

50、炮制后鼓起、松泡的药物是( ) A、荆芥 B、地榆 C、大黄 D、侧柏叶 E、干姜

51、生品长于益气生津,米炒后增强健脾止泻作用的药物是(

A、山药 B、党参 C、红娘子 D、白术 E、芡实

52、砂烫后能降低毒性,可供内服的药物是( ) A、穿山甲 B、马钱子 C、骨碎补 D、龟甲 E、鸡内金

53、欲增强党参的补中益气作用,炮制方法宜用(

A、米炒 B、蜜炙 C、土炒 D、麸炒 E、以上都可

54、生品辛温性燥,长于祛湿发汗,麸炒后缓和辛燥之性,增强健脾燥湿作用的药物是( ) A、苍术 B、枳壳 C、白术 D、僵蚕 E、山药

55、阿胶可用下列哪个方法炮制( ) A、炒炭 B、油炸 C、滑石粉烫 D、蛤粉烫 E、土炒

56、加辅料炒法中,具有涩肠止泻作用的是( ) A、蛤粉 B、河砂 C、大米 D、灶心土 E、麦麸

57、生巴豆有大毒,为防止中毒,操作时应戴手套及口罩防护,工作结束时,要用( )洗涤裸露部位。

A、开水 B、冷水 C、温水 D、酒精 E、碘液

58、酒白芍的色泽应为(

A、微黄色 B、焦黄色 C、焦褐色 D、棕褐色 E、焦黑色

59、黄连在常水处理时,由于其生物碱易丟失,故应采用(

A、抢水洗 B、淋法 C、洗法 D、泡法 E、润法

60、采用先炒药后加辅料法炮制的药物是( ) A、当归 B 、柴胡 C、乳香 D、香附 E、三棱

61、醋炙后增强散瘀止痛作用,且能矫臭矫味的药物是(

A、柴胡 B、香附 C、延胡索 D、五灵脂 E、青皮

62、醋炙后有利于生物碱的煎出,增强行气止痛作用的药物是(

A、香附 B、柴胡 C、延胡索 D、乳香 E、青皮

63、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多用(

A、盐炙 B、醋炙 C、油炙 D、酒炙 E、姜炙

64、炙法常用的火力是(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65、下列哪味药物盐炙时用中火( ) A、知母 B、黄柏 C、杜仲 D、车前子 E、泽泻

66、须用先炒药物后喷洒盐水法炮制的药物是(

A、沙苑子 B、小茴香 C、车前子 D、杜仲 E、橘核

67、制备姜汁时,一般要求生姜与姜汁的比例是(

A、1:1 B、1:10 C、1:15 D、1:20 E、1:30

68、百合蜜炙时,每100kg药物用炼蜜( ) A、10kg B、15kg C、5kg D、20kg E、25kg 6

9、生品长于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油炸或清蒸后,长于滋补的药物是( )

A、三七 B、蛤蚧 C、蕲蛇 D、马钱子 E、穿山甲

70、蜜炙甘草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B、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C、增强燥湿健脾作用

D、增强润肠通便作用 E、矫味赋色

71、欲增强黄芪补中益气作用,应采用( ) A、麸炒 B、酒炙 C、米泔水制 D、蜜炙 E、米炒

72、酒当归片面的色泽是(

A、微黄色 B、焦黄色 C、焦褐色 D、棕褐色 E、深黄色

73、生品长于清肺、胃之火;盐炙后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的药物是( )

A、杜仲 B、车前子 C、知母 D、牛膝 E、沙苑子

74、生品一般不作药用的是(

A、莲房 B、荷叶 C、棕榈 D、灯心草 E、蜂房

75、煅后多用于喉科散药,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药物是(

A、硼砂 B、龙骨 C、寒水石 D、石膏 E、蛤壳

76、自然铜煅淬时,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醋(

A、10 kg B、20kg C、30kg D、40kg E、50kg

77、制炭后产生止血作用的药物是( ) A、藕节 B、地榆 C、血余 D、荷叶 E、以上都不是

78、蒸制时的火力一般为(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先文火,待“圆汽”后改为武火

E、先武火,待“圆汽”后改为文火 7

9、黄芩软化宜用(

A、淋法 B、洗法 C、漂法 D、清蒸或清水煮 E、泡法

80、蒸制的目的是杀死虫卵,利于贮存,并能消除致泻副作用的药物是( ) A、女贞子 B、黄精 C、桑螵蛸 D、珍珠 E、藤黄

81、熟地黄的作用是(

A、清热凉血 B、滋阴补血 C、养血止血 D、养阴生津 E、补气养阴

82、蒸后能杀酶保苷,保存药效的药物是( ) A、女贞子 B、山茱萸 C、黄精 D、肉苁蓉 E、黄芩

83、具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作用的药物是( )A、醋五味子 B、熟地黄 C、生何首乌 D、制何首乌 E、酒山萸肉

84、川乌、草乌炮制的目的是( ) A、杀酶保苷 B、降低毒性 C、增强疗效 D、改变性能 E、矫臭、矫味 8

5、煮制远志,所用辅料为(

A、豆腐 B、生姜 C、甘草 D、白矾 E、黑豆

86、苦杏仁中止咳平喘的主要成分是( ) A、苦杏仁苷 B、杏仁腈 C、苦杏仁酶 D、苯甲醛 E、挥发油

87、制备清半夏所用辅料是(

A、白矾 B、石灰 C、生姜 D、甘草 E、清水

88、制备姜半夏所用辅料是(

A、白矾 B、生姜 C、白矾和生姜 D、甘草和石灰 E、甘草和黑豆

89、制备法半夏所用辅料是(

A、白矾 B、石灰 C、生姜和甘草 D、甘草和石灰 E、白矾和生姜

90、制备胆南星所用辅料是(

A、白矾 B、石灰 C、白矾和生姜 D、甘草和石灰 E、胆汁

91、浸漂中的天南星将要腐烂时,应加入的防腐辅料是(

A、生姜 B、甘草 C、白矾 D、石灰 E、黑豆

92、毒性降低,且善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药物是(

A、姜半夏 B、法半夏 C、制南星 D、淡附片 E、制白附子

93、药物发酵最适宜的室温是(

A、18— 25℃ B、22— 27℃ C、25— 35℃ D、30— 37℃ E、35— 45℃ 9

4、发酵法一般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A、30%—40% B、40%—50% C、60% D、60%

—70% E、70%—80%

95、发芽时室温应控制在(

A、10℃以上 B、10— 15℃ C、18— 25℃ D、20— 28℃ E、30— 37℃ 9

6、巴豆含的主要成分是(

A、生物碱 B、黏液质 C、脂肪油 D、淀粉 E、多糖

97、药物经过多次煎熬后所剩下的粉渣而作为霜药用的是(

A、柿霜 B、百草霜 C、西瓜霜 D、鹿角霜 E、巴豆霜

98、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 B、《雷公炮炙论》 C、《五十二病方》 D、《炮炙大法》 E、《修事指南》 9

9、用于补血,但又不会导致滑肠,宜选用( ) A、生当归 B、炒当归 C、酒当归 D、土炒当归 E、当归炭

100、下列含无机盐的矿物药,不能用火煅的是(

A、石膏 B、白矾 C、炉甘石 D、朱砂 E、自然铜

10

1、具有补虚助阳作用的辅料是( 0 A、黄酒 B、米醋 C、黑豆汁 D、羊脂油 E、食盐水

10

2、下列属于外观质量指标的是( ) A、灰分 B、水分 C、色泽 D、有毒成分 E、生理灰分

10

3、鹿茸的软化方法宜用(

A、淋法 B、洗法 C、泡法 D、烘法 E、酒软化法

10

4、宜切制成细丝片的药材是( ) A、荷叶 B、枇杷叶 C、陈皮 D、冬瓜皮 E、当归

10

5、生品长于杀虫止痒,炒后辛散之性和缓,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的药物是( ) A、花椒 B、紫苏子 C、槐花 D、苍耳子 E、芥子

10

6、蒲黄炒炭时所用的火力是( )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10

7、生品清热解毒,驱虫;炒炭后长于止血的药物是( ) A、地榆 B、荆芥 C、绵马贯众 D、乌梅 E、卷柏

10

8、生品以破气,化痰为主;麸炒后缓其峻烈之性,长于散结消痞的药物是( )

A、苍术 B、枳壳 C、枳实 D、僵蚕 E、芡实

10

9、药物经过炒心土炒后其药物表面会挂上一层(

A、土粉 B、干心 C、白心 D、灵活状态 E、焦斑

110、制后称炮甲珠的药物是(

A、鳖甲 B、穿山甲 C、龟甲 D、人指甲 E、上述都是

1

11、醋山甲的程度为( ) A、黄褐色,鼓起,质酥5,略有醋气 B、金黄色,鼓起,卷曲,质酥脆,略有醋气 C、黄白色,鼓起,质酥脆,略有醋气 D、深黄色,质酥脆,略有醋气 E、金黄色,质酥脆,略有醋气

1

12、为增强阿胶清肺化痰作用,常用的炮制方法(

A、蛤粉烫 B、炒炭 C、砂烫 D、滑石粉烫 E、蒲黄炒

1

13、生品长于攻积,通淋化石;砂烫后增强健脾消积作用的药物是( )

A、鳖甲 B、鸡内金 C、龟甲 D、骨碎补 E、穿山甲

1

14、黄柏、泽泻经盐水制后有助于引药( ) A、入心 B 、入脾 C、入肾 D、入肝 E、入肺 1

15、天麻的主产地是

A、江西 B、山西 C、贵州 D、甘肃 E、吉林

1

16、三七的主产地是

A、江西 B、山西 C、贵州 D、云南 E、

吉林

1

17、中药材的外包装上必须注明( ) A、生产日期 B、批号 C、有效日期 D、产地 E、生产单位

1

18、毒性中药材的生产必须在( )人以上才能生产

A、2 B、3 C、4 D、5 E、6 1

19、盐炙杜仲所用的火力是(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120、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作用的药物是(

A、杜仲 B、荔枝核 C、车前子 D、小茴香 E、沙苑子

1

21、黄连酒炙时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 ) A、10kg B、12.5kg C、13.5kg D、15kg E、20kg

1

22、黄芪蜜炙时一般每100kg药物,用炼蜜( ) A、10kg B、15kg C、20kg D、25kg E、30kg

1

23、蜜炙法中宜采用先炒药后加辅料拌炒的药物是(

A、甘草 B、麻黄 C、百部 D、白前 E、百合

1

24、姜炙后,能减轻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的药物是(

A、大黄 B、竹茹 C、黄连 D、草果 E、厚朴

1

25、酒蒸后能除去麻味,免于刺激咽喉,增强补益作用的药物是(

A、黄芩 B、桑螵蛸 C、黄精 D、女贞子 E、何首乌

1

26、白心现象常在什么炮制方法中出现( ) A、浸漂 B、蒸煮 C、炒制 D、煅制 E、净制

1

27、生地黄主产于(

A、河北 B、河南 C、山东 D、山西 E、安徽

1

28、常用于治疗一身疼痛的药物是( ) A、延胡索 B、川芎 C、三棱 D、文术 E、当归

1

29、阿胶主要是用( )制成

A、驴皮 B、牛皮 C、猪皮 D、鸡皮 E、黄酒 130、爆炒王不留行所用的火力是( )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1

31、在蜜炙法中,若炼蜜不够用需用开水稀释,则为炼蜜量的( ) A、色泽由白色变为黄色 B、色泽由深变浅 C、色泽由鲜艳变黯淡

D、失去结晶水 E、气味散失

1、黄柏贮存不当会导致(

2、山药贮存不当会导致( ) A、1/2 B、1/3 C、1/3 —1/4 D、1/2— 1/3

3、红花贮存不当会导致(

E、1/4— 1/5 1

32、在三七药材商品中,我们通常说的一等品是指(

A、20头 B、30头 C、40头 D、60头 E、80头

1

33、生品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指的是(

A、黄连 B、黄柏 C、黄芩 D、大黄 E、甘遂

1

34、李时珍称其为“气病之主司,妇科之主帅”的药材是( ) A、柴胡 B、陈皮 C、香附 D、益母草 E、当归

1

35、为增强川芎的止痛作用常用( )方法炮制

A、酒炙 B、醋炙 C、盐炙 D、姜炙 E、蜜炙

1

36、为引药下行,增强补肝肾作用的辅料是( ) A、黄酒 B、炼蜜 C、食盐 D、米醋 E、灶心土

1

37、白芍干燥时不易暴晒或长时间晒制,否则(

A、泛红 B、泛黄 C、泛褐色 D、泛绿 E、泛白

1

38、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在水处理量应采用(

A、泡法 B、烘法 C、润法 D、抢水洗 E、伏法

1

39、具有滋补肝肾,活血,利水,祛风,解毒作用的辅料是(

A、黑豆汁 B、蜂蜜 C、黄酒 D、甘草汁 E、大米

140、当药物需用米泔水炮制时,若大量生产时会用2kg大米粉则加多少水(

A、50kg B、60kg C、80kg D、100kg E、120kg 【B型】题1--60

4、薄荷贮存不当会导致(

5、硼砂贮存不当会导致( ) A、趁鲜刮去皮 B、烫后去皮

C、晒后分离种子和果皮 D、炒后去皮壳 E、临用时砸去皮壳

6、桔梗的去皮方法是(

7、巴豆的去皮方法是( )

8、北沙参的去皮方法是(

9、苦杏仁的去皮方法是(

10、花椒的去皮方法是(

A、淋法 B、洗法 C、泡法 D、漂法 E、烘法

11、大黄切制前的软化方法受用(

12、北沙参切制前的软化方法受用(

13、白术切制前的软化方法受用(

14、阿胶切制前的软化方法受用(

15、薄荷切制前的软化方法受用( ) A、文火 B、中火 C、武火 D、微火 E、煻火

16、牛蒡子炒黄用(

17、山楂炒焦用(

18、地榆炒炭用(

19、白茅根炒炭用( ) 20、苍耳子炒黄用( )

A、缓和辛燥之性,增强健脾燥湿作用 B、矫其不良气味,利于服用

C、缓其辛燥之性和破气作用,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D、以补脾止泻为主 E、以补脾健胃为主

21、麸炒僵蚕(

22、麸炒枳壳(

23、土炒山药(

24、麸炒山药(

25、麸炒苍术(

A、麸炒枳实 B、米炒斑蝥 C、土炒白术 D、砂烫马钱子 E、滑石粉烫水蛭

26、毒性成分升华而降低毒性(

27、毒性成分转化而降低毒性(

28、缓和辛燥之性,免伤正气(

29、毒性降低,而作用不降低( ) 30、缓和燥性,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 A、10—15kg B、20kg C、25—30 kg D、30—50kg E、40—50kg

31、麸炒时一般每100kg 药物,用麦麸( )

32、米炒时一般每100kg药物,用大米(

33、土炒时一般每100 kg药物,用灶心土( )

34、滑石粉烫时一般每100 kg药物,用滑石粉( )

51、淡豆豉的作用是(

52、六神曲的作用是(

53、半夏曲的作用是(

54、红曲的作用是(

55、麦芽的作用是(

A、烘焙法 B、煨法 C、提净法 D、水飞法 E、干馏法

56、制备滑石粉采用(

57、磠砂炮制采用(

35、蛤粉烫时一般每100 kg药物,用蛤粉( ) A、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散瘀、疏肝止痛作用 B、引药下行,增强补肾固精、治疝、利尿、泻相火作用

C、引药上行,或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D、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E、增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作用

36、酒炙法的炮制目的主要是(

37、醋炙法的炮制目的主要是(

38、盐炙法的炮制目的主要是(

39、姜炙法的炮制目的主要是( ) 40、蜜炙法的炮制目的主要是( )

A、2kg B 、10---20kg C 、20kg D、25kg E、10kg

41、酒炙法的辅料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

42、醋炙法的辅料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

43、盐炙法的辅料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食盐(

44、姜炙法的辅料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生姜(

45、蜜炙法的辅料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炼蜜(

A、燀法 B、酒蒸 C、黑豆汁蒸 D、豆腐煮 E、醋蒸

46、制备熟地黄宜用(

47、炮制何首乌宜用(

48、降低硫黄的毒性宜用(

49、除去珍珠(花珍)的油垢宜用( ) 50、增强山茱萸补肝肾作用宜用( ) A、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 B、化痰止咳,消食积 C、活血化瘀,健脾消食

D、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E、健脾消食,疏肝行气

58、制备蛋黄油采用(

59、葛根的炮制采用( ) 60、虻虫的炮制采用(

) )

第19篇:中药炮制技术试卷

中药炮制技术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题)

1、下列名称不是指“中药炮制”的是

D A、炮炙

B、炮制

D、修治

D、本草

2、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B A、神农本草经

B、雷公炮炙论

C、五十二病方

D、炮炙大法

3、药物经醋炮制后,一般能入下列哪经

B A、心经

B、肝经

C、脾经

D、肺经

4、一般需要炮制降低毒性的药物为

C A、黑芝麻

B、薏苡仁

C、牵牛子

D、山楂

5、蜂蜜中,还原糖的含量不得小于

C

% A、40

B、55

C、64

D、80

6、黄酒的乙醇含量一般为

A A、15-20

B、10-15

C、20-30

D、30-40

7、下列固体辅料,本身无功效的是

D A、灶心土

B、滑石粉

C、蛤粉

D、河砂

8、根据药物和杂质体积大小不同,除去杂质多采用

B A、挑选

B、筛选

C、风选

D、漂洗

9、下列要求去心的药物,属分离药用部位的是

C A、远志

B、丹皮

C、莲子

D、地骨皮

10、质地松泡而呈丝条状的药物,加工时常采用

D A、碾

B、捣

C、制绒

D、揉搓

11、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药材,水处理时常采用

A A、淋法

B、洗法

C、泡法

D、润法

12、长条形药材软化时,“看水性”常采用

A A、弯曲法

B、指掐法

C、穿刺法

D、手捏法

13、薄片的规格要求是

B A、0.5mm

B、1-2mm

C、2-4mm

D、5-10mm

14、质地松泡、粉性大的药材,饮片类型要求一般为

B A、薄片

B、厚片

C、斜片

D、极薄片

15、下列不是炒牛蒡子成品性状的是

D A、微鼓起

B、深灰褐色

C、质脆、内黄

D、紫黑色

16、不是炒黄目的的是

D A、增效

B、降毒

C、缓和药性

D、产生止血作用

17、麸炒枳壳,以中火炒至其表面的颜色为

C A、棕色

B、黄色

C、淡黄色

D、深黄色

18、米炒时米的用量为

B A、10%

B、20%

C、30%

D、40%

19、土炒山药长于

A A、补脾止泻

B、益脾和胃

C、益肾固精

D、补肾生精 20、下列不是阿胶珠成品性状的是

D A、呈圆球形

B、外表有焦斑

C、质松泡

D、外表灰白或灰褐

21、下列药物盐炙时,应先炒后拌盐水的是

B A、泽泻

B、知母

C、杜仲

D、补骨脂

22、临床应用柴胡疏肝止痛,应

B A、酒炙

B、醋炙

C、蜜炙

D、生用

23、下列药物蜜炙后,能增强补脾作用的是

A A、甘草

B、百部

C、款冬花

D、紫菀

24、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

D A、ZnSO4

B、CaO

C、CaCO

3 D、ZnCO3

25、下列药物煅后水飞的是

A A、炉甘石

B、紫云英

C、自然铜

D、磁石

26、据研究,制首乌蒸制的最佳时间为

C A、20小时

B、25小时

C、32小时

D、48小时

27、豆腐煮后降低毒必的树脂类药物是

B A、松香

B、藤黄

C、乳香

D、没药

28、清半夏的炮制辅料是

C A、生姜、生石灰

B、甘草、生姜

C、明矾、生姜

D、明矾、甘草

29、下列不适合水飞的药物是

D A、朱砂

B、雄黄

C、炉甘石

D、硇砂 30、芒硝提净所用的辅料是

B A、甘草

B、萝卜

C、醋

D、酒

二、多选题(每空3分,共12分)

1、清炒法的注意事项是

ABC A、炒前药物应分档

B、选用适当的火力

C、出锅后摊凉

D、应冷锅下药

2、下列用中火炒黄的药物是

ABD A、决明子

B、苍耳子

C、蔓荆子

D、王不留行

3、炙法和加辅料炒法的不同点为

ABD A、温度

B、辅料物态

C、工艺

D、受热时间

4、巴豆霜的成品性状为

AD A、淡黄色粉末

B、白色结晶性粉末

C、味苦

D、微显油性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清代的炮制专著及作者是(张仲岩)、(修事指南)。

2、对于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物,水处理时宜(少泡多润)。

3、槟榔、白芍等在切片时易泛红,是因为所含(鞣质)成分被氧化。

4、麻黄制绒,主要是缓和(发汗)作用

5、昆虫类药材加工时,一般需除去(头、足、翅)。

6、生山楂长于活血化瘀,焦山楂长于(消食止泻)。

7、黄连生用苦寒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8、煅法有明煅法、(暗煅法、煅淬法)。

9、发芽法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之间。

四、问答题(共18分)

1、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5分)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6、便于调剂和制剂;

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9、产生新疗效,扩大用药品种。

2、什么是炒炭存性?(2分)

是指将药物炒至外焦黑、内焦黄。只能部分炭化,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应保留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能清晰辩别原形。

3、土炒的目的是什么?并逐条举例说明。(3分) 土炒的目的能增强药物补脾止泻作用。 灶心土味辛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泻。 例山药、白术土炒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4、盐炙法的适用范围?(3分) 盐炙法适用范围:补肝肾、固精缩尿类;疗疝止痛类;泄热利尿类、泻相火类。

5、简述西瓜霜的二种制法。(5分)

1、取新鲜西瓜切碎,放入不带釉的罐内,一层西瓜一层芒硝,放满后,将口封严,置阴凉通风处,数日后将罐外析出的白色结晶物收集,随析随收,至无结晶析出为止。

2、取新鲜西瓜洗净擦干,将瓜蒂一端切下(留作盖用)挖去部分内瓤,填入10%皮硝,将口盖好,以网兜吊挂于阴凉通风处,至自然析出盐霜,刮下研细即得。芒硝用量为10%-15%。一般宜在秋凉季节进行,因为该季节相对湿度较低,气温适宜,容易析出结晶。

第20篇:中药的炮制方法

没药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干燥胶树脂。

一、净制:拣净杂质。

二、炮炙

1.醋制:取净没药,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每没药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取净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

3.香附制:取没药拣净杂质,打碎成小颗粒或粗粉末。加入香附60%研成粉,先将香附粉放在锅内用文武火炒热后,又放入没药拌炒,炒至浓烟上升,呈灰褐色,发泡松脆,取出,晾凉。

4.麸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虚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没药1kg,用麸皮0.5kg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灯心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置锅内炒至出油时,加入灯心同炒,至油被灯心吸尽,没药膨胀呈球状为度,取出簸去灯心,放凉。每没药1kg,用灯心30kg。

6.煨制:取净没药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没药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没药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7.煮制:取没药,加水浸1日,连同水倒入锅内,煮至溶化,滤

临床应用没药时,由于炮制不过性,患者服后有恶心、呕吐反应。用狗试验证明,狗吃生没药7分钟即吐,服制没药安然无事。事实说明,内服没药不炮制或炮制不过性,服后都有副作用反应。

乳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橄榄科卡氏乳香树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或鲍达乳香树 Boswelia bhaw dajiana Birdw.及野乳香树 Boswellia neglectaM.Moore皮部渗出的干燥胶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1.醋制 取净乳香,加醋拌匀,焖透,置锅内炒至表面光亮,取出,放凉。每乳香100kg,用醋5kg(《药典85》)。

2.炒制

(1)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时,取出,放凉(《药典85》)。

(2)取净乳香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显油亮光泽,取出放凉(《规范》)。

3.茯苓制 取乳香拣净杂质,成块的捣碎成粒状。加半量的茯苓粉,先将茯苓粉放入锅内用文武火炒热,然后放入乳香迅速用锅铲铲到锅底压碎拌炒,防止粘结成块,炒至浓烟上升乳香发泡成珠,现紫黄色,取出摊开,放冷(《云南》)。

4.麸制 取净乳香,大者剪成小块,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出油时,撒入麸皮,继续拌炒至油被麸皮吸尽,药体发胀呈珠状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乳香1kg,用麸皮0.5kg(《河南》)。

5.煨制 取净乳香,大者砸成小块,另取沙子置锅内,加热至100℃以上,然后铺上纸2-3层,上摊乳香块,继续加热至出油时,用筷子轻轻翻动,并换纸2-3次,至乳香呈珠状,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河南》)。

6.煮制 取乳香加水烊化,滤去木屑、沙石,用文火煮至滴水成珠而下沉(《江苏》)。

7.灯心草制 取净乳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烊化,加入灯心草拌炒至质酥松,取出,簸去灯心革。用时敲碎。每乳香100kg,用灯心草6.25kg(《上海》)。

8.酒制 取乳香块加白酒淋润4小时,至酒被吸尽,用微火烘2昼夜,至油透在纸上,质脆,不粘手为度,再研细即可。每乳香块1kg,白酒60g(《集成》)。 【现代研究】

1.比较了清炒、灯心草制及水制三种制乳香的挥发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水制乳香含油量最高,清炒次之,灯心草制者最少。建议采用灯心草制法。含杂质较多或大量生产时,可将水制与清炒结合进行(陈振飞等:中成药研究,(6):20,1982)。

2.对比了炒制乳香和水火制乳香的挥发油含量、树脂化学反应及镇痛作用。按照乳香中树脂是其活血镇痛的主要物质,建议采用水蒸汽蒸馏去油,直接分离树脂的水火炮制方法,既符合中医传统用药要求,又有利于生产(钱百炎:中成药研究,(12):15,1982)。

3、比较研究了清炒、水煮、灯心草制、夹层水煮、夹层浓缩法炮制乳香的质量和收获率。结果表明,夹层水煮法的成品收获率最高,即为91%,夹层浓缩法的成品收获率最低,即为54.2%。故建议采用夹层水煮法炮制乳香(袁坤祥:中药通报,(1):23,1983)。

4.比较了清炒乳香和煮制乳香两种炮制品的药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乳香镇痛作用的有效部位为挥发油。乳香炮制前后均无催吐作用。认为乳香炮制过程中,大量挥发油逸散是浪费,故可直接应用生乳香,或提取挥发油应用(沈道修等:中成药研究,(7):12,1983)。

5.对比了生乳香和水炙、水炒、醋炒、麸炒、清炒制品中的挥发油含量。结果表明,水制乳香的挥发油,由生品含量的2%,减少至0.3%。此法速度快,经济实用。临床观察,未出现不良及副作用,且功效增加(孙向红:中草药,(6):7,1985)。

6.对乳香的炮制,有人主张生用或用其挥发油。历史上不论配方或作丸散均用制品,实验证明乳香树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与中医临床对乳香用作活血镇痛等疗效是一致的,在伤科使用配合其它药物作为活血化瘀来处理;在丸散“牛黄醒消丸”中用的乳香也是制乳香,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如果仅认为止痛的机理在于生用或挥发油的作用,是不够确切的(劳药功:中药通报,(10),19,1985)。

7.对乳香的烤箱烘制法与人工炒制法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认为,可改为将乳香平铺搪瓷盘内,或在搪瓷盘内平铺等量灯心草后,再铺上乳香,置烤箱中,150度恒温3分钟,翻动药材。醋炙或水炙,可在翻动时,喷洒配好的醋液或适当水,翻动均匀,再烘烤至适度。该法较传统制法省工省时,减少污染及损耗,可控制温度和时间,能保证质量。没药炮制亦可应用此法(罗迈;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1):24,1985)。

松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马尾松Pinus macnlana Lamb.或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树干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后的遗留物。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置铜勺中用文火加热熔化,除去木屑等杂质后倒入水中,俟凉后取出,干燥即得(《药典63》)。

二、切制 大块砸碎,整块掺匀(《河北》)。

三、炮炙

1.葱制 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即得。每松香100kg,用葱10kg(《药典63》)。

2.炒制 取原药材,加热熔化后,取出澄清部分,放冷,用微火炒后研细(《集成》)。

虻虫的炮制方法

1.净制:拣去杂质,筛去泥屑,除去足翅。2.炮炙:

1.炒制:取净虻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微炒,取出放凉。

2.米制:取净虻虫与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米呈深黄色为度。取出,去米,放凉。每虻虫100kg,用米20kg。

3.酒制:取虻虫,用酒洗净,焙干。

芦荟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 Aloe vera L.、好望角芦苦Aloe ferox Mill.及斑纹芦荟Aloe L.var chinensisis(Haw.)Berger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切制 用时捣碎(《药典77》)。

三、炮炙 炒制 取芦荟块用微火炒至焦黑色(《集成》)。

干脂类的炮制方法

【来源】

炮炙

1.煅制

取擦净的干漆,砸成小块,置锻锅内至锅容量的三分之一,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银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划成小块即得(《药典63》)。

2.炒制

(1)取干漆块用微火炒焦为度(《集成》)。

(2)取净干漆置锅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烟尽为度,取出放凉(《山东》)。

3.制炭

(1)取干漆,放于火上烧枯后取出,冷后收藏(《湖南》)。

(2)取净干漆块,用明煅法加盖煅至烟尽(《四川》)。

苏合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 Liquidambar orientallsMill.分泌的树脂。

【炮制方法】

净制 取原药材,滤去杂质(《规范》)。

藤黄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藤黄科植物藤黄 Garcinia morella Desv.的胶质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打成小块或研成细粉(《规范》)。

三、炮炙

1.豆腐制

(1)取豆腐1块置盘内,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槽,放入藤黄,再用豆腐盖严,置笼内,蒸至藤黄熔化,取出放凉,待凝固后,取出藤黄,晾干。每藤黄100kg,用豆腐400-500kg(《规范》)。

(2)在铜或铝锅内先将豆腐块铺1层,再将藤黄打成小块,放在上面,然后用豆腐块铺1层,盖上,将其放在大锅内隔水炖透,取出,放冷,剥去豆腐,研成细粉(《辽宁》)。

2.羊血制 先将鲜羊血置锅内,加水煮1-2小时,捞出羊血块,加入净藤黄块,再煮5-6小时,倒出藤黄液,晾干。每藤黄500kg,用鲜羊血250kg(《上海》)。

3.荷叶制

(1)取藤黄小块30-60g,用双层湿润的净荷叶包裹,用线扎紧,留出线头,放入装有豆腐的瓦罐内,将线头固定在瓦罐上,不使荷叶包翻动,煮2小时,取出,冷后去掉荷叶,晾干。每藤黄31.25g,用豆腐125g(《湖北》)。

(2)取荷叶加10倍量水煎1小时,捞去荷叶,加入净藤黄煮至烊化,并继续浓缩至稠膏状,取出,凉透,使其凝固。打碎。每藤黄100kg,用荷叶50kg(《江苏》)。

血竭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I.果实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灰尘(《规范》)。

二、切制 敲成小块,或研成细粉(《规范》)。

败酱草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

Patrinia villosa(Thunb.)Ju.的干燥全草。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切制 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晒干(《药典77》)。

三、炮炙 制炭 取败酱草用木柴缓火炒至黑色,微洒水,晒干(《集成》)。

半边莲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Thunb.的干燥全草。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鲜半边莲,用时洗净(《湖北》)。

二、切制 洗净,切段,晒干(《药典85》)。

苎麻根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荨麻科植苎麻 Boehmeria nivea (L.) Gaud.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77》)。

二、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药典77》)。

三、炮炙 制炭 取净苎麻根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洒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规范》)。

枫香脂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Hance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葱制 用葱加水煎汁,去渣,将净枫香脂投入葱汁中,煮至烊化,趁热倒入冷水中,待凝结后取出,晾干,研细。研时用力不可过大,以免粘底。每枫香脂10kg,用葱1kg(《上海》)。

安息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捣碎(《规范》)。

三、炮炙 酒制 取安息香加酒与水煮4-5小时至成粉膏状,或煮至沉于底部凝成块时,取出晒干。每安息香30g,用黄酒15g(《集成》)。

阿魏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阜康阿魏 Ferula fukanensis K.M.Shen的干燥树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药典63》)。取原药材,加水熔化后,滤去杂质及残渣即可(《集成》)。

二、切制 剁成小块(《药典63》)。捣碎或研细(《集成》)。

三、炮炙

炒制 取阿魏炒净烟,至灰黑色存性(《集成》)。

猪苓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药典85》)

天竺黄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 Sch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茎竿内的干燥分泌液。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拣去杂质,过筛去灰屑即得(《药典63》)。

二、切制 用时捣碎(《内蒙》)。

“樟树帮”中药传统炮制特色

自古以来,江西就因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和“樟树帮”、“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而享誉全国。“樟树帮”和“建昌帮”为全国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其炮制加工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

樟帮药业始于东汉时期,药祖葛玄在樟树阁皂山洗药炼丹,守药行医,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后经南宋著名药师侯逢丙来樟树设药加工,开店经营,奠定了樟帮药业的基础,至明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樟帮药业发展体系,该过程前后历时达1800多年。樟树中药炮制,不论炒、浸、泡、炙或烘、晒、切、藏均十分考究,独树一帜,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樟树药帮的先贤通过千百年的努力,争得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成为海内外药界同仁认可的中国药都。

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别具一格

1.“樟帮”特制的炮制工具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在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自己独特的传统加工炮制工具。主要工具有:铡刀、片刀、刮刀、铁锚、碾槽、冲钵、蟹钳、鹿茸加工壶、压板和硫磺药柜等。尤有片刀、铡刀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被称为“樟刀”。

2.饮片工艺独具风格

樟树饮片继承了传统工艺,选料上乘,切制精良。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槟榔切108片,一粒马钱子切206片(腰子片)”的说法。其刀工独具一格,片型美观,厚薄适中,反映了樟树药帮的制作工艺特色。

3.炮制辅料质量要求严格

“樟树帮”辅料非常讲究,其固体辅料有糙米、蜜麦麸、白矾、豆腐、灶心土、滑石粉、油砂、红糖及其它药物等。液体辅料有酒、醋、盐水、姜汁、蜜汁、甘草汁、皂角汁、米泔水、米汤、山羊血、猪心血、鳖血、胆汁、羊脂油等。尤能发挥土特产优势,如酒制,“樟树帮”都选用当地名酒。酒炒以糯米甜酒为主,酒洗以白酒为主,酒蒸用封缸酒;醋制用陈年米醋;蜜炙用橙花蜜汁;米炒用糙米;土炒用灶心土等。历来反映“樟树中药炮制,辅料讲究地道,归经如择,用量适度,疗效增强。”

4.遵术效法独创风格

樟树药工对中药炮制素有“术遵歧伯,法效雷公”之训。千百年来,体现了《雷公》之“十七法”和《蒙筌》之“三纲”、“九法”。在长期的继承实践中将古人之经验,各派之成就,按药物性能与临床结合,独创自己的一派风格,坚持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经典方法,做到药为医用、药为病用之旨。

樟树中药饮片切制特点

1.润药

樟树饮片外形美观,与润药关系极为密切,润药得当,既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损耗。“樟帮”流传“七分润工,三分切工”、“润药的师傅,切药的徒弟”之说。有歌曰:“水分缓缓渗原药,内外含水匀一致,条坚者可微弯曲,块状者指甲能掐入,粗大者刺无硬心,太硬伤刀又费力,太软质次片不佳。

2.洗药

“樟帮”药工洗药非常重视季节气候(称为“洗药四季水”)和药材质地等因素,灵活掌握。夏秋气温高,入水洗的时间宜短;春冬气温低,水洗时间可长。质硬药材水洗应长,并可兼达软化目的;松软的药材水洗宜短,荆芥、薄荷等芳香药物应随洗随捞,称为“抢水洗”。

3.切片

樟树饮片依照药性及临床,分为圆片、骨牌片、斜片、直片、肚片、丝条片、段筒、骰子、劈片、刨片、捣碎、粉末等。各种片形各有特色,贵在适中。目的是易煎出药效,便于炮制,称量准确,气味相得。

4.饮片干燥

樟树饮片,传统要求保持形、色、气、味俱全。樟树药工把所有的药物归宗,分八类干燥法编成歌诀:“粘性、芳香、粉质、油质、色泽与根须、根皮、草叶干燥法,各有千秋勿乱为。一曰粘性类药如天冬,潮片极易粘,文火干不透,原汁仍外渗,武火最适中。二曰芳香类药举薄荷,高温香气散,阴干最适宜,防霉防变黑,香浓药汁高。三曰粉性类药如山药,湿片易霉馊,随切随摊晒,若焙用文火,严防气色变。四曰油质类药举当归,火旺油溢出,色黄显焦干,天晴日晒好,阴雨文火烘。五曰色泽类药分黄白,例举黄芪与桔梗,桔梗日晒白上白,芪焙味香色金黄,白晒黄焙要记牢。六曰根须类药如白薇,片短水足易成团,空气不通防霉变,随切随摊勤翻晒,阴雨旺火防燃烧。七曰根皮药如黄柏,潮片易摊多翻晒,不易霉变忌麻痹,多摊多晾可烘晒,夏令谨防颜色变。八曰草叶类药举泽兰,润后水多易粘结,薄摊晾晒要勤翻,阴雨薄烘用文火,草叶易燃人莫离。八类干燥都说过,饮片干燥莫放松。”

樟树中药饮片炮制的特点

樟树中药炮制在长期实践中,注重“三个结合”,即技术、工艺结合;技术、工艺与药性结合;技术、工艺与临床应用结合。在药性和用药归经上,应用“三个”不同,即用不同辅料和方法,不同之炮制程度,达到不同临床应用的要求。其特点颇多:

1.逢子必炒

樟树饮片炮制,有“逢子必炒,药香溢街”之说。逢子必炒,得其香气,炒至裂口,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药效。

2.炒黄的药黄而不焦

樟树有炒黄的药黄而不焦而香气回溢的特点。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及药物特性。炒黄用小火或中火进行,不断翻动,至药物呈黄色或比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为度。

3.火炮的药松泡酥脆 火炮的技术上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否则不及或不达,太过焦而无性。樟树经验,火炮之药,外焦起泡,内黄空松,功效俱到。

4.火煅之药酥而不坚

煅制在樟树广泛用于矿物或某些动物类药物,如贝壳类和血余等。使之经高温,除杂质,变性状,质地疏松,利于粉碎煎汁,也可消除毒副作用,增强疗效。火煅的方法根据药物硬度及性质而异,“樟帮”将煅法归纳为“坚者煅淬,较坚明煅,轻者飞煅,得其酥脆 ,留其药性”。

还有炒炭之药焦而存性;酒洗、酒炙、酒蒸;甘草、皂角浸渍而解毒;滋补药重蒸闷;藤黄山羊血制而去毒;鳖血炒柴胡;童便浸马钱子;七制、九制香附等。这些炮制方法都是樟树中药炮制的特色。

马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 Calvatialilacina(Mont.& Berk.) LIoyd的干燥子实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剪成小块(《药典85》)。

马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 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 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 Calvatialilacina(Mont.& Berk.) LIoyd的干燥子实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药典85》)。

二、切制 剪成小块(《药典85》)。

雷丸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 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洗净(《药典85》)。

二、切制 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药典85》)。润软,切极薄片,晒干(《上海》)。

三、炮炙

1.醋制 取雷丸加醋煮透,至内心金黄色为度,切片晒干。每雷丸100kg,用白醋5kg(《集成》)。

2.甘草制 取雷丸加水浸1-2昼夜,再加水淋1次,晾至7-8成干,加甘草水(先加水煮1小时至药汁达1kg左右为度,去渣)浸泡24小时至透,稍晾,切4.5mm厚的片,晒干或用微火烘干。每雷丸1kg,用甘草60g,水1.5g(《集成》)。

昆布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海带科植物海带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昂布 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干燥叶状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漂净(《药典85》)。

二、切制 漂净,稍晾,切宽丝,晒干(《药典85》)。

海藻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um pallidum(Turm.) C.Ag.或羊栖菜 Sargaum fusiforme(Harv.) Setch.的干燥藻体。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漂净(《规范》)。

二、切制 洗净,稍晾,切段,晒干(《药典85》)。

海金沙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的干燥成熟孢子。 【炮制方法】

一、净制 簸净杂质(《药典63》)。

二、炮炙 煨制 布包煨(《云南》)。

茯苓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炮制方法】

一、净制 茯苓个,浸泡,洗净(《药典85》)。茯苓皮,除去杂质(《规范》)。

二、切制 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药典85》)。

三、炮制

1.朱砂制 取切好的茯苓,置盆内喷水少许,微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并随时翻动,至外面挂匀朱砂为度,取出,晾干即得。每茯苓10kg,用朱砂180g(《药典63》)。

2.土制 用武火将白土炒热,再将白茯苓块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取出,筛去白土,摊开,晾凉(《甘肃》)。

3.米汤制 取茯苓去皮,加米汤浸1夜,蒸热,趁热切3mm厚的片,晒干(《集成》)。

4.明矾米汤制 取茯苓去皮,加明矾热米汤溶液浸6-8小时,洗净,焖1-2天,蒸1小时,趁热切1.5-3cm厚的片,晾干。每茯苓100kg,用明矾0.25kg,热米汤适量(《集成》)。

西瓜霜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 Citrulluis vulgaris Schrad.的成熟果实与芒硝经加工而成的白色结晶粉末。

【炮制方法】

炮炙 制霜

取新鲜西瓜,沿蒂头切一厚片作顶盖,挖去瓜瓤及种子,将芒硝填入瓜内,盖上顶盖,用竹签插牢,放入瓦盆内,盖好,置阴凉通风处,待析出白霜时,随时刷下,直至无白霜析出为度(《规范》)。

【现代研究】

1.西瓜霜一药,最初见于顾世澄《疡医大成》第17卷中,其制法与一般同,即大西瓜1个,朴硝5kg,萝卜1.5-2kg,收获西瓜霜约180-360g,掺入冰片,适用于急性咽喉炎,悬垂垂过长,急性扁桃腺炎等症(干祖望:新中医药,(6):44,1956)。

2.介绍一位有30余年经验的中药技师熊君的制备方法;

(1)朴硝3-5kg,置于洁净不漏水的砂缸内,夏秋时将吃下的西瓜皮扔入,愈多愈好,投入的西瓜皮会融化,并不发臭。

(2)西瓜1个,不用水洗,悬于通风处,防其腐坏不堪应用,可预备2-3个,忌猫踏(易沙),不能与糯米接近(易烂)。

至霜降后,将西瓜皮融化的朴硝液,用粗夏布过滤,然后再加白萝卜0.5-1kg切薄片,文火煮数沸,至萝卜将全部融化时,取出,再过滤1次,将粗渣捏细,入冷开水重滤1次;最后将此液置净缸内,投入若干约尺许长的稻草秆,露天过一宿,翌晨,将有好钉头样的结晶取下。而后将准备好的西瓜,在茶部切如盖状,去其子瓤,装入以上制就的朴硝,盖好,用棉线网络好,挂户外阴凉避风处,隔三四日,外面有粉状附着物,以鹅羽扫下,每3-4日扫1次,遇雨天收藏家中。至瓜皮干瘪时,即停止扫取;里面剩余的,全部取出,亦可应用(孟景春:上海中医药杂志,(6):35,1958)。

3.天然硝酸钾、天然硫酸钠,热水溶解,过滤,滤液加萝卜丝20%(W/W),煮沸30分钟,过滤,滤液加西瓜40%(w/w),(洗净,打碎,去子)煮沸,再过滤;滤液加活性炭1%(w/w),再煮沸,再过滤,(布氏滤器,滑石粉助滤),滤液,经垂熔滤器滤过至澄明,减压蒸发浓缩,放冷析晶,分离结晶,风化(干燥,脱去结晶水),接处方规定量加入冰片,套研均匀,过100-110目筛,检验,包装。此法质量稳定,生产周期短,每批生产历时6天左右,为传统制法的1/10,产量提高数十倍,适宜工业化生产(陆泽俭:中成药研究,(1):27,1978)。 六神曲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四川》)。

二、炮炙

1.炒制 取六神曲,切成小块,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取出,放凉(《药典85》)。

2.麸制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待起烟时,随即倒入六神曲块,拌炒至深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六神曲100kg,用麸皮10kg(《规范》)。

3.制炭 取神曲块,炒至外焦黑内焦黄为度(《集成》)。

【现代研究】

1.比较了炒黄和炒焦神曲的不同浸取方法,即粉末与块粒,温浸与煎煮,对神曲等分解淀粉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神曲消化淀粉效价,经炒黄后有不同程度保存,即炒黄后为生品的60%,炒焦后消化淀粉效价基本消失(陈廉等:南京药学院学报,(8):41,1962)。

2.检测了目前国内神曲和建曲等药曲中消化酶的含存情况。认为可用蛋白酶和淀粉酶为指标,衡量神曲等药曲的内在质量及判断制备工艺的合理性(黄国能:中成药研究,(5):18,1981)。

3.采用单一菌种和以麦茨代替面粉,作为神曲的发酵营养源。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效果好,可降低成本,缩短发酵周期,消化酶含量也较高。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发酵过程中可避免杂菌。经临床验证,具有与天然发酵品同等疗效(本刊通讯员:中草药,(12):13,1984)。

紫梢花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淡水海绵科动物脆弱针骨淡水海绵Spongillafragilis Leidy的干燥群体。

【炮制方法】

净制 拣去杂质,洗净泥沙,晒干即得(《药典63》)。除去杂质及灰屑(《天津》)。

紫河车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健康人的干燥胎盘。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灰屑(《药典85》)。

二、切制 砸成小块(《药典85》)。

三、炮炙

1.花椒、酒制 取新鲜的紫河车,横直剖开血管,用水反复洗漂干净,另取花椒置布袋中加水煎汤,去渣,加入净紫河车,煮2-3分钟,及时捞出,滤净水,放入黄酒盆内拌匀,置笼屉中蒸透,取出,烘干即得。每紫河车100个,用花椒120g,黄酒1.5kg(《药典63》)。

2.滑粉石制 先将滑石粉炒热加入紫河车,稍烫后研细(《集成》)。

3.土制 用细黄士炒至黄红色发配,放冷研细(《集成》)。

紫草茸的炮制方法

本品为胶蚧科昆虫紫胶虫 Laccifer lacca Kerr.所分泌的胶质。

【炮制方法】

净制 除去枝梗及杂质(《药典77》)。

白术炮制不同功效也有别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归脾、胃经。味苦、甘而性温。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正如《医学启源》记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神农本草经》记载白术“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药性赋》记载白术“味甘,气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

白术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病症。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满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表虚自汗可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胎气不安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有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利尿、抑制子宫收缩、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与白术健脾益气作用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其燥湿利水功效与利尿作用有关;而安胎功效与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有关。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入煎剂常用量6~12克。

白术的炮制不同,功效也有所差别。临床常用的白术炮制方法有:1.生白术,即将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捞出,切片,晒干。生白术长于健脾、通便。生白术用于通便时,入煎剂可用到每天30克,常与枳实同用。2.炒白术,又名炙白术,先将一份麸皮撒于热锅内,等有烟冒出时,再将十份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炒白术善于燥湿。3.焦白术,又名焦术、白术炭,即将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焦白术以温化寒湿,收敛止泻为优。4.土炒白术:取一份灶心土(伏龙肝)研为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五份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土炒白术以健脾和胃、止泻止呕为著。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常识:中药的用量与炮制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又涉及用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严格控制剧毒药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克~6克,煎服如超过10克,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克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若延长煎煮时间,可以减低其毒性。

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克~8克),干姜为辅(2克~5克)。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克~10克),附子为辅(4克~6克),余可类推。

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克~6克)。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当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

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黄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对有些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关于炮制

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抓住必要的炮制

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薏苡仁健脾止泻,在书写处方时都必须注明。

避免有害的炮制

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分都已消失。

改革繁琐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必要的医嘱

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服药次数

急性病服汤药要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小时~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1剂,或两天1剂。

服药时间

一般每日服两次者,多早晚服用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

注意服药后调护

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覆以取汗,避免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中药论文范文炮制
《中药论文范文炮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